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变化论文在风风雨雨的走过30年后,我国的会计已经慢慢从襁褓中长大,制度的规范,服务的人性化,更加精确的方式以及完善的行为准则,都可以看出所有相关人员孜孜不倦的努力。 而在我所面临的银行会计领域,则更需要努力的去学习和了解,银行会计业务是银行融资的基础,营销服务的窗口,金融、经济政策制定依据的主要信息来源,银行领导层决策的依据。它的业务囊括了本外币的单位存贷款的核算、个人储蓄存款、外汇买卖、中间业务营销、银行结算、个人的相关贷款等。目前的状况是,一家银行,本外币两套科目、两套会计核算规章制度、两套计算机操作系统(有的银行可能存在本外币储蓄、对公四套操作系统)。人民币业务系统普遍优于外汇业务系统,经济发达地区比边远落后地区一体化程度高。从金融创新角度看:人民币金融新产品层出不穷,而国内银行外汇业务主要停留 在传统业务上。大多数银行内部稽审人员对外汇业务的核算、规章及其操作系统生疏,对外汇会计的审计也停留在表面。银行本外币会计的分离已制约了银行业务的发展。 当然,我国商业银行会计上面也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比如长期以来,中国商业银行重信贷指标,轻内部管理;重数量增长,轻质量增长,信息系统落后,成本资料和分析手段欠缺,成本费用观念淡薄,忽视成本、效益的恰当配备。而且我国商业银行市场化改革的力度在不断加大,但商业银行会计改革却严重滞后,因此,为了进一步使我国商业银行适应国际化市场,商业银行会计改革已刻不容缓。 现今会计人才以及会计精算人才的不饱和,使的会计人才的缺口增大,这就更加加重了现有会计人员的责任感。而现今银行的股份制,也表示着整个未来的市场经济走向。因此,二十一世纪的会计应研究下列问题:一点是市场战略对银行产生的影响。顾客是质量概念的核心,关注顾客就是关注市场及市场战略,为顾客创造价值是现代银行会计的一个重要特征,一方面为顾客提供优质服务,给顾客留下良好的印象;另一方面通过降低顾客成本,提高顾客收益。与其相关的指标有市场份额、顾客留住率、顾客获得享、顾客满意度等。另外一点是关于质量成本。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企业能否扩展产品的市场份额,提高产品质量, 不仅可以出强竞争能力,而且可以增加顾客对高质量、低成本产品和服务的需求,这是决定成败的关键。 随着金融改革的深入发展和科技进步,商业银行会计业务日趋现代化,多样化,复杂化,原有建立在手工操作基础上的管理办法已不能适应会计电算化的要求,形成管理上的漏洞。此外,国际业务,中间业务,电话银行,客户终端,网上银行,综合业务系统等先进的银行服务方式,对银行会计风险防范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作为一个普通的银行会计工作者,我需要加强自身对此工作的风险防范意识,培养好我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完成一切应该去完成的会计工作,提高我的会计水平以及及时补充新的会计信息,这样才能在高速发展的现今社会做的更好。在风风雨雨的走过30年后,我国的会计已经慢慢从襁褓中长大,制度的规范,服务的人性化,更加精确的方式以及完善的行为准则,都可以看出所有相关人员孜孜不倦的努力。
您好!我是一名硕士研究生。具体咱们来QQ聊:228765163
近三十年回顾及相关问题探讨
〔摘要〕 文献回顾表明, 国内生活质量研究经历了三个大的阶段, 目前的研究重心越来越偏向于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等主观生活质量领域。论文对生活质量等概念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梳理,对生活质量研究中的两种不同视角、社会不同发展阶段中生活质量研究的不同重点、生活质量测量指标的全面性与指标的可比性之间的矛盾、不同研究之间的借鉴和积累,以及对加强生活质量主、客观指标间关系和联系机制的综合研究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生活质量; 生活满意度; 幸福感
随着社会向现代化方向的不断发展, 世界范围内的生活质量研究从上世纪中期开始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新阶段。而我国自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整个社会的改革开放, 也在带来巨大的社会结构转型和社会变迁的同时, 引发和促进了社会学、经济学、人口学、统计学、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医学等多个学科对生活质量问题的关注和探索。形成了一个既关系到中国小康社会建设目标,也关系到广大城乡居民日常生活水平和幸福状况的重要研究领域。本文在系统回顾国内近三十年生活质量研究基本状况的基础上,对生活质量研究的几个关键问题谈谈笔者的思考和认识。
一、近三十年来国内生活质量研究的回顾
国内的生活质量研究开始于80年代初期, 基本上是伴随着中国社会的改革开放而逐步发展起来的。进入新世纪以后,国内这一领域的研究发展得非常迅速。据笔者对中国知网《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的核心期刊进行的统计, 从1980年到2007年10月, 在不到三十年的时间里, 国内学术刊物上发表的生活质量方面的研究论文就有500篇左右。下面是对历年发表的研究论文的统计结果① (见表1) 。
表1的结果向我们展示了国内近三十年来生活质量研究的两个基本特征:
1. 相对明显的三个发展阶段。从表1最后两栏的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出,国内的生活质量研究(包括生活满意度研究和幸福感研究) 大体上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从1980年至1990年。这一阶段中研究的数量非常少, 11年中共发表了论文17篇, 平均每年115篇。可以说这11年是国内生活质量研究的起步阶段。第二阶段从1991年至2000年。这一阶段中, 研究数量有了一定的发展, 10年中共发表了论文118篇, 平均每年发表12篇, 年均发表论文数是第一阶段的8倍。可以说这10年是国内生活质量研究的成型阶段。从2001年至2007年是第三阶段。在这一阶段中, 研究论文的数量急剧上升,每年发表论文的数量从最低的20多篇直线上升到最高的78篇。在不到7 年的时间内, 共发表了研究论文364篇, 平均每年发表论文52篇, 年平均发表论文数分别是第二阶段的413 倍, 是第一阶段的3417倍。这一阶段不仅发表的论文数量众多, 研究所涉及的方面也越来越广, 可以说是国内生活质量研究的快速发展阶段。
2. 幸福感、生活满意度等主观生活质量的内容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2002年以前的生活质量研究,无论是探讨客观生活质量(社会指标) 的内容, 还是探讨主观生活质量(生活满意度) 的内容, 基本上都是采用“生活质量”的概念。只是到了2002年以后, 才出现了生活质量、生活满意度, 以及(主观) 幸福感三个方面的研究并存, 并且三者份量相当的局面(实际上, 许多以“生活质量”为标题的研究,探讨的同样是“生活满意度”的内容) 。特别是直接对(主观) 幸福感的研究, 在最近的两三年中更是超过了以“生活质量”为题的研究。这一状况表明, 在第三阶段, 特别是在最近几年中,研究者开始将对(客观) 生活质量的关注和研究, 转向了对明显带有主观特征的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的关注和研究上。
除了论文数量上的变化, 近三十年国内生活质量研究在研究主题和研究内容上, 同样经历了一个逐步发展、不断完善的成熟过程。我国生活质量研究开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期对社会指标的研究。较早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983年国家统计局起草的社会统计指标草案、1986年北京社科院的《首都社会发展指标及其评估方法》, 直到1988至1992年中国社科院在“社会发展与社会指标”课题中, 明确将“生活质量”纳入我国小康社会的指标体系所进行的系统研究。〔1〕即使到了2000年以后, 在统计学、经济学等学科学者以及政府部门的研究中,这种社会指标意义上的生活质量研究倾向依然十分明显。另一方面, 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 美国社会学家林南教授与国内学者合作进行的两项生活质量研究, 又将西方、特别是美国生活质量研究中那种关注人们对生活状况的主观评价、关注人们对生活的满意程度的传统引入国内,〔2〕形成了两种不同视角、不同内涵的生活质量研究方向。到了90年代中期, 北京大学卢淑华教授等人以及笔者在对生活质量的研究中, 又将上述两种视角结合起来,集中探讨了生活质量的主、客观指标之间的关系, 特别是探讨了参考框架对主观生活质量的影响, 进一步促进了这一研究领域的发展。〔3〕本世纪以来,沿着上述三种方向的研究都在进一步发展。同时, 最早由国外心理学家在上世纪中期所提出和推动的“幸福感”( subjective well - being, 简称SWB ) 研究也开始被我国学者所关注, 这方面的研究也汇入到对生活质量研究的领域中来,并很快成为近期研究中的一大焦点。
从大的方面看, 国内有关客观生活质量的研究较多地集中在指标体系的建构以及运用上。比较普遍的情形是, 不同研究者根据自己的理解,构建一套在维度、指标,以及合成方式、权重等方面均不完全相同的指标体系。同时, 研究者采用自己的指标体系来对所关注的不同群体、不同地区进行生活质量的比较和排序。这方面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一方面这些研究所建构的指标体系互不相同, 因而它们的研究结果相互之间难以做出合适的比较; 另一方面则由于这方面的研究较多地是采用相对宏观的、非个体的指标, 因而往往只能用来进行样本状况的描述和比较,很少运用经验数据去探讨和分析影响这种客观生活质量的各种因素。在主观生活质量的研究方面,则出现了以“生活满意度”为研究对象和以“幸福感”为研究对象的两大分支领域。由于这两个分支领域的内容都与人们的主观感受密切相关,研究中所采用的方法也比较接近,加上一些研究者对二者的内涵、二者之间的联系和异同, 以及它们与主观生活质量之间的关系等方面的认识还不够清晰, 导致具体研究中同样存在一些不确切、不清晰、不一致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这方面研究的深入发展。
二、对生活质量研究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
1. 生活质量概念的不同理解及其亚概念的建构
对于学术研究来说, 分清概念是起码的前提。它可以保证不同的研究者使用同一概念所探讨的是同一件事。在生活质量研究中,无论研究者关注的是构建生活质量的指标体系和测量方法, 还是关注影响居民生活质量的各种因素, 都只有在清楚界定了大家所说的生活质量指的是同一件事物、是同一种现象时,这种探讨才有意义。
对于“生活质量”这个最基本的概念, 国内存在着三种不同的理解。因而在对生活质量的测量和评估上, 也相应存在三种不同的方法。第一种理解是把生活质量定义为社会中人们客观生活条件的综合反映。正如有的研究者所指出的:“所谓生活质量,就是指一定经济发展阶段上人口生活条件的综合状况。换言之, 生活质量就是生活条件的综合反映。”〔4〕这种看法主要从影响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客观条件方面来理解生活质量,将其作为反映人们生活状况、生活条件、生活水平, 同时也反映社会发展程度的社会指标;研究者在测量和评估这种意义上的生活质量时,主要运用衣、食、住、行等反映人们生活条件的客观指标。第二种理解是把生活质量定义为人们对于生活总体水平和各种客观生活条件的主观评价,看作人们对生活的总体满意度以及对生活各方面的满意度。正如美国社会学家林南教授等人在其论文的第一句话中开门见山指出的:生活质量的定义是“对于生活及其各个方面的评价和总结”〔5〕。这种看法是从人们的主观感受方面来理解生活质量。因而研究者在研究中主要采用反映人们对生活满意程度的主观指标来测量和评估生活质量。第三种理解是将上面两种理解结合起来进行考虑,认为生活质量是由反映人们生活状况的客观条件和人们对生活状况的主观感受两部分组成的。生活质量中既包含客观条件, 又包含主观评价, 因而, 在对生活质量进行测量和评估时,应该既有反映生活条件的客观指标,又有反映人们满意程度的主观指标。“客观指标是从产生生活质量的'成因'方面来进行操作化的,是生活质量的'投入'; 而主观指标是从生活质量的'结果'方面来进行操作化的, 是生活质量的'产出'。”〔6〕
笔者认为, 这种客观存在的对生活质量概念多种不同理解的现实, 是人们对生活质量这一特定领域中的现象在认识上逐步深化、逐步发展过程的一种反映。同时,它也是不同研究者关注这一领域现象中的不同方面的一种反映。我们的任务并不是去评判孰是孰非, 而是要在理解这种现实的同时, 尽可能梳理出内涵明确、界定清楚的亚概念及其基本内容,使之能既关照到对生活质量现象的不同理解, 也有利于不同的研究者明确自己所研究现象的内涵和重点究竟是什么。
2. 主观生活质量、生活满意度、幸福感的概念及其关系
在英文文献中, 与“生活质量”、“幸福感”、“生活满意度”等概念相对应的词语分别是quality of life, subjective well - being, life satisfaction。与国内情况有所不同的是, 国外文献中相对较少使用“主观生活质量” ( subjective quality of life)和“客观生活质量” (objective quality of life) 的概念。换句话说, “主观生活质量”和“客观生活质量”的概念更多的是国内生活质量研究领域中使用的概念。从目前情况看,似乎存在着这样一种状况: 国外的“生活质量”概念在内涵上,主要对应于国内的“主观生活质量”概念, 即指的是人们对自身生活条件和状况的评价。对它的测量指标也主要是处于“认知”层面的“生活满意度”的测量。而国外对应于国内“客观生活质量”意义的“生活质量”概念,则早已演变成“社会指标” ( social indicator) 的内容, 并且越来越淡出生活质量研究的领域,成为人类发展研究领域的一种指标了。
至于“幸福感”的研究, 则主要是从心理学视角出发来探讨幸福、测量幸福所形成的一个相对专门的心理学领域。应该看到,幸福感虽然与人们的生活质量有关, 但它与生活质量却并不是同一件事情。美国研究幸福感的著名心理学家指出, “作为心理学的专门术语, 主观幸福感专指评价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SWB由三个不同维度组成:积极情感、消极情感和生活满意度。” “生活满意度是SWB的关键指标, 作为认知因素, 是更有效的肯定性衡量标准,是独立于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的另一个因素。”〔7〕按E. Diener 的定义,幸福感( SWB) 中包含了生活满意度。这样, 生活满意度又成了幸福感的测量指标。因此, 国内有的研究者将生活满意度归为“生活质量意义上的主观幸福感”。并且认为, “一般将主观幸福感界定为人们对自身生活满意程度的认知评价。研究者们选取的主观幸福感维度主要包括总体生活满意感和具体领域满意感。”〔8〕
综上所述, 源自于社会学的生活质量研究和源自于心理学的幸福感研究, 都将“生活满意度”作为自己的内涵和测量指标,正是在“生活满意度”上二者形成了交叉、发生了联系。但尽管如此, 二者鲜明的学科背景所体现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 特别是二者探讨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属点, 则仍然存在着非常明显的差别。这也是我们在理解这几个概念之间关系时应特别注意的一个方面。
从研究的角度看, 生活满意度的测量相对直接一些、相对容易一些。研究者主要采用问卷中李克特形式的评价问题来测量;而幸福感的测量则相对间接一些、相对困难一些, 研究者多采用心理测验量表来测量。在应用上, 生活满意度的测量更多地用于生活质量的研究中, 而幸福感的测量则可能更偏向于心理健康、精神健康方面的研究。另外,由于对生活满意度的研究所探讨的实际上是人们对理想中的状况与现实中的状况之间差距的主观认知和评价, 因此, 应该充分认识到参考框架在这种评价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所发挥的作用。无论是人们对生活的总体满意度,还是他们对生活各个具体方面的满意度, 都是一种既与客观物质生活条件本身有关, 同时也与三种主观的参考框架有关的事物。这或许是生活满意度研究中的一个突出特征。这三种参考框架分别是:(1) 以人们心目中的理想状态为比较对象的基本参考框架; (2) 以身边的、周围的人们为比较对象的横向参考框架; (3) 以过去的、以前的状况为比较对象的纵向参考框架。任何一种现实状况一定是在一种或多种参考框架中才能被评价成“满意”或者“不满意”的。
3. 生活质量研究的两种视角
生活质量研究可以说有两个不同的起源: 一个是关注人们客观生活状况的社会指标研究, 另一个是关注人们主观感受的生活满意度研究和幸福感研究。这两种不同的起源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和形成了生活质量研究领域中两种不同中心、不同目标的生活质量研究观:一种是以社会为中心,以衡量社会发展程度为目标的生活质量研究观;另一种则是以社会中的人为中心, 以衡量人们的生活水平、生活状况、生活满意程度为目标的生活质量研究观。
从目前研究来看, 政府部门以及统计学、经济学等学科相对更看重社会层面的生活质量研究。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的, “由于统计学界研究生活质量的目的在于确定社会发展统计指标和小康生活标准, 而当时吃、穿、用、住等物质方面的消费是绝对的主导追求, 因此统计学界几乎都采用消费、收入、吃、穿、用、住、行、社会文化、社会环境、社会服务、身体健康状况等方面反映客观物质条件的社会指标来测量居民生活质量。”〔9〕与此同时, 这方面的研究也更多地将生活质量看作衡量社会发展、社会变迁的指标, 也常常将这种意义上的生活质量与社会发展、社会政策放在一起进行讨论。而社会学、人口学、心理学等学科则相对看重个人层面以及群体层面的生活质量研究。他们更关心社会中的人们具体的生活条件、人们对具体的生活条件的主观感受和评价,以及与人们的主观感受密切相关的各种影响因素。只有在这种以人为中心的生活质量研究中,才会有反映人们主观感受和评价的主观性指标。而这种视角的生活质量研究, 其目标既包括不断改善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客观条件,同时也包括努力促进人们的这种主观感受和评价朝着积极的、满意的方向发展。
4. 社会的不同发展阶段与生活质量研究的不同重点
5. 测量指标的全面性、完备性与指标的可比性、资料的可得性之间的矛盾
在生活质量的研究中, 一个基本的任务是要建立合适的生活质量测量指标。然而, 这一任务也正是研究者需要面对和解决的一大难点。这种困难主要体现在概念测量的全面性、完备性与测量指标的可比性、指标所涉及数据的可得性上。比如,为了对反映人们物质生活条件和水平的(客观) 生活质量进行测量,国内外研究者设计出了许多不同的指标体系。“在国外文献中, 颇负盛名的综合指数应首推莫里斯建立的'物质生活质量指数' ( PQL I) 。”“'物质生活质量指数'由于具有简明、综合的特点, 业已为许多人所接受, 用来衡量社会经济发展或生活质量变化, 甚至被推为全球估价模式。”〔10〕但由于这一指数仅包含三个指标, 即识字率、婴儿死亡率和平均预期寿命, 因而只反映了健康和教育两个方面的最基本内容, 同时也没有用权重来区分指标的不同重要性。所以,国内学者一般认为, 用这样的指标来衡量生活质量显得过于简单。通常研究者会结合国内情况和自己的分析, 选择更多方面和更多具体的指标。比如, 有的研究者建立了包括5大方面、共8个指标的生活质量指数, 其中涉及到教育(识字率、入学率) 、健康(期望寿命、婴儿死亡率、儿童死亡率) 、营养(热量供给) 、平等(收入分配) 、环境(安全用水人口比例)等; 〔11〕有的研究者建立了包括就业、收入水平、收入分配、贫困、消费、健康、教育、环境和城市化等9个方面的34个指标作为生活质量的评价标准; 〔12〕还有的研究者则建立了包括收入、教育、消费、文娱休闲、健康、居住、生活设施、生态环境、社会保障等9个大的方面、共36项指标的指标体系来反映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整体状况。〔13〕
在这种看起来是追求测量指标全面性、完善性的过程中, 研究者必然会遇到不同指标体系之间的可比性, 以及不断扩大的指标体系与资料可得性之间的矛盾。一般来说,研究者对全面性、完善性的追求, 往往会限制和损害研究结果的可比性以及研究资料和数据的可得性。正如有的研究者所言: “作为一个完整的概念, 生活质量还应当包括住房、交通、生活服务、社会秩序和精神风尚等方面的内容。但是,由于笔者试图从全球出发来构筑生活质量指数, 而从全球出发构筑指数时又限于指标的可比性和资料的可得性, 因而难以选择合适的指标来表示这些方面, 只能暂付厥如。”〔14〕如果只用莫里斯“物质生活质量指数”中的三个指标, 那么, 无论是中外社会中的生活质量比较, 还是不同时期中的生活质量比较,都会十分容易;这样的三个指标所需要的数据在各个国家的统计中都是可以得到的。然而, 随着研究者指标体系的不断扩大, 具体测量指标不断增多, 不同研究之间的可比性也随之减小, 许多情况下一些指标所需要的数据也无法获得。
6. 研究回顾与不同研究之间的借鉴和积累
生活质量研究领域中的一个十分普遍的现象是, 许多研究者在进行自己的研究前, 不太注意回顾以往研究的已有结果,特别是已有的理论观点。因而, 研究的起点不高, 很少有与以往研究的理论对话。例如, 关于幸福感( SWB ) 的研究,西方学者Wilson在近半个世纪以前就已经提出了个体差异的两点理论假设, 并且西方后续研究也已经表明“外在、客观的变量对SWB 的影响相当小, 人口统计项目(性别、收入、智力水平等) 只能解释SWB 不足20%的变化,外在环境只能解释SWB 变化的15%。由于外部因素影响较小, 研究者们转向研究内部因素即Wilson的第二点假设来解释SWB的变异性: 个人内部建构决定生活事件如何被感知,从而影响幸福体验”〔15〕。但国内一些学者在探讨SWB 的问题时,较常见的做法是直接按照自己的思路,对特定对象的幸福感现状进行描述, 同时, 依旧用自己的数据去分析外在环境变量、人口背景变量对幸福感的影响, 而完全不管前人已有的研究结论, 不是在前人已有成果的基础上进行更深入的探索,从而去努力回答与前人研究成果相关的理论问题。
不注意进行研究回顾的另一个表现是, 众多相同主题的研究在具体测量指标的选择上互不相同, 由此导致研究结果相互之间无法比较。比如,同样是对“主观生活质量”进行的研究,有的研究者用“生活满意度”来测量,〔16〕而有的研究者则用“幸福感”来测量。〔17〕至于为什么选用某一种指标, 研究者则很少讨论。同样的, 对于不同研究所得出的不一致的、甚至是相反的结果, 研究者也不去展开探讨,使得不同研究的研究结果在帮助人们提高对问题的认识方面作用不大。比如, “近年来, 我国出现了许多关于幸福感的讨论。由于在幸福感测度、样本选取和分析方法上的差异,得出的结论大相径庭。曾慧超、袁岳(2005) , 罗楚亮( 2006 ) 采用显变量测度幸福感,调查的问题是'总的看来, 您现在幸福吗?'得出了农村居民幸福感强于城镇居民;邢占军(2006) 采用潜变量测度幸福感, 调查了10个方面的内容,涉及知足充裕、自我接受、心理健康、身体健康、心态平衡、社会信心、成长进步、目标价值、人际关系和家庭氛围等体验, 得出了城镇居民幸福感强于农村居民。”〔18〕值得思考的问题是, 如果城乡居民的幸福感本身是一个客观的事物、一种客观的现实, 那么对于两种完全不同的研究结论来说,自然就有一个谁的研究方法相对科学、谁的结论更接近这种客观现实的问题。但是, 这样的问题既没有引起进行了研究、但持有不同结论的研究者之间的认真探讨, 也没有引起该领域中相关研究者的关注,导致了一种“你说你的、我说我的, 互不相干、互不讨论”的局面。
7. 加强对生活质量主、客观指标间关系及其联系机制的综合研究
总体上看, 近三十年来国内客观生活质量的研究与主观生活质量(包括生活满意度、幸福感) 的研究在所涉及的范围上都有了明显的拓展, 特别是对主观生活质量的研究更是朝着专门的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两个相对独立的方向前进了一大步。前面表1的结果显示, 在2000年以来的短短几年中, 专门探讨“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的研究论文超过了200篇, 占到了近三十年国内全部生活质量研究论文总数的40%左右。这是一种非常快的发展势头。但是,相比之下,生活质量研究中的第三个方向, 即将客观生活质量与主观生活质量结合起来进行的研究, 则尚无大的进展。
我们知道, 专业领域的不断分化和整合, 是推动科学研究不断发展的重要途径。在相对比较繁荣和比较深入的主、客观生活质量专门研究的基础上,开展将客观生活质量和主观生活质量结合起来的综合性研究, 将是国内生活质量研究领域中下一阶段的一项重要任务和研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这种综合性研究的开展和所取得的成果,将会对我们更好地理解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提供重要帮助,同时也将会大大提升国内生活质量研究的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詹天庠, 等. 关于生活质量评估的指标与方法〔J〕. 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1997, (6) ; 潘祖光. “生活质量”研究的进展和趋势〔J〕. 浙江社会科学, 1994, (6).
〔2〕林南, 等. 生活质量的结构与指标〔J〕. 社会学研究, 1987, (6) ; 林南, 等. 社会指标与生活质量结构模型探讨〔J〕. 中国社会科学, 1989, (4).
〔3〕卢淑华, 等. 生活质量主客观指标作用机制研究〔J〕. 中国社会科学, 1992, (1) ; 风笑天, 等. 城市居民家庭生活质量: 指标及其结构〔J〕. 社会学研究, 2000, (4).
〔4〕〔10〕〔11〕〔14〕冯立天主编. 中国人口生活质量研究〔M〕. 北京. 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 1992. 4, 64 - 65, 64- 66, 66.
〔5〕林南, 等. 1987.
〔6〕卢淑华, 等. 1992.
〔7〕〔15〕吴明霞. 30年来西方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理论发展〔J〕. 心理学动态, 2000, (4).
〔8〕邢占军. 测量幸福〔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5. 13.
〔9〕蒋青. 城镇居民生活质量及其影响因素〔J〕. 财经科学, 2004, (1).
〔12〕赵彦云, 等. 中国生活质量评价、分析和预测〔J〕. 管理世界, 2006, (3).
〔13〕上海市城市社会经济调查队课题组. 城市居民生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 上海统计, 2002, (12).
〔16〕李莹. 天津青年的主观生活质量调查分析〔J〕. 青年研究, 2003, (3) ; 张蕾. 认知自我与体验社会---城市青年主观生活质量研究〔J〕. 青年研究, 2006, (4) ; 殷燕敏. 西部城市居民主观生活质量比较研究〔J〕. 武汉大学学报, 2006, (2).
〔17〕邢占军. 城乡居民主观生活质量比较研究初探〔J〕. 社会, 2006, (1).
〔18〕孙凤. 性别、职业与主观幸福感〔J〕. 经济科学, 2007, (1).
仅供参考,请自借鉴
希望对您有帮助
21世纪的中国人口素质问题研究论文
关于“人口素质”的内涵,早期人口学者张纯元在其著作《人口理论教程》中表达为“人口质量是人本身具有的认识、改造世界的条件和能力”。此后,人口学者穆光宗认为人口素质,就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人口的结构和组合状态所展现的各种社会功能和影响力。较高的人口素质,一般总是具有较为合理的结构和组合,同时也会产生较强的社会功能和较为积极的影响力。可见,人口素质指在一定时间、一定地域和一定社会制度下,人口群体所具有的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主客观条件和能力。从其外延方面看,有“两要素”说和“三要素”说。1988年学者陈剑提出“两要素”说,认为“人口素质”由身体素质和文化科学素质组成。“三要素”说认为人口素质包括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三个方面。
一、人口素质的现状与问题
进入21世纪后,虽然中国的人口素质已有很大提高,但与世界发达国家甚至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仍然差距较大。立足“两要素”说,本文对中国人口素质的现状与问题进行逐一分析。
(一)身体素质较差
1.人口预期寿命不够长。建国以来,中国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逐步增加,男性与女性的人均预期寿命随之逐渐增长(见表1)。但是与世界发达国家甚至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差距。年中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比世界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岁,仅高出岁;比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平均预期寿命岁,高出岁。但是比加拿大的岁,低了岁;比日本的岁,低了岁(见表2)。
表1 部分年份全国分性别的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单位:岁
注: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人口和社会科技统计司《2007中国人口》。
表2 1990年、2000年、2004年部分国家平均预期寿命单位:岁
2.婴儿死亡率较高。1990年后,中国婴儿死亡率呈逐步下降的趋势,其中1990年为38‰、2000年为33‰、2004年为26‰。与世界平均婴儿死亡率相比,1990年中国低个千分点,2000年低个千分点,2004年低个千分点。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2004年比日本高23‰,比美国高‰,比澳大利亚高‰(见下页表3)。婴儿死亡率高,将会影响到人口的预期寿命,关系到社会整体人口的发展。
表3 1990年、2000年、2004年部分国家婴儿死亡率单位:‰
3.出生缺陷发生率较高。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庞大,每年的出生缺陷发生率较高。据国家人口计生委公布的统计数据,中国每年出生人口约1 500万,出生婴儿缺陷率约为%。推算出中国每年约有20万~30万先天缺陷儿出生。再加上出生后显现出缺陷的儿童,先天缺陷儿童总数高达80万~120万,约占每年出生人口总数的4%~6%。
4.残疾人比例不低。“中国人口中有20%~25%的人患有各种遗传病,智力低下是影响人口素质的主要原因,中国人口约有1%~2%智商小于70的智力低下者,轻中度智力低下者约500万~1 800万人,白痴就有100万~200万人。”[1]中国残疾人数量庞大,且其所占比重不断增加。其中1987年,残疾人口占总人口的%,残疾人口约5 164万。至2006年残疾人总数达8 296万人,占总人口的% [2]。
(二)科学文化素质偏低
1.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少。1980年中国人均受教育年限为年,2000年达到年(见表4),2007年增长到年以上。而世界人均受教育年限为11年,美国为年,韩国年,差距明显。
表4 2000年全国及部分地区平均受教育年限情况单位:年
同时,受教育程度城乡人口差异明显。“2005年城市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年,而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仅为年,比城市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低3年左右,甚至一些农村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仅为三至四年。”[3]
区域劳动力整体素质差异大。2004年中国东部地区平均受教育年限为年、中部地区为年,西部地区年,为最低。粗文盲率西部地区也最低。
城乡和区域劳动力整体素质差异大,不利于城市化进程,也难于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推进农业产业化。
2.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低。虽然与改革开发初期相比,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有了较快增长。2000年“与1990年普查相比,平均每10万人中具有的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变化较大,具有大学以上程度的由1 422人上升为3 611人,增长了154%;具有高中程度的由8 039人上升为11 146人,增长了39%;具有初中程度的由23 344人上升为33 961人,增长了45%。”[4]
但是,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仍然远远低于世界发达国家水平。2006年,中国大学入学率达到了23%,接近世界%以上的平均水平,但大多数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入学率已超过30%,其中美国达到了80%以上。
3.文盲半文盲率高。与建国初期相比,虽然中国粗文盲率和青壮年文盲率(15~45岁间)呈现逐渐下降的态势,但是粗文盲率和青壮年文盲率仍然很高。1990年中国文盲人口18 003万,2000年下降到8 507万。文盲总数虽有下降,但基数庞大,位居世界第二,仅次于印度。目前,发达国家文盲率为2%以下,欧洲国家约为%,美国、加拿大、俄罗斯仅为%。
二、提高人口素质的对策
目前,中国应把提高人口素质作为人口政策的核心问题,将人口压力逐步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将人口大国逐步转化为人才强国。
1.实施出生缺陷干预工程,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出生缺陷干预的关键措施在于预防,必须按照预防出生缺陷的“三级预防”策略来实施干预。其中,一级预防是防止出生缺陷儿的出生,包括婚前检查、遗传咨询、选择最论文联盟http://佳的生育年龄、孕早期保健,包括合理营养、预防感染等;二级预防是减少出生缺陷儿的出生,主要是在孕期通过早发现、早诊断和早采取措施,以减少出生缺陷儿的出生;三级预防是指对出生缺陷的治疗。通过实施这些健康行为干预、营养素干预、疫苗干预、药物干预等技术手段,进行出生缺陷干预,达到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的目的。
2.推进人口早期教育,打好人口素质提高的基础。“婴幼儿时期,既是人的智力开发的`奠基时期,又是身体素质和思想素质的奠基时期。”[5] 早期教育是对婴幼儿进行的以开发大脑潜能为主要环节,以开展游戏活动为主要形式,以致力于提高婴幼儿智能、加强其体能、健全其人格、提高人口综合素质为主要目标的保育与教育有机结合的家庭教育、幼儿园教育和社会教育。通过组织健康、社会、语言、科学、艺术等几大范畴的学习活动,使婴幼儿在知识、技能、能力、情感态度诸方面获得良好的发展。
3.大力发展教育、科技事业,全面提高人口素质。
(1)增加教育投入,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目前中国教育投资占国民收入的比例小,为此,应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特别是增加对农村尤其是西部农村的教育投入,以促进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进一步提高。
(2)优化教育结构,加快各类教育的发展。继续抓好“两基”工作,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力争使每个适龄儿童都能接受完整的基础教育;大力发展高等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加强成人教育,提高就业人口的科学文化水平;突出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培养各种应用型人才;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
(3)积极实施人才战略,加快人才资源的开发力度。由于良好的人才环境是巨大的无形资产,对内可以产生凝聚力、鼓舞力和驱动力,对外可以产生影响力、竞争力和吸引力。因此,必须实施人才战略,加快人才资源的开发力度,最大限度地给人才以创新和发展的空间。
相比多年前,孕妇的死亡率已经降低了很多,现在的孕妇死亡主要是因为疾病。所以首先在生育的时候要选择好一点医疗条件的医院,不要认为自己在家也可以生孩子;再者要保持身材,孕期的过于肥胖可能导致多种疾病和生育困难;最后不要焦虑,孕期焦虑也是重要的死亡原因。
在古代,我们经常会听到某某女孩子因为难产而死,宝宝也是保不住的,这听起来是异常恐怖的,很多女性朋友因此就会对生孩子产生了极大的恐惧。接下来一起来看看关于生孩子孕妇死亡率多高的一些内容。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古代女子难产的原因,原因是很多种的,一方面是和古代的医疗技术是有关的,古代的医疗卫生水平是属于比较低下的。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古代的女子是比较早结婚的,13,14岁的女孩子结婚是很常见的,18岁结婚就算是比较晚了。这样子对生孩子是及其不利的,因为自己的生殖器官也是不太完善的。在古代生孩子就是一项听天命尽人事的任务,生不生出来也是要看妈妈的命格的。其实到了现在,这种情况是不会轻易发生的,因为现在的医疗水平还是比较高的,如果自己顺产有困难,可以选择剖腹产,剖腹产可以保证妈妈和宝宝的安全,所以现在生孩子孕妇死亡率是比较小的,几乎是零。不过怀孕期间也是要注意一些事项的,不可以暴饮暴食,也不可以怨天尤人,要积极乐观。一般来说有很多要素影响孩子的成活率,母体的身体是否健康,是否有不良遗传,父方的生殖系统是否有缺陷,怀孕期间是否有外伤,甚至是母体的情绪是否稳定也会有影响。此外还会有环境卫生,接生时是否措施妥当。一般来说现代社会的孩子成活率还是挺高的。只要不出意外或是疾病困扰应该不会有问题。倘若硬要说一个数字的话,2008年的调查死亡率为。
每天,约有1000名妇女死于与妊娠和分娩有关的可预防疾病。 所有孕产妇死亡有99%发生在发展中国家。在农村地区及贫困和教育程度较低的群体中,产妇死亡率较高。 少女面临的妊娠并发症和妊娠死亡风险比年长妇女大。 在分娩前后和分娩期间,熟练的护理可挽救妇女和新生儿的生命。 1990年至2008年,世界各地的孕产妇死亡率下降了三分之一。孕产妇死亡率之高令人无法接受。全世界每天约有1000名妇女死于与妊娠或分娩有关的并发症。2008年,万名妇女在妊娠和分娩期间及分娩后死亡。几乎所有这些死亡都发生在发展中国家,而且大多数本来是可以预防的。改善孕产妇健康是国际社会于2000年通过的八个千年发展目标中的一个。根据千年发展目标5,各国承诺在1990年到2015年期间将孕产妇死亡率减少四分之三。自1990年以来,世界各地的孕产妇死亡率下降了34%。在撒哈拉以南非洲,一些国家自1990年以来将孕产妇死亡人数减少了一半。在包括亚洲和北非在内的其他地区,取得的进展甚至更大。然而,从1990年到2008年,全球孕产妇死亡率(即每10万例活产的孕产妇死亡人数)每年仅下降。这远远低于实现千年发展目标5所需的的年降低率。截至2018年底,全国孕产妇死亡率下降到万,婴儿死亡率下降到‰,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下降到‰。
孕产妇死亡率即每万例活产或每十万例活产中孕产妇的死亡数为孕产妇死亡率。从妊娠开始到产后42天内,因各种原因(除意外事故外)造成的孕产妇死亡均计在内。由于其比例较小,因而分母多以万或十万计。2022年7月12日,国家卫健委发布2021年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公报显示,我国孕产妇死亡率从万下降到万,婴儿死亡率从‰下降到‰。
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蓝色星球细胞凋亡(Apoptosis),指机体在生理或病理条件下,为了维持自身内环境稳态,通过基因调控而产生的主动、有序的细胞死亡。其形态特征是凋亡小体形成。坏死性凋亡(Necroptosis)是类似于细胞坏死的一种程序性细胞死亡。细胞焦亡(Pyroptosis)是由炎性小体激活的一种RCD形式,在炎症和免疫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细胞铁死亡Ferroptosis是由铁积累和脂质过氧化驱动的一种RCD形式,其特征在于线粒体变小、线粒体嵴减少、线粒体膜密度增加和线粒体膜破裂增加。依赖性细胞死亡Parthanatos是一种PARP1依赖性RCD形式,由氧化应激诱导的DNA损伤激活。 • AIFM1依赖型Parthanatos:活化的PARP1结合AIFM1,介导AIFM1从线粒体移位到细胞核,继而导致部分染色体的溶解。Entotic cell death是细胞“同类相食”的一种RCD形式,一个细胞吞噬并杀死另一个细胞,其特征是细胞内细胞结构。Netotic cell death是由NET驱动的一种RCD形式,其受NADPH氧化酶介导的ROS产生和组蛋白瓜氨酸化的调节。溶酶体依赖性细胞死亡(LCD),也称为溶酶体细胞死亡,是由LMP释放的水解酶(组织蛋白酶)或铁来介导的一种RCD形式,其特征是溶酶体破裂。自噬依赖性细胞死亡Autophagy-dependent cell death是由自噬分子机制驱动的一种RCD,其特征是自噬空泡化。Alkaliptosis是一种由细胞内碱化作用驱动的新型RCD。Oxeiptosis是氧自由基诱导的不依赖半胱天冬酶的新型RCD,该过程由KEAP1-PGAM5-AIFM1途径驱动。
朋友们,喜羊羊与灰太狼中最美的小羊是谁呢?A。美羊羊B。慢羊羊?快拨打屏幕下的电话——”唉!这可恨的“团伙”又在电视上行!电视机前各位渴望天上掉馅饼的朋友可千万别被这吸引人的大话,吸到陷阱里去了呀!如果不相信,就来听听我上次悲惨的教训吧!“小朋友们,喜羊羊与灰太狼中最美的小羊是谁呢?A。美羊羊B
以《安》为题,写一篇议论文,字数:不少于800。 “安”是一个美好的词汇然后才会明白:忧患可以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使人委靡死亡。 我
现如今,大家都有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很是熟悉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论文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生命的议论文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人生一世,殊为不易。在看似平坦的人生旅途中充满了种.种荆棘,往往使人痛不欲生。百世沧桑,不知有多少心胸狭隘之人因受到困难而一蹶不振;人世千年,更不知有多少意志薄弱之人因遭遇困难而志气消沉;万古旷世,又不知有多少内心懦弱之人因面临困难而葬身于万劫不复的深渊因此,遇到困难、我们必须要去勇敢地面对它,化解它,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心里的戈壁荒原开满鲜花。
一枚贝壳要用它一生的时间才能将无数的沙粒转化为一颗美丽的珍珠;雨后的彩虹要绽放那一刹那的美丽却要凝聚无数的水汽。如果把这些都看成是一个又一个的困难,那么,是困难成就了光彩夺目的珍珠和美丽的彩虹。
冰心曾经说过:“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于她现成的明艳!然而当初它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撒遍了牺牲的血雨。”如果遭遇困难仍以奋斗的英姿与之抗衡,那么,这样的人生将是辉煌的。
德国一位作家贝多芬,他在双耳失聪的情况下,却仍勇敢地面对困难,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化解,最终,他成功地谱写了《第九交响曲》。
张海迪由于一场严重的疾病而高位截瘫,胸部以下的部分完全失去了知觉,生活不能自理。她没在正式学校里上过一天学,可是靠着惊人的毅力在家里读完了小学、中学,还阅读了大量的中外书籍,学会了好几种外语。她那种勇于面对困难、挑战困难的精神怎么不值得我们学习呢?
打开电视机,顿时,残奥会上一个个催人奋进的精彩场面映入了我的眼帘。那些运动员们虽然身有残疾,却仍然面对困难,挑战困难,以“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要求自己,最终,他们超越了自我,成为生活的强者。
生命是一朵常开不败的花,那困难就是滋润花的水分,没有经历过困难的人生将会是不完整的人生,没有被水分滋润过的花迟早会枯萎。
困难是人生必然要遇到的一大难题,要想让我们心中的戈壁荒原开满鲜花,就要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努力去排解它,积蓄人生的力量去为新的目标而奋斗,只有这样,生命之花才会常开不败,生命的存在才会更加有意义!
诗人问:“是生存,还是死亡。”哲人说:“艰难和困惑是生命的本身。”
我即思而言:是生命!我们要关爱生命,生命是多么宝贵。当妈妈把我们生下来的那一刻,我们就有了生命,然后我们就开始踏出人生的第一步。开始了牙牙学语,开始学习,开始成长……就是这一一个阶段,让我们长大,让我们像今天这样。
可是生活是多么不可思议,常常会让生活发生一些不幸的事情……
有一天,一辆突如其来的汽车,“嗖”的一声从她身边飞驰而过。她被撞倒了,头破了,一滴滴的血不断流出来,她倒在地上,看起来像快要晕过去似的。一些好心人看见了急忙走过来帮忙,有的打电话找救护车,有的帮忙止血……
当救护车到来时,经过医生检查她已经开始休克了。来到医院里,医生急忙地对她进行抢救。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过去了,她的家人在抢救室外着急地走来走去,担心她是否有生命危险。当医生出来时,全家人一拥而上,着急地问:“医生她,她怎么了?”医生说:“很好,手术十分顺利,只要休息一段时间,她就可以完全恢复。”家人听了,开心地笑了。
她真是幸运,在生死关口间,竟然生存了下来。可是多少宗车祸里,有多少人是可以逃过生死关口?我只能回答:“很少人能逃得过。”
我相信进过这一次,她一定会更关爱她生命,因为生命是宝贵的,生命只有一次,如果没有了,就再也不能拿回来。
车祸给她们造成的伤害已无法挽回,所以让我们一起把泪水化成力量,让大家都知道生命的可贵!
生命是宝贵的,让我们关爱生命!
洞悉宇宙诡谲的玄机,时空无时无刻不在演变。世间不变的就是变化。诚然如斯,生命亦在无时无刻地变。生命,像极了烟花刹那的芳华,一瞬间的绚烂与毁灭。烟花,似乎也诠释了生命的极致: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穿越生活的僝僽,面向阒无一人的四野,独得一份生命的缱绻。心灵经受世间种.种考验,或悲喜交加、撕心裂肺,抑或风平浪静、平淡无奇。
生命里蕴藏着一个人的灵魂。不屈向上的自尊心态,坚贞高贵的人格魅力,潜藏于心灵的深处。
生活,总是展示其最真实的一面给世人。面对生活,总有一些时候,孤寂无奈、乐极生悲;也总有一些时候,感动无语、破涕为笑。凡事都有定期,天下万物都有定时。生有时,死有时;哭有时,笑有时;离有时,合有时;聚有时,散有时;爱有时,恨有时;欢乐有时,悲泣亦有时。我们不能在生的时候去想着死而耗费生宁,死亡来临的时候从没有给我们机会想着生。做该做的事,没有遗憾就是幸福而又伟大的一生。
张爱玲说:“生活是一袭华美的长袍,上面爬满的虱子。”但我只想说,生活不相信眼泪,抱怨有什么用呢?生活根本不知道你是谁!世间没有救世主,一切只能靠自己,这才是生活赐予的真理。只有用平和恬淡地心态善待生活,你才会得到生命的暗示,也许对你就是一生的真理与追求,而漠视生活的人将一无所获。
生命,万物在生活中摆渡。
生命总在挫折与磨难中茁壮,不应随波逐流,更不应苟且偷生。“倘若你能使你的心时常赞叹日常生活的神妙,你的苦痛的神妙必不减少与你的欢乐,你要承受你心天的`季候,如同你常常承受从田野上度过的四时。”用心演绎自己平凡而独特的人生,无论成功还是失败,总会有属于自己的鲜花和掌声。
相信命运的人,不会对自己妄加评判;相信命运的人,也相信自己可以演绎出属于自己个性鲜明的人生传奇;相信命运的人,相信每一个生命都是独特的,每一个生命都是优秀的。只要你选择了适合自己的舞台,那么牛奶会有的,面包会有的,观众也会有的。
泰戈尔说:“生命是永恒不断地创造,因为它内部蕴含着充沛的精力,它不断流溢,月初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它不停地追求,以形形色色的自我形式表现出来。”
那些所谓形形色色的表现形式也即是生活本身的表现形式。或斑斓妖艳、五光十色;或清澄宁静、悠然自得;或窗前听雨、庭院叶落;或黄卷青灯,鸡鸣月沉;抑或火山喷发,气势磅礴。
有时候,生活被描绘得面目全非。其实,生活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美好,但至少也不会像我们想象的那样糟糕。
面对生活,你感到它真实的脚步了吗?你了解它真正的面目了吗?面对生活,你感到灿烂辉煌、充实满足,还是空虚迷茫、庸碌懊悔?
在命轮里刻下生命的流光剪影,就像南来北往的雁儿一样,留下痕迹,来过,经过,活过。
生命,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十分珍贵的,生命只有一次,失去了就再也回不了了。所以人们常常会说:“上帝是大方的,同时也是吝啬的。”他用宽容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但他只给人们一次生命,这就是他的吝啬。
交通,为人们带来了方便,但它也是一个隐形的杀手,我曾在新闻上看到过一则报告,经统计,每六分钟就有一个不幸的人死在高速旋转的车轮下。一次违章,一次闯红灯,甚至眨一下眼都会引起交通事故。
记得有一次,我和妈妈骑着车出去玩,看见一辆小轿车飞快地行驶着,突然它和另一辆大车相撞了。两辆车的前保险杠被撞得粉碎,大车司机侥幸逃了出来,小车司机就没有那么幸运了,他好不容易被救了出来,可还是丢了性命。
还有一次,妈妈骑车带着我上学。因为当时堵车,所以走得慢,可是还有不到十分钟就上课了,前面还有一个红绿灯呢!我想这次要迟到了,我们好不容易骑到了斑马线跟前,可惜红灯亮了。我一看表,来不及了,妈妈实在没有什么办法,只好闯红灯了。在这个过程中,我和一辆黑色的小轿车擦肩而过,他差一点擦到我。我惊魂未定地对妈妈说:“妈妈,我们以后不能闯红灯了。”妈妈紧张地说:“我知道了,太危险了!”
出行安全,不仅关系到自己的生命和安全,同时也是尊重他人生命的体现。通过川流不息的车辆,“关爱生命,安全出行”八个字显得更突出。
如果可能,我将使自己成为没有生命得一体,是与这个世界没有感知的这样一种存活方式。我会什么都不知道,不清楚人类细腻变化的根源,不懂得生活的运行将带给这个空间怎样的不一。正因为我什么都不知道,我就能实现这一切缘由之所,理解生命的真谛。
野草在我脚下发出断裂得声音,我向未知处前行。钢琴声悠悠逆风渗进心房。阿,多么摄人魂魄得奏乐,激怆悲昂,仿佛一代宿命的悲嚎,在乐声之下,教长戟飞起指向命运的咽喉。你的生命在起伏之中跃动,苦难之于你毫无意义,耳背,疾病在你进行曲中交击,那又如何,二十五岁,你二十五岁,人必须在这一年显现出他整个的人来。没错,《c小调第五交响曲》就是你,就是你的灵魂,是宿命的佼佼者。
我徒步朝信仰而去,天空搅乱着色彩,你躁动不安地在画板面前暴走,你要停留在这个地方,远离那个唾弃你画中生命的世界。你画中得麦粒,火烧火燎地生长着,它会动的,它是活的,它的热量,它的热量就是大地光芒与温暖得根源,充盈着无知人们得命脉。扔吧,把画笔色彩木板扔向高更,让生命看看你的力量,这些足以使太阳羞愧的惊心动魄的人的力量。
苦难给予艺术家极大的激励,苦难能促进艺术家的创作。
我如同信仰般信仰米勒的灵魂。即使生命干燥无味足以使生活失去生机,也要让心智鲜明起来,在平凡之中透析平凡的意义与使命。即使生活混乱不堪灾难络绎不止,也要铭记当年朝气蓬勃时立下的志愿,矢志不渝地往朝圣路上前进。
汽车的鸣笛声,歌声,嬉笑声,逐渐清晰起来,我回来到了原来的地方,高楼大厦再次把天空弄得像一幅支离的画。这就是我的生活之所在,我的世界,命运,在这样属于我自己的画作里。
如果可能,我要画这样一幅画,家庭,院子,亲人,阳光,我要为我的生命着色,演绎不一样的生活精彩。
死亡之前当心脏停止跳动的时候,有些人会开始抽搐,呼吸从正常的节奏转为急促,同时耳朵首先变冷。身体内的血液转为酸性,喉咙开始痉挛 - 死神降临。死亡瞬间医学意义上的死亡被定义为大脑排出所有氧气。这时,人的瞳孔会变成看上去像玻璃晶体一样的物质。死亡1分钟已经凝结在一起的血液开始导致全身的皮肤变色。肌肉处于完全松弛的状态,肠和膀胱开始排空。死亡3分钟这个时候开始,脑细胞开始成批的死亡。高等思维的过程 - 例如考虑怎么才能不死 - 或生前对不起谁 - 终止。死后4-5分钟瞳孔放大并开始失去光泽。眼球已经开始从球体慢慢变平,因为这时身体内已经没有血压了。死后7-9分钟脑干死亡。死后1-4小时身体肌肉开始僵硬,并使头发竖立,也就是这个原因,人死后看上去头发长长了。死后4-6小时尸僵开始扩散。凝结的血液开始使皮肤变黑。死后6小时肌肉仍然会痉挛。一些厌氧性的生理反应仍然在继续。死后8小时身体已经彻底凉了。最黑色幽默的是,这种情况下,男人会实现一生中最后一次,也是最恐怖的一次的坚挺。(王小波 的书中 有提到的 )死后36-48小时尸僵现象开始消失,身体重新变软,柔软到可以去表演柔术杂技。死后24-72小时由于身体内存在大量细菌,体内富含蛋白质的各内脏开始腐烂,而胰腺开始消化自身。死后3-5天身体上开始出现浮肿,带着血液的泡沫开始从口和鼻子中流淌出来,多么美好的一天啊!死后8-10天各种因腐烂而产生的气体充斥腹部,舌头从嘴里伸出来了,由于血液开始分解,身体也随之从绿色变成红色。死后几周现在是化妆的时候了,指甲和牙齿开始脱落。死后1个月开始液化,有人想点杯草莓汁吗?死后数月脂肪会转化成绿色的物质,被称之为“尸蜡”。死后一年回归自然自:
鉴别点 烧死 死 后焚 尸生活反应 有 无气管内容 有烟灰,碳末沉着 无热作用呼吸道综合症 有 无周围组织酶活性 增高 不增高血液中Hb-CO 查处致死量 无 其他致死原因 无 有人体受高温作用后引起的局部损伤中,由热液体(开水、滚油、热蒸汽)所致死亡者为烫伤(scalding),由火焰;炽炭,电火花,炽热固体所致者为烧伤或灼伤(burn);统称为热损伤(thermal injury)。在法医实践中,重要的是以人体处于火焰中发生的烧 死(death from burn ),因为有以其他手段杀人后,为了消灭罪证,放火焚尸的可能性,而必须加以鉴别,以识别和打击犯罪。.体表可见I °~ Ⅲ°烧伤。 2.外眼角起皱,皱摺凹陷处未受烧伤,眼睑形成“鹅爪状”外形,眼睑裂内可见炭灰。 3.睫毛征侯:系指由于眼睛紧闭,只烧焦睫毛尖端。 4.口腔及气管内有烟灰炭末沉积。 5.呼吸道出现“热作用呼吸道综合征”,是生前烧死的确证,该综合征的表现为:咽喉、气管及支气管粘膜充血、出血、坏死,形成灰白色、易剥离的假膜,粘膜上可见水泡。 6.肺脏:充血、出血、气肿、水肿、塌陷,有时肺泡上皮坏死,网罗纤维蛋白,掺和蛋白性液体,形成透明膜,覆盖于肺泡壁上,与肺泡壁基底膜紧密接触,即所谓“透明膜肺”,也称为休克肺。 7.碳氧血红蛋白:在心脏及大动脉血内含Hb-CO 在50~60%为烧死的重要证据。 8.酶活性改变:生前烧伤创面周围组织酶(如碱性磷酸酶、酸性磷酸酶、白氨酸氨肽酶、非特异性酯酶等)酶活性增高,而死后烧伤不增高。 9.胃内可有咽下的炭末,更能说明生前烧死。 10. 脂肪栓塞:皮下脂肪受热破坏入血或因烧死时发生骨折而引起脂肪栓塞;骨折是由于热痉挛所致。 (二)烧死尸体一般表现 是生前烧死与死后焚尸体均可形成的表现。 1.尸体收缩:尸体受热作用后收缩,身长比生前为短,体重减轻。 2.拳斗姿势(fighting position ):蛋白质受热凝固,骨骼肌收缩,产生“热强直”(heat rigidity ),尸体呈拳斗姿势。 3.破裂创:软组织与骨骼受热作用,干燥变脆,容易发生破裂。皮下组织受热作用产生水汽,发生线形破裂,形似切创,应与生前创伤区别。胸腹腔内产生水汽时,胸腹壁破裂,内脏脱出。长骨骨髓及颅腔内脑组织受热产生水蒸汽时可发生骨破裂。 4.硬脑膜外热血肿(extradural heat hematoma) :头部受火焰高温作用,脑及脑膜凝固收缩,与颅骨内板分离形成空隙,脑膜血管破裂出血,形成硬脑膜外血肿。常发生在颅顶部,以死后形成较多见,应与生前外伤性硬脑膜外血肿区别5.若尸体被烧严重,肺脏强度收缩,可将肺内血液挤压至气管内,使气管中充满与“热血肿”相似的凝血块2.烧死的死亡机制 人在火灾现场被烧死,其死亡机制比较复杂,死亡较快的尸体,常见的死亡机制主要有休克、窒息、中毒、损伤等。 如果伤者当时未被烧死,有时可死于烧伤并发症。如急性喉头水肿引起的窒息,烧伤后感染引起的败血症或脓毒血症,休克期过长或自身中毒引起的急性肾功能衰竭等。
科普一下!人死亡后,身体会发哪些变化?
lz放错地方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