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首页 学术论文知识库 问题

可持续发展的小论文

发布时间:

可持续发展的小论文

在学习和工作中,说到论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论文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你知道论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浅谈学前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可持续发展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如何共存、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代与代之间的机会和权利的均等,从而减少人类因文明进步而对后代和环境施加的压力。教育对可持续发展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个人发展的基础阶段即在幼儿阶段,此时采取什么方式的教育会关系到个人的一生是否可以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教育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教育的新视角。它寻求文化传统对环境的尊重之间的平衡、人类和经济的健康发展。人们普遍认同教育在实现“文化的多样性、与经济的健康、对地球及资源尊重有关的可持续”方面扮演着重要的作用。在教育实践中,可持续发展教育与已有的学校课程,如多元文化教育、健康教育、性别教育、环境教育等有着必然的联系。 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上来看,在过去,我们一般采用科学教育给儿童提供相关的经验,帮助儿童学习理解与他们生活有关的环境知识和技能,如环境的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生物的多样性等。而现在,儿童仅仅学习这些环境知识已经不够满足于他们,我们需要帮助他们在早期教育中就开始形成一种批判的眼光和态度,要从长远利益出发来考虑如何利用和保护环境,而不仅仅是考虑眼下的需求。 这样,在今后做一些有关于可能与他们的生活质量有关的决定时就不会盲目。这就意味着对已经发生的事件,儿童不仅要了解,还要学习为了未来他们可以做些什么。在当今在世界的很多地方,如澳大利亚、爱尔兰、英国、瑞典,都有很多幼儿园的儿童、家长、教师在积极努力的实践这样的理念。 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上来看,对大多数儿童、教师、教师及家长而言,消费水平是日常活动中对可持续发展影响最大的。因此,适合学前儿童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内容即可持续性消费。我们应帮助教师、家长和儿童认识到可持续发展为什么会以各种形式影响着每个每个社区和每个人。 我们对可持续性消费的观念进行倡导,减少使用、生产及丢弃物品以及服务对环境所带来的负担;满足对服务和消费商品基本需求,如水、食品、教育、健康及住所;增加开发并采用有利于节省水和能源的设施;倡导社会的协调、增加公共交通设施、注重当地传统及非物质价值观的生活方式。这些理念可以完全以多种形式融入实践与学前教育课程中。 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上来看,它涉及所有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政治、文化和社会问题。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是一种包容、公正的社会,其理念要要体现出参与、平等和民主。可持续发展要求人们尊重差异、要具有同情的特质以及平等和公正。在学前教育中,我们要帮助儿童学会接受,接受种族、文化的多元性及差异性。儿童还需要从小学习参与、平等和民主的理,家长与教师的榜样作用同样非常重要。 此外,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还要在教育得实践中得到强化。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要在学前教育自身的环境和服务中得到体现。另外可持续发展教育在不同层次的职前和职后教师培训中也要融入。 可持续发展观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共存、代与代之间的权利和机会的均等、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减少人类因文明进步而对后代和环境施加的压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对教育来说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对组成社会的个体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以此观点来反观教育,教育者不仅要对受教育者施加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在课程设置中也要加入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内容,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必须从自身做起,并教育实践当中得到体现。 个人发展的基础阶段正是幼儿教育阶段,此时采取何种教育会关系到个人一生是否可以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借用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对学前教育的一些现状进行简单的分析。 弘扬人性力量的使命必须由教育承担,因为它是体现教育价值的重要表现方式。然而,我们今天的教育一旦放弃了对于人性的追求,而是去追赶各种似是而非的潮流、去盲目的追求升学率、去进行所谓的'改革,那又何以谈到对对教育价值真正的尊重,教育使命本身的尊重,以及对人的可持续发展权利的尊重。对于我们现在的幼儿园来说,最典型的一个例子就是严重的情感教育缺失。 一个从小就不懂得爱自己、爱生活、爱他人、爱世界孩子,怎么会拥有幸福的童年;而在他长大成人以后,他又要如何适度的发展自己;如何得到一生中可能发展的机会?一个从小生活在包办代替中的孩子,如何才能够在生活中体验到经过自己最大努力、最大付出后取得成功的喜悦,又如何能感受到自己的能力,有如何了解到快乐的真正含义呢? 可持续发展的真正含义其实是对教育规律的尊重,对受教育者发展权利的尊重,当我们理解了其真正的含义,才能谈到在教育实践中如何让可持续发展的精神得到体现。 当然,可持续发展的内容可以在教育中加入,对幼儿来说向他们灌输可持续发展精神也是非常重要的:教育者要让幼儿懂得如何去爱护自然,改变自然资源取之不尽、人定胜天的思想,理智的思考大自然与人们之间的关系,从点点滴滴小事当中体现出保护自然资源的观念;爱社会、爱他人,并能懂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者爱人”的道理。 幼儿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还应该体现在幼儿自身的发展上,在考虑教育行为、教育观念的同时也要考虑教育机构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无论是学前教育系统本身,还是某一所具体的学前教育机构,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教育,必须要协调好教育与其它外部的关系。 社会需要教育的服务,并且要不断的完善自己,这样才能适应社会的变化;同时还要对社会的发展作出理性的引导和批判,不要盲从跟随社会的各种潮流,坚持引导和改良作用;社会不仅要对幼儿教育提出要求与指示,而且更要主动提供发展所需的各种条件,如政策的支持、立法的保证以及提供宏观调控的制约性和足够的自主性,使幼儿教育与社会大系统之间建立一种互相促进的、健康的良性循环。 幼儿教育要将自身置于长远的打算之中,要以可持续发展的视角来审视管理者的管理行为,教育者的教育行为,以及处理自身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这样才能让自己利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而不是在组成社会的个体生命的幼儿阶段就为他们将来的发展埋下隐患。

浅论水与可持续发展 摘要:水问题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他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的生存、关系到我们子孙后代、关系到我们中华民族是否能傲立于民族之林。为此我们应以普遍联系的观点,从大自然的循环方面认识水问题,从人口、资源、环境的角度研究问题,并从提高整个国家的科技水平和全民意识入手,才能解决好水与可持续发展问题。 关键词:水 可持续发展 如何处理好水与可持续发展问题已成为人类尤其是贫水国或准贫水国必须面对的问题。本文从分析我国当前面临的水问题入手,剖析水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提出解决水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一些想法。 一、我国当前面临的几个主要水问题及其原因浅析 由于我国水资源、降雨量时空分布的不均匀性,加之受历史及人为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当前面临的水问题主要表现及原因浅析如下: (一)旱涝灾害频繁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七大江河都曾发生过大洪水。进入90年代,我国又连续发生几次大水。1991年江淮流域发生大水;1994年,珠江、长江、辽河和黄河流域均发生大洪水;1998年,长江、松花江、嫩江流域又发生大洪水。 不仅是水灾,进入90年代,每年受旱面积竟达亿hm2,比50年代增加一倍半以上,成灾面积增加3倍。华北平原每年有1/4的耕地遭受干旱之害,1/6耕地沙化严重。我国可利用的草原面积有亿hm2,其中可灌溉的草原仅万hm2。目前全国农村有7000多万人、6000多万头牲畜饮水困难,城市有300多座缺水,其中严重缺水约有108座。 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的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因为我国降雨量时空分布不均,年降雨量变化较大,从而导致降雨期容易出现洪涝灾害,枯雨期又出现旱灾。同时由于历史原因,江河湖堤及水库大坝等水利工程防洪标准低,有些水利工程年久失修,有些工程在设计、施工中由于人为原因,甚至出现“豆腐碴”工程。其次,由于资金限制,我国许多地方水利工程不健全,建设维护资金匮乏。再者由于水土资源过度开发,造成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生态环境的破坏又会影响到气候,从而加大了恶劣气候发生的几率。历史上由于人们不断地围湖造田、修堤防洪,从而导致洪水渲泻和调蓄的空间减小,另外一个方面,加高堤防等于抬高了洪水位,从而使防洪负担和防汛风险进一步增加,万一出事,将造成更大的灾害。 (二)沙漠化触目惊心 1994年普查结果显示,我国沙漠面积已达万km2,而且每年正以2460km2的速度扩展,荒漠化不仅威胁着北京城,而且影响到全国近1/3的国土,受影响人口近4亿。去年连续发生在我国北方的沙尘暴天气给人们敲响了警钟,如不及时采取措施,将引起许多耕地被损,许多城市甚至包括我们首都北京都将成为“楼兰古城”。沙漠化严重及其惊人的发展速度最重要的原因是森林植被覆盖率极低,而根本原因就是水资源的溃乏。其实上述现象是相互影响的,植被及森林覆盖率少必将影响区域气候,减少土壤含水率,而缺水也必将减少植物存活的机会,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三)水环境继续恶化 到了90年代中期,全国水土流失面积约为367万km2,占国内面积的38%,每年流失水土50亿t,相当于全球水土流失总量的12%。据测定仅黄土高原每年因水土流失带走的氮、磷、钾就有400万t,相当于我国全年生产化肥的总量,一到暴雨期,多少条大小“黄河”令人触目惊心。有人担心:如不注意,长江也可能变成第二条黄河。 水土流失不但造成土壤贫瘠、生态环境恶化,而且给水资源开发利用和减少水灾害带来困难,如河床抬高、大坝(堤)防洪能力减少、增加防洪难度;水库淤积,降低防洪标准和兴利效益等。 据1997年《中国水资源公报》,全国废污水的排放总量为584亿t。在10万km的评价河段中,水在Ⅳ类以上的污染河长占47%。北方辽、黄、海、淮等流域,污水与地表径流的比例高达1∶14~1∶6,全国湖泊约有75%以上的水域、近岸海域约有53%以上受到显著污染。根据全国118座大城市浅层地下水的调查,的城市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40%的城市受到重度污染。 水污染严重的最根本的原因是由于我们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科学技术及经济条件还相对落后,同时人们缺乏环境保护意识所至。另外一个方面就是因为我国人口众多,生产、生活污水排放量明显地要高于其它国家。再者水污染和大气及环境污染是密不可分的,空气中的诸如硫的氧化物经溶解在水中或经降雨形成酸雨污染水体,环境中的金属、磷等化合物经氧化、分解作用最终也会成为水体的污染源。另外我国森林覆盖率低,不能对大气、水进行充分的净化也是水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四)用水效率不高和水浪费现象并存 虽然我国面临较大的水问题,但与此同时,用水效率不高、用水严重浪费的现象也普遍存在。我国的用水总量和美国相当,但GDP仅为美国的1/8。全国农业灌溉水的利用系数平均约为,而先进国家为甚至。1997年全国工业万元产值用水量136m3,是发达国家的5~10倍。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据统计为30%~40%,实际可能更低,而发达国家为75%~85%。全国多数城市用水器具和自来水管网的浪费损失率估计在20%以上。[NextPage]二、可持续发展 笔者认为可持续发展可以理解为人类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及资源不断得到改善或保护,人类的生产关系、文明程度不断地进步、提高。 由于水是生命赖以生存的基础,是构成地球物质循环的基本载体,是工农业生产的基础,因此可以说没有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就没有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将从水的角度,研究水可持续发展的思路。 三、水与可持续发展 要想解决好水与可持续发展问题,就必须应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把水与人类、水与生态系统联系起来。解决好水与可持续发展问题,归根到底就是解决生态系统及资源的良性循环问题。众所周知,水的三态变化是在太阳能作用下的循环,人类生存过程是生物循环的组成部分和特例。地球资源也是在一个大的循环系统之中,在这个循环中水作为载体、太阳作为动力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人类的生产、生活只有在不破坏这个循环的环节和物质基础的条件下才能使自身得到发展。从普遍联系的观点将水作为生态及资源循环的一个环节加以研究,了解水循环、人类生存发展及生态系统的关系,将有利于上述问题的解决。 (一)加大科研力度,掌握水、生态及物质循环规律 据研究,世界上所有与水有关的问题,如旱灾、洪灾、污染和水土流失,不外乎是因为打破了大自然的循环。为此,我们必须充分掌握自然规律和先进科技,在发展生产力、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同时,要减少生产、生活对环境的影响,使自然和人类发展融为一体,互为促进。 水资源研究要将地理、地质、气象、水文、农业、林业、水利、土壤、环境、社会、经济等学科结合起来。加大科技力度,首先要充分研究导致水资源、水环境恶化的原因,减少污水排放量和生产使用环境污染物,加大封山造林,退耕还林、退田还湖等力度。同时加强下面几个方面的研究并建立相关机构。 (1)建立全国的水资源调度及监测中心,负责全国水资源规划利用和水质监测,同时负责与气象、环境及大气等部门的协调和配合。 (2)加强洪水及灾害(包括海啸、台风等)中长期预报、沙漠化治理、堤坝隐患发现和加固技术研究和应用。 (3)加速污水处理及水循环体系研究,合理优化工农业生产(包括采用节水高效农业)及生活用水(包括水质和水量),加大有机肥在农业生产中作用,倡导建立农村及城市生态保护圈。 (4)加强国际合作做好地球资源保护工作,提高科技水平,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二)合理规划,充分利用水资源 由于水资源是按水系划分的,没有行政上的区域划分,水存在于地面也可存在于地下,水有固态、液态、也有气态。于是合理利用水资源就要进行整体规划、合理调度。全面规划包括地表水与地下水、液态水与气态水、咸水与淡水的合理规划。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充分运用现代科技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近年来实现的引大入秦、引黄济津和即将实施的南水北调工程就是地理上全面规划。许多海滨城市采用海水冲厕是咸淡水的合理利用。广西地区许多为岩溶地质,地下水资源丰富,于是地下地上联合调度就是必须的。当然采取地下水时一定要考虑到可能的副作用,如长江三角洲地区,由于过分开采地下水导致了地面沉降等问题。 (三)加快依法治水步伐 完善水法制建设,充分利用经济杆杠,加速水的商品化和治水法制化。 四、结语 水问题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他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的生存、关系到我们子孙后代、关系到我们中华民族是否能傲立于民族之林。为此我们应以普遍联系的观点,从大自然的循环方面认识水问题,从人口、资源、环境的角度研究问题,并从提高整个国家的科技水平和全民意识入手,才能解决好水与可持续发展问题。

可持续发展与人的主体地位初探 自20世纪末以来,由于人类面临日益严重的各种“生态问题”,因而可持续发展问题成为备受人类关注的热门话题。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和发展观,也日益深入人心,并被越来越多的国家作为一种社会发展战略付诸实践,这是人类社会文明进程中的质的飞跃。但就目前情况看,对可持续发展内涵的理解仍不尽一致,甚至在一些基本问题上尚未形成共识,如人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问题。这就直接关涉到如何把握可持续发展观的本质以至能否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性问题。 一、人在与自然关系中的主体地位 所谓人的主体地位,是指人在与自然界关系中的一种位置,即在这种关系中,人是主 体,自然界是客体。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是相当复杂的,有不同角度和不同的层次, “主—客”关系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方面,但不能涵盖人与自然界关系的全部。因此 ,人与自然的“主—客”关系的确立也是有范围的,其作用也是有限度的。一般地说, 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可以从两个角度加以确证,一是从存在论(事实)的角度看,人与自然 界中其他存在物(生命的、非生命的)一样,同属于自然生态系统构成中的一份子或一个 组成部分,人与其他自然存在物就是一种“平等”关系。在这个意义上,人与其他自然 物之间难以区分谁为主、谁为客关系。二是从价值论(价值)的角度看,人类具有不同于 其他自然存在物的特殊属性,具有其他存在物所不具备的自主性、创造性,人源于自然 而又超越于自然,人可以把人以外的自然物作为认识、利用和改造的对象,使直接的自 然物或被人改造过的自然物为人所用、为人服务。同时,人还具有认识和改造自身的自 觉性和能力,也就是在人类针对自然界的有意识、有目的活动中,对自然界的积极改造 和对人类自身的自觉改造是一致的,在改造自然中使人类自身得到改造。“自觉地”改 造自身与“积极地”改造自然两者之间相互作用、互为因果、相辅相成,进而实现人与 自然的协调、共生与互利。可见,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的主体地位主要是在“价值 论”的意义上构成的“主—客”关系中得到确证的。但是,人的实践和自然科学研究证 明,即使是在“存在论”的意义上,人类的活动也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主体性,“由于人 类在地球上的活动非常广泛,不断地改变或影响地球的自然环境,已经成为生物生态系 统中的主导性生态因子”[1](P43)。概而言之,在人与自然关系中,人的主体地位的内 涵主要表现为:(1)人依据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积极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实现主 体客体化;(2)人通过实践活动将外在于人的自然“内在化”以充实、完善和发展人自 身,实现客体主体化;(3)人的主体地位的实质在于人是目的。就人与自然关系的本质 而言,人具有目的价值,自然界具有手段价值。因为就人类而言,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正 确认识与有效地处理,都必然以是否符合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的客观需要,作为最终的价 值取向和评判标准。当然,这并不否定自然界在人们活动面前确证它存在的客观性和独 立性,即自然界可以独立于人而存在,它具有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和本质。 但是,自然界的存在及其规律的“价值”是人的存在及其需要所赋予的。一方面,自然 界存在及其规律对人作为目的及其实现有制约作用,也就是说,人在自然界面前不能“ 为所欲为”,必须承认自然界的真实存在,尊重自然规律;另一方面,自然界存在及其 规律之所以有价值,就在于它为人的生存及其发展提供了条件,为人的活动服务,为人 的目的实现服务。这就是人的主体地位的基本涵义,也是人与自然之间“主—客”关系 的基本内容和基本规定,正是人的主体地位确定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性质,确定了人的活 动和自然界作用的范围。

可持续发展小论文

浅论水与可持续发展 摘要:水问题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他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的生存、关系到我们子孙后代、关系到我们中华民族是否能傲立于民族之林。为此我们应以普遍联系的观点,从大自然的循环方面认识水问题,从人口、资源、环境的角度研究问题,并从提高整个国家的科技水平和全民意识入手,才能解决好水与可持续发展问题。 关键词:水 可持续发展 如何处理好水与可持续发展问题已成为人类尤其是贫水国或准贫水国必须面对的问题。本文从分析我国当前面临的水问题入手,剖析水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提出解决水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一些想法。 一、我国当前面临的几个主要水问题及其原因浅析 由于我国水资源、降雨量时空分布的不均匀性,加之受历史及人为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当前面临的水问题主要表现及原因浅析如下: (一)旱涝灾害频繁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七大江河都曾发生过大洪水。进入90年代,我国又连续发生几次大水。1991年江淮流域发生大水;1994年,珠江、长江、辽河和黄河流域均发生大洪水;1998年,长江、松花江、嫩江流域又发生大洪水。 不仅是水灾,进入90年代,每年受旱面积竟达亿hm2,比50年代增加一倍半以上,成灾面积增加3倍。华北平原每年有1/4的耕地遭受干旱之害,1/6耕地沙化严重。我国可利用的草原面积有亿hm2,其中可灌溉的草原仅万hm2。目前全国农村有7000多万人、6000多万头牲畜饮水困难,城市有300多座缺水,其中严重缺水约有108座。 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的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因为我国降雨量时空分布不均,年降雨量变化较大,从而导致降雨期容易出现洪涝灾害,枯雨期又出现旱灾。同时由于历史原因,江河湖堤及水库大坝等水利工程防洪标准低,有些水利工程年久失修,有些工程在设计、施工中由于人为原因,甚至出现“豆腐碴”工程。其次,由于资金限制,我国许多地方水利工程不健全,建设维护资金匮乏。再者由于水土资源过度开发,造成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生态环境的破坏又会影响到气候,从而加大了恶劣气候发生的几率。历史上由于人们不断地围湖造田、修堤防洪,从而导致洪水渲泻和调蓄的空间减小,另外一个方面,加高堤防等于抬高了洪水位,从而使防洪负担和防汛风险进一步增加,万一出事,将造成更大的灾害。 (二)沙漠化触目惊心 1994年普查结果显示,我国沙漠面积已达万km2,而且每年正以2460km2的速度扩展,荒漠化不仅威胁着北京城,而且影响到全国近1/3的国土,受影响人口近4亿。去年连续发生在我国北方的沙尘暴天气给人们敲响了警钟,如不及时采取措施,将引起许多耕地被损,许多城市甚至包括我们首都北京都将成为“楼兰古城”。沙漠化严重及其惊人的发展速度最重要的原因是森林植被覆盖率极低,而根本原因就是水资源的溃乏。其实上述现象是相互影响的,植被及森林覆盖率少必将影响区域气候,减少土壤含水率,而缺水也必将减少植物存活的机会,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三)水环境继续恶化 到了90年代中期,全国水土流失面积约为367万km2,占国内面积的38%,每年流失水土50亿t,相当于全球水土流失总量的12%。据测定仅黄土高原每年因水土流失带走的氮、磷、钾就有400万t,相当于我国全年生产化肥的总量,一到暴雨期,多少条大小“黄河”令人触目惊心。有人担心:如不注意,长江也可能变成第二条黄河。 水土流失不但造成土壤贫瘠、生态环境恶化,而且给水资源开发利用和减少水灾害带来困难,如河床抬高、大坝(堤)防洪能力减少、增加防洪难度;水库淤积,降低防洪标准和兴利效益等。 据1997年《中国水资源公报》,全国废污水的排放总量为584亿t。在10万km的评价河段中,水在Ⅳ类以上的污染河长占47%。北方辽、黄、海、淮等流域,污水与地表径流的比例高达1∶14~1∶6,全国湖泊约有75%以上的水域、近岸海域约有53%以上受到显著污染。根据全国118座大城市浅层地下水的调查,的城市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40%的城市受到重度污染。 水污染严重的最根本的原因是由于我们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科学技术及经济条件还相对落后,同时人们缺乏环境保护意识所至。另外一个方面就是因为我国人口众多,生产、生活污水排放量明显地要高于其它国家。再者水污染和大气及环境污染是密不可分的,空气中的诸如硫的氧化物经溶解在水中或经降雨形成酸雨污染水体,环境中的金属、磷等化合物经氧化、分解作用最终也会成为水体的污染源。另外我国森林覆盖率低,不能对大气、水进行充分的净化也是水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四)用水效率不高和水浪费现象并存 虽然我国面临较大的水问题,但与此同时,用水效率不高、用水严重浪费的现象也普遍存在。我国的用水总量和美国相当,但GDP仅为美国的1/8。全国农业灌溉水的利用系数平均约为,而先进国家为甚至。1997年全国工业万元产值用水量136m3,是发达国家的5~10倍。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据统计为30%~40%,实际可能更低,而发达国家为75%~85%。全国多数城市用水器具和自来水管网的浪费损失率估计在20%以上。[NextPage]二、可持续发展 笔者认为可持续发展可以理解为人类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及资源不断得到改善或保护,人类的生产关系、文明程度不断地进步、提高。 由于水是生命赖以生存的基础,是构成地球物质循环的基本载体,是工农业生产的基础,因此可以说没有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就没有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将从水的角度,研究水可持续发展的思路。 三、水与可持续发展 要想解决好水与可持续发展问题,就必须应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把水与人类、水与生态系统联系起来。解决好水与可持续发展问题,归根到底就是解决生态系统及资源的良性循环问题。众所周知,水的三态变化是在太阳能作用下的循环,人类生存过程是生物循环的组成部分和特例。地球资源也是在一个大的循环系统之中,在这个循环中水作为载体、太阳作为动力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人类的生产、生活只有在不破坏这个循环的环节和物质基础的条件下才能使自身得到发展。从普遍联系的观点将水作为生态及资源循环的一个环节加以研究,了解水循环、人类生存发展及生态系统的关系,将有利于上述问题的解决。 (一)加大科研力度,掌握水、生态及物质循环规律 据研究,世界上所有与水有关的问题,如旱灾、洪灾、污染和水土流失,不外乎是因为打破了大自然的循环。为此,我们必须充分掌握自然规律和先进科技,在发展生产力、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同时,要减少生产、生活对环境的影响,使自然和人类发展融为一体,互为促进。 水资源研究要将地理、地质、气象、水文、农业、林业、水利、土壤、环境、社会、经济等学科结合起来。加大科技力度,首先要充分研究导致水资源、水环境恶化的原因,减少污水排放量和生产使用环境污染物,加大封山造林,退耕还林、退田还湖等力度。同时加强下面几个方面的研究并建立相关机构。 (1)建立全国的水资源调度及监测中心,负责全国水资源规划利用和水质监测,同时负责与气象、环境及大气等部门的协调和配合。 (2)加强洪水及灾害(包括海啸、台风等)中长期预报、沙漠化治理、堤坝隐患发现和加固技术研究和应用。 (3)加速污水处理及水循环体系研究,合理优化工农业生产(包括采用节水高效农业)及生活用水(包括水质和水量),加大有机肥在农业生产中作用,倡导建立农村及城市生态保护圈。 (4)加强国际合作做好地球资源保护工作,提高科技水平,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二)合理规划,充分利用水资源 由于水资源是按水系划分的,没有行政上的区域划分,水存在于地面也可存在于地下,水有固态、液态、也有气态。于是合理利用水资源就要进行整体规划、合理调度。全面规划包括地表水与地下水、液态水与气态水、咸水与淡水的合理规划。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充分运用现代科技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近年来实现的引大入秦、引黄济津和即将实施的南水北调工程就是地理上全面规划。许多海滨城市采用海水冲厕是咸淡水的合理利用。广西地区许多为岩溶地质,地下水资源丰富,于是地下地上联合调度就是必须的。当然采取地下水时一定要考虑到可能的副作用,如长江三角洲地区,由于过分开采地下水导致了地面沉降等问题。 (三)加快依法治水步伐 完善水法制建设,充分利用经济杆杠,加速水的商品化和治水法制化。 四、结语 水问题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他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的生存、关系到我们子孙后代、关系到我们中华民族是否能傲立于民族之林。为此我们应以普遍联系的观点,从大自然的循环方面认识水问题,从人口、资源、环境的角度研究问题,并从提高整个国家的科技水平和全民意识入手,才能解决好水与可持续发展问题。

可持续发展学生论文

对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可以有效的控制人们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浪费,避免过多的消耗而造成对环境的影响,对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这是对资源的有效利用。接下来是我为您整理的可持续发展学生论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摘要: 我国建筑业随着经济的发展,也是不断的在发展,而且对建筑的技术研究也是越来越精良,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也是应用到了民用建筑设计中,顺应了时代的发展,节约了不可再生资源。本文笔者将从什么是可持续发展着手,简述可持续发展在当前民用建筑设计中的重要性和可持续发展在当前民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浅谈可持续发展在当前民用建筑设计的注意事项。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建筑设计;应用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资源使用数量越来越巨大,不可再生资源面临着枯竭的情况,所以在各个行业内都在贯穿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了改变资源的使用情况,我们只有不断的提高使用技术,充分使用资源,提高资源的使用率,节省资源。

1、可持续发展在当前民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开发和利用可再生资源

对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可以有效的控制人们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浪费,避免过多的消耗而造成对环境的影响,对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这是对资源的有效利用。

太阳能

太阳能是我国建筑中,使用最普遍的一种可在再生资源,不管是否开发、利用,它都在时时的消耗和再生,所以太阳能的使用是当前最广泛的,也是使用技术最好的。现在的居民楼使用太阳能热水器,有些民用建筑中,还会使用太阳能收集器,为家里供应热水,也可以提供电能、热能,节省了大量的不可再生资源。有些农业生产基地,也会使用太阳能这种技术,为植物生长创造有利的生活条件,为人们的生活创造了更加优质的生活质量。

风能

风能是这几年新型的节能资源,风是再生的,主要是用于大型的发电,不用燃料。我国的发电还是需要大量的煤炭来助燃供电,这对煤炭的消耗是巨大的,不符合现在的发展战略,所以对风能的利用技术也是越来越注重,开始在一些路灯上使用,以供照明。

利用技术高效利用资源

结合日照特点

居住环境是否舒适,光照是一项重要的依据,所以在建设的时候,一定要了解好当地的日照特点来确定建筑物,充分利用日照的特点,提高建筑物位置的密度,减少建筑物的总占地面积,这样可以有效的'节省土地资源[1]。

结合地形特点

在建设居住建筑物时,一定要结合地形的特点,顺势地形结构,降低建筑物对地形的破坏,保护当地的环境,保护植被,防止地表水土流失,危害建筑的稳定性和居住环境。对当地环境的有效保护和改善,对气候是有利的。

结合风流特点

现在为了提高建筑物的经济利益,建筑物之间的密度都是很小的。在考虑建筑物光照的情况下,也得考虑风的特点[2]。居住环境通风条件好,可以提高居住环境的质量,为人们提供优质的居住环境。为了拥有更好的通风条件,建筑在建设时,一定要考虑到建筑物的通风能力。

结合生态特点

现在人们对经济的追求,忽略了对生态环境的关注,但是生态环境的质量对于人类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在建筑时,一定要科学、合理的结合当地的环境,来创建建筑,不管是建筑的内外部,还是建筑的设计、材料,都要重视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创建可持续发展的建筑物。

加强对节能技术的应用

墙体保温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居住环境越来越好,技术的应用也是越来越成熟。现在墙体保温技术应用最广的是外墙外保温技术,它可以有效的保护墙体结构,同时创造冬暖夏凉的居住环境,保温时间也是均衡的,而且减少对温度的流失。但是在构造外墙外保温技术时,一定要用节能、可再生、高效的材料,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保温功能,降低经济成本。

门窗节省技术

门窗的质量对于建筑物来说是重要的,但是它的耗能也是整个建筑物中最大的,为了降低门窗的耗能,增加建筑的质量,使用的材料一定是耗能低的材料,制作门窗后,可以提高建筑物的气密性,防止产生不必要的消耗。现在使用比较多的门窗是新型的钢门窗,是现在最新的,也是最好的门窗。

屋面节能技术

屋面的材料也是需要有特殊特点的,符合人们的生活的条件。屋面的材料必须要有保温的能力、不吸水、成本低、使用方便、可再生资源制作等特点,这是人们屋面使用最好的材料,也是最节能的。屋面还要注意隔热的功能,如果可以绿化就更好。

2、可持续发展在当前民用建筑设计的注意事项

建筑环境

在建设居住地时,一定要根据当地的环境和地形。有些人们生活的环境是有当地的小气候的,比如温度比较高又潮湿的地方,一般建筑物会是两层。下面一层是不能居住的,因为潮湿的缘故,人们会居住在二楼。还有些地方的温度过高或者过低,房屋建设就会比较高,这样在夏季隔温比较好,但是对于冬天,保温性也是不错的,不够过冷的地方墙体也是比较厚的,这样也是利用保温的。所以在建设居住的地方时,一定要了解当地的环境,这样才能创造更好的居住环境。

施工技术

可持续发展就是节约不可再生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可以持续的发展。在建筑业中,可以提高对建筑的施工技术,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比如保温等情况,通过施工技术就可以达到,那就不会对资源造成消耗。也可以使用新型的节能的可再生的原材料,这样即可以建造出舒适的环境,有可以达到节能的目的,贯穿可持续发展的思想,顺应时代的发展。

协调人、自然和建筑的关系

如何更好的在建筑行业贯穿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只能将人、自然、建筑三位的关系进行合理的协调,创造美好的生态系统。如何协调这三位的关系,是建筑行业整体面对的难题。不过协调这三位的关系,最终的目前就是提供资源的利用率,节约可再生资源,摆脱对可再生资源的依赖,不再用后代的资源来满足现在的需求,而是为后代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在建筑业中开始应用,顺应着时代的变化,提高对可再生资源生产技术,充分应用可再生资源,摆脱对不可再生资源的依赖,节约资源,提高建筑技术,充分使用资源,改善生存的环境,创造优质的生活。

参考文献

[1]李淑林.可持续发展在当前民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J].山西建筑,2012,38(18):22~23.

[2]林旭.可持续发展在当前民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J].民营科技,2014,14(5):218.

可持续发展论文-浅谈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调整,优化林业经济结构,促进林业产业的发展,是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物质保证。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可持续发展论文-浅谈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希望能帮到你哦,更多内容请浏览()。

摘要: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包括经济的发展和对资源与环境的再发展能力的保护。那么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证资源与环境的发展力,最有效的解决办法就是依靠科技来发展经济,改变传统的以环境和自然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因此,在林业发展上,实施科技兴林,不断提高林业建设的科技含量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 对策 林业

1、依靠科技发展林业。我认为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根本的策略是科技的发展,因为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包括经济的发展和对资源与环境的再发展能力的保护。那么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证资源与环境的发展力,最有效的解决办法就是依靠科技来发展经济,改变传统的以环境和自然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因此,在林业发展上,实施科技兴林,不断提高林业建设的科技含量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2、建立林业科技创新体制,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核心、以效益为目的的林业科技创新体系,以促进林业生产力提高;有人提出了“数字林业”的概念,即利用现代信息科技手段,推动林业经营和管理的精确化、科学化,加快实现林业的现代化。

3、深化林业科技体制改革,坚持科研成果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指导林业的发展,从根本上解决科研与生产建设脱节的问题。要鼓励科技人员通过技术承包、技术转让、技术服务、联合开发、创办经济实体等形式,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

4、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一要加强森林生态系统的研究,开展森林生态系统的监测;二要抓好良种壮苗和树种结构调整,充分利用先进的技术,提高良种苗培育水平;三要研究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的木材加工、制造、利用技术,尽快提升木材工业总体技术水平,增加木材和林产品的经济价值,增强市场竞争力。

5、优化林业经济结构,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调整,优化林业经济结构,促进林业产业的发展,是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物质保证。在第一产业方面,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短周期工业原料林和其他原料林、速生丰产林和名特优新经济林建设;在第二产业方面,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促进以低层次原料加工向高层次综合精深加工转变的步伐;在第三产业方面,要加大森林旅游业、花卉业的发展。要大力调整生产力布局,淘汰落后产业,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型产业,推动产业重组,解决林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调整林产工业产品结构,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发展优势产品,努力开拓木材林产品的新用途,延伸产业链,增加附加值,解决林产品结构不合理和产品缺乏竞争力的问题。调整企业布局和资产结构,实施大集团、大公司发展战略,共同开发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市场,提高企业专业化程度和产品技术含量,提高市场的竞争力。

6、林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在实践中的对策

这些年来,林业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受到了极大的关注,各地在实践中采取了各种应对措施,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①林农结合式。应用和推广国内外先进技术和成果,采用科学的生产、管理方法,以林为主,林农结合,多种经营,逐步建成具有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林业发展模式。大力推广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兼备的生态经济兼作。如实行林草间作、林药间作、乔灌混交等种植模式,最终使退耕还林成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增加收入的良机,同时实现了生态和经济效益的综合效果。

②造林规模化。从提高生态效应、景观效果、经济效益出发,成片造林力度明显加大,。片林建设以发展苗木基地、经济果林、速生丰产林等经济型林地为主。

③造林多样化。采用多样化的以林养林方式,有的以发展苗木养林,有的以发展林木加工养林,有的以发展经济果林养林。农民还采取林苗结合、林禽结合、林菜结合、林果结合等方式,提高林地产出和经济收益。

《森林法》的立法目的就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其宗旨是:保护、培育和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加快国土绿化,发挥森林储水保土、调节气候、改善环境和提供林产品。在这一立法宗旨中,充分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目的。运用法律体系保护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保证。

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小论文

浅论水与可持续发展 摘要:水问题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他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的生存、关系到我们子孙后代、关系到我们中华民族是否能傲立于民族之林。为此我们应以普遍联系的观点,从大自然的循环方面认识水问题,从人口、资源、环境的角度研究问题,并从提高整个国家的科技水平和全民意识入手,才能解决好水与可持续发展问题。 关键词:水 可持续发展 如何处理好水与可持续发展问题已成为人类尤其是贫水国或准贫水国必须面对的问题。本文从分析我国当前面临的水问题入手,剖析水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提出解决水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一些想法。 一、我国当前面临的几个主要水问题及其原因浅析 由于我国水资源、降雨量时空分布的不均匀性,加之受历史及人为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当前面临的水问题主要表现及原因浅析如下: (一)旱涝灾害频繁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七大江河都曾发生过大洪水。进入90年代,我国又连续发生几次大水。1991年江淮流域发生大水;1994年,珠江、长江、辽河和黄河流域均发生大洪水;1998年,长江、松花江、嫩江流域又发生大洪水。 不仅是水灾,进入90年代,每年受旱面积竟达亿hm2,比50年代增加一倍半以上,成灾面积增加3倍。华北平原每年有1/4的耕地遭受干旱之害,1/6耕地沙化严重。我国可利用的草原面积有亿hm2,其中可灌溉的草原仅万hm2。目前全国农村有7000多万人、6000多万头牲畜饮水困难,城市有300多座缺水,其中严重缺水约有108座。 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的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因为我国降雨量时空分布不均,年降雨量变化较大,从而导致降雨期容易出现洪涝灾害,枯雨期又出现旱灾。同时由于历史原因,江河湖堤及水库大坝等水利工程防洪标准低,有些水利工程年久失修,有些工程在设计、施工中由于人为原因,甚至出现“豆腐碴”工程。其次,由于资金限制,我国许多地方水利工程不健全,建设维护资金匮乏。再者由于水土资源过度开发,造成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生态环境的破坏又会影响到气候,从而加大了恶劣气候发生的几率。历史上由于人们不断地围湖造田、修堤防洪,从而导致洪水渲泻和调蓄的空间减小,另外一个方面,加高堤防等于抬高了洪水位,从而使防洪负担和防汛风险进一步增加,万一出事,将造成更大的灾害。 (二)沙漠化触目惊心 1994年普查结果显示,我国沙漠面积已达万km2,而且每年正以2460km2的速度扩展,荒漠化不仅威胁着北京城,而且影响到全国近1/3的国土,受影响人口近4亿。去年连续发生在我国北方的沙尘暴天气给人们敲响了警钟,如不及时采取措施,将引起许多耕地被损,许多城市甚至包括我们首都北京都将成为“楼兰古城”。沙漠化严重及其惊人的发展速度最重要的原因是森林植被覆盖率极低,而根本原因就是水资源的溃乏。其实上述现象是相互影响的,植被及森林覆盖率少必将影响区域气候,减少土壤含水率,而缺水也必将减少植物存活的机会,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三)水环境继续恶化 到了90年代中期,全国水土流失面积约为367万km2,占国内面积的38%,每年流失水土50亿t,相当于全球水土流失总量的12%。据测定仅黄土高原每年因水土流失带走的氮、磷、钾就有400万t,相当于我国全年生产化肥的总量,一到暴雨期,多少条大小“黄河”令人触目惊心。有人担心:如不注意,长江也可能变成第二条黄河。 水土流失不但造成土壤贫瘠、生态环境恶化,而且给水资源开发利用和减少水灾害带来困难,如河床抬高、大坝(堤)防洪能力减少、增加防洪难度;水库淤积,降低防洪标准和兴利效益等。 据1997年《中国水资源公报》,全国废污水的排放总量为584亿t。在10万km的评价河段中,水在Ⅳ类以上的污染河长占47%。北方辽、黄、海、淮等流域,污水与地表径流的比例高达1∶14~1∶6,全国湖泊约有75%以上的水域、近岸海域约有53%以上受到显著污染。根据全国118座大城市浅层地下水的调查,的城市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40%的城市受到重度污染。 水污染严重的最根本的原因是由于我们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科学技术及经济条件还相对落后,同时人们缺乏环境保护意识所至。另外一个方面就是因为我国人口众多,生产、生活污水排放量明显地要高于其它国家。再者水污染和大气及环境污染是密不可分的,空气中的诸如硫的氧化物经溶解在水中或经降雨形成酸雨污染水体,环境中的金属、磷等化合物经氧化、分解作用最终也会成为水体的污染源。另外我国森林覆盖率低,不能对大气、水进行充分的净化也是水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四)用水效率不高和水浪费现象并存 虽然我国面临较大的水问题,但与此同时,用水效率不高、用水严重浪费的现象也普遍存在。我国的用水总量和美国相当,但GDP仅为美国的1/8。全国农业灌溉水的利用系数平均约为,而先进国家为甚至。1997年全国工业万元产值用水量136m3,是发达国家的5~10倍。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据统计为30%~40%,实际可能更低,而发达国家为75%~85%。全国多数城市用水器具和自来水管网的浪费损失率估计在20%以上。[NextPage]二、可持续发展 笔者认为可持续发展可以理解为人类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及资源不断得到改善或保护,人类的生产关系、文明程度不断地进步、提高。 由于水是生命赖以生存的基础,是构成地球物质循环的基本载体,是工农业生产的基础,因此可以说没有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就没有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将从水的角度,研究水可持续发展的思路。 三、水与可持续发展 要想解决好水与可持续发展问题,就必须应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把水与人类、水与生态系统联系起来。解决好水与可持续发展问题,归根到底就是解决生态系统及资源的良性循环问题。众所周知,水的三态变化是在太阳能作用下的循环,人类生存过程是生物循环的组成部分和特例。地球资源也是在一个大的循环系统之中,在这个循环中水作为载体、太阳作为动力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人类的生产、生活只有在不破坏这个循环的环节和物质基础的条件下才能使自身得到发展。从普遍联系的观点将水作为生态及资源循环的一个环节加以研究,了解水循环、人类生存发展及生态系统的关系,将有利于上述问题的解决。 (一)加大科研力度,掌握水、生态及物质循环规律 据研究,世界上所有与水有关的问题,如旱灾、洪灾、污染和水土流失,不外乎是因为打破了大自然的循环。为此,我们必须充分掌握自然规律和先进科技,在发展生产力、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同时,要减少生产、生活对环境的影响,使自然和人类发展融为一体,互为促进。 水资源研究要将地理、地质、气象、水文、农业、林业、水利、土壤、环境、社会、经济等学科结合起来。加大科技力度,首先要充分研究导致水资源、水环境恶化的原因,减少污水排放量和生产使用环境污染物,加大封山造林,退耕还林、退田还湖等力度。同时加强下面几个方面的研究并建立相关机构。 (1)建立全国的水资源调度及监测中心,负责全国水资源规划利用和水质监测,同时负责与气象、环境及大气等部门的协调和配合。 (2)加强洪水及灾害(包括海啸、台风等)中长期预报、沙漠化治理、堤坝隐患发现和加固技术研究和应用。 (3)加速污水处理及水循环体系研究,合理优化工农业生产(包括采用节水高效农业)及生活用水(包括水质和水量),加大有机肥在农业生产中作用,倡导建立农村及城市生态保护圈。 (4)加强国际合作做好地球资源保护工作,提高科技水平,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二)合理规划,充分利用水资源 由于水资源是按水系划分的,没有行政上的区域划分,水存在于地面也可存在于地下,水有固态、液态、也有气态。于是合理利用水资源就要进行整体规划、合理调度。全面规划包括地表水与地下水、液态水与气态水、咸水与淡水的合理规划。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充分运用现代科技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近年来实现的引大入秦、引黄济津和即将实施的南水北调工程就是地理上全面规划。许多海滨城市采用海水冲厕是咸淡水的合理利用。广西地区许多为岩溶地质,地下水资源丰富,于是地下地上联合调度就是必须的。当然采取地下水时一定要考虑到可能的副作用,如长江三角洲地区,由于过分开采地下水导致了地面沉降等问题。 (三)加快依法治水步伐 完善水法制建设,充分利用经济杆杠,加速水的商品化和治水法制化。 四、结语 水问题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他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的生存、关系到我们子孙后代、关系到我们中华民族是否能傲立于民族之林。为此我们应以普遍联系的观点,从大自然的循环方面认识水问题,从人口、资源、环境的角度研究问题,并从提高整个国家的科技水平和全民意识入手,才能解决好水与可持续发展问题。

可持续发展学生论文

对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可以有效的控制人们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浪费,避免过多的消耗而造成对环境的影响,对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这是对资源的有效利用。接下来是我为您整理的可持续发展学生论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摘要: 我国建筑业随着经济的发展,也是不断的在发展,而且对建筑的技术研究也是越来越精良,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也是应用到了民用建筑设计中,顺应了时代的发展,节约了不可再生资源。本文笔者将从什么是可持续发展着手,简述可持续发展在当前民用建筑设计中的重要性和可持续发展在当前民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浅谈可持续发展在当前民用建筑设计的注意事项。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建筑设计;应用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资源使用数量越来越巨大,不可再生资源面临着枯竭的情况,所以在各个行业内都在贯穿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了改变资源的使用情况,我们只有不断的提高使用技术,充分使用资源,提高资源的使用率,节省资源。

1、可持续发展在当前民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开发和利用可再生资源

对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可以有效的控制人们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浪费,避免过多的消耗而造成对环境的影响,对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这是对资源的有效利用。

太阳能

太阳能是我国建筑中,使用最普遍的一种可在再生资源,不管是否开发、利用,它都在时时的消耗和再生,所以太阳能的使用是当前最广泛的,也是使用技术最好的。现在的居民楼使用太阳能热水器,有些民用建筑中,还会使用太阳能收集器,为家里供应热水,也可以提供电能、热能,节省了大量的不可再生资源。有些农业生产基地,也会使用太阳能这种技术,为植物生长创造有利的生活条件,为人们的生活创造了更加优质的生活质量。

风能

风能是这几年新型的节能资源,风是再生的,主要是用于大型的发电,不用燃料。我国的发电还是需要大量的煤炭来助燃供电,这对煤炭的消耗是巨大的,不符合现在的发展战略,所以对风能的利用技术也是越来越注重,开始在一些路灯上使用,以供照明。

利用技术高效利用资源

结合日照特点

居住环境是否舒适,光照是一项重要的依据,所以在建设的时候,一定要了解好当地的日照特点来确定建筑物,充分利用日照的特点,提高建筑物位置的密度,减少建筑物的总占地面积,这样可以有效的'节省土地资源[1]。

结合地形特点

在建设居住建筑物时,一定要结合地形的特点,顺势地形结构,降低建筑物对地形的破坏,保护当地的环境,保护植被,防止地表水土流失,危害建筑的稳定性和居住环境。对当地环境的有效保护和改善,对气候是有利的。

结合风流特点

现在为了提高建筑物的经济利益,建筑物之间的密度都是很小的。在考虑建筑物光照的情况下,也得考虑风的特点[2]。居住环境通风条件好,可以提高居住环境的质量,为人们提供优质的居住环境。为了拥有更好的通风条件,建筑在建设时,一定要考虑到建筑物的通风能力。

结合生态特点

现在人们对经济的追求,忽略了对生态环境的关注,但是生态环境的质量对于人类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在建筑时,一定要科学、合理的结合当地的环境,来创建建筑,不管是建筑的内外部,还是建筑的设计、材料,都要重视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创建可持续发展的建筑物。

加强对节能技术的应用

墙体保温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居住环境越来越好,技术的应用也是越来越成熟。现在墙体保温技术应用最广的是外墙外保温技术,它可以有效的保护墙体结构,同时创造冬暖夏凉的居住环境,保温时间也是均衡的,而且减少对温度的流失。但是在构造外墙外保温技术时,一定要用节能、可再生、高效的材料,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保温功能,降低经济成本。

门窗节省技术

门窗的质量对于建筑物来说是重要的,但是它的耗能也是整个建筑物中最大的,为了降低门窗的耗能,增加建筑的质量,使用的材料一定是耗能低的材料,制作门窗后,可以提高建筑物的气密性,防止产生不必要的消耗。现在使用比较多的门窗是新型的钢门窗,是现在最新的,也是最好的门窗。

屋面节能技术

屋面的材料也是需要有特殊特点的,符合人们的生活的条件。屋面的材料必须要有保温的能力、不吸水、成本低、使用方便、可再生资源制作等特点,这是人们屋面使用最好的材料,也是最节能的。屋面还要注意隔热的功能,如果可以绿化就更好。

2、可持续发展在当前民用建筑设计的注意事项

建筑环境

在建设居住地时,一定要根据当地的环境和地形。有些人们生活的环境是有当地的小气候的,比如温度比较高又潮湿的地方,一般建筑物会是两层。下面一层是不能居住的,因为潮湿的缘故,人们会居住在二楼。还有些地方的温度过高或者过低,房屋建设就会比较高,这样在夏季隔温比较好,但是对于冬天,保温性也是不错的,不够过冷的地方墙体也是比较厚的,这样也是利用保温的。所以在建设居住的地方时,一定要了解当地的环境,这样才能创造更好的居住环境。

施工技术

可持续发展就是节约不可再生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可以持续的发展。在建筑业中,可以提高对建筑的施工技术,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比如保温等情况,通过施工技术就可以达到,那就不会对资源造成消耗。也可以使用新型的节能的可再生的原材料,这样即可以建造出舒适的环境,有可以达到节能的目的,贯穿可持续发展的思想,顺应时代的发展。

协调人、自然和建筑的关系

如何更好的在建筑行业贯穿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只能将人、自然、建筑三位的关系进行合理的协调,创造美好的生态系统。如何协调这三位的关系,是建筑行业整体面对的难题。不过协调这三位的关系,最终的目前就是提供资源的利用率,节约可再生资源,摆脱对可再生资源的依赖,不再用后代的资源来满足现在的需求,而是为后代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在建筑业中开始应用,顺应着时代的变化,提高对可再生资源生产技术,充分应用可再生资源,摆脱对不可再生资源的依赖,节约资源,提高建筑技术,充分使用资源,改善生存的环境,创造优质的生活。

参考文献

[1]李淑林.可持续发展在当前民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J].山西建筑,2012,38(18):22~23.

[2]林旭.可持续发展在当前民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J].民营科技,2014,14(5):218.

能源与可持续发展论文自人类迈进二十一世纪以来,开发新能源成为全世界解决能源问题的共同出路。与化石燃料相比,新能源具有可再生、对环境友好等特点,更符合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其中,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水能和潮汐能,是开发较早的新能源,已在实际生产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曾一度被人们看好的核能,有着极高的能量值,可是其高额的研究经费和潜在的巨大危害,令世界大多数国家望而却步。而作为新能源中“排行”靠后的生物能源,却在最近几年内忽然人气锐增,势如破竹,被看作是“新能源家族中可实现度最高的未来能源”。那么究竟何谓生物能源呢,它又有哪些优势呢?生物能源主要是指在生物体(尤为植物)内,经一系列化学反应所释放出的能源。其实,世界上90%的能源消耗来自植物光合作用所积累的能源,比如地球演变的历史上所积累的矿物能源(煤、石油、天然气,因为它们是堆积在一起的有机物经地质作用形成的),但总有一天矿物能源会消耗殆尽。能源危机威胁着人类的发展。所以发展可再生能源,尤其是利用植物光合产物转化成便于利用的能源,引起了全球的广泛关注。人类利用生物能源,实质是将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碳的能量释放出来。它的好处在于: 一、中性的碳循环,即无温室效应;二、生物再生的能源有助于克服化石能源供应的萎缩。并且,发展生物能源不仅可以解决资源、环境的问题,还可以带动农业产业的发展,实现环境与经济效应的双赢。我国是粮食大国,同样也是资源匮乏的国家,发展生物能源十分符合我国国情。对此农业部成立了生物质工程中心,目的是加强农业生物质技术研究,在生物能源的开发等方面取得突出进展,并使我国在未来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与此同时,国内的众多科研院所也纷纷加入研发行列,试图开拓出自己的道路。巴西、美国等利用玉米淀粉转化成酒精已经取得很大成效。但是就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和地区而言,不可以用有限的耕地去发展新的能源产业。所以利用荒地种植野生、半野生的能源植物已是大家认同的发展方向。另外,与某些国家采用把玉米、甘蔗转化成乙醇,或是从油料作物中提取生物柴油不同,我们国家把目光放在了更为高效的纤维素上。 纤维素是植物的木质部分,是地球数量最大的植物积累的产物,植物从太阳获取的绝大部分能量也都储存于其中。所以人类一旦掌握了释放出存储在纤维素中能量的技术,能源危机便可迎刃而解。在北京市科技俱乐部组织的活动中,我有幸与北京大学生命学院的老师交谈,并聆听纤维素技术。我了解到纤维素的降解和转化是十分关键的步骤,也是巨大的难点。纤维素犹如植物坚硬的骨架,因此它远比淀粉类物质难分解。而突破口是找到合适的能高效分解纤维素的酶。在这方面生物又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牛吃的是充满纤维素的草,却能够胜任拉车、耕田的重活。牛胃的反刍作用,其中微生物产生的纤维素酶都是很值得我们去模拟的。我们的课外科技活动就从这里开始,从分离和改良纤维素酶基因开始。而从另一个角度,我们还可以通过提高植物体内的纤维素含量,来提高转化效率,降低成本。天然的甜高梁、柳枝稷是目前已知的高纤维素含量植物,而通过对它们进行转基因处理,我们能从单位植株中获得更多的纤维素。生物能源的开发与生物技术、基因工程密不可分。北大的老师向我讲述了基因工程在培育能源植物中的作用。其中包括促进光能产物的积累,促进采收后纤维素的降解,以及要使能源植物在缺水的环境中生长,要使这些植物耐受低温、增加一年中光能转化的时间。这些都是可以通过基因操作技术来实现。这些工作正是我们这一代人明天要做的事情。今天,我们要多学习这方面的高新技术知识。作为当代的青少年,我们需要放眼世界,密切关注生态环境和资源问题。过去,我们曾开展节水宣传、参与植树造林,为美化环境做出贡献。而现在我们要身体力行,加入到开发、宣传新能源的行列中。比如,我们可以在实验田里学农劳动,负责原料作物的种植和养护;有组织地进行野外考察,研究各种作物的成分及价值,提供给有关部门。或者科学合理地运用已有的知识,为增强农作物的环境适应性、解决荒漠化问题积极献言献策。我们还可以在学校内做培养微生物、植物的组织培养等实验,提高对生物工程技术的认识水平;加入青少年科技俱乐部,进入科研院所,与导师合作研究相关课题。或者是在学校、社区中宣传生物能源的使用前景…… 总之,有无数活动与创意等待我们去实施。在这个过程中,不但能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还可以提高科学素养,锻炼能力!其实,我们的力量并不微小。只要我们报有一颗热爱科学的心,将热情与智慧投入其中,就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而我们的家园,也必将在你我的行动中,变得越来越美丽!

可持续发展的文章

近年来持续发展问题成为备受人类关注的热门话题,我经常在网上看到【可持续发展】这样的期刊,你也可以去看下吧

可持续发展与人的主体地位初探 自20世纪末以来,由于人类面临日益严重的各种“生态问题”,因而可持续发展问题成为备受人类关注的热门话题。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和发展观,也日益深入人心,并被越来越多的国家作为一种社会发展战略付诸实践,这是人类社会文明进程中的质的飞跃。但就目前情况看,对可持续发展内涵的理解仍不尽一致,甚至在一些基本问题上尚未形成共识,如人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问题。这就直接关涉到如何把握可持续发展观的本质以至能否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性问题。 一、人在与自然关系中的主体地位 所谓人的主体地位,是指人在与自然界关系中的一种位置,即在这种关系中,人是主 体,自然界是客体。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是相当复杂的,有不同角度和不同的层次, “主—客”关系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方面,但不能涵盖人与自然界关系的全部。因此 ,人与自然的“主—客”关系的确立也是有范围的,其作用也是有限度的。一般地说, 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可以从两个角度加以确证,一是从存在论(事实)的角度看,人与自然 界中其他存在物(生命的、非生命的)一样,同属于自然生态系统构成中的一份子或一个 组成部分,人与其他自然存在物就是一种“平等”关系。在这个意义上,人与其他自然 物之间难以区分谁为主、谁为客关系。二是从价值论(价值)的角度看,人类具有不同于 其他自然存在物的特殊属性,具有其他存在物所不具备的自主性、创造性,人源于自然 而又超越于自然,人可以把人以外的自然物作为认识、利用和改造的对象,使直接的自 然物或被人改造过的自然物为人所用、为人服务。同时,人还具有认识和改造自身的自 觉性和能力,也就是在人类针对自然界的有意识、有目的活动中,对自然界的积极改造 和对人类自身的自觉改造是一致的,在改造自然中使人类自身得到改造。“自觉地”改 造自身与“积极地”改造自然两者之间相互作用、互为因果、相辅相成,进而实现人与 自然的协调、共生与互利。可见,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的主体地位主要是在“价值 论”的意义上构成的“主—客”关系中得到确证的。但是,人的实践和自然科学研究证 明,即使是在“存在论”的意义上,人类的活动也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主体性,“由于人 类在地球上的活动非常广泛,不断地改变或影响地球的自然环境,已经成为生物生态系 统中的主导性生态因子”[1](P43)。概而言之,在人与自然关系中,人的主体地位的内 涵主要表现为:(1)人依据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积极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实现主 体客体化;(2)人通过实践活动将外在于人的自然“内在化”以充实、完善和发展人自 身,实现客体主体化;(3)人的主体地位的实质在于人是目的。就人与自然关系的本质 而言,人具有目的价值,自然界具有手段价值。因为就人类而言,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正 确认识与有效地处理,都必然以是否符合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的客观需要,作为最终的价 值取向和评判标准。当然,这并不否定自然界在人们活动面前确证它存在的客观性和独 立性,即自然界可以独立于人而存在,它具有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和本质。 但是,自然界的存在及其规律的“价值”是人的存在及其需要所赋予的。一方面,自然 界存在及其规律对人作为目的及其实现有制约作用,也就是说,人在自然界面前不能“ 为所欲为”,必须承认自然界的真实存在,尊重自然规律;另一方面,自然界存在及其 规律之所以有价值,就在于它为人的生存及其发展提供了条件,为人的活动服务,为人 的目的实现服务。这就是人的主体地位的基本涵义,也是人与自然之间“主—客”关系 的基本内容和基本规定,正是人的主体地位确定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性质,确定了人的活 动和自然界作用的范围。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最先是在一九七二年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联合国人类环境研讨会上正式讨论。这次研讨会云集了全球的工业化和发展中国家的代表,共同界定人类在缔造一个健康和富生机的环境上所享有的权利。自此以后,各国致力界定「可持续发展」的含意,现时已拟出的定义已有几百个之多,涵盖范围包括国际、区域、地方及特定界别的层面。最广泛采纳的定义,是在一九八七年由世界环境及发展委员会所发表的布特兰报告书所载的定义,其亦即: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称为可持续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既有联系,又不等同。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人是可持续发展的中心体;可持续长久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 人类在向自然界索取、创造富裕生活的同时,不能以牺牲人类自身生存环境作为代价。为了人类自身,为了子孙后代的生存,通过许许多多的曲折和磨难,人类终于从环境与发展相对立的观念中醒悟过来,认识到两者协调统一的可能性、终于认识到“只有一个地球”,人类必须爱护地球,共同关心和解决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并开创了一条人类通向未来的新的发展之路——可持续发展之路。 可持续发展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有: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与发展问题。简称PRED问题。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是:人类应协调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在不损害他人和后代利益的前提下追求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是保证世界上所有的国家、地区、个人拥有平等的发展机会,保证我们的子孙后代同样拥有发展的条件和机会。它的要求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认识到对自然、社会和子孙后代的应负的责任,并有与之相应相应的道德水准60年代末,人类开始关注环境问题,1972年6月5日,联合国召开了"人类环境会议",提出了"人类环境"的概念,并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成立了环境规划署。1987年4月27日,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了一份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确定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人类在与自然界进行漫长斗争的时候,虽然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然而,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1992年6月3日至14日,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是官方对可持续发展讨论的一个高峰。大会通过了《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宣言》以及《二十一世纪议程》。到了今天,自然界对人类的报复越来越频繁,环境与生态的危机也越来越强烈和深刻了。 为了可持续发展,人类必须依照下列原则来使用各种自然资源: (1)满足全体人民的基本需要(粮食、衣服、住房、就业等)和给全体人民机会,以满足他们要求较好生活的愿望;(2)人口发展要与生态系统变化着的生产潜力相协调; (3)像森林和鱼类这样的可再生资源,其利用率必须在再生和自然增长的限度内,使其不会耗竭; (4)像矿物燃料和矿物这样不可再生资源,其消耗的速率应考虑资源的有限性,以确保在得到可接受的替代物之前,资源不会枯竭;(5)不应当危害支持地球生命的自然系统,如大气、水、土壤和生物,要把对大气质量、水和其他自然因素的不利影响减少到最小程度; (6)物种的丧失会大大地限制后代人的选择机会,所以可持续发展要求保护好物种。 环境与发展是不可分割的,它们相互依存,密切相关。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已成为当代环境与发展关系中的主导潮流,作为一种新的观念和发展道路被人们广泛接受。补充:可持续发展(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可持续发展”亦称“持续发展”。1987年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在她任主席的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把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这一定义得到广泛的接受,并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取得共识。我国有的学者对这一定义作了如下补充:可持续发展是“不断提高人群生活质量和环境承载能力的、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满足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需求又未损害别的地区或国家人群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还有从“三维结构复合系统”出发定义可持续发展的。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莱斯特.r.布朗教授则认为,“持续发展是一种具有经济含义的生态概念……一个持续社会的经济和社会体制的结构,应是自然资源和生命系统能够持续维持的结构。” 可持续发展包含两个基本要素或两个关键组成部分:“需要”和对需要的“ 限制”。满足需要,首先是要满足贫困人民的基本需要。对需要的限制主要是指对未来环境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限制,这种能力一旦被突破,必将危及支持地球生命的自然系统如大气、水体、土壤和生物。决定两个要素的关键性因素是:(1)收入再分配以保证不会为了短期存在需要而被迫耗尽自然资源;(2)降低主要是穷人对遭受自然灾害和农产品价格暴跌等损害的脆弱性;(3)普遍提供可持续生存的基本条件,如卫生、教育、水和新鲜空气,保护和满足社会最脆弱人群的基本需要,为全体人民,特别是为贫困人民提供发展的平等机会和选择自由。 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是指一个国家在可持续发展理论下具有可持续性的综合国力。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是一个国家的经济能力、科技创新能力、社会发展能力、政府调控能力、生态系统服务能力等各方面的综合体现。 从可持续发展意义上考察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不仅需要分析当前该国所拥有的政治、经济、社会方面的能力,而且需要研究支撑该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态系统服务能力的变化趋势。 关于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的研究,是以可持续发展战略理念、条件、机制和准则为据,全方位考察和分析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各构成要素在国家间的对比关系及其各要素对综合国力的影响,系统分析和评价综合国力及各分力水平,对比分析并找出不足,同时提出相应对策和实施方案,以期不断提升综合国力,达到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目标。 站在可持续发展的高度,用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去衡量综合国力,使综合国力竞争统一于可持续发展的宏观框架内,从而适应社会、经济、自然协同发展的需要,就必须从观念、作用、评价标准等方面对综合国力进行全面的再认识。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的价值准则是国家在保持其生态系统可持续性的基础上,推动包括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在内的广义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实现国家可持续发展的过程。显然,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的内涵决定了在提升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的过程中,科技创新是关键手段,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是基础,经济系统的健康发展是条件,社会系统的持续进步是保障。 当代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向人类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这些问题既对科技、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更高目标,也使日益受到人们重视的综合国力研究达到前所未有的难度。在目前情况下,任何一个国家要增强本国的综合国力,都无法回避科技、经济、资源、生态环境同社会的协调与整合。因而详细考察这些要素在综合国力系统中的功能行为及相互适应机制,进而为国家制订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决策提供理论支撑,就显得尤为迫切和尤为重要。 随着社会知识化、科技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人类世界将进入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激烈竞争的时代。谁在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上占据优势,谁便能为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奠定更为牢靠的基础与保障,创造更大的时空与机遇。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将成为争取未来国际地位的重要基础和为人类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主要标志之一。在这样的重要历史时刻,我们需要把握决定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竞争的关键,需要清楚自身的地位和处境、优势和不足,需要检验已有的同时制定新的竞争和发展战略,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的迅速提升的总体战略目标

浅论水与可持续发展 摘要:水问题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他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的生存、关系到我们子孙后代、关系到我们中华民族是否能傲立于民族之林。为此我们应以普遍联系的观点,从大自然的循环方面认识水问题,从人口、资源、环境的角度研究问题,并从提高整个国家的科技水平和全民意识入手,才能解决好水与可持续发展问题。 关键词:水 可持续发展 如何处理好水与可持续发展问题已成为人类尤其是贫水国或准贫水国必须面对的问题。本文从分析我国当前面临的水问题入手,剖析水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提出解决水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一些想法。 一、我国当前面临的几个主要水问题及其原因浅析 由于我国水资源、降雨量时空分布的不均匀性,加之受历史及人为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当前面临的水问题主要表现及原因浅析如下: (一)旱涝灾害频繁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七大江河都曾发生过大洪水。进入90年代,我国又连续发生几次大水。1991年江淮流域发生大水;1994年,珠江、长江、辽河和黄河流域均发生大洪水;1998年,长江、松花江、嫩江流域又发生大洪水。 不仅是水灾,进入90年代,每年受旱面积竟达亿hm2,比50年代增加一倍半以上,成灾面积增加3倍。华北平原每年有1/4的耕地遭受干旱之害,1/6耕地沙化严重。我国可利用的草原面积有亿hm2,其中可灌溉的草原仅万hm2。目前全国农村有7000多万人、6000多万头牲畜饮水困难,城市有300多座缺水,其中严重缺水约有108座。 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的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因为我国降雨量时空分布不均,年降雨量变化较大,从而导致降雨期容易出现洪涝灾害,枯雨期又出现旱灾。同时由于历史原因,江河湖堤及水库大坝等水利工程防洪标准低,有些水利工程年久失修,有些工程在设计、施工中由于人为原因,甚至出现“豆腐碴”工程。其次,由于资金限制,我国许多地方水利工程不健全,建设维护资金匮乏。再者由于水土资源过度开发,造成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生态环境的破坏又会影响到气候,从而加大了恶劣气候发生的几率。历史上由于人们不断地围湖造田、修堤防洪,从而导致洪水渲泻和调蓄的空间减小,另外一个方面,加高堤防等于抬高了洪水位,从而使防洪负担和防汛风险进一步增加,万一出事,将造成更大的灾害。 (二)沙漠化触目惊心 1994年普查结果显示,我国沙漠面积已达万km2,而且每年正以2460km2的速度扩展,荒漠化不仅威胁着北京城,而且影响到全国近1/3的国土,受影响人口近4亿。去年连续发生在我国北方的沙尘暴天气给人们敲响了警钟,如不及时采取措施,将引起许多耕地被损,许多城市甚至包括我们首都北京都将成为“楼兰古城”。沙漠化严重及其惊人的发展速度最重要的原因是森林植被覆盖率极低,而根本原因就是水资源的溃乏。其实上述现象是相互影响的,植被及森林覆盖率少必将影响区域气候,减少土壤含水率,而缺水也必将减少植物存活的机会,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三)水环境继续恶化 到了90年代中期,全国水土流失面积约为367万km2,占国内面积的38%,每年流失水土50亿t,相当于全球水土流失总量的12%。据测定仅黄土高原每年因水土流失带走的氮、磷、钾就有400万t,相当于我国全年生产化肥的总量,一到暴雨期,多少条大小“黄河”令人触目惊心。有人担心:如不注意,长江也可能变成第二条黄河。 水土流失不但造成土壤贫瘠、生态环境恶化,而且给水资源开发利用和减少水灾害带来困难,如河床抬高、大坝(堤)防洪能力减少、增加防洪难度;水库淤积,降低防洪标准和兴利效益等。 据1997年《中国水资源公报》,全国废污水的排放总量为584亿t。在10万km的评价河段中,水在Ⅳ类以上的污染河长占47%。北方辽、黄、海、淮等流域,污水与地表径流的比例高达1∶14~1∶6,全国湖泊约有75%以上的水域、近岸海域约有53%以上受到显著污染。根据全国118座大城市浅层地下水的调查,的城市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40%的城市受到重度污染。 水污染严重的最根本的原因是由于我们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科学技术及经济条件还相对落后,同时人们缺乏环境保护意识所至。另外一个方面就是因为我国人口众多,生产、生活污水排放量明显地要高于其它国家。再者水污染和大气及环境污染是密不可分的,空气中的诸如硫的氧化物经溶解在水中或经降雨形成酸雨污染水体,环境中的金属、磷等化合物经氧化、分解作用最终也会成为水体的污染源。另外我国森林覆盖率低,不能对大气、水进行充分的净化也是水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四)用水效率不高和水浪费现象并存 虽然我国面临较大的水问题,但与此同时,用水效率不高、用水严重浪费的现象也普遍存在。我国的用水总量和美国相当,但GDP仅为美国的1/8。全国农业灌溉水的利用系数平均约为,而先进国家为甚至。1997年全国工业万元产值用水量136m3,是发达国家的5~10倍。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据统计为30%~40%,实际可能更低,而发达国家为75%~85%。全国多数城市用水器具和自来水管网的浪费损失率估计在20%以上。[NextPage]二、可持续发展 笔者认为可持续发展可以理解为人类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及资源不断得到改善或保护,人类的生产关系、文明程度不断地进步、提高。 由于水是生命赖以生存的基础,是构成地球物质循环的基本载体,是工农业生产的基础,因此可以说没有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就没有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将从水的角度,研究水可持续发展的思路。 三、水与可持续发展 要想解决好水与可持续发展问题,就必须应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把水与人类、水与生态系统联系起来。解决好水与可持续发展问题,归根到底就是解决生态系统及资源的良性循环问题。众所周知,水的三态变化是在太阳能作用下的循环,人类生存过程是生物循环的组成部分和特例。地球资源也是在一个大的循环系统之中,在这个循环中水作为载体、太阳作为动力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人类的生产、生活只有在不破坏这个循环的环节和物质基础的条件下才能使自身得到发展。从普遍联系的观点将水作为生态及资源循环的一个环节加以研究,了解水循环、人类生存发展及生态系统的关系,将有利于上述问题的解决。 (一)加大科研力度,掌握水、生态及物质循环规律 据研究,世界上所有与水有关的问题,如旱灾、洪灾、污染和水土流失,不外乎是因为打破了大自然的循环。为此,我们必须充分掌握自然规律和先进科技,在发展生产力、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同时,要减少生产、生活对环境的影响,使自然和人类发展融为一体,互为促进。 水资源研究要将地理、地质、气象、水文、农业、林业、水利、土壤、环境、社会、经济等学科结合起来。加大科技力度,首先要充分研究导致水资源、水环境恶化的原因,减少污水排放量和生产使用环境污染物,加大封山造林,退耕还林、退田还湖等力度。同时加强下面几个方面的研究并建立相关机构。 (1)建立全国的水资源调度及监测中心,负责全国水资源规划利用和水质监测,同时负责与气象、环境及大气等部门的协调和配合。 (2)加强洪水及灾害(包括海啸、台风等)中长期预报、沙漠化治理、堤坝隐患发现和加固技术研究和应用。 (3)加速污水处理及水循环体系研究,合理优化工农业生产(包括采用节水高效农业)及生活用水(包括水质和水量),加大有机肥在农业生产中作用,倡导建立农村及城市生态保护圈。 (4)加强国际合作做好地球资源保护工作,提高科技水平,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二)合理规划,充分利用水资源 由于水资源是按水系划分的,没有行政上的区域划分,水存在于地面也可存在于地下,水有固态、液态、也有气态。于是合理利用水资源就要进行整体规划、合理调度。全面规划包括地表水与地下水、液态水与气态水、咸水与淡水的合理规划。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充分运用现代科技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近年来实现的引大入秦、引黄济津和即将实施的南水北调工程就是地理上全面规划。许多海滨城市采用海水冲厕是咸淡水的合理利用。广西地区许多为岩溶地质,地下水资源丰富,于是地下地上联合调度就是必须的。当然采取地下水时一定要考虑到可能的副作用,如长江三角洲地区,由于过分开采地下水导致了地面沉降等问题。 (三)加快依法治水步伐 完善水法制建设,充分利用经济杆杠,加速水的商品化和治水法制化。 四、结语 水问题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他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的生存、关系到我们子孙后代、关系到我们中华民族是否能傲立于民族之林。为此我们应以普遍联系的观点,从大自然的循环方面认识水问题,从人口、资源、环境的角度研究问题,并从提高整个国家的科技水平和全民意识入手,才能解决好水与可持续发展问题。

论可持续发展原则小论文

可持续发展学生论文

对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可以有效的控制人们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浪费,避免过多的消耗而造成对环境的影响,对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这是对资源的有效利用。接下来是我为您整理的可持续发展学生论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摘要: 我国建筑业随着经济的发展,也是不断的在发展,而且对建筑的技术研究也是越来越精良,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也是应用到了民用建筑设计中,顺应了时代的发展,节约了不可再生资源。本文笔者将从什么是可持续发展着手,简述可持续发展在当前民用建筑设计中的重要性和可持续发展在当前民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浅谈可持续发展在当前民用建筑设计的注意事项。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建筑设计;应用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资源使用数量越来越巨大,不可再生资源面临着枯竭的情况,所以在各个行业内都在贯穿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了改变资源的使用情况,我们只有不断的提高使用技术,充分使用资源,提高资源的使用率,节省资源。

1、可持续发展在当前民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开发和利用可再生资源

对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可以有效的控制人们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浪费,避免过多的消耗而造成对环境的影响,对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这是对资源的有效利用。

太阳能

太阳能是我国建筑中,使用最普遍的一种可在再生资源,不管是否开发、利用,它都在时时的消耗和再生,所以太阳能的使用是当前最广泛的,也是使用技术最好的。现在的居民楼使用太阳能热水器,有些民用建筑中,还会使用太阳能收集器,为家里供应热水,也可以提供电能、热能,节省了大量的不可再生资源。有些农业生产基地,也会使用太阳能这种技术,为植物生长创造有利的生活条件,为人们的生活创造了更加优质的生活质量。

风能

风能是这几年新型的节能资源,风是再生的,主要是用于大型的发电,不用燃料。我国的发电还是需要大量的煤炭来助燃供电,这对煤炭的消耗是巨大的,不符合现在的发展战略,所以对风能的利用技术也是越来越注重,开始在一些路灯上使用,以供照明。

利用技术高效利用资源

结合日照特点

居住环境是否舒适,光照是一项重要的依据,所以在建设的时候,一定要了解好当地的日照特点来确定建筑物,充分利用日照的特点,提高建筑物位置的密度,减少建筑物的总占地面积,这样可以有效的'节省土地资源[1]。

结合地形特点

在建设居住建筑物时,一定要结合地形的特点,顺势地形结构,降低建筑物对地形的破坏,保护当地的环境,保护植被,防止地表水土流失,危害建筑的稳定性和居住环境。对当地环境的有效保护和改善,对气候是有利的。

结合风流特点

现在为了提高建筑物的经济利益,建筑物之间的密度都是很小的。在考虑建筑物光照的情况下,也得考虑风的特点[2]。居住环境通风条件好,可以提高居住环境的质量,为人们提供优质的居住环境。为了拥有更好的通风条件,建筑在建设时,一定要考虑到建筑物的通风能力。

结合生态特点

现在人们对经济的追求,忽略了对生态环境的关注,但是生态环境的质量对于人类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在建筑时,一定要科学、合理的结合当地的环境,来创建建筑,不管是建筑的内外部,还是建筑的设计、材料,都要重视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创建可持续发展的建筑物。

加强对节能技术的应用

墙体保温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居住环境越来越好,技术的应用也是越来越成熟。现在墙体保温技术应用最广的是外墙外保温技术,它可以有效的保护墙体结构,同时创造冬暖夏凉的居住环境,保温时间也是均衡的,而且减少对温度的流失。但是在构造外墙外保温技术时,一定要用节能、可再生、高效的材料,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保温功能,降低经济成本。

门窗节省技术

门窗的质量对于建筑物来说是重要的,但是它的耗能也是整个建筑物中最大的,为了降低门窗的耗能,增加建筑的质量,使用的材料一定是耗能低的材料,制作门窗后,可以提高建筑物的气密性,防止产生不必要的消耗。现在使用比较多的门窗是新型的钢门窗,是现在最新的,也是最好的门窗。

屋面节能技术

屋面的材料也是需要有特殊特点的,符合人们的生活的条件。屋面的材料必须要有保温的能力、不吸水、成本低、使用方便、可再生资源制作等特点,这是人们屋面使用最好的材料,也是最节能的。屋面还要注意隔热的功能,如果可以绿化就更好。

2、可持续发展在当前民用建筑设计的注意事项

建筑环境

在建设居住地时,一定要根据当地的环境和地形。有些人们生活的环境是有当地的小气候的,比如温度比较高又潮湿的地方,一般建筑物会是两层。下面一层是不能居住的,因为潮湿的缘故,人们会居住在二楼。还有些地方的温度过高或者过低,房屋建设就会比较高,这样在夏季隔温比较好,但是对于冬天,保温性也是不错的,不够过冷的地方墙体也是比较厚的,这样也是利用保温的。所以在建设居住的地方时,一定要了解当地的环境,这样才能创造更好的居住环境。

施工技术

可持续发展就是节约不可再生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可以持续的发展。在建筑业中,可以提高对建筑的施工技术,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比如保温等情况,通过施工技术就可以达到,那就不会对资源造成消耗。也可以使用新型的节能的可再生的原材料,这样即可以建造出舒适的环境,有可以达到节能的目的,贯穿可持续发展的思想,顺应时代的发展。

协调人、自然和建筑的关系

如何更好的在建筑行业贯穿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只能将人、自然、建筑三位的关系进行合理的协调,创造美好的生态系统。如何协调这三位的关系,是建筑行业整体面对的难题。不过协调这三位的关系,最终的目前就是提供资源的利用率,节约可再生资源,摆脱对可再生资源的依赖,不再用后代的资源来满足现在的需求,而是为后代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在建筑业中开始应用,顺应着时代的变化,提高对可再生资源生产技术,充分应用可再生资源,摆脱对不可再生资源的依赖,节约资源,提高建筑技术,充分使用资源,改善生存的环境,创造优质的生活。

参考文献

[1]李淑林.可持续发展在当前民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J].山西建筑,2012,38(18):22~23.

[2]林旭.可持续发展在当前民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J].民营科技,2014,14(5):218.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最先是在一九七二年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联合国人类环境研讨会上正式讨论。这次研讨会云集了全球的工业化和发展中国家的代表,共同界定人类在缔造一个健康和富生机的环境上所享有的权利。自此以后,各国致力界定「可持续发展」的含意,现时已拟出的定义已有几百个之多,涵盖范围包括国际、区域、地方及特定界别的层面。最广泛采纳的定义,是在一九八七年由世界环境及发展委员会所发表的布特兰报告书所载的定义,其亦即: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称为可持续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既有联系,又不等同。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人是可持续发展的中心体;可持续长久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 人类在向自然界索取、创造富裕生活的同时,不能以牺牲人类自身生存环境作为代价。为了人类自身,为了子孙后代的生存,通过许许多多的曲折和磨难,人类终于从环境与发展相对立的观念中醒悟过来,认识到两者协调统一的可能性、终于认识到“只有一个地球”,人类必须爱护地球,共同关心和解决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并开创了一条人类通向未来的新的发展之路——可持续发展之路。 可持续发展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有: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与发展问题。简称PRED问题。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是:人类应协调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在不损害他人和后代利益的前提下追求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是保证世界上所有的国家、地区、个人拥有平等的发展机会,保证我们的子孙后代同样拥有发展的条件和机会。它的要求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认识到对自然、社会和子孙后代的应负的责任,并有与之相应相应的道德水准60年代末,人类开始关注环境问题,1972年6月5日,联合国召开了"人类环境会议",提出了"人类环境"的概念,并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成立了环境规划署。1987年4月27日,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了一份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确定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人类在与自然界进行漫长斗争的时候,虽然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然而,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1992年6月3日至14日,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是官方对可持续发展讨论的一个高峰。大会通过了《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宣言》以及《二十一世纪议程》。到了今天,自然界对人类的报复越来越频繁,环境与生态的危机也越来越强烈和深刻了。 为了可持续发展,人类必须依照下列原则来使用各种自然资源: (1)满足全体人民的基本需要(粮食、衣服、住房、就业等)和给全体人民机会,以满足他们要求较好生活的愿望;(2)人口发展要与生态系统变化着的生产潜力相协调; (3)像森林和鱼类这样的可再生资源,其利用率必须在再生和自然增长的限度内,使其不会耗竭; (4)像矿物燃料和矿物这样不可再生资源,其消耗的速率应考虑资源的有限性,以确保在得到可接受的替代物之前,资源不会枯竭;(5)不应当危害支持地球生命的自然系统,如大气、水、土壤和生物,要把对大气质量、水和其他自然因素的不利影响减少到最小程度; (6)物种的丧失会大大地限制后代人的选择机会,所以可持续发展要求保护好物种。 环境与发展是不可分割的,它们相互依存,密切相关。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已成为当代环境与发展关系中的主导潮流,作为一种新的观念和发展道路被人们广泛接受。补充:可持续发展(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可持续发展”亦称“持续发展”。1987年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在她任主席的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把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这一定义得到广泛的接受,并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取得共识。我国有的学者对这一定义作了如下补充:可持续发展是“不断提高人群生活质量和环境承载能力的、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满足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需求又未损害别的地区或国家人群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还有从“三维结构复合系统”出发定义可持续发展的。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莱斯特.r.布朗教授则认为,“持续发展是一种具有经济含义的生态概念……一个持续社会的经济和社会体制的结构,应是自然资源和生命系统能够持续维持的结构。” 可持续发展包含两个基本要素或两个关键组成部分:“需要”和对需要的“ 限制”。满足需要,首先是要满足贫困人民的基本需要。对需要的限制主要是指对未来环境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限制,这种能力一旦被突破,必将危及支持地球生命的自然系统如大气、水体、土壤和生物。决定两个要素的关键性因素是:(1)收入再分配以保证不会为了短期存在需要而被迫耗尽自然资源;(2)降低主要是穷人对遭受自然灾害和农产品价格暴跌等损害的脆弱性;(3)普遍提供可持续生存的基本条件,如卫生、教育、水和新鲜空气,保护和满足社会最脆弱人群的基本需要,为全体人民,特别是为贫困人民提供发展的平等机会和选择自由。 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是指一个国家在可持续发展理论下具有可持续性的综合国力。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是一个国家的经济能力、科技创新能力、社会发展能力、政府调控能力、生态系统服务能力等各方面的综合体现。 从可持续发展意义上考察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不仅需要分析当前该国所拥有的政治、经济、社会方面的能力,而且需要研究支撑该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态系统服务能力的变化趋势。 关于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的研究,是以可持续发展战略理念、条件、机制和准则为据,全方位考察和分析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各构成要素在国家间的对比关系及其各要素对综合国力的影响,系统分析和评价综合国力及各分力水平,对比分析并找出不足,同时提出相应对策和实施方案,以期不断提升综合国力,达到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目标。 站在可持续发展的高度,用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去衡量综合国力,使综合国力竞争统一于可持续发展的宏观框架内,从而适应社会、经济、自然协同发展的需要,就必须从观念、作用、评价标准等方面对综合国力进行全面的再认识。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的价值准则是国家在保持其生态系统可持续性的基础上,推动包括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在内的广义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实现国家可持续发展的过程。显然,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的内涵决定了在提升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的过程中,科技创新是关键手段,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是基础,经济系统的健康发展是条件,社会系统的持续进步是保障。 当代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向人类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这些问题既对科技、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更高目标,也使日益受到人们重视的综合国力研究达到前所未有的难度。在目前情况下,任何一个国家要增强本国的综合国力,都无法回避科技、经济、资源、生态环境同社会的协调与整合。因而详细考察这些要素在综合国力系统中的功能行为及相互适应机制,进而为国家制订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决策提供理论支撑,就显得尤为迫切和尤为重要。 随着社会知识化、科技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人类世界将进入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激烈竞争的时代。谁在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上占据优势,谁便能为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奠定更为牢靠的基础与保障,创造更大的时空与机遇。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将成为争取未来国际地位的重要基础和为人类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主要标志之一。在这样的重要历史时刻,我们需要把握决定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竞争的关键,需要清楚自身的地位和处境、优势和不足,需要检验已有的同时制定新的竞争和发展战略,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的迅速提升的总体战略目标

浅论水与可持续发展 摘要:水问题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他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的生存、关系到我们子孙后代、关系到我们中华民族是否能傲立于民族之林。为此我们应以普遍联系的观点,从大自然的循环方面认识水问题,从人口、资源、环境的角度研究问题,并从提高整个国家的科技水平和全民意识入手,才能解决好水与可持续发展问题。 关键词:水 可持续发展 如何处理好水与可持续发展问题已成为人类尤其是贫水国或准贫水国必须面对的问题。本文从分析我国当前面临的水问题入手,剖析水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提出解决水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一些想法。 一、我国当前面临的几个主要水问题及其原因浅析 由于我国水资源、降雨量时空分布的不均匀性,加之受历史及人为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当前面临的水问题主要表现及原因浅析如下: (一)旱涝灾害频繁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七大江河都曾发生过大洪水。进入90年代,我国又连续发生几次大水。1991年江淮流域发生大水;1994年,珠江、长江、辽河和黄河流域均发生大洪水;1998年,长江、松花江、嫩江流域又发生大洪水。 不仅是水灾,进入90年代,每年受旱面积竟达亿hm2,比50年代增加一倍半以上,成灾面积增加3倍。华北平原每年有1/4的耕地遭受干旱之害,1/6耕地沙化严重。我国可利用的草原面积有亿hm2,其中可灌溉的草原仅万hm2。目前全国农村有7000多万人、6000多万头牲畜饮水困难,城市有300多座缺水,其中严重缺水约有108座。 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的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因为我国降雨量时空分布不均,年降雨量变化较大,从而导致降雨期容易出现洪涝灾害,枯雨期又出现旱灾。同时由于历史原因,江河湖堤及水库大坝等水利工程防洪标准低,有些水利工程年久失修,有些工程在设计、施工中由于人为原因,甚至出现“豆腐碴”工程。其次,由于资金限制,我国许多地方水利工程不健全,建设维护资金匮乏。再者由于水土资源过度开发,造成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生态环境的破坏又会影响到气候,从而加大了恶劣气候发生的几率。历史上由于人们不断地围湖造田、修堤防洪,从而导致洪水渲泻和调蓄的空间减小,另外一个方面,加高堤防等于抬高了洪水位,从而使防洪负担和防汛风险进一步增加,万一出事,将造成更大的灾害。 (二)沙漠化触目惊心 1994年普查结果显示,我国沙漠面积已达万km2,而且每年正以2460km2的速度扩展,荒漠化不仅威胁着北京城,而且影响到全国近1/3的国土,受影响人口近4亿。去年连续发生在我国北方的沙尘暴天气给人们敲响了警钟,如不及时采取措施,将引起许多耕地被损,许多城市甚至包括我们首都北京都将成为“楼兰古城”。沙漠化严重及其惊人的发展速度最重要的原因是森林植被覆盖率极低,而根本原因就是水资源的溃乏。其实上述现象是相互影响的,植被及森林覆盖率少必将影响区域气候,减少土壤含水率,而缺水也必将减少植物存活的机会,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三)水环境继续恶化 到了90年代中期,全国水土流失面积约为367万km2,占国内面积的38%,每年流失水土50亿t,相当于全球水土流失总量的12%。据测定仅黄土高原每年因水土流失带走的氮、磷、钾就有400万t,相当于我国全年生产化肥的总量,一到暴雨期,多少条大小“黄河”令人触目惊心。有人担心:如不注意,长江也可能变成第二条黄河。 水土流失不但造成土壤贫瘠、生态环境恶化,而且给水资源开发利用和减少水灾害带来困难,如河床抬高、大坝(堤)防洪能力减少、增加防洪难度;水库淤积,降低防洪标准和兴利效益等。 据1997年《中国水资源公报》,全国废污水的排放总量为584亿t。在10万km的评价河段中,水在Ⅳ类以上的污染河长占47%。北方辽、黄、海、淮等流域,污水与地表径流的比例高达1∶14~1∶6,全国湖泊约有75%以上的水域、近岸海域约有53%以上受到显著污染。根据全国118座大城市浅层地下水的调查,的城市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40%的城市受到重度污染。 水污染严重的最根本的原因是由于我们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科学技术及经济条件还相对落后,同时人们缺乏环境保护意识所至。另外一个方面就是因为我国人口众多,生产、生活污水排放量明显地要高于其它国家。再者水污染和大气及环境污染是密不可分的,空气中的诸如硫的氧化物经溶解在水中或经降雨形成酸雨污染水体,环境中的金属、磷等化合物经氧化、分解作用最终也会成为水体的污染源。另外我国森林覆盖率低,不能对大气、水进行充分的净化也是水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四)用水效率不高和水浪费现象并存 虽然我国面临较大的水问题,但与此同时,用水效率不高、用水严重浪费的现象也普遍存在。我国的用水总量和美国相当,但GDP仅为美国的1/8。全国农业灌溉水的利用系数平均约为,而先进国家为甚至。1997年全国工业万元产值用水量136m3,是发达国家的5~10倍。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据统计为30%~40%,实际可能更低,而发达国家为75%~85%。全国多数城市用水器具和自来水管网的浪费损失率估计在20%以上。[NextPage]二、可持续发展 笔者认为可持续发展可以理解为人类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及资源不断得到改善或保护,人类的生产关系、文明程度不断地进步、提高。 由于水是生命赖以生存的基础,是构成地球物质循环的基本载体,是工农业生产的基础,因此可以说没有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就没有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将从水的角度,研究水可持续发展的思路。 三、水与可持续发展 要想解决好水与可持续发展问题,就必须应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把水与人类、水与生态系统联系起来。解决好水与可持续发展问题,归根到底就是解决生态系统及资源的良性循环问题。众所周知,水的三态变化是在太阳能作用下的循环,人类生存过程是生物循环的组成部分和特例。地球资源也是在一个大的循环系统之中,在这个循环中水作为载体、太阳作为动力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人类的生产、生活只有在不破坏这个循环的环节和物质基础的条件下才能使自身得到发展。从普遍联系的观点将水作为生态及资源循环的一个环节加以研究,了解水循环、人类生存发展及生态系统的关系,将有利于上述问题的解决。 (一)加大科研力度,掌握水、生态及物质循环规律 据研究,世界上所有与水有关的问题,如旱灾、洪灾、污染和水土流失,不外乎是因为打破了大自然的循环。为此,我们必须充分掌握自然规律和先进科技,在发展生产力、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同时,要减少生产、生活对环境的影响,使自然和人类发展融为一体,互为促进。 水资源研究要将地理、地质、气象、水文、农业、林业、水利、土壤、环境、社会、经济等学科结合起来。加大科技力度,首先要充分研究导致水资源、水环境恶化的原因,减少污水排放量和生产使用环境污染物,加大封山造林,退耕还林、退田还湖等力度。同时加强下面几个方面的研究并建立相关机构。 (1)建立全国的水资源调度及监测中心,负责全国水资源规划利用和水质监测,同时负责与气象、环境及大气等部门的协调和配合。 (2)加强洪水及灾害(包括海啸、台风等)中长期预报、沙漠化治理、堤坝隐患发现和加固技术研究和应用。 (3)加速污水处理及水循环体系研究,合理优化工农业生产(包括采用节水高效农业)及生活用水(包括水质和水量),加大有机肥在农业生产中作用,倡导建立农村及城市生态保护圈。 (4)加强国际合作做好地球资源保护工作,提高科技水平,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二)合理规划,充分利用水资源 由于水资源是按水系划分的,没有行政上的区域划分,水存在于地面也可存在于地下,水有固态、液态、也有气态。于是合理利用水资源就要进行整体规划、合理调度。全面规划包括地表水与地下水、液态水与气态水、咸水与淡水的合理规划。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充分运用现代科技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近年来实现的引大入秦、引黄济津和即将实施的南水北调工程就是地理上全面规划。许多海滨城市采用海水冲厕是咸淡水的合理利用。广西地区许多为岩溶地质,地下水资源丰富,于是地下地上联合调度就是必须的。当然采取地下水时一定要考虑到可能的副作用,如长江三角洲地区,由于过分开采地下水导致了地面沉降等问题。 (三)加快依法治水步伐 完善水法制建设,充分利用经济杆杠,加速水的商品化和治水法制化。 四、结语 水问题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他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的生存、关系到我们子孙后代、关系到我们中华民族是否能傲立于民族之林。为此我们应以普遍联系的观点,从大自然的循环方面认识水问题,从人口、资源、环境的角度研究问题,并从提高整个国家的科技水平和全民意识入手,才能解决好水与可持续发展问题。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