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首页 学术论文知识库 问题

雕塑硕士毕业论文

发布时间:

雕塑硕士毕业论文

你可以选 《印度佛教雕塑艺术发展史研究》

先说你几年雕塑学下来,最擅长 或者是最喜欢 的方面,我给你个提纲现代雕塑可以从二战过后流派的转变开始分析,因为战争对人的心理的影响直到社会相对平和导致艺术流派所产生的巨大变化和纷繁涌出,是近代艺术走向多元化的主要原因 特别是材料方面的广泛应用更能体现出这一点,二战过后世界的格局多元化所带来的生产力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艺术的进步,工业社会的进步导致了艺术家开始对自身周围的新的物质产生了兴趣,怀疑,思考等等,他们借以对现代材料的研究和审美来反映他们建立在当下社会上的意识形态,和对具有当代社会审美特征的新生事物的探索. 其实论文不复杂,结合你所有兴趣或者对你有启发的材料,以及这种材料结合你的审美观念,形象思维所衍生出的一种探索趋势来探讨一些想法和可能性,不需要太深层次,有条理,有逻辑,有倾向,有结论,有论据.不是啊,不知道你理解我的意思没有,我只是给了一个角度一个思路来切入,我想至于你所说的涵盖面,从你所有兴趣的一种材料入手,用比较广的跨度(就是我最开始所说的切入的那些因素)来分析和论证他,这样做不是涵盖面太宽,而是具体了.你觉得呢?

我倒是有,但是你用我的就算是抄袭呀,想当初毕业的时候,班上两个男生抄到一块去了,幸亏系里给兜着了,要不都要没学位了。

那就范围小,内容好的

软雕塑毕业论文

染织类毕业论文题目

你知道有哪些染织类毕业论文题目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关于染织类毕业论文题目,欢迎大家阅读!

1.探析唐宋染织图案中的花卉纹样

2.北京市某织染企业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

3.体验消费与染织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4.医院内污染织物收集转运过程感染管理现状调查

5.水墨染织--服装材料设计中的染缬艺术传承与创新

6.壮族传统纺织工艺及其文化研究

7.湘西传统染织艺术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

8.美孚黎女子服饰的现代设计应用

9.日本絣织及其代表性纹样特征探究

10.长三角染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特征

11.手绘在服装艺术设计中的运用

12.染织厂染织混合废水处理工程实例

13.试析元代染织纹样在茶艺表演类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14.日本传统染织艺术之旅--以东京、冲绳两地为例

15.中亚地区伊卡特织物图案艺术特征及创新应用研究

16.爱马仕丝巾图案设计与艺术研究

17.浅析草木染的发展与现状

18.草木染在现代生活中的创新与应用

19.从模仿绘画到图案设计的日本近代染织艺术

20.中、日传统染织工艺及其纹样的传承与保护研究

21.以环保为主题的纺织材料装置艺术的设计与研究

22.论乡土织物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艺术价值

23.长三角地区染织文化的研究

24.试论近世初期风俗画中小袖和服的绘画表现

25.传统图案在染织艺术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26.传统扎染与现代扎染艺术的起源发展与前景展望

27.景宁畲族传统服饰艺术在现代的发展研究

28.染色废水处理改造方案研究与实施

29.论黎族织锦植物染技艺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运用

30.民间手工印染艺术在现代居室软装饰中的价值

31.染织艺术设计中的色彩要素探析

32.明清水陆画所绘之染织纹样研究

33.探析吉祥观与景德镇明清彩瓷表现的图饰特点

34.日本近代染织技术的引进与革新

35.碱减量印染废水处理工程实例

36.黎族传统纺线技艺研究

37.明代工艺美术色彩赏析

38.山竹壳天然染料对真丝织物的染色工艺研究

39.丰富设计素描教学方式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40.抗战前细纱交易困境及民族染织厂的应对

41.海南黎族织锦中基本纹图案探究

42.与大自然合作--染织产品设计的创意新思维

43.凉山彝族服饰传统染织工艺研究

44.渐变形式在当今染织艺术设计中的运用分析

45.棉麻手工染织面料在创意服装中的应用

46.黎锦的保护与传承现状研究

47.浅谈唐代染织纹样的审美特征

48.浅述染织中的棉纤维及手工艺表现

49.民族传统染整工艺的现代价值

50.中国传统工艺的保护研究--以染织工艺为例

51.云南大理扎染视觉审美研究

52.用形式美法则剖析中国传统染织纹样之特点

53.中国长三角地区染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54.自然主义风格在日本纤维艺术中的表现与思考

55.我国印染织物产品标准与服装产品标准比较

56.隋唐染织工艺在敦煌服饰图案中的体现

57.民国日常旗袍面料色彩研究

58.传统扎染工艺与现代数码技术结合的创新设计研究

59.棉麻织物在现代服装中的应用探究

60.浅谈酶催化技术在印染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61.西南少数民族染织艺术中的色彩美学

62.台湾花布的图案装饰特色研究

63.河北民间传统染织工艺现状及发展策略

64.台湾花布与山东民间彩印花布的艺术特色对比及应用研究

65.浅析唐代织锦装饰纹样的艺术表现形式

66.洗礼中重生--谈传统染织艺术的现代性转型

67.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开发对策研究--以黎族纺染织绣技艺为例

68.品色衣制度的发展变迁及影响因素研究

69.中亚伊卡特图案初探及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70.传统手工编织设计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初探

71.中日染织花卉纹样的比较研究

72.基于变函数Julia图形的黑白装饰图案丝巾设计方法

73.湘西染织艺术旅游纪念品包装设计教学思考

74.汇泉染织打造更时尚面料

75.关于染织设计教育的思考--从芬兰设计说开去

76.中日染织花卉纹样研究

77.民间染织遗产:就地保护就近研究

78.地域文化背景下高校旅游纪念品设计教学探索--以湘西染织艺术为例

79.湖南传统染织艺术融入室内设计主题空间的教学探讨

80.湖南传统染织艺术资源在服装设计教学中的运用与创新

81.高等院校染织纤维专业教学模式设置与设计大赛互动实践研究

82.天门蓝印花布设计元素在现代服装中的创新应用研究

83.佩兹利纹样在现代家纺设计中的装饰研究

84.中国民间图案色彩的抽象表现

85.染织专业实验教学创新探索

86.我国印染织物产品标准与服装产品标准的差异

87.后申报时期民族传统工艺保护与传承的忧与思--以海南黎族纺染织绣工艺为例

88.丝织物印花中仿蜡染图案设计及工艺的研究

89.中国古代文献中记载的植物染料及其文化内涵

90.从敦煌藻井图案谈现代染织纹样设计

91.服装面料在全球化影响下的仿生设计

92.手绘技法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使用

93.蜡染的审美特征及其图案构成特征研究

94.医院社会化洗涤污染织物收集转运过程中医院感染质量控制

95.基于数学图形的染织图案设计研究

96.国际旅游岛背景下传统工艺的传承与保护研究--以海南黎族纺染织绣工艺为例

97.理性色彩与感性色彩在染织设计中的统一

98.软雕塑艺术语言对我国纤维艺术教育的启示

99.海南纺织史若干问题的探讨

100.可溶PVA伴纺高支纯棉色织面料的生产工艺路线

101.关于纤维艺术设计教学的思考

102.论佛教文化影响下的我国古代染织纹样

103.地域文化主题的染织旅游纪念品设计探讨

104.浅议市场需求对高校染织设计教学的影响

105.基于数字化技术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以黎族传统纺染织绣工艺为例

106.染织排水对日本青鳉幼鱼和胚胎的毒性效应

107.染织艺术设计专业素描教学改革的思考

108.染织艺术设计专业色彩教学改革的思考

109.地域文化主题的染织设计研究

110.论苗族服饰中龙纹图案染织绣技艺之美

111.染织艺术设计新论

112.关于染织专业学生手工台板印花实践的思考

113.染织美术教学中设计要素浅论

114.从材料的运用看中国染织工艺的发展

115.齐国染织工艺及对后世的影响

116.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

117.浅论中国传统染织中的生命树纹样

118.染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和特征

119.染织设计中的中国画元素

120.作业成本法在染织业的推广与应用

121.手工染织文化遗产的文化内涵与价值

开 题 报 告文 献 综 述 服装是人类生活最基本的需求之一,它是人的整个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于自然层面的人,服装是肌体受到保护和愉悦的穿戴类生活物件:对于社会层面的人,服装是体现审美、展示素养、标明身份和区分社会属性的衣着类符号。狭义地讲,服装是彰显个体存在的物质构成和手段:广义地讲,服装是民族和国家的重要象征之一,体现其文化艺术、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一方面,服装因其特殊的使用功能不断满足着人类基本的物质生活需要:另一方面,仪态万千的着装面貌与主体审美一起架构了人类精神领域的文明,形成了独具魅力的服装文化美景。一.课题背景分析现代服装结构设计,多运用立体思维对效果图进行审视和对款式造型外观进行分析,深刻理解款式的立体构形关系,认真研究款式造型所赋予服装的艺术风格,深入理解服装结构与人体曲面的关系。它一般分艺术造型与技术造型两部分。前者运用服装三维空间概念和形式美的法则及造型手段对款式设计进行添加、削减、重复、省略、夸张、变形,通过立体的想象做出其**结构,最终在造型上符合款式设计的要求。后者是通过结构展开和特技工艺流程,根据服装款式设计的需要,类似一边操作、一边修改,使在平面效果中较难处理的服装凹凸、褶皱、曲线、浪势和复杂的线条在结构设计中得到充分的表现。每一个时代,每一个时期,每一个领域,都会有某种先进的或是流行的精神思潮,这种特定时期的特定精神思潮,也必然会在服装设计理念追求上体现出来。1960年代在文化上是“反文化的时代”,是20世纪中变化最大的年代。传统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思想意识,乃至时装上的典雅主张都被抛弃。1960年代社会经历了巨大的改变,越南战争,美国民权运动,欧洲的各种激进政治思潮,中国的**等等。这个期间,高品位的典雅时装被年轻人抛弃,他们追求标新立异与众不同的新设计,激进的发型、连裤袜、超短裙、嬉皮士风格等大行其道。如果说20世纪60年代是以反叛为标记的,那么1970年代可以说是缺乏性格的10年。这个时期,越南战争即将结束,西方国家爆发了石油危机,美元贬值,1950年代开始的经济繁荣成为史迹,1960年代的乐观主义被新一代的悲观主义所取代,这10年是没有品位的10年。厚底鞋、热裤、聚酯纤维衬衣、喇叭裤、怀旧风、毫无未来感的“蓬克”,闪闪发光的迪斯科装是这一时代的主流。而1980年代又从动荡、反叛、挑战回归到平稳、保守和安于现状的时期,产生了特有的“雅皮士文化”。所以,体现不同时期服装设计理念的载体,当然落在了前卫时装设计师的身上。因此,前卫时装的设计理念能够引导一个时代,一个时期,一种特定的精神理念。在我国,由于地域辽阔,南北气候的巨大差异,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间美术样式和民间服饰风格。这些样式和风格是千百年来风俗习惯积淀的结果。例如,民间美术里的西北黄土高坡的纯红、纯绿的肚兜,婚庆场合所穿的缀有各种纹饰的大红袄、马夹、香荷包等。在江南和岭南一带,与黄土高坡强烈鲜艳的色彩相对应的是民间服饰的典雅清秀。所有这些独具特色的民间服饰风格,都为前卫时装设计师提供了丰富的创造意识的养料。二.课题研究目的意义 设计是服装形成的先导,是对服装材料选择和服装制作的设定。离开设计,服装则处于无意识状态。法国著名设计大师Christian Dior曾说:“凡是我所知道的,我所看到的,听到的一切,都可以归结到衣裳上去。”创新设计是一切设计的灵魂,前卫性服装造型结构设计在常规服装形态上更注重变化,可以说是在具象结构的基础上进行抽象结构的夸张。在当今这个时代,东西文化的冲撞,使我们进入了一个精神纷杂的时代,个体的个性化就是当代的主旋律。这种个性的时代,对前卫时装设计师而言,要求更高了,更难了。在前卫性时装设计领域,要求着更具个性化的时装设计语言,时装设计精神,当然也更能激活具有极大潜质才能的时装设计师的灵感。日常生活里,我们周围的人来人往的穿着打扮,大多是一种所谓的“视觉性疲劳”,当这个群体中偶尔有一个衣着独特、具有标新立异的人时,人们的视觉感应系统往往都会为之一震,这样的日常视觉体验,相信我们每个人都会有的,这就是“前卫性的时装”效应。构成前卫时装完整概念的,除了上述的创造意识和灵动之美的内涵外,还应具有艺术之美的理念特点。所谓艺术之美是构成创造意识和灵动之美的总括。符合美的规律的风格样式,就一定会具有艺术之美的品格。简洁的讲,所谓美的规律,就是无论从服饰的点缀、色彩的配置、质地的对比、尺寸的合理,都能够完美地使人达到视觉感官的愉悦,带来美的新的体验。同时,体现艺术之美的时装设计,必须具有设计师本体的艺术设计理念。设计师主要针对传统经典的完美之作,予以否认和摒弃,从而换取从形式到内容的“破旧立新”,强调个人主观感受,宣扬愉悦的乐观精神。时装的更新变换,从某种程度上是得益于永远追求新异的前卫艺术的启迪和策动。前卫时装是时代艺术与精神的镜子,它既可以窥见人类文明的历史,又可探知某种未来的可能性,它具有潜移默化的精神与艺术的感染力,能够引导人们认识服装艺术的更高境界。三.课题研究内容 所谓结构是指组成某一特定事物各要素之间的组合,连接方式。结构作为服装设计科技美内容要素,即承载着服装的技术要求,也是结构部件功能的载体,因此,结构要素只是使技术功能得以成立的手段,但服装设计中的结构要素是严格遵循外部世界的客观规律的,它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对其科学的总结成形的产物,是科技运用创造的服装设计产品的内形式。 服装的结构是依据人体形态而构成的,无论服装造型怎么夸张变化,始终保持着人衣之间的紧密关系,这是毋庸置疑的。服装结构设计的方法很多,常见的有日本原形法、美式原形法、实用原形法、比例分配法和短寸法等等。 服装款式设计的具体实施中有平面造型和动态变化造型的特点。服装的立体意识和款式由平面转化为立体的造型实践,是服装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运用立体思维活跃的造型,揭示出服装细部的形状、各部位的吻合关系、研究整体与局部的组合形态,是服装结构设计的基本特征。服装造型结合人体形态,适应于人们的各种活动。对有软雕塑之称的高级时装、晚礼服时装、艺术表演时装而言,它们虽形态优美,裁剪却难以琢磨:仅仅采用平面展开的造型方法,往往很难达到理想效果,只用立体裁剪方法又缺乏想象力。设计制做这种服装时,运用立体裁剪与结构设计并行效果较好。服装被称为“流动的雕塑”,而雕塑又被比喻是凝固了的音乐。结构设计师应该同雕塑艺术家那样,运用立体思维进行创作,即在身形架或真人身上直接进行立体造型和量裁制版,运用立裁与打版技巧相结合的手法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服装造型。 前卫是一个突破常规格局、表现超前意识的风格概念。前卫必须在一个相对范畴内才能成立,没有“后卫”就无所谓“前卫”,前卫不能脱离它的对应“后卫”而孤立存在。前卫的核心是突破常规性的创新,而非沿袭式的改良,这使它在产生之初便带有浓重的“离经叛道”的色彩。前卫服装的实用性不如它的概念性强,构成前卫性的基本形态特点为:造型元素夸张新奇,搭配制作方式独特,用料品种和方式反常规,最后成衣效果使人产生一定视觉上的陌生感和心理上的距离感。前卫性给人们的惯常认知方式造成跨度,这是前卫性的独特之处。 前卫形式的服装设计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各种材料质地的组合配置来表现,寻找不同的质料,或者将常用的材料经过再次设计而获得新的表现方式。在材料的造型上追求强烈的对比、夸张、奇特、时尚、刺激,力求通过变化较大的个性元素使着装得到强调和突出。 前卫艺术形式都在破坏传统现实主义原则,使服装呈现前所未有的形态。立体主义、表现主义、构成主义、超现实主义等现代艺术新思维方式和创作观念为设计师所接受,并化为时装的语言。此外,运用“通感”的方式,把音乐、绘画、舞蹈、建筑等姐妹艺术形式转化为服装设计元素。在对前卫艺术的借鉴时,要考虑到服装材料的特性以及着装的适体性,要以艺术作品所体现的真、善、美的精神内涵运用到服装中,决不能复制,一定要有原创性。 材料是服装的“骨肉”,是设计的物质载体。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崭新的可用于服装的材料层出不穷,结合丰富巧妙的想像力,不同的材料搭配能够产生更加丰富的服装效果。 服装结构设计与生活实践密切相关的,强调将严密的科学性和高度的机能性相结合,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对结构设计的升华也起着推动作用。服装是科学技术与艺术的结合体,艺术想像力起到先导作用,它常把科学技术引向研究开发领域的前沿。每一种有关服装技术方面的发明和革新,都会给服装的发展带来重要的促进作用。科学的发达使许多设计师渴望通过材质来表现服装新观念、新创意、新时尚,特别是以具有前瞻性纳米技术,生物科技,信息科技为主导的新时代的出现及新环保纤维的问世,防紫外线纤维,温控纤维,绿色生态等功能性材料的问世,以及发光、金属质感、塑料、玻璃等材料的运用,都给服装设计师带来了更广阔的创意思路。 四.课题研究方法 我在本次研究的课题中就着重于将服装前卫性结构,和前卫性面料运用于服装设计之中。而且我认为将服装大胆独特的结构应用于服装设计之中就好像是建筑艺术的缩影,在时装领域里,我们困惑于神秘而不循正轨的潮流,越是粗糙和深奥,就越受欢迎,整个世界处处都在标新立异、冲破传统。 针对这一课题,我在做毕业设计中将选择独特的传统造型,概念的面料和独特的服装结构等,将其作为设计元素,把传统性与前卫性结合,从传统中寻找时尚,从科技中开发灵感,将现代服装风格中的立体派抽象含蓄表现,加之夸张变形,结合着立体风格推出新造型,使服装具有科技美的特点。在服装设计作品中运用黑白对比或具有强烈色彩的几何抽象形态,在纯粹色彩或几何形态中,以其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加以前卫的面料令视觉产生错视效果,呈现出一种新颖的服装设计风格。

现代纤维艺术设计创意特征分析

纤维艺术采用传统样式的平面织物(壁挂)、现代流行的立体织物(软雕塑)、日用工艺美术品,以及在现代建筑空间中用各种纤维材料造型语言的作品,体现现代纤维艺术在环境关系,在空间展示形态,在设计的创意,在色彩以及装饰图案的风格等方面。以下是我和大家分享的现代纤维艺术设计创意特征分析,更多内容请关注毕业论文网。

摘要: 纤维艺术设计在现代艺术设计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小至手帕、布偶,大至大型艺术品的摆设。传统艺术设计作品制作精美,现代纤维艺术的设计在传承了传统的纤维艺术设计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本文首先介绍了现代纤维艺术设计的创意特征,最后分析了现代纤维艺术设计的创新表现

关键词: 纤维艺术;现代设计;创意与表现

纤维艺术起源于西方古老的壁毯艺术,其传承和演变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设计艺术,可以与我国的刺绣艺术相联系起来,它主要用于装饰,不仅过去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有着重要地位,现在依然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同时现代纤维艺术设计在继承了传统设计优点的基础上又有着新的创意与表现。

一、现代纤维艺术设计的创意特征

在全球化的影响下,对纤维艺术的文化而言,各民族的文化交流与冲突愈加频繁,并非强势文化、主流文化对弱势文化、非主流文化的重新编码,而是双方在互动结构中相互补益和相互发展。文化互动结构既强调各民族文化的融合,又体现对不同民族文化价值观、语言方式和审美趣味的尊重。各个民族在其沃土中,不断探寻贴近艺术语言的真诚情感、开拓人文情怀和精神品格,创造出好的作品,给人类带来了可贵的创造性的艺术价值。纤维艺术采用传统样式的平面织物(壁挂)、现代流行的立体织物(软雕塑)、日用工艺美术品,以及在现代建筑空间中用各种纤维材料造型语言的作品,体现现代纤维艺术在环境关系,在空间展示形态,在设计的创意,在色彩以及装饰图案的风格等方面,证明了现代纤维艺术是集实用功能与审美价值于一体的独特时尚艺术。

1、创新的技法及形式风格多元化

现代纤维艺术在技法的处理形式中展现对纤维刻意的加工与变形。在同一类的图案或形象中使用重复与节奏技法能在视觉中产生强烈冲击力,使纤维艺术如同音乐一样具有流动感,色彩有重复、渐变、起伏、低落如同生命过程,是一种抽象的叙述,能够唤起人们对美的真实感受。现代纤维艺术的色彩关系、装饰图案的风格都与纤维艺术的空间展示形态密不可分。另外,利用纤维组织形态的曲直与屈伸、疏密与集中、发散与聚合、凌乱与整齐等方式作对比,产生反常化的视觉对比效果。如波兰艺术家阿巴康诺维兹的作品红色的阿巴康是壁挂走向雕塑,走向空间的里程碑式作品。向前锐进的尖角与其后饱满深厚的卵圆形,形成强烈的对比,像一股抑制不住的激情勃然喷发。这种立体的壁挂,超越传统壁挂原来平面局限,糅合了现代雕塑的造型并与建筑紧密结合,成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从此现代纤维艺术迎来了质的飞跃一个形式风格多元的时代。

2、颠覆性和反叛性思维

颠覆性和反叛性思维是纤维艺术对人类最大的贡献。20世纪是人类发展最快、成就最高的时期,科技带给人类前所未有的进步,生产、交通、通讯以无法设想的速度改变着。随之而来,人与自然、人与人等关系出现一系列问题:现代社会紧张、快节奏、大强度使人感到压抑、不适,现代社会的人类精神和心理问题也引起关注。与其他艺术相比,纤维艺术以其非凡的想象空间、烦琐的工艺、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的制作与现代社会快节奏、高效、规范、以及烦躁压抑的心态形成对比,正如美国壁毯艺术家茹斯斯古尔说:现代纤维艺术是我们生活的匆忙世界的一种反叛活动。

二、现代纤维艺术的设计创新表现

1、突破材料方面的限制

纤维材料是纤维艺术的基础,就像石刻艺术中的石料一样,脱离其的作品便不是纤维艺术的范畴,材料的选取对作品含义的表达至关重要。传统的纤维艺术由于技术的限制,多只能用自然纤维(棉、麻、毛等)和人造纤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材料方面的`限制约束了艺术家们的能力使其作品表达的内容有限。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能制造出更多的纤维材料,如合成材料、有机化学纤维、金属纤维、光纤等,为现代纤维艺术提供了大量可选择的素材,各种材料质地的不同给了艺术家广阔选择和发挥的空间,他们可以运用多样的手法将材料进行处理给人带来新奇的视觉和审美体验,比如棉麻等柔软材料的制品总是给人柔美自然的感觉,而将钢丝等有硬度的材料与其结合处理却能形成富有力度的艺术形象。不仅如此,先进的材料还能让艺术作品有不同以往的性能,如纳米材料的应用可以使作品有很好的防火防水功效。

2、设计理念的创意

中国传统的纤维设计重技法和精致的图案,其中以四大名绣为代表,作品给人细腻的感受,在有强烈的视觉享受的同时也可以通过图案与颜色的搭配与人们心灵达到相应契合,传达出作者想要表达的人文内涵,具有独特的中国特色。现代纤维艺术设计理念在借鉴中国传统纤维设计时引入现代元素,推陈出新,不是一味的模仿和还原,而是在此基础上进行创造,赋予传统文化新的生命力,引起人们的怀古思幽之情时又不会与现代思维形成过大的反差而产生突兀之感。

具体表现为将富有中国特色的传统形象抽象出来直接与现代制品结合,如引用龙凤等具有中国特色审美和情感寄托的图案,或是更进一步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某种思维方式表现在现代制品中,如中国山水画和刺绣作品中独树一帜的散点视角,即使不是运用具有代表性的传统形象,也因其普遍的文化认同感而让人感受到古典的传统的魅力。这是现代纤维艺术设计理念的创意中体现的一种,还有一种被普遍认可的是西方抽象主义理念的运用。

西方传统纤维设计曾一度沦为绘画的附庸而失去其独特的艺术创造力,人们追求其装饰效果的华丽,多以著名画家的绘画作品为范本,虽是色彩饱满,构图严谨让人视觉上较为满意,然而毕竟是绘画的临摹,相比起原作来总是有着差距,且没有发挥出其材料本身的特质,使纤维设计流于俗套。后来抽象表现主义画派兴起,引起了人们审美的又一次发展,此时,纤维设计艺术家们吸收过往的经验,不再单纯模仿画家的作品,而是将抽象主义概念和内涵内化为自己的产物,在纤维设计作品中进行艺术创造,利用丰富的想象力将材料编织处理成夸张的形象,给人造成强烈的视觉冲击,传达出艺术家独特的个性和艺术领悟。具体表现为对自然形象进行解构重组再创造性的结合使平凡事物焕发出新的魅力,或是抽象出不同事物中的共性构造新事物带来不一样的视觉体验,又或是用具有象征性的形象符号代替自然事物引起人们思考,以及通过重复的形象的排列进行强调来突出主题等创作手法表现艺术家对美的领悟和起伏的心绪。

3、表现形式的创意

现代纤维艺术设计的表现形式不在拘泥于以往的平面形态,逐渐向立体化空间化方向发展。平面形态的纤维艺术设计主要表现为地毯、挂毯等作品,形式较为单一,立体化则能够更好地挖掘材料本身的形态美,如果说平面形态的纤维设计像在材料的表面作画,那立体化便是像在塑造一件雕塑作品,所以立体化形态的纤维艺术作品又被称为软雕塑。它有着雕塑作品的严谨的结构美又因其材料的不同而有着独特的触感和自然亲和力,舒缓了雕塑所具有的冰冷尖锐的特性,让人在忙绿的现代生活中有着亲近自然的感觉。空间化则是将纤维艺术作品给人带来的视觉审美享受与建筑设施紧密联系在一起,艺术品不仅仅是独立存在的个体,而是与周围的空间环境密切相关,艺术家在进行创作时不能单纯以自己想象的艺术形象为主,要观察周围建筑的整体格调和布局,考虑纤维艺术品在哪个方位以哪种形态表现才能起到与空间环境相融又能有恰到好处的点缀作用。这几种表现形式的创意使现代纤维艺术作品分类更加专业化,也对艺术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结论

现代纤维艺术设计由于材料的丰富多样,借鉴了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抽象主义表现方法的设计理念,从平面化向立体化空间化方向的发展使其越来越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要而受到人们的喜爱,相较于其他现代设计艺术,纤维艺术以其材料具有的独特质感和自然亲和力脱颖而出,在新时期希望现代纤维艺术设计能有更多的创意发展,利用新科技在日益繁忙的现代社会中给人以美的慰藉。

雕塑系毕业论文

《拜堂》是题材中含中国文化传统,但是并不能直接与中国传统雕塑划等号哦。。。你再把逻辑理一理再写比较好。。。

(x-45)/(x-24)=(x-24)x-45=

论文掰就行了。。凑足字数OK。。千万不要抄。

给你个大概的目录中文摘要英文摘要目录第1章绪论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问题的提出 研究的意义国内外对传统雕塑的研究现状本文研究的目的和研究内容本文研究的目的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第2章 历代中国雕塑的风格特点秦汉雕塑。。。。 秦汉雕塑的风格特点 秦汉文化对雕塑的影响唐代雕塑。。。。唐代雕塑的风格特点唐代文化对雕塑的影响。。。。。第5章 结语与后续研究 结语 后续研究重点是第一张和第五章 你的论点和结论具体的小节自己补充吧记得给我分 呵呵

环境雕塑毕业论文

雕塑作为人类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以其独特的魅力渗透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雕塑艺术以一种物质形态与意识形态相交融的方式存在着,它以静态的美传达艺术家们的思想情感与审美理想;而两种不同的历史与文化背景,使同一种艺术形态形成了各自独特的艺术风格特征。本文从题材、表现手法、造型手法、材料的运用等不同角度,对这两种艺术风格之间的差异进行分析、归纳和比较,并作以简要评述。如果说历史是人类谱写的一部气势宏伟的交响曲,那么雕塑艺术就是其中一部精致而独立的乐章。雕塑是造型艺术种类中最早出现的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也是建筑艺术以外的另一种表现实体空间的艺术。雕塑是有三维空间的由人类创造的存在于实际空间的立体形象。像米开朗基罗的《大卫》、罗丹的《思想者》、中国的四大石窟、兵马俑等都是极具代表性的作品。雕塑永远表现动态,甚至完全静止的雕像也被看作具有一种内在的运动,一种不但在空间、也在时间上持续的伸展的状态。人们可以从这一瞬间的造型中想象静态向动态的转变,想象行为的连贯,持续的活动过程,从而体味出它的活力和精神,体味出它的冷冰冰的物质材料后面的体温和感情。雕塑是可视的、可触摸到的并能反映一定意识形态及较高审美意义的实体。雕塑艺术是世界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也是根植于自己民族传统文化土壤上的一颗常青树。 在人类的文明史上,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是两大最鲜明的文明。尽管两者都产生于奴隶制和封建制这同一种社会基础上,都受制于人类思维发展和文化艺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但由于社会历史条件、文化传统、民族审美心理的差异,故而在雕塑艺术上形成两种各具特色的艺术风格。 一、题材差异 中国社会是一个农业社会,中国田园牧歌式的乡村文明,使人与自然及生态系统始终保持着和谐的关系。因而中国早期雕塑题材以动物为主,《四羊方尊》、《莲鹤方壶》等就是其中的杰作。自佛教传入中国以来,宗教佛像也成为中国传统雕塑的表现对象之一,最有名的当推云岗石窟、龙门石窟、麦积山和敦煌石窟这四大雕塑群,此外还有大量的寺庙造像。同时在中国厚葬习俗的影响下,君主及达官贵族大势修造陵墓及陪葬品,使得陵墓雕塑成为中国雕塑艺术上的又一珍宝,最具代表性的就属秦始皇陵的兵马俑。 对比之下,西方的社会基本上是一个宗教性的商业社会,城市化的生产培养了西方人的外向性和冒险性的性格,再加上海上,陆路交通发达,同东方交流广泛,这一切都有利于科学、文化和艺术的发展。神话传说是两方雕塑题材之一,如希腊人认为每一种自然现象都是神的力量显现的结果,人和神是同源的,神就是人最完美的体现,神同人一样有血有肉,有喜怒哀乐。不同的是他们长生不老、神通广大而已。就在这样一个环境下产牛了关于缪斯、阿波罗为主神及其统率下的缪斯的神话。 对人体美的表现也是两方雕塑家们的又一题材。体育竞技和大型的敬神是古希腊社会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体育竞技大多以裸露身体的方式进行,这也许是为了在竞技比赛的同时显露强悍,优美的体型。这种社会风尚的流行无疑给雕塑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观察和创作的环境,给比赛胜利者雕像也成为雕塑家的一项任务。如米隆的《掷铁饼者》。 二、精神追求上的差异 在中国人看来,主体与客体相通、感性与理性共融,视“天人合一”为宇宙观核心,相信天人感应、天人相类。这种思想的必然结果即自然的入化和人的自然化,确信人们心中所要抒发的东西,都能在宇宙世界找到相应的事物,并以其恰当的方式表达出来。汉代霍去病的陵墓,墓前有十多件石雕,如马踏匈奴、跃马、卧马、卧牛、伏虎、野猪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马踏匈奴》。为了表现霍去病的赫赫战功,作者别出心裁的雕造出一匹气势轩昂、庄重雄强的战马,马的神情果断沉着,仿佛在时时刻刻警惕着,防止被踢翻在地的匈奴败将挣脱而逃,体现出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为家”的坚定意志。虽然没有直接雕造霍去病的形象,但是通过《马踏匈奴》整个作品不难体现他的品格与精神,使人联想到英勇无敌的青年将军,似乎听到击败匈奴的胜利呼声。其它石雕也分别体现出将士们不顾艰险,浴血奋战的英雄气概。 《昭陵六骏》是唐太宗李世民生前所乘六匹战马的雕刻形象,艺术家概括地塑造了六骏的立、行、奔、驰的健美姿态,并显示六匹骏马那英勇而温顺、刚毅又善良的性格。造型饱满剽悍,神韵充沛飞扬,层次转折有力,在外光映射下富于变化,具有节奏感。雕刻的是马反映的是人,象征唐太宗李世民的品格,歌颂了李世民的伟业丰功。 除了表现人的精神品格和功绩外,也成为体现当时统治阶级权力的载体。例如清代十三陵,墓前的石象背加鞍鞯,上托宝瓶,头施笼佩,四足平衡,完全依照皇帝的仪仗,其寓意为“太平有象”——动物失去了自身的个性特征和活力,成为皇权的象征。 以上以物喻人,“天人合一”的例子在中国雕塑艺术中举不胜举。而西方则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突出了人的意志。西方雕塑的表现题材基本上是以人体为主,就算是神话人物也是以人为衣钵,体现人体的美。每个时代的雕塑家几乎都共同关注人体与精神的统一。如古希腊雕像就是通过人物整体,在单纯与静穆中显示出一种理想的美。黑格尔说过,“希腊民族性格的特点在于他们对直接呈现的而又受到精神渗透的人身的个性具有高度发达的敏感,对于自由的美的形式也是如此,这就使得他们必然要把直接呈现的人,即人所特有的受到精神渗透的躯体,作为一种独立的对象来雕塑,并且把人的形象看作高于一切其他。形象的最自由的最美的形象来欣赏。”①(注:参见〔德〕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第三卷(上册),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158页。) 三、表现手法上的差异 雕塑是三度空间的立体造型艺术。雕塑品的实际体量与绘画的虚拟体量从视觉感受上是不一样的,绘画中的虚拟体量要达到雕塑的实际体量是完全不可能的,这也就是雕塑魅力所在,它以各种不同的表现手法带给人的视觉冲击和震撼是其它艺术形式无可替代的。 作为精神的实际存在,西方人体雕塑在“理念”世界的支配下具有了自身的独立价值,它不是凭借自然景物的烘托,而是凭借光线与阴影的变幻以展现形体的空间实在性,因此西方人体雕塑是严格意义上的空间艺术,在20世纪以前,希腊雕塑的物理性的立体空间概念,成为西方雕塑家共同参照的范式。 中国美学突出强调情景交融,虚实相生,艺术家们共同追求着那种“天地浑溶一气,明暗高低远近,不似之以似之”的境界,营造着“往不复,天地际也”的独特空间。北京天坛的圜丘面对着一片虚空的天穹,以整个宇宙作为自己的庙宇,反映出中国人与生存方式密切相关的时空互渗的空间意识。因而中国的雕塑往往不是以孤立的实体出现的,而是尽可能采用“借景”、“虚实”等种种方式,以求与自然景象合为一体。那些石窟造像多是通过背景热烈激昂的雕绘故事的陪衬和烘托,而显得更加宁静和睿智,从而弥补了独立的圆雕在表现空间容量方面的局限性,构成了一个空间形式包含时间节奏和动感的艺术世界。唐代的帝王陵墓所确立的“以山为陵”的体制,使陵墓、陵前雕刻与自然起伏的山势巧妙结合,令观者“身所盘桓,目所绸缪”,西方那种瞬间直观把握的空间感受在这里变成长久漫游的时间历程。 除了空间表现手法上的差异,中国雕塑以写意为主的表现手法与西方雕塑的写实性表现手法也形成反差。由于中国雕塑很晚才与实用美术真正分离,在漫长的岁月中,雕塑大多只是实用美术的一种装饰手段。装饰不求再现,只追求表现物象,因此形成了中国雕塑不求形似,只求神似的特征。不讲究描摹写实,在塑形上注重写意传神,气韵生动,虚实相生,“神似胜于形似”,这种中国式的美学观念可以说贯穿了整个古代雕塑史,即使有时表现出一定的写实性,也只是比较细微而已,在本质上依然属于意象性造型。正因为中国艺术以表现、抒情、写意见长,追求艺术意境,中国古代雕塑也具有浓郁的东方情调和意境特色。“所以汉代那些女陶俑会有着细柔的腰肢,有着如盛开的喇叭花一样美丽形状的裙裾和翩翩起舞般的拂袖姿态;所以敦煌北朝的彩塑佛像会有着不可言说的微笑,并且在这微妙的笑容中透露着内心的智慧和远离尘世的洒脱风采;所以敦煌唐代的彩塑菩萨会有着如血脉在流淌搏动的肌肤和薄如蝉翼的透体天衣;宋代晋祠的彩塑侍女会有着美人鱼一般的身段。”而我们在欣赏的时候,必须使用我们本民族的艺术标准和审美习惯,才能够真正感觉中国古代雕塑“以形写神”的艺术效果。 而在西方,就雕塑而言,他们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写实性雕塑。这种写实性雕塑风格的产生是由于“模仿说”的明确提出。古希腊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最好的艺术必须“照事物的应当有的样子去模仿”。而模仿是人的“一种自然的本能”。强调对外事物的模仿和反映是发端于古希腊的西方艺术传统。“模仿说”如同一面镜子,反映视觉的真实。如《米洛的阿芙洛狄特》与《大卫》都是对人体的真实再现。并且,围绕着人体塑造,古希腊令创造出一系列的标准法则,如1:7和1:8的人体比例。文艺复兴时期又创立了透视学和解剖学两大成就,有些雕刻家如多纳太罗、米开朗基罗等还亲自动手做人体解剖实验。这些都是为了能更好、更准确的模仿自然,更完美的刻画雕塑形象而服务的。 四、造型手法的差异 中西雕塑艺术家都重视线条的表现力,重视以线条造型为共同的媒介,而西方的用线仅服务于造型。黑格尔认为速写或草稿卓越的表现了画家的天分及其特点,安格尔认为线和形愈简练愈美和有魅力。可见线条对画家的造型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对雕塑特别是圆雕来说,线的因素更是不见其痕迹,雕塑家刻意追求的是团块和体积、重视三维空间的立体效果,素描中的线条只是充当表现这种效果所界定的轮廓线。米开朗基罗曾说过,一个好的雕刻作品即使从山上滚下去也不应有一处磨损。中国古代雕塑和绘画都来自于原始实用美术,从彩陶时代起,绘塑便相互补充,紧密结合。中国雕塑不仅吸收了绘画的线条色彩的特点,而且还习惯在雕塑上绘色描线。中国古代长期绘塑不分家,而且对绘画更为重视,因而雕塑具有了明显的绘画性。这种绘画性导致中国雕塑区别于西方雕塑追求团块和体积,因而是线条在雕塑中发挥重要的造型辅助作用。雕塑家“运刀如运笔”,通过富有弹性而又丰富多变的线条,或表现飞奔的情态,如汉代的“四灵”瓦当、龙门莲花洞中的飞天等;或表现不同质感;或表现不同体型;或表现不同个性……。总之这种“净化了的线条”既体现了各自的时代风格,又具有各种不同的功能。行云流水,骨力追风,刚柔相济,状物抒情,充分展示了中国雕塑中线条的灵活性和自由美。 另外,中国古代雕塑还喜好在雕塑上绘色。如新石器时代的彩陶艺术、战国的随葬木俑、汉代的画像砖石,唐宋的“影壁”形式,无不是塑绘与雕绘相结合的产物。晋唐以来的佛教塑像更具有绘画的风貌,莫高窟盛唐时期的彩绘菩萨,设色浓艳华美,体态雍容华贵,生动的表现出盛唐时期的贵族妇女的风度神韵,这种艺术效果充分显示了中国雕塑家的创造才能和民族特色。这与西方雕塑很少设色区别也很大。在这方面,西方雕塑与其它门类艺术之问有着严格的界限以及各自独立的表现方法。从古希腊时代直到20世纪之前,西方雕塑作品很少有设色者,中间仅18世纪法国“洛可可”风格产生时,出现一丛敷彩的建筑装饰雕像,以适应王室贵族的审美趣味和感观享受。但那种净素妍雅。强调光影感的大理石刻雕塑则长期占据主导地位。西方雕塑家大多尽力排除从色彩的优越性中择取绘画的辅助方法。法国雕塑家法尔孔奈说过:“如果雕刻能保留在自己确定的范围之内,它就不会丧失自己任何一项优点;但是,如果它要使用绘画的全部手段,它就会受到失败的威胁。这两种艺术各有各的表现手段,色彩不是雕刻的手段。” 五、材料的差异 雕塑是使用真材实料来实现作者的创作意图的。材料不仅有坚硬的质地,而且也能像色彩一样借物传情,发挥和延伸设计者的思想。如花岗石的坚硬能使人产生出坚如磐石之感;大理石的洁白能使人产生出纯洁无暇之感等等。罗丹的作品大家都熟知,在他的雕塑作品中,可以看到作者彭湃的激情。他那双天才的手用泥土塑造的肌肤下似乎流动着生命的血液,假使没有以能保留住作者手印的青铜来铸造,那么可想而知我们将无法欣赏到这动人的一幕。 在雕塑材料的使用上,中国雕塑较之西方尤为丰富,如土、木、石、玉、铜等等,其中以与自然密不可分的土木居多。从仰韶文化的人像陶塑到长沙汉墓中的彩绘木俑;从秦陵兵马俑到唐代木雕迦叶像,从敦煌莫高窟的彩塑菩萨到明清时代的小品雕刻,皆体现出中国人对土木的依赖性和亲切感。西方由于工商文明的发展而较早地摆脱了人对自然的依附性,在雕刻材料的选择上也较早地扬弃了土和木的利用,在雕刻材料的选择上创造了以石雕为主流的雕塑艺术史。 总之,中西方历史与文化背景的不同特征,决定了西方艺术的注重写实性与而中国艺术崇尚写意性的两种不同审美取向;同时在造型手法和材料等运用上也造就不同层度的差别与异同。中西雕塑艺术虽有风格特征之别,但无优劣高低之分,以上只是对各自风格与观点的评述,有助于更深入地了解雕塑这一艺术领域的奇葩。

我倒是有,但是你用我的就算是抄袭呀,想当初毕业的时候,班上两个男生抄到一块去了,幸亏系里给兜着了,要不都要没学位了。

让雕塑为祖国“四化”出力冯河;谈作动物雕塑[J];美术研究;1980年04期刘开渠;对雕塑创作的几点意见[J];文艺研究;1980年04期傅天仇;雕塑的遗产和创造[J];文艺研究;1980年04期路艳霞;环境剧 雕塑剧悄然露头[N];北京日报;2000年 王展;论西方现代雕塑多位空间的视觉表达方式[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1年 王岩;现代雕塑与现代建筑的共融[D];大连理工大学;2002年 郑蕾;建筑与雕塑的关系[D];中央美术学院;2002年 崔健;写实性雕塑的原理及中国城市雕塑的现状[D];中央美术学院;2002年 王琪;谈人物雕塑的姿势[D];中央美术学院;2002年 陈其端;现代城市公共艺术问题解析及其对策[D];武汉理工大学;2003年 刘熠;城市广场的水景雕塑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03年 黑晓东;写实雕塑的观察方法及形体认识[D];中央美术学院;2003年 马军;试论雕塑材料语言与造型[D];中央美术学院;2003年 李亮;中国各美术学院雕塑系教学改革考察报告[D];中央美术学院;2003年

抽象雕塑毕业论文

绘画艺术是精神意蕴和绘画语言的结合体,是精神 文化 所依存的载体,透溢着时代的脉动。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绘画艺术 毕业 论文相关范例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绘画艺术毕业论文相关范例篇1 试论幻想与绘画艺术 摘要:人们都是希望有美好和理想的生活,像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那样的许多哲学家和思想家在探讨理想时总是相信存在一个理想的完美国度,但是现实总是不是完美的,甚至是肮脏、混乱和丑陋的。艺术家的工作就是通过梦这种人的无意识的表现形式去修补这个不完美的生活和现实,使它重获完美,并通过图画把生活的这种理想的状态保存下来。 关键词:白日梦;生活;艺术;美;绘画 一、幻想与生活、科技发明、艺术创造的意义 我们从长期被认为的最为黑暗和压抑的中世纪开始说起。无论是中世纪的精神生活还是世俗生活都是离不开希伯来―__文化这一核心。虽然我们认为中世纪整个时代是肮脏、混乱和丑陋的,但希伯来―基督__也孕育着生活的理想。这个社会理想就是骑士精神。 而在古希腊文化中将人放在自然法则中的至高无上的地位,因为希腊人认为他们和神的关系最为密切。(几乎每个希腊人都这样认为)他们把人的位置摆得很高,却痛苦的意识到了人类的伟大和人类潜在价值都是有局限的。将现实中对伟大的夸张和人类的种种局限结合起来(最大的局限就是生命是有限的)。帕特农神庙上刻着“Knowyourself”“nothinginexcess”。这两句话的言外之意是你不是神。这两者的结合就构成了希腊对人类悲剧性前景的认识。在人类的局限面前,梦的意义就凸显出来了。它是人类在理想中克服局限,促进达成愿望的一种手段。 梦既是我们在生活中活动的延续,而且其目的是使我们超脱日常生活,达成愿望。在生活中我们心事重重、悲痛欲绝时,或是我们竭尽全力在解决问题时,或是沉浸在快乐和甜蜜之中时,梦所展示的不但是现实的情调和象征,而且会产生对生活现实有所补充的内容,使我们对生活的憧憬和感受更加强烈。 二、幻想对绘画艺术的意义 白日梦对生活来说,它满足了生活的欲望,使生活充满憧憬和激情。让一切生活理想的创造力尽情喷发,让一切生活激情的幻想尽相涌流。像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那样的许多哲学家和思想家在探讨理想时总是相信存在一个理想的完美国度,但是现实总是不是完美的,甚至是肮脏、混乱和丑陋的。艺术家的工作就是去修补这个不完美的生活和现实,使它重获完美,并通过图画把生活的这种理想的状态保存下来。 文艺复兴时期,特别是从阿尔伯蒂开始,艺术家谈艺逐渐成为时尚,艺术从中世纪以前单纯的“技艺”中脱离出来。艺术家的匠人身份逐渐下降,而知识分子身份逐渐上升。特别是瓦萨里的《艺术家传》出版后,进一步确立了艺术家的历史地位。这一时期主要是一些技法指南,随着文艺复兴的深入,艺术理论一方面继承了古希腊古罗马像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文艺理论,另一方面,又结合了艺术在技术和实践上得新的发展成果,使人们对艺术和绘画的理解进一步加深。 切尼尼《艺术指南》是第一个将“幻想”和“手工”放到同样的重要地位,因为艺术从古希腊到中世纪一贯的传统的作为一种工艺制作的活动,对“幻想”或者说是对 想象力 的强调,则是文艺复兴艺术浪漫主义特征的出现。库萨的尼古拉的《论戏球》表达了同样的思想:一个可见的球是先在于艺术家心中的不可见的球的形象。唯有心灵具有创造虚构事物的能力。心灵有创造观念的能力,进而发展这一能力来表现它们。 达芬奇的艺术理论主要见于他的《论绘画》。达芬奇认为“构思”(disegno)这个概念是作为艺术的灵魂,因而具有神性,它是在最高的层次上复制了上帝可见的作品。“构思”是从阿尔伯蒂开始为文艺复兴艺术家和美学家反复使用几乎成为谈艺论美的口头禅的一个中心概念。阿尔伯第即已将“构思”界定为源于精神,用线与角予以表现一种鲜明的规划,《艺术家传》中瓦萨里首先认为艺术家的创作首先体现为处心积虑的构思,当他将内在于心的构思外化,使作品既反映自然,又反映艺术家心中的完美形式即构思。构思即是在心得一种形式,也是用手予以实现的一种形式,实际上是兼顾了构思和 素描 或者说草稿来两个概念。 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中,特别是表现在《达芬奇和他对童年的一个记忆》,他进一步提升了艺术在精神方面的价值,他认为无意识性本能才是艺术家构思和创作的真正来源。无意识是弗洛伊德提出的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三个人类心理结构部分之一,无意识就是大量的本能直接需要的东西被意识所压抑的产物,其主要内容是性本能。他认为达芬奇在艺术上有如此崇高的成就就是在于他小时候的恋母情结和自己的性本能转移,这样无意识性本能就成了决定艺术创作的根本动力和最深层的原因。 弗洛伊德认为,梦是人的无意识的表现形式,只有人在梦境之中,才能完全放松,人的无意识本能才不会被意识所压抑而尽情释放。艺术家就是一些被过分的性本能无意识需要所驱使的人,艺术家的创作和做梦一样,一次幻想就是一次愿望的体现,,也是一次无意识欲望的一次满足,幻想能使不能感到满足的现实生活和欲望在创作中得以释放。 艺术家就像孩子一样,怀有很大热情来创造一个幻想的世界,正是因为艺术家有很多的无意识本能实现不了,要用幻想性创作来代替满足。 参考文献: [1]《西方美学通史》第一卷古希腊罗马美学.范明生.上海人民出版社. [2]《西方美学通史》第二卷中世纪文艺复兴.陆扬.上海人民出版社. [3]《中世纪的衰落》.赫伊津哈.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4]《释梦》.弗洛伊德.商务印书馆. [5]《艺术指南》.切尼尼. [6]《论绘画》.达芬奇. [7]《诗人与白日梦》.弗洛伊德.BasicBook公司. [8]《艺术史的历史》.温尼?海德?米奈.上海人民出版社 绘画艺术毕业论文相关范例篇2 浅谈数字绘画艺术 摘要:传统绘画是一种古老的艺术门类,艺术创作过程从单纯地模仿传统媒介走向利用电脑程序在电脑中创作或自动生成,达到一定的艺术效果。新的技术促成了新的媒介,数字艺术这种新兴媒介的迅猛发展,改变了艺术创作方式,也改变了艺术欣赏的方式。 关键词:艺术创作绘画数字化数字绘画 1946年第一台数字化计算机“电子数字集成和计算机”ENIAC(ElectronicNumericalIntegratorandCalculator)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问世。在这60年里,随着科技技术的进步,个人电脑进入家庭,人工智能计算机辅助设计领域不断开发,电脑硬件的更新换代,计算机数字化也在迅猛发展,艺术家把数字技术应用到艺术创作中,从而改变了传统艺术绘画创作方式,也使艺术审美趣味发生了变化。 一、传统绘画艺术创作 1.艺术创作是以满足人们对娱乐游戏的需求为主要目的而创造虚拟人类生活事件的文化活动过程。创作出的文化产品称为艺术品,要想创作出公众喜爱的艺术品,创作者要不断提高艺术创作的语言技艺水平和创造新的语言风格。高水平的语言技艺和独特的语言风格,能够使创作出的虚拟事件在描绘上准确生动和别具特色,从而使艺术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更强,才能够有效地创造出一定内容和特色的艺术作品。 2.绘画艺术是一种古老的艺术门类,是美术中最主要的一种艺术形式。它借助于可被利用的物质材料和相应的制作 方法 以创造艺术形象,运用笔、刷、刀、手指等各种绘画工具以挥洒、涂抹、拓印、腐蚀等各种绘制手段,将颜料、墨汁、油墨及其他有色物质描绘和移置到纸张、纺织物、木板、皮革、墙壁或岩石等平面上,以线条、块面、色彩、明暗等造型因素,通过构图形成视觉形象的画面或图像,创造出可以直接看到的,并具有—定形状、体积、质感和空间感觉的艺术形象。绘画艺术从材料、工具来分,其种类主要有:水墨画、油画、版画、壁画、 水彩画 、水粉画、素描、速写等。 二、沿革 所谓数字化,是指利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把声、光、电、磁等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或把语音、文字、图像等信息转变为数字编码,用于传输和处理,或以数字形式存放在计算机中,便于今后操作和处理。是以电脑作为绘画艺术创作工具,通过运用一定的电脑程序,进行计算机信息处理,把每个像素用若干个二进制数码进行编码而形成虚拟的视觉图像,并进行输入和输出。 1951年首台供商业应用的电子计算机获得专利,除了大量深入的技术研究,也偶尔涉及音乐和视觉艺术。由于大多数研发人员是科学家,他们没有受过专门的艺术训练,所以早期的电子艺术的美学价值并没有得到认可。美国年轻研究员诺尔可以算作第一批“数字艺术家”,他受到立体主义的影响,1963年用电脑绘出抽象图案《高斯二次方程》,尝试着在二维的画面中表达三维的空间。此时电脑对大量的艺术家来说是一个技术上比较难掌握的机器,数字计算机绘画作为一种新型媒介,还只是模仿传统媒介,并没有用来进行主流艺术创作、创造出新的美学体验和新的价值观体系。 随着电脑功能被进一步开发,艺术家逐渐利用电脑作为程序控制工具,将天幕当成画布将镭射光束作为画笔进行艺术创作,如德国艺术家皮尼的《奥林匹克彩虹》,美国艺术家巴拉德的《视觉化时间》。严格来讲,他们在本质上仍然以传统媒介为主,并非是在进行艺术与科技的探索,而是琢磨如何通过运用电脑这种时髦机械来迎合当时大众的口味。 1990年以来,个人电脑越来越普及并且越来越容易使用,新一代艺术家对电脑操作不再陌生,逐渐将其变成创作工具或者媒介。艺术创作过程从单纯地模仿传统媒介走向利用电脑程序在电脑中创作或自动生成,达到一定的艺术效果。新的技术促成了新的媒介,绘画和雕塑的历史让我们知道,每次革命均来自于概念和材料的不断发掘和更新,数字艺术这种新兴媒介的迅猛发展,改变了艺术创作方式,也改变了艺术欣赏的方式。 杜桑以来,艺术和生活的界限模糊了;数字艺术以来,真现实和虚现实之间的界限模糊了。数字艺术是以电脑为技术支撑的电子时代的新媒介,是艺术摆脱以视觉为中心的束缚过程中的一大飞跃。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媒介的发展。传统的图的概念、内容和形式不再突出。艺术品的价值存在于通过媒介所传递的信息的交换之中,艺术家将把因特网当作最大的美术馆来展示他们的作品,当作直接向公众传播作品的工具。 三、绘画的工具选择 绘画艺术的数字化基本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设计手段的更新,它直接跟数字技术的发展相关;二是创造理念的更新,它主要是指创作者审美趣味的变化。技术是电脑硬件和绘画软件,绘画软件的构成分为矢量图和位图两大类,Adobe公司的Illustrator软件、Corel公司的CorelDRAW和Painter是众多矢量图形设计和绘图软件中的佼佼者;Photoshop是制作和处理位图图像的最好软件。矢量图形最大的优点是无论放大、缩小或旋转等不会失真;最大的缺点是难以表现色彩层次丰富的逼真图像效果。而位图图像能表现层次丰富、具有逼真色彩的照片品质图像,缺点是放大若干倍后会产生“马赛克”现象。图像质量决定于设置的分辨率(一个单位面积内所包含像素的个数)的高低,分辨率越高,图像就越清晰,信息量越大,文件也就越大。提高分辨率虽然可以使图像更清晰,但是,尺寸却会随着分辨率的增大而变小;反之,降低分辨率会使图像变大,画质会变得比较粗糙。像素数目、分辨率和图像尺寸可通过以下公式来理解。像素数目÷分辨率=图像尺寸。根据图像输出的要求,低的可设置72dpi的视频显示模式,高的可设置300dpi的打印机模式,还可设置高达2570dpi的照排设备模式。所以,多数艺术家采用Photoshop软件来进行创作。 结语 目前,人和电脑处于一种既矛盾又合作的关系中,电脑仍然在人的指挥下与人合作,艺术家利用电脑这种媒介进行创作。与传统媒介相比,虽然数字绘画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但基本原理(透视学原理、明暗关系、色彩关系等等)和其他艺术形式都是相同的。在绘画发展的历史中,出现了千姿百态的表现手段、形式技巧和风格特色,无论哪种形式,它最重要的应是依赖视觉来感受和欣赏造型艺术,要求艺术家的艺术创作的思想性与艺术形式要完美结合,既是现实生活的反映,也包含着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反映了画家的思想感情和世界观,同时还具有美感。在数字化绘画艺术创作中,电脑硬件和绘画软件是会不断更新和贬值的,我们更应该关注数字化对创作观念产生的影响,只有通过研究技术进而深入研究创作理念方面的变化,才是具有价值的,使人从中受到 教育 并得到美的艺术享受。 参考文献: [1]费箐著:《超媒介》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意动影像编著:《Photoshop场景绘制》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绘画艺术毕业论文相关范例相关 文章 : 1. 艺术类毕业论文参考范文 2. 美术系毕业论文范文 3. 美术毕业论文范文 4. 浅谈绘画艺术赏析论文 5. 优秀艺术毕业论文范文 6. 美术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数学是人类 文化 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在人类文明与社会进步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对于数学的真正认识又有多少呢?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对数学的认识论文的 范文 ,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谈数学与应用数学

摘要: 新课程改革注重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用数学的观点观察社会、思考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重视联系实际和数学应用意识。教师应加强数学应用教学,多让学生自主学习,重视课外实践,促进学生逐步形成和发展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实际应用能力。

关键词: 数学应用 生活 经验 学以致用

新课程改革注重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用数学的观点观察社会、思考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真正让学生体会到“学以致用”。近年来,我坚持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思想,重视实践,加强对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做了一些探索,在此谈谈对这一问题的一点思考。

一、理论基础

1.数学的发展就是数学应用的历史。

从数学的早期发展来看,数学起源于人类实际生活的需要,人类在简单的物品交换和重新分配中,产生了数的概念。在古埃及流传下来的最早的数学著作《莱茵德纸 草书 》和《莫斯科纸草书》中,包含有许多几何性质的问题,内容大都与土地面积和谷堆体积的计算有关;中国现存的最早的数学著作《周髀算经》中,主要成就是勾股定理及其在天文测量上的应用。

到了近现代,特别是现代,一方面,数学的核心研究变得越来越抽象;另一方面,数学的应用也变得越来越广泛。数学除了在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大量应用,还在经济学、社会学领域大展身手,在日益发展的信息社会中,即使一般的劳动者,也必须具备基本的数学运算能力以及应用数学思想去观察和分析工作、生活乃至从事经济、政治活动的能力――存款、利息、股票、投资、 保险 、成本、利润、折扣、分期付款,以至文艺创作、心理分析、社会改革、哲学思辨等。可以说,数学是人类活动最基本、最重要的工具之一。

2.新课程改革对加强数学应用的体现。

新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新课程标准强调培养数学的应用意识,要让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 方法 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寻找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

新课程标准提出: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在实行新课程改革以来,新编教材在加强应用数学的意识方面作了大量的改进,把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贯穿在教材编写的始终,在各章的章头图或阅读材料中,注意提供有实际背景的问题,教材的正文一般都注意从实际引入概念,从实际提出问题,例题、习题中增加了实际应用的内容。理论联系实际,而联系实际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增加应用数学的意识,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 教育 储蓄》联系经济生活中的储蓄,二次函数中联系的课题《刹车距离与二次函数》,还有《数据的收集与处理》、《统计与概率》中就大量包含了与实际问题联系非常密切的内容。新教材还增加了课题学习,目的是应用所学数学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过程中受到训练和提高。

所以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应注意在教学活动中加强数学应用教学,促进学生逐步形成和发展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为社会培养合格、适用的人才。

二、教学实践

1.加强直观教学,培养学生应用意识。

一些数学问题的引入应根据教学内容运用直观手段向学生提供丰富而典型的感性材料,如采用实物、模型、挂图,或进行演示,引导学生观察,并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以便让学生丰富自己的感性认识。在教师生动形象地描述的基础上,对今后学习、生活、工作有用的内容,教学中特别要使学生了解所学价值和背景,学生应当看到数学什么时候被应用,以及如何应用,而不是得到它们将在某天被用到的许诺。在提出和研究问题时,教师应强调把数学应用到现实世界中及与中学生有关的其他环境中的问题上去。

例如,在讲“解直角三角形”时,可利用这样一个实际问题:修建某扬水站时,要沿斜坡辅设水管,从剖面图看到,斜坡与水平面所成的∠A可用测角器测出,水管AB的长度也可直接量得,当水管铺到B处时,设B离水平面的距离为BC,如果你是施工人员,如何测得B处离水平面的高度?有的学生提出从B处向C处钻个洞,测洞深;有的学生反对,因为根据实际情况,这样做费力;有的学生又说,这不是费力问题,C点无法确定。教学时应该注意从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模型,运用解直角三角形知识去解决:BC=(AB、∠A均已知)。又比如用不等式的知识求水池的最低造价,用三角函数计算台风影响的持续时间,用概率知识分析免费摸奖的秘密,等等。通过数学在其他科学以及社会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知道它既和人类的几乎所有活动有关,又对每个真心感兴趣的人有益。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留出时间,增强学生自主应用意识。

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他们学习数学的方法仍习惯于上课听老师讲解,认为听老师讲得越多,则自己会的就越多。学生在学习中虽然有所感知,基础知识却不扎实,硬性地接受大量知识信息,但理解却不深不透,灵活运用更不到位,导致学生一旦脱离了教师,遇上一些富有拓展性或是研究性的问题就显得力不从心、无从下手,于是放弃者居多。作为教师,应多给学生留出时间,加强引导,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在“合作”探索中加强对知识的应用,让数学应用落到实处。

例如,我在复习轴对称的知识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一条河l的同侧有一个村庄A和一处仓库B,某天仓库突然失火了,村民们从家里出发提着水桶到河边拎水去救火,那么应选择怎样的路线比较合适?因为前面做过类似的习题,所以学生们很快给出答案:作出点A关于小河l的对称点A′,再连结A′B交l于点P,则折线APB即为村民行走的路线。我问学生们:“你们都是这样想的吗?”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是!”我也没说什么,只是说:“你们还可以再交流交流。”刚开始,教室里嚷声一片,都说:“这有什么好讨论的,不就是APB吗?”慢慢的,教室里的声音小了一些,学生们开始投入思考交流当中,再后来,教室里的声音又渐渐大了起来,这时我问:“同学们有没有新的看法?”有十几个学生举起了手,我请其中一个学生发言,她说:“经过我们的讨论,我们发现还有更合适的路线,考虑到装满水的水桶比较重,提着桶行走不便,应该缩短提水的路程,我们的做法是作BQ⊥l,垂足为Q,连结AQ,折线AQB为更合适的路线。”我说:“同学们赞同她的看法吗?”绝大多数学生都表示了同意。经过这样的问题的讨论,学生们加强了实际应用的意识。

3.加强课外应用实践。

实践对于知识的理解、掌握和熟练运用起着重要作用。听到的终会忘掉、看到的才能记住,亲身体验过的才会理解和运用,因此,要加强课外实践活动。比如,“垂线段最短”性质学完了,利用体育活动时间让学生 跳远 ,并测出自己的跳远成绩;统计初步知识学完了,让学生自己估算学习成绩波动情况,等等。这样做,学生既理解了知识,又学会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经常让学生去实践,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就会逐渐形成,这也是课堂教学转变教育观念,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例如,在上完《数据的收集与处理》后,布置学生选择适当的主题,自主设计调查方案、开展调查活动、进行数据的处理并写出调查结果。教师在这期间起组织作用,并不做具体工作,但在学生需要的时候给予适当的帮助和指导,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调查活动,在学生亲身经历调查活动的全过程的基础上,再一次提高认识,强化学生的统计意识、统计观念,会运用统计的方法解决有关的问题,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总之,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活动,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观察和分析周围事物的习惯,用数学的方法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李文林.数学发展史.

[2]等著.张原粲等译.思维教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浅谈数学文化的教育价值

[摘 要]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在人类文明与社会进步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数学文化的教育价值,在于它对人类 理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所作出的独特贡献。每一个现代人都需要接受数学教育,通过对数学的认识与理解,提高文化素质,从而创造出更有内涵、更有意义的人类文化。

[关键词] 数学文化 教育 理性 创造性

数学具有一般文化的三条准则,即:相关性、相容性和大众性。相关性主要是与现实相关,而不是悬浮在半空中的虚无缥缈的东西;相容性则不仅强调它作为逻辑封闭系统的一面,还体现了作为多元文化的一种活动模式;而大众性则反映了对于学习和实践的每个人来说都是开放的。除此之外,更主要的方面是数学与一般大众文化比较所表现出来的特殊性,它构成了数学文化的个性,即独特的语言系统、价值判定准则和发展模式,使数学自身构成一种独立的文化体系,从而使得数学对象的人为性、数学活动的整体性,以及数学发展的历史性充满了人文价值,也更加凸现数学的文化意义。

数学与古代文化

中西方的数学,在漫长的古代,实质上可归结为希腊与中国的数学,我们的比较也就因此限定为希腊和中国的数学与文化。

古希腊文化的一大特点是:崇尚理性――在数学方面就是崇尚演绎推理,将数学与哲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古希腊数学家强调严密的推理以及由此得出的结论,他们所关心的并不是这些成果的实用性,而是教育人们去进行抽象的推理,激发人们对理想与美的追求。毕达哥拉斯提出的“图形与信仰”,表明由几何学习而上升到更高层次的人生信仰,即数学教育与数学学习不可以采取急功近利的态度。因此,古希腊优美的文学,极端理性化的哲学,理想化的建筑与雕塑,所有这些成就在人类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而这些成就处处体现着数学的影响。

古希腊数学中的点、线、面、数,都是对现实的理想化和抽象,这种对现实理想化和抽象的偏爱在其文化中也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他们的雕塑并不注意个别的男人和女人,而是注重理想模式的人,这种理想化和抽象的追求,导致了对身体各个部位比例的标准化的追求,希腊人不仅给出了标准的黄金分割,而且任何一个手指和脚趾的比例都没有忽视。希腊文化被公认为是人类历史上辉煌的一页,它深刻地影响着之后人类文化的发展。

中国古代的数学更看重实用性,要求把问题算出来,用现代的话说,就是更重视“构造性”的数学,而不是追求结构的完美与理论的完整。这种表述方式与中国古代哲学的表述方式有相似之处。冯友兰在他的《中国简史》中指出:“中国哲学家惯于用 名言 隽语、比喻例证的形式表述自己的思想。《老子》全书都是名言隽语,《庄子》名篇大都充满比喻例证。”这些足以表明中国数学与中国文化之间的密切联系。

数,在中国古代被赋予了伦理的意义。礼仪,常常被人称之为“礼数”。由于有具体数字规定的“礼数”被视为伦理戒律,如《礼记・礼器》中有“天子之堂九尺,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的规定,进而“礼教”被视为一种社会规律。由此出发,在中国文化中出现“天数”一词,“天数”代表不可抗拒的命运。

“礼数”在中国文化中被视为“规矩”,有所谓“不依规矩,不成方圆”。中国人已用数学规律(用“规”来画圆,用“矩”来画直线。)来形容和描述政治、社会的运行,中国传统数学的某些特征已融入文化之中。数学在中国 传统文化 中的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一套有关数字的崇拜体系。时至今日,这种体系仍深深扎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无疑,数学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正如美国《科学》杂志特约主编斯蒂恩说:“数学……在人类特性和人类的历史中,它的地位绝不亚于语言、艺术或宗教。”数学的发展与所取得的成果,对于它所属的文化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反之,在不同的文化中,数学也具有不同的文化价值及特征。

数学教育与文化素质的培养

中国传统数学本质上是功利主义的,只是作为“六艺”之一,因而也就不可能积淀为中华文化的理性结构,在相应的文化体系中也没有太高的地位。探根寻源,这对我们研究“考试文化”背景下的我国数学教育也许有着借鉴作用。

目前,我国的数学教育往往以使学生能够高分通过考试为目的,并由此去评价教师的教学水平。这种短期的、功利性的教育理念能够造就思维吗?一旦学生不需要考试时,数学的功能在他们身上即寿终正寝。这样的数学教育对人的素质的培养又有多大意义呢?在我看来,一个人的潜能如何,关键是看他能否处理明天的问题。数学教育应作为受教育者个人文化底蕴不可缺少的一块基石伴随他的一生,就如同学了语言更善表达,学了艺术更会欣赏,学了数学应使他更会理性地思考、辨析。

1.理性思维的培养

数学作为人类理性思维的特殊形式,基本特征是:逻辑性;抽象性;对事物主要的、基本的属性的准确把握。

数学的逻辑形式是指数学中非常严密的思维,从条件(原因)到结论(结果),环环紧扣,因果关系十分清楚,这种思想方法对任何人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比如,实现某个重要的目标(为什么要实现这个目标),具体的 实施方案 (如何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具备(创造)什么条件,存在(潜在)哪些问题,最主要的风险来自何处,防范或化解风险的手段是什么,等等,这些与几何逻辑十分相似。数学思维的这一特征,对于训练人的素质十分重要,而善于推理的能力不是天生就有的,只有通过教育,才能使人在这方面的潜能得到发展。

抽象并非数学独有的特性,但数学的抽象却是最为典型的。数学的抽象舍弃了事物的其他一切方面而仅保留某种关系或结构。当我们从物理现象、化学现象、生物现象以及社会现象中,采取某种定量的方法进行分析,去揭示事物之间的联系,进而会发现有些看来毫不相关的物质、毫不相关的事、毫不相关的人,其实是相互关联的。比如,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中的正态分布, 这种分布表明,各种随机事件的误差并不是随意出现的,而总是遵循一定的统计规律。

例如,一场普通的考试,如果考试的成绩没有呈正态分布,那么可以认为,在某个环节(比如,教学质量、试卷难度、评分标准、考场纪律……)出现了异常现象。而“普通的考试”可泛指为线性代数、英语、 企业管理 ,等等。再如,人们发现,人的各种精神或生理特征,是遵循正态分布的。这一点给人类文化学者研究人类不同民族的素质、气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也为医药、药理学提供了重要的参数。

数学中找出所考虑问题的主要属性,是指善于抓住问题最本质的内容,它反映在人们处理问题时,要抓根本问题。霍尼韦尔国际总裁兼CEO拉里・博西迪说:“世界上根本不存在所谓的复杂的战略,存在的只是对一项战略的复杂的认识。一份业务部门的战略 报告 ,如果不能够在20分钟内用一种简单而平实的语言描述自己的战略的话,你实际上等于没有制定出任何战略计划。”如果说,善于抓住问题的根本,将复杂问题简单化,是一种智慧的体现。那么,一篇 工作报告 ,在受过数学训练的人手中,他至少会剔除一些与结论毫无关系的废话、套话。

数学对于人类理性思维的发展作出了特殊的贡献。古希腊的数学教育,推崇的是数学作为理智、思维能力的训练。认为算数是为了认识数的本质,为了追求真理并非做买卖;几何学是为了对思维进行训练,为了培养哲学家。他们把实用目的仅仅作为数学教育的一个微不足道的方面,而理性的培养才是数学教育的根本目的。正是依靠这种教育,理性才为人类文明开辟了道路。

近代西方文明的复兴,本质上是数学精神的复新。文艺复兴时代及其以后的欧洲人不仅学习、掌握了古希腊人的成就,更重要的是,向他们学习了人类推理能力。欧洲人继承了自然界具有数学设计的思想,相信理性可以应用于人类的各种活动。正是西欧的贤哲们掌握了理性精神、把握了数学精神之后,近代西方文明诞生了。

现代社会中“抛弃理性思维的倾向是群众不安定和政治不稳定的标志”。在构建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界和谐的社会过程中,一刻也不能没有理性思维,而培养理性思维的最有效途径是数学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加强数学教育,使人们理解数学、重视数学和正确运用数学,这对于开发智力、提高我们民族的科学技术水平和思维能力,是有战略意义的事情。”

综上所述可以认为,理性思维是一种历史的、科学的、富有哲理的思考,是批判的思维,是求同存异的思维,是一种在更高层次上的道德推理。经过数学理性思维的培养,将有助于学生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不盲从、有条理、善思辩,树立起既不强人从己,也不屈己从人的意志。

2.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由于数学严密性的特点,很少有人怀疑数学结论的正确性,数学的结论往往成为真理的典范。事实上,数学结论的真理性是相对的,即使像1+1=2这样简单的公式,也有它不成立的地方。例如,在布尔代数中,1+1=0。而布尔代数在电子线路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常言道:学贵有疑。疑就是一种批判精神,也是创新的前提。

在线性代数的教学过程中,我在讲解矩阵概念时强调它是数表而不是数,但是在分块矩阵运算中又突破了这种思维框框。

上述计算过程的思想是复杂的,然而从计算的角度看,它极大地提高了高阶矩阵乘积的运算效率,有着实际运用价值。在一般情况下,人们总是惯用常规的思考方式,因为它可以使我们在思考同类或相似问题的时候,能省去许多摸索和试探的步骤,能不走或少走弯路,从而可以缩短思考的时间,减少精力的消耗,似乎可以提高思考的质量和成功率。正如一位心理学家说过:“只会使用锤子的人,总是把一切问题都看成是钉子。”

然而,这样的思维定势往往会起到一种妨碍和束缚作用,它会使人陷入在旧的思考模式的无形框框中,难以进行新的探索和尝试。常规是人们解决问题的一般性思维,它能凭经验轻车熟路地完成一些工作,解决一些平常的一些问题,但是总用思维定势来看待事物,那就是傻瓜一个。当然,变化、革新需要很大的勇气,有的人即使意识到了变革的必要性,也没有变革的勇气。因为变革一旦失败,他将受到很大的伤害。但他却没有看到问题的另外一面:如果不进行变革,他同样会在未来遭受巨大的损失,而变革就有成功的可能,成功的变革将为他的事业开创出一片崭新的领域。

在高等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我向学生提出问题:我向教室的大门走,每次走所在距离的二分之一,问我能否走到大门?回答一:不要说走到大门,就是走出大门也不成问题。回答二:由于条件“每次走所在距离的二分之一”,因此人与大门之间的距离始终存在,那么,永远走不到大门。回答三:可以走到。因为人与大门之间的距离可以缩短到要多小有多小,并且可以无限变小的程度。回答三正确。此问题体现了高等数学中的核心思想――极限。它向人脑提出了挑战,激发了人的 想象力 。极限显得既生疏又熟悉,似乎超出了我们的领悟能力,又自然而易于理解。在征服它的过程中,需要调动人的推理能力,诗一般的想象力、创造力,以及求知的欲望。

类似以上的问题,若干年之后,对大部分学生来说,最终问题本身可能并不重要了,但是数学创造过程中想象以及超长思维的应用,可以使他们打破常规,学会变通,事情做得别开生面,并在潜意识中积蓄了创造和发明的冲动,能够从容地面对困难,欣然地面对未来.

数学教育作为训练人们思维的一种最有效的工具,在培养组织才能、敏感性、直观性和洞察力方面是再恰当也没有了。不论学生将来的职业选择如何,促进智力的一般发展是数学教育的基本目标。而数学教育的终极目标,并不是单纯地给学生提供求解某些具体问题的工具,也不仅仅是为现有的专业课教学铺路,而是培养学生对理性(真理)的追求,造就一种精神,一种脚踏实地、不畏艰险的探索精神。

数学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每一个有文化的人的思维,它促进了人的思想解放,提高了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水平。可以这样说:一种没有相当发达的数学的文化是注定要衰落的,一个不掌握数学作为一种文化的民族是注定要衰落的(齐民友语)。

参考文献:

[1]孙小礼.数学・科学・哲学[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

[2][美]拉里・博西迪.执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1. 数学文化论文3000字

2. 数学小论文3000字

3. 数学课题研究心得体会

4. 数学学习心得体会

一般写论文不能这么复杂,你如果写马蒂斯的一些内容,基本上可以写一本书了 ,建议写与你创作有关的,不就是5千字左右,好写的我的建议是写你与创作有关的,否则题目太广,太空

摘要用英文表达为digest或是abstract,读音为[daɪˈdʒest,dɪˈdʒest],[ˈæbstrækt]。

重点词汇解释:

1、digest

vt. 消化;吸收;融会贯通

vi. 消化

n. 文摘;摘要

双语例句:

He read rapidly but did not digest anything.

他读得很快,但什么也没领会到。

2、abstract

adj. 纯理论的;抽象的;抽象派的

n. 摘要;抽象;抽象的概念;抽象派艺术作品

v. 摘要;提取;抽象化;退出;转移;使心不在焉

双语例句:

His abstracts are held in numerous collections.

他的抽象画被纳入到很多收藏中。

扩展资料:

abstract的用法:

abstract 的基本意思是抽象的,观念上的,理论的,可与个别情况相对,也可与具体经验相对。多指品质或特征,而不指物体或事实。有时意味着脱离现实,而且缺乏对实际事物的专门实用性,引申可作难懂的,过于深奥的意思。abstract用于艺术作品时可指抽象派的。

abstract作抽象的,抽象派的意思时不用于比较等级,作难懂的,过于深奥的意思时可用于比较等级。

abstract用作名词时其意思有以下几点:一是抽象概念;二是抽象派艺术作品,如抽象画,抽象雕塑,抽象设计等;三是文献等的摘要,概要,梗概,多指学术或法律方面比较艰深或复杂的文字摘要。

abstract常用于短语in the abstract中,意思是就一般而言,抽象地,在理论上,abstract前的定冠词the不可遗漏。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