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很好听。 西班牙语原题El amor en los tiempos del cólera和中文题目,都很有那种疯狂的感染力。实际上,马尔克斯是起题目的大师,比如《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比如《超越爱情的永恒之死》,但《霍乱时期的爱情》肯定是最好的之一。 仅仅想象一下:一个没读过马尔克斯的姑娘,在书店里面对《百年孤独》和《霍乱时期的爱情》,她会选哪本呢?嗯……出版的时机。 诺奖有个很不成文的惯例:大多数人,得奖之后,都发表不出伟大作品了。马尔克斯却是个例外。他出版《霍乱时期的爱情》是他得诺奖后三年,正是声名鼎盛时;而其水准,又确实出色,不逊从前。于是立刻成为他《百年孤独》后,最有名的作品。本身的功力。 马尔克斯出这本书时57岁,正是巅峰时期。实际上,60年代初马尔克斯还略有些模仿福克纳和鲁尔福,但到60年代后期已经大成。70年代,他一度封笔,但期间一直没停写(所以《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出版得极快),攒了无数的素材。 了解马尔克斯的人都知道,他有许多短篇会成为长篇片段,他有许多情节会重复使用,对他来说,就是个“攒”的过程。《霍乱时期的爱情》是他攒了许多年的小说,加上本身技巧浑成——这部小说的技巧用得眼花缭乱但又毫无造作痕迹、极其老辣——自然就爆发了。故事。 在《霍乱时期的爱情》之前,马尔克斯的小说大多有政治意味。《枯枝败叶》影射香蕉公司。《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是对内战和政府的控诉。《百年孤独》就不提了。而《霍乱时期的爱情》,却是个没有门槛、人人可读的故事。换句话说,这是马尔克斯题材最大众的一个小说了。 说说小说的剧情。“意中人嫁了王子,于是穷光蛋就苦熬”。这个故事很狗血,又凄美,但却有许多大师爱写。比如:卡尔维诺《树上的男爵》,柯希莫在树上,目送薇莪拉嫁作了公爵夫人。 大仲马《基督山伯爵》,以唐泰斯少年得志、预备结婚为开始,以被坑入狱、囚禁十四年、出狱后得知未婚妻改嫁了为真正开始。 金庸《连城诀》,狄云入狱,耳闻得青梅竹马的戚芳嫁了万圭。《笑傲江湖》,令狐冲为情所困折磨了二十多回,终于还是没法挽回小师妹嫁给林平之的结局。 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盖茨比万里迢迢来到长岛,就是为了重新找回已经嫁了的黛西。 古龙《多情剑客无情剑》,从头至尾就是在说,李寻欢大爷如何边咳嗽边喝酒,边从“林诗音嫁给了龙啸云我受虐我快乐”的无底深渊里往外爬的过程。 如果排除掉“故意编这个剧情来讽刺大家”可能性的话,纳博科夫《洛丽塔》,亨伯特也遭遇了奎尔蒂拐走洛丽塔这事。哪怕亨伯特最后一次见洛丽塔时,她也是个怀孕妇人了。这些结尾不同的“女神嫁给了别人”故事,有一个美妙的核心。 每个失去女神的少年,令狐冲也罢,柯希莫也罢,阿里萨也罢,唐泰斯也罢,狄云也罢,盖茨比也罢,都有一点天然的纯真。 恰好他们失去的女神,岳灵珊、薇莪拉、费尔米纳、梅西迪斯、戚芳们,与他们相应,在婚前,都有那么一点通透清澈的纯真。青梅竹马啦、少年相恋啦、初恋啦,纯粹之极。 大多数的少年,爱上第一个姑娘时,都清澈透明,把她从美好的女人幻化成无瑕的女神,世界随之晶莹美丽。但随后,女神嫁给了——至少是从少年眼里看来——世俗的、市侩的、徒有表面的、油头粉面的、没有灵魂的男人。于是,一整个世界都碎了。 无论少年最后怎么处理——杀掉情敌啦、自己苦情啦、漫长煎熬啦——只有一样是确定的:被夺走的不只是他们的爱人,还包括他们对爱情、命运、与这个世界天真纯洁的想像。所以呢,他们会对女神爱恨交加。爱她以前的纯真烂漫,恨她嫁作人妇后的庸碌世俗。这种割裂的眷恋无非说明,最初的爱人曾被少年寄托过最初、最完全的纯真——那还没有被世俗高富帅击碎的纯真。妙在马尔克斯给这个故事加了这么个结局:“苦熬,苦熬,熬到八十多岁,熬死了王子,于是终于和意中人团聚了”。这意思是:你只要纯真,肯守,准守得到,爱情是可以超越死亡的……这么个辛酸与甜蜜交加的,又狗血又励志的大团圆结局,漫长的五十几年等待。加上小说里面不断穿插的各类爱情传奇,以及这一点“痴”劲,凑成一个史诗般的大爱情故事。 想不有名,难矣。 书还没到,等看完再评。
很多学生在撰写英语毕业论文时,会因选题不当而引发烦恼,有的是选题方向过于大众化,写出的论文没有个性,难以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有的是选题过难,动笔后陷入中途写不下去的境地;有的是选题过偏,难以收集文章所需的资料,研究不出什么结果,诸如此类的问题,都将直接影响毕业论文的质量和撰写的效益。那么英语毕业论文如何才能选好题呢?对此,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意见。一、选题要新颖,避免“人云亦云”文贵出新。清代著名戏剧家李渔说:“人惟求旧,物惟求新;新也者,天下事物之美称也。而文章一道,较之他物,尤加倍焉。”论文最忌随人之后,人云亦云。只有言他人所未言,补他人所不足,领他人之所先,才可能写出优秀的论文。因此,选题时要尽量避免“大众化”、“一般化”,力求新颖。一是观念要新。要把握时代脉搏,善于捕捉社会热点、难点问题,从大众普遍关心的事物入手,选择一些有现实针对性的题目。如:A Research on China’s DINK,即夫妻双方都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经济收入,但却不想生育孩子的“丁克”现象,这是当今中国初露端倪的一个社会现象,这样的选题就容易引起读者的兴趣,也容易得到阅卷老师的认同。二是信息要前沿。要关注本学科的信息,使所选的题目具有理论价值或实践意义。例如语言学专业的,可选科学技术对英语词汇的影响等做论题,因为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及其渗透性的不断增强,它对语言文化的影响已越来越明显,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三是角度要新。“一树梅花万首诗”。同一件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同一写作对象,角度不同,写法各异,表达效果截然不同。要想使自己的论文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选题时,就必须多角度去构思;对过去相关著作进行了解,从而,从人们司空见惯的事物中,见人之所未见,独辟蹊径。如“蚕”,通常颂扬其“春蚕到死丝方尽”的奉献精神,也可以从反面立意,写其“作茧自缚”,自我束缚的一面。只有这样,才能使写出的论文凸现个性,给人以新知感。二、选题要适当,避免“眼高手低”选择一个恰如其分的、适当的题目,才可以保证写作的顺利进行。何为适当呢?一是难易要适当。选题时一定要量力而行,充分考虑所选方向与自己的知识结构、技能结构、素质结构及写作经验的“匹配度”,尽量避免一些明显超过自己能力水平的问题。比如从英语文学选题的,应尽量从外国文学研究和比较文学研究方向切入,避开文学批评理论研究方向,因为该理论知识的学习仍处在英语专业研究生阶段;从翻译学选题的,应尽量选取翻译活动研究方向,因为翻译活动可以是对一种语言现象的翻译、或一种修辞格的翻译的研究,相对适合本科生的水平,而翻译理论等方向则难度相对较高。由于英语毕业论文要求用英语来进行写作,所以在选题时还要特别注意选题方向与自身英语写作能力的结合性,避免因自己掌握的英语词汇量不足等原因而导致论文撰写难以为继的情况。二是大小要适当。一般来说,论文题目宜小不宜大,宜窄不宜宽。如果选题过大、过于宽泛,论述起来面面俱到,就不能深入细致地进行研究;而且,短短几年的大学学习,对绝大部分的学生来讲只是掌握了一些基本理论,要独立地研究和分析一些大问题,还显得理论准备不足,再加上缺乏写作经验,很容易会淹没在繁多的材料堆里不能自拔,乱了头绪,最终论文很可能言之无物、肤浅空洞。如Language Must be Taught in Culture这样的选题,就过于宽泛,很难下笔。如果修改为The Importance of Culture Teaching to Learners of English,不仅论证角度小、针对性强,而且容易深入研究。当然,选题的大小还得因人而异。因为每个人情况不同,不能一概而论。理论素养好,知识储备多,英语写作水平较高的学生,也可以写大一点的选题。但就大多数学生而言,选题还是小一点、具体一点为好。
1、 不确定性的狂欢——《达芬奇密码》的后现代主义解读2、 从文学文体学角度浅析《汤姆叔叔的小屋》中的反奴斗争3、 存在主义视域下《霍乱时期的爱情》主题解读4、 对《愤怒的葡萄》中美国农民“美国梦”幻灭的解读5、 基于荣格原型理论对《基督山伯爵》中唐泰斯的人格转化6、 分析家庭伦理视域下《推销员之死》威利悲剧命运7、 分析论《外婆的日用家当》中黑人女性8、 对待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反叛论《天使与魔鬼》的创作手法及伦理抉择9、论《Sh'khol 》中母亲身份危机与重建10、浅析阿加莎克里斯蒂《无人生还》中的文学创作技巧11、从汤亭亭和格洛丽亚•安扎杜尔自传小说看美国少数族裔如何冲破语言禁锢12、浅析《儿子与情人》中保罗的俄狄浦斯情结13、探究≪麦琪的礼物≫中蕴含的圣经文化14、论舍伍德安德森笔下的怪诞人物形象 ——以《小镇畸人》为例15、犹太文化角度下《只争朝夕》中父子关系的探析
从文学文体学角度浅析《汤姆叔叔的小屋》中的反奴斗争存在主义视域下《霍乱时期的爱情》主题解读对《愤怒的葡萄》中美国农民“美国梦”幻灭的解读基于荣格原型理论对《基督山伯爵》中唐泰斯的人格转化分析家庭伦理视域下《推销员之死》威利悲剧命运 分析论《外婆的日用家当》中黑人女性对待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反叛论《天使与魔鬼》的创作手法及伦理抉择从汤亭亭和格洛丽亚•安扎杜尔自传小说看美国少数族裔如何冲破语言禁锢浅析《儿子与情人》中保罗的俄狄浦斯情结探究≪麦琪的礼物≫中蕴含的圣经文化论舍伍德安德森笔下的怪诞人物形象 ——以《小镇畸人》为例15、犹太文化角度下《只争朝夕》中父子关系的探析
学术堂整理了9个英语教学毕业论文题目,并提供了写作思路的指导:1、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开放性探究写作提示-写作思路:文章通过与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相结合,来谈谈中学英语课堂实践,研究中学英语课堂的开放性活动,为学生构建一个自主、自由、活跃的课堂生活。2、浅析初中英语教学中学生主动性的培养写作提示-写作思路:通过中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的发挥,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的道路上取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如何让它充分发挥?首先要建立协调、和谐、互补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其次要尝试探尝试探究性教学,发展学生主体能力。3、浅析初中英语学困生的成因及其转化策略写作提示-写作思路:初中阶段是英语学习的重要时期,由于多方面原因,学生中途掉队的现象十分普遍。本文根据学困生的成因,针对性地提出了心理、学法、习惯等方面有效促进了学困生的转化。4、浅谈打造初中英语有效课堂教学的策略写作提示-写作思路:有效课堂就是课堂达到教师教得有效,学生学得有效,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灵活运用达到有效,它真正实现了教学效益的最大化。教师教得不再那么累了,学生学得不再那么苦了,而学习效率却真正提高了。实施有效课堂让笔者更新了教学理念,转变了教育思想,提高了教学艺术水平。重新审视以前的教学工作,反思过去的教学行为,笔者深切感受到了有效课堂的优质效果。那么如何打造有效的课堂教学呢?笔者认为应从下面加个方面做起。5、有声思维法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优势及运用写作提示-写作思路:一、前言根据克拉申(1985)所创立的二语习得输入假说理论可知,语言输入在二语或外语学习者的语言学习过程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对初中生而言,他们正处于英语学习的初级阶段,需要大量的英语语料的输入。输入方式有两种听力与阅读。刘润清(2002)为代表的北派观点主张中国英语教学应以“听说为本、读写并重”,而南派英语教学的代表董亚芬(2003)则主张“中国英语教学应始终以读写为本”。6、提高我县初中英语教学质量的建议写作提示-写作思路:黔西县是毕节试验区的东大门和贵阳市的后花园,享有“中国杜鹃花都” 的美誉,近年来,在县委、政府“科教兴县”战略的引领下,全县教育事业蒸蒸日上,特别是突破高中教育、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中职教育方面取得长足的发展。但是,我县的教育发展中也凸显了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譬如,乡镇学校教师缺编问题严重,教育教学质量总体水平不高等。7、情境教学法在初中英语语法教学中的运用写作提示-写作思路: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英语语法的教学是一个很重要的部分,我们不能过分的强调语法的作用,又绝对不能忽视必要的语法学习。然而,长期以来,在传统的教学法的影响下,很多老师都是为了语法而教语法,学生往往学了语法而不知道怎么用。语法教学要改变过去满堂灌的现象,关键在于英语教师应具备语法教学交际化的意识和技巧,使语法在具体的语境中让学生得以体会,在实战中演练。8、浅析农村初中英语课堂中的合作教学写作提示-写作思路: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应转变传统的“一言堂”的讲课方法,并要把主导者的身份转变成学生学习的引导者,逐渐使学生实现其学习的主体地位。为了适应这一转变,在农村初中英语课堂中,教师应适时搞好合作教学,使学生实现合作学习,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英语教学效率。9、初中英语课外作业创新性设计探究写作提示-写作思路:恰当的课后作业可以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久而久之,会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强化英语学习观念。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从研究目前初中英语作业布置中存在的问题入手,探讨了改进初中英语作业布置的创新性策略。
1、 不确定性的狂欢——《达芬奇密码》的后现代主义解读2、 从文学文体学角度浅析《汤姆叔叔的小屋》中的反奴斗争3、 存在主义视域下《霍乱时期的爱情》主题解读4、 对《愤怒的葡萄》中美国农民“美国梦”幻灭的解读5、 基于荣格原型理论对《基督山伯爵》中唐泰斯的人格转化6、 分析家庭伦理视域下《推销员之死》威利悲剧命运7、 分析论《外婆的日用家当》中黑人女性8、 对待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反叛论《天使与魔鬼》的创作手法及伦理抉择9、论《Sh'khol 》中母亲身份危机与重建10、浅析阿加莎克里斯蒂《无人生还》中的文学创作技巧11、从汤亭亭和格洛丽亚•安扎杜尔自传小说看美国少数族裔如何冲破语言禁锢12、浅析《儿子与情人》中保罗的俄狄浦斯情结13、探究≪麦琪的礼物≫中蕴含的圣经文化14、论舍伍德安德森笔下的怪诞人物形象 ——以《小镇畸人》为例15、犹太文化角度下《只争朝夕》中父子关系的探析
很多学生在撰写英语毕业论文时,会因选题不当而引发烦恼,有的是选题方向过于大众化,写出的论文没有个性,难以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有的是选题过难,动笔后陷入中途写不下去的境地;有的是选题过偏,难以收集文章所需的资料,研究不出什么结果,诸如此类的问题,都将直接影响毕业论文的质量和撰写的效益。那么英语毕业论文如何才能选好题呢?对此,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意见。一、选题要新颖,避免“人云亦云”文贵出新。清代著名戏剧家李渔说:“人惟求旧,物惟求新;新也者,天下事物之美称也。而文章一道,较之他物,尤加倍焉。”论文最忌随人之后,人云亦云。只有言他人所未言,补他人所不足,领他人之所先,才可能写出优秀的论文。因此,选题时要尽量避免“大众化”、“一般化”,力求新颖。一是观念要新。要把握时代脉搏,善于捕捉社会热点、难点问题,从大众普遍关心的事物入手,选择一些有现实针对性的题目。如:A Research on China’s DINK,即夫妻双方都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经济收入,但却不想生育孩子的“丁克”现象,这是当今中国初露端倪的一个社会现象,这样的选题就容易引起读者的兴趣,也容易得到阅卷老师的认同。二是信息要前沿。要关注本学科的信息,使所选的题目具有理论价值或实践意义。例如语言学专业的,可选科学技术对英语词汇的影响等做论题,因为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及其渗透性的不断增强,它对语言文化的影响已越来越明显,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三是角度要新。“一树梅花万首诗”。同一件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同一写作对象,角度不同,写法各异,表达效果截然不同。要想使自己的论文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选题时,就必须多角度去构思;对过去相关著作进行了解,从而,从人们司空见惯的事物中,见人之所未见,独辟蹊径。如“蚕”,通常颂扬其“春蚕到死丝方尽”的奉献精神,也可以从反面立意,写其“作茧自缚”,自我束缚的一面。只有这样,才能使写出的论文凸现个性,给人以新知感。二、选题要适当,避免“眼高手低”选择一个恰如其分的、适当的题目,才可以保证写作的顺利进行。何为适当呢?一是难易要适当。选题时一定要量力而行,充分考虑所选方向与自己的知识结构、技能结构、素质结构及写作经验的“匹配度”,尽量避免一些明显超过自己能力水平的问题。比如从英语文学选题的,应尽量从外国文学研究和比较文学研究方向切入,避开文学批评理论研究方向,因为该理论知识的学习仍处在英语专业研究生阶段;从翻译学选题的,应尽量选取翻译活动研究方向,因为翻译活动可以是对一种语言现象的翻译、或一种修辞格的翻译的研究,相对适合本科生的水平,而翻译理论等方向则难度相对较高。由于英语毕业论文要求用英语来进行写作,所以在选题时还要特别注意选题方向与自身英语写作能力的结合性,避免因自己掌握的英语词汇量不足等原因而导致论文撰写难以为继的情况。二是大小要适当。一般来说,论文题目宜小不宜大,宜窄不宜宽。如果选题过大、过于宽泛,论述起来面面俱到,就不能深入细致地进行研究;而且,短短几年的大学学习,对绝大部分的学生来讲只是掌握了一些基本理论,要独立地研究和分析一些大问题,还显得理论准备不足,再加上缺乏写作经验,很容易会淹没在繁多的材料堆里不能自拔,乱了头绪,最终论文很可能言之无物、肤浅空洞。如Language Must be Taught in Culture这样的选题,就过于宽泛,很难下笔。如果修改为The Importance of Culture Teaching to Learners of English,不仅论证角度小、针对性强,而且容易深入研究。当然,选题的大小还得因人而异。因为每个人情况不同,不能一概而论。理论素养好,知识储备多,英语写作水平较高的学生,也可以写大一点的选题。但就大多数学生而言,选题还是小一点、具体一点为好。
加西亚·马尔克斯作品选 百年孤独经典语录 《告别信》加西亚·马尔克斯 最全的《霍乱时期的爱情》
爱情,是人类永远无法绕开的一个问题,也是作家们常说常新的一个主题,更是加西亚·马尔克斯创作的一个最主要动力。基于对爱情的长期思考,加西亚·马尔克斯创作了《霍乱时期的爱情》。 小说内容以弗洛伦蒂诺和费尔米娜长达半个世纪的感情纠葛,以及乌尔比诺与费尔米娜的传统婚姻为主线,期间穿插了弗洛伦蒂诺的风流韵事和一段自我地位提升的奋斗史。作品最后以弗洛伦蒂诺和费尔米娜驶向永生永世的爱情为结局。这一结局象征着爱情的全面胜利。加西亚·马尔克斯告诉读者,只要拥有爱情,人就可以成为自己的主宰,只要爱情存在的地方就有幸福的乌托邦。小说勾勒出不同性质、不同类型的爱情,因此被誉为“爱情的百科全书”。而且,小说从爱情的角度切入,展示了加西亚·马尔克斯对现实生活的多维思考,反映了他对国际化、本土化等文化趋向问题的态度。 论文分为四个部分,引言介绍论文的选题与研究意义。《霍乱时期的爱情》自出版之日起,就受到评论界的关注和读者的好评,但由于《百年孤独》不可抵挡的影响,导致这本书长期处于“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局面。因此,研究《霍乱时期的爱情》,有助于跳出魔幻现实主义的“窠臼”,推动加西亚·马尔克斯研究的多元化。 论文第一章探讨《霍乱时期的爱情》选择爱情主题的缘由和爱情主题的升华。《霍乱时期的爱情》并不局限于狭义的男女层面的爱情描写,它的诞生不仅带来了加西亚·马尔克斯父子间亲情的缓和,还凝聚了作家对爱情主题的深思。 第二章是对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爱情之思的具体剖析。通过探究《霍乱时期的爱情》表现出来的对于爱情的多维思考,揭示了爱情中的情与欲、得与施、爱情与婚姻、爱情与生命等复杂关系,以及加西亚·马尔克斯对爱情的辩证态度。他既对和谐稳定的婚姻生活十分肯定,又对浪漫激情的一见钟情赞赏有加。 第三章从小说的艺术手法、形式结构出发,探析爱情主题的艺术呈现,并进一步揭示出后殖民语境下小说的爱情主题所包蕴的深层文化意蕴。论文认为,《霍乱时期的爱情》的爱情主题具有文化意义上的象征意味,显示了加西亚·马尔克斯在本土化和全球化之间做出的选择和对拉美文化发展趋向的思考。 最后,结语部分总结全篇,并对某些女权主义批评误读加西亚·马尔克斯进行了辨析,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独立见解,为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了思路。
《霍乱时期的爱情》:版权与版本 20190723 《霍乱时期的爱情》首次出书是在1985年,是在马尔克斯获得诺贝尔奖之后。诺奖作家的作品受到推崇是一种必然,但是在现今社会,书是不能随便出的,需要获得许可,获得版权。马尔克斯在1990年到过中国,看到有大量的没有授权的书籍出版,很生气,曾出言说150年也不给中国版权。 也不知道出于什么目的,中国的各个出版社还是积极的与马尔克斯的经纪人联系,但都没有结果,事情的转机在2010年。 其实这里面也有一些特殊情况,就是中国在1992年才加入《世界版权公约》的,在此之前的事情没法说清楚,在此之后,所有的相关的行为,就需要遵从公约的要求。如此才有了与马尔克斯的联络与沟通,而完成这项工作的,是一个新成立的公司,新经典公司。 有人说,新经典的成立,就是为了得到马尔克斯版权的,这里面暗藏玄机。 从2010年起,新经典获得了马尔克斯部分作品的版权,随后交由南海出版公司出版,也就是说,在此之后,由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才是正版的。《霍乱时期的爱情》是在2012年9月出版的。 在获得授权之前,还有多个版本,这些版本虽然也是正规出版社出版的,但是未经授权,在大的方面上说,也是盗版。 下面是在国内公开发行的一些版本。 在这些版本中,蒋宗曹,姜风光译本和徐鹤林,魏民的译本时间比较早,都是1987年,也就是说,在原版出版后的两年,就有了中译本。这些译本在广义上说,也是盗版,涉及的版权的问题。在版权之外,国内的版本,还有版权之外的盗版,其表现是不同出版社出版了相同的书。一方面是盗版,一方面也可能是译者授权了,这些就不懂了,反正是挺乱的。 1。 蒋宗曹,姜风光译本 蒋宗曹,姜风光译本最早出书的是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 然后同样的是蒋宗曹,姜风光译本,还有伊犁人民出版社,2000年。 也有南海出版公司的,2008年。 2。 徐鹤林,魏民译本 徐鹤林,魏民译本.桂林:漓江出版社,1987. 3。 纪明荟译本 纪明荟译本.甘肃:敦煌文艺出版社,1999年10月 4。 张立波译本 张立波译本.长春:吉林摄影出版社,2001. 张立波译本,吉林摄影出版社的版本就至少有两个,不知道其内容如何。 张立波.北京:北京银冠电子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 再看看两个出版社的式样,几乎完全一样,这里面也会有蹊跷。 5。 罗芳译本 罗芳译本.北京:西苑出版社,2003年10月 6。 纪晓红译本 纪晓红译本.远方出版 在此之前的译本,都没有授权。 7。 杨玲译本 杨玲译本.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12. 杨玲的译本都是在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也是市面上比较多见的,正版,有授权。 在众多的译者中,可以说杨玲是最晚的一个。杨玲是西班牙语翻译,目前就职于首都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研究生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博士,主要译作:《隐秘的和谐》、《垂直之旅》、《浴场谋杀案》、《霍乱时期的爱情》。 然而对此前的译者,在网上无法搜寻到相关信息,不知道这些译者的信息,也就无法做出进一步的说明。 参考文献 [1]张静. 马尔克斯作品译介变异研究[D].吉首大学,2015. [2]何双双. 《百年孤独》在中国的译介[D].北京大学,2013.
爱情,是人类永远无法绕开的一个问题,也是作家们常说常新的一个主题,更是加西亚·马尔克斯创作的一个最主要动力。基于对爱情的长期思考,加西亚·马尔克斯创作了《霍乱时期的爱情》。 小说内容以弗洛伦蒂诺和费尔米娜长达半个世纪的感情纠葛,以及乌尔比诺与费尔米娜的传统婚姻为主线,期间穿插了弗洛伦蒂诺的风流韵事和一段自我地位提升的奋斗史。作品最后以弗洛伦蒂诺和费尔米娜驶向永生永世的爱情为结局。这一结局象征着爱情的全面胜利。加西亚·马尔克斯告诉读者,只要拥有爱情,人就可以成为自己的主宰,只要爱情存在的地方就有幸福的乌托邦。小说勾勒出不同性质、不同类型的爱情,因此被誉为“爱情的百科全书”。而且,小说从爱情的角度切入,展示了加西亚·马尔克斯对现实生活的多维思考,反映了他对国际化、本土化等文化趋向问题的态度。 论文分为四个部分,引言介绍论文的选题与研究意义。《霍乱时期的爱情》自出版之日起,就受到评论界的关注和读者的好评,但由于《百年孤独》不可抵挡的影响,导致这本书长期处于“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局面。因此,研究《霍乱时期的爱情》,有助于跳出魔幻现实主义的“窠臼”,推动加西亚·马尔克斯研究的多元化。 论文第一章探讨《霍乱时期的爱情》选择爱情主题的缘由和爱情主题的升华。《霍乱时期的爱情》并不局限于狭义的男女层面的爱情描写,它的诞生不仅带来了加西亚·马尔克斯父子间亲情的缓和,还凝聚了作家对爱情主题的深思。 第二章是对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爱情之思的具体剖析。通过探究《霍乱时期的爱情》表现出来的对于爱情的多维思考,揭示了爱情中的情与欲、得与施、爱情与婚姻、爱情与生命等复杂关系,以及加西亚·马尔克斯对爱情的辩证态度。他既对和谐稳定的婚姻生活十分肯定,又对浪漫激情的一见钟情赞赏有加。 第三章从小说的艺术手法、形式结构出发,探析爱情主题的艺术呈现,并进一步揭示出后殖民语境下小说的爱情主题所包蕴的深层文化意蕴。论文认为,《霍乱时期的爱情》的爱情主题具有文化意义上的象征意味,显示了加西亚·马尔克斯在本土化和全球化之间做出的选择和对拉美文化发展趋向的思考。 最后,结语部分总结全篇,并对某些女权主义批评误读加西亚·马尔克斯进行了辨析,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独立见解,为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了思路。
初读《霍乱时期的爱情》是在二十多年前,那时对这部书没有什么特别的印象。这和自己的慵懒和拙笨不无关系。我喜欢读书,也读了很多书,可没有任何产物产出。那种语言的苍白就象来自生命的无力,记住的很少,忘却的很多,能写出来的更是甚少。这二十多年,生活让人失去了很多也拥有了不少。自己也从一懵懂的女孩蜕变成了一位妇人。相夫教子,厅堂锅沿,孜孜工作……生活终于把自己打磨成了一口枯井,干干的,没有甘甜的时候。二十多年后的五月,尘封旧物时,近又拾起一些遗忘的书,骨子里阔别已久的东西又开始跳跃和鲜活起来。数本爱书下肚,消化可见一般。再读《霍乱时期的爱情》,这次感触极深,忍不住想写上两句,以便二十多年后的我,即使眼花不能看原著,也能在这里一读明了。 在五十三年七个月零十一天以来的日日夜夜,阿里萨一直都准备好了答案。“一生一世”他说。这是《霍乱时期的爱情》里最后一句话,几天来的勤阅,在此合上。脑海里书本的片段时时回闪,令人动容。这本书马尔克斯以倒叙的写法出场,再通过跃进式的贯穿叙写,来反映当时普通人的生活感情及当时的历史。在这四百扉页中,你会不知不觉跟着他们从年轻,到中年,到暮年,再到耄耋之年,也会跟着他们感受到生命逝去有多么的逼真。 阿里萨是位文艺青年的电话接线员,机缘使他得以与有钱人的女儿达萨邂逅相遇,并开始初恋。阿里萨表达爱情的方式是轰轰烈烈的,不仅情书如潮,而且小夜曲久唱不厌。在经过三年绵绵情书的往来,两人终于初见,见面成了“见光死”,达萨从此把他从自己的生活中抹掉,嫁给了有名望和富有的医生乌尔比诺。达萨结婚后,阿里萨虽企图用其他女人来填补心中的空白,但始终对那一段真诚的爱情难以忘怀。而达萨与乌尔比诺在一起共同度过了五十多年美满又繁琐的生活,并生下一子一女。阿里萨却坚信终将得至达萨的爱情,所以一直未娶,耐心默默地等了五十一年七个月零十一天,至到乌尔比诺八十一岁离去。阿里萨再次:“这个机会我已经等了半个多世纪,就是为了能再一次向您重申我对您永恒的忠诚和不渝的爱情。”年已七十六岁的阿里萨和七十二岁的达萨重叙旧情。 爱情从来都是非理性的,就像一场正在漫延的霍乱。这场爱情的霍乱,让阿里萨尝尽痛苦与甜蜜,除了达萨它无药可医。阿里萨曾想过逃离,地域上的逃离没有成功,只有放纵了自己。一切以不干扰他为达萨保持自由之身为准则,阿里萨在五十一年里,用二十五个本子记录了六百二十二位与他有着“较长恋情”的女人,人妻、寡妇、萝莉……甚至还有一位十四岁的女孩为他自尽。至于那些无数次的短暂艳遇,“甚至都不值得他怜悯地提上一笔”。 在最后,马尔克斯给了男女主角一个在一起琼瑶剧般的结尾,着实让人感觉不到爱情的珍贵与浪漫。 爱情是什么? 没有比爱更难的事了。 真正的爱情需要什么?需要两个人在一起是轻松快乐的,没有压力。 任何年龄的爱情都是合情合理的。 世俗的好处:安全感、和谐和幸福,这些东西一旦相加,或许看似爱情,也几乎等于爱情,但它们终究不是爱情。 …… 《霍乱时期的爱情》这本书诠释着两种爱情,一种是阿里萨浪漫带着幻想的爱情,一种是乌尔比诺理性带着世俗的爱情。这两种爱情正是马尔克斯想宣扬的,也是他想升华的爱情。 阿里萨浪漫带着幻想的爱情,在我看来他对达萨的爱已到了偏执的地步,那是可怕又今人反感,甚至是畸形的爱。阿里萨理解他的爱情准则为:爱情灵魂之爱在腰部以上,肉体之爱在腰部以下。在我眼里那准则不是痴情而是滥情,让人嗤之以鼻,不敢苟同。他的这种生活或许是为了填充等待达萨时间的空白,或许是在超越漫长孤独的自己。但不管怎样,阿里萨在精神上标榜自己对达萨至死不渝,另一方面又声色犬马,让人匪夷。书的结尾是在船上挂上黄色霍乱之旗,开始无终点的航行之旅,这部分让我感动了,毕竟没有辜负阿里萨半世纪的等待!说到这本书的结局,让我一下子想到了《查令十字街84号》。我喜欢并崇尚海莲与弗兰克的那种情感。相隔千里的两位陌生人,一位在美国,另一位在遥远的英国。两人通信二十年,成了最懂彼此的知己……他们的书信内容始于只是书籍的信息传递,后来会道些生活杂烩,甚至倾诉一些对社会形态的小报怨。至最后他们都没在书信上有关情感的出现,但我认为他们有爱情在里面,只是默契到没有表明而已。故事的结尾是让人满是遗憾的,直到弗兰克去世,他们都没能见上一面,这种结局让人心底涌出无限的酸楚!相形之下,马尔克斯让阿里萨终得爱情,是多么善良的一笔。 乌尔比诺理性带着世俗的爱情,我倒对达萨和乌尔比诺的婚姻点赞。两人从婚后的甜蜜,到生活的磨合,再到亲情似的晚年依赖。笔者对两人生活细节的描写极为细致,以至于你都不由得惊呼笔者的伟大。他们一生平静无大的波澜,很默契的度着每一天,又相互厌倦各自对方不可忍受的毛病,却又离不开彼此。他们许多的生活琐事和态度,很真实的展示了什么是真正的婚姻生活。这五十多年来,他们不离不弃,生死相依。他们并非有多么浓厚的爱情,而只是因为需要稳定,习惯使然。他们就像世间所有的平凡夫妻一样,再厌倦也已习惯将对方融入彼此的血肉与灵魂。 《霍乱时期的爱情》看似是在倾写着三人之间的情感,其实马尔克斯写着大多数人的真实生活和情感,只是他把幻想与现实极为细致的融入在达萨身上。高难度的爱情,是月色、是诗歌、三十六万五千朵玫瑰,加上永恒;高难度的婚姻,是账簿、证书、三十六万五千次争吵,加上忍耐;高难度的人生,是以上两者皆无。朱德康老先生的妙言,看似深奥,却不无道理。精神上的浪漫与现实生活共存才是婚姻的最高境界! 写到最后,手指于手机屏触摸得麻麻的木木的,但还是忍不住再絮叨几句。黄碧云《我也是女子》里有句话,我很是喜欢:如果有天我们湮没在人潮之中,庸碌一生,那是因为我们没有努力要活得丰盛!我不想自己庸碌一生,我想丰富自己。所以,我从封尘的书拾起,从我把前面道自己妇人改称谓为女子开始。以后汝以女子自称,不再以妇人自居,以雅致的心境把自己的生活过得更丰盛更惬意!
霍乱时期的爱情读后感1000字范文
霍乱时期的爱情读后感1000字范文,无阅读的人生就像干涸的泉眼,阅读能够积淀思想的厚度,就像人饿了要吃饭一样,读后感的存在意义就是记录我们的想法,现在为大家提供霍乱时期的爱情读后感1000字范文。
《霍乱时期的爱情》讲述的是一个很长很长的爱情故事,它写尽了世间情感百态,是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横亘半生的爱情,也是一个男人和他遇到的无数个女人之间纠缠不清的情仇爱恨。当半个世纪的沧桑在指间掠过的时候,才会感觉出这本书的厚实、宏伟和气象万千。
二十岁的时候他们没有结婚,因为他们太年轻,彼此不成熟又有那么多的变数,八十岁的时候他们依然没有结合,因为他们太老了,彼此已成为对方的知己。爱情,是等待一生最终苍老的苍白誓言和残酷现实。时长五十三年七个月零十一天的爱恋与等待,这漫长又疯狂的等待让我想起了与同样是女性的林徽因女士有着万般联系的著名哲学家金岳霖先生。这可确是有依可据的爱情故事了。在林微因短暂而又充满传奇的人生里,“金岳霖”三个字却让人感动和震撼。金岳霖先生为了林终身未娶,他“逐林而居”,这个“林”就是林徽因女士,即使是在林徽因女士已经为人妻母,甚至到去世……这种发乎情,止乎礼的爱远远超出简单男女之间的倾慕与忠贞,那是矢志不渝的执念,他仿佛在用剩余的生命等待,等待死亡也许能给他一个新的开始……
第一次知道马尔克斯是他的代表作《百年孤独》,但《霍乱时期的爱情》是他最满意的作品,尽管《百年孤独》给他带来了更多的荣誉,也更为人熟知,但《百年孤独》声名显赫主要是因为其魔幻现实主义手法在文学史上开创性的地位。我刚开始看《百年孤独》,至少到现在,写这句话时,我觉得在内容上,这位大师晚些年写的《霍乱时期的爱情》中倾注了他更多的人生洞察,笔法愈发成熟,功力更为深厚,书中故事情节对我的吸引力更大,你不会想匆匆翻过这一页……这本书里纯正的拉美风情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它的故事戴上了令人想一探究竟的黑纱,为它讲述的这一段长达半个多世纪的三角恋造就了一个如同重彩油画一般的背景,展现出了不可思议的爱情和爱情的不可思议,都那么让人深思并为之向往。
“永生永世!他说。”这是全书的结尾,我想我能够在脑中清晰的勾画出这些个情节,从古老的背景格局到人物的外貌动作再到人物的眼神声音。两位老人的话不会不在生活在这个物质与浮躁的.社会的我们的内心深处激起久久不息的涟漪,哀伤的音乐都能使路人驻足聆听,这有血有肉的情节怎么能不催人遐想。每个人都渴望真正的爱情,也几乎每个人都在苦苦寻找或缅怀真正的爱情。马尔克斯在这场横亘了半个世纪的爱情中倾诉了一位智者丰富的人生阅历和爱情理解,绝大部分的情感是细微绵长,波澜不惊,却在时光流逝中积累着痛苦和力量,而到阿里萨显露勇气,坚定爱情时,就坚定到永生永世。一切徐徐道来,有着历尽世事的平静,要知道这场贯穿了五十三年七个月零十一天的爱情,历经了漫长的岁月,对爱情,对世界都做出了一定的诠释。
书中的名句有:“我对死亡感到唯一的痛苦,是没能为爱而死。”人生应真爱过才不遗憾。在真爱之下梁思成确是比阿里萨幸运多了,林微因对梁思成说过“你给了我生命之中不能承受之重,我将用我一生的行动来回答你。”
“有些人说死亡是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主题,我不这样认为。我认为爱才是,因为万物都与爱有关。”——加西亚·马尔克斯
《霍乱时期的爱情》是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长篇小说,首次出版于1985年。本书以巧妙惊人的情节设计,围绕费尔明娜·达萨与弗洛伦蒂诺·阿里萨两个人物向我们展示了一段多姿多彩、时间跨度长达半个世纪的爱情故事。
本书同时也向我们再现了哥伦比亚的历史,让我们更深入了解曾经拉美人民的生活。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是加勒比海城市的世俗风貌——危及哥伦比亚的三大灾难:战争、霍乱、人为的破坏。时间跨度从19世纪80年代一直延续到20世纪30年代。战争和霍乱威胁着拉美人民的生命,而人为的破坏加剧了人与自然的对立。人们的社会孤独感根源于所处的这样的时代和社会环境,十分强烈。
本书真的是一部关于爱情的百科全书。年轻时期,弗洛伦蒂诺与费尔明娜的爱情狂热而美好;而费尔明娜选择与胡维纳尔医生结婚,是现实世界中绝大多数女性会做出的选择,是世俗意义上的幸福美满;同时期弗洛伦蒂诺的浪荡生活混乱而真实;老年时期,弗洛伦蒂诺与费尔明娜的爱情温暖动人……
本书最触动我的是最后的情节,即在胡维纳尔医生去世后,费尔明娜与弗洛伦蒂诺在老年时期再度相爱的故事。说来惭愧,在读本书之前,我总是认为爱情更适合于年轻人,当人们老了便不再谈论爱情了,把“老年”与“爱情”放在一起我总觉得怪怪的。书中提到了一件令费尔明娜十分犹豫、恐惧的事,即两位老人在重温蜜月旅行时被船夫活活打死的事情,他们是一对秘密情人,四十年来一直一起度假,各自拥有幸福的婚姻且子孙满堂。这件事发生在老年的.费尔明娜即将下定决心与弗洛伦蒂诺在一起的时候,看完这则报道,一向骄傲的她也必须强忍住如鲠在喉的泪水。
现实中人们心照不宣的道德准则与即将走到生命尽头的紧迫,无不令费尔明娜与弗洛伦蒂诺的再次相爱困难重重。未来还能带给他们什么?可弗洛伦蒂诺仍是看到了一丝希望。哪怕即将走到生命的尽头,他仍像年轻时那样狂热地给费尔明娜写信,帮助她一点一点走出所面临的困境;会在每次见面时为她带一枝白玫瑰;会像宠着小孩子一样宠着她,工作上一向理性的他也会为了她下令将这次“感染霍乱”的海上之旅永远航行下去……
老年的爱情为何不齿?任何时期的爱情都是合情合理的。他们的爱情,那么悲伤却又充满着狂喜,那么苍老无助,却又如书中最后船长的感悟“原来是生命,而非死亡,才是没有止境的。”所讲,永远年轻。
马尔克斯的书中大都透露着一种孤独的意味。读完本书也觉得他写的不仅仅是爱情,哪怕结尾诸多大无畏与浪漫,写的其实也是孤独。她曾以为自己在世俗的爱情中拥有了幸福,他曾以为自己在浪荡的生活中逃离了空虚。可到头来,当他们年老时紧紧相拥在一起,才发现他们这一辈子恒久的寂寞的灵魂。
最后,借用一句我很喜欢的话。“这四百页的书并非只是为了歌颂爱情,而是为了呈现人生。爱情是杂乱而繁茂的生命之树上温情脉脉的一缕夕阳。“这部伟大的关于爱情的小说,值得一读。”
坐那想了许久不知道写点什么,今天是个有点特殊的日子,不由得想起之前读过的这一本书。
它讲述的是一个长达半个世纪的爱情故事,弗洛伦蒂诺阿里萨和费尔明娜相识相爱在年轻纯情的岁月,即使费尔明娜父亲的竭力反对也没能拆散他们,但就在一个回眸之间费尔明娜忽然明白了她一直痴爱的仅仅只是自己臆想中的一个爱情幻影,而眼前真实的弗洛伦蒂诺阿里萨平庸得让她失望,于是她毅然决然地把这个男人从自己的生命中抹去了。但是痴情的弗洛伦蒂诺阿里萨却为这个女人朝思暮想沉醉了一生,他静静生活在有她的城市,默默看着她结婚生子风光幸福,痛苦无望地想着爱着,终于等到了她的丈夫死去才去表白......
爱情就是一场霍乱,相思病具有和霍乱相同的症状。年轻的弗洛伦蒂诺阿里萨在遭遇费尔明娜的拒绝后痛不欲生,他离开过,但舍不下还是回到了有费尔明娜的城市;他沉沦过,游走在一个又一个女人之间。他说自己“心房比婊 子旅店里的房间更多”,但那些心房的墙壁轻易就酥塌,因为他心房深处装着的只有“戴王冠的仙女”费尔明娜,几十年如一日。他把自己的爱情一分为二:心灵的爱情在腰部以上,肉体的爱情在腰部以下。他把心灵的爱永远供奉在灵魂里,却肆意亵渎着自己的肉体。
而智慧如费尔明娜,她在适当的时候放下了那个为她疯狂的普通男人弗洛伦蒂诺·阿里萨,转而很理智地选择了有地位有学识有前途有品味的乌尔比诺医生作为自己的丈夫……毕竟,婚姻是现实的。这个选择犹如林徽因放下徐志摩选择梁思成一样正确,正如乌尔比诺医生说的:对于一对恩爱的夫妻,最重要的不是幸福,而是稳定。虽然在费尔明娜看来,丈夫向她提供竟然仅限于世俗的好处:安全感,和谐和幸福,这些东西一旦相加,或许看似爱情,但终究不是爱情。---------也许吧,但是没有这些那爱情也是水中花镜中月。其实那种轰轰烈烈翻天覆地的爱情最好不给它结果的好,让它成为朱砂痣和白月光更完美!
故事的最后,年迈的弗洛伦蒂诺阿里萨和费尔明娜两位老人如患上“霍乱”一般迷醉在他们的暮年爱情里,而小姑娘阿美利卡·维库尼亚闻讯选择了自杀,如果说她是年轻费尔明娜的影子,那么她的死影射了年老费尔明娜的新生。只是他们之间的黄昏恋好像一样没有存活的世俗空间,所以他们的爱情之舟也只能在河上一直走,一直走……我们不仅要问:这难道就是阿里萨用五十三年七个月零十一个日日夜夜所收获的“永生永世”吗?不知为什么,总感觉年老色衰的费尔明娜的爱是源于孤独和感动,始终觉得她配不上弗洛伦蒂诺阿里萨的爱,但是如果故事的最后她还是一味拒绝又让读者会觉得那对弗洛伦蒂诺阿里萨太残酷。
罢了!小说即是故事,故事只是故事。如果说爱情真是一场霍乱,它要么亡,要么愈,它绝不会拖延一生。正如日本作家渡边淳一说的“绝对的爱是存在的,但它只是极为短暂的东西而不是永世不变的。倘若期盼永世不变的绝对爱,那么只有在爱的巅峰时刻自己化为永恒。”当弗洛伦蒂诺阿里萨一次次深夜猎情的时候,当费尔明娜披上嫁衣的时候,他们爱情的霍乱已经转愈了。最后的最后,当他们的爱情修成正果,我们有理由相信,终究这爱情的霍乱也会免疫。
给些资料给你,你自己再归纳总结一下吧! 没有爱情的人生一样是人生,对于有些人来说爱情是累赘.他们需要的不是 爱情,他们想要的是金钱及地位或是美貌. 拥有人生是拥有爱情的第一步,有了爱情的人生是完美,没有人生爱情谁还说它是完整的呢?? 而它可不可贵就要问你的心了.答案就在你的心里...... 人生只在呼吸之间 人之一生,犹如一呼一吸,生和死,只是一瞬间的转化,了悟这点,方能做到努力把握每一刻秒.须知,生命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新陈代谢的过程.人在每次呼吸的一瞬间,既是他自己,又不是他自己.“人生只在呼之间。”时时更新自我,不眷恋旧我,不追悔往昔。“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吐故纳新,让生命之树常青。 爱情是蜡烛,给你光明,风一吹就熄灭;爱情是鲜花,美艳动人,季节一过就枯萎;爱情是彩虹,缤纷绚丽,太阳一晒就蒸发;爱情是飞鸟,装点风景,天气一变就飞走…… 哲学家说:“感情胜于金钱,但现实是铜臭会腐蚀感情。” 政治家说:“爱情是政坛的秘密。” 已婚者说:“爱情是后悔莫及。” 未婚者说:“爱情是执迷不悔。” 诗 人说:“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作 家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 艺 人说:“绯闻是成名的催化剂。” 男 人说:“爱情是‘面包’的交换物。” 女 人说:“爱情是男人的‘麻醉药’。” 爱 情说:“你说爱情是什么就是什么。” 我说:“对于爱情,我是雾里看花水中望月。” 人分男女,世间便有爱情,有了爱情,生活便有了许多茶余饭后的话题。 “外面的人想进去,里面的人想出来”,这是何等残酷的玩笑。许多东西,人们在拥有时视为草芥,而当真正失去时才想珍惜,“整理初恋时的旧情书,懂得了什么是蓦然回首”,最善变的永远是人的心理。其实爱与被爱都是一种伤害,不论是暗恋、明恋、单恋、相恋、苦恋……甚至网恋,也许只有当“失恋”时才会发觉其实“爱恋”都是一种痛楚的开始。“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想想其实是挺白痴的做法,奇怪的是世上就是有很多人愿意去当“傻瓜”,于是,人类便多了一笔债——情债!爱情,一世难解的纠缠。 生活中单身的绝对占多数,也正因这样,爱情连续剧才老有续集。偶遇倩影对对,忽闻情话绵绵,或许甚至冒出一句半死不活的“OH!MY DARLING!”大多数单身者免不了起一身鸡皮疙瘩,然后在大步避开的同时甩一句“肉麻”,尔后便是让妒忌之心去吞噬“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寂寞,在他(她)们的世界里,爱与被爱都没有发生,因此,听情歌便成了他(她)们的最爱,这可能也是为何现在的流行歌曲总是离不开“爱情”话题的束缚却总能占有很好的经济市场的原因吧?! 爱情源于需要,人是理性动物,“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因此“同性恋”无可厚非,正因如此,FANS们可以原谅张国荣而继续爱着“哥哥”,只是背后有多少“痛心疾首”和“恨铁不成钢”就不得而知。其实爱情值得怀疑的是它的浓度,产生错误的是它的方式,请记住这样的话:“若别人心里空间没有你的位置,请不要冒失的从一个角落闯入;若别人施舍你一些流沙地时,你营造的只能是空中楼阁。” 爱情中最大的谎言就是给对方诺言,“爱你一万年”、“爱你到天荒地老、海枯石烂,陪你到天涯海角”……海本就不可能枯,石也不会烂,天不会老,地也不会荒,就算他(她)真的想爱你一万年,但你们不可能活到一万岁。但就是这样一句话,足以让恋人们把对方爱得死去活来,仿佛看到美好的未来蓝图,也许这就叫“美丽的谎言”吧?!从中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甜言蜜语总能长久不衰,为什么说恋爱中的男女是最盲目最幼稚的”。当你不确定会不会在未来的日子里还爱着他(她)时,那就给他(她)诺言吧,这可能就是最保险的做法,只是当“面具”落下时,欺是否狼狈不堪?女人总喜欢在爱情失败后说:“男人没一个是好东西。”她们忘了她爸爸同样是一个男人;而男人则会这样说:“女人嘛!女人如衣服,不合身就扔呗!”可他们忘了是女方抛弃他们而不是他们抛弃女方。可笑至极! 都说爱情是这个世界上永远的主题,因此什么事都可以跟爱情沾上边。到大学校园、中学校园去听,你会发现宿舍里最具味道的话题都是爱情,男生宿舍谈着“校花、班花”,女生宿舍说着“校草、班草”,而什么青蛙恐龙那是用来衬托的配料。不过令人感慨的是,校园不成规律的流行这样的爱情配搭:“帅哥的女朋友一般可能是恐龙,至少不是美女;美女的男朋友一般可能是青蛙,至少不是帅哥。”不知道这是不是爱情的“中和反应”呢?当然!“帅哥配美女”肯定是天造地设,不过那是凤毛麟角的事。 “爱美”是人之常情,“赏美”更是人之一大享受。因此大家就可以接受为什么韩国的女明星们据说都美过容,我们也可以理解“潘金莲”为什么会背叛“武大郎”而对“西门庆”投怀送抱,我们同样可以解剖出 “美容”产品为何层出不穷,花样甚多。大家都喜欢用“情人眼里出西施”来表达他们对美的“情有独钟”,只是“婚外恋”是怎么发生的就不得而知了。人容易萌生烦腻心理,于是男的可能会背叛爱情去“招蜂引蝶”,说出“家花不如野花香”、“老婆都是别人的漂亮”的爱情“信仰”、女的可能会“红杏出墙”去“抅三搭四”,施用“美人计”去扮演“狐狸精”的角色。不知道这些是不是另一种独特的“审美观”呢? 老天从来就不公平,于“爱情”来说,上苍的“天平”更是从来就没有平衡过。男人为什么有帅的不帅的?女人为什么有美的不美的?虽说都是基因惹的祸,但很多人还是会不爽地拷问老天,当然,答案自然是“哑巴吃黄连”。再于“帅和不帅、美和不美”来说,为什么帅的男人“寻花问柳”会被原谅成“风流倜傥”?而不帅的就要被加罪为“卑鄙下流”?为什么“西施”的笑能被辟成是美谈,男士趋之若骛?而“东施”一模仿就留下“东施效颦”的笑柄,男士嗤之以鼻?又于古代“男女”来说,为什么男的可以“三妻四妾”?女的就得“三从四德”?男的一不满意可以一“休书”搞定,女的就必须“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老天从来就不给你解释为什么。 古有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但在爱情中则更多的是“强人所难”,而“媒婆”就是罪魁祸首。很难估计有多少爱情悲剧是因为“媒婆”引起的,有多少“私奔”是因为“媒婆”造成的。我一直不明白人们为什么要感谢“月老”?他的穿针引线就一定是人家所愿的吗?他就敢确定人家不会有更好的爱情吗?爱情最重要的是“两厢情愿”,“说媒拉红线”本就破坏了爱情结合原则,说得再怎么好听也只能落得个“多管闲事”。奇怪的是,现今社会高科技发展,找伴侣可以网上征婚,“媒婆”这一职业为什么依旧不会下岗呢? “爱情是自私的”是“人性自私论”唯一站得住脚的筹码,恋人们可以把“重色轻友”当成理直气壮的解释,一副“只羡鸳鸯不羡仙”的境界。在干柴烈火的爱情世界里, “二人世界”的“卿卿我我”可以全然不把其余的放在眼里。他们可以在大庭广众下接吻拥抱,不顾别人的鸡皮疙瘩;他们可以在校园自习室里有说有笑、眉来眼去,不顾同学们的学业;他们可以在深夜的宿舍里“褒电话粥”,不顾宿友的睡眠时间;他们可以在背叛道德下轻松地说:“我们愿意,我们是纯洁的。” 《流星花园》中F4中的“西门”有一句名言:“每个女人的保存期限只有一个礼拜”,这是何等潇洒的话语,可惜它为爱情道德所不容。“人不风流枉少年”相信是多数年轻人的爱情信仰,因为如今的“早恋”问题已是铺天盖地,而讨论该不该“早恋”也早已失去了的意义,该讨论的是怎样把握好“早恋”的方向。很多人总喜欢说爱情只是一场游戏,可悲的是他们一生追求爱情,却总与爱情失之交臂,但总喜欢对爱情津津乐道。 伦理家说:“没有性的爱情是不完美的爱情,以性为筹码的爱情是不纯粹的爱情。”
作文标题: 议论文论据大全——爱情 关 键 词: 大全 爱情 高中高三 1000字 字 数: 1000字作文 本文适合: 高中高三 作文来源: 本作文是关于高中高三1000字的作文,题目为:《议论文论据大全——爱情》,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理论论据 1、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鲁迅《彷徨.伤逝》 2、两两相造,也两两被造,这是爱的三昧。陈望道《我的恋爱观》 3、没有爱情,不会有幸福。郭沫若《棠棣之花》 4、真正的恋爱婚姻,无论形式如何简便,总是神圣的婚姻。陈望道《妇女问 5、爱情征服一切。[罗马] 维吉尔《牧歌》 6、青春比鸟还自由,什么人能把爱情阻挠?[俄] 普希金《茨风人》 7、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宋.秦观《鹊桥仙》 8、男女间恋爱的情感,是最热烈的情感,所以是最高最真的情感。闻一多《冬夜评论》 9、人生有限,情无限。宋.晏殊《踏莎行》 10、爱的法则,即是牺牲的法则。李大钊《黑暗运动》 11、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鲁迅《伤逝》 12、相思千万里,一书直千金。唐.李白《寄远十二首》 13、真心相爱是人间至玉。阿拉伯谚语 14、相爱要学长流水,莫学杨柳一时青。中国谚语 15、不是因为漂亮才喜欢,而是因为喜欢才漂亮。欧洲谚语 16、相思之甚,寸阴若岁。〈北史,韩禽传〉 事实论据 裴淑英拒嫁 在隋朝做高官的裴矩把女儿淑英嫁给李德武为妻。李德武官位不高,但夫妻感情甚笃,恩爱无比。后来李德武得罪了皇上,被革职发配到两广地区。 裴矩见女婿出事,为对皇帝表示忠心,向皇上要求,恩准女儿与李德武离婚,皇帝立即批准。李德武认为自己这一去凶多吉少,怕连累妻子,也劝妻听从父命,离婚改嫁。淑英表示决不变心,要求丈夫好好保重身体,等待日后重聚。李德武一去十多年,淑英屡次拒绝改嫁。其父曾企图强迫她嫁给一个叫柳直的人,她剪掉头发,誓死相抗,最后也只好作罢。李德武后遇大赦,听到妻子忠于爱情,矢志不渝的消息,万分感动,急忙赶回家中同淑英团聚。 爱情的力量 英国19世纪著名女诗人伊丽莎白.巴蕾特,在少年时代就有诗才,13岁时就出版了四卷咏希腊马拉松战役的史诗。15岁骑马不慎摔断了椎骨,从此瘫痪在床。她在病榻上以顽强的意志仍然坚持诗歌创作,写成了很有影响的《孩子们的哭声》。比她小六岁的青年诗人白朗宁,钦佩女诗人的人品和才华,他们彼此之间结成深厚的友谊。在相处四年之后,白朗宁深深地爱上这位瘫痪的女诗人,热烈而坚定地向她表白自己的心迹。巴蕾特自知是残疾人,认为对方只是一种同情,便断然拒绝了对方的求爱。白朗宁对巴蕾特的爱是坚定不移的,两人通信更为频繁。双方都感到,谁也少不了谁。在爱情力量的鼓舞下,奇迹发生了,巴蕾特竟然逐渐好起来。不久居然能离开卧身二十多年的病榻,下楼走动了。当白朗宁第三次向她求婚时,她欣然接受。他俩结婚后,生活非常幸福。 燕妮与马克思风雨同舟 燕妮出身于名门贵族,聪慧漂亮,才华出众。她不顾家庭的反对,热恋着出身于普通律师家庭的马克思。1843年6月,当马克思被德国反动政府迫害,准备流亡国外的最困难的时候,她毅然放弃豪华、舒适的家庭,同马克思结婚。婚后,随着马克思颠沛流离,生活极端困难,有时甚至交不起房租,他们最小的一个男孩也因病饿而死。但她从没有动摇过对马克思的坚贞爱情。她经常自豪地说:“我很幸福,因为马克思在身边,他是我生命的支柱! ”
一.对两性平等的追求1. 爱情 A 罗切斯特 平等相处 接受;居高临下 拒绝发现主人罗切斯特先生“态度随和”“他用来对待我的那种既正直又热忱的友好坦率使我想接近她” 罗切斯特让简·爱改随他的姓氏,称呼其为“简·罗切斯特”,简·爱说到:“我听到了,可是我还是不能充分理解这话的含义。它让我感到眩晕。听了他这样宣布的消息,我产生了奇怪的感觉,那是一种强烈的无法用快乐形容的感觉,是一种让人感到刺激和震动的感觉,我几乎把它当成恐惧了。” B . 在热恋的过程中,她一直穿戴朴素,身上穿的还是她在洛伍德学校里穿的多年的校服,当罗切斯特要用漂亮服饰将她装扮成贵族姑娘时,她坚决拒绝道:“我可不是个天使,只有等我死了,才能变成天使。可现在我就是我自己,罗切斯特先生,你不能指望,也不能要求从我这儿发现天堂里才能找到的东西。因为你不会得到的。”C. 她要继续做阿黛丽的家庭教师,靠自己的劳动来养活自己D. 当罗切斯特与妻子巴莎的婚姻大白于天下后,为了自己追求的平等的爱情,她拒绝做罗切斯特的情人2. 精神A.“你以为,因为我穷,低微,不美,矮小,我就没有灵魂没有心吗?你想错了!我的灵魂跟你的一样,我的心也跟你的完全一样!我现在跟你说话,并不是通过习俗,惯例,甚至不是通过凡人的肉体,而是我的精神再跟你的精神说话,我们站在上帝面前是平等的。” B . 两人地位悬殊,但简认为人的精神是平等的,所以向罗切斯特表达爱慕之情 当时的英国社会,家庭女教师的地位是十分卑微的,相当于帮佣一样的仆人。而罗切斯特则出生名门,拥有桑菲尔德庄园和芬丁庄园,是英国上流社会的佼佼者
《人生》是路遥的一部中篇小说,发表于1982年,它以改革时期陕北高原的城乡生活为时空背景,叙述了高中毕业生高加林回到土地又离开土地,再回到土地这样人生的变化过程。高加林同农村姑娘刘巧珍、城市姑娘黄亚萍之间的感情纠葛构成了故事发展的矛盾,也正是体现那种艰难选择的悲剧。 一直以来,我都比较喜欢看有故事情节的作品,而《人生》也就是以它那一波三折的故事吸引了我。小说的主人公高加林,一个才貌双全、文武皆备的农村青年高中毕业后没能跳进梦寐以求的城市,回到农村当上了民办小学的教师。那时的他已经很满足这个既能体现他的才能而又对他充满希望的职业,但是好景不长,他被有权有势的大队书记高明楼的儿子三星顶替了,他重新回到了土地,当上了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然而,心性极高的他又怎能安于现状呢?当机遇再次降临到了高加林身上时,他义无反顾地抓住了这次机会,重新回到了城市,当上了县里的通讯干事,一个有头有脸,风风光光的“记者”,成了城里引人瞩目的人才。事实上,他确实也是相当出色的,他辛勤、朴实,他勇敢、自信,他热爱生活,有着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他凭着自己的才能和努力在城里大显身手。但是终于有一天,高加林进城的背后原因被人告发了,他要面对的是重新回到生他养他的那片土地,他的所有的理想和抱负如同过眼云烟难以挽留了。他难以承受这份打击更难以面对生他养他的那片土地。他减少了狂热而又冷静的反省,接受了德顺爷爷的一翻话,而后一下子扑倒在黄土地上。 人生变幻真是难以预料,谁又能知道自己今天以后会发生什么呢?对于高加林的才华我是佩服的,对于高加林工作旅程中的变迁我是同情的,对于高加林的理想和追求我也是理解的。然而,对于高加林的爱情我却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初恋是美丽,初恋也是激情彭湃的。正如小说中描述的,农村姑娘刘巧珍美丽、善良,她没有文化,但是却真心真意地爱上了高加林这个“文化人”,她的爱质朴纯真,她以她的那种充满激情而又实际的作法表白了她的炽烈的爱。就在高加林离开讲台,失意无奈的时候。她的爱给了高加林精神上的慰籍,但仅此而已。因为,这爱实在是太单纯、太无助了。虽然,那时的刘巧珍是幸福的,她被自己倾慕以久的、多才多艺的、强壮标致的“先生”所爱着;那时的高加林也是幸福的,他被大马河川里最俊的姑娘所爱着。但实际上呢,这爱的天平能平衡吗?不能。当高加林重新离开土地,走进城市,重新遇到了他的同学黄亚萍时,这天平就一下子倾斜了。与巧珍相比,黄亚萍无疑是位现代女性,她开朗活泼,却又任性专横,她对高加林的爱炽烈大胆又有一种征服欲。高加林的确与她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他们有相同的知识背景,又有许多感兴趣的话题,当他们俩口若悬河、侃侃而谈时,高加林已经进入了一种艰难的选择之中。当高加林隐隐地有了这种想法时,他的念头很快便被另一种感情压下去了,他想起了巧珍那亲切可爱的脸庞,想起了巧珍那种无私而温柔的爱。当巧珍带着狗皮褥子来看他时,他的那种难以言说的复杂的感情一下子表现了出来。在经过反复考虑后,他终于接受了黄亚萍的爱,无情地拒绝了深深爱着他的姑娘巧珍。更令人感伤的是,当高加林委婉地对巧珍表达了他的这种选择后,巧珍没有任何言语含泪接受了,她没有过多地责怪高加林,反而更担心高加林以后的生活,劝他到外地多操心。但是泪水却在脸上刷刷地淌着。 我被这无私的爱而感动着,也被巧珍那坚强和豁达而感动着。但也仅仅是感动而已,我又能说什么呢?退一部想想,一字不识的农村姑娘巧珍能和才华横溢、心性高远的高加林生活到一起吗? 如果说高加林当时选择了巧珍,以他躁动的个性又能安于现状吗?两个世界中的他和她,即使生活到了一起又能有共同的语言吗?我不敢回答。也许人生就是这样吧! 路遥在《人生》中引用了作家柳青的一段话: 人生的道路虽然慢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 我想,人生就如这段话一样,让我们慢慢去走,去体验,去感受其中的酸甜苦辣。直到有一天,我们老了,回首往事时能欣然一笑。直到有一天,我们老了,回首往事时嘴角能流淌出几个小小的故事。不也无憾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