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首页 学术论文知识库 问题

幼儿艺术毕业论文范本

发布时间:

幼儿艺术毕业论文范本

在不断推进基础 教育 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幼儿教育作为最基础的教育,幼儿园艺术教育资源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幼儿园艺术教育论文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浅谈幼儿园艺术教育中的渗透教育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将幼儿园的教育内容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个领域。同时也指出:“各领域的内容要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这句话传达了如下的观点:在分科课程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领域课程模式依然有其合理性,但必须加强领域之间的相互渗透,才能实现全面和整体的教育。以下是我对渗透式领域课程的一点思考,并以艺术为例提出领域渗透的策略。

一、领域课程要相互渗透

完全分割开来的领域课程模式过于强调知识、技能的传授。例如艺术教育,追求的只是一种由技入道的知识技能传承方式。按中国社科院博士生导师腾守尧先生的说法是:只有技法,而无思想,更谈不上创造。而艺术本是感性和精神的结合体,如果只停留在知识技能的传承上,就会把一种富有灵性的、丰富多彩的东西变成空洞的教条的东西,没有任何美感可言,从而失去了艺术在培养人类情感和创造性上的意义。传统的分科教学虽然有利于学科体系的不断完善,并通过学校教育将学科的知识、技能传递给下一代,满足人类 经验 传承的需要,但是它容易造成 儿童 视野和思维的封闭和孤立定势。

综合课程模式以主题为组织课程内容的主线,将原有各个学科的教育内容联系起来,这样是体现了幼儿学习的整体性,但必然遗失了另一个教育价值,那就是学科知识体系的价值。尽管幼儿尚不能也不必要掌握系统的学科知识,但儿童的学习确实存在不同的领域,而这些不同领域的学习规律、教育规律也是不同的。无论怎样组织教育内容,我们都无法回避特定领域教育的规律性。很多老师往往只满足于表面的活动综合,却不去深入研究各种不同教育活动的内在规律,从而导致有些幼儿连最基本的艺术表现技能都不具备。

课程改革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任何极端化的课程模式都只能是一种理想,而实际存在的课程必定是一种妥协和折中。《纲要》把幼儿园教育划分为五大领域,这样有利于关照各学科领域的教育规律,但我们必须认识到:这只是对课程内容的一种相对划分,五个领域其实是相互渗透、边际交融的。就象陈鹤琴先生指出的那样,五指活动的五指是活的,可以伸缩,且相互联系。

在幼儿园里课程不是分割的,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幼儿园课程是整个的、连贯的。依据儿童身心发展的特征,五指活动在儿童生活中结成一张教育的网,它们有组织、有系统、合理地 编织 在儿童的生活中。因此渗透式领域课程更适合幼儿园的教育,它保持了学科领域完整性的同时,更多关注了幼儿发展的完整性、整体性。

二、艺术领域之间、艺术与 其它 领域如何渗透

美国著名音乐教育哲学家本耐特·雷默认为:“每种艺术都有自己的主要要素,音乐中有旋律、和声、节奏;绘画中有色彩、线条、质感;诗歌中有比喻、形象、韵律,如此等等。每种艺术都可以借用其它艺术的要素,再与自己的领域同化,而许多艺术又可以借用非艺术界的要素,加以艺术运用,转化成表现素材。”在组织艺术活动时,要以某一艺术学科为核心,紧紧地围绕这一核心所要达到的目标,有选择地与其他学科相联系。 1、艺术与艺术学科相互渗透。

(1)文学与音乐。文学与音乐相互渗透,能使文学作品的情感因素在音乐的渲染烘托下,变得更加强烈,给幼儿产生强大的震撼力。同时音乐作品的情感在文学语言的描绘下,变得更加具体、明确,使幼儿对情感的识别、体验更深刻。

(2)文学与美术。文学与美术相互渗透能将文学作品中所蕴涵的丰富情感,通过生动的画面直接表现出来,让幼儿在美术欣赏中对画面形象和寓意的理解更加透彻。如:文学活动《树妈妈和叶娃娃》中,首先以语言优美的 散文 引起幼儿兴趣,通过欣赏帮助幼儿感知作品角色的形象,体验他们的情绪变化。在此基础上,及时引导幼儿用绘画、粘贴等多种形式来表现树妈妈在春、夏、秋、冬四个不同季节的不同情绪表现。幼儿的情绪高涨,想象的翅膀张开了,创作的画面形象生动、各具特色。

(3)音乐与美术。音乐与美术相互渗透可以取长补短,使视觉感官和听觉感官协同作用,彼此相通,让幼儿在 音乐欣赏 中所激发的不可言状的内心体验变成可视性形象,成为可以交流和识别的情感。如:在音乐活动《波尔卡圆舞曲》中,先让幼儿充分倾听音乐,在音乐所表达的情感氛围中,引导幼儿用线条、色彩表现作品所描述的情境,体现自己听后的感受。两者互相补充、互相统一,形成强烈的感情冲击波。

(4)文学、音乐与美术。这三者有机渗透,让幼儿从多方面、多角度地感受作品,帮助幼儿挖掘艺术之间共通的因素,提高整体效果。如我把《小蝌蚪找妈妈》分三次活动来进行。活动一:以文学欣赏为主,让幼儿倾听 故事 ,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活动二:以音乐为主,引导幼儿给故事的不同情节选择配乐,创编表演动作,以童话剧的形式搬上舞台,从而进一步理解作品、体验角色的情感。活动三:以美术为主,引导幼儿通过想象、创造,以连环画的形式表现作品的情境。

2、艺术与非艺术学科的渗透。

艺术与非艺术类学科的渗透方式有两种:一是在坚持艺术教育学科目标的前提下,同时关注其他学科领域的目标,从而体现整合教育的理念;二是在其他领域中,把艺术作为表现认识的手段和宣泄情感的方式,通过美术、音乐、舞蹈等幼儿喜爱的艺术形式,既实现认知方面的目标,又激发幼儿的情感体验。

浅谈幼儿艺术科学教育

幼儿教育作为最基础的教育,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本文从幼儿的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角度,分析了二者之间的关系。从中发现可以将二者融合起来进行教育的必要。最后提出了实现幼儿艺术科学教育的模式。希望本文的研究可以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帮助。

[关键词]:艺术教育;科学教育;幼儿教育

艺术与科学是人类创造性地把握世界的两种不同方式,它们的发展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篇章。艺术与科学,在幼儿教育中,是被看作成迥然相异的两种 文化 、两门学科,它们具有不同的教学功能、目的、内容和 方法 ,如何在幼儿教育中通过提高艺术教育的重要性来改变现代科学对整个教育的影响,这是值得我们幼儿教育工作者思考的问题。

一、相关概念简述

1、科学教育

科学教育与科学的发展几乎是同步进行的。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教育也经历了从单纯科学知识的传授、注重科学教育方法到强调“提高科学研究和创新能力[1]”的过程。

现代科学教育是培养科学技术人才和提高民族科学素质的教育。现代科学教育的基本目标包括三个方面: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和科学知识。

幼儿正是处于人生的初始阶段,身心的发展尚未成熟、完善。因此,幼儿的科学教育应当是科学启蒙的教育,让孩子开始接触科学。通过科学教育,萌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好奇心,并掌握一些初步的技能,积累科学经验,培养创造力,、为以后的学校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幼儿科学教育的实质“是对幼儿进行科学素质的早期培养”。[2]

2、艺术教育

艺术教育包括艺术知识教育、艺术技能教育与艺术审美教育,而艺术审美教育又有对自然、社会、艺术、科学的审美内容。“学前阶段的艺术教育与审美教育有更多的重合,艺术教育是艺术审美教育的一部分,艺术美是学前儿童美育中的核心内容,艺术审美教育又是艺术教育的基础。”[3]

由此可见,幼儿艺术教育指教育者遵循学前教育的总体要求,根据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幼儿艺术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艺术欣赏和艺术创作活动,感染幼儿,并培养其艺术审美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最终促进其情感和个性发展的一种审美教育。

二、幼儿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关系评述

幼儿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都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之间的关系不仅仅建立在艺术与科学、儿童的艺术与科学的关系基础上,还建立在教育的基础之上。幼儿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之间存在着一致的关系

1、教育目标的一致性

二者都是为了促进幼儿在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全面展。幼儿科学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和促进幼儿“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爱护动植物,关心周围环境,亲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有初步的环保意识。”[4]

幼儿艺术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幼儿能初步感受并喜爱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从二者的目标中,我们可以看出,幼儿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在情感和态度上的目标都着眼于幼儿对生活的兴趣和生命的热爱,在能力的培养上,都重视儿童主动地探究和独立大胆地表现,在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上,都强调和幼儿的生活经验和情感的联系。

2、教育内容的一致性

二者都是对周围生活环境中的事物进行探究和表现。幼儿科学教育通常是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幼儿艺术教育也是来源于生活,教师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指导幼儿利用身边的物品或废旧材料制作玩具、手工艺品等来美化自己的生活或开展其它活动。

3、教育手段和方法的一致性

二者都鼓励幼儿自由大胆地探索、交流、创造和表现。不论是幼儿艺术教育还是科学教育,都主张给幼儿提供宽松的环境、丰富的可操作材料、自由探索、大胆表现和相互交流的机会。幼儿科学教育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意见,学会尊重别人的观点和经验,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通过引导幼儿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索等方式,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习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幼儿艺术教育通过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艺术形式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在支持、鼓励幼儿积极参加各种艺术活动并大胆表现的同时,帮助他们提高表现的技能和能力。为幼儿创设展示自己作品的条件,引导幼儿相互交流、相互欣赏、共同提高。[5]

三、实现幼儿艺术科学教育的模式

通过以上对二者之间关系的一致性分析,我们从中教育的基础上找到了实施幼儿艺术科学融合教育的可能性。艺术和科学作为儿童创造性地把握世界的主要方式,它们在教育中的融合能够有效地帮助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从而给儿童的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通过 总结 在幼儿教学中的多年经验,一下几个模式可以实现幼儿艺术科学融合教育。

1、相互渗透式

相互渗透式的融合是指在艺术分科的课程中渗入科学教育的内容,或者在科学分科的课程中渗入艺术教育的内容。通过我在实践教学中的总结发现,目前我国各个幼儿园大多数还在采用分科教育的形式,所以在此基础上推行幼儿艺术科学教育是可行的。

例如,在小班科学活动的一个单元,我们可以安排如下的教学:

主题:我们喜欢的动物(小班)

(1)小鸡的一家

通过感知和观察大公鸡、母鸡和小鸡,讨论对小鸡一家的认识和感受,师生共同创编儿歌,表现小鸡一家的特征和生活习性以及对鸡的情感。

(2)可爱的兔子

感知和观察兔子的形态、特征,了解兔子的毛色是多种多样的,探究兔子喜欢吃什么食物,制作兔子头饰,模仿兔子跳跃或唱小兔子的歌。

(3)机灵的猴子

感知和观察猴子的形态和特征,通过观看录像或参观动物园发现猴子的灵巧和聪明以及猴子的种类和习性,制作猴子的面具进行自由游戏。

单科渗透式的融合,是在保持单科逻辑结构和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它与其它学科的核心联系,在完成学科目标的基础上,促进艺术思维与科学思维的连接和互动,激发孩子们的创造表现。

2、多科并列式

多科并列式融合是分科教育向综合教育过渡的一种融合,它以分科的形式为基础,选择艺术与科学学科中的共同概念、原理或主题,从不同的学科组织相关的活动,帮助儿童获得相通的理解。如艺术与科学中共同的对比概念,我们可以选择轻和重,冷和暖,柔软与坚硬等主题,分别从音乐、文学、美术、舞蹈、数学、常识等方面开展一系列的活动。[6]

例如在以“冷和暖”为主题的教学中,可以安排下列活动达到对主题的认识:

(1)夏天和冬天

比较冬天和夏天的不同特征,如气候,动植物,河流,雨雪,人们的穿着,

饮食,活动等方面,获得对冷暖的不同感受。

(2)阅读《卖火柴的小女孩》

通过文学故事和情境表演体验作品中温暖与悲凉的感觉。

(3)热情的音乐与悲伤的音乐

通过欣赏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体验音乐中传达的不同情感,如欢快、低沉等或用其它象征性语言来描述,了解不同音乐的特征,如音高、音速等,用自由舞蹈或抽象画的形式表现热情的与悲伤的音乐。

(4)冷暖的变化

谈论生活中的冷暖变化,了解制冷和取暖的工具与方法,并鼓励孩子们大胆想象,如取缓可以将房间装扮成暖色,围着火炉 唱歌 ,讲故事等,将日常的感受和审美的感受结合起来。

3、主题网络式

主题网络式的融合适用于综合教育中的核心课程,它是围绕一个儿童感兴趣的主题,对主题所涉及到的内容,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展开一系列相互关联的活动。主题网络中的活动可能与特定的某个学科相关,更多的活动是与多个学科相关,体现了学科的综合性,而多科并列式的融合其活动更多的是与特定的学科相关。在主题网络式的融合中,艺术与科学活动不是孤立的,它是幼儿园主题网络中的一部分,与其它领域、其它方面的活动也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对于幼儿来说,主题网络式的融合是比较充分的,适合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主题网络式的融合不是从学科的关系出发,而是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做到生成和预成相结合。

下面以“桥”为主题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安排如下活动:

(1)参观桥;

(2)在参观活动的基础上,自由谈论“桥”,并用绘画的方式表现;

(3)教师和幼儿共同收集有关“桥”的资料;(教师在儿童的话题和资料中选择下一步的活动内容:欣赏和了解不同种类的桥。)

(4)“我最喜欢的桥”。欣赏有关桥的图片,感知桥的不同造型和态势,初步了解桥的不同种类,在比较中发现自己最喜欢的桥,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用不同材料和方式表现“我最喜爱的桥”。

(5)“怎样造桥”。在上一次的活动中生成,讲“赵洲桥的故事”,孩子们进一步用自选材料搭桥;

(6)“桥的形状。”孩于们搭出了不同形状的桥,并且争论谁的桥最漂亮。

四、结语

对于幼儿艺术科学教育的研究,由于篇幅所限,本文仅对实现模式进行了主要的研究,而其他方面诸如教学活动的组织和实施等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让我们一起努力为幼儿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新世纪的开拓者,他们的发展是人类未来发展的先决条件。今天对儿童的教育,必须有助于将来具有创新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的成长。本着这样的认识,我们在 “ 八五 ” 期间进行了儿童实施艺术综合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其目的在于探索从审美 艺术教育 入手,推进儿童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为审美创造型人格的构建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审美及审美艺术的教育价值 我们引进相关学科的理论,对审美艺术领域的基本理论、审美艺术活动的价值、审美艺术教育的性质和功能与儿童心理发展的关系进行了探讨。我们认为,艺术教育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价值表现在: 1 .为完满型人格的塑造打基础。这是因为艺术审美连着情感是心灵的活动,而心灵是没有时空限制的,它可以自由驰骋,可以把眼前和未来、有限和无限、理智和情感、物质和精神加以协调和沟通。审美艺术中所培养的对外部世界的整体反映能力是造就完满人格的基础训练。如果能在教育中坚持艺术与体、智、德教育相结合,使教育中的 “ 社会性 ” 、 “ 科学性 ” 和 “ 审美性 ” 相结合,使儿童的行为不但为了实用,而且可以拉开距离欣赏,使行为不但接受 “ 善 ” 和 “ 真 ” 的被动控制,而且获得 “ 美 ” 的自动调节,就能为完满人格的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2 .有助于全脑功能的开发。据研究,任何一种艺术活动都是大脑两半球协同作用的结果。在艺术教育中,坚持艺术形象布局的审美特征和具有细腻丰富的情感内容相结合,坚持直觉整体的信息加工和理性领悟相结合,使左右脑不同的工作方式和艺术作品中不同的结构要素相互作用,将有助于促进以右脑功能为主的全脑功能的开发。 3 .有助于一般智慧和创造力的发展。艺术活动中所发展起来的直觉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对逻辑思维起互补作用。 4 .有助于发展儿童的艺术兴趣和艺术天赋,使童年获得更多的欢乐。同时,儿童知觉过程的整体性、直觉性、记忆的具体形象性、思维想象的独特性、情感的易感染性和弥散性等心理特点都使得他们特别喜欢艺术活动。 但是,艺术智慧的发展不同于一般智慧的发展,它并不一定随年龄的增长而发展。缺乏恰当的教育,早期的艺术潜能会随着儿童逻辑思维的发展、认识世界方式和学习任务的改变而削弱和消失,因此,成人在儿童 2 ~ 12 岁之间这一艺术潜能发展的黄金时期向儿童进行良好的艺术教育,是顺应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可以使脑的潜能不失时机地得到发展。 二、学前儿童审美心理的发展特点及其培育方法 本研究综合了在美术心理、音乐心理和文学心理等方面的已有研究成果,并结合自己的实践,发现 1 岁以内的婴儿就能对外界事物的某些审美特征产生知觉选择,如鲜艳的色彩、动听的旋律、有节奏的儿歌都会引起婴儿的定向,这是审美心理发展的基础,也是进行审美艺术教育的基础。 儿童审美心理与非审美心理一样都包括知、情、意三个系统,它是审美及艺术欣赏和创造的心理基础。有关审美和艺术心理的研究成果表明,审美主体的知、情、意系统与审美艺术客体的相互作用中,起关键作用的心理功能有审美感知、审美情感、审美理解、审美想象和审美意志(创造行为),它们贯穿于审美欣赏和审美创造的全过程。 然而,审美心理活动和非审美心理活动在目的、方式、结果等方面都是既有相似又有区别的,反应了两种不同的反映世界的方式。在科学工作中,感知、想象、理解、发现、思考客体的目的是为了弄清客观事物本来的面貌及其发展规律,为解释、利用、改造、创新提供依据,应该是求实、求真的。违背客观规律办事,就会遭到报应。 审美活动中对客观的反映是情感的、想象的、变形的,甚至是虚幻的。以月亮这一实体为例,科学家告诉我们它是围绕地球转的不发光的星体,月亮光是太阳照在月球表面的反射光,夜晚月朗星稀是因为无云等。而审美时,则把月亮当作审美对象,当作寄托感情和想象的对象,所以就会有 “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 “ 月是故乡明 ” 的思乡之情融入客体之中,就会有 “ 嫦娥奔月 ” 虚幻想象。这都是审美主体的感受、想象、移情所至。因此,审美过程是主体对客体的形象、色彩、音响、韵律、节奏、流动感、和谐、秩序等情感表现性感知,感受到生命的运动,产生激情和想象,情绪情感能在映象中得到体现。如果我们把审美的结果当作科学的认识,必然会陷入荒唐。 我们参考有关资料和研究经验,归纳出以下培育方法,成为指导我们实践的依据。 1 .积累非审美的认识经验、实用经验、社会交往经验和情绪经验,丰富现实性表象,为感知的定向(在对象中有熟悉的成分更能引起注意)、为理解和想象的进行、为情感的产生提供丰富的源泉。 2 .师生共同创设审美艺术化的环境。可以选择贴近生活的题材进行艺术创作,用创作成品布置环境,也可以把生活常规提升为艺术的表达方式。 3 .系统地开展以艺术品为媒介、以审美欣赏为核心的实现多元价值的艺术欣赏和艺术创造活动,将自外向内的艺术再加工和自内向外的艺术创作实践有机结合,改变过去重内容轻形式、重模仿轻创造、重制作轻欣赏的倾向,使审美心理的各个方面从对立走向统一互补。为此,我们在组织艺术欣赏时,有两点区别于现在的艺术教育:( 1 )把渗透在其他事物中或艺术中的形式审美特征 —— 对称、均衡、重复变化、对立统一等加以突出,使其与儿童的意识层面相互作用,从而提高儿童对形式审美特征的直觉敏感性和迁移应用的有意性。( 2 )把蕴含在艺术形象中的社会情感模式加以突出,使主客体的情感交流从潜意识层面发展到意识层面,将作品的情感基调或人物的内部情感作为儿童识别、观赏、匹配、表现和重新建构的对象,并在观赏、表现、重建中,使儿童的主体情感获得更丰富的体验。 4 .教师的人格特征和美学修养。在审美艺术教育中,首先,教师必须是一个人格完满或追求人格完满的人,在知、情、意心理系统和真、善、美的外部行为方面比较和谐或不断追求和谐完善的人,是一个善于发现美、创造美或努力使自己成长具有丰富 “ 美感的人 ” 。其次,教师在音乐、美术、文学方面都具有一定的素养。她不必具有多方面的表现技能,但她应该具有一定的艺术鉴赏知识,有广泛的艺术欣赏的兴趣、欣赏能力、选择能力和感情表现能力,有及时将美介绍给儿童的热情。再次,教师必须热爱儿童,了解儿童,乐观开朗,勤奋工作;能够乐此不疲地引导幼儿共同创造美好的生活,在近似于玩耍的艺术活动中引导儿童健康、和谐、活泼、愉快地发展。 5 .以艺术审美为中心,把美感的培养辐射到各种活动中去,使审美经验与非审美经验得到互渗、互补、互相转移,在 “ 虚 ” 和 “ 实 ” 的循环反复中促进幼儿审美心理和一般心理的同步协调发展。 三、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课程的总体构思 如何实现审美艺术教育的多元价值、促进审美心理的发展?关键在于培养人们一种整体的反应能力。我们试图利用幼儿浪漫幻想和泛化的特点作一些实验尝试,在有意识、潜意识和无意识之间架起桥梁,在沟通三种艺术形式,培养综合性艺术智慧方面作零的突破。 1 .理论假设。 ( 1 )必须从伦理的、智慧的、审美的三个方面入手培养,才能塑造一个全面发展的完美的个体。艺术教育的任务,就必须从人的整体发展出发,从素质教育入手,从研究儿童的审美心理结构的构建入手(而不是从艺术的技术培养入手),使人的整体人格与自然、社会协调一致,与当代物质文明相对应、同步发展。 ( 2 )综合性艺术智慧是存在的,美术、音乐、文学三种艺术形式存在着某些共同的审美要素,它们之间可以通过审美直觉、情感同构而相互迁移、渗透和沟通。 ( 3 )儿童艺术心理的发展是在不间断的教学过程中逐渐完成的。用艺术综合教育的形式,加强艺术情感教学的力度,就有可能促进综合性智慧的发展和审美心理结构的建构。 2 .艺术综合教育课程的编制。 艺术综合教育课程与传统的注入式学科教学课程不同,它是以开发与培育主体内在的、内发的价值为目标,以人为中心的课程,同时还吸收了以学问为中心的课程中的某些精髓。从教育目标的角度来看,艺术综合教育是要利用最富人性的学科,充分发掘儿童的感性潜能达到个性自我实现和全面发展;从教学方法的角度来说,主张在自由气氛中,在师生的相互信赖和尊重的条件下,摒弃教师的强制性教学,以儿童为主体,把儿童的兴趣、需要、经验摆在重要地位;从教材的组织结构来说,强调学科的综合性和课程的整体性。艺术综合教育课程的目标体系见下表。四、艺术综合教育课程的实施 1 .分析提取同构的要素。( 1 )不同艺术品之间内容情感表现的相似性,使主体产生情感的态度和体验的相似性。无论是音乐、美术还是文学,只要作品的情感基调相同,主体在欣赏时都会产生相类似的情绪体验。音乐、美术和文学三种艺术形式都可以通过各自不同的情感符号表现人物的相同类别的情感或情绪。在绘画中,用线条或色彩以及不同造型表现。文学中主要是通过人物和事件的细节描述得到体现的。音乐的形象和情感都是不确定的,在强烈的情感体验中常常会勾起与自己相类似的情感记忆的浮现,而产生可视性形象。( 2 )艺术构成要素唤起主体的情意象征的沟通性。主要包括: ① 色彩的情意象征性。如绿色象征大自然的勃勃生机,象征和平,给人安全、温馨、宁静、纯真的感受;黑色象征死亡、危险,使人产生恐惧、压抑等体验。但是,色彩与心灵之间的同构关系不是一一对应固定不变的,色彩的象征及其偏好,受民族、个性、个人习惯和具体心境的影响。 ② 线和形的情意表现与内心体验的沟通性。如竖直线表现挺拔、坚毅、呆板、凝固,用水平线表现平静、沉稳,用精直线表现沉重、有力,用细直线表现轻快、灵活,用曲线表现柔和、流动、委婉、轻盈、优雅、机敏、狡黠,用放射线表现开朗、伸展、高兴、生长的活动,用正方形表现稳定、刚直、呆板,用按黄金分割的长文形表现适当、舒服。 ③ 节奏。节奏的不同组合及其变化,既表现作品情绪的起伏,也能引起欣赏者的情绪变化,如缓慢的节奏可引起舒缓、平和、疲劳、沮丧的感觉,快速的节奏使人兴奋、活跃、紧张、焦急。 ④ 声音和旋律。声音有高低、强弱、长短、顿挫、连绵、纯杂之分。对不同声音的处理,能表现不同的情感。旋律与节奏是构成听觉艺术的重要元素,与主体心理结构中的不同情感模式直接对应。如听到进行曲使人振奋激昂,听到轻音乐舒畅柔和,欢快跳跃的音乐令人喜悦,低沉缓慢的音乐使人伤感、凄凉等。而这些情感都会与欣赏者的经验相联系,在脑中产生视觉表象,因此,旋律与节奏一样,构成对音乐形象的象征性。 ⑤ 力度与方向。任何一种元素在整合成艺术品时都表现了力的强弱运动变化及其走向,是上升的力还是下降(沉)的力,是递增的力还是递减的力,是对抗的力还是调和的力,是聚积的力还是扩散的力,是张扬的力还是萎缩的力。力的运动模式决定方向的变化,例如张扬的力,其方向必然是上行的、步步加强的或向外放射的。不同的力的模式及其走向都与特定的情感结构达到同构。( 3 )形式美法则在艺术品中具有普遍适用性。我们选取了幼儿能感受和适应的若干法则加以引用: ① 对称与均衡; ② 重复与变化; ③ 整齐一律和多样统一。 2 .制订分层次的同构活动的目标。我们试图把本课程中的同构能力从最低水平到最高水平,分成三个等级。低一层次的能力是高一层次能力发展的基础,高一层次的能力发展又整合着低一层次的能力。值得指出的是,这三个层次的目标,不是小、中、大班的对应性目标。儿童艺术能力反映在不同班级中差异很大,起点较低的班级可以完成低中级的目标,起点较高的班级可以完成中高级的目标。艺术能力的个别差异也很大,同一个班级中,不同儿童可能要分别完成不同的目标。但是能力发展与年龄阶段存在着密切关系,要小班儿童完成高层次目标为每个孩子营造宽松的氛围,让他们按照自己的速度得到最好的发展。 3 .确定同构活动的内容。( 1 )同形同构。坚持以直觉体验为基础的艺术作品之间的形式共同构成 “ 同形同构 ” ,包括色彩、线条、构图、音韵、旋律、节奏等要素,夸张、拟人、象征等手法构成的整体画面。这些结构虽然普遍存在于各种艺术形象之中,但其表现的鲜明程度是不同的。如文学的形式特征比较隐蔽,人们欣赏时容易被主题和情节所吸引,把形式 “ 挤压 ” 进无意识中。与此相反,在美术作品的视觉审美特征和音乐中的听觉审美特征却表现得十分鲜明。根据这一特点,形式同构应以显性形式带动隐性形式进行感知、体验、识别、创造,如 “ 对称 ” 这一结构特征,绘画中最直观,宜在绘画欣赏和绘画操作中进行内化,再去同化音乐、文学中的对称现象。( 2 )异质同构。 “ 同形同构 ” 是客体审美形式结构的相似性的感受与识别, “ 异形同构 ” 是指各种形式结构能够引起主体的不同的情感体验之间的对应性、沟通性。情感是通过形式表达的,任何形式都蕴含着特定情感才成为艺术的,所以 “ 异质同构 ” 与 “ 同形同构 ” 是不可分的。为了说明问题,我们才尝试性地剖析它们的内部结构层次。在具体操作中,这两方面的同构往往交织在一起进行。 4 .建构同构活动的过程。( 1 )根据同构目标选择教材。选择教材是进行同构活动的重要方面。一般来说,不同的教材在实现同构目标方面各有侧重。形式同构一般都以美术、音乐为核心教材,而内容情感同构一般以文学、美术为核心教材。( 2 )梳理核心教材中的同构要素。以文为例,如《树妈妈和树叶娃娃》有两大同构要素:一是情感的对称性发展,以树叶妈妈为情感主线,构成了从欢乐幸福到伤心孤独再回到欢乐幸福的完整情感变化过程。二是这一情感的变化正好构成了整体结构上的三个段落,又可以进行 ABA 结构的匹配。在音乐、美术这些作品里,也有同构要素。( 3 )根据同构目标选择不同切入口。可以从音乐欣赏切入,感受、理解和表现作品的旋律和节奏,继而发现文学和美术中的类似特征;也可以从美术欣赏切入,感受对称、均衡、重复变化、多样统一等整体画面结构,继而发现在文学和音乐中的类似特征;还可以从文学欣赏切入,感受作品中形象丰富的情感类型,再带着文学的情感经验和丰富的想象,欣赏美术和音乐,从而对美术、音乐中的社会情感产生联想、想象、感受、体验、移情和创造出新的形象。 确定同构目标和切入口之后,就要考虑怎样呈现作品的同构点,使其凹现出来。 同构活动的过程大致都有二个层次:( 1 )感受层次。感受和体验同构点特征全貌,可以通过许多方法,如讲述、音乐、绘画和动作参与等凸现作品的审美的特征,引起儿童的感受。( 2 )选择、匹配、理解层次。在 1 ~ 2 种作品中取得经验后,用已知的观念或形象去匹配求知的相似性形象,使已知与未知相互作用。 5 .同构活动的经验准备和时机。同构活动中,对三种艺术形式共同审美要素的感受和沟通,必须在已知和未知材料中进行,必须让儿童以某一领域的审美经验去同化和顺应其他领域的审美信息,因此为儿童准备分领域的审美经验是很重要的。 教师适宜地掌握同构时机也十分必要。在艺术综合教育的课程体系中,分领域课程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同构课程是穿插在不同的连接点上进行的,不是什么活动都必须进行同构,也不是什么同构都必须把三个领域硬拉在一起。实际上,在同构活动之前,还有许多分领域的活动和低一层次的同构活动。教师必须从目标、材料和儿童的基础几个方面考虑确定时机,其宗旨在使各领域的审美要素在综合中有助于儿童的审美加工,而不是互相干扰。 五、小结 本课程的设计和实施,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在实施中,实验班的儿童表现出了对各领域共同审美要素的敏感性、情感的丰富性、艺术活动的空前的活跃和主动创造精神,充分展现了自己的个性。实验班儿童的多幅艺术作品获全国性的奖励,他们在其他领域的学习中也表现出色,并能将审美法则及情感融于生活,使班级氛围温馨、有序。可以说,本研究基本验证了理论假设。 我们虽然探讨了一些问题,但是还有更多问题值得探讨。我们将继续努力,使该模式逐步完善而服务于中国的未来。

幼儿园艺术教育论文篇3 浅谈幼儿园艺术教育和环保教育的整合 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世界的焦点,目前,我国的环境问题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工业过度发展和自然资源的严重透支,使得中国的环境污染等问题越来越严重,达到了不治理就无法面对的程度。雾霾经常光临我们的生活,沙漠化逐渐接近我们的城市,饮用水资源常常被污染,所有这些都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回避的大问题。环境污染和保护的教育应该从娃娃抓起。 一、幼儿园在艺术教育中实施环保教育的意义 在笔者的教学实践中,在幼儿教育中实施环保教育的活动开展的不多。很多幼儿对环保纪念日不知道,对环境问题的意识不强。面对这样的情况,面对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应该从幼儿园开始对幼儿进行环保意识的教育和环保知识的教育。这样在幼儿幼小的心灵中,植下环保意识的种子,在他们未来的生活中这个种子就可以开花结果。 二、幼儿绘画教学中的环保教育 绘画是幼儿教学的一个主要内容,通过绘画课程的实施,帮助幼儿获得美术知识,在绘画的具体过程中可以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培养幼儿的美学意识。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还要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利用多媒体或者是 卡通画 的形式,在幼儿心理播种环保的种子。比如,在《一条小河》的绘画教学中,我给幼儿看视频:乌黑的河水下面,一条小鱼痛苦不堪地游着,在小鱼的前面,一大片白色垃圾正在漂浮着。然后提出问题:小鱼为什么这么痛苦和难受?我给幼儿讲解原因,之后又出示一条清澈的小河,水底下的水草随着水流漂浮着,小鱼儿欢快地 游泳 ,还有可爱的小蝌蚪。我又提出问题:你喜欢哪一条小河?在幼儿回答后,我进行讲解。之后开始绘画的教学,在绘画中,幼儿的意识里已经深深种下了环保的种子。幼儿和我一起画出了一条清亮、明净、有小鱼、小蝌蚪游泳的小河,青青的绿草、清澈的小河,在蓝天下不停地流着,幼儿的内心就呈现出阳光的世界。 三、在幼儿美工课中实施环保教育 幼儿的美工课主要是 折纸 、剪纸、泥工、小制作等。在这样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启发幼儿废物利用的环保意识。比如,在搜集使用过旧物品的过程中寻找灵感,这样不浪费钱、不浪费物,就可以实现手工课的教学目标。利用一个废纸杯,联想出相应的形状;利用一个废纸盒变换后形成新的造型。这些都可由幼儿自己想象和实践,这样的活动可以激发幼儿的 想象力 和创造力,同时,也启蒙了幼儿环保的意识。比如,我实施了一节《 变废为宝 》的手工制作课,先让幼儿搜集使用过后的塑料瓶、卡纸、塑料袋等手工材料。然后在课堂上让幼儿通过观察,琢磨这些物品能够怎样变化,充分利用这些物品的外形、颜色、性质等,创造出一种新的物品。然后给幼儿讲解塑料制品,尤其是包装,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给环境带来了灾难,那些塑料袋深埋地下几十年都不能降解,是一种高度的白色污染。所以,要提倡重复利用和环保包装等意识。 艺术教育是美育的载体,同时,也要成为环保意识启蒙的途径。环保教育从娃娃抓起具有一定的深远意义,应该引起幼儿教师的重视。 幼儿园艺术教育论文篇4 试论城镇化进程中幼儿园艺术教育的本义 推进和加快城镇化进程,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与必然选择。城镇化是指“人类生产和生活由乡村向城巾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及城市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进程持续推进,城镇化率由1978年的提高到2011年的,城市数量由193个增加到657个,国家统计局2012年1月17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末,全国总人口为134735万人,城镇人口为69079万人,乡村人口为65656万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也就是说,我国有近一半的人口为城镇人口。 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不仅带动了经济的发展,城镇的迅速扩张和城镇人口的急速增长也使教育特别是幼儿教育面临着机遇与挑战。 国务院印发的《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提出了未来10年的儿童教育发展目标,其中基本普及学前教育的具体目标包括:学前3年毛入园率达到70%,学前1年毛入园率达到95%;增加城市公办幼儿园数量,农村每个乡镇建立并办好公办中心幼儿园和村幼儿园……国家对幼儿教育的发展目标和城镇化后对幼儿教育的需求,加快了城镇幼儿园的建设:城镇化后的幼儿园从建园标准到教师配置、课程目标的设置以及教育内容选择等方面,都努力向着城市幼儿园看齐。特别是幼儿园的艺术教育――由于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家庭经济收入的大幅提高,新市民的家庭向往城市生活,希望如城市人一样让孩子从小接受良好的素质教育,像城市家庭一样对孩子进行艺术启蒙及艺术熏陶,也有些家庭希望通过艺术教育改变下一代人的未来生活和提升生活品质;而幼儿园既认识到艺术教育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希望通过艺术教育提高办园质量;更期盼借机提升办园声誉,发展幼儿园自身以期获取更大的市场收益。社会的要求、家长的需求、幼儿园自身发展的需要等多种现实因素使幼儿园把艺术教育当作跻身市场的一种手段和目标,于是城镇化幼儿园艺术教育变得乱象:既存留农村幼儿园艺术教育的优势和不足,又因极力效仿城市幼儿园艺术教育受限而引起诸多的问题和缺陷。因此理清幼儿园艺术教育的本义是搞好城镇化幼儿园艺术教育的应有之义。 一、城镇化进程中幼儿园艺术教育的现状 教育是城镇化内涵发展标志之一。教育提升城镇的品质。而城镇幼儿园的艺术教育不仅关系幼儿园艺术教育水平,更重要的是关系到城镇文化内涵和人口素质的提升。笔者通过对一个距离省会城市28公里,处于“半小时”经济圈内,在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重要地的县镇多所幼儿园的调研发现:城镇化幼儿园艺术教育既存留农村幼儿园艺术教育的优势,又因极力效仿城市幼儿园艺术教育模式引发诸多的问题和缺陷。 (一)农村幼儿园艺术教育的优势 艺术以及艺术教育,本质是审美体验和审美教育。对美的体验和感受一定要有美的环境。特别是幼儿,他们最初的对美的体验来自于他的生活环境。农村幼儿园所处的环境是自然乡野,农村的自然环境和广阔的天地是幼儿艺术审美的最好源泉。农村那种无功利、无效益、无专业技术技能的生态艺术最适合幼儿的艺术成长。因此,农村幼儿园艺术教育有他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是农村幼儿园由于教育观念落后、办园质量差、师资水平较低等一系列不利因素导致艺术教育无法开展或者开展得不尽如人意,这是农村幼儿园无法逾越的障碍。因此,城镇化给了农村幼儿园艺术教育一个有利的契机,使得艺术教育在原有的基础上发生较大的变化,然而事实上城镇幼儿园在艺术教育上没有向着理想的方向发展。 (二)城镇幼儿园艺术教育的不足 城镇化后的幼儿园由于办园体制多元、教育质量和师资水平参差不平等因素的影响,艺术教育的实现存在以下一些问题和缺陷: 1.随着城镇化的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过去农村幼儿教育单纯依靠政府和集体办园的单一现状得到了改变。政府对幼儿园管理体制的改革和社会重视程度的提高,使得幼儿园投资 渠道 更多,城镇幼儿机构体制多元――公办、民办、私立等几种体制并存,由于资金投入渠道不同、预期收益期望不同,因而功利性和盈利性使城镇幼儿园艺术教育变得浮躁和商业。 2.城镇化后,幼儿园办园基础各异、质量和水平参差不齐。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使得师资力量和师资水平无法尽快达到标准。大多教师是农村幼儿教师和小学的转岗教师或者临时聘用教师,在教师培训学习方面一般采用短、平、快的方式――花费时间短、见效距离近的城市幼儿园作为观摩和学习对象,这种学习的直接结果是“依葫芦画瓢”。无论是在制定教学活动目标,还是设计教案、选择教育内容、 教学方法 等方面,更多的是学习城市幼儿园教师的做法――以技艺训练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把注意力集中在艺术技术、艺术方法的标准训练上,并以专业人员的标准评判来评价幼儿的艺术技能,把对艺术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当作是幼儿艺术教育的主要任务和直接目标。城镇幼儿园把这种城市幼儿园艺术教育的严重背离――以艺术知识和技能教学为主的专业化、技术化的艺术教育直接当成经验学习传播,这种亦步亦趋的学习过程,使得城镇幼儿园艺术教育也倾向技术化和专业化,而丢掉了农村幼儿园艺术教育自由生态的优势。 二、城镇化进程中幼儿园艺术教育的本义 农村幼儿园原本生态的环境是滋养艺术的优良土壤,是艺术教育不可或缺的天然课堂。虽然城镇化的要求使幼儿园办园条件改善、师资力量加强以及培训手段多样等方面等迅猛发展,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应该理清幼儿园艺术教育的本义,在保持原有本色的同时回归到艺术教育的本质,使处于发展中的城镇幼儿园艺术教育少走弯路或者不走弯路。 (一)城镇幼儿园艺术教育应该回归到艺术的本义 艺术是人类的基本行为之一。从原始人驱魔媚神的歌舞,到原始洞穴壁上留下的绘画以及成人为儿童编演的原始英雄史诗等来看,艺术始终描述、界定并深化着人类的经验。 艺术和艺术教育相伴而生。中国古代先哲特别重视艺术的教育作用,人们很早就懂得通过艺术审美来引导人的精神。在西方,人们从古希腊时期就开始重视艺术的认知作用,同时也充分认识到了艺术对人的教育功能及情感影响。 艺术的本质是审美,艺术教育的本质也应该是审美教育,艺术教育是通过审美来育人的,其独特之处就在于于愉悦的氛围中潜移默化地对幼儿进行美的人格的塑造。 城镇化后的幼儿园,在艺术教育上有着先天的优势。首先,幼儿园是建立在乡村幼儿园的基础之上,多数幼儿家长、幼儿教师以及幼儿都来自于农村,他们对农村大自然生活和环境天然的美的感受和体验是城市居民无法企及的。其次,城镇幼儿园的教师一般来源于本地区,独具小城镇有淳朴自然的生态感受,尽管艺术专业技能较弱但是在艺术教育资源内容、方式方法上没有禁锢,因而在艺术教育中他们更容易回归艺术的本质――发现美、体验美、感受美。 城镇化后的幼儿园艺术教育也有它的局限:城镇化的新市民离开了原本充满乡村野趣的环境,进入了钢筋水泥的城市,生活环境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另外,第三产业的兴起,工业化、集团化的大规模生产,相对于农村人口高度集中,人与人之间更加紧密相处,更加社会化,人们对空间与时间、经验与事件、身体与灵魂以及智慧与感情之间的联系的追求―――这个艺术的真谛变得弥足珍贵。所以,在这样一个既有优势又有局限的特殊的幼儿园中开展艺术教育,就要认清艺术的定位,回到艺术教育的本质――为艺术而教育。以艺术本位出发,以教育为手段,通过艺术教育有目的地培养人对美的体验和感受、意志智力、情感情趣等基本素质和能力而不是简单地学习艺术表现方法和技能。 (二)城镇幼儿园艺术教育应该回归到幼儿的现实生活 城镇化后,幼儿的生活环境发生了翻天地覆的变化,从农村进入城市后,首先经济收入的增加,教育观念的改变、价值观的改变等一系列的改变,促使幼儿园在幼儿家长和社会的要求下把艺术教育当成融入城市生活或者是下一代人身份变迁的一条便捷之路。这就需要幼儿园艺术教育既要改变过去农村幼儿园艺术教育的粗糙,又要区别于城市幼儿园艺术教育的现代化、专业化和功利化,立足城镇化后的现实,紧贴城镇幼儿的真实生活,使城镇幼儿园艺术教育既来源于城镇生活又充分反映幼儿的城镇生活,不能脱离城镇生活照搬城市幼儿园艺术教育的所有。 首先,城镇幼儿园的艺术教育目标确立源于幼儿生活,关注幼儿的生命。“艺术教育的终极目标应该是促进儿童人格的整体和谐发展。”城镇生活的所有内容就应该成为幼儿园艺术教育活动生成点,从幼儿的生活现实出发,以幼儿息息相关的生活为基点,以发展幼儿的审美体验和能力为中心,激发幼儿的艺术兴趣和体验审美感,帮助幼儿享受生活中的美并学会用艺术的形式快乐的自我表达,让幼儿园艺术教育回归到幼儿生活中去。 其次,城镇幼儿园的艺术教育内容来源于幼儿生活。真实的生活是艺术教育的源泉,幼儿的感知来源于生活,幼儿艺术教育的内容也应该源于生活。城镇后的幼儿园,艺术教育内容要把日常生活和幼儿真实的生存环境作为艺术学习的最初起点,教师要充分汲取和扩展艺术想象和艺术创作的素材和灵感,在不断提高艺术能力的情况才能教会幼儿用艺术的眼光观察生活,.用艺术的形式表现生活。 最后,城镇幼儿园的艺术教育形式立足于幼儿生活。长期以来,许多城市幼儿教师已经形成一套以技艺训练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无论是在制定教学活动目标、还是设计教案,都把注意力集中在方法标准训练上,强调知识技能的掌握。而城镇化后,介于农村和城市之间的幼儿生活是艺术教育多样性的基础和来源。 (三)城镇幼儿园艺术教育应该上升到对幼儿生命的重视 人作为一个完成的生命体,一生中最大的价值体现是生命的高质量。正如亚里士多德所区分的那样,我们不仅需要实用的东西,也需要那些使我们真正成为“人”的东西。 人生的目的是人的自身。人一生的过程就是创造生活和充分享受生活,充分享有生活不仅意味着物质上的占有,而且意味着从精神的、感情的方面与自己的生活进行交往。超越动物性的本能生活,超越本能生活所划定的狭隘范围,开拓一片广大的精神空间,获得只有人才有的,不仅能生活而且能观照的自由,这种自由,只有在艺术的天地里才能得到充分张扬。因而,城镇化进程中幼儿园的艺术教育就上升到提高生命质量、重视幼儿生命教育的高度。 幼儿艺术教育的价值在于首先促进个体发展,幼儿艺术审美活动其实是幼儿最原始、最为本真的一种生命成长活动。他与艺术本身的技法技巧的掌握程度,艺术水平的高低无关,而与是否能成为一个完整的人有重要的关系。艺术教育活动只是手段,生命活动才是根本的目的。艺术教育实际就是对生命审美永恒的追求。 首先,幼儿园艺术教育是对生命的尊重:尊重个性、尊重自主、尊重创造。艺术教育要尊重幼儿的个性发展,无论是教育目标的定位、内容及方法的确立以及对评价标准都要遵循幼儿个人特点,符合幼儿个性发展。幼儿园特别是城镇化刚开始的幼儿园,渴望成为新市民的家长和幼儿园教师,在艺术教育的价值取向上就应该有一种新的认识和理解,艺术教育要以儿童生命为原点和归宿,强调唤醒生命本性,尊重生命特性,探寻生命意义,并将其作为教育教学实践依据的生命化价值取向,以促进儿童生命和谐发展为艺术教育的目标追求。 其次,幼儿园艺术教育还能帮助幼儿学会生活、学会善待生命。如何生活,如何对待生命,这是每个人应当思考的问题。城镇化进程中,社会变得竞争日趋激烈,刚进入城市生活的新市民生活节奏加快,生活压力逐步增加,面对急速变幻的现实更容易出现强烈的内心冲突,他们在努力创造生活的同时也会发出“人生的目的是什么”――这个尤其显得重要的问题。因此,城镇化的幼儿园艺术教育建立在以促进人的发展、以促进生命和谐发展为目标,教会幼儿“审美化的人生”“艺术化生存”“诗意地生存”――这是人生命的高境界。 总之,在快速发展的城镇化进程中,真正意义上的农民变为市民是除生产方式、经济收入、生活方式等的改变之外的个体素养的市民化,而艺术教育是帮助我们提高个个体素养、提高生命质量的一条有效之路。因此,幼儿园艺术教育既要保持农村幼儿园的艺术本源,发挥新建幼儿园的天然优势,又要学习城市幼儿园艺术教育好的经验,力排城市幼儿园艺术教育的诟病,少走或者不走弯路,让城镇幼儿在学习艺术知识、锻炼艺术技能的同时,充分发挥儿童天性中所具有的艺术天赋和潜能,保护好幼儿在艺术中对美的追求、对艺术表现和创作的热情,尊重生命在艺术活动中本能地感受、体验和创造,让儿童在艺术活动中自由地成长,从而促进儿童生命的和谐发展。 猜你喜欢: 1. 幼儿园艺术教育计划 2. 关于幼儿艺术教育的论文 3. 幼儿园艺术教育论文 4. 幼儿艺术教育相关论文 5. 有关幼儿艺术教育的论文

幼儿艺术教育论文范文

幼儿音乐教育论文范文3000字

论文题目: 幼儿音乐教育课程游戏化教学探究

摘要: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幼儿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与此同时,幼儿教育的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音乐课程游戏化即任课教师有所计划地在教学过程中多采用游戏的形式进行授课。音乐课程游戏化使得音乐课程的授课能通过游戏的形式呈现,让幼儿在乐趣中学习、在玩乐中吸收知识。本文以幼儿音乐课程游戏化为切入点,对课程游戏化的论点深入剖析。

关键词: 幼儿;音乐;课程;游戏

游戏,具体而言即人类与某些动物共同享用的行为方式,反映着与之相应的社会现实生活。成年人和幼儿都会游之戏之,但游戏在成人与幼儿的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所赋予的意义、所起的作用皆有不同。游戏,于成年人而言是制度化的,是有所谓的游戏规则的;而于幼儿而言,游戏则是非制度化、没有所谓的规则束缚的,简单的快乐的即是游戏。

一、音乐课程游戏化的重要性

在孩子的教育当中,音乐课程是必不可少的,而游戏化的音乐课程更是不可或缺的。音乐课程游戏化除了能开发幼儿音乐能力以外,对幼儿智商和情商的培养更是有所帮助。

(一)音乐课程游戏化能使幼儿愉快学习

喜好游戏是孩子的天性,也是幼儿与周遭环境互动的一般形式。作为幼儿的一般活动,游戏关系着幼儿身体和心理的发展需要,并且,游戏也反映着幼儿生理心理发展的客观需求。音乐课程游戏化,依照幼儿对游戏的一般需求,给幼儿的音乐学习创造多彩、自由、愉悦的学习环境,让幼儿能快乐地在游戏中认知音乐,深入感受到学习音乐的快乐。

音乐课程游戏化,应该以孩子本身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观察孩子是否自由地学习音乐,是否尽情地展现他们的个性,以及是否快乐。成人应该设计可以满足孩子每种内在需要的环境,并剔除不利于成长的因素,寻找有助于幼儿成长的途径,发现并培养幼儿的潜能。利用音乐课程游戏化,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提高幼儿的音乐能力,此外针对音乐课程内容的游戏性、组织形式的多样性等进行相关研究。(二)音乐课程游戏化能开拓幼儿思维

幼儿园的音乐课程游戏化,是对幼儿大脑多方面开发和发展的重要途径。音乐课程游戏化促使幼儿运用自己的肢体去认知音乐,用自己的内心去感受音乐,并在游戏的整个过程中去享受音乐。音乐游戏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和开发性,符合幼儿学习音乐的生理和心理需求,由此,幼儿阶段是早期音乐教育的重要阶段。有目的、有感情地聆听音乐是幼儿学习音乐的主要动机,在聆听中抓住音乐的相关信息是幼儿学习音乐的基础。许多幼儿在婴儿阶段即拥有敏锐的听力,且由于本能,幼儿也能对音乐快速做出反应,以此看来,音乐游戏对幼儿而言,是必不可少的教育手段。

由于幼儿喜欢玩动、遵从兴趣、思维具体形象,所以将音乐教育以游戏的形式呈现,则能与幼儿的学习、生活融为一体。音乐课程游戏化可以开发幼儿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幼儿的创新能力,挖掘幼儿的探索精神。幼儿音乐教育在学校教育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音乐任课教师应当了解幼儿学习音乐的心理动机,从而更好地去建设幼儿音乐学习的最佳心理结构。

当前,幼儿园音乐课程游戏化的探索剖析是非常有必要的。从现在的一些幼儿园教学状况可以看出,音乐教学形式过于单一,音乐游戏的形式颇少,音乐课程与游戏之间的相关性甚少。

二、音乐课程游戏化的教学理念

音乐课程游戏化不单单只是一种游戏,它不仅包含了音乐游戏中的特殊因子,而且还包括了游戏的特征。从幼儿的心理特点出发,幼儿的音乐教学应该是有趣多彩的过程,结合游戏的趣味灵活,应能让儿童有足够的玩耍、娱乐和学习的时间。幼儿教育者应当全面了解游戏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注重音乐游戏内容的趣味和形式的多样,以确保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位置。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都在关注和研究音乐教育,音乐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日益增长。从幼儿到成人,每个不同年龄段都有独特的心理特征。现代音乐教育应该依据不同成长阶段的心理特征,设计与之相应的音乐教育内容和方式。

(一)组织形式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在探究音乐课程内容游戏化的时候,还要特别注意组织形式的灵活性和多样性,采用合适的方法和组织形式去搭建幼儿音乐学习的最佳心理结构。使用与幼儿生理心理发展特点相适应的方式,使得幼儿在多样式的游戏化教学中,欢乐地认知音乐,积极主动地投身到教学游戏中。音乐课程游戏化教学方式是各种各样的,不单包含唱、跳、演奏等,它的教学渐趋多元化。例如:故事《毛毛虫和大公鸡》,讲述了大公鸡发现草地上的毛毛虫兴奋不已,想把它们当作美餐,聪明的毛毛虫想出一个办法恳求大公鸡把他们养肥了再吃。大公鸡把它们带回家,精心照顾它们,一段时间后的早晨发现毛毛虫不见了,原来毛毛虫变成蝴蝶飞走了,他的心情难过极了。大公鸡由原来的得意到最终的伤心。分析故事情节后我们可以把这段故事分为四个篇章,第一篇章:遇见大公鸡;第二篇章:小青虫快长大;第三篇章:蚊子赶跑了;第四篇章:小青虫变蝴蝶。并配以合适的音乐、角色表演、戏剧表演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来呈现这一故事情节。游戏化的音乐教学应该有感情丰富的语言、情节多层的故事配乐、充沛情感的音乐、美妙撩人的韵律、趣味百变的造型以及在音乐背景下各种新颖创新活动,让幼儿在游戏化的活动中最大程度地感受音乐艺术的美妙,最大程度上提高自身的音乐艺术能力,增强音乐气质,为日后在音乐道路的发展起铺垫作用。

(二)游戏化的教学内容

幼儿园音乐教学内容中,音乐游戏所具备的游戏特征最为明显,但除此之外,唱歌、韵律活动、乐器演奏等方面也具备一定的`游戏特征。如:“洋娃娃和小熊跳舞”这首歌曲,可以采用游戏的形式,赋予相应的角色扮演、场景再现等使之具体表现歌曲的意境。还有一些较为常见的传统游戏歌曲“猜谜歌”、“手绢歌”、“跳格子歌”等,都可以采用各种游戏的形式,使孩子在欢快的游戏中展现自己;在愉悦的游戏中增强音乐能力、表演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快乐的游戏中收获参与游戏的乐趣。

幼儿阶段是采用早期音乐教育的最佳阶段,幼儿园音乐课程游戏化渗透于音乐教学的整个过程,有效地提升幼儿的音乐素养和相关能力。在游戏化教学中要着重教学内容制作的情节化和意趣化。利用音乐教学游戏化形式,让幼儿学习音乐教学中所囊括的知识,达到音乐课程内容的游戏化。

(三)激发幼儿学习音乐的兴趣

兴趣是一种正面的认知倾向和情感状态,是激发幼儿认知、思维和创造的内部驱动力。带着兴趣学习,幼儿能够较大限度地掌控自己的注意力,并且能够带着快乐情绪参与整个学习的过程。兴趣的产生,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一般是由某些外部因素刺激而来的。从这个观点看来,关于幼儿学习的兴趣培养则要予以重视。积极的音乐教育能够主动激发幼儿自身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对音乐游戏活动的兴趣。在兴趣培养方面,首先要提高幼儿教育者发现幼儿兴趣的能力,善于在活动中识别幼儿的兴趣所在。教育家陈鹤琴说过,“大多健康的儿童无论是游戏散步或工作,他们本能地爱唱歌,表现出音乐的律动。”幼儿拥有学习音乐的潜力,而教师则要及时发现幼儿对音乐的兴趣,保护好幼儿兴趣的萌芽并且给此幼芽营造适合成长的环境,使其安稳地成长。而教师对幼儿的教育并不仅仅是用理性去教授,也要用感性去带动,即是要用自己适当的情感和情绪表现方式去带动幼儿。另一方面,幼儿的注意力非常易于转移,也就表明,幼儿的兴趣一般都是暂时的、短暂的。如何让幼儿保持较为稳定的学习兴趣,这是培养幼儿兴趣的重中之重。在音乐课程游戏化教学过程中,要采用游戏的手段,将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转变为幼儿玩乐的高潮点,有效地刺激幼儿的学习兴趣。兴趣需要持续不断,若想让幼儿在愉悦中学习,教师则需要不断地加强幼儿学习音乐的兴趣。

(四)培养提高幼儿的音乐能力

音乐能力即对音乐各部分的认识和情感反应的综合能力,包含了识别音乐、音响、音色、节奏、旋律等能力以及音乐审美能力,在参与演唱、演奏、音乐创作等方面活动时,就需要音乐感、节奏感等能力的整体配合。由此观之,音乐能力是以音乐素质为基石,利用教育培养和实践活动为渠道,从而得以提升的能力。

音乐能力的开发提高需渗透在整个课程游戏化过程中。一日生活皆课程,在生活各环节我们都可以用音乐引领,例如:入厕、洗手可以播放欢快的音乐使幼儿随音乐做动作,培养幼儿的音乐表现力;进餐时可以播放舒缓的钢琴曲,提升幼儿的欣赏能力;在午休环节可以播放摇篮曲,让幼儿伴随音乐入睡。幼儿的音乐能力一般会受到心理发展水平、知识水平、理解能力、生活经验、音乐修养等方面的限制。因而,对幼儿来言,利用听觉来感受音乐,并借以一定的想象力,能更好地去体验音乐所要表达的意境和感情,从而更加地形象具体。

音乐教育可以全方面地开发幼儿的各种能力。而幼儿音乐能力的开辟最好是在幼儿成长过程的初期。研究所得:人的潜能是获得内在能力所必备的条件,因而,越靠近0岁,这种潜能就越大,内在能力也就越高,不过,随着人的成长,这种能力则会快速地消失。由此观之,幼儿教育者在此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充分地开发幼儿的潜能,使之不被时间的推移而淹没,是幼儿教育者的工作职责。音乐课程游戏化则是幼儿教育者更好地履行工作职责的必要工具。

三、结语

节奏是音乐的基础,是舞蹈的灵魂。音乐课程游戏化,着重幼儿在音乐节奏感方面的培养。培养幼儿的节奏感,最佳的方法即是利用语言节奏、动作节奏和音乐节奏,加以与音乐本身密切地 糅 合,最终得到视觉、听觉、触觉的综合感知,收获锐利的节奏感。音乐课程游戏化教学最好还能结合其他科目,比如:在幼儿学习歌曲或故事时,加上美妙的音乐及音响效果,可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提高幼儿的表现能力。

如想查看更多的论文范文,请转到应届生毕业网--毕业论文栏目,我们为您准备了更丰富实用的最新范文,希望能真正的帮到大家!

幼儿美术教育活动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幼儿的创造性具有重要的作用。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幼儿园美术教育方面的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谈幼儿园美术教育方法

摘要:幼儿时期的美术教育,对幼儿身心的健康成长及全面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幼儿美术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在学习美术技巧的同时,注重幼儿智力的开发,艺术灵魂的培养,审美情趣的提高,是幼儿美术教育的使命。基于幼儿活泼好动、富于好奇心、模仿力强以及思维具有发散性的特点,幼儿美术教育必须坚持兴趣性原则、直观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和因材施教原则。针对幼儿的美术教育应该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观察法、讲解法、示范法、范例法、游戏法、练习法、熏陶法等都是幼儿美术教育的常用方法。充分利用美术教育的形式,帮助幼儿开发智力,提高能力,培养素质,全面发展。符合素质教育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幼儿美术 美术教育原则 美术教育常用方法

美术是指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通过线条、形体、色彩等造型手段,塑造出的具有可视的平面或立体的形象,反映自然和社会生活,表达思想观念和感情的一种艺术活动。

幼儿时期的美术教育,对幼儿身心的健康成长及全面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尤其在当前,随着中国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以人为本,注重素质,注重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深入人心,幼儿时期的美术教育,以其独特的教育功能为家长所重视和接受;事实上在日常生活当中,在孩子们的成长过程当中,我们已经不知不觉地涉及到这个领域,例如,教孩子认识色彩、图形,带孩子到大自然中欣赏山光水色、鸟语花香等,但真正从教育的高度了解美术的手段,有意识地引导、教育孩子,对家长仍是一个十分偏颇、模糊的概念。本文将以此为视角,就幼儿时期美术教育作粗步的探讨。

对幼儿进行美术教育并不神秘。当婴儿呱呱落地时,家长就已经开始了美的教育,如悬挂彩球、玩具、图片等。这种家庭美育就是美术教育的萌芽期。随着孩子的成长,接触社会和大自然的机会越来越多,接受美的教育的机会也越来越多。观看五彩缤纷的节日彩灯和焰火,聆听下雨时有节奏的滴答声,在景色迷人的公园里游玩,在碧绿清澈的水池里嬉戏,都可以使幼儿感受和理解自然中、社会生活中、艺术作品中的美。从而引起幼儿的注意,激发审美情感,受到美的陶冶。可以说这都是对幼儿进行美术教育。

由此可见,幼儿美术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其一,对孩子思想品德的影响。审美活动对孩子进行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肩上。发展孩子的审美能力,陶界情操,树立崇高理想,形成道德观念,丰富精神生活。其二,对孩子智力思维方面的影响。用艺术的手段反映现实世界,可使人的认识更加生动、丰富,从而提高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因此,幼儿美术教育的方法和任务就应围绕上述范畴来确立。也就是说,在学习美术技巧的同时,更应注重幼儿智力的开发,艺术灵魂的培养,审美情趣的提高,这才是幼儿美术教育的使命。

一、幼儿园美术教育的原则

教育学、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幼儿期既是人的智力开发的关键时期,又是思维发育的基础阶段,活泼好动,富有好奇心,模仿力强,思维具有发散性特点。而美术以形象性、生动性、色彩性、趣味性等特点正是吸引幼儿容易接受、乐于接受的极好方式,更是开发幼儿智力、训练思维的极好途径。因此对幼儿美术教育的目标应确立在开发智能、训练思维、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以及初步掌握实用美术工具及材料的技能等基点上。

1.兴趣性原则。

美术教育内容的选择要具有兴趣,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是要选择形式新颖、富有情趣、新奇易动的内容,这样可以激发幼儿的积极性和参与性。使幼儿在情趣盎然地投入美术活动。例如,《猫头鹰》这个教材,就是在已给的猫头鹰轮廓基础上给猫头鹰涂色,并安装上眼睛(两只眼是睁开的,两只眼是闭着的),幼儿给猫头鹰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后,就可以玩游戏了。这样的内容和表现形式激发了幼儿美术活动的兴趣。

2.直观性原则。

美术活动本身就具有直观性,因为它是从鲜明的视觉形象来反映和接受客观事物的。幼儿在实物、图片、模型、范画、黑板等各种教具的使用下,能够训练幼儿的感受力,和逐步认识事物本质与特点的能力。

3.循序渐进的原则。

这是指给幼儿所选的教学内容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幼儿的年龄和身心发展的特点要求我们进行美术教育时要有目的、有系统、循序渐进地不断提出新的教学要求,从而使幼儿的美术水平逐渐发展。例如,小班幼儿绘画是从画线团、画糖葫芦开始,到了大班就是可以想象画和意愿画。

4.因材施教原则。

幼儿园教育大纲一直是这样要求教育者要因材施教,在美术活动中也是要遵循这个原则进行教学。要从实际出发,面向大部分幼儿,提出统一的教学要求,在教学过程正确对待个别差异,根据幼儿的具体情况对幼儿进行正确的引导和培养。

二、幼儿园美术教育常用的方法

在遵循教育原则的基础上,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及美术教育本身的规律,对幼儿实施美术教育,常用的方法有:

1.观察法:

是指让幼儿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地通过感官感知事物的一种方法。观察看似简单,其实,它包含了很大的学问。瓦特通过观察壶盖的跳动,发明了蒸汽机;人们从蜻蜓身上受到启迪,制造出直升飞机等,无不始于观察,在美术活动中观察是重要的学习手段。教给幼儿正确的观察方法可以为美术活动提供大量而丰富的内容和感性知识。教幼儿观察,首先,要明确目的;其次要有秩序,或有整体到局部,或由上及下,由外及内的观察方法。

例如,目的:通过观察金鱼画一幅金鱼的画;方法:可从整体到局部的观察方法,即先看鱼身体与尾巴在水中游动时的形态,在看眼、口、鳞、鱼鳍各在的位置及形态,在他们之间反复比较,经过这样的观察过程,找出鱼与鱼之间的异同。在动笔之前,最好用语言叙述出来,这样既锻炼了观察能力又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当然,观察的方法也很多,观察实物之外,可以观察图片、作品等。

2.讲解法:

也叫运用语言。讲解即是口授法,在美术活动中可以运用语言对幼儿进行启发、讲解、描述等,让幼儿明确要求和表现方法,使幼儿有目的进行造型活动。随着幼儿想象力的发展,教师还可以运用语言艺术――讲故事,念儿歌、诗歌或者播放乐曲等启发幼儿的想象力,引起幼儿美好的情感。也可以结合实物、范例等进行讲解。例如,可以启发幼儿用连环画的方式,创造性的画出幼儿熟悉的“兔龟赛跑”、“一把红雨伞”等故事中的几个主要情节。

3.示范法(演示法):

示范是美术教学中的基本方法之一。什么是示范?是指教师用正确的动作、直观可视的造型活动,把美术活动的操作过程一步一步地做给幼儿看,教给幼儿美术活动的方法和顺序,使他们通过模仿,更好地掌握各种美术活动的技能,在示范的过程中必须伴随语言的讲解。例如:《画小鸡》教师可以边示范边讲解,第一步:鸡妈妈生了个大鸡蛋(画小鸡的身体)。第二步:小鸡用尖嘴啄破蛋壳,伸出小脑袋,用圆眼睛看周围(画头、嘴和眼睛)。第三步:小鸡学着站起来(画腿与爪子)。第四步:拍拍翅膀向前跑(画翅膀)。这样生动而形象地讲解加上缓慢、清晰、准确的演示,幼儿能够快速掌握画小鸡的基本要领,很容易的画出各种形态的小鸡。示范法在手工活动中应用更为有效。例如,手工《小拖把》,在讲解的同时操作制作步骤,在长条纸一边剪直条,在长条纸的另一边涂上浆糊,绕在小木棍上粘牢,将剪开处四处散开,这样一个小拖把就完成了。

4.范例法:

通常是教师在上课之前事先画好或制作好的范样或者实物、图片。在上课时正确出示给幼儿欣赏。使幼儿对所学的内容有一个印象和兴趣。例如,《夜空》这节课,要求幼儿学画背面人物,教师出示范例《看星星》。 幼儿通过看范例,知道背面人物的特点,很容易就掌握了基本的画法。 例如,泥工《养殖场》,教师出示范例(各种动物)后,幼儿通过观察直观范例,引发塑动物的兴趣,从而认真学习塑动物的方法。

5.游戏法:

游戏法就是让幼儿在游戏的情境中运用美术工具和材料进行美术活动。运用这种方法,幼儿学习起来毫无思想负担,能轻松自然愉快地获得知识和技能。例如,《小花被》要求幼儿做个“小娃娃盖被子” 。幼儿将各种色纸粘贴在白纸的反面坐被面,将纸剪娃娃粘贴在正面中间,然后学爸爸妈妈的样子,给娃娃盖上小花被,哄娃娃睡觉。这样,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就学习了撕纸和粘贴。在整个美术活动中,幼儿很喜欢用手去操作各种工具、材料,把活动过程作为游戏,把活动的成果当做玩具。例如,幼儿很认真的折叠飞机,把折叠本身当做游戏,折成后就玩飞机等等。游戏法是一种很好的教育方法,即运用游戏方法达到美术教学的要求,又用美术活动的成果开展游戏,调动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使幼儿由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知识,从而使幼儿提高对美术的兴趣,发展幼儿的想象力等。

6.熏陶法:

萌发孩子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塑造孩子美好的心灵。(1)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引导幼儿感受大自然的美、陶冶情操。(2)多带孩子参观各种类型的展览馆、博物馆、风景名胜等,开阔幼儿眼界,培养美好情感。(3)引导孩子欣赏音乐、美术与可理解的文艺作品,培养初步的审美能力。(4)鼓励孩子用唱歌、舞蹈、绘画、手工等各种形式表达自己的感受与情感,发展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

综上所述,美术教育不是简单的模仿教育,而是审美、艺术思维、开发智能的立体教育。因此,对当前的美术教育我们应该树立一个崭新的概念。评价幼儿绘画、手工、欣赏的标准,不是技能的高低,而是想象力丰富不丰富,创新思维活跃不活跃。当前素质教育已给我们指明了方向,我们要充分利用美术教育这一形式,帮助幼儿发展智力,提高能力,培养素质,全面发展,为未来社会的需要打下坚实的基础。

>>>下页带来更多的幼儿园美术教育方面的论文

幼儿 教育 作为国民教育的基础,对于启发学生学习思维以及培养学生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幼儿教育类论文 范文 ,欢迎阅读! 幼儿教育类论文范文篇一:对话式教学在幼儿教育中的实践 摘要:基于问题的对话式教学是幼儿教育中一个比较先进的 教学 方法 ,基于问题的对话式教学方式的实施一方面提升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也大大增强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本文从幼儿教育实际出发,对基于问题的对话式教学在幼儿教育中的实践,希望为幼儿教育发展提供积极借鉴和建议。 关键词:对话式教学;幼儿教育 一、引言 基于问题的对话式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是指通过对话以及问题设置来提升学生的学习专注度以及思考意识进而提升教学效果的方式。该方法对于幼儿教育教学发展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基于问题的对话式教学在幼儿教育中的实践主要以提高学生主动提问的积极性、创设课堂结构以及建立评价体系等几个方面加以表现。同时,随着改革创新 口号 的提出,幼儿教育以及教学更加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以期取得更加良好的教学效果。基于问题的对话式教学就是融合了实践的观点,提倡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学沟通和交流,为学生创造了一个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改善了目前幼儿教育发展状况,有利于促进幼儿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以及创新。 二、基于问题的对话式教学在幼儿教育中的实践 1.明确学习的目的和意义,调动学生主动提问积极性 传统的学习观念将学习成绩的提高作为首要目的,该思想的存在不仅扭曲了学习的意义,也禁锢了学生的全面综合发展,是我们必须要摒弃的消极思想。在基于问题的对话式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向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和意义,即提高自身的知识储备、提高科学 文化 素质、培养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因此,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思考“我为什么要学习”、“学习能给我带来什么”、“学习将使我成为怎样的人”等问题,解除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和犹豫,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课堂中积极提问的兴趣。同时,教师应适当放宽对学生 学习计划 的安排,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发现和创造,提高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只有这样,学生在无压力的状态下才能善于提出个人的疑惑。这对于学生长远的学习是十分有益的。 2.创设对话式教学的课堂结构 创设对话式教学的课堂结构是基于问题的对话式教学的重要举措,对于提升学习效果是十分必要的。而课堂结构的创设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第一,课前准备。在学习开始之前,教师可以首先布置学习任务和思考内容,引导学生广泛收集资料,进行调查和实践,在实际动手操作中感悟学习的乐趣所在。此外,课前准备也有利于进一步提高课堂学习效果,增强课堂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1]。第二,课堂安排。教师在进行基于问题的对话式教学中,要充分调动课堂学习气氛,使学生明白教师授课的重点所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思考力,利用各种方式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如教师和学生之间目光的交流、教师肢体语言的表达等都是对话式的交流方式,对于激发学生兴趣大有益处。此外,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观察和记录,以此改进课堂教学方法,更加有效的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第三,课后反馈。课后反馈是教师在教学中较为容易忽视的环节,即课堂学习结束后,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考察学生的学习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此外,多与学生进行课后交流,了解自身在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方面存在的缺陷,及时改正,及时补充。 3.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带领学生感受学习的快乐 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带领学生感受学习的快乐是基于问题的对话式教学 措施 实施的根本目的,只有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提升,学生才能有进一步思考的欲望和动机,也才能取得实际的学习效果。因此,如何提升学生学习的能力是教师的首要考虑内容,主要从以下方面出发:第以,改进 学习方法 ,提高学习效率。有效的学习方法应将 课前预习 、课堂学习及课后复习巩固三者相结合,此外,应建立完善的知识结构,找出知识之间的联系,提高知识学习的系统性,避免知识零散、不成体系的现象出现,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进而激发学生课堂提问的兴趣。第二,理论结合实践,增强知识的现实参照性。学习的目的在于将学习成果运用于实践,因此,教师应组织学生进行 社会实践 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问题的兴趣。 4.建立恰当的成绩评价与鼓励体系 建立恰当的成绩评价与鼓励体系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使得学习得以保持,是基于问题的对话式教学中较为先进的教学举措。恰当的成绩评价与鼓励体系应以改进学生的学习现状为目的,保护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2]。同时,鼓励机制建立的实行对象主要是良性行为,即对学生取得的成绩加以表扬和奖励,而对学生的错误则不予鼓励,以此鼓励学生之间进行良性竞争和互 相学 习,对于进步较大的学生也要进行一定的表扬和奖励。成绩评价体系的评价标准应该力求多样化,评价内容应力求丰富,即将理论知识成绩和实践能力作为日常考核的重点内容加以强调,此外应包括课堂表现等方面,以此实现鼓励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最后,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创新,积极组织知识竞赛、演讲比赛和社会实践活动等,提高学习的兴趣和能力,在学习中形成自身看待问题的角度和 思维方式 ,培养独立精神和创新能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基于问题的对话式教学在幼儿教育中的实践大大提升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及积极性,对于变革教育发展模式以及创新教学方式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教师应该深刻理解基于问题的对话式教学的内涵以及实质,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开展基于问题的对话式教学,促进幼儿教育的健康以及持续发展,增强学生的素养以及能力。 作者:张旭敏 单位:江苏省盐城市六一幼儿园 参考文献: [1]杨慧.基于问题的对话式教学及其在幼儿教育中的实践[J].东方 企业文化 ,2013,. [2]王瑞雯.浅谈问题对话式教学在幼儿教育中的实践情况[J].中国校外教育,2012,. 幼儿教育类论文范文篇二:幼儿教育中情境游戏的应用 摘要:幼儿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基础,对于启发学生学习思维以及培养学生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幼儿教育中最为主要的就是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创造性。情境游戏的应用是一个比较有效的方法。本文从幼儿教育实际出发,对幼儿教育中游戏情境设置的关键性原则以及应用策略进行了探究,希望为幼儿教育中情境游戏的设置提供积极借鉴和建议。 关键词:幼儿教育;情境游戏;应用 一、引言 幼儿正处在成长发育的初期,其智力水平以及认知能力发展仍旧处在较低的层次上。因此,对于幼儿教育发展而言,最为重要的就是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只有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激发,学生的潜力以及创造力也才能进一步提升。结合我国幼儿教育发展实际,我们发现幼儿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以及教学活动的开展并不是非常有效。因此,在幼儿教育中进行情境游戏的设置是一个比较有效的教学方法。一方面,学生可以体会到游戏带来的乐趣,同时还能够延长学习时间,避免倦怠情绪,以此改善学习效果。 二、幼儿教育中游戏情境设置的关键性原则 在知识经济大放异彩的21世纪,实践能力已成为当代学生必备的素养之一。传统的幼儿教育模式已无法满足教学的需要及学生培养目标的要求,因此,改革幼儿教育教学模式、培养幼儿实践能力至关重要。幼儿时期是培养学生 创新思维 能力的黄金时期,学校及教师要高度重视,为培养小学生实践能力能力营造良好的环境。而在开展情境游戏教学中,要重点遵循以下几个原则:第一,情境游戏的设置不能背离根本的教学目的。培养人才是教育的根本目的,幼儿教育中情境游戏的设置要将督促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性以及加强教师与小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为主要目标,从而改善学习效果,促进教学工作的开展,使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提升实践能力与动手能力。第二,幼儿教育中情境游戏的设置要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原则。幼儿教育中情境游戏的设置学生能力的培养主要包括发现能力、观察能力、沟通能力、想象能力、合作能力等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有助于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手脑并用,充分挖掘学生内在潜能,对于小学生的长远发展大有益处。幼儿教育中情境游戏的设置要有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式,形成全面看待问题的思维方式;鼓励学生自主开发、自由创作的精神,增强独立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其全面发展。 三、幼儿教育中情境游戏的应用策略 1.使用合理的游戏设计方式 我国幼儿教育中情境游戏的设置主要包括目标定向游戏、班级集体性游戏以及自由游戏三大类。在开展情境游戏过程中,游戏设计方式对于体现游戏效果以及提升学生兴趣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因此,在幼儿教育中情境游戏的设计方式要尽可能遵循多样化、合理化、适应性以及灵活性的原则。在合理的游戏设计中,学生能够主动参与、积极参与才是游戏设计的出发点,学生一旦能够主动参与,情境游戏应用的效果也将大大提升。 2.利用情境游戏的设置教授知识,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对于幼儿来说,填鸭式灌输知识的方式无疑是在压制期创造能力且阻碍了其全面发展。我国现行的教育制度在实际实行过程中暴露出了不完善之处,一些学校在教学过程中仅仅关注于书本知识的灌输与学生考试成绩的衡量,而忽略了学生能力的挖掘[1]。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主动地接受知识并融会贯通,使学习更有成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设置一些情境游戏,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考,一方面使学生获得了相应的知识,另一方面,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有利于能力的培养。同时,每位学生的潜力都是无穷的,关键是如何进行有效的挖掘。学校为幼儿提供了展示自身能力、提升自身素质的舞台,每位幼儿都拥有展现自我的机会,在情境游戏过程中,幼儿将充分体会到创新能力对于人生发展的重大意义,了解实践能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教师应定期开展形式各样的情境游戏,丰富游戏形式,扩大学生参与度,广泛吸引学生参加,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学习的魅力,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科学设置情境游戏 21世纪,社会各方面的发展愈加重视实践的力量,学生的教育也是如此,教师对幼儿的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书本知识上,而要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情境游戏,开阔学生的眼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更好的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情境游戏的科学设置要将创新性、有益性、能动性有机结合,做到以下几点[2]:第一,定期召开班会,开展班级集体活动。在班会上,班主任应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提出个人有关班级建设的意见,激发学生参与班级建设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并对表现较好的学生进行当众表扬,鼓励大家学习;在班级活动集体中,进行一些全员参与的活动或游戏,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协作能力。第二,学校定期开展主题情境游戏活动如班级板报设计,体育竞赛,才艺大赛等,主题情境游戏活动的展开为幼儿施展个人才华、展示自身能力提供了舞台,使得学生增长了知识,实践能力和心理素质得到了切实的提高。在主题教育活动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动员,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并在比赛中与学生进行 经验 的分享和比赛方法的教授,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四、结语 幼儿时期是一生中的黄金时期,此时,学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对周围的一切怀有强烈的兴趣,求知欲旺盛,因此幼儿教育时期也是学生学习与发展的关键时期。在幼儿教育中情境游戏的设置要从选择适宜的设计方式、将学习过程与游戏过程相融合以及科学设置情境游戏等方面加强情境游戏在幼儿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应用,以此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和热情,促进幼儿教育的发展。 作者:韩阿娣 单位:江苏省盐城市六一幼儿园 参考文献: [1]李海云.浅谈幼儿教育中情境游戏的应用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5,. [2]韩耀青.浅谈受欢迎型与被拒绝型幼儿在游戏情境中交往策略的差异[J].中国校外教育,2013,. 幼儿教育类论文范文篇三:幼儿教育对人生成长的必要性 摘要:随着人类的高速进步,近些年越来越重视幼儿的教育,幼儿教育也一直在不停地改革,幼教工作者也十分重视教育观、 儿童 观的转变,重视幼儿的兴趣、需要,要求“保证幼儿每天有适当的自由活动时间”让幼儿拥有现实的快乐生活。本文主要分析讲诉了针对幼儿时期进行科学教育的方式方法,对此进行分析探讨,从而幼儿教育对孩子人生成长的重要性意义。 关键词:幼儿教育;关键期;人生成长;重要性 教师这一神圣的职业,它是人类文明的传递者、组织者和实施者。作为幼儿教师而言,如果自身都不具备强烈的教育责任心,那么对于学生也会产生消极影响,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作为一名教书育人的人民教师,应该要有职业精神和为教育事业献声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一、幼儿教育的含义 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始终秉持教育要尊重人、关心人、发展人这一理念不断探索以人为本的教育模式。小孩的学龄前期在3到6岁,在这样的时间段是一个人正确世界观建立的基础,也是孩子身心建立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需要进行正确的早期教育。我国古谚有:“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幼儿期是人生熏陶渐染化的开始,人的许多基本能力是这个年龄阶段形成的,如语言表达、基本动作以及某些生活习惯等等,性格也在逐步形成[1]。 二、幼儿时期教育对人生成长的重要性 (一)幼儿时期是智力发育重要时期 幼儿在5岁之前是智力发展最迅速的时间段,幼儿在这5-6年里在不断的学习,他学会了说话、走路;认识了各种事物;懂得了各种道理;还学会了不少技能。幼儿在这段时期,求知欲特别强,学习能力也特别好,而且印象特别深。在这段时期里,品德、性格、习惯、 爱好 在逐渐形成,是最容易接受各种思想观念的时候,你说什么就是什么。所以对幼儿实施科学的教育非常重要,也非常必要。儿的思维多以具体形象为主,因此,教师或家长在引导幼儿学习时应让幼儿慢慢由被动变为主动、积极、创造性的学习[2]。 (二)幼儿的诚实教育的重要性 婴幼儿是人生最重要的时期,习惯、思想、情绪、语言、态度等等都将在这一时期奠定好基础,如果基础不扎实,那就不容易为孩子建立健全的人格。诚信教育是儿童生活发展有关。不要惊慌,如果你发现孩子是不诚实的,不要责骂孩子。如果孩子说谎,而父母认为孩子很聪明,不纠正,但赞扬,孩子会加强对说谎的动机。让孩子知道,不诚实的隐藏不能隐藏任何人,让孩子自觉地说出真相,孩子们继续信任,教育和鼓励他们的孩子勇于承认自己的不诚实,让孩子明白“知错能改”是一个好孩子的真理。 三、针对幼儿人生成长的教育方法 (一)尊重幼儿的好奇心 孩子生下来对于这个世界就是陌生的,对这个世界充满了期待和好奇,他们的好奇心是帮助他们探索这个世界的一把钥匙,只有好奇能够让他们充满对知识的渴望,对未来的不断追求,好奇心是人生进步最好的老师,我们作为一名老师应该正确地去引导孩子对世界的好奇,让他们去学习,去探索,去研究问题。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动力,孩子在有了强烈的兴趣之后就将会去发现和提问,而且能够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产生快乐,证明自己能够依靠自我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要积极培养幼儿对周围事物的认知兴趣以及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积极情感和态度。幼儿爱思考,有着无数个疑问,教师要给予幼儿适当的刺激,使幼儿思维活跃起来。老师可以根据周围的实际现象和物体,给孩子一些提示,引导他们去思考“为什么”,例如,井盖为什么做成圆形?天为什么会下雨?太阳到底有多远?为什么河流一直在不停的流动?等等一些孩子身边所能接触到的现象。好奇心是幼儿走向知识大海的必经途径,而其中的兴趣是就是指路灯。 (二)随机教育是不可缺少的科学探索方法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一些偶然事件,教师要抓住机会,引导孩子进行科学的引导,从而寻找问题的答案,帮助孩子找到其中的科学真理。例如,在室外活动,发现很多孩子是蜻蜓飞得很低,“为什么有那么多的蜻蜓?为什么它们飞这么低?”这些孩子都很感兴趣,所以我引导孩子们讨论这些问题,帮助孩子理解低飞蜻蜓与天气的关系。 (三)根据时代的进步和需求给予孩子最新的知识 让我们的孩子也会继续收到大量的信息,所以在选择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贴近孩子的生活,关注和尊重儿童的兴趣和需求,以适应孩子的发展,适当安排反映时代特征和现代科技含量的相关内容,让孩子对现代科学技术的初步认识。要知道科技正在不断发展,它会给人们更多的便利,扩大孩子的视野,满足孩子们的愿望,探索科学的奥秘。 四、 总结 幼儿是一个关键时期的良好行为习惯,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孩子将成为什么样的人。养成良好的习惯,需要长期坚持[3]。对于孩子来说,他们这个时期里刚刚走出家庭,暂时离开父母的管辖,进入到了幼儿园里生活,这个时间段是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关键所在。在这样的一个时期里,幼儿学习力强,但是也容易接受到外界的不良信息,这时候幼儿教育的重要关键就在于要善于引导孩子去筛选好的东西进行学习,剔除掉不良信息,直到当习惯成了一种自然,孩子才能自我正确的去选择和建立正确的价值观。让他们享受知识科学的海洋,创造出灿烂的明天,第二十一世纪的辉煌。幼儿教育对生命的成长非常重要。 作者:侯涛 单位:重庆市永川区幼儿园 参考文献: [1]蓝小燕.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谈对“溺爱”型孩子的教育[J].都市家教月刊,2014(9):206-207. [2]袁爱斌.幼儿教育对今后学习的重要性[J].成功:教育版,2011(20). [3]黄观菊,嵇晓珺.为孩子的人生储存一个长效的资本———谈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0(2):100-100.

幼儿园艺术教育毕业论文

幼儿园艺术教育论文篇3 浅谈幼儿园艺术教育和环保教育的整合 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世界的焦点,目前,我国的环境问题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工业过度发展和自然资源的严重透支,使得中国的环境污染等问题越来越严重,达到了不治理就无法面对的程度。雾霾经常光临我们的生活,沙漠化逐渐接近我们的城市,饮用水资源常常被污染,所有这些都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回避的大问题。环境污染和保护的教育应该从娃娃抓起。 一、幼儿园在艺术教育中实施环保教育的意义 在笔者的教学实践中,在幼儿教育中实施环保教育的活动开展的不多。很多幼儿对环保纪念日不知道,对环境问题的意识不强。面对这样的情况,面对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应该从幼儿园开始对幼儿进行环保意识的教育和环保知识的教育。这样在幼儿幼小的心灵中,植下环保意识的种子,在他们未来的生活中这个种子就可以开花结果。 二、幼儿绘画教学中的环保教育 绘画是幼儿教学的一个主要内容,通过绘画课程的实施,帮助幼儿获得美术知识,在绘画的具体过程中可以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培养幼儿的美学意识。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还要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利用多媒体或者是 卡通画 的形式,在幼儿心理播种环保的种子。比如,在《一条小河》的绘画教学中,我给幼儿看视频:乌黑的河水下面,一条小鱼痛苦不堪地游着,在小鱼的前面,一大片白色垃圾正在漂浮着。然后提出问题:小鱼为什么这么痛苦和难受?我给幼儿讲解原因,之后又出示一条清澈的小河,水底下的水草随着水流漂浮着,小鱼儿欢快地 游泳 ,还有可爱的小蝌蚪。我又提出问题:你喜欢哪一条小河?在幼儿回答后,我进行讲解。之后开始绘画的教学,在绘画中,幼儿的意识里已经深深种下了环保的种子。幼儿和我一起画出了一条清亮、明净、有小鱼、小蝌蚪游泳的小河,青青的绿草、清澈的小河,在蓝天下不停地流着,幼儿的内心就呈现出阳光的世界。 三、在幼儿美工课中实施环保教育 幼儿的美工课主要是 折纸 、剪纸、泥工、小制作等。在这样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启发幼儿废物利用的环保意识。比如,在搜集使用过旧物品的过程中寻找灵感,这样不浪费钱、不浪费物,就可以实现手工课的教学目标。利用一个废纸杯,联想出相应的形状;利用一个废纸盒变换后形成新的造型。这些都可由幼儿自己想象和实践,这样的活动可以激发幼儿的 想象力 和创造力,同时,也启蒙了幼儿环保的意识。比如,我实施了一节《 变废为宝 》的手工制作课,先让幼儿搜集使用过后的塑料瓶、卡纸、塑料袋等手工材料。然后在课堂上让幼儿通过观察,琢磨这些物品能够怎样变化,充分利用这些物品的外形、颜色、性质等,创造出一种新的物品。然后给幼儿讲解塑料制品,尤其是包装,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给环境带来了灾难,那些塑料袋深埋地下几十年都不能降解,是一种高度的白色污染。所以,要提倡重复利用和环保包装等意识。 艺术教育是美育的载体,同时,也要成为环保意识启蒙的途径。环保教育从娃娃抓起具有一定的深远意义,应该引起幼儿教师的重视。 幼儿园艺术教育论文篇4 试论城镇化进程中幼儿园艺术教育的本义 推进和加快城镇化进程,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与必然选择。城镇化是指“人类生产和生活由乡村向城巾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及城市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进程持续推进,城镇化率由1978年的提高到2011年的,城市数量由193个增加到657个,国家统计局2012年1月17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末,全国总人口为134735万人,城镇人口为69079万人,乡村人口为65656万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也就是说,我国有近一半的人口为城镇人口。 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不仅带动了经济的发展,城镇的迅速扩张和城镇人口的急速增长也使教育特别是幼儿教育面临着机遇与挑战。 国务院印发的《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提出了未来10年的儿童教育发展目标,其中基本普及学前教育的具体目标包括:学前3年毛入园率达到70%,学前1年毛入园率达到95%;增加城市公办幼儿园数量,农村每个乡镇建立并办好公办中心幼儿园和村幼儿园……国家对幼儿教育的发展目标和城镇化后对幼儿教育的需求,加快了城镇幼儿园的建设:城镇化后的幼儿园从建园标准到教师配置、课程目标的设置以及教育内容选择等方面,都努力向着城市幼儿园看齐。特别是幼儿园的艺术教育――由于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家庭经济收入的大幅提高,新市民的家庭向往城市生活,希望如城市人一样让孩子从小接受良好的素质教育,像城市家庭一样对孩子进行艺术启蒙及艺术熏陶,也有些家庭希望通过艺术教育改变下一代人的未来生活和提升生活品质;而幼儿园既认识到艺术教育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希望通过艺术教育提高办园质量;更期盼借机提升办园声誉,发展幼儿园自身以期获取更大的市场收益。社会的要求、家长的需求、幼儿园自身发展的需要等多种现实因素使幼儿园把艺术教育当作跻身市场的一种手段和目标,于是城镇化幼儿园艺术教育变得乱象:既存留农村幼儿园艺术教育的优势和不足,又因极力效仿城市幼儿园艺术教育受限而引起诸多的问题和缺陷。因此理清幼儿园艺术教育的本义是搞好城镇化幼儿园艺术教育的应有之义。 一、城镇化进程中幼儿园艺术教育的现状 教育是城镇化内涵发展标志之一。教育提升城镇的品质。而城镇幼儿园的艺术教育不仅关系幼儿园艺术教育水平,更重要的是关系到城镇文化内涵和人口素质的提升。笔者通过对一个距离省会城市28公里,处于“半小时”经济圈内,在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重要地的县镇多所幼儿园的调研发现:城镇化幼儿园艺术教育既存留农村幼儿园艺术教育的优势,又因极力效仿城市幼儿园艺术教育模式引发诸多的问题和缺陷。 (一)农村幼儿园艺术教育的优势 艺术以及艺术教育,本质是审美体验和审美教育。对美的体验和感受一定要有美的环境。特别是幼儿,他们最初的对美的体验来自于他的生活环境。农村幼儿园所处的环境是自然乡野,农村的自然环境和广阔的天地是幼儿艺术审美的最好源泉。农村那种无功利、无效益、无专业技术技能的生态艺术最适合幼儿的艺术成长。因此,农村幼儿园艺术教育有他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是农村幼儿园由于教育观念落后、办园质量差、师资水平较低等一系列不利因素导致艺术教育无法开展或者开展得不尽如人意,这是农村幼儿园无法逾越的障碍。因此,城镇化给了农村幼儿园艺术教育一个有利的契机,使得艺术教育在原有的基础上发生较大的变化,然而事实上城镇幼儿园在艺术教育上没有向着理想的方向发展。 (二)城镇幼儿园艺术教育的不足 城镇化后的幼儿园由于办园体制多元、教育质量和师资水平参差不平等因素的影响,艺术教育的实现存在以下一些问题和缺陷: 1.随着城镇化的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过去农村幼儿教育单纯依靠政府和集体办园的单一现状得到了改变。政府对幼儿园管理体制的改革和社会重视程度的提高,使得幼儿园投资 渠道 更多,城镇幼儿机构体制多元――公办、民办、私立等几种体制并存,由于资金投入渠道不同、预期收益期望不同,因而功利性和盈利性使城镇幼儿园艺术教育变得浮躁和商业。 2.城镇化后,幼儿园办园基础各异、质量和水平参差不齐。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使得师资力量和师资水平无法尽快达到标准。大多教师是农村幼儿教师和小学的转岗教师或者临时聘用教师,在教师培训学习方面一般采用短、平、快的方式――花费时间短、见效距离近的城市幼儿园作为观摩和学习对象,这种学习的直接结果是“依葫芦画瓢”。无论是在制定教学活动目标,还是设计教案、选择教育内容、 教学方法 等方面,更多的是学习城市幼儿园教师的做法――以技艺训练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把注意力集中在艺术技术、艺术方法的标准训练上,并以专业人员的标准评判来评价幼儿的艺术技能,把对艺术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当作是幼儿艺术教育的主要任务和直接目标。城镇幼儿园把这种城市幼儿园艺术教育的严重背离――以艺术知识和技能教学为主的专业化、技术化的艺术教育直接当成经验学习传播,这种亦步亦趋的学习过程,使得城镇幼儿园艺术教育也倾向技术化和专业化,而丢掉了农村幼儿园艺术教育自由生态的优势。 二、城镇化进程中幼儿园艺术教育的本义 农村幼儿园原本生态的环境是滋养艺术的优良土壤,是艺术教育不可或缺的天然课堂。虽然城镇化的要求使幼儿园办园条件改善、师资力量加强以及培训手段多样等方面等迅猛发展,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应该理清幼儿园艺术教育的本义,在保持原有本色的同时回归到艺术教育的本质,使处于发展中的城镇幼儿园艺术教育少走弯路或者不走弯路。 (一)城镇幼儿园艺术教育应该回归到艺术的本义 艺术是人类的基本行为之一。从原始人驱魔媚神的歌舞,到原始洞穴壁上留下的绘画以及成人为儿童编演的原始英雄史诗等来看,艺术始终描述、界定并深化着人类的经验。 艺术和艺术教育相伴而生。中国古代先哲特别重视艺术的教育作用,人们很早就懂得通过艺术审美来引导人的精神。在西方,人们从古希腊时期就开始重视艺术的认知作用,同时也充分认识到了艺术对人的教育功能及情感影响。 艺术的本质是审美,艺术教育的本质也应该是审美教育,艺术教育是通过审美来育人的,其独特之处就在于于愉悦的氛围中潜移默化地对幼儿进行美的人格的塑造。 城镇化后的幼儿园,在艺术教育上有着先天的优势。首先,幼儿园是建立在乡村幼儿园的基础之上,多数幼儿家长、幼儿教师以及幼儿都来自于农村,他们对农村大自然生活和环境天然的美的感受和体验是城市居民无法企及的。其次,城镇幼儿园的教师一般来源于本地区,独具小城镇有淳朴自然的生态感受,尽管艺术专业技能较弱但是在艺术教育资源内容、方式方法上没有禁锢,因而在艺术教育中他们更容易回归艺术的本质――发现美、体验美、感受美。 城镇化后的幼儿园艺术教育也有它的局限:城镇化的新市民离开了原本充满乡村野趣的环境,进入了钢筋水泥的城市,生活环境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另外,第三产业的兴起,工业化、集团化的大规模生产,相对于农村人口高度集中,人与人之间更加紧密相处,更加社会化,人们对空间与时间、经验与事件、身体与灵魂以及智慧与感情之间的联系的追求―――这个艺术的真谛变得弥足珍贵。所以,在这样一个既有优势又有局限的特殊的幼儿园中开展艺术教育,就要认清艺术的定位,回到艺术教育的本质――为艺术而教育。以艺术本位出发,以教育为手段,通过艺术教育有目的地培养人对美的体验和感受、意志智力、情感情趣等基本素质和能力而不是简单地学习艺术表现方法和技能。 (二)城镇幼儿园艺术教育应该回归到幼儿的现实生活 城镇化后,幼儿的生活环境发生了翻天地覆的变化,从农村进入城市后,首先经济收入的增加,教育观念的改变、价值观的改变等一系列的改变,促使幼儿园在幼儿家长和社会的要求下把艺术教育当成融入城市生活或者是下一代人身份变迁的一条便捷之路。这就需要幼儿园艺术教育既要改变过去农村幼儿园艺术教育的粗糙,又要区别于城市幼儿园艺术教育的现代化、专业化和功利化,立足城镇化后的现实,紧贴城镇幼儿的真实生活,使城镇幼儿园艺术教育既来源于城镇生活又充分反映幼儿的城镇生活,不能脱离城镇生活照搬城市幼儿园艺术教育的所有。 首先,城镇幼儿园的艺术教育目标确立源于幼儿生活,关注幼儿的生命。“艺术教育的终极目标应该是促进儿童人格的整体和谐发展。”城镇生活的所有内容就应该成为幼儿园艺术教育活动生成点,从幼儿的生活现实出发,以幼儿息息相关的生活为基点,以发展幼儿的审美体验和能力为中心,激发幼儿的艺术兴趣和体验审美感,帮助幼儿享受生活中的美并学会用艺术的形式快乐的自我表达,让幼儿园艺术教育回归到幼儿生活中去。 其次,城镇幼儿园的艺术教育内容来源于幼儿生活。真实的生活是艺术教育的源泉,幼儿的感知来源于生活,幼儿艺术教育的内容也应该源于生活。城镇后的幼儿园,艺术教育内容要把日常生活和幼儿真实的生存环境作为艺术学习的最初起点,教师要充分汲取和扩展艺术想象和艺术创作的素材和灵感,在不断提高艺术能力的情况才能教会幼儿用艺术的眼光观察生活,.用艺术的形式表现生活。 最后,城镇幼儿园的艺术教育形式立足于幼儿生活。长期以来,许多城市幼儿教师已经形成一套以技艺训练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无论是在制定教学活动目标、还是设计教案,都把注意力集中在方法标准训练上,强调知识技能的掌握。而城镇化后,介于农村和城市之间的幼儿生活是艺术教育多样性的基础和来源。 (三)城镇幼儿园艺术教育应该上升到对幼儿生命的重视 人作为一个完成的生命体,一生中最大的价值体现是生命的高质量。正如亚里士多德所区分的那样,我们不仅需要实用的东西,也需要那些使我们真正成为“人”的东西。 人生的目的是人的自身。人一生的过程就是创造生活和充分享受生活,充分享有生活不仅意味着物质上的占有,而且意味着从精神的、感情的方面与自己的生活进行交往。超越动物性的本能生活,超越本能生活所划定的狭隘范围,开拓一片广大的精神空间,获得只有人才有的,不仅能生活而且能观照的自由,这种自由,只有在艺术的天地里才能得到充分张扬。因而,城镇化进程中幼儿园的艺术教育就上升到提高生命质量、重视幼儿生命教育的高度。 幼儿艺术教育的价值在于首先促进个体发展,幼儿艺术审美活动其实是幼儿最原始、最为本真的一种生命成长活动。他与艺术本身的技法技巧的掌握程度,艺术水平的高低无关,而与是否能成为一个完整的人有重要的关系。艺术教育活动只是手段,生命活动才是根本的目的。艺术教育实际就是对生命审美永恒的追求。 首先,幼儿园艺术教育是对生命的尊重:尊重个性、尊重自主、尊重创造。艺术教育要尊重幼儿的个性发展,无论是教育目标的定位、内容及方法的确立以及对评价标准都要遵循幼儿个人特点,符合幼儿个性发展。幼儿园特别是城镇化刚开始的幼儿园,渴望成为新市民的家长和幼儿园教师,在艺术教育的价值取向上就应该有一种新的认识和理解,艺术教育要以儿童生命为原点和归宿,强调唤醒生命本性,尊重生命特性,探寻生命意义,并将其作为教育教学实践依据的生命化价值取向,以促进儿童生命和谐发展为艺术教育的目标追求。 其次,幼儿园艺术教育还能帮助幼儿学会生活、学会善待生命。如何生活,如何对待生命,这是每个人应当思考的问题。城镇化进程中,社会变得竞争日趋激烈,刚进入城市生活的新市民生活节奏加快,生活压力逐步增加,面对急速变幻的现实更容易出现强烈的内心冲突,他们在努力创造生活的同时也会发出“人生的目的是什么”――这个尤其显得重要的问题。因此,城镇化的幼儿园艺术教育建立在以促进人的发展、以促进生命和谐发展为目标,教会幼儿“审美化的人生”“艺术化生存”“诗意地生存”――这是人生命的高境界。 总之,在快速发展的城镇化进程中,真正意义上的农民变为市民是除生产方式、经济收入、生活方式等的改变之外的个体素养的市民化,而艺术教育是帮助我们提高个个体素养、提高生命质量的一条有效之路。因此,幼儿园艺术教育既要保持农村幼儿园的艺术本源,发挥新建幼儿园的天然优势,又要学习城市幼儿园艺术教育好的经验,力排城市幼儿园艺术教育的诟病,少走或者不走弯路,让城镇幼儿在学习艺术知识、锻炼艺术技能的同时,充分发挥儿童天性中所具有的艺术天赋和潜能,保护好幼儿在艺术中对美的追求、对艺术表现和创作的热情,尊重生命在艺术活动中本能地感受、体验和创造,让儿童在艺术活动中自由地成长,从而促进儿童生命的和谐发展。 猜你喜欢: 1. 幼儿园艺术教育计划 2. 关于幼儿艺术教育的论文 3. 幼儿园艺术教育论文 4. 幼儿艺术教育相关论文 5. 有关幼儿艺术教育的论文

幼儿美术教育活动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幼儿的创造性具有重要的作用。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幼儿园美术教育方面的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谈幼儿园美术教育方法

摘要:幼儿时期的美术教育,对幼儿身心的健康成长及全面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幼儿美术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在学习美术技巧的同时,注重幼儿智力的开发,艺术灵魂的培养,审美情趣的提高,是幼儿美术教育的使命。基于幼儿活泼好动、富于好奇心、模仿力强以及思维具有发散性的特点,幼儿美术教育必须坚持兴趣性原则、直观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和因材施教原则。针对幼儿的美术教育应该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观察法、讲解法、示范法、范例法、游戏法、练习法、熏陶法等都是幼儿美术教育的常用方法。充分利用美术教育的形式,帮助幼儿开发智力,提高能力,培养素质,全面发展。符合素质教育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幼儿美术 美术教育原则 美术教育常用方法

美术是指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通过线条、形体、色彩等造型手段,塑造出的具有可视的平面或立体的形象,反映自然和社会生活,表达思想观念和感情的一种艺术活动。

幼儿时期的美术教育,对幼儿身心的健康成长及全面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尤其在当前,随着中国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以人为本,注重素质,注重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深入人心,幼儿时期的美术教育,以其独特的教育功能为家长所重视和接受;事实上在日常生活当中,在孩子们的成长过程当中,我们已经不知不觉地涉及到这个领域,例如,教孩子认识色彩、图形,带孩子到大自然中欣赏山光水色、鸟语花香等,但真正从教育的高度了解美术的手段,有意识地引导、教育孩子,对家长仍是一个十分偏颇、模糊的概念。本文将以此为视角,就幼儿时期美术教育作粗步的探讨。

对幼儿进行美术教育并不神秘。当婴儿呱呱落地时,家长就已经开始了美的教育,如悬挂彩球、玩具、图片等。这种家庭美育就是美术教育的萌芽期。随着孩子的成长,接触社会和大自然的机会越来越多,接受美的教育的机会也越来越多。观看五彩缤纷的节日彩灯和焰火,聆听下雨时有节奏的滴答声,在景色迷人的公园里游玩,在碧绿清澈的水池里嬉戏,都可以使幼儿感受和理解自然中、社会生活中、艺术作品中的美。从而引起幼儿的注意,激发审美情感,受到美的陶冶。可以说这都是对幼儿进行美术教育。

由此可见,幼儿美术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其一,对孩子思想品德的影响。审美活动对孩子进行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肩上。发展孩子的审美能力,陶界情操,树立崇高理想,形成道德观念,丰富精神生活。其二,对孩子智力思维方面的影响。用艺术的手段反映现实世界,可使人的认识更加生动、丰富,从而提高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因此,幼儿美术教育的方法和任务就应围绕上述范畴来确立。也就是说,在学习美术技巧的同时,更应注重幼儿智力的开发,艺术灵魂的培养,审美情趣的提高,这才是幼儿美术教育的使命。

一、幼儿园美术教育的原则

教育学、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幼儿期既是人的智力开发的关键时期,又是思维发育的基础阶段,活泼好动,富有好奇心,模仿力强,思维具有发散性特点。而美术以形象性、生动性、色彩性、趣味性等特点正是吸引幼儿容易接受、乐于接受的极好方式,更是开发幼儿智力、训练思维的极好途径。因此对幼儿美术教育的目标应确立在开发智能、训练思维、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以及初步掌握实用美术工具及材料的技能等基点上。

1.兴趣性原则。

美术教育内容的选择要具有兴趣,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是要选择形式新颖、富有情趣、新奇易动的内容,这样可以激发幼儿的积极性和参与性。使幼儿在情趣盎然地投入美术活动。例如,《猫头鹰》这个教材,就是在已给的猫头鹰轮廓基础上给猫头鹰涂色,并安装上眼睛(两只眼是睁开的,两只眼是闭着的),幼儿给猫头鹰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后,就可以玩游戏了。这样的内容和表现形式激发了幼儿美术活动的兴趣。

2.直观性原则。

美术活动本身就具有直观性,因为它是从鲜明的视觉形象来反映和接受客观事物的。幼儿在实物、图片、模型、范画、黑板等各种教具的使用下,能够训练幼儿的感受力,和逐步认识事物本质与特点的能力。

3.循序渐进的原则。

这是指给幼儿所选的教学内容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幼儿的年龄和身心发展的特点要求我们进行美术教育时要有目的、有系统、循序渐进地不断提出新的教学要求,从而使幼儿的美术水平逐渐发展。例如,小班幼儿绘画是从画线团、画糖葫芦开始,到了大班就是可以想象画和意愿画。

4.因材施教原则。

幼儿园教育大纲一直是这样要求教育者要因材施教,在美术活动中也是要遵循这个原则进行教学。要从实际出发,面向大部分幼儿,提出统一的教学要求,在教学过程正确对待个别差异,根据幼儿的具体情况对幼儿进行正确的引导和培养。

二、幼儿园美术教育常用的方法

在遵循教育原则的基础上,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及美术教育本身的规律,对幼儿实施美术教育,常用的方法有:

1.观察法:

是指让幼儿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地通过感官感知事物的一种方法。观察看似简单,其实,它包含了很大的学问。瓦特通过观察壶盖的跳动,发明了蒸汽机;人们从蜻蜓身上受到启迪,制造出直升飞机等,无不始于观察,在美术活动中观察是重要的学习手段。教给幼儿正确的观察方法可以为美术活动提供大量而丰富的内容和感性知识。教幼儿观察,首先,要明确目的;其次要有秩序,或有整体到局部,或由上及下,由外及内的观察方法。

例如,目的:通过观察金鱼画一幅金鱼的画;方法:可从整体到局部的观察方法,即先看鱼身体与尾巴在水中游动时的形态,在看眼、口、鳞、鱼鳍各在的位置及形态,在他们之间反复比较,经过这样的观察过程,找出鱼与鱼之间的异同。在动笔之前,最好用语言叙述出来,这样既锻炼了观察能力又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当然,观察的方法也很多,观察实物之外,可以观察图片、作品等。

2.讲解法:

也叫运用语言。讲解即是口授法,在美术活动中可以运用语言对幼儿进行启发、讲解、描述等,让幼儿明确要求和表现方法,使幼儿有目的进行造型活动。随着幼儿想象力的发展,教师还可以运用语言艺术――讲故事,念儿歌、诗歌或者播放乐曲等启发幼儿的想象力,引起幼儿美好的情感。也可以结合实物、范例等进行讲解。例如,可以启发幼儿用连环画的方式,创造性的画出幼儿熟悉的“兔龟赛跑”、“一把红雨伞”等故事中的几个主要情节。

3.示范法(演示法):

示范是美术教学中的基本方法之一。什么是示范?是指教师用正确的动作、直观可视的造型活动,把美术活动的操作过程一步一步地做给幼儿看,教给幼儿美术活动的方法和顺序,使他们通过模仿,更好地掌握各种美术活动的技能,在示范的过程中必须伴随语言的讲解。例如:《画小鸡》教师可以边示范边讲解,第一步:鸡妈妈生了个大鸡蛋(画小鸡的身体)。第二步:小鸡用尖嘴啄破蛋壳,伸出小脑袋,用圆眼睛看周围(画头、嘴和眼睛)。第三步:小鸡学着站起来(画腿与爪子)。第四步:拍拍翅膀向前跑(画翅膀)。这样生动而形象地讲解加上缓慢、清晰、准确的演示,幼儿能够快速掌握画小鸡的基本要领,很容易的画出各种形态的小鸡。示范法在手工活动中应用更为有效。例如,手工《小拖把》,在讲解的同时操作制作步骤,在长条纸一边剪直条,在长条纸的另一边涂上浆糊,绕在小木棍上粘牢,将剪开处四处散开,这样一个小拖把就完成了。

4.范例法:

通常是教师在上课之前事先画好或制作好的范样或者实物、图片。在上课时正确出示给幼儿欣赏。使幼儿对所学的内容有一个印象和兴趣。例如,《夜空》这节课,要求幼儿学画背面人物,教师出示范例《看星星》。 幼儿通过看范例,知道背面人物的特点,很容易就掌握了基本的画法。 例如,泥工《养殖场》,教师出示范例(各种动物)后,幼儿通过观察直观范例,引发塑动物的兴趣,从而认真学习塑动物的方法。

5.游戏法:

游戏法就是让幼儿在游戏的情境中运用美术工具和材料进行美术活动。运用这种方法,幼儿学习起来毫无思想负担,能轻松自然愉快地获得知识和技能。例如,《小花被》要求幼儿做个“小娃娃盖被子” 。幼儿将各种色纸粘贴在白纸的反面坐被面,将纸剪娃娃粘贴在正面中间,然后学爸爸妈妈的样子,给娃娃盖上小花被,哄娃娃睡觉。这样,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就学习了撕纸和粘贴。在整个美术活动中,幼儿很喜欢用手去操作各种工具、材料,把活动过程作为游戏,把活动的成果当做玩具。例如,幼儿很认真的折叠飞机,把折叠本身当做游戏,折成后就玩飞机等等。游戏法是一种很好的教育方法,即运用游戏方法达到美术教学的要求,又用美术活动的成果开展游戏,调动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使幼儿由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知识,从而使幼儿提高对美术的兴趣,发展幼儿的想象力等。

6.熏陶法:

萌发孩子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塑造孩子美好的心灵。(1)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引导幼儿感受大自然的美、陶冶情操。(2)多带孩子参观各种类型的展览馆、博物馆、风景名胜等,开阔幼儿眼界,培养美好情感。(3)引导孩子欣赏音乐、美术与可理解的文艺作品,培养初步的审美能力。(4)鼓励孩子用唱歌、舞蹈、绘画、手工等各种形式表达自己的感受与情感,发展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

综上所述,美术教育不是简单的模仿教育,而是审美、艺术思维、开发智能的立体教育。因此,对当前的美术教育我们应该树立一个崭新的概念。评价幼儿绘画、手工、欣赏的标准,不是技能的高低,而是想象力丰富不丰富,创新思维活跃不活跃。当前素质教育已给我们指明了方向,我们要充分利用美术教育这一形式,帮助幼儿发展智力,提高能力,培养素质,全面发展,为未来社会的需要打下坚实的基础。

>>>下页带来更多的幼儿园美术教育方面的论文

音乐教育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孩子良好审美情趣的基础。然而我们该如何写有关幼儿音乐教育的论文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幼儿音乐教育毕业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幼儿音乐教育毕业论文篇一 《回归生活的幼儿园音乐教育》 摘 要:幼儿教育是启蒙教育,是孩童认知世界的关键过程。音乐具有益智功能,幼儿智力尚在开发、心智还在成长,音乐对幼儿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也是意义深远的。教育要有信仰,我们提倡幼儿音乐教育回归生活,这同样需要信仰。我们必须相信这不是不切实际的 口号 ,也不是虚无飘渺的理论。教育源自生活,学习是建立在生活之上的。我们应该让教育回归生活,让艺术恢复到本来面貌,让孩子的生命得以圆满。 关键词:幼儿教育 生活化 音乐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1 幼儿园音乐教育回归生活的必要性 音乐教育对幼儿有深远影响 幼儿教育是孩子的启蒙教育,幼儿园音乐教育能够充分调动幼儿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有着巨大作用,在孩童内心深处,生活的一切都是美好的。人类对音乐的热爱是与生俱来的,如同孩童通过歌唱来抒发自己愉快的情绪。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性情和情绪,可以增进人的精神。幼儿园应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给幼儿良好的音乐环境,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发掘幼儿音乐才能。让音乐进入幼儿的心灵,塑造幼儿的创造性以及个性才能,让幼儿在音乐活动中得到全面的发展。 幼儿教育和生活的紧密联系 幼儿园课程是幼儿在幼儿园中一整日的生活。幼儿在幼儿园进行的一切活动,如活动区游戏、户外活动、教学活动、收拾整理活动、睡眠、如厕、进餐等,是幼儿个人生活和现实社会生活的密切结合;这都是幼儿园教师精心组织和安排的生活,每一天都是特定的,幼儿及幼儿群体是生活的主体,由教师根据教学目的设定特定情境从而渗入幼儿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幼儿园生活的每个环节都有着教育意义,幼儿所接受的教学就是幼儿每一天的生活。 回归生活的音乐教育 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合作者、引导者、支持者。幼儿作为独立的个体,知识经验缺乏,心智尚未健全。幼儿必须通过自身的操作体验、尝试,不断地构建新知、积累经验。音乐教育,能够充分调动孩子的兴趣,激发幼儿发现、探索和尝试。一方面幼儿园应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如歌唱、欣赏、游戏等,给幼儿以亲身体验,帮助其丰富对音乐的认识;另一方面应利用各种资源帮助幼儿扩展阅历和经验,广泛收集歌曲、录音、影像资料等,让孩子获得更多的间接认知和经验。当孩子的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不断互补,感受越来越丰富时,就为他们的音乐认知和创造作好了铺垫。 2 音乐教育回归生活实例分析 笔者曾经考察过XX幼儿园的音乐课教学,在实际的教学过程里,一样的“学做解放军”音乐教学活动中。A教师要求幼儿单调地模仿老师的动作,幼儿缺乏自己享受和体验音乐的空间,不能唤起内心深处对解放军形象的经验积累和认识,更加无法激发想要学做解放军的热情和冲动。 而B教师先给学生自己听音乐,理解歌词的内容和感受音乐的节奏旋律,接着让幼儿用自己的语言去描述自身感受。接着让学生观看有关解放军的视频,让幼儿用肢体动作表达自身感受,结合音乐让幼儿自己去编排舞蹈动作。 在同样的音乐活动“大树妈妈”中。A教师在课堂内让幼儿听音乐,理解歌词的内容,体验大树妈妈为了保护小鸟宝宝的那种无畏的感情,然后进行简单的角色表演。 而B教师发现已经正值秋季,于是就把学生带到园外,和学生一起看树散步寻找落叶,给他们说秋天黄叶和大树妈妈的故事,再回到活动室让幼儿欣赏音乐,教师让幼儿在音乐中用自身肢体动作表现树叶宝宝各自飘舞、大风吹拂的情景,用心去体验树叶宝宝和大树妈妈之间的母子情深,联想到妈妈和孩子之间的情感体验。 幼儿园音乐教育有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教师在活动中的重要角色。教师作为教学活动中教的主体,起引导的作用,那么他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有没有关注幼儿,有没有关注幼儿的生活。教师对艺术、教育、生活、幼儿的理解,决定了教学行为,包括教育活动目标的设定,教育内容的选择,组织方法的采用,教育评价的实施等等。在幼儿园艺术教育中,我们可以发现同样的教学活动,但是不同的教师,对活动、对幼儿的理解不同,组织形式不同,从而活动的效果就完全不同,幼儿所切身经历的,所得到的收获完全不同。 3 音乐教育回归生活的建议 立足幼儿实际生活 “艺术教育的终极目标应该是促进儿童人格的整体和谐发展”。我们要树立融入生活、融入生命的教育观。音乐教育在幼儿园教学的回归,让幼儿的生活成为音乐教育活动的生成点,从幼儿生活实际出发,发展幼儿审美体验和能力,激发幼儿音乐兴趣,帮助幼儿享受生活中的美,并学会用音乐的形式快乐地进行自我表达。音乐教育要立足幼儿的生活,时刻关注着幼儿的生命,培养幼儿敏锐的审美感知能力,丰富的审美情趣和富有创意的审美表现力。幼儿园音乐教育目标的确立从四个维度开展:体验音乐的能力、欣赏音乐的能力、创作音乐的能力和感知音乐的能力。 教师要认识生活化的内涵 教育的主体是学生,是幼儿,但是教师是教育的不可忽略的关键因素。幼儿园音乐教师,需要的是对生活热爱、对音乐热爱。对音乐的热爱源自对生活的爱,对音乐敏锐的感知源于理解和感悟生活。热爱生活又能更多地激发对生活美和艺术美的追求。对生活充满新奇和探索精神的教师,才会真正热爱生活,从而发现生活的美和实际教育意义。在音乐教育中,教师需要拥有一种良性儿童观,从幼儿的视角了解幼儿的精神面貌和精神状态,在和幼儿的接触中,真正认识幼儿、理解幼儿,从内心深处真正地尊重幼儿。教师应该随时发现并利用幼儿的生活经验,用自己的童心去激发幼儿内心深处的艺术情趣。 “教”与“学”平等对待 在师幼关系研究中,几乎总会提到师幼关系,都会强调两个词,“对话”和“平等”。教师与幼儿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双方应互相尊重、信任和交往,共同享受审美体验。“对话”是当前师幼关系研究中最流行的术语。没有对话就没有交流,也就没有实际上的教学。对话,能够实现真正的引导。但在现实的幼儿园音乐教育实践中,真正要做到这两点还是有一定困难的。 教师在开放性、低结构的音乐教育活动中应当站在幼儿角度看待他们的兴趣和喜好,感同身受地理解他们的情感和需求,淡化教师传播知识的权威形象,让幼儿变得不再消极顺从。音乐教育活动应成为教师与幼儿共同探索音乐美的过程,共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达到天平的两端新平衡。 4 结论 生活是一种体验、一种参与,也是一种实践。音乐教育可以丰富幼儿的生活和经验。既然是幼儿需要的、感兴趣的,尤其是在其生活、学习过程中产生和发现的问题,就应当被及时地纳入到活动和课程中来。教师身上所承载的文化、经验,不是对幼儿居高临下的“倾泻”,而是平等的对话;不是灌输,而是和幼儿分享。我们在努力使课程生活化、游戏化的同时,应整合多方面的课程资源,实现音乐教育回归生活化。生活是教育的根本,游戏是愉悦的学习,社会是教育的资源。音乐教育回归生活,让艺术恢复到本来面貌,让孩子的生命得以圆满。 参考文献 [1] 何宏林,陶行知:生活的教育[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 [2]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 陈鹤琴.陈鹤琴全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139. [4] 孔起英.学前儿童美术教育[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18.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幼儿音乐教育毕业论文

幼儿艺术教育的毕业论文

在不断推进基础 教育 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幼儿教育作为最基础的教育,幼儿园艺术教育资源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幼儿园艺术教育论文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浅谈幼儿园艺术教育中的渗透教育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将幼儿园的教育内容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个领域。同时也指出:“各领域的内容要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这句话传达了如下的观点:在分科课程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领域课程模式依然有其合理性,但必须加强领域之间的相互渗透,才能实现全面和整体的教育。以下是我对渗透式领域课程的一点思考,并以艺术为例提出领域渗透的策略。

一、领域课程要相互渗透

完全分割开来的领域课程模式过于强调知识、技能的传授。例如艺术教育,追求的只是一种由技入道的知识技能传承方式。按中国社科院博士生导师腾守尧先生的说法是:只有技法,而无思想,更谈不上创造。而艺术本是感性和精神的结合体,如果只停留在知识技能的传承上,就会把一种富有灵性的、丰富多彩的东西变成空洞的教条的东西,没有任何美感可言,从而失去了艺术在培养人类情感和创造性上的意义。传统的分科教学虽然有利于学科体系的不断完善,并通过学校教育将学科的知识、技能传递给下一代,满足人类 经验 传承的需要,但是它容易造成 儿童 视野和思维的封闭和孤立定势。

综合课程模式以主题为组织课程内容的主线,将原有各个学科的教育内容联系起来,这样是体现了幼儿学习的整体性,但必然遗失了另一个教育价值,那就是学科知识体系的价值。尽管幼儿尚不能也不必要掌握系统的学科知识,但儿童的学习确实存在不同的领域,而这些不同领域的学习规律、教育规律也是不同的。无论怎样组织教育内容,我们都无法回避特定领域教育的规律性。很多老师往往只满足于表面的活动综合,却不去深入研究各种不同教育活动的内在规律,从而导致有些幼儿连最基本的艺术表现技能都不具备。

课程改革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任何极端化的课程模式都只能是一种理想,而实际存在的课程必定是一种妥协和折中。《纲要》把幼儿园教育划分为五大领域,这样有利于关照各学科领域的教育规律,但我们必须认识到:这只是对课程内容的一种相对划分,五个领域其实是相互渗透、边际交融的。就象陈鹤琴先生指出的那样,五指活动的五指是活的,可以伸缩,且相互联系。

在幼儿园里课程不是分割的,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幼儿园课程是整个的、连贯的。依据儿童身心发展的特征,五指活动在儿童生活中结成一张教育的网,它们有组织、有系统、合理地 编织 在儿童的生活中。因此渗透式领域课程更适合幼儿园的教育,它保持了学科领域完整性的同时,更多关注了幼儿发展的完整性、整体性。

二、艺术领域之间、艺术与 其它 领域如何渗透

美国著名音乐教育哲学家本耐特·雷默认为:“每种艺术都有自己的主要要素,音乐中有旋律、和声、节奏;绘画中有色彩、线条、质感;诗歌中有比喻、形象、韵律,如此等等。每种艺术都可以借用其它艺术的要素,再与自己的领域同化,而许多艺术又可以借用非艺术界的要素,加以艺术运用,转化成表现素材。”在组织艺术活动时,要以某一艺术学科为核心,紧紧地围绕这一核心所要达到的目标,有选择地与其他学科相联系。 1、艺术与艺术学科相互渗透。

(1)文学与音乐。文学与音乐相互渗透,能使文学作品的情感因素在音乐的渲染烘托下,变得更加强烈,给幼儿产生强大的震撼力。同时音乐作品的情感在文学语言的描绘下,变得更加具体、明确,使幼儿对情感的识别、体验更深刻。

(2)文学与美术。文学与美术相互渗透能将文学作品中所蕴涵的丰富情感,通过生动的画面直接表现出来,让幼儿在美术欣赏中对画面形象和寓意的理解更加透彻。如:文学活动《树妈妈和叶娃娃》中,首先以语言优美的 散文 引起幼儿兴趣,通过欣赏帮助幼儿感知作品角色的形象,体验他们的情绪变化。在此基础上,及时引导幼儿用绘画、粘贴等多种形式来表现树妈妈在春、夏、秋、冬四个不同季节的不同情绪表现。幼儿的情绪高涨,想象的翅膀张开了,创作的画面形象生动、各具特色。

(3)音乐与美术。音乐与美术相互渗透可以取长补短,使视觉感官和听觉感官协同作用,彼此相通,让幼儿在 音乐欣赏 中所激发的不可言状的内心体验变成可视性形象,成为可以交流和识别的情感。如:在音乐活动《波尔卡圆舞曲》中,先让幼儿充分倾听音乐,在音乐所表达的情感氛围中,引导幼儿用线条、色彩表现作品所描述的情境,体现自己听后的感受。两者互相补充、互相统一,形成强烈的感情冲击波。

(4)文学、音乐与美术。这三者有机渗透,让幼儿从多方面、多角度地感受作品,帮助幼儿挖掘艺术之间共通的因素,提高整体效果。如我把《小蝌蚪找妈妈》分三次活动来进行。活动一:以文学欣赏为主,让幼儿倾听 故事 ,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活动二:以音乐为主,引导幼儿给故事的不同情节选择配乐,创编表演动作,以童话剧的形式搬上舞台,从而进一步理解作品、体验角色的情感。活动三:以美术为主,引导幼儿通过想象、创造,以连环画的形式表现作品的情境。

2、艺术与非艺术学科的渗透。

艺术与非艺术类学科的渗透方式有两种:一是在坚持艺术教育学科目标的前提下,同时关注其他学科领域的目标,从而体现整合教育的理念;二是在其他领域中,把艺术作为表现认识的手段和宣泄情感的方式,通过美术、音乐、舞蹈等幼儿喜爱的艺术形式,既实现认知方面的目标,又激发幼儿的情感体验。

浅谈幼儿艺术科学教育

幼儿教育作为最基础的教育,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本文从幼儿的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角度,分析了二者之间的关系。从中发现可以将二者融合起来进行教育的必要。最后提出了实现幼儿艺术科学教育的模式。希望本文的研究可以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帮助。

[关键词]:艺术教育;科学教育;幼儿教育

艺术与科学是人类创造性地把握世界的两种不同方式,它们的发展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篇章。艺术与科学,在幼儿教育中,是被看作成迥然相异的两种 文化 、两门学科,它们具有不同的教学功能、目的、内容和 方法 ,如何在幼儿教育中通过提高艺术教育的重要性来改变现代科学对整个教育的影响,这是值得我们幼儿教育工作者思考的问题。

一、相关概念简述

1、科学教育

科学教育与科学的发展几乎是同步进行的。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教育也经历了从单纯科学知识的传授、注重科学教育方法到强调“提高科学研究和创新能力[1]”的过程。

现代科学教育是培养科学技术人才和提高民族科学素质的教育。现代科学教育的基本目标包括三个方面: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和科学知识。

幼儿正是处于人生的初始阶段,身心的发展尚未成熟、完善。因此,幼儿的科学教育应当是科学启蒙的教育,让孩子开始接触科学。通过科学教育,萌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好奇心,并掌握一些初步的技能,积累科学经验,培养创造力,、为以后的学校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幼儿科学教育的实质“是对幼儿进行科学素质的早期培养”。[2]

2、艺术教育

艺术教育包括艺术知识教育、艺术技能教育与艺术审美教育,而艺术审美教育又有对自然、社会、艺术、科学的审美内容。“学前阶段的艺术教育与审美教育有更多的重合,艺术教育是艺术审美教育的一部分,艺术美是学前儿童美育中的核心内容,艺术审美教育又是艺术教育的基础。”[3]

由此可见,幼儿艺术教育指教育者遵循学前教育的总体要求,根据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幼儿艺术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艺术欣赏和艺术创作活动,感染幼儿,并培养其艺术审美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最终促进其情感和个性发展的一种审美教育。

二、幼儿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关系评述

幼儿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都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之间的关系不仅仅建立在艺术与科学、儿童的艺术与科学的关系基础上,还建立在教育的基础之上。幼儿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之间存在着一致的关系

1、教育目标的一致性

二者都是为了促进幼儿在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全面展。幼儿科学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和促进幼儿“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爱护动植物,关心周围环境,亲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有初步的环保意识。”[4]

幼儿艺术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幼儿能初步感受并喜爱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从二者的目标中,我们可以看出,幼儿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在情感和态度上的目标都着眼于幼儿对生活的兴趣和生命的热爱,在能力的培养上,都重视儿童主动地探究和独立大胆地表现,在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上,都强调和幼儿的生活经验和情感的联系。

2、教育内容的一致性

二者都是对周围生活环境中的事物进行探究和表现。幼儿科学教育通常是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幼儿艺术教育也是来源于生活,教师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指导幼儿利用身边的物品或废旧材料制作玩具、手工艺品等来美化自己的生活或开展其它活动。

3、教育手段和方法的一致性

二者都鼓励幼儿自由大胆地探索、交流、创造和表现。不论是幼儿艺术教育还是科学教育,都主张给幼儿提供宽松的环境、丰富的可操作材料、自由探索、大胆表现和相互交流的机会。幼儿科学教育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意见,学会尊重别人的观点和经验,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通过引导幼儿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索等方式,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习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幼儿艺术教育通过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艺术形式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在支持、鼓励幼儿积极参加各种艺术活动并大胆表现的同时,帮助他们提高表现的技能和能力。为幼儿创设展示自己作品的条件,引导幼儿相互交流、相互欣赏、共同提高。[5]

三、实现幼儿艺术科学教育的模式

通过以上对二者之间关系的一致性分析,我们从中教育的基础上找到了实施幼儿艺术科学融合教育的可能性。艺术和科学作为儿童创造性地把握世界的主要方式,它们在教育中的融合能够有效地帮助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从而给儿童的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通过 总结 在幼儿教学中的多年经验,一下几个模式可以实现幼儿艺术科学融合教育。

1、相互渗透式

相互渗透式的融合是指在艺术分科的课程中渗入科学教育的内容,或者在科学分科的课程中渗入艺术教育的内容。通过我在实践教学中的总结发现,目前我国各个幼儿园大多数还在采用分科教育的形式,所以在此基础上推行幼儿艺术科学教育是可行的。

例如,在小班科学活动的一个单元,我们可以安排如下的教学:

主题:我们喜欢的动物(小班)

(1)小鸡的一家

通过感知和观察大公鸡、母鸡和小鸡,讨论对小鸡一家的认识和感受,师生共同创编儿歌,表现小鸡一家的特征和生活习性以及对鸡的情感。

(2)可爱的兔子

感知和观察兔子的形态、特征,了解兔子的毛色是多种多样的,探究兔子喜欢吃什么食物,制作兔子头饰,模仿兔子跳跃或唱小兔子的歌。

(3)机灵的猴子

感知和观察猴子的形态和特征,通过观看录像或参观动物园发现猴子的灵巧和聪明以及猴子的种类和习性,制作猴子的面具进行自由游戏。

单科渗透式的融合,是在保持单科逻辑结构和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它与其它学科的核心联系,在完成学科目标的基础上,促进艺术思维与科学思维的连接和互动,激发孩子们的创造表现。

2、多科并列式

多科并列式融合是分科教育向综合教育过渡的一种融合,它以分科的形式为基础,选择艺术与科学学科中的共同概念、原理或主题,从不同的学科组织相关的活动,帮助儿童获得相通的理解。如艺术与科学中共同的对比概念,我们可以选择轻和重,冷和暖,柔软与坚硬等主题,分别从音乐、文学、美术、舞蹈、数学、常识等方面开展一系列的活动。[6]

例如在以“冷和暖”为主题的教学中,可以安排下列活动达到对主题的认识:

(1)夏天和冬天

比较冬天和夏天的不同特征,如气候,动植物,河流,雨雪,人们的穿着,

饮食,活动等方面,获得对冷暖的不同感受。

(2)阅读《卖火柴的小女孩》

通过文学故事和情境表演体验作品中温暖与悲凉的感觉。

(3)热情的音乐与悲伤的音乐

通过欣赏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体验音乐中传达的不同情感,如欢快、低沉等或用其它象征性语言来描述,了解不同音乐的特征,如音高、音速等,用自由舞蹈或抽象画的形式表现热情的与悲伤的音乐。

(4)冷暖的变化

谈论生活中的冷暖变化,了解制冷和取暖的工具与方法,并鼓励孩子们大胆想象,如取缓可以将房间装扮成暖色,围着火炉 唱歌 ,讲故事等,将日常的感受和审美的感受结合起来。

3、主题网络式

主题网络式的融合适用于综合教育中的核心课程,它是围绕一个儿童感兴趣的主题,对主题所涉及到的内容,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展开一系列相互关联的活动。主题网络中的活动可能与特定的某个学科相关,更多的活动是与多个学科相关,体现了学科的综合性,而多科并列式的融合其活动更多的是与特定的学科相关。在主题网络式的融合中,艺术与科学活动不是孤立的,它是幼儿园主题网络中的一部分,与其它领域、其它方面的活动也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对于幼儿来说,主题网络式的融合是比较充分的,适合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主题网络式的融合不是从学科的关系出发,而是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做到生成和预成相结合。

下面以“桥”为主题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安排如下活动:

(1)参观桥;

(2)在参观活动的基础上,自由谈论“桥”,并用绘画的方式表现;

(3)教师和幼儿共同收集有关“桥”的资料;(教师在儿童的话题和资料中选择下一步的活动内容:欣赏和了解不同种类的桥。)

(4)“我最喜欢的桥”。欣赏有关桥的图片,感知桥的不同造型和态势,初步了解桥的不同种类,在比较中发现自己最喜欢的桥,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用不同材料和方式表现“我最喜爱的桥”。

(5)“怎样造桥”。在上一次的活动中生成,讲“赵洲桥的故事”,孩子们进一步用自选材料搭桥;

(6)“桥的形状。”孩于们搭出了不同形状的桥,并且争论谁的桥最漂亮。

四、结语

对于幼儿艺术科学教育的研究,由于篇幅所限,本文仅对实现模式进行了主要的研究,而其他方面诸如教学活动的组织和实施等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让我们一起努力为幼儿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新世纪的开拓者,他们的发展是人类未来发展的先决条件。今天对儿童的教育,必须有助于将来具有创新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的成长。本着这样的认识,我们在 “ 八五 ” 期间进行了儿童实施艺术综合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其目的在于探索从审美 艺术教育 入手,推进儿童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为审美创造型人格的构建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审美及审美艺术的教育价值 我们引进相关学科的理论,对审美艺术领域的基本理论、审美艺术活动的价值、审美艺术教育的性质和功能与儿童心理发展的关系进行了探讨。我们认为,艺术教育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价值表现在: 1 .为完满型人格的塑造打基础。这是因为艺术审美连着情感是心灵的活动,而心灵是没有时空限制的,它可以自由驰骋,可以把眼前和未来、有限和无限、理智和情感、物质和精神加以协调和沟通。审美艺术中所培养的对外部世界的整体反映能力是造就完满人格的基础训练。如果能在教育中坚持艺术与体、智、德教育相结合,使教育中的 “ 社会性 ” 、 “ 科学性 ” 和 “ 审美性 ” 相结合,使儿童的行为不但为了实用,而且可以拉开距离欣赏,使行为不但接受 “ 善 ” 和 “ 真 ” 的被动控制,而且获得 “ 美 ” 的自动调节,就能为完满人格的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2 .有助于全脑功能的开发。据研究,任何一种艺术活动都是大脑两半球协同作用的结果。在艺术教育中,坚持艺术形象布局的审美特征和具有细腻丰富的情感内容相结合,坚持直觉整体的信息加工和理性领悟相结合,使左右脑不同的工作方式和艺术作品中不同的结构要素相互作用,将有助于促进以右脑功能为主的全脑功能的开发。 3 .有助于一般智慧和创造力的发展。艺术活动中所发展起来的直觉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对逻辑思维起互补作用。 4 .有助于发展儿童的艺术兴趣和艺术天赋,使童年获得更多的欢乐。同时,儿童知觉过程的整体性、直觉性、记忆的具体形象性、思维想象的独特性、情感的易感染性和弥散性等心理特点都使得他们特别喜欢艺术活动。 但是,艺术智慧的发展不同于一般智慧的发展,它并不一定随年龄的增长而发展。缺乏恰当的教育,早期的艺术潜能会随着儿童逻辑思维的发展、认识世界方式和学习任务的改变而削弱和消失,因此,成人在儿童 2 ~ 12 岁之间这一艺术潜能发展的黄金时期向儿童进行良好的艺术教育,是顺应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可以使脑的潜能不失时机地得到发展。 二、学前儿童审美心理的发展特点及其培育方法 本研究综合了在美术心理、音乐心理和文学心理等方面的已有研究成果,并结合自己的实践,发现 1 岁以内的婴儿就能对外界事物的某些审美特征产生知觉选择,如鲜艳的色彩、动听的旋律、有节奏的儿歌都会引起婴儿的定向,这是审美心理发展的基础,也是进行审美艺术教育的基础。 儿童审美心理与非审美心理一样都包括知、情、意三个系统,它是审美及艺术欣赏和创造的心理基础。有关审美和艺术心理的研究成果表明,审美主体的知、情、意系统与审美艺术客体的相互作用中,起关键作用的心理功能有审美感知、审美情感、审美理解、审美想象和审美意志(创造行为),它们贯穿于审美欣赏和审美创造的全过程。 然而,审美心理活动和非审美心理活动在目的、方式、结果等方面都是既有相似又有区别的,反应了两种不同的反映世界的方式。在科学工作中,感知、想象、理解、发现、思考客体的目的是为了弄清客观事物本来的面貌及其发展规律,为解释、利用、改造、创新提供依据,应该是求实、求真的。违背客观规律办事,就会遭到报应。 审美活动中对客观的反映是情感的、想象的、变形的,甚至是虚幻的。以月亮这一实体为例,科学家告诉我们它是围绕地球转的不发光的星体,月亮光是太阳照在月球表面的反射光,夜晚月朗星稀是因为无云等。而审美时,则把月亮当作审美对象,当作寄托感情和想象的对象,所以就会有 “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 “ 月是故乡明 ” 的思乡之情融入客体之中,就会有 “ 嫦娥奔月 ” 虚幻想象。这都是审美主体的感受、想象、移情所至。因此,审美过程是主体对客体的形象、色彩、音响、韵律、节奏、流动感、和谐、秩序等情感表现性感知,感受到生命的运动,产生激情和想象,情绪情感能在映象中得到体现。如果我们把审美的结果当作科学的认识,必然会陷入荒唐。 我们参考有关资料和研究经验,归纳出以下培育方法,成为指导我们实践的依据。 1 .积累非审美的认识经验、实用经验、社会交往经验和情绪经验,丰富现实性表象,为感知的定向(在对象中有熟悉的成分更能引起注意)、为理解和想象的进行、为情感的产生提供丰富的源泉。 2 .师生共同创设审美艺术化的环境。可以选择贴近生活的题材进行艺术创作,用创作成品布置环境,也可以把生活常规提升为艺术的表达方式。 3 .系统地开展以艺术品为媒介、以审美欣赏为核心的实现多元价值的艺术欣赏和艺术创造活动,将自外向内的艺术再加工和自内向外的艺术创作实践有机结合,改变过去重内容轻形式、重模仿轻创造、重制作轻欣赏的倾向,使审美心理的各个方面从对立走向统一互补。为此,我们在组织艺术欣赏时,有两点区别于现在的艺术教育:( 1 )把渗透在其他事物中或艺术中的形式审美特征 —— 对称、均衡、重复变化、对立统一等加以突出,使其与儿童的意识层面相互作用,从而提高儿童对形式审美特征的直觉敏感性和迁移应用的有意性。( 2 )把蕴含在艺术形象中的社会情感模式加以突出,使主客体的情感交流从潜意识层面发展到意识层面,将作品的情感基调或人物的内部情感作为儿童识别、观赏、匹配、表现和重新建构的对象,并在观赏、表现、重建中,使儿童的主体情感获得更丰富的体验。 4 .教师的人格特征和美学修养。在审美艺术教育中,首先,教师必须是一个人格完满或追求人格完满的人,在知、情、意心理系统和真、善、美的外部行为方面比较和谐或不断追求和谐完善的人,是一个善于发现美、创造美或努力使自己成长具有丰富 “ 美感的人 ” 。其次,教师在音乐、美术、文学方面都具有一定的素养。她不必具有多方面的表现技能,但她应该具有一定的艺术鉴赏知识,有广泛的艺术欣赏的兴趣、欣赏能力、选择能力和感情表现能力,有及时将美介绍给儿童的热情。再次,教师必须热爱儿童,了解儿童,乐观开朗,勤奋工作;能够乐此不疲地引导幼儿共同创造美好的生活,在近似于玩耍的艺术活动中引导儿童健康、和谐、活泼、愉快地发展。 5 .以艺术审美为中心,把美感的培养辐射到各种活动中去,使审美经验与非审美经验得到互渗、互补、互相转移,在 “ 虚 ” 和 “ 实 ” 的循环反复中促进幼儿审美心理和一般心理的同步协调发展。 三、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课程的总体构思 如何实现审美艺术教育的多元价值、促进审美心理的发展?关键在于培养人们一种整体的反应能力。我们试图利用幼儿浪漫幻想和泛化的特点作一些实验尝试,在有意识、潜意识和无意识之间架起桥梁,在沟通三种艺术形式,培养综合性艺术智慧方面作零的突破。 1 .理论假设。 ( 1 )必须从伦理的、智慧的、审美的三个方面入手培养,才能塑造一个全面发展的完美的个体。艺术教育的任务,就必须从人的整体发展出发,从素质教育入手,从研究儿童的审美心理结构的构建入手(而不是从艺术的技术培养入手),使人的整体人格与自然、社会协调一致,与当代物质文明相对应、同步发展。 ( 2 )综合性艺术智慧是存在的,美术、音乐、文学三种艺术形式存在着某些共同的审美要素,它们之间可以通过审美直觉、情感同构而相互迁移、渗透和沟通。 ( 3 )儿童艺术心理的发展是在不间断的教学过程中逐渐完成的。用艺术综合教育的形式,加强艺术情感教学的力度,就有可能促进综合性智慧的发展和审美心理结构的建构。 2 .艺术综合教育课程的编制。 艺术综合教育课程与传统的注入式学科教学课程不同,它是以开发与培育主体内在的、内发的价值为目标,以人为中心的课程,同时还吸收了以学问为中心的课程中的某些精髓。从教育目标的角度来看,艺术综合教育是要利用最富人性的学科,充分发掘儿童的感性潜能达到个性自我实现和全面发展;从教学方法的角度来说,主张在自由气氛中,在师生的相互信赖和尊重的条件下,摒弃教师的强制性教学,以儿童为主体,把儿童的兴趣、需要、经验摆在重要地位;从教材的组织结构来说,强调学科的综合性和课程的整体性。艺术综合教育课程的目标体系见下表。四、艺术综合教育课程的实施 1 .分析提取同构的要素。( 1 )不同艺术品之间内容情感表现的相似性,使主体产生情感的态度和体验的相似性。无论是音乐、美术还是文学,只要作品的情感基调相同,主体在欣赏时都会产生相类似的情绪体验。音乐、美术和文学三种艺术形式都可以通过各自不同的情感符号表现人物的相同类别的情感或情绪。在绘画中,用线条或色彩以及不同造型表现。文学中主要是通过人物和事件的细节描述得到体现的。音乐的形象和情感都是不确定的,在强烈的情感体验中常常会勾起与自己相类似的情感记忆的浮现,而产生可视性形象。( 2 )艺术构成要素唤起主体的情意象征的沟通性。主要包括: ① 色彩的情意象征性。如绿色象征大自然的勃勃生机,象征和平,给人安全、温馨、宁静、纯真的感受;黑色象征死亡、危险,使人产生恐惧、压抑等体验。但是,色彩与心灵之间的同构关系不是一一对应固定不变的,色彩的象征及其偏好,受民族、个性、个人习惯和具体心境的影响。 ② 线和形的情意表现与内心体验的沟通性。如竖直线表现挺拔、坚毅、呆板、凝固,用水平线表现平静、沉稳,用精直线表现沉重、有力,用细直线表现轻快、灵活,用曲线表现柔和、流动、委婉、轻盈、优雅、机敏、狡黠,用放射线表现开朗、伸展、高兴、生长的活动,用正方形表现稳定、刚直、呆板,用按黄金分割的长文形表现适当、舒服。 ③ 节奏。节奏的不同组合及其变化,既表现作品情绪的起伏,也能引起欣赏者的情绪变化,如缓慢的节奏可引起舒缓、平和、疲劳、沮丧的感觉,快速的节奏使人兴奋、活跃、紧张、焦急。 ④ 声音和旋律。声音有高低、强弱、长短、顿挫、连绵、纯杂之分。对不同声音的处理,能表现不同的情感。旋律与节奏是构成听觉艺术的重要元素,与主体心理结构中的不同情感模式直接对应。如听到进行曲使人振奋激昂,听到轻音乐舒畅柔和,欢快跳跃的音乐令人喜悦,低沉缓慢的音乐使人伤感、凄凉等。而这些情感都会与欣赏者的经验相联系,在脑中产生视觉表象,因此,旋律与节奏一样,构成对音乐形象的象征性。 ⑤ 力度与方向。任何一种元素在整合成艺术品时都表现了力的强弱运动变化及其走向,是上升的力还是下降(沉)的力,是递增的力还是递减的力,是对抗的力还是调和的力,是聚积的力还是扩散的力,是张扬的力还是萎缩的力。力的运动模式决定方向的变化,例如张扬的力,其方向必然是上行的、步步加强的或向外放射的。不同的力的模式及其走向都与特定的情感结构达到同构。( 3 )形式美法则在艺术品中具有普遍适用性。我们选取了幼儿能感受和适应的若干法则加以引用: ① 对称与均衡; ② 重复与变化; ③ 整齐一律和多样统一。 2 .制订分层次的同构活动的目标。我们试图把本课程中的同构能力从最低水平到最高水平,分成三个等级。低一层次的能力是高一层次能力发展的基础,高一层次的能力发展又整合着低一层次的能力。值得指出的是,这三个层次的目标,不是小、中、大班的对应性目标。儿童艺术能力反映在不同班级中差异很大,起点较低的班级可以完成低中级的目标,起点较高的班级可以完成中高级的目标。艺术能力的个别差异也很大,同一个班级中,不同儿童可能要分别完成不同的目标。但是能力发展与年龄阶段存在着密切关系,要小班儿童完成高层次目标为每个孩子营造宽松的氛围,让他们按照自己的速度得到最好的发展。 3 .确定同构活动的内容。( 1 )同形同构。坚持以直觉体验为基础的艺术作品之间的形式共同构成 “ 同形同构 ” ,包括色彩、线条、构图、音韵、旋律、节奏等要素,夸张、拟人、象征等手法构成的整体画面。这些结构虽然普遍存在于各种艺术形象之中,但其表现的鲜明程度是不同的。如文学的形式特征比较隐蔽,人们欣赏时容易被主题和情节所吸引,把形式 “ 挤压 ” 进无意识中。与此相反,在美术作品的视觉审美特征和音乐中的听觉审美特征却表现得十分鲜明。根据这一特点,形式同构应以显性形式带动隐性形式进行感知、体验、识别、创造,如 “ 对称 ” 这一结构特征,绘画中最直观,宜在绘画欣赏和绘画操作中进行内化,再去同化音乐、文学中的对称现象。( 2 )异质同构。 “ 同形同构 ” 是客体审美形式结构的相似性的感受与识别, “ 异形同构 ” 是指各种形式结构能够引起主体的不同的情感体验之间的对应性、沟通性。情感是通过形式表达的,任何形式都蕴含着特定情感才成为艺术的,所以 “ 异质同构 ” 与 “ 同形同构 ” 是不可分的。为了说明问题,我们才尝试性地剖析它们的内部结构层次。在具体操作中,这两方面的同构往往交织在一起进行。 4 .建构同构活动的过程。( 1 )根据同构目标选择教材。选择教材是进行同构活动的重要方面。一般来说,不同的教材在实现同构目标方面各有侧重。形式同构一般都以美术、音乐为核心教材,而内容情感同构一般以文学、美术为核心教材。( 2 )梳理核心教材中的同构要素。以文为例,如《树妈妈和树叶娃娃》有两大同构要素:一是情感的对称性发展,以树叶妈妈为情感主线,构成了从欢乐幸福到伤心孤独再回到欢乐幸福的完整情感变化过程。二是这一情感的变化正好构成了整体结构上的三个段落,又可以进行 ABA 结构的匹配。在音乐、美术这些作品里,也有同构要素。( 3 )根据同构目标选择不同切入口。可以从音乐欣赏切入,感受、理解和表现作品的旋律和节奏,继而发现文学和美术中的类似特征;也可以从美术欣赏切入,感受对称、均衡、重复变化、多样统一等整体画面结构,继而发现在文学和音乐中的类似特征;还可以从文学欣赏切入,感受作品中形象丰富的情感类型,再带着文学的情感经验和丰富的想象,欣赏美术和音乐,从而对美术、音乐中的社会情感产生联想、想象、感受、体验、移情和创造出新的形象。 确定同构目标和切入口之后,就要考虑怎样呈现作品的同构点,使其凹现出来。 同构活动的过程大致都有二个层次:( 1 )感受层次。感受和体验同构点特征全貌,可以通过许多方法,如讲述、音乐、绘画和动作参与等凸现作品的审美的特征,引起儿童的感受。( 2 )选择、匹配、理解层次。在 1 ~ 2 种作品中取得经验后,用已知的观念或形象去匹配求知的相似性形象,使已知与未知相互作用。 5 .同构活动的经验准备和时机。同构活动中,对三种艺术形式共同审美要素的感受和沟通,必须在已知和未知材料中进行,必须让儿童以某一领域的审美经验去同化和顺应其他领域的审美信息,因此为儿童准备分领域的审美经验是很重要的。 教师适宜地掌握同构时机也十分必要。在艺术综合教育的课程体系中,分领域课程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同构课程是穿插在不同的连接点上进行的,不是什么活动都必须进行同构,也不是什么同构都必须把三个领域硬拉在一起。实际上,在同构活动之前,还有许多分领域的活动和低一层次的同构活动。教师必须从目标、材料和儿童的基础几个方面考虑确定时机,其宗旨在使各领域的审美要素在综合中有助于儿童的审美加工,而不是互相干扰。 五、小结 本课程的设计和实施,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在实施中,实验班的儿童表现出了对各领域共同审美要素的敏感性、情感的丰富性、艺术活动的空前的活跃和主动创造精神,充分展现了自己的个性。实验班儿童的多幅艺术作品获全国性的奖励,他们在其他领域的学习中也表现出色,并能将审美法则及情感融于生活,使班级氛围温馨、有序。可以说,本研究基本验证了理论假设。 我们虽然探讨了一些问题,但是还有更多问题值得探讨。我们将继续努力,使该模式逐步完善而服务于中国的未来。

你自己在(创新教育研究)里面看下呗~应该有这样的论文可以让你看下的吧~

幼儿园大班艺术论文范文

幼儿园教师论文范文精选

唱歌是人们表达感情的一种方式,尤其是孩子。当他们高兴的时候,他们会情不自禁地唱歌来表达他们的快乐心情。然而,在多年的教学活动中,我发现孩子们在唱歌方面非常被动,只有在老师的指导下肩并肩地唱歌;虽然老师问“喜欢还是不喜欢唱这首歌”,孩子们可以有条件地回答喜欢“喜欢”,但还是默默地环顾四周,上了年纪。老师的话提醒我,虽然有一些表达,这些都不是孩子们发自内心的快乐。这种“老师教我学,老师听我说”的教学模式不适合当前的教育发展形式。

《幼儿园指导(大纲)》指出:“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发现、保护和引导儿童的内在天性”,“引导儿童用自己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可以看出,通过一些活泼有趣的活动,调动幼儿学习和唱歌的积极性,倡导幼儿主动学习,使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可以事半功倍。回顾歌唱教学活动,我认为我们应该打破传统的歌唱教学模式,注重教与学的协调统一。

1. 选择孩子们喜欢的歌曲来激发他们学习唱歌的好奇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首歌曲是否适合儿童演唱,首先取决于它能否激发儿童学习演唱的兴趣和愿望。幼儿园的杂志和课本上有很多儿童歌曲。但并不是所有的都适合孩子们学习唱歌。例如歌词陈旧复杂,儿童难以理解,有些歌曲对儿童来说很陌生,影响了儿童学习唱歌的兴趣。因此,歌曲的选择对孩子们的学习有很大的影响。因此,我们应该选择有正确目标的歌曲。我认为只要孩子们对能够给孩子带来快乐的健康歌曲感兴趣,就适合孩子们来唱。例如,“好兔子”(快乐),“小鱼游”(美丽),“粗心的小画家”(幽默)……

2. 以行动为导向的新歌教学活动

以行动为指导的新歌教学活动是组织幼儿开展活动。这种教学方法主要适用于简单重复的歌词和歌曲。歌词直接描述了动作过程并给出动作。例如,在长期活动的歌曲“蝴蝶找花”,让孩子们玩游戏的“蝴蝶找花”第一,让孩子们玩“蝴蝶”和“花”另外,玩游戏到歌词的内容,并使用游戏活动学会大声朗读歌词,然后学会唱歌和相关的游戏。这不仅使孩子们对学习和唱歌感兴趣,而且使枯燥的新歌教学活动变得生动有趣。

3.在歌唱教学活动中营造良好的活动氛围

在教学和演唱活动,教师应该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去享受教学,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充分调动孩子们的热情参加唱歌活动,让孩子们感觉自然美景,自发的模仿和学习,甚至贯穿整个教学活动与游戏,以便孩子们可以很容易地学会唱歌。例如,《快乐拍手歌》是一首活泼、欢快、有节奏的歌曲。在学习唱歌之前,我有意识地在孩子们可以自由活动的时候播放这首歌。欢快跳跃的旋律,拍手跺脚的声音,很快引起了孩子们的兴趣。他们哼着歌,做着相应的动作。我假装很惊讶,对孩子们说:“你们真了不起。老师不用教就能唱歌。”在表扬和鼓励下,孩子们感到成功的喜悦和他们的自信大大增加。一些平时表现不佳的孩子也热衷于唱歌活动,对每个人都“疯狂”起来。在歌厅的教学活动中,我尽量不与钢琴伴奏,而是让孩子们自由地拍手拍腿,一边拍手一边唱歌,有节奏的节拍增强了孩子们学习唱歌的兴趣。教师的教学态度、眼神、动作和语调也是营造教学气氛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安排的所有活动都要有吸引力,营造轻松、相对自由的教学氛围,建立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让每个孩子都能积极学习、唱歌!

摘要:针对幼儿教育以及幼儿教师语言的应用问题,在分析幼儿教师语言的人性化的基础上,具体探讨了幼儿教师语言的艺术化策略。

关键词:幼儿教师;语言魅力;人性化;艺术化

幼儿教育是学生开启学习生涯的最基础阶段,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幼儿教育越来越受重视。语言是教师实施知识教学以及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的主要工具,而在幼儿教育过程中,幼儿教师所使用语言是否恰当、合理,直接影响着幼儿的未来发展以及知识和兴趣的培养,这也对幼儿教师语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这种现象,为更好地开展幼儿教学,幼儿教师应充分运用更具魅力的语言,充分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激起幼儿的求知欲,促使幼儿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以便确保幼儿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得到全面培养。

一、幼儿教师语言的人性化分析

1、因人用语

在不同生活环境与家庭条件下,不同幼儿无论是在性格特征,还是在能力、爱好等方面都有明显差异,幼儿教师如果使用相同的语言,可能会对不同幼儿造成不同的影响。因此,在幼儿教育过程中,为确保幼儿的能力和素质可以得到更好的培养,并实现对幼儿兴趣与价值观的培养,幼儿教师应在考虑不同幼儿的性格特征、语言接受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方面的基础上,选用适宜的教师语言,加强与幼儿的沟通和交流,以确保幼儿能够得到更好的培养。比如,性格内向的'幼儿所具备的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差,对周围环境以及语言较为敏感,鉴于此,教师在对性格内向的幼儿进行教育的时候,应尽量采用让人感受到舒服的语言以及关怀的语气与幼儿进行交流,促使幼儿的心理压力与紧张感能够得到减轻,从而实现对性格内向幼儿的更好教育。针对性格外向、脾气急躁的幼儿,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尽量使用沉稳的语调,舒缓幼儿的急躁情绪,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针对年龄较小、刚接触学习生活的幼儿,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量使用拟人化的语言,充分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以确保幼儿教育的质量和效率得到提升。

2、尊重幼儿

自尊心是每个人都具备的一种尊重自己、维护自己人格尊严的心理状态,不恰当语言的使用很容易对人们的自尊心造成伤害,特别是对幼儿而言。尽管幼儿的年龄较小,性格处于培养阶段,心理相对不够成熟,但幼儿依然具备较强的自尊心。在幼儿教育过程中,教师若是使用不恰当、不适宜的语言,则不仅会对幼儿造成严重心理压力和紧张感,也会严重伤害到幼儿的自尊心,导致幼儿对学习失去兴趣。针对这种现象,为实现对幼儿的更好培养,在幼儿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对幼儿予以充分尊重,照顾幼儿的感受,采用适宜的语言实施教育教学活动,缓解幼儿的心理压力,促使幼儿能够对教师产生信任感与亲切感,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以确保幼儿的综合能力与素质得到更好的培养,从而提高幼儿教育的质量和效率,为幼儿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幼儿教师语言如何做到艺术化

1、语言要有感染力

语言是教师与幼儿接触的最直接工具,而教师所使用语言是否恰当、适宜,直接影响着幼儿教育的质量和效率。在幼儿教育过程中,教师如果采用严肃、枯燥的语言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则很容易造成幼儿的紧张心理,增加幼儿的心理压力,导致幼儿的求知欲与学习兴趣被抑制,不利于幼儿教育的顺利实施。鉴于此,为更好地开展幼儿教育,确保幼儿教育效果得到增强,教师在幼儿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对所使用的教学语言进行艺术化修饰,尽量使用更具亲和力和感染力的语言、语调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促使幼儿能够对教师产生信任感,减轻幼儿对教师的陌生感与距离感,营造轻松、快乐的教学氛围,鼓励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加强教师与幼儿之间的沟通和交流,确保幼儿的心智能够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以便提高幼儿教育的质量和效率,促使幼儿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得到提升。

2、语言要生动形象

在幼儿教育过程中,教师所使用语言和语气决定着幼儿的心智培养效果,直接影响着幼儿教育的质量和效率。因此,为更好地开展幼儿教育,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性格特征,选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以及更具感染力的语气,以为幼儿教育的实施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幼儿教育过程中,语言的组织与运用是幼儿教师需要慎重考虑的问题,决定着幼儿教育效果。鉴于此,在幼儿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尽量使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促使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同时,幼儿教师利用生动形象且更具感染力的语言对故事内容进行讲解,可让幼儿更容易融入故事情节,有助于提升幼儿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3、语言要简化

相对于成年人而言,幼儿的性格不够成熟,学习能力与理解能力与成年人有一定的差距,对复杂语言所表达意义的把握能力相对较弱。因此,为更好地开展幼儿教育,教师在语言应用方面应避繁求简,尽可能使用简练、简短且容易理解的语言开展教学活动,并根据幼儿能力的提升,对词汇涉及范围进行扩展,培养幼儿的理解能力、学习能力等综合能力和素质,以便为幼儿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例如,大部分幼儿都不爱吃蔬菜,而在幼儿教育过程中,如果教师说:“蔬菜丰富的维生素、钙、铁等微量元素,能够起到强身健体、防癌抗癌等作用”,则会导致幼儿因无法理解教师所说的话,而导致教育效果无法得到提升。鉴于此,教师应对语言进行简化,以简单、直白的语言对幼儿进行教育,以便实现对幼儿的更好培养。语言具有其他教学工具无法替代的魅力和作用,而语言的使用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的效果。因此,为更好地开展幼儿教育,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性格特征,在尊重幼儿的基础上,尽量选用生动形象、更具感染力且更加简化的语言开展幼儿教育,促使幼儿的综合能力和素质能够得到更好的培养,以便为幼儿心智的健康成长提供保障。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我们要解放小孩子的空间,让它们去接触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青山、绿水、日月、星辰……"。对于一个国家,对于全球人类,环保是一项艰巨而伟大的事业,而与之直接联系的却往往是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言行及一些日常行为习惯,用"小行动保护大地球"来形容再恰当不过了。而这些"小行动"的习惯正要从娃娃做起。环境保护不仅关系到我们的生存和发展,它还是关系到我们下一代能否拥有真正的绿色家园,能否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

我们生活在绿色的世界中,每天不断地与周围的花呀、草呀、树木接触,绿色给人类带来新鲜的空气,带来各种各样的好处,人们的生活离不开绿色的世界。然而,地球上绿色的树木正面临着被大量砍伐的危机,绿色的树木减少,将给人类、生态环境的平衡带来危害,为此,植树绿化、保护绿化环境已经刻不容缓,必须从娃娃抓起,从小树立爱护绿色环境、爱护树木的意识。

1.在体育游戏活动中的环保渗透,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之一,因而通过游戏向幼儿进行环保教育幼儿最易接受。从而使幼儿在活动中自然而然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如:体育游戏《青蛙捉害虫》,通过让幼儿在四散追逐活动中,使他们懂得青蛙是益虫,能够保护庄稼,我们不能捕杀它们,更不能吃它们的肉。同样,"猫捉老鼠"的游戏使幼儿在初步懂得生物链的关系的基础上懂得不仅我们要爱护猫,而且还要劝说大人不要捕杀。从而养成幼儿关心动物、爱护动物的良好习惯。

又如:在健康活动的设计中,我们设计了剥瓜子和花生的活动,孩子们对这个活动可感兴趣啦。因为这个活动不仅满足了幼儿的食欲,还锻炼了幼儿手部小肌肉群,同时培养了幼儿爱劳动的习惯。但更为重要的是他们还懂得了瓜子壳和花生壳这样的垃圾我们可以把它们放在种植角里做肥料。知道了有的生活垃圾可以回收利用的道理之后,孩子们便很自然地养成不乱扔垃圾的习惯了。

2.让孩子感受大自然的美,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让孩子们走出教室,接触大自然是一种很好的教育方式。每天户外活动我们都尽可能带孩子到幼儿园的种植区或趣园等环境优美的地方去"玩",让宝宝在优美真实的环境中去感受大自然的美,充分亲近空气、亲近水,并进而认识空气、水与人类的密切关系;让孩子们欣赏千姿百态的花草树木,认识身边活沷可爱的小动物;与宝宝一起关注周围的生命,如蚂蚁搬家,小鸟觅食等。

走进大自然,培养宝宝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是宝宝的天性。每年的春天和秋天,我们都会组织幼儿到宝墨园、大夫山等自然环境中让他们在对周围环境的感知、欣赏、体验中逐步建立环境意识,形成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美好情感,并让宝宝在接受自然美的熏陶的同时,充分体验自己和世界万物一样是自然生态的一员,是地球的宝宝。经过二年多的探索与研究,我们深深体会到:创设良好的绿色环境对幼儿环境意识的发展起着积极推动的作用。幼儿的环保意识有了普遍的提高,在认知上,懂得了许多的人类与环境的关系,环保意识、环保情感明显增强。在情感上,对优美的自然环境、爱护花草树木、小动物的行为十分喜欢,对肮脏的环境、破坏绿化的行为十分厌恶气愤,在行为习惯上也有了明显的进步。

学前艺术教育应该以提高儿童幸福感为目的,满足儿童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重视儿童的创造性思维的发挥,强调儿童个体个性的发展,不断提高学生积极的心理感受。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希望大家喜欢!

《儿童艺术猜想:对当代学前美术教育的反思》

[摘要]儿童心灵纯洁天真,充满童趣,他们所创造出来的艺术应该是充满 *** 、无拘无束、天马行空的。然而,目前学前美术教育成人化已严重扭曲了儿童艺术教育的宗旨,使孩子失去了生命在艺术活动中的本能感受、体验和创造,扼杀了他们艺术创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这是一个值得探索、实践、反思的问题。

[关键词]儿童艺术 美术教育 反思

少年儿童,天真烂漫,一颦一笑都充满了纯真无邪!正所谓少年不识愁滋味,小时候的我们拥有着丰富的想向力和追寻快乐的特异功能。孩子之所以可以感到事物之外的乐趣,是因为他们可以进入自己想象的思想中去,正如幼儿在涂鸦过程中可以愉快地将各种圆形影象命名泡泡、气球、糖、宝宝、小鱼、花、树叶、青蛙、汽车等,这正是一个小孩子的天真,正因为他们所独有的天真,所以才创造成年人所不能的思想空间,寻找到专属他们自己的快乐。

一、猜想孩童心中的艺术

关于艺术的定义众说纷纭,2011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新华字典》这样解释道:用一种间接的形式方式来表达现实生活中经典的内容。中华奇石馆馆长李文科则将其进行升华,并具体介绍:我们将“艺术”定义为人类通过借助特殊的物质材料与工具,运用一定的审美能力和技巧,在精神与物质材料、心灵与审美物件的相互作用下,进行的充满 *** 与活力的创造性劳动。可以说它是一种精神文化的创造行为,是人的意识形态和生产形态的有机结合体。不管怎样定义,它始终离弃不了艺术是反映当地社会生活,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意识形态的宗旨。

对于孩童来言,艺术的定义似乎显得没那么重要,他们关心的不是社会需要什么,更不懂得刻意地去提炼生活中的精华。“我欣赏我看见的东西”,他们只要自己开心就好,什么物体的对称关系、远近的虚实、透视、比例、明暗、色彩,在他们心中并没这么多复杂的考虑。他们期待表达属于他们自己的感觉和情感,这意味着孩子们拥有他们自己的欣赏和选择能力。月亮的阴晴圆缺、花丛中的五彩缤纷、树林中叽叽喳喳的鸟叫、游乐场振奋人心的欢呼等等通常会被孩子们表现在画面里,美丽高贵的芭比娃娃、能力超群的奥特曼等动画造型更是女孩、男孩百画不厌的经典之作。也许这种缺乏技能及生活感受是一种缺陷,但有了生活感受却因为各方面的原因而无法表达岂不更是一种遗憾。儿童肆意妄为的涂画或许在我们这些接受过各种教育,感受过生活百态的成年人来说并不能称之为“艺术”,但这正是他们自己对生活的感受与理解,更是其承接和释放情感的独特表达,是我们这些所谓殚见洽闻的成年人所不及的。也许正是因为这些形象应和了儿童的审美期望,他们才会不厌其烦的反复表达,从而映射出人类内心最初衷的追求真善美与正义的本能。人之初,性本善。儿童绘画和他的身心发展一样,有一些早期的原生态净土,在这片净土上,每个孩子都在发展着自己的个性,按自己的规律成长。他们拥有自己独特的观察方式,以及超常的表现手法,我们常能看到他们唯我地构图、大胆无忌地落笔、奇特夸张的造型、我行我素的用线、单纯强烈的对比色,画面有一种无法言表的和谐与韵律,这往往是成人世界里所缺失的。

二、当代中国儿童美术教育现状

最好的儿童画是发自儿童本心的绘画,是顺其自然、天机自发的画,是潇洒自由、没有任何条条框框的画。我们让儿童学画的目的主要是通过涂涂画画来提高孩子的审美素质、审美心理和开发潜在智力,具体包括发展儿童个人情趣爱好,促进儿童身心情感发展,培养儿童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并开发智力潜能,养成创造性思维的良好习惯。

然而,进入新世纪,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得到初步建立和逐步完善,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充满活力,日益开放,教育事业也受其影响。我国的儿童美术教育似乎备受关注,呈现出火热发展势头,各类的比赛、画展、层出不群,美术学校、各种艺术培训中心、少儿美术画室,散落于大街小巷。儿童美术教育有声有色,似乎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令人遗憾的是应试教育以及教育功利主义价值观愈演愈烈,儿童也不可避免地成了其受害者。有一位经验丰富的美术老师对3-6岁的孩子进行了一项调查:请他们画一棵树、一栋房。以这样同样的方法调查上万名幼儿,绝大多数孩子们画出的绘画形象符号如同文字元号,无论什么时候、什么年龄画这些形象都是同样的符号,一笔不多,一笔不少。这个结果是十分可悲的。他们自出生的那一天就被置于一个由几千年的文化发展造成的复杂的文化社会结构中,在还没具备抵御能力时就被成人所异化。在这个转型的现代社会中,成人对于生存和名利的压力无形中波及到儿童,使得本应该是最具人格陶冶感化作用的儿童美术教育也遭受扭曲。有些家长和教师出于对儿童非理性期待,以成人的意志强制性的机械模仿,以及仅以技能技法为基础的培训等来干涉教育儿童,儿童从中或许学到了艺术知识,锻炼了艺术技能,但却失去了生命在艺术活动中的本能感受、体验和创造,久而久之,儿童生命中所具有的艺术天分和潜能就会被扼杀在摇篮之中,儿童慢慢失去了对艺术的兴趣、表现和创作热情,丧失了孩子本该天马行空的想象、我行我素的绘画风格,也就失去了其儿童画的意义。

三、反思当代学前美术教育

儿童美术教育在现代已经是一个普遍的名词。美术教育有利于培养儿童积极的情感、态度,有利于儿童想象思维、创新思维的发展,有利于培养儿童主体性品质和创新精神,特别是美术教育中注重对儿童个性和创造性潜能的开发,这是对人的发展最有价值的贡献。可见儿童美术教育的初衷是积极的,它始终促进人类努力追求的理想教育的实现。那么儿童美术教育的初衷是什么?那就是“让艺术融入生活,融入思维,融入灵魂,活在当下。”

然而在多元文化影响下的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渐渐离弃其初衷,儿童的非理性创造哪去了?怎样弥补儿童部分个性的缺失,释放他们的想象和创造?这是我们今天所要反思的问题。

首先,儿童绘画发展有一定的过程,儿童3岁以前的绘画能力主要表现为“涂鸦”;3-4岁开始产生表现物象的意识;5岁的幼儿才简单的构思,因此儿童美术教育过程中,必须尊重儿童绘画能力的自然过渡,不能过于急躁去 “拔苗助长”。

其次,儿童绘画活动本身是儿童进行的游戏,也是一种创作活动,他们画画只图自己高兴,并不考虑是否需要画出一张“作品”,他们用画来宣泄自己的情感,随意画出困扰了他们的事件和问题,也表达他们快乐的心绪和事物,绘画的作用在于通过宣泄使儿童心理得到平衡,促进他们身心的和谐发展。也许在绘画过程中会出现许多问题,比如表现力不强,画面没有主题,线条凌乱,色彩搭配不合理等现象,如果缺乏正确的引导,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会对绘画逐渐失去信心,再也不想动笔。因此,家长和教师要在教育中掌握适度原则,既要指出缺点又不能束缚孩子的思想、打消其表现的积极性。

儿童美术教育在儿童心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神圣的位置,我们应尊重儿童的自主创造,鼓励孩子大胆地表达他们的思想情感,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让每个孩子的个性不受阻碍,自由发展。作为教师和家长应善于把发展权交还给儿童,由高高在上的知识灌输者和技能培训者转变为儿童学习的支持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要抓住时机,用积极的语言对孩子的艺术作品进行引导,激发儿童的绘画兴趣。要让孩子多观察大自然、体验生活,使儿童自由地抒发内心的感受和情感,能动地进行艺术表现和创造。以此来培养他们对生活有一颗敏感、细嫩的心灵,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提高认知水平,增强他们创作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提炼美术的精华,以达到美术教育的目的。

结语

创作是人类的本能,孩子天生会画画,他们总是用一双好奇的眼睛去认识、观察世界,并通过稚嫩的小手表现在画面中,一抹色彩,一点创意,构成一个美丽的世界。孩子们通过绘画把自己脑海中的意象、心绪以及对周围事物的认识表达出来,可以说儿童画是儿童的全部自我表现,在绘画中,孩子表现了他的思想、感情、兴趣和对外部世界的认识。他们往往能创作出令人惊艳的作品,我认为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艺术家。也许不得当的教育会在不经意间扼杀掉一个未来的绘画大师,作为学前教育工作者的一员,深知责任之重大。本着对孩子的负责、对艺术的尊重以及对社会的抱负,我们这些学前教育理论研究者和实践工作者更应当不懈地探索、实践、反思当前学前美术教育的利弊,在前进中逐渐完善和实现学前艺术教育的变革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生命化价值取向研究》陈蓉晖,刘霞.东北师大学报

[2]《新华字典》商务印书馆

[3]《艺术心理学》吕景云.文化艺术出版社

[4]《儿童审美心理发展与教育》张奇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5]《画布上的声音》聂作平.新疆人民出版社

作者单位:咸阳师范学院 陕西咸阳

学前 教育 作为基础教育,在教学中需要教师付出更大的耐心和精力来教育和引导幼儿的认知能力,培养幼儿的感知能力和学习能力。本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幼儿学前教育论文 范文 ,欢迎阅读! 幼儿学前教育论文范文篇一:中大班幼儿学前教育 方法 探讨 摘要:幼儿教育是帮助幼儿身心发展的基础教育。如何更好地进行中大班幼儿学前教育成为教育界、社会以及家长们越来越关注的问题。通过探讨和分析关于中大班幼儿学前教育方法及理念培养,提出一些相关可实施的幼儿教学建议。 关键词:中大班;幼儿学前教育;教育方法;理念 幼儿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初级阶段,还没有完全的自理能力和自控能力。中大班幼儿的学前教育作为基础教育,在教学中需要教师付出更大的耐心和精力来教育和引导幼儿的认知能力,培养幼儿的感知能力和学习能力。因此,必须将中大班幼儿学前教育问题放在教育的重要地位,必须高度重视幼儿学前教育问题并不断改进和优化。 一、优化中大班幼儿学前教育的方法 第一,人性化教育。在中大班幼儿学前教育中,一定要采用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即人性化教育。中大班时期,幼儿还处在人格塑造、潜能开发的初级阶段。“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对待不同的幼儿,一定要观察他们各自的特点,以此为依据因材施教,采取幼儿易于接受的不同教育方式,这样才能更有效地达到教育教学的效果和目的。人性化教育主要体现在:面对不善言辞、性格内向的幼儿,要多进行鼓励性引导;面对性格外向调皮的幼儿,要多进行管理监督。此外,还要重视中大班幼儿综合素质的培养,帮助幼儿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第二,环境化教育。教学环境在中大班幼儿学前教育中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因此,在教育中应结合幼儿实际情况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环境。例如,在教室、午睡间以及洗手间,多采用图画等设计,在饭桌上写着“爱惜我”的米粒状 标语 等,这种图字并存的设计,对于识字能力较低的幼儿们来说更有吸引力,达到提示和教学的作用。第三,民主化教育。民主化的教育理念在幼儿教育教学中逐渐被重视起来。所谓民主化教育就是让幼儿参与到教育管理当中,从而激发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例如,在制定班级的日常奖惩 规章制度 时,引导幼儿一起参与到规范的制定当中,多进行师生沟通、生生交流,让幼儿在集体活动中展示自己的真实想法以及主人翁姿态。教师通过奖励小红花的方式,来规范幼儿的行为,达到鼓励幼儿遵守规范要求,努力做到自律的教育效果。 二、优化大中班幼儿学前教育中的语文教育 第一,充分发挥母语的作用。中大班幼儿学前教育正是幼儿们学习语言运用的关键时期。因此,在这个阶段的教育中,母语的应用必不可少。教师要加强幼儿对母语使用的引导,合理规划幼儿学习母语的时间和教育方法,让幼儿们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母语学习。第二,培养幼儿的语言能力。中大班幼儿学前教育,通常采用以听为主、以写为辅的教学原则。因此,在这个阶段要综合考虑,全面培养幼儿的表达能力。语言是幼儿学习知识、沟通交流的重要工具和途径。在幼儿教育教学中,教师必须为幼儿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和环境,以促进幼儿对 语文知识 的掌握。 三、培养学前教育中中大班幼儿的审美能力 第一,感受和体验大自然的美。在中大班学前教育中,幼儿教师要尽量让幼儿走出课堂,感受学校外部环境,让幼儿自身建立情感,学习自然事物。教师可以组织幼进行野外参观,让幼儿在游玩中感受大自然的美,让幼儿内心得到放松,对自然进行感悟,培养其独特的情感,加深对世界的理解和认知。第二,接触和欣赏艺术的美。艺术是人类文明世界的瑰宝。在中大班教育中,让幼儿接触健康的艺术形式教育,有利于激发幼儿的艺术天赋,丰富幼儿的 想象力 ,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从而体会艺术的美感。尤其是美术教育,幼儿教师可以组织幼儿通过绘画来增强其对线条美、对称美、节奏美的掌握和理解,用艺术学习的方法对幼儿进行知识与兴趣的培养。第三,品味游戏的美。幼儿在成长过程中,游戏能大幅度激发他们的社交能力与创造力。因此,幼儿教师可以在学习期间带领幼儿进行有组织的协作游戏和创造性游戏,提高幼儿的沟通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开拓幼儿的思维,提高审美水平。 四、增强中大班幼儿学前理念培养 第一,建立人际关系培养理念。促进中大班幼儿的成长学习,需要为幼儿建立一个和谐民主的学习环境。幼儿教师要鼓励爱护、平等对待每一个幼儿,给他们发展自己、开拓创新、健康成长的机会,营造互帮互助、互尊互爱的融洽的人际关系和教学氛围。第二,构建互动空间培养理念。学校在组织各项活动时,幼儿教师要为中大班幼儿创造良好的互动空间,丰富幼儿的感性知识,使幼儿体验到互动时产生的新信息给他们所带来的全新的乐趣。 五、结语 通过对中大班幼儿学前教育 教学方法 、理念培养的研究分析,提出了目前幼儿教育应当使用和改进的教学方法和建议,并对幼儿教育在育中以及幼儿本身成长中的重要性做了具体的阐述。同时,中大班的幼儿教育是教育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加大对幼儿教育的关注和培养就是为社会培养优秀的接班人。因此,幼儿教师要不断改进中大班幼儿教育方法,创新教育理念,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作者:党春肖 单位:正宁县山河镇东关幼儿园 参考文献: [1]陈蓉晖,刘霞.学前 儿童 艺术教育生命化价值取向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153-156. [2]柴占学.学前幼儿教育现状调查分析 报告 [J].中国农村教育,2010(7):32-33. [3]张海钟,魏绎儒,刘璐.新世纪幼儿学前教育 热点 问题综述与我见[J].沈阳大学学报,2011(23):55-59. 幼儿学前教育论文范文篇二:幼儿学前教育教学问题与对策 摘要:在改革开放经济复苏的社会中,我国发展的脚步快速稳健的大步朝前,与此同时,由于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改善,所以,在对物质的需求标准上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时代在发展,经济水平也在不断的上升,造成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因此,幼儿的教育教育问题成为了当今社会所关注的重点。文本以幼儿学前教育教学中常见问题和对策解析为主题,针对我国幼儿教育目前的现状以及在幼儿教育教学事业上所需要作出的改进,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从而保证了幼儿与小学教育衔接,为我国未来的教育发展事业贡献出一份力量。 关键词:学前教育;教学;问题;对策 根据我国社会发展的节奏,在社会中对人才的需要上看,教育要从根本入手,在我国的教育理念中,幼儿的早期教育已经成为了我国教育的重点,我国的经济发展与人才的培养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人才的教育直接关系到我国未来的发展前景,人才的教育要从幼儿时期着手,重视幼儿综合能力的教育,当前,国际教育教学部门对幼儿的早期教育方式都在积极的探索和发现,因此,在我国国内,幼儿学前教育也逐步走向正规化,作为我国首要教育重点将全面进行改革。在幼儿教育中,教育学者应当首先了解幼儿面对学前教育的心理和态度,并且根据幼儿的自身特点因材施教。幼儿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对于新鲜事物的学习能力也较成年人强,易于接受新鲜事物和能力,并且幼儿在性格上有较为明显的可塑性,所以,具备良好的幼儿学前教育,对我国幼儿未来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1我国现阶段幼儿学前教育的现状以及出现的问题 当前,我国教育已经与国际接轨,在西方的各大国家普遍开始关注培养人才的教育模式,在教育教学的改革中,教育特别提到了幼儿学前教育教学是一切发展方向的根本,国家未来的繁荣昌盛全部掌握在幼儿未来的发展前途中。在我国,幼儿学前教育的正式施行是在20世纪末,但是,在当时我国的教育体系发展的不够完善,从而导致在幼儿学前教育的发展中出现了诸多问题。 当前的教育相关学者对学前教育的重要性没有被深入化: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于精神享受的标准在不断的提高,而相对应的,对于子女的在接受教育上的问题上逐渐开始重视,这也就涉及到了幼儿教育的根本和关键所在。这种重视的形成,对于我国开展幼儿学前教育具有极大的帮助。由于社会上的教育形式繁多,鱼龙混杂,从而导致了部分家长在 对子 女学前教育的意识上出现了偏差,一味的注重课堂教学将学习成绩看的很重要,重视孩子的理论学习能力同时,被家长忽略的不仅是孩子的兴趣和 爱好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幼儿早成长过程中的素质教育,早幼儿的成长过程中,对这个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都会充满好奇的心理,在幼儿进入这个可塑性极强的成长阶段,教师和家长要进行及时沟通,对孩子的行为品格养成良好的习惯,这样才能够在孩子未来的生活中引导其走向正确的人生道路。 在我国,幼儿的学前教育缺少系统的管理体系和教学保障:政府精简政策的出台,部分区域的教育相关部门对幼儿学前的教育教学的重要意识还没有被深入的渗透。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中,幼儿学前教育不能被相关部门所重视,从而无法在实践中得到有效的发展,更甚者,有些地区根本没有开展幼儿学前教育工作,由于教育工作上的忽视,造成幼儿学前教育地区化,或是空白化,在当代发展形势下,幼儿教育如果不能进行有效的提高,将对当地幼儿未来的发展造成严重的影响。 2在幼儿学前教育发展上出现问题的解决对策 根据时代的需要,教育对学生的教学要求也在日益严格,由此,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在逐渐进行改变。在新时代开启的同时,教育相关学者意识到,教育要从根本着手,在教育的整体理念中,教育不仅要对幼儿在知识和实践技能上进行相关的培养,并且,还要对幼儿的 创新思维 进行积极有效的开发,使幼儿在接受创新教育的过程中,鼓励幼儿对事物进行大胆的想象,大胆的创造。这样以来,幼儿在面对未来学习生活所出出现的困难时,能够独立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且在未来的社会竞争中脱颖而出,从而使幼儿在教育中塑造完美的 言行举止 。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适时将开发智力的教学模式运用到实际中:学前教育教学的开展能够有效的丰富幼儿的生活和思想,这种教学 经验 的诞生,有益于幼儿未来的生活和学习。在培养幼儿的语言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孩子接受正面教学,比如,“我爱祖国,我爱学习”等等,以贴近幼儿生活的形式进行教学,让幼儿在对语言的学习中感悟情感。 在幼儿的成长阶段培养良好的品行素质:在教育教学的方法上,教师能够有效的将正确的道德品质灌输于学生的思想中,在幼儿教育中,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心理年龄的需要来进行教学设计,在幼儿的学前教学中不需要死板的课本和枯燥乏味的课堂,相反,生动有趣的 寓言 故事 却能够有效的打开幼儿的心扉,幼儿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将寓言故事的情节作为教学的载体,对幼儿进行素质教育。在《守株待兔》的故事中,教师为幼儿讲述以为农夫在田中干活,偶然间发现一只兔子撞死在了大树上,于是,农夫美美的大餐了一顿,从此,农夫日夜守在树旁希望能在等到兔子撞上大树,从此荒废了农耕。在教师绘声绘色的对故事讲解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幼儿深切的明白,在生活或学习中成功没有捷径可走,只有自己动手才能丰衣足食。由此,在日常的生活中,教师可以根据这个道理对幼儿的生活习惯进行规范。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幼儿学前教育的教学质量主要表现在,幼儿学前教育的过程和教育的水平两大方面,所以,在幼儿早期教育教学中,教师应当适时的把握好在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细节以及辅助指导的环节,在学前教学中,较比更高等教育的方式,更要将教学做到细致化,只有充分的将幼儿的实际情况与优质的教学进行完美的结合才能在实际教学中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与此同时,幼儿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将智慧与多变两种具有矛盾性质的教学方式进行融合,才能对幼儿教学模式的优化起到良好的作用。在学前教育教学质量上,需要教师积累宝贵的实践经验以及创新的思想,综合创造出生动有趣的教学课堂,从而使幼儿在学前课堂教学中更好的接受知识的传授。总而言之,在幼儿学前教育教学的苦心研究中,所有教育工作者在不断的为之而不断的努力,为国家的未来创造出美好的明天。 作者:黄江蓉 单位:重庆市黔江区实验幼儿园 幼儿学前教育论文范文篇三:幼儿学前教育方法探讨 一、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作为幼儿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表现力,用幽默风趣的语言、错落有致的语调、夸张生动的表情和富有激情的肢体语言等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引导幼儿进行游戏、学习的各种体验。幼儿要进行课间活动,笔者通常采用歌曲、音乐操的形式引导。例如,课间操笔者会选用《健康操》的歌曲,笔者自己先跟着视频学,学会以后,再慢慢教学生,动动胳膊动动腿,和学生边跳边唱。 二、教学设备的有效利用 教学并不局限于教师讲课、学生听讲这一种方式,幼儿的教学尤其由此。在幼儿教学中,教师要把多媒体、钢琴、七巧板、立体拼图、跳绳、 跳棋 等各种各样的教学设备利用起来,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方面开发学生的潜能。笔者曾为学生组织过一次音乐跳绳。跳绳的规则不是笔者口述(因为太复杂,怕说起来学生难以理解,浪费时间),而是用多媒体播放其他幼儿玩游戏的视频,幼儿边看笔者边在旁边讲解。音乐跳绳需要找准音乐的重音,幼儿理解跳绳规则以后,笔者播放音乐。为了更方便地让幼儿找准重音,笔者还在一旁放了一架小鼓,每到重音,就敲一下鼓,帮助幼儿分辨重音。 三、互动游戏,小组配合 幼儿时期是孩子自主能力、思维能力以及 人际交往 能力高速发展的时期。教师要展开各种活动、游戏和互动,来培养幼儿的这些能力。笔者经常为学生设置一些具有愉悦性和互动性的游戏,把幼儿分成小组互相比拼。小组成员配合默契,才能在比拼中获胜。这种游戏既让幼儿玩得开心,也能在玩乐中培养竞争意识、合作意识和交往能力,一举多得。 作者:安志霞 单位: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乌审旗无定河镇无定河幼儿园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