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首页 学术论文知识库 问题

两岸关系论文2022

发布时间:

两岸关系论文2022

很高兴为您解答:问题:跪求两岸关系论文,600字左右解答:海峡两岸之间最重要的、金刚不坏的纽带,是我们共同享有的中华文化。通过不断的交流和研讨,我们可以把这根纽带扭得更紧。孔子是中华文化的象征,他的伟大思想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为所有中华儿女共同享有的精神遗产;保存并弘扬以儒家学说为主干的中华文化,是包括两岸人民在内的所有中华子孙的天职。 中华文化的智慧体现在哪些地方?就体现和渗透在处理人和人的关系、人和天的关系、现实和未来的关系以及个人的身与心的关系方面。贯穿在这四大关系中的是中华文化中的哲学理念,就是“天人合一”,是“阴阳和合”,是“和而不同”。中华文化最早树立了以人为本的道德理念,因为我们的先民从历史中,从大自然中,从现实生活中,正确地总结了人类社会应有的正常关系,即:无数个体是社会和国家的基础,个人的道德修养关乎社会的稳定和进步,于是形成了由己以达天下的“修―齐―治―平”道德之路。 在中华文化极为丰富的内涵基础上,在治国和平天下方面又形成了“王道”思想。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称中国五千年来为“超稳定”的社会,但是他却没有注意到造成稳定的众多原因中的这一条。当今世界的形势颇为类似中国的战国时代,群雄并争,吞噬资源,毁坏环境,弱肉强食。“霸道”充斥世界:人对人霸,国对国霸,人类对自然霸。究其霸之因由,归根结蒂是极力高悬一个“利”字,无限容忍一个“贪”字。这种霸道的世界绝对不能再继续下去了!而解决之道,除了对于霸道给予必要的抗争、阻遏,还需从长远、从根本处寻求出路,要在整个社会对利的贪求和对道德良知的珍惜二者之间求得相对的平衡。正是在这点上,中华民族可以做出对人类的巨大贡献――中华文化有着独特的智慧和丰富的经验来平衡身与心、物与魂、己与他的关系。这智慧和经验,对于个人来说就是对德的崇尚和终生的追求;对于社会、国家和天下来说,就是“王道”。“王道”的提法,首先见于《尚书洪范》:“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平平。无反无侧,王道正直。”此时“王道”所指,还是具体的周先王治理天下之道。到了《孟子》说“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这时的王道,则指的是为王之道。至于把“王道”作为一种理想政治的专称,与“霸道”相对,恐怕还是汉儒的功劳。“王道”所指虽然有此变迁,但是其共同点则都是强调对内以德(仁、义)治国,对外则“修文德以来之”,视四海为一家。 “王道”,即意味着包容、平等、友爱、融合,意味着以人类共同的幸福为终极目标,这正是当今世界和许多国家所欠缺的。我们愿意和台湾朋友一道,开展这一论题的研究,并努力把“王道”思想的精华介绍给全世界。

在两岸关系出现新的发展机遇的背景下,如何认真总结理论成就,积极服务于祖国统一大业,已成为众多学者共同关心的话题。日前,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国共两党关系史和海峡两岸关系史”研究中心挂牌成立暨“两岸关系与民族复兴”学术研讨会在武汉举行。这次会议由中共武汉市委统战部、市委台办和市社会主义学院联合举办,来自中共中央统战部研究室、台港澳局,中国社科院台湾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及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单位的近70位专家出席会议。会议围绕许多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学者们一致认为,科学发展观是和平发展两岸关系的根本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动国共两党、海峡两岸关系发展,关键要把握好“科学发展”、“和平发展”这个“第一要务”。要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中国国民党和台湾地区政党政治的实际情况,认识到由国共两党决定中国前途、命运的时代已经过去,国民党本土化的趋势有增无减,以及国共两党建立一种新型合作关系的可能性,从而制定可行的对台政策,切实把这种可能变成现实。当前亟须处理好以下六组关系:(1)要协调好大陆与台湾地区在感情、价值观、生活方式及社会制度之间的差异;(2)要协调好国共两党、海峡两岸对“一个中国”原则在内涵认识上的差异;(3)要协调好海峡两岸发展的长远目标和现实要求之间的差异;(4)要协调好两党两岸全面交流、合作和逐步签署、实施各种协议之间的差异;(5)要协调处理好两岸各政党之间、各民族之间、各社会阶层之间、各宗教组织之间的关系;(6)要协调好两岸双方在事务性商谈中出现的各种具体认识上的差异。 与会专家指出,两岸同胞应携起手来,共同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局面。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两岸同胞命运共同体”的论断彰显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凸现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也表明了党的对台政策的连续性。这一论断要求统筹兼顾团结主张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台湾同胞与瓦解“台独”势力的关系;统筹兼顾两岸社会精英交流与普通民众交流的关系;统筹兼顾两岸经贸文化等各领域、各方面的交流合作,实现两岸关系全面协调可持续向前发展,做到行稳致远。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国家统一理论在实践中不断取得新进展,学者们将其概括为八个方面:(1)提出两岸关系发展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国共两党应该共同把握和用好这一机遇;(2)指出两岸关系发展有其发展趋向和内在规律,国共两党应该共同体认趋向,把握规律;(3)要改善和发展两岸关系和国共关系,两岸双方必须积极建立和始终坚持共同的政治基础;(4)要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为两岸同胞谋福祉,为台海地区谋和平。两岸和平发展是“和平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5)国共两党和两岸双方应该共同努力,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创双赢;(6)深化互得双赢的交流合作,是两岸关系发展中最具活力的因素,是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有效途径;(7)协商谈判是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必由之路,既要海协、海基两会合理规划、推进制度化协商,又要国共两党交流对话、发挥平台功能;(8)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维护台胞权益,加强交往,融合亲情,实现大团结,促进两岸关系大发展。“和平发展”应当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理论与实践的完整结合。 学者们普遍认识到,当前两岸关系出现了从未有过的新的发展机遇。自2008年5月中国国民党重新“执政”以来,台湾形势发生了重大积极的变化,为两岸关系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两岸关系在短短几个月内走过了从“融冰”到“雨过天晴”再到“春暖花开”的过程,出现了从未有过的新的发展机遇和良好的发展势头。两岸关系转危为安带给我们一些启示:(1)“台独”分裂活动是台海局势动荡不安的祸根,只有坚决遏制分裂,才能维护台海稳定,促进台海和平。尽管目前对台工作重点已由反“台独”转为“和平发展”,但反对“台独”的斗争仍将是一项长期的任务;(2)民心向背不仅最终决定台湾走势,而且影响两岸趋向,只有坚持以人为本,切实解决台胞关切的问题,才能使“寄希望于台湾人民”方针转化为现实推动力;(3)台海局势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共、国、民(进党)三党的不等边三角关系,中国共产党只有妥善处理这个关系,加强两岸之间的合作,才能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导权。党的“寄希望于台湾人民”方针经历了不同发展阶段,30年的实践证明,这一方针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正确途径和根本基础。认真细致地做好台湾人民的工作,尊重台湾人民的意愿,维护台湾人民的根本利益,引导台湾主流民意朝着有利于和平统一的方向转变,为两岸最终统一构建广泛的民众基础,增强台湾民众对祖国的向心力,这是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必须要完成的使命。

两岸关系是台湾海峡两岸的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关系的简称,自2008年以来,两岸关系走上了和平发展道路,两岸关系发生历史性的深刻变化,展现了合作共赢的前景。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两岸的关系1500字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两岸的关系1500字论文篇1 《浅析两岸关系新发展》 摘要: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两岸关系存在的很多问题一时不易解决,但两岸同胞是一家人,有着共同的血脉、共同的 文化 、共同的连结、共同的愿景,在坚持一个中国的基础上,通过和平谈判解决,发展两岸经济往来,通过经济交往弱化政治,让百姓之间紧密相连,两岸和平发展。二十一世纪是一个追求和平与发展、从对抗到对话、从斗争到合作的世纪,也是一个兼顾自由与责任的世纪。两岸虽然尚未统一,但我们同属一个国家、同属一个民族从来没有改变,也不可能改变。两岸政治分歧问题,我们愿在一个中国框架内,同台湾方面进行平等协商,做出合情合理安排,推动两岸关系稳步前行。 关键词:两岸关系;一个中国;和平;新发展 一.两岸关系历史概述 宝岛台湾,自1624年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到现在380多年,一直过着风雨飘摇的日子。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日本宣布投降,台湾及澎湖列岛正式重入中国版图。至此,台湾、澎湖重归于中国主权管辖之下。解放战争之后,国民党残余溃逃台湾,台湾与大陆再次分离。家乡不能回,亲人不能相见,两岸人民再次陷入巨大的痛苦之中。 改革开放以后,为了解决台湾问题,大陆方面提出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并屡抛橄榄枝,两岸关系在艰难地前行着。两岸关系可以用“民间热,官方冷”来形容,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现状。1988年,范光陵率台湾第一个经济文化访问团到大陆访问,开创了40年来两岸经济文化交流的先河。1987年11月2日台湾开放一般民众赴大陆探亲,台海两岸人民打破以往隔绝状态、开始展开正式的交往,两岸关系迈入民间交流的阶段。然而,1999年以后,两岸关系受到“台独”分裂势力的严重冲击。大陆一方面坚决反对“两国论”、“一边一国”等分裂言行,另一方面扩大推行台资优惠政策,继续争取台湾民心。胡锦涛同志自2005年以来坚持“四个决不”(坚持一个 中国原则决不动摇,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 决不改变,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并且启动国共两党对话,推进两岸 多层次交流,开始考虑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此外,2005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了《反分裂国家法》,首次以国内法的形式将反分裂以及促进两时事报岸告人大民学交生流版法律化。此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区域经济化一体化趋势的加强,两岸领导人共同努力,推进全方位交流与合作,促进了两岸关系的和平稳定与发展。加强两岸的交流与合作成为深化两岸关系、促进两岸最终走向统一的理论和实践需要。 二.两岸关系进展 今年以来,两岸关系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取得新的重要进展。先后会见连战、萧万长、吴伯雄等人,阐述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政策主张。国共两党在维护一个中国框架这一重大问题上增进了共同认知。海协会与海基会签署两岸服务贸易协议,第五届海峡论坛成功举办。两岸人民往来和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交流合作继续发展。民间探讨解决两岸政治军事问题的研讨活动增多。认识当前台海形势和对台工作,一要深刻理解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关于继续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促进两岸和平统一的总体考虑和政策主张。要坚持从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高度把握两岸关系大局,坚持在认清历史发展趋势中把握两岸关系前途,坚持增进互信、良性互动、求同存异、务实进取,坚持稳步推进两岸关系全面发展。二要巩固和增进两岸政治互信。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 独”是国共两党一致的立场,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基础。目前,国共双方对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形成更为清晰的共同认知,对于巩固和增进两岸政治互信具有重要意义。三要稳步推进两岸关系全面发展。保持两岸关系大局稳定,继续反对和遏制任何形式的“台独”分裂主张和活动。推动两岸民间政治对话,为今后两岸协商解决政治分歧创造条件。四要积极宣导“两岸一家人”的理念。凝聚两岸共同的民族、文化认同,明确携手实现振兴中华的努力目标,共同谱写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新篇章。 三. 两岸关系的未来 (一)近期台湾的“九合一”选举,国民党惨遭滑铁卢。尤于蓝营大败,再加上时间紧迫,在未来的一年多时间当中,两岸可作的事可能将极为有限。 先来观察时间的安排。在选后新的当选人将在12月25日就职,这刚好已近年底。六周之后,又是过农历年,因而也难有何作为。农历年过后就是三月份了,日前民进党已宣布,届时将会推出2016的候选人,而国民党若要初选,那也就必须开始准备。因而,上半年已过,而在下半年就已经进入选举期了。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2016年的选举必须在一月份进行,因为新任“立委”必须在3月1日就职,而“立委”选举又是与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一同举行。易言之,自地方选举后至2016“大选”,总共也只不过13个月的时间,而实际上这些时间都已经被切割,在两岸方面,确实难以有所作为。 虽然如此,卡在“立法院”的服贸等法案要通过的可能性却会增加。因为这完全掌握在民进党手中,而民进党已势在必得,故也不会为了2016的“大选”而过于开罪于企业家。尤其,若民进党解除封锁,让这些协议发挥一些正面的效果,同时亦可获得部份的功劳,有助于2016的“大选”。 (二)2014年12月17日,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举行例行新闻发布会。发言人范丽青表示, 2008年以来,国共两党和两岸双方在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的共同政治基础上,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开创了新局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给两岸同胞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得到了两岸民众的认同和支持。我们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方针政策不会改变。我们希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保持稳定的发展势头,希望两岸同胞共同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成果。希望国共两党和两岸双方在既有共同政治基础上继续努力,相向而行,推动两岸关系稳步前行。 四.启示 当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形势启示我们,要将两岸和平发展向和平统一方向引导,除了搁置争议之外,我们还需站在争取台湾民心的战略高度,在经济、文化、社会交流等方面不断细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路线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是近代以来中国人的夙愿。中国梦与台湾的前途是息息相关的。中国梦是两岸同胞共同的梦,需要全体中华民族一起来圆梦。 参考文献: [1]人民政协网:《两岸经合》,2014-1-14. [2]华夏经纬网:《人民日报》2014-12-17讯. [3]华夏经纬网:汤绍成,夜话宝岛,2014-12-17. [4]郑必坚 ,《中国和平发展与两岸关系的回顾和前瞻》 [5]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全文)[N],新华社,2011-03-16 形势与政策论文篇2 《浅谈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管理的规范化》 一、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在实际教学中,形势与政策应当说是一门比较受欢迎的课程,青年人比较关注新闻时势发展趋向,关心国家命运与个人前途,因为有些政策会直接影响学生的 毕业 分配或是其他牵涉个人利益的问题。高校学生正处于心理成熟和生理成熟的快速成长时期,对于新事物好奇心较强,接收能力也较强。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形势与政策课有许多真实的教学实践却是在听会议、看电视中进行的,许多学生也认为只要经常看新闻报道,注意关心国家大事,就可以掌握此课程。另外,一些教师在教学中,对待某一事件经常仅从个人观点作一些肤浅的讲解,缺少对引发事件的前因后果进行深度的理论性 总结 ,讲形势不是看表象,谈政策没有真正从政策出台的前因后果、从纵向的社会形势、从横向的国内外形势等多种因素来看待。 许多学生存在对形势与政策的模糊认识,认为与自己无关的根本不用听;与发展前途有关的,也是只看表象,没有了解事物的本源。比如大学生就业难,有许多大学生关心的就是自己的专业与就业,或是发展前途,或是就业待遇是不是自己的期望。发现自己所学专业前景不妙或薪酬不高时,有许多学生仅把拿毕业证当成就业的“门票”,不从深层次上研究专业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更没有对自己做长期的就业计划,更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没有细心解读形势与政策。根据这些问题我们进行了综合分析,发现真正的原因是教学管理不规范,随意性太强,致使多数同学只是在考试前夕进行恶补,并且学习内容有局限性。以下是我校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管理方面出现的问题。 首先,授课教师大多身兼多职,人员关系复杂,且大多较分散,难按计划规定进行教学,管理难度较大。这些教师有的是本校的在职行政人员,在这些任课教师中,有许多人自身对形势与政策认识就出现了偏差,也不具备充足时间很好地备课,走过场的不在少数。其次,没有固定的教师队伍,教师队伍流动性大,教师资格难认定。由于目前没有对形势与政策课程标准性的规定,仅有大纲性的教学指定目标,因此,对于教师任职资格考核、教学内容评估、教学质量监管等都存在种种不利的因素。教师往往为了完成课堂任务而教学,很少对自己讲解的内容作出评估,更没有进行自我总结。学生也把这些课当成消闲课,自认为对于当前形势很了解的也不在少数,遇上教师谈到某些问题抱怨多。学生与教师的种种现状,也决定了课程很难达到某种深层次的效果,难于对教师队伍进行培养和管理。 再次,没有紧跟形势和政策的相关教学大纲和具体教材。形势与政策不仅是学习会议精神的课程,也不是仅仅读读政策而已。我国的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全国 教育 教学领导小组也只在每年的春秋两季下发教育教学要点,没有相对完整、稳定的统一学习教材,只有《大学生时事政策 报告 》作为参考教材,没有完整系统的大纲明确指定学习内容。这些状况决定这门课程只能处在“边角余料”的位置。 二、解决的途径与 方法 第一,从高校管理层面上加强对形势与政策课程的管理机制,并从管理理念上重视该课程,提高思想认识,要将教育部规定的课程纲深入细化在具体管理 措施 上。管理层的重视会直接影响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具体推进,比如规范制订该课程的管理制度、评估标准、教师资格认定等。教学管理的规范化是我们提出的构建形势与政策课“四化”体系中的一环,而且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因为教学管理的规范化直接决定着高校形势与政策课能否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各高校必须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第二,构建长效的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领导机制。高校的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不同于一般课程的教学活动,它涉及面广、政策性强。需要校党委统一领导,各职能部门分工负责。高校制订可行性的方案后,逐渐形成校党委统一领导,人文学院主管,宣传部、教务处、学生处、团委共同负责的体制,把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列入学校发展规划,与学校整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有效地化解教学管理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难题,促使形势与政策教育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从而强化形势与政策课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人文学院负责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计划实施和日常管理,教务处负责做好教学计划的编制和课程教学的安排与管理,学生处负责党总支副书记和政治辅导员等兼职教师的选拔与培训,宣传部负责邀请高层领导、知名专家组织专题报告,团委负责组织第二课堂学习讨论和实践活动,努力建立起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为主体、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 第三,加强制度建设,规范教学管理。形势与政策作为一门必修课程,必须与其他课程一样实行规范化管理。在国家没有相应配套教材的情况下,灵活结合时下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社会要点、 热点 问题,构建从“话题”→国家相关政策或法律、法规→现行“话题”优点与缺陷→改良建议等一系列规范模式。避免泛泛而谈的无边际讲课方式,反对没有任何标题的授课形式。话题与形势与政策紧密相连,与学生自身紧密相关。既能够上活课堂,也能让形势与政策课成为一个良好的沟通桥梁,让学生对社会问题有个深入的看法,对国家政策也有个初步完整的认识,也能激发大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的兴趣,鼓励学生担负起历史赋予的社会责任,了解青年人对国家发展前途应有的历史使命。 第四,构筑良好的形势与政策的教学理念。在全校统一认识,正确对待,并且坚持不懈地实行长期有效的教学理念机制。众所周知,每个历史时期的社会形势变化决非偶然。同一时期重大历史进程常常决定一个社会的进步或倒退,作为社会未来生力军的大学生来说,对此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决不能用把必修课当成可有可无,只要考试通过就行的思想意识去学习,这显然是一种肤浅的学习观念。结合实际,根据高校自身情况,有必要将相关重要政策内容引入课程中去。实现时势与政策的紧密结合学习。要真正学而致用,学而会用,学而切行。深入了解国家发展形势,清醒认识自己在历史进程中所要担负的历史重任,这也是构筑良好的教学理念的重要根基。 形势与政策论文篇3 关于《形势与政策》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效整合的几点思考 《形势与政策》课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它也与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一样,在教学中陷入了困境。我院《高职院校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实效性研究》课题组对此进行了研究,认为要提高本课程的实效性,必须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进行有效的整合。 1 整合的原因 《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的主要特点与 其它 课程相比,具有政策性、时效性、理论性、现实性的特点,内容信息量大,与现实联系紧密,综合性强、涉及面广,既包括国际局势、国内形势,又包括党和政府出台的重大方针政策,社会热点问题。 近年来,许多研究者都在考虑如何增强《形势与政策》课的实效性。如有的研究者谈到要提高教师素质,最好由专任教师任教,同时要求教师知识结构要多元化,要有经济学,法学,外交学校,历史学等专业背景。有的研究者则认为要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鼓励学生参与时政讨论,定时组织学生收看新闻,以板报、短信、微博等形式发布每日要闻。有的研究者则认为要注重学生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到的东西才会有更深的感悟,因此必须建立固定的 社会实践 基地。这些研究者要么讨论《形势与政策》的理论教学,要么讨论实践教学,在具体的操作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还是分开的。理论教学基本由教师主导,教学的内容由教师确定,教学形式仍然以教师讲授为主。实践教学只是作为理论教学的补充,安排的课时少,二者有渗透,但教学的空间和模式不同决定了这种渗透并不多。这种教学功能的定位与分工确实比较合理,且易于操作,但无论是在功能定位还是教学设计上,并不利于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互补与融通。因此学生在参与的时候积极性还是不高,教学的效果仍然不够理想。 2 如何进行整合 鼓励学生参与教学内容的设计 目前,《形势与政策》课程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也没有统一的教材。基本上是由各个学校参照中宣部提供的指导意见,自行选择教学内容。这是这门课程的劣势,同时也是优势。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教师在内容的把握上会存在混乱的现象,但同时没有统一的教材,教师可以发挥主动性,根据当前热点,所在地区的发展,甚至任教学校的学生专业情况等选择教学内容。教师将选择的教学内容分为几个专题,让学生选择,得票数高的专题确定为教学内容,甚至可以每年抽取一部分学生代表参与到教学内容的设计中来,每个专题学生最感兴趣的是什么,关注的是什么,教师在与学生代表讨论之后把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作为教学的重点。这样确定下来的教学内容势必能引起大部分学生的兴趣,同时,在参与的过程中学生也进行了思考,甚至争论,这也是一种实践。 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参与教学 首先,教学内容由教师与学生共同确定后,在教学中也要让学生参与进来。《形势与政策》课程主要采取专题讲座的形式,这些专题可以由教师来讲,个别专题可以由学生来讲,配合一定的奖励措施,学生一定积极参与。学生在准备专题的过程中会查大量的资料,一方面增长了知识;另一方面也锻炼了自身能力,对本国、本省、本市的情况会进一步的了解。 其次,必须争取在每一堂课上设计一到二个有争议性的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最好是当前热点问题。如讲我国目前的经济形势涉及金融方面改革时,可以让学生讨论目前大家比较关注的“余额宝”。 再次,围绕重大节庆日,纪念日及重大事件的发生,组织各种座谈会、演讲会,有针对性的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也可与团委、学生会合作开办相应的社团,有些专题交给社团来负责,轮到某一专题时,邀请社团成员来为学生作报告。 最后,我们将每年高校都会举办的“三下乡,青年志愿者”等社会实践活动与“形势与政策”课结合起来,邀请参加这些活动的学生举行座谈会,谈谈自身的体会,感想,将他们的所见所闻与其他同学分享交流。 以上这些教学形式,把“教师讲学生听”变成“学生做学生讲”,这些学生的见闻必然对其他同学的心灵产生影响,因为是自己的同学,他们的话更加可信,比听教师讲效果更好。 将社会实践基地与网络作为教学空间 以往的《形势与政策》教学环节中,受师资力量、学校条件,经费等多种因素的限制,多数的教学空间都选用在阶梯教室、学术报告厅中进行,一次性受众 面相 对较大,仅凭教师或专家或学生的讲解,即使运用多媒体设备予以教学辅助,在一定程度上也难以引起大多数学生对教学的共鸣,无法真正的融入课堂,从而降低对该课程学习的兴趣,容易对该课程产生倦怠情绪,甚至是抵触情绪。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教学空间的开放在《形势与政策》课堂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可以打破传统的教学空间限制,将该课程的教学空间扩大到教室以外的环境中去。如讲民生问题这一专题时,我们就与团委和各系部开展的活动结合起来,要求学生组成小组,与常州社区居委会联系,甚至带领部分学生到社区作调研,回来撰写调查报告,讲这一专题时,请各小组汇报本小组的调查报告,看看常州市在民生问题上才成就与存在的问题。 今天的大学生都喜欢在网上与人交流,教师也应该与时俱进,将教学空间拓展到网络。利用社科部创办的网页,我们专门开辟出“形势与政策”师生互动专栏。教师在这里接受学生的访问,解答学生对一些热点难点问题的困惑。 猜你感兴趣: 1. 2017两岸关系形势政策论文1000字范文 2. 2017关于两岸关系的形势政策论文3000字 3. 2017两岸关系形势政策论文1000字 4. 台湾问题与中国前途 1500字政治论文

两岸关系论文1000

岸关系历经风雨坎坷,即使如今,也面临诸多问题。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论文分析了两岸关系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并针对所述问题,罗列出了当前两岸关系发展的契机,促使两岸关系更加和谐友好的发展。下面是有两岸关系新形势看法观点,欢迎参阅。两岸关系新形势 第一,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石。1949年以来,尽管两岸尚未统一,但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的事实从未改变。这就是两岸关系的现状。这不仅是我们的立场,也见之于台湾现有的规定和文件。既然台湾和大陆同属一个中国,就不存在所谓大陆和台湾谁吞并谁的问题。当前两岸关系发展困难的症结,在于台湾当局拒绝一个中国原则,不承认体现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解铃还需系铃人。只要台湾当局承认“九二共识”,两岸对话和谈判即可恢复,而且什么问题都可以谈。不仅可以谈我们已经提出的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和建立军事互信、台湾地区在国际上与其身份相适应的活动空间、台湾当局的政治地位、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的框架等议题,也可以谈在实现和平统一过程中需要解决的所有问题。对于台湾任何人、任何政党朝着承认一个中国原则方向所作的努力,我们都欢迎。只要承认一个中国原则,承认“九二共识”,不管是什么人、什么政党,也不管他们过去说过什么、做过什么,我们都愿意同他们谈发展两岸关系、促进和平统一的问题。我们希望台湾当局早日回到承认“九二共识”的轨道上来,停止“台独”分裂活动。只要确立了一个中国的大前提,我们对任何有利于维护台海和平、发展两岸关系、促进和平统一的意见和建议都愿意作出正面回应,也愿意在双方共同努力的基础上寻求接触、交往的新途径。 第二,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13亿中国人民都热爱和平,真诚希望维护和享受和平,更希望自家骨肉兄弟能够和平解决自己的问题。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符合两岸同胞的根本利益,符合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也符合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潮流。这是我们始终坚持为实现和平统一而不懈努力的根本原因。和平统一,不是一方吃掉另一方,而是平等协商、共议统一。实现两岸和平统一,是两岸同胞之福,是地区和世界之福。两岸和平统一了,可以弥合两岸因长期分离而造成的隔阂,使两岸同胞增进一家亲情;可以结束两岸在军事上的对抗,使两岸同胞共同致力于和平建设;可以使两岸经济更好地互补互利,使两岸同胞携手共谋发展;可以使两岸一起共同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使两岸同胞共享伟大祖国的尊严和荣誉;可以真正确保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使两岸同胞共同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人民期盼和平,国家需要稳定。只要和平统一还有一线希望,我们就会进行百倍努力。我们真诚希望台湾有关人士和有关政党严肃思考这个重大问题,从民族大义出发,从两岸同胞的福祉出发,为保持台海和平、发展两岸关系、实现和平统一作出正确的历史性抉择。 第三,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台湾同胞是我们的骨肉兄弟,是发展两岸关系的重要力量,也是遏制“台独”分裂活动的重要力量。“台独”分裂势力越是想把台湾同胞同我们分隔开来,我们就越是要更紧密地团结台湾同胞。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我们都尊重他们、信赖他们、依靠他们,并且设身处地地为他们着想,千方百计照顾和维护他们的正当权益。台湾农产品在大陆销售的问题,事关广大台湾农民的切身利益,要切实解决。如果两岸客运包机实现了“节日化”,还可以向常态化发展。两岸货运包机问题,也可以由两岸民间行业组织交换意见。我们将进一步陆续出台解决台湾同胞关心的问题、维护台湾同胞正当权益的政策 措施 。只要是对台湾同胞有利的事情,只要是对促进两岸交流有利的事情,只要是对维护台海地区和平有利的事情,只要是对祖国和平统一有利的事情,我们都会尽最大努力去做,并且一定努力做好。这是我们对广大台湾同胞的庄严承诺。 第四,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国家的核心利益。任何人要危害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13亿中国人民坚决不答应。在反对分裂国家这个重大原则问题上,我们决不会有丝毫犹豫、含糊和退让。“台独”分裂势力必须放弃“台独”分裂立场,停止一切“台独”活动。我们希望,台湾当局领导人切实履行2月24日重申的“四不一没有”的承诺和不通过“宪改”进行“台湾法理独立”的承诺,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向世人表明这不是一句可以随意背弃的空话。中国是包括2300万台湾同胞在内的13亿中国人民的中国,大陆是包括2300万台湾同胞在内的13亿中国人民的大陆,台湾也是包括2300万台湾同胞在内的13亿中国人民的台湾。任何涉及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问题,必须由全中国13亿人民共同决定。我们相信,广大台湾同胞一定会同我们一道,坚定地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坚定地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在谈到加强多党合作时,指出,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 们必须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高度,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最大限度地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同心同德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而奋斗。希望各民主党派围绕国家的中心任务,不断提高政治把握能力、参政议政能力、合作共事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积极参政议政,踊跃建言献策,同中国共产党一道把我们国家的事情办好。 两岸关系新形势看法 在中国飞速发展的时代,两岸关系已经有所改善,但是改善的时间还不长。两岸之间仍有不少尚未解决的固有矛盾和分歧,又不断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我们高兴地看到,越来越多的台湾同胞支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但仍有一部分台湾民众对大陆缺乏了解,还有一部分台湾民众尚不适应两岸关系的全面改善。 两岸关系稳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在政治上,台湾是多党制,其中民进党的实力不容小视,他们极力要求搞一中一台;军事上,两岸军事互信机制基本不存在; 文化 上,部分台湾民众由于民进党的误导而缺乏一个中国的意识;学术上,两岸在中国近代史上的观点分歧很大。 所有矛盾中,民进党和台联的台独立场和举动是两岸关系的最主要问题或障碍。 “台独”势力及其分裂活动一天得不到彻底和有效遏制,台海局势就一天难以从根本上稳定下来,两岸关系就会始终受到干扰和破坏,甚至面临停滞和倒退的风险。除此之外,两岸关系的主要问题分为以下三点: 一:两岸在一些重大敏感议题上存在结构性矛盾。目前,两岸互信较弱,两岸关系的敌对性质也没有根本改变。两岸在推进政治谈判、签订和平协议的目标、内容、时程安排存在较大分歧。尤其是,两岸在台当局政治定位、台湾国际空间、军事互信等敏感议题上存在重大矛盾和分歧,如果不能解决,或解决不好,有可能压缩两岸政治谈判空间,影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的建构。 二:美、日“以台制华”战略的破坏力不容低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大趋势难以遏制、难以逆转,加之中国综合实力、国际影响显著提升,美日经济衰退等原因,美日“乐见”两岸在经济和事务性层面展开良性互动、通过对话“降低紧张”。但出于遏阻中国崛起的战略需要,美日对两岸在政治、安全与军事层面发展关系保持谨慎与疑虑的态度,仍以提升对台军售质量、支持台湾扩大国际空间、抛出“台湾地位未定论”、支持民进党“台独”势力等为杠杆和筹码,插手台海局势,挑拨两岸关系,防止两岸关系发展“过热”、“过快”。由于推行“经济依中,安全靠美”的策略,台当局两岸开放政策的广度与深度将受到美日强力牵制。 三:岛内民意走势复杂。大陆争取台湾民心仍是一个长期的复杂工程,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长期性与复杂性必须有充分的心理准备。由于两岸长期隔绝,并长期受“台独”宣传影响,部分台湾民众对大陆存在误解和隔阂,对两岸关系重大问题存在错误看法。总的看,台湾民众对两岸关系的心态比较复杂,主张维持两岸关系现状的占大多数, 旗帜鲜明地坚持一个中国、主张和平统一的声音还很弱,部分台湾民众还受到“台独”思想的影响。 四:民进党东山再起的可能性不能排除。在“台独基本教义派”强力牵制下,民进党全盘否定马当局两岸开放政策,甚至以暴力方式阻挠两岸交流往来,短期内务实调整两岸政策面临较大难度,这给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增添了一定阻力。尤其是,虽然民进党发展危机加深,但其组织基础、社会基础没有被破坏,基本盘依然较稳。 机遇与挑战是并存的,虽然目前两岸关系的发展面临着一些问题,但是,两岸关系形势却也出现了一系列引人注目的新变化。首先台湾民众对台当局极力制造族群矛盾、割裂台湾社会及挑动两岸关系紧张的做法普遍感到厌倦与不满,要求摒弃激进“台独”路线,希望两岸和平稳定、共同发展的呼声越来越强,并汇聚成一股强大的民意压力,迫使其对执政路线进行调整。其次,近年来,台湾境内主要政党大兴“和解”、“合作”之风,并竞相提出稳定与改善两岸关系的主张与建议。讲话紧紧把握岛内政局与民意气氛的新趋向,对目前的形势作出了全面、准确、客观的评价,在强调反分裂、反“台独”斗争形势仍然严峻复杂的同时,指出当前两岸关系中出现了一些有利于遏制“台独”分裂活动的新的积极因素,台海紧张局势出现了某些缓和的迹象。最后中国对台政策上的有关表态与调整作了正面评价,表示欢迎“台湾任何人、任何政党朝着承认一个中国原则方向所作的努力”,并愿意“对任何有利于维护台海和平、发展两岸关系、促进和平统一的意见和建议”作出积极回应。表明了在两岸谈判的对象问题上不排斥任何人的立场,只要承认一个中国原则与“九二共识”,我们愿意为了两岸同胞的福祉与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以宽阔的胸怀,既往不咎、面向未来的态度同包括台当局领导人在内的任何人打交道,也愿意“在双方共同努力的基础上寻求接触、交往的新途径”,并进一步扩大了两岸谈判议题的范围。阐述了两岸和平统一的诸多好处,在国共两党和两岸同胞的共同努力下,台湾局势发生了积极深刻变化.国民党在"立委"和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中相继取得压倒性胜利,"台独"政权被终结,"法理台独"的现实威胁大大降低,两岸关系发展出现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建立互信、搁置争议,建立两岸制度性协商机制,深化两岸的经贸文化交流,以共同促进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 两岸和平统一“符合两岸同胞的根本利益,符合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也符合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潮流”,为两岸同胞描绘了一幅绚丽美好的图景。 两岸关系新形势结果 近一段时间来,台湾局势呈现纷繁复杂、跌宕起伏的局面,两岸关系发展面临新的挑战。正确认识和看待这一历史阶段的种种现象,拨开迷雾,把握大势,具有重要意义。 两岸关系问题一直是我们国家密切关注的问题,它牵动着中国政治时事的神经,同时也是国民关切的国家时事。台湾自古以来都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被称为中国的宝岛,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的遗留问题,任何国家不得干涉中国的内政。近两年来两岸关系经历的曲折悲喜的变化。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在这样的大环境影响下,两岸逐渐走向了对话与合作。近年来,随着合作的不断深入,两岸的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逐步走向和平发展。 1949年以来,两岸关系即便处于内战对峙状态。1979年1月1日,全国人大会发布《告台湾同胞书》,郑重宣示了争取祖国和平统一的大政方针,两岸关系发展由此揭开新的历史篇章。《告台湾同胞书》和1981年全国人大会委员长叶剑英阐明的和平统一九条方针政策意味着对台战略创新,为1982年全国人大修宪提出“特别行政区”的政治制度创新作了准备。1983年以后,邓小平同志将处理两岸关系的基本方针确定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并首先应用于香港和澳门。基于这些对台战略与制度创新,当台湾方面于1991年通过“国统纲领”后,两岸才有可能由海协会和海基会达成“九二共识”,并展开两岸事务性协商。 自2008年以来台湾海峡两岸关系发生重大变化,两岸关系有过去六十年的紧张对抗转而走向和平发展的新道路。在政治上,中国国民党在台湾地区重新执政,马英九当局承认“九二共识”,并延续2005年以来国共两党领导人提出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共同愿望”,并开始建立两岸政治互信。以此为基础,大陆海协会和台湾海基会的事物性协商得以恢复。在经济上,两岸各种生产要素的直接交流更加密切,两岸经济交流走向正常化,两岸经济合作制度化也加速推进。在社会与文化交流方面,两岸直接三通,通邮通航通商基本实现。两岸人们迈入大交流时期,两岸文化 教育 交流迅速升温。 如果说2008年是两岸关系转折期的话,那么2009年则是两岸关系峰回路转之后在更高水平上的新起点。两岸关系既走过了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10年的紧张高危期,也不同于20世纪90年代初疑虑重重的试探期。,这一阶段的基本特点是通过和平发展阶段为和平统一创造条件。具体而言,有三个新特点十分醒目,把两岸关系“螺旋式上升”的内涵标识了出来。第一,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路线图初步形成,并在两岸交往实践中得到深化。第二,两岸积累政治与经济互动的新 经验 。第三,两岸通过经济合作共创双赢的态势正在形成。 同时,我们也不得不承认,两岸的政治经济得到了不断的全面发展。尤其在经济方面两岸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对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具有战略性意义,也是近年来两岸关系中发展最为迅速、成果最为突出的领域。2009年,大陆对台专项采购约140亿美元,并采取措施支持台资企业参与大陆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分享扩大内需所带来的商机,对协助台湾提振经济起到了积极作用。两岸在经济合作制度化、产业合作搭桥与陆资入台方面取得了新进展。 两岸经济合作制度化、产业合作搭桥与陆资入台方面取得了新进展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新协商:两岸经济合作制度化;新探索:两岸产业合作“搭桥”; 新突破:陆资入台。 同时,两岸文化教育交流有新突破。两岸人民同属中华民族,亲缘、文缘相通,地缘相近,文化教育交流乃是克服政治军事障碍的重要手段。2009年7月,以推进和深化两岸文化教育交流合作为主题的第五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在湖南长沙举行。论坛的主要成果是提出了六项共同建议:加强两岸文化交流合作,共同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深化两岸文化产业合作,增强两岸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促进两岸教育交流与合作,提升两岸教育品质;共同探讨协商签订两岸文化教育交流协议,建立两岸文化教育合作机制;加强两岸新闻交流;支持台资企业在大陆发展壮大,推动两岸在节能环保和新能源产业领域的合作。 正确认识当前两岸关系的形势,准确把握两岸关系发展的趋势,一是要继续深入贯彻胡锦涛“12·31”重要讲话精神,深刻认识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这一主题,既符合当前推进两岸关系的实际需要,又反映了两岸关系发展的客观趋势,同时也是坚持和平统一方针的必然要求。全面领会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我们国家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选择。二是要全面把握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是两岸双方建立政治互信、加强对话合作的重要基础,“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创双赢”是两岸双方保持良性互动、解决复杂问题的基本思路,先易后难、先经后政、把握节奏、循序渐进是推进两岸协商不断向前迈进的有效途径。三是要充分认识台湾政治社会状况的复杂性和推动两岸关系发展的艰巨性,以及“台独”分裂势力仍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最大障碍与威胁。一些外部势力仍以各种方式插手台湾问题,阻碍两岸关系发展。破解制约两岸关系深入发展的难题,消除“台独”思想对台湾民众造成的毒害,坚决挫败台湾当局通过“宪改谋求台湾法理独立”的活动。这是关系到国家核心利益的大事。当前台湾当局罔顾台湾民意和国际社会的反对,蓄意制造事端,在分裂祖国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还需要我们付出长期的艰苦努力。四是要深刻认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正处在进一步向前推进的重要历史机遇期。要坚定信心,排除干扰,努力保持两岸关系良好发展势头,不断巩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物质基础、文化基础和社会基础,不断增进两岸经济、文化、社会和人民思想感情的大融合,不断壮大支持和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力量,努力构建基础坚实、支撑有力、内涵丰富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 当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形势启示我们,要将两岸和平发展向和平统一方向引导,除了搁置争议之外,我们还需站在争取台湾民心的战略高度,在经济、文化、社会交流等方面不断细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路线图。胡锦涛六点意见立足现实、着眼长远,提出了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的战略要求,体现了解决两岸关系重大问题的新思路、新观念、新主张,也体现了破解难题、打开僵局的政治智慧。贯彻落实胡锦涛六点意见已经成为大陆对台工作的主轴。今后要进一步重视让台湾民众特别是基层民众广泛参与两岸经济社会合作进程,注意保障台湾同胞的切身利益,促进两岸更好地共同发展。两岸和平统一“符合两岸同胞的根本利益,符合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也符合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潮流”,为两岸同胞描绘了一幅绚丽美好的图景。另一方面,积极引导两岸关系发展的方向。发展是时代的主题,和平是发展的保障。维护台海和平,促进两岸共同繁荣,我们要继续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看过两岸关系新形势看法的人还看了: 1. 两岸关系新形势看法 2. 2016年两岸关系形势政策论文 3. 2016年两岸关系形势政策论文范文 4. 两岸关系发展的新特点和新态势论文

有需要可以戳我!

两岸关系是台湾海峡两岸的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关系的简称,自2008年以来,两岸关系走上了和平发展道路,两岸关系发生历史性的深刻变化,展现了合作共赢的前景。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两岸的关系1500字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两岸的关系1500字论文篇1 《浅析两岸关系新发展》 摘要: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两岸关系存在的很多问题一时不易解决,但两岸同胞是一家人,有着共同的血脉、共同的 文化 、共同的连结、共同的愿景,在坚持一个中国的基础上,通过和平谈判解决,发展两岸经济往来,通过经济交往弱化政治,让百姓之间紧密相连,两岸和平发展。二十一世纪是一个追求和平与发展、从对抗到对话、从斗争到合作的世纪,也是一个兼顾自由与责任的世纪。两岸虽然尚未统一,但我们同属一个国家、同属一个民族从来没有改变,也不可能改变。两岸政治分歧问题,我们愿在一个中国框架内,同台湾方面进行平等协商,做出合情合理安排,推动两岸关系稳步前行。 关键词:两岸关系;一个中国;和平;新发展 一.两岸关系历史概述 宝岛台湾,自1624年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到现在380多年,一直过着风雨飘摇的日子。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日本宣布投降,台湾及澎湖列岛正式重入中国版图。至此,台湾、澎湖重归于中国主权管辖之下。解放战争之后,国民党残余溃逃台湾,台湾与大陆再次分离。家乡不能回,亲人不能相见,两岸人民再次陷入巨大的痛苦之中。 改革开放以后,为了解决台湾问题,大陆方面提出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并屡抛橄榄枝,两岸关系在艰难地前行着。两岸关系可以用“民间热,官方冷”来形容,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现状。1988年,范光陵率台湾第一个经济文化访问团到大陆访问,开创了40年来两岸经济文化交流的先河。1987年11月2日台湾开放一般民众赴大陆探亲,台海两岸人民打破以往隔绝状态、开始展开正式的交往,两岸关系迈入民间交流的阶段。然而,1999年以后,两岸关系受到“台独”分裂势力的严重冲击。大陆一方面坚决反对“两国论”、“一边一国”等分裂言行,另一方面扩大推行台资优惠政策,继续争取台湾民心。胡锦涛同志自2005年以来坚持“四个决不”(坚持一个 中国原则决不动摇,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 决不改变,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并且启动国共两党对话,推进两岸 多层次交流,开始考虑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此外,2005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了《反分裂国家法》,首次以国内法的形式将反分裂以及促进两时事报岸告人大民学交生流版法律化。此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区域经济化一体化趋势的加强,两岸领导人共同努力,推进全方位交流与合作,促进了两岸关系的和平稳定与发展。加强两岸的交流与合作成为深化两岸关系、促进两岸最终走向统一的理论和实践需要。 二.两岸关系进展 今年以来,两岸关系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取得新的重要进展。先后会见连战、萧万长、吴伯雄等人,阐述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政策主张。国共两党在维护一个中国框架这一重大问题上增进了共同认知。海协会与海基会签署两岸服务贸易协议,第五届海峡论坛成功举办。两岸人民往来和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交流合作继续发展。民间探讨解决两岸政治军事问题的研讨活动增多。认识当前台海形势和对台工作,一要深刻理解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关于继续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促进两岸和平统一的总体考虑和政策主张。要坚持从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高度把握两岸关系大局,坚持在认清历史发展趋势中把握两岸关系前途,坚持增进互信、良性互动、求同存异、务实进取,坚持稳步推进两岸关系全面发展。二要巩固和增进两岸政治互信。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 独”是国共两党一致的立场,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基础。目前,国共双方对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形成更为清晰的共同认知,对于巩固和增进两岸政治互信具有重要意义。三要稳步推进两岸关系全面发展。保持两岸关系大局稳定,继续反对和遏制任何形式的“台独”分裂主张和活动。推动两岸民间政治对话,为今后两岸协商解决政治分歧创造条件。四要积极宣导“两岸一家人”的理念。凝聚两岸共同的民族、文化认同,明确携手实现振兴中华的努力目标,共同谱写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新篇章。 三. 两岸关系的未来 (一)近期台湾的“九合一”选举,国民党惨遭滑铁卢。尤于蓝营大败,再加上时间紧迫,在未来的一年多时间当中,两岸可作的事可能将极为有限。 先来观察时间的安排。在选后新的当选人将在12月25日就职,这刚好已近年底。六周之后,又是过农历年,因而也难有何作为。农历年过后就是三月份了,日前民进党已宣布,届时将会推出2016的候选人,而国民党若要初选,那也就必须开始准备。因而,上半年已过,而在下半年就已经进入选举期了。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2016年的选举必须在一月份进行,因为新任“立委”必须在3月1日就职,而“立委”选举又是与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一同举行。易言之,自地方选举后至2016“大选”,总共也只不过13个月的时间,而实际上这些时间都已经被切割,在两岸方面,确实难以有所作为。 虽然如此,卡在“立法院”的服贸等法案要通过的可能性却会增加。因为这完全掌握在民进党手中,而民进党已势在必得,故也不会为了2016的“大选”而过于开罪于企业家。尤其,若民进党解除封锁,让这些协议发挥一些正面的效果,同时亦可获得部份的功劳,有助于2016的“大选”。 (二)2014年12月17日,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举行例行新闻发布会。发言人范丽青表示, 2008年以来,国共两党和两岸双方在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的共同政治基础上,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开创了新局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给两岸同胞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得到了两岸民众的认同和支持。我们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方针政策不会改变。我们希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保持稳定的发展势头,希望两岸同胞共同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成果。希望国共两党和两岸双方在既有共同政治基础上继续努力,相向而行,推动两岸关系稳步前行。 四.启示 当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形势启示我们,要将两岸和平发展向和平统一方向引导,除了搁置争议之外,我们还需站在争取台湾民心的战略高度,在经济、文化、社会交流等方面不断细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路线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是近代以来中国人的夙愿。中国梦与台湾的前途是息息相关的。中国梦是两岸同胞共同的梦,需要全体中华民族一起来圆梦。 参考文献: [1]人民政协网:《两岸经合》,2014-1-14. [2]华夏经纬网:《人民日报》2014-12-17讯. [3]华夏经纬网:汤绍成,夜话宝岛,2014-12-17. [4]郑必坚 ,《中国和平发展与两岸关系的回顾和前瞻》 [5]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全文)[N],新华社,2011-03-16 形势与政策论文篇2 《浅谈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管理的规范化》 一、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在实际教学中,形势与政策应当说是一门比较受欢迎的课程,青年人比较关注新闻时势发展趋向,关心国家命运与个人前途,因为有些政策会直接影响学生的 毕业 分配或是其他牵涉个人利益的问题。高校学生正处于心理成熟和生理成熟的快速成长时期,对于新事物好奇心较强,接收能力也较强。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形势与政策课有许多真实的教学实践却是在听会议、看电视中进行的,许多学生也认为只要经常看新闻报道,注意关心国家大事,就可以掌握此课程。另外,一些教师在教学中,对待某一事件经常仅从个人观点作一些肤浅的讲解,缺少对引发事件的前因后果进行深度的理论性 总结 ,讲形势不是看表象,谈政策没有真正从政策出台的前因后果、从纵向的社会形势、从横向的国内外形势等多种因素来看待。 许多学生存在对形势与政策的模糊认识,认为与自己无关的根本不用听;与发展前途有关的,也是只看表象,没有了解事物的本源。比如大学生就业难,有许多大学生关心的就是自己的专业与就业,或是发展前途,或是就业待遇是不是自己的期望。发现自己所学专业前景不妙或薪酬不高时,有许多学生仅把拿毕业证当成就业的“门票”,不从深层次上研究专业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更没有对自己做长期的就业计划,更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没有细心解读形势与政策。根据这些问题我们进行了综合分析,发现真正的原因是教学管理不规范,随意性太强,致使多数同学只是在考试前夕进行恶补,并且学习内容有局限性。以下是我校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管理方面出现的问题。 首先,授课教师大多身兼多职,人员关系复杂,且大多较分散,难按计划规定进行教学,管理难度较大。这些教师有的是本校的在职行政人员,在这些任课教师中,有许多人自身对形势与政策认识就出现了偏差,也不具备充足时间很好地备课,走过场的不在少数。其次,没有固定的教师队伍,教师队伍流动性大,教师资格难认定。由于目前没有对形势与政策课程标准性的规定,仅有大纲性的教学指定目标,因此,对于教师任职资格考核、教学内容评估、教学质量监管等都存在种种不利的因素。教师往往为了完成课堂任务而教学,很少对自己讲解的内容作出评估,更没有进行自我总结。学生也把这些课当成消闲课,自认为对于当前形势很了解的也不在少数,遇上教师谈到某些问题抱怨多。学生与教师的种种现状,也决定了课程很难达到某种深层次的效果,难于对教师队伍进行培养和管理。 再次,没有紧跟形势和政策的相关教学大纲和具体教材。形势与政策不仅是学习会议精神的课程,也不是仅仅读读政策而已。我国的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全国 教育 教学领导小组也只在每年的春秋两季下发教育教学要点,没有相对完整、稳定的统一学习教材,只有《大学生时事政策 报告 》作为参考教材,没有完整系统的大纲明确指定学习内容。这些状况决定这门课程只能处在“边角余料”的位置。 二、解决的途径与 方法 第一,从高校管理层面上加强对形势与政策课程的管理机制,并从管理理念上重视该课程,提高思想认识,要将教育部规定的课程纲深入细化在具体管理 措施 上。管理层的重视会直接影响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具体推进,比如规范制订该课程的管理制度、评估标准、教师资格认定等。教学管理的规范化是我们提出的构建形势与政策课“四化”体系中的一环,而且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因为教学管理的规范化直接决定着高校形势与政策课能否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各高校必须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第二,构建长效的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领导机制。高校的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不同于一般课程的教学活动,它涉及面广、政策性强。需要校党委统一领导,各职能部门分工负责。高校制订可行性的方案后,逐渐形成校党委统一领导,人文学院主管,宣传部、教务处、学生处、团委共同负责的体制,把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列入学校发展规划,与学校整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有效地化解教学管理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难题,促使形势与政策教育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从而强化形势与政策课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人文学院负责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计划实施和日常管理,教务处负责做好教学计划的编制和课程教学的安排与管理,学生处负责党总支副书记和政治辅导员等兼职教师的选拔与培训,宣传部负责邀请高层领导、知名专家组织专题报告,团委负责组织第二课堂学习讨论和实践活动,努力建立起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为主体、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 第三,加强制度建设,规范教学管理。形势与政策作为一门必修课程,必须与其他课程一样实行规范化管理。在国家没有相应配套教材的情况下,灵活结合时下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社会要点、 热点 问题,构建从“话题”→国家相关政策或法律、法规→现行“话题”优点与缺陷→改良建议等一系列规范模式。避免泛泛而谈的无边际讲课方式,反对没有任何标题的授课形式。话题与形势与政策紧密相连,与学生自身紧密相关。既能够上活课堂,也能让形势与政策课成为一个良好的沟通桥梁,让学生对社会问题有个深入的看法,对国家政策也有个初步完整的认识,也能激发大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的兴趣,鼓励学生担负起历史赋予的社会责任,了解青年人对国家发展前途应有的历史使命。 第四,构筑良好的形势与政策的教学理念。在全校统一认识,正确对待,并且坚持不懈地实行长期有效的教学理念机制。众所周知,每个历史时期的社会形势变化决非偶然。同一时期重大历史进程常常决定一个社会的进步或倒退,作为社会未来生力军的大学生来说,对此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决不能用把必修课当成可有可无,只要考试通过就行的思想意识去学习,这显然是一种肤浅的学习观念。结合实际,根据高校自身情况,有必要将相关重要政策内容引入课程中去。实现时势与政策的紧密结合学习。要真正学而致用,学而会用,学而切行。深入了解国家发展形势,清醒认识自己在历史进程中所要担负的历史重任,这也是构筑良好的教学理念的重要根基。 形势与政策论文篇3 关于《形势与政策》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效整合的几点思考 《形势与政策》课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它也与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一样,在教学中陷入了困境。我院《高职院校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实效性研究》课题组对此进行了研究,认为要提高本课程的实效性,必须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进行有效的整合。 1 整合的原因 《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的主要特点与 其它 课程相比,具有政策性、时效性、理论性、现实性的特点,内容信息量大,与现实联系紧密,综合性强、涉及面广,既包括国际局势、国内形势,又包括党和政府出台的重大方针政策,社会热点问题。 近年来,许多研究者都在考虑如何增强《形势与政策》课的实效性。如有的研究者谈到要提高教师素质,最好由专任教师任教,同时要求教师知识结构要多元化,要有经济学,法学,外交学校,历史学等专业背景。有的研究者则认为要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鼓励学生参与时政讨论,定时组织学生收看新闻,以板报、短信、微博等形式发布每日要闻。有的研究者则认为要注重学生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到的东西才会有更深的感悟,因此必须建立固定的 社会实践 基地。这些研究者要么讨论《形势与政策》的理论教学,要么讨论实践教学,在具体的操作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还是分开的。理论教学基本由教师主导,教学的内容由教师确定,教学形式仍然以教师讲授为主。实践教学只是作为理论教学的补充,安排的课时少,二者有渗透,但教学的空间和模式不同决定了这种渗透并不多。这种教学功能的定位与分工确实比较合理,且易于操作,但无论是在功能定位还是教学设计上,并不利于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互补与融通。因此学生在参与的时候积极性还是不高,教学的效果仍然不够理想。 2 如何进行整合 鼓励学生参与教学内容的设计 目前,《形势与政策》课程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也没有统一的教材。基本上是由各个学校参照中宣部提供的指导意见,自行选择教学内容。这是这门课程的劣势,同时也是优势。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教师在内容的把握上会存在混乱的现象,但同时没有统一的教材,教师可以发挥主动性,根据当前热点,所在地区的发展,甚至任教学校的学生专业情况等选择教学内容。教师将选择的教学内容分为几个专题,让学生选择,得票数高的专题确定为教学内容,甚至可以每年抽取一部分学生代表参与到教学内容的设计中来,每个专题学生最感兴趣的是什么,关注的是什么,教师在与学生代表讨论之后把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作为教学的重点。这样确定下来的教学内容势必能引起大部分学生的兴趣,同时,在参与的过程中学生也进行了思考,甚至争论,这也是一种实践。 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参与教学 首先,教学内容由教师与学生共同确定后,在教学中也要让学生参与进来。《形势与政策》课程主要采取专题讲座的形式,这些专题可以由教师来讲,个别专题可以由学生来讲,配合一定的奖励措施,学生一定积极参与。学生在准备专题的过程中会查大量的资料,一方面增长了知识;另一方面也锻炼了自身能力,对本国、本省、本市的情况会进一步的了解。 其次,必须争取在每一堂课上设计一到二个有争议性的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最好是当前热点问题。如讲我国目前的经济形势涉及金融方面改革时,可以让学生讨论目前大家比较关注的“余额宝”。 再次,围绕重大节庆日,纪念日及重大事件的发生,组织各种座谈会、演讲会,有针对性的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也可与团委、学生会合作开办相应的社团,有些专题交给社团来负责,轮到某一专题时,邀请社团成员来为学生作报告。 最后,我们将每年高校都会举办的“三下乡,青年志愿者”等社会实践活动与“形势与政策”课结合起来,邀请参加这些活动的学生举行座谈会,谈谈自身的体会,感想,将他们的所见所闻与其他同学分享交流。 以上这些教学形式,把“教师讲学生听”变成“学生做学生讲”,这些学生的见闻必然对其他同学的心灵产生影响,因为是自己的同学,他们的话更加可信,比听教师讲效果更好。 将社会实践基地与网络作为教学空间 以往的《形势与政策》教学环节中,受师资力量、学校条件,经费等多种因素的限制,多数的教学空间都选用在阶梯教室、学术报告厅中进行,一次性受众 面相 对较大,仅凭教师或专家或学生的讲解,即使运用多媒体设备予以教学辅助,在一定程度上也难以引起大多数学生对教学的共鸣,无法真正的融入课堂,从而降低对该课程学习的兴趣,容易对该课程产生倦怠情绪,甚至是抵触情绪。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教学空间的开放在《形势与政策》课堂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可以打破传统的教学空间限制,将该课程的教学空间扩大到教室以外的环境中去。如讲民生问题这一专题时,我们就与团委和各系部开展的活动结合起来,要求学生组成小组,与常州社区居委会联系,甚至带领部分学生到社区作调研,回来撰写调查报告,讲这一专题时,请各小组汇报本小组的调查报告,看看常州市在民生问题上才成就与存在的问题。 今天的大学生都喜欢在网上与人交流,教师也应该与时俱进,将教学空间拓展到网络。利用社科部创办的网页,我们专门开辟出“形势与政策”师生互动专栏。教师在这里接受学生的访问,解答学生对一些热点难点问题的困惑。 猜你感兴趣: 1. 2017两岸关系形势政策论文1000字范文 2. 2017关于两岸关系的形势政策论文3000字 3. 2017两岸关系形势政策论文1000字 4. 台湾问题与中国前途 1500字政治论文

两岸关系的论文

海峡两岸的论文台湾海峡两岸目前的分离状态,是中华民族的不幸。所有中国人无不殷切盼望早日结束这种令人痛心的局面。 为了实现两岸人民正常往来和国家统一,中国政府在提出和平统一主张的同时,也采取了一系列推动两岸关系发展的措施: 政治方面,调整有关政策措施,化解敌对情绪。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决定不再追诉去台人员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犯罪行为。 军事方面,主动缓和海峡两岸军事对峙状态,停止对金门等岛屿的炮击,并把福建沿海一些前沿阵地、观察所开辟为经济开发区和旅游点。 经济方面,敞开门户,促进交流,欢迎台商来大陆投资和从事贸易活动,并为之提供优惠条件和法律保障。 其他如人员往来、邮电交通以及科技、文化、体育、学术、新闻等方面,中国政府亦持积极态度,采取了相应措施,鼓励发展两岸在各个领域的交流与合作,还成立了得到政府授权的民间团体“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同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及有关民间团体建立联系,维护两岸人民的合法权益,推动两岸关系的发展。 中国政府的对台政策和措施,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华人的理解和支持。广大台湾同胞为发展两岸关系作出了很大的努力。台湾当局近几年也相应调整了对大陆的政策,采取了一些松动措施,诸如开放岛内民众赴大陆探亲,逐步放宽对两岸民间交流交往的限制,扩大间接贸易,开放间接投资,简化两岸同胞通话、通邮、通汇的手续。这些都是有利于相互交往的。近年来,两岸的经济贸易迅速发展,人员往来及各项交流活动不断扩大。1993年4月举行的“汪辜会谈”签订了四项协议,迈出了两岸关系上具有历史意义的重要一步,台湾海峡出现了40余年来前所未有的缓和气氛,这是有利于和平统一的。必须指出,台湾当局虽对两岸关系作了某些松动,但其现行大陆政策仍严重阻碍着两岸关系的发展和国家的统一。他们口头上虽声称“中国必须统一”,但行动上却总是背离一个中国的原则,继续维持与大陆分离的局面,拒绝就和平统一问题进行商谈,甚至设置障碍,限制两岸交往的进一步发展。 近年来,台湾岛内“台独”活动日形嚣张,给两岸关系的发展和国家和平统一投下了阴影。“台独”的产生有着复杂的社会历史根源和国际背景,而台湾当局拒绝和谈、限制交往、在国际上推行“双重承认”和“两个中国”的政策,又实际上为“台独”活动提供了条件。应当说,台湾同胞要求当家作主管理台湾的愿望是合情合理的、正当的,这不同于“台湾独立”,更与极少数坚持要走“台独”道路的人有着根本的区别。极少数“台独”分子鼓吹“独立”,甚至投靠外国,妄图将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这是违背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的。中国政府严重关注这一事态的发展,对任何制造“台湾独立”的行径绝不会坐视不理。 某些国际势力不希望中国统一,仍千方百计插手中国内政,支持台湾当局的“反共拒和”政策和岛内的分裂势力,为中国的和平统一制造障碍,严重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感情。 中国政府坚信,广大台湾同胞是要求国家统一的;台湾朝野政治力量的大多数也是主张国家统一的。在两岸人民共同努力下,上述障碍和阻力一定可以排除,两岸关系一定可以获得更好的发展

全国台联会长梁国扬在发言时指出,1945年10月25日是值得海峡两岸人民永远纪念的日子,被日本殖民统治50年的宝岛台湾回到了祖国怀抱,这是具有光荣爱国主义传统的台湾同胞经过长期斗争、以牺牲65万人的生命换来的胜利成果.台湾同胞反抗日本殖民统治、争取回归祖国而进行的斗争是全中国人民伟大抗日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台湾光复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所取得的伟大胜利,这将永载中华民族史册.他说,我们今天重温这段历史,对于增进两岸同胞感情,推动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台盟中央副主席黄志贤在发言时说,纪念台湾光复,回顾中华民族从屈辱中奋起的斗争历史,对现实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当前,中华民族发展正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两岸关系发展也正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今天,两岸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条件携手合作、共同发展.两岸双方应当共同努力,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创双赢,切实为两岸同胞谋福祉、为台海地区谋和平,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局面.座谈会上,当年参加过抗战的老台胞何标表示:“对于台胞抗日的英勇史实,我们必永志不忘,使子子孙孙保存住这份珍贵的历史记忆.”何标老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两岸同胞每年都举行各种形式的纪念台湾光复活动,他非常希望有机会回到故土去参加岛内的纪念活动.他说:“当年,为了民族的解放,两岸同胞的鲜血是流淌在一起的.今天,两岸同胞更应携起手来,进一步加强交流与合作,共谋双赢发展,共同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有需要可以戳我!

两岸关系论文2019

在两岸关系出现新的发展机遇的背景下,如何认真总结理论成就,积极服务于祖国统一大业,已成为众多学者共同关心的话题。日前,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国共两党关系史和海峡两岸关系史”研究中心挂牌成立暨“两岸关系与民族复兴”学术研讨会在武汉举行。这次会议由中共武汉市委统战部、市委台办和市社会主义学院联合举办,来自中共中央统战部研究室、台港澳局,中国社科院台湾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及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单位的近70位专家出席会议。会议围绕许多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学者们一致认为,科学发展观是和平发展两岸关系的根本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动国共两党、海峡两岸关系发展,关键要把握好“科学发展”、“和平发展”这个“第一要务”。要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中国国民党和台湾地区政党政治的实际情况,认识到由国共两党决定中国前途、命运的时代已经过去,国民党本土化的趋势有增无减,以及国共两党建立一种新型合作关系的可能性,从而制定可行的对台政策,切实把这种可能变成现实。当前亟须处理好以下六组关系:(1)要协调好大陆与台湾地区在感情、价值观、生活方式及社会制度之间的差异;(2)要协调好国共两党、海峡两岸对“一个中国”原则在内涵认识上的差异;(3)要协调好海峡两岸发展的长远目标和现实要求之间的差异;(4)要协调好两党两岸全面交流、合作和逐步签署、实施各种协议之间的差异;(5)要协调处理好两岸各政党之间、各民族之间、各社会阶层之间、各宗教组织之间的关系;(6)要协调好两岸双方在事务性商谈中出现的各种具体认识上的差异。 与会专家指出,两岸同胞应携起手来,共同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局面。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两岸同胞命运共同体”的论断彰显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凸现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也表明了党的对台政策的连续性。这一论断要求统筹兼顾团结主张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台湾同胞与瓦解“台独”势力的关系;统筹兼顾两岸社会精英交流与普通民众交流的关系;统筹兼顾两岸经贸文化等各领域、各方面的交流合作,实现两岸关系全面协调可持续向前发展,做到行稳致远。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国家统一理论在实践中不断取得新进展,学者们将其概括为八个方面:(1)提出两岸关系发展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国共两党应该共同把握和用好这一机遇;(2)指出两岸关系发展有其发展趋向和内在规律,国共两党应该共同体认趋向,把握规律;(3)要改善和发展两岸关系和国共关系,两岸双方必须积极建立和始终坚持共同的政治基础;(4)要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为两岸同胞谋福祉,为台海地区谋和平。两岸和平发展是“和平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5)国共两党和两岸双方应该共同努力,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创双赢;(6)深化互得双赢的交流合作,是两岸关系发展中最具活力的因素,是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有效途径;(7)协商谈判是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必由之路,既要海协、海基两会合理规划、推进制度化协商,又要国共两党交流对话、发挥平台功能;(8)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维护台胞权益,加强交往,融合亲情,实现大团结,促进两岸关系大发展。“和平发展”应当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理论与实践的完整结合。 学者们普遍认识到,当前两岸关系出现了从未有过的新的发展机遇。自2008年5月中国国民党重新“执政”以来,台湾形势发生了重大积极的变化,为两岸关系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两岸关系在短短几个月内走过了从“融冰”到“雨过天晴”再到“春暖花开”的过程,出现了从未有过的新的发展机遇和良好的发展势头。两岸关系转危为安带给我们一些启示:(1)“台独”分裂活动是台海局势动荡不安的祸根,只有坚决遏制分裂,才能维护台海稳定,促进台海和平。尽管目前对台工作重点已由反“台独”转为“和平发展”,但反对“台独”的斗争仍将是一项长期的任务;(2)民心向背不仅最终决定台湾走势,而且影响两岸趋向,只有坚持以人为本,切实解决台胞关切的问题,才能使“寄希望于台湾人民”方针转化为现实推动力;(3)台海局势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共、国、民(进党)三党的不等边三角关系,中国共产党只有妥善处理这个关系,加强两岸之间的合作,才能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导权。党的“寄希望于台湾人民”方针经历了不同发展阶段,30年的实践证明,这一方针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正确途径和根本基础。认真细致地做好台湾人民的工作,尊重台湾人民的意愿,维护台湾人民的根本利益,引导台湾主流民意朝着有利于和平统一的方向转变,为两岸最终统一构建广泛的民众基础,增强台湾民众对祖国的向心力,这是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必须要完成的使命。

全国台联会长梁国扬在发言时指出,1945年10月25日是值得海峡两岸人民永远纪念的日子,被日本殖民统治50年的宝岛台湾回到了祖国怀抱,这是具有光荣爱国主义传统的台湾同胞经过长期斗争、以牺牲65万人的生命换来的胜利成果.台湾同胞反抗日本殖民统治、争取回归祖国而进行的斗争是全中国人民伟大抗日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台湾光复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所取得的伟大胜利,这将永载中华民族史册.他说,我们今天重温这段历史,对于增进两岸同胞感情,推动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台盟中央副主席黄志贤在发言时说,纪念台湾光复,回顾中华民族从屈辱中奋起的斗争历史,对现实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当前,中华民族发展正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两岸关系发展也正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今天,两岸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条件携手合作、共同发展.两岸双方应当共同努力,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创双赢,切实为两岸同胞谋福祉、为台海地区谋和平,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局面.座谈会上,当年参加过抗战的老台胞何标表示:“对于台胞抗日的英勇史实,我们必永志不忘,使子子孙孙保存住这份珍贵的历史记忆.”何标老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两岸同胞每年都举行各种形式的纪念台湾光复活动,他非常希望有机会回到故土去参加岛内的纪念活动.他说:“当年,为了民族的解放,两岸同胞的鲜血是流淌在一起的.今天,两岸同胞更应携起手来,进一步加强交流与合作,共谋双赢发展,共同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两岸关系是台湾海峡两岸的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关系的简称,自2008年以来,两岸关系走上了和平发展道路,两岸关系发生历史性的深刻变化,展现了合作共赢的前景。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两岸的关系1500字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两岸的关系1500字论文篇1 《浅析两岸关系新发展》 摘要: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两岸关系存在的很多问题一时不易解决,但两岸同胞是一家人,有着共同的血脉、共同的 文化 、共同的连结、共同的愿景,在坚持一个中国的基础上,通过和平谈判解决,发展两岸经济往来,通过经济交往弱化政治,让百姓之间紧密相连,两岸和平发展。二十一世纪是一个追求和平与发展、从对抗到对话、从斗争到合作的世纪,也是一个兼顾自由与责任的世纪。两岸虽然尚未统一,但我们同属一个国家、同属一个民族从来没有改变,也不可能改变。两岸政治分歧问题,我们愿在一个中国框架内,同台湾方面进行平等协商,做出合情合理安排,推动两岸关系稳步前行。 关键词:两岸关系;一个中国;和平;新发展 一.两岸关系历史概述 宝岛台湾,自1624年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到现在380多年,一直过着风雨飘摇的日子。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日本宣布投降,台湾及澎湖列岛正式重入中国版图。至此,台湾、澎湖重归于中国主权管辖之下。解放战争之后,国民党残余溃逃台湾,台湾与大陆再次分离。家乡不能回,亲人不能相见,两岸人民再次陷入巨大的痛苦之中。 改革开放以后,为了解决台湾问题,大陆方面提出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并屡抛橄榄枝,两岸关系在艰难地前行着。两岸关系可以用“民间热,官方冷”来形容,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现状。1988年,范光陵率台湾第一个经济文化访问团到大陆访问,开创了40年来两岸经济文化交流的先河。1987年11月2日台湾开放一般民众赴大陆探亲,台海两岸人民打破以往隔绝状态、开始展开正式的交往,两岸关系迈入民间交流的阶段。然而,1999年以后,两岸关系受到“台独”分裂势力的严重冲击。大陆一方面坚决反对“两国论”、“一边一国”等分裂言行,另一方面扩大推行台资优惠政策,继续争取台湾民心。胡锦涛同志自2005年以来坚持“四个决不”(坚持一个 中国原则决不动摇,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 决不改变,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并且启动国共两党对话,推进两岸 多层次交流,开始考虑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此外,2005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了《反分裂国家法》,首次以国内法的形式将反分裂以及促进两时事报岸告人大民学交生流版法律化。此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区域经济化一体化趋势的加强,两岸领导人共同努力,推进全方位交流与合作,促进了两岸关系的和平稳定与发展。加强两岸的交流与合作成为深化两岸关系、促进两岸最终走向统一的理论和实践需要。 二.两岸关系进展 今年以来,两岸关系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取得新的重要进展。先后会见连战、萧万长、吴伯雄等人,阐述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政策主张。国共两党在维护一个中国框架这一重大问题上增进了共同认知。海协会与海基会签署两岸服务贸易协议,第五届海峡论坛成功举办。两岸人民往来和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交流合作继续发展。民间探讨解决两岸政治军事问题的研讨活动增多。认识当前台海形势和对台工作,一要深刻理解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关于继续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促进两岸和平统一的总体考虑和政策主张。要坚持从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高度把握两岸关系大局,坚持在认清历史发展趋势中把握两岸关系前途,坚持增进互信、良性互动、求同存异、务实进取,坚持稳步推进两岸关系全面发展。二要巩固和增进两岸政治互信。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 独”是国共两党一致的立场,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基础。目前,国共双方对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形成更为清晰的共同认知,对于巩固和增进两岸政治互信具有重要意义。三要稳步推进两岸关系全面发展。保持两岸关系大局稳定,继续反对和遏制任何形式的“台独”分裂主张和活动。推动两岸民间政治对话,为今后两岸协商解决政治分歧创造条件。四要积极宣导“两岸一家人”的理念。凝聚两岸共同的民族、文化认同,明确携手实现振兴中华的努力目标,共同谱写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新篇章。 三. 两岸关系的未来 (一)近期台湾的“九合一”选举,国民党惨遭滑铁卢。尤于蓝营大败,再加上时间紧迫,在未来的一年多时间当中,两岸可作的事可能将极为有限。 先来观察时间的安排。在选后新的当选人将在12月25日就职,这刚好已近年底。六周之后,又是过农历年,因而也难有何作为。农历年过后就是三月份了,日前民进党已宣布,届时将会推出2016的候选人,而国民党若要初选,那也就必须开始准备。因而,上半年已过,而在下半年就已经进入选举期了。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2016年的选举必须在一月份进行,因为新任“立委”必须在3月1日就职,而“立委”选举又是与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一同举行。易言之,自地方选举后至2016“大选”,总共也只不过13个月的时间,而实际上这些时间都已经被切割,在两岸方面,确实难以有所作为。 虽然如此,卡在“立法院”的服贸等法案要通过的可能性却会增加。因为这完全掌握在民进党手中,而民进党已势在必得,故也不会为了2016的“大选”而过于开罪于企业家。尤其,若民进党解除封锁,让这些协议发挥一些正面的效果,同时亦可获得部份的功劳,有助于2016的“大选”。 (二)2014年12月17日,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举行例行新闻发布会。发言人范丽青表示, 2008年以来,国共两党和两岸双方在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的共同政治基础上,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开创了新局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给两岸同胞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得到了两岸民众的认同和支持。我们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方针政策不会改变。我们希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保持稳定的发展势头,希望两岸同胞共同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成果。希望国共两党和两岸双方在既有共同政治基础上继续努力,相向而行,推动两岸关系稳步前行。 四.启示 当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形势启示我们,要将两岸和平发展向和平统一方向引导,除了搁置争议之外,我们还需站在争取台湾民心的战略高度,在经济、文化、社会交流等方面不断细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路线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是近代以来中国人的夙愿。中国梦与台湾的前途是息息相关的。中国梦是两岸同胞共同的梦,需要全体中华民族一起来圆梦。 参考文献: [1]人民政协网:《两岸经合》,2014-1-14. [2]华夏经纬网:《人民日报》2014-12-17讯. [3]华夏经纬网:汤绍成,夜话宝岛,2014-12-17. [4]郑必坚 ,《中国和平发展与两岸关系的回顾和前瞻》 [5]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全文)[N],新华社,2011-03-16 形势与政策论文篇2 《浅谈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管理的规范化》 一、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在实际教学中,形势与政策应当说是一门比较受欢迎的课程,青年人比较关注新闻时势发展趋向,关心国家命运与个人前途,因为有些政策会直接影响学生的 毕业 分配或是其他牵涉个人利益的问题。高校学生正处于心理成熟和生理成熟的快速成长时期,对于新事物好奇心较强,接收能力也较强。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形势与政策课有许多真实的教学实践却是在听会议、看电视中进行的,许多学生也认为只要经常看新闻报道,注意关心国家大事,就可以掌握此课程。另外,一些教师在教学中,对待某一事件经常仅从个人观点作一些肤浅的讲解,缺少对引发事件的前因后果进行深度的理论性 总结 ,讲形势不是看表象,谈政策没有真正从政策出台的前因后果、从纵向的社会形势、从横向的国内外形势等多种因素来看待。 许多学生存在对形势与政策的模糊认识,认为与自己无关的根本不用听;与发展前途有关的,也是只看表象,没有了解事物的本源。比如大学生就业难,有许多大学生关心的就是自己的专业与就业,或是发展前途,或是就业待遇是不是自己的期望。发现自己所学专业前景不妙或薪酬不高时,有许多学生仅把拿毕业证当成就业的“门票”,不从深层次上研究专业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更没有对自己做长期的就业计划,更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没有细心解读形势与政策。根据这些问题我们进行了综合分析,发现真正的原因是教学管理不规范,随意性太强,致使多数同学只是在考试前夕进行恶补,并且学习内容有局限性。以下是我校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管理方面出现的问题。 首先,授课教师大多身兼多职,人员关系复杂,且大多较分散,难按计划规定进行教学,管理难度较大。这些教师有的是本校的在职行政人员,在这些任课教师中,有许多人自身对形势与政策认识就出现了偏差,也不具备充足时间很好地备课,走过场的不在少数。其次,没有固定的教师队伍,教师队伍流动性大,教师资格难认定。由于目前没有对形势与政策课程标准性的规定,仅有大纲性的教学指定目标,因此,对于教师任职资格考核、教学内容评估、教学质量监管等都存在种种不利的因素。教师往往为了完成课堂任务而教学,很少对自己讲解的内容作出评估,更没有进行自我总结。学生也把这些课当成消闲课,自认为对于当前形势很了解的也不在少数,遇上教师谈到某些问题抱怨多。学生与教师的种种现状,也决定了课程很难达到某种深层次的效果,难于对教师队伍进行培养和管理。 再次,没有紧跟形势和政策的相关教学大纲和具体教材。形势与政策不仅是学习会议精神的课程,也不是仅仅读读政策而已。我国的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全国 教育 教学领导小组也只在每年的春秋两季下发教育教学要点,没有相对完整、稳定的统一学习教材,只有《大学生时事政策 报告 》作为参考教材,没有完整系统的大纲明确指定学习内容。这些状况决定这门课程只能处在“边角余料”的位置。 二、解决的途径与 方法 第一,从高校管理层面上加强对形势与政策课程的管理机制,并从管理理念上重视该课程,提高思想认识,要将教育部规定的课程纲深入细化在具体管理 措施 上。管理层的重视会直接影响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具体推进,比如规范制订该课程的管理制度、评估标准、教师资格认定等。教学管理的规范化是我们提出的构建形势与政策课“四化”体系中的一环,而且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因为教学管理的规范化直接决定着高校形势与政策课能否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各高校必须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第二,构建长效的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领导机制。高校的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不同于一般课程的教学活动,它涉及面广、政策性强。需要校党委统一领导,各职能部门分工负责。高校制订可行性的方案后,逐渐形成校党委统一领导,人文学院主管,宣传部、教务处、学生处、团委共同负责的体制,把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列入学校发展规划,与学校整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有效地化解教学管理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难题,促使形势与政策教育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从而强化形势与政策课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人文学院负责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计划实施和日常管理,教务处负责做好教学计划的编制和课程教学的安排与管理,学生处负责党总支副书记和政治辅导员等兼职教师的选拔与培训,宣传部负责邀请高层领导、知名专家组织专题报告,团委负责组织第二课堂学习讨论和实践活动,努力建立起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为主体、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 第三,加强制度建设,规范教学管理。形势与政策作为一门必修课程,必须与其他课程一样实行规范化管理。在国家没有相应配套教材的情况下,灵活结合时下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社会要点、 热点 问题,构建从“话题”→国家相关政策或法律、法规→现行“话题”优点与缺陷→改良建议等一系列规范模式。避免泛泛而谈的无边际讲课方式,反对没有任何标题的授课形式。话题与形势与政策紧密相连,与学生自身紧密相关。既能够上活课堂,也能让形势与政策课成为一个良好的沟通桥梁,让学生对社会问题有个深入的看法,对国家政策也有个初步完整的认识,也能激发大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的兴趣,鼓励学生担负起历史赋予的社会责任,了解青年人对国家发展前途应有的历史使命。 第四,构筑良好的形势与政策的教学理念。在全校统一认识,正确对待,并且坚持不懈地实行长期有效的教学理念机制。众所周知,每个历史时期的社会形势变化决非偶然。同一时期重大历史进程常常决定一个社会的进步或倒退,作为社会未来生力军的大学生来说,对此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决不能用把必修课当成可有可无,只要考试通过就行的思想意识去学习,这显然是一种肤浅的学习观念。结合实际,根据高校自身情况,有必要将相关重要政策内容引入课程中去。实现时势与政策的紧密结合学习。要真正学而致用,学而会用,学而切行。深入了解国家发展形势,清醒认识自己在历史进程中所要担负的历史重任,这也是构筑良好的教学理念的重要根基。 形势与政策论文篇3 关于《形势与政策》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效整合的几点思考 《形势与政策》课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它也与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一样,在教学中陷入了困境。我院《高职院校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实效性研究》课题组对此进行了研究,认为要提高本课程的实效性,必须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进行有效的整合。 1 整合的原因 《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的主要特点与 其它 课程相比,具有政策性、时效性、理论性、现实性的特点,内容信息量大,与现实联系紧密,综合性强、涉及面广,既包括国际局势、国内形势,又包括党和政府出台的重大方针政策,社会热点问题。 近年来,许多研究者都在考虑如何增强《形势与政策》课的实效性。如有的研究者谈到要提高教师素质,最好由专任教师任教,同时要求教师知识结构要多元化,要有经济学,法学,外交学校,历史学等专业背景。有的研究者则认为要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鼓励学生参与时政讨论,定时组织学生收看新闻,以板报、短信、微博等形式发布每日要闻。有的研究者则认为要注重学生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到的东西才会有更深的感悟,因此必须建立固定的 社会实践 基地。这些研究者要么讨论《形势与政策》的理论教学,要么讨论实践教学,在具体的操作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还是分开的。理论教学基本由教师主导,教学的内容由教师确定,教学形式仍然以教师讲授为主。实践教学只是作为理论教学的补充,安排的课时少,二者有渗透,但教学的空间和模式不同决定了这种渗透并不多。这种教学功能的定位与分工确实比较合理,且易于操作,但无论是在功能定位还是教学设计上,并不利于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互补与融通。因此学生在参与的时候积极性还是不高,教学的效果仍然不够理想。 2 如何进行整合 鼓励学生参与教学内容的设计 目前,《形势与政策》课程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也没有统一的教材。基本上是由各个学校参照中宣部提供的指导意见,自行选择教学内容。这是这门课程的劣势,同时也是优势。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教师在内容的把握上会存在混乱的现象,但同时没有统一的教材,教师可以发挥主动性,根据当前热点,所在地区的发展,甚至任教学校的学生专业情况等选择教学内容。教师将选择的教学内容分为几个专题,让学生选择,得票数高的专题确定为教学内容,甚至可以每年抽取一部分学生代表参与到教学内容的设计中来,每个专题学生最感兴趣的是什么,关注的是什么,教师在与学生代表讨论之后把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作为教学的重点。这样确定下来的教学内容势必能引起大部分学生的兴趣,同时,在参与的过程中学生也进行了思考,甚至争论,这也是一种实践。 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参与教学 首先,教学内容由教师与学生共同确定后,在教学中也要让学生参与进来。《形势与政策》课程主要采取专题讲座的形式,这些专题可以由教师来讲,个别专题可以由学生来讲,配合一定的奖励措施,学生一定积极参与。学生在准备专题的过程中会查大量的资料,一方面增长了知识;另一方面也锻炼了自身能力,对本国、本省、本市的情况会进一步的了解。 其次,必须争取在每一堂课上设计一到二个有争议性的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最好是当前热点问题。如讲我国目前的经济形势涉及金融方面改革时,可以让学生讨论目前大家比较关注的“余额宝”。 再次,围绕重大节庆日,纪念日及重大事件的发生,组织各种座谈会、演讲会,有针对性的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也可与团委、学生会合作开办相应的社团,有些专题交给社团来负责,轮到某一专题时,邀请社团成员来为学生作报告。 最后,我们将每年高校都会举办的“三下乡,青年志愿者”等社会实践活动与“形势与政策”课结合起来,邀请参加这些活动的学生举行座谈会,谈谈自身的体会,感想,将他们的所见所闻与其他同学分享交流。 以上这些教学形式,把“教师讲学生听”变成“学生做学生讲”,这些学生的见闻必然对其他同学的心灵产生影响,因为是自己的同学,他们的话更加可信,比听教师讲效果更好。 将社会实践基地与网络作为教学空间 以往的《形势与政策》教学环节中,受师资力量、学校条件,经费等多种因素的限制,多数的教学空间都选用在阶梯教室、学术报告厅中进行,一次性受众 面相 对较大,仅凭教师或专家或学生的讲解,即使运用多媒体设备予以教学辅助,在一定程度上也难以引起大多数学生对教学的共鸣,无法真正的融入课堂,从而降低对该课程学习的兴趣,容易对该课程产生倦怠情绪,甚至是抵触情绪。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教学空间的开放在《形势与政策》课堂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可以打破传统的教学空间限制,将该课程的教学空间扩大到教室以外的环境中去。如讲民生问题这一专题时,我们就与团委和各系部开展的活动结合起来,要求学生组成小组,与常州社区居委会联系,甚至带领部分学生到社区作调研,回来撰写调查报告,讲这一专题时,请各小组汇报本小组的调查报告,看看常州市在民生问题上才成就与存在的问题。 今天的大学生都喜欢在网上与人交流,教师也应该与时俱进,将教学空间拓展到网络。利用社科部创办的网页,我们专门开辟出“形势与政策”师生互动专栏。教师在这里接受学生的访问,解答学生对一些热点难点问题的困惑。 猜你感兴趣: 1. 2017两岸关系形势政策论文1000字范文 2. 2017关于两岸关系的形势政策论文3000字 3. 2017两岸关系形势政策论文1000字 4. 台湾问题与中国前途 1500字政治论文

论文题目两岸关系

毕业论文的写作要求、流程与写作技巧 广义来说,凡属论述科学技术内容的作品,都称作科学著述,如原始论著(论文)、简报、综合报告、进展报告、文献综述、述评、专著、汇编、教科书和科普读物等。但其中只有原始论著及其简报是原始的、主要的、第一性的、涉及到创造发明等知识产权的。其它的当然也很重要,但都是加工的、发展的、为特定应用目的和对象而撰写的。下面仅就论文的撰写谈一些体会。在讨论论文写作时也不准备谈有关稿件撰写的各种规定及细则。主要谈的是论文写作中容易发生的问题和经验,是论文写作道德和书写内容的规范问题。 论文写作的要求 下面按论文的结构顺序依次叙述。 (一)论文——题目科学论文都有题目,不能“无题”。论文题目一般20字左右。题目大小应与内容符合,尽量不设副题,不用第1报、第2报之类。论文题目都用直叙口气,不用惊叹号或问号,也不能将科学论文题目写成广告语或新闻报道用语。 (二)论文——署名科学论文应该署真名和真实的工作单位。主要体现责任、成果归属并便于后人追踪研究。严格意义上的论文作者是指对选题、论证、查阅文献、方案设计、建立方法、实验操作、整理资料、归纳总结、撰写成文等全过程负责的人,应该是能解答论文的有关问题者。现在往往把参加工作的人全部列上,那就应该以贡献大小依次排列。论文署名应征得本人同意。学术指导人根据实际情况既可以列为论文作者,也可以一般致谢。行政领导人一般不署名。 (三)论文——引言 是论文引人入胜之言,很重要,要写好。一段好的论文引言常能使读者明白你这份工作的发展历程和在这一研究方向中的位置。要写出论文立题依据、基础、背景、研究目的。要复习必要的文献、写明问题的发展。文字要简练。 (四)论文——材料和方法 按规定如实写出实验对象、器材、动物和试剂及其规格,写出实验方法、指标、判断标准等,写出实验设计、分组、统计方法等。这些按杂志 对论文投稿规定办即可。 (五)论文——实验结果 应高度归纳,精心分析,合乎逻辑地铺述。应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但不能因不符合自己的意图而主观取舍,更不能弄虚作假。只有在技术不熟练或仪器不稳定时期所得的数据、在技术故障或操作错误时所得的数据和不符合实验条件时所得的数据才能废弃不用。而且必须在发现问题当时就在原始记录上注明原因,不能在总结处理时因不合常态而任意剔除。废弃这类数据时应将在同样条件下、同一时期的实验数据一并废弃,不能只废弃不合己意者。 实验结果的整理应紧扣主题,删繁就简,有些数据不一定适合于这一篇论文,可留作它用,不要硬行拼凑到一篇论文中。论文行文应尽量采用专业术语。能用表的不要用图,可以不用图表的最好不要用图表,以免多占篇幅,增加排版困难。文、表、图互不重复。实验中的偶然现象和意外变故等特殊情况应作必要的交代,不要随意丢弃。 (六)论文——讨论 是论文中比较重要,也是比较难写的一部分。应统观全局,抓住主要的有争议问题,从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进行论说。要对实验结果作出分析、推理,而不要重复叙述实验结果。应着重对国内外相关文献中的结果与观点作出讨论,表明自己的观点,尤其不应回避相对立的观点。 论文的讨论中可以提出假设,提出本题的发展设想,但分寸应该恰当,不能写成“科幻”或“畅想”。 (七)论文——结语或结论 论文的结语应写出明确可靠的结果,写出确凿的结论。论文的文字应简洁,可逐条写出。不要用“小结”之类含糊其辞的词。 (八)论文——参考义献 这是论文中很重要、也是存在问题较多的一部分。列出论文参考文献的目的是让读者了解论文研究命题的来龙去脉,便于查找,同时也是尊重前人劳动,对自己的工作有准确的定位。因此这里既有技术问题,也有科学道德问题。 一篇论文中几乎自始至终都有需要引用参考文献之处。如论文引言中应引上对本题最重要、最直接有关的文献;在方法中应引上所采用或借鉴的方法;在结果中有时要引上与文献对比的资料;在讨论中更应引上与 论文有关的各种支持的或有矛盾的结果或观点等。 一切粗心大意,不查文献;故意不引,自鸣创新;贬低别人,抬高自己;避重就轻,故作姿态的做法都是错误的。而这种现象现在在很多论文中还是时有所见的,这应该看成是利研工作者的大忌。其中,不查文献、漏掉重要文献、故意不引别人文献或有意贬损别人工作等错误是比较明显、容易发现的。有些做法则比较隐蔽,如将该引在引言中的,把它引到讨论中。这就将原本是你论文的基础或先导,放到和你论文平起平坐的位置。又如 科研工作总是逐渐深人发展的,你的工作总是在前人工作基石出上发展起来做成的。正确的写法应是,某年某人对本题做出了什么结果,某年某人在这基础上又做出了什么结果,现在我在他们基础上完成了这一研究。这是实事求是的态度,这样表述丝毫无损于你的贡献。有些论文作者却不这样表述,而是说,某年某人做过本题没有做成,某年某人又做过本题仍没有做成,现在我做成了。这就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这样有时可以糊弄一些不明真相的外行人,但只需内行人一戳,纸老虎就破,结果弄巧成拙,丧失信誉。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还是不少见的。 (九)论文——致谢 论文的指导者、技术协助者、提供特殊试剂或器材者、经费资助者和提出过重要建议者都属于致谢对象。论文致谢应该是真诚的、实在的,不要庸俗化。不要泛泛地致谢、不要只谢教授不谢旁人。写论文致谢前应征得被致谢者的同意,不能拉大旗作虎皮。 (十)论文——摘要或提要:以200字左右简要地概括论文全文。常放篇首。论文摘要需精心撰写,有吸引力。要让读者看了论文摘要就像看到了论文的缩影,或者看了论文摘要就想继续看论文的有关部分。此外,还应给出几个关键词,关键词应写出真正关键的学术词汇,不要硬凑一般性用词。 提供一些国贸专业的论文题目,供参考。 1. 我国外贸企业现代企业制度建设问题 2. 我国外贸顺差问题研究 3. 对自由贸易保护贸易理论政策的研究 4. 中国企业如何面对"全球化" 5. APEC挑战WTO 6. 外贸企业财务问题 7. 东亚地区双边自由贸易的政治经济学 8. 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国际竞争 9. 东亚地区的国际物流中心 10. 关于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战略思路与对策 11. 中国企业应如何运用知识产权战略 12. CEPA框架下,内地与香港的经济合作前景 13. 论我国出口商品的结构变化 14. 论我国进出口市场的变化 15. 论东北亚经济合作 16. 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设想 17. 全球FTA发展新趋势与中国的FTA战略 18. 世界对外直接投资发展新趋势和我国引资对策 19. 论东北振兴与东北亚合作联动发展 20.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政治经济分析 21. 东亚区域经济合作迅速发展的原因,特点与前景分析 22. 东亚区域性金融货币合作的可行性及路径选择 23. 欧盟东扩论 24. 评欧盟(欧共体)的共同农业政策 25. 中国欧盟经贸关系发展现状及前景 26. 美国新经济的作用与影响 27. 中美经贸关系现状及发展前景 28. 中美贸易摩擦的政治经济学研究 29. 欧盟企业竞争力个案研究(以具体企业为例) 30. 美国企业竞争力个案研究(以具体企业为例) 31. 提升国际竞争力对策研究 32. 国际营销中的相关问题研究 33. 国际营销中的绿色壁垒研究 34. 网络营销的应用问题研究 35. 企业促销战略研究 36. 贸易自由化对环境的影响 37. 关于无单放货的有关法律问题 38. 关于倒签提单的有关法律问题 39. 关于预借提单的有关法律问题 40. 提单的运输合同属性问题 41. 关于海运货物灭失及损坏有关问题 42. 国际贸易结算支付方式的选择及运用 43. WTO贸易争端解决机制评估 44. 出口信用保险浅析 45. 无船承运人法律地位 46. CIF合同初探 47. 国际贸易买卖中的违约与违约救济制度研究 48. 我国对外贸易代理制度的变革与我国外贸公司发展前景探讨 49. 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问题研究 50. 国际贸易合同中的欺诈胁迫与重大误解问题探讨

全国台联会长梁国扬在发言时指出,1945年10月25日是值得海峡两岸人民永远纪念的日子,被日本殖民统治50年的宝岛台湾回到了祖国怀抱,这是具有光荣爱国主义传统的台湾同胞经过长期斗争、以牺牲65万人的生命换来的胜利成果.台湾同胞反抗日本殖民统治、争取回归祖国而进行的斗争是全中国人民伟大抗日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台湾光复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所取得的伟大胜利,这将永载中华民族史册.他说,我们今天重温这段历史,对于增进两岸同胞感情,推动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台盟中央副主席黄志贤在发言时说,纪念台湾光复,回顾中华民族从屈辱中奋起的斗争历史,对现实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当前,中华民族发展正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两岸关系发展也正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今天,两岸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条件携手合作、共同发展.两岸双方应当共同努力,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创双赢,切实为两岸同胞谋福祉、为台海地区谋和平,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局面.座谈会上,当年参加过抗战的老台胞何标表示:“对于台胞抗日的英勇史实,我们必永志不忘,使子子孙孙保存住这份珍贵的历史记忆.”何标老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两岸同胞每年都举行各种形式的纪念台湾光复活动,他非常希望有机会回到故土去参加岛内的纪念活动.他说:“当年,为了民族的解放,两岸同胞的鲜血是流淌在一起的.今天,两岸同胞更应携起手来,进一步加强交流与合作,共谋双赢发展,共同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海峡两岸的论文台湾海峡两岸目前的分离状态,是中华民族的不幸。所有中国人无不殷切盼望早日结束这种令人痛心的局面。 为了实现两岸人民正常往来和国家统一,中国政府在提出和平统一主张的同时,也采取了一系列推动两岸关系发展的措施: 政治方面,调整有关政策措施,化解敌对情绪。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决定不再追诉去台人员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犯罪行为。 军事方面,主动缓和海峡两岸军事对峙状态,停止对金门等岛屿的炮击,并把福建沿海一些前沿阵地、观察所开辟为经济开发区和旅游点。 经济方面,敞开门户,促进交流,欢迎台商来大陆投资和从事贸易活动,并为之提供优惠条件和法律保障。 其他如人员往来、邮电交通以及科技、文化、体育、学术、新闻等方面,中国政府亦持积极态度,采取了相应措施,鼓励发展两岸在各个领域的交流与合作,还成立了得到政府授权的民间团体“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同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及有关民间团体建立联系,维护两岸人民的合法权益,推动两岸关系的发展。 中国政府的对台政策和措施,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华人的理解和支持。广大台湾同胞为发展两岸关系作出了很大的努力。台湾当局近几年也相应调整了对大陆的政策,采取了一些松动措施,诸如开放岛内民众赴大陆探亲,逐步放宽对两岸民间交流交往的限制,扩大间接贸易,开放间接投资,简化两岸同胞通话、通邮、通汇的手续。这些都是有利于相互交往的。近年来,两岸的经济贸易迅速发展,人员往来及各项交流活动不断扩大。1993年4月举行的“汪辜会谈”签订了四项协议,迈出了两岸关系上具有历史意义的重要一步,台湾海峡出现了40余年来前所未有的缓和气氛,这是有利于和平统一的。必须指出,台湾当局虽对两岸关系作了某些松动,但其现行大陆政策仍严重阻碍着两岸关系的发展和国家的统一。他们口头上虽声称“中国必须统一”,但行动上却总是背离一个中国的原则,继续维持与大陆分离的局面,拒绝就和平统一问题进行商谈,甚至设置障碍,限制两岸交往的进一步发展。 近年来,台湾岛内“台独”活动日形嚣张,给两岸关系的发展和国家和平统一投下了阴影。“台独”的产生有着复杂的社会历史根源和国际背景,而台湾当局拒绝和谈、限制交往、在国际上推行“双重承认”和“两个中国”的政策,又实际上为“台独”活动提供了条件。应当说,台湾同胞要求当家作主管理台湾的愿望是合情合理的、正当的,这不同于“台湾独立”,更与极少数坚持要走“台独”道路的人有着根本的区别。极少数“台独”分子鼓吹“独立”,甚至投靠外国,妄图将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这是违背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的。中国政府严重关注这一事态的发展,对任何制造“台湾独立”的行径绝不会坐视不理。 某些国际势力不希望中国统一,仍千方百计插手中国内政,支持台湾当局的“反共拒和”政策和岛内的分裂势力,为中国的和平统一制造障碍,严重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感情。 中国政府坚信,广大台湾同胞是要求国家统一的;台湾朝野政治力量的大多数也是主张国家统一的。在两岸人民共同努力下,上述障碍和阻力一定可以排除,两岸关系一定可以获得更好的发展

本科毕业论文的标准格式 ⑴ 题名.是以最恰当,最简明的语词反映论文中最重要的特定内容的逻辑组合,应避免使用的不常见的省略词,首字母缩写字,字符,代号和公式,字数一般不宜超过20个题名用语. ⑵ 作者姓名和单位,两人以上,一般按贡献大小排列名次. ① 文责自负;②记录成果;③便于检索 ⑶ 摘要:是论文的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中文摘要一般不会超过300字,不阅读全文,即可从中获得重要信息.外文250实词. 包括:①本研究重要性;②主要研究内容,使用方法;③总研究成果,突出的新见解,阐明最终结论.重点是结果和结论. ⑷ 关键词.是从论文中选取出以表示全文主题内容信息款目的单词或术语,一般3-7个,有专用《主题词表》. ⑸ 引言.回来说明研究工作的目的,范围,相关领域的前,人工作和知识布局,理论基础和分析,研究设想,研究方法,预期结果和意义. ⑹ 正文 ⑺ 结论:是指全文最终的,总体的结论,而不是正文中各段小结的简单重复.要求准确,完整,明晰,精练. ⑻ 致谢:是对论文写作有过帮助的人表示谢意,要求态度诚恳,文字简洁. ⑼ 参考文献表(注释),文中直接引用过的各种参考文献,均应开列,格式包括作者,题目和出版事项(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起始页码)连续出版物依次注明出版物名称,出版日期和期数,起止页码. ⑽ 附录:在论文中注明附后的文字图表等. 资料来源: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