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新民,研究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巴渝学者特聘教授。1997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3年7月本科毕业于重庆师范学院数学系,1988年硕士研究生毕业于重庆大学应用数学系,2001年博士毕业于香港理工大学应用数学系。1992年破格晋升副教授,1993年破格晋升教授。2003年起任重庆师范大学党委委员、副校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八届委员会委员,中国工会十五大特邀代表,重庆市第二届党代会代表,重庆市第一、二、三届政协委员,重庆市人民政府科技顾问团成员,重庆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专家组成员。兼任“最优化与控制”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运筹学与系统工程”重庆市市级重点实验室主任,“最优化理论与应用”重庆市高校创新团队带头人,“运筹学与控制论”重庆市高校重点实验室主任,重庆市首批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学评审组专家,全国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奖评审专家(数学物理组),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数理学部委员,中国数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运筹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系统工程学会副理事长,澳大利亚Curtin大学和四川大学等国内外高校兼职教授,《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主编,美国《数学评论》和德国《数学文摘》评论员,《应用数学学报》编委,《运筹学学报》常务编委,《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EI刊物)副主编,美国《Journal of Industrial and Management Optimization》(SCI刊物)和加拿大《Dynamics of Continuous Discrete and Impulsive Systems》(SCI刊物)以及美国《Numerical Algebra, Control and Optimization》编委。多次被《Optimization》(SCI刊物,德国),《Journal of Industrial and Management Optimization》(SCI刊物,美国),《Mathematical Methods of Operations Research》(SCI刊物,德国),《Pacific Journal of Optimization》(SCI刊物,日本)和《Optimization Methods and Software》(SCI刊物,英国)等国际期刊主编邀请担任客座主编(guest editor),主编出版多期专辑。
潘承洞 数学家、数学教育家。在解析数论研究方面有突出贡献。主要 成 就 涉及算术数列中的最小素数、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以及小 区间上的素变数三角和估计等领域。 姓名:潘承洞 性别:男 国籍:中华人民共和国 出生年月:1934年 忌辰:1997年12月27日 出生地点:江苏省苏州市 学历: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毕业(1956) 职称:山东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数学家、教育家 身份:中国科学院院士 所属学部:数学物理学部 专业:解析数论潘承彪 江苏苏州人,汉族,生于1938年3月,数学界著名专家。原中国科学院院士,山东大学前校长潘承洞之弟。196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力系数学专业。1961年至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农业工程大学,1992年与北京农业大学合并)校任教至今,担任助教职工,副教授,教授。 兼任北京大学数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讲授过“数学分析”、“初等数论”、“模函数”、“黎曼Zeta函数”、“筛法”等课程。 现任《数学学报》编委,《数学进展》常务编委。 他的科研成果“解析数论中的两个问题”曾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 曾于1979年参加中国数学代表团到意大利讲学。1978年3月被评为我校先进工作者。1981年被评为北京市劳动模范。他是市七届政协委员,市八届政协常委。 由于在数学科学研究方面作出突出贡献,受到农业部表彰,19867年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1年获政府特殊津贴。 潘承彪教授多年从事解析数论研究与数学基础课的教学工作。 著、译专著约十种,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十余篇。 与兄潘承洞合著的《哥德巴赫猜想》(中、英文版), 该书是国际上这个猜想的论述全面、完整的第一本专著, 于1983年5月获山东省科协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一等奖。 他们还合著有《素数定理的初等证明》、《解析数论基础》、 《初等代数数论》及《初等数论》等。 潘承毅 跟之前他们没什么关系.只是姓相同,可能都是 "承"字辈的
一般投稿都是过3审。最后一审叫终审。就是这个过了就可以出现在杂志上面拉。所以你希望很大,改改发过去吧
《数学物理学报》编委会由名誉主编吴文俊院士,主编丁夏畦教授, C. Dafermos教授等41名科学家组成。
1975年3月下放到湖北省钟祥县东桥区当知识青年。1976年4月任湖北省荆州地区文工团手风琴演奏员。1978年2月考入武汉大学数学系数学专业,1982年1月获理学学士学位、1984年11月年在武汉大学获理学硕士学位、1987年9月在武汉大学获理学博士学位。1987年6月分配到中国科学院武汉数学物理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1987年9月任助理研究员,1989年10月破格晋升为副研究员,1992年10月破格晋升为研究员。1991年1月任所长助理,1994年4月至1996年11月任中国科学院武汉数学物理研究所常务副所长、法人代表并主持全所工作。1996年11月至2004年10月任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副所长。1994年12月 任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青年实验室主任。2004年10月起任华中师范大学特聘教授。1996年月起任芬兰Helsinki 大学Docent in Mathematics,1998年5月起任芬兰Jyvaskyla大学Docent in Mathematics。1989年起11次在芬兰Helsinki大学、芬兰Jyvaskyla大学、美国康洲大学任教职。现任湖北省数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数学会理事,《Acta Mathematica Scientia》、《数学物理学报》期刊编委。
有位审稿人拒绝审稿。物理学报编辑复审之后外审是有位审稿人拒绝审稿,外审和复审都是期刊审稿的主要环节,一般期刊正常的审稿流程是初审、外审、复审,初审通常由杂志社编辑完成,外审也叫专家审,是由外部专家学者完成的。
地球物理学报审稿终审即主编终审,结合外审意见给出最终结果。《地球物理学报》它是在1948年正式创办的,它主要是由我国的地球物理学会以及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联合进行主办的一本关于地球物理科学的综合性学术刊物。
2-3周左右物理学报一般一个审稿人。不断出现“专家初审”,你这种情况可以确定的说:是有人拒审!慢慢等吧,一般接受审稿的话编辑部要求半个月内回复审稿意见的。在物理学报的作者投稿登陆,有一个审稿流程的,你仔细看看就懂了。回复审稿意见后一般是五个工作日会有结果,一般2-3周才会有是否接受的消息(直接收或者先要求修改)。要是超过4周,恭喜你,文章被送到新的审稿人那里去仲裁了。
学报编委会由10位院学术委员会委员组成,均为副教授。编辑部成员专业结构合理。学报编辑部由相关专业技术人员组成。主编:院长王晖,西安理工大学毕业,副教授,主要成果及获奖有:编写公开出版大学教材和工具书3本,发表数学研究、教学和职业教育管理论文数十篇。副主编王闯:西北工业大学在职博士研究生,副教授。常务副主编吴宪洲:陕西临潼人,渭南师范学院中文系毕业,讲师,从事编辑6年,在全国十多种学术刊物包括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近百篇。
6月28日。6月28日上午,学报编委会2021年工作会议在行政楼112会议室召开。校长程淮中、副校长王丹出席了会议,学报编委会全体委员参加了会议。编辑委员会简称编委会。是学报编辑部出版工作的学术指导机构,在校长领导下,对学报编辑部出版工作起指导、监督和咨询作用。
烟台南山学院教务网络管理系统入口: 12月18日,2018年度烟台南山学院学报编委会会议在行政楼二楼会议室召开。编委会主任吴国华,副主任亓学广,17位编委会委员以及学报办公室全体成员参加了会议。会议由编委会副主任亓学广主持。科研处处长孔德斌汇报了2018年烟台南山学院学报的基本情况,并解读了2018年烟台南山学院学报优秀稿件评选办法。根据“南院办字〔2018〕6号关于加强《烟台南山学院学报》工作的通知”第三条规定,每年根据刊稿总数按比例进行优秀稿件评选,所有稿件作者均匿名,所有委员投票均实名。 编委会主任吴国华在会上讲到,烟台南山学院学报从2004年创刊,至今已经14年,每年都按期、按量出刊。学报是学校重要的学术阵地,也是学校的窗口。作为学报具有三个特点:一是学术性,二是综合性,三是局限性;三个作用:一是培育高校的科研精神,二是推动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的形成,三是培养人才的重要的阵地。吴主任希望学报编辑部一如既往的严把文章质量关,逐步提高学报知名度。 通过此次会议,将评选出26篇优秀作品,颁发获奖证书,并实施系列积极措施进一步激发校内外科研人员投稿积极性,拓展稿件来源,切实提高稿件质量,为学校持续发展、内涵发展添砖加瓦。 ;
毕开顺,沈阳药科大学副校长《药物分析杂志》编委《药学学报》编委《中国中药杂志》编委《中草药》编委《中国天然药物》编委、《西北药学杂志》编委中国药典委员会委员中国新医药博士协会理事国家新药评审委员会委员辽宁省高级职称(药学类)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实验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药学会高级会员辽宁省药学会药物分析学科分会副主任委员李发美,《分析化学》主编分析化学和药物分析教授、博士生导师 沈阳药科大学药物分析系主任 沈阳药科大学教材建设委员会副主任 国家中医药科研实验室沈阳药科大学中药分析实验室主任 国际学术杂志《 Biomedical Chromatography 》的中国地区责任编辑 《中国中药杂志》、《色谱》编委 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员、中国药学会高级会员 中国色谱学会理事、中国保健协会骨质疏松和骨关节病学会理事 政协辽宁省委员会常委 年轻的好像邸欣不错,陈晓辉,郭兴杰不太了解
张天禄,汉族,1926年5月12日出生于四川省简阳县龙泉镇(现划属成都市龙泉区)一个普通的农、商家庭,父亲经商,其兄务农。念初中时,一天,身体一贯康健的母亲突患腹泻病,找遍镇上名医用遍良药均不见效,拖延月余终因衰竭而亡。张天禄极为悲痛,从此下定决心,长大后一定学习医药,为病患者和家人解除疾苦。1944年冬,高中毕业,因寒假各大学均不招生,他便报名参加了华西协和大学先修班学习(半年)。他学习用功,从未缺席一堂课,期终考试名列全班第二。当时,学校规定,凡先修班考试成绩前两名的学生有权选择学校的任何院系。张天禄起先自己选择了当时最为著名的医学院口腔系。后与家人商议,认为牙科学习年限较长,且无公费资助,当时家境不太好,恐难支撑常年的学、食费用,便在入学后转到惟一有公费资助的理学院药学系学习,终于实现了自己学习医药的志愿。入学后不久,抗日战争胜利,全校同学无不欢欣鼓舞,喜形于色,沉浸在一片欢乐之中。但这样美好的日子并不太久,国民党便发动了内战。爱国学子无不痛恨蒋介石大逆不道,不顾人民死活,重又点燃战火,把人民拖回到水深火热之中。蒋介石的倒行逆施激起了校园里反饥饿、反内战的浪潮,爱国学生纷纷上街游行示威,抗议国民党反动派挑起内战。张天禄也不例外,类似这样的活动参加了3次。1949年夏大学毕业,随即于7月应聘于成都标准药房工作,任营业主任。12 月成都解放,便转入泽生药房工作,1950年5月又转到新建立的成都新药联合制药厂任技师工作。该厂生产的品种不多,只有注射用水、磺胺噻唑、维生素C、维生素B1及阿司匹林片等十几种产品。由于该厂产品质量好,故销路比一般老厂的要好,名声也较大,很快便成为成都地区有影响的药厂之一。1952年,张天禄经厂方同意外出学习,以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学习的路线是北京、大连、上海。在北京除了参观数家药厂外,还拜访了当时中国药学会(以下简称药学会)的理事长孟目的老前辈及秘书魏鉴明同志。孟目的对他说学会缺人,正需要有志向的年轻人来创办刊物。并说:“学会是人才荟萃之地,专家教授云集,是年轻人学习最好的地方。另外学会要办的刊物是向广大会员、作者、读者传播药学新知识、新技术的媒体,也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园地。”孟老的一席话,使爱学习的张天禄动了心,同时创办的刊物又是在北京出版,也有一定的吸引力。北京是祖国的首都,是全国人民最热爱、最向往的地方。1952年5月,在到北京工作是无上荣光的思想驱使下,张天禄舍下多年生活的故乡成都,舍下众多老师及亲朋好友,更重要的是舍下1951年当选为成都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一职的机会,赴北京中国药学会工作。是年11月,学会在北京召开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届全国代表大会(即第13届年会),张天禄参加了会议。会议决定创办两种刊物,即《药学学报》和《药学通报》。张天禄有志于刊物的编辑工作,随即与陈新谦先生等共同筹划《药学通报》的创刊和出版,并担任该刊的专职编辑,从此开始了他的编辑生涯。1953年《药学通报》正式出版发行,“文化大革命”期间,杂志停刊。1968年他和学会的同志一起到卫生部江西五七干校学习和劳动,后又调到干校五七医院药房工作。再后同五七医院一起下放在江西省第二人民医院,从事了近十年的中医临床工作。1978年7月《药学通报》复刊后才调回北京继续从事编辑工作。张天禄历任《药学通报》编辑、编委、编辑部主任、编审、《中国药学杂志》(药学通报易名)副主编、主编。他是新中国成立后,专门从事药学期刊编辑工作屈指可数的几位前辈之一。张天禄曾先后任成都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药学会理事、中国药学会代理副秘书长,中国药学会编辑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主任,《中国制药企业概况》、《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药学卷》、《中国新药杂志》等书刊副主编,《新编药物学》、《医院药物手册》、《中国医院药学杂志》、《中国药房》、《中国药学年鉴》、《当代中国的医药事业》等书刊的编委及常务编委。还曾担任成都药业工会、中国药学会工会、中华医学会工会副主席及主席。张天禄事迹曾被载入中宣部出版局编、陈云同志题写书名的《编辑家列传》(1986)及《中国药学杂志》药学人物栏目中(1996)。由于他工作较突出,成果显著,曾多次获奖及先进工作者称号,如获卫生部先进工作者(1959),北京新闻出版局、北京科学技术编辑学会编辑金奖(1992)等。1995年还获国务院特殊津贴。
1991年4月-至今,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期刊编辑研究会理事、常务理事、副秘书长。1996年3月-2006年2月, 组建“中科院自然科学期刊编辑研究会上海分会”, 任第一、第二届常务理事兼秘书长、第三届理事长。1996年2月-2002年7月, 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96年12月-至今,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学会医学委员会委员。1997年9月-2008年5月, 上海市科技期刊编辑学会第三、第四、第五届副理事长。2000年1月-至今,欧洲科技编辑协会会员。2000年 5月-2008年6月,上海市药理学会第三、四届常务理事,科普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2000年 6月-2006年5月,中国科学院出版图书情报委员会委员。2000年 9月-至今,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学会第四届、第五届理事。1997年3月-2006年7月,上海市期刊协会第一、二届常务理事,副会长兼科技学术期刊专业委员会主任。2003年1月-2006年7月,上海市图书馆学会副理事长。2005年7月-2007年2月,中国图书馆学会理事。1996年4月-至今,《中国科技期刊研究》编委。1996年5月-至今, 《编辑学报》编委。1999年5月-至今,《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编委。2001年11月-至今,《药学服务与研究》编委。2003年12月-至今,《中国生物学文摘》常务副主编。2003年10月-至今,《图书情报工作动态》编委。2005年11月-至今,《科学观察》编委。2006年11月-至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七届常务委员会学术与学会工作专门委员会委员。2002年2月-至今,中国期刊协会第三届、第四届理事。2008年1月-至今,《科技导报》编委。2009年8月-至今,《中国中药杂志》编委2009年6月-至今,《药学学报》编委。2010年6月-至今,《机电工程》编委
搞学术我觉得还是李发美NO1。毕校长学术也非常好,只是身兼数职,学生太多,只怕分身无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