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中的“人”,是描述“人”这一物种;或是描述群体中的“人”的个体。
科学发展观表达的以人为本作为万事万物的开端,强调人的重要性,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其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以人为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价值内核。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与个人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把各个阶层、各个群体的共愿望有机结合在一起,具有强大的感召力、亲和力、凝聚力,高度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把克服一切困难、推进一切发展始终建立在依托人民群众主体性基础之上。
以人为本是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求真务实、奋勇争先的时代精神使全社会创新能量充分释放、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创业活动蓬勃开展,其本质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以人为本是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内在要求。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括语有多种表达,诸如公平正义、民主法治、改革创新,等等。这些表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人民,其实践主体和享受主体都是人民,因此,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集中表达和高度概括。
扩展资料:
“以人为本”是对以神为本和以物为本的否定和超越,本质上体现着对人的生存境况的关怀,对人的价值的尊重,对人的作用的重视。由于人可从社会和个人两方面理解,故以人为本的观念兼含有以社会的人或作为群体的人为本位和以个体的人为本位两重含义。
马克思主义倾向于从人的社会关系和人的群体去理解人。马克思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和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始终以全人类的解放为奋斗目标。
他批判地继承、发展了自文艺复兴以来尤其是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以人民群众的劳动实践为基础,把抽象的、孤立的、非历史的人科学地还原为具体的、社会的、历史的人。
在他看来,人是社会实践的主体,而生产实践是最基本的社会实践,因而,作为以生产劳动者为主体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作为科学发展观核心理念的以人为本,是中国共产党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是历史发展的主体、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根本力量的基本原理提出来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以人为本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核心是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需要从两个方面来把握。首先是“人”这个概念。“人”在哲学上,常常和两个东西相对,一个是神,一个是物,人是相对于神和物而言的。因此,提出以人为本,要么是相对于以神为本,要么是相对于以物为本。大致说来,西方早期的人本思想,主要是相对于神本思想,主张用人性反对神性,用人权反对神权,强调把人的价值放到首位。中国历史上的人本思想,主要是强调人贵于物,“天地万物,唯人为贵”。《论语》记载,马棚失火,孔子问伤人了吗?不问马。说明在孔子看来,人比马重要。在现代社会,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作为一种发展观,人本思想都主要是相对于物本思想而提出来的。 其次是“本”这个概念。“本”在哲学上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是世界的“本原”,一种是事物的“根本”。以人为本的本,不是“本原”的本,是“根本”的本,它与“末”相对。以人为本,是哲学价值论概念,不是哲学本体论概念。提出以人为本,不是要回答什么是世界的本原,人、神、物之间,谁产生谁,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而是要回答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上,什么最重要、什么最根本、什么最值得我们关注。以人为本,就是说,与神、与物相比,人更重要、更根本,不能本末倒置,不能舍本求末。我们大家所熟悉的“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以及“学校教育,学生为本”等,都是从“根本”这个意义上理解和使用“本”这个概念的。 以人为本思想是我们党摒弃了旧哲学人本思想中封建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的阶级局限和历史唯心主义的理论缺陷,借鉴国际经验教训,针对当前我国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实际工作中存在的一种片面的、不科学的发展观而提出来的。这种片面的、不科学的发展观认为,发展就是经济的快速运行,就是国内生产总值(GDP)的高速增长,它忽视甚至损害人民群众的需要和利益。这种发展观“见物不见人”,其实质是一种“以物为本”的思想,它和以人为本所代表的是两种不同的发展观。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始终强调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科学发展观并不否认经济发展、GDP增长,它所强调的是,经济发展、GDP增长,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保证人的全面发展。人是发展的根本目的。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目的是以人的发展统领经济、社会发展,使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与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相一致,使发展的结果与发展的目标相统一。正如胡锦涛同志所说,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以人为本,不仅主张人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回答了为什么发展、发展“为了谁”的问题;而且主张人是发展的根本动力,回答了怎样发展、发展“依靠谁”的问题。“为了谁”和“依靠谁”是分不开的。人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发展的根本动力,一切为了人,一切依靠人,二者的统一构成以人为本的完整内容。只讲根本目的,不讲根本动力,或者只讲根本动力,不讲根本目的,都不符合唯物史观。毛泽东同志指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同时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胡锦涛同志说,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试金石。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胡锦涛同志所有关于以人为本的论述,都十分明确地指出,我们所讲的以人为本,是以广大的人民群众为本,这里的人,不是抽象的人,也不是某个人、某些人。一切为了人,一切依靠人,就是一切为了人民群众,一切依靠人民群众。这里讲的人和人民,是同一个意思。 在中国历史上,“人”和“民”有时通用,人本也即民本。但在当代,作为一种哲学价值观,人本和民本又是不同的。前面指出,人是相对于物和神而言的。人本是讲人与物、人与神的关系,而民本则是讲人与人的关系。民是相对于官而言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就是中国儒家政治哲学的集中表述。 作为执政党,从工作层面,我们也讲民,要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正确处理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但它和历史上的民本思想根本不同。因为从性质上说,中国共产党作为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它来自人民群众,植根于人民群众,服务于人民群众,是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党同人民群众之间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完全不同于旧中国君同民之间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我们讲民,是要求我们的领导干部,自觉地做人民的公仆,坚决克服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官本位”思想,反对工作中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命令主义。对于我们党来说,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就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坚持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相信人民群众、依靠人民群众、为了人民群众,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根本宗旨。过去的发展观认为,发展就是经济的快速运行,就是国内生产总值(GDP)的高速增长,它忽视甚至损害人民群众的需要和利益。
这种发展观“见物不见人”,其实质是一种“以物为本”的思想,它和以人为本所代表的是两种不同的发展观
以人为本,把人类的生存作为根本;或者,把人当做社会活动的成功资本。
“以人为本”中的“人”,是描述“人”这一物种;或是描述群体中的“人”的个体。
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需要从两个方面来把握。
首先是“人”这个概念。
“人”在哲学上,常常和两个东西相对,一个是神,一个是物,人是相对于神和物而言的。因此,提出以人为本,要么是相对于以神为本,要么是相对于以物为本。
中国历史上的人本思想,主要是强调人贵于物,“天地万物,唯人为贵”。《论语》记载,马棚失火,孔子问伤人了吗?不问马。说明在孔子看来,人比马重要。
在现代社会,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作为一种发展观,人本思想都主要是相对于物本思想而提出来的。
其次是“本”这个概念。
“本”在哲学上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是世界的“本源”,一种是事物的“根本”。
以人为本的本,不是“本原”的本,是“根本”的本,它与“末”相对。以人为本,就是说,与神、与物相比,人更重要、更根本,不能本末倒置,不能舍本求末。
我们大家所熟悉的“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以及“学校教育,学生为本”等,都是从“根本”这个意义上理解和使用“本”这个概念的。
科学发展观表达的以人为本作为万事万物的开端,强调人的重要性,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其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以人为本:指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多方面需求,切实保障其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根本宗旨。过去的发展观认为,发展就是经济的快速运行,就是国内生产总值(GDP)的高速增长,它忽视甚至损害人民群众的需要和利益。
这种发展观“见物不见人”,其实质是一种“以物为本”的思想,它和以人为本所代表的是两种不同的发展观。
扩展资料:
以人为本的根本目的:
以人为本,不仅主张人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回答了为什么发展、发展“为了谁”的问题;而且主张人是发展的根本动力,回答了怎样发展、发展“依靠谁”的问题。
“为了谁”和“依靠谁”是分不开的。人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发展的根本动力,一切为了人,一切依靠人,二者的统一构成以人为本的完整内容。
只讲根本目的,不讲根本动力,或者只讲根本动力,不讲根本目的,都不符合唯物史观。毛泽东同志指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
同时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胡锦涛同志说,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试金石。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以人为本
文章主要内容:首先是说以人为本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其次引出现代教育,怎样做到以人为本,最后怎么引导学生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时代前进的结论。诚信为根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永不褪色的箴言。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而诚信是人的根本。人生在世离不开吃穿用度,安居出行,旅游娱乐,精神享受,乃至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环境等等。
在现代教育的建设中,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并围绕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一教学中心,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完善教学体制。学生是全面发展的人,是我们必须认识到的问题。
古代教育家孔子强调一个人的成长要“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刚,毅,木,讷,近仁”,“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等等从而使到自己达到全面发展成为当时的“君子”。王国维的认为“完全之人物”不可不备真善美之三德,欲达此理想,于是教育之事起。
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不单单需要智育,更需要德育、美育、体育等的教育。智育让学生学会知识的运用,培养探索的精神,使学生拥有智慧,能够独立思考,创造生活,改造世界;德育健全学生的性格品质,这是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青少年一代健康成长的需要;
美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学生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陶冶真善美的情操;体育使学生强身健体,精神饱满,意志坚强。这样才能培养出完整的人,全面的人。
教学过程把课程主体还给学生,做到师生交流,生生交流,思考学生要什么,而不是老师要教什么。丰富教学方法,开发学生的各种感觉能力,审美能力,交流能力,潜移默化中培养健全的人。
不信你看看自己的周围,哪位同学老师失信于你了?哪位大商家老板不是以诚信待人的,那些失信于你的小人和伪君子都会受到惩罚的,并且会被社会抛弃的。诚信,我们永远的朋友!
如果说人是整个社会的基石,那么诚信则是一块一块地砖。如果想筑一座社会大厦,人与诚信缺一不可。以人为本,诚信为根是人民的本质需求。社会的根本所在。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教育事业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我国的教育事业必须紧跟形势,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策略。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论以人为本的教育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论教育当中的以人为本》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教育事业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我国的教育事业必须紧跟形势,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策略。在教育教学中坚持“以人为本”是要从人的自然性与社会性认识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理念重视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发展需求,“以人为本”注重实现人的自由完成活动和全面自由发展。“以人为本”应该是教育模式的最好方式。同时要正确理解“以人为本”的教育内涵和现实意义,采取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真正做到教育中的“以人为本”。
关键词:以人为本;教育事业形势;重要思想概念内涵
“以人为本”已经变成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指导思想。这些指导思想不仅包括经济中“以人为本”,也包括企业中“以人为本”,甚至是管理中“以人为本”,而即使是科技,其中也包含着“以人为本”的思想。“以人为本”目前已经成为教育领域的指导思想。虽然“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已经被宣传了很久,但是目前大部分的思路知识只是简单的分析“人”的自然属性,只是表面化的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那样的分析只是简单重视满足人的物质利益,但是,这样的做法却忽视了人所具有的社会性。如果不能完整的理解“以人为本”的道理。那么在指导教育教学的实际工作中就会出现片面化的理论,因此,无法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所以,弄清教育视野中的“以人为本”概念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科学而全面理解教育事业中“以人为本”概念的内涵
(1)“以人为本”里的“人”指的是受教育者,“以人为本”是要以受教育者作为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核心。因此,首先要搞清楚人的本质,人的本质是正确理解“以人为本”这一理念的首要条件。其次,还要分析“以人为本”中“本”的具体含义,要明白怎样工作才能把教育工作达到“以人为本”的条件。搞明白这两个问题是进一步理解“以人为本”概念内涵的重要基础。所以,研究教育中的“以人为本”要弄清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性理论。
(2)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论断表现在多个方面。
①人具有自然属性。
人是直接地自然的存在物。人具有与其他动物相同的作为自然生物所存在的物理形态、生物特征和生活本能,其中包括食欲、性欲和自我保护等。
②人具有社会属性。
人是社会中的存在物,人的社会性本质不是指人所具有的胡子、血液和骨头等肉体性,而是指人具有的社会特质”。“人的本质不再简单的局限于其作为个人所固有的物质象征,而是指涵盖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具有社会生物所应有的形态特征,包括语言、创造性思维极其各种衍生物,他们往往具有主体性、目的性、交往性和道德性。
③人具有实践性。
人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的存在物。马克思的经典理论认为人的本质就是“自由自觉的活动”。马克思曾明确指出,一个种的全部特性,就被称为其生命活动的类特性,而人的类特性就是人可以自由自觉的活动。人类的实践活动就是其自由自觉的活动。人只有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不断改变自身的现状,才能够创造更多价值。马克思所说的“人的类特性”就是指人所具有的一般本性,人的类特性是超越自身生命活动而存在的,人与一般动物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人会不断超越自身规定,追求自身的生命价值。在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理论后,“以人为本”中的“本”的概念含义就明朗了起来。
(3)“以人为本”的“本”应表现在很多方面。
首先,“本”要符合受教育者之所以为人的本质性特点,因此,既要满足社会性的要求又要满足人的社会性的要求,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应该注意尊重人所具有的社会性。另外,以人为本”要满足受教育者的自然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人所具有的独特本质决定了人应该与人所具有的本质相对应,然而对于人的自然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首先需要满足衣食住行。所以,在历史上每个活动的首要阶段就是要去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物质资料,就是要开发生产物质生活本身所需的物质。在满足人们的物质利益需求之后。就要开始满足受教育者的社会性需要,人的社会性需要表现为人对理想、劳动、纪律、道德、艺术等的精神需要。最后,要促进受教育者发挥潜能和实现自觉活动,具体则包括人的体力、智力、社会素质、能力素质、以及自由个性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因此,可以得出结论:教育教学中不能简单的把受教育的对象看成一个劳动者,一个经济动物。而是应该通过更加全面的眼光把教育对象看成是一个具有奋斗目标、高尚审美和理想信念的人。因此,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尊重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重视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双方面需求,要培养多方面和谐发展的人,要在教育活动中实现人自由自觉活动和全面自由发展为主的教育模式。
2教育如何坚持“以人为本”
(1)要遵循教育对象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教育对象都存在个性差异。作为具有社会性的人,人的思想是通过参加实践活动的时候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此,人的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会对形成和发展人们的思想产生巨大影响,具体有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法律关系、文化关系。所以深入分析这些社会关系对人造成的影响,有助于理解教育对象的思想形成过程和其发展的规律。要遵循人在形成思想和发展思想过程中所具有的规律性,只有这样才会提高教育的效果,也会有利于受教育者的健康成长。要遵循教育教学工作的规律,也要根据不同教育对象的具体的身体条件、心理素质、兴趣爱好等因素加强教育教学工作的针对性。由于不同的教育对象对相同的客观事物存在不同看法,所以其对教育教学工作存在不同的接受方式,所以针对教育教学工作要坚持“对症下药”的思想。
(2)确定教育的目标,选择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需要考虑教育对象的具体情况。比如:在一次邓小平理论课的考试试卷中发现一名学生没有回答答卷中关于邓小平平理论的论述题,考试之后找到这位同学,他解释道,因为是他是一名韩国留学生,因此不应该答有关中国政治理论的问题。这件事的发生提醒教育者一定要考虑受教育者所处的社会环境。在我国,教育对象往往是国家未来的主人,国内所开展的教育教学工作是在社会主义性质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因此,是要服务于社会主义、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所以,教育对象所身处的社会环境应该是要一致的。但是,由于地理,经济发展等因素的影响。教育对象所处的社会环境有时并不一致。因此,在确定教育教学工作具体目标,选择教育方法时,需要针对性的仔细考虑教育对象所处的条件。如果其脱离了教育对象的具体情况,教育教学中的目标就难以实现。
(3)必须坚持“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用“三个代表”思想武装青年学生的目的是构建学生的精神支柱,要使其坚定理想信念,明确历史使命,同时要树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的政治方向和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培养其对于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加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建设的信心,增强对党中央的信任。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爱国主义情操、社会主义信念和共产主义理想在现阶段的集中体现。
3结语
坚持教育中的以人为本可以代表中国人民教育教学工作中的根本利益,坚持以人为本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历史复兴的重要条件。教育可以决定人生的方向。因此,基于学生良好的教育,其在就必然会拥护“以人为本”的教育态度,一定会以“以人为本”基础,在教育事业中做出更多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十六大”报告新思想新论断新举措专题读本[M].北京:研究出版社,2002.
[2]肖川.教育的视界[M].长沙:岳麓书社,2003.
[3]易连云.重建学校精神家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以人为本”的提法由来已久,它具有深层次的哲学内涵。 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有关以人为本的哲学论文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以人为本”理论的哲学内涵
摘 要: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其中,“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以人为本”的提法由来已久,它具有深层次的哲学内涵。
关键词:以人为本;哲学基础;人本主义
从哲学上讲,“以人为本”是一个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人本主义与人道主义都能接受的概念。仅凭这个概念,人们不能把它们区别开来,所以,打出“以人为本”旗号的并不都是唯物主义者。“以人为本”原则的提出,既有其古典哲学的根基,又是时代特征的体现,更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根本点和归宿点。
一、“以人为本”提法的来源
欧洲新兴资产阶级为反对封建专制和神权统治,强调人的价值高于上帝的价值。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格言是:“我是人,人的一切特性,我无所不有。”他们主张以人代替神,重视人的世俗生活和世俗享受,提倡世俗教育和科学知识,反对作为封建制度精神支柱的中世纪神学。
在继承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和18 世纪法国唯物主义、人道主义思想的基础上,费尔巴哈第一次提出“人本主义”的哲学口号,并创立了自己的人本学。其本质特征是把人作为哲学研究的最高对象。根植于这一哲学思潮的“以人为本”的提法,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正是对人本主义关于人和社会问题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的简单概括。费尔巴哈人本主义以及后来的人本主义思潮在人论方面的共同特征主要是: 在世界观上,坚持人是世界的尺度;在认识论上,强调人的非理性因素;在方法论上,主张从先验的人性出发考察社会和历史;在价值观上,强调个人本位。历史地看,这种意义上的“以人为本”实现了从“以皇权为本”“以神权为本”“以物为本” 到“以人为本”的转变,具有重要的进步意义。但是,费尔巴哈的这个“人”具有抽象性和不确定性,由此一方面它可能导致唯心史观,另一方面它又不得不回答“以什么人为本”的问题,而后者不可避免地涉及“英雄人物和人民群众谁为主体”的问题。因此,它最终无法区分是唯物史观还是唯心史观,所以说他的“以人为本”虽然具有进步意义,但是仍然有很大的缺陷。
二、西方人本主义思潮与以人为本的不同之处
人本主义发展到当代,已经转变为反思科学和技术的现代西方人本主义思潮。现代西方人本主义思潮认为,哲学研究应该突破传统模式,应由以往所强调的对外部世界的研究转向对人本身内在的研究;由倡导感觉经验或理性思维的可靠性转向对人本身的内在结构的研究,由对普遍性即人类共同本性以及普遍的自由、平等、博爱的颂扬转为对个人的独特个性、生命、本能的强调。
既然科学技术已经发展到了让人们开始重新重视和研究人的时代,西方人本主义的发展又有很长的历史,那么为什么中国没有直接引用西方人本主义,而是在中国的具体国情和现实的基础上提出以人为本,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道德主义与功利主义的冲突。西方著名的人本主义思潮代表人物詹姆士说:“善的本质就是真正满足要求。”杜威认为:“善,离开经验的满足,只是一个空名词。”而对中国来讲,几千年传统文化的沉淀,则要求“内外兼修”达到无所欲求的圣人境界,认为“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坚信“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排斥功利主义,推崇道德至上。第二,整体主义和个体主义的冲突。西方现代社会以高科技文明为特征的工业一体化与个人自由的生活相矛盾,是现代西方人本主义思潮形成的重要根据,这是因为在西方社会一直都有着很深厚的自由的情感,个人自由对于他们来讲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国家只是为个人服务的机器。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对传统的中国社会来说,个人在社会面前显得那么微不足道,每个人都在为祖国的强大而奋斗,乃至献出自己的生命都毫不在意。同时现代西方人本主义思潮在理论上不再持积极向上、乐观的态度,就像叔本华所认为的:由于人的唯一的真实的存在即某种非理性的盲目的生存意志,它驱动着人们去满足自己永无止境的欲望,人生是悲惨的,因为即使欲望得到暂时的满足,可怕的空虚和无聊就会围拢过来,而同空虚和无聊作斗争并不减于同困乏作斗争,任何人生都是在“痛苦”和“无聊”之间被抛来抛去。基尔凯戈尔在《致死的疾病》中谈到,人的个体存在是一个精神个体,它只与它自身发生关系;它们与人的忧虑感相结合,表现为一种悲观主义。这一切都使得中国不可能直接引入并采用现代西方的人本思潮,而是在中国本土文化的基础上,融贯古今,洋为中用,结合马克思主义提出了人本主义。
三、“以人为本”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演变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是《共产党宣言》中最著名的一句话,是马克思毕生所追求的理想境界,也是全世界的无产阶级所希望达到的社会状态,激励着无数有无产阶级理想的人为此前赴后继。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一直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以人为本”的提出与马克思主义有着很大的关系。“人”一直都是马克思重视的对象,实现人的自由发展和一个理想社会是他终其一生所要达到的目的。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彻底的自然主义或人道主义,既不同于唯心主义也不同于唯物主义,同时又是把这两者结合的真理。我们同时也看到,只有自然主义能够理解世界历史的行动”,“彻底的自然主义就等于彻底的人道主义”,“人直接是自然存在物,人作为自然存在物,一方面是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这些力量作为天赋和才能,作为欲望存在于人的身上”,“在社会主义的人看来,整个所谓的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这些都是马克思在研究的初期对人的描述,虽然在很多地方还不成熟,但是至少表明了马克思在一开始就懂得要把研究人放在一个很重要的位置。之后,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都在不断完善和发展着自己的关于人的学说。最终,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了无产阶级所追求的近期和远期的目标,提出了最终要实现共产主义,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把人的发展作为一切发展的目的,也提出了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的理论。必然王国是指人被物化的社会关系所支配即人受物支配的社会状态,自由王国则是人支配自己的社会关系即人支配物的社会状态。在必然王国里人得不到自由,被物所控制,而只有在自由王国里,人们才可以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人类能力的发展才能成为目的本身,人不再屈从于任何外在的目的,人成了人本身的主人;也只有在自由王国,人才能够自己给自己做主,这就是人的自由的最高体现。这些内容都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和精华,因此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我党的指导思想,也就必然会更加重视人的发展,把人作为自己的目的,提出以人为本是同马克思主义相符合的,也是有其马克思主义根源的。
人的解放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根本点和归宿。以人为本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总概括,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质和精髓。马克思的以人为本和资产阶级抽象的人道主义的本质界限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马克思的以人为本是建立在科学的唯物主义基础上的人的解放的科学理论;二是马克思的以人为本是建立在革命实践基础上的人的解放的革命理论;三是马克思的以人为本是建立在文明发展基础上的人的解放的文明理论。目前,学术界对以人为本的精神实质和理论边界的讨论都要涉及马克思哲学中的人学理论。从讨论的情况看,许多人仍然对马克思哲学的人本主义理念存有误解。其实,以人为本是马克思哲学的本质规定,马克思创立的唯物史观,本质上就是以人为本的历史观和发展观。以人为本是马克思哲学的核心价值观和科学性之所在,在马克思哲学视域中,以人为本具有自己的特殊意义和性质。
总之,“以人为本”理论融合了众多的因素,采纳了西方人本主义思潮正确的部分,吸取了马克思关于人的学说,在我国现实的土壤上把二者准确地结合到一起,根据我国的具体现状来诠释“人”,为更好地发展人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参考文献:
[1]魏金声.现代西方人学思潮的震荡[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2]席忻.马克思主义人的哲学初探[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
[3]崔龙水,马振铎.马克思主义与儒学[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
[4]赵吉惠.中国儒学简史[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
[5]李瑜青.人本思潮与中国文化[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
[6]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下一页分享更优秀的<<<有关以人为本的哲学论文
文字总复制比和去除引用比一样说明论文作者没有发表过论文,因为没有引用发表文章,总比例和去除后的比例都是一样的。
看论文查重率时,如果没有引用发表文章,不用管“去除本人已发表文献复制比”,因为没有引用发表文章,总比例和去除后的比例都是一样的。如果检测已经发表的过文章,要以“去除本人已发表文献复制比”为准。
文献信息的三个基本构成要素是(C、信息内容)、物质载体和信息符号。
文献信息记录着无数有用的事实、数据、理论、方法、假说、经验和教训,是人类进行跨时空交流,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基本工具。
这类信息经过加工、整理,较为系统、准确、可靠,便于保存与利用,但也存在信息相对滞后、部分信息尚待证实的情况。从整体上说,这类信息是当前数量最大、利用率最高的信息资源。按照各种标准,可以划分出文献的各种类型。
1、总文字复制比,就是这篇文章相似的总比例
2、跨语言检测结果,就是从其他国家语言翻译成中文后的检测的相似比例。
3、去除引用文献复制比,就是去掉这篇文章引用文献内容后的比例,知网一般是识别标注引号的内容。
4、去除本人已发表文献复制比,是去除和自己发表文章重复的内容后的比例。
5、单篇最大文字复制比,也就是字面意思,引用内容最多的部分相似比例。
一般参考相似比例都是以上图中“去除本人已发表文献复制比”和“总文字复制比”为主要参考指标。
去除引用和去除本人这两项看字面意思就应该明白的。就是指去除文章引用的或者是本人的文献之后的雷同率。系统就这么设计的:去除引用后的重复率是指纯抄袭的。一般单位应该看去除引用或者去除本人之后的比率,这个更科学,但他们一般都看总比率。更多解释去:教育大论文下载中心
举报论文抄袭去查重复率怎么查去除本人,首先,论文查重怎么去掉自己的 “去除引用文献”,就是查论文中“去掉已经标明出处的文献”之后的重复率“去除本人文献”就应该是去除引用本人文献之后的重复率其实这个查重系统主要的目的是查出引用别人的文字但是却不愿意注明人家的名字,把别人的文字拿。 并不会,学位论文查重时会除掉自己已发表的论文现在已知的查重系统中,只有知网查重系统有“去除本人已发表的论文”的选项,只要在论文查重时,勾选其选项的话,检测系统就会自动排除出来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只有“中国知网。 系统就这么设计的去除引用后的重复率是指纯抄袭的一般单位应该看去除引用或者去除本人之后的比率,这个更科学,但他们一般都看总比率更多解释去教育大论文下载中心。 3wordexcel编辑的“表”是可以查出来的在某些被逼无奈的情况下,可以选择把表截图放到论文里边去4参考文献的引用也是要算重复率的包括在学校要求的X%以内所以引用人家文献的时候最好用自己的话改写一。 文献查重查出很多引用部分应该进行文献修改论文引用是引用别人的结论或者数据作对比,如果把别人的论文中的语句直接搬到自己论文中,这种就是抄袭抄袭的修改方式针对标红文字的修改方式有改词换句改变描述方式变原句为。
举报论文抄袭去查重复率怎么查去除本人,首先,论文查重怎么去掉自己的 “去除引用文献”,就是查论文中“去掉已经标明出处的文献”之后的重复率“去除本人文献”就应该是去除引用本人文献之后的重复率其实这个查重系统主要的目的是查出引用别人的文字但是却不愿意注明人家的名字,把别人的文字拿。 并不会,学位论文查重时会除掉自己已发表的论文现在已知的查重系统中,只有知网查重系统有“去除本人已发表的论文”的选项,只要在论文查重时,勾选其选项的话,检测系统就会自动排除出来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只有“中国知网。 系统就这么设计的去除引用后的重复率是指纯抄袭的一般单位应该看去除引用或者去除本人之后的比率,这个更科学,但他们一般都看总比率更多解释去教育大论文下载中心。 3wordexcel编辑的“表”是可以查出来的在某些被逼无奈的情况下,可以选择把表截图放到论文里边去4参考文献的引用也是要算重复率的包括在学校要求的X%以内所以引用人家文献的时候最好用自己的话改写一。 文献查重查出很多引用部分应该进行文献修改论文引用是引用别人的结论或者数据作对比,如果把别人的论文中的语句直接搬到自己论文中,这种就是抄袭抄袭的修改方式针对标红文字的修改方式有改词换句改变描述方式变原句为。
除去本人文献复制比是重复率。
去除本人已发表文献复制比就是,把总复制比去掉跟自己已发表过的文献相重复的复制比后剩下的复制比,剩下的复制比就是当前这篇查重的论文跟他人的文献有重复的复制比了,这个剩下的复制比实际就是最真实的当前查重论文的重复率。
看论文查重率时,如果没有引用发表文章,不用管“去除本人已发表文献复制比”,因为没有引用发表文章,总比例和去除后的比例都是一样的。如果检测已经发表的过文章,要以“去除本人已发表文献复制比闭衡坦”为准。
毕业论文重复率的含义:
知网检测报告单上面有很多数据,学校一般看的结果就是总文字复制比,所谓的重复率抄袭率。其他数据基本不要看,大致含义分析:
1、总文字复制比就是重复率、抄袭率、相似度;
2、去除引用文献复制比就是去除引用文献后的结果;
3、去除本人已发表文献复制比就是去除和本人重复后的结果(值得说明的是如果没有发表过论文,那这个数值和总文字复制比是一致的);
4、单篇最大文字复制比就是和本论文相似度最高的文章和本论文的重复率及文章名称。
论文都会进行查重率审核,如果查重率过高,就需要降重;因此论文降重,顾名思义,就是降低论文重复率的意思
1、根据知网学术不端网查重的标准查重以后相似度超过30%就算是抄袭,不过有的学校要求查重率不能高于20%,如果超过这个数值就需要对论文进行修改、降重。所以降重就是通过修改论文的方式,让查重后的相似度降到学校要求的标准。 2、降重的方法还有很多,比较推荐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论点,这样降重的效果明显而且不会太僵硬。
解答如下论文降重:是指让论文里的内容跟其他人发表的作品查重率降低。查重,全称为论文查重,是把自己写好的论文通过论文检测系统资源库的比对,得出与各大论文库的相似比。
让论文里的内容跟其他人发表的作品查重率降低。
需要注意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1、论文所需的几个大的板块必须完备,比如封面、目录、摘要、正文、致谢、参考文献等,这是最基本的;
2、要注意一些页眉页脚页码的编辑,正文从哪里开始标页码;各级标题和文字要对应使用上面的标题1、标题2、正文等不同字体段落的模板,目录要通过自动生成目录的功能来添加,才能做到目录和正文内容动态对应,这些都要注意;
3、参考文献的引用和标注是极为重要的,因为理论上标注正确的参考文献不参与查重,在降重方面能够给大家带来很多的便利。
扩展资料
降重技巧
1、文字转图片
把逻辑线很明确的部分,类似于措施或者操作步骤,转化为图片或者表格,前者会降低字数但会直接跳出被飘红的命运,后者其实更好些,因为会让整篇论文看起来更丰富、简洁。
2、多说废话
原理很简单,废话可以极大地稀释关键词在句子中的重复率。比如说“天然胡萝卜素是国际上公认的天然色素”可以改为“其作为常见的天然色素得到了包括中国在内很多国家的广泛认可和欢迎”。
3、使用逗号
很多查重系统的算法是拿整个句子去和原文对比,进而计算重复率,所以多用逗号的话,比如一整段本来是五个句子就成了一个句子,就需要拿整段去和原文对比,重复率自然会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