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创世神话表现了人们对天地、宇宙、万物的各种想象,表现出了当时人们的一些艺术思想和原始信念,但同时也受到了各民族当时时代的历史、文化等条件的制约。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国,风俗、习惯、语言、文字等都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但不同的民族性又使两国文化都散发出了独特光芒,特别是日本神话中的皇权思想、天皇的由来、英雄观等都展现了日本文化的独特之处。 中国论文网 关键词: 中日神话 创世神话 日本文化一、探寻中日神话的共同性中国和日本同属东亚洲,属黄色人种,在创世神话中有很多相似的部分,很多学者认为这是日本受了中国文化儒教思想的影响,特别是佛教从中国传入,使得日本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一)在中日创世神话中,最初天地都是混沌为分化的状态,终于随着天地的分化,才形成了宇宙。在《日本书纪》中有如下叙述:“大昔、天地がいまだ剖かれず、��が分かれなかったころ、世界は�子のように�沌としていた。”(古天地未剖,阴阳不分,混沌如鸡子。)而中国的古典《三五历记》则写道:“最初之,天地混沌如鸡子。”可见从创世的最开始,中日神话的记述几乎完全相同。(二)在中日的创世神话中,都有创造世界的神。在中国的神话中,有盘古开天地和女娲用五色石补天的神话。在日本的神话中,在宇宙初始时,天上的高天原出现了天之御中主神(宇宙的中心的神),随后出现了高御产巢日神和神产巢日神。其时国土(大地)尚未凝成,只是些漂在水面上的浮油一样的东西,如水母般漂浮不定。其中有物如春天的苇芽冒出,生命力极强,生长迅速,化作宇摩志阿斯诃备比古神和天常立神。其后又陆续生成了七对男女神,最晚生成的一对神是伊邪那岐男神和伊邪那美女神,这个完整的体系被称作神世七代。(三)在中日创世神话中,都出现了男神和女神的结合。这是人类婚姻制度中最古老的记录。在盘古开天地和女娲用五色石补天的神话中,以滚磨盘、拼龟壳等方式占卜,有在占卜获得肯定后结为夫妻的传说。《日本书纪》中说伊邪那岐和伊邪那美围绕着柱子举行婚礼,男神从左转,女神从右转,这也反映出了当时左比右尊的想法。由于当时见面后,是女神先说话,因此他们生下了如水蛭子般的孩子,二神认为不祥。于是向天神求助,天神占卜后告知是因为女神先说话之故,让二神重新举行神婚,这次男神先说话于是产下日本诸岛及诸神,这也反映出了最原始的男尊女卑的思想。(四)原始信仰的出现。在中国的神话中,在盘古开天地和女娲用五色石补天时,出现了以滚磨盘、拼龟壳等占卜方式。在7世纪的《独异志》中记述了伏羲和女娲为了能结婚,求助上天,看烟能否升起来决定是否结婚。日本的神话中,男神和女神向天神求助时,天神用焚烧鹿肩骨的占卜方法为他们解释神婚的神圣性。男神逃出黄泉国时,还出现了桃木可以辟邪等细节描写。在《古事记》天孙降临的神话中,有山幸彦和海幸彦兄弟俩的故事。由于弟弟山幸彦弄丢了哥哥海幸彦的钓钩,没办法求助于海里的老神,老神从大海中找回了钓钩,并在这个钓钩上施了咒语,得到这个钓钩的海幸彦从此就越来越穷,让他受苦以示惩罚。这都表现出在生产力极其低下的当时,人们只有求助于咒术才会得到心理的安慰。(五)神的身体可化生为万物。在中国神话中,盘古从蛋中出生后,迅速生长,身高达到4500万米,他用身体支撑着大地,最后身体的各器官化成了天地万物。《绎史》引《五运历年记》有记载:“昔生盘古,垂死化身,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地理,肌肉为土地,发髯为星辰,皮毛为草木,齿骨为金石,精髓为珠玉,汗流为雨泽。”此外,女娲也曾砍下巨鳖的四足树立在大地的四个方向,以此挽救就要毁灭的世界。在日本神话中,男神伊邪那岐逃离黄泉国后,在河中用清水洗左眼,生成了太阳女神,即天照大神;洗右眼,生成了月亮女神,即月读命;洗鼻孔,生成了速须佐之男命。身体上洗出的其他污垢,也都转化成了神。天照大神和速须佐之男命在比谁的心灵更加纯净的时候,用身上的器物比赛生孩子,如若生下女孩则代表心灵纯净,他们身上的各种神器分别化成了各类神。速须佐之男命神,将大气津比卖神杀死了。大气津比卖死后,她的头化作蚕,两个眼珠化作了稻种,两个耳朵生成粟,鼻子生成小豆,阴部生成麦,肛门生成大豆。这样的故事,在两国的神话中都层出不穷,充分表现出当时的生产力之落后,人们只能通过神话天地万物来解释自然界的各种现象。二、中日创世神话中的不同点(一)系统性。中国的多神话互不相关,散见于《山海经》、《淮南子》、《诗经》、《国语》等多部古书当中,没有如日本一样经过专门机构整理、编纂的书籍,各民族的神话具有其各自的特点,充分体现出中国神话的原始性和民众性。这也体现出中国神话是多民族的创造,而日本神话在民族方面则比较单一。日本的创世神话主要记录在《古事记》和《日本书纪》这两本书中。日本创世神话主要是阐释日本诸岛及诸神的由来,而其故事最后却着重叙述了天孙的降临,即日本第一代天皇的由来。这是因为在编撰以上二书的时候,正是日本封建体制的强化发展时期,当时的壬甲之乱,使得在位的天武天皇面对危机,为了解决面对的难题,加强自己的统治,将自己的统治和神结合起来,声称天皇是天孙,是神派来统治人间的代表。日本的神话削弱了创世神话的解释性,而强化了日本统治者的政权,处处体现着神权和皇权统一的思想,可以说是日本统治者,即天皇家族为了巩固自身的统治而采取的一种政治行为。(二)神的人格化。中国神话中,神是一切美好的化身,神和人有着严格区分。人们将美德、美行、功德等都赋予了神话人物,使其高大,伟岸,超常脱俗。夸父追日、后羿射日等神话故事都塑造了神甘为民众牺牲自己的光辉形象。 在日本的神话故事中,神往往不是高高在上的、威严庄重的,而是跟人一样是有七情六欲的,具有人的思想、人的感情。在神话中,神会害羞,神会猜疑,甚至会嫉妒。天照大神在见到弟弟速须佐之男命即将来到她所掌管的高天原时认为弟弟没有好心,于是做好了大战的准备,可见其怀疑之心之重。在遇到困难险阻的时候,日本神话中的神表现出怯弱、柔从,不是选择殊死决斗,而是寻求妥善解决之办法,以保护自己。这都源于日本是岛国,四面环海,一旦有了争斗,必定以一方的妥协作为结束,于是日本人更愿意求“和”,避免发生冲突,这也是为什么日本人这么重视“和”的原因。(三)圣洁与污秽。日本神话中,圣洁与污秽的对立与转化贯穿于日本神话的始终。伊邪那美在生火神时阴部灼伤,卧病不起,她的呕吐物,甚至于粪便都演化成了几位神。她死后,伊邪那岐很痛苦,于是就到黄泉国去看望她,结果发现她浑身生蛆,头部、胸部、腹部、阴部、左手、右手、左腿、右腿之上各放着一颗雷,吓得男神逃出了黄泉国。侥幸逃出后,男神认为自己浑身沾满了污垢,于是立即到海边冲洗,以求用水的洁净力来清除在阴间沾染的污秽,这是日本的民间祭典“禊祓”的由来。“禊祓”是日本一个重要的神道仪式,日本自1872年起至今,每年举办两次这种仪式,目的是求神驱除自身所染的各种污秽邪气,保佑自己身心健康。更让人不可置信的是,男神在“禊祓”的过程中,所清洗出的污垢也化作了几位神。本来神应该是圣洁的、高贵的,可在日本神话中,神居然可以是污物而生成。这对于我们来说是难以理解的,可是日本人是理解和认同的。在日本的神话中,圣洁与污秽是相互对立、相互转化的,这些都源于古代日本原始的神道观念,污秽主要是指精神的污浊,特别是“禊祓”这种神道活动,生动地说明了人们更注重的是精神上的纯洁。(四)日本的创世神话中浓厚的性色彩。中国的创世神话中,对性采取讳莫如深的态度,很难从各种典籍中找到如日本神话故事中那么露骨的描写,即便有也是极其隐晦的表达。这表现出了中日两国审美观的不同,中国的神话大多庄严含蓄,日本的神话大胆泼辣。在神话中,为了诱惑天照大神出洞,在天岩洞前面举行祭祀活动,天宇受卖命神舞到极兴,如神魂附体,袒胸露乳,裙带直垂到阴部。伊邪那美生火神的时候因阴部灼伤而死,在黄泉国的时候,身上放有八颗雷,阴部也放有雷,是一种非常丑的姿态。此外,速须佐之男命大闹高天原的时候,他在机房的屋顶,把剥了皮的斑马自房顶投掷下去。正在织衣的一位织女受惊过度,手中的梭子掉下,刺中她的阴部,因而死去。为什么在日本的神话故事中会出现对性器官的描写呢?这是由于当时日本生产力低下,因此原始信仰盛行。在日本的原始信仰中,性器官是生产力的象征。由于当时是母系氏族时代,连天照大神都是女神,因此有关女性性器官咒力的神话特别多。古代的日本在原始神道的精神影响下,对爱与性采取非常宽容和开放的态度。(五)英雄观不同。中国神话中的英雄,是大公无私的、是甘为人类奉献自己的一切的、是集所有美德于一身的伟大人物、是值得人们尊重和敬仰的。神农氏尝遍了百草为治病救人;后羿为了百姓能逃脱干旱的厄运,不辞辛苦射掉了天空中多余的9个太阳;夸父为了想要把太阳摘下,于是开始逐日,和太阳赛跑,在口渴喝干了黄河、渭水之后,在奔于大泽路途中渴死,手杖化作桃林,身躯化作夸父山。速须佐之男命是日本神话中勇武的象征,还被认为是日本最初的英雄。速须佐之男命一开始就是任性顽劣的,在神话的开头,他整天哭闹,引得各恶神纷纷出动,各种灾祸横生。在被诸神赶出高天原之后,他遇见了被八头大蛇困扰的一对老夫妇和其女儿,他许诺说杀死大蛇,但要求老翁将女儿嫁给他。老翁答应了,于是他杀死了大蛇。英雄应该是具有百折不挠和顽强精神的,无私的、勇往直前的,可是速须佐之男命并不是这样的,但他依然是日本人心中的英雄。这是因为日本民族喜欢勇武,尽管他在之前做了很多错事,但他杀蛇时体现出了勇武的精神,所以日本人就认为他做了英雄该做的事情。(六)大陆文化和岛国文化。日本是岛国,四面环海,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文化的底蕴。在日本人的心中,海和天同样重要,因为在会稻作之前,其食物来源就是大海。神话中,日本的天皇是天照大神派往人间的神和海神结合所生,可见日本人对海的重视。大海在给了日本民族丰富的渔业资源的同时,也给了日本民资很多灾难和痛苦,于是日本人就在神话中,以神秘主义思想解释了日本民族与海的关系。神话中,一开始人是可以自由进出大海的,直到丰玉姬生产才发生了变化。由于她是海神,因此生孩子的时候会变成母鳄鱼,于是她要求山幸彦不准偷看她生孩子的过程,可是出于好奇,山幸彦没能遵守承诺,因此丰玉姬大怒,返回海中,将海陆隔绝。于是根据海神与天孙的协议,陆上的人到了海中就永难再归,所以人会死于海难,日本人用这样的神话故事解释了与海的密切关系,来消除人们对于海的恐惧。在中国的神话故事中,常常出现洪水、干旱等自然现象所造成的灾害,而日本的神话中则没有出现,这就是两国不同的地理位置所产生的不同特色的神话。中国的神话中,大禹治水、夸父追日等经典神话故事也反映出大陆文化的特点,人们用这样的方式表达对自然界的崇敬与畏惧。综上所述,中日两国人民为解释与大自然的密切关系,撰写了各国独具特色的创世神话。从神话中,我们看到了早期两国人民是如何质朴地解释天地万物的由来的,也看到了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不同民族对创世神话故事的影响。虽然中日两国在创世神话上有共同点,但其差异性更值得我们学习和研究。参考文献:[1]王瑞林,王鹤.笑侃东瀛――日本文化新视角[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7:41-55.[2]叶渭渠.日本文化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3]井上光�.日本の�史1神�から�史へ[M].日本:中央公�社,2005.[4]茅盾.神话研究[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1.[5]米�康.日本古代の神�と�史[M].日本:��社,1992.[6]直木孝次郎.日本神�と古代国家[M].日本:��社,1990.
太阳神,传说、神话中的神,一般较熟知的是希腊神话中的太阳神。希腊神话里被称为太阳神有三位:许配利翁、赫利乌斯、阿波罗,但真正的太阳神是赫利乌斯。。中国也有太阳神,但是位女神叫羲和,传说中她是帝俊之妻,生了十个太阳。第三位阿波罗(Apollo)他是光明之神。阿波罗是天神宙斯与第六位妻子暗夜女神勒托所生之子。当初,勒托怀孕 后,天后赫拉怒火冲天,她残酷地迫害勒托。可怜的勒托只好东躲西藏,到处流浪。后来勒托终于在爱琴海上找到了一个藏身的小岛——德罗斯岛(Adelos)。这是一个浮岛,常在大海上漂浮。勒托在这里,首先产下狩猎及接生女神阿尔忒弥斯(Artemis),后又在阿尔忒弥斯的协助下生下艺术之神阿波罗(Apollo)。阿波罗全名为福玻斯·阿波罗(Phoebus Apollo),福玻斯意为“光明、明亮”。阿波罗视为司掌文艺之神、人类的保护神、光明神、预言之神、医药之神、迁徙和航海者的保护神、医神以及消灾弥难之神。出生于阿斯特利亚的浮岛提洛岛之上。他与赫里乌斯混同时也被奉为太阳神。
东方金鸦,西方阿波罗
日本神话 与每个国家一样,日本也是根据自己的周围环境和想象来解释他们的起源及其世界的!所不同的是,他们自己的神话传说与日本的历史精密相关!!一般大致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以神话为背景的神代!另一个属于历史日本国时代!日本的神代可按照《记》,《纪》所记载可分为三个舞台。分别是高天原.出云.日向这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主角应该是伊邪那歧尊(男)和伊邪那美尊(女),由他们二神创造神土,诸神降生以及天岩户等故事发展而来高天原神氏,以日本天皇的神祖活动的天上世界的故事! 天地混沌初开之时,伊邪那歧尊与伊邪那美尊站在天桥之上俯瞰下界!掷下镶着珠宝的天界之矛,因而发现了一片海洋。随着矛尖流下的盐水凝结延伸边为小岛!他们来到岛上生儿育女!繁衍后代!第一批子女就组成日本的8个岛屿,因此日本又被称为大八洲。这段是讲述神话与神谱 。 第二阶段主角就是我们熟悉的伊邪那歧尊和伊邪那美尊的三贵子.由他们来上演的出云神话! 由于伊邪那歧尊和伊邪那美尊之间的矛盾而决裂!而导致了一场纠纷。(伊邪那歧便一直深居黄泉国!伊邪那美恼羞成怒便扬言要每日毁灭千人!伊邪那歧针锋相对还以颜色道:那么我将会每日建立产室1500所!”(详细见〈古事记〉卷上第18节)随后伊邪那歧从黄泉国返回后便产下一女二男!便是“三贵子”{女儿--天照大神(司职太阳神).二子--月读命--(司职月亮神).和那个最小的坏孩子--素盏铭尊(司职风神)}在日本天照大神就像是中国的女娲娘娘一样被崇敬,被视为母亲一样伟大!而素盏铭尊(又名--须佐之男尊)却是个被公认的“坏小子”脾气十分的火暴!也被列为破坏神! 由于素盏铭尊狂暴的个性,不久便于他大姐天照大神彼此发生了为争夺高天原的战争!!由于众神大多袒护天照大神(尤其是老二月读命),素盏铭尊渐渐败下阵来!天照大神终于获胜而留居高天原!素盏铭尊被驱逐出天界,也从此改名须佐之男尊,而流亡到了出云国!在流亡出云国的这段时间中先征服了因幡的白兔,后又斩杀了八歧的大蛇,从八歧大蛇口中拯救了那位有名的奇稻田公主!而成为英雄又获得了三样宝物(草蒺剑、八太羽镜和八尺琼勾玉!)后又将宝物献于天照大神,与公主结婚后掌管治理着出云国!此后须佐之男尊的之子少彦名命继承了出云国成了统治者。然而天照大神恐怕有后患,仍不肯就此罢休!硬是逼迫少彦名命将统治权移交给他的孙子琼琼杵尊。而第二段是讲述英雄传说和历史人物。 琼杵尊下凡后,天照大神为了表示他的权利又交给他三件神器--剑(象征强盛),镜(象征神圣),玉(象征城民的忠诚)。于是琼琼杵尊正式接管了出云国。 第三阶段主角可就是琼琼杵尊和他的后裔日本的初代天皇--神武天皇! 天照大神之孙--琼琼杵尊降临九州的高干惠峰因而展开了日向三代的故事。故事中心虽然是海宫油幸的。但贯穿着政治意图!而后结尾是隼人的祖先,身为兄长的海幸彦投降了神武天皇的祖先--山幸彦来构成的!此外作为神和人的时代结合者,神武天皇的故事。这都说明天皇统治大和地方的由来。 这第三段便是讲述天皇的系谱(这里也不去过多的叙述!) 天平年间(729—749年)前后繁荣起来的奈良时代文化是在律令国家繁荣和唐代文化影响下发展起来的,融合唐代文化的国际性和这一时代的国家色彩,创造了独特的文化。 大陆西域的文化传播使的日本也在知识方面呈现了多样性。而这个时代出现的神怪是为了提倡道德风尚和个人操守,而神怪也渐渐的吸收了中国的文化!使得日本的神话也变的丰富多彩!
神话,是一种人类早期的文学形式,虽内容多为虚构,但其故事的背后,反映出的却是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与价值取向。故此,研究一个文明的神话,可有管中窥豹、一叶知秋的作用。而比较古时世界文化核心的中西方,对于了解今天中西文明的差异与发展,或许也能充当打开那扇大门的钥匙罢。神话、创世、中西、历史、体制、道德题目 摘要 主题词 引言 第一章:零散与完整 第二章:更改与保持 第三章:道德与自然 第四章:集体与个体 结束语 参考资料 人类,作为智慧的生命,拥有语言是其一大特质。而有了语言以后,因为劳作、战争、情感等等各类因素,使得平日里的对话逐渐变得富有艺术性。此时的语言,就渐渐不再普通,而升华成为了文学。虽不同地域的文明各有不同,但拥有文学却是一种不约而同的现象。人类的文学发展史,就像是由幼儿逐渐成长为大人一般。在早期,当人类的生产能力及科学发展水平有限时,由于对自然力量有着诸多不解,又对自身归属等存在诸多疑惑。在没有更好解答方式的情况下,“把诸多自然现象,通过虚构的故事来对其进行合理化的解释”,就成了各个文明的共识。此即为后世所言的文学起点——神话。 神话是文学分类的一端,在其之下,又有细分诸如创世神话、英雄神话、战争神话等等的具体分支。而创世神话,则是关于自然与人类起源的神话。在西方文明中,神话大至有几大体系,分别为:古希腊神话、希伯来神话与北欧神话;而在中国,神话体系则由汉族神话、苗族神话及藏族神话等相辅相成。 从中西对比的出发点来看,挑选西方的希腊和中国的汉族这两个文明来做对比最具代表性。因为此二者都是其本土文化的主体与核心。说到汉族的神话,虽历史悠久,但内容多为碎片化,在“经、史、子、集”四大书目分类中都能或少或多找到关于神话的记载,但却没有一部专门系统整理神话的经典【1】。即便是中国神话界的瑰宝《山海经》,其所记载的神话许多本身也是独立而没有互相关联的。同时,一个相同话题的神话故事,却也可能同时存在多个版本。比如关于人类的来源,《淮南子·经审训》说,人类是由天地间的“精气”转变为人的;《太平御览》说,人类是由女娲捏造而成的;而《独异志》则说,人类是由伏羲女娲交合而生下的【2】……等等不一而足。 这一点和西方的希腊神话有所不同,希腊的神话则有保存完整的神话出处,如经典《伊利亚特》、《奥德修纪》和《神谱》等等。神与神的关系有如家谱一般明了,成严谨体系。关于同一内容的神话,几乎不存在版本有差异的问题。 究其原因,大致有几种: 其一是,其实在早期,汉、希的神话都是群体创作。但古时中国对于神话文化并不太受重视,因而并没有专人对其进行系统整理;而希腊则有赖于赫西俄德和荷马等人的整理与分类,最终有如散珠的希腊各地民间传说神话等等有如项链一般被串联成了一体。 其二是,或许与两种文明之间的体制不一样有关。希腊以及之后的西方文明,多是出于一种权力互相制衡的状态,因此对于古籍文化等等东西,能够更好得以保留。而中国相较西方文明而言,处于大一统的时间很长。如果国家政治混乱等等,那么对于文化典籍等等,也会遭到“殃及池鱼”般的牵连。历史中的例子,就有东周战乱、秦时焚书以及项羽燔宫等等,对于文化的传承造成了惨重的打击。学术界也有意见佐证,中国现传的诸多神话,多是在战国以后再创作或者对原著有所损益【3】。有如顾颉刚先生所言的“堆雪球”,即越到后来我们所看到的历史著作越多是后人增加的内容。 上述所说的“神话再创作”也是汉、希的一个显著不同。不同于希腊人对原始神话的忠实,汉族人的神话内容上则有过多次更改。 一方面,是因为在典籍遭到焚毁以后,可能各家对于神话故事所保有的记忆不一致,所以以至于对神话的解释说法各有不一,而又空缺的地方则可能是靠想象等形式用再创作进行补充,这是属于被动因素,因为战争的影响难以避免;还有一方面,则是主动因素。有的,是对神话加以篡改,以说明或支持自己的某些学说;有的则是被史官对神话进行了“历史化”【4】,如人化或道德化;还有的则是被后世的价值观进行了“筛选”,有“价值”的被留下,没有“价值”的则被剔除。后者可能被遗忘,也可能流落到民间成为诸多故事或野史。 我们可能会常听到这样一句说法:“中国人没有信仰”。说这句话的人,多数是西方人。这里所指的信仰,也大多指宗教信仰。此话有对有错,但从另一方面看这也反映出我们文明的一个特色:汉族虽没有官方宗教信仰,但却有神的存在。这一点,在希腊也很类似。然而神对于两种文明的意义却不一致。汉族的神,是一种道德的楷模,会扬善避恶,主持公道,对人类多有帮助。在创始之初,女娲抟土造人以后,有伏羲教人类渔猎,有神农教人类播种,有黄帝一统天下,成命百物等等……和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 而当我们再反观希腊,我们一定会惊叹:他们的神怎会这般的恶劣!弑父、食子、乱伦、仇恨等等,可以说几乎和世俗的原始人类并不两样,人类的七情六欲等等也是兼备于己。当然希腊的神里面也有好的神,比如普罗米修斯,他同样是通过捏土,创造了第一代的“黄金时代”的人类,并且教会人类知识和技艺,还宁可自己被刑罚也要为人类带去火种。然而这样的神只是少数,大多数则是这种情况:比如作为主神的宙斯,因为出于个人恩怨,所以对帮助人类获取火种的普罗米修斯进行了刑罚;因为不满第二代、三代人类对神不恭敬且不献祭,所以毫无“天理”地索性用洪水等形式把地面的人类都给灭绝了。大多数神对于人类的事情几乎漠不关心,他们自己有自己的生活,时不时还会干涉一下人类的社会,比如促成了希腊和特洛伊的战争,还要进行站边互相对抗等等。 如此看来,希腊的神话,神明们更像是拥有了不死之躯且有着高强力量和智慧的人类。但同时也依旧保持了人类的诸多缺陷等等。不过这也更接近神话最初始的样子,因为在人类原始社会,诸如伦理、善恶等等还没有随着文明发展到相应高度而产生。又结合上文所说,希腊人因为忠于原始神话,所以在神话系统化以后,神的性格等等都未作变动。而汉族的神,其实并非没有道德有所“缺陷”的神,也有诸如触山造成天塌的共工等等。但不同于希腊神无善恶之分的,汉族的神性格和品德区分十分鲜明。所以如上所说,造成这般的不同,与汉族神话被后世所加工过有很深的联系。但有时也是必然,因为神对于两种文明的意义,是不一样的。 试想,如果把我们两个文明的神进行对调,那想都不用想,肯定会乱了套。但实际上,希腊却并没有因为这样的神而一团糟。之所以如此,实际原因,是因为他们的神,并不是他们的最高信仰。神也不是他们的万物主宰。在神之上,还有一个更高的存在,那就是命运。而希腊人信神,更信命,但与此同时,也更看重人的奋斗精神。因此在希腊神话中,会出现半人半神的英雄也依然难逃命运的束缚;又或是面对神的较量,英雄不畏艰难甚至将神击败的场面也会存在。 而汉族的神,则是有着一种模范的作用,拥有着诸如无私、智慧、英勇、高尚等等的品质。他们所代表的,是一种汉族文化所提倡的至善至美的境界。而有着这样的神护佑着人间,因而人们可以以神为榜样,去修行自己的品德。在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时候,依然能够有上苍把持公道,让正义不受歪曲。因此,有“举头三尺有神明”、“人在做天在看”等等的格言。也有“德不孤,必有邻”这样的箴言,鼓舞着汉族的人坚定对道德的信念。 那么,两种文明的对于神明所寄予的追求,为何有这般不同呢?以下,本人对此妄自作出一些理解与猜测:神话,是人类文明早期对世界的认知。而人类文明的不同,则由地形、气候等等的不同而产生。纵观汉族与希腊文明所发迹的地理位置。汉族文明起源于中国的黄河与长江流域的中原一带,有良田沃土、平地千里,非常适宜农耕,因此社会结构相对稳定。因为粮食来源稳定,所以多聚居,族群、社会也就庞大。这样的社会就有着复杂且多样的人际关系网。在这样的社会下如果人人都强调个人的私欲,那么显然是会乱成一团麻的。因而道德这样一种发挥人积极向善、爱人敬物力量的事物就被积极地提倡,所以汉族人把理想寄托于道德完备、品行完美的神明中。 而希腊的地理位置,处于欧洲地中海的巴尔干半岛。土地贫瘠但环海,且与埃及、巴比伦、犹太等各文明古国的距离都不遥远,可以航海抵达。希腊人不同于汉族人有得天独厚的环境可以自给自足。为了换得诸如金属、粮食等等,就需要时常通过航海贸易等等出海冒险。而希腊因为是民主制,由城邦联盟组成,所以社会不像是中国那样的垂直结构的大社会,而更像是一种相互平行的结构。因而在这种环境下,希腊人更追求自由、独立,对个人的能力有很高的追求。所以把理想寄托于形体完美、有着无比智慧与力量的诸神中。 或许事实未必如此,笔者也希望能抛砖引玉,以此引发诸读者对中西的文明之别,能产生更多不一样的认知与独具智慧的观点。 曾经作为世界两大文明中心的东西方,在神话方面也多存在异同。而神话虽为虚构故事,却也反映着一个文明内在思维方式与价值体现等等。对比中西神话之不同,我们却可以以小见大,进而对中西民族在文化上的差异有个大概的认知。 中西的神话之别,也并非能直接代表其好坏。对于文明而言,事物实则没有最好,而只有最合适一说。所以在不同的外界环境下,中西文明,都分别走出了属于他们自己的独具特色的道路。 时代在不断变化着,文明或兴衰、或沉浮。有的文明成为了人类共同的文化财产,有的文明则成为人类史的一页篇章。在如今中西文化碰撞的时代,我们是生而幸运的,因为我们的汉族文明依然如同一条稳健的巨轮一般经得起时间那风吹浪打的考验;一方面我们又是应该忧患的,因为如此长时间的运转,巨轮也总面临着诸多的问题存在。巨轮的未来会驶往何处,或许我们谁也无法下定论。但至少那像镜子一般的历史,就摆在那儿。让我们在汪洋之中,不至于毫无准备地去面对着未来吧。· · · · ·【1】鲁迅言:“中国之神话与传说,今尚无集录为专书者,仅散见于古籍” ·【2】《神话与中西建筑文化差异》王娟著 ·【3】《华夏上古神系》朱大可著 ·【4】黑格尔的《历史哲学》言:“中国的史家把神话和史前的故事也都算做完全的历史”
日本神话 与每个国家一样,日本也是根据自己的周围环境和想象来解释他们的起源及其世界的!所不同的是,他们自己的神话传说与日本的历史精密相关!!一般大致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以神话为背景的神代!另一个属于历史日本国时代!日本的神代可按照《记》,《纪》所记载可分为三个舞台。分别是高天原.出云.日向这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主角应该是伊邪那歧尊(男)和伊邪那美尊(女),由他们二神创造神土,诸神降生以及天岩户等故事发展而来高天原神氏,以日本天皇的神祖活动的天上世界的故事! 天地混沌初开之时,伊邪那歧尊与伊邪那美尊站在天桥之上俯瞰下界!掷下镶着珠宝的天界之矛,因而发现了一片海洋。随着矛尖流下的盐水凝结延伸边为小岛!他们来到岛上生儿育女!繁衍后代!第一批子女就组成日本的8个岛屿,因此日本又被称为大八洲。这段是讲述神话与神谱 。 第二阶段主角就是我们熟悉的伊邪那歧尊和伊邪那美尊的三贵子.由他们来上演的出云神话! 由于伊邪那歧尊和伊邪那美尊之间的矛盾而决裂!而导致了一场纠纷。(伊邪那歧便一直深居黄泉国!伊邪那美恼羞成怒便扬言要每日毁灭千人!伊邪那歧针锋相对还以颜色道:那么我将会每日建立产室1500所!”(详细见〈古事记〉卷上第18节)随后伊邪那歧从黄泉国返回后便产下一女二男!便是“三贵子”{女儿--天照大神(司职太阳神).二子--月读命--(司职月亮神).和那个最小的坏孩子--素盏铭尊(司职风神)}在日本天照大神就像是中国的女娲娘娘一样被崇敬,被视为母亲一样伟大!而素盏铭尊(又名--须佐之男尊)却是个被公认的“坏小子”脾气十分的火暴!也被列为破坏神! 由于素盏铭尊狂暴的个性,不久便于他大姐天照大神彼此发生了为争夺高天原的战争!!由于众神大多袒护天照大神(尤其是老二月读命),素盏铭尊渐渐败下阵来!天照大神终于获胜而留居高天原!素盏铭尊被驱逐出天界,也从此改名须佐之男尊,而流亡到了出云国!在流亡出云国的这段时间中先征服了因幡的白兔,后又斩杀了八歧的大蛇,从八歧大蛇口中拯救了那位有名的奇稻田公主!而成为英雄又获得了三样宝物(草蒺剑、八太羽镜和八尺琼勾玉!)后又将宝物献于天照大神,与公主结婚后掌管治理着出云国!此后须佐之男尊的之子少彦名命继承了出云国成了统治者。然而天照大神恐怕有后患,仍不肯就此罢休!硬是逼迫少彦名命将统治权移交给他的孙子琼琼杵尊。而第二段是讲述英雄传说和历史人物。 琼杵尊下凡后,天照大神为了表示他的权利又交给他三件神器--剑(象征强盛),镜(象征神圣),玉(象征城民的忠诚)。于是琼琼杵尊正式接管了出云国。 第三阶段主角可就是琼琼杵尊和他的后裔日本的初代天皇--神武天皇! 天照大神之孙--琼琼杵尊降临九州的高干惠峰因而展开了日向三代的故事。故事中心虽然是海宫油幸的。但贯穿着政治意图!而后结尾是隼人的祖先,身为兄长的海幸彦投降了神武天皇的祖先--山幸彦来构成的!此外作为神和人的时代结合者,神武天皇的故事。这都说明天皇统治大和地方的由来。 这第三段便是讲述天皇的系谱(这里也不去过多的叙述!) 天平年间(729—749年)前后繁荣起来的奈良时代文化是在律令国家繁荣和唐代文化影响下发展起来的,融合唐代文化的国际性和这一时代的国家色彩,创造了独特的文化。 大陆西域的文化传播使的日本也在知识方面呈现了多样性。而这个时代出现的神怪是为了提倡道德风尚和个人操守,而神怪也渐渐的吸收了中国的文化!使得日本的神话也变的丰富多彩!
几个字的论文?多少钱呢?
【神话概述】神话是人类最早的幻想性口头散文作品。人类童年时期的产物,文学的先河。神话产生的基础是远古时代生产力水平低下和人们为争取生存、提高生产能力而产生的认识自然、支配自然的积极要求。[编辑本段]【神话故事的内容及思想】神话故事中充满神奇的幻想,它把原始劳动者的愿望和世界万物的生长变化都蒙上一层奇异的色彩。神话中神的形象,大多具有超人的力量,是原始人类的认识和愿望的理想化。它是根据原始劳动者的自身形象、生产状况和对自然力的理解想象出来的。狩猎经济比较发达的部落,所创造的神话人物大多与狩猎有关。农耕发达的部落所创造的神话人物多与农业有关。人以刀斧、弓箭为武器,神话中的人物也就变成以这种工具武装起来的英雄。神话中的主人公被想象为超人的,但有时也要遇到挫折和厄运。它反映了神话幻想的现实制约性。透过神话幻想的折光,从神话人物的作为和斗争,可以约略看到当时的人的作为和斗争。[编辑本段]【神话的来源】神话来源于原始社会时期,人类通过推理和想象对自然现象作出解释。但是由于这时的认识水平非常低下,因此经常笼罩着一层神秘的色彩。神话是人们借助于幻想企图征服自然的表现。神话中神的形象大多具有超人的力量,是原始人类的认识和愿望的理想化。神话中的人物大多来自原始人类的自身形象。狩猎比较发达的部落,所创造的神话人物大多与狩猎有关;农耕发达的部落所创造的神话人物多与农业有关。神话中的英雄也以刀斧、弓箭为武器。从神话中,可以看到先民的一些事迹。[编辑本段]【神话的地域性和区域性】不论是世界文明发生最早地区的原始社会民族,还是当今世界上还处在原始社会的民族,他们流传的许多神话故事都大同小异。神话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和区域性,不同的文明或者民族都有自己所理解的神话含义。但是,在全球各地,也出现过对同一种现象充满惊人相似性描述的神话。例如关于上万年前的全球大洪水的神话在许多地区的同一时期都有类似的描述。[编辑本段]【神话的分类】神话一般大致分为三类,创世神话、神佛神话、英雄神话。其中尤其以创世神话最为重要。所谓创世神话,专指时间设定在人类原始时期,记载事物、制度起源的神话。其中一般还粗分为世界起源神话、人类起源神话和文化起源神话等三种。所谓世界起源神话,指的是记述「世界」、「宇宙」起源的神话。就拿《圣经》为例,其中的〈创世记〉便属于这一类神话。因为内容论及了大地、太阳、月亮等等宇宙现象的起源。不过,并不是所有民族的神话都包含有世界起源神话。好比说美国印地安人的神话,就是一部以宇宙已经存在为前提的神话。另外还有一些民族的神话,不只世界起源,就连文化的起源也只字未提。可是尽管如此,不论是何种神话,所有神话在开宗明义时,都有一个共通的大主题,那就是宇宙是从「混沌初开」演进到「秩序规则」的。几乎所有神话的基本形式都是由混沌中产生大地山河。日本神话就是一个典型的世界起源神话范例。在日本神话中提到,大神用长矛搅拌著泥淖般的宇宙,然后大地生成、山河成形。类似的神话,同样出现在世界上其他民族的神话当中。至于所谓的人类起源神话,通常所叙述的,是人类逐渐与动物区隔,然后逐渐成为世界上一个特殊物种的整个过程。比方说叙述人类如何学会使用语言的神话、人类如何懂得用火的神话、人类如何开始筑巢架屋的神话、人类如何与动物发生区隔的神话。而这些神话,其实都是一种世界秩序与规则的开始。透过以上这些神话,人们对世界的历史演进会有清楚的认识,了解到世界是如何由混沌无知,演变成无数的秩序与规则。相对于创世神话的纪录宇宙演化,神佛神话与英雄神话则较具戏剧性,所纪录的是神佛与英雄们的种种事迹。一般来说,越是文明的地区,创世神话的比例就越少,而相对的神佛神话和英雄神话比例则会反比例增加。这是一种自然趋势,不过意思并不是说创世神话的内容就因此而减少,而是说因为神佛神话与英雄神话的内容不断扩增,相形之下,创世神话所占的比例就少了许多。希腊神话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希腊神话中,创世神话的比例很小,而大量的神佛与英雄故事则经过长期的累积,成为希腊神话中绝大部分的故事。由于文明地区所流传的神话比较广为人知,所以不少人认为所谓的神话,就是指这些神佛与英雄的故事。不过很可惜的是,这类拥有大量神佛与英雄的神话,其实只占了世界神话中极小的部分;换句话说,这类神话不过是世界神话中的特例,而非常态。从宗教学的角度来看,神佛神话其实是文明地区知识分子对创世历史失去了兴趣,转而开始信奉神明的阶段性产物。在这个过度阶段之后,随之而来的就是所谓的英雄叙事诗。因为随后知识分子又逐渐对神明失去了兴趣,于是转而崇拜身边的英雄人物,而英雄神话与英雄叙事诗于焉盛行。现代人对《圣经》中的〈创世记〉兴致缺缺,而仅多在使徒间流传。一般认为,这和神话故事演变的理论如出一辙。(当然〈创世记〉被编入旧约《圣经》也是另一个主要原因。)[编辑本段]【各地的神话】亚洲:●中国神话 ●越南神话 ● 日本神话 ●印度神话 ●泰国神话 ●柬埔寨神话 ●古巴比伦神话 ●美索不达米亚神话欧洲:●北欧神话 ●凯尔特神话 ●罗马神话 ●希腊神话 ●斯拉夫神话非洲:●埃及神话 ●非洲神话 美洲: ●印第安神话 ●玛雅神话 ●阿兹特克神话 ●印加神话[编辑本段]【神话的比较】关于神话的说法有很多种,分门别类,先来说明比较古老的三种凯尔特神话:凯尔特神话是在被罗马统治时期诞生的,所以有关英雄与反抗的故事是凯尔特神话的主体。令人觉得遗憾的是,凯尔特神话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口口流传的,因此流失了很多精彩的故事。别的国家神话中,国王是神的儿子,而在凯尔特神话中英勇的国王将成为神,亚瑟王传说是最著名的凯尔特神话,除了圆桌武士的故事外,还围绕着亚瑟王的一口大锅衍生出圣杯故事。有此神话影子的电影有《亚瑟王之剑》、《阿瓦隆传奇》、《战狼》、《高地人》、《贝奥武莆与格伦德尔》希腊神话:希腊神话发源于爱琴海的克里特岛,内容包括早期的自然崇拜和稍晚的偶像崇拜。除了奥林匹斯山的十二主神外,希腊神话中还有许多地位低下的神,古代希腊人就在众神的包围下生活。希腊神话中的神并不完美,他们有时会嫉妒、暴怒、自私,乱伦也是家常便饭。每一代主神都靠背叛父亲获得王位:乌拉诺斯被克洛诺斯又被宙斯放逐;宙斯因此害怕子女用同样的方式对付自己,所以吞下怀孕的狄美斯,但是最后不得不剖开脑袋让雅典娜出来。有此神话影子的电影有:《伊阿宋和金羊毛》、《纳尼亚年代记》北欧神话:北欧神话起源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出于对恶劣的自然环境的反映,北欧神话中的神与英雄,有着世界上最强的斗争精神。狂暴战士和英雄死后,会进入瓦尔哈拉神殿,白天喝酒作乐,夜晚操练不息,准备跟恶魔的最后决战。不过斗争的结果是让人绝望的——他们知道自己将要在世界末日时死去,包括主神奥丁,也将被芬瑞尔狼吞吃,但是却没有神或英雄愿意屈服于命运,明知必死无疑,却依然奋战到底。让人稍感安慰的是,世界末日不是一切的终结,北欧神话中有一棵生命树,它会带来新的生命和文明,守护世界的大雕也将继续盘旋在最高处。有此神话影子的电影有:《第十三武士》、《变相怪杰之子》、《魔兽归来》。[编辑本段]【神话的研究】「神话」这门学问历史悠久。早在希腊时代就有神话方面的研究。最初期的神话学分成两派学说;一派视神话为「寓言」,另一派则认为神话是在反映时代的历史事实,也就是著名的「神话史实说(euhemerism)」。由此可见,在希腊时代,人们已经对神话的传播、散布习以为常。之后,神话的研究停滞了一段很长的时间,一直到十八世纪至十九世纪前半,才出现了几位近代神话学的先驱。之后到了十九世纪后半,伴随著比较语言学的蓬勃发展,「比较神话学」便应运而生。当时最著名的学说是马克斯·缪勒(Muller Friedrich Max)的「自然神话学派」。不过这个学派专门以神话中的暴风、太阳等特定对象为研究的目标,并未深入扩及到所有神话研究的范畴。当时与自然神话学派相抗衡的,则是所谓的「人类学派」。代表人物是苏格兰学者兰格(Andrew Lang)。兰格以当时的文化演化论为基础,研究发现神话是未开化民族野蛮习俗的根源,同时他也首次确认了神话并不是印欧语族特有的产物,而是世界各地都有的文化实像。进入二十世纪后,神话学的研究方法变得更多样化了。起初神话学界流行所谓的「礼仪说」。许多学者导入了早期的人类学说,假设所有的神话都是礼仪的母体。礼仪说就是神话学者解说这个假设而形成的一个学派理论。在礼仪说的著作中,最著名的是詹姆士.弗莱哲(James George Frazer)的《金枝》(The Golden Bough)。可是经过后世研究调查的结果证明,这个学说的假设根本完全错误。不过就《金枝》书中所搜集的大量对后世研究颇具价值的神话范例而言,至今礼仪说仍旧有它一定的学术意义。至今依然沿用某些「方法论」的方法来作为神话的研究理论。首先是历史民族学的研究方法;这个方法是先确定全世界的神话分布,然后再根据所属的区域寻找出它们在文化史中的定位。这样的研究方法,显然需要进行大规模的田野调查,于是对早期的自然神话学派产生了莫大的影响。但是之后的阿道夫.詹森(Adolf Jensen)在他的初期栽培文化之世界整理研究中,已经从文化史的定位转移到人类文化史的定位了。其次是所谓「功能主义」的研究方法。望文生义,这个研究方法专注在寻找神话的功能,也就是在寻求神话故事对文化、历史等各方面的最终目的。英国学者马林诺夫斯基(Bronislaw Kaspar Malinowski)在他对美拉尼西亚神话所进行的调查中发现,神话的目的是为了给予社会制度一个正当性的根据。他举例指出,决定拉比亚村(Rabia)四个宗族位阶的,正是神话中四个宗族祖先从石窟中迸出时所做出的举动。另外美国人类学家克拉克弘(Clyde Kluckhohn)则引用了纳瓦荷印地安人(Navaho Indian)的例子下了这样的结论。所谓文化,就是教导人们何谓超自然现象的威胁,然后进而教导大家面对这些超自然现象威胁的方法。而神话与礼仪的功能,与文化本身的意义其实并无一致。虽然纳瓦荷印地安人没有所谓的成文法(法律),也没有一位具有绝对权威的酋长,但是这个部落却能长期维持团结,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们所有的成员,拥有共同的神话和礼仪。接著是李维史陀 (Claude Levi-Strauss)所倡导的「结构主义」的研究方法。结构主义打破了过去所有的方法论,它不拘泥在神话中哪些特定的构成要素,而是做全面的整体研究。可想而知,结构主义为神话研究带来了巨大的变革与冲击。以往的比较神话都将重心放在内容的相似性上,但是自李维史陀以后,即使原本看似不同的地方,却因为综观整体而产生了全新的见解。正因如此,神话的研究与分析变得更具深度和广度了。有别于李维史陀为神话研究带来的巨大变革,法国比较神话学家乔志.杜梅吉尔(Georges Dumezil)则持续致力于印欧语族的神话比较,提出所谓「三元体系」的结构模式。乔志.杜梅吉尔认为王者、战士、生产者三者,是神话最基本的三个意识形态。除此之外,还有从「心理学」切入的神话研究方法,也就是在精神分析学上大放异彩的佛洛依德(Sigmund Freud)所使用的研究方法。佛洛依德有一本神话研究的著作《图腾与禁忌》,书中的研究结果虽然未被学会所认可,但是他所提出的「无意识」的重要性,却为后来的神话学家造成了相当的影响。除了佛洛依德,另一位心理学家容格(Carl Jung)则是透过许多梦境的分析,找出希腊神话中像狄蜜特这类的大地母神与她们所相对的作梦者之间,有著非常规律性的互动原则。容格并且将这个原则命名为「原型(archetype)」。[编辑本段]【世界起源神话的类型】世界起源神话大致分为以下六种:1.造物者的无中生有2.由原始人类(巨人)的尸体中产生3.从宇宙蛋中诞生4.由原初的父母所生5.在宇宙不断的进化中自然产生6.由某种动物从海底带上岸的泥土而生除了这六种之外,其实还有一些特例,譬如说包含上述两种以上的复合型起源神话。第一种造物者无中生有的神话,最著名的莫过于《旧约圣经》。《旧约圣经》中的世界是从「有光」开始,这就是典型的「无中生有」。第二种由原始人类尸体中产生,最著名的应属《爱达经》(Edda)的原始人类伊米尔(Ymir)。另外还有美所不达米亚的《创世神话》(Enuma Elish)中的善神马尔杜克杀死了恶神蒂亚玛特之后,撕裂了蒂雅玛特的身体,将它创造成天地。另外例如中国的盘古开天其实也同属这类尸体诞生的神话。第三种从宇宙蛋中诞生,最好的例子就是芬兰的《卡勒瓦拉》(Kalevala)。在这部神话中,天、地、太阳等都是从大鹰的蛋中生出来的。在希腊神话中的世界起源神话,其实也属于这一类。其中最受瞩目的,就是根源之神(爱神)厄洛斯。第四种由原初的父母所生。通常所谓的「原初的父母」就是两位大神,他们先是结为连理,然后创造世界。在日本神话中,也有「伊耶那岐之命」和「伊耶那美之命」两位大神。根据日本神话的纪录,日本就是在他们成婚后诞生的。在非洲尤罗巴族(Yoruba)的神话中,先是由天上至高之神奥路昆(Olokun)和地上原水之神奥罗伦(Olorun)结为连理,生出两位原神,然后由其中一位原神用一把泥土创造了全世界(这段神话是第四种与第六种的复合型神话)。第五种则是在演化中自然产生,朝鲜半岛的创世神话便是其中的典型,不过这部神话一向鲜为人知。第六种是由海底泥土而生,这类神话在美洲的印地安神话中尤其丰富。在休伦族(Hurons)的神话中,就有虾蟆从海地带著泥土上岸,之后这泥土就转化成了宇宙天地。在其他部族的神话中,则还有由小鷿鹈(Podiceps ruficollis)或海龟等等各类鸟兽潜入海中带泥上岸来的故事。[编辑本段]【其他共通的主题】除了世界的起源,在各民族的起源神话间还存在著许多其他共通的主题。在「人类起源神话」中,有神明创造世界的创造神话,也有神明以外的生物创造神话。前者又分为由造物者独立创造出人类的神话、造物主藉助某位助手的力量创造人类的神话,或者由造物主与他的助手彼此争斗之后才创造出了人类的神话。后者又可分为由原始巨人的尸体产生人类的神话、由动物演化而产生人类的神话,以及由一颗神圣的大蛋产生出人类的神话。在「毁灭型神话」中,也可粗分为以下几个类型。先是原始洪水型神话。这类神话多半与世界起源神话中的第六种,宇宙由海底泥土而生的神话相连结。其次是宇宙大战洪水型神话。简单的说,就是一场洪水起因于两位神明彼此的争斗。这类神话通常结局会出现一对劫后余生的亲兄妹,经过近亲通婚之后让人类重新繁衍。再者是宇宙洪水型神话。这类神话通常不会交代洪水的起因,只知道洪水发生,人类几乎灭亡。至于洪水的结果,通常也会出现一对劫后余生的亲兄妹。最后则是惩罚型洪水神话。洪水的起因是天神决定毁灭万恶不赦的人类。看到这类神话,一般人总会联想到诺亚方舟,事实上这类神话遍布世界各地,好比说印尼半岛上也流传著同样类型的神话传说。除此之外,例如死亡的起源、火的起源、作物的起源、女性的起源、作乱精灵(Trickster)、文化英雄、王权的起源等等,也都是许多神话共通的主题。[编辑本段]中国神话故事包括的人物盘古 (传说中是整个宇宙第一个诞生的生物开天以后死亡了)女娲 (在盘古以后突然出现创造了人类)其中还有鸿钧(不知道在女娲前还是在女娲后)共工 撞断天柱的为西北的洪水之神,传说他与黄帝族的颛顼发生战争,不胜,怒而头触不周山,使天地为之倾斜。刑天 猛志常在的刑天与天帝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刑天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因此 ,刑天常被后人称颂为不屈的英雄。东晋诗人陶渊明《读山海经》诗:“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即咏此事,借寓抱负。蚩尤 铜头铁额的《龙鱼图》云:“黄帝摄政,有蚩尤兄弟八十一人,并兽身人语,铜头铁额,食沙石子,造立兵仗刀戟大弩,威振天下,诛杀无道,不慈仁。伏羲 发明八卦的伏羲又作宓羲、庖牺、包牺、伏戏,亦称牺皇、皇羲、太昊,史记中称伏牺。是中华民族人文始祖。所处时代约为旧石器时代中晚期,相传为中国医药鼻祖之一。相传其人首蛇身,与其妹女娲成婚,生儿育女,成为人类的始祖。又相传他是古代东夷部落的杰出首领。伏羲根据天地间阴阳变化之理,创制八卦,即以八种简单却寓义深刻的符号来概括天地之间的万事万物。[编辑本段]《中国神话故事》合集图书作 者: 薇薇夫人 编出 版 社: 希望出版社[1]出版时间: 2009-8-1版 次: 2页 数: 118印刷时间: 2009-8-1开 本: 16开印 次: 2纸 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537930307包 装: 平装所属分类: 图书 >> 少儿 >> 儿童文学 >> 寓言 传说定价:¥内容简介精选中国神话故事,使小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形式了解中华传统文化。文笔隽永,画风独到,深受海峡两岸小读者的喜爱。作者简介薇薇夫人,台湾《联合报》专栏作家,华视“今天”节目制作人及主持人,台湾极有影响的女作家。目录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女娲补天伏羲兄妹伏羲氏钻木取火有巢氏神农尝百草精卫填海夸父追日
(一)愚昧的华老栓在鲁迅的作品中,华老栓是一个典型的农民形象。其性格是一个憨厚老实的人,但为了能就自己儿子的命,将资金大半生的积蓄都用来买“沾有革命者献血的馒头”。华老栓固执地认为,这是可以就自己孩子命的药。这个典型的农民形象,代表了当时封建社会残余思想。对于这样的农民来说,他并不知道什么是革命者,只是从最为简朴的想法出发。从这个意义来说,充分说明了鲁迅在描写这个形象的过程中是深入研究过农民生活。而在鲁迅笔下,这个农民形象最大的特征就是愚昧。(二)麻木的闰土闰土在《朝花夕拾》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形象,很多人也是从这个人物身上知道了“獾子”、“捉鸟雀”等等。可以说,小时候的闰土就是一个积极向上,富有朝气的年轻人,经常把“迅哥儿”挂在嘴边。但是,文中鲁迅再一次回到老家后,看到的闰土是被封建社会的大山压得喘不过气来的农民。对文中鲁迅的称呼也从“迅哥儿”变成了“老爷”,这是封建等级制度让这个原本富有正能量的人变得沉默无言。这就充分体现了闰土身上存在的麻木,对身边的所有一切都变得麻木了。鲁迅时代的农民形象普遍具有:守旧、无知、、迷信、消息闭塞、畏惧天威(统治者)和祖宗,只要能够维持最低生存方式就绝不会想到反抗,这主要是由于历代统治者灌输的忠君愚民思想作祟,把自己所遭受的苦难都归罪于于自身的过失,具体现了农民没有觉悟的无知但也呈现了农民的自立和宽容的胸襟。而目前的中国农民由于信息传播的便利性和城乡界限的模糊,早已脱离了往日脸朝黄土背朝天的旧形象,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很多农民亦逐步融入了城市生活圈,在思想行为方式上与城镇居民趋同,由于具有城市、农村两个生活环境,使其具有明显的候鸟心态(对前途具有广泛的不确定性的焦虑)。
赵树理笔下的农民形象分析赵树理的小说所描写的特定历史时期新的生活,新的人物,紧密配合了社会变革,有“实效性”,能直接融人广大农民的文化生活中,这是以往任何一位新文学作家都没有做到的; 是以往描写农民的新文学作品,都是以人道主义观点发现和同情农民,赵树理则进了一步,直接与农民对话,展示农民新的道德精神风貌及其所面对的矛盾。 以往作家包括鲁迅多写农民的痛苦与创伤,赵树理则写农民摆脱旧的文化习俗的艰难,但更注重表现精神上的“翻身”:通过农民精神、心理和人与人关系的变化,来显示农民“改造”的艰巨性。 文学语言与形式的创造方面,真正实现了民族化与大众化的统一。 “老一代农民”形象,如《小二黑结婚》中的二诸葛、《李家庄的变迁》中的老秦,等等,都是背着沉重的封建主义思想包袱的旧式农民,他们面对巨大的社会变革,也有“翻身”后的新的困扰与痛苦。赵树理往往写他们的落后,也写他们的质朴、善良,并常安排或暗示了他们的转变与新生。年轻一代农民,即“新人”形象。如小二黑与小芹,还有李有才,他们都是试图开始掌握自己命运,并敢于挣脱旧的精神枷锁的解放了的一代,他们的行为性格被赋予社会变革的政治内涵,又自然植根于解放区的典型环境,有深厚的生活根据。 通过对两类人物的形象分析,应看到赵树理对于农村题材的新的开掘和独特的发现。 赵树理小说中具有浓厚的地域民俗色彩----山西味道晋阳气息中所渗透的文化内涵;民风民习也被他作为一种“社会景物”,即社会精神的附着物。后来在赵树理的影响下形成的“山药蛋”派,也具有此特色。
被旧社会的封建社会所迫害的受害者,由淳朴善良至尖酸刻薄,他们的一生本应是幸福美满,但在旧社会的污浊环境下,他们不得不开始趋炎附势,人与人之间的隔膜越来与人生,就像鲁迅与闰土,本事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十几年不见罢,也陌生了,一声老爷硬生生地刺伤了鲁迅的心,但更多的是无奈与悲哀。
“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中最值得注意的四类农民形象及其性格特点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十七年”(1949—1966)的文学创作中,农村题材的小说创作一直以其独有的地位和成就而备受关注。这不仅是因为当时文坛上的大多数作家都来自农村,而且,更重要的还在于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国革命的首要问题,同时,农村题材小说还有着其他题材所不具备的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既拥有着从“五四”新文学到解放区文学以来农村题材小说形成的传统优势,还拥有着丰富多彩而又激动人心的现实生活素材和感受。
因此,在当时的文坛上,农村题材小说创作的作家是最多的,作品也是最多的,成绩也是最突出的,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历史贡献出了赵树理的《三里湾》、孙犁的《铁木前传》、周立波的《山乡巨变》、柳青的《创业史》、浩然的《艳阳天》等经典作品。
“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最重要的收获是在表现当时农村生活状况和农民精神面貌的同时,塑造了丰富多彩的农民形象。其中,有四种类型的农民形象最值得注意。
如《三里湾》中的王金生、王玉生,《铁木前传》中的九儿、四儿,《山乡巨变》中的李月辉、刘雨生,《创业史》中的梁生宝,《艳阳天》中的萧长春、焦淑红等,他们乐观、自信,既有政治觉悟和牺牲精神,又有知识文化和学习欲望,大多是作品的主人公,是作家们有意识地树立的学习榜样。虽然,梁生宝、萧长春、焦淑红等形象有较为明显的拔高的痕迹,并没有如实地反映真实的农村生活状况,但这正是当时作家对现实的认识,也是他们追求革命理想和创作理想的结果,更是“革命的现实主义与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结果。
如《三里湾》中的“糊涂涂”“能不够”,《铁木前传》中的黎老东,《山乡巨变》中的陈先晋、“亭面糊”,《创业史》中的梁三老汉、郭世富,《艳阳天》中的“弯弯绕”“马大炮”等,他们大多是从“旧社会”的苦日子里煎熬过来的,与乡村历史和文化有着盘根错节的复杂关系。他们年长而智慧,对乡村生活有深刻认识,但又保守而怕穷,对“发家致富”有着一种发自内心的向往,对走集体化道路这类新生事物则有一种出于本能的排斥。但是,连作家们自己都没想到的是,这些作家们竭力帮助甚至努力批判的人物,无意中却成为描写得最为成功的形象。
如《三里湾》中的范登高、《创业史》中的郭振山、《艳阳天》中的马之悦等,他们大多精明而能干,自负而自私,有头脑、有知识、有经验,又曾有光荣的革命经历,在农民中有一定的威望和影响,但由于缺乏坚定的意志,热衷于个人的发家致富,成为革命道路上的变节者。
如《山乡巨变》中的龚子元夫妇、《创业史》中的姚士杰、《艳阳天》中的“马小辫”等,他们大多凶狠而狡猾,曾有罪恶的历史,对穷苦大众有着深刻的仇恨。
“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正是因为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中国农村的社会现实,揭示了农村生活中存在的种种矛盾,并成功地塑造了各式各样的人物形象,所以成为当时农村社会的一面镜子。
说明:本回答参考了《中国当代文学专题研究》(樊星主编,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0年出版),特此致谢!
你可以先去【绘学霸】网站找“动漫设计”板块的【免费】视频教程-【点击进入】完整入门到精通视频教程列表: 想要系统的学习可以考虑报一个网络直播课,推荐CGWANG的网络课。老师讲得细,上完还可以回看,还有同类型录播课可以免费学(赠送终身VIP)。自制能力相对较弱的话,建议还是去好点的培训机构,实力和规模在国内排名前几的大机构,推荐行业龙头:王氏教育。 王氏教育全国直营校区面授课程试听【复制后面链接在浏览器也可打开】: 在“动漫设计”领域的培训机构里,【王氏教育】是国内的老大,且没有加盟分校,都是总部直营的连锁校区。跟很多其它同类型大机构不一样的是:王氏教育每个校区都是实体面授,老师是手把手教,而且有专门的班主任从早盯到晚,爆肝式的学习模式,提升会很快,特别适合基础差的学生。大家可以先把【绘学霸】APP下载到自己手机,方便碎片时间学习——绘学霸APP下载:
小谈中美动画之差异 曾经看过一句话,给你一张白纸,不论什么样的梦想和奇迹都可以实现。 自十九世纪动画诞生以来,各个国家对于动画的创造与研究就不曾间断过,创造是动画艺术魅力之所在。动画是一种世界性的文化,它全面体现了不同历史阶段中社会、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的特点。由于世界各国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民族风情和不同的经济形态,纵观世界一百多年来动画在不同国家和不同地区发展的历史,它们所经历过的兴与衰,以及其所呈现的艺术特色,也就各不相同。也正因如此,世界动画才得以具有如此斑斓多姿的绵延景观。 接下来以中国与美国为例,在几个方面上介绍有关两个国家的动画差异。 一、题材内容 5000年的历史沉淀使中国拥有丰富的题材内容。早期的有神仙传说、古代寓言故事、民间故事、历史传说,甚至还有外国故事,比如《神笔》、《骄傲的将军》、《渔童》和《牧童与公主》;也有革命传说故事,如剪纸片《红军桥》、木偶片《红云崖》;还有阶级教育类的题材,如描绘旧社会儿童悲惨命运的木偶片《三毛流浪记》,还有《半夜鸡叫》;甚至还有关于国际讽刺内容的,如漫画风格的动画《黄金梦》和木偶片《谁唱的好》。尽管中国动画题材的多样化,古今中外内容的选择广泛,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即以育人为主。而且中国动画片创作中体现的一种思想就是:动画片是小孩的世界,中国的动画片也就是呈现幼稚的特色。由于动画儿童化的思想影响,中国动画在题材上鲜有爱情题材。以致2002年出现的一部关于青春题材的动画《我为歌狂》,造成不小的轰动。虽然在制作、画面效果等方面还存在可圈可点的地方,但在中国动画史上依旧是个不小的进步。 至于美国动画,美国的动画创作有许多是借鉴它国的故事原型,进行动画再创作。以迪斯尼公司制作的动画为例,如《灰姑娘》和《白雪公主》,皆取材于德国著名的《格林童话》;包括《狮子王》,也是演绎了《王子复仇记》的故事。而且在题材上,美国并不强调教育思想,因为育人不是西方人制作动画的目的,从《猫和老鼠》中就能体会到,“乐”才是根本。 二、动画形象 中国设计的动画人物形象一般都是正正经经,形象正统。如以前制作的哪吒、神笔马良等。虽然也有像《三个和尚》这样的动画形象设计,但都不能成为主流。现在的动画形象也是如此,譬如《蓝猫淘气3000问》中的蓝猫,不也都是规规矩矩的形象么。而且中国动画中的人物并没有自己极为鲜明的个性,尤其是人物的眼睛,许多时候人物的表情、眼神和性格、剧情完全脱节,同一画面上的两个人物根本毫无交流,似乎只是各自独立存在着的。 反观美国的动画形象设计,人物造型设计规范,与生活中的原形差别不大,大多不大变形,形象优美,个性鲜明;动物形象则大都作大幅度的夸张:大头、大眼、大手、大脚,成为被世界各国广泛借鉴的卡通模式。 三、音乐 音乐对于一部动画的重要性非三言两语可以说明。一般音乐的作用,是作为一种独特的听觉艺术形式以满足人们的艺术欣赏要求。而一旦成为动画综合艺术的有机组成部分,音乐就具有了独特的审美特性和审美规律。 早期中国的动画也很讲究音乐的作用,例如《牧童》,是中国式的音乐与绘画的完美结合。天真的牧童,潺潺流水和摇曳的竹枝始终传递着细腻、含蓄的感情,完全是中国格调。贯穿全片的笛声由中国一代笛子宗师,享有“魔笛”之美誉的陆春龄担纲,更是经典。《牧笛》被美国评论家称为“在中国听到的最妙的电影音乐”。但近年来中国动画的音乐,仿佛是动画的附属品,是由动画而生,纯粹为了制作而制作,丝毫无任何美感可言。 美国动画中的音乐,依旧以迪斯尼为例。在迪斯尼动画中,音乐占有极大的比重,每一段故事,都有与之相匹配的音乐贯穿始终,淋漓尽致地表达着动画所想要表达的情绪。在迪斯尼的作品中,音乐的发掘是无所不至的,我们可以说的每一部都找到了很对位很合拍的音乐,常常和影片相得益彰,使二者都焕发光彩。 四、艺术性 毋庸置疑,我国早期的动画片对艺术性的要求非常高,创作十分严谨。中国的动画片创作者一直非常讲究创作个性和独特的思想理念,在有关动画片的艺术表现的领域中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不少艺术类动画片都曾在国际上获过大奖,有着极高的声誉。譬如80年代著名的水墨片《山水情》,通过古琴师向渔家少年传授琴艺的感人故事,将中国古典艺术最高水平的写意山水与古琴曲完美结合在一起,阐述了人与自然高度融洽的得意境界。该作品在国内外一共获得了8个奖项。 反观美国动画,相较于艺术性而言,则更加注重商业价值。美国在其动画的创始初期即很快进入了产业化式操作,在商业上获得巨大成功。虽然当时也出现了纯艺术追求的实验动画,如《美国一瞥》,但占主流的还是商业动画。《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美女和野兽》、《灰姑娘》、《狮子王》、《泰山》等一系列的动画长片的制作,已然形成一个动画操作体系,并且获得价值不菲的市场回报。 至于其他方面,则不再一一列举说明。其实就以上几个方面的差异而言,中美动画之间的差别还是挺大的。不断成长中的中国动画,若能结合自身特点,扬长避短,合理选题,一定能够取得巨大的进步。
中国 十分实际 有的线条十分简单日本 十分夸张 但很吸引人美国 王子啊 公主啊之类的比较多 造型很有美国的感觉韩国 大概是头发卷卷 裤子肥肥的那种
浅论中外动漫发展回眸中国动画八十年中国动画曾无比地辉煌过,这也证明中国动画是有实力的,有适合它发展的艺术规律。对中国动画发展脉络有一个了解,对今天的动画创作是大有裨益的。既可从中借鉴吸收优良传统,又可发现总结中国动画的不足之处,找到一条在新的社会发展时期的发展道路。要说中国动画,其实历史实在不短了,大伙都知道的米老鼠,第一次和世人见面,是在1928年,那是世界上第一部有声动画《威利汽船》。而中国第一部动画片《大闹画室》是诞生在1926年,比世界第一部动画诞生的1906年只晚了20年,算到今天已经有80年的历程了。1926年——1949年的中国动画要说中国动画的起源,就必须提到万氏四兄弟,(万古蟾、万籁鸣、万超尘、万涤寰)嘿,要说真是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啊,这万氏兄弟都是从小热爱绘画。在1919年,他们看到了《大力水手》、《墨水瓶里跳出来》等几部美国动画,从此是一发而不可收,这兄弟四人一起投入了制作动画的尝试中。咱们开始提到的《大闹画室》,就是他们1926年制作的。在那之后,他们又制作了多部动画,其中还有一部也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就是1935年我国第一部有声动画《骆驼献舞》。不过,这些动画都没有引起大家注意,真正在亚洲甚至世界都产生了影响的,是1941年上映的中国第一部动画长片《铁扇公主》,这部动画光胶片就有9700英尺长,放映时间长达80分钟,天哪,一秒24帧,80分钟……,即使现在,做这么长的动画,要花费的人力和物力也是当可观的,更何况是那个战乱的时期,唉,我们对万氏兄弟真是又崇拜,又感激啊——另外要说的就是,万氏兄弟的这些动画,都加入了咱们中国的美术元素,比如工笔画、水墨画,在我国,早期很少有人提到动画片,更多人说的都是“美术片”,就是因为那个时期的动画,都是通过剪纸、木偶、皮影、绘画等独特的手法制作的电影,具有浓厚的艺术美感——唉,其实,这动画片,从开始,就不是只做给孩子看的啊。总而言之,咱们中国动画的起步,其实一点也不晚,那时甚至在亚洲都是比较先进的。特别是第一部动画长片《铁扇公主》,在亚洲产生了极大的轰动,就连日本动画巨人手冢治虫,当年都是受到《铁扇公主》的影响才开始决定投身动画的!1950年——1977年的中国动画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的动画片,也就是通常说的美术片,迎来了第一个高潮,可以说是黄金时期啊——除了万氏兄弟投入了新中国的动画制作,一大批技术和艺术方面的人才也在这个时候涌现出来。咱们先给大家说说咱们中国动画另外的几个第一:1953年,我们拍摄出了中国第一部彩色木偶片《小小英雄》,在1954年的木偶片《小梅的梦》里,真人和木偶第一次同时出现在了一部片子里。而1956年的木偶片《神笔》,在国际上获得了儿童娱乐片一等奖,这是中国美术片第一次在国际上获奖。到1955年,第一部彩色动画片《乌鸦为什么是黑的》问世,1958年,出现了我国第一部剪纸片《猪八戒吃西瓜》,这为我国的美术片增加了一个新的品种。之后,在1960年,令全世界惊叹的“水墨动画”横空出世啦。代表作品就是《小蝌蚪找妈妈》还有《牧笛》,这两部动画都在国外获得了极高的评价,而且获得了多个国内外奖项。值得一提的是,《小蝌蚪找妈妈》使用的可是齐白石大师的原画,而《牧笛》里的水牛,那也是李可染大师的作品,你想想,这样的两部动画,能不艺术吗?最后隆重介绍的,就是中国动画的巅峰之作——《大闹天宫》,这部动画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由万氏兄弟中的万籁鸣导演的,片长长达120分钟,分上下两集。这部片子的制作,在当时得到了国家的大力支持,那可真是要钱给钱,要人有人啊——这么下本儿,结果当然错不了,这部片子在伦敦国际电影节上获得了最佳影片奖。现在已发行到了40多个国家和地区。看看,这优美凝练的人物造型,行云流水的动作设计,还有戏曲音乐的完美结合,充满浪漫想象的细节处理,啊,真不愧是中国动画的顶峰啊……另外,这个时期著名的动画还有《小鲤鱼跳龙门》,《骄傲的将军》,《渔童》、《孔雀公主》等等等等……估计大伙都记得“渔童”里那个大鼻子洋人吧?但是,文革的十年动乱,使黄金时期的中国动画落进了低谷,虽然后期也出了几部作品,但题材比较受限制。而且,这段时期对中国动画造成的最大冲击,是对人才的摧残,这场劫难使中国动画在未来的发展,整整缺失了一代人……甚至可以推测,现在动画的低潮状态,除了受外来动画的影响,也有那个时候造成的人才缺失的原因。1977年——1985年的中国动画文革之后,中国动画又迎来了一个复兴时期,被称为中国动画的白银时代。在这个新的创作高潮时期,我们的动画制作,不但数量上增加很快,而且形式和题材也不断的创新,这其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动画片《哪吒闹海》。《哪吒闹海》是一部大型的宽银幕动画,故事情节呢,众所周知,是根据古典神话小说《封神演义》改编的。在动画里,哪吒不畏强权,勇斗龙王的气魄让人痛快,而结局处,哪吒看到生灵涂炭,引剑自刎的场面,让很多人都流下了眼泪。除了它之外,像充满智慧的《阿凡提》,简洁幽默的《三个和尚》,还有水墨动画《鹿铃》,风格古雅的《南郭先生》,毛茸茸的剪纸片《猴子捞月》,水墨风格剪纸片《鹬蚌相争》,幽默有哲理的《崂山道士》,还有《孔雀的焰火》、《小熊猫学木匠》《假如我是武松》《天书奇谭》《除夕的故事》《水鹿》《女娲补天》,还有优美感人的《雪孩子》都是这个时期的作品。1985年——1995年的中国动画时光机进入了85年,在85年到95年这十年间,也是80后接触国产动画最多的时间,这十年,应该说是咱们中国动画的一个转折时期,可惜不是好的转折。这段时间呢,咱们的国产动画也出现了一些好作品,这里面,给人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一些动画系列片,比如《葫芦兄弟》,这部动画不论情节、色彩,还有明显的中国风格,都给80后这一代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啊。另外还有《邋遢大王奇遇记》、《舒克和贝塔》,到现在还是经典。这段时间的单集动画里值得一提的是《山水情》和《不射之射》,这些动画就不像刚才那些系列片普及面那么广了……这些非著名的优秀动画里,《山水情》在国内外获得了多项大奖,但是,它也被称为中国水墨动画的绝唱,因为这个时候,这种精工细作的电影动画已经开始走向衰落,慢慢地开始走向了后来的学院派,而产业化模式制作的外国动画片已经开始冲击国产动画市场。从85年开始,有很多中外合资的动画公司进入了中国,大批动画人才都被这些公司挖角了。而相对的,还有很多外国动画却在这个时候低价卖入了中国市场。《变形金刚》、《花仙子》、《OZ国历险记》《铁臂阿童木》,这些动画大多题材新颖,想象奇特,色彩鲜明,受到了中国观众的欢迎——1995年——1995年的中国动画说起这95年以后的动画,唉,确实很难让人骄傲啊,这段时间里,国产动画开始有了粗制滥造,内容幼稚这些问题,而相比之下,进口动画可以说是势不可挡啊,什么圣斗士、忍者神龟、加上后来网络的发达,国外的动画几乎可以同步地进入国内——在这种四面楚歌的形势下,我们的国产动画也开始了反思。这里有几部片子值得一提。首先是1999年的《宝莲灯》,制作这部动画用了4年,投资1200万,它的特点是制作方式与国际接轨,并且,大量的使用了二维动画和三维动画结合,这在当时的中国还是创举。另外它面向的观众年龄,也比同时期其它的动画提高了,比如邀请了徐帆、姜文、陈佩斯这些名人为动画配音,还有李玟、张信哲、刘欢为它演唱主题歌,制作非常大气,获得了很好的市场收益。但这部动画也有缺点,比如有模仿美国动画的痕迹,还有,它内容的定位仍然有低龄的嫌疑。另外一部应该提到的动画就是2002年的《我为歌狂》,这部动画在当时可是被动漫迷们看成是中国动画的希望啊,因为它的定位是一部青春题材动画,不管人物设计,还是剧情设定,都非常时尚,甚至有点叛逆。但是,轰轰烈烈的前期宣传过后,好像却没什么动静了,这部片子没有真的大红大紫的原因,就是大家看到的动画成品,并没有达到想象中的水平,很多地方都显得很不精细,好多不该用Q版的地方莫名其妙地用了Q版人物,这让动漫迷们都非常失望。先别失望得太早,因为我们并没有停止尝试,这些年,动漫爱好者的热情、努力,加上国家的重视和支持,使得越来越多的动漫产业基地和动画公司在国内建立起来,这些公司也制作出了大量精美的动画片作品。而且这其中,仍然有很多人在坚持进行青少年动画的尝试,比如动画《隋唐英雄传》,电影动画《梁祝》、我们之前介绍的《雨石》、《风云决》也都是很优秀的作品。通过五天的回顾,我们可以发现,中国动画虽然有低潮期,但还是复兴起来了,我们并不缺少技术,也不匮乏艺术,我们完全有能力做到世界一流水平。所以,让我们,动画制作者和动画爱好者,共同相信,中国动画一定会迎来它再一次的辉煌。[编辑本段]一、艰难的创始期谈到中国动画,不能不提及万氏兄弟(万籁鸣、万古蟾、万超尘、万涤寰),他们可谓中国动画片的鼻祖。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他们于1926年摄制了中国第一部动画片《大闹画室》,揭开了中国动画史的一页。紧接着在1930年又摄制出《纸人捣乱记》。此后,万氏兄弟便不辞劳苦、坚持不懈地致力于中国动画的创作。在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和左翼文化运动的影响下,万氏兄弟拍摄了大量的抗日作品如《血钱》、《航空救国》、《民族痛史》、《新潮》,和提倡国货的《国货年》、《漏洞》,以及一些儿童寓言片《鼠与蛙》、《飞来祸》、《龟兔赛跑》等20余部黑白动画短片。直至20世纪40年代,万氏兄弟创作了第一部中国动画长片《铁扇公主》,发行到东南亚和日本地区,并受到人们的热烈欢迎,为中国动画走向国际作了很好的铺垫。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万氏兄弟被迫中断了动画创作。而以钱家骏为中心的当时的一批动画人也绘制了以抗日为内容的动画短片《农家乐》,随后又绘制两部短片。中国动画片在创作初期就时刻与时代气息紧密相联。同时最早一批的动画人也显示了他们百折不挠的精神,具有强烈的民族使命感。[编辑本段]二、民族风格的探寻之路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动画片开始了它更为广阔的发展。早在1947年,人民艺术家陈波儿和日本动画专家方明(持永只仁)等创作了新中国第一部木偶片《皇帝梦》和动画片《瓮中捉鳖》。他们在人员不足、设备简陋的艰难条件下完成摄制工作,为新中国动画片的发展揭开了序幕。中国的动画片在此后的发展中便自觉开始了民族风格的道路的探寻,这是时代和世界环境使然。1957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建立,特伟任厂长,此时中国动画人已发展到两百多人。有万籁鸣、万古蟾、万超尘、钱家骏、虞哲光、章超群、雷雨、金近、马国良、包蕾等一大批著名艺术家、文学家先后加入到这一行列当中,为中国的动画事业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建国初期是中国动画片蹒跚学步的时期,中国动画人积极学习国外先进的动画技术和艺术,主要是苏联和南斯拉夫,在动画技艺上有了很大提高。同时在动画风格上不免受到这些国家动画的影响,如《小猫钓鱼》(1952)、《小梅的梦》(1954)、《野外的遭遇》(1955)等影片便留有苏联动画的影子。特别是1956年《乌鸦为什么是黑的》在国际动画节上获奖,令人沮丧的是与会者以为这部影片是苏联的影片。这个误会使中国动画人深刻意识到:“对他国动画亦步亦趋的模仿是不会利于中国动画电影发展的。” 只能导致中国动画的消减。“只有搞民族化,才是中国动画电影的出路。” 其实中国早期的动画电影也有这个倾向,万氏兄弟的《纸人捣乱记》便是模仿美国的动画制作,追求的是逗乐搞笑,仅是一部简单的噱头闹剧而已。事实上这也是动画娱乐本性体现,影片给人们以娱乐消遣,才会有观众,才会有市场。同时它在人物的造型设计上仍具有民族特点。在1957年,上海美术电影厂厂长特伟提出了“探民族风格之路”的口号,从此开始了中国动画的民族风格建设。中国动画艺术家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当中汲取营养,为己所用,力求表现出中国独有的风格,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在动画片《骄傲的将军》当中,民族特色十足,将军的京剧脸谱化便借鉴了京戏人物造型,在动作的设计上也采取了京戏的风格。影片的背景音乐恰到好处地运用民乐,在将军彷徨无助时,琵琶古曲“十面埋伏”响起,画面与音乐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达到烘云托月的效果。这部仅30分钟的动画片充溢着浓郁的民族化气息,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对当时的民族化探索起了极大的鼓舞作用。同时,中国的动画艺术家们积极地致力于新的动画艺术手法的探索和动画技艺的提高。在发展中国动画的一大片种木偶动画时,著名的木偶片导演靳夕、钱远达,曾在20世纪50年代远赴捷克学习,师从德恩卡。靳夕的第一部代表作《孔雀公主》,故事情节动人。后来,靳夕拍摄的《谁唱的最好》在技术上非常完美,但在意识形态上却受到了局限。当时的文艺政策较为教条,由于过分强调了“政治挂帅”、“革命传统”、“主题至上”,限制了木偶片的进一步发展。钱家骏在1957年导演的《拔萝卜》和1958年导演的《古博士的新发现》就注意开掘动画片的童趣、童心。在1958年中国动画人研制了中国第一部剪纸片《猪八戒吃西瓜》,为中国动画增添一个新品种且富有鲜明的民间艺术特色。接着又拍摄了剪纸动画《渔童》(1959)、《济公斗蟋蟀》、《金色的海螺》(1963)等影片,吸收了中国皮影戏和民间窗花的艺术特色,将动画形象塑造得生动丰满,也使中国的民间传统艺术得到发扬。到了20世纪80年代,剪纸片技术日益成熟,在此基础上,美影厂又研制成功剪纸“拉毛”新工艺,拍出了水墨风格的剪纸片《鹬蚌相争》,该片荣获第十三届柏林国际短片电影节银熊奖、南斯拉夫第六届萨格勒布国际动画电影节特别奖、加拿大多伦多国际动画电影节特别奖和文化部1984年度优秀美术片奖。1985年出品的《草人》也获得好评,在日本第二届广岛国际动画电影节获儿童片一等奖和国内文化部1985年度优秀美术片奖、全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腾龙奖”美术片二等奖。这一片种在国际国内都得到认可,且受到广大观众欢迎。此外,在1960年又摄制了折纸动画《聪明的鸭子》,情趣盎然,活泼生动。同一时期又发明创造了水墨动画片,可谓是最具中国风格的动画片,它将中国的水墨画与动画电影相结合,使中国特有的笔墨情趣完美地再现于银幕,形成最具中国特色的艺术风格,震惊了整个世界影坛。《小蝌蚪找妈妈》(1960)、《牧笛》(1964)可以说是其中的代表作。富于韵律的画面、诗的意境,给人以美的享受,动画艺术也达到一种审美的境界。此时的动画创作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可以说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中期是中国动画的一个高潮。也是民族风格成熟的阶段。动画片《大闹天宫》上下集(1961、1964)在造型、设景、用色等方面借鉴了古代绘画、庙堂艺术、民间年画的特色,又将中国传统戏曲的表演艺术融入,描述了家喻户晓的孙悟空,使这一形象跃然银幕,化无形为有形,“挖掘各种艺术表现手段;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精湛的艺术技巧”。国外评论说:“《大闹天宫》不但具有一般美国迪斯尼作品的美感,而且造型艺术又是迪斯尼式的美术片所做不到的,即它完全地表达了中国的传统艺术风格。”“是动画片的真正杰作。”中国动画片所达到的艺术水准不仅得到国际的首肯,而且使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动画片深入到世界民众当中去。中国动画片因为它独到的民族特色而独立于世界动画之林,散发着它独特的艺术魅力。中国动画片在海内外获得越来越高的声誉。可是由于“文革”的影响,中国的动画事业受到了阻碍,发展缓慢。“文革”结束后,百花开放,我国的动画事业也迎来了它的第二个春天。中国的动画人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动画创作当中,秉承以往的“民族风格”的道路,在题材内容、艺术形式和制作技巧等方面,进行新的开拓,并取得可喜的成绩。同时由于实行开放政策,扩大对外交流,中国的动画业也更多地与国际接轨,呼吸更多的新鲜空气,呈现出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1979年中国第一部彩色宽银幕动画长片《哪吒闹海》问世,这部被誉为“色彩鲜艳、风格雅致、想像丰富”的作品,深受国内外好评。民族风格在它的身上的到了很好的延续。动画片《三个和尚》是继承了传统的艺术形式,又吸收了外国现代的表现手法,在发展民族风格中做了一次新的尝试。动画片《雪孩子》画面优美富有诗意;《南郭先生》表现了汉代的艺术风格、格调古雅;《火童》结合了装饰性造型和民族艺术特点。同一时期的影片中,还有《两只小孔雀》、《画廊一夜》、《狐狸打猎人》、《好猫咪咪》、《愚人买鞋》、《黑公鸡》、《小鸭呷呷》、《人参果》、《淘气的金丝猴》、《假如我是武松》、《蝴蝶泉》、《天书奇谭》、《兔送信》、《三十六个字》等也延续这一创作思想。1984年的大型动画片《金猴降妖》,又一次将孙悟空搬上了动画银幕,塑造了一个感人的孙悟空形象;在表现手法上通过将传统的民族风格和抽象绘画的手法和现代音乐融合,探索民族艺术的新发展。动画片《夹子救鹿》淡雅而抒情,具有敦煌壁画的古朴风格。剪纸片《草人》模拟中国工笔花鸟画的形式。此外,《女娲补天》,《抢枕头》、《海力布》、《水鹿》、《大扫除》、《网》、《偷东西的驴》、《巫婆、鳄鱼和小姑娘》等,也都富于民族风情。[编辑本段]三、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新发展在动画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至今,中国动画创作相对于世界动画发展出现缓慢趋势。在美国动画和日本动画的冲击下,同时也由于缺乏市场化操作,动画的回收相对较慢,中国动画以往是纯国家投资,私人不愿投资,从而导致动画者的流失和中国动画业的发展缓慢。中国动画要改变以往的操作方式。为重振国产动画,美影厂历时四年摄制了动画片《宝莲灯》,这是中国迄今投资最大的一部影院动画长片,故事取材于中国的民间传说,在画面、人物造型上都精心设计,音乐制作极为考究,同时现代高科技的运用也为影片增色不少,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获得了观众的好评。同时还有《气球上的五星期》、《马可波罗回香都》、《哎哟,妈妈》等一批优良的动画片诞生,给动画注入了新的活力,动画片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综观中国动画这几十年的发展,可以看到中国动画始终致力于一条本国特色的道路,在改革开放以后,在世界动画的大潮中也未放弃这一宗旨。动画片中洋溢着活泼清新的气息,给人以美的启迪。同时又十分注重教化意义,在动画片的创作中秉承“寓教于乐”,使动画片不致流于肤浅的纯娱乐搞笑。中国动画片经过几十年的苦心经营,营建了一个动画王国。中国第一部剪纸片1958年万古蟾导演我国第一部剪纸片《猪八戒吃西瓜》,为美术影片增添了一个新品种。中国第一部动画片1926年,万氏兄弟克服了资金、场地、资料等多方面的困难,终于研制成功了中国第一部动画片《大闹画室》;它也是中国美术片的开始。国产动画步入21世纪所存在的问题: 国产动画得不到国人支持原因(一) 国产动画被国人认为“单纯”、“幼稚”、“无聊”,国产动画教育青少年怎么做人的,十分纯洁,相对适合低年龄儿童,定位过底,跟不上时代潮流。相比之下国外动漫更受到国人的欢迎。(二)中国动画相对国外较为粗糙,一直被识为动画而不是动漫。配音缺少优秀的声优。(三)国家对国产动画保护过严, 缺少真正的发展政策。(四)国产动漫缺少创意,无法真正其到教育的作用。(五)动画制作没有商业化、市场化,无法真正得到发展。
比较文学形象学学论文标题可以从选题方面切入:1、分析不同国家的作家、作品或文学现象,比较其相互影响的具体过程、特点、结果和意义。2、选择具有可比性的不同国家的作家、作品或文学现象,分析其在文学或美学等方面的异同关系、表现,探讨有利于深化对文学的理解和认识的共同性问题。3、将某些引进的文艺理论和批评方法,结合本民族的传统理论,对某些现象、作家、作品进行阐发性研究,以期得到一些新的认识。4、选择中外文艺理论的某些接近、相似或具有可比性的概念、范畴和理论问题,进行比较,分析、概括各自的民族文化特质及共同的规律性问题。5、将文学中的某种问题,与非文学学科的理论相结合,比较和分析文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形象学就是研究一国文学中所描述的“异国形象”。起源于20C中叶,20C末形成高潮,属于国际文学关系研究范畴。译介学属于媒介学,其中的“介”是指“媒介”而非“介绍”之意。“译介”意指“翻译媒介”。译介学起源于20C70年代的翻译研究。译介学是比较文学中研究语言层面的变异的分歧学科,它关注的是跨语际翻译过程中发生的种种语言变异现象,即“创造性叛逆”并探讨产生这些变异的社会历史文化根源。论文只要上知网上去荡20篇看一下,确定方向,按照别人的写作方法参照自己阅读后的观点,去写即可。
在全球化的时代,民族文学的趋势是走向世界文学。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以它特有的研究对象及开放性和包容性的特征,对研究世界文学并对抑制 文化 霸权起着重要的作用。下面是我为大家推荐的比较文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比较文学论文 范文 一:浅谈“天人合一”与“人天合一”的文明相通性
异质性包括文明原生性、独立性,只有明确意识到这种特征的存在,东西方对华才能得以进行,东西方文学才能实现互补。作为东西方不通文化代表的老庄学说“天人合一”同希腊神话中体现的人本主义精神的“人天合一”同样具有相通的跨文明异质性,只有认识到了这一点,才能在坚持传统老庄学说中的同时还能不断接受西方文明中的合理成分。然而,虽然这两种精神具有异质性而同时他们又是各自独立的。
一、“天人合一”中的“天”与“人天合一”中的“天”
老庄哲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是“天”。“天”的概念最早出自于远古时代的神话 传说 “盘古开天地”和“女娲补天”,《千字文》开宗名义:天地玄黄,宇宙洪荒,……这时的“天”是一个浑沌不清的大园筒,先民们把“天”看成一种绝对的力量来崇拜;到了周朝,对“天”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周文王作《易经》卦一:“乾。元享,利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里“天”是一个相当于河图、洛书的天园地方的宇宙,相当于“太极”阴阳两极相抱旋转的球,是一个造生万物的主体“一”。所以古人造字的时候,把“天”写作'天'就是一人头顶“一”,“一”就是“天”,“天,颠也。至高无上”;老子庄子则把它与“人”联系起来,多指是人意志之外的客观存在,老庄的“天”多指与人类共存的自然,按造字会意拆字讲“天”字可有二种理解:(1)“一大”就是“天”最大;(2)“一人一”就是“天人合一”之意。“人”,按文字学看它由一撇一捺组成。按《易经》的观点这一撇一捺就是一阴一阳、一男一女的相互支撑与相互抵抗,它是阴阳相斗相和的产物。按现在观点讲人是自然界中有智慧有意志的高级主体。在老子、庄子思想中“人”是相对于“天”的一个概念,还有很多新的意义,《庄子·逍遥游》提出了道家的理想人格--至人、神人、圣人,就有“人”意义的延伸。
按现代的理解则是,老庄中的“天”是至高无上的代表,人应该顺应而存在,自然万物皆是一样,要按自然规定的天命运转。
然而,与老庄不同的是,在希腊神话中,“天”并不是最至高无上的。或者也可以说是“人”与“天”有着同等的地位。希腊神话精神强调“人天合一”,强调人本主义,认为人即是神,而神即是代表天,神拥有非常高的地位,主宰着一切生灵的地位与命运。希腊神话体现了一种尚武的精神,崇尚力量,它更加侧重以自我为中心,鼓吹冒险、占有、自我满足的思想,所赞扬的是一种个人英雄主义以及人天合一的本位主义。原始幻想中最有力者是希腊的天神,是创造一切支配一切的能者。希腊崇拜力量和知识的精神最初表现为崇拜最有力的天神,希腊神话是以利作为推动历史的杠杆的。天并不代表一切,也并不是天主宰人,人与天地位相同,甚至可以说是忍有时还能控制天。
二、关于“人”的地位
老子庄子认为,在天、地、人的相互关系上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地自然,杜绝人们自以为是,和“不知常,妄作凶”的行为。反对将个人的意志强加于他人的人,更反对那些将政治强人与圣贤将主张、教条强加于社会与自然的主张。这是老庄“无为而治”、“ 大道自然”的“天人合一”。人应该要顺应自然而发展,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都同时要遵循天的规则。不存在任何人比别人低也不存在任何人比别人高一等,每个人都是顺应天命的个体,每个个体都是地位一样的不同个体,不能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别人。
也许仅从字面意思就能看到,老庄强调的是“天人合一”,是将“天”放在首位的,天就是一切,人必须要顺应天命。而在希腊神话所体现出来的“人天合一”精神则是将“人”凸现出来的,“人“与”天“同等重要,甚至超越了”天“而存在,它是充分肯定人的价值的。
希腊神话充分肯定个人的权利、利益和个人的价值,理解人的自然性和自由性,甚至认为为了获得功名利禄,为了个人尊严,可以不择一切手段,甚至走极端的做法。古希腊神话,因为它的肯定人欲,所以就非常注意个体的独立,个体的利益,所以就非常多的宣扬个
体性。希腊神话就向一出正在上演的社会剧,活灵活现,有立体的真实感,如对宙斯随心所欲、为所欲为等行为描写的欣赏笔调;如赫拉克勒斯完成了12件大事,最后被宙斯接纳成了永在的天神,终于成就了辉煌的人生业绩。正因如此,赫拉克勒斯在西方文化中成了个人奋斗的典型。而在《奥德修记》中,更加侧重对冒险、征服和占有的赞美,充满了来自金钱、美女、奇珍异宝的诱惑,这类 故事 在希腊神话中大有文化原型的意义,如阿伽门农率众从遥远的希腊千里迢迢奔赴特洛伊,除了复仇和征服,更重要的目标则是珠宝财富和俘虏,以及能带来更大财富的东方贸易市场。借助神的形象,表达“人定胜天”的思想。
总之,在希腊神话中,回荡着一个由奋斗指向占有的主旋律,那就是对自我中心的推崇,对冒险占有的肯定,对物质利益的关注,这可能也是西方社会个人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理念的最早根源。
这也许就是老庄学说和希腊神话各自所代表的东西方文明差异最大的一点。
三、文化相通性
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尽管东西方文明有着千差万别的差异,而她们同时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也就是比较文学中常说的跨文明的异质性。
首先在于对人的价值的认同上。老庄学说虽然是把“天命”看得高于一切,但他同时也充分尊重个人的权利与利益。比如他们的“无为而治”。老庄的"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并不是不为,而是含有不妄为、不乱为、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关系,不能将自己的主观意识强加于人。希腊神话所体现的“人本主义”精神更是对人的利益的维护。只是两者维护人的利益的程度不同而已。
其次在于对天的权利的肯定上。老庄哲学主张顺应自然变化,人不能试图去强行改变自然,而是应该在自然所赋予的权利下生活,天道自然才是一切。希腊神话中,将天的权利赋予到了神的神上,而神具有着不可亵渎的权利,其实他也只是天的权利的一种变异而已。
四、小结
无论是老庄学说中的“天人合一”还是希腊神话体现的“人天合一”的人本主义都具有着不可否认的长处与有点。我们应该在遵循天道自然的同时,充分保护个人的合理利益。在坚持老庄“无为而治”、“天人合一”的基础上,辩证地学习希腊神话中对人的价值的肯定精神。“天人合一”与“人天合一”有着相通的跨文明的异质性,只是双方的侧重点不同而已,我们应该学会将东西方文化实现互补,辩证吸收精髓,这样才更有利于人类文明的进步。
比较文学论文范文二:比较文学之课程 心得体会
这学期,《比较文学》这门选修课讲的主题是“性而上的寻求:《围城》与《简·爱》对读”。对于《围城》,我的了解并不多,这本书我没有通篇读过,只是读过有关于它的书介和书评,小说的主人公方鸿渐一踏上阔别四年的故土,就接二连三地陷入了“围城”。方鸿渐旅欧回国,正是一九三七年夏天。小说以他的生活道路为主线,反映了那个时代某些知识分子(主要是部分欧美 留学 生、大学教授等等)生活和心理的变迁沉浮。他们不属于那个时代先进的知识分子行列,当抗战烽烟燃烧起来的时候,他们大都置身于这场伟大斗争的风暴之外,先在十里洋场的上海,继在湖南一个僻远的乡镇,围绕着生活、职业和婚姻恋爱等问题,进行着一场场勾心斗角的倾轧和角逐。这也是场战争,虽然不见硝烟,却处处闪现着旧社会你抢我夺的刀光剑影,腾跃着情场、名利场上的厮杀和火并;虽然没有肉体的伤亡,却时时看得到灰色的生活是怎样蚕食着人们的年华和生命,那恶浊的空气又是怎样腐化着人们的操守和灵魂。自然,这里也有真诚的友谊,善良的愿望;但这些在那个强大的旧社会壁垒面前,是显得多么软弱和无力。在那随处都可以陷入“鸟笼”或“围城”的人生道路上,哪里是这些还没有消磨尽人生锐气的知识分子的出路呢?这是这部深刻的现实主义小说留给人们深思的一个严肃问题。
至于《简爱》,很幸运的是高中在旧书店徘徊时无意中看到了并买了回去,因此,《简爱》我读过,也看过一些有关于它的书评,《简爱》是一部带有自转色彩的长篇小说,是英国十九世纪著名三姐妹作家之一的夏洛蒂*勃朗特所著。这是一本用自己的心与强烈的精神追求铸炼成的一本书,含着作者无限的情感和个性魅力,为女性赢得了一片灿烂的天空。“你以为,就因为我穷,低微,不美,我就没有心,没有灵魂吗?我跟你一样有灵魂,也完全一样有一颗心。要是上帝也赐予我美貌和财富的话,我也会让你难以离开我,就像我现在难以离开你一样!”每次读《简爱》的时候,都会被这段话所震撼。
这是两本不同国度的作者写的书,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的心路历程,挣扎与奋斗,徘徊与盲目,《围城》里主要围绕男主人公方鸿渐写的,写他的历程。长篇小说《围城》共分九章,大体可以划做四个单元。由第一章至第四章是第一个单元,写方鸿渐在上海和家乡(江南某县)的生活情景,以写上海为主。在这个单元中,方鸿渐和苏文纨的“爱情”纠葛占了重要的分量。第五章可以算作第二个单元,是“过渡性”或“衔接性”的。在这个单元中,在个人生活上分别吃了败仗的方鸿渐和赵辛楣,从“爱情”牢笼中冲了出来,他们由假想的情敌变为真正的挚友,共同到湖南平成三闾大学谋事。第六、七章是第三个单元,主要描写三闾大学里的明争暗斗。我们这里所选的第六章是这个单元之中的重场戏。上自校长、训导长、各系主任,下至职员、学生、甚至还有家属,都卷入了一场令人头晕目眩的人事纠纷。职业上的排挤,情场上的竞争,堂而皇之的例行公事,见不得人的谣诼诽谤、阴谋诡计,一时间三闾大学成了竞相逐鹿的舞台。第八、九章是第四个单元。方鸿渐和孙柔嘉在返回上海途中结了婚。这对双方来说,都不能算做令人激动的结合,加以失业造成的对于前途的焦虑,使他们婚后不断发生争吵。这种争吵在返沪途中还较为单纯,定居上海后,由于双方家庭和亲族的介入,矛盾更复杂了;在婆媳、翁婿、妯娌、亲朋、乃至主仆之间,一度曾发生了一系列龃龉和纠纷。
而《简爱》主要写的是女主人公的的心路历程,简对于女性精神追求的历程,控诉男性的压迫,塑造作为强者的女性形象,大胆坦率地描写妇女的感情生活。在19世纪的男性心目中,理想的女性是天使般的纯洁、美丽、甜蜜、是被动的、玩偶式的、无自我的尤物。然而,就在这天使的背后隐藏着一个怪物:具有破坏性的、冲动的、疯狂的女性,她使男性感到恐惧,正如《简·爱》中疯女人时时威胁罗切斯特一样。男性出于对女性既渴望又恐惧的心理,才创造出天使与恶妇的形象,后者充满了女性自身的原貌,代表着一种颠覆男性统治的竞争性力量。从伯莎烧掉桑菲尔德即可看出这一力量的威力。女性主义视野中的伯莎,成了简爱的另一重自我,女性的反叛者。盖茨海德是她旅行的起点,家的丧失,寄人篱下;劳渥德学校是她受 教育 和精神成长的地方。在此,简的“狠狠地回击”与海伦·彭斯的“以德抱怨”, “我还是觉得海伦·彭斯是借着一种我的眼睛所看不到的光亮来看事物的。”简的人生是一个逐渐归向上帝的历程。桑菲尔德是简的乐园,在这儿也失去了快乐,后来又回到了乐园, 简的出走到荒原,再到沼屋,再到回归,最后与罗切斯特走向他们永远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