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首页 学术论文知识库 问题

应用与生物学报

发布时间:

应用与生物学报

1. 中文稿件须附英文题名、作者、单位、摘要和关键词,国内英文稿件须附中文题名、作者、单位、摘要和关键词。稿件按书写顺序由题名、作者、单位、摘要、关键词、中图法分类号(CLC)、上述内容相应的英文部分(中文稿件)或中文部分(英文稿件)、正文(含图表)、致谢、文献、图版等组成。2. 题名须准确、简明。作者是稿件内容的主要责任者,中国作者的英译名用汉语拼音(见GB/T 16159-1996)。摘要具有独立引用的价值,第三人称行文,研究论文以“目的—方法—结果—结论”顺序表述,中文稿件的英文摘要适当详于中文摘要。关键词4~8个,具有规范词、主题性、代表性和检索性。3. 前言简要说明研究背景、存在问题和研究目的。材料与方法具有足够信息,并具重复操作性。重要结果用“原始数据”,一般性结果用“总结数据”(如平均值、标准偏差)或“转换数据”(如百分数),正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讨论与结论侧重点分别在于描述说明、比较阐释和论点前景。4. 图表具有“自明性”,中文稿件的图表文字采用中、英文对照或直接使用国际通用符号。表采用Word或Excel表格形式(不用划线或图片形式)。线条图(如函数图、直方图、示意图、流程图等)采用Word、Excel或相关软件制作的矢量图(不用扫描图或抓图形式)。照片图要非常清楚,其中文字重新植入,以线段比例尺表示实际尺寸(不用“×1000”类似形式)。图表一般在文中第一次提及段落后插入。5. 参考文献选用原则为充分必要、密切相关、公开出版、完整准确、亲自阅读,避免盲目多引、随意转引、过度自引、故意漏引等。采用“顺序编码制”,即按文献在文中出现先后编号和排序。未公开文献不进入参考文献,必要时可以脚注方式使用。要求:① 参考文献作者全部列出(不用“等”或“et al.”省略),且作者姓前名后,姓全称名简写,不用缩写点,注意分清国外作者的姓和名;② 书名英文除专有名词外,首词、实词的首字母大写,论文题名英文除专有名词外,仅首词的首字母大写;③ 刊名英文斜体,按缩写规则缩写;④ 引用国内专着和期刊文献时,无论原文是中文还是英文,均采用英文数据着录(但原文无英文数据则保留中文、不必自行翻译),同时用“( )”着录出作者中文姓名、中文刊名、中文地名和出版社名以与国外专着和期刊相区别。6. 稿件依照《GB 3100~3102-93 量与单位》使用计量单位名称和符号。如:量符号用斜体,图表中尽量用“量符号/单位符号”表示数据,英文缩略语可在行文中使用,但一般不作量符号,故用正体;组合单位各成分间、数值与单位符号(包括℃)间都要空1格等。此外,表示物质构型、构象、旋光性、取代基位置的字母用斜体。拉丁学名中属及以下的如属名、种名、变种名用斜体,属名首字母大写,但属以上(不含属)的拉丁名、定名人、“var.”、“sp.”、“ssp.”、“spp.”等用正体;拉丁学名第一次出现时用全称,以后使用可简写属名为首字母,并加点。基因名称用斜体,限制性酶前3个字母用斜体。

1. 王江波,王毓美,贾敬芬*,海滨香豌豆胚性愈伤组织的诱导和体细胞胚发育,西北植物学报2. 徐子勤,贾敬芬,苜蓿红豆草属间体细胞杂种的分子生物学鉴定,生物工程学报3. 步怀宇,景建洲,郝建国,贾敬芬*,不同理化因子对农根农杆菌Ri质粒转化骆驼刺的影响。西北植物学报,4. 步怀宇,贾敬芬*,郝建国,骆驼刺高效离体植株再生体系的建立。西北大学学报5. 徐运远,牛炳韬,贾敬芬*,卫星搭载亚麻后代中PEG和NaCl抗性系的初步筛选。西北植物学报6. 徐运远,王鸣刚,贾敬芬*,红豆草耐盐愈伤组织的筛选及植株再生。西北植物学报7. 金红,贾敬芬*,郝建国,马洪军,发根农杆菌A4对荞麦的遗传转化。西北大学学报8. 罗建平,贾敬芬*,顾月华,刘兢,沙打旺胚性原生质体培养优化及高频再生植株,生物工程学报9. 赵宇玮,贾敬芬*,郝建国,小麦耐盐变异细胞系的二次离体筛选及植株再生。西北大学学报10. 李武兴,王鸣刚,贾敬芬*,苜蓿乙硫氨酸抗性变异系的筛选,兰州大学学报11. 罗建平,贾敬芬*,顾月华,豆科牧草沙打旺抗乙硫氨酸变异系筛选,作物学报12.贾敬芬,植物肿瘤与遗传转化。《植物》,2000,No113.范昌发,郭骁才,贾敬芬,牛天堂。植物细胞中淀粉代谢与离体形态发生途径决定的关系。华北农学报,14. 贾敬芬,郝建国,赵宇玮,小麦耐盐变异系的离体筛选和培育,周光召主编,西部大开发科技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5. 贾敬芬,细胞融合与体细胞杂交。邹承鲁主编,《当代生物学》,2000年,中国致公出版社16. 贾敬芬,以现代生物技术拉动西部发展。科学新闻周刊,2000年第49期,中国科学院主管,全国发行17. 贾敬芬,郝建国,赵宇玮,小麦耐盐变异系筛选。西北大学学报18. 陈刚、贾敬芬*、金红、郝建国,草木樨状黄芪高频离体再生体系的建立。西北植物学报19. 王毓美,李武兴,贾敬芬*:几丁质酶基因转化亚麻、红豆草,骆驼刺的同工酶研究。西北植物学报20. Xu Yun-Yuan, Jia Jing-Fen*, Selec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Cultured alfalfa Calluses Resistant to Ethionine. Acta Phytophy-siologica Sinica, 200121. 步怀宇,景建洲,贾敬芬*,发根农杆菌对骆驼刺的转化及转化组织的形态发生。实验生物学报22. 徐子勤,贾敬芬,红豆草与苜蓿原生质体融合过程中小泡的形成。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3. 范昌发,贾敬芬等,中国茴香属的比较研究及分类处理意见。植物研究24.侯岁稳,贾敬芬*,除虫菊良种快速繁殖中几个关键因素的研究。兰州大学学报25. Wang Yu Mei, Wang Jiangbo, Lu Da, Jia JingFen*, Regeneration of Plants from Callus tissues of hairy roots, induced by Agrobacterium rhizogenes on Alhagi pseudalhagi. Cell Research26. 金红,贾敬芬*,郝建国,荞麦高频离体再生及发根农杆菌转化体系的建立,西北植物学报。27. 贾敬芬,陈刚,郝建国,葱属植物离体培养和遗传操作,农业生物技术通报,2002,10(2):103-10728. 范昌发,贾敬芬*,2002,高梁胞质雌性不育系及保持系的PCR条件优化,西北大学学报,2002, Jin, Jing Fen Jia*, Jian-guo Hao, 2002, A high efficient plant regeneration in vitro in Buckwheat. Plant, Cell, Tiss, org, . (SCI)30.王江波,贾敬芬*,发根农杆菌转化海边香豌豆及转化体的体细胞胚胎发生。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02,8(2):190-19431.贾敬芬,郝建国,赵宇玮,离体筛选的小麦耐盐系后代的分析鉴定:全国植物细胞工程与转基因植物学术会论文2002,5月,厦门32. Hong Jin, Jing-Fen Jia*, Jian-Guo Hao, Protoplasts from Agrobacterium rhezogenes-transformed cell line of Medicago sativa hairy roots. In Vitro (SCI)33.侯穗稳,贾敬芬,一种简易的植物原生质体记数方法,植物生理学通讯,2002,38(1):57-5834.范昌发,孙春昀,贾敬芬,2002,细胞质雄性不育高粱叶绿体ndhD基因的序列变异,遗传学报,29(10):907-91435.刘永军,贾敬芬*等,固定化多菌种及其产酸研究。食品科学,2002,23(12):42-4536.李晶,贾敬芬*,郝建国,骆驼蓬的组织培养及植株再生,西北植物学报, 2003,23(3):428-432。37.陈刚,贾敬芬*,郝建国,草木犀状黄芪抗甲硫氨酸变异系的筛选及鉴定,实验生物学报,2003,36(2):118-11238.陈刚,贾敬芬*,郝建国,沙葱离体培养再生可育植株,植物研究,2003,23(1):51-5439.李晶,贾敬芬*,郝建国,半日花组织培养及植株再生,实验生物学报,2003,36(4):296-30040.刘永军,晏培松,贾敬芬,组织芯片研究CD44s 和CD44V6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肿瘤防治杂志,2003,10(7):677-67941.刘永军,贾敬芬,用组织芯片研究nm23RNA 和P16在肺癌中的表达意义。中国癌症杂志,2003,3:42.刘永军,晏培松,贾敬芬, nm23RNA,CD445 和CD44V6在胃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02,23(6):561-56643.贾敬芬,郝建国,赵宇玮,小麦耐盐变异系的离体筛选及盐土田间试验。[植物细胞工程与分子育种技术研究],2003,53-58页,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北京。44.周延清,贾敬芬*,影响决明 无菌苗子叶原生质体分离和培养因素的研究。广西植物,2003,23(4)45.刘永军,贾敬芬*等,草木樨状黄芪变异系中甲硫氨酸代谢相关CDNA的分子克隆及其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西北植物学报,2003,24(1):1-546.张改娜,贾敬芬*,郝建国,三种发根农杆菌A4转化系毛根的细胞学观察及同工酶分析。西北植物学报,2003,23(9):1533-153846.郝建国,贾敬芬*,小麦叶基切段愈伤组织的诱导和植株再生。西北大学学报,2003,33(4):489-492。47. 贾敬芬,郝建国,王鸣刚,赵宇玮等,小麦耐盐变异系的离体筛选及盐土田间试验。《植物细胞工程与分子育种技术研究》,2003,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北京,2003,53-58。48.周延清,贾敬芬*等,怀地黄ISSR扩增条件优化的研究,西北植物学报,2004。49.Yongjun Liu,Peisong Yan, Jingfen Jia*,Expression and significance of nm23mRNA,CD445 and CD44V6 in human gastric lymphology and oncology, 2003,50..金红,贾敬芬**,郝建国,草木樨状黄芪甲硫氨酸抗性系的原生质体培养及植株再生。生物工程学报,2004,20(2):221-22651.金红,贾敬芬*,郝建国,,沙打旺与苜蓿原生质体融合再生属间体细胞杂种。实验生物学报,2004,37(3):167-17552.刘永军 贾敬芬,低分子量聚乙亚胺介导的基因转染系统及动物皮肤组织基因转染试验。实验生物学报,2004,37(2):91-9553.周延清 贾敬芬*大豆遗传转化研究进展。武汉植物学研究,2004,22(2):163-17054.郝建国 贾敬芬*。用基因枪介导法将水稻几丁质酶基因导入小麦的研究。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04,10(4):421-42455.周延清 贾敬芬*利用RAPD和ISSR分子标记分析地黄种质遗传多样性。遗传,2004,2656.侯岁稳 贾敬芬,Plant regeneration from protoplasts isolated from embryogenic calli of the forage legume Astragalus melilotoides Pall。Plant Cell Rep. 2004。 ( SCI)57.侯岁稳 贾敬芬, High frequency plant regeneration from Astragalus melilotoides hypocotyls and stem explants via somatic embryogenesis and organogenesis。Plant Cell,Tissue and Organ Culture. ( SCI)58.唐永红,贾敬芬,陈刚,烟草K346品种叶数,株高变异株的RAPD分析.,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04,735-73659.刘永军 贾敬芬*。草木樨状黄芪变异系中甲硫氨酸代谢相关CDNA的分子克隆及其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西北植物学报,2004,24(1):1-560.张改娜.贾敬芬*,盐胁迫下植物基因表达与基因工程研究进展。武汉植物学研究。2005,23(2):186-19561.何涛,张改娜,王学仁,贾敬芬*,几种高山植物叶绿体淀粉粒的变化特征。武汉植物学研究。2005。23(6):545-54862.唐永红,贾敬芬,陈刚,烤烟叶数株高突变株的生长特性及DNA初步鉴定。中国烟草学报,2005,11(2):28-3463.侯岁稳 贾敬芬,In vitro regeneration of Perilla frutescens from hypocotyls and cotyledon explants, Biologia Plantarum。2005 (SCI)64. 贾敬芬 赵宇玮 郝建国 步怀宇,The utilization of in vitro selection technique for enhancing salinity tolerance in wheat.。 Plant &Environ. Pollution. 2005, Lucknow,India. Pp3465.周延清,贾敬芬*。用ISSR标记技术分析山药品种遗传多样性。实验生物学报,2005,3(4):324-33066.何涛,贾敬芬*。不同海拔火绒草光合特性的研究。云南植物研究2005,27(6):639-64367.韩晓玲 ,贾敬芬,生物有机无机复混肥对番茄产量品质及土壤的影响。土壤肥料,2005,3:51-5367.郝瑞文,景建洲,李振勇,贾敬芬*。霸王基因组RAPD优化条件的建立.中国沙漠,2006,26(2):286-29068. 刘永军, 景建洲 ,贾敬芬*,李振勇,郝建国,陈刚.用mRNA差异显示技术分离盐胁迫下小麦耐盐相关cDNA.西北大学学报,2006,36(1):89-9269. 张改娜,王瑛蕐,王学仁,何涛,郝建国,贾敬芬*。鹰嘴紫云英甲硫氨酸抗性系原生质体培养及植株再生.分子细胞生物学报,2006,3970. .韩晓玲,步怀宇,郝建国,赵宇玮,贾敬芬*。农杆菌转化的小冠花发状根的诱导及其植株再生. 生物工程学报,2006,22(1)71. 陈刚, 赵宇玮,贾敬芬*,王瑛蕐,郝建国,Physiological and Bi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Molecular-Biological Identification of a Gigantic Tabacco Mutant. Physiol Mol Biol. 2006,3272. 韩晓玲,秋小冬,王冰雪,杜永军,贾敬芬*。叶下珠茎节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 植物生理学通讯,2006,42(4):67973. 韩晓玲,王冰雪,林雪,贾敬芬*。小冠花高效体细胞胚胎发生与植株再生的研究. 西北大学学报,2006,36(3):420-42374.王英娟,李多伟,索志荣,贾敬芬.RP-HPLC法测定烟草愈伤组织中茄尼醇的含量.药物分析杂志,2006,26(8):1091-109375. 王英娟,步怀宇,李多伟,贾敬芬*。烟草毛状根诱导及其茄尼醇含量初探.植物学通报,2006,23(4):334-34076. 林雪,贾敬芬,黄琳娟,王仲孚. RP-HPLC用于芦荟多糖的单糖组成研究,食品科学,2006,27(4):192-19577..韩晓玲,王玉蕐,李红民,贾敬芬*.菊苣高效不定芽直接发生及植株再生.核农学报,2006,678.刘青芳,步怀宇,赵宇玮,贾敬芬*,紫花苜蓿离体器官发生及再生植株。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4(3):1-679? .李红民,郝瑞文,郝建国,贾敬芬.肿瘤血管生成抑制因子Arresten基因克隆及其对烟草的转化.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07,35(4):84-9080.赵宇玮,步怀宇,贾敬芬*,郝建国等2008小麦耐水分胁迫突变体生理及RAPD特性分析。华北农学报,2007,22(2)81.张改娜,贾敬芬*,植物体细胞杂交及其杂种鉴定方法研究进展。西北植物学报,2007,27(1)82.何涛,贾敬芬*,青藏高原高山植物的形态和解剖构及其对环境的适应性研究进展。生态学报,2007,27(6)83.王英娟, 贾敬芬*裂叶荆芥的组织培养和快速繁殖。植物生理学通讯,2007,43(2):33285. 王英娟, 贾敬芬*.2008, RP-HPLC法测定不同芦荟中褪黑激素含量.食品科学, 2008(4)86.王英娟,李多伟,贾敬芬.野生烟草中茄尼醇的微量提取工艺优化.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38(2):258-26187.. ZHANG1,2, (张改娜) . JIA1*, . HAO1, . WANG1 and T. HE1, Plant regeneration from mesophyll protoplasts of Agrobacterium rhizogenes-Transformed Astragalus ,52(2)(SCI)88.何涛,贾敬芬*.基于SSH技术的青稞低温诱导CDNA文库的构建。分子细胞生物学报2008,第6期89.赵宇玮,步怀宇,贾敬芬*,郝建国等,AtNHX1基因对草木樨状黄芪的转化和耐盐性表达研究* 分子细胞生物学报,2008,第3期90..赵宇玮,步怀宇,贾敬芬*,郝建国等,青稞HvBADH1基因的克隆及其转化烟草的初步研究,作物学报,2008,34(7):1153-115991.张改娜,贾敬芬*.草木樨状黄芪和木本霸王的科间体细胞杂交。植物学报,2009,44(4): Chen, Jing-fen Jia, Xiao-ling Han. Weak microwave can alleviate water deficit induced by osmotic stress in wheat ,(SCI).93.何涛,贾敬芬.Breaking dormancy in seeds of Anisodus fanguticus:an endangered medicinal herb of high altitude in the Qinghai-Tibet Science and ,(SCI)94.何涛,贾敬芬*。青稞基因的克隆及功能分析。作物学报,2009,3595.张改娜,贾敬芬*。骆驼刺发根农杆菌转化系的原生质体的培养和植株再生。植物生理学通讯,2009,45(4):367-37196.王英娟1,贾敬芬1**,步怀宇1,赵宇玮1,许耀2,Carl Hirschie Johnson2,Jan Kolá?3 褪黑素合成酶基因转化烟草及转化植株抗氧化系统变化,生物工程学报,2009,25(7):1014-102197.王玉华,韩晓玲,郝建国,贾敬芬。根癌农杆菌介导转褪黑素基因草莓的获得。核农学报,2009,98.赵宇玮,王英娟,步怀宇,郝建国,贾敬芬* AtNHX1基因对菊苣的转化和耐盐性研究,草业学报,2009,18(3):103-10999.张改娜,贾敬芬*,豌豆清蛋白1(PA1)基因的克隆及对苜蓿的转化。草业学报,2009,18(3):117-125100.王瑛华,陈刚,贾敬芬*,郝建国。霸王的原生质体培养及植株再生研究。草业学报,2009,18(3):110-116101.张改娜,贾敬芬。草木樨状黄芪A4转化系原生质体培养研究。河南农业科学,2009,8:46-50102.王英娟,步怀宇,贾敬芬。,毛脉蓼的离体培养。植物生理学通讯,2009,45(8):805-806103.郝建国,贾敬芬*。沙葱叶基愈伤组织原生质体再生体系的建立。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2009,28(5):998-1001104.王玉华,郝建国,贾敬芬*。‘早红’草莓高效遗传转化受体系统的建立。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2009,28(5):990-997

应用与环境微生物学报

1、生态学报 2、应用生态学报 3、生物多样性 4、生物工程学报 5、遗传6、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7、微生物学报 8、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9、水生生物学报 10、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11、中国科学.C 辑,生命科学 12、生态学杂志 13、微生物学通报 14、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15、生物物理学报16、古脊椎动物学报 17、古生物学报 18、微体古生物学报 19、生物数学学报20、生物技术 21、生命的化学 22、实验生物学报(改名为:分子细胞生物学报)23、生物技术通报 24、生命科学 25、生物学通报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简报是核心期刊摘自2008年推出《中文核心期刊目录总览(第五版)》。 环境科学,安全科学 1.环境科学 2.中国环境科学 3.环境科学学报 4.环境化学 5.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 6.环境科学研究 7.环境保护 8.环境污染与防治 9.环境工程 10.农业环境保护(改名为:农业环境科学学报)11.化工环保 12.工业水处理 13.海洋环境科学 14.中国环境监测 15.环境科学与技术 16.水处理技术 17.农村生态环境 18.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19.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1.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22.自然灾害学报 23.水资源保护 要查询影响因子,可在baidu中输入:“环境类核心期刊影响因子查询”

交流国内外生物学及相关学科领域的新成果、新技术、新方法和新进展,加强生物科学研究为国民经济建设、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服务的功能。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是sci

代表性科研论文(*通讯作者)Yongmei Qi, Yingmei Zhang*, Yingxia Liu, Wenya Zhang. Nonylphenol decreases viability and arrests cell cycle via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in Raji cells. Experimental and Toxicologic Pathology. 2011, doi: (SCI)Yongmei Qi, Ailing Li, Dejun Huang, Yihong Tian, Yingmei Zhang*. Exogenous S-adenosyl-L-methionine could inhibit c-myc overexpression induced by As2O3 in normal human liver HL-7702 cells. Journal of Health Science. 2011, 57(2):188-191. (SCI)Yingxia Liu, Wenya Zhang, Xiaoning Zhang, Yongmei Qi, Dejun Huang and Yingmei Zhang*. Arsenic trioxide inhibits invasion/migration in SGC-7901 cells by activating the reactive oxygen species-dependent cyclooxygenase-2/matrix metalloproteinase-2 pathway. Experimental Biology and Medicine. 2011, 236: 592–597. (SCI)Wenya Zhang, Yingxia Liu, Zhen An, Dejun Huang, Yongmei Qi, Yingmei Zhang*. Mediating effect of ROS on mtDNA damage and low ATP content induced by arsenic trioxide in mouse oocytes. Toxicology in Vitro. 2011, 25(4):979-984. (SCI)Minyi Feng, Peng Chen, Xue Wei, Yingmei Zhang*, Wenya Zhang, Yongmei Qi. Effect of 4-nonylphenol on the sperm dynamic parameters, morphology and fertilization rate of Bufo raddei. African Journal of Biology. 2011, 10(14): 2698-2707. (SCI)Wantong Si, Weihong Ji, Feng Yang, Yue Lv, Yiming Wang, Dejun Huang, Yingmei Zhang*. The function of constructed wetland in reducing the risk of heavy metals on human health.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and Assessment, (DOI ). 2011/1/5 Online first. (SCIE). (SCI).Li Su, Yuantao Deng, Yingmei Zhang*, et al. Protective Effects of grape seed proancyanidin extracts against nickel sulfate-induced apoptosis and oxidative stress in rat testes. Toxicology Mechanism and Methods. 2011, 21(6): 487-494. (SCI)Chuan Yan, Dejun Huang, Yingmei Zhang*. The involvement of ROS overproduction and mitochondrial dysfunction in PBDE-47-induced apoptosis on Jurkat cells. Experimental and Toxicologic Pathology. 2011, 63(5):413-417. (SCI)Tao Liu, Wenting He, Chuan Yan, Yongemi Qi, Yingmei Zhang*. Roles of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and mitochondria in cadmium-induced injury of liver cells. Toxicology and Industrial Health. 2011, DOI: (SCI)Che Chen, Yingmei Zhang*, Yong Wang, Dejun Huang, Yaming Xi, Yongmei Qi. Synergic effect of 3'-azido-3'-deoxythymidine and arsenic trioxide in suppressing hepatoma cells. Anticancer Drugs 2011, 22(5):435-443. (SCI)Yimin Wang, Peng Chen, Ruina Cui, Wantong Si, Yingmei Zhang*, Weihong Ji. 2010. Heavy metal concentrations in water, sediment, and tissues of two fish species (Triplohysa pappenheimi, Gobio hwanghensis) from the Lanzhou section of the Yellow River, China. Environ Monit Assess. 165: 97-102. (SCI)Junling Wang, Yingmei Zhang*, Haojun Zhang, Ke Zhang, Zhewen Zhang, Jin Li. 2009. Toxic effects of fluoride on reproductive ability in male rats: sperm motility, oxidative stress, cell cycle, and testicular apoptosis. Fluoride. 42(3): 174-178. (SCI)Ming Jun Yang, Jing Wu, Zhong Duo Yang*, Ying Mei Zhang*. 2009. First total synthesis of paecilodepsipeptide A. Chinese Chemical Letters. 20: 527–530. (SCI)Gen Chen, Jie Qin, Dazhong Shi, Yingmei Zhang*, Weihong Ji. 2009. Diversity of soil nematodes in areas polluted with heavy metals and polycyclicaromatic hydrocarbons (PAHs) in Lanzhou, China.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44: 163-172. (SCI)Wang YJ, Meng FG, Zhang YM*. 2009. Expression, purif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recombinant protein tyrosine phosphatase from Thermus thermophilus HB27. Acta Biochimica et Biophysica Sinica. 41: 689-698. (SCI)Huang DJ, Zhang YM*, Qi YM, Chen C, Ji WH. 2008. Global DNA hypomethylation, rather than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 a potential facilitator of Cadmium-stimulated K562 cell proliferation. Toxicology : 43-47. (SCI)Che Chen, Yingmei Zhang*, Yanchao Li, Huiyuan Chu, Yaming Xi. 2007. In vivo and in vitro anti-tumour response of selenium-protein polysaccharide extracted from rich selenium Agaricus blazei. Food and Agricultural Immunology. 18(2): 139-149. (SCI)Huang DJ, Zhang YM*, Song G, Long J, Liu JH, WH. Ji. 2007. Contaminants-induced oxidative damage on the carp Cyprinus carpio collected from the upper Yellow River, China.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and : 483-488. (SCI)Huang DJ, Zhang YM*, Wang YJ, Xie ZY, Ji WH. 2007. Assessment of the genotoxicity in toad Bufo raddei exposed to petrochemical contaminants in Lanzhou Region, China. Mutation Research - Genetic Toxi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Mutagenesis. 629 (2): 81-88. (SCI)Zhang YM*, Huang DJ, Zhao DQ, Long J, Song G, Li AN. 2007. Long-term toxicity effects of cadmium and lead on Bufo raddei tadpoles. Bulletin of Environmental Contamination and Toxicology. 79(2):178-183. (SCI)Yang Liu, Yingmei Zhang*, Jianghai Liu, Dejun Huang 2006 The role of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in the herbicide acetochlor-induced DNA damage on Bufo raddei tadpole liver, Aquatic Toxicology , 78:21-26.(SCI)Y. Zhang*, L. Ruan, M. Fasola, E. Boncompagni, Y. Dong, N. Dai, C. Gandini, E. Orvini and X. Ruiz 2006 Little Egrets (Egretta Garzetta) and Trace-metal Contamination in Wetlands of China,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and Assessment,118:355-368. (SCI)Jianghai Liu, Yingmei Zhang*, Dejun Huang, Gang Song. 2005. Cadmium induced MTs synthesis via oxidative stress in yeast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Mollecular and Cellular Biochemistry, 280:139-145.(SCI)Y. M. Zhang*, D. J. Huang, Y. Q. Wang, J. H. Liu, R. L. Yu, J. Long. 2005. Heavy Metal Accumulation and Tissue Damage in Goldfish Carassius auratus. Bulletin of Environmental Contamination and Toxicology, 75: 1191-1199.(SCI)S. Lambiase, Y. Zhang, P. Morbini, M. Fasola, G. Bernocchi, E. Roda,1 A. Grigolo. 2005. Tissue damage after acute intoxication by polychlorinated biphenyls (PCBs) in cockroaches Blattella germanica, European Journal of Histochemistry, 49:83-92.(SCI)Mauro Fasola, Paolo Galeotti, Nianhua Dai, Yuanhua Dong and Yingmei Zhang. 2004. Large Numbers of Breeding Egrets and Herons in China. Waterbirds. 27(1): 126-128. (SCI), , , , & . 2004. Residues of organochlorinated pesticides in eggs of water birds from Tai Lake in China. Environmental Geochemistry and Health, 26: 259-268.(SCI)Yingmei Zhang*, Luzhang Ruan, Dongqin Zhao, Yanhua Dong. 2002. The ecology of the Little Egret as a bioindicator for Tai Lake, China. 23rd International Ornithological Congress. Abstract Volume. 129, YM, Lambiase S, Fasola M, Gandini C, Laudani U & Grigolo A. 2001. Mortality and Tissue Damage by Heavy Metal Contamination in the German Cockroach, Blattella germanica (Blattaria, Blattellidae). Ital. . 68: 137-145.(SCI)Fasola M, Zhang Y, Zhao D, Dong Y, Wang H. 2001. Age-assortative mating related to reproductive success in Black-crowned Night Herons. Waterbirds. 24(2): 272-276.(SCI)Lambiase S, Conforti E, Fasola M, Grigolo A & Zhang YM. 2000. Fat body, gonads and prothoracic gland fate in adults of Blattella germanica L. (Blattaria: Blattellidae). Ital. J. Zool. 67: 245-254 (SCI)张宁,张迎梅*. 基于RS和GIS技术的尕海湿地景观变化趋势分析. 2011:10-14.严川,黄德军,李鹏道,张迎梅*. 2010. 多溴联苯醚对HL-7702细胞和小鼠皮肤成纤维细胞间隙连接通讯的影响.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46(3): 80-84.田永刚,张迎梅*.2010. 低剂量三聚氰胺对小鼠精子质量影响的研究. 四川动物, 29(3): 466-468.吕玥, 张迎梅*,杨峰, 司万童. 2010. 壬基酚对中华大蟾蜍蝌蚪的毒性效应.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9(6): 1086-1090.邴志桐, 李研超, 司万童, 张迎梅*. 2009. 阿特拉津对发育期SD大鼠免疫功能的影响.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45(1): 56-59.张文雅,张迎梅*.2009. 氯氰菊酯通过食物链在鲤鱼肾脏和小肠中的生物积累效应.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8(8): 1640-1644.李瑷伶, 蓝昕, 司万童, 邴志桐, 黄德军, 张迎梅*. 2008. 己烯雌酚对染镉草鱼GSH-Px、SOD和MDA影响的研究.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7(1): 350-353.张迎梅*, 王叶菁, 虞闰六, 周敏. 2008. 重金属胁迫对泥鳅肝胰脏ATPase和SOD活性的影响. 甘肃科学学报, 20(3): 55-59.司万童,张迎梅*,李瑷伶, 蓝昕, 黄德军. 2008. 已烯雌酚对蝌蚪抗敌敌畏诱导氧化损伤的作用研究. 甘肃科学学报, 20(01): 51-54.李安娜, 张迎梅*,李瑷伶, 周敏, 陈鹏. 2008. 十二烷基硫酸钠对斑马鱼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四川动物, 27(6): 993-996.任培丽, 张迎梅*,耿广琴, 漆永梅. 2008. 污染水域鲫鱼外周血细胞形态和数量的变化. 动物学杂志, 43(2):37-42.张迎梅, 包新康, 张立勋, 黄德军. 2008. 动物生物学实验改革与创新性人才培养. 高等理科教育. 78: 55-57.宋刚, 张迎梅*,朱丽娜, 侯亚妮, 谢卓艺. 2007. 黄河上游环境污染对花背蟾蜍抗氧化酶活性及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四川动物, 2007年 2期.谭玉凤, 张迎梅*,王丙莲, 龙静, 黄德军, 刘江海. 2006. 亚硒酸钠染毒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 环境与职业医学, 23(1): 38-40.王丙莲, 张迎梅*,侯亚妮, 宋刚, 谭玉凤. 2006. 镉铅对泥鳅转氨酶活性的影响. 兰州大学学报, 42(3): 67-70.罗松年, 张迎梅*,任培丽. 2006. 低剂量镉诱导细胞氧化损伤的机理研究. 安全与环境学报, 6(3): 77-79.张迎梅, 王叶菁, 虞闰六, 张晟, 吴振斌. 2006. 重金属Cd、Pb和Zn对泥鳅DNA 损伤的研究. 水生生物学报, 30(4): 399-403.王丙莲, 张迎梅*, 谭玉凤, 候亚妮, 刘阳. 2006. 镉铅对泥鳅DNA甲基化水平的影响. 毒理学杂志, 20: 78-80.龙静, 张迎梅*, 朱丽娜, 黄德军, 宋刚. 2006. 利用微核试验和彗星电泳试验评价黄河兰州段水质致遗传毒性作用.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12: 59-63包新康, 张健, 曲扎, 张迎梅*. 2005. 拉萨拉鲁湿地夏季鸟类调查初报. 动物学杂志, 40(2): 86-89.谭玉凤,张迎梅*. 2005. 铅污染对机体健康的影响. 西北国防医学杂志, 26: 132-134.张迎梅, 刘亚军, 张文定, 张正国. 2005. 积极稳妥,效果优先,推进双语教学课程建设. 高等理科教育, 63: 48-50.张正国, 张迎梅, 张文定. 2005. 强化精品意识 创建精品课程. 高等理科教育, 60: 51-53.教材编写.吴诗宝, 刘乃发, 张迎梅, 马广智. 2004. 中国穿山甲受危状况评估.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10(4): 456-461.安琼, 董元华, 王辉, 李运东, 葛方龙, Fasola M, Ruiz Xavier, 张迎梅. 2004. 不同年龄夜鹭卵中有机氯农药污染的生物指示. 环境科学学报, 24(1): 110-113.黄德军, 张迎梅*, 赵东芹, 龙静, 汪贵英, 胡之德. 2004. 重金属镉对花背蟾蜍蝌蚪生长的影响. 兰州大学学报, 40(2): 81-83.龙静, 张迎梅*,赵东芹, 汪贵英, 胡之德. 2004. 铅对花背蟾蜍受精卵出膜及蝌蚪生长的影响. 甘肃科学学报, 16(2): 47-49.张迎梅, 包新康, 高岚. 2004. 《动物生物学实验指导》(双语), 兰州大学出版社.王银秋, 张迎梅*,赵东芹. 2003. 重金属镉、铅、锌对鲫鱼和泥鳅的毒性. 甘肃科学学报, 15(1): 35-38.包新康, 马建章, 张迎梅*. 2003. 大兴安岭紫貂食物组成分析. 兽类学报, 23(3): 203-207.阮禄章, 张迎梅*,赵东芹, 董元华, Fasola Mauro. 2003. 白鹭作为无锡地区环境污染指示生物的研究. 应用生态学报, 14(2): 263-268.张迎梅, 赵东芹, 阮禄章, 董元华, 王辉, M Fasola. 2003. 太湖地区夜鹭配对年龄及繁殖效果. 动物学研究, 24(1): 57-59.张迎梅. 2003. “动物生物学”开展双语教学的几点体会, 高等理科教育, 1: 67-68.张迎梅, 陈强. 2003. “流动式”生物学野外实习探索与实践, 高等理科教育.虞闰六, 张迎梅*,包新康, 李新荣. 2002. 宁夏沙坡头地区环境结构变化与鸟类生物多样性. 兰州大学学报, 38(6): 78-83.张迎梅, 包新康, 虞闰六, 李新荣. 2002. 宁夏沙坡头荒漠生态环境鸟类季节性消长研究. 中国沙漠, 22(6): 541-544.王辉, 董元华, 李涛, 张迎梅, 阮禄章, 赵东芹, Fasola M. 2002. 无锡鼋头渚4种鹭类繁殖期的生态学特征研究. 农村生态环境, 17(4): 17-21.龚钟明, 董元华, 安琼, 王辉, 李运东, 阮禄章, 张迎梅, Fasola M. 2001. 无锡鼋头渚夜鹭卵中有机氯农药残留及其环境指示意义. 环境科学, 22(2): 110-113.张迎梅, 阮禄章, 董元华, 龚钟明, 李运东, 王辉, Fasola Mauro. 2000. 无锡太湖地区夜鹭及白鹭繁殖生物学研究. 动物学研究, 21(4): 275-278参与和主编出版专著参与编写出版的专著主要有《宁夏脊椎动物志》(1990年,宁夏人民出版社)、《甘肃脊椎动物志》(1991年,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甘肃兴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资源本地调查研究》(1996年,甘肃民族出版社),主编出版了《动物生物学实验指导》(2004年,兰州大学出版社)。

这些事比较有名的

1. 王江波,王毓美,贾敬芬*,海滨香豌豆胚性愈伤组织的诱导和体细胞胚发育,西北植物学报2. 徐子勤,贾敬芬,苜蓿红豆草属间体细胞杂种的分子生物学鉴定,生物工程学报3. 步怀宇,景建洲,郝建国,贾敬芬*,不同理化因子对农根农杆菌Ri质粒转化骆驼刺的影响。西北植物学报,4. 步怀宇,贾敬芬*,郝建国,骆驼刺高效离体植株再生体系的建立。西北大学学报5. 徐运远,牛炳韬,贾敬芬*,卫星搭载亚麻后代中PEG和NaCl抗性系的初步筛选。西北植物学报6. 徐运远,王鸣刚,贾敬芬*,红豆草耐盐愈伤组织的筛选及植株再生。西北植物学报7. 金红,贾敬芬*,郝建国,马洪军,发根农杆菌A4对荞麦的遗传转化。西北大学学报8. 罗建平,贾敬芬*,顾月华,刘兢,沙打旺胚性原生质体培养优化及高频再生植株,生物工程学报9. 赵宇玮,贾敬芬*,郝建国,小麦耐盐变异细胞系的二次离体筛选及植株再生。西北大学学报10. 李武兴,王鸣刚,贾敬芬*,苜蓿乙硫氨酸抗性变异系的筛选,兰州大学学报11. 罗建平,贾敬芬*,顾月华,豆科牧草沙打旺抗乙硫氨酸变异系筛选,作物学报12.贾敬芬,植物肿瘤与遗传转化。《植物》,2000,No113.范昌发,郭骁才,贾敬芬,牛天堂。植物细胞中淀粉代谢与离体形态发生途径决定的关系。华北农学报,14. 贾敬芬,郝建国,赵宇玮,小麦耐盐变异系的离体筛选和培育,周光召主编,西部大开发科技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5. 贾敬芬,细胞融合与体细胞杂交。邹承鲁主编,《当代生物学》,2000年,中国致公出版社16. 贾敬芬,以现代生物技术拉动西部发展。科学新闻周刊,2000年第49期,中国科学院主管,全国发行17. 贾敬芬,郝建国,赵宇玮,小麦耐盐变异系筛选。西北大学学报18. 陈刚、贾敬芬*、金红、郝建国,草木樨状黄芪高频离体再生体系的建立。西北植物学报19. 王毓美,李武兴,贾敬芬*:几丁质酶基因转化亚麻、红豆草,骆驼刺的同工酶研究。西北植物学报20. Xu Yun-Yuan, Jia Jing-Fen*, Selec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Cultured alfalfa Calluses Resistant to Ethionine. Acta Phytophy-siologica Sinica, 200121. 步怀宇,景建洲,贾敬芬*,发根农杆菌对骆驼刺的转化及转化组织的形态发生。实验生物学报22. 徐子勤,贾敬芬,红豆草与苜蓿原生质体融合过程中小泡的形成。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3. 范昌发,贾敬芬等,中国茴香属的比较研究及分类处理意见。植物研究24.侯岁稳,贾敬芬*,除虫菊良种快速繁殖中几个关键因素的研究。兰州大学学报25. Wang Yu Mei, Wang Jiangbo, Lu Da, Jia JingFen*, Regeneration of Plants from Callus tissues of hairy roots, induced by Agrobacterium rhizogenes on Alhagi pseudalhagi. Cell Research26. 金红,贾敬芬*,郝建国,荞麦高频离体再生及发根农杆菌转化体系的建立,西北植物学报。27. 贾敬芬,陈刚,郝建国,葱属植物离体培养和遗传操作,农业生物技术通报,2002,10(2):103-10728. 范昌发,贾敬芬*,2002,高梁胞质雌性不育系及保持系的PCR条件优化,西北大学学报,2002, Jin, Jing Fen Jia*, Jian-guo Hao, 2002, A high efficient plant regeneration in vitro in Buckwheat. Plant, Cell, Tiss, org, . (SCI)30.王江波,贾敬芬*,发根农杆菌转化海边香豌豆及转化体的体细胞胚胎发生。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02,8(2):190-19431.贾敬芬,郝建国,赵宇玮,离体筛选的小麦耐盐系后代的分析鉴定:全国植物细胞工程与转基因植物学术会论文2002,5月,厦门32. Hong Jin, Jing-Fen Jia*, Jian-Guo Hao, Protoplasts from Agrobacterium rhezogenes-transformed cell line of Medicago sativa hairy roots. In Vitro (SCI)33.侯穗稳,贾敬芬,一种简易的植物原生质体记数方法,植物生理学通讯,2002,38(1):57-5834.范昌发,孙春昀,贾敬芬,2002,细胞质雄性不育高粱叶绿体ndhD基因的序列变异,遗传学报,29(10):907-91435.刘永军,贾敬芬*等,固定化多菌种及其产酸研究。食品科学,2002,23(12):42-4536.李晶,贾敬芬*,郝建国,骆驼蓬的组织培养及植株再生,西北植物学报, 2003,23(3):428-432。37.陈刚,贾敬芬*,郝建国,草木犀状黄芪抗甲硫氨酸变异系的筛选及鉴定,实验生物学报,2003,36(2):118-11238.陈刚,贾敬芬*,郝建国,沙葱离体培养再生可育植株,植物研究,2003,23(1):51-5439.李晶,贾敬芬*,郝建国,半日花组织培养及植株再生,实验生物学报,2003,36(4):296-30040.刘永军,晏培松,贾敬芬,组织芯片研究CD44s 和CD44V6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肿瘤防治杂志,2003,10(7):677-67941.刘永军,贾敬芬,用组织芯片研究nm23RNA 和P16在肺癌中的表达意义。中国癌症杂志,2003,3:42.刘永军,晏培松,贾敬芬, nm23RNA,CD445 和CD44V6在胃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02,23(6):561-56643.贾敬芬,郝建国,赵宇玮,小麦耐盐变异系的离体筛选及盐土田间试验。[植物细胞工程与分子育种技术研究],2003,53-58页,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北京。44.周延清,贾敬芬*,影响决明 无菌苗子叶原生质体分离和培养因素的研究。广西植物,2003,23(4)45.刘永军,贾敬芬*等,草木樨状黄芪变异系中甲硫氨酸代谢相关CDNA的分子克隆及其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西北植物学报,2003,24(1):1-546.张改娜,贾敬芬*,郝建国,三种发根农杆菌A4转化系毛根的细胞学观察及同工酶分析。西北植物学报,2003,23(9):1533-153846.郝建国,贾敬芬*,小麦叶基切段愈伤组织的诱导和植株再生。西北大学学报,2003,33(4):489-492。47. 贾敬芬,郝建国,王鸣刚,赵宇玮等,小麦耐盐变异系的离体筛选及盐土田间试验。《植物细胞工程与分子育种技术研究》,2003,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北京,2003,53-58。48.周延清,贾敬芬*等,怀地黄ISSR扩增条件优化的研究,西北植物学报,2004。49.Yongjun Liu,Peisong Yan, Jingfen Jia*,Expression and significance of nm23mRNA,CD445 and CD44V6 in human gastric lymphology and oncology, 2003,50..金红,贾敬芬**,郝建国,草木樨状黄芪甲硫氨酸抗性系的原生质体培养及植株再生。生物工程学报,2004,20(2):221-22651.金红,贾敬芬*,郝建国,,沙打旺与苜蓿原生质体融合再生属间体细胞杂种。实验生物学报,2004,37(3):167-17552.刘永军 贾敬芬,低分子量聚乙亚胺介导的基因转染系统及动物皮肤组织基因转染试验。实验生物学报,2004,37(2):91-9553.周延清 贾敬芬*大豆遗传转化研究进展。武汉植物学研究,2004,22(2):163-17054.郝建国 贾敬芬*。用基因枪介导法将水稻几丁质酶基因导入小麦的研究。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04,10(4):421-42455.周延清 贾敬芬*利用RAPD和ISSR分子标记分析地黄种质遗传多样性。遗传,2004,2656.侯岁稳 贾敬芬,Plant regeneration from protoplasts isolated from embryogenic calli of the forage legume Astragalus melilotoides Pall。Plant Cell Rep. 2004。 ( SCI)57.侯岁稳 贾敬芬, High frequency plant regeneration from Astragalus melilotoides hypocotyls and stem explants via somatic embryogenesis and organogenesis。Plant Cell,Tissue and Organ Culture. ( SCI)58.唐永红,贾敬芬,陈刚,烟草K346品种叶数,株高变异株的RAPD分析.,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04,735-73659.刘永军 贾敬芬*。草木樨状黄芪变异系中甲硫氨酸代谢相关CDNA的分子克隆及其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西北植物学报,2004,24(1):1-560.张改娜.贾敬芬*,盐胁迫下植物基因表达与基因工程研究进展。武汉植物学研究。2005,23(2):186-19561.何涛,张改娜,王学仁,贾敬芬*,几种高山植物叶绿体淀粉粒的变化特征。武汉植物学研究。2005。23(6):545-54862.唐永红,贾敬芬,陈刚,烤烟叶数株高突变株的生长特性及DNA初步鉴定。中国烟草学报,2005,11(2):28-3463.侯岁稳 贾敬芬,In vitro regeneration of Perilla frutescens from hypocotyls and cotyledon explants, Biologia Plantarum。2005 (SCI)64. 贾敬芬 赵宇玮 郝建国 步怀宇,The utilization of in vitro selection technique for enhancing salinity tolerance in wheat.。 Plant &Environ. Pollution. 2005, Lucknow,India. Pp3465.周延清,贾敬芬*。用ISSR标记技术分析山药品种遗传多样性。实验生物学报,2005,3(4):324-33066.何涛,贾敬芬*。不同海拔火绒草光合特性的研究。云南植物研究2005,27(6):639-64367.韩晓玲 ,贾敬芬,生物有机无机复混肥对番茄产量品质及土壤的影响。土壤肥料,2005,3:51-5367.郝瑞文,景建洲,李振勇,贾敬芬*。霸王基因组RAPD优化条件的建立.中国沙漠,2006,26(2):286-29068. 刘永军, 景建洲 ,贾敬芬*,李振勇,郝建国,陈刚.用mRNA差异显示技术分离盐胁迫下小麦耐盐相关cDNA.西北大学学报,2006,36(1):89-9269. 张改娜,王瑛蕐,王学仁,何涛,郝建国,贾敬芬*。鹰嘴紫云英甲硫氨酸抗性系原生质体培养及植株再生.分子细胞生物学报,2006,3970. .韩晓玲,步怀宇,郝建国,赵宇玮,贾敬芬*。农杆菌转化的小冠花发状根的诱导及其植株再生. 生物工程学报,2006,22(1)71. 陈刚, 赵宇玮,贾敬芬*,王瑛蕐,郝建国,Physiological and Bi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Molecular-Biological Identification of a Gigantic Tabacco Mutant. Physiol Mol Biol. 2006,3272. 韩晓玲,秋小冬,王冰雪,杜永军,贾敬芬*。叶下珠茎节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 植物生理学通讯,2006,42(4):67973. 韩晓玲,王冰雪,林雪,贾敬芬*。小冠花高效体细胞胚胎发生与植株再生的研究. 西北大学学报,2006,36(3):420-42374.王英娟,李多伟,索志荣,贾敬芬.RP-HPLC法测定烟草愈伤组织中茄尼醇的含量.药物分析杂志,2006,26(8):1091-109375. 王英娟,步怀宇,李多伟,贾敬芬*。烟草毛状根诱导及其茄尼醇含量初探.植物学通报,2006,23(4):334-34076. 林雪,贾敬芬,黄琳娟,王仲孚. RP-HPLC用于芦荟多糖的单糖组成研究,食品科学,2006,27(4):192-19577..韩晓玲,王玉蕐,李红民,贾敬芬*.菊苣高效不定芽直接发生及植株再生.核农学报,2006,678.刘青芳,步怀宇,赵宇玮,贾敬芬*,紫花苜蓿离体器官发生及再生植株。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4(3):1-679? .李红民,郝瑞文,郝建国,贾敬芬.肿瘤血管生成抑制因子Arresten基因克隆及其对烟草的转化.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07,35(4):84-9080.赵宇玮,步怀宇,贾敬芬*,郝建国等2008小麦耐水分胁迫突变体生理及RAPD特性分析。华北农学报,2007,22(2)81.张改娜,贾敬芬*,植物体细胞杂交及其杂种鉴定方法研究进展。西北植物学报,2007,27(1)82.何涛,贾敬芬*,青藏高原高山植物的形态和解剖构及其对环境的适应性研究进展。生态学报,2007,27(6)83.王英娟, 贾敬芬*裂叶荆芥的组织培养和快速繁殖。植物生理学通讯,2007,43(2):33285. 王英娟, 贾敬芬*.2008, RP-HPLC法测定不同芦荟中褪黑激素含量.食品科学, 2008(4)86.王英娟,李多伟,贾敬芬.野生烟草中茄尼醇的微量提取工艺优化.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38(2):258-26187.. ZHANG1,2, (张改娜) . JIA1*, . HAO1, . WANG1 and T. HE1, Plant regeneration from mesophyll protoplasts of Agrobacterium rhizogenes-Transformed Astragalus ,52(2)(SCI)88.何涛,贾敬芬*.基于SSH技术的青稞低温诱导CDNA文库的构建。分子细胞生物学报2008,第6期89.赵宇玮,步怀宇,贾敬芬*,郝建国等,AtNHX1基因对草木樨状黄芪的转化和耐盐性表达研究* 分子细胞生物学报,2008,第3期90..赵宇玮,步怀宇,贾敬芬*,郝建国等,青稞HvBADH1基因的克隆及其转化烟草的初步研究,作物学报,2008,34(7):1153-115991.张改娜,贾敬芬*.草木樨状黄芪和木本霸王的科间体细胞杂交。植物学报,2009,44(4): Chen, Jing-fen Jia, Xiao-ling Han. Weak microwave can alleviate water deficit induced by osmotic stress in wheat ,(SCI).93.何涛,贾敬芬.Breaking dormancy in seeds of Anisodus fanguticus:an endangered medicinal herb of high altitude in the Qinghai-Tibet Science and ,(SCI)94.何涛,贾敬芬*。青稞基因的克隆及功能分析。作物学报,2009,3595.张改娜,贾敬芬*。骆驼刺发根农杆菌转化系的原生质体的培养和植株再生。植物生理学通讯,2009,45(4):367-37196.王英娟1,贾敬芬1**,步怀宇1,赵宇玮1,许耀2,Carl Hirschie Johnson2,Jan Kolá?3 褪黑素合成酶基因转化烟草及转化植株抗氧化系统变化,生物工程学报,2009,25(7):1014-102197.王玉华,韩晓玲,郝建国,贾敬芬。根癌农杆菌介导转褪黑素基因草莓的获得。核农学报,2009,98.赵宇玮,王英娟,步怀宇,郝建国,贾敬芬* AtNHX1基因对菊苣的转化和耐盐性研究,草业学报,2009,18(3):103-10999.张改娜,贾敬芬*,豌豆清蛋白1(PA1)基因的克隆及对苜蓿的转化。草业学报,2009,18(3):117-125100.王瑛华,陈刚,贾敬芬*,郝建国。霸王的原生质体培养及植株再生研究。草业学报,2009,18(3):110-116101.张改娜,贾敬芬。草木樨状黄芪A4转化系原生质体培养研究。河南农业科学,2009,8:46-50102.王英娟,步怀宇,贾敬芬。,毛脉蓼的离体培养。植物生理学通讯,2009,45(8):805-806103.郝建国,贾敬芬*。沙葱叶基愈伤组织原生质体再生体系的建立。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2009,28(5):998-1001104.王玉华,郝建国,贾敬芬*。‘早红’草莓高效遗传转化受体系统的建立。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2009,28(5):990-997

核农学报与应用生态学报

本刊于1980年由中国原子能农学会和中国农科院原子能利用研究所共同主办(原名《原子能农业应用》),1987年更名为《核农学报》,是核技术和生物物理技术在农业和生物学领域唯一的学术期刊。《核农学报》为双月刊,80页,大16开 本。国内外公开发行。主要刊登核技术(包括辐射等生物物理技术、各种人工诱变技术和同位素示踪技术等)在农业科学中应用研究的学术论文、综述、专论、科技 信息及知识介绍等,此外,还刊登其他相关技术,如农产品贮藏加工、生态农业、农业生物技术、农业信息技术、节水农业、精品农业等方面的学术论文。学报充 分、及时地报道了我国在该领域研究和应用的重要成果,为科研和教学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对农业生产和本学科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核农学报》一直是北京大学图书馆和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编制的《中文核心期刊目录总览》中全国农学类核心期刊,我刊一直在农业原子能应用领域保持着较高的声誉和知名度,被浙江大学、上海农业科学院等多家单位认定为一级期刊。我刊的发稿时滞为6-10个月。为了更好地为作者和读者服务,2005年开始增设了信息交流的栏目。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的数据(每年12月公布上一年期刊评价结果),我刊的影响因子和总被引频次见表1。可以看出我刊的载文量、总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进步很大,可以说是一年一个台阶。这从一个侧面表明了核农学和我刊发展的潜力。

确切说,两者,都没有。。我是论文代理。。。

1.曲靖烟区土壤有效中量元素的空间变异特征及影响因子研究.核农学报,2011/032.烟叶质量评价指标间的典型相关分析.中国烟草学报,2011/支持下的马龙县植烟土壤有效态微量元素评价.中国烟草学报,2011/034.曲靖植烟土壤养分空间变异及土壤肥力适宜性评价.应用生态学报,2011/015.基于主成分回归的曲靖C3F等级烤烟评吸质量估算模型.中国烟草学报,2011/016.不同焦油量烤烟化学成分差异.中国烟草学报,2011/027.烟草残体腐解液及其组分的化感潜力研究.中国烟草学报,2010/068.云南曲靖不同海拔烟区土壤和烟叶硼含量的分布状况及相关性研究.中国烟草学报,2010/069.云南大理烤烟土壤微生物动态变化研究.中国烟草学报,2010/0510.部分生态因素对烤烟挥发性和半挥发性有机酸含量影响的研究.中国烟草学报,2010/0511.云南烤烟钾含量时空变异特性研究.中国烟草学报,2010/0512.气候和土壤及其互作对湖南烤烟还原糖、烟碱和总氮含量的影响.生态学报,2010/1613.土壤和气候及其互作对湖南烤烟部分中性挥发性香气物质含量的影响.应用生态学报,2010/0814.曲靖烟区烤烟铅、铬、汞含量及其与土壤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烟草科技,2010/0715. 不同烤烟品种各部位烤烟成熟过程中非挥发有机酸含量变化的研究.中国烟草科学,2010/0416. 低钾胁迫下不同烤烟品种根系生长和根毛形态的差异.中国烟草学报,2010/0317.酶解-离子色谱法测定烟草中的果胶.化学研究,2010/0318. 复烤片烟醇化中几种化合物含量及相关酶活性变化.中国烟草科学,2010/0319.云南曲靖烟区土壤肥力状况综合评价.中国烟草学报,2010/0220. 云南烤烟不同品种和产区还原糖的差异分析.西南农业学报,2010/0421.中国主要烟区烤烟氯含量区域特征研究.中国土壤与肥料,2010/0222. 单料烤烟烟气粒相物与质量评价指标间的相关性研究.中国烟草科学,2010/0123. 不同烤烟品种对土壤微量元素响应的研究.中国烟草科学,2010/0124.土壤与气候及其互作对湖南烤烟还原糖与烟碱含量的影响.中国烟草学报,2010/0125 湖南和云南烤烟单料烟感官质量因子分析.中国烟草学报,2010/0126.云南烤烟多酚含量空间变异分析.作物学报,2010/0127. 凝胶渗透色谱-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同时测定烟草中3种抑芽剂残留.分析实验室,2010/0128. 发展特色烟叶是重点骨干品牌和优质烟区实现共赢的合作平台.中国烟草学报,2009/0629. 湖南烟区中部烤烟总糖含量状况及与评吸质量的关系.中国烟草学报,2009/0530.湖南烤烟烟碱含量空间分布特征及与香吃味的关系.中国烟草科学,2009/0531. 烟碱致病性和药用研究.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 2009/0532. 湖南烤烟物理性状比较及聚类评价.中国烟草科学,2009/0333.湖南省烤烟生长比较优势的县域分布研究[J].中国烟草学报,2009/0334. 成熟期土壤水分状况对烤烟挥发性香气物质及主要化学成分的影响.中国烟草学报,2009/0335. 两阶段聚类分析在烤烟外观质量评价中的应用,农业机械学报,2009,40(6)36. CO生理学机理及在卷烟烟气中的研究.中国医药实践杂志,2009/04,22-2337.烟草果胶的提取分析研究进展,广州化学, 2009/ 0138. 液质联用法在烟草农药残留检测方面的研究进展,广西轻工业, 2009/ 0239. UV-B 对烟草生长发育及次生代谢的影响.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9/0140.烤烟不定根对主要营养元素吸收能力的研究.中国烟草学报,2008/0641. 云南不同产区主栽烤烟品种烟叶物理特性的分析.中国烟草学报,2008/0642. 影响我国卷烟消费需求的主要经济指标分析.中国烟草学报,2008/0443. 烤烟品种耐寒性及相关生理指标的研究.中国烟草科学,2008/0344. 多指标正交试验数据的优化分析及应用.中国烟草学报,2008/0245. 烟叶质量评价指标间的相关性研究.中国烟草学报,2008/0246. 不同成熟度烟叶结构显微分析.中国烟草科学,2008/0247.构建中式卷烟优质特色烟叶原料保障体系是中国烟草在新形势下的战略选择.中国烟草学报,2008/0148. 烟草早花机理及控制的研究进展.中国烟草学报,2008/0149.不定根对烤烟根系生长及相关酶活性的补偿效应.中国烟草科学,2008/0150. 不同烤烟品种花芽分化与生育进程对苗期低温的敏感性研究.中国烟草科学,2007/0651.烘丝工艺参数对烘后烟丝质量影响的研究.中国烟草学报,2007/0652. 湖南烟区烤烟糖含量的空间变异特性研究.环境科学杂志,2007/653. 缺素对烤烟叶片腺毛生长发育影响的研究.中国烟草学报,2007/0554.不同部位烟叶海绵与栅栏细胞中主要化学成分研究.中国农业科学,2007/1055.五个烤烟品种叶片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化学成分研究.中国烟草学报,2007/0656.湖南烤烟硫含量的区域特征及其对烟叶评吸质量的影响.应用生态学报,2007/0557. 湖南烟区烤烟铅含量的空间变异特性研究.环境科学学报,2007/1058.不同卷烟和烟叶中主要多酚含量的差异.中国烟草学报,2007/0659.湖南烤烟外观质量量化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证分析.中国农业科学,2007./0960. 基于稳健性设计的筛分加料工序质量评价和参数优化.中国烟草学报,2006/561. 湖南不同烤烟中非挥发性有机酸含量的差异.中国烟草学报,2006/462.烤烟成熟过程中叶片解剖结构和质体的细胞学研究.作物学报,2006年.期63. 不同产地烤烟叶中绿原酸和芸香苷的含量分析.天然产物分析研究,2006/0464. 钾对病毒侵染后烟草叶片内源保护酶活性的影响.中国农业科学 . 根际酸度对烤烟生长、与养分吸收的影响.土壤 .白肋烟品种在不同氮水平下对主要养分吸收的研究.种子 2000. . 磷钙锌对烟草生长、抗逆性保护酶及渗调物的影响 土壤 .钾素对花叶病毒侵染后烤烟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烟草科技. 2000. . 不同烤烟品种对根际pH适应能力的研究.中国农业科学.1999. . 不同烤烟品种对钾素响应的研究.土壤 1998. Vol30 . 烟草品种苗期对钾素响应能力的研究.中国烟草科学. 1998. No272. K、Ca、Zn对烤烟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中国烟草科学. No173. 综合栽培措施对烟草根系特征参数及叶片质量的影响.土壤肥料..干旱胁迫钾对烤烟生长及抗旱性的生理调节.中国烟草.1998. . 转复制酶基因抗病毒烟草的研究.中国烟草学报. . Effect of Fertilizer N forms on Physiological Metabolism and potassium Uptake of Flue--Cured Tobacco. PEDOSPHERE . 烟草生理与生物化学[M].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678. 氮肥用量、形态对烤烟生长和钾素吸收的影响.中国烟草学报. 1996. .培土、施肥对烟草根系发育及氮钾吸收效率的影响.中国烟草学报. (1)80.分次供钾对白肋烟钾素吸收分配的影响.中国烟草. . 中国烟草病虫害彩色图志.安徽科技出版社.(6)82. K+与相伴阴离子对烟草有关生理代谢的影响.中国烟草学报.1994. .烟草抗旱生理的研究.中国烟草. . 茶树种子在贮藏中的生理生化—不同状态下茶子萌发过程的分析.福建茶叶,1986,285. 不同修剪技术对茶树光合呼吸特性的影响.贵州茶叶1983(1)86. 茶叶年生长周期的研究.贵州茶叶.. 茶树同化物产生的探讨——采摘对茶树光合、呼吸作用的影响.茶叶通讯. 提高茶树生长的经济系数—今后茶叶科研中的课题.茶叶通讯.. 茶树同化产物的探讨一枝梢生长与同化产物代谢运输的关系.茶叶通讯.. 关于茶树抗寒力的探讨.茶叶.1982. .不同电场强度处理对茶叶种子萌发性的影响.中国茶叶.

订阅网上可以订啊,订阅全年的话还有优惠的

应用物理学报

当然是APLapplied physics 猜也猜的出。

手机CPU在日常生活中都是容易被消费者所忽略的手机性能之一,其实一部性能卓越的智能手机最为重要的肯定是它的“芯”也就是CPU,如同电脑CPU一样,它是整台手机的控制中枢系统,也是逻辑部分的控制中心。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手机cpu是什么样子的,欢迎阅读。

硅晶体管

1954年1月,塔尼巴恩在贝尔实验室研制出了第一个可以工作的硅半导体。这个工作在1954年春季的固态设备大会上被报道,随后在应用物理学报(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 26, 686-691(1955))上发表。

戈登·蒂尔在1954年2月也独立研制出了第一个商用硅晶体管并在1954年2月14日对它进行了测试。1954年5月10日,在俄亥俄州的代顿举行的无线电工程师学会(Institute of Radio Engineers, IRE)国家航空电子大会上上,蒂尔正式对外界公布了他的成就,宣称“与同事告诉你的关于硅晶体管的严峻前景相反,我却恰好能把这些东西装在我的口袋里。(Contrary to what my colleagues have told you about the bleak prospects for silicon transistors, I happen to have a few of them here in my pocket.)”,并在大会期间发表了一篇题为《近期硅锗材料和设备的发展》(Some Recent Developments in Silicon and Germanium Materials and Devices)的论文。

在这一点上,德州仪器成为了当时唯一一个大批量生产硅晶体管的`公司。随后在1955年,利用固态杂质扩散的扩散型晶体管被发明。不过,当时硅管的价格比锗管昂贵得多。

集成电路

工作在中央研究实验室的杰克·基尔比在1958年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款集成电路。基尔比早在1958年7月就有了对于集成电路的最初构想,并在1958年10月12日展示了世界上第一个能工作的集成电路 。6个月后,仙童半导体公司的罗伯特·诺伊斯也独立地开发出了具有交互连接的集成电路,也被认为是集成电路的发明人之一。基尔比因此获得了2000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以表彰他在集成电路领域的贡献。诺伊斯在仙童公司研制的芯片是由硅制造的,而基尔比的发明是由锗制造的。2008年,德州仪器建立了一个以“基尔比”命名的实验室,用于研究那些半导体技术创新思维。

TTL

德州仪器的7400系列晶体管-晶体管逻辑(TTL)芯片在20世纪60年代被开发出来,使计算机逻辑方面的集成电路的使用更加普及。

利用持续几皮秒(万亿分之一秒)的超短激光脉冲,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LLNL)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激光烧蚀(去除材料)的有效机制,这可能有助于在许多工业激光加工应用中使用低能量、低成本的激光。这项新技术发表在《应用物理学》(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上,利用短波长、高通量(单位面积能量)激光脉冲驱动冲击波,熔化目标材料。冲击波通过后,熔体层处于张力作用下,这一过程称为弛豫,最终导致材料通过空化(不稳定的气泡增长)喷射出来。博科园-科学科普:研究人员将实验和增强的计算机模拟相结合,在以前未 探索 的激光能量和波长范围内,研究了皮秒激光脉冲烧蚀铝、不锈钢和硅。发现表明,在每平方厘米10焦耳(J/cm2)以上的紫外(UV)皮秒脉冲可以用比长波长脉冲更少的能量去除更多物质。NIF &光子科学副首席副主任杰夫·布德说:我们发现,这个范围超过每平方厘米10焦耳,特别是对于紫外激光脉冲,与低通量和长波长的表现非常不同。当去除率超过每平方厘米10焦耳时,去除率就会跃升,特别是对于紫外光。与此同时,去除过程中的跳跃伴随着去除效率的提高——去除给定体积的物质所需能量减少。这对我们来说真的很有趣,这表明这里可能有一个不同的机制。所以皮秒激光消融将提供一个很好的测试案例,在一个尚未被很好理解的状态下探测消融物理。这项研究被认为是对皮秒脉冲激光烧蚀过程的首次全面研究。该研究被《应用物理编辑》选为“编辑之选”,是由Bude领导的脉冲激光材料改性实验室指导研究和开发(LDRD)的一部分。研究人员比较了在 ~ 40j /cm2范围内355纳米(UV)和1064纳米(近红外)激光波长的结果。发现较短的波长比测量到的1064纳米激光波长的去除率提高了近一个数量级。在三种材料中,激光烧蚀在紫外波长下比近红外烧蚀效率高许多倍。利用辐射流体动力学代码HYDRA进行的模拟表明,烧蚀效率的提高是由于紫外激光脉冲深入烧蚀羽流,并将能量沉积在离目标表面更近的地方,从而导致更高的压力冲击、更深的熔体穿透和更广泛的空化去除。这种去除机制(冲击加热产生熔体,然后通过空化去除熔体)需要的能量比材料的汽化更少,这就是为什么它更有效率的原因。该论文的第一作者、LLNL分析师韦斯·凯勒(Wes Keller)表示:我们实验室独特的建模和模拟能力确实促进了这一发现,这是一个特别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因为激光能量沉积过程与材料的水动力响应密切相关,需要一个独特的代码,像HYDRA,具有这种综合能力。在某些方面,这项研究是一个将挑战转化为机遇的案例。研究开始后不久,研究人员发现,物质对皮秒激光的反应要比使用更常见的飞秒(千万亿分之一秒)激光复杂得多。当试图理解皮秒激光处理时,用非常短的(飞秒)脉冲得到一些物理简化假设不再可靠。这种物质不是简单地吸收激光能量并蒸发,而是在激光羽流中演化。这意味着必须对模型进行调整,以同时考虑熔融物质的流体动力学和激光脉冲与烧蚀羽流中的等离子体(电离气体)之间的相互作用。需要正确地模拟激光与等离子体的相互作用,所以我们不得不做很多创造性的实验来弥补模型中的一些不足。最终能够确定这一体系的基本物理性质,发现必须有激波加热才能产生微米深的熔体。然后,当用激波加热创造出这种深熔体后,需要一个机制来移除它,发现这个机制就是空化。一旦意识到时间形状的脉冲可以利用熔融材料的不稳定性,研究人员就能利用形状脉冲创造出一种更有效去除材料的方法。能够利用这一认识,以一种不同的方式进行激光处理。因此,它实际上有很多附带的好处。结果还表明,皮秒脉冲激光器在成本、效率和损伤控制方面优于常用的飞秒激光器。此外,它们还提供了波长灵活性的有效频率转换选项。有一些迹象表明,在皮秒到几十皮秒(脉冲)的情况下,可以在激光切割、钻孔和剃须功能中获得与更昂贵激光在皮秒以下工作时相同的质量和性能。这一发现将为激光在工业、国防、医药和许多其他领域的应用带来新的或更有效的前景。博科园-科学科普|研究/来自: 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Breanna Bishop 参考期刊文献:《应用物理学报》 DOI: 博科园-传递宇宙科学之美

傅恒志院士是我国著名的冶金材料学家,也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曾执掌著名的西北工业大学8年之久。傅恒志的一生,可谓是格物致知、求索创新的一生。他于1988年创建了国内唯一的凝固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重要基础研究项目(973)和国防预研项目的课题,出版有《高温合金及其熔炼技术》等专著4部、指导博士30余名、硕士40余名、博士后10名。1958年,傅恒志作为当时全国铸造学科唯一的留苏研究生,远赴苏联列宁格勒工学院学习。苏联铸造界最有声望的聂亨齐教授是傅恒志的导师,曾对他提出的熔炼特殊材料的高温合金新技术设想大加赞赏: “敢想前人之未想,敢做前人之未做,具有创新思维。好! ”当时傅恒志研制出了新型高温合金系列,其中镍铬基新型高温合金就被运用在苏联航空发动机的叶片上,填补了国际高温合金领域的空白,获得苏联科学技术发明专利。1962年,傅恒志研究生毕业的同时,因其成就卓著又获得了副博士学位。从苏联学成归国后,傅恒志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材料学方面的研究。他在科教事业中还拥有许多首创和第一: 西北工业大学铸造专业的创始人之一,培养出我国第一位铸造工程博士,国内首创以控制液固界面位置为基准的定向凝固稳态及非稳态过程的计算机模拟和晶向三维控制技术,在国内率先建立了凝固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国际上首次提出液固界面非平衡溶质再分配和定向组织超细化的概念,这些新颖的观点,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高度关注,被认为是凝固理论界的突破……傅恒志院士献身科教事业,硕果累累,业绩辉煌。他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及发明奖4项,获部、省级特等奖及一等奖4项;发表论文300多篇,其中上百篇被载入《SCI》《EI》《美国化学文摘》《国际宇航文摘》《应用物理学报》等国际文摘和著名刊物。他在科学研究上所取得的卓越成就,使他在第五届国际大学联合会上被推荐为理事会成员;1992年被俄罗斯国立圣彼得堡技术大学授予名誉博士称号,同年由美国传记研究院提名并获世界终身成就奖;1993年成为我国首批入选由世界著名科学家、教育家组成的国际高校科学院院士;1995年年初被选为俄罗斯宇航科学院外籍院士,同年5月,又高票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在航空航天材料及其加工技术方面具有很高的造诣,曾主持了多项型号研制任务,他提出的特种合金及其金属间化合物航空航天发动机叶片液态无模电磁成形和超高梯度超细化定向凝固技术属世界首,为我国航空发动机领域向推比10以上发动机方向的发展提供了科学的材料和工艺基础。傅恒志院士博学多识,治学严谨,具有敏锐的科学思维,始终站在材料科学发展的前沿,精辟的提炼出材料及其加工过程的科学问题,特别对航空航天用高温结构材料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宽以待人、严于律己、诲人不倦,以其科学家的胆识和魄力,对促进材料和加工学科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曾于1988年创建了国内唯一的凝固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傅恒志院士长期从事铸钢、铸造高温合金、定向和单晶凝固理论和技术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在国际上率先提出液固界面非平衡溶质再分配的概念及相关函数关系;在亚快速定向凝固及组织超细化、高温合金和稀土永磁合金的凝固组织与性能方面进行了开创性研究,获得性能提高数倍的超细胞/枝晶定向组织.“ZMLMC超高温度梯度定向凝固方法与装置”获1994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与此同时还获得包括《定向凝固超细柱晶组织及其形成机制》在内的多项国家发明奖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目前已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出版《高温合金及其熔炼技术》等专著4部、指导博士30余名、硕士40余名、博士后10名。铸钢、铸造高温合金、定向和单晶凝固理论和技术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重要基础研究项目(973)和国防预研项目的课题,并以大推力、超高温发动机为研究背景,自主开发耐热温度在1000℃以上的钛铝基金属间化合物无(软)接触电磁成形单晶定向凝固发动机叶片的制备技术。该技术的开发成功将使我国的航空航天发动机材料水平迈上一个新台阶,出现一个崭新的局面。1961年研制出新型高温合金,用于生产。在合金非平衡定向凝固及组织控制的研究中,提出了非平衡溶质分配的新概念。撰有《高温合金非平衡状态的凝固特性》等论文。在非平衡凝固理论、亚快速定向组织及组织超细化、高温合金、稀土永磁合金的凝固组织与性能、电磁约束成形定向凝固技术等方面进行了开创性研究。领导研制的超高梯度定向凝固装置的温度梯度可达1300°C/cm,超出当时国际最好水平达三倍之多;主持创建了枝胞转换及亚快速定向凝固的理论框架,开辟了单晶及定向组织超细化研究的新领域。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电磁成形定向凝固新技术。1938年抗战初期,全家逃难,辗转到西安。1947年,傅恒志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西北工学院机械系。在迎接解放的日子里,这位热血青年,参加了青年团,担任团支部书记,1950年加入了共产党,同年毕业。1952年至1955年,他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1958年,傅恒志作为当时全国铸造学科唯一考取的留苏研究生,赴苏联列宁格勒工学院,师从苏联铸造界最有声望的权威聂亨齐教授,进行耐热合金的研究工作。那时,用于航空航天尖端技术领域的镍基高温合金,性能优良?但在世界上,此种合金都以高含量的铝、钛作为主要强化元素,必须在真空下熔铸,否则极易氧化。而在上世纪60年代初,国内这样的真空冶炼设备极少。针对这一实际情况,傅恒志想:能不能搞出一种既不含铝、钛,又不需真空熔炼,而其性能又与含铝、钛的镍基高温合金相当的高温合金呢?如果有了这种高温合金,不就解决了国内对这一高温材料的急迫需求吗?这可是一个破天荒的大胆设想! 傅恒志小心翼翼地把这一设想告诉了自己的导师聂亨齐教授,得到了导师的大加赞赏:“敢想前人之未想,敢做前人之未做,具有创新思维。好!”在导师的支持下,傅恒志进行了艰难的探索。他先后设计了60余种合金方案,每一种方案的性能测试都要在800℃的高温下持续做6000小时的实验。为了实验,他常常废寝忘食,通宵不眠。经过两年多时间的不懈努力和反复筛选,在对镍铬钼钨铌合金系列进行系统研究的基础上,终于研制出了″无铝、钛的镍铬基″这一新型高温合金系列。傅恒志把这些研究成果写在论文《镍铬基铸造高温合金组织和性能的研究》里,在论文尚未答辩、合金尚未最后定型的情况下,他研制的镍铬基新型高温合金就被用在苏联航空发动机的导向叶片上。为什么苏联航空专家特别喜欢这种新型合金呢?因为该类合金虽然不含铝、钛,不需真空熔炼但却达到了当时世界上含铝、钛的镍基高温合金的优良性能,即不但具有较好的力学性能,而且具有优异的铸造性能。这在当时被认为是填补了国际高温合金研究领域的一项空白,当之无愧地居于国际领先水平,受到了国内外专家的高度赞誉。也正因为如此,他的这项研究成果获得了苏联科学技术发明专利。1962年,他从列宁格勒工学院物理冶金系研究生毕业时,获得苏联科学技术副博士学位。标新立异 勇攀高温合金研究高峰:傅恒志1962年从苏联学成归国后,继续致力于高温合金的成份、组织、铸造性能与力学性能关系的研究。高温合金是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舰船、发电、机床、石油和化工等工业中的耐高温材料,在航空发动机上主要用于制作热端部件。他针对新型发动机发展的需要,开展了对涡轮叶片定向凝固和单晶技术的研究,在国内首创了以控制液固界面位置为基准的定向凝固稳态及非稳态过程的计算机模拟和晶向三维控制技术,显著改善了定向和单晶叶片的组织及性能,为我国叶片的定向凝固和单晶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关键技术。此后,针对现行定向凝固温度梯度低、冷速小、组织粗大的缺点,他又提出了超高梯度定向凝固和组织超细化的新构思,成功地获得定向超细柱晶组织。在镍基和钴基合金中,所得到的结晶组织较HRS定向凝固这一通用方法细化4~10倍,高温持久性能超出同类合金1~2倍。他领导研制的超高梯度定向凝固装置,其温度梯度超过当今世界最高水平3倍多。由于在高梯度晶体生长和超高梯度定向凝固装置的研究上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这两项技术分获航空航天部一、二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及国家发明二、三等奖。仪器仪表工业的发展对磁性材料提出了新的要求,用传统粉末冶金方法制出的稀土永磁材料性能极脆,很容易破损,无法制作出很薄或形状复杂的永磁体。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傅恒志教授以凝固理论、磁学理论和复合材料理论为指导,提出了引入塑性相的新构思和运用控制凝固过程的新手段,经过几年的努力,建立了第二代(钐-钴)和第三代(钕铁硼)永磁体的铸造组织、成分、凝固特性、晶体取向和磁性能的关系,发明了可加工的稀土钴永磁材料。这种材料可以车削,可以变形,也可以切削成仅0.2毫米厚的超薄磁片,从而突破了钐钴合金完全脆性、不可能加工的禁界;而且所获磁能积居当时国际同类材料的领先水平。已成功地应用于国产卫星的隔离器上,并获得了航空航天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及国家发明三等奖。九十年代,针对航天工业的需要,傅恒志教授又领导开展了对超细石英纤维加工机制和析晶性的研究,所研制的高纯超细石英纤维,被国家高技术新材料鉴定组确认为:“其性能已相当于美国同类产品水平,填补了国内空白。”如今,高纯超细石英纤维已用于航天防热陶瓷瓦,其理论成果获1994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1995年,傅恒志教授承担了“单晶与定向叶片组织超细化与自约束成形综合技术”的课题研究。这一课题研究试图解决材料冶金技术上的两个重大难题:一是如何提高单晶及定向凝固技术装置的温度梯度;二是如何消除液态合金在成形过程中的污染。傅恒志教授致力于对高温合金定向凝固技术的研究,探索了提高定向凝固过程的温度梯度的途径,推出了超高梯度ZMLMC定向凝固方法,在实验室实现了高达1000K/cm以上的温度梯度,比德国Leybold公司生产的定向凝固设备的温度梯度整整高出10倍左右,达到了当今世界领先水平。这项成果因而获得了航空航天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及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防类)。硕果累累 奋斗不息:傅恒志院士献身科教事业硕果累累,业绩辉煌。他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及发明奖4项,获部、省级特等及一等奖4项;发表论文300多篇,其中上百篇被载入《美国化学文摘》、《国际宇航文摘》、《应用物理学报》等国际文摘和著名刊物。他多次应邀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及到国外讲学:先后在美国里海大学、美国国家标准局、德国柏林工业大学、德国亚琛工业大学等院校和研究所做学术报告;他还多次赴前苏联及俄罗斯、乌克兰的一些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访问讲学。在圣彼得堡国立技术大学及莫斯科航空材料研究院,他的“关于晶体定向生长及单晶高温合金问题”的讲学受到高度评价。圣彼得堡技术大学教授、苏联功勋科学家、科学院院士哈洛沙伊洛夫认为,傅恒志教授关于“定向凝固溶质再分配”的讲学,是“合金相变理论中的一个突破”。他在科学研究上所取得的卓越成就,使他在第五届国际大学联合会上被推荐为理事会成员;1992年被俄罗斯国立圣彼得堡技术大学授予名誉博士称号,同年由美国传记研究院提名并获世界终身成就奖;1993年成为我国首批入选由世界著名科学家、教育家组成的国际高校科学院院士;1995年初被选为俄罗斯宇航科学院外籍院士,5月间又荣幸地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西北工业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陕西省航空学会理事长,中国航空学会副理事长。桑梓情深 愿为家乡多奉献:76岁的傅恒志院士乡音未改,见到家乡的亲人,心情激动,特别热情。他说,我是河南人,热爱河南,人老了,更加关注家乡,迫切希望为家乡做些贡献。1986年,我在苏联留学的同学何竹康担任河南省省长,我的学生赵地担任河南省委副书记,我担任西北工业大学校长。受他们的盛情邀请,我和西北工业大学的几位领导从西安来到郑州,洽谈如何为河南省的经济发展尽力。在赵地同志的陪同下,我们参观了洛阳等几个发展比较快的城市,来到洛阳工学院,受到学院领导的热情接待,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后来,赵地同志回西北工业大学参加校庆,再次谈起为河南办点实事的问题。最后选中了洛阳工学院。1998年牡丹花会期间,我再次来到洛阳工学院深入考察,双方开始合作。河南科技大学成立以来,聘请我为共享院士,兼职教授,专设了办公室。我感到责任在肩,时刻牢记在心,虽然这几年,我每年都要到河南科技大学两次,做场学术报告,指导一些工作,但,总希望工作做得更多一些,更好一些。希望河南科技大学的发展更快一些,为河南省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傅恒志院士受聘于河南理工大学:2005年3月,傅恒志院士受聘于河南理工大学之后,他决定每年从该校给他的薪酬中拿出20万元,加上校方配套的10万元,共30万元作为资金来源,设立“金属材料及加工工程学科发展基金”,用于奖励河南理工大学师生。该发展基金于2005年10月建立,至今该校已有40余名师生受益。该基金主要用于支持该校材料学科建设,活跃学术氛围,促进学术交流,奖励品学兼优的材料科学及相关学科的在校硕士、博士研究生,激励他们在学业和研究工作中取得创造性成绩。2005年受聘担任河南理工大学教授以来,创建了材料物理冶金研究所,引领学校材料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帮助凝炼并形成了凝固技术与亚稳材料、材料先进连接技术与相变理论及材料加工过程数值模拟等学术研究方向并取得重要进展。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