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首页 学术论文知识库 问题

航海史论文范文

发布时间:

航海史论文范文

人不后悔,紧绷的神经之弦何以缓解?生活本就不易,不可能万事都称心如意,遂人所愿。也不是人人都有先见之明,都有做好每件事情的把握。既然如此,那么人生磕磕绊绊,遇到挫折、失败也是在所难免的。那些追求十全十美,不想留有遗憾的人,做任何事都会过于小心翼翼,神经也时刻紧绷着。这样往往适得其反,把事情办糟。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不允许自己后悔,那么他的心理压力就得不到释放,反而更容易出错。后悔也是有好处的,它可以缓解压力与人们过度紧绷的神经之弦。

女子体操运动员桑兰,她对自己的要求十分严格,从不允许自己失败和后悔。跳马本是她的强项,可在一次比赛前,她为了发挥出自己的水平,一遍又一遍地试跳,结果最后一跳时,因神经高度紧张,头先着地,造成腹部以下高位截瘫。假如她当时不这样过分严格苛求自己,允许自己失败,或许就不会发生这样的惨剧。事过多年,她才坦言:“不想让自己失败和后悔,有时是非常可怕的,我要是少试跳一次就好了。”这也是她给后人总结出的经验教训。

人不后悔,何以在失败中吸取经验和教训?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败后不吸取经验教训。失败后的后悔,实际上是一种总结经验教训的过程。

有个海员,因工作需要,他经常晚归。年迈的父亲常等他至深夜,每天都会问:“饿不饿,要不要来碗面?”其实父亲是想和儿子聊聊天,但海员并不懂得珍惜,总生硬地拒绝。一天,他接到父亲病故的噩耗,可他却要15天后才能返航,他内心十分愧疚、后悔,因为他从没和父亲好好聊过天,也不曾抽时间多陪陪父亲。子欲养而亲不在,这是人生的哀痛。幸运的是,他还有母亲,有过一次后悔的反思,他放弃了航海员这份高薪的工作,回到了母亲身边。他终于明白,一定不能把对父亲的遗憾再留给母亲了,他要好好地侍奉母亲。

俗话说,幸福使人长久单纯,不幸却使人迅速成长。失败之后的后悔虽然让人不愉快,但恰恰是这种情绪,才使人明白如何才能让后悔的事不再发生。

掀起“林旋风”的林书豪,也曾经历过无数次的失败,甚至险些与NBA擦肩而过。每次比赛后,他总是后悔自己没能发挥出水平,但他却能在后悔中总结经验。终于,在一次主力受伤,自己临时替补上场时,他抓住了这个宝贵机会,超常发挥了自己的水平,最终一战成名。

因此,后悔不是全无作用的,它就像一帖中药,虽苦涩,虽不能立即见效,但它温婉、浸润,最终能把病医好。后悔这贴良方,能让人们在不断地反省中进步。

然而,在危险降临之际,面对正义与邪恶的较量,那些怯弱的“好孩子”、“优秀生”都躲了起来,而汤姆·索亚和哈克贝利·费恩却能挺身而出,勇敢地挡在前头,展现他们果敢的魅力。他们勇于打破成规的精神是令人敬佩的。

世事不应一味地循规蹈矩,若换一个角度、换一种方式,就有可能使事情往不同的方向发展。一个小孩在玩耍中不小心掉进了水缸里,缸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快要被水淹没了。别的孩子一见出了事都哭了,只有司马光急中生智,从地上搬起一块大石头向水缸使劲砸去,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了出来,小孩得救了。司马光打破了“入缸救人”这一思维定式,选择了“破缸救人”,这就是善于打破成规之举。

由上可见,打破成规需要智慧,更需要勇气,因为没有勇气就没有打破成规的行动。试想,如果汤姆·索亚和哈克贝利·费恩没有勇气,怎能战胜大坏蛋乔呢?如果司马光没有打破思维定式的智慧和勇气,怎能顺利地救出掉进水缸的小孩呢?因此,打破成规并不是一无所获的,有时它会让我们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呢。

如果人人都没有打破成规的勇气,那世界将是一个没有科学发展与时代进步的世界。古往今来,人类的进步就是人们打破成规的结果。

古人认为地球是方的,天空是一个固定的圆形屋顶。公元2世纪,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提出了以地球为宇宙中心的“地心说”。由于“地心说”符合神权统治的思想,因此得到当时教会的支持,在中世纪一直居于统治地位。虽然有人对“地心说”抱有怀疑,却没有人敢于探究。后来哥白尼以付出生命为代价,****了“地心说”,创立了新的宇宙观——“日心说”。从现代科学角度来说,“日心说”虽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正是因为有了许多像哥白尼这样勇于打破常规、勇于探索的科学家们,才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程。创新往往要付出代价,还要有超乎寻常的勇气。是呀,没有打破成规的勇气,怎么会有爱因斯坦相对论的重大发现?没有打破成规的勇气,怎么会有乔布斯引领时代潮流的苹果创意?没有打破成规的勇气,怎么会有21世纪中华民族的崛起和腾飞?

我们在学习生活中同样需要这种敢于打破成规的勇气。我们要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寻找更简便的解题方式;我们要勇于质疑,勤于探索,才会真正掌握知识;我们只有敢想、敢做、敢尝试,才能发现自身的不足,从而突破自我,超越自我,创造精彩人生。

******曾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亲爱的同学们,让我们鼓起勇气,打破成规,创造精彩,向着学海扬帆竞发,向着生活的山峰攀登,向着民族的腾飞而努力吧!

是的,猛士之所以所向披靡,是因为他记住了女神的话:“上前一步,剑就变长!”因为持着短剑,他比敌人更灵活,在敌人还未反应过来之前他就能一个箭步,刺穿敌人的心脏。

这个故事让我想到了自己。因为个子矮,视力又很差,所以我就向班主任申请坐到教室的前排,以弥补自身的不足。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不够完美的地方。面对自身的缺陷,我们不应自卑沉沦,而应拥有一颗积极向上的心,尽力坐在生活的前排。

篮球巨星姚明退役之后,他的缺陷才被世人所了解:他六岁的时候右耳就已失聪,左耳的听力也低于常人水平。我顿时明白了为什么“小巨人”在与人交谈时,总会贴近对方的原因。据说,当年姚明的篮球前途一度因为右耳失聪而停滞,如果换作别人,极有可能因为听力的缺陷而退缩不前,但姚明恰恰相反。他并没有拒他人于自我世界之外,而是积极地与他人交流;良好的人际关系,让他迅速地在关系复杂的NBA团队里站稳了脚跟。由此可见,人的长处并非完全取决于他的天生资质,有时甚至相反——取决于他的缺陷。姚明正是认识到了自身的不足,才努力地去改变它,凭着“坐在生活的前排”的心态,超越自我,走向成功。其实,恰是因为有了“坐在生活的前排”的信念,我们才能拥有积极向上、超越自我的品格。

另一个故事同样发人深省:20xx年6月,当时还是5岁的英国小男孩海内斯举办了自己的画展,展出的40幅作品吸引了上万人参观。海内斯从呱呱落地的那一刻起,就被诊断出患有先天性脑瘫、心脏永久感染等疾病,另外,他的肺动脉狭窄,被医生认定为“绝对不会活过1岁”。海内斯虽然年幼,但他一直坚强地与病魔抗争。在祖母的悉心指导下,他借助绘画本领与家人交流,并让绘画成为他继续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在画展的几天里,海内斯处于亢奋状态,他每天都要去现场听人们对他作品的评价,为以后创作更好的作品汲取营养。面对一个5岁残疾孩子美丽的画作及其他那颗比正常人的更坚强的心脏,我们能说的只有一句话:“好样的,坐在生活前排的海内斯!”

以姚明、海内斯为榜样,坐在教室前排的我也正努力地坐在生活的前排。虽然我拥有的是“短剑”,但我坚信:“上前一步,剑就变长!”

有高远的目标固然好,将其牢记于心,我们就能时刻鞭策自己不断前进。然而,不能一味地追求高目标,万一达不到制定的高目标,我们的自信心就会受到严重的打击。所以,我们应根据自身的能力来制定目标。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个人想得到一匹又快又好的马,但他只有一匹劣马。这匹劣马与他理想中的马差太远了,他叹息着,把马放走了。他心想:一定要找到自己中意的马,绝不能降低标准!可是,他最终没能找到自己中意的马。有人牵走了他放掉的劣马,那人骑着劣马,找到了一匹日行千里的快马。如果第一个人肯降低标准,骑着那匹劣马去寻找自己中意的快马,那么,他或许还能实现心中的愿望。

同样地,在学习上,很多同学都想取得好成绩,并为自己定下“考第一名”的目标。但考第一名不是件容易的事,因为第一名只有一个。有些同学奋发向上,努力拼搏,最终如愿地考了第一名;而有的同学因智力或学习能力的限制,没能考取第一名。以考第一名为目标但没实现的同学往往会沮丧,甚至丧失了积极进取的动力。显然,他们没有看到自己的进步,也没有意识到超越自我便是达到了近期的目标。所以,我们应该适当降低目标,制定切合自身实际的目标,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实现。

有这样一个小女孩,她小时候十分瘦弱,每次跑步都是最后一名,为此她特别害怕上体育课。但她的妈妈安慰她说:“没关系的,孩子,你记住,下一次你的目标就是只追你的前一名同学。”小女孩记住了妈妈的话。再跑步时,小女孩就奋力追赶跑在她前面最近的那一位同学。结果她从倒数第一名,到倒数第二、第三、第四……就这样,她的跑步成绩越来越好,最终达到了中上水平。小女孩的妈妈把“只追前一名”的理念引申到小女孩的学习中,并告诉她:“如果每次考试都超过一位同学的话,那你就非常了不起了!”

在妈妈“只追前一名”理念的引导下,这个女孩于2001年从北京大学毕业,并被哈佛大学以全额奖学金录取,成为当年哈佛教育学院录取的一位中国应届本科毕业生。这个优秀的女孩就是朱成。

“只追前一名”,就像我们常说的“够一够,摘桃子”道理一样。目标太过高远,无法实现,容易让人失去动力。好高骛远,会使人力不从心,甚至半途而废。明确而又可行的目标,真实而又适度的期望,才能让人脚踏实地、胸有成竹地朝前走。

生活中,我们更应学会降低目标。每个人都梦想过上舒适、惬意、安定的生活。但十全十美的事物并不存在,想要追寻世外桃源那样安逸的生活显然是不切实际的。因此,我们应适当地降低目标,追求切合实际的生活。

人生如登山,只要往上走,即使只是一小步,也会有新高度。目标也是如此,完成了一个小目标,也就向大目标迈进了一步。适当降低目标更容易让人感受到成功的喜悦,那我们何乐而不为呢?让目标在缩小中跳一支酣畅淋漓的舞蹈吧!

《读者》上有一则故事:一秀才入京参加科举考试,路上他和同伴在一间破庙里歇息。吃饭时,秀才发现一只蚂蚁趴在干粮上。同伴说:“捏死它,竟敢偷吃。”秀才却用手指轻轻地把小蚂蚁放回地上,说:“去吧,小生命。”考完试后回客栈的途中,秀才忽然记起考试时一时疏忽,将“玉石”写成了“王石”,于是大叹“今年无望矣”,可发榜时,秀才却荣居榜首。原来,那只被秀才救过的小蚂蚁为了报答他,伏在考卷的“王”字上,使“王”字变成了“玉”字。

一只小小的蚂蚁尚能心存感恩,更何况是我们这些有理想、有道德的青少年呢?霍金先生虽然靠轮椅来走动,但他仍能够微笑地面对生活,为什么?因为霍金先生认为,他的手指还能活动,他的大脑还能思考,他还有爱他的亲人与朋友们,他还有一颗感恩的心,这些足以让他勇敢地去面对生活。由此可见,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是多么重要。

感激生育你的人,因为他们给了你生命;感激养育你的人,因为他们让你健康地成长;感激教育你的人,因为他们教给你知识;感激帮助你的人,因为他们帮你渡过难关;感激关怀你的人,因为他们给你温暖;感激鼓励你的人,因为他们给你力量;感激伤害、藐视、欺过你的人,因为他们磨炼了你的意志,唤醒了你的自尊,增长了你的智慧……

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这些事例,都能唤醒我们那颗沉睡已久的感恩之心。感谢翠绿的小草吧,它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坚韧让我们学会了什么叫“坚强”;感谢奔腾的流水吧,它那“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决绝让我们懂得了什么叫“奋进”;感谢漫天飞舞的落叶吧,“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默默付出让我们知道了什么叫“奉献”。让我们感谢森林,感谢四季,感谢地球,感谢社会,感谢那些帮助过我们的或熟悉或陌生的人们吧!

亲爱的朋友们,请不要吝啬自己的感恩之情,当你得到亲人或朋友的关爱时,你至少要由衷地说一声“谢谢”,报以诚挚的微笑。也许就是那声简单的“谢谢”,那个浅浅的微笑,才让我们的青春多一份幸福!

暑假的我并没有像初中生一样的有解脱的心情,我反而是在担心高二分科后自己的学习,我开始看一些高考作文,看着他们高考后的心情,有落榜的失望,有考上理想学校的喜悦。看着他们我想到两年后的自己。人生就像一场马拉松,别人都在跑,我有什么理由停下来,我想付出了,总会有收获,只要坚持梦想,便会成功在望。

张悦然说过:“人生应当用前半生的时间去得到一些东西。”我想虽然现在是暑假,但是对于高中生的我们是一种考验,没有老师的严格要求,有的只是自己对自己的约束。梦想,有时候也许就像流星一样短暂易逝,但我们也要让他有璀璨的过程。在学校里,老师们经常给我们讲:“要做一个追梦人。”如果当初爱迪生因为挫折而放弃了灯泡的发明,人类的文明会进步吗?挫折会来,也会过去,没有什么可以让我们气馁的,我们90后并不只有叛逆,我们还有的是不服输的脾气。

我每天还是坚持早起,我喜欢有规律的生活,对待事物,没有原来的浮华,人生充满了大起大落,我们这个年龄是好奇心和探索心的,凡事都要拼一次,无论是输还是赢。我们也会面对生活中的不如意,但是我们都会从容面对。这个时候了,我们怎么还能在等待,我们的等,只是在浪费我们的美好青春,我们还年轻,有时候轻视了明天,等到我们不惑之年的时候,我们的青春在也经不起虚掷和挥霍。

这个社会充满了各种诱惑,我们这个年龄有时候会被蒙,想这么做又想那么做,最后一事无成,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拼劲,还要有毅力和智慧,耐心的去做好一件事,很简单的道理,也许很多人清楚,但很少有人那么做。人都有野心,但让你的野心有个支撑,你若想成就你的野心,总会找到方法。天上是不会掉馅饼的,不是你在原地的等待就会成功,守株待兔,故事终究是故事,而不是现实。当你面对失败的时候,想想,过去的终究会过去,当初的期待实现与否,都被时间带走了。我们学生的期待就只是成绩,一次的失利不代表对你实力的否定,所以,不要停止你的期待,也许在以后你成功的时候,你会感谢那时没有放弃的你。

所以,90后的我们有野心,也有一颗愿意努力的心,等待就是浪费青春,加快你的步伐,经受住失望的气氛,相信梦想,让青春不留遗憾。

在这个钢筋水泥铸成的巢中,在这个灯红酒绿渲染的社会中,我们都置之芸芸众生中的一员,渺小的如同一粒沙粒,小小的风就可以任意的驱使我们,为了我们可以好好的凭借自己的意志做自己喜欢的是,我们唯有把自己变成大沙砾,才能不随风飘摇,而变成大沙砾的办法就是学会表现自己,让自己的好展现在世人面前,让他们知道其实自己是有能力的人,因为只有在人们的喜欢中我们的沙砾才会越滚越大。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20岁残疾了双腿的史铁生,用自己的笔表现了自己的价值,写出了我与地坛,并一直用自己的实际激励着像他一样的人们,如果当初他不选择表现自己,用笔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可想而知他的生活会如何的不堪,也就不会有今天那么多喜欢他的读者们,以及被他的精神所折服的学者们。学会变现自己,,真的很重要,不是吗?其实在这个社会中,我们每时每刻都在表现着自己,如果没有自己的表现谁会认识我们,谁会了解我们,我们又怎么会有朋友,因为我们表现了自己,所以人们看到了我们真实的一面,了解到原来他是和我有一样爱好的人啊,或和自己有同样的性格,所以选择和自己做了朋友。也正因为如此我们的生活才会变得多姿多彩。学不会表现自己的人,内心将是孤独的,因为他的心从没有打开过,从没有给过别人认识自己的机会,这样的人生是可悲的不是吗?

要知道世界万物都在表现自己。没有表现,何来认识,何来称赞,何来荣誉,就像那些被授予荣誉勋章的军人们,就像那些让人无法理解的天才们,就像那些让人看了不禁赞叹一句“好美啊”的牡丹们,没有表现自己的勇气,相信我们都不知道他们的存在。

其实,生活就是表现自己,只有把自己表现的淋漓尽致,生活才会开出绚烂,芳香的花。希望你的生活是精彩的。

我们有着似水年华,有了它,便有了一分洒脱和风流;有了它,便有了一份灿烂和辉煌。我们自知和幸福,可又中是抓不住它,我们沮丧,我们将他淡忘。在这里,我将踏上一叶雨舟。在这里,到时空中追寻它——幸福。

千山落叶,纵目远眺,碧天寥廓,镇江如练。在这仙境般人的地方,我似乎看到了幸福的足迹。孩子们在路地山嬉戏,晚风拂过,远处升起炊烟,是这幅画更完美。幸福,原来你也在这里,我上了岸,享受这自然的默契。然而,这并不是幸福的所在,战火很快将如画的村庄点燃,马蹄声淹没了歌声,硝烟使天空变得冷漠。幸福,又走掉了,这里的祥和进在倾刻间化为乌有。

独立在雨舟上,繁星在空中闪烁。在这里,我困惑:难道人们从没把幸福留住过?难道幸福是飞来飞去的蝶?风吹过,带来大漠的驼铃声,玄奘杂历经艰难后,取得佛经的一刹那,幸福不正在他身边欢呼吗?雨落下,带来易水的凄凉,荆柯的笑声中,生命已升华,在孤注一掷之际,多少百姓在燕国等待他们的幸福?夜色凉如水,雨舟划入一个我从没度过的空间。我看到了过去,多少个夕阳西下的黄昏,我咀嚼着最后一缕阳光?多少迷人的夜晚,我梦中闪烁着无数颗星?

我终于找到了幸福。幸福是鸟儿飞过柳梢时向母亲的回眸;幸福是禾苗久旱后逢甘露的欣喜的颤动;幸福是比较,更是比较后的满足;幸福是汗滴,更是鸶去汗滴后的惬意。有了幸福,大漠中也有江上明月,有了幸福,城市中也能感受到山间清风。

晨雾中,我带着一舟神秘的光归来。这里有字典里没有的葱芜,在天空中没有的阴晴,有风霜中没有的心痛。我追寻到了幸福,幸福也追寻到了它的归宿。

勤,就是要珍惜时间,勤于学习,勤于思考,勤于探索,勤于实践。古今凡有建树者,无不成功于勤。

勤出成果。马克思写《资本论》,辛勤劳动40年,阅读了数量惊人的书籍,其中作过笔记的就有1500种以上。司马迁著《史记》,从20岁起就开始周游,足迹遍及黄河、长江流域,汇集了大量的社会素材和历史素材,为《史记》的创作奠定了基础。歌德花了58年时间,搜集了大量材料,写出了对世界文学界和思想界产生很大影响的诗剧《浮士德》。我国当代数学家陈景润,在攀登数学高峰的道路上,翻阅了国内外的上千本有关资料,通宵达旦地看书学习,取得了震惊世界的成就。上海一个女青年坚持自学,十年如一日,终于考上了高能物理研究生。可见,任何一项成就的取得都是与勤分不开的。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勤出智慧。传说古希腊有一个叫德摩斯梯尼的演说家,因小时口吃,登台演讲时,声音含混,发音不准,常常被雄辩的对手所压倒。可是他气不馁,心不灰,为克服这个弱点,战胜雄辩的对手,便每天口含石子,面对大海朗诵,不管春夏秋冬,坚持五十年如一日,连爬山、跑步也坚持练习演说,终于成为全希腊一个最有名气的演说家。宋代学者朱熹讲过一个故事:福州有一个叫陈正之的人,反应相当迟钝,读书每次只能读50个字,一篇小文章也要读一二百遍才能熟。但他不懒不怠,勤学苦练,别人读一遍,他就读三遍四遍,天长日久,知识与日俱增,后来读书很多,成了博学之士。这表明,即使天资比较差,反应比较迟钝,只要勤,同样也是可以变拙为巧的。

实践证明,一个人知识的多寡,关键在于勤的程度如何。懒惰者,永远不会在事业上有所建树,永远不会使自己聪明。唯有勤奋者,才能在无限的知识海洋里猎取到真智实才,开拓知识领域,使自己聪明。高尔基说:“天才出于勤奋。”只要勤,就一定能在艰苦的劳动中赢得事业上的巨大成就。我想每一个渴望得到真知的人,是一定能够体会到“勤”的深刻含义的。

诚信之风,累积人生的道德底线。

美国的开国总统华盛顿小时候不小心砍倒了父亲心爱的樱桃树,但他并没有担心被责罚而欺瞒父亲,而是坦诚地向父亲承认错误。可见,诚信之风早已吹入幼时的华盛顿心中,让他为成为总统而拥有优良的道德,并在他的总统生涯中深得民心。

诚信之风,弥合人与人之间的缝隙。

曾看过这样一句话:“诚实是力量的一种象征,它显示着一个人的高度自重和内心的安全感于尊严感,”这句话可见其诚信的重要性,然而,在人际交往中,诚信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人无信而不立。”失去了诚信便不能再这个社会上立足。

秦朝末年有个叫季布的人,一向很讲信用,是一位诚信的人。人们都说:“的黄金千斤,不如德季布一诺。”因此,正因诚信,季布才有好的人际关系,之后得到了朋友的帮助才幸免于难。由此可见,诚信在生活中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为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诚信之风,取得美满的仕途。

通往顺畅的事业之路,必不可少的便是这诚信。北宋词人晏殊即是如此。在他十四岁时,有人把他作为神童举荐给皇帝,皇帝召见他后,让他和一千多名进士一同考试。由于考题是晏殊曾做过的,他把实情告诉给皇上,并要求皇上重新出题。皇帝与大臣共同商议了一道难度更大的题目,让晏殊当堂作文,结果,他又获皇上的好评。皇上便赐予晏殊“同进士出身”,拥有了一份好的事业。

或许晏殊本可以隐瞒这一真相,就算别人知道了他无大碍,他便可以十分顺利地当官。但由于他的诚信,不顾忌这些风险,坦率地说出一切。这也让皇帝更加器重他,让世人由衷地敬佩。

诚信是一朵兰花,高洁地盛开在人们的心田;诚信是一杯香茗,氤氲了人们的心田;诚信是一首歌曲,唱响在世界的上空。

然而,我却认为诚信是风,它无处不在,只在于你自己,能否好好把握。

人生要选择正确的方向,想要成功也要选择正确的方向。下文是关于正确的方向的作文素材及范文,一起来看!

“我们处于什么方向不要紧,要紧的是我们正向什么方向移动”---哥伦布。

哥伦布,他是一位航海家,生活在意大利北部滨海城市热那亚,这是一个航海业十分发达的城市,在这里你几乎随时可以看到船只。说到这里,你们一定会想,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成为航海家,也不足为奇了。可偏偏不是这样的,能让他成为航海员的是书马可波罗游记。这本书上写的是马可波罗航海到中国,所发现的。这才是哥伦布成为航海员的动力。

同学们,正确的方向是我们个人所认定的好的方向。我认为,这里的方向指的是目标,我们长大后要干什么。

同学们,如果你还没有目标,这将会是很茫然的,就像盲人一样,找不到东南西北,走自己认为的方向,这个方向,将来要面对什么,他也不知道。同学们,快点拟订目标,走自己的方向吧!

人的一生是由自己把握的,而选择就意味着选择方向,只有方向正确人的一生才会显示出无限的价值和绽放耀眼的光芒!

选择方向,就代表选择自己合适的人生路,如果你的方向是做一名普通人的话,那么你这一生就很难有大的作为,如果你的方向是当一名小混混的话,那么你不但不符合一个普通人的生份,而且相反你还会是一名人渣。我们的方向很明确,就是做一名不平凡的人,不平凡的人就意味着你是否能有“乘风破万里浪”的决心和百折不挠的精神,你就能达到成功的彼岸。

曾经一只蜗牛说它要爬上泰山顶峰和走完万里长城,这与“蚍蝣摇大树”有什么区别。这两则故事告诉我他们根本就不可能做到。那么他们带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一个人即使胸怀大志,如果不考虑自己的实际行动出发,而去一味追求远大理想的话,也许会一事无成。

我并不是反对那些胸怀大志的人,而他们可以将目标放实际一点,一步一个脚印的来,踏踏实实的走,直到实现理想为止。

在英国一块有名的墓地上,有一块墓碑上刻着这样的一段话“在我年轻的时候一直想改变世界,到我快死的时候我才发现这已经不可能了,如果当初我可以试着改变我自己,也许会对我的家庭产生影响,我的家庭又会对社会产生影响,最终可能导致我改变世界”。

看完这段文字以后,我想我们如果想有一番大作为的话,就必需从自己做起,选择自己合适的方向,做一个不平凡的人有多种途径,你可以试着为社会做贡献,或者为人类无私奉献。

选择比努力更重要,这强调的是一种看事物的重要方法,也是必不可缺的条件,更为重要的是这是一条不可违背的真理,任何人都是从平凡到伟大,甚至是一刻就可以改变你的历史,因为我们必须从平凡不断积累到伟大的爆发。

选择比努力更重要,确定自己合适的人生方向,一路勇往直前,让你的光辉照亮整个世界吧!

1. 航海模拟器视景建模技术研究及应用 关克平 文献来自: 上海海运学院 2002年 硕士论文 CAJ下载 在线阅读 分章下载 分页下载 自20世纪70年代前后开始起步并用于航海教育的计算机仿真教学培训设备——航海模拟器,无论在种类、功能及技术性能方面目前都处于一个崭新的阶段。 视景系统是航海模拟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航海仿真系统的整体逼真度和船舶操纵的训练效果,逼真的视景环境可以使操船者具有身临其境 ... 被引用次数: 3 文献引用-相似文献-同类文献 2. 我国航海教育质量标准体系研究 李波 文献来自: 武汉理工大学 2004年 硕士论文 CAJ下载 在线阅读 分章下载 分页下载 就航海教育而言,一方面海运业可以说是最早、最具国际化的产业之一,并且随着近几年的高速发展,我国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的航运大国。另一方面,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具有传统特色的航海教育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发展史,而且 ... 被引用次数: 1 文献引用-相似文献-同类文献 3. 数字航海通告的生成与发布研究 王强 文献来自: 大连海事大学 2003年 硕士论文 CAJ下载 在线阅读 分章下载 分页下载 目录#Ⅰ 摘要#Ⅲ ABSTRACT#Ⅳ 引言#1 第1章@数字航海通告的概念和作用#2 电子海图显示与信息系统概述#2 电子海图改正#5 1 ... 4@数字航海通告的作用#9 建立中国海区数字航海通告的必要性#9 第2章@数字航海通告的生成#11 2 ... 被引用次数: 1 文献引用-相似文献-同类文献 4. 船舶航海信息采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宿巧丽 文献来自: 上海海运学院 2003年 硕士论文 CAJ下载 在线阅读 分章下载 分页下载 本论文主要介绍船舶航海信息采集系统(Marine Information Gathering System简称MIGS)。船舶航海信息对于航运管理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对船上子系统航海信息数据的收集,卫星通信的传输,岸上子系统的接收、分析,实现了船公司对在航船舶动态的监控和航运的管理,并可向造... 被引用次数: 1 文献引用-相似文献-同类文献 5. 论归责原则与航海过失免责 石圣科 文献来自: 上海海运学院 2001年 硕士论文 CAJ下载 在线阅读 分章下载 分页下载 利用航海的社会条件之今昔对比,论证取消航海过失免责的可能性;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船公司控制在航船舶成为可能,推翻了《哈特法》 支持船东于船员的驾驶船舶、管理船舶的过失兔责的最大理由一船公 ... 被引用次数: 1 文献引用-相似文献-同类文献 6. MFC框架下基于Vega的航海仿真系统视景驱动程序的开发 杜健 文献来自: 大连海事大学 2005年 硕士论文 CAJ下载 在线阅读 分章下载 分页下载 分类号 U DC 密级 单位代码10151 M「C框架下基于Vega的航海仿真系统视景驱动 程序的开发 (中文题名和副题名) 杜健 (研究生姓名) 指导教师 金一垂 职称 职称 学位授予单位 大连 事大学 申请学位级别 研究方向 ... 被引用次数: 1 文献引用-相似文献-同类文献 7. 船舶耐波性评价及其在航海安全中的应用 熊文海 文献来自: 武汉理工大学 2004年 硕士论文 CAJ下载 在线阅读 分章下载 分页下载 3@船舶甲板上浪、螺旋桨飞车的计算#31 第4章@船舶耐波性评价及其在航海中的应用#33 船舶耐波性评价的现状#33 船舶耐波性综合安全评价方程的建立#35 4 ... 被引用次数: 1 文献引用-相似文献-同类文献 8. 航海气象信息数字化研究 王昀 文献来自: 大连海事大学 2004年 硕士论文 CAJ下载 在线阅读 分章下载 分页下载 分类号 U DC 学校代码 10151 学位论文 航海气象信息数字化研究 /(题目) 王的 (作者姓名) 导师、职称东防教授 工作单位大连海事大学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名称载运工具运用工程 论文提交日期2004年2月论文答辩日期20 ... 被引用次数: 0 文献引用-相似文献-同类文献 9. 航海英语缩略语的定量定性分析 赵月 文献来自: 大连海事大学 2006年 硕士论文 CAJ下载 在线阅读 分章下载 分页下载 学位论文 航海英语缩略语的定量定性分析 (题目) 赵月 (作者姓名) 指导教师 谭万成教授 申请学位级别 文学硕士 专业名称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学位授予单位 大连海事大学 ... 被引用次数: 0 文献引用-相似文献-同类文献 10. 航海英语中的模糊词 张光波 文献来自: 大连海事大学 2001年 硕士论文 CAJ下载 在线阅读 分章下载 分页下载 比较了航海英语库中的模糊词和其它语体中模糊词的分布特点。同时对航海英语库中出现的模糊词,进行了研究。在模糊词的应用方面,得出以下结论:航海英语是介于新闻英语和科技英语及法律英语之间的一种语体。lz这样还好吧???

航海史毕业论文

I6578JYU

浅谈航海风险识别、评估和风险控制摘要:关键词:船舶海上事故频发,船员对海上风险认识不足,对本船和自身存在的风险无足够的防范和相应措施。高级船员紧缺引发高级船员提升周期缩短。为了提高船舶的安全管理水平,降低船舶事故率,高级船员需要提高风险意识和积累航海经验,对船舶内外部所存在的风险有一概括性了解,尤其船员人为因素与事故关系。人的行为矩阵有助于高级船员了解影响人的行为的因素,为船员创造良好工作环境,提高船员识别船舶安全风险管理的念识和水平,达到提高船舶安全、和谐的水平。风险.识别.评估.管理.安全,意识风险概念在航运业中有着悠久历史,在早期的航海贸易和保险业中出现时,风险被理解为客观的危险,体现为自然现象或者航海遇到触礁、风暴等事件。而这个词的现代意思已经不是最初的“遇到危险”,而是“遇到破坏或损失的机会或危险”。经过发展风险这个概念与人类的决策和行动的后果紧密相连。专家、学者对风险定义和理解等进行大量研究,统计学、精算学、保险学等学科把风险定义为一件事件造成破坏或伤害的可能性或概率。通用的公式是风险(R)二伤害的程度(H)x发生的可能性(P)。社会学学者对风险进行归纳提出三种用法:(l)通常表示某种不好的事情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我们又不能确切预知的情况。(2)表示某种糟糕事情的可能性。(3)这种用法是专业风险分析中通用的,指一种有害事情发生几率增长时产生的负面影响程度。又有学者认为风险定义包含三个因素:不利的结果、发生的可能性以及现实的状态。风险有一个更直观、更生动的认识。归纳定义有助于我们对矛航海存在风险是社会共识,风险来自各方面,每年因海事、海难造成人员、环境和财产的重大损失后果相当严重。根据ISF人力资源报告,全世界面临高级船员紧缺导致高级船员提升周期与以往相比周期缩短,引发高级船员航海经验缺乏对航海存在的风险认识不足,对发生意外事故没有足够的心理戒备,突出反映在对可能发生意外事故的人和事上没有进行有效风险评估和管理,以至没有制订有效的管理手段。从大量事故原因分析来看,相当事故与船员经验不足有关。为防止事故发生,对高级船员进行风险意识、风险识别和控制等培训非常必要。高级船员需掌握风险识别和风险控制的方法,可达到降低海上风险之目的。风险识别、评估船舶在从事货物运输过程中需航行在世界各地,面临各种各样复杂的外部因素。船舶内部同样存在各种各样的复杂因素。各种内外因素是动态的随着时间、地点等发生变化,船长和船员不能有效掌控内外因素可能对船舶和船员安全造成的威胁,船舶和船员将处在事故高发的风险中,为防止海上事故发生,船长和船员应对每航次内外因素进行有效评估从而达到有效管理。主要评估内容:对存在危险的外部环境因素进行识别、评估和控制所经海区的通航分道船长应严格按避碰规则采用通航分道制区域和进出通航分道有关规定制订航行计划书。尤其是大型船舶、吃水受限船舶和操纵能力受限制船舶不应采用沿岸通航带,避免复杂航区,减低会船机率提高航行安全度。所经海区的狭水道船长应认真对待所经海区的每一个狭水道,阅读有关航路指南等航海书籍,了解该区的航路和航法,了解是否强制引航、水文情况、定位条件、可用航道宽度等。根据本船自身条件结合航区特点制订最佳各狭水道进出时间,船长应组织驾驶、轮机召开航前准备会议,使各部门了解完整的航行计划,各部门按责准备,按要求采取安全措施。坚决避免盲目和无准备进入狭水道,一旦发生突发情况使船舶处于被动境地以至于酿成事故。船舶通航密集区船舶通航密集区因航区复杂、船舶密集、沿岸小船或渔船时有不遵守避碰规则等现象是船舶发生碰撞事故的高发区。船长应正确评估本船操纵性能、装载情况、通过时间、船员航海经验等。在有多项航路选择视船舶和船员应谨慎采用船舶通航密集区航路,条件许可应绕开通航密集区。如必须进入应做好各项准备。气象与船舶状况高科技在航海和航海气象上不断应用,提高了气象预报的精度,使我们比以往得到更多的气象资讯。但高科技并没有能改变自然规律,气象状况对航海影响巨大,航海存在靠天吃饭的事实。灾害性气象造成重大海难时有发生,必须高度警惕。气象是随季节变化而变化,船长在制订航行计划书时应综合考虑本船船龄、船体强度、抗风能力、货物装载情况、船舶稳性、航海设备、船员经验等因素。目前东西向跨洋航行一般申请气象导航,但切记气导提供的是推荐航线。船长在综合上述因素后应考虑是否采纳,如不采纳可以向气导公司要求重新推荐符合本船当时实际状况的气导航线。在航运实务中船长不要迫于租方或其他压力,根据我国海商法第三十五条之规定“船长负责船舶的管理和驾驶。船长在其职权范围内发布的命令,船员、旅客和其他在船人员都必须执行。船长应当采取必要的措施,保护船舶和在船人员、文件、邮件、货物以及其他财产”。法律明确规定船长负责船舶驾驶在涉及船舶安全驾驶等与租方存在争议中应明确自己的职责,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船员、船舶和货物安全。港口情况(港口国的有关规定、港口当局在安全航行和管理规定、锚地、引航规定、港口可用水深、港口靠泊条件、泊位水深、港池旋回半径、水文气象、港口保安)目前海损事故中主要集中在港口附近和港内操作中,综其原因船长和船员对港口附近和港内情况分析和准备不足。船长和船员经过长途航行到港后思想开始松懈,认为引航员在船,他们熟悉港口情况,存在与引航员交流不够对引航员操作意图不明、对自己的职责不清、完全依赖引航员操作等现象。对突发事件无心理戒备,形成港内事故高发。该区域除港口保安外的7种情况所发生的海事案例举不胜举。船长应重点分析和评估船舶自身条件与该区域实际情况,做好准备应对突发事件准备。港口装却条件港口装卸条件决定货物装卸方式由此生产不同风险,特别注意港方人员在船发生意外伤亡、船舶设备损坏、工人不安全行为给船舶安全造成威胁等。工人作业过程中造成船舶损坏应及时记录要求对方确认,一般在租约中对StevedoreDamage的报告程序在时间上有明确规定,不按该条款要求处理对将来船东向租方提出索赔不利。宗教、政治、动乱、暴动、持续罢工等对船舶目的港情况加以评估,如存在上述因素船舶在目的港停留时间将是未知数,船舶应配备足够的燃料、淡水、伙食、其他生活必需品、适量现金。按ISPI有关程序启动应急预案,严格检查上船工作人员,严禁船员下地等保障船员和船舶安全。海盗海盗对船舶和船员生命构成巨大威胁,对海盗高发区应高度重视。航线设计时应考虑海盔高发区影响采取远离方法,如必需经过时应提高反恐等级组织护船,与有关组织或台站和管理公司保持密切通讯联系(必要时建立临时通讯报告制度)直至安全通过为止。对船舶和公司内部安全管理性因素的识别、评估和管理船舶状况(船龄、船体结构强度、操纵性能、吃水)在制定本航次计划书(SailingPlan)时应考虑船舶状况,制定符合本船实际的最佳航线。船舶设备状况船舶设备状况的评估对船舶安全营运关系重大,相当海事案件是由于船舶设备问题所至,如港内操纵时舵机失灵、主机故障、主配电板跳电等造成船舶碰撞、搁浅、碰撞码头等。港口及附近是海事案件高发区,目前主要港口的港章对船舶抵港前有关船舶设备和应急设备的测试有明确规定。船舶管理公司的体系文件中对船舶抵港前设备测试同样有明确规定。目前存在船员对船舶设备的测试不按要求操作现象,如船舶进、离港准备时通常驾驶台与舵机房进行对舵和应急舵机测试工作,相关人员必须到现场。但主管人员不到现场的情况时有发生。船员的不安全行为对港口公共安全造成威胁后果相当严重。船员应高度重视船舶设备状况评估和测试,必须按规定严格执行不搞形式主义,它直接关系到船员自身安全和公共安全。货物装载情况船长和船员对货物特性、货物装载情况、船舶稳性、货物绑扎、通风要求等进行有效评估,制订合适的管理方法,在航线设计时一并考虑这些因素。危险货物状况按国际危规要求进行配舱,将货物特性、危险等级、对人体伤害、防止伤害措施、施救措施、消防要求、配舱位置等张贴在船员生活区等区域。根据要求配备相应消防和施救设备并组织船员学习和了解设备应用,组织船员进行针对性训练。公司内部安全管理体系从事船舶管理的船舶管理公司根据lsM规则建立船舶安全管理体系,通过相关机构的认证取得DOC。船长和船员需对所服务公司内部安全管理体系运行情况进行了解,每家公司安全文化不尽相同,在实际操作中可能存在二张皮现象,体系文件与实际运行存在差异。评估方法很多如船方发现船舶设备存在问题将影响船舶安全运行,船上能力不足以自行修理需借助外部协助,船方向管理公司提出安排修理请求。因船期较紧及当地修理费用较贵等如安排修理将耽误船期和费用较高,在这种情况下管理公司的态度是评估管理公司安全文化和管理理念的重要途径。船长对所服务管理公司的安全文化的了解,有助于对自身所处环境和风险的了解。2对船员自身行为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的观察和评估航海人员心理、生理、性格、责任心、疲劳度、经验和技能因素‘通过事故分析和统计,80%以上事故是与人的因素有关。而人在事故发生前和过程中能转危为安或减轻事故程度或扩大事故程度,是受上述因素影响。从事故事后分析报告来看,事故当事人对可能存在的风险和已接近的实际危险没有足够的认识,使原可以避免的事故,因准备、戒备不足和措施不当酿成事故,船东保赔协会等事故分析统计报告中,人的错误(HumanError)约占事故总量约800/0,应验二八理论。人的疏忽和错误行为在事故成因中占主导位置这一现象,这对我们船舶管理级人员的管理提出新的要求。管理中人的管理历来是最为困难部分,船员教育背景不同、不同年龄结构、来自不同区域、不同工作经验、不同心理特征等因素,使管理难度增加,需船长和高级船员学习心理学、生理学等知识,将人的不良因素可能产生的后果降到最低。人的行为矩阵(HumanElementDiagram)根据人的行为矩阵图,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造成人三大主要安全性下降的相关原因。为了使船员处于最佳工作状态,即高度警觉、注意力集中、适任性强,船舶在工作安排和人事安排应符合人的自然规律。STCW78/95公约为此对船员值班时间和每天、每周工作量做出明文规定以保证船员足够休息,同时对船员适任证书规定了最低要求。.我们需改变以往将船员带病坚持工作,看作为爱船、爱公司、爱国家的一种表现的理念。现代船员管理中不应宜传和鼓励,船员带病工作是对船员个人不负责对船舶安全管理留下隐患,违反了公约对船员值班要求应坚决杜绝。船员超合同期和在船超时工作疲劳过度时有发生,该现象在集装箱船舶和散装船舶尤为突出,船员在值班中,因疲劳过度造成注意力不集中、大脑突然休眠、反应力下降等原因酿成船员意外伤害、船舶碰撞等海事。该现象需船长与管理公司、租方协调摆正安全与经济效益的关系。散装船因卸港与装港距离近,货种变化复杂,超时工作现象严重。如在美国东海岸港口卸煤等完货后在美湾装粮,租方或船东为经济利益要求船长配合连夜清舱工作。船长应保持清醒头脑,按公约规定工作时间计算清舱所需工作时间如实报租方和船东,在情况和条件许可下船长应按租约为租方提供最大协助。前提是在不违反有关法律、法规。船员安全意识一次事件的发生是由若干小事故堆积而成,船员安全意识低下对自己职业所处风险没有足够了解和警觉,事故风险增大。提高船员安全意识和自身保护是防止事故发生的重要途径,将事故隐患消灭在萌芽达到船舶和人员安全。风险评估最简单的模式3W1H..Whateangowrong?.Howlikelyisittogowrong?.WhathaPPensifitdoesgowrong?.Whatdowedoifitdoesgowrong?上述列举是通常海上风险,各船情况不一,应根据本船实际对本船在本航次中可能存在的风险逐一进行识别和评估,在此基础上制订管理和应对措施。风险意识越高防范措施越严意外事故发生率下降,航海中流传船长做的越久‘胆子’越小,这一点恰恰证明老船长经历丰富,对可能存在的风险具有很强的防范意识,安全上谨慎从事,有效降低了事故发生机率值得学习。参考文献【l」.社会心理学【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21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水上交通事故调查概论[MI.大连: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3]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商法[4】杨良宜.保险丛谈【M』.大连: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5]陈伟炯.船舶安全与管理[M].大连: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1998l6]方泉根.驾驶台资源管理【MI.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617llMO第74届海上安全委员会通过的决议和部分通函2001年5月30日一6月8日【M].人民交通出版社,2002一11【811972·海上避碰规则[glUKP&I统计报告(10]IMO(1997b)Codeforinvestigationofmarinecasualtiesandincidents(resolutionA849(20)London:Author

航海类的毕业论文很不好写呀,网上的资料也不多,但是毕业论文是大学的最后一道关卡了,这个要基于足够的重视,一般是开题,综述,英文翻译,正文,答辩这些过程,需要一定的工作量,耗费一些时间。请写手帮你写吧,非常不错,联系:493092524,有兴趣联系她,她会协助你写作,也会为你提供一些资料的,希望能够帮助你!

中国航海历史悠久。早在距今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华民族的祖先已能用火与石斧'刳木为舟,剡木为楫'。到春秋战国时期,随着木帆船的逐步诞生,出现了较大规模的海上运输与海上战争。到秦汉时代,出现了秦代徐福船队东渡日本和西汉海船远航印度洋的壮举。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东吴船队巡航台湾和南洋,法显从印度航海归国,中国船队远航到了波斯湾。从随唐五代到宋元时期,中国航海业全面繁荣、海上丝绸之路远届红海与东非之滨。由于以罗盘导航为标志的航海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中国领先西方进入'定量航海'时期。到明代永乐至宣德年间,伟大的中国航海家郑和率领远洋船队,先后七次下西洋,遍访亚非各国。这一航海盛举,不但将中国古代航海业推向顶峰,而且在整个人类航海史上,竖起了一座永垂史册的丰碑。然而,随着中国晚期封建主义逐渐保守与僵化,严重阻碍了中国航海业的进一步发展和航海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中国航海业从而进入由盛转衰的时期。虽有晚清搞洋务运动,于1865年创设江南制造局以发展民族造船业,于1873年成立轮船招商局以发展民族航运业,于1909年在高等实业学堂设立船政科以培养民族高级航海专门人才,终难成大势。 回顾世界的航海史,早在公元前2500年以前,古埃及就有人驾驶帆桨船沿地中海东航至黎巴嫩,古希腊人毕菲在公元前4世纪在海上探险中发现了不列颠群岛。中国发明的罗盘(指南针)在14世纪前后,分别由阿拉伯人和埃及人传入欧洲,欧洲海洋国家的航海活动取得了伟大的成果。在郑和下西洋之后87年、92年、114年,1492年意大利人哥伦布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1497年葡萄牙人达o伽马绕过好望角远航印度,1519年葡萄牙人麦哲伦向西作环球航行,也载入世界航海史册。

航海史论文题目

长久以来,人们从欧洲到亚洲主要是走陆路。但是当时,土耳其人把连接欧洲与亚洲的桥头堡攻克了,长期切断了欧洲通往东方的陆路交通,于是,那时的首要任务就是在海里找到一条通往印度的通道。当时航海业的巨大进步正是打开海上通道的迫切需求所推动的。人们开始渐渐习惯除了碧海蓝天再不见一物的漫长海上航行,而与那种依靠寻找陆上教堂尖顶或分辨沿岸的犬吠来掌握方向的传统航行方法告别。古埃及人最远似乎去过希腊的克里特岛,而且,他们那次造访更像是一次被风吹离了航线后的偶遇,而不太像一次精心策划的航海探险。腓尼基人和希腊人尽管也曾做过几次惊天动地的大事,甚至航行到了刚果河和锡利群岛(锡利群岛面积平方公里,处于英国西南部康沃尔半岛以西58公里的海面上,由50多个小岛组成———译者注)那边,可是,这些水手也是宁愿贴着教堂边开一辈子船。即使是在去刚果河和锡利群岛的途中,他们也是见陆必登,为了避免他们的船被风吹到看不见陆地的大海中央,一到夜晚,他们一定要把船拖上岸边的陆地。尽管中世纪商人的航线遍布地中海、北海和波罗的海,但他们却从不让岸上的山脉在他们的视野里消失超过几天。假如这些商人在大海里迷失了方向,他们就让鸽子帮他们找到最近的陆地。他们总是带着鸽子航行,而鸽子能够飞出抵达陆地的最近的路线。当他们辨不清方向时,他们就放出一只鸽子,然后跟着鸽子飞走的方向,直至看到陆地上的山峰。他们把船泊在最近的港口,再去打听他们到了何方。在中世纪,即使是一个普通人,他对天空中星星的分布,也比现代人了解得更多。那个时代无法提供现代人所拥有的印刷年历和日历,所以他们不得不掌握这些知识。当时稍有知识的船长都能借助观察星星来识别方位,也能根据北极星和其他星座的方位来制定航线。但在北方,天气常乌云密布,看星星的办法有时就行不通了。如果到13世纪下半叶那件外国发明还没有传入欧洲,欧洲航海还将继续它那代价高昂的痛苦历程,完全依靠运气和猜测(后者占了一多半)惶恐前行。而指南针的起源和发展,至今仍然是一个谜。在这里说的只是一个推测罢了(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由于被西方对东方的传统偏见所影响,作者才出现了错误的认识———译者注)。13世纪上半叶,一个疆域空前广阔的大帝国在欧亚大陆产生了(东起黄海,西至波罗的海,一直到1480年还统治着俄罗斯),一个五短身材、眼睛斜视的蒙古人———成吉思汗就是这个帝国的统治者。当他横穿亚洲中部的茫茫荒漠,前往欧洲寻欢作乐时,手中肯定有一种类似指南针的东西。地中海水手们第一次看到指南针到底是在什么时候呢?我们今天很难说得明白,但是,我们可以肯定,地中海的船队很快就在这种被教会称为“魔鬼撒旦亵渎上帝的发明”的带领下,到这个世界的天涯海角去探访去了。大凡这种带有世界意义的重大发明,其来历都有点模糊不清。当时去过巴基斯坦的雅法或法马古斯塔(塞浦路斯的一个地区———译者注)的人在返回欧洲时可能带回了一个指南针。他是从波斯商人那儿买到手的,而波斯商人则是从一个刚从印度返回的人手中得来的。在港口的啤酒屋里,这个消息很快就传开了,对这个被撤旦施了魔法的奇妙小针,人们都想一睹为快。据说,无论你走到什么地方,这小针总能告诉你哪儿朝北。当然,人们不敢相信这是真的。可是,不管怎样,很多人还是托朋友下次去东方时也给自己捎一个指南针回来,而且还先预付了定钱,于是,半年之后,这些人自己也有了一个指南针。撒旦的魔力果真灵得很呢!从此,每个人都想有一个指南针,他们急盼大马士革和士麦那(今土耳其西部沿海港口伊兹密尔港———译者注)的商人从东方购回更多的指南针。于是,威尼斯和热那亚的仪表制造商也考虑制造这玩意儿了。几年之后,这个带玻璃盖的小金属盒就普及了,它也就变作了一件平常的玩意儿了,可没人想到它的存在实在值得大书一笔。关于指南针的来历,就说到这儿吧,还是让它重返它那神秘世界中去吧!自从第一批威尼斯人在这根灵敏的小针带领下从他们的浅海峡航行到了尼罗河三角洲以来,人类对指南针的认识提高了很多。比如,人们发现它并不总是指向正北,有时向东偏一点,有时向西偏一点———在专业术语上,这种差别就是所指的“磁差”。由于南北磁极与地球南北极不在同一点,而是相差数百英里,这就导致磁差的产生。南磁极在南纬73°,东经156 °的交叉点上。北磁极在加拿大北部的布西亚岛(1831年詹姆士。罗斯爵士首次登上这个岛)(詹姆士。罗斯,英国海军军官,1800—1862,曾在北极和南极洲作过磁力测量———译者注)。由于磁差的存在,对一个船长来说,仅有罗盘还不够,还得要有航海地图,以便了解世界各地的不同磁差。这就涉及到航海学了,而航海学是门很复杂很高深的学问,绝非寥寥数语就能说明白的。这部作品不是航海手册,我只希望你能知道———指南针传入欧洲是在13世纪和14世纪,航海因它的推动不再依赖侥幸的猜测和痛苦而复杂的计算,而变成了一门有据可循的科学。而这还只是一个开端。现代人对自己的航向能够知道得很清晰,或是向北,或是北偏东,或是北—北偏东,或是北—东偏北……或是罗盘上所指示的32个方位中的任何一个。而中世纪的船长在茫茫大海中辨别方位时,他只有两件工具可资借助。一件是测深绳。测深绳几乎是同航船一起问世的。它能够测量出海洋任何一点的深度。假如船长有一张他们目前航行的海图,上面标明了这片海洋的不同深度,测深绳就会告诉他这片水域的情况,进而确定航船方向。沙漏另一件是测速器。最原始的测速器是一块木片,把它从船头抛入水中,然后仔细观察船尾通过这块木片共花去了多长的时间,由于船的长度是已知的,在得出船经过某一个固定点的时长,就可以推算出船的航速。后来,绳子取代了木片。这种绳子很长很细也很结实,预先按照固定长度打上一个个的绳结,并把一块三角形木片系在它的一端。将绳子投入水中之时,并打开沙漏。沙子从瓶中漏干之后(当然预先知道沙漏的时间长度,一般为两三分钟),就把绳子从水中拉起来,数出在沙子从一个瓶漏到另一个瓶中的这段时间内有下水的绳结多少个。一个绳结代表一海里,于是,就能够得知在这段时间里船开了多少海里,从而算出船的航速。但是,船长只清楚航速和航向还不够,因为他最精确的计算随时都有可能会被洋流、潮汐和风打乱。所以,即使在指南针传入很久之后,任何一次通常的大海航行都可能还是一次最冒险的经历。于是,那些想在理论上把这一问题解决掉的人认识到,要改变这种局面,就必须为在海上航行的船寻找到一个新的物体,来替代教堂上的尖顶。这绝对不是玩笑。教堂上的尖顶、海滩沙丘上的树冠、堤坝上的风车以及沿岸的狗叫声,这些物体都曾在航海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因为它们是固定的物体,就能作为参照物,无论海上发生什么,它们总还在那儿。有了这些参照物,水手们就能够把自己的方位推算出来。因为他记得上次曾路过这里,然后就告诉自己:“我必须继续向东航行。”当时的数学家(这是一群天才,尽管他们掌握的是不充足的信息,使用的是不精确的仪器,但是却能在数学领域取得同前人一样出色的成就)对这个问题的关键所在很清楚,就是要找到一个本质性的“参照物”来替代那些人工的“参照物”。从哥伦布横渡大西洋之前200年起,这项工作就动手进行了,但至今日仍然没有完成。无线报时系统、水下通信系统和机械操舵装置在今日的航海中已应用起来了,老舵手们几乎被这些工业时代的巨作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假如你置身一个高塔之下,而这个高塔是建在一个巨大的球体表面,一面旗帜正飘扬在高塔的顶部,只要你站在那儿不动,你会发现,这面旗帜就处在你的头顶正上方。如果你从高塔下走开,旗帜就会在你的视野里形成不同的角度,这个角度由你与高塔之间的距离所决定。一旦找到了这个“固定点”来当参照物,问题一下子就简化了许多。这只不过是一个计算角度的问题,早在古希腊时代,人们就已熟谙此术了。对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古希腊人掌握得很熟练,这为三角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角度问题把我们带入到了这一章中最艰深的部分,准确地说,是这部作品最为深奥难懂的一段———经度和纬度的确定问题。纬度的确定比经度的确定早了好几百年。表面上看来,确定经度似乎要比确定纬度简单,可是古人没有计时仪器,确定经度的确是难于上青天。而纬度,只要仔细地观察和细心地计算就能够确定下来,因此,人类就较早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上述只是基本的概况。假如你想当一名水手,你就得上一所专业学校,花几年时间学习怎样作这些必要的计算,然后,再经过二三十年的磨练,当你谙熟所有的工具、表格和海图,能够驾驭船员纵横四海之后,你也许会被船主聘为船长。当然,你如果无这样的雄心壮志,你就无需去学这些复杂繁琐的算术,所以,对这一章的简短,请勿介意,我只是谈了一些概况而已。因为航海学几乎完全是一种计算性的科学,所以,直至欧洲人重新发现了三角学,航海理论才有了巨大的突破。尽管古希腊人曾给这门科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在托勒密(古埃及亚历山大城的著名地理学家)逝世之后,三角学就被视为一门精密而复杂、又过分奢侈的学问,这门不易掌握的科学被人们抛到了一边,渐渐地遗忘了。然而,印度人和后来北非和西班牙的阿拉伯人并无这样的顾虑,这份没人要的古希腊遗产被他们正大光明地保存了下来,并继续加以发扬光大。“zenith”和“nadir ”这两个阿拉伯语中的专业术语就充分说明,当欧洲学校再次把三角学排进学生的课程表时(大约在13世纪),它已不再是基督教的遗产,而变成了伊斯兰人的财宝。但此后的300 年里,欧洲人急起直追,迎头赶超,后来居上。虽然他们这时再次懂得了怎样计算角度,如何解决三角形问题,但发觉自己又面临了另一个难题———如何寻找到一个远离地球的固定点,能取代教堂的尖顶来充当参照物。这个崇高的荣誉戴在了北极星的头上,北极星变成了最值得信赖的航海参照物。因为北极星距离人类那么遥远,所以,它看上去好像就是静止不动的;另外,它很容易辨认出来,一旦迷失了方位,纵然是最笨的捕虾者也能找出北极星的方位来。只要沿着北斗七星最右边两颗星的直线方向去寻找,北极星就会进入人的视野。当然,太阳也是一个不变的参照物,可科学还没有把太阳的运行轨迹测算出来,因此,只有最博学的航海者才有能力求助于太阳。在人们被迫接受了“地球是扁平的”这一理论的那个年代,很必然,全部的算术都无可奈何地同客观真实相背离。(早期地球仪的制作过程是这样的:先印刷出狭长的三角形图块,然后将这些图块剪下来,粘贴在木球上。德国最有名的地球仪制作者,是纽伦堡学者琼汉恩斯·肖纳。他在16世纪早期制作的两个地球仪保存至今。以下所展示的三角形图块,是1540年从乔治·哈特曼制作的地球仪上复制下来的样品。)到16世纪初,终于结束了这种尴尬局面,圆球理论取代了圆盘理论。地理学家也终于得以主持真理,让地理以本来面目示人。首先,地理学家用一个平面(这个平面同连接南北极的中轴线垂直)把地球平均划分成南北两部分,分界线就叫赤道,赤道至南北两极的距离一样长。接着,他们又把赤道与两极之间均分为90等份,这样,90条平行线(由于地球是圆形的,所以,每一条平行线都是一个圆圈)平均地分布在赤道与两极之间,每条线之间的距离为极点至赤道距离的九十分之一,是69英里长。然后,这些圆圈被地理学家编上了号,从赤道起,直至极点,赤道是0 °,极点是90°。这就是纬度(如图所示)。所以,纬度的确立是地理学一大进步的标志。不过,即使这样,航海仍然是很危险的。在所有船长都知道计算纬度之前,为了搜集与太阳运行有关的数据,为了把太阳每年每月每天在每一个地点的准确方位记载下来,一代又一代的数学家和航海者倾尽了心血。最终,任何一个较聪明的航海者,只要会读书识字,就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判断出自己的位置在北纬几度(赤道以北的纬度称北纬,以南称南纬)或者南纬几度,简而言之,就是他距极点和赤道多远。过去,海船越过赤道到南半球航行很不容易,因为北极星在南半球是看不见的,这样,船就失去了导航的参照物。这一问题最终被科学解决了。到了16世纪末,航海者就再不必为纬度问题而困惑了。但是,经度问题还悬而未决(你应当知道,经线与纬线垂直)。人类把这个谜团成功地解开又花了两个多世纪。在确定纬度时,科学家们是以南极点和北极点这两个定点为基准的。他们说:“它们是永远固定不变的,这就是人类的‘教堂尖顶’。”但是,地球既无东极点也无西极点,地轴也不在那个方向。当然,子午线,即穿过两个极点,环绕整个地球南北方向的圆圈,人们能够画出无数个。但是,该把哪一条子午线定为“本初子午线”,作为东西半球的分界线呢?因为有了这条线,水手们就可说:“我现在位于本初子午线以东(或以西)100 英里。”由于在许多人的传统念中,耶路撒冷作为世界中心是根深蒂固的,他们就要求把穿过耶路撒冷的经线定为本初子午线来划分东西半球,即纵向的“赤道”。但是,这个计划因民族的自尊而破产了,因为,各国都想把本初子午线据为己有,让世界从自己的首都开端。即使在现在,人类自认为自己的胸襟已开阔了很多,但分别把本初子午线定在柏林、巴黎和华盛顿,仍然分别在一些德国、法国和美国的地图出现。经线的确定最终结果呢,穿过格林威治的那条经线被选定为本初子午线,作为东西半球的分界线,这是因为英格兰在17世纪(经度确定的年代)为航海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又因为当时的航海业都是在1675年建立于伦敦附近格林威治的英国皇家天文台的监管之下。这样,航海者在经度上就有了“教堂尖顶”,但还面临一个问题:身处浩瀚的大海之中,他们将怎样把自己与格林威治经线之间的距离确定下来呢?为了最终解决这一问题,1713年,英国政府成立了“海上经度确定委员会”。为了奖励那些能使人类在茫茫大海上确定经度的最佳发明,这个专门委员会悬设了巨奖。10万美元,在两个多世纪前的确是一笔巨款,许多人为它而做出了努力。当这个委员会在19世纪上半叶解散时,对那些称得上“发明”的发明,它已发放了50多万美元的奖金。现在,历史已把这些人的大部分努力遗忘了,时间也渐渐地淘汰了他们的发明成果。但是时至今日,在重奖之下诞生的两项发明仍具有它们的实用价值。这两项发明就是六分仪和天文钟。六分仪是一种复杂的仪器(这是一种小型的海上观察仪,能够夹在臂下,随身携带),利用它能够把各种角的距离测量出来。中世纪简陋的观象仪、直角仪和16世纪的象限仪(四分仪)是这个发明的直接来源。如同全世界在同一时间里探求同一个问题时经常发生的情况那样,有三个人都声称自己是六分仪的最先发明人,为了这个荣誉而苦苦相争。对六分仪的问世,航海界表现出来了兴奋,但与他们对天文钟的兴趣相比,这个兴奋就显得很温和了。约翰 哈里森的经线仪天文钟是一种精确可靠的计时装置;它1735年诞生,比六分仪迟了4 年。天文钟的发明者约翰。哈里森是一个制造钟表的天才(当钟表匠之前他还做过木匠活呢)。这个天文钟计时很准确,能够以任何一种形式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准确地报出格林威治时间,而且天气变化对它不产生干扰。这是由于在天文钟里,哈里森增加了一个装置,这装置叫做“补偿弧”,它能够对平衡簧的长度作出调整,来适应因温差而引起的热胀冷缩,因此,温湿度的变化对天文钟没有任何影响。在经历了漫长而且不体面的讨价还价之后,哈里森最终在他去世前三年(1773年)拿到了10万美元的奖金。今天,一艘海船只要随船携带了一只天文钟,无论它航行到了哪儿,都能准确地知道格林威治时间。由于每24小时太阳就围绕地球运转一圈(其公转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正好相反,但从方便的角度出发,我采用了一样的表述方式),每一小时经过15°经线,所以,只要晓得航船的当地时间和格林威治时间,就能够通过两个时间的差而求出航船与本初子午线的距离了。举例来说:假如航船所在位置的当地时间为12点,格林威治时间此时为下午2 点,而太阳每小时要经过15°经线,那么,航船与格林威治的距离就是2 ×15°=30°。于是,就能在航海日志上记下:某年某月某日中午,航船抵达西经30°。1735年天文钟的发明是惊世骇俗的,可至今天文钟已渐渐丧失了它原有的重要地位。现在,格林威治天文台每天中午都向全球整点报时,这样,天文钟就很快变成了一件奢侈品了。实际上,如果我们不怀疑领航员的能力,所有繁琐复杂的表格和费力耗神的计算都可被无线通讯毫不客气地抛进大海。人类将就此翻过最辉煌的一段航海历史,与所有关于勇气、耐心和智慧的航海传奇暂时告别。未经勘测的茫茫海域再也不存在了,那种在惊涛骇浪之前,纵然是最优秀的水手也会刹那间就不知所措、迷失方向的岁月一去不再了。那个仪表堂堂手持六分仪的人将不再坐在驾驶室而是坐在船舱里,头戴耳机,问:“喂,楠塔基特岛(或者,”喂,瑟堡岛“),我现在的方位多少?”陆地上的领航员就会报告他目前所在的方位。

(1)初期阶段:封建主义制度确立后航海工具逐渐成熟,在此期间开辟了印度洋远洋航海。(2)发展阶段:中国海运事业的初期阶段主要是原始社会的航海和奴隶制时期的航海。段和繁荣阶段(3)平徊阶: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航海事业发展到了繁荣阶段航海知识与技术得到进一步提高。(4)全胜时期和鼎盛时期:1405~1433年,史称“明初时期”。这一时期,国力强盛,经济富裕,在宋元时代丰富的航海遗产和历史惯性的推动下,明代统治者出于巩固自身地位、扩大国际影响、满足物质享受的需要,曾集中举国资财,先后派遣宦官郑和率领当时世界上最庞大的官方远洋船队七下西洋,遍访亚非各国,从而,将中国古代航海事业推向前所未有的顶峰时期。明代初期,造船业十分发达,而且制造技术和船只生产量都居于当时世界各国的前列,是发展水平较高的手工业部门。造船的种类有海上远航用的大型海船,1/4海上或者江河作战用的战船、运粮的浅船、航行在江河的快船等。明初官营造船业规模最大的是南京的龙江船厂,还设有龙江宝船厂,专门为郑和下西洋制造大型高级海船。福建的福州船厂是专门生产防倭船只的。广东新会东莞船厂专门制造海上战船。1405年7月11日,明成祖即派遣郑和等率领船队进行规模浩大的海洋出使,除政治目的外,也是为了拓展海外贸易。郑和首次出使,率领士卒27800人,修造大船62艘,他既是明朝奉敕的使臣又是船队军兵的统帅。他们经南海入西洋,途经苏门答腊、阿鲁(亚鲁)、旧港(三佛齐国)、满剌加(马六甲)、小葛兰(奎隆),达到印度半岛西海岸的古里国。此后,明成祖在位时期,又先后六次遣郑和率舟师出使南海西洋至西域诸国,远至今西亚与东非,史料上记载的所经国家多至30余个。郑和的远航,在古代中国对外关系史和航海史上都是罕见的壮举,同时,也使郑和认识到海洋以及海权的重要。他曾向明仁宗进言:“欲国家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财富取之于海,危险亦来自于海上”。“一旦他国之君夺得南洋,华夏危矣”。同时,他还提出:目前,中国舰队战无不胜,可用之扩大经商,制服异域,使其不敢觊觎南洋。郑和的海洋观和海洋思想,即使以现代的政治和历史眼光来看,应当说也是正确的,但可惜的是并没有引起明王朝统治者的重视。(5)衰落时期: 15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在世界历史上是封建主义开始解体,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时期,但是清王朝反而因循守旧,反对变革,逆时代潮流而动。面对着资本主义在西欧的兴起与在世纪范围内的扩张,中国封建统治者,在政治、经济、思想上顽固维护晚期封建主义统治,拼命压制在中国2/4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极力推行闭关锁国的落后政策,一次又一次地错过了历史发展的大好时机。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航海事业也逐渐走向了衰落。2.中国航海主权的丧失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侵略者夺得在中国沿海五口通商特权,但不久发现若不能侵入内河,仍无法占领中国广大内陆市场,达不到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的目的。故于1854年,首由英国向清政府提出修改旧约,增辟通商口岸,允许洋船进入内河,免征内地税等项,法、美、俄随声附合。清政府认为“是直欲于五口之外别生窥伺侵占之意”,严词拒绝。英、法便以“亚罗号船事件”和“马神父教案”为借口,于1856年10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武装占领广州城,又北上攻陷了天津、北京。英国送致各国驻华公使的照会说:这次战争的目的是:“坚持要允许英国臣民自由上溯中国各大江河,到位于它们两岸的各大商业城市去”。法国说:“我们的商人得沿大江河航行,在大的消费中心开行设业”。显见英、法侵略者是以盘踞广州,攻陷京、津为手段,而目的是以武装夺取中国的内河航行主权。战争中清政府张惶失措,妥协投降,于1858年6月13日,派大学士桂良,吏部尚书花沙纳,与英、法、美、俄分别签订了《天津条约》。英国夺得了在长江一带各口俱可通行的特权。其他三国分别得到可派军舰游弋长江,中外共管航道设施,洋人帮办海关,洋货进入内地税金全免,准许鸦片公开进口等权。至1861年3月25日,清政府委派江西布政使张集謦,与英使参赞巴夏礼,将《天津条约》中准英船通航长江的规定具体落实,便在九江签订了《长江各口通商暂订章程》10款,因有未尽事宜,于10月9日又订了《长江各口通商暂行章程》12款。同日,与非交战国也签订了《通商各口通共章程》。1862年11月再订《长江通商统共章3/4 程》。至此,赋与外国领事和洋人有操纵海关,管理长江航运的特权,对洋船内侵大开绿灯,形成各侵略者共管长江的局面,内河航行主权丧失净尽。同时,并通告各口岸“一切办法,南北各海口均照长江一律办理”。把丧权辱国的长江模式,推广到全国江海水域。3.中国海运业的发展中国的海运业发展经历了由经济建设初期到“大跃进”时期的海运业再到文革时期的海运业和改革开放后的海运业。

说到我国的航海活动,一是两宋时期由于陆地通道被奥斯曼帝国堵塞,后来开通了海上贸易路线,被称为海上丝绸之路。另外还有就是明朝郑和下西洋了。郑和是世界航海史的鼻祖。题目可以写以上任何一件事,在网上都可以有很多的材料供参考。

中国航海历史悠久。早在距今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华民族的祖先已能用火与石斧'刳木为舟,剡木为楫'。到春秋战国时期,随着木帆船的逐步诞生,出现了较大规模的海上运输与海上战争。到秦汉时代,出现了秦代徐福船队东渡日本和西汉海船远航印度洋的壮举。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东吴船队巡航台湾和南洋,法显从印度航海归国,中国船队远航到了波斯湾。从随唐五代到宋元时期,中国航海业全面繁荣、海上丝绸之路远届红海与东非之滨。由于以罗盘导航为标志的航海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中国领先西方进入'定量航海'时期。到明代永乐至宣德年间,伟大的中国航海家郑和率领远洋船队,先后七次下西洋,遍访亚非各国。这一航海盛举,不但将中国古代航海业推向顶峰,而且在整个人类航海史上,竖起了一座永垂史册的丰碑。然而,随着中国晚期封建主义逐渐保守与僵化,严重阻碍了中国航海业的进一步发展和航海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中国航海业从而进入由盛转衰的时期。虽有晚清搞洋务运动,于1865年创设江南制造局以发展民族造船业,于1873年成立轮船招商局以发展民族航运业,于1909年在高等实业学堂设立船政科以培养民族高级航海专门人才,终难成大势。 回顾世界的航海史,早在公元前2500年以前,古埃及就有人驾驶帆桨船沿地中海东航至黎巴嫩,古希腊人毕菲在公元前4世纪在海上探险中发现了不列颠群岛。中国发明的罗盘(指南针)在14世纪前后,分别由阿拉伯人和埃及人传入欧洲,欧洲海洋国家的航海活动取得了伟大的成果。在郑和下西洋之后87年、92年、114年,1492年意大利人哥伦布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1497年葡萄牙人达o伽马绕过好望角远航印度,1519年葡萄牙人麦哲伦向西作环球航行,也载入世界航海史册。

航海史概论论文模板

第一,引起商业革命。由于新航路开辟,欧洲贸易范围空前扩大,西欧与世界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加强了,世界市场开始形成。欧洲贸易中心由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意大利的商业地位逐渐被西班牙、葡萄牙、英国和尼德兰所代替。 第二,引起了“价格革命”。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等国从殖民地掠回大量金银,西欧贵金属增加了3倍多,引起金银价格下跌,物价高涨,货币购买力降低。自16世纪30年代至16世纪末,西班牙的物价上涨4倍多,英、法等国上涨2倍至2倍半。资产阶级一面付出贬值的货币工资,一面以高价出售商品,牟取暴利。封建地主收取的定额货币地租,也受到价格革命的影响。价格革命是原始积累的因素之一,它帮助了西欧资本主义的成长。 第三,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葡萄牙和西班牙最早开始了殖民扩张、掠夺。 第四,证明了地圆学说的正确性。 第五,打破了世界各地相对隔绝的状态,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团队的补充 2011-05-01 16:51 一、“新航路的开辟”一目,教材主要写了以下五个问题: 1.新航路开辟有着深刻的经济根源和社会根源。14、15世纪,随着欧洲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技术的进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渐发展起来,西欧国家相继出现了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工场和商业活动。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扩大,使得欧洲人狂热地追求货币和黄金。因为15世纪欧洲各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导致了对货币需求的增强。当时货币日益取代土地而成为社会的主要财富,成为普遍支付手段。由于购买大量商品需要钱,人们越来越重视货币。上至国王、教士、大贵族,下至中小贵族、低级教士,人人追求奢侈豪华,尤其是商人和资产阶级,更是热衷于追求金银和财富,然后把货币转化为资本,剥削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正如恩格斯在《论封建制度的瓦解和民族国家的产生》一文中指出:“葡萄牙人在非洲海岸、印度和整个远东寻找的是黄金;黄金一词是驱使西班牙人横渡大西洋到美洲去的咒语;黄金是白人刚踏上一个新发现的海岸时所要的第一件东西。”哥伦布曾赤裸裸地说过:“黄金是一个令人惊叹的东西!谁有了它,谁就能支配他所想要的一切。有了黄金,要把灵魂送到天堂,也是可以做到的。”然而,欧洲黄金的开采量有限,而且还要用有限的黄金去换取东方出产的丝绸、香料、珠宝等,因此造成欧洲的黄金奇缺。对黄金贪婪的追求,从本质上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对于掠夺财富和加速资本原始积累的迫切要求,它成为探索通往东方新航路的主要动力。《马可·波罗行纪》描述了中国的富庶、繁荣,叙述东方各国富有黄金珠宝,它的流传,促使很多欧洲人想到东方去实现自己的黄金梦。 2.商路不畅引起的商业危机是促使欧洲人开辟新航路的又一原因。15世纪中期,奥斯曼帝国占领了巴尔干半岛和小亚细亚地区,切断了欧亚之间的唯一的传统商路。他们在东地中海进行劫掠,并对过往商品征收重税,导致运抵欧洲的商品不仅数量少,而且价格昂贵,各类商品往往比原价高出8~10倍。因此,欧洲各国的商人和贵族迫切希望绕过地中海东部,另辟一条直接通往印度和中国的新航路。 3.科学技术成就使新航路的开辟具备了客观条件。15世纪,造船业已能制造适于大海航行的多桅快速帆船;航船装备了火炮;中国发明的指南针传入欧洲,在大海上航行的船只就不会迷失方向;地圆学说已广为流传,人们深信,一直西行可以到达东方。 4.开辟新航路的经过。15世纪末,西班牙和葡萄牙都完成了政治统一和中央集权化的过程,国家有力量支持和供应远航所需的必要装备;两国都处在大西洋沿岸,便于进行海上探险;两国曾是意大利和尼德兰之间的商业贸易转运站,不仅掌握了丰富的航海知识,而且集中了许多富有航海经验的水手。1487年,葡王若奥二世派遣迪亚士率领3只船自里斯本出发沿西非海岸向南航行,到达非洲的西南端。若奥二世认识到发现非洲西南端的重要性,称它为“好望角”。1497年,葡王曼努尔派遣达·伽马率领3只船自里斯本出发,沿迪亚士的航线绕过好望角,1498年5月达印度。这样,从欧洲绕过非洲到达亚洲的航路被开辟出来了。1499年达·伽马回到里斯本,带回的奢侈品出售后获利达到航行费用的60倍,初步反映了开辟新航路的目的。1492年意大利人哥伦布在西班牙女王伊萨贝拉和她丈夫斐迪南大公支持下,率领3只船由巴罗斯港出发,横渡茫茫的大西洋,到达了欧洲人过去不知道的一块“新大陆”。哥伦布误认为他所到的地方就是印度,因此称当地居民为“印第安人”。后来另一个意大利航海家亚美利哥证实哥伦布到达的地方不是印度,而是“新大陆”,于是“新大陆”就以他的名字而被称为“亚美利加洲”。但是哥伦布最初到达的南北美洲大陆间的岛屿,一直被叫做西印度群岛。哥伦布不仅发现了“新大陆”,而且开辟了欧洲到美洲的航线。1519年,住在西班牙的葡萄牙海员麦哲伦受西班牙国王查理一世之命,率领船队作环球试航。他横渡大西洋,沿巴西海岸南下,绕过美洲南端的海峡(后来叫麦哲伦海峡),进入太平洋,直到菲律宾群岛。麦哲伦在同菲律宾人的冲突中战死,他的同伴经印度洋,绕好望角,于1522年回到西班牙。这样,从欧洲绕过南美洲到达亚洲的航路也被开辟出来了。这次航行,从实践上证明了地圆学说。 5.新航路开辟的影响。第一,引起所谓的“商业革命”。由于新航路的开辟,欧洲贸易范围空前扩大,西欧与世界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加强了,世界市场开始形成。欧洲贸易中心由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意大利的商业地位逐渐被西班牙、葡萄牙、英国和尼德兰所代替。第二,引起了所谓的“价格革命”。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等国从殖民地掠回大量金银,西欧贵金属增加了三倍多,引起金银价值下跌,物价高涨,货币购买力降低。自16世纪30年代至16世纪末,西班牙的物价上涨四倍多,英法等国上涨2~倍。资产阶级一面付出贬值的货币工资,一面以高价出售商品,牟取暴利。封建地主收取的定额货币地租,也受到价格革命的影响。价格革命是原始积累的因素之一,它帮助了西欧资本主义的成长。 14、15世纪欧洲商品经济的发展、欧洲人对黄金的追求、奥斯曼帝国控制东西方之间的商路,成为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地圆学说深入人心、指南针的运用、航海造船技术的进步是新航路开辟的客观条件。葡萄牙、西班牙地处大西洋沿岸,又是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拥有传播天主教的狂热,首先开辟了从欧洲绕过非洲或绕过南美洲的新航路。新航路的开辟证明了地圆学说的正确性,打破了各国相对隔绝的状态,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创造了重要条件,促进了欧洲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成长。欧洲殖民者对亚洲、非洲和美洲进行殖民掠夺活动,将大量财富运回欧洲并转化为资本,造成殖民地人民的极端贫困和落后。

说到我国的航海活动,一是两宋时期由于陆地通道被奥斯曼帝国堵塞,后来开通了海上贸易路线,被称为海上丝绸之路。另外还有就是明朝郑和下西洋了。郑和是世界航海史的鼻祖。题目可以写以上任何一件事,在网上都可以有很多的材料供参考。

中国航海历史悠久。早在距今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华民族的祖先已能用火与石斧'刳木为舟,剡木为楫'。到春秋战国时期,随着木帆船的逐步诞生,出现了较大规模的海上运输与海上战争。到秦汉时代,出现了秦代徐福船队东渡日本和西汉海船远航印度洋的壮举。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东吴船队巡航台湾和南洋,法显从印度航海归国,中国船队远航到了波斯湾。从随唐五代到宋元时期,中国航海业全面繁荣、海上丝绸之路远届红海与东非之滨。由于以罗盘导航为标志的航海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中国领先西方进入'定量航海'时期。到明代永乐至宣德年间,伟大的中国航海家郑和率领远洋船队,先后七次下西洋,遍访亚非各国。这一航海盛举,不但将中国古代航海业推向顶峰,而且在整个人类航海史上,竖起了一座永垂史册的丰碑。然而,随着中国晚期封建主义逐渐保守与僵化,严重阻碍了中国航海业的进一步发展和航海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中国航海业从而进入由盛转衰的时期。虽有晚清搞洋务运动,于1865年创设江南制造局以发展民族造船业,于1873年成立轮船招商局以发展民族航运业,于1909年在高等实业学堂设立船政科以培养民族高级航海专门人才,终难成大势。 回顾世界的航海史,早在公元前2500年以前,古埃及就有人驾驶帆桨船沿地中海东航至黎巴嫩,古希腊人毕菲在公元前4世纪在海上探险中发现了不列颠群岛。中国发明的罗盘(指南针)在14世纪前后,分别由阿拉伯人和埃及人传入欧洲,欧洲海洋国家的航海活动取得了伟大的成果。在郑和下西洋之后87年、92年、114年,1492年意大利人哥伦布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1497年葡萄牙人达o伽马绕过好望角远航印度,1519年葡萄牙人麦哲伦向西作环球航行,也载入世界航海史册。

I6578JYU

航海史概论论文题目

说到我国的航海活动,一是两宋时期由于陆地通道被奥斯曼帝国堵塞,后来开通了海上贸易路线,被称为海上丝绸之路。另外还有就是明朝郑和下西洋了。郑和是世界航海史的鼻祖。题目可以写以上任何一件事,在网上都可以有很多的材料供参考。

法国汉学界对郑和下西洋的研究成果颇丰,人才辈出。本文从中选择几本较新的著作做一介绍,其中对郑和下西洋的缘起、过程和影响等作了独到的分析。 一 法国汉学界早期对于郑和下西洋的研究 其实,对郑和下西洋的研究,始终是海外汉学界关注的重点之一。曾3次(第4、6和7次)陪同郑和下西洋的通事马欢所著的《瀛涯胜览》(1416—1451年),曾先后被英国的米尔斯(J·V·G·Mills)全文译作英文①。法国伯希和(Paul Pelliot, 1878—1945年)②、荷兰戴闻达(J·J·L·Duyvendak, 1889—1954年)③ 和美国的柔克义(W·W·Rockhill, 1854—1914年)④ 等人作了节译。曾经3次随同郑和下西洋的明航海家费信的《星槎胜览》(1436年)已先后由柔克义、伯希和及福嘉第(G·Foceardi)⑤、戴闻达等著名学者部分翻译。曾于宣德五年(1430年)随郑和下西洋的巩珍所著的《西洋番国志》(1434年),也由伯希和与柔克义作了简单辑录译注。伯希和与戴闻达还从《明史》与《明实录》中辑录了有关郑和航海的资料。在伯希和、方殿华(Louis Gaillard)⑥ 和布尔斯坦(Daniel Boorstin)⑦ 等人的多种著作中,都曾广泛地研究过郑和航海的资料。明人罗懋登有关郑和下西洋的演义小说《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已由戴闻达节译。米尔斯介绍过明人郭钰订的《武备志》中的一幅详细的郑和航海图。伯希和与米尔斯还翻译过有关郑和第7次下西洋的明人祝允明著《前闻记·下西洋》条的内容。这些中文原始资料的辑录与译注,大大方便和促进了西方汉学界对郑和下西洋的研究。 法国汉学界早期研究郑和下西洋的汉学家是伯希和。他不仅是法国汉学界的泰斗,而且还被奉为“超级东方学家”。伯希和发迹于当时设在越南的法兰西远东学院,得益于1906—1908年的西域探险,成名于法兰西学院于1909年为他专设的“西域历史、语言和考古讲座”。他发表的大量汉学书评,完全是借助了他长期出任西方最早的汉学刊物《通报》(T' oung Pao,创刊于1890年,伯氏于1925—1935年任法方主编)的阵地。 伯希和于1914年在《亚细亚学报》中发表了有关郑和下西洋的书评⑧,1933年于《通报》中发表了《15世纪初叶中国人的大航海旅行》(冯承钧先生的中译本译作《郑和下西洋》)⑨,1935年又于《通报》中发表了《有关郑和及其航海的补充札记》⑩,1936年又于同一杂志中发表了《再论郑和下西洋》(11) 等著名论文。 伯希和有关郑和的主要著作,也是海外汉学界研究郑和的奠基性著作,便是其《15世纪初叶中国人的大航海旅行》一书。 全书共分4部分。其中第1部分对马欢所著《瀛涯胜览》的版本变迁作了探讨。其第2部分对费信所著《星槎胜览》的版本沿革、郑和七下西洋时分别所至国家、时间、船舶均作了考证。他对于郑和航海中的地名之考证,有许多在今天看来也是正确的。其第3部分对明人巩珍《西洋番国志》中有关西洋各国的地名与《瀛涯胜览》和《明史》等书的记载作了比较。可惜,伯希和当时未曾读到过该书。第4部分对明人黄省曾所著《西洋朝贡典录》的版本演变、西洋各国的历史、物产、物品、习俗等作了详细考证。第5部分是对《明史·郑和传》的译注本。 伯希和的论著已有70年的历史了,但它至今仍不失其学术价值。伯希和此著,乃西方汉学界研究郑和的先驱性著作。 二 多米尼克·勒列夫尔研究郑和下西洋的新著《启蒙之龙》 沉寂多年之后,法国德·拉图尔(de La Tour)造船厂的一名退休海军工程师多米尼克·勒列夫尔(Dominique Lelièvre)先生,客串出版了一本《启蒙之龙,15世纪初叶明朝的远航》(12)。这部400多页的洋洋大观的法文版书,是一部研究郑和航海的新论著。作者认为大航海家郑和是中国的民族英雄。郑和在中国就如同哥伦布在欧洲一样名震遐迩。作者将中国在15世纪的海上远航置于其经济背景中进行研究,从而揭示了明朝初期的辉煌。书中首先讲到了在中国航道网络中游弋的中国船队之高超技术和庞大数量,直到永乐皇帝从1405年起发起的一场前所未有的大规模海上远航。100多米长的宝船,在30多年间往返于“西洋”30余国。同样也信仰佛教的穆斯林宦官郑和,率近3万之众的一支船队,为中国和世界航海史立下了不朽功业。郑和在7次下西洋期间,记述了其旅行的细节、各停泊口岸的习俗以及穆斯林和佛教城市。它成了衡量明王朝为维持世界秩序而对西洋各国所采取政策的一次宝贵机会。当时中国以其大吨位的宝船和广泛的外交、商贸网络,使几乎整个亚洲都奉行了向中国朝贡的政策,从而保证了明朝国家对国际贸易的垄断权。中国皇帝受命于天而统治于地,皇恩浩荡地向藩部赐礼和封册。从尼泊尔到朝鲜、从萨玛尔罕到婆罗洲,众多国家都纷纷向大明天子朝拜。但郑和于1434年逝世时,欧洲贪婪发现新大陆的先驱——葡萄牙人便绕过了西撒哈拉海岸的博哈多尔角(Le Cap Bajador)。15世纪末,欧洲为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而开始了大规模的海洋征服。中国却由于其制度的僵化和受具体环境的阻碍,坐失了此后5个世纪参与国际贸易交流的良机。 全书共分11章:中国海洋中的财富、明王朝的开国、郑和的远航、从南京到古里(Calicut)、战胜与说服西洋诸国、西洋与穆斯林地区、大建筑家永乐、7次下西洋的结束、明代大航海的衰落。作者的结论是中国失去了千载难逢的大好时机。当时西方商业资产阶级正在形成中,资本主义制度已经诞生。贵族、神职人员和资产阶级都在追求探险、征服与殖民化,货币扩大了其控制权,打乱了旧有关系,最终结束了封建制度,成了控制商品与市场的关键因素。中国却在千方百计地巩固其封建制度,中国哲学仍在主张“养性”和“修身”。从而使中国丧失了制海权,也就是失去了强国富民的根本。 多米尼克·勒列夫尔先生指出,自15世纪初叶以来,西方刚从中世纪的黑暗中摆脱出来,而新近恢复活力的中国,又重新复苏了一种长时间内受到遏制的航海志向。中国自1405年起,便发起了其历史上最大的7次海上远航,其船队在30多年中游弋于“西洋”之中。当时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与中国这样一个敢于进取的国家旗鼓相当。中华帝国演出了一场大舞台的“外交巴蕾”,并且使整个亚洲都卷入了其舞蹈步法中。但在1435年,就在葡萄牙的亨利王子(Henry le navigateur, 1394—1460年)考察非洲海岸的时候,中国的最后一位“航海皇帝”明宣宗朱瞻基晏驾了。航海家亨利王子于1415年占领了摩洛哥的休达(Ceuta),于1418年左右发现了马德拉附近的圣港(Port Saint)以及马德拉岛(Madera),他由于受元代赴中国与东方旅行的马可波罗游记的影响,于是便派船队于1434年绕过了博哈多尔角(Le Cap Bojador),此后又发现了亚速尔(Azores)群岛和加那利(Canary)群岛。1445年,他的一只船到达塞内加尔河,于次年又驶至冈比亚河。哥伦布(Christopher Columbus, 1451—1506年)前后4次远航,发现了西印度群岛,也就是美洲新大陆。葡萄牙人达伽马(Vosco da Gama, 1460—1524年)3次东航,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并最后客死于科钦(1497—1524年)。葡萄牙人麦哲伦(Ferdinand Magellan, 1480—1521年)绕过南美并横渡太平洋,环世界航行并确定大地为一圆形球体,成了第一个从东向西横渡太平洋的人(1505—1521年)。但欧洲人的大航海比郑和晚近一个世纪。当时,世界的命运部分地取决于海上的活动。 郑和下西洋是真实的历史事件,不仅中国的非专业的史学家们都知道这一切,而且许多历史地图集和百科全书性著作也都作过记述。郑和下西洋的许多事实,要比葡萄牙人于15世纪地理大发现的情节,更容易证实得多。因为郑和下西洋的证据有明代的官方报告(《明史》与《明实录》)、出自帆船上乘客的描述(马欢、费信和巩珍)、在中国和锡兰发现的石刻资料、第二手的地图、演义小说等。有一部也门的编年史,也证实了中国船队曾于这个时代到达过阿拉伯世界(13)。葡萄牙船队却缺乏如此丰富的旁证材料,只有当事人的孤证。但在有关郑和下西洋的问题上,也如同在葡萄牙船队的问题上一样,仍有许多模糊不清的地方。其时间、地点和参加人,尚有许多考证工作,有待于学术界去作。 法国汉学家格鲁塞(René Grousset, 1885—1952年)于1941年在《草原帝国》中指出:“中国人从来没有海上的爱好”(14)。但是,中国人可能很早就越过了非洲并发现美洲。中国人于欧洲人之前发现澳洲,也并非完全不可能。中国人很早就很熟悉并经常来往于东南亚的岛屿之间,从苏门答腊经爪哇和婆罗洲而到达菲律宾群岛。中国人很早就知道摩鹿加(Moluques,马鲁古群岛)和帝汶岛(Timor)。帝汶岛位于澳洲北部的梅尔维尔群岛(Melville),距达尔文要塞(Fort Darwin)只有数链(encablure,每链约合200米)的航程。有许多迹象表明,中国人曾访问过澳洲大岛的海岸,当然不一定是郑和船队的人。英国学者李约瑟(Joseph Needham)曾认为,中国人很早就曾经到达过美洲大陆。事实证明,中国有一种非常显著的海上航行的早熟性。中国的这种航海早熟性或其先进性表现在许多方面,在工艺技术方面涉及到了从造船术到航行技术诸多领域。中国人在罗盘、轴心舵、三角帆、水密舱、浮锚、桨橹、拆卸舵与折叠帆等方面,都远远走在前列。这种先进性是中国经济中心南移的长期发展结果。中国的“南方”应该主要是指其以长江为中心的中东部以及沿海城市。中国的经济中心于明代之前就已经南移了,虽然其政治中心在北方。 中国没有西方文明(伊斯兰文明包括在内)以两河流域为中心的那种地中海地区的航海熔炉。但西方也没有中国那些与印度、印尼、南洋群岛、波斯、阿拉伯世界和东非很早就联系起来的南方海岸。中国的这种人口、物质和技术优势的古老结合,只会促进他们航海技术的发明、发展与多样化。这正如欧洲的南北接触、大西洋与地中海的交流,促生了更有效的航行新技术一般,也正如葡萄牙船队正是两桅或三桅高舷帆船(Kogge)与大帆船(nef)的混血女一般,海上交流必然会促进航海业的发展。 总之,中国很早就曾认真地面对海上冒险,并为此作过各方面的准备。这是郑和七下西洋的历史需求。 到了明永乐时代(1403—1425年),中华帝国又逐渐开始恢复宋元时代开通的与海外的关系。正是从这个时代起,中国的对外关系,才逐渐向现代意义上的“外交关系”转化。外国或番邦的使节、官吏和国王,不断地涌向南京和北京。虽然瘸子帖木儿(Tamerlan)曾囚禁过中国皇帝的使节,并且在撒马尔罕当着卡斯蒂利亚人使节克拉维约(Clavijo)的面而侮辱他,但中国使节在其他地方却受到了友好接待。俞士吉于1402年出使朝鲜。明王朝还派出了许多使节出使外国及其番部——乌思藏、女真、蒙古、吐鲁番、哈密等。日本的统治者也向明朝进表称臣,而日本本来是一个唯恐失去其主权独立的傲慢国家。1403年,安南向明朝遣使,请求对黎朝册封。许多非常遥远的地区,诸如印度、马拉巴尔海岸古里(Calicut)、科罗曼德尔群岛海岸上的“西洋琐里”(Chola)等,都遣使恭贺朱棣登基,继承大统。曾被伯希和考证为“琐里国王”的“西洋”国王,早在洪武年间(1370年秋)便向明帝遣使奉礼,成祖曾颁即位诏于西洋琐里。永乐元年(1403年),成祖遣闻良辅和宁善使西洋琐里,他们同时还于1403年出使爪哇国,于1404年出使苏门答刺。在1403年,成祖复命中官马彬往使,西洋琐里国王亦遣使南京作答。东南亚所有这些国家(爪哇、苏门答刺、西洋琐里和古里)的使节,都是乘中国帆船前往南京的。例如,当明使Sun Xuan自浡林邦(Palembang)归国时,便携当地国王的儿子同行。明王朝还曾向暹罗遣使。1403年,满者伯夷(Majapahit,爪哇)的一个使团与琉球的一个使团到达中国。1405年,由忽鲁谟厮的“锁鲁檀”(Ezz-ud-din,君主)遣某一位马拉子出使中国。这一切都使永乐皇帝名扬四海。明王朝以在南京接待浡泥(Bornéo,婆罗洲)国王而圆满结束了这些外交使团的努力,而洪武帝却从未能最终说服该国王向明王朝纳贡。浡泥王决定放弃满者伯夷并不再向该国纳贡了。浡泥王是第一位入华朝天子的外国国王。尽管浡泥王为一小邦王子,在中国却受到极其热烈的接待。当浡泥王子于1408年在中国暴卒时,又由明政府在南京隆重安葬。 所以,在郑和之前,便有不少中国人走出国门,也有不少外国人进入中国。这应该是郑和远航的必要条件和历史背景。 由郑和率领的中国船队下西洋,形成了当时世界上最重要的海上冒险。在近30年间(1405—1433年),共有近3万军人,乘长达100多米的大帆船,他们先后到达印度海岸、南阿拉伯沿海和东非海岸。 作者根据南京刘家港和福建海岸发现的两通天妃宫石刻,而详细列举了郑和7次下西洋的时间、所到地点和成果。作者对于郑和和宝船的大小、人员、编组方式作了详细研究。他认为郑和船队与当时和稍后的欧洲船队,没有任何可比之处,要先进得多。葡萄牙人的远征最早使用的是小驳船,与吉尔·埃亚内斯(Gil Eanes)于1434年为绕过博哈多尔角而乘的船属于同一类型。葡船不及30吨的登记吨位,拥有双桅,区区20—30米长。其帆一般为三角形,由于鼓风的原因而被称为“圆帆”。其甲板也仅仅能供人行走,并用于保护商品不受海水损坏而已。那些固定在船头和船尾的帆布可以保护20多名船组人员。除了某些在港口操作的桨之外,船上一般不配备任何桨手座。驶过博哈多尔角之后,葡萄牙古帆船(barinel)和驳船(barca)成了葡国官方史学家苏拉拉(Zurara)经常提到的出洋船舶,而直到1440年前后,轻快帆船(caravelle)才被人广泛接受。古帆船是配桨的,肯定比小驳船稍微先进一些,更善于在航途中前进,并在可能的情况下进入河湾,以对河流沿岸进行考察。其吨位不超过50吨。郑和的船应该比这些葡船更先进许多,尽管其时代更早。 对于郑和下西洋是为寻找建文帝一说,作者认为可能性不大。即使建文帝隐匿下来了,中国也没有必要派遣如此庞大的船队,以如此之多的人马,航行如此之远的路程,访问如此之多的国家。根据中国当时的实力,完全有能力从事秘密调查、派遣间谍或请求当地那些忠于明王朝的统治者给予协助。明王朝的特务机构很发达,当时已初具朝贡网络系统。因为郑和这样大规模的行动,即使建文帝尚在人间的话,也只会隐匿得更严密,逃亡得更遥远。所以,派遣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寻找建文帝,最多也是一种借口,而不是一种真正的原因。 反击倭寇,也不是郑和海上远征的主要原因。倭寇于永乐初年非常猖狂,不断对中国沿海发动袭击,但以宝船在海上远征,是不适宜完成抗倭使命的。况且,中国沿海有专门设备和防御工事来抗倭,根本用不着派宝船出洋抗倭。 至于发动征服或吞并土地,那也绝不是郑和船队的目的。郑和宝船中确有骑兵、火药、弓弩和当时最“现代化”的甲胄,但郑和只在出于外交或治安需要的极少数情况下,才会动用武力,他从不动用这一切以强行占地夺产。 郑和远航也根本谈不到传播中国的意识形态或传播宗教的问题。因为中国当时并不追求使“西洋”居民接受某种宗教的归化,或者是接受某种哲学的支配。郑和本人是穆斯林,有释道信徒们陪同他。船队中的官吏们,大多数都是受儒教培育出来的。郑和出访的是伊斯兰教和佛教国家,但他所宣扬的应为儒家文化。 所以,郑和下西洋的原因既不是入侵,也不是宗教归化,更不是劫财夺宝,夺占土地更不可能了。 至于贸易,郑和船队所从事的是国家的统制贸易,当时中国的私人海外贸易始终是受禁的,至少也是严加管制的。永乐所开创的不是一个贸易时代,而是一个对外交和贸易严加控制的时代。他基本上继承了中国人自古以来对外国人不信任的态度。外国人受中国官府的严密监视,而且中国商人也接受对其货物和人员的仔细清查。永乐还严禁中国人乘船私自出海。但这些条例从未被严格执行过。朝廷对于可以使某些家庭或某些宦官致富的各种交易,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国家垄断了整个贸易的权力,同样也垄断了某些重点出口商品,如盐巴、茶叶、瓷器、丝绸和金属。国家同样也垄断了马匹和明显的战略物质的进口。这些垄断的宽松程度,根据不同时代而各有所异。中国政府介入了从生产经过运输而到分配的整个过程。总而言之,郑和远航具有除了贸易之外的另一种目的——加强朝贡贸易制度。 对于郑和远航中的朝贡与外交的关系,作者也有自己独到的看法。中华帝国的天子自认为身居大地中央。中国中心论的思想与皇帝对大地的统治权之间,存在着意味深长的关系。在中国人的观念中,只有中华帝国和其他胡人或蛮夷人、藩部和遥远的朝贡国。中国历史上的“胡人”受城市文明(粮仓和产业)的吸引,不断如同潮水般地涌向中国北方和西北部的辽阔领土。但中国中原王朝仍以其统一国家和以定居民为主体的政权来对抗胡人的侵边,以谷物和稻米食物来对抗奶肉食品,以社会等级稳定的制度来对抗动乱与战争。所谓“藩部”,即中国周边的汉文化近邻——安南、日本、朝鲜。这些国家均饱受中国文化的熏陶、向佛教和儒教开放、与中国分享其文字和定居生活。中国变成了东亚的一种文化标识或模式,完全如同希腊和罗马在西方的地位一样。明王朝对这些国家基本上执行了不干涉政策,只要求它们向天朝定期纳贡,取消了这些国家商品进入中国的关税。总而言之,区区一点国际贸易,与中国这样一个泱泱大国的地位不相称。中国采取了另外一种办法:一部分外国向它纳贡,它又作为礼物而赏赐其他国家。明初在一段时间内,又回归到了古代中国的传统价值观念,认为国际贸易行为是滋生动乱的策源因素,商人与经商是动摇祖宗业绩的祸首。 洪武帝曾派出了许多使团,去向亚洲国宣布他开国登基的喜讯。虽然也有许多外使到达南京,但很快就冷落下来了。永乐发动了新的外交攻势,但仍将朝贡政策作为国际交流的基本框架。永乐依照中国一种具有古老传统的哲学行事,那就是皇帝受天命而负责维持社会的和谐。中国对于其藩部至少是有些象征性的义务:维持所有人之间的“太平”。中国皇帝让那些小国跻身于文明国家大家庭之列,提高这些国王们于其国内的威望,使他们能真正接触中国文化,从而为他们打开了与中华帝国从事贸易的大门。由于这些原因,遥远的古里和其他许多国家的国王,很快就非常自愿地接受了这种“藩属”地位,他们不用中国发出要求便会非常乐意地向中国皇帝纳贡,甚至还会催促天朝政府接受交纳贡品。对于中国人来说,这种纳贡是对天子尊重的证据。但它事实上也是一种贸易,因为中国皇帝必须以重礼相赏,甚至还赏赐银票。

从明成祖时的1405年,到成祖之孙宣德帝时的1424年,郑和七下西洋。其船队规模之大,人员(绝大多数为军人)力量之强,技术水平之高,航行范围之广,在当时都是空前的。[1]郑和下西洋不仅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伟大创举,也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伟大壮举。然而,为什么气势恢宏的航海壮举却很快“随郑君之没以俱逝”,[2]没有形成前后相继的局面,没有使中国更加开放?事实上,对于上述问题已有学者提出并回答过,但他们主要是从中国的思想文化、民众心理、海洋意识和海权观念的角度来分析的[3]。这种分析固然有一定道理,但却因片面强调主观因素而略显历史唯心主义倾向。还有些学者尽管强调了经济、阶级等客观因素[4],但也因缺乏系统的理论支持而流于空泛。郑和的航海属于实践活动,而作为主体的人的任何实践活动都是有目的的,这正体现了主体的能动性。目的实际上是利益的表现形式,是主体对自身利益的判定结果,说到底是界定了的利益。利益是目的的内容,目的是利益的形式,因此主体的目的一定要与自身的利益相适应,正确地反映利益。这样对主体实践活动的分析就由对目的的分析转化成对目的与利益的一致性分析了。因此,笔者尝试使用演绎法,以政治学理论中有关利益的阐释为大前提,以历史材料为小前提,对上述问题做出解释。一、政治学理论中关于利益的阐释利益是中西方思想史上的古老课题,一般既包括哲学伦理学含义又包括经济物质含义。利益具有鲜明的主体性,利益总是人的或由人组成的组织、集体的利益,没有人根本谈不上利益问题。“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论述,人的利益的形成是一个从人的需要到人的劳动再到社会关系的逻辑过程。”[5]人的利益首先起源于人的需要。人作为一种高级的生物体必须要新陈代谢,要与外界(自然和社会)进行物质的、能量的、信息的交换。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我们首先应该确立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能‘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6]因此,需要是人的本性,是一种客观存在。但人是有意识的,人的需要除了随人的生理变化(主要体现在年龄的变化上)而变化以外,又随人的意识以及在意识支配下的实践的变化而变化,从而又具有主观性,这是人的需要与动物的需要的显著区别。概言之,人的需要是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统一。按主体追求的目标和层次,需要分为生存需要与发展需要,它们以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这两个需要客体为表现形式,其中物质需要是人的最基本需要。但是仅有需要不行,关键是需要的满足。需要的满足本质上是人们以一定的途径获取需要对象,而“满足需要的途径问题把从事生产和结成社会关系提上了人类活动的历史日程”。[7]为了满足需要,人们必须进行生产劳动,在生产劳动中产生了一定的联系,形成各种社会关系,其中处于基础和决定地位的是以生产关系为核心的经济关系,它直接影响着其他关系的形成和发展。社会关系一旦形成,不仅使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区域化,而且还支配着用以满足需要的生产成果在社会成员中的分配,因而本质上,客观地制约着人们需要的满足,从而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具体而言,人与需要对象之间的关系就转化为主体之间的关系即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了。这样就形成了由需要到生产再到社会关系的逻辑链条,人们的需要完成了社会转化、客观化,从而利益产生了。因此,“所谓利益,就是基于一定生产基础上获得了社会内容和特性的需要。”[8] “利益既是一个物质范畴,也是一个关系范畴,具有社会性。”[9]但它本质上是一个关系范畴,“社会关系是利益的本质。”[10]需要只有与能够满足需要的手段的使用相联系,即只有与实践相联系才能转化成利益。实现了的利益便会转化成手段,并使主体产生新的需要。因此,一定意义上说,满足需要的手段即利益。而社会关系是能够满足人的需要的根本性手段,因此“社会关系是利益的本质”。决定于生产方式的利益是客观的,但对它的界定却具有主观性,对利益的判定结果或者说界定了的利益就是目的,因此,主体的目的是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统一,它以客观利益为中介与生产方式产生联系。目的只有正确地反映利益才能实现并扩大利益,继而产生新的目的、新的实践,形成循环,否则就会妨害利益,导致原有目的的改变或取消。这样要回答本文篇首提出的问题,就必须考察一下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否正确反映利益主体的利益,是否与利益一致。二、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分析对于郑和下西洋的目的见仁见智、说法不一。比较典型的观点有:寻找被明成祖篡夺了帝位的建文帝[11];“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12];“恢复发展和开创同西洋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外交关系”,[13] “通好它国,怀柔远人”[14];“谋求内外稳定”[15];联合他国围堵帖木儿[16];经济目的说;[17]另外还有满足统治者对奇珍异宝的需求,加强文化交流等说法。综上,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既有政治上的也有经济上的。踪迹建文帝之说,略显牵强,有点高估被公认为“仁柔少断”的建文帝了,如果真的有这个目的也是次要目的。其实,“这种说法在明代已有人提出怀疑之言”[18]。“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说,实际上是把实现目的的方式、方法混同于目的本身了。“《明史》云:‘……(郑和船队)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藩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19]而“谋求内外稳定”义同“巩固政权”,是万能的说法,当然有一定正确性,但太过笼统。郑和航海远达非洲,因此围堵帖木儿说也缺乏说服力。而至于经济目的说,搜寻奇珍异宝说,加强文化交流说等,则是把主观目的造成的某些客观结果、产生的副产品同目的等同起来了。笔者认为,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主要是政治上的,具体而言是恢复、巩固,特别是扩大封贡体系,形成“四夷宾服”、“万国来朝”的宏伟局面,说得委婉一点就是“恢复发展和开创同西洋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外交关系”,“通好它国,怀柔远人”。一定程度上,如梁启超所说:“雄主之野心,欲博怀柔远人,万国来同等虚誉,聊以自娱耳。”[20]建立封贡体系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的需要。华夏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近代以前,世界领先、历久不衰,华夏民族因此早就形成了根深蒂固的文化优越感。这种文化优越感在对待异族它邦上,则具体表现为“华夏中心意识,也称中国中心观或‘天朝心态’”。[21]华夏中心意识包括地理中心和文化中心两层含义。中国为尊的居高临下心态以及华夷一统,“四海一家,化被天下”,的大一统观念自然就成了这种“华夏中心意识”的必然逻辑结果,“四夷宾服”、“万国来朝”、“天下共主”,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了中国历代统治者的需要,因为人们视此为衡量一个王朝是否强盛的标志。封贡体系(又称朝贡制度)就是在上述一系列主观意识支配下,以维护封建等级制度的儒家礼治思想,以及由之决定的“柔远存抚”、“厚往薄来”为工具或原则而产生的客观结果。历史上中原华夏政权的宗主地位受到挑战乃至被取代的情形并不鲜见,最明显的例子是蒙古统治者南下中原,建立疆域辽阔的大一统帝国。元朝的统治者没有文化上的优越感和自信心,因此在对待朝贡国上,以武力取代怀柔,取代文化上的“化”,转而进行压服,不时干涉其内政,而且“蒙古统治者尤重朝贡的物质利益”,“朝贡制度较以往更具君臣主从关系的实际内涵,朝贡的礼仪性降到次要地位”。[22]明朝建立以后,朱元璋对封建传统一仍其旧,将封建专制统治发展到极致并恢复、发展了因元朝灭亡而中断的宗藩关系,完善了封贡体系,使其手续更加缜密,组织管理更为严格。但“洪武末年,多数海外国家已久不来贡,与明廷十分疏远了”。[23]通过发动“靖难之役”,夺取了政权的明成祖新登宝座时,“前来朝贺的只有朝鲜等少数国家的使臣”[24]。因此,为了加强其政权的合法性,巩固其统治地位,他对封贡体系较之其父更是情有独钟,“其外交政策的核心仍是‘锐意通四夷’,广招海外国家前来朝贡”。[25]郑和下西洋就是为着这个目的而进行的:“明成祖即位,多次派遣宦官,出使亚、非诸国,招徕各国使臣入贡,开拓贡使贸易。宦官郑和几次出使。”[26] “郑和携带成祖诏谕诸国的敕书,去各国开读,并持有颁赐各国王的敕诰和王印。”[27]明成祖御临的明朝宫廷宴会上曾响起这样的歌声:“四夷率土归王命,都来朝大明。万邦千国皆归正,现帝庭,朝人圣。天陛班列众公卿,齐声歌太平。”[28]因此,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恢复、巩固、特别是拓展封贡体系。

中国航海历史悠久。早在距今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华民族的祖先已能用火与石斧'刳木为舟,剡木为楫'。到春秋战国时期,随着木帆船的逐步诞生,出现了较大规模的海上运输与海上战争。到秦汉时代,出现了秦代徐福船队东渡日本和西汉海船远航印度洋的壮举。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东吴船队巡航台湾和南洋,法显从印度航海归国,中国船队远航到了波斯湾。从随唐五代到宋元时期,中国航海业全面繁荣、海上丝绸之路远届红海与东非之滨。由于以罗盘导航为标志的航海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中国领先西方进入'定量航海'时期。到明代永乐至宣德年间,伟大的中国航海家郑和率领远洋船队,先后七次下西洋,遍访亚非各国。这一航海盛举,不但将中国古代航海业推向顶峰,而且在整个人类航海史上,竖起了一座永垂史册的丰碑。然而,随着中国晚期封建主义逐渐保守与僵化,严重阻碍了中国航海业的进一步发展和航海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中国航海业从而进入由盛转衰的时期。虽有晚清搞洋务运动,于1865年创设江南制造局以发展民族造船业,于1873年成立轮船招商局以发展民族航运业,于1909年在高等实业学堂设立船政科以培养民族高级航海专门人才,终难成大势。 回顾世界的航海史,早在公元前2500年以前,古埃及就有人驾驶帆桨船沿地中海东航至黎巴嫩,古希腊人毕菲在公元前4世纪在海上探险中发现了不列颠群岛。中国发明的罗盘(指南针)在14世纪前后,分别由阿拉伯人和埃及人传入欧洲,欧洲海洋国家的航海活动取得了伟大的成果。在郑和下西洋之后87年、92年、114年,1492年意大利人哥伦布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1497年葡萄牙人达o伽马绕过好望角远航印度,1519年葡萄牙人麦哲伦向西作环球航行,也载入世界航海史册。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