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首页 学术论文知识库 问题

城市更新毕业论文

发布时间:

城市更新毕业论文

1、首先是要先准备好一支黑色中性笔和一张A4纸,在纸上标题处,写上城市更新预期成果题目。2、其次围绕题目写清楚具体的成果内容,要结构严谨避免冗杂。3、最后结尾摘要应避免和论文引言、结论部分重复即可。

毕业论文资料收集和整理的方法

紧张而又充实的大学生活即将结束,大学毕业前都要通过最后的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是一种比较正规的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形式,那要怎么写好毕业论文呢?下面是我整理的毕业论文资料收集和整理的方法,欢迎大家分享。

毕业论文资料收集和整理的方法

一、毕业论文资料搜集的范围

撰写毕业论文必须详尽地占有资料,一篇五千字左右的论文写成,可能要搜集到几万、甚至几十万字的资料,积累资料的方法 。资料是毕业论文写作的基础,没有资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研究无从着手,观点无法成立,论文不可能形成。所以,详尽地占有资料是毕业论文写作之前的另一项极重要的工作。毕业论文写作之前,至少应当占有如下五个方面的材料:

第一,第一手资料。第一手资料包括与论题直接有关的文字材料、数字材料(包括图表),譬如:统计材料、典型案例、经验总结等等,还包括自己在亲自实践中取得的感性材料。这是论文中提出论点、主张的基本依据。没有这些资料,撰写的毕业论文就只能成为毫无实际价值的空谈。对第一手资料要注意及早收集,同时要注意其真实性、典型性、新颖性和准确性。

第二,他人的研究成果。这是指国内外对有关该课题学术研究的最新动态。撰写毕业论文不是凭空进行的,而是在他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对于他人已经解决了的问题就可以不必再花力气重复进行研究,人们可以以此作为出发点,并可以从中得到有益的启发、借鉴和指导。对于他人未解决的,或解决不圆满的问题,则可以在他人研究的基础上再继续研究和探索。切忌只顾埋头写,不管他人研究,否则,撰写的毕业论文的理性认识会远远低于前人已达到的水平。

第三,边缘学科的材料。当今时代是信息时代,人类的知识体系·呈现出大分化大融合的状态,传统学科的鸿沟分界逐渐被打破了,出现了令人眼花缭乱的分支学科及边缘学科。努力掌握边缘学科的材料,对于所要进行的学科研究,课题研究大有好处。它可以使我们研究的视野更开阔,分析的方法更多样。譬如研究经济学的有关课题,就必须用上管理学、社会学1jl、理学、人口学等学科的知识。大量研究工作的实践表明,不懂一些边缘学科知识,不掌握一些边缘学科的材料,知识面和思路狭窄是很难撰写出高质量的论文的。

第四,名人的有关论述,有关政策文献等。名人的论述极具权威性,对准确有力地阐述论点大有益处。至于党的有关方针、政策既体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经验,又能反映出现实工作中面临的多种问题,因此,研究一切现实问题都必须占有和清楚这方面的材料,否则会出现与党的方针、政策不一致的言论,使论文出现很大的缺陷。

第五,背景材料。搜集和研究背景材料,这有助于开阔思路,全面研究、提高论文的质量。例如,要研究马克思的商品经济理论,不能只研究他的著作,还应该大力搜集他当时所处的社会、政治、经济等背景材料,从而取得深入的研究成果。

二、资料搜集和分类的'方法搜集资料的方法很多,常用的主要有以下方法:

第一,做卡片。使用卡片搜集资料,易于分类、易于保存、易于查找,并且可分可合,可随时另行组合。卡片可以自己做,也可以到文化用品商店去购买。一个问题通常写在一张卡片上,内容太多时也可以写在几张卡片上,当然,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要不要做卡片,可根据各人习惯,不必有死板规定。

第二,做笔记。做笔记这是任何一个毕业论文撰写者都必要的,好记性不如烂笔头,阅读书报杂志时,搞调查研究时,要随身带笔和纸,随时记下所需资料的内容,或有关的感想体会,理论观点等。在做笔记时,最好空出纸面面积的三分之一,以供写对有关摘录内容的理解、评价和体会。

第三,剪贴报刊。将有用的资料从报纸、刊物上剪下来,或用复印机复印下来,再进行剪贴。把应剪贴的资料分类贴在笔记本、活页纸或卡片上,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可以节省沙写的时间。无论是用卡片收集资料,还是摘录资料,还是剪贴资料,都必须注明出处。如果是著作,则要注明作者、书名、出版单位、发行年月;如果是报纸,则要注明作者、篇名、版次、报纸名称、发行年月日;如果是杂志,则要注明作者、篇名、杂志名称、卷(期)号、页码等,以便附录在毕业论文的后面。对收集来的资料不要随手一放,置之不理,要认真阅读,仔细加以分类,进行研究,论文写作《积累资料的方法 2》。

主要的分类方法有以下两种:

第一种,主题分类法。按照一定的观点把资料编成组,这“一定的观点”,可以是综合而成的观点,也可以是自己拟定的观点。例如,为研究培育建筑劳动力市场的前提条件,作者拟定了自己的四个观点:一是市场经济体制的确定为建筑劳动力市场的产生创造了客观环境;二是建筑产品市场的形成对建筑劳动力市场的培育提出了现实的要求;三是城乡体制改革的深化为劳动力市场的形成提供了可靠的保证;四是建筑劳动力市场的建立是建筑行业用工特殊性的内在要求,并按这四个观点对资料加以分类,这样可以加深对资料的认识,进一步使认识条理化、系统化。

第二种,项目分类法。即按照一定的属性,把收集的资料分项归类。

三、对搜集到资料的整理对搜集到的资料如何进行整理呢?

资料的整理过程实质上是资料的辨析过程,这里有几方面的工作是不可缺少的。

一是辨析资料的适用性。选择资料的依据,只能是作者所要阐明的中心论点。什么资料可用,什么资料不能用,都要根据这个中心论点决定。毕业论文的中心论点一经确定之后,它就是统帅一切的东西,资料必须服从于中心论点的统帅。不能把一些不能充分说明问题的资料搬来作牵强附会的解释,也不能将所有资料统统塞进文章里,搞得文章臃肿庞杂,中心反而不突出,扩大了篇幅。比如《“城市更新”与园林绿化关系的几个问题》一文,作者搜集了大量的有关园林绿化的资料,却没有搜集城市建设与园林绿化关系的资料,这些不适用的资料塞入论文之中,导致论文中心被冲淡,降低了论文质量。

二是辨析资料的全面性。如果材料不全面,缺少了某一方面的材料,论文的论述也往往不圆满、不全面,会出现偏颇、漏洞,或由于证据不足难以自圆其说。以《浅论厂长负责制与职工民主管理》一文为例,由于作者只搜集了两者互相依赖,互相促进的资料,没有搜集两者存在矛盾的资料,结果文章只做了一半,如何处理好两者矛盾这一重要方面被疏漏了,大大影响了论文的质量。

三是辨析资料的真实性。资料真实与否直接关系着论文的成败。只有从真实可靠的资料中才能引出科学的结论,在这方面要注意:其一,要尊重客观实际,避免先入为主的思想,选择资料不能夹杂个人的好恶与偏见,不能歪曲资料本来的客观性;其二,选择资料要有根有据,采用的第一手资料要有来历,选取的第二手资料一定要与原始文献认真核对,以求得最大的准确性;其三,对资料来源要加以辨别,弄清原作者的政治态度、生活背景、写作意图,并加以客观的分析评价,社会科学方面的资料更应该注意这一点。

四是辨析资料是否新颖。所谓新颖的资料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指前所未有,近期才出现的新事物、新思想、新发现、新方向。比如《股份合作制经济几议》一文的作者,选取了当时中国大地上新出现的农村股份合作制经济中的新动向进行研究。另一方面是指某种事物虽早已存在,但人们尚未发现其价值,这同样是新颖的资料。比如《试论人口与经济的循环》一文中,人口与经济的关系早已存在,它们之间存在着良性循环和恶性循环,这也是客观事实,这两种循环会带来两种根本不同的后果,而这以前人们几乎没有认识。现在以两种循环的资料来揭示两种循环的后果,从而阐明控制人口的重要性,不失为一种新颖的资料。所以,所谓新颖,不仅仅对资料产生的时间有所要求(不能太陈旧),更重要的是要从普遍常见的资料中发掘别人尚未利用的东西。五是辨析资料的典型性。所谓资料的典型性就是指这种材料对于它所证实的理性认识来说具有充分的代表性。恩格斯的《论权威》,选择了纺纱厂、铁路、航海三个例子作为论据。第一个论据阐述得最详细,第二个论据比较概括,第三个论据只是轻轻一笔。他没有用更多的阐述,就把问题说明了:“一方面是一定的权威,不管它是怎样造成的,另一方面是一定的服从,这两者,不管社会组织怎样,在产品的生产和流通赖以进行的物质条件下,都是我们所必须的。”材料不多,却具有无可辩驳的逻辑力量。产生这样的效果,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材料选得十分精悍典型。

毕业论文资料整理方法与技巧:

广泛地搜集、阅读

论文提出的问题要集中, 材料的收集却要尽可能地广泛。一般说来,至少要做好以下三方面的知识、材料准备。

1)能够反映研究对象本身各种具体特征的专题材料

充分熟悉对象,是正确认识对象的必不可少的前提。除了直接了解对象本身的各种具体特征(通过有关作家的全部作品,有关问题的各种知识,……),还要把握一切能够影响研究对象的生成和发展变化的社会、历史条件或精神、物质因素。只有尽可能全面地掌握这些材料。进行研究时才能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对于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

2)作为明确方向和思想指导的理论准备

所谓科学研究,就是通过正确、严密的分析、概括和抽象工作, 从具体的事物和现象中找出本质性和规律性的东西来。这项工作,本身就要有正确的理论(专业理论和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起作用的哲学思想)所指导。科学实践和发展的历史还告诉我们,进行一项研究工作,不仅需求充分的专业理论、知识,最好还能力求广泛通晓其它有关学科的理论和知识。通过不同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的相互渗透,相互启发(例如, 用系统的方法分析艺术形象的美学特征和社会功能;把模糊数学的方法引入修辞学研究中去), 往往可以更好地带来新的发现;新的突破。

3)别人对于这一问题已经发表过的意见

这方面的材料要尽量搜集。别人已经解决的问题,自然不必再花力气去作重复劳动; 充分吸收别人已有的经验,或是了解别人所遇疑难的焦点所在,对不同观点仔细进行比较研究,既可以少走弯路,也便于发现问题,就象兵法上所说的那样,只有“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

认真地整理、辨析

要使材料发挥作用,还需运用科学的观点和方法,下一番辨析、整理的工夫,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使材料系统化,条理化,真能有助于分析、解决问题。整理材料的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

1)制成文献、资料的目录索引。可以利用有关的现成材料(图书馆、资料室的目录卡片和报刊索引等),根据自己的选题加以编写。

2)剪报、札记、文摘卡。这一类资料的搜集整理工作,必须力求眉目清楚。一要详细注明每则资料的作者、篇名、出处、发表日期,二要有细致合理的分类。

3)大事记、年谱或著译年表。通过这一类材料的编写,可以加强对于研究对象的总体印象,有助于在胸有全局的基础上深化对于某一专题、某一侧面的研究。

2 毕业论文内容写作的方法与技巧

论文的结构

论文的结构,并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从一般的情况来看,大体上可以分作“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引言的作用,主要是说明选题的原因,概述前人已有的成果和尚存的疑难、争执,提出本文所要探讨、解决的问题;正文是分析、论证的过程;结论则是整个研究成果的总结性的表述。有的文章在引言之前,还有小标题目录和全文的内容摘要。

提纲的作用

论题拟定,材料大致齐备,动手写作论文之前,应仔细拟出论文提纲。提纲也有个反复修改补充的过程。这步工作做好了,论文已大致成竹在胸。一个成熟的提纲,有助于树立全局观念,从整体出发,去考察每一个局部,并考虑个部分之间应有的逻辑联系。各部分所占的篇幅应与其在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相称,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既要重点突出,又要照顾全面。

要有正确而多样的研究、分析方法

初学学术论文写作的人,往往容易犯归纳多而分析少的毛病。要么是就事论事的材料罗列,要么是轻易而简单化地得出结论,不善于通过有层次、有根据的分析、论证,充分显示其思想观点的说服力和深刻性。这里就需要注意研究方法或分析方法的改进、提高。一般说来,有以下几种:

1)哲学的方法

这是指如何根据唯物主义辨证法对于哲学基本范畴(现象和本质,存在和运动,原因和结果……)的理解,正确解决具体研究工作中的本体论和一般方法论的问题(比如,从认识对象的现象到认识对象的本质)。

2)历史的方法

这是强调尊重对象本身的历史具体性的方法。它要求研究工作者必须充分熟悉客观对象历史发展的实际进程,占有大量资料,从中寻找出客观对象的特点及其发展规律性。

3)逻辑的方法

这是要求我们必须正确运用形式逻辑和辨证逻辑所揭示的关于人们思维的一般规律(概念、判断、推理、分析与综合、具体与抽象……), 对客观事物的各种现象进行逻辑分析,寻求它们之间的规律性联系,并用理论的形态加以体现。

4)假说的方法

所谓假说,并不是随意的幻想和碰运气的猜测,而是以一定的经验事实材料为基础, 以一定的科学理论为依据,借助于研究者的活跃联想或直觉感受,提出的一种富有预见性、然而尚待继续验证的新观点。它们虽然还不能称为科学的结论,但却常常是新思想、新理论的萌芽。

科研成果的正确获得,往往是和上述各种方法的另国而紧密地结合使用分不开的。

引用材料的方式

材料是文章的血肉。但是,援引不当,交代不清,也会影响文章的质量。引用材料的方式有这么几种:

1)完整引用。照录原文一句或一段话,不能任意删削或添加别的内容。前后要加引号。如果引文单独成一段,每行均比其它文字往后空两格。

2)概括引用。用作者自己的语言将引文的原意转述出来。前后无须加引号,也不用其它格式或符号加以突出。

3)分析引用。将引文的内容拆散、打碎,和论文作者自己的阐述分析文字自然地糅合在一起。这样可以避免由于单独的引文太多而使文章显得累赘或影响风格的统一。

当今,全球遭遇百年不遇的金融大海啸,有预言说,世界经济将面临长期衰退和萧条的巨大风险。在这样恶劣的经济形势下,中国上海,将在不久的将来,举办一次规模史无前例的世界经济“奥林匹克”盛会——世博会,世博经济能否一扫阴霾,一如既往地魅力四射,给举办城市和国家的经济带来阶段性的加速发展?抑或让整个世界经济止步衰退的危机? 以科学的态度,以满怀的期待,我们展望着,在这个风雨飘零又风起云涌的经济时代,危机中永远存在着勃勃生机。 走出衰退的一个新契机 今年9月以来,始于美国华尔街的一场百年不遇的“金融大海啸”瞬间席卷了整个世界,从地球最西边的美国到地球最东边的日本,从最南端的新西兰到最北端的冰岛,从最富裕的工业国家到最贫穷的发展中国家。各国的金融体系和资本市场都面临着巨大的威胁,甚至东欧、南美多个国家濒临破产边缘。曾经财大气粗的金融巨头顷刻之间就轰然倒塌;数十万亿美元的财富转眼之间就灰飞烟灭;数百数千万人面临失业和无家可归的悲惨境地;从财长、央行行长到公司管理层都惊慌失措;世界经济面临长期衰退和萧条的巨大风险。此时此刻,人们心怀些许期望地带着一个共同的疑问:世界经济何时能够走出衰退? 全球金融危机通过三个传导渠道影响中国经济 刨根求源,作为这次全球金融危机的导火索,美国次贷危机从特定金融产品扩展到金融机构,进而扩展到全球金融市场,目前正处于从金融体系到实体经济的传导阶段。 对于这次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它主要是通过次贷证券投资、贸易和资本流动这三个传导渠道影响中国经济。将此次危机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相比,1997年中国房地产市场还处于起步阶段,而目前房地产市场则已经形成了十分浓厚的观望和调整的气氛;1998年中国经济的出口依存度只有18%,到2007年上升到38%左右;在美国本土爆发次贷危机后,前期流入中国等新兴市场的“热钱”将会回流美国本土“救火”,而大大降低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兴趣。因而,此次与1997金融风暴时相比,中国经济受到国际环境的冲击更大些。 据最近上海市统计局发布的《2008年1-9月长江三角洲城市主要经济指标汇总表》,宁波、南京以及上海1至9月“规模以上工业利润总额”同比增幅分别为-31%、-44%以及,均出现了大幅回落或明显减速的现象。究其原因,一方面,欧美对中国出口的需求将继续降低,虽然现在还有很多过去的订单,但是现在新签订单已经大幅下降;另一方面,欧美企业对华投资规模正进一步降低,导致未来几年内实际外资合同金额的大幅萎缩,从而在贸易和投资方面影响地区经济增长。 上海世博会为中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供了一次重大机遇 然而,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受历次外部大冲击的经验看,每一次都成为中国经济充分调动各种资源、促进经济体制的改革、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从而推动中国经济迈上新的台阶的重大机遇。这次全球金融危机警示我们,必须转变过去那种过度依靠出口需求和资源投入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短期对策可以采取拉动内需和较松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长期对策则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而即将举办的上海世博会则为中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供了一次重大机遇。 从长三角地区来看,上海世博会对上海乃至整个长三角的发展都是一个机遇。即将在2010年举办的上海世博会作为展示和交流的平台,到现在为止,已经有180个国家和44个国际组织确认参加2010年上海世博会,这个数字表明上海世博会是历届世博会上规模最大的一次。上海世博会将实现三大目标:一是全世界在同一个主题下以不同的方式来诠释上海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二是向世界展示展览、论坛和活动;三是推出网上世界博览会。网上世界博览会将通过互联网、虚拟现实等多种先进技术的有机结合,让更多的参观者通过不同的角度,远距离参与上海世博会。在上海世博会期间,世博会的很多活动将在长三角各个城市举办,长三角旅游一体化将带动众多行业的发展,会展业、都市旅游业、城际交通业将显出繁荣景象。据预测,世博会期间,将有7000万人次国内外客商、参观者来到上海,最高日接待人数将达到80万。其中95%的外省市参观者有住宿需求,38%的客流将会继续停留在长三角区域游览,近九成会选择苏浙地区。长达六个月的巨大客流,将给长三角周边的景区、宾馆、餐饮、交通乃至休闲场所带来直接的经济刺激。2008年9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0年,长三角要形成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区域内部发展更加协调,形成分工合理、各具特色的空间格局。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综合经济实力最强的区域,实现长三角地区又好又快发展,事关国家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大局。 从全国来看,上海世博会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一次重大机遇。 历届世博会的许多“亮点”都成为推动人类发展的着力点,贝尔发明的电话机在世博会上展示,实际上改变了人类的沟通模式;莱特兄弟发明的飞机在世博会上亮相,其实为人类飞天的梦想打下了基础。韩国大田世博会以“新的起飞之路”为主题,集中展示了新一代的交通、宇航、电子、通讯、环保、新材料、新能源等技术。大田世博会结束后,原展览园区内迅速聚集大批韩国的科学研究机构,形成“大德科学园区”。与此相似,日本借着1970年的大阪世博会,关西地区的产业进行了大幅度的结构调整,一个以大阪为中心,半径约50公里范围内的大阪城市圈成为日本的商务交易、金融、信息交流中枢,促成当今世界著名的“关西经济带”。 根据上海世博科技行动计划,各参展国家将围绕世博会主题,展示在科技领域取得的最新成果。我国将探索通过重大国际展会实现工程科技研究与管理资源整合,攻克一批科技难题,形成一批具有原创性和集成化的科技成果,从而催生“世博经济”新增长点。在世博会举办中和举办之后,许多“亮点”将加快成果产业化,让创新成果广泛传播、应用,使科技世博的“亮点”最终能为城市乃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新的增长点。 从全球来看,上海世博会将成为世界经济再次繁荣的新起点、新契机。自1851年伦敦举办首届展览会以来,世博会发展迅速,被誉为“经济、科技、文化领域内的奥林匹克盛会”。 考察历届世博会,能在规模上与上海世博会相媲美的有三届,举办国的发展都明显获益:1970年大阪世博会,对日本的经济结构调整和大阪经济圈融合产生了很大的促进作用;1992年塞维利亚世博会使西班牙南部原来相对落后的地区得到快速发展;2000年德国汉诺威世博会带动了下萨克森州经济的复苏。上海世博会将拉动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经济发展,不仅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一次机遇,更是世界经济走出目前全球金融危机的一次机遇。 上海世博会有利于提升全球资本对中国经济的信心 世博会是一个推介国家技术创新和形象的平台,所以经济萧条的国家更不应该放过这个推介机会。世博会是全球文化、经济、技术的交汇碰撞,世博会更多的机遇隐藏在现场会展和巨大人流的背后。上海世博会将为全球资本提供大量的投资机会,使其能与中国企业广泛接触交流,这有利于提升全球资本对中国经济的信心。 从上海世博会于2010年举办的具体时间来看,届时世界经济可能已经走出衰退阴影并且迎来复苏,上海世博会有望成为全球经济走出衰退、迎来复苏的新起点。1933年美国芝加哥世博会是在经历1929年至1933年经济大萧条后举办的,成为美国经济和世界经济重新振兴的起点。因而,上海世博会对发达国家资本来说,是一个帮助其摆脱危机和寻找投资方向的机会,这也间接帮助了处于危机中的美国经济。因而,举办上海世博会本质上是多赢的,上海世博会将成为世界经济再次繁荣的新起点、新契机。 国际展览局秘书长洛塞泰斯认为,中国在筹办和举办上海世博会的过程中,将会为世界打开一扇人与人、人与资源、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窗口。德国不来梅国际大学校长约阿希姆·特罗伊施教授认为,上海世博会能吸引创纪录的参展主体,反映出国际社会对这一届世博会主题的高度认可和期待,也说明全世界都在关注人口最多的中国如何发展。相比奥运会,相信国际社会共同参与、会期更长、主题更宏大、内涵更丰富的上海世博会,将对中国和世界产生更加广泛、积极和持久的影响。(肖严华) 世博让主办国经济出现奇迹 所谓“世博经济”是指举办城市在筹备和举办世博会期间,以及世博会后的一段时间内,利用世博会带来的商业契机,推动和发展本地区经济,实现经济、文化持续成长的一系列活动,是一种能为举办城市和国家的经济带来阶段性加速发展的特殊经济现象。 世博会带来三层收益,一是城市资源的价值提升。二是在世博的开发过程中,包括它的标志出售、商业化运作和赞助商等,这是世博经济中最直接的收益部分。三是世博会带来很大的旅游人群,游客的衣食住行等带来的收益增加应该说也是很大的潜在增量。 这就是世博 世博会是一项由主办国政府组织或政府委托有关部门举办的有较大影响和悠久历史的国际性博览活动。它已经历了百余年的历史,最初以美术品和传统工艺品的展示为主,后来逐渐变为荟萃科学技术与产业技术的展览会,成为培育产业人才和一般市民的启蒙教育不可多得的场所。世博会场不单是展示技术和商品,而且伴以异彩纷呈的表演,富有魅力的壮观景色,设置成日常生活中无法体验的,充满节日气氛的空间,成为一般市民娱乐和消费的理想场所。 世博推动的经济腾飞 从历届世博会的举办经验来看,世博主办城市都把筹办世博会与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结合起来,借助世博契机为主办城市和主办国的发展带来新的活力,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由世博引起的直接与间接需求从总体上拉动主办城市与主办国的经济增长; 二是促进相关产业,尤其是高技术产业与服务业的发展,同时促进一批技术先进、功能完备的现代化交通、通信基础设施投入运行,提高城市运行效率。 1970年日本大阪举办了世博会,这次世博会为大阪在国际商业和产业舞台的崛起带来了持久的后续影响力。大阪世博会和东京奥运会以日本两大城市为据点横贯东西,是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催化剂。这两次大型活动产生了日本在世界中引以为荣的新干线,同时也是高速交通网诞生的契机。这届世博会大大推动了大阪的交通、高档住宅、商业设施、旅游及文化交流场所的建设,推动了以大阪为中心的关西地带城市群的形成。 大阪世博会提高了城市的国际知名度,而世博会带来的大规模建设机遇使大阪地区的基础设施基本赶上了东京的水平,为城市长远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对日本全国的经济发展和布局有极大意义。仅1970年大阪世博会期间,日本就签订了约20亿美元的出口合同。 1985年筑波世博会,直接相关支出大约为11579亿日元,派生生产收入达到23163亿日元,是世博会直接支出的19倍,而这些对日本1985年GDP的效应约为,当年日本GDP为万亿日元。 加拿大举办1986年温哥华世博会直接支出为亿加元(8亿美元),增加产值28亿加元,联邦和所在省(哥伦比亚)财政收入分别增加亿加元和亿加元。同时,该届世博会为加拿大提供了万个就业机会,工资总额达到亿加元。 韩国举办1993年大田世博会的直接支出为2000亿韩元,而大田世博会带来的GDP收入为30000亿韩元,韩国当年的GDP为万亿韩元,世博会的GDP效应达到左右。大田世博会还为韩国创造了20万人以上的就业机会。 德国汉诺威举办2000年世博会直接支出为102亿德国马克。其在当年德国GDP上产生的效应为170亿马克,而2000年德国的GDP约为亿马克,因此,汉诺威世博会在德国全国GDP的效应接近.汉诺威世博会还给当地政府带来了20亿马克的财政税收。在汉诺威世博会准备和实施阶段,由巨大支出额造成的显著效应来源于对“围栏内外”的基础设施的投资。 上海世博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上海举办2010年世博会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有形和无形两个方面。 有形影响是指世博在拉动举办国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出口需求以及在扩大就业等方面的作用,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主办地区的经济总量和结构变化中。 无形影响是指世博对主办国经济发展环境、开放度、国家声誉、形象和信誉度等方面的影响。 从主办国经济的长远发展来说,无形影响往往比有形影响更重要、更有价值。 一、增强凝聚力,为经济发展提供稳定的社会环境。 一个国家从申办开始到事件结束,至少能在10年的时间内让全民普遍关注。从上海申博到2010年世博结束,从前期的“人人盼世博”到后期的“人人都是东道主,全民支持办世博”这是个祥和的局面。而这10年正是我国经济结构战略调整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主办世博会无疑将为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开放,使中国经济能更好地适应经济全球化进程。 主办世博会即是一个国家扩大市场开放度,加速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一个重要媒介。世博会是当今世界上最具国际化的大型事件。要求该国政府、组织和企业都必须调整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管理和运作方式,而这样的调整过程无疑就是扩大开放,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的过程。只有扩大市场开放度,按国际惯例操作,才能最大限度地吸引外资、保证工程的质量和投资的效益;最后,承办世博会会使主办国在整体上获得一个开放、民主、热情和有活力的形象,这种形象对吸引外资以及国内企业拓展海外市场都有实际意义。所以,上海世博会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开放。 三、有利于在国际上打造“中国品牌”,能更好地带动国内企业由产品经营向品牌经营的转变。 现代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除了企业自身要有雄厚的实力和一流的产品,还需要企业所属国在国际上有美誉度和影响力。也就是说,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品牌竞争实际上是需要国家这一大品牌支撑的。主办世博会是一个国家在国际上打造“国家品牌”,提升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手段。 由于有了世博会,上海不仅能解决数万个就业岗位,还将衍生出一些新型产业。更重要的是,世博会为中国在加入世贸后加快与世界全面接轨创造了条件。奥运会和世博会都是万众瞩目的全球性顶级会展,能够强力吸引世界各国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创造出无限的商机和财富。魅力无穷的城市大型事件完全能够成为21世纪初带动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乔兆红) 产业结构升级在即 目前,上海产业结构升级进入关键性阶段。上海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在50%左右摆动了十年之久。这种状况表明上海产业结构正在孕育与酝酿,等待一个合适的机会与方式,实现突破性升级,步上新台阶。伦敦服务业就业比重达到88%,纽约服务业就业比重超过了90%,而上海服务业就业比重在2007年只有. 上海产业结构升级到了重要关口 目前上海产业发展面临的两难问题是,一方面需要继续保持制造业发展,制造业是发展中国家城市的支柱产业,提供给城市发展的必要物质基础,它也是重要的税收来源与就业渠道,短期内不能予以大幅度削减;另一方面需要发展服务业,提升城市能级,向国际大都市方向发展,实现城市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事实上,从浦东开发开放以来,上海制造业与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线性趋势一直呈平行状态,并没有出现制造业明显下降与服务业明显上升的趋势。上海产业发展摆动于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状态一直维持到现在。 当前,上海产业结构升级急需解决的四大主要问题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从中低端制造升级到高端制造;降低外贸依存度,主要产品市场由国外转向国内;降低产业同构化程度,与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域形成分工与协作关系,形成全球城市区域;大幅度提高服务业的就业与增加值比重,构建轻型与低碳经济。 然而,在没有实质性外来冲击的条件下,上海经济必然沿着已有的轨迹继续发展,中低端制造、投资与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模式必然会延续下去。这种经济增长模式在我国资源短缺的条件下已经被证明是不可持续的。在全球金融危机条件下,上海产业结构升级变得更为迫切。 全球经济在过去30年来大幅度提高了市场程度,自由放任主义延伸到全球各个角落,然而在没有相应的全球治理机制相伴行的状况下,现在被证明这是极具危险性的做法。 伴随着金融危机不断加深,美国市场会进一步萎缩。美国的低储蓄率与高消费率终于被证明是不可持续经济增长模式。在相当长时期内,以美国为主的西方经济体居民消费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它在打击全球出口导向型经济的同时,也促使全球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虽然全球金融危机在我国资本管制下对我国经济影响受到限制,但是进出口总额必然减少,投资信心必然受到打击,这必然会对上海中低端制造以及出口导向型经济产生相当大的消极性影响。上海将逐渐感受到这场危机的副作用。 事实上,既使没有全球金融危机,高碳性、中低端制造以及过高的外贸依存度必然促使上海经济必须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变换增长轨道,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世博经济与上海产业结构合理化 2010年上海世博会,对上海产业结构升级是一个重要动力,也是上海未来三年内的重要经济增长点。从某个角度来讲,世博会是上海实现产业结构合理化的重要契机,也是上海近期抵御全球金融危机、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依托。 从世博会举办历史来看,世博经济对举办城市经济增长贡献率可达到2%以上。 首先,世博经济促进举办城市产业结构升级。1992年塞维利亚世博会的举办使西班牙的产业结构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服务业的产值比重从1990年的57%增长到1993年的63%,年平均增长率为,塞维利亚也成为欧洲旅游胜地。 其次,世博经济促进举办城市与周边城市形成产业分工与协作关系。以1970年日本大阪世博会为例,世博会促进了以大阪为中心城市圈的形成与兴起,日本关西经济带保持持续10年的经济增长。日本在世博会前后大力推进大阪产业结构转型,促进大阪产业重点从重工业向高科技产业、金融产业和信息产业转换。日本以大阪市作为关西地带的中心城市,通过轨道交通和便捷的交通设施,促进了大阪城市圈的形成与发展。 虽然历届世博会各有盈亏,但服务业却无一例外地从中受益。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183天中,预计平均每天40万人次,相当于一个静安区的全部人口倾巢出动。如此众多的人流带动的物流、资金流与信息流,将极大地提升上海服务业的就业与增加比重。上海服务业就业比重预计到2010年将超过60%,改变制造业长期居高不下的产业结构,从而加快上海产业就业结构与增加值结构的合理化步伐。 同时,如此众多的世博参观人数到达上海,依赖于长江三角洲交通基础设施的有效衔接以及各种交通工具充分发展。另外,这么多参观人数需要有序安排使之到达上海世博会参观,部分参观人数可能需要先行参观长江三角洲其他旅游景点,再进入世博会场。当前,长江三角洲区域各城市正在以旅游为抓手,力争能从上海世博会分流旅客,分享部分旅游收入。这样,以交通基础设施一体化和旅游为切入点,上海与长江三角洲其他城市多年以来产业同构化程度有望得到缓解,并进一步加强产业的分工与协作关系。上海长期以来出口在经济增长贡献率过高的状况有望得到改变。 世博经济与上海产业结构高度化 受益于世博会大量基础设施投入,上海经济仍将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部分产业由于与世博会具有直接关系,将会呈现强劲增长态势,成为拉动上海产业结构升级的主导产业,实现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 上海的旅游业与会展业将直接受益于世博会,增长强劲。世博会183天的展期,可直接带来旅游与会展业迅猛增长。估计到2010年,上海的外汇收入将达46亿美元,上海旅游业全年接待入境旅游者将突破5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2000亿元人民币左右,旅游业的增加值增幅超出全市平均增幅,实现持续快速增长。上海世博会将促进旅游业与会展业相结合,形成现代都市会展旅游业,沿着旅游产业价值链推动收益扩大。由于会展业的行业带动比值约为1:9,世博会对其他行业的带动与促进效应是明显的。 上海的高新技术产业也将受益于世博会,增长势头迅猛。世博会不仅是展示世界各国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和各行业聚首的盛会,而且是各国产业技术发展的竞技场。同时,世博会的场馆建设、通信、城市交通及绿色环保都离不开高新技术的支持。上海世博会将展示最新的科学技术,给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带来了机遇,势必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引进与合作,促进人才的汇聚与使用、高新技术成果的转化与创新、高新技术产业的重组与合并。这有利于上海逐渐成为高新技术的核心城市。 上海创意产业也将得益于世博会。世博会的工艺品、电影、广播、会场标记设计都包含着较高的创意,以吸引参观者的眼球。世博会的场馆设计、音乐创作与演出、表演,都会极大促进创意产业的发展。世博会的主题馆与国家馆设计对上海创意产业起到较大的促进作用。各个国家的场馆设计与施工,部分必然要就地取材和节约成本,雇佣上海或我国的人才,这有利于上海创意产业的发展。(陈建华) 从世博看“大都市圈”经济辐射 二次大战后,世界城市发展的最大创新是大都市圈的形成和发展,大都市圈已经越来越成为国家和地区持续繁荣发展的火车头,大都市圈的核心城市则日益成为全球资源配置和经济组织的枢纽中心和网络节点。 世博会历来是举办国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的助推力,它甚至能够带来区域经济的起飞,这已经是一个普遍的共识。 世博会赋予上海的特殊使命,将加强其在长三角经济圈博弈、竞争、合作中的主导地位,通过搭建起产业、交通、技术、旅游等各个层面的沟通合作平台,世博会举办将成为长三角经济圈加速融合的最佳契机。 从世博效应作用的三个阶段来看,即筹备效应(投资拉动)、举办效应(需求拉动)、后续效应(品牌以及新技术拉动),世博会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效应也可以从短期、中期和长期三个阶段显现。 从短期和中期看,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举办将通过基础设施、观光旅游、城市发展、产业投资等区域性的经济活动产生显著的联动效应,推动长江三角洲大都市圈的区域合作和经济增长。2010年上海世博会将有200个国际组织、国家和企业来参展。在此期间,上海将迎来550万外国游客,其中很大一部分人的住宿、游玩将会在整个长三角实现分流。 世博会“磁吸效应”的辐射范围,核心辐射圈覆盖苏锡常地区和杭嘉湖地区,外围辐射带可沿长江黄金水道延伸至长江中上游地区。 此外,举办世博会有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先进服务业之需要,上海可以借世博会东风打造“四个中心”,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而长三角地区的城市可以抓住这一机遇,对接上海部分产业转移,进一步做大当地相关产业规模,形成某些产业优势,实现区域经济共荣。 国泰君安的研究报告指出,上海世博会将带动相关产业投资2700亿元,成为史上规模最大的世界博览会。 另有测算表明,世博会筹备期间,每年对上海 GDP增长的拉动约为 2%,对长三角地区投资的拉动约为30%;举办当年,对上海GDP增长的拉动约为5% ,对长三角地区投资的拉动将超过50%;在筹办、举办期间对全国经济增长的拉动在左右。 从长期来看,世博会促进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主要是会后区域贸易和投资环境的改善、新技术新材料展示交流后产业结构升级的加速、重要区域经济圈的形成所致,长期拉动十年之内可望维持.世博会的举办以及随后几十年的综合利用,必将带来显著的周边联动效应,辐射长三角地区,带动整个华东地区甚至全国经济的发展,产生难以估量的价值。 世博会历来是举办国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的助推力,它甚至能够带来区域经济的起飞,这已经是一个普遍的共识。上海在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中拥有独特的区位条件和发展优势,可以借此崛起,成为中国和发展中国家最大的国际经济中心。国际经验表明,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的GDP比重往往占一国的10%以上。因此大都市圈域经济的形成将大大拓展上海城市和经济的发展空间。充分利用世博会的机遇,服务长三角一体化的国家战略,既是提高国家综合竞争力、实现国家战略目标的需要,也是上海实现城市总体创新、建设“四个中心”目标的必由之路。

“一切始于世博会”,这是响彻世博历史的一句名言,也是引导我们走进世博、观察世博、评价世博的一条准线。世博会1851年在英国伦敦首开,已经过去了158年。回头细数那些曾经代表人类近现代工业文明和社会进步的标志,这种标志既有实物又有理念,都是最早呈现在世博会上,所以叫“一切始于世博”,这说明世博会是收藏、发明、展示、发现的橱窗,是人们零距离交流对话的平台,是探索人类文明的“思想者”,是创新突破的创意源。“始与世博”的理念、创意这些的软体,促进了科学的发展,文明的提升、社会的进步,也造就了当代人的行为方式和美好生活,使我们能够共享进步、创新、交流的成果。而这个,也恰恰是世博的宗旨。所以,我理解一切始与世博,这是彰显人类的进取和智慧,一切又回归于社会,回报给世界、服务于人类。这是我发言的主旨观念。世博开始的时候,上海只有8岁,而今天上海是1900万人口的大都会,100年前我们就有这样的梦想,就是上海要举办世博。现在,这个梦想已经实现了,这使得2010年的世博又有了那么多“始于”又载入历史的史册,所以我觉得上海的世博是值得大家共同研究的。这次世博会不仅是最大一次发展中国家最大城市的举办,也不仅仅因为园区的面积最大,参展的单位最多,独立的国家馆、专用馆最多,我认为更值得我们关注的是第一次将世人的目光聚焦到城市这个社会的母体。这一届世博会,确立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样的全球普遍关注的主题,第一次把城市作为展示的主题,开辟了“城市最佳实践区”这样一个独特的展览方式,不能不说是“始于世博”的当代版,也是一次独辟蹊径。“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既是大家的共同愿景,也是当今世界需要求解的课题,接下来我们需要追问了求索的是城市怎样才可以使生活更美好?这个后面我觉得有一个潜台词,就是我们的生活在很多方面还不够美好,甚至于谈不上美好。我们明显地感受到,城市作为文化载体的形象渐行渐远,这种亢奋的物质愿望,使城市的文化面孔变得苍白而憔悴。另外,过度的开发建设和自诩为“美好”的行为方式,实际上造成了资源的透支而面临“断供”的挑战。环境和生态遭到破坏而得不到修复,人居环境恶化而难以为继。“城市病”的流行,造成了生活空间的压抑,出现效率的降低,天空充满了阴霾,身心健康受到了威胁。这样一些情况,都使得城市中人“美好”不起来。这些城市发展中的问题,我们还要在城市的发展中解决,更美好的生活还是要在城市当中寻找答案、探索路径。所以,在城市的变革和创新的实践中,让我们来到城市的人们,不仅能够生活,而且要生活得更美好。所以,我们寄希望于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样一个主题能有精采的演绎。这个主题,首先是属于上海的。当然,也是属于中国的,也是属于世界的,是属于我们每一个人的。我们共同来演绎这样一个主题。一、多元交流和特质文化《国际展览公约》的第一章第一条开宗明义的指出,世界博览会是一种展示活动,可以展示人类所掌握的满足文明所需要的手段,展示人类在某一个或多个领域经过奋斗所取得的进步,或者是展望未来的前景。上海世博会和历届的世博会一样,参展者必将以自己的理念和经验,拿出自己的绝活和奇迹,去阐释城市如何让生活更美好。历史发展到今天,城市也演进到当代,人们的要求,显然不是城市提供生理的生存条件,而是希望城市能在文化、生态和社会的层面,给予生活美好的滋养,并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和和谐的人文气氛、氛围。当今,城市难以美好起来的问题之一,就是城市文化的缺失和特色危机。人类文化遗产,记录着人类文明的足迹。特别是列入到世界文化遗产目录的这些经典和精品,这里面不乏城市街区的建筑。我们有不少的城市街道、广场、建筑,都列入到了人类世界文化遗产的目录。但当下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城市的开放、文化的交流,规划师和建筑师的流动,和材料技术的通用,大家现在用的材料和技术都差不多了。我们看到,世界各地的城市越来越趋同,街道越来越相似,建筑越来越一样,这是不是城市的、世界的千篇一律呢?当年梁思成先生曾经指出过,我们现在的住宅区标准设计千篇一律到“孩子哭着找不到家”。我想,今后世上的人会不会遭遇到何地为家园,何城为故乡的窘态呢?这是承不承认文化的多样性,文化交流的过程当中,是否要保持自己的文化特质的问题。这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是城市特色的问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05年通过了一个叫《保护文化内容和艺术表现形式多样性国际公约》,大概184个国家签署了这个公约。通过得非常顺利,只有两个国家反对,其他都同意。这两个国家,一个是美国,一个是以色列。据说,美国担心如果签《保护文化多样性合约》,很可能美国文化的输出要受到障碍,所以美国不签,另外一个就是以色列。这个公约里面,确认这样一个原则,就是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的一项基本特征,是人类的共同遗产。文化多样性创造了一个多彩的世界。我们是认同这样一个原则的。可以这样理解,至少我是这样理解的,多样性在于差异性,在于各具自己的特质。设想,如果缺乏特质而趋同,没有基因的差异而都是克隆和复制,就不必进行交流和对话了。因为大家都一样,还交流什么?也不需要对话了,也就没有融合和发展。所以,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在遴选上海世博会中国馆方案所确定的原则中,就坚持了一条,希望中国馆能够具有中国特质的,含有中国元素的建筑。中国馆是中国建筑学会参与做的技术支撑,所以在遴选方案的时候,我们确定了这样的一个原则。让我们感到欣喜的是上海世博会的中国国家馆,并没有呈现大家担心的形式的雷同和身份的模糊,从各国提出的方案和现场建筑的主题来看,各个国家馆运用的建筑语言和外观视觉效果,可以说是标新立异、争奇斗艳、各具特色、各领风骚,很精彩。在欣赏这些作品的时候,我们更应该注意研究和解读他的外观所包含的内涵。它的形势所承载的内容及炫技过程中人文诉求和体现。他们有意识地塑造自己的形象、力求表明自己的身份并宣誓自己的理念和创意,展示自己的精神和气质,并在这一过程中,共同演绎“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我们通过零零总总的国家馆,通过建筑这一载体感受到了文化的多样性,文化的特质和文化的交流,以及这些建筑所诠释的城市的信心和生活的美好。所以,我觉得这对将来、对上海来讲是很重要的一笔遗产。中国馆以中国元素,庄重大气的风格,展示了中国发展当中的文化形象。而旁边的卢森堡馆,绿树环绕的小尺度城堡创意,是森林中的呈报,用这个创意表明自己的身份,而且要表明自己担当欧洲绿色心脏的角色。大有大的气魄,小有小的风韵。澳大利亚馆,墙面使用的颜色,使人想到了澳大利亚充满土著的野性之美。美国馆,显得清丽、脱俗、充满生活气息。风格不一样、表皮不一样,但都那么精采。韩国馆,以韩国的文字作为建筑造型的元素,既表达自己的身份,因为自己韩国人用这样的文字,又体现了文字在各国文化交流沟通当中的重要作用。日本馆,则以蚕寓意中日文化交流。双方都是东方的,都是我们的近邻,但他们的表述不一样。俄罗斯馆,用红、金白相间的塔楼,是俄罗斯的民间舞环舞的建筑版,红、金、白分别代表美丽、繁荣、纯洁,非常具有俄罗斯风情。德国馆是四个不同的变形胆体,组成和谐的主题,体现了德国人严谨理性的风格。奥地利馆用瓷的外墙,意味着中国出口欧洲的瓷器,回到了自己的故乡。沙特阿拉伯馆,意味着海上丝绸之路,连接着中国和阿拉伯两大文明古国。以色列是两座流线性的建筑相扣。挪威馆用大柱支撑,好像见到了北欧的森林。芬兰馆,取意为冰湖。阿联酋名曰沙丘。巴基斯坦,设计的灵感来源于世界文化遗产古堡。新加坡馆,以流水和花园两个元素,组成了音乐盒的造型,你进入其中,好像在欣赏城市的交响乐。右边的荷兰馆,展示了8字型的欢乐街,可以领略荷兰的街道和风采。瑞士馆,采用可降解的树脂蛋白材料,展示了新技术和材料。西班牙馆也是用了环保的材料,像万千条的柳条编出的柳条框,可以自然通风和采光。我特别想说的是英国馆,很怪,这是一个毛茸茸的另类建筑,有七万根八米长的触须,可以随风飘摇,像有生命的集体。每个彩须,会有随光源变换。这个建筑,怎么可以和英国联系起来呢?和英国有什么关联呢?其实,追求独创的创意,一直是英国的文化趋向和政策引导的重点。所以我觉得它之所以是英国馆,在于他的文脉,这种文脉是英国对文化创意的追求。英国政府在1998年和2001年两次发布了英国文化创意产业路径文件,文件把广告、艺术品、软件、电脑服务等一共13个行业确定为创意产业行业,鼓励大胆创新。我们看到城市创意的理论方面,世界上有三个最权威的创意理论家,而业界首推的是英国的学者,叫查尔斯兰德里。他的代表作就叫创意城市,都市创新的工具书。他提出,新的都市规划策略方法是什么呢?他说:“检视人们如何在城市中以创意的方式进行思考、计划和行动。探索我们如何可以透过驾驭人们的想象力和天分,使我们的城市更适合居住和更具活力”。我觉得,这就是他的文脉。国家鼓励你创意,而且好多理论研究都是走在世界前面的,所以才能出现这样一个英国馆。了解了这些,我们对英国馆为什么会出自英国,会代表英国就不难理解了。总体来看,上海世博会的场馆建设,包括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展馆,呈现给我们的是一场精采的建筑博览,给我们启示和教益,就是在各种文明、各种文化,当然也包括城市文明和建筑文化,在交流融合的过程中,我们不必过分的去担心特质的消失和传统的中断,事物在发展中总会不断调整自己的方向。看到大家趋同,就会调整,不会趋同下去。人们在实践碰撞的过程中取得的共识是不同文化在交流、对话的过程中,我们既要容纳不同文明的存在,也要传承自己的文化传统,既要学习借鉴先进与成功的经验,取人之精华,又要发展展示自我,体现文化主权为我所用。如果是这样,我们的特质就会有新的内容、传统就会有发展和创新,就能使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文化更为风采和精采。上海世博在这方面有一个良好的开端,相信它必然会回归社会,回归到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领域,我们的城市一定会变得更美好。二、关于低碳、绿色的行动世博会的核心价值观就是创新,从1933年以来,我们知道1933年芝加哥的世博会第一次确定要有主题。芝加哥的主题是进步的世纪。半个世纪以来,各界世博会都要确定鲜明的主题,这些主题无不关乎人类发展的主题,这些主题具有鲜明的导向型。我们注意到近50年来,约20届世博会,有2/3以上的主题选择了和地球、生态和人居环境有关。1962年“宇宙时代的人类”,1967年“人类与世界”,1970年“人类进步与和谐”,1974年“环境”,1975年“海洋”等。都是和人居环境有关的。1985年有两届。一直到2008年在西班牙,以“水与可持续发展”为主题。这2/3以上的主题,都是和生态、环境有关的,显而易见,通过这些主题我们可以验证,环境和生态,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最为关注的主题。上海世博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我认为这个主题妙就妙在有趋向“更美好”,让生活更美好,有一种期许。所以,世博不仅仅是文化,还有生态、绿色。上海是一座能源极度匮乏的城市,在国家科学发展战略的指引下,上海提出低碳发展的模式,并在工业、交通、资源循环利用、低碳实践区等方面启动了200多项重大的科技项目,为低碳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和技术支撑,上海已经被世界自然基金会列为中国低碳城市发展的首批两个试点城市之一。可以说,上海的低碳模式路径,已经清晰可见。2010年,上海世博是在全球对生态环境问题十分关注,在我们举办的前一年,也就是去年,在哥本哈根召开世界性的气候峰会,也是在上海谋划科学发展,走上低碳之路探索的实践中,我们承办了这一届世博会。在选址、布局、建筑、公共设施、交通、服务等世博流程中的各个环节,要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应该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一主题的题中之意。2009年7月,上海世博事物协调局和市环保局共同发布了上海世博的环境评估报告,这是承办方发出的要举办一届绿色世博的重要信号。8月份,联合国联合规划署发布了上海世博的环境评价报告,肯定了上海世博的绿色努力和低碳措施。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上海世博也是一次集中低碳实验和绿色行动的环境盛会,其中亮点多多。首先,我认为是选址的问题,上海世博的选址非常有战略眼光,选择了城市中心的旧工业改造区,这样既与城市的主题相吻合,又带动和实现了老城区的有机更新,激活了衰败老城中心,让其重新美好起来。不能不说是一种智慧和勇气。园区现在的所在地地方是上海和中国近代钢铁和制造业的制造地,主要是船舶为主的工业区和码头区,公里里面形成的布局混乱,用地紧张等问题日渐突出,涉及到旧区改造问题,以及保护工业遗产利用保护这样的难题,选择这样的地区作为世博会的园区,是极具挑战的。园区的规划者和决策者,没有采用惯用的推平投的方法,来挪用场地,而是本着对历史、城市、资源尊重的爱护理念,除了搬迁一部分的工厂和居民,对场地的老建筑和近现代的工业遗产,尽可能的加以保护、利用、改造,预计有38万平方米的建筑纳入保护范围,25万平方米原有的工业厂房被改造成为场馆和配套房。这不仅使平方公里的老城区得到全面更新,而且带动浦东浦西城市的更大生机和城市功能改善。新建100万平方米的生态走廊,大大提升该地区的生态质量,另外将来要布置众多公共艺术品,也将使这个昔日灰色的文化死角成为亮丽的风景线 (论坛 新闻)。上海世博会的选址理念,必将成为城市更新的可借鉴样板,产生深远影响。选址,很有智慧,也很有挑战性。采取的措施都非常好。第二,绿色技术的广泛应用,直接造就了低碳排放的绿色园区。不管是基础设施还是单体建筑,无论是永久性的建筑还是临时性的场馆,不管是新建建筑还是改造的老建筑,设计者都在节能减排、节约资源和减少环境负荷上采取先进、有效的技术和材料。整个世博园,都体现了一种低碳世博的理念。至少有这么三个方面。第一是园内的交通,采用了零排放的规划理念,建立了加氢的气站,利用1000多辆超级电容车、燃料电池车来解决交通问题。二是在能源的选择上,因地制宜集成和光伏和光热,还有风能、地缘热、降水源热等,为城市建立新型能源结构做探索实验。第三是在绿色建筑上,技高一筹,在节能、节水、节材、采访通风、外围保温、雨水的回收利用等多方面,都有集成和利用,有些是始于上海世博。主题馆,拥有世界最大的生态绿墙,5万平方米。之前爱知世博会最大的绿墙,我们比它大了一倍。另外,五个主题馆之一的城市探索馆,是一个老电厂的主厂房改造成的,采用了多项绿色技术。这可能是成为国内第一幢由老厂房改造成为的绿色建筑。世博中心,堪称绿色技术的大成者,节能节水方面都有良好的效果。节能率高达,非传统水资源利用率,杂水用量占生活用水量,回收雨水利用可达3万立方米,还有程控微灌溉系统可节水50%到70%。第三,城市最佳实践区的推出,是绿色行动的一次集体亮相。始于上海世博的城市最佳实践区,是2010世博会的亮点。这也是一个老城区、老街坊,规划意图是明确的,一方面为各国提供优秀实践案例的展场,同时实践区的本身也要成为最佳实践的案例。在最佳实践区里面,保留了工业建筑,占该区总建筑的60%以上,体现了保护前提下修复、改造和利用。使其具有新的功能和节能环保的品质,并且嵌入一些文化、时尚的元素,这样既保留了历史的基因,又可以展现时代精神。28个国家有56个城市参与,其中15个城市有实物的展示。这个展区,可以让大家共享各个国家、各个地区成功实践的理念和经验,又可以满足参观者亲身体验和临场的感受。这是城市发展中的新理念新创意、新材料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集中示范街区,是诠释世博主题的“样板间”,也是绿色行动的集体亮相。这里,我认为有很多细节,值得大家好好看看。像德国的建筑,节能率高达90%。我们说建筑都是耗电的,但它是可以生产电的。它气密性非常好,又可以保持空气的新鲜。包括保持室内恒温,争取高舒适度,都有良好的表现。上海区的展品,我觉得这也是集了多项节能环保技术,70%运用成熟朴实的技术,30%是前瞻性的引导技术,这些技术集中反应了上海和全国在住宅产业现代化方面的先进实用的东西,也值得一看。还有特别要推荐的是英国的建筑,原版是在英国伦敦的郊区,是一个获奖的项目,叫零排放的建筑。现在搬到了上海,搬到最佳城市实践区,不用到伦敦就可以参加这个非常有名的建筑,会给你惊喜。还还有哥本哈根要建自行车之城,哥本哈根在2025年要实现碳中和,要实现零碳。还有很多项目,都会给你惊奇。我相信始于上海世博的城市最佳实践区连同很多优秀的案例,一定会取得直观良好的案例。楼上好鸟 、那么长 。 楼主 、看看我的

城市有机更新研究生论文

原文链接:摘要:结合可持续发展的内涵,通过分析城市生态环境现状,引出了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而后通过论述城市可持续的生态系统,对城市生态环境规划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城市规划 生态环境 城市生态环境规划 环境与发展是当今人类面临的两大主题。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复苏,城市化进程推进,这一方面加速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城市能源和生态环境问题。在一些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中,存在着只顾短期经济效益而忽视长期环境效益的行为,造成了环境污染,资源浪费和生态破坏。因而有效利用能源,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已经成为一个人类的迫切任务。自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提出“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后,在世界各国各地区,可持续发展已普遍达成共识,逐步被引入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加强城市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完善城市功能,优化城市社会、经济、生态环境,不断改善人类生存和居住条件,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是全人类在21世纪努力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1. 城市环境规划 城市规划概况城市建设不能再重复单靠增加资源投入来推动发展的老路,必须依靠科技进步,以生态环境建设为重点,建设资源节约型、生态型城市,保持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要进一步调整提高城市建设节约水、能源、土地等资源和治污、防灾减灾的技术标准,纳入到工程建设强制性条文中,以法制手段保障和促进城市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城市规划存在的问题及措施城市是人类在几千年的演变过程中改变赖以生存的环境,创造着高度的物质文明的集中地,是一个以人为中心的城市生命有机体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制约和依赖构成的统一体,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社会、经济复合生态系统。它包括社会结构、人工结构、资源结构、生态环境结构四个方面的内容。要实现这一多元、多介质、多层次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浩大的系统工程。要做好城市规划就要做到如下几点:(1)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推进节约用水和水污染防治。要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城市节水和水污染治理的各项政策,运用市场规则,利用价格杠杆促进水资源的节约和优化配置,完善城市各类用水的区别水价和超额累进加价收费制度,调整污水处理费征收标准。要加大节水技术和设施的普及推广力度。以污水资源化为目标,加快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步伐,加强中水回用技术与设备的开发应用,处理好设施布局集中与分散的关系,注重污水处理的安全性和生态效应,努力建设节水防污型城市。(2)加强城市绿化建设,大力改善人居环境。加强城市绿化建设,是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基础性工作。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通知》,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城市绿化水平。要制定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严格划定绿化用地面积,科学安排绿化布局,加强城市绿化隔离带建设,形成乔、灌、花、草相结合,点、线、面、环相衔接的绿地系统。推进城市绿化建设,必须尊重客观规律,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宜树则树,宜草则草。城市绿化要鼓励采用节水技术和废水利用,尽可能减少绿地养护的水消耗。要结合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和旧城有机更新,增加城市中心区的绿地面积。要建立并严格实行城市绿化“绿线”管制制度,坚决查处各种挤占城市绿地的行为。要鼓励农民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发展城郊绿化,引导社会资金用于城市绿化建设,增加城市绿化建设用地和资金投入,尽快把城市绿化建设提高到新水平。

当今,全球遭遇百年不遇的金融大海啸,有预言说,世界经济将面临长期衰退和萧条的巨大风险。在这样恶劣的经济形势下,中国上海,将在不久的将来,举办一次规模史无前例的世界经济“奥林匹克”盛会——世博会,世博经济能否一扫阴霾,一如既往地魅力四射,给举办城市和国家的经济带来阶段性的加速发展?抑或让整个世界经济止步衰退的危机? 以科学的态度,以满怀的期待,我们展望着,在这个风雨飘零又风起云涌的经济时代,危机中永远存在着勃勃生机。 走出衰退的一个新契机 今年9月以来,始于美国华尔街的一场百年不遇的“金融大海啸”瞬间席卷了整个世界,从地球最西边的美国到地球最东边的日本,从最南端的新西兰到最北端的冰岛,从最富裕的工业国家到最贫穷的发展中国家。各国的金融体系和资本市场都面临着巨大的威胁,甚至东欧、南美多个国家濒临破产边缘。曾经财大气粗的金融巨头顷刻之间就轰然倒塌;数十万亿美元的财富转眼之间就灰飞烟灭;数百数千万人面临失业和无家可归的悲惨境地;从财长、央行行长到公司管理层都惊慌失措;世界经济面临长期衰退和萧条的巨大风险。此时此刻,人们心怀些许期望地带着一个共同的疑问:世界经济何时能够走出衰退? 全球金融危机通过三个传导渠道影响中国经济 刨根求源,作为这次全球金融危机的导火索,美国次贷危机从特定金融产品扩展到金融机构,进而扩展到全球金融市场,目前正处于从金融体系到实体经济的传导阶段。 对于这次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它主要是通过次贷证券投资、贸易和资本流动这三个传导渠道影响中国经济。将此次危机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相比,1997年中国房地产市场还处于起步阶段,而目前房地产市场则已经形成了十分浓厚的观望和调整的气氛;1998年中国经济的出口依存度只有18%,到2007年上升到38%左右;在美国本土爆发次贷危机后,前期流入中国等新兴市场的“热钱”将会回流美国本土“救火”,而大大降低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兴趣。因而,此次与1997金融风暴时相比,中国经济受到国际环境的冲击更大些。 据最近上海市统计局发布的《2008年1-9月长江三角洲城市主要经济指标汇总表》,宁波、南京以及上海1至9月“规模以上工业利润总额”同比增幅分别为-31%、-44%以及,均出现了大幅回落或明显减速的现象。究其原因,一方面,欧美对中国出口的需求将继续降低,虽然现在还有很多过去的订单,但是现在新签订单已经大幅下降;另一方面,欧美企业对华投资规模正进一步降低,导致未来几年内实际外资合同金额的大幅萎缩,从而在贸易和投资方面影响地区经济增长。 上海世博会为中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供了一次重大机遇 然而,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受历次外部大冲击的经验看,每一次都成为中国经济充分调动各种资源、促进经济体制的改革、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从而推动中国经济迈上新的台阶的重大机遇。这次全球金融危机警示我们,必须转变过去那种过度依靠出口需求和资源投入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短期对策可以采取拉动内需和较松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长期对策则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而即将举办的上海世博会则为中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供了一次重大机遇。 从长三角地区来看,上海世博会对上海乃至整个长三角的发展都是一个机遇。即将在2010年举办的上海世博会作为展示和交流的平台,到现在为止,已经有180个国家和44个国际组织确认参加2010年上海世博会,这个数字表明上海世博会是历届世博会上规模最大的一次。上海世博会将实现三大目标:一是全世界在同一个主题下以不同的方式来诠释上海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二是向世界展示展览、论坛和活动;三是推出网上世界博览会。网上世界博览会将通过互联网、虚拟现实等多种先进技术的有机结合,让更多的参观者通过不同的角度,远距离参与上海世博会。在上海世博会期间,世博会的很多活动将在长三角各个城市举办,长三角旅游一体化将带动众多行业的发展,会展业、都市旅游业、城际交通业将显出繁荣景象。据预测,世博会期间,将有7000万人次国内外客商、参观者来到上海,最高日接待人数将达到80万。其中95%的外省市参观者有住宿需求,38%的客流将会继续停留在长三角区域游览,近九成会选择苏浙地区。长达六个月的巨大客流,将给长三角周边的景区、宾馆、餐饮、交通乃至休闲场所带来直接的经济刺激。2008年9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0年,长三角要形成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区域内部发展更加协调,形成分工合理、各具特色的空间格局。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综合经济实力最强的区域,实现长三角地区又好又快发展,事关国家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大局。 从全国来看,上海世博会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一次重大机遇。 历届世博会的许多“亮点”都成为推动人类发展的着力点,贝尔发明的电话机在世博会上展示,实际上改变了人类的沟通模式;莱特兄弟发明的飞机在世博会上亮相,其实为人类飞天的梦想打下了基础。韩国大田世博会以“新的起飞之路”为主题,集中展示了新一代的交通、宇航、电子、通讯、环保、新材料、新能源等技术。大田世博会结束后,原展览园区内迅速聚集大批韩国的科学研究机构,形成“大德科学园区”。与此相似,日本借着1970年的大阪世博会,关西地区的产业进行了大幅度的结构调整,一个以大阪为中心,半径约50公里范围内的大阪城市圈成为日本的商务交易、金融、信息交流中枢,促成当今世界著名的“关西经济带”。 根据上海世博科技行动计划,各参展国家将围绕世博会主题,展示在科技领域取得的最新成果。我国将探索通过重大国际展会实现工程科技研究与管理资源整合,攻克一批科技难题,形成一批具有原创性和集成化的科技成果,从而催生“世博经济”新增长点。在世博会举办中和举办之后,许多“亮点”将加快成果产业化,让创新成果广泛传播、应用,使科技世博的“亮点”最终能为城市乃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新的增长点。 从全球来看,上海世博会将成为世界经济再次繁荣的新起点、新契机。自1851年伦敦举办首届展览会以来,世博会发展迅速,被誉为“经济、科技、文化领域内的奥林匹克盛会”。 考察历届世博会,能在规模上与上海世博会相媲美的有三届,举办国的发展都明显获益:1970年大阪世博会,对日本的经济结构调整和大阪经济圈融合产生了很大的促进作用;1992年塞维利亚世博会使西班牙南部原来相对落后的地区得到快速发展;2000年德国汉诺威世博会带动了下萨克森州经济的复苏。上海世博会将拉动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经济发展,不仅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一次机遇,更是世界经济走出目前全球金融危机的一次机遇。 上海世博会有利于提升全球资本对中国经济的信心 世博会是一个推介国家技术创新和形象的平台,所以经济萧条的国家更不应该放过这个推介机会。世博会是全球文化、经济、技术的交汇碰撞,世博会更多的机遇隐藏在现场会展和巨大人流的背后。上海世博会将为全球资本提供大量的投资机会,使其能与中国企业广泛接触交流,这有利于提升全球资本对中国经济的信心。 从上海世博会于2010年举办的具体时间来看,届时世界经济可能已经走出衰退阴影并且迎来复苏,上海世博会有望成为全球经济走出衰退、迎来复苏的新起点。1933年美国芝加哥世博会是在经历1929年至1933年经济大萧条后举办的,成为美国经济和世界经济重新振兴的起点。因而,上海世博会对发达国家资本来说,是一个帮助其摆脱危机和寻找投资方向的机会,这也间接帮助了处于危机中的美国经济。因而,举办上海世博会本质上是多赢的,上海世博会将成为世界经济再次繁荣的新起点、新契机。 国际展览局秘书长洛塞泰斯认为,中国在筹办和举办上海世博会的过程中,将会为世界打开一扇人与人、人与资源、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窗口。德国不来梅国际大学校长约阿希姆·特罗伊施教授认为,上海世博会能吸引创纪录的参展主体,反映出国际社会对这一届世博会主题的高度认可和期待,也说明全世界都在关注人口最多的中国如何发展。相比奥运会,相信国际社会共同参与、会期更长、主题更宏大、内涵更丰富的上海世博会,将对中国和世界产生更加广泛、积极和持久的影响。(肖严华) 世博让主办国经济出现奇迹 所谓“世博经济”是指举办城市在筹备和举办世博会期间,以及世博会后的一段时间内,利用世博会带来的商业契机,推动和发展本地区经济,实现经济、文化持续成长的一系列活动,是一种能为举办城市和国家的经济带来阶段性加速发展的特殊经济现象。 世博会带来三层收益,一是城市资源的价值提升。二是在世博的开发过程中,包括它的标志出售、商业化运作和赞助商等,这是世博经济中最直接的收益部分。三是世博会带来很大的旅游人群,游客的衣食住行等带来的收益增加应该说也是很大的潜在增量。 这就是世博 世博会是一项由主办国政府组织或政府委托有关部门举办的有较大影响和悠久历史的国际性博览活动。它已经历了百余年的历史,最初以美术品和传统工艺品的展示为主,后来逐渐变为荟萃科学技术与产业技术的展览会,成为培育产业人才和一般市民的启蒙教育不可多得的场所。世博会场不单是展示技术和商品,而且伴以异彩纷呈的表演,富有魅力的壮观景色,设置成日常生活中无法体验的,充满节日气氛的空间,成为一般市民娱乐和消费的理想场所。 世博推动的经济腾飞 从历届世博会的举办经验来看,世博主办城市都把筹办世博会与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结合起来,借助世博契机为主办城市和主办国的发展带来新的活力,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由世博引起的直接与间接需求从总体上拉动主办城市与主办国的经济增长; 二是促进相关产业,尤其是高技术产业与服务业的发展,同时促进一批技术先进、功能完备的现代化交通、通信基础设施投入运行,提高城市运行效率。 1970年日本大阪举办了世博会,这次世博会为大阪在国际商业和产业舞台的崛起带来了持久的后续影响力。大阪世博会和东京奥运会以日本两大城市为据点横贯东西,是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催化剂。这两次大型活动产生了日本在世界中引以为荣的新干线,同时也是高速交通网诞生的契机。这届世博会大大推动了大阪的交通、高档住宅、商业设施、旅游及文化交流场所的建设,推动了以大阪为中心的关西地带城市群的形成。 大阪世博会提高了城市的国际知名度,而世博会带来的大规模建设机遇使大阪地区的基础设施基本赶上了东京的水平,为城市长远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对日本全国的经济发展和布局有极大意义。仅1970年大阪世博会期间,日本就签订了约20亿美元的出口合同。 1985年筑波世博会,直接相关支出大约为11579亿日元,派生生产收入达到23163亿日元,是世博会直接支出的19倍,而这些对日本1985年GDP的效应约为,当年日本GDP为万亿日元。 加拿大举办1986年温哥华世博会直接支出为亿加元(8亿美元),增加产值28亿加元,联邦和所在省(哥伦比亚)财政收入分别增加亿加元和亿加元。同时,该届世博会为加拿大提供了万个就业机会,工资总额达到亿加元。 韩国举办1993年大田世博会的直接支出为2000亿韩元,而大田世博会带来的GDP收入为30000亿韩元,韩国当年的GDP为万亿韩元,世博会的GDP效应达到左右。大田世博会还为韩国创造了20万人以上的就业机会。 德国汉诺威举办2000年世博会直接支出为102亿德国马克。其在当年德国GDP上产生的效应为170亿马克,而2000年德国的GDP约为亿马克,因此,汉诺威世博会在德国全国GDP的效应接近.汉诺威世博会还给当地政府带来了20亿马克的财政税收。在汉诺威世博会准备和实施阶段,由巨大支出额造成的显著效应来源于对“围栏内外”的基础设施的投资。 上海世博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上海举办2010年世博会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有形和无形两个方面。 有形影响是指世博在拉动举办国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出口需求以及在扩大就业等方面的作用,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主办地区的经济总量和结构变化中。 无形影响是指世博对主办国经济发展环境、开放度、国家声誉、形象和信誉度等方面的影响。 从主办国经济的长远发展来说,无形影响往往比有形影响更重要、更有价值。 一、增强凝聚力,为经济发展提供稳定的社会环境。 一个国家从申办开始到事件结束,至少能在10年的时间内让全民普遍关注。从上海申博到2010年世博结束,从前期的“人人盼世博”到后期的“人人都是东道主,全民支持办世博”这是个祥和的局面。而这10年正是我国经济结构战略调整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主办世博会无疑将为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开放,使中国经济能更好地适应经济全球化进程。 主办世博会即是一个国家扩大市场开放度,加速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一个重要媒介。世博会是当今世界上最具国际化的大型事件。要求该国政府、组织和企业都必须调整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管理和运作方式,而这样的调整过程无疑就是扩大开放,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的过程。只有扩大市场开放度,按国际惯例操作,才能最大限度地吸引外资、保证工程的质量和投资的效益;最后,承办世博会会使主办国在整体上获得一个开放、民主、热情和有活力的形象,这种形象对吸引外资以及国内企业拓展海外市场都有实际意义。所以,上海世博会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开放。 三、有利于在国际上打造“中国品牌”,能更好地带动国内企业由产品经营向品牌经营的转变。 现代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除了企业自身要有雄厚的实力和一流的产品,还需要企业所属国在国际上有美誉度和影响力。也就是说,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品牌竞争实际上是需要国家这一大品牌支撑的。主办世博会是一个国家在国际上打造“国家品牌”,提升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手段。 由于有了世博会,上海不仅能解决数万个就业岗位,还将衍生出一些新型产业。更重要的是,世博会为中国在加入世贸后加快与世界全面接轨创造了条件。奥运会和世博会都是万众瞩目的全球性顶级会展,能够强力吸引世界各国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创造出无限的商机和财富。魅力无穷的城市大型事件完全能够成为21世纪初带动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乔兆红) 产业结构升级在即 目前,上海产业结构升级进入关键性阶段。上海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在50%左右摆动了十年之久。这种状况表明上海产业结构正在孕育与酝酿,等待一个合适的机会与方式,实现突破性升级,步上新台阶。伦敦服务业就业比重达到88%,纽约服务业就业比重超过了90%,而上海服务业就业比重在2007年只有. 上海产业结构升级到了重要关口 目前上海产业发展面临的两难问题是,一方面需要继续保持制造业发展,制造业是发展中国家城市的支柱产业,提供给城市发展的必要物质基础,它也是重要的税收来源与就业渠道,短期内不能予以大幅度削减;另一方面需要发展服务业,提升城市能级,向国际大都市方向发展,实现城市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事实上,从浦东开发开放以来,上海制造业与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线性趋势一直呈平行状态,并没有出现制造业明显下降与服务业明显上升的趋势。上海产业发展摆动于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状态一直维持到现在。 当前,上海产业结构升级急需解决的四大主要问题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从中低端制造升级到高端制造;降低外贸依存度,主要产品市场由国外转向国内;降低产业同构化程度,与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域形成分工与协作关系,形成全球城市区域;大幅度提高服务业的就业与增加值比重,构建轻型与低碳经济。 然而,在没有实质性外来冲击的条件下,上海经济必然沿着已有的轨迹继续发展,中低端制造、投资与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模式必然会延续下去。这种经济增长模式在我国资源短缺的条件下已经被证明是不可持续的。在全球金融危机条件下,上海产业结构升级变得更为迫切。 全球经济在过去30年来大幅度提高了市场程度,自由放任主义延伸到全球各个角落,然而在没有相应的全球治理机制相伴行的状况下,现在被证明这是极具危险性的做法。 伴随着金融危机不断加深,美国市场会进一步萎缩。美国的低储蓄率与高消费率终于被证明是不可持续经济增长模式。在相当长时期内,以美国为主的西方经济体居民消费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它在打击全球出口导向型经济的同时,也促使全球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虽然全球金融危机在我国资本管制下对我国经济影响受到限制,但是进出口总额必然减少,投资信心必然受到打击,这必然会对上海中低端制造以及出口导向型经济产生相当大的消极性影响。上海将逐渐感受到这场危机的副作用。 事实上,既使没有全球金融危机,高碳性、中低端制造以及过高的外贸依存度必然促使上海经济必须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变换增长轨道,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世博经济与上海产业结构合理化 2010年上海世博会,对上海产业结构升级是一个重要动力,也是上海未来三年内的重要经济增长点。从某个角度来讲,世博会是上海实现产业结构合理化的重要契机,也是上海近期抵御全球金融危机、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依托。 从世博会举办历史来看,世博经济对举办城市经济增长贡献率可达到2%以上。 首先,世博经济促进举办城市产业结构升级。1992年塞维利亚世博会的举办使西班牙的产业结构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服务业的产值比重从1990年的57%增长到1993年的63%,年平均增长率为,塞维利亚也成为欧洲旅游胜地。 其次,世博经济促进举办城市与周边城市形成产业分工与协作关系。以1970年日本大阪世博会为例,世博会促进了以大阪为中心城市圈的形成与兴起,日本关西经济带保持持续10年的经济增长。日本在世博会前后大力推进大阪产业结构转型,促进大阪产业重点从重工业向高科技产业、金融产业和信息产业转换。日本以大阪市作为关西地带的中心城市,通过轨道交通和便捷的交通设施,促进了大阪城市圈的形成与发展。 虽然历届世博会各有盈亏,但服务业却无一例外地从中受益。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183天中,预计平均每天40万人次,相当于一个静安区的全部人口倾巢出动。如此众多的人流带动的物流、资金流与信息流,将极大地提升上海服务业的就业与增加比重。上海服务业就业比重预计到2010年将超过60%,改变制造业长期居高不下的产业结构,从而加快上海产业就业结构与增加值结构的合理化步伐。 同时,如此众多的世博参观人数到达上海,依赖于长江三角洲交通基础设施的有效衔接以及各种交通工具充分发展。另外,这么多参观人数需要有序安排使之到达上海世博会参观,部分参观人数可能需要先行参观长江三角洲其他旅游景点,再进入世博会场。当前,长江三角洲区域各城市正在以旅游为抓手,力争能从上海世博会分流旅客,分享部分旅游收入。这样,以交通基础设施一体化和旅游为切入点,上海与长江三角洲其他城市多年以来产业同构化程度有望得到缓解,并进一步加强产业的分工与协作关系。上海长期以来出口在经济增长贡献率过高的状况有望得到改变。 世博经济与上海产业结构高度化 受益于世博会大量基础设施投入,上海经济仍将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部分产业由于与世博会具有直接关系,将会呈现强劲增长态势,成为拉动上海产业结构升级的主导产业,实现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 上海的旅游业与会展业将直接受益于世博会,增长强劲。世博会183天的展期,可直接带来旅游与会展业迅猛增长。估计到2010年,上海的外汇收入将达46亿美元,上海旅游业全年接待入境旅游者将突破5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2000亿元人民币左右,旅游业的增加值增幅超出全市平均增幅,实现持续快速增长。上海世博会将促进旅游业与会展业相结合,形成现代都市会展旅游业,沿着旅游产业价值链推动收益扩大。由于会展业的行业带动比值约为1:9,世博会对其他行业的带动与促进效应是明显的。 上海的高新技术产业也将受益于世博会,增长势头迅猛。世博会不仅是展示世界各国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和各行业聚首的盛会,而且是各国产业技术发展的竞技场。同时,世博会的场馆建设、通信、城市交通及绿色环保都离不开高新技术的支持。上海世博会将展示最新的科学技术,给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带来了机遇,势必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引进与合作,促进人才的汇聚与使用、高新技术成果的转化与创新、高新技术产业的重组与合并。这有利于上海逐渐成为高新技术的核心城市。 上海创意产业也将得益于世博会。世博会的工艺品、电影、广播、会场标记设计都包含着较高的创意,以吸引参观者的眼球。世博会的场馆设计、音乐创作与演出、表演,都会极大促进创意产业的发展。世博会的主题馆与国家馆设计对上海创意产业起到较大的促进作用。各个国家的场馆设计与施工,部分必然要就地取材和节约成本,雇佣上海或我国的人才,这有利于上海创意产业的发展。(陈建华) 从世博看“大都市圈”经济辐射 二次大战后,世界城市发展的最大创新是大都市圈的形成和发展,大都市圈已经越来越成为国家和地区持续繁荣发展的火车头,大都市圈的核心城市则日益成为全球资源配置和经济组织的枢纽中心和网络节点。 世博会历来是举办国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的助推力,它甚至能够带来区域经济的起飞,这已经是一个普遍的共识。 世博会赋予上海的特殊使命,将加强其在长三角经济圈博弈、竞争、合作中的主导地位,通过搭建起产业、交通、技术、旅游等各个层面的沟通合作平台,世博会举办将成为长三角经济圈加速融合的最佳契机。 从世博效应作用的三个阶段来看,即筹备效应(投资拉动)、举办效应(需求拉动)、后续效应(品牌以及新技术拉动),世博会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效应也可以从短期、中期和长期三个阶段显现。 从短期和中期看,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举办将通过基础设施、观光旅游、城市发展、产业投资等区域性的经济活动产生显著的联动效应,推动长江三角洲大都市圈的区域合作和经济增长。2010年上海世博会将有200个国际组织、国家和企业来参展。在此期间,上海将迎来550万外国游客,其中很大一部分人的住宿、游玩将会在整个长三角实现分流。 世博会“磁吸效应”的辐射范围,核心辐射圈覆盖苏锡常地区和杭嘉湖地区,外围辐射带可沿长江黄金水道延伸至长江中上游地区。 此外,举办世博会有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先进服务业之需要,上海可以借世博会东风打造“四个中心”,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而长三角地区的城市可以抓住这一机遇,对接上海部分产业转移,进一步做大当地相关产业规模,形成某些产业优势,实现区域经济共荣。 国泰君安的研究报告指出,上海世博会将带动相关产业投资2700亿元,成为史上规模最大的世界博览会。 另有测算表明,世博会筹备期间,每年对上海 GDP增长的拉动约为 2%,对长三角地区投资的拉动约为30%;举办当年,对上海GDP增长的拉动约为5% ,对长三角地区投资的拉动将超过50%;在筹办、举办期间对全国经济增长的拉动在左右。 从长期来看,世博会促进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主要是会后区域贸易和投资环境的改善、新技术新材料展示交流后产业结构升级的加速、重要区域经济圈的形成所致,长期拉动十年之内可望维持.世博会的举办以及随后几十年的综合利用,必将带来显著的周边联动效应,辐射长三角地区,带动整个华东地区甚至全国经济的发展,产生难以估量的价值。 世博会历来是举办国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的助推力,它甚至能够带来区域经济的起飞,这已经是一个普遍的共识。上海在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中拥有独特的区位条件和发展优势,可以借此崛起,成为中国和发展中国家最大的国际经济中心。国际经验表明,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的GDP比重往往占一国的10%以上。因此大都市圈域经济的形成将大大拓展上海城市和经济的发展空间。充分利用世博会的机遇,服务长三角一体化的国家战略,既是提高国家综合竞争力、实现国家战略目标的需要,也是上海实现城市总体创新、建设“四个中心”目标的必由之路。

探讨同纬度上不同城市生态环境摘要:结合可持续发展的内涵,通过分析城市生态环境现状,引出了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而后通过论述城市可持续的生态系统,对城市生态环境规划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城市规划 生态环境 城市生态环境规划 环境与发展是当今人类面临的两大主题。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复苏,城市化进程推进,这一方面加速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城市能源和生态环境问题。在一些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中,存在着只顾短期经济效益而忽视长期环境效益的行为,造成了环境污染,资源浪费和生态破坏。因而有效利用能源,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已经成为一个人类的迫切任务。自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提出“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后,在世界各国各地区,可持续发展已普遍达成共识,逐步被引入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加强城市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完善城市功能,优化城市社会、经济、生态环境,不断改善人类生存和居住条件,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是全人类在21世纪努力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1. 城市环境规划 城市规划概况城市建设不能再重复单靠增加资源投入来推动发展的老路,必须依靠科技进步,以生态环境建设为重点,建设资源节约型、生态型城市,保持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要进一步调整提高城市建设节约水、能源、土地等资源和治污、防灾减灾的技术标准,纳入到工程建设强制性条文中,以法制手段保障和促进城市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城市规划存在的问题及措施城市是人类在几千年的演变过程中改变赖以生存的环境,创造着高度的物质文明的集中地,是一个以人为中心的城市生命有机体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制约和依赖构成的统一体,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社会、经济复合生态系统。它包括社会结构、人工结构、资源结构、生态环境结构四个方面的内容。要实现这一多元、多介质、多层次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浩大的系统工程。要做好城市规划就要做到如下几点:(1)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推进节约用水和水污染防治。要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城市节水和水污染治理的各项政策,运用市场规则,利用价格杠杆促进水资源的节约和优化配置,完善城市各类用水的区别水价和超额累进加价收费制度,调整污水处理费征收标准。要加大节水技术和设施的普及推广力度。以污水资源化为目标,加快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步伐,加强中水回用技术与设备的开发应用,处理好设施布局集中与分散的关系,注重污水处理的安全性和生态效应,努力建设节水防污型城市。(2)加强城市绿化建设,大力改善人居环境。加强城市绿化建设,是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基础性工作。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通知》,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城市绿化水平。要制定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严格划定绿化用地面积,科学安排绿化布局,加强城市绿化隔离带建设,形成乔、灌、花、草相结合,点、线、面、环相衔接的绿地系统。推进城市绿化建设,必须尊重客观规律,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宜树则树,宜草则草。城市绿化要鼓励采用节水技术和废水利用,尽可能减少绿地养护的水消耗。要结合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和旧城有机更新,增加城市中心区的绿地面积。要建立并严格实行城市绿化“绿线”管制制度,坚决查处各种挤占城市绿地的行为。要鼓励农民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发展城郊绿化,引导社会资金用于城市绿化建设,增加城市绿化建设用地和资金投入,尽快把城市绿化建设提高到新水平。(3)以供热收费制度改革为重点,积极推进城镇供热体制改革。计划经济和福利分房旧体制下形成的福利供热制度,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住房分配货币化新体制的需要,也是造成采暖能源浪费严重的重要经济根源。推进城镇供热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是,变暗补为明补,逐步停止由房屋产权单位或职工所在单位统包的传统用热制度,改为由居民家庭(用热户)直接向供热企业缴费采暖,实行采暖用热商品化,采暖补贴货币化。采暖地区的城镇新建公共建筑和居民住宅,凡使用集中供热设施的,都必须设计安装具有分户计量及室温调控功能的采暖系统。现有公共建筑和居民住宅也要按照分户计量、室温可控的要求逐步进行改造。积极推行按用热量分户计量收费办法,逐步取消按面积计收热费,更好地保证消费者的权益,提高采暖舒适度和热能利用效率。城镇供热体制改革关系广大城镇居民的切身利益,既要积极,又要稳妥。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做好低收入居民家庭的冬季取暖保障工作,维护社会稳定,保证改革的顺利推进。(4)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治理力度。要积极创造条件,加快旧城有机更新,重点解决城市建成区特别是中心区开发强度过大、人口密度过高、公共设施短缺、交通拥挤、环境脏乱等问题,坚决关停或迁移城区内污染严重的项目,清除违法违章建筑。要促进建筑节能技术的普及推广,改善城市民用燃料结构,减少和控制城市大气污染。以通达、低污染、低能耗为目标,实行公共交通优先的城市交通政策,推进现代通讯技术在城市公共交通调度管理中的应用,积极促进城市交通组织和管理的现代化。城市环境综合治理,与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直接相关,必须推动全社会广泛参与,密切合作,共同促进。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不仅是物质条件的建设和改善,还包括文化精神、道德意识的建设和改善,要将这两个方面很好地结合起来,使二者互相促进,协调发展。(5)围绕改善人居环境的关键领域,加强科技创新。城镇是人口和经济活动的集聚地,也是各类污染集中的地区。建设科技工作必须围绕人居环境质量的改善,研究气象环境与规划布局、基础设施建设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关系,努力控制城乡建设活动可能造成的污染。在污水资源化、建筑节能、化学建材、建筑用钢、智能交通、住宅产业现代化等影响和制约人居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的几个关键领域,加强科研攻关,加强技术集成,加大技术推广应用力度。全面启动污水回用示范工程。南水北调东、中线受水区城镇,要率先实现污水回用与污水处理能力的同步增长;新建城镇污水处理厂要直接瞄准回用目标,积极采用先进适用的技术工艺,力争实现跨越式发展。完善配套技术经济政策,推动建筑节能由局部试点转向大规模推广应用。强化先进适用技术在住宅建设中的应用,将经试点和示范工程实践检验的成熟技术和部品,尽快转化为生产力,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多学科的手段,辩识、模拟、设计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内的各种生态关系,掌握城币生态系统的演变规律及其影响因素,通过对城市生态系统中各子系统的综合布局与安排,提出切实可行的生态规划方案,调整城市人类与城市环境的关系,以维护城市生态系统的平衡,实现城市的和谐、高效、持续发展。城市生态规划是与可持续发展概念相适应的一种规划方法,它将生态学的原理和城市总体规划、环境规划相结合,从自然要素的规律出发,分析其发展演变规律,在此基础上确定人类如何进行社会经济生产和生活,有效地开发、利用、保护这些自然资源要素,促进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最终使得整个区域和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5]。因此,城市生态规划不同于传统的环境规划和经济规划,它是联系城市总体规划和环境规划及社会经济规划的桥梁,其科学内涵强调规划的能动性、协调性、整体性和层次性,其目标是追求社会的文明、经济的高效,生态环境的和谐[6]。可持续的城市生态环境规划要实现城市生态环境规划的可持续性,就必须革新观念,运用生态学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理,以环境容量、自然资源承载能力和生态适宜度为依据,缓解城市生态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协调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城市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防止生态环境的破坏与污染,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保证城市生态环境规划的可持续性,应遵循以下原则:(1)阈限物质法则任何空间、资源规划均有一个“度”,要考虑“最适”和“阈限”。在规划过程中,首先应该树立正确的城市发展价值观,保证城市对生态系统的索取和废物的排放限制在生态系统的承载力范围以内,使城市的发展强度与城市的发展能力相适应,从而保障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2)多样性共生原则任何一个系统中的子系统间总存在着互惠互利的共生关系。Hough评论说,“如果健康被描述为抵抗力的能力,那么多样性也意味着健康”[7]。因此,在城市生态规划过程中,要保持生物的多样性,将城市生态系统置于整个生物圈范畴内进行规划,建立市区和郊区的复合生态系统,保护城区及周边的各种生物。(3)相生相克原则 在系统中总存在着子系统间既共存又制约的关系,一种组成要素的危害性,可能在另一生态要素上体现出来。在城市的生态规划过程中一定要普遍联系并识别城市生态环境中各组成要素间密切的利害关系,找出现象的本质、根源,从而将这种关系的负面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4)资源的回收再利用原则资源的回收再利用有两方面的含义:其一是降低资源的消耗率;其二是推行清洁能源、材料加大回收力度。在城市生态规划中,要通过推进产业结构模式的演变,尽量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建立有利于持续发展的生产工艺、产业结构设置高效能的运转系统,提高资源的利用率。(5)预防和保护齐头并进的原则对于已经存在的生态问题,我们一定要采取合理的措施,积极应对;对于未知还未表现症状的要有所预见。目前我国推行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EIA),从根本上讲就是可持续性城市生态规划的一部分。任何一项工程实施前必须经过环境影响评价,预见其建成后对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的效益程度,从而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议。同时,在城市生态环境规划的过程中,还应该建立高水平的管理队伍,制定切实可行、科学合理的生态环境综合整治规划,建立高质量的环保系统;同时逐步完善绿地生态系统,提高人口素质,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参考文献[1]《中国21世纪议程》[2]邹振扬.《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 重庆大学出版社 225-228[3]刘贵利. 城市生态规划编制内容浅析 规划师论坛[J]. 2001, (6): 18 [4]黄肇义,杨东援.未来城市理论比较研究 城市规划汇刊[J]. 2001 , (1):4.[5]欧阳志云, 王如松.寻求区域持续发展的途径 生态学和持续发展,1993[6]王建国. 城市设计生态理念初探 规划师论坛[J]. 2002 , (4): 15[7]Hough M. Formed by Natural Process. A Definition of the Green City. In D. Gordon. 1990; 17[8]王样荣.城市生态规划的概念、内涵与实证研究[J].规划师, 2002, (4).[9]邹德慈. 《城市规划导论》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106-118[10]汤茂林.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原则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J]. 1999, 4,38-41仅供参考,请自借鉴希望对您有帮助

【摘要】城市更新是目前城市规划范畴中被广泛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我国从大拆大建到解决员工居住问题再到以人为本,跨学科研究等一系列发展不但使交通、土地、人口密集问题得到解决,更是起到了促进就业、带动第三产业发展等积极应影响。另外,考虑到城市更新起源于西方并历史悠远,经验丰富。为了节省资源,少走弯路,我国很有必要在分析、对比中西方在城市更新方面的始末中找到差距、探索经验。 【关键词】城市更新 发展历程 经验 启示 综述 一、城市更新内容概述 (一)城市更新概念的理解 目前,城市化与知识化、科技化、国际化等同样是我国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如何在城市化的推动下进行城市更新工作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对于城市更新,其不但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同时也涉及到居民的生活、市场的经济、相关行业的发展以及三方利益等多个方面,然而,一切工作始于对概念的全面理解。因此,如何正确理解城市更新的概念成为了综合考虑各方因素,实现更新带动市场经济、更新推动城市发展工作得以顺利实施的首要工作。 对城市更新概念的理解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即“城市”与“更新”。城市,是人类居住的环境,是一切活动产生和进行的平台,它是一个动态发展的、多样连续的、与时俱进的有机体,这种与时俱进与人体机能相似,需要不断的新陈代谢来支持。而这种所谓的城市新陈代谢就是更新。“更新”具有获得新生的意义,是从城市的整体出发,结合了政府、市场、企业、居民等利益主体,在阻止城市衰退的同时促进城市发展,具有未雨绸之意。此外,要注意的一点是城市更新中提到的“衰退”是一种相对的存在,指城市结构以及功能的折旧,它们当下的指标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对物质和精神的需求,这种供给与需求的差异甚至会导致城市发展滞后。其中,有形的折旧可以更换设备,但是无形的功能性折旧却对城市的发展起到决定性的作用。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将城市更新的概念理解为:“城市更新是在政府管制、行政体制支持的基础上,施以一定经济投入,并用科学的管理方法监控更新过程,时刻调整不符合发展的影响因素,全面考虑人文、历史、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采取依据不同发展阶段和城市基础用多种手段配合使用的更新方式,最终,达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将城市从零星推向整体的浩大工程” (二)城市更新的主要内容 基于上述对城市更新概念的理解,主要内容方面将分为有形更新与无形更新两部分。有形更新包括:交通更新、空间规划更新、资本更新等;无形更新包括:城市发展规划调整、城市文化更新、对城市的定位等几个方面。 (1)交通的更新。目前随着科技的发展,私家车数量增多在为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引起了严重的交通拥堵以及环境污染等问题。因此,在拓宽主要交通干道的同时还应考虑到分时段、分区域的交通系统更新策略。控制出行车辆数量以及汽车尾气的排放。节能车以及低污染能源也应列入到更新范围内,呼应低碳政策,提倡“零污染”出行。 (2)空间的更新。空间方面强调以最适合人类居住的环境为目标对人类活动空间的面积、布局等进行比例的调整,结合社会经济效益、强调空间资源的重要性。例如在居民小区内,小型商业网点数量应定额在多少,选址应考虑到整个小区每一方位居民到达商业点路程的均衡。居住环境周围教育、医疗、娱乐、采购、商业等日常所需网点是否齐全或到达这些地点的时间成本是否合理。 (3)资本的更新。一是物质资产,二是人力资本。物质资产提倡在原有框架的基础上更新换代,降低整体替换带来的巨额成本;人力方面提倡调动人力资源的活跃性,学习最新科学技术及新设备的操作技能。以企业核心资本即“人力”的替换带动整体走向发展的最前端。 (4)规划的更新。此项主要指发展规划的更新。一个城市的发展规划是城市以何种姿态、何种效率展示魅力的导航。因此,一个城市的健康发展需要与时偕行的城市发展规划作指导。而社会与市场的瞬息万变决定了一份发展规划的动态性,这就需要应发展所需不断调整发展规划,为城市更新提供可靠、前沿的依据。 (5)文化的更新。城市文化更新可从城市的软、硬两个文化角度提出更新对策。其中,硬文化指具有可见性和可触摸性质的物质文化、环境文化;软文化则属于一种抽象的隐性文化,如行为文化、观念文化、社交政策等。软文化要在硬文化的基础上才能发挥作用,而硬文化的发展也需要软文化辅佐,两者相辅相成。 (6)定位的更新。城市定位可以细分为形象定位、性质定位、功能定位等几个方面。这需要充分了解该城市的发展演变趋势以及自身发展所需,以与国家政策同步、改善民生、为经济做贡献、保护环境为依据设计适应发展潮流的定位。 (三)城市更新的产生背景 城市更新一词最早起源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欧美工业化国家,并于1958年8月荷兰海牙市召开的城市更新第一次研究会上对概念进行了权威性的界定。主要源于第二次产业革命大大推动了城市经济的飞速增长,人民收入水平提高,城市中的土地资源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要。此时人口激增、交通混乱、设备陈旧等现象比比皆是。为了摆脱这种空间紧张的状态,在远程交通运输发展的推动下,城市居民开始向市郊转移,即郊区化(Suburbanization)现象。这种人口的分散使城市中心区失去了经济活力,无法承担起城市领导核心的重任,反而呈现一片萧条之势。为了恢复城市活力,吸引人口回归城市并振兴经济、文化等的发展,并改善“郊区化”导致的“死城”现象,欧美国家于二战后开始了大范围的城市更新计划。此时的更新重点集中于建筑设施与环境的改善以及空间的调整再利用。而后又在伯吉斯的“过滤论”(Filter Down)、福利经济学、博弈思想等理论的补充下逐渐趋于完善,为日后的城市更新工作提供了丰富经验。 我国城市更新的历史至今已有六十多年,但较之欧美近二百年的历史,我国仍处于发展阶段,距离成熟还需要一定时间和经验的沉淀。城市更新工作在我国开展较晚,更新的侧重点在于危房等基础设施的改善、解决居民居住问题,而后由于中央政府提出了“变消费型城市为生产型城市”方针的贯彻落实,刚刚崭露头角的更新工作因此被搁置。这也是我国在城市更新历程中出现的一个历史断裂期。从1953年开始更新工作再次启动,进入第二阶段。但资金有限、历史遗留问题过多、设备不完善等缺陷依旧阻碍着工作的进展,“内旧外新”、“投机倒把”、“盲目拆建”的问题也逐渐凸现出来。但是,在知识经济时代,我国已经在借鉴欧美城市更新经验时避开破坏环境、市中心衰败结果的同时,转而取其精华,走分阶段的适合我国国情的多样性、跳跃式发展的道路。这样不但避免了走弯路,同时也符合发展潮流。目前,我国的城市更新已经逐步走向正轨,从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见缝插针”过渡到了“以人为本”、“空间多效利用”、“为环保护”、“强调城市整体性”的更新原则。这一转变将在城市发展中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中国城市更新发展历程 (一)中国城市更新发展阶段划分 (1)1949年至1952年。鸦片战争后我国的近代城市开始兴起并于20世纪初得到发展。从中叶到1952年是我国城市更新的第一个发展阶段。于1949年,我国城市建筑大都数历史悠久、设施简陋、生活环境恶劣。这些战后遗留下来的旧城迫切需要通过更新重获生机。因此,这一阶段以改善居住环境为主,提倡为劳动人民服务。但由于国家财力有限,故工作范围被严格限制,只能进行局部的、小规模的渐进式危房整修。此时期,在以旧换新、节省资金的前提下资源被充分利用,重建效果显著,对城市环境和居民居住环境的改善起到了积极作用。但由于建国初期城市转型方针的提出,使新兴的更新工作进程受阻甚至停滞不前,直到1953年才转回城市更新的工作。 (2)1953年至1978年。进入城市更新的第二阶段后,工作内容主要围绕工业展开。一方面,工业区的发展需要大面积土地的支持;另一方面,居住问题的解决仍旧持续,只不过目标人群从居民转向城市职工,住房压力亟待缓解。为了满足上述需求,大量新建住宅、建筑侵占绿地,肆意扩建。这种忽视城市机理的破坏性更新现象逐渐造成了城市的表里不一与杂乱无章。再加上第二阶段包含1958年至1978年的“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在“左”思想的诱导下工程的管理工作毫无章法、缺乏约束,无规律、新旧交替坐落的建筑物开始破坏城市格局。这种混乱使居民的生活质量愈演愈烈,与此同时,保护观念的落后使历史遗迹被忽视,这一切都为日后的城市更新埋下了沉重的伏笔。 (3)1979年至1990年。改革开放到九十年代初期属于我国城市更新的第三个阶段。此时,在市场经济体制的改善下,社会环境为城市更新提供了良好条件。我国人均住房面积比以往提高了近两倍以上。如北京的新建住宅在此期间达到4400多万平方米,人均居住水平由提高到。城市建设速度的大提升把城市更新推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但是,计划经济发展的思想残骸并未剔除干净,这种思想仍旧阻碍着工作的前进速度。再加上资金问题、政策完善问题等也一直伴随着工作的进行,这些问题都导致了我国城市更新进入到一个“力不从心”、“挣扎停止”的特殊阶段。虽然建筑方面新楼不断建成,但一批批多层盒型的住宅区千篇一律,破坏了城市的多样性,使城市特色逐渐瓦解。 (4)1991年至今。从九十年代开始,我国意识到了土地面积的使用紧张,于是提倡“集约化”以提高城市土地使用效益,缓解土地使用压力。而发展至今,居民对生活质量的需求也在逐渐提高,再加上各种住房制度的完善,为了满足用户需求,高质量的“花园式住宅小区”进入国民视野,成为了当时中国各大城市的普遍景象。而后在北京菊儿胡同的成功案例中我国同样取得了宝贵经验,开始注重文化保护问题。面向市场的突破也拓宽了融资渠道,互利共赢的合作模式为工作带来了更多机会。但仅仅几十年的经验还不足以支撑起整个城市更新的浩大工程。浅薄的经验难免出现各种问题。但纵观我国城市更新发展的六十年历史,虽有重重困难,但呈现的是一种曲线前进的态势,前景还是一片看好的。 (二)中国城市更新经验总结 (1)经验总结。首先是文化保护问题。文化保护中出现的问题来自于精神与物质利益不平衡引起的冲突,而追求利益忽视历史文化还是为保全文化舍弃城市进步则是影响城市发展的另一主要内容。城市的文化融合了历朝历代的悠久记忆,同时,也是区分不同城市的标志,是不可取代的宝贵资源。另外,拥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国,通过文化保护可以增强人民的民族归属感,提高民族士气,在国际舞台上彰显个性,屹立群雄。在此问题上,清华大学的吴良镛教授通过对西方城市更新已有研究进行分析总结,提出用“有机更新”的方式解决新旧建筑之间冲突以及如何将建筑与周围环境融合等问题,并将此思想运用到了北京菊儿胡同的改造过程中。对于菊儿胡同的改造,吴良镛教授保留原四合院模式借鉴“审慎更新”思想,原有绿化带尽量保留,建筑物的高度也是严格限制在三层或以下。更加人性化的是为了避免新建筑的突兀,在色调方面以白、灰为主,留住历史的痕迹。吴良镛教授的改造工作不但将传统建筑推向了一个新阶段,同时也实现了历史的延续。 其次是人本管理。人本管理来自于以人为本的中心思想,强调个人与城市的融合。通过基层需求的反应以及满足,突出社会公众的重要性。开放思想、公众参与已经不再新鲜,钱欣在探讨城市更新中公众参与问题的同时还描绘出了“开放式城市更新的公众参与体系”图,直观解释公众在更新流程中的作用。龙腾飞(2008)、周安远(2009)、李斌(2012)等人也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阐明了城市更新中公众参与的模式构建,并用实证对具体情况比较分析。此外,人本管理中对人性的关怀还体现在住房拆迁过程中的补偿问题。城市更新需要占用土地,该地区的居住者将暂时或永久性地撤离。那么,如何安抚离开久居地的居民,精神还是物质安慰,资金的补助数额,开发商与居民之间的利益关系等都是有待考虑的问题。同时,问题处理是否得当也会直接关系到居民配合程度与工程进展速度。 最后是多学科跨越。虽然国外在城市更新方面拥有更丰富的经验,但我国后劲强劲,用六十年的历史追赶国外百年积累的经验,同样走进了多领域广视角的研究领域。旅游、人文、美学、社会学等都是涉及的领域。其中,李艳玲(2001)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对二战后美国城市更新的特点、成就、意义、存在问题、局限性几个方面就行了详细总结,并提出城市更新工作应当联系社会,使改造与社会经济相适应;苏箭(2013)以长沙北正街为实例,运用景观美学理论研究城市更新问题,通过满足人们对艺术的追求和视野的审美需求实现老街景观文化的传播;蔡绍洪(2008)、凌春阳(2013)等人紧跟第三产业发展潮流,将旅游与城市更新结合,保护历史,开发旅游资源,实现城市旅游发展可持续。可见,多学科的介入拓宽了我们的研究视野,有助于更全面的制定计划,使我们深刻了解到城市更新不只归属于城市规划,而是牵一发动全身的综合性工作。 (2)存在缺陷。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城市更新具有复杂性和特殊性的特点。历史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在留给后人宝贵精神遗产的同时也对更新工作带来了一定阻碍。再加上城市化、现代化、国际化、科技化等对城市更新的推动,不考虑实际盲目施工的举措在六十年的积累中迸发出了种种问题: 第一、资金缺乏、工程停滞。资金是工程实施的血液,是运作的基础。在发展的道路上我国确实取得了种种胜利,但一旦与发达国家相比就会发现我们的不足,从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还需要一段很长的路需要摸索。不幸的是,赶潮流以量制胜的思想蒙蔽了一部分开发商,只开发到一半就停止的工程反而为城市带来了压力。 第二、虚有其表、利益熏心。急求眼前利益,破坏历史建筑和城市原有风貌。当利益与文化出现冲突时舍弃城市特色。以后人的发展为代价,忽略我国城市的复杂性,规划以偏概全,更新割裂历史。最终,城市化为千城一貌的一座座缺乏内涵的复制品。这不只是一座城市的不幸,也是历史文化遭遇破坏的悲哀。 第三、整体缺失、效果倒退。整体的缺失性指的是在更新规划的设计过程中缺乏对城市更替布局的认识,高密度的高层建筑影响了周边低层建筑的采光,绿地的压缩把住宅区变成了水泥做成的牢笼。虽在近年来各种开放性的建设器材进驻各个小区,但可供人们活动、锻炼的空间仍旧紧张且缺乏正规性。 三、国外城市更新发展历程 (一)国外城市更新发展阶段划分 (1)19世纪末至20世纪40年代末。此期间,城市更新一词并没有被科学规范地提出来,但是,与城市更新相关的更新工作已经成为了城市建设的一个主要环节。由于受工业革命影响,生产方式的大工业化推动城市范围的扩大,这种城市格局的突变致使城市任意膨胀。以解决“贫民窟”问题为出发点的工程也并没有起到实质作用,如奥斯曼[18](Haussmann)大拆大建的“巴黎改建计划”被后人讥讽为“拆房大师”的“巴黎模式”。而缺乏政府管制的建造也使得城市交通拥堵不堪。相比之下,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思想先进,从某种意义上讲,可以说是现代城市规划的原型[19]。虽然它似乎只是一个满载对未来憧憬的乌托邦[20][21],但却为日后人们解读城市内涵指明了方向。其著作《明日,一条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中指出城乡结合,建造规模应当控制有度。强调了城市布局与规模应当符合人与自然的结合,建造符合人类理想的居住环境。 (2)20世纪50年代至20世纪60年代。科技发展带来的“第二次产业革命”在这十年中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增长,城市更新概念的确定也使其更加规范化。为了带动城市经济,具有高利润特点的金融业、商业等被引入城市中心,这种方式以点带面地向城市四周扩散,整个城市一片繁荣。但市中心的聚集暗中提高了地价,大量人口的流动造成了交通拥堵,人们为了逃避这种高压的生活环境开始向城市周边扩散,市中心逐渐失去了生机,每逢夜晚和周末一些市中心甚至变成一座“死城”。而后,西方学者们开始意识到应当从实际出发,反对“恢弘巨大”的巴洛克式计划。J・雅各布斯(Jane Jacobs)也提出了巨资大规模改造是一种“天生浪费的方式”,应当理性更新,保存城市多样性,用小而灵活的方式追求精致、连续、逐渐地改造城市。 (3)20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80年代。进入70年代后,人们参与城市更新工作的积极性高涨,并组建了自己的社区组织,这种社区团体的方式使当时的工作呈现出一种“自下而上”的模式。由于参与公众都是该区的原住居民,重视邻里关系,熟悉城市肌理,对居住环境的历史文化也有一定了解,再加上年轻人接受过一定教育,可以明确表达自身看法。因此,社区公众的介入使更新规划更贴近生活,现实意义更强。这种社区文化的保护与认同成为了80年代欧美国家城市更新的主要方式。著名城市理论家、社会哲学家刘易斯.芒福德也在其著作《城市发展史》中提出了注重城市长期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理论,内容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宗教、社会等多各方面。 (4)20世纪90年代至今。20世纪90年代,可持续发展理论得到共识,更多相关边缘学科如环境保护、资源配置、社会经济等的相关学科的学者开始融入到城市更新的行列中。多方面多角度地参与到规划工作当中。另外,私人资金的介入也为工程带来更多资金支持,面向群众的方式也吸引了更多合作伙伴,更新队伍集合各行人力资源开始发展壮大。期间,人本思想的逐渐形成,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个人效益的平衡得到重视。在反思过去城市更新工作中造成的种种不良后果的同时开放思想,规范规划范围和施工尺度,强调社区的重要性,此时的城市更新进步升华到了一个更高阶段。 (二)国外城市更新经验总结 欧美的城市更新拥有近百年历史,在这百年的探索过程中通过在失败中寻求生机,逐渐总结出了一些列值得我们借鉴的宝贵经验。 其一是历史保护意识与措施的吻合度。在历史延续时间上,虽然我国的五千年文化远远超过西方,但在保护意识与措施吻合度方面我们却发展得没有他们那样成熟。20世纪90年代开始,城市历史文化保护问题被列入城市相关议题中,各个城市开始认识到文化保护的重要性。国外众多学者不但提出保护措施,还善于发现阻碍历史保护的绊脚石。保护方面典型的案例当属费城社会山,该区占地25个街区,拥有殖民时期和美国建国初期风格的建筑500栋之多,具有重要历史意义。故在改造时设计中保留了原貌,只做局部修缮,原有历史痕迹也得以保留。Marks(1996)则在研究中抓住了资金与历史保护之间的关系,认为资金的匮乏对历史保护观点的表达造成了一定影响,并且,贫困人群也无法承担起历史保护的成本,这些都为城市更新工作中历史保护问题带来了压力。而资金与人力的不足对历史文化保护带来的局限性在发展中国家也同样适用。 其二是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执行。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多种多样,如英国、荷兰等欧洲国家提倡的“房屋多样性”有效避免了城市特色缺失问题的出现,为后代开发城市保留了广阔的开发空间。Bryson,Grace K. L. Lee (2008)则从环境出发,添加社会因素和经济因素。认为在解决保护与发展之间的矛盾之前应先确定各个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以及在可持续发展中处于怎样的地位,而后才能作出科学论断。除去理论建议,Bryson, Jeremy(2013)的表述更进一步,是拟定一个比较规范,以74世博会为衡量标准对环境问题进行讲解。内容一再强调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建议人类的改造活动应当遵循大自然的发展规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城市更新、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 其三是与房地产合作互利。城市更新离不开资金投入,但资金不足也是一直困扰中外开展城市更新工作的一大问题。政府无法独立承担起巨额资金,此时,私人资金的投入便成了资金筹集的另一主要渠道。在众多企业中,房地产商多拥有丰厚资金,并组建自己的智囊团,在土地规划方面经验丰厚、抗击非预见性风险能力强,他们的参与不但解决了资金问题,同时也促进了城市更新向着科学性和全面性发展。其中,美国的威廉・泽肯多夫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他以开放式的思维投入各大城市的城市更新工作中,并通过与设计师贝聿铭的合作完成了费城的重建项目,堪称绝作。更新中,美国联邦政府通过提供社区开发津贴,鼓励地方政府参与项目、减税免税等手段鼓励企业与社区的参与积极性。充分发挥了房地产企业的作用。 四、国外城市更新对我国城市更新的启示 我国城市化以及城市更新工作正处于一个高速发展时期,虽然在经验方面我们已经了解到环境、文化、可持续发展、多边合作等内容的重要性,但在规划方案上仍旧缺乏一套完整科学的的知道框架。因此,我们可以在分析了国外城市更新的种种先进思想和成功案例后获得启示,得出提升我国城市更新质量的几点改进措施。 (一)更新模式多样性 如今,城市更新的研究中心开始向人本、可持续发展和社会三个层面倾斜。在现代建筑已导致视觉疲劳的情况下,根据不同背景、不同需求、不同能力范围运用多学科研究方式综合多领域前沿思想设定切实可行的规划方案可以避免建筑雷同、资金链断裂导致的工程停滞、更新效果与预期不相符、资金浪费等状况的产生。而对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问题协调发展的考虑也可以推动价值观趋于一致、各方利益平衡避免冲突、城市肌理得以保存、邻里文化和城市特色多种多样,为第三产业旅游的发展提供丰富的旅游资源。 (二)政府行动与时俱进 在城市更新中,政府需根据不同时期制定符合现实意义的法制和政策推动更新的发展,因此,从宏观角度考虑,政府能否发挥领导作用十分重要;其次,政策规范、进程控制、资金协调、方案批准、人力调动等都需要政府的介入。政府、开发商、居民的三方利益如何协调同样需要政府协调;最后,在经济开放的今天,如何发动群众参与,赋予公众一定权力,政府的管制力度应当控制在一个什么范围之内都是有待考究的问题。 (三)“绅士化”的选择性继承 “绅士化”是1964年英国学者鲁思・格拉斯在描述伦敦内城街区变化时提出的。主要是指中产阶级进驻低收入活动区,如同城市的新鲜血液一般复兴城市经济,依靠私人资金带动市场活力。但是,这种经济的复兴反而是低收入群体无法承担,最后原住者被迫迁出。可以看出,“绅士化”的出现像一只无形的手牵引着私人资金为市场活力做出贡献,这是减小政府压力的一条有力途径,虽然也带来了一定不足,但是,我国可以通过减税的方式刺激这些私人商家为低收入群体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做出贡献,实现以局部富裕带动整个片区的发展。 五、讨论与总结 本文从中外两方面入手对城市更新进行阐述,通过对比不难发现,国外城市更新在不断摸索中从“巴洛克式”大拆大建到“局部渐进式改造”、从“绅士化”“驱逐”低收入住户到“人本管理”“邻里复兴”、“可持续发展”、“尊重历史”,城市更新在一步步走向成熟,同时不忘反思缺陷,弥补过失。我国的发展固然有很多优点,但由于历程仅六十年,目前我们所犯的错误一部分走上了西方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老路。但是,我们可以从西方的发展史中看到各种类似计划实施的结果,避免这些已经可预见的不良后果,从而少走弯路。 纵观全文,本综述从整体对城市更新的内涵、背景、发展历程、经验、缺陷以及启示进行了总结,每一小节中对国内外的概括性阐述易于对比,所述内容言简意赅,有利于在短时间内对城市更新的始末进行初步了解。

国内外城市更新研究现状论文

当前,国内外都在推动旧建筑的改造研究和实践,以促进城市更新和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下面简单介绍一下国内外旧建筑改造研究现状:中国在中国,旧有建筑的改造涉及到历史文化的保护和城市更新的需求,现在国内学术界和实践界都在积极探索旧建筑的可持续发展和更新。一方面,各大城市政府开始对特定历史保护区的老建筑进行更新和改造,以保护城市的风貌和历史文化。另一方面,一些文化艺术产业开始将旧有建筑转化为艺术空间、创意空间等,推动旧建筑的文化再生。国外在国外,旧建筑改造已经形成了相对成熟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模式。欧洲各国和美国、加拿大等国家都有长期的历史保护和城市更新的实践,涉及到文化、经济、社会和环境等多方面的因素。旧建筑改造的理念也在发生变化,从传统的保护文物转向可持续性发展,即如何通过旧建筑改造来实现能源的节约、环境保护以及社区内的社交互动等等。总的来说,国内外旧建筑改造都涉及到多方面的因素,并需要综合考虑文化、历史、经济、可持续发展等各方面的需求和挑战。

论文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写法如下:

第一,写国内外研究现状的时候首先需要具备的是研究国内的现状,需要举出一系列的数据,同时这些数据必须是来源于正规的数据平台,这样的平台国家已经很多,中国知网是一个全国比较大家的数据库大家可以在这里查找,这个方法大家要记住。

第二,大家写国外研究的时候,需要明白的是国外的整体情况,需要了解具体国家的整体数据,同时对这个国家的文化要有了解,这样才可以引述正确。这些资料可以各大国际知名网站查找,美国的很多大学网站对外开放一部分,可以去那里研究一下。

论文的介绍如下:

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它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技论文、成果论文等。

2020年12月24日,《本科毕业论文抽检办法》提出,本科毕业论文抽检每年进行一次,抽检比例原则上应不低于2% 。

论文一般由名称、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其中部分组成可有可无。

国内外旧建筑改造研究现状可以说分别存在不同的情况。在国内,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快,旧城区中的老旧建筑物面临更加严峻的境地。因此,在城市更新、保护文物、城市可持续发展等方向下,对旧建筑的改造研究非常重要。一些城市开始开展了旧建筑改造项目,例如北京的胡同改造、上海的老弄堂改造等。而国外,旧建筑改造研究也已经发展成为现代建筑领域的一个独立的分支学科。目前,欧美国家的旧建筑改造研究主要集中在建筑保护、文化遗产保护、绿色建筑、城市更新等方向。另外,一些发达国家注重使用新技术、新材料来改善旧建筑的节能、环保和人居环境等方面的性能。因此,可以看出,旧建筑改造研究在国外已经逐渐成熟,并得到广泛关注,而在国内也已经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论文国内外研究现状写法如下:

首先,我们要知道国内外研究现状是什么,其实通俗来说,就是国内和国外对于一个研究对象目前的研究现状,可以是国家层面上相关部门对于研究对象的研究,也可以是权威学者,对于研究对象的研究。

所以很明确,国内外研究现状有两种写法,要不就是从相关部门对于研究对象的研究,或者就是从学者对于相关研究现状的研究来写。

正常来说,国内外研究现状都需要大家去阅读大量的文献,然后总结学者的主要观点,这里给大家一个小技巧,可以直接从一篇文章的摘要看出来,一个学者的研究观点主要集中在哪些,这样的话,即便你不完整的阅读文章,也能知道文章的主要观点。

还有一种方法,可以直接从硕士论文里面去摘抄,大家可以找一些和自己题目一样,或者是关键词一样的硕士论文,我们在里面摘抄国内外研究现状,并且将这个话改成自己的意思,这也是一种写作方法。

但是注意标注引用的时候,一定要找到最根本的文章,而不是你参考的这篇硕士论文。找文献去哪里,中文的话我们可以从百度学术或者是知网里面直接观看,主要就是看一篇文章的摘要,因为主要观点都在摘要里。

英文的话,之前有提过从谷歌学术去搜索关键词,就能找到很多的国外文献,这里要注意,查找国外文献的关键词,一定要翻译成英文,如果是中文的话,是没办法识别的,然后只需要把相关的英文文献翻译成中文,再去进行总结就可以了。

毕业论文目录更新

问题一:毕业论文目录自动生成后怎么改动啊 你选中整个目录,右键,选择“更新域”,就可以更新目录啦!祝你毕业快乐! 问题二:怎样修改文章目录的页码?请高手指点一下 双击目录,进行修改。 再就是右键--更新域--只更新页码就可以了。 还是不会的话,联系我,把你的文件给我。我为你做一下示范。 一、目录定义 根据文章内容分别定义相关章节的标题、正文。 1. 调出“大纲”设置工具栏 在菜单栏空白处右击鼠标,在弹出菜单中选择“大纲”,出现大纲工具条 。 2. 设置标题级别 每次选中正文的标题一行,然后在大纲工具栏的下拉列表中选择需要设置的标题级别,并将字体设置好。每个级别的标题只需设置一次,其他的用格式刷 。正文无需再设置级别。 其它的同级标题用格式刷 搞定: 选中样本标题,双击格式刷,即可直接多次复制格式,直接刷选需设置的标题文字,或将刷子状态的鼠标移到目标文字左侧的空白处,刷子变成 时单击即可; 取消格式刷状态只需再点一次刷子。 二、目录生成 定义好所有的标题和正文后,就可进行目录生成了。 在菜单里选插入→引用→索引和目录,在弹出的窗口选择目录框,然后点确定即可。如下图: 三、修改与更新 目录制成之后,在目录页点击任何一章节均可直接进入该章节所在页面。每次对文章修改后,对目录可进行自动修改和刷新。方法如下。 在目录区域任意位置点右键,在弹出的菜单选更新域,如下图 在弹出的对话框中有“只更新页码”和“更新整个目录”,如果只是更改了文章的页码表示方式则只需选只更新页码,而全文版面做了大的调整改变了各标题的位置则需更新整个目录。 在大纲模式下可以更方便地设置、查看和修改标题格式。在菜单中选择“视图”→“大纲”,或者选择WORD界面左下角第四个图标 。 大纲模式的具弧用法可以参照WORD自带的帮助文件,按F1即可调出。 问题三:如何设置毕业论文自动生成目录 首先在格式工具栏上单击格式窗格按钮(或直接在格式选择栏中直接选择其他)打开样式和格式设置栏,再在其中要设置的格式名称上(或者随便找一种格式)单击鼠标右键,从快捷菜单中选择修改选项,按提示对字体、段落等进行设置。有几种样式就设置几种,并分别命名:如标题一号,标题二号。。。。。。 设置好后,在你的文章里选中标题, 在格式和样式里选择相应的格式,并在大纲级别中设置好该格式的级别。比如一级标题,你设置的格式是:标题一号。就先在论文里选中该一级标题,在格式和样式里面点击一下标题一号,就可以了 设置完成后再把光标移到需放置目录的位置(即文章最前面),再在Word菜单栏单击插入→引用→索引和目录命令打开索引和目录对话框,在该对话框选择目录选项卡,然后根据自己的需要设置好显示级别,,完成后单击确定按钮便可快速得到自己想要的目录。 多试用几次就熟练了!! --------------------------------------------------------------------------------让WORD自动生成目录的操作步骤: 一、输入题目时这样操作1、打开WORD文档输入标题时,点菜单字体栏左侧样式窗口,选题目1 ,并选好字体和字号;如果想在目录中显示二级题目,输入二级题目时应选择题目2。2、输入正文时,则应在样式窗口选择正文。3、文章已经写完,可以补做上述操作。做上述操作后,标题左侧回游黑色小方块标志。 二、文件输入完毕要自动生成目录时的操作:1、将光标置于拟加目录处。2、点插入/索引和目录/目录,在出现界面上在显示级别栏选定顶级别确定目录是几层;选择显示页码、页码右对齐及虚线样式等。3、确定。至此,目录在你指定位置已经生成。 三、已生成目录的字体、间距等仍可以在目录中直接调整。 四、双击目录中某项的页码, WORD就会显示该页码的页面。用WORD自动生成目录不但快捷,而且阅读查找内容时也很方便,只是按住Ctrl点击目录中的某一章节就会直接跳转到该页,更重要的是便于今后修改,因为写完的文章难 问题四:论文目录怎么弄? 1.“插入->引用->索引和目录”; 2.选择“目录”选项卡,同时注意勾选其中的“页码右对齐”; 4.目录自动生成后,如果正文内容有所修改,请右键单击目录,在菜单中选择“更新域”命令,重新更新目录 追问: 可是这样显示的是错误 回答: 1.如果已经排好版: 标题设置: 从菜单选择【视图】|【大纲】命令,进入大纲视图。文档顶端会显示“大纲”工具栏,在“大纲”工具栏中选择“正文文本”下拉列表中的某个级别,例如“3级”,把文中的一级标题、二级标题、三级标题,分别按级别进行设置。 生成目录:定位到需要插入目录的位置,从菜单选择【插入】|【引用】|【索引和目录】命令,显示“索引和目录”对话框,单击“目录”选项卡,在“显示级别”中,可指定目录中包含几个级别,从而决定目录的细化程度。这些级别是来自“标题1”~“标题9”样式的,它们分别对应级别1~9。并在【格式】那里选择"正式"单击【确定】按钮,即可插入目录 。 2.如果还没排好版 下载以下模板 毕业论文格式模板 把你的论文COPY到这个下载的模板里面,从菜单选择【格式】|【样式和格式】命令,把文中的一级标题、二级标题、三级标题,分别按右边任务窗格中单击“标题1”、“标题2”、“标题3”样式,即可快速设置好此标题的格式。 生成目录:定位到需要插入目录的位置,从菜单选择【插入】|【引用】|【索引和目录】命令,显示“索引和目录”对话框,单击“目录”选项卡,在“显示级别”中,可指定目录中包含几个级别,从而决定目录的细化程度。这些级别是来自“标题1”~“标题9”样式的,它们分别对应级别1~9。单击【确定】按钮,即可插入目录 问题五:如何设置毕业论文自动生成目录 目录自动生成简单说下,将文档切换到大纲视图,然后设置你要设定成目录的文字的大纲级别。如果将大纲级别设定为1级,那么就是1级目录,一般我们会设置到3级,这样会生成1、2、3级目录。设定好后,在要插入目录的地方,点击“插入”-->“引用”-->“索引和目录”就可以了。格式在另外设置下就行了。 现在来说说这两个的简单解决办法。 首先都要设置成段落编号。将你要设定的一级目录设定成一级编号,二级目录设定成二级编号等等。参考文献一样,设置成段落编号。设定成段落编号有一个非常大的好处,就是插入或者删除其中的某个项目时,其后面的变好会跟着变动,所以这就解决了因添加删除中间的项目,而要同时修改后面的编号问题了。 目录的更新,只需要在“大纲视图”下点击更新目录,或者在页面视图的目录上,点击右键,选择“更新域”即可。 将参考文献设置成段落编号后,在需要插入参考文献引用的地方,点击“插入”-->“引用”-->“交叉引用”,找到相应参考文献的编号就可以了。然后再自己设置一下格式。 问题六:求助,写论文中,07版word生成目录后如何修改目录格式。? 如果正文中,是统一的目录结构,可以光标定位在插入目录的地方,插入――引用――索引和目录――目录――选一个需要的显示级别――确定。 问题七:WORD里生成目录后又修改正文怎样让目录刷新 右键目录>选择“更新域”>“更新整个目录”。 问题八:如何修改自动生成的文章目录页码 自动生成文章目录的操作: 一、设置标题格式 1.选中文章中的所有一级标题; 2.在“格式”工具栏的左端,“样式”列表中单击“标题1”。 仿照步骤1、2设置二、三级标题格式为标题2、标题3。 二、自动生成目录 1.把光标定位到文章第1页的首行第1个字符左侧(目录应在文章的前面); 2.执行菜单命令“插入/引用/索引和目录”打开“索引的目录”对话框; 3.在对话框中单击“目录”选项卡,进行相关设置后,单击“确定”按钮,文章的目录自动生成完成。 目录是用来列出文档中的各级标题及标题在文档中相对应的页码。首先介绍Word的一个概念:大纲级别。Word使用层次结构来组织文档,大纲级别就是段落所处层次的级别编号,Word提供9级大纲级别,对一般的文档来说足够使用了。Word的目录提取是基于大纲级别和段落样式的,在Normal模板中已经提供了内置的标题样式,命名为“标题1”、“标题2,…,“标题9”,分别对应大纲级别的1-9。我们也可以不使用内置的标题样式而采用自定义样式,但有点麻烦。中的目录制作方法直接使用Word的内置标题样式,关于自定义样式的方法请参阅Word的帮助文档。 目录的制作分三步进行。 1) 修改标题样式的格式。通常Word内置的标题样式不符合论文格式要求,需要手动修改。在菜单栏上点“格式|样式”,列表下拉框中选“所有样式”,点击相应的标题样式,然后点“更改”。可修改的内容包括字体、段落、制表位和编号等,按论文格式的要求分别修改标题1-3的格式。 2) 在各个章节的标题段落应用相应的格式。章的标题使用“标题1”样式,节标题使用“标题2”,第三层次标题使用“标题3”。使用样式来设置标题的格式还有一个优点,就是更改标题的格式非常方便。假如要把所有一级标题的字号改为小三,只需更改“标题1”样式的格式设置,然后自动更新,所有章的标题字号都变为小三号,不用手工去一一修改,即麻烦又容易出错。关于如何应用样式和自动更新样式,请参考Word帮助。 3) 提取目录。按论文格式要求,目录放在正文的前面。在正文前插入一新页(在第一章的标题前插入一个分页符),光标移到新页的开始,添加“目录”二字,并设置好格式。新起一段落,菜单栏选“插入|索引和目录”,点“目录”选项卡,“显示级别”为3级,其他不用改,确定后Word就自动生成目录。若有章节标题不在目录中,肯定是没有使用标题样式或使用不当,不是Word的目录生成有问题,请去相应章节检查。此后若章节标题改变,或页码发生变化,只需更新目录即可。 注: 2 目录生成后有时目录文字会有灰色的底纹,这是Word的域底纹,打印时是不会打印出来的(如果你愿意浪费一张纸可以试着打印一目录)。在“工具|选项”的“视图”选项卡可以设置域底纹的显示方式 问题九:如何做目录-自动生成毕业论文目录的具体操作方法与步骤 每到毕业的时候,许多同学都面临一个问题,那就是撰写毕业论的方法,即一章一章地、一节一节地复制粘贴,另外做成一个目录文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一、设置标题格式1.选中文章中的所有一级标题;2.在“格式”工具栏的左端,“样式”列表中单击“标题1”。3.仿照步骤1、2 设置二、三级标题格式为标题2、标题3。二、自动生成目录1.把光标定位到文章第1 页的首行第1 个字符左侧(目录应在文章的前面);2.执行菜单命令“插入/引用/索引和目录”打开“索引的目录”对话框;3.在对话框中单击“目录”选项卡,进行相关设置后,单击“确定”把光标定位在目录页末,执行“插入/分隔符/下一页/确定”操作,在目录与正文之间插入分页符;执行“视图/页眉和页脚”命令,把光标定位到正文首页的页脚处,单击“页眉和页脚”工具栏上的“链接到前一个”按钮正文页脚与目录页脚的链接;执行“插入/页码”命令,在“格式”中选择页码格式、选中“起始页码”为“1”,单击“确定。至此完成正文的页码插入。目录如果是多页,插入页码时可以选择与正文页码不同的页码格式。 问题十:论文中怎样把目录弄成一页? 在要改的前一页 最下面 设置下一页 在也没页脚里

问题一:如何设置毕业论文自动生成目录 目录自动生成简单说下,将文档切换到大纲视图,然后设置你要设定成目录的文字的大纲级别。如果将大纲级别设定为1级,那么就是1级目录,一般我们会设置到3级,这样会生成1、2、3级目录。设定好后,在要插入目录的地方,点击“插入”-->“引用”-->“索引和目录”就可以了。格式在另外设置下就行了。 现在来说说这两个的简单解决办法。 首先都要设置成段落编号。将你要设定的一级目录设定成一级编号,二级目录设定成二级编号等等。参考文献一样,设置成段落编号。设定成段落编号有一个非常大的好处,就是插入或者删除其中的某个项目时,其后面的变好会跟着变动,所以这就解决了因添加删除中间的项目,而要同时修改后面的编号问题了。 目录的更新,只需要在“大纲视图”下点击更新目录,或者在页面视图的目录上,点击右键,选择“更新域”即可。 将参考文献设置成段落编号后,在需要插入参考文献引用的地方,点击“插入”-->“引用”-->“交叉引用”,找到相应参考文献的编号就可以了。然后再自己设置一下格式。 问题二:毕业论文中的目录自动生成是怎么弄得啊? word中,在编辑栏单击大纲,出现大纲级别,在文档中一次设置目录级别,然后点插入--引用---索引和目录,点目录,选者一种目录样式就可以了 问题三:毕业论文摘要怎么放入目录 插入-引用-索引和目录- 选择目录 点确定即可 。 不行,就是你大纲分级有问题 。切换到大纲视图 ,选中摘要,将摘要设置为1级 ,摘要的内容设置为正文级别。 满意望采纳 , 不懂再追问 谢谢 问题四:怎么用word2007设置毕业论文的目录 需要以下三步完成: 1、文档插入页码:双击页脚,进入页脚,然后:页眉和页脚工具--设计--页眉和页脚,“页码”,根据页码位置进行选择; 2、设置文档中所有进入目录的标题样式:选中标题,开始--样式--标题X,X为标题级别; 3、生成目录:光标定位到目录插入点,引用--目录--目录--插入目录,同时还可以设置目录的一些格式。 问题五:毕业论文目录自动生成后怎么改动啊 你选中整个目录,右键,选择“更新域”,就可以更新目录啦!祝你毕业快乐! 问题六:论文目录怎么弄? 1.“插入->引用->索引和目录”;2.选择“目录”选项卡,同时注意勾选其中的“页码右对齐”;4.目录自动生成后,如果正文内容有所修改,请右键单击目录,在菜单中选择“更新域”命令,重新更新目录 追问: 可是这样显示的是错误 回答: 1.如果已经排好版:标题设置: 从菜单选择【视图】|【大纲】命令,进入大纲视图。文档顶端会显示“大纲”工具栏,在“大纲”工具栏中选择“正文文本”下拉列表中的某个级别,例如“3级”,把文中的一级标题、二级标题、三级标题,分别按级别进行设置。生成目录:定位到需要插入目录的位置,从菜单选择【插入】|【引用】|【索引和目录】命令,显示“索引和目录”对话框,单击“目录”选项卡,在“显示级别”中,可指定目录中包含几个级别,从而决定目录的细化程度。这些级别是来自“标题1”~“标题9”样式的,它们分别对应级别1~9。并在【格式】那里选择"正式"单击【确定】按钮,即可插入目录 。2.如果还没排好版下载以下模板毕业论文格式模板把你的论文COPY到这个下载的模板里面,从菜单选择【格式】|【样式和格式】命令,把文中的一级标题、二级标题、三级标题,分别按右边任务窗格中单击“标题1”、“标题2”、“标题3”样式,即可快速设置好此标题的格式。生成目录:定位到需要插入目录的位置,从菜单选择【插入】|【引用】|【索引和目录】命令,显示“索引和目录”对话框,单击“目录”选项卡,在“显示级别”中,可指定目录中包含几个级别,从而决定目录的细化程度。这些级别是来自“标题1”~“标题9”样式的,它们分别对应级别1~9。单击【确定】按钮,即可插入目录 问题七:word2010毕业论文目录怎么自动生成 打开Word2010,出现右边的一条“样式”栏,这里面主要就是用到标题1,标题2,副标题。把标题1,标题2,副标题分别应用到文中各个章节的标题上。 用标题1,2分别去定义文中的每一章节。定义时很方便,只要把光标点到“第一章 上,然后用鼠标左键点一下右边的标题1,就定义好了;同样方法用标题2定义,依此类推,第二章,第三章也这样定义,直到全文节尾。 标题1,标题2的属性(如字体大小,居中,加粗,等等)可以自行修改的。修改方法:右键点击“标题1”选“修改”,会弹出修改菜单,您可以根据自己的要求自行修改。也可以添加标题,在更改样式左边下三角符号,点击选择应用样式,可新建 当都定义好后,我们就可以生成目录了。把光标移到文章最开头你要插入目录的空白位置,选引用],点击目录 选第二个选项卡[自动目录],然后点右下的确定。就OK了。 当你重新修改文章内容后,你需要更新一下目录,方法是:引用],点击目录,选第二个选项卡[自动目录],然后点右下的确定 问题八:毕业论文自动生成目录,摘要的具体内容出现在目录里,如何解决?word20 检查一下: 1、“摘要”标题后要用回车换行,不要用手动换行(就是向下的箭头); 2、摘要的内容是不是设置了标题样式。 解决方法: 1、保证“摘要”标题后为回车换行,然后选中包括“摘要”标题及内容的全部,设置为正文(开始--样式--正文); 2、选中“摘要”标题,设置标题样式,开始--样式--标题X,X为标题级别,根据实际确定; 3、按论文要求,设置摘要内容的格式; 4、更新目录,右击目录,全新域,“更新整个目录”。 问题九:毕业论文的页眉页脚怎么设置 目录怎么自动生成? 毕业论文中格式编辑最重要的一步可能就是页眉页脚了。如何使得不同部分页眉不同、奇偶页眉不同。大家参详参详。 1、插入分隔符。要编排得到不同格式的页眉页脚,分隔符特别有用。分隔符的作用相当于将整个word分成了不同的独立部分,使整个部分成为许多的节,从而独立设计不同部分的格式。 工具栏―页面布局―分隔符―下一节 如:想将封面、摘要、abstract 、第一章…设成不同格式,将光标放在两节之间,前一节末或后一节前均可 2、最好将每个节都分好后再编辑页眉页脚。 分好节后,双击页眉处,进行页眉编辑。 3、封面无页眉页脚,无需编辑(此为第一节)。将光标放于摘要这一页的页眉处(此为第二节),点工具栏的“链接到前一条页眉”,如此,此节格式可独立编辑,而不会尾随第一节和第一节相同。 4、abstract (第三节)的设计和摘要的相同。 目录(第四节)的设计也同上。 5、第一章(第五节)的设计。将光标放于此节的页眉处,选中工具栏中的奇偶页不同,点击“链接到前一条页眉”,如此,此节也将独立。在此节的前两页的页眉里分别输入奇偶页内容,此节的整个奇偶页眉将全部自动生成。 后几章操作相同,注意每编辑一节前先点“链接到前一条页眉”,从而此节不会尾随前一节。 6、如此每个页眉均弄好 7、页码的设计与页眉大同小异。也先将每个节设为和上节不同。前四节分别设计。 8、后面几节虽然属于不同的节,但要设成连续的页码。将光标放于第五节的第一页也就是奇数页的页脚处,点插入页码,此时奇数页有了页码 9、将光标放于第五节的第二页,也就是偶数页的页脚处,点插入页码,偶数页也有页码了 注:不熟悉的可以先将文章复印一个备份,以防止页眉页脚设计弄乱了无法恢复。(完) 欢迎讨论!

在引用里面选择目录,把设置弄好之后,自动编制目录。提示:要想有好看的目录,那么提前把文件中各段的格式设置好是前提。步骤一、自动生成目录准备:大概索引1、要想让word自动生成目录,就得先建立系统能认识的大纲索引,这是自动生成目录的前提。选中你的标题。2、在开始选项卡——格式里选中——选中自己喜欢的目录格式结构。3、选择之后,就会建立大纲索引,同时,也会具有word默认的标题格式。4、同理,我们逐级建立标题2、标题3等目录结构索引。5、同理,我们把整个文档中的所有标题都建立起大纲索引。步骤二、自动生成目录及更新目录1、前提准备已做好,接下来我们就开始生成目录。首先,把光标定位到目录存放的位置,然后,点击选项卡的引用——目录——自动目录1或2。2、就会自动生成目录了。3、如果你多文章进行了更新,或者目录结构进行了调整,那么就需要对目录进行更新域,点击目录,右键下拉菜单——更新域。4、建议选择更新整个目录,这样就不会漏掉,点击确定,更新即可。自定义目录格式调整如果,你对系统的默认目录格式不满意,需要自定义,也是可以的。点击引用——目录——插入目录。有很多目录格式的选项可以设置,如要不要显示页面,页面是否右对齐,显示制表符,显示几个级别等。同时还可以设置目录的字体大小与格式,如图,点击修改——选择要修改的目录——点击修改——就看到相关的字体、间距等相关格式的调整,自定义修改之后,确定即可。当你进行所以的自定义设定之后,点击确定,就会在刚刚目录的地方出现替换的提示框,点击是就可以了。

城市林业与城市绿化期刊

图书馆就有 不需要定的楼上关于花木的多属于园艺类 有一本就叫做《园林》

《园林绿化》杂志《人文绿化》《中国花卉园艺》《温室园艺》《现代园林》《园林》《中国绿化》《中国花木交易》《中国花卉园艺》《花木盆景》《林业科技开发》《花木信息》《中国花木商情》《园林花木》《中国花卉报》《中国种业》《上海花木商情》《中国园艺文摘》《中国园林》......

《中国园林》权威杂志,覆盖面广。《景观设计》设计对口杂志。《园林工程》详细介绍园林施工和设计。这些都是国家级比较权威的期刊。其他的人文绿化》 《中国园艺花卉》 《温室园艺》《现代园林》《园林》《中国绿化》《中国花木交易》《中国花卉园艺》《花木盆景》《林业科技开发》《花木信息》《中国花木商情》《中国园艺商情》 《园林花木》《中国花卉报》《中国种业》《上海花木商情》《中国园艺文摘》省级期刊就不介绍了。

1月9日园林书籍大全G001 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作品全集景观资料《JJR》 G002 国外经典建筑书籍《DESIGN GROUP规划、景观设计红皮书》 G003 建筑规划《Tract_Landscape Architects Urban》地球景观 G004 贝尔高林景观设计事务所作品集《BELT COLLINS》 G005 原版景观规划图书《约翰·波特曼Portman事务所》 G006 原版景观规划图书《公共环境标识设计》 G007 城市规划公园景观design for fun playgrounds儿童游乐场所设计 G008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nd townplanning 荷兰城镇景观规划 G009 The Vanguard Landscapes and Gardens of Martha Schwartz玛莎.施瓦兹的先锋景观庭院 G010 PETER WALKER AND PARTNERS LANDSCAPE ARCHITECTURE 景观设计 G011 小区景观资料城市广场规划设计方案《SPACES WATER 4》 G012 DESIGN MASTERS 国际景观大师1 GO13 原版电子扫描图书光碟-德国规划《wettbewerbe aktuell I 》 GO14 wettbewerbe aktuell II 德国规划 II GO15 wettbewerbe aktuell III 德国规划 III GO16 wettbewerbe aktuell IV 德国规划 IV GO17 wettbewerbe aktuell V 德国规划 V GO18 wettbewerbe aktuell VI 德国规划 VI GO19 wettbewerbe aktuell VII 德国规划 VII GO20 wettbewerbe aktuell VIII德国规划 VIII GO21 景观园林规划图书《Urban Landscape Design (japan)》城市景观 GO22 景观园林规划图书《METAMORPH VECTORS 》国外城市规划 GO23 景观园林规划图书《 nederlandse》城市景观设计 GO24 日本最新景观设计1 GO25 日本最新景观设计2 GO26 日本最新景观设计3 GO27 水空间建筑设计参考资料集《Water Architecture》 GO28 景观园林图书《2006 COMPETITIOONS I》 2006景观设计 GO29 景观园林图书《2006 COMPETITIOONSII》 2006景观设计 GO30 景观园林规划参考资料集《世界景观大全02》 GO31 景观园林规划参考资料集《世界景观大全03》 GO32 景观园林规划参考资料集《世界景观大全04》 GO33 国外经典建筑书籍《 URBAN SPACES 都市空间 GO34 国外经典建筑书籍《Urban Spaces 》城市空间 GO35 国外经典建筑书籍《Urban Spaces 》建筑公园设计 GO36 景观园林规划图书《Urban Spaces 》城市广场空间规划设计4 GO37 景观园林规划图书《景观手绘图典藏(EDSA亚洲)》 元 GO38 景观园林规划图书《A Public Space》 GO39 景观园林规划图书《SKETCHING WITH MARKERS》 GO40 景观园林规划图书《landscrapers外文书》 GO41 世界景观设计 GO42 高楼大厦高层景观SKY GARDENS 空中花园 GO43 别墅庭园景观设计作品《NEW DECORATED GARDEN》 GO44 Great Spaces Small Houses 住宅景观绿化环境规划设计 GO45 Backyards And Boulevards 城市街道道路地砖铺设 GO46 景观园林规划图书《YOU ARE HERE 》 GO47 Pools Piscine 泳池设计 GO48 ALLAIN PROVOST景观绿化环境规划设计 GO49 景观园林规划图书《DESIGN & EXPLORATION》设计元素 GO50 景观园林规划图书《KISHO KUROKAWA》 GO51 景观黑皮书01 GO52 景观黑皮书02 GO53 景观黑皮书03 GO54 景观黑皮书04 GO55 景观黑皮书05 GO56 景观黑皮书06 GO57 景观黑皮书07 GO58 景观黑皮书08 GO59 景观黑皮书09 GO60 城市景观雕塑与景观小品 元 G061 城市景观设施 元 G062 中国景观设计年刊第一期·上篇 G063 中国景观设计年刊第一期·上篇 G064 中国景观设计年刊第一期·上篇 H001最新日本庭园设计1门·围墙·树篱·竹篱 元 H002最新日本庭园设计2庭园通道 元 H003最新日本庭园设计3主庭·茶庭·内庭 元 H004最新日本庭园设计4岩石·流水·净手钵·石灯 元 H005最新日本庭园设计5小庭园 元 H006最新日本庭园设计6花与草的庭园 元 H007造园书系日本景观设计师户田芳树 H008造园书系日本景观设计师三谷彻·长谷川浩己 H009造园书系日本景观设计师佐佐木叶二 H010造园书系日本景观设计师枡野俊明 H011当代国外著名景观设计师作品精选斯蒂芬·斯廷森设计事务所 H012当代国外著名景观设计师作品精选迈克尔·鲍尔斯顿 H013当代国外著名景观设计师作品精选雷蒙德·容格拉斯 H014当代国外著名景观设计师作品精选托弗尔·德莱尼 H015当代国外著名景观设计师作品精选枡野俊明 H016当代国外著名景观设计师作品精选马里奥·谢赫楠 H017景观设计1·屋顶绿化和社区花园 H018景观设计2·住宅小区景观设计 H019景观设计3·城市和里山森林的维护 H020景观设计4·日本年度景观设计作品 H021景观细部图集1 H022景观细部图集2 H023景观细部图集3 H024花园别墅造园实例图册:1·门·围墙·通道·车库 元 H025花园别墅造园实例图册:2·石·水·小品 元 H026花园别墅造园实例图册:3·小庭园 元 H027花园别墅造园实例图册:4·树木·草坪·花卉 元 H028世界建筑空间设计水景建筑空间1 1 H029世界建筑空间设计水景建筑空间2 1 H030世界建筑空间设计水景建筑空间3 1 H031世界园林和城市景观集萃1 H032世界园林和城市景观集萃2 H033DA建筑名家细部设计创意1 H034DA建筑名家细部设计创意2 H035DA建筑名家细部设计创意3 H036DA建筑名家细部设计创意4 H037园林景观设计详细图集1 H038园林景观设计详细图集2 H039园林景观设计详细图集4 H040园林景观设计详细图集5 H041国际环境与造景 H042德国生态水景 H043北京地区水生植物 H044植物造景苏雪痕 H045风景园林徜徉录 H046世界景观设计 文化与建筑的历史 I H047世界景观设计 文化与建筑的历史 Ⅱ H048外国造园艺术 H049中建标_环境景观室外细部构造 H050H050 景观设计全套相关重要规范 H051园林景观设计资料集01 园路·踏步·铺地 元 H052园林景观设计资料集02 水景 桥 元 H053园林景观设计资料集03 园林雕塑小品 元 H054园林景观设计资料集04 门窗·墙垣·栏杆 元 H055园林景观设计资料集05 园林公用设施 元 H056园林景观设计资料集06 园林建筑 元 H057园林景观设计资料集07 园林石景 元 H058园林景观设计资料集08 园林植物 元 H059景观大师作品集 1 元 H060景观大师作品集 2 元 H061园林设计经典 景园铺装艺术 H062园林设计经典 景园石材艺术 H063园林设计经典 景园水体艺术 H064园林设计经典 园景硬质覆盖艺术 H065园林设计经典 园林水景设计 H066园林设计经典 园林装饰小品 H067园林设计经典 造园初学者指南 H068现代最具影响力的园林设计师 H069 园艺设计大全 1 H070 园艺设计大全 2 H071 园林构成要素实例解析.植物 H072 园林构成要素实例解析.水体 H073 园林构成要素实例解析 建筑 H074 园林构成要素实例解析 土地 H075 居住区景观设计 Ⅰ H076 居住区景观设计 Ⅱ H077 居住区景观设计 Ⅲ H078 居住区景观设计 Ⅳ H079 生态环境艺术植物造景图册·花 H080 生态环境艺术植物造景图册·树 H081 西方造园变迁史 从伊甸园到天然公园 H082 绿化空间与景观建筑-薛健 H083 园林设计——造园意匠论 H084 景观设计学 H085 新技术庭园 H086 景观建筑 H087 园林·庭院设计 H088 创意空间 H089 日本庭园设计105例 H090 世界城市景观 - 薛健环境艺术设计研究所 H091 21世纪庭园 H092 外国花园 H093 绿化空间与景观建筑 H094 设计结合自然 H095 说园 H096 说园(插图本) H097 园论 H098 中国造园论 H099 城市景观设计 H100 中国园林鉴赏辞典 H101 世界名园丛书 爱尔兰园林 H102 世界名园丛书 德国园林 H103 世界名园丛书 法国园林 H104 世界名园丛书 荷兰与比利时园林 H105 世界名园丛书 西班牙与葡萄牙园林 H106 世界名园丛书 意大利园林 H107 世界名园丛书 英国园林 H108 美国景观设计的先驱 H109 学造园设计教学120例 H110 造园丛书 景观小品工程 H111 景观设计初步 H112 风景园林植物配置 H113 园林水景设计 H114 园林设计方案 H115 景观手绘效果图表现技法 景观设计 H116 理想景观 城市景观空间的系统建构与整合设计 H117 理想景观探源 风水的文化意义 H118 城市景观设计 H119 苏州历代园林录 H120 住宅庭园规划 H121 2000台湾景观作品集 H122 实用园林景观设计图集典范 H123[园林设计杂志] H124[园林设计杂志]. H125[园林设计杂志]. H126[园林设计杂志]. H127[园林设计杂志] H128 实用园林景观设计图集典范 H129 手绘景园 H130 园林工程建设监理 H131 迷你型水景花园 H132 日本景观设计系列1·滨水景观 H133 日本景观设计系列2·植物景观 H134 日本景观设计系列3·标识 H135 日本景观设计系列4·街道家具 H136 日本景观设计系列5·街道家具 H137 日本景观设计系列6·地面铺装 H138 日本景观设计系列7·城市景观 H139 德国景观设计 1 H140 德国景观设计 2 H141 韩国城市环境景观1· 住宅 H142 韩国城市环境景观2· 公园 H143 韩国城市环境景观3· 办公楼 H144 韩国城市环境景观4· 展览设施 H145 韩国城市环境景观5· 商业设施 H146 场所设计 H147 风景园林徜徉录 H148 园林建筑设计 H149 园林美与园林艺术 H150 大众行为与公园设计 H151 城市硬质景观设计 H152 风景园林设计 H153 避署山庄园林艺术 H154 北京地区水生植物 H155 环境艺术小品设计 H156 园林彩色植物图谱 H157 花架、棚架、装饰架构图集 H158 精典园林花窗图式 H159 西方园林与环境 H160 设计与表达 H161 庭院创意设计系列 混凝土雕塑 H162 庭院创意设计系列 庭院装饰灯 H163 庭院创意设计系列 庭院座椅 H164 庭院创意设计系列 院墙·栅栏 H165 庭院创意设计系列 手制喷泉 H166 园林景观设计 F001《世界园林发展概论—走向自然的世界园林史图说》张祖刚 F002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 F003园林景观设计——从概念到形式 F004滨水景观 F005 2001台湾景观作品集 F006庭园设计 F007小庭园设计 F008景观工程实录 F009西方现代园林设计 F010建筑:形式、空间和秩序 (第2版) F011景观:文化、生态与感知 F012园林与庭院设计 F013《现代园林》 F014水景住宅景观设计素材 F015中国景观设计经典3 F016马克笔的景观世界》 F017城市街景 F018景观照明创意和设计 F019凝固的乐章:欧洲古典园林建筑和它的故事 F020中国古典园林分析 F021中国古典园林史 F022日本景观设计师户田芳树 F023日本景观设计师三谷彻·长谷川浩己 F024日本景观设计师佐·木叶二 F025设计与分析 F026园林植物欣赏 F027Public Space F028景观设计资料精选 F029上海园林景观设计精选 F030东方园林史讲义 F031西方园林史讲义 F032城市园林绿化的讲义 F033园林设计的课件讲义 00100200300400500600700800901001101200021022023024025026027028029030031032033034035036037038039040041042043044045046047048049050051052053054055056057 Jg-001-2006 competitioons iJg-001-2006 competitioons iiJg-002-allain provost--景观规划设计Jg-003-american houses--世界园林设计Jg-004-architecture now landscape design 现代景观建筑1Jg-004-architecture now landscape design 现代景观建筑2Jg-005-backyards & boulevards--城市街道道路地砖铺设Jg-006-beach clubs--海滨度假村设计Jg-007-elt collins--贝尔高林景观设计事务所作品集Jg-008-beyond the lawn--别墅住宅花园庭院设计Jg-009-conservatory style--古典学院风-室内花房玻璃温室日光室设计Jg-010-design for funplaygrounds--户外儿童乐园设计Jg-011-design masters 景观设计大师Jg-012-dictionart of today's landscape designers--现代景观设计手册Jg-013-elementos urbanos--最新公共环境设施设计Jg-014-environment & landscape--园林环境Jg-015-frank lloyd wright taliesin 1Jg-015-frank lloyd wright taliesin 2Jg-015-frank lloyd wright taliesin 3Jg-016-jjr--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作品全集景观资料--jjr事务所Jg-017-landscape architecture and townplanning in netherlandsJg-018-landscape architecture in germany 4--德国景观 4Jg-019-landscape design -park--园林工程设计—公园Jg-020-landscape design today--景观园林规划设计Jg-021-melvin arquitectura villarroel delvacioJg-022-new landscape architecture--最新景观设计Jg-023-new landscape design--新景观设计Jg-024-peter walker and partners landscape architecture defining ghe crJg-025-pools piscine--别墅室内游泳池设计作品Jg-026-reinvent your garden--别墅住宅花园设计 改造你的花园Jg-027-sasaki associates--佐佐木建筑师事务所Jg-028-spa the sensuous experience--旅游度假spa休闲场所设计Jg-029-spaces water 4--城市广场规划设计方案Jg-030-sky gardens 大厦屋顶绿化设计Jg-031-swa事务所Jg-032-teh newest gardens desicn ii--最新花园设计 1Jg-032-teh newest gardens desicn ii--最新花园设计 2Jg-033-the vanguard landscepes and gardens of martha schwartz--世界领先绿化园林Jg-034-tropical paradise--热带天堂(东南亚风格设计)Jg-035-urban landscape design--日本城市景观设计Jg-036-water features--水世界Jg-037-water spaces 3--水空间 3Jg-038-wettbewerbe aktuell-i--德国规划1Jg-038-wettbewerbe aktuell-ii--德国规划2Jg-038-wettbewerbe aktuell-iii--德国规划3Jg-038-wettbewerbe aktuell-v--德国规划4Jg-038-wettbewerbe aktuell-vi--德国规划5Jg-038-wettbewerbe aktuell-vii--德国规划6Jg-038-wettbewerbe aktuell-viii--德国规划7Jg-039-半岛上的风情-意大利田园风格Jg-040-城市景观雕塑与景观小品Jg-041-德国as&p作品成果集Jg-042-德国景观设计1Jg-043-德国景观设计2Jg-044-第三届全国城市雕塑建设成就展作品集Jg-045-国际新景观年刊 上Jg-045-国际新景观年刊 下058059060061062063064065066067068069070071072073074075076077078079080081082083084085086087088089090091092093094095096097098099100101102103104105106107108109110111112113114 Jg-046-杭州新景观Jg-047-荷兰城市规划Jg-048-济南风景园林集粹Jg-049-景观方案扩初设计Jg-050-景观工程手绘设计Jg-051-景观规划设计新潮 iJg-052-景观规划设计新潮 iiJg-053-classics of landscape design--景观设计经典iv 上Jg-053-classics of landscape design--景观设计经典iv 下Jg-054-landscape design usa--美国景观Jg-055-the custom home--民俗村Jg-056-日本景观规划Jg-057-日本最新景观设计 1Jg-057-日本最新景观设计 2Jg-057-日本最新景观设计 3Jg-058-the art of the japanese garden--日式园林景观Jg-059-境外公司景观方案荟萃--赏析Jg-060-世界景观大全 2Jg-061-世界景观大全 3Jg-062-世界景观大全 4Jg-063-great spaces small houses--住宅景观绿化环境规划设计Jg-064-landscape drawings of turenscape--土人景观手绘作品集Jg-065-new decorated garden 1--别墅花园景观设计1Jg-065-new decorated garden 2--别墅花园景观设计2Jg-066-中国古典园林分析Jg-067-中国古典园林史Jg-068-中国景观设计年刊第一期?上篇Jg-069-中国景观设计年刊第一期?下篇Jg-070-中国景观设计年刊第一期?中篇Jg-071-景观红皮书 1Jg-071-景观红皮书 2Jg-071-景观红皮书 3Jg-071-景观红皮书 4Jg-072-景观设计绿皮书1Jg-072-景观设计绿皮书2Jg-072-景观设计绿皮书3Jg-072-景观设计绿皮书4Jg-072-景观设计绿皮书5Jg-072-景观设计绿皮书6Jg-073-黑皮景观 1Jg-073-黑皮景观 2Jg-073-黑皮景观 3Jg-073-黑皮景观 4Jg-073-黑皮景观 5Jg-073-黑皮景观 6Jg-073-黑皮景观 7Jg-073-黑皮景观 8Jg-074-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与营建 1Jg-074-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与营建 2Jg-074-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与营建 3Jg-074-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与营建 4Jg-075-edsa(亚洲)景观手绘图典藏Jg-076-pool--室内外游泳池大全Jg-077-new brazilian gardens--巴西最新花园景观设计Jg-078-urban space--城市空间-1Jg-078-urban space--城市空间-2Jg-078-urban space--城市空间-3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