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阜外月坛北小街2号 100836《经济研究》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 北京阜外月坛北小街2号 100836《经济学动态》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 北京阜外月坛北小街2号 100836《财贸经济》中国社科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 北京阜外月坛北小街2号 100836《中国工业经济》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北京阜外月坛北小街2号 100836《经济管理》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北京阜外月坛北小街2号 100836《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北京市建国门内大街5号 100732《金融研究》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金融学会 北京市海淀区阜成路18号华融大厦 100037《财政研究》国家财政部、中国财政学会 北京市复兴门外三里河财政部内 100820《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中国人民大学 北京市中关村大街31号 100080《经济科学》北京大学经济学院 北京市中关村北京大学法学楼四层 100871《财经研究》上海市武东路321号乙/200434,上海财经大学学术期刊编辑部《财经科学》西南财经大学 四川省成都市光华村 610074《财经问题研究》东北财经大学 辽宁省大连市黑石礁 116025《管理评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学院 北京市玉泉路19号甲 100039《南开管理评论》南开大学 天津市南开区卫津路94号南开经济学院大楼1011室 300071《中国经济问题》厦门大学 福建省厦门市厦门大学 361000《经济评论》武汉大学 湖北省武汉市珞珈山 武汉大学 430072《科学管理研究》内蒙古 呼和浩特市新城西街汇通饭店3楼316室,010010《科技管理研究》广东省广州市连新路171号广东国际科技中心三楼307室,510033《科研管理》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东路55号(北京8712信箱),100080《世界经济研究》上海市淮海中路622弄7号 200020上海社科院《经济学家》西南财经大学 四川成都外西光华村55号 610074《统计与决策》《投资研究》中国投资学会 北京市金融大街25号 100032《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南湖南路1号 邮编: 430073《财经理论与实践》湖南大学 长沙市岳麓区石佳冲 410079《经济与管理研究》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北京市朝阳门外红庙 100026《北京工商大学学报》北京市海淀阜成路33号 邮政编码:100037《中央财经大学学报》北京市海淀区学院南路39号《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编辑部北京市海淀区海淀路5号北京大学100871《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上海市邯郸路220号 邮政编码:2004333《当代财经》南昌市庐山中大道江西财经学院330013《当代经济科学》西安市雁塔西路74号西安交通大学财经校区0068信箱710061《会计研究》财政部、中国会计学会 北京市西城区月坛南街14号月新大厦3层 100045《财务与会计》中国财政杂志社 北京市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100036《财会通讯》财会通讯杂志社 湖北省武汉市武昌紫阳东路21号 430070《中国财务学评论》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四川成都外西光华村55号 610074《中国会计与财务研究》香港理工大学清华大学北京朝内大街137号.100010《中国会计评论》北京大学、清华大学 北京市海淀区成府路205号 北大出版社206室
您好,经济学相关的顶级期刊一般都是外文的文献。你其实如果在比较好的大学的话,一般是会有对应翻译过来的文献,你可以去看。
1、自然Nature
《自然》杂志是世界上历史悠久的、最有名望的、科学界普遍关注的、国际性及跨学科的周刊类科学杂志,首版于1869年11月4日。
2、新英格兰医学期刊Nejm
新英格兰医学期刊(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由美国麻州医学协会1811年创办的评审性质医学期刊和综合性医学期刊,始称《新英格兰医学与外科期刊》,经常被列为世界学术期刊医学领域中拥有最高影响因子之刊物。
3、科学Science
《科学》(英语:Science)是美国科学促进会出版的一份学术期刊。《科学》是发表最好的原始研究论文、以及综述和分析当前研究和科学政策的同行评议的期刊之一。
4、柳叶刀The Lancet
《柳叶刀》是1823年爱思唯尔(Elsevier)出版公司出版的杂志,1823年由汤姆·魏克莱所创刊,取名“柳叶刀”,寓意著期刊立志成为“照亮医界的明窗”。该杂志从诞生至今,未曾加入任何一个医学或科学组织,目前在整个医学界仍保持着其独立性和权威性。
《柳叶刀》目前主要刊登原创性研究文章、评论文章、社论、书评、短篇研究文章,也有其它一些在刊内常登载的文章,如特刊消息、案例报道等。
顶尖期刊:American Economic ReviewEconometrica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一流期刊:Economic JournalGames and Economic Behavior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Journal of Econometrics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Journal of FinanceJournal of Labor Economics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二流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AEA Papers and ProceedingsBrookings 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tyEconometric TheoryEconomic TheoryEuropean Economic ReviewJournal of Applied EconometricsJournal of Business and Economic Statistics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and OrganizationJournal of Economic Dynamics and ControlJournal of Economic EducationJournal of Economic Growth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trategy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Journal of Experimental EconomicsJournal of Health Economics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s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nomics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Journal of Mathematical EconomicsJournal of Money, Banking and CreditJournal of Population Economics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Journal of Real Estate Economics and FinanceJournal of Regulatory EconomicsJournal of Risk and Uncertainty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Social Choice and WelfareReview of Economic Dynamics三流期刊:Canadian Journal of EconomicsChina Economic ReviewEconometric JournalEconomic inquiryEconomica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Economics LettersEconomics of TransitionHealth economicsIndustrial & labor relations review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ame Theor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Journal of institutional & theoretical economicsJournal of law, economics & organizationJournal of regional scienceJournal of transport economics & policyLand economicsMathematical Social SciencesNational Tax JournalOxford Bulletin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Oxford economics papersPublic ChoiceReview of Economic DesignReview of Income and WealthScandinavian Journal of EconomicsSouthern Economic Journal四流期刊:其他SSCI经济学期刊(注意不是国内的CSSCI)。不入流期刊:其余期刊均为不入流,比如说《经济研究》、《世界经济》。
第四编 自然科学(十一)N/Q,T/Y 综合性科学技术类核心期刊表1、科学通报 2、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3、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4、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5、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6、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7、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8、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9、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0、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11、中国科学.E 辑 12、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13、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4、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5、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6、自然科学进展 17、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18、北京科技大学学报19、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 20、高技术通讯 21、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22、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3、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4、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5、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 26、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27、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8、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29、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30、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改名为:重庆大学学报) 31、天津大学学报 32、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33、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34、国防科技大学学报 35、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36、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37、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38、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39、兰州理工大学学报 40、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41、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42、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43、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44、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 45、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 46、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47、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48、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49、西北工业大学学报 50、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51、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52、郑州大学学报.工学版 53、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54、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55、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56、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57、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58、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59、应用科学学报 60、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61、中国科学.G 辑,物理学、力学、天文学 62、扬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63、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64、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65、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66、华东师范大学.自然科学版 67、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 68、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69、湘潭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70、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71、南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72、桂林工学院学报 73、空军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74、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75、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76、黑龙江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77、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78、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79、山东大学学报.理学版 80、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81、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改名为: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82、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83、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84、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 85、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86、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87、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88、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89、自然杂志 90、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91、河北工业大学学报 92、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93、科技通报 94、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95、河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96、郑州大学学报.理学版97、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理工版 98、南京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99、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00、中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01、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02、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03、山东大学学报.工学版 104、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05、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改名为: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06、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07、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08、浙江工业大学学报 109、西安理工大学学报 110、解放军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11、南昌大学学报.理科版 112、上海理工大学学报 113、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114、烟台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版 115、湖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16、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17、海军工程大学学报 118、江苏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19、河北科技大学学报 120、哈尔滨理工大学学报以上都是2008 年版中文核心期刊
博士毕业需要发表3篇
在第一层次(学校认定的顶级期刊)上发表1篇论文。1、在第二层次(学校认定的重要期刊,CCFA类期刊(非SCI刊源除外)和会议)上发表2篇论文。2、在第三层次期刊上发表4篇论文,其中至少有2篇SCI刊源论文。
博士毕业需要发表3篇
经查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ISSN:1001-0645 CN:11-2596/T 为核心期刊、EI、CSCD期刊。
科研成果北京理工大学每年承担科研项目超过1000项,科研经费每年都有大幅度增长,如2008年、2009年科技总经费连续突破10亿元,稳居全国高校前列。北京理工大学牵头研制的仿人机器人“汇童”和学校机械与车辆学院完成的纯电动汽车设计和研制,被评选选为国家“十五”重大科技成就。2006年至2013年期间,学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14项,其中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4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5项,作为参加单位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4项、二等奖1项,位居全国高校前列。在60周年国庆阅兵的30个装备方阵中,学校参与了22种装备的设计和研制。2011年至2013年期间,学校三大检索论文达到8000余篇,其中SCI论文近2500篇,比2006年至2010年期间的总篇数增加了18%。 2006年至2012年期间,学校累计申请专利4539项,授权专利1526项。2012年中,学校专利工作取得了重大突破,专利申请首次突破了1000项,达到1108项,授权数首次突破400项,达到464项。 学校累计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243项。其中国家技术发明奖6项,国家科技进步奖19项,省部级科技奖励218项。 2013年,全校SCI收录论文达到935篇,EI收录论文1331篇。在SCI收录论文方面,2013年SCI收录论文数量是2010年的倍。2013年北理工化学学院曲良体教授发表在《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期刊上的论文“Nitrogen-Doped Graphene Quantum Dots with Oxygen-Rich Functional Groups”荣获2012年度“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这是该校首次获此殊荣;管理与经济学院胡瑞法教授的论文《Patents and China's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 agricultural biotechnology》被国际著名学术期刊《Nature》子刊《Nature Biotechnology》接收并发表。这是作者继2012年在Nature Biotechnology上连续发表了两篇论文之后,第三次在该刊发表论文。 2013年,北京理工大学获国家科学技术奖 5 项,其中由该校牵头的《高速交会目标相对定位测量技术》项目获得了代表发明与创造最高水平的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是2013年2项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之一;同时牵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牵头获得省部级一等奖6项。 2013年,北京理工大学自然基金申报工作共获批项目191项,获批经费亿元,达到2010年的倍,项目数量和经费数量创历史新高。 科研平台 “985工程”二期科技创新平台(I 类)爆炸、毁伤与安全科技创新平台复杂信息系统创新平台车辆系统工程创新平台“985工程”二期科技创新平台(I 类)空间探测与对抗创新平台先进材料科技创新平台“985工程”二期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国防科技管理与国防动员创新基地 截至2013年,学校拥有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3个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4个国家重点学科点专业实验室、 3个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实验室、8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1个教育部部门开放实验室、4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另建有国家大学科技园。 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爆炸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复杂系统智能控制与决策国家重点实验室、电动车辆国家工程实验室、机电工程与控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车辆传动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汽车动力性及排放测试国家重点学科点专业实验室、颜色科学与工程国家重点学科点专业实验室、信号采集与处理国家重点学科点专业实验室、阻燃材料研究国家重点学科点专业实验室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国防科工委重点实验室 车辆动力系统技术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多元信息系统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先进加工技术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自动控制系统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清洁车辆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环境科学与工程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智能信息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复杂系统的智能控制与决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信息光学基础实验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仿生机器人与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飞行器动力学与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原子分子簇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光电成像技术与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卫星导航电子信息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部门开放实验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馆藏资源北京理工大学图书馆创建于1940年包括中关村校区图书馆(25509平方米)、良乡校区图书馆(19529平方米)和机械与车辆工程、管理、理学、人文等4个专业分馆(988平方米)。该馆阅览座位2477个,文献检索计算机238台,网络信息节点约3000个,截至2011年底,图书馆纸型文献为万余册,电子图书为万余册,网络数据库为177个,形成了高质量、学科覆盖齐备、印刷型与数字型并重、国防特色鲜明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 学术期刊《北京理工大学学报》是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主管,北京理工大学主办的科技类学术期刊,创办于1956年,1986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月刊,面向国内外征稿。《北京理工大学学报》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来源期刊”、“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源刊”。
巢湖学院化学系始建于1982年,现有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非师范类)、应用化学(非师范类)、化学工程与工艺(非师范类)以及化学教育(师范类)四个专业。迄今为止,已为社会培养合格乃至优秀毕业生近两千人。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先后考取了硕士研究生乃至博士研究生,毕业后分别在上海交通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安徽大学等重点高校工作;有的已被评上县级乃至省级优秀教师,还有一部分同学已走上领导工作岗位,等等。总之,他们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和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 化学系的师资队伍在不断壮大,其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学缘结构较为合理。现有教职工30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5人(含外聘1人),高级实验师3人,讲师、实验师10人,博士研究生6人,硕士研究生10人,访问学者1人,省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1人,省科技学术带头人1人。多数教师曾先后到北师大、华东师大、陕西师大、南京大学、厦门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等全国重点高校进修深造,中青年教师也先后研修了或正在研修硕士研究生课程。化学系教师治学严谨,科研成果累累。近年来主编、参编各类教材和教辅用书5部,在国家重点、国家级和省级刊物上共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已经完成和正在进行的省级、校级科研课题20余项,教研课题5项;获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1次,校教育基金会三育人奖8次。 化学系现有基础化学实验室、综合化学实验室、专业化学实验室等实验室62个,占地面积约7000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的价值为700多万元,其中大型仪器设备有紫外光谱仪、红外光谱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气相色谱仪,液相色谱(美国戴安),综合热分析仪,转靶X-射线衍射仪(日本理学),正在建设的实验室有:应用电化学实验室、仿真实验室、微型化学实验室、实验器材制作实验室和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实验室。目前系专业图书近5000册,学术期刊近30种,还准备添置一定数量的图书,以满足正常教学和科研的需要。另外,化学系现有可供化学教育专业实习的基地6处,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实习基地3处,应用化学专业实习基地2处,未来拟再建5处。
巢湖学院省赛获奖可以免毕业论文么?不可以。巢湖学院省赛获奖也不可以免毕业论文。
本人强烈推荐 后山生活区的 艺剪钟情 理发店 技术超强 听说上一次的假面舞会所有的模特造型都是他们做的 超好看的 里面还有一个叫斌哥的副店长 也超好玩的 有空可以去看看咯 巢湖学院为安徽省属全日制普通高等本科院校, 学院位于皖江开发带“合(合肥)巢(巢湖)芜(芜湖)工业走廊”的中心——巢湖市, 坐落在巢湖市东郊的半汤温泉疗养度假区。 在浩瀚八百里的巢湖之滨,风景秀丽的汤山脚下,这所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命名的“文明单位”、“花园式学校”,依山傍水,碧树掩映,花香四溢,景色宜人,校园内楼房林立,道路纵横,景点错落,环境幽雅,是理想的教书育人园地。 巢湖学院前身为 1977 年底创办的巢湖师范专科学校, 2002 年 4 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升格更名为“巢湖学院”,隶属于安徽省教育厅。 自创办以来,学校坚持立足巢湖,面向全省,辐射全国,放眼世界,以培养社会发展经济建设合格的应用型人才为己任,艰苦创业,玉汝于成,使学校逐步发展成为一所多层次、多学科的全日制普通高等本科院校。 学院现设有中文系、外语系、经济与法律系、历史系、艺术系、数学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物理系、化学系、管理学系、体育系、教育系等 12 个系。目前 学院设有汉语言文学、历史学、英语、美术学、艺术设计、旅游管理、物理学、数学与应用数学、体育教育、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教育技术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应用化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市场营销、小学教育、社会体育、法学、公共事业管理、广告学、电子信息工程、应用心理学、信息与计算科学、电子商务、广播电视新闻学、微电子、动画、音乐表演等 29 个本科专业,以及语文教育、商务英语等 26 个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专科专业 , 涵盖了文、理、工、史、教、管、经、法八大学科门类,已 逐步成为学科门类较为齐全、布局结构较为合理、同学院定位相符合、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有自身物色的多科性教学型本科学院。学院现有 全日制普通在校生 11060 人,成人教育注册在校生近 1000 人。 在二十多年办学历程中,学校在人才培养、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注重结合实际,发挥优势,特别 在学科专业建设上,突出重点学科,办出地方特色。 尤其是物理学、应用化学、汉语言文学、历史学、美术学、体育教育等学科,均拥有较强的教学和科研人才,在学科建设上形成特色。学院 现有 5 个省级重点资助建设专业、 3 个省级重点资助建设基础实验室、 2 个省级重点资助的改革试点专业、 2 门省级重点课程。 学院现有在职教职工 680 人,专任教师 520 人,其中教授 16 人,副教授 110 人;博士 30 人,硕士 180 人;聘有外国文教专家 4 人,国外兼职教授 2 人,还有常年在校工作的国内兼职教授 23 人; 有 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或获省、市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专家(拔尖人才)称号的 5 人,省级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培养对象 6 人。 学校按照“充实数量、提高素质、优化结构、稳定骨干、造就名师”的思路,已制订了特殊优惠政策,努力建立一支数量适宜、结构合理、学历和职称层次较高、整体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 学院一直重视教职工业务水平和科研能力的提高,采取一系列倾斜政策,并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仅 2002 年升本以来,学校就承担省、市级以上科研课题 100 余项;教师在国内外学术报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 2000 余篇,其中发表在国家级学术期刊上的占 10% 以上,在国外权威学术杂志发表和被 SCI 等检索系统收录的学术成果显著增加;出版学术专著、编著、教材 20 多部。 学院现有占地面积约 1000 亩( 65 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近 25 万平方米,校园绿化面积达 40 余万平方米,校园环境建设突出整体化概念,将自然环境与育人环境融为一体,做到因地制宜、独特精美,全方位营造布局合理、特色明显、具有浓郁文化氛围的校园环境。 学院各类设施齐全,教学仪器设备总价值近 5000 万元,建有校园计算机网和图书馆局域网, 拥有各类实验室、多媒体教室、语音室、媒体制作室、微格教室、电脑辅助设计室、仿真实验室等 65 个 。现有实习基地 55 个,其中 6 个省级实习基地。学院 图书馆藏书近 70 万册,中外文过刊 6 万册,中外文现刊 2 千余种;拥有超星数字图书、万方论文数据库、清华同方数据库、 Springer LINK 等 7 大电子数据库。学院还办有全国公开出版发行的 《巢湖学院学报》和《巢湖学院报》。另外,学院还设有附属中学、医院、后勤集团等附属机构。 近几年来,学校先后通过了安徽省教育厅组织的高校学生管理、教学工作、精神文明建设与治安综合治理、体育卫生工作、基础课教学实验室建设等省级评估,曾先后被评为“全国高校社会实践先进单位”、“全国艺术教育先进单位”、 “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 等;荣获“全省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校”,安徽省“花园式学校”、“园林式单位”、“文明单位”、“文明单位标兵”等称号。 建校以来,学校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立足为基础教育和经济建设服务,已形成了本科教育与专科教育相结合、师范教育与非师范教育相结合、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相结合、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相结合的多层次、多形式、多功能开放式的教育体系和知能并进、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近年来,学院坚持开放办学,加强校际合作,已与河南、河北、湖南、湖北、四川、云南、山东等 20 个省有关高校实行对等招生;同时,学院面向世界,与海外高校广泛联系,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已同韩国、日本、美国、德国、加拿大、智利等多个国家的高等院校和教育机构建立了校际合作交流关系,开展广泛的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 二十多年来,学校已为国家培养了 3 万多名德才兼备的各级各类人才,为国家和安徽省、尤其是巢湖市的教育事业和经济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伟业相承,薪火永继。 作为一所新建本科院校,巢湖学院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呈现出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现正按照本科教育的要求和标准,加快发展,乘势前进,努力把学校办成为合格的、具有一定水平和自身特色的多科性本科院校,以适应全国、全省教育事业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巢湖学院是公办院校不是民办院校。
一、德州学院教务处登录入口 德州学院教务管理系统登录入口为 ,学生可以复制该网址到浏览器地址进入登录页面。 二、德州学院简介 德州学院是山东省政府直属全日制综合性普通本科院校。建校40多年来,学校植根齐鲁文化与燕赵文化之沃土,汲取黄河文化与运河文化之灵韵,秉承艰苦创业与励志育人之精神,不断谱写教书育人、创新发展的新篇章。 区位优势 学校座落在素有“神京门户”、“九达天衢”之称和纳入国家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德州市。德州历史源远流长,是龙山文化的发祥地之一,留有大禹治水、董子读书台、刘备署理平原县、明清运河故道、苏禄国王墓等历史文化古迹,涌现出董仲舒、东方朔、祢衡、窦建德、颜真卿、邢侗、任继愈等一大批历史文化名人。德州是国家交通运输主枢纽城市,京沪高铁等线路的开通,更是将德州全面融入首都一小时生活圈和省会半小时生活圈,南水北调工程将使古老运河重新发挥重要作用。******、国务院正式印发的《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支持山东德州建设京津冀产业承接、科技成果转化、优质农产品供应、劳动力输送基地和京津冀南部重要生态功能区”。德州作为山东省唯一全域纳入规划的城市,“一区四基地”战略地位正式确立。德州拥有“中国太阳城”、“中国功能糖城”、“中国中央空调城”、“中国粮油食品城”、“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等城市名片,被命名为“生物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国家*新能源产业基地”和“国家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一圈一带一区”全部或部分覆盖德州市,承担着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现代农业示范区等52项国家和省级改革试点任务,丰厚的地域资源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历史沿革 学校始建于1971年,历经德州师范专科学校、德州高等专科学校、德州学院三个时期。1971年5月,德州师范专科学校在“文革”中诞生,经历了启程的步履维艰,在规范和超越之中不断发展壮大。1997年3月,德州师范专科学校、德州教育学院、德州市直业余大学三校合并办学,组建德州高等专科学校,开启了综合性办学之路。1999年以来,又先后并入了5所职业院校,应用型的办学特色更加凸显。2000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成立本科层次的德州学院,标志着学校从普通专科学校向综合性普通本科大学的历史性跨越,成为德州高等教育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2006年11月,在全国同类院校中首批、全省同类院校中率先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09年9月,被山东省教育厅和省人民政府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第一批山东省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2016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2017年获批“十三五”首批山东省研究生教育联合培养基地,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学位委员会确定为山东省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 定位与特色 学校坚持,坚持遵循办学规律、服务区域发展与立足实际相结合,立足地方性、应用型、重特色的办学定位,积极创建服务区域、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地方性应用型高水平大学。注重突出学科专业特色,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坚持“校地互动、产教融合、整体优化、协同发展、特色鲜明”的原则,大力发展应用型学科专业和传统文理学科的应用型方向,逐步形成以文理学科为基础、工管学科为主体,以信息技术、能源机械、食品生物、纺织服装、材料化工、经济管理、人文教育为引领的优势专业群。注重人才培养特色,根据国家战略、区域发展、学生需求和学生实际,坚持立德树人,努力培养“实基础、强实践、求创新、宽视野、高素养、重责任”的创新性应用型人才。注重突出地域特色,确立了“扎根德州,面向山东,辐射周边,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一圈一带等国家和山东省发展战略,努力成为德州及周边区域具有显著影响力的先进技术转移中心、科技服务中心和技术创新基地”服务定位,把学科专业与地方产业相对接,把人才培养与地方需要相对接,加大企业行业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的力度,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凸显学校特色。注重突出文化特色,秉承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文化精神,浸润淳朴厚重的区域文化特质,不断发扬艰苦创业、自强不息、励志育人的办学精神,最大限度地发挥师生员工的主观能动性,着力促进学校的改革发展。 学科专业 学校现有71个本科专业,专业设置涵盖了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艺术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11大学科门类,形成了以文、理、工、管为主,多学科相互渗透、协调发展的专业结构和以本科教育为主兼办专科教育、部分重点专业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的办学格局。2009年被确定为山东省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与山东师范大学、青岛科技大学等联合招收中国现当代文学、原子和分子物理、微生物学、化学工程等专业的研究生。2017年,获批山东省“十三五”首批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并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学位委员会确定为山东省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设有山东省重点实验室1个,省工程实验室1个,省高校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人文社科研究基地6个,省文化艺术科学重点学科2个。拥有德州市生物制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9个德州市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社科研究基地)。现有全日制本专科在校25578人,成人教育在校生13120人,与山东师范大学、青岛科技大学等高校联合培养在校研究生24人。 教育教学 学校牢固树立教学中心地位,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任务,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现有国家级特色专业、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各1个,获批为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实施高校。有山东省特色专业6个、省普通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专业发展支持计划试点专业1个、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省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项目3项、省优秀教学团队5个、省级精品课程36门。近3年,承担国家级教育教学改革课题32项,省部级教育教学改革课题13项,获得省教学成果奖8项,获批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立项建设专业(群)4个。获批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64项,教师指导学生发表论文471篇,其中被SCI收录5篇,EI收录2篇,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7篇,获批实用新型专利119项。获大学生科技文化国际赛事奖励51项,其中在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我校参赛学生连续荣获国际一等奖。全国赛事奖励2169项,在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红绿蓝杯”中国高校纺织品设计大赛及“华文杯”全国师范院校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中荣获全国特等奖,在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中国大学生ICAN物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全国高校商业精英挑战赛流通业经营模拟竞赛、“中国软件杯”大学生软件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与信息素养大赛、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高教杯”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等比赛中均荣获全国一等奖。山东省赛事奖励1817项。获批为山东省大学生创业教育示范院校,2017年获批实施学分制管理试点单位。 科学研究 学校着力提高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水平,基础研究在许多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应用研究具有较强的综合研究开发能力,其中在生物物理、纺织服装、生物科学技术、功能材料、可再生能源、中国现当代文学、地域文化研究等领域有较大学术影响。近3年共主持纵向项目298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3项,国家星火计划3项,国家社科基金4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8项,其它省部级项目58项。发表论文819篇,其中SCI、EI、SSCI、A&HCI检索论文和CSSCI来源期刊论文227篇,在单晶石墨烯生物传感技术领域取得重要突破。出版学术著作42部。获得各级各类科研奖励185项,其中省级科研奖励11项。 服务社会 学校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出发点和着力点,努力建设成为区域应用型人才输出地、科技与智力服务支撑地、文化传承与创新承载地、高层次人才储备地、新型高端智库。已实施三期服务德州行动计划,以实际行动支持服务地方工作。2016年12月,德州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向全市转发《德州学院服务德州行动计划(2016--2020年)》,建立了校地联席会议制度,制定了服务德州对接方案,确定了首批服务地方项目110项。出台《德州学院“对接京津冀 服务示范区”实施意见》,确定了六项主要任务,全力服务德州市京津冀协同发展示范区建设。学校立足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大力推进产学研合作。2017年以来,由校领导带队与德州市13个县市区完成了校地合作首轮对接,并进行了多轮相互考察交流,形成了有效的校地合作交流机制。现已与德城区等9个县市区签订了全面合作协议,并与各县市区80多家企事业单位,分别就全面合作、科研协作、联合攻关、信息咨询、合作育人、教育培训、资源共享等方面达成合作,各项具体合作项目扎实推进,合作成效初步显现,产学研合作、校政企共赢的良好局面初步形成。近三年,共获发明专利授权34项,完成科研成果转化、开展技术服务10余项,获批省市各类调研课题80余项。围绕德州市现代产业体系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重大课题,建成研究中心、联合实验室等多类社会服务平台80余个,有效推动了学校与地方、行业、企业产学研的紧密结合。成立了德州地域文化研究中心、民俗文化研究中心、地域音乐文化研究中心、中外艺术交流研究中心等一批文化研究机构,承办了大量文化论坛和文化宣传活动,先后编辑出版了三辑共34册《德州地域文化研究丛书》,获得了山东省优秀社科成果二等奖。 对外交流 紧紧围绕创建应用型大学的目标和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深入研究对外交流与合作工作发展规律,不断推进学校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再上新台阶。学校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和教育部《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积极推进国际化办学进程。与美国、英国、俄罗斯、澳大利亚、波兰、韩国、马来西亚、菲律宾等16个国家及香港、台湾地区的65所高校开展了合作办学、互派师生、科研和文化交流、学分互认、学位互授等实质性合作。大力引进优质教育资源,依托中俄、中澳合作办学项目、波兰国际班、学分互认项目,选拔千余名学生赴国(境)外学习交流,培养了大批具有国际视野的应用型人才。积极争取国家留学基金委、山东省政府公派项目及各类国家专项资金,选派教师百余人次赴海外进行深造、访学和参加学术会议,着力打造一支具有国际视野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先后招收俄罗斯、乌克兰、韩国等国家留学生300余人,通过“德州学院外国留学生中国地域文化体验基地”的建设促进留学生了解和体验中国文化。学校成功举办了国际文化节、中俄国际学术研讨会、“教育部俄罗斯艺术大师班”、“波兰文化周”、“中韩创新创业文化周”等大型国际教育项目,进一步拓展了师生国际化视野。 师资力量 现有教职工1610人,其中专任教师1211人,博士231人,硕士635人,教授108人,副教授434人,兼职硕士生导师45人。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合理,有较强的教学、科研能力和良好的学术风气。学校大力实施"天衢英才"工程,目前共引进5人,其中国家""1人,国家"*"1人,泰山学者2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1人。着力打造适应办学特色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层次人才队伍,拥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人、全国职业教育教学名师1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1人,教育部高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获批"泰山学者"海外特聘专家1人、"泰山学者"青年专家1人、山东省青年科技奖1人、山东省突出贡献科学家1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人、省级教学名师7人、山东省优秀教师1人、山东省优秀教育工作者1人、山东省高校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人文社科基地)首席专家3人、山东省理论人才"百人工程"3人、山东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章5人;获批德州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5人、德州市优秀中青年专家10人、德州市首席专家2人、德州市现代产业首席专家2人。学校注重建设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出台《关于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意见》和《教师到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暂行办法》,114名教师取得双师型教师资格,11位专家被聘为德州市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专家委员会委员。聘请企事业等单位的知名专家共245人担任兼职或客座教授。 办学条件 学校占地2021亩,建筑面积万平方米,科研教学设备总值万元,馆藏图书221万册,电子图书万册,电子期刊万册,中外文数据库共计29个。建有各类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256个、语音室13个、多媒体教室136个。注重信息化建设,网络信息点达到8000多个,无线接入点30个,校园网出口总带宽增加到2000Mbps,数字精品课上网门数达480多门,数字资源225013GB。建有系统集成的学校数字化平台,实现了图书借阅、财务综合收费、手机教务、学生管理、用电管理、校园网收费等方面的“一卡通”管理。占地1188亩的校区东扩工程和老校区改造正在分期进行,经过近3年的建设,现一期工程约28万平方米教学、实验、食宿等用房已交付使用。一所布局科学、功能齐全、设施先进、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大学校园将与德州岔河两岸连为一体,成为德州一道靓丽风景线,为创建德州大学打下良好基础。 社会声誉 学校先后荣获“全国语言文字工作先进集体”、“全国高等教育学籍学历管理工作先进集体”、“全国高校毕业生预征工作先进集体”、"全国高等学校创业教育研究与实践先进单位"、“山东省企校合作培养人才先进单位”、“全省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山东省大学生创业教育示范院校”、“山东省教师教育先进单位”、“全省高校人事工作先进单位”、“全省高校教务管理先进单位”、“全省高校科研管理先进单位”、“全省高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先进单位”、“山东省招生工作先进集体”、“山东省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先进单位” “山东省教育信息化示范单位”等荣誉称号。教育部《高教领导参考》4次刊登了学校的特色办学经验。近3年,《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大众日报》、中青网、新浪网等国家媒体宣传报道学校典型经验和做法50余条。在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中国校友会网等社会机构开展的大学评价中,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学科水平、师资水平、综合实力和社会声誉一直位列全省同类院校前列。 德州学院王牌专业 比较好的特色专业名单 德州学院是二本吗 德州学院在哪里 附准确地址 德州学院邮编 附地址和介绍 德州学院是公办还是民办 德州学院教务处电话 德州学院高考录取通知书什么时候发放-快递查询入口 德州学院有几个校区 德州学院招生办电话 德州学院宿舍条件,宿舍几人间环境好不好(图片) ;
德州学院是一所公办高校,该校是由德州师范专科学校、德州教育学院、德州市直业余大学共同组建,是山东省政府直属全日制综合性普通本科院校。
学校座落在素有“神京门户”、“九达天衢”之称和纳入国家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德州市。德州历史源远流长,是龙山文化的发祥地之一,留有大禹治水、董子读书台、刘备署理平原县、明清运河故道、苏禄国王墓等历史文化古迹,涌现出董仲舒、东方朔、祢衡、窦建德、颜真卿、邢侗、任继愈等一大批历史文化名人。德州是国家交通运输主枢纽城市,京沪高铁等线路的开通,更是将德州全面融入首都一小时生活圈和省会半小时生活圈,南水北调工程将使古老运河重新发挥重要作用。2015年******、国务院正式印发的《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支持山东德州建设京津冀产业承接、科技成果转化、优质农产品供应、劳动力输送基地和京津冀南部重要生态功能区”。德州作为山东省唯一全域纳入规划的城市,“一区四基地”战略地位正式确立。德州拥有“中国太阳城”“中国功能糖城”“中国中央空调城”“中国粮油食品城”“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等城市名片,被命名为“生物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国家*新能源产业基地”和“国家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一圈一带一区”全部或部分覆盖德州市,承担着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现代农业示范区等52项国家和省级改革试点任务,丰厚的地域资源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历史沿革
学校始建于1971年,历经德州师范专科学校、德州高等专科学校、德州学院三个时期。1971年5月,德州师范专科学校在“文革”中诞生,经历了启程的步履维艰,在规范和超越之中不断发展壮大。1997年3月,德州师范专科学校、德州教育学院、德州市直业余大学三校合并办学,组建德州高等专科学校,开启了综合性办学之路。1999年以来,又先后并入了5所职业院校,应用型的办学特色更加凸显。2000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成立本科层次的德州学院,标志着学校从普通专科学校向综合性普通本科大学的历史性跨越,成为德州高等教育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2006年11月,在全国同类院校中首批、全省同类院校中率先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09年9月,被山东省教育厅和省人民政府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第一批山东省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2016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2017年获批“十三五”首批山东省研究生教育联合培养基地,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学位委员会确定为山东省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
学科专业
学校现设24个学院,3个研究院所, 72个本科专业。专业设置涵盖了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艺术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11大学科门类,形成了以文、理、工、管为主,多学科相互渗透、协调发展的专业结构和以本科教育为主兼办专科教育、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的办学格局。2009年被确定为山东省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2017年,获批山东省“十三五”首批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并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学位委员会确定为山东省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2018年,高端石油装备院士专家工作站获批为“山东省院士专家工作站”。
设有山东省重点实验室1个,省工程实验室2个,省高校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人文社科研究基地7个,省文化艺术科学重点学科2个。现有全日制本专科在校25040人,成人教育在校生10620人。与山东师范大学、青岛科技大学、西安工程大学、山东理工大学等高校联合招收培养硕士研究生,共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112人,其中毕业生89人,在校硕士研究生23人。
教育教学
学校牢固树立教学中心地位,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任务,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现有国家级特色专业、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各1个,获批为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实施高校。有山东省特色专业6个、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立项建设专业群4个、省普通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专业发展支持计划试点专业1个、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省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项目3项、省优秀教学团队5个、省级精品课程36门、教育部高教司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205项、省级高等学校教学改革项目31项、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课题1项、省教学成果奖20项,其中一等奖4项,二等奖6项。“十三五”以来,共获批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31项,教师指导学生发表论文630篇,其中被SCI收录3篇,EI收录5篇,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篇,获批专利105项。获大学生科技文化国际赛事奖励41项,其中在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我校参赛学生连续荣获国际一等奖。全国赛事奖励2579项,山东省赛事奖励1944项。2018年获批山东省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示范单位荣誉称号。
科学研究
学校着力提高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水平,基础研究在许多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应用研究具有较强的综合研究开发能力。学校依托科研平台,组建了多个高水平科研团队,催生了一批高水平科研成果。如生物物理实验室拥有泰山学者青年专家、泰山学者海外特聘教授、山东省优青等20多名专家组成的多学科交叉研究团队,先后在《Science》《Nature Communication》发表高水平论文,在单晶石墨烯生物传感技术、“给-受体”光电材料研究方面取得重要突破。2月22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发布2014-2018年中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暨学科竞赛评估结果(本科)TOP300中,德州学院位居全国普通高校第234名。“十三五”以来,共主持纵向科研项目204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等国家级科研项目2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社科基金等省部级项目68项,山东省优秀青年基金项目2项。发表论文725篇,其中SCI、EI、SSCI、A&HCI检索论文和CSSCI来源期刊论文188篇。出版学术著作54部。获得各级各类科研奖励247项,其中省部级科研奖励11项。获批发明专利等171项。
服务社会
学校以全面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出发点和着力点,以服务国家、省、市的重大发展战略为抓手,以促进学校转型发展、高质量发展为指引,注重服务地方的顶层设计与引领,先后出台了《德州学院服务德州行动计划(2016-2020)》《德州学院“对接京津冀,服务示范区”工作意见》《德州学院服务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行动方案》和《德州学院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行动方案》等系列文件,努力将学校建设成为立足德州、辐射周边的应用型人才输出地、科技与智力服务的支撑地、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承载地、高层次管理人才的储备地,地方党委政府需要的新型高端智库,全面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学校坚持“以服务求支持,以协同促发展”的社会服务理念,以项目为抓手,以平台为依托,以团队为支撑,完善校地联席会议制度,强化校企合作对接,全面深化校地、校企合作,使学校服务地方工作不断走向深入。“十三五”以来,学校与德州市12个县市区签订了全面合作协议,进行了多轮集中对接交流;组织开展各类合作对接活动120余次;落实科研协作、技术支持、决策咨询、合作育人、资源共享、文化服务等服务地方项目230余项;向企业转移转化科技成果12项;合作共建研究中心、联合实验室等社会服务平台80余个;新成立各类社会服务团队70余个,集中组织乡村科技服务、博士进企业、文化下乡、公益演出等社会服务活动30余次;组织了34名博士、教授进企业挂职服务;开展各类社会培训3000余人次;参与了德州市“京津冀鲁技术交易大会”“智汇德州”等10多项地方重大活动。通过各项服务地方工作的扎实推进,产学研合作、校政企共赢的良好局面初步形成。
利用高级检索功能,作者单位填德州学院,年份限定201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