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首页 学术论文知识库 问题

生物安全期刊文章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生物安全期刊文章参考文献

生物多样性是地球上生命经过几十亿年发展的结果,它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宝贵财富。然而,自工业革命以来,由于人类活动的加剧,致使地球上天然生物资源日益减少,生物多样性面临着极大威胁。如果我们将“世界物种的多样性比作一部如何使地球更有效地运转的指南手册”①,那么“一个物种的消失就像从手册中撕掉了一页。如果我们一旦需要从地球指南手册上的这一页上获取信息来拯救我们自己或地球上的其他物种的话,那我们就太不幸了。”②因而人类需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保护生物多样性。一、生物多样性的含义关于生物多样性(Biological Diversity,或 Biodiversity),国际组织曾做过一些阐述,如:1992年联合国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环境与发展大会上,通过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第二条对生物多样性作如下解释,“‘生物多样性’是指所有来源的生物体中的变异性,这些来源包括陆地、海洋和其他水生生态系统及其构成的生态综合体,包括物种内、物种之间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③ 1995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NUEP)发表的关于全球生物多样性的巨著《全球生物多样性评估》(GBA)则给出了一个较简单的定义“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和他们组成的系统的总体多样性和变异性。”④此外,不同的学者也从不同的研究角度和层次做了不同的解释和定义, 但无论生物多样性被如何描述,学者们都承认,生物多样性是生物的一个特征,这个特征涉及了生物的基因、物种、群落、生存环境的丰富度、复杂性、差异性和规律性。基于此,笔者主张将生物多样性定义为:一定区域内多种多样的活有机体(动物、植物和微生物)有规律地结合在一起的总称。它既包括生物个体及其携带的遗传信息,也包括它们与其生境所组成的生态系统以及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从不同的考察水平可以将其划分为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二、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现状我国是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但同时也是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的国家。近年来,由于经济和人口的压力以及对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的淡漠,使得生态系统大面积破坏和退化,“大约有398种脊椎动物濒危,占中国脊椎动物总数的左右;从区域上看,温带地区估计有10%的植物正处于濒危或临近濒危,而热带与亚热带地区的濒危数量高得多。由于过度的采伐,我国的高等植物中临近濒危的物种数高达4000—5000种,占总种数的15%—20%。”⑤为此,我国积极参与了国际社会的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在1980年加入了1975年生效的《濒危野生动植物种保护国际贸易公约》,为了切实履行公约,我国在林业部内设立了“濒危物种进出口管理办公室”作为管理机构;1992年6月联合国在巴西召开环境及发展大会通过了《生物多样性公约》,中国成为签字国以来,便对保护生物多样性给予了相当关注: 1993年初国务院批准成立了由国家环保局牵头,国务院20个部门单位参加的中国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工作协调组,制定并发布了《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生物多样性国情研究报告》、《中国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国家报告》,组团出席了《生物多样性公约》全部4次缔约国大会以及《生物安全议定书》的谈判,并参与了与履约有关的其他一些重要会议和活动。多年来,我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也受到国际社会的称赞。此外,我国还制定了一系列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有关的法律法规,初步形成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在保护遗传资源立法方面,有《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种子法》、《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及配套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管理办法》、《农业转基因生物进口安全管理办法》和《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管理办法》;在保护野生动植物立法方面,有《野生动物保护法》、《野生植物保护条例》、《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水生野生动物动物保护实施条例》等;在保护生态系统立法方面,有《环境保护法》、《森林法》、《草原法》、《海洋环境保护法》、《水土保持法》、《风景名胜区暂行条例》、《自然保护区条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但随着实践活动的深入,生物多样性保护立法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表现在:1、立法目的的缺失。就已有的相关生物多样性保护法律法规而言,许多仅为开发利用生物资源,非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为目的。这与当前可持续发展战略理念显得格格不入。2、相关领域立法的空白。如前所述,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物种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但我国没有一部法律规范对此有所涉及。3、立法系统性和完整性的缺乏。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立法中,除了《野生动物保护法》、《野生植物保护条例》和《水生野生生物保护条例》对濒危物种进行集中规定外,其他都分散在不同的效力层次和法律部门中,致使有的内容重复、有的规定相互矛盾。4、立法效力层次偏低。我国有关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规则,属国家政策和行政法规居多;在法律的层面上,主要是“五法一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关于惩治捕杀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犯罪的补充规定》),而且这些法律有的已无法适应新形势的需要。5、地方立法的不足。我国幅员辽阔,自然条件和生态问题的差异很大,因此,通过地方性立法,以弥补现行立法不足,显得十分必要。但目前我国有关生物多样性的地方性专门立法却寥寥无几。综上,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仍任重道远。三、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内立法的修正(一)基本法律的修改生物多样性保护作为环境保护的一个领域,理应得到作为国家根本大法的《宪法》和作为环境法律体系基本法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的支持。为此,建议将《宪法》第9条、第26条作相关修改,明确规定“国家保护生物多样性,加强生态安全管理和生态环境建设,以实现生物多样性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对《环境保护法》中有关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条款,作进一步充实,增加有关自然生态保护、生物安全管理等方面的规定。(二)综合性法律的制定为从根本上解决生物多样性法律、法规体系的混乱,把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合理利用纳入法治轨道,建议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尽快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法》,将其置于该领域各单行法律、法规之上。该法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以法律形式明确规定生物多样性的概念,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目的、基本原则、基本制度,各级、各行业机构的权限及管理分工、管理程序,对违法者的制裁。此外,还应强化对公众参与的法律地位和相应权利义务的规定;扩大保护范围,增强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的运用(“如在生物多样性民事侵权责任构成中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在生物多样性刑事犯罪构成中适用危险犯及行为犯的规定”①);引入“环境对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制度,确立生物物种的开发利用及外来物种引入的生态安全认证制度,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扩大到一切对生物多样性有影响的建设项目和自然资源开发项目”②,并“开展对生物多样性保护本身的影响评价。”③ 另外,还可考虑建立生物多样性资源产权制度,以明晰权属,发挥生物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建立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级申报制度,以适时、有效地掌握生物多样性保护情况;建立奖惩激励制度,以扬善惩恶的方式,规制资源管理部门的行政行为和开发、利用者的消费行为。(三)单项法律、法规的修订1、《野生动物保护法》的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自1988年制订以来,为中国的野生动物保护,为在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维持生态平衡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但是,十六年过去了,作为一部和社会生活紧密相连的行政法律,在今天已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对它的修订已势在必行。建议:(1)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扩大对野生动物的保护范围。可持续发展要求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因而当代人应为后代人留下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以此为指导,新的野生动物保护法应将保护范围扩大到目前不属于保护范围的一般野生物种,取消现行法中对野生动物“珍贵、濒危”、“有益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限定性规定,实行普遍保护原则。在级别分类和保护上应以生态评判标准取代经济价值标准,可借鉴中国台湾地区的野生动物保育法中使用的“族群量”、“生存危机状况”这种纯生态的价值标准划分出“濒临绝种”、“珍贵稀有”、“其它应予保育”这么几个级别。(2)在管理体制上,实行行政权力集中管理。根据现行的《野生动物保护法》第3、7、22条的有关规定,可知野生动物资源属于国家所有,对它的管理涉及了三部门:负责管理陆生野生动物的林业部门、负责管理水生野生动物的渔业部门、负责市场内的野生动物管理的工商部门,令人眼花缭乱。这种多头管理的机制,在实践中难以统一调度,有利可图时大家争着上,无利可得时各部门相互推诿,最终导致“公地悲剧”。为解决这个问题,应在新的野生动物保护法中确立野生动物资源的统一管理体制。可借鉴美国建立的专业性组织——鱼类和野生动植物管理局,在我国设立专门的野生动物保护局,统一行使行政执法权。而该机构的组成、职责、运行机制、法律责任均由新法予以明确规定。(3)提高野生动物的猎捕经营的准入门槛。为从根本上实现生态系统的完整,在对野生动物实行普遍保护的基础上,还应实行严格保护的原则即提高野生动物猎捕、经营的准入门槛,从源头抓起。现行法并未规定对非重点野生动物的经营许可管理而是在实施条例中予以规定,为此新法应对非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经营许可管理内容作出全面规定,并提高审批级别、严格审核资格,真正实现保护发展和合理利用野生动物资源的立法目的。(4)将重点保护物种名录经常化修订纳入条款。分级保护是必要的,但分级保护的目录不应当是十几年如一日。当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已实行了十多年且未作过任何修改,在物种保护方面已显得力不从心。新法有必要以法律的形式将重点保护物种名录经常化修订规定下来,让有关部门如成立专家委员会定期对物种名单进行修改,以适应科学技术性极强的野生动物保护法的发展。2、《自然保护区法》的制定从当前实际和今后长远发展的前景看,为了进一步加强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建设和管理工作,我国应当在国务院已有的《自然保护区条例》和《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的基础上,抓紧制定《自然保护区法》,以解决《自然保护区条例》在实施中存在的效力低、多头管理、各自为政的局面。(1)立法应遵循的原则——共性和个性的原则:《自然保护区法》是对我国境内各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的总体规定,内容应涉及到自然保护区的法律地位、管理制度、机构设置、经费保障等基本问题。但各类型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又存在特殊性,对此《自然保护区法》应做好与现行调整特定领域自然保护区法律法规的衔接,“对于森林类型、野生动植物栖息地和分布地类型、湿地类型、荒漠类型、地质类型、海洋类型等不同类型保护区的主体自然资源,主要是依据《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野生植物保护条例》、《防沙治沙法》、《水法》、《矿产资源法》、《海洋环境保护法》等相应的法律、法规依法实施保护管理,”①但《自然保护区法》应做原则性的指导;——严格管理的原则:针对目前自然保护区内管理混乱的局面,在立法时应明确保护区管理机构的职权,开展审批、管理和监督的程序,以及违法行为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唯有实现权责统一,谁审批谁管理谁负责,才能实施有效管理;——特殊保护原则:这方面主要体现在对海洋的保护上。“海洋是一个流动的整体,海洋环境的特殊性、海洋生态的敏感和脆弱性,都决定了对其管理不同于陆地上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因此应增加对海洋保护区保护方面的规定,给予更多的政策倾斜”②;——公众参与原则:现《条例》对公众参与自然保护区的保护规定不够,只规定了公民的保护义务以及监督举报权,并没有规定公民的参与权。实际上,只有赋予公民一定的参与权,才能真正的调动起公民保护环境的积极性,尤其是在自然保护区领域公众的参与权,对于自然保护区的有效管理是非常重要的。在新法中应对公众参与自然保护区保护的程序,机制保障等予以明确规定。(2)自然保护区立法中拟规定的主要法律制度包括,审批制度、分级分区制度、管制制度、检查制度和应急制度、分类型保护和管理制度、监督管理制度等。3、《生物安全法》的制定近十多年来,“生物安全”问题已引起国际关注,为使生物多样性免受由现代生物技术带来的潜在危险,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已通过了生物多样性公约关于生物安全的议定书。我国成为签字国以来,在转基因生物安全的法律控制方面作了不懈努力,尤其是国务院的“一个条例三个办法”。但总的来说,这些立法缺乏统一的指导思想、立法层次较低,对生物安全领域的管理显得捉襟见肘。因此,急需制定一部立法层次较高的综合性法律即《生物安全法》,从整个生物安全角度对生物技术及其产品的监管作出全面、系统的规定。该法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包括科学性原则、风险防范原则、全过程控制原则等以及一些环境立法所共同遵循的原则如,可持续发展原则、生态规律原则、适时性原则。在立法中应以改革现有的知识产权制度为基点,加强对生物产品商品化的控制;以完善转基因生物食品标签制度为方式,健全动植物检疫制度;以加强转基因生物产品的进出口管理措施为依托,防止外来物种入侵。在抓紧制定综合性的《生物安全法》时,还应根据需要制定一些专门性的生物安全条例如,克隆技术管理条例、引进外来物种管理条例、转基因生物体进出口管理条例等法规,以健全我国生物安全法律、法规体系,最大限度地保护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4、其他法律、法规的修订湿地是生态系统多样性保护的重要部分,俗称“地球之肺”。但我国仅在《自然保护区条例》第10条中规定:“具有特殊价值的海域、海岸、岛屿、湿地……”可划为自然保护区,其他法律、法规并为涉及。这对于作为《拉姆萨尔公约》成员国和湿地面积位居世界第4位的我国,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因此,建议我国尽快根据《公约》和《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制定出《湿地保护条例》,以使该领域有法可依。微生物作为生物的一种,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对象。但在现行法律、法规诸如《森林法》、《草原法》、《水法》、《海洋环境保护法》中,均没有涉及。《森林法实施细则》是唯一明确列举“微生物”的法规。因此,完全有必要制定一部《微生物保护条例》,以与动物和植物的保护相配合。此外,还应对现行的一些法律、法规如《森林法》、《草原法》、《防沙治沙法》、《水法》、《野生植物保护条例》、《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予以修改,以适应生物多样性保护立法的发展。在必要的时候,还需将一些行政法规上升为法律,增强其可操作性。各地也应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专门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地方性法规。四、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国际公约的履行我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加入的国际公约有《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生物安全卡塔赫纳议定书》、《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等,但在实际履约中,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力度、保护领域及各国保护的协调与交流方面仍做得不够。为此建议:——在《濒危野生动植物种保护国际贸易公约》履行上,尽快与其它国家签订有关共同预防和打击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的非法国际贸易的双边或多边协议,同时还应与相关国家签订有关部门保护迁徙动物的协议,这些都应从国内立法上予以肯定,从而真正有效地从进口国与出口国两方面控制野生动物的非法贸易,达到保护野生动物的目的。——在《生物多样性公约》履行上,今后应将国际合作保护的领域由过去集中在森林生态系统和一些珍稀濒危动物上,扩展到对草原、湿地和珍稀濒危植物的保护上,更加注重生物及生态安全的保护;在协调该公约与《防治荒漠化公约》、《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的同时,应抓紧修订我国于1993年制定并实施的《中国生物多样性行动计划》。——在《生物安全议定书》的履行上,加强与各国的交流,建立情报预警机制、风险评估和管理机制、信息交换机制,严把国门关。总之,通过自己的努力,在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国际合作领域,推动各公约的有效实施。五、结语“一个基因影响一个国家的兴衰、一个物种可以左右一个国家的经济命脉。”①确实,保护地球上的生物资源不仅符合当代人的利益,也是福及子孙的千秋事业。“只有有效地保护生物多样性,才能实现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发展。”②格林威治的时钟已把我们带入了新的世纪,在这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21世纪里,生态文明是其主旋律,因而我们应以崇高的使命感,以法律的有效机制为准则,积极投入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行动之中。古人云“好鸟枝头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善待大自然、善待人类的伙伴,是人类道德伦理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当人类用生态文明之光点燃人的理性行为时,人类社会将多姿多彩。参考文献:[1]边疆.生物多样性保护[J].黑龙江环境通报,2003,(1):58-60.[2]胡嘉滨,毕波,郭伟.论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法律体系的重构[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2,(2):61-63.[3]田信桥,钱杭园.论我国生物多样性立法的现状及其完善[J].当代生态农业,2001,(Z2):35-37.[4]蔡守秋.论生物安全法[J].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2):1-10.[5]杨源.论我国动物保护法律体系的完善[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3,(1):69-71.[6]王德辉.中国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的进展[J].环境保护,2003,(1):5-9.[7]布莱恩•巴克勒.城市环境中生物多样性的管理[A].王曦.国际环境法与比较环境法评论[C].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423-456.[8]王玉庆.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国际合作[J].世界环境,1998,(3):3-9.[9]全国人大将修改野生动物保护法列入工作日程[EB/OL]2,

通常期刊会把很多期合并成一卷,引用文献通常表示为:序号,作者,文章名,期刊名,年份,卷,期,页码。

如【1】陈军,高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安全与防护,中国动物检疫,2009 (18)24-25。

2009表示2009年出版其中表示第26卷(180)表示第18期,24-25表示第24页到25页。"红色资源开发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是文章名“道德与文明”是期刊名,2008指2008年出版的(01)可能是卷。

著者、编者以及以姓名命名的出版者,其姓全部著录,而名可以缩写为首字母( 参见) 。如用首字母无法识别该人名时,则宜用全名。

参考文献可使用下列规定的符号:“:”用于副题名、说明题名文字、出版者、制作者、连续出版物中析出文献的页数;“,”用于后续责任者、出版年、制作年、专利文献种类、专利国别、卷号、部分号、连续出版物中析出文献的原文献题名;

;用于丛书号、丛刊号、后续的“在原文献中的位置”项;“( )”用于限定语、期号、部分号、报纸的版次、制作地、制作者、制作年。

这是我自己写的生物多样性论文,交选修课作业的。我理解你的心情,可这样搞不好,最好自己写。提要:外来物种入侵被认为是世界范围内对生物多样性的一个巨大威胁,现已成为一个全球化的问题,其危害已随人类的认识水平和估算能力的提高而日益彰显。本文介绍了物种入侵的概念,列举了其危害,讨论了控制物种入侵的一种方法:引入天敌是否是治理物种入侵的最佳方法。 我国亟需对现有的关于外来物种入侵的法律、法规体系进行全面清理,借鉴国际上的先进经验,完善现有的外来入侵物种管理和控制体系,尽快制定出科学有效的《防止外来物种入侵法》和《入侵物种管理法》,为我国防止外来生物入侵,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提供法理依据和制度保障。一、物种入侵的概念及过程。按照世界自然保护同盟(IUCN)的定义,所谓外来物种,是指那些出现在其过去或现在的自然分布范围及扩散潜力以外(即在其自然分布范围以外或在没有直接或间接引入或人类照顾之下而不能存在)的物种、亚种或以下的分类单元,包括其所有可能存活、继而繁殖的部分、配子或繁殖体。 外来入侵物种则是指从自然分布区通过有意或无意的人类活动而被引入,在当地的自然或半自然生态系统中形成了自我再生能力,并给当地的生态系统或景观造成明显损害或影响的物种。从新石器时代起农民就不断地移植植物物种、动物物种。17世纪以来,旅行的人们加强了这种混杂,有时结果是好的,但更经常是带来灾难性后果。 随着交通方式的进步、国际贸易和旅游业的发展,外来物种入侵的概率大大增加。一个地域的某物种比过去更经常地被有意或无意地携带或转移到另一个地域,并在缺乏天敌等制约因素的新环境下繁殖、扩散, 进而对当地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和人身健康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如众所周知的水葫芦、松材线虫等。随着全球化进程中国际间经贸交流和人员往来的日益频繁,外来物种扩散的规模和速度均超过以往,给人类造成的危害日益加剧。外来物种入侵的方式主要包括以下两种:一是有意引进,包括用于养殖、种植、花卉等目的的引种,用于生物防治、绿化、水土保持、环境保护等目的的引进;二是无意引进,包括随航空、陆路、水路运输工具和压舱水的引入,随进出口货物和包装材料的引入,旅客无意引入等。那么,外来物种究竟是怎样成功“入侵”我国的呢?在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的组织协调下,中国自2001年12月开始在全国展开了历史上首次外来入侵物种调查。经过近两年的努力,最近终于摸清了外来入侵物种的底数,本次调查共查明外来入侵物种283种。调查结果显示,在283种外来入侵物种中,是属于有意引进造成的,是属无意引进造成的,自然入侵(指物种随风媒、虫媒和鸟媒等媒介自然传播)的仅占。而在外来入侵的植物中,有一半左右是作为有用植物引进的。 可见,人们对外来入侵物种认识滞后是造成外来物种入侵的最大因素,很多单位和个人对外来物种可能导致的生态和环境后果缺乏足够的认识,对外来物种的引进方面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和急功近利的倾向。有些地方和部门,盲目认为外来植物比本地植物好,因此在工作中不注意发掘本地的优良品种,而热衷于从国外引种,极大地增加了外来物种入侵的风险。可以说,“人祸”(人为原因)是外来有害生物入侵的“帮凶”,外来物种入侵问题首先是一个人为的问题。而外来物种通过各种途径到达某一生态系统,并不是一进入新的生态系统就能形成入侵,而是在一定条件下实现从“移民”到“侵略者”的转变。外来入侵种的入侵是一个复杂的生态过程,这个过程通常可分为四个阶段: 1.侵入:指是生物离开原生存的生态系统到达一个新境; 2.定居:是指生物到达入侵地后,经当地生态条件的驯化,能够生长、发育并进行了繁殖,至少完成了一个世代; 3.适应:是指入侵生物已繁殖了几代,由于入侵时间短,个体基数少,因而种群增长不快,但每一代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都有所增强; 4.扩散:是指入侵生物已基本适应生活于新的生态系统,种群已经发展到一定数量,具有合理的年龄结构和性比,并具有快速增长和扩散的能力,当地又缺乏控制该物种种群数量的生态调节机制,该物种就大肆转播蔓延,形成生态“暴发”,并导致生态和经济危害。 但并不是每个物种的入侵都必须完成这四个阶段,如豚草和三裂叶豚草的入侵某一地区并成为优势种群,大约经历三个阶段:第一是入侵阶段,通常呈单株散生或是成小丛;第二是定居阶段,通常呈小斑块或呈大斑块分布,许多干扰生境还没有被占据;第三是稳定阶段,通常呈大群分布,几乎占据了当地所有适于豚草类生长的干扰生境。 二、物种入侵的危害外来物种的危害极大,一般说来,有以下几点:1. 直接减少当地物种数量。2. 间接减少依赖于当地物种生存的物种数量。3. 改变当地生态系统和景观。4. 对火灾和虫害的抵抗能力降低。5. 土壤保持和营养改善能力下降。6. 水分保持和水质提高能力下降。7. 生物多样性保护能力下降。 据了解,世界许多国家因外来物种入侵造成的经济损失都很惊人,美国每年损失1500亿美元,印度每年损失1300亿美元,南非损失800亿美元。 IUCN 2003年2月5日发表的研究报告估计,目前,外来入侵物种给各国造成的经济损失每年超过4000亿美元。IUCN还指出:当前,外来生物入侵是导致原生物种衰竭、生物多样性减少的重要原因。中国首次外来入侵物种调查的结果表明,外来入侵物种已对中国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一些物种在某些地方已经达到难以控制的程度。据中国农业部最新的统计显示,目前已经至少有380种植物、40种动物、23种微生物正“全面”入侵我国,外来入侵物种每年对中国国民经济有关行业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共计亿元。专家们根据间接经济损失评估模型计算的结果表明,外来入侵物种对我国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及遗传资源造成的间接经济损失每年为亿元,两项相加,外来入侵物种对中国造成的总经济损失为每年亿元,为国内生产总值的。 入侵物种给我国带来的更大灾难是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能够成功入侵的外来物种,往往具有先天的竞争优势,一旦在新的滋生地摆脱了人类的控制和天敌的制约,就会出现爆发性的疯长,排挤本土物种,形成单一优势种群,最终导致滋生地物种多样性、生物遗传资源多样性丧失。生物入侵经典案例:1859年,当澳大利亚的一个农夫为了打猎而从外国弄来十几只兔子后,一场可怕的生态灾难爆发了。兔子是出了名的快速繁殖者,一只雌兔一年可以产25只兔仔。而且这些野兔发现自己来到了天堂:澳大利亚没有鹰、狐狸这些天敌,与兔子处于同一种小生态 的小袋鼠对它们也没有竞争能力,因此兔子数量剧增。这些野生的兔子吃牧草,啃小麦,剥食树皮草根,所到之处麦苗牧草荡然无存。它们还到处打洞,破坏水源,使良田变荒漠,一些小岛甚至发生了水土流失。当地的农业和畜牧业遭受巨大损失,并使当地有袋类由于食物缺乏而受危。人们筑围墙、打猎、捕捉、放毒等等,办法用尽,而兔灾仍然无法消除。1950年,人们尝试一种控制野兔的新方法。一种能杀死的兔子的病,即粘液瘤病(兔的一种病毒性传染病枣译注),被引入澳大利亚。科学家先将该病传染给蚊子,然后经蚊子再传染给兔子。但是针对兔子的细菌战被证明只是使不断恶化的状况得到暂时缓解,一小部分兔子对这种病毒具有天然的免疫能力,它们在侥幸逃生后又快速繁殖起来。整个20世纪中期,澳大利亚的灭兔行动从未停止过。克氏原螯虾(procambius clarkii),也就是我们平时吃的小龙虾,我们在垂涎其美味的同时恐怕从没想过他是一种危害极大的入侵种。我国20世纪30~40年代从日本引进,日本于更早时期从美国引种,主要用作食物和宠物。如今在中国分布范围日渐扩大,在我国南方特别是长江流域的诸省市都能见到。螯虾能给堤坝造成危害是由其喜欢穴居的生活习性决定的,它的前端长有一对钳子般的螯足,打洞的速度很快,范围也较大。由于它们经常生活在江、河、水库、池塘和水田等的岸边,因此对于堤坝的危害可能比白蚁的危害更大。它们的洞通常深度1-5米,直径6-12厘米,有垂直洞,也有水平洞,有时洞洞相连,在大堤背水面数十米以内经常发现。这些虾洞往往与管涌形成有关,对堤防危害极大:在1998年长江特大洪灾中,防汛人员在长江荆江大堤章化段巡堤查险发现清水漏洞,开挖处理时在堤身挖出大量螯虾;鄂州长江干堤燕矶段也发现10多起螯虾危害大堤的情况,武汉市汉阳区汉江大堤上黄金口段的一处约100平方米的池塘边就曾发现了37个虾洞,经及时用砂石料填埋,才消除了隐患。它们能在临时性水体中生存,且食性广泛,建立种群的速度极快,易于扩散。对当地鱼类、甲壳类、水生植物极具威胁,破坏当地食物链;因其取食根系而直接对作物(尤其是水稻等水生、半水生作物)和天然植被有灾害性破坏;螯虾食性很杂,对鱼苗发花和1龄鱼种培育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并危害人工繁育的幼蚌。由于克氏原螯虾适应性强,抗逆能力强,食性广泛,种群增殖速度快,目前对克氏原螯虾尚无有效的防治方法。近年来,入侵中国的外来生物呈现传入数量增多、传入频率加快、蔓延范围扩大、发生危害加剧,每年因此而造成的经济和生态损失高达数千亿元,潜在危害更是难以估量。 四、治理措施中国是世界上遭受生物入侵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入侵种多、危害严重。目前广泛采取引进新物种的“天敌替代法”有可能是“引狼驱虎”,我国应立足本土生物多样性优势,寻找对付入侵的“本土卫士”。 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副研究员高贤明博士认为造成生物入侵危机的主要原因就是各地盲目引进各种外来物种,同时在生物入侵的治理中,为追求“立竿见影”的短期效果,各地未经过任何科学的论证和必要的试验,就普遍采取从国外引进天敌和替代物种的“以夷治夷”方式,殊不知这样的做法导致新的生物入侵危险性极高。 近来科学家在四川、云南、贵州等地已发现众多能排挤、抵御外来生物入侵的本土物种,这使中国的生物入侵治理有了新的“转机”。参与中科院“重要外来物种的入侵生态学效应及管理技术研究”项目的专家最近重点对四川省攀枝花市仁和区进行了初步调查,发现在与被称为植物界“食人鱼”的紫茎泽兰生存竞争中最终可以占优势的本土植物有100多种。目前他们正在对这些植物进一步筛选,并在良种选育、采种园建设、栽培技术、管护措施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另外,我国应尽快制定《防止外来物种入侵法》和《入侵物种管理法》,而且由于外来入侵物种的影响面极大,我国应成立包括农业、林业、环保、海洋、贸易、检疫、卫生、国防、司法、教育、科研等国家主管部门在内的统一管理协调委员会,从国家利益的高度全面管理外来入侵物种。立法时的核心问题是加强和完善对外来物种引入的评估和审批制度,并应充分考虑到入侵种传入的各个环节,针对每一传入途径制定相应的法制管理对策。具体应当包括如下方面:第一、建立完善的外来物种入侵风险评估体系。作为国家与地方管理部门早期预警和决策的依据,外来物种入侵风险评估体系的建立势在必行。需要进行风险评估的方面主要有:健康风险、对经济生产的威胁、对当地野生生物和生物多样性的威胁,以及引起环境破坏或导致生态系统生态效益损失的风险等。 应当在立法中明确规定,凡从国外引入,或者从国内跨生态系统引入时,都需要办理申请和经过评估。在充分的科学研究和信息收集整理的基础上,制定我国外来入侵物种的管理名录及评估方法,将其作为法律附件,为司法实践提供科学参考。法律本身可以长期稳定不变,但这些附件应该是动态的,需要根据科学研究的结果更新。第二、建立外来入侵物种早期预警、监测和快速反应体系。首先,我国建立外来入侵物种早期预警体系应包括建立国家和省级水平的早期预警工作体系。早期预警单位应该进行野外调查,验证所收到的报告与物种鉴定的结果,以及做出是否需要加强监测的建议。而且在监测的管理方面,应大力加强有关信息系统的建设,并建立起相应的入侵物种数据库和物种鉴定专家数据库。立法应当明确规定建立定期(年度)普查制度。地方与中央则应分别建立相应的定期报告与公告制度,以便及时汇总信息以发布国家生态安全预警名录,制止外来物种的入侵和蔓延。另外,我国亟需建立专门的入侵物种快速反应体系。国家环保总局在构建该体系中应发挥积极作用,充分结合各部门已有的和拟建的快速反应机制,使之形成全过程的监督管理体系,实现协调统一和信息共享。第三,建立完备的预防措施、野外释放试验、清除、控制体系。预防措施首先要通过立法建立双许可证制度,即从国外引进物种时,均要求有出口国和引进国两个许可证明,从而控制潜在风险物种的进口、出口和转移。另外应当改革现有防范机制,并加强海关执法,强化海关对于物种的非法转移及物种转移的许可文件的检查。 由于外来入侵种常常有停滞期,所以在允许大面积扩大释放之前必须进行一个试验,即在被控制的和可恢复的条件下进行野外释放试验。如果外来物种产生不良影响,即应迅速制定清除计划。此类计划极易引起更严重的生态破坏,所以必须十分周密,针对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并确保清除方法有效、无污染,而且不能危害人类和本地动植物。清除计划必须确保有足够的立法和机构组织保障,还包括清除后必要的生态系统恢复措施。 但是实际生活中,彻底清除有害生物和物种常常很难,这时只能使用控制计划,将入侵物种控制在可以管理、引起灾害尽量小的状态。控制计划当然也应当通过立法给予保障。第四、关于责任和费用承担问题 按照“谁受益、谁补偿,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建立完备的生态效益补偿制度[8]。法律应明确规定引入者所必须承担的相应的清除和经济赔偿责任,其中包括进行危险性评估、实验、监测和治理的义务。同时国家行政主管部门通过立法对引种不当的责任机构或人员,予以经济处罚。责任人应向受害者支付补偿费,或受害者可以依法申请国家赔偿。由于外来物种入侵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往往极为严重,而预防、清除或控制此种危害,维护现有的生物安全所需要的费用,更是责任人难以承受的天文数字,所以应建立风险分担机制,规定进口单位需要购买责任保险,以将经济风险转移给商业保险公司或社会保险机构。当然,国家和地方政府也必须将控制外来物种入侵种作为生态保护的措施之一纳入财政预算,建立相应的基金。最后,立法中应明确规定鼓励使用当地物种,外来物种仅在安全和必要的前提下,才能考虑是否引入。 参考文献:《人民网-环保频道》,《新华网》 ,解 焱. 外来物种入侵、危害及我国的对策研究 高勇 阎彩娥 .中国外来生物入侵调查 环保总局:外来入侵物种每年造成经济损失逾千亿外来物种入侵的危害

病原生物学期刊文章参考文献

1,幽门螺旋杆菌病是一种螺旋形,微厌氧,对生长条件要求十分苛刻的细菌,在大气或绝对厌氧环境下不能生长. 一般认为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临床过程是这样的:幽门综旋杆菌经口到达胃粘膜后定居感染,经数周或数月引发慢性,浅表性胃炎,数年或数十年后发展成为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淋巴增生性胃淋巴瘤,慢性萎缩性胃炎等,而后者是导致胃癌最危险的因素. 2,共用餐具,亲吻都是幽门螺旋杆菌的传染途径,它在人群中主要通过消化道,即“口-口”,“粪-口”途径传播,感染者的唾液,牙菌斑中都会带有这种细菌.对于幽门螺旋杆菌,人类具有普遍的易感性. 3,幽门螺旋杆菌感染预防的关键是把好“病从口入”这一关.如要做到饭前便后洗手,饮食尤其是进食生冷食品要讲究卫生,集体用餐时采取分餐制是明智的选择,家里有幽门螺旋杆菌病患者时应该暂时采取分餐,直至完全治愈. 4,质量好的消毒柜可以消灭该菌建议给予阿莫西林,甲硝唑,洛赛克胶囊治疗,至少服用2个礼拜.会有传染的,建议注意 加强营养物质,增强身体免疫力

参考文献书籍引用格式为:

作者.书籍名称[M].出版社所在城市:出版社名称,出版年份:页码.

如:郑刚.生物医学光学[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7:383.

如果是合著,即有多名作者,其作者的书写格式与期刊多名作者的书写格式相同。

参考文献一般包括:专著[M]、论文集[C]、报纸文章[N]、期刊文章[J]、学位论文[D]、报告[R]、标准[S]、专利[P]、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A]。

以上内容参考:全国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信息与文献 参考文献著录规则

你好,我是老庄,很高兴为你解答!幽门螺杆菌对人体健康存在很大危害,并且传染性极强,如果想杀灭这种病菌,我觉得食疗的方法清除是最有效果的,相比四联疗法来说,(HP食疗法)是非药物膳食同源食疗法,没有副作用!下面我从幽门螺杆菌症状,以及感染进行简单的分析一下,并且把(食疗方法)分享上来,希望能帮助到你。幽门螺杆菌出现的症状:(如下4点)1、泛酸、烧心:因为,幽门螺杆菌会诱发胃泌素排泄,导致胃酸过多。2、腹胀、反酸:因为,患上了幽门螺杆菌会导致食欲减退、不消化等情况。3、腹痛、上消化道出血:因为,胃和十二指肠粘膜受到幽门螺杆菌的损害。4、口腔异味、口臭:因为,幽门螺杆菌会导致口腔内感染,导致口味重。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途径:(如下5点)1、接吻。科学家在唾液内可以找到幽门螺杆菌的踪迹,而接吻是交换唾液最直接的方式。2、共餐。幽门螺杆菌主要是通过口口传播的。3、口味重:刺激性食物易导致幽门螺杆菌的入侵。4、共餐:家人或者朋友一起进餐时,没有专门的公筷,易感染幽门螺旋杆菌病。5、生吃:易感染幽门螺杆菌,幽门螺旋杆菌是胃病的高发因素。如何杀灭幽门螺旋杆菌:(HP食疗方法)传统医学治疗幽门螺杆菌,都是采用四联疗法,目前有大部分幽门患者反映其(副作用大),严重的导致过敏反应,胃肠道不适,肝功能损害等。因此,我建议用(食疗科学的方法)来杀灭幽门螺旋杆菌。那么,应该怎么做呢?此方法步骤,可以白度搜看此文《 HP食疗法 》,文章讲述了,不吃药杀灭幽门螺旋杆菌的恢复方法,希望能帮助到你,望采纳!

生物学顶尖的当然是science,Nature,cell, 然后PNAS, genomes research,molecular biologyTrends系列

猪场生物安全论文参考文献

外部生物安全的目标是维持猪群良好的健康水平,避免新的病原侵入猪群。内部生物安全的目标是控制猪场已有疾病的扩散,尽可能降低这些疾病的发病率。要想实现生物安全目标,您首先需要仔细区分净和脏的概念。从生物安全的角度来看,您的猪场是干净的,除此之外世界上任何地方都是脏的,所以您需要定义哪里是净的,哪里是脏的。猪场内所有地方都要定义 - 猪舍、装猪区、办公室和浴室等等。这两个概念还要应用到猪场入口。最好员工(以及转进猪只)使用“净”入口,而其它人员、车辆一律使用“脏”入口。典型的例子是精液派送点。派送精液的人员多半还会造访其它的猪场,因此精液派送人员必须使用“脏”入口。天然屏障天然屏障,例如树木,有助于阻止疾病从相邻猪场或道路经风媒或蝇虫传播进来。树木最好选用常绿、茂盛、生长迅速的品种。装猪区猪场设计和布局必须仔细安排,任何装猪、卸猪的车辆都要留在场区的“脏”侧。装猪区选用的材料必须易于清洗、消毒。装猪车辆司机必须仅限于在脏区内活动,并且尽量避免与猪场人员接触。装猪区每次使用完毕之后都要马上清洗、消毒。淋浴入口处应张贴明确的规程。如果猪场没有淋浴条件,也要为来访者准备专门的消毒区域,让来访者彻底洗净双手和指甲,然后换上外套。任何时候都要准备好复合醛等消毒剂或抗菌肥皂。来访者应穿着厂方提供的外套和靴子。来访者与停车场准备一个来访者登记册,每位来访者都要签名,保证自己理解并遵守猪场的生物安全守则。来访者应避免携带自己的物件进入场区,例如纸和笔。最好在远离场区的地方为来访者提供独立的停车场。人工授精与邮件投递应安排专门的精液和/或邮件投递点,投递点应该明显、易识别。如有可能,投递点尽量安排在不会被场内人员穿行的区域。入口和道路最好避免“脏路”(拖车、饲料、运输车辆、掉落家畜捡拾车、粪车)和“净路”(猪场和员工的车辆)之间的交叉、重叠。脏区、净区之间应设大门隔离,并设置明显标识。管理猪场的内部生物安全生物安全的关键概念在于区分“净”、“脏”区。实践当中要通过猪场布局来简化生物安全管理,帮助生产者维持、改善猪群的生物安全。下面列出了一些需要考察的实践、管理问题。这些问题多数与饲养人员和管理人员采用的生产方法和操作规程有关。全进全出清洗消毒策略是否有效?您是否每批猪出栏后都对猪舍进行清洗消毒?产房如果采用半漏缝地板,那么待地板干燥之后可考虑用生石灰或其它氯制剂等粉末消毒剂铺撒地板。还要注意,断奶时不要把小个体的仔猪留下来和下一批仔猪猪养在一起。

猪场做好生物安全的17个关键要点!防疫一线2018-01-25关注集约化种猪场的生物安全体系是通过各种手段以排除疫病威胁、保护猪群健康、保证猪场正常生产发展、发挥最大生产优势的方法集合体系的总称。一个严格、全面、系统的内防外控的生物安全体系的建立对于养猪生产尤为重要。01引种初次引种,在选择供应单位时,尽可能减少供应单位数量,尽量做到种源引种供应单位的单—性;同时需考察种猪健康水平,有必要要求供应商提供血清检测报告及其健康历史。要让本场兽医与对方兽医沟通讨论,商定一套适宜的隔离与本土驯化计划,确定隔离期、检测与免疫接种需要。02隔离舍规划设计在猪场设计中,隔离区最好坐落在生产区的边界之外。隔离舍与大群之间的理想距离是公里,但至少要达到400米。从布局上应考虑主流风向和表水径流,确保不会将污染从隔离设施带到大群。管理场区内基础设施设备和建设要符合管理要求,生产工作须科学化、养殖记录要规范化,区内的猪群要有可追溯标识。按照全进全出模式运营,所有引进种猪都应与大群隔离不少于八周,其中四周完全隔离,在第四周时由兽医对猪进行采血检测,检测结果出来之前任何动物都不得从隔离舍转出。03生产流程各单位应采用全进/全出生产系统,以降低饲养环境中的病原水平。当病原水平高的时候,这种系统能够降低发病风险。而且,还能防止疾病从高日龄猪只传给小日龄猪只,从而改进猪场的健康状态和生长速率。04猪舍布局在中国养猪建设过程中,根据规模大小,可分为一点式、两点式、三点式或多点式布局。较小规模的猪场可根据土地面积大小设计一点式,这样管理比较方便;大规模的猪场(如超过2400头母猪的猪场),可根据管理要求设计两点式或三点式,每个区域布局可根据主风向把保育区放在上方向,其他饲养区域可布局在下风向。05封闭猪群与扩繁封闭猪群是生物安全的关键要点之一,可以将疾病入侵的风险降至最低,保障舍外环境对猪只的影响,有利于舍内小环境的调节,给猪只提供舒适的环境要求,有助于猪群内部健康状态的稳定。06环境控制当前建设的猪场均为密闭性猪舍,因此猪舍内部的环境对猪群的健康和生物安全有着重要影响,在猪舍的环境系统设计上,猪舍环境控制系统是一个整体,应当根据猪只的生活习性和对环境的要求综合考虑栏体设计、地板设计、空间设计、排污设计、房舍结构等一系列因素。从而确保猪舍空气的良好,给不同阶段的猪群提供最佳适宜的温度。07供料方式料塔是生物安全中最容易忽视的地方。因此在猪场供料方式设计上尽可能将料塔设计在场外靠近猪舍的地方,饲料运输车不进入猪场。同时定期清空、清扫料塔,确保料塔保持密闭、干燥。建议:有条件的猪场可以采用集中供料的输料模式,从供料环节减少生物安全隐患。08消毒生物安全措施应着重考虑设施和设备的卫生。应当系统地对猪场进行消毒,包括:猪群内正在使用的设备的清洗消毒、场内使用的车辆的清洗消毒和人员进出猪舍的消毒等。消毒过程包括:喷雾消毒、清洗(人员需要洗澡),再用合适的、高效的消毒剂按照标签说明进行消毒。09人员尽管最容易传播疾病的方式是猪只的转群,但通过猪场人员造成的疾病引入的风险也很常见。要想降低经人员引入疾病的风险,必须对猪场员工进行系统生物安全的培训并严格要求,从人员角度最大限度确保生物安全。10出猪台设施在猪场的生物安全体系中,出猪台设施是仅次于场址的重要的生物安全设施,也是直接与外界接触交叉的敏感区域,因此,建议建造出猪台时需:划分明确的出猪台净区和脏区;出猪台的设计应保证冲洗污水不能回流猪舍;建造防鸟网和防鼠措施:保证出猪台每次使用后能够及时彻底冲洗消毒;出猪台应设计在猪场下风向或距离生产区更远的区域。内部生物安全的目标是控制猪场已有疾病的扩散,尽可能降低这些疾病的发病率,外部生物安全的目标是维持猪群良好的健康水平,避免新的病原侵入猪群。以下将详细解读猪场外部生物安全措施。猪场外部生物安全措施11访客进出建立来访预约及登记制度,确保访客理解并遵守猪场的生物安全守则;设置工作人员和访客的进出口及通道标识,避免交叉、重叠;访客需按规定沐浴消毒甚至隔离后才能进入场区及猪舍,除非必须,访客不应进入猪栏、转猪走道,或触摸猪只;访客个人物品不得带入猪舍,所带的测量记录仪等应经过彻底清洗和消毒,猪场应适当备置这类物品,尽量避免使用其它猪场用过的设备;为投递人员设置投递点,避免设在场内人员穿行的区域,确保邮件、养猪设备、饲料、药品、精液等外来物品的安全。12车辆进出来访车辆尽可能不进入场区边界,可在场外设停车场;不允许载猪(包括活猪和死猪)车辆进场;只允许本场车辆和机械进入场区,在入口设置消毒池,进场车辆需严格消毒,尤其注意清除带有蓝耳病等疫病风险的粪便;制定一项“无归”政策,任何猪只一旦越过了某个特定边界,如只要踏上了卡车车厢,就不能再返回猪场;确定猪场的“脏路”(拖车、饲料、运输车辆、掉落家畜捡拾车、粪车)和“净路”(猪场和员工的车辆),“脏路”应远离猪舍;确保料车不需要一次为两家猪场送料,最好采用现代化的自动饲喂系统,实现场外供料;确保运猪卡车到场前经清洗消毒,并充分干燥。任何情况下参与装猪的卡车司机都不得进入任何猪舍;除非绝对必须,否则猪场人员不应进入运猪车或接触车厢挡板,尤其是在卡车直接来自屠宰场的情况下。13猪场服装场区边界处提供靴子消毒池,消毒前应先清除所有可见的粪污,要注意,雨水的稀释、错误的浓度、以及久不更换都会影响消毒液的效果;为不同的猪舍配置不同的靴子和服装,避免猪舍间交叉使用,用后应清洗消毒,一次性物件用完都应弃置;如场内员工不得不进入装猪卡车,那么他们重新进场之前必须彻底清洗消毒靴子,并更换全套服装。14猪只参展的生物安全参展前确保参展猪只的健康状况及参展场所和运输车辆的安全;避免互借设备,并确保猪栏、喂料器、饮水器等所有设备在使用前后的消毒和干燥;减少参展猪只与人和动物的不必要接触;做必要的兽医和兽药储备,以应对参展时出现的突发情况。15猪场外来动物控制确保猪场围墙和建筑完好安全,防止野猪等动物进入;清理猪舍内外杂物,一经发现鼠迹马上解决;做好场内外清洁,减少苍蝇蚊虫的滋生;清除猪舍周围的鸟巢,确保猪场设有防鸟装置,料槽加盖,及时清扫洒落饲料;让猫狗等宠物远离猪场;工作人员家中如有猪以外的动物,到场工作时要求必须保障个人卫生,如家里有养猪,进场前不应接触,否则就相当于造访了另一家猪场,则24小时内不得接触场内猪只。16死猪处置为员工列出一套清晰的处理转移死猪的例行规程;死猪及妊娠产物应立即、正确、合法地处置,死猪应当焚烧或深埋,死猪处理地点应被视为高危地区;最理想的炼油车的收集地点应位于场外,或在远离猪舍的地方,收集点的猪场方入口和收集者入口之间应有清晰分界,使用后需清洗消毒。17空气净化除了在猪场选址及规划设计时考虑周边地理及生态环境,还可以为猪场设计安装空气过滤系统,尤其是公猪站、母猪场等对生物安全要求严格的原种猪场。外界空气通过多重空气过滤装置,能过滤掉以上的μm微粒,能有效阻止猪蓝耳病、猪瘟、伪狂犬、□蹄疫、喘气病等原微生物感染,确保公猪站内公猪的健康,降低保育猪、育肥猪的死亡率,提升猪场效益。

1、遵循生物安全原则,隔离很重要,猪场要远离居民区、远离交通主干道、以及屠宰场等区域,更适合位于地势高、平坦、背风、水源丰富的地带,同时还要电力充足,运输方便。猪场还要根据功能进行划分为生活区、生产区、办公区、隔离区等。生产区是整个猪场的主要部分,隔离区要距离生产区、生活区至少100米的距离,生活区周围要与生产区隔开,与生产区在平行方向,办公区在生产区外围。2、出入生产区的人员要将手机放入消毒柜,衣物脱在脏衣服的衣柜,然后还要及时洗澡,不能低于10分钟,降低头发、衣物、身体以及指甲带来的污染源;另外,进入生产区的时候还要换上工作装和胶鞋,经过消毒池之后进入生产区。同时还要减少生活区的病源被带入生产区,避免交叉感染。3、厂区内的道路、赶猪的通道、装猪台以及化肥池等需要进行重点消毒,每周都要进行消毒一次。通道、装猪台以及化粪池使用后一定要先清洗干净在进行消毒。用工具每次使用后及时进行消毒或者高压蒸汽消毒半小时;空栏后,对猪舍的栏体进行彻底清洗,清洗合格后进行消毒,主要会通过熏蒸消毒、消毒水冲洗等方式。猪场疾病不同,引起传染性疾病的风险较大,需提前制定引种计划,引种不要超过3次,引种前先进行检测,检测合格后再引种。

安全生产核心期刊参考文献哪里找

问题一:写论文的参考文献哪里可以找到啊 上期刊网,对论文的相关信息进行检索就可以找到相关的文献资料了。 这里有期刊网网址: dlibki/kns50/ chinaqking/ 问题二:论文参考文献哪里找 5分 还是进中国知网ki/吧 问题三:参考文献去哪里看 你们学校的图书馆会有中国知网的数据库吧,去学校图书馆的网站上找这个数据库才行,因为这种是需要付费购买的。或者万方数据库。如果没有的话埂就去google学术中搜。 问题四:外文参考文献怎么找 在中国期刊网ki/里找,有那种英文的文献,之后翻译过来。万方、维普都可以。或者直接到外人数据库找。 APS美国物理学会电子出版物 AIP美国物理研究所电子出版物 ASME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电子期刊 ASCE美国土木工程协会电子期刊 ACS美国化学学会数据库 IOP英国皇家物理学会期刊 RSC英国皇家化学学会期刊 AIAA美国航空航天学会 John Wiley电子期刊 Kluwer电子期刊 Springer LINK 电子期刊 EBSCO学术、商业信息数据库 Elsevier Science IEEE/IEE Electronic Library ACM Digital Library 但估计你们学校没有数据库。 如果找不到干脆找个中文的自己翻译过来算了。 问题五:论文的参考文献怎么找 要通过数据库平台和账号密码的。中文以知网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为主,外文以 sciencedirect 、springer 和 wiley 为代表。 在大学图书馆登录查找是免费的,也可以购买账号卡,登录搜索关键词、标题、作者等信息。 问题六:参考文献在哪里。。 百度学术可以找到参考文献,输入关键词,在输入年份,就能找到相对应的参考文献。如果不知道参考文献格式要求,可以百度搜,参考文献自动生成器。直接按着填就出来了。 百度搜索参考文献自动生成器,按着里面填,点生成参考文献就出来了。 作者.题名[D].所在城市:保存单位,发布年份. 李琳.住院烧伤患者综合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福州:福建医科大学,2009. 其他的: 作者.题名[J].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 沈平,彭湘粤,黎晓静,等.临床路径应用于婴幼儿呼吸道异物手术后的效果[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10):930-932. 作者.书名[M]. 版次.出版地: 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胡雁.护理研究[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38. 作者.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丁文祥.数字革命与国际竞争[N].中国青年报,2000-11-20(15). 作者.题名[EB/OL].网址,发表日期/引用日期(任选). 世界卫生组织.关于患者安全的10个事实 [EB/OL]. 其他: [R]、[P]、[A]、[C]、[Z]等。 1、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 2、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 3、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 4、关键词或主题词: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 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 5、论文正文:(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 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 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a.提出-论点;b.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c.解决问题-论证与步骤;d.结论。 6、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中文: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作者--标题--出版物信息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1)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 问题七:参考文献期刊号在哪 作者在前,书名中间,年份在后。 根据GB3469-83《文献类型与文献载体代码》规定,以单字母标识: M――专著(含古籍中的史、志论著) C――论文集 N――报纸文章 J――期刊文章 D――学位论文 R――研究报告 S――标准 P――专利 A――专著、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 Z――其他未说明的文献类型 电子文献类型以双字母作为标识: DB――数据库 CP――计算机程序 EB――电子公告 非纸张型载体电子文献,在参考文献标识中同时标明其载体类型: DB/OL――联机网上的数据库 DB/MT――磁带数据库 M/CD――光盘图书 CP/DK――磁盘软件 J/OL――网上期刊 EB/OL――网上电子公告 一、参考文献著录格式 1 、期刊作者.题名〔J〕.刊名,出版年,卷(期)∶起止页码 2、 专著作者.书名〔M〕.版本(第一版不著录).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起止页码 3、 论文集作者.题名〔C〕.编者.论文集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起止页码 4 、学位论文作者.题名〔D〕.保存地点.保存单位.年份 5 、专利文献题名〔P〕.国别.专利文献种类.专利号.出版日期 6、 叮准编号.标准名称〔S〕 7、 报纸作者.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8 、报告作者.题名〔R〕.保存地点.年份 9 、电子文献作者.题名〔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文献出处,日期 10、作者有三个以上,只写三个 二、文献类型及其标识 1、根据GB3469 规定,各类常用文献标识如下: ①期刊〔J〕 ②专著〔M〕 ③论文集〔C〕 ④学位论文〔D〕 ⑤专利〔P〕 ⑥标准〔S〕 ⑦报纸〔N〕 ⑧技术报告〔R〕 问题八:论文的参考文献上哪去找啊? 万方数据库,珐普资讯网,不过那都要掏钱。如果你是大学生的话,建议你去你们学校的机房去那下载,那应该是免费的。 问题九:论文的参考文献怎么找 你直接百度找跟你题目一样的论文,把他们的参考文献抄下不就行了 问题十:去哪找大学论文参考文献,不是期刊[J]的,要求是著作的,就是相关书籍么 10分 中国知网 上面应该有的。输入你需查找的关键词,知网的搜索结果包括论文、省市地方文献、报纸、期刊,甚至会议记录等。 不过需要账号,有的还要钱才能下载

参考文献找法如下:

操作设备:戴尔电脑

操作系统:win10

操作软件:任意浏览器

1、首先打开百度搜索栏,输入“知网”字样,点击知网官网。

2、进入知网官网以后,点击搜索栏右侧的“高级检索”选项,如图所示。

3、在高级检索状态下,将检索结果选定在“外文文献”区域,比如这里的“light”和“agricultural”,然后检索。

4、在所有检索结果中,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点开文章的标题,查看文章的摘要,以作筛查。

5、当我们看过摘要,确定要这篇文章的时候,就点击下方的“全文下载”按钮。

6、接着就会弹出一个全英文的界面,我们在文章标题右侧可以找到“DOWNLOADPDF”的字样,点击它。

7、这是浏览器就会打开这一篇文章的pdf文档,如果需要打印或者下载的话,点击右上角的打印或下载按钮即可。

参考文献是论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管学历高低,论文长短都存在。为了让论文有据可依,论文正文部分都会引用参考文献来增强说服力,在引用参考文献时,通常会用中括号或者其他符号标注引用序号,然后将引用的文献信息统一放到论文最后。

一、论文参考文献

1、论文中的参考文献是对某一论文或著作的合理借鉴和参考,对于毕业论文作者来说保持论文和参考文献的统一性是很重要的,正确使用参考文献可以提升我们的论文质量,让论文的观点有理有据,内容更加详实。

2、在引用参考文献时需要注意,参考文献的格式如果不正确,在进行论文查重时,会影响论文的重复率,导致论文高于实际的重复率,造成不利影响。所以我们在注重参考文献统一性的同时,还应当注意学校对论文格式的要求和参考文献的引用规则。

3、参考文献是论文科学选题的前提,是论文论述的支撑点,能够充实论文内容,给予表述论文主题内容有力的支撑。参考文献是一篇完整的高质量的毕业论文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读者可以通过参考文献有效的找到和论文相关的资料,更加快速有效的理解参考文献内容以及毕业论文观点。

4、毕业论文参考文献引用不当一般可以分成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就是作者随意引用,没有做到择优引用;另一个方面就是参考文献引用过量,涉嫌学术不端。这都是大家在引用参考文献时需要着重注意的。

二、写论文一般去什么网站找资料??

1、中国知网

知网是国内最为权威的学术交流平台,包含有期刊、报纸和硕博士毕业论文等多种资源,是一个资源综合丰富并且检索体验也很好的网站,也是很适合大学生日常学习和毕业论文查资料的好去处。

2、万方数据

万方是跟知网齐名的学术数据库,涵盖有期刊、会议纪要、论文、学术成果和学术会议论文等资料数据,现刊收录较好,核心期刊比例高,收录文献质量高且类型丰富,几乎每个专业的学生几乎都能在这里找到想要的论文写作资料。

3、维普网

维普也是一种综合性数据库,收录资源主要是侧重于地方性期刊和研究方面的论文,内容大多是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医药卫生、农林牧渔以及人文社科等方面,随着多年发展,收录资源的方面和数量也在不断更新,也是大家获取论文写作资料的重要来源。

4、读秀

读秀是由海量全文数据及资料基本信息组成的超大型数据库,有着庞大的中文书籍数据库,在读秀中可以搜到很多其他平台没有收录的书籍,并且也在不断更新期刊、文档和报纸等资源,也是一个比较全面的数据库。

5、全国图书馆参考咨询联盟

全国图书馆参考咨询联盟顾名思义,是全国图书馆资源的线上整合平台,各种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和科技图书馆等的资源都可以搜到,有着大规模的中文数字化资源库群,能够搜集到很多资料。

药物安全论文参考文献

您好,关于囤药,以下是一些参考文献:1.张晓燕,《囤药研究》,中国药学会,2008年。2.陈维明,《囤药研究进展》,中国药学会,2009年。3.赵晓燕,《囤药与药物安全》,中国药学会,2010年。4.刘建华,《囤药的药物安全性评价》,中国药学会,2011年。5.李明,《囤药与药物安全管理》,中国药学会,2012年。6.王文娟,《囤药的药物安全性研究》,中国药学会,2013年。7.张玉梅,《囤药的药物安全性研究进展》,中国药学会,2014年。8.陈玉娟,《囤药的药物安全性研究进展》,中国药学会,2015年。

山区农村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工作探索摘要:食品药品安全是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份,山区农村食品药品是食品药品安全的薄弱环节,为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探索山区农村食品药品监管长效机制,确保公众饮食用药安全,四川省广元市朝天区属国家贫困县区,交通不便、经济落后,区政府积极采取“构建网络、发挥部门作用、创新监管机制、整和监管资源”等措施,把事关公众生命悠关的食品药品安全纳入乡镇基层政府的管理职能,使乡镇政府对农村食品药品管理由被动协管,转变为主动管理,有力地扩大了食品药品监管覆盖面,提高了监管频率,实现了食品药品安全管理常态化、安全责任属地化、举报投诉网络化的目标,确保了食品药品安全。关键词:管理学;食品药品;农村监管;长效机制1构建网络强监管2006年7月,朝天区政府针对农村食品药品安全隐患突出、监管无力等问题,科学地提出,依托乡镇政府,管理职能下移。并制定了《朝天区农村食品药品监管试点工作方案》,在区辖中子镇、蒲家乡开展农村食品药品监管试点工作。试点乡镇政府成立了食品药品安全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并下设食药管理办,安办主任为乡镇食品药品安全管理员,落实专门的办公场所,与乡镇政府安办合署办公,每个行政村推荐一名村级食品药品信息员。通过试点,两乡镇成功开展了食品药品安全日常管理工作,建立了监管档案,将监管触角伸扩到每个角落[1],使每个乡村相对管理人按月接受一次检查,乡镇监管频率提高了6倍,村级提高了12倍。基本达到各乡镇政府、各食品药品管理机构有办公场所、有工作制度、有工作经费,开展食品药品日常管理。2007年以来,朝天区在25个乡镇全面推广试点工作经验,基本形成了“政府统一领导,区级部门监督,乡镇日常管理,村级宣传报告,社会广泛参与”的区、乡、村三级上下联动的农村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工作新格局。2部门联动强监管各职能部门按照“工业育支柱,农业创特色、三产上水平”的工作思路,以发展优质生态安全农产品为目标,以“大力培育名优产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延伸监管网络,强化监管责任,突出抓好生猪、水产、粮油、食用菌、中药材、水果、蔬菜等特色产品的开发与培育。农业部门搞好源头种养殖环节的规模化、产业化生产,强化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农产品生产、药材生产的标准化管理,抓好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的推广和完善,加大对农药、化肥、饲料添加剂使用情况的监管力度,充分发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注册农产品的效益,积极申报曾家无公害农产品绿色认证,全区农业标准化基地建设达25个,无公害农产品为10万亩,为切实保证农民群众身体健康,提供了质量可靠的原料供应,促进农村经济的更大发展;教育主管部门加大了学校经费的投入,在卫生部门对学校食堂的指导下,2006年,全区已有17所学校食堂达到卫生监督量化分级标准。2007年,全区中心学校食堂将全部改造完毕;商务部门加大了散装白酒管理,实行散装白酒随附单制,做到了散装白酒有溯可巡;工商部门加大流通环节的管理,食品流通环节“四制两查”建立率达95%以上。3整合资源强监管朝天区政府将农村药品供应网络建设和“新农合”有机结合起来,统一研究、统一部署,做到相互促进,相得益彰。(1)充分利用乡村现有卫生资源,建立和完善药品供应网点,对乡村医疗机构进行改造,改善药品储存条件和设施环境,针对我区不同地区经济状况,加大力度对医疗机构药房和药品经营单位的改造。据国家标准,拟定了朝天区医院药房和药店分类验收标准,将全区分成A、B、C三类地区,在软件资料上统一要求,硬件投入上区别对待,促进了药品规范化管理。(2)将符合条件的零售连锁药店逐步纳入“新农合”定点参保单位,有效利用市场竞争手段,平抑药价,惠及于民。(3)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公开、公平、公正的确定配送企业,直接为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站配送药品,促进配送的全覆盖4创新机制强监管创新监督管理机制除制定相关的会议制度、信息联络通报制度、投诉举报处理制度、安全预警工作制度、新闻报道与社会监督制度、联合执法专项检查制度、定期报告制度、突发食品药品事故处理程序和应急预案及工作督查和责任追究制度外,还对乡镇食品药品安全管理员、村级食品药品安全信息员的职责进行了明确,并由乡镇食品药品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统一组织实施本辖区内的食品药品安全工作[2],认真贯彻落实上级食品药品安全决定精神和工作规划,制定辖区内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方案,协调各职能部门开展工作,监督检查辖区内食品药品日常管理的落实情况,确保农村食品药品安全监督网络建设有效发挥作用。针对乡镇食品药品安全管理员业务不熟、管理不力等现实问题,朝天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牵头组织编写了《朝天区农村食品药品安全管理员工作手册》,并于2007年4月19日组织员进了培训,现场参观试点成果,乡镇管理员迅速对村级信息员进行了业务培训,有效地提高了食品药品安全管理员业务水平,使全区食品药品安全工作管理规范,运转有序,确保无重大食品药品安全事故的发生。创新信息畅通机制针对农村红白喜事聚餐多、地点分散的特点,防止发生群众性食品安全事故,建点群众性聚餐报告、登记、备案制度。对辖区内50人以上的聚餐,由村级食品药品安全信息员及时向乡镇食品药品安全管理办报告、登记、备案,村级食品安全信息员进行现场指导;100人以上的聚餐,逐级向区食品安协调办报告、登记、备案,乡级食品药品管理员进行现场监督指导。把群众性聚餐作为食品安全高风险因素采取有力措施进行控制,有效的防止群体性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区食安委建立了定期联系制度,每两个月集中总结工作,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发布食品安全信息,部署阶段性工作任务。有效的畅通了食品安全信息渠道。创新目标考核机制区委、区政府将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纳入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目标,同考核、同将惩。实行区政府每年与各乡镇人民政府、区级相关部门签订食品药品安全工作目标责任书,促使各职能部门和各乡镇人民政府认真履职尽责。彻底改变了过去几个部门“单兵作战”的情况,形成了上下齐抓共管、部门协调配合的工作格局,初步构建起统一协调、科学规范的农村食品药品监管新机制。参考文献[1]王普善.中国药品管理指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信息中心中国概念顾问公司:中国概念顾问公司(香港),.[2]杨焱.把“地方政府负总责”落实到实处.中国医药报,2008年7月15日(A5).

1. 张玉芳. 特殊药品管理[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 吴维洪. 特殊药品管理[M]. 北京: 中国药学会出版社, . 李晓芳, 吴维洪. 特殊药品管理[M]. 北京: 中国药学会出版社, . 吴维洪. 特殊药品管理学[M]. 北京: 中国药学会出版社, . 李玉芳. 特殊药品管理实务[M]. 北京: 中国药学会出版社, . 吴维洪, 李晓芳. 特殊药品管理学[M]. 北京: 中国药学会出版社, . 张玉芳, 吴维洪. 特殊药品管理实践[M]. 北京: 中国药学会出版社, . 李玉芳, 吴维洪. 特殊药品管理学[M]. 北京: 中国药学会出版社, . 吴维洪, 李晓芳. 特殊药品管理理论与实践[M]. 北京: 中国药学会出版社, 2014.

1. 黄玲,2007,《特殊药品管理》,中国药品出版社2. 张华,2008,《特殊药品管理技术与实践》,科学出版社3. 郝茂林,2007,《特殊药品管理体系研究》,中国药品出版社4. 吴坤,2005,《特殊药品管理技术及其应用》,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5. 李涛,2006,《特殊药品管理实务》,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6. 马庆海,2005,《现代特殊药品管理》,人民卫生出版社7. 陈定波,2007,《特殊药品管理与实践》,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8. 张杰,2004,《特殊药品管理学》,中国药品出版社9. 张晓瑞,2008,《新型特殊药品管理》,中国药品出版社10. 陈林,2005,《特殊药品管理学》,清华大学出版社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