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首页 学术论文知识库 问题

浙江工人日报总编辑

发布时间:

浙江工人日报总编辑

孙德宏,历任中国建筑技术发展研究中心秘书,中国建设报编辑、记者,工人日报社记者、一版主编、编委、副总编辑。2005年7月起任工人日报社总编辑。

百度搜:金星撞火星 华汉

浙江日报副总编辑名单

夏宝龙 中共浙江省委书记李 强 中共浙江省委副书记、省长乔传秀(女) 省政协主席卢子跃 原中共浙江省副省长、宁波市副市长、代市长 孙家贤 原省政协常务副主席、党组书记,第一、二届会长张浚生 原浙江大学党委书记,第一、二届顾问杨招棣 原省侨办主任,第一、二届顾问江 坪 原浙江日报总编辑,第一、二届副会长张承烈 原省卫生厅厅长,第一、二届副会长金连庆 原省工商局局长,第一、二届副会长何志权 原省民政厅副巡视员,第二届副会长冯根生 原中国(杭州)青春宝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第一、二届副会长赵治辉 新昌鹤群大酒店董事长,第二届副会长卢子跃 原中共浙江省副省长、宁波市副市长、代市长 尚 清 省民政厅厅长吴桂英(女) 省人大内司委副主任、第一、二届常务副会长李步星 原省人大秘书长王良仟 省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主任沈才土 原省文化厅厅长魏跃华 省财政厅副厅长李 刚 省民政厅副巡视员,第一、二届秘书长陆 熙 浙江日报副总编辑何跃新 浙江广播电视集团副总裁鲁冠球 万向集团公司董事局主席,第一、二届副会长楼忠福 广厦控股创业投资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第一、二届副会长陈励君(女) 浙江华日实业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第一、二届副会长王利亚(女) 中信银行杭州分行行长,第一、二届副会长郭胜华 法国亚美杰国际投资集团董事长,第二届副会长胡长源 兴业铜业国际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第二届副会长宗庆后 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第二届会长廖春荣 上海银润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第二届副会长刘 俊 中国(杭州)青春宝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春波 浙江医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洪 俊 子墨集团总裁章鹏飞 现代联合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道 慈 普陀山佛教协会会长姚世新 浙江省农村信用社联合会理事长邱建林 浙江恒逸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陈逢干 新疆五宫煤业公司董事长倪良正 圣奥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黄元龙 省民政厅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处处长丁 军 省慈善总会办公室主任 (以姓氏笔画为序)丁 军 省慈善总会副秘书长、办公室主任马伟杭 省卫生厅副厅长木善钭 瑞安市慈善总会秘书长毛惠春 天安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浙江省分公司总经理王仁飞 杭州市口腔医院院长王利亚(女) 中信银行杭州分行行长王志强 浙江广电集团电视教育科技频道主持人王良仟 省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主任王春江 义乌市慈善总会副会长王敏超 浙江省杭州市东方公证处主任王慧敏 坤和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裁石奇仁 原省民间组织服务中心主任、省民间组织服务中心五级职员邓唐良 浙江工人日报社总编辑丛黎明 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兰连根 定海区慈善总会会长冯 晔 今日早报副总编辑冯卫民 浙江日报副总编辑包海洋 建德市慈善总会副会长占土升 衢州市慈善总会副会长史 健 青年时报社副社长、总经理任和君 宁波市慈善总会副会长刘 俊 中国(杭州)青春宝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孙 岚(女) 中国人保财险浙江省分公司副总经理孙国平 绍兴市民政局局长、绍兴市慈善总会常务副会长成张先 慈溪市慈善总会副会长朱 锋 黄岩区慈善总会会长朱禹宝 宁波市鄞州区慈善总会会长阮水龙 浙江龙盛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何水法 浙江画院国家一级美术师何跃新 浙江广播电视集团副总裁吴山明 中国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吴忠民 青田县慈善总会会长吴桂英(女) 省人大内司委副主任应 正 超人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应跃成 金华市慈善总会副会长张建平 浙江广播电视集团浙江之声副总监兼新闻中心主任张金荣 国海良时期货有限公司总裁张闻起 浙江同济律师事务所律师张锦鸣 台州市慈善总会会长李 刚 省民政厅副巡视员李步星 原省人大秘书长李春芳 温州市慈善总会秘书长李春波 浙江医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燕丽(女) 省法律援助中心副主任邱建林 浙江恒逸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永和 省政协老干部处处长杨仲英(女) 杭州胡庆余堂国药号有限公司总经理杨素法 华夏银行杭州分行行长汪寿高 萧山区慈善总会秘书长沈 森 省新闻出版局副巡视员沈才土 原省文化厅厅长沈荣林 湖州市慈善总会会长沈荣勤 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浙江省分行行长邵 胜 杭州市慈善总会副会长邹晓东 浙江大学党委副书记陆 熙 浙江日报副总编辑陆文龙 省残疾人联合会计划财务部部长陆洪涛 江山市慈善总会会长陈 平 法国亚美杰国际投资集团中国代表陈 瑶(女) 省文化厅副厅长陈加元 省政协副主席陈励君(女) 华日实业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晓东 浙江银泰百货有限公司总裁陈逢干 新疆五宫煤业公司董事长宗庆后 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林长青 三角洲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林秀政 苍南县慈善总会副会长苗伟伦 共青团浙江省委党组成员、副书记苗远景 省直属机关工会主席范朝勇 名森设计工作室设计师郑庆善 上虞市慈善总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郑晓林 省作家协会党组副书记、秘书长郑 昶 浙江绿城医院院长金德忠 嘉兴市秀洲区慈善总会常务副会长俞志法 诸暨市慈善总会常务副会长俞德明 著名书法家姚友芝(女) 舟山市慈善总会副会长姚炳甫 省总工会党组成员、副主席姚世新 浙江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理事长施群力(女) 浙江省农村信用社联合会财会处处长姜雪明 省电力公司党组书记、副总经理柏莉凤(女) 海盐县慈善总会专职副会长兼秘书长柳国平 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柳贵芳 余姚市慈善总会副会长洪 俊 子墨集团总裁胡 戎 浙江广电集团电视教育科技频道总监胡长源 兴业铜业国际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胡美君(女) 永康市慈善总会副会长胡震云 常山县慈善总会会长赵云明 温岭市慈善总会常务副会长赵六四 绍兴县慈善总会会长赵时龙 省假肢科研康复中心主任赵建明 嘉兴市慈善总会副会长赵忠世 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浙江省分行行长赵峥嵘 上海浦东发展银行杭州分行行长、党委书记钟雷鸣 雅戈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项宁一 浙江在线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项道铨 爱华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陈逢干 新疆五宫煤业公司董事长夏士林 升华集团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奚林根 安吉县慈善总会会长徐 雯(女) 省慈善总会项目部负责人徐仁俊 丽水市慈善总会会长徐文忠 省福利彩票发行中心主任徐阿富 余杭区慈善总会副会长柴志良 德清县慈善总会会长袁伟盛 联谊报社社长兼总编郭胜华 法国亚美杰国际投资集团董事长钱金标 秦山核电站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工会主席陶铁斧 浙江越剧团团长高 晔(女) 中国美术学院画家崔滨洲 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浙江省分行行长戚传富 杭州皇冠大酒店董事长章军华 浙江三弘集团董事长章鹏飞 现代联合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萧敏健 钱江晚报副总编辑黄元龙 省民政厅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处处长黄绍棣 宁波港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傅宏章 省广播电影电视局副巡视员蒋沛浩 杭州日报报业集团副巡视员蒋琪华(女) 省慈善总会基金部副主任谢大松 缙云县慈善总会会长道 慈 普陀山佛教协会会长释智圆(女) 杭州市佛教协会副会长韩 平 省教育厅副厅长鲁冠球 万向集团公司董事局主席楼 明 广厦控股创业投资有限公司董事局副主席楼伟中 中信银行杭州分行副行长兼萧山支行行长楼忠福 广厦控股创业投资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虞文成 瓯海区慈善总会会长廖春荣 上海银润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蔡学武 临海市慈善总会会长谭丽娟(女) 浙江歌舞剧院艺术指导魏 华 省慈善总会浙江慈善编辑魏 钧 省慈善总会义工部负责人魏真柏 浙江曲艺杂技总团团长魏跃华 省财政厅副厅长

应该是副处级

做编辑都要做什么工作呢 工作内容因公司而定,一般进入公司开始都会让你做校对,从基础学起,不要觉得这是琐碎的事情不愿意做,坚持下来,你的收获会非常大。工资因地区或者公司而定,一般开始2000-2500。 编辑工作职责 (一)根据分工负责有关学科的稿件审读,对文稿质量作出客观公正地评价,写出审读和处理意见; (二)对经审读决定拟采用的稿件写出推荐意见,向编辑部定稿会议推荐;(三)对定用稿件进行加工修改,确保文稿编辑质量符合编辑规范要求,使发排稿件达到“齐、清、定”; (四)做好校对工作,努力消灭差错; (五)积极参加有关专业学术活动,自觉阅读专业论著、期刊,及时了解科研、教学动态,掌握本专业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提出本专业学科的选题组稿计划,有重点的组稿,努力开发优质稿源; (六)努力钻研专业知识和编辑业务,积极开展科学研 究,撰写专业论文和著作,总结编辑工作经验,不断提高学识水平和编辑能力; (八)完成编辑部交办的其他工作。 主要用软件编排文字! 做编辑要具备什么条件 学历及专业方面:很多专业啊,比如: 汉语言文学、编辑出版学、新闻学、传播学、广告学、外语类专业等等,这些都可以。 至于编辑的就业前景,反正我在这个圈子里都混这么多年了,说句心理话就是饿不死,但也不吃饱。凑合著活着。你要在编辑这个行业里混,第一要文笔好,什么样的稿子拿上手就能写,什么样的内容你都可以策划出像样的东西,你喜欢写的你能写,你不喜欢写的你也得能写。这个本事不是人人都有的,不经历过这些你肯定没法混。第二懂的东西要多,设计、印刷、摄影样样都要拿得起,不说是专业级的,也得拿得出手,懂点东西,这个只有工作了才会有机会学,学校里肯定不会教你这个的。我自己带实习生有这种感觉,往往都是缺这个缺那个,文笔也一般。这个圈子就是磨砺人,越来越熟,越来越会吹。 的确,现在很多报纸杂志有分记者,编辑职位。互并不代表编辑不需要写稿,记者只负责写稿。如果一个编辑自己的文章都写不好,还怎么去改人家记者的文章呢?所以,编辑也好记者写好,人良好的写作能力是必需的。 我从实习开始就一直从事平面媒体采编的工作。 1.写稿基础能力不可少,不管什么样的选题,什么样的新闻,写稿无障碍。跟你说,报社的记者和编辑职位是互生的。一般,除开实习以外,一般就是先是记者,然后升职成资深记者或编辑,然后再是版面编辑/栏目编辑,最后的话开始升到编辑部主任,一点一点的升。 2.除开写稿好外,编辑需要有良好的改稿能力,能对文字句句斟酌,除了错字以外,还要看一些细节话的东西,完善记者的稿件。拿我们杂志来说,发稿和改稿过程中有硬性的错误,是要罚钱的,这些错误包括错字,语句不通顺等等。 3.作为编辑,可能还会涉及一些排面布局或者图片协调方面的工作,更多的会跟美术编辑作大量的沟通。这之中包括完稿过程中的一些删改问题(由于版面的关系,可能到完稿后会排不下,或者还差字,这种情况编辑就要适当的根据美编的要求进行一些细部修改。) 4.英语能力肯定是需要的,因采稿子的过程中,谁都不能保证你采访的对象不是老外。如果老外的话,你就需要用英语跟对方沟通。另外,即使不是采访,平时为了版面好看,或者栏目需要,也会对一些句子,词汇进行外语翻译。有些至于会开通英语双语文章,虽然有专门的外语编辑,但是到了文字编辑这边,仍然会自己过一篇,看看对方翻译的内容是不是符合原稿的内容。 5,相关证件的话是有的,不过这些证件一般不对非本行业人事开放。比如记者证,编辑证。这些都是需要你在职的情况下,根据你工作的年限,企业或者机构按排你培训或者考试,获得这些证件。普通话这个你如果需要的话可以去考,但这个证书一般报社杂志社不是特别强调。 6.如果你要是做的是杂志编辑,还需要一些印刷包装之类的知识,熟悉杂志的纸张,印刷的效果,采用的颜调和风格,帮助美术编辑处理图片。 7.目前来说杂志报社已经很少有用手稿工作的习惯了,都是用电脑进行编写稿件的。除非是校对,那么,他会看到打印出来的稿件,直接在打印稿上校对稿件。 编辑主要做什么事 编辑岗位职责 1. 组稿。根据作者投稿时间和编辑部的安排,提出自己分工栏目的组稿计划及约稿意向,经主编同意后实施。组稿计划和约稿意向要兼顾校内外两个渠道,重点组约专家学者的优质稿件,并在组约稿件过程中,逐步建立作者群体和网络。 2. 审稿。按照分工、完成稿件的初审工作。审稿中要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和本刊的特点及学术规范,对稿件提出准确具体的审鉴意见,认真填写编辑流程工作单中编辑加工意见,按规定提交主编终审。 3. 改稿。编辑对终审通过的稿件,需进行必要的文字修改和技术加工。稿件修改加工要尊重原作,遵循规范,防止草率从事。 4. 校稿。按照本刊编校合一的工作制度,编辑必须承担一定的校对任务。校对要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确保差错率不超过万分之三。要注意及时处理稿件中存在的其它问题。 5. 编稿。根据编辑部的统一安排,具体运作每期学报的编排校等事项,协助责任编辑解决编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承担主编交办的其它工作任务。 6. 进行计算机编排修改,做好计算机软、硬件维护。对所编刊网页更新提出可行性建议。 7. 参加学报印刷、发行、订阅和交流工作。 8. 努力学习编辑业务和相关专业知识,不断提高编辑水平、相关专业水平。 文字编辑需要什么样的条件? 3、网站新骸编辑人员 职位要求: 1、大专及以上学历,网络新闻编辑相关专业优先; 2、工作仔细认真,富有耐心,负责网站内容的监控及编辑; 3、具有责任性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这是我们网站的招聘编辑的条件,有的还要要求有两年工作经验等等 你上前程无忧网站上注册信息然后投简历应该会有这方面需要的公司在招人吧 祝你找个称心如意的好工作哦 编辑到底是干什么的? 从我刚工作一直到现在,身边很多人听说我的职业是“编辑”时,都会问:哪些书是你写的?哪个报纸或杂志上哪篇文章是你写的?甚至有很多作者,都常常把编辑和校对混为一谈。确实,很多人并不知道编辑究竟是干什么的。 那么,如果你想成为一名作者,不管是专业的还是业余的,只要你想跟出版社打交道,更直接地说,想出书,那最好先了解一下编辑到底是干什么的。 首先,我得强调一点,编辑是个独立性很强的工作,除了一些共同的基本功外,其实很多编辑的方向、专长及工作方式都是“小同大异”的。就我个人的经验,我觉得一个标准的编辑职能如下:1、选题策划 即由编辑提出出版创意。择其要点简单说,这里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出版社的实际情况、出版方向、专长、发行渠道等;图书市场的“风向”,什么“风”已经刮过去了,现在正在刮什么“风”,接下来可能会刮什么“风”等,说白了,就是掌握同类书情况及目标读者群的情况;选题的可操作性,包括组稿的难度、出版时间限制、编辑加工的难度、发行渠道兼容度、宣传营销难易度等。然后是做选题策划报告,这里要包括为什么要做这样一本书、市场同类书情况、作者情况、市场预期、书稿特色、装帧形式、营销策略,有的也包括书稿内容提要、提纲及样章等。只有选题真正成熟、具有可行性及良好的市场前景,才有可能通过出版社的选题讨论会,进入下一步操作。2、组稿 这是从空想走向实践的第一步。组稿的方式有很多,传统的出版基本完全靠编辑的人脉,所以要求编辑社会交往能力强,必须手勤、嘴勤、腿勤,即经常出差参加各种学会、论坛、笔会等,以结识更多的作者;多给作者打电话、写信,以加强与作者的联系,同时扩大自己的作者队伍及关系网。所以,传统的组稿方式往往是编辑做好选题策划报告,然后从自己已经掌握的作者资源中寻找合适作者,或者根据书稿需要去结识新作者约稿。因此,传统的出版多是“约稿”性质的。 而现在,编辑工作方式有了很大的改变,因为有了网络,编辑与作者的联系更方便了,大量书稿也出现在网络平台上,很多编辑完全成了寻找者,只要泡在网上或者跟网站直接挂钩,就可以获得大量的信息及书稿。3、审稿 一部书稿拿到手里以后,首先通读,判断稿件是否符合选题设计思路或者稿件是否具有出版价值。如PASS,进入一审,即责任编辑按照出版规范进行审稿,这里包括政治、思想方面、出版规范方面(编排体例等)、语言文字方面(逻辑、文字、标点等)。如原稿水平较高,编辑则省力一点,如原稿水平较差,那就看编辑怎么做了,负责任的编辑会具体指出书稿中的所有问题,然后回给作者修改,有时候,作者反复修改不好的地方,在经过作者同意后,编辑也会亲自捉刀——这种事 *** 过很多次了。所以说,编辑经常自诩为“为他人做嫁的工作”。 正规出版社是“三审三校制”,责任编辑一审完办理发稿手续,然后将书稿、审读意见等提交二审(编辑室主任或具有副高职称以上编辑),二审后将书稿及两个审次审读意见提交三审(总编、副总编或具有正高职称以上编辑)。三审通过以后,将书稿交排版公司排版,然后进入校对流程,一校通常是校对排版公司出来的校样与原稿的差异(因为传统印刷都是用铅字排版,很容易出错),然后校样返回给责任编辑,编辑认定校对提出的问题后,退还给排版公司改错、出二校样,然后给校对,进行二校,还是进行“比校”,然后再给编辑认定、退给排版公司改错出三校样,最后一校通常由有经验的校对进行读校。然后退还给责任编辑,经认定后,退给排版公司改错,出付印清样、软片,编辑开付印手续,到出版部门准备付印。4、装帧 编辑是一本书的全程操盘手,一般在一审后,就会联系美术编辑做封面,美术编辑会根据责任编辑提的要求和相关资料......>> 做编辑需要的基本功是什么? 要做一个称职的、能够有所作为的编辑,一定要苦练基本功。在这里,我先讲三条: 第一,要熟练掌握新闻业务的基础知识,且要熟练到这么个程度:在仔细看过一篇稿子后,就能明白:应该补充什么,应该提炼什么。 一是看看“新闻五要素”全不全? 二是看看必须交代清楚的关节交代清楚了没有? 三是看看观点的提炼工作做好了没有?我觉得,对编好一则新闻来讲,这三条都是相当重要的。 第二,编辑要练就善于琢“璞”的本领:对稿件上的“石头”部分,你得要大刀阔斧地砍;和“玉”粘连在一起的地方,你得精雕细刻。 在多年编辑工作的实践中,我觉得,我们编辑是琢“璞”者。什么叫“璞”?《辞海》的注释是:蕴藏有玉的石头。我们编辑手中的稿件,也像璞那样,是玉和石头的共生体。我们编稿,就是要剔除其石头部分,显露其玉的光彩。这璞上面,有的地方全是石头,你得要大刀阔斧地砍,有的地方和玉粘连在一起,你得要精雕细刻。 我觉得,我们对通讯员、记者的稿件固然要那么做,对那些知名度相当高的名人的稿件,也需要同样对待。 第三,要尊重和保留作者的风格。 毋庸讳言,我们当编辑的,处理稿件要尊重和保留作者的风格。 所谓作者的风格,一般地说,有四点: 一是鲜明的观点; 二是鲜活的材料; 三是新颖的报道形式和表述方法; 四是明快、清新的语言。 1984年7月间,我曾约请当时在省委办公厅工作的董佑勤同志(后来当了浙江日报的副总编辑)撰写了一篇言论。言论的题目是:《说点“婆媳”之道》,全文850字。我当时把它和上述作者风格的要求相对照,觉得条条符合。特别是作者运用夹喻夹议的形式,议了别人所未议的道理,且深入浅出,很有特色。很明显,这是这位作者行文的风格。当时,我只改了十来个字,尊重和保留了作者的风格。浙江日报在当年7月12日刊登后,人民日报在7月29日予以转载,我从头到尾对照了一下,发现人民日报一字未改,而且连一个标点符号都没有改动。这说明尊重和保留作者的风格多么重要!可以设想,如果我当时随心所欲地加以修改,很可能带来“画蛇添足”的后果! 杨大进总编辑告知,如今我们有些年轻朋友在编稿中,不那么尊重和保留作者的风格,或者在删节长稿时把作者的鲜活的东西连同不鲜活的东西一起给删掉了,宛如在泼婴儿的洗澡水时把婴儿也给泼出去了;或者对作者的文稿喜欢按照自己的行文习惯加以修改;或者不细察作者辛苦经营之处,不理解作者精心挥洒的文笔,竟然一古脑儿把它删掉了,这多可惜啊!因此,作者对这些改稿有意见,是可以想见的。 我很赞同这种观点:可改可不改的,尽量不改。特别是对同义词,作者用上了“教室”,我们编辑何必把它改成“课堂”呢!作者喜欢用“越演越烈”,我们编辑何必非把它改成“愈演愈烈”不可呢! 当然,我们有些编辑还是很尊重和保留作者风格的。像编辑处理《“小巷总理”错时办公方便群众》(刊于浙江日报5月9日一版)的编辑便是这样。 如果说这是一个导语,197字(包括标点符号,下同),占全篇771字的%,长是长了一些,但编辑认为这是作者的精心之作,材料新鲜,既有现场感,又有强烈的时效性,且与全文紧密衔接,就原汁原味地把它保留下来了。很明显,这是一位聪明、能干的编辑。 做一个编辑需要做些什么工作呢?? 一般是相应的处理由上级分配的工作。 也就是这个环节:公司根据市场调查策划相应的书籍——分配工作给编辑。 作为一个编辑,文学功底是必然,现在一般都使用电脑排版、编辑、查询相应资料。所以能熟练应用电脑和网络也是必须的。 图书出版,无非是把汉字重新编辑一遍,这个过程中还必须吸引读者从千百种同种书籍中吸引到你的书籍中去,所以创新、实用、相应时下,也是必不可少的。 想做有关编辑类工作需要哪些条件? 如何做一个优秀的编辑 一、定义 首先,“优秀编辑”不容易被确切定义,因为从不同的角度,衡量一个编辑是否优秀的尺度也不相同。但当我们站在宏观上来看,还是可以对“优秀编辑”下一个定义的,那就是“能带领一大群人和你共同思考的编辑是优秀编辑”。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编辑是一个精神工作者。他所要做的事是把一种意识形态经过自己的理解和加工,再传达给另一个人。因此,首先要要求编辑的基本素质高于受众素质,至少说在某些方面的素质。这样,你才有能力去做一个精神上的领导者。 二、优秀编辑三部曲 1、认识“道” 老子讲“大道自然”,所以做一切事,成功与否乃是自然而然的。其中包括两层含义:1、符合成功的条件,即成功;2、不符合成功的条件,即失败。两者均可解释为“自然而然”,所以“自然而然”不等于说坐享其成、守株待兔。想获得成功乃是需要运用智慧努力去做的。那么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运用智慧。 首先我们要对“道”有所认识,进而认识“电脑”这个“道”。 “道”是一种形态(精神上的,意识形态)或环境(物质上的,社会环境)。道的形成既复杂又简单,说复杂是因为要形成一种道,必需天时、地利、人和才行,各种错综复杂的因素都对“道”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说简单,是因为要形成“道”必须有足够多的人对其有所关注,并拥有足够大的发展空间。 电脑行业经过多年的孕育,事实证明已形成了一种非常大的“道”。为了讲得通俗一点,我们称之为环境,一种很有生机的环境。投身到这样一种很有生机的环境中来是极富挑战的,因为你所面临的只有两条路——成功与失败。正如前面所讲的那样,导致成功与失败的因素关键看你是否进入角色,或者讲是否入道。当你入道之后,你便能知道同道中人都在思考什么问题、做着什么事情、遇到什么困难……行其事,必先入其道。 2、编辑工作是对“道”的思考过程 从入道,到认识道,只是一个初级的阶段,这是对编辑素质最基本的要求。你要编辑电脑杂志,不懂得电脑是不行的,只懂得一些表面的东西是不够的。必须投入更多的精力去思考这个行业,进而获得更多深层次的认识。 3、优秀编辑对“道”有所感悟 “感悟”——有所感触而领悟。 “认识”和“感悟”的差别在于,认识是以本人的角度去观察事物、了解事物,是一种接收信息的过程;而感悟是从事物本质的角度去思考事物、领悟事物,是一种发送信息的过程。可以这样讲,认识是被动的,而感悟是主动的;认识是别人的,而感悟是自己的。只有当自己对事实本质有所理解和领悟,你才能够将你所认识到的内容清晰地传达给别人,否则那将是不准确的、不客观的、没有思想的。 感悟的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基于“认识”的,没有认识就谈不上感悟。 三、文化与生命力 “文化”——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 民族有民族文化;家庭有家庭文化;企业有企业文化;电脑也有电脑文化。通俗地讲,文化是人们对同一种事物的共同认识和感受,也是一种精神信仰。大凡重要的古代历史遗迹,尽管有所残缺,但仍能吸引今人去瞻仰。大凡有所成就的大企业,当他要把某种产品推向另一个国家的时候,总是要对当地的文化有所了解。这说明什么问题呢?文化即是生命! 文化是生命力的象征,人的躯体可以腐败,但精神上信仰却可以一代一代永世流传。所以要做一件比较长久的事,你必须让你所做的工作富有文化内涵。或融入旧文化当中,或创造新文化。一个没有文化内涵的事物是不可能长久的。 那么文化内涵如何得来呢?以下总结出了这样一条规律: 认识->思考->感悟->文化 由此不难看出,要......>> 编辑都做什么工作? 看你说的是什么编辑了, 有文字编辑,有排版的,文字编辑比较文,排版编辑比较武,就是说一个是脑力劳动,一个是体力劳动,文凭一般都是大专以上,当然如果你表现突出破格录取不是不可能的,呵呵,工资待遇不是很龚,一般2000元左右,但是当编辑很锻炼人,你可以试试 做杂志社的编辑需要具备什么条件? 不需要 小型杂志社入不敷出 都是抄别人的 大型的财经除非你很优秀,他们用人很苛刻,本科毕业最多去做个杂志社上的机器,根本接触不到稿子, 别做媒体了 太累 我都想出国学个别的专业回来转行了,身哗疲惫。写的我天天掉头发。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总编辑是谁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的社长是正厅级。省级新闻单位的行政级别是正厅级,其党委书记、社长、总编辑、总经理都是正厅级,其他党委委员和副职领导包括总会计师、总经济师是副厅级。国家级新闻单位,如新华社、人民日报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的正职领导是正部级,副职领导是副部级。副省级城市新闻单位的正职领导是副厅级,副职领导和中层干部正职都是正处级。地市级新闻单位的正职领导是正处级,副职领导是副处级。

一个。王水明,男,1965年4月出生,浙江萧山人,1987年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1987年8月参加工作。主任记者。现任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编辑。《浙江日报》是中共浙江省委机关报,于1949年5月9日在杭州创刊,是浙江历史上第一张在全省范围内公开出版发行的中国共产党党报。

周天晓,金波,王水明,张亮,目前四位!

工人日报总编辑李冀

马季的徒弟:姜昆、赵炎、刘伟、冯巩、笑林、王谦祥、李增瑞、韩兰成、刘喜尧、彭子义、常佩业、黄志强、黄宏、尹卓林、姚新光、李国修、赵龙军、邢瑛瑛、刘立新、侯冠男马季原名马树槐。河北省宝坻县黄庄村人。1956年调至中央广播说唱团。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第三、四、五届委员会常务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曲协常务理事,中央广播文工团说唱团团长等职。现为中国广播艺术团说唱团相声演员。曾出版相声选《登山英雄赞》,相声作品《打电话》、《画像》及《新桃花源记》等先后拍成电影。代表作:《找舅舅》、《英雄小八路》、《登山英雄赞》、《画像》、《新桃花源记》、《女队长》、《白骨精现形记》、《舞台风雷》、《五官争功》等。最后的日子:10月底,马季出席了德云社的10周年庆典活动。对于今年央视相声大赛上出现两名清华学子,他激动地表示:“相声界能出现这种人才,中国相声有希望了。”11月初,马季出席武汉电视台《都市茶座》改版节目;月底在电视剧《旗袍》中他客串了一个卖汤圆的小老板,他说他是被精彩的剧本所吸引才决定出演这部电视剧的。带走无限怀念留下欢笑一片相声艺术大师马季昨天上午9点39分因心脏病突发,在北京家中去世,享年72岁。目前,他的遗体安放在北京中日友好医院中,中国曲艺家协会今天将在北京为其设立灵堂,组织治丧委员会,26日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遗体告别仪式。马季生命中的最后3个月一直忙于各项社会活动,甚至还拍了他的第一部电视剧《旗袍》,没想到这也是他的最后一部电视剧。昨天上午9点34分,北京市999急救指挥大厅接到了马季家人打去的报警电话。急救中心郭肃清副院长告诉记者,马季家保姆9点时发现马季在卫生间里时间过长,失去神志。“我们急救人员到他位于昌平天通苑的家时,看见马季在卫生间里,脸色青白、双眼紧闭、嘴巴微张。我们采取了包括心肺复苏、开通静脉等急救措施,可还是没有生命指征。”999急救人员应家属要求,将马季送到昌平区中医院天通苑分院进行抢救,但还是无力回天。12点20分,救护车将马季遗体送往中日友好医院。根据马季以往的病史和去世时的症状,死因初步诊断为心脏突停。随着马季的遗体运到中日友好医院太平间,他的亲朋好友纷纷从北京城各处向医院赶来。在太平间内的小告别室中,马季夫人于波、儿子马东以及姜昆、冯巩、刘伟、杨少华等几十人于12点30分左右举行了一个简短的告别仪式。太平间工作人员事后告诉记者,众人对马季的突然逝世均十分悲伤,纷纷痛哭不止。遗体由姜昆推出,马东在前面引导。马季夫人于波因为悲痛过度,一度瘫软在地。13点10分,姜昆首先走出太平间,几十家媒体记者蜂拥而至。他流着泪说:“马季去世实在是太突然了,全国各大媒体能在半小时内都聚集在这里,足可以看出他作为一名人民艺术家的德高望重。”紧接着,冯巩、刘伟、崔琦等相声界人士从太平间走出来,但由于过分悲哀,几人均表示无法接受记者采访。马季弟子王谦祥哽咽着说,前天晚上两人还互相通话商量远期规划,“老爷子还给我一个本子,说这个很适合我。老爷子这两天说是觉得有点儿累,本来打算元旦之后住院检查休养一下,结果没等到。”之后,太平间的门一直紧闭着,直到13点35分,一位工作人员主动开门告诉记者们,遗体已经转移,马季的亲属也从另一个门离开。这时,大家走进告别室,只见空荡荡的大厅内放满了花圈,一张灵床上还显得有些凌乱。工作人员说,马季遗体现在保留在中日友好医院内。14点,马东匆匆赶回昌平家中,只简单回答了几句话就上楼。他说,由于马季先生一直在广电系统工作,因此将由广电总局牵头成立治丧委员会。这期间,他会一直陪伴在母亲身边。(特派记者 章杰)马季和南京的不解之缘马季不仅在江苏收了3个徒弟,更是多次来宁演出,今年8月还为了中国曲艺牡丹奖永久落户江苏而来南京参加颁奖晚会,在南京观众中十分有人缘。昨日,记者拨通马季在南京的故友和徒弟的电话,他们无不对马季的去世表示悲痛……梁尚义:相声界没了领军人物南京相声名家梁尚义和马季算是同辈,早在上世纪70年代两人就曾经同台演出。从1987年开始,两人的联系就更加密切了,“每次他来南京,我都会推掉一切事情陪他,现在退休了,闲下来时也会打电话问候一下。”梁尚义回忆说,1987年马季作为江苏相声比赛的评委在徐州呆了3天,两人从此成为好友。“韩兰成在那场比赛中获得了最佳业余逗哏奖,他向我提出要拜马季为师。马季一口就答应了。拜师仪式很简单,韩兰成送一束鲜花,我们3个人一张合影就成了,真的是超级爽快。他不止爽快还很敬业,那天评委工作结束后他其实很累了,但第二天一早就起床给弟子上课了,第三天离开徐州时已是晚上10点,乘务人员看到大明星到了就提出要和他合影,兴致特高的他不仅跟车站所有乘务人员合影,还拉着赵炎在现场表演了一段相声。表演的档儿,一列火车正好经过,乘客们挤在窗口齐声喊:马季老师好!那一幕让他的眼眶都红了,他说没想到他在江苏的观众缘这么好……”因为明天要赴徐州演出,梁尚义、李国先等南京相声名家都无法去北京送马季最后一程,梁尚义只能遗憾地发去一份唁电。说起这么多年与马季的交往,梁尚义表示“点点滴滴都值得回味”。“马三立走了,相声界没了大师;马季走了,相声界没了领军人物。”这是昨天梁尚义得知马季去世后的感叹最多的一句话。韩兰成:5天前还和老师商量台本昨天下午,记者拨通了马季先生高徒、省文联创作研究室作家韩兰成的手机,正在徐州的他声音低沉:“我直到现在还有点儿不相信。5天前咱们刚分手的啊!”韩兰成告诉记者,5天前马季还和他在海南商量台本的事儿,今年岁末师徒两人演出不少,现在定下来的就有央视正月正晚会、《曲苑杂谈·走进加拿大》和送戏下乡到河北安国的3场演出,在海南就是商量这3台节目,其中正月正晚会的台本已经基本定下来了。想不到这下子全乱了。韩兰成回忆起了自己当年拜师的事情:“那是1987年,我还在徐州一个街道小厂当工人,遇上‘江苏省首届相声邀请赛’在徐州举办,担当主评委的就是马季。那次我一人得了6个奖,一次又一次上台领奖,马季一次又一次给我发奖,领到最后一个奖的时候,马季都认识我了,握着我的手使劲摇。我就斗胆说:‘先生,收个徒弟吧。’他大笑着答应了。”就这么着,韩兰成成了马季的第6个学生,再过两三个月就是两人合作20年了。韩兰成说,5天前分别的时候,老师一点生病的征兆都没有,临别还嘱咐自己对本子的细节再琢磨一下。昨天早上,自己正在家琢磨着呢,10点左右接到老师弟弟马京的电话说:“我哥不行了,你来一趟吧!”又过了20分钟,师兄王谦祥来电话说:“来不及了,去世了。”沉浸在悲痛中的韩兰成告诉记者,他已经订好了晚上直飞北京的飞机票,现在感到心里特别乱。南京日报记者 顾小萍 李冀圈中好友纷纷悼念刘兰芳:马季刚刚获得曲协终身成就奖,他的确是相声界的领军人物。常宝华:这怎么可能?太突然了,我和马季是老相识了,上世纪60年代就认识,当时我很好学,喜欢《红岩》、《十万个为什么》和《可爱的中国》这3本书,但就是买不到,找马季帮忙,马季二话不说就答应了,于是我们建立了很好的友谊。侯跃文:我父亲侯宝林和马季是师徒关系,虽然他们之间有过恩恩怨怨,但现在我们家和他们家关系特别好。他早前就做过心脏支架手术,所以身体一直就不是很好。现在突然听说他去世,我们都非常难过。赵世忠:昨天还和马季通了电话,他状态不是挺好吗?我们还互相勉励一定要注意身体,还商量了春节要聚一聚,没想到这竟然成了诀别。杨少华:他的一生不简单,一生写了《找舅舅》、《英雄小八路》等等300多段相声,家里拿麻袋装稿纸。他死了,是我们艺术界很大的一个损失。他人好,艺术也好。李金斗:马季的去世是相声界重大的损失,这个消息非常突然,我现在心情非常沉重。刘伟:这么多年了,他只要工作来了一切都可以放下。1986年在长沙突发心脏病的时候,也是报了3次病危。他只要出了医院,肯定先想到的是怎么写相声,怎么写小品。他出去一个星期,可以拿出7个作品,可以连续两天不睡觉,那时候是三四十岁。我想,没有一个演员能够做到他这样,能够在一叠稿纸上写光20多支圆珠笔。郭德纲:我们爷俩到现在还没直接见过面呢,但是马先生对我的支持确实是太多了。他很支持我和德云社,我有一次和马先生通话,听见电话那头有人说郭德纲不行,然后马先生说人家郭德纲是在认真搞相声,应该支持。马先生还特意给我们题写过“德云社”的一个匾。我太难过了,明天我一定去悼念马先生。

马季和侯耀文、苏文茂、刘文亨、李伯祥、赵心敏、魏文亮等是同辈,他是姜昆的老师

马季(第三代相声演员)的同辈相声演员:贾振良、黄铁良、杨紫阳、马季、胡必达、殷培田、贾冀光、丁广泉、康达夫、李如刚、吴兆南、于世猷、郝爱民、师胜杰等。(都是侯宝林老师的徒弟,与马季是师兄弟)。

马季是姜昆的老师,也是、赵炎、刘伟、冯巩、笑林、王谦祥、李增瑞、韩兰成、刘喜尧、彭子义、常佩业、黄志强、黄宏、尹卓林、姚新光、李国修、赵龙军、邢瑛瑛、刘立新、侯冠男、张庆等人的老师。

扩展资料

1、马季

原名马树槐,出生于天津市宝坻区黄庄村,中国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1956年,被调入中国广播说唱团工作,并拜侯宝林为师学习相声。1983年,担任首届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总策划和主持人。

2006年8月10日,第四届中国曲艺牡丹奖评奖结果发布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马季获得终身成就奖。2007年5月,出演的民国情感剧《旗袍》播出,马季在剧中中饰演古道心肠的汤老板。

2、姜昆

1950年10月19日出生于北京市,祖籍山东省烟台市,中国内地相声演员,国家一级演员,毕业于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1975年被选到黑龙江代表队,准备了半年,76年到了北京参加全国曲艺汇演,在知青返城的大潮前,被中国广播艺术团选中来到国家一级说唱团当上相声演员,从师马季学说相声。

1978年底,他以最年轻的代表身份,参加了文革后的全国“第四届文代会”,并被选为中国曲艺家协会理事。中央电视台1983年的春节联欢晚会,选中了他当主持人,并参加创作。

长江日报副总编辑

马铁丁,是1950年代初期陈笑雨、张铁夫、郭小川三人在《长江日报》《中国青年》等报刊发表“思想杂谈”时合用的笔名。

三人的合作,并无严格的分工,陈笑雨、郭小川常侧重于关注文化、教育、艺术等类问题,张铁夫因主管农业战线的报道,故多在这方面落墨。1957年7月以后,三人工作有所变动,合作便告结束,而“马铁丁”则成为陈笑雨独用的笔名。

扩展资料

1、“马”——陈笑雨

笔名司马龙。1917年生,江苏靖江人,1938年入延安陕北公学,后被分配至新华通讯社。解放初,曾任新华社中南总分社社长。1953年,任北京《文艺报》副主编,1959年任《新观察》主编。后任《人民日报》副刊部主任。

2、“铁”——张铁夫

1922年生,山东巨野县人,1940年入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文学院学习,先后任《解放日报》、新华社记者。解放初曾任长江日报副总编辑。后任北京市委宣传部长等职。

3、“丁”——郭小川

笔名丁云中。1919年生,河北丰宁县人。全面抗战爆发后,参加八路军,开始诗歌创作。1948年任《群众日报》副总编辑,兼《大众日报》负责人。武汉解放后,任中南局宣传处处长等职,后任中国作协党组副书记等职。

马铁丁马铁丁,是1950年代初期陈笑雨、张铁夫、郭小川三人在《长江日报》《中国青年》等报刊发表“思想杂谈”时合用的笔名

1952年底,中共中央决定撤销大区一级党报,作为中南局机关报的《长江日报》于1952年12月31日终刊,由武汉市委机关报《新武汉报》接用《长江日报》报名,于1953年元旦继续出版。中南《长江日报》一部分人员参加了武汉《长江日报》的工作。这时的《长江日报》主要担负武汉市委机关报的任务;同时,中共中央中南局和中南行政委员会有关政策法令及重要指示,仍通过《长江日报》发布,直至1954年大区撤销为止。武汉《长江日报》的前身是《新武汉报》。《新武汉报》是在民营《大刚报》的基础上逐步改造和建设成为党报的。武汉解放后,武汉市军管会批准《大刚报》继续出版,并派张若达任总编辑,通过这张报纸发布市委和市人民政府的政策法令和重要指示。1950年9月,《大刚报》实行公私合营,陆天虹任公方代表。1951年底。《大刚报》停刊。1952年元旦。《新武汉报》创刊,正式成为中共武汉市委机关报。从1953年元月起,又接用《长江日报》报名继续出版。1960年12月,中共湖北省委决定《长江日报》与《湖北日报》合并,《长江日报》于1961年1月6日停刊,部分人员调湖北日报社,其余人员于1961年5月1日出版《武汉晚报》,为武汉市委机关报。“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武汉晚报》于1966年底停刊。1967年1月21日,又以《长江日报》报名复刊。先后担任过武汉长江日报社长、总编辑、副社长、副总编辑的有黎智、陆天虹、萧松年、郭治澄、雷行、曾卓、吕梁、黎少岑、黄嘉、孙德华、杨振兴、王保畲、白索、翟玉勋、杨秉林、杨坤潮、张学知、堪根本、陈修诚、熊伟等。《长江日报》在80年代改革开放的形势,本着“立足武汉、服务全省、贯通长江、辐射华中、面向全国、对外开放”的编辑方针,报道国内外和湖北省、武汉市的重要新闻,介绍武汉市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综合改革,发挥城市多功能作用的经验,展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不断涌现的新人新事新风貌,具有一定特色;其各具特色的副刊、专刊,适应了不同方面,不同层次读者的需要。1982年7月,长江日报社与人民银行武汉分行合办《经济信息报》,后人民银行总行、湖北省分行和武汉市经委也参加合办。1981年5月创办《长江日报郊县版》,同年9月恢复出版《武汉晚报》。长江日报社还办有内部刊物《内部参考》、《长江日报通讯》、《来信摘编》、《评报》、《武汉新闻史料》、《学习与参考》和《长江报人》等。1984年,《长江日报》经批准向港澳和国外发行。中南《长江日报》日发行量创刊时为3万份,终刊时为9万份。武汉《长江日报》1985年日发行量为23万份。《长江日报》是中国中部发行量最大的城市综合性对开大报,中共武汉市委机关报,是长江日报报业集团的旗舰。改革开放以来,长江日报与时俱进,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为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从机关报的性质、地位、功能、优势出发,明确提出“主流媒体、权威报道”的办报理念,办报水平与质量不断提高,名版、名栏、名篇层出不穷。精心营造的《健康百事》、《读者之声》、《黄鹤楼》、《边鼓录》、《疑点探访》、《九州方圆》、《热线追踪》、《前程招聘》等蔚为大观,增强了吸引力和感染力,显示机关报不可替代的作用。服务全省,辐射华中,影响武汉,湖北及至华中地区舆论走向。这是武汉市第一家经国家批准的报业集团和文化产业集团。从1980年评选全国好新闻以来,《长江日报》获中国新闻奖28件,在全国城市报纸中位居前列,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在武汉地区开展的读者调查表明,读者眼中《长江日报》的独特价值主要表现在它是一张新闻和信息较全的报纸和一张具有权威性的报纸,传阅率达人。与香港《大公报》、《文汇报》、法国《欧洲时报》等合办《大武汉新闻》。在北京、上海、深圳、海南、厦门、宜昌、等地分别设有记者站。在全国副省级城市党委机关报中,《长江日报》发行量、广告额皆位列前五位,彩色报纸印刷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