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ps的书籍有哪些呢?下面是我精心为您整理的关于ps的书籍,希望您喜欢!
关于ps的书籍
1、《中文版PhotoshopCS6完全自学教程》
李金明 李金荣
人民邮电出版社
《中文版PhotoshopCS6完全自学教程》是初学者快速自学Photoshop CS6的经典畅销教程。全书共分22章,从最基础的PhotoshopCS6安装和使用方法开始讲起,以循序渐进的方式详细解读图像基本操作、选区、图层、绘画、颜色调整、照片修饰、CameraRaw、路径、文字、滤镜、外挂滤镜和插件、Web、视频和动画、3D、动作等功能,深入剖析了图层、蒙版和通道等软件核心功能与应用技巧,内容基本涵盖了PhotoshopCS6全部工具和命令。书中精心安排了265个具有针对性的实例(全部提供视频教学录像),不仅可以帮助读者轻松掌握软件使用方法,更能应对数码照片处理、平面设计、特效制作等实际工作需要。读者还可以通过本书索引查询Photoshop各种工具和命令,了解各种门类的实例。
2、《中文版PhotoshopCS5实用教程》
景怀宇
人民邮电出版社
《中文版PhotoshopCS5实用教程》是一本全面介绍中文版PhotoshopCS5基本功能及实际应用的书。《中文版PhotoshopCS5实用教程》针对零基础读者开发,是入门级读者快速全面掌握PhotoshopCS5的必备参考书。
3、《抠图+修图+调色+合成+特效Photoshop核心应用5项修炼》
曾宽,潘擎
人民邮电出版社
这是一本非常棒的书,主要讲解如何用Photoshop处理图片和做商业设计。《抠图+修图+调色+合成+特效Photoshop核心应用5项修炼》以案例为主导,核心内容包括抠图、修图、调色、合成和特效,这些案例均源自经验丰富的设计师、商业修图师,并由AdobePhotoshop产品专家根据读者的学习习惯进行优化、润色,力求给读者带来最佳的学习体验。
4、《PhotoshopCC数码摄影后期处理完全自学手册》
秋凉
人民邮电出版社
这是一本Photoshop初学者必备的秘籍,这是一本真正能让人读完的自学教程。本书完全以摄影为核心,全面、充分地解析了Photoshop基本问题,系统、细致地为初学者的数码摄影后期处理打好基础。书中将复杂、深奥的Photoshop细化、简单化,激发你的学习热情与信心,让你充分领会到Photoshopde 的神奇。通过对本书的学习,你将不再仰视,而是将Photoshop掌握在自己手中,释放器强大的力量。
5、《Photoshop人像摄影后期调色圣经》
钟百迪,张伟
电子工业出版社
《Photoshop人像摄影后期调色圣经》从摄影爱好者的实际需求出发,从摄影前期与后期的结合入手,在处理照片的过程中,注重原理对实践的指导意义。在处理过程中避免出现眼高手低的情况,一步一步深入浅出,为摄影爱好者揭开照片为什么不精彩的谜团。本书注重原理指导实践,让摄影爱好者触类旁通,真正把握照片处理的意义。
6、《Photoshop专业抠图技法》
李金明 李金荣
人民邮电出版社
《Photoshop专业抠图技法》深入剖析了选择的概念和原理,并通过大量具有代表性的抠图实例,全面地介绍Photoshop各种抠图方法和技巧。实例类型包括人像、动物、毛发、玩具、花朵、婚纱、汽车、火焰、云彩、闪电、烟花、枝叶、冰雕、几何形对象、光滑的物体、边缘模糊的对象、半透明的烟雾、透明的玻璃杯等。此外,书中还采用独特的视角阐述了与选择密切相关的图层、混合模式、蒙版、通道等核心功能,探讨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7、《中文版PhotoshopCS6平面设计实例教程》
时代印象
人民邮电出版社
《中文版Photoshop CS6平面设计实例教程》从平面设计必备基础理论以及Photoshop CS6的基本操作入手,结合300个实际工作中的项目操作实例,全面而深入地阐述了中文版Photoshop CS6在卡片设计、标志设计、字体设计、报纸广告设计、海报招贴设计、杂志广告设计、POP广告设计、户外广告设计、DM单与宣传画册设计、商业广告插画设计、书籍装帧设计、包装设计、产品造型设计和网页设计方面的运用,基本上囊括了实际工作中的所有平面项目。
8、《选择的艺术 Photoshop图层通道深度剖析》
关文涛
人民邮电出版社
《选择的艺术Photoshop图层通道深度剖析》在结构上分混合模式和图像处理两大部分。在混合模式部分,通过分析混合模式公式和条纹图,并辅以大量相关实例,帮助读者破除对混合模式的神秘感。同时还用大量篇幅,从原理和应用两方面剖析了Photoshop中两个最难理解和掌握的“计算”和“应用图像”命令。在图像处理部分,对Photoshop通道、图层、蒙版以及各种图像处理命令进行了深入剖析,讨论了它们之间的相互区别和联系。同时通过大量实例展示了图像的综合调整技巧,其中的无损调整思想和调整方法的可移植性尤其值得关注和借鉴。
9、《WOW!不一样的Photoshop创意设计》
锐艺视觉
中国青年出版社
《WOW!不一样的Photoshop创意设计》主要从照片素材设计构思、活用质感材质构思、巧妙手绘与手作构思、个性插画构思以及模拟虚拟世界设计构思5个方面,使用Photoshop设计软件,从多方面、多角度来进行设计构思体验,能够为设计爱好者提供一定的软件操作技巧、设计构思方法和创意制作灵感。
10、《Photoshop七大核心技术》
Scott Kelby
人民邮电出版社
《Photoshop七大核心技术》是Photoshop顶级大师Scott的最新力作。书中除了沿袭Scott深入浅出、语言平实的教学风格外,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将Photoshop复杂的功能浓缩为最重要、最精华的7项技术。重要的是,这些技术不是“初学者的技术”,而是顶级专家在Photoshop中编辑图像时使用的技术,而Scott将它们表述得如此直接、简单、平实,使您可以像专家一样处理每张照片。
1.《PhotoshopCS3平面设计实例精讲》时代印象、罗亮等编著,人民邮电出版社,.《PhotoshopCS3数码照片处理208例》通图文化等编著,人民邮电出版社,.《PhotoshopCS3特效与艺术设计100例》侯婷婷等编著,机械工业出版社,.《PhotoshopCS3完全自学教程》李金明等编著,人民邮电出版社,.《PhotoshopCS3印象通道与图像合成专业技法》雷剑、盛秋编著,人民邮电出版社,.《PhotoshopCS4核心技术精粹》张慧英等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PhotoshopCS4经典380例》三恒星科技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PhotoshopCS4经典案例200例》刘爱华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PhotoshopCS4数码人像精修实例精讲》通图文化、雷剑、盛秋编著,人民邮电出版社,.《PhotoshopCS4数码照片处理经典200例》吉祥编著,北京科海电子出版社,.《PhotoshopCS4数码照片处理与设计经典208例》麓山文化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PhotoshopCS4影楼数码照片处理技法精讲》刘传梁编著,中国铁道出版社,.《PhotoshopCS4经典案例设计与实现》周峰、李晓波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 《PhotoshopCS5完全学习手册》毛小平、尹小港编著,人民邮电出版社,.《我的相片绘画手札》张静怡、徐小妮著,中国摄影出版社,.《双剑合璧CorelDRAW Photoshop平面设计经典案例》架构科技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Photoshop+Premiere动感婚纱照片处理实录》寻梦艺术摄影,清华大学出版社,.《AfterEffects&PhotoshopCS4电视栏目包装专业案例讲座》王红卫等编著,机械工业出版社,
引用网站上的文章,参考文献的书写方式:
序号主要责任者.题名:其他题名信息[电子文献/载体类型标志].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更新或修改日期)[引用日期].获取和访问路径.
例如:
[12]王明亮.关于中国学术期刊标准化数据库系统工程的进展[EB/OL].
[8]万锦.中国大学学报文摘(1983-1993).英文版[DB/CD].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
书写技巧
把光标放在引用参考文献的地方,在菜单栏上选“插入|脚注和尾注”,弹出的对话框中选择“尾注”,点击“选项”按钮修改编号格式为阿拉伯数字,位置为“文档结尾”,确定后Word就在光标的地方插入了参考文献的编号,并自动跳到文档尾部相应编号处请你键入参考文献的说明。
在这里按参考文献著录表的格式添加相应文献。参考文献标注要求用中括号把编号括起来。
在文档中需要多次引用同一文献时,在第一次引用此文献时需要制作尾注,再次引用此文献时点“插入|交叉引用”,“引用类型”选“尾注”,引用内容为“尾注编号(带格式)”,然后选择相应的文献,插入即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参考文献
目录 一.引言……………………………………………………………………2 二.设计方法和创意 ………………………………………………………2 三.实例制作 …………………………………………………………………3 小结 …………………………………………………………………………8 参考文献 ………………………………………………8 一.引言 近年来,计算机图像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应用使个人电脑上的美术创作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各种图像处理软件也越来越完善,普及程度不断的提高。其中的图像软件处理工具Photoshop是目前公认的、较好的通用平面美术设计软件,它功能完善,性能稳定,使用方便。Photoshop所具有的功能包括:可以对图像进行修饰、对图形进行编辑、对图像的色彩进行处理等,此外,还有绘图和输出功能。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人们可以将数码照相机拍摄下来的照片利用Photoshop进行编辑和修饰,还可以利用PhotoShop为图像制作特效效果,如果和其它工具软件配合使用,则可以进行高质量的广告设计、美术创意和三维动画制作。由于PhotoShop功能强大,目前,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图像编排、广告和形象设计以及婚纱影楼等领域广泛使用,是一个非常受欢迎的应用软件。本毕业论文中的设计实例就采用了Photoshop这一图像处理软件。 二.设计方法和创意 利用图像处理软件制作图形,要产生一个好的作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创意、构图能力、计算机表达。即首先要有好的创意,然后对其进行粗略构图,最后借助计算机手段,制作出所构想的最终效果图。当然,也有一些经典的创意,只用寥寥数笔即可表现,但这种情况非常少。上述所说的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中的创意需要具备跳跃思维,灵活善变,也与创作者的美术素养相关;而构图则主要指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和立体构成。对于平面设计来说,平面构成和色彩构成尤为重要,它需要通过合理组织各种元素,确定视觉中心,使画面美观并能引导读者的目光和兴趣;计算机表达则是利用有关的图像处理软件工具,将构思的图像效果制作出来。本毕业论文的实例制作,就是利用Photoshop来制作水滴的效果图,设计思想是利用已有的素材,制作出将一个杯子的水倒入另一个杯子后产生水滴的效果。 三.实例制作 本实例制作通过制作相关素材,并运用了Photoshop中的笔刷、扭曲/波浪滤镜、自由变形等工具,最终合成所制作的素材以得到所构思的效果图。具体制作步骤如下: 1.新建一个100x100像素图像文件,背景为蓝色; 2.新建透明图层2,建立该图层的目的是因为本设计的主要操作是在图层2中进行的; 3.利用工具面板中的椭圆选框工具在图层2中选出一个圆形区域。 4.选取工具面板画笔工具(画笔颜色选白色,画笔大小13,不透明度100%)在选区的四周绘制线条。 5.再将画笔的不透明度调节为50%,绘制如下的线条;此时可以看到,所绘制的效果已经很像一颗水珠了。 6.选中图层2,可按Ctrl+A全选,拷贝图层2;然后新建一新的图像文件,大小为200x200,背景设为蓝色;把前一图像文件中的图层2中所制作好的水珠粘贴到该新建图像文件中,多粘贴几个,并调节好大小,然后合并为图层7。 7.选中当前图层(图层7),利用菜单命令:滤镜→扭曲→波浪,调节好参数值。即可得到 8.对图层7再进行波浪变形,参数要有所不同,以产生随机效果。 9.复制粘贴图层7以得到图层8,在图层8中利用自 由变换工具调节大小和角度。 10.再粘贴一次,完成后的效果。 11.对图层8、图层9分别再使用一次波浪变形滤镜; 12.将图层7、8、9合并,并作拷贝,导入一幅图片。 13.粘贴图层,用自由变换工具调整到合适位置,到此为止,整个效果图即制作完毕。 小结 平面设计是一项相当复杂的工作,要设计一件比较理想的平面作品,设计者需要具有一定的美术知识和素养。并且需要知道色彩的构成、分类与感情的关系,以及调和与配色等一系列美术知识,需要具备一定的设计经验。还要懂得如何使用相关平面设计软件,通过这次的毕业设计通过本次毕业设计,使我对Photoshop有了很深的认识,对平面设计的布局、创意都有了一定的提高。
若引用网站上的文章,也就是引用电子文献,方法如下:
一、参考文献的格式:
[序号]主要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电子文献的出版或获得地址,发表更新日期/引用日期
二、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
主要有以下几类:
[J/OL]:网上期刊,[EB/OL]:网上电子公告,[M/CD]:光盘图书,[DB/OL]:网上数据库,[DB/MT]:磁带数据库。
三、举例如下:
[12]王明亮.关于中国学术期刊标准化数据库系统工程的进展[EB/OL].
[8]万锦.中国大学学报文摘(1983-1993).英文版[DB/CD].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
引用网站上的文章,参考文献的书写方式:
序号主要责任者.题名:其他题名信息[电子文献/载体类型标志].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更新或修改日期)[引用日期].获取和访问路径.
例如:
[1] 萧钰.出版业信息化迈入快车道[EB/OL].(2001-12-19)[2002-04-15]..
根据《GB/T 7714—2005 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可知:
1.参考文献标注:
参考文献是为撰写论文而引用的有关文献的信息资源。参考文献采用实引方式,即在文中用上角标(序号[1]、[2]…)标注,并与文末参考文献表列示的参考文献的序号及出处等信息形成一一对应的关系。
同一文献被多次引用时的著录问题及处理
国家标准GB/T7714-2005(代替GB/T7714-1987)规定,同一文献在文中被引用多次,只编1个首次引用的序号(正文中引文页码或起止页码放在“[ ]”外,与“[ ]”同为上标。
示例:“张某某[4]15-17……”“张某某[4]55……”“张某某[4]70-75……”,文后的参考文献表中不再重复著录页码。
同一处引用多篇文章时的标注问题及处理
同一处引用多篇文献时,只须将各篇文献的序号在方括号内全部列出,各序号间用“,”。如遇连续序号,可“-”标注起止序号。
示例:引用多篇文献裴伟[570,583]提出……;莫拉德对稳定区的节理模式的研究[255-256]。
还有一种类似此种情况的,文中同时列出多个作者,作者之间用顿号隔开,对其标注时,就在其列出的每个作者上方用标号注明,如张三[1]、李四[2]、王五[3],标号要尽可能地靠近引文处。
示例:此外,各类反思文章也比较多,其中比较在代表性的有刘洪波[2]、黄宗忠[3]、裴成发[4]、邱五芳[5]等人的文章。
2.参考文献著录项目与著录格式:
专著(普通图书、古籍、学位论文、技术报告、会议文集、汇编、多卷书、丛书等)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其它题名信息[文献类型标志].其它责任者(任选).版本项(任选).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引文页码.获取和访问路径.
例如:
[1] 余敏.出版集团研究[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0:179-193.
[2] 昂温G,昂温PS.外国出版史[M].陈生铮,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80.
[3] PIGGOT T cataloguer’s way throng AACR2:from document receipt to document retrieval[M]. London:The Library Association,1990.
[4] 中国力学学会.第3届全国实验流体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天津:[出版者不详],1990.
[5] World Health regulating the immune response:report of WHO Scientific Group[R].Geneva:WHO,1970.
[6] 张志祥.间断动力系统的随机扰动及其在守恒律方程中的应用[D].北京:北京大学数学学院,1998.
[7] 王夫之.宋论[M].刻本.金陵:曾氏,1845(清同治四年).
连续出版物(期刊、报纸)
序号主要责任者.题名:其它题名信息[文献类型标志].年,卷(期)报纸题名,出版日期(版次).
例如:
[1] 丁文祥.数字革命与竞争国际化[N].中国青年报,2000-11-20(15).
[2] 陈驰.论人权的宪法保障[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7(1):1-9.
标准
序号主要责任者(任选).标准编号,标准名称[文献类型标志].出版地(任选):出版者(任选),出版年(任选).
例如:
[1] GB/T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5.
析出文献
序号析出文献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志].析出文献其他责任者//专著主要责任者.专著题名:其他题名信息.版本项.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析出文献的页码[引用日期].获取和访问路径.
例如:
[1] 徐新.阿尔泰运动及相关的地质问题[M]//陈毓川,王京彬.中国新疆阿尔泰山地质与矿产论文集.北京:地质出版社,2003:1-11.
专利文献
序号专利申请者或所有者.专利题名:专利国别,专利号[文献类型标志].公告日期或公开日期[引用日期]. 获取和访问路径.
例如:
[1] 姜锡洲.一种温热外敷药制备方案:中国,[P].1989-07-26.
电子文献
序号主要责任者.题名:其他题名信息[电子文献/载体类型标志].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更新或修改日期)[引用日期].获取和访问路径.
例如:
[1] 萧钰.出版业信息化迈入快车道[EB/OL].(2001-12-19)[2002-04-15]..
扩展资料
参考文献顺序编码制的具体编排方式:
参考文献按照其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以阿拉伯数字连续编码,序号置于方括号内。一种文献被反复引用者,在正文中用同一序号标示。一般来说,引用一次的文献的页码(或页码范围)在文后参考文献中列出。
格式为著作的“出版年”或期刊的“年,卷(期)”等+“:页码(或页码范围).”。多次引用的文献,每处的页码或页码范围(有的刊物也将能指示引用文献位置的信息视为页码)分别列于每处参考文献的序号标注处,置于方括号后(仅列数字,不加“p”或“页”等前后文字、字符;页码范围中间的连线为半字线)并作上标。
作为正文出现的参考文献序号后需加页码或页码范围的,该页码或页码范围也要作上标。作者和编辑需要仔细核对顺序编码制下的参考文献序号,做到序号与其所指示的文献同文后参考文献列表一致。另外,参考文献页码或页码范围也要准确无误。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参考文献标准格式
参考资料:光明网-社科学术专著参考文献缘何难规范?
如果有官方的书名翻译,就用英语书名,没有就用拼音或者中文,不用附上中文原文。文章中:..........引用........ (作者,出版年) ps 作者用斜体Reference[1]姓,名,题名:其他题名信息[文献类型标志].其他责任者.版本项.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引文页码[引用日期].获取和访问路径.ps 英文参考文献放前面,中文参考文献放在后面,分别按字母和拼音升序排序例如[5] WU C T,MCCULLOUGH R relationships for heterogeneous materials[C]//Holister G in Composite Science Publishers Ltd,1997:119-187.[3] 马克思.关于《工资、价格和利润》的报告札记[M]//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505.
一般外国人的英文名可以不翻译,但是引用的那一句或那一段是用翻译的,但是在写参考文献时不翻译书名。
参考文献[1]雷震甲.网络工程师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2]陈应明.《计算机网络与应用》[M].冶金工业出版社,2005[3]谢希仁.计算机网络(第二版)[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1.[4]林全新,周围.《计算机网络工程》[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5]张恒杰,曹隽.计算机网络工程[M].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6](美)弗鲁姆,(美)西瓦萨布拉玛尼安,(美)弗拉姆.组建Cisco多层交换网络[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7]王达.网络组建(第二版)[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8]陆魁军.基于Cisco路由器和交换机[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9]蔡建新.网络工程概论[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10](美)韦斯特耐特技术培训公司.网络分析与设计(ComputerNetworkAnalysisandDesign)[M].O'Reilly,2000
g.电子文献[序号]主要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电子文献的出处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任选).[11] 王明亮.关于中国学术期刊标准化数据库系统工程的进展[EB/OL]. .
1.《PhotoshopCS3平面设计实例精讲》时代印象、罗亮等编著,人民邮电出版社,.《PhotoshopCS3数码照片处理208例》通图文化等编著,人民邮电出版社,.《PhotoshopCS3特效与艺术设计100例》侯婷婷等编著,机械工业出版社,.《PhotoshopCS3完全自学教程》李金明等编著,人民邮电出版社,.《PhotoshopCS3印象通道与图像合成专业技法》雷剑、盛秋编著,人民邮电出版社,.《PhotoshopCS4核心技术精粹》张慧英等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PhotoshopCS4经典380例》三恒星科技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PhotoshopCS4经典案例200例》刘爱华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PhotoshopCS4数码人像精修实例精讲》通图文化、雷剑、盛秋编著,人民邮电出版社,.《PhotoshopCS4数码照片处理经典200例》吉祥编著,北京科海电子出版社,.《PhotoshopCS4数码照片处理与设计经典208例》麓山文化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PhotoshopCS4影楼数码照片处理技法精讲》刘传梁编著,中国铁道出版社,.《PhotoshopCS4经典案例设计与实现》周峰、李晓波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 《PhotoshopCS5完全学习手册》毛小平、尹小港编著,人民邮电出版社,.《我的相片绘画手札》张静怡、徐小妮著,中国摄影出版社,.《双剑合璧CorelDRAW Photoshop平面设计经典案例》架构科技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Photoshop+Premiere动感婚纱照片处理实录》寻梦艺术摄影,清华大学出版社,.《AfterEffects&PhotoshopCS4电视栏目包装专业案例讲座》王红卫等编著,机械工业出版社,
若引用网站上的文章,即电子文献,参考文献的格式为:
[序号]主要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电子文献的出版或获得地址,发表更新日期/引用日期
其中,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有以下几类:
[J/OL]:网上期刊
[EB/OL]:网上电子公告
[M/CD]:光盘图书
[DB/OL]:网上数据库
[DB/MT]:磁带数据库
例如:
[12]王明亮.关于中国学术期刊标准化数据库系统工程的进展[EB/OL].
[8]万锦.中国大学学报文摘(1983-1993).英文版[DB/CD].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
扩展资料
根据国家标准GB-3469的规定,通常以下列字母标识以下各种参考文献类型:
1、参考文献类型:专著[M],论文集[C],报纸文章[N],期刊文章[J],学位论文[D],报告[R],标准[S],专利[P],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A]
2、电子文献类型:数据库[DB],计算机[CP],电子公告[EB]
3、电子文献的载体类型:互联网[OL],光盘[CD],磁带[MT],磁盘[DK]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参考文献
引用网站上的文章,参考文献的书写方式:
序号主要责任者.题名:其他题名信息[电子文献/载体类型标志].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更新或修改日期)[引用日期].获取和访问路径.
例如:
[1] 萧钰.出版业信息化迈入快车道[EB/OL].(2001-12-19)[2002-04-15]..
根据《GB/T 7714—2005 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可知:
1.参考文献标注:
参考文献是为撰写论文而引用的有关文献的信息资源。参考文献采用实引方式,即在文中用上角标(序号[1]、[2]…)标注,并与文末参考文献表列示的参考文献的序号及出处等信息形成一一对应的关系。
同一文献被多次引用时的著录问题及处理
国家标准GB/T7714-2005(代替GB/T7714-1987)规定,同一文献在文中被引用多次,只编1个首次引用的序号(正文中引文页码或起止页码放在“[ ]”外,与“[ ]”同为上标。
示例:“张某某[4]15-17……”“张某某[4]55……”“张某某[4]70-75……”,文后的参考文献表中不再重复著录页码。
同一处引用多篇文章时的标注问题及处理
同一处引用多篇文献时,只须将各篇文献的序号在方括号内全部列出,各序号间用“,”。如遇连续序号,可“-”标注起止序号。
示例:引用多篇文献裴伟[570,583]提出……;莫拉德对稳定区的节理模式的研究[255-256]。
还有一种类似此种情况的,文中同时列出多个作者,作者之间用顿号隔开,对其标注时,就在其列出的每个作者上方用标号注明,如张三[1]、李四[2]、王五[3],标号要尽可能地靠近引文处。
示例:此外,各类反思文章也比较多,其中比较在代表性的有刘洪波[2]、黄宗忠[3]、裴成发[4]、邱五芳[5]等人的文章。
2.参考文献著录项目与著录格式:
专著(普通图书、古籍、学位论文、技术报告、会议文集、汇编、多卷书、丛书等)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其它题名信息[文献类型标志].其它责任者(任选).版本项(任选).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引文页码.获取和访问路径.
例如:
[1] 余敏.出版集团研究[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0:179-193.
[2] 昂温G,昂温PS.外国出版史[M].陈生铮,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80.
[3] PIGGOT T cataloguer’s way throng AACR2:from document receipt to document retrieval[M]. London:The Library Association,1990.
[4] 中国力学学会.第3届全国实验流体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天津:[出版者不详],1990.
[5] World Health regulating the immune response:report of WHO Scientific Group[R].Geneva:WHO,1970.
[6] 张志祥.间断动力系统的随机扰动及其在守恒律方程中的应用[D].北京:北京大学数学学院,1998.
[7] 王夫之.宋论[M].刻本.金陵:曾氏,1845(清同治四年).
连续出版物(期刊、报纸)
序号主要责任者.题名:其它题名信息[文献类型标志].年,卷(期)报纸题名,出版日期(版次).
例如:
[1] 丁文祥.数字革命与竞争国际化[N].中国青年报,2000-11-20(15).
[2] 陈驰.论人权的宪法保障[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7(1):1-9.
标准
序号主要责任者(任选).标准编号,标准名称[文献类型标志].出版地(任选):出版者(任选),出版年(任选).
例如:
[1] GB/T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5.
析出文献
序号析出文献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志].析出文献其他责任者//专著主要责任者.专著题名:其他题名信息.版本项.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析出文献的页码[引用日期].获取和访问路径.
例如:
[1] 徐新.阿尔泰运动及相关的地质问题[M]//陈毓川,王京彬.中国新疆阿尔泰山地质与矿产论文集.北京:地质出版社,2003:1-11.
专利文献
序号专利申请者或所有者.专利题名:专利国别,专利号[文献类型标志].公告日期或公开日期[引用日期]. 获取和访问路径.
例如:
[1] 姜锡洲.一种温热外敷药制备方案:中国,[P].1989-07-26.
电子文献
序号主要责任者.题名:其他题名信息[电子文献/载体类型标志].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更新或修改日期)[引用日期].获取和访问路径.
例如:
[1] 萧钰.出版业信息化迈入快车道[EB/OL].(2001-12-19)[2002-04-15]..
扩展资料
参考文献顺序编码制的具体编排方式:
参考文献按照其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以阿拉伯数字连续编码,序号置于方括号内。一种文献被反复引用者,在正文中用同一序号标示。一般来说,引用一次的文献的页码(或页码范围)在文后参考文献中列出。
格式为著作的“出版年”或期刊的“年,卷(期)”等+“:页码(或页码范围).”。多次引用的文献,每处的页码或页码范围(有的刊物也将能指示引用文献位置的信息视为页码)分别列于每处参考文献的序号标注处,置于方括号后(仅列数字,不加“p”或“页”等前后文字、字符;页码范围中间的连线为半字线)并作上标。
作为正文出现的参考文献序号后需加页码或页码范围的,该页码或页码范围也要作上标。作者和编辑需要仔细核对顺序编码制下的参考文献序号,做到序号与其所指示的文献同文后参考文献列表一致。另外,参考文献页码或页码范围也要准确无误。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参考文献标准格式
参考资料:光明网-社科学术专著参考文献缘何难规范?
大家好,因为好久没有来百度知道提问了,不知道提问后不能补充问题。所以只好再注册了一个账号来补充我自己的问题。说明一下老师给我们的要求:跟书法美学相关的二千字论文,选择一个感兴趣的点做论述,要以一定资料为基础,论文中有引用的地方要注明出处(参考文献)。发到里无论发什么,只要对我有帮助(最好是网上找不到的),择优给分
一点为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探微---刘志霞 【摘要】书法是一门时间与空间相融合的艺术,由此要求书法笔画乃至于个字、行文必须具备不可重复的内在规定性,“一点”和“一字”都须符合自身的基本法度。势是字的上一笔与下一笔之间的一种转承关系,它一方面表现为外形之间的衔接,另一方面表现为内在的贯通。书法妙在运动和变化,又因为内在特质和气韵的紧密承接而充满情趣。 【关键词】时间 空间 节奏 势 气韵 “一点为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这是唐代书法大家孙过庭的一句名言,出自《书谱》,原话如下:“至若数画并施,其形各异,众点齐列,为体互乖。一点为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 为书期间,当我们遭遇点画繁多境况的时候,如何做到点画多样而不雷同,点画穿插而不繁冗?这的确是一个不太好解决的书法矛盾,在这里,孙过庭不仅道出了书法艺术丰富多姿的形式之美,而且点出了解决此类难题的关键,在我看来,此语实属经典,对于书法创作,不无借鉴价值。 唐代是法家欧阳询在《三十六法》中说:“欲其彼此顾盼,不失位置,上欲覆下,下欲承上,左右亦然。” 欧阳询将书法的形式美放在单字上来看待,而孙过庭更加具体化了,他重点指出首笔、首字的作用。一点往往成为一个字的准则,而一篇的第一个字也往往成为整幅书法作品的标准。 发人深思的是,“一点”为什么能成为一个字的准则,而一个字为什么又会成为整幅书法作品的标准呢?拙见以为,对这句话的理解,如果只停留在字的表面意思上,会给人以雾里看花之感,不能明明白白地了解其主旨,从而也无法了解书法艺术的精髓所在。在这里,我们不妨通过对书法艺术的时空意味、回势赋形和阴阳冲和三个方面的讨论来领会孙过庭这句话的真正所指,深入理解书法形式美的丰富内涵。 一.时空意味 书法是一门时间与空间相融合的艺术,它的时间性表现为用笔有自身的顺序和不可重复的规定性上,从最基本的点画到字与字之间的行进时有时间顺序的,一笔下去就是一笔,不可重新描画或再倒回去重写,于是,每一根线条、每一组线条的连接、乃至全篇的章法,都具备了一定的运动轨迹。随着书写时间的延续,其空间感在发生变化,书写的点画不断地切割纸面,形成多变的黑白空间分割。这种由点——字——行——幅的书写过程,要一挥而就、一气呵成,就像舞蹈演员跳舞的过程,他随着音乐的节拍做出第一个动作以后,随着时间的推移,非常连贯而又极其自然地做第二个、第三个动作……以至不断的完成所有的动作,他不可能做出动作以后再倒回去一样。 正因为书法艺术具有时间性和空间性的特征,这才产生了书法笔画乃至于个字、行文不可重复的内在规定性,便要求“一点”和“一字”须符合自身的基本法度。第一点写下去,点画的形态、用笔的特征、大小特征便决定了一个字的基本风格和基调;同样的道理,第一个字的结字风格、基调、大小的确定,对后面的字具有一定的规定性,这种规定性是因为第一个字写下去,字的大小、书体、风格、特点就确定下来了,同时也就确定了整幅字的大小、结构、笔画的基本特点。比如创作一幅成功的书法作品,若想前后呼应、浑然一体,那么,第一笔写下去是颜体楷书的用笔方法,就决定了写出的第一个字的书体必然是楷书,书法风格也必须是颜体,其后续者便有所依循。相反,如果从一开始不注意这些内在的规定性,信笔涂抹、随意拼凑的话,就很难达到令人称道的效果。对此,王羲之好像也不无同感:“倘一点失所,若美人之病一目,一画失节,如壮士之失一肱。” 陈方既在《书学散论》中说过这样一段话:“一件书法作品是一个艺术整体,一曲完整的音乐,以书写完成的、节律不可中断的、完整的演奏,欲求完整,只有从头开始,书法虽以空间形式存在,确是时序性的创作,有按顺势序来观赏的审美特征,” 正是基于这种时空的意味,所以书法作品从点画一开始便会注入书法的法度和要求,一个字是以第一笔为这个字的准则,而紧接着其后的各种线条的交错配合,其实都不过是第一笔的形式、法度和风格的延长和生发。 二.回势赋形势是字的上一笔与下一笔之间的一种转承关系,它一方面表现为外形之间的衔接,另一方面表现为内在的贯通。书法作品不是笔画或者个字的简单排列和机械堆积,也不是事先给定结果,而是一种顺势运行、符合事物运动发展规律的创造性活动。孙过庭通过这句话,强调了点画和字与字之间的承接关系。书法上的“一点”、“一字”,它们的体势、形质的确定,就决定了一行、一篇的运动变化,而这种变化是随着起首点画和字势的变化而变化的,也就是说下字或笔画产生的理由是上一个字或笔画的形势所决定的。以王羲之的《频有哀祸帖》为例,该帖开头的“频”字,体势左低右高,像一块摇摇欲倾的嶙峋青石,形成了一种斜势,紧接之后的第二个字是“有”,取上紧下松、左高右低之势,给人一种极力上顶的感觉。若从单个字看,无论是“频”字还是“有”字,似乎都不见美,但是,若将它们作为一个整体看待的话,就会发现,“频”字为“有”奠定基调,“有”字顺承和延续“频”字的体势个气韵,二字巧妙穿插、气韵呼应,陈陈相因、浑然天成。孙过庭《书谱》中有许多相同字,从字的外形上看变化并不大,多是以不同的处理方法因势生形而成。细心观察就会发现,所谓不同的处理方法,其实不过是在第一字或者笔画形态、气势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在用笔动作、运笔方向及力度等方面略加调解和变通,形成方圆、粗细和顿挫,进而因为前后形势的内在连贯、承接和变通而丰富多彩,绝无前后雷同之感。这就像从山上滚下的一堆子乱石,虽然石质类似,但是,因为石块的大小、形状各不相同,当它们从山上滚落下来的时候,又因为山势、方向的各不相同,于是便形成了情态各异的轨迹,顷刻之间,岂能令人产生千篇一律的单调感觉?书法是以汉字为载体的一种艺术,主要通过笔墨点画在之上的运动而成,字与字、行与行之间,上下连贯、因势而生,这种运动的轨迹就像一个个蓬勃的生命体一样,惟有内在衔接、脉理贯通,方能体现出书法艺术的内在精神,否则,如果笔画或者个字彼此独立、千篇一律,整幅作品便会因为毫无变化而了无生机,如此的话,就远远背离了孙过庭的初衷,从而将书法艺术送进了坟墓。 三.阴阳冲和书法与自然一样,都妙在运动和变化,同时又因为内在特质和气韵的紧密承接而充满情趣。蔡邕云:“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焉。” 从这里可以看出,书法之所以像大自然的事物一样具有蓬勃的生命力,就是要把握好阴和阳的矛盾关系。在书法作品中,阴阳的矛盾往往具体的表现为虚与实、平正与险绝、欹与正、方与圆、疾与涩、轻与重、疏与密、燥与润等的矛盾关系,只有对此深有洞察,并在书法创作的过程中运用娴熟的技法,熟练地处理好它们之间对立而又统一的关系,才能挥毫自如,将生机勃勃、丰富多彩的自然世界和人文世界跃然笔端。“一点为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其中的“规”和“准”,其实就是一种类似于规律的准绳,书法创作的法则,从根本上就来源并遵循着自然界的阴阳变化的规律。孙过庭基于对于阴阳法则的认识,将自然法则落实到了具体的书法领域,并渗透到了书法的每一个笔画、每一个字之中。一笔下去,有疾有缓,有实有虚;每一个字的结构,有疏密,有大小;一篇字的章法也虚实有度,这一切都以阴阳法度为旨归。 “书法家写字无不注意黑白、虚实、粗细、大小、枯润、浓淡、方圆、曲直、俯仰、刚柔、巧拙、松紧、疏密等辩证因素的处理,达到对应统一,从而构成千姿百态、千变万化的艺术形象,生动地体现了老子所说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思想。’”这段话告诉我们,书法作品需要有丰富的变化,充满阴和阳的矛盾,但同样需要整体的和谐、统一、相生和相让,最终达到阴阳冲和的效果。细看王羲之的《二谢帖》,笔画有粗有细,有刚有柔;其结体有欹有正,有大有小,充满了对立又统一的情趣;章法有虚有实,有疏有密,变化多端,但无论如何变化,他们都有一个内在衔承的基调,那就是阴阳冲和,就像音乐有一个主旋律一样,达到了和谐的统一。 我们不妨再看一看阴阳冲和法则在这幅作品中的始终贯穿。第一个点画写完,又转入下一笔,由点画——字——行——篇,点有机地组合在字中,字有机地聚集在篇中,一方面要考虑自身的笔画、笔势的要求,还要充分考虑到个字与周围字、行及整篇章法的疏密、虚实、大小、方圆、刚柔收松等这些因素的密切联系,注意它们之间的配合与协调,这一切,是否都在对立之中谋得了巧妙的统一? 由此看来,书法是一门通过潜心思索不断实践的艺术,对于其中某一点的挖掘和顿悟,不过仅仅是打开了一扇通往无穷哲理的窗子罢了。 【作者简介】刘志霞,女,陕西咸阳人,祖籍天津。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书法专业硕士研究生,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书法作品入展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全国第四届妇女书法篆刻展”、“纪念老子诞辰二五七八周年全国书法展”、“首届中国西部书法篆刻作品展”,作品多次入展陕西省和其他省市的书法篆刻专业展览展。理论文章和书法作品在多家书法专业报刊发表。 【参考文献】 [1] 欧阳询《三十六法》,《历代书法论文选》1979年第一版 [2] 欧阳询《三十六法》,《历代书法论文选》1979年第一版 [3] 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历代书法论文选》1979年第一版 [4] 陈方既《书法散论》,2003年5月第一版 [5] 蔡邕《九势》,《历代书法论文选》1979年第一版 [6] 金开诚《漫画书法艺术和传统文化》《书法研究》1995年第三期
提供6篇参考文献,仅供参考。1 论《兰亭集序》文学美与书法美统一的契机 顾永芝 常州工学院学报2000-11-15期刊论文2 时空感、山水癖与生命意识——《兰亭集序》赏析 廖可斌 名作欣赏2012-09-01期刊 3 千古兰亭风流在—兰亭意象解读 王慧 华东师范大学2012-05-01硕士4 王羲之《兰亭集序》赏析 徐瑾 文学教育(上)2008-10-15期刊 5 《兰亭集序》再议 祝总斌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4-04-15期刊6 试论《兰亭集序》文学美和书法美的统一 陈卓 芒种2014-04-15期刊
从古人关于 " 南派 " 、 " 北派 " 、 " 碑派 " 、 " 帖派 " 的划分及其艺术特色的评价中 , 也可以看出古代书法美学对阴柔之美与阳刚之美审美特征的认识。尽管这种划分有时并不十分科学 , 但从其总体风貌上来把握 , 可以把南书、北书、帖派、碑派作为这两种美的形态的不同代表。相对说来 , 南派重优美 , 北派尚壮美 ," 北书以骨胜 , 南书以韵胜 "," 南书温雅 , 北书雄健 "( 刘熙载《艺概》 ), 南书婉丽清媚 , 富有逸气 , 北书雄奇峻健 , 更具豪气。重帖者 , 偏于阴柔之美 , 尚碑者 , 侧重阳刚之美。这与南派、北派书风也有密切关系。南书重帖 , 北书重碑。 " 南派乃江左风流 , 疏放妍妙 , 宜于启牍 : 北派则中原古法 , 厚重端严 , 宜于碑榜 "( 钱泳《书学》 ) 。帖宜于行草 , 以流美为能 , 碑宜于楷隶 , 以方严为尚 ," 短笺长卷 , 意态挥洒 , 则帖擅其长;界格方严 , 法书深刻 , 则碑据其胜 "( 阮元《北碑南帖论》 ) 。北碑书法具有 " 魄力雄强 " 、 " 气象浑穆 " 、 " 笔法跳越 " 、 " 点画峻厚 " 、 " 意态奇逸 " 、 " 精神飞动 " 、 " 骨法洞达 " 等壮美风格。从某种意义上说 , 中国古代书法优美、壮美理想的发展演变 , 也正在重帖、重碑的不同倾向中进行。唐重碑 , 以壮美胜 , 宋、元、明重帖 , 以优美胜。 中国古代书法美学虽然在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两种形态上有不同侧重 , 但并不偏废哪一方。它强调二者的素朴结合、辩证统一 , 反对纯刚纯柔、偏执一方 , 倡导 " 刚柔相济 " 、 " 骨肉相称 " 的 " 中和 " 之致。它认为 " 纯骨无媚 , 纯肉无力 ", 只有 " 肥瘦相和 , 骨力相称 " 才行。从 " 刚 " 与 " 柔 " 来说 ," 直则刚 , 曲则柔 , 折则刚 , 转则柔 , 轻重捺笔则刚 , 首尾匀袅则柔 ," 二者结合," 刚柔相济乃得佳 "( 《明赵宧光论书》 ) 。从 " 阴 " 与 " 阳 " 来看 ," 沈着屈郁 , 阴也 , 奇拔豪达 , 阳也 "," 书要兼备阴阳二气 " 。总之 ," 阴阳刚柔不可偏颇 "," 高韵深情 , 坚质浩气 , 缺一不可以为书 "( 刘熙载《艺概》 ) 。它认为偏执一方 , 便会出现弊病 , 从而降低审美价值 :" 张瑞图书得执笔法 , 用力劲键 , 然一意横撑 , 少含蓄静穆之意 , 其品不贵 "( 梁巘《评书帖》 ) 。纯刚纯柔都不可 ," 纯刚如以锥画石 , 纯柔如以泥洗泥 , 既不圆畅 , 神格亡矣 " (卢携《临池诀》)。因此要求二者结合 , 使其相辅相成 , 刚中有柔 , 柔中有刚 , 达到 " 婉而愈劲 , 通而愈节 " 、 " 飘逸愈沈着、娴娜愈刚健 " 的刚柔相济的 " 中和 " 境界。这种 " 中和 "的 " 火候 " 是较难把握的 , 往往 " 趋稳适蕴藉 , 则无气魄骨力 ; 求气魄骨力 , 则不稳适蕴藉 "( 梁巘《评书帖》 ) 。古代书家们总是不断地探讨着如何把握这种 " 中和 " 之度。古人云 :" 惟笔软则奇怪生焉 "( 蔡邕 ), 指出了毛笔的艺术表现功能。此一 " 软 " 字 , 是刚柔相济之 " 软 " 。 " 能柔能刚之谓软 , 非有柔无刚之谓软也 "( 刘熙载《艺概》 ) 。他们强调 " 以劲利取势 , 以虚和取韵 "( 董其昌《画禅室随笔》), 达到 " 骨 " 、 " 力 " 、 " 势 " 与 " 韵 " 、 " 味 " 、 " 趣 " 的和谐统一。 古代书法美学的 " 中和 " 美理想 , 还突出地体现在对晋人书法 , 尤其是对王羲之书法的崇拜方面。晋人书法表现出平和自然、含蓄委婉、刚柔相济、尽善尽美的境界 , 成为 " 中和 " 之美的典范。它如同西方古希腊的艺术 , 一直是后人学习的楷模。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美学的发展 , 可以说是在尚晋与叛晋的矛盾冲突之中发展 , 是在不断向晋人书风回溯之中前进 , 这也即在 " 中和 " 与反中和的对立中演变。人们认为 ," 晋尚韵 "," 晋书神韵潇洒 "," 晋人书取韵 " 。这种 " 韵 ", 主要表现在一种平和自然、含蓄委婉的 " 中和 " 美的意境。古人谈到晋书 , 几乎都推崇备至 , 显露出对一种不可企及的美的向往之情。他们认为 " 晋人以风度相高 , 故其书如雅人胜士 , 潇洒蕴藉 , 折旋俯仰 , 容止姿态 , 自觉有出尘意 "( 方孝儒《逊志斋集》 ) 。在晋人书法之中 , 尤其对 " 二王 "( 又主要是大王 ) 崇拜至极 , 认为王羲之达到了尽善尽美的中和美的最高境界 , 是万世的典范 :" 逸少可谓韶 , 尽美矣 , 又尽善矣 "( 张怀瓘《书断》 )," 尽善尽美 , 其惟王逸少乎 !"( 李世民《王羲之传论》 ) 。王羲之 " 思虑通审 , 志气和平 , 不激不厉 , 而风规自远 "( 孙过庭《书谱》 ) 。这 " 志气和平,不激不厉 ", 不正是古人向往的最高的情感境界吗 ? 他们这样来描绘王字 :" 同夫披云睹目 , 芙蓉出水 "," 如阴阳四时 , 寒暑调畅 , 岩廊宏敞 , 簪裾肃穆 "," 如清风出袖 , 明月入怀 "( 李嗣真《书后品》 ), 真是美不胜收。正因为王羲之在人们心中占有如此高的美学地位 , 所以便进一步被当作衡量书法艺术价值的重要标准。如所谓 " 虞世南得右军之美而失其俊迈 ";" 欧阳询得右军之力而失其温秀 ";" 褚遂良得右军之意而失其变化 ";" 薛稷得右军之清而失于拘窘 ";" 李邕得右军之法而失于狂 ";" 真卿得右军之筋而失于粗 "( 李煜 ) 。这些书家虽然都具有王羲之的某一特点 , 却都达不到王字的十全十美的艺术境界。 上面分析的 " 中和 " 美理想 , 是中国古代书法美学中的主导思想。虽然在书法美学的发展中也出现一些 " 反中和 " 的审美思潮 ( 这在后面的历史分析中将提到 ), 但它们都没有象 " 中和 " 美理想那样在古代社会贯穿始终 , 没有成为主流 , 占居主导地位。 二 从中国古代书法美学的“中和” 美思想的历史发展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进行考察 : 第一个阶段 , 从汉代到唐代 。它以 " 中和 " 美为主 , 又偏于阳刚之美 , 这是一个强调情理统一、又注重理性的阶段。其中,汉代是萌芽发端期。魏晋是发展高峰,达到刚柔相济的“中和” 美典范程度。唐代也强调一种理性的均衡适度的和谐。在这种“中和”之美的总体倾向下,它又强调“骨” 、“力” 、“势” ,追求一种雄强有力的气势。唐代是这种壮美理想的高峰。第二个阶段 , 从宋代到明代。这时以情为主 , 出现了张扬个性的不中和、不和谐的“狂狷” 因素、" 丑 " 的因素。宋代首倡之,明代“狂草” 派达到高潮。从偏于" 中和 " 的优美、壮美理想发展看,此阶段以阴柔之美为主导倾向,元、明两代盛行。第三个阶段,清代。这是一个综合、总结的阶段, 也是向近代美学转变的过渡期。它在综合阐发前两阶段的基础上探求情与理的结合 , 强调在壮美基础上达到优美与壮美的辩证统一。下面具体论述。 汉代 , 特别是汉末 , 是中国古代书法美学的萌芽、发端期 , 是古代书法艺术审美意识自觉独立的时期。汉代在书法创作实践中进行了理论探讨, 提出了所谓 " 上皆覆下 , 下以承上 "、" 左右回顾 "、" 欲左先右 , 至回左亦尔 "( 蔡邕《九势》 ) 书法形式美辩证规律 。从汉代关于 " 势 " 、“力”的论述中 , 从其作为审美联想中介的自然美形象的描绘中 , 可以看出他们崇尚一种有力度、有力势的飞动之美。蔡邕说 :" 藏头护尾 , 力在字中 , 下笔用力 , 肌肤之丽。故曰 : 势来不可止 , 势去不可遏 ,…… "( 《九势》 ) 。他探讨了 " 力 " 、 " 势 " 的审美联系及毛笔在表现 " 力 " 、 " 势 " 方画的独特的艺术功能。有 " 力 " 才有 " 不可止 " 、 " 不可遏 " 的 " 势。汉代首倡了阳刚之美的审美理想。 到了魏晋,从审美理想的总的倾向看 , 人们强调情理统一 , 崇尚一种刚柔相济、骨 肉相称、骨势与韵味和谐统一的 " 中和 " 之美。晋人书法呈现出平和自然、含蓄蕴藉的美的境界 , 达到 " 中和 " 之美的高峰。魏晋追求 " 平和 " 的审美境界 , 讲求书法外在形态的 " 势和体均 " 。卫恒说 :" 观其措笔缀墨 , 用心精专 , 势和体均 , 发止无间 "( 《四体书势》 ) 。王羲之认为 :" 夫书字贵平正安稳 "( 《书论》 )," 凡书贵乎沉静 "( 《书论》 ) 。他们反对恣肆狂乱的笔势 , 要求 " 分间布白 , 远近宜均 , 上下得所 , 自然平稳 ", 指出 " 当须递相掩盖 , 不可孤露形影及出其牙锋 "( 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教悟章第七》 ) 。 " 孤露形影 " 和 " 出其牙锋 " 是不符合 " 平和 " 的美学标准的。魏晋之“和” ,是多样变化之和。他们要求“数体俱入” 、“字字意别” 。但这种变化是 " 和 " 中之 " 不同 "。魏晋书法美学既主张变化 , 又要求不超出整体之 " 和 ", 它强调诸形式美因素达到素朴和谐统一。" 作一字 , 横竖相向 ; 作一行 , 明媚相成 "。" 绵密疏阔相间 "(王羲之《书论》 )。" 不宜伤长 , 长则似死蛇挂树 ; 不宜伤短 , 短则似踏死蛤蟆 "( 《笔势论十二章》 ) 。要求润涩、盈虚和谐统一 , 起伏得当 , 远近适度 , 诸矛盾因素在整体中达到完满的结合。魏晋追求一种以骨为主、骨丰肉润、刚柔相济的艺术美 , 强调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的素朴和谐统一。魏晋书法美学提倡 " 骨 " 、 " 力 ", 反对软弱无力的书风 , 把 " 骨 " 、 " 力 " 作为重要的审美标准,认为“多力丰筋者圣 , 无力无筋者病”( 卫铄) 。魏晋所尚之 " 骨 ", 与后来唐代之 " 峻厉 " 、 " 粗放 " 、 " 雄强 " 之 " 骨 " 、 " 势 " 不同 , 它更主要是一种潇洒俊逸之 " 骨 " 、 " 风流气骨 " 。从当时对书法风貌的描绘来看 , " 王僧虔书如王、谢家子弟 , 纵复不端正 , 奕奕然有一种风流气骨 "( 萧衍《古今书人优劣评》 ;" 陶隐居书如吴兴小儿 , 形容虽未成长 , 而骨体甚峻快 ";" 王右军书如谢家子弟 , 纵复不端正者 , 爽爽有一种风气 "( 袁昂《古今书评》 ) 。这里 ," 奕奕然 " 、 " 风流气骨 " 、 " 骨体甚峻快 " 、 " 爽爽有一种风气 " 等 , 说明了魏晋骨势的艺术意境。魏晋之 " 骨 " 是 " 骨丰肉润 " 之 " 骨 ", 刚柔相济之 " 骨 ", 它既求骨力、气势 , 又要有华润流畅的韵致。他们强调 " 骨力 " 与 " 媚好 " 的统一 , 既讲求 " 笔力惊绝 ", 又追求 " 风流趣好 " 、 " 笔道流便 " 。王僧虔说 :" 骨丰肉润 , 入妙通灵 "( 《笔意赞》 ) 。 萧衍认为 :" 纯骨无媚 , 纯肉无力;……肥瘦相和 , 骨力相称。 "( 《答陶隐居论书》 ) 可见 , 片面强调 " 骨 " 、 " 力 "," 纯骨 " 无肉 , 是不行的 , 必须 " 骨 " 与 " 肉 " 、 " 媚 " 与 " 力 " 结合 , 达到 " 骨丰肉润 " 、 " 肥瘦相和 , 骨力相称 " 的境界 , 才符合 " 中和 " 美的标准。可以说 , 魏晋之 " 骨 ", 是 " 形 ", 又是 " 神 ", 是 " 意 ", 又是 " 法 " 。在这里 , 外在的 " 骨法用笔 " 与内在的风骨气韵达到了水乳交融般结合 , 形与神 ( 形式与内容 ) 、 意与法 ( 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 ) 达到完满统一。魏晋人尚清逸之气、俊君之骨 , 追求洒脱俊逸的精神、气度。这种对人的内在气质和外在风度的要求 , 表现在书法创作中 , 一种骨肉相称、刚柔兼备、有骨力、有韵味的艺术意境便创造出来了。魏晋所崇尚的 " 中和 " 之美 , 是一种情与理、感性与理性、个性与共性和谐统一之美。其情感之抒发自觉的控制在理性、理智之中 , 个人感性意趣之追求和谐地遵循着理性、共性的法度规范。它不同于以法胜、以理胜的唐书之美 , 更有别于宋以后以意趣、情感、个性胜的 " 狂狷" 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