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首页 学术论文知识库 问题

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论文答辩

发布时间:

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论文答辩

老舍的市民形象分为四类,老派市民形象、新派市民形象、理想市民形象、城市贫民形象,老舍在描绘时都含有批判现实主义特色的社会悲剧意识。老舍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著名作家,他一生笔耕不辍,给读者留下了许多优秀的作品,老舍的小说创作为读者构建了一个风格迥异的北京“市民世界”。这个“市民世界”里主要活跃着老派市民、新派市民、正派市民和城市贫民这四类形象。老派市民闭塞、保守;新派市民一味追“新”逐“洋”,人格堕落;正派市民体现了老舍对理想和未来的追求;城市贫民表达了老舍对穷苦百姓的同情和对社会的批判。老舍的作品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也就是说老舍从文化的角度来表现一部分中国人之面貌,从而发掘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存在及中国人仍生活在黑暗世界之中。老舍的小说善于从很细微的方面写城市市民的生活、处所等等,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加以概括,最宽泛而最恰当的恐怕就是“文化”——老舍就是这样一种“文化型”的作家。老舍作为一位现实主义作家,既批判了带有强烈封建意识的生活方式、社会心理、文化风俗,又揭露了在新旧交替时代中包含的悲剧因素,既反映了市民群众对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殖民地化的批判态度,又反映出这种批判本身的正义性与落后性。老舍不给人们廉价的“光明”与“希望”,他总是以悲惨的命运揭露当时中国社会的现状,写出市民在不同程度上是怎样被毁灭的,向我们展示出一幅真实的画面。这也表现出老舍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制度的“彻底否定”,对此不抱有任何幻想与希望。

结合老舍小说对"市民世界"的展现,谈谈老舍艺术视点的独特性?参考答案: 角度:始终关注的“文化”问题,以及在文化制约中的世态人情。基本视点:“文化”对于人性以及人伦关系的影响。 (一)老派市民形象描写,包含着老舍对传统文化本身所蕴含的美德的书写与追怀,是含泪的批判与哀挽。包括老马(《二马》)、张大哥(《离婚》)、祁老太爷、祁瑞宣(《四世同堂》)。 (二)新派市民形象 是一味“逐新”,一味追求“洋式”生活情调,丧失人格的堕落形象。 是一群“胡同纨绔子弟”,如《离婚》中的张天真等。老舍漫画式的描写,蕴涵有对西方文明包括“五四”后引进的“新潮”所进行的反思与批评。 (三)正派市民形象 塑造并不成功。其中寄含着同时超越传统和现代文明弊病的理想追求。包括李景纯(《赵子曰》)、李子荣(《二马》)等。 (四)城市贫民形象 贯穿着对资本主义文明的批判。包括祥子、小福子(《骆驼祥子》)、沙子龙(《断魂枪》)方宝庆(《鼓书艺人》)等。 市民世界包含着老舍对北京及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消极成份的批判,同时也包含着对外来文化的谨慎甚至排拒。《月牙儿》中的母女处境,体现了老舍站在底层贫民立场对个性解放思潮的独特判断。

老派市民形象,新派市民形象,正派市民形象又叫理想市民形象,城市贫民形象。 1,老派市民形象:固执地延续着乡土中国的传统观念。他们身上负载着沉重的封建宗法思想的包袱,他们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方式都是很“旧派”的,保守而闭塞。 2,对于新派人物的描写,主要写其虚荣、浅薄、堕落,蕴涵着对西方文明包括对西方文明包括五四后引进的新潮所进行的反思与批评; 3,正派市民形象这类形象,主要目的是为了探寻一条中国文化转型的出路,因此文化批判和文化选择就带上了一定的启蒙主义色彩。城市贫民

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老舍是中国现当代文坛上一位有重要贡献的作家。他以独特的创作题材和艺术风格而成为人所共知的“人民艺术家”,最重要的就是他善于通过对普通市民日常生活的朴素描写,借助平凡琐碎的生活细节,表现生活本身内在的巨大力量和丰富内涵。老舍笔下所塑造的人物,都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可以见到的,他们在平淡之中演绎着悲剧或喜剧,给人以思想上的启迪,艺术上的享受。老舍,满族人,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出生在北京城的一个贫苦市民家里。父亲是满清皇城的一名护军,一家七口就靠父亲的一点微薄收入过着困苦的日子。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父亲阵亡,从此一家人的生活重担便落到母亲肩上,母亲靠给人缝洗衣裳和在小学里当佣工勉强维持生活,那时老舍还不到两岁。可以说,正是这种遭遇影响了他一生的创作道路。老舍生活在下层劳动人民之中,下层劳动者的苦难,他感同身受;他们的愿望,他体会得最为深切。他不仅熟悉他们的音容笑貌,而且了解他们的生活“心态”。他作为苦难大众的一员承受着这种苦难生活对他身心的磨难,这种非人道的不公平的现实激起了他对那些受屈辱受损害的人们的同情和对上层社会的反抗。他只有拿起手中的笔抒发心中的不平之鸣,说说劳苦大众的心声。他十九岁从北京师范学校毕业之后,长期生活在知识分子的圈子内,由小学校长到中学校长,到大学教授和著名作家。但他与下层劳动者在精神上情感上建立起来的联系,并没有因为地位的长高而中断,反而因为思想认识的提高和阅历的增长,他对下层社会看得更清,理解得更深,他的笔触也更深入到下层社会,代受屈辱者鸣不平。1919年的“五四运动”成为老舍思想发展的一个重大转折点。饱受帝国主义迫害和封建势力压迫的老舍,一旦接触到反帝反封的呼声,埋藏在他心底的反抗的种子便立即萌芽、生长。他说:“反封建使我体会到人的尊严,人不该作礼教的奴隶;反帝国主义使我感到中国人的尊严,中国人不该再作洋奴。”①这两种认识就成为了老舍长期的基本思想和感情的基础,也是他进行创作的基本指导思想和出发点。1925年,老舍开始正式进行创作,那时他正在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任教。在伦敦的五年里,他写了《老张的哲学》、《赵子曰》和《二马》三部长篇,都是写一般市民的生活,写这些市民的遭遇、梦想、挣扎和相互的倾轧。作品透过这些市民生活,反映了辛亥革命后到二十年代中国社会的真实面貌:封建帝制虽然已经被推翻了,而存在于中国社会的各种矛盾却并没有解决,中国依然没有从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势力中解脱出来。老舍揭开他所最熟悉的城市下层社会的一角,让人们亲眼看到了那些血淋淋的生活现实。。1930年老舍回到了国内,他先后在济南齐鲁大学和山东大学从事文学教育工作,但仍然利用寒暑假时间写出了长篇小说《大明湖》(此稿在商务印书馆付排时被“一?二八”大火焚毁)、《猫城记》、《牛天赐传》、《骆驼祥子》;短篇小说《黑白李》、《微神》等。如果说他二十年代的作品都具有悲剧色彩的话,那么他三十年代的作品则大多是写的悲剧。他在三十年代的作品中更加深入地解剖了中国社会,解剖各类市民人物的心灵,解剖我们民族精神在时代上的缺陷和造成这种种缺陷的根源。②中国的市民阶层,就其成员来说,主要包括小业主、小商贩、个体劳动者、城市贫民、无业游民、家庭妇女和中小知识分子等。由于中国的近现代都市(除东南沿海的一此通商口岸),大部分是在长期的封建社会历史发展胎盘上形成的,因而具有较浓厚的封建主义性质的传统文化。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资本与商品的大量倾销和西方观念与生活方式的急遽侵入,在两种文化的冲突、对抗与渗透中,现代都市社会特别是沿海商埠的经济结构与文化观念都发生了变异、带有明显的半封建半殖民地色彩。所以中国市民阶层中的小业主、小商贩等,很难象欧洲那样成为近代资本主义的前身;而个体劳动者、城市贫民等,也与无产阶级有区别。再加上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以农村为中心的,采取的是农村包围城市的形式,市民阶层也就很少感受到轰轰烈烈、蓬勃向上的革命气氛,较少受到新思想、新文化的影响,故其觉醒也就比较缓慢。凡此种种,均造成了市民性格中的落后、保守、软弱、妥协等弱点。这些弱点,在老舍所塑造的市民人物形象身上,均有所体现,并且他也对此作了一定的揭示、批判和嘲讽,老舍对他们的审美关照不是从抽象的认识和理论的观念出发,而是来自于对市民阶层生活的实际体验。老舍笔下的市民人物形象是丰富多样的,仅《四世同堂》一部作品,就包括了教员、校长、商家、车夫、棚匠、司机、江湖医生、唱戏的、说相声的、打鼓儿的、窝脖儿的、剃头的、看坟的、巡警、流氓、妓女、汉奸、特务等四五十类,构成了一个庞大的市民王国。他笔下的人物没有太浓的“洋”味,如张天翼作品中的包氏父子那样燃烧着往上爬的欲火,他笔下的人物也不全是“俗”味,如叶圣陶笔下的潘先生那样苟且偷生。他笔下的市民形象一方面受礼教、家风、古训的束缚,爱面子、讲礼节、谦恭随和、古道热肠,另一方面是受混乱时世的影响而中庸守旧、安贫乐命、点头哈腰、圆滑混世。可以说,在老舍笔下的市民人物既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有庸人俗气;既集中了我们民族数千年来的各种特质,又活生生的凸现着我们民族的时代个性。不同的市民形象体现着老舍对中国传统文化不同层面的分析与判断,在他的笔下有“旧派市民形象”、“新派市民形象”和“底层市民形象”等几种不同的人物系列。“旧派市民形象”,即那些尚保留着东方封建传统美德的温顺、善良、讲礼节,但又极端保守自私、因循苟且的“老中国的儿女”们。③这是老舍市民形象中塑造得最成功、最富有感染力的一个系列。他们虽然是城里人,但仍然是乡土中国的子民,身上负载着沉重的封建宗法思想包袱。他们几乎可以看作是整个中国古老文化的代表,或者说是这种宽厚却保守,热诚而麻木的中庸性格的“代表”。因此,他们也是老派的市民人物。早在1929年于英国写成的小说《二马》中,老舍就塑造了一个迷信、中庸、马虎、懒散的奴才式人物马则仁。他“一辈子不但没有用过他的脑子,就是他的眼睛也从来没有一回盯在一件东西上看三分钟。”他的人生哲学就是“好歹活着”,至于活着是为了什么?除了作官、娶妻、生子,别的他就没有想过。这样的一个角色很容易使人联想到鲁迅笔下的阿Q,只不过阿Q 是个生活在封建落后的中国农村的孤儿,而老马则是在大英帝国继承了遗产的富裕华侨。其实,将老马放在异国情景之下去刻划,更突出了中西文化对照之下这种“国民性”的荒谬之处。最引人注目的是《离婚》中的张大哥,他不但以其市民性格特征反映了我们民族的某些本质特征,而且也以他与黑暗的旧社会市俗人情的相通,以他与腐败官僚机构的相通,反映了当时整个社会的弊病。张大哥是一个知足认命、墨守成规的市民,他小心翼翼的要保住自己的小康生活,害怕一切发生变化。他待人处事的原则是:“凡是经小筛子一筛,永远不会走到极端去;走极端是使生命失去平衡,而要平地摔跟头的。”张大哥不喜欢摔跟头。“他的衣裳、帽子、手套、烟斗、手杖,全是摩登人用过半年多,而顽固佬还要再思索三两个月才敢用的样式和风格。”④不论对什么人,他都不说一句伤人的话,因为在他看来,骂一句人都是有负于礼教的。而最后他的儿子却因“共产党”的嫌疑而被捕,他只有绝望的哀叹:“我得罪过谁?招惹过谁?”这个财政所的庶务科长可以算做他生活圈子的显微镜兼天平。他有一套等同日用百科全书的生活经验,被同僚和朋友视为常识的结晶。他什么都懂都会,走到哪里人缘都好,所以自叹“有宰相之才,没有宰相之命”。通过这一系列典型情节,作家所揭示的是张大哥的聪明才智并不是什么大智,而是市民性格中为了维护自身的私利,使自已能够在夹缝中求得尽可能平安无事的生存的一种本能,是庸人的小聪明。《四世同堂》里的祁家老太爷也是北京老派市民的典型,在他身上集中了北京古老文化的精髓。他怯弱的回避政治与一切纷争,甚至于当日本人侵略军占领北平时,在他看来只要准备三个月的粮食与咸菜,堵上自家院门,就可以逢凶化吉。都快要当亡国奴了,他还在想着自己的生日,“别管天下怎么乱,咱北平人不能忘了礼节!”虽然自己也是一个平头百姓,可心里却总不忘把人严格的划分尊卑贵贱,忠诚而真实的按照祖传的礼教习俗办事,处处讲究体面与排场。他奉行着“和气生财”的人生哲学,善良到了逆来顺受的地步。他对来抄家的便衣微笑、鞠躬、和蔼的领收“训示” ;他非常同情邻居钱默吟受日军凌辱的遭遇,但又怕连累自己而不敢去探望一下这个老朋友。他的性格特征就是懦弱、拘谨、苟安,这是作者最熟悉的一种性格,是老马先生、张大哥那一类型的延续。在这些人身上,老舍所提示的是一种深刻的多重悲哀,阻止社会进步的障碍并不是来自于个别人的道德败坏或恶劣品质,而是一种弥漫与渗透于整个社会和民族肌体的习惯。相反,在这种文化氛围中的每一个人的品质都是无可指责的。无论是马则仁和张大哥,还是祁老人、赵姑母,大都是诚笃忠厚或热情仗义。他们本身是此类观念所铸造的“合模主义者”而又不自知,已是一种双重的悲哀,而他们却还要用此类观念去浇铸别人(如张大哥)、去辱没国格(马则仁)与凋蔽民族经济的时候,这就构成了三重悲哀。⑤通过这一系列形象的塑造,老舍表达了这样的思想:要医治民族的痼疾,除了政治与经济的变革外,还必须有一场文化心理的革命,而且要使它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中完成。“新派市民形象”就整体而言写的不如旧派丰满,但也有许多成功的形象,它又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老舍理想中的“国民楷模”。老舍虽然致力于国民劣根性的批判,但却并没有忘记理想人格的构建。老舍在接受了一部分西方文化观念之后,看到了英国文化比中国文化要先进的多,很自然的将其人格理想寄植在他所认同的西方观念中。他认为“一个中国人能象英国人那样做国民便是最高的理想了。”他就是以英国国民为参照塑造了李景纯、李子荣这样的青年。李景纯有知识、有理想、有爱国热情,也有为国捐躯的精神。情急之时,他以刺杀军阀的行动试图来警醒国民。李子荣可以说是李景纯的信从者和遗愿的实际继承者。他是一个用英国现代科学知识、民主理想和独立精神武装起来的现代青年,具有现代青年所应具有的优秀品质:独立、务实、求真、敬业、爱国,有美好的理想,有脚踏实地的行动。这些理想人物都是以侠义行动为贫民百姓除害而获得了团圆式的大结局。这些形象背后都隐藏着“儒侠身兼”的背影。一方面,他们都是知识分子,都有强烈的“忧时伤世”的儒学心态与“内圣外一”的“士”意识。另一方面,他们介入社会解决问题的方式大都采取“侠义”之举――剑客式的行刺与自我牺牲。如果说“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文人的传统政治理想,那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则正是他们以献身来完成自已人格的心理模式。⑥老舍在“童年――少年期”审美观中对侠义英雄的欣赏构成了他的市民文化中的这样一种“忠义观”。他所刻划的这类人物也正反映了他的人生理想,也反映了老舍真诚、天真的一面,反映他在对现实的批判方面缺乏真正的深刻性。第二类是老舍先生含着泪鞭挞的“过渡人”形象,如《离婚》中的老李,《四世同堂》中的祁瑞宣等。他们也都是接受过新思潮洗礼的知识分子,在理智上都瞻望未来,但情感上却仍身陷过去的泥潭而难以自拔。老李的形象,可以理解为张大哥形象的补充,他思考精密细腻,靠自己的力气挣钱吃饭,他从不过问别人的事,他追求一种神秘的“诗意”,渴望“哪怕是看看呢,一个还未被实际给教坏了的女子,情热象一首诗,愉快象一些音乐,贞纯象个天使”;他厌恶张大哥他们那中等阶级的热闹与无聊,以自己灵魂深处有“贵族气”为高超;他也很想在灰色的生活中寻找一些刺激,哪怕做个悲剧式的人物……但归根结底,老李毕竟是老李,他虽然不是一个卑琐的市井小人,却连离婚的勇气都没有。祁瑞宣接受过现代教育,具有某些现代意识,但他毕竟是北京文化熏陶出来的祁氏家族的长孙,因此当民族敌人侵入家门、家乡沦陷的严峻关头,他却陷入了尽忠还是尽孝的两难矛盾。虽然他最后还是“找到了自己在战争中的地位”,但从这个爱国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忧郁到斗争的性格发展史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我们民族的“国民性弱点”以及这些弱点在社会变革中被改造的历史过程。这类人物有些类似于巴金的《家》中的高觉新,他们作为一个饱蕴着情感矛盾的“过渡人”出现在老舍的笔下,其历史背景又正是中国市民社会从传统向现代的艰难过渡,便有了特定时代的丰富内涵。第三类人物是“洋派”与“新派”的市井无赖,他们生长于封建宗法、小生产的社会土壤里,却又沾染了许多西方的坏毛病,集中西糟粕于一身。《离婚》里的张天真就是此类人物:高身量、细腰、长腿、穿西装。爱看跳舞,假装有理想,皱着眉照镜子,整天吃蜜柑。拿着冰鞋上东安市场,穿上运动衣睡觉。每天看三份小报,不知道国事,却专记影戏院的广告。总之,这是一个新潮而又浅薄的角色。《四世同堂》里的祁瑞丰也是这一类的被嘲讽的“洋青年”,不过更可耻的是在他的洋味中又带有汉奸味。他原本不过是一个贪图享受的无聊小人,北平沦陷之后,他便受不了困苦生活的煎熬,甘心充当一个连敌人看都不看的小小帮凶。这些人物一味逐“新”,一味追求“洋式”的生活而丧失了人格。老舍在对他们无情的嘲讽中昭示着世人,这些“假洋鬼子”就是我们改革的最危险的敌人。“底层市民形象”是老舍作品中人数最多、读者也最熟悉的一个系列,在老舍的市民系列中占有显著的位置。《骆驼祥子》就是一部城市贫民悲剧命运的代表作,它成功而且真实的反映了旧中国城市底层人民的生活,揭示了一个破产的农民如何市民化又如何被划为社会流氓无产者行列的过程,以及这一过程中所经历的精神毁灭的悲剧。祥子从农村来到城市谋生,他把买一辆自己的车作为自己的生活目标,幻想着凭自己的劳动换取安稳的生活,然而黑暗的社会现实使他的理想永远不可能实现。老舍以极大的同情描写了军阀和官僚统治对他的一次又一次的欺压与迫害,使他最后堕落成一个从肉体到灵魂都散发着腐烂气味的无业游民。同时,作家也揭示和批判了他自身所固有的缺陷。他不合群、自私、死命要赚钱,不得哥们儿,这就决定了他的孤独与脆弱,最终完全向命运屈服。老舍选取他们而不是一般的窝囊废作主人公有两方面的用意:一是一般人认为他们这类人是构成市民社会的基本因素;另一方面,正是他们为温饱而奋斗的惨败深刻地提示了这个社会已没有希望和小生产者“个人奋斗”之路的不通。当然,随着老舍世界观的变化,他笔下的这类人物终于不再全是这种“绝望型”的人物了,而是在艰难时世中不断的成长起来的觉悟者。在《四世同堂》里,作者不仅歌颂了这些“低贱者”的传统美德,还表彰了他们的义烈行为,如车夫小崔拒绝给汉奸拉车,剃头匠孙七被活埋时大声痛斥汉奸,并进一步写他们加入了抗日的行列,如程长顺的觉悟,棚匠刘师傅的出走等。在这当中还有一类就是“悍妇类”的虎妞和“娼妓类”的小福子等女性悲剧人物,尤其是《月牙儿》中母女两代为娼的故事。其实,老舍,不仅仅是用他的笔在写这些下层人民的苦难,更是要追究出这些穷苦人物生活和生命的根源。在老舍作品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有这样三种势力在残酷地摧残着中国人民,尤其是下层劳动者:一是帝国主义侵略和压迫,造成了一种国民精神和民族心理上的病态;二是中国千百年积累下来的因袭的封建思想,禁锢了人们的智慧和能动性;三是当前黑暗制度给广大人民从物质生活到精神生活造成的损害。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具有光荣传统的古老民族,她的文化在人类历史上曾放射过灿烂的异彩,然而,三方面的势力,却给我们民族精神和民族心理造成了严重的创伤,使我们这个古老的民族得不到解脱。因此,老舍从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开始就一直把改造国民精神作为他创作的一个重大课题。市民形象在老舍小说中具有不容忽视的价值,本文涉及到的仅仅是其中的一部分,还有许多的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即便如此,我想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领悟到:老舍的作品之所以深入人心并走向世界,与他作品中所塑造的那些鲜明的市民形象具有很大的关系。如果说鲁迅作品的现实主义成就在于他以传神的笔触画出了国人的灵魂,那么,老舍作品的现实主义成就则在于“把城市底层社会这个不怎么为人们所熟悉的世界,把城市贫民这个常常为人们所忽视的社会阶层的命运,引进艺术的领域,并获得了成功”。⑦参考资料:1.<<老舍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老舍研究纵览>>天津教育出版社3.<<老舍与中国文化观念>>学林出版社 宋永毅著4.<<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资料>>(老舍专集)5.<<老舍研究论文集>>山东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注 释:①见《“五四”给了我什么》②见孟广来《三十年代老舍研究初探》③见吴小美《市民社会灰色人物的灰色悲剧》④见《老张的哲学》⑤见《老舍与中国文化观念》⑥同上⑦见樊骏:《论<骆驼祥子>的现实意义》

老舍市民形象毕业论文

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老舍是中国现当代文坛上一位有重要贡献的作家。他以独特的创作题材和艺术风格而成为人所共知的“人民艺术家”,最重要的就是他善于通过对普通市民日常生活的朴素描写,借助平凡琐碎的生活细节,表现生活本身内在的巨大力量和丰富内涵。老舍笔下所塑造的人物,都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可以见到的,他们在平淡之中演绎着悲剧或喜剧,给人以思想上的启迪,艺术上的享受。老舍,满族人,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出生在北京城的一个贫苦市民家里。父亲是满清皇城的一名护军,一家七口就靠父亲的一点微薄收入过着困苦的日子。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父亲阵亡,从此一家人的生活重担便落到母亲肩上,母亲靠给人缝洗衣裳和在小学里当佣工勉强维持生活,那时老舍还不到两岁。可以说,正是这种遭遇影响了他一生的创作道路。老舍生活在下层劳动人民之中,下层劳动者的苦难,他感同身受;他们的愿望,他体会得最为深切。他不仅熟悉他们的音容笑貌,而且了解他们的生活“心态”。他作为苦难大众的一员承受着这种苦难生活对他身心的磨难,这种非人道的不公平的现实激起了他对那些受屈辱受损害的人们的同情和对上层社会的反抗。他只有拿起手中的笔抒发心中的不平之鸣,说说劳苦大众的心声。他十九岁从北京师范学校毕业之后,长期生活在知识分子的圈子内,由小学校长到中学校长,到大学教授和著名作家。但他与下层劳动者在精神上情感上建立起来的联系,并没有因为地位的长高而中断,反而因为思想认识的提高和阅历的增长,他对下层社会看得更清,理解得更深,他的笔触也更深入到下层社会,代受屈辱者鸣不平。1919年的“五四运动”成为老舍思想发展的一个重大转折点。饱受帝国主义迫害和封建势力压迫的老舍,一旦接触到反帝反封的呼声,埋藏在他心底的反抗的种子便立即萌芽、生长。他说:“反封建使我体会到人的尊严,人不该作礼教的奴隶;反帝国主义使我感到中国人的尊严,中国人不该再作洋奴。”①这两种认识就成为了老舍长期的基本思想和感情的基础,也是他进行创作的基本指导思想和出发点。1925年,老舍开始正式进行创作,那时他正在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任教。在伦敦的五年里,他写了《老张的哲学》、《赵子曰》和《二马》三部长篇,都是写一般市民的生活,写这些市民的遭遇、梦想、挣扎和相互的倾轧。作品透过这些市民生活,反映了辛亥革命后到二十年代中国社会的真实面貌:封建帝制虽然已经被推翻了,而存在于中国社会的各种矛盾却并没有解决,中国依然没有从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势力中解脱出来。老舍揭开他所最熟悉的城市下层社会的一角,让人们亲眼看到了那些血淋淋的生活现实。。1930年老舍回到了国内,他先后在济南齐鲁大学和山东大学从事文学教育工作,但仍然利用寒暑假时间写出了长篇小说《大明湖》(此稿在商务印书馆付排时被“一?二八”大火焚毁)、《猫城记》、《牛天赐传》、《骆驼祥子》;短篇小说《黑白李》、《微神》等。如果说他二十年代的作品都具有悲剧色彩的话,那么他三十年代的作品则大多是写的悲剧。他在三十年代的作品中更加深入地解剖了中国社会,解剖各类市民人物的心灵,解剖我们民族精神在时代上的缺陷和造成这种种缺陷的根源。②中国的市民阶层,就其成员来说,主要包括小业主、小商贩、个体劳动者、城市贫民、无业游民、家庭妇女和中小知识分子等。由于中国的近现代都市(除东南沿海的一此通商口岸),大部分是在长期的封建社会历史发展胎盘上形成的,因而具有较浓厚的封建主义性质的传统文化。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资本与商品的大量倾销和西方观念与生活方式的急遽侵入,在两种文化的冲突、对抗与渗透中,现代都市社会特别是沿海商埠的经济结构与文化观念都发生了变异、带有明显的半封建半殖民地色彩。所以中国市民阶层中的小业主、小商贩等,很难象欧洲那样成为近代资本主义的前身;而个体劳动者、城市贫民等,也与无产阶级有区别。再加上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以农村为中心的,采取的是农村包围城市的形式,市民阶层也就很少感受到轰轰烈烈、蓬勃向上的革命气氛,较少受到新思想、新文化的影响,故其觉醒也就比较缓慢。凡此种种,均造成了市民性格中的落后、保守、软弱、妥协等弱点。这些弱点,在老舍所塑造的市民人物形象身上,均有所体现,并且他也对此作了一定的揭示、批判和嘲讽,老舍对他们的审美关照不是从抽象的认识和理论的观念出发,而是来自于对市民阶层生活的实际体验。老舍笔下的市民人物形象是丰富多样的,仅《四世同堂》一部作品,就包括了教员、校长、商家、车夫、棚匠、司机、江湖医生、唱戏的、说相声的、打鼓儿的、窝脖儿的、剃头的、看坟的、巡警、流氓、妓女、汉奸、特务等四五十类,构成了一个庞大的市民王国。他笔下的人物没有太浓的“洋”味,如张天翼作品中的包氏父子那样燃烧着往上爬的欲火,他笔下的人物也不全是“俗”味,如叶圣陶笔下的潘先生那样苟且偷生。他笔下的市民形象一方面受礼教、家风、古训的束缚,爱面子、讲礼节、谦恭随和、古道热肠,另一方面是受混乱时世的影响而中庸守旧、安贫乐命、点头哈腰、圆滑混世。可以说,在老舍笔下的市民人物既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有庸人俗气;既集中了我们民族数千年来的各种特质,又活生生的凸现着我们民族的时代个性。不同的市民形象体现着老舍对中国传统文化不同层面的分析与判断,在他的笔下有“旧派市民形象”、“新派市民形象”和“底层市民形象”等几种不同的人物系列。“旧派市民形象”,即那些尚保留着东方封建传统美德的温顺、善良、讲礼节,但又极端保守自私、因循苟且的“老中国的儿女”们。③这是老舍市民形象中塑造得最成功、最富有感染力的一个系列。他们虽然是城里人,但仍然是乡土中国的子民,身上负载着沉重的封建宗法思想包袱。他们几乎可以看作是整个中国古老文化的代表,或者说是这种宽厚却保守,热诚而麻木的中庸性格的“代表”。因此,他们也是老派的市民人物。早在1929年于英国写成的小说《二马》中,老舍就塑造了一个迷信、中庸、马虎、懒散的奴才式人物马则仁。他“一辈子不但没有用过他的脑子,就是他的眼睛也从来没有一回盯在一件东西上看三分钟。”他的人生哲学就是“好歹活着”,至于活着是为了什么?除了作官、娶妻、生子,别的他就没有想过。这样的一个角色很容易使人联想到鲁迅笔下的阿Q,只不过阿Q 是个生活在封建落后的中国农村的孤儿,而老马则是在大英帝国继承了遗产的富裕华侨。其实,将老马放在异国情景之下去刻划,更突出了中西文化对照之下这种“国民性”的荒谬之处。最引人注目的是《离婚》中的张大哥,他不但以其市民性格特征反映了我们民族的某些本质特征,而且也以他与黑暗的旧社会市俗人情的相通,以他与腐败官僚机构的相通,反映了当时整个社会的弊病。张大哥是一个知足认命、墨守成规的市民,他小心翼翼的要保住自己的小康生活,害怕一切发生变化。他待人处事的原则是:“凡是经小筛子一筛,永远不会走到极端去;走极端是使生命失去平衡,而要平地摔跟头的。”张大哥不喜欢摔跟头。“他的衣裳、帽子、手套、烟斗、手杖,全是摩登人用过半年多,而顽固佬还要再思索三两个月才敢用的样式和风格。”④不论对什么人,他都不说一句伤人的话,因为在他看来,骂一句人都是有负于礼教的。而最后他的儿子却因“共产党”的嫌疑而被捕,他只有绝望的哀叹:“我得罪过谁?招惹过谁?”这个财政所的庶务科长可以算做他生活圈子的显微镜兼天平。他有一套等同日用百科全书的生活经验,被同僚和朋友视为常识的结晶。他什么都懂都会,走到哪里人缘都好,所以自叹“有宰相之才,没有宰相之命”。通过这一系列典型情节,作家所揭示的是张大哥的聪明才智并不是什么大智,而是市民性格中为了维护自身的私利,使自已能够在夹缝中求得尽可能平安无事的生存的一种本能,是庸人的小聪明。《四世同堂》里的祁家老太爷也是北京老派市民的典型,在他身上集中了北京古老文化的精髓。他怯弱的回避政治与一切纷争,甚至于当日本人侵略军占领北平时,在他看来只要准备三个月的粮食与咸菜,堵上自家院门,就可以逢凶化吉。都快要当亡国奴了,他还在想着自己的生日,“别管天下怎么乱,咱北平人不能忘了礼节!”虽然自己也是一个平头百姓,可心里却总不忘把人严格的划分尊卑贵贱,忠诚而真实的按照祖传的礼教习俗办事,处处讲究体面与排场。他奉行着“和气生财”的人生哲学,善良到了逆来顺受的地步。他对来抄家的便衣微笑、鞠躬、和蔼的领收“训示” ;他非常同情邻居钱默吟受日军凌辱的遭遇,但又怕连累自己而不敢去探望一下这个老朋友。他的性格特征就是懦弱、拘谨、苟安,这是作者最熟悉的一种性格,是老马先生、张大哥那一类型的延续。在这些人身上,老舍所提示的是一种深刻的多重悲哀,阻止社会进步的障碍并不是来自于个别人的道德败坏或恶劣品质,而是一种弥漫与渗透于整个社会和民族肌体的习惯。相反,在这种文化氛围中的每一个人的品质都是无可指责的。无论是马则仁和张大哥,还是祁老人、赵姑母,大都是诚笃忠厚或热情仗义。他们本身是此类观念所铸造的“合模主义者”而又不自知,已是一种双重的悲哀,而他们却还要用此类观念去浇铸别人(如张大哥)、去辱没国格(马则仁)与凋蔽民族经济的时候,这就构成了三重悲哀。⑤通过这一系列形象的塑造,老舍表达了这样的思想:要医治民族的痼疾,除了政治与经济的变革外,还必须有一场文化心理的革命,而且要使它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中完成。“新派市民形象”就整体而言写的不如旧派丰满,但也有许多成功的形象,它又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老舍理想中的“国民楷模”。老舍虽然致力于国民劣根性的批判,但却并没有忘记理想人格的构建。老舍在接受了一部分西方文化观念之后,看到了英国文化比中国文化要先进的多,很自然的将其人格理想寄植在他所认同的西方观念中。他认为“一个中国人能象英国人那样做国民便是最高的理想了。”他就是以英国国民为参照塑造了李景纯、李子荣这样的青年。李景纯有知识、有理想、有爱国热情,也有为国捐躯的精神。情急之时,他以刺杀军阀的行动试图来警醒国民。李子荣可以说是李景纯的信从者和遗愿的实际继承者。他是一个用英国现代科学知识、民主理想和独立精神武装起来的现代青年,具有现代青年所应具有的优秀品质:独立、务实、求真、敬业、爱国,有美好的理想,有脚踏实地的行动。这些理想人物都是以侠义行动为贫民百姓除害而获得了团圆式的大结局。这些形象背后都隐藏着“儒侠身兼”的背影。一方面,他们都是知识分子,都有强烈的“忧时伤世”的儒学心态与“内圣外一”的“士”意识。另一方面,他们介入社会解决问题的方式大都采取“侠义”之举――剑客式的行刺与自我牺牲。如果说“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文人的传统政治理想,那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则正是他们以献身来完成自已人格的心理模式。⑥老舍在“童年――少年期”审美观中对侠义英雄的欣赏构成了他的市民文化中的这样一种“忠义观”。他所刻划的这类人物也正反映了他的人生理想,也反映了老舍真诚、天真的一面,反映他在对现实的批判方面缺乏真正的深刻性。第二类是老舍先生含着泪鞭挞的“过渡人”形象,如《离婚》中的老李,《四世同堂》中的祁瑞宣等。他们也都是接受过新思潮洗礼的知识分子,在理智上都瞻望未来,但情感上却仍身陷过去的泥潭而难以自拔。老李的形象,可以理解为张大哥形象的补充,他思考精密细腻,靠自己的力气挣钱吃饭,他从不过问别人的事,他追求一种神秘的“诗意”,渴望“哪怕是看看呢,一个还未被实际给教坏了的女子,情热象一首诗,愉快象一些音乐,贞纯象个天使”;他厌恶张大哥他们那中等阶级的热闹与无聊,以自己灵魂深处有“贵族气”为高超;他也很想在灰色的生活中寻找一些刺激,哪怕做个悲剧式的人物……但归根结底,老李毕竟是老李,他虽然不是一个卑琐的市井小人,却连离婚的勇气都没有。祁瑞宣接受过现代教育,具有某些现代意识,但他毕竟是北京文化熏陶出来的祁氏家族的长孙,因此当民族敌人侵入家门、家乡沦陷的严峻关头,他却陷入了尽忠还是尽孝的两难矛盾。虽然他最后还是“找到了自己在战争中的地位”,但从这个爱国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忧郁到斗争的性格发展史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我们民族的“国民性弱点”以及这些弱点在社会变革中被改造的历史过程。这类人物有些类似于巴金的《家》中的高觉新,他们作为一个饱蕴着情感矛盾的“过渡人”出现在老舍的笔下,其历史背景又正是中国市民社会从传统向现代的艰难过渡,便有了特定时代的丰富内涵。第三类人物是“洋派”与“新派”的市井无赖,他们生长于封建宗法、小生产的社会土壤里,却又沾染了许多西方的坏毛病,集中西糟粕于一身。《离婚》里的张天真就是此类人物:高身量、细腰、长腿、穿西装。爱看跳舞,假装有理想,皱着眉照镜子,整天吃蜜柑。拿着冰鞋上东安市场,穿上运动衣睡觉。每天看三份小报,不知道国事,却专记影戏院的广告。总之,这是一个新潮而又浅薄的角色。《四世同堂》里的祁瑞丰也是这一类的被嘲讽的“洋青年”,不过更可耻的是在他的洋味中又带有汉奸味。他原本不过是一个贪图享受的无聊小人,北平沦陷之后,他便受不了困苦生活的煎熬,甘心充当一个连敌人看都不看的小小帮凶。这些人物一味逐“新”,一味追求“洋式”的生活而丧失了人格。老舍在对他们无情的嘲讽中昭示着世人,这些“假洋鬼子”就是我们改革的最危险的敌人。“底层市民形象”是老舍作品中人数最多、读者也最熟悉的一个系列,在老舍的市民系列中占有显著的位置。《骆驼祥子》就是一部城市贫民悲剧命运的代表作,它成功而且真实的反映了旧中国城市底层人民的生活,揭示了一个破产的农民如何市民化又如何被划为社会流氓无产者行列的过程,以及这一过程中所经历的精神毁灭的悲剧。祥子从农村来到城市谋生,他把买一辆自己的车作为自己的生活目标,幻想着凭自己的劳动换取安稳的生活,然而黑暗的社会现实使他的理想永远不可能实现。老舍以极大的同情描写了军阀和官僚统治对他的一次又一次的欺压与迫害,使他最后堕落成一个从肉体到灵魂都散发着腐烂气味的无业游民。同时,作家也揭示和批判了他自身所固有的缺陷。他不合群、自私、死命要赚钱,不得哥们儿,这就决定了他的孤独与脆弱,最终完全向命运屈服。老舍选取他们而不是一般的窝囊废作主人公有两方面的用意:一是一般人认为他们这类人是构成市民社会的基本因素;另一方面,正是他们为温饱而奋斗的惨败深刻地提示了这个社会已没有希望和小生产者“个人奋斗”之路的不通。当然,随着老舍世界观的变化,他笔下的这类人物终于不再全是这种“绝望型”的人物了,而是在艰难时世中不断的成长起来的觉悟者。在《四世同堂》里,作者不仅歌颂了这些“低贱者”的传统美德,还表彰了他们的义烈行为,如车夫小崔拒绝给汉奸拉车,剃头匠孙七被活埋时大声痛斥汉奸,并进一步写他们加入了抗日的行列,如程长顺的觉悟,棚匠刘师傅的出走等。在这当中还有一类就是“悍妇类”的虎妞和“娼妓类”的小福子等女性悲剧人物,尤其是《月牙儿》中母女两代为娼的故事。其实,老舍,不仅仅是用他的笔在写这些下层人民的苦难,更是要追究出这些穷苦人物生活和生命的根源。在老舍作品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有这样三种势力在残酷地摧残着中国人民,尤其是下层劳动者:一是帝国主义侵略和压迫,造成了一种国民精神和民族心理上的病态;二是中国千百年积累下来的因袭的封建思想,禁锢了人们的智慧和能动性;三是当前黑暗制度给广大人民从物质生活到精神生活造成的损害。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具有光荣传统的古老民族,她的文化在人类历史上曾放射过灿烂的异彩,然而,三方面的势力,却给我们民族精神和民族心理造成了严重的创伤,使我们这个古老的民族得不到解脱。因此,老舍从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开始就一直把改造国民精神作为他创作的一个重大课题。市民形象在老舍小说中具有不容忽视的价值,本文涉及到的仅仅是其中的一部分,还有许多的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即便如此,我想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领悟到:老舍的作品之所以深入人心并走向世界,与他作品中所塑造的那些鲜明的市民形象具有很大的关系。如果说鲁迅作品的现实主义成就在于他以传神的笔触画出了国人的灵魂,那么,老舍作品的现实主义成就则在于“把城市底层社会这个不怎么为人们所熟悉的世界,把城市贫民这个常常为人们所忽视的社会阶层的命运,引进艺术的领域,并获得了成功”。⑦参考资料:1.<<老舍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老舍研究纵览>>天津教育出版社3.<<老舍与中国文化观念>>学林出版社 宋永毅著4.<<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资料>>(老舍专集)5.<<老舍研究论文集>>山东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注 释:①见《“五四”给了我什么》②见孟广来《三十年代老舍研究初探》③见吴小美《市民社会灰色人物的灰色悲剧》④见《老张的哲学》⑤见《老舍与中国文化观念》⑥同上⑦见樊骏:《论<骆驼祥子>的现实意义》

结合老舍小说对"市民世界"的展现,谈谈老舍艺术视点的独特性?参考答案: 角度:始终关注的“文化”问题,以及在文化制约中的世态人情。基本视点:“文化”对于人性以及人伦关系的影响。 (一)老派市民形象描写,包含着老舍对传统文化本身所蕴含的美德的书写与追怀,是含泪的批判与哀挽。包括老马(《二马》)、张大哥(《离婚》)、祁老太爷、祁瑞宣(《四世同堂》)。 (二)新派市民形象 是一味“逐新”,一味追求“洋式”生活情调,丧失人格的堕落形象。 是一群“胡同纨绔子弟”,如《离婚》中的张天真等。老舍漫画式的描写,蕴涵有对西方文明包括“五四”后引进的“新潮”所进行的反思与批评。 (三)正派市民形象 塑造并不成功。其中寄含着同时超越传统和现代文明弊病的理想追求。包括李景纯(《赵子曰》)、李子荣(《二马》)等。 (四)城市贫民形象 贯穿着对资本主义文明的批判。包括祥子、小福子(《骆驼祥子》)、沙子龙(《断魂枪》)方宝庆(《鼓书艺人》)等。 市民世界包含着老舍对北京及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消极成份的批判,同时也包含着对外来文化的谨慎甚至排拒。《月牙儿》中的母女处境,体现了老舍站在底层贫民立场对个性解放思潮的独特判断。

老舍的市民形象分为四类,老派市民形象、新派市民形象、理想市民形象、城市贫民形象,老舍在描绘时都含有批判现实主义特色的社会悲剧意识。老舍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著名作家,他一生笔耕不辍,给读者留下了许多优秀的作品,老舍的小说创作为读者构建了一个风格迥异的北京“市民世界”。这个“市民世界”里主要活跃着老派市民、新派市民、正派市民和城市贫民这四类形象。老派市民闭塞、保守;新派市民一味追“新”逐“洋”,人格堕落;正派市民体现了老舍对理想和未来的追求;城市贫民表达了老舍对穷苦百姓的同情和对社会的批判。老舍的作品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也就是说老舍从文化的角度来表现一部分中国人之面貌,从而发掘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存在及中国人仍生活在黑暗世界之中。老舍的小说善于从很细微的方面写城市市民的生活、处所等等,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加以概括,最宽泛而最恰当的恐怕就是“文化”——老舍就是这样一种“文化型”的作家。老舍作为一位现实主义作家,既批判了带有强烈封建意识的生活方式、社会心理、文化风俗,又揭露了在新旧交替时代中包含的悲剧因素,既反映了市民群众对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殖民地化的批判态度,又反映出这种批判本身的正义性与落后性。老舍不给人们廉价的“光明”与“希望”,他总是以悲惨的命运揭露当时中国社会的现状,写出市民在不同程度上是怎样被毁灭的,向我们展示出一幅真实的画面。这也表现出老舍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制度的“彻底否定”,对此不抱有任何幻想与希望。

在老舍笔下的市民人物既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有庸人俗气;既集中了我们民族数千年来的各种特质,又活生生的凸现着我们民族的时代个性。老舍笔下的市民人物形象是丰富多样的,仅《四世同堂》一部作品,就包括了教员、校长、商家、车夫、棚匠、司机、江湖医生、唱戏的、说相声的、打鼓儿的、窝脖儿的、剃头的、看坟的、巡警、流氓、妓女、汉奸、特务等四五十类,构成了一个庞大的市民王国。他笔下的人物没有太浓的“洋”味,没有张天翼作品中的包氏父子那样燃烧着往上爬的欲火,他笔下的人物也不全是“俗”味,不象叶圣陶笔下的潘先生那样苟且偷生。他笔下的市民形象一方面受礼教、家风、古训的束缚,爱面子、讲礼节、谦恭随和、古道热肠,另一方面是受混乱时世的影响而中庸守旧、安贫乐命、点头哈腰、圆滑混世。可以说,在老舍笔下的市民人物既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有庸人俗气;既集中了我们民族数千年来的各种特质,又活生生的凸现着我们民族的时代个性。不同的市民形象体现着老舍对中国传统文化不同层面的分析与判断,在他的笔下有“旧派市民形象”、“新派市民形象”和“底层市民形象”等几种不同的人物系列。“旧派市民形象”,即那些尚保留着东方封建传统美德的温顺、善良、讲礼节,但又极端保守自私、因循苟且的“老中国的儿女”们。③这是老舍市民形象中塑造得最成功、最富有感染力的一个系列。他们虽然是城里人,但仍然是乡土中国的子民,身上负载着沉重的封建宗法思想包袱。他们几乎可以看作是整个中国古老文化的代表,或者说是这种宽厚却保守,热诚而麻木的中庸性格的“代表”。因此,他们也是老派的市民人物。

海明威笔下的硬汉形象论文答辩

海明威的硬汉形象是什么样子的?海明威塑造硬汉最代表的就是《老人与海》这一书。所谓硬汉,具有勇敢不屈坚韧不拔的精神之外,还有最重要的海明威所表达的一种精神,人不是生来就是被打败的,你尽可以消灭它,可你却永远无法打败他------这是一种硬汉精神。“硬汉子”: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在海明威的作品里,最富有魅力和打动人心的,是他塑造了众多的在迷惘中顽强拼搏的“硬汉子”形象。海明威在选择人物时特别喜欢斗牛士、拳击家、猎人、渔夫、士兵,他们以惊人的毅力和旺盛的精力,在同充满敌意的世界对抗中殊死搏斗,表现出共同的性格特征:坚强刚毅、勇敢正直,无畏地面对痛苦和死亡,他们都处在尖锐剧烈的外部和内心冲突中,他们都有共同严酷的悲剧命运,但无论情况多么严重,困难多么巨大,死神多么可怕,他们都不失人的尊严,不失勇气和决心,表现出临危时的优雅风度。“硬汉子”形象随着海明威思想和创作观的发展变化也具有不同的内涵和外在的表现,大致可分三类:早期的硬汉子多出现在斗牛场或拳击场上,他们孤独、倔强、争强好胜,为了人格尊严和职业的荣誉不惜孤注一掷,以死相搏,夺取胜利。在短篇小说《打不败的人》中,这种硬汉精神表现得尤为突出,年老的斗牛士曼努尔,青年时曾以武艺超群和刚勇顽强而威震斗牛场,但青春的大好时光一经消逝,他便不再受到青睐。为了保住青年时代的荣誉,他执意再上斗牛场,与公牛进行一场惊心动魄的鏖战,以压倒一切的精神力战公牛,终于把利剑戳进了公牛的身躯,从而保住了“打不败的人”的称号。中期的“硬汉子”有了新的发展,以《丧钟为谁而鸣》的主人公乔丹为代表,这个形象已经不是为了个人荣辱奋斗的勇士,而是为人民事业献身的英雄,他已经摆脱了孤立主义,而为正义、民主而战,与人民生死与共,他的对手也不是一般的邪恶势力,而是法西斯主义。这个新的硬汉形象,灌注了新的时代精神和崇高信念,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老人与海》中老渔夫桑地亚哥,是晚期海明威笔下硬汉子形象的集中体现。这个硬汉子形象同前面两个时期有所不同,具有浓厚的哲理性与象征意义。老人桑地亚哥象征着一种哲理化的硬汉子精神,一种永恒的、超时空的存在,一种压倒命运的力量。作者将富有生命的形象同朦胧的寓意融合在一起,将现实生活的诗情画意同深刻的哲理融合在一起,创造了一种体现着人类尊严和命运重压下仍有优雅风度的硬汉子形象。其实,海明威本人就是一个硬汉子,他一生勇于冒险、坚忍不拔、精力充沛、喜欢拳击和捕猎;他参过战,受过伤,对忍受痛苦有切身体验,从而影响了他对硬汉子风格的情有独钟。

用小说中老人的话来说:“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要被打败的”,“人尽可以被毁灭,但却不能被打败。”这就是《老人与海》想揭示的哲理。不可否认,只要是人就都会有缺陷。当一个人承认了这个缺陷并努力去战胜它而不是去屈从它的时候,无论最后是捕到一条完整的马林鱼还是一副空骨架,这都已经无所谓了,因为一个人的生命价值已在那追捕马林鱼的过程中充分地体现了。曾经为自己的理想努力追求过、奋斗过,难道他不是一个胜利者吗?老渔夫就是敢于挑战自身缺陷及自己勇气和信心的胜利者。从世俗胜利观的角度看,老渔夫不是最后的胜利者,因为尽管开始他战胜了大马林鱼,但是最终大马林鱼还是让鲨鱼吃了,他只是带着大马林鱼的白骨架子回到了岸上,也就是说,鲨鱼才是胜利者。可是,在理想主义者眼里,老渔夫就是胜利者,因为他始终没有向大海没有向大马林鱼更没有向鲨鱼妥协和投降。就如音乐大师贝多芬所说“我可以被摧毁,但我不能被征服”。 人性是强悍的,人类本身有自己的限度,但正是因为有了老渔夫这样的人一次又一次地向限度挑战,超越它们,这个限度才一次次扩大,一次次把更大的挑战摆在了人类面前。在这个意义上,老渔夫桑地亚哥这样的英雄,不管他们挑战限度是成功还是失败,都是值得我们永远敬重的。 因为,他带给我们的是人类最为高贵的自信! 人生本来就是一种无止境的追求。它的道路漫长、艰难,而且充满坎坷,但只要自己勇敢顽强地以一颗自信的心去迎接挑战,他将永远是一个真正的胜利者! 老人使我们明了“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的”。老人是物质上的失败者,但他的精神没有被摧毁,他与大海不屈的意志将不断激励更多的生活强者。失败并不可怕,人生谁能没有失败?有人在失败中毁灭,也有人在失败中成长。因为害怕失败不敢追求成功,这就是弱者。在弱者面前,失败是倾覆生活之舟的波涛,波涛越大,他就越容易被吞噬。但我相信每个向往成功的人都不希望自己是弱者。那么作为一位强者,就不应该面对失败而消沉悲观,就不应该因为沮丧而停止追求!圣地亚哥老人的这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与中国的“愚公移山”是多么的相似,在当今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是不是值得我们学习和深思呢?

提起海明威,人们会很自然地想到他的冒险生活及他作品中所塑造的硬汉形象。几十年过去了,一战成为历史教科书,二战的硝烟早已散去,人类社会已步人高度发展的信息和网络时代。而海明威作为美国人乃至美国精神所无限崇尚的“硬汉’·形象却被永远地保留了下来,影响着许许多多热爱他的热心的读者。一、硬汉精神的构建硬汉精神的构建与海明威充满传奇色彩的生活经历紧密相关。父亲酷爱打猎、捕鱼造就了海明威勇敢、强悍、野性的性格。父亲的自杀,让海明威具有了男人必须坚强的意志。他两次参加世界大战,因膝盖被打碎而开过12次刀,取出200多块碎弹片;他植长钓鱼,1956年,他与《老人与渔》里的主人公桑提亚哥原型—富恩特斯在秘鲁外海捞到一条巨大的黑色马林鱼,重达1542磅,创下了当时的记录;他喜欢冒险、斗牛、打猎样样在行。在海明威一生中崇尚并处处张扬的就是“硬汉”精神,他把他自己一生都要做强者的精神品质敲人“硬汉”性格,在他的作品塑造了一个个“硬汉”式的英雄人物,他用自己的一生及作品的诊释着“硬汉’‘的含义。二、硬汉的性格特征在海明威的作品里,最富有魅力和打动人心的,是他塑造了众多的在迷惘中顽强拼搏的“硬汉子”形象。海明威在选择人物时特别喜欢斗牛士、拳击家、猎人、渔夫、士兵等等。他们都有一个显著特点,即命运总要在他们的人生历程中设置各种障硬。承担不幸,是硬汉性格的出发点.年老的斗牛士曼奴埃尔面临的是“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障碍。《战地钟声》中乔丹的障碍是一座必须炸毁的桥。《老人与海》中桑提亚哥的障碍则是84天捕不到鱼的厄运。命运使他们处于劣势,以期他们屈服或毁来。然而,他们以惊人的毅力和旺盛的梢力,在同充满敌意的世界对抗中殊死搏斗,表现出共同的性格特征:坚强刚毅、勇敢正直,无畏地面对痛苦和死亡,他们都处在尖锐剧烈的外部和内心冲突中,他们都有共同严酷的悲剧命运,但无论情况多么严重,困难多么巨大,死神多么可怕.他们都成功地保持了自己作为一个人的尊严,不失勇气和信心,在逆境中显示出一种打不垮的风度。三、硬汉精神在海明威作品中的体现海明威作品中的“硬汉子”形象随着他的思想和创作的发展变化也具有不同的内涵和外在的表现。1.曼努埃尔打不败的人海明威作品中早期的硬汉形象多出现在斗牛场或拳击场上,这也许与海明威本人酷爱斗牛和拳击运动有关。他们孤独、倔强、争强好胜,为了人格尊严和职业的荣誉不惜孤注一掷以死相搏,夺取胜利。在短篇小说《打不死的人》中,这种硬汉精神表现得尤为突出,年老的斗牛士曼努埃尔,青年时曾以武艺超群和刚勇顽强而威震斗牛场,但青春的大好时光一经消逝,他便不再受到青睐。为了保住青年时代的荣誉,他执意再上斗牛场,与公牛进行一场惊心动魄的庄战,他始终有着一个坚定的信心:“我既然走上斗牛场,就要让枪扎在雄牛身上。’,斗牛场上的曼努埃尔身体受伤,观众起哄,他却决不肯退出场地,以压倒一切的精神力战公牛。当他被人抬上手术台时.他欣慰地说:“我干得好,我干得出色。”因为他最终战胜了公牛,战胜了厄运,当他倒下时,他是一个胜利者,保住了一个杰出的斗牛士的荣誉和尊严。以命取胜,这就是海明威所欣赏的,他那坚强、勇敢、蔑视死亡的“硬汉”精神,永远回荡在人们的心中。2.乔丹—战争硬汉子的集中体现海明威与战争有着不解之缘,终其一生对战争十分关注,并在目睹战争发展的同时.能够冷静地思考战争的意义和在生与死瞬间较量中,能够安全地捕捉到人的本性。因此,战争为海明威提供了许多难得的素材,硬汉子海明威和海明威式的战争硬汉子也随之进人读者们的意识和话题之中。海明威式的战争硬汉子在身份、性格、行为和命运上有许多相似之处。他们几乎都是美国热血青年,在欧洲战争上都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有些是肉体的,有些是精神上的。这一时期的“硬汉子”比先前的斗牛场和拳击场上的硬汉子有了新的发展,以《丧钟为谁而鸣》的主人公乔丹为代表。这个形象已经不是为了个人荣辱奋斗的勇士,而是为人民事业献身的英雄,他已经摆脱了孤立主义,而为正义、民主而战,与人民生死与共,他的对手也不是一般的邪恶势力,而是法西斯主义。这个新的硬汉形象,灌注了新的时代精神和崇高信念,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乔丹的形象在海明威的硬汉序列中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他标志着海明威笔下的硬汉性格,在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之后已经臻于成熟了。3.桑提亚哥—“硬汉子’,精神的最佳体现者《老人与海》中的老渔人桑提亚哥,是晚期海明威笔下硬汉子形象的集中体现。这个硬汉子形象同前面两个时期有所不同,具有浓厚的哲理性与象征意义。老人桑提亚哥象征着一种哲理化的硬汉子精神。一种永恒的、超时空的存在,一种压倒命运的力量。作者将富有生命的形象同朦胧的窝意融合在一起,将现实生活的诗情画意同深刻的哲理事例在一起,创造了一种体现着人类尊严和命运重压下的优雅风度的硬汉子形象。桑提亚哥雄心勃勃,做出了出海捕真正大鱼的一切准备,他始终相信自己会钓到大鱼,即使84天一无所获也毫不气馁,眼睛里没有半点沮丧的痕迹,而是充满了俏心与希望。桑提亚哥老人不向命运屈服,一双眼睛“总是那么偷快,从不服输”。象征主人公坚不可摧的毅力,海上捕鱼是人生角斗的象征。他独自划着船驶向大海深处,当天中午便钓到一要倾大无比的马林鱼。这条大鱼拉着他和他的船向北向东连续游了两天两夜。到了第三天近中午时,他才把大鱼拉上水面,用鱼叉刺死了它。由于鱼身比船还长,他不得不把鱼拖在船边带着他回家。接着,结伴而来的盆鱼追逐着血腥,一口一口地把一千多磅重的鱼咬去,当他回到自己的鱼港时,船边拖着的只是一副空空的鱼骨。老人和鱼这场争斗燕得很艰苦,也输得很艰苦,争斗的结果尽管徒劳,但其过程却令人振奋。在老人看来,“盆鱼美丽而高贵,什么也不怕’,,但是人比鳌鱼更强。因此,在同鳌鱼搏斗中,想到

毕业论文笔下的形象翻译

Lu Xun's novels image of rural women Abstract: Lu Xun in his work profoundly exposed the feudal and anti-feudal forces of the old women in China's rural areas severely impaired mental and poisoned, and the Lu Xun's performance was slavery, oppression of women in China's rural areas the old tragic fate of serious concern and deep sympathy. Work successfully depicted in a feudal oppression under the rule of rural women cried plaintively to their image, and explore criticized the "national bad quality." His is not the consciousness, and the spirit of the tragic situation of numbness figure, Lu Xun's a "mourning their misfortune," "Nujibuzheng" attitude, "the disclosure suffering caused Liaojiu attention." Key words: expose, feudal, rural areas, women, the tragic fate

毕业论文的题目真酷

Lu Xun, some chapters is the theme of the peasants. These works depicted the lives of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Chinese farmers, thoughts, and their groans the ocean of life and struggle, the true shape of many farmers and even the world famous image of the typical. Farmers in the image of this long gallery, there is the famous spiritual victory Ah Q, a Xianglinsao dead with fear, a stubborn love pungent Regardless, there are generous and hospitable sixty-one father, there is burdened with the life burden, depression Runtu ... .... Description of them, Lu Xun was captured more than a fragment of their lives, or so-called "half story", or from childhood on, until all the earnest after three decades. So that from them and one can see more clearly the history of an era of peasant life, causing them to see Lu Xun to explore the social roots of the disaster. 差不多就是这样了你看下满意吗?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新知识,新思维,新方法,新问题,新事物层出不穷,使得原有的会计理论中相关概念定义已经不能对其内涵做出完整而全面的阐释,在这种阐释之下,就需要对会计进行全面的改革,重新构建新形势下的会计理论创新体系。这就需要在会计原则,会计假设,会计计量模式,会计核算理论,会计平衡公式,会计确认基础等几个因素分别进行探讨和研究。[关键词] 面临的新情况 会计理论体系创新

老舍论文答辩阐述

准备论文答辩的朋友。一般会根据论文制作,根据自己实际,选取几个问题,作好汇报准备。一般要讲论文的目的意义,大致论文结构,结果与不足,以及论文的创新点。时间一般3-5分钟,不超过10分钟。内容最好会背诵能脱稿讲,如果做了PPT那么对着PPT的提示讲解。语言简明流畅。以下是你可选择讲述的内容1.选择这个课题的原因是什么?研究这个课题的意义和目的是什么?(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2.文章的基本观点和立论的基本依据?3.说明这个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即前人做过哪些研究,取得哪些成果,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自己在研究本课题的过程中发现什么新的看法,又如何解决?4.论文还有哪些问题自己还没有搞清楚,有什么不足之处?5.全文的基本框架、基本结构是如何安排的?6.论文有何创新之处?对以上问题应仔细想一想,必要时要用笔记整理出来,写成发言提纲,在答辩时用。这样才能做到有备无患,临阵不慌。范文一: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我的论文题目是土耳其旅游市场秩序刍议,我当时之所以选择这个题目是因为土耳其作为一个在世界上拥有丰富旅游资源,享有很高名气的旅游国度,但是旅游市场秩序却很混乱,常常听到身边的中国朋友因为担心土耳其不安全以及旅游市场秩序混乱而不去旅游,所以我想研究下土耳其旅游市场秩序的相关内容。 在着手准备论文写作之前,我先对这个选题进行了大量的相关资料的整理和搜集,主要包括图书馆的书籍,学习教材上的专业知识,以及网络上的相关资料,然后我围绕着主题,在老师的指导下拟定提纲并开始撰写论文的开题报告。开题报告通过后,我就开始在提纲的基础上撰写内容。在完成初稿之后,我将我的论文初稿提交给了导师,经由老师的指点后,我对论文进行修改和完善,之后定稿。 具体来说,我的论文主要分为 5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关于本篇论文的研究意义,研究价值以及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的阐述,同时我也对本论文中的创新点进行了总结,并对笔者在搜集资料阶段的文献资料进行一个汇总,形成文献综述,这样读者就会对论文整体和相关论题有个基本的了解。 第二部分主要是介绍了土耳其旅游市场的概况,包括土耳其旅游市场的发展过程以及发展现状,这是对接下来对旅游市场秩序阐述的一个铺垫。 第三部分我真正切入主题,主要是总结土耳其旅游市场秩序存在的问题,包括三方面,分别是社会安全,购物乱象以及行业内的恶性竞争,这三点是土耳其旅游市场秩序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四部分是我根据当前的局势和自己的理解对土耳其旅游市场的发展趋势提出预测,我相信土耳其旅游业将会越来越好地发展和壮大完善 第五部分是我针对前文汇总的土耳其旅游市场秩序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建议,主要包括三大建议,比如增强社会稳定建设,营造安全的旅游环境;加强土耳其旅游行业购物店管理以及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从而规范土耳其旅游行业发展。我相信在这些积极举措下,土耳其旅游市场秩序会越来越好的。 经过这次论文的撰写,我从中学习到了很多内容,并提高了自己的综合能力,比如搜集资料的能力,归纳汇总的能力,抗压能力,写作能力等等。当然论文写作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不足之处,比如参考文献还不够充足,关于土耳其旅游市场存在的问题的提出还不够详细,还有些我没有发现的问题存在,希望在之后做科研的时候可以更加深入研究相关课题。这篇论文的完成离不开朋友们和同学们的支持,所以很感谢他们的支持和帮助,当然最需要感谢的是我的导师,没有她的指导,我很难完成这篇论文。

一般在答辩前老师会首先检验一下论文是不是学生自身的研究成果,是不是有抄袭和剽窃的现象。言之有理即可,其他则与论文内容有关,建议将《骆驼祥子》内容相关学习透彻。

《骆驼祥子》中不乏女性角色,其中围绕在主人公骆驼祥子身边的主要女性有二:虎妞和小福子。然而,这两位女性角色的元价值不仅表现在真善美的单一层面,还表现在人物命运背后潜藏的悲剧美学。

虎妞和小福子是老舍《骆驼祥子》中主要的女性角色,她们付出的"情"与劳动人民骆驼祥子被命运所"擒"有密切关联。

虎妞由"悍女"与"痴女"联结产生,小福子则同时扮演了"悲剧者"和"逃亡者"的双重角色,逐次分析两位女性角色,最后对祥子、虎妞和小福子的三角结构关系进行审美分析,意在解读三者之间的互释性关联,增强读者的感受性。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