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首页 学术论文知识库 问题

公共关系学的论文范文

发布时间:

公共关系学的论文范文

公共关系传播,是信息交流的过程,也是 社会 组织开展公共关系工作的重要手段。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新闻传播与公共关系论文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论公共关系与新闻传播的关系

摘要:公共关系与新闻传播紧密相连,有什么样的新闻传播,就有什么样的公共关系。在公共关系活动及行为中,新闻传播是一种最常用也最有效的方式,而公共关系则是新闻传播活动的最终结果。

关键词:公共关系 新闻 传播

一、公共关系和新闻传播具有共同的传播媒介

公共关系是一个社会组织用传播手段使自己与相关公众之间形成双向交流,使双方达到相互了解和相互适应的管理活动;新闻是公开传播新近变动事实的信息。

由两者的具体定义可见,公共关系和新闻传播均是以传播学为自己的理论基础和手段。公共关系传播,是信息交流的过程,也是社会组织开展公共关系工作的重要手段。离开了传播,公众无从了解组织,组织也无从了解公众。组织与公众的沟通,在很大程度上依靠信息传播,传播是二者之间相互联系的纽带和桥梁。因此,一个社会组织不但要有明确的目标、符合公众利益的政策和措施,还要充分利用传播手段开展公关活动,赢得公众的好感和舆论的支持,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由此可见,公共关系与新闻传播紧密相连,公关活动离不开新闻媒体,同时,新闻媒体的新闻行为也需要通过新闻工作者的公关活动进行。有什么样的新闻传播,就有什么样的公共关系。公共关系的活动过程。主要就是一个组织与公众之间进行信息传播和沟通的过程。能否有效地利用各种新闻传播媒介,造就有利的舆论环境,是能否成功地组织开展各类公共关系活动的关键。

大众传媒作为社会组织之一,是专业化群体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向为数众多的读者、听众、观众传递信息的过程。它具有公共关系传播的-般特性,是公共关系传播的组成部分,是开展公关活动的重要媒介,只有凭借其广泛的传播性能和宣传效力,公关活动才能奏效。由此可见,新闻与公关是密不可分的。

那么新闻工作者在进行新闻活动时,我们也可视为新闻工作者在进行公关活动,这就出现了新闻工作者的公关角色这一定义。

二、媒体公关具有必须性和可行性

公共关系是一种传播活动,“公关是运用传播手段与其公众进行双向沟通”。媒体具有双重属性:一方面,媒体是开展公关传播活动的重要工具,只有通过媒体广泛的传播效力才能与各种各样的公众取得联系;另一方面,媒体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又位于公众的地位。随着社会发展,公众非常注重公关传播活动。因此,就媒体的“公众”属性来说,开展公关传播活动必不可少。

在开展公关活动的过程中,必须从大众传播业的特殊性出发,发掘既遵循企业经营一般规律,又有媒体经营特殊规律的公关活动。需要注意树立品牌意识,创办媒体的名牌产品;注重媒体形象包装;同时开展必要的广告宣传活动。

众所周知,企业经营主要靠品牌,靠名牌产品。媒体经营靠什么?同样得靠品牌。对媒体而言,品牌意味着特性和品质,名牌栏目(版面)能带动媒体整体形象的提升。要办好名牌栏目关键是提高新闻作品的质量,质量是媒体的生存之本,没有高质量的作品,媒介的市场定位就没有作用了。媒体形象则是指社会公众对媒体的总体看法和评价,它是媒体强大的无形资产。媒体形象一般分为内在形象和外在形象。所谓内在形象首要指媒体成员形象,也就是媒体成员的素质。媒体成员的素质是媒体水准的保证和媒体形象的写照,提高他们的素质是提升媒体形象的前提。外在形象是视觉可见的形象,主要指的是媒体产品形象,也就是媒体的节目、栏目、版面的内容及其形式。企业经常用广告来展示形象,加强与公众的沟通,以谋取更大利润。从媒体公关广告的表现形式来看,人文关怀的表现形式是最易唤起受众信赖和好感的,也符合面向大众的广告定位。

三、公共关系传播与新闻传播之间有着明显的区别

第一、公共关系传播的主体是一般的社会组织,是代表组织行使传播职能的公共关系机构或公共关系人员;新闻传播的主体则是以传播信息为职业的团体或个人。

第二、公共关系传播的内容是由组织内部行使传播职能的人根据公共关系计划编制的对组织有利的信息;新闻传播的内容是由职业传播者根据新闻价值规律采编的、需要告知公众的信息。

第三、公共关系传播不受技术水平和专业化程度的限制,它的制作过程也相对简单一些;新闻传播的渠道则一般不再由感觉器官和简单的表达工具组成,而是包括大规模的、以先进技术为基础的分发设备和分发系统。因此,专门的信息传播机构既需要充足的资金、设备,又需要大量的专业化人才。

第四、公共关系的传播对象是可知的和相对稳定的,它的传播过程具有明显的双向性特点。具体表现在:组织通过信息传播将自己的目标、政策和具体措施告诉公众,公众则通过被调查或主动回报两种方式把自己的要求、意见和建议告诉组织。而新闻传播的流程在很大程度上是单向的,因为它的主导者始终是传播者,受传者既不确知,也不稳定,很难取得直接的反馈。与新闻传播相比,公共关系传播能够更加及时、有效地取得反馈。

以上我们通过将公共关系传播同新闻传播进行了比较。得出公共关系传播的基本内涵是:公共关系传播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有一定规模的信息交流活动。它的目的是沟通传播者与公众之间的信息联系,使组织在公众中树立良好的形象。

同时,综上我们可以得出,公共关系与新闻传播尽管出发点不同,在传播主体、内容、方式和过程上有所差异,但在具体行动上,公共关系需要本着以事实为基础的原则开展工作;公共关系与新闻传播的工作目的某个程度上具有一致性;同时公共关系和新闻传播都要依靠传播媒介。

参考文献:

[1]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第二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4

[2] 张国良等,传播学原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

[3] 梁敬贤.公共关系.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4] 郭庆光. 传播学教程.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5] 居延安.公共关系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6] 彭菊华.新闻学原理.北京: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

[7] 李磊.公共关系实务.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

[8] 胡百精.公共关系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9] 童兵.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公共关系传播浅谈

无论是在源远流长的人类文化长河中流淌的公共关系思想,还是成熟于20 世纪初的古代公共关系学,在为人类社会物质文明的 发展创造极大财富的同时,更为人类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注入了无穷的精神力量。新的世纪,我们迎来了一个以信息化和 经济全球化为主要特征的时代,竞争与合作成为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人际交往的主题。作为一种社会生存工具,公共关系的思想和方法得到越来越多的人们的重视。在 中国,由于对公共关系学的研究起步较晚,人们在思想意识、思维方法等方面表现出了对公共关系学的无限渴望。

公共关系传播,是信息交流的过程,也是社会组织开展公共关系工作的重要手段。离开了传播,公众无从了解组织,组织也无从了解公众。如果我们把社会组织看作公共关系工作的主体,把公众看作公共关系工作的客体,传播就是二者之间相互联系的纽带和桥梁。组织与公众的沟通,在很大程度上依靠信息传播,组织与公众之间的误解,也往往是由于信息不畅造成的。因此,一个社会组织不但要有明确的目标、符合公众利益的政策和措施,还要充分利用传播手段开展公关活动,赢得公众的好感和舆论的支持,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公共关系传播界说

传播(communication) 指人类社会中的信息传递、收受、交流、分享与沟通的过程。由于人们早期的传播思想和传播研究方法的影响,也由于中国人传统的对传播这一词的理解的影响,人们习惯于把传播只理解为一种单向的、大量的、大范围的散文、扩散某种信息的行为。这与我们 现代所说的传播,在概念上有较大的差距,现代“传播”一词其含义至少应包括:

(1)信息传递。即某一信息源将信息传递给某一目的地的活动。

(2)双向交流。即在传播中的双方都是信息传递的参与者,他们之间相互影响,构成信息上的相互交流关系。

(3)信息共享。即在传播中,双方通过分享信息,使在某种程度上取得一致的了解、认识、理解或意向,达到了相互间的沟通。

(二)公共关系传播与大众传播的区别 。

大众传播是专业化群体通过大众传播媒介的各种技术手段将大量复制的信息传递给分散的读者、听众、观众传递信息的过程,如 企业通过电视、报纸、杂志、广播所做的宣传活动。它具有公共关系传播的一般特性,是公共关系传播的组成部分。

首先,大众传播的主体是以传播信息为职业的团体或个人;公共关系传播的主体则是一般的社会组织,是代表组织行使传播职能的公共关系机构或公共关系人员。

其次,大众传播的内容是由职业传播者根据新闻价值 规律采编的、需要告知公众的信息;公共关系传播的则是由组织部门行使传播职能的人根据公共关系计划编制的对组织有利的信息。

第三,大众传播的渠道一般不大由感官和简单的表达工具组成,而是包括大规模的、以先进技术为基础的分发设备和分发系统。因此,专门的信息传播机构既需要充足的资金、设备,又需要大量的专业化人才。公共关系传播则不受技术水平和专业化政府的限制,它的制作过程也相对简单一些。

第四,大众传播的流程在很大程度上说是单向的,因为它的主导者始终是传播者,受传者既不确知,也不稳定,很难取得直接的反馈。而公共关系的传播对象是可知的和相对稳定的,它的传播过程具有明显的双向性特点。与大众传播相比,公共关系传播能够更加及时、有效地取得反馈。

(三)公共关系传播的基本内涵。

公共关系传播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有一定规模的信息交流活动。它的目的是沟通传播者与公众之间的信息联系,使组织在公众中树立良好的形象。

公共关系传播可以利用的媒介很多。但是在今天的社会里,要想与公众取得广泛的信息交流,最有利的手段莫过于大众传播媒介了。这是由大众传播媒介本身的特点决定的。

公共关系传播的客体是公众。公众一般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组织内部公众,另一部分是同组织有着某种特定联系的外部公众。内部公众是构成组织的基本因素。它对于组织,犹如人民对于国家一样,是不可或缺的。公共关系传播的目的之一,就是沟通、疏导组织内部上下之间、成员之间的信息联系,消除各种不利因素,为组织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外部公众是公共关系传播的主要对象,对于政府机构来说,它是自己所面向的那一部分群众;对于工商企业来说,它是与组织密切相关的协作者、竞争者、用户和消费者。公共关系传播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影响这一部分公众,改变他们的态度,引起与组织期望相应的行为。

二、公共关系传播的基本要素

1948 年,美国著名的 政治学家哈罗德• 拉斯韦尔补充提出了传播过程五因素的公式:“谁?说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说?产生了什么效果?”这个公式描述的虽然是单向传播现象,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分析传播过程的简易的模式。因为其中包含了构成传播的基本要素: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受传者和传播效果。

公共关系传播是组织运用传播手段向公众传递信息的过程,它经历了由传播者到受传者的全过程,因此,也应当包含传播过程的五个要素。

(一)公共关系传播者

公共关系传播者是组织信息的采集、发布者,是代表组织行使传播职能的人。在我国政治组织中,该角色一般由党和国家的新闻发布机构、新闻发布人以及各级党和政府的新闻、宣传部门担任;在各种福利组织和赢利性组织中,该角色由组织内部的宣传部门、公共关系部门或宣传人员、公共关系人员担任。

公共关系传播者是公共关系的主体,因为它是构成传播过程的主导因素。在协调公众关系、改善周围环境的过程中,在树立自身形象、提高信誉的过程中,在沟通内外联系、谋求支持与合作的过程中,公共关系传播者居于主动地位,起着控制者与组织者的作用。它的任务,是将外部的信息传达给组织内部公众,将有关组织的信息发布出去,传递到目标公众那里。

(二)公共关系传播内容

公共关系传播内容是指传播者发出的有关组织的所有信息。它大体上可以分为如下两类:

一类是告知性内容,即向公众介绍有关组织的情况:它的目标、宗旨、方针、经营思想、产品和服务质量等等。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告知性内容往往以动态消息或是专题报道的形式出现。前者是关于组织新近发生的某一事件的基本事实的描述,通常包括五个“W”,比如关于商店开业、展览会闭幕、新产品问世、超额完成产值等情况的报道。后者是对事件全景或某一侧面进行的放大式描述,它不但包含五个“W”,而且包括对基本事实具体情节的勾勒。例如介绍新产品的设计过程、制作工艺、用途、专家鉴定情况等等。

另一类是劝导性的内容,即号召公众响应一项决议,呼吁公众参与一项社会公益活动,或者劝说人们购买某一种牌子的商品。在利用大众传媒进行宣传的过程中,政党、政府及其他非盈利性组织发布的劝导性的内容,往往以社论、评论、倡议书的形式出现,而盈利性组织发布的此类内容,则多以商业广告的形式出现。

(三)公共关系传播渠道

所谓传播渠道,是指信息流通的载体,也称媒介或工具。人们通常把用于传播的工具统称为传播媒介,而把公共关系活动中使用的传播媒介,称之为公共关系媒介,可供公共人员利用的传播媒介有两种:一种是大众传播媒介,一种是人际传播手段。具体来说,公共关系传播媒介是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常见的是语言媒介,像报纸与杂志、书籍与纪念刊、海报与传单、组织名片与函件等;有 电子媒介,像广播、电视、录音、录相、幻灯和电影等;有标识,像摄影与图片、商标与徽记、门面与包装、代表色等;此外还有非语言传播媒介,像表情、体态、目光等等。

(四)公共关系传播效果

公共关系传播效果,是指目标公众对信息传播的反应,也是公共关系人员对传播对象的影响程度。

人们对传播效果的研究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历程,在实际工作中,公共关系人员不能把大众传播媒介作为唯一的手段,而应当将它与人际传播、组织传播等多种方式结合起来,以便收到更好的效果。同时,受众的被动地位是相对的,他们对信息的注意、理解和记忆都是有选择的。公共关系人员可以通过各种调查手段了解公众对信息的接受程度,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此外,在信息传播过程中,还要重视专家、学者、社会名流等“意见领袖”的中转作用,设法通过他们影响公众。

三、公共关系传播模式

公共关系传播的出发点是组织,是代表组织行使传播职能的个人或机构。

从组织内部结构看,一般组织(赢利组织比较明显)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决策层、管理层和执行层。决策层是组织的实权机关,一般由组织内部的决策性人物。它负责确定组织的目标、纲领和实施方案,进行宏观控制。管理层是决策层的下属机构,包括生产管理部门、计划管理部门、物资、销售管理部门等。其职责是把决策层制定的方针、政策贯彻到各个职能部门的工作中去,对日常工作进行组织、管理和协调。执行层在决策层的领导和管理层的协调下,通过各种技术手段,把组织目标转化为具体行动。这三个层各自独立,又彼此联系,共同维系着组织自身的 发展。

公共关系传播中的人际沟通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组织内部的人际交流,如组织内部的员工大会、工作情况汇报会、工作经验交流会等等。其二是公共关系人员与目标公众之间的面对面的接触。它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如接待来访、举办展览、召集消费者开座谈会等等。

组织内部的信息传递给大众传播媒介过程是组织最常采用的一种原料形式,它包括传播者向媒介提供新闻稿件和利用媒介做广告宣传两个部分。

总而言之,想方设法吸引媒介使大众传播媒介主动了解并采集有关组织的信息和组织内部的信息传递给大众传播媒介两种传播形式对于组织来说都是不可缺少的,它们各有特点,也各有利弊。在实际工作中,公共关系人员可以根据组织面临的具体情况对此加以选择和利用。

参考 文献:

[1]《公共关系学》(第三版),李道平, 经济 科学出版社。

[ 2]《公共关系学基础教程》,耿义成、车广吉,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 3]《公共关系简明教程》,廖为建著,中山大学出版社,1989。

[3]《公共关系学》,丁乐飞、翟年祥等著,安徽大学出版社,1996。

公共关系指的是社会组织为了生存发展,通过传播沟通,塑造形象,平衡利益,协调关系,优化社会心理环境,影响公众的科学与艺术。 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有关公共关系类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谈公共关系在企业中的运用

摘要:良好的公共关系,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础。关注公共关系的目的就是为了塑造企业形象。形象是企业的无形资产,也是企业追求的最高目标。良好的企业形象能给企业带来无穷的益处。对内能提升企业的凝聚力,得到员工的认同;对外能吸引人才,得到社会的支持,获得资金提供。获得消费信心。所以企业应该运用好公共关系,不断塑造企业形象和产品形象,为企业实施经营管理计划营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

关键词:公共关系;职能;作用;任务

中国公共关系事业的引发和启动,仍是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推行改革开放政策的直接产物。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许多合资企业、跨国企业开始进入中国大陆市场并引入了国际规范的管理模式,导入了公共关系管理职能,相应的公共关系组织机构也就随之建立了起来。在大约30年的时间里,经过了引进开创时期、适应发展时期、竞争和专业分工时期,中国的公共关系事业逐渐成熟起来。1999年,中国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已经正式确定公共关系为一种职业,被列入《国家职业分类大典》中的第3类:并很快引发了公关职业。一时间,公关职业成为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接受性最大、接受面最广的新兴职业之一。

一、在现代企业中充分发挥公共关系的基本职能

公共关系也被称为软性管理。美国公共关系研究与教育基金会主席莱克斯,哈罗博士认为:公共关系是一种独特的管理职能,它帮助一个组织建立并保持与公众之间的交流、理解、认可和合作;它参与处理各种问题与事件;它帮助管理部门了解民意,并对其做出反应;它确定并强调企业为公众利益服务的责任:它作为社会趋势的监视者,帮助企业保持与社会同步:它以良好的符合职业道德的传播技能和研究方法作为基础工具。国际公共关系协会也同样认为公共关系是一种管理职能。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强烈地感受到,不懂公共关系的企业不可能成为现代化企业,不懂公共关系手段和技巧的企业,也不可能成为公众信赖的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学习公共关系理论,重视公共关系实务,已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和企业家的共识。企业公共关系也是公共关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公共关系在中国的应用最广泛、效果最显著的也是企业公共关系。无论任何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运用并发挥好公共关系的基本职能,将有利于事业的成功。

(一)宣传引导,传播推广

公共关系的一个主要职能就是有效地制造舆论、强化舆论和引导舆论。特别是企业在营销活动过程中,要运用公共关系,及时地向本企业的公众、广大的顾客、用户传播企业的生产经营信息和企业的精神理念、价值取向等,赢得公众对组织的信任与理解,引导消费观念,为推进企业市场推广计划营造有利环境。比如农夫山泉就是运用了那些公共关系广告舆论的渲染,为企业争取到大量的消费者。“喝一瓶农夫山泉,就是向希望工程捐一分钱……”已深入人心,如果只是运用商品广告轰炸。获得顾客辨识选购,就不会有现在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二)收集信息,监测环境

21世纪是信息经济和知识经济的时代,市场竞争的内容已经由质量竞争转向了速度竞争、信息竞争和知识竞争。信息已成为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战略资源。企业的生存发展,需要信息。

首先,企业可以借助公共关系职能部门全面了解社会信息,了解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市场供求、竞争对手等方面的重要信息使企业经营管理适应社会大环境。

其次,要了解企业自身的信息。了解社会公众对企业的期望和需求,了解企业在他们心目中的印象和评价,了解内部员工的思想倾向,了解企业管理中的疏漏问题等。只有建立与公众的信息交流渠道,利用好信息,才能适应环境,更好地制定出有效的企业经营管理策略和活动。

(三)咨询建议。形象管理

公共关系的目的就是塑造形象。形象是企业的无形资产,也是企业追求的最高目标。良好的企业形象能给企业带来无穷的益处,对内能提升企业的凝聚力,得到员工的认同:对外能吸引人才,得到社会的支持,获得资金提供。获得消费信心。所以企业应该运用好公共关系,不断塑造企业形象和产品形象,为企业实施经营管理计划营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公共关系作为组织的一种管理职能,其重要性还体现在它在组织的管理决策过程中以提供咨询建议的方式发挥着参谋作用。公共关系职能机构及其人员可以运用经验和科学的研究方法。利用收集到的各种信息。为企业的领导做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帮助做出合理的决策。保证企业经营管理的正确性,减少企业损失。

(四)沟通交际,协调关系

现代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任何组织都不能独立的存在,必然与周围的组织或人群发生联系和交往。相互依存。共同促进。共同发展。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通过公共关系职能部门,运用公共关系交际、协调的手段和方法,与相关的特定公众进行广泛的密切联系和交往。及时沟通,减少矛盾;广交朋友,发展横向、纵向联系,建立友好、合作的社会关系;听取意见,减少社会摩擦,缓和社会冲突,为企业落实经营管理计划搭建对外交往的桥梁。当企业遇到困难,出现危机。也可以获得公众的理解和支持。比如伊利和蒙牛在三鹿奶粉的三聚氰胺事件发生后,企业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影响,但得到了地方政府的支持,经过与各方人士的协调沟通,较平稳地度过了难关。

(五)解决矛盾,处理危机

危机事件是任何企业都不希望遇到但又不可避免的。由于社会组织是在极其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进行运作的,可控和不可控因素极为复杂,随时可能遇到许多突然发生的、对组织发展不利的意外事件,如环境污染、产品质量出现问题、爆炸、火灾、塌方、地震、水灾等等问题。著名的管理咨询专家史蒂文・芬克在其《危机管理》一书中指出:“每一个当权的人,都应当像认识到死亡和纳税是不可避免的并必须为之做计划一样,认识到危机是不可避免的,也必须为之做准备。这样做并不是处于软弱获胆怯。而是出于知道自己准备好之后的力量……学会与命运周旋。”为保证组织的顺利运营,企业要发挥公共关系的职能,做好危机事件的预防和监控,正确对待公众的不满和投诉。解决矛盾,处理危机,满足服务对象的要求,担负起企业的社会责任。

二、公共关系人员在企业运营中的主要任务

目前,在中国公共关系从业人员职业地位还不是十分明确。一方面随着公关教育的普及,各级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公共关系意识不断加强,公关咨询专家很受青睐,被视为现代社会和市场经济所需要的高智商紧缺人才,另一方面。

对这一职业尚没有很规范化,社会很多人对公共关系了解不明确,出现了一些误区。有些不良思想败坏了公共职业。很多的公关人员素质低下,还有待提高。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编写的公关员职业培训与鉴定教材中明确的提出了公共关系职业范畴主要为三个方面:一是关系资源的挖掘和利用。主要包括游说、协调和目标性沟通:二是智力、学识和经验的综合运用,包括创意、策划、咨询以及相关事务的随机处理;三是技能和专业劳务的提供,包括采编、设计、传播、主持、布展、礼仪以及面向公众的各种具体服务。根据这一职业范畴,和公共关系的目的――塑造组织形象,公共关系人员在企业运营中的主要工作任务有以下几方面:

(一)协调企业内外关系,获得社会各界的支持

企业需要借助公共关系部门与社会有关团体、政府部门、中间商、用户以及新闻界保持密切的联系,听取他们的意见;及时地向股东、合伙人、职工等提供准确的信息,建立融洽的关系,为相关的公众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提升企业信誉度。获得社会各界的支持与帮助。

(二)调查和了解公众的态度。及时进行信息反馈

驾驭市场是任何经营企业的最高目的。然而,其基础是要认识市场,了解市场。企业通过公共关系职能部门,广泛收集市场信息,了解市场行情,了解市场竞争状况,了解和掌握社会团体、舆论界及消费者对企业的认识、态度和反映,将这些情况综合整理,及时反映给企业的决策中心。这对于企业制定和调整经营管理计划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策划公关活动方案,提升企业形象

公关活动是积极的、主动的、富有预见性和创造性的工作。开展公共关系活动是宣传企业、提升形象、展现企业社会价值的机会。它应根据企业的营销总目标,配合不同时期的社会关注点,有选择性地制定和布置公关活动方案。比如红牛的勇闯南北极活动、非常可乐中国红歌赛活动、汶川地震时很多企业的赞助活动等都是很成功的公共关系活动。

(四)接待来访的顾客,消除顾客的不满

公关职能部门的一项日常工作就是接待客户或消费者的来访,听取他们对企业及产品的意见,解答他们的疑问,消除他们的不满。为此,企业通常将公关部的地址、电话号码公布于众。由公关部接待来访和参观,解答人们的各种询问。解决好矛盾,避免发生冲突。

(五)辅助企业做好管理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企业的经营管理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在其运作过程中,缺乏必要的管理是不可以想象的。而要实施管理的职能,就离不开公共关系。特别是在内部人员的协调、指挥和控制上,更显现出了公共关系的重要性。运用公共关系手段协调企业内部关系,更体现了人性化管理,真正达到了内求团结。外求发展。

随着中国公关职业化的进程,公共关系的职业地位将不断提高。公共关系职业将成为21世纪最受人们尊敬的社会职业之~。

参考文献:

1、《公关员》职业培训与鉴定教材[M],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2、王金兰,公共关系[M],远方出版社,2003

3、窦文友,公共关系学[M],中国商业出版社,1995

4、刘军,公共关系学[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浅析网络公共关系与市场营销

摘要网络时代悄然而至,对公共关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从网络时代信息传播的分析开始,具体探讨网络时代这些信息传播特征对公共关系各个方面的影响,包括机遇与挑战,以求组织能更好地运用公共关系开展市场营销活动。

关键词网络时代公共关系信息传播市场营销

近年来,公共关系作为组织通过传播沟通、形象塑造、利益协调等手段与公众建立关系的一种活动,被誉为“组织致胜的秘密武器”并广泛地分布于社会的各行各业中。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网络对人类社会各个领域带来了极富深远意义的变革,公共关系亦被推倒了风口浪尖上,而网络在公共关系中的运用却只是刚刚起步,远未发展至成熟的地步。如果组织想要更好地运用网络为公共关系服务,使公关的发展更加适应网络时代的要求,首先就必须清楚网络时代信息传播的特点及网络究竟为公共关系带来了什么。

一、网络时代信息传播特点

传播是连接公共关系主一客体的桥梁,也是公共关系的实现机制,可以说公共关系活动的过程,就是主一客体之间的信息传播与沟通,既然信息传播在公共关系中占有如此显著的地位,那么研究网络时代的信息传播特征对于我们研究网络时代的公共关系有着重要作用。

从表1中可以看出,网络时代的信息传播是以网络为基础的,廉价的,突破时间、空间及信息量限制,由公众驱动的“多对多”网络型传播,其中技术成为主要制约因素,信息可按公众需求个性化定制,而信息质量成为关注的重点。

网络时代的这些信息传播特征给公共关系带来了极大的影响。一方面,网络的即时性、互动性和非地域性为任何组织、任何个人的交流提供崭新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参与者既可以进行点对面的交流,也可以进行点对点的互动,网络媒体若能广泛应用于组织公关活动中,公共关系将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机遇,展示广阔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我们也应看到网络媒体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它在大刀阔斧地向传统媒体的弊病开战的同时也暴露出了自身的先天不足,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公共关系的良性发展,给公关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二、网络对组织公共关系的影响

1、公共关系可充分利用网络传播突破时间限制的优势,用极少的成本增强公关活动的时效性、推动公关实践的全球化

(1)网络可以使信息实现无限量“实时传播”,具有传统媒介无可比拟的快速及时性,为公共关系活动实现及时有效奠定了基础。在网络经济中,速度是衡量组织很重要的一个维度。对于公共关系来说,速度不仅仅是尽快地获得信息,还意味着迅速地向社会公众扩散组织的信息,与他们一起进行更为有效的互动沟通。可见在数字时代,沟通仍然是公共关系的主要职能,只是沟通的速度上升到了至关重要的地位。传统公关媒介受到时间的约束,使得公共关系难以实现沟通的快速有效,而网络传播具有无可比拟的快速与及时性优势,为公共关系实现真正及时有效的沟通提供了可能。

(2)网络突破了许多传统媒介地域性传播的局限性,用极小的成本极大地推动了公共关系实践的全球化。“全球化”与“本土化”一样,成为近年来公共关系实践中的一个鲜明趋势。公共关系实践的全球化是以公共关系研究的全球化和公共关系工作开展的全球化为主要标志的。而要实现这两者,除了要求公关从业人员具备全球性的战略思维和开发新的战略、战术外,还要求物质方面有所保障。作为一种数字化传播,网络突破了许多传统媒介地域性传播的局限性,使人们不再受地域的限制,不论相隔多远都能如同近在咫尺般地迅速沟通。同时网络的经济廉价,使得沟通成本大大降低。随着国际互联网被越来越广泛的使用,全球公共关系学术界的交流变得空前的活跃;同时互联网也为组织开展全球范围的公共关系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网络重新定义了社会组织与媒介的关系,使公关人员在传播活动中处于前所未有的有利地位

传统公关活动必须借助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来实施,大众传播媒介手中掌握稀缺资源、享有支配信息资源的行业特权,这使得它们具有特殊的身份和地位,拥有一种媒介权力――种对个人或社会进行影响、操纵、支配的力量,具有事件得以发生和影响事件怎样发生,界定问题以及对问题提供解释与论述,因此形成或塑造公共意见的种种能力。因此,媒介关系构成了组织在开展公关活动时所要面对的各类关系中非常重要的部分,有时甚至能决定社会组织的生死存亡。而现在,作为新生代网络媒体的异军突起,悄悄地改变着媒体格局和组织所面临的外部环境。

网络被誉为迄今为止最“民主”的媒体。从理论上说,网络给所有人提供了一个可以自由向大众发表言论的渠道,造就了“一人一媒体”的基础。任何人只要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及网络知识和技能便可通过建立网站、发邮件等网络功能,发布新闻、传播信息,犹如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媒体,这就使得少数人通过对媒介的控制而达成的对公众舆论的控制和操纵化为乌有。在这一“数字化的民主”环境中,传统媒体对信息的垄断被打破,并为公关人员提供了一个新的、强有力的可控媒介,从而使公关人员在传播活动中处于前所未有的有利地位。在网上,组织完全有条件建立自己的网站,通过这一可控媒介,组织可以在不违背法律和职业道德的前提下,按照自己的意愿向包括媒体在内的各类公众发布信息,并与他们进行有效的互动,而不必经过第三方的“解释”和“过滤”。这样,组织就能掌握公关的主动权,对公众(客体)产生直接影响的同时与各种媒介建立良好的关系。

3、网络“多对多”的沟通保证了传播的双向互动

这使组织实现公共关系实践的双向对称型模式成为可能,有利于公共关系的主一客体即组织与公众建立长久关系。著名的公共关系学者格鲁尼格指出,公共关系实践有四种模式:新闻代理模式、公共信息模式、双向非对称型模式和双向对称型模式。其中,双向对称型模式被认为是最理想的。然而,在主要利用大众传媒的传统公共关系传播活动中,信息的发送者通过大众传媒将大量复制的信息传送给受众,受众只是被动地接受信息,对于这些信息往往没有发言权,这种“一对多”或“少对多”自上而下的模式很难实现传播的双向对称。

网络的出现,使得每一个有条件上网的人都可以花费很少的成本、经过很少的“过滤”,而将自己的观点、看法、意见、建议等传达给很多人,从而实现一种“多对多”的传播。这种“多对多”的传播从本质上保证了传播的双向性和对称性,这种互动特性使得公众真正参与整个公关过程成为可能,公众不仅参与的主动性增强,而且选择的主动性也得到加强,使组织能够为不同需求的公众提供个人化的信息服务。

4、网络使公共关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不确定性与复杂性,大大增加了公关业务的难度和风险及环境监测的难度

(1)网络社会的信息的过量和无序给公关人员识别有价值信息带来了极大的障碍。由于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可以使用网络这一最民主的媒体,传统媒体中“把关人”角色在网络媒体中

弱化甚至退出,任何人都可以上网发布信息、获得信息和交流信息,所以同时也带来了网上信息爆炸、信息污染等一系列问题。互联网使组织与公众在信息的交流沟通上处于平等的地位,公关部门失去了独有的信息来源,这对公关部门的影响是,它必须重新确定自己在组织运营中的位置,由传统的信息发布者的角色向信息管理者的角色转变。在这个信息过量和无序的网络社会,如何区分有用信息和无用信息,如何确定信息的流向、流量和流程就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2)网络安全的先天不足和脆弱性使组织开展公共活动的风险增加,给组织带来许多安全隐患。网络具有高度开放型、虚拟性和交互性等特征,人的真实行为和真实身份不再具有明显的对应关系,这种模糊性加大了网络公关的难度,使网络的信息安全出现先天不足和脆弱性。

病毒的入侵尤其是网络黑客的攻击会极大地损害组织尤其是营利性组织的利益:通过互连网对某个组织的网站进行大量的删除和修改重要数据、破坏网页等攻击行为已经屡见不鲜。同时,不利信息传播迅速,危机形成和蔓延的速度大大加快。而公关的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沟通信息,为组织监测和营造一个良好的组织外部舆论环境。因而无论是作为组织耳目喉舌的公关部门,还是充当组织“外脑”的公关公司,对组织外部社会环境的监测尤其是舆论监测的难度都正在加大。

5、网络时代对公关人员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同时也加剧了当前公关行业人才短缺的问题

(1)在网络时代,新闻发布、广告策划、专题活动等公关活动融入了越来越多新的通讯和传播手段。例如,企业网站的设置,网上的新闻发布、网上展览,利用互联网实施对外开放参观等。这里都有着与人际传播、大众传播不同的特点与独特方式,使传统公关模式中的一套业务体系,向网络时代的网络工具的操作系统发展。这种转变对于公共关系人员来说,意味着机遇,更意味着挑战。他们不仅要有高度的公关意识,超常的敬业精神,还必须掌握更加深入地了解网络,网络时代高技术传播手段,熟悉电子商务,包括ERP、CRM的基本运作手段和运行规律,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优势,从而使公共关系工作更加有效。

(2)正在纷纷崛起的网络公司虽然给公共关系带来了更多的业务,但同时也加剧了当前公共关系行业人才短缺的问题。由于公共关系行业的迅猛发展,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已经存在公共关系人才短缺的问题。新兴的网络公司对公共关系人才有着很大的需求,纷纷网罗有经验的公关人才。由于优厚的待遇和美好的创业前景,许多有经验、有能力的公关人才纷纷跳槽到网络公司,使得公共关系行业本已严峻的人才短缺问题更加雪上加霜。同时,网络时代对公关人员更高的技术要求也使得具有网络技能的新型公关人才极度紧缺,因此,科技公关人才的短缺问题已经成为公关领域亟待解决的课题之一。

三、公共关系对市场营销的影响

传统的促销,推销产品、技术、劳务,促销的目的是做成生意;公关营销不仅仅是推销产品,还推销企业的品牌、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即便生意做不成,也要把关系建立起来,把企业形象树立起来。在功能上,公共关系不具有直接的推销功能,而是具有一种间接地促销功能。如果说推销就像马鞭子抽在马背上能使马儿跑得快的话,公共关系就是清除跑道上的沙石障碍,铺平跑道上的坑坑洼洼,给马儿创造跑得更快、更好的条件和环境。从效果上公共关系更着重于长期的效果和影响。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取胜,不仅要依靠技术竞争、质量竞争、价格竞争和服务竞争等手段,还要依靠信息竞争。谁在公众中获得了良好信誉,谁就能获得竞争的主动权。企业的良好信誉是无形的财富,因此,任何一个企业都必须通过公共关系,努力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和信誉,大力提高企业及其产品品牌的知名度,赢得社会公众的了解和赞许,这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总之,网络使公共关系各个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是机遇也好,挑战也罢,此时的公共关系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因此,如何顺应网络时代的潮流趋利避害,在较短时间内大力发展和健全网络公关,并加强与传统公关的紧密合作,树立企业传播形象,促进企业营销发展,是当今公关从业人员面临的一项紧迫的任务。

论文范文公共关系

论公共关系与企业发展的关系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以及全球化竞争格局的日益形成,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逐渐的将本土的公共关系变成了世界经济体间的公共关系。公共关系的价值也意义逐渐被企业所认可和重视。而作为社会中的主体的企业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如何正确处理好公共关系与企业的关系从而推动企业的发展也就显的十分重要。公共关系是一个社会组织的公众关系管理职能.企业主要通过自身形象设计,双向信息传播和广泛的社会交往,在公众中树立良好的形象并达成和谐的交往状态,为企业自身事业的发展创造最佳的社会环境,实现企业的既定目标,所以企业的成长和壮大必须要有良好的公关作为基础。企业公共关系的好坏影响组织的公众舆论,塑造组织的良好形象,优化组织的动作环境的一系列公共关系工作。 公共关系是指公共关系是指社会组织通过信息传播手段,建立良好的公共关系,使社会组织有个良好的社会关系环境,树立良好形象的社会的科学和管理艺术。因此它在社会组织的形象塑造过程中有很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社会组织的一部分,企业对自己的公众形象也非常的关注。公关在企业形象的塑造中,地位不可或缺。难以想象一个没有公关的企业它的社会想象将是一个什么样子,尤其是那些国际知名公司,他们的公关应该是相当的厉害。在现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公共关系代表企业的市场形象,企业面对的市场压力和企业之间的挑战也越来越大,公共关系究竟能在企业发展和壮大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公共关系学是一个新兴的产业,特别是在中国加入WTO以后,企业的竞争越来越厉害,各个企业都面临着很大的机遇和挑战,这既包括企业之间的竞争,品牌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厉害。但是作为一个成功的企业就必须要有与众不同的策略,能够把握好这一点的企业就能够永远立于不败之地,而在这中间,公共关系所起的作用就越来越大,越来越显的突出,公共关系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运作的成功与否。而在现代社会中一些企业还不能够认识到公共关系的重要性。外国企业纷纷踏入我国市场,竞争的国际化日益加剧,而消费者的行为越来越科学化、理性化。因此,企业已经由十几年前的只要做就可以赚钱到现在的只是做还不行,要做好才行。中国的很多行业市场已经供大于求,在加上国外产品的大量涌入,竞争日益激烈,同质量的产品越来越多,所以企业的知名度、美誉度仅靠质量、服务还不行,还要靠公共关系去宣传、去创造。所以我的这篇论文就来谈一下公共关系与企业的发展的关系。 首先我就就公共关系与企业的发展谈论一下我的观点,公共关系在现代企业的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个企业要发展,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是基础,同时还应该创造出良好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舆论环境,企业与公众之间的关系搞好了,知名度提高了,企业的发展就有了保证。任何一个企业如果没有良好的形象,设施和产品再好,企业的发展都会受到限制和影响。在中国,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公共关系在各行各业得到广泛的认同,公共关系的作用也越来越受到广泛的重视。作为社会科学的一个分支,公共关系有着普遍的意义,而由此派生出的企业公共关系又有其特殊性,它是指企业运用信息传播手段,与公众建立起相互了解和信赖的关系,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和信誉,以促进企业市场目标的实现的一种管理职能。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企业公共关系一方面强调企业和公众的关系是相互的,另一方面又强调企业公共关系具有管理职能,从而使我们加深对公共关系本质的认识。公共关系是社会组织为塑造良好形象,通过传播、沟通等手段来影响公众的科学和艺术。公共关系自80年代初传入我国后,已在各个领域发挥了显著的积极作用,至90年代进入到一个较深的层面。目前,我国很多企业都在实施名牌战略,公共关系作为一项管理职能,究竟能在其中发挥什么样的作用,是我们应加以深入研究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探讨,有助于推进公共关系的发展,更有助于深刻认识公共关系在企业名牌战略中的无可替代的作用。目前我国不少的国有企业出现了人才严重流失现象,这个现象的发生有一些客观原因,但公共关系运作不够是一个重要原因。人才流失对企业争创名牌是一个不利因素,因此应该深入剖析找出对策。一般来说,员工为企业效力的因素有三点,其一是工资及福利待遇,其二是企业领导层状况,其三是自我价值能否实现。在这三个因素中,工资及福利待遇是一个重要因素,它能满足人们维持生存的基本需要,尤其是在我国现阶段工资普遍不太高的情况下,高工资高福利确是一个诱人的条件,但已不是决定去留的关键因素,关键因素是后两点。首先是企业领导层的状况对员工的影响力很大,一个有胆识、有远见、团结奋进的领导层是吸引人才的“磁力源”;一个尊重员工,关心员工,切实解决员工困难的领导层是稳定人才的“粘合剂”;一个信任员工,知人善任,任人唯贤的领导层是激励人才的“催化剂”。这样的领导层无疑具有招贤纳才的无穷魅力,因为在这样的领导下工作,即使眼前条件苦一点,福利差一点,工资低一点,但人们能看到美好的前景,保持对企业的良好信念。相反,如果领导层任人唯亲、趋之若鹜,人们怎么会对企业产生信心呢?如此,势必造成“孔雀东南飞”的局面。其次是关于自我价值实现的问题。企业员工在满足了一定的生存需要后,还希望承担具有发展性、挑战性的工作,以获得成就感,实现自我价值。如果员工不能在本职工作中获得成就感,就会产生失落感,这种失落感驱使人们离心离德以至要重新寻觅一块能施展拳脚的新天地。人们通过观察发现,人的自我价值实现有两种重要方式:一种是在平凡的工作中发现生活的意义,另一种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出色的工作来实现人生价值。因此,每位员工为实现自我价值都有努力工作的愿望,关键在于领导如何激发,如何引导,以把员工的这种愿望时时转化为干好本职工作的动力。公共关系诞生后,首先就是在企业管理和运筹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和推广,后来它的影响波及到了各行各业,但实质上仍以企业运用为主。这是由于公共关系本身就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因为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任何企业都不过是社会化大生产流水作业线上的一个环节,相互之间密切联系,离开谁都不行;特别是商品经济还是一种遵循竞争法则的经济,在公平竞争的同时,争取理解、支持尤其是争取服务对象和消费者的理解、支持就显得万分重要。这就促使企业运用公共关系来塑造良好的形象,搞好与外界的关系。导致公共关系产生的基本条件还有政治方面和技术方面的因素,即民主政治取代封建专制和现代交通、通讯的迅速发展,这些同样离不开商品经济的发展。正因为如此,公共关系与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现代社会始终紧密相连,与经济全球化趋势更是一致的。公共关系追求公平相待,要求一视同仁,力求机会均等,而商品经济越发达,企业展开公平竞争的机会就越均等、越充分,公共关系就越可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由于企业生产的各要素已经在全球流动,企业从原来的区位优势中解脱出来,争相生产集合全球优势的全球化产品,相互之间在全球范围内按照相关的明确规则展开有序的竞争,公平程度随着竞争程度和透明程度的提高而大大提高,公共关系所赖以生存的社会经济基础更加雄厚,发挥作用的舞台也必然的更加广阔。 其次,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在市场上的形象,而企业的形象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企业的公共关系的运作。在中国古代有一句话叫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调查是企业公关成功的法宝,在公关行业里,大家经常说,闭门造车,大家关在一个房间里,没有进行任何的社会调查,也不知道你的客户怎么想的,就坐在房间里想,我的客户应该这么做,我的客户应该这么做,这是不科学的。我们希望所有企业的公关或者做公关公司的公关人员,一定要把调查研究作为公关计划的一个前提。通过一系列的调查研究,分析未来社会及行业发展的趋势及其后果。通过不同的调查研究,多层次的调查研究,可以了解社会的舆论,公众的态度和期望值。如果中美关系处在比较糟糕的情况底下,作为企业的公关人员,就要有非常强的灵敏度,如果是企业来说,你就应该格外注意哪些问题。如果中国和欧洲发生贸易冲突的时候,如果你是一个欧洲公司,应该注意什么。然后及时的把你的想法、意见传递给管理层,让他们作决策时作为参考。所以说企业的公关就必须要以市场调查为基础。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作为企业的决策者必须要协调好二者之间的关系。 此外,企业还应该注意公共关系的策划以及实施过程中的战略问题,这就需要企业的决策者对市场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判断力,能够根据不断变化的市场调整公关策略和应对措施。其中最重要的是要处理好和媒体之间的关系。建立企业与媒体关系的“高度”、“深度”和“广度”。“高度”即要争取到媒体的高层主要管理人员的支持。“深度”即要与媒体的具体版面的具体负责编辑、记者有良好的经常性感情联络。“广度”即要与相关的大众性和专业性的主流媒体建立广泛的不间断的接触。企业的媒介部门成员应该有明确分工,经理负责与企业相关的主流媒体的高层进行不间断的接触,部门成员主要负责与媒体的相关板块或栏目的记者和编辑沟通,并且将与媒体的联络划分到具体个人负责,再有就是与媒体关系结构的广度,企业媒介部门的工作重心应偏重于行业、专业、以及主流的相关大众媒体。这样的结构就做到了既有高度又有深度更有广度,为企业打造了一张牢固的媒体关系网。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够得到良好的发展氛围。以上就是我在学习了选修课《公共关系学》以后对公共关系与企业的发展之间的关系的一些理解,通过查一些资料是我对公共关系学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我认为企业必须要重视公共关系的处理才能够在现代的竞争中永远处于不败之地,也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走在前列。

公共关系传播,是信息交流的过程,也是 社会 组织开展公共关系工作的重要手段。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新闻传播与公共关系论文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论公共关系与新闻传播的关系

摘要:公共关系与新闻传播紧密相连,有什么样的新闻传播,就有什么样的公共关系。在公共关系活动及行为中,新闻传播是一种最常用也最有效的方式,而公共关系则是新闻传播活动的最终结果。

关键词:公共关系 新闻 传播

一、公共关系和新闻传播具有共同的传播媒介

公共关系是一个社会组织用传播手段使自己与相关公众之间形成双向交流,使双方达到相互了解和相互适应的管理活动;新闻是公开传播新近变动事实的信息。

由两者的具体定义可见,公共关系和新闻传播均是以传播学为自己的理论基础和手段。公共关系传播,是信息交流的过程,也是社会组织开展公共关系工作的重要手段。离开了传播,公众无从了解组织,组织也无从了解公众。组织与公众的沟通,在很大程度上依靠信息传播,传播是二者之间相互联系的纽带和桥梁。因此,一个社会组织不但要有明确的目标、符合公众利益的政策和措施,还要充分利用传播手段开展公关活动,赢得公众的好感和舆论的支持,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由此可见,公共关系与新闻传播紧密相连,公关活动离不开新闻媒体,同时,新闻媒体的新闻行为也需要通过新闻工作者的公关活动进行。有什么样的新闻传播,就有什么样的公共关系。公共关系的活动过程。主要就是一个组织与公众之间进行信息传播和沟通的过程。能否有效地利用各种新闻传播媒介,造就有利的舆论环境,是能否成功地组织开展各类公共关系活动的关键。

大众传媒作为社会组织之一,是专业化群体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向为数众多的读者、听众、观众传递信息的过程。它具有公共关系传播的-般特性,是公共关系传播的组成部分,是开展公关活动的重要媒介,只有凭借其广泛的传播性能和宣传效力,公关活动才能奏效。由此可见,新闻与公关是密不可分的。

那么新闻工作者在进行新闻活动时,我们也可视为新闻工作者在进行公关活动,这就出现了新闻工作者的公关角色这一定义。

二、媒体公关具有必须性和可行性

公共关系是一种传播活动,“公关是运用传播手段与其公众进行双向沟通”。媒体具有双重属性:一方面,媒体是开展公关传播活动的重要工具,只有通过媒体广泛的传播效力才能与各种各样的公众取得联系;另一方面,媒体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又位于公众的地位。随着社会发展,公众非常注重公关传播活动。因此,就媒体的“公众”属性来说,开展公关传播活动必不可少。

在开展公关活动的过程中,必须从大众传播业的特殊性出发,发掘既遵循企业经营一般规律,又有媒体经营特殊规律的公关活动。需要注意树立品牌意识,创办媒体的名牌产品;注重媒体形象包装;同时开展必要的广告宣传活动。

众所周知,企业经营主要靠品牌,靠名牌产品。媒体经营靠什么?同样得靠品牌。对媒体而言,品牌意味着特性和品质,名牌栏目(版面)能带动媒体整体形象的提升。要办好名牌栏目关键是提高新闻作品的质量,质量是媒体的生存之本,没有高质量的作品,媒介的市场定位就没有作用了。媒体形象则是指社会公众对媒体的总体看法和评价,它是媒体强大的无形资产。媒体形象一般分为内在形象和外在形象。所谓内在形象首要指媒体成员形象,也就是媒体成员的素质。媒体成员的素质是媒体水准的保证和媒体形象的写照,提高他们的素质是提升媒体形象的前提。外在形象是视觉可见的形象,主要指的是媒体产品形象,也就是媒体的节目、栏目、版面的内容及其形式。企业经常用广告来展示形象,加强与公众的沟通,以谋取更大利润。从媒体公关广告的表现形式来看,人文关怀的表现形式是最易唤起受众信赖和好感的,也符合面向大众的广告定位。

三、公共关系传播与新闻传播之间有着明显的区别

第一、公共关系传播的主体是一般的社会组织,是代表组织行使传播职能的公共关系机构或公共关系人员;新闻传播的主体则是以传播信息为职业的团体或个人。

第二、公共关系传播的内容是由组织内部行使传播职能的人根据公共关系计划编制的对组织有利的信息;新闻传播的内容是由职业传播者根据新闻价值规律采编的、需要告知公众的信息。

第三、公共关系传播不受技术水平和专业化程度的限制,它的制作过程也相对简单一些;新闻传播的渠道则一般不再由感觉器官和简单的表达工具组成,而是包括大规模的、以先进技术为基础的分发设备和分发系统。因此,专门的信息传播机构既需要充足的资金、设备,又需要大量的专业化人才。

第四、公共关系的传播对象是可知的和相对稳定的,它的传播过程具有明显的双向性特点。具体表现在:组织通过信息传播将自己的目标、政策和具体措施告诉公众,公众则通过被调查或主动回报两种方式把自己的要求、意见和建议告诉组织。而新闻传播的流程在很大程度上是单向的,因为它的主导者始终是传播者,受传者既不确知,也不稳定,很难取得直接的反馈。与新闻传播相比,公共关系传播能够更加及时、有效地取得反馈。

以上我们通过将公共关系传播同新闻传播进行了比较。得出公共关系传播的基本内涵是:公共关系传播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有一定规模的信息交流活动。它的目的是沟通传播者与公众之间的信息联系,使组织在公众中树立良好的形象。

同时,综上我们可以得出,公共关系与新闻传播尽管出发点不同,在传播主体、内容、方式和过程上有所差异,但在具体行动上,公共关系需要本着以事实为基础的原则开展工作;公共关系与新闻传播的工作目的某个程度上具有一致性;同时公共关系和新闻传播都要依靠传播媒介。

参考文献:

[1]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第二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4

[2] 张国良等,传播学原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

[3] 梁敬贤.公共关系.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4] 郭庆光. 传播学教程.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5] 居延安.公共关系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6] 彭菊华.新闻学原理.北京: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

[7] 李磊.公共关系实务.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

[8] 胡百精.公共关系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9] 童兵.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公共关系传播浅谈

无论是在源远流长的人类文化长河中流淌的公共关系思想,还是成熟于20 世纪初的古代公共关系学,在为人类社会物质文明的 发展创造极大财富的同时,更为人类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注入了无穷的精神力量。新的世纪,我们迎来了一个以信息化和 经济全球化为主要特征的时代,竞争与合作成为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人际交往的主题。作为一种社会生存工具,公共关系的思想和方法得到越来越多的人们的重视。在 中国,由于对公共关系学的研究起步较晚,人们在思想意识、思维方法等方面表现出了对公共关系学的无限渴望。

公共关系传播,是信息交流的过程,也是社会组织开展公共关系工作的重要手段。离开了传播,公众无从了解组织,组织也无从了解公众。如果我们把社会组织看作公共关系工作的主体,把公众看作公共关系工作的客体,传播就是二者之间相互联系的纽带和桥梁。组织与公众的沟通,在很大程度上依靠信息传播,组织与公众之间的误解,也往往是由于信息不畅造成的。因此,一个社会组织不但要有明确的目标、符合公众利益的政策和措施,还要充分利用传播手段开展公关活动,赢得公众的好感和舆论的支持,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公共关系传播界说

传播(communication) 指人类社会中的信息传递、收受、交流、分享与沟通的过程。由于人们早期的传播思想和传播研究方法的影响,也由于中国人传统的对传播这一词的理解的影响,人们习惯于把传播只理解为一种单向的、大量的、大范围的散文、扩散某种信息的行为。这与我们 现代所说的传播,在概念上有较大的差距,现代“传播”一词其含义至少应包括:

(1)信息传递。即某一信息源将信息传递给某一目的地的活动。

(2)双向交流。即在传播中的双方都是信息传递的参与者,他们之间相互影响,构成信息上的相互交流关系。

(3)信息共享。即在传播中,双方通过分享信息,使在某种程度上取得一致的了解、认识、理解或意向,达到了相互间的沟通。

(二)公共关系传播与大众传播的区别 。

大众传播是专业化群体通过大众传播媒介的各种技术手段将大量复制的信息传递给分散的读者、听众、观众传递信息的过程,如 企业通过电视、报纸、杂志、广播所做的宣传活动。它具有公共关系传播的一般特性,是公共关系传播的组成部分。

首先,大众传播的主体是以传播信息为职业的团体或个人;公共关系传播的主体则是一般的社会组织,是代表组织行使传播职能的公共关系机构或公共关系人员。

其次,大众传播的内容是由职业传播者根据新闻价值 规律采编的、需要告知公众的信息;公共关系传播的则是由组织部门行使传播职能的人根据公共关系计划编制的对组织有利的信息。

第三,大众传播的渠道一般不大由感官和简单的表达工具组成,而是包括大规模的、以先进技术为基础的分发设备和分发系统。因此,专门的信息传播机构既需要充足的资金、设备,又需要大量的专业化人才。公共关系传播则不受技术水平和专业化政府的限制,它的制作过程也相对简单一些。

第四,大众传播的流程在很大程度上说是单向的,因为它的主导者始终是传播者,受传者既不确知,也不稳定,很难取得直接的反馈。而公共关系的传播对象是可知的和相对稳定的,它的传播过程具有明显的双向性特点。与大众传播相比,公共关系传播能够更加及时、有效地取得反馈。

(三)公共关系传播的基本内涵。

公共关系传播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有一定规模的信息交流活动。它的目的是沟通传播者与公众之间的信息联系,使组织在公众中树立良好的形象。

公共关系传播可以利用的媒介很多。但是在今天的社会里,要想与公众取得广泛的信息交流,最有利的手段莫过于大众传播媒介了。这是由大众传播媒介本身的特点决定的。

公共关系传播的客体是公众。公众一般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组织内部公众,另一部分是同组织有着某种特定联系的外部公众。内部公众是构成组织的基本因素。它对于组织,犹如人民对于国家一样,是不可或缺的。公共关系传播的目的之一,就是沟通、疏导组织内部上下之间、成员之间的信息联系,消除各种不利因素,为组织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外部公众是公共关系传播的主要对象,对于政府机构来说,它是自己所面向的那一部分群众;对于工商企业来说,它是与组织密切相关的协作者、竞争者、用户和消费者。公共关系传播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影响这一部分公众,改变他们的态度,引起与组织期望相应的行为。

二、公共关系传播的基本要素

1948 年,美国著名的 政治学家哈罗德• 拉斯韦尔补充提出了传播过程五因素的公式:“谁?说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说?产生了什么效果?”这个公式描述的虽然是单向传播现象,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分析传播过程的简易的模式。因为其中包含了构成传播的基本要素: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受传者和传播效果。

公共关系传播是组织运用传播手段向公众传递信息的过程,它经历了由传播者到受传者的全过程,因此,也应当包含传播过程的五个要素。

(一)公共关系传播者

公共关系传播者是组织信息的采集、发布者,是代表组织行使传播职能的人。在我国政治组织中,该角色一般由党和国家的新闻发布机构、新闻发布人以及各级党和政府的新闻、宣传部门担任;在各种福利组织和赢利性组织中,该角色由组织内部的宣传部门、公共关系部门或宣传人员、公共关系人员担任。

公共关系传播者是公共关系的主体,因为它是构成传播过程的主导因素。在协调公众关系、改善周围环境的过程中,在树立自身形象、提高信誉的过程中,在沟通内外联系、谋求支持与合作的过程中,公共关系传播者居于主动地位,起着控制者与组织者的作用。它的任务,是将外部的信息传达给组织内部公众,将有关组织的信息发布出去,传递到目标公众那里。

(二)公共关系传播内容

公共关系传播内容是指传播者发出的有关组织的所有信息。它大体上可以分为如下两类:

一类是告知性内容,即向公众介绍有关组织的情况:它的目标、宗旨、方针、经营思想、产品和服务质量等等。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告知性内容往往以动态消息或是专题报道的形式出现。前者是关于组织新近发生的某一事件的基本事实的描述,通常包括五个“W”,比如关于商店开业、展览会闭幕、新产品问世、超额完成产值等情况的报道。后者是对事件全景或某一侧面进行的放大式描述,它不但包含五个“W”,而且包括对基本事实具体情节的勾勒。例如介绍新产品的设计过程、制作工艺、用途、专家鉴定情况等等。

另一类是劝导性的内容,即号召公众响应一项决议,呼吁公众参与一项社会公益活动,或者劝说人们购买某一种牌子的商品。在利用大众传媒进行宣传的过程中,政党、政府及其他非盈利性组织发布的劝导性的内容,往往以社论、评论、倡议书的形式出现,而盈利性组织发布的此类内容,则多以商业广告的形式出现。

(三)公共关系传播渠道

所谓传播渠道,是指信息流通的载体,也称媒介或工具。人们通常把用于传播的工具统称为传播媒介,而把公共关系活动中使用的传播媒介,称之为公共关系媒介,可供公共人员利用的传播媒介有两种:一种是大众传播媒介,一种是人际传播手段。具体来说,公共关系传播媒介是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常见的是语言媒介,像报纸与杂志、书籍与纪念刊、海报与传单、组织名片与函件等;有 电子媒介,像广播、电视、录音、录相、幻灯和电影等;有标识,像摄影与图片、商标与徽记、门面与包装、代表色等;此外还有非语言传播媒介,像表情、体态、目光等等。

(四)公共关系传播效果

公共关系传播效果,是指目标公众对信息传播的反应,也是公共关系人员对传播对象的影响程度。

人们对传播效果的研究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历程,在实际工作中,公共关系人员不能把大众传播媒介作为唯一的手段,而应当将它与人际传播、组织传播等多种方式结合起来,以便收到更好的效果。同时,受众的被动地位是相对的,他们对信息的注意、理解和记忆都是有选择的。公共关系人员可以通过各种调查手段了解公众对信息的接受程度,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此外,在信息传播过程中,还要重视专家、学者、社会名流等“意见领袖”的中转作用,设法通过他们影响公众。

三、公共关系传播模式

公共关系传播的出发点是组织,是代表组织行使传播职能的个人或机构。

从组织内部结构看,一般组织(赢利组织比较明显)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决策层、管理层和执行层。决策层是组织的实权机关,一般由组织内部的决策性人物。它负责确定组织的目标、纲领和实施方案,进行宏观控制。管理层是决策层的下属机构,包括生产管理部门、计划管理部门、物资、销售管理部门等。其职责是把决策层制定的方针、政策贯彻到各个职能部门的工作中去,对日常工作进行组织、管理和协调。执行层在决策层的领导和管理层的协调下,通过各种技术手段,把组织目标转化为具体行动。这三个层各自独立,又彼此联系,共同维系着组织自身的 发展。

公共关系传播中的人际沟通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组织内部的人际交流,如组织内部的员工大会、工作情况汇报会、工作经验交流会等等。其二是公共关系人员与目标公众之间的面对面的接触。它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如接待来访、举办展览、召集消费者开座谈会等等。

组织内部的信息传递给大众传播媒介过程是组织最常采用的一种原料形式,它包括传播者向媒介提供新闻稿件和利用媒介做广告宣传两个部分。

总而言之,想方设法吸引媒介使大众传播媒介主动了解并采集有关组织的信息和组织内部的信息传递给大众传播媒介两种传播形式对于组织来说都是不可缺少的,它们各有特点,也各有利弊。在实际工作中,公共关系人员可以根据组织面临的具体情况对此加以选择和利用。

参考 文献:

[1]《公共关系学》(第三版),李道平, 经济 科学出版社。

[ 2]《公共关系学基础教程》,耿义成、车广吉,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 3]《公共关系简明教程》,廖为建著,中山大学出版社,1989。

[3]《公共关系学》,丁乐飞、翟年祥等著,安徽大学出版社,1996。

公共关系指的是社会组织为了生存发展,通过传播沟通,塑造形象,平衡利益,协调关系,优化社会心理环境,影响公众的科学与艺术。 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有关公共关系类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谈公共关系在企业中的运用

摘要:良好的公共关系,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础。关注公共关系的目的就是为了塑造企业形象。形象是企业的无形资产,也是企业追求的最高目标。良好的企业形象能给企业带来无穷的益处。对内能提升企业的凝聚力,得到员工的认同;对外能吸引人才,得到社会的支持,获得资金提供。获得消费信心。所以企业应该运用好公共关系,不断塑造企业形象和产品形象,为企业实施经营管理计划营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

关键词:公共关系;职能;作用;任务

中国公共关系事业的引发和启动,仍是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推行改革开放政策的直接产物。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许多合资企业、跨国企业开始进入中国大陆市场并引入了国际规范的管理模式,导入了公共关系管理职能,相应的公共关系组织机构也就随之建立了起来。在大约30年的时间里,经过了引进开创时期、适应发展时期、竞争和专业分工时期,中国的公共关系事业逐渐成熟起来。1999年,中国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已经正式确定公共关系为一种职业,被列入《国家职业分类大典》中的第3类:并很快引发了公关职业。一时间,公关职业成为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接受性最大、接受面最广的新兴职业之一。

一、在现代企业中充分发挥公共关系的基本职能

公共关系也被称为软性管理。美国公共关系研究与教育基金会主席莱克斯,哈罗博士认为:公共关系是一种独特的管理职能,它帮助一个组织建立并保持与公众之间的交流、理解、认可和合作;它参与处理各种问题与事件;它帮助管理部门了解民意,并对其做出反应;它确定并强调企业为公众利益服务的责任:它作为社会趋势的监视者,帮助企业保持与社会同步:它以良好的符合职业道德的传播技能和研究方法作为基础工具。国际公共关系协会也同样认为公共关系是一种管理职能。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强烈地感受到,不懂公共关系的企业不可能成为现代化企业,不懂公共关系手段和技巧的企业,也不可能成为公众信赖的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学习公共关系理论,重视公共关系实务,已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和企业家的共识。企业公共关系也是公共关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公共关系在中国的应用最广泛、效果最显著的也是企业公共关系。无论任何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运用并发挥好公共关系的基本职能,将有利于事业的成功。

(一)宣传引导,传播推广

公共关系的一个主要职能就是有效地制造舆论、强化舆论和引导舆论。特别是企业在营销活动过程中,要运用公共关系,及时地向本企业的公众、广大的顾客、用户传播企业的生产经营信息和企业的精神理念、价值取向等,赢得公众对组织的信任与理解,引导消费观念,为推进企业市场推广计划营造有利环境。比如农夫山泉就是运用了那些公共关系广告舆论的渲染,为企业争取到大量的消费者。“喝一瓶农夫山泉,就是向希望工程捐一分钱……”已深入人心,如果只是运用商品广告轰炸。获得顾客辨识选购,就不会有现在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二)收集信息,监测环境

21世纪是信息经济和知识经济的时代,市场竞争的内容已经由质量竞争转向了速度竞争、信息竞争和知识竞争。信息已成为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战略资源。企业的生存发展,需要信息。

首先,企业可以借助公共关系职能部门全面了解社会信息,了解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市场供求、竞争对手等方面的重要信息使企业经营管理适应社会大环境。

其次,要了解企业自身的信息。了解社会公众对企业的期望和需求,了解企业在他们心目中的印象和评价,了解内部员工的思想倾向,了解企业管理中的疏漏问题等。只有建立与公众的信息交流渠道,利用好信息,才能适应环境,更好地制定出有效的企业经营管理策略和活动。

(三)咨询建议。形象管理

公共关系的目的就是塑造形象。形象是企业的无形资产,也是企业追求的最高目标。良好的企业形象能给企业带来无穷的益处,对内能提升企业的凝聚力,得到员工的认同:对外能吸引人才,得到社会的支持,获得资金提供。获得消费信心。所以企业应该运用好公共关系,不断塑造企业形象和产品形象,为企业实施经营管理计划营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公共关系作为组织的一种管理职能,其重要性还体现在它在组织的管理决策过程中以提供咨询建议的方式发挥着参谋作用。公共关系职能机构及其人员可以运用经验和科学的研究方法。利用收集到的各种信息。为企业的领导做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帮助做出合理的决策。保证企业经营管理的正确性,减少企业损失。

(四)沟通交际,协调关系

现代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任何组织都不能独立的存在,必然与周围的组织或人群发生联系和交往。相互依存。共同促进。共同发展。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通过公共关系职能部门,运用公共关系交际、协调的手段和方法,与相关的特定公众进行广泛的密切联系和交往。及时沟通,减少矛盾;广交朋友,发展横向、纵向联系,建立友好、合作的社会关系;听取意见,减少社会摩擦,缓和社会冲突,为企业落实经营管理计划搭建对外交往的桥梁。当企业遇到困难,出现危机。也可以获得公众的理解和支持。比如伊利和蒙牛在三鹿奶粉的三聚氰胺事件发生后,企业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影响,但得到了地方政府的支持,经过与各方人士的协调沟通,较平稳地度过了难关。

(五)解决矛盾,处理危机

危机事件是任何企业都不希望遇到但又不可避免的。由于社会组织是在极其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进行运作的,可控和不可控因素极为复杂,随时可能遇到许多突然发生的、对组织发展不利的意外事件,如环境污染、产品质量出现问题、爆炸、火灾、塌方、地震、水灾等等问题。著名的管理咨询专家史蒂文・芬克在其《危机管理》一书中指出:“每一个当权的人,都应当像认识到死亡和纳税是不可避免的并必须为之做计划一样,认识到危机是不可避免的,也必须为之做准备。这样做并不是处于软弱获胆怯。而是出于知道自己准备好之后的力量……学会与命运周旋。”为保证组织的顺利运营,企业要发挥公共关系的职能,做好危机事件的预防和监控,正确对待公众的不满和投诉。解决矛盾,处理危机,满足服务对象的要求,担负起企业的社会责任。

二、公共关系人员在企业运营中的主要任务

目前,在中国公共关系从业人员职业地位还不是十分明确。一方面随着公关教育的普及,各级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公共关系意识不断加强,公关咨询专家很受青睐,被视为现代社会和市场经济所需要的高智商紧缺人才,另一方面。

对这一职业尚没有很规范化,社会很多人对公共关系了解不明确,出现了一些误区。有些不良思想败坏了公共职业。很多的公关人员素质低下,还有待提高。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编写的公关员职业培训与鉴定教材中明确的提出了公共关系职业范畴主要为三个方面:一是关系资源的挖掘和利用。主要包括游说、协调和目标性沟通:二是智力、学识和经验的综合运用,包括创意、策划、咨询以及相关事务的随机处理;三是技能和专业劳务的提供,包括采编、设计、传播、主持、布展、礼仪以及面向公众的各种具体服务。根据这一职业范畴,和公共关系的目的――塑造组织形象,公共关系人员在企业运营中的主要工作任务有以下几方面:

(一)协调企业内外关系,获得社会各界的支持

企业需要借助公共关系部门与社会有关团体、政府部门、中间商、用户以及新闻界保持密切的联系,听取他们的意见;及时地向股东、合伙人、职工等提供准确的信息,建立融洽的关系,为相关的公众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提升企业信誉度。获得社会各界的支持与帮助。

(二)调查和了解公众的态度。及时进行信息反馈

驾驭市场是任何经营企业的最高目的。然而,其基础是要认识市场,了解市场。企业通过公共关系职能部门,广泛收集市场信息,了解市场行情,了解市场竞争状况,了解和掌握社会团体、舆论界及消费者对企业的认识、态度和反映,将这些情况综合整理,及时反映给企业的决策中心。这对于企业制定和调整经营管理计划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策划公关活动方案,提升企业形象

公关活动是积极的、主动的、富有预见性和创造性的工作。开展公共关系活动是宣传企业、提升形象、展现企业社会价值的机会。它应根据企业的营销总目标,配合不同时期的社会关注点,有选择性地制定和布置公关活动方案。比如红牛的勇闯南北极活动、非常可乐中国红歌赛活动、汶川地震时很多企业的赞助活动等都是很成功的公共关系活动。

(四)接待来访的顾客,消除顾客的不满

公关职能部门的一项日常工作就是接待客户或消费者的来访,听取他们对企业及产品的意见,解答他们的疑问,消除他们的不满。为此,企业通常将公关部的地址、电话号码公布于众。由公关部接待来访和参观,解答人们的各种询问。解决好矛盾,避免发生冲突。

(五)辅助企业做好管理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企业的经营管理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在其运作过程中,缺乏必要的管理是不可以想象的。而要实施管理的职能,就离不开公共关系。特别是在内部人员的协调、指挥和控制上,更显现出了公共关系的重要性。运用公共关系手段协调企业内部关系,更体现了人性化管理,真正达到了内求团结。外求发展。

随着中国公关职业化的进程,公共关系的职业地位将不断提高。公共关系职业将成为21世纪最受人们尊敬的社会职业之~。

参考文献:

1、《公关员》职业培训与鉴定教材[M],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2、王金兰,公共关系[M],远方出版社,2003

3、窦文友,公共关系学[M],中国商业出版社,1995

4、刘军,公共关系学[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浅析网络公共关系与市场营销

摘要网络时代悄然而至,对公共关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从网络时代信息传播的分析开始,具体探讨网络时代这些信息传播特征对公共关系各个方面的影响,包括机遇与挑战,以求组织能更好地运用公共关系开展市场营销活动。

关键词网络时代公共关系信息传播市场营销

近年来,公共关系作为组织通过传播沟通、形象塑造、利益协调等手段与公众建立关系的一种活动,被誉为“组织致胜的秘密武器”并广泛地分布于社会的各行各业中。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网络对人类社会各个领域带来了极富深远意义的变革,公共关系亦被推倒了风口浪尖上,而网络在公共关系中的运用却只是刚刚起步,远未发展至成熟的地步。如果组织想要更好地运用网络为公共关系服务,使公关的发展更加适应网络时代的要求,首先就必须清楚网络时代信息传播的特点及网络究竟为公共关系带来了什么。

一、网络时代信息传播特点

传播是连接公共关系主一客体的桥梁,也是公共关系的实现机制,可以说公共关系活动的过程,就是主一客体之间的信息传播与沟通,既然信息传播在公共关系中占有如此显著的地位,那么研究网络时代的信息传播特征对于我们研究网络时代的公共关系有着重要作用。

从表1中可以看出,网络时代的信息传播是以网络为基础的,廉价的,突破时间、空间及信息量限制,由公众驱动的“多对多”网络型传播,其中技术成为主要制约因素,信息可按公众需求个性化定制,而信息质量成为关注的重点。

网络时代的这些信息传播特征给公共关系带来了极大的影响。一方面,网络的即时性、互动性和非地域性为任何组织、任何个人的交流提供崭新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参与者既可以进行点对面的交流,也可以进行点对点的互动,网络媒体若能广泛应用于组织公关活动中,公共关系将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机遇,展示广阔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我们也应看到网络媒体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它在大刀阔斧地向传统媒体的弊病开战的同时也暴露出了自身的先天不足,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公共关系的良性发展,给公关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二、网络对组织公共关系的影响

1、公共关系可充分利用网络传播突破时间限制的优势,用极少的成本增强公关活动的时效性、推动公关实践的全球化

(1)网络可以使信息实现无限量“实时传播”,具有传统媒介无可比拟的快速及时性,为公共关系活动实现及时有效奠定了基础。在网络经济中,速度是衡量组织很重要的一个维度。对于公共关系来说,速度不仅仅是尽快地获得信息,还意味着迅速地向社会公众扩散组织的信息,与他们一起进行更为有效的互动沟通。可见在数字时代,沟通仍然是公共关系的主要职能,只是沟通的速度上升到了至关重要的地位。传统公关媒介受到时间的约束,使得公共关系难以实现沟通的快速有效,而网络传播具有无可比拟的快速与及时性优势,为公共关系实现真正及时有效的沟通提供了可能。

(2)网络突破了许多传统媒介地域性传播的局限性,用极小的成本极大地推动了公共关系实践的全球化。“全球化”与“本土化”一样,成为近年来公共关系实践中的一个鲜明趋势。公共关系实践的全球化是以公共关系研究的全球化和公共关系工作开展的全球化为主要标志的。而要实现这两者,除了要求公关从业人员具备全球性的战略思维和开发新的战略、战术外,还要求物质方面有所保障。作为一种数字化传播,网络突破了许多传统媒介地域性传播的局限性,使人们不再受地域的限制,不论相隔多远都能如同近在咫尺般地迅速沟通。同时网络的经济廉价,使得沟通成本大大降低。随着国际互联网被越来越广泛的使用,全球公共关系学术界的交流变得空前的活跃;同时互联网也为组织开展全球范围的公共关系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网络重新定义了社会组织与媒介的关系,使公关人员在传播活动中处于前所未有的有利地位

传统公关活动必须借助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来实施,大众传播媒介手中掌握稀缺资源、享有支配信息资源的行业特权,这使得它们具有特殊的身份和地位,拥有一种媒介权力――种对个人或社会进行影响、操纵、支配的力量,具有事件得以发生和影响事件怎样发生,界定问题以及对问题提供解释与论述,因此形成或塑造公共意见的种种能力。因此,媒介关系构成了组织在开展公关活动时所要面对的各类关系中非常重要的部分,有时甚至能决定社会组织的生死存亡。而现在,作为新生代网络媒体的异军突起,悄悄地改变着媒体格局和组织所面临的外部环境。

网络被誉为迄今为止最“民主”的媒体。从理论上说,网络给所有人提供了一个可以自由向大众发表言论的渠道,造就了“一人一媒体”的基础。任何人只要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及网络知识和技能便可通过建立网站、发邮件等网络功能,发布新闻、传播信息,犹如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媒体,这就使得少数人通过对媒介的控制而达成的对公众舆论的控制和操纵化为乌有。在这一“数字化的民主”环境中,传统媒体对信息的垄断被打破,并为公关人员提供了一个新的、强有力的可控媒介,从而使公关人员在传播活动中处于前所未有的有利地位。在网上,组织完全有条件建立自己的网站,通过这一可控媒介,组织可以在不违背法律和职业道德的前提下,按照自己的意愿向包括媒体在内的各类公众发布信息,并与他们进行有效的互动,而不必经过第三方的“解释”和“过滤”。这样,组织就能掌握公关的主动权,对公众(客体)产生直接影响的同时与各种媒介建立良好的关系。

3、网络“多对多”的沟通保证了传播的双向互动

这使组织实现公共关系实践的双向对称型模式成为可能,有利于公共关系的主一客体即组织与公众建立长久关系。著名的公共关系学者格鲁尼格指出,公共关系实践有四种模式:新闻代理模式、公共信息模式、双向非对称型模式和双向对称型模式。其中,双向对称型模式被认为是最理想的。然而,在主要利用大众传媒的传统公共关系传播活动中,信息的发送者通过大众传媒将大量复制的信息传送给受众,受众只是被动地接受信息,对于这些信息往往没有发言权,这种“一对多”或“少对多”自上而下的模式很难实现传播的双向对称。

网络的出现,使得每一个有条件上网的人都可以花费很少的成本、经过很少的“过滤”,而将自己的观点、看法、意见、建议等传达给很多人,从而实现一种“多对多”的传播。这种“多对多”的传播从本质上保证了传播的双向性和对称性,这种互动特性使得公众真正参与整个公关过程成为可能,公众不仅参与的主动性增强,而且选择的主动性也得到加强,使组织能够为不同需求的公众提供个人化的信息服务。

4、网络使公共关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不确定性与复杂性,大大增加了公关业务的难度和风险及环境监测的难度

(1)网络社会的信息的过量和无序给公关人员识别有价值信息带来了极大的障碍。由于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可以使用网络这一最民主的媒体,传统媒体中“把关人”角色在网络媒体中

弱化甚至退出,任何人都可以上网发布信息、获得信息和交流信息,所以同时也带来了网上信息爆炸、信息污染等一系列问题。互联网使组织与公众在信息的交流沟通上处于平等的地位,公关部门失去了独有的信息来源,这对公关部门的影响是,它必须重新确定自己在组织运营中的位置,由传统的信息发布者的角色向信息管理者的角色转变。在这个信息过量和无序的网络社会,如何区分有用信息和无用信息,如何确定信息的流向、流量和流程就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2)网络安全的先天不足和脆弱性使组织开展公共活动的风险增加,给组织带来许多安全隐患。网络具有高度开放型、虚拟性和交互性等特征,人的真实行为和真实身份不再具有明显的对应关系,这种模糊性加大了网络公关的难度,使网络的信息安全出现先天不足和脆弱性。

病毒的入侵尤其是网络黑客的攻击会极大地损害组织尤其是营利性组织的利益:通过互连网对某个组织的网站进行大量的删除和修改重要数据、破坏网页等攻击行为已经屡见不鲜。同时,不利信息传播迅速,危机形成和蔓延的速度大大加快。而公关的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沟通信息,为组织监测和营造一个良好的组织外部舆论环境。因而无论是作为组织耳目喉舌的公关部门,还是充当组织“外脑”的公关公司,对组织外部社会环境的监测尤其是舆论监测的难度都正在加大。

5、网络时代对公关人员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同时也加剧了当前公关行业人才短缺的问题

(1)在网络时代,新闻发布、广告策划、专题活动等公关活动融入了越来越多新的通讯和传播手段。例如,企业网站的设置,网上的新闻发布、网上展览,利用互联网实施对外开放参观等。这里都有着与人际传播、大众传播不同的特点与独特方式,使传统公关模式中的一套业务体系,向网络时代的网络工具的操作系统发展。这种转变对于公共关系人员来说,意味着机遇,更意味着挑战。他们不仅要有高度的公关意识,超常的敬业精神,还必须掌握更加深入地了解网络,网络时代高技术传播手段,熟悉电子商务,包括ERP、CRM的基本运作手段和运行规律,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优势,从而使公共关系工作更加有效。

(2)正在纷纷崛起的网络公司虽然给公共关系带来了更多的业务,但同时也加剧了当前公共关系行业人才短缺的问题。由于公共关系行业的迅猛发展,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已经存在公共关系人才短缺的问题。新兴的网络公司对公共关系人才有着很大的需求,纷纷网罗有经验的公关人才。由于优厚的待遇和美好的创业前景,许多有经验、有能力的公关人才纷纷跳槽到网络公司,使得公共关系行业本已严峻的人才短缺问题更加雪上加霜。同时,网络时代对公关人员更高的技术要求也使得具有网络技能的新型公关人才极度紧缺,因此,科技公关人才的短缺问题已经成为公关领域亟待解决的课题之一。

三、公共关系对市场营销的影响

传统的促销,推销产品、技术、劳务,促销的目的是做成生意;公关营销不仅仅是推销产品,还推销企业的品牌、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即便生意做不成,也要把关系建立起来,把企业形象树立起来。在功能上,公共关系不具有直接的推销功能,而是具有一种间接地促销功能。如果说推销就像马鞭子抽在马背上能使马儿跑得快的话,公共关系就是清除跑道上的沙石障碍,铺平跑道上的坑坑洼洼,给马儿创造跑得更快、更好的条件和环境。从效果上公共关系更着重于长期的效果和影响。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取胜,不仅要依靠技术竞争、质量竞争、价格竞争和服务竞争等手段,还要依靠信息竞争。谁在公众中获得了良好信誉,谁就能获得竞争的主动权。企业的良好信誉是无形的财富,因此,任何一个企业都必须通过公共关系,努力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和信誉,大力提高企业及其产品品牌的知名度,赢得社会公众的了解和赞许,这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总之,网络使公共关系各个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是机遇也好,挑战也罢,此时的公共关系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因此,如何顺应网络时代的潮流趋利避害,在较短时间内大力发展和健全网络公关,并加强与传统公关的紧密合作,树立企业传播形象,促进企业营销发展,是当今公关从业人员面临的一项紧迫的任务。

公共关系学研究的论文范文

随着我国新闻改革的进行,报业市场化程度不断加强,公共关系作为报业经营的重要手段之一,越来越受到国内报业的重视。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公共关系学案例分析论文,供大家参考。

《 浅谈新公共管理范式对高校管理的影响 》

摘要:从阐述新公共管理运动的主要思想入手,结合高校准公共产品的特征,分析当前学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从公共管理研究范式的角度,探讨对我国高等 教育 改革进程的影响,其目的是从中获得对我国高等教育管理改革的启示。

关键词:新公共管理范式;高校管理;影响

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西方各国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且旷日持久的政府改革运动。尽管各国改革的性质、规模和途径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议程,即“新公共管理”或“管理主义”范式。随着市场机制的不断发育成熟,行政体制改革的深化以及政府职能的转变,我国高等教育管理的实践模式和研究领域的理论体系都亟待进一步创新。因此,研究当代西方“新公共管理”运动的理论和实践,借鉴其 经验 教训,吸取其理论成就,对我国高等教育管理改革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新公共管理范式的主要思想

新公共管理学以现代经济学和私营 企业管理 理论和 方法 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将私营部门成功的管理方法和竞争机制广泛运用到公共部门。它是西方特定的政治、经济条件下的产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公共行政管理发展的规律和趋势。根据西方学者格里尔和盖布勒等人的论述,新公共管理运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主要思想。

1.政府的管理职能应是掌舵而不是划浆

新公共管理主张政府在行政管理中应是制定政策而不是执行政策,政府只起掌舵作用而不是划浆作用。这样可以缩小政府规模,减少开支,提高效率。新公共管理认为,有效的政府并不是一个实干的政府,也不是一个执行的政府,而是一个能够治理并且善于治理的政府。

2.政府服务应以顾客或市场为导向

新公共管理认为政府应以顾客或市场为导向,从而改变传统行政模式下的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对政府职能和社会职能重新进行定位。市场不仅在私营部门内存在,而且也在公共部门内存在。政府不再是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官僚机构,而是负有责任的企业家,公民则是其顾客或客户。企业家式的政府应是以顾客的需求为导向并提供较高服务效率的政府。

3.政府应采用授权或分权的方式进行管理

政府组织是典型的等级分明的集权结构,这种结构将政府组织划分为许多层级条块。人们认同自己所属的基层组织,跨组织之间的交流及其困难,使得政府机构不能对新情况做出反应。企业界经理采用分权的方法,通过减少层级、授权和分散决策权的办法迅速做出反应,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因此,政府也应该通过减少层级、授权和分散决策权的办法迅速做出反应。

4.政府应采用私营部门成功的手段和经验

与传统的公共行政部门排斥私营部门管理方式不同,新公共管理强调政府广泛采用私营部门成功的手段和经验。如重视成本效率分析、全面质量管理、强调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等。

5.政府应在公共管理中引入竞争机制

新公共管理认为,政府管理应广泛引进竞争机制,取消公共服务供给的垄断性,让更多的私营部门参与公共服务的供给。运用这种方式将竞争机制引入政府公共管理中去,从而提高服务供给的质量与效率。因为竞争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有利于优化服务态度,有利于激发创新意识。

6.政府应重视公共管理的效率、效果和质量

传统的公共行政注重的是投入而不是结果。新公共管理根据交易成本理论,认为政府应重视管理活动的产生与结果,应关心公共部门直接提供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应主动灵活对外界情况的变化以及不同利益的需求作出富有成效的反应。因此,新公共管理主张政府管理的资源配置应与人员的业绩效果联系起来,强调按业绩而不是按目标进行管理,按业绩而不是任务付酬。

二、当前高等教育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管理模式的影响,我国高校管理的观念、方法、体系比较传统和陈旧,同社会主义市场机制的需求相比,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要求相比,还存在很多不相适应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等学校办学体制改革出现滞后现象

根据新公共管理的观点,作为稀缺资源的高等学校由原来被认为属于核心公共产品转变为混合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这种认识上的转变要求加快对高等学校在办学体制上的改革。在目前高校办学体制改革中,虽然学校的隶属关系作了调整,但要改变长期形成的中央政府各部门和地方政府自成体系、各自封闭的办学状况还比较困难。部分学校和专业重复设置,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结构、布局不够合理,办学条件较差,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不高。在学校内部管理上,高校还没有真正改变其主管部门附属机构的地位,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权力有限,缺乏自我约束机制,难以灵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后勤社会化改革进展缓慢

由于受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的影响,在后勤体制改革以前,我国高校都建有比较完善的后勤保障和服务系统,其直接后果是学校办社会,导致后勤机构人员越来越多,经费开支越来越大,学校负担越来越重,严重制约着学校办学水平的提高和办学规模的扩大。当前,虽然大部分高校成立了后勤服务公司,并按企业化的模式进行运行,但是由于产权明晰、机制转换、人员分流、资产管理、经费结算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困难,高校的后勤服务并没有真正实现市场化。社会上的企业还很难参与学校服务市场的竞争,后勤企业还没有真正成为“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经济实体。

3.缺乏成本效益观念,浪费严重

在计划经济时代,高校是国家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高等学校的经费来源呈现多元化的趋势。除国家财政拨款外,还有教育事业收入、科研事业收入、经营收入等,但国家财政拨款收入仍然是高校主要来源之一。由于高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人才和科学研究,其产出的效益主要体现在社会层面上,加之经费不足可以向财政要专项、要政策,自身筹资压力很小。因此,高校普遍存在不重视投入产出的效益分析和研究,有些项目的投入往往是不计成本、不计代价,存在着非常严重的浪费现象。到目前为止,高等学校对固定资产的管理没有实行计提折旧的账务处理办法;对生均培养成本还没有形成一套权威的、科学的计算方法;对专项经费的投入产出情况也没有建立完善的评估体系;对投资决策的论证缺乏效益观念;加之目前对高校管理者在经费投入和使用方面还没有形成有效的管理约束机制,因而不可避免地出现资金浪费、资产流失和投资失误现象。

4.缺乏规范的用人制度和合理的分配制度

用人制度和分配制度的改革,是高校管理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主要表现在“教授终身制”、“教师铁饭碗”的体制还没有完全打破;干部能上不能下,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一些本可以通过招聘l临时工来完成的工作岗位,却仍然使用正式工,导致劳动力成本大大提高。

5.校(院)二级关系没有完全理顺

受传统管理观念的影响,学校管理重心还没有真正下移,学校的政策制定、学科建设、人才引进、设备购置、 财务管理 、资产管理、招生就业、人员流动等方面的决策权集中在机关职能部门,学院一级办学自主权比较小,难以放开手脚开展工作。相比之下,机关部门的职能显得过于强大,管理过度、管理越位的现象比较突出。

三、新公共管理范式对高校管理的影响

新公共管理理论以市场为中心,主张政府职能集中于基础教育和义务教育等核心公共服务领域,主张私人部门和非政府部门参与准公共产品的提供,提倡公共机制与市场机制的结合,提倡政府、社会和市场的合作。

1.调整高校管理模式

(1)从政府与学校的关系来看。根据新公共管理范式的观点,政府应更多地考虑利用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式,从政策上给高校创造新的发展机遇。离开了市场资源,高等教育的办学能力和办学特色都无法得到充分的展现。高等教育始终离不开政府在政策上、物力、财力等多方面的支持,市场资源的争取也只能在法律和政策允许的范围内进行。对学校自身来说,必须在市场与计划之间做出恰当的选择,通过充分发挥市场和计划两种手段的各自优势,相互弥补各自的不足来促进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

(2)从高校内部管理上来看。高校的行政部门应改变目前管得过多、过细的现状,其主要职能应定位在宏观管理层面,如制定政策、把握方向、指导工作等;二级院系的主要职能应定位在微观管理层面,如执行学校的政策、落实工作 措施 、完成教学科研任务等。同时,高校应重新构建学校与学院之间的权力关系,改变目前管理部门权力过大、过于集中的现状。行政机关要善于分权,努力为基层服务,实现管理重心下移,让二级学院有更多的决定权,充分调动学院自主办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引入竞争机制

(1)在后勤服务领域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有利于推进后勤社会化改革。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之所以进展缓慢,关键是高校对后勤企业采用了过多的保护性措施。后勤服务领域没有真正对社会开放,社会上的企业还不能参与学校的竞争。事实上,学校的宿舍、食堂、物业、绿化、医疗等基础实施完全可以通过引进社会上的企业进行投资和管理,与学校的后勤企业一起竞争。这既有利于深化后勤改革,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也有利于学校节约经费开支,提高经济效益。

(2)在管理服务领域引入竞争机制,有利于提高管理效率。高校的很多管理服务项目,都可以让私营企业或部门参与供给。如会计核算可以让会计事务所参与供给,内部审计可以让审计事务所参与供给,会议组织可以让宾馆饭店参与供给,旅游活动可以让旅游公司参与供给,资产管理可以让物业公司参与供给,等等。通过以上方法,将市场竞争机制引入高校管理中来,对推动高校管理效率的提高、服务态度的转变、管理方式的创新必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3.引入企业管理方法

我国高等教育长期以来属于紧缺的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高校的规模和数量在短期内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高校来自市场的竞争和压力并不大。相比之下,私营部门直接面向市场一线的激烈竞争。如果不研究管理理念、创新管理办法、改进管理模式,必将难以生存和发展。因此,最优秀的管理人才、最先进的管理技术、最有效的管理经验总是首先来自私营部门。尽管高校管理与私营部门的管理在各自的目的、对象、环境等方面存在差异,但私营部门重视管理的科学性、重视市场需求与顾客反馈、重视投入与产出、重视成本核算等管理理念,对高校管理无疑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4.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价体系

高校比较注重过程管理,而不注重结果管理,往往缺乏科学、系统的绩效评价。新公共管理运动提出的“政府应放松严格的行政规则,实施明确的绩效目标控制”、“政府应重视管理活动的产出和结果,应关心公共部门直接提供服务的效率和质量”等主张,对改进高校的绩效管理有很大的启发作用。关键是要改变重过程而不重结果的现状,在高校管理中引入目标管理的原理和方法,对个人和单位实施绩效目标控制。绩效评价结果要与个人的评价、待遇、职务、培养相结合,与组织的表彰、激励、提高相结合,以此增强个人与组织的责任感、使命感、危机感、紧迫感。引导个人与个人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开展良性竞争,更好地为学校总目标的实现不断创造新的业绩。

参考文献

[1] 卢明.公共管理学管理范式的演进[J].中国行政管理,2001,(1).

张忠家.我国高等教育管理的主要问题与对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赵霖平.新公共管理对高等教育的影响[J].教育评论,2004,(4).

陈振明.公共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 试论公共管理中的经济适用房政策 》

摘 要:经济适用房政策是一项重要的公共政策,体现了政府的公共管理职能。本文对经济适用房的存在的问题和原因进行了公共政策分析,并提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思路。

关键词:经济适用房政策;问题;公共政策分析

从1998年以来,我国基本建立了以住房公积金制度、经济适用房制度、廉租房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城镇住房保障体系。经济适用房是一种具有社会保障性质的商品住宅。它的作用在于保护中低收入者的住房权力,是一项带有福利性色彩的民生项目。对于实现“居者有其屋”,抑制房价起到了巨大作用。

一、 经济适用房所存在的问题

经济适用房虽然起到了巨大的成效,但是它与商品房巨大的价格差,惊人的利润使得相当多的一部分人铤而走险运用各种方法得到经济适用房。而且住房市场本身就是供大于求,这种情况更是加剧了矛盾。关于经济适用房的各种负面新闻比比比皆是,它本身的正面作用已远远小于其负面作用。经济房不经济已成为事实。

(一)经济适用房政策滋长了寻租****

在市场经济中供给决定价格,当供小于求,进入卖房市场的话,高价格是必然的。而经济适用房却是在卖方市场的时候所提供的廉价住宅,高额的利润差则必然会造成寻租****。经济适用房济适用房的寻租行为并不是简单地将一部分利润从房地产商处以及部分购房者手中转移到相关政府官员的私囊中。寻租给社会造成的危害和影响是巨大。它使得经济适用房变的既不经济有不适用,广大的中低收入者仍然没有获得房屋,激化社会的仇富心理,对于我国构建和谐社会极为不利。

(二)经济适用房适用范围划分不明确

应为我国现在的个人信用,个人资产调查机制还不健全,无法准确计算每个家庭真实的年收入,所以无法明确划分家庭的高中低收入。这就给了许多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许多高收入家庭伪造自己的家庭年收入,获得经济适用房。而那些真正符合标准的家庭却被排除在外。

(三)经济适用房位置偏远、配套设施不完善

经济适用房是一种政策性商业住宅,本身带有浓郁的福利色彩,按照国家规定,开发的房地产商职能从中得到3%的利润,因此它的选址都不会再市中心等黄金地段,而是在临近郊区的或环境的地方,这些地方往往地价非常便宜。并且相对的配套措施也非常差。更重要的是居住的往往中低收入,他们没有能力够买汽车等交通工具。往往是住在西边工作在东边,给他们平常的日常生活造成很大的麻烦。

( 四 )无形形成住房等级分化,造成购买者的心理压力

经济适用房打的旗号是为了保护中低收入的家庭,够买此类用房的都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中下层家庭,容易形成新的穷人区,造成居民的心理压力,形成一种羞辱效应,而造成一系列社会和环境问题,导致社会阶层在空间上的分化与隔离,不利于社会和谐共处,同时也不利于小区治安、 文化 的发展。

二、 从公共管理视角解读经济适用房政策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政策定位不准

房价近几年持续走高,政府为抑制房价强推经济适用房,要求经济适用房占住房市场总体地位,但是各地政府的财政收入大多来源于土地出让金。经济适用房又要求免交土地出让金。庞大的中低收入人群使得的地方方政府无力支撑,从而对经济适用房也会采取抵制心理,把房屋建造在偏远地区且配套措施也相对很不完善。

(二)经济适用房的负面效应

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政府也是“经济人”,同样追求利润最大化。当政府认为经适用房损害了它的利益时必然会对其抵制或者当个别官员看到了其中巨大的利润的候,为了谋求利润最大化也会不顾国家政府的利益,以身涉法。经济适用房是违背了市场的供求关系,免受土地出让金。房价也压得很低,对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造成很大伤害。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经济适用房的为之偏僻,建造不合理建筑质量不好。即使地方政府没有对其采取消极甚至抵制态度,个别官员也会看到其中的有利可图运用权力来谋取私利。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有那么多高收入者住进经济适用房,而那些真正需要的却得不到。规范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和管理的思考。

三、 三规范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和管理的思考

(一)进一步完善经济适用房的相关标准

完善家庭收入的划分标准;政府应,建议尽快制定划分高、中、低收入家庭的具体办法。并配套相应的惩处机制,对假报个人财产的要采取严厉惩罚。对已经入住得家庭也可采取抽查制度,调查是否有弄虚作假的。只有完善个人财产制度,才能保证公平。利于社会的发展。

(二)完善政府退出机制

现在的经济适用房都是只有一次购买性,只要购买了就不能再买卖。但是购买者的收入水平是不停变动的,也许在几年以后他的要求就不符合规定了,同时在市场上又会出现一批新的中低收入者。因此政府就要完善退出机制,不要只是卖掉房子以后就采取不管不问的态度,要适时调查已售出的房屋,不符合规定的让其退还,让给下一批中低收入者。这样可以减轻经济适用房紧张的情况,也可以节约地方政府的资金。

(三)政府要完善对自身和开发商的监督管理,增强透明度

经济适用房的开发过程就是政府监管和开发商追逐利益的博弈过程。 因为销售权掌握在开发商手里,他可通过暗箱操作摇号等手段获取灰色收入,从而变相提高房价。政府本身则拥有适用房土地批租的权利,开放商为了获取土地的出让权。必定会高额贿赂相关官员,造成的成本以后会转嫁的适用房上。政府这一权利极易造成寻租****现象。要对经济适用房开发商进行约束,凡是获得国家优惠的开发商,必须置于公众舆论的监督之下、必须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他应当公布建造成本,甚至公布购买者身份等等。在无法确定个人收入的现实情况下,至少可以限制人们购买两套以上经济适用房,如政府规定,凡购买两套以上经济适用房的人将会受到没收的处罚等等。有了弥补政策漏洞的补充规定,经济适用房的建设就可以健康进行了。同时政府官员的招标活动也必须是公开、透明的。每一部详细步骤都应该向社会公布。使之处于社会的监督之下。

(四)政府要建立廉租房政策

不管经济适用房的价格有多低,还是会有一部分人住不起房屋。因而更加低廉的廉租房运用而生。政府的职能现在不是保证每个家庭都拥有房子而是应该保证每个家庭都拥有居住的的地方。廉租房政策可以缓解社会住房紧张的压力。它和适用房政策相辅相成,经济适用房给那些中等偏下的家庭,而廉租房则给那些处在社会底层的人。这样就可以大大缓解经济适用房的压力,同时也保证了绝大部分人的利益。

国家出台经济适用房政策,是为了服务人民大众,帮助解决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实现社会的共同富裕,虽然在政策的制定过程中存在者这样那样的问题。本质上还是利与弊的。只要政府不断完善就会取得经济适用房真正的用途。

参考文献:?

[1]林葱.公共管理视野下经济适用房存在的问题和对策—以杭州是为例[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1):122-123.?

南灵,崔亮.经济适用房.度存在的问题及模式探讨[J].商业时代,2006(6):52-53.

有关公共关系学案例分析论文推荐:

1. 浅谈公共关系学论文范文

2. 有关公共关系学论文范文

3. 浅谈公共关系学论文

4. 浅谈公共关系相关论文

5. 有关公共关系毕业论文

6. 公共管理学案例分析论文

今天,我要说的是,通过本学期对公共关系学论文范文的学习,老师生动的讲述,对公关人员、公关活动等等有了一定的理解,获得了很大的学习兴趣。就“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公关人员”课题,做一些自我理解阐述。当今公共关系在帮助组织、企业树立形象, 提升品牌价值, 进行市场推广, 乃至协助政府完善决策和推进社会进步等方面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主要从公共关系人员工作职责、公共关系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公共关系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公共关系从业人员的道德修养等方面讨论。公共关系人员工作职责 :(1)组织的公众传播计划,编辑、制作和发行组织的各种宣传材料,负责组织的新闻发布、形象传播工作;(2)监测、收集、整理和分析组织的公众信息,向组织的领导人提供管理咨询建议;(3)制定组织和产品(服务)的形象管理计划,策划和实施各种专题性公众活动,并对其进行评估;(4)沟通、协调组织与内外公众的关系,参与处理组织的公众咨询、投诉和来访接待事务;(5)协助组织发现、处理并监控其与公众之间的矛盾、问题和突发(危机)事件;(6)对组织的其他有关人员进行上述工作的专业培训和指导。公共关系从业人员的基本要求:一 公共关系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1.公共关系的基本理论知识这方面的知识主要有:公共关系的基本概念、职能作用,公共关系的由来和历史沿革,公共关系的核心概念和基本理论;公共关系的三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公共关系工作的基本程序等。2.公共关系的基本实务知识公共关系是一种实践性强、重视经验积累的职业,当然也重视公关基本实务知识和技巧。事实上,公关调研知识、公关策划知识、公关谈判技能、公关传播方法等,是每个公关从业人员都应该掌握的实务知识。3.相关学科专业知识及开展特定公共关系工作所需的专业知识公共关系从业人员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还应该掌握一些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与公共关系学科联系最紧密,对公关理论和实务影响最大的学科有管理学、传播学、社会学、心理学、行为科学,而市场营销学、广告学、人际关系学则因为与公关学科的理论和实务有相当的交叉而颇具借鉴意义。除此以外,公共关系从业人员在接受特别的委托公关业务如国际市场公关、行业公关时,还要了解相应的地区文化传统、风俗习惯以及特定行业的基础知识。二 公共关系从业人员的能力结构一般说来,合格的公关人员应努力使自己具备以下几方面的能力:1.表达能力:包括口头表达能力与书面表达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就是通常所说的口才。口头表达是公关工作中实现信息双向交流沟通最主要、最直接、最迅速的传递手段:有在特定场合对公众发表专题讲话,以争取公众,创造和导向舆论的演讲形式;也有在人际交往中与个别公众面对面沟通,进行解释、说服等的交谈形式;还有为争取组织利益而与其他组织采取的谈判形式。为此,公关人中要掌握口头表达的规律和艺术,能充分借助面部表情、动作体态等辅助语言,增强口头表达的说服力、亲和力和感染力。书面表达,就是写作能力、文字能力。公关人员在工作中涉及写作的范围非常广,从日常的信件函牍、公文告示到公关计划、调查报告、总结报告,从新闻稿、演讲词、广告语到公关手册、公关策划书,都需要公关人员有熟练的文字功夫和写作技巧。因此,公共关系人员要熟练掌握包括新闻、信函、计划、总结、分析报告等各种类型文体,同时要注重严谨的逻辑思维和朴实流畅的文风。2.社交能力公关人员工作的大量内容是直接面对各方面、各类型的社会公众,去迅速建立双向的有效沟通,赢得好感、认同与合作。这就要求公关人员必须具备较强的与人打交道的本领即社交能力。只有这样,公关人员才能在各种社交场合从容应付,广交朋友,广结良缘,树立自己的良好形象,也为组织赢得更多的发展机会。3.创新能力公关工作在某种程度上讲就是以变促变,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对象,同一内容的工作方式也会不尽相同。因此,公关人员的工作是一种富于创造性、创新性、开拓性的工作,它要求公关人员思维活跃,激情勃发,摒弃成规与陋俗,不断开创公关工作的新境界。3.组织管理能力公共关系人员要善于调动、组织和协调组织内外公众的力量和关系;善于制定公共关系工作的日常计划和专题计划,并适当有效地组织实施与评价;善于组织和参与各种有关的、 公共关系原理与实务常见的会议与活动,并恰当有效地选择和运用多种传播手段,推动组织预期目标的实现与完成。4.自控应变能力公关人员的公关活动时常会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突发事件和问题,要能做到镇定自若、头脑清醒、正确判断、机智应变,圆满解决问题。三 公共关系从业人员的道德修养所谓职业道德修养,是指从事各种职业活动的人员,按照职业道德基本原则和规范,在职业活动中所进行的自我教育、自我改造、自我完善,使自己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和达到一定的职业道德境界。任何一种行业、职业,只有认真地履行自己的职业道德准则,才会得到社会的认可、支持和理解。公共关系从业人员的道德修养同样如此。职业道德修养的方法多种多样,除按八个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进行行为养成外,还有以下几种:(1)学习职业道德规范、掌握职业道德知识。(2)努力学习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提高文化素养。(3)经常进行自我反思,增强自律性。(4)提高精神境界,努力做到“慎独”。四 公共关系从业人员的基本素质、生理和心理素质公共关系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是人发展的基本条件, 它是人的心智和能力的发展的基本条件。有高尚思想品德的公共关系人员所散发出的巨大的人格魅力, 在开展公关工作时,容易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用宽广的心理包容与之交往的各类公众, 与他们建立良好的关系;要保持愉快的心境, 懂得适度的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公共关系人员在错综复杂的公关活动中会面临诸多困难, 这就要求他们保持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自制力、上进心,勇于承担责任,善于调动自身力量从容处置,迎难而进,以达到既定目标。1.兴趣广泛2.公共关系人员要讲诚信。3.公共关系人员要宽容。4.高尚的思想品德和良好的性格5.意志坚强6.性格开朗7.保持良好的仪表和风度8.公共关系人员要有自信的心理。来源

关于公共关系学的论文

公共关系指的是社会组织为了生存发展,通过传播沟通,塑造形象,平衡利益,协调关系,优化社会心理环境,影响公众的科学与艺术。 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有关公共关系类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谈公共关系在企业中的运用

摘要:良好的公共关系,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础。关注公共关系的目的就是为了塑造企业形象。形象是企业的无形资产,也是企业追求的最高目标。良好的企业形象能给企业带来无穷的益处。对内能提升企业的凝聚力,得到员工的认同;对外能吸引人才,得到社会的支持,获得资金提供。获得消费信心。所以企业应该运用好公共关系,不断塑造企业形象和产品形象,为企业实施经营管理计划营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

关键词:公共关系;职能;作用;任务

中国公共关系事业的引发和启动,仍是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推行改革开放政策的直接产物。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许多合资企业、跨国企业开始进入中国大陆市场并引入了国际规范的管理模式,导入了公共关系管理职能,相应的公共关系组织机构也就随之建立了起来。在大约30年的时间里,经过了引进开创时期、适应发展时期、竞争和专业分工时期,中国的公共关系事业逐渐成熟起来。1999年,中国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已经正式确定公共关系为一种职业,被列入《国家职业分类大典》中的第3类:并很快引发了公关职业。一时间,公关职业成为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接受性最大、接受面最广的新兴职业之一。

一、在现代企业中充分发挥公共关系的基本职能

公共关系也被称为软性管理。美国公共关系研究与教育基金会主席莱克斯,哈罗博士认为:公共关系是一种独特的管理职能,它帮助一个组织建立并保持与公众之间的交流、理解、认可和合作;它参与处理各种问题与事件;它帮助管理部门了解民意,并对其做出反应;它确定并强调企业为公众利益服务的责任:它作为社会趋势的监视者,帮助企业保持与社会同步:它以良好的符合职业道德的传播技能和研究方法作为基础工具。国际公共关系协会也同样认为公共关系是一种管理职能。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强烈地感受到,不懂公共关系的企业不可能成为现代化企业,不懂公共关系手段和技巧的企业,也不可能成为公众信赖的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学习公共关系理论,重视公共关系实务,已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和企业家的共识。企业公共关系也是公共关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公共关系在中国的应用最广泛、效果最显著的也是企业公共关系。无论任何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运用并发挥好公共关系的基本职能,将有利于事业的成功。

(一)宣传引导,传播推广

公共关系的一个主要职能就是有效地制造舆论、强化舆论和引导舆论。特别是企业在营销活动过程中,要运用公共关系,及时地向本企业的公众、广大的顾客、用户传播企业的生产经营信息和企业的精神理念、价值取向等,赢得公众对组织的信任与理解,引导消费观念,为推进企业市场推广计划营造有利环境。比如农夫山泉就是运用了那些公共关系广告舆论的渲染,为企业争取到大量的消费者。“喝一瓶农夫山泉,就是向希望工程捐一分钱……”已深入人心,如果只是运用商品广告轰炸。获得顾客辨识选购,就不会有现在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二)收集信息,监测环境

21世纪是信息经济和知识经济的时代,市场竞争的内容已经由质量竞争转向了速度竞争、信息竞争和知识竞争。信息已成为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战略资源。企业的生存发展,需要信息。

首先,企业可以借助公共关系职能部门全面了解社会信息,了解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市场供求、竞争对手等方面的重要信息使企业经营管理适应社会大环境。

其次,要了解企业自身的信息。了解社会公众对企业的期望和需求,了解企业在他们心目中的印象和评价,了解内部员工的思想倾向,了解企业管理中的疏漏问题等。只有建立与公众的信息交流渠道,利用好信息,才能适应环境,更好地制定出有效的企业经营管理策略和活动。

(三)咨询建议。形象管理

公共关系的目的就是塑造形象。形象是企业的无形资产,也是企业追求的最高目标。良好的企业形象能给企业带来无穷的益处,对内能提升企业的凝聚力,得到员工的认同:对外能吸引人才,得到社会的支持,获得资金提供。获得消费信心。所以企业应该运用好公共关系,不断塑造企业形象和产品形象,为企业实施经营管理计划营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公共关系作为组织的一种管理职能,其重要性还体现在它在组织的管理决策过程中以提供咨询建议的方式发挥着参谋作用。公共关系职能机构及其人员可以运用经验和科学的研究方法。利用收集到的各种信息。为企业的领导做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帮助做出合理的决策。保证企业经营管理的正确性,减少企业损失。

(四)沟通交际,协调关系

现代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任何组织都不能独立的存在,必然与周围的组织或人群发生联系和交往。相互依存。共同促进。共同发展。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通过公共关系职能部门,运用公共关系交际、协调的手段和方法,与相关的特定公众进行广泛的密切联系和交往。及时沟通,减少矛盾;广交朋友,发展横向、纵向联系,建立友好、合作的社会关系;听取意见,减少社会摩擦,缓和社会冲突,为企业落实经营管理计划搭建对外交往的桥梁。当企业遇到困难,出现危机。也可以获得公众的理解和支持。比如伊利和蒙牛在三鹿奶粉的三聚氰胺事件发生后,企业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影响,但得到了地方政府的支持,经过与各方人士的协调沟通,较平稳地度过了难关。

(五)解决矛盾,处理危机

危机事件是任何企业都不希望遇到但又不可避免的。由于社会组织是在极其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进行运作的,可控和不可控因素极为复杂,随时可能遇到许多突然发生的、对组织发展不利的意外事件,如环境污染、产品质量出现问题、爆炸、火灾、塌方、地震、水灾等等问题。著名的管理咨询专家史蒂文・芬克在其《危机管理》一书中指出:“每一个当权的人,都应当像认识到死亡和纳税是不可避免的并必须为之做计划一样,认识到危机是不可避免的,也必须为之做准备。这样做并不是处于软弱获胆怯。而是出于知道自己准备好之后的力量……学会与命运周旋。”为保证组织的顺利运营,企业要发挥公共关系的职能,做好危机事件的预防和监控,正确对待公众的不满和投诉。解决矛盾,处理危机,满足服务对象的要求,担负起企业的社会责任。

二、公共关系人员在企业运营中的主要任务

目前,在中国公共关系从业人员职业地位还不是十分明确。一方面随着公关教育的普及,各级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公共关系意识不断加强,公关咨询专家很受青睐,被视为现代社会和市场经济所需要的高智商紧缺人才,另一方面。

对这一职业尚没有很规范化,社会很多人对公共关系了解不明确,出现了一些误区。有些不良思想败坏了公共职业。很多的公关人员素质低下,还有待提高。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编写的公关员职业培训与鉴定教材中明确的提出了公共关系职业范畴主要为三个方面:一是关系资源的挖掘和利用。主要包括游说、协调和目标性沟通:二是智力、学识和经验的综合运用,包括创意、策划、咨询以及相关事务的随机处理;三是技能和专业劳务的提供,包括采编、设计、传播、主持、布展、礼仪以及面向公众的各种具体服务。根据这一职业范畴,和公共关系的目的――塑造组织形象,公共关系人员在企业运营中的主要工作任务有以下几方面:

(一)协调企业内外关系,获得社会各界的支持

企业需要借助公共关系部门与社会有关团体、政府部门、中间商、用户以及新闻界保持密切的联系,听取他们的意见;及时地向股东、合伙人、职工等提供准确的信息,建立融洽的关系,为相关的公众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提升企业信誉度。获得社会各界的支持与帮助。

(二)调查和了解公众的态度。及时进行信息反馈

驾驭市场是任何经营企业的最高目的。然而,其基础是要认识市场,了解市场。企业通过公共关系职能部门,广泛收集市场信息,了解市场行情,了解市场竞争状况,了解和掌握社会团体、舆论界及消费者对企业的认识、态度和反映,将这些情况综合整理,及时反映给企业的决策中心。这对于企业制定和调整经营管理计划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策划公关活动方案,提升企业形象

公关活动是积极的、主动的、富有预见性和创造性的工作。开展公共关系活动是宣传企业、提升形象、展现企业社会价值的机会。它应根据企业的营销总目标,配合不同时期的社会关注点,有选择性地制定和布置公关活动方案。比如红牛的勇闯南北极活动、非常可乐中国红歌赛活动、汶川地震时很多企业的赞助活动等都是很成功的公共关系活动。

(四)接待来访的顾客,消除顾客的不满

公关职能部门的一项日常工作就是接待客户或消费者的来访,听取他们对企业及产品的意见,解答他们的疑问,消除他们的不满。为此,企业通常将公关部的地址、电话号码公布于众。由公关部接待来访和参观,解答人们的各种询问。解决好矛盾,避免发生冲突。

(五)辅助企业做好管理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企业的经营管理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在其运作过程中,缺乏必要的管理是不可以想象的。而要实施管理的职能,就离不开公共关系。特别是在内部人员的协调、指挥和控制上,更显现出了公共关系的重要性。运用公共关系手段协调企业内部关系,更体现了人性化管理,真正达到了内求团结。外求发展。

随着中国公关职业化的进程,公共关系的职业地位将不断提高。公共关系职业将成为21世纪最受人们尊敬的社会职业之~。

参考文献:

1、《公关员》职业培训与鉴定教材[M],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2、王金兰,公共关系[M],远方出版社,2003

3、窦文友,公共关系学[M],中国商业出版社,1995

4、刘军,公共关系学[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浅析网络公共关系与市场营销

摘要网络时代悄然而至,对公共关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从网络时代信息传播的分析开始,具体探讨网络时代这些信息传播特征对公共关系各个方面的影响,包括机遇与挑战,以求组织能更好地运用公共关系开展市场营销活动。

关键词网络时代公共关系信息传播市场营销

近年来,公共关系作为组织通过传播沟通、形象塑造、利益协调等手段与公众建立关系的一种活动,被誉为“组织致胜的秘密武器”并广泛地分布于社会的各行各业中。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网络对人类社会各个领域带来了极富深远意义的变革,公共关系亦被推倒了风口浪尖上,而网络在公共关系中的运用却只是刚刚起步,远未发展至成熟的地步。如果组织想要更好地运用网络为公共关系服务,使公关的发展更加适应网络时代的要求,首先就必须清楚网络时代信息传播的特点及网络究竟为公共关系带来了什么。

一、网络时代信息传播特点

传播是连接公共关系主一客体的桥梁,也是公共关系的实现机制,可以说公共关系活动的过程,就是主一客体之间的信息传播与沟通,既然信息传播在公共关系中占有如此显著的地位,那么研究网络时代的信息传播特征对于我们研究网络时代的公共关系有着重要作用。

从表1中可以看出,网络时代的信息传播是以网络为基础的,廉价的,突破时间、空间及信息量限制,由公众驱动的“多对多”网络型传播,其中技术成为主要制约因素,信息可按公众需求个性化定制,而信息质量成为关注的重点。

网络时代的这些信息传播特征给公共关系带来了极大的影响。一方面,网络的即时性、互动性和非地域性为任何组织、任何个人的交流提供崭新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参与者既可以进行点对面的交流,也可以进行点对点的互动,网络媒体若能广泛应用于组织公关活动中,公共关系将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机遇,展示广阔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我们也应看到网络媒体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它在大刀阔斧地向传统媒体的弊病开战的同时也暴露出了自身的先天不足,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公共关系的良性发展,给公关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二、网络对组织公共关系的影响

1、公共关系可充分利用网络传播突破时间限制的优势,用极少的成本增强公关活动的时效性、推动公关实践的全球化

(1)网络可以使信息实现无限量“实时传播”,具有传统媒介无可比拟的快速及时性,为公共关系活动实现及时有效奠定了基础。在网络经济中,速度是衡量组织很重要的一个维度。对于公共关系来说,速度不仅仅是尽快地获得信息,还意味着迅速地向社会公众扩散组织的信息,与他们一起进行更为有效的互动沟通。可见在数字时代,沟通仍然是公共关系的主要职能,只是沟通的速度上升到了至关重要的地位。传统公关媒介受到时间的约束,使得公共关系难以实现沟通的快速有效,而网络传播具有无可比拟的快速与及时性优势,为公共关系实现真正及时有效的沟通提供了可能。

(2)网络突破了许多传统媒介地域性传播的局限性,用极小的成本极大地推动了公共关系实践的全球化。“全球化”与“本土化”一样,成为近年来公共关系实践中的一个鲜明趋势。公共关系实践的全球化是以公共关系研究的全球化和公共关系工作开展的全球化为主要标志的。而要实现这两者,除了要求公关从业人员具备全球性的战略思维和开发新的战略、战术外,还要求物质方面有所保障。作为一种数字化传播,网络突破了许多传统媒介地域性传播的局限性,使人们不再受地域的限制,不论相隔多远都能如同近在咫尺般地迅速沟通。同时网络的经济廉价,使得沟通成本大大降低。随着国际互联网被越来越广泛的使用,全球公共关系学术界的交流变得空前的活跃;同时互联网也为组织开展全球范围的公共关系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网络重新定义了社会组织与媒介的关系,使公关人员在传播活动中处于前所未有的有利地位

传统公关活动必须借助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来实施,大众传播媒介手中掌握稀缺资源、享有支配信息资源的行业特权,这使得它们具有特殊的身份和地位,拥有一种媒介权力――种对个人或社会进行影响、操纵、支配的力量,具有事件得以发生和影响事件怎样发生,界定问题以及对问题提供解释与论述,因此形成或塑造公共意见的种种能力。因此,媒介关系构成了组织在开展公关活动时所要面对的各类关系中非常重要的部分,有时甚至能决定社会组织的生死存亡。而现在,作为新生代网络媒体的异军突起,悄悄地改变着媒体格局和组织所面临的外部环境。

网络被誉为迄今为止最“民主”的媒体。从理论上说,网络给所有人提供了一个可以自由向大众发表言论的渠道,造就了“一人一媒体”的基础。任何人只要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及网络知识和技能便可通过建立网站、发邮件等网络功能,发布新闻、传播信息,犹如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媒体,这就使得少数人通过对媒介的控制而达成的对公众舆论的控制和操纵化为乌有。在这一“数字化的民主”环境中,传统媒体对信息的垄断被打破,并为公关人员提供了一个新的、强有力的可控媒介,从而使公关人员在传播活动中处于前所未有的有利地位。在网上,组织完全有条件建立自己的网站,通过这一可控媒介,组织可以在不违背法律和职业道德的前提下,按照自己的意愿向包括媒体在内的各类公众发布信息,并与他们进行有效的互动,而不必经过第三方的“解释”和“过滤”。这样,组织就能掌握公关的主动权,对公众(客体)产生直接影响的同时与各种媒介建立良好的关系。

3、网络“多对多”的沟通保证了传播的双向互动

这使组织实现公共关系实践的双向对称型模式成为可能,有利于公共关系的主一客体即组织与公众建立长久关系。著名的公共关系学者格鲁尼格指出,公共关系实践有四种模式:新闻代理模式、公共信息模式、双向非对称型模式和双向对称型模式。其中,双向对称型模式被认为是最理想的。然而,在主要利用大众传媒的传统公共关系传播活动中,信息的发送者通过大众传媒将大量复制的信息传送给受众,受众只是被动地接受信息,对于这些信息往往没有发言权,这种“一对多”或“少对多”自上而下的模式很难实现传播的双向对称。

网络的出现,使得每一个有条件上网的人都可以花费很少的成本、经过很少的“过滤”,而将自己的观点、看法、意见、建议等传达给很多人,从而实现一种“多对多”的传播。这种“多对多”的传播从本质上保证了传播的双向性和对称性,这种互动特性使得公众真正参与整个公关过程成为可能,公众不仅参与的主动性增强,而且选择的主动性也得到加强,使组织能够为不同需求的公众提供个人化的信息服务。

4、网络使公共关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不确定性与复杂性,大大增加了公关业务的难度和风险及环境监测的难度

(1)网络社会的信息的过量和无序给公关人员识别有价值信息带来了极大的障碍。由于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可以使用网络这一最民主的媒体,传统媒体中“把关人”角色在网络媒体中

弱化甚至退出,任何人都可以上网发布信息、获得信息和交流信息,所以同时也带来了网上信息爆炸、信息污染等一系列问题。互联网使组织与公众在信息的交流沟通上处于平等的地位,公关部门失去了独有的信息来源,这对公关部门的影响是,它必须重新确定自己在组织运营中的位置,由传统的信息发布者的角色向信息管理者的角色转变。在这个信息过量和无序的网络社会,如何区分有用信息和无用信息,如何确定信息的流向、流量和流程就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2)网络安全的先天不足和脆弱性使组织开展公共活动的风险增加,给组织带来许多安全隐患。网络具有高度开放型、虚拟性和交互性等特征,人的真实行为和真实身份不再具有明显的对应关系,这种模糊性加大了网络公关的难度,使网络的信息安全出现先天不足和脆弱性。

病毒的入侵尤其是网络黑客的攻击会极大地损害组织尤其是营利性组织的利益:通过互连网对某个组织的网站进行大量的删除和修改重要数据、破坏网页等攻击行为已经屡见不鲜。同时,不利信息传播迅速,危机形成和蔓延的速度大大加快。而公关的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沟通信息,为组织监测和营造一个良好的组织外部舆论环境。因而无论是作为组织耳目喉舌的公关部门,还是充当组织“外脑”的公关公司,对组织外部社会环境的监测尤其是舆论监测的难度都正在加大。

5、网络时代对公关人员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同时也加剧了当前公关行业人才短缺的问题

(1)在网络时代,新闻发布、广告策划、专题活动等公关活动融入了越来越多新的通讯和传播手段。例如,企业网站的设置,网上的新闻发布、网上展览,利用互联网实施对外开放参观等。这里都有着与人际传播、大众传播不同的特点与独特方式,使传统公关模式中的一套业务体系,向网络时代的网络工具的操作系统发展。这种转变对于公共关系人员来说,意味着机遇,更意味着挑战。他们不仅要有高度的公关意识,超常的敬业精神,还必须掌握更加深入地了解网络,网络时代高技术传播手段,熟悉电子商务,包括ERP、CRM的基本运作手段和运行规律,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优势,从而使公共关系工作更加有效。

(2)正在纷纷崛起的网络公司虽然给公共关系带来了更多的业务,但同时也加剧了当前公共关系行业人才短缺的问题。由于公共关系行业的迅猛发展,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已经存在公共关系人才短缺的问题。新兴的网络公司对公共关系人才有着很大的需求,纷纷网罗有经验的公关人才。由于优厚的待遇和美好的创业前景,许多有经验、有能力的公关人才纷纷跳槽到网络公司,使得公共关系行业本已严峻的人才短缺问题更加雪上加霜。同时,网络时代对公关人员更高的技术要求也使得具有网络技能的新型公关人才极度紧缺,因此,科技公关人才的短缺问题已经成为公关领域亟待解决的课题之一。

三、公共关系对市场营销的影响

传统的促销,推销产品、技术、劳务,促销的目的是做成生意;公关营销不仅仅是推销产品,还推销企业的品牌、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即便生意做不成,也要把关系建立起来,把企业形象树立起来。在功能上,公共关系不具有直接的推销功能,而是具有一种间接地促销功能。如果说推销就像马鞭子抽在马背上能使马儿跑得快的话,公共关系就是清除跑道上的沙石障碍,铺平跑道上的坑坑洼洼,给马儿创造跑得更快、更好的条件和环境。从效果上公共关系更着重于长期的效果和影响。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取胜,不仅要依靠技术竞争、质量竞争、价格竞争和服务竞争等手段,还要依靠信息竞争。谁在公众中获得了良好信誉,谁就能获得竞争的主动权。企业的良好信誉是无形的财富,因此,任何一个企业都必须通过公共关系,努力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和信誉,大力提高企业及其产品品牌的知名度,赢得社会公众的了解和赞许,这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总之,网络使公共关系各个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是机遇也好,挑战也罢,此时的公共关系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因此,如何顺应网络时代的潮流趋利避害,在较短时间内大力发展和健全网络公关,并加强与传统公关的紧密合作,树立企业传播形象,促进企业营销发展,是当今公关从业人员面临的一项紧迫的任务。

随着我国新闻改革的进行,报业市场化程度不断加强,公共关系作为报业经营的重要手段之一,越来越受到国内报业的重视。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公共关系学案例分析论文,供大家参考。

《 浅谈新公共管理范式对高校管理的影响 》

摘要:从阐述新公共管理运动的主要思想入手,结合高校准公共产品的特征,分析当前学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从公共管理研究范式的角度,探讨对我国高等 教育 改革进程的影响,其目的是从中获得对我国高等教育管理改革的启示。

关键词:新公共管理范式;高校管理;影响

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西方各国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且旷日持久的政府改革运动。尽管各国改革的性质、规模和途径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议程,即“新公共管理”或“管理主义”范式。随着市场机制的不断发育成熟,行政体制改革的深化以及政府职能的转变,我国高等教育管理的实践模式和研究领域的理论体系都亟待进一步创新。因此,研究当代西方“新公共管理”运动的理论和实践,借鉴其 经验 教训,吸取其理论成就,对我国高等教育管理改革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新公共管理范式的主要思想

新公共管理学以现代经济学和私营 企业管理 理论和 方法 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将私营部门成功的管理方法和竞争机制广泛运用到公共部门。它是西方特定的政治、经济条件下的产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公共行政管理发展的规律和趋势。根据西方学者格里尔和盖布勒等人的论述,新公共管理运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主要思想。

1.政府的管理职能应是掌舵而不是划浆

新公共管理主张政府在行政管理中应是制定政策而不是执行政策,政府只起掌舵作用而不是划浆作用。这样可以缩小政府规模,减少开支,提高效率。新公共管理认为,有效的政府并不是一个实干的政府,也不是一个执行的政府,而是一个能够治理并且善于治理的政府。

2.政府服务应以顾客或市场为导向

新公共管理认为政府应以顾客或市场为导向,从而改变传统行政模式下的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对政府职能和社会职能重新进行定位。市场不仅在私营部门内存在,而且也在公共部门内存在。政府不再是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官僚机构,而是负有责任的企业家,公民则是其顾客或客户。企业家式的政府应是以顾客的需求为导向并提供较高服务效率的政府。

3.政府应采用授权或分权的方式进行管理

政府组织是典型的等级分明的集权结构,这种结构将政府组织划分为许多层级条块。人们认同自己所属的基层组织,跨组织之间的交流及其困难,使得政府机构不能对新情况做出反应。企业界经理采用分权的方法,通过减少层级、授权和分散决策权的办法迅速做出反应,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因此,政府也应该通过减少层级、授权和分散决策权的办法迅速做出反应。

4.政府应采用私营部门成功的手段和经验

与传统的公共行政部门排斥私营部门管理方式不同,新公共管理强调政府广泛采用私营部门成功的手段和经验。如重视成本效率分析、全面质量管理、强调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等。

5.政府应在公共管理中引入竞争机制

新公共管理认为,政府管理应广泛引进竞争机制,取消公共服务供给的垄断性,让更多的私营部门参与公共服务的供给。运用这种方式将竞争机制引入政府公共管理中去,从而提高服务供给的质量与效率。因为竞争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有利于优化服务态度,有利于激发创新意识。

6.政府应重视公共管理的效率、效果和质量

传统的公共行政注重的是投入而不是结果。新公共管理根据交易成本理论,认为政府应重视管理活动的产生与结果,应关心公共部门直接提供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应主动灵活对外界情况的变化以及不同利益的需求作出富有成效的反应。因此,新公共管理主张政府管理的资源配置应与人员的业绩效果联系起来,强调按业绩而不是按目标进行管理,按业绩而不是任务付酬。

二、当前高等教育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管理模式的影响,我国高校管理的观念、方法、体系比较传统和陈旧,同社会主义市场机制的需求相比,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要求相比,还存在很多不相适应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等学校办学体制改革出现滞后现象

根据新公共管理的观点,作为稀缺资源的高等学校由原来被认为属于核心公共产品转变为混合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这种认识上的转变要求加快对高等学校在办学体制上的改革。在目前高校办学体制改革中,虽然学校的隶属关系作了调整,但要改变长期形成的中央政府各部门和地方政府自成体系、各自封闭的办学状况还比较困难。部分学校和专业重复设置,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结构、布局不够合理,办学条件较差,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不高。在学校内部管理上,高校还没有真正改变其主管部门附属机构的地位,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权力有限,缺乏自我约束机制,难以灵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后勤社会化改革进展缓慢

由于受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的影响,在后勤体制改革以前,我国高校都建有比较完善的后勤保障和服务系统,其直接后果是学校办社会,导致后勤机构人员越来越多,经费开支越来越大,学校负担越来越重,严重制约着学校办学水平的提高和办学规模的扩大。当前,虽然大部分高校成立了后勤服务公司,并按企业化的模式进行运行,但是由于产权明晰、机制转换、人员分流、资产管理、经费结算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困难,高校的后勤服务并没有真正实现市场化。社会上的企业还很难参与学校服务市场的竞争,后勤企业还没有真正成为“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经济实体。

3.缺乏成本效益观念,浪费严重

在计划经济时代,高校是国家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高等学校的经费来源呈现多元化的趋势。除国家财政拨款外,还有教育事业收入、科研事业收入、经营收入等,但国家财政拨款收入仍然是高校主要来源之一。由于高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人才和科学研究,其产出的效益主要体现在社会层面上,加之经费不足可以向财政要专项、要政策,自身筹资压力很小。因此,高校普遍存在不重视投入产出的效益分析和研究,有些项目的投入往往是不计成本、不计代价,存在着非常严重的浪费现象。到目前为止,高等学校对固定资产的管理没有实行计提折旧的账务处理办法;对生均培养成本还没有形成一套权威的、科学的计算方法;对专项经费的投入产出情况也没有建立完善的评估体系;对投资决策的论证缺乏效益观念;加之目前对高校管理者在经费投入和使用方面还没有形成有效的管理约束机制,因而不可避免地出现资金浪费、资产流失和投资失误现象。

4.缺乏规范的用人制度和合理的分配制度

用人制度和分配制度的改革,是高校管理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主要表现在“教授终身制”、“教师铁饭碗”的体制还没有完全打破;干部能上不能下,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一些本可以通过招聘l临时工来完成的工作岗位,却仍然使用正式工,导致劳动力成本大大提高。

5.校(院)二级关系没有完全理顺

受传统管理观念的影响,学校管理重心还没有真正下移,学校的政策制定、学科建设、人才引进、设备购置、 财务管理 、资产管理、招生就业、人员流动等方面的决策权集中在机关职能部门,学院一级办学自主权比较小,难以放开手脚开展工作。相比之下,机关部门的职能显得过于强大,管理过度、管理越位的现象比较突出。

三、新公共管理范式对高校管理的影响

新公共管理理论以市场为中心,主张政府职能集中于基础教育和义务教育等核心公共服务领域,主张私人部门和非政府部门参与准公共产品的提供,提倡公共机制与市场机制的结合,提倡政府、社会和市场的合作。

1.调整高校管理模式

(1)从政府与学校的关系来看。根据新公共管理范式的观点,政府应更多地考虑利用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式,从政策上给高校创造新的发展机遇。离开了市场资源,高等教育的办学能力和办学特色都无法得到充分的展现。高等教育始终离不开政府在政策上、物力、财力等多方面的支持,市场资源的争取也只能在法律和政策允许的范围内进行。对学校自身来说,必须在市场与计划之间做出恰当的选择,通过充分发挥市场和计划两种手段的各自优势,相互弥补各自的不足来促进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

(2)从高校内部管理上来看。高校的行政部门应改变目前管得过多、过细的现状,其主要职能应定位在宏观管理层面,如制定政策、把握方向、指导工作等;二级院系的主要职能应定位在微观管理层面,如执行学校的政策、落实工作 措施 、完成教学科研任务等。同时,高校应重新构建学校与学院之间的权力关系,改变目前管理部门权力过大、过于集中的现状。行政机关要善于分权,努力为基层服务,实现管理重心下移,让二级学院有更多的决定权,充分调动学院自主办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引入竞争机制

(1)在后勤服务领域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有利于推进后勤社会化改革。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之所以进展缓慢,关键是高校对后勤企业采用了过多的保护性措施。后勤服务领域没有真正对社会开放,社会上的企业还不能参与学校的竞争。事实上,学校的宿舍、食堂、物业、绿化、医疗等基础实施完全可以通过引进社会上的企业进行投资和管理,与学校的后勤企业一起竞争。这既有利于深化后勤改革,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也有利于学校节约经费开支,提高经济效益。

(2)在管理服务领域引入竞争机制,有利于提高管理效率。高校的很多管理服务项目,都可以让私营企业或部门参与供给。如会计核算可以让会计事务所参与供给,内部审计可以让审计事务所参与供给,会议组织可以让宾馆饭店参与供给,旅游活动可以让旅游公司参与供给,资产管理可以让物业公司参与供给,等等。通过以上方法,将市场竞争机制引入高校管理中来,对推动高校管理效率的提高、服务态度的转变、管理方式的创新必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3.引入企业管理方法

我国高等教育长期以来属于紧缺的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高校的规模和数量在短期内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高校来自市场的竞争和压力并不大。相比之下,私营部门直接面向市场一线的激烈竞争。如果不研究管理理念、创新管理办法、改进管理模式,必将难以生存和发展。因此,最优秀的管理人才、最先进的管理技术、最有效的管理经验总是首先来自私营部门。尽管高校管理与私营部门的管理在各自的目的、对象、环境等方面存在差异,但私营部门重视管理的科学性、重视市场需求与顾客反馈、重视投入与产出、重视成本核算等管理理念,对高校管理无疑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4.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价体系

高校比较注重过程管理,而不注重结果管理,往往缺乏科学、系统的绩效评价。新公共管理运动提出的“政府应放松严格的行政规则,实施明确的绩效目标控制”、“政府应重视管理活动的产出和结果,应关心公共部门直接提供服务的效率和质量”等主张,对改进高校的绩效管理有很大的启发作用。关键是要改变重过程而不重结果的现状,在高校管理中引入目标管理的原理和方法,对个人和单位实施绩效目标控制。绩效评价结果要与个人的评价、待遇、职务、培养相结合,与组织的表彰、激励、提高相结合,以此增强个人与组织的责任感、使命感、危机感、紧迫感。引导个人与个人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开展良性竞争,更好地为学校总目标的实现不断创造新的业绩。

参考文献

[1] 卢明.公共管理学管理范式的演进[J].中国行政管理,2001,(1).

张忠家.我国高等教育管理的主要问题与对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赵霖平.新公共管理对高等教育的影响[J].教育评论,2004,(4).

陈振明.公共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 试论公共管理中的经济适用房政策 》

摘 要:经济适用房政策是一项重要的公共政策,体现了政府的公共管理职能。本文对经济适用房的存在的问题和原因进行了公共政策分析,并提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思路。

关键词:经济适用房政策;问题;公共政策分析

从1998年以来,我国基本建立了以住房公积金制度、经济适用房制度、廉租房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城镇住房保障体系。经济适用房是一种具有社会保障性质的商品住宅。它的作用在于保护中低收入者的住房权力,是一项带有福利性色彩的民生项目。对于实现“居者有其屋”,抑制房价起到了巨大作用。

一、 经济适用房所存在的问题

经济适用房虽然起到了巨大的成效,但是它与商品房巨大的价格差,惊人的利润使得相当多的一部分人铤而走险运用各种方法得到经济适用房。而且住房市场本身就是供大于求,这种情况更是加剧了矛盾。关于经济适用房的各种负面新闻比比比皆是,它本身的正面作用已远远小于其负面作用。经济房不经济已成为事实。

(一)经济适用房政策滋长了寻租****

在市场经济中供给决定价格,当供小于求,进入卖房市场的话,高价格是必然的。而经济适用房却是在卖方市场的时候所提供的廉价住宅,高额的利润差则必然会造成寻租****。经济适用房济适用房的寻租行为并不是简单地将一部分利润从房地产商处以及部分购房者手中转移到相关政府官员的私囊中。寻租给社会造成的危害和影响是巨大。它使得经济适用房变的既不经济有不适用,广大的中低收入者仍然没有获得房屋,激化社会的仇富心理,对于我国构建和谐社会极为不利。

(二)经济适用房适用范围划分不明确

应为我国现在的个人信用,个人资产调查机制还不健全,无法准确计算每个家庭真实的年收入,所以无法明确划分家庭的高中低收入。这就给了许多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许多高收入家庭伪造自己的家庭年收入,获得经济适用房。而那些真正符合标准的家庭却被排除在外。

(三)经济适用房位置偏远、配套设施不完善

经济适用房是一种政策性商业住宅,本身带有浓郁的福利色彩,按照国家规定,开发的房地产商职能从中得到3%的利润,因此它的选址都不会再市中心等黄金地段,而是在临近郊区的或环境的地方,这些地方往往地价非常便宜。并且相对的配套措施也非常差。更重要的是居住的往往中低收入,他们没有能力够买汽车等交通工具。往往是住在西边工作在东边,给他们平常的日常生活造成很大的麻烦。

( 四 )无形形成住房等级分化,造成购买者的心理压力

经济适用房打的旗号是为了保护中低收入的家庭,够买此类用房的都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中下层家庭,容易形成新的穷人区,造成居民的心理压力,形成一种羞辱效应,而造成一系列社会和环境问题,导致社会阶层在空间上的分化与隔离,不利于社会和谐共处,同时也不利于小区治安、 文化 的发展。

二、 从公共管理视角解读经济适用房政策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政策定位不准

房价近几年持续走高,政府为抑制房价强推经济适用房,要求经济适用房占住房市场总体地位,但是各地政府的财政收入大多来源于土地出让金。经济适用房又要求免交土地出让金。庞大的中低收入人群使得的地方方政府无力支撑,从而对经济适用房也会采取抵制心理,把房屋建造在偏远地区且配套措施也相对很不完善。

(二)经济适用房的负面效应

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政府也是“经济人”,同样追求利润最大化。当政府认为经适用房损害了它的利益时必然会对其抵制或者当个别官员看到了其中巨大的利润的候,为了谋求利润最大化也会不顾国家政府的利益,以身涉法。经济适用房是违背了市场的供求关系,免受土地出让金。房价也压得很低,对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造成很大伤害。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经济适用房的为之偏僻,建造不合理建筑质量不好。即使地方政府没有对其采取消极甚至抵制态度,个别官员也会看到其中的有利可图运用权力来谋取私利。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有那么多高收入者住进经济适用房,而那些真正需要的却得不到。规范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和管理的思考。

三、 三规范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和管理的思考

(一)进一步完善经济适用房的相关标准

完善家庭收入的划分标准;政府应,建议尽快制定划分高、中、低收入家庭的具体办法。并配套相应的惩处机制,对假报个人财产的要采取严厉惩罚。对已经入住得家庭也可采取抽查制度,调查是否有弄虚作假的。只有完善个人财产制度,才能保证公平。利于社会的发展。

(二)完善政府退出机制

现在的经济适用房都是只有一次购买性,只要购买了就不能再买卖。但是购买者的收入水平是不停变动的,也许在几年以后他的要求就不符合规定了,同时在市场上又会出现一批新的中低收入者。因此政府就要完善退出机制,不要只是卖掉房子以后就采取不管不问的态度,要适时调查已售出的房屋,不符合规定的让其退还,让给下一批中低收入者。这样可以减轻经济适用房紧张的情况,也可以节约地方政府的资金。

(三)政府要完善对自身和开发商的监督管理,增强透明度

经济适用房的开发过程就是政府监管和开发商追逐利益的博弈过程。 因为销售权掌握在开发商手里,他可通过暗箱操作摇号等手段获取灰色收入,从而变相提高房价。政府本身则拥有适用房土地批租的权利,开放商为了获取土地的出让权。必定会高额贿赂相关官员,造成的成本以后会转嫁的适用房上。政府这一权利极易造成寻租****现象。要对经济适用房开发商进行约束,凡是获得国家优惠的开发商,必须置于公众舆论的监督之下、必须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他应当公布建造成本,甚至公布购买者身份等等。在无法确定个人收入的现实情况下,至少可以限制人们购买两套以上经济适用房,如政府规定,凡购买两套以上经济适用房的人将会受到没收的处罚等等。有了弥补政策漏洞的补充规定,经济适用房的建设就可以健康进行了。同时政府官员的招标活动也必须是公开、透明的。每一部详细步骤都应该向社会公布。使之处于社会的监督之下。

(四)政府要建立廉租房政策

不管经济适用房的价格有多低,还是会有一部分人住不起房屋。因而更加低廉的廉租房运用而生。政府的职能现在不是保证每个家庭都拥有房子而是应该保证每个家庭都拥有居住的的地方。廉租房政策可以缓解社会住房紧张的压力。它和适用房政策相辅相成,经济适用房给那些中等偏下的家庭,而廉租房则给那些处在社会底层的人。这样就可以大大缓解经济适用房的压力,同时也保证了绝大部分人的利益。

国家出台经济适用房政策,是为了服务人民大众,帮助解决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实现社会的共同富裕,虽然在政策的制定过程中存在者这样那样的问题。本质上还是利与弊的。只要政府不断完善就会取得经济适用房真正的用途。

参考文献:?

[1]林葱.公共管理视野下经济适用房存在的问题和对策—以杭州是为例[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1):122-123.?

南灵,崔亮.经济适用房.度存在的问题及模式探讨[J].商业时代,2006(6):52-53.

有关公共关系学案例分析论文推荐:

1. 浅谈公共关系学论文范文

2. 有关公共关系学论文范文

3. 浅谈公共关系学论文

4. 浅谈公共关系相关论文

5. 有关公共关系毕业论文

6. 公共管理学案例分析论文

公共关系论文

随着我国新闻改革的进行,报业市场化程度不断加强,公共关系作为报业经营的重要手段之一,越来越受到国内报业的重视。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公共关系学案例分析论文,供大家参考。

《 浅谈新公共管理范式对高校管理的影响 》

摘要:从阐述新公共管理运动的主要思想入手,结合高校准公共产品的特征,分析当前学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从公共管理研究范式的角度,探讨对我国高等 教育 改革进程的影响,其目的是从中获得对我国高等教育管理改革的启示。

关键词:新公共管理范式;高校管理;影响

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西方各国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且旷日持久的政府改革运动。尽管各国改革的性质、规模和途径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议程,即“新公共管理”或“管理主义”范式。随着市场机制的不断发育成熟,行政体制改革的深化以及政府职能的转变,我国高等教育管理的实践模式和研究领域的理论体系都亟待进一步创新。因此,研究当代西方“新公共管理”运动的理论和实践,借鉴其 经验 教训,吸取其理论成就,对我国高等教育管理改革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新公共管理范式的主要思想

新公共管理学以现代经济学和私营 企业管理 理论和 方法 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将私营部门成功的管理方法和竞争机制广泛运用到公共部门。它是西方特定的政治、经济条件下的产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公共行政管理发展的规律和趋势。根据西方学者格里尔和盖布勒等人的论述,新公共管理运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主要思想。

1.政府的管理职能应是掌舵而不是划浆

新公共管理主张政府在行政管理中应是制定政策而不是执行政策,政府只起掌舵作用而不是划浆作用。这样可以缩小政府规模,减少开支,提高效率。新公共管理认为,有效的政府并不是一个实干的政府,也不是一个执行的政府,而是一个能够治理并且善于治理的政府。

2.政府服务应以顾客或市场为导向

新公共管理认为政府应以顾客或市场为导向,从而改变传统行政模式下的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对政府职能和社会职能重新进行定位。市场不仅在私营部门内存在,而且也在公共部门内存在。政府不再是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官僚机构,而是负有责任的企业家,公民则是其顾客或客户。企业家式的政府应是以顾客的需求为导向并提供较高服务效率的政府。

3.政府应采用授权或分权的方式进行管理

政府组织是典型的等级分明的集权结构,这种结构将政府组织划分为许多层级条块。人们认同自己所属的基层组织,跨组织之间的交流及其困难,使得政府机构不能对新情况做出反应。企业界经理采用分权的方法,通过减少层级、授权和分散决策权的办法迅速做出反应,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因此,政府也应该通过减少层级、授权和分散决策权的办法迅速做出反应。

4.政府应采用私营部门成功的手段和经验

与传统的公共行政部门排斥私营部门管理方式不同,新公共管理强调政府广泛采用私营部门成功的手段和经验。如重视成本效率分析、全面质量管理、强调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等。

5.政府应在公共管理中引入竞争机制

新公共管理认为,政府管理应广泛引进竞争机制,取消公共服务供给的垄断性,让更多的私营部门参与公共服务的供给。运用这种方式将竞争机制引入政府公共管理中去,从而提高服务供给的质量与效率。因为竞争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有利于优化服务态度,有利于激发创新意识。

6.政府应重视公共管理的效率、效果和质量

传统的公共行政注重的是投入而不是结果。新公共管理根据交易成本理论,认为政府应重视管理活动的产生与结果,应关心公共部门直接提供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应主动灵活对外界情况的变化以及不同利益的需求作出富有成效的反应。因此,新公共管理主张政府管理的资源配置应与人员的业绩效果联系起来,强调按业绩而不是按目标进行管理,按业绩而不是任务付酬。

二、当前高等教育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管理模式的影响,我国高校管理的观念、方法、体系比较传统和陈旧,同社会主义市场机制的需求相比,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要求相比,还存在很多不相适应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等学校办学体制改革出现滞后现象

根据新公共管理的观点,作为稀缺资源的高等学校由原来被认为属于核心公共产品转变为混合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这种认识上的转变要求加快对高等学校在办学体制上的改革。在目前高校办学体制改革中,虽然学校的隶属关系作了调整,但要改变长期形成的中央政府各部门和地方政府自成体系、各自封闭的办学状况还比较困难。部分学校和专业重复设置,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结构、布局不够合理,办学条件较差,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不高。在学校内部管理上,高校还没有真正改变其主管部门附属机构的地位,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权力有限,缺乏自我约束机制,难以灵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后勤社会化改革进展缓慢

由于受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的影响,在后勤体制改革以前,我国高校都建有比较完善的后勤保障和服务系统,其直接后果是学校办社会,导致后勤机构人员越来越多,经费开支越来越大,学校负担越来越重,严重制约着学校办学水平的提高和办学规模的扩大。当前,虽然大部分高校成立了后勤服务公司,并按企业化的模式进行运行,但是由于产权明晰、机制转换、人员分流、资产管理、经费结算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困难,高校的后勤服务并没有真正实现市场化。社会上的企业还很难参与学校服务市场的竞争,后勤企业还没有真正成为“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经济实体。

3.缺乏成本效益观念,浪费严重

在计划经济时代,高校是国家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高等学校的经费来源呈现多元化的趋势。除国家财政拨款外,还有教育事业收入、科研事业收入、经营收入等,但国家财政拨款收入仍然是高校主要来源之一。由于高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人才和科学研究,其产出的效益主要体现在社会层面上,加之经费不足可以向财政要专项、要政策,自身筹资压力很小。因此,高校普遍存在不重视投入产出的效益分析和研究,有些项目的投入往往是不计成本、不计代价,存在着非常严重的浪费现象。到目前为止,高等学校对固定资产的管理没有实行计提折旧的账务处理办法;对生均培养成本还没有形成一套权威的、科学的计算方法;对专项经费的投入产出情况也没有建立完善的评估体系;对投资决策的论证缺乏效益观念;加之目前对高校管理者在经费投入和使用方面还没有形成有效的管理约束机制,因而不可避免地出现资金浪费、资产流失和投资失误现象。

4.缺乏规范的用人制度和合理的分配制度

用人制度和分配制度的改革,是高校管理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主要表现在“教授终身制”、“教师铁饭碗”的体制还没有完全打破;干部能上不能下,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一些本可以通过招聘l临时工来完成的工作岗位,却仍然使用正式工,导致劳动力成本大大提高。

5.校(院)二级关系没有完全理顺

受传统管理观念的影响,学校管理重心还没有真正下移,学校的政策制定、学科建设、人才引进、设备购置、 财务管理 、资产管理、招生就业、人员流动等方面的决策权集中在机关职能部门,学院一级办学自主权比较小,难以放开手脚开展工作。相比之下,机关部门的职能显得过于强大,管理过度、管理越位的现象比较突出。

三、新公共管理范式对高校管理的影响

新公共管理理论以市场为中心,主张政府职能集中于基础教育和义务教育等核心公共服务领域,主张私人部门和非政府部门参与准公共产品的提供,提倡公共机制与市场机制的结合,提倡政府、社会和市场的合作。

1.调整高校管理模式

(1)从政府与学校的关系来看。根据新公共管理范式的观点,政府应更多地考虑利用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式,从政策上给高校创造新的发展机遇。离开了市场资源,高等教育的办学能力和办学特色都无法得到充分的展现。高等教育始终离不开政府在政策上、物力、财力等多方面的支持,市场资源的争取也只能在法律和政策允许的范围内进行。对学校自身来说,必须在市场与计划之间做出恰当的选择,通过充分发挥市场和计划两种手段的各自优势,相互弥补各自的不足来促进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

(2)从高校内部管理上来看。高校的行政部门应改变目前管得过多、过细的现状,其主要职能应定位在宏观管理层面,如制定政策、把握方向、指导工作等;二级院系的主要职能应定位在微观管理层面,如执行学校的政策、落实工作 措施 、完成教学科研任务等。同时,高校应重新构建学校与学院之间的权力关系,改变目前管理部门权力过大、过于集中的现状。行政机关要善于分权,努力为基层服务,实现管理重心下移,让二级学院有更多的决定权,充分调动学院自主办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引入竞争机制

(1)在后勤服务领域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有利于推进后勤社会化改革。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之所以进展缓慢,关键是高校对后勤企业采用了过多的保护性措施。后勤服务领域没有真正对社会开放,社会上的企业还不能参与学校的竞争。事实上,学校的宿舍、食堂、物业、绿化、医疗等基础实施完全可以通过引进社会上的企业进行投资和管理,与学校的后勤企业一起竞争。这既有利于深化后勤改革,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也有利于学校节约经费开支,提高经济效益。

(2)在管理服务领域引入竞争机制,有利于提高管理效率。高校的很多管理服务项目,都可以让私营企业或部门参与供给。如会计核算可以让会计事务所参与供给,内部审计可以让审计事务所参与供给,会议组织可以让宾馆饭店参与供给,旅游活动可以让旅游公司参与供给,资产管理可以让物业公司参与供给,等等。通过以上方法,将市场竞争机制引入高校管理中来,对推动高校管理效率的提高、服务态度的转变、管理方式的创新必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3.引入企业管理方法

我国高等教育长期以来属于紧缺的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高校的规模和数量在短期内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高校来自市场的竞争和压力并不大。相比之下,私营部门直接面向市场一线的激烈竞争。如果不研究管理理念、创新管理办法、改进管理模式,必将难以生存和发展。因此,最优秀的管理人才、最先进的管理技术、最有效的管理经验总是首先来自私营部门。尽管高校管理与私营部门的管理在各自的目的、对象、环境等方面存在差异,但私营部门重视管理的科学性、重视市场需求与顾客反馈、重视投入与产出、重视成本核算等管理理念,对高校管理无疑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4.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价体系

高校比较注重过程管理,而不注重结果管理,往往缺乏科学、系统的绩效评价。新公共管理运动提出的“政府应放松严格的行政规则,实施明确的绩效目标控制”、“政府应重视管理活动的产出和结果,应关心公共部门直接提供服务的效率和质量”等主张,对改进高校的绩效管理有很大的启发作用。关键是要改变重过程而不重结果的现状,在高校管理中引入目标管理的原理和方法,对个人和单位实施绩效目标控制。绩效评价结果要与个人的评价、待遇、职务、培养相结合,与组织的表彰、激励、提高相结合,以此增强个人与组织的责任感、使命感、危机感、紧迫感。引导个人与个人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开展良性竞争,更好地为学校总目标的实现不断创造新的业绩。

参考文献

[1] 卢明.公共管理学管理范式的演进[J].中国行政管理,2001,(1).

张忠家.我国高等教育管理的主要问题与对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赵霖平.新公共管理对高等教育的影响[J].教育评论,2004,(4).

陈振明.公共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 试论公共管理中的经济适用房政策 》

摘 要:经济适用房政策是一项重要的公共政策,体现了政府的公共管理职能。本文对经济适用房的存在的问题和原因进行了公共政策分析,并提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思路。

关键词:经济适用房政策;问题;公共政策分析

从1998年以来,我国基本建立了以住房公积金制度、经济适用房制度、廉租房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城镇住房保障体系。经济适用房是一种具有社会保障性质的商品住宅。它的作用在于保护中低收入者的住房权力,是一项带有福利性色彩的民生项目。对于实现“居者有其屋”,抑制房价起到了巨大作用。

一、 经济适用房所存在的问题

经济适用房虽然起到了巨大的成效,但是它与商品房巨大的价格差,惊人的利润使得相当多的一部分人铤而走险运用各种方法得到经济适用房。而且住房市场本身就是供大于求,这种情况更是加剧了矛盾。关于经济适用房的各种负面新闻比比比皆是,它本身的正面作用已远远小于其负面作用。经济房不经济已成为事实。

(一)经济适用房政策滋长了寻租****

在市场经济中供给决定价格,当供小于求,进入卖房市场的话,高价格是必然的。而经济适用房却是在卖方市场的时候所提供的廉价住宅,高额的利润差则必然会造成寻租****。经济适用房济适用房的寻租行为并不是简单地将一部分利润从房地产商处以及部分购房者手中转移到相关政府官员的私囊中。寻租给社会造成的危害和影响是巨大。它使得经济适用房变的既不经济有不适用,广大的中低收入者仍然没有获得房屋,激化社会的仇富心理,对于我国构建和谐社会极为不利。

(二)经济适用房适用范围划分不明确

应为我国现在的个人信用,个人资产调查机制还不健全,无法准确计算每个家庭真实的年收入,所以无法明确划分家庭的高中低收入。这就给了许多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许多高收入家庭伪造自己的家庭年收入,获得经济适用房。而那些真正符合标准的家庭却被排除在外。

(三)经济适用房位置偏远、配套设施不完善

经济适用房是一种政策性商业住宅,本身带有浓郁的福利色彩,按照国家规定,开发的房地产商职能从中得到3%的利润,因此它的选址都不会再市中心等黄金地段,而是在临近郊区的或环境的地方,这些地方往往地价非常便宜。并且相对的配套措施也非常差。更重要的是居住的往往中低收入,他们没有能力够买汽车等交通工具。往往是住在西边工作在东边,给他们平常的日常生活造成很大的麻烦。

( 四 )无形形成住房等级分化,造成购买者的心理压力

经济适用房打的旗号是为了保护中低收入的家庭,够买此类用房的都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中下层家庭,容易形成新的穷人区,造成居民的心理压力,形成一种羞辱效应,而造成一系列社会和环境问题,导致社会阶层在空间上的分化与隔离,不利于社会和谐共处,同时也不利于小区治安、 文化 的发展。

二、 从公共管理视角解读经济适用房政策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政策定位不准

房价近几年持续走高,政府为抑制房价强推经济适用房,要求经济适用房占住房市场总体地位,但是各地政府的财政收入大多来源于土地出让金。经济适用房又要求免交土地出让金。庞大的中低收入人群使得的地方方政府无力支撑,从而对经济适用房也会采取抵制心理,把房屋建造在偏远地区且配套措施也相对很不完善。

(二)经济适用房的负面效应

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政府也是“经济人”,同样追求利润最大化。当政府认为经适用房损害了它的利益时必然会对其抵制或者当个别官员看到了其中巨大的利润的候,为了谋求利润最大化也会不顾国家政府的利益,以身涉法。经济适用房是违背了市场的供求关系,免受土地出让金。房价也压得很低,对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造成很大伤害。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经济适用房的为之偏僻,建造不合理建筑质量不好。即使地方政府没有对其采取消极甚至抵制态度,个别官员也会看到其中的有利可图运用权力来谋取私利。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有那么多高收入者住进经济适用房,而那些真正需要的却得不到。规范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和管理的思考。

三、 三规范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和管理的思考

(一)进一步完善经济适用房的相关标准

完善家庭收入的划分标准;政府应,建议尽快制定划分高、中、低收入家庭的具体办法。并配套相应的惩处机制,对假报个人财产的要采取严厉惩罚。对已经入住得家庭也可采取抽查制度,调查是否有弄虚作假的。只有完善个人财产制度,才能保证公平。利于社会的发展。

(二)完善政府退出机制

现在的经济适用房都是只有一次购买性,只要购买了就不能再买卖。但是购买者的收入水平是不停变动的,也许在几年以后他的要求就不符合规定了,同时在市场上又会出现一批新的中低收入者。因此政府就要完善退出机制,不要只是卖掉房子以后就采取不管不问的态度,要适时调查已售出的房屋,不符合规定的让其退还,让给下一批中低收入者。这样可以减轻经济适用房紧张的情况,也可以节约地方政府的资金。

(三)政府要完善对自身和开发商的监督管理,增强透明度

经济适用房的开发过程就是政府监管和开发商追逐利益的博弈过程。 因为销售权掌握在开发商手里,他可通过暗箱操作摇号等手段获取灰色收入,从而变相提高房价。政府本身则拥有适用房土地批租的权利,开放商为了获取土地的出让权。必定会高额贿赂相关官员,造成的成本以后会转嫁的适用房上。政府这一权利极易造成寻租****现象。要对经济适用房开发商进行约束,凡是获得国家优惠的开发商,必须置于公众舆论的监督之下、必须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他应当公布建造成本,甚至公布购买者身份等等。在无法确定个人收入的现实情况下,至少可以限制人们购买两套以上经济适用房,如政府规定,凡购买两套以上经济适用房的人将会受到没收的处罚等等。有了弥补政策漏洞的补充规定,经济适用房的建设就可以健康进行了。同时政府官员的招标活动也必须是公开、透明的。每一部详细步骤都应该向社会公布。使之处于社会的监督之下。

(四)政府要建立廉租房政策

不管经济适用房的价格有多低,还是会有一部分人住不起房屋。因而更加低廉的廉租房运用而生。政府的职能现在不是保证每个家庭都拥有房子而是应该保证每个家庭都拥有居住的的地方。廉租房政策可以缓解社会住房紧张的压力。它和适用房政策相辅相成,经济适用房给那些中等偏下的家庭,而廉租房则给那些处在社会底层的人。这样就可以大大缓解经济适用房的压力,同时也保证了绝大部分人的利益。

国家出台经济适用房政策,是为了服务人民大众,帮助解决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实现社会的共同富裕,虽然在政策的制定过程中存在者这样那样的问题。本质上还是利与弊的。只要政府不断完善就会取得经济适用房真正的用途。

参考文献:?

[1]林葱.公共管理视野下经济适用房存在的问题和对策—以杭州是为例[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1):122-123.?

南灵,崔亮.经济适用房.度存在的问题及模式探讨[J].商业时代,2006(6):52-53.

有关公共关系学案例分析论文推荐:

1. 浅谈公共关系学论文范文

2. 有关公共关系学论文范文

3. 浅谈公共关系学论文

4. 浅谈公共关系相关论文

5. 有关公共关系毕业论文

6. 公共管理学案例分析论文

公共关系学论文

在现实的学习、工作中,大家都跟论文打过交道吧,论文是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一种说理文章。你知道论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下面是我整理的公共关系学论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公共关系是由英文“Public Relations”翻译而来的,即PR(公共关系)=P(自己行动)+R(被人认知)中文可译为“公共关系”,但不论是其字面意思还是其实际意思基本上都是一致的,都是指组织机构与公众环境之间的沟通与传播关系。关于公共关系的各种定义有很多,一般指一个社会组织用传播手段使自己与相关公众之间形成双向交流,使双方达到相互了解和相互适应的管理活动。这个定义反映了公共关系是一种传播活动,也是一种管理职能。

公共关系是指某一组织为改善与社会公众的关系,促进公众对组织的认识,理解及支持,达到树立良好组织形象、促进商品销售的目的的一系列公共活动。它本意是社会组织、集体或个人必须与其周围的各种内部、外部公众建立良好的关系。它是一种状态,任何一个企业或个人都处于某种公共关系状态之中。它又是一种活动,当一个工商企业或个人有意识地、自觉地采取措施去改善和维持自己的公共关系状态时,就是在从事公共关系活动。作为公共关系主体长期发展战略组合的一部分,公共关系的涵义是指这种管理职能:评估社会公众的态度,确认与公众利益相符合的个人或组织的政策与程序,拟定并执行各种行动方案,提高主体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改善形象,争取相关公众的理解与接受。

公共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一种表现形态,科学形态的公共关系与其他任何关系都不同,有其独特的性质,了解这些特征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公共关系概念的理解。

(1)情感性:公共关系是一种创造美好形象的艺术,它强调的是成功的人和环境、和谐的人事气氛、最佳的社会舆论,以赢得社会各界的了解、信任、好感与合作。我国古人办事讲究“天时、地利、人和”,把“人和”作为事业成功的重要条件。公共关系就是要追求“人和”的境界,为组织的生存、发展或个人的活动创造最佳的软环境。

(2)双向性:公共关系是以真实为基础的双向沟通,而不是单向的公众传达或对公众舆论进行调查、监控,它是主体与公众之间的双向信息系统。组织一方面要吸取人情民意以调整决策,改善自身;另一方面又要对外传播,使公众认识和了解自己,达成有效的双向意见沟通。

(3)广泛性:公共关系的广泛性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公共关系存在于主体的'任何行为和过程中,即公共关系无处不在,无时不在,贯穿于主体的整个生存和发展过程中;另一层意思指的是其公众的广泛性。因为公共关系的对象可以是任何个人、群体和组织,既可以是已经与主体有关系的任何公众,也可以是将要或有可能有关系的任何暂时无关的人们。

(4)整体性:公共关系的宗旨是使公众全面地了解自己,从而建立起自己的声誉和知名度。它侧重于一个组织机构或个人在社会中的竞争地位和整体形象,以使人们对自己产生整体性的认识。它并不是要单纯地传递信息,宣传自己的地位和社会威望,而是要使人们对自己各方面都要有所了解。

(5)长期性:公共关系的实践告诉我们,不能把公共关系当作“救火队”,而应把他们当作“常备军”。公共关系的管理职能应该是经常性与计划性的,这就是说公共关系不是水龙头,想开就开,想关就关,它是一种长期性的工作。

而公共关系产生于美国,是当时的文化、政治、经济与技术等条件综合作用下的必然产物。其一,就文化条件而言,经历了由但在当今社会下,尽管公共关系学在我国起步较晚,尽管我国的政治民主化,经济市场化与社会信息化等方面还有相当多不完善,不发达之处,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兴起,体制改革的深入,政治民主化的发展及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国公共关系的蓬勃发展是不可避免并不可阻挡的,公共关系中国化有着令人鼓舞的辉煌前景的。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