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什么下句啊,这句的意思就很圆满。师者传道受业的感情深如父亲教孩子。
东华大学是211大学,还是双一流大学,但不是985大学,目前211大学已经不再评选,已经统筹为双一流大学建设。
东华大学介绍东华大学(Donghua University),地处上海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211工程”建设高校,入选“2011计划”牵头高校、“111计划”、“双万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中非高校20+20合作计划、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国家级新农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特色典型经验高校、上海市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上海市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基地,全国首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教育部“援疆学科建设计划”40所重点高校之一,首批28所全国来华留学质量认证院校之一,高水平行业特色大学优质资源共享联盟、“一带一路”世界纺织大学联盟创始成员。 学校的办学历史可追溯至1912年张謇创办的南通纺织染传习所。1951年建校,时名华东纺织工学院,由交通大学纺织系等华东、中南、西南高校纺织院系合并组成,1985年更名为中国纺织大学,1999年更名为东华大学。截至2021年11月,东华大学有松江、延安路和新华路校区,占地面积近2000亩,建筑面积83万余平方米;有本科生14244人,硕士研究生6627人,博士研究生1265人,学历留学生705人。
院系专业截至2021年11月,学校设有17个二级学院(部)和钱宝钧学院 、创新创业学院,本科专业59个,涵盖工学、理学、管理学、经济学、艺术学、文学、法学、历史学、教育学九大学科门类东华大学王牌专业名单
学科建设截至2022年2月,学校拥有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3个专业学位博士授权类别、29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7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类别。学校共有2个”双一流”建设学科,1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5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7个上海市重点学科,7个上海市一流学科,1个上海高校I类高峰学科。
教学建设截至2021年2月,学校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8个,国家特色专业10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11个,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4个,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专业7个,国家留学基金委“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8个,上海市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个,上海市“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基地”专业1个;有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1个,国家级众创空间1个,上海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上海市软件人才联合培养基地3个,上海大学生艺术实践基地1个,上海市大学生文创实践基地1个。截至2018年底,有国家级精品课程12门,国家级双语课程3门,国家级视频公开课3门,国家级资源共享课2门,上海市级精品课程69门,上海高校市级全英文示范性课程15门,上海高校市级优质在线课程5门。截至2018年1月,构建了国家级、上海市级、校级和院级四级产学研联合培养实习实践基地224个,其中包括2个“全国示范性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4个上海市级示范级实习实践基地、10个上海市级实习实践基地。
教学成果截至2021年1月,新世纪以来,入选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1项。截至2018年8月,东华大学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8篇,列全国高校第30位,获省部级教学成果130余项。2018年,学校获国家级规划教材15种22本,部委级规划教材257本,有四个项目获国家教学成果奖,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
科研成绩截至2021年11月,东华大学拥有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个省部级科研平台,2个国家“111”引智基地以及国家大学科技园。
截至2019年5月,学校产学研合作项目达5000余项;科研项目连续三年入选“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近两年牵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8项,国际专利授权数量、高校发明专利授权量和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在高等院校中名列前茅。截至2020年1月,21世纪以来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发明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29项。
学校师资力量截至2021年1月,全校教职工2230人,专任教师1416人(截至2019-2020学年,研究生导师1152人,博士生导师353人 ),专职院士2人,兼职院士14人,“万人计划”、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高层次人才50余人,其他高级职称教师900余名,共有4个国家级/市级教学团队。2018年,材料科学与工程教师团队入选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022年,机电智能装备技术与系统教师团队入选第二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优势专业及学科
上海市“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基地”专业:传播学
国家特色专业:纺织工程、服装设计与工程、轻化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日语、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应用物理学、环境工程、功能材料、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机械工程及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软件工程、网络工程、环境工程、轻化工程、纺织工程、复合材料与工程、自动化、服装设计与工程
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专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环境工程、纺织工程、自动化、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服装设计与工程
“双一流”建设学科:纺织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
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纺织科学与工程
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材料学、纺织工程、纺织材料与纺织品设计、纺织化学与染整工程、服装设计与工程
国家重点(培育)学科:机械设计及理论
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纤维材料科学与工程、纺织、服装科学与工程、染整科学与工程
上海市重中之重学科:材料学
上海市重点学科:材料学、纺织科学与工程(含纺织工程、服装)、染整工程、材料加工工程、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环境工程、设计艺术学
上海市一流学科:纺织科学与工程、化学、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设计学
上海I类高峰学科:纺织科学与工程
211工程、985工程简介
211工程,即在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专业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的建设工程,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由国家立项在高等专业教育领域进行的规模最大、层次最高的重点建设工作,是中国政府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大举措。
985工程,1998年5月4日,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提出“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985工程一期建设率先在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开始实施。
211和985的区别
实施时间不同
1999年,“985工程”正式启动建设。
1995年11月,211工程正式启动。
涵盖大学不同
985大学都是211大学,但211大学不一定是985大学。
建设内容不同
“985工程”建设任务为机制创新、队伍建设、平台建设、条件支撑和国际交流与合作等五个方面。
“211工程”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学校整体条件、重点学科和高等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三大部分。
双一流大学介绍
双一流大学主要指的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目的是推动国内教育发展,是继985211工程之后推出的又一项重大决策。目前国内拥有137所双一流高等院校,42所世界一流大学,还包括465个世界一流学科,其中44个是自定学科。
师者情深亦如父,同窗恩重胜手足。
东华大学是重点大学,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211工程”建设高校。
学院在上海交通大学“本科教学是立校之本”的办学思想指导下,深化教学改革,确定了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在借鉴国际著名大学教育体系基础上,构建了包含六个专业在内的电气信息类本科教学大平台,在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及实验教学等方面进行了大力度的改革。2003年开始实行按院招生,学生进院后的前两年不分专业,上统一的电气信息类教学大平台课程,2年后,学生可根据专业需求、个人志愿、学业成绩以及综合表现,在本院六个专业中选择专业,进入专业课程学习。通过引进国外教材和师资,通过和国际一流大学的学生交换,大力进行国际化办学试点也是学院本科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在多年各种教学试点班实践的基础上,学院于2002年开设国际化教学试点班。该班以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为目标,采用与国际一流大学接轨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主要的基础课程与部分专业课程采用最新原版教材并用英文授课学院十分注重对本科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在各种国际国内竞赛中屡获佳绩:2002年3月在“第26届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总决赛中,我院学生与哈佛、斯坦福、麻省理工、滑铁卢等一批世界名校的学生展开激烈角逐,最终一举夺冠;在2002年10月“第27届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亚洲预赛北京赛区中我院学生又成为亚洲第一支进军洛杉叽参加总决赛;在连续5届的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我院学生每届都获得全国一等奖,期间还获得全国最高奖项“索尼杯”;在2002年的全国机器人竞赛中获得机器人足球比赛冠军;在2001年的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和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中共有四十余人分别获得一、二、三等奖;2001年在全国“挑战杯”中共十余项作品分别获得金、银、铜奖;2002年十余项作品获得上海市高校学生“三枪杯创造发明”金奖。此外,我院F9903401班于2001年获全国先进集体标兵;学院在2001年有全国“五四”奖金获得者1人(全国每年仅有10人获得)、全国三好学生1人、上海市三好学生40余人。 学院在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是强校之路”的办学思想指导下,十分重视研究生的培养工作。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培养质量稳步提高。2007年10月统计,全院在读研究生2148人,博士生675人。研究生的培养以规范管理和奖励措施相结合,从招生到毕业有一套比较完整的规章制度,对表现优秀的研究生则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已有2篇博士论文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4篇博士论文被评为上海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3篇硕士论文被评为上海市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学院十分重视采用国际化的办学手段进行研究生的培养。2001年成立了学院海外顾问委员会,成员都是国外著名大学的教授。每年定期请他们来到学院帮助审定研究生的培养计划,并用英语和国外名牌大学的原版教材为学生开设一些课程。学院在学术上对研究生严格要求的同时,生活上积极为研究生着想,尽可能地为他们创造好的条件。学院现设有各类奖学金几十项,每年有百分之三十左右的研究生能够获得奖学金。研究生的社会需求量很大,学院毕业的研究生供不应求,供需比维持在1:4-1:20的范围。
市级的当然算省级的,因为上海是直辖市,直辖市是和省平级的,市委书记又兼任中央政治局委员,除了广东和新疆,天津,重庆的书记是政治局委员外,其他省,自治区没有一个比他们级别高的,管辖的区也要看什么区,如果是浦东新区那就是和副省级城市一个级别,其他区都是和地级市平级的。
l 1993年,上海市科协第五届青年优秀科技论文一等奖l 1997年,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五届“中国青年科技奖”l 1998年,自然科学基金化学学部“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l 1999年,“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第二完成人)l 1999年,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973)——“组织工程的基本科学问题”有关生物材料的子课题负责人l 2000年,教育部首届“青年教师奖”l 2001年,第七届“上海市科技精英提名奖”l 2001年,国家重点高技术发展项目(S863)——“新型蛋白质药物缓释载体”项目负责人l 2002年3月,和杨玉良教授联合指导的一篇硕士学位论文被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和上海市学位委员会联合授予“上海市研究生优秀成果(学位论文)”l 2002年,“中国高校自然科学一等奖”(第二完成人)l 2003年11月,博士生张俊川和朱文分别获得“上海市大学生发明专利奖”二等奖(申请号:)和三等奖(申请号:)论文l 已在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 、Macromolecules和《中国科学》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54篇,其中38篇在国际杂志上发表,34篇论文为SCI收录。l 根据至2003年8月的SCI统计,基于国内工作所发表论文在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Macromolecules等33种国际学术刊物上、被18个国家的139位学术同行引用87篇次(不包含自引)。l 另有34篇会议论文l 申请了12项国家发明专利学术活动l 21次参加全国学术会议,18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l 15度在国际学术会议或国外著名大学作学术报告,11次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作邀请报告l 1997~1999,担任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副系主任,主管科研工作l 1999至今,担任复旦大学科技处“Bio-X学术沙龙”(与生命科学相关的交叉学科研究)主持人l 2002年起,为《功能高分子学报》编委会副主任l 2002年起,担任上海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生物材料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委员会委员备注本课题组旨在从事生命科学(细胞生物学、基因工程、生物物理学等)、基础和临床医药学(药剂学、外科学等)、合成聚合物材料和工程、物理学(统计物理、信息光学等)相关的交叉学科研究,热忱欢迎来自化学、生物、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药学、物理和工程的科学研究工作者进行各种形式的合作。“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课题组”招收来自外校和本校的多学科的博士后、博士生和承诺硕博联读的硕士生。我们不仅欢迎本校化学学科的学生报考,还热忱欢迎来自其它学校和其它学科的同学加入本课题组。本科研方向的考生可以根据自身的背景自由选择化学、物理或生物类的考试科目。
市级的当然算省级的,因为上海是直辖市,直辖市是和省平级的,市委书记又兼任中央政治局委员,除了广东和新疆,天津,重庆的书记是政治局委员外,其他省,自治区没有一个比他们级别高的,管辖的区也要看什么区,如果是浦东新区那就是和副省级城市一个级别,其他区都是和地级市平级的。
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考研资料
链接:
若资源有问题欢迎追问
学科概况 根据2015年12月研究所官网显示,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是198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之一。1989年,研究所设立物理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03年,设立核科学技术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研究所设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点5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点14个(其中专业学位4个)并设有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物理学、核科学技术 学位点设置培养层次门类一级学科二级学科(专业)博士 理学 物理学 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 光学 无机化学 工学 核科学与技术 核技术及应用 核能科学与工程 硕士 理学 物理学 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 光学 化学 无机化学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生物物理学 工学 核科学与技术 核技术及应用 核能科学与工程 信号与信息处理 光学工程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 专业学位类别名称 专业学位领域名称 工程硕士 光学工程 电子与通信工程 核能与核技术工程 生物工程 资料来源: 学科方向 2004年,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创新三期学科方向调整为四个: 先进光源和束线的科学与技术研究; 基于N&NBIU(核技术与纳米、生物、信息和成像、超快技术)汇聚技术的交叉科学研究; 核物理实验和理论研究; 核技术科学的应用研究。 根据2015年12月研究所官网显示,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于1964年招收物理专业研究生2人,“文革”停止招收研究生。1978年,重新恢复招收研究生,首批招收人数为4人,均为物理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历年来共培养硕士毕业生265人,博士毕业生230人;2008年,有在读研究生345人,其中硕士生189人、博士生156人。2007年,开始招收外国留学生,招收物理专业留学生3人。 截至2014年底,研究所共有在学研究生402人,其中硕士生195人、博士生207人)。 截至2008年7月底,研究所共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47名,其中2名为与企业博士后工作站联合培养。研究所博士后研究人员在站期间共申请到国家、中科院和上海市各类博士后科研工作资助21项,4人次获得“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后”和“上海市优秀博士后”称号。 获奖人论文获奖名称赵杰 《相对论重离子碰撞(RHIC)实验中双轻子的产生》 2014至2015年度上海市研究生优秀成果(学位论文)奖 冯超 《高增益自由电子激光新运行机制的理论与实验研究》 2014年中国科学院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薛亮博 《反物质氦4原子核的实验观测及其产生机制研究》 2013年中国科学院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裴昊 《基于DNA的功能化纳米材料的设计及其在生物诊断中的应用》 2013年中国科学院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邓海啸 《基于谐波运行的中等能量束团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 2012年中国粒子加速器学会 “希望杯”青年优秀论文一等奖 资料来源:
按研究的学科,可将学术论文分为自然科学论文和社会科学论文。每类又可按各自的门类分下去。如社会科学论文,又可细分为文学、历史、哲学、教育、政治等学科论文。按研究的内容,可将学术论文分为理论研究论文和应用研究论文。理论研究,重在对各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研究;应用研究,侧重于如何将各学科的知识转化为专业技术和生产技术,直接服务于社会。
图情档系现建有图书馆学、情报学与档案管理一级学科硕士点、档案学、情报学、图书馆学三个二级学科硕士点、档案学本科专业。►档案学硕士专业本专业主要从事档案信息化、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档案学基础理论与发展等领域的研究。培养硕士研究生具有坚实的档案学理论基础,较强的独立进行研究和应用的能力,适应档案学教学、科研及国家档案事业建设和发展的需要。本专业现有教授6人,副教授5人,上海市档案局馆兼职教授6人,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梯队完整,各研究方向的主要导师在全国有较大的影响。指导教师:金波教授、潘玉民教授、丁华东教授、吕斌教授和多名副教授。培养方向:1、档案信息化2、档案信息开发与利用3、档案学理论与发展学制:3年►情报学硕士专业21世纪的情报学,是对知识信息的应用价值在思维与技术交融意义上进行挖掘的科学。本专业强调情报学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必须扎根实践、贴近市场,面向信息经济导向下的信息化的现实领域,为有效提高社会组织的竞争力服务。本专业的教学管理单位为上海大学情报学研究中心,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梯队完整。指导教师:吕斌教授、龚礼明研究员、赵伯兴研究员等。培养方向:1、情报应用理论与方法2、情报服务技术3、知识产权信息管理4、企业竞争情报学制:3年►图书馆学硕士专业21世纪的图书馆学,是对知识信息在思维与技术交融意义上进行收集、整合、挖掘和增值的科学。本专业强调图书馆学理论与方法学的研究,注重信息技术在图书馆知识管理中的开发和应用。本专业理论联系实际、适应图书馆知识管理实践的需要,面向信息经济导向下的图书馆数字化的管理和实践领域,培养熟练掌握图书馆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文献管理技能相结合的、适应复合图书馆建设需要的各级各类图书馆工作的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梯队完整。 近年来,本专业承担了多项市科委、市教委的科研项目,发表专业核心期刊论文100多篇,在国内图书馆学界有相当的知名度。指导教师:赵伯兴研究馆员、蒋永新研究馆员、任树怀研究馆员及副研究馆员18人。培养方向:1、数字图书馆理论和技术研究2、信息资源组织和管理研究3、网络信息咨询研究学制:3年►档案学本科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系统的档案学基础知识与文化知识,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能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的档案机构、信息部门从事信息服务、信息管理工作及研究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档案学高级专门人才。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档案管理与信息管理的基础知识,受2到有关理论、方法与技能等方面的系统教育和训练。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有关档案学的基本理论;2)掌握档案管理和信息管理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与业务技能,以及与信息管理相关学科的知识;3)具有办公自动化管理的基本能力;4)熟悉我国档案管理的方针、政策和法规;5)了解国内外档案管理与信息管理的前沿成就与发展动向,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修业年限:4年主要课程:档案学导论、档案学概论、档案管理学、科技档案管理学、档案计算机辅助管理、档案管理自动化、档案文献编纂学、电子文件管理、档案保护技术学、档案管理自动化系统分析与设计、档案检索语言、档案行政学、中国档案事业史、外国档案管理概论、现代公司制度、知识产权管理、管理学原理、信息学概论、现代文件学、秘书学、档案复制技术、数据库系统与应用、电子政务概论、电子影像系统、VFP程序设计、专业英语等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课程实验、小学期实习、毕业实习、论文写作、实践考察等。授予学位:管理学学士 上海大学重点学科——信息资源管理► 学科概况本学科是在整合上海大学图书馆学、情报与档案管理一级学科及其相关学科资源的基础上形成的重点学科方向。上海大学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一级学科现有档案学、情报学和图书馆学3个学科专业。经过近30年的发展与积累,拥有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一级学科硕士点,档案学、情报学、图书馆学3个二级学科硕士点,档案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情报学)和图书馆学(1981-1998年招生,待恢复)3个本科专业。学科门类齐全,本科、研究生专业设置完整,现在师资队伍、研究方向和人才培养以及与社会密合度等方面已积聚了相当的实力,设有上海大学档案事业发展研究中心、上海大学情报研究所、档案现代技术实验室、模拟档案馆实验室等,具有较为雄厚的学科基础。通过本学科建设,旨在实现图情档一级学科的跨越式发展,将上海大学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建设成为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基地、科学研究基地和国际交流基地,成为上海市第一、带动长三角、辐射全国的信息管理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镇”。进一步推动信息资源管理的现代转型,引领学科发展,把档案学、情报学和图书馆学建设成为具有上海大学特色的信息资源创新研究中心。► 师资队伍本学科形成以金波教授为学科带头人,有48为专业教师组成的学科团队。其中教授12人,副教授28人,讲师8人;博士(含博士生)25人。学科队伍知识结构文理兼融:48名教师中,文理分别占60%和40%,12名教授文理分别占60%和40%;年龄结构合理:55岁以上的有7人,45—55岁之间15人;35—44岁之间11人,35岁以下15人,分别占15%、31%、23%、31%;整体素质和水平较高:本学科教师长期处于教学和科研第一线,具有较强的钻研创新精神,事业新强,有推动上海大学图情档一级学科发展的强烈愿望。► 科研与教学成果本学科自2000年以来,先后主持或参与承担国家和省部级等各科项目35项,已完成27项。在完成的项目中,有国家社科基金“现代企业制度下的档案工作运行机制研究”(03BTQ016)、教育部“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档案学学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研究与实践”(教高[2000]14号126102119)、国家档案局项目“档案行政执法机制的建立与运行”、“档案中介机构理论与实践研究”、“现代档案信息资源管理范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公共档案馆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等。这些课题完成质量上乘,成果丰硕,共出版学术专著(含统编教材)14部,发表高质量的学术论文400余篇。先后有30余篇为人大复印期刊《档案学》全文转载,20余篇(部、项)获各种奖励。其中金波教授主编的《档案保护技术学》教材被教育部确定为“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2001年,由金波、丁华东等申报的“档案学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05年,由金波、丁华东、于英香、陆阳、张林华共同申报的教学成果“新世纪档案学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获上海市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上海大学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2009年,由潘玉民、金波、于英香、陆阳、丁华东共同申报的“档案学专业研究生‘校局馆联合培养’机制实践与创新”获上海市教学成果二等奖、上海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通过整合各种学术资源,凝练学科特色,本学科在数字档案馆、企业档案管理、城市记忆、企业竞争情报、知识管理等方面已形成特色明显,在国内具有竞争力的五个重点研究方向。这些研究方向符合上海城市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信息化建设的时代需求,在国内具有前瞻性和导向性,并具有一定的国际水准。► 人才培养本学科先后为国家培养近千名本科毕业生大批优秀的硕士人才,学生培养质量上乘,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面宽,适应能力强,普遍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近年来本科生一次就业率达100%;研究生毕业论文“双盲”评审一次通过率达100%;研究生在校期间,在专业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计300余篇,并有部分科研成果获奖;档案学专业硕士生姚志强的毕业论文2007年被评为上海市优秀研究生论文。目前在上海市、区档案管理、图书馆和情报系统中有一大批我系毕业生担任了局(馆、所)、科(室)的领导职务,成为上海信息资源管理战线上的业务骨干。► 基础条件建设与学术交流学科现设有上海大学档案事业发展研究中心、上海大学情报研究所、档案现代技术实验室、数字档案馆实验室等,并同上海地区档案、情报和图书馆实际工作部门和研发部门建立了25个研究生教学实习和科学研究基地;档案学专业还与上海市档案局馆联合建立了“上海市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与上海地区高校档案学专业和市档案局馆联合举办了“3+1”档案论坛、与华东地区高校建立“华东地区高校档案学术论坛”等等,为学科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平台和空间。学科与国内信息学界建立了良好的学术交流关系,并与上海市信息管理和研发部门建立了良性“产学研”互助合作机制。上海大学档案学专业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已列入《上海市档案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上海海事大学硕士优秀毕业论文给钱。
上海海事大学,位于上海市,是一所以航运、物流、海洋为特色学科,具有工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文学、理学和艺术学等学科门类的多科性大学,上海市人民政府与交通运输部共建高校。
上海海事大学办学历史溯源于1909年的晚清邮传部上海高等实业学堂船政科,1911年邮传部高等商船学堂正式成立,历经易名、停办、调整和恢复。
继为交通部吴淞商船学校、交通部吴淞商船专科学校、国立重庆商船专科学校、国立吴淞商船专科学校、国立上海航务学院。
上海海事大学特点
1958年,交通部重新组建上海海运学院。2000年,上海海运学院由交通部划归上海市人民政府管理。2004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上海海事大学。2008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和交通运输部签署共建上海海事大学的意见。
截至2021年5月,学校有临港校区(主校区)、港湾校区、民生路高恒大厦等3个校区,总建筑面积60万平方米。
设有14个二级办学部门,开设49个本科专业,设有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4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6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3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上海海事大学
一、空军军医大学教务处联系电话和联系方式 空军军医大学教务处联系电话为,该校联系地址为中国陕西省西安市长乐西路169号、邮编为710032、联系邮箱为。 二、空军军医大学简介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第四军医大学)是一所培养高、中层次医学专业人才的全国重点大学。学校1954年由原第四军医大学和原第五军医大学合并而成,2017年转隶空军,原空军航空医学研究所并入后组建空军军医大学。学校1959年被******确定为全国首批20所重点大学之一,1995年进入军队重点建设院校行列,1997年成为国家首批22所“211工程”重点建设院校之一,2017年进入国家一流学科建设院校行列。学校本部坐落在古城西安。 建校以来,先后培养9万余名高素质医学人才,很多毕业生已成为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和我军各级卫生机构的领导。涌现出了被国家和军队授予“富于理想、勇于献身的优秀大学生”张华、华山抢险战斗集体、模范学员大队、“育人大师”李继硕、“模范军医”陈绍洋等全国先进典型。 学校人才济济,教学、医疗、科研实力雄厚。学校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名、工程院院士4名、国家“*”入选者12名、国家“”入选者1名、国家“973”首席科学家7名、教育部“*”33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对象10名、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7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名、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13名、“求是”杰出青年实用工程奖获得者5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4名、军队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获得者2名、军队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奖获得者7名、军队创新人才工程培养对象20名、军队院校育才金奖获得者37名。现有博士生导师312名,硕士生导师583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5名。周光召、杨振宁等300多位国内外知名专家为学校名誉教授或客座教授。 学校现有本科学历教育、研究生教育、任职教育3个培训层次。学校是国务院批准的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单位,现有博士学位一级授权学科12个,硕士学位一级授权学科12个,并设有10个博士后流动站。目前有6个学科领域进入ESI全球前1%,25个学科排名全国前10名。国家重点和培育学科19个,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2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军队建设项目23个,全军医学专科中心35个,军队后勤科研实验室19个,全军医学专业重点实验室15个。近年来,学校教学改革成绩显著,2001年与 北京大学 双双荣获国家教学成果特等奖,2009年学校再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1篇,全军优秀博士学位论文44篇,全军优秀硕士学位论文57篇。 学校具备一流的教学设施。图书馆占地12000多平方米,现有藏书60余万册,中外文纸质期刊近1000种,各类数据库近40个。现有四套有线网络和一套无线网络,覆盖全校各单位。学校拥有教学标本陈列馆、计算机教学实验室、外语教学中心、基础医学教学实验中心、体育场馆、游泳馆等教学公共设施。拥有数码互动教学系统、虚拟实验教学系统、临床技能模拟训练系统、双源螺旋CT、术中核磁、手术机器人、PET/CT、PET/MR、螺旋断层放射治疗系统、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系统等大批先进的设施设备。 学校医疗工作成绩显著。三所附属医院均为三级甲等医院,其中第一附属医院综合实力排名连续7年位居全国第五,第三附属医院在全国口腔专科医院排名中稳居前四,2017年教育部公布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第三附属医院口腔医学学科与 北京大学 、 四川大学 并列进入A+。学校先后创造出90多项国内外“第一”或“唯一”的医学成就,世界首例“十指断离再植术”,世界首例“坑面女颌面再造术”,国内首例、世界第二例“换脸术”,国内首例“人子宫移植术”等,在国内外产生重大影响。 学校高度重视科学研究和对外学术交流,并取得了一大批研究成果。近年来,获得各类科技成果奖千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奖8项、国家科技进步奖58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32项、军队医疗成果一等奖17项、省科学技术一等奖86项。“十一五”以来,共获“973”首席科学家项目8项,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4400余项,获批的各类科研经费总额超过28亿元。2008年至2011年连续4年荣获5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16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创新团队奖。近5年,先后派出2000余人次出访参加国际会议,并在国际知名的教学、医疗、研究机构留学或作学术交流,接待国外近千名专家学者来校访问。目前,学校已与美、英、日、法、德、澳等国家近30个学术机构建立了稳定的学术交流渠道和合作关系。
我本科来自双非医学院校,成绩一般,无任何科研经历,无任何奖项,此次考研一志愿报考第四军医大学细胞生物学,总分387。最终上岸。今天来给学弟学妹们分享一下我上岸经验。
1.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第四军医大学)是一所培养高、中层次医学专业人才的全国重点大学。学校于1952年命名为第四军医大学,1954年与原第五军医大学合并,2017年转隶空军,原空军航空医学研究所并入后组建空军军医大学,2018年,原空军总医院与原空军航空医学研究所合并组建空军特色医学中心,隶属学校。学校1959年被中共中央确定为全国首批20所重点大学之一,1995年进入军队重点建设院校行列,1997年成为国家首批22所“211工程”重点建设院校之一,2017年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首批一流学科建设院校行列。学校本部坐落在古城西安。
学校机关设一办七处,下辖航空航天医学系、军事预防医学系、军事生物医学工程学系、药学系、军事医学心理学系、护理系、基础医学院、研究生院、空军特色医学中心(北京)、空军卫勤训练基地、第一附属医院(西京医院)、第二附属医院(唐都医院)、第三附属医院(口腔医院)、空军第九八六医院等。
学校现有本科学历教育、研究生教育、任职教育3个培训层次。学校是国务院批准的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单位,现有博士学位一级授权学科12个,硕士学位一级授权学科12个,并设有10个博士后流动站。目前有6个学科领域进入ESI全球前1%,25个学科排名全国前10名。现有国家重点和培育学科19个,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2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军队建设项目23个,全军医学专科中心35个,军队后勤科研实验室19个,全军医学专业重点实验室17个。近年来,学校教学改革成绩显著,学校本科教学改革项目累计获得国家、军队和省部级教学成果奖近百项,其中国家级教学成果奖9项,特别是2001年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成为当年国内获此殊荣的两所高校之一(另一所为北京大学)。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1篇,全军优秀博士学位论文46篇,陕西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27篇,全军优秀硕士学位论文62篇。
空军军医大学(第四军医大学)803细胞生物学考研资料
2.陈誉华《医学细胞生物学》考研资料[笔记+课件+复习题+提纲]
①空军军医大学(第四军医大学)803细胞生物学之陈誉华《医学细胞生物学》考研复习笔记。
说明:本书重点复习笔记,条理清晰,重难点突出,提高复习效率,基础强化阶段首选资料。
②空军军医大学(第四军医大学)803细胞生物学之陈誉华《医学细胞生物学》本科生课件。
说明:参考书配套授课PPT课件,条理清晰,内容详尽,版权归属制作教师,本项免费赠送。
③空军军医大学(第四军医大学)803细胞生物学之陈誉华《医学细胞生物学》考研核心题库(含答案)。
说明:按照大纲、历年真题、指定参考书精心编写,结合考试侧重点和难度使该题库更具针对性和实战性。
④空军军医大学(第四军医大学)803细胞生物学之陈誉华《医学细胞生物学》复习提纲。
说明:该科目复习重难点提纲,提炼出重难点,有的放矢,提高复习针对性。
专业课经验及建议:
7月1日-8月1日:在这一个月内,我主要是打基础,将翟中和细胞生物学一章一章、一字一句通读(不要放过任何一个知识点),并配合细胞生物学精品课程,注意不要边看边做笔记,而是看完后,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笔记总结。
8月2日-10月1日:我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将852细胞生物学的所有真题做了一遍。852细胞生物学其实很简单,个人认为70%的题目为往年真题,因此真题在整个复习过程中举足轻重。在做真题的过程中,不要直接看机构的真题答案(y1s1真的做的很垃圾),一定要自己做一遍,切勿着急,要把每道题做到满分 的水平。
10月1日-10月20日:利用十月中上旬对翟中和细胞生物学课本第二次读,并做思维导图,结合之前的真题,对某些章节部分重点阅读(believe me做完真题后你就知道哪里必考了)。做思维导图可以帮助理顺知识间的逻辑关系,对理解整个知识框架帮助很大。我建议做思维导图使用本地软件XMind,或者也可以选择一些在线工具。
10月21-11月20日:10月底,开始第一次背真题,并默写。背真题真的是一件很无聊的事情。。。背真题的前提是真题做好,之后打印出来,制定计划进行背诵,我不建议直接从前到后一次背完,我建议每天的量稍微多一些,先复习之前的,再背新的,这样效率更高,不至于背完一遍脑子空空。另外,能口述出来是不符合要求的,一定要能写出来,比如可以下午背,晚上吃完饭后直接开始默写,默写不出来的一定要重点记忆,因为你不会的,往往就是考点。
11月21日-12月1日:11月底,总结重点的题目,进行研究热点总结。当你做完一次真题后,你就会发现哪些题是重复出现的,这些题就是重点题目,一定要总结重点背(甚至我在考前中午还在背这些)。如果你的目标是120+,那这部分是必不可少的,就算没有初始没有考到,复试也会出现。虽然这部分很考验你在本科期间的知识储备和科研训练,但是也是有规律可循。
公共课经验及建议:
英语篇:我的个人情况:过了四级,但是没过六级,英语基础还是挺差的,所以在备考的时候,结合英语考试时间,每天下午2点-4点是我雷打不动的英语时间,一天一篇阅读,做一遍之后对答案,然后把文中的生词记到生词本上,以便复习背诵,接下来就是逐字逐句翻译了,自己翻译完后对照黄皮书,看看哪里不合适自己订正,特别是长难句要花点时间看看。这种方法可能很费事,但是绝对有用。阅读部分推荐大家看看唐迟老师的视频。作文部分强推潘赟只要跟着走,绝对不会到了考场写不出来!英语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功在平时,所以一定要认真对待,相信付出一定会有回报。同时,南昌大学支持日语报考,所以如果有日语基础的话,可以用日语考试,小语种相对英语容易得分。
考研英语的学习可以分为单词、长难句、作文、真题这四个主线。单词真的真的很重要,建议从开始到结束一定要坚持每天都背单词。长难句的学习跟着田静和唐迟都可以,每天都学习一两句,在日后做阅读的时候会得心应手很多。作文可以稍微晚一点开始,不需要背太多的范文,十一月开始可以看一些冲刺的书,自己总结出模板,大作文一个小作文一个。真题的话个人是从开始就是一整套做的,没有分题型训练,这个看自己习惯,怎么舒服怎么来,不过最新三年的题目一定要整套训练。
英语的重点在于真题。题型有完型填空、阅读理解、翻译、大小作文写作,其中,最重要的部分是阅读理解。俗话说,得阅读者得天下。真题我用的是张剑黄皮书,从9月份开始,按照时间顺序每周刷一套,对于每一篇阅读理解,都认真分析每一个句子、每一个单词,深入理解文意和题意,一步一个脚印。刚开始做真题可能会感觉比较吃力,但是要有耐心,慢慢积累词汇量和语感,只要认真坚持到最后,一定会效果显著。到了后面近5年的阅读真题我能保证只错1-4个。对于阅读理解部分的练习,一定要给予充分重视。真题有限,一定充分利用,按照考试时间严格要求,发挥好真题的作用,到考试之前,至少要做3遍。
单词要每天坚持背,可以使用背单词软件或者单词书,不要强求把每一个单词都记住,只需要留有印象,在阅读中认识,再去通过阅读理解单词在语境中的用法和含义。写作部分分为大作文和小作文,需要积累一定的素材,例如常用句式、单词和语法等。小作文考察应用文,注重实用性和流畅性,大作文考察论说文,注重逻辑性。对于网课视频,大家要选择适合自己的老师,不要盲从。基本上,只要基础不是特别差,扎扎实实做好真题,在考试中可以稳稳地拿到70分+。
其次是政治,政治真的是高回报的一科,其实很多东西咱们高中都接触过,所以理解起来并不难,重要的是练习。我是在8月开始准备政治的,先听徐涛老师的强化班,听课同时搭配肖秀荣老师的1000题,这样课听一遍,其实1000题也做了一遍了。后期也听了腿姐的技巧班,我觉得很实用。政治归根究底背诵和做题最重要,在12月份的时候,我一天两套模拟题,只做选择,几乎把市面上出名、不出名老师的模拟卷都做了一遍,这一点真的很有用,进了考场感觉题目都似曾相识。大题没啥说的,肖爷爷封神,直接背肖四。
考研政治的复习一定要抓住客观题。一般大概8月份开始复习政治。初期可以使用肖秀荣老师的《精讲精练》搭配徐涛老师的网课来进行一轮政治复习,每听完一章节内容后做一章节1000题,对答案看错题,在精讲精练上用特殊颜色标记错题知识点或者整理错题。1000题可以做3遍,第一遍和第二遍每道题都做,整理错题,第三遍只做错题。在确保1000题完全掌握的基础上可以适当做其他老师的选择题,比如徐涛老师和腿姐等。对于非选择题的复习,可以背诵肖秀荣老师的考点预测,跟着徐涛老师微信公众号的带背背书,到了11月份专心背肖秀荣的肖四肖八即可。非选择题一定要形成自己的答题思路。选择题每一道题的知识点都要吃透掌握,而不是只是求做对,背会就能保证你在考场上有东西可写。
写在最后的话
关于心态:
考研的确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但个人建议还是不要太紧张,草木皆兵真的会让心身心俱疲。我们要做的事制定好计划,按部就班来,每天利用空闲时间想想自己一天干了什么事情。不要焦虑,主义反思和总结,学习一段时间后评价一下自己,及时调整学习方法和学习时间的分配。
关于研友:
如果能有志同道合的研友一起学习,共同进步是非常好的,但是往往好的研友可遇不可求,人多了在一起必然想相互等着,会浪费不少时间,有时候还会因为一些事情产生摩擦和矛盾,需要分心来处理人际关系,这都是不利于个人学习的。所以个人建议还是不要纠结有没有研友,如果好朋友刚好也是要考研的,那相处起来比较容易,不要特意去找研友,规定必须要和谁在一起,其实独处的时间更有利于思考,有助于个人心智的成熟。“考研是一个人的朝圣”,其实备考的经历,收获的不仅仅是目标学校的录取通知书,还会让人快速成长,对于人情世故、接人待物都会有新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