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首页 学术论文知识库 问题

水利概论论文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水利概论论文参考文献

1/100在高速增长中寻求健康发展——江苏城市化的理性选择徐海贤[1] 邹军[2]城市规划.2007,31(3).-35-392/100江苏省县域城市化发展浅析王冉 陈玉华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1).-6625-66263/100快速城市化地区县级城市工业发展战略与空间布局研究——以江苏省8个县级市为例段兆广[1] 张伟[2]城市问题.2007(4).-2-64/100江苏南通:创新机制 放宽政策 推进廉租住房制度建设无城乡建设.2007(4).-45-465/100关于农民失地问题的实证研究——以江苏省A市B区为例韩露露内蒙古农业科技.2007(1).-21-236/100浅析江苏城市化进程面临的土地问题邹伟[1] 何孟飞[2] 吴群[1]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189-1927/100江苏省未来城市化进程中资源环境效应的多情景模拟刘耀彬[1,2] 李仁东[3]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7,23(2).-61-64,798/100城市化进程中江苏省耕地资源非农化转化的实证分析许恒周 吴冠岑广东土地科学.2007,6(1).-44-489/100交通与城市化的耦合度分析——以江苏省为例孙爱军[1,2] 吴钧[2] 刘国光[2] 庞金亮[3]城市交通.2007,5(2).-42-4610/100江苏省吴江市芦墟实验小学——城市化进程中农村环境教育硕果累累无上海教育科研.2007(3).-I0003-I000311/100江苏:产业化、市场化推进城市治污:大力推行产业化 促进污水处理事业健康发展徐学军城乡建设.2007(2).-6-912/100江苏“十五”时期城市发展的问题透视赵志凌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6(1).-50-5213/100区域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发展模拟及调控策略——以江苏省为例刘耀彬[1] 陈斐[1] 李仁东[2]地理研究.2007,26(1).-187-19614/100江苏1546万农村劳动力成为“新市民”——江苏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做法李直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7(1).-4-815/100江苏节水制度研究顾向一江苏水利.2006(12).-23-2516/100江苏省城市化研究杜国平[1] 钟太洋[2]安徽农业科学.2006,34(24).-6605-660717/100江苏省镇江市教育在城市化进程中优化布局无中国农村教育.2006(12).-F0004-F000418/100江苏推广焚烧技术有效处理城市污泥王华城乡建设.2006(11).-38-3919/100江苏省城镇化进程中土地利用的问题及对策李泽楼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5(5).-39-4120/100江苏省城市化水平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刘耀彬[1,2]生产力研究.2006(10).-110-111,14121/100生产要素市场化与江苏城市化动力机制演变吴莉娅地理科学.2006,26(5).-529-53522/1001996年~2004年江苏省县市城市化水平空间演变分析欧向军[1] 吉婷婷[2] 蒋田南[3] 史冬防[3]规划师.2006,22(9).-56-5923/100关于中小型城市道路交通发展规划的探讨——以江苏省盐城市为例杨二俊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16(20).-83-84,10824/100江苏省城市化发展的区域差异分析马晓冬[1,2] 徐建刚[2]世界地理研究.2006,15(3).-68-7425/100产业集群与城市化发展的实证研究——以浙江义乌、江苏昆山为例饶宝红 徐维祥 陆央央 沈阳松经济问题探索.2006(9).-149-15226/100城市化进程中村级股份合作制改革的创新机理探析——以江苏省无锡市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制度创新为例陈志新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1(4).-76-8027/100江苏省区域城市化水平评价徐梦洁 孙雁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6(2).-18-1928/100江苏、上海城市化战略的调整及对浙江的影响张才方今日浙江.2006(11).-38-4029/100城市化中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以江苏无锡为个案志新求索.2006(5).-76-7830/100区域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特征及机制——以江苏省为例刘耀彬[1,2]经济地理.2006,26(3).-456-46231/100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靠什么?——江苏省华西村新农村建设的启示任博当代陕西.2006(5).-26-2732/100江苏全面小康指标无江苏对外经贸论坛.2006(1).-34-3433/100江苏省城市化发展与土地利用程度变化相关性研究刘坚[1] 黄贤金[1] 赵彩艳[2] 翟文侠[1]水土保持研究.2006,13(2).-198-20134/100城中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路径选择——以江苏无锡市村级股份合作制改革为例陈志新江苏农村经济.2006(4).-48-4935/100基于SD的江苏省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发展情景分析宋学锋[1] 刘耀彬[2]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6,26(3).-124-13036/100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利用问题研究——以江苏省为例赵翠薇 濮励杰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6,15(2).-169-17337/100流动人口的数量及其分布特征研究——以江苏省为例黄润龙西北人口.2006(2).-15-18,2538/100江苏:投资450亿元用于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建设无中国工程建设通讯.2006(4).-18-1839/100区域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性分析——以江苏省为例刘耀彬[1] 宋学锋[2]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6,35(2).-182-187,19640/100江苏人口城市化空间结构研究周玉翠江苏商论.2006(2).-11-1241/100江苏省县市城市化水平差异研究欧向军现代城市研究.2006,21(3).-45-50,5542/100城市化背景下农村集体产权的界定——以江苏无锡市村级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革为例陈志新江苏农村经济.2006(1).-55-5743/100江苏省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规律分析刘耀彬[1] 李仁东[2]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16(1).-47-5144/100浅谈城市化进程与房地产投资——以江苏省为例程征贵[1] 林子文[2]沿海企业与科技.2006(2).-208-20945/100江苏村镇建设工作思路张泉小城镇建设.2005(12).-33-33,7746/100乡村城市化动力机制与发展模式研究—以江苏省为例张婷 杨山 梁丹安徽农业科学.2005,33(11).-2138-213947/100外资集聚效应与产业结构升级关系——以江苏为例的研究程进上海经济研究.2005(11).-116-12148/100江苏省城市照明设施防盗情况综述罗庆道路照明.2005(4).-45-46,3949/100江苏城市化的科学发展观思维戴军 张京祥 曹荣林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15(4).-100-10450/100城市化与耕地资源的协调性研究——以江苏省为例的实证分析陈志刚[1,2] 王青[2]生态经济.2005(11).-42-4451/100江苏省房地产市场形势的分析判断无江苏楼市.2005(10).-8-1152/100透视当前江苏城市发展问题赵志凌江南论坛.2005(10).-10-1253/100农工党江苏省委会在江苏省政协九届九次常委会上呼吁:政府要高度重视进城务工人员的医疗保障无前进论坛.2005(9).-10-1154/100江苏城市化:现状、问题与对策白先春[1] 朱龙杰[2]江淮论坛.2005(5).-49-5355/100从德国城乡建设的经验看江苏省城市化战略的实施傅阳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5(A01).-265-27156/100江苏小城镇发展构想王志强小城镇建设.2005(8).-91-9357/100全球化、外资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江苏个案研究吴莉娅[1] 顾朝林[2]城市规划.2005,29(7).-28-3358/100江苏省城市化发展现状及动力研究王志强城市规划.2005,29(7).-34-3859/100快速城市化背景下江苏省土地利用程度变化及其人文驱动因素分析刘坚[1] 黄贤金[1] 翟文侠[1] 赵彩艳[2]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05,23(2).-223-22760/100小城镇唱响城市化的和谐主旋律——江苏吴江市震泽镇见闻徐得立 李坤民中国城市经济.2005(4).-72-7461/100江苏:今年城市化进程提高两个百分点无中国城市经济.2005(4).-83-8362/100江苏人大代表呼吁修改《土地管理法》无江苏农村经济.2005(4).-11-1163/100村庄建设与城乡统筹——江苏村庄如何建设?丁国华小城镇建设.2005(4).-100-100,2564/100城市化中的用地问题——一组来自江苏的报道——积极稳妥推进江苏沿江地区农村城市化王荣炳中国城市经济.2005(2).-8-1065/100江苏沿江开发中失地农民的出路与建议张启祥中国城市经济.2005(2).-16-1866/100江苏新一轮城市化形势分析与战略思考周游江海学刊.2005(2).-70-7567/100区域人口城市化的趋势分析——以江苏省为例白先春[1] 凌亢[1] 郭存芝[2]人口与经济.2005(1).-39-4368/100江苏城市竞争力的对比评价与提升途径方维慰学海.2005(1).-124-12769/100城市发展质量的综合评价_以江苏省13个省辖市为例白先春[1] 凌亢[1] 郭存芝[2]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4,14(6).-91-9570/100区域城市化水平的综合测度研究——以江苏省为例欧名豪 李武艳 刘向南 谌明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4,13(5).-408-41271/100苏南乡村经济精英流向城市现象考察——江苏扬中个案调查资料的定性分析姚俊社会.2004(5).-12-1672/100异地城市化——缩小江苏区域经济差异的现实选择黄雪琴[1] 张士杰[2]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4(1).-21-2673/100江苏省城市化物元模型综合评价张丽霞 施国庆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5(2).-210-21474/100江苏:以科学的发展观实现“两个率先”牟维旭 郭奔胜半月谈.2004(2).-27-2975/100加快城市化进程的若干对策——以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为例杜殷兴 陈谋勇 钱莉莉城乡建设.2004(2).-31-3276/100江苏省城市化发展差异及其特征分析孙亚范[1] 余海鹏[2]南京社会科学.2004(1).-91-9677/100城市化水平综合指数测度方法探讨——以江苏无锡市、泰州市为例李爱军[1] 谈志浩[2] 陆春锋[1] 张一飞[1]经济地理.2004,24(1).-43-4778/100江苏省城市化区域差异发展研究王志宪 虞孝感经济地理.2004,24(1).-53-56,6679/100共创品牌 协同发展——访江苏省社科院副院长张颢瀚汪杨上海经济.2004(1).-10-1180/100农村人口转移的空间选择——以江苏南京为样本的研究报告赵小谛 郭霖唯实.2004(10).-25-2781/100城市化进程对耕地面积变化的影响——以甘肃省和江苏省为例牛星 欧名豪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04,39(6).-729-73482/100海外华文媒体联袂解读江苏张圣荣华人时刊.2004(11).-2-283/100绿色江苏新亮点——发展江苏城市森林的思考谢友超[1] 王欢[2]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4(3).-85-8884/100小城镇污水规划应因地制宜科学实施——以江苏无锡硕放镇为例周巍峰小城镇建设.2004(9).-98-9985/100未来江苏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对接略论贺文瑾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0(3).-47-5086/100当前江苏城市发展面临的五大问题赵志凌改革与开放.2004(7).-6-787/100规划引导,统筹协调,加快推进江苏城市化周游中国改革.2004(5).-71-71,7388/100倾力打造文明进步的新江苏周描坤华人时刊.2004(5).-4-689/100城市化是江苏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路径王芳[1] 王景东[2]审计与经济研究.2004,19(3).-61-6390/100城市化进程的实现途径与制度创新——以江苏南通为例刘建芳小城镇建设.2004(4).-45-4791/100小城镇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保护研究——以江苏江都市邵伯镇为例张新华小城镇建设.2004(4).-52-5392/100江苏工业化发展水平的研究陈彬 杜玉兰 封潇江苏商论.2004(3).-106-10893/100江苏城市化进入快速发展期黄卫城乡建设.2003(3).-42-4394/10021世纪初的江苏经济:一个新的快速增长期黄健江苏经济.2003(12).-8-995/100“第一方阵”勇争先——江苏与广东经济发展的比较吴权江苏经济.2003(9).-68-6996/100“绿化”江苏经济——江苏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综述徐山瀑 王鲁沛 余宏霞 马恩兵江苏经济.2003(8).-4-797/100关于江苏省中等城市发展的思考马继刚 沈正平 沈山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9(3).-117-12198/100江苏城市化与城市规划的趋势和任务顾小平江苏建筑.2003(B11).-16-2199/100江苏省区域经济考察报告李勇 张文浩青海经济研究.2003(6).-11-15100/100江苏城市化的动力机制研究严翅君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3(4).-57-631/67发挥区域优势 加快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建设——江苏发展高层论坛第16次会议在宁举行无江苏改革.2003(11).-4-52/67江苏省城市外商投资环境的定量分析朱传耿现代经济探讨.2003(7).-61-633/67以信息化推动江苏城市化进程方维慰现代经济探讨.2003(1).-23-254/672002年江苏省国土资源工作回眸无江苏国土资源.2003(1).-8-125/67加快江苏城市化进程的对策措施黄卫城市规划.2003,27(6).-42-436/67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实证分析——以江苏省江都市为例钟钰 孙雪峰农业经济.2003(10).-29-307/67江苏产业经济发展及其对策黄德春[1] 许长新[2]工业技术经济.2003,22(4).-14-188/67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对策——以江苏无锡市惠山区为例杜殷兴 陈谋勇 钱莉莉小城镇建设.2003(7).-24-269/67江苏城市化战略构思与政策调整取向郭忠兴 曲福田地域研究与开发.2003,22(5).-26-2910/67论世界与中国城市化的大趋势和江苏省城市化道路吴良镰[1] 吴唯佳[2] 武廷海[3]科技导报(北京).2003(9).-3-611/67江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初步意见钱志新现代管理科学.2003(4).-3-4,612/67江苏省第三产业的发展与人口城市化目标的实现许萍 陈锐现代管理科学.2003(3).-90-9113/67江苏省城市化区域差异及发展模式探讨王志宪[1] 虞孝感[2]城市规划汇刊.2003(5).-86-8914/67量身定做 绘就“三圈”蓝图——江苏省全面完成三个都市圈规划王学锋建设科技(建设部).2003(2).-57-5715/67江苏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点与思考邱建新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2(3).-55-5816/67从世界与中国城市化的大趋势看江苏省城市化道路吴良镛[1] 吴唯佳[2] 武廷海[3]现代城市研究.2003,18(2).-50-5417/67江苏城市化进程中的制度创新赵晓谛学海.2003(2).-128-13318/67长三角与江苏区域发展战略张颢瀚江南论坛.2003(1).-23-2419/67对江苏省城市化发展进程的思考于水[1] 严新明[2]理论月刊.2003(8).-64-6620/67工业化、市场化与江苏区域发展蒋伏心江苏经济.2003(1).-11-1121/67小城镇规划建设与土地利用的十大问题及对策——以江苏省连云港市为例陆华规划师.2003,19(10).-32-3622/67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的探索和创新——《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工作的回顾剖析王学锋规划师.2003,19(2).-72-7623/67江苏城市现代化思考张峰中外企业.2002(3).-102-10424/67美国城市化经验对江苏城市化战略的启示蓝绍敏唯实.2002(8).-144-15025/67论高速公路建设与江苏经济发展顾为东现代经济探讨.2002(12).-61-6326/67江苏经济呈现三大新亮点顾雷鸣江苏对外经贸论坛.2002(4).-F003-F00327/67城市化水平与耕地面积变化的相关研究——以江苏省为例吴群 郭贯成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2,25(3).-95-9928/67我国农村城市化的推进次序—江苏的实践及其启示秦兴方[1] 吴进红[2] 等管理世界.2002(3).-101-10629/67农村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意愿考察—对江苏的实证分析蒋乃华[1] 封进[2]管理世界.2002(2).-24-28,7330/67江苏省轻道交通发展战略秦雁 李玉琦 等综合运输.2002(8).-24-2631/67城市化进程中耕地资源转用效率评价—以江苏省为例钟太洋[1] 蒋鹏[2] 等地域研究与开发.2002,21(2).-55-5932/67关于加快小城镇建设的对策与思考——以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为例杜殷兴 陈谋勇城乡建设.2002(12).-21-2233/67江苏省城市化发展的反思及战略构想汤茂林城市问题.2002(1).-23-2634/67对江苏城市化发展的思考李宗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1).-24-2835/67三大亮点照亮江苏经济锦辑空运商务.2002(24).-28-2936/67与时俱进铸英师——江苏省消防总队队伍正规化、业务规范化建设写真李玉美 唐团结火警.2002(11).-3-837/67美国城市化经验对江苏城市化战略的启示蓝绍敏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3(6).-90-9538/67江苏城市现代化思考张峰中外企业.2002(59).-102-10439/67江苏省委省政府在无锡举办领导干部学习会无江南论坛.2002(8).-47-4840/67江苏省区域城市化水平评价与分析赵喜仓 吴继英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4).-92-9641/67江苏省五大发展战略在苏北的实现途径朱传耿江苏社会科学.2002(1).-196-19842/67十三年辉煌看江苏汤以伦江苏经济.2002(11).-8-1343/67社会结构转型与江苏保险业刘政焕江苏经济.2002(11).-32-3344/67以入世为新动力推进江苏城市化仲红岩江苏改革.2002(9).-42-4345/67以入世为新动力 推进江苏城市化仲红岩江苏改革.2002(9).-42-4346/67江苏城市化水平再评估田伯平江苏改革.2002(3).-8-1047/67江苏省设立“江苏人居环境奖”潘胜室内设计与装修.2001(5).-9-948/67江苏农村城市化进程中乡镇干部意愿的区域比较秦兴方 汤学俊 等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5(5).-3-849/67生态示范区建设中生态型第三产业发展探讨——以江苏省吴县市、邗江县、邳州盛静芬[1] 邹欣庆[2] 等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1,11(1).-104-10850/67加快江苏城市化进程的实现途径与制度创新王雪非[1] 范朝礼[2] 张小林[3]江海学刊.2001(5).-25-2951/67江苏省城市化进程中的思考与建议张伟新 崔广柏生态经济.2001(4).-31-3352/67江苏城市化发展新阶段的问题与对策徐琴[1] 娄欣[2]现代经济探讨.2001(12).-19-2153/67城市化背景下的“空心村”现象及其对策探讨——以江苏省为例薛力城市规划.2001(6).-8-1354/67区域产业结构演变与城市化进程—以江苏省苏州市为例的分析向俊波 陈雯中国经济问题.2001(4).-44-4855/67江苏商业与经济发展分析胡荣华 晏维龙江苏商论.2001(3).-30-3356/67江苏省乡村人聚环境建设的空间分异及其对策探讨薛力 吴明伟城市规划汇刊.2001(1).-41-4557/67世纪城市化发展的经验及其对江苏的启示汤茂林现代城市研究.2001(4).-55-5858/67农村城市化进程中农民集团的行动逻辑:以江苏为例秦兴方中国农村观察.2001(5).-69-7459/67江苏城市化道路的分析与对策建议杨根平江苏社会科学.2001(4).-187-19060/67城市化:江苏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张二震 方勇 等江苏社会科学.2001(2).-181-18561/67促进江苏沿江地区协调发展顾朝林江苏经济.2001(8).-50-5062/67营造江苏城市整体优势顾松年江苏经济.2001(3).-31-3363/67江苏新经济增长极的塑战略刘志彪[1] 王建优[2]江苏改革.2001(5).-17-2064/67江苏城市化优先战略选择张鸿雁江苏改革.2001(4).-14-1565/67加快江苏城市伦建设的几个问题王雪非 范朝礼 等江苏改革.2001(1).-24-2566/67改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农民增收的强大动力—以江苏省为例萧竞华南京社会科学.2001(11).-79-8467/67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为何不导致城市化--江苏省城市化滞后原因实证分析吴力子南京社会科学.2001(7).-64-68

(1)钟华平.城市化对水资源的影响[J].世界地质,1996(2)“十一五”期间区域经济发展的资源约束与环境承载力问题研究[J].领导决策信息,2004(3)左其亭.城市水资源承载能力——理论、方法、应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4)《造福子孙后代》(5) 行政院环保署「安全饮用水手册」(6) 中国水资源公报 1999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7) 中国城市排水建设与发展 (8)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讲座第二十六讲:关于我国农业法制建设的几个问题(9) 水资源合理分配的基本路线 作者:关业祥 水利部规计司处长(10) 张岳,刘钰等.加快建立我国农业节水保障体系的对策和建议.中国水利,(11)刘 跃.中国水资源与可持续发展.《中国水资源与可持续发展》(12)楚泽涵,水资源问题应引起关注 《古地理学报》(13)李圭白,李星,水的良性循环与城市水资源 《中国工程科学》(14)王水燕 谈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科技资讯

姜德文《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损益分析研究》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聂相田,李文毅《工程项目进度控制》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工程监理中心罗自南《水利工程测量》》西安地图出版社陈李和,陈文义《水工钢筋混凝吐结构》河南大学出版社林益冬,林丽蓉《工程水文学》河南大学出版社张宗尧,于德顺,王德信《结构力学》河南大学出版社洪次坤,沈养中,徐文善《材料力学》高等学校教材 水利水电出版社王英华,水工建筑物,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参考文献

水利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论文

摘要:当前我国的社会经济的水平不断发展,国民人口的数量也在不断地上升,使得我国的水利工程所肩负的历史使命越来越重,在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和基础产业的建设过程中,水利事业一直都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进行水利工程的建设,施工质量是必须要有严格保证的,只有本着不断进行探索和创新来实现提高水利工程建设质量的目的,才能够保证水利工程的施工质量,进而能够确保水资源可以得到合理的开发和可持续的利用,从而达到保障社会经济发展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目的。所以该文在结合多年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可能会影响到水利工程施工质量的因素进行分析,进而构建较为科学和完备的投资建设管理体系,并且对水利工程的基础建设实施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关键词:质量控制;水利工程;问题;措施

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具有建设点很多、涉及面较广、工程量大和工作难度过高的特点,所以在水利工程施工的过程中,时常会出现质量事故,更有严重的地方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连续出现多次重大和特大事故,给人民群众和国家都带来了相当的生命和财产损失,对于这些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所以需要进一步加强对于工程建设质量和安全的监督管理。

1、水利工程建设中时常出现的质量问题

费用不足

目前很多中小型的水利工程所进行的投资都不多,而且其中大部分建设资金还都是由当地地方进行筹资,所以经常出现费用不足的情况,导致水利工程的各种施工和实验设备都太过陈旧,并且缺乏较为必要和有力的专业检测手段,不得不使用个人经验来对施工进行判断。

很多水利工程都出现分包和隐形分包的情况

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对于主体工程分包有着相当严格的管理,明文规定在施工过程中不允许分包和转包情况出现。但是在实际的水利工程建设的过程中,中小型水利工程的主体工程经常会出现工程分包和转包的情况,这些参与分包的分包商中绝大部分都是没有通过专业严格的施工资格审查,所以就使得原本就相当复杂的领导关系严重阻碍了监理工程师实施各项质量管理措施,使得水利工程的监理工程师并不能很好地在一线工作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很多水利工程出现赶进度和抢工期的情况

因为水利工程的施工过程中,赶进度和抢工期的情况频繁出现,所以导致很多工序都被忽略了,大部分工序都是敷衍解决,例如施工过程中没有彻底清理层面、创面,凿毛程度无法达到相关施工规定的标准,没有在新老混凝土结合面按照规定铺设砂浆或者是只简单地铺了一点点,为了减少麻烦所以在水利工程的混凝土水平施工缝面没有设立键槽,导致水利工程在进行灌浆或者蓄水的时候沿施工缝面出现漏浆和渗漏水的情况。

2、针对水利工程施工中出现的问题的解决措施

构建健全的质量管理体系

通过加强水利工程的施工和管理人员的法治意识,增强相关的法制建设,认真贯彻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帮助施工和管理人员提高依法工作的自觉性。在水利工程建设中,只有构建健全的'水利工程施工质量管理体系,才能够确保水利工程的质量。借助健全的施工质量管理体系,可以明确工程施工各部门的工作责任,并且完善质量监控体系,为施工中的质量控制工作提供保障。此外,确保主体工程不得分包,也不允许转包,并且对工程整体进行预先研究,明确其中可能产生问题的地方,进行重点监控,避免施工中出现质量问题。

将责任落实到个人

水利工程的质量与领导的重视程度密切相关。所以水利相关部门需要密切关注水利工程的质量状况,要真正做到对人民和历史负责,并且将责任落实到个人,加强各层级的监督和检查。推行工程质量终身制,让工程人员真正做到认真负责。

注意对材料和设备质量的控制

各种施工材料运到施工现场前都需要向项目监理机构提供《建筑材料报验单》,并且还需要附上产品出厂合格证和技术说明书,然后由施工承包单位按照规定的要求进行检验或者实验,并且经过监理工程师确定合格后才可以进场。对于那些容易因为环境和气候造成质量损失的建筑材料更需要进行严格的控制。还需要定期对各种设备进行检测和保养,确保其处于最佳的工作状态,监理工程师负责各项检查工作。

3、严格技术管理

技术管理具体包括了技术责任制、施工日记、图纸会审、技术交底、技术复核、材料检验、技术档案、工程验收等制度。所以要对每一个工程技术人员的职责和权限进行明确;在施工的过程中,施工技术负责人需要按时认真做好施工日记,详细记录每天的施工状况、出现的问题和解决的措施,为日后的竣工验收和质量评定提供依据;要注意会审图纸,对于其中出现的错误要第一时间进行纠正,而且要将错误记录在案,达到消除差错的目的;让每一位参加施工的专业技术人员和工人明确所承建工程的特点、技术要求以及施工工艺;安排专人对每一项技术工作进行复核,及时更改其中的差错,避免人为工程质量事故的出现;要注意对施工过程中使用的所有材料进行抽样检查,确保满足设计需求方可使用。

4、注意培养现场技术人员的专业素养

工程质量直接决定于工程施工人员的专业素质。通过对施工人员和操作人员进行专业的技术培训,可以使得技术人员专业素质水平得到显著提高,也提高了操作人员的操作水平,这样可以更好地提高水利工程的施工质量。所以工程施工企业在进行技术人员的招聘过程中,需要注重考核操作人员和技术人员的专业技师以及个人素质水平。在进行施工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对技术人员进行在岗培训,借助定期的工程培训,达到提高施工人员个人技术水平的目的,同时也显著提高了水利工程施工人员的施工安全意识,达到促进水利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和降低工程事故发生几率的目的。

5、结语

水利工程建设直接关系到民生建设,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所以各个方面都应该对其加强重视,实现水利工程的健康、顺利及可持续的发展,为人民的幸福、国家的繁荣和社会稳定,以及经济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郭峰,何文华。水利工程建设监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J]。中国西部科技,2010(1):72—73。

[2]梁天佑。水利工程建设质量管理与验收概论[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4。

[3]王仁钟,章为民,蔡跃波。我国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J]。水利水电技术,2001(1):31—34。

[4]王平平。浅议水利工程施工管理[J]。中国水运,2007(1):63—64。

[5]胡必强,汪丹云。浅谈水利工程建设如何做好建筑材料的质量管理与控制[J]。中国科技博览,2009(24):55。

[6]郭峰,何文华。水利工程建设监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J]。中国西部科技,2010(1):72—73。

引用参考文献,谈论土木水利工程的

水利工程概论结课论文参考文献

对水利基本建设项目竣工决算有关问题的探析对水利基本建设项目竣工决算有关问题的探析通过对水利基本建设项目竣工决算工作实践中存在问题的分析,结合工程建设实际情况,探讨了财政部、水利部对水利基本建设项目竣工决算的规定,指出现行规章制度中不完善的地方,并提出部分改进建议。关键字:基本建设项目 竣工 决算 探析基本建设竣工决算是建设单位报告建设成果和财务状况的总结性文件,对总结基本建设过程的财务管理工作、检查竣工项目设计概算和基本建设计划的执行情况、考核投资效果具有重要的作用。水利部于1990年以水财〔1990〕53号文发布《水利工程基本建设项目竣工决算编制规定》,对水利工程基本建设项目的竣工决算做出了较为具体的规定,指导了竣工决算的编制工作。1998年财政部根据基本建设财务制度的修改及基本建设财务管理新的要求,以财基字〔1998〕498号文《关于印发〈基本建设项目竣工财务决算报表〉和〈基本建设项目竣工财务决算报表填制说明〉的通知》对基本建设项目竣工财务决算做了新的规定。2001年,水利部组织部分专家在1990年竣工决算编制规定的基础上起草并发布了《水利基本建设项目竣工决算编制规程》。2002年,财政部以财建〔2002〕394号文印发了《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再一次对竣工财务决算作了新的要求。在实际工作中,水利基本建设项目的竣工决算要报两套竣工决算报表,一套按财政部的要求,一套按水利部的要求。这样做加重了建设单位在编制竣工决算报表时的工作负担。同时,竣工决算实际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财政部和水利部的规定都没有很好地解决,给竣工决算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一、关于征地移民拆迁等大额非工程类费用的处理在水利基本建设项目中,征地移民拆迁费用一般可占到总投资的5%,金额比较大。征地移民拆迁工作涉及面广,情况复杂,如果不借助地方政府的行政力量,工作很难开展。这一部分投资,大多数建设单位全部交由地方政府使用,建设单位与当地政府部门签订委托协议,财务上根据协议支付款项。这一投资的核算与管理都没什么问题,但由于投资额较大,到工程竣工时可能就出现这样的问题:在编制竣工工程决算时要不要像建筑安装工程投资那样列出实物量?如果不列出实物量,如何考核验收成果?这个问题在两部的规定中都没有涉及。在实际工作中,较好的方式是要求受托方报送竣工的有关资料,包括征地多少公顷、移民多少人、搬迁多少户等情况,并经监理审核。有了这些基础资料,在支付合同款时才更有依据,也更能使投资落到实处。笔者认为,这样做是较为科学合理的,特别是投资额较大时,为加强管理,这样做更为必要。如果平时已经把这些基础工作做好了,在编制竣工决算时列出实物量、考核验收成果就比较容易。不仅仅是征地移民拆迁费用,勘测科研设计、监理等费用也有类似的问题。在编报竣工决算时,勘测科研设计费是否也需要编报完成的工作成果如完成多少图纸、多少钻孔等?监理费是否要编报在施工现场的具体人数及工作时数?编制竣工决算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全面准确地反映并考核建设成果,那么对于所有的成本费用项目,能详细列明的应该尽量详细,这也算是编制竣工决算的一个原则。基于此,笔者认为,像征地移民拆迁、勘测科研设计、监理这样能报出工作量的费用项目,在办理竣工决算时应列出完成工作量的详细情况。二、关于概算项目与会计核算科目的不一致现行基本建设会计制度的科目与概算项目不一致已是老问题,目前仍未得到妥善解决。会计科目与概算项目的不一致主要表现在概算的其他费用与会计核算中某些科目不一致,比如建设管理费,概算中包括开办费、经常费、监理费、项目管理费等内容,而会计科目中待摊投资的二级明细科目建设单位管理费实际上仅包括经常费一项内容,其他的内容要在其他一级或二级科目中核算。又如概算中的开办费,在会计核算中无对应的科目,可以放在待摊投资,也可以放在其他投资,随意性较大。由于各自包括的内容不一样,在会计核算时,难免出现人为划分科目的情况,同一个建设项目其核算的结果可能会不一样,既不利于财务预算管理,也不利于考核概算执行情况。在编制竣工决算时,这一矛盾也是存在的。竣工决算中的项目投资分析表是按概算项目编制的,竣工财务决算表则是按会计科目汇总编制,这就使得各决算报表编制的口径不一致,造成在决算编制过程中资料收集难度很大的实际问题,会计人员在核算时需要做两套账,一套按会计科目进行核算以满足财务决算的要求,一套按概算项目核算以满足投资分析的要求,这样极大地增加了会计人员的工作量。其实概算项目与会计科目之间并没有本质的区别,无非都是把建设项目中的费用进行分类归集,不同的只是概算是事前的控制,其归集的项目反映应该需要的投资,会计科目则是反映不同项目内容实际发生的投资。这并不矛盾,而且可以说是一致的,因为会计核算也可看成是对概算执行情况的一种记录,两者完全可以统一标准。至于是统一到会计科目上来还是统一到概算项目上来,笔者认为会计上资金占用类科目可以与概算项目完全一致,资金来源类科目按会计制度的规定。这样处理可使两者结合起来,而且具有可操作性。当然,如何处理还不是问题的关键,关键是有关主管部门要决定是否统一标准。三、关于概算的执行基本建设项目的管理,从投资的角度来说,重点是对概算执行的管理;作为一种总结性报告,竣工决算的一个重要功能也是考核概算的执行情况。但是概算编制本身的不合理,使得执行困难重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竣工决算的编制。

浅论水利工程堤防建设技术

水利工程主要就是防洪,而防洪就更离不开堤防工程,所以堤防项目更为重要。怎样分析水利工程堤防建设技术?

摘要 :随着现在社会的发展,现代水利工程越来越重要,他不仅关系着人民的安全也牵扯着国家的发展。所以对于堤防建设,更是要做到高质量,高安全性,并且能够充分的起到一定的水利工程作用。正是由于这个重要性,施工技术也就需要非常好,来保障水利工程的质量和安全。施工技术作为水利工程建设最重要的部分,更应该保证确保水利工程的质量,并且能够充分发挥它的作用。近年来,在水利工程行业的提防建设技术也愈来愈多,也出现了很多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现代水利工程;堤防;

1前言

地球上的生命刚开始就是从水里生存,正是由于有了水,才能让人类社会发展至今。所以不管以后人类社会如何发展,也不能离开水。但是对于江河湖海的管理,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正是由于水利工程行业的出现以及发展,才避免了洪水泛滥成灾等灾害的发生,保障了周围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财产。由于现在人口增多,经济发展,江河湖海周围的建筑,人口越来越多,因此,对于堤防的修建和加固,以及其质量安全更加重要。当然堤防施工技术发展的也越来越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下文就提出了几种堤防结构型式以及质量保障措施,并且提出了一些水利工程施工措施,希望可以让水利堤防得到发展,并且能够创新,促进整个国家水利工程行业的发展。

2水利工程堤防建设的重要性及其作用

作为生命之源的水,也是人类生活和世界发展的基础。没有水,人类就无法正常的生活,甚至关系到人类的存亡。它可以转化为多种能量来促进国家的发展。但是液态的水多是自然状态,所以在利用它转化为其他能量时就存在很多的困难,继而出现很多问题。还有就是对它的管理不当也会带来洪涝灾害,影响人民的安全以及经济财产。所以开展水利建设就能够解决这些问题,并能够方便有效的利用水资源。因此水利项目也得到了很高的重视,水利工程主要就是防洪,而防洪就更离不开堤防工程,所以堤防项目更为重要。堤防主要的作用其实就是挡水,其实它的应用时间较长而且使用广泛。它的功能可以概括为阻隔洪水,具备储能功能,以及促进社会的发展。由于它的作用非常重要,所以对它也有严格的要求。比如能够很好的防震,而且防渗能力强。它的质量必须过关,这样才能更好的防渗,并保证堤防的稳定性,防止留下安全隐患。

3水利堤防建设施工技术

防渗墙施工技术

混凝土防渗墙技术,是最常见的防渗墙施工技术。因为它的利用价值和其施工效果都很好,并且它所需材料就是混凝土。所以在保障了技术的前提下,还要注重的就是混凝土的质量。材料的质量出现问题,不管技术再好,也无法保障整个工程的质量和安全度。这种混凝土施工技术也只是很多技术的一种,它是一个大的概称,它的施工方式也有很多。下面为较为常见的几种:

塑性成墙技术

塑性混凝土可以说是,是混凝土施工技术必不可少的一点。对于这个塑性塑性混凝土城墙技术,简单的介绍一下。单它一项是无法正常完成施工任务的,它必须有钻孔技术的辅助才可以。但是对于已有的堤防结构,就可以用钻孔技术,在合适的位置构建准确的孔,然后再依据孔洞,进行塑性混凝土的浇筑。这样堤防的坚固性就可以达到,也具备了一定的安全和稳定性。

振动成墙技术

在水利工程施工中,振动成墙技术的使用也是很普遍的。对于这个技术,它也能够达到很好的实施,并且外界因素并不能影响技术。对于这个技术,主要就是它的振动频率,所以正确的振动频率才能保证它的有效性以及找到准确的设计位置。就是通过这样,才能让混凝土浇筑工作更加方便,不易出现差错,并且能够充分发挥其作用。

冲击成槽法技术

这个技术也是较为常见的方法,其主要就是通过冲击的方法在合适准确的地方冲击获取孔洞;然后就开始材料的浇筑工作,这样就有效地增加了整体的坚固程度和稳定程度。这个方式在混凝土防渗墙施工方式中还是很重要的,而且它的施工效果还非常明显。

劈裂灌浆技术

劈裂灌浆防渗技术,属于高压灌浆固结防渗技术。由于高压灌浆,堤防的土层就出现了一道裂缝,这样就可以把浆液灌注到裂缝中,从而加固防漏墙,保证整个堤防的防渗性能。它的具体过程就是先用劈裂灌浆在堤防上,随后排孔并沿着那条轴线,最后劈裂堤防土层并灌入高浓度浆液,从而形成更为紧密的防渗层。无论是堤防的哪个缺陷位置,都可以利用劈裂灌浆施工技术进行补漏,加强堤防的稳固性。而且劈裂灌浆施工技术还有很多优点。一般她的施工时间很短,速度也快,并且难度也不大,施工材料也是没有过多要求,这样不仅节约了时间,降低了施工成本,还防止了一些安全隐患,所以对于水利工程堤防施工技术来说是非常好的一种技术。

高压喷射技术

高压喷射技术,看名字就可以知道主要是利用高压,然后对堤防内部灌入浆液,然后通过搅拌形成有机的整体。当浆液硬化后成就起到了防漏的的功能,增加了它的坚固程度。这个技术也有好的地方,不需要用复杂的设备,但是它的施工效率却很高,可以得到广泛的应用。

填筑施工技术

填筑施工是加固堤防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它有一定的要求就是先按照施工前的设计进行清理堤基,包括其上的杂物、垃圾等。而且在施工之前先要明确清理的范围,这样才不易出错。对于清理这个环节,必须要找好堤面的清理线,如果是新堤,就要严格按照设计基面的要求。对于旧堤,主要就是清理干净上面的杂物。在清理之后,还要进行压实,然后开始准备工作。在这个工作过程中,要按照要求保证土体密实度,这样才能保证并且提高工程的质量和效果。土堤填筑采取的是后推法施工,这样能够提高效益。在进行卸料的时候,要注意每层的厚度,并加以控制,一般30cm为宜。在进行填筑时,含水量是比较重要影响因素,所以应该进行严格控制,这样才能保证填筑工程的正常进行。含水量过高过低都会影响着填筑的效果,但是但如果遇到这种情况,就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来保障施工效果。当过高时,可以采取晾晒的方法;如果较低,可以适当的洒水来解决。当填筑完成后,就要施工进行下一步的修坡施工。在修坡的过程中在每个细节上都要认真,保证施工的质量,避免出现安全隐患。当每步都做认真的时候,以及严格符合设计方案要求时,既能够保证质量,也有很大的效果。从而有利于提高堤坝的防洪施工效果。堤防的堤身是最重要的,它的质量与技术息息相关。所以不管是技术还是人员的专业素质都需要高要求。

压实技术

在进行铺料之后,就要进行压实。压实主要就是为了能够保证堤防的质量以及整个工程的效益。对于工程的压实度合格,可以有两种方式为分层铺料和压实,只有一层一层的'铺料压实合格之后才能进行下一步的碾压工作。在整个堤防工程的压实工作中,在进行工作之前必须先进行碾压试验,并准确的进行记录,这样才能准确地控制每层的松铺厚度,以及碾压过程中的行驶速度,以及其他的相关指标。一般的压实过程中通常速度为2km/h,碾压3遍。在完成后必须检测,找出不合格的地方重新施工,这样才能更好的保证施工质量,提高压实度。

4堤防施工质量控制及其保障措施

堤基、岸坡质量控制

堤基是水利工程中较为重要的一部分,他主要起到的一个作用是支撑,也是堤防的基础。如果只是从表面观察,并不能真正的看到它的作用,更加无法体现出它的作用。正是由于这个问题,如果不进行检测的话,单靠施工人员观察是无法发现问题的,所以也就无法及时进行纠正,接着会导致一些安全事故,或者存在安全隐患。因此,在堤基的建设过程中每个环节都要负责的按要求就行施工,即使解决施工过程中的问题,同时更要做好质量管理工作。所以在施工过程中的管理工作就尤为重要,起到监督作用规范操作,结合设计要求,保证各种指标的合格率。填筑质量控制为了发挥堤防工程抵御洪水的作用,一定要求堤防具备很强的抗压能力。整体工程的施工质量是有每个环节的质量一点一点累积起来的,所以要想有整个工程的质量就必须做好每个环节的控制工作。而这个方面的工作需要施工人员以及管理人员一起努力,第一步就是要保证表面的干净程度,具备一定得清洁程度才能保证它的湿润性足够合适。第二步就是严格控制深度和密度,接下来就是卸料及铺填。对于土料质量的监督工作,更要符合施工设计的要求。对于填筑除了它的材料要求,和对填筑部分干净程度的要求,还有就是设计到了速度问题和设备问题。大多数人会觉得这些都是小事,但是实际上每一个环节都必不可少,每一个环节的准确度和标准度,以及安全系数都或多或少影响着这个工程的质量以及效益。对于填筑的速度,不管是过快还是过慢都影响着这个填筑环节的质量和效率。对于施工需要的设备,也需要定期的检查,这样才不会造成一些数据的错误,或者是造成工期延误等问题。

工程外观质量控制

对于任何一个建筑,包括水利堤防工程,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它的外观,所以外观工作也是尤为重要的一部分,它涉及到工程美感,而且合理的造型也能够保证整体堤防的结构质量,以及稳定性。比如说有些建筑立交桥,既有美感还有很大的利用度,所以,在施工之前的设计方案就要考虑到这些问题,在施工时也要高度重视,加强质量的管理,且符合相关的标准。堤防的外观首先就是要看起来整齐,因为它不仅影响着美感,也关乎着水利工程的质量以及它的稳定度。所以不管要重视施工方面的问题,施工之前的外观设计工作,并且根据方案进行放线,让每一个环节都达到设计标准。

选择好的施工单位并重视工程试验检测

不管的话有多么优秀的施工方案,还是有很先进的设备,还是高素质的管理人才,也还是必须由施工单位才能完成施工过程。施工单位是工程建设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施工单位也影响着整个工程的进行。所以对于施工单位的选择,堤防工程确定之后可以采取招投标的方式,进行筛选施工单位,综合考查施工单位的各项指标,能够从中选择出最合适的也是最好的合作施工单位,这样可以进一步的保障工程的顺利进行,同时为提高堤防质量奠定基础。包括土料取样试验、填筑施工检测、压实度检测等工作,从而全面把握堤防工程质量,为工程质量控制,提高施工效果提供参考。大多数人觉得工程完工就好的,表面看起来已经完成了工程项目,都常常忽略了对工程的一个检测。不仅过检测的工程项目不算真的完工。工程试验检测还是很重要的,通过检测可以发现整个工程那个地方出现了问题,哪里还需要完善,这样就可以保证工程的质量,以及消除一些安全隐患,促进水利工程的发展。

完善组织机构设置

组织机构可以说是管理着整个工程项目或者公司的运转,所以对组织机构就要更加完善,加上完整合理的管理制度,才能为工程的进行增加保障。每一个施工人员都应该尽职尽责,严格遵循工作要求,而且组织者要做好管理工作以及带头作用,这样才能调动施工人员的责任度,有效的保障各项施工技术得到最大的利用,提高工程效益。完善的体制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所以不管是工程的进行还是公司的发展都需要有完善的制度体系,这样才能更好的进行施工和管理,促进水利工程的发展。

5结束语

综上所述,施工技术的正确应用对施工中的现代水利工程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在施工中,一定要准确把握每一个施工的要点,也一定要严肃,严格的对待水利工程的每一阶段的施工,不要为了个人利益就偷工减料,建设不规格的工程。水利工程在洪涝灾害中可以起到很大的作用,如果不堤防建设,在灾害来临时就会失去它保护,后果不堪设想。所以我们要加强水利工程堤防建设管理的一些条例。为了能够建设出安全,稳定,坚固的水利工程,我们也要加强水利工程的日常维护,减少由于堤防不当引起的渗漏问题,这样也能够延长堤坝的使用寿命。由此看来,堤防建设方面是在建设水利工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为了提高工程质量,必须对施工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进行严格检查,这样虽然会减慢施工进度,但是工程的质量得到了很好的保证,换种说法,也就是我们的生命得到了很好的保护。也可以让水利工程在日常运行中更好的发挥作用。也为社会稳定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施工过程中要灵活运用建设施工技术,做好施工中所要准备的工作,以此确保水利工程发挥出其应有的价值,这也间接证明了我国的经济在不断的发展当中。只有这样严谨的做好堤防建设工作才能顺利完成一个又一个坚固实用的水利工程。

参考文献:

[1]张广通.现代水利工程堤防建设施工技术分析[J].科技展望,2015(22):82.

[2]张敏.水利工程堤防防渗施工技术分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27):192

[3]蔡均华.关于水利工程施工中防渗技术的分析[J].中国水运,2016(7):70.

[4]张荣,张伟.浅谈水利工程的堤防防渗施工技术[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5(22):7~8.

[5]任安明.水利工程堤防技术的应用研究[J].电子制作,2014(24):212.

[6]武庆玲.水利工程堤防防渗施工技术分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5(2):140.

[7]兰兴文.水利工程堤防防渗施工技术分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5(1):115.

[8]郭春生.水利工程堤防防渗施工技术分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5(10):193.

[9]韩洪霞.水利工程堤防防渗施工技术探究[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4(30):91~92a

热能与动力工程是以工程热物理学科为主要理论基础,以内燃机和正在发展中的其它新型动力机械及系统为研究对象,运用工程力学、机械工程学、自动控制、计算机、环境科学、微电子技术等学科的知识和内容,研究如何把燃料的化学能和液体的动能安全、高效、低(或无)污染地转换成动力的基本规律和过程,研究转换过程中的系统和设备的自动控制技术。随着常规能源的日渐短缺,人类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节能、高效、降低或消除污染排放物、发展新能源及其它可再生能源成为本学科的重要任务,在能源、交通运输、汽车、船舶、电力、航空宇航工程、农业工程和环境科学等诸多领域获得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这方面人才在加强学生基础理论和综合素质教育的同时,加强计算机及自动控制技术的应用,强化专业实践教学,注重全能训练,全面提高自己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科学研究潜力. 我国能源动力类专业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以交通大学为例,1952年院系调整时,当时设在机械系中的动力组就单独成立了动力机械系。由于受当时苏联教育体制的影响,在该学科的发展过程中,专业面曾一度越分越细。50年代初期只有锅炉、气轮机、内燃机等专业,以后又先后办起制冷专业与风机专业,制冷专业又细分出压缩机,制冷及低温专业。在50年代末又创办了核能专业,在60~70年代有些学校先后设立了工程热物理专业。这样能源动力学科中的专业就先后包括有锅炉、涡轮机、电厂热能、风机、压缩机、制冷、低温、内燃机、工程热物理,水力机械以及核能工程等11个专业,形成了明显的以产品带教学的基本格局。 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中包含的水利水电动力工程专业的前身为水电站动力装置专业。该专业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国家对水患的治理和经济建设的发展,国家设立了华东水利学院、武汉水利水电学院、华北水利水电学院等一些专门的水利院校,1958年起在这些院校和西安交通大学水利系(西安理工大学水电学院的前身)设立了水电站动力装置专业,以满足国家对水电建设人才的迫切需求。1977年恢复高考招生后,该专业更名为水电站动力设备专业。1984年该专业更名为水利水电动力工程专业,涵盖了原水能动力工程、水电站动力装置、水电站动力设备、水能动力及其自动化、机电排灌工程、水能动力与提水工程等专业,昆明工业学院、成都科技大学等一些院校都设置了该专业。1998年,按照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新的专业目录,水利水电动力工程专业并入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新的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包含了原来的热力发动机、流体机械及流体工程、热能工程与动力机械、热能工程、制冷与低温技术、能源工程、工程热物理、水利水电动力、工程冷冻冷藏工程等9个专业。 客观上说,这种专业划分与当时我国计划经济的体制以及工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在一定程度上是相适应的。过窄的专业面,但却培养了专业工作能力较强的学生。因此,在当时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工业体系的重建,曾经起到过积极的作用。但随着社会经济向现代化方向的发展和高新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国外先进科技、管理体系的大量引进,学科的交叉融合不断产生新的经济增长点,当时实际存在的过细过窄的工科专业设置,总体上已不能适应新的形势和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必须进行专业调整。因此,在1993年原国家教委进行的专业目录调整中,将能源动力学科的上述前10个专业压缩为4个专业,即热能工程,热力发动机,制冷与低温工程,流体机械与流体工程,核工程与核技术保留。1998年,教育部颁布了新的专业目录,将上述前4个专业进一步合并为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单独设立,而在引导性的专业目录中,则建议将热能工程与核能工程合并。但当时我国大多数学校还是采用了热能工程与核能工程单独设专业的方案。因此,在2000年教育部设立的新一轮教学指导委员中,在能源动力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下分设了三个委员会:热能动力工程,核工程与核技术以及热工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 能源动力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与国防建设的重要基础和支柱型产业,同时也是涉及多个领域高新技术的集成产业,在国家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中一直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我国各个方面改革的深化发展,包括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国有大中型企业机制的转换,加入WTO后面临的挑战,以及能源动力领域技术的发展,并考虑到我国核科技工业“十一五”以及到2020年发展所面临的形势与任务,我国能源动力类以及核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能源动力及环境是目前世界各国所面临的头等重大的社会问题,我国能源工业面临着经济增长、环境保护和社会发展的重大压力。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产和消费国,煤炭占商品能源消费的76%,已成为我国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已经探明的常规能源剩余储量(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及可开采年限十分有限,2000年的统计资料表明,我国化石能源剩余可储采比煤炭为92年,石油年,仅为世界储采比的一半;天然气为63年,优质能源十分匮乏。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进口国,对国际石油市场的依赖度逐年提高,能源安全面临挑战,存在着十分危险的潜在危机,比世界总的能源形势更加严峻。现在,能源资源的国际间竞争愈演愈烈,从伊拉克战争及战后重建,到中日双方在俄罗斯输油管线走向上的角逐等一系列国际问题,无不是国家间能源战略利益冲突、斗争的具体反映。因此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实现能源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应该说更加迫切、更具重大意义。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我国的能源资源是有限的,我国现有能源开发利用程度与效率很低,在清洁能源开发、能源综合高效利用和环境保护领域内,与发达国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我国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未包括台湾省)为亿KW,可开发容量亿KW,相应年发电量19200亿KWh,均居世界第一;至2003年底水电装机容量达到9139万KW,年电量2710亿KWh,开发率按电量算只有14%,按装机容量算只有%,远远落后于美国、加拿大、西欧等发达国家,也落后于巴西、埃及、印度等发展中国家。高耗能产品能源单耗比发达国家平均水平高40%左右,单位产值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倍。同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对能源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长期以来,粗放型的增长方式使能源发展与保护环境、资源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未来能源发展中,如何充分利用天然气、水电、核电等清洁能源,加快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开发,推广应用洁净煤技术,逐步降低用于终端消费煤炭的比重,实现能源、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将是"十五"以及中长期能源发展面临的重要选择。特别地,我国核科技工业是国家的战略行业。完善的核科技工业体系是确立一个国家核大国地位的基本条件。它既是国家战略威慑力量和国防科技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政治、国防安全的重要保障和外交利益所在,同时又是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核军工、核能、核燃料和核应用技术产业,是我国核科技工业的主要组成部分。与此相适应,如何培养适应上述21世纪社会需要的能源动力类以及核相关专业人才,是每个大学相关专业以及每位从事能源动力类专业教育的工作者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常规化石能源的使用是能源动力学科专业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而常规化石能源的使用与环境问题密切相关。目前,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仍在整个能源构成中占据主导地位,而且估计在今后几十年地时间内这一局面还不会改变。这些常规化石能源主要直接应用于火力发电,这会带来一系列严重的环境问题,比如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等的大气污染、固体废物、水污染和热污染等。据最近的报载,当前我国每年火力发电的煤炭耗量超过8亿吨,电厂的烟尘排放量约为350万吨,占全国烟尘排放量的35%。其中微细粒子(小于10微米)排放量超过250万吨,是影响大城市大气质量和能见度的主要因数,并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因此,对能源动力生产过程中的这些环境问题必须进行妥善处理和控制,实现其环境友好化,才能保证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环境问题已经成为能源动力技术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必须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有相应的体现。也正是基于这一原因,浙江大学已经将原来的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改名为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专业。核能发电虽然没有上述火力发电那样的问题,但有其独特的问题,如辐射防护与保健、核废料的处置与处理等均与环境保护有关。迫于环境方面对能源开发与利用的巨大压力,作为常规能源的水能由于具有清洁与可再生的特点,其开发与利用越来越得到重视,在我国能源发展战略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水利水电概论论文

水利水电工程毕业论文

水利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产业,那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的人要怎么写论文呢?本文是我为大家收集整理的水利水电工程毕业论文,欢迎参考借鉴。

摘要: 众所周知,水利水电工程的发展对我国农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而这里面的防排水技术又是水电水利工程的基础,由于主要服务于农业活动,所以受到我国土地复杂的地形以及气候的干扰因素,导致工作难度加大,本文主要研究了水利水电工程防排水技术。

关键词: 水利水电;防排水;施工技术;主体建筑物

水利水电工程防排水施工受到气候和地貌的影响较大,如地形、地质、水文和气象条件等因素对工作人员以及技术干扰,所以只有在围堰的保护下才能对主建筑进行分期的施工,而在施工的过程中防排水对施工的安全具有很大的影响。

1工程中防排水简介

水利水电工程一般都是由拦河坝和电站厂房以及船闻构成。其中引水式厂房和河水需要有一定的距离,其他形式的厂房都会直接建设在河床或河道上。设计时根据使用的材料不同,拦河坝可分为土石坝、混凝土坝、橡胶坝及铜闻门坝等。本文讨论的水利水电工程一般使用的是混凝土坝,为水利水电工程防排技术的发展打下一定的基础。

2防排水系统的重要性

如果水利水电工程没有建立防排水系统,那么很容易出现较大事故,对工程企业造成经济损失,对水利水电工程的质量制造隐患,最重要的是对人民和工作人员的生命构成威胁。在水利水电工程中防排水做的不合格,那么在雨季,由于上游大量的水汹涌而下,使得大量积水无法排放,造成洪灾,所以设立防排水工作是十分必要的。只有防排水工作做好,才能保证农业的正常发展。

3围堰防排水系统的建造

围堰就是临时修建在建筑物旁起到维护作用的结构,,它的作用就是预防河水中的泥沙被冲到修建建筑物的位置,方便于挖基坑和围堰内的积水排除等工作。除了特殊的建筑物外,一般水利工程中的围堰在建筑物竣工后都会拆除,围堰的高度一定要高于最高的水位。在水利工程中围堰的作用非常之大,它不但有利于建筑物的修筑,还能对防排水体系产生巨大的影响。对于围堰的修建我要做到因地适宜,在一些黏土比较少的地段,围堰的外坡修建我们就要用混凝土,这样不仅能够做到防水防泥沙的作用,还能够避免降雨的冲刷。对于那些黏土含量较多的地段,我们可以用黏土来修筑心墙,对于外坡的.建筑使用堆石棱体修筑就可以,这样不但能够节省成本,还能够发挥出非常好的效果,还有一些更特殊的地方,如森林等,我们也可以建筑草木围堰等。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建筑水利水电工程所在区域的地质地貌和建筑物的需求进行确定围堰的材料以及所需要的品质。一般的围基都会采用混凝土墙和喷射灌浆以及用黏土来进行铺盖对防排水处理。对于那些黏土含量少的地域,我们可以采用挖掘机进行协助作业,挖出的黏土进行回填来建筑墙体。

4坝基建造对防排水系统的重要性

水坝修建过程中,由于大量河水的集聚,导致水压对坝基的压力非常之大,这样就会对建筑物的稳定性造成巨大的影响,所以防排水系统在这个时候就显得异常重要。我们可以在临水区域使用帷幕灌浆来进行处理,防渗帷幕对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过程所产生的坝基渗水现象具有良好的治理效果。同时防渗帷幕和坝基护坦的地方一起组成了水利水电工程中的防排水体系。

5主体建筑物防排水体系的设计

我们主要研究一下最常见的混凝土坝。在设计主建筑物的防排水体系时,我们一定要结合建筑工程的主建筑物功能和目的的特点进行设计。施工中的挡水建筑作用主要是防水,而用作排水的是挡土建筑物的设计。挡水建筑物在施工的时候对其影响最大的就是水位差引起巨大的水压,还有就是在施工时混凝土的凝固时间对其造成影响。因为混凝土坝的特点,护坡的排水方法我们可以使用土工布和排水管。将土工布和水管铺在护坡的表面或埋在护坡上,设置科学的排水系统可以让过程事半功倍;由于大多数的水利水电工程都具有较大的规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排水的要求。但因为二期工程靠近闻门处混凝土的断面较小,无法承受河水的冲击力,会出现漏水现象。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在施工时要一边浇筑一边封模来确保毛面和缝面的质量,这个办法可以保证缝面干净振捣有效,完美解决漏水现象的发生。因为方位的不同,在施工是我们所用的防水物质就要随时调换。如果我们用止水片,那么就要根据结合面的宽度等来确定使用的种类。坝肩的地质要求可以确定防水系统中的防水技术。

通过以上的研究,我们可以清楚的了解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会受到诸多方面的影响,因为建筑物主体的规模都不小,施工的过程较长要分期完成,在这段时间内防排水关系到施工人员的安全,以及竣工后建筑物的质量问题。同时它还会对河流的水位差造成影响,大坝的临水面要及时的采用相应的措施,不然就会对整个过程的质量造成影响。

参考文献

[1]杨康宁.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技术(第二版)[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9.

[2]李建鹏.关于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的控制研究[J].科技促进发展,2010(2).

[3]谢拥军.水利水电工程中混凝土单价预算的编制[J].中国城市经济,2011(14).

水利水电工程论文:关于现代水利水电施工技术思考摘要:论文主要从现代水利水电施工技术角度介绍了水电施工总体的要求、技术要点、施工周期等相应技术环节。论文通过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要求水利水电技术人员经过认真学习熟练掌握,应用到实际工作中,以确保施工质量,加快工程进度,提高经济效益。关键词:水利工程;保护水资源;水工建筑;施工技术;施工周期引言在现代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过程中,首要的任务就是除水害、兴水利,并且开发、利用和保护水资源为前提,努力为工农业生产和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创造必要的条件。它是一项利国利民,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业。因此,在施工中必须保持高度的责任心,严把质量关,并努力加大科学技术在水利水电施工中的运用,提高生产效率。1现代水利水电施工技术更注重技术含量水利水电施工长期以来,由于在行业特点的制约下,劳动力密集,技术更新速度非常慢,从业人员科技文化素质也比较低。长期以来一直在沿袭老制度老办法,在当前市场经济的前提下,科技产能大发展,提高工程单位每位技术人员素质,加大从业科技人员的知识更新能力,强化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注重科技创新,并从政策上加以引导,势在必行,坚持下去,收效显著。在水电工程中开展快速测量技术的应用等具有高科技含量的内容,必将促进工程进展,提高工程施工质量,为企业掌握核心竞争力和创造品牌做出重要的贡献。高科技产品GPS定位技术应用于水利水电施工伴随着GPS定位技术的出现和不断发展完善,不仅为工程测量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和方法,并且让测绘定位技术发生了彻底的变革。多年来用测角、测距、测水准为主体的常规地面定位技术,正在逐步被GPS技术所代替,GPS技术具有高速度、高效率、高精度的特点,同时定位范围已扩大到整个宇宙。它的定位方法已从静态扩展到动态,定位服务领域已从导航和测绘领域扩展到国民经济建设更加广阔的领域。GPS接收机已渐渐成为一种通用的定位仪器,在工程测量中得到广泛应用,可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AtuoCAD辅助设计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Computer Aid Design简写CAD)是20世纪8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技术型应用软件。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如今在各个领域均得到了普遍的应用。尤其在水利水电工程领域,它大大提高了工程技术人员的工作效率。利用AutoCAD配合AutoLisp语言,可以编制一些常用的计算程序,得到定制的计算结果。这为工程施工提供的更加准确的科学依据。在水利水电工程上有许多复杂的计算,尤其是各种不同体形衔接处的相交线,需要用空间解析几何的方法解算。单靠计算器手工计算,非常繁琐,工作量大,准确性无法保证,长期以来一直靠老技工的经验,如今利用Auto-CAD建立数字化模型,执行点坐标查询功能就可以解决这一难题。AutoCAD的特性提供了测量内业资料计算的另外一种全新直观明了的图形计算方法。另一方面是各种工程横断面、纵断面图的绘制,以及断面面积的计算和其它一些需要的图纸的绘制。从而大大减轻工程测量的工作强度和工作量。数据库技术与GIS技术实现了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的高效应用随着测量数据采集和数据处理的逐步自动化、数字化,测量工作者如何更好地使用和管理好长期积累或收集的大量测绘信息,更好地为工程建设服务,其最有效的方法是利用数据库技术或GIS技术建立数据库或信息系统。这样做的目的是把大量的测量数据或信息进行科学的存储,建立三维数字地形模型,提高测量数据利用率,减少人力劳动的重复,以便于检索、分析、分发和利用,实现管理和服务的科学化、现代化。将GIS应用于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也是近几年来才应用于水利水电工程中,用三维全景虚拟显示施工总布置,直观反映组成部分在空间上和时间上的相互关系,并实现各种信息可视化查询、分析、统计计算,实现建筑物施工全过程动态仿真演示。以信息的数字化、直观化、可视化为出发点,直观清晰地描述复杂工程建设的施工动态过程。2现代水利施工更要强化传统施工技术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的预应力锚固施工预应力锚固技术是一项潜力很大的工程措施,它效益显著,适应面较广,既可对原有建筑物进行加固、补强,又可在新建工程中显示其独特的功能。由于预应力锚固具有传递拉应力的特殊优点,在国内外业界受到各部门的重视。预应力锚固是预应力岩锚与混凝土预应力拉锚的总称,是在预应力混凝土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项锚固技术。这项传统技术结合GPS定位技术等新兴科学技术可以更加有效的按照设计要求的方向、大小及锚固深度,预先对基岩或建筑物施加主动的预压应力,从而达到加固或改善其受力条件的目的。大体积碾压混凝土的技术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的应用碾压混凝土是近20多年兴起并得到迅速发展的一项筑坝新技术,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它是使用填筑土石坝的大型运输,振动碾压机械,压实非常干硬的混凝土拌和物,采用大体积,薄层碾压上升的浇筑方法。这种施工方法速度快,投资省,经济效益高。最适于大体积和大面积(如路面,飞机跑道等)混凝土施工。世界上第一个大量使用碾压混凝土的工程是1975年美国陆军工程师承包巴基斯坦的塔伯拉坝泄洪隧洞修复工程。我国开展碾压混凝土试验研究适于1978年。碾压混凝土有别于常规混凝土的主要特征是:拌和物干硬,坍落度为零。施工方法更接近于土石坝的填筑方法,采用通仓薄层铺料,振动碾表面压实:而常规大坝混凝土施工采用柱状分块,插入式捣固。工程实践显示了碾压混凝土的优越性是施工速度快,经济效益高。施工导流及围堰技术在水利水电电施工中的应用水利工程施工中,修建闸坝工程所特有的重要工程措施是施工导流。选定什么样的导流方案,关系到整个工程的工期、质量、造价和安全度汛,事先设计要做到周密谨慎。在水域上进行水利工程施工,要解决施工导流问题,通常采取的办法都是修筑围堰。施工导流是一场为水工建筑物施工,而进行的与河水争地、争时的斗争,它与施工总进度是密切相关的。导流时段的划分、导流流量的选择、导流方案及措施的拟定等,均应按国家建设计划的要求为标准,按水工建筑物主体工程的控制进度作为主要依据。控制性施工总进度实际就是坝和导流工程在洪水赛跑中所必须达到的时间指标,如何安全度汛在施工中是最关键的,导流工程必须最大限度地满足施工总进度的要求,合理的安排工期,熟悉地理知识,在设计中做到细致有度。3现代水利水电施工技术把保护环境作为自己的应尽责任旧的施工方法常常对环境是有污染的。结合高科技的手段,对旧的施工方法进行改进,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加快工程进度,制定严格的环保标准刻不容缓。而严格的执行监督在过程中也是必不可少的,这是为子孙谋福利的事业,是创造和谐社会的前提。结束语以上阐述了几种水利水电施工技术,还有很多种施工技术,例如微电子技术、空间技术、激光技术也在施工中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这些施工技术在水利水电施工中,成熟地应用才能使水工建筑更加稳定与安全。也要求我们的相关技术人员把新技术和老技术的结合应用,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相互渗透,相互提高,更深入了解和学习这些施工技术,并应用到工作当中。参考文献[1]王冲.预应力锚固的施工[J].水利技术监督,2001,1.[2]蒋元驹.混凝土的砂石骨料[J].水利技术,2001,12.[3]丁朴荣.水工沥青混凝土材料选择与配合比设计[J].小水电.2002,3.[4]吴绍章.胡玉初.水工混凝土外加剂的选择与应用[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1.[5]魏朝坤.大体积碾压混凝土[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3.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技术及问题分析论文

一、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技术的分析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的围堰技术

在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过程中,通常会用到施工导流技术,这是在基础设施施工过程中非常常见的一种工程措施,在应用施工导流技术的过程中,应该根据工程施工的特点,规划出严谨的施工导流方案,只有保证了施工导流的质量才能使整个工程的施工质量得到有效的保证,这对于之后的工程施工及工程应用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在施工导流工程中应用围堰技术,是提高施工导流工程质量的一项有效的措施,其主要的实施方法是:在施工的过程中,根据工程的需要,修建一定的挡水建筑,将地面上的水进行引流,防止水对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产生影响,因此,在修建围堰的过程中,设计人员应该综合的考虑围堰的抗冲击能力、防渗透能力等各种能力。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的坝体填筑施工技术

在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过程中,经常需要进行坝体的修筑,而这项施工技术中的重要的施工内容就是要进行坝面的流水作业,其主要的施工流程为:首先要根据实际的工程需求,对流水作用中的工作段及工作方向进行合理的划分,在保证坝面施工的施工面积的前提下,要严格按照相关的施工规范来进行施工,施工过程中的长度及宽度要能够满足相关的要求,要保证碾压的机械能够进行正常的施工,并且能够进行正常的错车,一般情况下,坝面的长度是在40米到100米之间,其宽度一般是在10米到20米之间。施工的过程中确定出合理的坝体填筑工序也是非常重要的,在此过程中需要着重考虑的主要的影响因素有施工季节、铺料方式、填筑面积等。对坝体的填筑时间进行较好的控制也是非常重要的,这能够有效的减少施工过程中的热量的`流失,在流水作业完工之后,必须计算出单位时间内的工序数目及工作量。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的上坝路面硬化技术

首先在进行路基的施工时,应该做好路基的压实、测量放线、土方回填等工作,在开始路槽的开挖工作之前,必须要对相关的施工参数进行有精确的计算,使施工中的环境能够较好的满足泥结石的铺筑要求,只有对路基的施工质量检测合格之后,才能开始下一道工序的施工。在泥结石路面的施工过程中,碎石的铺倒一般会选择自卸车辆来进行施工,在碎石的摊铺工作中,要对摊铺厚度进行严格的控制,每完成一段摊铺工作,要对其厚度进行检查,保证摊铺的厚度及均匀性,等碎石的铺筑工作完成之后,可以开始土料的铺筑工作,然后进行碾压工作。在进行砼道缘的埋设工作时,首先应开展测量放线工作,放样定线工作一般会选择在泥结石路面的两侧进行,挖槽工作一般采用人工的方式来进行,开挖的深度要达到相关的设计高度,只有挂线、打桩工作完成之后,才可以进行道缘的安装,砂浆一般是选择在现场进行拌和,安砌工作完成之后,要及时的进行覆盖及洒水养护工作,砂浆凝固强度满足要求之后,才能进行土方的回填。

二、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在开始土石坝施工之前应该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

在进行土石坝施工的过程中,充足的准备工作是非常必要的,在开始施工之前需要对料场进行合理的规划,这对于整个工程的造价、工期、施工质量等都有着重大的影响,并且施工的过程中势必会对周围的环境产生影响,为了施工的过程中能够达到相关的施工标准,必须在施工之前根据相关的设计图纸,根据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料场规划。

应注意土料压实工作中的相关技术要点

在水利水电的施工过程中,压实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序,首先应该根据实际的施工要求,选择合理的压实机械,必须根据施工作业面积、施工强度、筑坝材料性质、填筑方法、土体结构状态特点等,对压实机械进行适当选取。同时,一定要根据施工现场的特点,对施工过程中的含水量、压实干表观密度等参数进行严格的控制,尤其是在应用砂土等材料进行施工时,要对其填筑密度进行严格的要求,使其能够满足相关的施工指标,保证施工过程中的质量要求。

安全问题

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过程中,保证施工人员的安全是工程施工中应该注意的首要问题,这也是保证水利水电工程顺利施工,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的最基本的保证,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与其他行业的施工相比,属于工程事故多发行业。

环境保护问题

如果在工程施工的过程中,不重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就会加剧自然灾害的发生,这与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的本意是不相符的,因此,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的过程中,注意环境保护问题是非常重要的。首先,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应该与相关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进行良好的结合,对于与环境保护有关的问题,应该在施工的过程中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进行妥善的解决,严格的按照国家的相关施工标准,尽量减少施工过程中的噪声污染及大气污染。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的过程中,一定要按照相关的施工技术标准规范开展标准化的施工,保证水利水电施工项目规范、科学、合理的开展,在施工的过程中要能够按照国家的相关规定及制度,做好相关施工区域的环境保护工作,而在工程施工区域之外的部分,应该在施工完成之后,尽量将当地的生态环境恢复原貌,杜绝施工过程中对周围的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及破坏。

三、结束语

水利水电工程是关乎民生发展的工程项目,在其施工过程中采用先进的施工技术,保证工程的施工质量是非常必要,本文就结合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的特点,对其中主要的几种施工技术进行了简单分析,并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主要问题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对于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水利概论论文

你是大几的学生呀 有字数要求么

机械的吗?可以采纳

引用参考文献,谈论土木水利工程的

热能与动力工程是以工程热物理学科为主要理论基础,以内燃机和正在发展中的其它新型动力机械及系统为研究对象,运用工程力学、机械工程学、自动控制、计算机、环境科学、微电子技术等学科的知识和内容,研究如何把燃料的化学能和液体的动能安全、高效、低(或无)污染地转换成动力的基本规律和过程,研究转换过程中的系统和设备的自动控制技术。随着常规能源的日渐短缺,人类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节能、高效、降低或消除污染排放物、发展新能源及其它可再生能源成为本学科的重要任务,在能源、交通运输、汽车、船舶、电力、航空宇航工程、农业工程和环境科学等诸多领域获得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这方面人才在加强学生基础理论和综合素质教育的同时,加强计算机及自动控制技术的应用,强化专业实践教学,注重全能训练,全面提高自己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科学研究潜力. 我国能源动力类专业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以交通大学为例,1952年院系调整时,当时设在机械系中的动力组就单独成立了动力机械系。由于受当时苏联教育体制的影响,在该学科的发展过程中,专业面曾一度越分越细。50年代初期只有锅炉、气轮机、内燃机等专业,以后又先后办起制冷专业与风机专业,制冷专业又细分出压缩机,制冷及低温专业。在50年代末又创办了核能专业,在60~70年代有些学校先后设立了工程热物理专业。这样能源动力学科中的专业就先后包括有锅炉、涡轮机、电厂热能、风机、压缩机、制冷、低温、内燃机、工程热物理,水力机械以及核能工程等11个专业,形成了明显的以产品带教学的基本格局。 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中包含的水利水电动力工程专业的前身为水电站动力装置专业。该专业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国家对水患的治理和经济建设的发展,国家设立了华东水利学院、武汉水利水电学院、华北水利水电学院等一些专门的水利院校,1958年起在这些院校和西安交通大学水利系(西安理工大学水电学院的前身)设立了水电站动力装置专业,以满足国家对水电建设人才的迫切需求。1977年恢复高考招生后,该专业更名为水电站动力设备专业。1984年该专业更名为水利水电动力工程专业,涵盖了原水能动力工程、水电站动力装置、水电站动力设备、水能动力及其自动化、机电排灌工程、水能动力与提水工程等专业,昆明工业学院、成都科技大学等一些院校都设置了该专业。1998年,按照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新的专业目录,水利水电动力工程专业并入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新的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包含了原来的热力发动机、流体机械及流体工程、热能工程与动力机械、热能工程、制冷与低温技术、能源工程、工程热物理、水利水电动力、工程冷冻冷藏工程等9个专业。 客观上说,这种专业划分与当时我国计划经济的体制以及工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在一定程度上是相适应的。过窄的专业面,但却培养了专业工作能力较强的学生。因此,在当时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工业体系的重建,曾经起到过积极的作用。但随着社会经济向现代化方向的发展和高新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国外先进科技、管理体系的大量引进,学科的交叉融合不断产生新的经济增长点,当时实际存在的过细过窄的工科专业设置,总体上已不能适应新的形势和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必须进行专业调整。因此,在1993年原国家教委进行的专业目录调整中,将能源动力学科的上述前10个专业压缩为4个专业,即热能工程,热力发动机,制冷与低温工程,流体机械与流体工程,核工程与核技术保留。1998年,教育部颁布了新的专业目录,将上述前4个专业进一步合并为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单独设立,而在引导性的专业目录中,则建议将热能工程与核能工程合并。但当时我国大多数学校还是采用了热能工程与核能工程单独设专业的方案。因此,在2000年教育部设立的新一轮教学指导委员中,在能源动力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下分设了三个委员会:热能动力工程,核工程与核技术以及热工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 能源动力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与国防建设的重要基础和支柱型产业,同时也是涉及多个领域高新技术的集成产业,在国家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中一直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我国各个方面改革的深化发展,包括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国有大中型企业机制的转换,加入WTO后面临的挑战,以及能源动力领域技术的发展,并考虑到我国核科技工业“十一五”以及到2020年发展所面临的形势与任务,我国能源动力类以及核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能源动力及环境是目前世界各国所面临的头等重大的社会问题,我国能源工业面临着经济增长、环境保护和社会发展的重大压力。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产和消费国,煤炭占商品能源消费的76%,已成为我国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已经探明的常规能源剩余储量(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及可开采年限十分有限,2000年的统计资料表明,我国化石能源剩余可储采比煤炭为92年,石油年,仅为世界储采比的一半;天然气为63年,优质能源十分匮乏。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进口国,对国际石油市场的依赖度逐年提高,能源安全面临挑战,存在着十分危险的潜在危机,比世界总的能源形势更加严峻。现在,能源资源的国际间竞争愈演愈烈,从伊拉克战争及战后重建,到中日双方在俄罗斯输油管线走向上的角逐等一系列国际问题,无不是国家间能源战略利益冲突、斗争的具体反映。因此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实现能源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应该说更加迫切、更具重大意义。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我国的能源资源是有限的,我国现有能源开发利用程度与效率很低,在清洁能源开发、能源综合高效利用和环境保护领域内,与发达国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我国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未包括台湾省)为亿KW,可开发容量亿KW,相应年发电量19200亿KWh,均居世界第一;至2003年底水电装机容量达到9139万KW,年电量2710亿KWh,开发率按电量算只有14%,按装机容量算只有%,远远落后于美国、加拿大、西欧等发达国家,也落后于巴西、埃及、印度等发展中国家。高耗能产品能源单耗比发达国家平均水平高40%左右,单位产值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倍。同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对能源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长期以来,粗放型的增长方式使能源发展与保护环境、资源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未来能源发展中,如何充分利用天然气、水电、核电等清洁能源,加快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开发,推广应用洁净煤技术,逐步降低用于终端消费煤炭的比重,实现能源、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将是"十五"以及中长期能源发展面临的重要选择。特别地,我国核科技工业是国家的战略行业。完善的核科技工业体系是确立一个国家核大国地位的基本条件。它既是国家战略威慑力量和国防科技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政治、国防安全的重要保障和外交利益所在,同时又是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核军工、核能、核燃料和核应用技术产业,是我国核科技工业的主要组成部分。与此相适应,如何培养适应上述21世纪社会需要的能源动力类以及核相关专业人才,是每个大学相关专业以及每位从事能源动力类专业教育的工作者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常规化石能源的使用是能源动力学科专业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而常规化石能源的使用与环境问题密切相关。目前,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仍在整个能源构成中占据主导地位,而且估计在今后几十年地时间内这一局面还不会改变。这些常规化石能源主要直接应用于火力发电,这会带来一系列严重的环境问题,比如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等的大气污染、固体废物、水污染和热污染等。据最近的报载,当前我国每年火力发电的煤炭耗量超过8亿吨,电厂的烟尘排放量约为350万吨,占全国烟尘排放量的35%。其中微细粒子(小于10微米)排放量超过250万吨,是影响大城市大气质量和能见度的主要因数,并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因此,对能源动力生产过程中的这些环境问题必须进行妥善处理和控制,实现其环境友好化,才能保证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环境问题已经成为能源动力技术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必须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有相应的体现。也正是基于这一原因,浙江大学已经将原来的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改名为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专业。核能发电虽然没有上述火力发电那样的问题,但有其独特的问题,如辐射防护与保健、核废料的处置与处理等均与环境保护有关。迫于环境方面对能源开发与利用的巨大压力,作为常规能源的水能由于具有清洁与可再生的特点,其开发与利用越来越得到重视,在我国能源发展战略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