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的京剧引言:京剧作为中国的国粹,当前却面临这严峻的考验,它的未来是令国人担忧的。甚至有人妄言:“如果中南海不在北京,京剧不会是国粹,也只是普通剧种之一,有水分的国粹不会长久,如果北京不是国都,迁都别处,京剧很快就没戏了,现在国家每年为京剧是补贴好多银子来维持,给足镜头让它显.”如今的京剧迷大多都是中老年人群,年轻人却是对京剧“敬而远之”,虽然央视和教育部都开始注意到了京剧的“危险”,但究竟会有多大的成效却还在等着时间的见证。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渐渐已经有很多东西被我们中国人忽略或是遗忘……虽然有些已经被重新拾起,但也因为尘封已久,而失去了往日的风采!中国的戏曲是伴随着封建王朝的发展而成长起来的,到了现在却不知是该说它是处于鼎盛时期还是已经被国人所冷落,面对这一切,作为戏剧之首的京剧又该身处何处?难道真的会应验盛极而衰的发展规律?我想这是国人所不愿看见的……京剧是中国的“国粹”,也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京剧形成于北京,时间是在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时有“国剧”之称,已有近200年历史。现在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京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果说中国的社会在进步,却不如说中国人在变。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国人对西方的崇拜变得愈深,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开始冷落……这是与中国不同年龄的人的审美心理有关系的。06年的超女在中国掀起了什么样的浪潮,已经不用我们去说了,就连李宇春也十分荣幸的上了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笔迷”、“凉粉”等各色粉丝也在中国年轻一代中产出,对这些我并不想评论什么,我只是在想京剧什么时候也会创造出这样的奇迹,或是哪位京剧演员会上美国时代周刊,也许你会觉得可笑,超女和国粹怎么能相提并论呢?但很遗憾的是事实已经很清楚的表明国粹已经被超女压倒……现在的中国年轻一代又有多少深深的为京剧痴迷?流行音乐在中国年轻一代中已经占据了大半壁的江山,年轻人中学习并能坚持走戏曲道路的更是寥寥无几,现在的曲迷基本上都是些老年人,而中国将是属于年轻人的世界,那是不是就意味着京剧这个国粹必然会在今后中国的博物馆中出现呢?也许现在这很难想象,但也许有一天它真的只能在博物馆中出现!在京剧与流行音乐的对比之下,我们显而易见的是现代中国年轻人的审美大多都是在基于社会的普遍审美外表之上的主观心理审美,他们追求的美在于“新颖”、“流行”、“适用”,他们追求时尚,所以京剧正缺少了这三种元素,以至于不能吸引年轻人。京剧四大名旦:程砚秋、荀慧生、梅兰芳、尚小云,也已经成为了京剧的神话,人们所尊敬的为中国国粹的发展做出自己贡献的人……现在的戏曲表演者能超越他们的又能有几个?甚至可以问—还有吗?值得深思……京剧在现代已经陷入了困境,少有人在真正喜欢京剧了。只有一些京剧的执着守旧者还在自以为是的沉迷其中,认为现在的京剧已经是改无可改的,没有任何缺点的了。我个人认为京剧必将断送在这些执迷者手中。京剧在长期发展中,在程砚秋、荀慧生、梅兰芳、尚小云等老一辈大师的变革发展中而成为国粹。中国人从不屈服,一直都在不断努力,不断在为振兴中华而努力,而作为国粹的京剧怎么能不发展,不变革呢?我想程砚秋、荀慧生、梅兰芳、尚小云等老一辈大师如果还在世,一定会改革京剧,把京剧以发展成为“世粹”为目标,这并不是没有可能(国外有相当多的曲迷),而是没有人去做,而是就连中国的年轻一代都开始将其冷漠,留下的只有无奈和遗憾。虽然教育部将戏曲纳入小学课本,而如今培养的只是兴趣,我们可以试想小学生是处于对社会中各项事物好奇的阶段,兴趣十分宽泛,而且据调查真正喜欢京剧的小学生依然很少,大多都是专注于偶像明星的流行歌曲。央视虽然已经开始重视戏曲,并单独成立了戏曲频道,而且在春晚中极力推崇戏曲,但仅仅单调的所谓经典曲目只能带给观众乏味的感觉,对年轻人更是毫无吸引力,现在的世界是一个不断创新的世界,中国的年轻一代也更重视这些,他们喜欢的是新鲜的,流行的,时尚的东西。为什么央视没有发现这些呢?如果发现了,为什么央视不带头做一个支持改革京剧的先锋传播平台呢?年轻人喜欢流行音乐并不是没有道理的,不仅因为其音响效果还是音乐内容、MV等都是不断改变,不断发展的,而且偶像们和唱片公司也注意到了并抓住了年轻人的心理,定期的有歌曲或是专辑发行并注重不同音乐风格,从中从事京剧表演的人员为什么就不能看出什么呢?换而言之,京剧为什么总是反复唱着经典,而并没有出现新的曲目呢?没有编曲,没有编段,更没有像周杰伦等人一样有影响力和号召力的明星。如果让年轻人说流行音乐的偶像明星一定能说出很多,如果说戏曲明星,我想结局是不言而喻的……最可笑的是一些明星都知道改变风格,对自己的歌曲加入中国戏曲的成分,而他们的唱功却显示出他们并不是纯正的戏曲唱腔,竟还能让这种歌曲在歌曲排行榜上遥遥领先,我们戏曲的专业人士确并没有从中看出中国戏曲的出路,还是一味的重复唱着……重复唱着……也许某一天就会成为绝唱!事实证明如果不能吸引年轻人的目光那国粹的命运将是可悲的!前人所做的努力只能付之流水!我们不能在博物馆中见证国粹的精彩,而要在发展中领略国粹在舞台上的风采
未来的京剧——将在何处?引言:京剧作为中国的国粹,当前却面临这严峻的考验,它的未来是令国人担忧的。甚至有人妄言:“如果中南海不在北京,京剧不会是国粹,也只是普通剧种之一,有水分的国粹不会长久,如果北京不是国都,迁都别处,京剧很快就没戏了,现在国家每年为京剧是补贴好多银子来维持,给足镜头让它显.”如今的京剧迷大多都是中老年人群,年轻人却是对京剧“敬而远之”,虽然央视和教育部都开始注意到了京剧的“危险”,但究竟会有多大的成效却还在等着时间的见证。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渐渐已经有很多东西被我们中国人忽略或是遗忘……虽然有些已经被重新拾起,但也因为尘封已久,而失去了往日的风采!中国的戏曲是伴随着封建王朝的发展而成长起来的,到了现在却不知是该说它是处于鼎盛时期还是已经被国人所冷落,面对这一切,作为戏剧之首的京剧又该身处何处?难道真的会应验盛极而衰的发展规律?我想这是国人所不愿看见的……京剧是中国的“国粹”,也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京剧形成于北京,时间是在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时有“国剧”之称,已有近200年历史。现在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京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果说中国的社会在进步,却不如说中国人在变。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国人对西方的崇拜变得愈深,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开始冷落……这是与中国不同年龄的人的审美心理有关系的。06年的超女在中国掀起了什么样的浪潮,已经不用我们去说了,就连李宇春也十分荣幸的上了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笔迷”、“凉粉”等各色粉丝也在中国年轻一代中产出,对这些我并不想评论什么,我只是在想京剧什么时候也会创造出这样的奇迹,或是哪位京剧演员会上美国时代周刊,也许你会觉得可笑,超女和国粹怎么能相提并论呢?但很遗憾的是事实已经很清楚的表明国粹已经被超女压倒……现在的中国年轻一代又有多少深深的为京剧痴迷?流行音乐在中国年轻一代中已经占据了大半壁的江山,年轻人中学习并能坚持走戏曲道路的更是寥寥无几,现在的曲迷基本上都是些老年人,而中国将是属于年轻人的世界,那是不是就意味着京剧这个国粹必然会在今后中国的博物馆中出现呢?也许现在这很难想象,但也许有一天它真的只能在博物馆中出现!在京剧与流行音乐的对比之下,我们显而易见的是现代中国年轻人的审美大多都是在基于社会的普遍审美外表之上的主观心理审美,他们追求的美在于“新颖”、“流行”、“适用”,他们追求时尚,所以京剧正缺少了这三种元素,以至于不能吸引年轻人。京剧四大名旦:程砚秋、荀慧生、梅兰芳、尚小云,也已经成为了京剧的神话,人们所尊敬的为中国国粹的发展做出自己贡献的人……现在的戏曲表演者能超越他们的又能有几个?甚至可以问—还有吗?值得深思……京剧在现代已经陷入了困境,少有人在真正喜欢京剧了。只有一些京剧的执着守旧者还在自以为是的沉迷其中,认为现在的京剧已经是改无可改的,没有任何缺点的了。我个人认为京剧必将断送在这些执迷者手中。京剧在长期发展中,在程砚秋、荀慧生、梅兰芳、尚小云等老一辈大师的变革发展中而成为国粹。中国人从不屈服,一直都在不断努力,不断在为振兴中华而努力,而作为国粹的京剧怎么能不发展,不变革呢?我想程砚秋、荀慧生、梅兰芳、尚小云等老一辈大师如果还在世,一定会改革京剧,把京剧以发展成为“世粹”为目标,这并不是没有可能(国外有相当多的曲迷),而是没有人去做,而是就连中国的年轻一代都开始将其冷漠,留下的只有无奈和遗憾。虽然教育部将戏曲纳入小学课本,而如今培养的只是兴趣,我们可以试想小学生是处于对社会中各项事物好奇的阶段,兴趣十分宽泛,而且据调查真正喜欢京剧的小学生依然很少,大多都是专注于偶像明星的流行歌曲。央视虽然已经开始重视戏曲,并单独成立了戏曲频道,而且在春晚中极力推崇戏曲,但仅仅单调的所谓经典曲目只能带给观众乏味的感觉,对年轻人更是毫无吸引力,现在的世界是一个不断创新的世界,中国的年轻一代也更重视这些,他们喜欢的是新鲜的,流行的,时尚的东西。为什么央视没有发现这些呢?如果发现了,为什么央视不带头做一个支持改革京剧的先锋传播平台呢?年轻人喜欢流行音乐并不是没有道理的,不仅因为其音响效果还是音乐内容、MV等都是不断改变,不断发展的,而且偶像们和唱片公司也注意到了并抓住了年轻人的心理,定期的有歌曲或是专辑发行并注重不同音乐风格,从中从事京剧表演的人员为什么就不能看出什么呢?换而言之,京剧为什么总是反复唱着经典,而并没有出现新的曲目呢?没有编曲,没有编段,更没有像周杰伦等人一样有影响力和号召力的明星。如果让年轻人说流行音乐的偶像明星一定能说出很多,如果说戏曲明星,我想结局是不言而喻的……最可笑的是一些明星都知道改变风格,对自己的歌曲加入中国戏曲的成分,而他们的唱功却显示出他们并不是纯正的戏曲唱腔,竟还能让这种歌曲在歌曲排行榜上遥遥领先,我们戏曲的专业人士确并没有从中看出中国戏曲的出路,还是一味的重复唱着……重复唱着……也许某一天就会成为绝唱!事实证明如果不能吸引年轻人的目光那国粹的命运将是可悲的!前人所做的努力只能付之流水!京剧,你的未来在哪里?谁能告诉中国人……如果连国粹都陈列在了博物馆,那中国还会有未来吗?接着,又会有什么将成列在博物馆?永远封存……我们不能在博物馆中见证国粹的精彩,而要在发展中领略国粹在舞台上的风采
中国的民族民间音乐是世界民族音乐之林红的一棵古老而长青的叁天大树,是我们华夏子孙的骄傲。中国的民族民间音乐是浩瀚的大海。仅仅从我们通常所说的民歌、器乐、曲艺音乐、戏曲音乐的数量来看,也是令人惊叹的。据不完全统计,至今已收集到的民歌约有30万首左右。民族民间器乐约有200余种乐器,独奏、重奏、合奏乐曲难以数计,中国的曲艺约有200多个曲种。戏曲约有360多个剧种。曲艺和戏曲都是综合性艺术,音乐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同时也是各种剧种、曲种特征和风格的主要体现者。至于这众多的剧(曲)种中丰富多样的剧目、曲目、声腔、板式、行当、流派、唱段、文武场音乐等等。更是难以数计。 产生我国这么丰富的民族音乐的原因有:第一,悠久深厚的历史传统;第二,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第三,博大的文化背景;第四,众多民族和人口。 包括民歌与歌舞、民族器乐、曲艺音乐、戏曲音乐四章内容。 一、 民族与歌舞 民歌与歌舞是联系在一起的,所以书中也是一起放在第一章一起介绍。民歌和歌舞都来自人民的生活和劳动,这是它们一个很大的特点。民歌的体裁大体分号子、山歌、小调3个大类。号子直接为劳动服务,是在人民体力劳动中编唱的,它的音乐坚实有力、粗犷豪迈,和劳动联系十分密切,音乐节奏和节奏紧密结合。山歌则产生山野劳作中,声调高亢、嘹亮,节奏较自由,具有直畅而自由地抒发感情的民歌。小调是产生在群众日常生活的休息、娱乐、集庆等场合的民间歌曲。中国的歌舞音乐也很丰富,他的音乐特点与小调很接近,只是因为要配合舞蹈动作,常家用更多的衬词、衬腔和重复腔等。歌舞音乐大体分:秧歌类、花鼓类、花灯类、风俗舞类。此外,还有旱船、莲湘、小车、拉花、春牛等歌舞形式及其音乐。二、民族器乐 分类有吹奏、弹拨、拉弦、打击乐器,曲式结构大多以曲牌为基础,段落性很强。三、曲艺音乐 曲艺是一种表演艺术,也是综合艺术,它以讲唱文学为脚本,安排布局,展开情节,汲取各种艺术表现手段。曲艺是叙事性的音乐,是在“演故事”,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千百年来,文学、音乐、表演三者在曲艺这一综合体中相铺相成,有机结合,达到了今日曲艺的丰富、成熟的境地。中国曲艺有200多种,分类问题很复杂,一般根据音乐特点分8类:鼓词类、弹词类、道情类、牌子曲、走唱类、琴书类、杂曲类、数唱类;曲艺唱腔体式分曲牌体、主曲体、综合体。曲艺分南北不同,各自有长处,我们熟悉的如北方京韵大鼓、南方评弹。 四、戏曲音乐 戏曲,是一种综有诗歌、音乐、舞蹈等多样表现手段的中国传统戏剧艺术。音乐是戏曲艺术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唱腔和器乐两种成分。中国传统戏曲约有360多个剧种,音乐遗产非常丰富,形态十分复杂。戏曲的艺术特点有综合性、戏剧性、民间性与专业性的结合三点。戏曲的唱腔具有抒情性、叙述性、戏剧性三方面特征。戏曲的器乐特点大多处于伴奏、陪衬的较次要的地位。戏曲的剧种全国性剧种有昆剧、京剧、两种。我对京剧特别喜欢,对其中内容了解较详细。京剧是以皮黄腔为主的全国性戏曲举重之一,约有200年的历史,因形成与北京而得名。由于京剧名师辈出,19世纪后半期至20世纪初,有了谭鑫培等一带新人出现,谭鑫培是这一阶段杰出的代表,他博采众长,继承余、张、程等又有所创新,为京剧老生的一带宗师。这时京剧不仅受群众欢迎,而且得到清王朝统治者的赞赏,逐渐取代了昆曲的地位而影响全国。从此,建国前后,老生有言菊明、谭福英、马连良、周信芳、李少春、杨宝森等;旦角有王瑶卿、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等;武生有盖叫天、厉慧良等;小生有姜妙香、叶盛兰等;净角有金少山、裘盛戎、袁世海等;老旦有龚云匍、李多奎等;丑角有肖长华、刘斌昆等;琴师有孙佐臣、徐仁沅、王少卿、杨宝忠等。。。。。。他们在各个行当中都有重大建新,在唱腔、表演、念白等方面都有所创新,自成一派,将京剧艺术推到了鼎盛时期。京剧约有1000多个传统剧。故事大多取材于“列国演义”、“西汉演义”、“三国演义”、“隋唐演义”、“西游记”、“杨家将”、“水浒传”、“说岳全传”等,也有从昆剧和其他地方小戏、民间歌舞中移植过来的,范围十分广泛。京剧的唱腔以皮黄腔为主。二黄强苍凉深沉,长于抒发悲愤之情,有正、反二黄之分;西皮腔刚劲明快,长于表现灵活、昂扬、欢快之情。除了皮黄腔外,京剧还有南梆子、四平调、高拨子、吹腔、昆腔和许多民间小调等唱腔。京剧演唱也很讲究,注重按字行腔、要求字正腔圆,声情并茂。京剧器乐文场以京胡为主,辅以月琴、京二胡、小三弦,有时还用笛、笙、唢呐、海笛等;武场有鼓板、大锣、小锣、钹,有时用堂鼓、水钹、碰铃、大饶等。京剧著名的传统剧目有《二进宫》、《玉堂春·三堂会审》、霸王别姬》、《卧龙吊孝》等。其他的戏曲剧种如北方秦腔、晋剧、河北梆子、豫剧、评剧、碗碗剧,南方赣剧、川剧、湘剧、黄梅戏、越剧、湖南花鼓戏、锡剧等,各个戏曲剧种的唱腔都有分别,也各有自己的长处。 学习体会《中国民族音乐欣赏》后,感触颇多,以前我们总是认为欧洲音乐是最优秀的,而我们民族音乐是不足以登入大雅之堂的,现在知道了民间音乐浩瀚如海,并不比欧洲优秀的音乐差了多少,也是那样需要我们努力学习和发扬光大的,我们更应为我们民族音乐能够走向世界多做贡献。
一则京剧入中小学教材看似很平常的消息,没想到在互联网上掀起了巨大的波澜。抛开引入样板戏是否合适的争论不谈,对传统京剧艺术价值的看法,也在网民中形成了壁垒分明的阵营。当年徽班进京并扎根下来,既逢天时地利也仰人和。1790年,曾经在京城盛极一时的秦腔被清廷禁演巳五个年头了,“都中人士,喜听新声”。当浙闽总督伍拉纳为给乾隆皇帝八十寿辰祝寿,带了当时在南方颇负盛名的由高朗亭领班的安庆徽戏班“三庆班”入京时,历史给了京剧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京剧不是从小到大,从简到繁,独立孕育诞生的,而是从其它地方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一开始就站在很高的起点上,以徽汉同台,皮黄并用为开端,继承和发展了徽剧、汉剧和昆剧的优良传统,并不断吸取梆子、高腔以至各种地方小戏的优秀剧目、音乐和表演艺术来丰富和发展自己,集中戏曲艺术优秀传统于一身,兼容并包,化而用之,很快就在京城红极一时,继而成了风糜全国的剧种。众所周知,昆剧曾在我国历史上是第一个堪称“国剧”的剧种,独领风骚几百年,其艺术价值之高早有定评,但继它之后而崛起的京剧的艺术水平却超过了它。京剧不但继承了昆剧的精华,也大大扩展了艺术表现力。昆剧那种“水磨腔”过于柔媚,其细腻婉转的特点对表达那种高亢激昂的内容有所局限。而京剧吸收了大量北方戏曲的因素,能把那种慷慨苍劲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京剧这种刚柔并济的特点使它能轻而易举地表现人类生活和情感的无限领域,在这个方面也超过了其它剧种。昆剧以曲笛托腔,既费力气,和腔又欠婉转。而京剧改用京胡托腔后,音调从容婉转表现力大增。有些人看不起京剧中大量的打击乐,视之为噪音。其实京剧中的打击乐是为了表演的需要(比如京剧有很多武戏的成份等),而且打击乐多并不能成为音乐落后的理由。且不论非洲鼓乐那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就是在西方现代音乐大师如巴托克、斯特拉文斯基、梅西昂等手里,打击乐成了他们许多重要音乐作品的主角,而弦乐等则退及次要地位甚至不用。有些人认为京剧中唱腔和曲牌的程式化特点缺乏艺术价值,其实程式化并不妨碍表演中根据需要灵活处理,伟大的德国作曲家瓦格纳的乐剧就有很多所谓的“主导动机”(每个重要的人和事及物品就用一段固定的旋律短片来代表),而他作品中最动人心弦的音乐往往就是由若干个“主导动机”巧妙地交织在一起达到的。其实,欣赏京剧如同欣赏西方古典音乐一样,在开始时也是不太习惯难以领悟的。但只要放下成见,多多聆听,它回馈给你的丰富的艺术享受是难以言传的。
京剧包含的知识类目比较多,流派方面可以写《小生流派的传承》、《老生的流派与发展》;唱法方面可以写《京剧唱腔方法分析》、表演方面可以写《京剧程式表演的渊源》、行头方面可以写《京剧服装砌末考证》等
京剧艺术最早起源于昆曲,从历史上看,由汉乐府至唐诗、宋词、元曲再到明清小说,最终又有了西方体系的音乐,这种音乐可以说是现代流行音乐的前身,现代音乐虽然说与古乐不同,但其却是同根同源。从现代流行乐上我大可分为通俗、摇滚、流行等等,摇滚由上世纪引进的,但要明确的是中国流行音乐其文字上绝对是汉字。从汉乐府音乐可以看到中国音乐源远流长,现代音乐形式不过是一个历史的必然性演变过程,昆曲是从宋词元曲的基础上形成的,而清乾隆中期徽班进京促成了京剧艺术的扎根于京城。《同,光十三绝》的诞生就生在此时。刘赶三、谭鑫培、程长庚、梅巧玲可说是形成现代京剧的分水岭,他们影响了现代的京剧流派。谭鑫培老先生在中国第一部电影中担任演出,而第一张唱片也是谭先生录制的,可见京剧的出现影响了流行音乐。
首先乐队会开启音乐,然后京剧演员就开始跟着音乐来唱。不需要很高的默契,只需要能够听到音乐就可以了。
京剧是中国戏剧舞台上的主要剧种,被誉为国粹。几百年来,经过几代艺术家的努力,已经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专业歌唱和多种体裁风格的歌唱。然而,无论歌唱多么好,如果没有好的伴奏,它都会黯然失色。好的伴奏应该能够引导演员。媒介伴奏是跟随和支持演员,最重要的是跟随演员。如果伴奏是一个坠落的演员,那是最可怕的。因此,伴奏和歌唱是鱼和水的关系,谁都不能离开谁。
在表演之前,京剧演员要和乐队一起表演。我们称之为“坐着唱歌”。目的是在演员和乐队之间进行充分的沟通。京剧乐队的鼓手和钢琴家总是配合我们。他们观察演员的动作,倾听演员的声音,并仔细陪伴我们,比如:什么曲调适合我唱,在哪里退出,在哪里多唱,在哪里多演奏。只要它是正确的,讨论就很容易。即使演员唱得走调,语调偏离调子,鼓手和古筝手也能及时帮你掩盖演员的错误。
伴奏乐队一成立,演员的特权就被完全剥夺了。伴奏乐队由乐队提前录制。语调、节奏、轻声、速度等已成定局。因此,我认为在伴奏乐队上演唱之前,歌手必须像练习书法一样仔细地“读笔记”,以便意识到这一点,否则他不能唱好伴奏乐队。就拿红灯时唱“一个男人应该是这样的男人”来说吧。一开始很难掌握散乱的棋盘。
传统京剧乐队基本上是齐声演奏的,演员们习惯于依靠镜湖的拐杖。但现代歌剧的伴奏增加了现代乐器,注入了现代作曲和编曲方法。他们会时不时地放弃,不管演员是谁,时不时地来个和弦,通过门来代替原来的京剧,把头枕起来。钢铁伴奏为歌手服务。记住不要占主导地位。艺术的主要任务是合作。我们应该熟悉歌手的演唱和处理习惯,尽量做到得体和谐。
唢呐,在木制的锥形管上开八孔(前七后一),管的上端装有细铜管,铜管上端套有双簧的苇哨,木管上端有一铜质的碗状扩音器。唢呐虽有八孔,但第七孔音与筒音超吹音相同,第八孔音与第一孔音超吹音相同。
唢呐的中、低音区音色豪放、刚劲,各种技巧都易于发挥,非常富有表现力;高音区紧张而尖锐,在乐队中应用要谨慎。
单皮鼓又称小鼓。是打击乐和管弦乐的指挥乐器,演奏时用两根细竹(通称鼓箭子、鼓签)。指挥方法用底鼓,有时并配合手势,各种乐器都随着它的指挥来演奏。歌唱时辅助板打节奏。司鼓、板者称为鼓佬(即鼓师)。
六场通透嘛。文三场,胡琴、月琴、三弦,后加京二胡;武三场,鼓、大锣、小锣,后加铙钹。
文场从外到里依次是:京胡、京二胡、月琴、三弦。
武场:鼓师、大锣、铙钹、小锣。
鼓师座位底下一般垫个大的木盒子,叫“沓拉方”(音),特殊时候有跺台板的效果。
胡琴主要看口型,鼓师看身段,所以胡琴坐前边,鼓师坐后边,垫高。下手活儿们都看这俩人。
哦对了,笛、唢呐、海笛子、大堂鼓、小堂鼓、齐钹这些也得算京剧的主要乐器,不用不行的。笙是程派用,中阮大阮可用可不用,我是挺不喜欢的,搅和。也有加秦琴的。其实老生来说,三大件儿最好听。
音乐文献综述写作要点再论 (按:当下在音乐院校的学术论文写作中,“综述”写作已愈来愈受到指导教师和写作者的重视。虽然在教学中笔者曾多有明示和讨论,但仍有部分写作者对相关文体性质、内容安排和结构要义有所忽视而理解不深,从而使其“综述”文稿学术价值受到影响。据此,笔者借“博客”之便,对音乐文献综述写作的相关问题,再做要点式归纳总结,与博友们交流和讨论。) 一、什么是“音乐文献综述”?在预设或限定的时空范围内,对某一音乐学术领域所积累学术文献进行全面观察、分类综合和定性总结的书面陈述,称为“音乐文献综述”。所谓“预设或限定的时空范围”,是指综述都需要有所涉文献的具体时期或年限划定以及具体学术领域或主题规定。具体而言,就是这种时空范围的预设或限定,从时间层面而论,可长可短,长者可设定为一个世纪(如所谓“百年文献综述”);短者可设定为刚刚成为“历史”的前一年或两三年(如《中国音乐年鉴》中的某领域某年音乐文献综述)。从学术主题层面而论,可大可小,大者可设定为一个学科或一个专业方向(如《当代中国音乐学》中的分学科综述);小者可设定为一个音乐主题或一个理论问题(如一次学术会议、一种专业技能、一个音乐品种或类型研究文献)。这就是说,所有的音乐文献综述,其材料对象都不是漫无边际或“边界”迷糊的音乐文献谈论,而是有历时性范围和学术空间范围预设或限定的陈述。据此,任何综述者对音乐文献时空范围的设定和限定,都应当是根据个人能力、精力和具体需要的一种适合个人专业条件的界面设定选择,切不可贪大求杂、节外生枝,使自己最终陷于内容和结构都难于驾驭的困难境地。音乐文献综述,是当下包括民族音乐学研究课题在内的各音乐学专业本科生学习、研究生教育和学位论文写作中采用最为普遍也是最多的著述内容或著述形式之一。在民族音乐学学术领域,根据学术目的、作用和文本内容结构的不同,音乐文献综述大体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作为民族音乐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论文中引言或绪论章节中部分内容的文献综述,这是各级学位论文规定格式中必须要呈现的一部分对前人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和认知的内容。二是作为民族音乐学某一专题领域,对规定时间或范围内的音乐文献积累做专门化梳理和认知完成的文献综述,这是一种独立成篇的专业论文样式,如某某音乐学术研讨年会所提交专业论文或研究成果的全面综述,或某某时期某一音乐领域所积累专业文献和研究成果的全面综述等。二、音乐文献综述的基本特征凡是在形式和内容上符合规格和学术要求的音乐文献综述,无论它是学位论文中的相关段落部分,还是独立成篇的专项主题综合,在写作上都需要认真审视和关注下述几方面内容:1.对象材料全面性。就是对规定时空范围内所涉音乐对象的现有文献资料积累,要有全面的了解和把握。“综述”之“综”,在这里具有明确的时空规定上的意义,那就是“所述”音乐对象材料上的全位性和全面性观察和认知。一篇对音乐对象文献积累材料描述不够全面而有明显缺失的章节或独立篇幅,都不能称之为是合格的“综述”,因为它没有全面反映出所涉音乐对象的历时研究过程和最新学术进展及信息。2.陈述方式描述性。凡是好的音乐文献综述,对规定时空范围内所积累的所有音乐文献,都主要采用客观“描述”的方式来进行综合性陈述,这是“综述”之“述”特征的性质体现。尽管“综述”也需要有“述者”个人见解和认知发表,但是这种个人见解和认知,则首先是建立在原有文献材料客观内容基础之上的。因此,忠实引用、陈述原文和理解诠释原文,是音乐文献综述的基本特色。故而一篇合格或优秀的文献综述,原有文献材料内容的陈述与著述者个人意见的发表,都不是模糊混淆、雾里看花,而是清晰明确、泾渭分明;对原有文献材料引述也不是断章取义,更不是推论甚至篡改,而是忠实、周到和准确。“述而不作”,是它的主旨,这里的“作”,应当理解为是“发挥”、“推衍”、“创造”。因此,音乐综述的“述而不作”,对于原文献来说,就是不发挥、不推衍、不创造,避免综述者个人不着边际的主观推论和随意理解,这也是笔者主张将音乐文献综述划为“乐志性质”著述一类的根本原因。3.内容结构综合性。凡是好的音乐文献综述,在规定时空范围所现音乐文献的全面、客观描述基础上,都还有著述者个人分类综合和定性总结的创新性思维显示。“综述”之“综”,除了前述具有时空规定上的全位性和全面性意义之外,另还有方法和程序上的限定意义,那就是需要对所涉音乐对象的全部文献材料从内容到形式都予以分析、归纳与综合。这就是说,综述文章的内容和结构,决不是所涉音乐文献材料的一般性介绍、简单化排列和无序式拼接,而是通过分析、归纳与综合,将所掌握的全部音乐文献材料,从学术层面上进行分类或分项组合,在深入认知基础上再进行模式化提炼归类和理性化归纳总结。由于这种模式化提炼归类和理性化归纳总结,是一种针对所见文献积累、并在此积累基础上的客观性“综合”,是一种有具体依据、具体来源、具体针对性的“综合”,故并不与前述“述而不作”的“三不要点(不发挥、不推衍、不创造)”相左。三、音乐文献综述的作用与价值一项文献综述成果的完成,在任何学术领域中都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和价值,包括民族音乐学在内的所有音乐学学科领域的音乐文献综述,亦不例外。首先,在音乐学教育领域和学位授予程序中,完成一项音乐文献综述写作,实际上就是一次学术层面上的有针对性的文献资料积累、文献材料内容认知和文献分析归纳及整合梳理能力的实践训练。由于音乐文献综述针对的是某一音乐对象历来的文献材料积累,其检索的对象具体、要求明确、途径多种,且与学位论文整体写作框架密切关联,因而具有突出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实践性功能。通过音乐文献综述写作,不仅可以用为训练和提高各学位层次学员文献资料检索的实践能力,同时亦可相应地扩大学员知识面的深广程度和认知视野,培养学员分析、归纳、梳理、整合学术材料的表述能力和逻辑能力。因此,音乐文献综述作为音乐描述的一种代表性文体,今已成为大多数音乐院校音乐学本科以上专业教育和学位论文写作练习规定选择的重要著述形式之一。此外,某项音乐文献综述的写作与完成,同时也是此项文献综述所涉音乐对象相关研究课题发现前沿、辨清缺失、明确方向的信息采集和认知过程,而这一过程对学位论文更深入的整体写作和对相关专门课题研究的内容结构设计,都具有直接和明确的定位性影响和参考使用价值,因此,民族音乐学的音乐文献综述,对于学位论文和专门课题来说,都被视为是其后继续进入更加具体、更深层次研究的先导和基础。四、音乐文献综述的文体结构音乐文献综述的文体结构,一般包括“前言”、“主部”(或称“综述”)、“总结”、“参考文献目录”四个部分。前言,也可称为引言,是本综述需要率先告之读者的相关学术背景或学理背景。首先是综述文献对象主题、文献选择时空范围限定的说明(如本文是某年至某年的某个具体音乐研究领域的文献综述),然后是这一文献综述所涉对象范围及内容选择的意义、价值和目的的简要明确解说。主部,或称“综述”,是全文的主要部分,需要综述规定时空范围内的所有文献,这些文献所展示出的多种研究思路和繁杂内容对象,在此经过作者综合、归纳,清晰地形成序列性的若干分支主题(模式化归类的若干段落),一一进行概述和解说;各分支主题,论题鲜明、条理清楚、重点突出,特别是其中具有个性特征和创新内容的文献,要多予以关注和突出。至于各分支主题的序列安排,则没有统一不变的格式,既可按年代为序归类,也可按近似或同类主题和观点为序归类,还可按近似或同类研究方法或思路为序归类。总之,无论采用何种模式或主题归类,此部分内容都需要对所涉音乐文献的学科进程、理论见解和研究方法予以概括、提炼和展示,而不能仅仅是对原文献内容的复述和大段落文字的引述。总结,或称为“结语”,是“综述”总体内容的重点归纳。主要陈述其已经显现的盈缺得失、现状进度和未来动向预测等,并有针对性地初步提出解决某些问题的观点或意见。最后是参考文献目录。所有被纳入综述视野的文献目录,排列有序、显示规范。 总之,随着各大音乐院校学位论文写作的渐趋规范和科研课题的严格要求,音乐学学术论文写作中的综述性文体,还会在学术上和写作上发挥出它更大的基础性和实用性作用。
音乐欣赏论文包含民族音乐,西方音乐等音乐欣赏相关论文摘要:本文谈了音乐及大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谈了我校提高大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一些举措。...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书范文(音乐专业)我是一名音乐专业的本科生,性格方面属于那种比较外向的人,活泼开朗,自己在业余时间爱交友、听音乐、唱歌练歌,吉他之类的乐器,外出散步、慢跑、聊天,还有上网。喜欢看小说、散文,尤其爱看励志类的书籍。心中偶像是林俊杰,希望像他一样做个音乐才子就好了。自己平时能与人友好相处,能真诚待人。做事认真、投入。接受过成功学方面的简单培训,所以在信念方面还可以,觉得自己是一个不轻易说放弃的人。对于困难我觉得不是不可能,只是暂时还没有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或者说是目前的条件还不够成熟,限制太多。所以很多时候我都这样激励自己不要轻易放弃。自己也有迷茫的时候,每次自己都会努力调整。喜欢励志、哲学和国学方面的东西,也很喜欢阅读、喜欢听大师的演讲,这样自己才能够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才能够生存下来。解决自我盘点中的劣势和缺点有句话说的好,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虽然我恒心不够,体格不佳,身高有待提高,学习方面需进一步提升自己,但可凭借那份积极向上的热情鞭策自己,久而久之,就会慢慢培养起来恒心的。充分利用一直关心支持我的庞大亲友团的优势,真心向同学、老师、朋友请教,及时指出自存存在的各种不同并制定出相应计划以针对改正。经常锻炼,增强体质,以弥补海拔不够带来的负面影响。[职业认知] 音乐在当今这个流行潮流的社会是很重要的元素,很有发展前途。【音乐认识】音乐的体裁体裁——作品的存在形式。(文学体裁:诗歌、小说、散文等;音乐的体裁:交响曲、协奏曲、奏鸣曲等。)现把音乐众体裁分为两大类:声乐体裁、器乐体裁。声乐体裁:清唱剧、歌剧、音乐剧、弥撒和安魂曲、合唱、齐唱与重唱、康塔塔、牧歌、声乐套曲和组歌、艺术歌曲和浪漫曲、小夜曲、摇篮曲和船歌、宣叙调和咏叹调等。器乐体裁:奏鸣曲和交响曲、交响音乐和交响诗、音诗、音画、协奏曲、套曲和组曲、前奏曲和序曲、夜曲、幻想曲、随想曲和狂想曲、军乐和进行曲、圆舞曲、变奏曲、改编曲、创意曲、叙事曲、谐谑曲、幽默曲、练习曲、托卡塔、重奏和独奏曲等。清唱剧一种大型声乐套曲体裁。包括独唱(咏叹调、宣叙调)、重唱、合唱及管弦乐等,其中合唱占主要地位。我国亦称之为“大合唱”。清唱剧16世纪末源于罗马,最初以《圣经》故事为题材,后也用世俗题材,现代作曲家则常用来表现重大历史或现实题材。康塔塔一种大型声乐套曲体裁。17世纪初产生于意大利,最初是一种独唱或重唱的世俗叙事套曲,以咏叹调和宣叙调交替组成。中叶传入德国,而发展成一种包括独唱、重唱、合唱的声乐套曲,题材为世俗或《圣经》故事。这种康塔塔与清唱剧的形式相似,只是规模较小,内容偏重于抒情,故 事内容较简单,现代作曲家常用此体裁表现重大历史或现实题材,在我国也把有康塔塔称为大合唱的。弥撒曲天主教堂所用的复调风格的声乐套曲。主要是合唱,也有重唱与独唱,17世纪前为无伴奏清唱曲。有普通、特别、安魂、婚礼、主教等弥撒类型。其中普通弥撒曲用途最广。一般分为六个乐章:“天主矜怜颂”、“荣福经”、“信经”、“三呼圣哉”、“祝福经”、“羔羊经”.牧 歌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世俗歌曲。14世纪时的牧歌是由田园风的独唱歌曲演变而成, 歌词多以爱情或自然景物为题材。16世纪的牧歌则由一种名为“伏罗托拉”的多声部复调歌曲演变而成,为无伴奏合唱曲。此种体裁的牧歌完全,区别于 我国民歌中的“牧歌”,因后者是属牧民们放牧是唱的、具有山歌性质的歌。[就业分析]从前几届师兄师姐的就业状况和老师的介绍来看,我们这个专业还是很好就业的。只要自己掌握了扎实的知识和熟练的技能,还是可以站稳脚的。[总目标] 不做金钱的奴隶。(1)总的目标可分解成几个小的目标去分阶段实现。第一个目标,顺利毕业。参加2010年公务员考试,尽自己最大努力考上公务员。积累基本的资金,积累工作经验,提高自己的办事效率及办事能力。同时努力扩展自己的人脉关系,为今后事业的发展打好基础。第二目标,辞去公务员的职位,开始自己的事业。在这个阶段,希望自己顺利找到一家合适的企业,熟悉工作环境,继续积累资金。完成上述两个小目标之后,自己要开始新的征程。可以选择理财,或是自主创业。需要缩小自己和其它社会精英之间的差距。这些差距包括:(1) 思想观念上的差距。应该终身学习,不仅要学习书本有形知识,还要学习人生这无形的知识。努力改变自己的思想观念。(2)知识上的差距。书本知识的欠缺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应当是实践的差距。为了缩小这种差距,需要在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多多思考,在实践中体会书本知识。(3)心理素质的差距。社会需要百折不挠的精神,而作为一个被人称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缺少的可能恰恰是这一点,往往遇到些许挫折和失败就会退缩。这种差距,需要在实践中逐步消除。(4)能力和差距。这一点可能是最重要的。为了缩小这种差距,除了在实践中逐步学习外,还要和业界精英保持密切的联系,以便随时请教和学习。多参加一些培训活动,同时多听听大师们的讲座,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少走弯路。在具体实践的过程中,应认真总结和不断的反思。只有这样,自己才能够逐步走出困境。才有可能逐步走向成功。大学期间 主要完成以下内容:(1)学历、知识结构:提升自身专业技能熟练。努力通过英语四、六级、拿到计算机二级证书。与此同时开始接触社会、工作、熟悉工作环境。(2)个人发展、人际关系:在这一期间,主要做好职业生涯的基础工作,加强沟通,虚心求教。(3)生活习惯、兴趣爱好:适当交际的环境下,尽量形成比较有规律的良好个人习惯,并参加健身运动,如散步、慢跑、打羽毛球等。(4)认真备考公务员考试,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去争取。(5)利用闲暇时间阅读。努力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在此期间,自己应积累基本的资金,积累工作经验,提高自己的办事效率及办事能力,同时努力扩展自己的人脉关系,同时严格要求自己,磨炼一下自己。为今后事业的发展打好基础。在此过程中,自己不能放弃学习和培训的机会。除此之外,还应该提高自己的涵养。在有了初步的资金积累之后,我会选择辞去公务员工作。在音乐行业企业中寻找机遇。找到一家理想的企业,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在工作过程中,熟悉公司运转的规律。工作期间,每晚抽出一个小时,看看理财方面的知识,和关注这方面的信息。利用部分资金做尝试。4. 创业考虑期辞去工作,开始进行市场调研,试图发现新的机遇。并进行可能性分析。并未下一步做好思想和资金等个方面的准备。可以自主创业,也可以选择与人合作的方式。要有激情,敢于冒险,要有梦想,要有理想。更重要的是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和信念状态。在创业的时候要给自己留有余地,不至于出现生存危机。同时,在创业的时候力争不给家人带来压力。备选方案1.如果没有考上公务员应该找工作。同时调整自己的心态。在音乐行业企业中寻找机遇。进行资金积累。试图找到一家理想的企业,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也可以过一段时间再考。由于公务员稳定,福利好,三金保证良好,所以自己不想轻易放弃。2.如果发现自己渴望稳定,已经失去了自己创业的激情在工作的同时,多接触投资理财方面的咨询,开始投资理财。多参加各种培训班。努力维持良好的资金周转状况。3.如果创业失败的话在创业的时候要给自己留有余地,不至于出现生存危机。同时,在创业的时候力争不给家人带来压力。一旦创业失败,自己还应该有一定的资金去周转。然后在视社会环境决定自己的发展。在此期间,应进行反省和总结。并不断学习和求教别人,来弥补自己的不足。在今天这个人才竞争的时代,职业生涯规划开始成为在人争夺战中的另一重要利器。对企业而言,如何体现公司“以人为本”的人才理念,关注员工的人才理念,关注员工的持续成长,职业生涯规划是一种有效的手段;而对每个人而言,职业生命是有限的,如果不进行有效的规划,势必会造成生命和时间的浪费。作为当代大学生,若是带着一脸茫然,踏入这个拥挤的社会怎能满足社会的需要,使自己占有一席之地?因此,我试着为自己拟定一份职业生涯规划,将自己的未来好好的设计一下。有了目标,才会有动力。计划固然好,但更重要的,在于其具体实践并取得成效。任何目标,只说不做到头来都会是一场空。然而,现实是未知多变的,定出的目标计划随时都可能遭遇问题,要求有清醒的头脑。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山峰,雕刻着理想、信念、追求、抱负;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片森林,承载着收获、芬芳、失意、磨砺。一个人,若要获得成功,必须拿出勇气,付出努力、拼搏、奋斗。成功,不相信眼泪;成功,不相信颓废;成功不相信幻影,未来,要靠自己去打拼!【希望可以符合你的要求哦】
2014年学校官网显示,学校共有1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4个校级研究中心。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研究所校级:提琴制作研究中心、现代电子音乐中心、音乐治疗中心、嗓音研究中心 1987年至2012年,学院共取得科研成果奖87项,其中省部级以上61项。2013年,学院有国家级项目立项4项。 2013年国家级项目立项一览表 序号 项目批准号 负责人 课题名称 课题类别 课题经费(万) 1 12FYS008 王新华 16、17世家西方音乐音高组织体系之演变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15 2 12QKA100 温永红 国家社科基金学术期刊资助 国家社科基金学术期刊资助 40 3 13FYS006 项筱刚 李凌音乐评论研究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18 4 13AD003 王次炤 中国传统音乐的美学研究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 30 中央音乐学院2011-2011年科研成果(论文)一览表 作者名称成果形式出版日期出版/发行单位杨民康德昂族情歌“阿坡翁”当代发展变异状况的考察与研究论文40575《民族艺术研究》李昕Some questions on the instruments used in “Qiuci” music论文2011-1-22Indiranagar Sangeetha Sabha(Regd Trust)India李昕My Understanding of African Pianism论文2011-12-8MRI Press,USA李昕A Brief review Of the early development Of Jazz –styled music in Shanghai论文2011-12-1MRI Press, USA杨民康云南布朗族风俗歌[索]的变异过程及其异文化解读论文2011-1-15《中国音乐学》吕钰秀移动的脚步移动的岁月―马兰农耕歌谣风论文2011-1-15台东杵音文化艺术团杨民康论音乐民族志书写的范式、结构及教学应用论文2011-1-8《音乐艺术》宋瑾后现代主义“小型叙事”与音乐人类学的田野作业论文2011-1-8《音乐艺术》娜木拉如何改进握弓姿势论文2011-1-5《小演奏家》宋学军短暂而辉煌的一部团史——记中央音乐学院音工团论文2010-12-30《中央音乐学院学报》李昕African Music Study in China论文2010-12-15Composition in Africa and the Diaspora, Volume 2肖学俊《对“汗都春”现象的文化解释》论文2011-5-15《音乐研究》宋瑾后现代思想与音乐人类学论文2011-5-15《音乐与表演》娜木拉掌握大提琴把位的规律论文2011-5-13《小演奏家》陈荃有《中国当代作曲家曲库》系列活动述评论文2011-4-1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和云峰《关于艺术管理专业教学的若干思考(2)——从中央音乐学院艺术管理专业四份教学计划看其教学模式与理念的更新》论文2011-3-25《中国音乐》袁静芳南北曲在明代佛教音乐中的传承与发展——兼析明钦定的《诸佛、世尊、如来、菩萨、尊者名称歌曲》论文2011-3-15《2010年两岸戏曲音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曾永义主编王次炤《音乐与文学》论文2011-3-13《人民政协报》娜木拉如何掌握正确的握弓方法论文2011-3-3小演奏家李晓冬《审美现代性视野中的西方音乐进程》论文2011-3-1《星海音乐学院学报》何宽钊浪漫主义的文化-美学阐释论文2011-3-1《中央音乐学院学报》胡银岳《二战后日本现代音乐发展研究》论文2011-3-1上海音乐学院杨民康少数民族学生的朋友和知心人——我所知道的田联韬老师论文2011-2-26《中央音乐学院学报》刘悦《论李斯特清唱剧创作中的人文主义宗教思想内涵》论文2011-2-26《中央音乐学院学报》宋瑾新历史主义音乐美学思想论文2011-2-15《交响》姚恒璐《我们这个时代的作曲家》论文2011-2-15《福建艺术》娜木拉如何做到与合作者默契配合论文2011-2-15小演奏家王次炤发人深省 以史为鉴——为《毛宇宽音乐文集》作序论文2011-2-12《人民音乐》王华对高等学校固定资产会计核算和实物管理存在问题的探讨论文2011-2-8《中国经贸》宋瑾斯蒂芬·戴维斯的音乐美学思想论文2011-7-15《中国音乐学》杨民康德宏傣族佛教寺院的信众吟诵艺术及其文化变迁论文2011-7-1《民族艺术》杨民康论原生态民歌舞台展演的意义和作用——兼谈云南少数民族音乐的几种文化保护与传承模式论文2011-7-1《音乐探索》肖学俊《汗都春平调音乐的传入及发展——锡伯族“汗都春”的历史与现状系列论文之二》论文2011-6-20《新疆艺术学院学报》田联韬藏文化圈边缘区跨界民族音乐研究论文2011-6-12《人民音乐》娜木拉关于拇指在按弦技巧中的重要性论文2011-6-7小演奏家杨民康论原生态民歌舞台展演的意义和作用论文2011-6-5《广播歌选》陈荃有中国音乐期刊:脚下的路该要如何走?论文2011-6-1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于润洋《乐之道——中国当代音乐美学名家访谈》论文2011-6-1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宋瑾斯克鲁顿的音乐美学思想论文2011-5-26《中央音乐学院学报》张乐心关于中国贝多芬接受历史的几个问题论文2011-5-26《中央音乐学院学报》沈凡秀德理格奏鸣曲曲演奏CD2011-9-25北京东方影音公司娜木拉晨兴音乐桥论文2011-9-22《小演奏家》杨民康跨界族群与跨界音乐文化——中国语境下跨界族群音乐研究的意义和范畴论文2011-9-15《音乐研究》宋瑾感性学:去蔽与返魅论文2011-9-15《天籁》赵寒阳二胡学习中的几点经验论文2011-9-12《人民音乐》和云峰《再论“原生态”音乐》论文2011-9-1《音乐探索》盛原巴赫音乐与中国文化在澳门交汇论文2011-9-1澳门利马窦学社贾国平现代音乐在中国论文2011-9-1《人民日报》肖学俊《“汗都春”与锡伯族的多重文化认同》论文2011-8-26《中央音乐学院学报》袁静芳历史古老的北京智化寺音乐论文2011-8-15《东洋音乐研究》宋瑾言说音乐的三种术语及隐喻论文2011-8-15《交响》李淑琴中西音乐深度融合下的传奇歌剧——写在歌剧《白蛇传》荣获普利策奖之时论文2011-8-12《人民音乐》何宽钊歌剧“白蛇传”的美学思考论文2011-8-1《人民音乐》杨民康清代北京藏传佛教的道歌演唱与艺僧制度——兼论三世章嘉活佛对传承传播蒙藏佛教乐舞的贡献论文2011-7-25《黄钟》钱茸地域性声乐品种音乐分析新议论文2011-7-15《中国音乐学》杨民康论佛教丛林制度与佛教音乐风格区的相互关系论文2011-7-15《艺术百家》叶小钢《林泉——叶小纲音乐典藏》CD2011-7-15北京环球音像出版社刘悦《李斯特清唱剧创作的历史贡献》论文2011-7-15《星海音乐学院学报》和云峰《知其难为而为之——关于当代“跨国族群”音乐文化研究难点透析》论文2011-11-15《音乐研究》李萌古筝盛世华章名家协奏曲音乐会《八面风》DVD2011-11-15北京环球音像出版社付涛涛融会贯通 独树一帜--杨儒怀教授对曲式与作品分析理论体系的发展与创新论文2011-11-12《人民音乐》褚历《十番锣鼓的数列结构》论文2011-11-1《中央音乐学院学报》于润洋《谈谈音乐学视域下的和声对位教学问题》论文2011-11-1《人民音乐》于润洋《席曼诺夫斯基的艺术人生》论文2011-11-1《艺术评论》周耀群《2009年西方音乐史研究综述》(中国音乐年鉴条目)论文2011-11-1文化艺术出版社曹晓青中国手风琴新作品专辑CD2011-11-1中国唱片总公司戴嘉枋论“文革”后期对传统音乐的秘密“抢救”论文2011-10-25《黄钟》李起敏罗贯中的理想国探求-走出国家政权更迭的轮回论文2011-10-22《东平湖》杨民康云南少数民族基督教仪式音乐的新变异论文2011-10-15《世界宗教文化》周海宏感性的智慧与内心的真情——借为秦文琛作品评论集作序而作的自我表白论文2011-10-12《人民音乐》何宽钊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和声及德彪西印象主义和声的哲学-美学阐释论文2011-10-1《音乐研究》李起敏借得铁干银钩笔来传雪域春消息论文2011-10-1台湾《美丽宝岛》月刊社潘澜略论席曼诺夫斯基晚期创作中的民族性论文2011-10-1《艺术评论》和云峰《辛勤耕耘一甲子 桃李芬芳忆往昔——中央音乐学院中国少数民族音乐调查、研究、教学60年》论文2011-12-25《中国音乐》和云峰《藏传佛教及其音乐在摩梭人社会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论文2011-9-25《云南艺术学院学报》和云峰《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理论及案例分析课的设置理念与若干思考》论文2011-9-25《云南艺术学院学报》杨民康从聂耳日记看其音乐创作的乡土因缘和传统回归论文2011-9-25《云南艺术学院学报》李萌古筝《盛世华章》--《铜鼓舞》CD2011-12-15天天艺术出版夏苒记第四届中国ConTempo&瑞士Cultruescapes新室内乐作曲比赛暨Contempo Primo现代室内乐团培训计划论文2011-12-15《2010中国新音乐年鉴》 馆藏资源截至2011年8月19日,中央音乐学院图书馆面积4780平方米,馆藏图书乐谱、音像资料、音乐期刊等各种载体形态的资料逾47万件(册),包括古琴、琵琶文字谱、寺庙音乐工尺谱、传统民族乐器演奏谱等珍贵资料,以及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外国作品。另外还有不同语种的专业理论及工具书万余册,音乐期刊1万余册,音像资料万余件,是中国最大的专业音乐图书馆。同时,数字图书馆还拥有《馆藏音乐书籍全文库》、《馆藏音乐乐谱全文库》、《音乐核心期刊全文库》、《馆藏音像资料点播库》等数据库。电子资源覆盖书籍、乐谱、期刊、音视频,是国内目前最大的专业音乐电子资源库。图书馆还收藏有中国现代作曲家的资料及手稿,以及许多珍贵的文字和音响资料。1997年,该馆加入了国际音乐图书馆协会(IAML),成为国内的第一个会员馆。 学术期刊学术性季刊《中央音乐学院学报》是全国艺术类中文社科核心期刊中唯一拥有教育部名栏的期刊,2010年入选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名刊工程。
我认为京剧脸谱中所代表的传统文化是一种象征,象征着古时的人们对于人物性格的理解,比如黑脸代表着铁面无私,白脸代表着奸诈,红脸代表着忠义。
每一个脸谱代表了不同的形象和不同的内心独白,然后通过人的脸部清晰的显示出来。
脸谱是运用色彩和线条构成各种图案,以象征人物的性格和品质。
脸谱的根源,不少学者皆归纳为以下两个来源:
1、祭舞面具说:源于古代祭典所用面具,像驱逐旱魃的傩舞,使用凶宁的面具来突出恶魔可怕的形象;
2、乐舞面具说:历史传说中北齐的兰陵王面目秀美,作战时戴上威猛的面具,以慑服敌人。
后来,由于俳优头罩面具,在舞台施展动作,究竟不自然,而且无法操纵面部肌肉和眼神的收放来表达现实人物的情绪,于是逐渐放弃面具,于是发展到以脸谱替代面具,提高面部化妆的戏剧功能。
脸谱的作用可归纳成四点:
暗示性格、介绍特点、褒贬善恶、明辨美丑。
基本可分为十类:红、白、黑、黄、蓝(青)、绿、紫、粉红(灰)、金和银。
1、 红:表示忠勇正直、义薄云天、精忠报国、有血性,如关羽、岳飞、姜维、常遇春、颖考叔、赵匡胤、吴汉、关胜。
2、 白:表示奸诈狠毒、笑里藏刀、工于心计,如曹操、秦桧、赵高、董卓、魏忠贤、严嵩、司马懿。
3、 黑:表示刚正、鲁莽、勇猛、粗中有细,如包拯、张飞、项羽、李逵。
4、 黄:表示凶狠残暴、有勇无谋、富有心机,如典韦、宇文成都。
5、 蓝(青):表示中性、猛烈、暴躁、草莽英雄,如夏侯惇、程咬金、窦尔敦、马武。
6、 绿:表示妖魔鬼怪,如蝎子精。
7、 紫:表示肃穆、稳重,富有正义感,如专诸、张郃、荆轲。
8、 粉红(灰):表示年迈老弱、血气衰弱,如黄忠、严颜、廉颇。
9、 金和银:表示神秘、高贵、庄严,代表妖神佛一类。如如来佛、孙悟空。
扩展资料:
艺术特色
京剧脸谱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变形、传神、寓意三个方面。
脸谱是一种图案化的化妆艺术,它在表现肤色、面部器官和肌肉纹理时,虽有一定的生活依据,但必须经过变形。脸谱的变形包括两层意思,一是离形,一是取形。离形,就是不拘于生活的自然形态,敢于夸张、装饰:取形,就是要讲究章法,把脸部一些重要部位的色彩、线条,巧妙地组织、归纳到一定的形的图案中来。
通过取形来达到寓形得似,是脸谱的常用手法,取形还有一个更高的目的,就是要倚神;要性格化。脸谱的性格化,并非要把人物性格全画在脸上。人物性格的独立性和它自身的复杂性,只有在情节发展中,通过表演,才能充分显示出来;
脸谱的性格化,就是要表现出符合人物性格的基本神气,是脸谱的色彩和纹榉的综合效果。由于脸谱是图案化的,可以把某种神情表现得非常鲜明、强烈是它的优越性,但越是把某种神情表现得非常明确,就越是不可能在同一个脸谱上表现人物神态有重大变化,因此也带来了它的局限性。
演员的面目表情虽然可以使脸谱的神气有些变化,但不能完全突破这种局限性。这就是京剧脸谱不可能一个人物只有一种勾法的基本原因。钱金福勾的张飞的笑脸,很适合于《芦花荡》;而演《战马超》,尚和玉强调张飞威猛的勾法就更合适些。
脸谱的传神,又是同寓意相结合的。演员在创造脸谱的时候,总要渗透着他们对剧中人物的审美评价。脸谱的夸张性、装饰性,不仅使人物的神情鲜明起来,同时也使创作者的思想倾向鲜明起来。寓褒贬、别善恶,也是脸谱艺术的重要特色,而寓意,也往往离不开取形。
脸谱中有许多取形,既是装饰手法,又是象征手法,亦是对这个人物的某些本质方面的象征。脸谱的创作过程往往带有浓厚的民间想象成分。想象本身就有积极与消极之分,也都会反映到脸谱的象征手法中来,这就需要加以鉴别。
所以,正确地区别脸谱中的精粗美恶,发扬其精华,剔除其糟粕,乃是提高表演艺术的重要环节之一。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京剧脸谱
京剧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国粹,而京剧还有一个特色,就是它有五颜六色的戏剧脸谱,每一个脸谱都具有中国风格的艺术特点。现在戏剧的脸谱逐渐成熟并且定型,所以脸谱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独有的化妆方式,不同于其他国家戏剧的化妆。而年谱中的象征性和夸张性,体现了它的民族特色。
脸谱的形式有一种固定的模式,大多数都是来源于生活。通过对人类面部五官形状和轮廓布局的调整,反映出人物的年龄以及所经历的事情,或者生活条件。例如关羽的丹凤眼,赵匡义的面色如重枣等这些描述都会被撩谱所吸收并表现出来。所以每一个历史人物都会有一个大概固定的谱式。脸谱的存在体现了中国古代对美学的探究,这种美学不仅体现在绘画上,也体现在艺人们将戏剧舞台表现淋淋尽致的追求。
根据戏剧学家的说法,我国戏剧脸谱最早的灵感来源是上古的图腾,到了唐代的时候发展成为面具,宋元两代的时候,则是直接涂抹在脸上,形成最后明清时期的脸谱。但其实清朝的脸谱吸收了各家的长处,以及剧种的精粹。为了追求表演上的完美,所以,在人物外部造型方面也更为讲究,脸谱艺术在清朝时期获得了空前的发展,脸谱的样式也非常多样化和个性化,在图案上的表现就是更加复杂。这个现象的出现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包容性。
在舞台上,京剧的脸谱也被称为是角色的内心画面。由此可以看出脸谱的存在,不仅表现了人物的性格,身份以及内心活动,还是我国古代对艺术完美的追求。而脸谱本身也有很高美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