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首页 学术论文知识库 问题

核磁共振论文参考文献大全

发布时间:

核磁共振论文参考文献大全

如果是国内期刊,《波谱学杂志》接收这方面的文章,可以试试 《波谱学杂志》是国内磁共振波谱领域唯一的学术性期刊,由中国物理学会波谱学专业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共同主办,创刊于1983年6月,季刊,中、英文混合刊 主要报道在磁共振波谱学、原子与射频场和微波相互作用领域——包括核磁共振、磁共振成像、顺磁共振、核电四极矩共振、光磁共振、微波波段原子频率标准等方面的基础与应用研究的新成果、新技术。 研究论文:报道学术价值明显、有创新的系统性研究成果。全文篇幅(包括图、表、参考文献、中英文摘要)一般不超过6000字。研究简报:报道有创新性的部分或阶段性研究成果.全文一般不超过4500字。研究快报:快速(60~120天)简要地报道NMR学科前沿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刊登后仍可发表论文)。综述评论:结合自己的系统研究, 对NMR领域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作出综合评述.。

关于医学影像的论文范文

医学影像是指为了医疗或医学研究,对人体或人体某部分,以非侵入方式取得内部组织影像的技术与处理过程。下面,我为大家分享关于医学影像的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前 言

数字图像处理技术以当前数字化发展为基础, 逐渐衍生出的一项网络处理技术, 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可实现对画面更加真实的展示。 在医学中,随着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渗透,数字图像将相关的病症呈现出来, 并通过处理技术对画面上相关数据进行处理,这种医疗手段,可大幅提升相关病症的治愈率,实现更加精准治疗的疗效。 在医学中医学影像广泛用于以下几方面之中,其中包括 CT(计算机 X 线断层扫描)、PET(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MRI(核磁共振影像)以及 UI(超声波影像)。 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在技术发展基础上,其应用的范围将会在逐渐得到扩展,应用成效将会进一步得到提升。

1 关键技术在数字图像处理中的应用

医学影像中对于数字图像的处理, 通常是将数字图像转化成为相关数据,并针对相关数据呈现的结果,对患者病症进行分析,在对数字图像处理中,存在一定的关键技术,这些关键技术直接影响着整个医疗治疗与检查。

图像获取

图像获取顾名思义将医患的相关数据进行整理, 在进行数字图像检测时,得出的相关图像,在获取相关图像后,经过计算机的转变,将图像以数据的形式进行处理,最后将处理结果呈现出来。 在计算机摄取图像中,通过光电的转换,以数字化的形式展现出来, 数字图像处理技术还可实现将分析的结果作为医疗诊断的依据,进行保存[1].

图像处理

在运用数字图像获取相关图像后,需对图像进行处理,如压缩处理、编码处理,将所有运行的数据进行整理,将有关的数据进行压缩,并将相关编码进行处理,如模型基编码处理、神经网络编码处理等。

图像识别与重建

在经过图像复原后,将图像进行变换,在进行图片分析后分割相关图像,测量图像的区域特征,最后实现图像设备与呈现,在重建图像后,进行图像配准。

2 医学影像中数字图像处理技术

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辅助治疗

当前医学图像其中包括计算机 X 线断层扫描、 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核磁共振影像以及超声波影像,在医疗治疗中,可根据相关数据的组建,进而实现几何模式的呈现,如 3D,还原机体的各项组织中,对于细小部位可实现放大观察,可实现医生定量认识,更加细致的观察病变处,为接下来的医疗治疗提供帮助。 例如在核磁共振影像治疗中, 首先设定一定的磁场,通过无线电射频脉冲激发的'方式,对机体中氢原子核进行刺激,在运行过程中产生共振,促进机体吸收能力,帮助查找病症所在[2].

提升放射治疗的疗效

在医疗中, 运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即可实现对患病处的观察,也可实现对病患处的治疗,这种治疗方式常见于肿瘤或癌症病变的放射性治疗。 在进行治疗前, 首先定位于病患方位,在准确定位后,借助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全方位的计划治疗方案,并在此基础上对病患处进行治疗。 例如在治疗肿瘤癌症等病变之处,利用数字图像排查病变以外机体状况,降低手术风险。

加深对脑组织以其功能认识

脑组织是人体机能运转的核心, 在脑组织中存在众多复杂的结构,因此想要实现对脑组织的功能认识,必须对脑组织进行全方位的观测,深层探析其各项组织结构。 近些年随着医疗技术的提升,数字图像处理技术被运用到医学之中,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可实现透过大脑皮层对脑组织进行全方位观测,最后立体的呈现出脑组织中各项机构的运作状况[3]. 例如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即 FMRI,这种成像可对机体大脑皮层的活动状况进行检测, 还可实时跟踪信号的改变, 其高清的时间分辨率,为当代医疗提供了众多帮助。

实现了数字解剖功能

数字解剖即虚拟解剖, 这种解剖行为需以高科技为依托从力学、视觉等各方面,通过虚拟人资源得建立,透析机体各项组织结构,实现对虚拟人的解剖,增加对机体的认识,真实的还原解剖学相关知识,这种手段对于医疗教学、解剖研究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3 结 论

综上所述, 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在医学影像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其技术的发展为医疗技术提供了进步的平台,也为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应用空间, 这种结合的方式既是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时代进步的趋势。

参考文献:

[1]张瑞兰,华 晶,安巍力,刘迎九。数字图像处理在医学影像方面的应用[J].医学信息,2012,03:400~401.

[2]刘 磊,JINChen-Lie.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在医学影像学上的应用[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24:5642~5643.

[3]李 杨,李兴山,何常豫,孟利军。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在腐蚀科学中的应用研究[J].价值工程,2015,02:51~52.

核磁共振论文技术参考文献

关于医学影像的论文范文

医学影像是指为了医疗或医学研究,对人体或人体某部分,以非侵入方式取得内部组织影像的技术与处理过程。下面,我为大家分享关于医学影像的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前 言

数字图像处理技术以当前数字化发展为基础, 逐渐衍生出的一项网络处理技术, 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可实现对画面更加真实的展示。 在医学中,随着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渗透,数字图像将相关的病症呈现出来, 并通过处理技术对画面上相关数据进行处理,这种医疗手段,可大幅提升相关病症的治愈率,实现更加精准治疗的疗效。 在医学中医学影像广泛用于以下几方面之中,其中包括 CT(计算机 X 线断层扫描)、PET(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MRI(核磁共振影像)以及 UI(超声波影像)。 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在技术发展基础上,其应用的范围将会在逐渐得到扩展,应用成效将会进一步得到提升。

1 关键技术在数字图像处理中的应用

医学影像中对于数字图像的处理, 通常是将数字图像转化成为相关数据,并针对相关数据呈现的结果,对患者病症进行分析,在对数字图像处理中,存在一定的关键技术,这些关键技术直接影响着整个医疗治疗与检查。

图像获取

图像获取顾名思义将医患的相关数据进行整理, 在进行数字图像检测时,得出的相关图像,在获取相关图像后,经过计算机的转变,将图像以数据的形式进行处理,最后将处理结果呈现出来。 在计算机摄取图像中,通过光电的转换,以数字化的形式展现出来, 数字图像处理技术还可实现将分析的结果作为医疗诊断的依据,进行保存[1].

图像处理

在运用数字图像获取相关图像后,需对图像进行处理,如压缩处理、编码处理,将所有运行的数据进行整理,将有关的数据进行压缩,并将相关编码进行处理,如模型基编码处理、神经网络编码处理等。

图像识别与重建

在经过图像复原后,将图像进行变换,在进行图片分析后分割相关图像,测量图像的区域特征,最后实现图像设备与呈现,在重建图像后,进行图像配准。

2 医学影像中数字图像处理技术

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辅助治疗

当前医学图像其中包括计算机 X 线断层扫描、 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核磁共振影像以及超声波影像,在医疗治疗中,可根据相关数据的组建,进而实现几何模式的呈现,如 3D,还原机体的各项组织中,对于细小部位可实现放大观察,可实现医生定量认识,更加细致的观察病变处,为接下来的医疗治疗提供帮助。 例如在核磁共振影像治疗中, 首先设定一定的磁场,通过无线电射频脉冲激发的'方式,对机体中氢原子核进行刺激,在运行过程中产生共振,促进机体吸收能力,帮助查找病症所在[2].

提升放射治疗的疗效

在医疗中, 运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即可实现对患病处的观察,也可实现对病患处的治疗,这种治疗方式常见于肿瘤或癌症病变的放射性治疗。 在进行治疗前, 首先定位于病患方位,在准确定位后,借助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全方位的计划治疗方案,并在此基础上对病患处进行治疗。 例如在治疗肿瘤癌症等病变之处,利用数字图像排查病变以外机体状况,降低手术风险。

加深对脑组织以其功能认识

脑组织是人体机能运转的核心, 在脑组织中存在众多复杂的结构,因此想要实现对脑组织的功能认识,必须对脑组织进行全方位的观测,深层探析其各项组织结构。 近些年随着医疗技术的提升,数字图像处理技术被运用到医学之中,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可实现透过大脑皮层对脑组织进行全方位观测,最后立体的呈现出脑组织中各项机构的运作状况[3]. 例如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即 FMRI,这种成像可对机体大脑皮层的活动状况进行检测, 还可实时跟踪信号的改变, 其高清的时间分辨率,为当代医疗提供了众多帮助。

实现了数字解剖功能

数字解剖即虚拟解剖, 这种解剖行为需以高科技为依托从力学、视觉等各方面,通过虚拟人资源得建立,透析机体各项组织结构,实现对虚拟人的解剖,增加对机体的认识,真实的还原解剖学相关知识,这种手段对于医疗教学、解剖研究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3 结 论

综上所述, 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在医学影像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其技术的发展为医疗技术提供了进步的平台,也为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应用空间, 这种结合的方式既是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时代进步的趋势。

参考文献:

[1]张瑞兰,华 晶,安巍力,刘迎九。数字图像处理在医学影像方面的应用[J].医学信息,2012,03:400~401.

[2]刘 磊,JINChen-Lie.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在医学影像学上的应用[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24:5642~5643.

[3]李 杨,李兴山,何常豫,孟利军。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在腐蚀科学中的应用研究[J].价值工程,2015,02:51~52.

[1]曾清华,王栋知,王淀佐.聚合物-粘土矿物纳米复合材料.化工进展,1998,17(2):13~16.

[2]王立新,张楷亮,任丽,等.聚合物/层状硅酸盐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复合材料学报,2001,18(3):5~9.

[3] Giannalis E layered silicate Mater,1996,8(1):29~35.

[4] Alexandre M,Dubois silicate nanocomposites:Preparation,properties and uses of a new class of Sci Eng,2000,Report,28(1~2):1~63.

[5]徐卫兵.聚合物/蒙脱土插层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论文,2001.

[6]张琴.熔体插层聚丙烯纳米复合材料:形成过程、剥离机理、形态与性能.四川大学,博士论文,2002.

[7]袁昌来,董发勤.粘土/有机纳米复合粉体材料.中国非金属矿工业导刊,2003,(4):14~17.

[8]吕建坤.环氧树脂及高性能热塑性树脂与粘土插层复合的研究.浙江大学,博士论文,2001.

[9]须藤俊男,著.严寿鹤,刘万,贾克实,译.粘土矿物学.北京:地质出版社,1981.

[10] OlejnikSL,,1968,72(1):241~249.

[11] Theng B K G,Churchman G J,Whitton J S,Claridge G G of Intercalation Methods for differentiating halloysite from and Clay Minerals,1984,32(4):249~258.

[12] of Solid State13Cand29Si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a of Kaolinite and Clay Minerals,1985,33(3):173~180.

[13] Sugahara Y,Satokawa S,Kuroda K,Kato for the Formation of Interlayer Polyacrylonitrile in and Clay Minerals,1988,36(4):343~348.

[14] Sidheswaran P,Bhat A N,Ganguli of Salts of Fatty Acids into and Clay Minerals,1990,38(1):29~32.

[15] Sugahara Y,Satokawa S,Kuroda K,Kato of a kaolinite-polyacrylamide intercalation and Clay Minerals,1990,38(2):137~143.

[16] Tunney J J,Detellier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two distinctet hylene glycol derivatives of and Clay Minerals,1994,42(5):552~560.

[17] Tunney J J,Detellier nanocomposite (ethyleneglycol)-kaolinite ,8:927~935.

[18] Frost R L,Tran T H,Kristof spectroscopy of the lattice region of kaolinite and its Spectroscopy,1997,13:175~186.

[19] Frost R L,Kristof of halloysite:a Raman Spectroscopic and Clay Minerals,1997,45(4):551~563.

[20] Frost R L,Tran T H,Kristof structure of a intercalated ordered kaolinite-a Raman microscopy Minerals,1997,32:587~596.

[21] Komori Y,Sugahara kaolinite-NMF-methanol intercalation compound as a versatile intermediate for further intercalation reaction of ,1998,13(4):930~934.

[22] Komori Y,Sugahara Y,Kuroda transformation of a kaolinite-poly(acrylamide)intercalation ,1999,9:3081~3085.

[23] Gardolinski J E,Zamora P P,Wypych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kaolinite-1-methyl-2-pyrrolidone Intercalation of Colloid and Interface Science,1999,211:137~141.

[24] Itagaki T,Komori Y,Sugahara Y,Kuroda of a kaolinite-poly(β-alanine)intercalation ,2001,11:3291~3295.

[25] Komori Y,Sugahara intercalation of poly(vinylpyrrolidone)into kaolinite by arefined guest displacement ,1999,11:3~6.

[26] Komori Y,Sugahara Y,Kuroda of alkylamines and water into kaolinite with methanol kaolinite as an Clay Science,1999,15:241~252.

[27] Takenawa R,Komori Y,Hayashi S,Kawamata J,Kuroda of nitroanilines into kaolinite and second harmonic ,2001,13:3741~3746.

[28] Matsumura A,Komori Y,Itagaki T,Sugahara Y,Kuroda of a kaolinite-nylon 6 intercalation ,2001,74:1153~1158.

[29] Szilvia Papp,Anna Szucs,Imre synthesis of monodisperse Pd nanoparticles in layered State Ionics,2001,141~142:169~176.

[30] Patakfalvi R,Oszko A,Dekany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silver nanoparticle/kaolinite and Surfaces A:,2003,220:45~54.

[31]卢寿慈.粉体加工技术.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

[32]杨雅秀,张乃娴,苏昭冰,等.中国粘土矿物.北京:地质出版社,1994.

[33] Hayashi Study of Dynamics and Evolution of Guest Molecules in Kaolinite/Dimethyl and Clay Minerals,1997,45(5):724~732.

[34] Hayashi Study of Dynamics of dimethyl Sulfoxide Molecules in Kaolinite/Dimethyl Sulfoxide Intercalation ,1995,99:7120~7129.

[35] Hayashi S,Ueda T,Hayamizu K,et study of kaolinite.Ⅰ.29Si,27Al, Phys Chem,1992,96:10992~10928.

[36] Xie X L,Hayashi study of kaolinite in tercalation compound with formamide and its derivatives.Ⅰ.Structure and orientation of guest Phys Chem B,1999,103:5949~5955.

[37] Tunney J J,Detellier nanocomposite (ethyleneglycol)~kaolinite ,1998,8:927~935.

[38] Komori Y,Sugahara kaolinite-NMF-methanol intercalation compound as a versatile intermediate for further intercalation reaction of ,1998,13(4):930~934.

[39] Komori Y,Sugahara Y,Kuroda transformation of a kaolinite-poly(acrylamide)intercalation ,1999,9:3081~3085.

[40] Kelleher B P,Sutton D,O'Dwyer T Effect of Kaolinite Intercalation on the Structural Arrangements of NMethylformamide and of Colloid and Interface Science,2002,255:219~224.

[41]Frost R L,Kristof J,Horrath E,et Interface Sci,1999,412:380.

[42]王林江,吴大清,袁鹏,等.高岭石/甲酰胺插层的1H魔角旋转核磁共振谱.科学通报,2001,46(22):1910~1913.

[43] Tunney J J,Detellier modified of methoxy groups on the interlamellar aluminol surface of ,1996,6(10):1679~1685.

[44]赵顺平,夏华,张生辉.高岭石/有机插层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2003,21(4):620~624.

[45]古映莹,廖仁春,吴幼纯,等.高岭石-MBT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对Pb2+的吸附性能.贵州化工,2001,26(3):23~25.

[46] FrostRL,VanDerGaastSJ,Zbik M,Kloro eJT,Paroz G kaolinite:a hihly ordered kaolinite that is difficult to intercalate-an XRD,SEM and Raman spectroscopic Clay Science,2002,20:177~187.

[47]王林江,吴大清.高岭石有机插层反应的影响因素.化工矿物与加工,2001,(5):29~32.

[48]李伟东,黄建国,许承晃.高岭土-二甲亚砜夹层复合物的形成机理.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15(1):48~52.

[49]李学强,夏华.高岭土-乙酸钾夹层复合物制备.非金属矿,2002,25(4):22~23.

[50] Tunney J J,Detellier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two Distinct Ethylene Glycol Derivatives of and Clay Minerals,1994,42(5),552~560.

[51] Sato of Kaolinite-Amino acid intrecalates derived from hydrated and Clay Minerals,1999,47(6):793~802.

[52] Itagati A,Matsumura A,Kato M,et of material of science letters,2001,20:1483~1484.

[53]沈忠悦,袁明永,叶瑛,杨帅杰.高岭石的夹层化合物及其剥片作用.非金属矿,2000,23(6):12~13.

[54]刘岚,罗远芳,贾德民.聚合物/高岭石嵌入纳米复合材料研究进展.合成橡胶工业,2002,25(3):190~193.

[55] Lawrence G,Ginanelis polymer electrolyte nanocomposites:Melt intercalation of poly(ethyleneoxide)in micatype Mater,1995,7(2):154~156.

[56] LiuYJ,Schindler J L,DeGroot D C,et ,structure,and reactions of poly(ethyleneoxide)/V2O5intercalative Mater,1996,8(2):525~534.

[57] Murray H and new applications for kaolin,smectite,and palygorskite:A general Clay Sci,2000,17(5~6):207~221.

[58] Balbir Singh,Woodlands,Ian Donald Richard Mackinnon,Ellengrove,Both of Patent 6022821,2000.

[59] John Gerard Thompson,Page;Ian Donald Richard Mackinnon,Ellengrove;Sasha Koun,Cook;Neil Gabbitas,Kambah,all of Patent 5858081,1999.

与经历核磁共振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核磁共振技术在食品检测方面的应用摘要:综述国内外核磁共振技术在食品检测方面的技术研究。从核磁共振技术定义与分类,及其对食品成分、分子结构的分析以及水果品质无损检测等方面的应用进行阐述。从目前的应用现状来看,该技术在食品检测方面具有快速、准确以及不损坏原料的优点,但在实际的应用中也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关键词:核磁共振技术;食品成分;分子结构;水果品质;无损检测是基于原子核磁性的一种技术, 20世纪中期由荷兰物理学家Goveter最先发现,后由美国物理学家Bloch和Purell加以完善[ 1 ]。NMR技术可快速定量分析检测样品,对样品不具破坏性,而且简便、灵敏度高;另外,利用该技术可在短时间内同时获得样品中多种组分的弛豫时间曲线图谱,从而能准确地对样品进行分析鉴定[ 2 ]。它的应用很广泛,例如在食品加工中,可用于测定物料的温度和水分含量及状态;在水果无损检测中,可用于水果的分级和内外部品质鉴定。1NMR技术及其分类NMR即在静磁场中,具有磁性的原子核存在不同能级,用特定频率的电磁波照射样品,当电磁波能量等于能级差时,原子核吸收电磁能发生跃迁, 产生共振吸收信号[ 3 ]。NMR现象来源于原子核的自旋角动量在外加磁场作用下的进动,而自旋角动量的具体数值是由原子核的自旋量子数决定的。迄今为止,只有自旋量子数等于1 /2的原子核的核磁共振信号才能够被人们利用, 常被利用的原子核有: 1H、11B、13C、17O、19 F、31 P和23Na等。其中,氢核(1H)只有一个中子,具有很强的磁矩,食品中的水、淀粉、糖和油中都有氢核,所以质子核磁共振技术(即1H2NMR)常用于食品成分的非破坏性检验[ 4 ]。NMR技术主要有两个学科分支:核磁共振波谱法(Nu2clear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和核磁共振成像技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简称MR I) [ 1, 3, 5 ]。核磁共振波谱法是基于化学位移理论发展起来的,根据所使用的射频场频率的高低,其又可分为高分辨率NMR波谱法和低分辨率NMR波谱法。前者主要用于研究化合物的分子结构,目前应用最广的是1H2NMR和13 C2NMR。由于食品结构复杂,该技术还只限于非常简单的食品模型;后者是通过NMR谱信号来分析食品的理化性质,信号的最初强度与样品中原子核数量直接相关。由于价格相对低廉,仪器相对较小,低分辨率NMR法已成为食品工业应用较为广泛的技术。核磁共振成像技术诞生于1973年,它是一种无损检测技术。对于食品品质的检测,NMR显像可以使NMR波信号在样品中定位,为进行食品内部结构的直观透视研究提供强有力的手段,对食品加工和储藏过程中的生化反应以及化学变化进行跟踪研究。2对食品成分的分析2. 1对食品中水分的分析食品中水分含量的高低以及结合状态直接对食品的品质、加工特性、稳定性等有重要影响。NMR的一个重要应用117就是研究食品中水分的动力学和物理结构,它可以测定能反映水分子流动性的氢核的纵向弛豫时间T1 和横向弛豫时间T2[ 6 ]。当水和底物紧密结合时, T2 会降低;而游离水流动性好,有较大的T2。这样,就可以推测食品的相关特性。2. 1. 1水分分布Engelsen等[ 7 ]的试验结果表明,在焙烤过程中T2 曲线显示了多相性,并可分为3种变化(轻度结合水上升,牢固结合水下降,水相饱和) ,还观察到淀粉糊化的主要转变过程。MargitM等[ 8 ]利用低频率NMR法研究冻藏肉发现:冷冻温度越低、冻藏时间越长,肉在解冻、烹饪时的水分损失增加;高pH的新鲜肉比正常pH值的肌原纤维中水分分布更均匀。2. 1. 2水分含量马斌[ 9 ]对在- 20~ - 40 ℃下储藏的牛肉、橘汁和面团等样品,利用NMR技术进行非冻结水分含量分析时发现:随着温度的降低,产品中水分不断冻结,导致非冻结水分含量显著减少,由单点斜面图像可以描绘出产品水分分布的一维、二维图像,从而为样品在冻藏过程中如何保证品质提供了依据。陈卫江等[ 9 ]利用3种方法即( F ID)曲线法、自旋—回波( Sp in2Echo)法、高分辨率NMR 波谱法对食品含水量进行了对比分析。2. 1. 3水分性质范明辉等[ 10 ]利用NMR技术分析研究了与食品品质密切相关的水分子的流动性、持水力、水结合、水化等性质。Esselink等[ 11 ]通过流变学、NMR、电子显微镜发现生面团被挤成片状后其中的麸质网状结构形成并被打断,同时水分子流动性增加,生面团成型之后网状结构恢复,水分子流动性下降。Ruth H等[ 12 ]利用NMR技术对经不同处理的新鲜奶酪进行快速检测,得出处理方式不同,产品的黏性、硬度以及脱水收缩的能力也不一样的结论;而施高压、加辅料等处理也可能改变样品中水的结构和分子性质[ 13 ]。2. 2对食品中淀粉的分析NMR技术用于淀粉研究,主要是利用体系中不同质子的不同弛豫时间来研究淀粉的糊化、回生或玻璃化转变[ 3 ]。分子运动是多聚体玻璃化转变的基础,因此,利用脉冲NMR研究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在玻璃化转变过程中与刚性成分的自旋—自旋弛豫时间( T2 )的关系。当聚合物处于玻璃态时, T2 不随温度而变,表现出刚性晶格的性质,玻璃化转变后,突破刚性晶格的限制, T2 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由T2 和温度曲线可求得Tg[ 14 ]。Midori K等[ 15 ]利用NMR及其成像技术对大米蒸煮过程中淀粉糊化、水分含量及分布等进行了量化。据杨玉玲等[ 16 ]用13C2NMR谱图的信号强度之比来分析直链淀粉、支链淀粉以及酸水解和酶水解后的支链淀粉样品的分支程度。Franck D等[ 17 ]也采用元素分析法、电泳技术和NMR波谱法对表氯醇作用下面粉与NH4OH形成的交联化合物进行了含量、流动性以及结构特性的分析,取得了比较理想的结果。2. 3对食品中脂类物质的分析油脂因为其生理、营养、风味功能和广泛的工业用途而受到高度重视,单一的NMR方法是取代油脂质量控制中采用固体脂肪指数( SR I)分析方法唯一可行的、有潜在用途的仪器分析方法[ 18 ] ,从而为改进食品加工工艺和质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Ballerini[ 19 ]利用MR I法可以对比牛肉中不同质构(脂肪、瘦肉、连接组织)的差异,易于分析肉的切面,测得真实的脂肪含量(而非仅只表面可见部分) 。M. 等[ 20 ]通过GC分析和NMR检测对精炼的西瓜籽油的各项质量指标进行对比评价,以确认它的可食用性以及能否在市场上作为后备商业食用油推广。2. 4对食品中其他成分的分析食品中钠元素的含量与分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食品的口感和质地。Nobuaki I等[ 21 ]采用23Na2NMR 成像技术对食品中钠进行研究以期为食品的储藏加工提供有效的帮助。结果表明:NMR信号强度和食品中Na +浓度呈比例关系,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Na + 的流动性。Hideki T等[ 22 ]利用1H2NMR法研究了单萜内酯类化合物与食品风味的关系。3对食品成分分子结构的测定3. 1糖的结构的测定糖的化学结构十分类似,仅仅是重复单元数不同或原子排列次序不同,这些相似物用红外光谱或其他一些分析手段无法加以区别,而用13C2NMR就能明确区别其结构的微小差异。据祝耀初等[ 23 ]报道NMR技术在食品中糖的分析测定中常用D2O作溶剂,有时亦用氘代二甲亚砜(DMSO2d6 )作溶剂,其测定结果代表了结晶态时糖的构型和纯度。此外,糖的各羟基都与同碳质子相偶合而产生裂分的双峰。WangYajun等[ 24 ]使(1→3) 2β2D2葡聚糖与硫酸在- 6 ℃进行异化作用制得(1→3) 2β2D2葡聚糖硫酸盐, 1H2NMR检测结果证实了该物质是葡聚糖的磺酸酯化合物,并且发现经磺酸化的多糖物质在形态上变得松散了。3. 2蛋白质和氨基酸的结构的测定过去几十年由于二维核磁共振波谱技术及其相应计算方法的发展,核磁共振波谱学已成为研究蛋白质和氨基酸的结构、空间构型以及动力学的重要工具。Niccolai等[ 25 ]在研究MNEI(一种含96种氨基酸的甜蛋白)时,用带顺磁探头的梯度NMR图谱仪研究其表面结构,以确定该甜蛋白可能的络合部位及与水的络合情况。张猛等[ 26 ]综述了甜蛋白的化学位移、偶合常数、核间奥氏(NOE)效应以及同位素交换等确定蛋白质或多肽的二级结构的方法。Joachim G等[ 27 ]对乳清和鸡蛋中的特定蛋白质的热变性过程以及变性之后的性质进行了低频率NMR检测。另外,刘兴前等[ 28 ]获得了19种氨基酸的1H2NMR谱图,与《Hand book of p roton2NMR spectra and data》中相应的氨基酸图谱为对照进行比较,其中L2Ala、D2Ala、L2Leu、L2 Pro等6种氨基酸完全一致,其余13种非常类似;首次获得L2丝氨酸和L2色氨酸的1H2NMR谱。118安全与检测2008年第6期4对水果品质的无损检测4. 1内部品质及成熟度核磁共振技术(NMR)是探测浓缩氢核及被测物油水混合团料状态下的响应变化,能显示果实内部组织的高清晰图像,因此在测定含油水果如苹果、香蕉的糖度和含油成分方面有潜在价值[ 29 ]。Chaughu1e等[ 30 ]用自由感应衰减( F ID)谱测定人心果中的可溶性碳水化合物,成熟与未成熟果实的13C2NMR谱显示:前者的葡萄糖和果糖各有一个峰,而后者只有一个蔗糖峰。用1H2NMR 对人心果果实中的水分进行检测,结果发现在水果生长的早期,波峰较宽,说明水分的活动性受到限制;在成熟果实的波谱中,糖峰处于水峰的右边且稍低,峰形不对称,说明水与可溶性碳水化合物之间具有相互作用。因此,观察人心果的13 C2NMR谱和1H2NMR谱,可从其峰的特点推测其水和碳水化合物的组成和状态。另外,桃、橄榄等水果核内含有富含水和油脂的种子,利用NMR法可以观察到暗色的圆圈中亮色的种子,利用此法可保证加工过程中果核剔除干净,使未加工果实及时分离出来[31 ]。4. 2内部缺陷及损伤庞林江等[ 32 ]在利用NMR技术对不同贮藏温度下苹果内部褐变引起果实成分变化的检测和监控方面也有报道。Chen P等人[ 33 ]利用NMR 技术来测度桃和梨,结果发现在NMR图像中,果实的受损伤部分比邻近区域更亮,有虫害的比没有虫害的部分要暗,干枯的部分比正常部分要暗淡,有空隙的部分要显得暗淡。4. 3贮藏过程中的变化Barreiro等[ 34 ]运用MR I图像技术对苹果和桃子在不同贮藏条件下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CA贮藏明显优于冷藏。Kerr等[ 35 ]运用MR I技术观察了猕猴桃在- 40 ℃流动空气中冷冻时冰形成的动态过程。这些都将为水果储藏提供有效的依据。5结论2000年9月在葡萄牙召开了第二届“NMR技术在食品中的应用国际会议”。其主要论题有固态NMR技术的最新进展,在分析肉结构、食品中的pH及氧化还原反应、面团结构、软奶酪的感官特性以及在研究化学结构和分子活动性等方面,还有用于鉴别橄榄油、鲑鱼肉,分析猪腰肉、鱼和芒果中脂肪分布等方面的应用。无论是食品的消费者还是生产者,都期待食品有高性价比和高稳定性, 这就使得人们需要有各种优良的技术手段来评价食品的质量。其中,NMR的穿透能力强,不受样品厚度的影响,而食品体系常常是不均匀的复杂体系,许多方法都不能较好地适应。因此, NMR作为一种无损、无辐射、安全高效的检测方法在现代食品安全、食品结构与动力学、食品监测与品质控制等方面有着很好的应用前景。然而,从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今后在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更深入地研究NMR机理,将其应用到更复杂的食品模型中,使其分析检测不再局限于常量成分的检测,比如应用于食药用菌多糖结构和活性的研究;将其研究结果推广到更多的果蔬加工过程中,从而能更好地监测和控制食品的生产和质量;(2) 在检测某些物质的结构和性质时,可以结合固相微萃取、分子蒸馏等技术来克服该技术对样品质和量的要求。由于食品组分的复杂多样性,将NMR与GC或远红外等先进技术先结合,能更准确有效地对食品品质进行定位;(3) 降低核磁共振仪的造价和运转费,得到推广应用;(4) 我国现有的分析检测仪器比较落后,常规的分析检测方法破坏性大、既耗人力又耗时。因此,我国科研工作者应努力研究国际上相关的鉴别检验技术成果,为我国对食品生产和质量的全自动化控制提供技术支持。参考文献1王维民,蒲晓华. 核磁共振技术在食品研究中的应用[ J ]. 上海轻工业, 3万娟,陈中,杨晓泉. 核磁共振技术及其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 J ].食品与药品, 2006, 8 (11A) : 17~李云飞,殷涌光,金万镐编著. 食品物性学[M ].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5, 198~张丽君. 核磁共振技术的进展[ J ].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06, 24 (2) : 224~陈卫江,林向阳,阮榕生,等. 核磁共振技术无损快速评价食品水分的研究[ J ].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06, 27 (4) : 125~马斌. 运用NMR 技术对冷冻食品中非冻结水分布情况的研究[ J ]. 食品科学, 2006, 67 (6) : 2 251~2 第24卷第6期齐银霞等:核磁共振技术在食品检测方面的应用Ma Bin. Study of non2freeze water distribution of freezed food usingNMR technique[ J ]. Food Science, 2006, 67 (6) : 2 251~2 范明辉,范崇东,王淼. 利用脉冲NMR 研究食品体系中的水分性质[ J ]. 食品与机械, 2004, 20 (2) : 45~, Fan Chongdong, WangMiao. Pulse NMR study ofwa2ter in food system[ J ]. Food &Machiney, 2004, 20 (2) : 45~ Esselink. , Aalst, - M Maliepaard, et al. Impact of industrialdough p rocessing on structure: arheology, nuclear magnet reso2nance, and electron microscopy study[ J ]. Cereal Chemistry, 2003,80 (4) : 419~ Ruth, G Joachim, N Michael, et al. Characterisation of the water2holding capacity of fresh cheese samp les by means of low resolutionnuclearmagnetic resonance [ J ]. Food Research International, 2004(37) : 667~ Vittadini, E Clubbs, T H Shellhammer, et al. Effect of high p res2sure p rocessing and addition of glycerol and salt on the p roperties ofwater in corn tortillas[ J ]. Journal of Cereal Science, 2004 ( 39) : 109~陈海华,许建军. NMR在食品玻璃化转变中的应用[ J ]. 粮油加工与食品机械, 2002 (10) : 33~ Haihua, Xu J ianjun. App lication of NMR in food vitrificationtransition[ J ]. Machinery for Cereals Oil and Food Processing, 2002(10) : 33~, L Andrew, M Florea, et al. NMR imaging investigation ofrice cooking[ J ]. Food Research International, 2005 ( 38 ) : 403 ~杨玉玲,周凤娟,许建军. 利用NMR技术研究淀粉的结构和性质[ J ]. 淀粉与淀粉糖, 2002 (4) : 24~ Yuling, Zhou Fengjuan, Xu J ianjun. Study of structure andp ropertise of starch using NMR technique [ J ]. Starch & Starch Sug2ar, 2002 (4) : 24~ Franck, C Gregorio, B Sabrina, et al. Preparation, characteriza2tion and sorp tion p roperties of cross2linked starch2based exchanger[ J ]. Carbohydrate Polymers, 2005 (60) : 67~秦洪万,厉秋岳,贝雷. 油脂化学与工艺学(第三册) [M ]. 北京:轻工业出版社, 1991, 24~ Ballerini. Determination of fat content in NMR images of meat[A ]. Proceedings of the SPIE, 2000, 4 B Mabaleha, Y CMitei, S O Yeboah.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p roperties of selected melon seed oils as potential candidates for de2velopment into commercial edible vegetable oils [ J ]. J. Amer OilChem. Soc. , 2007 (84) : 31~, K Toshio, K Hiromi, et al. 23Na NMR imaging of foods[ J ]. Agric. Biol. Chem. , 1991, 55 (9) : 2 195~2 Hideki,M Satoru. Structure2odor relationship s in monoterpenelac2tones[ J ]. Agric. Biol. Chem. , 1990, 54 (9) : 2 271~2 祝耀初,丁绍东,陶冠军. 食品科学中核磁共振技术的应用(续)[ J ]. 食品与发酵工业, 1994 (2) : 57~62, Yaochu, Ding Shaodong, Tao Guanjun. App lication of NMRtechnique in food science ( continue) [ J ]. Food and Fermentation In2dustries, 1994 (2) : 57~62, Yajun, Yao Shanjing, Guan Yixin, et al. A novel p rocess forp reparation of (1→3) 2b2D2glucan sulphate by a heterogeneous reac2tion and its structural elucidation [ J ]. Carbohydrate Polymers, 2005(59) : 93~ Niccolai, R Spadaccin,M Scarselli, el a1. Probing the surface of asweet p rotein: NMR study ofMNEIwith a paramagnetic p robe [ J ].Protein Sci. , 2001, 10 (8) : 1 498~1 张猛,杨颖. 核磁共振研究蛋白二级结构方法[ J ]. 化学通报,2000, 63 (12) : 26~刘兴前,胡娟,苏甫,等. 1H2NMR 技术在氨基酸分析和ATM降解产物检测中的应用[ J ]. 西南国防医药, 2002, 12 ( 3 ) : 247 ~滕斌,王俊. 国内外瓜果品质的无损检测技术[ J ]. 现代化农业,2001 (1) : 2~刘长岚,鞠洪荣. 国外核磁共振(NMR)图像法在食品科学中的应用[ J ]. 食品科技, 1998 (2) : 17~庞林江,王允祥,何志平,等. 核磁共振技术在水果品质检测中的应用[ J ]. 农机化研究, 2006 (8) : 安全与检测2008年第6期

随着我国的医学影像技术在临床上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医学影像技术的规范化也在不断的完善。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医学影像 毕业 论文,供大家参考。

医学影像毕业论文摘要

【摘要】 通过更新实践教学内容、改革教学组织 方法 ,继承和发扬传统教学的优良传统,充分利用医学模拟教学,改革医学影像检查技术的实践教学模式。

医学影像毕业论文内容

【关键词】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 教学方法 ;研究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的教学,是以讲解X线、CT、MRI、超声、影像核医学检查技术及X线照片冲洗技术、放射诊断影像质量管理等知识为基础,以培养学员专业操作技能为前提,其重点是提升学员专业思维及操作能力。当前,面对新形势下人们的法制意识、医疗保健知识的不断增强,更加要求医疗人员对患者的检查、诊断及治疗,在借助各种先进的检查、诊疗设备的条件下,具有高超、娴熟的操作技巧和准确的综合判断能力,以减少、杜绝医疗事故的发生。这不仅是全体医务工作者面临的重任,更是即将走出校门的准医务工作者所面临的巨大挑战。而教学质量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到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员的综合能力。为此,我们医学影像系通过改进教学模式,利用先进的医疗及教学设备和采用多媒体教学及模拟训练的方式,侧重学员实践能力的培养,使他们在进入临床前就掌握了教学大纲所要求的理论知识和操作能力,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1资料与方法

参加本次教学模式改革的是张家口 教育 学院08级医学影像系三个班级,其中:08医学影像技术专业44人、08分院医学影像技术专业49人、08级影像设备管理及维护专业39人。作为对照的是张家口教育学院07级医学影像三个班级,其中:07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一班40人、07级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二班17人、07分院医学影像技术专业46人,采用旧的课堂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教学改革的重点突出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课的理论知识与操作实践相结合,分为两部分。

课堂教学采用多媒体手段,由教师制作PPT课件,做到图文并茂、生动有趣,充分利用医院的各种影像临床病案资料,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直观式形象教学法、发现教学法、任务驱动式教学法等方法,达到使用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临床见习示教,则组织学生到本院实训室、附属医院影像科参观、见习、模拟示教。如在讲完总论以后,安排学生到医院见习,结合理论,建立直观印象,消除神秘感,提高学生对专业的热爱、崇高责任感和自豪感,从而提高学生学好本专业的极积性和自觉性。

适当增加实训教学时间模拟实训教学为学生实训提供了可靠的保证。学生操作实训机,模拟各部位的扫描过程,既加深了对理论的理解又提高了操作技能[1]。临床实训教学,集中一段时间将学生安排到教学医院,开展技能实训,按照详细周密的安排,学生到医院影像科在带教老师指导下进行实训。一方面学生亲临实际的岗位环境,感受岗位气氛,增强学生的道德感、责任心,激发了学习热情,另一方面增加实际的操作机会,学得好、掌握得快[2]。表108级医学影像系各班的教学安排

2结果

对于08级和07级各专业班分别进行理论笔试考试及实践能力测试,同时要求教师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整体评价,取各班平均分,进行比较。

通过教学改革,08级各专业班实践及笔试平均成绩均高于07级各专业班,并且教师对学生的整体综合能力评价高于07级各专业班,学生对自己的技术能力信心十足,游刃有余,在医院实践中可以熟练操作,即使遇到不常见的病例,通过自己扎实的理论实践知识仍可以很快接受新的知识,融会贯通。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班的实践及笔试平均成绩高于08分院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班和08级影像设备管理及维护专业班。

通过学生各门课程成绩综合分析,教学改革后学生成绩和能力明显提高,且成绩与实训情况有正比的关系,有实训安排的班级考试成绩明显高于无实训的班级,实训时间长的班级考试成绩明显高于实训时间短的班级。表308级各班学生平均成绩表 表407级各班学生平均成绩表

3讨论

从影像技术专业学生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医生需要大量的实践、技能锻炼、 经验 积累和专业思维的培养。影像技术专业医学生的专业素质提高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为实现医学教育的培养目标,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实践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以往的影像检查技术教学侧重于理论知识的讲解,教学方法上是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书本为中心,教师只管教,学生只是做笔记,这种填鸭式教学,学生是被动学习,目的也是应付考试,忽视了操作技能的提高,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从事临床工作后感到力不从心。我们通过教学改革,改变传统教育中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加强理论教学与实际操作的有机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创造力,提高整体教学水平,取得了较好的成绩[3]。

通过多媒体教学软件制作,既可使学生获得对于解剖结构的清晰直观的立体图像,图文并茂,形象生动。也极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在课后留下难忘的印象。我们把多媒体作为一种教学辅助手段,选择教材中的重点、难点,融合常见病多发病的典型病例,通过多媒体形式表现出来,使学生更易于掌握那些不易理解、不易用语言描述的知识。采取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力[4]。

另外我们提倡医学模拟教育[1],医学模拟教育是通过实践技能培训、医学模拟中心乃至模拟医院的方式将医学模拟设备应用于影像技术专业技术实践教学,倡导以贴近医院的真实环境和更符合医学伦理学的方式开展实践和考核。我们有完整的影像设备,例如:影像检查技术及放射X线室,数字成像及PACS室,影像设备室,影像诊断阅片室,CT操作室,设备储藏室;超声诊断室,通过模拟教学,既解决了病员相对不足的问题,又给学生提供了系统完善的操作机会。

实践教学是医学教育的重点和难点,更多的研究和探索适应发展需要的教学模式是推动医学教育发展的动力。医学影像检查技术是一门应用性的学科,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的能力是教学的关键,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及责任心,把临床带教教学作为重点,组织教学大查房、各种教学研讨会,加强教学管理和推进新的教学方法,狠抓教学执行和质量监控,制定完善的 规章制度 、科学的教学质量标准和实践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加强教学过程管理,严抓教学执行和质量监控 措施 的落实。临床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遇到患者不让实习学生“碰”的尴尬处境,涉及到患者隐私的医疗活动时,情况更严重,带教教师通过做患者的思想工作取得配合,尽量多给学生提供实践操作机会,同时监督操作的每一个步骤,以防止对患者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通过增加模拟实践技能培训及临床见习实习,使学生尽可能多的掌握技术操作技能,满足未来就业的需要,只有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把理论知识转化为相应的技巧和能力,才能形成稳固的知识结构,为将来的独立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医学影像毕业论文文献

1王长远,秦俭,王晶,等.医学模拟教育的发展状况\[J\].中国基层医药,2007,14(1):170-171.

2郭劲松,张东华,薄红,等.临床技能模拟训练中心的建立和实践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20(10):77-79.

3袁力,赵遵强,袁聿德,等.高等医学影像教育课程设置与改革\[J\].医学影像学杂志,2003,13(5):373-375.

4袁力,刘林祥,冯圣平,等.高等医学院校医学影像教育办学模式的国际比较\[J\].医学与哲学,2003,24(8):57-59.

医学影像毕业论文摘要

【摘要】 随着医学影像技术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医学影像技术的规范化问题愈益突出。从医学影像技术队伍素质的提高、医学影像网络工作系统的数字化建设以及医学影像学诊断 报告 的书写等方面,就医学影像技术规范化建设进行探讨。

医学影像毕业论文内容

【关键词】 医学影像技术;诊断;规范化

医学影像技术规范化是指医学影像诊断合乎一定的标准,即利用医学影像检查手段使其诊断水平不断提高,它要求根据设备和仪器条件合理地开展检查项目,并且在一定时期内达到一定的水平或质量标准,最终目标是提高诊断率,减少漏、误诊,并在最大限度内满足患者需求,但我国地域辽阔,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不同医院的医学影像技术设备和水平有较大差异,即使在同一医院也可能使用多种型号的检查设备。为了进一步提高医学影像诊断水平,准确可靠地为临床提供看得懂、能理解的诊断依据,因此,加强医学影像技术的规范化建设就势在必行。

1 提高医学影像技术队伍素质

医学影像设备不断更新换代,且周期越来越短,建立在高新影像设备之上的影像学正发生着巨变,不断更新的设备所涵盖的知识范围,应用时的工作原理、性能无不涉及广博的计算机领域和工程学领域的知识。传统意义上的影像科技人员,无论老中青,都要从零开始,逐步地熟悉、掌握以致精通这门新的数字影像技术,也就是说,要从陈旧的工作模式转为更为开放的、多元化的医技理念。树立新的医技理念,至少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应抓紧时间快速提高自身英文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数字化设备无论是界面显示还是操作使用提示,无论是部位选择还是投照方式,以及后处理内容均为英文显示,英语既是基础更是工具,同时,随着我国医学事业的发展,与国内外的学术交流将更加频繁,对先进技术与设备的引进速度也将加快。只有不断提高英语水平,才能进一步进行图像处理功能等方面的应用和开发,合理、高效地使用新设备。其次,要多阅读一些有关IT网络、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专业或通俗刊物,了解网络的运作,对图像的摄取、删除、处理、传递、存储及打印等概念要清晰明了,并在与编程和网络工程师的合作中积累和丰富这一领域的知识。再次,不断完善影像诊断知识结构。人体各部位的解剖结构、生理、病理及病理演变,其图像在监视器上的显示与相关诊断所需,其形式和内涵不尽相同,且数字化影像各参数具有可调节性、大宽容度,如何使体位设计更合理、如何在图像的后处理中使感兴趣区真实并具有明确诊断所需的特征,对技师的影像学知识和诊断学知识的综合应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 建立医学影像网络工作系统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医学影像学这门综合性学科开始逐步从影像投照、成像、阅片、报告书写以及远程会诊诸环节进入全面数字化的崭新时代。比如,近年来先进的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仪的引进和临床应用,拓宽了超声检查范围、服务对象,超声影像、诊断信息和工作量成倍增长,而原有的手写报告、热敏打印图像、人工病案存档、检索查询、工作量统计等,明显影响了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不能更好地为教学、科研和患者的诊疗服务。这一切对于医学影像网络工作系统的建立与完善提出了现实的要求。医学影像室作为医院的医技科室,与患者和临床科室有着密切联系。这种联系简单地表达为患者和临床科室申请单的请求与影像室检查报告单的答复。影像室从接收申请单到发出检查报告单是一个有序的过程,每项工作的效率和服务质量及其之间的衔接良好与否,将反映影像室整体的工作效率、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这要求从预约登记到发出报告必须实现一体化操作(如图1所示)。

图1 影像网络工作系统流程(略)

影像网络工作系统的建立与临床应用,不仅可以实现患者一般资料—图像采集—诊断报告全部信息的数据化存档,提高诊断水平和服务质量,减少医疗纠纷,而且由于使就诊顺序透明化、公开化和接诊服务的温情化,提高了患者满意度,所以大大有助于和谐医患关系的建立。同时,这一网络的建立也真正体现了医疗信息共享,使患者在一所医院拍摄的X线、CT及MRI图像及诊断意见报告,在远程会诊或转诊到其他医院咨询、会诊或治疗时仍然具有参考价值,不必再作重复检查,这样既节省人力物力,减少医疗资源的浪费,也可减少患者的经济负担,数字化的进程使接诊到发报告的时间大大缩短,从过去的隔日到目前的2 h,甚至 h,而工作量的不断增加又是每个医院所面对的。减少患者的等待时间已经成为衡量医疗服务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要做好这一点除了发挥设备优势外,尽量缩短各环节的耗时,利用信息的传递,使每个环节运作流畅尤为重要。

3 完善医学影像学诊断报告

基本程序规范化 医学影像学诊断报告是临床医生诊断和确定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之一,又是重要的医疗文件。报告书写的质量代表科室的诊断水平,也代表整个学科的水平以及发展的程度。这就要求医学影像科室人员要通过审阅病历,了解病情,全面观察,系统分析,结合临床进行鉴别、对照、综合,写出报告做出结论。

基本格式规范化 医学影像学诊断报告书的格式是一种形式,它反映的内容必须要符合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要求。纵观目前国内外的诊断报告书,形式各种各样,大小与繁简程度也不一致。但是从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角度来看,医学影像学的诊断报告书的一般格式应依次包括以下5项内容:一般资料,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科别、住院号、病区、病床、门诊号、X线号、CT号、MRI号、DSA号、X片序号、检查日期、报告日期等;检查名称与检查方法或技术;医学影像学表现或讨论部分,如X线所见、CT所见、MH 所见、DSA所见等;医学影像学诊断或印象部分;书写报告与审核报告医师签名。在临床工作中,上述五项内容可具体化为以下几种格式。第一种是从影像征象或讨论到影像诊断或印象的分段描述法。第二种是从影像诊断或印象到影像征象或讨论的分段描述法。第三种是将影像征象或讨论与影像诊断或印象混合描述法。第四种是表格式,是将报告设计成固定的表格。第五种是逐条列项式,是将各项观察的内容按顺序排列,在预留的空白处填写正常、异常或意见等。其中,第二种报告格式是目前采用最多、最常用的一种,因为它满足规范化报告的5项内容,符合检查的标准,是目前公认的标准格式之一。

基本要求规范化 书写规范化报告内容的总体原则是影像描述简洁,重要的部分或内容先写,回答临床医师的要求;病灶要进行必要的量化及形态影像征象描述;影像检查要进行征象的比较及必要的鉴别诊断,最后要得出影像检查的结论。一般和常规项目要齐全,描述要有顺序,主次要分明,描述部分与诊断结论要保持一致。此外,还要求字迹工整、语句通顺、术语规范。

注意事项 医学影像报告是一份把病变影像转换成文字、具有法律效力的医疗文件,讲求客观性、科学性、严禁掺杂主观印象,不要武断地单以图像诊断疾病,也不要过于随附临床,故一定要写得确切、客观。这就必须运用规范的影像学术语或解剖学与病理学名称来描绘,不能随便下笔,按个人的 爱好 写。实事求是,不弄虚作假是对医学影像技师的最基本要求。总之,加强医学影像技术的规范化建设已经迫在眉睫,刻不容缓,需要我们从多方面努力。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医学影像诊断的准确性,才能更好地服务于临床,造福于患者。

医学影像毕业论文文献

[1] 李晨,杨德民,苗壮,等.超声影像网络工作系统的建立与临床应用[J].中华现代影像学杂志,2005,(12):1078?1080.

[2] 段少银,蔡国祥,叶锋,等.关于医学影像学诊断报告书书写规范化的讨论[J].中华现代影像学杂志,2000,(1):90?91.

[3] 林海波,曹然,叶晖,等.影像技术数字化建设面临的问题[J].现代医院,2004,(6):117?118.

引言

医学影像是涵盖X 线片、超声、CT、核磁共振、介入等多个不同门类的一门新兴医学技术,自1895年伦琴发现X 线片以来,医学影像技术得到迅速发展,在此之前,医生除解剖外,只能依靠触诊了解患者体内情况,但解剖与触诊均具有一定风险。因影像成像原理及采用的检查方法存在明显区别,检查范围也各不相同,且还突出了检查技术。因此,影像技术对于影像诊断具有较强的依赖性,逐渐从根据某一形态变化而诊断向功能、形态、代谢等改变的综合诊断体系方向演变。

一、医学影像技术与医学影像诊断的专业互补性

医学影像诊断离不开医学影像技术的支持,二者之间存在十分紧密的关心。医学影像技术水平的提升及工作层面的拓展需要影像诊断的科学指导,而医学影像诊断水平的提升同样需要高水平的医学影像技术作为保障。只有通过医学影像诊断及时将结果反馈出来,才能逐步提升医学影像技术水平。由于不同的医学影像技术的成像原理是存在差别的,并且不同的影像学技术的专业性较高,例如超声检查、CT、MRI 等方法各有特点,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对检查的结果进行分析与研究,能够发现不同的技术各有优势,但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和缺陷。对于疾病的诊断,并非通过医学影像技术就能够得出最准确的结论,有时仅通过一种影像学技术就能进行诊断,而采用其他的检查方式则难以检出异常。即使不同的影像学技术都能对一些疾病进行检查,但应当出于对患者经济角度的考虑,选择最为经济且适合的检查方法。

医学影像技术和医学影像诊断在本质上是紧密联系的,并且二者之间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在相互促进的过程中促进各自的发展。随着当前医学影像技术的不断成熟与发展,医学影像诊断和医学影像及时之间的界限逐渐变得模糊。在整个医疗环境中,随着新业务、新技术、新材料以及性科学的出现及快速发展,使得医学影像诊断与医学影像技术之间实现了有效的融合,这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了患者的治疗周期,大大提升了医疗水平。

二、医学影像技术与医学影像诊断的专业独立性

在当前医学影像技术临床应用中,对于专业医师的要求较高,主要包括:第一,要求了解与掌握CT、核磁共振、超声医学及常规放射学等方面的专业操作技能与相关理论知识;第二,了解并掌握有关电子学、基础医学及临床医学等方面的理论知识;第三,在疾病诊断过程中,对各类影像学诊断技术的应用情况及主要作用有一定的了解;第四,了解医学影像等不同专业分支的发展趋势及主要的技术。

在当前医学影像诊断应用方面,对于专业医师的要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熟练掌握现代医学影像学、基础医学及临床医学等方面的专业性知识;第二,在对临床疾病患者的诊断过程中,对多种影像诊断技术熟练应用;第三,能够深入了解并熟悉与医学影像方 面相 关的临床技术及知识;第四,了解医学影像等不同专业分支的发展趋势及主要的技术。

医学影像技术主要是为临床疾病的影像学诊断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并且能帮助专业医师获得准确可靠的影像学信息与知识,从而为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提供极为关键的依据。医学影像诊断工作则主要是为了对医学影像技术中提供的各方面信息作出观察与分析,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归纳与 总结 ,从而得出最为客观、公正的影像学诊断结论。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医学影像技术与医学影像诊断互为一个整体,前者离不开后者的支持,而后者在临床中的应用效果则依赖于后者。医学影像诊断技术在临床应用过程中与医学影像诊断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因此,医学影像技术工作人员和影像诊断人员应当严格依据相关标准执行质量控制及质量管理,逐步提升临床医疗诊断效率及水平,在进一步减轻患者就诊痛苦的同时,将医学影像学的临床应用价值充分发挥出来。

1. 医学影像本科毕业论文

2. 关于医学影像的论文

3. 本科医学毕业论文范本

4. 医学影像技术晋升职称报告范文

5. 医学晋升职称论文范文

6. 本科临床医学毕业论文范文

乳腺磁共振诊断论文参考文献

我先说几句,CT成像是在X射线的基础上运用计算机技术,使平面重叠的X像可以清晰一个平面一个平面的扫描.磁共振是原子核在强磁场中共振所得到的信号,然后经过图象重建得到的,它可以在人体的各个平面成像.说白了,它的成像和扫描部位质子的多少有关.他们的区别主要是原理,设备,其成像特点,检查技术,图象的分析与诊断,及他们在临床的应用.CT的基本原理一、CT成像过程X线成像是利用人体对X线的选择性吸收原理,当X线透过人体后在荧光屏上或胶片上形成组织和器官的图像,CT的成像也与之相仿。CT扫描的过程是由高度准直的X线束环绕人体某一检查部位作360度的横断面扫描的过程。检查床平移时,X线从不同方向照射病人,穿过人体的X线束因有部分光子被人体吸收而发生衰减,未被吸收的光子穿透人体再经后准直由探测器接收。探测器接受了穿过人体以后的强弱不同的X线,转换为自信号由数据采集系统(data acquisition system,DAS)进行采集。大量接收到模拟信号信息通过模数(A/D)转换器转换为数字信号输入电子计算机进行处理运算。经过初步处理的成为采集的原始数据(raw data),原始数据经过卷曲、滤过处理,其后称为滤过后的原始数据(6lteredrawdata)。由数模(D/A)转换器通过不同的灰阶在显示屏上显像从而获得该部位横断面的解剖结构图象,即CT横断面图象。因此,CT检查得到的是反应人体组织结构分布的数字影象,从根本上克服了常规X线检查图像前后重叠的缺陷,使医学影像诊断学检查有了质的飞跃。二、CT成像的基本原理通常,探测器所接受到的射线信号的强弱,取决于该部位的人体截面内组织的密度。密度高的组织,例如骨骼吸收X线较多,探测器接收到的信号较弱;密度较低的组织,例如脂肪、空腔脏器等吸收X线较少,探测器获得的信号较强。这种不同组织对X线吸收值不同的性质可用组织的吸收系数μ来表示,所以探测器所接收到的信号强弱所反映的是人体组织不同的μ值。而CT正是利用X线穿透人体后的衰减特性作为其诊断疾病的依据。X线穿透人体后的衰减遵守指数衰减规律I=I0e-μd。式中:I为通过人体吸收后衰减的X线强度;I0为入射X线强度;μ为接收X线照射组织的线性吸收系数;d为受检部位人体组织的厚度。通过电子计算机运算列出人体组织受检层面的吸收系数,并将之分布在合成图象的栅状阵列即矩阵的方格(阵元)内。矩阵上每个阵元相当于重建图象上的一个图象点,称为像素(pixel)。CT的成像过程就是求出每个像素的衰减系数的过程。如果像素越小、探测器数目越多,计算机所测出的衰减系数就越多、越精确,重建出的图象也就越清晰。目前,CT机的矩阵多为256×256,512×512,其乘积即为每个矩阵所包含的像素数核磁共振成像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跳转到: 导航, 搜索人脑纵切面的核磁共振成像核磁共振成像(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简称NMRI),又称自旋成像(spin imaging),也称磁共振成像、磁振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简称MRI),是利用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nance,简称NMR)原理,依据所释放的能量在物质内部不同结构环境中不同的衰减,通过外加梯度磁场检测所发射出的电磁波,即可得知构成这一物体原子核的位置和种类,据此可以绘制成物体内部的结构图像。将这种技术用于人体内部结构的成像,就产生出一种革命性的医学诊断工具。快速变化的梯度磁场的应用,大大加快了核磁共振成像的速度,使该技术在临床诊断、科学研究的应用成为现实,极大地推动了医学、神经生理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的迅速发展。从核磁共振现象发现到MRI技术成熟这几十年期间,有关核磁共振的研究领域曾在三个领域(物理、化学、生理学或医学)内获得了6次诺贝尔奖,足以说明此领域及其衍生技术的重要性。目录 [隐藏]1 物理原理 原理概述 数学运算2 系统组成 NMR实验装置 MRI系统的组成 磁铁系统 射频系统 计算机图像重建系统 MRI的基本方法3 技术应用 MRI在医学上的应用 原理概述 磁共振成像的优点 MRI的缺点及可能存在的危害 MRI在化学领域的应用 磁共振成像的其他进展4 诺贝尔获奖者的贡献5 未来展望6 相关条目 磁化准备 取像方法 医学生理性应用7 参考文献[编辑]物理原理通过一个磁共振成像扫描人类大脑获得的一个连续切片的动画,由头顶开始,一直到基部。[编辑]原理概述核磁共振成像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电子电路技术、超导体技术的发展而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生物磁学核自旋成像技术。医生考虑到患者对“核”的恐惧心理,故常将这门技术称为磁共振成像。它是利用磁场与射频脉冲使人体组织内进动的氢核(即H+)发生章动产生射频信号,经计算机处理而成像的。原子核在进动中,吸收与原子核进动频率相同的射频脉冲,即外加交变磁场的频率等于拉莫频率,原子核就发生共振吸收,去掉射频脉冲之后,原子核磁矩又把所吸收的能量中的一部分以电磁波的形式发射出来,称为共振发射。共振吸收和共振发射的过程叫做“核磁共振”。核磁共振成像的“核”指的是氢原子核,因为人体的约70%是由水组成的,MRI即依赖水中氢原子。当把物体放置在磁场中,用适当的电磁波照射它,使之共振,然后分析它释放的电磁波,就可以得知构成这一物体的原子核的位置和种类,据此可以绘制成物体内部的精确立体图像。[编辑]数学运算原子核带正电并有自旋运动,其自旋运动必将产生磁矩,称为核磁矩。研究表明,核磁矩μ与原子核的自旋角动量S 成正比,即式中γ 为比例系数,称为原子核的旋磁比。在外磁场中,原子核自旋角动量的空间取向是量子化的,它在外磁场方向上的投影值可表示为m为核自旋量子数。依据核磁矩与自旋角动量的关系,核磁矩在外磁场中的取向也是量子化的,它在磁场方向上的投影值为对于不同的核,m分别取整数或半整数。在外磁场中,具有磁矩的原子核具有相应的能量,其数值可表示为式中B为磁感应强度。可见,原子核在外磁场中的能量也是量子化的。由于磁矩和磁场的相互作用,自旋能量分裂成一系列分立的能级,相邻的两个能级之差ΔE = γhB。用频率适当的电磁辐射照射原子核,如果电磁辐射光子能量hν恰好为两相邻核能级之差ΔE,则原子核就会吸收这个光子,发生核磁共振的频率条件是:式中ν为频率,ω为角频率。对于确定的核,旋磁比γ可被精确地测定。可见,通过测定核磁共振时辐射场的频率ν,就能确定磁感应强度;反之,若已知磁感应强度,即可确定核的共振频率。[编辑]系统组成[编辑]NMR实验装置采用调节频率的方法来达到核磁共振。由线圈向样品发射电磁波,调制振荡器的作用是使射频电磁波的频率在样品共振频率附近连续变化。当频率正好与核磁共振频率吻合时,射频振荡器的输出就会出现一个吸收峰,这可以在示波器上显示出来,同时由频率计即刻读出这时的共振频率值。核磁共振谱仪是专门用于观测核磁共振的仪器,主要由磁铁、探头和谱仪三大部分组成。磁铁的功用是产生一个恒定的磁场;探头置于磁极之间,用于探测核磁共振信号;谱仪是将共振信号放大处理并显示和记录下来。[编辑]MRI系统的组成[编辑]磁铁系统静磁场:当前临床所用超导磁铁,磁场强度有到,常见的为和,另有匀磁线圈(shim coil)协助达到高均匀度。梯度场:用来产生并控制磁场中的梯度,以实现NMR信号的空间编码。这个系统有三组线圈,产生x、y、z三个方向的梯度场,线圈组的磁场叠加起来,可得到任意方向的梯度场。[编辑]射频系统射频(RF)发生器:产生短而强的射频场,以脉冲方式加到样品上,使样品中的氢核产生NMR现象。射频(RF)接收器:接收NMR信号,放大后进入图像处理系统。[编辑]计算机图像重建系统由射频接收器送来的信号经A/D转换器,把模拟信号转换成数学信号,根据与观察层面各体素的对应关系,经计算机处理,得出层面图像数据,再经D/A转换器,加到图像显示器上,按NMR的大小,用不同的灰度等级显示出欲观察层面的图像。[编辑]MRI的基本方法选片梯度场Gz相编码和频率编码图像重建[编辑]技术应用3D MRI[编辑]MRI在医学上的应用[编辑]原理概述氢核是人体成像的首选核种:人体各种组织含有大量的水和碳氢化合物,所以氢核的核磁共振灵活度高、信号强,这是人们首选氢核作为人体成像元素的原因。NMR信号强度与样品中氢核密度有关,人体中各种组织间含水比例不同,即含氢核数的多少不同,则NMR信号强度有差异,利用这种差异作为特征量,把各种组织分开,这就是氢核密度的核磁共振图像。人体不同组织之间、正常组织与该组织中的病变组织之间氢核密度、弛豫时间T1、T2三个参数的差异,是MRI用于临床诊断最主要的物理基础。当施加一射频脉冲信号时,氢核能态发生变化,射频过后,氢核返回初始能态,共振产生的电磁波便发射出来。原子核振动的微小差别可以被精确地检测到,经过进一步的计算机处理,即可能获得反应组织化学结构组成的三维图像,从中我们可以获得包括组织中水分差异以及水分子运动的信息。这样,病理变化就能被记录下来。人体2/3的重量为水分,如此高的比例正是磁共振成像技术能被广泛应用于医学诊断的基础。人体内器官和组织中的水分并不相同,很多疾病的病理过程会导致水分形态的变化,即可由磁共振图像反应出来。MRI所获得的图像非常清晰精细,大大提高了医生的诊断效率,避免了剖胸或剖腹探查诊断的手术。由于MRI不使用对人体有害的X射线和易引起过敏反应的造影剂,因此对人体没有损害。MRI可对人体各部位多角度、多平面成像,其分辨力高,能更客观更具体地显示人体内的解剖组织及相邻关系,对病灶能更好地进行定位定性。对全身各系统疾病的诊断,尤其是早期肿瘤的诊断有很大的价值。[编辑]磁共振成像的优点与1901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普通X射线或1979年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的计算机层析成像(computerized tomography, CT)相比,磁共振成像的最大优点是它是目前少有的对人体没有任何伤害的安全、快速、准确的临床诊断方法。如今全球每年至少有6000万病例利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进行检查。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点:对人体没有游离辐射损伤;各种参数都可以用来成像,多个成像参数能提供丰富的诊断信息,这使得医疗诊断和对人体内代谢和功能的研究方便、有效。例如肝炎和肝硬化的T1值变大,而肝癌的T1值更大,作T1加权图像,可区别肝部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通过调节磁场可自由选择所需剖面。能得到其它成像技术所不能接近或难以接近部位的图像。对于椎间盘和脊髓,可作矢状面、冠状面、横断面成像,可以看到神经根、脊髓和神经节等。能获得脑和脊髓的立体图像,不像CT(只能获取与人体长轴垂直的剖面图)那样一层一层地扫描而有可能漏掉病变部位;能诊断心脏病变,CT因扫描速度慢而难以胜任;对软组织有极好的分辨力。对膀胱、直肠、子宫、阴道、骨、关节、肌肉等部位的检查优于CT;原则上所有自旋不为零的核元素都可以用以成像,例如氢(1H)、碳(13C)、氮(14N和15N)、磷(31P)等。人类腹部冠状切面磁共振影像[编辑]MRI的缺点及可能存在的危害虽然MRI对患者没有致命性的损伤,但还是给患者带来了一些不适感。在MRI诊断前应当采取必要的措施,把这种负面影响降到最低限度。其缺点主要有:和CT一样,MRI也是解剖性影像诊断,很多病变单凭核磁共振检查仍难以确诊,不像内窥镜可同时获得影像和病理两方面的诊断;对肺部的检查不优于X射线或CT检查,对肝脏、胰腺、肾上腺、前列腺的检查不比CT优越,但费用要高昂得多;对胃肠道的病变不如内窥镜检查;扫描时间长,空间分辨力不够理想;由于强磁场的原因,MRI对诸如体内有磁金属或起搏器的特殊病人却不能适用。MRI系统可能对人体造成伤害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方面:强静磁场:在有铁磁性物质存在的情况下,不论是埋植在患者体内还是在磁场范围内,都可能是危险因素;随时间变化的梯度场:可在受试者体内诱导产生电场而兴奋神经或肌肉。外周神经兴奋是梯度场安全的上限指标。在足够强度下,可以产生外周神经兴奋(如刺痛或叩击感),甚至引起心脏兴奋或心室振颤;射频场(RF)的致热效应:在MRI聚焦或测量过程中所用到的大角度射频场发射,其电磁能量在患者组织内转化成热能,使组织温度升高。RF的致热效应需要进一步探讨,临床扫瞄仪对于射频能量有所谓“特定吸收率”(specific absorption rate, SAR)的限制;噪声:MRI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噪声,可能使某些患者的听力受到损伤;造影剂的毒副作用:目前使用的造影剂主要为含钆的化合物,副作用发生率在2%-4%。[编辑]MRI在化学领域的应用MRI在化学领域的应用没有医学领域那么广泛,主要是因为技术上的难题及成像材料上的困难,目前主要应用于以下几个方面:在高分子化学领域,如碳纤维增强环氧树脂的研究、固态反应的空间有向性研究、聚合物中溶剂扩散的研究、聚合物硫化及弹性体的均匀性研究等;在金属陶瓷中,通过对多孔结构的研究来检测陶瓷制品中存在的砂眼;在火箭燃料中,用于探测固体燃料中的缺陷以及填充物、增塑剂和推进剂的分布情况;在石油化学方面,主要侧重于研究流体在岩石中的分布状态和流通性以及对油藏描述与强化采油机理的研究。[编辑]磁共振成像的其他进展核磁共振分析技术是通过核磁共振谱线特征参数(如谱线宽度、谱线轮廓形状、谱线面积、谱线位置等)的测定来分析物质的分子结构与性质。它可以不破坏被测样品的内部结构,是一种完全无损的检测方法。同时,它具有非常高的分辨本领和精确度,而且可以用于测量的核也比较多,所有这些都优于其它测量方法。因此,核磁共振技术在物理、化学、医疗、石油化工、考古等方面获得了广泛的应用。磁共振显微术(MR microscopy, MRM/μMRI)是MRI技术中稍微晚一些发展起来的技术,MRM最高空间分辨率是4μm,已经可以接近一般光学显微镜像的水平。MRM已经非常普遍地用作疾病和药物的动物模型研究。活体磁共振能谱(in vivo MR spectroscopy, MRS)能够测定动物或人体某一指定部位的NMR谱,从而直接辨认和分析其中的化学成分。[编辑]诺贝尔获奖者的贡献2003年10月6日,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宣布,200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美国化学家保罗·劳特布尔(Paul C. Lauterbur)和英国物理学家彼得·曼斯菲尔德(Peter Mansfield),以表彰他们在医学诊断和研究领域内所使用的核磁共振成像技术领域的突破性成就。劳特布尔的贡献是,在主磁场内附加一个不均匀的磁场,把梯度引入磁场中,从而创造了一种可视的用其他技术手段却看不到的物质内部结构的二维结构图像。他描述了怎样把梯度磁体添加到主磁体中,然后能看到沉浸在重水中的装有普通水的试管的交叉截面。除此之外没有其他图像技术可以在普通水和重水之间区分图像。通过引进梯度磁场,可以逐点改变核磁共振电磁波频率,通过对发射出的电磁波的分析,可以确定其信号来源。曼斯菲尔德进一步发展了有关在稳定磁场中使用附加的梯度磁场理论,推动了其实际应用。他发现磁共振信号的数学分析方法,为该方法从理论走向应用奠定了基础。这使得10年后磁共振成像成为临床诊断的一种现实可行的方法。他利用磁场中的梯度更为精确地显示共振中的差异。他证明,如何有效而迅速地分析探测到的信号,并且把它们转化成图像。曼斯菲尔德还提出了极快速的梯度变化可以获得瞬间即逝的图像,即平面回波扫描成像(echo-planar imaging, EPI)技术,成为20世纪90年代开始蓬勃兴起的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RI, fMRI)研究的主要手段。雷蒙德·达马蒂安的“用于癌组织检测的设备和方法”值得一提的是,20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们在超导体和超流体理论上做出的开创性贡献,为获得2003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两位科学家开发核磁共振扫描仪提供了理论基础,为核磁共振成像技术铺平了道路。由于他们的理论工作,核磁共振成像技术才取得了突破,使人体内部器官高清晰度的图像成为可能。此外,在2003年10月10日的《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上,同时出现了佛纳(Fonar)公司的一则整版广告:“雷蒙德·达马蒂安(Raymond Damadian),应当与彼得·曼斯菲尔德和保罗·劳特布尔分享200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没有他,就没有核磁共振成像技术。”指责诺贝尔奖委员会“篡改历史”而引起广泛争议。事实上,对MRI的发明权归属问题已争论了许多年,而且争得颇为激烈。而在学界看来,达马蒂安更多是一个生意人,而不是科学家。[编辑]未来展望人脑是如何思维的,一直是个谜。而且是科学家们关注的重要课题。而利用MRI的脑功能成像则有助于我们在活体和整体水平上研究人的思维。其中,关于盲童的手能否代替眼睛的研究,是一个很好的样本。正常人能见到蓝天碧水,然后在大脑里构成图像,形成意境,而从未见过世界的盲童,用手也能摸文字,文字告诉他大千世界,盲童是否也能“看”到呢?专家通过功能性MRI,扫描正常和盲童的大脑,发现盲童也会像正常人一样,在大脑的视皮质部有很好的激活区。由此可以初步得出结论,盲童通过认知教育,手是可以代替眼睛“看”到外面世界的。快速扫描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将使经典MRI成像方法扫描病人的时间由几分钟、十几分钟缩短至几毫秒,使因器官运动对图像造成的影响忽略不计;MRI血流成像,利用流空效应使MRI图像上把血管的形态鲜明地呈现出来,使测量血管中血液的流向和流速成为可能;MRI波谱分析可利用高磁场实现人体局部组织的波谱分析技术,从而增加帮助诊断的信息;脑功能成像,利用高磁场共振成像研究脑的功能及其发生机制是脑科学中最重要的课题。有理由相信,MRI将发展成为思维阅读器。20世纪中叶至今,信息技术和生命科学是发展最活跃的两个领域,专家相信,作为这两者结合物的MRI技术,继续向微观和功能检查上发展,对揭示生命的奥秘将发挥更大的作用。[编辑]相关条目核磁共振射频射频线圈梯度磁场[编辑]磁化准备反转回复(inversion recovery)饱和回覆(saturation recovery)驱动平衡(driven equilibrium)[编辑]取像方法自旋回波(spin echo)梯度回波(gradient echo)平行成像(parallel imaging)面回波成像(echo-planar imaging, EPI)定常态自由进动成像(steady-state free precession imaging, SSFP)[编辑]医学生理性应用磁振血管摄影(MR angiography)磁振胆胰摄影(MR cholangiopancreatogram, MRCP)扩散权重影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e)扩散张量影像(diffusion tensor image)灌流权重影像(perfusion-weighted image)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RI, fMRI)[编辑]参考文献傅杰青〈核磁共振——获得诺贝尔奖次数最多的一个科学专题〉《自然杂志》, 2003, (06):357-261别业广、吕桦〈再谈核磁共振在医学方面的应用〉《物理与工程》, 2004, (02):34, 61金永君、艾延宝〈核磁共振技术及应用〉《物理与工程》, 2002, (01):47-48, 50刘东华、李显耀、孙朝晖〈核磁共振成像〉《大学物理》, 1997, (10):36-39, 29阮萍〈核磁共振成像及其医学应用〉《广西物理》, 1999, (02):50-53, 28Lauterbur P C Nature, 1973, 242:190黄卫华〈走近核磁共振〉《医药与保健》, 2004, (03):15叶朝辉〈磁共振成像新进展〉《物理》, 2004, (01):12-17田建广、刘买利、夏照帆、叶朝辉〈磁共振成像的安全性〉《波谱学杂志》, 2002, (06):505-511蒋子江〈核磁共振成像NMRI在化学领域中的应用〉《化学世界》, 1995, (11):563-565樊庆福〈核磁共振成像与诺贝尔奖〉《上海生物医学工程》, 2003, (04):封三

也就是核磁共振成像,英文全称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之所以后来不称为核磁共振而改称磁共振,是因为日本科学家提出其国家备受核武器伤害,为表示尊重,就把核字去掉了。核磁共振是一种物理现象,作为一种分析手段广泛应用于物理、化学生物等领域,到1973年才将它用于医学临床检测。为了避免与核医学中放射成像混淆,把它称为核磁共振成像术(MR)。MR是一种生物磁自旋成像技术,它是利用原子核自旋运动的特点,在外加磁场内,经射频脉冲激后产生信号,用探测器检测并输入计算机,经过处理转换在屏幕上显示图像。MR提供的信息量不但大于医学影像学中的其他许多成像术,而且不同于已有的成像术,因此,它对疾病的诊断具有很大的潜在优越性。它可以直接作出横断面、矢状面、冠状面和各种斜面的体层图像,不会产生CT检测中的伪影;不需注射造影剂;无电离辐射,对机体没有不良影响。MR对检测脑内血肿、脑外血肿、脑肿瘤、颅内动脉瘤、动静脉血管畸形、脑缺血、椎管内肿瘤、脊髓空洞症和脊髓积水等颅脑常见疾病非常有效,同时对腰椎椎间盘后突、原发性肝癌等疾病的诊断也很有效。MR也存在不足之处。它的空间分辨率不及CT,带有心脏起搏器的患者或有某些金属异物的部位不能作MR的检查,另外价格比较昂贵。磁共振成像是断层成像的一种,它利用磁共振现象从人体中获得电磁信号,并重建出人体信息。1946年斯坦福大学的Flelix Bloch和哈佛大学的Edward Purcell各自独立的发现了核磁共振现象。磁共振成像技术正是基于这一物理现象。1972年Paul Lauterbur 发展了一套对核磁共振信号进行空间编码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重建出人体图像。磁共振成像技术与其它断层成像技术(如CT)有一些共同点,比如它们都可以显示某种物理量(如密度)在空间中的分布;同时也有它自身的特色,磁共振成像可以得到任何方向的断层图像,三维体图像,甚至可以得到空间-波谱分布的四维图像。像PET和SPET一样,用于成像的磁共振信号直接来自于物体本身,也可以说,磁共振成像也是一种发射断层成像。但与PET和SPET不同的是磁共振成像不用注射放射性同位素就可成像。这一点也使磁共振成像技术更加安全。从磁共振图像中我们可以得到物质的多种物理特性参数,如质子密度,自旋-晶格驰豫时间T1,自旋-自旋驰豫时间T2,扩散系数,磁化系数,化学位移等等。对比其它成像技术(如CT 超声 PET等)磁共振成像方式更加多样,成像原理更加复杂,所得到信息也更加丰富。因此磁共振成像成为医学影像中一个热门的研究方向。核磁共振成像原理:原子核带有正电,许多元素的原子核,如1H、19FT和31P等进行自旋运动。通常情况下,原子核自旋轴的排列是无规律的,但将其置于外加磁场中时,核自旋空间取向从无序向有序过渡。自旋系统的磁化矢量由零逐渐增长,当系统达到平衡时,磁化强度达到稳定值。如果此时核自旋系统受到外界作用,如一定频率的射频激发原子核即可引起共振效应。在射频脉冲停止后,自旋系统已激化的原子核,不能维持这种状态,将回复到磁场中原来的排列状态,同时释放出微弱的能量,成为射电信号,把这许多信号检出,并使之能进行空间分辨,就得到运动中原子核分布图像。原子核从激化的状态回复到平衡排列状态的过程叫弛豫过程。它所需的时间叫弛豫时间。弛豫时间有两种即T1和T2,T1为自旋-点阵或纵向驰豫时间T2,T2为自旋-自旋或横向弛豫时间。磁共振最常用的核是氢原子核质子(1H),因为它的信号最强,在人体组织内也广泛存在。影响磁共振影像因素包括:(a)质子的密度;(b)弛豫时间长短;(c)血液和脑脊液的流动;(d)顺磁性物质(e)蛋白质。磁共振影像灰阶特点是,磁共振信号愈强,则亮度愈大,磁共振的信号弱,则亮度也小,从白色、灰色到黑色。各种组织磁共振影像灰阶特点如下;脂肪组织,松质骨呈白色;脑脊髓、骨髓呈白灰色;内脏、肌肉呈灰白色;液体,正常速度流血液呈黑色;骨皮质、气体、含气肺呈黑色。核磁共振的另一特点是流动液体不产生信号称为流动效应或流动空白效应。因此血管是灰白色管状结构,而血液为无信号的黑色。这样使血管很容易软组织分开。正常脊髓周围有脑脊液包围,脑脊液为黑色的,并有白色的硬膜为脂肪所衬托,使脊髓显示为白色的强信号结构。核磁共振已应用于全身各系统的成像诊断。效果最佳的是颅脑,及其脊髓、心脏大血管、关节骨骼、软组织及盆腔等。对心血管疾病不但可以观察各腔室、大血管及瓣膜的解剖变化,而且可作心室分析,进行定性及半定量的诊断,可作多个切面图,空间分辨率高,显示心脏及病变全貌,及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优于其他X线成像、二维超声、核素及CT检查。在对脑脊髓病变诊断时,可作冠状、矢状及横断面像。检查目的:颅脑及脊柱、脊髓病变,五官科疾病,心脏疾病,纵膈肿块,骨关节和肌肉病变,子宫、卵巢、膀胱、前列腺、肝、肾、胰等部位的病变。优点:1.MRI对人体没有损伤;2.MRI能获得脑和脊髓的立体图像,不像CT那样一层一层地扫描而有可能漏掉病变部位;3.能诊断心脏病变,CT因扫描速度慢而难以胜任;4.对膀胱、直肠、子宫、阴道、骨、关节、肌肉等部位的检查优于CT。缺点:1.和CT一样,MRI也是影像诊断,很多病变单凭MRI仍难以确诊,不像内窥镜可同时获得影像和病理两方面的诊断;2.对肺部的检查不优于X线或CT检查,对肝脏、胰腺、肾上腺、前列腺的检查不比CT优越,但费用要高昂得多;3.对胃肠道的病变不如内窥镜检查;4.体内留有金属物品者不宜接受MRI。5. 危重病人不能做6.妊娠3个月内的7.带有心脏起搏器的核磁共振检查的注意事项由于在核磁共振机器及核磁共振检查室内存在非常强大的磁场,因此,装有心脏起搏器者,以及血管手术后留有金属夹、金属支架者,或其他的冠状动脉、食管、前列腺、胆道进行金属支架手术者,绝对严禁作核磁共振检查,否则,由于金属受强大磁场的吸引而移动,将可能产生严重后果以致生命危险。一般在医院的核磁共振检查室门外,都有红色或黄色的醒目标志注明绝对严禁进行核磁共振检查的情况。身体内有不能除去的其他金属异物,如金属内固定物、人工关节、金属假牙、支架、银夹、弹片等金属存留者,为检查的相对禁忌,必须检查时,应严密观察,以防检查中金属在强大磁场中移动而损伤邻近大血管和重要组织,产生严重后果,如无特殊必要一般不要接受核磁共振检查。有金属避孕环及活动的金属假牙者一定要取出后再进行检查。有时,遗留在体内的金属铁离子可能影响图像质量,甚至影响正确诊断。在进入核磁共振检查室之前,应去除身上带的手机、呼机、磁卡、手表、硬币、钥匙、打火机、金属皮带、金属项链、金属耳环、金属纽扣及其他金属饰品或金属物品。否则,检查时可能影响磁场的均匀性,造成图像的干扰,形成伪影,不利于病灶的显示;而且由于强磁场的作用,金属物品可能被吸进核磁共振机,从而对非常昂贵的核磁共振机造成破坏;另外,手机、呼机、磁卡、手表等物品也可能会遭到强磁场的破坏,而造成个人财物不必要的损失。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发展,有许多骨科内固定物,特别是脊柱的内固定物,开始用钛合金或钛金属制成。由于钛金属不受磁场的吸引,在磁场中不会移动。因此体内有钛金属内固定物的病人,进行核磁共振检查时是安全的;而且钛金属也不会对核磁共振的图像产生干扰。这对于患有脊柱疾病并且需要接受脊柱内固定手术的病人是非常有价值的。但是钛合金和钛金属制成的内固定物价格昂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它的推广应用。编辑词条开放分类:医疗、医学影像参考资料:1.医学影像技术贡献者:wtrecamel、yo不动、waterone83、袖吞乾坤小武侯、dairui725本词条在以下词条中被提及:海洛因、肌肉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原发性肝癌“MRI”在英汉词典中的解释(来源:百度词典):. =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医】磁共振造影2. = Machine Readable Information 【电脑】机读信息

医学影像学不仅扩大了人体的检查范围,提高了诊断水平,而且可以对某引些疾病进行治疗。这样,就大大地扩展了本学科的工作内容,并成为医疗工作中的重要支柱。那影像学的论文又该怎么写呢?一起来看看吧。

影像学论文

摘要: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提高住院病人影像学检查信息正确率中的作用。

[方法]2015年3月起本科开展品管圈活动,确立以“提高住院病人影像学检查信息的正确率为主题,分析住院病人在医院内影像

学检查信息中,信息正确率低的主要原因及拟定对策,按品管圈活动实施对策和效果确认,比较品管圈活动前后影像学检查信息正确率的变化。

[结果]开展品管圈活动前后影像学检查信息的正确率由原来的上升到,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可提高住院病人影像学检查信息的正确率,减少医护患三者之间的矛盾,确保医疗护理安全。

关键词:

住院病人。

影像学检查。

信息。

品管圈

品管圈活动是通过一个自发组成的小团体,分工合作,集思广益,按照一定的活动程序来解决问题,提高产品质量和工作效率。

在疾病的诊断过程中,影像学检查如胸片、CT、超声、核磁共振成像等对疾病的诊断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目前,临床上由于各个部门的工作职责,住院病人影像学检查信息中存在较多问题,导致病人不能及时正确完成检查。

为了提高住院病人影像学检查信息的正确率,本科于2015年1月—2015年7月将品管圈活动应用于提高住院病人影像学检查信息的正确率中,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效果明显。

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本院是一所三级甲等医院,选取三病区品管圈开展前(2015年1月)136例住院病人和活动开展后(2015年6月)128例住院病人,

按时间段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析住院病人影像学检查信息的执行情况,比较影像学检查信息正确率的变化。

方法

成立品管圈小组

2015年1月成立品管圈小组,由护士长任圈长,组员8名,包括主管护师2名,护师3名,护士2名。

确定圈名为“围护圈。

选定主题,拟订活动计划

圈员通过头脑风暴法提出5个候选主题,依据迫切性、重要性、圈能力、上级重视、可行性进行评分,最终确定“提

高住院病人影像学检查信息的正确率为本次活动的主题,并绘制甘特图拟订活动计划,活动时间为2015年1月—2015年7月。

分析现状

圈员自制“影像学检查信息正确情况现场查检表,于2015年1月的住院病人,记录影像学检查运送的情况。

共调查136例,正确87例,正确率。

设定目标

参照柏拉图得出的改善重点,结合公式“目标值=现状值-(现状值×改善重点×圈能力)计算得出目标值为,改善幅度为。

原因分析

针对住院病人影像学检查信息正确率低的原因,圈员对缺失的项目进行鱼骨图分析,绘制柏拉图,根据80/20法则,

确定正确率低的原因为:①预约中心人员不知道病人已出院、手术、转床、拒绝或已检查等各项信息,造成运送人员接不到病人或接错病人。

②分管床位的责任护士不了解其他床位病人的情况未及时更改病人检查预约单的身份信息导致通知遗漏。

③实习医生未按照检查流程,将未预约的检查单直接交给病人,或者将未预约到检查项目提前进行,造成检查信息的反复。

④病人因素:对医院环境不熟悉、年龄、文化程度、地区差异的.影响,造成沟通上的困难和理解差异。

制定对策并实施

①制定一张住院病人影像学检查信息汇总表,将检查通知流程规范化[1-2]。

具体实施步骤如下:每日由一位护士核对次日检查预约单的信息,将更新的信息登记在检查汇总表上。

中班护士将所有次日检查预约单与检查汇总表上的项目一一核对。

将检查预约单发放到病人手中,并将检查汇总表张贴于病区走廊醒目固定处,方便病人及家属查阅。

次日晨,责任护士将温馨提示卡放于检查病人的床头柜上。

检查运送人员与检查汇总表核对,正确确认病人个人信息后再去运送病人。

②制作温馨提示卡。

当病人外出检查时护士将注明病人去向的温馨提示卡放置于病人床头柜上,可以告知家属及医生,减少不必要的担心。

③完善检查告知单。

将各项检查的地址标注在检查汇总表上,并在检查预约单上进行注明。

效果评价

品管圈活动后进步率及目标达成率:进步率=[(改善后的数据-改善前的数据)/改善前]×100%。

目标达成率=[(改善后的数据-改善前的数据)/目标设定值-改善前数据]×100%。

统计学方法

采用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3讨论

品管圈活动实施后应用于住院病人影像检查信息正确率的管理中有效提高了检查的有效性及及时性[3-4]。

影像学检查是临床诊断、治疗疾病最有效、可靠的客观资料之一,及时完成各项检查至关重要,可以为病人疾病的诊

断和治疗提供依据,若病人因各种原因不能及时完成检查,会耽误病人的治疗时机,给病人增加安全隐患。

品管圈活动开展前因检查信息有误,运送人员常常找不到病人甚至接错病人,结果导致病人未能进行影像学检查,还有少数病人重复某一项检查。

品管圈活动开展后全体圈员根据本病区住院病人影像学检查信息准确性差的原因进行分析,得出结果并制定出适合本病区病人检查通知的方案,完善各类表格和提醒设施。

该对策实施后正确率有原来的提高到,极大地降低了信息错误的发生率减少了护患之间的矛盾,提高了各部

门之间的工作效率,确保病人能够及时地完成各项检查,避免重复,最终更好地为病人服务,降低了医疗风险。

4小结

品管圈活动的开展有效提高了住院病人影像学检查信息的正确率。

通过品管圈活动,本科室制定出一套规范的、合理的检查通知流程,使护理人员在通知检查时有章可循,提高了护理工作质量。

作者:李文娟 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

参考文献:

[1]曹坤,蔡双宁.门诊及住院辅助检查申请单电子化初探[J].医院管理论坛,2009,2:57-59.

[2]徐佩莲.医院加强超声检查质量管理探讨[J].浙江临床医学,2009(2):1121.

[3]张琼,张际.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在我国医院质量管理中的应用[J].重庆医学,2014,43(27):3665-3666.

[4]刘秀玲,曹叶仙.医院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在降低病人陪检风险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4,28(11B):4068.

影像学论文

摘要

异位骨化(HO)的早期诊断十分重要,目前临床上主要依靠X线、CT、MRI、超声与核医学等影像学检查对HO进行早期诊断。

与传统X线、CT检查相比,MRI检查在HO早期诊断方面有一定优势,但费用较高。

核医学检查是目前公认最灵敏的HO检查方法,然而注射放射性药物的损害性严重限制了其在诊断HO上的应用。

拉曼光谱和近红外光学成像技术尚不成熟,临床上尚未应用。

超声检查具有无创、便捷、廉价的优势,临床上应用广泛。

该文就HO影像学早期诊断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

异位骨化。

影像学。

早期诊断

异位骨化(HO)指肌肉或结缔组织等非骨组织中出现成骨细胞,并在软组织中形成成熟板层骨的病理表现[1]。

目前HO的发病机制尚未明了,可能与刺激、损伤部位诱发的信号转导通路、环境等因素有关[2]。

一旦异位骨形成,就会严重限制关节运动,使关节丧失活动功能。

因此,HO的早期诊断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临床上主要依靠X线、CT、MRI、超声、核医学等影像学检查对HO进行诊断,而近年来近红外光学成像、拉曼光谱等技术对于HO的诊断价值逐渐受到关注。

本文对HO的影像学早期诊断作一综述。

1X线检查

X线检查是HO最常见的检查方法。

但X线图像密度分辨率较低,早期HO大多仅表现为软组织病变,与软骨肉瘤、局部感染、血肿等的临床表现类似,因此其特异性差。

依靠普通X线检查多在伤后3~6周才能发现异位骨[3]。

随着HO的成熟,X线图像上逐渐出现点状钙化影,软组织肿胀消除后,钙化影密度逐渐增强,显影更清晰,钙化部位

由外周转移至中心,最终形成成熟的板层骨[4],这是典型的早期HOX线表现。

李文勤等[5]对64例脊髓损伤后HO患者进行X线检查,发现早期X线片中出现水肿引起的关节周围软组织密度增

高及由于钙沉积而引起的絮状阴影,随后逐渐出现密度增高的骨皮质和骨小梁,呈云絮状、团块状、索条状,其中20例病灶内骨小梁清晰可见。

对HO连续X线摄片观察可见,骨化区密度逐渐增高,边缘逐渐清晰,骨化区边缘清晰提示异位骨组织趋向

成熟[6],然而往往不成熟骨和成熟骨在X线片上重叠,故较难判断异位骨是否成熟。

总之,经X线检查发现的HO多处于病理骨形成的第3阶段,已错过预防性治疗的最佳时机,只能等到异位骨成熟后手术切除。

因此,X线检查在早期诊断HO方面无太大价值。

2CT检查

CT检查较X线检查能更清晰地显示异位骨组织,可发现X线检查未能发现的HO微小病变,且能更准确地判断早期HO的位置及形态[7-8]。

Fujimori等[9]研究发现,CT检查对HO的检出率明显高于X线检查。

Fukutake等[10]研究发现,CT图像能显示>的HO结构。

Anthonissen等[11]进一步研究发现,微型CT检查能清晰显示大鼠模型髋关节周围小颗粒状至片状不等的异位骨。

以上均说明CT检查有较高的密度分辨率。

Brownley等[12]研究发现,多形态微型CT检查在评估HO形成上优于X线检查和单一形态微型CT检查。

临床研究[13-14]证实,三维CT检查能直观、全面地定位HO,正确指导不同入路的切除术。

CT三维重建技术能精确定位增生的异位骨与正常血管、肌肉之间的位置关系,这也对手术方案的制定有重要的指导意义[15]。

有学者[16]研究认为,CT检查可显示出早期骨化性肌炎肌肉组织中伴有或不伴周围组织轻微钙化的不明显损伤。

骨矿化呈带状且表现为类似成熟骨皮质征象时,HO诊断基本成立[4]。

以CT检查为基础的三维放射治疗比普通经验定位放射治疗疗效更好[17]。

虽然CT检查在HO定位、定量方面明显优于X线检查,且对指导手术治疗意义重大,但CT检查诊断出HO时,成熟板状骨已形成,因此其对进行HO早期预防性治疗帮助不大。

3MRI检查

MRI检查对骨组织的显示效果不如X线和CT检查,但它对软组织有较强的分辨率。

有学者[18-19]研究发现,联合MRI与CT检查更能明确HO的诊断。

研究[20]发现,约在伤后即可发现HO病灶的MRI影像学改变。

MRI检查还能显示出HO早期关节滑膜和周围软组织的改变,以及关节周围的水肿液化,而且相比于X线和CT检查,它在判断异位骨的成熟度方面具有优势[5]。

Govindarajan等[16]对1例早期腰椎旁右侧骨化性肌炎患者行MRI检查,发现T2加权轴向图显示损伤部位中心

出现不均匀高信号,且在其周围围绕着1圈狭窄的低信号环,低信号环相邻软组织水肿,强化前的T1加权轴向图显示损伤

你看下(微生物前沿)上的文献吧,

氢核核磁共振实验研究论文

目的:通过组建简便医学影像存档与通讯系统(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s, PACS)实现影像诊断设备的网络化,诊断报告书写计算机化、标准化。 方法:CT、MRI和Sun Advantage Windows(简称AW)工作站连接成医学数字影像传输(DICOM)网络;DICOM服务器与各图像浏览及诊断报告书写终端连接成以太网(Ethernet)网络;二者再通过集线器连接成PACS。Advantage Viewer Server/Client 软件分为服务器端和客户端两部分。结果:成功地实现了数字化图像在PACS内的传送、中心存储、易机图像处理、不同操作系统(UNIX和Windows NT)不同格式图像(Adv和Dic)在标准水平的相互兼容和图像交流,以及诊断报告的书写与共享打印等功能。结论:PACS提高了工作效率及管理水平,推动了医生工作模式的变革;方便了工作、科研和学习;提高了教学质量。规范化、计算机化的诊断报告质量优于人工书写报告。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数字化、标准化、网络化作业已经进入医学影像界,并以奔腾之势迅猛发展,伴随着一些全新的数字化影像技术陆续应用于临床,如CT、MRI、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正电子体层成像(positive electron tomography, PET)、计算机放射摄影(computed radiography, CR)及数字放射摄影(digital radiography,DR)等,医学影像诊断设备的网络化已逐步成为影像科室的必然发展趋势,同时在客观上要求医学影像诊断报告书写的计算机化、标准化、规范化。医学影像存档与通讯系统(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s, PACS)和医学影像诊断报告系统应运而生并得到了快速发展,使整个放射科发生着巨大变化,提高了影像学科在临床医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概述 PACS是近年来随着数字成像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进步而迅速发展起来的、旨在全面解决医学图像的获取、显示、存贮、传送和管理的综合系统〔1-4〕。PACS分为医学图像获取、大容量数据存贮、图像显示和处理、数据库管理及用于传输影像的局域或广域网络等5个单元〔2,4〕。 PACS是一个传输医学图像的计算机网络,协议是信息传送的先决条件。医学数字影像传输(DICOM)标准是第一个广为接受的全球性医学数字成像和通信标准,它利用标准的TCP/IP(transfer control protocol/internet protocol)网络环境来实现医学影像设备之间直接联网〔3〕。因此,PACS是数字化医学影像系统的核心构架,标准则是保证PACS成为全开放式系统的重要的网络标准和协议。 1998年我院放射科与航卫通用电气医疗系统有限公司(GE Hangwei Medical Systems,简称GEHW)合作建成医学影像诊断设备网络系统,它以DICOM服务器为中心服务器,按照标准将数字化影像设备联网,进行医学数字化影像采集、传输、处理、中心存储和管理。材料与方法一、系统环境 (一)硬件配置 1. DICOM服务器:戴尔(Dell) PowerEdge 2300服务器(奔腾Ⅱ400MHz CPU,128MB动态内存,热插拔SICI硬盘×2,NEC 24× SCSI CD-ROM,Yamaha 6×4×2 CD-RW×2,EtherExpress PRO/100+网卡;500W 不间断电源(UPS)。 2. 数字化医学图像采集设备:螺旋CT:GE HiSpeed CT/i,DICOM 接口;磁共振:GE Signa Horizon LX MRI,DICOM 接口。 3. 医学图像显示处理工作站:Sun Advantage Windows(简称AW),128MB 静态内存,20 in (1 in= cm)彩显,1280×1024显示分辨率,DICOM 接口。 4. 激光胶片打印机:3M 怡敏信(Imation) 969 HQ Dual Printer 。 5. 医学图像浏览终端:7台,奔腾Ⅱ350~400MHz / 奔腾 Ⅲ450MHz CPU,64~128MB内存,8MB显存,6GB~硬盘,15 in~17 in显示器,10Mbps 以太网(Ethernet)网卡,Ethernet接口。医学影像存档与通讯系统的开发与初步应用 来自: 第一范文网 6. 医学影像诊断报告打印服务器:2台图像浏览终端兼作打印服务器。 7. 激光打印机:惠普(HP) LaserJet 6L Gold×2。 8. 集线器(HUB):D-Link DE809TC,10Mbps。 9. 传输介质:细缆(thinnet);5类无屏蔽双绞线(UTP);光纤电缆。 10. 网络结构:星形总线拓扑(star bus topology)结构。 (二)软件 1. 操作系统:螺旋CT、MRI、AW工作站:UNIX;DICOM服务器:Windows NT Server(英文版);图像浏览及诊断报告书写终端:Windows NT WorkStation(中文版)。 2. 网络传输协议:标准TCP/IP。 3. 网络浏览器:Netscape Communicator 。 4. 数据库管理系统:Interbase Server/Client 。 5. 医学图像浏览及影像诊断报告系统开发软件:Borland C++ Builder 。论文医学影像存档与通讯系统的开发与初步应用来自 6. 医学图像浏览终端:GEHW Advantage Viewer Server/Client 。 7. 医学影像诊断报告系统:GEHW医疗诊断报告。 8. 刻录机驱动软件:Gear 。 (三)系统结构 螺旋CT、MRI和AW工作站按照标准通过细缆连接到主干电缆(细缆)上形成总线拓扑结构的DICOM网络;DICOM服务器与各图像浏览及诊断报告书写终端通过双绞线以集线器(HUB)为中心连接成星形拓扑结构的Ethernet网络;二者再通过集线器连接成星形总线拓扑结构的PACS。螺旋CT、MRI、AW工作站各自通过光纤电缆与激光胶片打印机相连,进行共享打印。本PACS由如下各子系统构成:CT/I:GE Hispeed CT/I; AW : SUN Advantage Windows ; MRI: GE Signa Horizon LX MRI; DICOM: digital imaging and communications in medicine; Ethernet 网络:以太网络;T-BNC:同轴电缆接插件T型连接器;terminator: 终结器;transceiver:收发器;UTP:无屏蔽双绞线;thinnet coaxial cable:细同轴电缆 1. 数字化图像采集子系统:从螺旋CT、MRI等数字化影像设备直接产生和输出高分辨率数字化原始图像至DICOM服务器,供中心存储、打印、浏览及后处理。 2. 数字化图像回传子系统:将中心存储的图像数据回传给螺旋CT、MRI等数字影像设备,供打印、对比参考及后处理(三维重建等)。 3. 医学图像处理子系统:在AW工作站及各图像浏览及诊断报告书写终端上进行调节窗宽/窗位、单幅/多幅显示、局域/全图放大、定量测量(CT值、距离、角度、面积)、连续播放和各种图像标注等。 4. 医学影像诊断报告书写子系统:书写规范、标准的医学影像诊断报告。 5. 图像中心存储子系统:图像短期内(5~7天)保存在DICOM服务器的硬盘中,当图像数据累积到一定数量(650MB)时,将其刻录到CD-R(compact disk-recordable,刻录盘)盘片上作为长期存储。二、医学图像浏览及影像诊断报告系统 医学图像浏览及影像诊断报告系统使用的软件包是由航卫通用电气医疗系统有限公司(简称GEHW)提供的Advantage Viewer Server/Client 。该软件以Windows NT Server/Workstation 为操作平台,分为服务器端和客户端两部分:服务器端软件负责完成医学图像的传输、中心存储、数据库管理等任务;客户端软件具有医学图像浏览和影像诊断报告书写功能。 服务器端软件包括图像浏览、图像管理、光盘数据库和系统设置4个模块。(1)图像浏览模块具有简单的图像浏览功能;(2)图像管理模块包括存储、删除、图像输出等子模块,在这些子模块中通过以患者姓名、年龄、性别、CT号、检查序号、检查类型、检查日期等为关键词在DICOM服务器硬盘、光盘上查询所需图像并进行相关处理;(3)光盘数据库模块储存有每张光盘图像检索信息以备查询;(4)系统设置模块管理各输入输出设备的IP地址等。 医学图像浏览软件具有强大的图像处理功能,可以通过网络从DICOM服务器硬盘、光盘上调阅所需图像,并进行图像浏览和后处理。它包括窗宽窗位、图像、几何、网络、显示格式、连续播放等功能模块:(1)窗宽窗位模块通过预定义、用户自定义及精确设定窗宽窗位,使图像得到最佳显示,另外还可以通过鼠标左键进行调节;(2)图像功能模块可以对图像进行放缩(1~300倍)、滤波、对比度(-100~100)、旋转(0~360°)、三原色(RGB)色彩处理;(3)几何功能模块可以将图像垂直或水平翻转、加网格、负片处理、定量测量(CT值、距离、面积、角度)及标注等。经过后处理的图像可以直接输出至诊断报告系统或以不同文件格式存盘以供制作幻灯片。医学影像存档与通讯系统的开发与初步应用 来自: 第一范文网 医学影像诊断报告系统软件镶嵌于医学图像浏览软件内,可以在浏览图像后直接书写诊断报告。医疗诊断报告主窗体上的输入项如姓名、性别、年龄、CT号、检查序号及检查日期可直接从数据库获取,报告日期由系统自动生成,科别、报告模板等项通过下拉菜单选择。检查所见、印象两项可直接从诊断支持库提取正常或常见病、多发病的检查所见、印象,直接或经局部修改后形成诊断报告主体。程序提供了撤消、剪切、复制、粘贴、清除、全选、字体等编辑功能。该软件可输出4种格式的诊断报告,其中可包含1~2幅典型图例。用户可通过1个或多个关键字段检索和调阅诊断报告。结果 在上述PACS的硬件设备安装、组网完成后,在基础网络连接(TCP/IP)和DICOM水平传输这2个层次上,对PACS进行整体调试,成功地实现了数字化图像在PACS内的传送、中心存储、易机图像处理、不同操作系统(UNIX和Windows NT)不同格式图像(Adv和Dic)在标准水平的相互兼容和影像交流,以及PACS内影像诊断报告的书写、共享、打印等功能。1999年初PACS正式用于我科的CT及MRI室,显著提高了科室的工作效率及管理水平。讨论 数字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带动了医学影像技术的突飞猛进的发展,同时也推动了医生工作模式的变革:要求医生逐渐习惯于在显示器的荧光屏上观看医学图像;通过计算机检索和调阅医学图像,并且调节窗宽窗位;通过计算机网络随时获取所需的医学图像及诊断报告等相关信息。 一、传统的医学图像处理方式存在的问题 (1)保存胶片需要很大的存放空间。(2)在显影、定影、冲洗、烘干、归档等环节上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财力。(3)胶片库手工管理效率低,查询慢且容易把胶片归错档。(4)数年后由于胶片的老化使其上的图像变得模糊不清,给再次查阅和科研工作带来极大的不便。(5)把CT、MRI等图像硬拷贝到胶片上,固定的窗宽、窗位已经丢失了大部分原始信息,保留的只是操作医师认为有用的信息,图像无法后处理,丢失了对病人复诊和其他医师认为是有用的诊断信息。 二、PACS在影像学科中的应用价值 (1)利用PACS网络技术,在CT、MRI等影像科室之间能快速传送图像及相关资料,做到资源共享,方便医师调用、会诊以及进行影像学对比研究,更有利于患者得到最高的诊断治疗效益。(2)PACS采用了大容量可记录光盘(CD-R)存储技术,实现了部分无胶片化,减少了胶片使用量和管理,减少了激光相机和洗片机的磨损,降低了显定影液的消耗,节省了胶片存放所需的空间,降低了经营成本。(3)避免了照片的借调手续和照片的丢失与错放,完善了医学图像资料的管理,提高了工作效率。(4)可在不同地方同时调阅不同时期和不同成像手段的多幅图像,并可进行图像的再处理,以便于对照和比较,为从事医学影像学工作的医务人员和科研人员提供方便的工作、科研和学习的条件。(5)有利于计算机辅助教学,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运用PACS可无损失地储存图像资料,待日后调阅发现有价值且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图像,标上中英文注释,利用PowerPoint软件制作成教学幻灯片,采用大屏幕多媒体投影仪示教。 规范的医学影像诊断报告书写功能,可打印出图文并茂的影像诊断报告。 三、诊断报告规范化、计算机化 (1)基本项目要求规范化。诊断报告中反映病情的一般项目齐全,备查项目比较完整。(2)报告的专业术语规范化。内容表述清楚,主次分明,先描述阳性征象,后描述阴性征象,先描述主要病变,后描述次要病变,描述部分与结论一致。(3)基本格式规范化。先一般项目,再描述图像情况,然后作结论表述,最后还有做其他进一步检查的建议。 医学影像诊断报告系统与人工书写相比较具有许多显著的优点:(1)医学影像诊断报告书写系统可以更加完整地保存各种影像诊断数据资料,避免重复性劳动。(2)报告格式规范,字迹清楚,克服了手工书写报告字迹潦草的缺陷〔5〕。(3)可打印出图文并茂的影像诊断报告。(4)患者查询及科研病例的统计分析快捷。 PACS为放射学与计算机及计算机网络相结合的科学,单靠放射学家或计算机及网络专家单方力量很难完成设计及使用任务,因此多方合作极为重要。

先标有机物分子式,标核磁共振仪的型号,溶剂溶剂峰,再按化学位移从大到小依次超出。1、标识溶剂峰、旋转边锋以及13C卫星峰等杂质峰。2、根据峰或组峰的数目确定氢核的种类。3、根据峰或组峰中心化学位移确定归属。4、根据峰或组峰积分面积比计算各组峰相应氢核数。5、根据峰的形状和转合常数确定基团之间的相互关系。6、采用重水氘交换的方法识别-O、-N、-COOH等基团上的活泼氢。7、综合其他各种分析,推出分子结构并对结论进行核对。

医学影像仪器设备的维修保养方法

作者:张海成[1]

摘要:在现代医学和新型医院的发展进程中,先进医疗设备起到了决定性的推动作用。本文提出了以维护保养为主,故障维修为辅的新式维修观念,来保证医疗设备的正常使用,使其最大化的发挥其应有效能。

关键词:现代医学 新型医院 先进医疗设备 维护保养 故障维修

DOI:

被引量: 6

年份: 2009

(来源:学术堂)

In contrast to the fluorescent response of ZTRS to metal ionsin aqueous solutions, in 100% CH3CN Zn2+ and Cd2+ result inblue-shifted emissions with the maximum wavelength changefrom 481 to 430 and 432 nm, respectively (Supporting Information,Figures S4, S5); however, the addition of Zn2+ and Cd2+to ZTRS in 100% DMSO cause red-shifted emissions with themaximum wavelength change from 472 to 512 and 532 nm,respectively (Supporting Information, Figures S6, S7). TheFigure 1. Influence of pH on the fluorescence of ZTRS in acetonitrile/water (50:50, v/v). Excitation wavelength: 360 nm. [ZTRS] ) 10 μM. (a) . Inset: The fluorescence intensity at 483 nm as a function of pH; (b) pH . Inset: The ratiometric fluorescence changes as a function of 2. (a) Fluorescence spectra of 10 μM ZTRS in the presence of various metal ions in aqueous solution (CH3CN/ M HEPES (pH ) ) 50:50).Excitation at 360 nm. (b) Fluorescence spectra of ZTRS in the presence of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of Zn2+. The inset shows the Job plot evaluated fromthe fluorescence with a total concentration of 10 μ of other HTM ions results in blue-shift in emissionsin both CH3CN and DMSO (Supporting Information, FiguresS8, S9). However, a small blue-shift of the absorption maximumof ZTRS in CH3CN, DMSO, and aqueous solution uponaddition of Zn2+ and Cd2+ (Supporting Information, FiguresS10-S15) indicates that the red-shifted emission does not resultfrom the deprotonation of amide NH group, because thedeprotonation of the NH group conjugated to 1,8-naphthalimidewould cause a red-shift in absorption spectra. 18h,25a Thesespectral data suggest that ZTRS binds Zn2+ and Cd2+ indifferent tautomeric forms, depending on the solvent and metalions (Scheme 3); ZTRS complexes both Zn2+ and Cd2+ in theamide tautomer in CH3CN, and the imidic acid tautomer inDMSO predominantly. However, other HTM ions bind to theamide tautomer in both CH3CN and evidence for the amide and imidic acid tautomericbinding modes (Scheme 3) is provided by 1H NMR titrationexperiments of ZTRS with Zn2+ and Cd2+ in CD3CN (SupportingInformation, Figures S16, S17) and DMSO-d6 (SupportingInformation, Figures S18, S19), 2D NOESY of ZTRS/Zn2+ (1:1 complex) in CD3CN (Figures 3, Supporting Information,Figures S20, S21) and DMSO-d6 (Figures 3, S22-23),and IR spectra of ZTRS/Zn2+ (1:1 complex) in CH3CN(Supporting Information, Figure S24) and DMSO (SupportingInformation, Figure S25). As a reference, the binding propertiesof ZTF with Zn2+ were also examined by means of 1H NMRand IR spectra.与ZTRS与含水溶液中金属离子的荧光响应相反,在100%CH3CN中,Cd2+和Zn2+产生最大波长从481分别变化到430和432nm的蓝移发射(支持信息的图S4和S5);然而,向100%DMSO中的ZTRS添加Cd2+和Zn2+会引起最大波长从472分别变化到512和532nm的红移发射(支持信息的图S6和S7)。添加其他HTM离子会引起在CH3CN和DMSO中发射的蓝移(支持信息的图S8、S9)。不过,在添加Cd2+和Zn2+时,在CH3CN、DMSO以及含水溶液中的ZTRS的吸收谱小的蓝移(支持信息的图S10-S15)表明,红移发射不是因为酰胺NH基团去质子化的结果,因为与1,8萘二甲酰亚胺共轭的NH基团的去质子化会引起吸收谱的红移18h,25a。这些光谱数据告诉我们,ZTRS根据溶剂和金属离子(方案3)以不同的互变异构形式与Cd2+和Zn2+结合;ZTRS主要与CH3CN中酰胺互变异构体中的Cd2+和Zn2+络合,以及与DMSO中亚氨酸互变异构体中的Cd2+和Zn2+络合。可是,其他离子与CH3CN和DMSO中的酰胺互变异构体结合。 关于酰胺和亚胺酸互变异构结合模式(方案3)的进一步证据由ZTRS的氢核磁共振(1H NMR)滴定实验,用CD3CN(支持信息的图S16、S17)和DMSO-d6(支持信息的图S18、S19)中的Cd2+和Zn2+,CD3CN(图3,支持信息的图S20/S21)和DMSO-d6(图3,S22、S23)中的ZTRS/Zn2+(1:1络合物)的2维相关核磁共振谱(2D NOESY),以及CH3CN(支持信息的图S24)和DMSO(支持信息的图25)中ZTRS/Zn2+(1:1络合物)的红外光谱提供。作为参考,ZTF与Zn2+的结合性质也用1H NMR和红外光谱进行了研究。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