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首页 学术论文知识库 问题

关于文史哲方面的文章

发布时间:

关于文史哲方面的文章

提到马克思主义哲学,我们这些年轻人不禁想起在校时枯燥的政治课:老师在前面高谈阔论,我们就趴在桌子上睡觉,通常大家都把它的乏味度提的比高数还高,数学题至少还有几个“书生”(也就是“呆子”)啃的津津有味,而马列主义NOWAY,NOONE!当然,在校园的中惬意、浪漫了几年的我们,终究会走出象牙塔,跌进这个复杂、快节奏的社会,每天在这个充满金钱、利益的“江湖”中面对各种矛盾、处理各种关系。工作、学习、生活的各种问题接踵而至,疲于应付的大脑如果不能将它们完全搞定,就会引发更多的问题出现,于是,恶性循环产生了。此时,我们是多么希望有一双洞穿一切的慧眼呀!透过虚假的外在现象直见本质,或是持一柄降妖除魔的利剑,一切困难迎刃而解。其实,我们最最需要的那双慧眼、那柄利剑就在我们身边——那就是哲学——确切的说就是我们一直认为最没实际应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下面我就将自己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体会的几个知识点在生活中的应用作以简单论述: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思维方式:有人说哲学就是在你不知向左拐还是向右拐的时候,告诉你左有左的好处、右有右好处、左有左的坏处、右有右的坏处。是的,哲学并没有为我们指明向哪个方向拐,却全面分析了利弊,以便权衡得失,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思维方式。在你选择了任意一个方向后,如果特别顺利,你就应居安思危,提醒自己不能麻痹大意,要注意阳光大路上也可能有坑坑洼洼;如果道路比较泥泞,就要相信条条大路通罗马,而且自己得到的锻炼必然要多一些,可能路边的风景也要漂亮些;倘若没有哲学的全面分析,我们这些急功近利的年轻人很可能会在遇到挫折后就匆匆折回,如果顺利也罢,如果前途还不明朗那?是不是再返回,大好的青春便被这些或多或少的反复磨去了不少;而且,我们在选择了一条路后,往往会怀着“这山望着那山高”的浮躁,被那些本可以被我们绕过的坑洼、砖头绊了一跤又一跤,大大影响了我们前进的速度。同样一件事情,你可以从消极方面的方面去看,也可以从积极的方面去看,关键是怎样调整心态:例如,我们这些年轻人刚参加工作,不管主动的还是被动的都会多做一些工作,许多人便只是被动的抱怨,消极怠工;而另一些人则把它看作是一些学习的机会,主动积极的去做,或是把它看作增加对单位、同事了解的渠道,或是展现自己能力的机会,试想:人的一生有多少机会去做一些惊天动地的大事哪,你的才华和能力恰恰是在这些小事中体现出来的。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无处不在,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辨证法的分析对象、辩证思维方法应用对象。成语中的“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及英文中的“likeacoin!”(像个硬币,暗指什么事情都有它的两面性)都是这个意思。任何事、任何人都要辩证的去看,这个道理谁都能理解,关键是自己身在其中时要清醒:顺境时要冷静、别浮躁,逆境中要自信、要积极的等待(也就是一边充电一边等待),而且要从积极的方面看待人或事物。二、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可以泛指为“问题”、“困难”。诗有云:“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可见我们在人生道路上是最怕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了,可正是这些坎坷让我们一天天长大、成熟。所以我们首先应该正确面对他们,承认“矛盾”的积极作用,既然“问题”在所难免,为什么我们不把这看作一次提高能力的机会哪?反正我对电脑硬件的知识的了解,都是从解决家里电脑的问题学来的。在与同事、朋友交往中同样难免出现一些矛盾,我们也不要千方百计掩饰或一次次的仅仅通过自己的让步来避免矛盾的激化。我们应该明白,这些矛盾可能会反而促使我们彼此加深了解,发展成为一种新的关系,“不打不相识”吗!实际上矛盾的发展只有三种结果:一方压倒另一方;双方同归于尽;一种新的对立统一关系产生。所以我们既不能一再的谦让,也不要拼个你死我活,而是不卑不亢的寻求建立一种新的平衡关系。三、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及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处理各种问题要分清主次、考虑轻重缓急,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一大堆问题扑面而来,到底哪个是最重要的、最关键的、影响最大的,把所有的时间精力都集中起来,别的问题到要让路,解决了这个关键问题是不是其他的就迎刃而解了哪!或者一些小问题办不好就算了,人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要没什么大的原则性的错误就行了,完美主义者是最累的。而一个问题、一个矛盾又有一方起着决定性的,或是一方比较重要,只要把握好解决问题的关键也会事倍功半。比如我们通常会遇到的“工作与学习的矛盾”,而且大家都觉得“越到考试工作越忙!”,分析起来,我们不可能从工作中拿出太多的时间,所以关键就是怎样在业余时间上做文章,少睡一会儿、少玩会儿、提高点效率、平时紧张点不就行了吗?关键之关键有成了平时要控制自己多学一点儿。另外,办事要有计划、合理安排时间就能提高效率。四、矛盾的双方总是处在不断的转化中;这点大家很容易由市场上的供求关系理解,想想VCD刚出现时,“求”大于“供”,利润很大,大量厂家一窝蜂的生产之后,矛盾就转化了。而对于我们中有些总觉得“英雄无用武之地”的“金子们”,很多情况下,是在抱怨中虚度了时光,等机会真正来临,又没有能力把握了,变成了“用武之地无英雄”了。所以正在郁闷的我们更要打牢基础,要知道“学业才识,不日进,则日退!”五、量变与质变的关系;我对这点的认识是比较深刻的,这也是来自钢琴的学习,因为我这个人兴趣比较广泛,音乐、美术、英语、乒乓球、摄影样样喜欢,但因为小时候没有机会接触,总想找个什么机会弥补,后来终于知道了青年宫有这样的钢琴成人班,便欢天喜地的报了名,开始还挺新鲜,可每天最少得练一个小时,真是没办法坚持,而且老师说至少的弹两年才能像点样子——还得聪颖好学,后来没俩月我就退学了。之后我就琢磨:学点什么才能又省力见效又快哪?钢琴得弹两年;素描、色彩什么的没两年也差的多吧;英语就更别说了,这都学了十多年了不还那样吗?想来想去终于明白了:什么都得慢慢积累,别太急于求成,人的时间是很有限的,踏下心来认认真真的做好一件事情已经很不容易了。你如果想在“台上”风光十分钟,还就的能耐得住那十年的辛苦。这其实也是我们为人处世种的“度”的道理。节俭是一种美德——过分了就是吝啬;忍让是大度——太甚了就是软弱。在生活中,就要特别注意这个“度”:对人别太苛刻,那样会让人无法与你相处——也不能太软弱、没主见,这样大家总是充当保护的角色,在困难的时候又没法得到你应有的支持,当然也不愿和你呆在一起;对自己别太苛刻,那样活着会很累,而且在很多情况下是逼着自己比别人强,最后赢了别人输了自己——也不能太放纵,人都有惰性,谁都知道呆着轻松,可还得逼着自己尽量克服这种惰性,在年轻的时候多学一点东西。六、必然和偶然的关系;我们总是抱怨机会太偶然,再轮到自己头上可能性就更小了,却没有想到偶然中又蕴藏着必然。汪国真说过:“实力就是机会!”的确,只要你有实力,在你的言谈举止中,在你处理的任何小事中,群众雪亮的眼睛当然能够辨别出你的与众不同,领导自然也会将难度一件大于一件的事情交给你处理,机会自然多了,得到的锻炼也多了,成功的必然性也就大多了!七、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实践是认识的源泉,而认识则可以指导实践,这可以引申到我们面临的“学习”与“应用”的关系,通常我们在业余时间学习,都比较辛苦。也许是因为书本上学到的东西真的与实际相差太大,或认为有些科目如“马克思主义哲学”、“高数”、“管理学”一类的根本没有什么实际的用处,总之是没什么兴趣,我们基本上都是被逼学习,单单为了“考”而学。其实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辨证法的逻辑观点,研究事物的深度和广度本来就是一对矛盾体,正因为哲学是科学的科学、具有指导一切的普遍性,我们才不可能期望它在某个具体问题上给出明确的答案。而其他那些看起来没什么实际应用的科目,恰恰也是普遍应用在工作生活之中的。“高数”最主要的是锻炼了人的逻辑思维能力,解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处理各种问题的过程,先对题目进行分析、弄清题意,然后考虑属于哪些知识点,找出关键问题,再搜索一下大脑中有几种方案可以解题,判断一下那种方案最简便,之后便是具体解题过程,最后再检查一下就ok了。在生活中我们也应注意说话办事的逻辑性、条理性。而像“管理学”,虽然我们不是高层管理者,却仍处在一种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中,知道如何“管理”也就知道了如何“被管理”,比如管理学中有个“例外原则“:即领导一般只抓最好的和最差的,所以你要想拥有更多机会,就要努力做的最好。另外,也许一些科目没有明显的作用,或是目前没有作用,但“书到用时方恨少”的遗憾却告诉我们:既然学了就应该努力掌握。所以我们应该树立“学而有用”的思想,相信“艺多不压身”,而且要想办法多应用,在应用中你就会有进一步的认识,在应用中学东西也比较快。八、现象与本质的关系现象必然与本质有一定的联系,哪怕是假象也只是本质的一种特殊表现;所以观察一个人的言谈举止,必然能够了解它的部分内心活动。而我们在认知事物或是了解一个人时,应该全面分析各种现象,因此与一个人交往要注意别过分相信“第一印象”,那只是某时某地某种环境下给你留下的某个印象。我们在工作时也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自己辛苦工作了大半天,刚闭会儿眼睛,领导偏偏这时候来找你了,俗话说“不打馋的、不打懒的、只打不长眼的!”,我们是不是应该多做些表面文章哪?领导同事在眼前时多干活,桌子上什么时候都摆一大堆文件。我认为工作的确需要别人认可,但没必要太刻意,你只要平和心态、干净利索的把手头的活干好,别人也会通过你表现出来的多种现象了解你的本质的。九、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任何事物都是一个矛盾体,既是一系列对立统一关系的集合,事物之间便可能存在相同的矛盾,也可能有自己独特的矛盾,这便是矛盾的共性与个性,因此也就形成了事物的不同特点、人的不同个性。这里我想强调一下“个性”,因为我们受“儒家”思想的“中庸之道”影响较深,不太鼓励个性的张扬。实际上,我认为有“个性”到也不一定非穿奇装异服,或是处处不屑与人相同,他更反映在你与他人相同之处的特殊上,比如对同一件事物有自己独特的看法,看一同件事情有自己的独特眼光,做同一件事情由自己独特的创意,特别是“创造力”最能体现出你的与众不同。十、发展的本质是新事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明白了这个本质,也就清楚了我们要想发展,就要不断的学习新的知识、掌握新的技能。有用武之地的“英雄”们,在放电的同时别忘充电;没机会放电的同志们更应该抓紧机会充电。有人说:“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可要紧的只有那么几步,特别是在年轻的时候!”这句话说得真是太好了,我们发展的黄金时间,或者说为我们以后发展打牢基础的黄金时间就是现在——为数不多的几年。年轻朋友们,让我们向着远方的理想,拚搏奋斗吧,世界是属于我们的!

一、著作1.《历史主义思潮的历史命运》(万字)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4年 3月出版,1995年 8月重印;《读书》杂志1994年9期刊登何祚榕的长篇书评文章;《史学理论研究》1995年2期刊登丁守和的长篇书评文章,此篇书评《新华文摘》1995年9期作为要文转载;《文史哲》1994年4期刊登孟祥才的书评文章;《历史学年鉴·1995》专门介绍、评价此书;《文汇读书周报》刊登本书出版消息。2.《二十世纪后半期中国史学主潮》(万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6年1月出版,1998年6月重印,2000年第二版第三次重印;《史学理论研究》1997年2期刊登长篇书评;《20世纪中国学术与社会:史学卷》在正文中三处介绍评价此书;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30期载文认为此书对一些问题的“探讨极为精湛”;中山大学文学院现当代文学博士点将此书列为论述20世纪学术史的五本必读书之一;《全国高校文科学报文摘》在封二介绍此书;《学术界》“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新书集锦”栏目介绍此书;《历史学年鉴·1997》专门介绍、评价此书;众多学者在他们的专著、论文中称引此书。3.《史学概论教学大纲》(原国家教委高教司编,主要撰稿人之一)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年5月出版。4.《〈隋书〉选译》(20万字)济南出版社1993年8月出版。5.《翦伯赞学术思想评传》(万字)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0年2月出版。6.《顾颉刚和他的弟子们》(万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0年7月出版,2000年9月重印。中华书局2011年1月出增订本;《全国新书目》杂志2000年10期在“特别推荐”栏目中推荐此书,并给予高度评价; 《文汇读书周报》2000年12月9日刊发专文评论此书;《文汇读书周报》2000年12月16日刊发专文评论此书;《中国图书商报》2000年10月17日刊发专文评论此书;《书摘》杂志2000年12期对此书作了长篇摘录;《作家文摘》杂志2001年1月19日对此书作了专版摘录;《文汇报》2001年4月2日对此书作了专版摘录;《文摘报》2001年4月6日对此书作了专版摘录;《两本关于顾颉刚的新书》,《书品》2001年第3期对此书作了评介;《好书告诉你》(罗志田),《中华读书报》2001年11月21日向读者推荐此书;《史学理论研究》2002年2期刊发长篇书评;《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第1期刊发长篇书评。7.《20世纪中国史学评论》(32万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3月出版。《中华读书报》2002年8月7日刊发专文评论此书,此篇书评又被人民网、学术批评网等各大学术网站转载;《中国学术》2003年3期发表专门评论文章。8.《述往知来——历史学的过去、现状与前瞻》(30万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3年10月出版。9.《史学引论》(主编,41万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12月出版。此书出版后立即被全国20多家大学历史系采用为史学理论课教材。10.《二十世纪中国历史学》合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11.《思想史上的新启蒙时代》,河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12.《唯物史观与伦理史观的冲突》合著,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13、《二十世纪中国史学史论》,编选,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14.《新史学与新汉学》,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15、《良史的命运》,三联书店,2013年 16.《20世纪中国史学编年》,商务印书馆,2014 二、论文1. Jian Bozan’Theoretical Contribution to China’Historical Science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June . Historiography Trends in New Period,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Spring . Historiography in China in the Last Fifty Years,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Autumn .《新时期史学思潮的演变》《中国社会科学》1994年2期;《新华文摘》1994年6期全文转载;《历史学》1994年6期转载;《历史学年鉴·1995》摘要评价;《文摘报》1994年4月10日摘要报道。5.《翦伯赞与中国历史科学的理论建设》《历史研究》1990年3期。《中国现代史》1990年7期转载。6.《近五十年的中国历史学》《历史研究》2004年1期(纪念《历史研究》创刊50周年专号);《新华文摘》2004年8期主体转载;《历史研究》2004年4期发表《对〈近五十年的中国历史学〉一文的几点看法》的文章,回应此文;《当代中国史研究》2004年3期节要转载此文。7.《关于历史创造者问题的讨论》《文史哲》1988年1期《人民日报》1988年2月22日摘要介绍;《人民日报·海外版》1988年2月26日摘要介绍;《解放军报》1988年3月18日摘要介绍;《文汇报》1988年3月6日摘要介绍;《文摘报》1988年2月11日摘要介绍;《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1988年3期摘要介绍;《历史学》1988年3期转载;《文史哲》1988年 3期发表黎澍的回应文章;《论历史的创造及其他》(黎澍著)一书收录此文。《世纪回望》(20世纪重要论文选编,张岱年主编)一书收录此文。8.《阶级观点再认识》《史学理论》1988年2期。《文摘报》1998年8月3日摘要介绍;《中国史研究动态》1988年10期摘要介绍;《中国历史学年鉴·1989》摘要介绍;《新华文摘》1988年10期作为要文转载;《历史学》1988年8期转载;《史学理论》1988年4期发表学者沈立邦的回应文章;《东岳论丛》1990年1期发表学者孟庆仁的回应文章;《中国改革备忘录》一书认为此文的基本论点“是1988年史学界理论研究的一大突破”。9.《实证追求与阐释取向之间的百年史学》《文史哲》1997年6期;《新华文摘》1998年3期作为要文转载。10.《翦伯赞:整合两大学术谱系的史坛巨子》《北京大学学报·北大百年校庆纪念特刊》1998年2期。11.《从偏重方法到史论并重——四十年代中后期中国历史科学的变动之一》《文史哲》1991年3期;《历史学》1991年9期转载。12.《历史研究的致用寓于求真之中》《文史哲》1993年6期;《历史学》1994年3期转载。13.《关于建立“史学社会学”的初步设想》《文史哲》1995年3期;《新华文摘》1995年9期摘要刊载。14.《中国当代史学思想基本走向:就〈二十世纪后半期中国史学主潮〉答客问》《文史哲》》1996年6期。15.《德才学识兼具的一代良史翦伯赞》《文史哲》1997年1期。16.《全国史学理论讨论会在天津召开》《文史哲》1986年6期。《全国高校文科学报文摘》转载。17.《“历史”与“科学”》《文史哲》2000年3期;《新华文摘》2000年9期全文转载。18.《80年代的“新启蒙”与黎澍》《文史哲》2002年2期。19.《探索中国当代史学思潮的变迁——王学典教授访谈录》(邓京力采访)《文史哲》2001年3期。20.《人文前沿·特约评论人语》《文史哲》2004年4期。21.《人文前沿·特约评论人语》《文史哲》2004年6期。22.《放逐“现实” 回避“问题”:90年代学风的致命伤》《山东社会科学》2004年8期;《新华文摘》2004年21期作为要文转载;《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4年5期转载。23.《〈“历史与现实”关系问题的再检讨(笔谈)〉编者按》《山东社会科学》2004年8期;《新华文摘》2004年21期转载。24.《“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一个带有普遍意义的知识论命题》《史学月刊》2003年11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4年1期转载;《纪念顾颉刚先生诞辰110周年论文集》一书收录此文。25.《历史科学的基本观念在变动》《近代史研究》1993年1期。26.《翦伯赞与中国当代史学界的历史主义思潮》《史学理论》1987年2期。《史学情报》l988年1期摘要介绍;《历史学》1987年5期转载。27.《史学,危机何在》《史学理论》1988年3期。28.《从强调一般到注重特殊——四十年代中后期中国历史科学的变动之一》《史学理论研究》1992年4期;《历史学》1993年2期转载。29.《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史上的一部“掘井”之作》《史学理论研究》1993年2期。30.《历史研究的民间取向值得倡导》《史学理论研究》1998年3期《史学新书评·1999年》一书收录此文;《1997——1999年史学评论状况评析》(《史学月刊》2001年2期)重点评析了此文。31.《向内转:市场经济背景下历史的应有选择》《史学理论研究》1994年2期32.《从追求致用到向往求真——四十年代中后期中国历史科学的动向之一》《史学月刊》1999年1期。33.《史学界的思想解放应向纵深发展》(合作)《回顾与展望》国家教委社科中心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出版。34.《新时期十年史学思潮演变》(香港)《法言》1989年3期。35.《五十年代初期的史界传统学人》《读书》1995年5期。《流年岁影》(张中行著)一书充分肯定此文的学术价值;《中国现代学术文化随笔》一书收录此文;《重读大师》一书收录此文。何兆武在《读书》1995年10期著《若干回忆》回应此文。36.《良史的命运:翦伯赞之死的文化意味》《读书》1998年12期;美国《华夏文摘》(“全球首家中文电脑期刊”)全文转载;《精神的光芒:一代人的心灵历史》一书收录此文。37.《斯大林地理环境观评析》《山东大学学报》1988年4期;《马克思主义研究》1989年3期转载。38.《发掘乡村:21世纪初叶中国历史知识的增长点》《山东大学学报》1999年3期。《历史学》1999年11期转载。39.《征服与同化是既定历史条件下民族交往的基本形式》《东岳论丛》1989年1期;《文摘报》1989年2月25日摘要介绍;《历史学》1990年3期转载。40.《偶然性、可能性与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东岳论丛》1992年4期;《历史学》1992年11期转载。41.《中国农民战争史研究中的历史主义学派论略》《东岳论丛》1995年1期;《新华文摘》1995年5期摘要刊载;《历史学》1995年3期转载。42.《〈中国历史学反思专栏〉编者按》《山东社会科学》1988年3期。43.《建国后农民战争史研究的反思》《山东社会科学》1988年3期;《光明日报》1988年8月报道。44.《在反封建的文化背景下更深入地研究胡适》《山东社会科学》1989年 1期。45.《新时期十年的历史学评估》(合作)《山东社会科学》1989年 1期;《历史学》1989年3期转载。46.《〈毛泽东的历史理论再认识专栏〉编者按》《山东社会科学》1989年3期。47.《毛泽东关于农民战争论述的理论意义》《山东社会科学》1990年2期。48.《评〈政治与科学之间的历史编撰〉》(合作)《山东社会科学》1992年1期;《历史学》1992年3期转载。49.《史学的新世纪:走学科整合之路》《山东社会科学》1993年1期。50.《论翦伯赞关于历史学社会作用的理论》《历史教学问题》1989年5期;《历史学》1989年 12期转载。51.《为创造历史而研究历史》《历史教学问题》1991年1期。52.《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评翦伯赞〈历史哲学教程〉》《社会科学学报》1990年(总7期)。53.《唯物史观派史学的合法性危机及其克服》《山东大学报》1999年1月6日。54.《从“五四”到“抗战”:唯物史观派历史观念的重要变动》《齐鲁学刊》2000年3期。55.《“假问题”与“真学术”:中国社会形态问题讨论的一点思考》《东岳论丛》2000年4期。56.《语境、政治与历史:义和团运动评价50年》《史学月刊》2001年3期;《中国近代史》2001年7期转载;《义和团研究一百年》一书收录此文。57.《历史是怎样被叙述的——论历史知识的人文主义属性》《我的人文观》,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中国学者心目中的科学与人文(人文卷)》,云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58.《五朵金花:意识形态语境中的学术论战》《文史知识》2002年1期;《北京日报》理论版2002年6月3日转载;《文汇读书周报》2002年1月25日摘要推荐此文。59.《思想史上的“80年代”:新时期黎澍侧记》《学术界》2002年1期。60.《近20年间中国大陆史学的几种主要趋势》《山东社会科学》2002年1期。61.《20世纪唯物史观派史学的学术史意义》(合作)《东岳论丛》2002年2期;《新华文摘》2002年8期摘要刊载。62.《华岗与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传统的形成》,《光明日报》2003年6月3日A3版。63.《论历史研究的客观性问题》《东岳论丛》2004年1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报学术文摘》2004年2期转载。64.《〈名家主持:后现代主义与历史学〉编者按》《东岳论丛》2004年1期65.《十九世纪的自然科学与历史学:塑造、同化与区别》《山东社会科学》2004年2期;《科学技术哲学》2004年4期转载。66.《现代学术史上的唯物史观——论作为“学术”的马克思主义》《山东社会科学》2004年11期。67.《中国智慧与西方文明的对话与交流是可能的——卫礼贤〈中国心灵〉及其〈中国经济心理〉读后》,《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6期《东西方之间——中外学者论卫礼贤》一书收录此文; 《卫礼贤:两个世界的使者》(德文版,2003年,主编克劳斯·黑尔舍)收录此文。68.《从排斥政治到兼容政治——评〈中国政治通史〉》《史学理论研究》2004年4期。69.《大学校史与学术史的关联——读〈青岛海洋大学大事记〉》《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4年6期。70.《一份正在崛起的学术期刊:评〈山东社会科学〉》《光明日报》2004年10月28日C1版。71、《学术著作是活历史》《中国青年报》2004年10月9日《青春中华首届中国青少年读书周特刊》。72、《特约评论人语》,《文史哲》2005年4期73、《从“历史理论”到“史学理论”——新时期以来中国史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江西社会科学》2005年6期陈启能等主编《消解历史的秩序》(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年)收录此文74、《意识形态与历史:近50年来农战史研究之检讨》,《史学月刊》2005年7期75、《特约评论人语》,《文史哲》2006年2期76、《从“战士”到“学者”——访老辈史学家赵俪生先生》,《山东社会科学》2006年3期77、《在创造历史中研究历史》,《史学理论研究》2006年4期78、《选择一种更符合学术本性的论文注释体例》,《清华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 6期79、《欧洲汉学与美国中国学对峙下的民国史学界》,《中国图书评论》2007年 5期80、《唯物史观派史学的学术重塑》,《历史研究》2007年 1期81、《治学的功力与见识》,《文史知识》2007年6期82、《“二十世纪中国史学”是如何被叙述的——对学术史书写客观性的一种探讨》,《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 年2期。83、《新史学和新汉学:中国现代史学的两种形态及其起伏》,《史学月刊》2008年6期84.《当代史研究的开展刻不容缓》,《山东社会科学》2009年第11期85.《“80年代”是怎样被“重构”的?》,《开放时代》2009年第6期86.《六十年来中国史学之变迁》,《文史知识》2009年第8期87.《中国现代学术史上的顾颉刚——写在《顾颉刚全集》出版之际》,《光明日报》2011年1月11日第13版88.《华岗: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范式的构建者》,《文史哲》2011年第5期89.《“红楼梦研究”大批判缘起揭秘——两个“小人物”致函〈文艺报〉的事是否存在?》,《中华读书报》2011年9月21日第5版90.《学术与意识形态的高度绾合——山东大学1950年代文科辉煌的由来》,《山东大学报》“110周年校庆特刊”2011年10月11日。91.《〈尚书〉学:从顾颉刚到刘起釪》,《文汇报》2011年4月4日第7版

做“红学”研究,大概是绕不过李希凡这个名字的。李希凡因“小人物”而闻名,而“小人物”的称谓是毛泽东赋予的。“小人物”的成长得益于山东大学的滋养。1947年,读完中学不久的李希凡,经姐夫赵纪彬(时任山大文史系教授、校委会委员)的引荐,来到山大文史系做旁听生。这期间,他亲身感受到许多专家、学者的教诲,如杨向奎先生的《通史》,王仲荦先生的《魏晋南北朝史》,萧涤非先生的《魏晋南北朝乐府诗歌》,冯沅君先生、陆侃如先生的《文学史》……这些学者名流的学术真传为其治学道路一开始就奠定了一个不低的起点。同时,这期间他还受进步势力影响,悄悄读了许多马克思主义的书,如《资本论》、《剩余价值学说史》等马、恩、列、斯与毛泽东、鲁迅的著作,逐步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读书期间,李希凡偏爱文艺理论和中国古典文学,对几部著名的中国古典小说都有过深入研究。大二时就写了论文《典型人物的创造》。当时,中文系主任吕荧先生看到后感觉写得不错,便推荐给华岗校长,华校长又推荐给《文史哲》,成为《文史哲》发表的第一篇学生文章。在有关《红楼梦》的文章发表之前,首先发表的是有关《水浒》的评论《略谈水浒评价问题———评〈宋江考〉》,与著名历史学家张政?先生商讨。主要分歧在于:李希凡认为,不能用考证的方法来评价小说,不能用历史人物的宋江来衡量《水浒》中的宋江。同后来的评《红楼梦》一样,“评《宋江考》”也与郭沫若、翦伯赞等大历史学家的学术观点相左。当时只有30岁出头的李希凡,并未因某些观点出自权威就回避退让,甚至也没有在意为曹操翻案是毛主席提出来的,就否定《三国演义》中曹操“奸雄”性格创造的成功性。他依据自己的分析判断,认为正确的就那样写了,坚持了,没有任何功利色彩。或许这才是真正的学术研究吧。在不断的研究探索中,李希凡的理论修养日见功力,观点也日趋明晰。大学毕业后在人民大学读研究生时,针对红楼梦研究中的若干问题,与蓝翎合作写了《关于〈红楼梦简论〉及其他》一文,这时是1954年的5月4日。文章写成后与多家报刊商量,问可不可用,未被理睬,后来寄给母校寻找支持。当时只知学兄葛懋春在《文史哲》做执行编辑,后来才知道不仅是葛,包括华岗校长也都是极力支持的。于是,文章被发表在《文史哲》1954年第9期上。当时的学术刊物并不多,《文史哲》是毛泽东案头常备的读物之一。于是,毛泽东读到了这篇文章。初出茅庐的文学青年敢于向权威挑战,引起了毛泽东主席的热切关注。于是,就有了后来关于“小人物”的故事。 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李希凡先生潜心研究鲁迅,完成了他的两本专著——《〈呐喊〉〈彷徨〉的思想与艺术》和《一个伟大寻求者的心声》,终于实现了他把在“读鲁迅”的长期学习中积累的感受、体会与看法写出来的宿愿。专著以鲁迅的五种文学创作为分析重点,论述了鲁迅思想的发展轨迹与杰出文学成就。在现代文艺评论领域的丰硕成果:从1955年至1986年,李希凡先生一直在《人民日报》文艺部做编辑,经常接触和探讨的是当代文艺作品与文艺理论问题。在“文革”前17年的多次文艺论争中,先生作为一方论点的主要代表参与其间,如阿Q问题、《琵琶记》与封建道德问题、历史剧问题、戏曲的推陈出新问题等。他对“文革”前出版的优秀长篇小说几乎都做过有影响力的评论,如《红旗谱》、《青春之歌》、《林海雪原》、《创业史》、《在和平的日子里》、《红岩》、《苦菜花》、《欧阳海之歌》等均发表过热情洋溢的评论文章,还撰写了一些研究有文学成就的著名作家的力透纸背的专论,如评论康濯、杜鹏程、梁斌、柳青、曲波、蒋子龙等作家的长篇或系列研究论文。1986年后,李希凡先生调往中国艺术研究院任职,虽有行政事务缠身,仍怀着浓厚的理论兴趣参加了一些重要的文艺问题的论争,特别是关于如何完整地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文艺思想问题,在90年代初他连续发表了多篇长篇论文,并以它们为核心,在纪念毛泽东百年诞辰之际,出版了他的《毛泽东文艺思想的贡献》文集。在几十年的写作生涯中,他先后出版的当代文艺评论集还有:《弦外集》(1957年)、《论“人”和“现实”》(1958年)、《管见集》(1959年)、《寸心集》(1962年)、《题材、思想、艺术》(1964年)、《京门剧谈》(1984年)、《文艺漫笔》(1985年)、《文艺漫笔续编》(1990年)、《艺文絮语》(2001年)等。近十几年来,先生一直辛勤耕耘在艺术科学领导岗位上。他与冯其庸先生一起主编着《红楼梦学刊》,并主编了红学工具书《红楼梦大辞典》;还担任了大型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水浒传》和系列电影《红楼梦》的创作顾问;主编了颇受青少年欢迎的《中华文化集粹丛书·艺苑篇》和《红楼梦选萃》。他担任主编的六卷本的《图说中国艺术史》于2000年出版后,大受读者欢迎。该丛书以通俗形象、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为弘扬我国传统文化精神和普及艺术知识,做了很好的开创性的工作。2000年,李希凡先生受聘为“全国干部学习读本”历史与文学艺术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并主编了该教材的《中国艺术》(上、下)读本,这套教材的十二种读本,已于2002年初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80多岁高龄的李先生正承担着艺术科学类国家“九·五”重大课题《中华艺术通史》总主编的任务,带领国内30余位各艺术门类的专家学者,完成着这项填补我国艺术科学研究空白的巨著的编撰,这部14卷本的艺术史历时四年多,现已面世。 国家级重大研究课题《中华艺术通史》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国内3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此书的编写工作,从筹备、论证、立项到编撰、编审、校勘,历时十年。《中华艺术通史》全书文字700余万,图片3000余幅,按照中国历史发展顺序列卷,上起原始社会,下迄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具体卷次为:原始卷、夏商周卷、秦汉卷、三国两晋南北朝卷、隋唐卷(上、下编)、五代两宋辽西夏金卷(上、下编)、元代卷、明代卷(上、下编)、清代卷(上、下编),加上年表索引卷共14卷,宛如徐徐展开的一幅壮丽、流动的巨型画卷,把中华艺术的博大与精深显见于世人。这部艺术通史的编撰体例以前从未有过。不仅中国没有,世界上也没有过这样综合体例的艺术史典。我们所接触到的西方艺术史,如《剑桥艺术史》等,实际上只是美术史及造型艺术史。中国艺术的特点不在于再现,而是将对客体的感受、认识,化为主体的精神、生命意兴并融入到艺术创造中去。现代化高楼的建筑风格本就是从西方传入的,但我以为最起码要让人感到和谐,要看着顺眼。一个民族的艺术为世界所欣赏,这并不难;但一个民族具有深远文化底蕴的精品能为世界所透彻了解,却非短时间能达到的。无论从历史还是从现实看,中华艺术都具有走向世界的强大的生命力。

关于文史哲的论文

西方哲学论文

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工作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论文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你知道论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西方哲学论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进入哲学之门,首先面对的就是哲学史。按黑格尔在其《哲学史讲演录》导言中所说:“哲学史本身就应当是哲学的”。由此而言,探讨所谓的哲学史研究1而且,哲学史应该由哲学导出,也就是说有什么样的哲学就有什么样的哲学史。

因此,哲学史研究方法论的探索,其核心自然应当集中在对哲学本身的探索上来。但就“哲学就是哲学史”而言,其另一意义则是哲学本身的发展过程中,推动其发展的哲学家们对于之前哲学的探索与创作,又在构成着哲学本身和哲学史的演进。由此,对于哲学史演进方法论的探索,我们自然当以对哲学本身的探讨作为哲学史方法论之所以然,另一方面,则以哲学史的发展演进作为方法论所以之显现。

一、中西哲学之差异略论

我们在探讨哲学史研究方法论之时,毫无疑问地,首先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即是中西哲学之间的差异。这是一个任何人都无法回避的问题,而且也正是应该深刻面对的问题。就中国哲学学科领域本身在当下所处的境状而言,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如果没有对此问题——即中西哲学之间的学科性质及其差异有所发明和区别,那毫无疑问就真的要引用德里达对于中国哲学的所谓“合法性”

问题加以衡量了。因为含混不清、不中不西的所谓哲学的创作和发展,在缺乏一个主线之下,很可能画虎不成反类犬。而不排除这正是两不相像、两不讨好的重要原因。因此,无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对于中西哲学有一个理性和客观的对照和区别,是探讨哲学史研究方法论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大前提。否则,可以断言的是,所谓的“合法性”问题确实是存在的。

在关于中西哲学的差异性上,身处中西文化哲学交融和冲突最为激烈时期的海外新儒家,由于他们在具备了深刻的中国文化和哲学体认的基础上,又兼通西学、尤其是身处中西学交融最为激烈的场域,其感知无疑具有代表性。下面以牟宗三先生为例,来谈谈他对于中西哲学的差异性的界定。他是最为注重中西哲学的实质性差异的。按他所提出的“通孔”说,正是在中西哲学的发源处找出差异。他是基本上将中国哲学的开端性的所谓通孔定位为是对于“生命”的关注,而西方哲学源头性的通孔则是所谓的“自然”,即以外在的自然作为哲学家们关注的主线。这就决定了中西哲学两千多年以来的发展和走向的差异性。“中国哲学,从它那个通孔发展出来的主要课题是生命,就是我们所说的生命的学问。它是以生命为它的对象,主要的用心在于如何来调节我们的生命,来运转我们的`生命、安顿我们的生命。”

而对于西方哲学,它则直言其通孔性的特点在于“他们的对象是自然,是以自然界作为主要课题。因此就决定后来的西方哲学家有cosmology,有ontology,合起来就是亚里士多德所说的metaphysics。这个metaphysics就是后来康德所说的theo—reticalmetaphysics。希腊就是成这一套。”

而且值得注意的是牟先生特别强调的是一者“重德”、一者“重知”,即中国哲学从其一开始便以“德性”为最鲜明的主题,按他所说即“中国文化在开端出的着眼点是在生命,由于重视生命、关心自己的生命,所以重德。德性这个观念只有在关心我们的生命的时候才会出现。”

而西方哲学的主题在于“自然”,所发展出来的主要对象自然也就是“知识”。由此导致的是概念的推演和理性的分析,而对于以“生命”为主要对象的认知,却不得不随大流而走向概念推理和探讨的误区。牟先生特别以在西方哲学家中相对比较注重“生命”或者说“德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作为代表,将其与中国哲学中的儒家进行对比。平心而论,应该说牟先生所做的比较研究才是较为切实和具有本根性的。前面我们说过苏格拉底是身在江湖也不得不随大流,将“生命”也推入了“知识”的误区。牟先生认为:“就是像苏格拉底那样重视道德,但是当他说德性即知识的时候,它还是以知识的态度来界定(define)德性,还是用知识的态度来了解德性。所谓知识的态度,就是从概念的思考(conceptualthinking)来了解德性。”

牟先生还特别例证:“比如说,什么是公道(justice)呢?苏格拉底认为公道是个概念,他说来说去,这个公道不是属于我们感觉世界(sensibleworld)里面的东西,而是属于我们智思世界(intelligibleworld),所以我们首先要对它有个明确的定义。……比如说,什么是仁爱?你假如说仁爱就是不应当杀人,好,那么打仗的时候,你是不是要杀人呢?所以要是从现实上举例子,常常是相冲突,不一定一致的。所以你要了解公道,你不能从例子上看,而必须了解它的定义。那么它的定义如何成立呢?它必须有一个公道的idea。苏格拉底说来说去,最后说了一句空话,说到最后公道要有个idea。这个在我们看来是空洞的很呀,尽管苏格拉底思考的那样精密,后来柏拉图也是顺着这条路来发展。尽管苏格拉底重视德性,但是他这个态度不恰当。”

引述如此长篇大论,意在从中西哲学的开端和源头处区别中西哲学本身存在的巨大差异性。笔者相当赞成牟先生对于中西哲学差异性的阐述,他将为我们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

时下,关于中西哲学的各种比较研究可谓异彩纷呈。然而,不得不引起我们注意的是,如果没有对于中西哲学各自自身的特点和差异性有相应明晰的了解和把握,那么由此出发的一切研究和创作毫无疑问将大打折扣。对于中西哲学的自源至流的把握,抓住其主题,将是一切可能性的比较研究的前提。而就中国哲学学科自身的发展而言,即使是在全球化、多元化的现时代,立本立根,抓住自身的生命主线依然是根本,而且越是所谓的全球化和多元化的融合场景,恰恰更加凸显了寻找自身成立的根本性问题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在一个伴随西方哲学走向后现代的所谓“碎片化”时代场景里,如果中国哲学自身不找回自己的“真性”,加之各种有意无意的错谬和诋毁,不仅关系中国哲学的发展前景和中国人的安身立命之道的建立,毫不夸张地说也是全人类的遗憾和悲哀。

二、中西哲学方法论略论

众所周知,西方哲学中心自古希腊源头发展至今,其问题意识较为显着,也就是说整个西方哲学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虽然流派众多、大家辈出,但其始终有通贯性的这些问题或者说哲学命题作为流变之主线。无论是古希腊哲学,亦或是后来的欧陆哲学,其哲学命题发展都凸显了明确的内在逻辑理路,以及前后推进的明显层级和演变,也许更多的时候呈现的是一螺旋式的上升过程或者说否定之否定的扬弃发展过程。苏格拉底对于“德性即知识”从而引发的论辩和定义,由此在对事实和个例的不断超越和归纳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牟宗三先生所说的“知识”,这种“知识”显然不是中国哲学回归和落实到个体为本位,彰显主体的所谓“生命”的哲学,它势必要走向“知识”,因为其“通孔”处就决定不得不如此,而且不断思索和定义此种“知识”的结果,别无可能的就是走向所谓“idea”。因为思索和辩论的中低层次永远不可能使人满意,为了要使辩论者心服口服,必须不断地设问,从而又不断地回答。在看似简单的问答、设问、追问、诱导等等方式中,“哲学模式”自然形成。苏格拉底的所有对话无不如此,难怪其有“助产婆”之说,也不难理解为何西方最伟大的哲学家竟然死于不信神灵以及蛊惑青年,因为在某种程度上,没有辩论就没有西方哲学。苏格拉底的这套辩论术被柏拉图继承,并发扬光大。而最为重要的一点是柏拉图在继承其师在辩论中所形成的定义,追求概念的明晰和准确,由此而形成的对“idea”的追求,在柏拉图处才可谓真正的发扬光大。正是这种基于在辩论或思辨中形成“idea”的传统,才是真正形成了以后整个西方哲学的主要形式,几乎没有一个西方哲学家能跳出这一模式和路数。而这正是柏拉图的真正影响所在。这也是自巴门尼德试图以“理念”定义世界以来真正的“idea”之路。若在此意义上而言,怀特海所说的“一切哲学都是柏拉图的注脚”确属其然。不管是亚里士多德、笛卡尔、康德、黑格尔亦不例外。

然而,怀特海之言却只适用于西方哲学。显然地,就限于《论语》中,孔子在回答或是谈论某一问题时,虽然常常是涉及更深的哲学大问题,但是越是高深,却被孔子以越是平凡之言道之。因人而异,因地而异,因人说法,因材施教,从来是中国哲人的风范和特长。相比之下,如果将孔子的言论对比于苏格拉底,决然两样。可以戏言,如若孔子与苏格拉底并非圣哲,也许一者会说对方“巧言令色,鲜已仁”,而一者会说对方不够“勇敢”,没有理论或者说没有对于真理探索的勇气。一者是“辞达而已矣”,一者是千方百计的“助产”和“诱导”;一者是“予欲无言”,一者是蛊惑辩论。这样的情形却如实地发生在轴心时期的两位圣哲身上,这也许就是中西方哲学之所以差异的滥觞吧。至于二位圣哲各自的继承者,如柏拉图,则将对于“idea”的思考和追问推行极致,以致形成“理念世界”,而相比较而言,东方的亚圣孟子却道出“学问之道无它,求其放心而已矣,”相比较柏拉图的漫步学院而言,孟子或许只是在攻其异端时才“予非好辩”,自称其为“不得已。”

至于相比较于构建庞大的理念世界而言,孟子却只想“中道而立,能者从之。”

换一个角度而言,自孟子以后,直到千余年后的唐代,韩愈仍然为从来没有孟子的真正继承者而以继承者自居。可是,在西方,情形就大不相同了,或许还正好形成鲜明的对比。自柏拉图以后,亚里士多德作为踢其母亲的小马驹,在“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中不但剖析了柏拉图,而且又重新建立起了自己的庞大哲学体系,形成整个西方几乎所有学科的摇篮,其思辨性的实体哲学以及完备的知识论体系,更是成为其后整个西方哲学家争相效仿的榜样。仅此做一简单的对比,我们就已不难看出,中西方哲学的巨大的差异性。

也许我们可以简而言之,当我们在无限的思辨和激发我们的思索细胞之时,常常会有无限的遐想,如果是所谓具有一定的哲学天赋者,这些无限的思索加以整理,大大小小的“体系”也不是不可能建立的,而且如果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则往往愈来愈“深邃”。而东方的孔子却道出了他自己也曾经终日而思、终夜而虑,但却“无益”,所以不如学习,也就是去具体的学习和践履。原因何来?

正是“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也就是对于“天”、“天道”的效仿,形成了由天地而来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之统续。也正是这种“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的传统,使中国的圣哲们形成归简、规约,直指天地良知的“生命”,并进而将个体小生命和宇宙大生命打通为一,才有“生生之德”、“生生不息”的洞彻和通达。牟宗三先生曾说,哲学之进路,以“文字”、“逻辑”以及“见”为三要素,且具有层次之别。由此看来,孔子“辞达而已矣”、“欲无言”、孟子“不得已”,正是源自对于“天”、“天道”之“见”。按郭齐勇教授而言即“中国哲学中有人”,即中国哲学中有“生命”,正是地地道道的“见”,这种“insight”毫无疑问是天地万物生化通同的体现。这种性通天道之“见”,孔子也“罕言”,也许正是“中人以下,不可与言上也”之故。由此,简约之对比,中西哲学无论是在本体论,亦或是认知论上,显然差异卓然显现。不言已自明。而这正是为何中西哲学对比研究所必须要高度注意之所在。无明者使含混日增。

三、对于中国哲学及史研究方法论略论

众所周知,由于近代以来中国出现了在历史上千年未有之剧变,仁人志士、前辈先贤们自器物至典章度数及其文明哲学,无不在自与不自觉、介乎原不愿之间进行了艰难而漫长的探求学习和引进。在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新形势和船坚炮利之下,中国可谓一则慌忙应对、仓促拿来。然而船大难调头,数千年积淀形成之文明一时难以撼动。由此,中西之争愈演愈烈。而这一切的根本性之所在,无不最为深刻地体现在了作为文明内核的哲学上。难怪乎中国时贤有“师夷长技”,进而到“中体西用”,以至于将西学推到极端的“全盘西化”论。时至今日,一个多世纪过去了,中国历史的发展应该可以以事实说明许多东西。转而面对中西之间差异由来的内核,中西文化哲学之交往时间不可谓不长,然而事实上,中西文化哲学之间交往之效果却同样不可谓理想。最典型的是中国哲学在西方文明的冲击敲打之下创建一个世纪以来,其所取得的成绩依然见仁见智、众说纷纭。这其中最具典型性的便是所谓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这毫无疑问是一切中西哲学交往融合的是非得失的集中反映。这难道不是所谓哲学史或者说是哲学研究的败笔吗?长久以来,不但所谓一流大家的西方哲学家不懂所谓中国的哲学,恐怕就连中国本土所谓的一流哲学家是否真懂中国哲学也还是个问题。

取一家一派之“研究方法”作为格义乃至于“梳妆打扮”中国哲学自中国哲学学科自觉地产生以来从来如此。这其中就更不用说“五四”以降无数偏激者对于中国哲学的诋毁和无知,时间已经愈来愈证明了其中的原委曲直。可以说,时至今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作为文明内核的中国哲学已“一阳来复”、“贞下起元”。这不得不令人感慨“君子恶居下流”之状。

“我们对于中国传统哲学自身的特性及治中国哲学史的方法学,仍在摸索之中。”可以想象,在中国有多少治哲学史的同仁会发出多少不同的感慨。中国哲学发展到今天,可以肯定的是,不管是开启专门治史的胡适以实用主义进行的格义梳理,还是冯友兰由实用主义转到新实用主义及逻辑实证主义,以及梁漱溟所借助的西方所谓的生命哲学,亦或是任继愈、张岱年借助于马克思主义,对于以上诸般治中国哲学的所谓方法论,平心而论,都是中国哲学自身发展在特定阶段的必然产物。至少存在的时至当下是存在中的合理。然而,按牟宗三先生所言,我们在了解以上诸贤的中国哲学时,能否“相应”上,抑或说通过他们的特点,中国哲学,能否和肯定是有其存在一惯性和生命存在的原本中国哲学“相应”,则是另外一回事了。

我们承认西方哲学有其自身的优长和发展的内在逻辑性,而且在许多层面是需要借鉴和交流的,然而我们同时也不得不承认中国哲学亦复如是。按照郭齐勇教授所言,“目前我们特别要强调中国哲学学科的自立性或自主性。时至今日,中国哲学靠依傍、移植、临摹西方哲学或以西方哲学的某家门派的理论与方法对中国哲学的史料任意地梳妆打扮、削足适履的状况已经不能再继续下去了。”

那么,中国哲学接下来的路要怎么走呢?“不能再继续下去了”显然是要以另外的方式继续下去。我想,冯友兰、萧萐父所强调的“辩同异”仍然不过时。只有知道自己有什么,才能知道自己没有什么;只有知道自己之所在,才能知道自己之所不在。可以肯定的是,中国哲学经过近现代的曲折历程,到当下,才正式开始“贞下起元”,才真正掀开找回自我的大幕。正如“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的呼声愈发响起。“学中国哲学的必须懂西方哲学,否则就叫不懂哲学,或没有资格研究中国哲学,但学西方哲学的完全不必学中国哲学,不必懂孔孟老庄。正如学中医的必须懂西医,但学西医的不必学中医。为什么这样?这里恐怕的确有某种文化特权和崇拜西方的问题,……但就短期来看,这种不平衡的文化交流还难以改变。我相信,无论何人、何方、出于何种原因,盲目傲视他人或崇拜他人,都是非理性和非健康的态度,不仅于己无利,而且有害于人。”

这便是中国本土走出的第一问取得中国哲学博士学位的学者刘笑敢教授,而且也算是在自己本土香港的感受。刘笑敢教授所提到的中医,现如今带“中国”头号的事物恐怕都难免以上境况。可以说,中国哲学和中医有极其类似的境遇,比如还未有一点中国哲学的根底,也许一不小心诸如“自封”、“保守”、“狭隘”、“排拒”等等感受难免上身。这是中国哲学的名实极为不符之处。郭齐勇教授反复强调中国哲学不但一点不逊于西方哲学,而且还拥有西方哲学所没有的许多属于全人类的最为深邃通达之原发性智慧,这是毋庸置疑的。

建立在“生命”体验之上的中国哲学,其中有人、其中有道。就这些而言,如果离开了这一基本点,无论外向型的“思辨”如何发达,不但难以通同大道,而且最终会舍本逐末、所谓“上不在天,下不在田”(《易·文言》)的境地。康德不是体道者,他是哲学家,却并非圣之者,他可以构建空前庞大的体系,但他无法取代孔孟老庄而成为具有原发性源头活水智慧的信仰之所在,离开了上帝,他也和凡夫同为无能儿。这就是为何西方要么“实证”一切而解掉一切所谓空洞的“形而上学”,要么宣布“上帝死了”,要么走向非理性主义,或是解构、后现代主义又宰制灵魂。也许一个有道者不会轻易“创作”和“完成了哲学”,所以才相对地不那么流派众多、“大家辈出”、异彩纷呈,也许这些对于圣哲而言都是浮光掠影,所谓“人类一思考,上帝便发笑”之情形。有所破方有所立,同时也有所立才方能具能破之能,恐怕后者更具有可靠性。市面所谓“真正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而中国哲学在自身民族性、即本性未立之时,便过分追求世界性,西方视域,恐怕既难免丢了自己真性,又误传一通,不但自损,也是在损灭全人类的慧根。朱熹的哲学易于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西方哲学家相比较,也恰恰是新儒家牟宗三先生所谓的“别子为宗”,因为这个哲学“道问学”之功始终具有根本性地位。在中国哲学之中,“中庸”之前是有限定的,即《中庸》所谓“极高明而道中庸”。如果一定要对中国哲学之所谓研究方法论做一根本定义对话,那么可勉强名之曰“极高明而道中庸”。可勉强而分“极高明”为体,“道中庸”为用,前为本,后为用。但这也是西方哲学式的二分,二分法、非此即彼、排中律、主客对立、三段论等等在中国哲学这里是在根本上“不合法”的。如果仅仅在此意义上说,现代新儒家开山的熊十力先生之大着《体用论》也是违背了中国哲学儒释道之本意的。

那么,中国哲学的研究方法论竟是何为呢?如若在原始儒释道为代表的中国哲学而言,离开了孔子答仁式的智慧,那再拿“philosophy”而言之,已经离真正的“智慧”远矣。正老子所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哲学,离开了“其中有人”、“生命”、“道”之域,已不成其为真正之哲学,因为其已远离了真正之智慧。这也许正是西方哲学发展史所昭然若见的,这也许也正是中国哲学之世界性“大事因缘”之所在。这正是中国哲学根本上之研究方法论。

参考文献:

[1][2][3][4][5]牟宗三:《中国哲学十九讲》[M].吉林出版集团2010年版,第14,14,41,42,42-43页.

[6]郭齐勇:《中国哲学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7页.

[7]郭齐勇:《“中国哲学”及其自主性》[J],《“重写中国哲学史”三人谈》,《文史哲》2005年第3期.

[8]刘笑敢:《庄子哲学及其演变》(修订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318页.

学术论文:《可持续性创新分析》独立完成,3000字,《光明日报》2000●学术论文:《警惕:未来的人口大倾斜》,独立完成,3000字,《经济日报》。●学术论文:《商品经济与计划经济断思》独立完成,3000字,《经济日报》。●学术论文:《企业活力系统分析》独立完成,2500字,《经济日报》。●学术论文:《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最优路径》独立完成,2800字,《经济日报》●学术论文:《城市化能让城乡双赢吗?》独立完成,2000字,《解放日报》(13)。●学术论文:《社会科学是生产力之母》独立完成,10000字,《经济学家》2005年第2期。●学术论文:《经济全球化下的认识误区与盲点》独立完成,10000字,《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4第7期。●学术论文:《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制度创新路径分析》独立完成,8000字,《经济研究资料》(经济研究副刊)1999年第9期。●学术论文:《流动人口研究需要创新的领域》独立完成,13000字,《中国人口年鉴》2003卷。●学术论文:《经济体制变迁中双轨格局的内在缺陷》独立完成,11000字,《文史哲》1998年第6期。●学术论文:《市场经济所特有的人口规律》独立完成,12000字,《文史哲》1999年第4期,●学术论文:《现代化的动力是绝大多数人受益》独立完成,10800字,《文史哲》2000年第4期。●学术论文:《繁荣时期政府不作为的宏观政策命题——关于宏观调控的一个理论假说》独立完成,12000字,《文史哲》2004年第6期。●学术论文:《是“城市化”还是“城镇化”》独立完成,10000字,《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4年第5期。●学术论文:《人口流动规律及其政策含义》独立完成,10000字,《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年第1期。●学术论文:《水环境优先兼顾水资源》第一作者,8000字,《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7年第4期。●学术论文:《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经济效应分析》三人合作,8000字,《农业经济》2007年第4期。●学术论文:《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创新路径》独立完成,16000字,《社会科学战线》1999年第5期。●学术论文:《稀缺、制度与效率的关系分析》独立完成,6000字,《天津社会科学》2001年第4期。●学术论文:《制度现代化解构》独立完成,12000字,《天津社会科学》2002年第5期。●学术论文:《经济学分析的六观层面》独立完成,13000字,《天津社会科学》2003年第3期。●学术论文:《城市化进程中的若干问题辨析》独立完成,12000字,《天津社会科学》2004年第6期。●学术论文:《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4第6期。●学术论文:《充分就业路经》独立完成,9000字,《学术论坛》2005第9期。●学术论文:《人口发展与制度创新——兼谈制度人口学的构建》,独立完成,7000字,《理论学刊》2005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C5《人口学与计划生育》2006第1期全文转载。●学术论文:《社会主义劳动力商品问题浅议》独立完成,6000字,《齐鲁学刊》1987年第1期。●学术论文:《企业独立化是走出“两权分离”困境的有效途径》独立完成,8000字,《齐鲁学刊》1988年第4期。●学术论文:《简论市场机制的作用》独立完成,6000字,《齐鲁学刊》1990年第6期。●学术论文:《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存在原因的寰观思考》独立完成,8000字,《齐鲁学刊》1991年第6期。●学术论文:《按劳分配不是社会主义经济的特有规律》独立完成,11000字,《齐鲁学刊》1999年第1期。●学术论文:《中国买方市场分析》独立完成,12000字,《齐鲁学刊》2000年第2期。●学术论文:《充分就业状态及其发展陷阱》独立完成,10000字,《齐鲁学刊》2004第6期。●学术论文:《客观规律与比较方法》独立完成,7000字,《东岳论丛》1998年第2期。●学术论文:《市场机制生成的三大基础要件》独立完成,6000字,《东岳论丛》1999年第2期。●学术论文:《人的现代化与教育创新》独立完成,8000字,《东岳论丛》2000年第4期。●学术论文:《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根本路径分析》独立完成:18000字,《东岳论丛》2004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分类号:F10;分类名:《国民经济管理》;复印期号:200403)●学术书评:《‘新中国劳动制度发展与创新研究’评介》独立完成:3000字,《东岳论丛》2006年第5期。●学术论文:《理论更新周期断思》,独立完成,6000字,《山东社会科学》1998年第6期。●学术论文:《公平与效率关系的科学解析》独立完成,6000字,《山东社会科学》2000年第3期。●学术论文:《中国人口流动的动因分析》独立完成,14000字,《山东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学术论文:《种草与种树的经济学分析》独立完成,8000字,《山东社会科学》2007年第5期。●学术论文:《全球化与中国劳动力自由流动》第一作者,6000字,《山东社会科学》2007年第12期。●学术论文:《关于利益集团分析的若干问题》独立完成,8000字,《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学术论文:《适度人口理论与适度流动人口》,独立完成,8000字,《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学术论文:《农民工就业能力研究》第三作者,8000字,《调研世界》2007第11期。●学术论文:《中国人口发展的创新路经》独立完成,4000字,《中国人口报》●学术论文:《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口流动的动因分析》独立完成,4000字,《中国人口报》●学术论文:《简论人口流动》独立完成,3000字,《中国人口报》●学术论文:《发展人口学构想》独立完成,5000字,《国际学术论坛》2004第4期。●学术论文:《中国当代人口发展分析》独立完成,8000字,《东方论坛》2004第4期。●学术论文:《建构服务型政府的创新路经》独立完成,8000字,《东方论坛》●学术论文:《试论两大部类交替优先增长规律》独立完成,8000字,《山东经济》1988年第3期。●学术论文:《试论自然经济的历史缺陷》第一作者,6000字,《山东经济》1997年第5期。●学术论文:《市场失灵与间接调控》独立完成,6000字,《山东经济》1998年第4期。●学术论文:《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工具创新路径》独立完成,6000字,《山东经济》1999年第5期。●学术论文:《现代化的科学内涵》独立完成,6000字,《山东经济》2000年第4期。●学术论文:《高架桥的经济学分析》独立完成,5000字,《山东经济》2004年第2期。●学术论文:《简论宏观调控的转轨变型》第一作者,5000字,《当代企业家》1989年第10期。●学术论文:《市场竞争中优质取胜和创新取胜策略》独立完成,6000字,《科学与管理》1998年第4期。●学术论文:《市场竞争中信誉取胜和信息取胜策略》独立完成,6000字,《科学与管理》1999年第2期。●学术论文:《恩格斯论竞争规律与供求规律的关系》独立完成,4000字,《发展论坛》1998年第6期。●学术论文:《现代自然观与企业活力》独立完成,3000字,《发展论坛》2000年第11期。●学术论文:《企业功能与企业活力》,独立完成,3000字,《发展论坛》1999年第6期。●学术论文:《略论企业经济系统》独立完成,10000字,《济南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学术论文:《价值·金·纸币》独立完成,6000字,《济南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学术论文:《全球化与现代化》独立完成,6000字,《济南大学学报》2001年第6期。●学术论文:《中国城市化进程演进分析》独立完成,8000字,《济南大学学报》2003年第6期。●学术论文:《中国人口流动态势》独立完成,9000字,《济南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学术论文:《发展观的历史变迁》独立完成,9000字,《济南大学学报》●学术论文:《谈谈公平与效率》独立完成,2000字,《大众日报》,该文于1987年首先在理论界提出“效率首先,公平其次”的理论观点,在1993年12月十四届三中全会“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提法中证明是正确的。●学术论文:《对按酬付劳的一点新理解》独立完成,2000字,《大众日报》。●学术论文:《科技转化与创新》独立完成,2000字,《大众日报》。●学术论文:《论可持续性创新》独立完成,2000字,《大众日报》。●学术论文:《论制度创新》独立完成,2000字,《大众日报》。●学术论文:《摈弃“轻商”的傲慢与偏见》第二作者,3000字,《大众日报》2003年6月29日。●学术论文:《市场经济中的企业竞争策略》独立完成,4000字,《山东企业管理》1998年第10期。●学术论文:《中国未来的人口问题大倾斜》独立完成,6000字,1986-1988三个年度10篇优秀稿件奖。《三不月刊》1988年第11期。●学术论文:《关于纸币产生问题的新认识》独立完成,4500字,《山东金融研究》1988年第9期。●学术论文:《市场竞争中广告取胜和谈判取胜策略》独立完成,8000字,《青年思想家》1998年第6期。●学术论文:《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教育创新路径》独立完成,6000字,《聊城师院学报》1999年第5期。●学术论文:《现代科学发展观的十大核心要义》第一作者,16000字,《WTO与中国经济》,中国商务出版社2007年出版。●学术论文:《流动人口学构想》第一作者,6000字,《WTO与中国经济》,中国商务出版社2007年出版。●学术论文:《供求规律及中国买方市场分析》独立完成,6000字,《学习月刊》1998年第7期。●学术论文:《脚手架上抖风流》独立完成,(调查报告),12000字,《齐鲁企业家丛书》,山东大学出版社1988年。●学术论文:《企业之路》独立完成,(调查报告),11000字,《中国企业家名典》中国工人出版社1988版。●学术论文:《关于当前中国市场状况的思考》独立完成,12000字,《山东社科界》1998年第3期。●学术论文:《诚信应成为泉城的品牌》独立完成,2000字,济南日报注:另有若干学术会议宣读文章未列出。其98%以上的学术论文均为个人独立完成,其中的两篇两人合作的学术论文,俞宪忠也是第一作者。现有11文章有待定稿。

1.《宋代就粮军简析》,《文史哲》1985年第2期。2.《宋代新兴商人资本交引铺的经营活动及其对经济生活的影响》,《中国经济史研究》1987年第2期。3.《宋代交引初探》,《宋史研究论文集》,1987年年会编刊。4.《宋代交引买卖市场的形成、分布和政府的干预》,《中州学刊》1988年第4期。5.《宋代商业信用析论》,《中国经济史研究》1989年第4期。6.《宋代榷货务的经济职能及其演变》,《河北大学学报》1989年第4期。7.《<宋代经济史>评介》,《光明日报》1989年2月22日(笔名:肖江)。8.《关于北宋前期宰相制度的几个问题》,《中州学刊》1990年第2期。9.《南宋大仪镇之战述评》(合著),《河北学刊》1990年第6期。10.《关于规律和历史规律的几个问题》,《河北大学学报》1991年第1期。11.《宋代买卖契约初探》,载《中日宋史研讨会中方论文选编》,河北大学出版社1991年5月版。12.《唐宋时期河北的盐政及其演变》,《盐业史研究》1992年第1期。13.《宋朝赊籴制度》,《中国经济史研究》1992年第3期。14.《宋代官私商业的经营方式》,《河北大学学报》1992年第3期。15.《微机与史学研究手段的现代化》,《史学理论研究》1992年第4期。16.《宋代“和预买绢”制度的性质问题》,《河北学刊》1992年第5期。17.《宋代榷货务的金融职能和性质》,《中国钱币》1993年第1期。18.《试论宋代的官僚地主土地所有制》,《中国经济史研究》1994年第3期。19.《宋代商人的市场垄断与政府的反垄断》,《中国经济史研究》1996年第2期。20.《中外对比与中国经济史研究》,《中国经济史研究》1996年第2期。21.对《〈宋代经济史〉质疑》一文的驳议(合著),《中国经济史研究》1996年第4期。22.对《<宋代经济史>质疑》一文的驳议(续)(合著),《中国经济史研究》1997年第1期。23.《学于史立于史耿介丹心——攀登不止的历史学家漆侠先生》,《社会科学论坛》1998年第3期。24.《文化的地域性》,《中国文化研究》1998年第4期。25.《〈中国改革通史〉序言》(合著),《河北大学学报》1998年第4期。26.《关于宋代的私盐贩》,《盐业史研究》1999年第1期。27.《宋代地主制经济的特权性》,《中国经济史研究》1999年增刊。28.《宋代粮商的粮食投机》,《史学月刊》2000年第2期。29.《宋代粮商的成份、内部分工与经营状况》,《中国经济史研究》2000年第3期。30.《透析北宋崇文抑武现象》,《光明日报》2000年9月1日。31.《经济史研究的创新——<宋代工商业经济与政府干预研究>评介》,《中国经济史研究》2001年第6期32.《宋代的钞引盐商》,《盐业史研究》2001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宋辽金元史》2002年第1期全文转载。33.《中国传统经济的再评价问题》,《中国经济史研究》2003年第3期。34.《北宋乡兵人数考论》,《宋史研究论丛》第5辑,2003年12月。35.《宋代的福建路》,《宋辽金元史研究》第8号(韩国),2003年12月。36.《宋元历史文化遗产与保定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社会科学论坛》2004年第8期。37.《王菱菱教授<宋代矿冶业研究>评介》,《中国经济史研究》2005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宋辽金元史》2005年第4期全文转载。38.《信息合成与调节是政府的天职——对中国经济发展史上的政府职能与作用的一些初探》,载《中国经济发展史上的政府职能与作用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005年7月。39.《论“圣贤气象”——宋代朱熹、吕祖谦<近思录>研究之一》,《河北学刊》2006年第1期。40.《两极分合的中国经济史研究》,《中国经济史研究》2006年第1期。41.《宋代的武臣县尉》(合著),《河北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42.《岳飞被害与昭雪问题再探》,《郑州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43.《北宋五子的理学体系问题》,《文史哲》2007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宋辽金元史》2008年第1期全文转载。44.《关于宋太祖祖籍及其相关的几个问题》,《河北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45.《经济史研究的一个方向》,《中国经济史研究》2008年第4期。46.《论“为学大要”——<近思录>研究之一》,《宋史研究论丛》第9辑,2008年11月。47.《论宋代学者求理的五种方法》,韩国《宋辽金元史研究》第14辑,2009年12月。48.《中华文明的发展趋势》,载《中华文明的历史与未来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河北大学出版社2010年4月版。49.《中国古代法制研究集萃——郭东旭先生七十寿辰纪念文集》序,2010年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7月版。50.《宋代真理学的构件和后世的取舍》,《河北大学学报》2010年第5期。51.《漆侠先生与中国农民战争史研究》(合著),《河北大学学报》2011年第5期。52.《北宋大朝会考论——兼论“宋承前代”》(合著),《河北学刊》2011年第5期。53.《故乡的山水——石险峰老师〈泽山集〉读后》,载《泽山集》,河北大学出版社2011年9月版。54.《必然规律与中华文明的未来趋势》,载《裴汝诚教授八秩寿庆论文集》,中华书局2011年10月。55.《陆游与宋代理学》,《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2011年第4期。56.《半甲历程不寻常——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成立三十周年回顾与展望》,《光明日报(理论·史学版)》,2012年10月19日。57.《论王十朋对南宋理学家的影响》(合著),《浙江学刊》2013年第2期。

关于科技方面的文章

科技的发展永无止境,除非人类灭亡论白热化程度,的确现在科技的发展速度是史无前有的,但是将来科技的发展速度可能会更快。地球最后会消失是肯定的,因为太阳会在未来50亿年内蜕变成白矮星,而在开始蜕变的过程中地球上的气候就早已变得不适合生物生存了。根据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宇宙中的智能生物绝非人类一种,也就是说“地球”并非只有一个,在宇宙漫长的演变过程中,随时都可能产生一个地球,只是还未被人类发现而已。宇宙有没有尽头,我不敢肯定地说。但是我赞成爱因斯坦的理论,我相信是有尽头的,而且不止一个宇宙。依照现在的科技,要找到宇宙的边缘好像还有些困难,但是未来就很难说了,相信未来的人类智慧足以将宇宙解释得更加清楚。在速度达到光速时,时间会静止。如果要时间静止,只需达到光速而已,若超过光速,时间便会倒流。最后一个问题,如果克隆人成长过程不出什么意外的话,得20年后才会长的和被克隆人一样。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中提到如果超越了光速,时间便会倒流,现在人类还不可能发明任何东西能超越光速,即使前几天刚试验的世界上最大的电子对撞机中的电子也只能被加速到无限接近光速的%,所以目前为止认为光速无法超越。

近几年来,我们看到了我们伟大的祖国的科技事业的迅猛发展,这让我为我是个中国人而感到无比的自豪。记得很久以前,手机的用途几乎只有一个,那就是打电话,可是前几年,手机有了很大的改变,不仅外观漂亮多了,而且用途也多了,可以用手机拍照、开会、上网、发短信息等等一系列的事情,这让我们的生活更为方便,也让我更加领会到了科技的力量,不过,我只是个初出茅庐的学生,对“科技”二字的内容还知之有限,我无法用一些很深奥的理论来阐述科技的玄奇,也无法对各位走上工作岗位的长辈们承诺我所能实现的科技蓝图。但我愿意用一个学生的角度来畅想科技与未来。从基因工程“让人活到一千岁”的梦想,到纳米技术“包你穿衣不用洗”的诺言;从人工智能“送你一只可爱机器狗”的温馨,到转基因技术“让老鼠长出人耳朵”的奇观。不断有新的科技在诞生,每一个新科技的发现都会让人们欣喜若狂,因为,这些新科技正在逐步地改善我们的生活,让我们更加了解自己。就近期而言,中国首先完成了非典病毒全基因组测序,非典现在是全球公认的危害性最大的疾病,可是为什么别的国家不能首先完成,而我们国家就偏偏完成了呢?很简单,这说明了我们国家不比别人落后,不比别人差,回头看看我们祖国的过去,从曾经一个刚刚起步的改革开放的国家到现在的拥有领先的科技水平的大国,我们的祖国经历了多少的风风雨雨,多少的困难与坎坷,但是我们的祖国还是挺过来了,因为我们的祖国坚信——科技不仅改变命运,还可改变未来。对于我们这一代人,对社会的普遍感觉是竞争意识强了,学习劲头足了。科普知识是我们关注的焦点,爱因斯坦、霍金、比尔·盖茨是我们心目中的明星,计算机科学、现代物理和化学动态更是无时不牵动着我们。我们已经明白科技的重要性,也知道了科技的普遍性。虽然科技创造新生活的前景引人遐思,令人神往。但是归根结底是要靠我们共同的努力实现的。作为祖国未来建设的中坚,我们这一代年轻人肩上的担子的确不轻,新的机遇总是伴着风险与挑战,但是,我们不会轻易地说放弃,我们用我们的青春向前辈们发誓:决不辜负前辈们对我们的希望。回望文明的历程,是科技之光扫荡了人类历史上蒙昧的黑暗,是科学之火点燃了人类心灵中的熊熊的希望;科技支撑了文明,科技创造着未来,而未来在我们手中。让我们成为知识的探索者,让我们在未知的道路上漫游,

科技,一把“双刃剑”

科技,让无数人为它趋之若鹜。无数的人,都渴望走进那神圣的科技殿堂。正是凭着科技,人们创造出了一个个不朽的奇迹,譬如汽车,正是凭着科技,人们得出了一个个真实的结论,譬如地心引力,然而,科技也是一把双刃剑,提高了我们的生活质量。

但也给我们的生存环境带来了隐患,你知道吗?现在,家家户户几乎都开着汽车,我们家也新买了一辆。汽车豪华而宽敞,就像是一座“移动的房屋”在里面可以听音乐、看视频,只要保证流通的空气,甚至可以睡觉。

坐在汽车上,开启车窗,清新的风儿扑面而来,那滋味别提多爽了,仰望着蓝天白云,背靠着软软的沙发,令人心旷神怡。而且,汽车的速度非常快,是旅游的上,上之选。可是,凡事有利必有弊,汽车也不可幸免。

其一:汽车比较耗油,偏偏汽油很贵,一升就得七、八元,还时不时涨价,简直就是只吃不吐的大黑洞,况且为了汽车的美观,汽车上掉点鸟屎、被刮了点漆、车座太脏什么的,都要去洗洗换换,又得花掉很多钱。

再有,汽车每年交的保险也不便宜。唉,自从有了汽车,俺老妈的钱包总是瘪瘪的。

其二:汽车的尾烟非常污染空气,那鸣笛声也很刺耳,若是人长期生存在这种环境里,极其危害身体健康。唉,我多么希望汽车喷出来的是清澈的水汽,汽笛声可以变成优美动听的音乐啊!

与高科技产品汽车相比,自行车“返璞归真”就有很多好处了。多骑自行车可以强身健体,而且没有尾烟,它的铃声也很清脆悦耳。可是,自行车也有弊端呀,真是“金无足赤,车无完车”。自行车的速度不快,去哪儿旅游还不得累死?

雨天要穿雨衣,否则就得淋成落汤鸡,没有空调,夏天热得汗流浃背也没办法。瞧,科技在发展,任何事物都有利有弊吧,现在,很多东西都是用木头做的,小到木筷子,大到木家具,还有造纸、建房....可与此同时,森林也在快速地消亡。

“十年树木”啊,人们栽种的意识还没有普及,植树的速度也远远跟不上。试想一下,森林资源在不断减少,它们可是地球的“绿化工程师”啊!工厂中源源不断地生产着各类高科技产品,可是,黑烟却从烟囱里冒出来,污染着空气。

那些肆意排放的污水也让小河不再清澈,鱼儿们就算没被毒死,体内也满是毒素。唉,如果继续这样下去,地球上的新鲜空气还能存在多久呢?时代在进步,科技在发展。可我,一个五年级的小学生,却要高呼,科技,一把双刃剑!用得不好,会害人害己。

纵观全世界,科技发展给人类带来的利益,无疑是不可否认的。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在不断的提高,物质需求也在不断的普遍的得到提高。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科技发展的 作文 800字,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科技发展的作文800字1

科技的发展带给我们的是一个个惊喜、一次次赞叹。由于科技的发展,爱迪生利用电发明了电灯,让我们告别了点煤油灯的时代。每当夜幕降临时,家家户户都开启一盏盏明亮的电灯,为我们的工作和学习带来方便。

由于科技的发展,人们发明了播种机和收割机。它给农民伯伯播种、收割带来极大的方便,也节省了农民伯伯非常多时间和力气。由于科技的发展,人们发明了电冰箱、电视机、空调和洗衣机等。电冰箱让我们冷藏、冷冻食品带来方便;电视机让我们及时了解国内外大事,还让我们的生活和娱乐增添光彩;空调在酷暑、严寒季节,为我们带来清凉或温暖;洗衣机为妈妈洗涤衣物带来便利。由于科技的发展,人们发明了对讲机、手机和可视电话,方便了彼此间的通话与联系,仿佛对方就在你的身旁。由于科技的发展,人们发明了电脑。

我们可以在电脑上查资料、写 文章 ,还可以参加网上购物、网上聊天,小朋友们还能玩游戏。电脑是我们的得力助手,它为我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带来极大的帮助和方便,同时还为自己增长见识、扩大视野和陶冶情操。由于科技的发展,我们的建筑师们充分发挥聪明才智,设计和建造一幢幢漂亮、奇特的高楼大厦,这些拔地而起的建筑物错落有致地耸立在大江南北。由于科技的发展,我们的航空、航天事业取得巨大的突破和成功。像这次国庆大阅兵中所看见的歼10机是我国自行研制的最为先进的战斗机,我想,拥有这么先进的战斗武器,我国的国防将更强大、安稳,有了这些先进的武器我们将不再受欺凌。

再说,神州五号、神州六号和神州七号相继升空,载人也从一人到三人,从舱内活动到舱外活动,这一切都证明我国有足够的能力去探索太空、征服太空,也证明了我国有能力去建设航天空间站,也许空间站的建设脚步已不远了。我相信不久的将来,我国的航空航天事业必将超过美国、俄罗斯等发达国家。

科技的发展,带给各行业的巨变令人啧啧称赞。我想,作为一名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一员,我一定要好好学习,多学知识,丰富自己,长大后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本领去建设和创造,把我们的国家建设的更加强盛、美好!

科技发展的作文800字2

科学发展与社会生活向来就是一体化的。一方面科学技术推动了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从原始的刀耕火种到现在的信息社会,科技给了人类社会无比强大的推动力。另一方面,人类社会也给了科技的发展提供了必需与环境。若无人类社会的存在,若无人类社会在 其它 方面的发展,科技也将无用武之地。此外,科技的发展越来越成为一个社会的标志、一种文明的象征。蒸汽机的出现标志了工业社会的到来,半导体的出现又将人类带入了电子时代,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与互联网的诞生更是标志着人类步入了一个崭新的信息时代。科技给整了社会带来了改变,带来了活力;相反社会的发展也在无形中推进了科技的不断前行。两者相辅相承,只有这样,才能共同地发展与前进。

然而,科学发展是把双刃剑。科技的每一次突破都蕴含着新的发展的可能性,又蕴含着不断增长的危险性。社会的每一次发展都是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巨大变革而来。因而人类社会的发展同时也恰恰是因为科技的进步而变得十分不可靠。科技进步是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往往又会对作为社会发展的本质的人的发展构成巨大威胁,科技进步为社会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也为主体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精神空虚。科学技术是现代工业文明的基石。人类正是因为运用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改造自然,创造并实现了今天的物质文明。但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紧张、全球生态环境恶化作为科技进步的伴生物,不断向人们提出警示:科学技术与社会进步之间又具有显明的二律背反性。所以,著名的科学史家萨顿说,就建设性而论。科学的精神是最强的力量。就破坏性而论,它也是最强的力量。汤因比说:“技术每提高一步,力量就增大一分。这种力量可以用于善恶两个方面。”总之,人类正是在“知识就是力量”的伟大 口号 鼓舞下从愚昧走向文明、走向现代。同样,人类也正是在科学万能论的迷梦中悄悄执行了自己精神的“安乐死”。

科技要发展,人类得生活,科学地发展,健康的生活,这必须成为我们接下来要研究的很重大的课题。

科技发展的作文800字3

随着时代进步科技的发展,各种各样的科学软件产品开始出现在人们的视野,我们这个年纪的孩子们也对这些东西有了浓厚的兴趣,有的会抢红包,有的会打游戏,有的会制作小电影嘿,我真幸福!生活在科技高速发展的新时代。

我想奶奶啦,妈妈我们什么时候去看看奶奶啊?每到寒暑假我总是磨着妈妈去北京,哎呀,奶奶在那么远的地方,咱们这么千里迢迢去多麻烦,还要辛苦姑姑他们带着我们出去玩儿,看你这小样儿?来来来,妈妈教你看个好东西是什么是什么!不等妈妈话完,我便急不可待地想知道。

你看,这智能手机不是有微信吗,咱们先打电话跟奶奶说加她微信,这样就可以通话可以见到奶奶啦!妈妈笑嘻嘻地教我,咦,有这么神奇吗?我这心里的疑问可大得很?不一会儿,我们就打通了奶奶的电话和奶奶加上了微信,奶奶,你看到我了吗!这才加好微信,我就兴致勃勃地开始比划着,你看,这么一按,你马上就能见着奶奶了!妈妈这手起刀落的一个指头点下去,奶奶慈祥的笑脸咻地一下就出现在手机屏幕上,不一会儿姑姑也来了,简直太幸福了!姑姑,你能看见我吗,你能看见我吗!我在手机的这端亢奋地喊着。姑姑看见你啦!姑姑在手机的那头向我挥了挥手,妈妈,你这是怎么做到的?还能隔着手机就能看见远在北京的奶奶,这样以后我是不是想奶奶了随时就能看见奶奶呢?是呀,随着科技的发展,微信开始被广泛使用,你看,这打过去奶奶要是接通了,我们就能看见她啦!原来是这样,我再也不用天天‘求着’妈妈了,哼,让她还用完成各种练习‘要挟’我!我在心里自个儿悄咪咪地乐着,。嘿,朋友们,我们真幸福!这科技的发展可真了不起!

生活在这样一个科技发达的时代,虽然也会出现这个不合适,那个不适应,但是对于我们生活的便利总是会愈来愈多。随着高水平的科技发展,我们越来越离不开手机、电脑,、互联网总有新闻说现在科技发展的太多太神速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不利,总会有孩子走上歧路,但是只要我们善用科技,科技的发展就会令我们的生活更加阳光向上更加璀璨多姿。

嘿,我真幸福!在这个科技飞速前进的新时代健康成长,在美好的科技时代增长自己的见识,增强自身的技艺,探索科技中无穷无尽的奥秘!

科技发展的作文800字4

在日新月异的发展下“科技”已成为我们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无论是做什么事,都离不开科技。然而,科技的灵魂在于创新,没有创新就不会有今日的发展;没有创新,国家就没有竞争力;没有创新,就没有一个人国家的灵魂。

创新是个人能力的表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当大家都朝着一个固定的 思维方式 思考问题时,而你却独自朝相反的方向思索,这样的思维方式就叫 逆向思维 。敢于“反其道而思之”,让思维向对立面的方向发展,从问题的相反面深入的进行探索,树立新思想,创立新事物。

爱迪生发明电灯

众所周知,电灯是大科学家爱迪生的伟大发明。爱迪生能够发明电灯,不是他的一时心血来潮,不仅仅靠的是他的智慧,还有他踏实的行动,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一点一滴的前进。最终,灯亮了起来,爱迪生的创新也成功了。还有许许多多的创新都是用踏实的努力换来的。创新,确实是我们社会进步的动力,但是踏踏实实的行动却是我们取得成功最基本的条件。总之,创新刺激我们前进,这之后则需要我们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朝前走。

变废为宝

曾记得,在小学时学校组建过“变废为宝”的活动。这样,大家的思维全都拓展开来,想,要怎样才能把一个旧的东西变成一个新的东西?大家都冥思苦想。第二天大家都拿着自己的作品来了,有的是,用筷子做成的小凳子:也有用易拉罐做灯笼的;还有用瓜子壳作画的。然而,让我记忆犹新的却是用铁丝做成的自行车,它的外观很精致其次他用的材料也很新颖,为此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不仅如此,学校还特地为此开展了参观活动,跟是把我们的 创新思维 激发了出来。

有人说第一个用鲜花来比喻少女的人,受到人们一致的称赞,被誉为天才;第二个套用比喻的人,则被人们讥为庸才;等到第三个仍用此比喻的人,就被人们斥为蠢材了。这种说法未免夸张,但其中赞扬创新的意思却是无可非议的真理。我们应提倡创新,而且要敢于创新,而不去步人后尘,拾人牙慧。年轻的朋友们,趁我们正值青春年华,努力吧,愿我们有所创新,有所发明!

科技发展的作文800字5

20世纪,很多的科技产品已成功问世,21世纪,科技产品走进大家的生活,现在手机的应用加大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也加强了人与人之间心灵上的交流,以往,到外地去出差,没有手机,人与人之间不方便联系,如果要接待朋友的话,必须要事先用公用电话联系好,再在车站等,如果在路上出现情况,如高速赌车等等,还会等上好几个小时;手机的出现大大方便了人的生活;现在互联网的普及也更是大大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你在北京,我在上海,我和你足不出户,就可以相互看见对方,还可以通话,在互联网上我们可以想看什么就看什么,可以参加各种投票活动,可以广知天下事;电脑的出现大大方便了我们的日常的办公,手指只要轻轻一点就可,不再像以前那样用纸质办公,空调现在成了家庭必备的家用电器,让你在家就可以感受到春天般的温暖,不再是冬天冷,夏天热,而是一年四都如同春天般的美好。

数码相机可以随时随地记录下每个精彩的瞬间,让你不再为失去美好的回忆而烦恼,不管人们有没有意识到,科学技术已经深深的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21世纪以来,科学技术,尤其是计算机 网络技术 、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手机、电脑那些昂贵的奢侈品步入寻常百姓家,成为我们生活的必需品。想象一下,如果没有手机,我们如何随心所欲地与亲人保持联系呢;如果没有网络,我们又如何与远在异国他乡的朋友谈天论地;如果没有高清晰的电视技术,我们又如何享受华丽的好莱坞电影?当然,我们也必须承认,科学技术在一定程度上也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改变着我们的 文化 。正是因为科学技术具有如此的重要性,我们的领导人也在多种场合提出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后取得了很大地进步,步入了科技强国之林。

但是,我们还应该认识到,我国很多技术都受限于发达国家。所以,我们应该奋起直追,迎头赶上。作为当前社会的一员,我们不仅应该认识到科技的重要性,还应该努力学习科学技术,用科学技术来武装我们的头脑,具有献身科学的勇气和决心,具有用科学技术来发展全人类的博大胸怀。更重要地是,我们还应当 教育 我们的后代,要热爱科学,尊重科学!

西方哲学史关于人物论文

在西方哲学史上,从古希腊到20世纪的哲学都随其时代的精神境况而产生某种新的哲学主题,西方哲学主题的每一次转变都彰显了当时时代的精神状况。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西方哲学智慧论文,供大家参考。

西方哲学智慧论文 范文 一:西方哲学给我的启示

摘要:理想代表针对未来,哲学的思考就是要让人能够在过去、现在、未来三个时间向度中连贯起来,让自己的生命不再只是活在当下那片片断断,刹那生灭的过程中而已。

关键词:西方哲学 科学 生活

这个学期,也就是大三第一学期,我们学习了“西方哲学智慧”这门课程,感觉这门网上授课教学的课程学起来有点麻烦,不过我们还是顺利的完成了课程的学习。本来,我对于学习一门关于西方哲学的课程——“西方哲学智慧”,确实是对此不太敢冒。不过,上了大半学期的课程,感觉这门课程的学习也没想象中那么恐怖。而且视频内容适中,通俗易懂,加上我课下查看书籍,上网搜索资料来辅助学习,使自己更清楚学习内容,渐渐对这门课程产生了兴趣。

在学习“西方哲学智慧”期间,我从对哲学的模糊认识到系统的去了解西方哲学的一个发展历程。关于“西方哲学智慧”的授课视频,带领我在哲学的浩瀚宇宙中畅游了一回。

西方哲学在其长期发展过程中已经发生过三次重大的转折:从古希腊哲学转向中世纪哲学;从中世纪哲学转向近代西方哲学;从近代西方哲学转向现代西方哲学。

西方哲学来源于古希腊,从泰勒斯到普罗提诺,中间十几个世纪,通过历史的变迁,古希腊文明一去不返,然而其精神永存。尽管原始哲学不太严肃,空洞的想象多而实证的 经验 少,但古代的哲学家们,几乎对凡人所能触觉到的东西,都提出了大胆的质疑与合理性设想,形成了朴素的唯物主义和朴素的唯心主义两大流派。后来的继承者们,或者在此基础上继承和发扬光大,或者提出与两大流派相反的观点,或者喋喋不休地考证与唠唠叨叨地解释,终究跳不出古代哲人们所设计的圆圈,只不过比原始哲学更加完善清晰而已。

____最初是从犹太教发展而来的,由于早期__们坚定的信仰和纯洁的道德以及宽容和忍耐精神,赢得了越来越多的罗马人皈依,最终成为了罗马国教。与希腊哲学不同,中世纪哲学——无论是早期的教父哲学还是后来的经院哲学,从来就没有获得过独立的地位,它所讨论的问题都直接或间接地关系到基督____本信仰和教义。基督____想是惟有灵魂才能到达伊甸园,基督____质精神是灵肉对立和唯灵主义,因此它在哲学上必然会对应于一种唯心主义观点,即把精神看得比物质更加具有根本性,把作为思维对象的概念世界看得比作为感觉对象的现象世界更加本质和真实。

在这个阶段,中世纪____哲学不再像古希腊哲学那样把眼光头像自然世界和客观存在,而是把灵魂和上帝作为研究的对象。它所追问的核心问题也不再是世界的本源,而是精神的本质——通过对上帝这个绝对精神的追问而深入到具有人—神结构的个体意识的灵魂,深入到一般精神的能动本质,尽管这种意识和一般精神的能动本质是通过唯心主义或唯灵主义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由于主观精神世界是一个比客观自然世界更加深邃的世界,所以中世纪基督____尽管具有种种扭曲和偏颇的形式,但是他对西方哲学精神向自身内部的神话仍然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构成了西方哲学发展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现代西方哲学一般指黑格尔之后至今的西方哲学,自黑格尔之后,出现了唯意志主义、实证主义、新康德主义、直觉主义、分析哲学、现象学、存在主义、解释学等新流派,它的特点是新流派众多、思想方式变化深刻、与现代科技与人文众学科的关系密切,与未来哲学的发展息息相关。它们带来了西方哲学两千年来最为深刻的思想方式的变革:反形而上学、反主体主义、向语言的转向等等,极大地丰富了人类的哲学思维。

以史为鉴,才能获得自己真正的成长。在学习“西方哲学智慧”的过程中,虽然我没有弄懂每一个知识点,有时候甚至不知道那些哲学家到底要研究什么,思想里头到底有着怎样的内涵,但是我从中学会了很多东西,懂得了很多道理。当真正用理性思考经验之后,就能知道自己应该如何做,知道哪一种人生更为理想,也更适合自己。理想代表针对未来,哲学的思考就是要让人能够在过去、现在、未来三个时间向度中连贯起来,让自己的生命不再只是活在当下那片片断断,刹那生灭的过程中而已。许多人因生活环境从小就在责骂声中长大,形成了气质自卑,甚至认为自己的人生都是黑暗的。然而难道人生就真的只有这短短20、30年就可以决定了吗?人只要还没有进棺材,一切都是可以改变的。要把生命视为一个整体,对任何事情成败得失的判断,都不能只看某一点,而要考量整体生命。只有完整的看待,才能够在面临挫折的时候,很快地重新振作,重新出发,以及在得意的时候知所收敛。人活在世界上,有些问题只是表面的小问题,而有些问题则是属于根本的大问题。生死就是最根本的大问题。除了生死的问题以外,还有一些其他的问题也属于根本的问题。譬如:人为什么有不一样的命运及不一样的遭遇?为什么有些人做坏事却没有遭受报应?为什么有些人生下来就必须受苦受难?

生活是应该被赋予意义的,而不是物无所值的。一个人既然来到世上,必要创造价值,方能显出它的独特性。没有谁见过一个堕落的,怀着消极的心态的人能活出真正的自我,即使对世界有所贡献,那于自己来说,也是无法救赎自己的。就如叔本华说的:人生就是痛苦和无聊之间的钟摆。我就不喜欢他这种消极的人生态度,照他这样子说,那人生不是一点意义都没有了吗?那活着又是为了什么?如果不能洒脱的活着,不如不要存在着,既然选择了存在,就该好好的生存着。哲学里的思想是千奇百怪的,也许我不该排斥别人的观点,但是我始终认为人生是需要积极的态度的,没有人可以永远快乐,但是也不必永远悲哀,我们要用现象学的态度来对待事情,不要老是固定在同一个思维里,没有流动就不会有发展,思想也是如此,随着现象而发展,思想也会变得更加精辟,使人不断得到进步。

学习 “西方哲学智慧”后,真的感受很深,我确实从里面学到了很多知识,特别是一种心灵的感悟。我喜欢哲学,喜欢它带给我全新的感受,喜欢它的深度,喜欢它的不可捉摸,喜欢它字里行间透着的奥妙的气息,我也许读不懂一本哲学书,但是我从中学到的知识,将会使我受用一生。因此,我将会努力把我对哲学研究学习的兴趣延续下去,努力学好哲学这门“各类学科的科学”,为踏入社会增长跟多的知识,准备更多的筹码。

参考文献:罗素《西方哲学史》

西方哲学智慧论文范文二:《 形而上学的逻辑基础》 读后感

经过一个学期的西方哲学智慧的学习,在老师的教导和自己的认识下认识了西方哲学智慧,最近借了几本关于哲学的书籍开始观摩, 通过对书本知识的浅层了解,写下这篇关于形而上学的读后感。 首先,对本书做一个简要的介绍吧:本书是达米特的代表性著作,它 最为系统地反映了作者哲学思想的全貌。全面阐述了意义,真与反实的论 等问题。从弗雷格的意义理论出发,作者阐发了弗雷格的涵义和指称的概 念,对弗雷格关于涵义与指称区别的论证做了进一步的辩护,批判了真值 条件意义理论,提出了辩护主义的意义理论以及意义理论的显示原则、交 流原则,试图把应用于数学领域的直觉主义逻辑 方法 推广到日常语言领域, 解决实在论与反实在论的争论问题,以奠定其哲学理论的逻辑基础。本书 涉及的哲学理论博大精深,其主要观点大胆而深刻,颇有争议而极具原创 性,是学界公认的一部相当重要的著作,是 20 世纪哲学的真正高水准的成 果之一迈克尔·达米特的《形而上学的逻辑基础》很值和一读:该书是重要的、 大胆的、论战性的,并且非常深入。它的总主题:语言哲学是解决形而上学问题 的途径。

该书取得的形而上学大“收获”不仅仅是对经典逻辑的修正„„它是 20 世纪哲学的真正高水准的标准性著作之一 且不说读了这本书会有什么样的感觉,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何谓:形而上学 吧,形而上学在古典哲学里面是至高无上的,是第一哲学。是研究宇宙自然 的基础。当然一些概念被后来人推翻并完善了,但是它的核心思想却是不 可动摇的,至今起着重要作用。正因为这些观念,许多哲学家把哲学的核 心放在了研究宇宙万物统一的,最普遍最一般的本质或者共相上,认为它 是万物存在的根本根据。所以,这门科学是研究所有科学的基础所在。这 就是形而上学。几千年以来,形而上学的演变史几乎等同与哲学的发展史。 在哲学家看来,如果哲学是人类科学中最美丽的王冠,那形而上学就是王 冠上最美丽的那颗宝石。然而在以黑格尔作为起点的现代哲学开始之后, 西方开始普遍质疑形而上学,开始重新开辟道路,开展对传统的革命,这 是因为对形而上学的错误解读。但是它在哲学史上占据的位置是至高无上 的。

或者科学发展到了另一个地步,它又会重新回到人们研究的中心而得 到进一步的肯定和发展 其实, 虽说略读过本书, 但是对其内容可谓知之甚少, 关于什么语义值、 推理与真的概念及其各种各种关于真的理论,真的太过于抽象化了,在这 片哲学的海洋里,自己甚至连冰山一角都还没有厘清,更不要说会有懵懵 懂懂的感觉了,能够开始有这种懵懵懂懂就表示自己离哲学的脚步不远了, 这里也会为自己提出一个书本上的理论:这样的基本假定似乎合理吗?我 们在这个析取、条件句及全称量词等条件中有诸多的不符之处吧。

虽说没 有打算以后的人生为哲学而活,但是哲学是每时每刻存在着,其实,看完这本书过后,我更想知道,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哲学,学习哲学的意义在哪里?大家都知道,从初中开始,老师就给我们讲了很多关于中国的老子、 孔子、孟子、韩非子等等诸子百家的才能智慧,这些人,可以说都是中国乃至世界哲学史上的先驱。因为古人便知道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等等哲学思想, 这是何等的智慧啊?更有著名的古希腊哲学家如: 苏格拉底、 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普罗泰格拉等等在哲学史上的皇冠级人物,这些人都 可以说是智慧的结晶,尤其是柏拉图针对苏格拉底而说的: “我爱我师,我 尤爱真理” ,这是多么崇高的战斗主义精神,为了真理,且不论正误,至少 是自己在追逐着心中的理念,这是多么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啊。

当代的马克 思、恩格斯、列宁等等,都在哲学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创造性伟绩。再看看 我们熟悉的当代中国伟人---毛泽东,将更多的哲学思想用在了为中国的解 放事业上,熟悉地结合了中国的具体国情,中华民族在他的领导下取得了胜 利;邓小平更是将哲学的思想用在了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上。

说了这么多关于哲学的杂事,那什么是哲学呢?对于这个问题的解答,如 果你问一百位哲学家,那恐怕至少会得到一百种以上的回答,因为至今关于什么 是哲学这个问题,不同的哲学家都会有各自的答案。据官方资料得到:哲学是 世界观与方法论,是关于世界的本质、发展的根本规律、人的思维与存在 的根本关系的理论体系。 长期以来,人们把哲学等同于形而上学,又把 形而上学等同于玄学。就哲学研究外部世界的本原和一般本质来讲,把哲 学说成形而上学没错,但把哲学说成玄学,就把哲学和科学对立起来。任 何一门学科,只要有明确的可具体界定的可实证的研究对象,能够建立起 完整严密的逻辑体系,都可以成为科学;而有明确的可具体界定的可实证 的研究对象是能够建立完整严密的逻辑体系的前提。科学与玄学相对而言, 哲学的科学化与哲学的玄学化相对而言,哲学的科学化与哲学的形而上学 性质、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定位是对称的——哲学的科学化程度同哲 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地位成正比。“世界观和方法论”本身具备指导性、 实证性与可操作性;当我们说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时,实际上就已经承 认哲学是一门科学。

哲学科学化是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哲学发展观;哲 学发展史,本质上就是在天与人、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的对称关系中, 使哲学逐步科学化的历史。哲学科学化的进程,是天与人、思维与存在、 主体与客体从不对称向对称转化的过程;哲学科学化的逻辑,是天与人、 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从不对称向对称转化的历史关系的浓缩。哲学史 上的各种唯物论、唯心论、二元论、不可知论、证伪主义等流派只不过是 这种从不对称向对称转化的历史过程中的不同环节;而对称哲学,作为对 它们的扬弃、综合、升华,本身就既是哲学科学化的结果,也是哲学科学 化的 总结 看完这些,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呢?太深奥了,太空虚了,我只想说, 哲学就是对生活中过去的总结和未来的展望,同时对当前的生活有一个更 加合理的指导吧,这就是我对于哲学的看法。应该多半的人会认为我的观 点是一个谬论吧,其实我个人觉得是很有道理的,让我来做一个简要的解 释吧:过去的总结和未来的展望就相对于上文所说的世界观,对当前的生 活有一个更加合理的指导就相对于上文所说的方法论,虽然言语间没有什么典雅的词汇,但是这样对于我一个还未入门的伪哲学学者来说,是再容易理解不过了。 说了这么多,其实多半是从网上找来的资料罢了,但是通过浏览这本 书过后,我更想 说说 作为年轻的一代,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哲学,哲学的意 义何在呢?我想,要是学习一个东西没有任何意义的话,不学也罢,自然,哲学的意义是非同一般的。

那么学习哲学有什么意义呢?或者更直白的说学习哲学有什么用呢?其实 这个问题真的让人很难回。在我认为,哲学是一个非常高深的一门学问,因为哲 学是智慧之学。凭借哲学智慧,我们不仅可以在日常事务中深谋远虑,而且能获 得一切事物的知识。一个民族想要更文明,更有教养,非有哲学基础不可。拥有 哲学,好比一个人行路时用自己明亮的眼睛探路,没有哲学相当于在黑暗中摸索 或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黑格尔说:“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哲学,就像一座庙, 其他方面都装饰得富丽堂皇,却没有至圣的神那样”。哲学在一个民族中的地位 就像是庙里的神,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所在。所以,有这样一句话:一个有哲学思 想的人,是会创造幸福的人;一个热爱哲学的民族,是世界上最有希望的民族! 看完这本书,其实,并不在于这本书讲了什么,因为对于整个哲学史来说, 这本书不过是九牛一毛、 冰山一角罢了 (虽然这本书有着极其丰厚的学术代表性) 更在于,我们怎么去看待这个世界,怎样去理解哲学,感悟哲学,从而应用到实 际问题中来。 最后,我以一则哲学笑话来结束这篇小论文吧。 古希腊七贤之一的泰勒斯,有一天晚上走在旷野之间,抬头看着满天灿烂 的星斗,却预言第二天下雨。正在这时,他掉进脚下的坑里,差点摔个半死。别 人把他救起来,他说谢谢你救我,你知道吗,明天会下雨啊!于是又有了一个关 于哲学家的笑话——哲学家是只知道天上的事情不知道脚下发生什么事情的人。

Who am I? 呵呵。在下以为,应该结合上课内容或者哲学基本原则来写。例如(以马克思哲学为例,我对西方哲学史,了解的不多,不好意思。)1、唯物论方面紧密结合物质与意识或者说存在与思维的关系来写。写出不同角度的我。存在的我与思维的我各是什么样的。比如西方就有人说:人的一半是神,一半是魔鬼。你也可以通过论文得出同样的结论,或者别的结论。2、辩证法方面从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观点来论述:马克思就说:“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我们也可以得出结论,说:人是的世界普遍联系的产物,可从生物进化、生态平衡、社会和谐、工业发展等多方面入手。从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观点来论述:过去的我、现在的我、将来的我。从对立统一规律来论述:一般的我(普遍性)和特殊的我(特殊性);欲望的我(斗争性)和道德的我(同一性)。从质量互变规律来论述:现实的我达到理想的我。从否定之否定规律来论述:我的前途是光明的,但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

一、唯意志主义 阿图尔·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 1788—1860)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1818) 弗里德里希·尼采(Niezsche Friedrich Wihelm 1844—1900) 《权力意志》(1895)《悲剧的诞生》(1872)《查拉斯图如是说》 二、生命哲学 亨利·柏格森(Bergson Henri 1859—1951) 《物质与记忆》(1896)《创造进化论》(1907) 三、现象学 艾德蒙德·胡塞尔(Edmund Husserl 1859—1938) 《逻辑研究》《作为严格科学的哲学》《趋向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的观念》《笛卡尔的沉思》《欧洲科学的危机和先验现象学》(1936) 四、存在主义 索伦·克尔凯戈尔(Soren Kierkegaard 1813—1855) 《最后的非科学性附言》(1846) 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 1889—1976) 《存在与时间》(1927)《形而上学导论》(1953) 让—保罗·萨特(Sartre Jean—Paul 1905—1980) 《存在与虚无》(1943)《辩证理性批判》(1960) 《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1964) 阿贝尔·加缪(Camus Albert 1913—1960) 《西西弗的神话——论荒谬》(1942) 五、解释学 魏尔海姆·狄尔泰(Dilthey Wilhelm 1833—1911) 《精神科学导论》(1883) 汉斯—乔治·伽达默尔(Hons—georg Gardamer 1900— ) 《真理与方法》(1960)《科学时代的理性》 保尔·利科(Paul Ricoeur 1913— ) 《解释学与人文科学》(1981) 六、西方马克思主义 乔治·卢卡奇(Georg Lukacs 1885—1971) 《历史和阶级意识》《理性的毁灭》 卡尔·柯尔施(Karl Korsch 1886—1961) 《马克思主义和哲学》 安东尼奥·葛兰西(Antonio Gramsci 1891—1937) 《狱中杞记》《实践哲学》 路易·阿尔都塞(Louis Althusser 1918— ) 《保卫马克思》(1965) 加尔瓦诺·德拉—沃尔佩(Della—Volpe Galvano 1897—1968) 《卢梭与马克思》 七、法兰克福学派 马克斯·霍克海默尔(Max Horkheimer 1895—1973 《批判的理论》(1968) 特奥多·阿多尔诺(Theoder Adorno 1903—1969) 《启蒙辩证法》(1974)《否定的辩证

关于党史的论文写哪方面的

找篇文章自己改..

党史论文的选题与写作 谢荫明 为什么写党史论文 党史工作者的责任是要通过历史资料,发现历史的真相,总结历史的经验,丰富人类的知识。 (一)重视党史论文的写作 (1)写党史论文是党史研究工作性质决定的。党史研究是一种思想的、理论的分析工作,党史工作者的研究成果需要有效地向社会传递表述,使新的发现、历史的真相为广大群众所知,就有必要通过合适的文体和文字表达论述,因此党史论文的撰写便成了党史研究工作最后和最重要的一步。当然,这些研究的结果、论文的发表最终还要起到资政育人的作用。 (2)写党史论文是现实工作的需要。我们在编辑彭真诞辰100周年纪念文集、区县社会主义时期党史纪略等书稿时,选用的大都是论文。北京市党史工作者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工作,20年来共撰写文章4871篇,2800多万字,其中大部分是党史论文,很好地配合了宣传教育工作。

思路:可以从学习党史国史教育的优势展开,并结合自己的感悟、理解加以说明。

我认为在学习党史、国史与中国梦的关系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它告诉我们这条路是如何形成的。学习党史和国史,就是实事求是地告诉我们,党是如何过五关斩六将、建立起新中国的,同时也告诉人们,我们在这一历史过程中也有过错误。

既要实事求是地讲出我们犯过错误,也要讲出我们为什么犯错误,并且要讲明我们又是如何纠正这些错误的。要分清哪些是主流,哪些是支流;要明白成绩是主流,错误是支流。党史和国史都有丰富的内容,是最好的教科书。

同时,将学习党史与开辟未来联系在一起,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我们党有很多理论创造是与总结历史经验结合在一起的,而正确地总结历史经验是与开辟未来联系在一起的。

再者,学习党史和国史,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文化再造功能。中国古代一直很注意历史的教化作用。在当前的形势下,党史和国史更要发挥文化再造功能,要展现何为共产党人的时代精神,何为历史上名流千古的国史英雄。

他们不仅包括为“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还包括那些耳熟能详的民族英雄,以及那些默默无闻、平凡工作在自己岗位上的奉献者。在党史和国史的撰写中,我们要为这些为中国崛起而做出努力的人们留下历史的印记。

这样的书写不仅是在做历史的记载,也是在做文化的传承,我们将用丰富的历史来传承中华民族的精神、正气。

史学的繁荣不仅具有学术价值,还承载着文化功能。认真学习党史和国史,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了解新中国的历史,不仅仅是为了用历史去达到资政育人的效果,更重要的是要发挥其文化功能,起到弘扬社会正气的作用。这样,我们就能从文化上进一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精神动力。

这种文章在党的网站到处都有呢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