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首页 学术论文知识库 问题

生殖医学类杂志排名

发布时间:

生殖医学类杂志排名

The Top 10 of Impact Factor in Reproductive Biology影响因子排名前十的生殖生物类杂志2009-10-17 20:34影响因子排名前十的生殖医学类杂志Title of Journal Impact Factor(old VS new)Human Reproduction Update and Sterility Reproduction of Reproduction Human Reproduction of Reproductive Immunology Reproduction and Development 附OTHERS-------仅!供参考REPROD TOXICOL BIOMED ONLINE BIOL ENDOCRIN FERT DEVELOP CONTRACEPTION NUTR DEV SCI REPROD DEVELOP DOMEST ANIM REPROD MED

医学期刊常规来说只分为 SCI 核心期刊 和普通期刊但是有一些省份会自己把期刊划分为一类二类三类,比如浙江省一类期刊是国家级的核心期刊,二类的是除国家级核心期刊之外的其它核心期刊,三类的就是普通期刊。还有河南、陕西、四川 等地也把期刊分为A类B类或者一类二类也有的是一类为中文核心或者中华牌,二类为科技核心

医学学术期刊的种类有数千种之多,主要包括三个等级,中文核心期刊,科技核心期刊,和普通期刊,很多省份会划分自己的一类,二类期刊标准,核心期刊大概就有1000多种,其中中文核心200多个,科技核心900多个,学术期刊又根据医学的分类细分为很多类别,比如护理的有中华现代护理杂志,泌尿外科有中华泌尿外科杂志。。。。。其它专业亦是如此,发表一篇跟专业相关的医学论文,可以适当提高职称晋升几率,具体的也可以跟专业机构咨询,希望能为您提供到帮助

人类跨入21世纪,世界发生了多少惊人的变化。在人们为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欣喜之余,又经历了更好的不安甚至灾难。除了对高科技特别是生物科技的发展所带来的恐慌之外,战争和疾病似乎直接将人类带到了地狱之门。 2003年SARS的流行,包括对SARS的所有猜测,都直接和人们日益关注的全球问题相关联:生物安全。生物安全是对生物危害的检测、评价、监测、防范和治理的科学技术体系,是研究各种生物因素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应用已有的理论知识,技术、工程设计和设备等,防止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实验室和环境受到具有潜在传染性的物质和生物毒害物质的危害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生物安全问题至少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传染病的巨大危害 传染病包括人、动物、植物传染病,尤其是人类传染病是最重要的生物安全问题,传染病仍是全球死亡病因的首位,在我国,传染病仍然严重威胁人民健康和国家安全。SARS的流行是一个强有力的证明。另外肝炎、结核、流感等传染病每年仍在全国部分地区、世界部分国家和地区流行或暴发 生物武器和生物恐怖的潜在威胁 20世纪整个国际社会为禁止生物武器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取得了一些进展。然而,进入21世纪,生物武器的潜在威胁却已大大增加,一些国家和地区可能仍在继续研制和发展生物武器,另外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大大增加了生物武器的潜在威胁,以美国“炭疽事件”为标志的生物恐怖对国际安全已经构成了现实威胁。香港大学微生物学系主任袁国勇是首位分离出冠状病毒,并发现冠状病毒变种是SARS病原的学者。SARS病毒属于RNA病毒,这种病毒的特性就是很容易与其他病毒基因进行重组,进而变成为新病毒。而且许多实验结果也显示,以这改变方式产生的新病毒,毒性会比亲代病毒更强。许多动物身上都可以找到冠状病毒,而这种病毒又很容易出现变种,极具危险性。因此,袁国勇认为SARS病毒很有潜质,成为除了天花以外制作生化武器的病原。 生物技术的负面作用 生物技术的负面作用主要表现为:一是人们在开发利用生物技术时,有可能出现意想不到的安全问题。正如目前广受关注的各类转基因活生物体环境释放后对生物多样性所构成的危害。此外,基因工程药物、疫苗,转基因食品,基因治疗等都可能存在类似问题。生物技术的误用以及生物技术的非道德应用也可能带来很大的安全隐患。体细胞克隆人的研究使是突出一例。 生物资源及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 从生物安全的角度来讲,外来物种的入侵、生物资源的流失有可能给国家利益造成巨大损害。转基因生物体环境释放对生物多样性带来很大威胁。 微生物学实验室的安全隐患 较其他理化实验室或其他各类实验室而言,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是一个特殊的实验室,在其中工作的每一个人以及与其接触的周围环境,都存在很高的患有感染性疾病或影响身体健康的危险。微生物实验室管理上的疏漏和意外事故不仅可以导致实验室工作人员的感染,也可造成环境污染和大面积人群感染。国内外实验室意外感染的事故并不少见,严重者不得不宰杀成千上万只实验动物,甚至导致实验室工作人员死亡。 目前随着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生物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影响整个国家、整个世界政治、经济、安全与和平的大命题。近年来,特别是美国“炭疽感染事件”后,生物安全问题备受国内外关注,生物安全术语也经常见诸于政府或非政府组织文件,见诸于各类媒体。SARS的全球流行无疑会使全世界各国更加关注生物安全问题,并将其作为国家安全的组成部分。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塑料的用量 与日俱增。1996年,我国的塑料包装用量达243万吨,年平均增长率超过 20%,特别是城市、主要交通沿线、旅游景点的垃圾中塑料废弃物迅速增加。 据调查,北京的生活垃圾年产量已达300万吨,其中废塑料约占3%,年增 长率达48%。沿海地区城市的垃圾中塑料成分更高,达8-10%。这些废 塑料在垃圾中占的比例若以体积计算,已达三分之一以上,而且大大增加了 垃圾处理的难度和费用。 由于废塑料几百年都难以降解,若丢弃在自然环境中,会给蚊子、苍蝇和 细菌提供生存繁育的温床;若埋藏在地下,则容易污染地下水,妨碍植物根 系生长,破坏土壤品质,影响作物收成;若用火焚烧处理,将产生多种有毒气 体。“白色污染”已成为当前危害我国社会环境的一大公害,严重阻碍了我国 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我国一次性餐具的年消费量约100亿只,主要为发泡塑料制品,要禁 止生产和销售使用这些量大面广的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就要开发生产其替代 用品,绿色一次性餐具由此应运而生。有关专家认为,绿色一次性餐具的开发 与生产正在成为我国新兴的环保产业。

医学类杂志排名全国

主要还是看单位对杂志的要求,再看杂志的影响因子,选择最利于职称的期刊

国家一级医学刊物中没有医学院的院刊。国家一级医学刊物有以下:

1、中华血液学杂志

《中华血液学杂志》是中华医学会主办的血液学专业综合性学术期刊。主要报道血液学与输血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新技术、新经验,包括血液学基础理论研究、血液病临床病理、输血血液制品、代血液研制及临床应用等方面。

2、中华消化杂志

中华消化杂志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华医学会主办的全国性的消化专业医学学术期刊。1981创刊,规格为国际通用的大16开本,月刊。

3、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是由中国科协主管、中华医学会主办的高级专业性学术期刊,读者对象为从事泌尿外科临床及基础研究工作的中高级医学科学工作者。主要报道泌尿外科领域的科研成果和临床诊疗经验,以及对临床工作有指导意义且与泌尿外科临床密切相关的基础研究。

4、中华麻醉学杂志

《中华麻醉学杂志》1981年创刊,为中华医学会主办的麻醉学专业学术期刊,以广大麻醉学专业人员为主要读者对象。中华麻醉学杂志报道麻醉学领域领先的研究成果和临床经验,以及对麻醉科临床有指导作用、且与麻醉科临床密切结合的基础医学研究。

5、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为我国显微外科专业性刊物,是中华医学会显微外科学分会的专业性的学术性期刊。前身为《显微外科》,1985年更名为《显微医学杂志》,1986年改为现刊名。以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有关科技出版的政策、法令;遵守科技道德和编辑道德,严守国家机密,重视知识产权保护为办刊方针。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百度百科-中华麻醉学杂志

百度百科-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百度百科-中华消化杂志

百度百科-中华血液学杂志

医学杂志排名【篇一:医学杂志排名】国内医学杂志排名2008 年1534 种科技期刊影响因子总排序表 期刊名称总被引频次 影响因子 gastroenterolog1633 冰川冻土674 地理学报1204 地质学报935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4151 中华肝脏病杂志767 中华医院管理杂志1638 草业学报32 中国科学d1020 10 地理研究 559 11 中华传染病杂志 763 12 物理学报 2870 13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1649 14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1362 15 chin phys 563 16 地理科学进展 276 17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1812 18 生态学报 2257 19 高原气象 536 20 岩石学报 711 21 中国沙漠 657 22 中华肾脏病杂志 721 23 中华内科杂志 1902 24 海洋与湖沼 1061 25 中华护理杂志 1761 26 水土保持学报 713 27 中华儿科杂志 1863 28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932 29 力学进展 423 30 地理科学 587 31 中国内镜杂志 764 32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44 33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1186 34 中华放射学杂志 2241 35 植物生态学报 1045 36 第四纪研究 642 37 新型炭材料 282 38 测绘学报 376 39 中华消化杂志 1180 40 地学前缘 634 41 管理科学学报 263 42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652 43 自然资源学报 579 44 中国临床康复 1984 45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21 45 中华精神科杂志 432 47 摩擦学学报 530 48 无机化学学报 743 49 植物学报 2927 50 地球物理学报 1051 51 计算机学报 1024 52 遗传学报 983 53 环境科学 1453 54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758 55 地球化学 640 56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926 57 中华肿瘤杂志 1249 58 中华创伤杂志 1072 59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1159 60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514 60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741 62 生物多样性 333 63 中华神经科杂志 893 64 中华骨科杂志 2463 【篇二:医学杂志排名】序号 期刊名称 被引频次 影响因子预防医学、卫生学类1、 中国地方病学杂志 1172 、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829 、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1875 、 中华传染病杂志 953 、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968 、 中国消毒学杂志 438 、 中国艾滋病性病 569 、 营养学报 773 、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531 、环境与健康杂志 562 、卫生研究 751 、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681 、中国防痨杂志 473 、中国卫生统计 293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264 、中国职业医学 386 、中国学校卫生 852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 95 、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 421 、中国公共卫生 1662 、环境与职业医学 251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421 、工业卫生与职业病 333 、华南预防医学 230 、疾病控制杂志 249 、中国工业医学杂志 317 、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 351 、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 287 、热带医学杂志 107 、实用预防医学 442 、现代预防医学 411 、预防医学情报杂志 235 、职业与健康 337 〈康复医学类型 〉1、 中国康复 420 、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801 、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881 、 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 671 *** 3929 、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799 、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539 、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672 、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222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71 、中国老年学杂志 624 、实用老年医学 207 、中国临床保健杂志 53 妇、儿科医学类1、 中华儿科杂志 2909 、 中华妇产科杂志 2719 、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1827 、 中华围产医学杂志 353 、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1890 、 实用妇产科杂志 1091 、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1401 、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649 、 临床儿科杂志 767 、现代妇产科进展 331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695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385 、生殖与避孕 317 、新生儿科杂志 327 、小儿急救医学 295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763 、生殖医学杂志 203 、中国妇幼保健 692 、中国小儿血液 117 护理医学类1、 中华护理杂志 4411 、 护理管理杂志 611 、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3323 、 解放军护理杂志 1291 、 护理学杂志 1660 、 南方护理学报 610 、 护理研究 1754 、 护士进修杂志 1419 、 现代护理 674 神经精神医学类1、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1723 、 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1 、 中华精神科杂志 724 、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341 、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822 、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276 、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644

1、《中华内科杂志》: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华医学会主办的内科领域学术期刊,创刊于1953年,前身为1949年10月创办的《内科学报》。截至2015年4月,《中华内科杂志》第十届编辑委员会有顾问7人、编辑委员147人、特约编委3人。

2、《中华外科杂志》: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华医学会主办并直接出版的外科综合性高级学术期刊。据2018年10月《中华外科杂志》官网显示,《中华外科杂志》第十三届编辑委员会拥有顾问11人,编委123人,通讯编委106人。

3、《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是由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中国医师协会和中国康复研究中心主办的国家级学术期刊,为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入编期刊,创刊于1995年12月,国内外公开发行。

4、《中华心血管病杂志》:创刊于1973年2月,中华医学会主办的系列医学专业学术期刊中的一种。目前为月刊。设有述评、对策研究、临床研究、基础研究、流行病学与人群防治、综述、继续教育园地等栏目。

5、《中国实用外科杂志》创刊于1981年,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中国医师协会和中国实用医学杂志社联合主办的医药卫生科技刊物。

据2019年7月《中国实用外科杂志》编辑部官网显示,《中国实用外科杂志》第八届编委会顾问有28人、资深编委有34人、编委有177人、特邀编委有48人。

生殖医学杂志

都很好,看个人所需,麦庆云,女,现兼任广东省医师协会生殖医学会常委,《生殖医学杂志》编委,《中国计划生育与妇产科杂志》编委。其参与并发表英文论著16篇

生殖医学杂志这本杂志是科技统计源核心期刊,影响因子是,而且是生殖方面的专刊

第一作者:1. 郁琦, 连丽娟. 《血清 CA125测定和放射免疫显象对卵巢上皮癌的监测作用》.2. 郁琦, 黄尚志, 叶丽珍等. 《SRY基因检测在性发育异常病人的临床意义》.3. 郁琦, 徐苓. 《性教育与青少年妊娠-2,227例未婚青少年调查分析》. 邱仁宗主编,4. 郁琦, 连丽娟. 《CA125与卵巢上皮癌》.5. 郁琦. 《产科超声对胎儿的安全性》.6. 郁琦, 郎景和, 李微, 等.《 妇科病案的计算机管理》.7. 郁琦, 林守清, 何方方, 等.《高促卵泡激素闭经患者低骨量的临床表现》.8. 郁琦,高瀬 规久也,星合 昊. 《先天性副肾过形成女性の手术疗法》9. Yu Qi, Huang Shangzhi, Ye Lizhen, et al. 《The role of sexual related Y gene detection in the diagnosis of patients with gonadal dysgenesis》.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2001, 114(2):12810. 郁琦, 董瑞峰, 何方方. 《卵巢良性纤维上皮瘤的内分泌功能及临床特征探讨》.11. YU Qi, LIN Shouqing, HE Fangfang, et al.《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of low bone mass in amenorrhea patients with elevated FSH》. Chinese Medical , 115(9):1380-138212. 郁琦,冯月萍,何方方等. 《卵巢性高雄激素血症的鉴别诊断》.13. 郁琦, 孔桂英, 何方方等《 雄激素不敏感综合征30例手术治疗分析》.14. 郁琦,阴春霞,惠英,等. 《盐酸氟西汀联合激素与单纯激素补充治疗绝经期抑郁症的疗效比较》.15. 郁琦, 王含必, 何方方. 《17羟化酶缺乏症13例临床分析》.16. 郁琦,陈秀娟,何方方.《 口服替勃龙或口服替勃龙加妊马雌酮对绝经后乳腺增生的影响》.第二作者:17. Ge Qin-sheng, Yu Qi, et al.《 Differentiation of ambiguous genitalia. In. R. Genazzani edit, Recent Development in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 1995:. 张淳, 郁琦, 等. 《绝经前后切除卵巢对雄激素和尿钙的影响》. 生殖医学杂志, 1996, 4(3): 13419. 马良坤, 郁琦,张以文. 《GnRH-a与HRT联合应用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 国外医学妇产科分册, 1997,5:290-29220. 何方方,郁琦, 王瑞云,等.《 21-羟化酶缺乏致外阴男性化畸形的手术治疗》. 生殖医学杂志, 1999, 8(3):139其他:21. 邓成艳,汤德民,郁琦,等. 《子宫切除术与卵巢功能》.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02,24(6):639-64222. 史宏辉, 谷春霞, 郁琦. 《真两性畸形妊娠两例报导》. 生殖医学杂志, 1994, 3:. 田秦杰, 黄尚志, 郁琦, 等. 《完全型雄激素不敏感综合征中雄激素受体基因突变的检测与分析》. 生殖医学杂志, 1995, 4(4): 19624. 《更年期知识系列讲座共9篇》, 中国妇女报.25. 《北京骨质疏松高级培训班讲义》. 1994, p122-138、. 《女性生殖内分泌培训班讲义》. 1995, p42-4527. 编审: 《WHO不育夫妇标准检查与诊断手册》. . 性发育异常,《临床内分泌外科学》.朱预主编,重庆出版社.重庆,1999年,p198~20029. 《性发育异常,绝经,绝经后激素替代. 高级医师案头丛书-妇产科学.》 郎景和,向阳主编,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p320~323, 340~34630. 《血清CA125检测. 生殖内分泌与妇科疾病诊治手册》. 葛秦生, 连丽娟主编.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北京,第一版. 2002年. 53~57页31. 田秦杰, 何方方, 邓成艳, 郁琦, 葛秦生. 《外生殖器性别不清的鉴别诊断与处理》. 生殖医学杂志, 2001, 10(4): 195-20032. 邓成艳,汤德民,郁琦,等. 《子宫切除术与卵巢功能》. 中国医学科学院院报, 2002,24(6):639-642

畜牧兽医类杂志排名

中国畜牧杂志、中国畜牧兽医文摘、畜牧兽医科技信息

以下核心期刊可供你参考:1.畜牧兽医学报;2.中国兽医学报;3.中国兽医科学;4.中国预防兽医学报;5.草地学报;6.草业科学;7.蚕业科学;8.中国畜牧杂志;9.中国兽医杂志;10.动物医学进展;11.中国草地学报;12.动物营养学报;13.黑龙江畜牧兽医;14.畜牧与兽医;15.中国家禽;16.饲料工业;17.中国饲料;18.中国畜牧兽医;19.家畜生态学报;20.饲料研究望采纳!

畜牧兽医类核心期刊是《畜牧兽医学报》。

《畜牧兽医学报》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畜牧兽医学会主办、《畜牧兽医学报》编委会、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编辑出版的全国性畜牧兽医学术期刊。

畜牧兽医类注意:

畜牧兽医专业不是纯兽医也学习养殖领域的内容,比如养猪、禽、羊、牛、特种养殖等等,还有营养学。动物医学就是兽医专业,主要是疾病方面,涉及简单的养殖内容。

当然畜牧兽医除了养殖,也会有医学方面的课程。有些同学打算以后在宠物医院就业或者自己开宠物医院,建议你学动物医学的宠物医学方向。动物医学还是偏向医治大动物比如牛羊猪的那种,而宠物医学则是猫猫狗狗那些小动物。

太多了 福建畜牧兽医 甘肃畜牧兽医 广东畜牧兽医科技 广西畜牧兽医 贵州畜牧兽医 今日畜牧兽医 黑龙江畜牧兽医职业学院学报 黑龙江畜牧兽医 河南畜牧兽医(综合版) 湖北畜牧兽医 湖南畜牧兽医 江西畜牧兽医杂志 吉林畜牧兽医 青海畜牧兽医杂志 山东畜牧兽医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上海畜牧兽医通讯 山西农业(畜牧兽医) 兽医导刊 四川畜牧兽医 现代畜牧兽医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畜牧兽医科技信息 畜牧兽医学报 畜牧兽医杂志 畜牧与兽医 云南畜牧兽医 浙江畜牧兽医 中国兽医寄生虫病 中国兽医科学 中国兽医学报 中国兽医杂志 中国畜牧兽医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中兽医学杂志 中兽医医药杂志 猪业科学参考资料:

人类生殖杂志

卵子冷冻被吹捧为女性推迟生育的一种方式,让她们有更多的时间从事自己的事业或寻找合适的伴侣。但是,一项新的研究发现,很少有冷冻卵子的女性最终会使用卵子。

在这项研究中,澳大利亚的研究人员调查了近100名在1999年至2014年间选择冷冻卵子以推迟生育的女性。(研究中的女性都没有冷冻卵子的医学原因。)

平均来说,女性冷冻卵子的时候是37岁,完成调查的时候是40岁。大多数妇女(86%)在冷冻卵子时是单身,大多数(67%)在完成调查时是单身。

总体而言,只有6%的妇女在调查时使用过冷冻卵子,3%的妇女使用过冷冻卵子分娩。[关于生育治疗的5个神话]

大约五分之一的妇女(22%)在冷冻卵子后的某个时候怀孕。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些妇女是自然受孕,或是用“新鲜”卵子(而不是冷冻卵子)进行了体外受精,有些妇女流产了。

当被问及为什么还没有用冷冻卵子时,大多数妇女说她们不想做单亲父母,或者他们想尝试自然受孕。

,当被问及是否仍打算使用冷冻卵子时,近70%的人说这取决于他们的情况,虽然只有21%的人说他们确实计划使用卵子。

研究人员得出结论说,关于返回使用储存卵子的妇女比例的信息,以及不使用卵子的原因和她们的总体妊娠结局的信息,他们在1月6日出版的《人类生殖》杂志上写道:“可能有助于女性在是否冷冻卵母细胞方面做出更明智的决定。”。例如,加州圣莫尼卡一家生育诊所的研究人员发现,从2007年到2012年,有232名妇女在诊所冷冻卵子以推迟生育,但到2015年,这些妇女中仍有95%没有使用卵子。[5关于卵子冷冻的令人惊讶的事实]

重要的是要注意到,在新的研究中,许多妇女只是最近才冷冻了她们的卵子——近一半的妇女说她们在过去两年内冷冻了卵子,而这也许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很少有妇女报告使用卵子,研究人员说,

此外,研究人员还注意到,研究中6%的最终使用卵子的女性都使用了一种更古老的卵子冷冻方法,即“缓慢冷冻”,而这些试图使用这种方法冷冻卵子的女性中,只有一半的人最终生下了一个带着卵子的婴儿。但近年来(2012年之后)冷冻卵子的女性使用了一种新的卵子冷冻技术,称为玻璃化冷冻。尽管现在说还为时过早,但研究人员说,使用这种方法的妇女有可能有更大的机会用冷冻卵子生孩子,他们说:“这些结果表明,由于非医学原因冷冻卵母细胞的妇女有不同的潜在生殖结局和生殖异质性。使用冷冻卵时,怀孕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冷冻卵母细胞的妇女的年龄,他们选择冷冻的卵子数量。

2016年的一项研究发现,在冷冻卵子时,年龄在35岁以下的女性,从8个冷冻卵子中至少生一个孩子的几率为41%,在35岁或35岁以上的女性中,冷冻卵子的比例为20%。

这项新的研究是由墨尔本试管受精中心资助的,该中心是受孕者冷冻卵子的地方。

是关于生命科学的原始文章

你有没有察觉身边的双胞胎变多了?

本周五,世界主要生殖医学杂志《人类生殖》(Human Reproduction)上发表了第一份全面的全球概览,得出的结论是人类双胞胎的 出生数量 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

同时,在过去的40年里,全球范围内双胞胎的 出生率 上升幅度也是 历史 最大。

研究显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的双胞胎出生率增加了 三分之一 ,从每1,000个新生儿中的 个 双胞胎增加到每1,000个新生儿中的 12个 双胞胎。

这意味着全球每年约有 160万对 双胞胎出生,每出生 42个 孩子中就有一个是双胞胎。

在北美,这一比率攀升得更高,以至于2010年至2015年间,所有出生的婴儿中,有是双胞胎。

“对于整个世界来说,双胞胎的绝对数量和相对数量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峰值。” 研究人员在研究报告中写道。

但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其实,原因也很好解释,主要是“得益”于 医学辅助生殖(MAR) 的普及。

在过去的几十年,借助体外受精(IVF)技术来提高生育双胞胎或多胞胎的几率已经不是什么秘密了。

20世纪70年代,体外受精技术开始在较富裕的国家出现,并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蔓延到亚洲和拉丁美洲的新兴经济体,2000年后到达南亚和非洲较繁荣的地区。

选择体外受精后,待孕母亲子宫内通常会被植入多个受精胚胎,以提高成功怀孕的几率。

同时,其他旨在提高生育率的技术,如 卵巢刺激 或 人工授精 ,也很可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除了技术要素外,双胞胎增多的另一个原因是过去几十年来在许多国家都出现的 生育延迟 。

在像美国这样收入较高的国家,女性一般都是大龄生育,而研究发现年龄越高自然生育双胞胎的几率越大,且这一几率在 35至39岁 时达到高峰。

“双胞胎的增加并不令我们感到惊讶!”英国生育协会主席、曼彻斯特圣玛丽医院(St Mary’s Hospital)的妇科医生顾问Raj Mathur说, “因为辅助生殖技术越来越普及,也因为女性在生第一个孩子时年龄稍大,这两件事都会增加生育双胞胎的概率。”

Raj Mathur

然而,研究人员也强调,生育双胞胎的概率也已经临近了高峰,日后可能不太会再出现大幅跃升,特别是在欧洲和北美等高收入国家,因为产妇越来越强调单胎妊娠的重要性。

“大多数双胞胎宝宝是绝对没有问题的,但毫无疑问双胞胎怀孕会给母亲和宝宝带来更大的风险,所以当我们能避免的时候就应该避免。”Raj Mathur说,“我们现在遵循的原则可以简单概括为‘一次一个’。”

事实上,数据也证明英国等西欧国家的双胞胎出生率已经低于2010年和2015年了。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英国的双胞胎率上升了约62%,最高曾经达到20%。但从2007年人类受精和胚胎学管理局(HFEA)发起减少多胎生育运动以来,双胞胎率有所下降,现在是10%左右。

为了掌握足够的数据,本研究的第一作者、英国牛津大学的Christiaan Monden教授和他的同事、法国巴黎自然 历史 博物馆的Gilles Pison教授和荷兰Radboud大学的Jeroen Smits教授,从 165个 国家收集了2010-2015年的双胞胎出生率信息,覆盖了世界上99%的人口。

对于其中的 112个 国家,他们进一步获得了1980-1985年期间的双胞胎出生率信息。

他们发现,许多欧洲国家、北美和亚洲的双胞胎出生率都有大幅提高。 其中,北美洲上升了71%、欧洲上升了60%、亚洲上升了32%。

在112个有这两个时期数据的国家中,74%的国家的双胞胎出生率增加了10%以上,只有7个国家的下降幅度超过10%。

“这种趋势真的非常惊人!” Christiaan Monden教授说,“现今世界上双胞胎的相对数量和绝对数量比20世纪中期以来的任何时候都要高,而且这很可能是一个 历史 新高。”

Monden教授说,“现在世界上大约80%的双胞胎都出生在亚洲和非洲。在1980-2015这段时期,非洲的双胞胎出生率最高,但着时间的推移没有显著增加。同期,欧洲、北美和大洋洲国家正在迅速赶上。”

“除南美洲外,各地双胞胎分娩的绝对数量都在增加。在北美和非洲,数量增加了80%以上,在非洲,这种增加几乎完全是伴随着人口增长而出现的。”Monden教授说。

非洲的双胞胎率如此之高,是因为在非洲出生的异卵双胞胎(通过两个不同的卵子孕育出的双胞胎)数量很多。 这很可能是由于非洲人口与其他地区人口之间的遗传差异造成的。

事实上,双胞胎比率的增加大部分也是由于异卵双胞胎增多,而同卵双胞胎(来自同一个卵子的双胞胎)的比率变化不大。

在全球范围内,同卵双胞胎的比率一直稳定在每1,000次分娩出现4次。

Smits教授认为,这项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对中低收入国家双胞胎出生率的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因为双胞胎的婴儿死亡率一直在下降,特别是与80年代初出生的双胞胎相比,2010-2015年期间出生的双胞胎中会有更多的人长至成年。”Smits教授说到。

“根据我们之前的研究,这样的案例每年约有二三十万,” Smits教授说,“虽然现在很多西方富裕国家的双胞胎出生率已经接近了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但存活几率却相差甚远。”

这一点很重要,因为双胞胎分娩与婴儿和儿童较高的死亡率以及母亲和儿童在怀孕期间、分娩期间和分娩后的更多并发症有关。

“现在的重点是单胎妊娠,因为这更安全,” Monden教授说。“双胞胎在出生时有更多的并发症,更多的是早产,而且出生体重较低,死胎率较高。”

目前还不清楚未来全球双胞胎生育率会发生什么,“我们可能会看到整体生育率降低、孕妇生育年龄增大和更多的医学辅助生殖的组合。”Pison教授说,“前者会导致出现较低的双胞胎率,后两者会导致出现较高的双胞胎率。这些不同驱动因素的叠加效果尚不确定。”

不过,随着各地生育诊所已经开始更多地依靠 单胚胎移植 进行试管婴儿和其他技术,未来我们看到因试管婴儿而出生的双胞胎数量将会减少。

二甲双胍可以促进细胞吃糖,降低细胞对胰岛素的需求,从而间接地缓解高胰岛素血症和高雄激素血症。

的确,这都是事实,但还不是事情的全部真相罢了。

我想告诉你的是,二甲双胍只是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二线治疗手段,生活方式干预(例如饮食、运动)才是一线治疗手段。运动就像是改善各类 健康 问题的万金油,没有人知道确切的科学原理,但它就是有效。

现在问题来了,既然二甲双胍和运动都有助于促进 健康 ,为什么我们不将这两种伟大的疗法结合起来呢?

谁不想啊?

但遗憾的是, 二甲双胍会抵消运动对 健康 的好处,一加一反而小于一。

AMPK即单磷酸腺苷依赖的蛋白激酶,一种负责调节能量代谢和血糖平衡的关键分子。

二甲双胍和运动均可独立激活AMPK,从而改善血糖和胰岛素敏感性。

奇怪的是,发表在《糖尿病护理》杂志的研究发现, 糖尿病前期者单独使用二甲双胍或运动可以令骨骼肌胰岛素敏感性分别提高55%和90%,而当两者结合时,效果仅剩30%[1]。

另一项针对胰岛素抵抗者的研究还表明, 单独运动可以使骨骼肌的AMPK活性提高300%,但是联合二甲双胍治疗时,AMPK的活性 只 提高了30%[2]。

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二甲双胍和运动的工作原理是彼此对立的[3]。

有氧运动通过激发活性氧来促进线粒体呼吸,提高AMPK的活性,改善葡萄糖耐量和心肺适应性。

二甲双胍通过抑制线粒体呼吸来实现“抗衰老”,它减少了活性氧的形成,保护了线粒体。

简单地说,运动诱导的活性氧和二甲双胍都是激活AMPK的信号,但活性氧激活AMPK的能力大于二甲双胍。由于二甲双胍会抑制活性氧的形成,所以它和运动一起进行时,会抵消运动的好处。

有趣的是,从预防糖尿病的角度,运动比二甲双胍效果更好,而且没有所谓的叠加效果。

一项涉及3000多人名为美国糖尿病预防计划的研究显示(包括每周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 改变生活方式或口服二甲双胍分别阻止了58%和31%的人从糖尿病前期发展到2型糖尿病[4,NEJM]。

对于多囊女性,生活方式干预和二甲双胍的疗效是相等的,而且额外服用二甲双胍没有带来更多的好处。

例如发表在《人类生殖》杂志的研究发现,143名肥胖型多囊女性在6个月里分别接受生活方式干预或生活方式干预联合二甲双胍治疗,结果显示, 生活方式干预可以减轻体重并增加月经频率,但搭配二甲双胍未能提供额外益处,而且月经改善率不显著地低于纯生活方式干预组( vs )[5] 。

另一项发表在《生育和不孕》杂志的研究也指出, 在改善生活方式的基础上添加二甲双胍,不会进一步提高排卵率或降低雄激素水平[6] 。

这些研究都应证了刚才的理论,即二甲双胍会抑制线粒体呼吸,抵消细胞的应激适应机制,减少运动后带来的生理功能改善。

肌醇也被用于改善胰岛素抵抗,不一样的是,肌醇的作用原理是支持胰岛素的信号传输,而非激活AMPK或抑制线粒体呼吸,所以肌醇跟生活方式可以很好地相结合。

有研究对比了肌醇联合生活方式干预和单纯生活方式干预的效果,结果显示联合治疗可以进一步改善排卵率和月经周期[7]。

凡是能扑灭活性氧的物质,理论上都会抵消运动的好处,所以我通常不建议补充太多直接抗氧化剂,例如β-胡萝卜素、维生素E。

但NAC有点特别,它本身的抗氧化作用很弱,更多地是支持细胞自行合成谷胱甘肽,维持身体氧化还原的平衡。

有研究发现,运动员补充直接抗氧化剂后运动能力和最大摄氧量下降,而补充NAC似乎没有影响,甚至会促进身体恢复。

有的人吃二甲双胍不是为了降血糖,而是为了抗衰老,这种情况显然是本末倒置了,因为单独运动的效果会更好。即便要吃二甲双胍,也建议把它安排在休息日而不是锻炼日。

有的多囊患者还没发展到糖尿病,仅仅是胰岛素抵抗或糖耐量受损,这种情况的一线治疗依然是生活方式干预(包括运动),额外添加二甲双胍并未显示出更大的改善。

总之,从预防糖尿病的角度,生活方式干预的效果比二甲双胍更好[4]。

当然,如果说你真的不想改变饮食,也懒得去锻炼身体,那么二甲双胍是很好的创可贴。

最后,对于已经确诊糖尿病的人,运动似乎没有削弱二甲双胍的降糖效果,所以你依然可以遵医嘱吃药、坚持 体育 锻炼,但为了提高各自的有效性,建议和运动错开时间,不要在运动前后2小时服用二甲双胍。

本账号发表的内容仅作为资讯分享,文章观点不能直接用作医疗诊断或 健康 干预建议。在采取任何预防或治疗措施前,请与你的医疗保健提供者沟通。

参考文献:

[1] Malin SK, Gerber R, Chipkin SR, Braun B. Independent and combined effects of exercise training and metformin on insulin sensitivity in inpiduals with prediabetes. Diabetes Care. 2012 Jan;35(1):131-6. doi: . Epub 2011 Oct 31.

[2] Sharoff CG, Hagobian TA, Malin SK, Chipkin SR, Yu H, Hirshman MF, Goodyear LJ, Braun B. Combining short-term metformin treatment and one bout of exercise does not increase insulin action in insulin-resistant inpiduals. Am J Physiol Endocrinol Metab. 2010 Apr;298(4):E815-23. doi: . Epub 2010 Jan 13.

[3] Konopka AR, Laurin JL, Schoenberg HM, Reid JJ, Castor WM, Wolff CA, Musci RV, Safairad OD, Linden MA, Biela LM, Bailey SM, Hamilton KL, Miller BF. Metformin inhibits mitochondrial adaptations to aerobic exercise training in older adults. Aging Cell. 2019 Feb;18(1):e12880.

[4] Knowler WC, Barrett-Connor E, Fowler SE, Hamman RF, Lachin JM, Walker EA, Nathan DM; Diabetes Prevention Program Research Group. Reduction in the incidence of type 2 diabetes with lifestyle intervention or metformin. N Engl J Med. 2002 Feb 7;346(6):393-403.

[5] Tang T, Glanville J, Hayden CJ, White D, Barth JH, Balen AH. Combined lifestyle modification and metformin in obese patients with 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 A randomized, placebo-controlled, double-blind multicentre study. Hum Reprod. 2006 Jan;21(1):80-9.

[6] Ladson G, Dodson WC, Sweet SD, Archibong AE, Kunselman AR, Demers LM, Williams NI, Coney P, Legro RS. The effects of metformin with lifestyle therapy in 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 a randomized double-blind study. Fertil Steril. 2011 Mar 1;95(3):.

[7] Le Donne M, Metro D, Alibrandi A, Papa M, Benvenga S. Effects of three treatment modalities (diet, myoinositol or myoinositol associated with D-chiro-inositol) on clinical and body composition outcomes in women with 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 Eur Rev Med Pharmacol Sci. 2019 Mar;23(5):2293-2301.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