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地理是以人类经济活动的地域系统为中心内容的一门学科,它是人文地理学的一门重要分支学科,包括经济活动的区位、空间组合类型和发展过程等内容。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国际经济地理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国际经济地理论文篇1 浅析国际贸易专业经济地理课程改革 一、经济地理课程的基本情况 目前,广西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以服务泛北部湾区域经济发展为宗旨,通过产学合作、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创新,为中国—东盟经济第一线培养系统掌握国际经济与贸易知识,具备专业素质,实践技能强、富于创新精神和职业素养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经济地理作为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的基础课程,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世界各国家与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了解,熟悉通行国际贸易规则与惯例,更全面、系统而有针对性的完善知识结构。 经济地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除了讲授自然环境、人文环境、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等系统知识,还引入经济环境的概念,阐述国际、区域经济及政治格局的发展,使地理科学研究和经济理论研究相辅相成。为更好的适应经济发展对高职院校人才的需求,使学生掌握经济地理基本知识与一般规律,学会运用经济学思维去分析和解决经济地理问题,强化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能力,高职院校在国际贸易专业中专门开设了经济地理课程。其教学内容既有广度又有深度,切合当前国际、区域经济建设实际。 二、经济地理课程的主要特点 第一,涉及面广,课程综合性强。经济地理课程内容涉及地理学、国际贸易、国际关系、国际政治与经济以及国际经济合作等学科。因此该专业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时,需要建立多学科基础理论的概况,在综合性思维的前提下,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 第二,实用性强,针对专业提高学生专业水平。经济地理课程的设置是针对性培养和增强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的国际经贸能力,提供实用的各经济区域知识和理论,使学生能将相关理论和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通过课程学习,还可以进一步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加知识结构的纵深,形成综合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培养和加强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中对各种经济行为效应的分析能力。 三、经济地理课程现存问题 目前经济学科综合性和实践中综合素质受到重视,广西高职院校经济类专业都逐步开设了经济地理课程。但随着教学实践的开展,一些问题也逐渐显露。 (一)缺乏有针对性的教材 首先,现阶段主要采用的教材多为地理概述,分析问题的视角基本上建立在地理知识的陈述,与经济类理论知识结合较少;其次,教材内容缺乏科学性,知识结构欠合理,导致教学实践环节薄弱,教学实践任务不明确、不系统,没有明确的目标和切实可行的实践措施,尚未形成一套培养学生经济地理实践能力的实施方案。最后,教材的知识模块与相关课程重复较多,同一内容在教材总论和分论中重复较多,学生重复学习,既浪费宝贵时间,又容易产生厌学心理。 (二)教学条件、方法单一 经济地理课程属于综合类学科,在教师配置上,既具备经济学理念和知识,又具备扎实的地理学知识的教师数量较少,往往只能选择偏重其中一项的教师担任授课,教师无法很好地把握课程的深度与广度等;在教学手段上,多采用“填鸭式”为主的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单一。 (三)学生重视程度不足 由于缺乏针对性的教材,师资不足,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对经济地理课程理解程度低,容易失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还有的学生单纯地从字面上去理解学科内容,片面认为这是一门单纯的地理课程,因此忽视课程的学习。 三、经济地理课程教学的改革 (一)明确教学思路,重设课程教学 1.合理定位教学思路。 经济地理课程作为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具有基础理论性、综合交叉性、典型区域性、实践应用性等特点。基础理论性要求我们主动吸收学科发展新成果,主动借鉴相关学科的最新理论;边缘交叉性要求我们不断借鉴历史学、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人类学、民俗学、生态学等学科的理论研究方法;典型区域性要求我们主动根据特定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不断丰富和完善教学内容、手段和方式,让课程教学和经济产业走向有机结合,进一步强化教学的针对性和应用性。经济地理课程与国际贸易实务、国际贸易理论等课程一样,是国际贸易专业的基础知识,应该受到重视,合理安排教学,不能简单的作为辅助类学习或者兴趣类学习。 2、优化教材与教资。 经济地理作为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不能单纯的使用地理环境概述、经济环境概述类或者写实类纪录性作品作为教材,经济学专业教师与地理学专业教师应共同开发新的教材以适应该学科教学的需要。同时,应注重选择既具备良好的经济学类理论和实践经验,又具有丰富的人文素质和理知识的综合性人才任教。 3.丰富教学内容。 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在整个课程学习中需要学习国际贸易、国际关系、国际政治经济以及国际经济合作等理论的运用。因此,经济地理教学就需要教师在讲述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知识的同时,巧妙地引入上述相关理论,使学生更深刻地把握课程教学的内容。 (二)多手段相结合,强化课程教学 地理知识的修养可以增加知识厚度,经济的思维可以强化分析、处理问题能力。高质量的经济地理教育可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格、思辨能力和创造素质,使他们更加全面客观的看待事物。所以,教师应该以多种手段强化教学。 1.以讲授法夯实基础知识。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运用讲述、讲解、讲读等方式,向学生系统地传授知识的方法。讲授法具有传递信息密度大,学生接受知识效率高,教学可控性强的优点。同时,通过对世界经济发展分析及相关基础理论的教学,教师可以使用讲授法最大限度地将国际政治经济基础理论,如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知识传输给学生,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学习。 2.以多媒体教学丰富知识载体。 通过多媒体教室的硬件条件,借助视频、音频、课件等软件条件,以其图、形、声、色对学生进行感官刺激,为学生感知、理解、记忆创造条件。如在介绍柬埔寨、老挝、缅甸、泰国、越南五国地理知识时,引入中央电视台拍摄的电视纪录片《同饮一江水》,让学生对该地区的人文、物产有更加直观的认识。讲述纷繁复杂的交通线路时,可以引入3D立体影像,将众多交通线路、地名等地理事物和现象更加生动的反映出来,让学生一目了然。 3.以案例实践增进课程互动。 案例教学的出发点是激发学生个体的探究兴趣和动机,适合教学内容的案例所创设的情景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主动寻找答案。国际贸易是一项复杂的经济活动,它涉及法律、法规、惯例等,有很多经典案例可供分析和借鉴。在讲授专业课时,可引用典型案例进行详细分析,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引导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4.以体验式教学法引导学生实践。 国际贸易行业具有很强的实际操作性,单纯依靠书本理论知识和传统的多媒体教学方式是远远不能反映该行业的特性的。因此,在教学方法上,注重采用体验式教学法,确保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通过角色扮演、小组合作等训练,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2004年以来,中国—东盟博览会落户广西南宁市,不仅大力发展地区间经济贸易往来,也为学生的实践提供了实际项目。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各种项目的实践,亲身参与博览会,研究东盟各国,研究东盟经济贸易区,置身于一系列真实案例中进一步去掌握区域经济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概念。同时,在教学过程中的实践,还能够较为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对经济地理知识和能力的掌握程度。 【参考文献】 [1]吕虹.经济地理课程教学现状及对策探讨[J].教育科学,2011(12) [2]刘存明.与时俱进,拓展高职中国经济地理教学新思路[J].职业与教育,2011(7) [3]陈慧.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课程的实践与思考[J].今日南国,2009(6) 国际经济地理论文篇2 浅谈新经济地理与国际贸易 【摘要】20世纪末,经济地理引起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的关注。以克鲁格曼为代表的经济学家们打破了传统的国际经济学中的国家界限,从区位的角度讨论规模收益递增、外部性、比较优势等对产业的区位分布产生的影响。本文总结了新经济地理近年来取得的主要成绩,并着重分析了新经济地理在国际贸易理论方面的发展和应用情况。 【关键词】新经济地理 关联作用 聚集力 一、新经济地理的主要理论基础 1、新贸易理论 传统的贸易理论是在完全竞争和要素不可流动的条件下由李嘉图模型发展而得,认为要素的相对丰裕程度是国际分工和贸易的根本原因,具有不同资源禀赋的国家会生产并交换不同的产品。传统贸易理论只能解释具有不同资源禀赋的国家之间的商品贸易,而对于产业内贸易则失去了理论意义。新贸易理论则是建立在不完全竞争基础上,为了解释产业内贸易而发展起来的,它在传统贸易理论的基础上有了新的突破:各国分工和专业化生产是为了利用其收益递增的优势;而分工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历史条件的影响,具有“路径依赖”性;由于不完全竞争和规模收益递增,各国可以制定策略性的贸易政策,创造比较优势,改变专业化模式。 2、区位理论 1826年冯・杜伦(Von Thunen)在其名著《孤立国》中提出了著名的圈层布局论,奠定了区位理论的基础。100年之后,在继承和发展冯・杜伦理论的基础上,克里斯泰勒(Christaller,1933)的《德国南部的中心地》以及勒施(Losch1940)的《区域经济学》提出了“中心区位理论”。但是对新经济地理影响最大的还是哈里斯(Harris,1954)和普雷德(Pred,1966)在区位理论方面的贡献。 哈里斯(1954)认为制造商会选择接近市场的地方建立工厂。为了说明这个问题,他利用“市场潜力指数”测量美国各县接近市场的程度,该指数实际上是与各县附近市场购买力的加权平均,其权重取决于该地区与市场的距离并与距离成反比。结果表明:美国工业集中地区都具有较高的市场潜力,而且生产的聚集能够自我加强。厂商选择离市场较近的地区进行生产;但同时接近市场的地区也是其他厂商会选择的地区。普雷德(1966)则关注于地区经济增长的动态变化,他采用了 “基础乘数”分析法。他认为收入中用于当地支出的份额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取决于当地市场的规模,那么随着该地区的经济增长,市场会大到足以支撑一个高效的规模企业,从而使得本地提供更大范围的商品和服务变得有利可图,如此反复,便会启动区域经济增长的积累过程。 3、规模经济和外部性 新经济地理和传统的经济地理最大的不同之处就在于规模经济的引入。因此,要理解新经济地理,就要从规模经济和外部性开始,其中影响最甚的当然要数马歇尔模型。该模型将规模经济看作是外部的,是由于劳动的专业化分工而引起的。马歇尔认为厂商之所以集中有三种不同的原因:首先,厂商的集中形成了劳动市场的集中和共享;其次,产业的集中能够降低投入品的获得成本;最后,集中还会带来技术的外溢。马歇尔的外部性理论被克鲁格曼用来解释产业地方化的动机,而这种解释也渐渐被后人所接受。因此我们在新经济地理的许多文章中都能发现,其实所谓的前向关联和后向关联正是这种外部性理论的延伸。 二、新经济地理的基本理论 克鲁格曼(1991)第一次试图用经济学的模型来解释哈里斯和普雷德所提出的观点。他利用DS方法,建立了一个最简单的两个地区模型。在这个模型中只存在两个行业:农业和制造业,农业是规模报酬不变的,制造业规模报酬递增;农产品没有贸易成本,而制造品的贸易存在运输成本。为了简化模型,他将生产要素分为专门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和专门从事制造业生产的工人,并且限制农民不能在两个地区之间自由流动,工人则是可以自由流动的要素。 在均衡的形成过程中,要受到“向心力”和“离心力”的影响。“向心力”是指使得制造业集中于一个地区的作用力,其作用与外部经济相似。向心力主要来自于规模经济、运输成本和要素的流动性三个方面的互相作用。简单的说,规模经济和运输成本的存在使得厂商总是想聚集在靠近市场和供应商的地方进行生产;但同时靠近市场和供应商的地方也是别的厂商选择的地方。这样的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就造就了经济中的“聚焦”现象。而“离心力”则是那些阻止厂商聚集在一块儿的力量,例如农业生产受地理限制。 当运输成本较高的时候,很少有区域间贸易,工人的收入主要取决于当地的竞争,随着工人人数的增加,收入减少。此时的均衡就是制造业人口均匀分布于两个地区。当运输成本很低的时候,一个典型的厂商会在两个地区都销售其产品;但是如果它位于人口较多的地区,就会更加接近市场,因此也能提供更高的工资;反过来,工人由于接近市场,其工资能够转化成高的购买力。因此,在低运输成本的情况下,实际工资会随着人口的增加而增加。在此时,生产集中于两个地区的任何一个都是均衡的,因为工人不会有离开的动机。除此以外,人口在两个地区均匀分布也是一种均衡,因此,运输成本较低时存在三个可能的均衡。当运输成本中等程度的时候,离心力和向心力旗鼓相当。 如果两个地区的差异较大,向心力占优势;而当两个地区条件相似的时候,离心力占优势。因此,在运输成本中的时候,存在五种可能的均衡状态。是否所有的均衡都能稳定存在?答案是否定的。当经济中具有很高的运输成本时,均衡只有一个――制造业在两个地区之间平均分布;若运输成本逐渐降低,经济会达到一种临界状态,这时对称分布的均衡不再稳定。只要某个地区的制造业少许增长就会导致几乎全部制造业集中于该地区,最后该区成为了制造业的“中心”。经济的这种自发调节过程,可能只依赖于一件十分偶然的历史事件,但历史并不是全部起作用的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人们的预期也会影响经济的走向。克鲁格曼对历史与预期给均衡带来的影响进行了分析。他指出历史与预期究竟哪个起决定性作用,取决于三个参数:贴现率、外部经济的影响力大小和调整速度,如果贴现率很大、外部经济作用小或者调整速度很慢,历史会起决定作用,克鲁格曼的这些理论给经济学家们留下了引路石,后来的研究虽然引入了新的元素,但是其基本的结构和建模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他的影响。 三、新经济地理和国际贸易 目前,新经济地理的研究可以分为两个方向,一方面以区域经济学和城市经济学为主要目标,研究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另一方面是以克鲁格曼和维纳布尔斯为代表的国际经济学家,致力于将新经济地理模型引入到国际贸易的研究中,分析国家之间差异的形成原因,聚集对经济的影响等等。 1、基本模型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逐渐加快,际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学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但是,真正用地理模型来说明国际贸易还是克鲁格曼和维纳布尔斯(1995)的模型。这个建立在克鲁格曼(1980)和伊希尔(1982)基础之上的经济地理模型,既不同于传统的国际贸易模型,也不同于克鲁格曼的模型(1991)。为了体现国家和区域间的区别,该模型取消了劳动力具有流动性的假设,而加入了中间品贸易。这样一来,导致产业活动集中分布的不再是厂商和工人之间的联系,也不是厂商和消费者之间的联系,而变成了厂商和厂商之间的联系。而这种联系又进一步被解释为成本关联和需求关联。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如果一个地区拥有较大的制造业部门,该地区便能为中间品提供较大的市场,这就使得这个地区能够吸引来更多的制造业厂商,这是所谓的需求关联(其含义类似于后向关联)。另一方面,如果这个地区能够生产较别地更多的中间产品,那么该地区的最终产品生产成本就要比别处低,这是成本关联(其含义类似于前向关联),这两种联系使得厂商越来越多的聚集于该地。当运输成本降低到一定程度,世界经济就会自发的形成以制造业为中心,非工业化地区为外围的产业分布。 他们还进一步解释:如果制造业部门足够大,还会造成国家之间的工资差异。前向关联和后相关联会使得工业化地区的劳动力需求增大,而其他地区的工业逐渐衰落则会降低该地区对劳动力的需求。这样一来,成为制造业中心的地区实际工资会上升,而非工业的外围地区实际工资下价,全球的经济一体化导致了不平衡的发展。但是如果运输成本继续下降,厂商会逐渐失去由于接近市场和供应商所带来的前向关联和后相关联的优势。同时,外围的非工业化地区,由于具有较低的工资率从而具备了较低的生产成本。当运输成本降低到足够低时,外围地区低成本的优势将足以抵消远离市场和供应商带来的不便。此时,制造商将搬出中心地带,到外围地区进行生产,从而使得中心和外围地区的工资率差距逐渐缩小。所以随着贸易自由化程度的逐渐增大,各国的工资差异经历了一个由小到大再变小的过程。 克鲁格曼和维纳布尔斯(1995)采用了更极端的模型向我们展现了一个没有国界的世界――地区不再是可分的断续的数值,而是完全连续的。他们认为,一个“平坦的世界”――所有产品和要素均匀分布的世界即使存在,也是不稳定的。劳动力的分布若发生些微变化,整个世界就会自发的形成一个个具有一定规模和一定距离的中心-外围结构。在这样的结构中,参数的变化将会导致“断续均衡”,即一旦区域专业化结构建立起来,即使经济体中的条件发生改变,在一定时间还是会继续存在下去的。但是当条件的改变达到一定的临界值,专业化结构就会变得不稳定,从而出现另一种经济地理结构。 2、聚焦与经济增长 克鲁格曼和维纳布尔斯(1995)迈开了经济地理迈向国际贸易的第一步,他们建立起了产业聚集和国际贸易之间的桥梁,这篇文章被后来的学者们认为是经济地理在国际贸易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帕格和维纳布尔斯(Puga&Venables,1996)在多产业的均衡方面又进一步深化,提出了聚集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他们从工业化的角度出发,分析产业聚集对世界经济的拉动作用。他们将制造业的发展作为聚集的一个动力,而不再仅仅局限于运输成本的降低。我们已经知道,不完全竞争、运输成本和投入――产出关联之间的相互作用会刺激厂商在接近市场和供应商的地方生产。而这种聚集使得某些国家的工业化程度提高,同时也具有了较高的工资。如果工业化国家的制造业继续膨胀,会使得该国的工资过高,刺激厂商从该国转移到非工业化的外围进行生产。如果产业继续膨胀,外围国家也会逐渐变为工业化国家,进而厂商会继续向更加落后的国家转移。这种过程不断重复,工业化就犹如一股浪潮,从中心国家逐渐波及外围国家。在不同的行业中,产业间关联较弱的行业,处于上游位置的行业或是劳动密集度较弱的行业,在工业化的蔓延中会先行调整,然后再波及到其他行业。 鲍德温和福斯里德(Baldwin&Forskild,1997)借助内生增长理论的分析方法,也提出了一种新的地理和贸易模型。这个模型中的循环因果涉及到的不是要素的流动而是要素的积累,拥有较大市场的国家往往会进行较多的投资,而这些投资又进一步扩大了该国的市场。 3、贸易政策与经济福利 新贸易理论认为,单边贸易壁垒的提高,有助于降低该国国内产品的价格。鲍德温(1999)利用存在聚集力的模型也得出了相同的结论,并指出聚集力的存在强化了贸易保护的降价效应。然而这种效应是从一系列简化的假设结果。虽然单边贸易保护政策,从提高本国工业生产份额这个意义上说,可以促进本国工业化的发展,但这也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会发生的,这需要一定的条件,其实贸易自由化也可以促进工业化的发展。帕格和维纳布尔斯(1997)首次对贸易自由化促进工业化发展的可能性进行了研究,指出单边自由贸易政策与进口补贴虽然在吸引外资的效果上较为接近,但是前者能够产生更高的经济福利。 鲍德温和福斯里德(2002)详细分析了自由贸易协定所带来的经济影响,他们指出全球经济自由化有利于大国而不利于小国。在多边自由化过程中,最小的国家首先失去其所有工业,随着自由化的推进,其他国家依市场规模小于平均市场规模的程度,依次变为“边缘”国家。当贸易完全自由化时,所有工业将集中于市场规模最大的国家。如果这些国家之间取消贸易壁垒,就会形成很大的市场,从而引起投资创造和投资转移效应。而自由贸易协定的成立会使成员国的居民实际收入增加,非成员国的经济利益受损。而贸易集团的形成,也会产生一种自我强化的作用,从而导致一种“多米诺”效应,导致贸易自由化向全世界逐步扩散。 地理和贸易本来是密不可分的,新经济地理打开了一扇大门,为贸易理论的研究引进了区位的分析方法。而经济学家们在这方面的工作“更多的是提出问题,而不是解答问题”。但更重要的是,经济学家们已经开始意识到地理的重要性,并且应用到了模型中去。 【参考文献】 [1] 藤田昌久、保罗・克鲁格曼、安东尼・J・维纳布尔斯著,梁琦主译:空间经济学――城市、区域与国际贸易[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 保罗・克鲁格曼著,张兆杰译:贸易与地理[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3] 安虎森:空间经学原理[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1. 国际贸易地理论文 2. 国际经济论文 3. 经济贸易地理论文 4. 关于国际经济的论文 5. 关于国际经济的论文免费下载
七、 工业经济 1、 论工业经济增长与科技进步的关系 2、 对工业经济效益考核指标体系问题的探讨 3、 县域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思考 4、 论工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5、 区域工业经济发展状况的比较分析 6、 工业经济宏观评价方法及实证分析 7、 优化结构,提高工业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率 8、 加强科技进步力度,提高我国工业经济发展质量 9、 关于我国工业经济结构调整问题 10、大力培植新的增长点,推动工业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11、县域工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12、合理调整地区结构,加速中西部包装工业的发展 13、我国工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障碍及对策 14、论工业经济的存量优化调整 15、知识经济与工业经济 16、我国工业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17、对欠发达地区工业经济转变增长方式的调查与思考 18、工业产品结构升级与工业经济高效快速发展 19、我国工业经济的新特征 20、我国工业经济结构变化的区域性差异分析 八、农业经济 21、科技进步与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22、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23、农业信息化与农业经济发展 24、论市场化的政府农业宏观调控 25、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应追求的目标 26、西部农业经济运行中的问题与对策 27、关于推进农业产业化的理性思考 28、农业经济组织的制度结构与经济绩效分析 29、确保我国农业经济持续发展的对策探讨 30、论农业产业化的信息保障 31、关于建设生态农业经济的思考 32、我国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现实抉择 33、论人力资本与中国农业经济发展 34、农业信息化与产业化发展趋势 35、加强农产品质量管理,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36、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生态环境问题与对策 37、中西部地区农业开发现状及对策分析 38、贫困地区农业持续发展的希望 39、加入WTO对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 40、增加农民收入与扩大内需 41、农业经济结构与高效特色农业 42、调整农业种植结构,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43、西部地区实施退耕还林对农民增收的影响 44、西部农村农产品市场的开拓 45、“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 46、影响我国农业经济结构的根本性因素及对策分析 47、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与农民增收 48、目前制约我国农业经济增长的因素 49、提高农产品竞争力的对策分析 50、论农业产业化的制度支撑 51、民族地区农民增收问题及市场对策 九、贸易经济 52、提高企业组织化程度,加快贸易经济增长 53、提高我国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途径分析 54、论县级对外贸易及假如WTO后的对策 55、我国区域发展差异的贸易经济研究 56、小商品与大市场 57、对外经济贸易与再就业 58、加入WTO对我国卖艺经济发展的影响 59、区域对外贸易和经济增长关系分析 60、对私企直接参加对外贸易的思考 61、我国对外贸易中影响进口额的因素分析 62、中国对外贸易市场化研究 63、目前对外贸易对国民经济增长的作用 64、论我国对外贸易竞争力的提高 65、环境壁垒与我国对外贸易 66、论保护国内市场与与适度对外贸易 67、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中的寻租现象分析 68、国际反倾销对我国商品出口的危害及其对策 69、论农产品国际市场的开拓 70、中国产品出口结构研究 71、中国对外贸易发展中的竞争政策选择
地理是研究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的一门科学,我整理了地理科学论文题目,欢迎阅读! 地理科学论文题目 一、地理科学的系统地理研究课题: 1、城市垃圾的无害化处理 2、影响旅游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3、矿产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开发 4、县城在乡村城市中的优势分析 5、拓展地图应用范围的探索 6、农业的产业化和适度规模化发展研究 7、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8、依托大学城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9、乡镇企业环境污染问题 10、平原地区人口自然结构的演化特征 11、观光农业的发展研究 12、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13、湿地的保护 14、沙尘暴的危害及其防治 15、城市交通问题 16、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和贸易的推动作用 17、跨国公司的特点及其地区分布规律 18、高新技术产业的布局条件研究 二、地理科学的区域地理研究课题 1、建设区域性特色农产品出口基地的可行性研究 2、促进河南乡镇企业快速发展的思考 3、* * 城市水资源的利用评价 4、* * 城市地下水的合理开发和利用 5、豫西山区地质灾害的类型和预防 6、* * 旅游资源的评价 7、建设 * * * * 旅游名城的研究 8、* * 旅游业发展中的问题及其对策 9、发掘文化宝藏,促进旅游业快速发展 10、* * * * 城市旅游形象的塑造 11、郑州古都文化遗产的保护 12、郑州扬沙天气出现的原因及其防治 13、西部大开发的环境保护问题 14、西部开发中的资源合理开发问题 15、郑州出口加工区的建设意义 16、黄河滩区发展绿色产业的可行性研究 17、郑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区位优势与投资环境研究 18、美国的阿巴拉契亚煤炭工业区的复兴对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的启发 19、日本东京的区域经济再开发对北京市的发展启示 20、长江三角洲经济高速增长的背景分析 21、欧盟兴起的地缘因素 22、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的反思 23、中原城市群的建设意义 24、郑东新区地表水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地理科学论文 网络地理信息系统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 【摘 要】环境科学是研究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包括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中人和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本文论述了DCOM的分布式网络地理信息系统和AGENT技术的分布式地理信息系统在环境科学中的具体应用技术。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 环境 GIS 分布式 地理信息系统是融计算机图形和数据库于一体的有关信息的集合。它把地理位置和相关属性信息图文并茂地输出给用户。用户借助其可视化表达可进行各种辅助决策。地理信息系统的产生改变了传统的信息处理方式使人们处理信息由数值领域进入到了空间领域。地理信息系统一直与信息技术息息相关。随着分布式计算技术、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分布式计算技术作为一个能够承载地理空间信息的平台,已成为目前GIS发展的最重要的方向。 分布式地理信息系统是建立在分布式空间数据库基础上由一组分布式服务器协同为客户端提供地理信息服务的网络地理信息系统。网络信息系统能够有效地管理一个大的地理区域复杂的污染源信息,详细分析区域环境影响诸因素的变化情况,以及主要污染物的地理属性和特征等。 一、网络地理信息系统的特点 (一)随着网络的迅速普及,依赖网络获取信息扩大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领域。将网络软件通过普通浏览器,享用地理空间信息服务,从而降低数据散发成本。比如数字地图的出现,使得人们得以抛弃传统的印刷地图,可以在网络上简便地查询地点和路线。对同一区域不同时段,不同的环境影响因素进行特征叠加,分析区域质量演变与其它诸因素之间的相关系。对区域的环境质量进行预测。此外可在一张地块地图上显示重点污染源的位置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二)实现资源共享。为实现信息的共享,建立面向用户的、资源共享的开放式网络。具有强大的空间分析和数据处理功能充分利用网络的功能模块结合选定的环境监测模型可以对多源环境信息进行处理从中发现环境演变的动态规律,建立科学的监测模型,实现对环境的综合动态监测。 (三)速度快,精度高。利用网络分布技术可以将数据与地图相关联建立拓扑关系进行空间分析,实现对各类专题地图辅助决策和管理。不仅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最主要的是获得成果的速度快精度高。 (四)透明性,位置透明,即用户不需知道文件和数据库的位置,资源的名字资源无须更名就可自由地在系统中流动外界不需要知道系统为使资源均衡而改变对象的位置。系统可以随意地为文件进行附加拷贝而无须用户知道,并且在用户没有感觉的情况下并行发生。隐藏数据表示和调用机制的异同,可以将出错和恢复事件隐藏在对象内部,以达到纠错的目的。 二、网络式地理信息系统的主要表现方法 (一)DCOM的分布式网络地理信息系统 1.具有数据管理功能:(1)由关系型数据库管理属性数据,地理空间数据以义件的形式存储,由空间数据管理软件包进行空间操作。地理空涮数据文件和关系型数据库之唰以指针或关键词建立联系;(2)对关系型数据库进行完善,统一管理属性和空间数据在关系数据库中引入面向对象技术,建立对象关系型数据库或纯对象数据库,对象和底层表示分离,空间属性和非空间属性定位平等,实现了属性数据和空间数据的一体化管珲。随着技术进步,客户端能采用新的协议,利用web技术完善地理信息系统的新技术,能够在浏览器上显示多媒体数据,而WebGIS中的信息通过交互操作,对空间数据进行查询和分析。用户可以浏览站点上的空间数据,进行各种空间数据检索和空间分析。 2.分布式网络系统的表现方法:(1)插件方法。利用布式网络系统,一些简单的操作都需要服务器完成并将结果返回。当网络流量较高,就需要利用插件技术,利用能够同浏览器交换信息的软件,将一部分服务的功能转移到客户端,加快了用户操作的反应速度,减少了网络流量和服务器负载。而且简单操作,使普通用户也能方便的获取所需的信息。利用通用的浏览器进行地理信息的发布,通常使用免费的插件,大程度的降低用户的经济负担;(2)跨平台性:无论客户和服务器采用何种系统,服务器端使用何种软件,用户都可以透明的访问WebGIS数据,实现远程异构数据的共享;(3)可移植性:能够实现有状态的空间数据传输协议,经过同样的数据传输过程,数据传输之间建立联系,减少网络传输负担较重。它作为一种进程内扩充方法,有效减少进程耗费的时间。客户端同样不具备数据管理机制,运行的速度比较快,网络和服务器负担轻。 (二)AGENT技术的分布式地理信息系统 它是以数字化的形式反映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地球空间的现势和变迁的各种空间数据,以及描述这些空间数据特征的属性,以模型化的方法来模拟地球空间对象的行为,在计算机软、硬件的支持下,以特定的格式支持输入/输出、存贮、显示以及进行地理空间信息查询、辅助决策的有效工具。一句话,地理信息系统为人们提供了管理地理信息和开展空间分析的先进工具。随着计算机网络、计算机通信等技术的发展, Agent系统放松了对集中式、顺序控制的限制,提供了分散控制和并行处理,解决了网络分布系统应用领域之间的协同工作问题,不同领域的系统通过相互合作完成相关的应用,分析地理信息和地理应用的互操作问题,相互访问信息和异构地理信息处理环境下的互操作,实现资源的有效管理问题,高质量地进行地理信息和服务的交流,减少了服务器和客户之间的频繁交互,可用于测量和地理建模等本地地理计算和二次处理,对数据进行个性化的展示。数据的具体表现可以描述任意复杂的内容,而且具有明显的优势和特点,包括实现了空间数据与网络分布服务共享、高性能的计算、数据资源的安全性等。 参考文献: [1]郭达志盛业华杜培军等编著《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应用》 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2 [2]陈述彭鲁学军周成虎编著 《地理信息系统导论》 科学出版社2000 [3]边馥苓等编著《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和方法》 测绘出版社1996 [4]邬伦等编著 《地理信息系统原理、方法和应用》 科学出版社2001 [5]李满春 .等 编著 GIS设计与实现 科学出版社 2003 看了“地理科学论文题目”的人还看: 1. 大学地理论文题目 2. 地理科学专业学术论文 3. 地理科学学术论文 4. 地理科学论文 5. 地理论文范文参考
==================论文写作方法===========================
管理经济学论文题目
管理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管理经济学为经营决策提供了一种系统而又有逻辑的分析方法。下面,我为大家分享管理经济学论文题目,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管理经济学的教改实践与总结
2、怎样提高EMBA“管理经济学”课程教学效果与效率——基于校企知识转移视角
3、人事管理经济学:一个述评
4、管理经济学教学模式研究——基于会计专业硕士(MPAcc)教育角度
5、“管理经济学”课程实践教学法探索与研究
6、管理经济学基本原理及其应用
7、对管理经济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8、从管理经济学角度分析阶梯电价制定策略及其效益
9、基于管理经济学视角下的重大医疗纠纷成本控制
10、基于管理经济学视角的淘宝商城“双十一”案例分析
11、对《管理经济学》课程建设的思考
12、管理经济学对企业运作的启示
13、基于管理经济学视角的小米科技公司成长性分析
14、《管理经济学》课程案例教学初探
15、企业运作中管理经济学的启示作用分析
16、基于管理经济学视角的淘宝“双十一”成功分析
17、管理者的经济学——谈《管理经济学》的定位与发展
18、中国管理实践情境与MBA《管理经济学》教学改进
19、管理经济学教学中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20、构建适于中国应用的管理经济学新体系
21、人本管理经济学探索
22、企业运作中管理经济学的启示作用分析
23、管理经济学的学科定位及其局限性
24、基于有序Logistic回归模型案例教学满意度研究——以“管理经济学”课程为例
25、浅析管理经济学与企业、市场的关系
26、管理经济学视角下创新人才培养问题
27、课程分野、定位与案例的选择——公共管理“视角”下管理经济学教学的探讨
28、管理经济学中数学模型思想的'应用
29、浅析案例教学法在《管理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
30、论管理经济学在监理企业工作中的应用
31、医改与管理经济学研究分析
32、基于高职教育的管理经济学课程体系研究
33、《管理经济学》教学方法探讨
34、基于管理经济学视角的小米科技公司成长性分析
35、企业管理中管理经济学的应用
36、边际分析法在管理经济学中的运用研究
37、学校管理经济学的性质与边界
38、人本管理经济学探索
39、企业运作中管理经济学的启示作用分析
40、基于演化经济学的动漫品牌价值评价与管理体系研究
41、海洋综合管理的经济学基础研究--兼论海洋综合管理体制创新
42、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经济学分析
43、煤矿安全事故致因因素经济学分析与风险管理方法
44、信息安全的经济学分析及管理策略研究
45、新制度经济学视野下美国高等学校教师管理制度研究
46、我国林业生物灾害管理的经济学分析与对策研究
想要写出一篇具有吸引力的宏观经济学论文,首先得有个好的论文题目,本文整理了 150 个"宏观经济学论文题目范例", 希望能给大家选题时带来一些灵感和收获。 宏观经济学论文题目范例一: 1、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配合的中国实践及经验 2、宏观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证券分析师预测效果影响研究 3、金融市场中宏观经济政策的作用及其影响 4、宏观经济政策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研究 5、论稳增长在中国特色经济理论中的性质 6、财政货币政策对通胀剪刀差影响的实证研究 7、论经济管制与宏观经济调控的关系 8、论经济管制与宏观经济调控的关系 9、论审计为宏观调控服务的研究 10、考虑记忆性质与时间滞后效应的非线性经济周期模型分析 11、试析减税在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中的作用 12、宏观调控理论的创新思维模型构建与中国实践 13、货币政策预期与宏观经济效应--兼论货币政策宏观调控多指标评价体系 14、审计在宏观经济调控中发挥的作用分析 15、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16、土地政策参与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工具和途径探讨 17、浅谈宏观调控法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科学调整--评《中国特色的宏观调控体系研究》 18、试论中国宏观经济调控与资源环境保护关系 19、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理性思考 20、宏观经济调控下经济发展趋势探讨 21、宏观经济调控视角下的政府采购模式选择 22、国家审计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 23、试论经济新常态下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转变 24、我国宏观经济问题及宏观调控面临的困难分析 25、宏观调控法本土资源刍议--以《盐铁论》为例 26、新常态下房地产宏观调控的经济法思考 27、经济法视角下房地产经济宏观调控中的问题与对策 28、北部湾地区土地宏观调控对房地产发展的影响研究 29、新常态下我国地方经济增长质量的转型及其宏观调控的转向 30、基于房地产宏观调控的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分析 31、我国房地产经济的宏观调控探析 32、宏观调控情境下商业模式创新的机理分析 33、三四线城市房地产宏观调控研究分析 34、企业市场经济发展中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性探究 35、企业市场经济发展中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性 36、宏观经济管理视域下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路径研究 37、宏观经济管理中经济信息的有效应用研究 38、区域经济在宏观经济管理下的协调发展和思考 39、浅谈积极财政政策对现阶段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 40、浅谈宏观经济管理与提高统计数据质量 41、新形势下强化国家审计在宏观管理中的地位与对策研究 42、企业市场经济发展中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性探析 43、审计监督在国家监督体系中的定位及其功能独特性研究 44、企业市场经济发展中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性分析 45、宏观经济管理中经济信息的应用 46、企业市场经济发展中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性 47、企业市场经济发展中宏观经济管理的策略阐释 48、体育经济职能定位与转变的相关思考 49、浅析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重要性 50、应用经济信息加强宏观经济管理的思考 宏观经济学论文题目范例二: 51、宏观经济管理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52、关于应用经济信息加强宏观经济管理的思考 53、基于宏观经济管理中经济信息的有效应用分析 54、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应用 55、企业市场经济发展中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性探讨 56、试析企业市场经济发展中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性 57、年改革开放研究的时空变迁--基于CNKI大数据的分析 58、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观经济管理的几个问题 59、基于文献计量统计分析的期刊影响力提升 60、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认识进展与制度构建 61、浅析区域经济在宏观经济管理下的协调发展 62、浅析企业市场经济发展中宏观经济管理的必要性 63、新时代背景下经济管理创新研究 64、企业市场经济发展中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性 65、试析企业市场经济发展中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性 66、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法论路径取向与中美比较 67、谈政府宏观经济管理与调控 68、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69、企业市场经济发展中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性 70、试论企业市场经济发展中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性 71、宏观经济管理对企业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分析 72、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73、对宏观经济管理的相关问题研究 74、企业市场经济发展中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性 75、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管理的协调配合--基于中国六部门DSGE模拟分析 76、国家审计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探析 77、我国供给侧改革的宏观经济调控与管理新思维 78、财政融资政策及其在宏观经济调控中的作用 79、凯恩斯主义及其对中国宏观经济调控的启示 80、企业经济管理中会计管理的应用 81、试论宏观经济管理中国家审计的地位与作用 82、浅论政府宏观经济调控下的区域经济增长 83、当前中国经济下行原因与经济增长的道路选择 84、浅谈进一步深化宏观经济管理 85、基于VAR模型的我国存贷款利差与房地产开发投资影响分析 86、矿产资源政策参与宏观经济调控体系研究 87、我国宏观经济调控变化与地方政府应对--以深圳为例 88、经济信息在我国宏观经济管理中应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89、宏观经济管理下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与相关思考 90、论宏观经济管理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91、宏观经济管理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探究 92、经济虚拟化对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的影响研究 93、中国的金融稳定及其产出与通货膨胀效应检验 94、不同周期状态下财政政策的异质性产出和通货膨胀效应研究 95、我国货币政策的宏观经济时变效应及其稳健性检验 96、"脱实向虚"与"脱虚向实":基于动态宏观经济效应的分析 97、基于金融稳定目标的规则型货币政策研究 98、人口老龄化与货币政策:研究进展与政策启示 99、探讨影响宏观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100、"新常态"时期中国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的关联机制研究 宏观经济学论文题目范例三: 101、浅谈宏观经济学对市场经济的影响 102、宏观经济波动与产业结构的关联性 103、企业市场经济发展中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性 104、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的基本问题探讨 105、新常态环境下的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及对策选择 106、浅谈积极财政政策对现阶段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 107、企业市场经济发展中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性探析 108、刍议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经济宏观调控的新途径 109、邓小平关于经济改革和发展论述中蕴含的宏观调控思想 110、债务融资来源异质性与企业投资--基于宏观经济政策视角 111、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对企业资产配置影响研究 112、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宏观经济政策协调 113、全球宏观经济政策调整及启示 114、宏观经济政策对通货膨胀预期影响的时变性研究 115、住房市场波动和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性研究 116、新冠肺炎疫情对宏观经济政策财税改革与全球化的影响 117、国家审计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 118、逆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宏观经济管理转型策略 119、企业市场经济发展中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性 120、供给侧改革下的中国宏观经济管理分析 121、"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的时代背景及内涵研究 122、基于信息网络化视角的宏观经济管理分析 123、综合类科技期刊排名与影响因子修正建议 124、关于宏观调控的经济法问题的探讨 125、基于总供求模型和中国特色的宏观调控体系 126、宏观经济下电子商务市场信息不对称现象研究 127、论宏观经济管理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128、企业市场经济发展中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性 129、市场对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的多维透视 130、浅析宏观调控和市场经济的关系 131、论宏观调控经济政策下经济法的价值体现 132、浅谈进一步深化宏观经济管理 133、西方宏观经济政策给予我们的思考 134、宏观经济管理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探究 135、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宏观调控模式初探 136、浅析通胀预期是社会公众对未来发生通货膨胀的担心 137、浅析后危机阶段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趋向 138、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数据解说 139、经济周期与房地产波动的关系研究分析 140、后危机时代安徽省财政宏观调控政策研究 141、扩大消费需求的理论与对策探究 142、美国加州生物制药行业资本投资更新变化 143、房地产动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144、浅析对现代经贸教育的三点看法 145、浅论宏观经济剖析和政策前瞻 146、中国宏观经济政策与地区发展不平衡关系研究 147、中国货币政策与主要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之间的关系研究 148、中国宏观经济政策与全球经济不平衡关系研究 149、西方宏观经济理论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150、新宏观经济学的演进及研究对象 151、宏观经济学的新突破--评罗运贵的《新宏观经济学》
1.企业文化模式研究2.“扩展企业”运作研究3.企业协同效应研究4.企业智力资本研究5.品牌延伸的问题与对策6.企业竞争力问题研究人力资源资本化——人力资源管理的新要求7.企业的跨文化管理8.关于推行股票期权制若干问题的探讨9.对多元化经营战略的全方位思考10.关于企业实施名牌战略问题的研究11.企业成长研究12.知识管理研究
七、 工业经济 1、 论工业经济增长与科技进步的关系 2、 对工业经济效益考核指标体系问题的探讨 3、 县域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思考 4、 论工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5、 区域工业经济发展状况的比较分析 6、 工业经济宏观评价方法及实证分析 7、 优化结构,提高工业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率 8、 加强科技进步力度,提高我国工业经济发展质量 9、 关于我国工业经济结构调整问题 10、大力培植新的增长点,推动工业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11、县域工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12、合理调整地区结构,加速中西部包装工业的发展 13、我国工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障碍及对策 14、论工业经济的存量优化调整 15、知识经济与工业经济 16、我国工业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17、对欠发达地区工业经济转变增长方式的调查与思考 18、工业产品结构升级与工业经济高效快速发展 19、我国工业经济的新特征 20、我国工业经济结构变化的区域性差异分析 八、农业经济 21、科技进步与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22、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23、农业信息化与农业经济发展 24、论市场化的政府农业宏观调控 25、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应追求的目标 26、西部农业经济运行中的问题与对策 27、关于推进农业产业化的理性思考 28、农业经济组织的制度结构与经济绩效分析 29、确保我国农业经济持续发展的对策探讨 30、论农业产业化的信息保障 31、关于建设生态农业经济的思考 32、我国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现实抉择 33、论人力资本与中国农业经济发展 34、农业信息化与产业化发展趋势 35、加强农产品质量管理,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36、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生态环境问题与对策 37、中西部地区农业开发现状及对策分析 38、贫困地区农业持续发展的希望 39、加入WTO对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 40、增加农民收入与扩大内需 41、农业经济结构与高效特色农业 42、调整农业种植结构,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43、西部地区实施退耕还林对农民增收的影响 44、西部农村农产品市场的开拓 45、“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 46、影响我国农业经济结构的根本性因素及对策分析 47、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与农民增收 48、目前制约我国农业经济增长的因素 49、提高农产品竞争力的对策分析 50、论农业产业化的制度支撑 51、民族地区农民增收问题及市场对策 九、贸易经济 52、提高企业组织化程度,加快贸易经济增长 53、提高我国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途径分析 54、论县级对外贸易及假如WTO后的对策 55、我国区域发展差异的贸易经济研究 56、小商品与大市场 57、对外经济贸易与再就业 58、加入WTO对我国卖艺经济发展的影响 59、区域对外贸易和经济增长关系分析 60、对私企直接参加对外贸易的思考 61、我国对外贸易中影响进口额的因素分析 62、中国对外贸易市场化研究 63、目前对外贸易对国民经济增长的作用 64、论我国对外贸易竞争力的提高 65、环境壁垒与我国对外贸易 66、论保护国内市场与与适度对外贸易 67、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中的寻租现象分析 68、国际反倾销对我国商品出口的危害及其对策 69、论农产品国际市场的开拓 70、中国产品出口结构研究 71、中国对外贸易发展中的竞争政策选择
有关山西侯马市的内容,经济地理方面也可以?简要回答:建议题目:“山西省侯马市地理区位、城市规划与经济发展初探”主要思路:1、序言2、区位分析,主要从利于经济发展考虑,如:行政区划上、交通条件上,区域经济战略位置上、某类商品大型集散地上……均可。3、城市规划方面,整体城市规划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老城区与新城区在促进经济发展上,新城区规划是如何发挥优势的,比较分析4、提出建议:如何更有效地区位优势?可扩展3条左右 未来城市规划提出发展方向,具体到哪个行政区,建立哪类引资商业项目或文化项目。可扩展3条左右5、总结本人东北师大地理专业硕士毕业,才疏学浅,只能给你提供这么多思路,希望对你有帮助!个人宣言:我是hk——honest king——诚实的国王,不是香港的英文缩写,切记切记……本人东北师大地理专业硕士毕业,
试着写下古大陆的飘移变化 古大陆的几个时期变化 比较好写 但不知道可以过关不 就看楼主你的笔力了
国际经济地理是以人类经济活动的地域系统为中心内容的一门学科,它是人文地理学的一门重要分支学科,包括经济活动的区位、空间组合类型和发展过程等内容。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国际经济地理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国际经济地理论文篇1 浅析国际贸易专业经济地理课程改革 一、经济地理课程的基本情况 目前,广西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以服务泛北部湾区域经济发展为宗旨,通过产学合作、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创新,为中国—东盟经济第一线培养系统掌握国际经济与贸易知识,具备专业素质,实践技能强、富于创新精神和职业素养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经济地理作为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的基础课程,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世界各国家与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了解,熟悉通行国际贸易规则与惯例,更全面、系统而有针对性的完善知识结构。 经济地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除了讲授自然环境、人文环境、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等系统知识,还引入经济环境的概念,阐述国际、区域经济及政治格局的发展,使地理科学研究和经济理论研究相辅相成。为更好的适应经济发展对高职院校人才的需求,使学生掌握经济地理基本知识与一般规律,学会运用经济学思维去分析和解决经济地理问题,强化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能力,高职院校在国际贸易专业中专门开设了经济地理课程。其教学内容既有广度又有深度,切合当前国际、区域经济建设实际。 二、经济地理课程的主要特点 第一,涉及面广,课程综合性强。经济地理课程内容涉及地理学、国际贸易、国际关系、国际政治与经济以及国际经济合作等学科。因此该专业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时,需要建立多学科基础理论的概况,在综合性思维的前提下,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 第二,实用性强,针对专业提高学生专业水平。经济地理课程的设置是针对性培养和增强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的国际经贸能力,提供实用的各经济区域知识和理论,使学生能将相关理论和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通过课程学习,还可以进一步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加知识结构的纵深,形成综合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培养和加强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中对各种经济行为效应的分析能力。 三、经济地理课程现存问题 目前经济学科综合性和实践中综合素质受到重视,广西高职院校经济类专业都逐步开设了经济地理课程。但随着教学实践的开展,一些问题也逐渐显露。 (一)缺乏有针对性的教材 首先,现阶段主要采用的教材多为地理概述,分析问题的视角基本上建立在地理知识的陈述,与经济类理论知识结合较少;其次,教材内容缺乏科学性,知识结构欠合理,导致教学实践环节薄弱,教学实践任务不明确、不系统,没有明确的目标和切实可行的实践措施,尚未形成一套培养学生经济地理实践能力的实施方案。最后,教材的知识模块与相关课程重复较多,同一内容在教材总论和分论中重复较多,学生重复学习,既浪费宝贵时间,又容易产生厌学心理。 (二)教学条件、方法单一 经济地理课程属于综合类学科,在教师配置上,既具备经济学理念和知识,又具备扎实的地理学知识的教师数量较少,往往只能选择偏重其中一项的教师担任授课,教师无法很好地把握课程的深度与广度等;在教学手段上,多采用“填鸭式”为主的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单一。 (三)学生重视程度不足 由于缺乏针对性的教材,师资不足,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对经济地理课程理解程度低,容易失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还有的学生单纯地从字面上去理解学科内容,片面认为这是一门单纯的地理课程,因此忽视课程的学习。 三、经济地理课程教学的改革 (一)明确教学思路,重设课程教学 1.合理定位教学思路。 经济地理课程作为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具有基础理论性、综合交叉性、典型区域性、实践应用性等特点。基础理论性要求我们主动吸收学科发展新成果,主动借鉴相关学科的最新理论;边缘交叉性要求我们不断借鉴历史学、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人类学、民俗学、生态学等学科的理论研究方法;典型区域性要求我们主动根据特定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不断丰富和完善教学内容、手段和方式,让课程教学和经济产业走向有机结合,进一步强化教学的针对性和应用性。经济地理课程与国际贸易实务、国际贸易理论等课程一样,是国际贸易专业的基础知识,应该受到重视,合理安排教学,不能简单的作为辅助类学习或者兴趣类学习。 2、优化教材与教资。 经济地理作为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不能单纯的使用地理环境概述、经济环境概述类或者写实类纪录性作品作为教材,经济学专业教师与地理学专业教师应共同开发新的教材以适应该学科教学的需要。同时,应注重选择既具备良好的经济学类理论和实践经验,又具有丰富的人文素质和理知识的综合性人才任教。 3.丰富教学内容。 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在整个课程学习中需要学习国际贸易、国际关系、国际政治经济以及国际经济合作等理论的运用。因此,经济地理教学就需要教师在讲述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知识的同时,巧妙地引入上述相关理论,使学生更深刻地把握课程教学的内容。 (二)多手段相结合,强化课程教学 地理知识的修养可以增加知识厚度,经济的思维可以强化分析、处理问题能力。高质量的经济地理教育可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格、思辨能力和创造素质,使他们更加全面客观的看待事物。所以,教师应该以多种手段强化教学。 1.以讲授法夯实基础知识。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运用讲述、讲解、讲读等方式,向学生系统地传授知识的方法。讲授法具有传递信息密度大,学生接受知识效率高,教学可控性强的优点。同时,通过对世界经济发展分析及相关基础理论的教学,教师可以使用讲授法最大限度地将国际政治经济基础理论,如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知识传输给学生,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学习。 2.以多媒体教学丰富知识载体。 通过多媒体教室的硬件条件,借助视频、音频、课件等软件条件,以其图、形、声、色对学生进行感官刺激,为学生感知、理解、记忆创造条件。如在介绍柬埔寨、老挝、缅甸、泰国、越南五国地理知识时,引入中央电视台拍摄的电视纪录片《同饮一江水》,让学生对该地区的人文、物产有更加直观的认识。讲述纷繁复杂的交通线路时,可以引入3D立体影像,将众多交通线路、地名等地理事物和现象更加生动的反映出来,让学生一目了然。 3.以案例实践增进课程互动。 案例教学的出发点是激发学生个体的探究兴趣和动机,适合教学内容的案例所创设的情景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主动寻找答案。国际贸易是一项复杂的经济活动,它涉及法律、法规、惯例等,有很多经典案例可供分析和借鉴。在讲授专业课时,可引用典型案例进行详细分析,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引导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4.以体验式教学法引导学生实践。 国际贸易行业具有很强的实际操作性,单纯依靠书本理论知识和传统的多媒体教学方式是远远不能反映该行业的特性的。因此,在教学方法上,注重采用体验式教学法,确保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通过角色扮演、小组合作等训练,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2004年以来,中国—东盟博览会落户广西南宁市,不仅大力发展地区间经济贸易往来,也为学生的实践提供了实际项目。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各种项目的实践,亲身参与博览会,研究东盟各国,研究东盟经济贸易区,置身于一系列真实案例中进一步去掌握区域经济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概念。同时,在教学过程中的实践,还能够较为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对经济地理知识和能力的掌握程度。 【参考文献】 [1]吕虹.经济地理课程教学现状及对策探讨[J].教育科学,2011(12) [2]刘存明.与时俱进,拓展高职中国经济地理教学新思路[J].职业与教育,2011(7) [3]陈慧.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课程的实践与思考[J].今日南国,2009(6) 国际经济地理论文篇2 浅谈新经济地理与国际贸易 【摘要】20世纪末,经济地理引起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的关注。以克鲁格曼为代表的经济学家们打破了传统的国际经济学中的国家界限,从区位的角度讨论规模收益递增、外部性、比较优势等对产业的区位分布产生的影响。本文总结了新经济地理近年来取得的主要成绩,并着重分析了新经济地理在国际贸易理论方面的发展和应用情况。 【关键词】新经济地理 关联作用 聚集力 一、新经济地理的主要理论基础 1、新贸易理论 传统的贸易理论是在完全竞争和要素不可流动的条件下由李嘉图模型发展而得,认为要素的相对丰裕程度是国际分工和贸易的根本原因,具有不同资源禀赋的国家会生产并交换不同的产品。传统贸易理论只能解释具有不同资源禀赋的国家之间的商品贸易,而对于产业内贸易则失去了理论意义。新贸易理论则是建立在不完全竞争基础上,为了解释产业内贸易而发展起来的,它在传统贸易理论的基础上有了新的突破:各国分工和专业化生产是为了利用其收益递增的优势;而分工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历史条件的影响,具有“路径依赖”性;由于不完全竞争和规模收益递增,各国可以制定策略性的贸易政策,创造比较优势,改变专业化模式。 2、区位理论 1826年冯・杜伦(Von Thunen)在其名著《孤立国》中提出了著名的圈层布局论,奠定了区位理论的基础。100年之后,在继承和发展冯・杜伦理论的基础上,克里斯泰勒(Christaller,1933)的《德国南部的中心地》以及勒施(Losch1940)的《区域经济学》提出了“中心区位理论”。但是对新经济地理影响最大的还是哈里斯(Harris,1954)和普雷德(Pred,1966)在区位理论方面的贡献。 哈里斯(1954)认为制造商会选择接近市场的地方建立工厂。为了说明这个问题,他利用“市场潜力指数”测量美国各县接近市场的程度,该指数实际上是与各县附近市场购买力的加权平均,其权重取决于该地区与市场的距离并与距离成反比。结果表明:美国工业集中地区都具有较高的市场潜力,而且生产的聚集能够自我加强。厂商选择离市场较近的地区进行生产;但同时接近市场的地区也是其他厂商会选择的地区。普雷德(1966)则关注于地区经济增长的动态变化,他采用了 “基础乘数”分析法。他认为收入中用于当地支出的份额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取决于当地市场的规模,那么随着该地区的经济增长,市场会大到足以支撑一个高效的规模企业,从而使得本地提供更大范围的商品和服务变得有利可图,如此反复,便会启动区域经济增长的积累过程。 3、规模经济和外部性 新经济地理和传统的经济地理最大的不同之处就在于规模经济的引入。因此,要理解新经济地理,就要从规模经济和外部性开始,其中影响最甚的当然要数马歇尔模型。该模型将规模经济看作是外部的,是由于劳动的专业化分工而引起的。马歇尔认为厂商之所以集中有三种不同的原因:首先,厂商的集中形成了劳动市场的集中和共享;其次,产业的集中能够降低投入品的获得成本;最后,集中还会带来技术的外溢。马歇尔的外部性理论被克鲁格曼用来解释产业地方化的动机,而这种解释也渐渐被后人所接受。因此我们在新经济地理的许多文章中都能发现,其实所谓的前向关联和后向关联正是这种外部性理论的延伸。 二、新经济地理的基本理论 克鲁格曼(1991)第一次试图用经济学的模型来解释哈里斯和普雷德所提出的观点。他利用DS方法,建立了一个最简单的两个地区模型。在这个模型中只存在两个行业:农业和制造业,农业是规模报酬不变的,制造业规模报酬递增;农产品没有贸易成本,而制造品的贸易存在运输成本。为了简化模型,他将生产要素分为专门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和专门从事制造业生产的工人,并且限制农民不能在两个地区之间自由流动,工人则是可以自由流动的要素。 在均衡的形成过程中,要受到“向心力”和“离心力”的影响。“向心力”是指使得制造业集中于一个地区的作用力,其作用与外部经济相似。向心力主要来自于规模经济、运输成本和要素的流动性三个方面的互相作用。简单的说,规模经济和运输成本的存在使得厂商总是想聚集在靠近市场和供应商的地方进行生产;但同时靠近市场和供应商的地方也是别的厂商选择的地方。这样的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就造就了经济中的“聚焦”现象。而“离心力”则是那些阻止厂商聚集在一块儿的力量,例如农业生产受地理限制。 当运输成本较高的时候,很少有区域间贸易,工人的收入主要取决于当地的竞争,随着工人人数的增加,收入减少。此时的均衡就是制造业人口均匀分布于两个地区。当运输成本很低的时候,一个典型的厂商会在两个地区都销售其产品;但是如果它位于人口较多的地区,就会更加接近市场,因此也能提供更高的工资;反过来,工人由于接近市场,其工资能够转化成高的购买力。因此,在低运输成本的情况下,实际工资会随着人口的增加而增加。在此时,生产集中于两个地区的任何一个都是均衡的,因为工人不会有离开的动机。除此以外,人口在两个地区均匀分布也是一种均衡,因此,运输成本较低时存在三个可能的均衡。当运输成本中等程度的时候,离心力和向心力旗鼓相当。 如果两个地区的差异较大,向心力占优势;而当两个地区条件相似的时候,离心力占优势。因此,在运输成本中的时候,存在五种可能的均衡状态。是否所有的均衡都能稳定存在?答案是否定的。当经济中具有很高的运输成本时,均衡只有一个――制造业在两个地区之间平均分布;若运输成本逐渐降低,经济会达到一种临界状态,这时对称分布的均衡不再稳定。只要某个地区的制造业少许增长就会导致几乎全部制造业集中于该地区,最后该区成为了制造业的“中心”。经济的这种自发调节过程,可能只依赖于一件十分偶然的历史事件,但历史并不是全部起作用的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人们的预期也会影响经济的走向。克鲁格曼对历史与预期给均衡带来的影响进行了分析。他指出历史与预期究竟哪个起决定性作用,取决于三个参数:贴现率、外部经济的影响力大小和调整速度,如果贴现率很大、外部经济作用小或者调整速度很慢,历史会起决定作用,克鲁格曼的这些理论给经济学家们留下了引路石,后来的研究虽然引入了新的元素,但是其基本的结构和建模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他的影响。 三、新经济地理和国际贸易 目前,新经济地理的研究可以分为两个方向,一方面以区域经济学和城市经济学为主要目标,研究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另一方面是以克鲁格曼和维纳布尔斯为代表的国际经济学家,致力于将新经济地理模型引入到国际贸易的研究中,分析国家之间差异的形成原因,聚集对经济的影响等等。 1、基本模型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逐渐加快,际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学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但是,真正用地理模型来说明国际贸易还是克鲁格曼和维纳布尔斯(1995)的模型。这个建立在克鲁格曼(1980)和伊希尔(1982)基础之上的经济地理模型,既不同于传统的国际贸易模型,也不同于克鲁格曼的模型(1991)。为了体现国家和区域间的区别,该模型取消了劳动力具有流动性的假设,而加入了中间品贸易。这样一来,导致产业活动集中分布的不再是厂商和工人之间的联系,也不是厂商和消费者之间的联系,而变成了厂商和厂商之间的联系。而这种联系又进一步被解释为成本关联和需求关联。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如果一个地区拥有较大的制造业部门,该地区便能为中间品提供较大的市场,这就使得这个地区能够吸引来更多的制造业厂商,这是所谓的需求关联(其含义类似于后向关联)。另一方面,如果这个地区能够生产较别地更多的中间产品,那么该地区的最终产品生产成本就要比别处低,这是成本关联(其含义类似于前向关联),这两种联系使得厂商越来越多的聚集于该地。当运输成本降低到一定程度,世界经济就会自发的形成以制造业为中心,非工业化地区为外围的产业分布。 他们还进一步解释:如果制造业部门足够大,还会造成国家之间的工资差异。前向关联和后相关联会使得工业化地区的劳动力需求增大,而其他地区的工业逐渐衰落则会降低该地区对劳动力的需求。这样一来,成为制造业中心的地区实际工资会上升,而非工业的外围地区实际工资下价,全球的经济一体化导致了不平衡的发展。但是如果运输成本继续下降,厂商会逐渐失去由于接近市场和供应商所带来的前向关联和后相关联的优势。同时,外围的非工业化地区,由于具有较低的工资率从而具备了较低的生产成本。当运输成本降低到足够低时,外围地区低成本的优势将足以抵消远离市场和供应商带来的不便。此时,制造商将搬出中心地带,到外围地区进行生产,从而使得中心和外围地区的工资率差距逐渐缩小。所以随着贸易自由化程度的逐渐增大,各国的工资差异经历了一个由小到大再变小的过程。 克鲁格曼和维纳布尔斯(1995)采用了更极端的模型向我们展现了一个没有国界的世界――地区不再是可分的断续的数值,而是完全连续的。他们认为,一个“平坦的世界”――所有产品和要素均匀分布的世界即使存在,也是不稳定的。劳动力的分布若发生些微变化,整个世界就会自发的形成一个个具有一定规模和一定距离的中心-外围结构。在这样的结构中,参数的变化将会导致“断续均衡”,即一旦区域专业化结构建立起来,即使经济体中的条件发生改变,在一定时间还是会继续存在下去的。但是当条件的改变达到一定的临界值,专业化结构就会变得不稳定,从而出现另一种经济地理结构。 2、聚焦与经济增长 克鲁格曼和维纳布尔斯(1995)迈开了经济地理迈向国际贸易的第一步,他们建立起了产业聚集和国际贸易之间的桥梁,这篇文章被后来的学者们认为是经济地理在国际贸易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帕格和维纳布尔斯(Puga&Venables,1996)在多产业的均衡方面又进一步深化,提出了聚集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他们从工业化的角度出发,分析产业聚集对世界经济的拉动作用。他们将制造业的发展作为聚集的一个动力,而不再仅仅局限于运输成本的降低。我们已经知道,不完全竞争、运输成本和投入――产出关联之间的相互作用会刺激厂商在接近市场和供应商的地方生产。而这种聚集使得某些国家的工业化程度提高,同时也具有了较高的工资。如果工业化国家的制造业继续膨胀,会使得该国的工资过高,刺激厂商从该国转移到非工业化的外围进行生产。如果产业继续膨胀,外围国家也会逐渐变为工业化国家,进而厂商会继续向更加落后的国家转移。这种过程不断重复,工业化就犹如一股浪潮,从中心国家逐渐波及外围国家。在不同的行业中,产业间关联较弱的行业,处于上游位置的行业或是劳动密集度较弱的行业,在工业化的蔓延中会先行调整,然后再波及到其他行业。 鲍德温和福斯里德(Baldwin&Forskild,1997)借助内生增长理论的分析方法,也提出了一种新的地理和贸易模型。这个模型中的循环因果涉及到的不是要素的流动而是要素的积累,拥有较大市场的国家往往会进行较多的投资,而这些投资又进一步扩大了该国的市场。 3、贸易政策与经济福利 新贸易理论认为,单边贸易壁垒的提高,有助于降低该国国内产品的价格。鲍德温(1999)利用存在聚集力的模型也得出了相同的结论,并指出聚集力的存在强化了贸易保护的降价效应。然而这种效应是从一系列简化的假设结果。虽然单边贸易保护政策,从提高本国工业生产份额这个意义上说,可以促进本国工业化的发展,但这也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会发生的,这需要一定的条件,其实贸易自由化也可以促进工业化的发展。帕格和维纳布尔斯(1997)首次对贸易自由化促进工业化发展的可能性进行了研究,指出单边自由贸易政策与进口补贴虽然在吸引外资的效果上较为接近,但是前者能够产生更高的经济福利。 鲍德温和福斯里德(2002)详细分析了自由贸易协定所带来的经济影响,他们指出全球经济自由化有利于大国而不利于小国。在多边自由化过程中,最小的国家首先失去其所有工业,随着自由化的推进,其他国家依市场规模小于平均市场规模的程度,依次变为“边缘”国家。当贸易完全自由化时,所有工业将集中于市场规模最大的国家。如果这些国家之间取消贸易壁垒,就会形成很大的市场,从而引起投资创造和投资转移效应。而自由贸易协定的成立会使成员国的居民实际收入增加,非成员国的经济利益受损。而贸易集团的形成,也会产生一种自我强化的作用,从而导致一种“多米诺”效应,导致贸易自由化向全世界逐步扩散。 地理和贸易本来是密不可分的,新经济地理打开了一扇大门,为贸易理论的研究引进了区位的分析方法。而经济学家们在这方面的工作“更多的是提出问题,而不是解答问题”。但更重要的是,经济学家们已经开始意识到地理的重要性,并且应用到了模型中去。 【参考文献】 [1] 藤田昌久、保罗・克鲁格曼、安东尼・J・维纳布尔斯著,梁琦主译:空间经济学――城市、区域与国际贸易[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 保罗・克鲁格曼著,张兆杰译:贸易与地理[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3] 安虎森:空间经学原理[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1. 国际贸易地理论文 2. 国际经济论文 3. 经济贸易地理论文 4. 关于国际经济的论文 5. 关于国际经济的论文免费下载
很多人写作论文时,都不知道如何选题,就怕选的题目过大过宽泛,导致无法深入写作,其实拟定经济学 毕业 论文题目可从:微观经济学、社会经济学、贸易经济学、制度经济学这几个方面入手。下面我给大家带来经济学毕业论文题目参考_经济学论文题目选题,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社会经济学毕业论文题目参考
1、人口老龄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研究进展
2、探析艺术品市场与社会经济的相互影响
3、退耕还林工程对生态环境及社会经济影响评价探讨
4、清末民国时期四川烟草业与地域社会经济初论
5、基于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城市管理模式探究
6、社会经济发展与电力需求关联研究综述
7、社会经济发展中审计问责的内涵与实现途径
8、统计工作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
9、雾霾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及治理对策--基于无锡地区的探索
10、我国房地产经济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相互协调
11、“营改增”对我国社会经济及企业的意义
12、浅析我国房地产行业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13、新常态下信息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14、电子商务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演进路径--基于结构方程模型展开
15、新社会经济发展背景下城市经营的定位转变
16、干旱区耕地景观格局碎化特征及社会经济驱动因素分析
17、关于气候变化对社会经济系统影响的机理和途径的探讨
18、民航安全状况与社会经济指标关联分析
19、新媒体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简析
20、当代中国社会经济转型的困境与策略选择
21、四川藏区社会经济发展及 财税 扶持政策
22、社会经济发展背景下财务会计目标探究
23、河南省建设用地扩展的社会经济驱动力分析--基于STIRPAT模型
24、乌兰察布市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耦合关系研究
25、在杭高校校区的三次扩张:驱动因素及其社会经济效应
26、论新闻传媒与和谐社会经济发展的共生关系
27、社会经济发展中审计风险及其防范研究
28、社会经济管理中部门内部审计的现状与思考
29、光电网新兴产业及社会经济融合创新发展
30、浅谈交通运输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31、易地扶贫搬迁在推动社会经济效益增长中的作用
32、不丹科达格帕石膏矿的社会经济效益及对环境的影响分析
33、喜德县退耕还林工程社会经济效益监测分析
34、第一次“绿色革命”的社会经济影响
35、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36、人力资本投资如何影响社会经济增长
37、合肥市土地利用结构熵时序变化与社会经济发展关联分析
38、浅谈港口投资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宁波市为例
39、跨境电商税收新政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分析
40、重庆市土地利用社会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耦合协调度研究
41、社会经济统计学和数理统计学的关系分析
42、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经济制度的主要论述及其当代价值
43、基于社会经济因素的重庆主城区机动车增长预测研究
44、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视域下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思考
45、西安地铁的社会经济效益评价
46、个税递延型养老 保险 制度的政策变量测度与思考--基于上海市社会经济数据的实证测度
47、关于城市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建设及对地方社会经济效益的影响
48、发挥经济统计职能优化配置社会经济资源的探究
49、浅析社会经济环境对会计发展的影响
50、流动人口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影响
优秀管理经济学论文题目
1、管理经济学教学模式研究——基于会计专业硕士(MPAcc) 教育 角度
2、“管理经济学”课程实践教学法探索与研究
3、管理经济学基本原理及其应用
4、管理经济学的教改实践与 总结
5、怎样提高EMBA“管理经济学”课程教学效果与效率——基于校企知识转移视角
6、人事管理经济学:一个述评
7、对管理经济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8、从管理经济学角度分析阶梯电价制定策略及其效益
9、基于管理经济学视角下的重大医疗纠纷成本控制
10、基于管理经济学视角的淘宝商城“双十一”案例分析
11、对《管理经济学》课程建设的思考
12、管理经济学对企业运作的启示
13、基于管理经济学视角的小米科技公司成长性分析
14、《管理经济学》课程案例教学初探
15、企业运作中管理经济学的启示作用分析
16、基于管理经济学视角的淘宝“双十一”成功分析
17、管理者的经济学——谈《管理经济学》的定位与发展
18、中国管理实践情境与MBA《管理经济学》教学改进
19、管理经济学教学中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20、构建适于中国应用的管理经济学新体系
21、人本管理经济学探索
22、企业运作中管理经济学的启示作用分析
23、管理经济学的学科定位及其局限性
24、基于有序Logistic回归模型案例教学满意度研究——以“管理经济学”课程为例
25、浅析管理经济学与企业、市场的关系
26、管理经济学视角下创新人才培养问题
27、课程分野、定位与案例的选择——公共管理“视角”下管理经济学教学的探讨
28、管理经济学中数学模型思想的应用
29、浅析案例教学法在《管理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
30、论管理经济学在监理企业工作中的应用
31、医改与管理经济学研究分析
32、基于高职教育的管理经济学课程体系研究
33、《管理经济学》 教学 方法 探讨
34、基于管理经济学视角的小米科技公司成长性分析
35、 企业管理 中管理经济学的应用
36、边际分析法在管理经济学中的运用研究
37、学校管理经济学的性质与边界
38、人本管理经济学探索
39、企业运作中管理经济学的启示作用分析
40、基于演化经济学的动漫品牌价值评价与管理体系研究
41、海洋综合管理的经济学基础研究--兼论海洋综合管理体制创新
42、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经济学分析
43、煤矿安全事故致因因素经济学分析与风险管理方法
44、信息安全的经济学分析及管理策略研究
45、新制度经济学视野下美国高等学校教师管理制度研究
46、我国林业生物灾害管理的经济学分析与对策研究
47、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的公立医院薪酬管理研究
48、新制度经济学视野下美国社区学院教师管理制度研究
49、企业管理道德的经济学分析
50、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的我国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研究
51、行为经济学视角下企业CIO的管理行为研究
52、基于微观经济学的移动Agent资源管理分配模型
53、物业产权与管理的制度经济学分析
54、企业国有资产管理相关经济学分析
55、基于经济学分析的企业预算管理问题研究
56、经济学角度的中国自然保护区管理体制与机制研究
57、新制度经济学视阈下的高等教育混合管理模式研究
58、基于新制度经济学视角的物业管理市场研究
59、中国城市社区经济研究
60、产业竞争力研究的理论、方法和应用
区域经济学论文选题
1、公路交通运输工程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分析
2、不同客运交通方式对新疆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差异
3、非正式约束与区域经济增长--主体功能区建设的理论探索
4、江苏省海洋经济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性研究
5、公路建设对区域经济的影响规律及效益分析
6、人力资本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析--以长三角地区为例
7、全要素生产率视角下的河南区域经济差异性研究
8、丝绸之路经济带经济发展格局与区域经济一体化模式
9、中国劳动力流动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
10、新常态下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相融合的引智体系建设研究--以河北省为例
11、新建本科院校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绩效状况及影响因素
12、流通产业发展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 经验 分析
13、航空经济对区域经济溢出效应的形成机制与路径研究
14、高校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发展融合研究
15、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路径与对策研究
16、新阶段非公有制经济在区域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和对策
17、浅论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及对策建议
18、生态文明建设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19、电子商务对区域经济的影响研究
20、金融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失衡与区域经济增长
21、我国区域经济与物流产业的协调发展研究
22、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及协调方式
23、清理规范税收优惠政策新规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及对策
24、“一带一路”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刍议
25、海峡西岸经济区知识溢出与区域经济增长--基于空间面板杜宾模型的实证研究
26、信息消费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
27、结构性减税政策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分析
28、 文化 学视域下的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联动发展
29、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路径和对策
30、浅析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以湖北省黄冈市为例
31、金融危机视角下高校科技创新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思路
32、物流园区的建设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研究
33、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发展研究--以江西省为例
34、金融产业集聚及其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思路探究
35、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税法对策
36、专业人才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37、区域经济视角下的衡阳物流产业发展研究
38、基于区域经济均衡增长的公共产品供给研究
39、无锡区域经济发展对高职教育需求分析
40、城市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41、碳税制度设计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与对策
42、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策略探讨--基于“一带一路”战略背景
43、山东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时空特征分析
44、通信服务业在区域经济非均衡状态下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45、生产要素对珠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
46、农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对区域经济发展贡献研究
47、区域经济与人力资源发展的关联性研究
48、服务业、工业发展水平与城镇化关系研究--基于区域经济发展异质性视角
49、交通基础设施与区域经济空间格局差异分析--以丝绸之路经济带西北五省区为例
50、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目标、内容及政策调控
51、日本区域经济发展的集聚式收敛表现
52、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特征及其财税政策分析
53、民间金融与区域经济的发展关系实证研究--以宜宾市为例
54、湖南水运与区域经济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55、浅谈区域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56、资源税改革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效应分析--以新疆地区为例
57、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财税机制研究
58、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59、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西部区域经济发展分析
60、公路运输工程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中作用的探讨
经济学毕业论文题目参考相关 文章 :
★ 经济学毕业论文选题
★ 毕业生经济学毕业论文选题
★ 国际经济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最全题目
★ 经济学理论论文
★ 北大经济学毕业论文选题
★ 经济学专业毕业论文参考文献(2)
★ 经济学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 经济学毕业论文
★ 经济学毕业论文(2)
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社会在各个发展阶段上的各种经济活动和各种相应的经济关系及其运行、发展的规律的学科。那么经济学专业的论文选题怎么选呢?下面我给大家带来2021经济学论文题目有哪些_经济学专业论文选题题目,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经济学博士论文题目
1、基于绿色GDP投入产出模型架构研究
2、中国住户生产核算理论与 方法 研究
3、成长型企业无形资产统计问题研究
4、中国社会核算矩阵编制与模型研究
5、政府统计数据质量评估方法及其应用研究
6、人口老龄化对我国GDP及其构成的影响
7、环境价值核算方法及应用研究
8、经济核算原理在现代制造业定量研究中的应用
9、中国服务业的全要素生产率研究
10、我国GDP中劳动报酬份额的下降
11、经济福利核算的理论及其指标研究
12、宏观金融运行异常的统计监测研究
13、国民经济核算及其总体模式研究
14、国民经济核算方法论研究
15、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建构及其应用研究
16、供应链违约风险的研究
17、对我国国民经济核算理论与方法问题研究
18、Markov算子的渐近行为与经济系统的几个问题
19、非完全竞争市场的宏观经济优化模型
20、效用、风险与纳什均衡选择
21、粮食、农业制度供给中的博弈与实证
22、理解经济变迁的过程
23、海洋经济核算体系与核算方法研究
24、区域环境价值核算的方法与应用研究
25、基于环境因素的全要素生产率和国民收入核算研究
26、浙江省城乡收入差距统计研究
27、现代企业统计理论体系创新研究
28、ICT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研究
29、资本存量与资本服务核算研究
30、地区GDP核算及数据衔接问题研究
31、资源环境经济综合核算与绿色GDP的建立
32、基于可持续发展的中国能源核算研究
33、消费型中间消耗的概念及测算
34、时间序列分析方法研究及其在陕西省GDP预测中的应用
35、物流配送选址优化模型的研究
36、供应计划问题的遗传算法求解
37、基于景气指数的宏观经济监测预警系统研究
38、 企业管理 创新数量分析中的线性优化逆问题
39、技术能力成长决策中的实物期权方法研究
40、资产定价标准的讨论和模拟
41、投资者认知收益度量模型及系统设计
42、基于水环境的杭州市绿色GDP核算的GIS表征
43、人力资本与全要素生产率
44、湖南省宏观经济景气指数的编制与应用研究
45、森林资源核算及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研究
46、疏浚企业挖泥船生产统计系统优化分析
47、过程神经网络在GDP预测中的应用研究
48、四川调查总队系统职工工作满意度调查研究
49、基于线性回归和神经网络的预测模型在国民经济数据中的应用
50、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环保指标设计研究
微观经济学论文题目
1、我国绿化工程监理微观环境分析
2、知识产权对微观经济的作用机理研究
3、外生驱动互联网消费增长的微观空间计量研究
4、房地产市场反周期宏观调控政策绩效的微观探析
5、劳动力成本上升对现代服务业企业升级的影响研究--基于微观企业财务层面以信息技术产业为例
6、宏微观因素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影响的实证分析
7、经济责任审计促进经济增长的微观途径--基于“中国之谜”中政府官员的作用
8、中级微观经济学混合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9、基于半鞅过程的中国股市随机波动、跳跃和微观结构噪声统计特征研究
10、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宏观表象和微观基础
11、货币政策、所有制差异与商业信用再配置--兼论新常态背景下供给侧治理的微观路径
12、微观权力、自我技术与组织公民行为-- 人力资源管理 的后现代分析
13、增值税转型对我国微观经济的影响
14、商业性小额信贷机构市场定位微观制度因素分析--以某村镇银行和某小额贷款公司为例
15、城乡关系重构下乡村人口城镇化微观进程研究--基于家庭流动人口的视角
16、微观商业视角下的微信经济
17、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独立学院微观经济学教学改革研究
18、微观开放性视角下创造力的多层次影响机制探究
19、农户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微观决策
20、微观经济与企业管理探讨
21、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对企业内就业的影响--基于温州微观企业数据的实证研究
22、房产税、房价与住房供给结构--基于上海、重庆微观数据的分析
23、基于微观经济学方法的网格资源分配管理模型研究
24、森林转型的微观机制--以重庆市山区为例
25、我国纺织业企业创新与生产率关系的微观测度
26、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视域下资源配置的微观机制
27、基于微观企业数据的产业空间集聚特征分析--以杭州市区为例
28、从微观管理视角浅析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中的问题
29、“双创”背景下非正规就业对劳动力市场影响的微观分析--基于马克思劳动力价值理论视角
30、我国众筹融资的微观机理及宏观效应
31、金融市场微观结构理论综述
32、利率调控对房地产营销市场波动的微观作用机制探究
33、中国对外并购的绩效研究--基于制造业上市企业的微观分析
34、我国服务贸易出口的影响因素分析--来自微观企业层面的证据
35、市场微观结构下高频交易流动性--基于我国商品期货市场的实证研究
36、工商行政管理在宏观控制与微观搞活中的职能与作用
37、典型平原农区土地非农化对乡村发展影响的微观机理
38、贫困地区特色农业规模经营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微观农户视角的分析
39、中国政策性银行全要素生产率测度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宏观与微观解构
40、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的新视角--微观产品质量角度
41、新疆农民专业合作社微观运行障碍调研与政府责任分析--以吉木萨尔县为例
42、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的微观经济分析--基于价格机制与制度结构的视角
43、微观视角下煤炭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44、优化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微观运行机制的策略研究
45、低碳经济政策失灵的原因分析及应对 措施 --基于微观经济个体的视角
46、税制改革推动国家治理能力提升的微观作用机理研究--基于增值税转型对企业投资行为的影响
47、论宏观调控与微观自主的辩证平衡
48、基于微观动力视角我国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绩效评价的研究
49、宏观经济政策与微观企业行为--拓展会计与财务研究新领域
50、以“供给管理”激发微观活力实现经济发展动力转型
宏观经济学论文题目与选题参考
1、“互联网+”重塑中国宏观经济
2、20_年宏观经济形势讨究和政策的观点综述
3、20_年世界经济形势回顾讨究与展望
4、20_年玩具市场跨越式发展的契机论议与挑战
5、20_年中国成品油市场讨究
6、财政分权与中国经济增长
7、城乡一体化理论研究
8、从诺贝尔经济学奖看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发展
9、当前国民经济运行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及建议
10、当前经济形势下扩大内需的困难与措施研究
11、当前社会人文效应与经济效应的互相影响
12、当前收入分配存在问题的思考
13、地方财政支出的产业结构效应研究
14、电信业漫谈之供给与需求
15、对欧洲宏观经济体制的批评
16、房地产的宏观经济学说
17、房地产动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18、房地产行业走势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影响分析
19、复合式通胀压力下浅探宏观经济政策选择
20、高校扩招的经济影响
21、公共财政政策与可持续发展(或技术创新)
22、供给学派的起源与美国实践
23、关于金融稳定与货币政策的一点思考
24、关于凯恩斯主义与货币主义对大萧条成因解释的分析
25、贵州省城镇失业问题研究
26、国家宏观调控的内涵与手段研究
27、哈耶克对经济周期的研究及其方法论特点
28、宏观行为经济学的新发展及其应用
29、宏观经济剖析和政策前瞻
30、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数据解说
31、宏观经济学的创新与调控方向的转变探讨
32、宏观经济学视角下经济增长理论和政策
33、宏观经济学中的管理理念与措施应用分析
34、宏观经济学中的经济理论研究
35、宏观经济学中的长期与短期分析
36、宏观经济学中金融市场影响经济的分析
37、宏观经济政策应稳步微调
38、后危机阶段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趋向
39、后危机时代安徽省财政宏观调控政策研究
40、互联网改变就业的宏观经济学机理
41、汇率理论的演变评述与人民币国际化借鉴
42、货币国际化 经验 与人民币国际化研究
43、技术创新对社会经济发展贡献率探究
44、减税的思考与超越--简评蒙代尔税收思想
45、金融冲击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分析
46、金融市场与宏观经济的联系
47、金融危机下的浙江制造业面临的困境研究
48、经济发展与社会(伦理、幸福、价值等)关系的分析
49、经济韧性问题研究进展
2021经济学论文题目有哪些相关 文章 :
★ 优秀论文题目大全2021
★ 大学生论文题目参考2021
★ 大学生论文题目大全2021
★ 优秀论文题目2021
★ 2021毕业论文题目怎么定
★ 2021政治小论文范文5篇
★ 国际经济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最全题目(2)
★ 国际经济论文题目大全
★ 经济学理论论文
★ 经济学论文
2020年最新经济学论文题目:1. 社会经济视角下农民工社会融入研究2. 山西省老年妇女社会经济现状的分析与研究--基于山西省第三次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数据的分析3. 关怀经济学:另一种可能性4. 市场经济下我国统计组织体系改革5. 论女性家庭角色的社会经济作用6. 市场经济条件下统计需求与统计供给存在问题的思考7. 做好基层统计工作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思考8. 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统计学基础教学改革探讨9. 经济收入. 精神文化与公众的快乐生活--基于“现阶段我国公众精神生活水平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10. 陶希圣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的学术转向11. 女性经济的发展趋势与应对策略12. 基于因子分析的陕南城市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研究13. 基于经济社会活动视角的城市空间演化过程模型14. 福利国家与私人慈善的法律经济学比较分析15. 统计学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分析(本回答由学术堂整理提供)
管理经济学论文题目
管理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管理经济学为经营决策提供了一种系统而又有逻辑的分析方法。下面,我为大家分享管理经济学论文题目,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管理经济学的教改实践与总结
2、怎样提高EMBA“管理经济学”课程教学效果与效率——基于校企知识转移视角
3、人事管理经济学:一个述评
4、管理经济学教学模式研究——基于会计专业硕士(MPAcc)教育角度
5、“管理经济学”课程实践教学法探索与研究
6、管理经济学基本原理及其应用
7、对管理经济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8、从管理经济学角度分析阶梯电价制定策略及其效益
9、基于管理经济学视角下的重大医疗纠纷成本控制
10、基于管理经济学视角的淘宝商城“双十一”案例分析
11、对《管理经济学》课程建设的思考
12、管理经济学对企业运作的启示
13、基于管理经济学视角的小米科技公司成长性分析
14、《管理经济学》课程案例教学初探
15、企业运作中管理经济学的启示作用分析
16、基于管理经济学视角的淘宝“双十一”成功分析
17、管理者的经济学——谈《管理经济学》的定位与发展
18、中国管理实践情境与MBA《管理经济学》教学改进
19、管理经济学教学中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20、构建适于中国应用的管理经济学新体系
21、人本管理经济学探索
22、企业运作中管理经济学的启示作用分析
23、管理经济学的学科定位及其局限性
24、基于有序Logistic回归模型案例教学满意度研究——以“管理经济学”课程为例
25、浅析管理经济学与企业、市场的关系
26、管理经济学视角下创新人才培养问题
27、课程分野、定位与案例的选择——公共管理“视角”下管理经济学教学的探讨
28、管理经济学中数学模型思想的'应用
29、浅析案例教学法在《管理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
30、论管理经济学在监理企业工作中的应用
31、医改与管理经济学研究分析
32、基于高职教育的管理经济学课程体系研究
33、《管理经济学》教学方法探讨
34、基于管理经济学视角的小米科技公司成长性分析
35、企业管理中管理经济学的应用
36、边际分析法在管理经济学中的运用研究
37、学校管理经济学的性质与边界
38、人本管理经济学探索
39、企业运作中管理经济学的启示作用分析
40、基于演化经济学的动漫品牌价值评价与管理体系研究
41、海洋综合管理的经济学基础研究--兼论海洋综合管理体制创新
42、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经济学分析
43、煤矿安全事故致因因素经济学分析与风险管理方法
44、信息安全的经济学分析及管理策略研究
45、新制度经济学视野下美国高等学校教师管理制度研究
46、我国林业生物灾害管理的经济学分析与对策研究
2020年最新经济学论文题目:1. 社会经济视角下农民工社会融入研究2. 山西省老年妇女社会经济现状的分析与研究--基于山西省第三次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数据的分析3. 关怀经济学:另一种可能性4. 市场经济下我国统计组织体系改革5. 论女性家庭角色的社会经济作用6. 市场经济条件下统计需求与统计供给存在问题的思考7. 做好基层统计工作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思考8. 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统计学基础教学改革探讨9. 经济收入. 精神文化与公众的快乐生活--基于“现阶段我国公众精神生活水平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10. 陶希圣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的学术转向11. 女性经济的发展趋势与应对策略12. 基于因子分析的陕南城市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研究13. 基于经济社会活动视角的城市空间演化过程模型14. 福利国家与私人慈善的法律经济学比较分析15. 统计学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分析(本回答由学术堂整理提供)
很多人写作论文时,都不知道如何选题,就怕选的题目过大过宽泛,导致无法深入写作,其实拟定经济学 毕业 论文题目可从:微观经济学、社会经济学、贸易经济学、制度经济学这几个方面入手。下面我给大家带来经济学毕业论文题目参考_经济学论文题目选题,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社会经济学毕业论文题目参考
1、人口老龄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研究进展
2、探析艺术品市场与社会经济的相互影响
3、退耕还林工程对生态环境及社会经济影响评价探讨
4、清末民国时期四川烟草业与地域社会经济初论
5、基于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城市管理模式探究
6、社会经济发展与电力需求关联研究综述
7、社会经济发展中审计问责的内涵与实现途径
8、统计工作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
9、雾霾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及治理对策--基于无锡地区的探索
10、我国房地产经济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相互协调
11、“营改增”对我国社会经济及企业的意义
12、浅析我国房地产行业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13、新常态下信息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14、电子商务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演进路径--基于结构方程模型展开
15、新社会经济发展背景下城市经营的定位转变
16、干旱区耕地景观格局碎化特征及社会经济驱动因素分析
17、关于气候变化对社会经济系统影响的机理和途径的探讨
18、民航安全状况与社会经济指标关联分析
19、新媒体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简析
20、当代中国社会经济转型的困境与策略选择
21、四川藏区社会经济发展及 财税 扶持政策
22、社会经济发展背景下财务会计目标探究
23、河南省建设用地扩展的社会经济驱动力分析--基于STIRPAT模型
24、乌兰察布市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耦合关系研究
25、在杭高校校区的三次扩张:驱动因素及其社会经济效应
26、论新闻传媒与和谐社会经济发展的共生关系
27、社会经济发展中审计风险及其防范研究
28、社会经济管理中部门内部审计的现状与思考
29、光电网新兴产业及社会经济融合创新发展
30、浅谈交通运输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31、易地扶贫搬迁在推动社会经济效益增长中的作用
32、不丹科达格帕石膏矿的社会经济效益及对环境的影响分析
33、喜德县退耕还林工程社会经济效益监测分析
34、第一次“绿色革命”的社会经济影响
35、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36、人力资本投资如何影响社会经济增长
37、合肥市土地利用结构熵时序变化与社会经济发展关联分析
38、浅谈港口投资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宁波市为例
39、跨境电商税收新政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分析
40、重庆市土地利用社会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耦合协调度研究
41、社会经济统计学和数理统计学的关系分析
42、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经济制度的主要论述及其当代价值
43、基于社会经济因素的重庆主城区机动车增长预测研究
44、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视域下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思考
45、西安地铁的社会经济效益评价
46、个税递延型养老 保险 制度的政策变量测度与思考--基于上海市社会经济数据的实证测度
47、关于城市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建设及对地方社会经济效益的影响
48、发挥经济统计职能优化配置社会经济资源的探究
49、浅析社会经济环境对会计发展的影响
50、流动人口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影响
优秀管理经济学论文题目
1、管理经济学教学模式研究——基于会计专业硕士(MPAcc) 教育 角度
2、“管理经济学”课程实践教学法探索与研究
3、管理经济学基本原理及其应用
4、管理经济学的教改实践与 总结
5、怎样提高EMBA“管理经济学”课程教学效果与效率——基于校企知识转移视角
6、人事管理经济学:一个述评
7、对管理经济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8、从管理经济学角度分析阶梯电价制定策略及其效益
9、基于管理经济学视角下的重大医疗纠纷成本控制
10、基于管理经济学视角的淘宝商城“双十一”案例分析
11、对《管理经济学》课程建设的思考
12、管理经济学对企业运作的启示
13、基于管理经济学视角的小米科技公司成长性分析
14、《管理经济学》课程案例教学初探
15、企业运作中管理经济学的启示作用分析
16、基于管理经济学视角的淘宝“双十一”成功分析
17、管理者的经济学——谈《管理经济学》的定位与发展
18、中国管理实践情境与MBA《管理经济学》教学改进
19、管理经济学教学中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20、构建适于中国应用的管理经济学新体系
21、人本管理经济学探索
22、企业运作中管理经济学的启示作用分析
23、管理经济学的学科定位及其局限性
24、基于有序Logistic回归模型案例教学满意度研究——以“管理经济学”课程为例
25、浅析管理经济学与企业、市场的关系
26、管理经济学视角下创新人才培养问题
27、课程分野、定位与案例的选择——公共管理“视角”下管理经济学教学的探讨
28、管理经济学中数学模型思想的应用
29、浅析案例教学法在《管理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
30、论管理经济学在监理企业工作中的应用
31、医改与管理经济学研究分析
32、基于高职教育的管理经济学课程体系研究
33、《管理经济学》 教学 方法 探讨
34、基于管理经济学视角的小米科技公司成长性分析
35、 企业管理 中管理经济学的应用
36、边际分析法在管理经济学中的运用研究
37、学校管理经济学的性质与边界
38、人本管理经济学探索
39、企业运作中管理经济学的启示作用分析
40、基于演化经济学的动漫品牌价值评价与管理体系研究
41、海洋综合管理的经济学基础研究--兼论海洋综合管理体制创新
42、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经济学分析
43、煤矿安全事故致因因素经济学分析与风险管理方法
44、信息安全的经济学分析及管理策略研究
45、新制度经济学视野下美国高等学校教师管理制度研究
46、我国林业生物灾害管理的经济学分析与对策研究
47、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的公立医院薪酬管理研究
48、新制度经济学视野下美国社区学院教师管理制度研究
49、企业管理道德的经济学分析
50、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的我国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研究
51、行为经济学视角下企业CIO的管理行为研究
52、基于微观经济学的移动Agent资源管理分配模型
53、物业产权与管理的制度经济学分析
54、企业国有资产管理相关经济学分析
55、基于经济学分析的企业预算管理问题研究
56、经济学角度的中国自然保护区管理体制与机制研究
57、新制度经济学视阈下的高等教育混合管理模式研究
58、基于新制度经济学视角的物业管理市场研究
59、中国城市社区经济研究
60、产业竞争力研究的理论、方法和应用
区域经济学论文选题
1、公路交通运输工程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分析
2、不同客运交通方式对新疆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差异
3、非正式约束与区域经济增长--主体功能区建设的理论探索
4、江苏省海洋经济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性研究
5、公路建设对区域经济的影响规律及效益分析
6、人力资本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析--以长三角地区为例
7、全要素生产率视角下的河南区域经济差异性研究
8、丝绸之路经济带经济发展格局与区域经济一体化模式
9、中国劳动力流动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
10、新常态下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相融合的引智体系建设研究--以河北省为例
11、新建本科院校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绩效状况及影响因素
12、流通产业发展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 经验 分析
13、航空经济对区域经济溢出效应的形成机制与路径研究
14、高校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发展融合研究
15、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路径与对策研究
16、新阶段非公有制经济在区域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和对策
17、浅论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及对策建议
18、生态文明建设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19、电子商务对区域经济的影响研究
20、金融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失衡与区域经济增长
21、我国区域经济与物流产业的协调发展研究
22、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及协调方式
23、清理规范税收优惠政策新规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及对策
24、“一带一路”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刍议
25、海峡西岸经济区知识溢出与区域经济增长--基于空间面板杜宾模型的实证研究
26、信息消费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
27、结构性减税政策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分析
28、 文化 学视域下的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联动发展
29、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路径和对策
30、浅析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以湖北省黄冈市为例
31、金融危机视角下高校科技创新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思路
32、物流园区的建设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研究
33、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发展研究--以江西省为例
34、金融产业集聚及其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思路探究
35、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税法对策
36、专业人才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37、区域经济视角下的衡阳物流产业发展研究
38、基于区域经济均衡增长的公共产品供给研究
39、无锡区域经济发展对高职教育需求分析
40、城市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41、碳税制度设计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与对策
42、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策略探讨--基于“一带一路”战略背景
43、山东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时空特征分析
44、通信服务业在区域经济非均衡状态下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45、生产要素对珠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
46、农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对区域经济发展贡献研究
47、区域经济与人力资源发展的关联性研究
48、服务业、工业发展水平与城镇化关系研究--基于区域经济发展异质性视角
49、交通基础设施与区域经济空间格局差异分析--以丝绸之路经济带西北五省区为例
50、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目标、内容及政策调控
51、日本区域经济发展的集聚式收敛表现
52、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特征及其财税政策分析
53、民间金融与区域经济的发展关系实证研究--以宜宾市为例
54、湖南水运与区域经济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55、浅谈区域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56、资源税改革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效应分析--以新疆地区为例
57、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财税机制研究
58、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59、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西部区域经济发展分析
60、公路运输工程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中作用的探讨
经济学毕业论文题目参考相关 文章 :
★ 经济学毕业论文选题
★ 毕业生经济学毕业论文选题
★ 国际经济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最全题目
★ 经济学理论论文
★ 北大经济学毕业论文选题
★ 经济学专业毕业论文参考文献(2)
★ 经济学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 经济学毕业论文
★ 经济学毕业论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