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好写。研究生毕业论文写来是有点困难要花点时间和功夫,不过一般的学校都要求不高,质量都一般。只要认真肯花功夫,一般没有问题。好一点的大学要求稍高,可能要花很长时间完成,不过绝大多数人都可以通过的。好题目是成功的一半。在选题时,一定要找那种在网上容易找到资料的,至于跟自己的工作有没有关联并没那么重要。智能降重是智商税,除非你愿意花更多的钱找更专业的人写,否则的话,还是老老实实自己改吧,任何想要投机取巧的行为都是不可取的。要和指导老师及时沟通。这个交稿时间,在和指导老师沟通后是可以适当调整的,我们小组就是在和老师沟通后将交稿时间推迟了,但要求可能会提高。
什么东西,我不知道
通过党校学习,我对党、对党的事业又有了更多、更深的认识;也更坚定了自己加入中国共产党,为党的伟大事业去奋斗的信念。 尽管我还不是一名党员,甚至离党员的标准还很远,但我想谈谈自己通过这三天的学习,对中国共产党、对共产主义事业的认识。 刚开始,先听了学校里组织的党课,自以为懂得了共产党。现在才逐渐明白,要进入共产主义思想的大门,成为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并不那么简单.这不但要从理论上弄懂什么是共产主义,而且要坚信和实行,接受血与火的洗礼,经得住成功与失败、顺利与挫折等种种严峻的考验。 在这三天的党课里,对我感触最深的就是关于腐败的问题,所以我主要想说的一下就是腐败和反腐败问题。 腐败是我国长期存在的历史现象, 提到腐败问题,恐怕人人都能说出几条,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副书记兼政府主席成克杰、江西省人民政府原副省长胡长清大肆收受、索取巨额贿赂创下记录, “ 三湘第一女巨贪 ” 蒋艳萍落网牵出 40 多个贪官,厦门远华案迄今没有结案,司法部长高昌礼因工作作风霸道、生活腐化、违反政治纪律而被免职,沈阳市一大批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因腐败和涉嫌黑社会问题而相继被抓,河北省的几位省级领导干部因受贿被查处,国家电力部门的领导干部等一伙人利用进口国外电力设备收受巨额的贿赂…… 对于这些腐败现象为何屡禁不止,这个与传统的政治文化有着必要的关系。第一,有的高官利用工作权利、社会声望,来进行不正当的占有社会行为;第二就是文明社会私有制的社会,以权谋私。腐败与私有制私有观念,从根本上说与公共权利衍生出来的。 再来说说我们,现在中学生的生活正在日益的腐败,究竟是校园风气还是社会风气的影响啊?大概都有吧,目前,社会上许多人攀比成风,名牌产品比比皆是,有些家长也放松了对孩子的监护,认为给他们拿够钱,也就意味着他们尽到了义务,其实不然,有些家长甚至连自己的子女现在读初中还是高中都不清楚了,这也叫父母吗?还有就是 学校的校风也是一直困扰中学生生活的另一因素。很多学校校风不好,有些学校就直接取名为 “ 某某贵族学校 ” 这样的学校在社会上如雨后春笋半的出现,对于学生进这样的学校意味着什么啊?中学生学习马列主义是很重要的。 对于我们中学生现在首先就是需要 素质教育,要强硬的素质教育。 产生腐败由于权利导致,拥有权利的人总会去寻找利益。所以要反腐败,就要施行多党制抑制腐败,人望政熄,加强民主,政治受到监督。 虽然是党课,可是在这三天的党课学习中,党课的老师并没有讲什么是党,党的概念之类的理论东西,都是从现在的社会问题出发,来给我们讲怎么去做一个党员。而且我觉得这三天的党课学习起来很轻松,在笑声中就学到了知识,并没有像学校里面的那样,讲一些很枯燥的理论知识。 我知道,说永远比做容易,做永远比坚持容易.迈进共产主义大门并非易事,但我会用自己的行动增强自身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修养,增强自身的说服力,争取早日入党! 通过一个多礼拜的学习,我上完了人生的第一次党课。以下是我上党课的一些感想,一些总结。 在这短短的一周里,我学到了很多有价值的内容,使我受益匪浅,也使我对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上党课不仅是对中国历史的回望,对现在中国的思考,并且还是对中国未来的展望。通过对党的历史的了解,我深感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中国能有今天这样飞速发展的局面,没有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不可能实现的,所以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开始,党通过深入分析中国国情,制定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政策,深受人民群众的支持,中国人民深刻的认识到,只有中国共产党人、无产阶级才是真正代表他们利益的人,才是真正能挽救中国的人。新中国的建立,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从此中国人民真的站起来了。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成熟的党,又是一个年轻而又充满活力的党,她在历史的选择中诞生,在大革命中初显身手,在愈搓愈奋中走向成熟,在除旧布新中稳定政权,在艰辛探索中曲折前进,在民族抗战的烽火中壮大发展,在与反革命力量的决战中迎接胜利,在改革开放中开创局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再创辉煌。 当今中国正处在经济飞速发展的阶段,这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中国共产党用联系、发展、矛盾的眼光看问题,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以现代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作为自己的阶级基础,而且由工人阶级中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进分子组成的,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自己的行动指南,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的统一整体。 作为一名新世纪的大学生,我们的人生要有所追求,就应该以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价值观为指导,不断的完善自己,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要确立我们的人生追求、就应该首先使自己成为一个坚定的爱国主义者,以自己对伟大祖国的忠诚和热爱之情,以高度责任感和献身精神,为祖国的自由、独立、统一、富强而奋斗。经过党课的学习,对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之后,我把加入党组织作为自己的政治选择和前进目标。她为我们平凡的生活带来了庄严与神圣,使我们年轻的生命征成有了旗帜和明灯。让我们着眼于这样的选择追求,坚定崇高的理想和信念,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我们应该用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实践四个统一,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思想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时刻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密切联系群众,正确维护群众利益,接受群众监督,积极参与社会工作,在实践中锻炼成长,关心集体和同学,严于律己,经常用党员的标准来对照自己,经常总结,看看自己是否在不断进步,看看自己还存在哪些不足,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接受党组织的考验,争取成为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还有一个:如何保持大学生党员先进性 ——之党校学习心得体会 上党课后,我发现我更加关注政治方面的事情,也更愿意动脑子想这些东西,因为我觉得我应该在这方面充实自己。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是全党的一件大事,同时也是每一位共产党员的重大责任,要把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作为我们每位党员平时的自觉的行动和一辈子的追求,体现在工作、生活的各个方面,落实到为人民服务的实际行动中。这样才能无愧于“共产党员”这个光荣的称号。 通过近两个月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学习,先后参加了学院和系的动员报告会、多次听辅导报告,认真阅读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读本》党章、文件等,参加了总支和支部讨论,还参加了我院组织的去韶山的参观学习等活动,现谈谈自己这一阶段学习体会。 一、强化党员意识。强化党员意识必须牢记党的宗旨,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宗旨。吃苦在前,享乐在后不能忘。要以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线,以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为主题,引导广大党员学习贯彻党章,坚定理想信念,坚持党的宗旨,增强党的观念,发扬优良传统,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切实改进党风,加强校风、学风和师德建设,认真解决党员和党的基层组织在思想、作风、组织以及工作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促进影响学院改革发展、涉及师生员工和广大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的解决,不断提高党员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工作能力,不断增强党员队伍和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坚决同危害人民、危害社会、危害国家的行为作斗争,为加速繁荣经济、稳定社会多做贡献,维护党的形象,为党旗增辉。 二、提高党员素质。提高党员素质必须保持理论上的清醒,政治上的坚定。广大党员,要自觉加强学习,自觉加强修养,切实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提高党员素质必须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三个代表”指明了党的建设方向,指明了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保持党员先进性的具体要求,为广大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点燃了一盏明灯。进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学习活动,能有针对性地帮助我们广大党员解决思想认识问题,增强党员自重、自省、自警、自励的意识和自我提高的能力,主动查找和切实解决存在的问题。 三、发挥党员的作用。一是在平时工作学习中看的出来,不管你在哪个行业,哪个岗位,不能仅仅是“过的去”,而必须是“过的硬”。随时随地成为学生的榜样,敢于说出“向我看齐”的口号。切实把党员的先进性体现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时时处处都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与时俱进,开拓进取,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建功立业。结合实际,加深理解,自觉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在工作中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使思想观念和行动紧跟时代潮流。自觉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以正确的认识、崭新的观念、科学的思维指导实践,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四、坚定理想信念。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的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当代中国唯一正确的道路。坚定不移地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我们的国家会越来越强盛,我们的生活会越来越美好。要立足当前,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扎扎实实地做好每一项工作。 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唯一的执政党,在长期执政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其中既有客观原因造成的,也有因主观努力不够而导致的。这些问题或多或少地会损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引起群众的不满,在客观上影响社会的改革发展稳定。对于那些由于国情、发展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等客观原因造成的问题,我们可以想方设法去解决、化解,即使不能马上解决,只要给群众解释清楚,群众也是会理解的。但是对于那些由于我们一些党员干部思想不坚定、作风不踏实、行为不规范所导致的问题,如果不能从根本上予以解决,群众就会不满意、不高兴、不答应进而不拥护。因此,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是党的十六大作出的战略部署,是深入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大举措。通过近一段时间的集中学习,使我更加深刻体会到党的先进性是党的生命线,能不能保持党的先进性,关系到人心向背、事业兴衰,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在新的历史时期共产党人要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牢记“两个务必”,牢记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这是党员先进性的最根本的标准。保持党员先进性,意味着党员要站在时代的前列,不断进取,不断开拓。在新的历史时期,看党员有没有先进作为,主要看党员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彻底性,看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实际表现,看是不是在学习理论、坚定信念、为民谋利、创新发展、敬业奉献等方面发挥了模范作用。 身为一名大学生,我清楚的知道所肩负责任的重要性,作好事不是说出来的,而是结合实际来解决,真正成为老师和同学的良师益友,谱写出绚丽多彩的人生。
英语文学是英语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的课程,对于英语学生的自身能力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下面是我为您带来的英语文学开题 报告 范文 ,欢迎阅读! 英语文学开题报告范文篇1 题 目 An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 Portia in the Merchant of Venice 一、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目的 莎士比亚作为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艺术大师,被马克思称之为“最伟大的戏剧天才”。透过似真似幻的舞台和匠心独具的 故事 ,莎翁塑造了一系列不朽的人物典型。尤其是塑造了众多而鲜明的人物形象。在莎士比亚的剧作中出场的女性人物有一百多人,在众多的女性人物中上至贵族,下至平民百姓,几乎是各不相同。而《威尼斯商人》中的鲍西亚更是被公认为莎士比亚笔下别具风采的女性形象。众多评论家认为莎士比亚戏剧中刻画的女性形象大都非常贴近生活,具有巨大的认识价值。。在这一讽刺喜剧《威尼斯商人》中鲍西亚美丽、善良、机智、自信、富有才华和胆识,正体现了莎士比亚从男性的视觉自发塑造的理想中的新女性。作为新女性的鲍西亚,具有一定的判逆性格,不甘于被命运摆弄做逆来顺受的“家庭天使”,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莎士比亚对人文主义精神的追求。然而,从女性主义的视角来分析,在男性为中心的社会里,鲍西亚绝非真正具有女性的自我意识,而是甘于向父权社会妥协的不完美的新女性。本课题通过对《威尼斯商人》中鲍西亚形象的分析,让读者了解鲍西亚思想上、性格上的先进性与局限性,对现代女性起到一定的启示作用。 (二)研究意义 莎士比亚通过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对人性深刻的剖析,创作出《威尼斯商人》这部极具讽刺性的喜剧。在莎士比亚的笔下,女性的感情与理智平分秋色,女性是以与男性平等的形象出现的。这在鲍西亚这一角色身上表现最为突出。鲍西亚美丽温柔、忠贞不渝、善良可爱、机智勇敢、足智多谋。她掌握着自己的命运,不仅在自主选择丈夫方面,而且在与夏洛克的斗争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在当今的现实生活中,鲍西亚光彩照人的女性形象也可以带给人们启迪和借鉴。鲍西亚在金钱和爱情的杠杆上,选择了爱情。在她的内心深处爱情价更高,是金钱、物质所无法取代的。她对于爱情忠贞不渝和执着,值得现代生活中个别只追求物质享受的女人去学习。在现实生活中,个别人不应该由于自己的优越条件而歧视别人,更要学会不用有色眼光去看待别人。在法庭上,讲义气、才智非凡的鲍西亚女扮男装以法律博士的身份出场,使剧情有了戏剧性的转折,使夏洛克一步步在不知不觉中陷入她的计策。她成功的妙计足以显示出其学问深厚,机智敏锐,有胆有识的特点,这种女性形象也是我们所认同和赞赏的。《威尼斯商人》中的鲍西亚人物形象具有生动鲜明,栩栩如生,有血有肉等特点。本文通过对《威尼斯商人》主要人物鲍西亚的分析,力图从新的视角去尝试发觉人物的真实性和人物的多面性,给现实生活中的人们以启迪和借鉴。 二、已了解的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欧洲的14到16世纪,是人类 文化 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发源于意大利的强大的人文主义运动很快席卷欧洲各国。它从反对封建专制,教会权威和禁欲主义的历史要求出发,肯定人的价值,赞美人的理性和智慧,提倡人对现世幸福的追求和个性自由。这一时期的欧洲戏剧以英国和西班牙为主流,其中莎士比亚的许多剧作是世界戏剧宝库中珍品。从17世纪开始,莎士比亚戏剧渐次传入了德、法、意、俄、美等国,对各国戏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虽说生活在400多年前,直到今天各国都有许多研究、评论莎士比亚和他作品的学者,评论家。17世纪有德莱登;18世纪有卜普、约翰生和莫尔根;19世纪有兰姆、柯勒律治;20世纪有道登和布雷德莱。世界各国许多著名的文学家和文艺评论家如德国的歌德,法国的伏尔泰、雨果,俄罗斯的普希金、托尔斯泰等人,都对莎士比亚作品有过精彩的评论。英国著名文学评论家萨缪尔.约翰逊认为莎士比亚的戏剧是生活的镜子,“谁要是被其他作家们捏造出来的荒.唐故事弄得头昏眼花,读一下莎士比亚用凡人的语言所表达的凡人思想感情就会医治好他的颠三倒四的狂想”。《威尼斯商人》的一大成就,就是在轻松的喜剧描写中不忘反映时代,并非只在台词里述说介绍,而是通过情节、人物和人物关系等几个方面,来显示时代风貌和生活要求。 (二)国内研究现状 莎士比亚的名字是由传教士在1856年介绍过来的。清末,我国思想界代表人物严复、梁启超等都在译著中提到莎士比亚的名字。而他的戏剧直到1919年五四运动以后,才用白话文和戏剧的形式翻译过来。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出现了许多新译本,其中就有方平译的《威尼斯商人》,也是在这一时期我国学者开始阐释并莎士比亚及其作品《威尼斯商人》中的____文化内涵,这不仅是我国莎学研究的进一步补充与完善,更是与国际学术接轨的重大举措,是理性沉思后的再审视。20世纪60年代方平先生在他的莎学研究中仍然突出了意识形态与阶级斗争。他认为,莎士比亚的喜剧《威尼斯商人》所表现的“积财就是积富”和“守财就是进财”,表明资本主义经济势力开始在历史舞台上露头,构成了它的互为补充的两套道德教条。而自1985年到2005年的20年来我国大陆的莎士比亚喜剧研究像《威尼斯商人》,发现大致可分为三个方面,喜剧本质研究、人物形象的研究和比较研究。对莎翁喜剧本质关注的角度主要在于探讨其喜剧体现出来的喜剧精神、喜剧艺术、喜剧美学。人物研究集中在对夏洛克和女性人物分析,主题定位于爱和友谊。 三、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摘要 (一)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二)本课题相关的研究综述 (三)本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和主要内容 简单介绍《威尼斯商人》中的作者背景和历史背景 对《威尼斯商人》中女性人物鲍西亚的分析 鲍西亚的本质 鲍西亚的人文主义精神 鲍西亚的女性自我意识 三、《威尼斯商人》中女性局限性的表现 (一)父权社会对女性的控制 (二)以丈夫为中心 (三)社会对女性的忽视 四、威尼斯商人对现代女性的启示 (一)夫妻间的两性关系 (二)爱情独立性和平等性的探求 (三)社会对女性的压力 五、对课题《威尼斯商人》的 总结 四、本课题研究的步骤、 方法 及进度安排 研究的步骤:1.审理清楚课题的意思和研究方向 2.了解课题的研究现状和查找相关的资料 3.在图书馆和网络上收集相关的书籍和资料,整合资料并做好笔记 4.拟写开题报告 5.拟写大纲 6.着手写正文 7.论文修改与定稿 研究的方法:文献法、理论研究法(到图书馆查找纸质及电子资料) 讨论法(与同学讨论相关的研究内容) 实证研究法(通过相关的例子又发思考) 进度安排: . 选题 定题 查找资料,初定提纲和开题报告 论文初稿并修改 论文修改并定稿 五、主要参考文献 [1]Jameson. Shakespeare’s Heroines. London: Longman, 1961. [2]Wilson, John Dover. Shakespearian Comedies. Chicago: Northwest University Press, 1962. [3]方平. 和莎士比亚交个朋友吧[M].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 [4]郭元波, 唐爽. Humanistic Interpretation of the Merchant of Venice [J].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94—96. [5]胡健生,朱祖林. The Excel lent Use of “Abrupt Turn” and the Elaborate Construction of “Behind—the—Screen characters”—A Novel Interpretation of the Artistic Features of the Venice Merchant[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报), 2000 (2):42-46 [6]黄必康. 莎士比亚名篇赏析[M]. 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 [7]栗沙. 亦喜亦悲两相宜-《威尼斯商人》解释[J].贵州师大学学报:1998(2). [8]黎会华. 从《威尼斯商人》的女性人物塑造看莎士比亚的女权主义倾向[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 (2):23-26. [9]欧华恩. 论夏洛克性格的多元组合[J]. 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16-19. [10]王述文. On Images of Heroines in Shakespeare’s Four Greatest Comedies[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0(4):16. [11]王佐良,祝钰. European Culture An Introduction[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12]温祖荫.世界名著介绍与欣赏[M].福州:福建 教育 出版社.1983. [13]肖四新.论莎士比亚的人性观[J].宁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2):12. [14]张祥和,杨菲翡. Function of Disguise in Shakespeare’s Comedies [J].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3):27-29. [15]智量.外国文学名作自学手册[M]. 上海:上海艺术出版社,1985. 英语文学开题报告范文篇2 一、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当今世界高校的大学英语( 非英语专业的 英语学习 ) 都相继走上了ESP 教学的道路( 蔡基刚,20xx, 20xx),而我国大学英语却始终停留在General English( 普通英语) 上( 蔡基刚,20xx) ,我们河南理工大学地质工程的大学英语教学还处于普通英语教学时期,虽然开设了一门《地球科学》双语课程,但是没能实现大学英语教学与双语教学的融合,这方面没有老师进行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的实践。 本篇论文首先对我国高校地质工程专业大学英语教学现状进行调研,并分析阻碍本专业大学英语由普通英语( GE) 向专门用途英语( ESP) 转移的因素。通过本次调研可以让我们更清晰的认识到我国地质工程专业的大学英语的教学现状,为本 专业英语 教学由普通英语( GE) 向专门用途英语( ESP) 转移提供参考数据。 《上海市大学英语教学参考框架(试行)》以获得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批准,上海市专门用途英语( ESP)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地质是矿业的基础,作为我国矿业高等学校的发源地的河南理工大学,更要做矿业方面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的开拓者甚至领头羊,我们学校应该加大这一学科的探索研究。河南理工大上学地质工程专业的《地球科学》双语课在20xx年已经建成为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地质工程专业大学英语教学与双语教学融合为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的探索可能是这一平台将来的发展方向。我呼吁我们学校外国语学院与资源环境学院尽快进行沟通合作,这也是我写这篇论文的目的。本篇论文的提出不仅对我校地质工程大学英语教学走向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有促进意义,同时对其他专业也有借鉴参考作用。 二、 国内外研究综述: 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建国后到七十年代末,起初我国的外语教育以俄语为主,62年开始推广英语教学,当时的英语教学是典型的传授式以传统系统知识为目的,后因“”刚刚开始的公共英语教学也就此折腰; 第二阶段是从改革开放初至世纪末,一批归国学者从国外引进了二语习得 、语言共核 、功能意念 、语言技能 、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s (EGP ) 等当时的先进理论,形成以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为主的教学模式。 1986年末 ,国家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开始筹备大学英语教学的评价系统一一大学英语四 、六级考试,并沿用至今。 第三阶段是从21世纪初至今,新世纪以来 ,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不断变化 、高科技的发展 、 网络技术 的普及 ,社会对大学生的英语 水平及语言应用能力又有了更高的要求 。明确了大学英语的教学目 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 能力 ,特别是听说 能力 ,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 ,同时增强其自主学 习能力”。大学英语四 、六级考试在20xx年和20xx年也进行了改革,以适应这一要求。 国际专门用途英语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 时间大致是二十世纪的六十年代, 其标志是年月于英国伦敦召开的一次关于二语教学作为影响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国家和地区发展的一个因素的国际性会议)。(周平。《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xx年02期)。国际专门用途在研究领域方面,不管是学术论文还是书评,占主导地位的研究方向是语篇分析。而在专门用途英语类别方面,还是以学术英语和经贸英语为主。在英语技能方面,大多数研究者主要关注写作方面的研究。(张维军。《中国ESP研究》20xx年01期) 我国专门用途英语 的教学研究起步较晚,直到20 世纪70 年代末才开始,大致经历了3 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20 世纪70 年代末至80 年代末。这一阶段国内的专门用途英语教学以科技英语为主。 第二阶段大致为20 世纪90 年代。这一阶段以介绍推广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的理念为主。随着国内外经济交往的频繁,商务活动的增多,对 商务英语 的教学研究在这一时期逐渐取代科技英语研究成为主流。另外还产生了对金融、旅游和医学等领域英语教学的研究。 第三阶段从2000 年至今, 专门用途英语研究在中国全面扩大和深入。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对外交流扩大到了整个社会,扩大到了科学技术经济的各个领域……一般的外语技能已很难满足市场需要,社会对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迫切了。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 专门用途英语教学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时期。 地质工程专门用途英语是专门用途英语的一部分,其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正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地质工程专业英语教育发展较迅速,但是真正的地质工程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的发展还处于萌芽阶段。 三、 毕业 设计(论文)所用的主要技术与方法: 图书馆查阅资料,网上下载论文,在河南理工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和中国地质大学实地调研,通过整理调研资料对数据进行分析。网上下载本专业大学英语课程及双语课程视频。翻译地质工程《地球科学》双语教材,从翻译实践中总结理论。与学校老师及管教学的领导交谈,整理分析交谈笔记。 四、 主要参考文献与资料获得情况: [1] 郭剑晶。专门用途英语 . 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2] 蔡基刚。我国第一份以学术英语为导向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导文件的制定与说明[J].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xx(04)。 [3] 蔡基刚。误解与偏见:阻碍我国大学ESP教学发展的关键[J]. 外语教学,20xx(01)。 [4] 蔡基刚。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外语教学评价体系调整[J]. 外语电化教学, 20xx(01)。 [5] 蔡基刚。专业英语及其教材对我国高校ESP教学的影响[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xx(02)。 [6] 蔡基刚。解读《上海市大学英语教学参考框架(试行)》[J]. 中国外语,20xx(02)。 [7] 申婷。大学英语教学发展历程[J]. 中国共产党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xx(02)。 [8] 张维军。 国际学术界ESP 研究历史与现状:《国际专门用途英语》期刊论文分析[J].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xx(03)。 [9] 严玲。 中国专门用途英语的教学发展趋势 [J]. 长江大学学报,20xx(04)。 五、 毕业设计(论文)进度安排(按周说明) 第一阶段:确定论文题目,收集资料,尽可能多的收集相关书籍、 文章 、期刊等; 第二阶段:20xx年3月7日(第二周)前完成选题,交论文开题报告; 第三阶段:20xx年4月18日(第八周)前完成初稿,交导师审阅; 第四阶段:20xx年5月9日(第十一周)前接受论文中期检查; 第五阶段:20xx年5月19日(第十二周)前 完成修订初稿,交导师审阅; 第六阶段:20xx年5月23日(第十三周)前完成论文终稿,交稿。 六、 指导教师审批意见: 指导教师: (签名) 年 月 日 英语文学开题报告范文篇3 the Application and Innovation 一、选题的意义和研究现状 1.选题的目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长时期以来, 人们视艾米莉•勃朗特为英国文学中的“斯芬克斯”。关于她本人和她的作品都有很多难解之谜, 许多评论家从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方法去研究, 得出了不同的结论, 因而往往是旧谜刚解, 新谜又出, 解谜热潮似永无休止。 本文立足于欧美文学中的哥特传统研究《呼啸山庄》的创作源泉, 指出艾米莉• 勃朗特在主题、人物形象、环境刻画、意象及情节构造等方面都借鉴了哥特传统, 同时凭借其超乎寻常的 想象力 , 将现实与超现实融为一体, 给陈旧的形式注入了激烈情感、心理深度和新鲜活力, 达到了哥特形式与激情内容的完美统一, 使《呼啸山庄》既超越了哥特体裁的“黑色浪漫主义”, 又超越了维多利亚时代的“现实主义”, 从而展现出独具一格、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2.与选题相关的国内外研究和发展概况 各民族的文学中都有许多惊险、恐怖的故事, 但似乎没有哪一种文学像英美文学那样不仅创作出数量众多、质量优秀的恐怖文学作品, 而且还形成了一个持续发展、影响广泛的哥特传统( Gothic tradition) 。哥特文学现在已经成为英美文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对哥特文学的认真研究开始于20 世纪二三十年代, 到70 年代以后, 由于新的学术思潮和文学批评观念的影响, 该研究出现了前所未有而且日趋高涨的热潮。 根据在国际互联网上的搜索, 到2000 年9月为止, 英美等国的学者除发表了大量关于哥特文学的论文外, 还至少出版专著达184部, 其中1970 年以后为126 部, 仅90 年代就达59 部, 几乎占总数的三分之一。当然,近年来哥特文学研究的状况不仅在于研究成果迅速增加, 更重要的是它在深度和广度方面都大为拓展, 并且把哥特传统同英美乃至欧洲的历史、社会、文化和文学的总体发展结合起来。 二、研究方案 1.研究的基本内容及预期的结果(大纲) 研究的基本内容:本文立足于欧美文学中的哥特传统研究《呼啸山庄》的创作源泉, 指出艾米莉• 勃朗特在主题、人物形象、环境刻画、意象及情节构造等方面都借鉴了哥特传统, 同时凭借其超乎寻常的想象力, 将现实与超现实融为一体, 给陈旧的形式注入了激烈情感、心理深度和新鲜活力, 达到了哥特形式与激情内容的完美统一, 使《呼啸山庄》既超越了哥特体裁的“黑色浪漫主义”, 又超越了维多利亚时代的“现实主义”, 从而展现出独具一格、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预期的结果(大纲): Survey of Gothic Definition of Gothic the Origin of Gothic Novels Historical Reasons Folklore in Germantic Nationality Drama in the Renaissance the Bible and Legends in Christianity Development of the Novel Itself Challenge of Romanticism to Rationalism Sublime and Beautiful 2. Emily’s Gothic Heritage Theme Good and Evil Revenge Characters Description Villain-hero Delicate Young Girl Atmosphere, Environment and Plot Terror Mystery Supernatural ’s Gothic Innovation Combination of romanticism and Realism Change of the Background Use of Symbolism Stream of Consciousness Illusion and Subconsciousness . Description of Figure Emotion and Psychology Reference 2.拟采用的研究方法 主要有资料查找、理论探讨研究、阅读法 3.研究所需条件和可能存在的问题 研究所需条件:纸张、打印设备、图书馆、互联网上获取国内外文献资料; 可能存在的问题:(1)文献不足; (2) 由于个人的观点和能力,使对研究对象分析不够全面和深入。 三、研究进度安排、参考文献及审查意见 1.研究进度安排 (1)论文指导第一周(学期第八周):学生完成初稿。 (2)论文指导第二周(学期第九周):指导教师审阅论文初稿后发回修改。 (3)论文指导第三周(学期第十周):学生交论文第二稿。 (4)论文指导第四周(学期第十一周):指导教师审阅第二稿并发回给学生进一步修改。 (5)论文指导第五周(学期第十二周):定稿 (6)论文指导第六周(学期第十三周):交定稿的打印稿和电子文本。 (7)论文指导第六周(学期第十三周):本周星期五至论文指导第七周(学期第周)星期五,指导教师和评阅教师写评语,学生做好答辩准备。 (8)论文指导第七周(学期第十四周):星期三至论文指导第八周(学期第十五周)开展答辩工作。 2. 应收集资料及主要参考文献 [1] Bronte, Charlotte. 1907. Charlotte Bronte’s preface to the second edition, Wuthering Heights. London: J. M. Dent Sons Ltd. p. 20. [2] Gerin, Winifred. 1971. Emily Bronte [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3] Marie, Mulvey-Roberts. ed. handbook to gothic literature [A]. 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p. 83. [4] Punter, David. 1980. The Literature of Terror [M]. London: Longman. p. 6. [5] 方平. 1993 .希望在人间—论〈呼啸山庄〉(《呼啸山庄》译序) [M]. 上海译文出版社. 第24页. [6] 盖斯凯尔夫人. 2000 .夏洛蒂•勃朗特传[M]. 张淑荣等译. 北京: 团结出版社. 第11—12页. [7] 肖明翰. 2001. 英美文学中的哥特传统[J]. 外国文学评论第3期. 看过“英语文学开题报告范文”的人还看了: 1. 英语专业开题报告范文 2. 英语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3. 英语专业论文开题报告 4. 关于英语专业开题报告范文 5. 文学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劳动价值论之我见内容提要:价值的源泉只能存在于人类劳动中。劳动概念应扩展为物化劳动与活劳动之和。劳动价值概念不仅具有客观性,而且具有主观效用性。活劳动与物化劳动都应参与价值的分配,并且应体现等量劳动获取等量报酬的原则,这里对活劳动的分配应以活劳动的价值为依据。国家应重视改革的公平性。 关健词:劳动价值论 研究 作者简介:宋圭武,男,甘肃靖远人,1964年10月生,中共党员,现为中共甘肃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教授,主要从事经济学理论方面的研究,公开发表论文100多篇,主编或参编著作8部,主持完成4项省级课题,获省级以上科研奖10多项。 对劳动价值论的研究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古典政治经济学代表人物配弟、布阿吉尔贝尔、斯密、李嘉图、西斯蒙弟等人都在不同程度上探讨了劳动价值理论,并得出了许多重要成果。马克思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劳动价值理论进行了批判和继承,并在此基础上创立了自己的劳动价值论范畴体系。但是,随着实践的发展,尤其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迫切要求我们对劳动价值理论问题需要进行进一步深入研究。目前,我国理论界对劳动价值论及相关问题的研究可以说是成果丰富、观点纷呈。下面笔者就劳动价值论问题提出自己的一些观点及看法,供同仁们参考。 一、“劳动”概念的界定 从逻辑上看,建立科学劳动价值论体系,首先得科学界定“劳动”范畴。马克思认为活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对此他经过了如下三步的逻辑论证。第一,马克思认为,两个不同的商品(作为使用价值)按照一定的比例能够交换(相等),说明两者之中必定存在着某种等量的共通物。“用一个简单的几何学例子就可以说明这一点。为了确定和比较各种直线形的面积,就把他们分成三角形,再把三角形化成与它的外形完全不同的表现——底乘高的一半。各种商品的交换价值也同样要化成一种共同的东西,各自代表这种共同东西的多量或少量”①。第二,马克思认为:“这种共同的东西不可能是商品的、几何的、物理的、化学的或其他的天然属性……作为使用价值,商品首先有质的差别,作为交换价值,商品只能有量的差别,因而不包含任何一个使用价值的原子”②。第三,马克思认为,“如果把商品体的使用价值撇开,商品体就只剩下一个属性,即劳动产品这个属性。可是劳动产品在我们手里已经起了变化。如果我们把劳动产品的使用价值抽去,那么也就是把那些使劳动产品成为使用价值的物质组成部分和形式抽去……随着劳动产品的有用性质的消失,体现在劳动产品中的各种劳动的有用性质也消失了,因而这些劳动的各种具体形式也消失了。各种劳动不再有什么差别,全都化为相同的人类劳动,抽象人类劳动”③。由此马克思得到的结论是只有抽象的劳动或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消耗才是价值的源泉,并且是唯一的源泉。 对于上述分析过程,笔者有如下考虑:第一,两种不同的商品相交换,是否一定说明两者之中必定存在着某种等量的共通物?这在逻辑上并不具有必然性。这里交换的成功仅仅是体现了交换双方的平衡,而且这种平衡是体现在双方各自的评价中,这里双方的评价就不一定必然依据于某一共通物。第二,即是承认两者之间必定存在某种等量的共通物,但共通物并不等同于源泉,二者是两个层次的概念,共通物是衡量的尺度,源泉是决定的因素。所以,针对以上情况,笔者认为,马克思关于活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的论述是值得商榷的。这里笔者认为,价值的源泉只能存在于人类劳动中,从总体的和绝对的意义上来说,这是正确的。因为“价值”本身是人类活动的产物,而不是自然界的“固有物”,而人类劳动又是人类活动的一种特殊形式;所以,人类劳动成果的价值只能在人类劳动中去寻找。但这里应将“劳动”的概念重新界定,而不能仅仅局限于活劳动。 1、要将“劳动”扩展为活劳动与物化劳动之和。有些同志认为物化劳动也是价值的源泉,这里笔者也有类似看法。首先,活劳动投入是当期劳动投入。对当期劳动的报酬取决于产生出当期劳动的前期投入。前期投入较高的当期劳动大体属复杂劳动范畴,这时理应得到和其前期投入相对应的较高报酬。前期投入较小的当期劳动大体属简单劳动范畴,当然也就只能得到较低的报酬。其次,物化劳动是前期劳动的产品。从前期看,物化劳动是劳动投入;从本期看,物化劳动是劳动投入的再投入。所以,从根本上看,物化劳动投入最终也是劳动投入,所以也是价值的源泉,理应得到其相应的报酬。前期劳动投入较多的当期物化劳动大体可等同于复杂劳动,所以理应得到较高的报酬。前期劳动投入较少的当期物化劳动大体等同于简单劳动,所以理应得到较低的报酬。这里复杂劳动仍表现为简单劳动的倍加。 2、应当从整体的、长期的、动态的观念出发来界定劳动创造价值中的“劳动”概念。(1)是人类整体的劳动创造了价值,任何价值的形成,是各方劳动的共同结晶。(2)从当期看,价值的源泉应当是前期中各个时期劳动投入的总结果,是长期劳动的结晶,而不能仅仅看作是当期劳动的形成。(3)随着人类社会劳动形式的多样化和复杂化,随着劳动新形式的不断出现,劳动的内涵也应不断充实,从而对创造价值的劳动概念的理解也应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 二、“价值”概念的内涵 单纯从名词上来解释,“价值”概念有多重含义。从哲学的角度看,所谓“价值”,就是客体中所存在的对满足主体需要、实现主体欲望、达成主体目的的具有效用的属性。这里价值实质上被定义为是客体对主体的主观效用。而马克思在劳动价值论中的价值,是指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在这里表现为独立于主体的一种客观存在。这里笔者认为: 1、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在不经过市场自由交换的前提下,如果计划者是万能的,并且信息是完全和充分的,这时可使经济系统在运行中体现出这种“客观价值”的必然性。但事实并非如此,一是计划者并非万能;二是信息并非完全;三是劳动如何准确度量。所以,劳动价值论的体现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只能是一种主观上的理想,而在客观上却存在许多问题。 2、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商品要进入市场交换,所以商品价值不可能脱离广大需求主体对商品客体的效用评价。甲商品与乙商品相交换,这里本身就包含两个效用评价,一个是一人对甲商品的效用评价;另一个是另一人对乙商品的效用评价。所以,从社会总体的和平均的意义上来看,商品价值本身就包含了主观的特性,是主观与客观的对立统一。 3、在企业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商品价值与进入市场后商品的实现价值是不同的。在企业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价值取决于初始的活劳动投入和物化劳动投入以及二者结合的效率。这时形成的商品价值实质上是一种客观价值,没有任何主观的成份,我们不妨称这种价值为商品的企业价值。但是商品在进入市场交换后,也就是经过“惊险的一跳”后,这时商品的企业价值取得了实现形式的地位。我们可称这种商品的企业价值在经过市场交换后所实现的价值为商品的社会价值或实现价值。而这种商品的实现价值则具有主观和客观相统一的特性。一方面,它的基础是商品的企业价值,具有客观性;另一方面,它又要经过社会需求主体的评价认可,所以具有主观性。是主观性与客观性二者对立统一的结果。 三、劳动如何创造价值 劳动创造价值的过程,也就是劳动的投入产出过程。但任何过程并不是仅仅表现为一个独立的过程,而总是要有许多背景条件的制约。劳动创造价值的过程也不例外。在现实中,制约劳动生成价值的背景条件有:(1)产权制度。不同的产权安排会直接影响活劳动与物化劳动以及二者结合的效率问题。(2)市场结构。不同的市场结构会影响价值的实现程度,从而会影响到劳动的流动方向和劳动投入的效率。(3)经济管理体制。这是任何社会都应具备的。不同的国家,同一国家不同的发展阶段都有相应的经济管理体制,其对劳动生成价值的制约是不言而喻的。(4)精神。精神也是制约劳动生成价值效率的重要因素。(5)法律。在法治社会,法律的作用特别明显。(6)政治。在不同的国家,政治所起的作用有所不同,有的大一些,有的小一些。这里关键要看政治与经济的分离程度。经济的运行与政治的运行相对独立的国家,其政治对经济的影响就小,从而对劳动生成价值的经济过程影响也就小。在上述特定的背景条件下,劳动生成价值的过程也就表现为劳动的投入产出过程,并在特定的企业中进行。企业主在生产前,总是要预期一个利润率p(这里利润率应至少等于社会平均利润率p平),而这里的预期利润率=预期实现利润÷劳动总投入。而劳动总投入=活动投入+物化劳动投入。活劳动投入相当于工资等,而物化劳动投入则表现为资金、设备、材料等方面投入的总和。而企业主对活劳动投入的工资相当于对劳动者本人前期对自身投入的回报;同时,这个回报值应当与社会的平均值看齐。设活劳动的价值为r,这里r表示劳动者对自身前期投入的总和,如教育、培训、锻炼等方面在各个时期支出的总和。又设劳动者得到的工资为w。则对劳动者来说,应至少满足w/r≥p平。又设物化劳动的价值为m,则对企业主和劳动者而言,要满足双方的预期利益必须至少有rp平+mp平的回报。其中rp平满足了活劳动价值的回报,而rp平+mp平从总体上满足了企业主的投资回报。当然活劳动投入能否得到rp平,还与分配制度有关系。在自由竞争市场条件下,有可能使活劳动投入能较好实现rp平值。 当然,企业主预期利润率p应大于或等于p平是一回事,而实际能否实现又是一回事。当活劳动与物化劳动结合生产出商品后, 此时商品所具有的价值仅是表现为企业价值形式,即企业自身赋于商品的价值。商品只有经过“惊险的一跳”之后,才会取得社会价值形式,即由社会所承认的价值。这里商品的企业价值形式和商品的社会价值形式在量上并不总是相等,这取决于众多的市场条件。商品的企业价值实际上表现为企业主的预期价值,而商品的社会价值则表现为商品的实现价值。预期价值=初始投入+预期利润。而预期价值即商品的企业价值与商品的社会价值的差额构成了企业盈亏的基础。所有实现的社会价值的平均值构成了社会平均价值,即劳动价值的实现形式。没有实现的商品的企业价值仅表现为劳动价值的潜在形式,而不是实现形式。由于价值本身所包含的主观与客观的对立统一,从而并不能保证商品企业价值的总和=商品的社会价值的总和,即价值流并不满足守恒定理。 上述价值的生成问题可具体表示为三要素形式:一个要素是预期;一个要素是活劳动投入与物化劳动投入的组合进入生产过程;一个要素是由商品的企业价值形式转变为商品的社会价值形式,即实现价值形式。而上述三要素作用的发挥又总是受特定的社会经济体制等若干方面背景条件的制约和约束。 四、价值如何分配 企业主在实现了由商品的企业价值形式向商品的社会价值形式“惊险的一跳”之后,便完成了价值实现的任务,接下来便是对实现价值的分割。一般来说,企业主总是希望能得到预期利润率p,并且有p≥p平。但现实经济并非如此,设企业实际得到的利润率为p实,则p实有可能大于p平,也有可能小于p平。另外,如果企业主本身也参于企业的活动,则企业主的劳动也属于活劳动的范畴。这时的活劳动收入分两块:一块是普通劳动者的收入,其收入一般预先以合同形式固定,并且一般要求满足w/r≥p平;一块为企业主的活劳动收入w主,其中w主表示应付于企业主的工资。设r主表示企业主自身的价值,即企业主以此之前对其自身各种投入的总和,则企业主活劳动收入w主应满足的最低条件为w主/r主≥p平。对于物化劳动投入,企业主一般要求对其分割的值不能小于mp平。在p实≥p平的情况下,企业主的活劳动收入与物化劳动的收入有可能大于社会平均值,这个高于平均值的回报可以归结为对企业主活劳动的一种补偿。因为企业主的活劳动投入相对于一般劳动者的活劳动投入是一种风险较大从而也可以看成是一种相对复杂的活劳动投入(因为风险精神也是前期劳动投入的结果),所以企业主的活劳动收入理应高于一般劳动者的活劳动收入。在p实<p平的情况下,则企业主的活劳动投入和其物化劳动的投入都将不能得到合理的回报,甚至有可能亏损。但这种现象并不是普遍现象。在正常的社会经济条件下,由于从总体上看,企业主的活劳动和一般劳动者的活劳动相比,风险更大,复杂性更高,从而理应获得较高的价值分配,从而企业主应较一般普通劳动者而言,理应获得更高的收入。另外,对于企业主而言,物化劳动投入也可以看成是对其前期劳动的再投入,所以理应也有个回报率。这样,从总的方面来看,企业主的收入包括两块,一块是对其活劳动的报酬,一块是对其物化劳动的报酬,二者共同构成了企业主劳动投入的总报酬。由于企业主的活劳动价值与其物化劳动价值之和一般会大于单个普通劳动者的活劳动价值;所以,从这方面看,企业主的收入也应高于一般劳动者。 总之,对于实现价值的分配,其依据只能是实现了的价值量,而不能以商品企业价值为根据;其所遵循的原则应是等量劳动获取等量报酬。由于所有的投入都可以看成是活劳动与物化劳动投入之和,所以等量资本获取等量利润也就变成了等量劳动获取等报酬。等量劳动获取等量报酬也就成了分配中最为公平的一个原则。当然现实中的分配是复杂的,但合理的分配制度应体现等量劳动获取等量报酬这一原则。在这方面,国家应加大干预力度。 当然,上述问题中有一个劳动度量的问题。对于活劳动投入,其价值表现为对活劳动自身前期各种投入的总和,如教育等方面的投资,这里也就相当于人力资本投资。对于人力资本投资多的活劳动,其价值也就高,从而其活劳动投入也就表现为一种复杂劳动投入,在分配上也就应得到与其人力资本投资相适应的报酬。反之,则反之。对于物化劳动,其价值也就表现为市场的购进价格,在这个价格里,已经包含了前期各种投入的总和;所以对物化劳动的分配,也只能以购进价格为依据进行分配。由于现实经济的复杂性,事实上的分配并不能很好地与其价值相对应。 五、一些建议 为使劳动价值原则得到合理体现,国家和政府应做好如下几方面工作: 1、要重视改革的公平性。改革实质上是利益格局的再调整,从而会使不同的人占有不同的劳动量,而不同劳动量的再投入会有不同的价值分配量;所以,改革成功的第一要件应体现公平原则。这里也体现了起始公平的含义。 2、要重视经济规则合理性的建设。合理的经济运行规则应体现效率和等量劳动获取等量报酬原则。为此,应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在规则建设中,应体现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这里规则的合理性体现了过程公平的含义。 3、要重视分配制度的建设。国家应加大对分配领域的干预,使分配原则尽可能体现等量劳动获取等量报酬。这里分配制度的建设体现了结果公平的含义。 4、要重视产权制度的改革。产权制度建设对劳动生成价值和价值分配有重要影响。在产权制度建设中,应体现初始公平和运行中的公正与效率两大原则。 5、要重视社会经济环境的稳定建设。稳定的社会经济环境是形成经济上良好预期的前提,也是劳动价值生成和顺利实现的保证条件。 6、要改善市场结构。要尽可能消除垄断,因垄断本身会导致分配上的不合理。 7、要重视精神建设。有人写文章说技术重于制度,也有人说制度重于技术。其实,单从二者上进行比较,制度应重于技术,因为良好的制度是产生良好技术的前题条件,也是技术发挥作用的保证条件。但是,在制度后面有一个更为重要的方面,这就是精神。同一制度在不同的精神条件下会导致不同的经济结果。同一精神在不同的制度条件下也会导致不同的结果。关键是制度和精神应相适应。目前,在中国,一方面引进了一些西方的制度,但另一方面缺乏与之相适应的精神,从而导致了制度的无效率和低效率,甚至是负效率,使劳动生成价值过程和价值分配过程更远离理性化。 8、尽可能使政治与经济相分离。政治有政治运行的规律,经济有经济运行的规律。政治与经济的关系应是政治要保证经济能按经济规律运行,而不是违背经济规律运行。只有经济能按照自身的规律合理运行,才能保证劳动生成价值过程和分配过程合理性的有效实现。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47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50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50—51页。 通讯地址:中共甘肃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 邮编:730070重新理解劳动价值论是劳动价值论研究的重大突破?还是重大误解?先进社会生产力与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卫庶: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7劳动价值论:困境与出路劳动价值论反思——兼论效用价值论和均衡价格论斯密从来就没有劳动价值论!必要劳动价值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实质马克思价值论---劳动价值论与要素价值论的混乱体劳动价值论辩劳动价值论之我见从资本基因来认知社会主义劳动价值理论论劳动价值论与其他四种价值理论劳动价值论的发展历程与最终归宿知识经济与深化对劳动价值论的认识这些是相关题目的论文,你自己看吧
1)劳动价值论不是经济学理论,而是政治学理论。它描述的是政治上的权力关系,而非经济规律。2)货币,是一种资产阶级的霸权形式,作为强制性的命令而存在。货币是一种阶级的压迫工具,而不仅仅是一般等价物。例如奈格里就曾说过:”每次当资本要重构其对危机的指令以及对工人的使用价值的叛乱的指令的指令的时候,我们都发现了金钱居于资产阶级统治中心的这一地位“ 因为工人没有货币就无法生存,所以不得不依赖出卖劳动力来换取货币,而这就使得工人必须受资本家的控制。而资本家因为大量占有货币,所以工人的生存就不得不依赖于资本家。3)剩余价值剥削,不是资本家对工人阶级的剩余产品的占有(比如.科亨持有的就是这个观点),而是权力关系的再生产。借助市场交换这种分配方式,更隐秘地控制工人阶级。通过剥削,资本家手中相对的货币积累的数量越来越大,而工人越来越穷,这就导致工人日益依附于资本家。所以这实质上是一种社会关系(人身依附关系)的再生产。5)价值是一个政治概念,而不是我们一般意义上所说的财富。他的一般形式就是货币。所以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的核心主张是消灭一切价值,包括最终消灭国家、法律和所有道德。6)马克思对劳动价值理论的发现,不仅仅是有关于货币与权力关系的问题。它还涉及到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洞见,对资本主义的独特洞见。因为货币产生于交换,产生私人所有权。而从古希腊、古罗马时代,随着商业贸易的发展,货币作为一种权力关系就存在了。但是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面对的不是古罗马帝国和古希腊的城邦,尽管古罗马和古希腊已经有了资本主义,但绝不是现代意义上的资本主义。7)现代意义上的资本主义,与现代技术和工厂生产方式、以及复杂的社会分工是离不开的。首先,我们要知道资本主义货币拜物教能发展到顶峰,离不开资本主义的大工业生产和现代管理技术,而这种管理技术使得人的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致。使得过去一个人可以完成的工作被细分成了无数的生产步骤,但每一个人却都无法独立生产一个产品。因此相比于过去的奴隶而言,因为机器的出现,人的生产技能实际上是下降了。这导致人必须依赖机器。因此,这使得现代资本主义与过去的资本主义有了很大差别。因为在过去,”工具“是人的能力的延伸,而在现代社会人则是机器能力的延伸,即”流水线上的一颗螺丝钉“。而法国经济学萨伊其实也发现了这个现象。所以机器的出现,导致了人的独立性越来越依赖于机器等生产性资料。这就使得资本家对工人的控制能力加强。而这种加强使得资本家通过市场与货币来控制工人,变得更为稳固。
1.开题报告作为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委员会对学生答辩资格审查的依据材料之一.此报告应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前期内完成,经指导教师签署意见审查后生效.2.开题报告内容必须用黑墨水笔工整书写,按成教处统一设计的电子文档标准格式打印,禁止打印在其它纸上后剪贴,完成后应及时交给指导教师签署意见.3.学生查阅资料的参考文献应在3篇及以上(不包括辞典,手册),开题报告的字数要在1000字以上.4.有关年月日等日期的填写,应当按照国标gb/t 7408—94《数据元和交换格式,信息交换,日期和时间表示法》规定的要求,一律用阿拉伯数字书写.如"XX年9月26日"或"XX-09-26".
可以说说具体的写作要求么?
提问的意图何在?
字数一般在6000--8000字为宜,格式规范(参考文献采用文末标注法,顺号由小到大排列且文中与文末对应),同时应附简介(包括姓名、姓别、出生年月日、籍贯、学历、工作单位、职位职称、电话、地址、邮编等)。 来搞须知使用A4单面打印并邮寄到本刊编辑部,并且以电子邮件word文本、附件形式发送到本刊电子邮箱
如果是内部刊物就查不到,是公开刊物就可以,有国内和国际刊号的。
核心期刊没有省级之分
2003年:1.“产业结构优化水平的度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第二作者),《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3年第1期;2.“福建女性社会地位的变迁:1990-2000”(第一作者),《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2003年第3期;3.“女性性别意识及其影响因素”(第二作者),《人口学刊》,2003年第2期,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妇女研究》,2003年第4期全文转载;4.“中国女性的社会地位及其影响因素”(第一作者),《人口学刊》,2003年第5期;5.“流动儿童的保健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第二作者),《市场与人口分析》,2003年第5期;6.“流动儿童的教育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第二作者),《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3年第9期;7.“福建省城市化的井字型构思”,《东南学术》,2003年第4 期;8.“Impact of parental divorce in children and its determinants”(第二作者),SASS Papers (9),Shanghai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Press,20032002年:1.“美国大学经济学专业本科教学的现状及其借鉴意义”,《福州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年第1期;2.“数量控制:21世纪中国人口生育政策导向”,《人口与市场分析》,2002年第1期;21世纪首届中国人口科学论坛:人口发展与人口科学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北京,2001年10月17-19日;3.“中国金融安全问题及对策”(第二作者),《发展研究》,2002年第2期;4.“中国妇女就业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第一作者),《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年增刊;5.“父母离婚与子女福利”(第一作者),《国外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6.“家庭生命周期和夫妻冲突”(第二作者),《中国人口科学》,2002年第3期;7.“论传统家庭模式对生育文化的制度影响”,《人口学刊》,2002年第4期;8.“中国离婚率的地区差异分析”(第二作者),《人口研究》,2002年第4期;家庭:优化与凝聚国际研讨会,上海,2002年6月12-14日;9.《中国婚姻研究报告》(第二作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6月版;10.“孩子对父母婚姻的影响及其制约因素”,《福建论坛(哲社版)》,2002年第7期;第八次全国人口科学讨论会论文,北京,2002年6月11-13日;11.“论计划生育文化发展与家庭变革”,《东南学术》,2002年第4期;12.“我国民航客运量实证研究”(第二作者),《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13.“婚姻质量:婚姻稳定的主要预测指标”(第二作者),《学术季刊》,2002年第4期;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社会学》,2003年第2期全文转载;14.“我国人口地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及其应用”(第二作者),《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15.“女大学生的‘同民同工”(第一作者),《中国人口科学》,2002年第6期;“中国妇女就业论坛”大会宣读论文,北京,2002年12月14-17日,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妇女研究》,2003年第1期全文转载。2001年:1.“我国住宅业的市场前景预测”,《发展研究》,2001年第1期;*2.“城市老人对非家庭养老方式的态度及其影响因素”(第二作者),《人口学刊》,2001年第2期;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社会学》,2001年第2期全文转载;3.“社会学的学科体系构想”,《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2001年第2期;被《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第18卷第4期(2001年)转摘,P17;福建省社会学学会2000年年会论文,福州,2000/9/16-174.“自由离婚的立法理念及其婚姻法修改操作化”(第二作者),《东南学术》,2001年第2期;《婚姻法》修改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研讨会论文,北京,2000/11/19-215.“离婚标准的国际比较与启示”,《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第六届全国家庭问题研讨会论文,广州,2000/10/29-11/2,被《中国妇女报》2000/10/31摘录6.“From Fujian to New York: understanding the new Chinese immigration”(第二作者),收入Kyle, David and Rey Koslowski (eds.), 2001, Global Human Smuggling: Comparative Perspectives, Baltimore: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P187-215);7.“父母离婚与孩子福利:西方学者的研究成果及其学术启示”(第一作者),《社会学》,2001年第3期;8.“论生育文化与家庭制度的协调发展”,《福建论坛(哲社版)》,2001年第11期;福建省“妇女发展与妇家庭文化建设” 理论研讨会论文,福州,2001/10/29-31*9.“父母离婚对子女的影响及其制约因素”(第二作者),《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6期,被《光明日报(文摘报)》,2002/3/1转摘;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社会学》,2002年第3期全文转载;10.“老年人生活状况的城乡比较分析”(第一作者),《南方人口》,2001年第4期;2000年:1.《The Changing Population of China》(合著),Malden: Blackwell Publishers Ltd(英国),2000年版;2.“婚姻质量:西方学者的研究成果及其学术启示”(第一作者),《人口研究》,2000年第4期;3.“Marital Stability in Contemporary China”( 第一作者),在美国人口学会2000年年会上宣读(美国洛杉矶,2000/3/23-25)。1999年:1.《中国婚姻质量研究》(合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9月版;2.《国际租赁学》(主编),山西经济出版社,1999年9月版;3.《闽北跨世纪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合著),厦门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版;4.“江西人口的地形区域分布:1953-1993”,《南方人口》(CN44-1114/C),1999年第1期;5.“市场经济和中国妇女的自我养老意识”,《人口学刊》(CN22-1017/C),1999年第2期,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妇女研究》,1999年第2期全文转载;福建省“男女平等与妇女发展”理论研讨会论文,福建莆田,1998/7/14-166.“学术的活力在于创新”,《东南学术》(CN35-1197/C),1999年第4期;*7.“性生活满意度:中国人的自我评价及影响因素”(第二作者),《社会学研究》(CN11-1100),1999年第3期,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社会学》,1999年第5期全文转载;8.“论孩子的教育费用及其决定因素”,《统计研究》(CN11-1302),1999年第5期;第九届全国中青年人口科学讨论会论文,广州,1998/11/159.“中国婚姻的稳定性及其影响因素”(第一作者),《中国人口科学》(CN11-1043),1999年第6期;10.“婚姻质量:中国两农村的实证分析”(第二作者),《应用心理研究》(台湾),1999年第4期;1998年:1.《孩子需求论:中国孩子的成本与效用》,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7月版;2.“婚姻质量:度量指标及其影响因素”(第二作者),《中国社会科学》,1998年第1期;被《中国妇女报》1998/4/1转摘;上海市社科院与上海家庭婚姻研究会举办的“变迁社会的婚姻质量国际研讨会”论文,上海,1997/10/5-83.“论养老资源的自我积累”,《南方人口》,1998年第1期;厦门市老年学会1997年年会论文,厦门,1998/1/21;中国老龄协会和中国老年学学会举办的“全国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服务研讨会”论文,厦门,1998/4/10-14*4.“当代中国离婚态势和原因分析”(第一作者),《人口与经济》,1998年第3期;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社会学》,1998年第5期全文转载;第23届国际人口科学大会中国人口论坛预备会论文,长沙,1996/9/14-19*5.“中国人口学的出路在于规范化”,《人口研究》,1998年第3期;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人口学与计划生育》,1998年第5期全文转载;*6.“美国文科硕士研究生教育的现状和启示”,《福建学刊》,1998年第3期;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高等教育》,1998年第10期全文转载;7.“我国大龄未婚人口现象的原因和对策分析”(第一作者),《中国人口科学》,1998年第4期;被《中国人口报》1998/6/17和《光明日报(文摘报)》1998/6/25转摘;《第七次全国人口科学讨论会论文,北京,1998/5/11/158.“Marriage quality: measurement and determinants”(second author), 《Social Sciences of China》,1998年第4期;9.“论孩子效用和人口控制:来自中国厦门近千户家庭问卷调查的启示”,《人口研究》,1998年第5期;中国社会学会1998年年会论文,福建福清,1998/5/25-2910.“生育权利:孩子的说法”,《人口研究》,1998年第6期;11.“中国厦门经济特区孩子抚养费用的研究”(第一作者),《人口与经济》,1998年第6期;福建省人口学会第十一次人口科学讨论会论文,福州,1998/7/8-1012.“中国城市婚姻质量的研究”(第二作者),载刘兆佳等主编的《华人社会的变貌:社会指标的分析》,香港中文大学香港亚太研究所,1998年;13.“孩子的成本效应分析与人口控制的利益导向”,载《中国人口年鉴:1998》,中国民航出版社,1998年12月版。14.“涉外婚姻悲喜录”,《人之初》,1998年第3期;
1.“战后日本地域开发计划与社会变动”,(硕士论文,1988年国家机关青年优秀论文奖),《社会学研究》,1988年5月2.“福武直农村社会理论述评”,北京大学《社会研究》,1989年12月3.“试论我国城市住宅的建设主体与分配问题”,《社会学研究》,1990年7月4.“论我国城市住房体制对单位职能的影响”,上海大学《社会》,1990年5.“近年来我国城市社会学研究概述”,《中国城市经济与社会年鉴》,1990年6.“现代化进程中城市问题比较研究”,《社会学研究》,1989年7.“解读《沸腾的中国农村》”,日本村落社会学会《村落社会研究》,1998年8.“中国和日本社会组织特征异同点初探”,《日本学研究》,1991年9.“日本社会学”,《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共著),1991年10. “长野县诹访地区产业化的特质”,日本村落社会学会《村落社会研究》,1996年11. “温州乡镇企业面向集团化的第二次创业”,日中社会学会《日中社会学研究》,1998年12. “日本系列生产制的启示”,《中国改革》,1998年7月13. “中国村落类型─关于百村调查的主题”,日中社会学会编《日中社会学研究》,1999年14. “地区非正式制度与私营企业发展”,爱媛大学编《私营企业的抬头与变动的中国社会》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000年15. “地区领袖与私营企业者的相互关联”,第14届“大学与科学”公开研讨会组织委员会编《变动的中国社会——以私营企业主的崛起为视角”,KUBA 出版社,2000年16. “中国的官与民”,SCIENCE OF HUMANITY,,勉诚出版社,2001年“私营企业发展的地方基础——以福建省福清市为例”,《中国私营企业发展报告》,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17.“中国的社会变动与农村社会问题”,农业政策研究所《粮食政策研究》,协同农业研究会编《协同农业研究会会报》转载,2001年18.“私营企业治理结构问卷调查的数据与分析”,《中国私营企业报告》,中国社科文献出版社,2001年19.“地域社会中私营企业主的社会地位与作用——中国与日本的比较”,蒋立峰主编《第四次中日青年学者论坛:转型中的中国与日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年20.“城市政策与四合院生活的变迁”,中国地域社会现代化研究会编《关于北京市的现代城市建设、居民生活条件治理与文化遗产的建议报告》,2001年21.“转型中的日本社会与社会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外事局编《日本人文社会科学现状与发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22.“从私营企业主的阶层性看中国的社会变迁”,现代社会的构想与分析研究所编《现代社会的构想与分析》,KOUCHI书房,2003年23.“私营企业主的兴起:研究中国社会变迁的一个视角”,《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24.“在日福建人的移居、生活与民族意识”,日本庆应大学《文化、语言、交往》,2004年3月25.“和谐社会的社区基础”,《中国社会报》2004年10月30日26.“日本如何缩小经济收入的差距”,《经济导刊》,与丁红卫合作,中信出版社,2004年27.“Problems of Farmers, Rural Society, and Agriculture in the 21st century China: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the WTO Membership”, 论文见名古屋大学大学院经济学研究科附属国际经济动态研究中心编《21世纪亚洲农村地区的社会经济课题与展望》(第17次国际经济动态研究中心研讨会报告书),2005年3月28.“从社会到生活:确立‘生活主义’的社区文化原理”,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编《中国城市化》,2005年29.“关于中国村落共同体的论战——以‘戒能—平野论战’为核心”,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编《社会学研究》,2005年30.“福建人迁移日本的历史底蕴——「闽人三十六姓」的深层精神构造”,高桥明善编《基地返还·迁址,旧址利用与冲绳振兴问题》,2003-2004年度研究报告,文部科学省科学研究费补助金基础研究,(B)(1)研究成果报告,2005年8月。中文稿见中国社科院国际合作局编《世界社科交流》第46期(总1168期),2005年9月31.“The influence of Fujian culture on Village culture in Okinawa in Japan”,Discourses and Silences, Christchurch, New Zealand, .“从地方化到亚洲化?——从中国看日本社会学的轨迹”,日本社会学会编《社会学评论》,(总223期),有斐阁,2005年12月33.“福清人的生活世界——在日生活与出国前后职业变迁”,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编《国情调研·2004》,第807-874页,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34. “北京城市空间的阶层特征”,日本《亚洲游学》第83期,勉诚社,2006年1月35.“社区类型与邻里关系的变迁”,《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3月。日文版参见日本专修大学社会科学研究所丛书第8卷《中国社会的现状1》,专修大学出版局,2006年36.“三大都市密集区的文化差异:引导农民工空间流动的力学”,牛凤瑞主编《中国经济的引擎:三大城市密集区发展路径比较》,社科文献出版社,2006年37.“亚洲农村资源与地域政策的展开:以东亚为中心”,日本村落研究学会编《村落的资源——田野调查法》,农村文化协会出版社,2007年38.“提高业主参与意识,推进社区健康发展”,《中国城市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39.“城市发展中的全球化动力”,《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8年4月40.“城市的社会结构”, 牛凤瑞主编《城市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41.“城市废弃物治理:东亚城市的连带与合作”,东京:环境产业新闻社《城市与废弃物》,2008年4月42.“中国物业小区管理的专制特征与社会化服务之路”,《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2009年3月43.“加拿大的业主董事会”,《现代物业》,2009年10月44.“加拿大业主如何选聘和评估物业公司”,《现代物业》,2010年1月45.“‘十一五’期间中国城市社会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0年10月46.“加拿大物业管理经验的启示”,《现代物业》,2010年9月47.“加拿大:将物业管理划归经济领域”,《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8月17日48.“郑州特色的社会发展与公共服务”,王伟光主编《中原经济区核心增长极:大郑州都市区发展战略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10年49.“加拿大共管式公寓的物业管理”,《城市问题》,2011年1月50.“告别汽车霸权,享受绿色出行”,《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1月18日51.“経済転换期における都市化のロジック――开発区·新区の特质”,《中国社会现状Ⅲ》(合著),东京:专修大学出版局,2011年52.“乐水亲水,爱水节水”,《中国水利报》,2011年3月22日52.“借鉴加拿大经验,推进物业管理回归经济领域”,《中国房地产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54.“深圳民生幸福城市建设”,《中国城市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55.“环境事件中受害者与受益者的博弈——日本环境社会学的四个研究范式”,《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6月14日56.“都市改造とに伴う立ち退き住民の生活変容と公共领域”、日本庆应大学『法学研究』第84卷6期57.“经济转型期中国城市化路径特质分析”,《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2011年7月58.“透视日本环境社会学”,《环境保护》,2011年8月59.“生活共同:居民参与环保的动力机制”,《低碳世界》,2011年10月60.“从物业专制走向业主自治(上)”,《现代物业》,2011年10月61.“从物业专制走向业主自治(下)”,《现代物业》,2011年11月62.“宅男宅女:日本家族制度走向解体”,《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2月8日63.“2011:北京业主自治的转折点”,《现代物业》,2012年2-3期下旬刊,总第214期64.“认清环京津贫困带成因,培养地区发展内在动力”,《凤凰周刊·城市》,2012年3月第3期65.“城市绿色社区建设与居民参与”,《中国城市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7月66.“辽宁省棚户区居民调查报告”,《经济日报》15版整版,2012年6月26日(倪鹏飞、杨晓兰、李国庆、孟翔飞执笔)67.“辽宁省棚户社区的形成与复兴”,《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2年第5期总第163期,2012年9月68.“中国の都市化における住民参加の特质と社会管理の革新”,日本立教大学,2012年9月69.“中国特色和谐型城镇化战略与路径”,《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2年10月 1.《日本农村的社会变迁──富士见町调查》,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获2000年孙平化日本学学术优秀著作奖2.《内发的村庄——中国百村调查·行仁庄卷》(编著,执行主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3.《日本社会——结构特性与变迁轨迹》第5次印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4.《解读日本社会》(合著),北京:时事出版社,2002年5.《日本的现代化与社会变迁》(富永健一著,与刘畅合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6.《社会公正理论与政策》(景天魁主编,合著),论文“从平等主义到能力主义——改制前后农民公正观在经济领域的变化”,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7.《三峡移民人权实证研究报告》(副主编),2006年内部发行。8.《北京:皇都的历史与空间》,(与仓泽进合著),东京:中央公论新社,2007年9.《第三届亚洲农村社会学会论文集》(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电子音像出版社,2008年《Asian Rural Sociology Ⅲ》(论文集),主编,CharanSanitwong Kanpim . .《城市学》(牛凤瑞主编,合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11.《中原经济区核心增长极:大郑州都市区发展战略研究》(王伟光主编,合著),经济管理出版社,2010年12.《中国社会现状Ⅲ》(合著),东京:专修大学出版局,2011年13.《十时严周教授追悼论文集》(合著),庆应大学『法学研究』第84卷6期,2011年 “马克斯·韦伯论中国与日本的现代化”(富永健一),《社会学研究》,1988“农村社会结构分析理论”(莲见音彦),《国外社会学》,1988“日本农村社会学概述”(中田实),《国外社会科学》,1988“社会变迁与现代化──现代化理论的标准设定”(十时严周),《国外社会学》(1988)。收于罗荣渠主编《现代化:理论与历史经验的再探讨》,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现代化进程的比较研究──论日本与中国的现代化”,(十时严周),《社会学研究》,1989“战后日本社会到达的高度”(田中重好),《国外社会学》,1989“福武直社会学研究50年”(福武直),《社会学与社会调查》,1990“日本的社会学史与社会调查史”(川合隆男),收于《日本社会——结构特性与变迁轨迹》,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1, 浙江省松阳县委托课题“松阳县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研究”,2010年1月。2, 黄石市委托课题“武汉都市圈黄石市黄金山低碳经济社会示范区建设发展规划”及“低碳社会建设指南”,2010年1月。3, 北京CBD功能区“十二五”规划“社会发展与公共服务研究”,2010年2月。4, 北京市市政市容管理委员会课题“借鉴国(境)外经验,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回收”,2010年。5, 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委托课题,“三峡工程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试点示范专项计划”,2010年。6, 包头市滨河新区“十二五规划”,承担“社会发展与公共服务研究”,2010年。7, 郑州市“大郑州都市区发展战略研究”,承担“社会发展与公共服务研究”,2010年3月。8, 深圳2040城市发展战略研究专项课题“深圳民生幸福城市建设”,2010年9月9, 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2010年度访问学者项目“日本环境社会学:方法、成果与动向”,2011年1月-3月,日本早稻田大学人间科学学术院访问学者。10,广东省“南沙定位与发展战略”课题,2011年5月。11,中共辽宁省委委托课题“城市化进程中的全球贫民住区发展模式探索:中国辽宁的经验”课题,2012年1月。12,多伦多大学、香港青年基金会合作课题“城市居住环境对农民工子弟的社会成长的影响”,2012年3月。13,中美富布莱特高级访问学者,2012年8月-2013年8月,Indiana University.
你好,刚答辩过的,希望可以帮到你,我不知道你是哪个省的,可能每个省地区不同规定也不同,我这边是甘肃省委党校的在职研究生的论文,我们都是PPT答辩,不允许看稿的,所以最好是提前自己准备下。因为我的不是自己写的,之前是找猪八戒那个文案人才mx2356帮忙给写的,毕竟不是自己做的所以答辩还是有点心虚怕被问住。另外也是年纪大了,记忆力也不行,基本上熟悉了一个星期的内容。个人感觉吧,看不看稿都无所谓的,关键是要熟悉文章的内容才行,三个评审老师轮流提问,也是紧张的。。。
如果是内部刊物就查不到,是公开刊物就可以,有国内和国际刊号的。
学制三年。三年修业期一满,经考试考核合格并通过论文答辩者,颁发在职研究生毕业证书,按中共福建省委(闽委发[2000]13号)文件规定,享受国民教育相应学历的有关待遇。
省委党校在职研究生论文答辩是可以看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