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首页 学术论文知识库 问题

关于基础设施建设论文范文写作

发布时间:

关于基础设施建设论文范文写作

城市基础设施的高效管理直接体现了城市的现代化管理水平,它不仅与群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而且关系着整个城市能否可持续发展。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城市基础设施管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文中阐述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和先导性,并进一步分析探讨了当前形势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的良好条件和存在问题, 从而提出了优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 方法 。

关键词:基础设施;城市管理;建设

Abstract: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importance of urban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and pilot, and further analyz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urban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favorable conditions and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s forward the optimization method of urban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Keywords: infrastructure; Urban management; Construction of the

中图分类号: F2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 编号:2095-2104(2013)

前言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而城市管理是政府为保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健康、高效进行以及其他各项活动有序进行采取的必要的调控行为,是建设现代文明城市不可缺少的要素。

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1城市基础设施的特点

(1)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城市发展的基础

作为城市基础设施,它既是促进城市社会经济事业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基本条件,又是保障城市安全运行、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承载水平、增加城市容量和发展后劲、发挥城市功能、实现城市稳定协调发展的基础。一个城市要发展,就必须要先打好基础,因地制宜,科学预测,超前进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2)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具有系统性

一个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是以整个城市为其预测基础和发展目标的。其服务方式、供给方式、输送 渠道 等都是分别在相关特定的系统中实现的。如道路网络系统形成城市道路骨架, 联系城市内外交通;水、电、气、通信等各种管线各自形成网络系统,把服务输送到千家万户。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系统性是部分公用行业具有垄断行为的重要原因之一。

(3)城市基础设施服务的公共性

城市基础设施是一个公共的开放系统, 它的产品是为全社会、全体市民服务的,这是它有别于 其它 商品的一个显著特征。一方面由于基础设施的自然垄断特征,其产品,特别是生活必需品的使用都不能以个人的意志而转移;另一方面,由于社会公平、保证稳定的原因,政府采取行政手段对一些公共服务产品实行价格控制,致使部分公用企业以市场经济产品制造成本,按计划经济的商品价格销售,企业的投入和产出脱节。

(4)城市基础设施效益的社会性

城市基础设施的公共性决定了城市基础设施效益的社会性。城市基础设施大多是公用事业,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都必须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把推进城市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需求作为其提供产品和服务的主要目的。因此,投入是政府的,产出是全社会共享的,必须把投入与产出的问题放在整个城市经营活动中来统筹考虑。

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管理

1 城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管理的内容

现代的城市基础设施的管理不仅包括城市供电管理、城市供水管理、城市供气管理、城市道路管理、城市灾害管理等广义的内容,也包括以提高经济效益、满足市民需要的消费经济领域的城市管理概念,同时也涉及到人口、治安、社团组织、社会福利等在内的城市社会管理。现代化城市的管理是以城市基础设施为重点,以发挥城市综合效益为目的的综合管理。

2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管理的职能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管理主要是实现政府从基础设施生产领域逐渐退出的目的,实现政企分开,提高政府工作绩效,减轻政府财政压力;将市场机制引入基础设施供给中,提高基础设施供给质量与效率;对市场供给基础设施的弊端实行规制,克服市场供给的盲目性,在保证基础设施供给效率的基础上,保证消费者利益。

三、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现状

1 城市基础设施生产方式

选择基础设施的生产方式意味着选择基础设施的建设者, 即是选择公共生产还是市场生产。第一, 市场生产方式。该方式最突出的优点在于保证效率。在没有市场缺陷的条件下, 利润最大化动机与市场竞争的压力最终使生产者将生产成本降低到现有技术条件下的最低水平。第二, 公共生产方式。对具有自然垄断性的行业而言, 既然市场竞争机制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 政府干预就是次优选择。

2 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

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 政府垄断了基础设施的建设。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方面存在着影响其效益发挥的诸多问题。

(1) 建设管理体制市场化改革进程缓慢

随着基础设施投资主体多元化和资金来源多渠道的出现, 基础设施建设管理模式也进行了一些市场化改革, 但效果并不理想。

(2) 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建设问题频繁

第一, 项目投资管理不规范。高估项目投资概算、多计工程结算价款、建设单位违规使用建设资金等现象普遍存在。第二, 项目建设违反基建程序。第三, 项目建设中没有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四、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管理的 措施

1 纠正思想认识上的偏差

由于城市基础设施属于“公共物业”。所以,在优化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政府必须发挥主导作用。但在当前形势下,仅有政府干预是远远不够的, 基础设施的建设运营还必须市场化。因此,我们首先要纠正思想上的偏差。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2 制定和执行合理的规划发展方案

制定城市基础设施发展的规划方案要从多角度考虑,既要满足城市生活、生产的需要,又要契合城市的经济、 文化 特色。在具体规划方案中, 要明确标注城市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内, 要重点投入和加大支持力度的基础设施行业。如: 交通、电力、通信、环保几大行业都应重点规划。规划方案中,还要明确标注计划每个阶段(如一年)要达到的工程进度和计划投入资金的额度,包括资金的来源渠道等。此外,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设计方案中, 应尤其重视城市中心区区域和重要节点的规划设计工作, 这就要求政府部门重视加强对规划设计人才的培养。只有严格执行合理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方案, 才能按照计划有条不紊的组织实施各项工作。最终确保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稳定、快速发展。

3 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管理水平

首先, 应充分发挥政府的监督管理职能。政府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主体,必须建立一整套完善的监督机制。并通过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出台技术质量标准,来保证对工程质量的控制。在投入资金的协调管理上, 要始终坚持资金运用服从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方案的原则,同时坚持资金管理和业务管理相统一。避免出现,规划与资金管理脱节, 使资金分散于基础设施建设的各个部门。这样才能促使参与建设的企业和单位, 在责任细化的压力之下合理的使用建设资金,减少浪费,也避免了因工程质量问题不合格而威胁到广大人民群众人身财产安全的恶性事件产生。其次, 要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和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如:可以建立城市基础设施服务的综合网络系统, 在网络空间里加强各个管理部门之间的协作关系, 整合信息资源,形成信息共享,提高工作效率。除此之外,还应针对实际情况对基础设施建设的管理维护, 制定出一套合理完整的工作考核制度。有奖有罚,明确相关责任部门和个人,真正做到快速解决问题,增强管理服务意识,从根本上提高工作效率。

结束语

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是产生城市集聚效应的决定性因素。尽管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迅速发展, 设施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是, 在城市基础设施的政府提供环节还存在大量的不经济现象, 严重地影响着公共财政资金效益的发挥。进一步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措施, 无论对于城市的发展, 还是对于公共财政资金效益的发挥, 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郝俊芳. 对城市管理的研究与思考[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5(24)

[2] 李贵民. 关于城市基础设施规划与建设[J]. 北京规划建设. 2009(02)

[3] 郑强. 浅谈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措施[J].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09(07)

[4] 周晟宇,王洪光. 浅谈可持续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目标体系[J].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09(09)

城市化发展的基础物质保障就是城市基础设施,是体现居民生活质量、经济发展程度及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在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融资主要是以财政拨款和银行贷款手段为主,并存以其他融资模式。但我们发现融资渠道狭窄,运营效率低下,运营管理技术水平低下是摆在政府面前的诸多困难。随着民间资金积聚增速加快,如何鼓励、推动、完善其它资本加入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成了当务之急。为改变此局面,多种融资模式如BOT、ABS、PPP等均已在我国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广泛使用。

一、项目融资与BOT融资

项目融资出现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作为资本运作的一种重要方式得到广泛应用,特别是在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得到普遍应用。如道路、桥梁、电厂、港口、机场、城市给排水等。项目融资是以项目预期现金流量和全部收益为其债务(如银行贷款)的偿还提供保证的,即项目未来的可用于偿还债务的净现金流量和项目本身的资产价值。

BOT融资是英文Build(建设)-0perate(运营)—Transfer(转交)的缩写。其含义是一个发起者(非国有部门)从委托人(通常为政府)手中获得特许权,随之组成项目公司着手从事项目的经营,获得利润用于收回融资成本,并取得合理的收益;特许期结束后,将项目无偿地转让给委托人。从1995年开始,我国进行了 BOT 模式的试运营和相关推广,BOT 融资方式也逐渐受到关注。这种不同与以往的新型融资模式有助于推动民间资本加大投入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在整个项目周期中承担一定的风险并且也获得相应的收益回报。

二、城市基础设施项目BOT融资影响因素

外界多种因素对于城市基础设施项目BOT融资存在着较大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政策法规

随着我国制订和颁布多个投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了一定的符合国际惯例的投资法律环境。目前有关BOT项目融资的法规性文件大多是部门内部通知,透明度低、权威性差,各部门规定内容冲突,或与《 公司法 》等相关法律不一致,导致实际运作过程中操作性差。

2.政府行为与信用

客观上讲政府缺少BOT管理 经验 ,出现政出多门、管理真空、职权交叉等现象。例如在项目的立项、规划许可、土地审批等相关手续办理方面与普通项目审批无异,导致费时费力,最终导致外部建设条件落实难、项目融资进行难。同时,政府的信用风险也是BOT 项目融资中存在的一个核心问题。

3.投资环境与自身实力

要有一个稳定的政治环境,吸引投资者的投资,并且良好的经济发展趋势对于BOT项目融资的招商引资也有着决定影响。企业自身必须有与BOT项目相匹配的规模与财务能力,才能为项目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进行融资的成功率也会提高。同时,要求企业具有丰富的项目经验和较强的管理能力。

三、 BOT融资的风险管理

1.风险识别

风险管理过程的基础就是风险识别,在收集资料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运用多种方法对客观存在多种风险及尚未发生的潜在风险进行全面识别和系统归类。从企业角度对于基础设施建设项目BOT融资的风险识别要包括政治及不可预测风险、经济风险、建设风险、经营风险。

2.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是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衡量各种风险对项目实现目标的影响及程度。通过风险定性分析将风险进行排序,确立风险应对优先级;风险定量分析将已排序的风险进行综合分析,评估该风险发生概率以及对项目结果的影响层极。

3.风险应对

风险应对是指在确定了决策的主体经营活动中存在的风险,并分析出风险概率及其风险影响程度的基础上,根据风险性质和决策主体对风险的承受能力而制定的回避、承受、降低或者分担风险等相应防范计划。就BOT融资而言,在评估可行性及特许 经营合同 中规避可预见风险;通过设计合理组合工具来接受风险;采取针对措施减少风险发生概率及经济损失程度;通过购买 保险 来分担风险。

4.风险监控

风险监控是指在决策主体的运行过程中,对风险的发展与变化情况进行全程监督,并根据需要进行应对策略的调整。在执行过程中,对具体实施情况风险规划、监控、信息反馈、识别估计、整改调整,以最终达到预期目标。在风险监控的实施过程中,通过风险管理计划、风险应对计划、实际风险发展变化情况及可用于风险控制资源等几个方面对风险进行综合化管理。最终实现尽早识别风险、避免风险事件发生、消除风险消极后果及吸取经验教训等风险监控目标。

四、结论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及改善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重要手段,在财政资金紧张的情况下,许多国家认为BOT融资模式是一种较理想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方式,在我国的应用亦适合当前国情的需求,通过BOT融资可以实现短期内给政府解决一次性财政资金投入过大的问题,并且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工程投资过大、建设周期过长等问题。在实践之中,要通过科学分析多种因素对城市基础设施项目BOT融资的影响,将风险管理实践化、风险识别具体化、风险应对数据化、风险监控常态化。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需要通过合同约定等方式明确各参与方承担何种程度的风险及具体的承担方式,并将项目合同、融资合同、担保合同及其它支持文件等作为风险管理的手段方法贯穿项目建设周期,合理规划,紧密衔接,最终使得风险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蔡宇飞.BOT、PPP与ABS三种模式的比较探析[J].金融财会.2001(1)

2022天津市公务员考试公告 (>>>公告详情) 于2022年2月22日发布, 招录2607人 (>>>职位表) 。 2022天津公务员考试已延期 (>>>延期公告) 。 我为大家推荐 >>> 【1元】省考延考高能自学教案

【元】申论精研政治素养专项  |  【元】申论素材集锦

【申论范文】

近年来,不少人因为国内疫情的再次爆发而被迫“宅”在家中,手机不仅仅是我们娱乐的工具,更成为了保障我们日常生活的好帮手,从网上订菜到关注疫情防控形势,从线上办公到开展在线教育……手机让我们足不出户也能满足日常工作学习生活的各种需要,而手机只是一个载体,真正发挥作用的其实是数据!十四五中提出要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但很多人依然对数字经济这个概念很陌生,其实数字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主要的经济形态,它已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也成为了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数字经济在我国的战略发展中占据了非常高的高度 ,提起数字经济我们会联想到大数据、网络、人工智能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新模式、新业态。这些都是当今全球第四次科技革命中的核心技术,而我国在这些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上均已占据了领先水平。数字经济是以数据资源为关键要素,这种数据资源的挖掘和应用给我们的生活也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电子地图让我们可以说走就走,去任何一个陌生的地方,这正是导航软件把城市信息化的一种体系,借助数据资源为我们提高出行效率。网上购物让我们满足消费需求,同时我们的浏览记录等数据资源被软件加以分析,从而更好地满足每一个消费者的心理需求。数据资源的应用不仅仅体现在日常生活之中,也在产业发展之上。如工厂根据物联网监测设备运行情况的实时数据资源预测设备的使用情况,对后续维护和更新提供精确的依据。不仅如此,数据资源在城市管理、乡村治理方面也大有可为,“超级大脑”交通大数据平台为城市交通编织了一张智慧大网,监测交通压力,实现点对点快速处置堵点。可以说数字经济在社会治理、人民生活水平提升、产业转型升级等诸多方面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就能进一步挖掘数据资源的潜力 ,对我国经济发展起到更好的正向引领作用,也助力我国在第四次科技革命中实现弯道超车。那么首先就要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数字经济的发展也要牵住数字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这个“牛鼻子”,把发展数字经济自主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同时,要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以5G网络、全国一体化数据中心体系、国家产业互联网等为抓手的智能化综合性数字信息基础设施。除此之外,更要规范好数字经济的发展。面对新动能我们既要包容更要审慎,要坚持促进发展和监管规范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凡是在发展过程中损害群众利益、妨碍公平竞争的行为和做法,都要依法严厉查处,保护平台从业人员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数字经济的到来是机遇也是挑战,只有于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方能新一轮科技革命中占领制高点,让经济稳中求进,让国家发展壮大。

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经过多年的探讨已经取得一定的成绩。在小学教育中开展信息化对提高小学教学质量来说意义重大,因此人们越来越注重在小学教育事业中利用信息化技术推动教学教育事业的发展。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化技术在各个领域中都得到了广泛应用。信息化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对于提高教学水平来说意义重大。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在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因此需要通过合理的措施进行解决。

一、小学教育信息化环境的建设

随着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小学课堂上出现电脑、实物投影机、投影仪等设施,这丰富了教学课堂的内容,使教师在教学中不需要满堂粉笔字,可以通过幻灯对教学中的内容进行展示,针对每一门学科都可以形成多媒体教学思路,使教学内容变得更加生动形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质量,这一点在我校许多老师的应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中对都有所体现。

现代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再局限于课本知识和书面作业,对网络和计算机的应用也成为了学生学习的一条主要途径,这一点在我校的许多学生身上都有所体现[1]。许多学校围绕信息化教育建设了信息化教学系统,例如语音室、电脑室等。

在教学管理问题上,利用信息化技术,构建教师信息管理系统、学生管理系统、教学管理系统,通过操作计算机完成对教学信息的管理,一目了然掌握每个教师和每个学生的信息,使小学的教学效率得到了大幅度提高[2]。此外,利用互联网,教师能够实现共享教学资源,学生也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取想要学习的知识,从而共享学习资源。

二、小学推进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

1.学校管理方法

学校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学校部分领导对信息化建设的意识不强,并未意识到其重要性。目前的情况是,部分小学领导对教育信息化虽然有所认识,但是在具体推进过程中处于一个相对比较被动的局面,积极性不高,校长在推动信息化建设中经常处于“孤立无援”的状态。②大量设备处于闲置状态,缺少一套完善的设备管理措施,学校内的大量信息化设备并未形成整体功能,设备未发挥出应有的作用[3]。此外,在资源上的开发和软件的研发也存在不足,这也直接导致了小学内的大量的设备长期都处于闲置状态。③制度的建设缓慢,设备老化。缺少专门的`组织机构,没有一个合理的长期计划与规划,导致管理水平落后,设备的应用效率偏低。

2.师资方面

(1)从事信息专业教学的教师,除了要对承担信息技术教学之外,还需要负责学校网络和技术设备的管理与维修,并且还需要帮助其它教师完成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任务,信息教师的综合管理需要从“教”、“管”、“帮”三方面提升,只要这样才能确保专业教师能够发挥出其全部能量。

(2)学科教师的信息专业素养有待进一步提高,尤其是通过大量的调查结果发现,多数教师对学科与信息技术两者整合的认识程度相对来说比较模糊,对信息技术的掌握和技能应用还未达到教学的具体要求。

3.能力提升方面

(1)培训的形式过于单一,很长一段时间内,多数小学在培养教师信息技术方面的形式都比较单一,主要通过教育行政部门统一安排的方式进行短期培训,在具体培训中过于偏重理论,教师在信息技术方面能力的提高并不明显。

(2)通过培训最终获取的效果并不理想,对大量的小学教师进行调查可以发现,教学参与培训缺少实际演练、训练,没有及时对培训取得的效果进行评价,也没有通过有效的措施对知识进行巩固,这也是导致培训取得效果并不理想的主要原因。

三、提升小学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建议

1.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小学教育信息化目前存在的问题十分严重,与应试教育体制、信息化发展、学校管理体制等多方面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教部门、学校领导,以及广大的教育工作从事者都必须要认识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转变观念,通过合理的改革,提升小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只有加强应用,意识到信息化技术对小学教育的重要性,才能更好的进行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在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学校领导必须要全面掌握学校的信息化设备,要了解学校的“家底”,通过有效的措施,完善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对学校的资源进行全面整合,从而使投入资金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提升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2.加强管理,提升小学信息化基础设施质量

师资方面的问题,通过学校的努力容易得到改善,但是如果信息化基础设施质量如果达不到标准,那么再好的师资也无法发出应有的作用。因此,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必须要科学有序进行[4]。在具体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以下工作:第一,充分结合小学的具体情况进行,特别是视频会议系统、“校校通”工程、教育网络平台等内容的建设,要与本市其它学校统一建设标准,不能单独进行,同时要依据相关的政策,构建完善的制度。第二,在设备采购上要采用招标制度,严格依据省教育厅制定的程序标准进行采购。第三,做好工程的质量验收工作,对信息化基础设施的质量进行监督,避免无法使用或者应用效果不好的设备进入学校,导致不必要的浪费和损失。

3.提高教师的信息化素养,为信息化基础建设提供软件支持

教师的信息化素养可以为信息化基础建设提供软件支持,使信息化基础建设的作用得到充分体现,从而提高信息化基础建设的合理性。

在提高教师的信息化素养方面可以教学改革作为契机,在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培训。第一,教师掌握信息化知识的程度,并且要通过培训提高教师将信息化与学科融合的水平。第二,教师主讲教学的应用辅导,提升教师的教学应用能力,以及教师信息化专业素养,使所有得小学教师在小学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都能够提出合理的建议。

此外,还需要做好各个学科教学资源建设,这也是课程整合的前提。学校一方面利用国家的公共平台中的信息资源,使资源的实际效益能够得到发挥。另一方面,还需要注重教师对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通过自己建设网站,盘活教育资源,并且完成对教学资源的有效开发与利用,

四、结束语

小学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是我国各地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中的一项重要决策,是一个动态、长期、并且需要不断完善的一项工程,是促进信息化各个环节与要素发挥最佳效益的一个整合过程。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势必会遇到许多问题,因此必须通过合理的措施,对遇到的问题进行解决,从而提升信息化基础建设水平。

来范文之家看看,有一个你可以参考的,你看看

基础设施建设论文范文例文

来范文之家看看,有一个你可以参考的,你看看

参考资料:全力推进交通基础设施事业在新形势下又好又快发展 今年是建国60周年,也是实施“十一五”交通基础设施发展规划的关键之年。做好今年的各项工作,意义重大,影响深远。面对宏观经济形势的新变化、科学发展的新要求、交通基础设施发展的新阶段、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我们必须把“千方百计谋发展、攻坚克难抓落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鲜明工作导向,做到“争、逼、防、干”,即立足争,争项目、争资金、争进度;着眼逼,逼出新思路、新办法、新招数;加强防,防安全风险、防质量风险、防廉政风险;坚持干,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只要我们顽强拼博,奋力冲刺,就能续写宿迁交通基础设施发展的新篇章。 一、立足“争”,全力促发展,进一步保持交通基础设施发展的强劲态势今年,随着金融危机快速蔓延和国内外经济运行明显减速,交通基础设施事业的发展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我们要注重从变化的形势中捕捉和把握难得的发展机遇,抓住危中之机,用好危中之机,采取一切措施,争项目、争资金、争进度,咬定目标、高点定位、抢抓机遇、攻坚克难,全力推动交通基础设施的新一轮大发展。 (一)立足“争”,必须客观总结去年发展成效。2008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交通基础设施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始终坚持“好字当头、后发快进、干字为本”的指导思想,锐意进取、攻坚克难,我市交通基础设施事业保持了稳中有进的发展势头。招商引资工作进展顺利。我们紧紧围绕加速工业化这个核心,主攻大项目、服务大项目,全力推进招商引资工作。我局通过认定亿元以上新开工项目为伟盛塑业,计划总投资亿元;已验收的竣工项目分别是龙马动力、中联物流、创裕制衣、着得禄内衣等一批项目,以及伟盛塑业、丰泰养殖、德明针纺、集装箱保税库、江苏通泰物流等一批开工形象进度明显的项目,总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亿多元,超额完成年初市政府下达给我局的目标任务。交通基础设施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我们积极加强资金筹措、狠抓前期工作、加快工程推进、严格质量监管,圆满完成了年初下达的交通基础设施基础设施建设任务,全市交通基础设施基础设施结构得到显著改善,共完成交通基础设施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亿元,占省厅下达年度计划的113%。交通基础设施行业管理水平不断提升。深入推进法治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交通基础设施市场秩序不断规范,公共服务能力不断提高。水上交通基础设施安全监管措施扎实有效,路政航政管理不断完善,运输市场经营行为不断规范,工程质量监管进一步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安全生产形势稳定,我们严格按照“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工作方针,加大隐患排查力度,加强应急体系建设,完善安全生产应急体系,深入隐患排查整改,加强安全专项整治,全市交通基础设施安全生产形势总体保持稳定。交通基础设施行风建设成效显著。我们始终坚持“一手抓发展、一手抓队伍”的工作思路,在以往“一岗双责”的基础上,建立健全“一岗三责”制度,即所有决策层和管理层要对自身的分管工作、分管工作内的党风廉政建设及安全管理工作负责,所有执行层对自身的业务工作、廉洁自律及职责范围内的安全管理工作负责。 (二)立足“争”,必须敏锐捕捉难得的发展机遇。机遇是最宝贵的资源,不可多得,稍纵即逝。在当前纷繁多变的经济环境中,我们必须善于抓住交通基础设施事业发展的新机遇。一是加大基础设施投入的机遇。为促进全国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国务院决定于2010年前投入4万亿元用于扩大内需,其中“加快铁路、公路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村公路建设力度”等多项内容涉及交通基础设施行业。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对农村改革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坚持把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作为公共财政支出的重要内容,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并强调要加快农村公路建设向农村集中居住点延伸,积极推动城乡客运一体化。这就对我市促进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发展,推进城乡交通基础设施一体化等提出了新的要求,明确了新的任务。省、市政府也相继出台了保增长、促稳定相关措施,我们要牢牢抓住这一机遇,加快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发展。我们要瞄准国家和省资金投向,加强项目编制和申报工作,加大跑项目的力度,积极争取一批基础设施项目进盘子、上本子、入笼子。二是宏观政策宽松的机遇。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打出了一系列扩大内需的“组合拳”,涉及项目审批、土地审批等方面的政策趋向松动,取消对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限制,加大对重点工程信贷支持。这为我们提供了多年企盼、急切需要、短期见效、长期受益的政策机遇和宽松环境。三是低成本生产建设的机遇。当前,钢材等原材料价格大幅回落、劳动力成本持续走低、重大机械装备价格下降,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节本增效、扩大投资提供了机遇。四是体制整合的机遇。国家“大部制”改革将逐步深入,省厅已经形成公铁水空齐抓共管的大交通基础设施管理体制,在这样的背景下,各市县的交通基础设施管理体制改革也在积极整合,这为统筹各种运输方式、实现交通基础设施又好又快发展赢得了主动,为我市交通基础设施发展方式转变、供给结构优化、服务质量提升等带来了重大机遇。 (三)立足“争”,面对挑战和难题,必须高点定位全年奋斗目标。面对宏观环境复杂多变、区域竞争日益加剧的态势,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稍有懈怠,就会贻误机遇,耽误事业。我们要牢固树立“坚持好快干,跨越不动摇”,高点定位,争创一流,全面谋划今年的目标任务。工程投入要更大,加快推进综合交通基础设施运输体系建设,尽快开工建设宿宿淮铁路,进一步构建较为完善的干线公路网、农村公路网和以京杭运河为主体的高等级航道体系,加快推进宿迁中心港物流枢纽项目前期工作,今年要确保完成交通基础设施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亿元。运输结构要更优,大力调整和优化运输产业结构,积极推进运输市场集约化水平,快速推进客运班车公司化经营改造工作,加快运输产业升级,提升服务质量,促进交通基础设施服务业更好更快发展。积极鼓励货运经营业户发展厢式货车、集装箱挂车、特种专用或重型货车,促进货运企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行业管理要更严,全面覆盖、突出重点,加大交通基础设施重点工程监管力度,确保将我市交通基础设施重点工程全部建成精品工程;严把行政审批关口,注重行业动态监管,将违章经营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加大交通基础设施行业监管力度,努力维护安全、高效、和谐的交通基础设施运输秩序。队伍形象要更好,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干部职工自身建设进一步加强,反腐倡廉、机关作风建设、文明创建等取得新的明显成效,全面实现交通基础设施发展与干部队伍建设、行业形象提升协调并进;全面推行全员“一岗三责”制度,着力打造廉洁、高效的干部职工队伍。 二、着眼“逼”,极力促落实,进一步提升交通基础设施发展的工作成效 交通基础设施发展的总体要求、目标任务都已确定,关键在于抓落实。要从体制机制上把干部职工“逼”向一线,使全体人员满负荷、快节奏、高效率的工作,做到拼字当头,只争朝夕,以高效率赢得高速度,以快节奏推动快发展。 (一)加大奖惩力度,将干部职工逼向招商一线。大项目是加快发展的“牛鼻子”、区域经济的“脊梁骨”。各单位、各部门要继续将招大引强工作作为考量干部工作水平、服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重中之重来抓,全面提升招大引强能力和帮办服务能力,确保2009年招商引资工作实现“三个一”,引进一个亿元项目、竣工一个亿元项目、投产一个亿元项目。一要着眼招大引强。各单位、各部门要针对国家和省扩大内需的投资导向,围绕食品饮料、机械电子、新材料、新能源以及服务外包、文化创意等区域主导产业发展,紧盯重点企业,多方合力攻坚,努力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投资强度大、抗风险能力强、能源消耗少、污染排放低的大项目,努力在“国际500强、国内500强、行业50强”企业引进上实现新的突破。二要强化帮办服务。各单位、各部门要牢固树立“项目落户只是招商成功的一半、精心服务才是招商过程的始终”的理念,重点服务好项目从落户到投产达效过程中涉及土地、建设、供电等手续办理和交涉工作,最大限度节约客商的时间和精力。要深入企业一线,采取“一企一策”、“个案解决”的办法,帮助企业理思路、找对策、谋发展。三要完善体制机制。要继续坚持招商引资“一票否决制”和“重奖重罚制”,始终“以发展论英雄、凭实绩用干部”,注重从招商一线发现、锻炼、培养和选拔干部,经局党委会研究,凡是能引进在全市有一定影响的单体大项目,不仅按规定给予物质奖励,是科员或副科级干部的,可以破格晋升为正科级,是正科级干部的,建议市委予以提拔;要继续坚持“任务分解机制”、“任务倒逼机制”、“一线工作法”和“现场会办制”,对招商引资和帮办服务进行任务分解,对工作进展情况进行定期督查考核,对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进行现场会办,确保招商引资工作的落实。 (二)强化责任分解,把干部职工逼向工程建设一线。今年的交通基础设施工程建设任务异常繁重,是历史上最重的一年。宿宿淮铁路上半年将开工建设,宿新高速公路年内完成投资2亿元,同时,要加快国道205宿迁段、省道245沭阳至泗洪段、省道249宿迁至靳桥段、省道330宿迁段、运河一号桥、黄河三号桥等交通基础设施重点项目建设步伐,完成农村公路建设379公里,可谓任务艰巨,任重道远。“在其位,谋其事”。始终怀有工作责任心和发展使命感,是一名合格的交通基础设施系统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各级交通基础设施干部职工特别是主要负责同志要头脑清醒、沉着应对,切实承担起第一责任人的职责,更加主动地承担责任,带头抓好工作落实。要按照工作分工,认真落实领导重大项目建设责任制,要借鉴市领导重大项目建设风险抵押金的办法,把各级干部推向工程建设第一线,使手中的权力和担当的责任相一致。按照“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要求,将每一项具体的责任都分解和落实到基层、到人头,把目标分解的过程变成落实责任的过程,让交通基础设施干部职工人人肩上有任务、个个头上担责任。 (三)推行干部下访,把干部逼向矛盾集中一线。信访工作是化解交通基础设施矛盾、维护行业稳定的重要渠道。尤其是近期,成品油价税费改革已经实施,做好当前的行业稳定工作,更是责任重大、意义重大。各单位、各部门要结合本单位、本部门当前信访工作的实际,广泛实施领导干部下访制度,深入基层、深入一线解决交通基础设施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一要细化工作方案。根据领导干部的分管范围和主要职责,明确干部下访联系点,按照“事先预告、上下联动、分类处理、跟踪督办”等方式,重点解决所属运输企业、施工企业、服务对象、基层一线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并建立健全交通基础设施系统领导干部“零距离”下访工作责任制、包案责任制、归口办理制、限期办结制和责任追究制等相关配套机制和规章制度,确保信访问题解决到位。二要强化督促检查。各单位、各部门要按照各自的工作职责要求,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务求工作实效。下访的各级领导干部对接待但未能当场结案的信访案件,要切实加强跟踪,及时对案件的处理情况进行督查、督办和通报,抓好调处落实工作,做到取信于民。三要注重解决问题。各单位、各部门要牢固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观念,带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做工作,切实增强宗旨意识和服务意识。在信访工作中,严格按照信访问题不查清不放过、问题不解决不放过、信访人不停诉息访不放过的原则,力求给信访人一个明确的答复。 三、加强“防”,努力打基础,进一步营造交通基础设施发展的良好氛围交通基础设施快发展,基础是关键。各单位、各部门要紧紧围绕部门工作,进一步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努力营造交通基础设施发展的良好氛围。 (一)防安全事故发生。随着全市经济社会事业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对交通基础设施安全性的要求越来越高,迫切要求我们在加强行业管理时,牢牢将安全管理贯穿于行业管理的全过程,确保交通基础设施行业安全形势稳定。一要加强应急体系建设。各单位、各部门要紧紧绷紧安全这根弦,全面贯彻《突发事件应对法》,健全各种险情预测预警体系,进一步健全水上搜救力量储备制度,完善全市内河水上搜救工作规程,有计划地开展应急演练工作,并加大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确保安全事故处理到位。二要继续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安全监管力度。近期,全市交通基础设施系统接连发生了多起交通基础设施事故,去年12月22日,沭阳县二运公司发生了2辆公交车相撞,造成2人当场死亡、10多人受伤的较大事故;1月4日上午,市交运集团苏N03069在从上海返宿途中发生侧翻,造成4人死亡、15人受伤的重大事故;1月6日上午,宿豫区三运公司81路公交车发生车辆碰撞事故,造成13人受伤。这些血淋淋的事故,各县(区)交通基础设施局、各有关行业监管部门一定要引以为戒,做到警钟长鸣,深挖事故发生的深层次原因,从源头上努力加大客运市场安全监管力度。要深入开展客运市场秩序整顿和出租运输市场整顿,营造良好的运输市场环境;继续加强公路通行秩序管理,加大对超限车船、非标及建筑控制区构筑物、非法搭接道口的打击力度,维护路产路权;继续抓好我市境内“两湖一河”重点水域和“两客一危”重点船舶的安全管理,并逐步完善水上交通基础设施安全突发事件、自然灾害快速反应应急预案。进一步加强我市12395水上搜救指挥中心建设,确保水上搜救的快速反应,重点提高我市境内京杭运河、骆马湖、洪泽湖水域突发事件救助保障能力。加大渡口渡船软硬件设施建设力度,推进撤渡建桥工程,保持全市水上交通基础设施安全形势进一步稳定。加强港口安全生产监管,深入开展危险货物码头专家会诊行动。切实加大公路陡坡、急转弯、险段、危桥改造力度,不断推进公路安保工程建设。 (二)防不廉洁行为发生。我们要以更加坚定的信心、更加积极的态度、更加有力的措施,扎实推进交通基础设施系统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抓住不廉洁现象易发多发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及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以重点工作的突破带动整体工作向前推进,为交通基础设施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一要突出对领导干部的反腐倡廉教育。要加强理想教育,引导各级领导干部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把反腐倡廉教育纳入日常的政治学习中,切实规范对领导干部教育的内容、形式和要求,着力解决领导干部在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生活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二要突出交通基础设施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廉政建设。要围绕工程招投标、转包分包、物资采购、资金拨付和设计变更等关键环节,完善规章制度,加强监督检查,打造“阳光工程”。要继续推行和完善廉政合同制、重点工程纪检监察派驻制和农村公路纪检监察巡查制先进经验做法,规范和完善工程项目招标投标制度及举报投诉处理机制。三要突出制度创新和体制改革。要建立完善的权力制约和监督相关制度,形成用制度管人、管权、管事的长效机制。要以改革统揽防腐倡廉各项工作,深入推进干部人事、行政审批、行政执法体制、财务管理和投融资体制方面的改革。要把反腐倡廉的措施融入各项改革和制度建设之中,堵住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的漏洞。 (三)防工程质量事故发生。工程质量问题,来不得半点麻痹大意,如果质量不合格,路修得越长,浪费就越大,国家财产和人民的生命就难以得到保障。因此,在交通基础设施工程建设过程中,要切实加大监管力度,推进管理创新,努力把交通基础设施工程建设成为精品工程。一是继续加强工程质量监管。要不断创新质量理念,提升质量管理方法,提高质量工作水平。继续建立健全工程质量责任制,层层落实质量目标和责任;要加大对国省干线公路及农村公路、航道船闸、港口码头等建设项目的监管力度,通过定期检查、不定期检查相结合的方式,及时发现存在问题,限期整改,强化质量通报,实施舆论监督,把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把隐患暴露在阳光之下;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切实加大工程质量检测频率,做到严防死守,层层把关,面面俱到,环环入扣。二是努力推进工程质量管理理念创新。要切实更新设计观念,努力推动我市交通基础设施重点工程在精细、环保、节约等方面再上新台阶。要积极推广预控法,尽早解决工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对可能影响目标任务完成的分项工程提早安排开工,对人力、设备不能满足完成目标任务要求的,要立即加大投入。要积极采用新工艺、新流程,节约工程成本,提升工程质量水平。三是深入开展纪检派驻工作。积极开展廉政文化进工地活动,加强工程廉政建设,加大对工程建设、管理人员的教育、督查力度。要在市局纪委的统一领导下,对每一个重点工程项目派出纪检监察组,对工程招投标、征地拆迁、材料供应、设备采购、工程质量、资金使用和管理等重点环节监督,做到及时掌握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为工程建设顺利推进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 四、坚持“干”,奋力求突破,进一步强化交通基础设施发展的组织保障当前,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十分繁重,完成全年目标任务、保持交通基础设施持续快速增长面临巨大压力。各单位、各部门务必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求真务实,真抓实干,一刻不松懈、丝毫不松劲,扎实开展工作。 (一)真抓实干,关键要领导带头。最宝贵的措施是实干的措施,最关键的落实是领导带头。当前,市委、市政府、市局交办的工作,有时还存在抓不具体、抓不到位、抓不到底现象,根子就在于有关单位、有关部门负责同志没有真正负起责任,对交办工作一签了事。推进工作,作为负责同志不仅要运筹帷幄、掌控全局,当好指挥员,更要冲锋在前、率先垂范,争当战斗员。每承担一项具体工作,必须有舍我其谁的主人翁意识,主要领导干部要当好班长,切实担负起第一责任人的责任,特别是对重点工作、重大问题要敢于拍板,敢于负责,真正做到在其位、谋其政、履其职、尽其责。要带头维护大局,正确处理全局与局部、整体与部门的利益关系,防止个人专断和各自为政,反对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确保政令畅通。 (二)真抓实干,重点要转变作风。交通基础设施系统全体干部职工要树立实事求是、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坚持时时、处处、事事抓落实、抓到位。要强化服务意识,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要沉下心来、扑下身子,亲自组织工作落实,经常对工作检查过问,确保工作落实到位。要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围绕大项目推进、加快转变交通基础设施发展方式、推进城乡交通基础设施一体化、强化交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能力、政务公开等重大课题,组织力量进行调查研究,指导和推动重点工作取得新突破,确保交通基础设施行业的各项决策能最大程度的贴民心、顺民意;要密切联系群众,经常深入到群众中去,面对面听民声,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集中民智、落实民意上,努力在自身岗位上为群众多办实事、好事、急事、难事;要加强督查问责,以督查改善工作、促进整改、推动落实。今后,对市委、市政府交办的工作,市局作出的重大决策、重要工作部署,要进行全过程督查督办,各单位要明确专门科室扎口管理,专门人员负责办理。对已经完成的要查成效,看是不是言行一致,达到预期目标,将来能否经得起时间的检验和群众的评判;正在落实的要查进度,形成强力推进之势;没有落实的要查原因,找准影响落实的症结,打通影响落实环节,处理影响落实的人员。 (三)真抓实干,核心要攻坚克难。干工作、谋发展不可能一帆风顺,必然会遇到一些矛盾和问题。面对招商引资、项目推进这一当前最紧要、最艰巨的任务,各级干部特别是招商引资负责同志要主动奔赴第一线,招引项目、服务项目。面对交通基础设施基础设施建设推进过程中前期工作难、筹资难等问题,有关负责同志、有关单位和部门要主动研究政策,加大向上协调力度,努力在条规和变通之间找准结合点,快速推进项目前期工作,全面拓展资金筹措渠道。面对当前燃油税改革中人员转岗分流、工作职能转变和重心适度转移的难题,有关单位要高度重视、密切配合,加强宣传、正面引导,深入排查隐患,主动研究措施,依法遵规化解矛盾。总之,要把突破难点问题、推进重点工作作为做好全局工作的总抓手,以难点突破之利谋求全局成功之道,以重点突破之功取得整体推进之效。同志们,做好今年的各项工作,保持交通基础设施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全市交通基础设施系统干部职工一定要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继续秉承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攻坚克难的顽强毅力、务求必胜的雄心壮志,团结一致、众志成城,全面夺取2009年交通基础设施工作的新胜利,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城市基础设施的高效管理直接体现了城市的现代化管理水平,它不仅与群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而且关系着整个城市能否可持续发展。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城市基础设施管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文中阐述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和先导性,并进一步分析探讨了当前形势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的良好条件和存在问题, 从而提出了优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 方法 。

关键词:基础设施;城市管理;建设

Abstract: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importance of urban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and pilot, and further analyz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urban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favorable conditions and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s forward the optimization method of urban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Keywords: infrastructure; Urban management; Construction of the

中图分类号: F2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 编号:2095-2104(2013)

前言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而城市管理是政府为保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健康、高效进行以及其他各项活动有序进行采取的必要的调控行为,是建设现代文明城市不可缺少的要素。

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1城市基础设施的特点

(1)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城市发展的基础

作为城市基础设施,它既是促进城市社会经济事业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基本条件,又是保障城市安全运行、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承载水平、增加城市容量和发展后劲、发挥城市功能、实现城市稳定协调发展的基础。一个城市要发展,就必须要先打好基础,因地制宜,科学预测,超前进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2)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具有系统性

一个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是以整个城市为其预测基础和发展目标的。其服务方式、供给方式、输送 渠道 等都是分别在相关特定的系统中实现的。如道路网络系统形成城市道路骨架, 联系城市内外交通;水、电、气、通信等各种管线各自形成网络系统,把服务输送到千家万户。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系统性是部分公用行业具有垄断行为的重要原因之一。

(3)城市基础设施服务的公共性

城市基础设施是一个公共的开放系统, 它的产品是为全社会、全体市民服务的,这是它有别于 其它 商品的一个显著特征。一方面由于基础设施的自然垄断特征,其产品,特别是生活必需品的使用都不能以个人的意志而转移;另一方面,由于社会公平、保证稳定的原因,政府采取行政手段对一些公共服务产品实行价格控制,致使部分公用企业以市场经济产品制造成本,按计划经济的商品价格销售,企业的投入和产出脱节。

(4)城市基础设施效益的社会性

城市基础设施的公共性决定了城市基础设施效益的社会性。城市基础设施大多是公用事业,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都必须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把推进城市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需求作为其提供产品和服务的主要目的。因此,投入是政府的,产出是全社会共享的,必须把投入与产出的问题放在整个城市经营活动中来统筹考虑。

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管理

1 城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管理的内容

现代的城市基础设施的管理不仅包括城市供电管理、城市供水管理、城市供气管理、城市道路管理、城市灾害管理等广义的内容,也包括以提高经济效益、满足市民需要的消费经济领域的城市管理概念,同时也涉及到人口、治安、社团组织、社会福利等在内的城市社会管理。现代化城市的管理是以城市基础设施为重点,以发挥城市综合效益为目的的综合管理。

2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管理的职能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管理主要是实现政府从基础设施生产领域逐渐退出的目的,实现政企分开,提高政府工作绩效,减轻政府财政压力;将市场机制引入基础设施供给中,提高基础设施供给质量与效率;对市场供给基础设施的弊端实行规制,克服市场供给的盲目性,在保证基础设施供给效率的基础上,保证消费者利益。

三、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现状

1 城市基础设施生产方式

选择基础设施的生产方式意味着选择基础设施的建设者, 即是选择公共生产还是市场生产。第一, 市场生产方式。该方式最突出的优点在于保证效率。在没有市场缺陷的条件下, 利润最大化动机与市场竞争的压力最终使生产者将生产成本降低到现有技术条件下的最低水平。第二, 公共生产方式。对具有自然垄断性的行业而言, 既然市场竞争机制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 政府干预就是次优选择。

2 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

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 政府垄断了基础设施的建设。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方面存在着影响其效益发挥的诸多问题。

(1) 建设管理体制市场化改革进程缓慢

随着基础设施投资主体多元化和资金来源多渠道的出现, 基础设施建设管理模式也进行了一些市场化改革, 但效果并不理想。

(2) 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建设问题频繁

第一, 项目投资管理不规范。高估项目投资概算、多计工程结算价款、建设单位违规使用建设资金等现象普遍存在。第二, 项目建设违反基建程序。第三, 项目建设中没有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四、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管理的 措施

1 纠正思想认识上的偏差

由于城市基础设施属于“公共物业”。所以,在优化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政府必须发挥主导作用。但在当前形势下,仅有政府干预是远远不够的, 基础设施的建设运营还必须市场化。因此,我们首先要纠正思想上的偏差。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2 制定和执行合理的规划发展方案

制定城市基础设施发展的规划方案要从多角度考虑,既要满足城市生活、生产的需要,又要契合城市的经济、 文化 特色。在具体规划方案中, 要明确标注城市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内, 要重点投入和加大支持力度的基础设施行业。如: 交通、电力、通信、环保几大行业都应重点规划。规划方案中,还要明确标注计划每个阶段(如一年)要达到的工程进度和计划投入资金的额度,包括资金的来源渠道等。此外,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设计方案中, 应尤其重视城市中心区区域和重要节点的规划设计工作, 这就要求政府部门重视加强对规划设计人才的培养。只有严格执行合理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方案, 才能按照计划有条不紊的组织实施各项工作。最终确保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稳定、快速发展。

3 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管理水平

首先, 应充分发挥政府的监督管理职能。政府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主体,必须建立一整套完善的监督机制。并通过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出台技术质量标准,来保证对工程质量的控制。在投入资金的协调管理上, 要始终坚持资金运用服从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方案的原则,同时坚持资金管理和业务管理相统一。避免出现,规划与资金管理脱节, 使资金分散于基础设施建设的各个部门。这样才能促使参与建设的企业和单位, 在责任细化的压力之下合理的使用建设资金,减少浪费,也避免了因工程质量问题不合格而威胁到广大人民群众人身财产安全的恶性事件产生。其次, 要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和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如:可以建立城市基础设施服务的综合网络系统, 在网络空间里加强各个管理部门之间的协作关系, 整合信息资源,形成信息共享,提高工作效率。除此之外,还应针对实际情况对基础设施建设的管理维护, 制定出一套合理完整的工作考核制度。有奖有罚,明确相关责任部门和个人,真正做到快速解决问题,增强管理服务意识,从根本上提高工作效率。

结束语

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是产生城市集聚效应的决定性因素。尽管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迅速发展, 设施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是, 在城市基础设施的政府提供环节还存在大量的不经济现象, 严重地影响着公共财政资金效益的发挥。进一步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措施, 无论对于城市的发展, 还是对于公共财政资金效益的发挥, 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郝俊芳. 对城市管理的研究与思考[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5(24)

[2] 李贵民. 关于城市基础设施规划与建设[J]. 北京规划建设. 2009(02)

[3] 郑强. 浅谈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措施[J].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09(07)

[4] 周晟宇,王洪光. 浅谈可持续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目标体系[J].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09(09)

城市化发展的基础物质保障就是城市基础设施,是体现居民生活质量、经济发展程度及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在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融资主要是以财政拨款和银行贷款手段为主,并存以其他融资模式。但我们发现融资渠道狭窄,运营效率低下,运营管理技术水平低下是摆在政府面前的诸多困难。随着民间资金积聚增速加快,如何鼓励、推动、完善其它资本加入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成了当务之急。为改变此局面,多种融资模式如BOT、ABS、PPP等均已在我国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广泛使用。

一、项目融资与BOT融资

项目融资出现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作为资本运作的一种重要方式得到广泛应用,特别是在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得到普遍应用。如道路、桥梁、电厂、港口、机场、城市给排水等。项目融资是以项目预期现金流量和全部收益为其债务(如银行贷款)的偿还提供保证的,即项目未来的可用于偿还债务的净现金流量和项目本身的资产价值。

BOT融资是英文Build(建设)-0perate(运营)—Transfer(转交)的缩写。其含义是一个发起者(非国有部门)从委托人(通常为政府)手中获得特许权,随之组成项目公司着手从事项目的经营,获得利润用于收回融资成本,并取得合理的收益;特许期结束后,将项目无偿地转让给委托人。从1995年开始,我国进行了 BOT 模式的试运营和相关推广,BOT 融资方式也逐渐受到关注。这种不同与以往的新型融资模式有助于推动民间资本加大投入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在整个项目周期中承担一定的风险并且也获得相应的收益回报。

二、城市基础设施项目BOT融资影响因素

外界多种因素对于城市基础设施项目BOT融资存在着较大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政策法规

随着我国制订和颁布多个投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了一定的符合国际惯例的投资法律环境。目前有关BOT项目融资的法规性文件大多是部门内部通知,透明度低、权威性差,各部门规定内容冲突,或与《 公司法 》等相关法律不一致,导致实际运作过程中操作性差。

2.政府行为与信用

客观上讲政府缺少BOT管理 经验 ,出现政出多门、管理真空、职权交叉等现象。例如在项目的立项、规划许可、土地审批等相关手续办理方面与普通项目审批无异,导致费时费力,最终导致外部建设条件落实难、项目融资进行难。同时,政府的信用风险也是BOT 项目融资中存在的一个核心问题。

3.投资环境与自身实力

要有一个稳定的政治环境,吸引投资者的投资,并且良好的经济发展趋势对于BOT项目融资的招商引资也有着决定影响。企业自身必须有与BOT项目相匹配的规模与财务能力,才能为项目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进行融资的成功率也会提高。同时,要求企业具有丰富的项目经验和较强的管理能力。

三、 BOT融资的风险管理

1.风险识别

风险管理过程的基础就是风险识别,在收集资料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运用多种方法对客观存在多种风险及尚未发生的潜在风险进行全面识别和系统归类。从企业角度对于基础设施建设项目BOT融资的风险识别要包括政治及不可预测风险、经济风险、建设风险、经营风险。

2.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是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衡量各种风险对项目实现目标的影响及程度。通过风险定性分析将风险进行排序,确立风险应对优先级;风险定量分析将已排序的风险进行综合分析,评估该风险发生概率以及对项目结果的影响层极。

3.风险应对

风险应对是指在确定了决策的主体经营活动中存在的风险,并分析出风险概率及其风险影响程度的基础上,根据风险性质和决策主体对风险的承受能力而制定的回避、承受、降低或者分担风险等相应防范计划。就BOT融资而言,在评估可行性及特许 经营合同 中规避可预见风险;通过设计合理组合工具来接受风险;采取针对措施减少风险发生概率及经济损失程度;通过购买 保险 来分担风险。

4.风险监控

风险监控是指在决策主体的运行过程中,对风险的发展与变化情况进行全程监督,并根据需要进行应对策略的调整。在执行过程中,对具体实施情况风险规划、监控、信息反馈、识别估计、整改调整,以最终达到预期目标。在风险监控的实施过程中,通过风险管理计划、风险应对计划、实际风险发展变化情况及可用于风险控制资源等几个方面对风险进行综合化管理。最终实现尽早识别风险、避免风险事件发生、消除风险消极后果及吸取经验教训等风险监控目标。

四、结论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及改善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重要手段,在财政资金紧张的情况下,许多国家认为BOT融资模式是一种较理想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方式,在我国的应用亦适合当前国情的需求,通过BOT融资可以实现短期内给政府解决一次性财政资金投入过大的问题,并且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工程投资过大、建设周期过长等问题。在实践之中,要通过科学分析多种因素对城市基础设施项目BOT融资的影响,将风险管理实践化、风险识别具体化、风险应对数据化、风险监控常态化。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需要通过合同约定等方式明确各参与方承担何种程度的风险及具体的承担方式,并将项目合同、融资合同、担保合同及其它支持文件等作为风险管理的手段方法贯穿项目建设周期,合理规划,紧密衔接,最终使得风险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蔡宇飞.BOT、PPP与ABS三种模式的比较探析[J].金融财会.2001(1)

基础设施建设论文范文素材

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经过多年的探讨已经取得一定的成绩。在小学教育中开展信息化对提高小学教学质量来说意义重大,因此人们越来越注重在小学教育事业中利用信息化技术推动教学教育事业的发展。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化技术在各个领域中都得到了广泛应用。信息化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对于提高教学水平来说意义重大。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在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因此需要通过合理的措施进行解决。

一、小学教育信息化环境的建设

随着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小学课堂上出现电脑、实物投影机、投影仪等设施,这丰富了教学课堂的内容,使教师在教学中不需要满堂粉笔字,可以通过幻灯对教学中的内容进行展示,针对每一门学科都可以形成多媒体教学思路,使教学内容变得更加生动形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质量,这一点在我校许多老师的应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中对都有所体现。

现代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再局限于课本知识和书面作业,对网络和计算机的应用也成为了学生学习的一条主要途径,这一点在我校的许多学生身上都有所体现[1]。许多学校围绕信息化教育建设了信息化教学系统,例如语音室、电脑室等。

在教学管理问题上,利用信息化技术,构建教师信息管理系统、学生管理系统、教学管理系统,通过操作计算机完成对教学信息的管理,一目了然掌握每个教师和每个学生的信息,使小学的教学效率得到了大幅度提高[2]。此外,利用互联网,教师能够实现共享教学资源,学生也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取想要学习的知识,从而共享学习资源。

二、小学推进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

1.学校管理方法

学校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学校部分领导对信息化建设的意识不强,并未意识到其重要性。目前的情况是,部分小学领导对教育信息化虽然有所认识,但是在具体推进过程中处于一个相对比较被动的局面,积极性不高,校长在推动信息化建设中经常处于“孤立无援”的状态。②大量设备处于闲置状态,缺少一套完善的设备管理措施,学校内的大量信息化设备并未形成整体功能,设备未发挥出应有的作用[3]。此外,在资源上的开发和软件的研发也存在不足,这也直接导致了小学内的大量的设备长期都处于闲置状态。③制度的建设缓慢,设备老化。缺少专门的`组织机构,没有一个合理的长期计划与规划,导致管理水平落后,设备的应用效率偏低。

2.师资方面

(1)从事信息专业教学的教师,除了要对承担信息技术教学之外,还需要负责学校网络和技术设备的管理与维修,并且还需要帮助其它教师完成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任务,信息教师的综合管理需要从“教”、“管”、“帮”三方面提升,只要这样才能确保专业教师能够发挥出其全部能量。

(2)学科教师的信息专业素养有待进一步提高,尤其是通过大量的调查结果发现,多数教师对学科与信息技术两者整合的认识程度相对来说比较模糊,对信息技术的掌握和技能应用还未达到教学的具体要求。

3.能力提升方面

(1)培训的形式过于单一,很长一段时间内,多数小学在培养教师信息技术方面的形式都比较单一,主要通过教育行政部门统一安排的方式进行短期培训,在具体培训中过于偏重理论,教师在信息技术方面能力的提高并不明显。

(2)通过培训最终获取的效果并不理想,对大量的小学教师进行调查可以发现,教学参与培训缺少实际演练、训练,没有及时对培训取得的效果进行评价,也没有通过有效的措施对知识进行巩固,这也是导致培训取得效果并不理想的主要原因。

三、提升小学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建议

1.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小学教育信息化目前存在的问题十分严重,与应试教育体制、信息化发展、学校管理体制等多方面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教部门、学校领导,以及广大的教育工作从事者都必须要认识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转变观念,通过合理的改革,提升小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只有加强应用,意识到信息化技术对小学教育的重要性,才能更好的进行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在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学校领导必须要全面掌握学校的信息化设备,要了解学校的“家底”,通过有效的措施,完善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对学校的资源进行全面整合,从而使投入资金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提升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2.加强管理,提升小学信息化基础设施质量

师资方面的问题,通过学校的努力容易得到改善,但是如果信息化基础设施质量如果达不到标准,那么再好的师资也无法发出应有的作用。因此,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必须要科学有序进行[4]。在具体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以下工作:第一,充分结合小学的具体情况进行,特别是视频会议系统、“校校通”工程、教育网络平台等内容的建设,要与本市其它学校统一建设标准,不能单独进行,同时要依据相关的政策,构建完善的制度。第二,在设备采购上要采用招标制度,严格依据省教育厅制定的程序标准进行采购。第三,做好工程的质量验收工作,对信息化基础设施的质量进行监督,避免无法使用或者应用效果不好的设备进入学校,导致不必要的浪费和损失。

3.提高教师的信息化素养,为信息化基础建设提供软件支持

教师的信息化素养可以为信息化基础建设提供软件支持,使信息化基础建设的作用得到充分体现,从而提高信息化基础建设的合理性。

在提高教师的信息化素养方面可以教学改革作为契机,在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培训。第一,教师掌握信息化知识的程度,并且要通过培训提高教师将信息化与学科融合的水平。第二,教师主讲教学的应用辅导,提升教师的教学应用能力,以及教师信息化专业素养,使所有得小学教师在小学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都能够提出合理的建议。

此外,还需要做好各个学科教学资源建设,这也是课程整合的前提。学校一方面利用国家的公共平台中的信息资源,使资源的实际效益能够得到发挥。另一方面,还需要注重教师对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通过自己建设网站,盘活教育资源,并且完成对教学资源的有效开发与利用,

四、结束语

小学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是我国各地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中的一项重要决策,是一个动态、长期、并且需要不断完善的一项工程,是促进信息化各个环节与要素发挥最佳效益的一个整合过程。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势必会遇到许多问题,因此必须通过合理的措施,对遇到的问题进行解决,从而提升信息化基础建设水平。

城市基础设施的高效管理直接体现了城市的现代化管理水平,它不仅与群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而且关系着整个城市能否可持续发展。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城市基础设施管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文中阐述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和先导性,并进一步分析探讨了当前形势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的良好条件和存在问题, 从而提出了优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 方法 。

关键词:基础设施;城市管理;建设

Abstract: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importance of urban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and pilot, and further analyz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urban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favorable conditions and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s forward the optimization method of urban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Keywords: infrastructure; Urban management; Construction of the

中图分类号: F2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 编号:2095-2104(2013)

前言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而城市管理是政府为保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健康、高效进行以及其他各项活动有序进行采取的必要的调控行为,是建设现代文明城市不可缺少的要素。

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1城市基础设施的特点

(1)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城市发展的基础

作为城市基础设施,它既是促进城市社会经济事业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基本条件,又是保障城市安全运行、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承载水平、增加城市容量和发展后劲、发挥城市功能、实现城市稳定协调发展的基础。一个城市要发展,就必须要先打好基础,因地制宜,科学预测,超前进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2)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具有系统性

一个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是以整个城市为其预测基础和发展目标的。其服务方式、供给方式、输送 渠道 等都是分别在相关特定的系统中实现的。如道路网络系统形成城市道路骨架, 联系城市内外交通;水、电、气、通信等各种管线各自形成网络系统,把服务输送到千家万户。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系统性是部分公用行业具有垄断行为的重要原因之一。

(3)城市基础设施服务的公共性

城市基础设施是一个公共的开放系统, 它的产品是为全社会、全体市民服务的,这是它有别于 其它 商品的一个显著特征。一方面由于基础设施的自然垄断特征,其产品,特别是生活必需品的使用都不能以个人的意志而转移;另一方面,由于社会公平、保证稳定的原因,政府采取行政手段对一些公共服务产品实行价格控制,致使部分公用企业以市场经济产品制造成本,按计划经济的商品价格销售,企业的投入和产出脱节。

(4)城市基础设施效益的社会性

城市基础设施的公共性决定了城市基础设施效益的社会性。城市基础设施大多是公用事业,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都必须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把推进城市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需求作为其提供产品和服务的主要目的。因此,投入是政府的,产出是全社会共享的,必须把投入与产出的问题放在整个城市经营活动中来统筹考虑。

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管理

1 城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管理的内容

现代的城市基础设施的管理不仅包括城市供电管理、城市供水管理、城市供气管理、城市道路管理、城市灾害管理等广义的内容,也包括以提高经济效益、满足市民需要的消费经济领域的城市管理概念,同时也涉及到人口、治安、社团组织、社会福利等在内的城市社会管理。现代化城市的管理是以城市基础设施为重点,以发挥城市综合效益为目的的综合管理。

2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管理的职能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管理主要是实现政府从基础设施生产领域逐渐退出的目的,实现政企分开,提高政府工作绩效,减轻政府财政压力;将市场机制引入基础设施供给中,提高基础设施供给质量与效率;对市场供给基础设施的弊端实行规制,克服市场供给的盲目性,在保证基础设施供给效率的基础上,保证消费者利益。

三、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现状

1 城市基础设施生产方式

选择基础设施的生产方式意味着选择基础设施的建设者, 即是选择公共生产还是市场生产。第一, 市场生产方式。该方式最突出的优点在于保证效率。在没有市场缺陷的条件下, 利润最大化动机与市场竞争的压力最终使生产者将生产成本降低到现有技术条件下的最低水平。第二, 公共生产方式。对具有自然垄断性的行业而言, 既然市场竞争机制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 政府干预就是次优选择。

2 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

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 政府垄断了基础设施的建设。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方面存在着影响其效益发挥的诸多问题。

(1) 建设管理体制市场化改革进程缓慢

随着基础设施投资主体多元化和资金来源多渠道的出现, 基础设施建设管理模式也进行了一些市场化改革, 但效果并不理想。

(2) 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建设问题频繁

第一, 项目投资管理不规范。高估项目投资概算、多计工程结算价款、建设单位违规使用建设资金等现象普遍存在。第二, 项目建设违反基建程序。第三, 项目建设中没有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四、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管理的 措施

1 纠正思想认识上的偏差

由于城市基础设施属于“公共物业”。所以,在优化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政府必须发挥主导作用。但在当前形势下,仅有政府干预是远远不够的, 基础设施的建设运营还必须市场化。因此,我们首先要纠正思想上的偏差。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2 制定和执行合理的规划发展方案

制定城市基础设施发展的规划方案要从多角度考虑,既要满足城市生活、生产的需要,又要契合城市的经济、 文化 特色。在具体规划方案中, 要明确标注城市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内, 要重点投入和加大支持力度的基础设施行业。如: 交通、电力、通信、环保几大行业都应重点规划。规划方案中,还要明确标注计划每个阶段(如一年)要达到的工程进度和计划投入资金的额度,包括资金的来源渠道等。此外,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设计方案中, 应尤其重视城市中心区区域和重要节点的规划设计工作, 这就要求政府部门重视加强对规划设计人才的培养。只有严格执行合理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方案, 才能按照计划有条不紊的组织实施各项工作。最终确保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稳定、快速发展。

3 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管理水平

首先, 应充分发挥政府的监督管理职能。政府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主体,必须建立一整套完善的监督机制。并通过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出台技术质量标准,来保证对工程质量的控制。在投入资金的协调管理上, 要始终坚持资金运用服从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方案的原则,同时坚持资金管理和业务管理相统一。避免出现,规划与资金管理脱节, 使资金分散于基础设施建设的各个部门。这样才能促使参与建设的企业和单位, 在责任细化的压力之下合理的使用建设资金,减少浪费,也避免了因工程质量问题不合格而威胁到广大人民群众人身财产安全的恶性事件产生。其次, 要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和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如:可以建立城市基础设施服务的综合网络系统, 在网络空间里加强各个管理部门之间的协作关系, 整合信息资源,形成信息共享,提高工作效率。除此之外,还应针对实际情况对基础设施建设的管理维护, 制定出一套合理完整的工作考核制度。有奖有罚,明确相关责任部门和个人,真正做到快速解决问题,增强管理服务意识,从根本上提高工作效率。

结束语

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是产生城市集聚效应的决定性因素。尽管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迅速发展, 设施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是, 在城市基础设施的政府提供环节还存在大量的不经济现象, 严重地影响着公共财政资金效益的发挥。进一步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措施, 无论对于城市的发展, 还是对于公共财政资金效益的发挥, 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郝俊芳. 对城市管理的研究与思考[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5(24)

[2] 李贵民. 关于城市基础设施规划与建设[J]. 北京规划建设. 2009(02)

[3] 郑强. 浅谈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措施[J].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09(07)

[4] 周晟宇,王洪光. 浅谈可持续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目标体系[J].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09(09)

城市化发展的基础物质保障就是城市基础设施,是体现居民生活质量、经济发展程度及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在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融资主要是以财政拨款和银行贷款手段为主,并存以其他融资模式。但我们发现融资渠道狭窄,运营效率低下,运营管理技术水平低下是摆在政府面前的诸多困难。随着民间资金积聚增速加快,如何鼓励、推动、完善其它资本加入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成了当务之急。为改变此局面,多种融资模式如BOT、ABS、PPP等均已在我国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广泛使用。

一、项目融资与BOT融资

项目融资出现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作为资本运作的一种重要方式得到广泛应用,特别是在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得到普遍应用。如道路、桥梁、电厂、港口、机场、城市给排水等。项目融资是以项目预期现金流量和全部收益为其债务(如银行贷款)的偿还提供保证的,即项目未来的可用于偿还债务的净现金流量和项目本身的资产价值。

BOT融资是英文Build(建设)-0perate(运营)—Transfer(转交)的缩写。其含义是一个发起者(非国有部门)从委托人(通常为政府)手中获得特许权,随之组成项目公司着手从事项目的经营,获得利润用于收回融资成本,并取得合理的收益;特许期结束后,将项目无偿地转让给委托人。从1995年开始,我国进行了 BOT 模式的试运营和相关推广,BOT 融资方式也逐渐受到关注。这种不同与以往的新型融资模式有助于推动民间资本加大投入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在整个项目周期中承担一定的风险并且也获得相应的收益回报。

二、城市基础设施项目BOT融资影响因素

外界多种因素对于城市基础设施项目BOT融资存在着较大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政策法规

随着我国制订和颁布多个投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了一定的符合国际惯例的投资法律环境。目前有关BOT项目融资的法规性文件大多是部门内部通知,透明度低、权威性差,各部门规定内容冲突,或与《 公司法 》等相关法律不一致,导致实际运作过程中操作性差。

2.政府行为与信用

客观上讲政府缺少BOT管理 经验 ,出现政出多门、管理真空、职权交叉等现象。例如在项目的立项、规划许可、土地审批等相关手续办理方面与普通项目审批无异,导致费时费力,最终导致外部建设条件落实难、项目融资进行难。同时,政府的信用风险也是BOT 项目融资中存在的一个核心问题。

3.投资环境与自身实力

要有一个稳定的政治环境,吸引投资者的投资,并且良好的经济发展趋势对于BOT项目融资的招商引资也有着决定影响。企业自身必须有与BOT项目相匹配的规模与财务能力,才能为项目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进行融资的成功率也会提高。同时,要求企业具有丰富的项目经验和较强的管理能力。

三、 BOT融资的风险管理

1.风险识别

风险管理过程的基础就是风险识别,在收集资料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运用多种方法对客观存在多种风险及尚未发生的潜在风险进行全面识别和系统归类。从企业角度对于基础设施建设项目BOT融资的风险识别要包括政治及不可预测风险、经济风险、建设风险、经营风险。

2.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是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衡量各种风险对项目实现目标的影响及程度。通过风险定性分析将风险进行排序,确立风险应对优先级;风险定量分析将已排序的风险进行综合分析,评估该风险发生概率以及对项目结果的影响层极。

3.风险应对

风险应对是指在确定了决策的主体经营活动中存在的风险,并分析出风险概率及其风险影响程度的基础上,根据风险性质和决策主体对风险的承受能力而制定的回避、承受、降低或者分担风险等相应防范计划。就BOT融资而言,在评估可行性及特许 经营合同 中规避可预见风险;通过设计合理组合工具来接受风险;采取针对措施减少风险发生概率及经济损失程度;通过购买 保险 来分担风险。

4.风险监控

风险监控是指在决策主体的运行过程中,对风险的发展与变化情况进行全程监督,并根据需要进行应对策略的调整。在执行过程中,对具体实施情况风险规划、监控、信息反馈、识别估计、整改调整,以最终达到预期目标。在风险监控的实施过程中,通过风险管理计划、风险应对计划、实际风险发展变化情况及可用于风险控制资源等几个方面对风险进行综合化管理。最终实现尽早识别风险、避免风险事件发生、消除风险消极后果及吸取经验教训等风险监控目标。

四、结论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及改善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重要手段,在财政资金紧张的情况下,许多国家认为BOT融资模式是一种较理想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方式,在我国的应用亦适合当前国情的需求,通过BOT融资可以实现短期内给政府解决一次性财政资金投入过大的问题,并且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工程投资过大、建设周期过长等问题。在实践之中,要通过科学分析多种因素对城市基础设施项目BOT融资的影响,将风险管理实践化、风险识别具体化、风险应对数据化、风险监控常态化。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需要通过合同约定等方式明确各参与方承担何种程度的风险及具体的承担方式,并将项目合同、融资合同、担保合同及其它支持文件等作为风险管理的手段方法贯穿项目建设周期,合理规划,紧密衔接,最终使得风险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蔡宇飞.BOT、PPP与ABS三种模式的比较探析[J].金融财会.2001(1)

参考资料:全力推进交通基础设施事业在新形势下又好又快发展 今年是建国60周年,也是实施“十一五”交通基础设施发展规划的关键之年。做好今年的各项工作,意义重大,影响深远。面对宏观经济形势的新变化、科学发展的新要求、交通基础设施发展的新阶段、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我们必须把“千方百计谋发展、攻坚克难抓落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鲜明工作导向,做到“争、逼、防、干”,即立足争,争项目、争资金、争进度;着眼逼,逼出新思路、新办法、新招数;加强防,防安全风险、防质量风险、防廉政风险;坚持干,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只要我们顽强拼博,奋力冲刺,就能续写宿迁交通基础设施发展的新篇章。 一、立足“争”,全力促发展,进一步保持交通基础设施发展的强劲态势今年,随着金融危机快速蔓延和国内外经济运行明显减速,交通基础设施事业的发展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我们要注重从变化的形势中捕捉和把握难得的发展机遇,抓住危中之机,用好危中之机,采取一切措施,争项目、争资金、争进度,咬定目标、高点定位、抢抓机遇、攻坚克难,全力推动交通基础设施的新一轮大发展。 (一)立足“争”,必须客观总结去年发展成效。2008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交通基础设施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始终坚持“好字当头、后发快进、干字为本”的指导思想,锐意进取、攻坚克难,我市交通基础设施事业保持了稳中有进的发展势头。招商引资工作进展顺利。我们紧紧围绕加速工业化这个核心,主攻大项目、服务大项目,全力推进招商引资工作。我局通过认定亿元以上新开工项目为伟盛塑业,计划总投资亿元;已验收的竣工项目分别是龙马动力、中联物流、创裕制衣、着得禄内衣等一批项目,以及伟盛塑业、丰泰养殖、德明针纺、集装箱保税库、江苏通泰物流等一批开工形象进度明显的项目,总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亿多元,超额完成年初市政府下达给我局的目标任务。交通基础设施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我们积极加强资金筹措、狠抓前期工作、加快工程推进、严格质量监管,圆满完成了年初下达的交通基础设施基础设施建设任务,全市交通基础设施基础设施结构得到显著改善,共完成交通基础设施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亿元,占省厅下达年度计划的113%。交通基础设施行业管理水平不断提升。深入推进法治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交通基础设施市场秩序不断规范,公共服务能力不断提高。水上交通基础设施安全监管措施扎实有效,路政航政管理不断完善,运输市场经营行为不断规范,工程质量监管进一步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安全生产形势稳定,我们严格按照“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工作方针,加大隐患排查力度,加强应急体系建设,完善安全生产应急体系,深入隐患排查整改,加强安全专项整治,全市交通基础设施安全生产形势总体保持稳定。交通基础设施行风建设成效显著。我们始终坚持“一手抓发展、一手抓队伍”的工作思路,在以往“一岗双责”的基础上,建立健全“一岗三责”制度,即所有决策层和管理层要对自身的分管工作、分管工作内的党风廉政建设及安全管理工作负责,所有执行层对自身的业务工作、廉洁自律及职责范围内的安全管理工作负责。 (二)立足“争”,必须敏锐捕捉难得的发展机遇。机遇是最宝贵的资源,不可多得,稍纵即逝。在当前纷繁多变的经济环境中,我们必须善于抓住交通基础设施事业发展的新机遇。一是加大基础设施投入的机遇。为促进全国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国务院决定于2010年前投入4万亿元用于扩大内需,其中“加快铁路、公路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村公路建设力度”等多项内容涉及交通基础设施行业。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对农村改革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坚持把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作为公共财政支出的重要内容,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并强调要加快农村公路建设向农村集中居住点延伸,积极推动城乡客运一体化。这就对我市促进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发展,推进城乡交通基础设施一体化等提出了新的要求,明确了新的任务。省、市政府也相继出台了保增长、促稳定相关措施,我们要牢牢抓住这一机遇,加快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发展。我们要瞄准国家和省资金投向,加强项目编制和申报工作,加大跑项目的力度,积极争取一批基础设施项目进盘子、上本子、入笼子。二是宏观政策宽松的机遇。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打出了一系列扩大内需的“组合拳”,涉及项目审批、土地审批等方面的政策趋向松动,取消对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限制,加大对重点工程信贷支持。这为我们提供了多年企盼、急切需要、短期见效、长期受益的政策机遇和宽松环境。三是低成本生产建设的机遇。当前,钢材等原材料价格大幅回落、劳动力成本持续走低、重大机械装备价格下降,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节本增效、扩大投资提供了机遇。四是体制整合的机遇。国家“大部制”改革将逐步深入,省厅已经形成公铁水空齐抓共管的大交通基础设施管理体制,在这样的背景下,各市县的交通基础设施管理体制改革也在积极整合,这为统筹各种运输方式、实现交通基础设施又好又快发展赢得了主动,为我市交通基础设施发展方式转变、供给结构优化、服务质量提升等带来了重大机遇。 (三)立足“争”,面对挑战和难题,必须高点定位全年奋斗目标。面对宏观环境复杂多变、区域竞争日益加剧的态势,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稍有懈怠,就会贻误机遇,耽误事业。我们要牢固树立“坚持好快干,跨越不动摇”,高点定位,争创一流,全面谋划今年的目标任务。工程投入要更大,加快推进综合交通基础设施运输体系建设,尽快开工建设宿宿淮铁路,进一步构建较为完善的干线公路网、农村公路网和以京杭运河为主体的高等级航道体系,加快推进宿迁中心港物流枢纽项目前期工作,今年要确保完成交通基础设施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亿元。运输结构要更优,大力调整和优化运输产业结构,积极推进运输市场集约化水平,快速推进客运班车公司化经营改造工作,加快运输产业升级,提升服务质量,促进交通基础设施服务业更好更快发展。积极鼓励货运经营业户发展厢式货车、集装箱挂车、特种专用或重型货车,促进货运企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行业管理要更严,全面覆盖、突出重点,加大交通基础设施重点工程监管力度,确保将我市交通基础设施重点工程全部建成精品工程;严把行政审批关口,注重行业动态监管,将违章经营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加大交通基础设施行业监管力度,努力维护安全、高效、和谐的交通基础设施运输秩序。队伍形象要更好,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干部职工自身建设进一步加强,反腐倡廉、机关作风建设、文明创建等取得新的明显成效,全面实现交通基础设施发展与干部队伍建设、行业形象提升协调并进;全面推行全员“一岗三责”制度,着力打造廉洁、高效的干部职工队伍。 二、着眼“逼”,极力促落实,进一步提升交通基础设施发展的工作成效 交通基础设施发展的总体要求、目标任务都已确定,关键在于抓落实。要从体制机制上把干部职工“逼”向一线,使全体人员满负荷、快节奏、高效率的工作,做到拼字当头,只争朝夕,以高效率赢得高速度,以快节奏推动快发展。 (一)加大奖惩力度,将干部职工逼向招商一线。大项目是加快发展的“牛鼻子”、区域经济的“脊梁骨”。各单位、各部门要继续将招大引强工作作为考量干部工作水平、服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重中之重来抓,全面提升招大引强能力和帮办服务能力,确保2009年招商引资工作实现“三个一”,引进一个亿元项目、竣工一个亿元项目、投产一个亿元项目。一要着眼招大引强。各单位、各部门要针对国家和省扩大内需的投资导向,围绕食品饮料、机械电子、新材料、新能源以及服务外包、文化创意等区域主导产业发展,紧盯重点企业,多方合力攻坚,努力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投资强度大、抗风险能力强、能源消耗少、污染排放低的大项目,努力在“国际500强、国内500强、行业50强”企业引进上实现新的突破。二要强化帮办服务。各单位、各部门要牢固树立“项目落户只是招商成功的一半、精心服务才是招商过程的始终”的理念,重点服务好项目从落户到投产达效过程中涉及土地、建设、供电等手续办理和交涉工作,最大限度节约客商的时间和精力。要深入企业一线,采取“一企一策”、“个案解决”的办法,帮助企业理思路、找对策、谋发展。三要完善体制机制。要继续坚持招商引资“一票否决制”和“重奖重罚制”,始终“以发展论英雄、凭实绩用干部”,注重从招商一线发现、锻炼、培养和选拔干部,经局党委会研究,凡是能引进在全市有一定影响的单体大项目,不仅按规定给予物质奖励,是科员或副科级干部的,可以破格晋升为正科级,是正科级干部的,建议市委予以提拔;要继续坚持“任务分解机制”、“任务倒逼机制”、“一线工作法”和“现场会办制”,对招商引资和帮办服务进行任务分解,对工作进展情况进行定期督查考核,对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进行现场会办,确保招商引资工作的落实。 (二)强化责任分解,把干部职工逼向工程建设一线。今年的交通基础设施工程建设任务异常繁重,是历史上最重的一年。宿宿淮铁路上半年将开工建设,宿新高速公路年内完成投资2亿元,同时,要加快国道205宿迁段、省道245沭阳至泗洪段、省道249宿迁至靳桥段、省道330宿迁段、运河一号桥、黄河三号桥等交通基础设施重点项目建设步伐,完成农村公路建设379公里,可谓任务艰巨,任重道远。“在其位,谋其事”。始终怀有工作责任心和发展使命感,是一名合格的交通基础设施系统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各级交通基础设施干部职工特别是主要负责同志要头脑清醒、沉着应对,切实承担起第一责任人的职责,更加主动地承担责任,带头抓好工作落实。要按照工作分工,认真落实领导重大项目建设责任制,要借鉴市领导重大项目建设风险抵押金的办法,把各级干部推向工程建设第一线,使手中的权力和担当的责任相一致。按照“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要求,将每一项具体的责任都分解和落实到基层、到人头,把目标分解的过程变成落实责任的过程,让交通基础设施干部职工人人肩上有任务、个个头上担责任。 (三)推行干部下访,把干部逼向矛盾集中一线。信访工作是化解交通基础设施矛盾、维护行业稳定的重要渠道。尤其是近期,成品油价税费改革已经实施,做好当前的行业稳定工作,更是责任重大、意义重大。各单位、各部门要结合本单位、本部门当前信访工作的实际,广泛实施领导干部下访制度,深入基层、深入一线解决交通基础设施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一要细化工作方案。根据领导干部的分管范围和主要职责,明确干部下访联系点,按照“事先预告、上下联动、分类处理、跟踪督办”等方式,重点解决所属运输企业、施工企业、服务对象、基层一线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并建立健全交通基础设施系统领导干部“零距离”下访工作责任制、包案责任制、归口办理制、限期办结制和责任追究制等相关配套机制和规章制度,确保信访问题解决到位。二要强化督促检查。各单位、各部门要按照各自的工作职责要求,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务求工作实效。下访的各级领导干部对接待但未能当场结案的信访案件,要切实加强跟踪,及时对案件的处理情况进行督查、督办和通报,抓好调处落实工作,做到取信于民。三要注重解决问题。各单位、各部门要牢固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观念,带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做工作,切实增强宗旨意识和服务意识。在信访工作中,严格按照信访问题不查清不放过、问题不解决不放过、信访人不停诉息访不放过的原则,力求给信访人一个明确的答复。 三、加强“防”,努力打基础,进一步营造交通基础设施发展的良好氛围交通基础设施快发展,基础是关键。各单位、各部门要紧紧围绕部门工作,进一步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努力营造交通基础设施发展的良好氛围。 (一)防安全事故发生。随着全市经济社会事业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对交通基础设施安全性的要求越来越高,迫切要求我们在加强行业管理时,牢牢将安全管理贯穿于行业管理的全过程,确保交通基础设施行业安全形势稳定。一要加强应急体系建设。各单位、各部门要紧紧绷紧安全这根弦,全面贯彻《突发事件应对法》,健全各种险情预测预警体系,进一步健全水上搜救力量储备制度,完善全市内河水上搜救工作规程,有计划地开展应急演练工作,并加大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确保安全事故处理到位。二要继续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安全监管力度。近期,全市交通基础设施系统接连发生了多起交通基础设施事故,去年12月22日,沭阳县二运公司发生了2辆公交车相撞,造成2人当场死亡、10多人受伤的较大事故;1月4日上午,市交运集团苏N03069在从上海返宿途中发生侧翻,造成4人死亡、15人受伤的重大事故;1月6日上午,宿豫区三运公司81路公交车发生车辆碰撞事故,造成13人受伤。这些血淋淋的事故,各县(区)交通基础设施局、各有关行业监管部门一定要引以为戒,做到警钟长鸣,深挖事故发生的深层次原因,从源头上努力加大客运市场安全监管力度。要深入开展客运市场秩序整顿和出租运输市场整顿,营造良好的运输市场环境;继续加强公路通行秩序管理,加大对超限车船、非标及建筑控制区构筑物、非法搭接道口的打击力度,维护路产路权;继续抓好我市境内“两湖一河”重点水域和“两客一危”重点船舶的安全管理,并逐步完善水上交通基础设施安全突发事件、自然灾害快速反应应急预案。进一步加强我市12395水上搜救指挥中心建设,确保水上搜救的快速反应,重点提高我市境内京杭运河、骆马湖、洪泽湖水域突发事件救助保障能力。加大渡口渡船软硬件设施建设力度,推进撤渡建桥工程,保持全市水上交通基础设施安全形势进一步稳定。加强港口安全生产监管,深入开展危险货物码头专家会诊行动。切实加大公路陡坡、急转弯、险段、危桥改造力度,不断推进公路安保工程建设。 (二)防不廉洁行为发生。我们要以更加坚定的信心、更加积极的态度、更加有力的措施,扎实推进交通基础设施系统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抓住不廉洁现象易发多发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及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以重点工作的突破带动整体工作向前推进,为交通基础设施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一要突出对领导干部的反腐倡廉教育。要加强理想教育,引导各级领导干部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把反腐倡廉教育纳入日常的政治学习中,切实规范对领导干部教育的内容、形式和要求,着力解决领导干部在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生活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二要突出交通基础设施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廉政建设。要围绕工程招投标、转包分包、物资采购、资金拨付和设计变更等关键环节,完善规章制度,加强监督检查,打造“阳光工程”。要继续推行和完善廉政合同制、重点工程纪检监察派驻制和农村公路纪检监察巡查制先进经验做法,规范和完善工程项目招标投标制度及举报投诉处理机制。三要突出制度创新和体制改革。要建立完善的权力制约和监督相关制度,形成用制度管人、管权、管事的长效机制。要以改革统揽防腐倡廉各项工作,深入推进干部人事、行政审批、行政执法体制、财务管理和投融资体制方面的改革。要把反腐倡廉的措施融入各项改革和制度建设之中,堵住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的漏洞。 (三)防工程质量事故发生。工程质量问题,来不得半点麻痹大意,如果质量不合格,路修得越长,浪费就越大,国家财产和人民的生命就难以得到保障。因此,在交通基础设施工程建设过程中,要切实加大监管力度,推进管理创新,努力把交通基础设施工程建设成为精品工程。一是继续加强工程质量监管。要不断创新质量理念,提升质量管理方法,提高质量工作水平。继续建立健全工程质量责任制,层层落实质量目标和责任;要加大对国省干线公路及农村公路、航道船闸、港口码头等建设项目的监管力度,通过定期检查、不定期检查相结合的方式,及时发现存在问题,限期整改,强化质量通报,实施舆论监督,把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把隐患暴露在阳光之下;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切实加大工程质量检测频率,做到严防死守,层层把关,面面俱到,环环入扣。二是努力推进工程质量管理理念创新。要切实更新设计观念,努力推动我市交通基础设施重点工程在精细、环保、节约等方面再上新台阶。要积极推广预控法,尽早解决工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对可能影响目标任务完成的分项工程提早安排开工,对人力、设备不能满足完成目标任务要求的,要立即加大投入。要积极采用新工艺、新流程,节约工程成本,提升工程质量水平。三是深入开展纪检派驻工作。积极开展廉政文化进工地活动,加强工程廉政建设,加大对工程建设、管理人员的教育、督查力度。要在市局纪委的统一领导下,对每一个重点工程项目派出纪检监察组,对工程招投标、征地拆迁、材料供应、设备采购、工程质量、资金使用和管理等重点环节监督,做到及时掌握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为工程建设顺利推进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 四、坚持“干”,奋力求突破,进一步强化交通基础设施发展的组织保障当前,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十分繁重,完成全年目标任务、保持交通基础设施持续快速增长面临巨大压力。各单位、各部门务必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求真务实,真抓实干,一刻不松懈、丝毫不松劲,扎实开展工作。 (一)真抓实干,关键要领导带头。最宝贵的措施是实干的措施,最关键的落实是领导带头。当前,市委、市政府、市局交办的工作,有时还存在抓不具体、抓不到位、抓不到底现象,根子就在于有关单位、有关部门负责同志没有真正负起责任,对交办工作一签了事。推进工作,作为负责同志不仅要运筹帷幄、掌控全局,当好指挥员,更要冲锋在前、率先垂范,争当战斗员。每承担一项具体工作,必须有舍我其谁的主人翁意识,主要领导干部要当好班长,切实担负起第一责任人的责任,特别是对重点工作、重大问题要敢于拍板,敢于负责,真正做到在其位、谋其政、履其职、尽其责。要带头维护大局,正确处理全局与局部、整体与部门的利益关系,防止个人专断和各自为政,反对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确保政令畅通。 (二)真抓实干,重点要转变作风。交通基础设施系统全体干部职工要树立实事求是、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坚持时时、处处、事事抓落实、抓到位。要强化服务意识,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要沉下心来、扑下身子,亲自组织工作落实,经常对工作检查过问,确保工作落实到位。要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围绕大项目推进、加快转变交通基础设施发展方式、推进城乡交通基础设施一体化、强化交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能力、政务公开等重大课题,组织力量进行调查研究,指导和推动重点工作取得新突破,确保交通基础设施行业的各项决策能最大程度的贴民心、顺民意;要密切联系群众,经常深入到群众中去,面对面听民声,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集中民智、落实民意上,努力在自身岗位上为群众多办实事、好事、急事、难事;要加强督查问责,以督查改善工作、促进整改、推动落实。今后,对市委、市政府交办的工作,市局作出的重大决策、重要工作部署,要进行全过程督查督办,各单位要明确专门科室扎口管理,专门人员负责办理。对已经完成的要查成效,看是不是言行一致,达到预期目标,将来能否经得起时间的检验和群众的评判;正在落实的要查进度,形成强力推进之势;没有落实的要查原因,找准影响落实的症结,打通影响落实环节,处理影响落实的人员。 (三)真抓实干,核心要攻坚克难。干工作、谋发展不可能一帆风顺,必然会遇到一些矛盾和问题。面对招商引资、项目推进这一当前最紧要、最艰巨的任务,各级干部特别是招商引资负责同志要主动奔赴第一线,招引项目、服务项目。面对交通基础设施基础设施建设推进过程中前期工作难、筹资难等问题,有关负责同志、有关单位和部门要主动研究政策,加大向上协调力度,努力在条规和变通之间找准结合点,快速推进项目前期工作,全面拓展资金筹措渠道。面对当前燃油税改革中人员转岗分流、工作职能转变和重心适度转移的难题,有关单位要高度重视、密切配合,加强宣传、正面引导,深入排查隐患,主动研究措施,依法遵规化解矛盾。总之,要把突破难点问题、推进重点工作作为做好全局工作的总抓手,以难点突破之利谋求全局成功之道,以重点突破之功取得整体推进之效。同志们,做好今年的各项工作,保持交通基础设施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全市交通基础设施系统干部职工一定要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继续秉承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攻坚克难的顽强毅力、务求必胜的雄心壮志,团结一致、众志成城,全面夺取2009年交通基础设施工作的新胜利,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毕业论文基础设施建设

建筑工程技术管理在工程建设管理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始终贯穿于建筑工程全过程中,其管理技术的优劣能直接对建筑工程的进度、质量、成本控制等方面产生影响。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建筑工程技术管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 要]技术管理事关建筑工程的质量、施工企业的成败,高效的技术管理需要有专业的科学理论指导,同时施工人员依照科学指导协同展开工作。本文首先从三个方面阐述了技术管理的意义,接着分析了技术管理的具体 方法 ,望本文对于相关人士有可取的参考或借鉴意义。

[关键词]建筑工程;技术管理;意义分析

中图分类号:TU7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 编号:1009-914X(2015)40-0117-01

1 建筑工程中技术管理的意义

技术管理反应整体管理水平

施工单位的技术管理水平高低直接决定着该企业的经济效益高低,因为一个企业若想长盛不衰,就须要打造现代型的施工企业,配备高技术的管理与装备等,由此可以显著提升企业的施工水平,确保企业可以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长足发展。建筑的风格类型种类繁多,并且不同规模的要求也有差别,天气状况也会严重影响施工作业的进度,特别是给需要多工种交叉施工、运用多项综合技术、工序搭结环节多的作业增加了难度。在进行这些生产工作当中,不仅要加强技术管理,而且要保障施工有条不紊的运行,方可实现预期的质量标准,完成低成本、高质量、综合功能完善的建设目标。

技术管理工作的主要职责是促使技术工作有效开展,科学地组织每项技术工作,确保整个生产流程符合技术规范,技术管理在整个建筑工程管理当中,其作用主要体现下三方面,其一是确保施工按照科学技术及其规律要求来进行,实现正确规范的施工程序;其二是利用技术管理,提升 企业管理 水平及其员工的专业素质与技术,在工作中能够有预见性,及早处理潜在问题,消灭质量或技术隐患,保障工程顺利进行;其三是挖掘并发挥施工人员、材料设备的能力,以工程质量为前提,合理缩减工程成本,相对提高经济效益,增强自身的市场竞争力。

技术管理能够提高建筑企业经济效益

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求建筑工程不断改进,以扩大企业利润维以生存,因此企业必须检查自身管理的状况,只有提高施工技术管理与经营管理水平,适宜缩减施工成本,方可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益。在施工当中难免会出现技术问题,有效的技术管理可以部门间的推诿、迅速找到问题出现的原由,增强了企业解决问题的效率。当发生因为供应商或外委施工问题引起的质量事故时,适宜的技术管理可以在谈判中直指问题原由,通过对合同管理中技术问题一项的事先审核等工作,确保企业的切身利益。

科学的技术管理不单是对施工过程中对影响施工质量的参数进行控制,更多的是对施工过程中的技术管理。通过对人员技术技能管理与培训,提高施工设备操作人员技术水平,降低设备故障与事故,减少施工故障费用,降低由于设备故障造成的进度减缓,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停工几率。减少了费用的增加,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技术管理可以提高施工质量

通过施工技术管理,强化工程测景,放线工作。强化施工过程中材料的监控,强化施工技术问题解决能力、强化施工技术参数控制能够有效保障工程质量。以施工技术监督监控为例,在进行高层建筑冲孔灌注桩施上过程中。科学的技术管理从测量方向、冲扎位置选择、混凝土灌注时间等多方面管理有效保障了灌注桩的施上质量。技术方案、工艺流程、组织 措施 、检测手段,施工组织设计等都对工程施工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这些工作作为技术管理的重要内容,其有效实施是工程质鼍的基础保障。结合工程实际,从技术、管理、工艺、组织、操作、经济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综合考虑,力求方案技术可行、经济合理,工艺先进、措施得力、操作方便,有利于提高质量、加快进度、降低成本。同时,应当大力推进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不断提高工艺技术水平,以保证工程质量提高。管理作为永恒的话题,是关系到企业成败兴衰的关键。要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提高经济效益,必须抓“管理”这个关键。而技术管理则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技术管理。才能保证施工过程的正常进行,才能使施工技术不断进步,从而保证工程质量,降低工程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通过技术管理,可以逐步改变施r企业的生产和管理面貌,改变施工企业的形象,提高竞争能力。因此,企业管理者必须对技术管理工作予以足够的重视。

2 建筑工程中技术管理的方法

认真贯彻各项技术管理制度

贯彻好各项技术管理制度是搞好技术管理工作的核心,是科学地组织企业各项技术工作的保证。技术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有:施工图的熟悉、阅读和会审制度;编制施工组织设计与施工场地总平面图施工图技术交底制度;工程技术变更联系单管理制度;施工质量管理制度;材料及半成品试验、检验制度;隐蔽工程的检查和验收制度,工程质盛检验与评定制度;工程结构检查、验收与竣工验收制度,工程技术档案与竣工图管理制度。

不断加强对技术工作的管理

技术管理工作需持之以恒.因此,要不断地加强技术管理组织机构和技术责任制,充分发挥好技术人员,技术工人的才干和作用。工作重点主要依据国家和上级主管部门颁发的各项规范、规程、标准和规定,并针对企业特点,适时地制订、修订和贯彻各项技术管理制度,在生产实践中不断地完善和补充。严格做到技术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对技术管理工作建立定期检查制度,按建制开展施工项目的 总结 评比,达到肯定成绩,以利再战的目的。实行行政和经济手段相结合的方法,大力培养和提拔技术业务人员,充分调动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的积极性。现在有峰企业不往前人才培养,导致管理水平的下降,只有不断地发现人才,挖掘人才,同时不断地对现有人才的培训、学习,提高他们的生活待遇,才能使管理水平更上一个台阶。

3 结论

建筑工程技术管理是一项贯穿于整个工程的,需要企业长期坚持的工作,其对于企业的生存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建筑工程技术管理的有效灾施对企业成本管理、质量管理、综合管理工作实施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施工企业必须充分认识到技术管理工作的重要性,通过技术管理体系的建立、人才的培养为工程质量控制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企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__坚.建筑装饰技术管理要点[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11).

[2] 杨伟贤.论如何加强建筑工程技术管理[J].科技信息.2009(11).

[3] 曲静波.浅谈建筑工程施工的安全技术管理[J].科技创新导报.2009(14)

摘要:建筑工程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系统工程,而技术管理是项目管理中的一项重要管理内容,它包括为完成项目的目标而进行技术路线策划、选择、监督及改进的全过程。在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为确保工程质量和现场施工的顺利进行,加强项目技术管理显得更为重要。

关键词:工程项目;技术管理;加强管理

引言:现代化的建设也要不断深入发展,所以建筑业就成了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一项重要的支柱产业,在社会的发展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与此同时,建筑业也面临着更加激烈的竞争,因此必须要加强对施工技术的管理,提高建筑业的综合竞争力。

一、工程管理中技术管理的重要性

建筑业作为国家重要支柱产业之一,是国民经济增长的主力军。对于施工企业来说,能够在合同规定期限内按质按量按时将工程项目交付给业主,并能够合理控制施工成本成为企业的经营目标。为确保这一目标的实现,项目部门必须将项目资金管理、合同管理、技术管理、信息管理、安全管理等要素列为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综合项目技术管理中。

二、建筑施工现场技术管理遵循的原则

1、标准化

建筑工程现场施工管理基本要求为标准化与规范化。事实上,我们在施工现场坚持统一原则,杜绝盲目、随意性,只有这样,才可以确保建筑工程现场施工管理顺利的进行下去,以便提高整个施工质量与效率。

2、科学、合理性

关于建筑施工现场管理工作,要始终坚持科学、合理性原则,尽量将建筑施工现场进行科学化管理,使其满足现代社会发展的各项需求。除此之外,确保现场设置的合理性与科学性,合理利用有限的资源,通过运用合理的操作方法、激励政策等充分挖掘出建筑企业职工的内在潜能。

3、经济效益性

在建筑施工过程中,现场施工若只考虑到施工进度与施工质量是比较片面的,这只是表层的进度观念与生产观念,因此,我们必须强化建筑现场管理又要充分考虑到成本以及市场运行情况。特别是建筑企业的项目管理部门,应该充分考虑周全,尽量做到低投资高回报效果,减少不必要的浪费与开销。与此同时,更要降低成本消耗、不断开阔建筑市场。

三、加强建筑施工技术管理

1、建立健全质量管理制度

质量是企业立命之本。在建筑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的今天,如何提高施工质量管理水平是每一位企业管理者必须思考的问题。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包括:明确各部职责,确定工程质量目标;将目标分解到项目各分部并详细交底;全工程跟踪把控,确保工程质量;定期对产品质量进行有效监测。

施工质量的自控与第三方质量监控是相辅相成的系统过程。两套质检机制共同组成控制建筑工程质量的完整体系,在施工全过程中相互依存、各尽其责、密切联系,又独立分工,共同推动着施工质量控制过程的展开和最终实现工程项目的质量总目标。

2、做好施工图纸审核

技术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要理解设计意图和施工项目关键部位的质量。在工程项目中标后,施工企业应认真做好项目范围的识别,明确工作范围与责任;做好施工前准备,特别是与建设单位委托的监理单位、设计单位进行图纸核实。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必须了解设计单位对施工项目的设计意图和对施工质量的要求。只有良好的沟通,才可以尽快了解设计方的意图和施工质量的要求,施工方才能正确选用建筑材料、规划施工进程以及对未来过程中出现的未知因素等可及时纳入控制管理范畴。

3、明确技术管理职责,提高技术管理水平

安全乃头等大事,容不得半点马虎。建筑工程项目部门的每一位施工员都肩负着重大使命。建筑企业应建立健全技术责任制度,将技术管理的责任细分到个人,让员工树立责任心。

除此之外,通过组织技术管理员学习施工现行规范以及验收规范,明确各项目分部分项施工技术要求和质量标准,可以提高企业的技术管理水平,保证工程质量和工程进度的顺利进行,加强施工成本控制,以此提高企业的效益。同时,各项目分部管理人员还应该学习先进的管理办法 经验 ,组织技术培训、技术交流活动,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和技术知识。提高对问题的预见性,保证施工质量。

4、加强建筑工程技术资料管理

建筑工程技术文件是保证工程开始,施工,交工系列环节的指导性文件,是工程质量的 保证书 之一,它还是建设单位未来改建、维修、管理的依据,其重要性非同一般。因此,工程资料的形成和管理成为项目工程施工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工作。笔者认为企业可以通过以下几项措施优化管理:一是规范管理人员执业资格、 岗位职责 及资料管理流程。管理人员必须持证上岗,各管理人员依据资料管理制度流程填写各自施工过程中产生的资料,交由资料员及时收集,确保施工资料的与工程进度同步。二是明确工程资料标准化填写。依据《建设工程文件归档整理规范》及地方建设工程资料管理规范,对施工资料的编辑、整理、收集等进行标准化要求,从而可以提高资料员编制整理资料的工作效率。三是做好计划记录管理,这些管理,可以促进从质量上把控,以便合理并动态调整各个计划,让风险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进度管理等可控,避免潜在的危险与隐患遗留在项目工程中。

结束语:

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贯穿于工程实施全过程,在工程项目实施中呈现极其重要的地位,项目经理需要加强这方面的管理,同时做好每一部分的工作,确保建筑工程项目的质量,开展经常性质量知识的 教育 和培训,提高技术管理人员的技术素质和水平,科学的合理的组织各项技术工作,建立良好的技术秩序保证整个生产过程符合技术规范,以达到高质量的全面完成施工任务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梁明芳.论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J]. 科技信息. 2010(19)

[2] 刘子洪.如何做好城市建设工程项目管理工作[J]. 山西建筑. 2013(19)

[3] 丁治.技术管理工作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J]. 山西建筑. 2013(17)

[4] 于东海,刘丽霞.工程项目技术管理问题思考[J]. 交通企业管理. 2012(07)

【摘 要】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迅猛发展,建筑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已有无法撼动的地位。而建筑工程技术的管理水平是建筑行业中不容忽视的环节,它决定了建筑工程的质量、企业的效益,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对整个建筑行业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技术管理并不是一件简单的工作。本文将从建筑工程技术管理的重要性,目前存在的问题着手进行分析,并就实践体会探讨做好技术管理的方法。

【关键词】建筑工程 技术管理 体会

目前,我国大规模增加基础设施的建设,城市化进程也大步向前,建筑行业的地位逐渐提高。面对如此大的诱惑,许多人投身到建筑行业,建筑企业和单位也越来越多,如何让自己的企业在激烈的市场拼杀中生存下来,这是一个残酷的问题。所以,企业要从工程质量着手,通过提高工程技术管理的水平,加强管理力度,依靠先进的技术知识保证工程质量,向社会交出满意的作品,从而提高自己的经济效益和知名度,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一、建筑工程技术管理的重要地位

(一)建筑工程技术管理影响着企业的综合管理水平

建筑工程技术管理的水平直接体现着建筑企业的综合管理水平。好的技术管理方式不仅可以预防工程质量问题,还能降低企业的事故成本,从而使企业的经济利益得到大幅度提高。不仅如此,科学的建筑工程技术管理措施对工程的顺利进行、保证工程质量、控制工程成本、调度施工材料及人员等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建筑工程技术管理影响着企业的工程质量水平

在建筑工程进行中,企业技术管理水平的高低影响着工程质量的好坏。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应当加强施工技术管理力度,重视工程的测量和放线工作,加强材料管理、技术问题的解决能力。从工艺流程、检测方式、技术方案、组织手段等方面着手提高工程质量。并结合技术、工艺、操作、管理及经济等进行全方位的分析研究,确保技术管理方案真实可行。

二、我国建筑工程技术管理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建筑行业已全面推行工程技术管理,但时间不长,发展不成熟,所以专业的系统、理论等并不完善。使得我国建筑过程在技术管理上出现了许多的问题和漏洞。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筑工程技术管理体制不健全

在建筑施工中,企业需要设立完备的项目管理部门,按工作需要安排不同的人员,这样做有助于满足技术管理中的各项工作需求。不过现实并不是这样的,现在大多数建筑施工企业为了以最低的成本换回最大的收益,便不顾后果地精简人员、节省开支、削减管理机构,许多工作得不到好的开展,甚至出现了技术管理员身兼数职的情况。这使建筑工程的技术管理效果大打折扣。

(二)建筑工程技术管理的人才不足

由于建筑工程技术管理体制的不健全,许多企业对技术管理水平并不是很重视。而技术管理人员自身对相关的技术掌握又不够,更缺乏专业的培训和学习,使得建筑行业中工程技术管理人才极度缺乏。企业依靠这些算不上技术管理人才的人员来进行技术管理工作,得到的结果只会是建造出不合格的工程,给公司造成损失,影响公司声誉,更严重影响使用者的生产生活。

(三)许多建筑工程存在质量隐患

施工中按照相关的技术管理制度来开展工作,还是有许多工程存在质量问题。工程质量问题是由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比如建筑材料质量的不合格,开工许可证的不完整,施工图的问题等等,这些都有可能使工程质量出现问题。所以要做好工程的管理工作,是要考虑多方面因素才行的。

三、如何做好建筑工程的技术管理

(一)建筑企业工程项目外的措施

由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要确保建筑工程技术管理工作正常有效地进行,就必须从整体上做好这些工作:1、优化健全建筑工程技术管理的体制。2、加强建筑工程技术管理人才的培养。3、将建筑工程技术管理工作落到实处。

(二)建筑企业自身在工程项目中的措施

除了开展大范围的制度完善、人才培养等工作之外,提高建筑工程技术管理水平的途径更多是在建筑工程的实施过程的前、中、后期。主要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把握:

1、做好施工图纸的会审工作。施工之前制定出符合要求的图纸是十分必要的,而相关施工人员更要熟悉图纸设计的意图,留心细节,找准工程施工的核心所在。施工企业要在项目中标后进行周密的准备,做好图纸的会审工作,留心可能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发现解决。

2、落实技术责任制。在工程开始之前,就应该将技术管理责任划分到具体的负责人身上,促使责任人了解熟悉自己的工作内容,在工程技术管理中审核相关数据、管理材料设备、加强质量监督,以做好技术管理工作为己任。

3、做好施工过程中的技术管理工作。工程施工期间中最容易埋下质量隐患,所以对施工过程的技术管理是整个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的重头戏,这个阶段的技术管理工作容不得半点差池。具体的技术管理工作可以从几点着手进行:加强技术交底工作和加大工程质量管理力度。根据工程设计的要求、规范及合同来确定工程质量的标准,并依照此标准来进行技术管理,加大工程质量的管理力度。做好工程进度及成本的控制工作。监督工程进度,保证工程质量,控制工程成本,让整个建筑工程按时按质地进行,从而帮助建筑工程技术管理工作更好地开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建筑工程的质量直接关系着企业的综合水平及经济效益,更关系着人们生产生活的质量。所以对建筑工程进行技术管理是十分必要的事。而建筑工程技术管理是一项复杂的工作,不仅需要完善成熟的制度,相关人员在管理工作中做到细致、认真、负责,更要企业上下配合一致,齐心协力把好质量关。这样才能保证工程的质量,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在残酷的竞争中赢得自己的位置。

参考文献:

[1]徐海平.关于建筑工程技术管理的体会[J].广东建材,2008,(9):220-222.

[2]许宇明.提高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水平的探讨[J].现代装饰(理论).2011(04)

[3]叶有泉.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研究[J].中华建设.2011(06)

建筑工程技术管理 毕业 论文相关文章:

1. 建筑工程管理毕业论文范文大全

2. 建筑工程管理毕业论文范文

3. 建筑工程管理论文范文

4. 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毕业论文范文

5. 建筑工程技术论文范文

关于毕业论文的各大提纲范例

导语:大学生活在不经意间即将结束,我们都知道毕业生要通过最后的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是一种的检验大学学习成果的形式,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毕业论文吧!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毕业论文各大提纲范例,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什么是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是高等院校毕业生用以申请授予相应学位而提出作为考核和评审的文章。学位论文分为学士、硕士、博士三个等级。

1、学士论文:

学士论文是合格的本科毕业生撰写的论文。毕业论文应反映出作者能够准确地掌握大学阶段所学的专业基础知识,基本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对所研究的题目有一定的心得体会,论文题目的范围不宜过宽,一般选择本学科某一重要问题的一个侧面或一个难点,选择题目还应避免过小、过旧和过长。

2、硕士论文:

硕士论文是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所撰写的论文。它应能反映出作者广泛而深入地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具有独立进行科研的能力,对所研究的题目有新的独立见解,论文具有一定的深度和较好的科学价值,对本专业学术水平的提高有积极作用。

3、博士论文:

博士论文是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所撰写的论文。它要求作者在博导的指导下,能够自己选择潜在的研究方向,开辟新的研究领域,掌握相当渊博的本学科有关领域的理论知识,具有相当熟练的科学研究能力,对本学科能够提供创造性的见解,论文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对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学位论文的总体原则要求是什么?

1、立论客观,具有独创性:文章的基本观点必须来自具体材料的分析和研究中,所提出的问题在本专业学科领域内有一定的理论意义或实际意义,并通过独立研究,提出了自己一定的认知和看法。

2、论据翔实,富有确证性:论文能够做到旁征博引,多方佐证,所用论据自己持何看法,有主证和旁证。论文中所用的材料应做到言必有据,准确可靠,精确无误。

3、论证严密,富有逻辑性:作者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要符合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全篇论文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使判断与推理言之有序,天衣无缝。

4、体式明确,标注规范:论文必须以论点的形成构成全文的结构格局,以多方论证的内容组成文章丰满的整体,以较深的理论分析辉映全篇。此外,论文的整体结构和标注要求规范得体。

5、语言准确、表达简明:论文最基本的要求是读者能看懂。因此,要求文章想的清,说的明,想的深,说的透,做到深入浅出,言简意赅。

一、编写提纲的意义

毕业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指导教师一般都要求学生编写提纲。从写作程序上讲,它是作者动笔行文前的必要准备;从提纲本身来讲,它是作者构思谋篇的具体体现。所谓构思谋篇,就是组织设计毕业论文的篇章结构。因为毕业论文的写作不像写一首短诗、一篇散文、一段札记那样随感而发,信手拈来,用一则材料、几段短语就表达一种思想、一种感情;而是要用大量的资料,较多的层次,严密的推理来展开论述,从各个方面来阐述理由、论证自己的观点。因此,构思谋篇就显得非常重要,于是必须编制写作提纲,以便有条理地安排材料、展开论证。有了一个好的提纲,就能纲举目张,提纲挚领,掌握全篇论文的基本骨架,使论文的结构完整统一;就能分清层次,明确重点,周密地谋篇布局,使总论点和分论点有机地统一起来;也就能够按照各部分的要求安排、组织、利用资料,决定取舍,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料的作用。

有些学生不大愿意写提纲,喜欢直接写初稿。如果不是在头脑中已把全文的提纲想好,如果心中对于全文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步骤还是混乱的,那么编写一个提纲是十分必要的,是大有好处的,其好处至少有如下三个方面:

第一,可以体现作者的总体思路。提纲是由序码和文字组成的一种逻辑图表,是帮助作者考虑文章全篇逻辑构成的写作设计图。其优点在于,使作者易于掌握论文结构的全局,层次清楚,重点明确,简明扼要,一目了然。

第二,有利于论文前后呼应。有一个提纲,可以帮助我们树立全局观念,从整体出发,在检验每一个部分所占的地位、所起的作用,相互间是否有逻辑联系,每部分所占的篇幅与其在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否相称,各个部分之间的比例是否恰当和谐,每一字、每一句、每一段、每一部分是否都为全局所需要,是否都丝丝入扣、相互配合,成为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都能为展开论题服务。经过这样的考虑和编写,论文的结构才能统一而完整,很好地为表达论文的内容服务。

第三,有利于及时调整,避免大返工。在毕业论文的研究和写作过程中,作者的思维活动是非常活跃的,一些不起眼的材料,从表面看来不相关的材料,经过熟悉和深思,常常会产生新的联想或新的观点,如果不认真编写提纲,动起笔来就会被这种现象所干扰,不得不停下笔来重新思考,甚至推翻已写的从头来过;这样,不仅增加了工作量,也会极大地影响写作情绪。毕业论文提纲犹如工程的蓝图,只要动笔前把提纲考虑得周到严谨,多花点时间和力气,搞得扎实一些,就能形成一个层次清楚、逻辑严密的论文框架,从而避免许多不必要的返工。另外,初写论文的学生,如果把自己的思路先写成提纲,再去请教他人,人家一看能懂,较易提出一些修改补充的意见,便于自己得到有效的指导。

二、编写提纲的步骤

编写提纲的步骤可以是这样:

(一)确定论文提要,再加进材料,形成全文的概要

论文提要是内容提纲的雏型。一般书、教学参考书都有反映全书内容的提要,以便读者一翻提要就知道书的大概内容。我们写论文也需要先写出论文提要。在执笔前把论文的题目和大标题、小标题列出来,再把选用的材料进去,就形成了论文内容的提要。

(二)原稿纸页数的分配

写好毕业论文的提要之后,要根据论文的内容考虑篇幅的长短,文章的'各个部分,大体上要写多少字。如计划写20页原稿纸(每页300字)的论文,考虑序论用1页,本论用17页,结论用1—2页。本论部分再进行分配,如本论共有四项,可以第一项3—4页,第二项用4—5页,第三项3—4页,第四项6—7页。有这样的分配,便于资料的配备和安排,写作能更有计划。毕业论文的长短一般规定为5000—6000字,因为过短,问题很难讲透,而作为毕业论文也不宜过长,这是一般大专、本科学生的理论基础、实践经验所决定的。

(三)编写提纲

论文提纲可分为简单提纲和详细提纲两种。简单提纲是高度概括的,只提示论文的要点,如何展开则不涉及。这种提纲虽然简单,但由于它是经过深思熟虑构成的,写作时能顺利进行。没有这种准备,边想边写很难顺利地写下去。以《关于培育和完善建筑劳动力市场的思考》为例,简单提纲可以写成下面这样:

一、序论

二、本论

(一)培育建筑劳动力市场的前提条件

(二)目前建筑劳动力市场的基本现状

(三)培育和完善建筑劳动力市场的对策

三、结论

详细提纲,是把论文的主要论点和展开部分较为详细地列出来。如果在写作之前准备了详细提纲,那么,执笔时就能更顺利。

一、引言(简述本文的观点)

简述21世纪物流的竞争主要在于信息技术和自动化系统应用的竞争。信息技术和自动化的应用是物流经济利益新的增长点。电脑由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组成、如果把一个物流中心看作是一台电脑、那么它的位置选址、仓库的布局、规模的大小则是它的硬件系统、而信息技术与自动化系统、快速响应的程度、客户服务水平则是它的软件系统、一台电脑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软件系统。物流作业中心的选址与布局是战略问题、是一个物流中心在成立之前就必须要考虑好的。而信息技术与自动化流程、决策支持则是一个战术问题、是物流企业在竞争中逐步发展和完善的。所以物流企业的真正竞争是它的信息技术自动化应用与快速反应。

二、信息技术与自动化在物流环节中的作用(具体阐述是如何实现其降低成本和提高竞争力)

现代物流是一个挑战与机遇并存的领域、它包括对信息、运输、存货管理、仓储、物料搬运、包装等作业领域的综合管理起任务是把具体作业任务有效地组合、实现其各个环节顺畅、使其各环节进行有效衔接。

1、与采购环节的衔接。

2、与库存环节的衔接。

3、与运输环节的衔接。

三、信息技术与自动化具体应用案例分析(提供论据)

(1)沃尔玛全球定位系统和互联网的应用案例。

(2)日本物流发展的几个阶段。从中分析可以得到物流的发展过程就是信息技术与科技的发展过程。

物流论文范文

题目:安得物流仓储基地存在的问题及策略

摘要:第三方物流(3PL)作为一种新型的物流形态,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受到了我国产业界和理论界的高度关注。随着我国WTO的加入,需求扩张和竞争激烈并存,但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大都缺乏竞争力;为具备持续竞争优势,在市场竞争中将必处于被动地位甚至被淘汰出局。通过对安得物流仓储基地存在的问题入手提出加强竞争力的策略。

关键词:第三方物流;仓储;发展策略

一、第三方物流概述

传统的物流概念是指物质实体在空间和时间上流动。通俗来说,物流就是指商品在运输、装卸、储存等方面的活动过程。现代物流(又称第三方物流)概念是相对于传统物流而言,它是在传统物流的基础上,引入高科技手段,如通过计算机进行信息联网,并对物流信息进行科学管理,从而使物流手段多样化,物流速度加快,准确率提高,减少库存,降低成本,延伸并扩大了传统的物流功能。它是在供应链基础上与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以签约式的服务方式,对企业全年的业务洽谈,包括库存量、时间安排、质量保证、信息咨询、年度结算等,契约方都会为企业筹划、管理,提供优良服务。

1、仓储的作用

仓储是现代物流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关于仓储对于物流系统的重要意义我们还可以从供应链的角度来进一步认识。从供应链的角度,物流过程可以看作是由一系列的“供给”和“需求”组成,当供给和需求节奏不一致,也就是两个过程不能够很好的衔接,出现生产的产品不能即时消费或者存在需求却没有产品满足,在这个时候,就需要建立产品的储备,将不能即时消费的产品储存起来以备满足后来的需求。书上讲了,供给和需求之间既存在实物的“流动”,同时也存在实物的“静止”,静止状态即是将实物进行储存,实物处于静止是为了更好的衔接供给和需求这两个动态的过程。

2、仓储能对货物进入下一个环节前的质量起保证作用

在货物仓储环节对产品质量进行检验能够有效的防止伪劣产品流入市场,保护了消费者权益,也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生产厂家的信誉。通过仓储来保证产品质量主要要进行两个环节:一是在货物入库时进行质量检验看货物是否符合仓储要求,严禁不合格产品混入库场,二是在货物的储存期间内,要尽量使产品不发生物理以及化学变化,尽量减少库存货物的损失。

3、仓储是保证社会再生产过程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

货物的仓储过程不仅是商品流通过程顺利进行的必要保证,也是社会在生产过程得以进行的保证。

4、仓储是加快商品流通,节约流通费用的重要手段

虽然货物在仓库中进行储存时,是处于静止的状态,会带来时间成本和财务成本的增加,但事实上从整体上而言,它不仅不会带来时间的损耗和财务成本的增加,相反它能够帮助加快流通,并且节约运营成本。在前面讲仓储的必要性的时候已经谈到过仓储能够有效的降低运输和生产成本,从而带来总成本的降低。

5、仓储能够为货物进入市场作好准备

仓储能够在货物进入市场前完成整理、包装、质检、分拣等程序,这样就可以缩短后续环节的工作时间,加快货物的流通速度。

二、安得物流存在的问题

1、设施设备陈旧落后

安得顺得基地的所有仓库都是租用郊外的平房仓,结构简单,有效高度不超过6米,机械化程度不高,叉车是老式的堆垛式叉车,有效高度不能达到作业的要求。智能化自动化更是没有,信息化建设比较滞后。由此造成仓储运输系统的整合效能比较低。信息流通不畅,不能保证时时对物流服务过程及时的了解,很难对物流市场的需求达到全面的掌握。

2、服务功能不全

安得只提单项和分段的物流服务,服务功能主要停留在仓储和运输上,相关的流通加工。包装。等增殖服务不多,不能形成完整的物流供应连。

3、安全意识差

仓储基地的作业主要是货物的装卸,装卸都是配有叉车的。在操作时大部分人都不戴安全帽。使用烂板。更有仓管在上面监卸是完手机,这些都存在着极大的安全隐患。当你走在安得的任意仓库时,门口都立着一块严禁吸烟的警告牌,但在地台板旁吸烟的大有人在,有的更是在装车的时候在车上吸。我不知道这是形式还是什么。

4、现代物流知识和专业物流人才匮乏。

安得成立于2000年5月,当时是因为美的空调的需要,建立了一个下属公司,因此他的懂事长是没的的一位管理者,他当时根本不知道物流是什么东西。相关的大部分高层领导都不是物流专业毕业的。他们多是从经济学,交通运输等转变过来的。安得的在职员工也很少有是物流专业毕业的。有一部分是从美的转来安得做仓管的,有的是经贸专业的,真真物流专业的真的是少之又少。

5、野蛮装卸

安得顺得基地的所有装卸都是人工操作的,有时每天的装卸量真的多的不得了,他们为了工资拼命的装,像120的内外机有206斤,他们把它从一米多高的地方就丢下去,不管下面是什么机型,你在四五米远的地方都能感觉到那地在震动。车子都会往前移。从不按照公司的规定做事,开叉车的更是把叉车当飞机开,速度没得说。经常发生倒机的事件,产生破损的机多得不得了。有的时候由于装卸的原因把包装弄破了,司机没发现结果到卸货地才发现有回来换,这严重影响了公司的形象和名誉。

6、信息制约造成反馈不及时

提升竞争力的策略

三、策略

1、仓储基础设施建设

要加大投入力度,努力提升现有仓库的基础设施,不断改造陈旧老化的仓库,更新使用现代化的仓储设备。既要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经验和技术,又要结合地区的实际情况,不能贪大贪多,形成科学合理的仓储设施网落。

不同行业的仓储企业的仓储储运设施不能共用,影响了企业合理统筹仓储资源的能力,为适应现代物流要求,要加强资源整和,建立仓储网络,同时要充分利用社会上的闲置资源。我觉得安得的叉车是不够的,但。购置是一笔不少的数目,可以先从社会上租用。

2、提升企业形象,增加信誉度

企业的形象不是那一个人能提高的,也不是一件是就能提升的,是要我们在平常多加努力的。,货什么时候到,我们要有自己的跟踪系统保证及时跟客户联系,在保证成本不变的情况下,提供最好的服务,人员的培训提高安全意识,提高装卸人员的素质。无论是仓管还是装卸人员,都要进行不定时的培训,培训包括专业技术,消防等等,特别是装卸人员。可以给他们讲一些关于空调方面的知识,以便在装卸的时候能很好的理解,发展战略同盟关系,在提供基本物流服务的同时,要根据市场需求,不断细分市场,扩展业务范围,以客户增效为己任,发展增值物流服务,广泛开展加工、配货、货贷等业务,进而提供包括物流政策和流程解决方案、搭建信息平台等服务,用专业化服务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提高服务质量,以服务求效益。现代物流服务的顾客都希望用一种计算机接口、一个联系界面、一份合同和一套单据,便能解决所有问题。从而促使第三方物流企业与其他物流公司建立战略联盟合作伙伴关系,以提高物流作业的效率,扩大其物流服务范围,共同为一个顾客的整条供应链服务。其中的一个第三方物流企业作为供应链“总集成商”和顾客单线联系,并监控协调其他参与企业的活动。战略联盟包括多种形式,既包括强强企业之间的合作,也包括强弱企业、弱弱企业之间的合作,既包括非股权参与型的松散合作,也包括股权参与型的合作。

3、加快公共信息平台的建设,实现仓储信息化管理

要提高仓库利用率,实现有效的库存控制,就要建立有效的信息网络,实现仓储信息共享,积极推进企业仓储管理信息化。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公共信息平台,实现公共信息网络与仓储网络的有效结合,提升企业仓储信息化水平。

宁夏基础设施建设论文文献

为发展农村生产和保证农民生活而提供的公共服务设施的总称。包括交通邮电、农田水利、供水供电、商业服务、园林绿化、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等生产和生活服务设施。它们是农村中各项事业发展的基础,也是农村经济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该与农村经济的发展相互协调。农业为通过培育动植物生产食品及工业原料的产业。农业属于第一产业,研究农业的科学是农学。农业的劳动对象是有生命的动植物,获得的产品是动植物本身.我们把利用动物植物等生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人工培育来获得产品的各部门,统称为农业.农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产品。 农业是人们利用动植物体的生活机能,把自然界的物质和能转化为人类需要的产品的生产部门。现阶段的农业分为植物栽培和动物饲养两大类。土地是农业中不可替代的在基本生产资料,劳动对象主要是有生命的动植物,生产时间与劳动时间不一致,受自然条件影响大,有明显的区域性和季节性。农业是人类衣食之源、生存之本,是一切生产的首要条件。它为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提供粮食、副食品、工业原料、资金和出口物资。农村又是工业品的最大市场和劳动力的来源。 21世纪是农业发展的重要阶段,生命科学和其它最新科学技术相结合,将使世界农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生物基因库的建成,遗传工程的崛起,克隆技术和生物固氮技术的广泛应用,农业的面貌将为之一新。 工业化农业的发展,以投入大量物质和能量为标志,促进了生产力的大幅度提高,但也带来了能源枯竭、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调等严重的社会问题。在近年来出现的新科学技术革命中,产生了一批新的技术群,如生物工程技术、新能源技术、微电子技术、原子能技术、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等等。这些科学技术成果正不同程度地在农业中得到应用,为解决工业化农业带来的环境、能源和生态问题,呈现了光明的前景。 目前,在发展中国家,还有8亿以上人口未达到粮食安全线,还有亿的学龄前儿童营养失调,数以亿计的人们正遭受饥饿和营养不良的折磨。在落后的农业生态区,自然资源迅速恶化、人口飞速增长、贫困加剧和食品短缺的主要原因,就是缺乏农业高科技。由于“绿色革命”的巨大成功,国际农业发展研究中心已认识到通过适当调整自然资源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当今和未来的研究中,人们将更注重自然资源的调整、种质的保护和品质的提高。 以“全球卫星定位系统”代表的高科技设备应用于农业生产,导致了“精准农业”的产生,这将大大提高农业的生产水平。这种技术是在联合收割机、播种机和施肥机上安装全球卫星定位仪,驾驶室内的接受器可以将信息传给计算机。这样就具有精确施肥、精确估产和精确作业的特点。目前,美国正在农业领域推广这种精确种植技术。 以因特网为代表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于农业领域,使农业生产活动与整个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可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解决生产过程中的困难,农业生产的社会化将进入一个新阶段。自美国政府决定建造“信息高速公路”以来,计算机网络技术正在美国农业领域内迅速普及。通过因特网,农场主可以浏览全美乃至世界各地上网的信息,如农产品期货价格、国内市场销售量、进出口量、最新农业科技和气象资料等,还可以在网上销售农产品。 以基因工程为核心的现代生物技术应用于农业领域,导致了基因农业,其结果是将培育出更多产量更高、质量更优、适应性更强的新品种,使农业的自然生产越来越多地受到人类的直接控制。比如利用农作物中的基因嵌合技术,可以在传统育种一半的时间内,创造出更理想的全新物种。据美国经济学家分析,5年之内美国市场上采用基因工程方法改造的农产品和食品将达到200亿美元。可以说,第二次绿色革命已指日可待。 以高科技为基础的工厂化种养业正在兴起,这将从根本上改变农业的传统生产方式,使农业的生产活动可以不在大自然中进行,而像工业生产一样在厂房里进行。工厂化农业不是一般意义的温室生产,而是综合利用多种高科技成果的产物。其中既要应用生物技术培育种子,又要应用计算机技术对光照、温度、湿度、施肥、农药等进行控制,还要用新材料、新光源等高科技成果。比如许多温室可以模拟太阳的运行过程,使农作物像在自然界一样进行光合作用,这样就可以不分季节、夜以继日、连续不断地生产,从而提高生产速度,缩短生产周期,增加产量。 以确保食物的稳定生产为目标,改善农业产业结构与功能,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的综合研究正引起日本政府的高度重视。其主要研究内容是:扩大经营规模,提高经营效率,降低经营成本,充分利用农田的自然循环机能,减轻环境负荷并开发适合日本的环境低负荷型农业新技术,在水田开发出“稻—麦—大豆—饲料作物”轮作体系,同时,分作物类别、学科领域类别,以及营农等各方面进行相应的研究、试验、示范大协作。 分子生物学为基础的生命科学的飞速发展,深化了人们对生物界的原有认识,而以生命科学为基础的生物产业在21世纪有可能呈现出巨大的发展。日本政府认为有必要促进这些学科领域积累的知识向农业科学领域的应用。主要课题内容有:一是高密度水稻染色体连锁基因图谱的研制。二是在动物方面,主要开展了动物基因组、发生分化、免疫及脑、神经等的研究,拟定要将取得的成果应用于对农业动物的繁殖和产肉性的改善;对天敌等有用昆虫的改良、疾病防治,以及对动物摄食与生殖行为的控制等方面的研究还可能对人体医学作出贡献;三是在生物综合防治基础的他感作用物质、性激素等生物间相互作用物质的探索方面,四是对农业水产生物的机能进行深度开发与仿生,以期创出新的产业,更好的利用生物机能修复环境的技术和生物机能模仿技术等。 以色列是世界上土地资源相对贫瘠,水资源十分缺乏的国家之一,全国有90%的土地是山区和沙漠,一半以上的地区属于典型的干旱和半干旱气候。几十年来,以色列政府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制定和实施了明确的农业发展战略,特别是强调“以科技立国”的指导思想,在不断加大科研、教育投入的基础上,优先重点发展高效节水农业技术、优良品种选育技术、沙漠温室技术等,在保持农业生态环境的发展过程中,走上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在进入21世纪的今天,以色列更加强调根据市场机会,发展高技术,加强研究与开发,定时调整产业结构,品种、品质不断创新,使农业生产及其技术全面国际化、专业化和商业化。2002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明确指出:要“逐步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到2010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要基本覆盖农村居民”,“从2003年起,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除市区以外的参加新型合作医疗的农民每年按人均10元安排合作医疗补助资金,地方财政对参加新型合作医疗的农民补助每年不低于人均10元”,“农民为参加合作医疗、抵御疾病风险而履行缴费义务不能视为增加农民负担”。 这是我国政府历史上第一次为解决农民的基本医疗卫生问题进行大规模的投入。从2003年开始,本着多方筹资,农民自愿参加的原则,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试点地区正在不断的增加,通过试点地区的经验总结,为将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全国的全面开展创造了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截至2004年12月,全国共有310个县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有1945万户,6899万农民参合,参合率达到了。 按照“十一五”规划的要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到2010年的覆盖面达到农村的80%以上。2011年2月17日中国政府网发布了《医药卫生体制五项重点改革2011年度主要工作安排》。这份文件明确,2011年政府对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补助标准均由上一年每人每年120元提高到200元;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力争达到70%左右。弱势群体在城乡均有,而农村弱势群体是弱势群体中的主体。农村弱势群体的主要特征是经济收入水平低下,社会竞争能力差,利益容易受到侵犯。加强农村弱势群体的权利保障,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之一。1.要千方百计提高农村弱势群体的经济收入。首先,政府要加大对支持农村发展的投入,并向贫困农村地区倾斜。利用税收加大政府在国民收入再分配中的作用,国家扶贫资金更加向贫困农村倾斜。其次,通过农业科技推广,促进农村弱势群体利用农业科技增加经济收入。要坚持开发式扶贫,实行整村推进扶贫方式,分户制定针对性的扶贫措施,提高扶贫开发的成效。第三,要加大对农村弱势群体转移就业培训支持力度。根据市场需求,鼓励用工企业和培训机构开展定向、订单培训,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加农村弱势群体转移就业培训,提高农民转移就业能力和外出适用能力,对吸收农村弱势群体务工的用人单位给以政策上的扶持。2.通过教育支持,提高农村弱势群体的综合能力。农村弱势群体发展能力的改善,从根本上取决于其受教育的机会和程度,思想意识的贫困往往导致生活的贫困。正如教育部部长周济指出:“贫困家庭子女的就学得不到基本保障,不仅会影响我国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也不利于缩小城乡差距、贫富差距,不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要在农村弱势群体中大力开展扫盲工作,同时做好农村弱势群体青少年的入学工作,为其以后的农业科技教育和职业培训奠定基础。农村弱势群体中普遍存在‘不自信’、‘等、靠、要’的思想,这和农村相对闭塞、思想保守有很大的关系,他们在很大程度上是思想观念落后,所以还需帮助他们改变思想观念,增强自信心。如利用在农村弱势群体的成员中培训农业科技能手的示范作用,可以增强农村弱势群体摆脱弱势状态的信心。提高农村弱势群体的综合能力,拓宽他们就业的途径和农业生产的范围,增加收入,逐渐脱贫致富,以改变由于贫穷而造成的农村弱势群体长辈贫穷、导致晚辈也贫穷的现状。3.健全和完善农村弱势群体社会保障制度。农村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事关农村扶贫的效果,要健全其养老、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和救济制度,以防因病返贫等现象。因此,首先要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各级政府要把为农村弱势群体提供最低生活保障的职责和途径确定下来,并使之制度化。优先将农村五保户、长期特困户纳入低保体系,然后逐步扩展到整个农村弱势群体,使他们生活得到保障。其次,健全县、乡、村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是农村弱势群体形成的一个原因,严重疾病不仅影响他们的劳动能力和就业能力,还会使他们的生活状况更为恶化,打击他们脱弱的自信心。要加强农村卫生服务网络的建设,将农村弱势群体纳入农村合作医疗体系。第三,要建立健全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农村弱势群体敬老院、农村弱势群体综合性的社会福利院、慈善协会,鼓励社会、集体、企业、个人兴办农村弱势群体的福利事业。4.建立健全农村弱势群体司法救助渠道。当农村弱势群体有司法需要,而又无能力提起诉讼时,一方面要通过建立专门负责农村弱势群体司法保护的国家机构或其他社会团体提供帮助;另一方面通过减免征收案件受理费,缓交诉讼费的司法救助措施,让有理无钱的农村弱势群体打得起官司,打得赢官司。司法机关应及时受理农村弱势群体的申请、使农村弱势群体能够切实、方便、快捷和经济地获得公正的司法保护,充分发挥司法救助在保护农村弱势群体中的重要作用。

城市基础设施的高效管理直接体现了城市的现代化管理水平,它不仅与群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而且关系着整个城市能否可持续发展。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城市基础设施管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文中阐述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和先导性,并进一步分析探讨了当前形势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的良好条件和存在问题, 从而提出了优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 方法 。

关键词:基础设施;城市管理;建设

Abstract: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importance of urban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and pilot, and further analyz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urban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favorable conditions and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s forward the optimization method of urban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Keywords: infrastructure; Urban management; Construction of the

中图分类号: F2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 编号:2095-2104(2013)

前言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而城市管理是政府为保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健康、高效进行以及其他各项活动有序进行采取的必要的调控行为,是建设现代文明城市不可缺少的要素。

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1城市基础设施的特点

(1)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城市发展的基础

作为城市基础设施,它既是促进城市社会经济事业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基本条件,又是保障城市安全运行、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承载水平、增加城市容量和发展后劲、发挥城市功能、实现城市稳定协调发展的基础。一个城市要发展,就必须要先打好基础,因地制宜,科学预测,超前进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2)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具有系统性

一个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是以整个城市为其预测基础和发展目标的。其服务方式、供给方式、输送 渠道 等都是分别在相关特定的系统中实现的。如道路网络系统形成城市道路骨架, 联系城市内外交通;水、电、气、通信等各种管线各自形成网络系统,把服务输送到千家万户。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系统性是部分公用行业具有垄断行为的重要原因之一。

(3)城市基础设施服务的公共性

城市基础设施是一个公共的开放系统, 它的产品是为全社会、全体市民服务的,这是它有别于 其它 商品的一个显著特征。一方面由于基础设施的自然垄断特征,其产品,特别是生活必需品的使用都不能以个人的意志而转移;另一方面,由于社会公平、保证稳定的原因,政府采取行政手段对一些公共服务产品实行价格控制,致使部分公用企业以市场经济产品制造成本,按计划经济的商品价格销售,企业的投入和产出脱节。

(4)城市基础设施效益的社会性

城市基础设施的公共性决定了城市基础设施效益的社会性。城市基础设施大多是公用事业,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都必须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把推进城市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需求作为其提供产品和服务的主要目的。因此,投入是政府的,产出是全社会共享的,必须把投入与产出的问题放在整个城市经营活动中来统筹考虑。

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管理

1 城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管理的内容

现代的城市基础设施的管理不仅包括城市供电管理、城市供水管理、城市供气管理、城市道路管理、城市灾害管理等广义的内容,也包括以提高经济效益、满足市民需要的消费经济领域的城市管理概念,同时也涉及到人口、治安、社团组织、社会福利等在内的城市社会管理。现代化城市的管理是以城市基础设施为重点,以发挥城市综合效益为目的的综合管理。

2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管理的职能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管理主要是实现政府从基础设施生产领域逐渐退出的目的,实现政企分开,提高政府工作绩效,减轻政府财政压力;将市场机制引入基础设施供给中,提高基础设施供给质量与效率;对市场供给基础设施的弊端实行规制,克服市场供给的盲目性,在保证基础设施供给效率的基础上,保证消费者利益。

三、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现状

1 城市基础设施生产方式

选择基础设施的生产方式意味着选择基础设施的建设者, 即是选择公共生产还是市场生产。第一, 市场生产方式。该方式最突出的优点在于保证效率。在没有市场缺陷的条件下, 利润最大化动机与市场竞争的压力最终使生产者将生产成本降低到现有技术条件下的最低水平。第二, 公共生产方式。对具有自然垄断性的行业而言, 既然市场竞争机制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 政府干预就是次优选择。

2 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

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 政府垄断了基础设施的建设。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方面存在着影响其效益发挥的诸多问题。

(1) 建设管理体制市场化改革进程缓慢

随着基础设施投资主体多元化和资金来源多渠道的出现, 基础设施建设管理模式也进行了一些市场化改革, 但效果并不理想。

(2) 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建设问题频繁

第一, 项目投资管理不规范。高估项目投资概算、多计工程结算价款、建设单位违规使用建设资金等现象普遍存在。第二, 项目建设违反基建程序。第三, 项目建设中没有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四、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管理的 措施

1 纠正思想认识上的偏差

由于城市基础设施属于“公共物业”。所以,在优化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政府必须发挥主导作用。但在当前形势下,仅有政府干预是远远不够的, 基础设施的建设运营还必须市场化。因此,我们首先要纠正思想上的偏差。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2 制定和执行合理的规划发展方案

制定城市基础设施发展的规划方案要从多角度考虑,既要满足城市生活、生产的需要,又要契合城市的经济、 文化 特色。在具体规划方案中, 要明确标注城市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内, 要重点投入和加大支持力度的基础设施行业。如: 交通、电力、通信、环保几大行业都应重点规划。规划方案中,还要明确标注计划每个阶段(如一年)要达到的工程进度和计划投入资金的额度,包括资金的来源渠道等。此外,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设计方案中, 应尤其重视城市中心区区域和重要节点的规划设计工作, 这就要求政府部门重视加强对规划设计人才的培养。只有严格执行合理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方案, 才能按照计划有条不紊的组织实施各项工作。最终确保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稳定、快速发展。

3 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管理水平

首先, 应充分发挥政府的监督管理职能。政府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主体,必须建立一整套完善的监督机制。并通过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出台技术质量标准,来保证对工程质量的控制。在投入资金的协调管理上, 要始终坚持资金运用服从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方案的原则,同时坚持资金管理和业务管理相统一。避免出现,规划与资金管理脱节, 使资金分散于基础设施建设的各个部门。这样才能促使参与建设的企业和单位, 在责任细化的压力之下合理的使用建设资金,减少浪费,也避免了因工程质量问题不合格而威胁到广大人民群众人身财产安全的恶性事件产生。其次, 要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和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如:可以建立城市基础设施服务的综合网络系统, 在网络空间里加强各个管理部门之间的协作关系, 整合信息资源,形成信息共享,提高工作效率。除此之外,还应针对实际情况对基础设施建设的管理维护, 制定出一套合理完整的工作考核制度。有奖有罚,明确相关责任部门和个人,真正做到快速解决问题,增强管理服务意识,从根本上提高工作效率。

结束语

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是产生城市集聚效应的决定性因素。尽管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迅速发展, 设施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是, 在城市基础设施的政府提供环节还存在大量的不经济现象, 严重地影响着公共财政资金效益的发挥。进一步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措施, 无论对于城市的发展, 还是对于公共财政资金效益的发挥, 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郝俊芳. 对城市管理的研究与思考[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5(24)

[2] 李贵民. 关于城市基础设施规划与建设[J]. 北京规划建设. 2009(02)

[3] 郑强. 浅谈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措施[J].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09(07)

[4] 周晟宇,王洪光. 浅谈可持续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目标体系[J].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09(09)

城市化发展的基础物质保障就是城市基础设施,是体现居民生活质量、经济发展程度及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在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融资主要是以财政拨款和银行贷款手段为主,并存以其他融资模式。但我们发现融资渠道狭窄,运营效率低下,运营管理技术水平低下是摆在政府面前的诸多困难。随着民间资金积聚增速加快,如何鼓励、推动、完善其它资本加入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成了当务之急。为改变此局面,多种融资模式如BOT、ABS、PPP等均已在我国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广泛使用。

一、项目融资与BOT融资

项目融资出现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作为资本运作的一种重要方式得到广泛应用,特别是在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得到普遍应用。如道路、桥梁、电厂、港口、机场、城市给排水等。项目融资是以项目预期现金流量和全部收益为其债务(如银行贷款)的偿还提供保证的,即项目未来的可用于偿还债务的净现金流量和项目本身的资产价值。

BOT融资是英文Build(建设)-0perate(运营)—Transfer(转交)的缩写。其含义是一个发起者(非国有部门)从委托人(通常为政府)手中获得特许权,随之组成项目公司着手从事项目的经营,获得利润用于收回融资成本,并取得合理的收益;特许期结束后,将项目无偿地转让给委托人。从1995年开始,我国进行了 BOT 模式的试运营和相关推广,BOT 融资方式也逐渐受到关注。这种不同与以往的新型融资模式有助于推动民间资本加大投入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在整个项目周期中承担一定的风险并且也获得相应的收益回报。

二、城市基础设施项目BOT融资影响因素

外界多种因素对于城市基础设施项目BOT融资存在着较大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政策法规

随着我国制订和颁布多个投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了一定的符合国际惯例的投资法律环境。目前有关BOT项目融资的法规性文件大多是部门内部通知,透明度低、权威性差,各部门规定内容冲突,或与《 公司法 》等相关法律不一致,导致实际运作过程中操作性差。

2.政府行为与信用

客观上讲政府缺少BOT管理 经验 ,出现政出多门、管理真空、职权交叉等现象。例如在项目的立项、规划许可、土地审批等相关手续办理方面与普通项目审批无异,导致费时费力,最终导致外部建设条件落实难、项目融资进行难。同时,政府的信用风险也是BOT 项目融资中存在的一个核心问题。

3.投资环境与自身实力

要有一个稳定的政治环境,吸引投资者的投资,并且良好的经济发展趋势对于BOT项目融资的招商引资也有着决定影响。企业自身必须有与BOT项目相匹配的规模与财务能力,才能为项目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进行融资的成功率也会提高。同时,要求企业具有丰富的项目经验和较强的管理能力。

三、 BOT融资的风险管理

1.风险识别

风险管理过程的基础就是风险识别,在收集资料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运用多种方法对客观存在多种风险及尚未发生的潜在风险进行全面识别和系统归类。从企业角度对于基础设施建设项目BOT融资的风险识别要包括政治及不可预测风险、经济风险、建设风险、经营风险。

2.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是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衡量各种风险对项目实现目标的影响及程度。通过风险定性分析将风险进行排序,确立风险应对优先级;风险定量分析将已排序的风险进行综合分析,评估该风险发生概率以及对项目结果的影响层极。

3.风险应对

风险应对是指在确定了决策的主体经营活动中存在的风险,并分析出风险概率及其风险影响程度的基础上,根据风险性质和决策主体对风险的承受能力而制定的回避、承受、降低或者分担风险等相应防范计划。就BOT融资而言,在评估可行性及特许 经营合同 中规避可预见风险;通过设计合理组合工具来接受风险;采取针对措施减少风险发生概率及经济损失程度;通过购买 保险 来分担风险。

4.风险监控

风险监控是指在决策主体的运行过程中,对风险的发展与变化情况进行全程监督,并根据需要进行应对策略的调整。在执行过程中,对具体实施情况风险规划、监控、信息反馈、识别估计、整改调整,以最终达到预期目标。在风险监控的实施过程中,通过风险管理计划、风险应对计划、实际风险发展变化情况及可用于风险控制资源等几个方面对风险进行综合化管理。最终实现尽早识别风险、避免风险事件发生、消除风险消极后果及吸取经验教训等风险监控目标。

四、结论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及改善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重要手段,在财政资金紧张的情况下,许多国家认为BOT融资模式是一种较理想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方式,在我国的应用亦适合当前国情的需求,通过BOT融资可以实现短期内给政府解决一次性财政资金投入过大的问题,并且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工程投资过大、建设周期过长等问题。在实践之中,要通过科学分析多种因素对城市基础设施项目BOT融资的影响,将风险管理实践化、风险识别具体化、风险应对数据化、风险监控常态化。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需要通过合同约定等方式明确各参与方承担何种程度的风险及具体的承担方式,并将项目合同、融资合同、担保合同及其它支持文件等作为风险管理的手段方法贯穿项目建设周期,合理规划,紧密衔接,最终使得风险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蔡宇飞.BOT、PPP与ABS三种模式的比较探析[J].金融财会.2001(1)

论文中引用政策文件范文 .标题标题应简短、明确、要有概括性;让人看后能大致子解文章的确切内容、专业特点和学科的范畴,字数一般不宜超过20个字。2、摘要摘要也称内容提要,应以浓缩的形式概括研究课题的主要内容、方法和观点,以及取得的主要成果和结论,它反映整个论文的精华,字数在300字以内为宜。3、目次页4、引言引言是全篇论文的开场白。它主要包括选题的缘由,对本课题已有研究情况的评述,说明本文所要解决的问题和采用的手段、方法,概述成果及意义。5、正文6、结论结论包括对整个研究工作进行归纳和综合而得出的总结:所得结果于已有结果进行比较;以及在本课题的研究中尚存在的问题,对进一步开展研究的见解与建议。7、谢辞谢辞在论文结尾处,以简短的文字对课题研究与写作过程中给予直接帮助的人员(如指导老师),表示自己的谢意。8、参考文献与附录参考文献是毕业论文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反映毕业论文的取材来源、材料的广博程度及材料的可靠程度。论文中引用政策文件范文 第二篇一、变量选取及数据处理二、平稳性和协整检验及格兰杰因果关系(一)平稳性检验利用VAR模型做格兰杰(Granger)因果检验以及脉冲响应分析需满足序列平稳性条件,故利用ADF单位根分析检验各序列的平稳性。的单位根检验表明,财政政策变量(CZ)、货币政策变量、四大地区物价变量(SI_PR_DONG、SI_PR_DONGBEI、SI_PR_ZHONG、SI_PR_XI)、以及四大地区产出变量(SI_GR_DONG、SI_GR_DONGBEI、SI_GR_ZHONG、SI_GR_XI)取自然对数后的一阶差分值满足平稳性条件,且是一阶单整的(二)协整检验结合单位根检验和各个变量的图示,确定协整分析的常数项和时间趋势项;并利用AIC或SC最小准则确定最佳滞后阶数,对各变量进行协整分析。说明,经过对数变换后的地区人均GDP(LNGDP)、物价水平、货币和财量间只存在一个协整关系。因此初步判断货币、财政政策与产出和物价之间存在长期的稳定关系。三、VAR模型及脉冲响应函数分析(一)VAR模型估计结果对实证模型的选择,近似主题的文献较多采用VAR、SVAR、VECM等模型做实证分析。虽然这些计量模型均无法准确捕捉改革开放后30年中的区域经济结构与宏观经济政策工具的变迁4,但考虑到研究的可行性以及参照同类文献的做法有利于比较,故本文仍采用VAR模型做实证分析5。利用VAR(k)模型对货币量(M1)、财政支出(CZ)分别与东部、东北部、中部、西部等不同区域的人均GDP及价格指数进行分析。东部、东北部、中部、西部的不同k值采用AIC或SC最小原则确定,分别为3、1、1、1。表4货币量(M1)、财政支出(CZ)与四大区域产出及价格VAR模型估计结果注:估计结果下方的R-Squared值是单个方程的拟合优度。对货币量(M1)、财政支出(CZ)与东部人均GDP(SI_GR_DONG)、价格指数(SI_PR_DONG)四个变量之间的VAR(3)模型估计结果表明,前二个方程拟合优度稍小为,后两个方程的拟合优度均在以上,表明模型能较好解释变量之间的关系。因此本文主要考虑后两个方程的估计结果。货币量(M1)、财政支出(CZ)与东北部人均GDP(SI_GR_DONGBEI)、价格指数(SI_PR_DONGBEI)四个变量之间VAR(1)模型估计结果表明,除了第四个方程拟合优度为之外,其他三个方程的拟合优度均在以下,表明模型解释变量之间的关系比较差。为了分析完整性,对东北、中部以及西部区域也进行脉冲响应分析。货币量(M1)、财政支出(CZ)与中部人均GDP(SI_GR_ZHONG)、价格指数(SI_PR_ZHONG)四个变量之间VAR(1)模型估计结果表明,除了第四个方程拟合优度为之外,其他三个方程的拟合优度均在以下,表明模型解释变量之间的关系比较差。货币量(M1)、财政支出(CZ)与西部人均GDP(SI_GR_XI)、价格指数(SI_PR_XI)四个变量之间VAR(1)模型估计结果表明,除了第四个个方程拟合优度为之外,其他三个方程的拟合优度均在以下,表明模型解释变量之间的关系比较差。不过,VAR模型相对不那么在意拟合度和系数的显著性问题。下面采用脉冲响应函数来描述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冲击,对各区域人均GDP和加权平均的商品零售价格指数造成的动态影响(二)脉冲响应函数及累计脉冲响应函数的分析结果在各VAR模型中,分别考虑狭义货币供应量(M1)及中央财政支出(CZ)变动在未来10年内对东部、东北部、中部、西部等4大区域人均GDP实际值、关于货币政策区域经济效应,东部、东北部、中部、西部四大区域在经历货币政策冲击之后,在第一年达到最大响应值,分别为、、、。从大小来看,“东部>中部>东北部>西部”。从区域经济效应累计值来看,货币政策冲击产生后,东部、东北部、中部区域在第二年达到最大累计响应值,而西部则第一年已达到最大累计响应值,分别为、、、。按累计响应值大小来排序,也得到了“东部>中部>东北部>西部”的类似排序。可见,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地区差异性并未随时间而有大的变化。另外,中国货币政策对西部区域几乎不产生影响。这点和Granger因果检验的结果是吻合的。关于货币政策区域物价效应,之前的Granger因果分析表明,在1%显著水平下,M1与中国各个区域的物价之间具有双向因果关系。而从脉冲响应分析结果来看,四大区域均在第二年达到响应峰值,分别为、、、。按响应大小来排序,为“东部>东北部>中部>西部”。虽然货币政策区域价格效应也存在地区差异性效应,但是其区域价格效应差异远远小于区域经济效应。从上述脉冲响应分析结果可见,中国货币政策主要影响东部区域的经济和物价水平,其次为东北和中部区域,对西部区域的影响比较小。有意思的是,中国财政政策区域经济效应的大小排序恰好相反,为“西部>中部>东北>东部”。并且财政政策达到响应峰值时间也属西部是最快的。不仅如此,财政政策累计效应也得到了“西部>中部>东北>东部”的同样结果。可见与货币政策类似,财政政策区域经济效应的地区差异性也未随时间而起大的变化。综合来看,上述关于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区域经济效应的地区差异性结果,为我们构建合理的且相互补充的财政、货币政策组合提供了许多的可能性。这一结论和格兰杰检验结果具有相互印证性6。关于货币政策的时差,在整个区域货币政策实施第一年达到效应峰值,除了西部区域之外,第二年累计效应达到峰值,第三年开始起效应变为负。财政政策效应在西部第一年、在中部第二年、在东北第三年、在东部第四年达到效应峰值。不难发现,虽然从财政政策效应的大小来看,西部区域效果最明显,但其效果保持的时间较短。这可能与中西部区域支柱产业不足、区域竞争优势较低、区域产业单一等原因有关;财政政策实施初期主要投入在基础实施建设上,因而实行初期效果较明显,但因缺乏强有力的产业支撑,其后续拉动经济的作用有限,导致了其效果保持的时间较短。因此,截至目前,通过财政政策尚无法充分弥补因货币政策实施所导致的区域经济差距。有效发挥财政和货币政策组合的效力,可能需要更为有力的产业政策的配合。四、结论本文利用Granger检验、VAR和脉冲响应分析等方法,对中国1979-2010年的财政和货币政策的“区域经济效应”、“区域物价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证实了中国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性。虽然对中国货币和财政政策在区域经济效应上具有地区差异性的发现,与既有研究具有一致性。但本文的分析更强调单一政策和组合性政策效力的不同,尤其强调组合性政策对相关的产业配套政策的可能的依赖性。具体而言,货币政策区域经济效应的大小排序为“东部>中部>东北部>西部”;财政政策区域经济效应的排序恰好相反。货币政策主要影响东部区域的发展,导致区域经济差距的扩大。这可能由货币政策实行之后,资金及生产要素主要流入到区域竞争优势强、投资环境良好、产业收益率高的东部发达区域所致。与此不同,财政政策对中西部落后区域的影响较大,缓解区域经济结构的恶化。但是财政政策对中西部区域的效果大却短暂,无法提供该区域经济发展的根本性解决方法;故而需要产业政策等相关措施的配套实施。另外,货币政策(M1)与各区域价格指数之间存在比较明显的双向格兰杰因果关系,其对区域物价效应的排序为“东部>东北部>中部>西部”,但是其区域价格效应差异远远小于区域经济效应。从Granger检验看,财政政策(CZ)与区域物价指数之间不存在显著的格兰杰因果关系。但脉冲分析则表明,财政政策的实行会带来整个区域的物价下降。这可能是因为财政政策主要投在基础设施建设和城镇化建设上,会通过促进生产而导致总供给移动,最终导致了物价下降7。总之,财政和货币政策的组合可能要比单一的财政或货币政策更为有效。应综合考虑两个政策在区域经济效应与区域物价效应上的地区差异性,从而构建合理的且相互补充的财政、货币政策组合。由于财政政策尚无法完全弥补因货币政策实施所导致的区域经济差距,故可能需要更为有力的产业政策的配合,以有效发挥财政和货币政策组合的调控效力。论文中引用政策文件范文 第三篇是参考文献吧?(4)毕业设计(论文)参考文献:在毕业设计说明书末尾要列出在论文中参考过的专著、论文及其他资料,所列参考文献应按论文参考或引证的先后顺序排列。注明引用文献的方式通常有三种,即文中注:正文中在引用的地方用括号说明文献的出处;脚注:正文中只在引用地方写一个脚注标号,在当页最下方以脚注方式按标号顺序说明文献出处;文末注:正文中在引用的地方标号(一般以出现的先后次序编号,编号以方括号括起,放在右上角,如[1],[3-5]),然后在全文末单设“参考文献”一节,按标号顺序一一说明文献出处。不同学科可能有不同要求,但都要按国标著录。科技文献一般用文末注的方式,其著录格式为:①科技书籍和专著注录格式:例如:[1] 高景德,王祥珩,李发海.交流电机及其系统的分析.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3,[2] Tugomir Surina, Clyde Herrick. Semiconductor Electronics. Copyright 1964 by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Inc., 120~250②科技论文的注录格式:例如:[1] 李永东.异步电机电压定向矢量控制.电气传动,1991,4(1):52~56[2] Colby State Analysis of LCI fed Synchronous Motor Drive System. IEEE Trans, 1984, 21(4):6~8论文中引用政策文件范文 第四篇直接引用指逐字逐句,一字不差,一字不漏地引用。直接引用可以证明观点或文字的权威性,可以保留所引内容的原始文字,也可以强调所引内容的准确性。直接引用时,引文要尽可能简短,如果引文过长,即超过半页,要把引文放到附录部分,并在文中说明。4、短于三行的一句或者短于一句的引语应该写入正文,并且用双引号标明。正文中,括号夹注放在句末标点以内,但不得放在引文的引号以内。规范:Her idea is further confirmed that “people think her odd and that nobody loves and admires her” (Fountain, 1988, p. 33). 不规范:Her idea is further confirmed that “people think her odd and that nobody loves and admires her.” (Fountain, 1988, p. 33) Her idea is further confirmed that “people think her odd and that nobody loves and admires her (Fountain, 1988, p. 33).” 扩展资料: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研究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3、著录参考文献能起索引作用。4、著录参考文献有利于节省论文篇幅。5、著录参考文献有助于科技情报人员进行情报研究和文摘计量学研究。要求1、在文后的参考文献表中,各条参考文献应按其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用阿拉伯数字连续排序。注意一定要按在文中出现的顺序编号。2、文后参考文献表中的中文参考文献请改为中英文对照。3、文后期刊类、会议论文集中的参考文献表中的英文期刊名称、会议论文集名请写全称。4、各类参考文献请严格按照“二、各类参考文献写法”中的标点符号写。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论文格式。论文中引用政策文件范文 第五篇形势与政策论文的写作要求、流程与写作技巧 广义来说,凡属论述科学技术内容的作品,都称作科学著述,如原始论著(论文)、简报、综合报告、进展报告、文献综述、述评、专著、汇编、教科书和科普读物等。但其中只有原始论著及其简报是原始的、主要的、第一性的、涉及到创造发明等知识产权的。其它的当然也很重要,但都是加工的、发展的、为特定应用目的和对象而撰写的。下面仅就论文的撰写谈一些体会。在讨论论文写作时也不准备谈有关稿件撰写的各种规定及细则。主要谈的是论文写作中容易发生的问题和经验,是论文写作道德和书写内容的规范问题。 论文写作的要求 下面按论文的结构顺序依次叙述。(一)论文——题目科学论文都有题目,不能“无题”。论文题目一般20字左右。题目大小应与内容符合,尽量不设副题,不用第1报、第2报之类。论文题目都用直叙口气,不用惊叹号或问号,也不能将科学论文题目写成广告语或新闻报道用语。(二)论文——署名科学论文应该署真名和真实的工作单位。主要体现责任、成果归属并便于后人追踪研究。行政领导人一般不署名。 (三)论文——引言 是论文引人入胜之言,很重要,要写好。一段好的论文引言常能使读者明白你这份工作的发展历程和在这一研究方向中的位置。要写出论文立题依据、基础、背景、研究目的。要复习必要的文献、写明问题的发展。文字要简练。(四)论文——材料和方法 按规定如实写出实验对象、器材、动物和试剂及其规格,写出实验方法、指标、判断标准等,写出实验设计、分组、统计方法等。这些按杂志 对论文投稿规定办即可。(五)论文——实验结果 应高度归纳,精心分析,合乎逻辑地铺述。应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但不能因不符合自己的意图而主观取舍,更不能弄虚作假。只有在技术不熟练或仪器不稳定时期所得的数据、在技术故障或操作错误时所得的数据和不符合实验条件时所得的数据才能废弃不用。而且必须在发现问题当时就在原始记录上注明原因,不能在总结处理时因不合常态而任意剔除。废弃这类数据时应将在同样条件下、同一时期的实验数据一并废弃,不能只废弃不合己意者。 实验结果的整理应紧扣主题,删繁就简,有些数据不一定适合于这一篇论文,可留作它用,不要硬行拼凑到一篇论文中。论文行文应尽量采用专业术语。能用表的不要用图,可以不用图表的最好不要用图表,以免多占篇幅,增加排版困难。文、表、图互不重复。实验中的偶然现象和意外变故等特殊情况应作必要的交代,不要随意丢弃。(六)论文——讨论 是论文中比较重要,也是比较难写的一部分。应统观全局,抓住主要的有争议问题,从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进行论说。要对实验结果作出分析、推理,而不要重复叙述实验结果。应着重对国内外相关文献中的结果与观点作出讨论,表明自己的观点,尤其不应回避相对立的观点。论文的讨论中可以提出假设,提出本题的发展设想,但分寸应该恰当,不能写成“科幻”或“畅想”。 (七)论文——结语或结论 论文的结语应写出明确可靠的结果,写出确凿的结论。论文的文字应简洁,可逐条写出。不要用“小结”之类含糊其辞的词。(八)论文——参考义献 这是论文中很重要、也是存在问题较多的一部分。列出论文参考文献的目的是让读者了解论文研究命题的来龙去脉,便于查找,同时也是尊重前人劳动,对自己的工作有准确的定位。因此这里既有技术问题,也有科学道德问题。 一篇论文中几乎自始至终都有需要引用参考文献之处。如论文引言中应引上对本题最重要、最直接有关的文献;在方法中应引上所采用或借鉴的方法;在结果中有时要引上与文献对比的资料;在讨论中更应引上与 论文有关的各种支持的或有矛盾的结果或观点等。 一切粗心大意,不查文献;故意不引,自鸣创新;贬低别人,抬高自己;避重就轻,故作姿态的做法都是错误的。论文中引用政策文件范文 第六篇摘要:文中从财政转移支付在均衡地区财力的必要性谈起,通过分析西部大开发中财政转移支付的现状,指出了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尝试性地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关键词:西部大开发;财政转移支付;税收返还西部大开发战略提出于1999年6月,而它真正发展于2000年。西部地区在7年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取得了可喜的成就。本文以西部大开发以来的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简写为“转移支付”为研究对象,探询转移支付在西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一、西部大开发中转移支付的必要性(一)解决各级政府间财力纵向不平衡,是实行转移支付制度的重要原因税收和债务工具划分给xxx集中了较大部分收入。在分税制改革之初的1994年,中央财政自给能力达166%,2000年中央财政经历改革后最艰难的时期,自给比例降到127%,此后,中央财力得到了稳定增长,2004年的184%是改革以来的最高水平。与之相伴,地方财力自给水平稳定在较底的水平,始终徘徊在50%、60%的水平,2004年地方财政自给能力仅为59%。由此可见,地方财力的收不抵支现象只能依赖于中央较为充裕的财力支持。(二)解决地方政府间财力横向不均衡,是转移支付的另一个原因地区之间的财政收入依据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表现出了多个层次,支出也存在很大的不同。中央的财政转移支付在地区之间的分配也存在较大区别。以2004年为例来说明。中央财政对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平均补助为724元,在西部的12省市区中,广西只有621元,四川为619元,贵州恰为724元,可见西部部分地区的补助还处于较低水平。而当年上海市的人均财政补助高达2257元,浙江省也达到了773元。此外,图1还告诉我们东、中、西省市地区之间在人均财政收入和支出上存在巨大差异,地区之间东多西少的局面明显。这与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初衷显然不符,财政转移补助支出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目标难以实现。二、西部大开发中转移支付的现状现行的转移支付制度源于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当前,中央财政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包括税收返还及原体制补助、专项转移支付和财力性转移支付三种形式。随着中央财力的不断增强,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不断增加,并且这一增加的趋势依旧十分明确。2005年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达到7330亿元,相当于1994年497亿元的倍年均增长。西部大开发政策出台以来,中央逐年加大了对西部地区的转移支付的规模。依据转移支付的不同形式可以总结如下:(一)税收返还和原体制补助中央财政对地方的税收返还数额,以1993年为基期年核定;当年中央财政从地方净上划的收入全额返还给地方;1994年以后,税收返还额在基期年基础上逐年递增,递增率按全国增值税和消费税平均增长率的1∶系数确定。2004年中央对地方税收返还及原体制补助亿元,其中西部地区占20%,中部地区占23%,东部地区占57%。2005年中央对地方的税收返还和体制性补助也达到亿元。(二)专项补助专项转移支付是财政转移支付中能够体现国家政策意愿的一种方式,影响专项转移支付的基本因素包括直接因素和间接因素:一是人员支出因素;二是经济发展因素;三是社会发展因素;四是其他政策因素。专项转移支付能够解决西部发展过程中的“瓶颈”,诸如交通、通讯等大型基础设施的兴建问题。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具有的规模效应,一定程度上能把财政资金对西部地区的“输血”变为“造血”。2004年中央专项补助为亿元,其中东、中、西依次所占比例为14%、52%、34%。(三)财力性转移支付财力性转移支付是均衡地方财政能力的一种最为直接的方式。2005年中央财力性转移支付达到亿元,比2004年增长,其中用于中西部地区的比例高达90%以上。它的具体形式多种多样,此处着重谈到两种形式:1.一般性转移支付1995年中央财政开始对财力薄弱地区实施过渡时期转移支付办法,2002年过渡时期转移支付改名为一般性转移支付。就全国而言,从1995年的21亿元增加到2004年745亿元;就西部而言,中央财政对西部地区的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逐年增加,从2000年的53亿元增加到2004年的亿元。2.民族地区转移支付为配合西部大开发战略,支持民族地区发展,从2000年起实施民族地区转移支付。民族地区转移支付的对象为民族省区和非民族省区的民族自治州。众所周知,西部地区很多地方本身便是民族地区的聚集地,因此,一直以来西部广大民族地区得到了中央财政的大力支持。民族地区专项转移支付资金不断增加,2000年亿元,2001年33亿元,2002年39亿元,2003年55亿元,2004年达亿元。此外,还有“三奖一补”机制、取消农业税后的转移支付、调整工资转移支付等财力性转移支付形式,也在地区财力均衡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三、西部大开发中转移支付的问题财政转移支付在西部大开发的实践中已经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在将西部地区开发推向深入的进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由于支付方式不规范等问题的存在,当前对西部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略显不够。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财权与事权不匹配与财政转移支付模式单一分税制改革以来,xxx和地方政府之间事权的下移和财权的上移形成了一对矛盾,转轨时期西部地区庞大的事权和有限的财权之间的矛盾表现十分明显。随着地方经济的发展,地方政府管理经济活动的职责大大增加了,直接后果就是行政费用的支出增加。但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分税制改革等一系列政策的实行几乎把地方政府的财源剥蚀殆尽。地方对中央转移支付的依赖程度恰好能反映出来这种财权与事权不匹配的状况。1994-2005年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占地方财政支出总额的比重从提高到。其中西部地区更是由提高到年以来依赖程度较高的省份是青海、、宁夏、甘肃、新疆,而他们恰好又都是西部的省份。此外,当前我国均衡财力主要是中央对地方政府转移支付这一种方式,略显单一。随着经济的发展,均衡地方财力需要xxx付出越来越大的成本,且这一支出有着较为明显的刚性特点,这就增加了xxx的财政风险和支出压力。其实,西方发达国家在均衡地方之间财力状况方面,还存在省际政府之间的横向转移支付这种形式,某种程度上它的运行状况相当良好。(二)税收返还、原体制补助与专项补助规模过大税收返还、体制补助和结算补助是目前财政转移支付的主要内容。税收返还违背了公平原则和效率原则。税收返还以1993年为基期年,制定税收返还基数的时候,实质上已经默认了东南沿海省市和中西部省市以及老少边穷地区之间财政实力的差异。因此,采用税收返还方式进行转移支付,没有从根本上触及因历史、自然原因而形成的地区间财力差异问题和各地区所能提供的公共服务水平差异问题。税收返还和专项补助在中央财政转移支付中的比重变化,可通过我国1999-2004年中央补助地方的细项分类加以说明。从图2可知税收返还比例自1999年以来虽成下降之势,但最低时还保持在35%之上,仍然处于转移支付各细项分类之首。专项转移支付也始终能够处于30%之上的水平。两者之和虽说已从1999年的水平降到2004年的,可谓降幅巨大,但依旧占据转移支付中的绝对多数。而有利于地区财力均衡的财力性转移支付才处于28%的水平,还不到总量的1/3。(三)财力性转移支付有待进一步完善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