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首页 学术论文知识库 问题

小学生数学报一年级下册

发布时间:

小学生数学报一年级下册

铅笔+钢笔=7书 +钢笔=34书-铅笔=34-7=27望采纳

我们没有报纸呀,看不到题目哦,如果可以用摄像头把他们拍下来传上来吧,或者挑点你不会的来专门问问

一年级数学小报内容列举如下:

一、最小的数字。

古老而庞大的自然数家族,是由全体自然数1、2、3、4、5、6、7、8、9、10等等集合在一起组成的。其中最小的是“1”,找不到最大的。如果你有兴趣的话,可以找一找。

二、没有最大的自然数。

也许你认为可以找到一个最大的自然数(n),但是,你立刻就会发现另一个自然数(n+1),它大于n。这就说明在自然数家族中永远找不到最大的自然数。

三、“1”确实是自然数家族中最小的。

自然数是无限的,而“1”是自然数中最小的。有人提出异议,不同意“1”是最小的自然数,说“0”比“1”小,“0”应该是最小的自然数。这是不对的,因为自然数指的是正整数,“0”是唯一的非正非负的'整数,因而“0”不属于自然数家族。“1”确实是自然数家族中最小的。

四、一元钱哪里去了

三人住旅店,每人每天的价格是十元,每人付了十元钱,总共给了老板三十元,后来老板优惠了五元,让服务员退给他们,结果服务员贪污了两元,剩下三元每人退了一元钱,也就是说每人消费了9元钱。三个人总共花了27元,加上服务员贪污的2元总共29元。那一元钱到哪去了?

五、分苹果

小咪家里来了5位同学。小咪的爸爸想用苹果来招待这6位小朋友,可是家里只有5个苹果。怎么办呢?只好把苹果切开了,可是又不能切成碎块,小咪的爸爸希望每个苹果最多切成3块。这就成了又一道题目:给6个孩子平均分配5个苹果,每个苹果都不许切成3块以上。

我们没有报纸呀,看不到题目哦,如果可以用摄像头把他们拍下来传上来吧,或者挑点你不会的来专门问问请采纳答案,支持我一下。

小学生数学报六年级下册2022

你这么吊,你老师知道冇?

《小学生数学报》第10周挑战自我答案 一.填空题1.(1)□ 28÷2=14(组)第28个图形是第14组的最后一个。(2)■ 28÷3=9(组)……1(个)第28个图形是第10组的第一个。(3)▽ 28÷4=7(组)第28个图形是第7组的最后一个。(4)□ 28÷6=4(组)……4(个)第28个图形是第5组的第四个。2. 小青 小敏 小凤3. 10 马 22 34 46 或 11 蛇 23 35 474. 四 一(从9月1日到9月20日一共20天,从星期六到星期五7天为一组, 20÷7=2(组)……6(天)这个月的20日是第3组的第六天,是星期四;从9月1日到10月1日一共31天,从星期六到星期五7天为一组, 31÷7=4(组)……3(天)10月1日是第5组的第三天,是星期一)5. 2 ( 2012÷4=503(组)2012是第503组的最后一个) 1006(503×2=1006) 二.选择题 (此题有难度。该题中小数部分的2、1不重复出现,4、8、3为一组重复出现。37﹣2=35(个) 35÷3=11(组)……2(个),每组有1个4,余下的两个数中有1个4,4的个数为11×1﹢1=12(个)) (这个月共31天,从星期六到星期五7天为一组,31÷7=4(组)……3(天)余下的三天分别是第5组的第1、2、3天,即星期六、星期日、星期一,因此这个月上课的天数为:5×4﹢1=21(天)) (此题有难度。从第一个小朋友开始传,第1次传给第2个小朋友,第2次传给第3个小朋友,第3次传给第4个小朋友……第8次传给第1个小朋友;第9次传给第2个小朋友(此时开始重复)。 33÷8=4(组)……1(次),从第2个小朋友到第1个小朋友8个一组,第33次是第五组的第1个,即传给第2个小朋友) 三.解答题1. 30÷8=3(组)……6(个) 答:第30个字是数。 40÷8=5(组) 答:第40个字是报。2. (此题难度非常大。灯笼的列规律为:白、黄、黄、黄、红、白、黄、黄、黄、红、白、……,即“一白三黄一红”) 1﹢3﹢1=5(盏)49÷5=9(组)……4(盏)答:第49盏灯是黄色。 70÷5=14(组)白灯:14×1=14(盏)黄灯:14×3=42(盏)答:从第1盏到第70盏灯中,白灯有14盏,黄灯有42盏。3. 1×5﹢2×2=9(集) 80÷9=8(组)……8(集)答:最后一集将在星期日播出。

一、填空题1、3 20 122、8 1 1 或4 1 2 或4 2 13、24 84、400 65、1000 1006、64 727、48 248、59、立方米=(1020)立方分米=(1020)升470毫升=(470)立方厘米=()升 10、一瓶墨水约是50(毫升) 一个金鱼缸的体积约是38(立方分米)。数学课本封面大约是280(平方厘米) 一台冰箱的体积是(立方米) 11、32 136 9636 216 216 12、1000 313、60 66二、选择题1、B 2、C 3、B 4、C 5、B 6、A 7、A 8、A三、操作题1、略。2、6a2 10a2 14a2 22a23、30×2+20×2+25×4+25=225(厘米)225厘米=分米四、解决问题1、(12+8+5)×4=100(厘米)(12×8+8×5+12×5)×2=392(平方厘米)。 2、18×13×25÷50=117(立方厘米)24÷4=6(分米)6×6×6=216(立方分米)216立方分米=216升6×6×5=180(平方分米)4、2800÷(10×10)=28(厘米)5、4××2=28(立方分米) 28×(千克)6、240升=240立方分米240÷(10×6)=4(分米) 15×12=180(平方米)(15×4+12×4)×2+180=396(平方米) 396-20=376(平方米) 8、10×10×()=280(立方分米) 280立方分米=280升9、(1)10××8=32(平方米)(2)10××8+32=56(平方米)五、思维拓展(15×7+7×11+15×11)×2×3=2082(平方厘米)最大:2082-7×11×4=1774(平方厘米)最小:2082-15×11×4=1422(平方厘米)

弟控12第二空16第38第四孔一百零二二四

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论文

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们来说,他们在解除了第一年的数学教学过程后对于学习有什么样的感触呢?让我们来看看他们的小论文写作吧!下面是我网络整理的一年级学生数学小论文供大家学习参考,相信这些文字可以让你受益匪浅的!一年级学生数学小论文(一) 数瓶子 我们家的阳台上堆满了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塑料瓶。要过年了,妈妈说我们一起整理一下吧。爸爸说:“大的塑料瓶2角钱一个,小的塑料瓶1角钱一个,这些瓶子一共得多少钱呢?”我说:“我要和妈妈一起比赛。” 比赛开始了,我一个一个地加了起来:1角,2角,3角„„一共是„„?妈妈笑着说:“我早就算出来了,是3元5角。” 我不服气地说:“你怎么算这么快呀?” 妈妈说:“你看,大的塑料瓶放一堆,小的塑料瓶放一堆,然后把它们加一下,不就很快出来了吗?” “对呀,老师教我们数学的时候,也是10个小棒捆一起,不是和数瓶子一个道理吗?” 我重新把它们分了一下,很快就数出来了,我高兴极了。原来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能用到数学知识,我要好好学习数学。 一年级学生数学小论文(二) 数学的色彩 清晨,鲜红的太阳露出半个笑脸,和谐的阳光洒满人间,我的心情真是好极了。突然接到爷爷的电话,叫我巧算九块五加九十九块五,我马上告诉爷爷:九加九十九,再加一,不就等于一百零九吗?爷爷说我的算法还不算巧,如果凑整减零头就好算得多。我马上打断爷爷的话,告诉他:10+100-1=109(元)。这时爷爷夸我,说我还算灵巧。这是早晨的数学题,我把数学定为红色。 上午,爸爸从银行交完电费回来,叫我计算电费。用电量是从1079-1279(度),每度电单价是元,我用心算整好200度,我把单价变为分数是38/100,列式:200×(38/100),先约分再乘,等于76元。爸爸说没错,和电脑算得一样。我很得意,这时已近中午,我把数学定为黄色。 下午,我和妹妹在家里切西瓜,把半个西瓜再均匀地切两刀,其中的两份就是2/3,我问妹妹这两份是整个西瓜的几分之几呢?妹妹开学才上一年级,当然不会算,我告诉她把西瓜整体看作1,第一分率是1/2,它的分率是2/3,相乘的结果就是这两份是整个西瓜的2/6,约分后就是1/3。这时我想爷爷曾说七色阳光为白色,那么,这个数学就定为白色吧。 夜晚在蓝色的星空下,我和妈妈在一起看电视,我怎么也弄不懂考古学家是怎样从腿骨的化石推算出大艾尔恐龙的身高呢?妈妈说这蓝色的数学等你长大了,本事大了自然就会了。 生活中的数学简直是太多了,真是绚丽多彩,它随时在你身边出现。我爱数学,我要学好数学。 我有一个喜欢捡瓶子的奶奶。院子里经常堆满了各种各样的废瓶。我经常把瓶子到处乱扔。奶奶看见了,说:“这些瓶子的作用可大了 !我从小没上过学,就是靠这些瓶子学会算术的!”我一点都不相信。 奶奶摸着我的头,笑着说:“不信我们比比!” 我说:“好的!”我还比不过你吗?我在班上数学还不赖的。 我赶紧叫爸爸来做裁判。 爸爸拿了十几个瓶子,放在地上说:“小塑料瓶是5分,易拉罐1毛,大塑料瓶2毛。” 比赛开始了,我一个一个地加了起来。“1毛,2毛,2毛5,……,我算出来了,是3元5角。”我很得意地朝奶奶笑笑。谁知爸爸给了我张纸条,上面写着“”。我这才明白奶奶早就算好了。 我不服气地问奶奶:“你怎么这么快呀?” 奶奶说:“你看,如果你先把它们分一下,小瓶一类,易拉罐一类,大瓶一类,不就快了吗?” “对呀,老师教我们数小棒时,把小棒10个一捆,不是和数瓶子一个道理吗?” “奶奶,我来帮你算算你一共收了多少钱的瓶子?” “好呀!我的孙女会帮我做事了。” 我先将它们分类,然后十个一算,不到十分钟,我就算好了。我高兴极了。 爸爸笑着对我说:“青青真棒!” 我也笑着对奶奶、爸爸说:“我发现数学真得很有用,我要好好学数学!” 一年级学生数学小论文(三) 大千世界,数学无处不在。真的,只要你留心观察,善于动脑,你就觉得自己好像置身于数学的海洋。是的,数学无处不在,这个假期,我就深深地感到了这一点。 我的肚子莫名其妙地奏起了狂响曲,“好饿啊——”我呻吟道。“来,吃个苹果吧!”还是妈妈好,“但是……”“但是什么?吃个苹果,哪有什么但是啊?”我笑问道,伸手向一个又大又红的苹果抓去。谁知,妈妈一把抓住苹果,夺了过去,神秘兮兮的。我一脸茫然,妈妈这是卖哪门子的药啊?我不耐烦了“妈,别闹了,还让不让人吃啦?”妈妈还是微笑着,洗起苹果来“吃,谁说不让你吃啦,我这不是洗了吗?”“哦!”我还是一脸疑惑。“但是,我还是有一个要求。”终于说出来了,我就知道不对劲了吗。“什么要求啊?”我有点生气了,不就是吃一个苹果嘛,怎么有那么多要求啊。“你不是学过体积了吗?”“是啊,怎么了?”这根吃苹果有关吗?我心想。“那你能不能把数学知识,带到生活中去,算算这个苹果的体积呢?”妈妈又笑了笑,好像小瞧我似的,我的心里升起了一股力量,恩,我一定要做给你看!一定! 于是,我赶忙把这个令人馋涎欲滴的红苹果,拿在手里,琢磨起怎样算体积来。苹果既不是长方体,也不是正方体,更不是圆柱体,怎么算它的体积呢?我摆来摆去,没有头绪了,此时的肚子还在咕咕作响,我可不能不遵守承诺,就吃了呀,我可不能让妈妈瞧不起我呀,加油,一定还有什么好 方法 。于是我又鼓起勇气,忍住饥饿,继续埋头考虑起来。 过了一会儿,我终于豁然开朗,我不能用量杯,先在里面装些水,记下水位。随后把那个苹果放入水中,此时的水位上升了不少,再记下上升后的水位。最后用上升后的水位,减去先前的水位,不就算出苹果的体积了吗?我高兴极了,向妈妈汇报了实验结果,妈妈这回是满意的笑了。 我大口地啃着苹果,这正是最甜美的食物! 数学无处不在,你说是吗?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课堂中直尺图的运用探析论文

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大家总少不了接触论文吧,论文是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一种说理文章。写论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苏教版一年级数学课堂中直尺图的运用探析论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 :数学作为一门逻辑性较强的学科,在小学教学中存在一些抽象概念或知识,不利于学生理解。对此,一些教学工具的利用就非常有必要,直尺图的应用在一年级教学中不仅可以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而且势必在很大程度上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 直尺图;认知结构;数学语言;小学数学教学;

数学作为一门逻辑性较强的学科,在小学教学中存在一些抽象概念或知识,不利于学生理解。对此,一些教学工具的利用就非常有必要,直尺图的应用在一年级教学中不仅可以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而且势必在很大程度上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在此,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对一年级数学教学中直尺图的合理利用问题谈几点看法。

一、认知结构

(一)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

在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中,入学年龄的学生正处于前运算阶段(2~7岁),这一阶段的学生尽管已经具备了心理表征和使用语言的能力,可在一年级上册阶段也就是大约在6、7岁时,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发展水平正处于从前运算阶段过渡到具体运算阶段这个过程中。其主要的认知活动还是要靠感觉运动来支持。

(二)数学认知结构

数学作为一门逻辑性较强的学科,在小学教学中存在一些抽象概念或知识,那么数学认知结构是人们在对数学对象和数学经验进行感知理解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心理结构。它是一个动态结构,既保留了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又进一步融入更多的数学知识进行发展完善,不断发展从而形成一个庞大的知识体系。良好的数学认知结构从量来讲应该知识面广、基础牢固;从质上讲应有高质量的知识组块,也就是数学知识个人内化程度高、理解程度深。

二、直尺图的应用

(一)一年级数学教材中的直尺图

在苏教版一年级上册教科书中,首次出现直尺图是在第17页,认识0这一课时中,在教学0的意义时引入了直尺图,用0表示直尺的起点。接着是第23页,认识6~9,在书写6~9之后出现了直尺图。然后是第26页,认识10,也是在书写10之后呈现了直尺图。最后是第83页,认识11~20,在想想做做的练习中出现了直尺图。从教材中不难发现都是在学习数字时出现了直尺图,说明在抽象数字的认识时可以借助直尺图来理解数字所表示的含义以及数字的有序排列,也进一步对数字比较大小加深理解。这是数学教科书上的直尺图。同时在配套的数学补充习题上也出现了直尺图。第8页认识0的练习中第3题,第11页认识6~9的练习第3题,这些是直接对直尺图的练习,还有些题是可以运用直尺图来解决的题。

在苏教版一年级下册教科书中,对直尺图的利用相对来说较少一些,但是却利用了直尺这个工具,比如第二单元认识图形(二)中第17、19页。而在第三单元认识100以内的数中没有呈现直尺图,但却出现了数轴图,即第35、37页。最后就是100以内的加减法的竖式计算,也只是运用了直尺这个工具。

(二)直尺图在课堂教学的运用

学生的学习就是一个认知的过程。低年级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这种形象思维的特点就是直观性和形象化,因而低年级学生的理性认识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比较容易实现。而直尺图刚好符合感性认识的要求。

1、直尺图在一年级上册数学课堂教学的应用

其实从课本第一课时数一数的补充习题练习中就已经接触直尺了,补充习题第1页的第2题就是数一数,连一连,要求用直尺来连线,这个时候学生就已经开始对直尺有了一个直观的认识,可以用来画直线连线,并说成了一句连线歌:左手压尺用点力,右手握笔轻轻移。

而从课本第17页呈现的直尺图,那颗白菜先生说从0开始,在直尺图上体会0表示开端,试问:如果只是简单的直截了当的告诉学生0表示开端,又有几个学生能理解呢?所以这里用他们已经熟悉的直尺来直观呈现出0表示开端,每个学生拿着自己的直尺就会观察出直尺图上最开始的那个数字就是0,来体会0表示开端。同时把之前学习的数字1~5也在直尺图上找出来了,为后面比较大小做出了铺垫。学生利用直尺图,更清楚地看到0在直尺图上位置,并用语言表达出0表示直尺图上刻度的起点,从而来体会0所表示含义,教师在教学中要利用好这把小直尺,才能达到大教育的目标。

接着是第23页的认识6~9,这个直尺图上呈现了0~9这些已经学过的数字,课堂上可拿出直尺提问:从左往右读;从右往左读;5前面的数有哪些,后面的数有哪些;3在哪个数的前面或者后面;和6相邻的数是哪两个……这些问题把前面学习的知识都融入了进来,形成了一个以直尺图为中心的知识结构,学生直接看着直尺图就能直观形象的想到自己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同时又使学生在直尺图上体会了数的顺序,表达出6后面是7,接着是8、9,从实物图抽象到直尺图上,实现数学语言抽象的过程。

再比如补充习题上第11页认识6~9的第3题,先填写直尺图上的`数字,再完成填空:6前面一个数是(),后面一个数是();()比7大,比9小。试想如果没有直尺图就在脑袋里想想,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实在太难为他们了,他们的认识水平还不能达到那个高度的抽象思维水平,可是有了直尺图一切就变得形象直观了,学生看着上面的直尺图就能观察得出6的前面和后面是哪个数字。

接着是在课本第26页认识10中出现的直尺图,这里直尺图上出现了0~10这些数字,当然所提的问题有别于之前:10排在几的后面;9前面是几,后面是几;从小到大读;从大到小读;哪些数比6大,哪些数比6小……这些问题比第23页更深入,可依然是借助直尺图来提问题,也同样利用直尺图来解决这些问题。在这里,也可以让学生说一说10与前面0~9这些数的不同,在观察中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也能跳离教材知识,实现应用知识的目标。并且课本利用直尺图还引申出了数轴图,其功效与直尺图大同小异,在一年级上册均是用来理解抽象的数字。

最后在直尺图的练习中可以让学生积极思考解题过程,并用语言表达出来,既实现了学会知识的目标,也达到了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能力这个隐形的目标。

2、直尺图在一年级下册数学课堂教学的应用

在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中,对直尺图的利用相对来说较少一些,但是却利用了直尺这个工具,首先在认识图形的教学中,不管是在钉子板上还是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时,都需要用到直尺这个工具,把线画得直直的,这是数学知识严谨的体现,这是培养低年级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体现。

其次是在百以内数的认识教学中,虽然没有直接运用直尺图,但却运用了数轴图,数轴图是直尺图的深入,在理解和表达方面较上册更深,这对学生的要求也就更高一些,但是百变不离其宗,依然是对直尺图的理解和应用,在学习时只需要在直尺图的基础上迁移知识,在描述思考过程中还是要利用直尺图来进行描述,这样抽象的知识也就具体化了。

最后就是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这两个单元中,在教学中只是运用了直尺这个工具,用竖式计算时用直尺画横线,这也是数学知识严谨和培养低年级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体现。

这就是苏教版数学一年级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结构以及课堂上应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能力来设计的数学知识,课堂教学中把直尺图用好简直是事半功倍了。

三、参考文献

[1]沈江.多解为载体优化学生认知结构[D].浙江师范大学,2012.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一课的实践式教学论文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论文吧,论文是学术界进行成果交流的工具。那么你有了解过论文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一课的实践式教学论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摘要: 图形的认识作为小学阶段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文章以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下册"认识图形"为例,根据实践式教学的特点,在具体的图形认识教学过程中,把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教学设计结合起来,从设计实践式教学目标——拟订小组,布置任务——动手操作,感知体验——主题分解,提出问题——实践探究,感受领悟——评价总结,思维构建等方面组织教学,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关键词: 实践式教学;图形的认识;小学教学;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动手操作的能力,数学教学逐渐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这样的趋势下,如何充分运用实践式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实践式教学模式概述

(一)实践式教学的概念及特点

实践式教学是在空间环境、设备、材料满足条件的情况下,学生通过直接参与和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一系列活动,在观察操作中获取知识与技能的教学形式。实践式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活动为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为获得某些直接经验或解决具体实际问题进行探究性、综合性的学习。实践式教学是基于扎实的理论基础,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它强调创设真实的、综合性的问题情境,学生通过合作探讨、操作实践,从而理解蕴藏在问题中的理论知识,形成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方式和自主探索的能力。因此,实践式教学的主要特点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理论联系实际,重视给学生创造实践机会,着眼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保持教学的探索性。

(二)实践式教学的基本流程

实践式教学的基本流程一般分为7个步骤。课前准备2步,即教师分析教材和学情,结合实践式教学特点,设计恰当的教学目标并布置相应的预习任务。课中实践4步,即动手操作,感知体验→主题分解,提出问题→实践探究,感受领悟→评价总结,思维构建。课后反思1步,即教师结合课堂观察以及相关的作业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知识掌握情况不理想的学生进行深入了解,因材施教,同时从中反思自身教学方式,发现问题,改进教学。由此构成课前、课中、课后完整的实践式图形认识教学过程。

二、实践式教学的应用策略

笔者以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下册"认识图形"为例,探究实践式教学在小学"认识图形"中的应用策略。

(一)设计实践式教学目标

"认识图形"的学习要求学生对知识由了解逐渐提升到运用的层次,《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认识图形"以认识平面图形和几何体的性质特征为主,单元的组成包含对生活中具体物品的观察,图形教学的直观性强,侧重于学生对图形的观察和体验。所以,在图形的认识中运用实践式教学应有一个明确的教学目标,即学生通过实践式教学所应达到的图形运用能力,以及对学生进行评价的方式和标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技能

指导学生掌握基本图形的基本知识,学会图形的制作方法。

(2)情感态度

通过对图形的观察、操作、思考、交流过程体验图形学习的趣味性,产生对图形认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3)数学思维

通过对几何问题进行实践探索,学生初步形成空间观念。

(4)问题解决

从生活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综合运用图形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认识图形"具体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1)学生通过摸、看、描(画、印、捂)等操作活动,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基本特征,提升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2)通过观察生活中的物品形状,发现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在生活中普遍存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引导学生发挥想象,通过由体描面的过程,体会"面在体上",形成一定的空间观念。

(二)拟订小组,布置任务

课前,教师根据异质性原则,首先将学生按4人为一组进行分组,由小组成员选举组长。接着根据教学需要布置资料搜集任务,在"认识图形"一课中,搜集任务是通过课本、网络、观察身边事物形状等途径分工搜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相关资料,如概念、性质、特征、相关的生活实物等。组长具体安排小组成员查找资料、汇总资料以及讨论记录等工作。小组成员可以相互帮忙,提出建议,任务中强调互动交流和团队协作。

(三)动手操作,感知体验

体验探究应具有趣味性,为增加学生感知体验,提高学习积极性,具体而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将图形的基本性质、特征与学生动手操作相结合,学生通过看得见、摸得着的操作过程体验图形知识,以加深理解和掌握。抽象概念难以理解是学生在小学阶段经常遇到的问题,通过动手操作亲身体验,不仅可以使学生理解抽象的理论概念,而且还能培养学生动手验证能力。二是采用丰富的教学手段,如图文并茂的幻灯片展示,丰富的辅助教具,探究生活中的有关图形。感知体验的目的在于通过自身体验积累数学知识,并且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问题并不难,而是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1]。

笔者在执教"认识图形"一课中,结合发放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三棱柱等学具,让学生通过摸、看、描等方法感官体验"面在体上",比较长方体等立体图形与描出的平面图形的不同,初步感知平面图形特征。具体的教学过程如下。

1、摸一摸

让学生拿起桌上备好的积木,用手摸一摸积木的面,教师提问:"摸的时候有什么感觉?"通过触觉,让学生体会立体图形上的面是平的。

2、看一看

在学生初步认识几种平面图形的基础上,教师向学生提出疑问:"这些平面图形就住在这些积木里,你们能找出来吗?"要求学生先自主观察,然后在小组内交流分享:"你拿的是什么立体图形?它的面是怎样的?"接着请小组代表与大家分享交流结果。

3、想一想

教师提问:"要想在白纸上得到与这些立体图形上一模一样的面,可以用什么方法呢?"引导学生拿起学具先独立观察思考,然后在小组内说一说"你想用什么方法把这些平面图形从立体图形上搬下来"。

4、做一做

让学生分组活动,用交流所得的方法把面"搬"到白纸上,小组完成后拿上讲台来向大家展示,并汇报交流"搬"的方法。小组汇报结束后,教师总结比较:"刚才小组同学介绍的这几种方法,你觉得哪种最好?为什么?"请学生交流分享。

吴正宪老师说:"数学学习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表达。"[2]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摸、看、想、做"等层层递进的操作活动,让学生一步步感觉表象,进而探索出"描、印、折"等方法,体验"面在体上"及"面从体上分离"的过程。最后教师让学生进行小组汇报,分析说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观察探究、动手操作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四)主题分解,提出问题

第一,小组成员分别总结分享自己在体验感知过程中学习到的图形的基本知识。第二,在学生获得感知经验的基础上,教师给出实践探究主题,引导学生进行主题分解活动,将大主题分解成一个个小课题,并提出每一个小课题要解决的问题。第三,组长整理记录要解决的问题并组织小组成员讨论解决方法,进行实践探究。

在"认识图形"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让学生在组内交流自己在上一环节体验到的图形知识。其次,教师给出探究主题"图形特征",并提出"我们可以从哪几个方面认识图形的特征呢?"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主题分解,分解出的小课题有:

(1)认识几种图形的`边、角特征;

(2)正确辨认相似图形。

针对分解出的小课题,教师以提问的形式引导实践方向:

(1)每种图形有几条边?边与边之间有什么关系?有几个角?角的特征有哪些?

(2)每组发放一份图纸(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正方形与菱形、直角三角形与等边三角形、圆与椭圆),如何辨认出真正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最后,教师让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讨论探究方法,确定组员分工。

(五)实践探究,感受领悟

实践探究过程遵循明确问题—分析问题—查阅资料—探究验证的流程,主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应用理论知识分析问题,找准实践方法和探究方式;二是针对问题,合理分工,确保在有限时间内的合作探究效率。在这过程中教师应注意进行适当的引导,确保实践探究顺利进行。感受领悟是指学生在思考、实践探究的过程中感受图形特征,领悟相关图形问题的解决方法。在"认识图形"实践教学中,学生讨论出来的探究方法同中存异,具体实践探究方法如下。

1、数一数

通过数一数,发现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分别有4、4、3条边,4、4、3个角;结合搜集的资料,发现圆的边是一条封闭的曲线,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边都是直的线段。

2、量一量

通过用直尺量出图形边的长度,发现长方形较长的两条边长度相等,较短的两条边长度也相等,而正方形四条边的长度都相等,由此验证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通过用直角尺或者量角器,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角都相等,都是90°。

3、折一折

通过对折长方形图纸和正方形图纸,得到与"量一量"相同的结论。

4、比一比

学生用发放的图纸进行对比观察,通过边、角的测量对比,辨认出长方形与正方形;根据三角形的特征进行观察验证,发现这是两个形状不同的三角形;转换位置观察对比,发现圆的形状不变,而椭圆的形状是变化的。

(六)评价总结,思维构建

教师总结并评价学生的实践方法、实践过程及实践成果,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图形认识和思维水平。通过师生点评、总结,帮助学生理解与掌握图形特征,加强图形问题解决方法的运用。学生在评价总结的过程中明确自己在实践学习过程中领悟到的图形知识和图形问题,对图形问题进行实践探究,掌握问题解决的方法。同时,通过他人的评价,学生能够更直观地知道自己的不足,明确改进的方向。

在"认识图形"教学中,教师首先让学生在组内互评组员在实践过程中的表现。其次,教师根据整个实践学习过程中学生出现的问题做出评价和建议。评价内容包括这几个方面:组织性——合理分工,团队协作;创意性——操作实践,方法创新;积极性——积极参与,互帮互助;生成性——探究学习,获取知识。最后,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实践过程,画出本次实践课的思维导图,包括每个实践步骤、方法以及有关的图形知识,促进学生认识图形的实践式思维和知识体系的构建。

三、结语

通过执教"认识图形"一课,笔者发现,实践式教学运用于小学图形的认识教学中有一定的成效,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

(一)经验与成效

1、重视学生实践体验

数学学习不应该是一个被动吸收、反复练习和强化记忆的过程,而应该是积极主动探索,并且构建新知的过程[3]。教师在教学中应给学生自主创造的平台,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在实践活动中,通过"同化"或者"顺应"不断构建学生的知识体系。

课前,笔者为每个小组都准备了一套学具,包含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三棱柱等几何体。在感知体验环节设置"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做一做"等活动,让学生通过触摸、观察、思考、画图的图形认识过程,简要概括各个平面图形的特征。这一做法重视学生在实践体验过程中获得相关平面图形的直观感知,丰富学生的认知表象,提升了学生的抽象能力和空间观念。

2、重视启发学生思考

教师在教学中不要急于把方法告诉学生(否则学生只会忙于"收拾"),而要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得知识[4]。数学知识的获得,应该更多地依赖学生自身的思考和体验,使之在实践体验中获得思维方式和感知。

本节课围绕几种图形特征进行学习,充分发挥学生作为探究主体的作用,引导其在感知体验、实践探究、思维构建等环节中进行不同层次的思考。通过有效的提问,鼓励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反思与改进

"认识图形"一课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由于笔者刚尝试将实践式教学模式运用于图形的认识教学中,对于课堂节奏的把握还不是很准确;学生动手实践任务较多,在时间有限的课堂内,完成教学任务的时间较为紧凑;教师评价、生生评价的标准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较为复杂,实施起来较为困难。

对于以上不足,笔者提出两点改进措施:第一,摒弃一些流于形式的教学任务。比如课末的生生评价环节,一年级的学生还不能根据评价标准进行实质性评价,不能起点评作用,教师评价也要尽量简洁、有效。第二,课前制订明确的课堂实践操作行为规范,防止学生在实践环节出现"乱哄哄"的现象。

四、参考文献

[1]刘家珍.浅谈小学数学体验性学习的教学实践[J].课程教育研究,2016(2):171-172.

[2]吴正宪.对儿童数学教育的感受、思考与实践[J].教育视界,2016(4):25-28.

[3]朱馨玉."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议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J].小学教学参考,2018(33):24-25.

[4]马永承.浅谈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8(15):143-144.

小学生数学报答案六年级下册

请发题 我会解答

都已经快要毕业了,还这么依赖答案。以后苦了的还是自己啊,,不会的平时多问问老师,同学。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自己好好的学哦!!答案可以解决一时,但不可以永远有用啊!!!

一、填空题。(共31分,地10、11题每空分,其余每空1分) 1.围成一个长、宽、高分别是5厘米、4厘米、3厘米的长方体纸盒,需要准备( )种大小不同的长方体,其中最大的长方体面积是( ),最小的面积是( )平方厘米。 2.用8个棱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体可以摆成3个形状不用的长方体,请说出其中的一种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 )厘米、( )厘米、( )厘米。 3.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是24分泌,它的表面积是( )平方分米,体积是( )立方分米。 4.有一个长10厘米、宽8厘米、高5厘米的长方体木块,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 )立方厘米,如果把它锯成棱长是3厘米的小正方体木块,共可以锯成( )块。 5.先把体积是1立方米的正方体木块,平均切成棱长是1分米的小正方体木块,可以切( )个。把这些小正方体排成一排,拼成一个长方体,这个长方体的长是( )米。 6.用4个棱长是2厘米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长方体的表面积是( )平方厘米或( )平方厘米。 7.把一个长6厘米,宽4厘米,高3厘米的长方体截成两个长方体,表面积增加了2平方米。原来这根木料的体积是( )立方米。 8.把一根长5米的木料沿着横截面截成2段后,表面积增加了2平方米。原来这根木料的体积是( )平方厘米。 9. 立方米=( )立方分米=( )升 470毫升=( )立方厘米=( )升 10.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一瓶墨水约是50( ) 一个金鱼缸的体积约是38( ) 数学课本封面大约是280( ) 一台冰箱的体积是( ) 11.填表。 长(m) 宽(m) 高(m) 底面积(m2) 表面积(m2) 体积(m3) 长方体 8 4 3 正方体 6 12.有一种无盖的玻璃鱼缸,长20厘米,宽15厘米,高10厘米,做这样一个鱼缸需要( )平方厘米的玻璃,能装水( )升。 13.一个长方体水池,长10米,宽6米,占地面积是( )平方米,如果池中水深米,那么池中水的体积大约是( )立方米。 二、选择题,(共16分) 1.体积相等的两个正方体,表面积( )。 A.不相等 B.一定相等 C.不一定相等 2.一个长方体正好可以切成3个一样的正方体,切开后每个正方体的表面积是12平方厘米,那么原来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是( )平方厘米。 第 2 页 共 4 页 3.用容积60毫升的小瓶装升的药水,共需要小瓶( )个。 4.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扩大3倍,则它的表面积扩大( )倍。 5.如右图,有一个无盖的正方体纸盒,下底标有字母“M” ,沿着棱长将其剪开展 成平面图形。想一想,这个平面图形是( ) 。 D. C. B. A. M M M M 6.从一个体积是30立方厘米的长方体木块中,挖掉一小块后(如图) ,它的表面 积( ) 。 A.和原来同样大 B.比原来小 C.比原来大 D.无法判断 7.一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a米、b米和h米。如果高减少3厘米,它的 体积减少了( ) 。 立方米 (h-3)立方米 C.(abh-3×3×3)立方米 8.一个长方体水缸,长20厘米,宽15厘米,水深6厘米,将一块石头投入水中 (石头全部浸没)水面上升2厘米,这块石头的体积计算算式是( ) 。 ×15×2 ×15×6 ×15×(6-2) ×2×2 三、操作题。 (共8分,第2题2分,其余每题3分) 1.根据左图长方体所摆放的位置,在右面对应的展开图中标注出各个面的名称。 第 3 页 共 4 页 前 2.下面中每个正方体的棱长都是a厘米,下面各图的表面积分别是多少 ? 3.用丝带捆扎一种长、宽、高分别是30厘米、20厘米、25厘米的礼品盒(如下 图) ,接头处长25厘米,要捆扎这种礼品盒需要准备多少分米的丝带比较合理。 四、解决问题。 (共45分) 1.用铁丝做一个长12厘米,宽8厘米,高5厘米的长方体框架,至少需要多长 的铁丝?在这个长方体框架外面糊一层纸,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厘米的纸? 本数学书摆成一个长18厘米,宽13厘米,高25厘米的长方体,平均每本 书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3.一个无盖正方体的铁皮水箱的底面周长是24分米,这个水箱可以盛水多少 升?做这样一个水箱要用铁皮多少平方分米? 第 4 页 共 4 页 4.一块长方体钢材的体积是2800立方厘米,横截面是边长为10厘米的正方形。 这块钢材的长时多少厘米? 5.一块长方体石料,长4分米,宽分米,厚2分米,如果每立方分米石料重 千克,这块石料重多少千克? 6.把240升水倒入长10分米,宽6分米,高8分米的长方体鱼缸内,鱼缸内水 有多深? 7.一间会议室长15米、宽12米、高4米,现在要铺上地砖,需要地砖多少平方 米?粉刷它的四壁和顶面,除去门窗面积20平方米,要粉刷的面积是多少平方 米? 8.一个无盖的长方体玻璃鱼缸,从里面量长和宽都是10分米,高时6分米,在 鱼缸内放水,水面离缸口分米,缸内有水多少升? 9.学校图书馆大门前有8级台阶,每级长10米,宽米,高米。 (1)8 级台阶一共占地多少平方米?(2)给这些台阶铺上地砖,至少需要铺多少平方 米地砖? 五、思维拓展。 (共20分) 用3跟相同的长方体木料拼成一个大长方体, 每根的长是15厘米, 宽是11厘米, 高是7厘米。怎样拼才能使得拼成的长方体的表面积最大?最少是多少平方厘 米? 分享到:使用一键分享,轻松赚取财富值, 了解详情 嵌入播放器: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预览复制 本课图谱数学六年级上苏教版全 部 课 文期中考试第一单元 《方程》第二单元 《长方体和正方体》你在这里第三单元 《分数乘法》你可能喜欢 <%for(var i=0,len=;i <%var className="";%> <%if(i==0){%> <%className="current";%> <%}%> <%=(data[i]['tagTitle'],10,'...')%> <%}%> <% for(var i=0,len=;i <%var status="disabled";%> <% if(i==0){%> <%status="current";%> <%}%> <%var docList=data[i]["docList"];%>

<%for (var j=0,n=;j <%var className="odd";%> <%if(j%2==1){%> <%className="even";%> <%}%> <%}%>
<%=(docList[j].title,25,'...')%> <%=(docList[j].value_average/2,'s')%> <%=docList[j].page%>页 <%=(docList[j])%>
更多与“<%=data[i]['tagTitle']%>”相关的文档>>
<%}%>

小学生数学报六年级下册答案

1、3 20 122、8 1 1 或4 1 2 或4 2 13、24 84、400 65、1000 1006、64 727、48 248、59、立方米=(1020)立方分米=(1020)升470毫升=(470)立方厘米=()升 10、一瓶墨水约是50(毫升) 一个金鱼缸的体积约是38(立方分米)。数学课本封面大约是280(平方厘米) 一台冰箱的体积是(立方米) 11、32 136 9636 216 21612、1000 313、60 66二、选择题1、B 2、C 3、B 4、C 5、B 6、A 7、A 8、A三、操作题1、略。2、6a2 10a2 14a2 22a23、30×2+20×2+25×4+25=225(厘米)225厘米=分米四、解决问题1、(12+8+5)×4=100(厘米)(12×8+8×5+12×5)×2=392(平方厘米)。 2、18×13×25÷50=117(立方厘米)24÷4=6(分米)6×6×6=216(立方分米)216立方分米=216升6×6×5=180(平方分米)4、2800÷(10×10)=28(厘米)5、4××2=28(立方分米) 28×(千克)6、240升=240立方分米240÷(10×6)=4(分米) 15×12=180(平方米)(15×4+12×4)×2+180=396(平方米) 396-20=376(平方米) 8、10×10×()=280(立方分米) 280立方分米=280升9、(1)10××8=32(平方米)(2)10××8+32=56(平方米)五、思维拓展(15×7+7×11+15×11)×2×3=2082(平方厘米)最大:2082-7×11×4=1774(平方厘米)最小:2082-15×11×4=1422(平方厘米)

第一题:

答案:

第二题:

答案:

第三题:

答案:

第四题:

答案:

这部分内容主要考察的是扇形统计图的知识点:

用圆的面积代表事物总体,以扇形的面积和圆的面积的比值表示个项目占总体的百分数的统计图是扇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是用整个圆表示总数,也就是100o/o,并且扇形统计图用圆内各个扇形表示各个部分数量占总数的百分之几。

扇形面积与其对应的圆心角的关系是:扇形面积越大,圆心角的度数越大;扇形面积越小,圆心角的度数越小。

扇形所对圆心角的度数与百分比的关系是:圆心角的度数=百分比×360o。

制作步骤:

(1)根据统计资料,整理或计算出必要的数据(包括部分占整体的百分数)。

(2)根据数据,算出各部分扇形圆心角的度数。

(3)根据需要,取适当的半径画圆,用量角器依次按圆心角把圆分成几个扇形。

(4)写出统计图标题,借助量角器完成扇形统计图,并在各扇形内标上每部分的内容及占总体的百分数。其中,用虚线、实线或不同颜色将各部分区分开来。

自己好好的学哦!!答案可以解决一时,但不可以永远有用啊!!!

数学报很多的。。。。数学辅导报、学知报、题解参数报、专题立体讲解报。。。。。是哪一种啊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