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延迟毕业。英国研究生毕业论文基本都是会给充足的时间写,并且很多学校会设置很多时间节点让你交论文的不同部分,目的就是来督促你完成毕业论文,为了避免很多同学不能如期完成论文,并且很多学校也会有一定的延期政策,所以大家还是抓紧时间写毕业论文,不要拖延写作。
英国毕业论文开始之前基本都是需要同学交一份research proposal,这个就是确定你论文的选题、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等信息,所以这个时候一定要和导师确定好,并且根据proposal的内容来进行写作,以它作为一个基本的框架和方向来进行写作。
如果实在没有想法写论文,可以多多去和导师、同学或者有经验的学长学姐咨询和交流,研讨一下具体的想法。通常情况下毕业论文的时间是足够的,大家可以提前定好一个时间规划,按照时间表严格完成论文的各个部分,还要流出一定的时间进行修改和检查。
同学你好,英国的学制一般是三年,在本科最后一年需要提交毕业论文,相比国内的课程设置来说相对比较紧凑一点。因此学生的学历压力较大,除此之外,新的教学模式也使很多留学生朋友多少有点不太适应。在这里想提醒你的是,学历ren证考察的不单单是最终学历的真实和有效性,而是对整个学历经历的综合评估。评估的标准包括:授课地点、授课方式、学习时间、签证类型等很多方面。而这些是为了证实整个学历经历的连续性和衔接性,这些都是可以从递交的材料上面看出来的。
毕业论文一般情况下是不能够延长提交的。要知道毕业还是有规定的流程的,而其中的流程就包含了毕业论文的部分,正常来讲毕业论文的部分是要按照规定的时间去提交的,要知道院校都是会给大家留有充足的撰写论文的时间的。所以说论文只要按照规定的时间去进行提交就可以了。要是大家没有在规定的时间提交,正常是不能够去参加后续的环节了,但不同的院校对于这方面的规定要求也是不同的。要是没有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有些院校还是能够允许大家延长提交的,但这种情况还是比较少见的,毕竟任何的环节都是有规定的流程的,还是需要大家在规定的时间去提交毕业论文的。毕业论文未通过审核能否有修改的机会要看具体情况。专业老师在线权威答疑
如果只延半个月那种是正常毕业的。
拉夫堡大学有哪些热门艺术专业?1、平面设计可视化平面设计可视化硕士阶段的学习除了看设计能力之外还很注重做研究的水平和能力,成绩的50%是需要做研究得来的,大概就是写论文或者写一些报告。之所以做研究,就是可以更好的支撑你做设计。因为每一步设计所做出的决定都是有据可循的,这是硕士阶段。而本科阶段的学习方向也有不同。这是一个阶段,可能会更学术化。2、工业设计拉夫堡大学的工业设计一直在强调设计实践的批判性思维,注重学生毕业后与社会对接的能力。工业设计的教学涵盖了整个设计流程,从发现设计问题开始,以大规模量产最终产品结束。教学大纲中涵盖了素描、视觉布局、表现技术、定性和定量设计研究方法、企业和商业设计原则、行为设计、协同设计、创建产品设计概要、项目管理、和设计实践等方面。3、用户体验设计拉夫堡大学的MA用户体验设计将使学生对交互设计,用户体验设计和服务设计中的重大问题有严格的认识,从而提高学生作为行业内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师的效率。该计划的内容使学生能够在从事各种项目的同时,在UX的创意和分析方面发展自己的技能和能力。这包括设计在数字世界中嵌入体验或使用AI和AR等新兴技术的体验的机会。
1.你本来是什么专业,打算申请loughborough的什么专业?需要转专业吗?2.申请loughborough university, 大概需要的雅思成绩是在不等,本科成绩需要在80-85分左右,因为不清楚你具体要申请的专业3.需要提供的申请材料包括:大学四年的成绩单;本科毕业证书,学位证书;两份推荐信(英文书写如果已经工作了,那么其中一封推荐信就是由单位领导作为推荐人,另外一封就是你学校的导师作为推荐人);一份PS(英文书写),也就是个人陈述;雅思成绩;在学校所获得的证书以及其他的资格证书(如果有并且对申请的专业有帮助,请附上);填写学校的申请表格。另外,如果你还没有毕业,那么就需要提供一份在读证明。如果已经工作,那么就还需要提供一份简历以及你的工作证明。注:以上这些申请材料如果是中文的,那么就都需要有中英文两份,并且需要有学校或者是相关单位的盖章,不需要去公正。准备好这些申请材料以后,就是递交申请材料给学校了,递交申请材料的时间,以申请10年9月入学为例,那么最好是在09年的9,10月左右就准备好相关的申请材料并且邮寄到学校。学校在收到申请以后,大概会在4-8周的时间里进行审核,不过也有更长的审核时间的,所以需要耐心等待学校给的回复是发offer还是拒信。如果拿到unconditional offer了以后就可以准备签证的相关事宜了。申请的整个流程大概就是这样的,如果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可以给我留言。
中国学生申请拉夫堡大学硕士学位课程的入学要求,主要包括学术要求和英语语言能力要求两个方面。1、学术要求申请拉夫堡大学的硕士学位课程,必须持有相关科目的学士学位证书或者硕士学位证书,并且成绩优秀。中国大学类型多样。拉夫堡大学对于学生入学成绩的要求也有所不同,主要取决于学生的申请课程以及毕业院校。一般情况下,拉夫堡大学要求申请者必须获得相关课程的四年制学士学位证书,并且平均成绩达到75%(具体由学生申请的硕士学位课程决定)。持有本科文凭的学生,一般不具备申请拉夫堡大学硕士学位课程或者研究型硕士学位课程的学术条件。但是,可以申请学士学位课程。2、英语语言能力要求拉夫堡大学的英语语言能力入学标准是,雅思考试总分达到分,并且听说读写各部分的成绩不能低于分。一些院系可能有更高的语言要求。没有达到拉夫堡大学上述英语语言标准的学生,可以通过参加学校的学前英语课程,以达到合适的英语标准。但是,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只有选择拉夫堡大学为志愿的申请者,才有资格参加学校的学前英语课程。一些院系的英语语言能力要求可能会高于学校的最低标准。如果你被录取了,在你的录取通知书中会详细说明这些情况。如果想知道以自己目前的成绩是否达到哪些院校的录取要求,或者以目前的成绩水平能申请到什么层次的院校? 可以通过留学志愿参考系统,输入你的GPA,专业,语言成绩等,系统会自动从数据库中匹配出与你情况相似的同学案例,看看他们成功申请了哪些院校和专业,这样子就可以看到你目前的水平能申请到什么层次的院校和专业了,对自己进行精准的定位。 通过留学志愿参考系统,提交你的留学目标,你就可以查询到,都有谁和你的想法一样,他们的申请是否成功了。
英国diploma怎么认证?diploma学历认证?diploma如何认证成degree?据我所知、英国master挂科、论文没有通过、未顺利毕业这种拿了diploma、certificate的情况是不能学历认证的,学历学位认证所需要的材料种就必须要有我们硕士阶段的学位zhengshu和成绩dan。如果挂科了,第一步当然那是咨询你的导师,这位资深人士会指导你下一步该怎么办,是否可以重修或者参加补考等。但是因为补考章程因学校而不同,所以你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所以开学前仔细研究Handbook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如果你没有仔细阅读你的Handbook,又恰巧在期末的时候找不到了,怎么办?别慌!你可以在大学的官网,查看相关的补考信息。一般你登入搜索网站,在搜索栏中输入“Reassessmentpostgraduate”或者“Resitanexam”+“输入你所在的学校”。就可以查询到你所在学校关于补考的措施。但是,如果补考也没通过,学校一般就会给我们Diploma,这里普及一下,一般Diploma指的是结业证书,Degree才是学位证书,DegreewithDistinction(优等生)一般均分要在70%,并且通常考官也并不会真的铁面无私,在2%以内,都有商量余地。比如68%就可以拿到distinction,48%就可以拿到硕士学位,38%也能算你通过,拿到结业证书。只有拿到了硕士学位,最终才可以顺利进行学历学位认证。如果因为没能拿到degree,只有diploma,想要认证,其实也并不是没有办法。
中国(大陆)当代作家对卡夫卡的接受和回应显然是与中国的外国文学领域对卡夫卡的译介分不开的,因为中国作家通常是没有可能阅读到卡夫卡作品的原文的。而中国对卡夫卡的翻译介绍比较晚,解放前对卡夫卡的零星介绍还不足以引起作家们的注意和重视。大概到了1966年,才由作家出版社出版了一部由李文俊、曹庸翻译的《〈审判〉及其他小说》,其中包括卡夫卡的6篇小说:《判决》、《变形记》、《在流放地》、《乡村医生》、《致科学院的报告》、《审判》。但这部小说集当时是作为“反面教材”在“内部发行”,只有极少数专业人员才有机会看到,中国作家恐怕很少有机会读到这个译本。1979年初《世界文学》杂志刊登了由李文俊翻译的《变形记》,并发表了署名丁方、施文的文章《卡夫卡和他的作品》,卡夫卡及其作品才算是第一次在中国公开亮相。接下来,1981年初《外国文学》发表了卡夫卡的4个短篇:《判决》、《乡村医生》、《法律门前》和《流氓集团》。随后,卡夫卡的幽灵便迅速在大江南北弥漫,在各种文艺刊物上出头露面。由于“在卡夫卡这里人们无法获得其他作家所共有的品质,就是无法找到文学里清晰可见的继承关系”,[1]因此,卡夫卡在中国作家心中最初引起的更多的是惊讶和不解,而不是认同和接受。但对于少数敢于探索、勇于冒险的作家而言,他的影响却是深刻而又长久的,并且通过这些作家,卡夫卡终于在中国扎下根来,如今已有越来越多的作家将卡夫卡引以为“知音”。 一、“打开了另一个世界” 中国作家徐星曾经说过,“现代主义不是形式主义,而是生活方式问题,真正超脱的人实际是最痛苦的人。卡夫卡活着本身就是一个艺术品,写什么样的作品是生活方式决定的,是命中注定的。”[2]的确,卡夫卡的生活和写作都是独一无二,不可模仿的。卡夫卡,这位西方现代艺术的怪才和探险家,他以痛苦走进世界,以绝望拥抱爱人,以惊恐触摸真实,以毁灭为自己加冕……他是现代世界里的唯一的“精神裸体者”,他的独一无二的生活方式决定了他的创作,他的创作完成了他自己。从这个意义上说,徐星一句话便道出了卡夫卡生活和创作的本质。 卡夫卡的生活虽然是不可模仿的,但他的创作却是可以借鉴的。的确,卡夫卡极大地影响了许多中国当代作家的创作。 1999年新世纪出版社推出了一套丛书《影响我的10部短篇小说》,其中莫言、余华、皮皮均选了一篇卡夫卡的小说。皮皮说,那些好的小说“会陪伴你度过各种光阴。每次读起,无论是晴朗的午后,还是小雨的黄昏,你都会跟它们做一次交流,围绕着生死爱恨。”[3](P1) “当年我已经从它们那里获得了超值的享受和补益,今天我再一次从它们那里收获。”[3](P1)在这些好小说中有一篇就是卡夫卡的《在流放地》。皮皮在大学里写的学士论文就有关卡夫卡的,因此她对卡夫卡曾有过一番研究。她在读《在流放地》时,“经历了很丰富的阅读感受,平静、紧张、恐怖、思索、佩服等等,尽管它的篇幅对此而言显得过于短暂。”[3](P12) 在影响余华的10部短篇小说里,也有卡夫卡的《在流放地》。余华说:“我之所以选择《在流放地》,是因为卡夫卡这部作品留在叙述上的刻度最为清晰,我所指的是一个作家叙述时产生力量的支点在什么地方……《在流放地》清晰地展示了卡夫卡叙述中伸展出去的枝叶,在对那架杀人机器细致入微的描写里,这位作家表达出了和巴尔扎克同样准确的现实感,这样的现实感也在故事的其他部分不断涌现,正是这些拥有了现实依据的描述,才构成了卡夫卡故事的地基。事实上他所有的作品都是如此,只是人们更容易被大厦的荒诞性所吸引,从而忽视了建筑材料的实用性。”[4](P5) 面对卡夫卡等的作品,余华说,“我就像一个胆怯的孩子,小心翼翼地抓住它们的衣角,模仿着它们的步伐,在时间的长河里缓缓走去,那是温暖和百感交集的旅程。它们将我带走,然后让我独自一人回去。当我回来之后,才知道它们已经永远和我在一起了。”[4](P11)余华在其他地方还多次谈到卡夫卡。1990年,余华在一篇名为《川端康成和卡夫卡的遗产》的文章中写道,“1986年让他兴奋不已”,[5]这一年他读到了卡夫卡的《乡村医生》,这篇小说“让我大吃一惊……让我感到作家在面对形式时可以是自由自在的,形式似乎是‘无政府主义’的,作家没有必要依赖一种直接的,既定的观念去理解形式。卡夫卡解放了我。使我三年多时间建立起来的一套写作法则在一夜之间成了一堆破烂。”[5]他认为卡夫卡的出现在文学史上是一个“奇迹”。[5]卡夫卡那种异常锋利的思维,他那轻而易举直达人类痛处的特征给余华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小说中有这么一段,描写医生查看病人的病情时,发现了患者身体右侧靠近臀部处一个手掌大小的伤口: 玫瑰红色,有许多暗点,深处呈黑色,周边泛浅,如同嫩软的颗粒,不均匀地出现淤血,像露天煤矿一样张开着。这是远看的情况,近看则更为严重。谁会见此而不惊叫呢?在伤口深处,有许多和我小手指一样大小的虫蛹,身体紫红,同时又沾满血污,它们正用白色的小头和无数小腿蠕动着爬向亮处。可怜的小伙子,你已经无可救药。我找到了你硕大的伤口,你身上这朵鲜花(Blume)送你走向死亡。① 余华读罢感到震惊不已。这种冷静客观的对血淋淋事实的描写,尤其是用“鲜花”来形容伤口,使余华大开眼界。他的《十八岁出门远行》就是在读了卡夫卡《乡村医生》后写成的,因此,我们可以说,是卡夫卡完成了余华的成名作。在中篇小说《一九八六年》中,余华笔下中学教师自残的场面更是令人触目惊心:“他嘴里大喊一声‘劓!’然后将钢锯放在了鼻子下面,锯齿对准了鼻子。那如手臂一样黑乎乎的嘴唇抖动起来,像是在笑。接着两条手臂有力地摆动了,每摆动一下他都要拼命地喊一声:‘劓!’钢锯开始锯进去,鲜血开始渗出来……他喘了一阵气,又将钢锯举了起来,举到了眼前,对着阳光仔细打量起来。接着伸出长得出奇也已经染红的指甲,去抠嵌在锯齿里的骨屑,那骨屑已被鲜血浸透,在阳光下闪烁着红光。”[6](P151-152)余华在这种充满血腥味的、残酷无情的“死亡叙述”中更是将异常冷漠、绝对超然的叙述笔调和风格推向了极至。 1999年余华又在《读书》杂志上发表了题为《卡夫卡和K》的文章,专门论述了卡夫卡与《城堡》中的K之间的关系。余华说:“内心的不安和阅读的不知所措困扰着人们,在卡夫卡的作品中,没有人们已经习惯的文学出路,或者说其他的出路也没有,人们只能留下来,尽管这地方根本不是天堂,而且更像地狱,人们仍然要留下来。”[1](P46)面对卡夫卡的作品,还包括他的书信、日记,余华“留下来”认真研读、细细体会。他说:“卡夫卡一生所经历的不是可怕的孤独,而是一个外来者的尴尬。这是更为深远的孤独,他不仅和这个世界所有的人格格不入,同时他也和自己格格不入。”[1](P39)至于卡夫卡的叙述手法,余华更是推崇备至:“卡夫卡的描述是如此的细致和精确”,“又充满了美感”,“叙述如同深渊的召唤”。论及卡夫卡日记和小说的关系时,余华又说:“卡夫卡的日记很像是一些互相失去了联系的小说片段,而他的小说《城堡》则像是K的漫长到无法结束的日记。”[1](P40)余华以其作家的敏感和深刻,很快就从卡夫卡那里捕捉到了他自己所需要的东西。 在影响莫言的10部小说里,莫言也提到了卡夫卡的《乡村医生》。莫言认为,一篇好的小说,应当具有独特的腔调。这种独特的腔调,“并不仅仅指语言,而是指他习惯选择的故事类型、他处理这个故事的方式、他叙述这个故事时运用的形式等全部因素所营造出的那样一种独特的氛围”。[7](P2)卡夫卡的《乡村医生》就是这样一篇小说。这是一篇“最为典型的‘仿梦小说’,也许他写的就是他的一个梦。他的绝大多数作品,都像梦境。梦人人会做,但能把小说写得如此像梦的,大概只有他一人。”[7](P7)莫言感觉到了卡夫卡的独特腔调,并在他的小说中也有所借鉴和表现。 宗璞开始阅读卡夫卡的时间较早,那是在60年代中期。她原本是为了批判卡夫卡才阅读卡夫卡的,但是,她却发现卡夫卡在她面前“打开了另一个世界”,令她大吃一惊。她说,“我从他那里得到的是一种抽象的,或者说是原则性的影响。我吃惊于小说原来可以这样写,更明白文学是创造。何谓创造?即造出前所未有的世界,文学从你笔下开始。而其荒唐变幻,又是绝对的真实。在文革中,许多人不是一觉醒来,就变成牛鬼蛇神了吗?”。[8]她的小说《我是谁?》写“文革”期间人变成蛇的异化情态,“孟文起和韦弥同样的惊恐,同时扑倒在地,变成了两条虫子……韦弥困难地爬着,像真正的虫子一样,先缩起后半身,拱起了背,再向前伸开,好不容易绕过一处假山石。孟文起显然比她爬得快,她看不见他,不时艰难地抬起头来寻找。”[9](P38)这种写法,显然是受到了卡夫卡《变形记》的影响。但是,在宗璞的小说的结尾,主人公又直露地发出了我终究是人的愿望,这又使得她与卡夫卡区别开来了。在卡夫卡那里,异化是一种世界观,无时无刻不在;而在宗璞那里,异化只是暂时的现象,是某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如文化大革命的产物。在卡夫卡那里,变形既是形式,又是内容,在宗璞那里,变形只是形式,而不是内容;在卡夫卡那里,叙述是冷静和客观的,作者置身于故事之外,漠然地注视着这一切,而在宗璞那里则是夹叙夹议,作者置身其中,感情悲愤激越,最后作者甚至直接站出来说道,“然而只要到了真正的春天,‘人’总还会回到自己的土地。或者说,只有‘人’回到了自己的土地,才会有真正的春天。”[9](P61)这样直露的议论,已经不大像是写小说了。宗璞说过,她的作品可分为两大类,一类可称为“外观手法”,另一类则为“内观手法”,后者“就是透过现实的外壳,去写本质,虽然荒诞不成比例,却求神似……卡夫卡的《变形记》、《城堡》写的是现实中不可能发生的事,可是在精神上是那样的准确。他使人惊异,原来小说竟然能这样写,把表面现象剥去有时是很有必要的,这点也给我启发。”[10]可见,宗璞的这种“内观手法”显然来源于卡夫卡,但是,宗璞并不想走向彻底的荒诞变形,她笔下的人物虽然已蜕变为“蛇”,然而,最终仍然是人性占了上风。宗璞的另一篇小说《蜗居》简直就是一篇卡夫卡式的寓言小说。小说中主人公的背上长出一个蜗牛的硬壳,他便像蜗牛一样的爬行。但与卡夫卡不同的是,宗璞具有浓烈的社会意识和政治意识,并且,一有机会她就直接地表露出来。 蒋子丹的情形与宗璞有点相似。1983年她在读过卡夫卡等作家的作品后,便想试着写一种荒诞小说,这种小说“所有的细节都真实可信(至少貌似真实可信),没有一句话让人费解,但在骨子里横着一个荒诞的内核,这个内核里又包裹着某种险恶的真实。”[11]她正是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创作了她的短篇小说《黑颜色》、《蓝颜色》、《那天下雨》和中篇小说《圈》。当时很多读者都看不懂这些小说,但她对自己的选择并不后悔,她说,“我觉得一个作家选择了错误的目标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根本没有目标。”[11] 格非也非常钟情于卡夫卡,并研究过卡夫卡。他曾对鲁迅与卡夫卡进行过比较分析,他说:“鲁迅和卡夫卡,他们都从自身的绝望境遇中积累起了洞穿这一绝望壁垒的力量,而‘希望’的不可判断性和悬置并未导致他们在虚无中的沉沦。从最消极和最悲观的意义上说,他们都是牺牲者和受难者。而正是这种炼狱般的受难历程,为人类穿越难以承受的黑暗境域提供了标识。”[12]“与卡夫卡一样,鲁迅深切地感受到了存在的不真实感,也就是荒谬感,两者都遇到了言说的困难,言说、写作所面临的文化前提不尽相同,但它们各自的言说方式对于既定语言系统的否定,瓦解的意向却颇为一致。”[12]卡夫卡的这种荒谬感、言说的困难,以及对既定语言系统的否定和瓦解,对格非的创作恐怕不无影响,尽管这种影响也许是通过鲁迅这一中介而得以完成的。 在格非的小说《边缘》中有一段描写使人们不由得想起了卡夫卡的《乡村医生》。小说中有一位名叫仲月楼的医生,“他脸上时常挂着一种不经意的笑容,即使是他在手术台上摆弄死人的时候也是如此。”[13](P169)小说里写到这位医生一次给一位重伤员施手术,他似乎根本就没有注意到这位伤员在痛苦地颤抖、痉挛。他一面不紧不慢地按照某种固定的程序做着他所应该做的一切,一面又津津有味地向小说的叙述者“我”大谈如何勾引女人:① 仲月楼用一把镊子从那处伤洞里伸进去,试着将那枚弹头夹出来,有几次差一点获得了成功,但每次快要弄出来的时候,弹头又像泥鳅一样滑了进去。仲月楼抬起袖管擦了擦脸上的汗珠,大口大口地喘着气。 “等到女人的身体发软,你才可以撩开她的裙子,然后抚摸她。只要你有耐心,女人最终会支持不住的。” 仲月楼自言自语地说着,站在一旁的护士好像早就感到不耐烦了。她提醒仲月楼,那个躺在香案上的伤兵说不定已经死了。 仲月楼没有搭理她,而是将目光投向了门外。 …… “我想他的确已经死了。”仲月楼说。[13](170) 伤员死了,仲月楼看去毫不动情。一个客观、冷漠、简单的“说”字,令我们对仲月楼的情感状态一无所知。 二、通向灵魂的城堡 被誉为中国文坛独立特行的女作家残雪,有“中国的卡夫卡”之称。有评论者写道,“如果说,80年代的《苍老的浮云》、《天窗》、《山上的小屋》等作品中喷薄而出、纷至沓来的梦魇般的意象,与卡夫卡那现实主义般地精确刻画荒诞事物的风格仍保持一定距离的话,那么,在90年代创作的那些更为节制、纯熟、理性的小说中,我们隐约地感到,残雪与卡夫卡达成了更深的默契。”[14]1999年残雪推出了一本专门解读卡夫卡的大著《灵魂的城堡——理解卡夫卡》,[15]更是让人们吃了一惊。残雪作品中所包含的那种极端个人化的声音一直令许多读者望而兴叹,她笔下的那个冷峻、变态和噩梦的世界也一直难以为人们所理解和接受,她在偌大的中国似乎缺乏知音,然而,她在一个十分遥远的国度里却发现了卡夫卡,并引以为知音。于是,奇迹便发生了,一个20世纪末的中国女作家与一个20世纪初的奥地利男作家在灵魂深处相遇、对话,这不能不说是一件让人砰然心动的事。 半个多世纪以来,有关卡夫卡的评论和著述可以说汗牛充栋,存在主义认为,是卡夫卡首先看到了追求自由存在的痛苦和孤独;荒诞派在卡夫卡那里找到了自己需要的“反英雄”;黑色幽默派从卡夫卡那里看到的是灰暗色调和讥讽意味;超现实主义看到的是弗洛伊德式的心理分析和“超肉体感觉”;表现主义看到的却是梦幻和直觉;而卢卡契索性认为卡夫卡表现了社会和阶级斗争的本质……而残雪却几乎将所有这些评述都悬置一旁,直截了当地将卡夫卡当作一个作家,或者更确切地说,当作一个小说家来理解。在残雪看来,卡夫卡是一个最纯粹的艺术家,而不是一个道德家、宗教学家、心理学家、历史学家和社会批评家,他的全部创作不过是对作者本人内心灵魂不断地深入考察和追究的历程。 这样一来,残雪似乎一下子就抓住了卡夫卡最本质的东西。的确,写作就是卡夫卡生命中的一切,没有了写作,卡夫卡的生活将变得毫无色彩和意义。卡夫卡说:“在我身上最容易看得出一种朝着写作的集中。当我的肌体中清楚地显示出写作是本质中最有效的方向时,一切都朝它涌去,撇下了获得性生活、吃、喝、哲学思考、尤其是音乐的快乐的一切能力。我在所有这些方面都萎缩了。”“我写作,所以我存在。”他“不是一个写作的人,而是一个将写作当作唯一的存在方式、视写作为生活中抵抗死亡的唯一手段的人。”[16]只有写作才能证明卡夫卡的存在。卡夫卡为了写作而拒绝了友谊、爱情、婚姻和家庭,他选择了他自己所惧怕的那份孤独。卡夫卡大概可以算世界上最孤独的作家,而他的小说所表现的也正是现代人的这种孤独感,所以,卡夫卡自己的生活与创作就在这里合而为一了,他成了在生活上最无作为和在创作上最有成就者。 残雪对卡夫卡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目的颇有同感,她在一篇名为《黑暗灵魂的舞蹈》的文章中这样写道: 是这种写作使我的性格里矛盾的各个部分的对立变得尖锐起来,内心就再也难以得到安宁。我不能清楚地意识到内部躁动的实质,我只知道一点:不写就不能生活。出于贪婪的天性,生活中的一切亮点(虚荣、物质享受、情感等等)我都不想放弃,但要使亮点成为真正的亮点,惟有写作;而在写作中,生活的一切亮点又全都黯然失色,没有意义。[17](P11) 这段话与卡夫卡如出一辙,而与卡夫卡不同的是:残雪并没有拒绝丈夫、儿子和家庭。残雪的孤独更多的是灵魂的孤独,在现实生活中她比卡夫卡幸运得多。 对于卡夫卡著名的三部长篇小说,残雪就是从这一角度开始了她的解读。残雪认为,《诉讼》描述了一个灵魂挣扎、奋斗和彻悟的过程。“K被捕的那天早上就是他内心自审历程的开始”,“史无前例的自审以这种古怪的形式展开,世界变得陌生,一种新的理念逐步地主宰了他的行为,迫使他放弃现有的一切,脱胎换骨。”[15](P85)那么,城堡是什么呢?它“似乎是一种虚无,一个抽象的所在,一个幻影,谁也说不清它是什么。奇怪的是它确确实实地存在着,并且主宰着村子里的一切日常生活,在村里的每一个人身上体现出它那纯粹的、不可逆转的意志。K对自己的一切都是怀疑的、没有把握的,唯独对城堡的信念是坚定不移的。”[15](P192)原来,城堡就是生命的目的,是理想之光,并且,它就存在于我们的心里。《美国》实际上意味着艺术家精神上的断奶,“一个人来到世上,如果他在精神上没有经历‘孤儿’的阶段,他就永远不能长大,成熟,发展起自己的世界,而只能是一个寄生虫。”[15](P38) 至于卡夫卡的一些短篇小说,在残雪看来,《中国长城建造时》象征着“艺术家的活法”;《致某科学院的报告》记录了“猿人艺术家战胜猿性,达到自我意识的历程”;《乡村教师》中的老教师体现了“艺术良知”;《小妇人》及《夫妇》描述了“诗人灵魂的结构”;《地洞》则表现了艺术家既要逃离存在遁入虚空,又要逃离虚空努力存在的双重恐惧…… 看来,残雪完全是以独特的、写小说的方式来解读和描述卡夫卡的作品的,这使得读者在惊讶残雪的敏锐、机智和个性外,也渐渐地开始怀疑,残雪在这里究竟是在解读卡夫卡,还是在构筑她自己心中的卡夫卡?抑或真正的卡夫卡其实就等于她心中的卡夫卡?她究竟是在解读小说,还是在创作小说?我认为,无论残雪的初衷是什么,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由于有了残雪的解读,卡夫卡在中国的“知音”将会越来越多,而不是越来越少。
卡夫卡的作品多运用象征寓意的手法,将表现主义与现实主义有机结合,在描绘日常生活的同时语言严谨,使作品看起来真实又荒诞,揭露出残酷的现实。克拉姆秘书办公室里堆积如山的文件经常倒塌,象征着官僚体制和形式主义;城堡则象征着当时衰败的奥匈帝国。K.没有进入城堡,甚至在村子中都没有居住权,倾其一生除了“转身向东或向西,经历着日出与日落”外,什么也没有得到,是一场不折不扣的“噩梦”。当我们谈论起这场“噩梦”时,不禁感叹、追问生活。大框架的虚幻与具体的现实相结合,梦幻与真实交织的创作,让人们在阅读时反观现代社会的弊病,卡夫卡的困境也正是现代人的困境。 二、权力与追求 关于“城堡”的寓意,许多学者都有自己的见解。马克斯·布洛德认为卡夫卡的作品是宗教式的神谕,城堡是“上帝恩宠的象征”,人类遭到不合理的待遇,是因为人类拥有的智慧和上帝安排给我们的智慧有所差距,人与上帝之间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上帝的旨意有时就像克拉姆秘书办公室里堆积如山的杂乱文件,随意而又不可改变,比如分配给K.的土地测量员文件、两个无意义的助手和态度敷衍的村长等,都体现了人类的挣扎在上帝安排面前是在做无用功。犹太作家布洛德认为,城堡是饱受欺压的犹太人一直在寻找的精神庇所。他说:“‘犹太人’这个词在《城堡》中没有出现。但显而易见,卡夫卡从他的犹太心灵出发,通过这么一个朴素的小说就今日犹太民族的整体处境所说的话超过了一百篇学术论文可以告诉我们内容。专门的犹太民族的阐释与人类普遍的阐释是手挽着手的,不存在一个排斥另一个或干扰另一个的问题。”(布洛德,1997:189)小说中主人公K.的遭遇是犹太人漂泊流离的生活写照,他们希望得到社会的地位认可,卡夫卡作为一个饱受排挤的犹太人,一直想要寻找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K.其实是作者卡夫卡的化身,K.的反抗精神、追求无果也正是卡夫卡在生活中挣扎流离遭受排挤的真实写照。 也有人说,“城堡”代表了卡夫卡的父亲,这本书体现出来的荒诞和矛盾是他们父子间关系的体现。卡夫卡的一生在社会的残酷与家庭的冷漠交杂中度过,他的父亲赫尔曼·卡夫卡希望将自己的儿子培养成一个出色的男孩,所以在他自己事业有起色后,他开始毫无道理的看不起他,粗暴的对待他,他干涉他的学业、事业甚至爱情,他要求卡夫卡对他有绝对的臣服,对于这种近乎疯狂的“望子成龙”卡夫卡深感纠结,他既想冲破父亲对他的束缚,又在遇到困难时不得不需要父亲的帮助,他在《致父亲的信》中表达了对父亲教育方式的畏惧与不满,控诉了父亲对他冷漠的爱,卡夫卡曾说:“在这个世界上,他颇有被囚禁之感,他感到压抑,被笼罩在囚犯的悲伤、虚弱、疾病和妄想之中,任何安慰都不能使他感到心安,因为那只是安慰而已,只是面对作为囚犯这样的残酷现实的一点脆弱而令人反感的安慰。问他到底想要什么,他无以对答,因为他——这正是他的一个最有力的证据——对自由这个概念一无所知。”卡夫卡父子间这种紧张的矛盾关系贯穿了卡夫卡的大部分作品。
卡夫卡《城堡》读后感精选三篇
《城堡》是卡夫卡晚年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未完成)。它是卡夫卡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也是最长的一部小说。小说自始至终笼罩着一种神秘的、梦魇般的气氛;寓意深刻,令人回味无穷。以下是由应届毕业生读后感网站为大家精心整理的读后感三篇。
篇一
在文学界一直有这样一种共识:如果要讨论20世纪文学,那么卡夫卡就是无法绕过去的作家。可想而知,卡夫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作为一名读者,我阅读卡夫卡的作品时,会觉得他的小说十分难读,尤其是长篇小说,阅读时甚至几次想到放弃阅读。对我来说,《城堡》就是这样一部作品。
《城堡》是卡夫卡的三部长篇小说之一,和《美国》与《审判》一样,《城堡》也是一部没有结局的小说。《城堡》的故事情节,简而言之就是讲述小说主人公,自称是土地测量员的K受城堡的聘请来测量土地。但是当K来到城堡管辖的村子时,却发现自己不被允许进入城堡。于是K为让自己进入城堡而开始了各种各样的努力。然而K的努力都没有能够实现,城堡当局一直拒绝他的任何要求,连城堡管辖的村庄、村民以及村庄中的小学校、客栈都与K为敌。最终,K还是没能进入城堡。
小说以《城堡》命名,所以“城堡”这一物体也成为这部小说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意向或者说是一个重要的存在。在小说一开头,卡夫卡这样描述了“城堡”:“K到村子的时候,已经是后半夜了。村子深深地陷在雪地里。城堡所在的那个山冈笼罩在雾霭和夜色里看不见了,连一星儿显示出有一座城堡屹立在那儿的亮光也看不见。K站在一座从大路通向村子的木桥上,对着他头上那一片空洞虚无的幻境,凝视了好一会儿。” [1]因此,也奠定了“城堡”存在的一种基调:“城堡”既是一个真实的存在,又是一个飘渺的难以触摸的虚幻的想象。
随着小说的发展,“城堡”也确确实实表现出了它这种既真实又虚幻的特点。说“城堡”的真实,主要有两个方面的表现,首先作为一个个实实在在的存在物,城堡真实的存在于K的面前,在村子的抬头即可以看到城堡。其次,在小说中,“城堡”就是最高当局的代表,它时时刻刻影响着K在村子的生活。K之所以会来到城堡管辖的村子,正是因为接到了来自城堡的聘书。然而当K来到城堡以后他才从村长的口中得知,城堡根本不需要土地测量员,而这一切都是源自于一个错误:就是本应送到A部的文件,可能被送到了B部或者根本是在中途遗失,这样的错误导致了K的到来,而城堡差不多已经把招聘土地测量员这件事忘了。因此,城堡作为最高当局的失误直接导致了K在村子里尴尬的境况。对于此时的土地测量员K,“城堡”所代表的最高当局就是一个真实的存在,是维持城堡运行的一个机构。
“城堡”的虚幻性也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从小说的描述来看,正如之前所引用的《城堡》的开篇,城堡一直给人一种空洞虚无的感觉,在K进入村子的第二天,他便沿着大路向城堡走去,但是无论怎样走,总给人一种“虽然并没有离开城堡,可是也一步也没有靠近它” [2]的感觉,这样的行走,以及之后所下起的大雪,让城堡增添了更多的虚幻之感,是一种令人无法靠近的虚无。其次,“城堡”所象征的最高当局从来没有以正面的形象示人。村民只是在提起城堡时,表达了自己对城堡的尊重以及对城堡所具有的权威遵从,但是城堡究竟如何(包括城堡的具体形象以及城堡所代表的的当局的运行模式),没有一个人说的清楚。正如小说中作为城堡形象代言人的克拉姆,村子里的人都尊敬克拉姆,女人以做他的情人为荣,男人甚至以自己的妻子做过克拉姆的情人为荣,但是他们中的所有人,即便是号称见过克拉姆的人,都无法讲清克拉姆究竟长的是什么样子。卡夫卡对克拉姆这样的塑造,实际上正与小说对城堡的塑造相契合。
《城堡》这部小说以土地测量员K为主人公。有一种说法说K是卡夫卡名字的第一个字母,所以卡夫卡笔下的土地测量员K亦是卡夫卡对于自己的一种塑造,但是这真的就是卡夫卡将土地测量员命名为K 的原因吗?我并不是十分赞同这样的说法。在我看来,以K为名,更多的是一种代号,没有给K取一个具体的名字,也许存在卡夫卡要用K来代表一群人的原因。
在阅读小说时,我发现我对土地测量员K这个角色的感情随着小说逐渐接近尾声而产生了变化。在小说的开头,土地测量员K作为一个外乡人来到城堡管辖的村子,他说的每一句话以及他的每一个行为,都能得到我的认同。尤其是在小说的前半部分,无论是K与村长所进行的谈话还是K与桥头客栈老板娘的谈话,K所讲的话都能得到我的认同,包括他对城堡当局所放下错误的质疑以及他和老板娘关于见克拉姆的种种讨论。可以说,这个时候K的质疑正是我的质疑,K的不解正是我的不解。我作为一名读者同K一样,对于村长,老板娘以及其他村民的言行表示不理解,并且认为K是正确的,其他人都是错误的。但是随着小说的进展,K被证明是错误的,而村长、老板娘以及村民关于城堡的看法是正确的。而我作为读者,对K的感情也发生了改变,从一开始同情K,希望他在村子得到认可最终进入城堡,到后来我发现我竟然发现我对K试图进入城堡的行为产生了怀疑,甚至觉得K更像是无理取闹,而K根本无需在城堡中逗留,他只需要离开,就可以避免一切问题的发生。对于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我自己十分好奇,后来我在吴晓东所著的《从卡夫卡到昆德拉》 [3]一书找到了一个我可以认同的说法。
吴晓东在书中引用了美国人库楚斯的分析说,《城堡》在结构上可以按照叙事方式和时间演变分为两个部分,前三章是一个部分,在中译本中共55页,后十七章是另一个部分,在中译本中共329页。在叙事方式上,前三章基本上是由情节段构成的,而后十七章则有对话构成的。这种从情节段到对话的演变,说明K在现实中的行动越来越少。因此,吴晓东这样写道:“读到小说后半部分,我感到K的形象离经典追寻模式中的主人公形象越来越远,同时K已淹没在其他人物的对话中了,成了越来越模糊的形象,仅仅成为小说众多形象中的一个。” [4],所以,K作为主人公的权威性也因此受到了质疑。
当我的阅读进入到后半部分之后,我首先感觉到小说开始变得有些难以阅读。也正是在此时,大段大段的对话内容开始出现,我开始对K产生了感情上的转变,小说至此,开始不再以K的行为或者话语为主要内容,而更多地描写了K与他人的对话。K在这些对话的内容中很少发声,甚至不发声。当我听到的来自外界的话语越多,则越发对K产生了怀疑,K的形象反而变得越发的渺小。于是,我质疑他之前的说法和话语是否是真实可信的。吴晓东这样解释了产生这种情感的原因:“这是对以往阅读心理习惯的破坏。以往我们习惯于无条件地认同主人公,但在《城堡》中我越读越觉得K是很难确定的去确定性的对象,我对他的话也开始怀疑了。在阅读体验上就觉得有点被嘲弄了。” [5]而这种解释,在我看来也比较合理。
好就业。弗赖堡大学位于德国巴登符腾堡州弗莱堡市,是世界顶尖的公立研究型大学,全球大学高研院联盟、21世纪学术联盟、欧洲研究型大学,非常好就业,是我国不可多得的人才。
拉曼(Chandrasekhata Venkata Raman,1888--1970),印度著名物理学家,1930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1888年11月7日出生于印度马德拉斯的特里钦诺波利,他是印度地主阶级的后代,父亲是一位大学数学、物理教授,自幼对他进行科学启蒙教育,培养他对音乐和乐器的爱好。他曾在他父亲担任数学与物理教师的兴都学院和马德拉斯大学受教育。他天资出众,16岁大学毕业,以第一名获物理学金奖。19岁又以优异成绩获硕士学位。当他还是学生时,就开始研究光学和声学。1906年,他仅18岁,就在英国著名科学杂志《自然》发表了论文,是关于光的衍射效应的。由于生病,拉曼失去了去英国某个著名大学作博士论文的机会。独立前的印度,如果没有取得英国的博士学位,就没有资格在科学文化界任职。但会计行业是唯一的例外,不需先到英国受训。于是拉曼就投考财政部以谋求职业,结果获得第一名,被授予总会计助理的职务。拉曼在财政部工作很出色,担负的责任也越来越重,但他并不想沉浸在官场之中。他念念不忘自己的科学目标,把业余时间全部用于继续研究声学和乐器理论。加尔各答有一所学术机构,叫印度科学教育协会,里面有实验室,拉曼就在这里开展他的声学和光学研究。经过十年的努力,拉曼在没有高级科研人员指导的条件下,靠自己的努力作出了一系列成果,也发表了许多论文。虽然他的业余时间并不多,但他仍然能够在印度科学培养协会的实验室里继续进行一些实验研究并发表了三十多篇文章。1917年,加尔各答大学破例聘请拉曼担任帕历特讲座的物理学教授职位,使他从此能专心致力于科学研究。在那里他工作了16年,在此期间,仍在印度科学教育协会进行实验,不断有学生、教师和访问学者到这里来向他学习、与他合作,逐渐形成了以他为核心的学术团体。许多人在他的榜样和成就的激励下,走上了科学研究的道路。其中有著名的物理学家沙哈()和玻色()。这时,加尔各答正在形成印度的科学研究中心,加尔各答大学和拉曼小组在这里面成了众望所归的核心。1921年,由拉曼代表加尔各答大学去英国讲学,说明了他们的成果已经得到了国际上的认同。他曾于1924年到过美国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担任副研究员。 1922年,拉曼在加尔各答大学获得科学博士学位,并于1929年获得德国弗赖堡大学荣誉哲学博士学位,同年被封为爵士。1919年以来,他是印度科学培养协会的荣誉秘书。1926年,他创办并编辑印度物理学杂志。1924年,拉曼被选为伦敦皇家学会会员,1924年当上印度科学议会会长,1933年担任印度班加罗尔科学研究所所长等职。1934年以后,他担任印度科学院院长。他是爱尔兰科学院、匈牙利科学院和法国科学院的院士,并且也是苏黎世物理学会、印度数学与化学学会、美国光学学会的会员。1928年,拉曼由于他的辐射效应而获得意大利科学协会的马特细(Matteucci)奖章。1930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金授予拉曼爵士,这是由于他发现了元素的特征伦琴辐射。他慷慨地捐献了四万美元的诺贝尔奖金用于购买金刚石作为实验室研究之用。拉曼是首位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亚洲人。拉曼的主要科学论著有《关于振动的实验研究》、《乐器理论》、《光的分子衍射》以及《 X射线的研究》等。拉曼教授在振动与声学、乐器、超声学、衍射、气象以及胶体光学、光电学、 X射线衍射、磁学、拉曼光谱学等领域都作出重要的贡献。早期他从事光学和声学方面的研究,其著作论述了振动的持续性以及小提琴之类的乐器理论。在声学方面,他是最大的权威之一。然而,他的巨大发现却是光散射的新效应。1921年夏天,航行在地中海的客轮“纳昆达”号()上,有一位印度学者正在甲板上用简便的光学仪器俯身对海面进行观测。他对海水的深蓝色着了迷,一心要追究海水颜色的来源。这位印度学者就是拉曼。他正在去英国的途中,是代表了印度的最高学府——加尔各答大学,到牛津参加英联邦的大学会议,还准备去英国皇家学会发表演讲。这时他才33岁。对拉曼来说,海水的蓝色并没有什么稀罕。他上学的马德拉斯大学,面对本加尔(Bengal)海湾,每天都可以看到海湾里变幻的海水色彩。事实上,他早在16岁(1904年)时,就已熟悉著名物理学家瑞利用分子散射中散射光强与波长四次方成反比的定律(也叫瑞利定律)对蔚蓝色天空所作的解释。不知道是由于从小就养成的对自然奥秘刨根问底的个性,还是由于研究光散射问题时查阅文献中的深入思考,他注意到瑞利的一段话值得商榷,瑞利说:“深海的蓝色并不是海水的颜色,只不过是天空蓝色被海水反射所致。”瑞利对海水蓝色的论述一直是拉曼关心的问题。他决心进行实地考察。于是,拉曼在启程去英国时,行装里准备了一套实验装置:几个尼科尔棱镜、小望远镜、狭缝,甚至还有一片光栅。望远镜两头装上尼科尔棱镜当起偏器和检偏器,随时都可以进行实验。他用尼科尔棱镜观察沿布儒斯特角从海面反射的光线,即可消去来自天空的蓝光。这样看到的光应该就是海水自身的颜色。结果证明,由此看到的是比天空还更深的蓝色。他又用光栅分析海水的颜色,发现海水光谱的最大值比天空光谱的最大值更偏蓝。可见,海水的颜色并非由天空颜色引起的,而是海水本身的一种性质。拉曼认为这一定是起因于水分子对光的散射。他在回程的轮船上写了两篇论文,讨论这一现象,论文在中途停靠时先后寄往英国,发表在伦敦的两家杂志上。拉曼返回印度后,立即在科学教育协会开展一系列的实验和理论研究,探索各种透明媒质中光散射的规律。许多人参加了这些研究。这些人大多是学校的教师,他们在休假日来到科学教育协会,和拉曼一起或在拉曼的指导下进行光散射或其它实验,对拉曼的研究发挥了积极作用。七年间他们共发表了大约五六十篇论文。他们先是考察各种媒质分子散射时所遵循的规律,选取不同的分子结构、不同的物态、不同的压强和温度,甚至在临界点发生相变时进行散射实验。1922年,拉曼写了一本小册子总结了这项研究,题名《光的分子衍射》,书中系统地说明了自己的看法。在最后一章中,他提到用量子理论分析散射现象,认为进一步实验有可能鉴别经典电磁理论和光量子碰撞理论孰是孰非。1923年4月,他的学生之一拉玛纳桑()第一次观察到了光散射中颜色改变的现象。实验是以太阳作光源,经紫色滤光片后照射盛有纯水或纯酒精的烧瓶,然后从侧面观察,却出乎意料地观察到了很弱的绿色成分。拉玛纳桑不理解这一现象,把它看成是由于杂质造成的二次辐射,和荧光类似。因此,在论文中称之为“弱荧光”。然而拉曼不相信这是杂质造成的现象。如果真是杂质的荧光,在仔细提纯的样品中,应该能消除这一效应。在以后的两年中,拉曼的另一名学生克利希南()观测了经过提纯的65种液体的散射光,证明都有类似的“弱荧光”,而且他还发现,颜色改变了的散射光是部分偏振的。众所周知,荧光是一种自然光,不具偏振性。由此证明,这种波长变化的现象不是荧光效应。拉曼和他的学生们想了许多办法研究这一现象。他们试图把散射光拍成照片,以便比较,可惜没有成功。他们用互补的滤光片,用大望远镜的目镜配短焦距透镜将太阳聚焦,试验样品由液体扩展到固体,坚持进行各种试验。与此同时,拉曼也在追寻理论上的解释。1924年拉曼到美国访问,正值不久前.康普顿发现X射线散射后波长变长的效应,而怀疑者正在挑起一场争论。拉曼显然从康普顿的发现得到了重要启示,后来他把自己的发现看成是“康普顿效应的光学对应”。拉曼也经历了和康普顿类似的曲折,经过六七年的探索,才在1928年初作出明确的结论。拉曼这时已经认识到颜色有所改变、比较弱又带偏振性的散射光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他参照康普顿效应中的命名“变线”,把这种新辐射称为:“变散射”(modified scattering)。拉曼又进一步改进了滤光的方法,在蓝紫滤光片前再加一道铀玻璃,使入射的太阳光只能通过更窄的波段,再用目测分光镜观察散射光,竟发现展现的光谱在变散射和不变的入射光之间,隔有一道暗区。就在1928年2月28日下午,拉曼决定采用单色光作光源,做了一个非常漂亮的有判决意义的实验。他从目测分光镜看散射光,看到在蓝光和绿光的区域里,有两根以上的尖锐亮线。每一条入射谱线都有相应的变散射线。一般情况,变散射线的频率比入射线低,偶而也观察到比入射线频率高的散射线,但强度更弱些。不久,人们开始把这一种新发现的现象称为拉曼效应。1930年,美国光谱学家武德()对频率变低的变散射线取名为斯托克斯线;频率变高的为反斯托克斯线。拉曼发现反常散射的消息传遍世界,引起了强烈反响,许多实验室相继重复,证实并发展了他的结果。1928年关于拉曼效应的论文就发表了57篇之多。科学界对他的发现给予很高的评价。拉曼是印度人民的骄傲,也为第三世界的科学家作出了榜样,他大半生处于独立前的印度,竟取得了如此突出的成就,实在令人钦佩。特别是拉曼是印度国内培养的科学家,他一直立足于印度国内,发愤图强,艰苦创业,建立了有特色的科学研究中心,走到了世界的前列。1934年,拉曼和其他学者一起创建了印度科学院,并亲任院长。1947年,又创建拉曼研究所。他在发展印度的科学事业上立下了丰功伟绩。拉曼抓住分子散射这一课题是很有眼力的。在他持续多年的努力中,显然贯穿着一个思想,这就是:针对理论的薄弱环节,坚持不懈地进行基础研究。拉曼很重视发掘人才,从印度科学教育协会到拉曼研究所,在他的周围总是不断涌现着一批批赋有才华的学生和合作者。就以光散射这一课题统计,在30年中间,前后就有66名学者从他的实验室发表了377篇论文。他对学生谆谆善诱,深受学生敬仰和爱戴。拉曼爱好音乐,也很爱鲜花异石。他研究金刚石的结构,耗去了他所得奖金的大部分。晚年致力于对花卉进行光谱分析。在他80寿辰时,出版了他的专集:《视觉生理学》。拉曼喜爱玫瑰胜于一切,他拥有一座玫瑰花园。拉曼1970年逝世,享年82岁,按照他生前的意愿火葬于他的玫瑰花园里。
因戈尔施塔特应用技术大学【城市介绍】因戈尔施塔特(Ingolstadt)是德国拜仁省中部一座生机勃勃的城市。人口虽然只有约12万,但处处表现了她的与众不同。大学位于修缮一新的老城附近,被随处可见的经典酒廊和活生生的小型舞台剧文化所包围着。【学校介绍】因戈尔施塔特应用技术大学(Fachhochschule Ingolstadt)是一所充满年轻活力的经济技术类大学,1994年在拜仁省第一所综合大学的遗址上正式成立。1999年迁入现代化设施齐全的玻璃结构新建校区,为教学和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大学办学的宗旨是使学生们通过在这里的学习,有能力将所学的最先进的科学知识充分的在实践中应用。作为德国知名企业奥迪公司的邻居,(奥迪汽车公司总部及部分生产企业设在该城市)学校同包括奥迪,西门子公司在内的诸多企业有着广泛的专业合作,一些专业的设置就是建立在同企业合作的基础上。自2004年冬季学期开始因戈尔施塔特应用技术大学开设了工程硕士 “国际汽车工程”专业(IAE)。在基础学科的知识和能力上,此专业使学生们在汽车领域更好的把握核心知识,提高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国际汽车工程”是一个具有连贯性的导向型专业,教授汽车开发和生产中不同的领域里独特的应用知识。专业适于来自工程类,电子类和信息技术类不同专业的学科的优秀本科毕业生。国际汽车工程专业基础课程:实用物理、企业经济学,电机学基础,数学工程学,信息工程学。【课程设置】1、课程名称:汽车工程硕士学位课程2、学制:3学期,国际课程,英语授课,授予硕士(Master)学位3、主要课程:汽车设计,汽车制造工艺,电力机车,汽车软件工程,汽车电子电路,汽车信息系统,计算机工程,汽车系统工程,汽车工业工艺管理罗森海姆应用科学大学【城市介绍】罗森海姆应用技术大学,位于德国巴伐利亚州东南部的城市罗森海姆,是德国巴伐利亚州东南部文化和经济中心城市,人口60137(2005年),工农业均很发达,特别是以木材工业著称。【学校介绍】罗森海姆应用技术大学建于1971年。设有技术和经济类专业。20世纪70年代,增加了室内建筑装饰和经济工程两个专业。80年代,培训范围增加了生产技术和信息学专业。在罗森海姆应用技术大学,各个层面上的培训都把与经济界的深入合作摆在中心地位。通过与经济界的密切接触,学习内容不断更新并适应变动的劳动市场要求。学业结束时,多数毕业论文在企业中完成。这构成了毕业生联系实际和职业预备的一个重要部分。如今,终身学习是必须的。该校因此为经济界提供职业对口的学术继续教育,以教授作为企业中的培训员和顾问,作为工商业联合会的继续教育活动或者该校研讨课中的培训员。应用性研究与开发和技术转化对罗森海姆市而言,是重要的任务。该校目前与26所欧洲和欧洲外高校保持联系。【课程设置】1、课程名称:电机工程及信息技术硕士学位课程2、学制:3学期,国际课程,英语授课,授予硕士(Master)学位3、主要课程: 专业方向1:数字信号处理、数字通信技术、频道编加密术、无线电应用、高频与微波工程、集成电路设计、模拟电路。 专业方向2:自动化技术、高级控制系统、工业机器人、加工工艺控制与电脑数字控制、电气自动化、实时控制系统、软件工程。慕尼黑工业大学【城市介绍】慕尼黑工业大学坐落于德国南部城市慕尼黑,是该城市两所重要高等学府之一,另一所为路德维希-马克西米连大学(在中国一般被称为慕尼黑大学)。慕尼黑位于阿尔卑斯山北麓,是一座依山傍水,景色秀丽的山城。是德国南部巴伐利亚州的文化中心兼首府,人口130万,德国第3大城市。这里有大约50个公共博物馆,众多教堂塔楼等古建筑,除拥有一家规模较大的国家图书馆,四十多个剧院以及一所拥有八万多学生的大学外,慕尼黑还有四多,这就是博物馆多,公园喷泉多,雕塑多和啤酒多。其中尤以啤酒出名,被人们称为“啤酒之都”。【学校介绍】慕尼黑工业大学成立于1868年,目前拥有12个院系,241个专业。在校教职员工约9000余人,其中包括400多名教授。在校注册学生超过19,000人次,其中约9%为留学生。学校本部位于慕尼黑中心。 慕尼黑工业大学不仅因为其出色的教学质量而闻名于世,更因为其学习周期短而闻名于德国高等教育届。其学位课程在德国大学中是最短的。迄今为止,该校培养出了三位诺贝尔奖得主。德国DFG研究委员会在慕尼黑工业大学建立了12个研究站点,其中很多的研究项目世界闻名。该校主要负责的细菌的光合作用的研究赢得了1988年诺贝尔化学奖。其他研究领域还有人工智能、系统工程学、工程学、神经元网络、导体工程、自动化、生物工程学、食品加工工程、计算机科学、制造业、生物工程学、建筑学等高端项目。 慕尼黑工业大学和欧洲很多大学都有广泛合作。【课程设置】1、课程名称: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硕士学位国际课程2、学制:4学期,英文授课国际课程,授予硕士(Master)学位3、课程方向:在多学科领域的科学研究以及工程设计中的计算机建模和模拟研究。经济类因戈尔施塔特应用技术大学【城市介绍】戈尔施塔特市,巴伐利亚州位于多瑙河畔的一工业城市,人口98000。此市有巴伐利亚军队博物馆和德国医学史博物馆。工业包括汽车工业和石油提炼。【学校介绍】学校成立于1994年,学校特点小而精,尤其是专业选择。这里有企业管理学、计算机技术及电子技术、计算机学、机械制造以及经济工程学。企业管理学是现在最热门的专业,一半以上的学生都注册这个专业。这里还有一个优势:与专业相关的外语以及国际文化交流专业是这里每个专业的组成部分。职业教育与上大学聚为一体,这也是因戈尔施达特的一个特色。学校与手工业工场以及奥迪、西门子之类的大企业紧密合作,可以使学生同时具有职业培训和学历双文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个项目名为“复式学业”,以此加强工业界、手工业工场与大学的合作。学校提供四个这样的专业,经济工程学与学徒职业相结合的汽车机械师专业、企业管理与学徒职业相结合的商业专业、机械制造与精密工艺培训、电子、计算机技术和培训相结合的电子技术师专业。【课程设置】1、课程名称:MBA2、学制:2学期或3学期(根据申请人的第一大学毕业学历而定)。3、课程学习重点: 1)世界经济,全球技术战略,国际市场营销,国际项目的组织,国际项目的控制,国际商法,国际人力资源管理。 2) 选修课:战略管理学,行政管理和经济学,部分课程在美国合作院校进行马格德堡大学【城市介绍】马格德堡大学位于景色多变的萨克森-安哈尔特州的州府马格德堡市,同时也是一个重要的交通枢纽。自19世纪中叶以来就是工业腾飞和技术进步的中心,其化学、机械制造、汽车配件和金属制造等加工工业仍为最活跃的经济部门,为德国最大的重型工业中心,集中了全州四分之一的人口,与柏林、汉诺威、莱比锡等重要城市相距不远,乘坐高速火车只需50分钟。【学校介绍】马格德堡大学建于1993年,它是由工业大学,师范大学和医学大学合并而成,是一所年轻而富有活力的大学。马格德堡大学专业设置齐全,师资力量雄厚。根据教育应面向实践的原则,大学与本地区的工业、经济、福利及青年人机构,医疗保险机构和慈善等社会机构合作密切,这就使得马格德堡大学的学生能够比较轻松的进入这些领域进行实习。马格德堡大学的医学专业、计算机专业、教育学专业等等都位于德国大学排名的前列。马格德堡大学和许多其他国家的近30所高等院校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课程设置】1、 课程名称:经济管理科学理学硕士(Master of Science in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2、学制:3学期3、课程学习重点:经济理论应用,经济数学分析,经济现象数学模型分析方法,宏观战略研究、在企业和社会公共事业领域应对职业挑战方法等弗莱堡大学【城市介绍】弗莱堡(Freiburg im Breisgau)是德国西南角上的一座美丽的城市,西部不远为法国边境,南部不远为瑞士边境。是前往黑森林、法国阿尔萨斯州和瑞士郊游和旅行最理想的出发点。人口近20万,在德国算是中小城市,近550年悠久历史的弗莱堡大学坐落这里,精湛的文体活动比比皆是,美食佳肴令人流连忘返。【学校介绍】大学由大公爵阿尔布莱希特 (Albert--Ludwigs)于1457年建立,本意是为执政者及教会培养法学和神学的后进人才。当时就已经设有神学、法学、医学、哲学4个学院,是德国古老大学之一。弗莱堡大学在社会科学方面具有突出贡献,在化学和医学领域里也享有世界级声誉,弗莱堡学者共获八项诺贝尔奖。在2004年德国最有影响的《焦点》杂志评选德国顶尖大学,弗莱堡大学荣获最佳美誉,法学专业,医学专业更被评为全德国最优秀的。弗莱堡大学还是上莱茵地区欧洲高校联盟(EUCOR)的一分子,这一联盟的目的在于获取更大的学生流动性,双边的学业证书认可及学者之间的交流。弗莱堡大学在世界范围内共拥有401位伙伴学院。每年这里读书的外国学生更是不断增加,使这个德国的小城镇不断增添生机。【课程设置】1、毕业学位:政治经济学硕士学位(Master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s ) 金融学硕士学位(Master of Finance)2、学制:4学期3、课程学习重点: 1)政治经济学硕士学位:现代经济体系与社会发展、经济政策的形成、市场结构与经济政策的相互影响、国际市场对国内经济政策的影响、建立在宪法基础之上的经济政治体制与传统意义上的核心经济概念研究。 2)金融学硕士学位:现代金融市场与金融机构的作用、全球资产分配与国际资金的管理、投资银行学与投资金融、贸易体系与随之形成的市场微细机构的分析、保险与养老金体系的设计与运作、现存国际金融结构与理想的金融制度设计、全球资本市场的理想金融结构、金融监管机构与政策的设计、社会养老金体系的优化设计。
有些是粘粘派,呵呵。德国高校中,国际化程度很高,而且工程类的专业设置很多,其中的国际课程也很多。但要一一列举,这有点困难。给你个建议,在德文引擎,如yahoo,google等(注意是 .de,不是.com),搜索,应该能得到你要的专业设置。或者,你看一下著名的工科大学,一般也都有,比如KIT, 亚琛工大,慕尼黑工大,达姆施达特工大,柏林工大等。有些大学的有些专业的国际课程是收取一些费用的,但德国大学的费用很低。另外,海德堡大学虽然是德国最好的大学之一,但并非以工科见长。但你最好还是学些德语。这对提高你在德国留学期间的生活质量有重要的现实的意义。
情况一:支持补考或者重修部分英国大学支持补考,这些问题建议大家在申请之初就了解清楚,大学的官网都有关于挂科和补考的措施。如果你挂科了,或者预知将会挂科,那么你需要向学校提出补考申请,学校会在收到补考申请之后,联系你所在的院系,确定补考时间及补考形式。情况二:不支持补考或者重修比如爱丁堡大学的一些专业的毕业论文就不能补考。研究生均分必须达到50%,并且满足达到50%的科目加起来的学分要在80分以上,毕业论文的分数也不能低于50%。如果论文挂科了,就只能跟硕士学位无缘了。可以补考的只有一些特殊原因造成的论文失利,比如亲故过世之类的重大变故。实在不行也只有转学了,UKEC也提供转学申请服务。其实也并非是转学,更准确的说是申请第二个硕士学位,之前学习的专业就只能放弃了。UKEC“畅游计划”不仅能帮办理英国签证,还有畅游大礼包相送!精细的签证服务、独特的游玩体验、省心的住行安排、贴心的探亲旅程和全程的服务关怀一个都不能少!
英国学校一向都是宽进严出,留学生挂科不能顺利毕业,京华归国顾问老师表示:
1、申请转学就读。留学生本科没有拿到毕业证就被劝退等,可以把自己目前的学分转到其他的学校继续就读本科;
2、申请硕士保录取。本科没有顺利毕业的话同学想要申请硕士可以通过保录取就读,正常申请肯定是过不了的,保录取直接和国外学校招办合作申请,无条件offer就读;
以上两种方案拿到的文凭回国都是可以正常申请国外学历认证的。
3、申请国外学历认证。留学生本科拿不到毕业证想要申请国外学历认证还是比较困难的,但还是可以处理。
大部分学生在学生时代都有挂科的现象,中国大学的宽容性相对较高,很多学生在挂科之后学校都提供一次补考机会,只要补考通过,一般不会影响学生获取毕业证书,甚至有一些学校还为学生提供多次补考机会。但是严格的英国大学则没有这么宽容了,有些学校甚至不会提供挂科之后的补考机会。那么在英国挂科了怎么办?挂科拿到diploma又怎么办?下面跟大家具体讲讲英国硕士挂科的相关情况和补救方法。 第一种情况:有些学校是可以补考或者重修的 有的学校是支持补考和重修的,但是不同学校之间的规章制度不同,所以开学前仔细研究Handbook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如果你没有仔细阅读你的Handbook,又恰巧在期末的时候找不到了,怎么办?你可以在大学的官网,查看相关的补考信息。一般你登入搜索网站,在搜索栏中输入“Reassessment postgraduate”或者“Resit an exam”+“输入你所在的学校”。就可以查询到你所在学校关于补考的措施。 如果你挂科了,或者预知这次会挂科,你需要向学校提出补考申请,当学校收到你的申请,会联系你所在的院系,确定补考时间,以及采取何种补考形式。 第二种情况:有些学校是不支持补考或者重修的 这类情况的学生就有点悲催了,像爱丁堡大学的一些专业就不能够“补考”毕业论文。对于研究生,必须均分达到50%,并且满足到达50%的科目加起来的学分在80分以上,毕业论文的分数也不能低于50%。如果论文挂了,那么不好意思,你就与硕士学位无缘了,因为明文规定“not allowed to re-sit a paper”(不能够“补考”论文)。但也有特殊情况,遇上比如亲友过世这类的重大变故,造成论文失利,也许可以找学院商议,再次提交论文,但仍旧机会渺茫。 一般Diploma指的是结业证书,Degree才是学位证书,Degree with Distinction (优等生)一般均分要在70%,并且通常考官也并不会真的铁面无私,在2%以内,都有商量余地。比如68%就可以拿到distinction,48%就可以拿到硕士学位,38%也能算你通过,拿到结业证书。 同学们去往英国留学,有从语言开始,本科,硕士这样循序渐进的,那么不同阶段挂科又该怎么办 英国本科期间挂科的 : 英国大学对学生的评估方式是多方面的,包括考试,课堂作业,课堂演讲,学术论文等等,根据学校的规章,不予补考或者重修机会,或是可以参加补考的课程数量有限制,或者补考重修后仍然没有通过相应要求(一般是对于重修补考要求会相应提高,但学校不同科目会有自己的要求),此时学生会收到学校的劝退信,跟学校appeal不成功的之后,那么学生如果想在转到其它大学重新入读学位课程.至于从大几开始读,能否转学分,需要根据申请的大学及具体的专业来详细分析。一般来说大一挂科,重读大一,英国本科每年要求的学分是修满120学分,大二部分科目挂科,有机会申请到两年制本科大二入读,两年后毕业,具体情况要看学生成绩单与学校的认可程度。 英国硕士挂科: 因为英国硕士一般情况下只需要读一年,所以其实英国硕士不存在劝退说法,一般也不存在重修的说法。学生在学年末获得自己的成绩,一般如果挂科一两门有机会申请重考,最后所获得学分决定了最后的证书,一般英国获得180学分(其中毕业论文占60学分)即授予master degree;120学分授予postgraduate diploma;60学分授予postgraduate certificates,因此第一个硕士课程若没有成功获得硕士学位,可以申请第二个硕士,重新就读,这就不属于转学范畴,而是重新申请新的课程,当然第一个课程的失败也会影响第二硕士的申请,建议申请相关专业。 最后讲解一下语言课挂科: 一般语言课,也就是雅思无法满足正课入学,需要完成一段时间的语言课并且通过最后的考试达到分数要求后,不再需要考新的雅思即可直接入读正课,如果直接语言课最后考试没有达到要求,那么学生就不能入读本校正课,这时候学生可以选择入读本校或者其他学校的预科(本科和硕士),或者可以拿语言成绩去申请其他大学,看大学是否认可该语言成绩,这个需要根据大学招生办公室自己的认证,类似于认可其他大学的预科成绩,不能给一个特定的标准;另外就是去考雅思,看获得的雅思成绩是否能满足要求。 所谓挂柯南,挂科难。同学们只要好好学习,平时认真听课,多和导师交流,相信挂科就会离你越来越远。要是因为挂科没拿到学位而只有diploma、certificate的话就悲惨了,不过回国办理学历认证还是有解决的办法的。祝大家留学之路一帆风顺。
英国留学生不能毕业,无法拿到本科学位,如果是需要学历认证的话,这是没有办法的,因为在2018年1月1日以后,留学生服务中心对于学历认证就核实管理得比较严格,甚至是之前进行过认证的,都会被判定为失信。所以建议留学生,可以选择以下解决办法:转学。转学的话,去到的学校会比较少,因为很少有学校会接受因为一些问题被退学的学生,而且并不会转到更多的学分。申请硕士。本科在未毕业的情况下是可以申请硕士的,这是一种特殊情况下的申请,是能够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