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林学院的吧,鄢圣英老师说
大学阶段是人们性生理成熟的决定阶段,也是性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由于受中国传统性封闭观念和传统道德文化的影响,中国社会仍旧是谈“性”色变,很少有人来引导大学生在性方面的健康发展。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大学生性心理健康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浅议大学生健康性心理的培养对策》
【摘 要】大学阶段是人们性生理成熟的决定阶段,也是性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由于受中国传统性封闭观念和传统道德文化的影响,中国社会仍旧是谈“性”色变,很少有人来引导大学生在性方面的健康发展。为此,文章主要介绍大学生性心理的发展及特点,以便了解大学生在性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培养健康性心理的对策,最终形成对性心理的正确认识。
【关键词】健康性心理;培养对策;心理咨询
一、性心理理论及其发展
性心理是指在个体性生理成熟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与性征、性欲、性行为有关的心理状况和心理过程,包括异性交往、恋爱、婚姻等与异性有关的心理状态。根据弗洛伊德将人的性心理发展划分为5个阶段来看大学生都处于性意识成熟时期,他们的心理能量主要投注于形成友谊、生涯准备、示爱以及结婚等活动中,已完成生儿育女的终极目标,使成熟的性本能得到满足。每个阶段都有它特定的社会化的任务,如果社会化过程出现障碍(如中断、缩短、变异),以后将可能是导致人格障碍的一切心理疾病的病根。
二、大学生性心理的特点
(一)性器官和性生理迅速发展与性心理尚未成熟的矛盾。大学生大都已年满18岁,在性生理方面发育已走向成熟,对异性的爱慕还具有生理的本能性和朦胧性特点;在对性冲动的自制性、对性的审美情趣,性爱的技巧等方面还存在着知识的盲区。
(二)对恋爱的渴望与对异性心理了解不深的矛盾。大学生有了对恋爱的渴望常以自我为中心对异性心理的了解并不深,不能理解对方的心理需求,在恋爱期间,双方常争吵、生气、发生矛盾,乃至轻生等恶性事件时有发生。
(三)性的身心需求与社会规范和道德责任的矛盾。从性成熟到形成合法婚姻,一般需要10年以上的时间。此段时间即所谓的“性饥渴期”、“性等待期”。恋爱中的男女青年独处时常会产生强烈的相互吸引,相互爱抚、接吻甚至是性交等性行为,而这些都与传统教育、社会舆论和道德责任相违背,在内心可能会引发道德焦虑。
(四)开放的性观念与表现上文饰性的矛盾。当大学生常处于理智与感情矛盾的漩涡中,在理性认识上认为自身应该保持贞操或希望对方要遵守传统理论道德,但在爱的激情下,又不愿受传统观念束缚,压抑自己的性欲。
(五)情感依赖较重,心理承受能力薄弱。当前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恋爱期间常常显示出依赖心理,特别是女性在恋爱中更为依赖男性,一旦男性一方出现什么变化,这位女性将是痛苦不堪,有的甚至出现过激行为。
三、大学生常见的性心理困惑
(一)性生理困扰。(1)性体像的困扰。自我对身体形态发育的认识不够全面、深入,不能以科学的眼光正视自己生理方面的发育情况。(2)遗精或月经的困扰。部分女性伴随痛经现象,这不仅使得女性身体不舒服,影响学习和正常的生活,还让他们的心理受到影响。男性由于体质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出现遗精的次数和频率是不一样的,部分遗精现象频率多的男性认为自己不洁,思想里都是些杂念,有的甚至自己看不起自己。
(二)性心理困惑。其中性别认同困惑是一种心理疾病,在我们大学生中也存在类似的人群,特别是变性人更易于抑郁、焦虑、自杀,这种心理疾病不及时给予治疗将对工作、学习生活、人际交往都会产生严重影响。
(三)性心理障碍。性心理障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性神经病、性别认同紊乱、攻击性性变态、隐匿性性变态。
四、大学生健康性心理的培养
(一)树立科学的性心理意识,学会获取科学性知识的技巧和方法。首先,科学性知识获取的渠道千万不能只是那些色情片中的部分夸张手法所宣传的知识,学生可以从一些权威发布的科教片或理论著作中获取知识,家长或者教师还可以适当的引导和推荐属于科普类的知识读本给学生。其次,从儿童期就要教育孩子学会认可自己的性别,要教育孩子个体的心理行为如何与自身的性生理发展状况、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保持一种和谐状态。
(二)塑造高尚的性人格。高尚的性人格是性心理健康的保证,首先要欣赏自己的性别角色;其次要锻炼和提高自己的意志力;最后要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在性面前我们必须要树立高尚的性人格,才不会既伤害自己又伤害他人。
(三)积极调控自我,恢复心理平衡。首先,将性冲动转化为精神追求,如提高学习成绩、参加社团活动。另外就是转移性冲动,可以参加必要的体育锻炼。其次,学生要消除对月经和遗精的焦虑。生理期保持舒畅的心情,家长、教师要注意观察孩子的情绪变化。再次,正确对待性幻想、性梦和手淫。特别是手淫,并不是病态。最后,调节与异性交往的不适,注意区分好感、喜欢与爱情,交往时把握好尺度。
(四)避免性骚扰的侵害。首先,应当维护自立、自强的自我形象,做到举止大方、行为得体。一身透视装可能成为部分意志力薄弱男性犯罪的导火索。其次,大学生要学会一些自我防卫的技巧和方法。
(五)寻求心理咨询。一女生小姜暗恋一位年轻男教师,小姜性格内向,不善于向他人诉说自己的心事,只能把对青年教师的爱恋之情深埋在内心深处,久而久之,该女生出现了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走神、发呆的现象,学习成绩下降,严重地影向了其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如果过分沉溺于性幻想之中,也可能会导致性心理和行为的异常,给身心健康带来不良后果。出现这类情况时,可以求助于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倾诉压抑的情感,丰富生活内容,转移注意力,树立健康的性爱观念,缓解心理压力。
参考文献
[1] 沈弈斐.被建构的女性―当代社会性别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2] 玛格丽特.米德著,宋践译.三个原始部落的性别与气质[M].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
[3] 郑新蓉.性别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4] 赵树勤.女性文化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张洁(1985- ),女,四川人,玉溪师范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教育学、心理学。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大学生性心理健康论文
此类文章网上多如牛毛,自己百度搜索下就行,如果需要发表我可以帮你
《青少年的性教育及同伴教育》
【摘 要】 青少年性健康状况已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广泛关注。青少年时期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在这个阶段,青少年如果没能通过正确的方法得到性健康知识,而是从网络、色情书刊等获悉相关错误的性信息,就会造成很严重的后果,本文主要讲述了青少年性教育的必要性、性教育目前的状况以及性教育的方式等方面介绍了青少年性教育,并具体介绍了目前应用最广泛、最有效的一种性教育方式―同伴教育,分别从同伴教育的概念、发展史、优点、特征、进展情况以及具体实施方法进行阐述。
【关键词】 青少年; 大学生; 性教育; 同伴教育
青少年人群的性健康问题已成为国内外非常重视的问题之一。但国内近年来多次流行病学调查的结果表明我国青少年的性健康现状仍令人担心。处于性活跃年龄的青少年,道德观念、生活方式、交往范围和性行为等方面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生理需求、观念转变、经济考虑和知识缺乏等因素使他们更容易发生不安全性行为[1]。我国青少年性发育成熟年龄明显提前,每年有上千万的青少年进入性成熟期。性观念开放、性知识极度缺乏、对性好奇心强以及性心理发育相对滞后是他们的主要特点。青少年需面对性早熟与性教育滞后的矛盾和媒体性泛化与青少年性辨别力低的两个矛盾[2]。有资料表明,初高中学生获取性知识的主要来源和途径包括电脑网络、书报杂志、影视作品以及同伴之间的交流等方式,而从课堂上及家长获取的性知识却极其有限。这使得处于生长期、不成熟期的青少年很容易投入到性的探索和实践中,做出不正确的行为。目前,专家呼吁应开展和加强对青少年的性教育,对青少年开展富有针对性、指导性的性教育活动是重中之重。下面就针对青少年的性教育状况以及教育方法等方面加以详细地论述。
1 青少年性教育的现状及教育方式
对青少年的性教育迫在眉睫
许多研究表明,国内青少年普遍存在着性与生殖健康知识缺乏与不准确的状况,婚前性行为比例增加,性病、艾滋病发病人数、未婚人工流产数上升等问题随即出现。由于以性成熟为主的一系列变化,包括身高、体重、体型、内分泌等生理变化,使青少年在心理上感到困惑、焦躁、恐慌,甚至陷入无端的痛苦中。他们会产生对性发育的疑惑、神秘感、压抑感、罪恶感,以及手淫困惑、性意识困扰和性行为失当等一系列问题。而这些问题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归咎于目前对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教育的缺乏或低效果问题上。上海地区虽然在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在初中生中开展青春期教育,但大多数调查对象认为教育内容不适合、形式欠佳。一些调查发现[3],我国中学生性行为发生率在1%~9%。而且由于性知识的缺乏,未成年少女怀孕的数量正逐年增加,全球每年至少有1500万少女非意愿妊娠,每年有1亿以上青少年患性病,大约1200万名青少年人生活在HIV/AIDS中,其中24岁以下青少年感染HIV者约260万[4]。每年,世界上大约超过半数重新感染HIV(艾滋病病毒)的人年龄在15~24岁之间。每天,全世界大约6000名年龄在15~24岁之间的青年人感染HIV。近年来,中国艾滋病传播正进入一个高速增长的时期,并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传播,在青少年中的流行态势已引起广泛关注[5]。王欣等人对北京市西城区5所中学的学生调查发现,HIV传染途径、AIDS的预防知识普及率较高;但对日常生活接触不传染AIDS的途径回答正确率偏低;其他几项调查也支持上述结果。AIDS相关的态度调查发现,反对婚前性行为的学生比例只有60%左右,仅的学生愿意和AIDS/HIV感染者同班学习。调查还发现在中学生中存在一定比例的性病感染者,对中专生的调查显示,在性交时采用避孕措施的学生比例为[6]。少管所80%以上的少年犯在“犯事”前都接触过含有暴力和色情内容的书刊和音像制品。女少年犯中,卖淫、性犯罪的占45%。近几年来,我国女性人流的比例不断攀升。根据国家相关部门的统计,全国每年有将500万例的未婚流产。而且,未婚先孕者越来越多地集中在青少年人群。以上数据足以证明对青少年进行必要的性教育迫在眉睫。
青少年的性教育方式
1949年以来,我国青少年性教育的历史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即性教育的禁闭阶段(1949~1977年)、性教育的萌动阶段(1978~1987年)和性教育的发展阶段(1988年至今)[7]。针对青少年的性教育要求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的共同参与,共同努力,且应该以性生理、性心理为基础,以性道德、性法律作为重点。只有采用多种方式同步开展,才可能获得可喜的效果。现阶段,我国采用的性教育方式主要有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区教育以及同伴教育。一些专家还建议,通过专业的青少年性教育网站或性教育动漫作品,向青少年传播科学的性知识。除此之外,性专题讲座、心理咨询,设置答疑信箱、热线电话等,都是开展青少年性教育的有效途径。目前,由于传统观念的束缚和对青少年性教育重视程度的不足,部分学校和家长仍没有对青少年进行系统、全面的性教育。
家庭教育
家庭是性教育的基本场所。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活动场所,父母是子女的性启蒙老师。青少年性教育有两个关键期,即0~4岁的早期教育和青春期教育,对于青少年早期性教育,家长只须让孩子能够自然的面对性问题即可,无须讲过多的大道理。但进入青春期后,家长就应该用“朋友-朋友”的轻松方式与孩子进行深层次的交流,其目的在于及时解决孩子对性方面的疑惑,以免他们通过不正确的途径获取错误的性信息。
学校教育
学校是性教育的主要承担者。通过学习、社交和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等渠道,让学生宣泄由于对性的过度注意所造成的紧张和压力,使其生物能量得到疏解和释放。但深圳市教育科“十五”重点课题《深圳市中小学性健康教育研究》先后用两年多时间,以问卷方式就性教育问题对近3000名学生、700名家长进行了调查。调查数据显示,深圳市小学生基本上未开展性健康教育,的初中生与的高中生表示学校很少开展性教育。22%的初中生与的高中生表示没有接受过学校的性教育。调查同时显示,仅有少部分中学生对目前学校性健康教育表示满意,大部分学生表示一般或不满意。
同伴教育
同伴教育是一种青少年乐于接受而又有确切效果的健康教育方式。在提高青少年对性病、艾滋病的认识,正确对待艾滋病病人,在自我保护及安全性行为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被广泛应用于HIV预防和性健康教育领域。WHO已经确认同伴教育项目是改变行为的有效方式[8]。林虹[3]提出,同伴教育是青少年性教育的有效抓手,值得大力推广。王克利[9]等用实验的方法探讨了同伴教育方法对初中学生性健康教育的有效性,认为同伴教育在形式、流程、控制、场所和时间等方面具有优势,受到青少年的欢迎。
网络或录像教育
网络或录像在性病艾滋病健康教育信息传播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宣传预防和控制性病艾滋病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10]。对于快速发展的网络时代,Internet凭借其易于检索、信息易于保存等优点,已逐渐被教育工作者用于青少年性健康教育领域。
2 青少年的同伴教育
青少年同伴教育的概念
同伴教育是指具有相同年龄、性别、生活环境和经历、文化和社会地位或由于某些原因使其具有共同语言的人在一起分享信息、观念或行为技能的教育形式。人们通常愿意听取年龄相仿、知识背景、兴趣爱好相近的同伴、朋友的意见和建议,青少年尤其如此。特别在一些敏感问题上,青少年往往能够听取或采纳同伴的意见和建议。因此采用该种性教育方法效果更加明显。在这个过程中,青少年可以讲述自己的经历和体会,讨论内心感兴趣的性问题,交流彼此了解的内容与技能,唤起同伴们的共鸣。同伴教育正是利用彼此之间的相同点或相似点,通过榜样的带头作用,使同伴接受正确的信息,信息传出者和信息接受者之间可以发生角色转换,是更为平等的信息交流过程。Fennell和Rhodes的研究表明,同伴和社会标准是行为的重要决定因素。例如,社会的认同和同伴的支持是性行为改变的最重要因素。因此,同伴教育是进行青少年性教育行之有效的方式之一。
同伴教育的发展历史
据Wagner考证,同伴教育的历史可追溯到亚里士多德。历史上众多的同伴教育事例中,值得一提的有:18世纪初在伦敦由Lancaster创立的“班长制度”:老师先教育“班长”,然后由“班长”教育其他学生;1957年美国Nebraska大学学生流感免疫的教学,后来,它被应用于减少青少年吸烟和药物滥用的健康项目,1988年澳大利亚生殖健康专家Short教授首先将其应用于医学生安全性行为的教育,现在它已被广泛应用于HIV预防和性健康教育领域;1991年,WHO启动了一项全球预防HIV同伴教育的评价工作;1998年在第12届世界艾滋病大会上,澳大利亚、美国等国介绍了同伴教育在预防艾滋病方面的研究经验。我国起初在一些中学校园里采用同伴教育的方法进行性健康教育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目前,同伴教育已经被广泛应用于预防艾滋病、青少年生殖健康教育等领域。
同伴教育的主要特征
同伴教育具有文化适宜性、可接受性、经济性等特征。
文化适宜性
即它能提供符合某一人群文化特征的信息。因为同伴教育是在年龄相仿的人之间进行的,所以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在所处时代、生活方式以及爱好观点方面都有一定的相似性,一般容易答成共识。如大多数同学在青少年时期都会经历喜欢,讨厌和好奇等心理波动,同伴教育者就可结合自己所学到的知识与伙伴们进行沟通交流,提供较为正确的指导和可行性的建议。
可接受性
即同伴间容易沟通,交流更为自然,彼此之间有安全感。同学之间彼此熟悉,能够以诚相待,彼此沟通时不会刻意有所保留,通常会敞开心扉,这样促进了同伴教育者与同学间的关系,使同学之间产生亲近和真实的感觉。归根到底,大多数同学选择同伴教育,无非是看重其同伴间的平等关系,没有代沟,谈话过程也比较轻松。例如上海市徐汇区三所初中的初一年级中抽取本班同伴组和学长同伴组各145和133人进行性同伴教育。结果与课堂讲授相比,分别有和学生认为小组活动“好很多”和“稍好"。
经济性
即投资少,效果显著。同伴教育不需要特殊的场所,可以在任何场所进行,而且每次交流的时间可以灵活掌握。同伴教育活动更多地被结合到日常的工作和学习之中,所以需要的经费很有限,只需花费少量的培训教材印刷费等即可。
3 我国现阶段开展同伴教育的相关情况
针对中小学生的同伴教育
中小学生是身体发育和性教育的关键时期。美国一些专家认为开展性教育,初中阶段是一个成功的,最好的开端。美国93%的公立学校中,教授7~12年级的生物老师以相同形式提供性教育或艾滋病教育。45个州要求或鼓励在公立学校中讲授性教育,在十大学校行政区中有九个支持性教育。在对其性教育中,为了让他们接受更具吸引力、亲和力更强、更易接受、效果更好的教育形式。同伴教育是很棒的性教育方式,它有助于减少青少年危险性行为。在加纳(Ghana)和尼日利亚(Nigeria)的学校及校外实施同伴教育课程后,发现同伴教育显著增加了在校青年人安全套的使用,使用现代的避孕方法的青年人的比例从47%上升到56%,显著增加。上海市某中学初一年级某班共34位同学,男、女生各l7人,将男、女生各随机分为2组,每组8或9人,共计4组。2组男生随机确定为本班同学作为同伴教育者组(以下简称本班组)和对照组,2组女生随机确定为本班组和外班组(为外班同学作为同伴教育者组)。培训同伴教育者3名(本班男女生各1名,外班女生1名),进行同性教育,分别承担2组女生和1组男生的同伴教育,另一组男生作为对照。在教育现场,学生表现出了很高的参与热情,一改课堂、讲座等教育形式的沉闷和单调,学生畅所欲言,提出了一些羞于对老师或家长讲的敏感问题以及切身攸关的问题,对一些焦点问题也进行了积极的讨论。受教学生反映与传统的老师讲课的方式相比,他们更喜欢同伴教育,因为它与自己很贴近,感到很亲切、友好,在谈论青春期话题时感到很自然、随意,不必有很多忌讳。来自外班的女同伴教育者,还强烈要求找机会对她班同学教进行教育。
同伴教育在大学校园中预防艾滋病的应用
澳大利亚经验证实,由高年级医学生向低年级大学生传播艾滋病/性传播疾病/安全性行为知识和技能,可有效地增强学生预防艾滋病/性传播疾病的意识和能力20世纪末的中国,艾滋病已呈加速流行趋势。2007年,全球携带艾滋病病毒者有3300万人,新增感染者270万,中国的新增艾滋病毒感染者数量出现了上升[11]。到2008年的9月末,我国累计报告艾滋病病例264 302例,其中艾滋病病人77 753例,死亡�34 864例,性传播已成为我国艾滋病流行的主要传播途径之一[12]。今年,卫生部与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和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对中国2009年艾滋病疫情进行了评估。结果显示,截至2009年底,估计我国现存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约74万,全人群感染率为,其中艾滋病病人万,当年新发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万,当年因艾滋病死亡万,估计现存的74万感染者和病人中经异性性接触传播,静脉注射吸毒传播占,同性性传播占。性传播逐渐取代了毒品的注射成为主要的传播渠道,我国艾滋病形势越来越严峻。大学生是感染艾滋病的高危人群,所以在大学生中开展性健康教育,已经成为预防艾滋病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叶利贞[13]等研究表明,同伴教育对提高大学生防治性病艾滋病的知识水平效果显著,对树立大学生防治性病艾滋病正确态度具有重要影响,对大学生防治艾滋病相关行为的正向转变具有一定作用。我国几所大学相继开展了针对大学生性知识学习的同伴教育,其目的就是希望能够让大学生认识到性健康教育的必要性。例如在北京市的某所大学的一年级到三年级的同学之间进行的同伴教育的前后,同学们对艾滋病和性病有了正确的认识。大学生的生殖避孕知识、AIDS/STD知识知晓率均增加,对AIDS的传播途径(血液、性、垂直传播)知晓率亦均较高;对AIDS的非传播途径的知晓率较低,对感染STD者同情的比例、不回避AIDS者的比例明显提高;同伴教育对提高大学生防治AIDS/STDS的认识水平效果显著,对大学生防治艾滋病也具有一定推动作用。蔡泳、施榕等[14]采用随机数字表法,从上海市虹口区的高级中学中随机抽取3所学校作为样本学校。对干预组学生实施6个学时的艾滋病同伴教育,于同伴教育实施前及实施后1周和1年时,分别进行内容一致的问卷调查,内容涉及生殖健康、艾滋病和性病知识。结果表明预防艾滋病同伴教育能显著提高高中生的相关知识水平,且具有长效性的特点。因此,在大学校园开展有组织、有计划的同伴教育是大学生防治艾滋病的有效措施。明中强认为[15]许多国家和地区HIV感染率下降的关键在于同伴教育项目的有效实施。
4 我校性教育及同伴教育近况
2002年重庆医科大学率先在生殖医学专业本科生中开设性医学课程,编写了我们自己的“性医学教学讲义”,并对性医学教学进行了一些探索。采用学导式、讨论式、表现式、启发式、问题式、演讲式、座谈式、参与式等各种教学方法。这些教学手段及教学方式具有先进性和实用性,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并将被动学习转为了主动学习。我校学生还自发成立了中国高校第一个以“性”为研究和宣讲对象的大学生社团。2006年重医大学生杨罗等人率先调查了重庆大学、重庆师范大学、重庆交通大学、重庆工商大学、西南大学、西南政法大学、重庆科技学院、重庆教育学院等8所高校的720名在读大学生,耗时4个月完成了《当代大学生性观念、性行为调查》问卷设计了36道敏感问题,最大限度涉及了大学生所能遇到的性状况。2009年�4月,徐晓阳老师指导07级生殖医学夏显等同学成立了“同伴教育讲师团”。通过前期专业知识准备,讲师团具备了向非医学院校同学开展各类活动宣传相关知识的能力后,于4月23日在涪陵区涪陵中学高一学生中进行了一次“懵懂的青春、青涩的花季”主题性教育活动。在5月31日到重庆大学开展了月经保健、性生理与性病、大学生交往、性骚扰与防范共四场讲座。2009年暑假,“同伴教育讲师团”到重庆市涪陵区城市社区、城乡结合部、农村进行医疗知识宣传普及,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得到了涪陵区卫生局领导、涪陵区荔枝街道办事处团委的肯定。“同伴教育讲师团”被推荐参加2009年重庆市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徐晓阳老师被评为2009年重庆市大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评选表彰活动先进工作者。2009年徐晓阳老师还指导06级学生郑雨薇等完成了“重庆地区农村留守青少年的性教育、艾滋病防治知识调查”。据估计,未来10年内,全国农村每年新转移到城镇的劳动力将有1000万~1500万人,其中农民工留守子女约700万。本课题通过对大量流动人口流出的重庆农村地区中学生进行性健康教育,提高农村人口的艾滋病预防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使流动人口在流动之前就能充分认识到艾滋病的威胁和预防方法。这项工作对流动人口的艾滋病预防和控制工作也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课题成果及调查报告参加全国第十一届“挑战杯”,并获重庆市二等奖。
总之,加强以大学生为主进行的青少年艾滋病预防、治疗与关怀为核心的性教育,有利于促进我国艾滋病防治工作的深入发展,有利于政策规划、资源统筹和协调动员能力,进一步完善由政府领导、多部门合作、全社会参与的艾滋病预防和控制体系,更有利于全社会对艾滋病防治工作的理解、支持和参与,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参考文献
1 吴静,熊光练,石淑华.青少年性知识、性态度和性行为现状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7,15(2):120-124.
2 曾燕波,青春期的性问题和我国的性教育[J].中国青年研究,2008,12.
3 林虹.青少年性教育的有效抓手:同伴性教育[J].当代青年研究,2005(7).
4 贺英勤,唐宝林,性健康教育与人口安全问题[J].中国性科学杂志,2005,14(8):35-36.
5 王庆彬,姜宝法,方乐,等.我国中学生艾滋病健康教育干预效果的Meta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9,(10):703-705.
6 刘燕,喻达,刘民,北京市居民和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及行为调查综述[J].中国健康教育2008,24(1):44-45.
7 王雁,刘艳虹.智力落后学生的青春期性教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12.
8 Aggleton P,Davies P,HartG, for the future[M].London:Taylor and Francis,.
9 王克利,王作振,钱序.性与生殖健康同伴教育实施的方法学研究[J].中国健康教育,2005(2).
10 林明环.青少年预防性病艾滋病健康教育研究现状[J].中国热带医学,2008,8(6).
11 钱伯建,耿柳娜.同伴教育在艾滋病预防中的应用[J].社会心理科学,2009,24(3):284.
12 蔡泳,施榕.上海市高中生预防艾滋病同伴教育随访研究[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09,29(3).
13 叶利贞,徐秀芝.师范类大学生性病/艾滋病同伴教育近期效果评价[J].中国学校卫生,2004,25(4):450-452.
14 蔡泳,施榕.上海市高中生预防艾滋病同伴教育随访研究[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09,129(3):288-290.
15 明中强.艾滋病预防与控制的成功经验[J].国外医学•流行病学传染病学分册,1999,26(5):193-197.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
摘 要:本文通过大学生在适应环境、人际关系、生活挫折、自我认知等方面存在的心理矛盾冲突进行分析,强调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同时提出了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切实可行的措施,以求对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起到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当前,人们的经济生活、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人际关系等发生了很大变化,人们的心理状态自然会受到很大影响。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人才提出的要求更高,使大学生难免会产生一些心理问题,如人际关系障碍、性格障碍、性意识困惑等。正确分析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他们保持身心健康,预防各种心理疾病,势在必行。
一、大学生心理问题不容忽视
大学生正处在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心理发展不平衡,情绪不稳定,加之面临一些现实问题,心理矛盾冲突时有发生。
1.难以适应环境
求学环境发生了改变,离开了长期依赖的家长和老师,面对新的学习、生活方式,一些学生出现了独立与依赖的矛盾。在新的环境中,面临理想与现实的反差,会产生忧虑、郁闷、恐惧等负性情绪。
2.自我认知失调
在中学是学习尖子,老师表扬,家长夸奖,同学羡慕,常常处在快乐的氛围中。但到了大学,人才荟萃,高手如林,有些学生学习方法不适应,失去了原来的学习尖子地位,自尊心严重受挫,易产生自我否定思想。
3.人际关系障碍
人际关系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的一个敏感的问题,不少人常常处于矛盾之中。一方面不愿敞开心扉,自我封闭;另一方面,又迫切希望社交,得到友谊,显示自己的力量。沟通不良、有性格缺陷的大学生可能就此产生难以解除的矛盾。环境的变化、社会思潮的影响、人们交往方式的变化,又加深了这一矛盾。
4.生活上的挫折
一些偶然的因素引起的生活挫折,容易影响他们情绪的稳定,诸如失恋、家庭的重大变故、经济困难等。由于多数大学生之前较少遭到过严重的挫折,更缺乏一定的抗挫折能力,一旦遇到挫折就束手无策,耐受性差,从而造成他们焦虑、痛苦失望、逆反等不良心理。
5.择业的难题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为大学生带来了更多的择业机遇和自由度,同时也增加了择业难度,加重了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对于少数大学生来说,甚至毕业就意味着失业,这对心理承受力较差,心理适应力较弱的大学毕业生来说,是难以接受的。这就加重了他们的恐惧、焦虑、烦躁心理。
二、大学生心理困惑原因分析
以上心理问题,究其原因,既有社会因素、家庭因素,也有学校因素和自身因素。
社会因素主要是由于市场经济引入的竞争机制,使一些意志薄弱的学生面对挑战时,一遇到挫折,便抱有消极心态;同时,社会上出现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也侵蚀着一些大学生的心灵,对政治不感兴趣、冷漠马列主义、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道德出现滑坡等。
家庭环境也是一个重要因素。父母管教严格的大学生易表现出敌对、羞怯、自卑等心理。父母过分溺爱、保护的大学生,依赖性强,遇事退缩,以自我为中心等。父母对其行为放任的大学生多自由散漫,缺乏社会经验,等等。
学校因素主要有:一是环境、地理位置的改变,进入大学后,陌生的环境,陌生的地域,遇到实际困难易唤起他们的思乡情绪。二是教育理念的影响。有的学校强调知识教育、专业教育,不重视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淡化了他们参与各种有益社会活动的意识。三是人际关系氛围的影响。和谐的人际关系可使人们心情舒畅,生活愉快。紧张的人际关系就会使人产生不愉快、烦恼、痛苦的情绪体验。四是不良文化风气滋生了不健康现象。如追星、追时髦、醉心于牌桌酒楼或流连于花前月下等。
自身因素主要包括不能正确评价自己和他人、不能正确地自我选择和自我发展,并影响与他人的交往;性的成熟带来性心理的变化,由于经验不足,阅历太浅,理智性差,容易出现感情与荣誉之间强烈的心理失调等问题。
三、预防和解决心理问题的主要途径
目前,预防和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途径有:
1.掌握必要的心理学知识,预防心理疾病
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离不开心理学知识的学习,系统地学习心理学知识,了解自身心理发展变化的规律与特点,学会心理保健的方法,自觉调节控制情绪。让心理学走进广大大学生们的课堂,多开设一些和大学生息息相关的心理课程,如“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等,使大学生心理调节能力和抗挫折能力得到增强。
2.加强心理咨询工作,改进心理咨询服务
学校心理咨询工作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防治心理疾病,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一是领导要重视。保证机构、编制、经费、场所等。二是要提高心理咨询工作人员的素质。对于思想政治工作的人员,要补充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对于从事心理学方面工作的人员要补充思想政治工作方面的知识。三是开展适应性咨询。开辟一些心理咨询的宣传栏,举办心理卫生知识讲座。通过设立心理咨询信箱,开通热线电话,组织心理测试,开展交流,举办讲座等多种形式来推动。
3.重视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心理社会氛围
营造文明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是培养大学生健康心理的重要内容之一。校园文化有利于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围,有助于学生深化自我认识,充分发展个性,改善适应能力。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积极培育心理文化、优良的校风、学风,优化大学生的心理品质,净化大学生心灵,陶冶大学生的道德情操,提高自身的道德境界。
4.坚持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
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都属于育人的工作,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差异。心理健康教育侧重于增进个人的身心健康,思想政治教育侧重培养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因此,必须把握各自的侧重点,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遵循大学生思想认识发展的规律和心理健康发展的规律,运用心理康复的手段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同时加上思想引导,克服一些不健康心理和偏激观点,把心理疏导和思想教育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的水平。
参考文献:
[1]倪海.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2000字篇2 人类自从诞生以来,就非常注重自己的健康.特别是当今社会处于多变革、快节奏、高信息、强竞争的情况下,重视心理健康,提高全民族的心理素质,不但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类自我完善的客观需要。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学会更好地认识自己、了解他人,开发自身的潜能,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掌握心理调适 方法 ,优化心理健康途径,预防心理疾病,纠正不良心理,促进身心健康与人格完善,都是大学生自我修养的重要内容,也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课题。 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尚为最后形成,心理还未完全成熟,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难免会出现心理失衡,产生心理困惑。因此,加强心理品质锻炼,学会自我心理调适,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不仅可以有效地化解心理困惑和消除心理障碍,而且是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有效地学习和工作,发挥自身聪明才智的基本条件。 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人生观处于人的心理现象的更高层次,是个体主导心理活动和行为选择的灵魂和准则。大学阶段是一个人的人生观趋向定型时期,正确的人生观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指南和保证,是人生的精神支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养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才能做到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丧失信心和追求,不会在身处逆境、遭遇挫折而一蹶不振或导致心理困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才能科学地对待社会、人生与生活中的各种矛盾,才能对周围的各种事物、环境有适度的心理反应,防止心理反应失常,促进心理健康,使自己处于一种乐观奋发的精神状态之中,乐观地工作学习和生活,这有利于提高对心理冲突和挫折的承受能力,防止心理障碍的发生。总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是保持心理健康,战胜一切心理动荡和不安的最基本条件。 二、增强心理品质锻炼 1.善于认识自我 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首先应该正确认识自我,培养悦纳自我的态度,确立合理的 自我评价 体系,找准自我评价的标准,客观地分析自己的长处和缺陷,不以自己之长而骄傲,也不因自己之短而自卑;培养健康的人格品质,自信而不自负,谦虚而不自卑,乐观而不盲目,克己而不过分;勇于承认错误,善于自我批评;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立抱负水准,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 2.意志品质坚强 意志是一个人支配自己行为的心理过程。意志品质在人的行为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犹如汽车上的方向盘,主导着人的行为,又如制动器在遇到问题时要及时刹车或减速。在生活的道路上人们会遇到各种不如意的事情,遭遇各种挫折,能否始终不愉地坚持目标,战胜困难和挫折,最后成就事业,关键在于有没有坚强的意志品质。所以养成坚强的意志品质对大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没有坚强的意志品质就不可能构建完美的个性。只有果断坚毅、坚定不移、持之以恒的意志品质,才能促进心理健康和人格完美。 3.有丰富的 心理 健康知识 心理健康素质的培养对大学生来说是非常必要的,所以大学生有计划有目的的学习一些有关心理健康的知识,阅读有关心理学书籍,从理论上提高自己。并借助心理学书籍来认识自己,包括认识自身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心理障碍,自觉地有意识地改变自己那些不健康的观念、想法,用正确的心理健康知识武装自己。注意自己的性情修养和心理保健,使自己的精神始终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中,不受或少受那些不良刺激和影响。 学习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所以大学生要取得优秀的学习成绩,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没有意志,没有不屈不挠的向上精神是不可能的。健康的心理,以积极进取、服务于社会的人生观作为自己人格的核心,并以此为中心把自己的需要、愿望、目标和行为统一起来,树立远大理想,“以天下为己任”,从而产生强大的学习内驱力,推动大学生努力完成学业,自觉攀登科学高峰。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掌握文化科学知识的重要保证,有了良好的心态,不仅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而且有益于终身的发展。如果离开良好心理的培养,就培养不出具有先进文化知识的合格大学生。综上所述,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提高大学生整体素质的要求,而且也是大学生全面发展,成为“四有”人才的重要保证和基础。 总之,大学生要做到心理健康,争取身心健康是关系到成才与否的头等大事。只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生理素质相结合,加之其他积极因素的相互作用,大学生成才就有了可靠的内在条件,一颗颗人才的新星就有可能升起。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2000字篇3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能体验到自己的存在价值,既能了解自己,又接受自己,有自知之明,即对自己的能力、性格和优缺点都能作出恰当的、客观的评价;对自己不会提出苛刻的、非份的期望与要求;对自己的生活目标和理想也能定得切合实际,因而对自己总是满意的;同时,努力发展自身的潜能,即使对自己无法补救的缺陷,也能安然处之。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则缺乏自知之明,并且总是对自己不满意;由于所定目标和理想不切实际,主观和客观的距离相差太远而总是自责、自怨、自卑;由于总是要求自己十全十美,而自己却又总是无法做到完美无缺,于是就总是同自己过不去;结果是使自己的心理状态永远无法平衡,也无法摆脱自己感到将已面临的心理危机。 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因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衡量心理是否绝对健康是非常困难的。健康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分界线。一般判断心理是否正常,具有一下三项原则:其一,心理与环境的统一性。正常的心理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客观环境具有一致性。其二,心理与行为的统一性。这是指个体的心理与其行为是一个完整、统一和协调一致的过程。其三、人格的稳定性。人格是个体在长期生活经历过程中形成的独特个性心理特征的具体体现。而心理障碍是指心理疾病或轻微的心理失调。它出现在当代大学生身上大多数是因心身疲乏、紧张不安、心理矛盾冲突、遇到突如其来的问题或面临难以协调的矛盾等出现,时间短、程度较轻微,随情境的改变而消失或减缓;个别则时间长、程度较重,最后不得不休学甚至退学。心理障碍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方面。表现在心理活动方面如感觉过敏或减退、体感异常、错觉、幻觉、遗忘、疑病妄想、语词新作、意识模糊、紊乱的心理特点和难以相处等等。行为方面和焦虑、冷漠、固执、攻击、心情沉重。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等。 心理素质是主体在心理方面比较稳定的内在特点,包括个人的精神面貌、气质、性格和情绪等心理要素,是其它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学生求知和成长,实质上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过程。教育提供给学生的文化知识,只有通过个体的选择、内化,才能渗透于个体的人格特质中,使其从幼稚走向成熟。这个过程,也是个体的心理素质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心理素质的影响。学生各种素质的形成,要以心理素质为中介,创造意识、自主人格、竞争能力、适应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要以心理素质为先导。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适应状况,是抗拒诱惑、承受挫折、实现自我调节的关键。 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一方面是与他们自身所处的心理发展阶段有关,同时也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分不开。大学生一般年龄在十七、八岁至二十二、三岁,正处在青年中期,青年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由于心理发展不成熟,情绪不稳定,面临一系列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的课题时,心理冲突矛盾时有发生,如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理智与情感的冲突、独立与依赖的冲突、自尊与自卑的冲突、求知与辨别能力差的冲突、竟争与求稳的冲突等等。这些冲突和矛盾若得不到有效疏导、合理解决,久而久之会形成心理障碍,特别是当代大学生,为了在激烈的高考竟争中取胜,几乎是全身心投人学习,家长的过度保护、学校的应试教育、生活经历的缺乏使这些学生心理脆弱、意志薄弱、缺乏挫折承受力,在学习、生活、交友、恋爱、择业等方面小小的挫折足以使他们中的一些人难以承受,以致出现心理疾病,甚至离校出走、自杀等。从环境因素看,竟争的加剧、生活节奏的加速,使人产生了时间的紧迫感和压力感;个人对生活目标的选择机会增多,难以兼顾的矛盾加剧了内心的冲突,产生了无所适从的焦虑感。凡此种种,对变化的环境适应不良而出现的各种困惑、迷惘、不安、紧张在明显增加,社会的变革给正在成长着的大学生带来的心理冲击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更强烈、更复杂。各种生理因素、心理因紊、社会因素交织在一起,极易造成大学生心理发展中的失衡状态。心理素质低劣的人自然不能适应高速度、高科技、高竞争的环境,心理负荷沉重便容易导致各种心理疾病。所以大学生在学生过程中应学会自我心理调适,做到心理健康: 1、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有了学习兴趣就能够自觉地跃入浩瀚的知识海洋里邀游,拼命地吸取新知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保持乐观的情绪和良好的心境,大学生应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愉快开朗的心境,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当遇到悲伤和忧愁的事情要学会自我调节,适度地表达和控制情绪,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喜不狂、忧不绝。 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应该具备良好的情绪状态、正确的自我观念、恰当的自我评价、完整的个性结构、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择业心理,应该符合社会的要求,能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和对环境有适应能力。倘若具备了以上素质,则我们的心理健康不成问题,则一定能在学业和事业上取得一定的成功。
大学生心理健康2000字论文如下:
摘 要:随着高等教育的日益普及,精英人才的增多,社会竞争的加剧,大学生群体的优势并没有随着大学生人数的增加而有所上升,相反是来自社会各个方面的压力和考验。这一系列的现实背后,会给大学生群体心理健康状况带来怎样的影响,本文着重从这个方面入手分析讨论。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健康 高等教育 压力
一、引言
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三点:首先,有才无德。一个人的学历是代表他学习经历,反映了他知识教育一方面的成果。而无法反映出他的人格、身心,而人格的教育、身心的教育、心理的教育,这些教育才是对一个人起到更大作用的教育。
其次,功利主义。无论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都指向功利的功能,非功利的价值渐渐淡薄。进入大学之后,学生的目标也是为了就业或者考研、出国。整个教育会陷入严重的功利化氛围当中。第三,漠视生命。
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尊严的意识、尊重他人的人格、保护自我这方面的教育是比较缺乏的,因此遇到矛盾的时候,学生可能就会采取非常过激的手段来进行处理,甚至根本就没有想到过面对的是一个鲜活的生命。大学生群体所面临的潜在的心理危机值得我们关注。
综合分析来看,大学生心理危机的根源主要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
1、自我认同危机
大学生活与以往的生活不一样,在面对学习、生活、爱情等方面纷繁复杂的选择时,易陷入内心与外界环境的不平衡与不稳定之中,人格处于自我矛盾的状态,压抑了自我的积极性,出现了严重的情感损伤和内心冲突。
2、意义世界的缺失
由于大学教育自身的特点,在大学生生活中体现出的空虚与混乱、冷漠与消极。大学生在经历心理失衡后必将以消极的形式追寻本真的存在。当所珍视的意义缺失产生心灵空寂时,生活与学习的勇气与信心也将消失殆尽。
3、应对机制的不当
通常大学生所采取的积极防御机制能帮助他们平安地度过危机,而采取的消极防御机制虽暂时能缓解内心的紧张状态。
但是,却为心理危机埋下了隐患,特别是在危机发生时采取“聚焦式”的思维认识事物、分析问题、进行消极归因时,都不利于行为的坚持性进展,所表现的是头脑中形成的一片暗区,形成无可奈何的消极、失落心态。
二、反思背后的举措
从外部环境看,高等教育的普及从客观上降低了大学生自身的竞争力但其骨子里的自视甚高却没有因此减少,除此之外,来自社会的就业压力,学校的考试压力也是的大学生的心理压力进一步加大。
很多悲剧的产生一方面来自大学生自身认知的偏差,没来得及调试自身的心理压力。另一方面来自学校,社会等方面没有及时的引导。因此,如何妥善的预防和解决大学生心理危机的所引发的悲剧再次发生,对我们来说显得尤为重要。这需要来自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努力。
正确道德观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并非是一朝一夕之功,也绝非权力所能奏效。所以预防是减少大学生犯罪的最有效的途径。预防大学生犯罪是对人才的珍惜,是对社会的责任。因此减少和预防大学生犯罪,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取得明显效果。
预防大学生犯罪与预防其他犯罪具有相似性,最根本的措施还在于防范于未然,针对其犯罪原因,实行综合治理,形成一种有利于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环境,才能收到治本的效果。
1、作为学校
开设相应的心理咨询的课,普及心理的一些知识,同时完善学校的心理服务机构,及时了解掌握学生一些心理的问题,给他们进行相应的救助。
帮助大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识到自身心理问题的根本原因,从而可以引导大学生更为有效地而对现实,为大学生提供建立新型人际关系的机会;增加大学生的心理自由度,帮助其改变过去的心理异常,最终恢复健康的心理。
2、作为家庭
父母应该把学生作为是未成年的社会公民对待,应该建立起平等沟通的关系。
3、作为大学生群体自己
第一,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良好的人格品质首先应该正确认识自我,培养悦纳自我的态度,扬长避短,不断完善自己。其次应该提高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对挫折有正确的认识,在挫折面前不惊慌失措,采取理智的应付方法,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第二,养成科学的生活方式。健康的生活方式指生活有规律、劳逸结合、科学用脑、坚持体育锻炼、少饮酒、不吸烟、讲究卫生等。学会科学用脑就是要勤用脑、合理用脑、适时用脑,避免用脑过度引起神经衰弱,使思维、记亿能力减退。
第三,加强自我心理调节。自我调节心理健康的核心内容包括调整认识结构、情绪状态,锻炼意志品质,改善适应能力等。大学生处于青年期阶段,经验的缺乏和知识的幼稚决定了这个时期人的心理发展的某些方面落后于生理机能的成长速度。
因而,在其发展过程中难免会发生许多尴尬、困惑、烦恼和苦闷。这些心理问题如果总是挥之不去,日积月累,就有可能成为心理障碍而影响学习和生活。
让学生正视现实,学会自我调节,保持同现实的良好接触。进行自我调节,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改造环境,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
第四,积极参加业余活动,发展社会交往。大学生应培养多种兴趣,发展业余爱好,通过参加各种课余活动,发挥潜能,振奋精神,缓解紧张,维护身心健康。通过社会交往才能不断地丰富和激活人们的内心世界,有利于心理保健。
三、结束语
有心理危机并不是一件十分可怕的事情,关键在于,如何结合学校,社会,家庭等各界力量帮助大学生群体在这个特殊的时期能够“安全着陆”,用一颗成熟,从容的心态面对处理自身的心理危机。
这其中要反思和行动的不仅仅是外界,大学生群体自身也应该开始重新定位自身是否拥有正确的,积极地,向上的人身观,价值观,能够在关键时刻帮助他们认清自身,走出心理健康危机,走上真正属于大学生群体自己的阳光校园道路。
国防意识,大学生,要学习历史,掌握困惑,同时要积极关注国际落实到小,国防的文字,国防的价值
国防 教育 是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如何加强大学生的国防教育的相关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如何加强大学生的国防教育的相关论文篇一 《关于加强大学生国防教育的思考》 摘要:国防教育是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高校国防教育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政策偏向宏观、师资力量薄弱、大学生国防意识不强。为此,需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进教学手段和 方法 、合理定位。营造浓厚的校园 文化 环境,以强化国防教育。 关键词:大学生;国防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 编号:1002-4107(2012)11-0084-02 国防教育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之一。孔子说“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成矣”,他认为对民众进行军事训练可以提高他们的军事技能。孟子说“善教得民心”,孟子在答梁惠王问时从仁义角度阐述国防中的国家主体意识[1]。现代国防教育,泛指为捍卫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防御外来侵略、颠覆和威胁,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国家对全体公民的品德、智力、体力等方面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各种教育活动[2]。从更广泛、更精准的角度来看,现代国防早已超越军事角度,而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法律等各个社会领域,并形成一种“超限战”的国防思维及其各组成成分的多维结构关系。在当今新形势下,大学生国防意识的加强,必须以此为基本着眼点,利用各种手段和方式进行多层次无缝式教育。 一、加强大学生国防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增强大学生的国防观念 国防教育既是建设和巩固国防的重要基础,也是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途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同盟国在战争初期无一例外地遭到重大损失,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近代史上第二次和平思潮盛行,公民的国防观念极度淡漠。因此,加强国防教育,必须让大学生真正懂得珍视和平的重要道理,必须构筑强大的国防屏障,方能赢得和平与稳定,必须充分认识到“国无防不立、民无兵不安”的含义,并转化为振兴民族、建设国家的巨大精神力量。实际上,当代大学生的国防观念意识淡薄已成为一项紧迫的课题。近年来,国防意识和民族精神的培养和研究已成为我国国防教育的重点和核心问题。 (二)增强大学生的忧患意识 古人云:“天下虽安,忘战必危。”一个没有危机意识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一个民族必须随时认清国家安全利益所面临的危机,自觉地在思想上、行动上做好应对危机、克服隐患的充分准备。随着相对和平环境时间的延长,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很多大学生在享受和平生活、追逐经济物质利益的时候,自觉不自觉地淡化忧患意识。面对当今我国严峻的安全形势,国家安全问题的综合性、复杂性、多变性进一步增强的态势,大学生思想认识不清,对国家和民族缺乏足够的危机意识。因此,加强大学生国防教育,唤起大学生的忧患意识和民族危机感,才能应付各种战争风浪的冲击。 (三)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实现国防现代化,人才是关键,教育是基础。邓小平指出:“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加强国防教育,不仅能使大学生增强国防观念,而且能学习和掌握必要的现代军事知识,锻炼强健体魄,成长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国防人才,从而促进国防现代化乃至整个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学生的国防素质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通过国防教育,才能提高大学生的国防素质,才能培养适应未来战争要求、具有高素质的大批国防现代化建设人才。 二、当前大学生国防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国防教育偏重于宏观指导 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非常重视高校的国防教育,2012年2月初,教育部提出要加强实践育人工作,其中再次对军事技能训练进行重点强调。但是,这些法令文件在各地政府和高校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从而影响到高校国防教育的实施效果。 (二)国防教育师资力量不强 目前,我国高校国防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教师学历层次普遍不高。全国仅有六所院校设有国防教育方向硕士点,隶属于高等教育学专业。同时,教师教学任务偏重,部分高校专职军事教师既从事教学,还要负责人民武装行政工作,很难有精力和心力专门从事军事教学活动,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国防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三)教育 措施 不完善,对国防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国防教育专款投入不足,表现在有些高校没有专门的训练实习基地, 军训 时学生全拥挤在一个体育场上,或校内马路和广场上, 射击 、战术课目难以实施。同时,技能训练时间短、内容单一,与高校所设置专业联系程度不够、专业化国防后备力量培养与专业教育脱节,导致整个技能训练质量不高、内涵缺乏,甚至有些高校为节省开支,未组建专门的国防教育机构,每年仅用一两次国防教育讲座来代替国防教育课程。这样一来,所制订的国防教育教学计划根本无法完全实施。尽管近年来,部分省份开展军事课课程建设检查评估,也制定了检查指标体系,但以评促建、以评促改、评建结合的作用并未有效发挥出来。 (四)教学形式单一,难以激发学生兴趣 由于国防教育课程所占学分比例少,仅为理论必修课和技能训练课,各2学分,甚至部分高校未将课程列进课表,国防选修课大多处于滞后建设状态。受上述因素影响,高校的国防教育和学生思想实际联系不紧密,缺乏针对性,与学生所学专业联系不够,导致学生对军事理论课不感兴趣。 三、加强大学生国防教育的对策 (一)正确认识开展国防教育的紧迫性 胡锦涛同志强调:“在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必须切实加强国防建设”,使二者“相互促进”,要“形成全党全国关心国防、支持国防、建设国防的浓厚氛围”。国防教育是公民的终身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明确指出:“学校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从整体上看,高校国防教育发展已经具备良好的外部条件,重视程度日益加大,部分省份走在全国国防教育前列。如四川省军区2011年对全省本科高校进行军事课课程评估,有效地提升了各普通本科高校的军事课课程建设工作。作为教育工作者,不仅要认识到国防教育的重要性,而且要认识到大学生在国防上具有义不容辞的义务,提高其国防意识是当前强化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二)合理定位高校国防教育的地位 国防教育并非是孤立的一门课,而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学校领导要重视,更离不开各部门的积极支持、配合、协作,要科学定位高校的国防教育。为加强高校国防教育工作,国家相关部委以及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主管部门,应建立由专家、教授组成的指导小组,加快改变教研室及教师编制、有教学无考核、教育质量欠评估等状况,尽快促进高校国防教育迈向规范化、制度化[3]。国防教育的建设路径主要有两条:一是自上而下的建设路径,也就是从国家到各省、市、自治区及以下单位,这条路径主要靠行政力量推动;二是自下而上的建设路径,即各基层单位、院校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主动落实、分解和执行上级部门和国家的政策,这样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 (三)加强对口师资队伍建设,改进教学手段 要推进国防教育教师合理定编、职称评定,并注重骨干教师培养,把现有教师队伍努力建设好。此外,后备国防教育师资队伍培养迫在眉睫,当前六所院校国防教育方向硕士点在职人员已于2011年停招,全日制国防教育方向研究生每年 毕业 人数仅有15人左右,不能满足专业化的人才累积需要。因此,必须尽快探索长效培养机制。要重点解决国防教育硕士点和博士点的适度规模建设,在学科归属和建设上增加各类资源投入。同时要改革教学手段,充分利用网络丰富资源,建立高校内部多层次国防教育体系,使国防教育及时跟上时代步伐。同时,邀请英模到校演讲,利用“双拥共建”活动等时机,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国防教育。 (四)营造浓厚的国防教育校园文化环境 校园文化是校园内师生员工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所积累形成的、共同创造的、具有学校个性特点的“物质、制度、心理”模式[4]。校园文化的隐性教育功能不可疏忽,它有利于增强国防教育的渗透力和影响力。因此,在高校中应综合运用各种有效资源,全力提高国防教育的层次和品位,有效延展国防教育的发展空间。组建各种体现国防精神的社团组织,结合本校实际,建立校本国防教育课程,立足现实,着眼长远,以寓教于乐的形式使国防教育潜移默化、深入人心。有学者提出,要将军事技能训练融入全学制阶段,而不应集中在两周时间,这是建设良好校园国防文化环境的契机,与校园文化建设相得益彰。这种环境建设可以从学校历史、学科和专业设置、学校内部结构等角度入手进行分析,以期构建一个系统冗余少、功能强大的国防教育耗散耦合体系。 高校国防教育既是贯彻落实国防教育法律、政策的基本要求,也是新军事变革形势下高技术战争时代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重要保证。因此,高校国防教育必须更新观念,在新的高度上与时俱进,深入扎实推进国防教育,使大学生能从更广、更深的层次去主动思考国家的安全问题,这是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加强高校国防教育的正确方向。 参考文献: [1]贾云生.新时期国防教育理论与实践[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1-2. [2]林杰.关于我国高校国防教育的研究[J].才智,2010,(11). [3]张国英.对普通高校国防教育现状的分析与探讨[J].中国建设教育,2006,(2). [4]于峰.普通高校国防教育实施策略的研究[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1).
国防军事教育,写写大热的航母好了。1.中国海权维护的需求2.大国的象征,可以找点资料从上面两个出发点来论述一下,第二点一笔带过就好。网上资料应该够多了。整理一下2500不成问题。
网上很多, 或者花钱买 ,你从这让别人周到的没有用
尊敬的教官,老师,同学们:大家好! 为期六天的军事训练今天在美丽的第二高阶中学正式开始了,首先我代表我校全体教职员工对参加军训的1200多名新同学表示最热烈的祝贺,并向大力支援我校学生军训工作的全体教官表示最衷心的感谢和诚挚的问候.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到本世纪中叶实现祖国富强,人民富裕,民族复兴的巨集伟目标.实现这一巨集伟目标,要求我们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大力加强国防建设,使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并为经济建设提供坚强有力的安全保证. 同学们,回想中国近代史,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发生的列强侵略我国的重大事件有300多起,签定的不平等条约有上千个,我们清醒地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事实,只有民族团结,国家昌盛,才能避免历史的重演.同样,当今世界,尽管和平与发展的基本趋势不可逆转,但战争的危险仍然存在,尤其是国际战略格局处于新的调整时期,我国的周边环境又比较复杂,民族,宗教,领土争端从未停歇,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恐怖活动,台独势力依然威胁着我国的安全,更使我们意识到必须巩固国防,发展经济,增强国力,中华民族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同学们,国民国防意识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生死存亡,而国民的国防意识必须通过教育手段来实现,其中组织青少年学生参加军训进行国防教育是一个十分有效的途径.根据《国防教育法》的规定,2001年起每年9月第三个星期六为全民国防教育日,这是由全国人大以立法的形式为国防教育设立的全国性的宣传教育日,足以证明国防教育的重要性.今天我们举行军训活动,以实际行动响应党和国家提出的对青少年加强国防教育,普及国防知识的号召.我希望通过为期一周的军训,加强学校国防教育,增强师生国防意识,提高履行国防义务的自觉性. 同学们,开展军事训练,是学生接受国防教育,组织纪律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民族精神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军队优良传统教育的一门必修课程,是学校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增强学生体质,强化纪律观念,培养优良作风,锤炼顽强意志的一贯作法.军训是锻炼毅力,磨练意志的好机会,是学习军事常识的好机会,是培养团队精神的好机会,是接受考验,超越自我的好机会.每一个青年都有服兵役的权利和义务,今天我们参加军训学习军事知识,是为今后有机会服兵役创造更好的条件.同时,通过军训,牢固树立人民为先,祖国至上,诚实勇敢,自律自强,奋发有为,誓作栋梁,振兴中华,再造辉煌的远大理想.通过军训,加强组织纪律性的培养,加强锻炼,促进青少年自身健康成长,使大家能在未来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在短短的几天里我们将要完成伫列训练,内务整理,歌咏比赛,会操比赛等训练科目,时间紧,任务重,但我相信,全体师生在军训中都能发扬团结进取,顽强拼搏的精神,虚心向教官学习,刻苦训练,服从领导,听从指挥,完成好军训的各项任务. 同学们,我相信,在全体教官和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一定能顺利完成本次军训的各项任务.让我们以饱满的精神,昂扬的斗志,齐心协力圆满完成各项训练任务,度过一段美好的绿色人生! 最后,预祝军训圆满成功! 谢谢大家! 尊敬的教官,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来自高一(20)的后巨集福同学.很荣幸我能作为学生代表站在这里发言.此时此刻,我站在溧水县第二高阶中学美丽的校园里,心情万分激动,心中充满了骄傲和自豪. 当我还是个初中学生的时候,就常常听大人们提起溧水县第二高阶中学.那时它刚刚被评为省级重点中学,是一所有着光辉历史的学校,是孕育和培养人才的摇篮.学校的老师们学识渊博,爱岗敬业,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他们孜孜不倦地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人才,遍布社会各地,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学校的环境非常优美,绿树成荫,花草繁茂,是学习的好地方.而且那儿积极开展着丰富多彩的活动,校园文化生活很雅致,全校师生也因此而有着美好的情怀. 从初中时候起,我就梦想着自己有一天能够踏上溧水县第二高阶中学这片美丽的土地学习,一展自己的抱负.今天,我梦寐以求的愿望终于实现了.我终于走进了溧水县第二高阶中学,走入了一个新天地,我也会从此拥有人生的一个新的起点. 在今后的三年里,我一定会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培养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继承革命传统,脚踏实地,百折不挠,并且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积极实践,勤于研究,勇于创新,提高自身素质,真正把自己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四有新人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 军训马上就要进行了.对于这次军训,我们一定会认真对待,并投入昂扬的斗志,饱满的 *** .军训是对身体的煅炼,是对精神和意志的磨炼.它是增强我们的国防意识的一次活动,也是对我们自己的一次挑战.我们要学习军人们钢铁般的意志,忘我奉献的伟大人格,不畏艰难险阻的强大精神以及艰苦奋斗的生活作风. 军训结束后,我们就要投入到紧张的学习中去.在新的学年里,我们要全面提高自身素质,面向世界,放眼未来,珍惜今天的学习机会,加强学习和锻炼,掌握过硬本领,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把自己培养成高素质的人才,将来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施展才干,在改革和发展中大显身手,做一个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以实际行动证明自己不愧为溧水县第二高阶中学的学生. 谢谢大家. 欢天喜地,噼里啪啦,呱唧一下,我们迎来了高中的军训生活,大家可能会奇怪,我用了一些形容词,不过一点也不夸张,军训啊……,就好象从软软的云上呱唧一下掉进黑洞,那个黑洞啊…… 烈日的暴晒,严格的训练……让我们这些一向娇生惯养的人来说,还真有点扛不住.短短一上午,昏倒的人不在少数,这对我们个人意志力是一个严峻的考验,但同时,也培养了我们吃苦耐劳的精神,让我们真正体会到苦和累的价值,带给我们的是一个尊严,一种力量,一种不向困难低头的傲岸品质,"不经历风雨,怎见彩虹;没有一份寒彻骨,哪来梅花扑鼻香."军训就像一锅粥:熬吧! 水平差啊 别说我啊 ················
军训,在我童年的印象中是充满著恐怖气氛的魔鬼训练——看高年级的哥哥姐姐们在烈日炎炎的操场上,一动不动像一个个木头人似的站上半天,还又要跑步又要跳高,中途都不能休息。 如今我已经四年级了,想到将要面对那童年印象中的魔鬼训练,心中充满了恐惧,但还是参加了这可怕的军训。 令我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这里充满的不是阴森恐怖也不是傻气呆板,而是无尽无止的快乐。两位教官用和蔼可亲的话语向我们“发号施令”,同学们脸上带着轻松开心的表情,井然有序的做动作。虽然我们会不时的被教官吼上两句,但是仍然变换不了这张开心的笑脸,打破不了这快乐的氛围。 在我军训的第二天,教官让我们做训练科目中最基础的站军姿。当时我的头就有点晕,但还是晃晃脑袋,挺直身子站在自己的位置上一动不动,仿佛是一座雕塑。两鬓的汗珠慢慢的流到我的脖子上,但那是不能擦的,教官说站军姿就要像雕塑一样,一动不能动。这滋味别提多难受了。再加上脑子越来越晕,我中暑了。 感觉自己嘴唇无力,四肢发软,神智有些不清。眼前仿佛有一片绿色,有深绿、浅绿……支援不不住了,只好向教官报告,教官让我休息一会儿。 在休息时,耳边响起一首歌“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是啊,今天的我不再是昔日那个娇小、淘气、好半途而废的我了,而是一个意志如钢,敢于面对困难的小小男子汉。我们这些新世纪的小主人们,要经历些风吹雨打,吃些苦,受些罪,经历些磨炼,才能最终成材。经过了这件事,我改变了以前的自己,看来军训真没有白训啊! 当然我曾经想过不再参加军训,可妈妈说:“你参加军训的目的是提高自己,你现在已经做到了,不能半途而废。”妈妈这句话给了我很大信心,我认真的反复练习动作,做到一个小小“标兵”的责任。在结业式上,我认真听口号,做到了无差错的效果。 我的七彩军训生活结束了,我品尝了苦与甜,享受了痛与乐,从中我收获了很多。我希望学校多办些这样的活动,让我们这些“小花小草”们在锻炼中快乐成长!
本文论述了军事课在普通高等学校的地位与作用,主要针对新时期国防教育对青年学生教育的特点及重要意义。军事课在普通高校的开展,体现了我国国防教育不只是国防安全观念意识教育,更重要的是提高青年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使其覆盖社会各个领域,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通过军事课使他们掌握一定的军事基础知识和技能,结合所学专业知识,为改善后备兵员知识结构,为未来高技术区域性战争输送高素质后备兵员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军事课 普通高校 国防教育 素质教育 普通高校的军事课,自1985年教育部在部分高校进行大学生军事训练试点以来,不少高校将军事理论课教学和军事技能训练(统称军事课)相结合的国防教育,作为必修课纳入教学计划,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国防教育在普通高校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20年来,各高校军事课的开展逐步得到了完善,已经走上了法制化轨道。它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国防建设培养高质量预备役技术人才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普通高校开展军事课在学生素质教育中的地位 根据教育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的通知要求,军事课列入学校教学计划,军事理论教学时数为36学时,军事技能训练为2-3周,学生成绩记入学生档案。军事课在普通高校虽然属于基本素质教育的范畴,但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它不仅具有“增强全民国防观念,提高全民国防意识”的功能,而且是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趋于成熟的关键引导,特别是在强手如林的未来世界激烈竞争中,他们必须有坚强的意志,强烈的民族精神才能利于不败之地。所以,军事课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具有其他学科所无法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1、学校领导及教师的认同感 多年来实践证明,开展大学生军事课,对大学生进行军事教育不仅使学生学到了一定的军事理论知识和技能知识,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对他们的健康成长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另外,各高校把军事课看成是新生入学的第一课,上好这一课将给大学生在校4-5年的学习生活中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被各高校领导及教师们认同。由于各所高校领导的重视,各部门的积极支援配合,给予了大量人力物力投入,所以军事课在普通高校中充分体现出了它的育人地位和效果。 2、学生的认同感 军训期间学生们能自愿接受紧张而艰苦的军事训练,亲身体验军营生活接受军事锻炼,部队派出的优秀教官进校军训,在完成承训任务的同时,把人民军队的好思想、好作风带进了校园,使同学们有了面对面向解放军学习的机会。解放军严明的组织纪律性和优良作风对同学们产生了直接影响,解放军的良好素质和军人魅力给他们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象,并建立了深厚友谊。虽然是十几天的军训生活,却能使他们终身难忘,军训后仍然留恋那十几天的军营生活,有人说,“军人的素质是一种永恒”,这足以证明军事课在当代大学生心灵深处的地位和影响。目前社会上一些企事业单位招聘高校学生,把学生是否经过军事教育作为一个优先选择的条件,学生本身也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在军事教育过程中积极主动接受军事训练,认真学习军事理论基础知识争取好的成绩。 3、家长及社会的认同感 家长及社会对高校的学生军事教育给予了大力的支援和认同。家长更希望自己的孩子能通过军事训练改变日常生活中懒散懈怠作风,锻炼他们的意志品德,平衡他们的心态。认为一个人要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有坚强的意志,聪明是一种财富,意志则是更大的财富。聪明人办小事,坚强者才能办大事的道理。社会上一些企事业单位招聘高校学生也把学生是否经过军事教育作为一个条件来优先选择,普通高校的军事教育得到了社会各界支援与鼓励,形成了良好社会风气。《2004年中国的国防》白皮书中说:“中国 *** 多年来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防教育,提高国防观念。国防教育工作已初步形成 *** 重视、社会支援、全民参与的良好局面。”由此看出普通高校的国防教育有它素质教育的现实意义,是不可多得的实施人才兴国战略、培养“四有”新人的重要基地。 二、普通高校开展军事课在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军事课是高校国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国防教育与科学文化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心理素质教育等既有联络又有区别。学校的国防教育是通过集中军事训练,上军事理论课和分层次的多种形式国防教育,以及课程之外的国防知识演讲、竞赛、军事夏令营等军体活动来体现的,无论在德育,还是在智育、体育等方面,都为大学生成才提供了一个新的载体。它不仅有助于良好道德的形成,而且拓宽了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强了体魄,从这种意义上来说,起到了其它教育形式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普通高校的国防教育内容是按照《通知》要求进行教学的,从教育目的、教育内容和手段及方法上看,国防教育为高校教育注入了活力,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可塑性强,接受能力快,特别是刚迈入大学校门的学生,他们充满对大学的好奇和渴望,大学时期正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改造和形成的关键时期。高校的国防教育有着广阔的空间,使学生在军事课程之内接受系统国防教育,充分发挥着国防教育在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1、通过基本军事技能训练能磨练他们的意志品质,并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和精神面貌。十几年的寒窗苦读使他们长期处于脑力劳动状态,再加上各种主客观因素,普遍存在心理素质脆弱,视力下降,身体素质差等问题。而高校的军事训练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它集中训练的特点是,严格、紧张、统一、有序。这对于刚刚走出家门的大学生来说是对自我极限的挑战,军事训练很好的培养了他们顽强拼搏和集体主义协作的精神,增强他们的组织纪律观念和集体荣誉感,为他们的大学生活乃至将来的工作生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大学生学习军事理论对完善学生知识结构具有重要作用,每一个国家和民族从自身安全出发,都把自己的最新科技成果运用到国防上,大学生通过学习现代军事科学知识,可以亲身感受到自己所学专业和知识在军事领域中的应用,从而极大的激发他们刻苦学习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可以增强勇于向困难挑战,勇攀科学高峰的意识。 3、普通高校的军事课,教学方法和手段先进灵活。目前,高校国防教育基本做到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军事训练和军事理论相结合,利用多媒体教学,结合教学内容及要求制作教学课件,形象生动,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提供最新最快最先进资讯,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课外国防教育活动灵活多样,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使学生产生浓厚兴趣,保证国防教育在高校具有稳定和长效功能。 三、普通高校开展军事课在学生素质教育中具有的深远意义 《国防教育法》指出:“学校的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高校开展以学生军训、军事理论课教学和课外多层次多样式国防教育活动,是按照国防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适应我国人才培养的战略目标和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需要,是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一个重要环节,所以搞好高校国防教育具有深远的意义。 学生是国防建设的后备力量,随着军事高科技的飞速发展,未来战争是技术的抗衡,是人才的较量。而这些人才的培养,仅仅靠军队院校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依靠地方院校来培养。青年学生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生动最具活力的群体。他们的素质高低,国防观念的强弱,将对社会起到巨大的“辐射”作用。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社会公民绝大多数受过大、中学校教育,据2003年统计表明,全国有1100多所高等院校和11500多所高阶中学按照要求开展了学生军训,800多万学生接受军事训练及军事理论基础教育。因此学生军事课开设将在全体公民中形成越来越大的覆盖面,作为后备兵员的储备,对改善现代军队兵员文化、科学技术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学生是祖国的未来,通过学校国防教育所积淀形成的道德行为、意志品德,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成为二十一世纪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新人,是一件利国利民关乎国家长治久安的大事。所以,军事课在普通院校开设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学生大论文中心 :studa./newpaper/ 大论文中心: :studa./newpaper/ 教育论文: : 学位论文::. 无忧论文网::51lunwen./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论文库:: 中国科技论文线上: 论文中国 ::chinawrite./ 新浪论文网分类:: 中国论文联盟::lwlm./ 论文资料网::51paper./ 学术论文 :hrexam./ 论文资料网::51paper./ 论文下载中心::studa./paper/ 毕业论文网::bylw./ 无忧论文网 :51lunwen./main/ 论文下载中心 很多分类的。 :studa./paper/ 论文帝国 有分类 :papersempire./ 教育类 教研论文交流中心 :k12../teacher/resource/lunwen/ 写好认为当然是要自己多学些知识了。多用心。也可以参考别人的精华啊!。。
重点写三个方面: 一是要广泛进行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斗争历史的宣传教育.回顾中华民族遭受帝国主义侵略奴役的历史教训,歌颂中国人民前仆后继、不屈不挠反抗侵略的英雄事迹,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二是要广泛进行国防在国家安全和发展中地位作用的宣传教育.明确建立巩固的国防是维护国家安全统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要在加快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同时,积极推进国防现代化建设.三是要广泛进行加强国防建设是全党全民共同责任的宣传教育.明确国防与社会及每个公民的关系,认清社会组织与公民的国防义务,宣扬情系国防的先进典型,营造关心支援国防建设的社会氛围. “正是有了坚固的国防,我们的祖国才日益繁荣昌盛!” 补充: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为深入贯彻实施《国防教育法》,使广大青少年从小树立热爱祖国,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读书的远大志向,各小学开展了以"爱我中华、心系国防""为主题的系列教育活动. 一是利用班队会时间观看抗战影片.在观看之前,精炼地讲解当时的时代背景,以及当时我军所面临的敌强我弱的严峻形势,使小学生能充分了解到我军的机智与勇敢,以及日军的狡诈与贪婪,切实增强忧患意识、国防意识;二是利用升旗活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升旗时间安排学生和老师讲述9·18的历史,使学生牢记历史,勿忘国耻,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三是开展"爱我中华,心系国防"征文活动.号召全区师生积极参加这一活动,通过此项活动的开展,使广大学生加深对中国近代史的了解,树立振兴中华的远大志向;四是课上向学生渗透爱国主义思想.在9·18纪念日来临之前,各科老师通过具体例项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悠久历史,使学生从"知我中华"上升到"爱我中华",认识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五是认真总结国防教育经验.
我们伟大的祖国——中国以雄鸡报晓之势屹立在世界的东方。我的家乡泰州就是它的一部分,它地大物博,孕育了悠久的历史,成就了辉煌。 我们泰州人民众志成城,不断地书写泰州发展史上的辉煌篇章。近年来,泰州人民圆了期盼百年的火车梦、电厂梦、大学梦、大桥梦。新泰州敞开胸怀,融入苏南,开发沿江,接轨上海,走出里下河,崛起长三角。新泰州站到了更高更广阔的平台上,与世界平视,同强者对话。2005年,泰州在中国城市综合竞争力排序中跃至第57位。全面小康社会建设4大类18项25个指标中,有21项指标达到和超过序时进度。整个泰州市燃起了全市人民热爱泰州、建设泰州的热情,掀起了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热潮。我置身于美丽的泰州里,心旷神怡。 同学们,你们都过著家给人足的生活,丰衣足食,高枕无忧,可知道我们现在的美好日子,都是解放军叔叔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换来的,都建立在他们的脊背上。解放军们曾经生活在前沿阵地,比我们更懂得生活的甜美。可是为了军人神圣的使命,他们甘愿与死神为邻,将一腔热血泼洒在祖国的边疆,用宝贵的生命筑成钢铁般牢不可破的又一座“长城”,让青春在那战火分飞的土地上绽放出灿烂的花朵。这一切都是为了国家的安全,为了亿万人民的幸福。他们铮铮铁汉的本色永远烙印在我的心中。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身为一个中国人、一个泰州人,我要奋发向上,努力拼搏,以实际行动为祖国做出贡献。国防,你是我们中国人骄傲的资本,你是我们中国人美好未来的保证!
第一段写关于军训你的感受(就是否辛苦之类的) 第二段结合现在国际形式说国防的重要性 第三段说军训对于国防的重要性 第四段感慨一下
学校国防教育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途径,是抵御国际敌对势力和平演变阴谋和武装侵略,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措施。 一、国防教育的目的: 全体师生通过共同参与“维护国家安全、共筑和谐家园”的主题活动,了解国家领土及主权知识;国旗、国徽、国歌知识,党旗、军旗知识;国防与战争常识等知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学生的国防意识。 二、国防教育活动主题: “维护国家安全、共筑和谐家园” 三、国防教育原则: 1、国防教育必须在贯彻教育方针的前提下,与党校德育及其他形式的教育、教学活动有机结合,并注意发挥国 防教育的特点; 2、利用党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主渠道,结合各科教学和课外活动,采取集中教育与分散教育相结合的方法进 行; 3、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按照各级各类党校经常性的教育活动内容,由江入深、由易到难,有计划地安排 教育活动。 四、国防教育内容和要求: (一)小学1-3年级 国防知识: 1、建立家乡、祖国、首都的概念,认识国旗、国徽、党旗、军旗,了解其图案的意义; 2、了解“七·一”、“八·一”“十·一”等纪念日的来历,知道中国 *** 、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 者; 3、知道中国人民解放军是祖国的保卫者,会讲一些战斗英雄故事。 军事技能: 4、结合体育课学习跑、跳、走等技能,锻炼好身体,准备保卫祖国; 5、认识一般的枪、炮、飞机军舰等兵器; 6、会做简单的军事游戏。 国防观念: 7、树立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尊敬国旗、国徽、党旗、军旗; 8、热爱、尊敬中国人民解放军,向历史上的少年英雄学习,热爱集体,艰苦朴素,关心他人。 (二)小学4-6年级 1、了解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党的领导下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的斗争史,老一辈革命家的革命实践活动 及历史上一些少年英雄的事迹; 2、了解中国人民解放军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功绩,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3、了解祖国的疆域及周边国家。 军事技能: 1、进行伫列训练,培养令行禁止、一切行动听指挥的作风; 2、了解常用兵器、弹药常识,结合红十字青少年活动,学习救护知识; 3、初步体验站岗、集合、执勤等军事生活。 国防观念: 1、了解历史上一些国家反抗外来侵略的正义斗争史,增强保家卫家的责任感; 2、了解我国是一个统一的民族国家,台湾是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一定要实现祖国统一大业; 3、理解集体力量大于个人力量的道理;培养自觉遵守校规校纪的品质和集体主义精神,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 习惯; 4、学习革命先烈、少年英雄有英勇斗争事迹,培养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五、国防教育具体活动: 1、举行一次国旗下讲话,由校长作主题讲话,动员全校师生积极参加“维护国家安全、共筑和谐家园”活动。 2、悬挂一条宣传标语,内容为“维护国家安全、共筑和谐家园”。 3、每个班级办一期以国防教育为专题黑板报。 4、邀请部队官员进行一次国防教育专题报告。 5、邀请全体班主任老师参加《维护国家安全、共筑和谐家园》班队活动课观摩活动,并在本班开展活动。 6、学校组织一次“军营现在时”武警官兵进校园活动。 7、五、六年级学生每人精心制作一个国防知识小书签,用于赠送给一、二、三年级学生,并评选优秀作品在学 校橱窗展览。 8、全校每班学唱一首爱国主义歌曲。 资料来自【潜意识军事教育】
浅谈性健康教育的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意义和重要性 摘要:人类的性既具有自然属性,也具有社会属性。对人类社会来说,性不仅具有使社会得以生存和延续的意义,同时也具有破坏社会稳定的力量。性道德作为调节人类性行为规范和准则,是人类要遵守和践行的。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从目前我国大学生的性道德现状及性健康教育分析,对大学生进行性健康教育具有必要性和迫切性。大学生个体身心的健康发展、学校校园文明环境的建设、家庭的和谐、社会的稳定都需要性健康教育,重视和加强大学生性健康教育是高校教育的必然发展趋势。 关键词:大学生 性健康教育 责任 重要性 一、对性文化及性教育的认识 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虽然是丰富多彩的,但是在性方面的文化却是比较紧缺的。我们的性传统文化都是比较保守和隐秘的,似乎有人谈到性就会觉得这人没有道德。然而,我们每一个人都无法脱离性。因此,我们为什么要“谈性色变”呢?另一方面,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西方的性文化以及性观念对我国的影响也很大,尤其是“性解放”和“性自由”一些观念。当然,西方的性文化并不是一无所取的,有很多方面都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如开放的性生理知识教育、性心理知识教育、性病知识及防治等。 我国在性健康教育的起步和发展阶段就应该明确自己的正确教育导向, 那就是“ 以人格为基础的婚姻家庭教育” , 也就是说, 我们的性健康教育需要性知识的教育, 但更需要性道德的教育。学校性教育必须明确地教育学生不要有婚前性行为, 我们的性教育必须坚持“ 性与婚姻的统一” , 而不是“ 性与爱的统一” , 只有这样才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性健康教育。充分利用大众传媒的优势加强对大学生的正面教育, 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性科学、性文明的宣传教育, 为大学生性教育营造开放的、积极的和健康的社会舆论环境,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二、开展性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在人生发展的不同时期, 人都会面临不同的性心理问题,大学生处于青春后期, 在性激素的作用下, 随着性生理方面的快速发育, 产生强烈的性欲望和本能的性冲动, 同时他们的性心理也得到发展, 产生强烈的性意识, 他们有活跃的性情感,性思维, 使他们对性问题极为敏感、好奇。 同时,受到西方性观念的影响, 大学生的性道德观念受到削弱, 对婚前性行为大多持宽容态度, 认为大学生可以有婚前性行为的高达, 甚至有的学生认为非婚同居是现代社会生活的一种方式。 目前, 大学生的婚前性行为虽然还不普遍, 但这种性道德观念的改变将可能导致今后大学生婚前性行为的急剧上升, 为此应加以积极引导, 而引导的最有效手段就是进行道德教育。加强大学生恋爱观、爱情观、家庭择偶观和人生观教育, 促进其健康人格的形成, 同时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为以后的恋爱、婚姻家庭作好准备。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破除旧的观念, 变被动为主动,开展必要的性健康教育,切实重视加强对大学生性观念引导和性意识教育, 应着眼于纠正大学生性观念的偏见, 帮助其全面、科学和正确地认识性问题,培养其积极健康的性观念。三、性健康教育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及其意义1、大学生的性健康教育有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人不仅要对自己负责,也要对民族、国家、家庭、亲朋、他人承担一定的责任,其中包括道德责任。大学生是当前国家建设的主要后备力量,对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会影响到整个国家的建设与发展。性道德教育可以加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以为对大学生进行的性道德教育的核心就是责任问题,性道德教育针对的是性的社会属性,把性与责任结合起来。让大学生明白性不仅是个人问题,还是整个社会的问题。虽然大学生的婚前性行为或婚外性行为在实施过程中是相对隐秘的,然而起导至的一些不良结果却是社会要面临的问题。如堕胎、非婚生子、艾滋病等绝大部分是以为不负责任的性行为而导致,这些不仅仅是当事人之间的问题,而且是影响到整个人类社会的问题。缺乏性的责任感将会造成社会混乱和一部分人的痛苦。大学生作为社会建设的后备人才,对他们进行性健康教育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2、大学生的性健康教育有助于学校建设文明的校园文化环境。 校园文化环境不仅仅指校园的物质环境建设,更重要的还包括了一个学校的制度文化、方式文化和精神文化。大学生性健康教育的目的就是通过教育使社会性道德规范内化成个体的性道德品质,使大学生们形成符合社会发展的性道德观。大学生的性道德教育要使学生们了解科学的性知识,明白性自由权是人类最基础的权利,人们可按照自己的意愿自主地选择自己的性行为,不允许受到社会和他人的干涉,但另一方面又要求发生性行为的当事人要做到“性行为的非公开”。这就要求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具有得体的言行举止、习惯意识、风貌气质、情感模式、精神模式等等,对文明向上的学风、校风的形成具有积极地作用,对大学校园精神灵魂的塑造起着推动作用。3、大学生的性健康教育有助于家庭的和谐。 当前,大学生结婚已经得到法律允许,大学生所面临的家庭关系有以下几种:已婚大学生与父母亲(岳父母)的家庭关系,已婚大学生自己的家庭关系,未婚大学生的家庭关系。家庭的和谐体现在:和谐恩爱的夫妻关系,和谐平等的亲子关系,和谐友好的人际关系。通过大学生性健康教育,引导大学生将爱情、性及婚姻有机的统一起来,对自己负责,对家庭负责,对社会负责。4、大学生的性健康教育有助于个体身心健康的发展。 性伴随着人的一生,他也有着生长、发育、成熟、衰退的过程,随着性生理的变化,人的性心理在不同的时期也有着不同的反应。在人的一生中,性是一个影响着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性健康教育是人身心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大学生正处于青春后期,性心理和性生理都趋于成熟,大学生迫切的想了解性,想与异性交往。在这一时期适时地对大学生进行性道德教育,能够帮助他们正确地认识和面对自己的生理及心理的变化;能够指导大学生很好地处理与异性之间的交往;能够引导大学生形成积极的恋爱婚姻观,学会尊重身体及生命,有利于大学生个体身心健康发展。 既然人的一生都无法离开性,那我们何不庄重的面对它呢?我们只有通过认识它、理解它、读懂它,才能更好的面对它、处理它。真正的爱情是灵魂与灵魂的相遇,肉体的亲呢仅是它的结果。因此,我们的性健康教育要坚持“性与婚姻的统一”,加强大学生恋爱观、爱情观、家庭择偶观和人生观教育, 促进其健康人格的形成。
浙江林学院的吧,鄢圣英老师说
大学生性道德,是指维系和调整大学生男女两性关系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性道德是社会道德渗透在两性生活方面的行为规范,调节人们生理机能与社会文明之间的矛盾,是人们性行为的标准。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大学生性道德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当代大学生“性道德”缺失问题之我见》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思想不断解放以及大学生结婚禁令的解除,我国在校大学生在性道德观念、行为方式等方面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如婚前性行为、性关系混乱、未婚先孕等无视性道德的现象。为此,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大学生性道德教育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关键词:大学生 性道德 教育
所谓性道德,就是人类生活所特有的,由物质生活和经济生活所决定的,维系人类延续和发展,且依靠人们内心对性的信念和社会手段,并以善恶来评价的性意识、性行为和性原则规范的总和。性道德是社会道德渗透在两性生活方面的行为规范,调节人们生理机能与社会文明之间的矛盾,是人们性行为的标准,也是衡量人类两性关系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大学生性道德,是指维系和调整大学生男女两性关系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一、当代大学生性道德缺失现状
依据“中国大学生生活现状系列调查:性开放弥漫大学校园”资料反映:当今性话题已成为大学生之间公开谈论的话题,再也不是从前那个象牙塔里的大学生“谈性色变”的状态了,已有近半数的大学生赞成婚前性行为。前不久,国家人口计生委发布的一组最新数据显示:中国每年人工流产多达1300万人次,位居世界第一,其中25岁以下女性占一半以上,大学生成为人流“主力军”。
从理论上讲,爱情是男女获得特别强烈的肉体和精神享受的包含有生理、心理和社会的复合感情,是性爱和情爱的统一,其价值目标应该是指向婚姻。而当代大学生通常将情爱与性爱两者分离开,使性失去了理性的指导,从而回归到动物式的性需求上。一些学生存在“爱的唯一证明就是发生性行为”等错误想法,认为只要双方都愿意就不应受到道德的谴责。更严重的情况是有些大学生漠视性责任,认为与其在对爱人付出感情时得不到回报或在恋爱中受到严重伤害,还不如不谈感情直接发生性行为来的直接。此外,有些男同学会直接选择提供性服务的女性来释放自己的性欲望。也有个别女大学生直接将自己的身体当成赚钱的工具。这看似是个人“私”事,但其实是缺乏性道德缺失的表现。
二、当代大学生性道德观偏差的原因
(一) 社会因素
随着中西方的沟通、交流的日频繁,大量的负面、消极的西方“性自由”、“性解放”、“拜金主义”思想通过各种文化传播途径传入我国,对人们尤其是作为青年主体的大学生的性道德观念产生不良的影响。以纯洁爱情为前提的性被单纯的性欲及金钱所吞噬。社会环境的改变是引发大学生性道德缺失的重要诱因。
(二) 学校因素
性道德教育本应是学校进行学生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工作者理应对受教育者进行科学、全面、细致的性道德教育,并加强性生理、性心理、性伦理、性法理等综合知识的传授,使得最终达到对大众普及性知识的效果。但目前我国教育体系中,性道德教育处于缺失状态。学生接受不到学校的正确的引导,就会受到非正规渠道中错误思想特别是网络这一“新媒体”带来的“黄色文化”的侵蚀,以致学生出现性生理困惑、性心理失衡、性道德缺失、性观念偏执、性伦理混乱和性行为失范等现象。尽管现在有些学校对于这一问题已经有所意识并采用了一定的措施加以改进,但由于缺乏系统化规范化的措施,其势力结果并不理想。
(三) 家庭因素
在我国众多的传统家庭中,性道德教育长期处于停滞状态。父母双方都非常忌讳与自己的孩子谈论“性”这一敏感话题,他们本身也受到自己前辈传统观念的影响,仍然处于性观念保守、性知识匮乏的状态。这将导致其在面对孩子的性问题上出现消极躲避、强横干预、担忧焦虑等严重情况。孩子在家庭中缺乏行之有效的正确性引导,是导致孩子出现性道德缺失的直接原因。
(四) 同辈因素
同辈群体又称同龄群体,是由一些年龄、兴趣、爱好、态度、价值观、社会地位等方面较为接近的人所组成的一种非正式初级群体。同辈群体在青年中普遍存在,他们交往频繁,时常聚集,彼此间有着很大的影响,容易产生较高的心理认同感,最终获得心理归属和价值认同。同辈群体提供了个体间交流各种社会信息、看法的平台。在纷繁复杂的同辈群体环境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性观念开放的大潮中逐渐迷失方向,失去自我,自身性价值观偏离正轨,被身边刮起的婚前性行为风潮所吞没。
(五) 自身因素
大学生正处于性生理与性心理高速发展期。一方面是由于生理需求急于寻找释放的途径和渠道,另一方面是本身就对“性”充满着好奇心态,都想要去摸索、尝试一下。因而导致一部分大学生缺乏心理约束力、自制力而陷入性道德的误区,进一步催生了青年性行为的泛滥。
正处于性道德形成的重要时期的大学生,容易受到外界众多不良因素的干扰和影响,使得自身是非分辨能力极具下降。在处理两性关系时,就会出现性道德缺失、性自律力减弱,自主意识力、自我满足感增强,无视道德和法律的约束,大胆、高调实施“越轨”行为。
三、加强当代大学生性道德教育的对策
(一)增强“性”环境净化是提升性道德教育的坚实基础和可靠保障
当代大学生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社会中失范行为的侵蚀,网络色情文化泛滥的摧残,导致其性观念、性意识、性道德出现严重畸形、缺失的。因此,相关部门应给予高度重视和特别关注,严厉打击色情、黄色文化,实施综合治理,联合社会各界组织协力净化社会风气,坚决杜绝黑暗势力的不良侵害,防止危险隐患的产生。让全社会一同用心倾听、用爱浇灌、用情播撒,使祖国的花朵拥有一片健康、纯洁、幸福的天地。
(二)注重校园文化建设是提高性道德教育的实效途径
校园文化是学校所特有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其中最能体现校园文化本质内容的是校园风气或校园精神。加强校园文化提高性道德教育的实效性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注重学校周围环境的整改和监察。相关管理部门应将打击力度着重放在高校周围的“日租房”、“钟点房”等大大小小的宾馆、旅店。采取行之有效的各项举措,提高学生生活环境质量,营造健康、舒适的文化环境氛围。第二,健全学生公寓管理制度。寝室文化、同辈群体之间的思想交流在学生日常生活中起着不容小视的作用。因此高校应严格实施相关管理制度,深入贯彻落实各项规定和条例,严禁异性留宿,将寝室文化建设作为性道德教育的重要平台之一。第三,搭建校园网上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咨询可以起到很好疏通、缓解心理压力的作用,可以科学地、全面地解决学生的性心理问题。在加之有新媒体网络的力量支持,学生可以在网上进行相关心理咨询,这样更能有效的促进其身心健康的发展。
(三)加强社会、学校、家庭、自身合力教育是改善性道德缺失的关键环节
社会、学校、家庭应通力协作,发挥合力作用,开展丰富多样的性道德教育活动,采用多层次、全方位、多形式、宽领域、多渠道、立体化的综合模式,加强性科学的普及和宣传教育。利用媒体的传播力量,通过刊物、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途径进行积极正面引导,为大学生创造一个全面接受性道德教育的新环境,使性道德知识对广大学生达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此外,高校应着力培养高素质、综合型师资队伍,增设专业选修课、系列专题讲座,增加人际交往能力、恋爱法则规范、生活技能技巧等知识的传授,让大学生意识到婚前性行为、同居、性犯罪等不健康性行为的危害,并使其学会如何进行真正的恋爱、如何规范两性交往礼仪,如何提升两性交往文明素养、如何树立正确的婚恋观以及如何在发生性关系后正确、有效的处理和应对等。
加强大学生性道德教育,端正态度,明确责任,找准着力点,增强实效性,将其纳入高校素质教育综合体系之中,构建性生理、性心理、性伦理、性法理有机结合的全方位多层次性教育机制,提升受教育者主体意识,发挥社会、学校、家庭、同辈等综合文化环境的合力优势。
青年是未来社会建设的主力军、接班人,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布局的新形势下,只有认真探索性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激发个体积极、广泛参与性教育活动的自觉性,才能使性道德教育取得良好实效。
参考文献:
[1] 张 莉. 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忧&思[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
[2] 孙 萍. 当前我国大学生性道德教育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6
[3] 人民网-生命时报
[4] 贾晓明. 大学生心理健康[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90
作者简介:梁艳(1987-),女,汉族,山西省长治市出生,遵义医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王国桢(1971-),男,汉族,贵州省麻江县出生,遵义医学院人文社科学院,教研室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大学生性道德论文
《青少年的性教育及同伴教育》
【摘 要】 青少年性健康状况已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广泛关注。青少年时期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在这个阶段,青少年如果没能通过正确的方法得到性健康知识,而是从网络、色情书刊等获悉相关错误的性信息,就会造成很严重的后果,本文主要讲述了青少年性教育的必要性、性教育目前的状况以及性教育的方式等方面介绍了青少年性教育,并具体介绍了目前应用最广泛、最有效的一种性教育方式―同伴教育,分别从同伴教育的概念、发展史、优点、特征、进展情况以及具体实施方法进行阐述。
【关键词】 青少年; 大学生; 性教育; 同伴教育
青少年人群的性健康问题已成为国内外非常重视的问题之一。但国内近年来多次流行病学调查的结果表明我国青少年的性健康现状仍令人担心。处于性活跃年龄的青少年,道德观念、生活方式、交往范围和性行为等方面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生理需求、观念转变、经济考虑和知识缺乏等因素使他们更容易发生不安全性行为[1]。我国青少年性发育成熟年龄明显提前,每年有上千万的青少年进入性成熟期。性观念开放、性知识极度缺乏、对性好奇心强以及性心理发育相对滞后是他们的主要特点。青少年需面对性早熟与性教育滞后的矛盾和媒体性泛化与青少年性辨别力低的两个矛盾[2]。有资料表明,初高中学生获取性知识的主要来源和途径包括电脑网络、书报杂志、影视作品以及同伴之间的交流等方式,而从课堂上及家长获取的性知识却极其有限。这使得处于生长期、不成熟期的青少年很容易投入到性的探索和实践中,做出不正确的行为。目前,专家呼吁应开展和加强对青少年的性教育,对青少年开展富有针对性、指导性的性教育活动是重中之重。下面就针对青少年的性教育状况以及教育方法等方面加以详细地论述。
1 青少年性教育的现状及教育方式
对青少年的性教育迫在眉睫
许多研究表明,国内青少年普遍存在着性与生殖健康知识缺乏与不准确的状况,婚前性行为比例增加,性病、艾滋病发病人数、未婚人工流产数上升等问题随即出现。由于以性成熟为主的一系列变化,包括身高、体重、体型、内分泌等生理变化,使青少年在心理上感到困惑、焦躁、恐慌,甚至陷入无端的痛苦中。他们会产生对性发育的疑惑、神秘感、压抑感、罪恶感,以及手淫困惑、性意识困扰和性行为失当等一系列问题。而这些问题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归咎于目前对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教育的缺乏或低效果问题上。上海地区虽然在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在初中生中开展青春期教育,但大多数调查对象认为教育内容不适合、形式欠佳。一些调查发现[3],我国中学生性行为发生率在1%~9%。而且由于性知识的缺乏,未成年少女怀孕的数量正逐年增加,全球每年至少有1500万少女非意愿妊娠,每年有1亿以上青少年患性病,大约1200万名青少年人生活在HIV/AIDS中,其中24岁以下青少年感染HIV者约260万[4]。每年,世界上大约超过半数重新感染HIV(艾滋病病毒)的人年龄在15~24岁之间。每天,全世界大约6000名年龄在15~24岁之间的青年人感染HIV。近年来,中国艾滋病传播正进入一个高速增长的时期,并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传播,在青少年中的流行态势已引起广泛关注[5]。王欣等人对北京市西城区5所中学的学生调查发现,HIV传染途径、AIDS的预防知识普及率较高;但对日常生活接触不传染AIDS的途径回答正确率偏低;其他几项调查也支持上述结果。AIDS相关的态度调查发现,反对婚前性行为的学生比例只有60%左右,仅的学生愿意和AIDS/HIV感染者同班学习。调查还发现在中学生中存在一定比例的性病感染者,对中专生的调查显示,在性交时采用避孕措施的学生比例为[6]。少管所80%以上的少年犯在“犯事”前都接触过含有暴力和色情内容的书刊和音像制品。女少年犯中,卖淫、性犯罪的占45%。近几年来,我国女性人流的比例不断攀升。根据国家相关部门的统计,全国每年有将500万例的未婚流产。而且,未婚先孕者越来越多地集中在青少年人群。以上数据足以证明对青少年进行必要的性教育迫在眉睫。
青少年的性教育方式
1949年以来,我国青少年性教育的历史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即性教育的禁闭阶段(1949~1977年)、性教育的萌动阶段(1978~1987年)和性教育的发展阶段(1988年至今)[7]。针对青少年的性教育要求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的共同参与,共同努力,且应该以性生理、性心理为基础,以性道德、性法律作为重点。只有采用多种方式同步开展,才可能获得可喜的效果。现阶段,我国采用的性教育方式主要有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区教育以及同伴教育。一些专家还建议,通过专业的青少年性教育网站或性教育动漫作品,向青少年传播科学的性知识。除此之外,性专题讲座、心理咨询,设置答疑信箱、热线电话等,都是开展青少年性教育的有效途径。目前,由于传统观念的束缚和对青少年性教育重视程度的不足,部分学校和家长仍没有对青少年进行系统、全面的性教育。
家庭教育
家庭是性教育的基本场所。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活动场所,父母是子女的性启蒙老师。青少年性教育有两个关键期,即0~4岁的早期教育和青春期教育,对于青少年早期性教育,家长只须让孩子能够自然的面对性问题即可,无须讲过多的大道理。但进入青春期后,家长就应该用“朋友-朋友”的轻松方式与孩子进行深层次的交流,其目的在于及时解决孩子对性方面的疑惑,以免他们通过不正确的途径获取错误的性信息。
学校教育
学校是性教育的主要承担者。通过学习、社交和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等渠道,让学生宣泄由于对性的过度注意所造成的紧张和压力,使其生物能量得到疏解和释放。但深圳市教育科“十五”重点课题《深圳市中小学性健康教育研究》先后用两年多时间,以问卷方式就性教育问题对近3000名学生、700名家长进行了调查。调查数据显示,深圳市小学生基本上未开展性健康教育,的初中生与的高中生表示学校很少开展性教育。22%的初中生与的高中生表示没有接受过学校的性教育。调查同时显示,仅有少部分中学生对目前学校性健康教育表示满意,大部分学生表示一般或不满意。
同伴教育
同伴教育是一种青少年乐于接受而又有确切效果的健康教育方式。在提高青少年对性病、艾滋病的认识,正确对待艾滋病病人,在自我保护及安全性行为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被广泛应用于HIV预防和性健康教育领域。WHO已经确认同伴教育项目是改变行为的有效方式[8]。林虹[3]提出,同伴教育是青少年性教育的有效抓手,值得大力推广。王克利[9]等用实验的方法探讨了同伴教育方法对初中学生性健康教育的有效性,认为同伴教育在形式、流程、控制、场所和时间等方面具有优势,受到青少年的欢迎。
网络或录像教育
网络或录像在性病艾滋病健康教育信息传播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宣传预防和控制性病艾滋病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10]。对于快速发展的网络时代,Internet凭借其易于检索、信息易于保存等优点,已逐渐被教育工作者用于青少年性健康教育领域。
2 青少年的同伴教育
青少年同伴教育的概念
同伴教育是指具有相同年龄、性别、生活环境和经历、文化和社会地位或由于某些原因使其具有共同语言的人在一起分享信息、观念或行为技能的教育形式。人们通常愿意听取年龄相仿、知识背景、兴趣爱好相近的同伴、朋友的意见和建议,青少年尤其如此。特别在一些敏感问题上,青少年往往能够听取或采纳同伴的意见和建议。因此采用该种性教育方法效果更加明显。在这个过程中,青少年可以讲述自己的经历和体会,讨论内心感兴趣的性问题,交流彼此了解的内容与技能,唤起同伴们的共鸣。同伴教育正是利用彼此之间的相同点或相似点,通过榜样的带头作用,使同伴接受正确的信息,信息传出者和信息接受者之间可以发生角色转换,是更为平等的信息交流过程。Fennell和Rhodes的研究表明,同伴和社会标准是行为的重要决定因素。例如,社会的认同和同伴的支持是性行为改变的最重要因素。因此,同伴教育是进行青少年性教育行之有效的方式之一。
同伴教育的发展历史
据Wagner考证,同伴教育的历史可追溯到亚里士多德。历史上众多的同伴教育事例中,值得一提的有:18世纪初在伦敦由Lancaster创立的“班长制度”:老师先教育“班长”,然后由“班长”教育其他学生;1957年美国Nebraska大学学生流感免疫的教学,后来,它被应用于减少青少年吸烟和药物滥用的健康项目,1988年澳大利亚生殖健康专家Short教授首先将其应用于医学生安全性行为的教育,现在它已被广泛应用于HIV预防和性健康教育领域;1991年,WHO启动了一项全球预防HIV同伴教育的评价工作;1998年在第12届世界艾滋病大会上,澳大利亚、美国等国介绍了同伴教育在预防艾滋病方面的研究经验。我国起初在一些中学校园里采用同伴教育的方法进行性健康教育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目前,同伴教育已经被广泛应用于预防艾滋病、青少年生殖健康教育等领域。
同伴教育的主要特征
同伴教育具有文化适宜性、可接受性、经济性等特征。
文化适宜性
即它能提供符合某一人群文化特征的信息。因为同伴教育是在年龄相仿的人之间进行的,所以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在所处时代、生活方式以及爱好观点方面都有一定的相似性,一般容易答成共识。如大多数同学在青少年时期都会经历喜欢,讨厌和好奇等心理波动,同伴教育者就可结合自己所学到的知识与伙伴们进行沟通交流,提供较为正确的指导和可行性的建议。
可接受性
即同伴间容易沟通,交流更为自然,彼此之间有安全感。同学之间彼此熟悉,能够以诚相待,彼此沟通时不会刻意有所保留,通常会敞开心扉,这样促进了同伴教育者与同学间的关系,使同学之间产生亲近和真实的感觉。归根到底,大多数同学选择同伴教育,无非是看重其同伴间的平等关系,没有代沟,谈话过程也比较轻松。例如上海市徐汇区三所初中的初一年级中抽取本班同伴组和学长同伴组各145和133人进行性同伴教育。结果与课堂讲授相比,分别有和学生认为小组活动“好很多”和“稍好"。
经济性
即投资少,效果显著。同伴教育不需要特殊的场所,可以在任何场所进行,而且每次交流的时间可以灵活掌握。同伴教育活动更多地被结合到日常的工作和学习之中,所以需要的经费很有限,只需花费少量的培训教材印刷费等即可。
3 我国现阶段开展同伴教育的相关情况
针对中小学生的同伴教育
中小学生是身体发育和性教育的关键时期。美国一些专家认为开展性教育,初中阶段是一个成功的,最好的开端。美国93%的公立学校中,教授7~12年级的生物老师以相同形式提供性教育或艾滋病教育。45个州要求或鼓励在公立学校中讲授性教育,在十大学校行政区中有九个支持性教育。在对其性教育中,为了让他们接受更具吸引力、亲和力更强、更易接受、效果更好的教育形式。同伴教育是很棒的性教育方式,它有助于减少青少年危险性行为。在加纳(Ghana)和尼日利亚(Nigeria)的学校及校外实施同伴教育课程后,发现同伴教育显著增加了在校青年人安全套的使用,使用现代的避孕方法的青年人的比例从47%上升到56%,显著增加。上海市某中学初一年级某班共34位同学,男、女生各l7人,将男、女生各随机分为2组,每组8或9人,共计4组。2组男生随机确定为本班同学作为同伴教育者组(以下简称本班组)和对照组,2组女生随机确定为本班组和外班组(为外班同学作为同伴教育者组)。培训同伴教育者3名(本班男女生各1名,外班女生1名),进行同性教育,分别承担2组女生和1组男生的同伴教育,另一组男生作为对照。在教育现场,学生表现出了很高的参与热情,一改课堂、讲座等教育形式的沉闷和单调,学生畅所欲言,提出了一些羞于对老师或家长讲的敏感问题以及切身攸关的问题,对一些焦点问题也进行了积极的讨论。受教学生反映与传统的老师讲课的方式相比,他们更喜欢同伴教育,因为它与自己很贴近,感到很亲切、友好,在谈论青春期话题时感到很自然、随意,不必有很多忌讳。来自外班的女同伴教育者,还强烈要求找机会对她班同学教进行教育。
同伴教育在大学校园中预防艾滋病的应用
澳大利亚经验证实,由高年级医学生向低年级大学生传播艾滋病/性传播疾病/安全性行为知识和技能,可有效地增强学生预防艾滋病/性传播疾病的意识和能力20世纪末的中国,艾滋病已呈加速流行趋势。2007年,全球携带艾滋病病毒者有3300万人,新增感染者270万,中国的新增艾滋病毒感染者数量出现了上升[11]。到2008年的9月末,我国累计报告艾滋病病例264 302例,其中艾滋病病人77 753例,死亡�34 864例,性传播已成为我国艾滋病流行的主要传播途径之一[12]。今年,卫生部与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和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对中国2009年艾滋病疫情进行了评估。结果显示,截至2009年底,估计我国现存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约74万,全人群感染率为,其中艾滋病病人万,当年新发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万,当年因艾滋病死亡万,估计现存的74万感染者和病人中经异性性接触传播,静脉注射吸毒传播占,同性性传播占。性传播逐渐取代了毒品的注射成为主要的传播渠道,我国艾滋病形势越来越严峻。大学生是感染艾滋病的高危人群,所以在大学生中开展性健康教育,已经成为预防艾滋病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叶利贞[13]等研究表明,同伴教育对提高大学生防治性病艾滋病的知识水平效果显著,对树立大学生防治性病艾滋病正确态度具有重要影响,对大学生防治艾滋病相关行为的正向转变具有一定作用。我国几所大学相继开展了针对大学生性知识学习的同伴教育,其目的就是希望能够让大学生认识到性健康教育的必要性。例如在北京市的某所大学的一年级到三年级的同学之间进行的同伴教育的前后,同学们对艾滋病和性病有了正确的认识。大学生的生殖避孕知识、AIDS/STD知识知晓率均增加,对AIDS的传播途径(血液、性、垂直传播)知晓率亦均较高;对AIDS的非传播途径的知晓率较低,对感染STD者同情的比例、不回避AIDS者的比例明显提高;同伴教育对提高大学生防治AIDS/STDS的认识水平效果显著,对大学生防治艾滋病也具有一定推动作用。蔡泳、施榕等[14]采用随机数字表法,从上海市虹口区的高级中学中随机抽取3所学校作为样本学校。对干预组学生实施6个学时的艾滋病同伴教育,于同伴教育实施前及实施后1周和1年时,分别进行内容一致的问卷调查,内容涉及生殖健康、艾滋病和性病知识。结果表明预防艾滋病同伴教育能显著提高高中生的相关知识水平,且具有长效性的特点。因此,在大学校园开展有组织、有计划的同伴教育是大学生防治艾滋病的有效措施。明中强认为[15]许多国家和地区HIV感染率下降的关键在于同伴教育项目的有效实施。
4 我校性教育及同伴教育近况
2002年重庆医科大学率先在生殖医学专业本科生中开设性医学课程,编写了我们自己的“性医学教学讲义”,并对性医学教学进行了一些探索。采用学导式、讨论式、表现式、启发式、问题式、演讲式、座谈式、参与式等各种教学方法。这些教学手段及教学方式具有先进性和实用性,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并将被动学习转为了主动学习。我校学生还自发成立了中国高校第一个以“性”为研究和宣讲对象的大学生社团。2006年重医大学生杨罗等人率先调查了重庆大学、重庆师范大学、重庆交通大学、重庆工商大学、西南大学、西南政法大学、重庆科技学院、重庆教育学院等8所高校的720名在读大学生,耗时4个月完成了《当代大学生性观念、性行为调查》问卷设计了36道敏感问题,最大限度涉及了大学生所能遇到的性状况。2009年�4月,徐晓阳老师指导07级生殖医学夏显等同学成立了“同伴教育讲师团”。通过前期专业知识准备,讲师团具备了向非医学院校同学开展各类活动宣传相关知识的能力后,于4月23日在涪陵区涪陵中学高一学生中进行了一次“懵懂的青春、青涩的花季”主题性教育活动。在5月31日到重庆大学开展了月经保健、性生理与性病、大学生交往、性骚扰与防范共四场讲座。2009年暑假,“同伴教育讲师团”到重庆市涪陵区城市社区、城乡结合部、农村进行医疗知识宣传普及,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得到了涪陵区卫生局领导、涪陵区荔枝街道办事处团委的肯定。“同伴教育讲师团”被推荐参加2009年重庆市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徐晓阳老师被评为2009年重庆市大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评选表彰活动先进工作者。2009年徐晓阳老师还指导06级学生郑雨薇等完成了“重庆地区农村留守青少年的性教育、艾滋病防治知识调查”。据估计,未来10年内,全国农村每年新转移到城镇的劳动力将有1000万~1500万人,其中农民工留守子女约700万。本课题通过对大量流动人口流出的重庆农村地区中学生进行性健康教育,提高农村人口的艾滋病预防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使流动人口在流动之前就能充分认识到艾滋病的威胁和预防方法。这项工作对流动人口的艾滋病预防和控制工作也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课题成果及调查报告参加全国第十一届“挑战杯”,并获重庆市二等奖。
总之,加强以大学生为主进行的青少年艾滋病预防、治疗与关怀为核心的性教育,有利于促进我国艾滋病防治工作的深入发展,有利于政策规划、资源统筹和协调动员能力,进一步完善由政府领导、多部门合作、全社会参与的艾滋病预防和控制体系,更有利于全社会对艾滋病防治工作的理解、支持和参与,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参考文献
1 吴静,熊光练,石淑华.青少年性知识、性态度和性行为现状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7,15(2):120-124.
2 曾燕波,青春期的性问题和我国的性教育[J].中国青年研究,2008,12.
3 林虹.青少年性教育的有效抓手:同伴性教育[J].当代青年研究,2005(7).
4 贺英勤,唐宝林,性健康教育与人口安全问题[J].中国性科学杂志,2005,14(8):35-36.
5 王庆彬,姜宝法,方乐,等.我国中学生艾滋病健康教育干预效果的Meta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9,(10):703-705.
6 刘燕,喻达,刘民,北京市居民和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及行为调查综述[J].中国健康教育2008,24(1):44-45.
7 王雁,刘艳虹.智力落后学生的青春期性教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12.
8 Aggleton P,Davies P,HartG, for the future[M].London:Taylor and Francis,.
9 王克利,王作振,钱序.性与生殖健康同伴教育实施的方法学研究[J].中国健康教育,2005(2).
10 林明环.青少年预防性病艾滋病健康教育研究现状[J].中国热带医学,2008,8(6).
11 钱伯建,耿柳娜.同伴教育在艾滋病预防中的应用[J].社会心理科学,2009,24(3):284.
12 蔡泳,施榕.上海市高中生预防艾滋病同伴教育随访研究[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09,29(3).
13 叶利贞,徐秀芝.师范类大学生性病/艾滋病同伴教育近期效果评价[J].中国学校卫生,2004,25(4):450-452.
14 蔡泳,施榕.上海市高中生预防艾滋病同伴教育随访研究[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09,129(3):288-290.
15 明中强.艾滋病预防与控制的成功经验[J].国外医学•流行病学传染病学分册,1999,26(5):193-197.
浙江林学院的吧,鄢圣英老师说
这问题就五分,你也太小看科学的价值了吧?
性观念始终是太过传统保守,建议试着大胆的去写,可以从家庭性观念入手写
此类文章网上多如牛毛,自己百度搜索下就行,如果需要发表我可以帮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