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即是《大般若经》的心髓,全部般若的精义皆设于此经,故名为《心经》。此经由浅入深地全部概括了《大品般若》的义理精要。
《大悲咒》出自“伽梵达摩”所译的《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在汉传佛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自唐代翻译《大悲心陀罗尼经》之后,《大悲咒》即广为弘传,并被纳入汉地丛林功课。
扩展资料:
《心经》通常被认为是写于西元前1世纪的贵霜帝国境内。Pine (2004)认为作者是佛教上座部二十部派之一的说一切有部的僧侣,因为《心经》最早被翻译成汉语的记载是在公元200~250年由月氏和尚支谦所译。
《大悲咒》有广、中、略三种不同的版本。现今通行的“伽梵达摩”84句《大悲咒》,其经本以《大正藏》的底本为依据,是一个变化差异较大的晚期增改本,并非“伽梵达摩”译本的原始面貌。除此类藏经外,还有一些很重要且更准确的可参考文献。
佛学问答类编(密宗第十一) 李炳南老居士解答 十一、密宗 问:金刚上师的解释如何?(永康) 答:详释甚繁,兹从略:金刚者,坚固不坏决定成就之意。佛如是,法亦如是,上师者,即至高无上之尊师也。 问:现在有几位金刚上师?(永康) 答:藏密有红黄两大派,尚有其他派,在台出家众,有黄教甘珠尔瓦呼图克图等,在家众,有红教屈文六上师等。 问:诺那上师是生于何时?圆寂于何时?是哪地方出生的?(永康) 答:诺那呼图克图,籍是西藏,生时不详,圆寂于一九三六年之时。 问:持哪一种咒最得益?(翁慧欣) 答:诸法平等,无不得益,但须契机,尤须论所修目标何在,始能检修何法。佛为医王,法为灵药,药须对症,法须切其愿也。 问:我国在何时方有使用陀罗尼经被?是否从我国西藏传入?(永康) 答:陀罗尼经被,皆系梵文,或由藏地传入。但知前清时代,王公大臣死后,奉旨赏给,而普通官民不得擅用,今则无禁矣。再往上追,无书可稽,则不可知。 问:往生咒之功用,为助往生极乐,未悉大悲咒及其他各种咒语功用为何?(蔡世芳) 答:大悲咒所用甚广,世间息灾增益,出世断惑证真,持之均得助力。他咒各有其名,顾其名可思得其义矣。若解圆义,则法法一如,可以互得其用。 问:往生咒或名“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陀罗尼”,如何解释?(永康) 答:此二名乃系一事,不过一详一略耳。兹释其繁者,“拔”是拔除,“一切业障”谓种种之罪业,生出种种之障碍,使所修难成,“根本”喻业障之深固,如树之有根,盘结坚牢。“得生净土”谓是如愿获得,生指神识托生之处,净土指极乐世界之清净国土。“陀罗尼”译为总持,乃不失成就之义,其类有四,此处单指咒陀罗尼。合讲即是此咒有二种大用,一、所有一切罪业,一切魔障,虽则如树有根,发生碍道之力,而咒力能尽拔除之,不使有余。二、且能承此咒之威力,决定得生极乐净土。 问:念往生咒是助自己往生为目的,抑是助外生多劫所结来的众怨仇超生为目的?(吕慧良) 答:一体万用,第看心及回向如何耳。 问:心经“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请为详解!(张鸣声) 答:此系咒语,按五不翻例,属于秘密不翻,区区遵之,亦不强作解释。 问:准提咒开首“稽首皈依苏悉帝”等之四句,是否持诵十遍百遍千遍,须要连续持诵,抑或开始诵一遍可亦,与及以方言白话诵之可否?(黄涵) 答:首四句为偈,下方为咒,偈诵一遍,咒或为千,亦称如仪。设欲每遍皆诵偈,亦无不可。惟以方言白话诵法下问,颇感不明来意,因偈文简单,且有梵语,如翻成白话,不善文者,不但语意未周,且必络索冗长,更感不便。 问:唵嘛呢叭咪吽六字大明咒是何意义,请详解之?(张维明) 答:此属秘密,古人有不许翻译之例(近代有解释)。盖咒忌心分别,不解其义,不起分别,易于成就。 问:大悲咒及其他咒内很多字不认识,字典内又查不出,佛学辞典又无注音符号,请朋友教,又担心发音不准,将来转教与人,更成问题,请解决!(蒋俊义) 答:密咒重师承口传,当地若无金刚上师,可向比丘僧而常持是咒者求授。若求音确,必须梵音。汉音久多讹误,如二合三合四合等音,往往读为二字三字四字,此其最著者,即单字音,亦多汉藏各省之不同,演变如是,不必拘泥矣。但得比丘传授,心存诚敬,自有灵验。 问:大悲咒之第二句,南无阿唎耶的“阿”字读什么是为准确?(唐桂兰) 答:阿字音从喉咙发,即能得其准音。 问:变食真言诵咒施食,既能使金翅鸟及饿鬼获得饱满,何以不能回向社会饥人,个个得食?(李孟泉) 答:金翅鸟性食龙,佛为救龙,故施食与鸟,此有一段公案,免赘不叙。饿鬼道本无食品,故咒变之,人道本多食品,故不须咒变。前两道皆有食品矣,其两众得食与否,尚视其有无障碍为断!鬼道目连尊者之母,食方近口,即变为火,即一例也。人不能遍得食,又何足怪。且佛家印经及拜忏等,常有刀兵饥馑,悉皆灭除,种种咒愿,又何尝不为饥人回向哉。 问:“活佛”,这个很宝贵的称呼,是否密宗的修行人,统统可以使用的,抑或要经过一种的过程,具有特别资格的密宗大德才能使用?(李永茂) 答:对于传法之金刚上师,方以此号尊之,非学密者一概可称也。 问:白衣大士咒:初称佛号三遍,后从南无佛起至波罗密止为一咒,若要连诵几十遍时,可从南无佛念起,或是遍遍都要三称佛号念起?不在佛前,在任何地方或行、立、坐、卧都可能持诵?(尤彩华) 答:只初诵三称即可。行住坐可称,卧只许心转,不宜出声,恐涉不敬也。 问:佛法是依法不依人,何以密宗要依金刚上师口传音,不依原译音。(暂梁) 答:字在纸上,会自动发音乎?不有师父,音何能准,原译之音,究属何音,能诵出乎?凡属学问,必有师承,岂独密宗。若传法者未离经义,学者依之,正是依法也。 问:密宗专门持咒效验最灵,有现身成佛的,有求功名得功名的,有求富贵得富贵的,求聪明得聪明的……现在有人依此专门持咒去买爱国奖券是可以中奖否?(潘玉泉) 答:佛法之大用,在了生脱死,次则灭罪消愆,拔苦与乐。罪愆消,苦尽拔,乐却生矣,然亦有一定之限度,非许其逞贪纵欲也。有《可许则许》一书,解说甚详,倘漫无限度,则非分之事甚多,一律许之,不独害世,恐亦不利于己。 问:持咒与念经功德,有何不同?诚如您在莲社说法“放下万缘,一句洪名”自然深信不疑,但因持咒成习,一时改不过来,尤以自认这是一种好习惯,不改可否?(张文炳) 答:上手功夫,不宜抛掉。但持咒以外,再加佛号可矣。 问:听说有学密宗的居士功夫很好,但是不吃素,请问这种行为当生能不能成就?(慧心) 答:学密吃素者甚多,并非一律吃肉,若吃肉之密宗居士果然功夫很好,自有他的成就办法,非他人所知。 问:密宗礼佛,合掌先安在顶上,又向口前一安,是什么意思?(三三) 答:密宗礼佛,同时持“嗡阿轰”三字,观想色光,即将此三字安于顶喉心三处,然后方拜,合掌安三处者,即此意也。 问:密宗供佛,有将其皈依之喇嘛,安在释加佛上者,是不是错误?(三三) 答:这是密宗的仪规,显宗是三皈依,密宗是四皈依,第一先皈依金刚师,因无师先导,而自不知三宝,故对金刚上师,恭敬第一。 问:请问真言宗(密宗)的归宿点,是否也是西方极乐世界?(维宝) 答:密宗法门甚多,其中破瓦法等即是往生极乐者,其余各有各之归宿,并不一致。 问:国人持咒是否以国语发音方为正确,若以方言发音其功用有否失效?(蔡世芳) 答:咒属密部,按规应依密宗仪式传授,必经金刚上师灌顶口授。金刚上师,皆系师承梵音,依此方为准确。但梵音并非如汉字一字一音,每多二合乃至四合,吾人念者,竟将二合念成二字,四合念成四字,甚将二合念一音,如多咒开首之“唵”,本为“乌唵”合音,读“嗡”,普遍唯读一“唵”字,学密宗者,则二合“嗡”音。据上所述,能经金刚上师口授,应读所受之音,否则但存恭敬随顺方音,不必再改国音,缘国音与梵亦不符也。 问:凡咒保持梵音不翻,神鬼听懂就能达到目的,人听不懂没有关系,可是本来咒是人作成的,听不懂念来究竟意义又不解,希望要理解重要诸咒的大意,有什么方法可求?(吕慧良) 答:能研梵文,即解其意,例普传之大悲往生药师般若等咒,亦有加注释者,不过其义不周。惟持咒之法,在于三密相应,自有不可思议力量,对方纵不懂,亦蒙其益,如乘飞机。虽不解其机构,乘之者,定能被载远游耳。 问:禅宗第一祖摩诃迦叶尊者,于结集法藏后,曾宣示“佛所制者,我等应行;佛未制者,我等莫制”。密宗乃禅宗第十四祖龙树大士所创。除托佛演述之大日及金刚顶等经外,所有一切法规仪规,均其制定。未审是否迦叶尊者所示,有无抵触?虽然凡已见性者,均可称之为佛,龙树大士亦是见性者,当然称佛。但迦叶尊者所称之佛,乃尊释尊而言,幸赐教。(赵超) 答:迦叶尊者,虽有此语,而佛所制者,亦未能一次集尽,故继续有多次之结集。至于法轨一事,师其原意,不妨随地随宜,少加权变。如中国之三衣,已与印土不同;单腿胡跪,今多不行;密宗之红色甘露,中国多以茶水代之;凡此均不可以抵触论。至云佛之一字,自有藏通别圆之区别,最显者,缘觉亦称佛,岂可与三只圆满者同日语哉! 问:请详细指示持诵大悲咒的仪式!(尤彩华) 答:持咒之规矩,必须经过金刚上师灌顶,方得传授。惟十小咒及大悲咒等,后定为丛林日课,即多不经上师传授,自己习诵。是以观想,结印诸法,已不讲究矣。但能诚敬诵持,亦有灵应!所询大悲咒之持法有三:一、为拜忏行法,此有忏本可参。二、须依金刚上师之传授,手结印、意观想、口诵咒,此之谓三密相应(一、非平时所作;二、无金刚上师不能习)。三、但存诚敬,一直念去即可,不必求仪式也。(附大悲咒普通结印法)诵时两手合掌,右大指扣在左二指之根间,再以左大指加在右大指之上,诵到“婆夜摩那娑婆诃”句,即将两小指展开;“悉陀夜娑婆诃”句,展两四指;“摩诃悉陀夜娑婆诃”句,展两中指;“悉陀喻艺室皤啰夜娑婆诃”句,展开二指;诵到最后“南无喝啰怛那哆啰夜耶”句,两中指左上右下一交插;“南无阿唎耶”句,再以两中指右上左下一交插,“婆罗吉帝,烁皤啰夜娑婆诃”句,合掌如故。此印不须上师传授,乃公开者也。 问:“密”之修习法,与印度瑜伽术部分似乎相同,如持咒,结印,坐式,修气脉,明点等何故?(李明扬) 答:佛法中之密宗,即称瑜伽宗,法相亦称瑜伽,瑜伽中文为相应之义。至于印度之瑜伽术为何,区区未闻,同异难论。至云持咒结印,坐式,气脉,明点何故,可参考前一答。各有各之含义,各有各之表显,若笼统答覆,无非取其瑜伽而已。 问:藏密之“破瓦”与“大手印”,两者在修习法上有何区别?修气脉,提明点,醒拙火是否为两者之原则共有法?(李明扬) 答:未学密者,不必问此,一法有一法之仪式,结印观想持咒,各法各别,简单说之则不解,详细说之,等于著述,亦非本栏范围。中脉与明点,虽属两事,然有联带关系。密宗注重受金刚上师之灌顶,亲依传授,不许随便谈论,以涉盗法卖法之嫌。区区于密,固有一知半解,然不作上师,故不传法。桃园大溪有传红密者,台北有传黄密者,居士有志,可往求之。 问:《显密圆通成佛心要集》卷下四四面,变食真言,念时有否手印?(郭无垢) 答:凡属密法,皆以观想结印持咒三者并行为原则,观与印必经上师亲授,方无错谬,惟书既不载,后人故只以持咒一端,但心诚作之,亦能感格也。 问:《显密圆通成佛心要集》四六面之济饿鬼谓于晨朝及一切时,白日非鬼境界济之是否得益,究应于何时为宜?(学人于晨暮各施一次)(郭无垢) 答:一切时,是不限于某时也。居士朝暮通行,有何不可。 问:济鬼施食,是否须要观想。如金刚经云“不住相布施等”施食时无杂念亦不观想可否? 答:观想与金刚经所示之“不住相布施”,意义不同,切勿误解,施食不会观想,自不必强作。但应不断持咒以除杂想,若杂想起,其所施食,即随其想而变所想之事矣。 问:贵刊有写大悲咒之感应,请录出大悲咒之念法,不知同意否?(邱福慧) 答:学咒有二法,一:依密宗仪式,受金刚上师之灌顶,然后亲口传授,学者依其音而修持,此为正规。二:传密之金刚上师,不能处处皆有,或求曾诵修之人学习,不问其读音如何,只存恭敬修持,此为方便。前者有观想,结印,拼音,可谓有“念法”,后者求长诵之人依书传音,为方便“念法”。笔答者,只能于纸上写字,不能于纸上发音。 问:据说印度有无上瑜伽经典,依法修行能即生解脱,不待来生,当今印度雪山,圣熙福难陀尊者,便是依此无上瑜伽勤修十年而获亲证圆满、光明、清净自性的。彼获证后,以慈悲度生大愿,遍设神圣生命学会于香港,南洋新加坡等地,并常以“神足通”——法身,指示各地弟子之修持法,或在诸弟子入定时显示,或在梦中显示。此事实否?又彼尊者所证何果位?(李明扬) 答:佛法多门,总括为显密二宗,瑜伽经典,即密教法也,显密各法,传授须契根器,成就皆赖修功,契机功纯者成就速,反之则成就迟,不过各法,有重自力与重二力之不同。至于心专功纯,密有感而显亦有感,密即生成就,而禅净皆是即生成就也。彼尊者区区未曾参谒,何敢妄测高深。 问: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如何唤作着魔?学佛浅说内中云:每日要诵楞严咒大悲咒,即能消灭魔障。莲友中每每遇着不顺时就退转,望详细开示 除魔之法!(林宽修) 答:道乃我心,魔亦我心,起妄即魔,显真即道。是理即道,昧理即魔,为顺逆所动即魔,不为顺逆所动即道。精进即道,退转即魔,是道魔皆在于心,不关外来。楞严咒与大悲咒,固可却魔,六字洪名岂能不却魔耶?果念到一心不乱,道尚不可名,安得尚有魔在,居士问却魔之法,即一心不乱是。 问:藏密中有中阴救度密法,其功效如何,未习密宗之人,依法行之有效否?(洁园) 答:显密功效无二理,功夫成熟,则行法有效,功夫不熟,则行法无效,效与不效,在乎行法之人,而不在法。 问:闻说:密宗的光明咒,持念的人,往生很有把握,我们修净土的学念,有益吗?是否盗法?(白张文适) 答:大灌顶光明真言,依法咒沙咒米,专为加持亡者,然持法者当亦有益。往生把握,是指被加持者,加持人不修净功,自亦不能往生。密宗规矩,经人传授,乃系正受,不名盗法。 问:修密宗“破瓦”是什么?有何妙处请指教。(陈冠仁) 答:“破瓦”,乃是开顶之法,使神识从顶而出,亲近阿弥陀佛。平素如此,临终如此,密宗中之往生净土法也。(“破瓦”有多种之法,但必须经金刚上师传授,方能修。) 问:或有持咒诵经而能梦见圣境及佛菩萨圣相,或有任持任诵均不能见到,不知其差何在?两者何属究竟?(吴明安) 答:修行人以无梦为佳,若有梦而能现圣境,亦是瑞相。但不可执着,思常得梦,初学人不解心性之理,执着恐招魔境。次问见不到者,亦有分别,如任何梦皆无自佳,倘有乱梦而无此境者,自是功夫欠专耳。 问:陀罗尼经被,用以盖死者之尸体,因值咒力,得生净土,是否要大德加持过方生效力?(李福民) 答:密宗仪式,一切皆须经过加持,方为相应。至云效力与否,是又在诚敬如何耳。 问:密宗“红密”与“黄密”此二法有何分别,学密者应学何法。(吕净安) 答:红密始自莲花生大士,多讲顿修,学者衣红,故以红教呼之。黄密始自宗喀巴大师,多主次第,学者衣黄,故以黄教呼之。应学何法,各有所长,各随其机。 问:“白衣神咒”学人疑为“外道”伪造,其实此咒是否“外道”伪造?(吕净安) 答:此咒普遍流行,然藏中未载,故说为伪。且此咒语之组织,梵汉混杂,更令人生疑。细味之,开首为诵皈依,结尾乃是回向,惟中间是咒。究其竟语为何,须求通晓梵音者证之,方能定其是外非外也。 问:学密者应受“金刚上师”传授密法。“金刚上师”是否指“活佛”。(吕净安) 答:金刚上师,有活佛为者,非活佛亦能为之。 问:密咒如军中秘密号令,不可讲解,为何“某”法师,还著有“大悲咒讲解”其中七十四句,还有七十三位神相,此实否?(吕净安) 答:秘密不翻,乃晋唐各译经大师所定,自宜顺从。某版之大悲咒增加图解,是否深解梵音,(咒不尽为梵语)有无错译,尚在其次,已显与持咒之密意不契。区区学浅,言恐无当,按依法不依人之训,莫如从古不从今也。 问:“楞严神咒”甚长难受持,如受持最后之八句“正楞严心咒”可否?受持此八句与受持全咒是否有差别?(吕净安) 答:若解圆意,八句未尝不可,闻尚有专持六字咒心者,惟须至心诚敬,而不起分别,自然感应无差。 问:三藏十二部经典是否包括“密乘”?(李明扬) 答:包括有密部。 问:“密宗”法门是否为释尊亲口所宣,若是则据何经典?(李明扬) 答:密部法门甚多,有佛说者,有祖说者,有载藏经中,有未经翻译而为西来之上师口传者。 问:蒙山施食经文中所念的“佛子所造诸恶业”是什么意思?(江宽玉) 答:此为华严经中之一偈,后人取作忏悔之用。蒙山施食,原为救济饿鬼,彼等罪业所障,故咽细喷火,不闻水名。念此偈者,意为先与求忏消罪去障,然后与食,方能入咽也。 问:蒙山施食如果没有法师领导,在家二众可如法举行否?(翟孟秋) 答:蒙山施食,系密宗之法,有观想结印,本重师传,如得其法,行时不限缁素。但作佛事,要在至诚,徒尚表面,且恐有慢法之咎。 问:暮课所念的蒙山施食,请大德劳心慈悲说明蒙山施食的原因及其意义吧?(弘宗师) 答:蒙山乃四川之山,宋时有不动法师,驻锡修道,师以诵持功德,常回向六道,而鬼狱两道饥渴最苦,特依密宗诸法,咒施水食,以济其苦,此原因之大意也。 问:持大悲咒时应作如何观想?(翟孟秋) 答:凡咒皆有观想,专修密者作之,各有其师父,不受金刚上师灌顶者,不得而知,但一心诚敬,即有感应。大悲咒十小咒等,久成秘密公开,只要恭诵便佳,不必观想。 问:佛前供养之茶水表布施,涂香表持戒,花表忍辱,香表精进,烛表智慧,饼果表禅定。此理何在?(何美枝) 答:水性长流普润,滋生万物,故表布施。涂香去垢,身心清凉,故表持戒。花开如笑,如无瞋容,故表忍辱,香遭焚烧,其馨愈远,故表精进。烛灯光明,照除黑暗,故表智慧。饼果食品,道者禅作资粮,故表禅定。 问:夫子曾修密有年,敢问是否有解宿怨冤咒语,若有未拜金刚上师,可否持念?后学怨憎会苦实大重。(李定超) 答:法法平等,一体万用,各经各咒,皆能解冤。密咒亦多公开者,但能诚心,可不经上师灌顶。若不诚心,虽灌顶而无益,心存结冤,虽诵密咒,冤亦不解。 问:密宗不戒口,仍可吃荤,其理何在?(吴任辉) 答:台端既未学密,言之亦恐难解。而密宗亦非全不素食,各言各事为佳。 问:昔日释迦如来运用佛顶神咒力消摩登伽女的爱欲心,令她成精进林,今日之下,何以没有高僧大德也用神咒力来消众生的爱欲心,使一般众生精进道力坚固呢?(周慧德) 答:爱憎二心,乃生相无明之我,非有大精进之功,恐不易断。密咒加持而消,实须具种种因缘,而后得以成就,非只一咒即消也,应仔细研经,当知其然。以咒力论,亦是佛之咒力,今虽有持密之高僧大德,而其成就尚未证佛,其咒力自然不能比佛。居士尚是自己精进为是,不必侥幸希望他力。 问:咒语,凡人不知其真义,常读何益?再此咒语,译此字音不一致,何取?何从?对于读咒得益,有无妨碍?(郝传森) 答:咒语乃密宗之法,其语不专属梵文,闻六道之语皆有之,故不主翻译。法重于口授其音,不起分别,此外再结印观想,三者和合,主诚主一,诚则能感,一则能应也。世界语系复杂,翻译音不尽同,并不为怪,即今日之中英翻译,亦是大同小异。必求不至大错,须通梵文,否则诚心诵之可耳。 问:佛教密宗六字大明咒“唵嘛呢叭咪吽”及“唵哑吽”外道为什么利用此咒作为符,为人安宅治病等用。(吕理由) 答:若言密宗,虽佛教徒,而未入坛灌顶受法者,亦多不解所以,况乎外道。大凡习外道者,多系不学昧理之人,彼之举动,亦不能以理推度。 问:六字大明神咒如受持者,应念何音,念诵时与“末法中一字心咒”合念可否?念时有否手印?(吕理由) 答:第一字原为乌唵之二合,读如嗡音,今取半音,显然不对。余须凭金刚上师之口传,长短高低转变,大同小异,学者但依上师口音为对,不依则否。但此六字虽密,等于显传。只诚心诵去即妥,凡咒皆结印,未学者则不必。再云一字心咒,应知一字者数种,未曾说名,无从依答,惟一种咒诵毕,再接诵一种,并无不可。 问:瑜伽一术,性命双修,即生能得许多成就,颇能迎合时下一般智识份子“科学求证”的心理,祈社长尽量设法大力提倡之。(李明扬) 答:佛法即是佛法,本有独立之精神,不必依傍他学而存在,何必牵扯科学。宇宙问学,凡体系不紊者,皆曰科学,不过于头上冠以附号以别之而已,岂必物质研究,方名科学。佛法体系尤精,亦是科学,居士但知瑜珈合科学,殊不知禅净唯识,都不在科学外也。至于台嘱提倡瑜珈一节,惜敝社同人,于此仅知皮毛,故觉难以为言也,祈谅。网址请参见
心经的原文及解释 《心经》是一本佛教徒必读,必知的.一本经典佛经。全称《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梵文略称《般若心经》或《心经》。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心经的原文及解释,欢迎来参考! 心经全文: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翻译文: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菩萨。即能修之人。甚深般若。即所修之法。照见五蕴皆空。则修之之方。度一切苦厄。则修之实效也。以此菩萨。从佛闻此甚深般若。即思而修之。以智慧观。返照五蕴内外一空。身心世界洞然无物。忽然超越世出世间。永离诸苦。得大自在。由是观之。菩萨既能以此得度。足知人人皆可依之而修矣。是故世尊特告尊者。以示观音之妙行。欲晓诸人人也。吾人苟能作如是观。若一念顿悟自心本有智慧光明如此广大灵通。彻照五蕴元空。四大非有。有何苦而不度。又何业累之牵缠。人我是非之强辩。穷通得失之较计。富贵贫贱之可婴心者哉。此上乃菩萨学般若之实效也。言五蕴者。即色受想行识耳。然照乃能观之智。五蕴即所观之境。皆空则实效也。 舍利子。 此佛弟子之名也。然舍利亦梵语。此云鹙也。此鸟目最明利。其母目如之。故以为名。此尊者乃鹙之子也。故云舍利子。在佛弟子中。居智慧第一。而此般若法门。最为甚深。非大智慧者不能领悟。故特告之。所谓可与智者道也。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此正对鹙子释前五蕴皆空之意。而五蕴中先举色蕴而言者。色乃人之身相也。以其此身人人执之以为己有。乃坚固妄想之所凝结。所谓我执之根本。最为难破者。今入观之初。先观此身四大假合。本来不有。当体全空。内外洞然。不为此身之所笼罩。则生死去来。了无挂碍。名色蕴破。色蕴若破。则彼四蕴可渐次深观。例此而推矣。而言色不异空者。此句破凡夫之常见也。良由凡夫但认色身。执为真实。将谓是常。而作千秋百岁之计。殊不知此身虚假不实。为生老病死四相所迁。念念不停。以至老死。毕竟无常。终归于空。此犹属生灭之空。尚未尽理。良以四大幻色。元不异于真空耳。凡夫不知。故晓之曰色不异空。谓色身本不异于真空也。空不异色者。此句破外道二乘断灭之见也。因外道修行。不知身从业生。业从心生。三世循环。轮转不息。由不达三世因果报应之理。乃谓人死之后。清气归天。浊气归地。一灵真性还乎太虚。苟如此说。则绝无报应之理。而作善者为徒劳。作恶者为得计矣。以性归太虚。则善恶无征。几于沦灭。岂不幸哉。孔子言曰。游魂为变。故知鬼神之情状。此正谓死而不亡者。乃轮回报应之理昭然也。而世人不察。横为断灭。谬之甚耳。然二乘虽依佛教而修。由不达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不了生死如幻如化。将谓三界之相以为实有。故观三界如牢狱。厌四生如桎梏。不起一念度生之心。沈空滞寂。沦于寂灭。故晓之曰空不异色。谓真空本不异于幻色。非是离色断灭之空。正显般若乃实相真空耳。何也。以般若真空。如大圆镜。一切幻色。如镜中像。苟知像不离镜。则知空不异色矣。此正破二乘离色断灭之空。及外道豁达之空也。又恐世人将色空二字话为两橛。不能平等一如而观。故又和会之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耳。苟如此观。知色不异空。则无声色货利可贪。亦无五欲尘劳可恋。此则顿度凡夫之苦也。苟知空不异色。则不起灭定而现诸威仪。不动本际而作度生事业。居空而万行沸腾。涉有而一道清净。此则顿超外道二乘之执也。苟知色空平等一如。则念念度生不见生之可度。心心求佛不见佛果可求。所谓圆成一心无智无得。此则超越菩萨而顿登佛地彼岸者也。即此色蕴一法能作如是观。则其四蕴应念圆明。正如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脱。故云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也。诚能如是。则诸苦顿断。佛果可至。彼岸非遥。只在当人一念观心成就耳。如此之法。岂非甚深者哉。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此又恐世人以生灭心。错认真空实相般若之法。而作生灭垢净增减之解。故召尊者以晓之曰。所言真空之实相者。不是生灭垢净增减之法也。且生灭垢净增减者。乃众生情见之法耳。而我般若真空实相之体。湛然清净。犹若虚空。乃出情之法也。岂然之哉。故以不字不之。谓五蕴诸法。即是真空实相。一一皆离此诸过也。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此乃通释般若所以离过之意。谓般若真空所以永离诸过者。以此中清净无物。故无五蕴之迹。不但无五蕴。亦无六根。不但无六根。亦无六尘。不但无六尘。亦无六识。斯则根尘识界。皆凡夫法。般若真空。总皆离之。故都云无。此则离凡夫法也。然般若中。不但无凡夫法。亦无圣人法。以四谛十二因缘六度等。皆出世三乘圣人之法也。苦集灭道四谛。以厌苦断集慕灭修道。乃声闻法也。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乃十二因缘流转门。即苦集二谛。无明尽至老死尽。乃还灭门。即灭道二谛。此缘觉所观法也。般若体中本皆无之。极而推之。不但无二乘法。亦无菩萨法。何也。智即观智。乃六度之智慧能求之心。得即佛果。乃所求之境。然菩萨修行。以智为首。下化众生。只为上求佛果。良以佛境如空无所依。若以有所得心而求之。皆非真也。以般若真空体中本无此事。故曰无智亦无得。无得乃真得。方得为究竟耳。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 良由佛果以无得而得。故菩萨修行依般若而观。然一切诸法本皆空寂。若依情想分别而观。则心境缠□。不能解脱。处处贪着。皆是挂碍。若依般若真智而观。则心境皆空。触处洞然。无非解脱。故云依此般若故心无挂碍。由心无挂碍。则无生死可怖。故云无有恐怖。既无生死可怖。则亦无佛果可求。以怖生死求涅盘。皆梦想颠倒之事耳。圆觉云生死涅盘犹如昨梦。然非般若圆观。决不能离此颠倒梦想之相。既不能离颠倒梦想。决不能究竟涅盘。然涅盘亦梵语。此云寂灭。又云圆寂。谓圆除五住。寂灭永安。乃佛所归之极果也。意谓能离圣凡之情者。方能证入涅盘耳。菩萨修行。舍此决非真修也。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谓不但菩萨依此般若而修。即三世诸佛。莫不皆依此般若。得成无上正等正觉之果。故云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此梵语也。阿云无。耨多罗云上。三云正。藐云等。菩提云觉。乃佛果之极称也。由此而观。故知般若波罗蜜多。能驱生死烦恼之魔。故云是大神咒。能破生死长夜痴暗。故云是大明咒。世出世间无有一法过般若者。故云是无上咒。般若为诸佛母。出生一切无量功德故。世出世间无物与等。惟此能等一切。故云是无等等咒。所言咒者。非别有咒。即此般若便是。然既曰般若。而又名咒者。何也。极言神效之速耳。如军中之密令。能默然奉行者。无不决胜。般若能破生死魔军决胜如此。又如甘露。饮之者能不死。而般若有味之者。则顿除生死大患。故云能除一切苦。而言真实不虚者。以示佛语不妄。欲人谛信不疑。决定修行为要也。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 由其般若实有除苦得乐之功。所以即说密咒。使人默持。以取速效耳。 揭谛 揭谛 波罗揭谛 波罗僧揭谛 菩提萨婆诃。 此梵语也。前文为显说般若。此咒为密说般若。不容意解。但直默诵。其收功之速。正在忘情绝解不思议之力耳。然此般若所以收功之速者。乃人人本有之心光。诸佛证之以为神通妙用。众生迷之以作妄想尘劳。所以日用而不知。自昧本真。枉受辛苦。可不哀哉。苟能顿悟本有。当下回光返照。一念熏修。则生死情关忽然隳裂。正如千年暗室。一灯能破。更不别求方便耳。吾人有志出生死者。舍此决无舟筏矣。所谓滔滔苦海中。般若为舟航。冥冥长夜中。般若为灯烛。今夫人者。驱驰险道。泛滥苦海。甘心而不求此者。吾不知其所归矣。虽然。般若如宵练。遇物即断。物断而不自知。非神圣者不能用。况小丈夫哉。 心经的原文及解释 《心经》是一本佛教徒必读,必知的.一本经典佛经。全称《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梵文略称《般若心经》或《心经》。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心经的原文及解释,欢迎来参考! 心经全文: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翻译文: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菩萨。即能修之人。甚深般若。即所修之法。照见五蕴皆空。则修之之方。度一切苦厄。则修之实效也。以此菩萨。从佛闻此甚深般若。即思而修之。以智慧观。返照五蕴内外一空。身心世界洞然无物。忽然超越世出世间。永离诸苦。得大自在。由是观之。菩萨既能以此得度。足知人人皆可依之而修矣。是故世尊特告尊者。以示观音之妙行。欲晓诸人人也。吾人苟能作如是观。若一念顿悟自心本有智慧光明如此广大灵通。彻照五蕴元空。四大非有。有何苦而不度。又何业累之牵缠。人我是非之强辩。穷通得失之较计。富贵贫贱之可婴心者哉。此上乃菩萨学般若之实效也。言五蕴者。即色受想行识耳。然照乃能观之智。五蕴即所观之境。皆空则实效也。 舍利子。 此佛弟子之名也。然舍利亦梵语。此云鹙也。此鸟目最明利。其母目如之。故以为名。此尊者乃鹙之子也。故云舍利子。在佛弟子中。居智慧第一。而此般若法门。最为甚深。非大智慧者不能领悟。故特告之。所谓可与智者道也。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此正对鹙子释前五蕴皆空之意。而五蕴中先举色蕴而言者。色乃人之身相也。以其此身人人执之以为己有。乃坚固妄想之所凝结。所谓我执之根本。最为难破者。今入观之初。先观此身四大假合。本来不有。当体全空。内外洞然。不为此身之所笼罩。则生死去来。了无挂碍。名色蕴破。色蕴若破。则彼四蕴可渐次深观。例此而推矣。而言色不异空者。此句破凡夫之常见也。良由凡夫但认色身。执为真实。将谓是常。而作千秋百岁之计。殊不知此身虚假不实。为生老病死四相所迁。念念不停。以至老死。毕竟无常。终归于空。此犹属生灭之空。尚未尽理。良以四大幻色。元不异于真空耳。凡夫不知。故晓之曰色不异空。谓色身本不异于真空也。空不异色者。此句破外道二乘断灭之见也。因外道修行。不知身从业生。业从心生。三世循环。轮转不息。由不达三世因果报应之理。乃谓人死之后。清气归天。浊气归地。一灵真性还乎太虚。苟如此说。则绝无报应之理。而作善者为徒劳。作恶者为得计矣。以性归太虚。则善恶无征。几于沦灭。岂不幸哉。孔子言曰。游魂为变。故知鬼神之情状。此正谓死而不亡者。乃轮回报应之理昭然也。而世人不察。横为断灭。谬之甚耳。然二乘虽依佛教而修。由不达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不了生死如幻如化。将谓三界之相以为实有。故观三界如牢狱。厌四生如桎梏。不起一念度生之心。沈空滞寂。沦于寂灭。故晓之曰空不异色。谓真空本不异于幻色。非是离色断灭之空。正显般若乃实相真空耳。何也。以般若真空。如大圆镜。一切幻色。如镜中像。苟知像不离镜。则知空不异色矣。此正破二乘离色断灭之空。及外道豁达之空也。又恐世人将色空二字话为两橛。不能平等一如而观。故又和会之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耳。苟如此观。知色不异空。则无声色货利可贪。亦无五欲尘劳可恋。此则顿度凡夫之苦也。苟知空不异色。则不起灭定而现诸威仪。不动本际而作度生事业。居空而万行沸腾。涉有而一道清净。此则顿超外道二乘之执也。苟知色空平等一如。则念念度生不见生之可度。心心求佛不见佛果可求。所谓圆成一心无智无得。此则超越菩萨而顿登佛地彼岸者也。即此色蕴一法能作如是观。则其四蕴应念圆明。正如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脱。故云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也。诚能如是。则诸苦顿断。佛果可至。彼岸非遥。只在当人一念观心成就耳。如此之法。岂非甚深者哉。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此又恐世人以生灭心。错认真空实相般若之法。而作生灭垢净增减之解。故召尊者以晓之曰。所言真空之实相者。不是生灭垢净增减之法也。且生灭垢净增减者。乃众生情见之法耳。而我般若真空实相之体。湛然清净。犹若虚空。乃出情之法也。岂然之哉。故以不字不之。谓五蕴诸法。即是真空实相。一一皆离此诸过也。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此乃通释般若所以离过之意。谓般若真空所以永离诸过者。以此中清净无物。故无五蕴之迹。不但无五蕴。亦无六根。不但无六根。亦无六尘。不但无六尘。亦无六识。斯则根尘识界。皆凡夫法。般若真空。总皆离之。故都云无。此则离凡夫法也。然般若中。不但无凡夫法。亦无圣人法。以四谛十二因缘六度等。皆出世三乘圣人之法也。苦集灭道四谛。以厌苦断集慕灭修道。乃声闻法也。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乃十二因缘流转门。即苦集二谛。无明尽至老死尽。乃还灭门。即灭道二谛。此缘觉所观法也。般若体中本皆无之。极而推之。不但无二乘法。亦无菩萨法。何也。智即观智。乃六度之智慧能求之心。得即佛果。乃所求之境。然菩萨修行。以智为首。下化众生。只为上求佛果。良以佛境如空无所依。若以有所得心而求之。皆非真也。以般若真空体中本无此事。故曰无智亦无得。无得乃真得。方得为究竟耳。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 良由佛果以无得而得。故菩萨修行依般若而观。然一切诸法本皆空寂。若依情想分别而观。则心境缠□。不能解脱。处处贪着。皆是挂碍。若依般若真智而观。则心境皆空。触处洞然。无非解脱。故云依此般若故心无挂碍。由心无挂碍。则无生死可怖。故云无有恐怖。既无生死可怖。则亦无佛果可求。以怖生死求涅盘。皆梦想颠倒之事耳。圆觉云生死涅盘犹如昨梦。然非般若圆观。决不能离此颠倒梦想之相。既不能离颠倒梦想。决不能究竟涅盘。然涅盘亦梵语。此云寂灭。又云圆寂。谓圆除五住。寂灭永安。乃佛所归之极果也。意谓能离圣凡之情者。方能证入涅盘耳。菩萨修行。舍此决非真修也。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谓不但菩萨依此般若而修。即三世诸佛。莫不皆依此般若。得成无上正等正觉之果。故云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此梵语也。阿云无。耨多罗云上。三云正。藐云等。菩提云觉。乃佛果之极称也。由此而观。故知般若波罗蜜多。能驱生死烦恼之魔。故云是大神咒。能破生死长夜痴暗。故云是大明咒。世出世间无有一法过般若者。故云是无上咒。般若为诸佛母。出生一切无量功德故。世出世间无物与等。惟此能等一切。故云是无等等咒。所言咒者。非别有咒。即此般若便是。然既曰般若。而又名咒者。何也。极言神效之速耳。如军中之密令。能默然奉行者。无不决胜。般若能破生死魔军决胜如此。又如甘露。饮之者能不死。而般若有味之者。则顿除生死大患。故云能除一切苦。而言真实不虚者。以示佛语不妄。欲人谛信不疑。决定修行为要也。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 由其般若实有除苦得乐之功。所以即说密咒。使人默持。以取速效耳。 揭谛 揭谛 波罗揭谛 波罗僧揭谛 菩提萨婆诃。 此梵语也。前文为显说般若。此咒为密说般若。不容意解。但直默诵。其收功之速。正在忘情绝解不思议之力耳。然此般若所以收功之速者。乃人人本有之心光。诸佛证之以为神通妙用。众生迷之以作妄想尘劳。所以日用而不知。自昧本真。枉受辛苦。可不哀哉。苟能顿悟本有。当下回光返照。一念熏修。则生死情关忽然隳裂。正如千年暗室。一灯能破。更不别求方便耳。吾人有志出生死者。舍此决无舟筏矣。所谓滔滔苦海中。般若为舟航。冥冥长夜中。般若为灯烛。今夫人者。驱驰险道。泛滥苦海。甘心而不求此者。吾不知其所归矣。虽然。般若如宵练。遇物即断。物断而不自知。非神圣者不能用。况小丈夫哉。
凡夫到成佛的经典“菩提道次第”一书“掌中解脱”
心理分析可以做好心理治疗;能够完善心理教育;能够帮助自我个性发展。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关于自我分析的心理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自我心理分析》
摘要:当代大学生正处于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正在迅速走向成熟又未完全成熟,世界观和人生观正在形成,他们不停地思考,选择和探索,难免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所以,正确的自我心理分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比较法、经验法、反省法来认识自我,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养成科学的生活方式,加强自我心理调节,学会完善自我。
关键词:自我分析 心理问题 心理健康
一、引言
本次研究以“我”为研究对象,通过比较法、经验法、反省法来审视研究自己的心理,发现存在的问题,以自己的成长经历为出发点分析其形成的原因,并根据研究结果制定完善自我的方案。
二、自我分析
现代人有很多文化经验,科学知识,可说无所不知,但却少自知。而自知乃是一个自我意识发展的基础。美国心理学家Jone和Hary提出关于人自我认识的窗口理论,被称为乔韩窗口理论。他们认为人对自己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因为每个人的自我都有四部分:公开的自我,盲目的自我,秘密的自我和未知的自我。通过与他人分享秘密的自我,通过他人的反馈减少盲目的自我,人对自己的了解就会更多更客观。这次我也对自己的心理状态进行了一番分析。
自我分析的方法
比较法——从我与人的关系认识自我
他人是反应自我的镜子,与他人交往,是个人获得自我认识的重要来源。我们先从家庭中的感情扩展到外面的友爱关系,进入社会有体验到人与人之间的利害关系。有自知之明的人能从这些关系中用心向别人学习,获得足够的经验,然后按照自己的需要去规划自己的前途,但是通过和人比较认识自己应该注意比较的参照物。
经验法——从我与事的关系认识自我
从我与事的关系认识自我即我从做事的经验中了解自己。成败得失,其经验的价值也因人而异。对聪明又善用智慧的人来说,成功失败的经验都可以促进他再成功,因为他们了解自我,有坚强的人格精神,善于学习,因而可以避免再重蹈覆辙;而对于某些自我比较脆弱的大学生,失败的经验更使其失败。
反省法——从我与己的关系中认识自我
经常反省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点滴表现,总结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找出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古人曰:“吾日三省吾身”。从我与己的关系中认识自我,看似容易,实则困难。自我观察无疑是一个好方法,自我观察是我们教育自己,自我提高的重要途径。
自我心理分析
心理困惑和问题
一、学习方面
在平常的学习或是工作中,我总会认真,严谨的完成应该完成的任务,尽量做到完美,但是,与此同时,我总是不断追求新的东西,然后坚持不了一段时间,就会打退堂鼓,也就是说干什么事情都是“三分钟热度”,不能够下定决心,坚持下去。而且作为一名大学生,我有着很多女大学生的通病:在专业志向上比较麻木,对将来事情考虑的较少,对专业修养的培养一般是被动的接受知识,专业综合知识的来源基本上是老师讲的和同学议论的东西。基本因循老师的教学内容,认为将来的事到时候再说。对专业、事业成功者的先例,不会受到什么鼓舞,觉得太高太远,特别是对男生的成功事例觉得隔自己太远。但是我在专业学习上还是很努力的,上课的时候会坐在前排仔细记笔记,对老师的课堂演示很注意,作业按老师的进程去做。我在校学习专业知识基本上不会以自己的兴趣做转移,在校内只是按照学校老师的安排完成作业不怎么管它将来的实际用途。
二、情绪方面
我是一个十分乐观的人,不论是在初中、高中、还是大学,身边的朋友总是说我好像从来没有发过什么脾气,一直笑着,难道我真的是没有烦恼吗?其实苦恼啊、烦恼啊是肯定存在的,不过我坚信:只要笑一笑,没什么大不了。何况整天愁眉苦脸的也并不能解决问题,反而还会影响身边人的心情。不是常说船到桥头自然直吗。对于生活中的变化和各种问题,我一般也能比较沉着的应对,但遇到重大挫折是,或在紧急状况下,难免会有一些情绪波动,不能较好的协调自己的想法和别人想法,一方面,虽对事物有自己的判断和想法,但很可能会人云亦云;另一方面,也有时候不听别人的意见,会固执己见。我心气平和,坦然宁静,容易适应环境,知足常乐。既不过于保守,也不过于激进,一般情况下,有较好的自制力,比较尊重礼俗,少数情况下,也可能会情绪失控或有所懈怠。通常所体验到的紧张程度和大多数人差不多,一般都能保持心情平和,在遇到重大挑战或紧急情况时,也可能会比较紧张。
三、人际交往
大学是一个尽展人生风采的舞台,而恰巧在刚入校时,我还带有一定高考失利的情绪,以至于我不愿去参加太多社团活动,因为我想好好学习,多看书,考个好点的研究生院,可是慢慢的,我发现大学和中学是不同的,这里的学生有着更多的自由,这就意味着我周围的同学不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高中生了,况且大家的学习目标都由原来的追求高分变成只求不挂科了。图书馆里的藏书对我也是个很大的诱惑,我在兼顾专业课的同时开始翻阅一些哲学、文学类的书籍。
学校的宿舍是六人间,可能是因为大家脾性相投,生活习惯相似,我和室友相处的很好,关系融洽、人际和谐。也就是在与大家相处的过程中,我对自己有了更深的认识,我做事认真负责,有较强的毅力,并且能很好的觉察到他人的情绪变化,与他人较好的相处。我始终认为,人性会有一些优点和弱点,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对人的要求不能太苛求完美,我相信每个人的行为背后都有其原因,只要站在对方的角度上按照他的思维方式去考虑,很多一开始我们认为不可理解的行为就都变得可以理解了。对于生活中碰到的感到不友好的人,我觉得自己还是比较容易看淡这些事情,毕竟每个人是不同的,矛盾不可避免,没必要和他们理论或是在背后议论他们,这种做法既不能让自己痛快,更不能让他们意识到自己某些方面的缺陷并加以改正,只会最后让矛盾加剧,大家大眼瞪小眼,一见面就总是有浓浓的火药味,这又是何必呢。
总的来说,我是比较热情开朗,很容易和他人交往的。不会斤斤计较,对于别人的批评也能欣然接受。交际处于中等水平,像大多数人一样,在通常的交际中,都能表现的轻松,但有时在周围的人都不熟悉的环境下,也会认生,也有可能保持沉默。客观理智,注重现实,但是有时可能会少许冷漠。一般情况下,倾向于认为他人是真诚的、值得信任的,但是对有些人或事也会保持一定的警惕。待人比较真诚,但也不至于过于感情用事,比较认同“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的说法。
朋友们都说我最大的特点是待人真诚,开朗友好,有爱心,有责任心。我很喜欢试着用社会心理学的一些理论来解释身边的现象。随着我对心理学的了解逐渐深入,我发现心理学是很有意思并且是很有用的,我羡慕像张厚粲先生那样的心理学大家,也越来越强烈的意识到人是应该有所追求、不断拼搏的。
产生原因
一、学习及情绪方面
浅层分析
1. 太难了所以学不会
2. 太耗时间所以不想学
3. 没有相关知识技能所以无法学
4. 害怕别人知道自己做不好所以不轻易学
深层分析
1. 完美主义
所有事情都要达到一个很高的境界,要一次做好,所以不愿意匆忙开始,要万事俱备才行,所以造成了拖延症的习惯。
2. 抵制与敌意
某个老师对学生的态度太差了或者是某个老师讲课只是照着书本念,所以不高兴学他的课。
3. 容易颓废
任务太难了,或者别人都没有做那我也不用做了,不能忍受持续做一件事,所以放到明天再做吧,但是到了明天,还是不想做,有继续往后退。
二、人际交往方面
1.客观因素
首先是家庭的影响。我是一个独生女。不可否认,很多独生子女步人大学后就表现出独立生活能力差,为人处事、与人沟通的能力差。再加之有些大学生所处的群体环境一般,又不善于自我疏导,长此以往形成了孤独心理。其次是环境变化的影响。进入大学,原来相对稳定、熟悉的环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大学开放的学习环境和较为宽松的管理模式,不仅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文化修养、行为方式等方面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且更为重视和强调个人的兴趣和发展。加之接触的老师、同学来自不同的省份和地区,语言、生活习惯等方面有很大不同,这就要求大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人际交往能力去适应全新的环境。但由于交往能力有限、交往方法不当,在人际交往中很容易导致失败,交往失败的影响又使得一些人把交往看成是一种负担,渐渐地使人变得封闭自己或上网寻找慰藉,从而忽视与同学、朋友、教师之间人际交往活动。
2.主观原因
生活在大学校园中的大学生受教育程度和文化修养基本相近,一般来说,我们之间没有根本的利益冲突,因而人际交往问题受社会、文化因素影响相对较小,而受大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则较大。一是社会认知不当。社会认知主要包括自我认知和对他人的认知。大学时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变化最强烈、最明显的时期之一,我们正处在长身体、学知识、探索并确定人生之路的发展阶段,因而难以正确全面认识自己、评价自己,不能正确与别人进行比较,有些学生专拿自己的短处与别人的长处相比较,越比越气,由此形成自卑心理。在对他人认知方面,由于认知偏差的影响,大学生存在着简单化、情绪化、主观性强等特点,容易对别人产生“信任危机”,从而影响人际之间的正常交往。二是遭受挫折,归因不当。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在工作学习中每个人都会遭遇挫折,但如果不能正确归因,挫折的消极影响就会成为人际交往障碍的原因。有时在众人面前发言屡遭冷淡和交往效果不如意,就埋怨哀叹自己天生不善交往,是个招人烦、惹人厌的倒霉蛋。以后遇到类似场合,就会逃避,远离群体。
如何处理和应对
一、学习及情绪方面
1. 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有了学习兴趣就能够自觉地跃入浩瀚的知识海洋里遨游,吸取新知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已提高自身素质,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保持乐观的情绪和良好的心态,当遇到悲伤和忧愁的事情要学会自我调节,适度地表达和控制情绪,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喜不狂,忧不绝。
3. 保持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包括生存环境、学习环境、校园环境等。
4.培养更多元化的兴趣爱好并加以发展,要发扬持之以恒的精神,选择了的事情就要坚持到底。
二、人际交往方面
1.要改变社交观念,不能把必要交往看作是浪费时间,耽误学习,而应看作是扩展视野、增强心理健康的必要手段。
2.要扩大交际范围,只要对学习、思想有所启发,都要乐于接触,形成立体的良好的人际关系。
3.要多渠道交往,利用业缘圈、地缘圈、趣缘圈以及郊游、联欢、寒暑假、社会调查等加强交往实践。
4.尽量发扬自己的优点,用自己开朗乐观的心态去感染周围的人,诚心与人交往,用心与人交流。
三、结束语
通过对自己的全面分析,我更加明白了自身的优缺点,也有了明确的完善自我的方案,让我明确了今后的路途中应该注意哪方面的问题,也让我对自己未来的人生规划有了更加清晰的想法。
四、参考文献
[1]张忠明,张晓林,大学新生心理问题浅析[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5,(03)
[2]卢晓红.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相关因素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2,110(6).
[3]何维林,李哲等.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对策[J].中国健康教育,2004(8):47-48.
大学生负面情绪危害及应对论文
在学习、工作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论文吧,论文的类型很多,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技论文、成果论文等。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论文感到非常苦恼吧,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大学生负面情绪危害及应对论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摘要: 当代大学生表现欲强,但心理素质较差,容易陷入情绪困扰。大学生情绪具有稳定性和波动性、复杂性和层次性、冲动性和理智性、外显性和内隐性两极性的鲜明特征,有时也会引起焦虑、自卑、怨恨、嫉妒等一系列的负面情绪。负面情绪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导致大学生难以营造个体与他人之间的融洽关系,扼杀大学生的创造性,导致破坏性或攻击性行为的发生。恰当运用情绪宣泄、情绪转移和情绪升华法,能够有效矫治大学生的负面情绪,促使大学生心理健康、人格健全。
关键词: 大学生;负面情绪;矫治
一、当代大学生情绪的基本特征
人类在认识外界事物时,会产生相应的态度和行为反映,称之为情绪。情绪与人的需要和态度有关,是区别于认知活动的,并带有十分显著特异性的心理过程,诸如体验、生理模式、评价等。所以,情绪是个体认识外界事物与环境时大脑的一种主观感受状态,并常常伴有一定部位的生理激活,为情绪的发生和活动提供能量,进而情绪得以释放,形成一定的外部行为。两极性是大学生情绪的鲜明特征,两极性是指大学生的情绪摇摆不定,跌宕起伏,容易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这是由大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决定的,是生理、心理、社会诸因素矛盾冲突的结果。
1.稳定性和波动性。
随着知识水平的积累和社会阅历的丰富,大学生的认知水平在不断提高,对自己的情绪有了一定的控制能力,但是,同成年人比起来,大学生情绪仍然起伏较大,时而积极,激情澎湃,豪情万丈,时而消极,萎靡不振,沉默不语。学习成绩的优劣、同学关系的好坏、奖学金的多少等等,都会引起大学生情绪不同程度的波动。
2.复杂性和层次性。
大学生的情绪心理发展过程有明显的层次性,但同时又是复杂交错的。大学生在心理上依然处于“断乳期”,心理逐渐成熟但尚未完全成熟。他们对未来充满信心,追求爱情,渴望友谊,但是大学的竞争和压力较大,容易受到外界人、事等因素的干扰,因而大学生的情绪表现为一定的复杂性和层次性。
3.冲动性和理智性。
心理学家霍尔认为,青年时期正处于从“蒙昧时代”向“文明时代”演化的过渡时期,其特点是动摇的、起伏的,他把这一时期称为“暴风骤雨时期”。当代大学生由于知识水平、认知水平的提高,自控能力已经得到了较高程度的发展,在大多数情况下能够理性思考问题、自我约束和调节,但大学生在外界的刺激下很容易感情用事,情绪激动,不可控制,进而引发冲动性的行为。
4.外显性和内隐性。
当代大学生多为“90后”,成长在一个速度、危机、多变的信息时代,他们很容易获得各方面的信息,且他们中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往往容易以自我为中心,心理脆弱,耐挫能力不足,对外界的刺激反应迅速敏感,情绪表达比起成年人更为直接和外露,喜、怒、哀、乐常喜形于色。尽管他们心理逐渐成熟,社会性逐渐完成,有时能够根据特有规范、目标来表达自己的情绪,但有时又故意掩饰、隐藏自己的真实情感和感受,从而使得自己的情绪与内部体验表现出不一致,体现了大学生情绪内隐性的特点。
二、负面情绪对大学生的危害
1.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导致大学生人格分裂。
弗洛伊德认为,“一切不利影响中,最能使人短命夭亡的,是不好的情绪和恶劣的心境,如忧虑和嫉妒。”负面情绪不仅会伤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有时甚至会出现极端化的行为,导致大学生人格分裂。人格分裂的重要特征是个体的外在自我与内在自我的分离。一是内在自卑外在高傲,以高傲来掩盖自卑;二是内心追求外在贬低,他们的一切外在表现都是虚假的,并没有反映学生本人内心的真正想法,是出于对这种外在表现的相反价值的渴求;三是内心痛恨外在谦恭,这种谦恭主要表现为一种赞赏或赞美,它是一种扭曲的或者异化的赞赏或赞美,学生的外在谦恭并不能摒除其内心的痛恨之情。
2.难以营造个体与他人之间的融洽关系。
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大学生的成长与进步,但负面情绪较强的同学则会使其人际关系处于紧张状态,与老师、同学缺乏良性互动,在这种紧张的状态中,无法营造出自己与他人之间的融洽关系。以嫉妒为例,嫉妒最主要表现是自我突出,一是直接对他人加以贬低,把他人的能力、素质、智慧加以贬低;二是间接贬低,通过赞美、奉承等形式来讥讽挖苦他人,可见嫉妒必然会削弱他人的重要性,导致双方关系的冷淡。同时有负面情绪的同学所指向的对象是自己的老师、同学,但在经过一段时间后这种情绪就会弥漫开来,脱离特定的指向对象,去寻找一些替代对象,如其他老师、同学等,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就会激起老师、同学们对他们的不满,其人际关系网将全面崩溃。
3.扼杀大学生的创造性,导致破坏性或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负面情绪会扼杀大学生的.创造性。以学习为例,当一些差生没有能力去获得优秀成绩时,他们可能对优秀生既羡慕又嫉妒,这样容易导致差生对优秀生的贬低与否定,差生放弃对高价值的追求,使自己平庸化,扼杀自身的创造性。同时大学生的负面情绪还会扼杀其他人的创造性,有负面情绪的学生不能容忍独立个性、卓越素质的存在,如果他们对优秀生产生嫉妒之心,就会对之进行诋毁、攻击、歪曲和贬低,当优秀生无法抗拒诋毁时,就会选择从众,让自己变得平庸。负面情绪不仅扼杀大学生的创造性,而且导致学生出现破坏性、攻击性等反道德行为。大学生负面情绪的产生从根本上说是个体的某些需要未能得到满足的结果,如安全、归属感、自尊和爱等,当这些需要缺乏或被剥夺时,人就会出现破坏性和攻击性的行为。大学生的破坏性或攻击性行为既有语言上的,也有行动上的。负面情绪强的同学会完全泛化到对无关的人或物的攻击、破坏,甚至针对老师、同学的身体做出伤害性的行为,更有甚者会采取极端手段。
三、有效应对大学生负面情绪的策略
大学生正处在情绪多变时期,遇见挫折和失败时难免会产生各种各样的负面情绪,这是正常的,但不能让负面情绪控制自己,为此运用适当的方法,有效矫治大学生的负面情绪,使大学生敢于面对现实、承认现实、接受现实,保持健康的心态,有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这不仅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保证,更是大学生健全人格、完善自我的必要条件。
1.情绪宣泄。
通过一定的渠道合理地宣泄负面情绪,是矫治负面情绪的有效方法。情绪宣泄有直接和间接两种方式。直接宣泄就是向引起负面情绪的人、物表达自己的情感,间接宣泄就是向引起负面情绪的人、物以外的人或物表达自己的情感,或者通过一定的活动发泄多余的精力,使得身心得到调节。因此,当遇到不顺心、不如意的事情的时候,要主动地找亲朋好友交流思想、沟通感情,增强自己战胜不良情绪的信心和勇气。善于沟通和交往的人,常常更容易成为健康、快乐和成功的人。
2.情绪转移。
情绪转移法是有意识地将负面情绪转移到其他的人或物上,建立新的兴奋点,从而求得解脱的一种方法。情绪转移的现代心理学理论基础是“兴奋灶”理论,其作用机制就在于人为地制造新的“兴奋灶”,以与原有的“兴奋灶”产生抵消作用,使后者的影响逐渐消退直至完全消失。[1]所以当不愉快、不如意的事情发生时,做一些平时喜欢做的事,如听听音乐,节奏明快、旋律流畅的音乐具有振奋精神的作用,节奏舒缓、旋律清逸的音乐具有镇静、安慰的作用;或是参加一些跑步、打球、游泳等有意义的体育活动,不仅锻炼了身体,而且消除了情绪的紧张和不安;或是进行语言暗示,自我鼓励。学会有意识地控制和矫治自己的情绪,用顽强的意志战胜负面情绪的干扰。
3.情绪升华。
情绪升华是指把负面情绪引导到对人、对己、对社会都有利的方向去,使之符合社会要求的行为规范,符合时代的进步和发展要求,是对负面情绪的一种高水平宣泄。比如某个同学遭遇了人生的重大变故,面对沉重的打击,他并没有因此而意志消沉,沉浸在个人的不幸之中自怨自艾,而是从巨大的变故中顽强地走出来,把精力全部转移到学习中或工作中,并且立志克服一切困难,做生活的强者。
参考文献:
[1]刘翠红.浅谈大学生的情绪调控[J].柳州师专学报,2009,(8).
《基于环境心理学的高校校园导识设计》
【内容摘要】文章从环境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在环境认知理论的基础上,对校园导识系统的设计现状进行分析,尝试以环境认知理论为依据,对现代校园导识设计进行改良实践,希望以此提高高校校园导识系统的实用性,并为校园导识设计者提供可参考的建议。
【关键词】环境心理学 环境认知理论 高校校园 导识设计
随着环境艺术设计学科发展的不断成熟,设计师对环境心理的关注也越来越多,这使环境心理学这一应用学科成为环境艺术设计者解决环境设计问题的有力工具。另外,由于我国高等教育办学规模的扩大,在新兴的校园建设中,仓促规划和施工使多数高校环境设计在设计形式上有恢宏的气势,却给使用者和外访者造成了许多不便,其中较为典型的就是高校校园导识系统的设计问题。在新建校园环境中,如何更好地进行规划与设计,如何在校园导识系统设计细节上体现校园环境文化以及功能上的优化,是高校校园规划设计过程中必须考虑的问题。
将环境心理学运用在导识系统设计中,目前还是一个新的领域。对于平面设计师而言,在进行校园导识设计的同时,如果能够考虑到导识系统在其所属环境中的重要功能,将大大提升导识系统设计的合理性和系统性。
一、环境心理学相关理论概述
1.环境心理学的定义与特点
环境心理学是研究人和环境互相作用的一门交叉性学科,其所涉及的领域较宽。根据众多研究此领域的学者所做的研究来看,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心理系教授保罗·贝尔对环境心理学做的定义是较为合理的,“环境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经验与人工和自然环境之间关系的整体科学”。作为研究环境以及环境与人的行为之间相互关系的环境心理学,它最初是从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发展演化而来,其核心是研究环境与人互相作用的能动关系。
此外,环境心理学除了早期的“刺激—反应系统”个体对环境的反应与认知理论外,环境中的社会行为、环境评价理论都为环境心理学理论的完善起到了重要作用。作为高校校园导识系统设计,其特殊的场域氛围使得导识系统设计必须考虑校园环境与行为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如,校园的文化与精神,校园特殊的地理环境与人文氛围等,这决定了校园导识系统设计必须从环境心理学的角度解决设计中所遇到的问题,强调环境理论和设计应用并重。
2.环境知觉与空间认知
环境知觉是人对环境信息最初的积累,是捕捉环境信息与解释环境信息使之产生组织与意义的过程。空间认知则是指人对环境中空间信息的排列、组合以及储存、回忆的方式与方法。但环境知觉与空间认知是两个相互作用的过程,因为人与人之间感觉与认知环境是以心理为媒介的。认知心理学将知觉定义为一种解释外界刺激信息从而产生意义的过程,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这个过程在人脑中几乎是瞬发的,这是人类在不断实践中经验积累的结果。
空间认知偏向于研究人在空间环境中对整个空间的认知能力和方式。生活在城市中的人需要知道自己家在城市中的位置,家附近的商场、医院、学校等信息。在陌生城市对空间认知的需求则更明显,因为你要准确知道自己的位置以及路径,这些因素使空间认知有了研究的必要性。
3.认知距离问题
关于认知距离的讨论是建立在熟悉的环境中,人们对空间距离认知可能出现偏差的情况下而提出的。认知距离出现偏差的原因较为复杂,通过对早期调查资料的取证和现代环境心理学研究实验的参考,认知距离偏差问题的主要诱发原因是空间认知的主观特征缺陷造成的。在空间距离的认知过程中,人的经验、情感、习惯都参与其中,所以,认知距离通常会因人们感受到的障碍、曲折和所要付出的努力程度而改变。
由于认知距离涉及导识系统使用者对导识系统的使用效率和便捷程度,笔者在此做这样一些介绍是为通过校园导识系统设计弥补认知距离的不足做铺垫。导识系统距离提示功能的增加可以提高认知距离的精准度,进而会对校园环境意象的生成发挥积极的作用。
二、高校校园导识设计现状
1.导识系统的概念
导识系统通常也被叫做导视系统或者导示系统,是指人们利用指示信息、标识等在公共空间所做的信息导识系统,它担任着引导、说明、指示等帮助人辨识空间、寻找方向的功能。导识系统的英文为Wayfinding,意即寻路。连续而清晰的空间线索,可以让人的寻路过程更简单。
在当代,设计师更倾向于把导识设计置于环境中进行描述,因为导识系统不仅仅是人们的寻路系统,也是营造特定人文场所、提升环境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2.高校校园导识与其他场所导识的关系
现代导识系统包括商业、交通、娱乐、办公、教育等公共空间的导识系统设计。随着我国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和商业娱乐性质的导识设计已经充分意识到了空间环境背景因素的重要性,导识设计水平有了长足的发展。通常情况下,商业导识系统都是为商业活动服务的,是现代快节奏、多信息的社会发展方式的必然产物。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往往是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的,所以,商业导识系统通常会忽略与自然环境的联系。高校校园导识系统作为高等教育场所,担负着传播知识与文化以及展现人类文明和社会人文精神的责任,这要求校园的导识设计一定要传达校园的人文特点甚至社会的文明成果。所以,高校导识系统设计更多的是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融合。从某种意义上说,传达高校文化特质也是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
城市公共场所从空间上来看则更宏观,其导识系统的设计主要以交通、道路导识设计为主。高校校园空间规模相对较小,道路导识系统的设计主要受校园总体规划的影响。有经验的规划设计者通常会在规划之初对认知地图理论做细致研究,在权衡认知地图的道路、节点、区域、标志物、边缘五个因素之后,利用地标和路径信息对空间进行系统组织和编码。许多校园的道路导识设计较少考虑环境因素,很难与标志性建筑和地标信息联系在一起。从环境心理的角度,对校园的导识进行整体设计,使校园导识系统与校园背景环境有一定的融合,从校园环境出发使校园导识设计体现校园人文特色,独特的人文特质将更容易让人产生深刻印象。
三、基于环境心理学的高校校园导识设计
校园空间是一个相对独立却分区明显的环境空间,我们在认知校园环境的过程中,不但需要知道自己所在的区域,更需要知道所在区域在整个校园布局中的位置,这样的全局认知通常会让我们更方便、快速地了解一个校园的环境信息。校园包括图书馆、教学楼、运动场、文化广场、学生食堂等诸多公共场所。校园公共场所导识设计应针对校园的特点,其设计应针对校园特殊的自然与人文环境选择恰当的设计形式。文明提示和人文诱导是这类导识的最主要功能,这类场所的导识设计除了与校园整体导识系统进行协调外,还应充分体现校园文化特质,深入了解校园景观环境条件、外环境、校园路径、功能分区,对各学院楼、公共教学楼、师生宿舍、公共活动场所以及对外交流场所等建筑内部进行结构分析,确定校园导识系统分级,并与校园整体形象设计相协调等原则。
首先,校门入口处的全局图或校园鸟瞰图的设置在校园空间认知过程中将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另外,导识系统的导识单体界面上,除了有局部空间信息之外,也需要附上全局示意图,以清楚显示当前位置与整体布局的关系。
其次,校园导识系统设计包括校园外环境、主干道导识、主建筑内外导识、公共活动场所导识、导识应用五个部分设计。为了方便新生和外访者初次寻路,校园的外环境导识除了需要准确的方向引导,还需要考虑人们可能因认知距离偏差导致的问题,这是强化受众的认知地图,纠正其认知距离偏差的有效手段。校园建筑内部的导识设计属于二级导识,要求反映整栋建筑的分层信息和平面功能分区信息。由于各个学院学科性质不一,可按照不同院系的学科特点在色彩搭配上分别作设计考量。所以,在楼层牌的设计上,主要着眼于对全局和所在楼层信息的凸显,这要求设计者打破二维的空间思维模式,立体的思维模式将对空间设计质量的提升和完善产生深远影响。
结语
总之,从环境心理学的角度对校园导识系统进行理论探讨与设计在我国还处在初始阶段。文章从对校园导识系统现状分析出发,从环境心理学角度去思考与解决高校导识系统设计问题,从而有效地提高高校校园导识系统的识别性。希望这一理论与实践的探索能给校园的导识系统注入新的血液,以此引发相关设计专业领域更深的理论探讨和实践研究。
参考文献:
[1]徐磊青,杨公侠.环境心理学[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6.
[2]凯文·林奇.城市意象[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3]保罗·贝尔,托马斯·格林.环境心理学(第5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现代室内设计是一门涉及到工程学、艺术学、生态学、环境心理学等多种学科知识的边缘性学科,本质是要为人类创造安全、舒适、宜人和富有美感的室内环境。而环境心理学则是支撑这个专业必不可少的理论基础。环境心理学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什么样的环境才是符合人们心愿的环境的一门学科。其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研究居住环境(一切供人生产、生活的室内环境)对人的心理影响;2)研究人的心理需求对居住环境提出的要求,进而根据人的心理需求,调整、改善、提高居住环境的质量。1 环境心理学在室内环境设计中的现状环境心理学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虽然在我国是近几年才发展起来的,但在“和谐社会”的大前提下人们已经普遍认识到环境心理学对室内整体环境设计的重要性,也正有人不遗余力地把自然界中的植物、水体、山石等复制到现实生活中来满足自己对自然的渴望。特别是在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和人民物质文化水平不断提高的前提下,将环境心理学运用到室内设计中的趋势也愈加明显。而事实上很多时候,我们的生产生活却在不断制造着与心仪的生活格格不入的建筑与室内环境。完全违背了我们对现实环境的期望,更是与环境心理学的精神理念背道而驰。2 人对室内环境要素的认知和感觉1)对视觉的满足。对视觉的满足主要是通过对室内光(人工光和自然光)、色彩和造型(形状)的处理来实现的。首先来看文华东方酒店(曼谷)客房中对于室内设计影响最大的人工照明的处理,客房的主要照明采用了台灯进行侧照明而非常规顶照明的方式。设计师在立面、顶棚和地面均运用了能够产生漫反射的材料,避免了对人眼有害的镜面反射。在自然光的处理上,采用了双层窗帘的方式来调节自然光对人体视觉的影响:外面一层采用半透明面料,适合不需要自然光直接照射时用;内层采用有很好遮光性的厚棉麻布料,适合于对自然光进行完全隔绝。在颜色的处理上设计师在客房的四个立面上采用了浅黄色仿棉墙纸,顶棚则用乳白色的多空漆,地面采用的是相对较深的黄色花纹棉质地毯,写字台、床、椅子等家具上采用了小面积的对比色(赭石)搭配。这种搭配使得整个空间的色调变化而又统一于能将“温馨”的感觉表现得淋漓尽致的浅黄色色系中。整体空间和家具基本都采用了矩形造型,因为矩形是在视觉上最能让人感到平衡舒适的一种形状。2)良好的听觉环境。良好的听觉环境是通过控制声源、控制声音的传递过程和隔声来实现的。对室内设计来说,满足听觉的要求主要是通过不同空间选择不同隔声系数的装饰材料来实现的。客房由于活动私密性强、隔声系数要求高,立面和地面采用了高吸声的墙纸和棉麻材质的地毯来加强吸声功能,满足了客房旅客在睡眠休息时需要的安静。3)对肤(触)觉的满足。对肤觉的满足主要是通过室内设计中组织良好的自然通风和选择恰当的触感不同的面材来实现。所以设计师在设计SPA休息室时就最大限度的保证了南北通透,使其形成穿堂风来提高室内空气的新鲜度。另外在选择与我们皮肤直接接触的材料时,也要考虑使用者的需求。4)对嗅觉的满足。对嗅觉的满足主要是通过组织良好的通风、室内绿化和减少室内产烟来实现的。所以设计师为了提高室内的嗅觉质量,就在设计时首先尽可能的设置自然通风,在自然通风不能完全实现时,就努力配合设备师设置人工通风,还可以按照空间需求选择室内绿化植物的数量和品种。
环境心理学论文
《青少年的性教育及同伴教育》
【摘 要】 青少年性健康状况已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广泛关注。青少年时期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在这个阶段,青少年如果没能通过正确的方法得到性健康知识,而是从网络、色情书刊等获悉相关错误的性信息,就会造成很严重的后果,本文主要讲述了青少年性教育的必要性、性教育目前的状况以及性教育的方式等方面介绍了青少年性教育,并具体介绍了目前应用最广泛、最有效的一种性教育方式―同伴教育,分别从同伴教育的概念、发展史、优点、特征、进展情况以及具体实施方法进行阐述。
【关键词】 青少年; 大学生; 性教育; 同伴教育
青少年人群的性健康问题已成为国内外非常重视的问题之一。但国内近年来多次流行病学调查的结果表明我国青少年的性健康现状仍令人担心。处于性活跃年龄的青少年,道德观念、生活方式、交往范围和性行为等方面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生理需求、观念转变、经济考虑和知识缺乏等因素使他们更容易发生不安全性行为[1]。我国青少年性发育成熟年龄明显提前,每年有上千万的青少年进入性成熟期。性观念开放、性知识极度缺乏、对性好奇心强以及性心理发育相对滞后是他们的主要特点。青少年需面对性早熟与性教育滞后的矛盾和媒体性泛化与青少年性辨别力低的两个矛盾[2]。有资料表明,初高中学生获取性知识的主要来源和途径包括电脑网络、书报杂志、影视作品以及同伴之间的交流等方式,而从课堂上及家长获取的性知识却极其有限。这使得处于生长期、不成熟期的青少年很容易投入到性的探索和实践中,做出不正确的行为。目前,专家呼吁应开展和加强对青少年的性教育,对青少年开展富有针对性、指导性的性教育活动是重中之重。下面就针对青少年的性教育状况以及教育方法等方面加以详细地论述。
1 青少年性教育的现状及教育方式
对青少年的性教育迫在眉睫
许多研究表明,国内青少年普遍存在着性与生殖健康知识缺乏与不准确的状况,婚前性行为比例增加,性病、艾滋病发病人数、未婚人工流产数上升等问题随即出现。由于以性成熟为主的一系列变化,包括身高、体重、体型、内分泌等生理变化,使青少年在心理上感到困惑、焦躁、恐慌,甚至陷入无端的痛苦中。他们会产生对性发育的疑惑、神秘感、压抑感、罪恶感,以及手淫困惑、性意识困扰和性行为失当等一系列问题。而这些问题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归咎于目前对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教育的缺乏或低效果问题上。上海地区虽然在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在初中生中开展青春期教育,但大多数调查对象认为教育内容不适合、形式欠佳。一些调查发现[3],我国中学生性行为发生率在1%~9%。而且由于性知识的缺乏,未成年少女怀孕的数量正逐年增加,全球每年至少有1500万少女非意愿妊娠,每年有1亿以上青少年患性病,大约1200万名青少年人生活在HIV/AIDS中,其中24岁以下青少年感染HIV者约260万[4]。每年,世界上大约超过半数重新感染HIV(艾滋病病毒)的人年龄在15~24岁之间。每天,全世界大约6000名年龄在15~24岁之间的青年人感染HIV。近年来,中国艾滋病传播正进入一个高速增长的时期,并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传播,在青少年中的流行态势已引起广泛关注[5]。王欣等人对北京市西城区5所中学的学生调查发现,HIV传染途径、AIDS的预防知识普及率较高;但对日常生活接触不传染AIDS的途径回答正确率偏低;其他几项调查也支持上述结果。AIDS相关的态度调查发现,反对婚前性行为的学生比例只有60%左右,仅的学生愿意和AIDS/HIV感染者同班学习。调查还发现在中学生中存在一定比例的性病感染者,对中专生的调查显示,在性交时采用避孕措施的学生比例为[6]。少管所80%以上的少年犯在“犯事”前都接触过含有暴力和色情内容的书刊和音像制品。女少年犯中,卖淫、性犯罪的占45%。近几年来,我国女性人流的比例不断攀升。根据国家相关部门的统计,全国每年有将500万例的未婚流产。而且,未婚先孕者越来越多地集中在青少年人群。以上数据足以证明对青少年进行必要的性教育迫在眉睫。
青少年的性教育方式
1949年以来,我国青少年性教育的历史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即性教育的禁闭阶段(1949~1977年)、性教育的萌动阶段(1978~1987年)和性教育的发展阶段(1988年至今)[7]。针对青少年的性教育要求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的共同参与,共同努力,且应该以性生理、性心理为基础,以性道德、性法律作为重点。只有采用多种方式同步开展,才可能获得可喜的效果。现阶段,我国采用的性教育方式主要有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区教育以及同伴教育。一些专家还建议,通过专业的青少年性教育网站或性教育动漫作品,向青少年传播科学的性知识。除此之外,性专题讲座、心理咨询,设置答疑信箱、热线电话等,都是开展青少年性教育的有效途径。目前,由于传统观念的束缚和对青少年性教育重视程度的不足,部分学校和家长仍没有对青少年进行系统、全面的性教育。
家庭教育
家庭是性教育的基本场所。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活动场所,父母是子女的性启蒙老师。青少年性教育有两个关键期,即0~4岁的早期教育和青春期教育,对于青少年早期性教育,家长只须让孩子能够自然的面对性问题即可,无须讲过多的大道理。但进入青春期后,家长就应该用“朋友-朋友”的轻松方式与孩子进行深层次的交流,其目的在于及时解决孩子对性方面的疑惑,以免他们通过不正确的途径获取错误的性信息。
学校教育
学校是性教育的主要承担者。通过学习、社交和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等渠道,让学生宣泄由于对性的过度注意所造成的紧张和压力,使其生物能量得到疏解和释放。但深圳市教育科“十五”重点课题《深圳市中小学性健康教育研究》先后用两年多时间,以问卷方式就性教育问题对近3000名学生、700名家长进行了调查。调查数据显示,深圳市小学生基本上未开展性健康教育,的初中生与的高中生表示学校很少开展性教育。22%的初中生与的高中生表示没有接受过学校的性教育。调查同时显示,仅有少部分中学生对目前学校性健康教育表示满意,大部分学生表示一般或不满意。
同伴教育
同伴教育是一种青少年乐于接受而又有确切效果的健康教育方式。在提高青少年对性病、艾滋病的认识,正确对待艾滋病病人,在自我保护及安全性行为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被广泛应用于HIV预防和性健康教育领域。WHO已经确认同伴教育项目是改变行为的有效方式[8]。林虹[3]提出,同伴教育是青少年性教育的有效抓手,值得大力推广。王克利[9]等用实验的方法探讨了同伴教育方法对初中学生性健康教育的有效性,认为同伴教育在形式、流程、控制、场所和时间等方面具有优势,受到青少年的欢迎。
网络或录像教育
网络或录像在性病艾滋病健康教育信息传播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宣传预防和控制性病艾滋病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10]。对于快速发展的网络时代,Internet凭借其易于检索、信息易于保存等优点,已逐渐被教育工作者用于青少年性健康教育领域。
2 青少年的同伴教育
青少年同伴教育的概念
同伴教育是指具有相同年龄、性别、生活环境和经历、文化和社会地位或由于某些原因使其具有共同语言的人在一起分享信息、观念或行为技能的教育形式。人们通常愿意听取年龄相仿、知识背景、兴趣爱好相近的同伴、朋友的意见和建议,青少年尤其如此。特别在一些敏感问题上,青少年往往能够听取或采纳同伴的意见和建议。因此采用该种性教育方法效果更加明显。在这个过程中,青少年可以讲述自己的经历和体会,讨论内心感兴趣的性问题,交流彼此了解的内容与技能,唤起同伴们的共鸣。同伴教育正是利用彼此之间的相同点或相似点,通过榜样的带头作用,使同伴接受正确的信息,信息传出者和信息接受者之间可以发生角色转换,是更为平等的信息交流过程。Fennell和Rhodes的研究表明,同伴和社会标准是行为的重要决定因素。例如,社会的认同和同伴的支持是性行为改变的最重要因素。因此,同伴教育是进行青少年性教育行之有效的方式之一。
同伴教育的发展历史
据Wagner考证,同伴教育的历史可追溯到亚里士多德。历史上众多的同伴教育事例中,值得一提的有:18世纪初在伦敦由Lancaster创立的“班长制度”:老师先教育“班长”,然后由“班长”教育其他学生;1957年美国Nebraska大学学生流感免疫的教学,后来,它被应用于减少青少年吸烟和药物滥用的健康项目,1988年澳大利亚生殖健康专家Short教授首先将其应用于医学生安全性行为的教育,现在它已被广泛应用于HIV预防和性健康教育领域;1991年,WHO启动了一项全球预防HIV同伴教育的评价工作;1998年在第12届世界艾滋病大会上,澳大利亚、美国等国介绍了同伴教育在预防艾滋病方面的研究经验。我国起初在一些中学校园里采用同伴教育的方法进行性健康教育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目前,同伴教育已经被广泛应用于预防艾滋病、青少年生殖健康教育等领域。
同伴教育的主要特征
同伴教育具有文化适宜性、可接受性、经济性等特征。
文化适宜性
即它能提供符合某一人群文化特征的信息。因为同伴教育是在年龄相仿的人之间进行的,所以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在所处时代、生活方式以及爱好观点方面都有一定的相似性,一般容易答成共识。如大多数同学在青少年时期都会经历喜欢,讨厌和好奇等心理波动,同伴教育者就可结合自己所学到的知识与伙伴们进行沟通交流,提供较为正确的指导和可行性的建议。
可接受性
即同伴间容易沟通,交流更为自然,彼此之间有安全感。同学之间彼此熟悉,能够以诚相待,彼此沟通时不会刻意有所保留,通常会敞开心扉,这样促进了同伴教育者与同学间的关系,使同学之间产生亲近和真实的感觉。归根到底,大多数同学选择同伴教育,无非是看重其同伴间的平等关系,没有代沟,谈话过程也比较轻松。例如上海市徐汇区三所初中的初一年级中抽取本班同伴组和学长同伴组各145和133人进行性同伴教育。结果与课堂讲授相比,分别有和学生认为小组活动“好很多”和“稍好"。
经济性
即投资少,效果显著。同伴教育不需要特殊的场所,可以在任何场所进行,而且每次交流的时间可以灵活掌握。同伴教育活动更多地被结合到日常的工作和学习之中,所以需要的经费很有限,只需花费少量的培训教材印刷费等即可。
3 我国现阶段开展同伴教育的相关情况
针对中小学生的同伴教育
中小学生是身体发育和性教育的关键时期。美国一些专家认为开展性教育,初中阶段是一个成功的,最好的开端。美国93%的公立学校中,教授7~12年级的生物老师以相同形式提供性教育或艾滋病教育。45个州要求或鼓励在公立学校中讲授性教育,在十大学校行政区中有九个支持性教育。在对其性教育中,为了让他们接受更具吸引力、亲和力更强、更易接受、效果更好的教育形式。同伴教育是很棒的性教育方式,它有助于减少青少年危险性行为。在加纳(Ghana)和尼日利亚(Nigeria)的学校及校外实施同伴教育课程后,发现同伴教育显著增加了在校青年人安全套的使用,使用现代的避孕方法的青年人的比例从47%上升到56%,显著增加。上海市某中学初一年级某班共34位同学,男、女生各l7人,将男、女生各随机分为2组,每组8或9人,共计4组。2组男生随机确定为本班同学作为同伴教育者组(以下简称本班组)和对照组,2组女生随机确定为本班组和外班组(为外班同学作为同伴教育者组)。培训同伴教育者3名(本班男女生各1名,外班女生1名),进行同性教育,分别承担2组女生和1组男生的同伴教育,另一组男生作为对照。在教育现场,学生表现出了很高的参与热情,一改课堂、讲座等教育形式的沉闷和单调,学生畅所欲言,提出了一些羞于对老师或家长讲的敏感问题以及切身攸关的问题,对一些焦点问题也进行了积极的讨论。受教学生反映与传统的老师讲课的方式相比,他们更喜欢同伴教育,因为它与自己很贴近,感到很亲切、友好,在谈论青春期话题时感到很自然、随意,不必有很多忌讳。来自外班的女同伴教育者,还强烈要求找机会对她班同学教进行教育。
同伴教育在大学校园中预防艾滋病的应用
澳大利亚经验证实,由高年级医学生向低年级大学生传播艾滋病/性传播疾病/安全性行为知识和技能,可有效地增强学生预防艾滋病/性传播疾病的意识和能力20世纪末的中国,艾滋病已呈加速流行趋势。2007年,全球携带艾滋病病毒者有3300万人,新增感染者270万,中国的新增艾滋病毒感染者数量出现了上升[11]。到2008年的9月末,我国累计报告艾滋病病例264 302例,其中艾滋病病人77 753例,死亡�34 864例,性传播已成为我国艾滋病流行的主要传播途径之一[12]。今年,卫生部与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和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对中国2009年艾滋病疫情进行了评估。结果显示,截至2009年底,估计我国现存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约74万,全人群感染率为,其中艾滋病病人万,当年新发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万,当年因艾滋病死亡万,估计现存的74万感染者和病人中经异性性接触传播,静脉注射吸毒传播占,同性性传播占。性传播逐渐取代了毒品的注射成为主要的传播渠道,我国艾滋病形势越来越严峻。大学生是感染艾滋病的高危人群,所以在大学生中开展性健康教育,已经成为预防艾滋病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叶利贞[13]等研究表明,同伴教育对提高大学生防治性病艾滋病的知识水平效果显著,对树立大学生防治性病艾滋病正确态度具有重要影响,对大学生防治艾滋病相关行为的正向转变具有一定作用。我国几所大学相继开展了针对大学生性知识学习的同伴教育,其目的就是希望能够让大学生认识到性健康教育的必要性。例如在北京市的某所大学的一年级到三年级的同学之间进行的同伴教育的前后,同学们对艾滋病和性病有了正确的认识。大学生的生殖避孕知识、AIDS/STD知识知晓率均增加,对AIDS的传播途径(血液、性、垂直传播)知晓率亦均较高;对AIDS的非传播途径的知晓率较低,对感染STD者同情的比例、不回避AIDS者的比例明显提高;同伴教育对提高大学生防治AIDS/STDS的认识水平效果显著,对大学生防治艾滋病也具有一定推动作用。蔡泳、施榕等[14]采用随机数字表法,从上海市虹口区的高级中学中随机抽取3所学校作为样本学校。对干预组学生实施6个学时的艾滋病同伴教育,于同伴教育实施前及实施后1周和1年时,分别进行内容一致的问卷调查,内容涉及生殖健康、艾滋病和性病知识。结果表明预防艾滋病同伴教育能显著提高高中生的相关知识水平,且具有长效性的特点。因此,在大学校园开展有组织、有计划的同伴教育是大学生防治艾滋病的有效措施。明中强认为[15]许多国家和地区HIV感染率下降的关键在于同伴教育项目的有效实施。
4 我校性教育及同伴教育近况
2002年重庆医科大学率先在生殖医学专业本科生中开设性医学课程,编写了我们自己的“性医学教学讲义”,并对性医学教学进行了一些探索。采用学导式、讨论式、表现式、启发式、问题式、演讲式、座谈式、参与式等各种教学方法。这些教学手段及教学方式具有先进性和实用性,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并将被动学习转为了主动学习。我校学生还自发成立了中国高校第一个以“性”为研究和宣讲对象的大学生社团。2006年重医大学生杨罗等人率先调查了重庆大学、重庆师范大学、重庆交通大学、重庆工商大学、西南大学、西南政法大学、重庆科技学院、重庆教育学院等8所高校的720名在读大学生,耗时4个月完成了《当代大学生性观念、性行为调查》问卷设计了36道敏感问题,最大限度涉及了大学生所能遇到的性状况。2009年�4月,徐晓阳老师指导07级生殖医学夏显等同学成立了“同伴教育讲师团”。通过前期专业知识准备,讲师团具备了向非医学院校同学开展各类活动宣传相关知识的能力后,于4月23日在涪陵区涪陵中学高一学生中进行了一次“懵懂的青春、青涩的花季”主题性教育活动。在5月31日到重庆大学开展了月经保健、性生理与性病、大学生交往、性骚扰与防范共四场讲座。2009年暑假,“同伴教育讲师团”到重庆市涪陵区城市社区、城乡结合部、农村进行医疗知识宣传普及,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得到了涪陵区卫生局领导、涪陵区荔枝街道办事处团委的肯定。“同伴教育讲师团”被推荐参加2009年重庆市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徐晓阳老师被评为2009年重庆市大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评选表彰活动先进工作者。2009年徐晓阳老师还指导06级学生郑雨薇等完成了“重庆地区农村留守青少年的性教育、艾滋病防治知识调查”。据估计,未来10年内,全国农村每年新转移到城镇的劳动力将有1000万~1500万人,其中农民工留守子女约700万。本课题通过对大量流动人口流出的重庆农村地区中学生进行性健康教育,提高农村人口的艾滋病预防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使流动人口在流动之前就能充分认识到艾滋病的威胁和预防方法。这项工作对流动人口的艾滋病预防和控制工作也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课题成果及调查报告参加全国第十一届“挑战杯”,并获重庆市二等奖。
总之,加强以大学生为主进行的青少年艾滋病预防、治疗与关怀为核心的性教育,有利于促进我国艾滋病防治工作的深入发展,有利于政策规划、资源统筹和协调动员能力,进一步完善由政府领导、多部门合作、全社会参与的艾滋病预防和控制体系,更有利于全社会对艾滋病防治工作的理解、支持和参与,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参考文献
1 吴静,熊光练,石淑华.青少年性知识、性态度和性行为现状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7,15(2):120-124.
2 曾燕波,青春期的性问题和我国的性教育[J].中国青年研究,2008,12.
3 林虹.青少年性教育的有效抓手:同伴性教育[J].当代青年研究,2005(7).
4 贺英勤,唐宝林,性健康教育与人口安全问题[J].中国性科学杂志,2005,14(8):35-36.
5 王庆彬,姜宝法,方乐,等.我国中学生艾滋病健康教育干预效果的Meta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9,(10):703-705.
6 刘燕,喻达,刘民,北京市居民和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及行为调查综述[J].中国健康教育2008,24(1):44-45.
7 王雁,刘艳虹.智力落后学生的青春期性教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12.
8 Aggleton P,Davies P,HartG, for the future[M].London:Taylor and Francis,.
9 王克利,王作振,钱序.性与生殖健康同伴教育实施的方法学研究[J].中国健康教育,2005(2).
10 林明环.青少年预防性病艾滋病健康教育研究现状[J].中国热带医学,2008,8(6).
11 钱伯建,耿柳娜.同伴教育在艾滋病预防中的应用[J].社会心理科学,2009,24(3):284.
12 蔡泳,施榕.上海市高中生预防艾滋病同伴教育随访研究[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09,29(3).
13 叶利贞,徐秀芝.师范类大学生性病/艾滋病同伴教育近期效果评价[J].中国学校卫生,2004,25(4):450-452.
14 蔡泳,施榕.上海市高中生预防艾滋病同伴教育随访研究[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09,129(3):288-290.
15 明中强.艾滋病预防与控制的成功经验[J].国外医学•流行病学传染病学分册,1999,26(5):193-197.
大学阶段是人们性生理成熟的决定阶段,也是性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由于受中国传统性封闭观念和传统道德文化的影响,中国社会仍旧是谈“性”色变,很少有人来引导大学生在性方面的健康发展。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大学生性心理健康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浅议大学生健康性心理的培养对策》
【摘 要】大学阶段是人们性生理成熟的决定阶段,也是性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由于受中国传统性封闭观念和传统道德文化的影响,中国社会仍旧是谈“性”色变,很少有人来引导大学生在性方面的健康发展。为此,文章主要介绍大学生性心理的发展及特点,以便了解大学生在性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培养健康性心理的对策,最终形成对性心理的正确认识。
【关键词】健康性心理;培养对策;心理咨询
一、性心理理论及其发展
性心理是指在个体性生理成熟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与性征、性欲、性行为有关的心理状况和心理过程,包括异性交往、恋爱、婚姻等与异性有关的心理状态。根据弗洛伊德将人的性心理发展划分为5个阶段来看大学生都处于性意识成熟时期,他们的心理能量主要投注于形成友谊、生涯准备、示爱以及结婚等活动中,已完成生儿育女的终极目标,使成熟的性本能得到满足。每个阶段都有它特定的社会化的任务,如果社会化过程出现障碍(如中断、缩短、变异),以后将可能是导致人格障碍的一切心理疾病的病根。
二、大学生性心理的特点
(一)性器官和性生理迅速发展与性心理尚未成熟的矛盾。大学生大都已年满18岁,在性生理方面发育已走向成熟,对异性的爱慕还具有生理的本能性和朦胧性特点;在对性冲动的自制性、对性的审美情趣,性爱的技巧等方面还存在着知识的盲区。
(二)对恋爱的渴望与对异性心理了解不深的矛盾。大学生有了对恋爱的渴望常以自我为中心对异性心理的了解并不深,不能理解对方的心理需求,在恋爱期间,双方常争吵、生气、发生矛盾,乃至轻生等恶性事件时有发生。
(三)性的身心需求与社会规范和道德责任的矛盾。从性成熟到形成合法婚姻,一般需要10年以上的时间。此段时间即所谓的“性饥渴期”、“性等待期”。恋爱中的男女青年独处时常会产生强烈的相互吸引,相互爱抚、接吻甚至是性交等性行为,而这些都与传统教育、社会舆论和道德责任相违背,在内心可能会引发道德焦虑。
(四)开放的性观念与表现上文饰性的矛盾。当大学生常处于理智与感情矛盾的漩涡中,在理性认识上认为自身应该保持贞操或希望对方要遵守传统理论道德,但在爱的激情下,又不愿受传统观念束缚,压抑自己的性欲。
(五)情感依赖较重,心理承受能力薄弱。当前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恋爱期间常常显示出依赖心理,特别是女性在恋爱中更为依赖男性,一旦男性一方出现什么变化,这位女性将是痛苦不堪,有的甚至出现过激行为。
三、大学生常见的性心理困惑
(一)性生理困扰。(1)性体像的困扰。自我对身体形态发育的认识不够全面、深入,不能以科学的眼光正视自己生理方面的发育情况。(2)遗精或月经的困扰。部分女性伴随痛经现象,这不仅使得女性身体不舒服,影响学习和正常的生活,还让他们的心理受到影响。男性由于体质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出现遗精的次数和频率是不一样的,部分遗精现象频率多的男性认为自己不洁,思想里都是些杂念,有的甚至自己看不起自己。
(二)性心理困惑。其中性别认同困惑是一种心理疾病,在我们大学生中也存在类似的人群,特别是变性人更易于抑郁、焦虑、自杀,这种心理疾病不及时给予治疗将对工作、学习生活、人际交往都会产生严重影响。
(三)性心理障碍。性心理障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性神经病、性别认同紊乱、攻击性性变态、隐匿性性变态。
四、大学生健康性心理的培养
(一)树立科学的性心理意识,学会获取科学性知识的技巧和方法。首先,科学性知识获取的渠道千万不能只是那些色情片中的部分夸张手法所宣传的知识,学生可以从一些权威发布的科教片或理论著作中获取知识,家长或者教师还可以适当的引导和推荐属于科普类的知识读本给学生。其次,从儿童期就要教育孩子学会认可自己的性别,要教育孩子个体的心理行为如何与自身的性生理发展状况、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保持一种和谐状态。
(二)塑造高尚的性人格。高尚的性人格是性心理健康的保证,首先要欣赏自己的性别角色;其次要锻炼和提高自己的意志力;最后要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在性面前我们必须要树立高尚的性人格,才不会既伤害自己又伤害他人。
(三)积极调控自我,恢复心理平衡。首先,将性冲动转化为精神追求,如提高学习成绩、参加社团活动。另外就是转移性冲动,可以参加必要的体育锻炼。其次,学生要消除对月经和遗精的焦虑。生理期保持舒畅的心情,家长、教师要注意观察孩子的情绪变化。再次,正确对待性幻想、性梦和手淫。特别是手淫,并不是病态。最后,调节与异性交往的不适,注意区分好感、喜欢与爱情,交往时把握好尺度。
(四)避免性骚扰的侵害。首先,应当维护自立、自强的自我形象,做到举止大方、行为得体。一身透视装可能成为部分意志力薄弱男性犯罪的导火索。其次,大学生要学会一些自我防卫的技巧和方法。
(五)寻求心理咨询。一女生小姜暗恋一位年轻男教师,小姜性格内向,不善于向他人诉说自己的心事,只能把对青年教师的爱恋之情深埋在内心深处,久而久之,该女生出现了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走神、发呆的现象,学习成绩下降,严重地影向了其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如果过分沉溺于性幻想之中,也可能会导致性心理和行为的异常,给身心健康带来不良后果。出现这类情况时,可以求助于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倾诉压抑的情感,丰富生活内容,转移注意力,树立健康的性爱观念,缓解心理压力。
参考文献
[1] 沈弈斐.被建构的女性―当代社会性别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2] 玛格丽特.米德著,宋践译.三个原始部落的性别与气质[M].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
[3] 郑新蓉.性别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4] 赵树勤.女性文化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张洁(1985- ),女,四川人,玉溪师范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教育学、心理学。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大学生性心理健康论文
《我国幼儿园性教育现状分析》
摘要:性教育就是对受教育者进行有关性科学、性道德和性文明教育培养的社会化过程。
关键词:幼儿园;性教育;现状
学前儿童性教育不仅要向儿童传授性器官的基本知识,培养儿童的性别角色,还要给儿童灌输初浅的性道德等内容。[1]从长远来看,早期性教育对于儿童一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而幼儿园性教育是幼儿进行早期性教育的重要途径。因此,本文旨在论述幼儿性教育必要性的基础之上,了解我国幼儿园性教育开展的现状,发现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促进幼儿园性教育开展的有效措施。
一、幼儿园性教育的必要性
(一)生理学意义
幼儿进行幼儿园性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生理学意义。据研究,儿童发育的最早表现是原发性性功能反应,常见的有未满l岁的男孩出现阴茎勃起;3~6岁的男孩或女孩会用刺激生殖器以取得快感,进而可发展抚摸其他儿童的生殖器,并对大多数人上厕所的动作感兴趣,喜欢窥视。[2]这些性行为是无意识的 ,是性中枢在发育的表现,并受到神秘感和好奇心的驱使。从生理学的角度来看,正显示孩子性发育的进行。有专家认为,人的性发育开始得很早,不满周岁的孩子在性问题上不是中性体,因此性教育必须从幼年开始。
然而,有些不懂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家长和教师认为这是不良的行为,并对幼儿进行训斥;有的家长则加以忽视,或者觉得难以于启齿;还有的家长用“龌龊”“下流”来教育孩子。这些不科学的行为和态度很可能造成孩子的自卑,产生怪异的想法,长大后引发性攻击、性功能障碍或性压抑等行为。因此,教育者要了解学前儿童性教育所具备的生理学意义,树立正确的性教育观,对幼儿进行必要的性教育。
(二)心理学意义
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进行幼儿园性教育是必要的。性心理教育有两个关键期,一个是青春期,一个就是幼儿期3~5岁。[3]美国性信息和性教育理事会主席考尔德伦博士认为:“ 对于性教育 ,可能特别紧要而有效的时期是14岁以前 ,尤其是5岁以前。这期间所接受的有关性的培养和教育 ,无疑对儿童今后的一生有深刻影响 ,这些影响或好或坏将扩展到一个人的性别同一性和性角色行为方面。”[4]
另外,依据心理能量发展理论,荣格认为里比多是人的心理能量,它会以愿望的形式表现出来。在成长的不同阶段中,幼儿性里比多表现为对有关性问题的兴趣,主要集中在生育之谜、对身体构造的探索和对性行为的模仿上。对幼儿的教育要顺应其里比多发展的状态,否则会造成里比多停滞在某一个阶段,在外表现为神经症。
幼儿对性的好奇和对其他事物的好奇一样,是对未知世界的一种探究。而当这种由正常的心理和生理需要所引发的求知动机受到忽视和压抑时,幼儿面对各种言语、图像、行为等信息就会被动地建构他们对于“性”的看法。而在这个建构过程中,由于知识和经验的不足,他们极易吸收错误的信息,或者因为理解困难而无法建立有关“性”的正确观念,导致更为迷惑好奇。因此,与其让孩子被动地接触和建构相关的经验,还不如由家长和教师提供正确适宜的性知识,帮助其过滤掉不良的信息。
(三)现实意义
开展幼儿园性教育是帮助学前儿童健康成长、快乐生活的需要。在2010年至2012年期间,上海检察机关办理猥亵儿童案件达103件,涉案104人。而且,从2013年5月8日海南万宁的“小学校长带女生开房”事件,到5月27日,短短的20天内,全国范围至少有8起校内猥亵性侵幼女案被曝光,其中年龄在6周岁以下的24起,占到。这些案件的共同点有:被害人低龄化;被害次数高频化。犯罪嫌疑人屡屡将魔爪伸向儿童想必是考虑到儿童的无力反抗,甚至不知道要反抗,不知道自己已经受到侵害。如果孩子受到过正规的性教育,他们就会有自我保护的意识,进而拒绝侵害,或者至少也知道告诉父母,求助他人。我国幼儿园性教育现状堪忧,无辜的孩子们急需受到保护。
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的报告表明,对儿童开展早期性教育,不会导致青少年性行为的增加。相反,它可以帮助青少年对性有正确的认识,知道如何保护自己,从而避免因性无知使自己和社会遭受巨大损失。[5]从长远来看,幼儿园性教育对于幼儿一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十分有必要开展幼儿园性教育。
二、我国幼儿园性教育现状
我国的性研究和性教育发展已近一个世纪,但在全国范围内仍没有受到重视和良好的普及,发展道路极不平坦。相比于其他阶段的性教育,幼儿园性教育的发展更是受到忽视和限制,处于艰难起步阶段。
(一)社会各界对幼儿园性教育的态度
目前社会各界对幼儿园开展性教育仍未有统一的意见。有的支持开展幼儿园性教育,相关专家认为,性教育应在孩子还没有性发育之前就进行,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北京性健康教育研究会会长、首都师范大学生物系高伟德教授指出,性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它有两个重要阶段,2、3岁是一个重要时期,青春期是另一个关键期。同时,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孙云晓认为,应在孩子还未进入青春期之前就进行性教育。
也有部分人士反对开展幼儿园性教育。有研究者对家长和教师对幼儿园性教育态度进行了研究,调查显示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都在不同程度上认识到了幼儿园性教育的重要性,但认为应该从学龄前期教起的家长占43 % ,教师仅占 %[6] ,充分反映出家长和教师对幼儿园性教育认识不足这一事实。而且,有的幼儿家长对开展儿童家庭性教育持消极态度,担心有可能会产生不良影响,也在一定程度反对和排斥幼儿园性教育的开展。
(二)幼儿园性教育存在的问题
1.性教育观念落后
受传统文化影响,性一直处于禁锢状态,人们耻于谈性,更反对开展幼儿园性教育。我国目前有关性教育的观念主要存在这样几种错误取向:“无师自通说”,即所谓的人不需要性教育,性知识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自然会知道的;“诱发说”,认为对儿童进行过早的性教育,可能会导致儿童青少年过早地成熟;“盲从无知说”,认为儿童青少年不懂性知识是道德纯洁的表现,对他们封闭性知识最保险。[7]
2.性教育教材匮乏
幼儿园性教育的开展离不开教材,在性教育全面发展的今天,我国已出版发行了一些性教育教材,然而这些教材中大部分是针对初高中学生,真正对准学前儿童的少之又少。我国儿童性教育教材本来就少,再加上大多语言平淡,不贴近生活,不易于儿童接受。而且,有相当一部分书籍是直接照搬外国的性教育教材,没有考虑中外文化背景的不同,引发家长的不满。在一些发达城市虽然进行了课程的试行,但由于试行的效果不理想而叫停。
3.性教育师资薄弱
我国的高校并没有专门培养性教育教师的专业,从事幼儿园性教育的教师主要来源于心理学和生物学专业,而在美国,仅公立学校就有五万多专业教师从事性教育。另外,在一项研究中,研究者随机选取了30名学前师范生做问卷调查,结果表明,虽然未来的幼儿教师普遍认为实施幼儿园性教育非常重要,但他们仍对其必要性认识不足,并且缺乏实施幼儿园性教育的正确态度和方法,这也从另一方面体现了幼儿园性教育师资的薄弱。
三、幼儿园性教育开展的有效措施
幼儿园性教育应该是幼儿园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共同承担的任务。幼儿园性教育的顺利开展需要幼儿园教师、家园和社会的大力配合,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保障幼儿得到科学合理有效的性教育。
(一)开展教师性教育培训
大多数幼儿教师在面对幼儿性方面问题时,一方面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应该回避这个话题,另一方面由于性知识和教育技巧的匮乏,很难正面科学有效地对幼儿进行性教育。因此,幼儿园开展性教育关键的一点是对幼儿教师进行性教育方面的培训。首先,幼儿教师要转变性教育观念,要认同幼儿性教育的必要性。其次,幼儿教师要把集体培训和自我学习相结合,多多参考国外的先进经验,了解国内的试点情况。从能力和心理上做好开展幼儿园性教育的准备,这样才能在教学中自然地渗透并生发。
(二)加强家园性教育配合
家庭和幼儿园的共同合作是开展幼儿园性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一方面,幼儿园要做好对家长的教育宣传工作,通过家长会、家访、家长园地、班内环境布置、网络论坛等方式,使家长意识到孩子成长过程中,身心发展方面会承受很大的变化,对幼儿进行性教育十分必要。另一方面,教师和家长应当把幼儿在园或在家的一些不良行为互相反映给对方,共同商讨对策,不应认为这是个难于启齿的问题,不好意思提出来,而造成信息闭塞不畅。父母是幼儿性教育的启蒙老师,父母对于孩子教育的影响远远胜过幼儿自己通过其他途径得到的。家庭和幼儿园是幼儿性教育的重要学习场所,只有家园的共同配合,才能让幼儿获得科学的性教育,从而快乐健康地成长。
(三)创设健康社会环境
无论在儿童发展的任何阶段,社会都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早期经验对幼儿终身发展的影响不容忽视,电视广告和报纸杂志无时无刻地向儿童兜售“性息”。儿童天性好奇,鉴别能力尚未建立,加之缺乏科学的教育和引导,极其容易造成不良的后果。因此,一方面我们必须净化社会环境,消除不健康的信息,为儿童的成长和性教育的开展创造一个健康、良好的社会环境。另一方面,电视媒体方面,儿童也应该有自己的“儿童性节目”,针对儿童的特点来设计相应的内容和形式,使儿童能顺其自然地生发一种健康的性态度。
【参考文献】
[1]吴建中. 重视 3~12岁儿童的性教育[J]. 基础教育 (重庆),2005,20(4): 58-60.
[2]王晓平,范文坚.如何对幼儿进行性教育[J].教育导刊,2010,(5):85-86.
[3]孙晓勉,谢怡,马佳.学龄前期儿童早期性心理教育研究初探[J ] .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 2007, 18 (2) : 85-87.
[4]李君.关于儿童家庭性教育现状的审视与思考 [J ] . 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 , 2006, 2: 79 �C 81.
[5]薛玲,郭素芳,赵更力.我国青少年生殖健康现状[J]. 中国妇幼保健,2004 ,19(8) :122-123.
[6]吴缃琦,孙晓勉,谢怡.家长及教师对儿童早期性心理教育观念调查[J].中国儿童保健,2008,(10):525-529.
[7]高亚彬,骆伯巍.论青少年儿童性教育的误区[J].教育研究,2002,(1).
浅谈田径运动员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训练
论文关键词:田径运动员 身体素质 心理素质 训练
论文摘要: 在田径运动中,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对运动完成的质量和能否取得比赛的好成绩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在田径运动训练时,既要加强运动员的身体素质训练,又要加强运动员的心理素质训练。 一、身体素质的训练 1.力量素质训练。力量素质是人体最基本的身体素质,是进行一切体育活动的基础,各种体育活动都是由肌肉收缩和舒张而产生的力量牵拉骨骼进行运动,跑、跳、投等运动均离不开力量素质。力量素质好,必然地对身体控制能力强、关节的稳定性好,在运动过程中疲劳出现得较晚,可以大量减少损伤的发生,因此它在预防运动损伤中起着关键作用。短跑、跳远及跨栏运动中易发生股后肌群拉伤,这主要是由于股后群肌肉力量本身就很弱而在训练中常常又得不到到重视造成的,因此,在平时的训练中,加大股后群肌肉的力量训练,能在很大程度上减少股后群肌肉损伤。 2.平衡能力训练。机体的平衡主要是由前庭分析器来控制,如机体的位移、起伏、旋转、加速及空间位置等。而肢体的平衡则主要由本体感受器来控制,如完成动作过程中肢体的位置的控制;跑步时虽然路不平整,但也不会摔倒,也会扭伤踝关节,这正是由于本体感受器的精确控制。但是在受伤特别是关节或肌健受伤后,由于一些解剖关系发生改变,如组织的撕裂、破坏本体感受器装置及其功能也会被坏,从而失去了对肢体位置的.精确控制,极易造成再次损伤,而这一环节易忽视,,因此,在训练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平衡能力的训练,一旦出现损伤,除了进行功能性恢复训练,一定还要进行平衡能力恢复的训练。 3.耐力素质训练。田径运动损伤中慢性损伤和劳损最为多见,尤其是中长距离项目更要注意。有的损伤虽然不至于让运动员停止训练,但正由于大多数运动员都在此种情况下坚持训练,所以在长期训练积累后会出现难以痊愈的慢性损伤和劳损。中长跑时因膝关节长时间反复曲伸, 髂 胫束因此而来回地前后滑动,与股骨外 髁 之间反复磨擦,易导致膝外侧疼痛征候群等,还会引起胫腓骨疲劳性骨膜炎甚至骨折;马拉松运动员常发生膝外侧疼痛综合征,胫前肌 腱 鞘炎及足趾挤压伤。现代研究表明,系统地关节和肌肉力量耐力训练对减少这些损伤非常有效。在耐力训练的结束期还会出现的肌肉酸痛、僵硬现象,这可能是由于疲劳提高了肌肉感受系统(肌梭)兴奋性,从而使被劳损的肌群处于较长时间酸痛或僵硬状态,这种僵硬如不能及时的消除,就可逐渐积累发展成为慢性软组织损伤。因此,在每次耐力训练的结束期应做一些调整活动以放松肌肉,如:提踵、转体走、放松摆臂、踢腿等使心跳、呼吸趋于平静,使血液向全身分散,这对预防慢性运动损伤大有裨益。 4.灵敏和协调性训练。灵敏、协调素质都是较复杂的运动素质,是运动技能和各种素质在运动活动中的综合表现。大脑皮层运动动力定型的完善和神经过程灵活性是完成运动技能,动作协调稳定而且高度自动化,在活动中表现为灵活而省力。在环境条件突然发生变化时,还需要创造出新的动作来适应新的条件。这就要求神经中枢的机能活动性和分析综合能力高度发展,迅速对情况作出判断,当机立断地完成新的动作。在田径运动中,上肢和下肢的不协调、主动肌和被动肌的不协调、呼吸和用力不协调及人体和器械不协调等都是造成肌肉拉伤的重要原因。灵敏和协调性的改善可提高应激和自我保护能力,从而有效地减少运动损伤,例如,在跳远、跳高、撑杆跳等项目落地过程中,虽出现不正常的落地姿势,但如果灵敏协调性较好,可以很快调整过来,以安全的姿势落地。 5.柔韧素质训练。柔韧素质训练是预防田径运动损伤的重要素质。柔韧性包括关节活动的幅度及跨关节的肌肉、韧带、肌 腱 、皮肤的伸展性。关节活动幅度小,肌肉伸展性差是导致运动损伤的一个重要原因。加强柔韧性练习,可以提高关节肌肉的灵活性,提高中枢神经系统调节对抗肌的协调性及紧张和放松的能力,从而减少运动损伤。柔韧素质训练一定要动静结合,如果静力练习时间过长,被拉长的韧带、肌肉恢复时间又不足,不仅不能达到练习的目的,而且还可能引起关节松脱或肌肉松弛,因此,在柔韧练习中必须要辅以摆腿、踢腿等动力性练习。此外,在平时训练中柔韧和力量一定要结合进行,尤其是在力量训练之后更应采用专门的牵拉练习来帮助肌肉疲劳的恢复。 二、心理素质训练? ? 1.自我认识。自我认识是主观自我对客观自我的认识与评价,自我认识是自己对自己身心特征的认识,自我评价是在这个基础上对自己作出的某种判断。正确的自我评价,对个人的心理生活及其行为表现有较大影响。如果个体对自身的估计与社会上其它人对自己客观评价距离过于悬殊,就会使个体与周围人们之间的关系失去平衡,产生矛盾,长期以来,将会形成稳定的心理特征自满或自卑,将不利于个人心理上的健康成长。 2.自我评价。自我评价是自我意识发展的主要成份和主要标志,是在认识自己的行为和活动的基础上产生的,是通过社会比较而实现的。由于我们自我评价能力不高,往往不是过高就是过低,大多属于过高型。因此,要提高我们的自我评价能力,你就应学会与同伴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做出评价。你还应学会借助别人的评价来评价自己,学会用一分为二的观点评价自己。? 3.自我体验。自我体验是主体对自身的认识而引发的内心情感体验,是主观的我对客观的我所持有的一种态度,如自信、自卑、自尊、自满、内疚、羞耻等都是自我体验良好的自我体验有助于自我监控的发展。 4.自我监控。自我监控是自己对自身行为与思想言语的控制,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发动作用,二是制止作用,也就是支配某一行为,抑制与该行为无关或有碍于该行为进行的行为。进行自我认知、自我体验的训练目的是进行自我监控,调节自己的行为,使行为符合群体规范,符合社会道德要求,通过自我监控调节自己的认识活动,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 朱丽萍,吕金江.重视高校体育课田径教学[J].楚雄师范学 院学报,2006,(3). [2] 李雪峰.素质教育在高校田径教学中的运用[J].运城学院学 报,2007,(2). [3] 范军.高校田径专修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对策[J].湖北体育科 技, 2009,(5). [4] 路宪法.陕西省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教学现状与改 革探究[J].科技信息,2010,(3).
体育专业论文参考文献
[1]周倩.酒泉地区高中健美操课程开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xx
[2]崔小艳.大学生参加健美操课外锻炼的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xx
[3]谭林.世界男子自由体操和单杠的发展趋势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xx
[4]王霞元.甘肃省高校竞技健美操运动员力量素质训练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xx
[5]李春玉.试论高师院校教育实习的实效性[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xx(09)
[6]王婷,姜华.论体育专业大学生的教学能力培养[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xx(05)
[7]丁根清.如何培养体育系学生健美操教学能力[J].才智.20xx(21)
[8]王延芳.甘肃省普通高校女大学生参与健美操认知与行为的调查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xx
[9]何晴晴.功能力量训练对预防健美操运动损伤作用的实验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xx
[10]余永生.四川省独立院校健美操运动开展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研究[D].成都体育学院20xx
[11]何晴晴.功能力量训练对预防健美操运动损伤作用的实验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xx
[12]李鑫.山西省太原市广场健身舞开展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D].延安大学20xx
[13]王楠.对沈阳市高职院校大众健美操现状及其发展趋势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xx
[14]杜秀娟.甘肃省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健美操教学能力的培养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xx
[15]魏复活.宁夏城镇回民中学体操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xx
[16]祝欢.兰州市与郑州市经营性健身俱乐部现状的比较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xx
[17]李冰,张璐.浅析大学英语泛读教学与阅读技巧[J].科教文汇(上旬刊).20xx(05)
[18]龚云.中澳两国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比较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xx(07)
[19]胡凤兰.如何提高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田径教学能力[J].学园(教育科研).20xx(03)
[20]杨瑞鹏.陕西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学能力培养现状与对策[J].当代体育科技.20xx(01)
[1]周登嵩.学校体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彭庆文.大学体育概念新释[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6).74-79.
[3]冯晓辉.中学体育艺术类课程教师教学能力结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
[4]魏丕勇.于涛.体育与艺术关系研究的综述[J].体育文化导刊.20xx,(1):11~13.
[5]梅汝莉.“多元智能”理论与中国基础教育改革[J].中小学管理.20xx(12).
[7]白学军.智力心理学的研究进展[M].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
[8]霍华德.加德纳著,沈致隆译.多元智能[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18-27.
[9]欣心.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J].北京教育.20xx.(5).
[10]霍华德.加德纳著,沈致隆译.多元智能[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18-27.
[11]钟祖荣.伍芳辉.多元智能理论解读[M].上海:开明出版社.20xx:1-23.
[12]霍华德.加德纳著,沈致隆译.多元智能[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18-27
[13]周应德,尹华丁.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对体育教学的启示[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1):12-13
[14]冯克诚主编.霍华德.加德纳与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的原理、结构和教育学意义[M].学苑音像出版社.20xx.(5):4-6
[15]彭伟强.美国多元办学模式及其启示[M].教学理论与实践.(7):29-32
心理学是帮助心理有问题的人解决疑虑的学科,要学好心理学专业并非易事。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有关心理学的2000字论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希望大家喜欢!心理学的论文2000字篇一 《浅谈心理学在小学毽球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 教育 教学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体育教学一直以来都是学校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作用,随着毽球运动在学生中的盛行,大部分小学已经将毽球教学作为了体育教学的主要教学内容之一。研究表明心理学对小学毽球教学的实施有很大的帮助,本文试从促进小学毽球教育出发,对心理学在小学毽球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简要论述。 【关键词】心理学 ;体育教学;小学毽球;应用 毽球运动是增进健康的一种有效手段,毽球教学已成为体育教学的一项主要内容,然而多数学生虽喜欢毽球但不代表喜欢毽球课,为了能更好地在小学中实施毽球教学,需将心理学应用到毽球教育中,根据学生的不同心理状况,进行针对性教育,从根本上促进毽球教育的有效实施,并且与心理学相结合这不仅有助于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还促进了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 一、小学毽球教学的现状 俗话说:“生命在于运动”,经常运动不仅有助于保持健康的身体,对学生的学习也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毽球运动作为一项很受学生欢迎的运动,已经被纳入到了学校体育教学内容中,同时也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但目前在小学毽球教学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对毽球教学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毽球教学内容安排不合理,对于小学生来说,毽球教学是有助于维持身心健康的一种游戏,并且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教学中应对各个年龄段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这样才能与毽球教学的初衷同步,但教师在制定教学内容时往往没有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导致教学内容安排缺乏合理性;二是毽球 教学 方法 及组织形式过于单一,教学方法及组织形式都是教学水平的一种体现,直接关系到整个教学过程的效果,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及优秀的组织形式是毽球教学高质量、高效率及高效果的有利保证,但目前的教学方法及组织形式依旧采取的是传统模式,缺乏多样性;三是对毽球基本技术的学习缺乏兴趣,如前面所诉,目前大部分学生虽喜欢毽球,但不代表喜欢毽球课,小学毽球教学主要采取的是集中传授基本技术形式,对于本就爱玩的小学生来说,这种学习是枯燥无味的,导致在基本技术教学中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毽球教学的效果。 二、心理学在小学毽球教学中的应用 众所周知,在心理学中有一个重要的分支为体育心理学,它的主要任务是研究人们在专门条件下从事体育活动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而毽球教学作为体育教学的一项重要教学内容,必然与心理学有着一定的关联。实际上亦是如此,将心理学应用到小学毽球教育中,对其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有着重要意义。那如何将心理学应用到小学毽球教育中去?就此提出了以下几点看法。 1.正确处理教师与学生的心理关系 毽球教学的实施其实是教师与学生相互作用的一种行为,无论是毽球方面的教育还是思想方面的教育,都需要教师与学生在心理上达到共识才能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而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在不同时间、不同阶段,两者间的心理关系都会存在着差异,这些都将会影响到教学的质量及效果。因而如何在毽球教学过程中正确处理与学生间的心理关系成了教师的首要任务,教师应对学生各方面的基本情况有着一定的了解,加强与学生间的心理沟通,保持教学热情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的好坏。在小学毽球教学中,应抓住小学生贪玩的心理特点,来进行教学内容及方法的制定。如采用游戏学练法,将毽球基本技巧作为游戏来进行,让学生从心理上对这种所谓的游戏玩具产生良好的感觉,激发其兴趣;又如采用竞赛学练法,将毽球基本知识与竞赛结合起来,营造有趣的学练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等等这些教学方法都能促进毽球教学的实施。 3.消除学生在毽球学习中的胆怯心理 对于毽球的学习,有很多学生都存在一定的胆怯心理,如由于学习毽球网上进攻需要难度更高的动作,担心自己在运动过程中会受伤;由于自身运动能力和别人相差较大,怕受到老师责怪等等都是学生对其产生胆怯心理的原因,并且还易导致学生缺乏自信心等问题的出现。因此,为学生能更好地去学习,教师应对各个学生有一定的了解,并针对性的实施教学,在教学中耐心指导,时常鼓励学生去完成学习任务,增强自信心,让学生能应对自如, 4.加强心理学的理论应用 学生心理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毽球教学的质量及效果,因而需进一步加强心理学在其中的理论应用,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培养良好的学习动机,对于毽球教学,只有学生对其产生了好的学习动机,才会真正去积极进行学习,因而教师需采取各种有效 措施 来注重学生良好学习动机的培养;二是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每个学生心理特点不同,教师应针对性的采取教育方式,坚持因材施教原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保证毽球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 参考文献: [1]叶松生.小学生毽球训练8法[J].体育师友,2007(5) [2]范传加.心理学知识的应用与教学改革[J].东疆学刊,1988(4) [3]王武.浅析心理学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9(2) 心理学的论文2000字篇二 《浅谈心理学知识在 作文 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 作文创作的过程是学生们把对于客观事物的认知转化为自己主观感受的过程,是需要写作者主观心理为条件的,因此心理学知识在学生们写作的过程中应该是有着一定的帮助作用的。就这一问题,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探讨如何将心理学知识应用于作文教学中,从而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 心理学;作文教学;观察;真情实感 作文是语文素质最重要的内容,它是以掌握知识并形成技能的动态的、内在的、心理的运动过程,也是令学生头疼、教师费心的一个教学难点。作文课上,学生经常绞尽脑汁,苦思冥想,可常常是找不到灵感,写不出让自己满意的好 文章 。我们知道,作文教学过程语文学科四个基本能力,即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和具体应用,在此过程中需要学生们把自己对于客观事物的认知转化为自己的感知然后具体的表达出来,这就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动机、兴趣、情感等非认知活动,引导学生们心理和情感的合理表达,来调动学生们写作的热情与灵感,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为写作提供素材 在写作的过程中,我们往往要求学生要首先打好腹稿,然后在此基础上列出写作提纲,成为写作的基本框架,这样学生们写起作文来相对才会顺手。但是,很多学生在进行写作时第一步就出现了问题,往往对于需要写作的题目没有什么话可说,就是常觉得没什么可写的,无从下笔,要不就是三言两语的写了,内容空洞,情感虚假。这一问题的出现是与学生们缺乏对于日常生活的观察和感知密切相关。从常规来看学生们觉得有话可说的作文往往是自己关注过的,这样才能有所思、有所感,才能写出具体的内容,才能写出真情实感来。 所谓观察,就是通过自己的感觉器官对外界的事物去感知。要远“观”近“察”,事事留心,时时注意,并养成一种习惯。我国著名文学家鲁迅先生曾经这样说:要留心各样的事情,多看看,不能够看到一点就写。”这事实上说明了日常观察需要注意的事项,那就是既要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自己日常学习、生活中的事物,同时也要学会如何观察,在观察的过程中“走心”。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我们常说兴趣是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最好的老师,做任何事情,主观动机对于做事情的态度和过程的影响非常大,学生们感兴趣的他们往往才会主动去做,喜欢去做,学习的效果才会优化。 对此,教师一方面要在日常学习中有目的去引导学生主动去写作,对于一些 热点 话题和学生们感兴趣的问题作为小作文的练习,通过布置周记来慢慢的使学生们习惯写作,这样学生们内心的畏难心理才能够慢慢的消除。另外,教师要抓住一些重要的写作契机,如每年的 清明 节扫墓、春游、运动会等学生们喜欢参加的感兴趣的活动,教师就可以在活动前给学生针对性的布置一些写作的任务,这样学生们在参加的过程中留心体会和观察,自己在亲自参与的过程中也有自己的 心得体会 ,写出作文来就方便了许多。只要正确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丰富的写作素材就会像涓涓流淌的源头活水,永不枯竭,永远常新。 二、调动真情实感,激发写作欲望 心理学认为:感情和欲望具有强烈的刺激作用,只要有了真情实感,就会激起血液循环的亢奋,在大脑皮层的相应区域内形成一个优势的兴奋中心,从而使注意、记忆、想象、思维等心理活动都处于积极活动状态。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作文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过:“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写出了真情实感的文章方能称得上是有血有肉的好文章。“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可见,只有感情真挚的文章才能打动人心。作为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感情和欲望的契机,及时加以引导,教学生用最朴实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对于学生来说,就是要在作文中把自己平时所看到的、听到的,感受最深的地方真实地写出来,能以情动人。此外,教师还要为学生的创作创设恰当的情境,也就是提供写作的平台,让学生在这样的平台下,尽情地发挥自己的真情实感。例如,在教习作写写自己喜欢的动物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各种动物(学生生活中常见的),让学生说一说动物的特点;也可以把教室布置成动物王国;或者是让学生做自己喜欢的动物的头饰,演一演这些动物,然后再进行习作。这样课堂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也被激发了出来,创造力也油然而生。 总之,在 小学作文 教学中,我们要深入了解,认真分析学生的作文心理,准确地把握学生的感情脉搏,结合学生们的实际状况,如不同年龄段、不同经历的现实,以学生为主体,加以科学引导,从多角度多方位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培养写作兴趣,就一定能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马进科.立足作文教学培养创新能力――深化新课改对策浅探【J】.吉林教育,2011(22) 【2】周健.网络让作文教学从“有限”到“无限”【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1(Z1) 【3】孙秀萍.抓好作文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写作兴趣【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0(25) 【4】李翠.谈谈心理学原则在作文教学中的运用【J】.金田(励志),2011(06) 心理学的论文2000字篇三 《浅谈运用心理学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心理学主要分析和了解人们内心的想法,以便更好地引导人们往积极向上的方向前行。对于小学生而言,数学课就是简单的数字组合,除了数字计算,还是数字计算,课堂教学枯燥无味、单一呆板,有的学生甚至对数学学习产生了厌恶心理,以至于放弃学习数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抓住学生的心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教师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教师要做好心理学与小学数学教学的融合工作,以便更好地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除此之外,教师还应不断提高自身的执教能力,充分利用学生的心理,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心理学的概念 心理学是一门历史比较悠久的学科,它是针对人们的心理活动、思维意识进行的一系列研究,能极大限度地挖掘人们潜意识里的积极思想,从而使人们更好地学习、生活。心理学能够有效提高人们的生活能力,使人们以愉悦的心情去面对未来的每一天。小学数学最大的教学缺陷就是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不高, 学习态度 消极。鉴于此,教师可以运用心理学知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 二、运用心理学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的思维还没有成熟,自控能力非常弱,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学生在走向社会之前,基本是待在教室中,不太了解外界的信息,教师成为他们认识世界、了解世界的重要 渠道 之一,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掌握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充分运用心理学知识,在课堂上创设科学合理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如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掌握学生好奇、爱玩的特性,开展数字小游戏,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从而使学生对数学学习彻底改观,爱上数学。 2.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与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相比,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充分运用心理学知识,能使枯燥的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学生也能在积极、轻松地氛围中学习,极大地提升数学学习能力。在积极的环境下,人们能有效地去完成事情;反之,在消极的环境下,人们的工作效率也会变得非常低。如在一个宿舍里出现了一位“学霸”,那么这个宿舍的其他学生都会向“学霸”的方向发展,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如果一个宿舍里出现了一位“学渣”,那么这个宿舍的其他学生都会向“学渣”的方向发展,消极对待学习。因此,学习氛围对学生的学习效率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教师有效运用心理学知识,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展一些数学活动和竞赛,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能给学生营造愉快、乐学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小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同时提高教师的教学成效。 三、结语 人是社会的主体。教育的存在是为了使人们得到更好的发展,心理学的存在是为了让人们更好地发展和生活。因此,把心理学科学地融入小学数学教学中,能让小学生用积极的心态面对数学,转变学生的消极心理,从而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猜你喜欢: 1. 心理学方面的论文2000字 2. 关于心理健康的论文2000字 3. 大学生心理健康结业论文2000字 4. 有关心理学的相关论文2000字 5.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2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