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首页 学术论文知识库 问题

东方丛刊期刊

发布时间:

东方丛刊期刊

安庆师范学院文学院文艺学学科是安徽省重点学科,有着深厚的历史积累,现已形成以方锡球教授为核心的学科队伍,凝练成四个稳定而富有特色的研究方向。一、发展历史1、历史悠久:早在20世纪20年代省立安徽大学时期,中国文学系就开展了文学批评的教学与研究。20世纪80年代,中文系文艺理论教研室在汪长辉教授、顾祖钊教授等的带领下,逐步建构了文艺学学科基础。2、四次跨越:世纪之交,文艺理论教研室抓住机遇,迅猛发展,8年实现了4次跨越。2001年文艺学学科组建,形成了以方锡球教授为核心的学科队伍;2002年,文艺学学科被遴选为校级重点扶持学科;2006年被批准为安庆师范学院重点学科;2008年获批为安徽省级重点学科。二、学科带头人安徽省重点学科文艺学学科带头人方锡球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安徽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安徽省高等学校学科拔尖人才,安徽省教学名师,省级教学团队汉语言文学团队负责人,省精品课程《文学概论》负责人,省重点研究基地皖江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带头人,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基地“双研部”部长,国家级教学团队人文教育团队主要成员,黄梅戏研究所所长,校学术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安徽师范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方锡球教授长期致力于明清诗学研究,其中许学夷诗学理论、方以智诗学思想研究和从前七子到叶燮的“诗变论”研究,起点高,成果多,学术水平在国内居领先位置,具有较高的学术地位。方锡球教授现主持2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唐诗学与‘诗变’论——从前七子到叶燮”(07BZW041)、 “黄梅戏改革与传承研究”(07BB19),主持省部级项目2项;本学科组建以来,方锡球教授在《文学评论》《文学遗产》等权威学术刊物发表论文50余篇,出版专著3部,参编教材1部;获各级各类成果奖18项,其中省社科优秀成果奖4项。三、科研成果近年来学科组在《文学评论》、《文学遗产》等刊物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4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3项,教育厅项目4项。四、研究方向文艺学重点学科凝练为4个颇具特色的研究方向,分别是文学基本原理、古代文论、文艺美学、西方文论。 本学科融汇最新理论成果,以有目的、有意义的言语运用作为研究对象,探索言语行为与人类历史、社会活动、民族文化、社会习俗、生存环境、生存状态、主体心理之间的关系,揭示言语行为、言语运用的基本原则与基本规律,考察探析应用语言学的覆盖领域和理论规律。从教师忌语、行政用语、礼貌语言、戏曲语言等角度和领域入手,提炼多层次汉语言交际原则、话语隐性意图理解规则、骂詈语言构成原则、汉语话语构建的文化模式等语用模式与规则,分析概括戏曲语言的种种特征和一般规律,为应用语言学的深入研究提供理论支撑。学科带头人江结宝教授现主持安徽省社科规划项目“黄梅戏语言及文化研究”等科研项目3项;近五年在《语言文字应用》、《修辞学习》等期刊发表论文17篇,出版《骂詈语言研究》、《言语交际论稿》等学术专著。近年来,本学科组成员在《语言文字应用》、《古汉语研究》《戏曲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出版专著3部;现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4项,主持厅级科研项目4项。 本学科立足皖江文化语境,借鉴中西方语言学研究最新成果,探索修辞学与语用学跨学科发展的途径。运用西方语用学、言语行为学和文化语言学等理论,探索黄梅戏语言的音韵特色与文化意蕴,研究安徽安庆方言的语言学及文化语言学特点,凸现汉语语用研究的地域性特色。学科组成员还借鉴敦煌学研究方法,充分利用现存文献资料,开展徽州契约文书及方俗难词研究,发掘其中丰富的语言文化信息,以个案考察和特定的语用学资源推进本学科学术研究的深入发展。学科带头人鲍红教授现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安徽安庆方言的语言学及文化语言学研究”和安徽省社科规划项目“安庆方言中的虚词研究”。储小旵博士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宋元以来契约文书俗字研究”。近年来,本学科组成员在《中国语文》、《方言》、《古汉语研究》、《语言文字应用》等期刊发表论文90余篇,出版专著6部;现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参加1项,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5项、参加3项,主持厅级科研项目8项;获各级各类科研奖2项。 本学科组成员以古典文献为主要研究对象,科学运用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的理论和方法,充分发挥电子文献便于检索的优长,博古通今,订讹辨误,开展扎实的文献整理与史料学研究以及学术史研究,形成了3个稳定的研究方向:语言学文献研究、文学文献与文化研究、史学文献与文化研究。学科带头人刘敬林教授为安徽省精品课程“古代汉语”主持人,近年来在《中国语文》、《方言》、《古汉语研究》、《红楼梦学刊》等期刊发表论文28篇,出版《〈汉语大词典〉释义论稿》、《北京方言词谐音语理据研究》、《〈金瓶梅〉方俗难词辨释》等学术专著;其他成员整理出版康熙六十年《安庆府志》、《马其昶著作三种》等重要文献。近年来,本学科组成员在《中国语文》、《方言》、《古汉语研究》、《民俗典籍文字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7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7部;主持国家清史纂修工程项目“桐城派名家文集”、全国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项目“《杜荀鹤文集》校注”等省部级科研项目5项,厅级科研项目7项;获各级各类科研奖3项。 本学科组成员将接受美学、文学阐释学等西方理论与中国传统解读方法相结合,考察重要诗歌经典在历代文学批评中的接受情况和文学创作中的审美改写与化用情况,注重对选本类文学总集特别是明清时代文学选本的评点进行研究;以中西比较的宏阔视野、扎实的文献考辨和深邃的理论分析相结合的论证操作,探讨中国诗学、词学史上重大问题和薄弱环节,不断推进中国诗学、词学研究的发展;深入发掘明清以来的皖江地区的丰富的文学文化资源,着力彰显学科的地域文化特色。本学科经过多年的建设与积淀,拥有先秦文学、唐宋诗词与诗学、明清文学与文论、近代文学与安徽文化等四个成熟的研究方向,是安庆师范学院第一批获得硕士学位授予点的学科。学科带头人汪祚民教授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诗经》文学阐释史(明清卷)”、安徽省社科规划项目“《诗经》文学阐释史(宋元明清)”;在《文献》、《光明日报》、《东方丛刊》等报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学术专著《诗经文学阐释史(先秦—隋唐)》荣获安徽省社会科学文学艺术出版奖著作二等奖,负责校点的康熙六十年《安庆府志》荣获全国古籍优秀图书二等奖。近年来,本学科组成员在《文史》、《文献》、《光明日报》、《东方丛刊》等报刊发表论文80余篇,出版专著2部;现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参加2项,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3项,厅级科研项目6项;获安徽省社会科学文学艺术出版奖等科研奖2项。 本学科组成员运用宏观纵览与微观透视相结合的方法,对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与流变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现象与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尤其是在近现代文学传承改造、全球化语境中中西文学的影响互动、新时期小说理论的生发与沉淀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获得了学术界的认可。本学科经过长期的发展积累,形成了4个稳定的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社团与流派研究、中国现当代小说研究、中国现当代戏剧与影视文学研究、中国现当代诗歌散文研究。学科带头人梅向东教授为省级精品课程“中国文学批评史”主持人,主持安徽省社科规划项目“朱光潜与中国二十世纪的美学”等科研项目2项;近年来在《文学遗产》、《文艺理论与批评》、《文学评论丛刊》等刊物发表论文10余篇。王海燕教授为省级教学名师、省级精品课程“中国现当代文学”主持人,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时期中国小说发展史论”,主持安徽省社科规划项目“对立与和谐:新时期30年小说的发展论阐释”。王永兵副教授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欧美先锋文学与中国当代先锋小说关系研究”。近年来,本学科组成员在《文学评论》、《文学遗产》、《文艺理论与批评》、《文学评论丛刊》、《光明日报》、《鲁迅研究月刊》等报刊发表论文8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6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参加2项,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2项,厅级科研项目8项;获各级各类科研奖5项。 本学科组成员将影响研究、平行研究等比较文学基本方法与中国诗学研究、现当代文学研究相结合,对中西重要文学观念进行了双向阐发,重点考察了明清时期中西文学与文化间的复杂联系,对二十世纪中西文学的基本面貌、重点作家与思潮进行了深入的思索。学科带头人为方锡球教授。本学科研究方向明确,注重比较视野与具体文学现象的融合,既对中西文学中事实性的联系做出了实证性的考察,也对中西文学间精神性的呼应进行了探求,形成了3个成熟的研究方向:比较诗学、二十世纪中西文学比较、明清中西比较文化与文学。

巴金:世纪文人的情与爱畅文 《四川党的建设:城市版》2008年 第2期关于“后启蒙”时期现代文学研究的思考——以“巴金与五四新文学传统”为主题的研究〈是否可能/如何可能〉坂井洋史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 第1期论巴金小说的死亡悲剧艺术——以《激流三部曲》为例辛慧 《丝绸之路》2010年 第4期对巴金书信和日记的两点考证肖乃田 《大众文艺:下半月(浪漫)》2010年 第1期鲁迅与巴金的宗教意识比较贾蕾 《黎明职业大学学报》2009年 第4期从当代散文的嬗变论“以文化自我为中心”的确立的艰难——以巴金、贾平凹和余秋雨为例范培松 《江汉论坛》2010年 第1期“巴金”笔名的由来《内蒙古林业》2009年 第12期从目的论看巴金翻译的《快乐王子》罗丽芸 《大众商务:下半月》2009年 第12期巴金致萧乾书信日期考证唐丽君 秦必荣 《大众文艺:学术版》2009年 第21期巴金的编辑思想罗晓华 《出版科学》2006年 第1期从忏悔到随想——谈卢梭对巴金的创作影响郑艳 李敬巍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 第6期巴金 永远的《随想录》李辉 《中国报道》2009年 第11期情做血脉理做魂——巴金的创作思维初探贾玉民 《巴金研究》2008年 第1期巴金、朱雯与赛珍珠姚君伟 《巴金研究》2008年 第1期规训与惩罚——从巴金的创作看20世纪中国文学与政治的关系魏巍 《巴金研究》2008年 第1期巴金小说中的疾病伦理叙事分析邓赛梅 《巴金研究》2008年 第1期穿越黑暗的飞翔——论巴金桂林文化城时期的散文创作刘铁群 宋扬 《东方丛刊》2008年 第4期作家与人的融合——巴金本色创作论沈琳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 第6期巴金、冰心、老舍的精神形态分析巫晓燕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 第6期“人类”视野下的历史先声——论巴金小说中的异域历史叙事沈庆利 《济宁学院学报》2008年 第5期巴金文化心理结构解析陈连锦 陈江平 《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 第3期巴金:读书的过程就是思索生活、认识生活的过程唐宋元 《社区》2008年 第23期巴金:中国屠格涅夫研究的先行王立业 《俄罗斯文艺》2008年 第3期“出走”背后的“回归”——巴金《家》的再审视王俊忠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 第4期文坛上不灭的星斗巴金廖小勤 《陕西教育:高教版》2008年 第8期试析巴金小说《家》中的“人性恶”李向东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 第4期近三十年巴金研究述评於可训 李雪 《江汉论坛》2008年 第7期黄裳谈巴金黄裳 《出版参考:新阅读》2008年 第5期巴金《鸟的天堂》赏析罗先万 《科教文汇》2008年 第17期 这一切让彼得罗夫搜集到不少罕见的关于巴金创作的材料,并保证了他后来能够给同行和学生深入介绍巴金创作。彼得罗夫认为:“在吸收着中国和世界文学优秀传统的同时,巴金从来没有模仿别的作家——无论前辈还是同辈的风格。作为真正的艺术家,他在文学道路上挑选了自己的路线”。(注:巴金《爱情三部曲,短篇小说》第26、24页, 莫斯科:国立文学出版社,1956年。)谈到巴金的创作方法,他曾指出:“巴金作品中梦想永远赶在事件进程的前面,但是其出发点一直是生活的现实。梦想是积极作用于读者的工具”。(注:巴金《爱情三部曲,短篇小说》第26、24页, 莫斯科:国立文学出版社,1956年。) 作为学者,彼得罗夫特别注意解剖作品思想内容的情节和形象的分析。遗憾的是,教学压力和身体情况没能让他在1960—1980年代把其对巴金创作的理解写成专著。 彼得罗夫巴金研究的追随者是莫斯科大学尼果里斯卡娅教授。“文革”期间,当巴老的命运不明的时候,她正在下功夫写《巴金创作概况》,该书于1976年在莫斯科出版。(注:尼果里斯卡娅《巴金创作概况》第103页,莫斯科:莫斯科国立大学出版社,1976年。)专著的形式允许尼果里斯卡娅更详细地分析巴金作品的主题和艺术手法。她连续不断地将巴金的创作放在中国和世界文学的框架中。比如,她经常拿巴金与曹雪芹、鲁迅、屠格涅夫、契诃夫作比较。特别成功的是尼果里斯卡娅对巴金艺术手法的考虑。不过,与此同时,她在材料的处理方面颇失平衡。作者把注意力集中于少数的重要作品,如《家》、《雾》、《雨》、《电》、《火》、《寒夜》等,而差不多忽视了巴金其他的著作,如《春》、《秋》、《死去的太阳》、《海底梦》、《雪》、《新生》等。巴金处女作《灭亡》的分析仅占了一页。也就是说,尼果里斯卡娅专著的发表虽然是一个进步,但还是没完成全面研究巴金1920—1960年代创作生涯的任务。理所当然的是,因先后顺序的原因,这本书也未能涉及巴金晚年的散文,如《随想录》系列。 对《随想录》内容、巴金英勇精神、其承认错误勇气的妥当评价,在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索罗金教授1991年写的《遥远历程的路标》的序言中才出现。索罗金认为巴金一直保留着下列的核心特点:“……作家对人类的责任意识、对真理和正义的追求、对解除人类所受的各种社会和精神上的奴隶枷锁的痴心”。(注:索罗金《遥远历程的路标》,《巴金选集》第5页,莫斯科:彩虹出版社,1991年。)该序言在回顾巴金创作历程的同时,特别重视作家世界观的演变。 1990年代苏联解体和经济危机对我国中国文学研究产生了极负面的影响。巴金研究也不例外。13年内俄罗斯没发表任何有关这位中国文坛巨匠的文学遗产的研究。 巴金研究新的推动来自巴金先生诞辰100周年。2004年6月22—26日圣彼得堡国立大学东方系,在中国驻圣彼得堡总领事馆的支持下,举办了纪念巴金百岁的《远东文学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一共有来自世界7国的50位学者与会。 研讨会前出版了一本对巴金伟大人格和独特才华表示亲切敬意的论文集。 该研讨会由圣彼得堡大学谢列布利雅科夫教授题为《在追求善良和正义的道路上》的学术报告开幕。报告中,谢列布利雅科夫提到了巴金创作的道德基础,也考虑了作家世界观的哲学和文学来源。他满怀信心地表示:“21世纪巴金的作品仍然会打开精神顿悟、崇高理想、纯洁意图之世界,它们符合当代读者的道德要求,富有深刻的美感乐趣”。(注:谢列布利雅科夫《在追求善良和正义的道路上》,《远东文学研究·研讨会论文集》第15页,圣彼得堡:和平玫瑰出版社,2004年。)谢列布利雅科夫也认识巴金先生。他跟彼得罗夫一样,1957年11月在列宁格勒第一次与巴金会面。然后1959年8—9 月几次于上海见面。1984年11月他最后一次访问了巴金的家。 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捷罗霍夫丘夫教授题为《当代中国文学中巴金的传统》的报告引起了与会者的积极反应。学者将巴金及其同代作家曾面临的挑战与当代文学面临的问题作比较,如对待外国文学问题。从这个角度上看,巴金先生的经验对中国文学发展的新周期无疑有极大的价值。其实上述论文并不是这位著名学者研究巴金的第一次探索。早在1983年捷罗霍夫丘夫在苏联主导的汉学刊物《远东研究》上业已发表了题为《巴金——爱国主义作家》的论文。(注:捷罗霍夫丘夫《巴金——爱国主义作家》,《远东研究》1983年第4期。)该文章就俄国文学对巴金创作和世界观的影响做出了比较系统的分析,也对美国学者奥尔伽·浪在《巴金及其创作》中对巴老人生哲学的结论表示不同意见。 莫斯科国立语言大学扎哈洛娃教授的论文叫做《巴金散文》。她研究了散文作为一种文学形式的特点,并评估了巴金对推动散文发展的贡献。除此以外,扎哈洛娃还以题材给巴金所写的散文作了分类。 2004年10月,圣彼得堡俄中友协于圣彼得堡友谊宫举行了纪念巴金诞辰100周年的晚会。该活动吸引了不少学汉语的大中学生以及热爱中国文学的人士。晚会上圣彼得堡大学司格林教授和谢列布利雅科夫教授发表了讲话。后者充满感情地向观众介绍了他几次与巴金的会见和这位伟大作家的命运。 据我看,俄罗斯汉学目前面临着难得的研究巴金的机遇。原因在于:第一,俄罗斯巴金研究确实存在着许多不足;第二,时间确认了巴金遗产的不朽的文学价值;第三,中国出版了巴金全集,这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材料不全的问题;第四,经中国学者的努力,20年来发现并发表了许多有关巴金生活和创作的材料,如巴金的书信等;第五,文坛和文学研究的非政治化提供了做出更客观、更灵活评价的机会。 在俄罗斯汉学教育中,比如在圣彼得堡大学东方系,对巴金作品的认识是汉学家培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长达1年的中国现代文学课程中, 巴金一直占有重要地位。巴金的创作被评为体现20世纪中国文学和历史特点的革新路线。巴金代表作《家》为学生必读之书。本科中国文学毕业考试中只有10个涉及现代文学的问题,其中一个就是巴金的创作。再加上,文学翻译课程就是从翻译巴金作品即中篇《雾》和长篇《家》开始。巴金清清楚楚的、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生动的外貌和大自然的描写成为培养高级翻译家的上乘教材。除此以外,自1954年起一直到现在,巴金创作研究是我校大学生年级论文和毕业论文的常见题目。比如最近3年来, 圣大学生在巴金创作的不同问题上写了3篇学士论文和7篇年级论文。这一切让人相信俄罗斯巴金研究和巴金文学翻译肯定会有生力军。 得知巴老走了,心里就有了不同感想,其中最重要的是:巴金一直爱俄罗斯,俄罗斯也一直爱、并且永远会爱巴金。

1、《梁宗岱纯诗系统论》,《文艺研究》,2004年2期(cssci期刊)2、《边域小说中的现象:心理图式的顺应与同化》,《文学评论》,1990年第4期(cssci期刊)3、《艾芜早期小说的文化想象》,《文学评论》,2004年第5期(cssci期刊)4、《中国现代诗学与西方话语》,《文学评论》,2003年6期(cssci期刊)(合撰)5、《当代影视民族化问题小议》,《人民日报》,2003年4月1日6、《鲁迅研究的新著》,《人民日报》,2003年6月1日7、《接受与过滤:中国现代文学与西方现代主义》,《社会科学战线》,2003年第5期(cssci期刊)(合撰)8、《样板戏中的英雄崇拜》,《文学评论》,99年青年学者专号(cssci期刊)9、《蓝星诗社对西方象征派诗美建构策略的化用》,《外国文学研究》,2003年3期(cssci期刊)10、《边域小说中的生态环境与文化》,《上海文论》,90年第6期11、《对女性命运乃至民族生态的历史性审视》,《广东社会科学》,93年第2期(cssci期刊)12、《洛夫现代诗的中西视野融合》,《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cssci期刊)13、《金钱和金钱崇拜》,《天津社会科学》,2001年1期(cssci期刊)14、《台湾诗歌对西方后现代主义的接受与变形》,《学习与探索》,2000年第6期(cssci期刊)15、《台湾20世纪文学与西方现实主义》,《贵州社会科学》,2000年第6期(cssci期刊)16、《二十世纪香港文学与西方现实主义》, 《中国文学研究》2001年第3期(cssci期刊)17、《蓝星诗社对西方象征主义表情论的接受与化用》, 《诗探索》2002年第1期(cssci期刊)18、《民族生态环境和文化背景中的小说》,《民族文学研究》,91年第2期(cssci期刊)19、《现代性视野下20世纪中外文学的互动》,《社会科学辑刊》(cssci期刊)2005年第1期20、《<野草>的超现实主义倾向(上)》,《鲁迅研究月刊》2002年11期(cssci期刊)21、《<野草>的超现实主义倾向(下)》,《鲁迅研究月刊》2002年12期(cssci期刊)22、《台湾作家对西方现代主义的接受方式及其局限》,《河北学刊》,2003年1期(cssci期刊)23、《大学生诗歌的先锋性和流行性》,《江汉论坛》,2003年8期(cssci期刊)24、《金钱与性视角下的文化景观》,《文艺评论》,2003年6期25、《新诗的意义危机与意义重构》,《江汉论坛》(cssci期刊)2004年8期26、《<野草>中的后现代主义显征》,《天津社会科学》,2004年1期(cssci期刊)27、《余光中现代诗的中西视野融合》,《广东社会科学》,2004年2期(cssci期刊)28、《整体性视野下的理性烛照》,《东方丛刊》,2004年2期(cssci期刊)29、《西方话语与中国现代主义诗学的过滤机制》,《贵州社会科学》2008年第1期(cssci期刊)30、.《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评高擎洲的<中国现代文学论集>》,《当代作家评论》(cssci期刊)2007年1期31、《全球化语境下比较文学学科建设研讨会综述》,《外国文学研究》2007年第1期(cssci期刊)(合撰)32、《原型批评视野下的新世纪新加坡华文文学》,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8年第7期(cssci期刊)(合撰)33、《中国现代主义诗学目的论建构》,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8年第9期(cssci期刊)34、《屠格涅夫和沈从文小说中的自然人文景观》,《外国文学研究》,92年第3期(cssci期刊)35、《边域小说中的亲情美》,《中国文学研究》,91年第2期(cssci期刊)36、《边域小说中的生命形态》,《中国文学研究》,92年第3期(cssci期刊)37、《民族文学中的宗教——巫鬼文化》,《广州师院学报》,92年第3期38、《物质填不满心灵》,《台港文学选刊》,92年第3期39、《文坛热点:受阻和认同》,《理论与创作》,89年第4期40、《<野草>的狂欢化色彩》,《天津社会科学》,2007年年第4期(cssci期刊)41、《互文性:鲁迅的<野草>与<苦闷的象征>的译介》,《社会科学辑刊》,2007年年第4期(cssci期刊)42、《现象学视野下<野草>的意义生成》,《广东社会科学》,2004年第4期(cssci期刊)43、《当代香港文学中的英国形象》,《江苏社会科学》,2007年第5期(cssci期刊)(合撰)44、《互文性视野下现代派诗歌翻译与诗歌创作》,《学习与探索》,2007年第5期(cssci期刊)45、《追忆流火年华》,《东南亚研究》,95年第1期(cssci期刊)46、《当代台湾小说在祖国大陆的批评性传播形态》,《社会科学辑刊》2008年第6期(cssci期刊)47、《20世纪中国现代主义诗学知性话语的理论维度》,《广东社会科学》,2009年第1期(cssci期刊)48、《身份冲突中家的建构与功能—余光中诗歌中家的文化功能》,《江汉论坛》,2009年第6期(cssci期刊)49、《二律背反:对传统文化的矛盾判断》,《江苏社会科学》,1989年第3期(cssci期刊)50、《变革与悖论》,《天津社会科学》,99年第3期(cssci期刊)51、《无目的的目的——20世纪中国唯美主义思潮》,《社会科学辑刊》,99年第4期(cssci期刊)52、《鲁迅小说的寓言性》,《鲁迅研究月刊》,2000年第5期(cssci期刊)53、《消解与重构——“后新诗潮”诗歌对“本体”的瓦解与重建》,《当代文坛》,2000年第2期(cssci期刊)54、《四十年代文学中“家”的寓言》,《江汉论坛》,2000年第8期(cssci期刊)55、《<典论·论文>符号权力的三种维度》,《古代文学理论研究》,2009年6月第28辑(cssci期刊)(合撰)56、《香港文学与澳门文学“中国形象”的对读》,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10年第3期(合撰)57、《结构主义视野下白先勇<台北人>新读》,《贵州社会科学》,2009年第11期(cssci期刊)58、《20世纪中国现代主义诗学的艺术成就》,《社会科学战线》,(cssci期刊)59、《比较文学史观的建构与比较模式的新探索》,《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0年第5期(cssci期刊)(合撰)60、《30年来当代台港小说在祖国大陆传播与接受的效果》,《社会科学辑刊》,(cssci期刊)61、《导师和学生,应是什么关系?》,《光明日报》,2011年3月23日62、《姚雪垠<长夜>对江湖世界的想象方式论》,《贵州社会科学》(cssci期刊)63、《跨区域华文诗歌中国形象的变异式想象论》,《贵州社会科学》2011年第11期(cssci期刊)64、《跨区域华文诗歌中国形象的再现想象论》,《贵州社会科学》2013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2013年第5期全文转载65、《余光中诗歌二极对应结构论》 ,《文艺评论》,2005年第2期66、《跨区域华文诗歌的中国形象》主持人语 《安徽大学学报》2011年第3期67、《当代台港澳新诗的人文中国形象》,《安徽大学学报》2011年第3期(合撰)68、《促进公安文学健康发展》,《文艺报》,2011年8月22日69、《接受美学视野下台湾现代诗社对西方纯诗话语的自我诠释》,《湖南文理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70、《当代台港澳小说在祖国大陆的传播与接受三维发展论》,《华文文学》,2009年第1期71、《接受美学视野下台湾现代诗社符号诗的意义生成方式》,《华文文学》,2009年第2期72、《当代台湾小说在祖国大陆对应性选辑传播形态》,《华文文学》,2009年第4期73、《比较文学的主体间性论》,《安徽大学学报》,2010年第2期74、《文明对话与文化比较》主持人语,《深圳大学学报》,2010年第2期(cssci期刊)75、《亦真亦幻的女性天空》,《台港文学选刊》,91年第6期76、《横看成岭侧成峰》,《台港文学选刊》,92年第8期77、《旷达的背后是真诚》,《台港文学选刊》,91年第12期78、《张默诗歌的宇宙化倾向》,《华文文学》,2003年2期79、《香港现代主义文学三大母题论》,《华文文学》,2003年3期80、《台湾香港现实主义文学论》,《广州师院学报》,2000年10期81、《中国和世界文学中的台湾现代诗》,《中国诗学研究》,第1辑82、《跨学科文学研究》主持人语,《安徽大学学报》,2010年第2期83、《传奇性与哲理性相交融的历史画卷》,《理论与创作》,91年第4期84、《高尔基与艾芜早期小说比较》,《广州师院学报》,92年第1期85、《特区军族文学新态势探析》,《广州师院学报》,93年第4期86、《转型期的精神重建》,《广州文艺》,97年第12期87、《老子与湘西文化》,《旅潮》,91年第3期88、《王璞<扇子事件>剖析》,《共鸣》,92年第2期89、《香港闺阁诗人梦如》,《书报刊》,94年第12期90、《世纪之梦:灵魂的拯救与重塑——鲁迅、韩少功对传统文化的矛盾判断》,《广州师院学报》,96年第1期91、《超越苦难——试论香港作家蔡益怀小说中女性的直觉思维特性》,《广州师院学报》,96年第3期92、《当代台湾小说在大陆的影视改编及传播》,《香港文学》,2007年第11期93、《倾斜的象牙之塔——前期创造社、前期新月派文艺思想的悖论》,《广州师院学报》,99年第10期94、《洛夫诗二首欣赏》,《名作欣赏》,2005年第7期95、《狂欢化诗学视野中的贺敬之诗歌》,《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96、《错误也是一种心动》,《名作欣赏》,2005年第7期97、《历史的还原与还原的历史》,《诗探索》,2004年1-2期98、《当代台湾小说在大陆传播的动力机制》,《长江学术》,2006年第3期99、《台湾创世纪诗社对超现实主义技法的修正性接受》,《华文文学》,2009年第3期100、《寻求本原之家》,《湖北招生考试》,2003年11期101、《忧伤并不等于绝望》,《台港文学选刊》,91年第9期102、《洞穿成星空的灵魂》,《秋水》(台湾),92年第3期103、《洛夫对超现实主义的认同与修正》,《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104、《接受美学视野下台湾现代诗社对西方知性话语的误读》,《华文文学》2008年第6期105、《锁不住的清芬》,《华文文学》,99年第1期106、《疏离的执着》,《华文文学》,99年第1期107、《孤独的精神探索者——鲁迅与张承志论》,《广州师院学报》,2000年第2期108、《自主、主动、创造》,《广州师院学报》,2000年第7期109、《20世纪台港澳文学接受西方文学的特点》,《广州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110、《魏源诗移情山水初探》,《广州师院学报》,94年第2期111、《<秃美人>的美学意蕴》,《文汇报》(香港),97年9月28日112、《理想主义者的情感独语》,《广州日报》,97年6月7日113、《执着与寂寞》,《南方日报》,94年10月12日114、《历史与未来之间的桥梁》,《广州日报》,97年9月6日115、《瞬间美丽的永恒》,《广州日报》,97年9月6日116、《<生寡>分析》,《羊城晚报》,94年12月17日117、《忧伤掩不住的赤诚》,《广州日报》,97年8月16日118、《当代文学入门》,《南方日报》,95年10月16日119、《朦胧与瑰丽》,《世界论坛报》(台湾),93年12月25日120、《信仰的力量和光辉——由<激情燃烧的岁月>说开去》,《文艺报》2002年11月14日4期121、《藏书与学问》,《南方日报》,94年8月6日122、《姓名与文化》,《南方日报》,94年6月11日123、《大师的标准》,《粤港信息日报》,94年12月27日124、《开书单与青年读书》,《南方日报》,95年6月2日125、《一部别开生面的文学传记》,《深圳特区报》,92年6月26日126、《旋转出来的恋歌》,《深圳特区报》,92年6月21日127、《史诗的魅力是无穷的》,《广州日报》,94年7月23日128、《重建文明与崇拜的家园》,《广州日报》,95年5期129、《巨人精神的美学意蕴》,《南方日报》,95年7月30日130、《当代综合思维与文化理论》,《广州日报》,95年8月29日131、《<今世也风流>与当代意识》,《广州日报》,95年11月21日132、《美丽总是忧伤的》,《港人日报》(香港),97年11月19日133、《水与火的二元意象》,《新晚报》(香港),96年12月1日134、《中西文化交流中的中国形象话语重估》,《秘书》2013年第6期135、《两岸台湾文学史时空权力关系论》,《广东社会科学》2013年第2期136、《跨区域华文诗歌中国形象的类比想象方式论》,《广东社会科学》2012年第1期137、《穿越剧的创新性与消费性》,《长江文艺》,2014年第2期138、《大学需要强化语文教育》,《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9月28日

中国在同亚非人民长期交往中积累了丰富的史料。唐代玄奘出使印度,著有《大唐西域记》;杜环出使西亚北非,著有《经行记》。二书是研究古代印度和近东的重要资料。元代汪大渊两次游历东南亚和印度洋各地,著《岛夷志略》。明代郑和率领庞大船队七下“西洋”,访问了东南亚和印度洋沿岸的20多个国家,其随员马欢、费信和巩珍分别撰写《瀛涯胜览》、《星槎胜览》、《西洋番国志》等书,是研究亚非政治、经济、文化的珍贵资料。官修《二十四史》中不乏亚非地区或某一国家的专门记载。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国东方学的研究内容由过去的语言、历史、文化、哲学、宗教发展到当代亚非国家的社会、政治、经济等问题的全面研究。敦煌学、西藏学的基地在中国,其研究水平处于当代世界的前列。对其他领域的研究,中国的东方学者也作出了自己的贡献。1955年万隆亚非会议以后,国内相继成立了一些专门的东方研究机构。1956年成立的国际关系研究所设西亚、北非组,主要研究当代中东的政治、对外关系、社会状况和经济等问题。1959年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筹建亚非研究所。1962年在北京成立全国性的学术团体中国亚非学会。中国亚非学会和亚非研究所合办《亚非译丛》等刊物。1964年北京大学设亚非研究所。80年代以后,有关东方学的各种学会和研究机构纷纷成立。北京大学设有东方文化研究所、伊朗研究中心 、朝鲜研究中心、日本研究中心等。有关期刊有《南亚研究》、《东南亚研究》、《阿拉伯世界》、《西亚·北非》、《日本研究》、《东方丛刊》等。

东岳论丛期刊

在报刊和会议发表论文60余篇,2002年以来发表论文30余篇,主要论文有:(1)冯华、薛鹏:《中国高速铁路的综合效益和支持政策探析》,《广东社会科学》(CSSCI期刊)2011年第3期,P12—P19(2)冯华、孙蔚然:《服务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与中国各省区发展水平研究》,《东岳论丛》(CSSCI期刊)2010年第12期,P5—P9(3)冯华、黄凌鹤:《发挥铁路现代化作用 实现高速铁路综合效益最大化》,《中国铁路》(中文核心期刊)2010年第10期,P4—P7,国研网转载,(4)冯华、孙燕:《家族企业的人力资源配置与生命周期》,《改革》(CSSCI期刊)2009年第6期,P135—P141;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F31《企业管理研究》2009年第9期全文转载(5)冯华、司光禄:《基于演化视角的中国服务业发展分析》,《国家行政学院学报》(CSSCI期刊)2009年第4期,P57—P61(6)冯华、司光禄:《商品属性视角下的现代服务业发展》,《中国工业经济》(CSSCI期刊)2007年第11期,P31—P38(7)冯华:《可持续发展理论在中国的思想渊源考察》,《复旦学报》(CSSCI期刊)2002年第4期,P50—P55,《光明日报》2002年10月12日,《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2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理论经济学》2003年第2期转载(8)冯华、司光禄:《新经济条件下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趋势与政策建议》,《宏观经济研究》(CSSCI期刊),2008年第5期,P37—P42(9)冯华:《新经济背景下现代服务业的兴起、演化和发展》,《天津社会科学》(CSSCI期刊)2008年第4期P84—P87(10)冯华、司光禄:《商品贸易集中度与竞争力的实证分析》,《国家行政学院学报》(CSSCI期刊)2007年第2期,P25—P28(11)冯华、宋振湖:《中国工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研究》,《国家行政学院学报》(CSSCI期刊)2008年第3期,P43—P46(12)冯华、宋振湖:《山东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CSSCI期刊)2008年第4期,P94—P98(13)冯华:《中国传统文化为什么没有孕育出现代化》,《世界经济文汇》(CSSCI期刊)2003年第6期,P81—P88(14)冯华、雷娟:《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中国外贸新视点》,《财经科学》(CSSCI期刊)2006年第5期,P120—P124(15)任少飞、冯华:《中国经济增长与煤炭消费结构的关系》,《财经科学》(CSSCI期刊)2006年第12期,P108—P114,人大复印资料《产业经济》 2007第02期 和人大复印资料《国民经济学》 2007年第3期转载(16)冯华、张贝旎:《人民币汇率自由化的实现条件和过程分析》,《中央财经大学学报》(CSSCI期刊)2006年第11期,P27—P31(17)冯华:《司马迁的市场经济思想及其现代意义》,《齐鲁学刊》(CSSCI期刊)2003年第1期,P102—P104(18)冯华、任少飞:《有效政府与有效市场:改革历程中的政企关系回顾与前瞻》,《山东社会科学》(CSSCI期刊)2007年第7期,P85—P89(19)张淑梅、冯华:《电子商务对企业组织结构的影响和管理方式创新》,《山东经济》2004年第4期,P71—P74(20)冯华、张淑梅:《中小企业发展电子商务的战略和策略》,《山东师范大学学报》(当年的CSSCI期刊)2004年第2期,P27—P30(21)叶世昌、冯华:《论荀子的以欲望论为基础的经济思想》,《河南师范大学学报》(CSSCI期刊)2004年第2期,P29—P32,《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2004年第4期和人大复印资料《理论经济学》2004年第7期转载(22)冯华、张淑梅:《西方失业理论的回顾与我国就业政策反思》,《学术论坛》(CSSCI期刊)2002年第6期,P38—P41(23)冯华、王仪祥:《从企业理论分析企业家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P26—P31(24)张虎、冯华、王志勇:《智力资本与人力资本、无形资产的比较研究》,《现代管理科学》2006年第11期,P84—P85(25)冯华、叶世昌:《论齐文化中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入选第五届齐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齐国治国思想论集》,P1—P6,山东文艺出版社2002年8月版(26)冯华:《以制度创新推动农业产业化》,《大众日报》2002年10月27日第二版《论丛》栏目特约专家署名理论文章,半版(27)冯华、张淑梅等:《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青岛市黄岛区)服务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汇编》,P128—P149,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年5月出版著作和教材(1)冯华、张淑梅著:《鲁商文化与中国传统经济思想》,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年6月(2)冯华主编:《西方经济学》(21世纪高等院校公共课精品教材),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年8月(3)冯华著:《怎样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国可持续发展思想和实现机制研究》,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年6月

《东岳论丛》是南大核心期刊,大学起点博士或副高基本能包发,安排时间很近,最快的可当月出刊,不收教育的文章,别的专业不限,但以经济为好。

《东岳论丛》创刊于1980年,是山东社会科学院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大型人文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理论期刊。刊物最初为双月刊,自2009年起改为月刊。主要栏目有文学研究、历史研究、哲学研究、经济研究、文化产业研究、社会学研究、政治学研究、管理研究、法学研究等。

北方论丛是核心期刊吗

“中文核心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 “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

第一编 哲学、社会学、政治、法律类1.中国社会科学2.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4.学术月刊5.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6. 文史哲7.学术研究8.江海学刊9.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0.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1. 社会科学12. 社会科学战线13. 江苏社会科学14.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15.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6.河北学刊17.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8. 浙江学刊19.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 浙江社会科学21. 天津社会科学22. 社会科学研究23.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4.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5. 求是学刊26. 人文杂志27. 江西社会科学28.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9.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0. 学习与探索31. 江汉论坛32.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3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34. 武汉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35. 求索36.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7.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8.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9. 中州学刊40. 南京社会科学41.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42.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43. 甘肃社会科学44. 思想战线45. 山东社会科学46.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47. 社会科学辑刊48.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49.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科版(改名为: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50. 学术界51.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52. 广东社会科学53. 国外社会科学54.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55.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56. 学术交流57. 东岳论丛58. 东南学术59. 学海60. 学术论坛61.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62.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63.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学报64. 探索65.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66.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67.齐鲁学刊68.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69.湖北社会科学70.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71.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72.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73.广西社会科学74. 暨南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75.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76.安徽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77.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78. 湘潭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79.河南社会科学80.湖南社会科学81.学术探索82.探索与争鸣83.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改名为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84.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86.湖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87. 东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88.高校理论战线89.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90.山西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91.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92.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93.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94.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95.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96.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97.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98.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99.北方论丛100.云南社会科学101.社会科学家102.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03.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04.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05.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06.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07.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08.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09.江淮论坛110.北京社会科学111.前沿112.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13.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114. 内蒙古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改名为内蒙古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115.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16.扬州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117.宁夏社会科学118.徐州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119内蒙古社会科学120东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121.山东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122.青年与社会杂志B(除B9) 哲学 l.哲学研究 2. 心理学报3. 心理科学4.哲学动态 5.世界哲学 6. 心理科学进展7. 中国哲学史 8.道德与文明9. 心理发展与教育10.现代哲学 11. 孔子研究 12.周易研究13.伦理学研究B9 宗教 l.世界宗教研究 2、宗教学研究 3、敦煌学辑刊4、中国宗教5.西藏研究 6. 法音 7. 世界宗教文化8. 中国道教9.佛学研究10.中国穆斯林C8 统计学 l. 统计研究2. 数理统计与管理3. 中国统计4. 统计与决策C9l 社会学 1.社会学研究 2.社会 3.妇女研究论丛 4、青年研究C92 人口学 l.人口研究 2. 中国人口科学 3.人口与经济 4.人口学刊 5、市场与人口分析(改名为:人口与发展)C93 管理学 管理科学学报 2.中国管理科学 3.管理工程学报4.领导科学.C96 人才学 1.中国人才C95 民族学 1.民族研究 2. 世界民族3、广西民族研究 4、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改名为:广西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5、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6.黑龙江民族从刊 7. 西北民族研究8.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9. 贵州民族研究10.回族研究11.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2.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3. 青海民族研究.社会科学版 14.中国民族D1,3,5,7,8国际政治 1.世界经济与政治 2. 现代国际关系 3. 欧洲研究 4. 国际问题研究 5.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6. 美国研究 7. 国际论坛8. 当代亚太9. 国际观察 10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 11. 国外理论动态12.国际政治研究13. 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 14.世界知识15.外交评论 16. 当代世界17. 日本学刊18. 西亚非洲 19.太平洋学报20.俄罗斯研究D0,2,4,6 ,A中国政治 1. 中国行政管理 2. 政治学研究3. 求是4.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5. 教学与研究.6.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7. 马克思主义研究8. 社会主义研究9.半月谈10.上海行政学院学报 11.理论前沿12.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13.瞭望14. 科学社会主义15.中共党史研究 16.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7.毛泽东思想研究 18.思想理论教育导刊19.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21. 新视野 22.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3.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4.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5. 理论探讨26. 党的文献27. 理论与改革 28.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 29. 长白学刊30. 求实31. 理论探索32.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33.理论月刊 34.前线 3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36. 思想教育研究37.湖北行政学院学报38. 党建研究39. 行政论坛 40.理论学刊41.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42.人民论坛43.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44.中国青年研究45. 理论导刊46.南京政治学院学报47.红旗文稿D9 法律1. 法学研究2. 中国法学3.法学4. 法商研究5. 政法论坛6.现代法学7. 中外法学8. 法学评论9. 法律科学10. 法制与社会发展11. 法学家12. 比较法研究13. 环球法律评论14. 当代法学15. 法学论坛16. 政治与法律17.河北法学18.法学杂志19. 法律适用20.行政法学研究21. 中国刑事法杂志22. 人民司法23.华东政法学院学报(改名为: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4.人民检察25.知识产权26.中国法医学杂志27.中国司法鉴定第二编经 济F 综合性经济科学 1.经济研究 2. 经济学动态3. 经济学家4. 经济科学 5. 经济评论6. 南开经济研究 7. 当代经济科学8. 当代经济研究 9.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10. 经济纵横11.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12.经济问题 13.现代财经 14.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15. 经济经纬16.贵州财经学院学报17.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18.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19.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云南财贸学院学报(改名为:云南财经大学学报)F11(除F12) 世界经济 1.世界经济 2.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3. 外国经济与管理4. 世界经济研究5. 国际经济评论 6. 世界经济文汇 7.东北亚论坛 8. 亚太经济9.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F0,12,2(除F23,27) 中国经济,经济计划与管理 1. 管理世界2.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3.地域研究与开发4. 改革5.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6. 开发研究 7. 上海经济研究 8. 宏观经济研究 9.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0.经济研究参考 11.生产力研究12.城市问题 13.城市发展研究 14.中国经济史研究 15.资源科学 16.中国人力资源开发17.经济体制改革 18.经济问题探索19.资源、产业(改名为:资源与产业)20.中国经济问题21. 南方经济22.现代城市研究23.消费经济24.生态经济25.经济数学26.中国流通经济27.开放导报28. 特区经济29.现代经济探讨30.宏观经济管理31.运筹与管理32.改革与战略 33.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34.中国经贸导刊F23 会计 1.会计研究 2.审计研究 3.审计与经济研究4.财务与会计 5.财会通讯.综合 6.会计之友 7. 财会月刊 .会计8.中国审计9.商业会计10.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11.财会研究12.中国注册会计师13.事业财会F3 农业经济 1.中国农村经济 2.农业经济问题 3.中国农村观察 4. 中国土地科学5. 农业现代化研究6. 农业技术经济 7. 调研世界8.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9.农村经济 10.农业经济 11.世界农业12. 林业经济问题13.中国土地14.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15.绿色中国.B版,理论版(改名为:林业经济)16.中国渔业经济F4/6工业经济(含F27,除F59) 1.中国工业经济 2.南开管理评论 3.经济管理 4.管理科学 5.工业工程与管理 6.管理评论7.企业经济8.预测9.软件学 10.工业工程11.企业管理 12.管理现代化 13.经济与管理研究F59旅游经济 1.旅游学刊F7 贸易经济 1.国际贸易问题 2. 国际贸易3. 财贸经济4.商业经济与管理 5.国际经贸探索 6. 商业研究7. 销售与市场8.广东商学院学报9.商业时代 10. 中国商贸11. 价格理论与实践12.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3. 国际经济合作14.对外经贸实务15.江苏商论 16. 国际商务研究17.中国物流与采购F81 财政. 1.税务研究 2.财政研究 3. 涉外税务4. 税务与经济5.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6.财经论丛7. 当代财经8. 财经研究9. 财经问题研究10. 中国财政11. 财经科学 12.中国税务 13.财政监督F82/84货币/金融、银行/保险 1.金融研究 2.国际金融研究 3. 金融论坛4. 金融理论与实践 5. 保险研究 6. 证券市场导报7. 中国金融8.武汉金融 9.上海金融 10.金融与经济 11. 财经理论与实践12.财经 13. 投资研究14.新金融 15. 广东金融学院学报16. 浙江金融 17.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8.经济导刊 19. 南方金融第三编 文化、教育、历史G0 / G21信息与传播,新闻学、新闻事业 1. 新闻与传播研究 2. 国际新闻界3. 现代传播4. 新闻记者5. 新闻大学6. 当代传播7. 中国记者8.新闻界 9. 新闻战线10.传媒11. 传媒观察12.中国报业 13. 新闻与写作14.新闻爱好者15.新闻知识G22广播、电视事业 1.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电视研究G23出版事业 1.编辑学报 2.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3. 编辑之友4. 出版发行研究5. 中国出版 6. 科技与出版7. 编辑学刊8. 出版广角9. 中国编辑10. 中国图书评论11. 读书G25,35 图书馆学,情报学 1.中国图书馆学报 2.图书情报工作 3. 情报学报4. 大学图书馆学报 5.图书馆杂志 6. 图书馆论坛 7. 图书馆8. 情报科学 9. 图书馆建设10. 现代图书情报技术11. 图书情报知识12.情报资料工作 13.情报理论与实践 14. 情报杂志15.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16.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17.图书馆学研究18.图书与情报19.国家图书馆学刊G27 档案学 1.档案学通讯 2. 档案学研究3. 中国档案 4.档案与建设 5.浙江档案 6. 山西档案7. 北京档案8. 档案管理 9.档案 10. 兰台世界G3 科学,科学研究 1. 科学学研究 2.科研管理 3.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4. 研究与发展管理 5. 中国软科学 6. 中国科技论坛 7. 科技进步与对策8.科学管理研究 9. 科技管理研究10. 科技导报G4教育综合、教育事业 1.教育研究 2. 比较教育研究3. 全球教育展望4.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5. 教育理论与实践 6. 教师教育研究7.外国教育研究 8.清华大学教育研究9.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0. 教育与经济 11.中国教育学刊12.教育科学 13. 当代教育科学14.中国电化教育15.教育学报16.电化教育科研 17. 教育探索 18.中国远程教育 19. 教育评论20.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1.开放教育研究 22.教育导刊 23.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3.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4.江西教育科研(改名为:教育学术月刊)G61 学前教育、幼儿教育 1.学前教育研究G62/63 初等/中等教育 1.课程、教材、教法 2. 人民教育3.教学与管理4.上海教育科研5.教育科学研究 6.教育研究与实验.理论版(改名为:教育研究与实验)7.教学月刊.中学版 8.外国中小教育 9. 中小学管理初等/中等教育(语文) 1.中学语文教学2.中学语文教学参考初等/中等教育(外语) 1.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中小学外语教学初等/中等教育(历史地理) 1.历史教学2.中学地理教学参考初等/中等教育(数学) 1.数学教育学报2.数学通报初等/中等教育(政治) 1.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思想政治课教学初等/中等教育(物理) 1.物理教学2.中学物理初等/中等教育(化学) 1.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化学教育初等/中等教育(生物) 1.生物学教学G64 高等教育 1.高等教育研究(武汉) 2. 教育发展研究 3.中国高等教育 4.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5. 江苏高教6. 中国高教研究 7. 现代大学教育 8.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9.高教探索 10.黑龙江高教研究 11.复旦教育论坛12.中国大学教学13.辽宁教育研究 14.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 15.教育学文摘16.中国素质教育研究G7各类教育 1. 中国特殊教育2. 民族教育研究3.职业技术教育 4. 中国成人教育5. 教育与职业6.职教论坛 7.成人教育 8.中国素质教育研究9.继续教育研究10. 教育科学博览11. 继续教育12. 教育学文摘13. 中国特殊教育G8 体育 1.体育科学 2. 中国体育科技3. 体育与科学4.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5. 体育学刊6.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7.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8. 体育文化导刊9.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0.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1.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12.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13.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14.首都体育学院学报15.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16.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H0/2 语言学/汉语/中国少数民族语言 1.中国语文 2. 当代语言学3. 中国翻译4. 语言教学与研究5. 语言研究 6. 世界汉语教学7. 语言文字应用8. 汉语学习9. 方言 10. 语文研究 11. 古汉语研究12. 民族语文13. 语言科学14.修辞学习 15.上海翻译 16.辞书研究 17.中国科技翻译18.语文建设H3/9 外国语 1.外语教学与研究 2.外国语 3.外语与外语教学 4. 现代外语5. 外语界6. 外语学刊7.外语教学 8.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9.外语研究 10.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11.山东外语教学 12国外外语教学(改名为: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13中国俄语教学I1,I3/7 世界文学 1.外国文学评论 2.外国文学研究 3. 外国文学4. 国外文学5. 当代外国文学 6. 世界文学7. 俄罗斯文艺8.译林I0,20,210 文学理论 1.文学评论 2. 文学遗产3. 文艺研究 4. 当代作家评论 5. 文艺争鸣6.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7. 文艺理论研究8. 鲁迅研究月刊9.南方文坛10. 红楼梦学刊11. 小说评论12. 中国比较文学 13.文艺理论与批评 14. 民族文学研究15. 中国文学研究16.当代文坛17. 明清小说研究18.新文学史料19. 文艺评论20. 名作欣赏I21/29(除I210) 文学作品 1.人民文学 2. 当代3. 收获4. 十月 5.上海文学 6.中国作家 7.钟山 8. 作家杂志(改名为:作家) 9. 花城10. 长城11. 大家12. 山花 13. 天涯14. 解放军文艺15.清明16. 芙蓉17. 北京文学.原创版 18. 诗刊19. 青年文学 20. 莽原21.飞天 22. 剧本23.小说界 24. 时代文学25. 民族文学J0/1艺术综合 1.艺术评论 2.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 3.云南艺术学院学报4.民族艺术J2,3,5 绘画,书法,工艺美术 1.新美术2. 装饰3. 美术研究4. 美术观察5. 美术6.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 7.世界美术 8.美苑9.书法10.中国书法J4 摄影艺术 1.中国摄影J6 音乐类 1.中国音乐学 2.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3. 音乐研究4. 中国音乐 5.人民音乐 6. 音乐艺术7. 黄钟8.音乐创作J7 舞蹈 1.舞蹈 2.北京舞蹈学院学报J8 戏剧艺术 1. 戏剧2. 戏剧艺术3. 中国戏剧4.艺术百家 5.戏曲艺术 6.戏剧文学 7. 上海戏剧 8. 当代戏剧9. 中国京剧10. 四川戏剧J9 电影,电视艺术 1.电影艺术 2.当代电影 3.世界电影 4.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5. 电影新作6. 中国电视7.中国电影市场 8. 电影文学9.当代电视K(除K35/87/9) 历史(除文物考古) 1.历史研究 2. 近代史研究3. 中国史研究4. 史学月刊 5. 史学理论研究6. 世界历史7. 史学集刊8.中国文化研究 9. 清史研究10. 史林11. 安徽史学12.抗日战争研究 13.史学史研究 14. 民国档案15.中华文化论坛 16.文献17.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8. 当代中国史研究 19. 历史档案20. 中国农史21.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22. 中国史研究动态23. 中国典籍与文化24.西域研究25.中国藏学K85 /87文物考古 1.文物 2.考古 3.考古学报 4.考古与文物 5. 中原文物 6. 华夏考古7. 东南文化8. 敦煌研究9. 中国历史文物10.四川文物 11. 江汉考古12. 农业考古13. 故宫博物院院刊14. 北方文物第四编 自然科学N/Q,T/X 综合性科学技术 1.科学通报 2.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3.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4.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5.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6华中科技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7.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8. 北京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9.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0.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11. 中国科学.E辑 12.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13.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4.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5.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6.自然科学进展17.北京理工大学学报18.北京科技大学学报19. 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20.高技术通讯21.南京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

1.中国法学 2.法学研究 3.法学 4.法学评论 5.中外法学 6.现代法学 7.法商研究 8.法律科学 9. 法学家 10. 政法论坛 11.人民检察 12. 河北法学 13.法制与社会发展 14.政治与法律 15.环境法律评论 16.比较法研究 17.法学杂志 18.当代法学 19.人民司法 20.法律适用 21.法学论坛 以上是2004年公布的法学核心期刊目录。此外,在综合类核心期刊上也经常刊登高水平的法学论文。以下是综合类核心期刊: 1.中国社会科学 2.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3.社会科学战线 4.学术月刊 5.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6.天津社会科学 7.学术研究 8.江海学刊 9.江汉论坛 10.江苏社会科学 11.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2.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13.文史哲 14.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15.浙江学刊 16.浙江社会科学 17.社会科学研究 18.求是学刊 19.社会科学(上海)(吸收: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 20.社会科学辑刊 21.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 22.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3.中州学刊 24.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5.人文杂志 26.求索 27.思想战线 28.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9.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30.国外社会科学 31.南京社会科学 32.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33.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34.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35.齐鲁学刊 36.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改名为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37.学海 38.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39.江西社会科学 40.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41.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42.河北学刊 43.学术界 44.东岳论丛 45.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46.东南学术 47.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48.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49 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并入:社会科学) 50.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51.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52.北京社会科学 53.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54.学术论坛 55.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56.广东社会科学 57.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58.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59.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60.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61.山东社会科学 62.探索 63.学术交流 64.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65.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66.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67.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68.北方论丛 69.山东师大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70.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71.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72.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73.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74.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75.宁夏社会科学 76.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77.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78.云南社会科学 79.长白学刊 80.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81.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82.江淮论坛 83.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84.河南社会科学 85.内蒙古社会科学 86.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87.甘肃社会科学 88.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89.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90.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91.晋阳学刊 92.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93.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94.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95.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96.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97.贵州社会科学 98.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99.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这些刊物可以直接从邮局订阅,也可以到图书馆查看。

什么专业啊? 民族类1. 民族研究2.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 贵州民族研究4. 广西民族研究5. 黑龙江民族丛刊6.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7. 回族研究8. 世界民族9. 中国民族10. 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改名为: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1. 云南社会科学12. 青海民族研究13. 西北民族研究14. 满族研究15. 中南民族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改名为: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6. 内蒙古社会科学17. 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改名为: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表1.中国社会科学2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社会科学战线4学术月刊5中国人民大学学报6天津社会科学7学术研究8江海学刊9江汉论坛10 江苏社会科学11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12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3 文史哲14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15 浙江学刊16 浙江社会科学17 社会科学研究18 求是学刊19 社会科学(上海)(吸收: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20 社会科学辑刊21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2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3 中州学刊24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5 人文杂志26 求索27 思想战线28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9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30 国外社会科学31 南京社会科学32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3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34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5 齐鲁学刊36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改名为: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37 学海38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39 江西社会科学 40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41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42 河北学刊43 学术界44 东岳论丛45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46 东南学术47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48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49 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并入:社会科学)50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51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52 北京社会科学53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54 学术论坛55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56 广东社会科学57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58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59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60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61 山东社会科学62 探索63 学术交流64 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65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66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67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68 北方论丛69 山东师大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70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71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72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73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74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75 宁夏社会科学76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77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78 云南社会科学79 长白学刊80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81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82 江淮论坛83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84 河南社会科学85 内蒙古社会科学86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87 甘肃社会科学88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89 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90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91 晋阳学刊92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93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94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95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96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97 贵州社会科学98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99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财经论丛期刊

zufer是指浙江财经大学学生。Zhejia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是浙江财经大学的英文。

浙江财经大学,位于浙江省杭州市,是一所以经济、管理学科为主体,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浙江省省属高校,第二批浙江省重点建设高校, 具有博士、硕士、学士学位授予权和外国留学生、港澳台学生招生权。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截至2018年6月,浙江财经大学图书馆共有图书藏量206万余册,中外文数据库80余个,中外文现刊近2000种,电子图书250余万种,电子期刊近万种,自建有诺贝尔经济学奖文献馆、孙冶方经济科学奖文献馆、政府管制文献馆、浙商文库、浙财文库、专业经典阅读文库等6个特色库。

学术期刊:

《财经论丛》是浙江财经大学主办的财经类综合性学术期刊,1985年创刊,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北京大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和全国高校百强社科期刊。

《财经论丛》主要设有经济理论、产业经济、区域经济、国际贸易、财政与税务、金融与投资、财务与会计、工商管理、政府管制与公共政策等栏目。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浙江财经大学

浙江财经学院地处浙江省杭州市,是一所教学严谨、管理规范、学风良好的地方财经院校。学校筹建于1984年,其前身是建于1974年的浙江财政银行学校,1987年经国家教委批准正式成立浙江财经学院。1991年获学士学位授予权,1996年顺利通过国家教委组织的教学评价。经过近二十年的建设,学校已经发展成为一所以经济、管理学科为主体,经、管、法、文、理、工多学科协调发展,办学特色明显,教育竞争力不断提高的省属财经院校。浙江财经学院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 浙江财经学院浙江财经学院(Zhejia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 Economics)地处经济发达、风景优美的浙江省杭州市,是一所教学严谨、管理规范、学风良好的高等学府。学校筹建于1984年,其前身是建于1974年的浙江财政银行学校,1987年经国家教委批准正式成立浙江财经学院。1991年获学士学位授予权,1996年顺利通过国家教委组织的教学评价,2003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荣获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经过三十多年的建设,学校已经发展成为一所以经济、管理学科为主体,经、管、文、法、理、工多学科协调发展,办学特色明显,教育竞争力不断增强的省属财经院校。浙江财经学院地处经济发达、风景优美的浙江省杭州市,是一所教学严谨、管理规范、学风良好的省属财经类高等学府。浙江财经学院专业学校筹建于1984年,其前身是建于1974年的浙江财政银行学校,1987年经国家教委批准正式成立浙江财经学院。1991年获学士学位授予权,1996年顺利通过国家教委组织的教学评价,2006年荣获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经过近二十年的建设,学校已经发展成为一所以经济、管理学科为主体,经、管、文、法、理、工多学科协调发展,办学特色明显,教育竞争力不断提高的省属财经院校。所培养的省内财经管理类人才(本科)的数量和财经管理类专业的覆盖面均居浙江省属高校首位。 浙江财经学院学校占地1943亩,分下沙、文华和长安三个校区,其中长安校区正处于建设之中。学校现设有11个二级学院、一个部、一个独立学院和一个成人教育学院,即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会计学院、金融学院、工商管理学院、信息学院、经济与国际贸易学院、法学院、外国语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人文学院、艺术学院、体军部、东方学院和成人教育学院。现有财政学、税务、会计学、金融学、工商管理、经济学、法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国际经济与贸易、英语、日语、广告学、汉语言文学等37个本科专业。全日制在校研究生和本科生16000余人。经过多年建设,学校已形成了多个富有特色、在省内及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学科。拥有财政学、产业经济学、会计学、金融学科和企业管理等5个省级重点学科。汉语言文字学、经济史、经济法学、西方经济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伦理学、区域经济学、统计学、农业经济管理、社会保障、劳动经济学、人本经济学、数量经济学、计算机应用技术、应用数学、国际贸易学、民商法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行政管理、英语语言文学、法学理论、国际法学、文艺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等24个校级重点学科。学校拥有财政学、会计学、金融学、产业经济学、企业管理、经济史、伦理学、西方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经济法学、汉语言文字学、英语语言文学、行政管理、社会保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等15个硕士点。硕士点布局覆盖了社会科学、管理科学和人文科学等三大学科门类。教学设施学校拥有较完备的教学设施。建有公共基础、现代金融、经济与管理、ERP、信息、人文艺术、法律实验和学生心理健康等8个实验教学中心,中心下设27个学科专业基础实验室;建有工程管理和外语专业语音等2个单列实验室。其中,现代金融实验中心和经济与管理实验中心是浙江省高校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文华校区图书馆建筑面积10300平方米,下沙校区图书馆建筑面积34000平方米, 图书馆现有纸质藏书112万余册,订购中外文现刊2470余种,通过网络可以使用30余个中外文数据库,其中中文图书50万册、外文师资力量 浙江财经学院学校现有教职工13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800余人,有正高职称教师114人,副高职称教师276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1人,省“151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10人,省“151人才工程”第三层次人选18人,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科技人员2人,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11人。70%的教师具有博士、硕士学位,高级职称教师占师资总量的48%,已初步形成了一支具有相当规模,结构日趋合理,素质日益提高的师资和管理干部队伍。编辑本段办学思想学校坚持"立足浙江、服务经济,面向社会、办出特色"的办学指导思想。以“进德修业、与时偕行”的校训为要求,把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作为教学的根本目标,注重各学科间的渗透、交叉、组合。特别是针对中国加入WTO以后对财经类人才的国际化要求,积极调整学科与专业设置,努力与国际接轨,实行学分制教学和管理,全面推进教学改革,注重加强学生的科研训练与第二课堂的教育,按照国际化、创新型、实践型的标准来培养适应国内国际竞争的财经管理类人才。学校有一整套严格而有特色的教学管理制度,并坚持不懈地狠抓教风和学风建设,形成了良好的校风。教学研究 浙江财经学院学校一贯重视本科教学质量,把培养能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作为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围绕这一人才培养目标,学校通过一手抓教学基本建设,一手抓教学改革,不断健全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确保人才培养目标的全面落实。财政学、会计学等2个专业被确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产业经济学》、《财政学》等2门课程被确定为“国家级精品课程”,13门课程被确定为浙江省“精品课程”,28门课程被确定为校级精品课程,取得了6项省级教学成果奖。《地方财政学》列入了教育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广告摄影与摄像》列入了“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管制经济学原理》等4部教材列入了“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基础会计学》等24部教材列入了浙江省高等教育重点建设教材。 学校十分重视科研工作,致力于科研学术水平的提高,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先后有4人次获得中国经济学界最高奖——孙冶方著作奖或论文奖,近几年在《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哲学研究》、《中国工业经济》等国内权威核心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近40项,省部级项目200余项。同时,获得国家和省级奖励近40项,为我省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学校编辑出版的学报《财经论丛》在国内公开发行,是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和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财经论丛》连续三次荣膺“全国百强社科学报”称号,同时,已连续多年被评为CSSCI来源期刊。2001年我校荣获教育部颁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科研管理先进集体”单位。2005年,“浙江财经学院政府管制与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和“产业经济学学科”分别被确立为“浙江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和“浙江省省属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学校现设有产业经济与政府管制研究所、财经科学研究所等42个研究所。我校的"浙江省民营经济研究中心"对民营经济的研究成绩斐然,编辑出版的《浙江非国有经济年鉴》影响远及海外。学科特色经过多年建设,学校已形成了多个富有特色、在省内及中国有一定影响力的学科。财政学、会计学为省级重点扶持学科。产业经济学的研究水平处于国内前列。金融学科与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合作,在省内有了较大影响并在国内崭露头角。浙江财经学院的"浙江省民营经济研究中心"对民营经济的研究成绩斐然,编辑出版的《浙江非国有经济年鉴》影响远及海外。重点实验室建有23个标准计算机实验室、81个多媒体教室、23个语音实验室以及财税、会计、金融证券、工商管理、信息统计、计算机等27个学科(专业)实验室其中金融实验中心为省级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会计实验室为省级示范实验室。对外交流 浙江财经学院电子图书 5 万册、外文电子期刊 10000 余种、中文电子期刊 9000余种,硕博学位论文370000篇。 学校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先后与美国、日本、法国、澳大利亚、德国、爱尔兰、新加坡、等国家和香港地区30所高校建立了学术交流和校际协作关系,并已获得招收留学生资格,开展了留学生教育。 浙江财经学院是一所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兴高等学府。今后,学校将继续秉承 “进德修业,与时偕行”之校训,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现代办学理念,依法治校、民主决策、尊重人才、教授治学。坚持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改革求创新,以特色求发展,按照科学发展观,着力提高学校的办学实力和综合竞争力,为浙江社会经济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浙江财经大学就业情况良好,是一所以经济、管理学科为主体,经、管、文、法、理、工、艺多学科协调发展的财经类高校。学校坐落在风景秀丽的浙江省会城市杭州。

浙江财经大学(Zhejia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 Economics),位于浙江省杭州市,是一所以经济、管理学科为主体,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浙江省省属高校,第二批浙江省重点建设高校,具有博士、硕士、学士学位授予权和外国留学生、港澳台学生招生权。毕业生薪酬水平位列全国第56位,浙江省省属高校第一。

浙江财经大学创建于1974年,前身为浙江财政银行学校,伴随着改革开放大潮成长腾飞,先后更名为浙江财政学校、浙江财经学院、浙江财经大学,相继获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浙江省重点建设高校。

学校规模

截止2022年5月,学校现有下沙、文华、翠苑和长安4个校区,占地2300亩,总建筑面积万平方米(不包含下沙紫园生活区);拥有一级学科博士点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0个、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8个;设置有16个学院,1个教学部,1个独立学院,4个研究院,开设本科专业45个。

在校教职工1700余人,专任教师1200余人,正高级职称180余人,副高级职称370余人,具有博士学位专任教师770余人。在校普通全日制学生17000余人(不含独立学院)。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浙江财经大学

浙江财经大学,本省范围内,当前企业的注册资本属于一般。

通过百度企业信用查看浙江财经大学更多信息和资讯。

东方收藏期刊

你好!收藏钱币方面 的杂志有《中国钱币收藏》、《中国钱币》、《当代钱币收藏》、《中国钱币界》、《收藏》、《中国金币》、《收藏界》、《文物天地》、《东方收藏》、《中国收藏.钱币》、《收藏.拍卖》、《中国收藏》等等。

6月,长安大学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评价研究中心推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最有影响力学者排行榜:基于中文学术成果的评价(2020版)》(以下简称:排行榜),其中包含有:管理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军事学、宗教学、语言学、文学、艺术学、以及各交叉学科等共13类的学术及学术人才代表排行。时代要求学术评价破除“五唯”,摒弃并纠正“简单计数”的科研评价方法,以及其长期导致的“重数量、轻质量”等问题,需要转而关注科研成果本身的质量和产生的学术影响,据此科学合理的评价学者影响力。为各级政府、高校的科学研究、学科发展、人才引进、项目评价、绩效管理和学术诚信监管等提供咨询服务。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就是在教育部社科司的支持下,依托长安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图书馆、杂志社、社科处和发展研究中心等单位成立的一个跨学院、多学科、综合性研究机构。中心承担了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大项目:“大数据时代基于云计算的人文社会科学成果评价信息化研究”“高校人文社会科学评价标准研究”“学术期刊云出版研究”“人文社会科学成果评价标准及指标体系研究”等科研课题10余项。作为智库,中心开展学科评价、机构评价、人才评价、成果评价、项目评价、期刊评价、智库评价、专业评价和学术不端检测等多个方面的理论研究与实际评价工作。2015年11月,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评价研究中心发布最新研究成果《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最有影响力学者排行榜:基于中文期刊的研究》。该排行榜首次以科研成果质量为基础,用定量化的综合性指标构建了一个反映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各学科科研工作者的科研成果影响力评价体系。排行榜研究,以对科研成果在其学术领域及同行间影响力的评价为基础,突破简单计数的办法,综合衡量学者学术成果其所在学术领域的贡献程度。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引文数据库(CNKI),超星发现等数据,以中国引文数据库的学科分类作为二级学科排行榜划分的依据。排行榜将学者论文、图书著作多种形式学术研究成果纳入考核范围内,同时,为更好的衡量学者学术成果的影响力,对重要期刊发文量和图书引用次数两个指标作出进一步处理。首先,对重要期刊进行了限定,学者近五年发文量采集的是2014-2019年的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A类期刊的论文发表量数据,并对文章的第一作者第二作者赋予不同权重进行计算;其次,为剔除质量不高的书籍,同一作者只统计被引用量排名前10的书籍的高影响力书籍。排行榜中艺术学为一级学科,其共包含3个二级学科:音乐舞蹈、戏剧电影与电视艺术、美术书法雕塑与摄影。艺术学各二级学科排行榜共上榜296人,涵盖全国112个高校和研究院所。其中美术书法雕塑与摄影共92名,都是我们熟悉的名家大咖,如:李砚祖、朱良志、潘鲁生、李兴华、杭间、薛永年、邵大箴、许江等。(资料来源:长安大学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评价研究中心)排行榜公布后,《东方收藏》杂志社第一时间对陈礼忠作了个简短的电话专访。首先,陈礼忠提到:人民日报曾刊登文章《传统文化复兴赶上了好时代》,文中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这些年由于国家对传统文化的支持和倡导,整个社会形成了非常好的文化氛围,可以说传统文化复兴赶上了好时代!”他对这段内容感触至深,身处这样的好时代,作为艺者,要服务时代,记录时代,刻画时代;作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传播文化,树立自信,健全灵魂。《春声赋》 陈礼忠作其次,陈礼忠细数其艺术生涯的每个阶段每个经历,一路艰辛,一路成长,一路收获。石雕从业者、作品亮相上海世博会、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评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当选福州市寿山石行业协会会长、受聘任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工艺美术研究院院长、担任福建省政协委员……他要感谢给予支持鼓励的师者与贵人,也特别感谢福建师大和师大福清分校,校领导们寄以重任和厚望,作为中组部“万人计划”人才引进,受聘担任工艺美术研究院院长,完成艺者、师者、学者的融合。《金秋报安图》 陈礼忠作其三,这次自己有幸入榜,也是寿山石进入学术研究领域的契机,使得寿山石文化和寿山石雕刻技艺正式进入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界关注视野,成为在艺术学科中与美术、书法、雕塑齐肩的专业门类。这将对寿山石文化技艺得到更好的保护、传承和发展。《金秋时节》 陈礼忠作他还透露,今年师大福清分校工艺美术研究院将推出一个重要的编著项目,用于全面探讨和解析福建工艺美术寿山石雕刻技巧与文化,著作将会成为非遗项目高校本科教学的重要教学教参。《雀戏秋塘》 陈礼忠作如今,他肩负文化推广的使命,技艺传承的责任,教书育人的工作,艺术传播的义务。最后,陈礼忠引用“躬逢伟大时代,我们无比自信自豪;面对宝贵历史机遇,我们备感责任重大”,来表达此次列席排行榜的感受,以鞭策自己不忘初心,再接再厉。

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者排行榜。你说的这个是现在的还是什么时候的?莫若最厉害。

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最有影响力学者排行榜会计。这个应该是有很多的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