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首页 学术论文知识库 问题

审计风险有关问题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审计风险有关问题研究论文

经济的发展和审计环境的复杂化结审计工作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审计风险已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因此,防范审计风险已日益引起审计界的重视。本文就结合本区基建审计工作实践,谈谈如何防范审计风险,旨在引起关注和启示。 一、审计风险发生的几个环节 审计风险存在于审计工作从制定审计计划到提出审计意见书,作出审计决定乃至审计复议的全过程。 审计风险具体存在于审计立项、调查取证、出具报告、提出意见书、作出审计决定等整个环节。其发生的关键环节主要有:越权风险-程序风险-取证风险-判断风险-处理处罚风险-文书制作风险。 1.越权风险。包括审计范围越权和审计评价越权。审计机关应严格按照《审计法》及实施细则和相关法律法规中明确的界定。超出法定范围去审计评价,会导致政治、社会、司法等诸多方面的损害。 2.程序风险。包括审计计划、立项、通知书、审计报告、审计意见书、审计决定的下达送发都有严格的法定程序。程序的违法未必直接影响审计质量,但程序违法会导致行政诉讼而使审计的结果无效。 3.取证风险。审计中大量工作是调查过程。而取证是调查中极为重要的内容,是最终作出评价和处理处罚的基础。取证不慎,所取证据不完整充分,不真实有效,会导致所作的评价失去证据的有效支持。 4.判断风险。审计中的判断是对调查中的问题分析观察。分析不深不透不细,观察不全不力,凭借主观猜测,经验判别,会导致性质认定中使用法规不当,造成定性不准,造成审计处理处罚中的不当。 5.处理处罚风险。审计事项所存在问题性质判断失误,必然导致处理处罚的不当。即便在判断中没有发生失误,但由于处理处罚中使用法律法规不当,会导致审计结果的错误,造成审计复议和行政诉讼。 6.文书制作风险。这是审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其关键问题是表达或词不达意、模棱两可,或由于一时疏忽造成重大笔设,或校对不严出现严重错误,会导致文书制作形成内容上的错误和不当。 二、审计风险防范的几个对策 审计风险防范是对审计风险系统的、全面的、连续的和及时的控制,以达到规避风险,提高效率和效果为目的。 防范审计风险关键是提高审计质量。提高审计质量关键是加强以“人、法、技”为核心内容的基础建设。既有赖于审计执法环境的改善,更需要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的自身努力,才能有效防范审计风险,提高审计工作质量。 【本文来自】:诺贝尔论文网( )【详细参考】:原文地址-

审计实证研究硕士论文

我国的法律环境和证券市场的发展程度与西方国家存在着巨大差异,在此情况下,适合于西方经济条件下的审计师选择信号传递理论在中国是否依然成立,目前尚缺乏充分的证据,我国关于此方面的研究也很少。以下是审计实证研究硕士论文,欢迎阅读。

摘 要:随着实证思想在审计理论研究中的渗透和贯彻,实证审计学的研究将会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重视。我们要理解审计,必须把它放入现实中,并观察审计是怎么运行的。解析运行中的各种现象,是需要审计事实(审计主体行为的集合)的,而审计事实的取得要通过收集各种资料并对资料进行 分析 。这就需要借鉴实证法了。本文把审计风险与实证法相结合来对审计风险相关 内容 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审计风险;重要性

实证审计理论研究内容涉及若干个课题。笔者仅就作为 现代 审计理论的一项重要研究成果———审计风险的实证研究做一探讨。这个课题的研究包括三个大的方面:对重要性概念的实证研究;建立分析审计风险的模型;确定重要性概念的内容。

一、对重要性概念的实证研究

审计重要性直接决定着审计工作开展的范围、审计检查的内容、采用的审计 方法 和必须实施的工作步骤,直接决定着审计工作质量的高低。因此,对重要性概念的认识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方面的研究可以采用实证的方法:

1.市场研究。即研究公开财务信息对股票价格的 影响 。根据市场对某项财务信息的反映来确定它是否重要。但是在市场研究中,我们不能肯定市场反应来自某种特定的信息,因此要设计有控制的实验来调查某一财务信息变量的市场反应,从而确定其重要性。

2.实验研究。实验通过使用假想的数据,了解实验对象针对这些数据的相应对策,这些变量是根据诸如净收入的百分比、事项性质、流动资产的百分比、盈利趋势等来安排的。实验对象可以是审计师、财务人员和一般百姓,这样可通过对统一财务变量进行不同的数据实验来确定该财务变量的重要界限,而且还可以发现在 社会 中哪些事项是相对重要的。

3.对审计实务的描述性研究。主要是对 会计 师事务所的实务指南的描述,以及法院对一些自身建立的判决结果。研究证明,绝大多数会计师事务所是具有重要性的定量化依据的。美国学者Lee在1984年的一项研究中描述了30个大的英国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程序中有关重要性的内容,结果仅7个没有。

二、建立分析审计风险的模型

《独立审计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将审计风险定义为:“审计风险是指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而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随着审计风险影响范围的扩大,审计风险也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前者一般是指会计师事务所承担的 法律 责任以及遭受损失的可能性,而后者是指审计行业因审计风险而可能遭受的损失,一般表现为因审计失败而引起的中介市场份额的减少或业务范围的受限。本文要讨论的是狭义的审计风险。因而建立的模型是 目前 审计职业界普遍使用的由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1983年提出的审计风险模型,该模型认为审计风险由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三要素组成,由于审计过程中三要素的存在,未能揭示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漏报给审计关系人造成客观损失,其可能性(审计风险)用P表示。P=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审计主体总是希望将P控制在可接受的水平并以此估计检查风险。如果审计主体高估固有风险、控制风险,若再主观上将检查风险控制在一个较低水平,会产生误拒风险,这时必须扩大审计范围,增加审计程序,来尽量降低检查风险;反之,若低估固有风险、控制风险,而主观上又将检查风险控制在一个较高水平,将产生误受风险和道德风险,可能发生在审计过程中未查出重大错报和漏报,或有意减少审计程序和审计成本,此时审计人员应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并将审计风险降到可接受水平。根据上述模型,审计主体在确定可接受的审计风险时,首先要评估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在此基础上推算可接受的检查风险。

审计风险能直观反映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及可能产生的后果。但在 应用 该模型时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模型可以扩展;(二)模型并不唯一;(三)模型可以定量、定性或定量定性结合使用;(四)模型具有主观性。

三、确定重要性概念的内容

在市场 经济 环境中,审计人员面临的信息资料多如牛毛,在成本———效益的原则下,支出和时间是非常重要的,审计人员总会把记忆力集中在重要的经济业务、会计事项甚至舞弊和差错等方面,而不会与鸡毛蒜皮的事纠缠不休。为此,人们提出了重要性概念,并对它加以规范和补充。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对重要性的定义是:“如果信息的错报或漏报会影响使用者根据会计报表采取的经济决策,信息就具有重要性。”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对重要性的定义是:“一项会计信息的错报或漏报是重要的,旨在特定环境下,一个理性的人依赖该信息所做的决策可能因为这一错报或漏报得以变化或修正。”我国独立审计准则对重要性的定义是:“重要性指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等会计资料中出现错报或漏报的严重程度,这一程度在特定环境下可能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判断或决策。”由此可见,各国对重要性的认识是基本一致的,也就是说,可以这样来定义重要性:信息的错报或漏报可能影响到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决策即为重要性。

在审计过程中,需要运用重要性概念的情形有二:

①是在确定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时,重要性被看作审计所允许的可能或潜在的未发现错误或漏报的程度,即审计人员在运用审计程序以检查 会计 报表的错报或漏报是所允许的误差范围。

②是在评价审计结果时,重要性被看作是某一错报或漏报(或汇总的错报或漏报)是否 影响 会计报表使用者判断和决策的标志。而且,在实际工作中对重要性作初步判断时要结合以往的审计经验,并同时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1. 企业 规模及特定的环境。企业规模的大小对重要性的判断有重要影响。一般来说,规模大的企业,重要性的绝对数较大,相对数较小;反之,其绝对数较小,相对数较大。同样,不同企业面临不同的环境也会影响重要性的判断。如某一金额对某个企业会计报表来说是重要的,而对另一个企业来说就可能是不重要的。而且,对某一特定企业来说,重要性还会因时间的不同而有所改变。

2.有关法规对财务会计的要求。财务会计法规越来越要求企业必须采取更加稳健的会计政策,以断绝企业粉饰财务报告的路子。如果有新的财务会计法规需要企业去实施,那么这些法规的目的无外是为了真实反应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因此,当有关法规对被审计单位存在特别的要求,或者企业存在可由管理当局自主决定处理的会计事项时,审计人员应从严确定审计重要性水平。

3.审计项目。对于不同的审计项目,要有不同的重要性标准。审计人员应对数额高、波动幅度大、会计报表使用者比较关心的项目,从严制定重要性水平。

4.错误的.性质。如果错误的性质严重,即使错误的金额较小,也应看作是重要的错误。例如,现金短缺800元,如果短缺是由于盘点差错引起的,则属于不重要错误;如果短缺是由于出纳监守自盗引起的,则属于重要错误了。因为故意的错误说明管理不善,而管理不善往往隐含着更严重的 问题 。可能引起严重后果的错误,是要看作重要错误的。

5.会计报表各项目的性质及相互关系。会计报表项目的重要程度是有差别的。一般而言,会计报表使用者更关心流动性较高的项目,审计人员应对此从严制定重要性水平,由于会计报表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因此在制定重要性水平时,必须考虑这种相互联系。

6.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的评估结果。由于被审计单位建立的内部控制存在固有的限制,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必须注意内部控制对审计的影响。如果内部控制比较健全,可依赖程度高,可以将重要性水平定得高一些,以节省审计成本;反之,应把审计重要性水平定得低一些,以保证审计的质量。由于重要性与审计风险呈反方向关系,如果审计风险评估为高水平,则意味着重要性水平较低,此时应收集较多的审计证据,以降低审计风险。

参考文献 :

[1]葛家澍等著。会计大典。第十卷,1999年。

[2]石爱中等著。审计 研究 ,2002年。

[3]罗伯特。K.莫茨(美国)等著。审计 理论 结构,1990年。

[4]财政部。审计,2004年。

审计费用的研究在国外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Simunic(1980)首次构建了审计收费定价模型,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了1977年美国377家上市公司的包括审计费用在内的数据,考察了可能影响审计收费的10大因素,发现上市公司的资产规模是决定审计收费的最重要因素,虽然我国对于审计费用的研究起步较晚,但也涌现出许多成果,大部分都集中于影响因素的研究。本文的目的就是以 Simunic 模型为基础,建立一个检验我国上市公司审计收费影响因素的回归模型,并据此对我国审计收费影响因素及其含义进行判断和分析。

一、研究假设和模型设计

(一)研究假设

根据上文的文献回顾,学者们大都认为被审计单位的规模是影响审计费用的最主要因素,在美国,公司规模对审计收费的解释力度可以达到50%以上,这种影响力在我国市场中也是不容忽视的。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条件下,上市公司的规模越大,其经纪业务和会计事项就越多,建立的内部控制体系也会更加复杂,其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也可能越高,注册会计师需要相应地增加内部控制测试范围和实质性测试范围,这必然会导致审计工作量的增加和审计费用的提高。据此,我们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在其他条件相同的前提下,被审计的上市公司规模与审计费用正相关。

审计风险一直被认为是影响审计费用的重要因素。审计风险越高,会计师事务所发表审计意见后面临的被证监会和证券交易所处罚的可能性就越大,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就越大,审计费用也就越高,

本文选取了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流动比率、资本负债率、净资产收益率等作为审计风险的衡量指标。其中,我们预测存货周转率与应收账款周转率与审计费用负相关,因为存货与应收装款愈多,注册会计师进行盘点和函证的工作量越大,占用的审计资源就越多,审计的复杂程度更高,审计风险也会相应增加。同时,我们预测流动比率、资本负债率与审计费用负相关,两者越高,公司的偿债能力越强,偿债压力越小,审计风险也就较小,审计费用相应较低。净资产收益率与审计费用负相关,以为该指标越低说明公司面临的管制风险越大,进行盈余管理的可能性越大,审计风险增加,审计费用就相应的增加。根据上面的分析我们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2:在其他条件相同的前提下,聘请“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对上市公司进行审计,审计费用相对较高。

二、研究样本与实证结果

(一)研究样本

本文以公布2007年至2010年年度财务报告的深沪两地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总体,数据来自于CCER经济金融数据库,数据分析软件为SPSS。为了确保研究的意义和精确性,在选择2007年至2010年的数据为样本时,我们进行了如下剔除:

1.为了体现数据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剔除了披露不规范、不完整的上市公司数据(例如未披露审计费用)

2.剔除了从CCER经济金融数据库收集不到的有关审计和财务数据的上市公司。

3.为了体现一般审计费用规律,剔除了被ST、PT的上市公司。

4.剔除了金融类上市公司。

根据以上标准,我们共筛选出4748组符合条件的上市公司数据。

(二)实证结果

1.描述性统计

a.存在多个众数。显示最小值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审计费用的均值较大,而标准差为,说明取对数后的审计费用在各上市公司之间的差距较大;总资产取对数后均值为,数值也很大,说明我国上市公司的规模较大;ROE的均值较小,但极大值,极小值,可见ROE在我国上市公司间的差距比较明显,我国上市公司的盈利水平存在比较大的差距。在我们分析的所有数据中,获得标准无保留意见的财务报告占79%,说明大部分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都得到了注册会计师的肯定;而聘用“四大”作为审计事务所的上市公司只占到5%,说明大部分上市公司为了以较低的审计费用获得令自己满意的审计意见,通常会聘请“四大”以外的会计师事务所对其进行审计。

2.相关性分析。我们选择了与审计费用相关的八个变量就他们对审计费用的影响程度进行研究,列示了各变量之间的Pearson相关系数及其显著性,其中剔除了Big4与Opinion两个品质型变量。

3.主成分分析。我们将数量型数据进行标准化,利用SPSS对上述8个解释变量进行主成分分析,对于初始特征值,前五个变量的累积解释程度达到了,而进行旋转后的变量成分解释程度有所降低,但是前五个变量仍然能够达到。旋转成分矩阵的结果并不十分理想,不能筛选出我们需要的数据。

三、研究结论及不足

本文对影响审计费用的因素进行了初步探讨,通过上面的实证研究,我们发现上市公司规模、审计风险、审计会计师事务所以及审计报告意见是影响审计费用的主要因素,他们对审计费用的决定作用不容忽视,其中上市公司规模和审计事务所的作用更加明显。“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收费相比我国国内的其他会计师事务所而言要高很多,这不利于我国国内会计师事务所的发展。

结束语:同时,本文在研究中也存在一些局限性:第一,本文并未考虑审计事务所变更和上市公司子公司数量对审计费用的影响。以前的学者上市公司子公司数量会影响审计复杂程度,从而影响审计费用。本文认为,审计的复杂程度可以通过上市公司规模或者周转率等财务指标衡量,因此未进行考虑;第二,没有考虑上市公司行业在审计费用方面的区别。这些因素可能对本文的研究结果带来一定的影响。

随着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及企业国际化水平的提高,对企业内部审计的重视程度也日益提高。由于企业面临的社会环境以及内部人员具有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这就增加了审计的难度和风险,如何保证企业审计工作的质量,防范审计风险也成为企业当前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 1 企业内部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 企业内部审计风险主要来源于主观和客观因素。 客观方面因素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薄弱带来的风险。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完善、经营状况是否稳定是实施审计监督工作的基础,如果没有内部控制制度,或内部控制制度形同虚设,或者内部控制制度执行不力,都会直接导致控制风险难度加大。再者,企业经营方式越复杂,内部管理层次越复杂,意味着对其审计的难度也越大,审计工作面临失误与差错的概率也会相应增大.其审计风险也会越来越大。 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不够。内部审计机构是单位内设机构.在单位负责人的领导下开展工作.为单位服务。因此,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不如社会审计,在审计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本单位的利益制约。内审人员面临的是与单位领导层之间的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以及与各科室、部门之间的同事关系,所涉及的人不是领导就是同事,非直接有关也是间接相关,审计过程及结论必然涉及到具体的个人利益,因而审计过程难免受到各类人员千扰。 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完善和不断变化的法律环境。健全的法律制度和完善的法律体系是保障审计人员合法权益和降低审计风险的法律保障,然而由于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使得审计工作处在不断变化的法律环境之下,我国法律法规制定的时滞性使得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中缺乏相应法律法规的保护,法律法规的不合理性和缺乏操作性也加大了审计人员的工作难度,相应地增加了审计风险。 企业审计业务复杂化和审计范围不断扩大。企业在迅速扩张的同时,被审计的经营业务也变得日趋复杂,为内部审计带来了更多的困难。一个企业已经不再是单一经营,可能涉及到多个行业,其经营业务也千差万别,再加上企业所使用的金融衍生工具越来越多,这就容易导致企业的会计信息系统比原来更加复杂,使得会计记录中出现错记、漏记的可能性随之加大,为企业的审计工作带来了困难。同时企业的审计范围也再不多的扩大,不仅包括对财务上的审计也包括对企业持续经营能力的评价等工作,审计人员通过对财务上的检查发表正确全面的审计意见难度比较大,因此,增加了审计风险的产生。 主观方面因素 内审人员业务素质参差不齐。审计人员素质的高低是决定审计风险大小的主要因素。审计人员的素质包括从事审计需要的政策法规水平、专业知识、经验、技能、审计职业道德和工作责任。审计经验是审计人员应有的一种重要技能,审计经验需要实践的积累。我国的内部审计人员中不少人仅熟悉财务会计业务,一些审计人员不了解本单位的经营活动和内部控制.审计经验有限。另外,内部审计人员工作责任和职业道德也是影响审计风险的因素。由于我国内审准则工作规范和职业道德标准方面还有一些空白.许多内审机构和人员缺乏应有的职业规范的约束和指导。总之, 目前我国内审人员总体素质偏低,直接影响到内审工作开展的深度和广度。面对当今内审对象的复杂和内容的拓展,内审人员势单力簿.这将直接导致审计风险的产生。 内部审计的局限性与审计手段的缺陷带来的风险。一是在我国企业经营管理中,内部审计人员既是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监督主体,又是实施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客体,一方面要维护国家利益。另一方面要按照经营者的意志来维护企业利益,当国家利益与企业利益发生冲突时,有的审计人员往往选择后者,这自然违反了审计原则,增大了审计风险。二是审计技术从过去人工审查发展到现在的电子计算机辅助审计,大大提高了审计工作质量和效率。但是审计技术和审计手段仍然存在不足和缺陷,从目前企业内部审计应技术效果来看,并没有达到审计最佳效果,因此,审计局限性与手段滞后必然导致审计风险的发生。 轻视审计带来的风险。审计工作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近年来,由于企业转型改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规范了公司治理结构,内部审计越来越得到重视。但在实际工作中,不少管理者对审计的作用仍然缺乏必要的认识,只把审计当作是一种核实财务数据的程序,未能发挥审计监督作用,有的甚至对此加以回避,致使审计在管理上缺乏相应的地位,很大程度降低了审计的地位和作用,不仅不能与审汁的“独立性、权威性”相匹配,而且容易使审计工作流于形式。 2 企业内部审计风险防范对策 综合考虑企业内部审计风险产生的主观及客观因素,为了将企业审计风险有效降低,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防范。 保证审计机构的独立性 独立性可以使内部审计人员提出公正的和不偏不倚的专业判断,这对审计工作的恰当开展是必不可少的。内部审计机构独立性的内涵应主要表现为形式上的独立和实质上的独立两方面。形式上的独立要求内部审计在企业内具有较高的组织地位.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应能够获得企业领导的支持,股份公司是我国重要的企业组织形式,按股份公司设置的特点,应赋予内部审计“董事会之下,所有部门之上”的地位。实质上的独立是指内部审计人员在精神上必须保持必要的独立,应以公正的态度,避免利益冲突.在开展内部审计工作时,保持诚实的信念,遵守职业道德准则.在整个审计过程中不做出重大的妥协。 2.2 加强法制建设 这是治理和防范审计风险发生的重要措施。审计法律是执行审计工作行为的准绳,在审计法律的制定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审计法律的科学性、可操作性,特别是利益相关者对审计结果的影响。另外,在会计法律法规的制定方面,也要不断予以规范,特别是在会计法律中确认会计信息的主要责任者,应考虑重点集中在制造虚假会计信息的利益获得者身上,从根源上防止有关人员通过虚假会计信息谋取利益,减少审计工作中违法乱纪行为的数量,降低审计风险。此外,在制定违反审计会计法律法规的法律责任时,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是充分发挥审计会计法律法规作用的关键。审计法制的健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规范审计人员的行为,起到一定的威慑作用。 加强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提高自身素质 随着人们对审计期望值的越来越高,审计人员的责任和风险也越来越大,如何采取有效的审计方法和程序,在降低审计成本的同时,高质量地完成审计任务,并有效地避免审计风险及其损失成为当前审计工作较难开展的一个突出问题。由于公司的审计人员数量不多且层次不高,再加上在企业养成了一种墨守成规的工作态度,造成了审计工作质量的低下,加大了审计风险。因此,审计人员要从思想上、观念上深入理解审计风险,并在执行业务过程中,寻求积极有效的方法控制风险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包括在职业品德、职业纪律、专业胜任能力及职业责任等方面应达到的职业标准。首先应当树立和强化风险意识,保持较高的职业道德水准。其次,要形成严谨踏实的工作作风,认真负责地对待每一项审计业务,严格依照独立审计准则进行审计,以确保业务质量 其三,要主动学习和掌握与审计业务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制度,不断更新知识,提高分析、判断、预测经济活动的能力。审计人员一定要理解和掌握这些标准,并在执业时严格遵守,这样才有可能提供高质量的审计服务,减少审计风险。审计的目的是对被审计单位报表的可靠性发表审计意见。这说明审计的结果是要作出判断。这种判断能力来自于审计人员的经验积累和专业能力,判断贯穿于审计过程的始终。因此,审计人员不仅要具备执业所需的会计、审计、法律、税务、企业管理等多方面知识,还需具备实务操作能力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浅析审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审计风险;防范;控制世界银行官员对亚洲部分银行的调查报告表明:亚洲发生金融危机的责任一半在于会计。各国的会计信息失真与舞弊行为的发生大大增加了审计的风险,因此,防范和控制审计风险已经成为审计界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以下从审计风险的形成原因人手,谈谈如何防范和控制审计风险。审计风险主要包括狭义和广义两层含义。狭义的审计风险是指在审计活动中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而使审计工作中存在错误从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或审计人员作出错误审计结论而造成损失的概率。包括误拒风险和误受风险。误拒风险是指将正确或无重大错误的被审事项指为错误而形成的风险。一般情况下这类风险很少发生,在实务中一般不予考虑。误受风险是指将有重大错误的事项指为正确而形成的风险。相对于误拒风险,该类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要大得多。因此,在审计实务中,审计人员特别注重对误受风险的控制。广义的审计风险不仅包括狭义的审计风险。而且还包括经营风险。它是由于第三者的控告而承担的风险。l审计风险的成因分析了解和探究审计风险的成因。有利于更好的从源头防范和控制审计风险的形成。从而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效率。审计风险的形成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 浅析审计风险的原因与防范方法 审计风险;独立性;沟通审计风险,是指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而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因此,防范审计风险是审计人员永恒的主题。它既是审计机构信誉和质量的保证,也关系到审计人员的自身利益。在我国当前经济生活中,企业的改革和发展离不开审计。做好审计工作的关键,应对审计风险的成因及预防方法有所了解并尽可能防范和避免审计风险,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审计事业的发展。一、审计风险的成因(一)形成审计风险的客观因素1.审计机构建立模式不合理。审计机构独立性不强,影响审计工作权威性。2O世纪8O 年代中期,在政府的推动下,我国内部审计逐步发展起来。但其行政性太强,企业内部人员一方面要受国家审计机关的业务指导,对本单位进行监督检查;另一方面又要受本单位行政领导,工资福利由本单位解决。业务工作的“外向性”与行政待遇的“内靠性”,使审计人员很难进入角色。久而久之,审计便失去了权威性和独立性。独立性是审计工作的灵魂,不能有效保证审计机构和人员在组织上的独立性、在业务工作中的自主性和权威性,就不能保证审计质量和规避审计风险。2.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和企业间竞争的不断加剧,企业环境中的不确定因素不断增加,导致不确定经济业务的产生,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业务量随之增加。 审计风险浅析 它贯穿于活动的所有环节,即只要有审计活I决策探索2007.4.下动的地方。就一定有审计风险与之相伴。由于环境或业务的复杂性从而对被审计单位的情况了解不透彻、不全面以及对管理人员的信任度过高而仓促签订了审计业务约定书。所有这一切都会形成审计风险,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加大注册会计师的审计风险。(二)审计风险的表现形式1.审计抽样风险。抽样风险是目前审计工作中常用的方法。从理论上讲,抽样风险所选取的样本,应该具有代表总体的性质。但在实践中由于各种主观原因,造成样本能在多大程度上代表总体尚不能确定。尤其是当前我们大多是采用判断抽样的方式,由于部分审计人员经验和知识不足,抽样误差很大,可能存在审计取证不完备、审计检查不全面、审计意见和结论不准,出现了错误判断为正确或将正确判断为错误的情况,形成存伪风险或弃真风险。2.审计处理处罚风险。审计机关有权对被审计单位违纪违规的行为进行处理处罚。但是,若依法应该处理处罚而没有处理处罚,或者审计处理处罚没有法律依据或依据不当,或者应由其他有关部门处理处罚,而审计机关直接实施了处理处罚,都会产生审计处理处罚风险。3.审计证据取舍风险。审计证据在审计活动中举足轻重,审计结论需要审计证据来证实。在审计过程中,审计证据从数量和质量上都无统一标准,往往靠审计人员来主观判断,从而产生了主观的偏差。

审计风险问题研究的论文

内容太多了,给个具体的题目和邮箱。以下是一些参考,你看哪个有用。1 现代审计风险模型的演进及应用研究 ,辛旭、刘佳,品牌, 2010 查看全文 2 煤炭企业内部管理审计风险及防范 ,丁在乐,中国煤炭工业, 2010 查看全文 3 国家审计风险及其对策 ,钱云飞,现代经济信息, 2010 查看全文 4 浅谈内部审计风险的成因及防范 ,夏旭,煤矿现代化, 2010 查看全文 5 我国关联交易审计风险规避对策探讨 ,张肃琪,理论界, 2010 查看全文 6 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风险控制 ,时东来,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0 查看全文 7 新会计准则下的衍生金融工具及其审计风险 ,刘宏洲,改革与开放, 2009 查看全文 8 论内部审计风险成因及对策 ,李东艳,中国电子商务, 2010 查看全文 9 实施风险导向审计,防范高校内部审计风险 ,罗洪霞,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 2007 查看全文 10 关于审计风险的特殊考虑 ,王如燕,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 2002 查看全文 11 审计重要性与审计风险、审计证据的关系及其图解 ,朱锦余,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 2002 查看全文 12 煤炭企业环境审计风险探析 ,张红轶、张芳梅,国际商务财会, 2010 查看全文 13 金融危机环境下审计风险的应对 ,徐蔚,审计与理财, 2010 查看全文 14 金融危机、财务舞弊与审计风险 ,刘芳芳,审计与理财, 2010 查看全文 15 浅析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成因及控制措施 ,赵艳,科学与财富, 2010 查看全文 16 谈企业内部审计风险 ,单琢,科技信息, 2010 查看全文 17 浅谈审计风险形成的主客观因素及防范 ,韩道琴、王淑晶,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0 查看全文 18 刍议医院内部审计现状对审计风险的影响及防范建议 ,赵玲,经济师, 2010 查看全文 19 会计师事务所对审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邓芙蓉,北方经贸, 2010 查看全文 20 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成因以及防范 ,唐元龙,大众商务(下半月), 2010 查看全文

浅析审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审计风险;防范;控制世界银行官员对亚洲部分银行的调查报告表明:亚洲发生金融危机的责任一半在于会计。各国的会计信息失真与舞弊行为的发生大大增加了审计的风险,因此,防范和控制审计风险已经成为审计界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以下从审计风险的形成原因人手,谈谈如何防范和控制审计风险。审计风险主要包括狭义和广义两层含义。狭义的审计风险是指在审计活动中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而使审计工作中存在错误从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或审计人员作出错误审计结论而造成损失的概率。包括误拒风险和误受风险。误拒风险是指将正确或无重大错误的被审事项指为错误而形成的风险。一般情况下这类风险很少发生,在实务中一般不予考虑。误受风险是指将有重大错误的事项指为正确而形成的风险。相对于误拒风险,该类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要大得多。因此,在审计实务中,审计人员特别注重对误受风险的控制。广义的审计风险不仅包括狭义的审计风险。而且还包括经营风险。它是由于第三者的控告而承担的风险。l审计风险的成因分析了解和探究审计风险的成因。有利于更好的从源头防范和控制审计风险的形成。从而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效率。审计风险的形成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 浅析审计风险的原因与防范方法 审计风险;独立性;沟通审计风险,是指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而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因此,防范审计风险是审计人员永恒的主题。它既是审计机构信誉和质量的保证,也关系到审计人员的自身利益。在我国当前经济生活中,企业的改革和发展离不开审计。做好审计工作的关键,应对审计风险的成因及预防方法有所了解并尽可能防范和避免审计风险,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审计事业的发展。一、审计风险的成因(一)形成审计风险的客观因素1.审计机构建立模式不合理。审计机构独立性不强,影响审计工作权威性。2O世纪8O 年代中期,在政府的推动下,我国内部审计逐步发展起来。但其行政性太强,企业内部人员一方面要受国家审计机关的业务指导,对本单位进行监督检查;另一方面又要受本单位行政领导,工资福利由本单位解决。业务工作的“外向性”与行政待遇的“内靠性”,使审计人员很难进入角色。久而久之,审计便失去了权威性和独立性。独立性是审计工作的灵魂,不能有效保证审计机构和人员在组织上的独立性、在业务工作中的自主性和权威性,就不能保证审计质量和规避审计风险。2.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和企业间竞争的不断加剧,企业环境中的不确定因素不断增加,导致不确定经济业务的产生,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业务量随之增加。 审计风险浅析 它贯穿于活动的所有环节,即只要有审计活I决策探索2007.4.下动的地方。就一定有审计风险与之相伴。由于环境或业务的复杂性从而对被审计单位的情况了解不透彻、不全面以及对管理人员的信任度过高而仓促签订了审计业务约定书。所有这一切都会形成审计风险,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加大注册会计师的审计风险。(二)审计风险的表现形式1.审计抽样风险。抽样风险是目前审计工作中常用的方法。从理论上讲,抽样风险所选取的样本,应该具有代表总体的性质。但在实践中由于各种主观原因,造成样本能在多大程度上代表总体尚不能确定。尤其是当前我们大多是采用判断抽样的方式,由于部分审计人员经验和知识不足,抽样误差很大,可能存在审计取证不完备、审计检查不全面、审计意见和结论不准,出现了错误判断为正确或将正确判断为错误的情况,形成存伪风险或弃真风险。2.审计处理处罚风险。审计机关有权对被审计单位违纪违规的行为进行处理处罚。但是,若依法应该处理处罚而没有处理处罚,或者审计处理处罚没有法律依据或依据不当,或者应由其他有关部门处理处罚,而审计机关直接实施了处理处罚,都会产生审计处理处罚风险。3.审计证据取舍风险。审计证据在审计活动中举足轻重,审计结论需要审计证据来证实。在审计过程中,审计证据从数量和质量上都无统一标准,往往靠审计人员来主观判断,从而产生了主观的偏差。

在审计风险和预防措施,编写大纲一,产品简介审计质量是审计,审计的生命线,审计风险。但随着社会的,政治的,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活动的加剧,审计责任更大,难度较高的审计,审计风险也随之增加。那么,如何避免审计风险已成为人们一直在不断地探索。因此,我们应积极了解审计风险,正确认识审计风险,以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审计风险,审计在维护市场经济秩序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理论(一)审计风险的概念(二)审计风险导致 1,审计活动,不断变化的法律环境 2,复杂对象的审计增加了审计风险 3,实施会计电算化审计风险带来 4,审计人员能力 5,审计方法本身隐含的审计风险(三)审计风险防范和控制 1,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2,转变观念,强化风险意识 3,建立有效的内部运行机制,完善内部质量控制体系 4,以提高审计人员的整体素质 5,要建立一个有效的事前评估,控制和事后评价的风险管理体系三,结论审计作为经济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织部分,无一例外,受到法律的规范和调整活动。审计风险是正确认识职业本身的发展,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随着审计的期望,核数师的责任和风险的持续改善是也不断增长,专业将是更关心如何以采取有效的审计方法和程序,降低审计成本,高品质完成审计任务,并有效地避免审计风险和损失。因此,核数师必须打破传统审计思维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从思想上,深刻理解审计风险的概念,在实施过程中的审计业务,并积极寻求有效的方法和措施,控制审计风险,并最终起到预防和控制审计风险。 这是我自己的纸,你看你需要他们。哦

有关审计风险的论文题目

XX单位审计案例研究好找资料、好抄啊

会计与审计的毕业论文题目有很多,这里学术堂整理了十五个好写的论文题目,供大家进行参考:1. 上市公司财务治理问题及对策2. 利益相关者理论下会计信息披露研究3. 高校资金运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4. 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5. 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与监管研究6. 会计主体行为与会计信息质量关系问题研究7. 对我国会计要素的若干研究8. 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缺陷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9. 公允价值会计研究10. 公司治理与会计信息质量11. 论公允价值的有效性12. 公司治理与内部会计控制13. 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4. 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体系问题研究15. 企业纳税筹划中的风险规避问题研究

审计论文选题方向哪个好写,回答如下:

一、审计论文选题方向参考

1.审计风险角度

审计风险控制、防范、注册会计师、审计证、控制、及其防范、模型、研究、评估、管理、防范等。

2.审计失败角度

资本市场、注册会计师、失败案例分析、失败案例研究、失败的成因及规避。

3.审计质量角度

研究现状、注册会计师、盈余管理、制度、控制、影响因素、研究、控制研究、评价、管理等审计论文,审计学硕士论文。

二、审计论文选题哪个好写

论文选题必须要考虑到是否有资料或资料来源,没有资料或资料不足就写不成论文,即使勉强写出来,也缺乏说服力。所以,在拟定好论文选题之前,选择一个写作角度,要先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才会让你的选题好写起来。要注意在已有的研究成果中寻找薄弱环节,即他人研究中存在的疑点、漏洞或不足,去做自己论文选题的研究方向。

三、审计论文选题参考案例

论文选题举例:审计质量方向

1 、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失败及防范的研究 ——基于瑞华所相关案例分析 何翊 云南财经大学 2021年 96

2 、瑞华会计师事务所连续审计失败问题探析 季杨青 江西财经大学 2021年 25

3 、共享审计师选择及其对审计质量影响研究 辛飞 黑龙江大学 2021年 12

研究审计风险的论文

内容太多了,给个具体的题目和邮箱。以下是一些参考,你看哪个有用。1 现代审计风险模型的演进及应用研究 ,辛旭、刘佳,品牌, 2010 查看全文 2 煤炭企业内部管理审计风险及防范 ,丁在乐,中国煤炭工业, 2010 查看全文 3 国家审计风险及其对策 ,钱云飞,现代经济信息, 2010 查看全文 4 浅谈内部审计风险的成因及防范 ,夏旭,煤矿现代化, 2010 查看全文 5 我国关联交易审计风险规避对策探讨 ,张肃琪,理论界, 2010 查看全文 6 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风险控制 ,时东来,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0 查看全文 7 新会计准则下的衍生金融工具及其审计风险 ,刘宏洲,改革与开放, 2009 查看全文 8 论内部审计风险成因及对策 ,李东艳,中国电子商务, 2010 查看全文 9 实施风险导向审计,防范高校内部审计风险 ,罗洪霞,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 2007 查看全文 10 关于审计风险的特殊考虑 ,王如燕,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 2002 查看全文 11 审计重要性与审计风险、审计证据的关系及其图解 ,朱锦余,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 2002 查看全文 12 煤炭企业环境审计风险探析 ,张红轶、张芳梅,国际商务财会, 2010 查看全文 13 金融危机环境下审计风险的应对 ,徐蔚,审计与理财, 2010 查看全文 14 金融危机、财务舞弊与审计风险 ,刘芳芳,审计与理财, 2010 查看全文 15 浅析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成因及控制措施 ,赵艳,科学与财富, 2010 查看全文 16 谈企业内部审计风险 ,单琢,科技信息, 2010 查看全文 17 浅谈审计风险形成的主客观因素及防范 ,韩道琴、王淑晶,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0 查看全文 18 刍议医院内部审计现状对审计风险的影响及防范建议 ,赵玲,经济师, 2010 查看全文 19 会计师事务所对审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邓芙蓉,北方经贸, 2010 查看全文 20 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成因以及防范 ,唐元龙,大众商务(下半月), 2010 查看全文

审计失败的原因及对策论文应该怎么写?下面就由我给大家介绍一篇审计失败的原因及对策的论文吧!

摘 要:审计工作本身就是一个具有一定风险的职业,社会环境的变化使其所面临的风险因素更加复杂,风险存在于整个审计活动中,可以控制,却不能完全消除。 文章 结合多年审计工作 经验 ,探讨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提出防范对策。

关键词:审计风险;产生原因;防范

一、审计风险及产生的原因

审计风险是指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存在重大错弊而审计人员没有发现,做出不恰当的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审计涉及面广、内容多而复杂、政策性强、社会影响大,产生的审计风险是多方面的,既有主观方面也有客观方面的原因。

(1)被审计单位会计资料真实性、完整性是产生审计风险的主观原因。如果被审计单位提供的会计资料本来就是虚假的或失实的,加之各个被审计单位的领导和财务人员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低下,有意舞弊欺过关,那么审计人员在此基础上实施审计后所得出的结论也肯定是错误的或失实的。

(2)审计资源与审计任务的矛盾产生的审计风险。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各级党委、政府安排给审计机关的工作任务越来越多,基层审计机关人员少、时间紧、任务重,国家经济政策、市场环境、行业差异以及财务制度发生变化快,审计人员为了及时完成审计任务,有时甚至是处于被动应付的局面,不能面面俱到,失察的可能性也就随之增大,由此审计结论偏差的可能性也随之增大,导致审计风险产生的客观原因。

(3)审计手段的局限而形成的风险。按照审计法的规定,审计执法手段是对被审计单位提供的会计及其相关资料进行审核检查、对有关人员进行询问调查,不能采取更多不正当的审计手段。现实中好多违纪违法案件线索必须由纪检监察、公安、财政、税务机关等部门配合,运用各单位的职能手段才能完成,特别是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仅凭审计人员查阅资料和对当事人进行询问、调查是难以揭示的,由此也给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带来较大的风险隐患。

(4)审计人员的综合业务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审计风险。如果我们的审计人员综合业务素质不高,审计能力不足,不熟悉 政策法规 、较强的语言、书面表达和综合分析能力及计算机审计技术。就会严重制约和影响审计工作的质量,从而增大审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5)审计结果处理不当而产生的审计风险。审计结果是审计人员通过查阅被审计单位提供的相关资料,向有关单位和人员了解调查后形成的审计结论,包括审计定性、评价、处理处罚和审计建议处理不实或不当都会产生审计风险。

(6)审计风险的潜在性,或者说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的过程中没有关注到的某些问题而导致产生的风险。这种风险不是审计人员故意所为,而是审计人员在无意接受了审计风险,又在无意中承担了审计风险带来的严重后果。假若审计人员因某种私利故意做出与事实不符的审计结论,而这种行为本身就受到职业道德的谴责,应承担法律责任。

二、审计风险的防范

审计风险具有客观性、普遍性、潜在性、可控性和偶然性的特征,始终贯穿于审计活动的整个过程,完全消除或杜绝审计风险不可能的,但只要我们能正确认识、了解和分析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采取积极有效的 措施 ,将审计风险降到最低程度。

(1)转变观念,强化风险意识。《宪法》明确规定我国实行审计监督制度,审计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监督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效益。审计人员要认清职责,明确目标,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跟上时代的步伐,切实转变观念,进一步加强质量控制,强化风险意识,才能使我们的审计事业健康发展。

(2)统筹兼顾,合理安排审计项目计划。审计风险从审计项目计划开始到审计结束都可能产生, 审计机关应当根据法定的审计职责和审计管辖范围,本着服务大局,围绕政府工作中心,突出审计工作重点合理安排的原则,选择有代表性、普遍性和重要性的项目,抓住经济社会事业发展中的重点、 热点 、难点问题对重点领域、重点资金、重大建设项目进行审计,才能充分发挥审计监督的职能作用,才能把审计风险降到最低限度。

(3)风险评估,科学编制 实施方案 。审计实施方案是保证审计工作达到预期目标的纲领。审计组应根据被审单位的职能、职责、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健全情况以及被审单位领导和财务人员对 财务管理 的能力水平、执行 财经 纪律的自觉性、以前审计和其他财务检查情况对审计风险进行分析,考虑各种可能发生的问题,准备好各种应对措施,明确工作重点和思路,制定出一个科学、具体、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较强的审计实施方案。并在审计实施过程中根据有关情况适时进行调整,尽量及早预测审计风险。

(4)严谨细致,现场审计明察秋毫。审计组从进点开始,就严格按照审计程序、审计质量控制和审计准则等制度进行审计。根据审前调查了解掌握的情况,在审计实施过程中,做到谨小慎微、踏实肯干、一丝不苟,严谨细致的查证、分析、讨论、取证。在纷繁复杂的会计资料中,从一笔不当的会计处理或者一张要素不全的原始凭证,甚至是从 保险 柜中盘出的一张便条等发现一些蛛丝马迹,取得突破口。每个审计事项做到深入细致,达到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定性准确、处理恰当、手续完备、程序合法。审计人员只有严谨细致才能明察秋毫,才能发现疑点查出问题和重大线索,才能确保审计结果经得起检验,从而降低审计风险。

(5)严格把关,层层审理复核。审计复核是审计机关规避审计风险的一道重要防线,确保每一个审计项目经过审计组长(主审)、业务股(室)负责人、分管领导和专职审理人员对审计实施方案、审计工作底稿、审计取证材料以及审计 报告 、审计意见书、审计决定书、审计 建议书 、移送处理书等严格按照审计准则进行审理复核,包括审计程序是否严格规范,审计记录是否清楚,审计取证材料是否真实完整,审计证据是否充分可靠,审计目标是否实现,揭露问题事实是否清楚、准确,引用法律法规规章是否正确有效,处理处罚意见是否适当,提出的审计建议是否结合被审计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管理的实际,并提出书面复核意见书,是防范审计风险的重要手段。

(6)坚持原则,敢于较真碰硬。审为国家、计益人民,只有通过审计监督来揭露矛盾,促进廉政建设,对重大违法违规问题和经济犯罪案件,一定要有浩然正气,不怕得罪人,坚持原则,无私无畏,敢于碰硬,刚正不啊,一查到底,决不退却!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审计监督的职能作用,体现审计机关存在的价值;才能解决问题、推进改革、促进发展,真正为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防范审计风险。

(7)加强学习,提高人员综合素质。审计人员要加强党和国家方针、政策方面的政治理论和各项法律、法规方面的业务学习和培训,借鉴先进发达地区的经验和技术 方法 ,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脉搏。只有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业务素质,打造一支政治合格、业务精湛、作风优良的审计铁军,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为全面提升审计工作质量,降低审计风险提供前提条件。

(8)廉洁从审,树立求真务实作风。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审计机关必须长期坚持不懈地抓好作风建设。审计人员必须要树立起求真务实、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坚决执行党和国家的各项廉洁从政制度、审计“八不准”纪律,时刻保持清醒头脑,耐得住清贫,顶得住诱惑,经得住考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经常做到自重、自警、自励、自律,自觉提高拒腐防变的能力,为降低审计风险提供保证。

参考文献:

[1] 安亚人.审计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准则[S].

[3] 白玉林.降低审计风险提升审计质量的思考[Z].

现代会计审计是资讯化环境下会计审计发展的必然趋势,为了妥善解决在会计审计工作中普遍存在只重事后审计,必须不断提高现代会计审计技术水平,实现会计审计工作与资讯网路技术的高度融合,从而提升会计审计工作效率和质量。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审计的论文,供大家参考。

一、审计稳健性的实现方法

1.进行审计稳健性的理论研究

科学的理论可以为审计工作进行准确的指导,但是在我国的审计领域,现在对审计稳健性的研究比较少,致使国内缺乏有关审计稳健性的理论著作和法律规范,因此,为了确保我国审计工作的稳健性,国内的专家学者应该尽早对审计的稳健性进行专门、细致、深入地研究。

2.确保审计稳健性的基础是对会计资讯生产质量进行提升

对于现今的财务报告制度,会计计量本身存在的不足,以及财务报告的不断进步,使得管理层需要对会计资讯进行判断,为了让会计资讯的关联性得到提升,如今的财务报告除了可以提供历史资讯外,还会对未来资讯进行提供。因为目前的各种制度上的安排大多都依存于建立在盈余基础上的业绩指标,所以,这样往往会导致对盈余进行过度估计。

3.使会计的稳健性得到提高

从根本上来说,会计稳健性主要指的是具有限制性的会计资讯特征,但是,审计的稳健性是对会计资讯的认可或是修改。因为不仅仅是公司的确定性无法确定,存在一定的风险性外,而且审计业务更是无法进行彻底确定,因此,在合理的会计与审计的稳定性之下,会计资讯的关联性和准确性将会得到提高。因此,由于考虑到审计稳健性和会计稳健性,企业管理层对盈余的过度估计行为将会受到牵制,这些都有利于确保财务质量的准确性,从而最终可以确保审计的稳定性,增添公司财务的可靠性。

4.被审计单位在管理上也要确保具有稳健性

管理稳健性一般情况下是指,在遇到企业经济业务中存在的不确定情况时,企业管理者应该对这种不确定的经济行为保持小心谨慎的态度,切记不可出现极端态度。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加剧,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风险在所难免。在面临市场风险时,如果企业管理者始终保持谨慎的态度,不但可以使企业管理者在风险前做出科学的决策,而且可以维护企业的经济利益,更甚至还可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因此,企业管理者在面临风险时的稳健态度可以确保审计的稳定性。

5.为审计稳定提供法律依据

如果审计领域有非常明确而细致的法律依据,那么审计师在面临企业管理者在财务中的非法行为时,出于对法律威严的畏惧,也会依据法律进行审计工作。因此,完善的法律也是审计稳健性的重要保障。

二、结语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风险在所难免,此外,巨大的经济利益也会诱发财务管理中的违法行为,因此,为了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就需要对会计审计制度中的审计稳健性进行改革。

一、会计审计准则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社会各界反应积极,评价较高

2005年年初,在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征求委员意见的基础上,财政部提出了2005年年底或2006年年初建立起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并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国际审计准则趋同的、可独立实施的会计、审计准则体系的工作目标。根据这一目标,财政部会计司和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制定了详细的工作计划,投入了大量人力、精力进行会计、审计准则的研究、起草、征求意见以及修改工作。目前,经过大家一年多的艰苦努力,2005年初制定的准则建设计划已经基本完成,我国较为完整的会计、审计准则体系初步建立。我国会计准则的建设工作获得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和重视。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今年三次访华,与我们展开了非常积极、坦诚、富有成效的会谈。双方于2005年11月8日就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趋同问题签订了联合宣告,宣告中,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对中国在会计准则制定和与国际趋同方面所作的工作予以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承认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基本实现趋同,并确认了中国特殊环境下的一些会计问题,认为这些特殊问题具有代表性,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希望能够得到中国的帮助,协助其修改、完善国际准则。这是我国在会计准则建设中取得的重要成果。

我国审计准则的建设也得到了有关国际组织的积极评价与肯定。2005年11月29日,我国就审计准则国际趋同问题与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理事会举行了会谈。会谈后,双方共同签署发表了联合宣告,宣告中,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理事会对中国在审计准则国际趋同方面所做的努力和取得的重大进展表示高度赞赏,认为这种努力和进展为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转型国家树立了典范。需要强调的是,2005年的会计、审计准则建设工作,我们除了考虑国际趋同外,更加重视中国的经济、法律、会计职业发展水平等方面的特殊性,使中国会计、审计准则既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又适应国际化的趋势。比如,在准则体例上,我们采用了中国法律“章节加条文”的形式,没有简单地搬套国际准则所采用的“引言、范围、定义、内容”等方式,以更加符合中国法律用语和行文习惯;在准则内容上,尽可能考虑中国经济的发展阶段和特殊情况。2005年各位委员共同致力于会计、审计准则的建设工作,有的亲自主持会计准则的研究课题,有的对征求意见稿提供了有真知灼见的咨询建议,为准则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总的来说,在诸位委员和社会各方面的努力下,准则体系建设目标明确,思想统一,时间短,速度快,效率高,兼顾了顺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与国际趋同的需要,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

二、齐心协力,再接再厉,做好会计、审计准则体系的贯彻实施工作

会计、审计准则体系的起草与修改工作已进入最后阶段,目前我们正在进行准则之间的协调和统稿工作,准备在2006年2月初全部完成。2月15日正式对外发布,2007年1月1日起实施。因此,下一步的工作重点是如何确保这些新准则能够贯彻落实到位。

一是搞好师资培训,层层开展培训工作。两大准则体系释出后,财政部拟举办若干期全国性的会计、审计准则师资培训班,分别在北京、上海和厦门三个国家会计学院等进行培训,培训物件为各省、区、市和有关部门的会计管理机构和注册会计师协会选拔的德才兼备的师资力量。在全国师资培训班结束后,再由这些师资负责本省、区、市或本部门下一层次的培训,争取利用几个月的时间,使大多数适用企业会计、审计准则的单位和个人掌握两大准则体系的内容。

二是认真组织模拟试点,扎实做好实施前的准备工作。为了保证新旧准则之间的平稳过渡,财政部计划在新的会计、审计准则实施前,选取若干企业或会计师事务所进行模拟试点,按照新会计准则体系的规定模拟执行,测试会计准则实施对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以及资讯系统等的影响;按照新的审计准则体系选择部分会计师事务所模拟执行,测试其在实务中的可行性。

三是积极争取有关部门、行业的支援,贯彻落实两大新准则体系。会计、审计准则体系不仅有利于规范会计、审计工作行为,也涉及到企业资产的管理和业绩的考核、纳税的调整、部门及行业对企业及注册会计师的监管等。因此,会计、审计准则体系释出后,要进一步加强与国资委、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国家税务总局、国家审计署等有关部门的协调和配合,争取各方面的支援,共同贯彻落实好新准则,为我国企业改革和资本市场的发展奠定坚实的会计、审计基础。

审计风险研究毕业论文

审计实证研究硕士论文

我国的法律环境和证券市场的发展程度与西方国家存在着巨大差异,在此情况下,适合于西方经济条件下的审计师选择信号传递理论在中国是否依然成立,目前尚缺乏充分的证据,我国关于此方面的研究也很少。以下是审计实证研究硕士论文,欢迎阅读。

摘 要:随着实证思想在审计理论研究中的渗透和贯彻,实证审计学的研究将会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重视。我们要理解审计,必须把它放入现实中,并观察审计是怎么运行的。解析运行中的各种现象,是需要审计事实(审计主体行为的集合)的,而审计事实的取得要通过收集各种资料并对资料进行 分析 。这就需要借鉴实证法了。本文把审计风险与实证法相结合来对审计风险相关 内容 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审计风险;重要性

实证审计理论研究内容涉及若干个课题。笔者仅就作为 现代 审计理论的一项重要研究成果———审计风险的实证研究做一探讨。这个课题的研究包括三个大的方面:对重要性概念的实证研究;建立分析审计风险的模型;确定重要性概念的内容。

一、对重要性概念的实证研究

审计重要性直接决定着审计工作开展的范围、审计检查的内容、采用的审计 方法 和必须实施的工作步骤,直接决定着审计工作质量的高低。因此,对重要性概念的认识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方面的研究可以采用实证的方法:

1.市场研究。即研究公开财务信息对股票价格的 影响 。根据市场对某项财务信息的反映来确定它是否重要。但是在市场研究中,我们不能肯定市场反应来自某种特定的信息,因此要设计有控制的实验来调查某一财务信息变量的市场反应,从而确定其重要性。

2.实验研究。实验通过使用假想的数据,了解实验对象针对这些数据的相应对策,这些变量是根据诸如净收入的百分比、事项性质、流动资产的百分比、盈利趋势等来安排的。实验对象可以是审计师、财务人员和一般百姓,这样可通过对统一财务变量进行不同的数据实验来确定该财务变量的重要界限,而且还可以发现在 社会 中哪些事项是相对重要的。

3.对审计实务的描述性研究。主要是对 会计 师事务所的实务指南的描述,以及法院对一些自身建立的判决结果。研究证明,绝大多数会计师事务所是具有重要性的定量化依据的。美国学者Lee在1984年的一项研究中描述了30个大的英国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程序中有关重要性的内容,结果仅7个没有。

二、建立分析审计风险的模型

《独立审计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将审计风险定义为:“审计风险是指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而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随着审计风险影响范围的扩大,审计风险也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前者一般是指会计师事务所承担的 法律 责任以及遭受损失的可能性,而后者是指审计行业因审计风险而可能遭受的损失,一般表现为因审计失败而引起的中介市场份额的减少或业务范围的受限。本文要讨论的是狭义的审计风险。因而建立的模型是 目前 审计职业界普遍使用的由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1983年提出的审计风险模型,该模型认为审计风险由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三要素组成,由于审计过程中三要素的存在,未能揭示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漏报给审计关系人造成客观损失,其可能性(审计风险)用P表示。P=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审计主体总是希望将P控制在可接受的水平并以此估计检查风险。如果审计主体高估固有风险、控制风险,若再主观上将检查风险控制在一个较低水平,会产生误拒风险,这时必须扩大审计范围,增加审计程序,来尽量降低检查风险;反之,若低估固有风险、控制风险,而主观上又将检查风险控制在一个较高水平,将产生误受风险和道德风险,可能发生在审计过程中未查出重大错报和漏报,或有意减少审计程序和审计成本,此时审计人员应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并将审计风险降到可接受水平。根据上述模型,审计主体在确定可接受的审计风险时,首先要评估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在此基础上推算可接受的检查风险。

审计风险能直观反映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及可能产生的后果。但在 应用 该模型时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模型可以扩展;(二)模型并不唯一;(三)模型可以定量、定性或定量定性结合使用;(四)模型具有主观性。

三、确定重要性概念的内容

在市场 经济 环境中,审计人员面临的信息资料多如牛毛,在成本———效益的原则下,支出和时间是非常重要的,审计人员总会把记忆力集中在重要的经济业务、会计事项甚至舞弊和差错等方面,而不会与鸡毛蒜皮的事纠缠不休。为此,人们提出了重要性概念,并对它加以规范和补充。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对重要性的定义是:“如果信息的错报或漏报会影响使用者根据会计报表采取的经济决策,信息就具有重要性。”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对重要性的定义是:“一项会计信息的错报或漏报是重要的,旨在特定环境下,一个理性的人依赖该信息所做的决策可能因为这一错报或漏报得以变化或修正。”我国独立审计准则对重要性的定义是:“重要性指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等会计资料中出现错报或漏报的严重程度,这一程度在特定环境下可能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判断或决策。”由此可见,各国对重要性的认识是基本一致的,也就是说,可以这样来定义重要性:信息的错报或漏报可能影响到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决策即为重要性。

在审计过程中,需要运用重要性概念的情形有二:

①是在确定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时,重要性被看作审计所允许的可能或潜在的未发现错误或漏报的程度,即审计人员在运用审计程序以检查 会计 报表的错报或漏报是所允许的误差范围。

②是在评价审计结果时,重要性被看作是某一错报或漏报(或汇总的错报或漏报)是否 影响 会计报表使用者判断和决策的标志。而且,在实际工作中对重要性作初步判断时要结合以往的审计经验,并同时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1. 企业 规模及特定的环境。企业规模的大小对重要性的判断有重要影响。一般来说,规模大的企业,重要性的绝对数较大,相对数较小;反之,其绝对数较小,相对数较大。同样,不同企业面临不同的环境也会影响重要性的判断。如某一金额对某个企业会计报表来说是重要的,而对另一个企业来说就可能是不重要的。而且,对某一特定企业来说,重要性还会因时间的不同而有所改变。

2.有关法规对财务会计的要求。财务会计法规越来越要求企业必须采取更加稳健的会计政策,以断绝企业粉饰财务报告的路子。如果有新的财务会计法规需要企业去实施,那么这些法规的目的无外是为了真实反应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因此,当有关法规对被审计单位存在特别的要求,或者企业存在可由管理当局自主决定处理的会计事项时,审计人员应从严确定审计重要性水平。

3.审计项目。对于不同的审计项目,要有不同的重要性标准。审计人员应对数额高、波动幅度大、会计报表使用者比较关心的项目,从严制定重要性水平。

4.错误的.性质。如果错误的性质严重,即使错误的金额较小,也应看作是重要的错误。例如,现金短缺800元,如果短缺是由于盘点差错引起的,则属于不重要错误;如果短缺是由于出纳监守自盗引起的,则属于重要错误了。因为故意的错误说明管理不善,而管理不善往往隐含着更严重的 问题 。可能引起严重后果的错误,是要看作重要错误的。

5.会计报表各项目的性质及相互关系。会计报表项目的重要程度是有差别的。一般而言,会计报表使用者更关心流动性较高的项目,审计人员应对此从严制定重要性水平,由于会计报表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因此在制定重要性水平时,必须考虑这种相互联系。

6.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的评估结果。由于被审计单位建立的内部控制存在固有的限制,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必须注意内部控制对审计的影响。如果内部控制比较健全,可依赖程度高,可以将重要性水平定得高一些,以节省审计成本;反之,应把审计重要性水平定得低一些,以保证审计的质量。由于重要性与审计风险呈反方向关系,如果审计风险评估为高水平,则意味着重要性水平较低,此时应收集较多的审计证据,以降低审计风险。

参考文献 :

[1]葛家澍等著。会计大典。第十卷,1999年。

[2]石爱中等著。审计 研究 ,2002年。

[3]罗伯特。K.莫茨(美国)等著。审计 理论 结构,1990年。

[4]财政部。审计,2004年。

审计费用的研究在国外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Simunic(1980)首次构建了审计收费定价模型,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了1977年美国377家上市公司的包括审计费用在内的数据,考察了可能影响审计收费的10大因素,发现上市公司的资产规模是决定审计收费的最重要因素,虽然我国对于审计费用的研究起步较晚,但也涌现出许多成果,大部分都集中于影响因素的研究。本文的目的就是以 Simunic 模型为基础,建立一个检验我国上市公司审计收费影响因素的回归模型,并据此对我国审计收费影响因素及其含义进行判断和分析。

一、研究假设和模型设计

(一)研究假设

根据上文的文献回顾,学者们大都认为被审计单位的规模是影响审计费用的最主要因素,在美国,公司规模对审计收费的解释力度可以达到50%以上,这种影响力在我国市场中也是不容忽视的。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条件下,上市公司的规模越大,其经纪业务和会计事项就越多,建立的内部控制体系也会更加复杂,其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也可能越高,注册会计师需要相应地增加内部控制测试范围和实质性测试范围,这必然会导致审计工作量的增加和审计费用的提高。据此,我们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在其他条件相同的前提下,被审计的上市公司规模与审计费用正相关。

审计风险一直被认为是影响审计费用的重要因素。审计风险越高,会计师事务所发表审计意见后面临的被证监会和证券交易所处罚的可能性就越大,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就越大,审计费用也就越高,

本文选取了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流动比率、资本负债率、净资产收益率等作为审计风险的衡量指标。其中,我们预测存货周转率与应收账款周转率与审计费用负相关,因为存货与应收装款愈多,注册会计师进行盘点和函证的工作量越大,占用的审计资源就越多,审计的复杂程度更高,审计风险也会相应增加。同时,我们预测流动比率、资本负债率与审计费用负相关,两者越高,公司的偿债能力越强,偿债压力越小,审计风险也就较小,审计费用相应较低。净资产收益率与审计费用负相关,以为该指标越低说明公司面临的管制风险越大,进行盈余管理的可能性越大,审计风险增加,审计费用就相应的增加。根据上面的分析我们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2:在其他条件相同的前提下,聘请“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对上市公司进行审计,审计费用相对较高。

二、研究样本与实证结果

(一)研究样本

本文以公布2007年至2010年年度财务报告的深沪两地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总体,数据来自于CCER经济金融数据库,数据分析软件为SPSS。为了确保研究的意义和精确性,在选择2007年至2010年的数据为样本时,我们进行了如下剔除:

1.为了体现数据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剔除了披露不规范、不完整的上市公司数据(例如未披露审计费用)

2.剔除了从CCER经济金融数据库收集不到的有关审计和财务数据的上市公司。

3.为了体现一般审计费用规律,剔除了被ST、PT的上市公司。

4.剔除了金融类上市公司。

根据以上标准,我们共筛选出4748组符合条件的上市公司数据。

(二)实证结果

1.描述性统计

a.存在多个众数。显示最小值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审计费用的均值较大,而标准差为,说明取对数后的审计费用在各上市公司之间的差距较大;总资产取对数后均值为,数值也很大,说明我国上市公司的规模较大;ROE的均值较小,但极大值,极小值,可见ROE在我国上市公司间的差距比较明显,我国上市公司的盈利水平存在比较大的差距。在我们分析的所有数据中,获得标准无保留意见的财务报告占79%,说明大部分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都得到了注册会计师的肯定;而聘用“四大”作为审计事务所的上市公司只占到5%,说明大部分上市公司为了以较低的审计费用获得令自己满意的审计意见,通常会聘请“四大”以外的会计师事务所对其进行审计。

2.相关性分析。我们选择了与审计费用相关的八个变量就他们对审计费用的影响程度进行研究,列示了各变量之间的Pearson相关系数及其显著性,其中剔除了Big4与Opinion两个品质型变量。

3.主成分分析。我们将数量型数据进行标准化,利用SPSS对上述8个解释变量进行主成分分析,对于初始特征值,前五个变量的累积解释程度达到了,而进行旋转后的变量成分解释程度有所降低,但是前五个变量仍然能够达到。旋转成分矩阵的结果并不十分理想,不能筛选出我们需要的数据。

三、研究结论及不足

本文对影响审计费用的因素进行了初步探讨,通过上面的实证研究,我们发现上市公司规模、审计风险、审计会计师事务所以及审计报告意见是影响审计费用的主要因素,他们对审计费用的决定作用不容忽视,其中上市公司规模和审计事务所的作用更加明显。“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收费相比我国国内的其他会计师事务所而言要高很多,这不利于我国国内会计师事务所的发展。

结束语:同时,本文在研究中也存在一些局限性:第一,本文并未考虑审计事务所变更和上市公司子公司数量对审计费用的影响。以前的学者上市公司子公司数量会影响审计复杂程度,从而影响审计费用。本文认为,审计的复杂程度可以通过上市公司规模或者周转率等财务指标衡量,因此未进行考虑;第二,没有考虑上市公司行业在审计费用方面的区别。这些因素可能对本文的研究结果带来一定的影响。

随着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及企业国际化水平的提高,对企业内部审计的重视程度也日益提高。由于企业面临的社会环境以及内部人员具有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这就增加了审计的难度和风险,如何保证企业审计工作的质量,防范审计风险也成为企业当前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 1 企业内部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 企业内部审计风险主要来源于主观和客观因素。 客观方面因素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薄弱带来的风险。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完善、经营状况是否稳定是实施审计监督工作的基础,如果没有内部控制制度,或内部控制制度形同虚设,或者内部控制制度执行不力,都会直接导致控制风险难度加大。再者,企业经营方式越复杂,内部管理层次越复杂,意味着对其审计的难度也越大,审计工作面临失误与差错的概率也会相应增大.其审计风险也会越来越大。 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不够。内部审计机构是单位内设机构.在单位负责人的领导下开展工作.为单位服务。因此,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不如社会审计,在审计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本单位的利益制约。内审人员面临的是与单位领导层之间的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以及与各科室、部门之间的同事关系,所涉及的人不是领导就是同事,非直接有关也是间接相关,审计过程及结论必然涉及到具体的个人利益,因而审计过程难免受到各类人员千扰。 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完善和不断变化的法律环境。健全的法律制度和完善的法律体系是保障审计人员合法权益和降低审计风险的法律保障,然而由于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使得审计工作处在不断变化的法律环境之下,我国法律法规制定的时滞性使得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中缺乏相应法律法规的保护,法律法规的不合理性和缺乏操作性也加大了审计人员的工作难度,相应地增加了审计风险。 企业审计业务复杂化和审计范围不断扩大。企业在迅速扩张的同时,被审计的经营业务也变得日趋复杂,为内部审计带来了更多的困难。一个企业已经不再是单一经营,可能涉及到多个行业,其经营业务也千差万别,再加上企业所使用的金融衍生工具越来越多,这就容易导致企业的会计信息系统比原来更加复杂,使得会计记录中出现错记、漏记的可能性随之加大,为企业的审计工作带来了困难。同时企业的审计范围也再不多的扩大,不仅包括对财务上的审计也包括对企业持续经营能力的评价等工作,审计人员通过对财务上的检查发表正确全面的审计意见难度比较大,因此,增加了审计风险的产生。 主观方面因素 内审人员业务素质参差不齐。审计人员素质的高低是决定审计风险大小的主要因素。审计人员的素质包括从事审计需要的政策法规水平、专业知识、经验、技能、审计职业道德和工作责任。审计经验是审计人员应有的一种重要技能,审计经验需要实践的积累。我国的内部审计人员中不少人仅熟悉财务会计业务,一些审计人员不了解本单位的经营活动和内部控制.审计经验有限。另外,内部审计人员工作责任和职业道德也是影响审计风险的因素。由于我国内审准则工作规范和职业道德标准方面还有一些空白.许多内审机构和人员缺乏应有的职业规范的约束和指导。总之, 目前我国内审人员总体素质偏低,直接影响到内审工作开展的深度和广度。面对当今内审对象的复杂和内容的拓展,内审人员势单力簿.这将直接导致审计风险的产生。 内部审计的局限性与审计手段的缺陷带来的风险。一是在我国企业经营管理中,内部审计人员既是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监督主体,又是实施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客体,一方面要维护国家利益。另一方面要按照经营者的意志来维护企业利益,当国家利益与企业利益发生冲突时,有的审计人员往往选择后者,这自然违反了审计原则,增大了审计风险。二是审计技术从过去人工审查发展到现在的电子计算机辅助审计,大大提高了审计工作质量和效率。但是审计技术和审计手段仍然存在不足和缺陷,从目前企业内部审计应技术效果来看,并没有达到审计最佳效果,因此,审计局限性与手段滞后必然导致审计风险的发生。 轻视审计带来的风险。审计工作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近年来,由于企业转型改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规范了公司治理结构,内部审计越来越得到重视。但在实际工作中,不少管理者对审计的作用仍然缺乏必要的认识,只把审计当作是一种核实财务数据的程序,未能发挥审计监督作用,有的甚至对此加以回避,致使审计在管理上缺乏相应的地位,很大程度降低了审计的地位和作用,不仅不能与审汁的“独立性、权威性”相匹配,而且容易使审计工作流于形式。 2 企业内部审计风险防范对策 综合考虑企业内部审计风险产生的主观及客观因素,为了将企业审计风险有效降低,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防范。 保证审计机构的独立性 独立性可以使内部审计人员提出公正的和不偏不倚的专业判断,这对审计工作的恰当开展是必不可少的。内部审计机构独立性的内涵应主要表现为形式上的独立和实质上的独立两方面。形式上的独立要求内部审计在企业内具有较高的组织地位.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应能够获得企业领导的支持,股份公司是我国重要的企业组织形式,按股份公司设置的特点,应赋予内部审计“董事会之下,所有部门之上”的地位。实质上的独立是指内部审计人员在精神上必须保持必要的独立,应以公正的态度,避免利益冲突.在开展内部审计工作时,保持诚实的信念,遵守职业道德准则.在整个审计过程中不做出重大的妥协。 2.2 加强法制建设 这是治理和防范审计风险发生的重要措施。审计法律是执行审计工作行为的准绳,在审计法律的制定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审计法律的科学性、可操作性,特别是利益相关者对审计结果的影响。另外,在会计法律法规的制定方面,也要不断予以规范,特别是在会计法律中确认会计信息的主要责任者,应考虑重点集中在制造虚假会计信息的利益获得者身上,从根源上防止有关人员通过虚假会计信息谋取利益,减少审计工作中违法乱纪行为的数量,降低审计风险。此外,在制定违反审计会计法律法规的法律责任时,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是充分发挥审计会计法律法规作用的关键。审计法制的健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规范审计人员的行为,起到一定的威慑作用。 加强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提高自身素质 随着人们对审计期望值的越来越高,审计人员的责任和风险也越来越大,如何采取有效的审计方法和程序,在降低审计成本的同时,高质量地完成审计任务,并有效地避免审计风险及其损失成为当前审计工作较难开展的一个突出问题。由于公司的审计人员数量不多且层次不高,再加上在企业养成了一种墨守成规的工作态度,造成了审计工作质量的低下,加大了审计风险。因此,审计人员要从思想上、观念上深入理解审计风险,并在执行业务过程中,寻求积极有效的方法控制风险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包括在职业品德、职业纪律、专业胜任能力及职业责任等方面应达到的职业标准。首先应当树立和强化风险意识,保持较高的职业道德水准。其次,要形成严谨踏实的工作作风,认真负责地对待每一项审计业务,严格依照独立审计准则进行审计,以确保业务质量 其三,要主动学习和掌握与审计业务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制度,不断更新知识,提高分析、判断、预测经济活动的能力。审计人员一定要理解和掌握这些标准,并在执业时严格遵守,这样才有可能提供高质量的审计服务,减少审计风险。审计的目的是对被审计单位报表的可靠性发表审计意见。这说明审计的结果是要作出判断。这种判断能力来自于审计人员的经验积累和专业能力,判断贯穿于审计过程的始终。因此,审计人员不仅要具备执业所需的会计、审计、法律、税务、企业管理等多方面知识,还需具备实务操作能力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经济时代会计创新问题的探讨 2. 知识经济时代的会计假设探讨 3. 关于强化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思考 4. 关于谨慎性原则的应用问题探讨 5. 关于企业会计政策若干问题的研究6. 所得税会计相关问题的探讨会计类的俺们帮你把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