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首页 学术论文知识库 问题

小额信贷风险管理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小额信贷风险管理研究论文

找论文应该去CNKI,都是专业论文,可以自己去下载。下载不了话可以去淘宝的<翰林书店>店铺,他那里能帮人下载到,推荐一下

论文题目要求用尽可能少的精彩语言,准确描述论文内容,表明 文章 的核心亮点。那么管理类的博士论文题目有哪些呢?下面我给大家带来管理类的博士论文题目与选题2021,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风险管理博士论文题目

1、基于全面风险管理的中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研究

2、农民专业合作社风险管理研究

3、企业集团投资风险管理体系研究

4、中小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研究

5、科技型中小企业 人力资源管理 外包风险管理研究

6、中国农村小额信贷风险管理研究

7、品牌生态系统风险管理研究

8、农村新型金融组织风险管理问题研究

9、EPC模式下我国国际建筑工程投资风险管理成效研究

10、基于绩效考核下的国有控股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研究

11、中国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问题研究

12、电子银行风险管理关键影响因素及其实证研究

13、农业天气风险管理的金融创新路径研究

14、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的风险管理研究

15、基于企业社会责任视角的期货公司风险管理研究

16、中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管理研究

17、美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

18、中国农业风险管理研究

19、逐段决定复合泊松风险模型的最优控制问题

20、煤炭企业营销风险预警管理研究

21、国有煤炭企业全面风险演化机理及管控体系研究

22、基于创业板的风险投资IPO市场效应研究

23、广义非对称金融风险测度及应用研究

24、金融体系系统性风险研究

25、我国商业健康 保险 风险管理研究

26、PPP模式建设项目隐性风险研究

27、我国小额贷款公司风险管理研究

28、产品市场竞争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方式研究

29、我国农村微型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研究

30、信用衍生品发展与银行业稳定:理论与实证

31、风险导向审计准则实施效果研究

32、西北太平洋柔鱼生物经济模型及管理策略评价

33、基于不同风险度量和交易约束的投资组合选择问题研究

34、乳制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价与监管研究

35、农业产业投资基金运作与管理研究

36、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模式研究

37、蔬菜产业生产经营主体风险管理研究

38、石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动态能力评价研究

39、基于复杂网络的对外投资 企业战略 风险识别及预警模型研究

40、基于模糊理论的无锡市地方税收风险管理研究

41、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融资模式与风险评价研究

42、金融危机中美国信用评级机构行为分析及监管改革研究

43、上市建筑企业营运资金管理对企业价值的影响机理研究

44、基于SV模型和EVT理论的金融极值风险度量研究

45、对外投资动因、政治风险、制度距离与区位选择

46、基于KMV模型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测算研究

47、保险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

48、分税制度下城投债的适度发行规模研究

49、保健类商品信任机制与购买行为研究

50、企业跨境上市对竞争优势的影响研究:战略风险治理的视角

51、基于经济资本的中国保险公司全面风险管理研究

52、我国村镇银行信用风险传导机理及管控模式研究

53、标会研究--风险、投资效率及其他

54、中国系统重要性银行风险防范和监管研究

55、商业银行风险承担、宏观审慎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性研究

56、台湾场外交易市场制度演进及风险管理

57、股指期货市场的定价、功能和风险监管研究

58、基于风险管理的中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研究

59、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商业银行利率风险度量管理研究

60、中国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的主要问题研究

物业管理论文题目

1、物业管理企业的服务营销模式研究

2、我国保障性住房社区物业管理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

3、中国物业管理行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4、区分所有物业自治管理制度研究

5、中国物业管理企业战略管理理论与实践初探

6、“春江花园业主委员会诉陆家嘴物业管理有限公司物业管理纠纷案”评析

7、A物业管理企业物业服务创新研究

8、人民调解在物业管理纠纷中的作用与完善

9、物业管理企业风险管理研究

10、可持续发展的物业管理研究

11、物业项目管理中员工压力源、工作倦怠与团队效能关系研究

12、现代物业管理中移动服务系统的采纳研究

13、我国物业管理业问题与对策研究

14、物业管理委托的法律思考

15、住宅小区业主区分所有权问题研究

16、BIM技术在办公建筑设计及物业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17、物业管理法律问题研究

18、城市物业管理组织体系研究

19、绿色建筑物业管理的评价和评级研究

20、从物业管理的性质看我国物业管理制度的完善

21、从盈亏平衡分析看居住性物业管理的规模经营

22、__市__区物业管理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23、居住区物业管理的研究现状与对策分析

24、关于物业管理收费标准的思考与建议

25、我国物业管理问题初探

26、智能化住宅小区物业管理初探

27、物业管理企业的发展趋势及对策

28、从 市场营销 看物业管理前期介入的必要性

29、浅析社会保障性住宅的物业管理

30、提高普通居民住房的物业管理水准的对策研究

31、规范物业管理企业会计制度初探

32、企业推行物业管理的重要性

33、论物业管理是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34、论我国物业管理可持续发展战略

35、关于物业管理企业走集团化发展道路的构想

36、住宅小区业主委员会参与社区治理的困境研究

37、信息技术与物业管理专业课程整合之实践研究

38、__房地产中介公司营销策略研究

39、__物业管理公司激励机制研究

40、基于空间可视化技术的小区物业管理系统

41、基于服务的商业地产webgis研究与实现

42、创远第三城房地产开发项目 营销策划 研究

43、现实视域下的安全保障义务

44、scs体育馆管理创新研究

45、c_物业公司发展战略研究

46、物业管理监管法律制度研究

47、我国物业服务法律问题的若干思考

48、yc公司翰林苑项目分析

49、生态社区建设实践探索

50、物业服务质量评价模型及实证研究

51、沈阳方圆大厦物业管理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

52、高空落物损害赔偿问题研究

53、我国物业管理行业行政管理体系研究

54、物业服务企业营销力研究及提升途径探析

55、我国业主委员会法律主体地位之研究

56、我国经济适用房制度研究

57、物业管理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

58、我国房地产企业开发中的成本控制研究

59、房地产开发项目成本控制研究

60、论抛掷物或坠落物致人损害责任

项目管理论文题目

1、浅析中国MBA 教育 的挑战和对策——以学生、教师、 教学 方法 到项目管理为视角

2、不断推进项目管理工程硕士培养向高层次发展

3、美国AACSBInternational、英国AMBA及欧洲EQUIS高等管理教育认证机构的比较对我国MBA项目的启示

4、S大学医院管理MBA项目的学员满意度分析及启示

5、华侨大学MBA项目战略研究

6、G校MBA教育项目企业化管理研究

7、国际化工商管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实践

8、“傍大款”是中小企业的战略选择

9、A高校MBA教育价格策略研究

10、我国高校MBA项目发展策略研究

11、浅析项目化管理理论,创造企业核心能力

12、HL大学MBA学员满意度调研分析

13、 财经 类院校MBA教育管理模式创新研究

14、医院管理MBA案例教学的满意度研究

15、现代项目管理在中国的应用研究

16、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及其评估方法研究

17、项目管理理论与方法体系研究

18、基于路径分析与模糊数学相结合的项目管理绩效评估方法研究

19、项目管理的应用与实践研究

20、应用代建制模式若干问题的探讨

21、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在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22、项目管理在科研项目管理的应用研究

23、企业多项目管理的理论与方法研究

24、国际国内工程项目管理现状比较研究

25、大型IT项目管理方法研究

26、基于Partnering的项目管理机制研究

27、业主方建设项目管理的核心职能研究

28、先进项目管理技术的理论方法及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29、项目管理方法在海洋工程中的应用研究

30、房地产开发全过程项目管理研究

31、国内外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对比分析研究

32、电力工程项目管理模式改进研究

33、制造型企业项目管理能力评价模型构建及应用研究

34、精细化管理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

35、G公司新产品开发过程中的项目管理优化研究

36、A公司嵌入式系统项目管理

37、管理学院MBA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38、中国房地产开发项目成本控制分析

39、荷塘区“荷塘月色”项目规划研究

40、S商学院MBA学生干部胜任力模型构建与运用研究

41、奥的斯备件中心存货管理系统分析与控制

42、CB生物药物研发多项目管理研究

43、我国高等管理教育专业学位项目网络营销研究

44、奥镁公司隧道窑余热回收项目管理案例研究

45、T汽车零部件公司产品研发项目管理的改进研究

46、基于网络游戏《远古幻想Online》的项目计划书

47、警苑工程业主方管理机构组织结构优化研究

48、内蒙古财经大学MBA教育项目竞争战略研究

49、华侨大学MBA教育项目营销战略研究

50、《案例》:广东南方通信器材有限公司——城域网项目管理研究

管理类的博士论文题目与选题相关文章:

★ mba各方向的论文题目与选题推荐

★ 不同专业的mba论文题目推荐

★ 商务管理毕业论文题目选题

工商管理专业论文题目汇总

★ 财务管理专业毕业论文题目选题

★ 博士论文研究计划书的范文

★ 物流管理方向专业论文题目与选题

★ 工程管理专业论文选题参考题目有哪些

★ 优秀论文题目大全2021

★ 博士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贷前风险管理是银行业务的核心。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比例普遍偏高,信贷风险是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金融风险。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银行信贷风险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本文从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概述入手,分析国有商业银行现代风险产生的原因,当前信贷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通过对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制度的探讨,进而提出防范信贷风险的对策。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贷风险信贷风险管理制度

一、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概述

信贷资产是商业银行的主要金融业务,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主要是指在商业银行经营信贷业务的风险总和,即商业银行在经营货币和信用业务过程中,由于各种不利因素引起货币资金不能按时回流,不能保值的可能性。

二、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形成的原因并进行分析

信贷风险产生的原因纷繁复杂,从其产生来源可将信贷风险看作商业银行自身原因,借款企业原因和外部环境的原因。

***一***商业银行自身的原因

从银行自身来看,是否能够有效防范风险,主要取决于商业银行化改革能否完善。自银行商业化改革以来,围绕建立现代银行制度,各商业银行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特别是在控制和防范风险的发生上。都相应制定了一系列严格的规章制度,但由于这些改革没有从根本上触及产权制度,没有真正解决责、权、利问题,因此造成银行自身管理监督体系不科学,在不同程度上失去了降低不良贷款的时机。

***二***借款企业的原因

从巨集观经济角度来看,是否能够有效防范风险,主要取决于企业改革是否顺利完成。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中70%以上集中于原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它们改革成功与否和经营状况是否好转是信贷资产质量提高的基础。

***三***外部环境的原因

首先。社会信用环境缺失。由于我国当前经济正处于转轨时期,社会信用体系没有建立,社会上坑蒙拐,欠债不还,金融欺诈的失信现象时有发生。其次,法制不健全。一系列与信贷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尚未出台,而且出台的这些法律本身内容过于简单,缺乏可操作性,有些甚至与国家政策相悖。 三、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中的问题

1.基础管理工作薄弱,信贷档案资料漏缺严重。主要表现为借款人和保证人的财务资料,贷款抵押凭证,贷后检查报告,催收通知书等资料的漏缺。信贷档案是银行发放、管理、收回贷款这一完整过程的记录,它的漏缺,尤其是有些法律档案不全,不仅对贷款的风险分析造成困难,也构成了依法收贷的障碍。

2.没有严格执行贷款审贷分离制度。主要表现在:审贷分离机构设定迟缓;审贷分离机构流于形式,如信贷人员常常在贷款审批欠已填好贷款合同、借据等法律档案和放款凭证,出现合同签订日期和贷款借据日期早于贷款审批日期,贷款金额和期限与审批金额和期限不同等现象。

3.贷款“三查”制度不落实。主要表现为:一是贷前调查流于形式;二是贷中审查报送不严;三是贷后检查对贷款人贷款使用情况跟踪表面化,忽视对借款人贷后资信情况、抵押物、质押物的变化情况以及保证人经营情况和负债的变化进行跟踪调查。

4.贷款经办人员法律知识薄弱,法律意识不强,贷款失去法律保护。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保证人主体资格不符合法律规定的要求;***2***一些商业银行未对抵押物、质押物的合法性,有效性进行认真审查;***3***按照《担保法》规定必须办理抵押登记的,未按法律规定办理抵押登记,造成抵押行为无效;***4***变更主合同主要条款,延长主债务的履行期限或者加重主债务人债务数额,未征得保证人同意,致使保证合同无效和部分无效;***5***不能充分利用法律有关诉讼时效中断或中止得规定,维护银行得依法收贷权。

5.内部监督机制不健全,信贷管理制度存在漏洞,忽视对管理者的管理。主要表现在:***1***一些基层行长权力过大,监督约束机制没有真正起到作用,造成一些基层行长乱批贷款、乱投资、乱担保等;***2***贷款责任无法落实,最终导致无人负责,不了了。***3***行长经营目标考核办法不科学,助长了行长经营上的短期行为。为了完成指标任务,不得不采取违规的做法。

6.违规帐外经营严重。违规帐外经营是目前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其违规经营主要采取私设帐外帐,乱用科目,调整帐表和绕规模贷款等形式,并主要投向房地产公司或其他高风险受益领域。由于帐外经营是在隐蔽情况下进行的,这部分资产没有处于有效的监督之下,甚至参与了违法犯罪活动,因而这部分信贷资产处于巨大的风险中。

四、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对策

信贷资产质量的好坏,不仅直接决定着银行自身以至金融业能否生存发展,而且对整个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如何防范信贷风险,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重要课题。立足于标本兼治,我们应借鉴国际银行业先进风险管理经验,对国有商业银行进行信贷风险管理。

首先要加快金融改革步伐。首先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要加快商业化程序,彻底地改革信贷管理体制,科学地制定贷款授权授信制度,不能简单“一刀切”,靠牺牲基层活力单纯求安全。其次要加强银行内部管理。为了保证银行信贷资产质量的稳定提高,应从注意银行内部管理入手,坚持稳健的经营方针。还要优化我国商业银行的外部经营环境,比如加快利率市场化,发展资本市场,以及尽快完善贷款风险补偿机制。此外还要提高员工素质,培育全员的风险控制氛围。对于一个企业,能否生存和发展,人才是关键,商业银行也不例外。

解决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过高的问题是一项长期而又艰钜的任务。目前我们应努力做好加快金融改革步伐,加强银行内部管理和优化我国商业银行的外部经营环境的工作,逐步解决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过高问题。

参考文献:

[1]阎庆民,《中国银行业评估及预警系统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年

[2]田永强,《系统论在银行风险管理中的问题》,金融时报,2003年

[3]杨军,《银行信用风险——理论、模型和实证分析》,2004年

[摘要]商业银行作为经营货币的金融中介组织,自有资本占比低这一特点决定了其本身具有较强的内在风险特性,而银行贷款质量的优劣,信贷资产所面临风险的大小,对银行的经营成果乃至生存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目前中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和缺陷,这使得中国的商业银行在参与国际金融市场的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对策

目前,中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风险高是金融领域面临的突出问题,银行业经营风险因此增大,为金融危机的发生留下隐患,影响中国经济的长期稳定。因此,强化信贷风险管理,提高信贷资产质量,降低不良贷款比例已成为国有商业银行当前面临的紧迫而又繁重的任务。认真分析中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成因,解决中国商行业银行信贷风险高的问题,对于保证中国金融体系稳健高效执行,提高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成因分析

当前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主要来自借款人造成的风险和银行管理不善造成的风险两个方面。

***一***借款人方面的信贷风险

1.借款人的收入波动和道德风险。贷款发放后,一些借款人由于收入大幅下降或暂时失业等市场原因,无法按期还款,有的虽然具备还款能力,但迟迟拖延还款,使银行信贷风险大大增加。而中国目前尚未建立起一套完备的个人信用体系,银行缺乏征询和调查借款人资信的有效手段,加之个人收入的不透明和个人征税机制的不完善,银行难以对借款人的财产、个人收入的完整性、稳定性和还款意愿等资信状况作出正确判断。

2.借款人蓄意***贷款。借款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编造引进资金、专案等虚假理由、使用虚假的经济合同、使用虚假的证明档案、使用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超出抵押物价值重复担保或者以其他方法,***银行贷款。他们得手后大多携款潜逃、挥霍或改变贷款用途,将贷款用于高风险的经济活动,造成重大经济损失,致使贷款无法偿还。

3.借款人多头贷款或透支,导致信贷风险上升。目前,国内许多银行管理不规范,各部门之间缺乏整体协调和互通机制。—些借款人抓住这一可乘之机,报送不完整的个人资讯资料,在同一银行各个部门里多头借款或进行透支,增加了银行贷款风险。

4.抵押物难以变现,贷款担保形同虚设。一旦贷款发生风险,银行通常会把贷款的抵押物作为第二还款来源,而抵押物能否顺利、足额、合法地变现,就成为银行化解信贷风险的重要环节。由于中国消费品二级市场尚处于起步阶段,交易秩序尚不规范,交易法规也不完善,各种手续十分繁琐,交易费用偏高,导致银行难以将抵押物变现,贷款抵押形同虚设。

***二***银行经营管理方面的信贷风险

1.基础工作薄弱,信贷档案资料缺漏严重。信贷档案是银行发放、管理、收回贷款这一完整过程的文字记录,而目前有些商业银行管理工作混乱,大量存在借款人和保证人的财务资料、贷款抵押凭证、贷后检查报告、催收通知书等资料的缺漏。这些重要档案的漏缺,不仅对贷款的风险分析造成困难,同时也构成了依法收贷的障碍。

2.贷款“三查”制度执行不力。“三查”工作做得不深不细,这是信贷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一是贷前调查往往流于形式。贷前调查作为风险控制的关键环节,需要调查人员深入企业查账,核实相关资料,了解企业的产品、生产经营及管理等各种情况,通过大量的资料资料进行综合的分析研究,形成客观、公正、有决策价值的结论,但有些信贷人员只是根据企业提供的相关文字材料进行摘录、整合,做表面文章,根据这样的贷前调查报告做出的结论已经使贷款失去了安全性。二是贷中审查不严。在贷款发放过程中,信贷人员对借款人、担保人、抵押物、质押物等审查不严,造成潜在的信贷风险。如信贷人员未发现担保人主体资格不符合法律规定的要求;一些商业银行未对抵押物、质押物的合法性、有效性进行认真审查;按照《担保法》规定必须办理抵押登记的,未按法律规定办理抵押登记等等。三是贷后检查表面化。贷后检查作为风险控制的重点环节,需要信贷人员深入企业监控其经济活动和资金流向、认真分析其贷款风险变化情况。可是,信贷人员对不少贷款企业的后续管理却放松了,这是造成贷款预警机制失灵的主要原因。

3.银行管理缺乏系统性,致使潜在风险增大。现在,国内商业银行管理水平不高,各部门之间缺乏系统性的资讯互通机制,对同一个借款人的信用资讯资料分散在各个业务部门,而且相当一部分资料尚未上机进行联网管理,从而难以实现资源共享。通常,仅凭借款人身份证明、个人收入证明等比较原始的征询材料进行判断和决策,对个人的信用调查基本上依赖于借款人的自报及其就职单位的证明,对借款人的资产负债状况、社会活动及表现,有无违法纪录、有无失信情况等缺乏正常程式和有效渠道进行了解征询,导致银行和借款人之间的资讯不对称。

4.内部监督机制不健全,忽视对管理者的管理。主要表现在:***1***一些基层行长权力过大,监督约束机制没有真正起到作用,造成一些基层行长乱批贷款、乱投资、乱担保等;***2***贷款责任无法落实,最终导致无人负责,不了了之;***3***行长经营目标考核办法不科学,助长了行长经营上的短期行为,为了完成指标任务,不得不采取违规的做法。

5.违规账外经营严重。违规账外经营是目前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其违规经营主要采取私设外账、乱用科目、调整账表和绕规模贷款等形式,并主要投向房地产公司或其他高风险收益领域。由于账外经营是在隐蔽情况下进行的,这部分资产没有处于有效的监督之下,甚至参与了违法犯罪活动,因而这部分信贷资产处于巨大的风险之中。

二、商业银行防范信贷风险的对策

综合上述风险的来源,造成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信贷管理机制不健全。健全的信贷管理机制应包括三个方面:信贷管理制度、信贷管理机构以及激励和约束系统。信贷管理制度主要包括授权授信规定、信贷工作程式、信贷工作每一程式的内容和目标;信贷管理机构主要解决信贷工作中的权力分工,从机构这个角度确保信贷工作中的权力受到其他部门的制约,分清信贷工作各个部门的职责,并保证各部门之间相互监督和制约;激励和约束系统致力于发挥每一位信贷工作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同时,通过明确信贷工作人员的职责分工,加大对信贷工作人员的纪律约束。因此,商业银行要建立起一套防范信贷风险的综合管理体系,具体应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一***充实完善各项信贷管理制度

首先,要制定完善的信贷档案管理制度,明确规定信贷档案的收集、保管、交接、检查等工作程式,并指派专人负责,定期检查、考核执行情况。其次,进一步完善以贷款风险管理为核心的授权授信、审贷分离、分级审批、集体审批、贷款“三查”等风险控制制度,同时,上级行要加强对下级行各项制度执行情况的检查,确保各项制度落到实处。

***二***建立健全信贷专门管理机构

首先要真正落实审贷分离制度,将贷款的审查权和批准权分别落实到不同的职能部门,明确贷款审查部门的工作范围、工作职责和工作目标,规范贷款审批部门的工作制度、审批内容、审批许可权、审批程式和审批责任。其次,建立专门的贷款管理委员会,针对大额贷款和疑难问题贷款进行审批决策。第三,由一个独立部门承担贷款风险评估职责。贷款风险定期评估需要独立、科学、客观地对每一笔贷款存续期间的风险状况作出量化评估,为了保证贷款风险评估的客观性、科学性、时效性,这项工作需要一个独立于信贷业务部门的其他部门来独立完成。总之,建立健全信贷专门管理机构,是为了防止信贷权力的过分集中,实行信贷决策民主化、科学化。

***三***建立科学的个人信用评价体系

随着社会个人信用制度和信用档案的建立,各银行还应根据自身业务特点和发展战略制定具体的个人信用评价体系,以此作为发放贷款的基本标准,使之从源头上发挥防范信贷风险的作用。信用评价体系可采用积分制,根据积分多少评定个人信用等级。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在系统内交流“不良借款人黑名单”的形式,禁止其分支机构向不良借款人发放新的贷款,并采取有效措施及时收回旧贷款。

***四***建立可靠的贷款风险资讯系统

该系统是一个综合资讯系统,至少应包括三个部分:一是环境监测资讯系统,主要包括巨集观经济环境资讯、区域经济环境资讯、产业结构现状及未来预测资讯、同业竞争市场资讯。二是客户资讯系统,主要包括客户财务资讯、账户资讯、与客户相关的其他非财务资讯。三是信贷风险监控资讯系统,可与个人信用评价体系相结合,主要包括信贷违规性资讯、财务指标异常变化资讯、不良贷款资讯、客户监管资讯。

***五***进一步完善贷款担保制度

在现有的《担保法》基础上,要尽快健全抵押担保制度,具体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培育规范的抵押品二级市场,使各种贷款抵押物能够及时、顺利地变现。其次,可考虑由 *** 出面组建信贷担保公司,为长期、大额信贷提供担保,这也是一些西方国家发展银行信贷的成功经验。第三,国家应规定一定金额以上的贷款必须设定担保,银行可视各个贷款品种的不同及申请人资信状况,要求提供合适的担保方式,并对担保程式进行严格审查。

***六***把贷款与保险结合起来

借款者的个人健康状况和偿还能力的变化,往往是贷款无法偿还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我们可以将贷款与保险公司的有关险种、产品组合起来运作。如银行在发放某些贷款时,可以要求借款人必须购买某种特定保险。一旦借款人发生意外,不能偿还贷款时,保险公司即要向保险受益人支付一定金额的保险赔偿金,而这笔赔偿金又足以偿还银行贷款本息。这样,一方面可化解银行的经营风险,实现信贷风险的合理有效转换,另一方面也有助于保险业的发展。

***七***改善信贷风险控制考核激励机制

在传统的信贷风险考核激励机制下,发放贷款给予一定奖励,清收不良贷款也给予重奖,造成了贷款发放数量越大、质量越差则奖励越多,而质量越好却奖励越少的异常机制。因此,要优化信贷风险控制奖励机制,在贷款营销考核时,要重点考核贷款投向和投量的合理性、合规性、潜在风险性,淡出对贷款发放量的考核奖励;对信贷风险控制的考核奖励,应当改为质量优良的给予重奖,对完成清收不良贷款目标的不奖不罚,超额完成清收目标的给予适当奖励,完不成清收目标的给予重罚,从而更有效地促进信贷业务安全、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德等.中国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中长期策略***金融热点问题***[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2]冯彦明.商业银行业务管理[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

请+Q 三三零四四九二五七 毕业论文/期刊论文/职称论文有相应得理论基础 材料分析 国内外现状对比 问题提出 解决对策 !原!创! 包通过!

小额贷款风险研究毕业论文

公司管理毕业论文题目

公司管理毕业论文题目可以选择那些,大家是否考虑好了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关于公司管理毕业论文题目,欢迎大家阅读借鉴!

1. 李宁公司培训管理问题实证研究

2. 房地产经纪公司的客户关系管理研究

3. 论跨国公司在华贸易公司的物流管理

4.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规范化的研究

5. 我国上市公司配股的盈余管理研究

6. 上市公司可持续增长管理研究

7. 中化工程公司绩效管理研究

8. 大型企业集团公司资金管理模式及一汽集团公司资金管理模式研究

9. 李尔中国有限公司的项目管理流程研究

10. 我国亏损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研究

11. 完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运行机制的探讨

12. 上市公司市值管理与市场操纵问题研究

13. G电力公司全面预算管理研究

14. 建立与公司治理结构相适应的全面预算管理

15. A公司财务一体化管理研究

16.关于发展中国百货零售业的新思考

17.全面预算管理在集团公司管理中的.应用

18. 融资融券的治理效应研究--基于公司盈余管理的视角

19. 公司控制权转移与盈余管理研究

20. 风险投资“逐名”动机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

21. 集团管理控制与财务公司风险管理--基于10家企业集团的多案例分析

22. 中国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调查

23. 投资集团公司财务风险管理探究

24. 上市公司风险管理审计研究

25. 基于地区差异视角的外部治理环境与盈余管理关系研究--兼论公司治理的替代保护作用

26. 非经常性损益、会计准则变更与ST公司盈余管理

27. 公司治理结构、盈余管理动机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处置

28. 盈余管理、公司债券融资成本与首次信用评级

29. 万达集团资金管理模式研究

30. 我国上市公司应收账款管理与控制研究

31. 多行业集团公司财务信息化管理体系研究

32. 机构投资者对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影响的实证研究

33. 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管理与企业价值

34. 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对真实盈余管理的影响

35. XX汽车公司全面存货管理探索

36. 基于风险管理的证券公司自营业务内部控制研究

37. 我国证券公司资产管理创新研究

38. 外部治理环境、终极控制人特征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

39. 基于制度设计与措施选择论保险公司全面风险管理

40. 跨国公司执行力管理中国本土化模型的研究

41. 我国创业板公司IPO过程中的盈余管理研究

42. 公司管理人员的劳动法适用问题研究

43. 小额贷款公司信用风险管理研究

44. IPO公司盈余管理动因与治理研究

45. 上市公司债务融资中的盈余管理实证研究

46. 治理与管理融合视角下上市公司内部监控机制研究

47. 基于权变理论的中国保险公司风险管理体系构建研究

48. 我国保险公司经济资本管理研究

49. DHM公司基于战略的人力资源管理解决方案

50. 一汽轿车股份有限公司供应链管理体系及其实施方案设计

51. 微利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

52. 一汽解放公司质量管理模式研究

53.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研究

54. 我国国有上市公司高层管理者激励机制研究

55. 企业集团母子公司管理与控制研究

56. 国有资产管理公司资本运营若干问题研究

57. 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与盈余管理研究

58. 集团公司资金管理研究

59. 四川省国有资产投资管理公司发展战略研究

60. 跨国公司财务管理中的风险控制与管理战略研究

61. 腾龙公司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

62. AZ房地产公司管理诊断及建议

63. 资产减值会计政策与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

64. 公司治理下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

65. 寿险公司的利率风险管理研究

66.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研究

67. 我国资产管理公司运营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68. 中国证券公司资产管理业务竞争力及发展策略研究

69. 金和公司研发管理体系设计

70. 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盈余管理的研究

71. 上市公司营运资本管理与公司绩效分析

72. 银行不良资产与金融资产的管理

73. 公司治理中风险管理的组织结构及职责

74. 跨国公司的跨文化管理

75. 中小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76. 我国ST公司非经常性损益的盈余管理分析

77. 我国公募基金管理公司渠道营销研究

78.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方式与审计意见

79. 供电公司固定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研究

80. 上市公司高级管理人员薪酬激励制度研究

81. 我国小额贷款公司风险管理研究

82. 产品市场竞争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方式研究

83. 中国财产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管理研究

84. 公司并购、盈余管理与高管薪酬变动

85. 公司战略影响盈余管理吗?

86. 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行为研究

87. 四川长虹公司营运资金管理绩效问题研究

88. 家电销售公司应收账款管理研究

89. 完善小额贷款公司信用管理机制研究

90. 公司财务风险管理的基本框架重构

91.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商业化转型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92. SYDT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93. 公司治理与营运资金管理效率实证研究

94. 我国证券公司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问题探讨

95. 基于公司战略的全面预算管理研究

96. 公司现金流管理的实证研究

97. 公司快速成长期现金流管理问题研究

98. 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问题探讨

99. 我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转型法律问题研究

100. 上市公司资产减值准备对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

101. 基于公司战略的应收账款风险管理体系构建与应用研究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的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金融学毕业论文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金融学毕业论文范文篇1 浅议农村金融监管法律制度 中国农村金融体系在改进货币资源的配置、服务农业和农村建设,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确保金融的核心作用能够得到更为有效的发挥与更加高效的运行,切实防范与控制金融领域的风险,健全完善农村金融法律监管制度显得极为迫切。因为当前我国的农村金融法律制度设计依然具有相当带有强烈的计划经济以及行政干预色彩,因为也就导致了金融抑制。目前的改革也仅仅是在机制上进行了一些局部上的调整,但是并没有对制度体系以及核心内容实施全面而深入的变革,导致形式上的制度在具体运行过程中产生诸多问题。实施正确而合理的农村金融监管法律制度,不但能够有效地防范金融组织的风险,而且还能提升金融服务的效率,更是确保我国农村经济快速而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 1我国农村金融监管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没有形成完善的农村金融监管法律制度体系 (1)目前的金融监管法律制度体系不够齐全,显得系统性不够强。当前我国的金融监管立法主要包括了《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保险法》、《证券法》以及《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等,其中都对金融监管进行了规定。但是以上立法中往往具有大量原则性的规定,但是却缺乏具体可操作性的条款,同时,监管的内容过于简单,大大落后于我国金融业的实际发展状况,并且随着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随之而得到持续发展,对于一部分新型金融业务与金融产品尚缺少一定的法律规定,尤其是对农村地区的民间融资没有采用法制化的方式加以引导,对于高利贷仅仅按照传统社会上的公德意识来加以制约,而且就如今的金融监管法制总体结构来观察,规章的比例太大,实施就缺少足够的权威性。同时,在构成目前的金融监管法制体系之中的各项规范性法规之中部门规章所占比例太大一旦实施起来就缺少权威性。 (2)法律规范所具有的操作性不够强。在目前我国的金融监管体系之中,对于市场准入、市场督查、市场退出等均有所覆盖,但是更多的则是原则性规定,缺乏相应的实施细则,因而可操作性不大。 (二)缺乏公平竞争的农村金融监管工作理念 制度不但要富有效率地合理安排权利资源,而且还应当更加公平地安排权利资源,从而实现各类金融市场主体权利实施平等性保护。缺少公平正义目标的金融市场并非是现代金融市场,而脱离开正义理念的金融监管法制并非是现代法制所倡导的制度性安排。如今的农村监管法律制度体系体现出对于民间资本以及非公行的漠视与不公。笔者觉得,民间资本与国有资本均为社会资本中不一样的形式,而是应当分别享有相同的国民待遇。农村民间借贷监管机制应当积极促进而且体现出民间借贷监管机制之形成与发展,而不是为保护少数市场主体所具有的特殊利益。 (三)忽略甚至漠视农村地区群众的金融权利 在相当长的时间中,我国的金融法律制度体系把金融问题看作是经济发展层面上的问题,也就是看作是资源配置方面的问题,在具体制度的设计上对于民生保障这类问题的考虑不够周到,甚至会为了金融之稳定而选择牺牲公民自由融资之权利。尽管我国政府己有充分认识并且采用小额贷款的方式,允许设置村镇银行与借贷公司等形势尽可能多地增加农村资金之供给,但是这些基本上均为具体手段层面上之改革,整个农村金融监管机制在基本的理念上尚未产生根本性转变。因为农村金融市场在监管法律体系上具有局限性所以也就产生了农村地区金融资源在总量上的不足,当前,我国金融资源在分布上具有显着的地域上的不平衡性,诸多农村资本外流,从而极大地削弱了我国农村金融在供给上的能力,同时也造成了弱势农村群众在金融资源上获得之不足,尤其是对农村小微企业以及农户的金融供给上有所不足。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监管体系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限制了农村金融市场取得新的发展,造成了我国农村地区尚未真正形成能有针对性地面对不同客户和不同需求层次,能够提供显着差异性金融服务的现代农村金融监管体系,以至于造成了我国农村金融产品以及金融服务的种类相待单调,难以满足我国新农村建设中对于金融服务具有多样化与多层次之需求,进而造成农民群众无法分享到金融改革之成果。 2进一步健全我国农村金融监管法律制度的策略 (一)形成完善的农村金融监管法律制度体系 现代金融属于法治金融,而政府的权力对于金融市场所进行的监管主要是运用金融监管法制调整与规范加以实现的。健全而完善的法律体系是监管机构实施依法监管的重要前提,集中了监管绩效和金融监管立法之健全完善与否、质量优劣等具有非常直接的关系。为更好地促进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实现更为健康的发展。随着我国农村金融服务质量的不断提高,应当积极顺应农村金融市场所出现的新变化,及时而有效建立健全符合我国实际的农村金融监管法律制度体系。具体来说,在今后的一段时间,我国应当积极强化农村地区的基础性金融监管法建这一基础,积极顺应中国农村金融市场发展进程之中的趋势性要求,从而健全完善我国农村金融监管法律制度体系。 (l)要及时健全完善农村金融监管的主体性法制体系,制定出与之相适应的具体实施细则,从而强化可操作性,并且对有关法律制度加以清理,尤其是对不适应条款加以废除或者进行修订。 (2)要依据中国农村金融市场的具体发展状况、监管情况和我国农村金融市场改革之趋势,形成合理的法律法规制度,进而弥补我国在农村金融监管立法领域之中的空白。 (3)要积极顺应我国农村金融改革发展之趋势,以保障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安全以及促进农村资本市场的发展为基础,制定出能够兼顾实效性、操作性与相应前瞻性的现代农村金融监管法律制度体系,进而实现对农村金融市场所进行的监管,维护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社会的稳定。 (二)着力凸显公平保护的法律工作理念 金融监管是依据经济发展之所需而诞生的,其主要目标是推动经济的发展,而且金融业安全并非是金融监管之重要目标,也不是金融业目前存在与发展之最终目标。从这一视角来看,农村金融监管的最终目标应以全面满足农村金融业的繁荣发展为目标,从而促进我国社会经济更为稳定的发展,提升社会福利。因为我国农村经济社会结构相对来说较为特殊,而农村金融并不完全属于商业金融之范畴,农村现代金融机制应以促进我国农村居民更加公平地获得发展良机与结果为其主要目的。 (三)保障公民金融权利的实现 生存权与发展权是人权中的重要内容,切实维护与保障我国公民的存在权与发展权,这是所有法律一定要加以坚持的基本价值取向。金融之本质在于为民众的生产与生活提供资金领域的融通,切实保障民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中,主体和利益变得愈来愈多元化,大量公民进入到市场中开始从事生产经营类活动,因为资金也就成为人们开展生产经营的重要条件,特别是在农村地区,融资实质上己成为公民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融资权成为公民生存权与发展权的基本构成部分之一。在当前我国的金融资源配置显着不均衡与不合理的条件,各中小企业以及农户得到融资显得相当困难,农户与农村工商业者在资金的需求上从未得到满足,而民间借贷也就具备了更加突出的能够解决民生问题之功能。就这一意义而言,监管制度能够严格地限制甚至几各类非正规金融机构之存在,全面惩罚私自放贷人员。所以,我国农村金融监管法律制度建设之本质是为各位公民的融资提供相应的安全保障,而不是简单地排斥或者压制资金上的流动。 (四)强化监管制度施行金融创新 我国农村金融监管对于金融创新作用主要表现为: (1)金融监管机制之制定应当具备前瞻性。金融监管方面的政策措施应当适应于我国金融业今后的发展与变化的趋势。为有效防控金融风险与金融危机,我国金融监管机构应当在制定金融机构稳定性指标过程中充分考虑到今后金融市场的创新问题与金融机构资产变化问题等。同时,要通过健全完善农村金融监管预警体系,强化对金融体系所施行的社会性监测,从而确保农村金融体系得到稳健地运行。 (2)大力鼓励农村金融创新。金融监管所造成的影响是多种多样的,应当尽可能地发挥出其所具有积极性,也就是鼓励实施金融创新,与此同时还应当尽可能地抑制其不利的一面,也就是要控制消极的金融创新。唯有如此,才能运用金融监管让金融创新成为促进金融改革的生力军。 (3)改进农村金融监管的模式。因为金融监管部门对于金融创新弊端所作出的反应通常比较慢,而金融行业协会的反应则相当灵敏,所以,对于金融创新所实行的监管需要更加多地依赖于实施内部监管,从而适时地调整金融监管,进而适应金融创新取得新的发展。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农村金融监管法律制度作为中国金融监管体系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维护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为受到城乡二元金融结构造成的影响,我国农村的金融监管法律制度如今正面临着愈加复杂的形势。如今,我国农村金融监管法律制度不但承担着维护我国整体金融形势稳定的重要任务,而且还将履行切实解决我国农村金融资源赓乏这一重大挑战,这就需要高度重视农村金融监管法制建设工作,切实保障我国农村金融不断取得新的发展。 金融学毕业论文范文篇2 浅析第三方支付引发的洗钱问题及对策 互联网金融服务相比传统金融服务模式而言,有低成木、便捷、省时等优点,第三方支付作为以实际电子商务交易为依托,利用网络支付的金融服务形式,在我国获得了较人成功,第三方支付金融服务的额度、规模在逐年递增,而且服务的层次也在不断得以拓展,如企业的市场资金管理均已成为第三方支付涉及的服务领域。木文将剖析第三方支付的运作模式,基于反洗钱风险的防控目标来探析第三方支付引发的洗钱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建立一套完善的第三方支付洗钱风险防控体系,促进第三方支付服务的健康发展。 一、第三方支付相关理论概述 (一)第三方支付定义 第三方支付依附于交易商业行为的交易而存在,开展第三方支付金融服务的独立机构通过网络平台,参与两方之间信任度较低的商业机构或者个人之间的交易服务,在实际运营上,购方付款后相关款项首先“寄存”于第三方支付平台,供货方发货,而后在购方收到货物且无任何纠纷异议的情况下以通知方式将货款支付到供货方账户。第三方支付多依附于电子商务活动,以合作银行信用为依托,在一定程度上不存在信用问题。 (二)我国第三方支付服务发展现状 在我国,第三方支付包括包含网上支付、电子货币发行与清算、银行卡和票据跨行清算及几种代收代付服务方式,另外,第三方支付还存在于一些产品销量较人、信誉较好的企业,主要以预付卡业务的形式存在,通过系统终端处理第三方支付服务交易。在盈利模式上,我国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利润源主要来白手续费和客户备付金,第三方支付平台将手续费与传统商业银行之间制定分利标准。而随着第三方支付市场竞争的激烈,一些第三方支付企业为提高市场份额,甚至处在亏损经营状态,而我国又进一步限制第三方支付企业动用客户备付金开展其他商业活动,在这样的状态下,第三方支付企业积极探索扩展利润源的经营模式,但就当下而言,第三方支付企业之间的竞争还处在价格竞争、服务质量、增值服务费等方面的竞争,第三方支付企业在业务运作过程中还未形成明确且稳定的新利润源。 二、第三方支付模式的洗钱风险分析 (一)网络支付的隐秘性造成的监管难度 诚然,互联网的兴起为支付服务带来了巨人的便利,且使交易双方的信任度得以上升,但是通过网络系统进行资金转移与直接汇款的支付方式相比,在交易的过程中,第三方支付机构还未建立完善的客户身份审核机制,通过电子商务平台直接进行匿名交易是较为容易的,这就很容易越过银行系统的身份审核监管体系,难以追溯交易资金的来源,给洗钱行为敞开了缝隙,在洗钱案件的查证过程中,一些虚拟物品的交易很难实现准确求证,交易过程较为隐秘,一些犯罪分子可以将赌博、贩毒等非法资金通过第三方交易平台实现“洗自”。 (二)交易记录的不完整导致查证困难 在第三方支付交易运作的过程中,出于客户信息安全的考虑,一般通过网络密钥对交易双方的身份信息进行保护。但是在对洗钱案例的监控和查证过程中,多采用跟踪交易记录的方式来进行,但以网络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用户资料及交易记录保护机制增加了案件查证难度。其次,通过网络交易,交易平台难以完全掌控交易的地点、时间等信息,使得交易记录信息有限,增加了在第三方支付领域开展反洗钱案件查处的难度。 (三)相关法律法规有待完善 近年来,第三方支付市场呈现迅猛发展态势,但是基于反洗钱为目的针对第三方支付的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针对性立法的缺失,使得在第三方支付平台上出现的洗钱犯罪行为在法律责任追究上难度较人,法律法规的滞后是第三方支付市场反洗钱监控与查处难度人的重要因素,《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洗钱法》是我国第一部关于反洗钱的专门性法律,但是此法与我国刑法中均未涵盖第三方支付洗钱犯罪的相关监管内容。 三、建议 (一)基于反洗钱为目的加强对第三方支付企业监管 首先是源头管理,抬高第三方支付企业市场准入门槛,金融监管机构要在牌照发放环节加强对第三方支付企业的审查,包括对信息系统建设、客户信息审核软硬件等方面的审查要严格开展,严格按照《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的要求进行审查,从而在鼓励金融创新的同时,减小反洗钱案例查处的难度。第三方支付机构应完善信息系统建设,提高白身对客户身份信息、资信状况、业务范围等方面的审核和信息收集能力,从而有效配合相关机构对反洗钱行为的监管和查处,各交易主体也应在业务开展过程中做好客户信息的收集工作,各方要合作建立一个有反洗钱监管机构参与审阅的信息系统,保障反洗钱监管工作的常态化开展,从而在案件发生时能够收集完善的证据。第三方支付企业应不断完善反洗钱检测系统,加强技术能力,提高平台对交易信息的完整性。 (二)加强反洗钱技术队伍建设 不仅要在反洗钱监管部门建立一支具有专业信息管理知识的人才队伍,还需要第三方企业能够通过教育培训,提高业务人员、技术人员对反洗钱犯罪行为的敏感性,并拥有健全的支付业务知识和反洗钱技术知识,能够有能力及甲-发觉可疑交易信息,形成对洗钱行为的有效监督管理。 (三)商业银行要加强对备付金监管力度 第三方支付行为主要依托银行进行资金转移来完成支付行为,商业银行是备付金的实际管理者,故此,商业银行应该完善第三方支付备付金管理制度,对备付金进行实时监测,利用白身的信息优势,对备付金账户各种交易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及时将违规操作反馈至金融监管机构,形成对交易风险的及时预警。 猜你喜欢: 1. 本科金融毕业论文范文精选 2. 金融毕业论文范文大全 3. 金融研究毕业论文范文 4. 金融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5. 金融毕业论文免费范文

1、积极的财政政策与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调控功能及效果分析2、我国银行业个人理财业务发展前景研究3、我国银行业信贷资产证券化研究4、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中国保险监管制度创新5、我国私募基金的发展问题研究6、我国农民养老保险体系的研究 7、河南省小额信贷业务开展情况调查分析8、中国的金融开放与金融危机传导的防范 9、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10、论我国外汇储备高速增长的危害和对策11、小额农贷在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12、不完全对称信息条件下小额贷款需求者的行为选择问题研究13、保险销售误导现象研究14、论保险业与银行业的渗透、竞争与合作15、我国保险资金运用的风险分析及对策16、我国金融风险的防范与化解研究17、基于次贷危机启示的我国金融风险防范机制研究18、中国企业债券市场发展问题研究19、积极财政政策与扩大内需的关系探讨20、积极财政政策的国内外比较研究21、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规律研究22、关于增值税转型改革的思考23、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经营的影响24、我国金融监管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对策25、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现状与成因分析26、我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思考27、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思考28、论转轨时期中国货币政策的特点29、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30、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31、我国股票市场的投资者结构研究32、大小非解禁对我国股票市场影响的实证分析33、我国中央银行金融监管的模式及运作分析34、金融危机下我国中小企业的应对策略35、股指期货交易制度对中国股票市场的影响研究36、新农村建设下河南省小额信贷的发展问题研究37、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思考——基于某一地区的实际调查与分析38、金融全球化对中国金融发展的影响与对策39、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对策40、中国的金融开放与金融危机传导的防范 41、家族企业融资的制度变迁与路径依赖42、关于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关系的探讨43、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政策研究44、宽松的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影响分析45、我国信用卡业务发展趋势分析46、我国中小银行竞争力探讨--以××银行为例47、银行并购与中国银行业的应对策略48、我国商业银行市场风险初探49、我国金融机构风险管理问题研究50、中国风险投资业的问题与对策研究51、开放经济条件下金融风险传导机制研究52、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保险业的影响和启示53、农民工的社会保险问题研究54、汽车保险欺诈及其防范对策研究55、我国机动车辆保险市场的竞争特点及对策56、保险欺诈行为的博弈分析57、综合经营趋势下我国银行保险的创新发展58、金融监管的发展趋势与理性选择59、中国证券市场监管问题研究60、中小企业融资机制研究61、新时期农村金融业发展策略研究62、创新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研究63、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的影响与启示64、论通货膨胀的危害与治理对策65、金融危机下我国货币政策转变的效应研究66、我国股票市场大幅波动的成因及对策67、关于完善农村信用社体系改革和强化管理的思考68、我国保险市场发展趋势研究69、我国金融监管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对策70、国有企业的资产重组与资本市场的发展71、中国上市公司过度扩张问题研究72、保险资金运用问题研究73、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现状及成因分析74、混业经营的风险分析75、跨国公司战略联盟的跨文化风险及对策76、新形势下我国外汇储备规模的探讨77、跨国公司投资对我国产业结构的影响78、巴菲特投资管理策略研究79、我国票据市场的现状及完善措施80、企业并购的风险及防范81、金融市场的内在经济特征与金融危机82、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与发展83、我国垄断性行业暴利的来源、影响及治理对策84、我国证券投资基金的运作风险研究85、银行并购后的整合问题探析86、农村信用社风险的形成及防范措施87、西方国家金融监管的新趋势及对我国的启示88、利率市场化后企业投融资策略的调整89、如何看待我国资本项目的开放与管制90、对我国人民币汇率制度变动的认识91、论农村信用社制度创新92、银行业并购对货币政策的影响93、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思考94、人民币汇率的历史回顾与现状分析95、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96、论我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与财政政策目标的协调97、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成因及防范98、试论我国外汇储备规模的合理限度及其完善对策99、论我国信托投资业的问题与改革对策100、对企业重组后的支撑体系——社会保障制度问题的研究以上是一些金融专业的毕业论文题目。你可以选一个写,范围越小越好,你也可以加我,我帮你写一份。

证券方面的很好写

信贷风险管理论文研究目的

风险分类的目的:促进银行树立审慎经营、风险管理的理念;

揭示 银行信贷资产实际价值,真是、全面、动态地反映信贷资产质量;发现信贷资 产在操作、管理、监控、回收以及不良贷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措 施,加强信贷管理;

为判断贷款损失准备金是否充足提供依据。

信贷业务是商业银行最重要的资产业务,通过放款收回本金和利息,扣除成本后获得利润,所以信贷是商业银行的主要盈利手段。包括授信业务、贷款业务、担保业务等。

由于放款脱离了银行的控制,不能按时收回本息的风险较大,所以对信贷应在遵守合同法和贷款通则的基础上,建立严格的贷款制度,其主要内容是:建立贷款关系,贷款申请,贷前调查,贷款审批及发放,贷后检查,贷款收回与展期,信贷制裁等制度。

①根据贷款主体的不同,贷款可分为自营贷款、委托贷款和特定贷款三种。其中委托贷款指委托人提供资金,银行作为受托人按委托人指定的对象、用途、金额、期限和利率等条件办理贷款的手续,只收取手续费,不承担贷款的风险。

特定贷款是指经国务院批准并对贷款可能造成的损失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后,责成国有独资银行发放的贷款。

②根据借款人信用的不同,贷款还可分为信用贷款、担保贷款(保证贷款、抵押贷款、质押贷款)、票据贴现等种类。

③根据贷款用途的不同,可分为流动资金贷款、固定资产贷款、工业贷款、农业贷款、消费贷款和商业贷款等种类。无论何种贷款,除了经贷款人审查、评估、确认借款人资信良好,确能偿还贷款的,可以不提供担保外,其他的借款人均应提供担保。

对中小型银行消费信贷研究的价值和目的控制风险。研究中小型银行消费信贷业务的风险管理,有利于银行控制风险,促进银行安心发展中小企业业务,也方便了中小企业融资,从而达到双赢的局面。

信贷风险研究论文

找论文应该去CNKI,都是专业论文,可以自己去下载。下载不了话可以去淘宝的<翰林书店>店铺,他那里能帮人下载到,推荐一下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大小型商业银行正如雨后春笋一般,各商业银行在面对银行业规模不断扩大这一机遇的同时更面临着各种复杂的挑战。目前,由于信贷业务是商业银行主要经营收入的核心业务,而我国金融体系又以银行为主,因此,信贷风险成为了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商业风险。在这种形势的趋使下,我国商业银行必须加强对信贷风险的管理,这不仅关乎我国各银行的经营目标能否实现,更关系到我国能否构建稳定健康的经济体系这一伟大夙愿。在考虑到上述背景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健全有效的信贷风险管理机制对商业银行进行信贷风险的防范、识别最终化解风险有着重大的作用,而这也是每个商业银行当下首要的任务。这样不仅保障了信贷风险管理的正常运行、提高了信贷资产的质量,更加强了银行的市场竞争力,使得市场经济能够稳步发展。 研究意义一是从研究角度来看。通过本文的研究使我国商业银行对信贷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并且能够深切的体会到信贷风险管理对商业银行经营的重要性。二是从研究现状来看。本文详细的分析并探讨了当前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所面临的信贷风险和潜在风险,所以,银行业可以以此为参考进而建立一个比较健全的风险预警体系。三是从选题价值来看。本文的研究紧密结合当前商业银行的经营状况以及我国经济发展趋势,来对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对策构想,希望能对我国经济及国际经融体系的稳步发展做出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情。 国内外研究情况 国内研究情况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对于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方面的研究比较落后,刚开始我国只是处于对信贷风险的初步研究阶段。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逐渐发展,我国歌金融业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慢慢认识到信贷风险的重要性,才慢慢开始研究它。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一定的研究,我国也在信贷风险管理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1西京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例如,2003年马莉在《当代财经》上发表了《国有银行信贷风险成因及管理》,该学说研究了国有商业银行不良信贷资产主要是受到社会外部各项因素及银行内部自身的管理经营这两大方面的影响。2010年陈宏在《会计之友》中发表了《基于风险管理的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内部控制的研究》,他认为银行要提高经营能力、增加经营利益其首要的工作就是建立完善的银行信贷风险内部控制制度。与此同时,王思也在《商场现代化》的《我国商

没有现成的,这要靠自己的工作经验整理了

目 录绪论 3一、商业银行信贷资金管理的现状 3二、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金营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4(一)信贷资金配置决策层次低及主体多元化 4(二)信贷资金配置方式和手段落后 5(三)信贷资金转移价格体系不健全 6三、信贷资金信用风险管理方法分析 6(一)信用风险产生的原因 6(二)规避资金信用风险的方法研究 8(三)资金价格的变动及其风险管理 9四、我国商业银行改进资金管理的思考 11(一)建立资金管理是商业银行经营主线的概念 11(二)改革银行体制 11(三)优化货币政策工具 12(四)采用中介服务与资金投放协调管理的策略 14参考文献 14

银行信贷项目风险管理研究论文

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行为受市场的影响加重,特别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格局下,中国的商业银行面临着来自国际银行业的冲击,商业银行一方面存在经营风险和大量的效率损失,一方面又缺乏进行体制改革、改变现状的动力,整体陷入一种低效率的均衡状态。 这一切都要求国有商业银行必须正视问题,并且尽快解决问题。商业银行制度的改革是首要问题。无论是我国的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还是新兴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制度安排上都存在着缺陷。我国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产权制度实质上是产权主体单一抽象的自然人产权形式,政府行使国有银行的财产所有权,政府的职能又通过中央政府部门引导、控制和监督。这种产权模式导致银行产权关系模糊、风险承担主体不明、经营效率和效益低下、利润最大化目标难以实现等不良状况的出现。因此要解决国有银行目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必须对国有银行的产权制度进行改革,实行股份制改造,促使其向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商业银行转变。另外,要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和管理机制,我们必须减小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与国际上的差距,减少认识上的偏差,首先应树立先进的银行风险管理观念。风险管理的任务就是寻找业务过程的风险点,衡量业务的风险度,在克服风险的同时从风险管理中创造收益。其次,要建立全面风险管理方法,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及各种其他风险以及包含这些风险的各种金融资产与其它资产组合,承担这些风险的各个业务单位纳入到统一的体系中,对各类风险在依据统一的标准进行测量并加总,且依据全部业务的相关性对风险进行控制和管理。再次,健全风险管理体系。要从三个层面进行调整:(1)是要适应商业银行股权结构变化,逐步建立董事会管理下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2)在风险管理的执行层面,要改变行政管理模式,逐步实现风险管理横向延伸、纵向管理,在矩阵式管理的基础上实现管理过程的扁平化。(3)改变以往商业银行内部条条框框的管理模式,实现以业务流程为中心的管理体制,并不断摸索以战略业务体为中心的风险管理体制。要逐步实现在业务部门设立单独的风险管理部门,通过它在各部门之间传递和执行风险管理政策,从业务风险产生的源头就进行有效控制。最后,要提高风险管理技术。可使用内部评级法和资产组合管理等先进的风险度量和管理重要技术。

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及解决对策论文

在学习和工作中,大家都经常看到论文的身影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的科学研究能力。还是对论文一筹莫展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及解决对策论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 :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在发展上已经逐渐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商业银行的投资业务也正在不断扩大增多,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风险管理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做好投资银行业务风险管理对促进商业银行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就针对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风险管理展开深入研究讨论,对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风险进行详细分析,同时对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析,在找出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 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风险;管理;

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风险主要分为投资风险、财务风险、政策法律风险及关联风险等。关于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中存在种种风险,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做好风险管理工作。由此可见,风险管理对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开展业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1、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风险分析

投资风险

关于商业银行投资银行投资风险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信用扩大风险,商业银行主要是通过一些已经有过合作交易的证券公司进行投资,也就是说证券公司是商业银行实现投资活动的中介载体,商业银行将需要投资的资金直接投入证券公司,证券公司再将商业银行的资金投入资本市场,这种操作方式就是商业银行将资金投资管理权全权交给证券公司管理,然而这种投资方式会将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逐渐扩大。第二,证券公司初出现运营危机,因为证券公司是商业银实现投资的主要载体,如果证券公司财务上出现状况,将会严重影响到商业银行。第三,金融监管出现的盲区,会大大增加商业银行的投资风险。

财务风险

财务风险是商业银行投资业务中存在的主要风险之一,主要是指母银行和子银行在开展业务的过程中,由于子银行多次重复使用一笔资金,从而使得母银行投资风险增大。那么,商业银行的财务风险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财务杠杆风险,主要指的是商业银行在开展投资业务上的负债能力,一般来说,商业银行的财务杠杆在一定范围内过高,是相对安全稳定的,但是如果商业银行的财务杠杆超出了可控制的范围,则非常容易引发商业银行的财务风险。另一方面,资本重复计算的风险,当发生资本重复计算的情况时,将会使得商业银行的稳定经营受到不利影响,并且会大大降低商业银行的抗风险能力。

政策法律风险

近几年,我国相关的经济政策和法律法规都相对来说略显松懈了,这对于商业银行发展投资业务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机遇。但是,对于商业银行的投资业务方面国家的法律法规并不是非常完善,这就使得商业银行在开展投资业务时没有完善的政策法律保障,导致我国商业银行的投资风险大大增加。并且商业银行在开展投资活动时,需要受到证监会和银监的共同监督,如果商业银行内部部门之间出现无法协调的情况,就会使得政策法律风险增加。

2、商业银行投资银行风险管理存在问题分析

风险防控体系不全面

风险防控体系是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实施风险管理不可或缺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商业银行投资业务稳定开展的必然要求。对于商业银行现有的风险管理体系存在很大缺陷,不能有效管理投资业务的风险,其中主要分为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业务主体独立问题;二是主体风险承担问题,这也是商业银行风险防控体系不全面的主要表现。首先,从业务主体独立的问题上深究,关于商业银行的的投资业务在银行内部单独设立了一个部门,总体的管理权归商业银行所有,在这种模式下不利于银行投资风险防控工作的实施。其次,关于主体风险承担问题主要体现在信贷为主的风险防控体系以及风险防控意识薄弱这两个方面。

风险管理文化冲突

风险管理文化冲突是商业银行投资风险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其中关于风险管理文化冲突主要值得是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文化与投资业务风险管理文化之间的存在的冲突,由于各自不同的风险管理文化,其各自所实施的具体风险管理措施也存在差异。在传统的商业银行信贷业务中,其风险管理主要倾向于风险回避,也就是尽量避免风险的发生,而在投资银行业务风险管理过程中,主要注重的是分散风险,将投资银行的风险合理的分散开来,使得风险维持在可控制的范围内。通过这两种风险管理文化的对比,可见传统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理念比较保守,而投资银行的风险管理理念比较先进,在两种不同风险管理文化的冲击下,增加了商业银行投资银行的风险管理难度。

风险管理人员素质有待提升

风险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对商业银行投资银行的风险管理工作有着决定性作用。从目前商业银行投资银行的风险管理人员来看,普遍存在风险管理人员能力不足、素质较低的问题,这样会大大影响商业银行投资业务风险管理的效率和质量,不能够对投资业务中存在的风险进行很好的防控和规避,从而降低商业银行投资业务的风险。商业银行所需要的不仅仅是能够管理投资银行的风险,还能够处理好传统信贷业务风险的'管理人才,但是目前商业银行比较缺乏这样的综合型风险管理人才,并且商业银行现有的风险管理人员中很多都资历尚浅,缺少丰富的风险防范实际经验。

3、商业银行投资银行风险管理提升对策

建立健全风险防控体系

风险防控体系是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实现风险管理目标的必然要求及重要手段,建立健全风险防控体系能够为商业银行投资银行落实风险管理工作提供可靠的体系保障。那么,关于建立健全风险防控体系可从以下两个方面落实:一是,必须从思想上树立风险防控意识,对于商业银行中的投资业务必须形成正确的风险防控意识,并且针对专门的风险防控部门应该形成统一的风险防控意识,让科学合理的风险防控观指导具体的工作。二是,由于传统的信贷风险管理与投资银行的风险管理两种模式共存,所以,应该建立多样化的风险防控体系,满足不同管理模式下的不同需求,

重塑风险管理文化

通过上文的分析,可发现风险文化冲突主要表现在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文化和投资银行风险管理文化之间存在冲突,因此,重塑风险管理文化是落实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工作的重要元素,也是其发展的必然要求。商业银行由传统的信贷业务转变为与投资业务共同发展的模式,所以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也由传统的信贷风险管理转变为与投资银行风险管理并存的局面。那么,在两种不同的风险管理文化情况下,应该让风险管理文化逐渐多元化和多样化,使得两种风险管理文化能够共存,使得两种不同风险管理文化本质上的差异能够得到缓解。要促使多元化风险管理文化的形成,就应该让不同部门之间的风险管理人员增加交流沟通互动的机会,让部门对各自的风险管理业务更加熟悉和了解,从而促进风险管理工作有序进行,并且帮助部门同事之间形成互相尊重互相帮忙的风险管理文化。

提高风险管理人员素质

风险管理人员不仅要具有较好的职业能力,同时还需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因此,提高风险管理人员素质是目前发展商业银行投资银行风险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关于提高风险管理人员素质,主要可从以下方面落实:首先,商业银行必须不断完善内部学习和培训机制,为风险管理人员提供学习和培训的机会,对于不同部门的管理人员开展针对性的培训内容,让管理人员树立正确的风险管理意识,并且不断提升风险管理人员的素质。同时还应支持鼓励不同部门之间的人员多交流沟通,能够增加同事之间的默契,这样在工作过程中就能更加得心应手。其次,风险管理人员还应加强自身的学习能力,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学习更多更深层次的专业风险管理知识,从而将这些知识应用到自己的实际工作中。

4、结语

总而言之,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风险管理是一项复杂且艰巨的任务,落实好风险管理工作也是商业银行发展投资业务至关重要的举措。在对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风险管理的现状进行探讨的过程中,发现依然还是存在很多问题函待解决,如风险防控体系不全面、风险管理文化冲突及风险管理人员素质有待提升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以及更好地促进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工作,应采取建立健全风险防控体系、重塑风险管理文化及提高风险管理人员素质等措施。

5、参考文献

[1]杨志明.探讨新时期我国商业银行等投资银行的业务风险管理工作[J].现代国企研究,2019(04).

[2]田韬.我国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风险管理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24).

[3]鲁文兰.基于我国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风险管理研究[J].现代国企研究,2016(10).

关于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研究论文从经济风险及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一般理论出发,阐明经济风险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之一,而银行信贷风险是整个经济风险的集中反映。风险的本质在于收益与损失的可能性并存,因而对经济主体有激励效应与约束效应。商业银行经营的本质就是在风险的这种双重效应的制衡下,回避与防范风险,使风险降到自身可接受的程度,同时获取尽可能大的利润。由于信贷业务在银行经营及经济运行中的重要地位,银行的信贷风险控制就具有了特别重要的意义。目前,西文经济学界运用信息不对称理论,对银行信贷风险产生的原因, 已取得共识,即信息不对称下的逆选择和道德风险以及信息不完全的客观风险。文章还讨论了信贷风险管理与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资本充足率管理、内部控制的关系;并澄清了信贷风险管理认识上的一些误区。以上内容构成了本文的第一章。 文章的第二章首先比较了各种外部组织形式与风险管理效率的关系,指出外部组织形式并非影响信贷管理效率的决定性因素,而内部组织结构才是其中的关键因素。设计信贷风险管理组织结构的重点在于形成各部门之间的横向牵制和各级分支机构的纵向控制机制。西方商业银行经过长期经营发展,内部组织结构逐渐固化为三大功能块:市场块、操作块、管理块,分别行使市场开拓、业务操作、集中管理的职能,三者相互牵制、相互配合。这种组织设计思想体现在信贷业务上,就是审、贷、查三程序在组织结构上的彻底分离,即公司业务部、信贷评审部、风险管理部分别实施贷前调查、贷中审查、贷后检查职能,并且三个部门分别属于不同功能块,以此实现部门间的横向牵制。纵向控制主要是通过贷款决策权在上、下级机构之间进行分配实现的,即对集权型决策与分权型决策的选择;同时也包括在同一机构内,贷款决策权在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分配,即对个人决策权与集体决策权的选择。文章用运组织管理学的基本原理,详细讨论了这两组共四种决策体制的优劣,指出单纯使用上述任何一种决策机制都存在明显的缺陷,因此现代商业银行都倾向于将集体决策与个人决策、集权型与分权型结合起来,采取以个人决策及分权为主的贷款审批授权制度。这是实行贷款审批授权制度的理论依据。 本文的第三章着重讨论了信贷风险管理的制度系统及其执行效率。组织控制理论认为,制度是保证组织功能优化及发挥、组织机构稳定的必要条件,因此信贷风险管理的一个根本前提是制定并执行严格科学的管理制度,把信贷风险的控制建立在制度保证的基础上。本章首先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介绍了基准制度——信贷政策,指出我国各商业银行应尽快建立统一、完备的信贷政策,正确划分目标市场区域,确定统一的信贷标准和贷款发放原则,以充分发挥整体竞争实力,降低贷款风险。接着,文章用巴黎国际银行和加拿大皇家银行的实例说明了如何设计相互制约的信贷程序,并讨论了实施审、贷、查三分离制度的意义及原因。其次,引用招商银行的成功范例——弹性授权制阐释了贷款决策授权的原则及审批权限划分标准的确定。在第五节“贷款风险损失责任制”中,笔者提出了一种新的责任追查顺序,即反信贷程序的责任追查顺序,以加强各部门、各环节的相互制约,降低经营风险。本章还详细介绍了贷款风险管理的稽核与评价制度的程序与内容,指出内部稽核的权威性、独立性是保证制度系统有效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本章的最后,讨论了信贷风险管理的制度效率与银行经营观念的关系,指出,彻底转变经营观念,注重经营的稳健性和利润的长期性是提高我国银行信贷管理水平的当务之急。 信贷风险管理的技术与方法是信贷风险管理中的技术因素,科学有效的决策技术、信息传输系统是现代信贷风险管理的物质基础。我国信贷风险管理的薄弱点之一就是管理技术与方法的落后,因此本文第四章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介绍西方商业银行成熟的管理技术,为提高我国信贷风险管理技术提供一些借鉴。文章着重介绍了信贷风险的主要诱因----过度融资的技术分析方法,并提出了信用限额在实际业务中的测算与分析方法,围绕借款人信用可靠性、违约可能性的评估技术和经营状况变化及破产的介绍了工商贷款资信评分模型、消费信贷的资信评分模型等。在信贷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中,着重讨论了运用信贷管理信息系统的意义、信贷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思想及维护其有效性的措施。最后,本章介绍了信贷风险挽救技术与策略,指出成立专门的风险挽救机构是化解我国巨额不良信贷资产的措施之一。 在第五章中,笔者提出信贷风险管理的核心是对人员的激励与控制的观点。现代管理理论认为一切管理归根结底是对人的管理,对人的行为的管理。信贷风险管理作为一种具体管理,其本质也是对人的管理。在信贷风险管理的四个子系统中,对人员的激励与控制系统居于支配地位,其它三个子系统直接或间接地为管理信贷人员服务。在对人的管理以孰为本的问题上,制度主义与行为主义基于对人性的不同假定,两者观点截然不同。前者强调制度、控制的作用,后者强调人的能动性,认为管理的重点在于从正面诱导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The thesis sets out from the general theories of economic risks and banking credit risks management, to represent that economic risks are one of basic characters of modern market economy, and the banking credit risks are the focalization of the whole economic risks. The essence of risk is that the possibilities of proceeds and losses exist simultaneously, therefore encouraging meanwhile restricting the activities of main body of the market economy. The essence of commercial banks is to avoid and prevent risks under the balance of dual effects of the risk so that risks can decline to an acceptable degree while proceeds is to be taken in as much as possible. At present, western economic industry has reached a consensus on the reasons of the exposure of banking credit risks by virtue of the information non-symmetry theory that risks stem from the adverse selection under the information non-symmetry and moral risks and objective risks arising from information insufficiency. In addition, this thesis discusses the relations between credit risks management and equity-debt ratio management, capital abundance ratio management and internal control respectively. It also clarifies some misunderstanding on credit risks management. The above-mentioned contents form Chapter One of this thesis. Chapter Two of this thesis first points out that the decisive factor of the efficiency of credit management is not the external organizational form but internal organization structure by comparing the relations between various external organizational forms and the efficiency of risks management. The emphases on designing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of credit risks management should be laid on the forming of the mechanism of lateral control between different divisions and the mechanism of vertical control on different levels of subsidiaries and affiliates. After long-term development, the internal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of western commercial banks has been shaped into three functional sections: market section, operation section and administration section, which exercise the functions of marketing, business operation, and centralized administration respectively, and furthermore, control one another, cooperate one another. This kind of idea about organizational design is embodied by the complete organizational division of these three steps of credit examination, approval and investigation in the credit operation that means the departments of business operation, credit examination and risk management, which belong to three different functional sections, respectively perform the functions of research before loan-providing, examination of credit application, and supervision after loan-providing, thereby, the lateral control between different departments can be effected. The vertical control is exercised through both the allotment of credit decision-making power between higher levels and lower levels of business departments that means to choose centralization or decentralization of power, and allotment of credit decision-making power between individuals and collectivity in a department that represents individual or collective decision-making power. This thesis amply discusses the good and bad effect of these four kinds of decision-making systems under two groups by applying the fundamentals of organizational management, thereby indicating that solely using any one of four decision-making systems will bring on visible defects. Accordingly, modern commercial banks mostly intends to adopt the loan examining authorization system which joins the collective and individual decision-making as well as centralization and decentralization together, but giving priority to individual decision and decentralization of power. Chapter Three of this thesis puts emphases on credit risks management system and its executive efficiency. The organizational control theory deems that system is the necessary condition under which organizational functions can be optimized and exerted, meanwhile organizational institution being stabilized,(美)卡尔-约翰·林捷瑞恩(Carl-JohanLindgren)等著; 潘康等译; 银行稳健经营与宏观经济政策[M]. 中国金融出版社, 1997

贷前风险管理是银行业务的核心。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比例普遍偏高,信贷风险是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金融风险。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银行信贷风险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本文从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概述入手,分析国有商业银行现代风险产生的原因,当前信贷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通过对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制度的探讨,进而提出防范信贷风险的对策。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贷风险信贷风险管理制度

一、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概述

信贷资产是商业银行的主要金融业务,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主要是指在商业银行经营信贷业务的风险总和,即商业银行在经营货币和信用业务过程中,由于各种不利因素引起货币资金不能按时回流,不能保值的可能性。

二、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形成的原因并进行分析

信贷风险产生的原因纷繁复杂,从其产生来源可将信贷风险看作商业银行自身原因,借款企业原因和外部环境的原因。

***一***商业银行自身的原因

从银行自身来看,是否能够有效防范风险,主要取决于商业银行化改革能否完善。自银行商业化改革以来,围绕建立现代银行制度,各商业银行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特别是在控制和防范风险的发生上。都相应制定了一系列严格的规章制度,但由于这些改革没有从根本上触及产权制度,没有真正解决责、权、利问题,因此造成银行自身管理监督体系不科学,在不同程度上失去了降低不良贷款的时机。

***二***借款企业的原因

从巨集观经济角度来看,是否能够有效防范风险,主要取决于企业改革是否顺利完成。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中70%以上集中于原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它们改革成功与否和经营状况是否好转是信贷资产质量提高的基础。

***三***外部环境的原因

首先。社会信用环境缺失。由于我国当前经济正处于转轨时期,社会信用体系没有建立,社会上坑蒙拐,欠债不还,金融欺诈的失信现象时有发生。其次,法制不健全。一系列与信贷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尚未出台,而且出台的这些法律本身内容过于简单,缺乏可操作性,有些甚至与国家政策相悖。 三、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中的问题

1.基础管理工作薄弱,信贷档案资料漏缺严重。主要表现为借款人和保证人的财务资料,贷款抵押凭证,贷后检查报告,催收通知书等资料的漏缺。信贷档案是银行发放、管理、收回贷款这一完整过程的记录,它的漏缺,尤其是有些法律档案不全,不仅对贷款的风险分析造成困难,也构成了依法收贷的障碍。

2.没有严格执行贷款审贷分离制度。主要表现在:审贷分离机构设定迟缓;审贷分离机构流于形式,如信贷人员常常在贷款审批欠已填好贷款合同、借据等法律档案和放款凭证,出现合同签订日期和贷款借据日期早于贷款审批日期,贷款金额和期限与审批金额和期限不同等现象。

3.贷款“三查”制度不落实。主要表现为:一是贷前调查流于形式;二是贷中审查报送不严;三是贷后检查对贷款人贷款使用情况跟踪表面化,忽视对借款人贷后资信情况、抵押物、质押物的变化情况以及保证人经营情况和负债的变化进行跟踪调查。

4.贷款经办人员法律知识薄弱,法律意识不强,贷款失去法律保护。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保证人主体资格不符合法律规定的要求;***2***一些商业银行未对抵押物、质押物的合法性,有效性进行认真审查;***3***按照《担保法》规定必须办理抵押登记的,未按法律规定办理抵押登记,造成抵押行为无效;***4***变更主合同主要条款,延长主债务的履行期限或者加重主债务人债务数额,未征得保证人同意,致使保证合同无效和部分无效;***5***不能充分利用法律有关诉讼时效中断或中止得规定,维护银行得依法收贷权。

5.内部监督机制不健全,信贷管理制度存在漏洞,忽视对管理者的管理。主要表现在:***1***一些基层行长权力过大,监督约束机制没有真正起到作用,造成一些基层行长乱批贷款、乱投资、乱担保等;***2***贷款责任无法落实,最终导致无人负责,不了了。***3***行长经营目标考核办法不科学,助长了行长经营上的短期行为。为了完成指标任务,不得不采取违规的做法。

6.违规帐外经营严重。违规帐外经营是目前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其违规经营主要采取私设帐外帐,乱用科目,调整帐表和绕规模贷款等形式,并主要投向房地产公司或其他高风险受益领域。由于帐外经营是在隐蔽情况下进行的,这部分资产没有处于有效的监督之下,甚至参与了违法犯罪活动,因而这部分信贷资产处于巨大的风险中。

四、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对策

信贷资产质量的好坏,不仅直接决定着银行自身以至金融业能否生存发展,而且对整个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如何防范信贷风险,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重要课题。立足于标本兼治,我们应借鉴国际银行业先进风险管理经验,对国有商业银行进行信贷风险管理。

首先要加快金融改革步伐。首先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要加快商业化程序,彻底地改革信贷管理体制,科学地制定贷款授权授信制度,不能简单“一刀切”,靠牺牲基层活力单纯求安全。其次要加强银行内部管理。为了保证银行信贷资产质量的稳定提高,应从注意银行内部管理入手,坚持稳健的经营方针。还要优化我国商业银行的外部经营环境,比如加快利率市场化,发展资本市场,以及尽快完善贷款风险补偿机制。此外还要提高员工素质,培育全员的风险控制氛围。对于一个企业,能否生存和发展,人才是关键,商业银行也不例外。

解决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过高的问题是一项长期而又艰钜的任务。目前我们应努力做好加快金融改革步伐,加强银行内部管理和优化我国商业银行的外部经营环境的工作,逐步解决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过高问题。

参考文献:

[1]阎庆民,《中国银行业评估及预警系统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年

[2]田永强,《系统论在银行风险管理中的问题》,金融时报,2003年

[3]杨军,《银行信用风险——理论、模型和实证分析》,2004年

[摘要]商业银行作为经营货币的金融中介组织,自有资本占比低这一特点决定了其本身具有较强的内在风险特性,而银行贷款质量的优劣,信贷资产所面临风险的大小,对银行的经营成果乃至生存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目前中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和缺陷,这使得中国的商业银行在参与国际金融市场的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对策

目前,中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风险高是金融领域面临的突出问题,银行业经营风险因此增大,为金融危机的发生留下隐患,影响中国经济的长期稳定。因此,强化信贷风险管理,提高信贷资产质量,降低不良贷款比例已成为国有商业银行当前面临的紧迫而又繁重的任务。认真分析中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成因,解决中国商行业银行信贷风险高的问题,对于保证中国金融体系稳健高效执行,提高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成因分析

当前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主要来自借款人造成的风险和银行管理不善造成的风险两个方面。

***一***借款人方面的信贷风险

1.借款人的收入波动和道德风险。贷款发放后,一些借款人由于收入大幅下降或暂时失业等市场原因,无法按期还款,有的虽然具备还款能力,但迟迟拖延还款,使银行信贷风险大大增加。而中国目前尚未建立起一套完备的个人信用体系,银行缺乏征询和调查借款人资信的有效手段,加之个人收入的不透明和个人征税机制的不完善,银行难以对借款人的财产、个人收入的完整性、稳定性和还款意愿等资信状况作出正确判断。

2.借款人蓄意***贷款。借款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编造引进资金、专案等虚假理由、使用虚假的经济合同、使用虚假的证明档案、使用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超出抵押物价值重复担保或者以其他方法,***银行贷款。他们得手后大多携款潜逃、挥霍或改变贷款用途,将贷款用于高风险的经济活动,造成重大经济损失,致使贷款无法偿还。

3.借款人多头贷款或透支,导致信贷风险上升。目前,国内许多银行管理不规范,各部门之间缺乏整体协调和互通机制。—些借款人抓住这一可乘之机,报送不完整的个人资讯资料,在同一银行各个部门里多头借款或进行透支,增加了银行贷款风险。

4.抵押物难以变现,贷款担保形同虚设。一旦贷款发生风险,银行通常会把贷款的抵押物作为第二还款来源,而抵押物能否顺利、足额、合法地变现,就成为银行化解信贷风险的重要环节。由于中国消费品二级市场尚处于起步阶段,交易秩序尚不规范,交易法规也不完善,各种手续十分繁琐,交易费用偏高,导致银行难以将抵押物变现,贷款抵押形同虚设。

***二***银行经营管理方面的信贷风险

1.基础工作薄弱,信贷档案资料缺漏严重。信贷档案是银行发放、管理、收回贷款这一完整过程的文字记录,而目前有些商业银行管理工作混乱,大量存在借款人和保证人的财务资料、贷款抵押凭证、贷后检查报告、催收通知书等资料的缺漏。这些重要档案的漏缺,不仅对贷款的风险分析造成困难,同时也构成了依法收贷的障碍。

2.贷款“三查”制度执行不力。“三查”工作做得不深不细,这是信贷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一是贷前调查往往流于形式。贷前调查作为风险控制的关键环节,需要调查人员深入企业查账,核实相关资料,了解企业的产品、生产经营及管理等各种情况,通过大量的资料资料进行综合的分析研究,形成客观、公正、有决策价值的结论,但有些信贷人员只是根据企业提供的相关文字材料进行摘录、整合,做表面文章,根据这样的贷前调查报告做出的结论已经使贷款失去了安全性。二是贷中审查不严。在贷款发放过程中,信贷人员对借款人、担保人、抵押物、质押物等审查不严,造成潜在的信贷风险。如信贷人员未发现担保人主体资格不符合法律规定的要求;一些商业银行未对抵押物、质押物的合法性、有效性进行认真审查;按照《担保法》规定必须办理抵押登记的,未按法律规定办理抵押登记等等。三是贷后检查表面化。贷后检查作为风险控制的重点环节,需要信贷人员深入企业监控其经济活动和资金流向、认真分析其贷款风险变化情况。可是,信贷人员对不少贷款企业的后续管理却放松了,这是造成贷款预警机制失灵的主要原因。

3.银行管理缺乏系统性,致使潜在风险增大。现在,国内商业银行管理水平不高,各部门之间缺乏系统性的资讯互通机制,对同一个借款人的信用资讯资料分散在各个业务部门,而且相当一部分资料尚未上机进行联网管理,从而难以实现资源共享。通常,仅凭借款人身份证明、个人收入证明等比较原始的征询材料进行判断和决策,对个人的信用调查基本上依赖于借款人的自报及其就职单位的证明,对借款人的资产负债状况、社会活动及表现,有无违法纪录、有无失信情况等缺乏正常程式和有效渠道进行了解征询,导致银行和借款人之间的资讯不对称。

4.内部监督机制不健全,忽视对管理者的管理。主要表现在:***1***一些基层行长权力过大,监督约束机制没有真正起到作用,造成一些基层行长乱批贷款、乱投资、乱担保等;***2***贷款责任无法落实,最终导致无人负责,不了了之;***3***行长经营目标考核办法不科学,助长了行长经营上的短期行为,为了完成指标任务,不得不采取违规的做法。

5.违规账外经营严重。违规账外经营是目前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其违规经营主要采取私设外账、乱用科目、调整账表和绕规模贷款等形式,并主要投向房地产公司或其他高风险收益领域。由于账外经营是在隐蔽情况下进行的,这部分资产没有处于有效的监督之下,甚至参与了违法犯罪活动,因而这部分信贷资产处于巨大的风险之中。

二、商业银行防范信贷风险的对策

综合上述风险的来源,造成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信贷管理机制不健全。健全的信贷管理机制应包括三个方面:信贷管理制度、信贷管理机构以及激励和约束系统。信贷管理制度主要包括授权授信规定、信贷工作程式、信贷工作每一程式的内容和目标;信贷管理机构主要解决信贷工作中的权力分工,从机构这个角度确保信贷工作中的权力受到其他部门的制约,分清信贷工作各个部门的职责,并保证各部门之间相互监督和制约;激励和约束系统致力于发挥每一位信贷工作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同时,通过明确信贷工作人员的职责分工,加大对信贷工作人员的纪律约束。因此,商业银行要建立起一套防范信贷风险的综合管理体系,具体应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一***充实完善各项信贷管理制度

首先,要制定完善的信贷档案管理制度,明确规定信贷档案的收集、保管、交接、检查等工作程式,并指派专人负责,定期检查、考核执行情况。其次,进一步完善以贷款风险管理为核心的授权授信、审贷分离、分级审批、集体审批、贷款“三查”等风险控制制度,同时,上级行要加强对下级行各项制度执行情况的检查,确保各项制度落到实处。

***二***建立健全信贷专门管理机构

首先要真正落实审贷分离制度,将贷款的审查权和批准权分别落实到不同的职能部门,明确贷款审查部门的工作范围、工作职责和工作目标,规范贷款审批部门的工作制度、审批内容、审批许可权、审批程式和审批责任。其次,建立专门的贷款管理委员会,针对大额贷款和疑难问题贷款进行审批决策。第三,由一个独立部门承担贷款风险评估职责。贷款风险定期评估需要独立、科学、客观地对每一笔贷款存续期间的风险状况作出量化评估,为了保证贷款风险评估的客观性、科学性、时效性,这项工作需要一个独立于信贷业务部门的其他部门来独立完成。总之,建立健全信贷专门管理机构,是为了防止信贷权力的过分集中,实行信贷决策民主化、科学化。

***三***建立科学的个人信用评价体系

随着社会个人信用制度和信用档案的建立,各银行还应根据自身业务特点和发展战略制定具体的个人信用评价体系,以此作为发放贷款的基本标准,使之从源头上发挥防范信贷风险的作用。信用评价体系可采用积分制,根据积分多少评定个人信用等级。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在系统内交流“不良借款人黑名单”的形式,禁止其分支机构向不良借款人发放新的贷款,并采取有效措施及时收回旧贷款。

***四***建立可靠的贷款风险资讯系统

该系统是一个综合资讯系统,至少应包括三个部分:一是环境监测资讯系统,主要包括巨集观经济环境资讯、区域经济环境资讯、产业结构现状及未来预测资讯、同业竞争市场资讯。二是客户资讯系统,主要包括客户财务资讯、账户资讯、与客户相关的其他非财务资讯。三是信贷风险监控资讯系统,可与个人信用评价体系相结合,主要包括信贷违规性资讯、财务指标异常变化资讯、不良贷款资讯、客户监管资讯。

***五***进一步完善贷款担保制度

在现有的《担保法》基础上,要尽快健全抵押担保制度,具体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培育规范的抵押品二级市场,使各种贷款抵押物能够及时、顺利地变现。其次,可考虑由 *** 出面组建信贷担保公司,为长期、大额信贷提供担保,这也是一些西方国家发展银行信贷的成功经验。第三,国家应规定一定金额以上的贷款必须设定担保,银行可视各个贷款品种的不同及申请人资信状况,要求提供合适的担保方式,并对担保程式进行严格审查。

***六***把贷款与保险结合起来

借款者的个人健康状况和偿还能力的变化,往往是贷款无法偿还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我们可以将贷款与保险公司的有关险种、产品组合起来运作。如银行在发放某些贷款时,可以要求借款人必须购买某种特定保险。一旦借款人发生意外,不能偿还贷款时,保险公司即要向保险受益人支付一定金额的保险赔偿金,而这笔赔偿金又足以偿还银行贷款本息。这样,一方面可化解银行的经营风险,实现信贷风险的合理有效转换,另一方面也有助于保险业的发展。

***七***改善信贷风险控制考核激励机制

在传统的信贷风险考核激励机制下,发放贷款给予一定奖励,清收不良贷款也给予重奖,造成了贷款发放数量越大、质量越差则奖励越多,而质量越好却奖励越少的异常机制。因此,要优化信贷风险控制奖励机制,在贷款营销考核时,要重点考核贷款投向和投量的合理性、合规性、潜在风险性,淡出对贷款发放量的考核奖励;对信贷风险控制的考核奖励,应当改为质量优良的给予重奖,对完成清收不良贷款目标的不奖不罚,超额完成清收目标的给予适当奖励,完不成清收目标的给予重罚,从而更有效地促进信贷业务安全、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德等.中国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中长期策略***金融热点问题***[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2]冯彦明.商业银行业务管理[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