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入时间零的理论,来构建小说的新模式,可以说是卡尔维诺在《寒冬夜行人》这部小说中的独特创造。在一篇题为“你和零”的论文里,卡尔维诺就时间零的观念和小说的艺术模式阐发了一种异常独特而又饶有趣味的观念。猎手去森林狩猎。突然,一头雄狮张牙舞爪,向猎手扑来。猎手急忙弯弓搭箭,向狮子射出一箭。雄狮纵身跃起。羽箭在空中飞鸣。这一瞬间,犹如电影中的定格一样,呈现出一个绝对的时间。卡尔维诺把它称为时间零。这一瞬间以后,存在着两种可能性:狮子可能张开血盆大口,咬断猎手的喉管;也可能羽箭射个正着,狮子挣扎一番,一命呜呼。但那都是发生于时间零之后的事件,也就是说进入了时间一,时间二,时间三。至于狮子跃起与箭射出以前,那时发生于时间零以前,即时间负一,时间负二,时间负三。依照卡尔维诺的看法,传统的小说大都致力于苦心经营故事情节的发展机制,描写它的来龙去脉,即着意描写时间负一,时间负二,时间负三(所谓故事的“来龙”),并铺张笔墨,描述时间一,时间二,时间三(所谓故事的“去脉”),交代故事的结局。卡尔维诺认为,惟有“时间零”才是最关重要的,最令人感兴趣的时刻,是作者最该注意的时刻。这一绝对时间,就其内涵来说,本身就是一个无比丰富的“宇宙”。《寒冬夜行人》便是卡尔维诺在《你和零》中阐发的这一观念的艺术体现,便是成功地实践其时间零理论的一部小说。作家在这部小说中营造出一个又一个时间零,传统的小说情节及其变化减弱到了最低限度。从表面上看,作家叙述了十件互不相干、各自独立的事件,但细加考究不难发现,骨子里这部作品具有异常严谨的结构形态,蕴含着内在的凝聚力,有着沟通全书的同一指向的意识倾向。在这部作品中,作者与读者之间传统的关系被摒弃了。读者不再是被动的旁观者,纯粹的接受者,而是自觉的参与者,成为串连整个小说的主要人物,成为作品的主体。这部小说的主人公就是“男读者”和“女读者”。从表面上的意义上看,作者在《寒冬夜行人》中,借助别出心裁的形式,以读者的阅读经历构成小说的内容,表现艰难的现实生活中,作为文学创作的作家与作为文学接受主体的读者的艰辛处境。从深层面的意义上看,作家在无比大胆、诡异的艺术形象中,灌注了自己对迷乱的现实的无比深成的哲理思考。在现今这个世界上,要理解周围发生的一切是异常困难的。在现实人生中,有多少事件是那么错综复杂,不可捉摸。卡尔维诺的小说触及了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沟通思想、情感的困难这样一个敏感的问题。《寒冬夜行人》中的“男读者”和“女读者”苦苦寻求小说的答案,他们一波三折的阅读经历,他们渴望认识自己的强烈精神需要,使他们最终走到了一起。对文学的信任,换句话说,就是对精神家园的终极追求,可能正是人类在这个变得越来越复杂、越来越难以控制的世界中的最后希望吧。伊塔洛●卡尔维诺(1923-1985)是意大利当代最有世界影响的作家。他在四十年的创作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力求以最贴切的方法和形式表现当今社会和现代人的精神,以及他对人生的感悟和信念。他于一九八五年猝然逝世,而与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失之交臂,但他在国际文坛上的影响与日俱增,他的创作日益受到人们的欢迎。
把整本书拿在手里,翻来覆去仔细地看,我不敢相信这只是一张张二维的纸页,轻盈,精致,绵延,强烈立体感扑面而来。 历来有关《看不见的城市》的研究论文大多针对叙事艺术,这的确是读完整本书后观感中最清晰的回音。除此之外,我还想谈一谈“看不见的城市”本身。正如卡尔维诺所说:“我认为我写了一种东西,它就像是在越来越难以把城市当作城市来生活的时刻,献给城市的最后一首爱情诗。” 它诞生的方式很特别。 它来自一个文件夹,装满关于超越于空间和时间的想象的城市的纸页。卡尔维诺把这个文件夹带在身边,断断续续地写。卡尔维诺在城市里写城市。最初,它随着心情和经历更迭,但“所有的一切最后转变成了城市的图像”。这些零碎的纸页被归类、排序,在形成一本书的过程中,以“相互交替,相互交织”的结构第二次被书写。 卡尔维诺说,他写作这本书的目的就是“要发现使人们生活在这些城市中的秘密理由,是能够胜过所有这些危机的理由”。比如他写了一个叫做扎伊拉的城市,有着高大林立的碉堡,高低起伏的街道,拱廊弯成弧形,屋顶铺设锌片,可他说构成这个城市的不是这些,而是她的空间量度与历史事件之间的关系。在每一个城市都充斥着玻璃幕墙、高架通道、绿化带和红绿灯的今天,该怎么区分呢?该怎么区分北京与纽约,莫斯科与巴塞罗那呢?卡尔维诺为我们提供了答案。如果说城市是一个人,那相似的皮囊下包裹的却是不同的灵魂,是空间量度,历史事件,方言口音,人文剧情。我们要做的,就是如同端起镜子一样,在城市的外观中反映出它们独有的精神特质。 在《看不见的城市》中,卡尔维诺为我们提供的不是模板,而是可能。他描写了五十五个不同的城市,有的辉煌,有的优雅,有的丑陋,有的'早已崩溃,有的城市仅仅是城市,它们的存在本身就无法苛责也难以褒贬,它们更像是在城市规划书外的闲闲一笔。对此最为突出的是伊帕奇亚,你必须到马厩和驯马场才能见到骑在马鞍上的美貌女子,必须到墓地才能听到笛子的颤音和竖琴的和弦,必须爬上城堡最高的尖塔,才能等到一条路经那里的船只。因为名字不过是符号,符号不过是语言。人们为每一件事物取名字,可把玫瑰花叫做蜣螂也无损它的芬芳,人们创造了各种事物,忘了在最低矮的茅屋下也可以跳舞。名字能代表什么呢?正因为此,卡尔维诺才写下这个开玩笑般的故事,来提醒我们不要忘记。 在城市本身之外,《看不见的城市》还揭示了另外一个重要的主题,即一个人对城市的认识实际上取决于人而不是城市,正如马可所讲述的故事实际上取决于皇帝而非他自己。李碧华在《霸王别姬》里借程蝶衣之口说:“越是在北京,就越是想北京”,正是因为城市带给人的不仅仅是景观,还有一个人在城市的所有欲望和回忆。它是如此独特和珍贵,以至于只能为单单一个城市所保有:你走过了,你看过了,你经历过了,一切都不一样了。而在这些经历之中,你又能通过他人照见包含在你的全部过去和未来中的无限可能。时间远远不是线性前进的,枝伸叶横,人的一生就是在一个个节点间跳跃着。 《看不见的城市》是献给城市的一首爱情诗。当今的城市或许在变坏,但卡尔维诺以他轻盈的笔调,为我们在地狱里指出了前行的亮光。
魔都的午后,阳光依然刺眼。你走出八舍咖啡,街道两旁高楼林立,你仿佛在知识大厦的夹缝中爬行;十字路上人流涌动,你穿过马路,信息的洪流扑面而至。地面下列车急速驶过,地铁内,一束束亮光打在一张张面无表情的脸上,每个人翻动着手机屏幕里的页面,试与列车争时速。
你注视着对面焦灼渴望的少年,仿佛看到了自己的狼狈。 内在动机 、 刻意练习 、 最小行动 , 卡片迷思 ,这些概念还在你的脑海中翻涌,仿佛一条条的绦虫在哧食着大脑皮层。
是的,半年前,我第一次听完开智部落的开学典礼,也是这样的感觉。你想写出漂亮的卡片,更多的卡片,你关注如何管理卡片,如何由卡片拼接文章,你恨不得现在坐下来就看完一本书,写完一组卡片。
然而,书要一页一页读,卡片得一张一张写。从不写到开始写很难,因为你的大脑天生就是个认知吝啬鬼。从开始写到刻意练习写也很难,因为刻意练习就是逼迫你离开昔日的舒适区,进入学习区。从卡片输入到文章输出也很难,因为卡片不仅能封装你的最小知识,更是一种降低你认知负荷的思维模式,它会从内构建你的认知模式,从外生成你的知识细流。
此刻你最需要的是像小学生做填空题一样,把你自己觉得有趣的内容填进下面卡片的空白处。当你填完更多的卡片,卡片迷思也会迎刃而解。正如纳博科夫所言:
少年,穿越经典的文字,用卡片去找寻知识的宝藏。
我相信你会做得更好,让我们携手同行,去时间的源头,掬取知识的溪流。
附上我写的一些卡片,以供参考,共同学习,共同输出。
比较文学(comparative literature)
比较文学 是指对两种或两种以上民族文学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以及文学与其他艺术门类和其他意识形态的相互关系的比较研究,包括影响研究、平行研究和跨学科研究。比较文学作为一种跨文化与跨学科的文学研究,它首先要求研究在不同文化和不同学科中人与人通过文学进行沟通的种种历史、现状和可能。它致力于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并希望相互怀有真诚的尊重和宽容。
比较文学成为一门成熟的学科,时间不是很长。发展到中国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最早的法国学派代表梵·第根、卡雷、基亚。他们以实证的原则来分析国际文学关系,研究一国文学对另一国文学的影响。建立起了严密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使这门学科有了自己独立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但是他们的研究很多都忽视了“文学性”,所以“美国学派”们强调要去重视文学的审美特征。他们强调平行研究,例如同时“杀父娶母”这个主题在不同国家的文学中有怎样的表现。韦勒克、雷马克等人还进行了跨学科研究的尝试,这一点拓宽了比较文学的研究领域、使文学从心理学、宗教学、建筑学、绘画学、音乐学上都找到了归宿。
中国的比较文学学科最早是吴宓先生建立的。当时出国留学的一批学者们回国后纷纷在高校创立新的学科。钱钟书先生所写的《管锥编》《谈艺录》算是比较文学的经典之作。王国维先生写的《人间词话》其实也属于比较文学的范畴,他以西方的文学观点“意境”等来解读中国古典文学。中国最早研究比较文学的大师如梁启超、陈寅恪、季羡林,胡适、许地山、周作人、矛盾、鲁迅都是很有成就的。
宇文所安先生的《迷楼》就是典型的 比较文学 的代表作,更细分的话,应该是属于 比较诗学 的范畴。在《迷楼》中作者表面上,是在讨论一个古老的话题——中西诗歌中的欲望问题,实际上,作者从那些很常见或者不常见的诗作中,敏锐地发现了新的问题,从那些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属于不同文化和历史时期的中西诗作之中,发现了动人的联系。通过未必有历史联系的文本比较对读,他创造出一种新的阅读经验和研究结构,从而实现了古今中西诗学和文化的真正对话。引诱与推拒,希望与失望,暴露与掩盖,替代与逃避,妥协与失败,诗歌中对于欲望的各种不同的表现模式,千门万户,反复曲折,犹如一座迷楼,让人目迷五色,迷离恍惚,迷失津渡,迷途忘返。作者以引导读者游览这座迷楼来组织全书的结构,他带着我们巡历中外古今诗学之回廊,从《伊利亚特》、《陌上桑》到白居易、苏东坡、里尔克、聂鲁达,从《庄子》、《礼记》到康德、尼采,逶迤走来移步换景。《迷楼》不仅是一部别出心裁的比较诗学论著,也是一部见解独特的诗歌理论。
comparative literature
比较文学--百度百科
什么叫做比较文学-豆瓣
比较文学专业学什么?-知乎
《迷楼》宇文所安-三联出版社
坦白讲, 比较文学 还是让我再次想起了查理·芒格的 利用多(元)学科思维模式解决问题 (原来自己竟然一直是那个拿着铁锤的人),原来这个世界上的套路,真的是越往上,越趋于同一。这也更说明了元认知(元学科)的重要性,利用元认知学习的必要性。
安伯托·艾柯 (Italian: [umˈbɛrto ˈɛːko]; 5 January 1932 – 19 February 2016)
安伯托·艾柯(Umberto Eco,1932-2016 ),1932年1月5日出生于皮埃蒙蒂州的亚历山大,身兼哲学家、符号学家、美学家、历史学家、文学批评家和小说家多种身份。他的学术研究范围广泛,知识极为渊博。《剑桥意大利文学史》将其誉为20世纪后半期最耀眼的意大利作家,并盛赞他那“贯穿于职业生涯的‘调停者’和‘综合者’意识”。艾柯的世界辽阔而又多重,除了随笔、杂文和小说,还有大量论文、论著和编著,研究者将其粗略分为8大类52种,包含中世纪神学研究、美学研究、文学研究、大众文化研究、符号学研究和阐释学研究等。而艾柯最引人瞩目的,是他在多个世界间轻松游走的能力、还有那不保守也不过激的精神。正是这种能力和精神,使他既感兴趣于最经院主义的托马斯·阿奎那,也热衷于最现代主义的詹姆斯·乔伊斯;既强调阐释的力量,又担心过度阐释的危害;既能使作品成为行销全球、印数千万的畅销书,也能吸引研究者为之写出数以千计的论文和专著。
1964年,艾柯发表了论著《启示录派与综合派》(Apocalyptic and Integrated Intellectuals: Mass Communications and Theories of Mass Culture,1964),自觉尝试使用符号学方法研究媒体文化问题,这标志着他已经站在了意大利学术界的前沿。此前,他已经在都灵、米兰、佛罗伦萨等地的大学讲授美学。 到1968年,艾柯出版了《不存在的结构》(The Absent Structure),这是他数年研究建筑符号学的成就,也是他第一部纯学术化的符号学著作,奠定了他在符号学领域内的重要地位。进入70年代,艾柯的成就进一步获得了国际学术界的肯定。1971年,他在世界最古老的大学博洛尼亚大学创立了国际上第一个符号学讲席;1974年他组织了第一届国际符号学会议,担任学会秘书长;1975年发表符号学权威论著《符号学原理》(A Theory of Semiotics,1975,英文版本在1976年出版),并成为博洛尼亚大学符号学讲座的终身教授;1979年用英文在美国出版了论文集《读者的角色》(The Role of the Reader: Explorations in the Semiotics of Texts,1979)。此外,艾柯还在美国西北大学(1972)、耶鲁大学(1977)、哥伦比亚大学(1978)等著名院校授课,以符号学家声名远扬。 迄今则已经翻译成35种文字,销售了1600万册的《玫瑰之名》使艾柯蜚声世界,跻身于第一流的后现代主义小说家之列。同时引发了一场20世纪末期的“阐释大战”。由于艾柯此前就关注“开放的作品”、“读者的角色”等等问题,对阐释学颇有心得,加之一直关心研究者对自己作品的分析,所以他不断站出来澄清、挑战或是回应,于是有了《<;玫瑰之名>;备忘录》(Reflections on the Name of the Rose,1984)、《诠释的界限》(The Limits of Interpretation,1990)等专著。最著名的事件是,1990年剑桥大学丹纳讲座(Tanner Lectures)就阐释学问题邀请艾柯和著名学者理查德·罗蒂(Richard Rotry)、乔纳森·卡勒(Jonathan Culler)以及克利斯蒂娜·布鲁克-罗斯(Christine Brooke-Rose)展开辩论,最后结集为《诠释与过度诠释》(Interpretation and Overinterpretation)在1992年出版,一时洛阳纸贵。
Umberto Eco-Wikipedia
安伯托·艾柯-百度百科
我猜想此处卡尔维诺在写作时要面对的这两条分叉道路,是每一位写作者都需要去面对的道路和选择。作为写作待入门的一枚小白,这些经典越读越能够感觉到写作其实是深不可测的“坑”,同时也越读——中毒越深——越停不下来的节奏。我个人理解卡尔维诺所说的第一条道路类似于《道德经》中的道,世俗的普世智慧,抽象的科学规律,自然规律,甚至是神秘的玄学,当然更包括所有目前人类未知的“未知的一切”。而第二条道路则对应于我们这个世界现存的、已知的、可描述的具象的一切即以实物形式存在的一切存在物。而这两条道路上都充满了不确定性与无限性,而这似乎也回应了卡尔维诺对无限与模糊所带给他的美学享受。
另外作者在下文中提到自己,就像一个小学生从做功课——描写一头长颈鹿或描写星空——开始,努力写满这些练习,并从中整理出了《帕洛马尔》。或许这才是最值得我这个小白学习模仿的,最具可操作性的行动。就像日记,我们可以从处理一些知识方面的小问题,与世界建立关系的方式着手。甚至是仔细体会、揣摩使用沉默和词语时的快意和沮丧。我想每一位作家都必定有过这样的练习,也必定是从这样的练习开始。脚踏实地比仰望星空更有助于我们的成长,尤其对我们这些小白们。
《新千年文学备忘录》[意大利] 伊塔洛·卡尔维诺 著 译林出版社 黄灿然 译
电影创作中会运用到闪回和闪进的手法。而我们在小说创作中也可以利用闪回和闪进的手法,除了借此交代更多的信息,也能增加故事的时空错乱感,从而带来一种魔幻般的不真实。更有利于用卡片写作的方式来叙述故事设计情节。
波尼M合唱团,一摊污迹,尼克松的阴影:在生活中一如在文学中,我们的航行要靠细节的星辰指引。我们用细节去聚焦,去固定一个印象,去回忆。我们搁浅在细节上。
电影《万乐之城》,一盒过期的纯牛奶,父亲的眼神:在生活中一如在写作中,我们的航行要靠细节的星辰指引。我们用细节去聚焦,去固定一个印象,去回忆。我们搁浅在细节上。
一张 术语卡 ,一张 反常识卡 ,一张 人名卡 :在写作中一如在阅读中,我们的航行要靠卡片的星辰指引。我们用卡片去聚焦,用卡片去固定一个形象,去回记忆。我们搁浅在卡片上。
看完埃科的百科介绍,我还是再次想起了查理芒格,以及阳老在其工作谈中写道的:
【共鸣卡】 时至今日,我们可曾找到了那个我们总想在书页里,电影荧幕里,或者马拉松赛道上找到的故事?我期待着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故事,也许在一本不期而遇的书里,也许,邂逅在一部久违的老电影中,也可能是奔跑在未来道路的某个瞬间。那一刻,我成了自己生命故事的书写者与体验者,然而生活是残酷的,对你对我都一样,还好,我们还有书书,电影,马拉松。
有的,比如劳伦斯发明了加速器就是大学论文获得诺贝尔奖的,还有波粒二象性的德布罗意。目前为止其他的应该没了,望采纳。
1929年,德布罗意以学位论文获奖此殊荣的人
有的,比如劳伦斯发明了加速器就是大学论文获得诺贝尔奖的,还有波粒二象性的德布罗意。其他应该没了,不过不敢保证
威廉·康拉德·伦琴,1901年,首届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德国物理学家伦琴(Willhelm Konrad Ro tgen, 1845---1923),以表彰他在1895年发现的X射线。
威廉·康拉德·伦琴,德国实验物理学家,1845年3月27日生于莱因兰州的伦内普镇。3岁时全家迁居荷兰并入荷兰籍。
1865年进入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机械工程系,1868年毕业。1869年获苏黎世大学博士学位,并担任了声学家A.孔脱()的助手。
伦琴一生在物理学许多领域中进行过实验研究工作,如对电介质在充电的电容器中运动时的磁效应、气体的比热容、晶体的导热性、热电和压电现象、光的偏振面在气体中的旋转、光与电的关系、物质的弹性、毛细现象等。
高等教育自考本科段结业后要写毕业论文,而且毕业论文并不是简简单单就可以糊弄过去的,尤其是对于想要学位证的同学来说。有地区要求,若想拿学位证,论文评级要达到“良”以上。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想顺利毕业,拿到双证,毕业论文不容忽视。
关于毕业论文的撰写,有以下几点“心得以供大家借鉴:
1、举“纲”张“目”,顺“理”成“章
写论文,“间架”第一。“纲”即总论点;“目”即分论点。大、小“论点”都张开了,“间架”即成;然后,顺“理”(论点)而论(分析、论证),自然成“章”(段或部分)。刘勰说:“论如斫薪,贵能破理。”斫薪是劈柴,破“理”是顺着事物内在纹理去劈,这说得是很对的。
2、新和“独特”有关
所谓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转;人转我弃--重新开辟新天地!以“论文”而论,“新”亦有多种:“通说”的否定;“前说”的补充;“异说”的辨证;“成说”的质疑;发现新“材料”;提出新“观点”;填补研究“空白”;论述有新“角度”;研究有新“方法”等等。这正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文不在长,有“新”则“行”!
3、使用工具书
要尽可能地引用第一手资料。论文“参考文献”要全面标出,除表明笔者治学严谨外,也是对前人劳动成果的尊重。论文“注释”要准确、完整、规范(毕业论文的注释最好用尾注)。
4、论文格式
题目(一般在20个汉字以内,可有一副题);作者;提要(为中文内容提要,200字左右,文字要概括,力避主观评论和价值判断,一般还须译成英文);关键词(一般为3-7个,中间以“;”隔开);正文(包括分节等);参考文献;注释等。
在搞咯,都考完了,论文没那么难自考毕业论文完全指导手册 论文答辩的程序
553095275加QQ 帮忙 专注论文
论文最主要是给老师看的 ,最好的办法就是和老师沟通!!祝你好运
不要紧张,自考成绩是长期有效的,这次论文如果没过关,下次好好准备就行了,好好学习论文的写作方式,不会难的。
热机效率热力学定律的发现与提高热机效率的研究有密切关系。蒸汽机虽然在18世纪就已发明,但它从初创到广泛应用,经历了漫长的年月,1765年和1782年,瓦特两次改进蒸汽机的设计,使蒸汽机的应用得到了很大发展,但是效率仍不高。如何进一步提高机器的效率就成了当时工程师和科学家共同关心的问题。中文名热机效率外文名Heat engine efficiency表达式η=Q有/Q总×100%应用学科物理学快速导航理想循环 卡诺循环 ηC 公式 弹性流体试验 热机定律 效率数值 提高效率背景介绍法国数学家和工程学家萨迪·卡诺的父亲拉札尔·卡诺(Lazre Nico-las Carnot,1753—1823)率先研究了这类问题,在他的著作中讨论了各种机械的效率,隐讳地提出这样一个观念:设计低劣的机器往往有“丢失”或“浪费”。当时,在水力学中有一条卡诺原理,就是拉札尔·卡诺提出的,说的是效率最大的条件是传送动力时不出现振动和湍流,这实际上反映了能量守恒的普遍规律。他的研究对他的儿子有深刻影响。[1]热机效率1824年萨迪·卡诺发表了著名论文《关于火的动力及适于发展这一动力的机器的思考》,提出了在热机理论中有重要地位的卡诺定理,这个定理后来成了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先导。他写道①:[1]“为了以最普遍的形式来考虑热产生运动的原理,就必须撇开任何的机构或任何特殊的工作物质来进行考虑,就必须不仅建立蒸汽机原理,而且要建立所有假想的热机的原理,不论在这种热机里用的是什么工作物质,也不论以什么方法来运转它们。”[1]卡诺取最普遍的形式进行研究的方法,充分体现了热力学的精髓。他撇开一切次要因素,径直选取一个理想循环,由此建立热量和其转移过程中所作功之间的理论联系。[1]他首先作了如下假设:“设想两个物体A与B,各保持于恒温,A的温度高于B;两者不论取出热或获得热,均不引起温度变化,其作用就象是两个无限大的热质之库。我们称A为热源,称B为冷凝器。”[1]理想循环卡诺选取的理想循环是由两个等温过程和两个绝热过程组成的;等温膨胀时吸热,等温压缩时放热,空气经过一个循环,可以对外作功。[1]卡诺由这个循环出发,提出了一个普遍的命题:“热的动力与用于实现动力的工作物质无关;动力的量只取决于热质在其间转移的两物体的温度。”[1]卡诺根据热质守恒的假设和永动机不可能实现的经验总结,经过逻辑推理,证明他的理想循环获得了最高的效率。他写道:“如果有任何一种使用热的方法,优于我们所使用的,即如有可能用任何一种过程,使热质比上述操作顺序产生更多的动力,那就有可能使动力的一部分转化于使热质从物体B送回到物体A,即从冷凝器回到热源,于是就可以使状态复原,重新开始第一道操作及其后的步骤,这就不仅造成了永恒运动,甚至还可以无限地创造出动力而不消耗热质或任何其他工作物质。这样的创造与公认的思想,与力学定律以及与正常的物理学完全矛盾,因而是不可取的。所以由此可得结论:用蒸汽获得的最大动力也是用任何其他手段得到的最大动力。”[1]这就是卡诺定理的最初表述。用现代词汇来讲就是:热机必须工作在两个热源之间,热机的效率仅仅决定于两个热源的温度差,而与工作物质无关,在两个固定热源之间工作的所有热机,以可逆机效率最高。[1]
热力学第二定律是在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定律)建立后不久建立起来的,它的建立与19世纪20年代卡诺对于热机的研究有着密切的关系。卡诺在探索提高热机效率的研究工作中,抓住了热机的本质,撇开了各种次要因素,抽象出一个仅仅工作于一个高温热源和一个低温热源(冷源)间的理想热机(卡诺热机),他把这样一个热机比拟为水轮机:“我们可以足够确切地把热的动力比之于瀑布……瀑布的动力取决于液体的高度和液体的量;而热的动力同样取决于所用热质的量以及热质的‘下落高度’,即交换热质的两物体之间的温度差。”卡诺所处的时代正是热质说占统治地位的时代,卡诺的这段话也是热质说的反映。现在看起来当然是不对的,但是他得到的结论却是正确的:“单独提供热不足以给出推动力,还必须要冷。没有冷,热将是无用的。”他已经接触到了热力学第二定律的边缘。 英国物理学家开尔文(原名汤姆逊)在研究卡诺和焦耳的工作时,发现了某种不和谐:按照能量守恒定律,热和功应该是等价的,可是按照卡诺的理论,热和功并不是完全相同的,因为功可以完全变成热而不需要任何条件,而热产生功却必须伴随有热向冷的耗散。他在1849年的一篇论文中说:“热的理论需要进行认真改革,必须寻找新的实验事实。”同时代的克劳修斯也认真研究了这些问题,他敏锐地看到不和谐存在于卡诺理论的内部。他指出卡诺理论中关于热产生功必须伴随着热向冷的传递的结论是正确的,而热的量(即热质)不发生变化则是不对的。克劳修斯在1850年发表的论文中提出,在热的理论中,除了能量守恒定律以外,还必须补充另外一条基本定律:“没有某种动力的消耗或其他变化,不可能使热从低温转移到高温。”这条定律后来被称作热力学第二定律。克劳修斯的表述在现代教科书中一般表述为: 不可能把热量从低温物体传到高温物体而不引起其他变化。第二年(1851年)开尔文提出了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另一种表述方式,开尔文的表述在现代教科书中一般表述为: 不可能从单一热源吸取热量,使之完全变成有用功而不产生其他影响。 开尔文的表述更直接指出了第二类永动机的不可能性。所谓第二类永动机,是指某些人提出的例如制造一种从海水吸取热量,利用这些热量做功的机器。这种想法,并不违背能量守恒定律,因为它消耗海水的内能。大海是如此广阔,整个海水的温度只要降低一点点,释放出的热量就是天文数字,对于人类来说,海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量源泉,因此这类设想中的机器被称为第二类永动机。而从海水吸收热量做功,就是从单一热源吸取热量使之完全变成有用功并且不产生其他影响,开尔文的说法指出了这是不可能实现的,也就是第二类永动机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开尔文表述也可简述为: 第二类永动机是不可能造成的
法国数学家和工程学家萨迪·卡诺的父亲拉札尔·卡诺(Lazre Nico-las Carnot,1753—1823)率先研究了这类问题,在他的著作中讨论了各种机械的效率,隐讳地提出这样一个观念:设计低劣的机器往往有“丢失”或“浪费”。当时,在水力学中有一条卡诺原理,就是拉札尔·卡诺提出的,说的是效率最大的条件是传送动力时不出现振动和湍流,这实际上反映了能量守恒的普遍规律。他的研究对他的儿子有深刻影响。1824年萨迪·卡诺发表了著名论文《关于火的动力及适于发展这一动力的机器的思考》,提出了在热机理论中有重要地位的卡诺定理,这个定理后来成了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先导。他写道①:“为了以最普遍的形式来考虑热产生运动的原理,就必须撇开任何的机构或任何特殊的工作物质来进行考虑,就必须不仅建立蒸汽机原理,而且要建立所有假想的热机的原理,不论在这种热机里用的是什么工作物质,也不论以什么方法来运转它们。”卡诺取最普遍的形式进行研究的方法,充分体现了热力学的精髓。他撇开一切次要因素,径直选取一个理想循环,由此建立热量和其转移过程中所作功之间的理论联系。他首先作了如下假设:“设想两个物体A与B,各保持于恒温,A的温度高于B;两者不论取出热或获得热,均不引起温度变化,其作用就象是两个无限大的热质之库。我们称A为热源,称B为冷凝器。”如图2-4。
《套中人》别里科夫的形象——封闭、怀旧、胆小、多疑,唯政府之命是从。与周围一切事物敌对。是虚伪守旧的伪君子。成为一切害怕新生事物的人的代名词。1.性格、行为①封闭:他“即使在最晴朗的日子,也穿上雨鞋,带着雨伞,而且一定穿着暖和的棉大衣”;他把随身带的东西都放在一个又一个“套子”里;他把自己的脸也“藏在竖起的衣领里”;他“戴黑眼镜,穿羊毛衫,用棉花堵住耳朵眼”;他坐马车“总要叫马车夫支起车篷”。——“总之”,他“总想把自己包在壳子里,仿佛要为自己制造一个套子,好隔绝人世,不受外界影响”。不仅如此,他把和人交往也视为厌事,“他所去的那个挤满了人的学校,分明使得他满心害怕和憎恶”,跟“我”(布尔金)一块儿走路,“对他那么一个性情孤僻的人来说,显然也是苦事”。②怀旧:他“老是歌颂过去,歌颂那些从没存在过的东西”,他总认为过去什么都好,其实意味着对现实的恐惧、抗拒。所以作者说他“所教的古代语言”“雨靴”“雨伞”都是他逃避现实生活的道具。他为什么这样害怕现实生活呢?他究竟要“逃避”什么?③胆小多疑:他胆小,恐惧得让人发笑。“他一上床,就拉过被子来蒙上脑袋”,“他躺在被子底下,战战兢兢”,“深怕会出什么事”,“深怕小贼溜进来”;他又多疑,什么事都让他“心慌得很,一个劲儿地说: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从他封闭、怀旧、胆小多疑的性格行为上看,他的所谓“性情孤僻”,其实是“逃避”外界活生生的生活。人类生活总要向前发展,文明才能进步。他怕的就是这样的发展、进步,所以他干脆逃避生活,以今不如昔来安慰自己,甚至歌颂“从没存在过的东西”,可见他已经虚妄到何等地步!④极力维护现行秩序:思想上自觉向反动政府看齐。“只有政府的告示和报纸(自然是御用报纸,经过镇压,不可能宣传进步思想的新闻媒体)上的文章”,“其中规定着禁止什么,他才觉得一清二楚”。即使官方批准的东西,他也觉得“包藏着使人怀疑的成分”,总担忧“闹出什么乱子”。至于“违背法令、脱离常规、不合规矩的事”,当然引起他“心慌”,即使和他“毫不相干”,他也要“闷闷不乐”。如果说他的悲剧是性格悲剧的话,那么他乐于告密,就表现了他人格的卑鄙了。他对自己的无耻行为总是振振有词:“为了避免我们的谈话被人家误解以致闹出什么乱子起见,我得把我们的谈话内容报告校长——把大意说明一下。我不能不这样做。”他从思想上的保守僵化已经堕落到行为上的卑劣了。就这样,他在思想上行动上把自己和沙皇反动专制统治联系在一起,压制着身边的人们,全城的人战战兢兢地生活了十年到十五年,“都怕他”,“他们不敢大声说话,不敢写信,不敢交朋友,不敢看书,不敢周济穷人,不敢教人念书写字……”,这个“套中人”给人们带来多么大的精神压力和恐惧!2.结婚的悲喜剧像别里科夫这样厌恶别人、恐惧生活的人,居然要结婚,首先是一出让人发笑的喜剧,最后必然以悲剧告终。校长太太,也包括像布尔金这样的同事,都“撮合”“怂恿”别里科夫和华连卡结婚。于是“他昏了头,决定结婚了”。结婚意味着他对生活的渴望,意味着他走出“套子”的尝试。但是要挣脱出既有的“套子”是很困难的,一桩小事,就让他的希望彻底破灭,就让他感到他和生趣盎然的现实生活格格不入。年轻活泼的华连卡“兴高采烈”地骑自行车,这在别里科夫的眼里是多么“大逆不道”的事情,“中学教员和小姐骑自行车还成体统吗?”迂腐、多疑、谨慎的别里科夫一本正经地找华连卡谈话,却碰上了她的哥哥,话不投机,别里科夫恼羞成怒,以告密相威胁,被摔到楼下,结果可想而知,婚事完了,别里科夫的性命也完了。——他身上的“套子”太厚重,已经不能让他回到正常的生活中来了。3.别里科夫的悲剧别里科夫并不是十恶不赦的恶人,他性格孤僻,胆小怕事,恐惧变革,更多的是想做一个纯粹的现行制度的“守法良民”。他的世界观就是害怕出乱子,害怕改变既有的一切,但是他的所作所为,在客观上却助纣为虐。他辖制着大家,并不是靠暴力等手段,而是给众人精神上的压抑,让大家“透不出气”。可以说是专制制度毒化了他的思想、心灵,使他惧怕一切变革,顽固僵化,他既是沙皇专制制度的维护者,也是受害者。
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对此有发言权了!
对于大家来说,论文做起来真的是超级困难的,好的老师会帮助你选择课题,但是不太管你的老师就是把你散养了,只有等快到日子的时候,再叫你回来。
做论文不能只靠老师,很多实用的小窍门都应该赶紧学起来!
首先,查找资料。一般的资料就是中国知网,万维网等等,对于本科生的论文是绰绰有余的了。但是由于这样的网站都是有IP限制的,所以下载资料的时候一定是要在学校内进行的。我们学校的区域特别的小,仅仅包括老师的办公楼和他临近的图书馆,所以每次下资料的时候都要跑到图书馆去。
第二,下载的时候,可以选择PDF阅读器,也可以选择网页上的CAJ阅读器,建议是选择后者,PDF的浏览器有的是不能复制粘贴的,但是后者可以在工具栏里面找到。还是比较方便的。
第三,WPS作为现在很方便的版本,里面的功能就不用多说了。后期答辩的时候要做PPT里面有很多的在线模版,都比较精致(就是有点贵),建议也可以到网上找那些PPT的模版。
第四,淘宝店的查询。但是这个要慎用,因为每一个学校的要求不一样,之前听说一个学校就要求学生一次也不能自查,合格就是合格,不合格就是不合格。我们学校有三次机会在网上查,我们都比较珍惜,所以就在淘宝上找那种花钱查的,把查重率降低下来。
第五,我们会在论文里面引用很多专家的话,但是有些文章上面没有写年代、期刊,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在网上搜索相关名称,就能找到对应的年代。
做论文的时候会比较辛苦,做完之后你就会发现,工作了比做论文还辛苦!
价格便宜,优质服务一条龙
你的论文准备往什么方向写,选题老师审核通过了没,有没有列个大纲让老师看一下写作方向?老师有没有和你说论文往哪个方向写比较好?写论文之前,一定要写个大纲,这样老师,好确定了框架,避免以后论文修改过程中出现大改的情况!!学校的格式要求、写作规范要注意,否则很可能发回来重新改,你要还有什么不明白或不懂可以问我,希望你能够顺利毕业,迈向新的人生。论文写作是一门专业性、技术性强的专业,同学们在撰写本专业毕业论文时需要注意以下问题:一、写作原则(1)超前性。在论文选题前,要选择具有前瞻性的题目,即对我国职能部门制定有关方针、政策时有一定参考价值的论题。(2)实用性。我们在做论文写作时切忌空谈,切忌重复已过时的东西,要选择工作中对企业有重大影响的现实问题展开讨论,并提出新的见解。(3)时间性。特别提醒撰写方面论文的同学,由于2001年财政部颁布了现行制度,因此,我们在进行论文写作时要注意参考2001年以后刊物发表的文章。如:写信息失真方面的文章同学注意。自从现行制度颁布后,从制度层面已将信息造假问题杜绝了,建议这方面的论题就不要再选了。(4)观点正确。论文写作时,其观点不要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规定相违背。(5)论题要严格限定在、财务、审计和电算化方面;或写财务专业与其他学科交叉方面的论题。如:“税收筹划对企业理财活动的影响”等。其主旨必须体现出财务专业的内容。否则就离题了。二、构思1、选题(1)不是所有刊物发表的题目都适合我们写。因为专业本科论文完成字数要求在8000至10000字之间,而有些发表的论文题目写作字数达不到我们规定字数要求,故并不适合我们选用。(2)若写与专业实践相结合方面论文时,要突出所学财务专业理论与方法对实际工作的指导作用。离开这一指导作用,论文将变成调查报告或工作总结。(3)要注意审题。有的同学为了追求题目新颖,确定题目时,出现了自相矛盾的情况。如:有的同学把题目定为“企业内部控制机制创新”。我们知道,对于企业内部控制问题有关部门没有出台完整的规定,该题属于探讨性问题,更无从在此基础上创新了。(4)论题要有探讨价值。论文的写作要以建立和完善相关规定或解决企业财务工作中面临的重大问题为对象,如:“浅谈我国的财务分布报告”。该题针对我国现行制度的相关规定不够完善的地方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设性意见,对职能部门进一步完善《企业财务分布报告》征求意见稿有一定参考价值。相反,有一些同学《关于人员职业道德》、《加强成本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这类题目写起来很空,又没有实际内容。因此,建议同学们不要选择这些题目作为论文来写。2、写作过程一旦确定题目后,就要开始写作了,写作的时候要注意:第一,确定题目;围绕题目搜集有关资料;第三,对相关资料进行筛选;第四,根据筛选后的资料确定论文提纲,在提纲中把自己的观点融入其中;第五,依据详细提纲开始论文写作。同学们在收集资料时,可以到北京图书馆查找一下刊物:《研究》、《财务与》、《财务与导刊》、《财会通讯》、《财会月刊》、《中国农业》、《现代》、《天津财会》等,还可以参考各财经院校学报有关财务方面的文章。三、应注意的问题(1)题目和内容要一致。如:有的同学在写“试论企业内部控制”一题时,夹杂了许多企业财务风险的控制与防范的内容,表现出题目与内容相脱节,从而消弱了主题。(2)论文结构要严谨。论文提纲确定后,要看看其结构是否合理。举例说明:“试论审计风险的控制与防范”的一般结构应为:审计风险的定义。进行各国审计风险定义比较,通过比较得出结论;审计风险的特征。对特征进行详细说明;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对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进行逐项分析;审计风险的控制。主要把控制审计风险的步骤写出来;审计风险的防范。把防范的主要措施写出来。举例:例如,在防范审计风险方面,现行制度中那些不够规范的方面还需改进,怎样改进。国际上成功范例给我们的启示。(3)文章内容要详略得当,重点突出。(4)论文写作要能够反映出当前我国财务领域关注的问题,要看近几年的相关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