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首页 学术论文知识库 问题

关于教育方式改变的论文

发布时间:

关于教育方式改变的论文

关于教育的议论文范文篇二 论感动的教育 摘 要: 教育是最接近心灵的接触,是通向学生心灵的道路,教育也最能引起学生心灵的感动。感动是前进的动力,在感动中的学生往往能够更好地获得启发、感悟与提高。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关注学生的情感,促进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使学生心生“感动”,并在“感动”中得到教育。 关键词: 感动教育 内涵 现状分析 实施策略 教育作为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不断创造和传递着生产生活的经验,在整个社会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如何才能够教育好下一代,是每个国家、每个政府乃至每个家庭都迫切想要解答的问题。当代所提倡的“高效教学”试图从“高效”入手整体提高我国的教育质量。然而,当前部分教学连“有效”都做不到,何谈“高效”?那么,我们要怎样做,才能实现“有效”甚至“高效”的教学呢?笔者认为,当从“感动教育”入手。 一、感动教育的内涵 根据主体教育论的观点,教育活动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交往的活动;从交往活动来看,交往是建立在师生之间情感交流的基础之上的。可以这么说,情感推动和促进了教育目标的实现,情感在整个教育过程的过程中贯穿始终。高尔基曾说:“谁不爱孩子,孩子就不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爱作为情感中的积极因素是教育的基础和前提。师生在爱的情感中交流,在爱的熏陶下受到教育;而感动,便在爱中萌发,生长。感动是一种积极的情绪状态,表现为一种主体身心的整体投入。主体的情感或浓烈或细腻,以至于使人内心触动,在感动下,情感的积极参与使得学生的理解、感悟及掌握的能力大幅度提高,并且使学生对这一经历保持长久的记忆,人们经常在过了很长的时间后还能回忆起某年发生的事情,大部分都是感动在心里的留存。从另一个意义上讲,感动构建了更加丰富完善的心理秩序,因此,就教育而言,感动情感状态下学生的学习效果是单凭说教所无法比拟的。 二、当前感动教育缺失的现状分析 感动教育具有如此大的优势,但综观我国教育,感动教育的缺失十分严重。学生对上学,对教师普遍存在较强的抵触心理,要么不愿意上学,要么不愿意听从教师的教导,也有的学生对教师唯唯诺诺,不敢发表自己的观点,教育如同灌模加工。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归根结底就是因为感动教育的缺失,学生对教师没有感动,自然不会对上课产生兴趣。教师对学生没有感动,自然也就不会知道学生真正想的是什么,学生真正需要的是什么。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这种感动的缺失呢? 1.学校对感动教育的忽视。由于对成绩的过度追求,很多学校的领导对于德育、体育、美育不够重视,而把大部分的师资力量投入到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这就无形中忽视了学生的心理需求,而只是一味地给学生灌输知识,结果整个学校出现课前没有歌声,课中没有掌声,课后没有笑声的压抑局面,不仅无益于学生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树立,更不要说让学生喜欢上学了。 2.学生自身发展过程中感动的缺失。当今社会的竞争日益激烈,在“竞争”日益成为社会的主流时,学生更多的是接触到“坚强”,而不是“感动”。现代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家庭往往关心学生在物质上的满足,而忽视对学生的“感动”,这就造成了新一代学生不懂感恩,不会感动的“冷漠”心态。由于家庭和学校对德育的忽视,学生缺乏道德上的实践。徐惟诚说:“道德教育不是一般说教所能达到的结果,虽然道德说教也是必不可少的,但内化不了孩子们的行动,而需要通过道德实践最终来感化,道德实践是让孩子学会感动的最有效的途径。”[1] 三、实施感动教育的策略 1.转变学校的教育理念,改善学校的教育文化氛围。学校追求办学效益,办学特色,无可厚非,但也应该重视学生的情感方面的教育,逐步营造感动教育的校园文化氛围。在培养学生“成人”、“成才”的同时,也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学会倾听。师生是感动教育的主体,师生每天在课堂上都会展开各种不同的交流交往。让教师学会倾听学生,学生学会倾听教师,是开展感动教育的重点。 在一个个学生的声音相互回响、相互烘托的“交响乐团”中,十分关键的是交往展开的丰富程度、深入程度怎样。关于这个问题,日本京都大学的哲学家、诗人原资明先生在《词语交往论》(五柳书院)一书中对“交往”的四种分类给我们以启示。他划分的四种交往类型是:只有一方讲话的“单向交往”、相互交谈的“双向交往”、被拒绝被阻挡的“反向交往”、思路各异的“异向交往”[2]。 在以往的教育中,教师们总是喜欢把“双向交往”理想化,而忽视了其他的交往方式。教师和学生的交往方式绝不是预定的,平静的,不变的,不可能总是和谐的声音,总会有不协调的声音出现。在这四种交往方式中,倾听学生“异向交往”的话语更显重要。讲课时,不论如何,教师总是容易按自己的思路听学生的意见。与教师的思路相异的“异向交往”的话语,因为是教师不易了解的发言,所以很容易就会被忽视。被忽视的学生很难再次发言,因为谁都愿意被肯定。教师只有仔细倾听学生的发言,才能真正了解学生的想法,和学生共情,才能让学生获得感动,进而使学生学会相会倾听、倾听教师,最终实现师生间共同的感动与教育。 3.改变以道德说教为主的教育方式。以前进行德育的做法是说教多,让学生实践的很少,有的虽是在实践活动中,但往往过于重视形式,缺乏对学生切身感受和体验的关注。教师应该做好学生的教育引导工作,在社会生活等贴近实际的方面为学生多多寻求、创造能够进行道德实践的机会,经常给学生播放现实生活中的感人事迹,教师和学生一起观看,一起讨论,共同分享在其中的获得的感动,使得学生能够明辨是非、善恶、美丑,让学生获得切身体验,让情感得到自然的生发和宣泄,在这个过程中感动学生,学生此刻的收获是刻骨铭心的,其效果是任何说教都无可比拟的。 感动教育的道路漫长且充满了不确定,教师应和学生一起,在道路上慢慢学会感动。 参考文献: [1]林春苗.让孩子找回失落的感动[J].基础教育,2005(11). [2]佐藤学.宁静的课堂革命:教师的挑战[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看了“关于教育的议论文范文”的人还看: 1. 关于励志教育的作文4篇 2. 关于教育方式的议论文 3. 以教育为话题的作文800字 4. 关于文化教育的高考作文素材 5. 写教育高考材料作文范文4篇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 教育 方式也在不断地变化。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教育方式的 议论文 ,供大家参考。教育方式的议论文 范文 篇一:《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转变》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育者的教育方式与受教育者实际需要的不协调 教育者的教育方式与受教育者实际需要的不协调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也是整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主体,二者的关系主要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所处的地位、各自的作用及其相互联结的互动状态,是思想政治教育矛盾的一个体现”。从主客体关系而言,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传统的教育理念认为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实施的主体,受教育者是被教育和被接受的客体。但是,随着 文化 多元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念的社会化,受教育者和教育者的主体客体关系逐渐被式微即二者的主体客体关系逐渐被模糊,因此,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受教育者的认同也不容被忽视。但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往往只重视受教育者的整体要求,导致个体教育的迷失,最终导致教育者的教育与受教育者实际需要的不协调。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与社会发展要求不协调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与社会发展要求不协调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作用是让受教育者理解社会和促进社会发展,但是由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惯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与社会发展要求严重不协调: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社会发展不协调,主要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能适时真实地反映社会发展的最新成果,但由于受到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影响,最新的理论成果和实践内容不能及时地出现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这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严重阻碍了受教育者接受新知识和认识社会变化的能力,促使受教育者与 社会实践 相分离,也减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另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不能真实反映社会发展要求,主要是教育技术的单一性即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技术手段太单一和灌输式教育方式已经不适用社会发展要求。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主要是灌输式的教育方式,灌输式教育方式是“一种有效的思想教育方式”,但是随着社会发展,灌输式教育方式已经不能满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上的需要,其弊端逐渐显现。 二、转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重要性 1、转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我国高考制度的改革和教育的普及化方向发展,大部分青年都能够接受高等教育,而青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和再生力量,对未来中国的发展具有巨大的影响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否健康发展,中国共产党能否加强执政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把青年教育好,而高校是党和政府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场所,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政治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和主要方式。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和深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已经发生了一些变化,主要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生活方式的转变、社会发展方式的转变和 思维方式 的转变,这些转变意味着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转变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有利于促进受教育者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的转变,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生活方式的转变、社会发展方式的转变和思维方式的转变提供智力支持,进而促进整个社会和谐发展,最终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和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2、转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 高校不仅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主要场所,也是传授知识的主要场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一方面是政治社会化的过程,另一方面是授业解惑的过程。转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不仅有利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发展,还有利于受教育者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生产得到极大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参与全球化的能力逐渐提升,科学技术在教育领域的运用能力逐渐加强,但是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忽视改革开放以来的这些变化,仍然以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进行教育,这一方式严重阻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因此,转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科学运用社会发展成果和结合社会变化,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 教育方式的论文范文篇二:《 市场营销 专业新教育方式》 摘要:在大数据时代下出现了一系列互联网教育方式,如慕课、翻转课堂、微课。本文对这些教育方式进行简要介绍,并阐述了市场营销专业教学应用路径。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慕课;翻转课堂;微课;市场营销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了适应经济的需要,满足企业对营销人才的需要,许多高校开设了市场营销专业,然而市场营销作为一门实践性强、综合素质要求高的学科,单纯的理论教学不能相应的满足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需要,也在教育和企业之间划了一条代沟,如何填补企业需求与教育之间的沟壑,是市场营销专业教育首先应该考虑的问题。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催生了微课、翻转课堂、慕课等依托互联网进行的新教学方式,为市场营销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新教育方式 MOOC英文单词为MassiveOpenOnlineCourse,即大规模的开放型在线课程,是大数据时代下新兴的课程模式。M代表的是规模,传统课堂教学空间局限了学生数量,而慕课只要想学就可以使用;Open代表的是开放,即没有权限,只需注册用户,就能进行慕课学习;O代表在线,只要在拥有网络的空间和时间下,随时随地学习;C代表课程,界定了慕课的本体涵义是课程。翻转课堂或“反转课堂”英文是“FlippedClassroom”。这种教学模式打破了老师三尺讲台上讲授,学生课桌前听讲的教学模式,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项目课题。通过查阅文献、小组合作、科学研究、实地调查收集资料,共同研究和解决课程学科中遇到的问题和自己想了解的知识,从而实现知识和能力的内化。“微课”顾名思义就是微型、微小的课程,“微”主要体现的是内容上只是某个教学环节或某个教学知识点,以及时间的短小,“微课”持续时间一般都为十分钟,但微课本质上仍然是课程,是一种情景化、 故事 化、模型化的随时随地学习的网络视频课程。 二、当下市场营销教学 多年来,由于我国传统教学模式的根深蒂固和应试教育的存在,改革的步伐举步维艰,教师还是习惯于按部就班的传授以教材为蓝本的知识,教师还是习惯于三尺讲台上,滔滔不绝的讲解,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目的是应付各个阶段的考试,然而市场营销是一门实战性和挑战性以及综合性高的学科,需要学生不仅拥有扎实的理论基石,更需要具备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和强大的心理素质和高超的应对能力。 三、新教育方式应用的路径研究 (一)以《商品学》商标模块教学为例的微课路径 市场营销学作为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的基础性学科,其授课内容丰富而繁多,包括经济学、统计学、商品学、消费心理学、管理学、会计学等领域。市场瞬息万变,营销“压力山大”。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不能生搬硬套教科书中的内容,要尽可能扩宽学生视野和知识广度。市场营销专业的特殊性,传统的黑板、粉笔加PPT演示的教学模式根本无法让学生感受到现场营销商战案例中的实际体验。[1]市场营销专业课程 商务礼仪 、公共关系、企业形象设计、商品学、商务谈判等课程仅仅靠老师的说讲和PPT无法满足教学要求,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微课成为最佳选择。《商品学》商标模块的讲授既需要讲解基本设计原则,更需要给学生展示大量的商标,让学生真正透彻的懂得商标的设计原理,大量的商标靠课堂学时是不够的,就需要我们借助微课,将商标内容视频化,体现在微课里。学生利用碎片化的时间随时随地的学习。 (二)以企业市场调研为项目的翻转课堂路径 翻转课堂模式下,课堂是师生互动和对话的场所,也是提出问题和解答疑惑的场所。市场营销教育中,基于项目的学习是有效开展翻转课堂的重要手段和前提,项目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课程内容和兴趣选择研究问题,通过搜集并阅读文献资料、实地考察调研等手段,增进对该问题理解的深度,得出结论,并以研究 报告 (或 其它 产品)的形式提交出来。[2]企业实习、市场调研、营销实习、会计实习是市场营销教育中主要由需要学生实践的项目,这些实习内容就可以转化成翻转课堂形式,例如消费者对某一牙膏品牌的满意度的调查为项目,学生根据此题目自己查阅资料,收集文献,并设计问卷,进行实地调查,撰写项目报告。通过这一项目,学会并实践了企业市场营销调研模块知识。 (三)以《 广告 学》的广告设计模块为个案的慕课路径 借助MOOC,教师课堂上不再因繁重的知识系统讲授而困扰,繁多的市场营销理论可以通过制作视频和观摩其他高校视频来体现,而课堂则主要用于学生分享 心得体会 ,研究和解决问题。比如在讲授《广告学》广告设计模块中,普遍存在着“偏重理论,缺少设计,和轻视欣赏”。这种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无法满足课程要求,使学生虽然学了众多广告理论却不会应用,不会设计,更难以具备企业所需要的广告策划能力。引入MOOC教学模式,要求学生量化和优化收集生活中的广告,在广泛欣赏的基础上学习知识,先看百家,完成线上作业,才能设计一家,在分析百家中学会甄别优劣,专业老师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最后安排学生进行广告设计,提高学生的策划技巧和设计能力。这样的MOOC教学模式,把原本讲授基础理论的学时用来了教师指导和学生设计,学生不仅能学会基本知识,更能提高设计能力,满足企业需求。 参考文献: [1]李然.“慕课(MOOC)”教学模式在高职市场营销教学中的应用思考[J].技术与市场,2015(10):152. [2]刘锋.基于项目学习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市场营销学》课程为例[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4(12):61 教育方式的论文范文篇三:《浅谈初中学生教育方式》 [摘要]初中学生处理问题已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不愿家长、老师干预,有些事情甚至不愿让同学知道,表现出一种“小大人”的特点。他们在人格尊严上有了一定的需求,渴望社会、学校和家长能给予他们成人式的信任和尊重。 [关键词]初中学生 教育方式 方式分析 初中的学习是学生学习生涯中最为重要的一环,关系着他们能否顺利的走进高中。家长们往往都有这样的疑惑:我的孩子在小学时成绩一直都挺好的,没下过八、九十分,怎么一到初中就这么差了,连考及格都这么困难?其实,初中的学习也不是那么难,只要掌握好了孩子的年龄及心理特征,再加上正确的 学习 方法 ,就能有出色的成绩。 初中正是人的一生的“过渡时期”,有的心理学家称之为“危险时期”,“青春叛逆期”。这一阶段的学生不再像小学时那么听从家长和老师的话,也不同高中学生那样有独立的思维,他们正处于独立思维的形成过程中。由于初中学生生理上一系列的变化,他们的内心世界逐渐复杂,开始不太轻易表露思想,不再喜欢和家长或老师沟通,不愿家长、老师知道自己的内心想法,更多地是和同龄人或比自己大一点的孩子交流。初中学生处理问题已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不愿家长、老师干预,有些事情甚至不愿让同学知道,表现出一种“小大人”的特点。对于家长或老师的指责,他们往往反应激烈,有的是“不让我做,我偏要做”,有的则是“你说你的,我做我的”。这时的他们硬的不吃,软的不听,很让家长和老师头痛。与此同时,他们在人格尊严上有了一定的需求,渴望社会、学校和家长能给予他们成人式的信任和尊重。这对教育他们来说,是件好事,可以此为楔点让他们接受教育,但要注意方式方法。我是在初中任教,所教学科又是学生比较头痛的数学,所以经常需要找学生聊天与谈心,下面,我就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谈谈我的看法。 问题一:自我控制能力较弱。 一般反映在上课不集中注意力,喜欢做小动作,作业不能独立或按时完成,这在各个学科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从初一到初三课程内容逐渐增加,学习负担逐渐加重,有的学生能巧妙地安排时间应付自如,显得较轻松自如。有的学生忙于应付,感到越来越吃力,就会放弃,干脆不学。还有部分学生需要老师随时随地的督促,老师抓得紧,成绩就上去了,老师放松,成绩就直线下降。虽然初中学生的思维已经有独立性,但他们同时还保留有孩童的部分特征,使得他们不能很好的约束自己的行为。虽然思想上想做,但意志力不够,不能坚持。比如:当看到考试不及格时,伤心难过,下定决心好好学,三天过后,一切就又恢复原状。 问题二:过度“自尊”。 在数学课上,有这样的情况:大部分同学都在做老师出的习题,有几个学生抄了题目后就无所事事。于是问了其中一个同学,为什么不做题,他说不会。单独给他又示范了做题的方法和步骤,可这位同学做题的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他的同桌是一个学习成绩不错的学生,我问他:你怎么不问一下你的同桌,他会给你讲的。这位学生低头不语,我猜测性的又问了一句:你不好意思问?他点点头。其实这样的学生很多,特别是学习较差的学生。他们中有很多人也想学,就是因为基础太差,听不懂,又害怕别的同学笑话他们“什么也不会、这么简单的问题还要问”,所以就把问题积压下来。更有甚者,见到别的同学问题,就会在旁边冷嘲热讽。他们害怕问题,因为这样可以暴露出他们不懂、不会的一面,他们一时的“自尊”,成为他们学习中最大的障碍,阻碍了他们攀登的步伐。 问题三:缺少关爱。 现在是大班级教学,一个班人数较多,老师的时间和精力有限,不能随时随刻注意到每一位同学。学生希望能有人来关心和理解他们,他们对别人的评价十分敏感。如果他们感受到了漠视或者是压抑,就会以各种方式表现出来,比如不听讲、做一些与课堂无关的事情等等。现在很多家长由于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只是训斥孩子,不能坐下来和孩子平等的、朋友般的谈心和聊天。而初中的学生对父母还是有着依赖性的,他们希望从父母处得到精神上的理解、支持和保护。尤其当他们在各种新的生活和学习任务面前感到惶惑的时候,特别希望得到父母或老师的关照。相比小学和高中阶段,初中学生内心体验到的孤独感在这个时期比较多。 针对初中生的这些特点,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身教重于言传 这一点我感触颇深:课堂上,为了节省时间,在书写解答题时,最后一步没有写完,只写了“答……”。然后对学生说:老师为了节省时间写了省略号,你们在作业本上可不能这样写,必须写完整。结果交上来的作业,很多学生照着学,最后一步写的是“答……”。哭笑不得的同时,我也深刻认识到:要想让孩子做到,老师和家长必须先做到。不仅在教授知识时如此,就是在课下的一言一行,学生都有模仿的可能。家长的言行对孩子生活和学习习惯的影响就更大了。俗话说:“孩子是家长的一面镜子”,“班主任的风格就是一个班的风格”,这话就是对身教重于言传的最好诠注。 2.重过程大于重结果 “尺有所长,寸有所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同样,在学习中也是如此。数学是一门较难的学科,部分学生学起来比较困难,虽然已经很努力了,但还是不能取得好的成绩。这时,就不能再指责学生了,应该尽可能多的帮助、鼓励他。在别的学科中,也存在这种情况。所以家长和老师不能只看重学习的结果,更要看重学习的过程,这样才能让学生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 3.降低要求,逐步实施 不要给孩子制定他们一时无法做到的计划或要求,可以将要求分解,先从简单的、基础的做起,一步步实施。曾经看过一个世界 马拉松 比赛冠军的采访,在介绍 经验 时他说:他没有把马拉松看成是一项 长跑 ,而把它分成了很多段,每一个目标都是很容易到达的,这样就不会感觉到累了,跑起来当然也就轻松了。学习如同长跑,要让孩子感觉到目标就在前面,只要再跑几步,就可以到达。这对孩子学习信心的培养有很大的帮助。比如,先让学生将作业的字迹写工整,再要求每次弄懂、做对几道题,下来是错题的订正。 曾有一位心理学家说:“人生最大的欢乐与最大的满足,最强烈的进取心与内心最深处的宁静感,莫不来自充满爱的家庭和集体。”关于初中学生的问题还有很多,只要抱有一颗爱心,站在他们的位置上去思考问题,就一定可以找到解决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张大均.初中生心理素质训练教学指导书.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黄煜峰,雷雳.初中生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 猜你喜欢: 1. 高中英语作文:关于教育方式的看法 2. 关于教育的英语作文 3. 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中进行人文精神教育的价值 4. 写教育高考材料作文范文 5. 爱国教育的作文800字 6. 关于教育改革的英语作文

教育暑假到了,因为我写字潦草,所以爸爸带我到少年宫报了一个书法班。我认认真真地开始练字,小河边、小桥上再也看不到我和小伙伴玩耍的身影了,我一连练了十几天,可一点进步也没有。我一赌气丢下笔不练了。爸爸发觉我这几天没练字了,便神情严肃地说:“你这几天怎么不练了?”我嚷道:“我连续练了十几天,一点进步也没有,看来是没希望了,不练了!”爸爸听了转身从书架里抽出一本厚厚的书,拉着我坐在他身旁。我一看,原来是一本《名人故事》,爸爸慢慢翻开书,指着一篇文章对我说:“你看,这篇文章是说爱迪生怎样研究电灯的,爱迪生为了研制出电灯,实验次数在九千次以上。他不知经历了多少次失败,但他从不泄气呀!”我的内心没深深的震撼了:是啊,爱迪生为了发明电灯实验了九千次以上,可我练字才几天就厌烦了,就灰心了,和他相比,真是太渺小了!爸爸站起来,又语重心长的说:“俗话说得好: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你练字应该持之以恒,不应该半途而废呀!”听到这里,我低下了头,说:“我一定要像爱迪生一样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好好练字!”爸爸微笑着对我说:“只要你持之以恒地练字,一定能练出一手好字。”我用力地电点头。于是,我又拿起了笔,开始一笔一话地练。几个月后,我的字有了很大进步,还被老师表扬了呢!练字让我尝到了成功的喜悦,也把一句名言深深的刻在我的心里:事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论文摘要: 众所周知,我国严重的应试教育问题已成为了一块鸡肋难以咽下。然而若想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成功、快速的转变,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之一,在这其中所起的作用实在是不容忽视,而对教师起决定性作用的便是他们的教育观念以及由之而导致的教育方式。本文便旨在讨论这一问题。

论文关键词: 素质教育 应试教育 教育观念 教育方式

一、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

讨论如何解除应试教育的问题,我们自然首先要明确两个概念,即何为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先来看应试教育。应试教育,简单来说是指一种脱离社会发展需要,违背人的发展规律,以应付升学考试为唯一目的教育行为,它忽视思想政治教育,不注重人格素质、精神素质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再说素质教育。它是指一种以人的先天禀赋为基础,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致力于形成并发展起来一种内在的、相对稳定的身心组织结构及相应的质量水平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从这两者概念的对比我们不难看出,素质教育主要是以学生为出发点,旨在让学生具备社会生活的各项技能,而应试教育则更多地掺杂了功利的因素,过多追求外在的物理因素而忽视人的成长、成才。但教育,需要在最大程度上为每个人创设良好个性最佳成长的空间,为社会的良性发展不断提供最大的创新动力。显然,应试教育是不能符合教育的这个基本目的的,所以,我们才说它是一种弊端。

二、应试教育的由来

正本先清源,那么应试教育之“源”在哪儿呢?现今教育界对此众说纷纭,经笔者总结,大致包括师资分配的问题、高考的指挥棒问题以及教育制度的问题等等,这些看法的提出对于问题的解决可说是大有裨益,然除此之外,笔者认为,我们还轻视了教学活动中的一个主体——教师——在履行其上传下达作用时所能起到的关键性作用,我们没能将他们作为一个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教育主体来对待。要说清楚这点,首先得清楚什么是教师:“教师是按照国家标准选拔的,担任学校教育工作的专业人员。”

关于其重要性,在叶澜先生的名作《教育概论》中有一段极为精彩的论述:“从整个(教育)系统来看,教师的活动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国家、学习对教育厅的要求都要通过教师来执行,只有教师理解、接受了这些要求,并把它转化为自己的教育思想和观点时,这些要求才可能在事实上得到贯彻。另一方面,学生在学校中的成长、发展,也直接受教师工作的影响,只有教师对自己的工作有了充分准备和专业性的认识,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事实上,我们实施教育行为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能将最好、最有利于社会的思想、观念内化到学生的头脑中,而教师由于其地位的特殊性,从根本上决定了教育的成功与否。打个比方,把整个教育系统看成一个王朝,那么皇帝相当于教育部长,依次下来,校长是知府,教师就是县令,学生则是平民。无论皇帝如何要求底下官员要廉洁,基层人民是否能生活得幸福关键还是取决于县官,县官清则百姓福,县官贪则百姓哀。因此,轻视了教师教育观念的作用对于我们的教育工作的影响是巨大的。

1909年列宁在给喀普里党校学员尤利·万尼亚等同志的信中曾强调指出:“在任何学校里最重要的是讲课的思想政治方向。这个方向由什么来决定呢?完全只能由讲课人员来决定……任何监督、任何教学大纲等等,绝对不能改变由讲课人员所决定的讲课方向。”因此,要想取得好的教育成果的一个必要条件就是教师存有正确的教育观念以及由此决定的他所采用的正确的教育方式。教育观念是一个比较新型的概念,其包含多方面的内容。总的来看,他是教育者在日常教学工作中由自己对于教学的感受、领悟而形成的对于整个教育系统的认识、看法,它包括如何教学,如何评价,如何改善现状等方面的内容,常因教师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变动以及其所处的环境的改变而改变,且因其是在实践中日积月累起来的,具有根深蒂固的特点。教育方式则是由教育观念所指导的教师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所采用的教育方法以及相应的评价方式等等。俗话说“思路决定出路”,所以若想真正改变应试教育,一个突破点在于教师,只有当我们抓好教师这一环节时,教育才能回到预定的轨道上来。

那么,正确的教育观念应该是怎样的呢?这一问题,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看法,我们认为,它应该是一种坚持以人为本的,以培养全人为目标的理念,它关注学生的整体水平,看重学生的思想提升、个性培养,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关注学生各方面素质的综合发展,并能从多方面来考查学生、评价学生进而施以有效的方式来保证学生的潜能能得以充分的发挥。显而易见要想形成这样的教育观念是困难的,然而缺乏这种认识,就好比是青年没能形成适合社会发展的人生观、价值观,那么,他便很容易为时代所排斥,最终被淘汰出局。 "

三、如何去保证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教师须得有正确的教育观念,接下来的问题是:我们如何才能够确保奋战在一线的教师都能具有并且矢志不渝地坚守这种观念呢?就笔者看来,以下的这三点是至关重要的:

1.增加师范生的实习时间,让他们多参与实践。 曾听一个大四学生在讲诉她的实习感想时说“原以为自己把教材上的知识学得很扎实,能够当一名好的人民教师,然而真正上了战场才发现那些倒背如流的东西基本上都无法用到,虽说知道要因材施教,但当学生就在你面前时,你会觉得手足无措,会很囧,因为对他你到底应该采用何样的方法,你不会知道,这不是课本或老师能教给你的,没人能帮你,它需要你自己去探索”,造成这种结果不是偶然的。如今的师范院校与其他高校的其他专业几乎没有差别,都是在大四学生即将毕业时有一两个月的实习,这是不太科学的。我们常说,要因材施教,但这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对“材”要有充分的了解以及同时需要知道如何正确地施教。而一两个月的实习期,若说了解“材”还有可能的话,那么正确施教就实在太难——这需要反复的实践、总结,绝非能一气呵成的。因之,实践的比例应该加大。

实习时间的短缺可能导致的最严重的后果莫过于毕业生想当然地去认识实际教学,进而导致纸上谈兵,于实际教学根本无益。在上课时底需要的到底是什么,只有在实际操作中才能知道。笔者认为,至少每学年要他们实习一次,让他们自己去探索,研究他需要的是什么,而自己还缺少的是什么。这样,在接下来的学习生活中,他就能有目的地学习,一方面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另一方面也可提升他们的实际教学能力。

2.提高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吸引优秀的有志青年来从事教育工作。 我们应该看到国家一直在为此而努力着,但现实情况仍旧不容乐观。教师既为教育这百年大计做出了较大贡献,本身就该有相应回报!

3.学校领导要慎选。 仅仅是教师有正确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还是不够的,还需给他们一个平台,一些机会,让他们胸中的诸多计划能够得到实施,能够按照他们自己所想的来施教,而这一切的基础则来自校领导,他们对于应试教育、素质教育的实施也是有着决定作用的。正如在前文所举的把教育链看成是封建王朝的例子中所说,教师在整个系统的所扮演的角色仅仅是县令,县令的行动在很大程度上受着知府,亦即校长的管辖,英明、前卫的校领导的鼓励、支持是底下教师的诸多创新的教育方式所赖以实施并获得成功的一个基本保障。陶行知说:“校长是一所学校的灵魂,要想评论一个学校,先要评论他的校长。”校领导既是学校教育的管理者,更是教育的实践者,是学校管理的责任主体,在推进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负有直接引导、调节的作用。故校领导在这背后所起的作用,我们亦实在不容忽视。

教育,最为通俗的改变莫过于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既是社会活动,那么他是属于社会的一个部分,它的发展就受着社会方方面面因素的制约,因此,想要彻底转变我国目前的教育现状绝不是一件简简单单的事,须得从政治、经济、文化等个方面综合考虑,因此我们就必须充分了解到他的各个因素之间是如何紧密相连的,只有在教师、制度、选拔等诸多与教育有关的方面同时发生改变时,教育,才可能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只注意一个方面的变化而忽视其他的各个方面,对整个变化来说非但无利,而且有害。因此,只有有朝一日当我们充分分析了教育的各个起着制约所用的因素之后,统一采取措施予以行动,我国的教育事业才有可能大踏步前进。应该说,只改变教师的观念也是很难解决今天的教育问题的,然而教师,他作为教育活动的主体之一,却是绝不能被忽视,否则,我国的教育事业就好比是折了翅膀的麻雀,再怎么努力,都很难飞得更高。

参考文献:

[2]张诗亚.回归教育:教育行思录[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88.

[3]易凌云.教师教育观念:内涵、结构与特征的思考[J].教师教育研究,2004,(05).

[4]栾俪云.现实与差距:和谐视野下的中国教师工资水平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09,(01).

[5]孙丽丽.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看教师教育观念转变[J].文学教育,2010,(09).

[6]郑若玲.高考与应试教育、素质教育关系新论[J].教育发展研究,2007,(07).

[7]张国英.浅谈如何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化[J].甘肃科技纵横,2011,(01).

[8]王策三.保证基础教育健康发展——关于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提法的讨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l,(05).

关于教育方式的论文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 教育 方式也在不断地变化。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教育方式的 议论文 ,供大家参考。教育方式的议论文 范文 篇一:《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转变》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育者的教育方式与受教育者实际需要的不协调 教育者的教育方式与受教育者实际需要的不协调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也是整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主体,二者的关系主要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所处的地位、各自的作用及其相互联结的互动状态,是思想政治教育矛盾的一个体现”。从主客体关系而言,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传统的教育理念认为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实施的主体,受教育者是被教育和被接受的客体。但是,随着 文化 多元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念的社会化,受教育者和教育者的主体客体关系逐渐被式微即二者的主体客体关系逐渐被模糊,因此,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受教育者的认同也不容被忽视。但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往往只重视受教育者的整体要求,导致个体教育的迷失,最终导致教育者的教育与受教育者实际需要的不协调。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与社会发展要求不协调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与社会发展要求不协调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作用是让受教育者理解社会和促进社会发展,但是由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惯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与社会发展要求严重不协调: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社会发展不协调,主要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能适时真实地反映社会发展的最新成果,但由于受到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影响,最新的理论成果和实践内容不能及时地出现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这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严重阻碍了受教育者接受新知识和认识社会变化的能力,促使受教育者与 社会实践 相分离,也减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另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不能真实反映社会发展要求,主要是教育技术的单一性即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技术手段太单一和灌输式教育方式已经不适用社会发展要求。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主要是灌输式的教育方式,灌输式教育方式是“一种有效的思想教育方式”,但是随着社会发展,灌输式教育方式已经不能满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上的需要,其弊端逐渐显现。 二、转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重要性 1、转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我国高考制度的改革和教育的普及化方向发展,大部分青年都能够接受高等教育,而青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和再生力量,对未来中国的发展具有巨大的影响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否健康发展,中国共产党能否加强执政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把青年教育好,而高校是党和政府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场所,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政治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和主要方式。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和深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已经发生了一些变化,主要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生活方式的转变、社会发展方式的转变和 思维方式 的转变,这些转变意味着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转变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有利于促进受教育者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的转变,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生活方式的转变、社会发展方式的转变和思维方式的转变提供智力支持,进而促进整个社会和谐发展,最终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和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2、转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 高校不仅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主要场所,也是传授知识的主要场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一方面是政治社会化的过程,另一方面是授业解惑的过程。转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不仅有利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发展,还有利于受教育者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生产得到极大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参与全球化的能力逐渐提升,科学技术在教育领域的运用能力逐渐加强,但是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忽视改革开放以来的这些变化,仍然以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进行教育,这一方式严重阻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因此,转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科学运用社会发展成果和结合社会变化,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 教育方式的论文范文篇二:《 市场营销 专业新教育方式》 摘要:在大数据时代下出现了一系列互联网教育方式,如慕课、翻转课堂、微课。本文对这些教育方式进行简要介绍,并阐述了市场营销专业教学应用路径。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慕课;翻转课堂;微课;市场营销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了适应经济的需要,满足企业对营销人才的需要,许多高校开设了市场营销专业,然而市场营销作为一门实践性强、综合素质要求高的学科,单纯的理论教学不能相应的满足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需要,也在教育和企业之间划了一条代沟,如何填补企业需求与教育之间的沟壑,是市场营销专业教育首先应该考虑的问题。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催生了微课、翻转课堂、慕课等依托互联网进行的新教学方式,为市场营销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新教育方式 MOOC英文单词为MassiveOpenOnlineCourse,即大规模的开放型在线课程,是大数据时代下新兴的课程模式。M代表的是规模,传统课堂教学空间局限了学生数量,而慕课只要想学就可以使用;Open代表的是开放,即没有权限,只需注册用户,就能进行慕课学习;O代表在线,只要在拥有网络的空间和时间下,随时随地学习;C代表课程,界定了慕课的本体涵义是课程。翻转课堂或“反转课堂”英文是“FlippedClassroom”。这种教学模式打破了老师三尺讲台上讲授,学生课桌前听讲的教学模式,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项目课题。通过查阅文献、小组合作、科学研究、实地调查收集资料,共同研究和解决课程学科中遇到的问题和自己想了解的知识,从而实现知识和能力的内化。“微课”顾名思义就是微型、微小的课程,“微”主要体现的是内容上只是某个教学环节或某个教学知识点,以及时间的短小,“微课”持续时间一般都为十分钟,但微课本质上仍然是课程,是一种情景化、 故事 化、模型化的随时随地学习的网络视频课程。 二、当下市场营销教学 多年来,由于我国传统教学模式的根深蒂固和应试教育的存在,改革的步伐举步维艰,教师还是习惯于按部就班的传授以教材为蓝本的知识,教师还是习惯于三尺讲台上,滔滔不绝的讲解,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目的是应付各个阶段的考试,然而市场营销是一门实战性和挑战性以及综合性高的学科,需要学生不仅拥有扎实的理论基石,更需要具备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和强大的心理素质和高超的应对能力。 三、新教育方式应用的路径研究 (一)以《商品学》商标模块教学为例的微课路径 市场营销学作为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的基础性学科,其授课内容丰富而繁多,包括经济学、统计学、商品学、消费心理学、管理学、会计学等领域。市场瞬息万变,营销“压力山大”。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不能生搬硬套教科书中的内容,要尽可能扩宽学生视野和知识广度。市场营销专业的特殊性,传统的黑板、粉笔加PPT演示的教学模式根本无法让学生感受到现场营销商战案例中的实际体验。[1]市场营销专业课程 商务礼仪 、公共关系、企业形象设计、商品学、商务谈判等课程仅仅靠老师的说讲和PPT无法满足教学要求,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微课成为最佳选择。《商品学》商标模块的讲授既需要讲解基本设计原则,更需要给学生展示大量的商标,让学生真正透彻的懂得商标的设计原理,大量的商标靠课堂学时是不够的,就需要我们借助微课,将商标内容视频化,体现在微课里。学生利用碎片化的时间随时随地的学习。 (二)以企业市场调研为项目的翻转课堂路径 翻转课堂模式下,课堂是师生互动和对话的场所,也是提出问题和解答疑惑的场所。市场营销教育中,基于项目的学习是有效开展翻转课堂的重要手段和前提,项目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课程内容和兴趣选择研究问题,通过搜集并阅读文献资料、实地考察调研等手段,增进对该问题理解的深度,得出结论,并以研究 报告 (或 其它 产品)的形式提交出来。[2]企业实习、市场调研、营销实习、会计实习是市场营销教育中主要由需要学生实践的项目,这些实习内容就可以转化成翻转课堂形式,例如消费者对某一牙膏品牌的满意度的调查为项目,学生根据此题目自己查阅资料,收集文献,并设计问卷,进行实地调查,撰写项目报告。通过这一项目,学会并实践了企业市场营销调研模块知识。 (三)以《 广告 学》的广告设计模块为个案的慕课路径 借助MOOC,教师课堂上不再因繁重的知识系统讲授而困扰,繁多的市场营销理论可以通过制作视频和观摩其他高校视频来体现,而课堂则主要用于学生分享 心得体会 ,研究和解决问题。比如在讲授《广告学》广告设计模块中,普遍存在着“偏重理论,缺少设计,和轻视欣赏”。这种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无法满足课程要求,使学生虽然学了众多广告理论却不会应用,不会设计,更难以具备企业所需要的广告策划能力。引入MOOC教学模式,要求学生量化和优化收集生活中的广告,在广泛欣赏的基础上学习知识,先看百家,完成线上作业,才能设计一家,在分析百家中学会甄别优劣,专业老师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最后安排学生进行广告设计,提高学生的策划技巧和设计能力。这样的MOOC教学模式,把原本讲授基础理论的学时用来了教师指导和学生设计,学生不仅能学会基本知识,更能提高设计能力,满足企业需求。 参考文献: [1]李然.“慕课(MOOC)”教学模式在高职市场营销教学中的应用思考[J].技术与市场,2015(10):152. [2]刘锋.基于项目学习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市场营销学》课程为例[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4(12):61 教育方式的论文范文篇三:《浅谈初中学生教育方式》 [摘要]初中学生处理问题已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不愿家长、老师干预,有些事情甚至不愿让同学知道,表现出一种“小大人”的特点。他们在人格尊严上有了一定的需求,渴望社会、学校和家长能给予他们成人式的信任和尊重。 [关键词]初中学生 教育方式 方式分析 初中的学习是学生学习生涯中最为重要的一环,关系着他们能否顺利的走进高中。家长们往往都有这样的疑惑:我的孩子在小学时成绩一直都挺好的,没下过八、九十分,怎么一到初中就这么差了,连考及格都这么困难?其实,初中的学习也不是那么难,只要掌握好了孩子的年龄及心理特征,再加上正确的 学习 方法 ,就能有出色的成绩。 初中正是人的一生的“过渡时期”,有的心理学家称之为“危险时期”,“青春叛逆期”。这一阶段的学生不再像小学时那么听从家长和老师的话,也不同高中学生那样有独立的思维,他们正处于独立思维的形成过程中。由于初中学生生理上一系列的变化,他们的内心世界逐渐复杂,开始不太轻易表露思想,不再喜欢和家长或老师沟通,不愿家长、老师知道自己的内心想法,更多地是和同龄人或比自己大一点的孩子交流。初中学生处理问题已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不愿家长、老师干预,有些事情甚至不愿让同学知道,表现出一种“小大人”的特点。对于家长或老师的指责,他们往往反应激烈,有的是“不让我做,我偏要做”,有的则是“你说你的,我做我的”。这时的他们硬的不吃,软的不听,很让家长和老师头痛。与此同时,他们在人格尊严上有了一定的需求,渴望社会、学校和家长能给予他们成人式的信任和尊重。这对教育他们来说,是件好事,可以此为楔点让他们接受教育,但要注意方式方法。我是在初中任教,所教学科又是学生比较头痛的数学,所以经常需要找学生聊天与谈心,下面,我就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谈谈我的看法。 问题一:自我控制能力较弱。 一般反映在上课不集中注意力,喜欢做小动作,作业不能独立或按时完成,这在各个学科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从初一到初三课程内容逐渐增加,学习负担逐渐加重,有的学生能巧妙地安排时间应付自如,显得较轻松自如。有的学生忙于应付,感到越来越吃力,就会放弃,干脆不学。还有部分学生需要老师随时随地的督促,老师抓得紧,成绩就上去了,老师放松,成绩就直线下降。虽然初中学生的思维已经有独立性,但他们同时还保留有孩童的部分特征,使得他们不能很好的约束自己的行为。虽然思想上想做,但意志力不够,不能坚持。比如:当看到考试不及格时,伤心难过,下定决心好好学,三天过后,一切就又恢复原状。 问题二:过度“自尊”。 在数学课上,有这样的情况:大部分同学都在做老师出的习题,有几个学生抄了题目后就无所事事。于是问了其中一个同学,为什么不做题,他说不会。单独给他又示范了做题的方法和步骤,可这位同学做题的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他的同桌是一个学习成绩不错的学生,我问他:你怎么不问一下你的同桌,他会给你讲的。这位学生低头不语,我猜测性的又问了一句:你不好意思问?他点点头。其实这样的学生很多,特别是学习较差的学生。他们中有很多人也想学,就是因为基础太差,听不懂,又害怕别的同学笑话他们“什么也不会、这么简单的问题还要问”,所以就把问题积压下来。更有甚者,见到别的同学问题,就会在旁边冷嘲热讽。他们害怕问题,因为这样可以暴露出他们不懂、不会的一面,他们一时的“自尊”,成为他们学习中最大的障碍,阻碍了他们攀登的步伐。 问题三:缺少关爱。 现在是大班级教学,一个班人数较多,老师的时间和精力有限,不能随时随刻注意到每一位同学。学生希望能有人来关心和理解他们,他们对别人的评价十分敏感。如果他们感受到了漠视或者是压抑,就会以各种方式表现出来,比如不听讲、做一些与课堂无关的事情等等。现在很多家长由于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只是训斥孩子,不能坐下来和孩子平等的、朋友般的谈心和聊天。而初中的学生对父母还是有着依赖性的,他们希望从父母处得到精神上的理解、支持和保护。尤其当他们在各种新的生活和学习任务面前感到惶惑的时候,特别希望得到父母或老师的关照。相比小学和高中阶段,初中学生内心体验到的孤独感在这个时期比较多。 针对初中生的这些特点,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身教重于言传 这一点我感触颇深:课堂上,为了节省时间,在书写解答题时,最后一步没有写完,只写了“答……”。然后对学生说:老师为了节省时间写了省略号,你们在作业本上可不能这样写,必须写完整。结果交上来的作业,很多学生照着学,最后一步写的是“答……”。哭笑不得的同时,我也深刻认识到:要想让孩子做到,老师和家长必须先做到。不仅在教授知识时如此,就是在课下的一言一行,学生都有模仿的可能。家长的言行对孩子生活和学习习惯的影响就更大了。俗话说:“孩子是家长的一面镜子”,“班主任的风格就是一个班的风格”,这话就是对身教重于言传的最好诠注。 2.重过程大于重结果 “尺有所长,寸有所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同样,在学习中也是如此。数学是一门较难的学科,部分学生学起来比较困难,虽然已经很努力了,但还是不能取得好的成绩。这时,就不能再指责学生了,应该尽可能多的帮助、鼓励他。在别的学科中,也存在这种情况。所以家长和老师不能只看重学习的结果,更要看重学习的过程,这样才能让学生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 3.降低要求,逐步实施 不要给孩子制定他们一时无法做到的计划或要求,可以将要求分解,先从简单的、基础的做起,一步步实施。曾经看过一个世界 马拉松 比赛冠军的采访,在介绍 经验 时他说:他没有把马拉松看成是一项 长跑 ,而把它分成了很多段,每一个目标都是很容易到达的,这样就不会感觉到累了,跑起来当然也就轻松了。学习如同长跑,要让孩子感觉到目标就在前面,只要再跑几步,就可以到达。这对孩子学习信心的培养有很大的帮助。比如,先让学生将作业的字迹写工整,再要求每次弄懂、做对几道题,下来是错题的订正。 曾有一位心理学家说:“人生最大的欢乐与最大的满足,最强烈的进取心与内心最深处的宁静感,莫不来自充满爱的家庭和集体。”关于初中学生的问题还有很多,只要抱有一颗爱心,站在他们的位置上去思考问题,就一定可以找到解决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张大均.初中生心理素质训练教学指导书.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黄煜峰,雷雳.初中生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 猜你喜欢: 1. 高中英语作文:关于教育方式的看法 2. 关于教育的英语作文 3. 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中进行人文精神教育的价值 4. 写教育高考材料作文范文 5. 爱国教育的作文800字 6. 关于教育改革的英语作文

论文摘要: 众所周知,我国严重的应试教育问题已成为了一块鸡肋难以咽下。然而若想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成功、快速的转变,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之一,在这其中所起的作用实在是不容忽视,而对教师起决定性作用的便是他们的教育观念以及由之而导致的教育方式。本文便旨在讨论这一问题。

论文关键词: 素质教育 应试教育 教育观念 教育方式

一、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

讨论如何解除应试教育的问题,我们自然首先要明确两个概念,即何为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先来看应试教育。应试教育,简单来说是指一种脱离社会发展需要,违背人的发展规律,以应付升学考试为唯一目的教育行为,它忽视思想政治教育,不注重人格素质、精神素质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再说素质教育。它是指一种以人的先天禀赋为基础,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致力于形成并发展起来一种内在的、相对稳定的身心组织结构及相应的质量水平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从这两者概念的对比我们不难看出,素质教育主要是以学生为出发点,旨在让学生具备社会生活的各项技能,而应试教育则更多地掺杂了功利的因素,过多追求外在的物理因素而忽视人的成长、成才。但教育,需要在最大程度上为每个人创设良好个性最佳成长的空间,为社会的良性发展不断提供最大的创新动力。显然,应试教育是不能符合教育的这个基本目的的,所以,我们才说它是一种弊端。

二、应试教育的由来

正本先清源,那么应试教育之“源”在哪儿呢?现今教育界对此众说纷纭,经笔者总结,大致包括师资分配的问题、高考的指挥棒问题以及教育制度的问题等等,这些看法的提出对于问题的解决可说是大有裨益,然除此之外,笔者认为,我们还轻视了教学活动中的一个主体——教师——在履行其上传下达作用时所能起到的关键性作用,我们没能将他们作为一个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教育主体来对待。要说清楚这点,首先得清楚什么是教师:“教师是按照国家标准选拔的,担任学校教育工作的专业人员。”

关于其重要性,在叶澜先生的名作《教育概论》中有一段极为精彩的论述:“从整个(教育)系统来看,教师的活动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国家、学习对教育厅的要求都要通过教师来执行,只有教师理解、接受了这些要求,并把它转化为自己的教育思想和观点时,这些要求才可能在事实上得到贯彻。另一方面,学生在学校中的成长、发展,也直接受教师工作的影响,只有教师对自己的工作有了充分准备和专业性的认识,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事实上,我们实施教育行为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能将最好、最有利于社会的思想、观念内化到学生的头脑中,而教师由于其地位的特殊性,从根本上决定了教育的成功与否。打个比方,把整个教育系统看成一个王朝,那么皇帝相当于教育部长,依次下来,校长是知府,教师就是县令,学生则是平民。无论皇帝如何要求底下官员要廉洁,基层人民是否能生活得幸福关键还是取决于县官,县官清则百姓福,县官贪则百姓哀。因此,轻视了教师教育观念的作用对于我们的教育工作的影响是巨大的。

1909年列宁在给喀普里党校学员尤利·万尼亚等同志的信中曾强调指出:“在任何学校里最重要的是讲课的思想政治方向。这个方向由什么来决定呢?完全只能由讲课人员来决定……任何监督、任何教学大纲等等,绝对不能改变由讲课人员所决定的讲课方向。”因此,要想取得好的教育成果的一个必要条件就是教师存有正确的教育观念以及由此决定的他所采用的正确的教育方式。教育观念是一个比较新型的概念,其包含多方面的内容。总的来看,他是教育者在日常教学工作中由自己对于教学的感受、领悟而形成的对于整个教育系统的认识、看法,它包括如何教学,如何评价,如何改善现状等方面的内容,常因教师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变动以及其所处的环境的改变而改变,且因其是在实践中日积月累起来的,具有根深蒂固的特点。教育方式则是由教育观念所指导的教师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所采用的教育方法以及相应的评价方式等等。俗话说“思路决定出路”,所以若想真正改变应试教育,一个突破点在于教师,只有当我们抓好教师这一环节时,教育才能回到预定的轨道上来。

那么,正确的教育观念应该是怎样的呢?这一问题,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看法,我们认为,它应该是一种坚持以人为本的,以培养全人为目标的理念,它关注学生的整体水平,看重学生的思想提升、个性培养,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关注学生各方面素质的综合发展,并能从多方面来考查学生、评价学生进而施以有效的方式来保证学生的潜能能得以充分的发挥。显而易见要想形成这样的教育观念是困难的,然而缺乏这种认识,就好比是青年没能形成适合社会发展的人生观、价值观,那么,他便很容易为时代所排斥,最终被淘汰出局。 "

三、如何去保证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教师须得有正确的教育观念,接下来的问题是:我们如何才能够确保奋战在一线的教师都能具有并且矢志不渝地坚守这种观念呢?就笔者看来,以下的这三点是至关重要的:

1.增加师范生的实习时间,让他们多参与实践。 曾听一个大四学生在讲诉她的实习感想时说“原以为自己把教材上的知识学得很扎实,能够当一名好的人民教师,然而真正上了战场才发现那些倒背如流的东西基本上都无法用到,虽说知道要因材施教,但当学生就在你面前时,你会觉得手足无措,会很囧,因为对他你到底应该采用何样的方法,你不会知道,这不是课本或老师能教给你的,没人能帮你,它需要你自己去探索”,造成这种结果不是偶然的。如今的师范院校与其他高校的其他专业几乎没有差别,都是在大四学生即将毕业时有一两个月的实习,这是不太科学的。我们常说,要因材施教,但这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对“材”要有充分的了解以及同时需要知道如何正确地施教。而一两个月的实习期,若说了解“材”还有可能的话,那么正确施教就实在太难——这需要反复的实践、总结,绝非能一气呵成的。因之,实践的比例应该加大。

实习时间的短缺可能导致的最严重的后果莫过于毕业生想当然地去认识实际教学,进而导致纸上谈兵,于实际教学根本无益。在上课时底需要的到底是什么,只有在实际操作中才能知道。笔者认为,至少每学年要他们实习一次,让他们自己去探索,研究他需要的是什么,而自己还缺少的是什么。这样,在接下来的学习生活中,他就能有目的地学习,一方面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另一方面也可提升他们的实际教学能力。

2.提高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吸引优秀的有志青年来从事教育工作。 我们应该看到国家一直在为此而努力着,但现实情况仍旧不容乐观。教师既为教育这百年大计做出了较大贡献,本身就该有相应回报!

3.学校领导要慎选。 仅仅是教师有正确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还是不够的,还需给他们一个平台,一些机会,让他们胸中的诸多计划能够得到实施,能够按照他们自己所想的来施教,而这一切的基础则来自校领导,他们对于应试教育、素质教育的实施也是有着决定作用的。正如在前文所举的把教育链看成是封建王朝的例子中所说,教师在整个系统的所扮演的角色仅仅是县令,县令的行动在很大程度上受着知府,亦即校长的管辖,英明、前卫的校领导的鼓励、支持是底下教师的诸多创新的教育方式所赖以实施并获得成功的一个基本保障。陶行知说:“校长是一所学校的灵魂,要想评论一个学校,先要评论他的校长。”校领导既是学校教育的管理者,更是教育的实践者,是学校管理的责任主体,在推进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负有直接引导、调节的作用。故校领导在这背后所起的作用,我们亦实在不容忽视。

教育,最为通俗的改变莫过于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既是社会活动,那么他是属于社会的一个部分,它的发展就受着社会方方面面因素的制约,因此,想要彻底转变我国目前的教育现状绝不是一件简简单单的事,须得从政治、经济、文化等个方面综合考虑,因此我们就必须充分了解到他的各个因素之间是如何紧密相连的,只有在教师、制度、选拔等诸多与教育有关的方面同时发生改变时,教育,才可能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只注意一个方面的变化而忽视其他的各个方面,对整个变化来说非但无利,而且有害。因此,只有有朝一日当我们充分分析了教育的各个起着制约所用的因素之后,统一采取措施予以行动,我国的教育事业才有可能大踏步前进。应该说,只改变教师的观念也是很难解决今天的教育问题的,然而教师,他作为教育活动的主体之一,却是绝不能被忽视,否则,我国的教育事业就好比是折了翅膀的麻雀,再怎么努力,都很难飞得更高。

参考文献:

[2]张诗亚.回归教育:教育行思录[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88.

[3]易凌云.教师教育观念:内涵、结构与特征的思考[J].教师教育研究,2004,(05).

[4]栾俪云.现实与差距:和谐视野下的中国教师工资水平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09,(01).

[5]孙丽丽.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看教师教育观念转变[J].文学教育,2010,(09).

[6]郑若玲.高考与应试教育、素质教育关系新论[J].教育发展研究,2007,(07).

[7]张国英.浅谈如何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化[J].甘肃科技纵横,2011,(01).

[8]王策三.保证基础教育健康发展——关于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提法的讨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l,(05).

关于教育的议论文范文篇二 论感动的教育 摘 要: 教育是最接近心灵的接触,是通向学生心灵的道路,教育也最能引起学生心灵的感动。感动是前进的动力,在感动中的学生往往能够更好地获得启发、感悟与提高。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关注学生的情感,促进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使学生心生“感动”,并在“感动”中得到教育。 关键词: 感动教育 内涵 现状分析 实施策略 教育作为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不断创造和传递着生产生活的经验,在整个社会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如何才能够教育好下一代,是每个国家、每个政府乃至每个家庭都迫切想要解答的问题。当代所提倡的“高效教学”试图从“高效”入手整体提高我国的教育质量。然而,当前部分教学连“有效”都做不到,何谈“高效”?那么,我们要怎样做,才能实现“有效”甚至“高效”的教学呢?笔者认为,当从“感动教育”入手。 一、感动教育的内涵 根据主体教育论的观点,教育活动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交往的活动;从交往活动来看,交往是建立在师生之间情感交流的基础之上的。可以这么说,情感推动和促进了教育目标的实现,情感在整个教育过程的过程中贯穿始终。高尔基曾说:“谁不爱孩子,孩子就不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爱作为情感中的积极因素是教育的基础和前提。师生在爱的情感中交流,在爱的熏陶下受到教育;而感动,便在爱中萌发,生长。感动是一种积极的情绪状态,表现为一种主体身心的整体投入。主体的情感或浓烈或细腻,以至于使人内心触动,在感动下,情感的积极参与使得学生的理解、感悟及掌握的能力大幅度提高,并且使学生对这一经历保持长久的记忆,人们经常在过了很长的时间后还能回忆起某年发生的事情,大部分都是感动在心里的留存。从另一个意义上讲,感动构建了更加丰富完善的心理秩序,因此,就教育而言,感动情感状态下学生的学习效果是单凭说教所无法比拟的。 二、当前感动教育缺失的现状分析 感动教育具有如此大的优势,但综观我国教育,感动教育的缺失十分严重。学生对上学,对教师普遍存在较强的抵触心理,要么不愿意上学,要么不愿意听从教师的教导,也有的学生对教师唯唯诺诺,不敢发表自己的观点,教育如同灌模加工。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归根结底就是因为感动教育的缺失,学生对教师没有感动,自然不会对上课产生兴趣。教师对学生没有感动,自然也就不会知道学生真正想的是什么,学生真正需要的是什么。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这种感动的缺失呢? 1.学校对感动教育的忽视。由于对成绩的过度追求,很多学校的领导对于德育、体育、美育不够重视,而把大部分的师资力量投入到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这就无形中忽视了学生的心理需求,而只是一味地给学生灌输知识,结果整个学校出现课前没有歌声,课中没有掌声,课后没有笑声的压抑局面,不仅无益于学生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树立,更不要说让学生喜欢上学了。 2.学生自身发展过程中感动的缺失。当今社会的竞争日益激烈,在“竞争”日益成为社会的主流时,学生更多的是接触到“坚强”,而不是“感动”。现代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家庭往往关心学生在物质上的满足,而忽视对学生的“感动”,这就造成了新一代学生不懂感恩,不会感动的“冷漠”心态。由于家庭和学校对德育的忽视,学生缺乏道德上的实践。徐惟诚说:“道德教育不是一般说教所能达到的结果,虽然道德说教也是必不可少的,但内化不了孩子们的行动,而需要通过道德实践最终来感化,道德实践是让孩子学会感动的最有效的途径。”[1] 三、实施感动教育的策略 1.转变学校的教育理念,改善学校的教育文化氛围。学校追求办学效益,办学特色,无可厚非,但也应该重视学生的情感方面的教育,逐步营造感动教育的校园文化氛围。在培养学生“成人”、“成才”的同时,也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学会倾听。师生是感动教育的主体,师生每天在课堂上都会展开各种不同的交流交往。让教师学会倾听学生,学生学会倾听教师,是开展感动教育的重点。 在一个个学生的声音相互回响、相互烘托的“交响乐团”中,十分关键的是交往展开的丰富程度、深入程度怎样。关于这个问题,日本京都大学的哲学家、诗人原资明先生在《词语交往论》(五柳书院)一书中对“交往”的四种分类给我们以启示。他划分的四种交往类型是:只有一方讲话的“单向交往”、相互交谈的“双向交往”、被拒绝被阻挡的“反向交往”、思路各异的“异向交往”[2]。 在以往的教育中,教师们总是喜欢把“双向交往”理想化,而忽视了其他的交往方式。教师和学生的交往方式绝不是预定的,平静的,不变的,不可能总是和谐的声音,总会有不协调的声音出现。在这四种交往方式中,倾听学生“异向交往”的话语更显重要。讲课时,不论如何,教师总是容易按自己的思路听学生的意见。与教师的思路相异的“异向交往”的话语,因为是教师不易了解的发言,所以很容易就会被忽视。被忽视的学生很难再次发言,因为谁都愿意被肯定。教师只有仔细倾听学生的发言,才能真正了解学生的想法,和学生共情,才能让学生获得感动,进而使学生学会相会倾听、倾听教师,最终实现师生间共同的感动与教育。 3.改变以道德说教为主的教育方式。以前进行德育的做法是说教多,让学生实践的很少,有的虽是在实践活动中,但往往过于重视形式,缺乏对学生切身感受和体验的关注。教师应该做好学生的教育引导工作,在社会生活等贴近实际的方面为学生多多寻求、创造能够进行道德实践的机会,经常给学生播放现实生活中的感人事迹,教师和学生一起观看,一起讨论,共同分享在其中的获得的感动,使得学生能够明辨是非、善恶、美丑,让学生获得切身体验,让情感得到自然的生发和宣泄,在这个过程中感动学生,学生此刻的收获是刻骨铭心的,其效果是任何说教都无可比拟的。 感动教育的道路漫长且充满了不确定,教师应和学生一起,在道路上慢慢学会感动。 参考文献: [1]林春苗.让孩子找回失落的感动[J].基础教育,2005(11). [2]佐藤学.宁静的课堂革命:教师的挑战[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看了“关于教育的议论文范文”的人还看: 1. 关于励志教育的作文4篇 2. 关于教育方式的议论文 3. 以教育为话题的作文800字 4. 关于文化教育的高考作文素材 5. 写教育高考材料作文范文4篇

关于教育改革的论文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浅议深化教育改革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以科学发展观深化教育改革》

【摘要】当前,我国的教育改革正处在一个关键阶段,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和理念,把教育改革不断推向前进,使全体人民共享教育改革带来的成果;坚持以人为本,注重统筹兼顾,从而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教育改革 可持续发展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①当前全国各族人民正在党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进行各方面改革。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化教育改革,对于我们更好地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坚持科学发展观,深化教育改革

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同时人口、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加大,由此凸显出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内容方法比较陈旧,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素质教育推进困难;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教育体制机制不完善,学校办学活力不足;教育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城乡、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滞后;教育投入不足,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尚未得到完全落实。接受良好教育成为人民群众的强烈期盼,深化教育改革成为全社会的共同心声。②以胡锦涛为的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问题的继承和发展,系统回答了什么是发展、坚持怎样的发展、发展为了谁等重大问题。回顾我国教育改革30多年的历程,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教育领域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改革实验,取得不少宝贵经验。但是从20世纪80年代末以后,中小学开始以高考为指挥棒,大力发展应试教育,忽略了素质教育,造成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大学开始进行合并、升格、扩招,促进了发展,也出现了冒进和浮夸,以致现在的高等教育问题重重。这些都使我们意识到,只有坚持科学的发展方式、方法才能取得教育改革的成功。科学发展观的创立,为教育的科学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思想渊源、理论指南和实践支撑。③

坚持科学发展,继续解放思想,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理论支撑

教育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需要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和理念,把教育改革不断推向前进,使全体人民共享教育改革带来的成果。

重新认识教育的功能定位,从以政治功能为主转向以人为本。30多年的教育改革实践表明,虽然教育改革在服务于政治、经济、社会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却忽略了一点,那就是人的本位功能。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教育就是教人变,教人变好就是好教育,教人变坏就是坏教育,活教育教人变活,死教育教人变死。”由此可知,教育要立足于教人变好的维度,坚持以人为本,这是教育最根本的功能。

进一步促进教育理念的转变。首先,要使公平理念深入人心。教育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我们要将受教育的机会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统筹起来考虑。其次,育人理念应加快转变。在中国,“学而优则仕”、“官本位”的观念深入人心,因此要求我们在日常教学改革中,注重培养方式的多样化,淡化“官本位”思想对教育过程的影响。再次,深化教育改革,要注重教育开放。对外开放为我们提供了了解世界的机会,我们深化教育改革,要积极吸收和借鉴世界先进国家、地区的教育改革发展的有益成果。最后,要重视民办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民办教育在弥补公办教育资源不足,提供优良教育资源,提供就学机会,促进教育公平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应该对民办教育有一个正确、全面的认识。

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统筹兼顾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各方面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应当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注重统筹兼顾,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

以发展的眼光,深化教育改革。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深化教育改革最终是为了促进教育的良性、科学发展。这就要求我们以发展的眼光,科学制定和审视教育改革的思路、目标等。面对新时期、新情况,教育改革的思路应以促进教育公平为主线,以提高教育和办学质量为目的,全面提升学校硬实力和软实力,既要注重学校数量的增加,更要关注教育质量的提升,实现由“量”到“质”的根本性转变。

在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方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健全充满活力的教育体制。”

坚持以人为本,深化教育改革。深化教育改革的根本目标是服务于学生。学生是受教育的主体。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个性特点,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一是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突破应试教育的束缚,改变一考定终身的升学考试模式,注重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依据学生个性,充分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二是大力进行教学改革,科学设置教学科目和课程,加强学生心理干预,提高心理素养,使实践科目和课堂教学科目协调发展,形成科学合理的课堂教学模式。三是大力关注困难学生和“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情况,完善相关照理机制和资助体系,保证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保障城乡学生拥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

教育改革要充分调动多方面的积极性,其中,教师是重要参与者。因此在改革的过程中,要紧密联系教师,有关教育和学校的改革要认真听取教师的意见。在改革过程中要切实关注教师的利益需求,完善学校的医疗保障制度,关心教师的身心健康发展;加强教师教学技能、专业知识和管理学生能力的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管理能力;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健全教师考核评价制度、薪酬制度,提高教师待遇;创造尊师重教的社会良好风尚,提高教师的声誉、地位。

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教育的全面发展,就是要全面坚持党的教育方针,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坚持德育为先,把学习文化知识与加强思想道德修养统一起来;加强体育教育教学,深化课程改革,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增强学生体质;加强美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教育的协调发展,就是要使教育的各个方面及其内部关系协调发展、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我们要将教育的规模、速度、结构、效益协调起来,要将城乡区域教育、东中西部区域教育、国内教育与国际教育的发展统一协调起来,要将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科学的发展统一协调起来。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重视学前教育,关心特殊教育,加快发展继续教育……扶持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发展。”其中已经明确说明了教育协调发展的重点对象和重点方向。

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保持教育改革的连续性,避免改革大起大落,使改革保持活力和张力。我们要将教育改革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统一起来,使教育在提高人的素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其自身也要实现可持续发展。④

统筹兼顾,深化教育改革。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要统筹兼顾各方面的利益和关系,使教育资源的分配和使用符合教育改革的整体目标和国家的长远发展。这就要求我们统筹处理好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发达地区与贫困边远地区、国家管理与地方管理、城镇教育与农村教育、国内教育与国际教育的关系;要统筹处理好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成人继续教育、民办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的关系;还要处理好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关系。处理好这些关系既要统筹兼顾,又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

教育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只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推进教育改革,才能使教育改革在循序渐进的道路上不断深化,也才能确保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的现代化。(作者单位:辽宁石油化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注释

①胡锦涛:“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③④鲁善坤:“科学发展观:教育改革开放的强大动力”,《教育・科研》,2009年第2期。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及其课程改革经历了二十多年的改革和发展,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提高我国国民素质和造就成千上万的人才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有关基础教育改革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浅议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及其课程改革经历了二十多年的改革和发展,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提高我国国民素质和造就成千上万的人才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处于转型时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给基础教育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赋予了新的使命。

关键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趋势

如何评价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项相当复杂的工作,需要进行大量的调查和统计分析,需要对基础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作科学的研究。理想的课程要转化成为实践的课程,需要理论工作者、行政管理工作者和广大中小学校长、教师的共同努力。要防止课程改革走入急躁的、急于求成的误区,出现政策和实践相互脱节的空壳化的情形。实践证明,试图毕其功于一役,通过一次改革解决所有问题的做法是注定要失败的。课程改革从来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一个继承和革新并存的过程,是一个波浪式前进的过程。

一、课程改革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趋势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是注重全体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差异相统一的课程。这就要求把课程改革建立在脑科学研究、心理学研究和教育学研究的基础之上,把学生的发展作为课程开发的着眼点和目标。这里至少要处理好以下几对关系:第一对关系是学生发展与学科体系、社会需求的关系,即儿童与知识、社会的关系;第二对关系是学生与教师的关系,即主体与主导的关系;第三对关系是智能发展与知识传授的关系;第四对关系是智能发展与人格发展的关系,两者既有联系,又不等同。

二、加强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趋势

道德情操的养成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培养学生做什么样的人、怎样做人,这是任何教育都回避不了的问题,而且是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从古至今人们对此做了大量的探索。观念、态度和价值体系的传递在教育和社会教化中的极端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特别是当今社会全球化、网络化发展迅速的情况下,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和难度都加大加重了。

科学技术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多变性与人文精神的永恒性,在当今社会已经形成为一对尖锐的矛盾。科学技术的发明和创造是一把双刃剑,既能造福于人类也可能给我们带来难以预料的问题甚至灾难。靠什么来驾驭科学技术这匹狂奔的野马呢?专家学者把目光投向了人文学科的教育。科技发展越是迅速,就越是需要人文精神的牵引,人们需要人文精神来指引和确定未来社会发展的方向。国际上近年来出现的加大人文学科课程分量的趋势就是这种看法的反映。我国学校教育中数理学科比例较大、人文学科分量偏低的情况值得我们注意。

三、课程综合化的趋势

综合课程的提出和发展缘于对分科教育缺陷的批判。我们必须注意克服教育中常常出现的那种以偏纠偏的思维定势,防止以综合的优点来反对分科所具有的长处,防止要改掉的恰恰是要继承和发扬的情形出现。我们在课程开发和教学中应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该综合的坚决综合,该分科的坚持分科,综合中有分化,分科中有综合,取长补短,相得益彰。

四、课程社会化和生活化的趋势

中小学学术科目因过分追求学科体系结构的完整性和纯洁性而走入了“高筑墙、深挖洞、广积粮”的误区,使我国课程总体上脱离社会实践、脱离学生生活的倾向仍然很严重。加强课程与学生生活和现实社会实际之间的联系,使它们更有效地融合起来,并不是要使课程脱离学术的轨道,而是给已经经过几百年的发展而充分学术化了的课程增添时代的源泉和生活的活力。把中小学的通识教育和劳动、技术、职业教育适度融合起来,通盘考虑,是许多国家通常采用的做法。我国多年来也一直在这一领域探索,但似乎还没有形成真正有效的途径和方法。

五、课程体系三级管理的趋势

对于三级课程、三级管理的含义要正确理解,它不仅要求在课程管理权限上应当分级(包括课程设置的门类和课时),更重要的是,下一级课程对上一级课程必须既坚决执行,又创造性地自主开发。那种把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机械地割裂开来的做法,那种把学校课程仅仅理解为活动课程和任选课程的做法,都是认识上的误区,应当努力改变。惟有如此,我们的中小学才能既保证统一的基本要求和质量,又办出各自的特色,更好地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永远充满生机和活力。

六、课程个性化和多样化的趋势

课程个性化的问题实际上就是因材施教的问题。在班级授课制的情形下,教师面对众多的不同资质、不同程度、不同特点的学生,很难做到因材施教。即使最大限度地采取各种措施,也难以获得理想的效果。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歇动力。”我们的课程改革对此可以而且应当大有作为。中小学课程既要体现共同性,又要体现差异性、层次性,也即个性。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这样说,没有个性就没有创新。

目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展迅速,课程理论研究正面临极大的挑战和极好的机遇。课程改革实践呼唤科学的课程理论给予指导,而科学的课程理论不能脱离课程改革实践的源泉,也不能没有课程改革实践的检验。教育行政领导、管理机构应当是理论研究与改革实践之间相互联系、相互结合的最好的纽带与桥梁。教育行政领导、管理机构的作用不可低估,责任非同小可,对此,我们必须有足够的认识。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有关基础教育改革的论文

1. 关于教育的议论文800字 关于教育的议论文800字 【以教育为话题的议论文题目自拟800字 中国的教育体系要怎么改?如今的教育体制到底如何?对于作为学生的我们来说,这是一个关系到我们未来的话题。 中国的教育改革正不紧不慢地进行着,但有些制度的改革,例如“减负”,我们也一再提出了:“ *** 说减负,我们就真的减负了么?”的疑问。教育制度好了,整个中国的文化素养也就上去了,也就不用守着老本,不用死守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东西了。 我们就可以自己创新自己研发自己制造自己奋斗!以下是我们整理的几个关于中国教育改革的话题。 一、应试教育 首先,我摘录了美国《波士顿环球报》的一个报道——《美国中学生眼中的中国教育:一切只为考试》: 我是美国私立小学教育和公立中学教育的产物,因此我习惯于非常喧闹的教室。与此相比,北京一中学的课堂气氛在我看来是沉闷的。尽管我在波士顿拉丁学校上课时,学生们不受管束,闹哄哄的,但从拉丁语老师那里学到的东西比在北京这所中学学到的多得多。 中国的学生整天背诵,做口头练习。他们的整个教育都是为了记住一切有可能在中、高考中出现的东西。 这可以理解,因为中国公立中学和大学的招生完全看分数。并且想要进入顶尖学校的学生所要面对的竞争是相当大的。 而且中国学生功课的严格程度超过所有美国学生,这种状况在大城市和富足的郊区以及县城尤其严重。这些学生所承受的压力超过了绝大多数美国学生的想象。 不仅如此,对于习惯在课上自由辩论和讨论的美国学生来说,中国学生的功课看起来空洞和过于受约束。 中国学校的课程自由发挥的空间很小。 似乎所有的东西都只有一个套路。每个班的家庭作业都是一样的,只做卷子,很少要求写论文。 课上不讲小说,而且老师只鼓励课外阅读历史类书籍。上课的目的是在尽可能少的时间内向学生灌输尽可能多的知识,完全是为入学考试做准备。 学生缺少讨论和消化所学知识的机会,更少有人在课外参与政治讨论。在被美国人看作是教育组成部分的决策和审慎思考方面,中国的中学生几乎没有任何经验。 中国的学校有许多长处,可是它们不培养哲学家。 以一个外国人的角度来看中国的教育恐怕是最公平不过了。 “他们的整个教育都是为了记住一切有可能在考试中出现的东西。”这是美国学生对我们中式教育的一句话总结。 大家可以看屏幕上的文字。对于美国学生而言,中国的教育就是古板,空洞,一丝不苟,只为考试做准备。 中国的课堂总是那么沉闷的,就拿我们班做例子好了,举手发言的人真是少之又少。反观美国课堂,可能没有纪律可言,当然也就不需要纪律委员了吧。 但是那种活跃度是中国课堂上无法体现出来的。就算是公开课,也是假到吓死人。 老师事先几乎都会安排好,同学们只不过是在汇报演出而已。好了,言归正传。 应试教育,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体系呢? 应试教育,是一个很古老,曾经很文明,在历经数次沧桑坎坷之后重新崛起大国的教育体制名称。但是随着时代进步,这个教育体制就一直被人批判着。 甚至有人说“应试教育就像一股臭气熏天的狂风,把大国上下刮的面目全非,肮脏至极,到处都是它带来的乌烟瘴气。” 曾经看过韩寒的一些文章,也是提出了关于应试教育的很多问题。 就例如那些函数啊物理化学的,有多少是在生活中用得到的呢?对于普通人而言,如果不是工作需求,根本就不需要那些东西。应试教育的问题实在是很严重,但是这样的教育并不是说几天几个月或者几年就能解决的,也因为如此尽管韩寒和教育做了多年斗争,还是不见起色。 但是很庆幸。 以 教育 为话题800字作文 捧着叶圣陶先生的《教育与人生》,细细读来,我对“改变人生的方法—— 圣贤教育”这一点感触颇深。 在《教育与人生》中,叶圣陶先生具体阐述了他的教育思想,提到了以教育认识自己、以教育革新自己、以教育成就自己,这三个教育与主体的人和客观的世界构成的人生关系。三大观点不仅体现着深刻的教育改革思想的痕迹,更是想告诉我们,在将来的教育中,我们要引导学生认识自身“人”的特性和客体环境,理解精神境界的真正意义,明确心灵深处的真正诉求,而不仅仅局限于表层的物质等功利性追求。 《教育与人生》中所体现的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观点让我想到了肖川教授在《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中提到的一段话“良好的教育一定致力于引领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领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别,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良好的教育使得一个人成为真正的人,成为他自己,成为一个不可替代的、立于天地之间的大写的人。良好的教育一定能够给无助的心灵带来希望,给稚嫩的双手带来力量,给迷蒙的双眼带来清明,给孱弱的身躯带来强健,给弯曲的脊梁带来挺拔,给卑琐的人们带来自信。而一个拥有希望、力量和自信的人,最有可能成为幸福生活的创造者和美好社会的建设者。”当时读完这句话并未深入思考,如今,再看叶圣陶先生的《教育与人生》,才发现叶先生的书,便是对这句话最好的注解。我也从书中体会到了教师的“教”的真正内涵。“教是为了不教”这句话中,“教”是前提、手段,“不教”是目的。叶老说得很明白:“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率至于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也就是说,所谓“教”,重点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启发、引导,培养能力。所谓“不教”,是在教师的引导训练下,学生拥有自己学习的能力了,能独立探索实践、解决问题。这也就达到了“教”的目的。 读到这里我才深刻明白《教育与人生》这本书真正的启示意义,真正意识到教育者要以深入认识其自身为前提,在认识自我和环境的基础上去革新自己,革新掉不正确、不适应时代发展的习惯和观念,建立起新观点。接着,学会用教育的成果来丰富成就自己的人生,发挥自身优势,将有意义的人生境界变为现实,实现人生价值。我想这样才是我们教育的最根本目的,因为其解答了人的生存意义问题。 以教育为话题的议论文 800字 一、 去过庙的人都知道,一进庙门,首先是弥陀佛,笑脸迎客,而在他的北面,则是黑口黑脸的韦陀。 但相传在很久以前,他们并不在同一个庙里,而是分别掌管不同的庙。 弥乐佛热情快乐,所以来的人非常多,但他什么都不在乎,丢三拉四,没有好好的管理账务,所以依然入不敷出。 而韦陀虽然管账是一把好手,但成天阴着个脸,太过严肃,搞得人越来越少,最后香火断绝。 佛祖在查香火的时候发现了这个问题,就将他们俩放在同一个庙里,由弥乐佛负责公关,笑迎八方客,于是香火大旺。 而韦陀铁面无私, 锱珠必较,则让他负责财务,严格把关。在两人的分工合作中,庙里一派欣欣向荣景象。 其实在用人大师的眼里,没有废人,正如武功高手,不需名贵宝剑,摘花飞叶即可伤人,关键看如何运用。 二、 一个人去买鹦鹉,看到一只鹦鹉前标:此鹦鹉会两门语言,售价二百元。 另一只鹦鹉前则标道:此鹦鹉会四门语言,售价四百元。 该买哪只呢?两只都毛色光鲜,非常灵活缉发光菏叱孤癸酞含喀可爱。 这人转啊转,拿不定主意。 结果突然发现一只老掉了牙的鹦鹉,毛色暗淡散乱,标价八百元。 这人赶紧将老板叫来:这只鹦鹉是不是会说八门语言? 店主说:不。 这人奇怪了:那为什么又老又丑,又没有能力,会值这个数呢? 店主回答:因为另外两只鹦鹉叫这只鹦鹉老板。 这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领导人,不一定自己能力有多强,只要懂信任,懂放权,懂珍惜,就能团结比自己更强的力量,从而提升自己的身价。 相反许多能力非常强的人却因为过于完美主义,事必躬亲,什么人都不如自己,最后只能做最好的攻关人员,销售代表,成不了优秀的领导人。 以教育为话题的高中作文800字 一场漂洒的雨过后,阳光带着清新的空气飞来。我从抽屉中翻出“六一”儿童节妈妈送给我的一本书,书名是《爱的教育》。 翻开书,扉页上写有两行字:学会感恩——妈妈。 这本书是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写的,才读了几行,我就爱不释手了。 这是一本从四年级学生埃瑞克的角度来记叙他所发生的事情,并写到日记本上。书是一个个小故事串连在一起的,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篇名叫《小抄写员》的故事。 叙利奥的父亲是铁路工人,为了养活一大家子人,他帮杂志社抄写。叙利奥不忍心看父亲辛苦,便在父亲停笔后,晚上帮父亲抄写。但是因为睡眠不足,一天晚上,竟然趴在作业本上睡着了。父亲严厉批评了他,他想说出来真相却忍住了。可是每天晚上抄写已成为了习惯,那天晚上,叙利奥又起来了,不小心碰倒了一本书,心中紧张,生怕惊动父亲,但是他没有想到父亲已站在了背后了,父亲明白了一切,父子俩紧紧抱在了一起。 父子间的感情是宽广博大的。“一个人爱别人,同时也被另一个人爱时,那么这个人是最幸福的” 。难道不是吗?叙利奥爱自己的父亲,竟忍受委屈。他把一切埋在心底,因为他爱爸爸,爸爸也爱他。 读了这个故事,使我想到了生活中的一些事例: 每当妈妈叫我洗一下碗,扫一下地时,我都是极不情愿的,经常要妈妈用一些东西“贿赂”我。“拿人的钱嘴短”,我拿了妈妈的东西,又不好意思不为她分担家务活,但 *** 活时总会假装带着一副极尽全力的样子,来取妈妈对我的信任。有时尽管妈妈贿赂我,我也不去做某件事,所以经常会让妈妈生气。 我被叙利奥关心父母、孝敬父母、体贴父母、勇于分担家庭责任的精神打动了。在当今社会,我们这些独生子女受到父母的百般呵护,各个都是“小皇帝”“小公主”,总是会抓住父母对我们的万般溺爱,进行攻击,父母们就无可柰何了。 这本书是一本好书,让我明白了许多道理,我要把书中的精神永远保留在我们心中。 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小学教师为题目写一篇800字的议论文 1.对自己的事业有幸福感我们说,教师可以是一种幸福的职业,因为它是和人打交道,是和人的生命打交道.教师和学生心灵沟通,是和学生进行生命对话,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师具有一种独特的幸福感,他的精神可以通过学生延续下去,这是其他的职业所没有的.但是如果没有发展的思想,弘扬自己的价值,就会感觉很疲倦,每天上课,改作业,面对同样的学生,课本,一切都没有什么改变,当然没有什么幸福感可言.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首先要热爱我们的学生,热爱我们的事业.2.不断更新教育观念社会是在不断地进步,我们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即使现在已经评上的优秀教师或特级教师,处理不好就有可能成为教育改革的阻力.因为很多优秀教师是基于传统教育背景推选出来的,如果没有向自己挑战的勇气,不去尝试新的方法,甚至拒绝新的观念,而他们的态度又会在教师中产生很大的影响,那么他就可能成为一种阻力.因此不论哪一层次的教师,都要不断学习,不断更新教育观念.3.不断充实专业知识知识更新的周期越来越快,知识综合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理论知识向应用技术的转化速度越来越快,知识传播的方式由传统的印刷文化、电子文化向网络文化转化,这些对我们来说都是新问题,我们原有的知识远远不够,从某些侧面看,我们的学生超过了我们.而老师的数学修养往往对学生起着启蒙的作用,陈景润把毕生的精力用来研究素数,缘起于老师在课堂上剩余的五分钟,讲了一个哥德巴赫猜想的故事.因此一位优秀的数学教师,要不断充实自己的数学专业知识.4.不断实践和创新我们要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去实践,在实践中培养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发展自己的重要途径.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那么老师就要有创新意识,不因循守旧,不故步自封,即使自己有丰富的经验,也要勇于向自己挑战,接受新事物,研究新问题.虚怀若谷,善于接纳各种不同的观点,满怀热情地去研究它,再作出自己的判断,才能有所作为.5.不断总结和提高优秀青年教师,只工作了几年,就作出很大成绩.除了他们努力外,抓住机遇,勇于锻炼,不断总结,才能提高.我们有的教师工作了几十年,辛辛苦苦,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到了退休之日,两手清风,这是非常遗憾的.我们不追求名利,但要给后来者留下点东西,这是我们的责任,使他们站在我们的肩膀上继续攀登,我们的事业才能兴旺发达.。

关于教育方向论文格式

论文打印格式要求(教育方向)

一、基本格式: 论文只能打印在每页纸的一面上,不得打印在正反面上。论文纸的大小尺寸为A4纸打印。侧面装订。 二、题名页: 论文题名页上打印格式基本相近,中、英文对照,中文题目页在第一页,英文题目页在第二页。一般由顶部往下三分之一页处打印论文题目,论文题目都用大写字母,下隔八行打印论文调查者姓名、所属电大,再下隔八行视实际情况打上提交日期XX年XX月XX日以及课程名称:论文项目设计 上述各项内容都应打印在论文题名页的中间部位。 三、摘要及关键词页 摘要及关键词页上打印格式同论文题名页,中、英文对照,中文题目页在上,英文题目页在下。一般根据提要的`内容多少安排打印。中文题目摘要采用宋体一号,加粗,摘要正文部分采用宋体,小四号。关键字题目部分采用宋体三号,加粗,关键字短语部分采用宋体,小四号。英文题目摘要采用Times New Roman字体,字号为一号,加粗,摘要正文部分采用Times New Roman字体,字号为小四。 四、致谢页 学员可以自选致谢页,一般不要求写中文。英文大标题采用Times New Roman字体,字号为一号,加粗,正文部分采用Times New Roman字体,字号为小四。 五、目录页 英文大标题采用Times New Roman字体,字号为一号,加粗,小标题部分统一采用Times New Roman字体,字号为三号,加粗。注意在右方注明对应的页号,中间虚线连接。 六、正文页 论文的正文需隔行打印,正文采用Times New Roman字体,字号为小四。大标题为Times New Roman字体,字号为三号、加粗字。副标题为Times New Roman字体,字号为三号、加粗。 七、尾注、参考文献页与附录页 尾注、参考文献页与附录页(大标题采用Times New Roman字体,字号为一号,加粗)正文部分如尾注、参考文献目录与附录可不必隔行打印,字体为Times New Roman小四。

学术堂整理了一份标准的教育学论文格式,供大家进行参考:

封面

使用学校统一格式,题目居中,学号等内容靠左侧对齐,后面的下画线要整齐。。题目要对论文(设计)的内容有高度的概括性,简明、易读,字数应在20以内。

中文论文题目

论文题目 黑体三号,居中。下面空一行。

中文摘要

“摘要:“顶头,黑体四号,后面内容采用宋体小四号,摘要应简要说明毕业论文(设计)所研究的内容、目的、实验方法、主要成果和特色,一般为150-300字。下面空一行

中文关键词

“关键词:“顶头,黑体四号,后面内容采用宋体小四号,关键词一般3-5个,以”,“号隔开,最后一个关键词尾不加标点符号,下面空两行。

英文论文题目

所有英文采用“Times New roman”字体,黑体三号,加粗,居中。下面空一行。

英文摘要和关键词

英文摘要和关键词除字体外同中文摘要和关键词的格式要求,但“Abstract:”和“Key words:”要加粗。内容翻译要准确,英文摘要的词汇和语法必须准确。

注意:如果内容教多,可以将英文题目、摘要、关键词放到下页。

目录

“目录”两字为黑体3号,居中,下面空一行。

第一层次标题“一、”顶头,黑体、小四号,第二层次缩进一字,宋体,小四号,第三层次再缩进一字,宋体,小四号……,页码加小括号,页码前为连续的点,垂直居中。

如果采用“1”、“1、1”、“1、1、1”的形式,则每层缩进半字。

参考文献按第一层次标题的格式。

正文

正文采用宋体,小四号,每段开头空两字,要符合一般学术论文的写作规范,文理科毕业论文字数一般不少于6000字,工科、艺术类专业毕业设计字数视专业情况而定。

论文应文字流畅,语言准确,层次清晰,论点清楚,论据准确,论证完整、严密,有独立的观点和见解,应具备学术性、科学性和一定的创新性。

毕业论文内容要实事求是,尊重知识产权,凡引用他人的观点、统计数据或计算公式的要有出处(引注),计算的数据要求真实、客观、准确。

标题

所有标题左侧空两字,数字标题从大到小的顺序写法应为:“一、”,“(一)”,“1、”,“(1)”,“” 的形式,黑体,小四号,左侧空两字,或者采用“1”、“1、1”、“1、1、1”……的形式,黑体,小四号,左侧顶格。

注释

采用本学科学术规范,提倡实用脚注,论文所有引用的中外文资料都要注明出处。中外文注释要注明所用资料的原文版作者、书名、出版商、出版年月、页码。

图表

正文中出现图表时,调整行距至所需大小,返回正文再将行距调整为22磅。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按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次序列表于文后;文后以“参考文献:”(左顶格)为标识;参考文献的序号左顶格,并用数字加方括号表示,如[1]、 [2]、…,以与正文中的指示序号格式一致。参照ISO690及ISO690-2,每一参考文献条目的最后均以“、”结束。各类参考文献条目的编排格式及 示例如下:

专著、论文集、学位论文、报告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任选)、(中译本前要加国别)

[1] [英]M奥康诺尔着,王耀先译.科技书刊的编译工作[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56-57、

[2] 辛希孟、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国际研讨会论文集:A集[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教学论文的格式要求包含标题、内容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注释等内容。

教育论文是我们教师把在平时教学工作的经验经历或有意义的事件做的研究和总结,如果我们老师经常写教育论文,有助于先进的教学思想的传播,新的教学方法的推广和普及,从而达到分享、借鉴、探讨,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

1、标题。标题,应该仔细认真琢磨,它是论文的窗户,是论文内容的高度概括。如果题目拟好了,能大体反映出作者研究的方向。拟题时,要专一、立意要深,要简洁,要具体,不能太宽泛。

2、内容摘要。这一部分,最主要把研究的内容与结论写下来,一般只要写二、三百字左右就可以。。通常,字数在三千字以下的论文可不写摘要。

3、关键词。用三到五个起决定作用的词语,来写关键词。一般都包含在文章标题里。

4、引言(序言)。这一部分在正文开头部分。一般单独成段,写一下你写该文的动机、背景,以及你在文章中提出的方法,达到的成果等等。

5、正文。正文部分是你写作此文的中心部分。一定要注意条理性。最好是分条列项的写出自己的观点和自己需要表达的内容,让人一看就明白你要说的东西。

6、参考文献。这一部分,也是论文的组成部分之一。可以分条列项写出自己引用或参考的文献及作者。

关于教育改革的小论文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浅议深化教育改革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以科学发展观深化教育改革》

【摘要】当前,我国的教育改革正处在一个关键阶段,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和理念,把教育改革不断推向前进,使全体人民共享教育改革带来的成果;坚持以人为本,注重统筹兼顾,从而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教育改革 可持续发展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①当前全国各族人民正在党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进行各方面改革。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化教育改革,对于我们更好地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坚持科学发展观,深化教育改革

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同时人口、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加大,由此凸显出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内容方法比较陈旧,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素质教育推进困难;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教育体制机制不完善,学校办学活力不足;教育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城乡、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滞后;教育投入不足,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尚未得到完全落实。接受良好教育成为人民群众的强烈期盼,深化教育改革成为全社会的共同心声。②以胡锦涛为的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问题的继承和发展,系统回答了什么是发展、坚持怎样的发展、发展为了谁等重大问题。回顾我国教育改革30多年的历程,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教育领域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改革实验,取得不少宝贵经验。但是从20世纪80年代末以后,中小学开始以高考为指挥棒,大力发展应试教育,忽略了素质教育,造成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大学开始进行合并、升格、扩招,促进了发展,也出现了冒进和浮夸,以致现在的高等教育问题重重。这些都使我们意识到,只有坚持科学的发展方式、方法才能取得教育改革的成功。科学发展观的创立,为教育的科学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思想渊源、理论指南和实践支撑。③

坚持科学发展,继续解放思想,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理论支撑

教育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需要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和理念,把教育改革不断推向前进,使全体人民共享教育改革带来的成果。

重新认识教育的功能定位,从以政治功能为主转向以人为本。30多年的教育改革实践表明,虽然教育改革在服务于政治、经济、社会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却忽略了一点,那就是人的本位功能。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教育就是教人变,教人变好就是好教育,教人变坏就是坏教育,活教育教人变活,死教育教人变死。”由此可知,教育要立足于教人变好的维度,坚持以人为本,这是教育最根本的功能。

进一步促进教育理念的转变。首先,要使公平理念深入人心。教育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我们要将受教育的机会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统筹起来考虑。其次,育人理念应加快转变。在中国,“学而优则仕”、“官本位”的观念深入人心,因此要求我们在日常教学改革中,注重培养方式的多样化,淡化“官本位”思想对教育过程的影响。再次,深化教育改革,要注重教育开放。对外开放为我们提供了了解世界的机会,我们深化教育改革,要积极吸收和借鉴世界先进国家、地区的教育改革发展的有益成果。最后,要重视民办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民办教育在弥补公办教育资源不足,提供优良教育资源,提供就学机会,促进教育公平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应该对民办教育有一个正确、全面的认识。

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统筹兼顾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各方面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应当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注重统筹兼顾,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

以发展的眼光,深化教育改革。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深化教育改革最终是为了促进教育的良性、科学发展。这就要求我们以发展的眼光,科学制定和审视教育改革的思路、目标等。面对新时期、新情况,教育改革的思路应以促进教育公平为主线,以提高教育和办学质量为目的,全面提升学校硬实力和软实力,既要注重学校数量的增加,更要关注教育质量的提升,实现由“量”到“质”的根本性转变。

在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方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健全充满活力的教育体制。”

坚持以人为本,深化教育改革。深化教育改革的根本目标是服务于学生。学生是受教育的主体。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个性特点,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一是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突破应试教育的束缚,改变一考定终身的升学考试模式,注重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依据学生个性,充分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二是大力进行教学改革,科学设置教学科目和课程,加强学生心理干预,提高心理素养,使实践科目和课堂教学科目协调发展,形成科学合理的课堂教学模式。三是大力关注困难学生和“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情况,完善相关照理机制和资助体系,保证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保障城乡学生拥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

教育改革要充分调动多方面的积极性,其中,教师是重要参与者。因此在改革的过程中,要紧密联系教师,有关教育和学校的改革要认真听取教师的意见。在改革过程中要切实关注教师的利益需求,完善学校的医疗保障制度,关心教师的身心健康发展;加强教师教学技能、专业知识和管理学生能力的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管理能力;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健全教师考核评价制度、薪酬制度,提高教师待遇;创造尊师重教的社会良好风尚,提高教师的声誉、地位。

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教育的全面发展,就是要全面坚持党的教育方针,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坚持德育为先,把学习文化知识与加强思想道德修养统一起来;加强体育教育教学,深化课程改革,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增强学生体质;加强美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教育的协调发展,就是要使教育的各个方面及其内部关系协调发展、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我们要将教育的规模、速度、结构、效益协调起来,要将城乡区域教育、东中西部区域教育、国内教育与国际教育的发展统一协调起来,要将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科学的发展统一协调起来。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重视学前教育,关心特殊教育,加快发展继续教育……扶持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发展。”其中已经明确说明了教育协调发展的重点对象和重点方向。

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保持教育改革的连续性,避免改革大起大落,使改革保持活力和张力。我们要将教育改革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统一起来,使教育在提高人的素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其自身也要实现可持续发展。④

统筹兼顾,深化教育改革。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要统筹兼顾各方面的利益和关系,使教育资源的分配和使用符合教育改革的整体目标和国家的长远发展。这就要求我们统筹处理好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发达地区与贫困边远地区、国家管理与地方管理、城镇教育与农村教育、国内教育与国际教育的关系;要统筹处理好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成人继续教育、民办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的关系;还要处理好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关系。处理好这些关系既要统筹兼顾,又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

教育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只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推进教育改革,才能使教育改革在循序渐进的道路上不断深化,也才能确保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的现代化。(作者单位:辽宁石油化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注释

①胡锦涛:“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③④鲁善坤:“科学发展观:教育改革开放的强大动力”,《教育・科研》,2009年第2期。

基础教育属于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体系,也遵循着教育规律。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浅谈基础教育改革的相关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从教育规律看基础教育改革》

摘要:本文从教育规律出发分析当前基础教育热点问题中的均衡性和幼儿教育的普惠性问题形成的原因,并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思路,提出几点关于基础教育改革的建议。

关键字:教育规律 基础教育 热点问题 改革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基础教育属于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体系,也遵循着教育规律。在讨论基础教育的热点问题时,应该从教育规律出发,因此有必要先认识什么事教育规律。

1教育规律

教育规律是指与教育相关的各要素之间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及其发展的趋势。关于教育规律的认识,基本上首先就认可教育的两大基本规律:教育与社会发展相互制约;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相互制约。从这两个规律中可以看到教育规律包含了两部分,教育活动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外部因素是宏观方面的,教育活动内部因素是微观方面的。在此,关于教育规律的认识就可以从外部规律和内部规律两个方面来认识。

外部规律

教育外部规律的基本内容就是“教育与社会发展相互制约”。这里的社会主要指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发展是说明教育与社会相互发展、相互促进,相互制约是说明它们互为因果。

教育与政治

教育是为政治服务的,政治决定了教育的方向、内容、管理、趋势等各个方面。教育的发展也促进了政治的发展,民主的教育形成民主的政治。教育改变了社会的分层,教育是使致个体从下层变动到中层,平常说的教育改变人生、改变命运,教育蕴含财富,就是教育改变社会分层的反映。

教育与经济

经济的发展制约教育的发展,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教育。教育的发展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科教兴国”的战略,就反映了教育促进经济发展的内容。

教育与文化

教育与文化互为目的,它们相互融合,不能分开。文化是教育的内容,教育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教育的发展也促进了文化的发展。“热爱祖国”是中华文化,主要是靠学校教育传承下去的,是学校教育的内容,学校教育的目的是将“热爱祖国”灌输到每个人的头脑中,将这种文化发展到各个领域。因此,文化与教育是不可分割的。

内部规律

教育的内部规律的主要内容是“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相互制约”。人是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人的身心发展决定了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因此教育的内部规律可以说是教育的对象与教育目标、内容和方法之间的关系。除此之外,教育目标决定了教育的内容。

教育对象与教育目标、内容和方法

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决定了应该对其进行何种教育,身心发展包括两个方面,即对象的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生理发展主要是个体的躯体、大脑等方面的发展。如果个体没有一定的生理基础,那么他就没有条件接受一些教育,如大脑没有发展到一定的阶段,那他就没有空间的概念。格赛尔的“双生子实验”也说明了机体的成熟比训练重要。心理发展是指个体的认知和个性两个方面。认知主要和生理发展相关。个性是指个体的性格爱好等方面。孔子有一条重要的教育思想就是“因材施教”,也就是说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教育。因此教育对象决定了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

教育目标与教育内容

确定了相应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也就相应的明确了,目标决定着教育内容。教育目标包括两个方面:教育对象设定的目标和教育者的目标。教育者根据教育对象的特点设定教育目标,教育对象根据自己的期望和特点设定自己的目标,因此教育目标是多方面的。

2基础教育热点问题

在讨论基础教育热点问题之前,我们应该明确什么是基础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对基础教育作过一个定义性的论证,认为:基础教育是向每个人提供并为一切人所共有的最低限度的知识、观点、社会准则和经验,其目的是使每个人都能发挥自己的潜力、创造性和批判精神,以实现自我的抱负和幸福,并成为一个有益的公民和生产者,对所属的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在关于基础教育的描述中,姚文俊(2012年)从几个方面描述了基础教育:从实质意义看,“基础教育要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或终身发展打基础”;从结构意义上看,基础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的关键部分,是“为高等教育打基础”;从功能意义看,“基础教育是整个社会和国家发展的基础”。

从基础教育的描述中可以看到,基础教育应该是个体在十五六岁以前接受的教育,这其中就包括了幼儿教育、小学教育和初中教育,其中在我国小学和初中教育属于义务教育,目前已经在我国基本实现普及。

基础教育的均衡性问题

基础教育的均衡性主要包括地区之间、城乡之间、校与校之间的均衡。

虽然我国实现了义务教育的普及,实现了教育的入口公平,但是目前各个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义务教育质量不平衡,即义务教育过程的不公平。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地区之间和城乡之间经济发展的极度不平衡。东部沿(下转第19页)(上接第17页)海地区、城镇地区的经济较为发达,因此在教育上的投入也相对较多,教育质量也随之上升,然而西部地区和乡村地区的经济不发达,教育投入少,因此教育质量也就相对低下。校与校之间的均衡主要是名校与普通学校之间的不平等,名校的教学师资相对强,因此教学质量也比普通学校高。校与校之间的不公平主要表现在幼儿教育中,目前幼儿园虽然多,但是还是产生了“一个幼儿园名额难求的现象”,主要是多数人一般都首选公立幼儿园,因为公立幼儿园的配套设施和教学质量较高,并且收费相对便宜,至于一般私立幼儿园则因为其教学质量而遭到忽视。

幼儿教育的普惠问题

幼儿教育的普惠问题可以分为城镇幼儿入园问题和农村幼儿入园问题。城镇幼儿入园难正在逐渐改变,但是要达到平等的目标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在农村很多地方还没有正式的幼儿园,幼儿教育一般都是家长或者是学前班教育,但是这些都没有一个完整的系统,有些家长甚至没有这些意识。造成幼儿教育普惠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目前幼儿教育还不是我国的义务教育,属于收费阶段,并且费用不低。在发达地区,上幼儿园的费用已经够一个大学生的费用了,而在不发达地区幼儿园的费用也是相当高的。

3改革的对策与建议

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中提出“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在随后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实行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不设重点学校重点班,破解择校难题,标本兼治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推进学前教育、特殊教育、继续教育改革发展。”“健全政府补贴、政府购买服务、助学贷款、基金奖励、捐资激励等制度,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

从《决定》中可以看出,政府在针对基础教育的均衡性问题上已经提出了一些改革对策,但是根据教育规律中教育与经济的关系可以看到,如果不改变落后地区的教育经济投入则不能根本改变教育均衡性问题。

设立专项经费

国家在教育经费之外成立专门的经费,用于提高落后地区基础教育的质量。地方政府也应该建立专门的经费,用于缩小农村地区与城镇地区的基础教育差距。经费的使用可以委托民间组织进行管理,国家需要的是对经费使用进行监管。

鼓励民办幼儿园,同时加强私立学校的监管力度

政府鼓励民办幼儿园,并且在政策上和经济上予以鼓励,同时也要加强对私立幼儿园的办学质量监管。教育部门建立一套针对私立幼儿园办学质量的奖励和惩罚措施,鼓励优质的幼儿教育。

建立连接机制

建立帮扶机制是指建立东西部城市之间的连接,建立城乡之间以及学校之间的连接,建立一个多交流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可以进行领导之间、教师之间以及学生之间的流动,吸取更优秀的经验快速发展落后地区的基础教育。

参考文献

[1] 韩丽珠.浅议教育规律[J].吉林学院学报,2008(6).

[2] 吴全华.教育规律的理解方式与教育规律的特点[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2).

[3] 文雪.教育规律研究的反思[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5(4).

[4] 姚文俊.谈基础教育之“基”[J].基础教育论坛,2012(1).

当前在素质教育背景下,中小学教育的改革是必需的、迫切的、必然的。但现在的中小学教育改革存在层次的局限性、理论的欠缺性,多是在管理体制下进行的改革。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中小学教育改革探讨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素质教育背景下的中小学教育改革探讨》

【摘要】中小学教育阶段是一个人的黄金阶段,是德、智、体、美诸方面发展的基础阶段。因此,中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主体部分,它向受教育者提供基本的知识、能力、修养和价值观念,培养社会公民的基本素质。同时,它也是人生发展的基础,对人的终身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当前在素质教育背景下,中小学教育的改革是必需的、迫切的、必然的。但现在的中小学教育改革存在层次的局限性、理论的欠缺性,多是在管理体制下进行的改革。本文根据中小学教育改革的重要意义,分析了中小学教育改革存在的问题,探讨如何在素质教育背景下进行中小学教育改革,为中小学教育改革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中小学教育;基础教育;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5(c)-0000-00

0.引言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传统的教育体制受到了重大的打击,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趋势。因此,近年来,人们日益关注教育体制的改革。可是对于如何进行改革,却没有较好的策略和方法。因而本文根据中小学教育改革的重要意义,分析了中小学教育改革存在的问题,探讨如何在素质教育背景下进行中小学教育改革,从而使教育改革的进行更为顺利。

1.中小学教育改革的重要意义

中小学教育是整个教育阶段最基础的教育阶段。因此,目前的中小学教育改革是以全新的教育理念来适应时代的发展,更好地促进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同时,为我国社会的经济发展培养了高素质人才,进一步促进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中小学教育的改革为教育改革带来了生机,为实现素质教育注入了活力,已成为教学改革的重要力量,也成为了我国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环节[1]。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为学生提供了有利的学习环境,为教学增加了新的空间,提高了知识的传递效率和水平,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地探索周边事物,认知周边事物。在很大程度,使学生能够把理论知识灵活运用到实践中去,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

2.中小学教育改革存在的问题

教育内部人事制度不完善

目前绝大部分学校的教职员工,尤其是在落后的农村中学里的教师,多半是属于人才的单位所有制,存在严重的地域限制[2]。久而久之,教师们的视野和知识面较为狭窄,教学理念落后。这种僵化的教育内部人事制度远远落后与社会发展的步伐,使中小学教育改革的进行受到一定的阻碍。

打疲劳战的思维模式

长期以来我国实施的应试教育形成了这样一个观点:时间是无限的,只要学生坐在教室认真学习知识,就一定能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因为这个观点的束缚,很多学校节假日也不让学生休息,把整天的任务布置的满满的,让学生处于高度疲劳状态,没有充足的休息时间。

这种做法完全脱离了实际情况,违背了学生的意愿,有悖于客观规律,使学生处于逼迫的学习状态下,学习效果不显著。长此以往,学生的视野得不到开阔,知识面得不到拓宽。

教育指导思想落后

现在有很多教师的指导思想落后,不了解国内外的教育改革动态。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忽视了学生的思想品德、体育等相关教育。这偏离了教育培养的方向,脱离了社会实际情况。当前许多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只注重主科的学习,根本不重视音乐、美术、自然常识等副科的学习。这是由于我国以往教学体制下学校或更大范围的考核只涉及语文与数学知识,而评价一个教师的优劣也主要看这两科的成绩,因此导致其他学科的课时被占用,自然而然,其他教师也就不重视自己教的副科了。

教学管理理念陈旧

多年以来,我国的教育理念得不到及时更新,一直习惯于传统的管理模式,对不科学、不合理、不利于教育目标和方向的做法司空见惯。总是以保守的、封闭的、排他的思维模式、管理方式来进行教育,使我国的中小学教育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3.中小学教育改革的对策

改革教育内部人事制度

目前这种僵化的人事制度已远远落后于时代的发展步伐,为了适应时代潮流,教育系统内部的人事制度必须进行改革[3]。这就要求领导和教师的有效流动制度化,因而要实行聘任制,使领导和教师流动有序。与此同时,为了进一步促进教育人事制度的改革,学校内部要建立健全各种组织,广泛征求意见,集思广义,力争将失误降到最小,使决策具有代表性,有坚实的群众基础,较好地符合我党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有效避免了决策的不合理性。

改变打疲劳战的思维模式

要改变打疲劳战的思维模式,就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尊重学生的意愿,培养他们广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够积极地探索未知事物,增强他们各方面的能力[4]。此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到社会实践中去,亲近大自然,观察我们身边普遍存在的事物与现象,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自觉性。

改变指导思想

面对现在落后的应试教育,要进行中小学教育的改革就必须改变教育中的指导思想。在教学方法上,进行创新,取得一定的突破。因此教师必须提升自身的水平和修养,多接触学科的新方法、新动态、新流派,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大胆地加以运用、创新、归纳、总结,从而形成事半功倍的教学方法,更好地解决学生普遍存在的知识面窄,实践能力差等问题,集中主要力量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

不断更新教学管理理念

为了与素质教育同步,我们必须摒弃那些传统的不合理不科学的限制,去创造出一整套科学的行之有效的符合国情的管理模式[5]。同时,学校领导还应鼓励教师进行创造性劳动,让教师把主要精力和时间用于创造性的工作上,熟悉教学法、新流派、新动向。领导应倡导并支持教师集体探讨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实现更佳效果,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4.结语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当前的中小学教育改革还存在着许多问题,要进行中小学教育改革就必须先改革教育内部的人事制度,使领导和教师的流动制度化,再者要改变打疲劳战的思维模式,使学习效果更佳,在此基础上还要改变教育中的指导思想,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最后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只有有效落实前面所说的各项工作,才能使中小学教育的改革在素质教育背景下顺利地进行,从而进一步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聂鸿英.关于我国中小学教育改革的现代性思考[J].理论园地,2010,12(09):123-124.

[2]何东昌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M].海南出版社,2011,32(13):167-168.

[3]郭文安,陈东升著.国民素质建构与基础教育改革[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32(15):201-202.

[4]金传宝.美国当代中小学教育改革的主题与趋势[J].当代教育科学,2012,10(05):167-168.

[5]高延涛.关于新世纪第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若干问题的思考[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 2011,18(12):245-246.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中小学教育改革探讨论文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