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首页 学术论文知识库 问题

建构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建构研究论文

法默尔首先批判性地考察了现代公共行政理论---即现代公共行政语言形式的五种局限性:特殊主义,科学主义,技术主义,企业逻辑以及解释学。例如,他认为,就特殊主义而言,学者们经常透过公共部门行政的语境来看待行政,所以理论往往被这样一种缺乏远见的研究方法所妨碍,因为行政是一个多方面的概念,它既适用于公共部门也适用于私人部门。然后,他又基于后现代性的辩证法探讨了可以引导我们对公共行政理论进行后现代重建的四个关注点。在他看来,通过这些探讨,公共行政的语言便可以扩展进而可以导致一种更富有生产性的理论主体。首先,在后现代,想象不再局限于艺术,它对于培育有能力的新理论将会有工具意义;第二,解构将被用来给一些构成现代公共行政理论的叙事去除外衣,尽管解构不可能提供正确解释,但是解构将继续扩大公共行政的语言;第三,去领地化要求去除给我们的认识所施加的种种假定格栅和准则,要求从其他思想流派中吸取思想;第四,变样是通过反行政的概念加以描述的,通过使用诸如开放性和多样性这样一些特征,法默尔向我们描述了行政管理者怎样才会善于开发和使用反行政的概念

论文框架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1、介绍

简要地总结论文主题,说明为什么这个主题有价值,也许还可以概述一下你的主要结果。

2、背景信息(可选)

简短地介绍背景信息是必要的,特别是当你的论文涉及两个或多个传统领域时。

3、新技术回顾

这部分回顾了与论文相关的研究现状。

4、研究问题或问题陈述

工程论文倾向于提到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而其他学科则是用一个需要回答的“问题”来表述。在这两种情况下,有三个主要部分:

5、描述你如何解决问题或回答问题

论文的这一部分形式更加自由,可以有一个或几个部分和子部分。

6、结论

结论部分通常涵盖三件事,并且每一件事都应该有一个单独的小节:

7、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的列表与第3部分中给出的技术现状综述紧密相关。所有的参考文献都必须在论文正文中提及。参考书目可能包括论文中没有直接引用的作品。

8、附录

一般来说,太过具体的材料不适合在论文主体中出现,但可供考官仔细阅读,以充分说服他们。

建构主要应用在文化研究、社会科学和文学批评的分析上。 建构是一个借用自建筑学的词语,原指建筑起一种构造。 在文化研究、社会科学和文学批评上的使用,建构是指在已有的文本上,建筑起一个分析、阅读系统,使人们可以运用一个解析的脉络,去拆解那些文本中背后的因由和意识形态。 因此,建构既不是无中生有的虚构,亦不是阅读文本的唯一定案,而是一种从文本间找到的系统。 与建构相对的是解构,解构着重在对各文本间的剖析、阅读,建构着重在系统的建立。

发展构建研究论文

企业文化与品牌文化协调发展研究论文

摘要: 经济“新常态”下,卷烟销售面临着严峻的形势,烟草企业为了完成既定的利税目标和销售指标,急需打造具有竞争力的品牌。而烟草企业的品牌培育需要烟草企业文化和品牌文化的协调发展。但当前烟草企业文化与品牌文化融合存在体制僵化和建设不平衡的问题,需要通过实现核心理念的协调发展和传播活动的融合发展来完善。

关键词: 新常态;企业文化;品牌文化

当前我国经济处于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的阶段,经济增长模式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的阶段,我们称之为“新常态”。“新常态”下的烟草专卖现状出现新特征,以卷烟销售为例,从全国卷烟销量趋势看,虽然销量是逐渐递增的,但是随着销量基数的不断变大,年增长率出现回落。如图1所示,从2010年起,全国卷烟销售年增长率出现下滑的趋势,销量增长进入下行通道。面对严峻的市场形势,烟草企业为了完成既定的利税目标和销售指标,急需打造具有竞争力的品牌。而烟草企业的品牌培育需要烟草企业文化和品牌文化的协调发展。

1烟草企业文化和品牌文化的内涵

企业文化是一个总体概念,指导员工按照共同的方式来工作和思考。烟草企业文化是逐步形成并被全体烟草员工所认同、遵循,具有本企业特点的价值观念、经营准则,是烟草经营作风、企业精神、道德规范以及发展目标的总和。对于烟草行业来说,其产品本身对消费者的身体健康有一定的损害作用,加之不同企业生产的不同牌号商品具有较高的同质性。因此,目前烟草企业为了有效应对残酷的市场竞争,选择构建以服务文化为核心的企业文化。烟草企业文化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1)体现烟草行业风貌,突出企业自身优势;

(2)去粗取精,与时俱进;

(3)尊重当地风俗,注意社会协调。烟草品牌文化的核心是国家利益至上和消费者利益至上。烟草品牌文化要求以国家利益为重,完成国家利税任务,并以消费者满意为目标,着力塑造品牌价值,以品牌价值为核心推动企业整体发展,获取竞争优势。一方面,烟草企业文化与品牌文化既相互独立,又密切相关。烟草企业文化是品牌文化的基础,只有构建以服务文化为核心的企业文化,才能够支撑品牌文化的建立和发展。服务文化集中体现在服务于国家——国家利益至上;服务于消费者——消费者利益至上。目前,烟草企业通常会收集有关不同消费群体的消费信息,并将这些信息企业文化战略资源整合到企业的经营中,并逐步形成一种企业精神。烟草企业员工围绕这一企业精神开展工作,使企业文化无形中能够体现品牌文化的内涵。这种体现不同消费群体特征的文化势必会加强消费者的品牌忠诚度,巩固品牌与消费者的关系。另一方面,烟草企业文化与品牌文化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二者的目标群体不同。烟草企业文化的目标群体为所有烟草员工,而烟草品牌文化的目标群体为烟草消费者。这就决定了烟草企业文化建立的目的是为了维持企业运营,起增加企业凝聚力的作用;品牌文化建立的基础为解决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外向沟通与扩张作用更为显著。

2烟草企业文化与品牌文化融合现状

当前,整个国际社会已经进入激烈的品牌竞争时代,用培育品牌价值创造企业竞争优势,成为众多企业的.发展战略。“新常态”下,卷烟销售形势不容乐观,急需加强品牌建设巩固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而在品牌建设中,许多企业赋予自己的品牌产品相应的文化价值。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烟草企业文化与品牌文化融合取得了较大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体制方面。我国当前的烟草专卖制度建立在国家垄断的基础上,按西方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垄断制度与市场经济相比效率低下。虽然经过不断改革,目前烟草行业已经打破地区垄断,实现工业和商业分离,但是计划色彩依然浓重,缺乏市场竞争意识。当前的“市场化”取向改革主要是为了破除体制缺陷。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能够有效甄别出消费者认可的卷烟品牌,从而反馈到烟草企业,有利于烟草企业品牌培育。只有持之以恒地开展“市场化”取向改革,在工业和商业领域逐渐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才能更好地促进烟草企业文化与品牌文化融合。

(2)烟草企业文化建设和品牌文化建设不平衡。由于烟草企业文化建设起步较晚,大多数烟草企业正在进行或准备企业整合,对企业文化建设重视不足。虽然近几年掀起文化建设热潮,但是雷同的较多,文化建设大多集中在表层和中层,并未触及核心层面。整个企业文化和品牌文化融合建设中,缺乏针对性和创新性。有的直接变换旗帜和口号,仅仅把主打的品牌标示加在合并后的产品上,并没有结合自身实际,制定有效的措施。这导致了企业文化建设收效甚微,还容易使得传统烟草企业文化丧失应有的向心力与凝聚力,直接导致烟草企业文化建设和品牌文化建设的失衡。

3烟草企业文化与品牌文化协调发展

良好的企业文化能够增强企业凝聚力,也是现阶段构建“严格规范、富有效率、充满活力”的中国烟草的发展动力。在烟草行业实施“国家利益至上、消费者利益至上”价值观的基础上,企业文化不仅可以有效提升公众心目中的烟草企业形象和烟草员工的整体素质水平,还能增强烟草企业的竞争力,有利于企业长远发展。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良好的品牌文化有助于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提高消费者的忠诚度,有利于将企业文化的“软实力”转变为“硬实力”,使得企业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为此,可从以下两个方面来促进企业文化与品牌文化协调发展。

实现核心理念的协调发展

无论是烟草企业文化还是品牌文化,均应为烟草企业服务,不能独立于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所以,二者的核心理念应该是相通的。企业的核心理念是其所追求的价值取向。企业文化的目标对象为企业员工,相对应的为员工个人价值。根据相关研究结论,当员工个人价值与企业品牌价值相一致时,企业发展会步入良性循环。因为员工的个人努力,不仅能够实现个人价值,还能更好地培育品牌价值。品牌文化的目标对象为消费者,当消费者对企业的价值观与企业价值观存在矛盾的话,直接影响企业的品牌文化传播。因此,烟草企业应把行业价值观融入到企业生产经营中,将“两个至上”作为企业发展的核心理念,并将其融入到企业文化建设和品牌培育中。烟草企业要在“两个至上”核心理念的引领下,以企业文化为基础进行整合营销,从消费者的角度制定发展方向以及品牌战略,加快品牌文化建设步伐。

实现传播活动的融合发展

传播作为企业文化和品牌文化的三大核心内容之一,其融合发展对二者均具有推动作用。实现企业文化和品牌培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传播活动的开展。以山东中烟为例,山东中烟开展的“情义”文化通过举办春节团拜会、职工运动会、干部培训班、登山活动、拓展训练、演讲比赛、解放思想大讨论、亮丽终端工程等活动,使山东中烟文化融入每个山东中烟人内心深处。通过开展慈善捐助、捐资助学、零售户致富工程、支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一系列社会公益活动,传播了山东中烟的品牌文化,促进了企业、员工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在经济“新常态”下,烟草企业要积极投入到社会公益事业中去,通过公益活动传播企业文化和品牌文化,提高公众对烟草企业的认可度。

4结语

在经济“新常态”下,烟草企业文化与品牌文化的协调发展有助于打造具有竞争力的品牌。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烟草企业文化与品牌文化将融合得更为紧密。企业文化借助品牌传播给消费者,并得到认同;企业文化支撑着品牌文化的培育。烟草企业在进行企业文化建设和品牌文化培育过程中,只有将二者协调发展才能提升企业品牌力和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崔纪松.浅谈企业文化与品牌发展的关系[J].铁道工程企业管理,2009(2).

[2]刘爱国.浅谈企业文化融合与企业文化建设[J].品牌,2015(7).

[3]韩志忠,温清.烟草行业企业文化与核心竞争力研究[J].企业研究,2011(11).

[4]李扬,张晓晶.“新常态”:经济发展的逻辑与前景[J].经济研究,2015(5).

[5]李矿.基于核心竞争力的烟草企业文化研究[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0(31).

[6]马志超.烟草企业文化建设研究[J].商业文化月刊,2012(9).

[7]齐建国.中国经济“新常态”的语境解析[J].西部论坛,2015(1).

[8]王华东.浅谈企业文化的企业品牌建设[J].企业文化旬刊,2016(6).

[9]赵哲.浅谈企业文化与品牌建设的融合[J].新西部:理论版,2015(21).

[10]张卓研.新形势下烟草企业文化与品牌文化的融合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15(22).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财税机制研究论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写过论文吧,论文是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一种说理文章。那么你有了解过论文吗?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财税机制研究论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摘要 :实质性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当今世界各国共同的宏观经济管理控制目标,更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共同富裕事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愿望。本文针对当今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财税机制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立足于中央与地方两个层面,提出具体改进策略,以期为我国财税机制的优化提供有利参考。

关键词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财税机制;

充分利用区域天然优势,改革优化财税机制是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快速发展与稳定发展的有效措施。区域优势存在差异是区域长时间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也是区域之间经济发展失调的基础性原因。而财税制度作为外部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对区域优势不明显地区产生有效的弥补作用,进而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根据对欧美等发达地区相关资料的调查,发现创新与优化财税机制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可行性方式。

1、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有关财税机制的问题解析

财税分配机制存在缺陷

财税分配机制涉及范围广阔,主要包括财税收入在地方政府、经济圈与中央之间的具体比例关系。财政收入大量税收项目中,主要支柱性税收占比近90%,这些支柱性税收也就是较为常见的企业所得税、增值税以及营业税三个方面,其余非税收财政收入主要是对国有资产的有偿使用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费用。对上述现象进行合理分析,我们能够发现我国财税分配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体现在区域产业税成果微弱。对2015年三种产业的税收供给量展开分析,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第三产业税收贡献率为,第二产业税收贡献了为,第一产业则为,产业结构相对而言比较合理。税收作为国家宏观调控财政收入的关键内容,具有极为明显的政策导向作用,有些地区过于依赖非税收作为财政收入来源,这将对税收宏观调控作用造成负面影响,征税结果无法达到预期效果,不利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1]。

财税权限机制存在缺陷

我国现行的财税权限机制主要包括财政收入支配、财税政策拟定发布、财税执行管理等权限。将地方和中央财政支出作为案例进行分析,依照固定比例将财政支出具体分为三种类型,即地方主导型、中央主导型以及地方责任型。据统计显示,2015年全国23种财政支出项目当中,用于国防军事、国际外交、燃油物资储备等工程的财政支出占比,中央主导型财支的一半以上;用于公共设施、安全、设备运营等17种项目的财政支出占比地方主导型财支的一半以上,由此可见,地方财政支出支配权相对更大,但也同时肩负着更多的公共事业责任。这种财税权限机制存在比较严重的缺陷,主要问题体现在地方财政权限和公共事业责任匹配度不足。中央财政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之间的比例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维持在3:7的局面,直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实行分税制以后,中央财政收入比重逐渐上升至55%。2006年以前,中央财政支出与地方财政支出比例同样是3:7,2013年到2016年地方财政支出一度超过80%,大幅高于总财政收入。当今,地方事权与中央事权在法律层面并没有具体界限,通过二者财政支出比例可知,中央将大量支出任务交付于地方,例如上述23种财政支出项目中,就有2种为地方责任型、17种为地方主导型。地方政府肩负大量本应由中央承担的教育、交通、农林、国土等公共事业的建设,引发地方和中央之间的公共事权偏移错位现象,使地方经济发展陷入窘境。

2、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财税机制策略

为促进区域经济协调稳定的发展,必须对相关财税机制、政策加以优化和完善,放宽我国大量欠发达地区财税管理权利,为其供应接二连三的优惠措施,进而从国家层面对经济发展形成促进作用,提升公共事业和人民生活均衡水准,不断减小东北、西北等欠发达地区和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差距,进而良好完成协调稳定发展的根本目标[2]。

优化财税分配

优化财税分配机制应从两个方面着手:

第一,优化共享税比例。在我国营改增战略事业的驱使下,地方政府能够在短时间保有地方财政实力,但就长远角度来讲,仍然不够完善。因此,应在完全取消营业税以后,重新构建增值税具体分享占有比例,使地方政府分配比例达到40%。同时,为加速我国大量欠发达地区经济进步,提高对此类地区的鼓励和支持力度,应对偏远山区、产业优势严重欠缺、资源干枯、生态环境严重破坏的欠发达或困难地区进一步增加五到十个百分点的分成。此外,还应逐渐取消城建税、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等税款项目以企业、行业为基础进行税收分享的现行方式,应给予省级以下立法部门或地方政府自行规定增值税划分规则的权利。

第二,优化或重塑地方税收系统。国家应尽快推出资源税整改措施,例如将石油、天然气、水资源、森林资源等归纳为征税体系,以从量定额、从价定率的角度实现从价计税,从根本上提高自然资源负税能力。然而,对于欠发达地区、经济转型过程中的传统资源城市应依照具体情况实施减免赋税的政策;优化个人所得税,根据具体行业和普适性计税方法,拓展综合所得税内容;深化房地产税收项目改革优化,使传统土地使用税与房产税合二为一,由地区政府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确定具体税率。

改革财税权限

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应对现行财税实施全方位改革。一方面,将地方和中央之间所应承担的责任进行具体划分,让其界限清晰。例如,中央应负责九年义务教育、公共医疗、社保等公共服务事业,负责国家安全、外交、消防、警察等安全类事业支出,而地方政府应负责地方区域内城市中的公共交通、公共环境建设等事业的支出,将高速公路、铁路、航空等大型交通运输事业,水利、电网建设等大型工程建设事业设定为由中央和地方共同支出,并根据我国目前国情,明确比例;另一方面,现阶段,我国中央占有、支配财政的权利相对较大,为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可根据地方具体情况,适度放宽该区域政府的财权。例如,以科学、客观、合理的形式重新划分中央和地方之间的确定权、解释权、减免权等。

在分税制度背景下,地方和中央均有着不同程度的独立税收,应给予地方政府关于固定税收的管理权限,并且该权限必须以独立自主的模式存在,将非全国性征收的税收立法权、减免权交予地方,在中央制定全国性征收的个人房产税、资源税等地方主要税收法律的同时,给予地方适当的减免权和细微调整权,进而为地方财政实力增加和经济增长提供有力保障[3]。除此之外,我国还应对财税绩效评价体系进行合理完善。例如,明确协调发展标准,构建以国家为主体,省级、地方政府相互配合的绩效评价规则。其中,财税评价的主体机构应包括审计部门、立法部门、税务机关以及财政机构等,将责权制度应用于财税评价工作上,实现分工明确、责任明晰、制约合理的新局面,扩大评价的内容范围,将财政分配的整体过程全部划分到评价体系当中,加大力度对税收管理、财政收入等工作的绩效评价。

3、结语

综上所述,合理、科学、符合我国国情的财税制度是确保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就目前我国现行财税机制而言,在制度、权限等多个方面存在问题,对其进行优化和改革是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之路。中央和地方应立足于不同地区不同情况,以此为基础不断完善我国财政机制,进而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事业奠定基础。

4、参考文献

[1]马万里.中国式财政分权经济增长导向型特征分析-兼论经济持续增长与社会和谐发展的体制约束[J].社会科学,2014(09):32-42.

[2]徐丽媛,王胜伟.借鉴“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则创新生态补偿财税责任制度及其立法完善[J].兰州学刊,2014(08):136-142.

[3]陈厚义.后发地区财税制度改革的特征问题、动力体系与应对策略[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4,30(05):3-9.

模式构建研究论文

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技能培养模式构建论文

论文关键词: 就业导向能力本位综合职业能力技能培养模式

论文摘要: 通过虚拟实习公司、项目式教学、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构建“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技能培养模式,并探讨了如何建立有效的技能培养考评体系。

20xx年底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会议,将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方向准确地定位在“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训练为突破口”。这意味着中等职业教育要紧密结合行业对从业人员的要求标准,注重于满足个人对技术的探求以及满足行业中技术人员的需要,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主线,加强专业技能训练。

技能培养模式的构建

任何有效的职业教育都应充分满足行业当前和未来的需要,并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工作前景。职业教育的教学计划和教学结构要符合能力本位思想,增大技能培养所占课时比例,理论教学以“必需、够用”为度,将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培养系统地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综合职业能力只有在一定的职业环境和职业经历中才能有效获得,因此,对学生技能培养最有效的措施就是将他们置于真实的职业环境,亲历真实的工作情景,切实感受他们将来所需承担的社会责任。

(一)虚拟实习公司

对某些专业,尤其是电子商务、国际贸易等专业可通过虚拟实习公司进行技能培养。虚拟实习公司是由学生自己组织与管理的、由教师和商业合作伙伴支持的、模拟真实商业环境的公司。这种仿真公司可以开展一系列的商务活动。尽管虚拟实习公司没有真正实现商品和资金的流通,但是可以进行所有的商业活动,如发送和接收订单、开具支票、管理财务记录、支付员工工资等。借助这种虚拟的商务办公环境,可以培}}I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如解决问题、人际交往、团队合作等能力。公司内部设立不同的职能部门,如接待、人力资源、市场营销、档案、生产、财务等部门,学生可在各部门进行轮岗实习。在模拟的商业环境中进行工作,学生可以巩固自身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提高解决问题能力及其他职业能力。

虚拟实习公司的优势在于:整个模拟工作过程由学生自主完成,而不依赖教师,不仅很好地训练了学生的职业工外能力,而且学生自己安排工作流程,使其技术能力和管理能力得到锻炼,团队合作精神得到培养。

(二)项目式教学

实施项目教学可以最大限度地模拟团队合作与项目开发的真实环境,在项目谈判、项目开发、项目评估等各环节中,项目成员需密切合作,增强了团队合作能力,并应用和巩固了以前所学习的知识和技能。以计算机专业软件开发项目为例,其主要工作过程包括:(1)调查、分析客户需求,编写客户需求分析报告。(2)完成可行性研究,提出建议性方案。(3)设计应用程序,根据客户反馈意见修正方案。(4)开发软件,并请客户评估。(5)提供客户服务文档和帮助文件。(6)在提交软件之前,进行测试,并编写软件测试报告。(7)编写、提供系统文档。(g)提供两个星期的客户支持。

在这一完整工作过程中,涉及多角度、多层面的综合职业技能,学生能很好地巩固和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项目合作使学生经历了团队合作、项目开发与客户服务的全过程,全面锻炼和提高了学生的工作能力。在项目组内部,每个成员各有特点和优势,成员之间密切合作,确定共同的工作目标、制定工作计划,并经常举行会议,进行交流与沟通。项目组的外部合作伙伴是客户和其他项目组,组内的分工协作以及组外的交流合作,使学生提高了交流与沟通能力,增强了团队合作与团队管理的能力。

(三)校企合作模式

职业教育可按照产学结合的'方式进行技能培养,专业设置、课程开发、教学进程、质量标准等教学活动的开展都应与行业、企业进行密切合作。一方面,学校吸引企业内部职工到学校做兼职教师,以最新的职业技术来影响学校的教学工作;另一方面,企业以帮助学校建立实训基地、提供实践教学设备与材料、设立奖学金和接待学生顶岗实习等方式参与学校的教学工作,有利于学校培养出满足行业需求的专业人才。可供借鉴的校企合作模式主要有:

联合办班模式学校与企业在相互考察的基础上,为加快培养贴近企业需求的技能型人才,运用双方各自资源优势建立联合办班模式。每学年学校负责向企业推荐各专业学生,经企业确认后,由双方依据市场及企业对专业人才的要求和各自的资源优势,共同制定校企一体化的实施性教学方案,学校独立组建以相关企业名称命名的企业班,负责日常教学管理;由企业派遣部分师资,提供企业文化和特殊技能教材,提供实习场所、实习设备。通过这种模式,学生的职业知识和技能、职业意识、职业忠诚度会明显提高。

校企交替模式有些专业可在学校和企业都设立教学基地。学生在学校进行一年文化基础课学习后进人i-2年专业课学习阶段。在专业课学习阶段,双方共同制定教学实施方案,每学期学校和企业各承担一半教学时数且交替进行,即10周左右时间在学校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和进行基础技能训练,10周左右时间在企业进行实践环节的训练,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内容逐步深人,最后一年时间在企业进行顶岗实习。这种校企交替模式能充分发挥双方的资源优势,但如何更好地使培训内容既有侧重又互为补充是重点和难点。

“校中厂’,模式为适应校企合作的发展思路,强化职业教育服务于行业、企业,服务于社会的意识,依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可设立进行校企合作的校内企业运行模式。学校利用自己的资源优势吸引企业将车间甚至整个厂区直接设在校内,形成“校中厂”的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理论学习场所与技能培养基地紧邻,学生可边学习专业知识、边进行真实环境下的技能训练和实习,而且学校跟踪管理及时、到位。 (四)工学结合模式

实行工学结合,学生既能学习理论,又能在专业理论的指导和技术师傅的启发、指点下,通过自身有意识的实际操作.学会技术.增长技能。应该看到.社会环境与校园环境有很大区别,因此让学生提早进人社会,了解、熟悉并逐渐适应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培养是很重要的,对学生未来的择业和就业都是有利的。

半工半读式利用课内、课余、双休日或寒暑假安排学生进行工学结合。例如,让维修专业的学生在社区进行维修实践;让宾馆服务专业的学生到宾馆实训;让旅游专业的学生到当地旅游风景区为游人做导游等。

实战训练式根据教学或社会需要,学校统一组织,参加社会技能比赛,组织专业实践活动,参与社会大型活动等,实行实战训练式工学结合。例如,服装设计专业学生可参与社会上组织的设计比赛,商贸专业的学生组织每年度的校园大型慈善义卖等。

勤工俭学式学校与人才中介公司合作,推荐学生参加与专业相关的短期勤工俭学,让学生获得更多实践锻炼的机会,例如,商贸专业的学生可在节日期间到大型商场进行勤工俭学,使专业技能得到较好锻炼。

建立有效的技能培养考评体系

对技能培养进行有效的考核与评价,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如果没有一套完整的考评机制,技能培养很可能流于形式。鉴于技能培养很难像理论教学那样制定统一的标准,各地区、各学校可根据自身情况灵活制定考评体系。但是,考评体系的构建要以业绩为依据,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专业技术人才的评价重在得到社会和业内的认可,“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技能培养考评体系的建立正是基于这一核心思想,整个体系要以企业或社会认可度为核心,其他指标也是紧紧围绕这个核心指标,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来进一步说明技能培养的质量。可建立包含以下主要指标的考评体系:

参加职业技能鉴定和职业资格考核的通过率培养周期结束后,组织学生参加职业技能鉴定,使学生尽可能多地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学校可以针对学生取得职业资格的情况对技能培养目标进行考评。

《培养责任书》达成度学校、企业与学生签订《培养责任书》,在每个培养对象的责任书中,针对学生各自的技能状态分别量身定制培养计划和培养方案。责任书将培养对象的自身技能提高要求做了详细的描述,并将其纳人考评内容。明确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工作的实施确立了工作方向,也为考评工作设立了检验标准。

学生就业率学生就业率的高低是衡量技能培养是否有效的最好指标。学生有真本领.能胜任岗位需求.就容易就业,而且会形成良性循环,带动下一届学生的成长和就业,这样,学校就容易招生,即“只有出口畅,进口才能旺”。学生就业率包括初次就业率(指毕业时的就业率,之后再就业则不算在内)、专业对口率、专业稳定率、专业晋升率等指标。这主要是从毕业生就业质量做进一步考虑,专业对口、工作稳定、晋升较快反映就业质量较高。

就业收入状况这是指学校所培养的学生与同类学校的学生相比工资收人所处的水平。一般情况下,学生技能水平高,得到企业重用,工资收人就会相对较高。这一指标可分解为初始工资、工资增长率等。学生的就业收人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其在社会上被认可和受尊重程度。

合作企业或用人单位认可度这一指标用于考评学生是否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专业素质。例如,可通过合作企业或用人单位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在岗位上的表现,并从中获取企业对学生的认可程度。

考评时要将日常跟踪考评、阶段考评、总结性考评相结合,可采用下列方式:一是要求培养对象以日常生产工作的技能应用与受培训情况来写“工作写实’,,并以此作为日常考核的主要方式。实践证明,“工作写实”对及时发现培养对象的培养需求,落实技能培养点,改进培养措施非常有效。二是培养周期内,组织学生参加职业技能鉴定,以通过率来进行考评。三是不定期地与培养对象和相关企业召开座谈会或问卷调查,了解掌握学生的技能达成情况和学习需求,及时调整培养方案,保证培养工作朝着既定目标稳步推进。

总之,职业学校要树立“大教育观”,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针对职业教育的发展目标、发展环境、发展动力、发展战略和新变化,切实抓住机遇,与时俱进,不断拓宽办学渠道.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艺术 教育 是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艺术教育的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学校美育实施的效果。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学校艺术教育论文,供大家参考。

论文关键词:课程资源开发;民间艺术;特色艺术教育

论文摘要:对民间艺术与学校艺术教育的关系探索,是新课程改革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内容之一。优秀的民间艺术作为一切艺术形式的“母体艺术”,是中国传统人文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提高学生 传统 文化 修养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校艺术教育应积极挖掘当地民间艺术资源,形成自身特色。本文阐述了重视民间艺术教学是当前艺术教育的必然选择和义不容辞的责任和挖掘整理民间艺术资源形成特色艺术教育的途径。

加强学校艺术教育工作.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项迫切任务。如何通过艺术课程和开展课外文化艺术活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是大专院校艺术教育。尤其是面向当地.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实用型人才的职业技术院校艺术教育亟需解除的课题。笔者以为。职业技术院校的艺术教育.要自觉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实用型人才的需要.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担负起对优秀民间艺术资源的挖掘整理.并将其列入教学内容之中,形成符合本校、本地实际,具有鲜明特色的艺术课程。

一、重视民间艺术教学是学校特色艺术教育的选择和责任

对民间艺术与学校艺术教育的关系探索,是新课程改革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内容之一。《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年)》明确指出,在艺术课程的开设和教学内容的选择上,高等学校既要结合本校的实际,又要努力创造条件.开设各种艺术类选修和限定性选修课程。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形成自己的特色艺术教育。根据近年在教学中的探索.笔者认为.重视民间艺术教学是当前艺术教育的必然选择和义不容辞的责任,融合民间艺术的艺术教育必将具有自己的特色。

(一)重视民间艺术教学是培养社会急需人才的需要

当前.学校艺术教育普遍采用国家统一教材授课.致使学校艺术教育与当地实际严重脱节,学生不懂在当地最流行的戏曲剧种,对代表当地地域特色的民间艺术所知甚少。更有甚者,旅游专业、艺术专业 毕业 生不会唱地方民歌,不会跳民间舞蹈.对当地民风民俗了解不多,与培养实用型人才的办学宗旨背道而驰。近年来,为了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各地纷纷发展地方特色文化丰富旅游业的文化内涵,吸引游客。同时,人民大众回归传统文化的呼唤。发展地域特色文化,实施传统文化保护工程,推进地方民歌、民间舞蹈等民间艺术进课堂、进机关、进企业,使得这一矛盾更加突出。鉴于这一实际,笔者认为,重视民间艺术教学是当前艺术教育的必然选择.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现实需要.艺术教育工作者应积极探索,重视民间艺术教学,挖掘当地民间艺术精华.补充到艺术教育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之中.既与当地发展的现实需要接轨,又形成自己的特色艺术教育体系。

(二)重视民间艺术教学是加强民族文化教育的需要

优秀的民间艺术作为一切艺术形式的“母体艺术”,记录和再现了人类文化和思想的发生、发展过程.是中国传统人文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深厚的文化根基以及无可替代的民族文化特色.它和当地人民审美心理的形成密不可分.蕴藏着艺术教育的重要资源优秀的民间艺术进课堂或组织学习观摩.对学生审美意识的培养和提高学生传统文化修养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如作为综合艺术形式的地方戏曲剧种,以其既有歌、舞、说、唱,又兼容了诗歌、小说、音乐、杂技等多方面的艺术或技术因素。起到了文化审美教育的功效。在笔者所在的地区,有一种民间歌舞小场子,其表现形式独特.表演诙谐生动.舞蹈和丑角耍草帽圈的绝活尤具特色经过四百余年的传承发展,已成为这一地区人民群众普遍喜爱、外地游客赞不绝口的民间艺术形式.代表着这一地区民间艺术发展的最高成就组织学生在课外活动中向民间艺人学习.或是组织欣赏观摩.使学生普遍感受到了民间艺术的博大精深。兴趣浓厚的学生。通过对这一文化现象学习研究.对这一地区的民风民俗和文化传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在课堂上引进地方民间文艺资源.能有效贴近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感受.增进学生对本地区文化和地域文明的了解。

(三)关注优秀民间艺术发展是学校艺术教育的责任

民间艺术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优秀的民间艺术中.可以看到人类文明历史发展的踪迹挖掘整理、继承弘扬优秀的民间艺术,是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建设先进文化和地域特色文化.推动社会和谐的一个重要环节近些年来.人们在对建国以来的文化建设进行深刻 反思 后.普遍认为在改革开放推进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丢失了许多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许多民间艺术被冷落,由于后继无人,已面临失传消失的危险。为此.国家加大了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国务院专门下发了《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并于2005年启动了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保护工作。

保护民间艺术,弘扬民族文化.是文化宣传等职能部门和广大文化艺术工作者的责任.更是每一个艺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当前.开展文化遗产保护的主要工作.是挖掘整理原始资料.培养一批 爱好 者和接班人.以其文化自觉和对民间艺术的热爱来继承弘扬优秀民间艺术艺术教育作为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之一.更有责任通过艺术教育与地域文化建设的链接.担负起这一重任。 二、挖掘整理优秀民间艺术形成学校特色艺术教育的途径

艺术教育强调在可生成的环境中培养学生的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在大的文化背景下多种艺术的自然融合是艺术学习的最佳环境之一.通过多种形式的综合能使艺术学习变得更自然、更容易、更活泼多样。因而.挖掘整理优秀民间艺术形成学校特色艺术教育.可通过以下途径实现。

(一)汲取当地民问文艺精华.编写特色校本课程。民问文艺种类繁多,形式多样,任一地区都有几十甚至上百种民间文艺形式.全部涉猎.对学校艺术教育而言,既不现实.又无必要。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全国曾开展了民间艺术挖掘整理工作.各地相继编辑出版了涉及民间艺术各个门类的《民间艺术集成》,基本涵盖了当地民间艺术的精华.收录了原生态民间艺术的重要资料。近年来.一些地区又编辑出版了一些民间文艺专辑。如笔者所在的地区.相继编印了《紫阳民歌专辑》、《岚皋民歌50首》等。艺术教师可以此为依据,结合自身的研究成果,根据培养重点,有侧重的选择本地域的民间艺术精华,编写校本课程。如美术教育类.可侧重挖掘戏曲社火 脸谱 、 彩绘 泥塑 、石雕剪纸、龙狮灯饰制作等,旅游专业,可挖掘地方民歌、民间舞蹈、民间 传说 的精华,编写出特色教案.最大限度的体现地域特性.展示独特的艺术教学范例。

(二)利用艺术课程的开放性.邀请民间艺人进课堂。长期以来,由于地域性、民俗性、民间化等因素的影响.民间艺术普遍不被各个时期的主流文化所接纳.基本靠口传和师傅带徒弟的形式传承繁衍发展到今天.大量的民间艺术珍稀资源,依然为少数民间艺人所掌握,许多技巧绝活,往往难以以文字的形式记录因而.要充分利用艺术课程的开放性特点.邀请民间艺人进课堂.面对面地向学生进行传授讲解.使学生真正掌握某一艺术形式的精髓。

这一方面.全国各地的艺术院校大都进行过成功的尝试如陕西安康的民间歌舞小场子.在1954年代表陕西省参加全国民间文艺汇演获得一等奖后.中央民族学院就邀请两位演员为学生教唱陕南花鼓小调和传授挽草帽圈技巧.为时半年之久.使安康这一“小舞台上的大技巧”走向了全国。以技巧见长的剪纸、泥塑艺术.更需要由民间艺人在课堂上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手把手的示范传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基本技巧。

(三)组织学生走出课堂.开展民间艺术调查活动。学生个人成长环境,包括日常生活、情感 经验 、文化背景等方面都与当地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要抓住这一有利因素.把艺术教育与学生个人成长环境联系起来.从其兴趣、需要、情感表达、人际交流出发,积极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民间艺术环境.开展民间艺术调查.挖掘感兴趣的民间艺术资源。

引导学生通过调查.寻找某些具有明显符号性表现的艺术(如地方戏曲、社火脸谱服装等).与民问艺人或民俗专家讨论它们的符号含义.学习创作具有符号含义的作品。也可组织分组调查.每一组调查一个当地民族民问的艺术,并将这种艺术与该地区的建筑、地理位置、服饰、方言等联系起来做进一步的研究.模仿该民族的舞蹈和歌唱方式进行表演.加深对当地民族传统文化特点的深入了解。

(四)参加节日民间文艺活动.全面了解学习民间文艺。 春节 、 元宵节 、 端午节 、庙会等民族传统节日和地方性节日.是民间艺术集中展现的最大平台.一般都由群众自发组织、演出的节目,开展的活动.基本为当地有代表性且为原生态的民间艺术形式,基本包含了民间音乐、民间舞蹈、地方戏曲、当地民俗等多方面的内容,是学习研究这一地区民间艺术的最佳时机和最大平台。

艺术教育工作者应充分利用这一平台.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与到传统文化活动之中.丰富知识,开拓视野.对民问传统文化进全方位的了解。如围绕过春节这一人文主题.引导学生体验春节期间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学习了解民间灯饰、玩龙舞狮、玩采莲船、唱花鼓歌等民间艺术形式,加深对民间艺术的了解.并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民间艺术的见解.形成对某一艺术形式的改进和创作见解.促进民间艺术与现代生活的有机融合。

总之.学校艺术教育要重视民间艺术的挖掘整理,将其精华列入教学内容之中.积极组织学生在民族民间文化中活动.形成可生成的学习环境.结合地域艺术文化特点形成艺术教学特色,既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社会急需人才,又形成学校不同的艺术课程特色与风格。

【论文关键词】艺术教育有效模式构建

【论文摘要】本文分析了我国艺术教育的沿革与现状,阐述了实施艺术教育的重要性,提出了构建艺术教学有效模式的方案,主要是抓实堂教学,打造审美基础;立足艺术讲座,感知艺术魅力;注重艺术实践,丰富艺术活动。

艺术教育如同一把开启人类心智与情感大门的钥匙,在塑造人类超越自我、超越功利、超越自然的崇高精神境界的同时,也孕育着人们真、善、美的追求,所以有人把艺术教育形象地称为培养“全人的教育。但由于对艺术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致使现阶段艺术教育远远落后于时代的要求和进步,成为高等教育工作中最薄弱的一个环节。

一、我国艺术教育的沿革与现状

所谓艺术教育,就是通过艺术作品,运用艺术欣赏与艺术创造的规律,去影0向学生的感官和心理,培养学生敏锐的感知能力、丰富的 想象力 、直觉的洞察力和创造力的教育活动。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最早提出了诗教~乐教”等概念,可算是最早的艺术教育思想。辛亥革命后,蔡元培曾倡导美育主义”,疾呼“文化运动不要忘了美育。至现代,美国政府于1994年甚至将“艺术规定为中学生的必修科目,认为在21世纪,一个不懂艺术的人算不上是一个完人”,显示出艺术教育正成为现代教育的新追求。

近年来,得益于国家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的确立,艺术教育在我国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平台上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由于缺乏对其教育模式的研究,导致艺术教育仍停滞在素质教育以欣赏为主的教学上,忽视了艺术教育对科学知识教育的促进和互动作用。为掌握高校艺术教育的实际情况,我们对西安几所高校艺术教育情况作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只有表示会 五线谱 ,62%的学生对自己的审美能力无信心,只有48%的学生表示会主动,积极地参与美术、音乐、戏剧等方面的艺术教育,由此可以看出,现阶段我国高校艺术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

二、实施艺术教育的重要性

1、艺术教育是促进智能发育,激发学生创造能力的需要

德国文化教育家斯普朗格曾经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知识,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人的生命感、价值感唤醒。而唤醒创造性思维的最佳模式,就是科学思维与艺术思维的叠加。

思维科学的研究表明,人的思维分为科学思维( 逻辑思维 )和艺术思维(形象思维)两大类。只有把科学思维与艺术思维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形成高质量、高水平的思维品质。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曹雪芹的《红楼梦》、贝多芬的交响曲、别具匠心的东方园林、独出心裁的西方工业美术等,无一不是科学思维与艺术思维结合结出的硕果,古今中外许多大师更是科艺双修炉火纯青者。如意大利的达·芬奇,不仅是大画家,还是大数学家、力学家、工程师;现代地质学家李四光,还谱写了我国第一首小提琴曲;两弹元勋钱学森更是有句 名言 :科学家不是工匠,科学家的知识结构中应该有艺术,因为科学里面有美学。

2、艺术教育是陶冶人的情感。培养完美个性的需要

艺术教育具有以美感人,以情动人”的特点,它可以通过影响学生的情感,进而影响到学生心理活动的其他方面,产生潜移默化的效果。近年来,大学生的情感缺失、心理不健全问题,日益引起大家的高度重视。笔者曾就此对几所大学的学生进行厂泛的调查,结果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着或重或轻的心理障碍,其症状主要表现为过度消极、过度压抑、过度自闭等,甚至在特定时候会因情绪不稳而造成严重的后果。艺术教育恰恰具有调节情感的功能。通过对学生开展艺术教育和文化艺术活动,寓教于乐,在美感中动之以情,在愉悦中晓之以理,让学生在接受和欣赏艺术作品的同日寸陶冶情感,塑造个性,将会对他们排除心理障碍、保持稳定而腱康的情绪,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十分有益。

3、艺术教育是加强德育,以美辅德的需要

素质教育强调以德育人。但思想教育不能只简单地说教,应像春雨那样“随风潜入夜,在这方面,艺术教育可以说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人们在欣赏艺术作品时,会为其中的人物、行动、情景、事件、寓意所吸引,并产生强烈的感情反映。所以说艺术教育可以培养学生明是非、知善恶、识美丑的能力,塑造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发展,促使其全面和谐发展。 三、艺术教学模式的构想

普通高校的艺术教育不能等同于艺术院校的技能训练,应该把重点放在学生的艺术鉴赏水平和艺术修养上来,所以一个行之有效的艺术教育模式,应该以课堂教学为基础,艺术讲座为手段,艺术实践为检验教学效果和学生能力的平台及尺度,使学生在艺术作品寓教于乐、潜移默化的作用中促进德、智、体全面发展。

1、抓实课堂教学——打造审美基础

由于非艺术类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前普遍都未接受过较为系统的艺术教育,所以大学艺术教育应该从零起步,循序渐进。对高校非艺术专业学生在一年级重点进行普及教育,开设公共艺术必修课,讲授相关基础知识,引导学生对艺术入门。第二阶段是在二年级以上开设专业性较强的公共艺术选修课,如声乐、器乐、书法创作、中 国画 、油画、电脑美术设计等,有一定专业基础知识的学生可任意选课,以适应不同基础、不同爱好学生的学习要求。

2、立足艺术讲座——感知艺术魅力

艺术讲座应建立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聘请有一定经验、在某一领域有一定研究的教师或学者,开设专题性的艺术讲座,引导在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艺术基础知识理解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步入艺术神秘的殿堂。实践证明,这一有效的形式比课堂教学更能激发学生感知艺术魅力的兴趣。国家大剧院在2007年曾以普及艺术为宗旨,开办了“国家大剧院打开艺术教育之门”的系列讲座,还特别邀请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国务院副李岚清同志为现场200o多名观众讲述“音乐·艺术·人生。这种形式活波,艺术氛围浓厚的讲座形式,在高校中也引起了强烈反响,许多看过电视节目的学生至今仍记忆犹新,并表示欢迎这样的讲座更多地走进大学校园。

3、注重艺术实践——丰富艺术活动

艺术实践是学校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环节重点注重三个方面:一要制度化,保证活动经常持久。如学校要举办好一年一度的艺术节,结合重大节日坚持举办庆祝演出活动等。二是多样性,重在吸引学生广泛参与,如举办美术、摄影、书法比赛,开展演讲活动等,为不同特长、不同兴趣的学生提供适合自己的平台,也为新入校的学生提供榜样的力量,开启一扇通向艺术大门。三要专业化,确保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重点组织和发挥好艺术社团的积极作用。如把积极分子和骨干分子组织成音乐协会、绘画协会、摄影协会、合唱团、舞蹈团等文化艺术社团。

以上艺术教育的三个环节环环相扣,关联互动,只要将这几个环节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互动的链条,就可以使艺术教育由浅而深,由知识和技能传授到精神的熏陶和濡染,由表及里地发挥艺术的教育功能,从而促进艺术教育在高校开花结果。

学校艺术教育论文相关 文章 :

1. 中学生艺术教育论文范文

2. 关于中学生艺术教育论文

3. 浅谈高校艺术教育论文

4. 农村小学艺术教育论文

5. 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计划范本

研究网络社区的民族团结教育模式构建论文

摘要: 互联网已经成为当今人们的重要通讯工具之一, 其特有的魅力与优越性使之成为了时代的标志。但是, 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 也正是互联网的便捷、快速、匿名等特点使之成为了民族分裂分子手中带血的匕首, 他们利用互联网发布虚假信息, 进行着民族分裂的可耻行径。民族工作者担负着维护民族团结的重任, 应该不断利用先进网络科技武装自己, 建立民族工作专题网站, 发挥互联网的优势, 为民族团结保驾护航。

关键词 :民族团结,网络社区,教育,模式

The Research on National Unity Education Model under Community Network

Abstract: Internet, the one of the important communication tools, has become a sign of the times because of its unique charm and superiority. However, on the other hand, just because of its convenient, fast and anonymity and other features, Internet became a bloody dagger in ethnic separatist’s hand, which is used to publish the false information. So we can say that the network is not only the people's daily communication knowledge platform, but also as a national battlefield, we should continue to use advanced technology to establish national work website, to maintain national unity.

Keyword: the unity of the nationalities,network community,education,mode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血脉相通的多民族共同体, 是一个共同繁衍、共同进步、团结友爱的大家庭。正是因为有了各民族的大团结, 才共同推动了国家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 并最终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 中华民族中的56个兄弟姐妹血浓于水, 休戚与共, 一荣俱荣, 一损俱损。也就是说, 只有民族团结, 国家才会政通人和、百业兴旺。相反, 如果民族团结遭到破坏, 那么必然就会导致国家动荡, 社会发展停滞。可见, “民族团结是一种精神、一种思想整合力量、一种追求, 它对凝聚人心、整合社会有重要作用。”也只有“各民族只有同心同德、携手共进, 才能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有序的政治局面, 形成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和牢固的向心力, 更好更快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1] 。目前, 很多与民族群体相关的网站社区只是利用网络多媒体的传播优势, 忽视了民族群体在网络中的实际心理需求, 即只以多媒体的方式表面地将少数民族信息网络化, 却没有真正地实现民族工作者与民族网络信息浏览或使用者之间的有效沟通, 网络代替了民族教育工作者的地位, 使得网络民族工作成为了简单的“人—机”对话, 从而使得网络社区没有真正成为当前民族工作的平台。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网络民族团结教育的平台失去了活力, 成为了被人们不停灌注的“一滩死水”。 因此, 可以说如何打好互联网阵地中的攻坚战, 更好地服务民族大团结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实际问题。

一、网络社区式民族团结教育模式概念阐释

网络社区也可被称为社区的信息化、网络化, 通常是指依托网络载体出现的交流空间, 如论坛、贴吧、个人空间以及聊天群组等。随着当代网络社区的规模扩大, 在地球任何地域之间的距离和时间差异不复存在。网络社区的形成是一把双刃剑, 一方面网络社区为进一步加速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提供了便利, 促进了不同民族间的文化认同, 另一方面, 网络也为民族极端主义和民族分裂主义份子提供了进行民族分裂活动的平台, 他们“利用网络传媒在世界不断蔓延, 对我国的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造成了不利影响, 这也更加凸显了加强网络传媒建设, 促进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相统一的重要性。”[2] 模式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某种事物的标准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诸如:政治模式、经济模式、行为模式、社会运行模式、教育教学模式等等, 通过“模式”的构建, 可以更有效地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所谓网络社区民族团结教育模式是指:借助网络社区开展的民族团结教育实施体系, 它包括网络社区民族团结教育原则、内容、以及构建途径等。通过网络社区民族团结教育模式的构建, 可以更好的借助网络的优势, 为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捍卫民族尊严、凝聚民族力量, 促进民族团结提供保障。

二、网络社区民族团结教育模式的构建原则

1.以人为本的原则

民族工作是为了保障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 维护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民族工作的对象是少数民族人员, 是做人的工作, 因此必须要坚持以人为本。首先, 这是因为以人为本与少数民族工作有着共同的目标, 即都是为了实现人的更好地发展。以人为本作为一种社会价值论, 应该贯穿于整个少数民族工作的过程之中。其次, 网络社会的主体性、去中心性等特点也进一步肯定了人的主体价值, 这就要求在网络社区民族工作中尊重少数民族的文化特色, 设置少数民族特有的文化内容, 以“尊重”和“肯定”来赢的少数民族群体对民族团结的认同。

2.“三贴近”的原则

“三贴近”就是指要贴近少数民族实际、贴近少数民族生活、贴近少数民族群众。在构建网络社区式民族团结教育模式中就是要在民族教育内容、民族教育方式上要呈现出“民族风格”, 贴近少数民族群体的实际生活、学习和工作, 要有针对性、有计划地将少数民族中的现实活动向网络化转变, 并借助网络的互动性和即时性, 进一步调动和发挥少数民族群体的自主性、自觉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引导人们加深认识自我、完善人格, 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发挥, 而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3.现实性与虚拟性相结合的原则

网络社区与现实社会之间具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一般而言网络社区的运行模式是以现实社会为基础的, 现实社会通过网络来扩大社会的影响力和传播覆盖面, 所谓现实与虚拟性相结合就是指在网络民族团结教育中的所涉及的每一个环节必须要与现实社会相关联, 例如在网络社区中, 可以选拔少数民族优秀成员作为民族社区网站的管理者与运营者, 组成社区管理与宣传队伍, 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 使他们真正的认识到自己是少数民族社区的负责人之一, 从而在某种程度上, 可以强化他们的民族团结意识, 并以这些优秀的民族成员作为扩散点, 使他们称为舆论的引导者, 形成以点带面的扩散效应。

三、网络社区式民族团结教育模式的内容设置

网络社区民族团结教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 要进一步强化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深厚感情”[3] 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 是推动我国社会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 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 对于振奋民族精神, 凝聚全民族力量, 团结全国各族人民, 自力更生, 艰苦创业, 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奋斗, 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爱国主义不仅是民族精神凝聚力的重要体现, 还是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纽带, 对于公民个人而言, 爱国主义又是当代公民个人实现人生价值的力量源泉。

第二, 应该进一步强化民族理论、民族政策的宣传教育, 各民族团结友爱的宣传教育、民族地区发展成就的宣传教育、维护社会稳定和社会主义法制的宣传教育等, 最后还应该不断的填充新的内容, 提高网络社区民族教育内容的生活化转变, 这首先是由网络社区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 网络社区是当前人们日常生活所必不可少的交流工具, 如果在网络社区中到处充斥着理论性过强的宣传标语以及口号等, 必然会导致人们产生厌烦的情绪, 最终也不利于民族团结教育的开展, 因此必须要坚持在理论宣传教育基础之上, 不断实现理论与实际的相整合, 尤其是要深入到民族群众的现实生活之中, 以生活化、时代化得内容实现少数民族教育的与时俱进。以志向教育树立少数民族群体服务祖国建设与发展的理想信念;以责任教育树立少数民族群体维护祖国稳定、团结的责任感;以宽容教育树立少数民族在与不同民族交往中的博爱之心;以感恩教育树立少数民族群体对邻里、社会以及国家的感恩之心。

四、网络社区式民族团结教育模式的构建途径

当前网络社区以各类网站的博客、贴吧、论坛及微博等形式, 为网络社区民族团结教育模式构建发挥着重要作用。

1.发挥网络社区中的“议题设置”功能, 培养人们的民族情感

议程设置是大众传播的.重要社会功能和效果之一, 也就是说大众传媒对一件事情是否予以报道或者报道程度有多大, 将影响着公众对该问题的重视程度和对社会环境的认知。美国著名新闻学家W·李普曼认为, 大众传媒的报道活动是一种营造“拟态环境”的活动, 它形成人们头脑中的“关于外部世界的图像”, 并由此影响人们的行为。民族团结首先需要一定的民族情感作为内在支撑, 民族情感是民族团结构成要素之一, 指在多民族国家生活中, 人们在看待不同民族体系、民族活动、民族事件等方面所产生的内心体验和感受。是伴随着人的情感认知过程中所形成的对不同民族的好恶感、爱憎感、美丑感、亲疏感等心理反映的统称。因此, 在网络中可以发挥议程设置的重要功能, 通过构建外部环境, 从而影响民族群体的群体心理与行为。

2.丰富网络社区中民族信息等相关链接, 深化人们的民族认知

网络凭借其“超链接”功能, 能够使网民在上网阅读信息时, 除了能够获得信息“量”上的满足, 还获得了信息“质”的满足。网络“超链接”功能使与民族群体相关的信息可以有更多背景资料的支持, 因此可以显得厚实且有深度, 使其能够更加“立体、多维, 有厚度、有质感”, 这就很好地让不同民族群体在浏览新闻信息的同时, 更好地把握信息中的内在精神, 不断深化自身的民族认知。

3.重视网络社区中的“意见领袖”作用, 坚定人们的民族认同

所谓认同是指人们之间的情感联系与情感认可, 正如弗洛伊德所认为:“认同是个人与他人、群体或模仿人物在情感上、心理上趋同的过程。”[4] 民族认同作为一个民族学人类学概念, 是指一个民族所具有的以区别他民族的一些稳定的属性和特征, 是此民族的成员之间所具有的相似性。它由一系列相对稳定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普遍心理等因素构成。意见领袖, 是指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 同时对他人施加影响的“活跃分子”, 他们在大众传播效果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或过滤的作用, 由他们将信息扩散给受众, 形成信息传递的两级传播, 通过“意见领袖”对网络社区民族群体的舆论引导, 传播主流社会价值观, 使得各民族获得对国家政治、经济或日常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的认知, 并借助主流的舆论导向, 促进各民族形成与主流社会相融合的身份意识和观念。[5] 把握好“意见领袖”的引领的核心作用。

参考文献

[1]《民族团结示范点:多民族共存乃湖南之福》[J].民族论坛2009 (12) .

[2]龙运荣.《全球网络时代的大众传媒与民族认同》[J].广西民族研究, 2011 (1) .

[3]《列宁全集》28卷[M].人民出版社, 1990:68.

[4]车文博.《弗洛伊德主义原理选辑》[M].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8:375.

[5]龙运荣.《全球网络时代的大众传媒与民族认同》[J].广西民族研究, 2011 (1) .

机制构建研究论文

物流企业激励员工的机制构建论文

当前,物流企业面对市场化凸显和可持续竞争力培育的压力,管理体制建设的科学化、效率化成为应变深化改革形势的迫切要求,其中激励机制问题成为影响企业发展的内在性因素,如何提高员工整体素质,解决员工工作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等问题是企业管理机制变革的焦点。

一、活力与效率:物流管理中激励机制的现实取向

效率是企业的生命线,活力是企业做大做强的动力之源,要提升企业效率和增强企业活力,就要充分调动企业各类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而我国物流企业管理一直在制度化和人文化管理范式上存在模糊认识和摇摆做法,注重以制度、技术与流程等规则来协调和控制各种管理要素的制度化范式管理,由于制度的行政化、官僚化并没有体现出管理效率;而强调企业以满足员工情感需要和价值实现的人文化范式管理也只是流于形式,并没有真正唤起员工的企业认同和归属感,没有真正激发起员工的自我投入和工作活力。当前我国大多物流企业是从传统运输业演化而来,管理理念落后,管理体制和机制僵化,而中小物流企业的民营性质在管理上的家族式色彩又比较浓厚,因此导致企业更看重效益而忽视人的问题,这种在管理机制方面的“不适应”突出表现在对活力激发上的“管理漏洞”和“激励缺失”,而科学、有效的企业激励机制不但是适应当前不断深化改革的形势要求,也是应对物流业全球化、信息化、专业化等市场竞争压力的需要。

判断某种制度的优劣好坏,一个重要标准就是能否释放潜力、激发活力,企业激励机制的构建要真正唤起员工的工作激情,释放员工的能量,必须寻求机制的管理创新。创新是一个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灵魂,企业创新涉及组织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战略创新等多方面,但实质是人的管理机制创新,激励机制的创新又是所有管理创新的核心。当前我国物流业发展远远落后于国际水平,大多仍处于服务类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管理水平,粗放而单一,只注重简单的物质激励而忽视精神、心理需求的激励;只注重短期激励而忽视对员工的长效激励,因此导致员工认同度低,忠诚度不高,缺乏工作的动力和活力。应该看到,企业的快速成长和不断发展来自于员工的自我成长和能量释放,创新型的激励机制为员工的发展提供了外部环境和条件,成为激发员工活力的外部动因,客观上也推动了整个企业管理机制的活力提升。

二、内容与过程:物流管理中激励机制的人性取向

采取什么样的策略对员工进行管理和激励,并不仅仅是管理方法和手段的问题,从深层次上反映了人们对人性的看法和思想取向,而人性背后折射出的是人的需要追求和工作动机,这也是激励的内在本质体现。无论中国传统文化对人性的认识,还是西方各个视角的人性假设,实际上都体现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性的理论概括中。当“第一个需要确认的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对其他自然的关系”①被确立以后,人的自然属性就显现出来,人们对自然属性的满足表明人的工作动机和动力驱动是不能忽视人的基本需要的追求,从而也表明公平而又充满竞争的报酬激励是实现员工激励的第一步;人的社会属性体现出一种“意识到必须和周围的个人来往,也就是开始意识到人总是生活在社会中的”社会关系。②人在这种社会关系中的存在促使人们必须满足尊重、爱和归属等各种社会需要的追求,从而也表明人文关怀、归属感、认可和尊重等心理激励在整个激励机制架构中的重要性;人的精神属性体现于人超越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对自我和社会主动的认知和体验,这不仅表现为人的情绪、情感取向,更表现出实现自我的成就感的满足。因此,激励机制的构建要实现最优的效果必须明确激励的终极归宿是什么,必须挖掘人内在的工作动力源泉。

当前,由于物流业管理自身的特点,不同类型的人员需求量大,既有偏向体力型的运输、仓储、搬运、包装的一般员工,也有懂专业的技术、管理人员,每个人在工作中的现实需求和心理需求都是不同;此外,由于物流业操作的分散性和流动性强,因而造成员工的流动性大,员工队伍的稳定性成为突出问题。而激励中不重视员工需求的多样性和差异,激励形式单一、僵化,其弊端就是导致员工失去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和活力。双因素理论提醒人们,不应该忽视保健因素在激励机制中的辅助功能,工作中的认可、挑战性、成就感固然是决定和影响激励效果的直接因素,但是工作外在的环境和各种条件的满足与否也会提升或削弱激励因素固有的激励效果。当然,保健因素也只是充当着激励机制中的配角。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个人对集体的依赖思想逐渐延伸到人们的工作领域,甚至成为工作价值观的一个组成部分,导致员工把工作保障好坏看作重要的工作价值取向,而大多物流企业仍然遵循传统的管理模式,“把企业保障职能也看作员工激励的重要因素”③。过程型激励理论通过人对激励唤起的'认识,探讨人的动机形成和行为目标的选择等心理过程,这些理论也是建立在人的需要的出发点上,激励机制的效果反映在人们对各种需要满足心理过程的变化中,归根到底仍然关注的是人的需要和动机问题。期望理论强调一种目标预设在激励中的重要作用,目标制定的明晰化和个体对目标的价值设定影响着激励的最后结果,当一个人明确了自己应该干什么和干成什么样后,目标就会转化为企业使命和工作责任,不单纯在员工身上实现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的效果,而且可以摧发积极的工作动力。公平理论从奖酬的分配上指出公平分配对于激励的结果影响。然而传统的物流管理仍然偏重于结果和效益,虽然大量引进人才,但由于缺乏人文关怀,特别是晋升机制不完善,员工在个人成就和自我发展上看不到前景提升,严重降低进取心和积极性,甚至对企业失去信心。而企业长期存在的分配上的平均主义观念,薪酬和个人绩效不能真正挂钩,也导致员工失去工作动力。

由此看出,物流管理激励机制的构建应该立足于人性的取向,企业的发展必须关注人,激励管理的着眼点应该从基本人性的观点出发,不能忽视人的对各层次需要的追求,这是激励管理科学化的基石。

三、主体与客体:物流管理中激励机制的角色取向

“主体”是行为活动的拥有者、发出者,“客体”是行为活动的对象,传统意义的管理把管理活动的双方界定的如此清晰,以至于管理者就是扮演实施一切管理的主动方角色,而被管理者只能扮演接受管理的被动方角色。进入 20 世纪,人们开始关注人性,进而开始思考被管理者确实需要什么和希望达到什么,也在开始思考管理活动中谁才是真正的“主体”和“客体”问题。马克思说:“人本身是他自己的物质生产的基础,也是他进行的其他各种生产的基础。因此,所有对人这个生产主体发生影响的情况,都会在或大或小的程度上改变人的各种职能和活动,从而也会改变人作为物质财富、商品的创造者所执行的各种职能和活动。”④因此,“主体”和“客体”的泾渭分明可能会导致被管理者改变原有的工作认识而趋于“懒惰”和消极,甚至产生“心理罢工”,使之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有意放弃,而管理者也不得不开始审视自己的角色位置。当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深入到管理实践中,“主体”和“客体”在管理活动中的不平等关系被平等关系所代替,被管理者的“客体”角色也真正的成为决定生产效率和管理结果的“主体”角色,而员工的需要、思想、感情等管理激励也成为制度管理最突出的管理内容。

我国计划经济时代的企业主人翁精神以及改革开放以来企业管理在发挥人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方面所做的机制上的变革,都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管理行政化的弊端,仍然强调制度的控制,激励方式的单一和形式主义毫不重视人的个性发展和多样性需要的追求,因而也不存在员工真正的主体地位和真正的激励。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全国总工会进行的一项调查研究表明 , 目前我国大中型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只处于一般甚至较低的水平:工作积极性平均只发挥了 60%,自觉性、工作热情严重不足,有某种克服困难的愿望,但缺乏开拓创新精神和潜心钻研的劲头。

对于物流管理而言,认识到员工是一个独立的人和在企业的主体地位非常重要,这影响着员工对企业的认同和归属感。由于物流业分散性大、流动性强,因此员工队伍建设可变性就大,物流管理的高效化需要能力强、对企业忠诚度高的稳定团队,而这就需要员工对企业有高度的认同和归属感。而以控制为手段的管理作风,不仅会磨灭员工的革新精神与创造力,而且永远也留不住人。因此,真正的控制,只能是来自于员工个人。而要实现这种管理,领导者就必须认清自身的位置和在管理中应扮演的角色。首先,领导者应该改变领导作风。通过勒温的领导风格理论可以看出,不同的领导风格对团体成员的工作绩效和工作满意度有着不同的影响,专制型的领导风格由于只注重工作的目标,所以只是关心工作的任务和工作效率,很少对团体成员进行关心,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社会心理距离较大,被领导者因领导者的缺乏关心而对领导者产生更多的戒心和敌意。民主型的领导风格更注重员工需要的满足,通过营造一种民主与平等的氛围来缩小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心理距离,从而激发员工的工作动机和责任心,提高工作效率。从物流管理来看,大多管理体制还带有很多行政色彩,长期以来领导者的专制作风比较突出,缺乏对员工需求的了解,缺乏人才竞争意识和激励意识。因此领导者应从心理上排除自己是“官”的思想,在管理理念上树立领导者的民主作风 , 实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与民主监督。其次,领导者应改变领导方式。一个企业要充满活力,必须拥有一大批勇于承担责任、富有创新精神、主动应对挑战、积极面对困难的主动型员工,而这也需要领导摆正自身位置,把员工放到整个组织管理的突出位置,而不是过多地依赖权力来维护自己的尊严。领导者要获得员工的高度认可,必须把领导行为变成服务行为,用激励去领导,把员工作为管理活动主体理应成为管理过程中激励机制的取向。

[ 参考文献 ]

①②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67 页;第 82 页。

③郝林溪:《浅谈国有企业人才激励机制》,《时代报告》2011 年第 7 版。

④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6 卷 1 册,人民出版社 1972 年版,第 300 页。

公司中小股东权益保护机制研究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下面是我整理的公司中小股东权益保护机制研究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论文题目: 公司中小股东权益保护机制研究

论文语种:中文

您的研究方向:法学

是否有数据处理要求:否

您的国家:天津

您的学校背景:普通大学

要求字数:不少于1500字

论文用途:本科毕业论文

是否需要盲审(博士或硕士生有这个需要):否

补充要求和说明

公司中小股东权益保护机制研究

一、 与课题相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预计可能有所突破和创新的方面。

国内研究现状:

就我国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现状来看,其中多数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都存在一定的不规范现象,同时也导致了中小股东权益遭受侵害的事件出现,其主要原因在于中小股东在我国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中属于弱势地位;权益侵害事件的出现不仅会从一方面上损害到中小股东的应的利益问题,同时还会极大的影响到中小股东的`投资热情以及投资信心。唐宗明,蒋位(2002)在中国上市公司内部股东侵害程度的实证分析一文中指出,大股东侵害中小股东权益虽然是国内外上市公司共同存在的现象,但中国大股东侵害中小股东权益的程度远高于美国、英国和日本等国家。张庆、孙喜平、刘尚林(2006)在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与中小股东利益保护的实证研究一文中指出,以中小股东持股比例来代表其利益受保护状况,利用合成数据模型对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和中小股东利益保护的问题进行实证研究。张人骥、刘春江(2005)在股权结构、股东保护与上市公司现金持有量一文中指出,其通过对2000年公布年报的991家沪、深上市A股公司,定义了基于股权结构的中小股东保护变量,在此基础上研究了中小股东保护与现金持有量之间的关系。结论表明中小股东保护好的情况下,现金持有量相对较小,二者之间呈负相关关系。

二、选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论文基本框架)

摘要

1绪论

研究背景

研究目的及意义

研究方法

研究内容

2基础概念及理论概述

公司治理

委托代理理论

中小股东的概念

中小股东权益保护意义

3上市公司大股东侵害中小股东权益现状分析

现状展现

法律原因

公司治理原因

中小股东自身原因

4公司中小股东权益保护机制构建策略

构建原则

构建目标

构建策略

完善公司治理机制构建

优化公司外部治理机制

完善公司中小股东维权意识

强化公司中小股东权益制度说明

总结

参考文献

你可以在网上搜索,很多的,你就搜“公安管理毕业论文”参考资料:

浅议警察激励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摘要:激励机制所含内容应有五个方面的基本特征,即主体的目的性、客体的多元性、方法的其体性、效果的持久性和行为的过程性。当前,一些公安机关的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是:激励对象集中于少数人、激励的针对性不强、过分强调物质激励、夸大了竞砖上岗的作用、只奖不惩或只惩不奖现象不同程度存在。建立和完善誉察多元化激励机制必须从需要是不断变化发展的角度出发,努力培育民誉正确的需要观;从有效激发民警满足正确需要的原动力角度出发,建立完善的动机激励机制;从有效发挥民警特长和才能角度出发,建立完善的引导、控制、监督民等行为的激励机制;从目标激励在激励系统中的地位出发,建立完善的目标激励机制。关键词:警察;激励机制;多元化;公安队伍建设激励机制是公安队伍管理长效机制建设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在当前“贯彻十六大,全面建小康,公安怎么办”的形势下,探讨建立和完善警察激励机制,而且是多元化的激励机制,对于进一步激发广大公安民警更好地肩负起历史赋予的神圣使命,提高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提高工作绩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此,笔者就此课题抛砖引玉,以期同行们发表高论。一、激励机制所含内容的基本特征要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必须考虑该激励机制所含内容的基本特征。笔者以为激励机制应有五个方面的墓本特征,即要考虑主体的目的性、客体的多元性、方法的具体性、效果的持久性和行为的过程性。这五个基本特征决定了建设和完善激励机制必须着眼于多元化、系统化和效能化。(一)激励设计多元化。激励客体的多元性决定了激励的设计也必须多元化。构建多元化的激励机制的实质,是要求激励主体在管理中充分认识到组织成员间的需要差异和动机多元化的存在。通过采取多种激励方法和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来激发、引导和规范其行为,以满足组织成员的各种需要和动机,以激发其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激励主体和客体所共同要达到的目标。(二)激励内涵系统化。多元化的激励机制由多种激励措施所组成,不同的激励措施具有相同的激励动机,那就是调动激励客体的积极性、主动性,使组织成员的行为符合组织的要求。但是不同的激励措施具有不同的激励方法和效能,如竞争激励与榜样激励、奖惩激励、目标激励等众多激励措施所取得的效能是各不相同的。单一的激励措施仅仅是激励机制中的一分子,只适用于一定的对象和场合,激励机制的建设必须是众多的激励措施相互融合、相辅相成、共同作用所组成的一个系统化的体系。(三)激励目标效能化。激励的目的是激发激励客体的原动力,调动组织成员的积极性,明确的激励目的决定激励机制的建立必须具有针对性,注重实用,讲求实效。二、对公安机关现行激励机制的分析近年来,各级公安机关正越来越重视激励机制建设,如在管理中采用了竞聘上岗、从优待警、目标考核、末位调整等措施,较好地调动了民警的工作积极性。但是,从总体上说仍存在“单兵作战”现象,只注重部分激励措施的作用。多元化激励机制还处于尝试探索阶段,尚未形成体系,没有形成合力,无法发挥整体效能。笔者认为公安机关现行激励机制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激励对象集中于少数人。现在在不少公安机关,先进典型一旦成名,往往在较长时间内各种荣誉、奖励集于一身,形成多者越多、少者恒少。激励过分集中在少数人身上,不利于调动广大民警的积极性,也影响组织的全面发展;而先进典型本身可能也会因为受奖过多而对奖励产生“麻木”情绪,或产生思维定势,取得一点儿成绩就等着“回报”,如得不到,就会怨声载道。因此,在树立典型发挥榜样作用的同时,也要兼顾整体,以调动全体民警的积极性。(二)激励的针对性不强。当前,一些公安机关从满足民普需要出发,采取了一些有针对性的从优待警措施,解除了民警的后顾之优,极大地调动了民警的工作积极性。但是,也有的公安机关从优待警措施不够切合实际,结果虽然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民警的积极性并未真正调动起来。如果片面认为满足了民警需要后必然会产生激励效果,那么激励作为一项措施完全是被动的,这实际上扭曲了激励的本意。激励机制的着眼点应放在通过调动全体民警的工作积极性和对公安目标的一致性上来促使公安目标得以高效实现。(三)过分强调物质激励。把发放奖金作为对民警进行奖惩的重要手段,对工作业绩突出者发放一定数额奖金以资鼓励,对工作不符合要求者则扣发岗位津贴或奖金。这种做法看似体现了干好干坏不一样的原则,实际上有很多副作用。一是使一部分民警心理失衡,将注愈力转移到对金钱的斤斤计较、患得患失上。二是对文化素养较高、经济条件较好的民警来说有较大的局限性。目前,注重才能发挥、看重工作责任、关心工作挑战性和自身发展前途的民警占大多数,管理者不能低估民警的这些高层次需要,必须更重视运用工作本身的激励因素来调动其积极性。(四)夸大了竞跨上岗的作用。干部竞争激励机制的基点是民警竟争上岗,优胜劣汰并与奖惩、晋升、经济待遇等挂钩。就职务晋升而言,公安机关的实职岗位毕竟有限,这意味着更多的人因职位有限不能晋升而得不到激励,实际上仅仅激励了少数人。根据聘用条件,公安机关中表现不合格的民警和表现优秀的民替均占少数,有相当一部分人处于中间状态,有为数不少的民警虽然符合聘用条件,但缺乏积极进取的精神,因为现行的竞争机制对这部分人来说激励作用不大。(五)只奖不惩或只惩不奖现象不同程度存在。奖励和惩罚是激励的两个基本手段,针对不同的组织成员,要注重奖惩结合,以奖为主、以惩为辅。奖励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因此在奖励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奖励彻底解决问题的,而不仅仅是采取应急措施的;二是要奖励具有创新精神的,而不是盲目听从的;三是要奖励决定性的行为,而不是无用的分析;四是要奖励出色的工作,而不是低效率的忙碌;五是要奖励简化,而不是人为的复杂化;六是要奖励无声的有效行动,而不是沽名钓誉,哗众取宠;七是要奖励高质高效的工作,而不是劣质低效的工作;八是要奖励合作,而不是内让。同样,惩罚也不是目的是手段,也必须讲究方式方法。对什么情况下应给予惩罚,给予何种惩罚,都必须作出明确规定;要以事实为根据,且公平施罚,言行一致;要根据行为的性质、民警的个性特点,因人而异选择处理方法,以提高惩罚的效果。三、建立和完善苦察多元化激励机制的若干设想现阶段公安机关激励机制尚未形成体系,因此笔者认为必须从研究激励的全过程人手,深人研究激励客体的需要、动机、行为、目标等要素,针对不同要素采取相应的激励措施,形成贯穿激励全过程、环环紧扣的多元化激励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和调动广大民警的主观能动性和工作积极性,促进整体目标实现。(一)从需要是不断变化发展的角度出发,努力培育民警正确的需要观。需要是产生行为的原动力,也是民警积极性的源泉。要实施有效激励,就必须动态了解、掌握并满足民警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首先,要针对现阶段普遍存在的“重物质轻精神”现象,着力加强警察职业道德教育,教育引导民普多进行纵向比较、横向比较,多与“低收人阶层”比较,以平衡的心态对待“高收人阶层”,正确处理物质与精神、索取与奉献之间的关系。其次,要引导民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通过开展各种教育活动,使民警认识到自己所担负工作的重要性,真正树立起“自己的工作是有价值、有意义”的观念,增强荣誉感和成就感。同时,要采取竞聘上岗、末位淘汰、评先评优、奖勤罚劣等措施经常激励民警的精神需要,以保持持久的原动力。再次,要根据民警需要不断变化和发展这一规律,建立与时俱进的需要引导机制,针对不同的替察群体,采取不同的激励措施,经常修整,不断完善,建立针对性强、充满时代感的激励机制。(二)从有效激发民誉满足正确需要的原动力角度出发,建立完善的动机激励机制。动机来自需要,是人的行为的直接原因。因此,公安机关必须建立完善的动机激励机制,努力激发民警对成就感、荣誉感和个人发展进步的骆动力。尤其在工作上,作为管理者对民警一是要尊重,二是要信任,让民警参与自己所从事工作的规划、组织和实施,增加民瞥的工作自主权,并使民警能够及时获得有关自己工作的信息反馈,这样就给民替提供了发挥才能的机会,使民警感到自己受到重视和尊重,从而激发民普对工作产生更强的兴趣和责任感。通过授权让民警特别是事业心强的民警承担更多工作责任,使他们感到受信任、受领导肯定,产生“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豪感,从而进一步激发起工作的积极性,更好地完成各项工作。同时,还能促使民警在工作执行过程中及时发现自己的缺陷与不足,培育民警努力学习的需要,促使民警加强学习,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三)从有效发挥民警特长和才能角度出发,建立完善的引导、控制、监份民警行为的激励机制。行为是动机的外在表现形式,动机需要必须通过行为加以表现。因此,必须注重从两个方面人手建立引导、控制、监督民警行为的激励机制。首先是岗位要求要与民警的才能相适。民警的才能如果与岗位的客观要求基本相适,工作起来就会感到得心应手,有所作为,进而强化内心驱动力,增强工作积极性。如果民警的能力相对过弱,工作起来力不从心甚至无所适从,就会渐生逃避心理,表现出对工作得过且过。如果民警的能力相对过强,即使敷衍塞贵也能应付工作,就可能滋生“大材小用、有材无用”的消极思想,表现出轻视本职工作、无所用心的行为。其次是组织氛围要与民警的个性相容。民替工作在一个组织中,如果人际关系融洽,相互之间以诚相待,不论领导还是同事都比较欣赏或者能够容纳其个性表现和特长发挥,他就会安心本职岗位,保持工作热情。反之,如果个性内向,不擅长与他人交往,游离于周围环境,而领导、同事又经常投之以白眼、冷淇甚至批评,那么他就会感到苦闷和压抑,在工作中表现出消极情绪。为此要坚持并加强岗位轮换、岗位交流等工作,为民警发挥自身特长和才能提供可能,并解除工作单调芝味对民警产生的不良影响。(四)从目标激励在激励系统中的地位出发,建立完善的目标激励机制。行为是有目的的,行为在达到预定目标前,总是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不断指向目标。目标一旦实现,总会给民警带来某种』 心理上的满足。民警的内在需要和目标实现后带来的心理上的满足相结合,能够产生强大的动机,有效激励民警行为指向目标的实现。目标越适合于民警的需要,民警的行为越表现得积极主动。建立和完善目标激励机制,必须注重抓好以下几个环节:一是目标确定要科学合理。目标要明确界定,不能因为公安机关许多工作难以量化、诸多因素复杂多变,而使制定的目标模棱两可、没有操作性。同时,要兼顾短期目标和长远目标。突出短期目标,注重长远目标。二是组织目标要与民警个人期望相融合。追求某些物质、精神的需要和期望的满足,是民警正常而普遍的心理状态。如去年以来推行的派出所等级评定工作,实现等级标准是派出所的整体目标,而广大基层民警同时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实现派出所目标的同时,达到个人预期的工作目标,或获得个人某些荣誉,或在评定中得到领导好评。民警在为实现单位目标而勤奋工作的同时,如果个人的需求也能得到相应实现,就会增强工作的信心、干劲和成就感,从而激发出强大的积极性。反之,民警的工作动力和积极性就会受到挫伤和抑制,消极情绪就可能滋长,影响工作顺利开展。三是目标实现要具有一定的挑战性。面对富有挑战性的工作,民警通过充分发挥才干有所作为时,就会产生一种自豪感,这是十分重要的激励因素。但是,不同的民警对目标难度的承受力各不相同,因此要正确掌握目标的尺度。如果目标远远超过现实,其结果会令人失望并削弱激励力量;如果目标小于现实,其结果来得过于容易,也无法调动民警的积极性;如果目标等于现实,没有进一步的激励,民警的积极性也只能维持在原有水平上。四是要使民警经常获得自身工作的反馈信息。随时让民警了解他们的工作状况和工作结果,看到自己的工作成绩,并适时地给民警以各种形式的奖励,使他们获得的奖励与其工作成绩密切相关。经常向民警反馈工作信息,能够使他们坚定努力工作就能实现工作目标的信念,这有利于民瞥经常将行为与目标进行比较,及时发现问题并随时纠正错误,减少工作的盲目性。

构建设计研究论文

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联的句子或成分排列在一起。作用:增强语言气势,增强表达效果。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句子。反复的种类: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如: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柯岩《周总理你在哪里》)(连续反复)好像失了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想,党国倒愈像一个国。(鲁迅《“友邦惊诧”论》)(间隔反复)

一篇关于《设计构建中小型企业网络》的论文第1章 绪论 第2章 需求分析 中小企业的背景 中小企业现组织结构 中小企业现有设备状况 中小企业建设的目标和原则 中小企业系统的网络系统的整体规划及拓扑图 中小企业的网络规划 中小企业的网络拓扑图 中小企业的网络设备 项目建设的要求 网络系统的整体要求 布线系统建设要求 网络系统建设要求 服务系统整体设计要求第3章 方案设计 布线系统的分析与设计 布线系统的概述 布线系统用户需求分析 安全策略的分析与设计 网络设备需求分析 防病毒系统的设计与分析 第4章 工程实施 布线系统的实施 交换机路由器的配置以及VLAN的划分 服务器与客服机端的安装和配 防病毒系统的安装与配置 网络系统中的备份第5章 网络的测试 网络系统测试 应用服务及其他系统测试 辅助测试 致谢 总结 参考文献...........可以帮你的!!!

1、基于环境行为学的特色书店设计研究 2、试论社交媒体带来的人际交往空间演变 3、高校大学生创业实验基地室内空间设计研究 4、休闲旅游背景下的乡村旧建筑改造研究 5、众创时代下的创新型孵化器建筑设计研究 6、广州地区高校学生活动中心建筑设计研究 7、城市商业中心娱乐休闲场所微区位研究 8、基于HMM和ANN混合模型的语音识别技术的研究 9、酒店“工资总额动态包干制”过程和效果研究 10、梦吧咖啡厅营销策略研究 11、高校校园边缘空间的优化方法研究 12、中国城市青年旅舍设计研究 13、功能复合化趋势下的博物馆空间组织研究 14、基于商业业态提升的古镇风貌整治 15、工业风在小空间威斯汀咖啡厅的应用 16、高校学生宿舍功能配置设计研究 17、四种类型公共场所室内PM 18、《树洞》心灵咖啡店商业计划书 19、长春市中心城区文化娱乐业空间格局演变研究 20、临颍县电影院室内设计 21、集约空间理念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22、大学图书馆非正式学习空间设计研究 23、基于互联网+背景下的茶楼商业模式转型研究 24、旧工业建筑改造为博物馆案例解析 25、环境行为学理论下的大学整体式教学楼设计研究 26、基于心理账户弹性特征下消费者行为决策的研究 27、基于街区尺度的城市休闲空间研究 28、城市自助旅游者消费行为研究 29、五星级酒店部门着装及配比设计研究 30、日本不同形态咖啡店的社会作用研究 31、色彩搭配在咖啡厅空间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32、温情治愈系动画创作模式研究 33、清大智博公司东师咖啡厅营销策略研究 34、高层总部办公建筑交往空间研究 35、娱乐的力量 36、大数据与PSPL调研法相结合的美国城市主街区公共空间调查与研究 37、“佳缘”校园文化咖啡厅联盟商业计划书 38、高校学术交流中心设计研究 39、济南市区餐饮店名研究 40、咖啡厅管理系统的分析与设计 41、城市综合性公园餐饮服务设施的规划与设计 42、餐饮空间的情景式设计方法研究 43、企业自用办公楼公共空间设计研究 44、公共建筑中人性化的服务空间 45、当代医疗建筑公共空间人性化设计的相关研究 46、广州餐饮业店名的社会语言学考察 47、高校餐饮空间多元性设计初探 48、广州市大学校园居学社区的建构研究 49、基于话题分类的汉语教学影视片段资源库构建 50、基于用户体验的咖啡厅营销推广设计研究 51、妹岛和世建筑创作的时代适应性研究 52、蒙太奇在微电影《爱在等待》中的应用 53、中原咖啡的中国市场营销策略研究 54、治愈系主题酒店室内空间设计研究 55、手办模型主题咖啡店设计研究 56、高校图书馆复合型非正式学习空间的研究 57、成都市中心区餐饮业空间结构及影响因素研究 58、丹麦当代文化建筑场所精神的营造 59、南京夫子庙历史文化街区旅游商业化研究 60、当代博物馆的复合化设计策略研究 61、大连城市中青年游戏休闲行为研究 62、语域理论视角下的幽默研究 63、博物馆教育活动研究 64、创新和成长导向下的大学校园声环境及建设策略研究 65、后现代文化背景下的文化艺术区比较研究 66、文化娱乐设施集聚区建设研究 67、研究型大学的协同创新空间设计策略研究 68、我迷故我在 69、复合空间视野下当代学术型图书馆的'行为模式与空间定位 70、商务型会所的研究 71、体现饮食文化特色的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餐饮空间构建策略及设计研究 72、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学生中心”设计研究 73、骑行行动咖啡品牌策略研究 74、北京地区星级酒店餐饮功能和空间设计研究 75、博物馆公共空间使用后评价 76、译者素养在翻实践中的体现 77、国内星级酒店餐饮空间策划与设计 78、温泉度假酒店空间设计研究 79、以行为需求为导向的广州地区大学生宿舍底层空间设计研究 80、公共建筑外部空间的公共性策略研究 81、关于茶馆休闲空间的社会功能分析 82、上海休闲娱乐区布局及设施配置研究 83、成都CF咖啡师培训学校创业计划书 84、研发型高科技园办公区的休闲空间研究 85、餐饮业员工情绪劳动、组织承诺对服务破坏的影响 86、餐饮空间室内光环境意境塑造研究 87、基于移动设备的O2O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88、高校青年教师工作压力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 89、论海口骑楼建筑文化在当代室内空间设计中的应用 90、平庸与日常的“观照”-《此处》的创作阐释 91、大学设计专业学习行为模式及交往场所研究 92、高校图书馆学习共享空间设计研究 93、城市中心区高层建筑近地空间与城市公共空间整合探研 94、现代综合医院餐饮服务空间建筑设计研究 95、城市遗产视角下的西安德福巷研究 96、高层办公建筑内部公共空间设计研究 97、岭南地区复合型文化建筑休闲空间设计研究 98、中关村科技园区公共交往空间研究 99、旅游广告中民族文化传播问题研究 100、大型博物馆主要公众服务空间设计 101、办公室设计对员工身心健康正向影响之可能性 102、基于“乐活”理念的城市滨水区游憩行为研究 103、如何提高谈话类节目的魅力-栏目《三百六十行》创作分析 104、巴黎博物馆“非展览类”公共空间功能复合化研究 105、原生装饰系统在咖啡休闲空间中的应用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