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火炮 百科名片 自行火炮(self-propelled gun)是同车辆底盘构成一体自身能运动的火炮。自行火炮越野性能好,进出阵地快,多数有装甲防护,战场生存力强,有些还可浮渡。自行火炮的使用,更有利于不间断地实施火力支援,使炮兵和装甲兵、摩托化步兵的战斗协同更加紧密。自行火炮主要由武器系统、底盘部分和装甲车体组成。自行火炮除按炮种分类外,还可按行动装置的结构形式分为履带式、轮胎式和半履带式;按装甲防护分为全装甲式(封闭式)、半装甲式(半封闭式)和敞开式。全装甲式车体通常是密闭的,具有对核武器、化学武器和生物武器的防护能力。目录简要介绍诞生与发展种类自行火炮与坦克的区别展开编辑本段简要介绍 自行火炮是一种安装在各种车辆底盘上,不需外力牵引而能自行运动的火炮。早在1914年,俄国就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门安装在卡车底盘上的76毫米自行高射炮。二次大战,自行火炮得以迅速发展,仅前苏联就发展了5种口径,9个型号的自行反坦克炮。在3年左右的时间内,就生产了31000辆自行反坦克炮,在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战后以来,由于强调机动力、火力、防护力的有机协调,自行火炮的发展倍受重视,大有取代牵引火炮之趋势,目前,几乎所有牵引式火炮都研制了自行式火炮的派生型。由于现代自行火炮具有机动性和防护性好、装有自动装弹机、射速快等特点,所以在许多发达国家军队里,它有逐渐取代牵引式火炮的趋势。 编辑本段诞生与发展第一门自行火炮由法国于1917年发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坦克诞生后不久,法国人为了使笨重的牵引式炮具有更好的机动性,能够在各种地形条件下迅速地思考转移阵地,在一辆履带坦克底盘上安装一门野战炮,使具有机动越野性能。但这时的自行火炮没有装甲防护,只适用于对步兵进行火力支援。世界上第一门具有装甲防护的炮塔式自行火炮是由德国人制造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崛起的牵引式反坦克炮在机动性、防护性上都较差。德国认为 ,只有使这些火炮跑得和敌坦克一样快,才能有效地与坦克相对抗。另外,由于初期坦克的火炮口径较小,火力较弱,也需要有一种能够伴随坦克行进,为坦克提供火力支援,并有一定防护性能的火炮。1939年9月,纳粹德国占领了捷克斯洛伐克,获得了大量当时性能比较优越的捷克造47毫米反坦克炮。德国柏林的阿尔凯特公司把这种炮安装在T─1型坦克盘上,设计制造了一个背面敞开的箱形装甲炮塔,炮塔不能旋转,但火炮可左右侧转15度。阿尔凯特公司于1939年制造出世界上第一种自行反坦克炮,实战使用效果良好。后来,德国又发展了T─III、 “斐迪南”、 “黑猎豹”等火炮口径更大,火力更强的自行反坦克炮,在二次世界大战中广泛使用。由于自行反坦克炮多用于伴随坦克进攻和作战,所以又称 “强击炮”。继德国之后,苏、英、美等国也研制发展了与德国相似的强击粉。同车辆底盘构成一体,自身能够运动的火炮。自行火炮越野性能好,进出阵地快,多数有装甲防护,战场生存力强,有些还可浮渡。自行火炮的使用,更有利于不间断地实施火力支援,使炮兵和装甲兵、摩托化步兵的战斗协同更加紧密。自行火炮主要由武器系统 、底 盘 部分 和装甲车体组成。自行火炮除按炮种分类外,还可按行动装置的结构形式分为履带式、轮胎式和半履带式;按装甲防护分为全装甲式(封闭式)、半装甲式(半封闭式)和敞开式。全装甲式车体通常是密闭的,具有对核武器、化学武器和生物武器的防护能力。第一门自行火炮由法国于1917年发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坦克诞生后不久,法国人为了使笨重的牵引式炮具有更好的机动性,能够在各种地形条件下迅速地思考转移阵地,在一辆履带坦克底盘上安装一门野战炮,使具有机动越野性能。但这时的自行火炮没有装甲防护,只适用于对步兵进行火力支援。(图)(现代德国陆军使用的M109G美制自行榴弹炮—)世界上第一门具有装甲防护的炮塔式自行火炮是由德国人制造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崛起的牵引式反坦克炮在机动性、防护性上都较差。德国认为 ,只有使这些火炮跑得和敌坦克一样快,才能有效地与坦克相对抗。另外,由于初期坦克的火炮口径较小,火力较弱,也需要有一种能够伴随坦克行进,为坦克提供火力支援,并有一定防护性能的火炮。1939年9月,纳粹德国占领了捷克斯洛伐克,获得了大量当时性能比较优越的捷克造47毫米反坦克炮。德国柏林的阿尔凯特公司把这种炮安装在T─1型坦克盘上,设计制造了一个背面敞开的箱形装甲炮塔,炮塔不能旋转,但火炮可左右侧转15度。阿尔凯特公司于1939年制造出世界上第一种自行反坦克炮,实战使用效果良好。后来,德国又发展了T─III、 “斐迪南”、 “黑猎豹”等火炮口径更大,火力更强的自行反坦克炮,在二次世界大战中广泛使用。由于自行反坦克炮多用于伴随坦克进攻和作战,所以又称 “强击炮”。继德国之后,苏、英、美等国也研制发展了与德国相似的强击炮。由于现代自行火炮具有机动性和防护性好、装有自动装弹机、射速快等特点,所以在许多发达国家军队里,它有逐渐取代牵引式火炮的趋势。 编辑本段种类自行火炮自行火炮按重量可分为重、中、轻三型;按行驶方式可分为轮式和履带式两种;按装甲防护程度可分为全装甲(封闭式)、半装甲(半封闭式)和敞开式;按火炮种类可分为自行加农炮、自行榴弹炮、自行高射炮、自行反坦克炮、自行无坐力炮、自行迫击炮等。自行高炮自行高炮,堪称是自行火炮中的贵族。1辆自行高炮的价格,往往相当于2辆主战坦克的价格。20世纪80年代中期,1辆“猎豹”的价格为870万马克。20世纪90年代中期,1辆日本87式自行高炮的价格高达1 460万美元!令号称“世界上最贵的主战坦克”——日本90式主战坦克也望尘莫及。自行火炮之贵是事出有因的。一方面,是由于自行高炮上采用了先进雷达等昂贵的电子设备和仪器;另一方面,也是由于自行高炮的采购数量较少,像日本的87式1年只采购一两辆,这样的生产规模,不贵才怪呢。不过,贵归贵,各国军方还是照买不误。这说明自行高炮还是蛮重要的一种兵器。 自行火炮在当代自行高炮中,首屈一指的当属德国的“猎豹”自行高炮。不仅它的生产数量和装备数量最大,而且也开创了“三位一体”自行高炮的新时代。二战后期及战后的一段时间内,防空系统的主流还是高炮、指挥车、电源车三大块的防空作战系统。打起仗来,呼呼啦啦一大堆,增加了指挥作战的复杂性。而到了“猎豹”时代,才将高炮的火力、火力指挥控制、电源供给这三大块综合到一起,这就是“三位一体”的高炮。如果再加上自行化,那简直是“四位一体”了。“猎豹”自行高炮于1973年设计定型,首批产品于1976年底正式装备联邦德国陆军。到20世纪80年代初,德军共装备420辆。此外,出口到荷兰95辆,比利时55辆。“猎豹”自行高炮采用“豹”1坦克底盘,便于实现底盘零部件的通用化和系列化。其战斗全重由“豹”1的吨提高到吨,说明1辆先进的自行高炮装的系统和部件要比主战坦克还要多和复杂。“猎豹”的乘员人数为3人:车长、炮长和驾驶员。这说明它的自动化程度相当高。“猎豹”自行高炮采用2门瑞士厄利孔公司的KDA型35毫米机关炮。这种机关炮射速高、威力大、可靠性高,是一种成熟的产品。其火控系统包括:搜索雷达、跟踪雷达、火控计算机、光学瞄准具、红外跟踪装置、激光测距仪等。西门子公司生产的这两种脉冲多普勒雷达,堪称是“猎豹”上的两个“亮点”。世界上现装备的自行高炮不下一二十种,其中比较著名的有:日本的87式(又一个“猎豹”!);德国的“野猫”(价廉物美的轮式自行高炮);瑞典的“变色龙”(装2门40毫米机关炮);南非的ZA-35(轮式,百叶窗式的雷达天线很特殊)等。自行火箭炮倾泻钢雨新战神。著名的苏军“卡秋莎”火箭炮,在二战中打出了威风,令纳粹军“闻声丧胆”;著名的美军M270自行火箭炮,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共出动了230辆,发射17 000多发火箭弹,像倾泻的“钢雨”,因此,有伊拉克士兵“不怕战斧怕钢雨”之说。 由于多管自行火箭炮的强大的面杀伤威力,各国对自行火箭炮的发展相当重视。但是,20世纪70年代以前,各国装备的自行火箭炮以轮式卡车搭载的为主,履带式的比较少见。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自行火箭炮一般配置在纵深的后方作为“全职支援武器”,对装甲化的要求不高。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后,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国家认识到,在常规战争中,自行火箭炮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才有了新型M270自行火箭炮的“诞生”。1983年,第一辆M270装备美军。美军称它为“多管自行火箭炮系统”,简称为MLRS。M270自行火箭炮系统由履带式发射车、发射箱及火控系统组成,战斗全重吨,乘员3人。它采用M2“布雷德利”步兵战车的底盘,但作了若干改进。后部的发射箱装12枚待发火箭弹,弹径227毫米,所用的弹种主要有M26双用途火箭弹和AT2反坦克雷火箭弹。火箭炮的名堂几乎全在“弹”上。1辆M270发射M26弹时,1次齐射可以打出7726枚子弹,像“天女散花”一样撒布到6个足球场大小的面积上,顿时一片火海。据美国海湾战争的战后报告称,1个M270自行火箭炮排(3辆M270)一次齐射的威力,相当于12个M109自行榴弹炮营(共288门炮)的威力,可见一斑。到上个世纪90年代,美军装备的M270超过800辆。此外,还有北约及日本、以色列等共10多个国家装备了M270。MLRS的生产总数超过1 000辆。M270的改进型中,最重要的是M270-6型。它既可以发射火箭弹,又能发射陆军战术导弹系统(ATACMS),威力大增。陆军战术导弹系统是一种近程地对地导弹,直径610毫米,发射重量1 672千克,射程约150千米。和M270原来的弹药相比,它简直成了“巨无霸”级的弹药了。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M270共发射35发ATACMS弹,初露锋芒。在履带式自行火箭炮中,比较有名的还有:以色列的LAR160毫米自行火箭炮、日本的75式130毫米自行火箭炮和中国的70式130毫米自行火箭炮等。其中,日本的75式自行火箭炮有地面风测量车配合作战,也算一绝。自行火箭炮的缺点是,防护力较差,发射时容易暴露自身。所以,只有在战场上取得制空权、制电子权之后,才能发挥它的强大威力。自行迫击炮静悄悄的革命。 迫击炮,本来是步兵支援武器。近几十年来,由于中口径、大口径迫击炮的发展,它已经可以起到部分榴弹炮的功能。加上迫击炮结构简单,携行方便,中小口径的迫击炮发展极为迅速。不过,中口径迫击炮的机动已不能靠肩背人扛,需要牵引或车载。于是,一批车载式的中口径自行迫击炮应运而生。也许是自行迫击炮的结构相对较简单,造价较低廉,这些年来,各国研制的自行迫击炮不下10余种,掀起了一场“静悄悄的革命”。这里列举几种有代表性的自行迫击炮,以口径120毫米的为主流。从结构类型上看,有履带式的、轮式的,有炮塔式的、后开式的,有单管的、双管的等,呈现出蓬蓬勃勃的发展势头。这里仅介绍几种近年来新研制的自行迫击炮。瑞典AMOS 120毫米双管自行迫击炮 AMOS是“先进迫击炮系统”的英文字母缩写。它有两个“版本”:一个是履带式的,一个是轮式的。两种AMOS都是由瑞典赫格隆公司和芬兰帕特里亚·万马斯公司合作研制的。履带式的,采用瑞典CV90步兵战车的底盘;轮式的,采用芬兰XA-203 6×6轮式装甲车的底盘。虽然底盘不同,但上半部分相同,包括炮塔、双管120毫米迫击炮和后装式车内装弹。这两种自行迫击炮的最大特点是,采用了双管120毫米迫击炮,能在15秒内发射6发弹,最大射程可达10千米,火力相当强大。日本96式120毫米自行迫击炮 日本军方比较重视自行迫击炮的发展,早在1960年就定型了60式81/107毫米自行迫击炮。20世纪70年代,又研制出75式107毫米自行迫击炮。1996年定型的96式120毫米自行迫击炮,采用的是著名的法国MO120RT61式120毫米迫击炮。这是一种线膛式迫击炮,采用尾部装弹方式,弹丸靠旋转稳定。而一般的中小口径迫击炮多为滑膛式,有翼稳定弹,炮弹从炮口装填。发射迫击炮弹时的最大射程为千米,发射火箭增程弹时的最大射程达13千米,最大射速为15~20发/分。装甲防护性较好。96式120毫米自行迫击炮战斗全重为吨,乘员5人,迫击炮装在车体后部,向后射击。行军状态下,似乎不能将迫击炮平放到车内。也就是说,行军状态下,车体后部是敞开的,这是一大缺点。此外,底盘太重,采购价格较高,也是它的缺点。俄罗斯2S31 120毫米自行迫榴炮 俄罗斯军方相当重视自行迫击炮的发展,几十年来,先后研制出2S4、2S9、2S23和2S31等多种型号、不同口径的自行迫击炮,令人瞩目。2S31“维纳”120毫米自行迫榴炮于1997年问世。它采用BMP-3战车的底盘,全封闭式炮塔。值得注意的是,它的炮管很长,被称为迫榴炮,从而可以完成迫击炮和榴弹炮的双重功用。迫击炮和榴弹炮的融合,可能代表着身管武器发展的一个新的动向。土耳其120毫米全自动迫击炮 将MKE120毫米迫击炮装到M113装甲输送车上,便制成了这种新型120毫米全自动迫击炮。它的“亮点”是火控系统较先进。当弹道计算机在接收到各传感器输入的数据后,迅速计算出射击诸元,自动驱动迫击炮以100密位/秒的速度转动,迅速瞄准目标并射击。计算机可以存储999个目标数据的信息,并可用笔记本电脑随时更新数据。自行反坦克炮退居一隅 在二战期间,自行反坦克炮(坦克歼击车)是自行火炮的主流。二战后至今,自行反坦克炮已经风光不再。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各种反坦克武器及主战坦克发展迅速,而对支援火力的需求,又使自行榴弹炮迅猛发展。两方面作用的结果,使自行反坦克炮已经退居一隅。但是,一些国家仍然在发展一些以反坦克作战为主的自行反坦克炮,如:奥地利的SK105、德国的“美洲豹”、瑞典的IKV91、意大利的“半人马座”、南非的“大山猫”以及中国的120毫米自行反坦克炮等。从总体上看,自行反坦克炮穿甲威力强大,战斗全重较轻,机动性较好,装甲防护力一般,采购价格较低。综合这些优缺点,使得自行反坦克炮在装甲战车家族中,也有它一定的生存空间。另一方面,各国现装备的自行反坦克炮中,有的只是以反坦克作战为主,但兼有武装侦察、追击等作战任务,如“半人马座”、“大山猫”轮式装甲战车等,连名称也不叫自行反坦克炮;更有的甚至叫轻型坦克,如SK105、IKV91等。真正叫自行反坦克炮的,只有巴西的EE-118、德国的“美洲豹”和中国的120毫米自行反坦克炮。自行反坦克炮的弹种有: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脱壳穿甲弹、破甲弹等;兼有其他作战任务的,还配有榴弹。20世纪70年代以后,除了自行榴弹炮外,其他各类自行火炮的发展也相当迅速,呈现出“满园春色”之势。对于当代的各类自行火炮,许多读者已耳熟能详,故这里只汇总加以介绍,算是“自行火炮史话”系列文章的收盘之作。 编辑本段自行火炮与坦克的区别 坦克和自行火炮的主要区别很明显,区别分类也很多,大概有以下几点:1、也是最根本的区别,坦克带有可以旋转360度的炮塔,而自行火炮的炮塔则只能旋转一定的角度。2、坦克的火炮是直瞄武器,俯仰角一般是负五到正二十度左右,而自行火炮一般是间瞄武器,火炮的俯仰角一般是0度到三十度之间,有的可以到九十度(自行高炮)。3、坦克的火炮一般是加农炮,而自行火炮则有加农炮、榴弹炮、迫击炮、高炮。4、坦克的炮塔一般是在车体的前部,而自行火炮的炮塔一般在车体的后部。5、坦克的火炮一般可以行进间射击,而自行火炮则要有一定的阵地,不能行进间射击。6、战斗中坦克一般是一线突击的主战车辆,而自行火炮一般是二线火力压制和火力支援车辆。7、坦克车一般是车自为战,必要时才集火射击,但自行火炮一般是集火压制,很少单炮发射。
前装火炮貌似没什么好说的,前期主要是铸铜炮(铸铁技术还没过关)操作也很一般,就是炮口填入火药,牢实后装入弹丸,或者任意物品(有装铁珠,铁蒺藜也有装人头的)然后插入火捻就是了。最关键是火药装量和铸铜能力(报废率极高)。明朝就算了,那时候欧洲的火药应用还不知道那那里呢。之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在攻城战中才开始使用火药。18世纪中叶才开始前装火炮的鼎盛时期,19世纪初的特拉法加海战是火药技术成熟以来最大规模的海战。之后的19世纪中叶,无烟火药和雷管的应用和铸铁技术的成熟,开始发展后装滑膛炮,那个时候开始才真正有炮弹这个名词。之后的之后,产生的膛线,使火炮的命中度更高。到之后的20世界中叶火炮发展到鼎盛时期,火炮口径越来越大,威力和射程也越来越远。随后的70年代,埃及用导弹击沉艾拉特号,各国兴起导弹热,火炮也渐渐式微。从战争之神渐渐滑落到辅助的地位。火炮也从大威力大射程向,高射速高机动,高命中发展。口径也从小了起来。20世纪末各国开始研究其他能力的压制武器,如激光炮,电磁轨道炮。若干年后火炮将被渐渐遗弃。火炮分类就不知道怎么分了。无后座力炮,其实就是底排火炮,牺牲了射程和穿透力,达到小车抗大炮的效果。随便写写,随便说说,不同意见,随便拍砖。
火炮发展简史早在春秋时期,中国已使用一种抛射机。公元10世纪火药开始用于军事后,这种抛石机便用来抛射火药包、火药弹。宋代在12世纪30年代,出现了以巨竹为筒的管形喷射火器——火枪;13世纪50年代,又出现了竹制管形射击火器——突火枪。这种身管射击火器的出现,对近代火炮的产生具有重要意义。至迟在元代,中国已经制造了最古老的火炮——火铳。中国历史博物馆展出的元代至顺三年(1332)制造的青铜铸炮,重公斤,长厘米,炮口直径105毫米,炮身上有“至顺三年二月吉日绥追讨寇军第叁佰号马山”等铭文。炮的尾部有两个方孔,可装耳轴。中国明朝政府设有“兵仗”、“军器”二局,分造火器,仅在正德到嘉靖年间(1506~1566)制造的火炮就有数十种。“虎蹲炮”用铁爪限制后坐,射击时后坐不过五寸,能装小铅弹百个以上。“攻戎炮”装在车上发射,便于骡马挽曳,用铁锚限制后坐。“无敌大将军炮”重千斤,装在车上,能装铁子500个,击宽二十余丈,“毒火飞炮”、“飞摧炸炮”能发射爆炸弹。这种炮弹为铁铸空心体,内装火药及其他药剂,并装有将药线安放在竹管内的引信。发射时将弹丸装入炮管,先点燃引信,后点燃炮管内发射药,弹九到达目标后爆炸。中国的火药和火器西传以后,火炮在欧洲开始发展。14世纪上半叶,欧洲开始制造出发射石弹的火炮。16世纪前期,意大利人N.塔尔塔利亚发现炮弹在真空中以45度射角发射时射程最大的规律,为炮兵学的理论研究奠定了基础。16肚纪中叶,欧洲出现了口径较小的青铜长管炮和熟铁锻成的长管炮,代替了以前的臼炮(一种大口径短管炮)。还采用了前车,便于快速行动和通过起伏地。16世纪末,出现了将子弹或金属碎片装在铁筒内制成的霰弹,用于杀伤人马。1600年前后,一些国家开始用药包式发射药,提高了发射速度和射击精度。17世纪,伽利略的弹道抛物线理论和牛顿对空气阻力的研究,推动了火炮的发展。瑞典王古斯塔夫二世在位期间(1611~1632),采取减轻火炮重量和使火炮标准化的办法,提高了火炮的机动性。1697年,欧洲用装满火药的管子代替点火孔内的散装火药,简化了瞄准和装填过程。17肚纪末,欧洲大多数国家使用了榴弹炮。18世纪中叶,普鲁士王弗里德里希二世和法国炮兵总监J.B。v.格里博沃尔曾致力于提高火炮的机动性和推动火炮的标准化。英法等国经多次试验,统一了火炮口径,使火炮各部分的金属重量比例更为恰当:还出现了用来测定炮弹初速的弹道摆。19世纪初,英国采用了榴霰弹,并用空炸引信保证榴霰弹适时爆炸,提高了火炮威力。从火炮出现到19世纪中叶以前,大炮一般是滑膛前装炮,发射实心球弹,部分火炮发射球形爆炸弹、霰弹和溜霰弹。最初的线膛炮是直膛线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前装弹丸方便。这种火炮发射速度慢,射击精度低,射程近。为了增大火炮射程,19纪初欧洲各国进行了线膛炮的试验。1846年,意大利G.卡瓦利少校制成了螺旋线膛炮,发射锥头柱体长形爆炸弹。螺旋膛线使弹丸旋转,飞行稳定,提高了火炮威力和射击精度,增大了火炮射程。在线膛炮出现的同时,炮闩得到了改善,火炮实现了后装,发射速度明显提高。线膛炮的采用是火炮结构上的一次重大变革,直到现在,线膛炮身还被广泛而有效地使用。滑膛炮身则为迫击炮等继续使用。反后坐装置的创制19世纪末叶前,炮身通过耳轴与炮架相连接,这种火炮的炮架称为刚怜炮架。刚性炮架在火炮发射时受力大,火炮笨重,机动性差,发射时破坏瞄准,发射速度慢,威力提高受到限制。19世纪末期出现了反后坐装置,炮身通过它与炮架相连接,这种火炮的炮架称为弹性炮架。1897年,法国制造了装有反后坐装置(水压气体式驻退复进讥)的75毫米野炮,后为各国所仿效。弹性炮架火炮发时时,因反后坐装置的缓冲,作用在炮架上的力大为减小,火炮重量得以减轻,发射时火炮不致移位,发射速度得到提高。弹性炮架的采用缓和了增大火炮威力与提高机动性的矛盾,火炮结构趋于完善,是火炮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突破。19纪末期,相继采用缠丝炮身、筒紧炮身、强度较高的炮钢和无烟火药,提高了火炮性能。采用猛炸药和复合引信,增大弹丸重量,提高了榴弹的破片杀伤力。20世纪初,一般75毫米野炮射程为6500米,105毫米榴弹炮射程为6000米,150毫米榴弹炮射程为7000米,150毫米加农炮射程为10000米,火炮还广泛采用了周视瞄准镜、测角器和引信装定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了对隐蔽目标和机枪阵地射击,广泛使用了迫击炮和小口径平射炮。为了对付空中目标,广泛使用高射炮。飞机上开始装设航空炮。随着坦克的使用,出现坦克炮。机械牵引火炮和自行火炮的出现,对提高炮兵的机动性有重要的影响。骡马挽曳火炮仍被大量使用。当时交战国除大量使用中小口径火炮外,还重视大口径远射程火炮的发展。一般采用的有203~280毫米榴弹炮和220~240毫米加农炮。法国1917年式220毫米加农炮,最大射程达22公里。德国1912年制成的420毫米榴弹炮,炮弹重1200公斤,最大射程9300米。各国还采用过在铁道上运动和发射的铁道炮。20世纪30年代,火炮性能进一步改善。通过改进弹药、增大射角、加长身管等途径增大了射程。轻榴弹炮射程增大到12公里左右,重榴弹炮增大到15公里左右,150毫米加农炮增大到20~25公里。改善炮闩和装填机构的性能,提高了发射速度。采用开架式大架,普遍实行机械牵引,减轻火炮重量,提高了火炮的机动性。由于火炮威力增大,采用自紧炮身和活动身管炮身,以解决炮身强度不够和寿命短的问题。高射炮提高了初速和射高,改善了时间引信,反坦克炮的口径和直射距离不断增大。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由于飞机提高了飞行高度,出现了大口径高射炮、近炸引信和包括炮瞄雷达在内的火控系统。由于坦克和其他装甲目标成了军队的主要威胁,出现了无后坐炮和威力更大的反坦克炮。正当西方国家火炮技术得到迅速发展时,西方国家火炮制造上的先进技术也开始传播到中国。在中国明代时期,火炮发展的规模和作战效能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明以前的火炮多为前装炮,这种炮身管短,口径和弹药没有严格的标准,射程较近;发射和装填速度都较慢,命中率低,威力小。明代开始换成了后装炮,并且出现了巨型火炮,部分火炮安装了炮架,能装在特制的炮车上转战疆场,有些炮甚至已装备了较为完善的瞄准装置。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部分炮弹由实心弹刃发展为爆炸弹,炮弹弹种也呈现多样化,发烟弹、毒气弹、燃烧弹和爆炸弹等在作战中相继使用。经过改进后,加长了火炮炮管,增大了射程,加快了射速,火炮的威力和机动性能都明显提高。明朝时期,明军在加紧制造大炮的同时,也从西方开始购进火炮。明天启三年(1623年)购买了26门火炮。因明廷官员称荷兰人为红夷,又在联系购买时误认为是荷兰人制造的,故而将西洋炮称为红夷炮。其实这26门火炮是英国在16世纪后期经过火炮改造和统一炮制后的一种早期加农火炮。该炮口径为80~130毫米左右,有准星、照门,便于瞄准,中部增设了炮耳,架炮时可以保持炮身的平稳,高速射击角度,控制火炮的射程,是当初威力最大的火炮。另外一种名为佛朗机炮的洋炮也是明军在与侵犯广东的葡萄牙人作战时缴获的。葡萄牙的佛朗机同当时明军装备的火炮相比,在结构和性能上更有优越性。佛朗机都安装有照门和准星等瞄准装具,因而提高了命中率。佛朗机的后部一般安有炮耳,以便将炮安置在架座上,转动炮耳,可以调整火炮的俯射角,控制射程,并借以提高命中率。而在此之前,中国古代早期的火炮通常不带瞄准装置。到从欧洲引进佛朗机后,才开始安装瞄准具,从而使火炮的命中率大大提高。明朝时期,仅大型火炮就有天字炮、攻戒炮,叶公神铳、千子雷炮、百子连珠炮、红夷炮、虎蹲炮、神飞炮、佛朗机炮等,数量多达几十种。到了清朝,火炮装备经历了由古炮到洋炮的变化。特别是洋务运动,使中国得以引进和生产了相当数量的洋炮,完成了向洋炮的转变。中国火炮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从线膛炮到专用火炮的发展19世纪开始,随着工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火炮迅速发展起来。最明显的标志就是线膛炮的采用以及迫击炮、自行火炮等专用火炮的产生。从火炮出现到19世纪中叶以前,火炮一般是滑膛前装炮,发射实心球弹,部分火炮发射球形爆炸群、霰弹和溜霰弹。最初的线膛炮是直膛线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前装弹丸方便。这种火炮发射速度慢,射击精度低,射程近。为了增大火炮射程,19世纪初欧洲名国进行了线膛炮的试验。1846年,意大利G·卡瓦利少校制成了螺旋线膛炮,发射锥头柱体长形爆炸弹。螺旋膛线使弹丸旋转,飞行稳定,提高了火炮威力和射击精度,增大了火炮射程。在线膛炮出现的同时,炮闩得到了改善,火炮实现了后装,发射速度明显提高。在火炮的发展史,线膛炮的采用是火炮结构上的一次重大变革,直到现在,线膛炮身还被广泛而有效地使用。滑膛炮身则为迫击炮等继续使用。19世纪末叶前,炮身通过耳轴与炮架相连接,这种火炮的炮架称为刚性炮架。刚性炮架在火炮发射时受力大,火炮笨重,机动性差,发射时破坏瞄准,发射速度慢,威力提高受到限制。19世纪末期出现了反后坐装置,炮身通过它与炮架相连接,这种火炮的炮架称为弹性炮架。1897年,法国制造了装有反后坐装置(水压气体式驻退复进机)的75毫米野炮,后为各国所仿效。弹性炮架火炮发射时,因反后坐装置的缓冲,作用在炮架上的力大为减小,火炮重量得以减轻,发射时火炮不致移位,发射速度得到提高。弹性炮架的采用缓和了增大火炮威力与提高机动性的矛盾,火炮结构趋于完善,是火炮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突破。19世纪末期,相继采用缠丝炮身、筒紧炮身、强度较高的炮钢和无烟火药,提高了火炮性能。采用猛炸药和复合引信,增大弹丸重量,提高了榴弹的破片杀伤力。20世纪初,一般75毫米野炮射程为6500米,105毫米榴弹炮射程为6000米,150毫米榴弹炮射程为7000米,150毫米加农炮射程为10000米,火炮还广泛采用了周视瞄准镜、测角器和引信装定机。20世纪初,随着一代又一代专家的研制,火炮的品种逐步增加,出现了专用火炮。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了对隐蔽目标和机枪阵地射击,广泛使用了迫击炮和小口径平射炮。为了对付空中目标,广泛使用了高射炮。飞机上开始装设航空炮。随着坦克的使用,出现坦克炮。机械牵引火炮和自行火炮的出现,对提高炮兵的机动性有重要的影响。骡马挽曳火炮仍被大量使用。当时交战国除大量使用中小口径火炮外,还重视大口径远射程火炮的发展。一般采用的有203~280毫米榴弹炮和220~240毫米加农炮。法国1917年式220毫米加农炮,最大射程达22公里。德国1912年制成的420毫米榴弹炮,炮弹重1200公斤,最大射程9300米。各国还采用过铁道上运动和发射的铁道炮。20世纪30年代,火炮性能进一步改善。通过改进弹药、增大射角、加长身管等途径增大了射程。轻榴弹炮射程增大到12公里左右,重榴弹炮增大到15公里左右,150毫米加农炮增大到20~25公里。改善炮闩和装填机构的性能,提高了发射速度。采用开架式大架,普遍实行机械牵引,减轻火炮重量,提高了火炮的机动性。由于火炮威力增大,采用自紧炮身和活动身管炮身,以解决炮身强度不够和寿命短的问题。高射炮提高了初速和射高,改善了时间引信。反坦克炮的口径和直射距离不断增大。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由于飞机提高了飞行高度,出现了大口径高射炮、近炸引信和包括炮瞄雷达在内的火控系统。由于坦克和其他装甲目标成了军队的主要威胁,出现了无后坐炮和威力更大的反坦克炮。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产工艺的改进,火炮在射程、射速、威力和机动性各方面都有明显提高。被誉为“战争之神”的火炮进入了一个更为辉煌的发展时期。
在春秋时期,中国已使用一种抛射武器--炮。至迟10世纪火药用于军事后,炮便用来抛射火药包、火药弹。至迟在元代,中国已经制造出最古老的火炮--火铳。13世纪中国的火药和火器西传以后,火炮在欧洲开始发展。14世纪上半叶,欧洲开始制造出发射石弹的火炮。为了提高炮兵火力的适应性,现代火炮除配有普通榴弹、破甲弹、穿甲弹、照明弹和烟幕弹外,还配有各种远程榴弹、反坦克布雷弹、反坦克子母弹、末段制导炮弹以及化学炮弹、核弹(见核武器)等,使火炮能压制和摧毁从几百米到几万米距离内的多种目标。明 孔贞运《明资政大夫兵部尚书节寰袁公墓志铭》:"公(袁可立)命将设伏,乘风纵火刍茭,糗粮尽归一炬。奴忿甚,于秋杪载火炮,分兵二道以图报复。"在火药武器真正派上用场之前,曾经过数个世纪的实验。发展火药的最大难题,就是燃点快、质量均匀和威力强大,此外,设计出合适的火炮也非易事,倘若设计不当即无法开火。由于受到早期的制造技术所困,施放火炮者所面临的危险程度,其实与炮击目标物所差无几。例如在1460年时,苏格兰国王约翰二世就是在燃点火炮时,因为火炮发生爆炸死于非命。到了十五世纪中期,火炮与火药的技术已经达到高峰,跃升为重要的武器。最明显的例子,是在1453年时,君士坦丁堡的城墙,被攻城巨炮所发射的大石炮弹所轰毁。虽然君士坦丁堡的陷落,似乎是因为小城门被轰开所致,但其实可归因于炮轰让突击成为可能的因素。中古时代的火炮,被用作攻城时炮轰城墙以及在战场上向大批的敌军开火之用。它们可以精准地轰毁在城堡里面建筑物的垂直外墙,因此人们便发展出倾斜低矮的外墙取替高耸垂直的火炮外墙。在这段时期里,火炮在战场上的作用有限,因为当时的火炮仍非常笨重,在作战时,很难移到新的位置上开火。火炮是陆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火力突击力量,具有强大的火力、较远的射程、良好的精度和较高的机动能力,能集中、突然、连续地对地面和水面目标实施火力突击。主要用于支援、掩护步兵和装甲兵的战斗行动,并与其他兵种、军种协同作战,也可独立进行火力战斗。炮兵在历史上有"战争之神"的称号。火炮自问世以来,经过长期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多种具有不同特点和不同用途的火炮体系,成为战争中火力作战的重要手段,大量地装备了世界各国陆、海、空三军。在现代立体化战争中,火力仍然是战斗力的核心。火炮--战场上的火力骨干,以其火力强、灵活可靠、经济性和通用性好等优点,已成为战斗行动的主要内容和左右战场形势的重要因素。火炮既可摧毁地面各种目标,也可以击毁空中的飞机和海上的舰艇。因此,作为提供进攻和防御活力的基本手段,火炮在常规兵器中占有巩固的地位。火炮的发展受到社会经济能力和科学技水平的制约,同时也受到军事战略和战术思想的支配。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科学技术的飞快进步,特别是微电子、计算机、光电子和新材料等技术的发展,是火炮在设计、制造和使用方面有了一系列变化,大大加快了火炮更新换代的步伐。现代火炮早已不是单纯的机械装置,而是与先进的侦察、指挥、通信、运载手段以及高性能弹药结合在一起的完整的武器系统。因此,从不断发展的战略、威力、反应速度和机动能力在内的综合性能,是火炮系统发展的必然趋势。近年来,高新科学技术在兵器领域的应用,引起火炮技术的总大变革。液体发射药火炮、机器人火炮、电磁炮、电热炮、激光炮等新概念、新理论火炮的出现,将揭开火炮发展世上的新篇章。
武器系统与工程专业就业方向:毕业生主要在有关科研单位、高等学校、生产企业和管理部门从事系统设计、技术开发、产品制造、实验测试和科技管理方面工作。
就业方向
武器系统与工程专业主要是面向高尖端航天技术及制导技术,因为该领域正处于高速拓展的阶段,所以该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状况总体来说是形势大好。
毕业生主要在有关科研单位、高等学校、生产企业和管理部门从事系统设计、技术开发、产品制造、实验测试和科技管理方面工作。
武器系统与工程专业主要研究方向为:火炮设计、火箭弹总体设计与动力装置、火箭炮(发射架)、自动武器、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引信)、弹药与爆炸技术等方面。
就业前景
在国家有关部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部队、企业和管理部门从事武器系统设计、技术开发、产品制造实验测试和科技管理方面工作。
作战方式颠覆传统 (此回答供参考) /来自中华网社区 -----------/来自中华网社区 新概念武器是相对于传统武器而言的高新技术武器群体,目前正处于研制和探索之中,它在原理、杀伤破坏机理和作战方式上,与传统武器有显著不同。主要包括定向能武器、动能武器和军用机器人。>定向能武器,是指武器的能量沿一定方向传播,并在一定距离内有杀伤破坏作用,在其他方向则没有。如激光武器、微波武器和粒子束武器等。动能武器,是能发射高速弹头、利用弹头动能直接撞毁目标的武器,如动能拦截弹、电磁炮等;军用机器人,可用于执行战斗任务、实施工程保障等。目前正在研制的新概念武器,还有网络战武器、非致命武器等。动能武器:火炮要"脱胎换骨" "水炮":固体发射药火炮的终结者 ----------- 液体发射药火炮又称“水炮”,是一种以液体发射药代替固体发射药的新型火炮。目前,许多国家都在研究液体发射药炮。有专家预测,液体发射药火炮的诞生,是火炮技术的革命性发展,将在未来战争中取代固体发射药火炮。 >与固体发射药火炮相比,液体发射药火炮省去了药筒等装置,结构简化,使火炮、弹丸的重量减轻,提高了发射速度;液体发射药能量高,增大了弹丸的初速和射程;液体发射药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其储存安全方便,即使被击中也不易爆炸。 电磁炮:能发射各类导弹 ----------- 是一种用电磁作动力的发射装置,由导轨、大电流直流脉冲电源和开关等组成。两条导轨之间用滑块连接,发射时将弹丸放在滑块前。当导轨接通电源时,就会产生强磁场,在强磁场作用下,滑块上的金属箔片转化为高速等离子体,等离子体推动弹丸,将弹丸从导轨上发射出去。 >电磁炮的最大特点,是发射的炮弹初速高。美国海军试验的电磁轨道炮,把3公斤重的炮弹以7马赫的高速发射出去,成为世界上飞行速度最快的炮弹家族成员。弹丸初速高,射程就远,能攻击远距离目标。同时,弹丸在空中飞行时间减少,可提高射击命中精度。它还能发射各类导弹,而且不像传统导弹那样需携带燃料飞行,从而降低了导弹的造价。军用机器人"文武双全" 机器人火炮:装填效率高 ----------- 它可以代替人完成输弹、装填和发射等任务。美国陆军研制出一种 155毫米机器人火炮,它在M109式榴弹炮的炮塔上,安装了一套机器人弹药输送和装填系统。 >该系统由液压传动和操纵,由机械手、自动输弹盘和快速输弹机等部分组成,机械手能轻松抓起45公斤重的弹丸。射击时,机械手将弹丸放在自动输弹盘上,输弹机能在10秒内装填3发炮弹,速度比人工操作快很多。 微型无人作战平台:没有最小,只有更小 ----------- 随着微机电、微制造技术的快速发展,微型无人作战平台显示出巨大的应用价值。目前,世界研究的微型无人作战平台,主要有微型飞行器和微型机器人。 >微型飞行器具有良好的隐蔽性,可执行低空侦察、通信、电子干扰和对地攻击等任务。美国研发的“微星”无人机,是一种可由单兵手持发射的微型飞行器,长度小于15厘米,重量不足18克,因形体微小,即使在防空雷达附近盘旋,也难以被探测到。它在侦察的同时,还能攻击地面活动目标,可谓“文武双全”。 >微型机器人可分为厘米、毫米和微米尺寸机器人,有一定智能,可在微空间进行可控操作或采集信息,能执行常人无法完成的任务,可批量廉价制造。美国研制的一种可探测核生化战剂的微型机器人,只有几毫米大。还有一种正在研发中的“黄蜂”微型机器人,只有几十毫克重,可携带某种极小弹头,能喷射出腐蚀液或导电液,攻击敌方装备的关键电子部件。网络战武器:攻防兼备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 计算机病毒对信息系统的破坏作用,已引起各国军方的高度重视,一些国家正大力发展网络战进攻与防御的装备和手段,主要包括计算机病毒武器、高能电磁脉冲武器、纳米机器人、网络嗅探和信息攻击技术等。 >为了成功地实施信息攻击,外军还在研究网络分析器、软件驱动嗅探器、硬件磁感应嗅探器等网络嗅探武器,以及信息篡改、窃取和欺等信息攻击技术。 美军:计算机病毒发源地 ----------- 美国军方的计算机网络攻防武器种类繁多,其攻击性武器主要有:计算机病毒武器、芯片细菌武器和微米/纳米机器人等。美军投资7亿美元用于“病毒武器开发计划”,邮件炸弹、特洛伊木马等数以千计的计算机病毒,正在形成系列并不断推陈出新。 >在黑客组织方面,美国国防部成立了信息战“红色小组”,这些组织在演习中扮作假想敌,攻击自己的信息系统,以发现系统的结构隐患和操作弱点,并及时修正。同时也入侵别国的信息系统和网络,甚至破坏对方的系统。 俄军:某些技术领先于美军 ----------- >俄罗斯军方的计算机网络攻防武器,因受军费开支影响较小而发展较快,特别是网络攻击性武器,已研制出用于破坏或降低敌方信息作战系统效能的多种病毒武器,有些已领先于美国。如“远距离无线注入病毒武器”,可通过无线电频道或通信线路注入对方计算机网络,对其指挥中枢构成直接威胁。 五花八门的非致命武器 非致命武器是为使人员或装备失去功能,而专门设计的武器系统,按作用对象分为反装备和反人员两大类。 超级润滑剂 ----------- 采用含油聚合物微球、无机润滑剂等原料,复配而成的摩擦系数极小的化学物质。主要用于攻击机场跑道、航母甲板、铁轨、高速公路、桥梁等目标,可有效地阻止飞机起降和列车、军车前进。 超级腐蚀剂 ----------- 是一些对特定材料具有超强腐蚀作用的化学物质。设想一下,对坦克手来说,刀枪不入的复合装甲在这种腐蚀剂的作用下变软,该是多么可怕的事情! 次声波武器 ----------- 是一种能发射20赫兹以下低频声波,即次声波的大功率武器,可穿透米厚的混凝土。它虽然难闻其声,却能与人体生理系统产生共振。目前研制的次声波武器,分神经型和内脏器官型两种,前者能使人神经错乱,癫狂不止;后者能使人体脏器发生共振,周身产生剧烈不适感,进而失去战斗力。 幻觉武器 ----------- 是一种运用全息投影技术,从空间站向云端或战场上的特定空间,投射有关影像、标语、口号的激光装置,可谓最直接的心理战武器。它的作用是从心理上骚扰、恫吓和瓦解敌军,使其恐惧厌战,继而放弃武器逃离战场。 黏性泡沫 ----------- 属于一种化学试剂,喷射在人员身上立刻凝固,从而束缚人员的行动。美军在索马里行动中使用了一种“太妃糖枪”,喷出的化学黏稠剂可将人员包裹起来,使其失去抵抗能力。目前美国已开发出了第二代肩挂式黏性泡沫发射器。
论炮兵——速射炮的革命 当英国人还在为了如何汇整布尔战争的经验伤脑筋时,日本与俄罗斯在东方爆发的大战显示了英国佬的经验可能并不是普遍性的结果。除了发生在遥远的亚洲外,这场战争所有的特征──例如战斗的规模与军队的组织──都比较像是一场发生在欧陆强国间的战争。发生在南非的每场战斗兵力规模都小于一个师,而日本与俄罗斯双方部署在战场上的兵力却远超过布尔共和国(BoerRepublic)的总人口。布尔战争双方的军官多半都是新手──布尔人原本就没有完整的兵役制度,而英军中的军官则多半是缺乏经验而被丢到殖民地磨练的菜鸟──日俄双方则都是高度职业化的部队,从最高指挥机构到步兵排、炮排的军官都是受过严格训练的职业军人。当时日军的制式野炮是75毫米Arisaka速射炮,一种特别为了强调轻量化与运动性设计的速射炮,特过特殊设计的炮架和两名士兵协助将火炮推回原位的情况下,Arisaka速射炮每分钟射速可以达到7发。俄军的标准野炮是model1900Putilov,一种毫米口径的速射炮,它特殊的复进机构可以使射速高达每分钟20发──不过在如此高的射速下准度会被牺牲。俄军另外一个优势是射程,Putilov速射炮发射高爆弹的最大射程6,400公尺、榴散弹5,600公尺,而日军Arisaka速射炮高爆弹最大射程为5,500公尺、发射榴散弹的最大射程只有4,500公尺;此外,Putilov速射炮弹重7公斤,Arisaka速射炮只有5公斤。俄军的优势虽然被俄军高层只提供高爆弹给野炮部队的政策给抵销不少,但是无论交战双方还是各国观察家,都承认Putilov是一种远远优于日军野炮的武器。事实再一次证明了无论武器如何优秀,都不能保证会战的成功;数量上与装备上的优势都无法弥补战术上的错误。虽然俄军在整个战区里面甚至每场战斗中都可以集中较多的火炮,但是在每个决胜点上,日军优异的指挥都能够及时集中较多的火炮。日军在决胜点上每每可以集中较多火炮的这个事实,很大一部分是由于日军是攻方,在发动战斗的时间与地点上有着较多的弹性,不过即便如此,日军在狭小空间中发动集中炮击的能力,更显示出他们心灵的柔软与准则的弹性。武士道的传统与德国觉干的谆谆教诲,让日本人相信从士兵开始每个人都需要在战场上发挥个人的主动精神。日军常常能够在关键点上集中数个炮兵连,在当时日军编装每一个步兵师有六个6炮炮连,而日军指挥官惯常将这6个炮连集中使用,来增加对抗单一目标的强度。而当日军要寻求突破时,通常会从日军炮兵总预备队(两个兵旅,每旅由18个炮连组成)获得增援,以组成规模庞大的「大炮兵连」。在决战时刻,日军的大炮兵连常被用来对付一个俄军步兵连或炮兵连阵地。如同当时其它欧洲列强一般,日军将普法战争的教训深深植入心中,在日常的教范中,日军教导各阶层官佐尽可能地集中手中的火炮,但是真正让日军能够达成这样目的的原因,来自于日军传统组织文化──在没有有无线电连络工具的年代,日本军官心中积极主动去完成共同目标的精神,才是让「大炮兵连」能够真正运作的原因。在没有任何现代化通信器材的环境里,日军高层炮兵指挥官不可能事先研拟一个火力支持计划,再一步一步去进行各项协调工作。在最理想的情况下,指挥官只能够概略选定一个区域来集中手上的炮兵,然后对下属们「训令」一下他所希望达到的目标。至于接下来的细部问题,例如炮兵阵地射击位置、射击时间与方式、各炮连射击目标等等,都是靠下级营连指挥官主动去完成。而资浅的下级指挥官们首先就必须充分明白上级意图,接下来则是尽量在彼此间用最少联系沟通的情况下,积极主动地与其它同僚合作。最精彩的日军火力协调出现在分布在不同地带中的数个炮连,在几乎完全不联络沟通的情况下,对同一个目标偕同射击;而两三个部署在不同阵地中的日军炮连,完全倚靠默契主动对一个俄军目标进行交叉火网射击更是常事。当使用榴散弹时,从多个不同角度行程的交叉火网,可以有效降低多种掩蔽物的功效。在另一方面,俄军炮兵则是单打独斗为主。俄军单打独斗有几个原因,第一、俄军的炮连规模比较大,每一炮连建置8门野炮多于日军的6门,每分钟持续发射火力60发也多于日军炮连的30发,因此从数据上来看一个俄军炮连打两个日军炮连都不成问题。第二、在俄军传统思维上就排斥德军的「炮兵集中」观念,喜欢将部份火炮控制在手上当做预备队,而非在一个点上全部摆上去寻求突破。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俄军缺乏同日军一般主动积极的传统,会自动达成所谓的「宁静的合作」。俄军的解决之道是利用新式的有线电话科技将每一个炮连连结在一起,炮兵旅指挥官可以透过电话筒控制手下3到6个炮连不等的兵力,到战争结束前,俄军已经可以一次集中指挥30到60门火炮。不过即便如此,俄军还是不能及时在适当地点上集中如日本人一样猛烈的火力。虽然俄军手上有较佳的通讯方式,但是各基层连队缺乏积极与协调性,使得炮弹总是零零落落地坠下。在整个日俄战争期间,日军在每一场战斗中都享有着炮兵火力上的优势。虽然俄军炮兵总能对敌军造成相当损害,也常常能够协助俄军步兵击退日军精心筹划的攻势,但是终究还是无法阻止日本步兵与炮兵达成他们的目标。这并非意味着日军炮兵总能够让俄军炮兵沉寂下来,相反地,大部分俄罗斯炮兵是在被日本步兵蹂躏之后才哑口无声的。日军无法如准则所预期歼灭敌人炮兵并不是因为他们技术与训练上的不足,而是因为俄军将炮兵阵地部署在掩蔽位置上,使日军无法如准则所要求以直射火力撕裂对手。任何部署在开阔地上的俄军火炮,几乎都会迅速招致30门以上的日军火炮攻击;俄军很快学习这个教训,而把炮兵隐藏在中国东北地区丘陵间的山谷与洼地中,而日军立刻就发现到,他们实在没有能力去搜寻躲在几百万平方公尺阴影中的俄军火炮。面对这样的窘境,日军的做法是从反方向去思考普法战争的教训。在日军军官刻意地作为下,他们大摇大摆地四处射击,让俄军炮兵把所有精力都放在攻击日军炮兵上,而让日本步兵有机会可以在不受敌人炮火骚扰下与俄军步兵一决生死。随着战局的发展,俄军很快也不理会日本炮兵将火力倾倒在日本步兵身上,而当战争进入到围城阶段,俄军炮兵更从既设工事中,肆无忌惮地屠杀开阔地中前进的日本步兵。此时双方都把所有心力放在围城攻防上,俄军完全不用担心日军突如其来的炮兵决斗,反而是全力支持步兵的日军炮兵常为临时没有步兵可射击,或隐藏位置中的俄军炮火所伤。有了这些新的战争经验,各国陆军开始可以从各自的观点检视手中速射炮的潜力。这些观点与其说是来自于观察官们从满洲传回来的战报,不如说是来自于各国自我战略构想评估的产物。受制于地理条件与战略位置,各国陆军检讨了他们手中的装备与现有的准则,而相当不同的解读在廿十世纪初期欧陆的两大强权──法国与德国──产生不同的影响。在引进速射炮之前,法德二军炮兵准则可以说是几乎相同,在不令人意外的原因下,法军在战败后大幅吸收了德军的炮军理论,在最枝微末节的地方,法军甚至都采用了德军的角度校正法来进行射击,而在较高的层级上,法军当然也顺应潮流采取了德军的两阶段论点。如果真的要严格找出两军准则间的差异,法军炮兵在观念上是比较不情愿让自己暴露在敌人步枪火力之下。而当75毫米炮主宰了法国炮兵之后,法军的态度转为积极。在高射速与炮盾的双重激励下,法国军事理论家们提出了一种4炮的炮连编制,在炮盾的防护下4炮炮连有较佳的机动力,可以迅速推进到距离敌阵1,000公尺的距离,以直射炮火掩护步兵营、团、旅的进攻。在新的「飙风」(Rafales)战术下,法军速射炮必需能够在发现敌人的瞬间──无论对手是一群步兵还是一个炮阵地──以最高射速发射3发炮弹去「窒息」敌人。法军相信这样猛烈而快速的射击,可以软化任何敌人的底抗意志,从而使接续蜂拥而来的法国步兵可以轻松占领阵地。实验显示速射炮在担任直射武器时不需要一直变换阵地,而这样的方法也大幅度降低了间接射击时风偏校正与测地的困难。法军早在1897年就测试了75速射炮从掩蔽中射击的效能,但是直到日俄战争的情况逐渐为世人明了后,法军才渐渐地把兴趣从直接射击战术转移到从掩蔽阵地射击上。虽然他们所偏好的小部队编装方式没有大改变──每个炮营3个炮连,每连4门火炮,但强调近接射击的方式却慢慢转移到从隐蔽阵地或有遮盖阵地中涉及的方式取代。1910年的法军准则中,已经将直接瞄准射击方式视为例外,而原本的「飙风」(Rafales)战术也被取代,强调炮兵不应过于表现英勇,而是要随时依据攻击进度调整任务。德法两军间炮兵准则的差异出现在基本的炮连编成方式上──法军是4炮编制、德军为6炮编制──4炮编制在机动性上跟阵地选择上都较为容易,也更容易隐藏;6炮编制虽然所需阵地面积比4炮编制多出50%,但是当炮连遭受攻击时,一两门火炮失去战力不会使得整个炮连被迫退出战场。准则上的差异也反映出了两国军官养成教育中的差异,法国炮兵军官大部分是法国国防科技大学(colePolytechnique)的毕业生,这所学校比较强调理工能力,学生气质较类似西方的工业大学;德国炮兵军官则是传统军官学校的产物,从候补生开始一路慢慢爬上来。德国军官比较像受过严格纪律训练的运动员,对文学、数学之类的并不太强调,而法国炮兵军官则是习惯于处理各式各样的数字。整个来说,德国军官被训练成战术专家跟领导统驭者,而法国军官责备训练成工程师或是专业技师。因此,法国军官与德国军官看待他们部队的观点是截然不同的。基于对下属战斗狂热与自发精神的信任──或者应该说是恐惧──法国职业军官认为他们在战场上主要的工作就是控制好自己的手下,提供一个有效的架构去克服战场迷雾。德国军官则被训练要去习惯战场迷雾而非克服、控制他,德国军官被要求要在战场迷雾中感到自在甚至快乐──因为这是他们能够自己做主的时候──而他们唯一担心的是下属不能在迷雾中发挥主动的精神。基本上对战场迷雾的不同看法,造就了德法两国迥异的指挥管制哲学。撇开法军一直花言巧语夸赞自己的所谓「法兰西战斗狂热」与自发精神,法国炮兵指挥官在实际指挥管制层面上所拥有的自由度相当少。法军观念中炮兵是支持兵种,因此必须受到所支持的步兵部队指挥官严格掌握;相对而言,德军炮兵与步兵的关系不是从属而是合作,炮兵不但有较大的自由空间,也被要求要主动去寻找、掌握战机。1910年的法军准则中提供了两种控制炮兵的方法:第一种是「高层联系」,炮兵连、营、团在特殊的作战期间中直接受到步兵连、营、团、旅的作战管制;第二种是「低层管制」,指步兵指挥官直接下达给从属炮兵指挥官的命令。后者的关系常常以信息传递的型态出现,步兵与炮兵指挥官也可以针对目标的攻击方式进行讨论,不过步兵指挥官拥有最后决定权。第一次大战前的法军进一步将手中的炮兵武力细分为各种不同特殊目的的炮兵单位,例如步兵炮单位(batteriesd’infanterie)专门负责满足步兵的需求,而反炮兵单位(contres-batteries)则仅专门负责进行反炮兵战斗。在法军的观念中,两个部署在邻近阵地的炮兵单位,即便是同时受到一名指挥官所指挥,也必须专门使用在特定用途上不能混用。德国人就不搞专业分工这一套,从与拿破仑进行日耳曼解放战争(1813~1815)开始,他们就体会到了对各兵种进行细部专业分工的危险性。德国军官不但看到了法军依据任务划分炮兵部队的危险,更认为这样的安排在战场上完全欠缺作战弹性。相较于1910年法军准则中强调将炮兵集中,但又将火炮依据不同目的进行划分,德军则是愈来愈强调在尽可能集中大量火炮,在一个特定目标上投掷最大可能的火力前,尽可能地分散自己的炮兵。在步兵战斗尚未开始的长距离战斗阶段,德军炮兵主要的目标是敌人炮兵;而当步兵战斗开始时,目标则是对德军步兵战斗妨碍最烈的敌人步兵单位。目标的选择不是依照距离考量,而是依据整体战斗发展状态考量。目标选择是依据指挥官所决定的「重点」(Schwerpunkt),当师长确认战斗发展的重点并下达决心后,师炮兵指挥官(炮兵旅旅长)就必须依据此决心,发展出形成重点的最有效师炮兵火力支持计划。也就是说,师炮兵指挥官有责任依据步兵师的重点,形成师炮兵的重点。「如果师的重点是采行正面攻击」一位退休德军将领在1910年写到「师炮兵的重点就是集中所有火力压制、摧毁当面之敌」。因为这些原因,德军协调步兵与炮兵此二主要兵种上的方法是1910年法军准则中所谓的「视线联络」法。在师集中炮兵之后,负责的指挥官需要主动观察全般战局,然后决定如何将他手中的炮兵投入以决定战局发展;而炮兵团、炮兵营、炮兵连甚至炮排或是推到前线实施独立支持的单炮,都必须彻底明了上级意图,以发挥主动精神完成整体作战目标。唯一在1914年战争爆发前夕德军跟法军都同意的一点是:「炮兵决斗是不具有决定性的」。早在1890年代两国的有识之士就提到,两个规模相近、地形优劣均等并都具有良好掩蔽的炮兵集团进行决斗,是绝对不可能有胜负之分的。在1905年左右,即使在经过不断改良弹药之后,野战炮兵也无法将对手的野战炮兵给消灭掉的这种想法,已经在德法两国军官团间广为流传。而到了1910年,这样的思维已经成为了两国军事刊物中基本的看法。虽然依照推理的结果要消灭躲在掩蔽部中的敌人炮兵事件不可能的任务,但攻方的炮兵不仅要尽量地干扰手方的炮兵,而也相当程度上很可能达成这个任务。持续性地对敌方炮兵连洒下大量榴散弹,可以有效干扰敌炮射击流程,让对手无法搬运弹药、移动炮位、下达射击命令、观测敌军;而如果能够杀伤敌军军官、驾驶兵甚至于挽马,那么妨害敌人的效益就更大了。因此,这种对敌人炮兵射击的主要目的,是希望在我方步兵真正展开战斗前,尽量减少敌炮兵造成的危害。在不同国家中用不同的名词形容这种观念,在法军1910年版的准则中利用「中和」(neutralization)这个字眼来形容,而在1912年Paloque上校出版的战术著作中,更进一步描述反炮兵涉及的目的是「骚扰」跟「阻碍」。而德军著作中比较没有强调这些功能性的字眼,而只是用「战斗」跟「优势」来描述。在法军有关当局的看法中,妨碍敌军炮兵有赖相当数量的反炮兵单位持续不断地射击;德军向来反对这种僵化的组织方式,他们认为反炮兵任务不过是炮兵作战的一环,而进行反炮兵射击的单位数多寡完全取决于当前需要。如同炮连与准则一样,德法双方在指管哲学上的差异同样反映在炮兵的高层次组织上面。在一次大战前夕,法军有两种型态的野战炮兵团:4营制(48门野炮)炮兵团作为军直属炮兵团,另种3营制(36门野炮)则为师直属炮兵团。这两种炮兵团除了下辖炮营数目不同外,其它装备、训练等均相同。这两种炮兵团实质的差异在功能上,师炮兵团直接受师长指挥行作战任务,而军炮兵团──常常会由陆军总预备队再配属两个榴弹炮营──则主要担任军长的炮兵预备队。德军同样有军炮兵与师炮兵的区分,1914年德军步兵师炮兵旅下辖3个77公厘野炮营与一个105轻榴弹炮营,军炮兵则由4个150重榴弹炮连组成。相较于将军所有火炮控制在军长手中,德国步兵军军长通常将这4个重榴弹炮连配属给主战步兵师,并由步兵师属炮兵旅集中指挥管制。双方在指管哲学上最大的差异反映在高层编组与使用方式上,德军军炮兵基本上是军长加强重点方向师的武器,但是如何运用这些重野战榴炮还是依据当面步兵师本身考量,军长只能以配属方式加强攻击重量。法军截然两级的军、师炮兵,则是方便军长在战争进行时确保手中仍有火力可以干预战局,不是全然等待。至少在纸上,法军的这种安排并不意味着军长集中运用手中所有火炮的权力有所减损,但实际上在19世纪末,法军野战炮兵作战是掌握在军团手中,当时每个军团有一个炮兵旅负责军团中所有野战炮兵,而一次大战前的安排意味着军长必须与手下的师长们分享运用野战炮兵的权力。而军长有权集中指挥野战炮兵的结果是,法军军长们通常自行指挥手下任何一个大于炮兵团的野炮单位。法军与德军野战炮兵的差异正好反映出一次大战前夕新旧拉锯的力量,德军遵守着普法战争前以来的传统,缓慢地依据新的科技改变他们的准则,而法军则是在组织、准则上,将新科技时代下的所有可能推到极限。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德国人勇于尝试榴弹炮与机械化重炮兵的新科技,并融合到组织与准则中,而法国人似乎是把所有的鸡蛋都赌在一个新发明里面,同时顽固地拒绝任何进一步的创新。这些差异都不是凭空出现的,这些观点受到了克劳塞维兹与约米尼对于战争不同观点的制约,而真正检验两者优劣的关键,在于双方依据准则在战场上的表现。
火灾教育观后感100字1今天我们看了安全教育片,里面讲了游泳和着火的时候发生的危险,小朋友要在大人的陪伴下才能去游泳,游泳前要先做热身运动,以防抽筋,不要到江边河边或池塘里面游泳;着火的时候要用湿毛巾捂住嘴巴,以免吸入毒气,然后就可以跑到安全的地方。以前有同学和我说,有一个高楼大厦着火了,有100人死亡,800人受伤,600人逃出来了。所以我们要多看安全教育片,多学习安全常识,知道在发生危险的时候,如何避免受伤。火灾教育观后感100字2星期六早上,我在家观看了“中小学生安全教育”专题节目,从中我学会了很多知识,比如:遇到火灾时要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弯腰往安全出口逃生;遇到地震不能慌乱,要听从指挥,分散到安全的地方;不能到没有安全措施的地方游泳,遇到有人溺水时要及时向大人求助……这真是有意义的一课。火灾教育观后感100字3昨天上午我跟妈妈一起看了中小学生安全教育专题。通过节目,我知道了如果发生火灾时,我们要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若不能逃出去,就要站在窗户前大喊救命。如果发生地震时,我们尽量躲在墙角或者桌子下面。过马路时,要严格遵守交通规则。我一定要好好记住这些办法。
一、加强电动自行车生产管理。《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GB17661-2018)已于2019年4月15日正式实施。各地工业和信息化部门要加强对电动自行车生产企业的指导,市场监管部门要加强对电动自行车生产企业的监管,督促企业严格按照强制性国家标准要求进行生产,切实提升电动自行车本质消防安全水平。对存在安全隐患的电动自行车,加大缺陷产品调查力度,督促企业履行召回义务。要加强电动自行车强制性产品认证管理,严肃查处无证生产、超出强制性产品认证范围生产、不按标准或降低标准生产等行为。查证存在上述行为的,由认证机构依法对认证证书作出处理直至撤销认证证书,由市场监管部门依法责令停止生产并予以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情节严重的,依法吊销营业执照;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二、加强电动自行车销售管理。各地市场监管部门及相关职能部门要强化对电动自行车批发市场、销售门店以及销售环节的监管,加大对电动自行车销售企业及经营场所的监督检查力度,规范电子商务平台销售电动自行车及配件的管理,重点打击销售无证或伪造认证证书、无厂名厂址等来源不明产品的违法行为。要大力整治电动自行车违规改装问题,严格依法查处违反法律法规规定或强制性国家标准要求擅自改装原厂配件、外设蓄电池托架、拆除限速器等关键性组件、私自更换大功率蓄电池、将回收车辆配件以旧充新再次出售等行为。对查处的销售领域的违法违规问题,及时发布警示信息,不断规范市场秩序。三、加强电动自行车使用管理。各地应急管理部门、公安部门和消防救援机构要督促村(居)民委员会、建设管理单位、物业服务企业落实安全管理责任,及时发现和制止电动自行车在公共区域违规停放、充电等行为,劝导群众按照规定为电动自行车登记上牌、主动报废过渡期满的超标电动自行车。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要推动建设电动自行车集中停放场所和充电设施,鼓励新建住宅小区同步设置具备定时充电、自动断电、故障报警等功能的智能安全充电设施,指导、督促物业服务企业按照合同约定做好住宅小区共用消防设施的维护管理工作。各地要充分发动乡镇、街道和村(居)民委员会、住宅小区管理单位等基层力量,加强防火检查巡查,重点整治电动自行车“进楼入户”“人车同屋”“飞线充电”等突出问题,督促外卖、快递企业站点设置集中充电场所,配置具有短路保护、自动报警等功能的安全充电装置。对发现电动自行车违规停放、充电,占用、堵塞疏散通道、安全出口的,依法清理搬离;对发生电动自行车火灾事故的,依法追究事故责任单位和人员责任,并严格倒查生产、销售等环节的责任。四、加强消防宣传教育培训。各地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主流媒体和网站、新媒体以及户外视频、楼宇电视,高频次刊播电动自行车火灾预防类消防公益广告,利用居民住宅区的板报公示栏等传统宣传阵地,深入宣传电动自行车安全停放、充电知识,普及初起火灾扑救和逃生自救常识。要针对电动自行车火灾多发的城中村、城乡结合部、居民住宅区、出租屋集中区域等场所和快递、外卖企业及其配送人员,大力开展警示性宣传,曝光典型火灾案例,张贴发放标语图册,引导群众和快递、外卖企业购买并安全使用符合强制性国家标准、通过强制性产品认证的电动自行车产品。要指导村(居)民委员会、住宅小区管理单位和物业服务企业定期开展消防宣传教育,制定应急预案并组织应急演练,增强群众安全防范意识和逃生自救能力。五、完善安全管理长效机制。各地应急管理、工业和信息化、公安、住房和城乡建设、市场监管等部门和消防救援机构要在当地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加强对电动自行车生产、销售、使用情况的调研,找准风险隐患和薄弱环节,推动制定加强电动自行车消防安全管理工作的地方性法规或政府规章。相关职能部门要进一步明确职责任务,加强沟通协调,落实监管责任,严格管控电动自行车生产、销售、使用等关键环节,加强快递、外卖企业电动自行车消防安全综合治理,有效减少火灾事故发生。要建立健全信息共享、情况通报、联合查处、案件移送机制,对发现的问题追根溯源、一查到底,加强全链条监管,实施协同监管,形成工作合力。
浅谈电动汽车火灾预防研究内容及应注意的问题论文
新能源汽车在未来10 年面临飞速发展的战略机遇。我国高度重视电动汽车的发展,在2011 年3 月出台的“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把新能源汽车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提出要重点发展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技术,开展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研发及大规模商业化示范工程,推进电动汽车的产业化应用。
然而最近几年,因电动车引发的火灾和造成的人员伤亡都呈现高速增长的势头,电动汽车由于使用大量易燃的高分子材料,一旦发生火灾,火焰和浓烟极易造成人员伤亡甚至群死群伤火灾事故,这引起了消防部门和全社会的关注。
1 电动汽车工作原理及火灾预防研究简介
近年来,城市的汽车数量逐年攀升,随之而来的汽车尾气污染、交通拥堵、交通事故等一系列问题尤为突出。同时,随着石油资源的紧张、油价上升和社会对环境污染的关注,零排放、无噪声、行驶成本低廉的电动汽车日益受到关注。
1. 1 工作原理
电动汽车是全部或部分由电机驱动、并配置大容量电能储存装置的汽车,它分为纯电动汽车( BEV) 、混合动力汽车( HEV) 、燃料电池汽车( FCEV) 。电动汽车中的主要器件有控制器、充电器、充电电池和电机等。基本的工作原理: 蓄电池→电流→电力调节器→电动机→动力传动系统→驱动汽车行驶。它具有突出的优点: 环境污染小; 噪声低; 高效率; 结构简单,易于操作,使用维修方便; 经久耐用,使用范围广,不受所处环境影响等。研究表明,电动汽车的能源效率超过汽油机汽车,电动汽车的应用可有效地减少对石油资源的依赖。
1. 2 火灾预防研究简介
近年来的电动汽车火灾频发也引起了国内外消防人员和其他科研人们的关注。例如: 参考文献中,贾广华等对一起电动公交车的自燃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是电动汽车的一组电池箱内部电池发生故障产生高温自燃起火,引燃车厢内可燃装饰材料蔓延成灾,他认为在加强消防力量的同时,应该对新研发的节能电动车辆的安全技术性能,特别是电池供电系统的安全防护措施作进一步改进。我国已经出台了一些电动自行车和电动摩托车方面的技术标准,但是由于国内外动力电池生产的自动化程度、控制精度、系统设计上存在差异,企业生产的每一个单体电池的内阻和容量有差异,最终影响所有单体电池串联在一起的效果,从而在生产源头仍有火灾隐患存在。由于近几年全国各地都有电动自行车火灾发生,人们对电动自行车的火灾危险性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有价值的结论,但是这些研究集中在对较小的电动自行车起火原因方面,对电动汽车没有系统深入的研究。电动汽车的电池容量远远大于普通的小型电动自行车,其电池重量甚至高达400 ~ 500 kg 以上,而电池的容量越大,其火灾危险性也就越大,另外,它们的蓄电池的类型也有区别,故不能机械地把由电动自行车得来的经验用于电动汽车。此外,电动汽车还有较电动自行车更为复杂的控制系统和附属装置。至今人们对电动汽车的研究较少,也有学者对锂离子电池的危险性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得出了一些基础的数据,但是还缺乏电动汽车在不同行驶状态和充放电过程中的大量数据。由于电动汽车的特殊性,在全球都在关注和推广电动汽车之际,对电动汽车的安全性和火灾隐患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已经提上日程。
2 电动汽车火灾预防研究内容
针对电动汽车的三个主要部分: 储能装置、传输路线、控制和附属装置进行火灾预防的研究。首先对电动汽车的储能装置进行研究,然后对传输线路、控制和附属装置进行研究,最后对整车运行时的数据进行测量,结合案例和实验做综合评判,对所得数据进行验证,并形成结论。
2. 1 研究储能装置的性能
对不同的老旧蓄电池进行充放电研究,并将其与新电池进行对比,得出不同使用时期电池的性能对比,特别是电压与储能的关系、电池内部的压力、电极和电解液情况,电极在不同时期的受损情况、升高温度,电解液的可燃性能; 蓄电池受到外力作用,外层保护受损后,检测出现电解液泄露和气体泄露的情况。
2. 2 研究输送线路的性能
对传输线路进行研究,研究车辆在不同加速情况下,传输线路所承受的电流大小,所需要的线径规格和绝缘级别,长时间使用时线路的发热、过负荷的情况、绝缘外层的老化情况; 线路发生短路时,对其周围装置的引燃情况。
2. 3 研究控制和附属装置的性能
对控制装置和附属装置的研究,电动机、控制装置和安全保护装置的可靠性、反应灵敏度,在不同天气条件下,是否出现短路情况; 附属装置自身是否具有火灾危险性。
2. 4 测量整车运行时的数据
对电动汽车整车运行时的状态进行研究,得出在实际运行时的数据,并与以上三个方面的数据进行对比; 结合最近几年的电动车火灾案例和火灾物证鉴定中遇到的实际案例进行反复对比,得出电动汽车的不同部位、在不同状态下的火灾危险性,并提出改进意见和防范措施,用于规范电动汽车的制造、使用和管理。
3 电动汽车火灾原因分析及应注意的 问题
3. 1 火灾原因
( 1) 通过多起汽车和电动车火灾的调查研究发现,蓄电池、发电机、电气控制装置、附属电气装置和输电线路在实际运行中都可能引发火灾,对于它们的火灾危险性和防范措施,成为当今迫切需要深入系统研究的问题。
( 2) 电动车行驶中发生火灾的主要原因是车辆电气线路过负荷、短路,由于未安装电气安全装置或电气安全装置不合格,不能及时有效切断电源,大电流引燃绝缘或其他易燃、可燃材料而引发火灾。充电过程中发生火灾的主要原因是电动车自身电气线路短路、充电器线路过负荷、电动车电池故障引起。
3. 2 应注意的问题
( 1) 因不同类型和容量的电池在充放电时的发热量和电池内压力等情况; 电池在不同温度、不同使用条件和受到不同外部损坏时的表现,释放气体的多少,内部电极的状况,以及内部电解液的可燃性能等。
( 2) 不同温度下电池的工作性能,温度的变化对电池的SOC、开路电压、内阻和可用能量产生的影响。
( 3) 电源输送线路通过不同电流时的火灾危险性,如何选用合格电气线路,并规范敷设,电源控制系统和附属系统引发火灾的可能性等。
( 4) 如何在电动汽车上设置欠压、过流和短路保护装置,控制和减少易燃材料使用,提高电动车安全系数。
4 结束语
随着电动车保有量的持续增长,电动汽车生产和使用过程带来的问题也越来越多,技术标准不健全、生产维修质量控制不严格、没有针对电动汽车操作人消防安全方面的行为规范,这都为引发火灾埋下大量先天性隐患。从国家能源的战略角度和人民生命财产方面,需要对电动汽车的火灾隐患进行深入系统地研究,从而为普及推广电动汽车铺平道路。建议尽快制定出一个《电动汽车防火安全技术规范》,用于规范和指导电动汽车的生产和操作使用,规范管理,提高电动汽车的可靠性,将该类火灾风险降低到最小。
实习写什么论文?是你的毕业论文吗?华丽的分割线——推荐你结合药店某一类型的药的销售情况和顾客对性价比方面的反应写某一类药的趋势。时下是医疗产业化逐渐成熟的时机,学校哪些老师在行制药不一定在行卖药,你若能把在工作中发现的问题结合到药物研发趋势上去写一篇针对性强的调研文章肯定出彩。
大专药学毕业论文写法:
摘要:
本文主要阐述中药炮制原理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包括:文献整理及经验总结、炮制原理及炮制理论、炮制方法、饮片质量标准的研究。研究方法包括:应用文献学、实验药理学、化学、临床疗效观察、多学科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
文献整理及经验总结首先要搞清炮制的历史和现状。炮制的历史文献比较分散,现代的炮制经验多数是“师徒相传,口传心受”继承下来,各地遵循不一。每类炮制方法及每药的炮制方法的起源、发展和临床应用的关系更应进一步深入研究,分析其演变原因,找出其理论依据,探知其炮制目的所在,从中可以找出一些规律,提出科研思路,做到古为今用。因此,认真进行文献整理和经验总结,是开展炮制研究必不可少的一项基础工作。做这些工作时,应采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
炮制原理及炮制理论的研究炮制原理是指药物炮制的科学依据和药物炮制的作用,即探讨在一定工艺条件下,中药在炮制过程中产生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以及因这些变化而产生的药理作用的改变和这些改变所产生的临床意义,从而对炮制方法做出一定的科学评价。可见,炮制原理的研究是炮制学研究的关键问题。
中药炮制在漫长的实践中,结合中医药的理论,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论,这些理论虽然不能作为定论,但大多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因而探讨那些规律性的本质,不但有利于炮制原理的阐述,而且将指导炮制方法的改进及创新。
炮制方法的研究中药的种类很多,品种繁杂,各地炮制方法也不一致。炮制工艺多属于手工作坊生产,尚难适应现今工业化的生产,因此研究炮制技术,改进炮制工艺是当务之急。在今天,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新技术的不断应用,很多新的科技成果又可供借鉴,在搞清炮制原理的基础上,以炮制过程的本质变化为核心,向炮制工艺的机械化、自动化方向发展,最大限度的利用药材,充分发挥药效,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饮片质量标准的研究同一种饮片由于生产条件和环节不同,质量差异很大,直接影响疗效。当前用以控制饮片质量的标准是各省、市自治区制订的中药饮片炮制规范,而规范中的标准多数是依据广大药工长期实践经验制订的,主要依据形态、色泽、质地、气味等感观来判断饮片的真伪优劣,比较模糊,不易掌握。为了保证临床用药的准确必须进行饮片质量标准的研究。首先要制订统一的炮制工艺及饮片的质量标准,然后应用现代科学手段逐步以客观化的指标感官控制的经验性指标加以结合,建立起更为合理的质量标准,以更好的控制饮片质量,确保临床用药的效果。
2、研究方法
应用文献学方法进行研究中药炮制源于古代,所以搞清炮制历史才能搞清炮制意图,才能有目的地研究各种炮制原理及其优点。历史上炮制技术变化很大,其中有合理的,也有不尽合理的,也有误传误用的,现代使用的炮制方法并不完全正确,只根据现行经验进行研究,往往不能反映炮制的原来意图,得不到正确的结论。所以通过文献学研究手段,搞清炮制历史的原始意图、炮制方法及其变化,这是炮制研究不可缺少的基础手段。
应用实验药理学方法进行研究中药的临床研究由于受到复方用药和患者对象的制约,一般不易进行,加之很多中药化学成分研究还缺乏与药效的紧密联系,或者上属空白,因此开展实验药理学的研究是最现实的选择。应用实验药理学的方法研究中药炮制,最好选用适合中医病理模型的方法和指标来进行。在化学成分不清的情况下,通过实验药理学的方法来研究炮制前后的生物活性变化,可达到控制炮制质量和指导工艺改革的目的。
应用化学的方法进行研究中药的疗效,是由其所含的化学成分决定的。中药经过炮制后,所含的化学成分的性质和含量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改变,因而药理作用、临床疗效发生相应的改变,可见,研究中药在炮制前后化学成分性质和含量的变化是中药炮制研究的核心,它的研究结果不但能阐明炮制原理,而且能指导炮制工艺的设计和改进,也是制订质量标准的依据。
应用临床疗效观察方法进行研究中药炮制是为中医临床辨证治疗服务的,目的是保证临床用药安全有效。经药理学、化学等方法研究中药炮制的结果,最终也必须接受临床效果的检验。由于临床研究影响因素复杂,不可能用临床疗效指标作为炮制方法优选的手段,而往往都在各项研究指标比较成熟的条件下以临床疗效观察作为最后验证的手段。在炮制研究中,一定要注意同一药物不同炮制品。
应用多学科结合进行研究中药炮制是一门知识面比较广泛的综合性学科,应尽可能借助其他有关学科的新技术、新成就,采取多学科的研究是开展中药炮制研究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叶定江.中药炮制原理研究和思路
【J】.中国中药杂志,1992,3:8.
讨论炮制对中药活性成分及功效的影响论文
中药炮制技术是我国古代医学家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总结的重要经验,通过炮制处理中药材形态、外观、四气五味等均会发生改变,同时毒性药物毒性作用也会大大降低,可知炮制即保证了临床用药安全,又改善了药物疗效。中药材多为天然植物药,存在较多活性成分,而炮制过程促进了这些活性成分灭活、分解等反应发生,也直接改变了药材的功效,因而炮制作用重大。当前,关于炮制对中药活性成分及功效研究相对较少,故本次研究结合现代科学计量资料对炮制影响中药活性成分及功效的效果进行了分析总结,具体如下。
1 炮制对中药活性成分的影响
炮制对生物碱类物质的影响
生物碱是一类氮碱性有机化合物,常见于天然植物药中,较多药材含有该类物质,但是较多类生物碱毒性较强,需通过炮制去除或减弱。药材中生物碱不溶于水或水溶性较差,受热易分解,因而通过加热方式可去除多数生物碱,如乌头、附子等药物生品生物碱较高,经彻底加热后,各类生物碱含量大大降低,同时为了保护其他活性成分,调和药性可采用黑豆法和米醋法炮制。
炮制对多糖类物质的影响多
糖类物质广泛存在于多种药材中,在白术、茯苓、大黄等药材广泛存在,具有抗菌、抗炎,提高免疫力作用。部分药材需经过炮制过程,提高多糖含量,经过加热等方式促进植物糖类水解生成多糖。常用的盐制、酒制、醋制炮制工艺,都可以促进药材多糖含量增加,但是不同药材敏感度不同。以白术为例,不同炮制方法对多糖成分的影响不同,但与生白术相比,各类炮制方法均促进了多糖生成,如炭白术中多糖类含量较高,而焦白术、清炒白术则相对降低;但大黄炭和醋大黄中多糖含量不升反降,与白术相反。
炮制对挥发油类物质的影响
芳香化湿类等中药材中多含有较多挥发油类物质,而挥发油是发挥药材功效的.主要成。挥发油类物质存在一定毒性,尤其含量过高时可引发一系列毒副反应,故需要通过炮制方法去除一部分挥发油。挥发油类物质可随温度升高而挥发散尽,因而在现代制药提前挥发油时,多采用加热及水蒸气蒸馏获取挥发油,炮制挥发油浓度较高药材时,可采用烘制法等调整烘制时间可控制药材中挥发油含量。以乳香为例,生品挥发油含量过高,较容易产生毒副作用,而经烘制后各类挥发油含量下降49%~80%,对人体刺激性减小达到良好的药效。在以挥发油为主要疗效物质时,需注意炮制温度不宜过高、时间不宜过长,防止挥发油散尽。
炮制对苷类物质的影响
苷类是常见的中药活性成分,如人参总皂苷、苦杏仁苷、天麻苷、黄芩苷等,不同苷类功效差别较大。苷类成分稳定性较差,受热易分解,因而当苷类物质作为有效成分时,要通过炮制可增加苷类的溶解度和浸出量,同时要保护苷类成分免收破坏。例如,药材中含有苷类分解酶时,要通过加热方法促进酶活性降低或失活,保证苷类成分稳定存在,提高药效,常用方法为热浸法。当苷类成分为毒性物质时,需利用其受热易分解的性质促进其水解,以山茱萸为例,生品苷类含量较多,而酒蒸后苷类含量下降50%以上,其中温补肝肾苷类并无损耗,因而保证了山茱萸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和疗效。
2 炮制对中药药理作用的影响
减毒作用
川乌、附子、半夏、甘遂、巴豆等药物生品毒性极大,临床用药安全性较差,经过不同炮制方法可消除有毒活性物质或减少活性物质。常见有毒药材饮片中有醋制品、清炒拌醋品、清炒品、生拌醋品等,均已经减毒。以附子为例,生品15~30 g即可达到中毒致死量,而炮制成盐附子、白附子、黑附子等后,具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的奇效,成为挽救患者生命的急救药品,温里作用大大增强,少量毒性物质具有强心、扩血管效果。
活血祛瘀作用
现代药理学研究对醋制、酒制等炮制方法研究发现,经两种方法炮制后,药物改善血流动力学指标能力增强,抗血小板痉挛,可扩张血管改善局部血氧供给;同时,中医也认为醋制、酒制炮制后,活血化瘀、行气止痛效果增强,如乳香醋制后活血作用增强,而大黄酒制后祛瘀效力加倍。
免疫作用
补益类药品通过炮制后,具有激活巨噬细胞吞噬功能,促进B淋巴细胞免疫应答,等提高免疫力作用。如南五味子醋制后提高免疫活性增强,怀牛膝酒制后提高细胞免疫能力等,而中医认为均炮制后两者滋补肝肾作用增强,因而补益类药材要合理选择炮制方法。
其他药理作用
在抗肿瘤中药研究中发现,部分药材炮制后可抗肿瘤活性可显著增强,如:制全蝎醇浸出物杀伤癌细胞效果提升,同时其对人体刺激性较小。同时,部分药材炮制后泻下作用大大降低,如炙炒或蒸制大黄、巴豆霜等,都可以作为缓泻剂使用,扩大了使用范围。此外,较多中药经秘制后形成或增强了止咳平喘作用,如麻黄、紫菀、款冬花等,提示这类药材用于止咳平喘之效时需密制。
3 结 语
近年来,我国中医药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但中医药生产仍滞后于西药,导致该现状的原因为中医药生产研究与现代科学技术脱节。炮制作为重要的中药生产步骤,应与现代化分析技术、生产技术等科学技术相结合,彻底阐明炮制机制,精确控制饮片成分,提高生产效率,促进安全饮片的工业生产。目前,各种药材炮制前后成分及药理学作用变化尚未完成阐明,应在现代科学内涵指导下尽快完善中药炮制研究,促进我国中药材及制剂走向世界市场。
摘要: 对火灾自动报警控制系统及智能火灾报警控制系统的特征进行了分析, 在高层建筑设 计中采用智能火灾报警控制系统的主—从式网络结构, 解决了高层建筑与大型建筑中探测区 域广、探测器数量多、原有系统不能适应等问题。 关键词:高层建筑 火灾自动报警 探测器 智能控制 联动控制 The design and application of automatic fire warning control system in high buidings Abstract: This article analys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ire antomatic warning system and the intelligent fire warning control system. By using the sytem a lot of traditional problems can be solved, including using a lot of probes but cotrolling olny a relalively small area. Key words: high rised buiding; fire automatic warning system; probe; intelligent control; coordinated control system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现代高层建筑及重要建筑的防火问题引起了国家消防部门及设 计院等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 国家制定了一系列防火规范, 从而促进火灾自动报警设备的研究和 推广使用。高层建筑建设规模大,装修标准高,人员密集,各种电气设备使用频繁,因而存在着 火灾隐患, 在建筑电气设计中必须严格依照规范要求设计火灾报警控制系统。 但选择何种控制系 统,使该系统充分有效地发挥功能,是设计中十分重要的问题。 1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主要部件及特征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基本形式有三种,即:区域报警系统、集中报警系统的控制中心报警系 统。高层建筑和大型建筑主要采用控制中心报警系统,这是一种复杂的火灾自动报警系统,主要 由触发器件、火灾报警装置、消防控制设备及电源组成。该系统从通报火灾到启动灭火系统和控 制各种消防设备,基本实现自动化。 触发器件 主要包括火灾探测器和手动火灾报警按钮。 火灾探测器是对火灾参数 (如烟、 温、 光、火焰辐射、气体浓度等)响应,并自动产生火灾报警信号的器件。按响应火灾参数的不同, 火灾探测器分为感温火灾探测器、感烟火灾探测器、气体火灾探测器、感光火灾探测器和复合火 灾探测器五种基本类型。 火灾报警装置 火灾报警装置 消防控制设备 在火灾自动报警系统中用以接收、 显示和传递火灾报警信号, 并能发生控制 在火灾自动报警系统中用以发出区别于环境声、光的火灾警报信号的装置, 在火灾自动报警系统中当接收到来自触发器件的火灾报警信号, 能自动或手 信号和具有其它辅助功能的控制指标设备。 如火灾警报器, 它是一种基本的火灾警报装置, 以声、 光音响方式向报警区域发出火灾警报信号。 动启动相关消防设施并显示其状态的设备。主要包括:火灾报警控制器;自动灭火系统的控制装 置;室内消火栓系统的控制装置;防排烟系统及空调通风系统的控制装置;常开防火门、防火卷 帘的控制装置;电梯回降控制装置以及火灾应急广播、火灾警报装置、消防通信设备、火灾应急 照明与疏散指示标志的控制装置等十类控制装置。 每个系统根据工程的需要应具有十类控制装置 的部分或全部。 电源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属于消防用电设备,主电源采用消防电源,备用电源采用蓄电池, 保证不间断供电。 设计中消防控制设备主要设置在消防控制中心, 便于实行集中统一控制, 有些消防控制设备 可设在消防设备现场,而动作信号必须返回消防控制中心,实行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控制方式。 但该探测器有误报现象、控制器容量较小。 2 智能火灾报警控制系统工作原理 智能火灾报警控制系统与火灾自动报警系统不同之处在于: 将发生火灾期间所产生的烟、 温、 光等, 以模拟量形式连同外界相关的环境参量一起传送给报警器, 报警器再根据获取的数据及内 部存贮的大量数据,利用火灾判据来判断火灾是否存在。 智能火灾报警器中编址单元包括: 智能控测器、 智能手动按钮、 智能模块、 探测器并联接口、 总线隔离器和可编程继电器卡等。新型的智能火灾探测器,又称模拟量火灾探测器,这种探测器 给出的输出信号是代表被响应的火灾参数值的模拟量信号或其等效的数字信号。 传统探测器称为 有阈值火灾探测器,而智能火灾探测器没有阈值,却设有专用芯片,智能火灾探测器的应用提高 了报警系统的准确性和智能化程度。 在火灾报警时,报警控制器通过控制模块启动相应的外探设备,如排烟阀、送风阀、卷帘门 等,需要接受外控设备的反馈信号时,应加一个监视模块,控制模块和监视模块一样,联接在报 警回路总线上,安装在所控设备的附近。模块内设十进制编码开关,可现场编号,各占用回路总 线上一个地址。通过报警控制器显示控制模块和监视模块的具体地址,用声、光报警可反映联动 设备的工作状态。 可编程继电器卡,通过编程可实现对风机、水泵等大型设备的二级联动控制。智能控制是一 种无需人的干预就能够自主地驱动智能机器实现其目标的过程。 3 工程实例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设计应用 笔者 1992~1993 年参与设计的海南省物资局金属大厦,该大厦是座地下 1 层,地上 22 层, 建筑高度 70 多米,建筑面积 万平方米的写字楼。根据《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规 定,建筑高度超过 50 m 的办公楼属于一类防火建筑,因此该大厦要设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设计中选择了国产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这种系统在当时较普遍,仅有一台主机控制器,因而 适用于中、小型建筑。 大厦消防控制中心设在 1 层,每层设层显示器。地下室作设备用房有变电室、空调机房、 水泵房,机房内设有防排烟风机、消防水泵等消防设备,当火灾发生时,温度达到一定值排 烟风机自动启动,并打开排烟阀,开始排烟(图 1)。 图1 排烟风机控制原理 该工程地下室是消防联动控制的集中点,将地下室的防排烟风机、排烟阀等控制线均引 至消防中心的联动控制器。消防泵、喷淋泵、正压风机、排烟风机、消防电梯等却属于外控 设备,均由联动控制器控制。整个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合理、运行可靠。 智能火灾报警系统的设计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智能火灾报警系统问世,从传统型走向智能型是国内外火灾报警 系统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工程设计人员必须予以充分重视。 徐州某大型建筑群由三栋塔楼组成,一栋为 25 层,一栋 13 层和一栋 12 层的塔楼由 4 层 裙楼连接而成,建筑面积 6 万平方米,建筑高度 85 m,主要功能:1 至 4 层为商场,5 层以上 为写字楼。由于该大厦建筑面积大,探测区域广,探测器数量非常可观。传统的火灾自动报 警系统已无法满足需要,因此,在设计中,经过反复的方案比较,选择了采用主—从式网结 构的智能火灾报警控制系统,该系统利用大容量的控制矩阵交叉查寻软件包,以软件编程代 替硬件组合,满足了大型工程的适用性,提高了消防联动的灵活性和可修改性。系统由主机、 从机、复示器等构成。该工程消防控制中心设于 1 层,主机和消防联动控制柜设在消防中心, 从机与复示器分设于楼层内。 智能探测器数量的确定 设计时先根据《火灾自动报警器系统设计规范》的规定确定探 测器的布局和设置。其规定探测区域内的每个房间至少应设置一只火灾探测器。感烟、感温 探测器的保护面积和保护半径应按表 1 确定。表中列出的是一个感烟探测器或感温探测器的 保护面积和保护半径。建筑物内往往一个探测区域的面积较大,超过一只探测器的保护面积, 这时需要计算一个探测区域内所需设置的探测器数量,可按下式计算: 式中:N 为一个探测区域内所需设置的探测器数量(只),N 取整数;S 为一个探测区域的面 积(m );A 为探测器的保护面积;K 为修正系数,重点保护建筑取 ~,非重点保护建 筑取 。 根据上式计算结果,可确定一个探测区内的智能探测器的安装数量。 选择控制器容量计算 该系统控制器为主—从式网络结构,每个主—从机系统,只能有 一台主机,从机数量根据工程要求确定,一般按探测器数量计算,从机数量最多为 15 台。 表1 感烟、感温探测器的保护面积和保护半径探测器的保护面积 A 和保护半径 R 火灾探测 器的种类 地面面积 S (m ) 2 2 房间高度 H (m) θ≤15° A (m ) 2 屋顶坡度 θ 15°<θ≤30° A (m ) 80 100 80 30 30 2 θ>30° A (m ) 80 120 100 30 40 2 R (m) 6/7 R (m) R (m) S≤80 感烟探测器 S>80 h≤12 6<h≤12 h≤6 80 80 60 30 20 感温探测器 S≤30 S>30 h≤8 h≤80 每台控制器最大有四个回路,每个回路容量均为 198 个地址,其中 99 个智能探测 器,99 个编址模块。因此一台主机或从机的最大容量为 4×99=396 个智能探测器, 4×99=396 个编址模块。 该工程经过计算,选用了一台主机和四台从机,每台控制器都按四个回路设计。 主机 N 控制 1~4 层商场内的所有探测器,手动报警按钮,控制按钮,水流指示器等消 防设备,从机 N1 控制地下室的所有探测器、送风阀、排烟阀、防火阀等消防设备,从 机 N2 控制 13 层和 12 层两座连通塔楼的 5~13 层的消防设备,N3、N4 分别控制 25 层 塔楼的 5~13 层和 14~25 层的消防设备。 整个大厦智能火灾报警控制系统设计比较合理,充分考虑到建筑群的特点,选用 一台主机、四台从机控制了 6 万平方米的建筑,如果用传统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则需要 几套控制系统分别控制,现有系统设计即经济实用,又准确可靠。 4 结论 综合上述工程设计与实践研究,可以得出以下几点认识与结论。 1) 传统的火灾自动报警系统适合于中、 小型建筑, 它的特点是探测器属于阀值型, 控制器仅有主机一台。而智能火灾报警控制系统,采用模拟量探测器,控制系统采用 主—从式网络结构,适应性强,尤其适合大型建筑的火灾报警系统。 2)智能火灾报警系统,克服了传统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存在的漏报和误报的难题, 提高了报警系统的准确性、可靠性。在设计中可灵活应用,根据工程需要选择适当的 从机数量,使工程设计最经济、最合理。 3)为了防患于未然,火灾报警系统的设计和应用十分重要,设计人员应根据不同 的建筑工程,优化设计方案。 参考文献:〔1〕 蔡自兴, 徐光礻 〔2〕 右.人工智能及其应用 〔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6,329~ 360 戴汝为.智能系统的综合集成〔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128~ 160 〔3〕 陈一才.大楼自动化系统设计手册 〔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4,230~ 270 〔4〕 王根堂.公安消防监督员业务培训教材,群众出版社,1997,213~236
参考文献是论文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不仅为论文写作提供了方便,同时也丰富了我们论文的内容。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化学论文参考文献范例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化学论文参考文献范例(一) [1]管用时.导线内交变电流趋肤效应近似分析[J].邵阳高专学报.1994(03) [2]李海元,栗保明,____,宁广炯,王争论,杨春霞.等离子体点火密闭爆发器中火药燃速特性的研究[J].爆炸与冲击.2004(02) [3]谢玉树,袁亚雄,张小兵.等离子体增强发射药燃烧的实验研究[J].火炸药学报.2001(03) [4]张洪海,张明安,龚海刚,杨国信.结构参数变化对等离子体发生器性能的影响[J].火炮发射与控制学报.2004(03) [5]孟绍良.电热化学炮用脉冲电源及等离子体发生器电特性的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6 [6]戴荣,栗保明,张建奇.固体含能工质等离子体单药粒点火特性分析[J].火炸药学报.2001(01) [7]赵科义,李治源,吕庆敖,段晓军,朱建方.电爆炸金属导体在Marx发生器中的应用[J].高电压技术.2003(10) [8]弯港.基于格子Boltzmann 方法 的流动控制机理数值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3 [9]李海元.固体发射药燃速的等离子体增强机理及多维多相流数值模拟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6 [10]王争论.中心电弧等离子体发生器及其在电热化学炮中的应用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6 [11]成剑,栗保明.电爆炸过程导体放电电阻的一种计算模型[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04) [12]李海元,栗保明,____.膛内等离子体点火及燃烧增强过程数值模拟[J].爆炸与冲击.2002(03) [13]龚兴根.电爆炸断路开关[J].强激光与粒子束.2002(04) [14]戴荣,栗保明,宁广炯,董健年.SPETC炮等离子体发生器自由喷射放电特性研究[J].兵工学报.2001(04) [15]刘锡三.高功率脉冲技术的发展及应用研究[J].核物理动态.1995(04) 化学论文参考文献范例(二) [1] 林庆华,栗保明. 等离子体辐射对固体火药燃烧速度影响的研究[J]. 弹道学报. 2005(03) [2] 李倩,徐送宁,宁日波. 用发射光谱法测量电弧等离子体的激发温度[J]. 沈阳理工大学学报. 2011(01) [3] 狄加伟,杨敏涛,张明安,赵斌. 电热化学发射技术在大口径火炮上的应用前景[J]. 火炮发射与控制学报. 2010(02) [4] 杨家志,刘钟阳,牛秦洲,范兴明. 电爆炸过程中金属丝电阻变化规律的仿真分析[J].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2010(02) [5] 郭军,邱爱慈. 熔丝电爆炸过程电气特性的数字仿真[J]. 系统仿真学报. 2006(01) [6] 苏茂根,陈冠英,张树东,薛思敏,李澜. 空气中激光烧蚀Cu产生等离子体发射光谱的研究[J].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2005(03) [7] 李兵,张明安,狄加伟,魏建国,李媛. 电热化学炮内弹道参数敏感性研究[J]. 电气技术. 2010(S1) [8] 赵晓梅,余斌,张玉成,严文荣. ETPE发射药等离子体点火的燃烧特性[J]. 火炸药学报. 2009(05) [9] 杨宇,谢卫平,王敏华,郝世荣,韩文辉,张南川,伍友成. 含电爆炸元件电路的PSpice模拟和实验研究[J]. 高压电器. 2007(06) [10] 郝世荣,谢卫平,丁伯南,王敏华,杨宇,伍友成,张南川,韩文辉. 一种基于电爆炸丝断路开关的多脉冲产生技术[J].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06(08) [11] 伍友成,邓建军,郝世荣,王敏华,韩文辉,杨宇. 电爆炸丝方法产生纳米二氧化钛粉末[J]. 高电压技术. 2006(06) [12] 林庆华,栗保明. 高装填密度钝感发射装药的内弹道遗传算法优化[J]. 弹道学报. 2008(03) [13] 王桂吉,蒋吉昊,邓向阳,谭福利,赵剑衡. 电爆炸驱动小尺寸冲击片实验与数值计算研究[J]. 兵工学报. 2008(06) [14] 林庆华,栗保明. 电热化学炮内弹道过程的势平衡分析[J]. 兵工学报. 2008(04) [15] 蒋吉昊,王桂吉,杨宇. 一种测量金属电爆炸过程中电导率的新方法[J]. 物理学报. 2008(02) 化学论文参考文献范例(三) [1.] 詹晓北, 王卫平, 朱莉. 食用胶的生产、性能与应用[M]. 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3. 20-36. [2.] O'Neill M A, Selvendran R R, Morris V J. Structure of the acidic extracellular gelling polysaccharideproduced by Pseudomonas elodea[J]. Carbohydrate Research, 1983, 124(1): 123-133. [3.] Jansson P. E., Lindberg B, Sandford P A. Structural studies of gellan gum, an extracellularpolysaccharide elaborated by Pseudomonas elodea[J]. Carbohydrate Research, 1983, 124(1): 135-139. [4.] Morris E R., Nishinari K, Rinaudo M. Gelation of gellan–A review[J]. Food Hydrocolloids, 2012,28(2): 373-411. [5.] Kuo M S, Mort A J, Dell A. Identification and location of L-glycerate, an unusual acyl substituent ingellan gum[J]. Carbohydrate Research, 1986. 156: 173-187. [6.] 张晨, 谈俊, 朱莉, 等. 糖醇对结冷胶凝胶质构的影响[J]. 食品科学, 2014. 35(9): 48-52. [7.] Kang K S, Veeder G T, Mirrasoul P J, et al. Agar-like polysaccharide produced by a Pseudomonasspecies: production and basic properties[J]. 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1982. 43(5):1086-1091. [8.] Grasdalen H, Smidsr d O. Gelation of gellan gum[J]. Carbohydrate Polymers, 1987, 7(5): 371-393. [9.] 詹晓北. 结冷胶[J]. 中国食品添加剂, 1999, 2: 66-69. [10. ]孟岳成, 邱蓉. 高酰基结冷胶 (HA) 特性的研究进展[J]. 中国食品添加剂, 2008(5): 45-49. [11. ]Chandrasekaran R, Puigjaner L C, Joyce K L, et al. Cation interactions in gellan: an X-ray study of thepotassium salt[J]. Carbohydrate Research, 1988, 181: 23-40. [12.] Arnott S, Scott W E, Rees D A, et al. I-Carrageenan: molecular structure and packing ofpolysaccharide double helices in oriented fibres of divalent cation salts[J]. Journal of MolecularBiology, 1974, 90(2): 253-267. [13. ]Chandrasekaran, R., Radha A, and Thailambal V G. Roles of potassium ions, acetyl and L-glycerylgroups in native gellan double helix: an X-ray study[J]. Carbohydrate Research, 1992, 224: 1-17. [14.] Morris E R, Gothard M G E, Hember M W N, et al. Conformational and rheological transitions ofwelan, rhamsan and acylated gellan[J]. Carbohydrate Polymers, 1996, 30(2): 165-175. [15.] 李海军, 颜震, 朱希强, 等. 结冷胶的研究进展[J]. 食品与药品, 2006, 7(12A): 3-8.猜你喜欢: 1. 化学论文参考范文 2. 化学论文范文 3. 化学毕业论文范例 4. 化学毕业论文范文精选 5. 有关化学论文报告范文
[摘 要]火电厂辅机设备的状态检修技术开发是电厂状态检修整体技术的重要部分,热工研究院开发采用的离线状态监测+在线系统安全性监测+在线系统经济性监测+综合故障诊断与维修决策支持模式,是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尝试。在福建电厂的成功实施表明,这种新模式比较适合中国电厂实际情况和需求,实现了创新性和实用性相结合的开发要求。 一、背景 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深入,发电厂对发电成本的控制越来越严格,如何合理的减少维修费用,同时有效提高运行安全性己是当务之急。汽轮机、锅炉等主机虽然是关键设备,但其制造技术已较成熟,监测技术也较完善,故其可靠性都比较高,由于火电厂系统复杂,而一些辅机设备往往是火电厂设备状态监测的薄弱环节,是造成机组非计划停机的主要原因之一,保证辅机设备的安全运行是电厂日常维护和维修的重要内容。同时,任何一个系统或主要辅机设备的故障都会影响电厂的经济性,造成发电成本的增加。因此,开展火电厂辅机状态监测工作,保证火电机组主要辅机设备良好的运行状态,达到优化检修的目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针对辅机部件的状态监测和诊断技术的发展十分迅速,辅机部件(电动机和转动部件等)的状态监测技术已经成熟。主要的技术包括: 1. 振动诊断技术; 2. 油液分析技术; 3. 红外线设备诊断技术; 4. 超声波泄漏监听技术。振动监测技术主要是应用在线和便携式振动监测仪器,对设备的振动频谱进行连续或经常性检测,以分析设备的振动特性,判断运行状态变化趋势,为设备的运行和维修提供信息。油液分析主要是对润滑油的成分、污染度、机器磨损状况进行检测,以掌握润滑油的变质情况,判断磨损状态变化趋势,为设备的运行和维修提供信息。红外线设备诊断技术主要是使用便携式红外线检测仪,对电机设备的外壳超温状况进行检测,以发现设备的超温部位,采取及时维修措施。声波泄漏监听装置,也是利用超声波的特性,对设备发出的微小泄漏声音进行检测,以找出设备的泄漏部位,采取及时维修措施。国外辅机部件状态监测技术的发展已经成熟,监测装置和分析软件也比较先进,在国内电厂的应用越来越普遍。但在应用中发现,这些监测技术往往是独立的,主要是针对具体部件点的状况,并不能够全面监测辅机系统的状况;一般不能够全面综合的分析设备变化趋势,即不具有综合诊断故障功能。如何给出设备的整体状态诊断结果,为维修决策提供更全面的支持依据,有必要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二、 辅机状态检修关键技术研究简介该研究项目是国家电力公司状态检修课题的子项目,并作为与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福建省电力试验研究院和厦门华夏国际电力发展有限公司合作课题,列为福建省电力公司2000年研究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辅机状态检修模式的探讨;? 辅机状态监测技术的选择与实施;? 系统安全性监测技术的开发;? 系统运行经济性监测技术的开发;? 辅机状态综合诊断系统的开发;? 依托工程电厂实施;通过3年的努力。福建实施项目已经基本完成,并通过了福建省科委组织的鉴定。太仓电厂实施项目仍在进行中。 1. 辅机状态检修基本模式的探讨研究表明,辅机的维修类型主要包括:设备故障导致功能下降而维修,系统安全性下降导致的维修,系统性能(经济性)下降导致的维修等三个方面。以往的监测技术,主要注重辅机部件点的状态变化,而在系统层面上的变化没有给以重视,显然是不合理的。目前在国内推行的辅机振动状态监测方式包括在线和离线两种,在线方式费用高,信息量大,已在山东等一些电厂采用。而离线监测方式实际上早已在电厂普遍采用,近年来随着监测仪器的性能提高,离线监测的准确性已相当高,完全可以满足设备状态监测的需要,因而没有必要采用在线方式,同样可以达到满意效果。为此,热工研究院设计了辅机设备离线与在线相结合,安全性监测与经济性监测相结合,设备监测与系统监测相结合的新模式,即:离线设备状态监测+ 在线系统安全性监测+ 在线系统运行经济性监测+ 综合故障诊断与维修决策支持该模式充分考虑到中国电厂辅机运行状况和状态检修技术需求,力图提供一个完整的中国电厂辅机状态检修整体解决方案。 2. 辅机状态监测技术的选择与应用该课题在厦门华夏国际电力公司300MW 1、2号机组主要辅机上进行试点。采用国外成熟的振动监测、油液分析、电机马达监测和红外热成像等多种监测技术,定期对电厂主要辅机(旋转机械设备)的状态进行离线监测,包括有送、引风机、一次风机,给水泵、凝结水泵、循环水泵等。监测的主要内容包括辅机设备的振动、润滑油品质、电机的运行状况,转子笼条断裂、定子和转子间的机械偏心,设备的热像图(温度分布图)等。经过各方两年多的共同努力,监测工作己逐步走向规范,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在振动监测方面,1A引风机开始监测时,其1号瓦(电机外伸端)、2号瓦(电机联轴器端)的轴向振动逐步增大,超过合格值,最大分别为 mm/s和 mm/s,尤其是1号瓦振动接近危险值,严重影响机组的安全运行。根据分析,1号瓦轴承垂直和水平振动均在合格范围内,为 mm/s和 mm/s,说明引起轴向振动偏大的原因不是由于激振力大引起,分析其频谱图,主要是3倍频和5倍频的分量为主,而且2号瓦存在同样的问题,初步分析为风机转子止推轴承工作游隙过大引起的振动异常。由于1A引风机轴承自投用以来5年没有更换,决定在2002年4月的小修中对1、2号轴承及风机的止推轴承解体检查,确认止推轴承工作游隙过大。经更换1、2号轴承并调整好止推轴承工作间隙后,故障消除,其振动均在合格范围内。2001年5月,采用电机故障诊断仪对辅机设备进行监测,成功地诊断出2号机组电动给水泵电机出现的笼条断裂故障,电厂据此对电机进行及时的检修,避免事故的进一步恶化。2001年11月 5日和 12月 10日在电厂 1号机辅机,包括引风机润滑和液压系统、一次风机、送风机、凝结水泵、汽动给水泵、电动给水泵、循环水泵共计14台设备的轴承润滑油系统进行取样分析时,发现1A、1B引风机电机润滑油箱内存在大量可见的悬浮硬颗粒,1A、1B循环水泵在推力轴承故障后没有进行彻底清理而残留大量的磨损颗粒,颗粒度检测结果均超过NAS12级。由于大量颗粒超过滤芯精度,将会引起滤芯失效和破损,同时滤芯的堵塞会造成供油不稳,影响轴承转动面油膜的厚度,引起润滑不良;另外大颗粒进入轴承转动面间,还会引起磨料切削磨损,加剧了轴承磨损,缩短使用寿命,影响辅机运行稳定性。同时,由于颗粒度基数太大,不仅会掩盖轻度磨损的检测,而且还会堵塞传感器,损坏仪器。为此及时向电厂提出处理建议。进行油箱滤油处理,跟踪内部颗粒度变化情况。在红外监测方面,对主要辅机电机轴承进行监测。2001年5月大修后不久发现1A引风机轴承温度偏高。经检查发现由于轴承方向放置不当引起轴的轴向位移导致导油环和甩油环之间严重的磨损,2002年4月份机组小修时更换轴承,故障排除,截至 2002年11月,1A引风机的轴承温度有所下降。 3. 系统安全性监测技术的开发辅机系统的安全时电厂关心的重要方面,为此开发了烟风系统、泵组的安全监测系统。如电站风机尤其是轴流式风机,其本身具有较大的失速区,当风机运行在该区域时,风机内气流压力波动剧烈,当气流压力波动频率与叶片本身固有频率成整数倍时,容易引起风机叶片谐振、导致断裂,同时亦造成一次、二次风压及炉膛负压剧烈波动,影响燃烧、导致机组跳机。各种风机因其叶型不同,其失速区范围亦不同,我们通过冷态试验进行标定,同时建立实时失速报警系统,则当运行点接近失速区时,可提前采取措施。 图1 轴流风机实时特性曲线 4. 系统运行经济性监测技术的开发电站风机实际运行状况体现了锅炉运行的烟风阻力特性。而锅炉的烟风系统的阻力特性是随着机组的运行时间的延长而变化的,可通过电站风机的实际运行参数描绘锅炉不断变化的烟风阻力特性,同时显示出风机运行效率的变化,检测表盘开度与实际开度的偏差,为锅炉大修和风机改造提供依据。反映泵组性能的特征参数主要有温度、压力、流量、功率、电流、电压和转速等。对采集到的状态参数,通过分析计算给出泵组的性能参数,如效率、扬程等,并且与设计参数相比较,分析性能欠佳的主要原因,指出运行调整的方法和步骤。图4 风机状态监测主界面图5 泵组状态监测软件主界面 5. 辅机状态综合诊断系统的开发包括电站风烟系统故障诊断系统和电站泵组故障诊断系统两部分。电站风机故障预测及诊断维修的关键在于当设备的振动水平超过设定的报警值后能快速、准确地诊断出振动原因,并根据综合分析结果给出相应的处理方案。电站风机的振动故障主要表现在:轴承损坏、质量不平衡、弯轴、联轴器不对中、机械松动等问题。泵组故障诊断的主要内容有轴系振动、轴承温度、油液分析等,采用轴系振动、轴承温度和液力偶合器工作油温度等状态参数,分析评价泵组的运行水平,预测和诊断泵组故障,及时消除隐患,提高设备可用率。热工研究院开发了通用诊断平台,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辅机故障诊断软件,可实现包括振动在内的综合故障分析和诊断,并给出解决的措施。专家可以通过诊断平台建立诊断规则,并利用建立的规则模拟专家思维,对设备实现状态诊断,并可在电厂方便的进行规则修订。系统由知识获取、系统诊断和接口设计三部分构成。其主要特点有:图6 可视化的图形专家规则编辑器? 系统体现了电厂专用辅机设备监测的特点,弥补了电厂DCS和MIS系统中辅机运行状态监测的一些功能盲点,增加系统安全性、经济性监测功能,为维修和设备安全运行提供决策支持;? 根据电厂设备类别,内置了所需要的计算公式和分析模型,集成了电力专家的知识库,具有诊断功能,? 具有一定的组态功能;? 采用了当前比较先进的多层分布软件开发技术,提高软件的运行速度;? 系统实施方便,稳定可靠、操作方便、扩展性强、界面友好,维护量小。同时,开发的故障诊断和维修决策支持系统具有远程诊断功能,可采用就地管理+远程管理的二级管理的模式,在电厂设立一级状态监测工作站,根据不同设备和不同监测技术进行具体的监测工作,并将采集的离线数据输入到故障诊断和维修决策支持系统,这项工作由经过培训的电厂点检人员完成。远程设立设备状态监测中心,通过广域网远程访问发电厂侧的状态监测工作站,对辅机设备的运行状态进行远程监测,利用故障分析和诊断系统对设备的异常数据进行分析和诊断,判断设备状态的发展趋势,并向电厂定期提交短、中长期趋势分析和诊断报告。 三、 结束语通过三年的研究开发,热工研究院在辅机状态检修关键技术方面取得突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通过实际应用,提出并确定了中国电厂实施辅机状态检修的一种新模式; 2. 将多种监测技术如振动监测、油液分析、电机马达监测和红外热成像等集成在一起,实现对主要辅机的运行状态综合离线监测,效果比在线监测好,费用少。 3. 开发的系统安全性监测系统在线监测辅机整体的安全性,开阔了监测的范围,弥补了单个设备监测的不足,实现了硬故障和软故障的同时监测,具有创新性; 4. 开发的系统经济性监测系统在线监测辅机整体的性能,确立了监测经济性而完善维修决策的方法,实现了安全性和经济性综合监测以合理安排检修时间和检修周期新模式,具有创新性; 5. 开发的通用诊断平台软件具有先进性,适合主机、辅机的诊断软件构建,满足预知性维修的需求,同时提供远程诊断功能; 6. 设立远程诊断中心,建立辅机状态监测数据库,将多种监测数据集成在统一的数据库下,便于数据的管理和应用。实现电厂、研究院二级管理模式。
毕业设计资源共享31855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