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首页 学术论文知识库 问题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论文模板

发布时间: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论文模板

1、阿拉善变质基底中的早二叠世岩浆热事件——来自同位素年代学的证据 耿元生;周喜文; 2667-26852、山东半岛高压麻粒岩中花岗质浅色脉体的成因 刘福来;刘平华;丁正江;刘建辉;杨红;胡伟华; 2686-26963、胶北~岩浆热事件的锆石Hf同位素特征及其对地壳演化的指示意义 刘建辉;刘福来;丁正江;刘平华;王舫;游君君; 2697-27044、胶北高级变质基底中高压基性麻粒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 刘平华;刘福来;王舫;刘建辉;杨红;施建荣; 2705-27205、胶东邢家山钼钨矿床辉钼矿Re-Os同位素测年及其地质意义 丁正江;孙丰月;刘建辉;刘殿浩;李碧乐;张丕建;钱烨;李杰; 2721-27326、华北板块北缘东段二叠纪的构造属性:来自火山岩锆石U-Pb年代学与地球化学的制约 曹花花;许文良;裴福萍;郭鹏远;王枫; 2733-27507、吕梁地区~岩浆事件及其构造意义 杜利林;杨崇辉;任留东;宋会侠;耿元生;万渝生; 2751-27698、华北克拉通中部造山带早元古代盆地演化 刘超辉;刘福来;赵国春; 2770-27849、华北克拉通古元古代中期伸展体制新证据:鞍山-弓长岭地区变质辉长岩的锆石SHRIMP U-Pb定年和全岩地球化学 董春艳;马铭株;刘守偈;颉颃强;刘敦一;李雪梅;万渝生; 2785-279210、辽东南长海地区花岗质片麻岩类的地球化学特征:对其原岩性质及形成环境的制约 孟恩;刘福来;刘建辉;施建荣; 2793-280611、赞皇变质杂岩区西南部斜长角闪岩的地球化学、变质演化研究及其构造意义 肖玲玲;卢俊生;王国栋;蔡佳;吴春明; 2807-281812、山西恒山巨晶状直闪石岩的成因:来自地球化学和Sm-Nd同位素的证据 钱加慧;魏春景;周喜文;初航; 2819-283013、泰山地区古元古代末期基性岩墙形成时代厘定——斜锆石U-Pb精确定年 相振群;李怀坤;陆松年;周红英;李惠民;王惠初;陈志宏;牛健; 2831-284214、内蒙古固阳东部碱性侵入岩:年代学、成因与地质意义 王惠初;相振群;赵凤清;李惠民;袁桂邦;初航; 2843-285415、麻山杂岩的两种变质作用及其与花岗岩的关系 任留东;王彦斌;杨崇辉;赵子然;郭进京;高洪林; 2855-286516、中国东北地区西部~500Ma泛非期孔兹岩系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董策;周建波; 2866-287817、冀北单塔子群凤凰嘴杂岩的年代学研究 曲军峰;李锦轶;刘建峰; 2879-288918、白云鄂博矿床成因的Mg同位素制约 孙剑;房楠;李世珍;陈岳龙;朱祥坤; 2890-290219、河北省宣龙式铁矿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李志红;朱祥坤; 2903-291120、早古生代阿拉善地块与华北地块之间的关系:来自阿拉善东缘中奥陶统碎屑锆石的信息 张进;李锦轶;刘建峰;李岩峰;曲军峰;冯乾文; 2912-2934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Bulletin of Mineralogy, Petrology and Geochemistry)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主办的

订阅一本然后看看就知道了。

岩石学报与地质学报

朋友说的这些刊物太专业,一般人做不了

核心期刊最快也是需要半年左右的样子

环境领域的序 号 影响因子排序 期 刊 名 称 备 注1 3 地质学报 2 5 中国科学D 3 6 地理学报 4 7 岩石学报 5 10 草业学报 6 12 自然资源学报 7 15 地质论评 8 17 地质科学 9 19 地球化学 10 22 地理科学进展 11 28 地理研究 12 30 地球物理学报 13 31 生态学报 14 33 水土保持学报 15 34 植物生态学报 16 35 土壤学报 17 36 应用生态学报 18 37 地质通报 19 42 生物多样性 20 45 气候与环境研究 21 46 地球科学 22 52 地球科学进展 23 54 地理科学 24 62 地学前缘 25 64 化学进展 26 70 中国稀土学报 27 71 现代地质 28 72 沉积学报 29 76 第四纪研究 30 78 岩土工程学报 31 78 中国水稻科学 32 88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33 92 环境科学学报 序 号 影响因子排序 期 刊 名 称 备 注34 95 资源科学 35 97 催化学报 36 99 中国农业科学 37 100 科学通报 38 103 作物学报 39 107 环境科学 40 108 土壤 41 109 遥感学报 42 113 中国地质 43 116 化学学报 44 118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45 121 地球学报 46 139 水科学进展 47 141 分析化学 48 145 中国环境科学 49 154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50 171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172 长江流露资源与环境 51 173 环境化学 52 181 有机化学 53 188 岩土力学 54 190 植物学报 55 192 化学物理学报 56 194 园艺学报 57 198 色谱 58 203 生态环境 59 213 果树学报 60 214 分析试验室 61 214 药学学报 62 224 中国科学C 63 228 农村生态环境 64 236 工程地质学报 65 237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66 239 植物病理学报 67 245 微生物学报 68 246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69 250 分析测试学报 70 252 化学通报 71 254 遥感技术与应用 72 258 江苏大学学报 73 258 南京大学学报 74 268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序 号 影响因子排序 期 刊 名 称 备 注75 271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76 278 环境科学研究 77 279 水利学报 78 281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79 282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80 286 矿物学报 81 287 中国土地科学 82 292 中国科学国B 83 296 地球信息科学 84 296 林业科学 85 300 物理化学学报 86 309 应用化学 87 310 地球物理学进展 88 311 中国中药杂志 89 313 生态学杂志 90 315 水处理技术 91 317 土壤通报 92 319 岩石矿物学杂志 93 320 林业科学研究 94 327 山地学报 95 327 中草药 96 331 西北植物学报 97 335 分子催化 98 341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99 346 城市规划 100 346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101 353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102 354 材料研究学报 103 354 中国管理科学 104 356 国土资源遥感 105 356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106 367 化工学报 107 369 安全与环境学报 108 369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109 376 福建林学院学报 110 385 地质科技情报 111 385 植物保护学报 112 385 中国药学杂志 113 393 浙江林学院学报 114 399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115 401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116 404 岩矿测试 序 号 影响因子排序 期 刊 名 称 备 注117 406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18 406 遥感信息 119 409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 120 412 农业现代化研究 121 416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122 422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123 425 城市规划汇刊 124 429 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 125 433 材料科学与工艺 126 434 材料工程 127 434 分析科学学报 128 438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129 445 中国科学E 130 452 水土保持通报 131 463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132 465 植物学通报 133 467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134 467 自然科学进展 135 471 计算机应用研究 136 471 植物生理学通迅 137 475 农药学学报 138 476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139 476 杂交水稻 140 479 化工进展 141 486 实验技术与管理 142 494 系统仿真学报 143 500 生命科学 农业类,生物科学类作物学报 北京 中国作物学会 * * 2 植物学报 北京 中国植物学会 * * 3 植物生理学通讯 北京 中国植物生理学会 * * 4 植物生理学报 北京 中国植物生理学会 * * 5 遗传学报 北京 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 * * 6 中国油料(改名为:中国油料作物杂志) 武汉 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 7 中国水稻科学 杭州 中国水稻研究所 * 8 大豆科学 哈尔滨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 * 9 杂交水稻 长沙 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 * 10 核农学报(吸收:核农学通讯) 北京 中国原子能农学会等 * 植物学报 北京 中国植物学会 * * 2 生物物理学报 北京 中国生物物理学会 * * 3 植物分类学报 北京 中国植物学会 * * 4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北京 中国生物物理学会 * * 5 云南植物研究 昆明 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 * 6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北京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 * 7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 北京 中科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 * * 8 动物分类学报 北京 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等 * * 9 古生物学报 北京 中国古生物学会 * * 10 植物生理学通讯 北京 中国植物生理学会 * * 11 生物学通报 北京 中国动物学会等 * 12 动物学报 北京 中科院动物研究所 * * 13 动物学杂志 北京 中国动物学会等 * * 14 昆虫学报 北京 中国昆虫学会等 * * 15 昆虫分类学报 陕西 西北农业大学 * 16 动物学研究 北京 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 * 17 微生物学报 北京 中科院微生物学研究所等 * * 18 水生生物学报 北京 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 * 19 植物研究 哈尔滨 东北林业大学 * * 20 遗传学报 北京 中科院遗传研究所等 * * 21 生物工程学报 北京 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等 * * 22 人类学学报 北京 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 * 23 微生物学通报 北京 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 * * 24 兽类学报 北京 中国兽类学会等 * * 25 广西植物 桂林 广西植保总站等 * 26 植物生理学报 北京 中国植物生理学会 * * 27 中国科学.C辑,生命科学 北京 中国科学院 * * 28 生态学报 北京 中国生态学会 * * 29 微体古生物学报 北京 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 * 30 实验生物学报 上海 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 * 31 古脊椎动物学报 北京 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 * 32 菌物系统 北京 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 * * 33 生理学报 上海 中国生理学会等 * * 34 植物生态学报 北京 中科院研究所 * * 35 生态学杂志 北京 中国生态学会 * * 36 遗传 北京 中科院遗传研究所等 * * 37 细胞生物学杂志 上海 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 * 38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 11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杨陵(陕西) 西北农业大学 * 12 种子 贵阳 贵州省种子总站等 * 13 作物品种资源 北京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等 14 作物杂志 北京 中国作物学会 * * 15 棉花学报 安阳(河南) 中国棉花学会 * 16 中国棉花 安阳(河南) 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 中国农业科学 北京 中国农业科学院 * * 2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北京 中国农业大学 * * 3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南京 南京农业大学 * 4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武汉 华中农业大学 * * 5 西北农业大学学报 咸阳(陕西) 西北农业大学 * 6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广州 华南农业大学 * 7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重庆 西南农业大学 * 8 福建农业大学学报 福州 福建农业大学 * 9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合肥 安徽农业大学 * * 10 浙江农业大学学报(改名为: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杭州 浙江农业大学 * 11 华北农学报 石家庄 河北省农林学院等 * 12 河南农业科学 郑州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 * 13 农业科技通讯 北京 中国农业科学院 * 14 江苏农业科学 南京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 15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 长沙 湖南农业大学 * 16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长春 吉林农业大学 * 17 浙江农业科学 杭州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等 * 18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 泰安(山东) 山东农业大学 * 19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保定 河北农业大学 * 20 湖北农业科学 武汉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等

Miyashiro A(1973),周云生译.1979.变质作用与变质带.北京:地质出版社.

Passchier C W,Myers J S,Kroner A(1990),朱志澄,张家声,游振东译.1992.高级片麻岩区野外地质工作方法.北京:地质出版社.

Vernon R H(1976),游振东,王仁民等译,1988.变质反应与显微构造。北京:地质出版社.

Winkler H G F(1976),张旗,周云生译.1980.变质岩成因.北京:科学出版社.

毕先梅,莫宣学.2004.成岩-极低级变质-低级变质作用及有关矿产.地学前缘,11(1):287-293.

陈曼云,金巍,郑常青.2009.变质岩鉴定手册.北京:地质出版社.

陈鸣.2007.岫岩陨石坑:撞击起源的证据.科学通报,52(23):2777-2780.

陈鸣,肖万生,谢先德等.2009.岫岩陨石撞击坑的证实.科学通报,54(22):3507-3511.

程裕淇,沈其韩,刘国惠,李泽九.1963.变质岩的一些基本问题和工作方法.北京:中国工业出版社.

邓晋福.1987.岩石相平衡与岩石成因.武汉:武汉地质学院出版社.

董申保等.1986.中国变质作用及其与地壳演化的关系.北京:地质出版社.

韩郁菁.1993,变质作用P-T-t轨迹.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简平,程裕淇,刘敦一.2001.变质锆石成因的岩相学研究——高级变质岩U-Pb年龄解释的基本依据.地学前缘,8(03):183-191.

梁祥济.2000.中国矽卡岩和矽卡岩矿床形成机理的实验研究.北京:学苑出版社.

刘守偈,李江海,Santosh .内蒙古土贵乌拉孔兹岩带超高温变质作用:变质反应结构及P-T指示.岩石学报,24(6):85-92.

刘援朝,倪志耀,蔡学林.2010.塔里木盆地北缘幔源岩石包体特征及岩石圈上地幔流变规律.矿物岩石,30(2):82-86.

路凤香,桑隆康.2002.岩石学.北京:地质出版社.

钱祥麟,王仁民.1994.华北北部麻粒岩带地质演化.北京:地震出版社.

桑隆康.1992.变质岩岩石学的定量分类与原岩恢复.矿物学岩石学论丛,(8):65-74.

桑隆康,游振东.1992.玲珑花岗岩的成因演化及其与鲁东金矿的关系.地球科学,17(5):521-529.

桑隆康,王人镜,张泽明等.2000.九资河-天堂寨地区燕山晚期花岗岩与大别造山带核部隆升.地质学报,74(3):234-246.

索书田,毕先梅,赵文霞等.1998.右江盆地三叠纪岩层极低级变质作用及地球动力学意义.地质科学,33(4):395 405.

索书田,桑隆康,韩郁菁等.1993.大别山前寒武纪变质地体岩石学与构造学.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覃功炯,欧强,常旭.2001.国内外对天体撞击地球的撞击构造研究的新进展.地学前缘,8(2):345-352.

汤艳,桑隆康,刘嵘等.2007.矿物共生分析在很低级变质作用研究中的应用——以松潘-阿坝地区红参1井为例.现代地质,21(3):457-461.

王仁民,陈珍珍.1980.河南桐柏变质海相火山岩系的钠化和钙化及其在解决细碧岩与有关矿产成因问题上的意义.矿物学与岩石学论丛,(1):90-106.

王仁民,游振东,富公勤.1989.变质岩石学.北京:地质出版社.

魏春景,周喜文.2008.变质相平衡的研究进展.地学前缘,10(4):341-351.

吴元保,郑永飞.2004.锆石成因矿物学及其对U-Pb年龄解释的制约.科学通报,49(16):1589-1603.

徐树桐,刘贻灿,江来利等.1994.大别山的构造格局和演化.北京:科学出版社.

许志琴,杨经绥,张泽明等.2005.中国大陆科学钻探终孔及研究进展.中国地质,12(2):177-182.

燕守勋.2003.广西右江盆地利周河口剖面极低级变质带的伊利石结晶度与粘土矿物光谱标志对比研究.中国科学,33(5):459-468.

游振东,钟增球,索书田.2007.论超高压变质的矿物学标志.现代地质,21(2):195-202.

游振东.2007a.超高压变质带的全球分布及其大地构造意义.高校地质学报,13(3):1-9.

游振东.2007b.超高压变质作用:地球科学的新热点.自然杂志,29(5):255-264.

游振东,刘嵘.2008.陨石撞击构造作用的研究现状与前景.地质力学学报,14(1):22-36.

游振东,韩郁菁,杨巍然等.1988.东秦岭大别高压超高压变质带.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游振东,王方正.1991.变质岩岩石学教程.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游振东.索书田等.1991.造山带核部杂岩变质过程与构造解析——以东秦岭为例.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游振东,陈能松,张泽明.1996.中国桐柏大别构造带变质演化的岩石学证迹.地球学报,17(增刊):16-22.

游振东,钟增球,张泽明.1999.桐柏-大别山区高压变质相的构造配置.地学前缘,6(4):237-245.

张立飞.2007.极端条件下的变质作用——变质地质学研究的前沿.地学前缘,14(1):33-42.

张立飞,王启明,任磊夫.1992.陕北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泥岩中粘土矿物在埋藏变质过程中的转化.中国科学(B辑),(7):759-767.

张泽明.1992.大别山榴辉岩带的岩石学研究.见:岩石学论文集.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7-205.

张泽明,沈昆,刘勇胜等.2007.南苏鲁造山带毛北超高压变质岩体的成因与成矿作用.岩石学报,23(12):3095-3115.

赵一鸣,林文蔚,毕承思等.1990.中国夕卡岩矿床.北京:地质出版社.

钟增球,郭宝罗.1991.构造岩与显微构造.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周高志,,刘源骏等.1996.湖北北部高压、超高压变质带.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朱志澄.1999.构造地质学.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Best M and metamorphic petrology(2nd Edition).Malden,USA:Blackwell Science Ltd.

Blatt H,Tracy R J,Owens B ,Petrology:Igneous,sedimentary,and metamorphic(3rd Edition).NewYork: and Company.

Brown ,plate tectonics and the supercontinent Science Frontiers,14(1):1-15.

Carmichael D the mechanisms of prograde metamorphic reactions in quartz-bearing pelitic .,20:244-267.

Carswell D facies York:Blackie &Son Ltd.

Carter N L,Tsenn N properties of continental ,136:27-63.

Chen M,Xiao W,Xie and quartz characteristic of crystallization from shock-produced silica melt inthe Xiuyan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297(1-2):306-314.

Chopin -phengite:A widespread assemblage in high-grade pelitic blueschists of the Western .,22:628-650.

Chopin and pure pyrope in high-grade blueschists of the Western Alps:A first record and .,86:107-118.

Coleman R G,Lee D E,Beatty L B et and eclogites:their differences and Bull.,76:483-508.

Earth Impact Database,2010-7-://.

England P C,Richardson S influence of erosion upon the mineral facies of rocks from differentmetamorphic ,134:201-213.

England P C,Thompson A -temperature-time paths of regional metamorphism transferduring the evolution of regions of thickened continental of Petrology,25(4):894-928.

Ernst WG,Liou J pressure metamorphism and geodynamics in collision type orogenic Publishing Ge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20-74;216-229.

French B of catastrophe:A handbook of shock metamorphic effect in terrestrial meteorite impactstructures,10-07,.

Harker :Methuen .

Harley S the occurrence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ultrahigh-temperature crustal :Treloar P J & O'Brien P J(eds.),What drives metamorphism and metamorphic reactions? Geological Society,London,Special Publication,138,81-107.

Harley S origins of granulites:A metamorphic .,126:215-247.

Hirsch kinds of reactions,integrating research and education,Western Washington University,_education/equilibria/.

Hokada thermometry in ultrahigh-temperature metamorphic rocks:Evidence of crustalmetamorphism attaining~1100℃ in the Archaean Napier Complex,East Mineralogist,86:932-938.

Horsfield B,Rullketter ,catagenesis,and metagenesis of organic :Magoon L B,DowD G(eds.),The Petroleum System—From Source to Association of Petroleum Geologist Memoir,60:189-199.

Jiao S,Guo of the two-feldspar geothermometer to ultrahigh-temperature(UHT)rocks in theKhondalite belt,North China craton and its Mineralogist,96:250-260.

Johannes the origin of layered :Atherton M P,Gribble C D(eds.),Magmatites,melting and Publishing Ltd.

Korprobst rocks and their geodynamic York: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Leake B chemical distinction between ortho-and para-.,5:238-254.

Maruyama S,Masago H,Katayama I et perspective on metamorphism and metamorphic Research,18:106-137.

Maruyama Geological Society of Japan,100(1):24-29.

Mason R,Sang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Press.

Mason of metamorphic rocks(2nd Edition).London:Uniwin Hyman ltd.

Mason :China University of Gosciences Press.

Massonne H J,Schreyer field of the high-pressure assemblage talc-phengite and two new .,1:391-410.

Matton G,J6brak M,Lee J K the Richat enigma:Doming and hydrothermal karstification abovean alkaline ,33(8):665-668.

Mehnert K and the origin of granitic :Elsevier.

Merriman R J,Frey of very low-grade metamorphism in metapelitic :Frey M,RobinsonD(eds.),Low-grade :Blackwell Science,61-107.

Merriman R J,Peacor D low-grade metapelites:mineralogy,microtextures and measuring :Frey M,Robinson D(eds.),Low-grade :Blackwell Science,10-60.

Miyashiro :UCL Press.

Niggli ,Leipzig.

Press F,Siever (4th Edition).New York: and Company.

Pupin and granite .,73,207-220.

Raymond L :The study of igneous,sedimentary,metamorphic York:WCBPublishers.

Raymond L :The study of igneous,sedimentary,metamorphic rocks(2nd Editin).New York:McGraw-Hill.

Reimold W U,Koeberl C,Gibson R L et mineral deposits in impact structures:A :Koeberl C,Henkel H(eds.),Impact York:Springer,479-552.

Sajeev K,Osanai finding of osumilite from Highland Complex,Sri Lanka:A case of melt restiteinteraction resulted isobaric cooling after UHT Hutton Symposium Abstracts,127.

Sang petrochemistry of the Lower Proterozoic metamorphic rocks from the Dabieshan-Lianyungang area,the southeastern margin of the North China Magazine,55(379):263-276.

Sang assemblages and forming age of Dabie-Tongbai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8(2):106-113.

Santosh K,Li J crustal metamorphism during Columbia supercontinent assembly:Evidence from North China Research,10:256-266.

Schaltegger U,Fanning C M,Gunther D et ,annealing and recrystallization of zircon andpreservation of monazite in high-grade metamorphism:Conventional and in-situ U-Pb isotope,cathodoluminescenceand microchemical Petrol.,134,186-201.

Schreyer of continental crust to mantle depths:Petrological ,11(1):97-104.

Shaw D M,Kudo A test of the discriminant function in the amphibolite Mag.,34:423-435.

Shaw D origin of Apsley gneiss Sci.,9:18-35.

Sibson R rocks and fault ,133:191-213.

Simonen and sedimentation of the Svecofennidic Early Archean supracrustal rocks in South-western ,(160):64.

Sobolev N V,Shatsky V inclusions in garnets form metamorphic rocks:A new environment fordiamond ,343:742-746.

Spear F S,Cheney J petrogenetic grid for pelitic schists in the system SiO2-Al2O3-FeO-MgO-K2O-.,101:149-164.

Spear F S,Selverstone J,Hickmott -T paths form garnet zoning:A new technique for deciphering tectonicprocesses in crystalline ,12:87-90.

Spry :Pergamon Press.

Suo S T,Zhong Z Q,Zhou H W et evolution of the Dabie-Sulu UHP and HP metamorphic belts,east central China:structural record in UHP Geology Review,17(11):1207-1221.

Thompson A B,England P -temperature-time paths of regional metamorphism Ⅱ.Their inferenceand interpretation using mineral assemblages in metamorphic Petrology,25(4):929-955.

Treloar P J,O'Brien R drives metamorphism and metamorphic reactions? Geological Society,London.

Turner F petrology(2nd Edition).Mc Graw-Hill Book Company.

Vielzeuf D,Holloway J determination of the fluid-absent melting relations in the for crustal .,98,257-276.

Walker K B,Joplin G A,Lovering J F et and metasomatism convergence of basic igneousrocks and lime magnesia sediments of the Precambrian of northwestern ,6:149-178.

Wang H,Rahn M,Tao X et and metamorphism of Triassic Flysch along profile Zoige-Lushan,Northwest Sichuan, Geologica Sinica,82(4):917-926.

Wang F,Chen and thermodynamic metamorphism of the Western Hills,:Geological Publishing House.

Wang X,Liu J G,Mao H -bearing eclogite from Dabie Mountains in central ,17:1085-1088.

Wei C J,Powell R,Clarke G phase equilibria for low- and medium-pressure metapelites in theKFMASH and KMnFMASH Geol.,22:495-508.

Williams H,Gilbert G M,Turner F (2nd Edition).W H Freeman & Company.

Yardley B W introduction to metamorphic York:Wiley.

Емельяненко ПФ,Яковлева Е Б.1985.Петрлогия магматических и метаморфических пород.Изд.МГУ,Москва.

Коржинский Д С.1973.Теоретические основыаналцза петроге-незисов минералов.Изд.“Наука”,Москва.

Кориковский С П.1979.Фации метаморфизма метапелитов.Изд.Наука,Москва,8-23.

Маракушев А А,и Бобров А В.2005.Метаморфическая петрология.Изд.МГУ,Изд.Наука,Москва,206-227

Маракушев А А.1986.Петрография.Изд.МГУ,Москва.

Маракушев А А.1993.Петрография.Изд.МГУ,Москва,267-319.

岩石矿物学杂志参考文献

提要20世纪80年代初,作者基于对红旗岭矿床的研究,提出了硫化铜-镍矿床的矿浆成

因观点,十余年来已引起中外同行专家、学者的重视。本文拟通过对吉林长白山区赤柏松矿

床的地质学、地球化学、岩石物理化学、地质热力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进一步论述硫化铜-

镍矿床的矿浆成因模式。

关键词长白山区赤柏松铜-镍矿床矿浆成因模式

自20世纪80年代初作者提出硫化铜-镍矿床矿浆成因观点[1]以来,先后发表了十余篇论文[2~5]论述有关硫化铜-镍矿床的矿浆成矿问题,引起了国内外同行专家、学者的关注。笔者以长白山区赤柏松镍矿田为靶区,经多年反复研究,特撰此文,拟对其矿浆成因模式做进一步论述,倘有不妥之处,请惠于指正。

1 矿床地质简述

赤柏松矿田中发育有几十个基性岩体,尽管它们的硫化铜-镍矿床规模不等、远景不一,然而它们的成岩成矿作用却几乎是一致的。本文拟对其中甚为典型、研究程度较高的赤柏松1号岩体及其矿床的成岩成矿作用与矿床成因模式作重点论述。

赤柏松1号岩体系早元古代五台期产物。其钾-氩同位素年龄为1962~2242Ma,产于华北地台北缘东段太古宙地体中,受古陆边缘浑江古裂谷控制。主要岩体为橄榄辉长苏长岩复式杂岩体,呈岩墙状产出(图1之1~5),总体走向5°~10°,倾向与倾角均有变化。北段倾向南东东,倾角由北向南渐陡,变化在55°~86°之间。北端翘起,向南东东侧伏,侧伏角45°左右。岩体长4800m,宽40~140m,面积约。沿走向膨缩不一,岩体底部形态不规整,呈参差不齐的根须状。主要由多期次侵入的辉长辉绿岩(图1之3),中、暗色橄榄辉长苏长岩(图1之1~2),细粒辉长苏长岩(图1之4)与辉长玢岩(图1之5)等侵入岩相构成。其中暗色橄榄辉长苏长岩、细粒辉长苏长岩是主要含矿岩相。另外,中、暗色橄榄辉长苏长岩浆的混熔岩带中,矿化尤为富集,研究表明与岩浆混合作用有关(详见下文)。

岩体侵入在太古宙黑云角闪斜长片麻岩(图1,Ars)中,总体上斜切围岩的北西-南东至东西向的片麻理,接触带具明显的热接触变质及接触混染现象。

矿体主要分布在岩体边缘及部分围岩内,其分布、产状与形态明显受岩相及构造裂隙控制,总体产状与岩体一致。矿石矿物主要是磁黄铁矿、镍黄铁矿、黄铜矿、针镍矿、紫硫镍铁矿、辉镍矿、方黄铜矿、黄铁矿等,此外尚有自然金及铂族元素矿物。矿石结构主要有共结结构、交代结构、似显微文象结构及固溶体分解结构。矿石构造有浸染状、斑点状、角砾状、块状与条纹状等。在成因上主要是矿浆贯入成因,结晶熔离者显居次要地位。

图 1 赤柏松 1 号岩体地质图

2 成岩成矿物质来源及物理化学条件

物质来源

硫同位素信息

45个取自含矿岩体与矿体的磁黄铁矿、镍黄铁矿、黄铜矿等的硫同位素分析结果(表1)表明,①δ34S变化在-‰~+‰之间,绝大多数为-‰~+‰,变化幅为1‰;②32S/34S=~,主要在~区间,变化很小,与陨石标准值()相比,离差幅度在~之间;③硫同位素塔式分布图(图2)的塔式效应明显;④不同成矿阶段硫化物中δ34S值稳定(图3)。以上足见硫化物同出一源———上地幔,而且,它们所经历的硫同位素分馏历程是一致的。

氧同位素信息

由表2可知,所分析的不同岩相中斜长石的δ18O,除因混染作用(CTD6-8c)使其值偏高(+‰)外,90%左右的δ18O值介于‰~‰之间,与球粒陨石的δ18O值(‰~‰)颇相接近,尤其接近于正常玄武岩的δ18O值(‰~‰)[6]。由此可见,各岩相中的斜长石组分来自上地幔玄武岩岩浆体系。

图 2 赤柏松 1 号岩体硫同位素塔式分布图

续表

表 1 赤柏松 1 号岩体硫同位素数据表

图3 赤柏松1号岩体中不同成矿阶段δ34S对比图

表2 赤柏松1号岩体各侵入岩相中斜长石的δ18O分析结果

分析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宜昌地质矿产研究所同位素室。

锶同位素信息

不同岩相中单矿物的87Sr/86Sr值(表3),除混染岩相(CTSr6-8c)与变质辉绿岩(CTSr38-2c)中斜长石的87Sr/86Sr为~外,余者均变化在~之间,与上地幔现代玄武岩中的87Sr/86Sr值(±)非常接近[6],此亦证明成岩物质来自上地幔。

REE信息

含矿岩相∑REE=×10-6~×10-6,LREE/HREE=~,δEu=~,(La/Yb)N=~(表4)。这些数据不仅变化小,而且∑REE与大陆型非洲玄武岩(∑REE=22×10-6)和大陆型德鲁斯辉长岩(∑REE=50×10-6)很接近[7]。在(La/Yb)N-∑REE图(图4)与(La/Yb)N-(Yb)N图(图5)上的分布位置,明显趋近于球粒陨石,故系上地幔产物。尤其是(La/Yb)N值介于大洋岛屿拉斑玄武岩与大陆拉斑玄武岩之间,进一步显示出其大陆边缘产出的地质环境。

表3 赤柏松1号岩体不同侵入岩相中单矿物的87Sr/86Sr值表

分析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宜昌地质矿产研究所同位素室。

表4 赤柏松 1 号岩体不同侵入相与矿石中稀土元素数据表

成岩成矿的物理化学条件

橄榄石结晶温度

橄榄石是岩体中结晶最早的主要造岩矿物之一,其结晶温度即是岩浆温度的下限,又是固相开始晶出温度的上限。

按夏林圻(1981)提供的方法[8],由橄榄石化学成分算得的XFo=80,XFa=20,XMg=,XFe=,K1=4,K2=,代入公式:

T(℃)=[(-lnK1/K2)×104÷]+273℃算得的温度为1412℃。

图4 赤柏松1号岩体(La/Yb)-∑ REE含量图解

图5 赤柏松1号岩体(La/Yb)N-(Yb)N变异图

辉石类矿物的结晶温度、压力

由辉石类矿物地质温度、压力计计算的温度、压力见表5。

表5 赤柏松 1 号岩体辉石类矿物的结晶温度、压力计算表

*括号内为计算的样品数。

值得强调的是中、暗色橄榄辉长苏长岩相中的辉石拥有两个结晶温度梯度,一是在数量上占优势的~℃;另一是为数较少的~℃。不言而喻,这两种结晶温度的辉石是在不同压力、深度条件下的产物。研究表明,它们是两次温度相近,成分有别的岩浆(即中、暗色橄榄辉长苏长岩岩浆)发生混合作用的结果。

斜长石的结晶温度

作者采用王润民改进了的和(1970)方法[9]的“基质法”,计算了岩体中斜长石的结晶温度,暗色橄榄辉长苏长岩中斜长石为℃,中色橄榄辉长苏长岩中斜长石为℃,它们分别与相应岩相中辉石的结晶温度接近,与同岩相中近共结的辉长结构相协调。

硫化物矿物的结晶温度

运用爆裂法、矿物对硫同位素计算法与磁黄铁矿d102法测定或计算的不同侵入岩相中硫化物矿物的结晶温度不同(表6)。

表6 赤柏松 1 号岩体硫化物矿物结晶温度测算表

表6 表明所述矿床硫化物矿石在 470 ~280℃温度区间结晶的。然而,尚应指出,爆裂曲线出现两个峰值,亦即硫化物也有两个形成温度梯度,与辉石相一致,可见硫化物的形成也与两期岩浆的混合作用有关。

2. 2. 5 成岩压力

基于岩石中有中长石、顽透辉石与石英的共生组合存在,表明岩石在结晶过程中存在以下两种反应:

傅德彬地质学论文选集

按文献 [9],其中 ( 1) :

傅德彬地质学论文选集

因αSiO(β-θ)2=1,故lgαSiO(β-θ)2=0

傅德彬地质学论文选集

其中(2):

傅德彬地质学论文选集

按等(1971):

傅德彬地质学论文选集

按等(1973):

傅德彬地质学论文选集

在平衡状态情况下:

傅德彬地质学论文选集

亦即:

-309/t+-(P-1)/t=-1410/t-(P-1)/t+lgαCaAl2Si2O(Pl)8-lgαCaAl2SiO(Cpx)6

整理后得:

傅德彬地质学论文选集

傅德彬地质学论文选集

则化简后:

傅德彬地质学论文选集

据中色橄榄辉长苏长岩中Pl与Cpx的化学分析结果计算:

傅德彬地质学论文选集

代入(3)式:

傅德彬地质学论文选集

把辉石形成的平均温度(℃)代入(4)式,算得成岩压力为×105Pa。

成岩氧逸度(fo2)

利用不同岩相中橄榄石与辉石的端元组分(Fa,Fs)与结晶温度求得成岩氧逸度(表7)。由表7可知,中色橄榄辉长苏长岩相的fo2高于暗色橄榄辉长苏长岩相,足见后者是在相对更为还原的环境下形成的。暗色橄榄辉长苏长岩相中fs2、αs,相对较高可资佐证。

表7 赤柏松1号岩体成岩氧逸度(fo2)测算表

成岩成矿的Eh-pH条件

在对不同成矿阶段矿石的研究中,铁的硫化物与氧化物在生成顺序上为:磁铁矿→磁黄铁矿→磁铁矿(-黄铁矿)。表明在成岩成矿过程中,Eh-pH具反复变化特点。据铁的硫化物与氧化物的Eh-pH值图解,不难看出,所述含镍岩体各成岩成矿阶段的pH值变化在4~7之间,Eh值变化在-~+之间。一言蔽之,金属硫化物矿石是在弱酸性介质条件下,还原环境中形成的。

3岩、矿浆形成机制

除了原始矿浆外,大部分矿浆乃系岩浆在分异演化过程中的衍生产物[3]。作为本区大陆型岩浆作用,其岩浆形成机制与地幔深部层位热能聚集有关。诸如由于构造活动、放射性热与化学反应热等热能的聚集均可使地幔部分熔融成为岩浆(或原始矿浆)。但应指出,大陆地壳(或岩石圈)在岩浆(矿浆)形成中具有双重效应:一是上覆巨厚的(一般为70~100km)大陆岩石圈物质,热导率低,是良好的热传导屏蔽层,有利于原生地幔物质的熔融;二是当热流向稳定地块边缘迁移(或传导)至地球壳层时,受热的地层在该地段因热导率低而起着制动或阻塞热流传播的作用,使热能大量聚集,结果在稳定地块边部便形成了经常含硫化物的基性-超基性岩浆,甚至形成原始硫化物矿浆等。此乃世界上主要镍矿床大都分布在太古代地块边缘活动带中的缘由所在。这时的熔融体因温度高,可以使地幔熔化物质中的硫化物熔体在氧化物-硅酸盐熔体中保持悬浮状态,二者一道沿上升通道侵入到地壳适当部位中的岩浆库内。

研究表明,岩浆进入岩浆库往往是多次重复贯入的。

如系一次侵入的,其硫化物与硅酸盐间的层状液状不混熔作用,主要是由于温度降低,铁镁组分晶出,CaO,Al2O3,SiO2,Na2O,K2O的增加降低了硫的溶解度,加之此时硫呈二原子气体与铁、镍、铜的化学亲和力增强,当硫蒸气压大于离解压时,硫便与铁、镍、铜化合成化合物,当熔体中硫离子与金属离子的浓度积大于相应硫化物溶度积时,便以硫化物形式从熔浆中熔离出来,形成硫化物矿浆,并在重力场作用下,沉到岩浆库底部。其上部的硅酸盐岩浆,因其准晶态组构系由硅氧四面体聚合而成的复杂络阴离子或分子团[SixOy]z-同金属阳离子与氧组成的配位多面体[MeOx]2x-n两种群聚态组组成。当不同聚合程度的[SixOy]z-与不同金属的[MeOx]2x-n键合时,因所含O2-的多寡及金属阳离子种类与比重的不同,使不同组分的群聚态组具有不同的重力差,在重力场作用下,轻者上浮,重者下沉,遂使熔浆产生了层状液态分异作用,使岩浆库中的熔浆变成了层状分异岩浆与矿浆。岩浆在上,矿浆在下(图6)。

如熔浆系多次贯入岩浆库中的,自然不具备上述层状液态分异条件,这时岩浆发生层状液态分异作用的因素主要是“双扩散对流”(double-diffusive convection)作用[10~12]。

按双扩散对流理论,当中色橄榄辉长苏长岩岩浆注入岩浆库后,密度相对较大的暗色橄榄辉长苏长岩岩浆贯入岩浆库底部时,由于后者密度大、温度高,经过一段时间在岩浆库底部形成一个稳定的双扩散对流层(double-diffusive convecting layer),层之间由扩散界面(double-diffusive interface)隔开。这样,多次注入岩浆库中的镁铁质岩浆在双扩散对流作用下,便形成了层状液态分异岩浆与矿浆[11](图6)。需要指出的是,在双扩散对流过程中,当后注入的岩浆由于向上热扩散作用而降低温度,引起橄榄石等铁镁矿物的结晶,从而降低了后注入岩浆的密度,即温度差驱动力抵消成分差效应,使其密度与上层岩浆密度相等时,则发生强烈的岩浆混合作用[13,14]。岩浆混合作用降低了岩浆的温度,改变了岩浆的成分,使岩浆中所含的硫化物因发生不混熔作用[15]而熔离出来成为矿浆,并沉降到岩浆库底部。

在地台(地盾)较为稳定的条件下,熔浆在岩浆库中实现层状液态分异作用,形成岩浆与矿浆之后,在构造运动作用下上侵。首先是上部较轻的硅酸盐岩浆多次侵位,冷凝后形成复式岩体;然后是下部相对较重的硫化物矿浆相继多次贯入在岩体底部接触带、岩体内部与围岩的构造裂隙中,形成具多次成矿特征的矿浆矿床(图6)。由此可得出两个重要结论:①双扩散对流作用与岩浆混合作用在硫化铜-镍矿浆及其矿床的形成中起了决定性作用;②越是较晚侵入的岩浆,含矿性越佳,越是较晚期侵位的矿浆,硫化物矿石越富,此二规律,对中国已知大型与特大型硫化铜-镍矿床来说几乎概莫能外,如金川、红旗岭、力马河、喀拉通克等矿床。

4成岩成矿作用与矿床的矿浆成因模式

综上所述,大约在1960~2184Ma间,地球上发生了一次规模宏大的构造-岩浆活动,在北美称为Kenoran运动(1700~2000Ma),在非洲称做Limpopo运动(1650~2150Ma),在我国为五台运动(1950~2500±100Ma)。这次构造-岩浆热事件,形成了举世闻名的萨德贝里、布什维尔德、贝辰加等硫化铜-镍矿床。

五台运动在华北地台上的多次活动,使得龙冈陆核早元古代边缘活动带中的古裂谷与之相应地多次复活,结果使上述岩浆库中的层状岩浆与矿浆熔融体多次侵位,造就了所述岩体与矿床。

图6 赤柏松矿床矿浆成因模式图

进而言之,伴随早元古代五台期构造运动的多次活动,岩浆库中已经过层状液态分异的岩、矿浆由上至下依次间歇式贯入,先后形成辉长辉绿岩、中色橄榄辉长苏长岩、暗色橄榄辉长苏长岩、细粒辉长苏长岩与辉长玢岩等侵入岩相,构成赤柏松 1 号复式基性岩体。各岩相间均为侵入与隐秘侵入接触关系。

研究证实,当暗色橄榄辉长苏长岩岩浆侵入中色橄榄辉长苏长岩岩浆时,在二者接触处由于双扩散对流作用而发生了岩浆混合作用,形成了矿化异常富集的混熔岩 ( hybrid) 。混熔岩中矿化之所以富集 ( 图 7) ,除上述原因外,A. J. Naldrett ( 1990) 实验研究表明,新鲜岩浆的注入可以使所产生的混合岩浆中的硫化物达到过饱和而熔离出来,促进硫化物的富集[16]。(1977)亦曾指出,“镁铁质岩浆混合可引起硫化物的不混熔性”。等(1983)研究认为非洲布什维尔德杂岩体麦伦斯基硫化物矿脉的形成与岩浆的混合作用有关。

图 7 赤柏松 1 号岩体岩浆混熔过程中化学成分变异图解

复式岩体形成后,接踵而至的是纯硫化物矿浆沿岩体边缘(往往是岩体底部)与围岩破碎接触带贯入,先后形成以镍及铜为主的两次硫化物矿浆贯入成矿,分别形成致密块状矿脉与条纹状矿脉。矿浆成因矿石的主要宏观标志是:①以硫化物为主,特别是纯硫化物矿体,均以贯入方式沿构造裂隙贯入在岩体内、岩体接触带上、甚至变质岩围岩中;②矿体与围岩界线清楚,几乎见不到二者呈过渡现象,即使是混熔岩中的矿体亦然;③矿石中常见母岩或围岩的角砾状捕虏体;④矿石中冷缩裂隙发育,且多被后期热液方解石-石英所充填;⑤近矿围岩蚀变弱,作者(1991)研究表明[17],与成矿关系较密切的为金云母化,系矿浆与围岩(母岩)反应之产物;⑥硫化物矿石中,除金属硫化物外,尚含有比例不定的先结晶的橄榄石与辉石等镁铁硅酸盐矿物,它们与硫化物矿物为共生关系;⑦小岩体有大矿。

基于所述含矿岩体的上述地质背景、生成条件与物理化学环境、控矿因素、成矿作用等方面的研究,作者编制了赤柏松1号岩体硫化铜-镍矿床成因模式图(图6),以综合概括、反映所述含镍基性岩体及其矿床的成岩成矿作用与矿浆成因。

最后,尚应指出,恩格斯曾说过“只要自然科学在思维着,它的发展形式就是假说”。所以,尽管所描述的成因模式来自于实践,毋庸置疑,仍未脱离假说形式,当然需要在更加广泛的实践中加以检验、修正,使其日臻完善,具有普遍的理论意义与找矿意义。须知,任何一种成因模式,都只适用于特定环境中的特定矿床,即使在一个大的成矿区带内也不可局限于一种哪怕是很成熟的模式,而必须结合具体的地质条件与成矿环境等选择更为合宜的模式,这点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 傅德彬 . 论 H 含镍基 1 超基性岩体中的 “隐秘侵入接触”及矿浆成矿问题 .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北京: 地质出版社,1981. 181 ~182

[2] 傅德彬 . 论 401 矿区 1 号岩体硫化铜镍矿床的成因问题 . 吉林地质,1982,( 4) : 1 ~ 16

[3] 傅德彬 . 基-超基性岩硫化铜镍矿床矿浆形成机制及成矿作用特征 . 吉林地质,1983,( 2) : 12 ~ 24

[4] 博德彬 . 基-超基性岩硫化铜镍矿床深成矿浆贯入成因论 . 地质与勘探,1986,( 4) : 12 ~ 21

[5] 傅德彬 . 硫化铜镍矿床矿浆成矿的基本问题 . 吉林地质,1988,( 1) : 9 ~ 21

[6] Faure G. Principles of isotope Geology,John Wiley and Sons,1977,pp. 286,90 ~ 289

[7] Haskin L A,et al. The Abundance of rare earth element for certain basic rocks. Journal of Geophsical Research. 1968,73( 18)

[8] 夏林圻 . 橄榄石地质温度计 . 中国地质科学院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分刊,1981,2 ( 1) : 73 ~ 81

[9] 王润民 . 新疆哈密土墩—黄山一带铜镍硫化物矿床控制条件及找矿方向的研究 . 矿物岩石,1987,( 1) : 1 ~ 159

[10] Huppert H E,et al. Double-diffusive convection due to crystallization in magmas. Aun. Rev. Earth planct. Sci.,1984,( 2) :11 ~ 37

[11] Turner J S and Campbell I H. Convection and mixing in magma chambers. Earth-Science Review,1986,23 ( 4) : 255 ~352

[12] Irvine T N,Keith D W and Todd S G. The J—M platinum-palladium reef of the Stillwater complex,Montana,Ⅱ origin bydouble-diffusive convetive magma mixing and implications for the Bushveld complex. Econ. Geol,1983, ( 78 ) : 1287~ 1334

[13] Huppert H E,Sparks R S J and Turner J S. Laboratory investigations of viscous effects in replenished magma cham-bers. Earth planet. Sci. Lett,1983,( 65) : 377 ~ 381

[14] Соболев В С. Проблема смешение магм при образовании изверженных пород. Зап. всесоюз. минер. обще,1981,( 6) : 641 ~ 645

[15] McBirney A R. Mixing and unmixing of magmas. J. Volcanol. Geotherm. Res,1980,( 7) : 357 ~ 371

[16] Naldrett A J,BruGmann G E. Models for the concentration of pge in Layered intrusions. Canadian Mineralogist. 1990,( 28) : 389 ~ 408

[17] 傅德彬 . 赤柏松 No. 1 含镍基性岩体中矿物界生 ( Synantectic) 现象浅析 . 岩石矿物学杂志,1991,( 4) : 365 ~369

A Genetic Model for Ore Magma ofThe Chibaisong Copper-NickelSulphide Deposit,Jilin

Abstract

Through geological, geochemical, physicochemical and thermodynamic studies of theChibaisong nickel-bearing rock bodies,this paper deals with the genetic model for ore magma ofthe Chibaisong Cu-Ni sulphide deposit.

( 1) The ore-bearing bodies occur on the margins of an old platform and are controlled by alower Proterozoic rift zone. The potassium-argon model ages of the ore-bearing bodies range from1900 to 2200Ma.

( 2) The ore-bearing body is a composite intrusion with a heterrogeneous texture formed bymultiple intrusions.

( 3) Ore-bearing intrusive rocks occur as dikes and hardly show good crystalli-zation differen-tiation.

( 4) The spatial position of the orebodies is mainly controlled by the intrusive fracture-contactstructural or ore-bearing intrusive rock facies and is not restricted at the bottom only.

( 5) The percentage of orebodies in the rock body is too high to be explained by the theory ofin-situ crystallization liquation. Fluidal structure is well developed in ore-bearing rock facies,which indicates the dominance of dynamic processes.

( 6) δ18O = 6. 1‰ ~ 7. 7‰ for plagioclase;87Sr /86Sr = 0. 70321 ~ 0. 70888 for plagioclaseand pyroxene; δ34S = - 0. 5‰ ~ + 0. 5‰ and32S /34S = 22. 218 ~ 22. 236 for ores. So rock-form-ing and ore-forming substances were derived from the upper mantle.

( 7) The order of crystallization of major rock-forming minerals in the rocks is divine→pyrox-ene→plagioclase. The crystallization temperature of the olivine was 1412℃ and that of the plagio-clase,1155. 81℃ ~ 1206. 26℃.

( 8) The pressure for the formation of intrusive bodies was 6. 48 × 108Pa.

( 9) fo2for the formation of the ore-bearing intrusive body ranged between × 105~× 105Pa.

( 10) pH = 4 ~ 7 and Eh = - 0. 1 ~ + 0. 16 for the formation of the orebodies indicate thatthe orebodies were formed in acidic media and under reduction conditions.

( 11) There occur clinopyroxenes with two compositional series ( End-Aug and Di-Sal) andtwo formation temperatures ( > 1000℃ and < 1000℃ ) are in the same ore-bearing rock faci-es. The results of this research indicate that their formation is related to the mixing of magmas.

Therefore,the author concludes that the Chibaisong copper-nickel sulphide deposit wasformed by multiple injections of sulfide-rich ore magma resulting from deep-seated liquation of pri-mary ore-bearing magma driven under regional stress; crystallization gravitative differentization insitu was only a secondary factor in the process of ore magma injection; and hence; according tothe genetic type this ore deposit belongs to an “abyssal ore magma in jection deposit”.

Key words: Chibaisong, Changbai Mountains, copper-nickel deposit, genetic model ofore magma

A Study of Event Message-bearing Sedimentary Rocks of the Proterozoic Dahongyu Formation from the Ming Tombs District,Beijing

宋天锐和政军丁孝忠张巧大

原文发表在《岩石矿物学杂志》,2000年,第19卷,第4期;在本书中做了如下修改补充:①将原文中黑白照片改为彩色照片;②补充说明了K2O、∑REE、226Ra、U、187Os/186Os、Pt、Ir等在事件分析中所代表地震灾变事件的意义,与原文有较大区别。

北京十三陵元古宙大红峪组在不足4km的距离内岩相急剧变化,实为国内外罕见。从东至西,泰陵剖面由灰色角砾硅化岩+黑色粉砂凝灰页岩+黄色含长石石英砂岩组成,山顶剖面由不纯砂岩+泥质白云岩组成,德胜口剖面由泥质白云岩+石英砂岩+层凝灰岩组成。本文仅对泰陵剖面大红峪组的三种岩石进行系统研究。宏观、微观特征、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地球化学分析数据表明:泰陵剖面大红峪组的灰色角砾硅化岩和黑色粉砂凝灰页岩是受火山-地震事件影响形成的沉积岩,而覆盖其上的黄色含长石石英砂岩形成于正常滨海环境中。最后提出大红峪组含事件信息的沉积岩形成模式图。

北京十三陵是著名古迹风景区。长期以来,对于该地区元古宇的研究相继积累了大量资料,但有关长城系大红峪组的文献却较为鲜见。在燕山裂陷槽中,蓟县至平谷一带是大红峪组的主要发育区,尤其是火山岩分布广、厚度大,局部可达400m。以北京地质调查所在山顶实测资料为依据,北京十三陵地区的大红峪组总厚度为80m,并未见到火山岩[1]。笔者等于20世纪80年代首次在泰陵发现大红峪组的硅化岩中含有藻类丝状体以及凝灰质成分[2],之后杨慧宁等又在德胜口发现了层凝灰岩[3]。虽然泰陵和德胜口一带的大红峪组出露不全,多有第四系覆盖,但是这一带大红峪组在河沟中出露的灰色角砾硅化岩和黑色粉砂凝灰页岩都含有火山-地震事件的信息,因此,本文将泰陵剖面作为研究重点。此外,由东至西,从泰陵—山顶—德胜口直线距离不足4km,而大红峪组岩相变化十分剧烈(图1),这在国内外均属罕见事例,将其作为海相沉积的特殊类型加以剖析也是很有意义的。

坚硬的硅质岩中,有些角砾与基质的边界模糊不清,呈逐渐过渡现象。笔者对角砾的

图1 北京十三陵大红峪组剖面示意图

A—泰陵剖面;B—山顶剖面;C—德胜口剖面。1—硅化岩;2—页岩;3—石英砂岩;4—长石砂岩;5—泥质白云岩;6—石英岩;7—泥岩;8—白云岩;9—层凝灰岩。Chc-Chch—常州沟组-串岭沟组;Cht-Chd—团山子组-大红峪组;Chg—高于庄组;Jxw—雾迷山组;Jxt-Qbx-Qbc-Q bj—铁岭组-下马岭组-长龙山组-景儿峪组;Jxh—洪水庄组;Jxy—杨庄组

倾向和倾角进行了仔细测量,认为有一部分角砾与原岩层面有较大位移,而另一些角砾则无甚大错位,角砾倾角多为60°~90°(表1)。根据表1校正后的角砾分布方位图(图2左)和角砾倾角在<30°,30°~60°,60°~90°的分解数图(图2右),可以看出角砾分布在不同的方位,虽然向东的个数较大一些,而且角砾的1/3以上是近直立的,但各种角度都有散布,与十三陵雾迷山组的地震角砾呈菊花状、板刺状分布很相似[4,5]。大红峪组的角砾块体很大并有熔弯现象,说明受火山-地震事件的双重影响。由于大红峪期的强烈火山活动发生在十三陵以东的平谷—蓟县一带[6,7],而且燕山裂陷槽的海侵由东向西扩展[8],故受火山热水硅化后角砾的滑塌也趋于向东倾斜。

表1 角砾倾向、倾角测量值与校正值(岩层倾向为152°∠45°)

图2 大红峪组硅质角砾倾向和倾角图示(按表1校正)

1岩石的宏观特征

灰色角砾硅化岩

灰色角砾硅化岩位于泰陵剖面的最底层,下面出露不全,厚度 m。角砾大小不等,形状各异,包括扁平状、不规则状和熔融弯曲状等(图3-a,b,c),角砾最大可达30cm,最小5cm,散布在硅化岩基质中,总体呈坚硬块状。硅化岩本身也由大小不等的米粒状、豆状和条带状硅化质点组成,大小由1mm至5mm不等(图3-d)。角砾和基质基本上都是由SiO2组成。

黑色粉砂凝灰页岩

岩石呈坚硬的薄层状,单层厚2~3cm,露头厚约12cm,平整地覆盖在角砾硅化岩层面上。在每一单层粉砂凝灰页岩层面上,都有交错分布的胶缩纹槽沟,平直沟口宽5~7mm,反映水下胶缩特点,与一般的层面干裂显然不同。值得指出的是没有在山顶剖面处见到这套黑色粉砂凝灰页岩。笔者后来在山脊以西的德胜口一带的建筑工地地基中,发现一套层凝灰岩。由东至西不到4km的距离内,大红峪组产生如此截然不同的岩相组合真令人不可思议。

黄色含长石石英砂岩

黄色含长石石英砂岩已经石英岩化,为中厚层状(约50cm),与下伏的黑色粉砂凝灰页岩由于覆盖未见直接接触关系,但二者倾向和倾角均一致,可视为整合过渡关系。砂岩层上部出现小角度交错层理,赵澄林等[9]认为大红峪组—高于庄组形成时,以陆表海内潮汐水动力为主,属浅水滨滩环境,与小角度交错层理的形成条件相一致。

2 岩石的微观特征

在角砾硅化岩中曾发现过颤藻属遗迹Oscillatoriopsis sp.[10,11],在粉砂凝灰页岩中曾发现凝灰质自形晶长石[2]。以下介绍新的研究成果。

图3 北京十三陵含事件信息的沉积岩——角砾硅化岩和凝灰质粉砂岩

角砾硅化岩

硅化岩由1~2mm的硅化球粒组成,球的核心周边往往散着一层铁质矿物小点,其中有钛铁矿自形晶。硅化球粒周边由~之放射状石英柱体构成,相间有不规则丝带状泥晶白云石小点的交代残留物。

颤藻属遗迹仅发现于一种“眼状”的硅化岩中,估计为一种藻类核形石交代后的遗迹。

黑色粉砂凝灰页岩

不连续的纹层显示层理构造,局部具显微层内错动并发育砂体液化盲脉,表现出地震事件所特有的沉积构造特征[12]。粒度为粗粉砂(~),碎屑颗粒为长石晶屑和石英,凝灰杂基充填含量占半数以上,凝灰质均脱玻化和粘土化,结构与德胜口大红峪组层凝灰岩显然不同。粒度分析概率图为一段悬浮式,系数为:

Md=φ(≈)

Mz=φ(≈)

σ1=

SK1=

KG=

平均圆度Po=,属次棱角;

综合结构系数Td=,属不成熟级[13,14]。

黄色长石质石英砂岩

碎屑颗粒以粒径之细粒为主,含少量粒径大于粗砂。造岩矿物中石英占85%,长石15%(±)。长石为风化的钾长石和斜长石,部分为新鲜的条纹长石碎屑。含少量磷灰石等重矿物,出现少量变质成因的透闪石。粒度概率图为三级跳跃总体式,系数为:

Md=φ(~)

Mz=φ(~)

σ1=

SK1=

KG=

平均圆度Po=,属于圆级;

综合结构系数Td=,属于成熟阶段砂岩[13,14]。

3岩石的化学成分特征

为了查明事件沉积岩在地球化学特征方面的反应,本文通过岩石化学、稀土元素、γ-能谱、等离子光谱和硅同位素分析对其进行了对比研究。

岩石化学分析

黑色粉砂凝灰页岩是火山沉积事件的直接证据。元古宙的火山活动以碱性岩为特征,而K2O含量是最为敏感的化学成分。蓟县一带K2O含量为~,德胜口一带为[3],而相距4km的泰陵一带则为。任富根认为蓟县的大红峪组中包含四期火山活动产物,主要为熔岩、火山角砾岩和凝灰岩,均以富钾低钠为特征[6]。据白志民等(1999)[15]研究,平谷一带是燕山地区大红峪组火山岩最集中的地方,富钾火山岩与石英砂岩、白云岩等互层,厚度可达400m,与其中K2O含量比较,泰陵的粉砂凝灰页岩的含量也比一般的火山岩高(表2)。

表2 北京十三陵和蓟县大红峪组火山岩化学成分(wB/%)对比表

稀土元素分析

关于大红峪组事件沉积岩的稀土元素特征,和政军等(1999)已有专文讨论[19],本文仅就十三陵泰陵一带大红峪组的三层岩石做了分析(表3)。

表3 泰陵剖面大红峪组三层岩石的稀土元素分析数据(wB/10-6)

由表3和图4可以看出:火山成因的粉砂凝灰岩稀土总量最高(∑REE=×10-6),其次是角砾硅化岩(∑REE=×10-6)。虽然主要造岩成分SiO2与砂岩很接近,但是砂岩含稀土总量最少(∑REE=×10-6),进一步说明前二者是事件沉积,后者是正常沉积物;Eu/Eu*分别为和,也说明了前二者在成因上的紧密联系。从图4也可以看出,粉砂凝灰页岩和角砾硅化岩都具有明显的Eu亏损,而砂岩则不明显。

图4 泰陵大红峪组三层岩石的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配分图

(1)角砾硅化岩;(2)粉砂凝灰页岩;(3)石英砂岩

岩石的γ能谱分析

应用多道γ能谱仪对粉砂凝灰页岩、角砾硅化岩和砂岩进行分析,所得数据(表4)显示:Th,Ra,K和U的含量在角砾硅化岩和粉砂凝灰页岩中相对高于砂岩,这也说明前两者是有成因联系的事件沉积岩,而后者是正常沉积环境之下形成的。

表4 泰陵剖面大红峪组三层岩石γ能谱分析数据

贵金属元素分析

贵金属元素分析数据见表5。由表5可以看出粉砂凝灰页岩中含贵金属元素相对较高,特别是187Os/186Os达到。据国外研究资料,这个比值愈是接近1愈是说明与地质事件有关[18]。我们根据地质研究的资料得出与之一致的结论。

表5 泰陵剖面大红峪组三层岩石的贵金属元素分析值(wB/10-9)

硅同位素(δ30Si)分析

泰陵一带大红峪组角砾硅化岩中δ30Si分析值为‰,这是火山热水硅化成因的标志[7],而杨庄组、雾迷山组和高于庄组中的硅化结核δ30Si分析值为‰,‰和‰,都大大高于大红峪组的角砾硅化岩。

杨庄组中所含的红色、绿色、黄色硅质结核是由陆源Si组成的,其中Fe3+、Fe2+也都是来自陆地,与该组地层间夹红色泥灰白云岩及砂质白云岩等近陆源沉积环境是一致的;雾迷山组的藻席状小叠层石(Pseudogymnosolen sp.)[11]是典型的潮间带标志,其硅化部分也是来自陆源Si;高于庄组的硅化核形石是由藻席叠层石破碎以后滚动形成,硅化部分也是陆源Si为主[7]。以上硅化物质都是正值较高,只有大红峪组δ30Si值为‰,反映受到火山Si的影响。

值得注意事件岩层中的岩石化学分析、稀土元素分析、γ能谱分析和贵金属元素分析的相互对比;特别是K2O、∑REE、226Ra、U、187Os/186Os、Pt和Ir的对比值。①K2O含量为10%~12%。在华北元古宙沉积岩中普遍较高是一个重要特征,甚至与周边地区的火山岩层大致一致,说明了大红峪期火山喷发物的同源性;②∑REE含量较高,尤其是∑LREE高出北美标准页岩(NASC)许多倍,作者认为华北元古宙富钾富稀土沉积岩是内蒙古白云鄂博巨型稀土矿源层在大陆增生成矿作用中的一个范例(宋天锐等,2005)[16];③226Ra异常在大红峪组角砾硅化岩中出现是地震事件引发的,由此可见Rn也会异常;④Th在角砾硅化岩中异常和Ra、Rn的异常应该是一致的,代表火山-地震中普遍出现的现象;⑤187Os/186Os在黑色凝灰粉砂岩中出现是事件信息反映之一;⑥Pt、Ir在黑色凝灰粉砂岩中相对偏高则可能是碎屑重矿物含量升高引起的。

4讨论

北京十三陵元古宙大红峪组包含有地质事件的沉积物,在泰陵一带出露的角砾硅化岩是受火山Si影响和地震波冲击等事件共同作用的产物,其上部覆盖的黑色粉砂凝灰页岩是火山喷出的晶屑经过海浪淘洗而沉积的,二者之上的含长石石英砂岩属于正常滨岸沉积物(图5)。

图5 北京十三陵元古宙大红峪组事件沉积模式图

1—白云岩;2—硅化岩;3—粉砂凝灰页岩;4—砂岩;5—角砾构造;6—胶缩构造;7—交错层构造;8—基底;9—火山灰;10—火山灰降落;11—火山喷发;12—Si质;13—地震波;14—海平面;15—火山Si进入;16—地震波传入

值得指出的是,由德胜口大红峪组的层凝灰岩至山顶一带正常的白云岩、砂岩互层再至泰陵一带的角砾硅化岩+粉砂凝灰页岩+石英砂岩,在相距不到4km的范围内竟产生如此剧烈的相变,说明火山活动伴随地震对浅海区域的影响是很不均匀的。

参考文献

[1]汪长庆,肖宗正,施福美等.北京十三陵地区的震旦亚界.见:中国地质科学院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编.中国震旦亚界.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332~340

[2]宋天锐,高健.北京十三陵前寒武系沉积岩.北京:地质出版社,1987,107~112,145~146

[3]杨慧宁,须湘官,王琳.北京十三陵地区长城系大红峪组中层凝灰岩的发现.岩石矿物学杂志,1988,7(3):211~214

[4]宋天锐.北京十三陵前寒武纪碳酸盐岩地层中的一套可能的地震-海啸序列.科学通报, 1988,8:609~611

[5]Song probable earthquake tsunami sequence in Precambrian carbonate strata of the Ming Tombs Tongbao(Chinese Science Bulletin),1988,33(15):1121~1124

[6]任富根,蓟县大红峪组火山-沉积岩系的基本特征.中国地质科学院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所刊,1987,16:91~108

[7]Song Tianrui,Ding new probe of application ofs ilicon isotopicδ30Si in siliceous rocks to sedimentaryfacies Science (9):761~766

[8]和政军,宋天锐,丁孝忠等.燕山中元古代裂谷早期同沉积断裂活动及其对事件沉积的影响.古地理学报,2000,2(3):83~91

[9]赵澄林,李儒峰,周劲松.华北中新元古界油气地质与沉积学.北京:地质出版社,1997,81~114

[10]宋天锐,高健.北京十三陵地区上前寒武系沉积岩中发现16亿年的藻类综状体.科学通报, 1985,10: 769~771

[11]Song Tianrui,Gao of algal filaments from sedimentary rock in Upper Precamorian(1600 Myr BP)of the Ming Tombs District, Tongbao(Chinese Science Bulletin),1985,30(9):1227~1230

[12]宋天锐.沉积地层中的地震事件记录及其意义.见:北京大学地质系编.北京大学国际地质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地震出版社,1998,212~221

[13]宋天锐.薄片中砂岩“主要结构”系数的新公式,附砂岩结构成熟度的数学分类,地质论评, 35(1):79~83

[14]Song Tianrui,Textural maturity of arenaceous rocks derived by microscopic grain size analysis in thin section In: applacation of particle size University Press:163~173

[15]白志民,马鸿文,杨静等.北京平谷—天津蓟县一带钾质响岩岩石学特征及综合利用研究,地质论评,增刊,1999,45卷:541~551

[16]宋天锐,万渝生,陈振宇.关于华北元古宙富钾、富稀土沉积岩是白云鄂博大型稀土矿床矿源层的讨论,矿床地质,2005,24(5)541~552

[17]Luck, Allegre, study of molybdenites through the187Re/187Os and Planetary Science ~296

[18]Luck Allegre Re/187Os Systematic in meteorites and cosmichemical (10):130~132

[19]Luck, Allegre, isotopes in and Ptanetany Science Latters,1991,107:406~415

[1]段长强,孟庆芳,张泰,等.现代化学试剂手册第一分册通用试剂.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86:253.

[2] Frost R L,Locos O B,Kristof J,Kloprogge J spectroscopic study of potassium and cesium acetateintercalated Spectroscopy,2001,26:33~44.

[3] RuizCruz M D,Franco Duro F data on the kaolinite-potassium acetate Minerals,1999,34:565~577.

[4] Gardolinski J E,Carrera L C M,Cantao M P,et polymer-kaolinite of materials science,2000,35(12):3113~3119.

[5]夏华,李学强,孟祥庆.高岭土/吡啶插层复合物的制备与表征.矿物学报,2003,23(3):216~220.

[6]王宝祥,李佳,赵晓鹏.高岭土/羧甲基淀粉插层复合微粒及其电流变性能.材料研究学报,2003,17(3):235~239.

[7]张生辉,夏华,杨薇,等.高岭石/苯甲酰胺插层复合物的制备与表征.硅酸盐学报,2004,32(5):631~635.

[8]张生辉,夏华,杨薇,等.高岭石/对硝基苯胺插层复合物的制备与表征.材料工程,2004,(3):24~27.

[9] Tunney J J,Detellier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two distinct ethylene glycol derivatives of and Clay Minerals,1994,42(5):552~560.

[10] Tunney J J,Detellier Nanocomposite (ethyleneglycol)-Kaolinite ,1996,8(4):927~935.

[11] Gardolinski J E,Ramos L P,DeSouza G P,Wypych of benzamide into of Colloid and Interface Science,2000,221:284~290.

[12]任子平,鲁安怀,周平,方勤方.高岭土有机改性实验研究.岩石矿物学杂志,2001,20(4):485~489.

[13]丁述理,杨晓杰,刘钦甫.煤系高岭石有机夹层作用及在剥片中的应用.中国矿业,1997,6(5):17~21.

[14] Patakfalvi R,Oszko A,DeKany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silver nanoparticle/kaolinite and Surfaces A:,2003,220:45~54.

[15] Frost R L,Kristof J,Paroz G N,Kloprogge J structure of dimethyl sulfoxide intercalated ,1998,102:8519~8532.

[16] Thompson J of solid state13C and29Si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a of kaolinite and Clay Minerals,1985,33(3):173~180.

[17] Franco F,Ruiz Cruz M X-ray diffraction,differential thermal analysis and thermogravimetry of the kaolinite-dimethyl sulfoxide intercalation and Clay Minerals,2002,50(1):47~55.

[18]李伟东,黄建国,许承晃.高岭土-二甲亚砜夹层复合物的形成机理.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15(1):48~52.

[19] Hayashi study of dynamics ande volution of guest molecules in Kaolinite/Dimethyl and Clay Minerals,1997,45(5):724~732.

[20] Michalkova A,Tunega D,Nagy L study of interactions of dickite and kaolinite with small organic of Molecular Structure(Theochem),2002,581:37~49.

[21]王林江,吴大清,袁鹏,等.高岭石-甲酰胺插层的Raman和DRIFT光谱.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2,23(10):1948~1951.

[22]张生辉,王振中,沈承金,夏华.高岭石/乙酰胺插层复合物的制备及结构表征.矿物岩石,2007,27(2):7~11.

[23]陈祖熊,张建中.二维高岭土材料的制备与性质.华东理工大学学报,1995,21(1):54~57.

岩石矿物学杂志论文范文示例

学术会议是一种隐蔽的、体面的 文化 消费方式,其以文化为载体,团结了学术场域里的精英,在经济资本的基础上,加强了社会资本的整合,于是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学术会议通知的格式 范文 ,仅供参考。

时间:xx年x月x日下午两点(明天下午)

地点:卫生局三楼会议室

主讲人:市人民医院神内科主任:吕海东

讲课内容:缺血性卒中的病因诊断与危险因素分析

参加人:1.市直第一、二、三院,中医院,保健院(内科主 任、副主任、主治医师),每个医院不超过5人

2.各乡镇卫生院一人

会议名称

xxxx:

作为一种高分辨率的非侵入性成像技术,生物医学光学成像技术近年来迅速发展成为生命科学领域和光学领域的研究 热点 。得益于激光技术、微电子技术和纳米技术等多学科的交叉发展和应用,生物医学光学成像为医学领域提供并将继续开拓为追求人类健康所期望的各种生物医学研究 方法 和生物医学仪器。召开本次讨论会,正是基于这样的交流需要,邀请各位在光学或医学领域做出一定成就的专家学者,回顾 总结 生物医学光学成像技术的成就,同时积极展示最新的前沿研究和应用成果,并探讨今后的发展方向,促进该技术的创新研究与应用。希望您届时光临。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 会议主要内容:1、宣读学术论文;2、交流教学和科研 经验 。

二、 出席会议的代表应向大会提交学术会 议论文 摘要。

三、 会议的住宿费、伙食补助费由大会负责,往返交通费由代表自负。

四、 接到会议通知后,请即向会议筹备组寄回登记表(电子邮件或传真均可,

会议开前三天没有寄回登记表,即视为不出席会议,不再安排食宿)。

五、 会议时间:

六、 会议地点:

七、 代表登记表和会议论文投稿邮箱:*@*****

八、 联系电话:000-­‐00000000(人名);传真:000-­‐ 00000000

附:会议登记表

姓名 性别 年龄

民族 国籍 主要职务

联系电话 往返抵离时间

备注:

由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中国力学学会、中国金属学会、中国航空学会和中国材料研究会联合主办的“第十二届全国疲劳与断裂学术会议”定于XX年11月10-13日在福建厦门召开。这将是一次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人员广泛的学术盛会。本届会议旨在通过广泛的学术和信息交流,活跃学术思想,明确研究方向,推进我国的疲劳与断裂研究的发展。第一轮 征文通知

1、会议主要内容

1)材料的断裂与循环形变的晶体学

2)断裂与疲劳损伤的微细观方面

3)金属材料的断裂与疲劳行为

4)非金属材料与新型材料(包括工程塑料、生物材料、建筑材料、陶瓷、复合材料、金属间化合物,纳米材料等)的断裂与疲劳行为

5)环境对材料与结构的断裂与疲劳的影响

6)载荷谱和随机载荷下材料与结构的疲劳与断裂

7)材料和结构的疲劳寿命估算、可靠性、延寿及老龄化分析

8)计算断裂力学、实验断裂力学、概率断裂力学及可靠性

9)线弹性弹塑性断裂、界面断裂、动态断裂

10)断裂与疲劳研究的新方法和新理论

11)材料疲劳与断裂研究中的实验及测试技术

12)抗断裂与疲劳的设计技术

13)断裂与疲劳的的失效分析

14)断裂与疲劳理论的典型工程应用

15)断裂与疲劳分析软件及材料数据库

2、会议征文

凡未经正式刊物发表,与材料的疲劳和断裂领域相关的研究成果、学术观点、工程经验、设想及建议等均可以论文形式应征。应征论文必须论点鲜明、论据充分、数据可靠、文字流畅、图表清楚,一般约为5000字以内(3页),计量单位要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中的有关规定,并附word文件类型的软盘、email word文件到会议秘书处或在线投稿。论文经专家审阅后给予书面答复。经评审合格的论文将在《机械强度》杂志(增刊)上正式出版。接到论文录用通知和论文收费通知后汇交会议注册费600元(学生400元)和版面费600元/篇到《机械强度》杂志社,每超过一页加收200元。不交会议注册费和版面费的论文,将不编入论文集(期刊)中。已经录用的稿件将付一定稿酬。没被录用的稿件恕不退回,请自留底稿。

欢迎全国各地从事相关专业的专家学者、科研人员、高校师生踊跃投稿,同时也欢迎暂无论文但对会议感兴趣的社会各界人士参加会议。

3、会议地点

会议地点在厦门市鼓浪屿别墅酒店(厦门市鼓浪屿鼓声路14号,电话:;传真:), 会议不安排接站,请注意到厦门后,一定要到厦门旅游客运码头上船。会议期间食宿自理。

4、重要日期

提交论文摘要截止日期: XX年3月30日

提交论文全文截止日期: XX年5月1日

论文录用通知: XX年6月1日

汇交版面费截止日期: XX年7月15日

会议召开日期: XX年11月10-13日

5、技术展示和产品宣传

欢迎在本次会场内设置与会议内容相关的宣传 广告 (以材料、图片、样品和软件为主)。

6、特别提示

本次会议将邀请日本和我国知名专家学者就疲劳与断裂的研究现状和发展动态等方面作若干专题 报告 。

7、应征论文参考格式

“机械强度”的论文格式:题目、作者、工作单位、摘要(250字),关键词(5-8个),中图分类号,英文题目,作者名字的汉语拼音和工作单位的英文译文,以及 文章 的英文摘要和关键词,引言,正文,参考文献。

由于“机械强度”被美国工程索引和英国的“科学文摘”等收录,为了便于国际著名检索刊物和 其它 信息机构采用,英文摘要应详细,尽可能反映文稿的主要内容,具有独立性和自含性,即不阅读全文就能获得所论述的主要信息;避免使用第一人称,应包括目的、过程及方法,结论三部分。字数不得少于900个印刷符号。

参考文献格式如下:

编号 作者(姓列名前). 论文题目.刊名,出版年,卷号(期号):起-止页码 编号 作者(姓列名前). 书名.版本,出版地:出版单位,出版年. 起-止页码 文中图表附最具代表性的,并一律安排在正文中.图表题请附中英文对照稿。 稿末写明作者的性别、出生年月、民族、籍贯(包括省、市、县名)、单位、职称、职务、学位、学术简历、研究领域和主要成就;详细通讯处、e-mail、电话及传真号。

8、会议主办:

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中国力学学会、中国金属学会、中国航空学会和中国材料研究会

会议承办: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第一号)

为充分展示我国应用地球化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促进全国应用地球化学工作者学术交流,推动应用地球化学学科发展,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应用地球化学专业委员会拟于xxxx年9月在长春召开第五届全国应用地球化学学术会议。会议重点围绕矿产资源勘查评价、环境质量调查评价、农业土壤及生态等应用地球化学领域的理论与方法、分析测试技术等方面开展学术交流与研讨。大会交流议题亦将覆盖应用地球化学其他相关研究领域的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 主要议题:

1. 固体矿产资源勘查地球化学

2. 油气及能源勘查地球化学

3. 矿床地球化学

4. 有机地球化学

5. 环境与生态地球化学

6. 地震与自然灾害地球化学

7. 地球化学工程学

8. 应用地球化学新理论、方法与技术

9. 地球化学信息提取及数据综合处理

10.地质样品分析测试技术

11.地球化学在其它领域的应用

发起和主办单位:

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应用地球化学专业委员会

中国地质学会勘查地球化学专业委员会 中国地质调查局 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中国地质科学院

吉林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中南大学

中山大学

南京大学

合肥工业大学

成都理工大学

昆明理工大学

长安大学

桂林理工大学

东华理工大学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

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地质科学院应用地球化学重点开放实验室

矿床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承办单位: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

吉林省地质学会

吉林大学矿产资源研究院

地球信息探测仪器 教育 部重点实验室

吉林大学综合信息矿产预测研究所

吉林省发改委地下空间探测工程实验室

吉林省教育厅吉林省高校金属矿产资源勘查与评价技术工程研究中心 会议组织机构:

学术委员会

主任:於崇文 刘丛强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丁 俊 毛景文 王世称 王京彬 王瑞江 邓军 叶天竺 任天祥 朱立新 陈仁义 侯增谦 胡瑞忠 奚小环 柴育成 彭省临 吕志成 郭进义

学术指导委员会(以姓氏笔画为序)

张本仁 陈毓川 欧阳自远 莫宣学 高 山 谢学锦 翟明国 翟裕生

组织委员会

主任:刘 财 张德会

委员:

成秋明 杜建国 方维萱 严光生 王学求 邓吉牛 戴塔根 周永章 鲍征宇 燕长海 凌洪飞 陶明信 韩润生 曹志敏 罗先熔 郝立波 赵克斌 黄智龙 张连昌 沈存利 徐文喜 康明 杨万志 施泽明 潘家永 李振生 龚庆杰 秘书长:郝立波 柴社立

联系秘书:赵玉岩

会议征集论文

征集大会论文及摘要。论文择优以专辑形式在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xxxx年第5期出版。格式参照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要求。投稿网址为,并标注“第五届全国应用地球化学学术会议论文”。

摘要一般控制在2-3个版面(包括参考文献在内,每个版面1200个字符),以大会论文集形式印刷。通过电子邮件向大会秘书组提供电子文档。

要求xxxx年6月30日前提交正式论文/摘要。

主要内容

1、开展学术交流。

2、召开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应用地球化学专业委员会工作会议。

3、评选青年学者和学生优秀论文。

4、会议期间为有关组织和公司提供条件,进行业务宣传、产品介绍及技术成果展示。

5、会后野外地质考察。

会议地点与时间

吉林大学,xxxx年9月中下旬

重要截止日期

第一轮会议通知回执:xxxx年4月30日

第二轮会议通知:xxxx年5月30日

论文接收截止时间:2012年6月30日

会议秘书处联系方式

金属间化合物与非晶合金学会各成员单位:

为提高我国金属间化合物科研水平,推动我国金属间化合物的发展,按照CMRS-金属间化合物与非晶合金分会的计划,定于xxxx年11月27日至30日在四川省攀枝花市举办第四届金属间化合物学会学术研讨会。本次会议将与“xxxx攀枝花钒钛资源综合利用院士行暨攀枝花钒钛(国际)论坛”同期举行。

第四届金属间化合物学会学术研讨会将就我国近年来金属间化合物相关方面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技术改造和生产应用进行交流;会议将邀请著名专家作金属间化合物发展特邀报告,推动金属间化合物的发展。

欢迎我国从事金属间化合物及相关领域科研、生产及商贸等业界人士积极向大会投稿和前来参会。论文并非参会的必要条件,欢迎金属间化合物领域学者积极参会交流。会议通知如下:

一、会议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中国材料研究学会金属间化合物与非晶合金学会

哈尔滨工业大学金属精密热加工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科技大学新金属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

钒钛资源综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

承办单位:攀钢集团研究院有限公司

二、会议组织委员会

主 席:陈玉勇 哈尔滨工业大学

林均品 北京科技大学

郭建亭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陈 光 南京理工大学

胡鸿飞 攀钢集团研究院

秘书长:孔凡涛 哈尔滨工业大学

三、会议时间地点

时 间:xxxx年11月27日至30日 地 点:四川省攀枝花市红格假日酒店

地 址:攀枝花市盐边县红格温泉度假开发区

酒店电话: 四、会议日程安排

xxxx年11月27日全天: 报到

xxxx年11月28日上午:xxxx攀枝花钒钛资源综合利用院士行暨攀枝花钒钛(国际)论坛 主题论坛

xxxx年11月28日下午:第四届金属间化合物学会学术研讨会 xxxx年11月29日全天:第四届金属间化合物学会学术研讨会 xxxx年11月30日全天:参观或返程

五、论文要求及出版事项

1. 会议接受中文论文,论文必须未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 2. 为保证论文的原创性与质量,组委会将组建专家评审组对提交的论文进行评审、筛选,符合要求的论文将被录用,并编入会议论文集。

3. 论文集论文经过正常评审程序评审后,拟在《稀有金属》出版,请认真准备,文责自负。论文一旦录用,须按时交纳相关杂志规定的版面费至编辑部,方可发表。

六、会务事项

1、本次会议统一安排食宿,费用自理。

2、攀枝花是西部阳光城,冬季平均气温20度左右。每年11月-12月属旅游旺季,请务必在10月15日前将参会回执表(见附件)传真或电子邮件发到会议联系人哈工大王晓鹏,以便安排。

3、红格假日酒店内有温泉(自费),代表可自备泳衣。

4、北京、成都、重庆、深圳有航班直达攀枝花。昆明、成都都有火车、汽车直达攀枝花。

5、如需接站请与攀钢研究院贺同正联系。 七、注册费

1、本次会议收取会议注册费: 1500元/人

学生注册费(凭有效证件): 800元/人 非注册陪同人员:600元/人

(注:10月30日前交注册费在上述标准上优惠100元) 2、注册费交付方式:

(1) 9月30日前通过银行直接汇款至(汇款时请注明“第四届金属间化合物学会学术研讨会会议注册费和参会者姓名”, 凭银行汇款单参会时直接换取正规发票。):

收款单位:攀钢集团攀枝花钢铁研究院有限公司; 开户银行:攀枝花工行炳支; 账号:2302328109022107864

(2)参会时交付(条件限制,只收取现金)

3、交付注册费联系人:董雅君

八、会议联系人

王晓鹏(哈工大), 贺同正(攀研院), 九、会议重要时间节点

征文通知 xxxx年5月20日 论文摘要截止日期 xxxx年10月8日 论文全文截止日期 xxxx年10月20日 正式会议通知 xxxx年9月10日 参会预登记回执 xxxx年10月20日 论文录用通知 xxxx年10月30日 论文全文修改稿截止日期 xxxx年11月15日

会议时间 xxxx年11月27日至30日

广东省气象学会关于召开十一届四次理事会暨第十届青年气象学术研讨会的通知

同志:

为了交流气象研究成果与业务技术经验,根据学会理事会的工作安排,经研究,决定于xxxx年12月3—4日在广东省韶关市召开“广东省气象学会十一届四次理事会暨青年气 已被本次大会安排在分会场报告。接到通知后请作好出席会议的准备。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会议地点:韶关市碧桂园凤凰酒店

地址:韶关市曲江区五里亭镇良村公路2号,碧桂园内

二、会议报到时间:xxxx年12月2日

三、会议注意事项:被会议安排在分会场报告的人员请按照10分钟发言和5分钟讨论的要求,准备PPT材料报告材料。

四、交通情况: 象学术研讨会”。经有关专家审定, 您的论文:

1.会议接站安排:韶关高铁站—碧桂园凤凰酒店,12月2日,韶关高铁站开车时间: 14:00,16:00,18:00,20:00。逾时自行解决交通问题。

2.自驾车的代表请直接到韶关市碧桂园凤凰酒店报到。

五、为了做好会务工作,请参加会议的代表务必于11月20日前将会议回执通过Notes或E-mail告知学会秘书处。

Notes: 气象学会/气象学会/广东/CMA@CMA E-mail:

学会秘书处联系电话: , 联系人: 钱美

韶关市碧桂园凤凰酒店: ,

六、每位代表收取会议费500元(由承办会议的酒店代收),会议期间食宿自理。

附件:1.会议回执

2. 韶关市碧桂园凤凰酒店交通图

广东省气象学会

20xx年x月x日

自我鉴定是个人对一个时间段的自我总结,自我鉴定使我们及时找出错误并改正,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自我鉴定吧。我们该怎么写自我鉴定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大学毕业生的自我鉴定范文500字(精选10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参加浙师大本科函授学习两年了,通过学习获得的不仅是一个学历,更多的是知识,是经历。现在即将毕业,回首过往的足迹,点点滴滴依旧清晰可见。

自从XX年被师大成教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录取后,充满信心的我以满腔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函授学习中。大学毕业出来进入社会工作以后,意识到了学习的重要性,警醒着过去三年大学生活的庸碌。于是上课期间,我改变了以往大学学习的态度,不迟到、不早退,勤做笔记。

我不仅喜欢自己所学的专业,也喜欢自己的班级。班中的事务我主动参与,与班级的同学和睦相处。有些和自己一样从事教育,也有些从事不同的职业,以他们的见解,丰富着自己的阅历。在最后一个学期中,有幸地被推荐为优秀班干部。记得,曾经有人讲过,读书的目的可以归纳为:一拿文凭,二长知识,三交朋友。确实,二年的学习我也有所收获。

在工作中我努力做好本职工作;一边也不忘老师的嘱咐,把一些书本上的知识运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在这几年中开过学区级和市级的公开课,在论文和案例中也有所收获。我相信:勤能补拙。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虽然两年的学业结束了,但是学业的结束不应该是学习的终点,在以后的工作与生活中,我将继续地去追寻,努力获取更多的知识,充实自己,完善自己。

通过大专会计三年的学习,我们从一个懵懂的少年发展成为了一个专业知识全面的青年,在学校老师的培养下,我们学会了许多实用的知识,虽然没有学富五车,但是我们足可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可以基本生存下去。

三年来,我们时刻关心社会的发展,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做了许多自己力所能及的工作,积极参加志愿者活动,参加社区活动,体现了青年学生的风范。

三年来在学校领导、系领导和辅导老师的帮助下,我们班的同学团结友爱,尊敬老师和长辈。我们学会了相互尊重,相互学习,相互爱护,相互关心。学会了集体的意识和团队精神的重要性,一个人只有在集体中才能提高自己的能力,增长自己的才干,学会了如何做人,如何待人,怎样发展自己的能力。

在校三年来,我们和老师同学一起成长,共同进步,我们一同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完成了大专会计所有课程的学习,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并且是学校老师教会了我们如何学习,使我们知道了学习的乐趣,寻找到了学习的真正乐趣,使我们懂得了学习是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也使我们真正明白了读书的意义,知道了学习是为了发展我们的能力,使我们喜欢读书,希望读书,这是学校老师教给我们的多么精贵的财富,对我们今后的终身学习作用非常大,所以高中三年,我们学会了学习。

在校三年,我们与学校老师和同学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是学校老师教会了我们怎样做人,我们受益匪浅,将继续影响我们的一生。

大专会计三年即将过去,我们还必须继续努力,向社会迈进,我们将继续继承学校教导我们的传统,继续好好学习和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把自己打造成为国家有用的建设人才,决不辜负老师对我们的希望,为母校争光。我们将一如既往地友好地与他人相处,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建设之中,努力工作,回报学校老师对我们的。培养,为社会主义中国的伟大复兴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转眼间大学生生活就要结束了,离校之前,为了明确自己的过去与未来。我觉得我有必要对这几年的大学生活做个自我鉴定!

大学期间,我不仅重视对专业课程和第二外语(日语)的学习,掌握了扎实的专业知识技能,同时注重个人思想道德品格和修养的提升,坚信“先做人后做事”的至理名言,认为正直的人格是人才的一项重要标准。

我性格开朗,亦静亦动,本着一颗诚心与人交往,有较强的表达能力,同时也很乐意倾听,懂得自我反省。我品尝过失败,经历过迷惘,但最终在集体生活中慢慢成长起来,形成了良好的性格品质。

我富有责任感,敢于面对挑战,有强烈的进取心和优秀的团队精神,善于与他人协同作战,同时也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活动策划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大学期间,我踏实肯干,努力不懈,最终在任社团管理中心主任和暑期社会实践等各种社会工作和实践活动中锻炼和提高了自己,更在这个过程中发现了自我,认可了自己,增强了自信心。

我积极乐观向上,适应能力强。大学生活中,由于远离家乡和经济条件不好,遇到过不少困难,但凭借着良好的心态和同学朋友间的相互支持,我最终获得了成长。相信在以后的工作学习生活中能有更大提高!

大学三年接近尾声,从刚跨入大学时的失落和迷茫,到现在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从容、坦然。我知道,这又是我们人生中的一大挑战,角色的转换。这除了有较强的适应力和乐观的生活态度外,更重要的是得益于中专三年的学习积累。

在学习中让我形成一种自学的意识,养成一种分析信息的习惯,在这基础上寻求交流、帮助,利用。思广益这一行之有效的手段疏通思路、开拓思维;在与同学生活中学会了适应,学会了包容,学会了理解,也学会了分享。究其原因是心胸的不断开阔,心智的逐步成熟。。体生活使一个人成长,没有它的大学生涯甚至是不完的。

大学的几年经历告诉我,纵然有了学习的意识,但行动不力还是空欢喜一场,纸上谈兵是不会让人有实质性提高的。思维转化为成果才是硬道。,不要思前顾后犹豫不决,过多的困难估计只会导致停滞不前,去做就是了,争取尽力!

这三年的锻炼,给我仅是初步的经验积累,对于迈向社会远远不够的。因此,面对过去,我无怨无悔;面对现在,我努力拼搏;面对将来,我期待更多的挑战。真正的学习是在工作后进行的,有了实践更会有针对性,竞争的压力与对专项技能的要求对我而言会产生与在学校完全不同的状态,因此努力是第一位的!战胜困难,抓住每一个机遇,相信自己一定会演绎出精彩的一幕。

在大学期间,我始终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为目标,以自我的全面发展为努力方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我认真学习各种专业知识,发挥自己的特长;挖掘自身的潜力,结合每年的暑期社会实践机会,从而逐步提高了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以及一定的协调组织和管理能力。

思想上,为社会为学校、为同学、为身边的人做事不再是觉得是一种累赘,而是很乐意的去做并且能够得到满足和快乐,不会去想做好自己的事情,别人的事情少管。并且一直在追求人格的升华,注重自己的品行。我崇拜有巨大人格魅力的人,并一直希望自己也能做到。在大学生活中,我坚持着自我反省且努力的完善自己的人格。现在我理解道理,乐于助人不仅能铸造高尚的品德,而且自身也会得到很多利益,帮助别人的同时也是在帮助自己。

学习上,我没有让自己失望,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每年都获得奖学金,特别英语考试每次都是班级第一,由于所学的是计算机专业,因此非常注重实际操作能力,除了理论学习之外,我的实践能力也得到非常大的提高。懂得了运用学习方法同时注重独立思考。

作为一名大学应届毕业生,我所拥有的是年轻和知识。年轻也许意味着欠缺经验,但是年轻也意味着热情和活力,我自信能凭自己的能力和学识在毕业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克服各种困难,不断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和追求的目标。

转眼间,叁年过去了,我也即将走上社会了。在大学叁年里,在各个方面,也有一定成就。

在思想品德上,本人有良好道德修养,并有坚定的政治方向。我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坚决拥护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遵纪守法,爱护公共财产,团结同学,乐于助人。并以务实求真的精神热心参予学校的公益宣传和爱国主义活动。

在学习上,我圆满地完成本专业课程。并具备了较强的英语听读写能力。对OFFICE办公和其它流行能熟练操作,并在因特网上开辟了自己个人空间。平时我还涉猎了大量文学、心理、营销等课外知识。相信在以后理论与实际结合当中,能有更大提高!

在生活上,我崇尚质朴的生活,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正派的作风。此外,对时间观念性十分重视。由于平易近人待人友好,因此一直以来与人相处甚是融洽。敢于拼搏刻苦耐劳将伴随我迎接未来新挑战。

在工作上,我通过加入院学通社与合唱团,不但锻炼自己的组织交际能力,还深刻地感受到团队合作的精神及凝聚力。更加认真负责对待团队的任务,并以此为荣!

作为积极乐观新时代青年,我不会由于自己的大专文凭而失去自信,反而我会更加迫切要求自己充实充实再充实。完善自我石我未来目标。且我相信:用心一定能赢得精彩!

三年过去了,我也要走出校园,一匹好马,也需要伯乐的来发现。虽然我不是很好,可是我有一颗拼搏的心,有着热爱工作的激情。

本人在学校期间始终坚持自己的目标,不断的充实自己,使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学校生。

在学校四年的学习中,熟练掌握了专业学科的各方面知识,主修了人文地理学、地图与测量、水文水资源、气象与气候学、经济地理学、环境质量评价与规划、地质地貌学等课程,并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从本质层次去看待大气、水文、土壤等和专业相关的事物。同时,为提高视野和素质,利用课余时间自学和选修了法律,国际贸易、中西道德论比较、人际关系心理学等非专业的知识。能使用office、photoshop、visualbasic、mapinfoarcviewgis等各种计算机软件进行电脑操作。

在校期间,曾担任地理科学专业学习委员,参与组织领导班里各项活动。专业团支部多次被评为优秀团支部,组织开展的摄影展、书法比赛和其它各种活动深受好评,特别是地理科学专业特色活动“石头记”(岩石矿物展览)更深受学院领导赞扬。同时,多次以个人和代表学院身份参加学院学校举办的乒乓球、合唱、运动会等各种活动和比赛,并取得优异成绩。

通过四年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成绩。这些,为自己取得了自信,养成了严谨务实、积级肯干、耐心负责的敬业精神,锻炼出较强的实践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有信心胜任将来的工作。

社会,迎接挑战,本人将在学习和工作中继续进行自我提升!

本人凭着“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信念,在大学三年中拼搏进取。思想上要求上进,积极向党组织靠拢,自觉学习先进理论知识武装头脑,关心时事,以主人翁姿态把握时代脉搏。

学习上,本人目标明确,态度端正,勤奋好学,成绩优秀,多次获得“三好学生”和“优秀团员”称号,在牢固掌握本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具有较强的实操能力,如进行相关课程设计。获得了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vfp证书。此外,本人还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扩展自己的知识体系,曾报考广东省自学考试的行政管理专业(本科)和考取了秘书中级证书。

本人热爱文学,文学修养和时事评论水平较好,英语功底扎实,具有一定的听、说、写能力。

本人在任英语俱乐部担任秘书长期间,在老师的关怀指导,各部成员的鼎力支持下,以高效优质团结的作风顺利完成各项任务,期间增强了自身的素质,锻炼了自身的领导才干和协调能力,还形成了良好的人际关系。在学习和工作之余,我还参加文体活动,如院运动和各种文艺汇演等。

在大学期间我一直注重把自己培养成适应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综合型高素质人才,并得到同学的热心支持帮助,教师的深切关怀辅导,虽然我只是一个将踏入社会的大学生没有丰富的工作经验,但我将会发挥自身优势把大学学到的专业知识和社会经验运用于以后的实际工作中,不负各方厚望,以更高更强的姿态迎接新一轮的挑战。

四年的精彩大学生活马上就结束了,回首大学校园的生活和相关社会实践活动,有欢声笑语,有悲伤逆流成河,有精彩的成功,当然也有无数的失败,但我始终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为首要目标,以自身的全面发展为努力方向,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但更多的是在这几年间我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修养和能力。

在思想品德上,我有比较好的道德修养,并有目标坚定的政治思想方向,关注国家的时势要闻,积极向党组织靠拢,使我对我们党有更为深刻的认识。并用真诚的热心经常参加学校组织的志愿者活动,去关心和帮助他人!

在学习上,由于高考落榜带来的灰心,曾有一阵消极,为珍惜这学校所给的学习机会,用从未有过的拼搏的精神学习自己的专业,还利用课余时间学习一些网络和办公软件来充实自己,并在学校得到了肯定,连获三年学校的奖学金,我相信自己在以后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中,能有更大的进步提高。

在生活和工作中,当然我也有自己的缺点,就是性情太直率了,需要处事冷静稳重才好。我对班级和学生会工作热情,任劳任怨,责任心强,对人友善,注重配合其他学生干部出色的完成各项工作,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肯定。

现在我拥有年轻和知识,我可以用热情和活力,自信和学识来克服毕业后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种困难,用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分析处理问题的协调,管理能力去完成今后的美丽人生!

回首三年来的大学生涯,有渴望、有追求、有成功也有失败,我孜孜不倦,执着探求,百般锻炼,逐渐成为了一个能适应社会要求的新时代大学生,并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且我相信:用心就一定能赢得精彩!

三年的军校生活,给了我一次重新塑造自我、完善自我的机会。在思想上:我积极地向组织靠拢,并以务实求真的精神热心参予学校的公益宣传和爱国主义活动。我觉得大学生的首要任务还是学好文化知识,所以在学习上我踏踏实实,一点也不放松。在大学期间取得了国家英语等级考试四级证书,计算机一级证书,公共关系资格证书等。在当今这个快速发展的信息时代,我们只有不断汲取新知识,才不会落伍。生活上,我崇尚质朴的生活,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正派的作风。我努力充实自己使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大学毕业生。

我最大的特点是:诚实守信,热心待人,勇于挑战自我。为人处世上,我坚持严于律已,宽以待人。若要人敬已,先要已敬人,良好的人际关系正是建立在理解与沟通基础之上的。同时作为一名即将毕业的文秘专业大学生,我所拥有的是年轻和知识,使我不畏困难,善于思考,但年轻也意味着阅历浅,更需要虚心向学。

三年的大学生活,使我的知识水平、思想境界、工作能力等方面都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在这即将挥手告别美好大学生活,踏上社会征途的时候,我整装待发,将以饱满的热情、坚定的信心、高度的责任感投入到新的生活环境中,去迎接新的挑战,攀登新的高峰。

地球物理学报和地球物理学进展

国内的两大主要科技文献检索机构:CSCD 和 CSTPCD : 无论是期刊界同仁还是科技工作者有时对我国的两大检索系统CSCD 与CSTPCD 产生混淆。好多朋友误认为两者是一个检索系统,其实,两者是不同的。看了以下内容,会给您提供些帮助。 1.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 (Chinese Science Citation Database简称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hinese Science Citation Database,简称CSCD)是我国最重要的科学信息检索系统之一。隶属中国科学院,由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负责。创建于1989年,收录我国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学、地学、生物学、农林科学、医药卫生、工程技术、环境科学和管理科学等领域出版的中英文科技核心期刊和优秀期刊千余种,目前已积累从 1989 年到现在的论文记录300 万条,引文记录近 1700万条。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内容丰富、结构科学、数据准确。系统除具备一般的检索功能外,还提供新型的索引关系——引文索引,使用该功能,用户可迅速从数百万条引文中查询到某篇科技文献被引用的详细情况,还可以从一篇早期的重要文献或著者姓名入手,检索到一批近期发表的相关文献,对交叉学科和新学科的发展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还提供了数据链接机制,支持用户获取全文。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具有建库历史最为悠久、专业性强、数据准确规范、检索方式多样、完整、方便等特点,自提供使用以来,深受用户好评,被誉为“中国的SCI ”。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是我国第一个引文数据库。曾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1995年CSCD出版了我国的第一本印刷本《中国科学引文索引》,1998年出版了我国第一张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检索光盘,1999年出版了基于CSCD和SCI数据,利用文献计量学原理制作的《中国科学计量指标:论文与引文统计》,2003年CSCD上网服务,推出了网络版,2005年CSCD出版了《中国科学计量指标:期刊引证报告》。2007年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与美国Thomson-Reuters Scientific合作,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将以ISI Web of Knowledge为平台,实现与Web of Science的跨库检索,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是ISI Web of Knowledge平台上第一个非英文语种的数据库。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分为核心库和扩展库,数据库的来源期刊每两年进行评选一次。核心库的来源期刊经过严格的评选,是各学科领域中具有权威性和代表性的核心期刊。扩展库的来源期刊经过大范围的遴选,是我国各学科领域优秀的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2007年-2008年)共遴选了1083种期刊,其中英文刊55种,中文刊1028种;核心库期刊737种(以C为标记)扩展库期刊346种(以E为表记)。2 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 CSTPCD是我国最重要的检索系统之一。隶属中国科技部,由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负责。旗下的万方公司推出的中国数字化期刊群在国内影响巨大。每年年底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均召开一次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发布会,公布上年度的最新统计结果。并出版《××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目前国内各大科研机构及高等院校,均以此系统结果为国内科学论文检索查证的主要依据。 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认为,该系统能使我国的广大科技工作者、期刊编辑部和科研管理部门能够科学快速地评价期刊,客观准确地选择和利用期刊,为科技期刊和科研人员客观地了解自身的学术影响力,提供公正、合理、科学、客观的评价依据。同时,该系统也为决策管理部门科学地评价我国科学活动的宏观水平、微观绩效,以及建立科学交流传播机制积累基础数据。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在与国际评价机制接轨的同时,注意结合中国科技期刊发展的实际情况,选择了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等十几种期刊评价指标,利用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十几年积累的丰富数据,编写出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CJCR)。《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已连续出版11 年,是一种专门用于期刊引用分析研究的重要检索评价工具。利用CJCR 所提供的统计数据,可以清楚地了解期刊引用和被引用的情况,以及引用效率、引用网络、期刊自引等的统计分析。同时,利用CJCR中的期刊评价指标,还可以方便地定量评价期刊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正确评估某种期刊在科学交流体系中的作用和地位,确定高被引作者群等。自CJCR 问世以来,在开展科研管理和科学评价期刊方面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CSTPCD 检索系统2008年共收录6082种中国科技期刊。《地球物理学报》和《地球物理学进展》一直是该系统的收录期刊。 目前看,两大检索系统发展迅速,网络化信息化功能和服务意识越来愈强。为中国科技期刊的评价和科学信息的传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中国科技期刊检索系统的两大主力。这两家谁能凭借自己的实力和地位成为中国的龙头老大? 恐怕对方都不会服气。而其他数据库检索系统特别是最近风头正盛的清华同方集团,凭借清华人永不疲倦的奋斗精神,短短几年发展迅猛,在其强大的CNKI(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中的中国学术期刊网里建立了自己的检索系统: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并在每年11月份给出学术期刊综合引证报告(清华版),并及时发给各在库期刊编辑部。对CSCD和CSTPCD 的地位发起挑战。 在我们大部分编辑人心里,两大数据库的地位都差不多,CSCD来源期刊审查严格,精中选精,期刊数量较少,在全国6000多种科技期刊中,仅收录1000多种,核心刊仅700多种,可谓少而精。CSTPCD的核心库期刊是1200余种,相对数量大于前者,遴选相对宽泛。其扩展库我们一般理解为万方数据库中的6000余国内期刊。有时候我们常误认为CSCD和CSTPCD是一个系统,一套人马,其实还是有所区别。 目前,许多学术期刊在申请基金、重要成果报奖时,一般对方单位要求提供的是CSTPCD检索系统的结果。如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期刊专项基金的时候,要求填写的是CSTPCD结果。

地球物理方面:1.地球物理学报 2.地震学报 3.地震地质4.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5.地震 6.中国地震 7.地震研究 8.地球物理学进展9.西北地震学报10.水文石油、天燃气方面:1.石油勘探与开发 2.石油学报 5.天然气工业 3.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6.石油化工 4.石油实验地质7.石油物探 8.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9.天然气地球科学 10.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1.石油钻采工艺 12.新疆石油地质 13.测井技术14.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15.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16.钻采工艺 17.油田化学 18.石油钻探技术19.石油炼制与化工 20.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1.特种油气藏 22.石油机械 23.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4.钻井液与完井液 25.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26.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27.油气田地面工程 28.海相油气地质 29.中国海上油气

顶,读完博士后,回头看,除了那些高档一些的EI\SCI可能有些难度,其他全都那样的,有些装得有些品味吧,其实垃圾,不过不赞成的是,创新难度大,不能要求全部社会的人都去搞创新,不现实,生活本就这样,平淡而已,真正的,上至所谓的伟人,下至黎民百姓,都要生活,不能太苛求,哈哈。

如果仅美欧日三个发达地区,地球物理学领域的代表性期刊应该是美国的《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和《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欧洲(德国)的《Annales Geophysicae》和日本的《Earth, Planets and Space》等。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