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首页 学术论文知识库 问题

教研研究论文小班

发布时间:

教研研究论文小班

小班化教育是一种班级人数较少、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和个性充分发展的教育组织形式,是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普遍采用的基础教育发展模式。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小班化教育研究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小班化教育的探讨》

摘 要:我在大学的时候曾经做过家教,当时我所辅导的学生是小学六年级,从辅导前的语文和数学只能达到60分,经过半年的辅导,到期末能够到达平均90分以上,作为初级的小班化教育能起到如此立竿见影的效果,我感到无比惊讶。现在作为老师的我们,面对现在各种辅导机构雨后春笋般的涌现,全国各地包括我们浙江都在试点小班教育。那么我不禁要问,我们在现行的教育方式中,小班教育的教育方式对于传统的班化教育而言有什么优势,那么又该怎样实施和强化我们的小班化教育呢?

关键词:小班化;传统班化;互动;营造;和谐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4-202-03

一、什么是小班化教育

小班化教育是一种班级人数较少、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和个性充分发展的教育组织形式,是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普遍采用的基础教育发展模式。

小班化教育绝非一般意义上所理解的简单减少学额,而是在基础设施建设、课堂教学环节、班集体建设等方面都需要进行综合配套改革的教育形式。

二、什么催生了小班化教育及其意义

随着出生人口负增长、教育资源的充裕和家长对子女教育投入的加大,被称为“精品教育”的小班化教育在国内部分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渐露风采,成为教育改革新的探索热点,被称为“教育领域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在推行小班化教育上,上海起步早、迈步也比较快:1996到现在已年达到300所,一些区在一年级基本普及了小班化教育。目前,小班化教学基本模式的研究重心已经转移到中高年级。预计今后3-5年,上海将有80%的小学实行小班化。

今年年初,杭州市教育局发文公布了重新认定的市小班化教育实验学校78所。此次认定经过学校申报、专家评审,杭州市教育局对原有的杭州市小班化教育实验学校、基地学校和试点学校进行梳理、审核,整合命名为现有的杭州市小班化教育实验学校。评审时,严格把握小学班额不超过36人、初中班额不超过40人,实施小班化教育的班级数占总班级数的不低于60%等条件。

虽然,小班化教育在各地兴起的原因不尽相同:在一些地方,小班化出现的动因是为了增加学生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而在另一些地方,小班化的出现可能源于生源的萎缩和教育布局的调整。但是,我们关注小班化,因为它带来的不仅仅是一个班级学生数量的变化,更值得关注的是其背后教育观念和思想、教育方式和方法的变化。从一定意义上,它保留了传统班级授课制的优势,但是避免了传统的大班带来的不能充分适应学生个性差异,无法照顾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因此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受到忽视。小班化教育带来的对个体受教育充分程度的关注体现了教育上的人文关怀,单纯学生数的削减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小班化教育,小班化教育的核心在于实现以人为本,这为传统班级授课制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小班化教育核心特点

小班化教育具有以下核心特点:

1、缩小班级规模

一个班级通常控制在25-36人

2、改变教室空间格局

在各地开展的小班化教育实验中,教室环境的设计和创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举措。课桌椅的布置,一改过去那种简单的秧田型,而采用马鞍型、品字型、周边型等多种形式。同时在教室中配置了图书架、玩具、体育器材等设施。

3、强调学生在班级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确立以育人为本的思想,把学生视为一个个具有独立人格、文化背景、知识积累、兴趣爱好等不同特点且客观上存在差异的人。这种教育观念的变化导致学校从教育目标、课程、教学到评价的整体改革。

四、小班化教育需要达到的条件

小班化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定的条件才能实施。

1、教师自我素质,是实现小班化效果的关键条件

小班化教育的特点,对教师素质要求极高。首先,它要求教师是一个“现代社会人”,具有丰富的人性和现代文明素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具有充实的生活内容和文化品位,懂得审美;其次,它要求教师素养的自我提高。小班化教育倡导“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注重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成长,鼓励学生形成个人的兴趣爱好。小班化教育教学的信息量大,人际交流频繁,反馈节奏快。教师不太容易把握,这就要求教师要有扎实的文化素养,有丰富的社会经验以及生活情趣。

2、改变教师的教育理念是小班化教育能否实施的根本条件

改变班级的人数与规模,这只是从形式上改变了传统的班级组织,能否使小班化教育真正的实施,关键在教师。传统的班级授课与小班化教育存在着根本的差异。小班化教育要求每位教师改变多方面的教育观念。首先,要求教师要面向所有学生而不是片面的面对成绩好的学生;其次,要求教师能根据每位学生的差异,进行因材施教,而不是进行填鸭式的教育;再次,要求教师在教学方法上作出较大的改变,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最后,要求教师改变与学生的关系,变自己的主体地位为主导地位,充分在教学中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地位。

3、优良的学校硬件设施是实现小班化教育效果的保障

小班化教育不但缩小了班级的规模,而且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小班化教育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以及从活动中进行体验。这就要求学校要具备相应的教学活动设施和学生良好的活动场所,从而更好的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玩闹中学习。可以说良好的学校硬件设施是小班化教育效果的保障。

五、怎么样实现小班化教育

1、文化环境的营造

改变班级环境,优化学习空间。创设有别于传统大班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健康发展的教育环境是实施小班教学必要的物质条件。要尽可能为小班创设适合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最佳环境,配齐必备的电化教学设施,尽量考虑给小班学生更广阔的活动和展示空间。

教室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主要场所,教室环境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整体素质,它有利于尊重学生的个性发挥,崇尚人文关怀,是提升学生自信和成就的天地,所以教室文化的营造是小班化教育实验成败的基础。要营造富有特色的小班教室文化,让教室的墙面、四角、壁橱都能“说话”,使班级成为师生共做、共学、共享、共赏的乐园、家园。

传统的教室布景不论做法如何往往易陷入一种模式,且应付检查式的,如学生作品栏,多是找一些优秀的学生作品如书法、美术、作文等贴在上面,这一贴往往是一个学期都不变,或直到被学生撕毁后再更新,这样的教室布景是死的,是为布置而布置,浪费学校资源及大家的时间、精力。我们认为小班的布景应当是活的,应体现学生的成长的过程,作业不一定是最优秀的,但是它却是学生的学习成就是学生引以自豪的。

环境布置原则:①富有教育意味;②讲究整体效益;③注意安全方便;④具有独特风格;⑤注重动态变化;⑥力求实惠节约。

课桌文化:讲台、课桌椅的摆放,可根据教育教学活动的需要科学排列,有条件的学校尽量单人单桌,并采用马鞍型、品字型、多边型等各种形式,方便师生交流,这样的摆放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张扬学生的个性,这种氛围促进教师的教学方式的改变,当在具体摆放时,要重视教学形式与教学内容的统一有效,教学手段与课程目标的协调一致,使课桌的变化产生最大的教学效益。

黑板文化:教室内目前都只有两块黑板,一前一后,但根据教学组织形式和学生发展水平,面向全体学生分层教学,让每一个学生都享受到学习的成功体验,又有不同的发展,教室内可设置“一大几小”黑板,主要用于小组合作学习;后面的黑板报的黑板也可进行改造,比如划出一块专门用绒布铺,或用吹塑纸铺,这样学生可将手工作品、剪纸作品等自由张贴在上面。

2、教学方式的变革

“小班化”教育不仅是人数的减少,更重要的是教育方式和方法的改变,教师的教育思想和观念的转变。教师的课堂教学的设计不仅要备教材,更要把备课重点放在备学生和教学具的准备上。要在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学习,尽量实行课后单独辅导,作业面批以及分层作业和测验。在小班化课堂教学中要注意运用好互动教学策略、合作教学策略、反馈教学策略、分层教学策略,确保课堂上学生的操作、交往比大班学生明显增多,每个学生接受教师单独辅导的机会明显增多。

“一个大班教师可能毁掉一部分学生,一个小班教师则有可能毁掉每株幼苗。”这句话似乎有些危言耸听,但不无道理,当一个教师面对大班中五、六十个学生时,由于无暇关注到每一个学生,他的意识、理念也就不一定在每一个学生身上得到内化,但当一个教师面对二十来个学生时,情况就会截然不同。所以小班教学更需要“阳光教师”来构建课堂,播下仁爱、正直、文明、智慧、诚信,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课堂氛围。

(1)教学氛围的营造

(小班化教育软环境):学校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创设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提高教师民主平等意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师生互动、师生并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营造教学氛围原则:

①尊重每个学生,营造温馨气氛,让爱充满学生学习生活的每个角落,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

②生动活泼快乐,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到充分的发挥。

③在合作中竞争(分组教学是小班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之一)提倡在合作中竞争,即变个人竞争为小组合作竞争。

营造教学氛围方式:

①采用“关心,赞赏或激励”的教学用语

②运用教学体态语,创设温馨的人际环境,传递师爱信息

③创设有利于人际交往的教学空间形态

(2)教学过程的优化

①备课: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小班化的教学形式,更需要教师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认真钻研教材,领会新课标要求,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备好每一节课。小班的备课可包含:教材内容、教学要求、教学重难点、教学媒体(教具、学具、桌椅的排列)、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个性指导、设计意图、板书设计、课后反思等十个方面,要备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交互方式,还有信息技术的介入等,尤其强调学生活动、个性指导这两块内容的设计,学生活动要凸现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理念,个性指导可以是课前对不同层次学生可能出现的不同情况进行预设,也可以是课中对个别学生的个性指导在课后进行及时小结,课后强调对课堂经验教训进行及时、深刻的反思,并提出整改措施。也就是在备课中要处理好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的关系,最终使全体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不同的发展。

②上课:专家们指出,小班化并不等于教学优化,相当多的教师并没有因为缩小班级规模而改变自己原来的教学方法。甚至不少学校因急于缩小班级规模而聘用了不合格或缺乏教学经验的教师,反而影响了小班化的效果。所以教学要想取得显著的效果,大部分取决于我们的老师“怎么做”,小班学生人数少,学生的活动空间加大,原来许多大班教学所做不到的,现在小班化教学都能做到。所以小班教师要本着均等性、公平性、充分性、综合性的原则,挖掘小班化教学的潜力,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得到“阳光普照”,使小班的课堂通过更新教学理念,优化教学方式,努力呈现“六多”现象:学生发言的人数多,实践时间多、合作机会多、接受的个别辅导多、获取的反馈信息多、得到的认可和欣赏多。

③作业。精心设计学生的作业,必做题可面向A、B、C三类学生,重在学习巩固基本知识,达到教学的基本要求,选做题面向A类学生和部分B类学生,重在培养运用与创新能力,达到教学目标的较高求,即发展性学力与创造性学力。课学练习的时候,教师要心中有底,有的放矢地进行巡视,指导A类学生自己落实双基要求,点拨B类学生发挥潜能,进行练习,帮助C类学生完成练习。教量面对学生的练习,可采用多种批改方式,要有教师即时面批,让学生当场订正,有的练习教师可批一部分,留一部分由学生自批自改互批互改或集体讨论批改,再给组长检查老师抽查。

④辅导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要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辅导不仅要辅导知识内容,还要辅导学习方法、习惯,激发学习兴趣、意志等。

要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有针对性地进行分层辅导。辅导既有集中辅导,也有个别辅导,其中,集中分层辅导有针对性地化解难点;个别辅导则注重帮助学困生和指导优秀生。

利用小班化的优势,有效预防差生的形成。

(4)设置和谐的教育课程

小班相对于大班,无论是学生的自主性发挥,教师的个性化教育还是师生间的交流,都有着明显的优势,小班化教育不仅是教育形式、教育方法的改革,更是教育理念、教育内容的系统探索,作为教育内容的源头,课程体系的改革显得尤为重要。在进行课程设置时,要以“以人为本,和谐发展”为宗旨,以党的教育方针和素质教育的理念为指针,以学生发展需要为目标,以不增加学生学业负担为前提,不断适应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需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感性到理性,强化学科间,年段间的衔接与联系,重视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实践性、社会性、操作性和前瞻性,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协作性、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使课程更适合小班化教育。

课程设置为基础性课程和活动课程、发展性课程。基础性课程就是按国家课程计划开全开足所有课程,活动课程,设有班队活动、体育活动、晨间活动、午间交流等,依据小学生特点,给他们提供充分的交流和户外活动的空间,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性课程包括校本课程、地方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等。发展性课程的设置各校要从校情出发,重点考虑学生潜在的发展需求和兴趣,同时兼顾学校条件和师资在课程开发上的能力,可设置了英语口语、语文导读、形体训练、趣味数学、手工制作、绘画、书法、器乐、音乐舞蹈、棋类、心理保健等学生喜爱的科目,让学生在完成国家教育计划规定的学习任务的同时,给他们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给他们更多的亲自动手、动脑及独立操作、独立尝试体现自我的机会,从而培养各种素质和能力,张扬学生的个性,使学生成为合格加特长的学生。

做法:每学期初,由教师根据本人的特长列出可能开设的发展性课程菜单,列表公布,然后让学生自主选择,打破原有的教学班编制,人人参与自己喜欢的课程。

另外,充实教学内容,挖掘基础课程的活力。如语文课着重补充能提高学生积累、信息搜集管理、写作等能力的内容;数学课补充思维训练、小课题研究等内容;科学课拓展社会实践活动;音乐课开辟自编、自舞、自奏等创作项目;美术课充入美术鉴赏和合力创作的内容。

课程是学校教学工作的核心,小班教育涉及各类必修课、活动课的教材编制。但是目前小学的综合、活动课程以及隐形课程,都没有统一的教材,各校组织力量开发校本课程,耗时费力。因此,推广小班教育,课程教材的建设要纳入实施计划之中。

结束语:

小班化教育对于我们而言是一种趋势,对于我们现行教育体系来说是一个重大的变革。目前,我想表述的是对小班化教育的研究需要已从对小班人数、育人环境、教学策略与方法等方面过渡到对包班制的理性思考、对教室内外环境布置的理性思考,以及对小班师生比的问题、小学和中学的衔接问题;师资问题、教材问题、科学的小班化教学理论问题等进行深入的探索。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小班化教育研究论文

小班幼儿教师论文

关于幼儿园教学的论文可以从哪个论题开展呢?以下是我收集的相关论文,仅供大家阅读参考!

一、要明确幼儿园教研活动的目的

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我就注重一些资料的积累,如:优秀教学活动光盘;获奖教育活动教案;外出听课笔记;园内教师公开课记录。在园内组织的青年教师汇报课中,我努力开发出一个个适合本园特点和资源优势的高质量的教学案例,并提升为符合《纲要》精神的教育策略,不断实现具体教育活动和行为与《纲要》的对接,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虽然有很多的不足,但我的教育活动设计能力和教育实践的驾御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二、做好参与前的准备

青年教师要通过幼儿园的教研活动以及全市的开放课、比赛课这些途径来实现自己的专业化成长,因此必须认真对待和积极参与。做到参与活动前有充分的准备。

1.首先要明确要研究的问题。幼儿园的教研活动一般都有一个活动计划。参与教研活动之前对要研究的问题一定有所了解:这是哪一类的问题,自己在教育实践中有没有遇到过,能不能分析,能解释其中的哪一点,还有那些疑虑。对这一切都要作到心中有数。活动前,我先明确自己的教育方向:音乐领域。如何有计划、有目的、有新意的设计本次活动,我仔细进行了分析,并确定了活动过程:(1)听听玩玩引出古筝;(2)倾听乐曲感受意境;(3)分段欣赏理解乐曲;(4)倾听乐曲讲述故事;(5)理解乐曲表现乐曲。

2.寻求理论支持。不论对要研究的问题还是在教育活动的设计、实施中遇到的问题,要先学会寻求理论支持。学习相关理论后,要尝试分析问题,并在实践中进行活动设计,及时总结成功的经验;如果教学实践不成功,也要找出问题所在,捋一捋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并及时地把问题记录下来,再去寻找理论,再实践。活动环节设计完成后,我进行了第一次试教。在试教中,我发现孩子们对古筝的声音及旋律非常感兴趣。可是由于平时接触的比较少,在分段欣赏这一环节中,所有的孩子都不能清晰分析出古筝曲的意境。在表现乐曲这一环节中,孩子们的动作也比较单调。于是我反反复复地学习、分析、实践,让孩子们在平时多接触各种不同的乐器,让他们静下心来欣赏。作为教师的我,及时捕捉发生在孩子身上的一切有价值的行为,多写观察记录,多思考。在一系列的调整中,自身的研究能力、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得到了较大的锻炼和提高。

3.整理记录。对于经过反复实践还是解决不了的问题,我认真进行整理、记录,等待园内有经验教师的共同商讨、切磋。记录时,仔细斟酌自己的言辞,对所提的问题是什么,疑惑在哪里,表述清楚,这样便于大家讨论。同时也锻炼了自己的文字处理能力。

三、积极参与教研活动

幼儿园的教研活动是用集体的智慧来解决个人的困惑,教师们相互启发,相互促进,每个人的发言,看似在帮助他人,其实也是对自身教育观念和行为的一次提高。在教研活动中,不同思想观点的相互碰撞,常常会产生新的思想火花,有时还会迸发出奇妙的灵感。这对教师开拓思路、转变观念很有帮助。作为青年教师一定要抓住这样的机会,积极、有效地参与其中。

1.认真参加教研组活动。教研组是帮助教师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面临的问题,而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每位教师的积极参与,活动中通过同伴互助合作、互相学习、互相支持、共同总结才能共同提高,因此有效的教研组活动离不开教师的积极参与

2.主动投入教研活动。活动之中大家的谈话还没有解开自己的疑惑,就要适时地提出自己的问题,并积极参与讨论。其实在平时的工作实践中,我们也经常看到教师们在观摩、分析、研讨甚至在闲聊中获得一个又一个金点子,得到一个又一个启示。幼儿园的教研活动就是给教师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引导教师们有目的有计划地与同行商讨在教育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教研活动研讨会上,把自己的问题提出来,主动与老师们交谈,向大家请教,同事之间面对面地讨论辨析,你一言我一语使问题越辩越明。也可以把自己的想法谈出来,如果能得到大家的肯定,对自己也是一次很大鼓舞,更重要的是使自己有价值的内隐思想外化和明朗。这样参与研究的每个成员之间相互帮助、优势互补、形成合力,通过真诚地对话与交流,集体的互动,每个人都能从多角度多层面看问题。再说个人智慧相对于集体智慧而言终究是狭隘的。因此,任何一位幼儿教师无论自己多么勤奋,倘若缺乏与同事的交流切磋,缺乏专家的指导,都不可能获得最大程度的有效发展。

3.积极投身教育实践。作为幼儿园教研活动的教育活动设计、实践仍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在《花儿朵朵》活动中,大家帮我讨论出一种新的思路:带领幼儿欣赏古筝曲、感受古筝曲。欣赏环节,我布置好花园的场景,采用自己弹奏的方式,让幼儿“身临其境”,感受乐曲的意境。在分段欣赏时,我设计了边欣赏乐曲边出示图谱的方式,让幼儿更为形象的理解乐曲。表现乐曲时,我让幼儿大胆表现自己,并给予适当的鼓励。我想:这样的教育活动设计是大家共同研究的结果,执教的教师要付诸实践。摆脱旧的教育模式的影响,把大家研究的新成果与孩子们的兴趣和实际经验结合在一起,来促进孩子们的发展。而且特别要注意观察活动过程中孩子们的反应,看看这种设计哪些地方有利于促进孩子的发展,还有哪些地方有待调整和改进。经过一次又一次的磨课,我从自己的实践中再反思、再总结经验,只有这样才能找到最适合孩子们发展需要的教育方案,也只有这样自己的教育教学的设计能力和实践能力才能不断提升。

四、活动后的思考

古筝赏析《花儿朵朵》让我对教学活动的设计与活动环节的把握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作为青年教师,更要回过头来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实践,在教育实践中进行持续不断的实验和反思,努力追求教育实践的合理化、最优化。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根据幼儿教育的发展,根据社会对幼儿教师的要求不断地发展自己,完善自己。才能在幼儿获益、教育质量提升的同时,自己获得切实有效的发展。另外,教师在参与的过程中,口头表达能力、组织能力、总结能力设计教育活动的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均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在这样的教研活动中,还有专家或骨干教师的引领,全体教师的共同参与,在研究过程中比较容易地达到研究目的,还能使教师产生一种愉悦的感受。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应不懈地学习,艰苦的实践,这样才能不断完善,迅速成长。

二十一世纪的社会,是一个竞争与合作的社会。所以,交往既是人的需要,也是现在社会对人的要求。学会共同生活,学会与他人一起生活,这种学习可能是今天教育中的重大问题之一。因此,培养幼儿学会交往是其融入社会的前提,需要幼儿具备基本的社会交往能力。新《纲要》中提出培养幼儿“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及“学习初步的人际交往技能”的观点。

小班幼儿由于从家庭的氛围转入新的集体,接触到更多的人,他们的活动范围扩大了,有了更为复杂的人际关系,社会交往活动更加广泛深入,所以他们似乎还缺乏初步的社会交往能力。想交朋友但又不知从何做起,从而导致有些幼儿出现不适应新环境、或存在交往障碍的现象。

现象(一):在游戏中争扮重要角色,常常是以自我为中心;

(二):不会交往,时常不征求他人同意就拿人家的东西,以至于出现争抢现象;

(三):想与他人一起玩,却不能用正确的方法表达,出现打、抓别人的现象,从而造成他人的反感,缺少同伴;

(四):还有的则显得有些孤僻,不合群,经常默默地坐在一旁不和小朋友一起玩或很少与同伴进行各种形式的交流。

所以,培养小班幼儿掌握初步的社会交往能力对幼儿的成长、对他们今后融入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把握幼儿对交往的需要

幼儿对交往的需要往往经由以下的过程:接近同伴的需要→一起活动及相互合作的需要→掌握初步交往技能的需要。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作为教师就要采取一些措施稳定情绪让每个幼儿都能很好地适应幼儿园生活,并逐步地喜欢幼儿园生活。然后再设计系列教学或游戏活动、一日活动的各环节,让幼儿在活动中满足对交往的需要。如:为了尽快地让幼儿熟悉适应幼儿园环境并与同伴相识,可以设计系列的活动。如:晨间活动一起玩玩具、教学及游戏活动“这是什么?”、“你认识我吗”、“我喜欢你”、“谁躲起来了”、“打电话”等,消除幼儿刚开始的恐惧感和紧张感,让他们在游戏中相互认识,知道同伴的名字,使个体之间有了接触,从而迈出与他人交往的第一步。新入园的幼儿中大部分都是从家庭直接过渡到幼儿园,再加上各个家庭的儿童观、家教观有所不同,每个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也大不相同:适应幼儿园生活的快慢;有的性格外向,有的性格内向,有的合群,有的不合群等等。如一事例:一名孩子在玩玩具时把别人咬伤了,而他俩平时是一对非常好的小伙伴,经过询问、了解,原来是这个孩子想把自己的玩具给好朋友玩,却不知道该怎样表达,而他的好朋友不要玩,结果就发生了事件。他的动机是好的,但他在交往中却没有掌握交往的技能与策略,因此就产生了争端。因此,教师就要及时地捕捉幼儿的表现,分析原因,避免误诊,了解了幼儿交往中真正存在的问题,才能更有目的地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

二、通过教学活动和游戏活动等形式,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

教学和游戏活动是培养幼儿交往能力的非常有效的途径。通过区域游戏、合作性的户外体育游戏以及一些生活游戏等,能让幼儿懂得为什么要交往,怎样交往,让幼儿将学到的交往技能在实际中得到运用加以巩固。也使交往能力得到更快的提高。我们可以在一系列活动中通过个别谈话、情境表演、参与游戏等形式,让幼儿更形象直观地了解并掌握与别人交往的技能,增加幼儿之间的交往机会和时间,多途径、多方法地培养幼儿的主动交往意识和交往技能。孩子在游戏时会遇到各种问题和各种情景,因此它为幼儿的社会性发展,特别是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在诸多游戏中区域游戏更是其中的有效手段。

如:幼儿在“娃娃家”中自由扮演角色,达到了一起玩、一起交谈,同时由于投放的`活动材料相对充足,减少了争抢现象的发生,幼儿从中体验到了与同伴交往、合作的快乐。随着幼儿知识经验的增多以及交往能力的提高,幼儿学会了跨组游戏,大大增强了幼儿同伴之间的交往,同时语言能力也得到了发展。另外,一些运动性游戏也能很好地促进同伴之间的互助与合作,学习遵守简单的规则,让幼儿感受到交往所带来的乐趣。幼儿的交往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要通过不断的学习逐步发展的。这就需要我们精心组织教学活动并教给他们一些必要的交往性语言, 通过教学的形式循序渐进,培养幼儿初步交往能力。如:有培养幼儿在交往中的合作、分享能力的活动;有教育幼儿要与同伴友好相处、相互交往的活动等等。在活动中我们采取让幼儿自由结伴或小组讨论的方式增加幼儿相互交流的机会,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通过谈话活动让幼儿掌握交往的技巧,同时采用情境表演让幼儿的理解更加直观、明确,让幼儿自己来进行表演,加深认识。因此,利用教学活动有机地渗透交往的技能和交往策略的培养,能很好地促进幼儿交往能力的发展。

三、重视发挥教师的作用

幼儿的学习过程有着很强的模仿性,教师在幼儿的心中是“权威”。在交往能力培养的活动中,教师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都是幼儿模仿的对象,因此教师就要借助这一特殊的地位率先做出榜样。比如在刚开学的一个阶段中,教师通过“我喜欢你”的活动,主动与幼儿亲一亲、抱一抱说“我喜欢你”,不仅拉近了幼儿与教师的距离,同时也为幼儿之间的交往作出了示范,幼儿同伴之间也通过相互的亲一亲、抱一抱亲近了许多。又如在“打电话”中,教师为幼儿怎样打电话作出了示范,为幼儿如何有礼貌地问答、怎样在交往中使用礼貌语言做出提示,同时也让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更加对活动感兴趣,在打电话的过程中,幼儿之间有了交往的机会,幼儿的交往语言得到了发展。

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要以身作则,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应该先做到。有时候幼儿帮你做事,哪怕只是帮你把书捡起来、把你手中的垃圾扔到垃圾桶里,你随口说上一句“谢谢”,你不小心撞到了孩子说声“对不起”,这些事情虽小但幼儿却看在了眼里,遇到相同的事,他们也会照着你的样子做,教师的这种言传身教能让幼儿很快地了解并学习到许多交往的基本策略。

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是要让幼儿在体验和感知的过程中来进行学习的,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充当旁观者和引导者的角色,教师应该大胆放手让幼儿自己处理交往中的矛盾和争执,有时教师也可以以朋友的身份引导幼儿正确对待事件,适时地用自己的言行进行提示,促使幼儿学会更好地与人交往,掌握交往的技巧。

四、提供便利场所,扩大交往范围

我们通过节日和每月的年级组活动为幼儿增加交往机会。因为节日活动就是为幼儿创设愉快的交往机会,提高交往合作能力的有益活动。如三八亲子活动中,孩子与父母,孩子与孩子间展开了一系列的活动,增加了父母与子女间的情感交流,同伴间游戏中的的合作交往;“六一”老小同乐活动,增加了孩子与爷爷奶奶的情感与交往;再如每月开展平行班活动,提供同龄孩子的交往合作,“庆六一”、“剥蛋”和“自助餐”活动,都能让幼儿体验同伴之间友好相处,互相帮助的快乐,发展了交往合作能力。

为了扩大相互活动的范围,我们组织幼儿进行“大带小”活动,促进幼儿和不同年龄同伴交往。我们每月组织“快乐串串串”混龄活动:让大中班孩子一带一地去公园观赏春意秋景、捡垃圾;去敬老院慰问爷爷奶奶;看哥哥、姐姐画画、唱歌、跳舞等,与哥哥、姐姐一起做游戏;自带水果与中大班哥哥姐姐合作“水果拼盘”,一起品尝分享;从而获得群体意识与合作精神,在有哥哥、姐姐、弟弟、妹妹的大家庭中,孩子们完全处于平等、和谐的气氛之中,学会交往、合作、分享。

五、家园合作,发挥家长资源的重要作用

苏霍林斯基说过:“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致而复杂的任务”。社会行为的学习,交往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时间是连续过程。家长和教师只有一致要求,共同培养,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为了协调家、园教育,我们通过召开家长会、家长学校讲座、每月写好幼儿成长册、家长园地、家访、向家长开放半日活动、家长民意调查、亲子活动等做好家长工作,帮助家长了解一些幼儿的心理常识,在平时与家长的交谈中经常提醒家长要多让幼儿与同龄伙伴交往,从中学会礼貌待人、互相谦让,并鼓励家长多带孩子参加社会活动。例如:与邻居搞好关系,去朋友家做客,家庭成员之间要有互相交流、合作精神,为自己或朋友过生日,好东西共同分享。通过多种形式向家长宣传在孩子面前言传身教的重要性,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充分发挥孩子与孩子、孩子与家长、邻居之间的交往合作等方面的互动作用。

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不能操之过急,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由认知切入,语言入手,让幼儿从“同伴相识”到“同伴交往”,这样才有助于逐步提高他们的交往意识和交往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做一个有心人,时时处处为孩子创设各种交往的环境,及时鼓励幼儿积极、自主的交往,并进行仔细观察,悉心指导。我想,孩子们在良好的环境中,在我们的不懈努力下,交往能力会得到一定的发展。

在小班幼儿 教育 中,语言教育是幼儿在认识和思维发展过程中的是关键时期,对幼儿以后的语言表达发挥着重要作用。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小班幼儿语言教育论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小班幼儿语言教育论文篇一:《幼儿园小班语言教育问题探讨》 【摘要】语言教育是幼儿在认识和思维发展过程中的是关键时期,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特对幼儿园小班的语言教育问题作一讨论,如果此阶段给幼儿不恰当的指导,很可能使幼儿出现不良的语言交往习惯,导致幼儿出现不良的语言障碍。因此,对幼儿进行正确的语言教育,幼儿的语言和智力才能得以顺利发展。 【关键字】幼儿园小班;语言教育问题;探讨 一、幼儿语言教育的作用 1、语言在幼儿认识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语言是人类用来表达情义、交流思想的重要工具。人的思维是随着语言能力的发展而提高的,语言的发展遵循着一定的发展规律,是人类发展的必然产物。幼儿思维和语言的发展密切相关,幼儿语言的发展促进思维的发展,反过来,思维的发展能够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沟通。因此,幼儿阶段语言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培养幼儿 逻辑思维 和语言的构想能力至关重要。幼儿教师在进行语言教学时,要从各个角度指导学生认识事物、描述事物,鼓励幼儿大胆构想,培养幼儿语言表达要新颖、奇特、生动,提高他们思维的发展。 幼儿具有很大的可塑性,他们对任何事物都充满了好奇,他们的思维也十分灵活,因此,我们要注重培养幼儿的创造性 思维训练 。在教学中,幼儿教师往往采取定向思维培养,比方,教师讲,幼儿听,在教师的指点下学习语句。还有的教师让幼儿一次又一次的背诵诗歌,幼儿根本不理解,这些本来属于创造性的思维,却被教师束缚在一定的范围内,限制了幼儿思维的发展。因此,教师在定向思维培养的基础上对幼儿进行积极性和创造性的鼓励,培养孩子多向性、变通性等思维,为幼儿的语言成长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2、幼儿阶段是语言教育的关键时期 实践证明,学前教育是幼儿时期人力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如果给予婴幼儿丰富的刺激和指导,幼儿语言的发展会取得很大的进步。如果在这一阶段给孩子不恰当的指导,很可能出现语言障碍。举个实例,印度狼孩的 故事 ,他在狼群中长大,等到7岁把他获救回归人类的时侯,他根本听不懂人来的语言沟通,只会像狼一样的嚎叫,经过了几年的教育,只学会了几十个简单的词语。这个例子恰好说明了幼儿阶段语言教育的重要性,一旦错过这个时期,幼儿将会出现不良的语言交往习惯,形成很大的语言障碍。 3、语言教育对幼儿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语言教育能够促进幼儿语言的发展、认知的发展、智力的发展、社会性的发展。随着语言的不断丰富,家长或教师有必要正确指导幼儿的语言教育,语言发展了才能提高幼儿的言语交往能力,才能提高幼儿学习和运用语言的能力,产生主动学习更多语言符号的能力。反之,可能会影响他们未来学习和运用语言的兴趣。幼儿最初不能直接感知周围的事物,当了解了语言之后,才能通过其他人的描述认知周围的事物,扩展他们的认识空间。幼儿大脑智力的发展最快的时期是6岁以前,6岁以后开发的效果很小。因此,幼儿语言的发展促进了他们智力的发展,是对幼儿开发智力的一个有效举措。只有语言发展才能保证幼儿具有相应的社会交往能力,才能使人类正常生活,可见,语言能力的发展对于每个新生命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二、幼儿园的语言教育存在的问题 1、教育环境对幼儿语言教育的影响 有的幼儿园的教师未接受过专业系统的幼儿语言培训,对语言掌握缺乏全面的认识,让幼儿背诵唐诗、宋词,采取死记硬背的形式,导致幼儿对语言接受教育滞后,学习感觉枯燥,对识字逐渐失去了兴趣。因此,应用适合幼儿语言教育的 方法 ,做到科学合理,才能起到良好的作用。 2、幼儿教师的教态对幼儿的影响 在语言教学中,有些教师只重视自己讲,幼儿听,忽视了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还有些幼儿园为了提高竞争力,改革创新,把教学的中心转移到识字方面;口语表达方面只是个简单的对话,未正在做到对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3、注重学习结果,不注重学习过程 在教给幼儿学习某句话时,只重视孩子学习后掌握的内容,不注重幼儿学习的过程,不关注幼儿学习的兴趣。实际上,只要有了好的学习习惯和兴趣,处于正常的语言环境,幼儿才能获得最终的语言能力。 三、提高幼儿语言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教师的语言直接影响幼儿语言的发展,幼儿的思维语汇贫乏,这就要求教师所教授的语言要符合幼儿的年龄、心里特征,提高说话质量,做出正确的语言示范。那么,提高教师的语言能力应具体做到以下几点: (1)语言要规范、准确 教师在日常的生活中养成用标准的普通话进行交流的习惯,语言的发音要做到清晰到位;词汇要素的搭配要做到准确无误;语句的表达要通畅。幼儿教师在语言修养方面要做到完整、标准的语言示范。 (2)表达要浅显、直接 教师在和幼儿沟通时,少用成人的话语,多使用实词,做到具体,不抽象,浅显、直接,让幼儿能够听清楚老师的话语,保证语言教育顺利进行。 (3)句式简短 句式要简短,和幼儿沟通时,使用短句,不要使用附加成分过多的长句,方便幼儿理解。 (4)适当的使用体态语 在具体的语言教育中,多使用体态语,例如教师在教学中结合“点点头、摆摆手”来表示出赞许或批评,显得更亲切。孩子也会感觉到满足,把关系拉近,进而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结束语: 幼儿期是人生中语言发展和运用的关键时期,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幼儿园教师的一项艰巨任务。幼儿园要给幼儿创造好的语言环境,丰富幼儿的生活。语言来源于生活,生活是语言的源泉,创设丰富多彩的生活环境,引导幼儿加深对周围事物的认知,开阔幼儿的视野,促进幼儿思维的迅速发展,当幼儿发音不清楚时,回答问题答错时,倾听不专注时,不爱说话时,我们教师要正确引导幼儿使用语言教育。 参考文献 [1]肖湘宁《幼儿语言教学活动法》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版 [2]张慧和《对幼儿园早期语言教学几个问题的认识》学前教育研究2008版 [3]周欣《学前教育对幼儿的启发》学前教育2012版 [4]张恩惠,李华强《浅析如何提高幼儿园早期语言教学的方式方法》学前教育研究2010版 [5]李和平,张永海《试论幼儿园早期语言教学的若干问题》中国早教教育研究杂志2009版 小班幼儿语言教育论文篇二:《小班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初探》 【摘 要】语言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反映一个人素质的最重要方面。重视早期的语言教育是十分必要的,特别是3至4岁幼儿学习发音和口语表达的关键期。笔者利用游戏帮助幼儿发音,丰富词汇;利用各种活动锻炼幼儿口语水平;并创设宽松的口语交际环境;积极评价幼儿的口语能力;以达到提高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小班幼儿 语言表达能力 谈话 口语游戏 在现实生活中,每一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龙成凤,作为老师,我们要尽心尽力为幼儿的发展作出最大的努力。每一个孩子都是一颗闪亮的星星,我们老师一定要让他们放出最耀眼的光芒。去年9月作为带惯了中、大班的我,开始带小班,刚开始我会感觉有些不太适应,后来在实际工作中,通过与小班的孩子们长时间的交往,我觉得在这一时期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是非常重要的。经过我们积极进取和不懈的努力,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发展。教学中的一点实践体会, 总结 如下: 1.努力创设宽松的谈话氛围,促进能力的训练 刚刚入园的幼儿,由于环境的变化,对周围的人和事都感到陌生。此时的孩子情绪不稳定、缺乏安全感,导致有些幼儿变得“沉默寡言”,这时教师应善于发现,将他们安置在自己的身边,亲近他们、抚爱他们,创设一个宽松的谈话氛围,用和蔼的态度、亲切的话语跟他们交谈,使幼儿在感情上得到满足,陌生感、胆怯情绪就会逐渐消失,对老师、同伴发生兴趣,同时也产生了说话的愿望。教师要抓住时机,激发他们的说话的兴趣,使幼儿有话愿意说,有事愿意讲。 2.在日常谈话中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有些语言表达不是很好的孩子,在平时的生活中可能受到过别人的嘲笑或者是由于父母的关系(父母看他们的动作知道是什么意思,他们就不用说话了),长此就造成了他们不爱说话的习惯。在日常生活中,我要求他们一定要用语言表达,虽然听起来有些费劲,但一定要开口说,否则不利于孩子的发展。例如:这个孩子的玩具掉在了他捡不到的地方,他来寻求我的帮助,用手指一指,虽然我明白,但还是假装不知道,孩子只好开口说了。此外,在教师预设的一些活动中,尽量多给他们发言的机会,并进行及时地概括和纠正。在刚开学的点名活动中,我就引导孩子学习和别人问候的各种方法,先是我和胡老师用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来进行问候,孩子们觉得很好玩,他们也就愿意一起来参与了,我们学会了“老师你早”“见到你真高兴”“老师好”“HELLO”“Hi”,除此之外还有鞠躬、用微笑和用手势等来打招呼的方法,对于内向不愿开口的孩子,我会鼓励他:“如果下次你能说‘老师早’我会非常高兴的”,如果是能力强的宝宝,我会这样对他说“明天,你能不能用不同的方法和老师、同伴打招呼呢?”就在学问候这件事情上,我相信会给孩子们有所帮助的,因为,他们了解了同一个意思的话可以用许多种不同的 句子 来表达,这对他们以后语感的提高是有促进的。 3.让幼儿在与同伴的交流中发展口语表达能力 在幼儿园中,同伴之间的交流是幼儿发展口语的另一主要的途径。在同伴当中幼儿说话不受到任何的限制,氛围更为轻松。教师应倾听幼儿的交谈,及时纠正幼儿的错误发音或纠正病句,促进幼儿口语的发展。如何组织和指导幼儿进行口语能力练习呢?笔者认为: 利用游戏练习较难的发音,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对幼儿有极大的吸引力,能满足幼儿活动的兴趣和欲望。《纲要》中提出:幼儿园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因此我们充分利用游戏这一最好形式,让幼儿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去参与,从而在愉快的气氛中使口语能力得到发展。 我注重培养幼儿听音、辨音和准确发音的能力,为此我设计了不少语音游戏。如:为了练习好zh、ch、sh等绕舌音,设计了教学游戏《小鸡吃食》,教幼儿通过听音、辩口型、舌位,体会近似音的细微差别,从而正确发出“这”“是”“吃”几个音。首先让幼儿从“奇妙的盒子”中摸出豆子、小米、石头等教具。并学说句子“这是豆子”“这是小米”等,然后老师和小朋友分别戴上“鸡妈妈”和“小鸡”的头饰,引导幼儿说出:“老师是鸡妈妈,我们是小鸡。”之后鸡妈妈带小鸡找东西吃,鸡妈妈说:“小鸡吃豆子。”小鸡一起做动作并说:“吃吃吃,吃吃吃。”鸡妈妈若说:“小鸡吃石头。”小鸡则摇摇头说:“不吃不吃。”待小鸡“吃”饱后,跟随鸡妈妈听音乐做动作。这样通过富有情节的表演让幼儿在玩的过程中练习了绕舌音,没有半点心理压力。 为幼儿创设积极的口语交往的环境 当孩子见了美好的事物,他会兴冲冲地告诉老师,这时,我总要认真地欣赏,并用眼神告诉孩子我在认真听,哪怕讲家里的事情也会认真听完,哪怕他已经讲了好几遍,要鼓励孩子更出色的讲述,让孩子感到自己语言的魅力,这样既锻炼了幼儿的表达能力,又培养了孩子的成功感。使孩子想说、愿意说,带给孩子全身心的愉悦。我们应有意识的关心、亲近幼儿和幼儿取得感情上的沟通,以便了解幼儿的心理和思想情况,要有意识的引导幼儿与同伴交流,在班级内为每一位幼儿安排相应的事情,给他们主动展示与为大家服务的机会,请大胆的幼儿带领大家朗诵诗歌、讲故事等。 积极评价幼儿的口语能力,以鼓励夸奖为主 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会认真的聆听每个幼儿的话语并及时进行鼓励和表扬。应看到幼儿原有的基础,因人而异,不搞“一刀切”。鼓励有进步的幼儿。哪怕是一个简单的发音,只要发现他有进步就要及时的给予肯定和表扬,从而增强幼儿说话的自信心。特别是那些胆小的幼儿更要多的鼓励他们。并要求家长在生活中创造幼儿多看多说的机会,激励幼儿的每一点的进步。 综上所述,在培养幼儿的口语能力时,要把握每个幼儿的实际,掌握幼儿学习语言的规律,有计划地进行培养和训练,让幼儿多看、多听、多说、多练,培养良好的口语交往习惯,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那么,幼儿的语言一定会健康的发展。另外,值得提示的是,孩子学习语言也要从家庭开始。常言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就是这个意思。因为幼儿学习语言首先靠听,然后是模仿。从这个意义上看,孩子又是家长的一面镜子。孩子语言表达很差,反映了家长不重视这方面的教育;孩子的语言很粗俗,显示出家长语言不健康。今后,这方面的探究,笔者还将在具体的教学中,不断积累 经验 和探索下去。 小班幼儿语言教育论文篇三:《浅谈幼儿园对小班幼儿语言能力的培养》 【摘要】三岁是幼儿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何培养小班幼儿语言能力是家长、教师共同关心的问题,本文浅议了在家庭与幼儿园两种不同的环境中如何培养幼儿语言的表达能力,实践证明:家、园及全社会共同为幼儿创设让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的良好环境对幼儿的语言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关键词】小班幼儿;语言能力;培养 语言是人类交往的工具,三岁是人一生中语言发展的关键期。那么如何培养小班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呢?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提及语言教育,一般人会认为在幼儿阶段也就是讲讲故事, 说说 诗歌,每当与家长谈及这类话题,家长总是感到非常困惑,不知如何来教。经过长期的实践,笔者认为要让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健康全面发展,应做到家园共育,共同培养,本文主要谈谈幼儿园教育中对幼儿语言能力的培养。 1 引导幼儿开展各种有目的、有计划的丰富多彩的语言活动 如定期举行儿歌朗诵会、讲故事比赛、语言教学游戏等,都对幼儿语言能力的培养具有促进作用。尤其像讲故事活动,不仅幼儿兴趣高,而且还能发展幼儿的创造性思维。故事是幼儿最喜爱的一种文学形式,当教师充满感情,富有表情地讲述每个故事时,幼儿听得那么认真,当请他们讲述时,他们又会绘声绘色地表演。如我班幼儿郑漪、王雨琳、赵子昊等小朋友,经过近一年的训练,不仅能模仿老师有表情地讲述,而且还能创编故事的开头或结尾,并能伴有表演动作,语言表达能力令全班幼儿非常佩服。其他幼儿在讲故事活动的训练下,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很大提高。 2 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各个环节,进行随机教育 (1)户外游戏活动中的语言教育:户外游戏时请幼儿观察幼儿园中的各种玩具时,可请幼儿说出玩具的名称及自己最喜欢玩的玩具,并引导幼儿说出自己为什么喜欢它们,如李嘉正小朋友说:“我喜欢玩轮胎,轮胎跑起来很快,我喜欢与赵子昊玩滚轮胎比赛;张宏宇说:我喜欢鳄鱼玩具,它是我的大马。这样,孩子们在愉快的游戏中大脑思维活跃, 想象力 丰富,个个争先恐后地向老师讲述自己心爱的玩具以及自己的创新玩法。 (2)散步时的语言培养:散步时启发幼儿讲述观察到的事物和现象,鼓励他们发问。如春天到来的时候,请幼儿利用散步的机会让幼儿观察讲述春天法桐树叶的变化,孩子们会说,初春时树叶是嫩绿色的,过几天后嫩绿的树叶变成浅绿色的,再过些天,孩子们会说树叶变成深绿色的,到夏天时,法桐树的叶子又变得更绿了,这时教师要抓住时机,引导幼儿学新词:“碧绿”,这样语言活动中所学的词语,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有意识地运用。如幼儿学过“渐渐”一词后,可结合生活实际,启发他们讲“天气渐渐热了”,“雨渐渐小了”。教师也可以随意和幼儿个别或三三两两地进行交谈,谈他们自己看到的、听到的事,表达自己的感情,这样不仅能培养师生间感情,而且能使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得到生动活泼的发展。 3 注重日常谈话,加强个别指导 小班幼儿由于环境的变化,对周围的人或事物都感到陌生,容易产生情绪不安,甚至变得“沉默寡言”,这时教师应善于把他们安置在自己周围,和他们亲近,抚爱他们,以和蔼的态度、亲切的话语,跟他们说话,使幼儿在感情上得到满足,陌生感、胆怯就会逐渐消失,对新的环境、教师、伙伴发生兴趣。这时幼儿也就逐渐产生了说话的愿望。此时教师要抓住时机,发展孩子们的说话兴趣,使他们有话愿意说,有事愿意讲。因幼儿的认识能力与语言水平是很不相同的,有的善于与人交谈,能清楚表达自己的意思:有的不爱说话,说不清自己的意思。所以我们要掌握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根据不同情况,做好个别工作,对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幼儿,可以向他们提出更高的要求,让他们完成一些有一定难度的语言交往任务,对于语言表达能力较差的、不爱说话或以点头、摇头代替说话的幼儿,我们要主动亲近和关心他们,有意识地与他们交谈,解除他们说话的顾虑创设语言交际的情境,鼓励他们大胆说话。通过多讲多练,使他们逐渐习惯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4 图书角的妙用 班里的图书角是孩子们最喜欢去的地方,孩子们经常去看自己喜爱的书籍,不但扩大了他们的眼界,增长了有关大自然、社会生活的知识,培养优良品德,还促使孩子们观察、分析、想象及讲述能力的发展。小班幼儿模仿性强,往往喜欢与别人看相同的书,这时有可能会发生争抢现象,此时教师要适时地引导幼儿想办法用与人商量的语言,如我看看你拿的书好吗?咱们一起看这本书可以吗?你看完了给我看一看,好吗?通过这种语言引导,可从中培养幼儿的与人交往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另外,在幼儿看书时,教师要引导和鼓励幼儿互相谈论和讲述书中的内容,这样可以发展孩子的语言,并使幼儿更正确、深入地体会书中的内容。同时还可以鼓励幼儿给同伴讲述自己图书中的故事情节或其他内容。这样,孩子通过自己的观察讲述,进一步锻炼了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5 将语言教育渗透于其他各领域教育活动之中 幼儿语言的发展与其情感、经验、思维、社会交往能力等其他方面的发展密切相关,因此,发展幼儿园语言的重要途径是通过互相渗透的各领域的教育,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扩展幼儿的经验,为幼儿语言的发展提供条件。在实践中,特别是语言教育与音乐教育的互相渗透更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在歌曲教学中,歌曲是音乐与语言最完美的结合,孩子在优美的旋律伴奏下,唱着充满韵律感的歌词,是一种非常美妙的享受,可从中感受到音乐与文学艺术的美。如小班教材下册中的歌曲《春天》,这首歌的歌词生动形象,幼儿透过歌词就能看到一幅非常优美的春天的图画,在欣赏完歌曲后让幼儿描述歌中描写的春天,还可以引导幼儿说出自己看到的春天另外的景色,通过说唱结合,培养了幼儿有节奏地说的能力。 幼儿有话语权,我们要尊重孩子的权力,充分为其创造机会,敞开心扉随时接纳孩子,真正实现教师与幼儿之间心灵的沟通,同时作为教师我们要努力营造良好的班级 文化 氛围,为幼儿营造属于他们自己的文化,让幼儿处在宽松、和谐自由、充满童趣的环境中,让孩子自由地探索、尝试、犯错、被纠正,在师幼互动的文化氛围中,师幼双方都能自由地表达和交流,彼此听到对方的“声音”。 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幼儿自身成长的需要,也是全社会的责任和义务。让我们大家一起努力,为孩子们创造一切机会,让孩子们无拘无束地表达、交流、争论,满足幼儿“说”的愿望,从而为提高全民族的语言表达能力做出积极的贡献。 猜你喜欢: 1. 浅谈幼儿语言教育论文 2. 幼儿语言教育论文 3. 幼儿园小班语言故事 4. 语言教育毕业论文 5. 小班幼儿文明礼仪教育论文

小班教学研究小论文

小班幼儿常规教育研究论文篇三 幼儿园给幼儿培养良好的常规教育是在给幼儿生活、行为等方面打好良好的基础,俗话说“三岁看小,七岁看老”,我认为幼儿的习惯是从他们出生的那一刻起,由身边的抚养人在生活的言传身教,然后到幼儿园就是由幼儿园和家庭共同教育孩子。 幼儿园中,一个班级的纪律和常规可以看出这个班级教育怎样?幼儿园的班级常规可以直接的影响到幼儿的成长,没有建立好常规教育的班级无法让幼儿好好的学习和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教学中一个班级常规教育好。就能给幼儿一个好的生活、学习的环境,让幼儿在环境中逐步进步,好的常规有利于老师开展教学活动。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我们对他们的每日常规的要求就越来越高,所以我们应该努力学习,不断突破。为了给幼儿创造出良好的常规教育环境,让他们愉快的生活。家长应积极配合如何教育幼儿的工作。家长要在思想上就要认识幼儿拥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对幼儿来说有着多么大的意义,从而使家长努力配合教师的幼儿园的常规教育。 一、 幼儿园常规教育分析 (一) 常规教育的作用 1. 什么是“规矩”? 什么是“规矩”?在字典里面解释这一词语就是“一定的标准、法则或习惯。”在幼儿园里也是需要一定的标准、法则和习惯。幼儿园常规就是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幼儿发展的特点来定位的。 2. 幼儿园常规的作用? 幼儿园常规作用就是幼儿们的一日生活中基本要求。我们要把这些要求制定出一个完整的计划,我们要让幼儿非常清楚的明白他们能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把幼儿培养成有着良好的行为习惯还有自主能力,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避免没必要的困扰。幼儿园常规的作用就是让幼儿的一日生活变得丰富、规律、多姿多彩,教师要积极调动幼儿在生活中的自主性的积极性。 3.常规教育的内容 生活常规贯穿幼儿在园的一日生活活动中,是根据幼儿园的生活环节制定的活动规则。它包括入园、盥洗、饮水、入厕、进餐、午睡、起床、离园等环节的常规。幼儿应该形成的生活常规包括:遵守作息时间,有良好的进餐习惯、睡眠习惯、卫生习惯、有良好的坐、站、走姿势,以及有良好的物品收放习惯等。各年龄阶段会对幼儿的常规要求也会有所不同。 (二)、幼儿园常规教育存在的误区 1.强调有序性,忽视了自主性 常常说到幼儿园常规教育就会不由自主的想起常规教育就是为了“保持课堂教学秩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偶尔会让幼儿参与讨论。其实教师完全控制着讨论的最终结果,这样的做法限制了幼儿的思想,幼儿园常规教育对幼儿的行为失去了引导作用。教师都努力强调幼儿的有序性都没有尊重幼儿的自主性特点。 2.强调共性,忽视差异性 在幼儿园常规教育中,教师在上课的主要问题还是课堂纪律,教师上课时的说课内容过于活泼,幼儿也会克制不住自己跟着混乱起来,这时教师该如何是好呢?掌握不了课堂纪律就草草收场?作为教师你缺乏课堂纪律的 经验 外,最重要的是要把常规教育当作一种活动活动而开展,幼儿园的常规教育不是一味的开发出幼儿的学习兴趣,教师应当遵循幼儿的想法来帮助他们自主学习。幼儿园的常规教育是“过分强调幼儿学习的有序性,忽视幼儿学习的自主性,过于强调常规教育中幼儿的共性,忽视遵守常规教育中幼儿的个体差异。” (二) 常规教育内容方面的问题 1.常规教育的限制性 幼儿教师和保育老师的任务都是一样重,压力也很大。但是幼儿教师他们面临的是一群不懂事的孩子,容易对孩子强压的进行说教、情绪行为控制、命令等语言指令已经让幼儿的思想方面限制。他们没有考虑过幼儿的感受,没有站在幼儿角度想问题,让幼儿处于被动状态,幼儿收到的都是“命令”。幼儿按照老师要求做事,训练幼儿各种常规训练。幼儿心里老师就是“皇帝”,说出来的就是“圣旨”,不管对与错都必须服从。幼儿的思维得到限制,剥夺他们想象自由。 2.常规教育的方法单一 常规教育应该实施在幼儿一日生活中,在一日活动中教师要把握每一个环节,让幼儿能更好的融入。可是,有的教师不会把握在一日活动中的环节,那么他们大多都是把常规教育用语言表达出来让幼儿明白,然后就是每天不断的提醒,督促。最后幼儿违反了常规就用惩罚的方式教育幼儿。对于幼儿来说这样教育往往起不到好的效果。他们觉得这些都是老师强调他们去遵守的秩序,他们心里就会产生“规矩关我什么事?为什么要遵守?”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让常规落实到幼儿的心理。 (三) 如何进行常规教育 ①小班 幼儿园常规是幼儿活动的保证,小班幼儿年龄小,自控能力差,比较好动,如果没有良好的常规,保教活动就不能很好的实施。那么如何对小班幼儿进行必要的常规教育呢?对于刚入园的小班幼儿来说,对幼儿园的环境、生活不熟悉,不习惯按相对一致的要求去行动。因此,我们必须从常规培养开始,使幼儿知道什么时候做什么,怎么做,从而逐渐养成习惯。若能在小班时期形成良好的常规,那就有利于孩子从小养成好习惯,使孩子终身受益。经过实践,我认为进行小班常规教育时可从以下三个方面为出发点: 一.建立帮助幼儿适应集体生活的常规。 小班幼儿好模仿,易受暗示,自我意识刚形成,第一反抗期的来临,良好的常规能使幼儿在集体活动中比较协调,这样就不会束缚和限制幼儿。比如在带领幼儿进行洗手、喝水等生活活动时,如果先让幼儿分批洗手后,然后坐回椅子,再组织幼儿分批去喝水,我以为这样的常规就限制了幼儿。小班幼儿年龄小,坚持性差,让他们等待的时间过长,势必会造成常规的混乱,针对小班幼儿的这一特点,我认为可以让幼儿洗完手后自由去喝水,然后给幼儿一点自由活动的时间,这样下一个环节活动时幼儿的注意力就比较容易集中,如此有松有紧的常规比较适合小班幼儿。 又如我们在安排幼儿座位时,通常是排马蹄形位子,带过小班的老师不难发现孩子为了这个椅子经常发生矛盾,不是你挤我,就是我挤你,针对这样的现象,我觉得可以在地板上用线做上相应的标志,固定幼儿椅子的位置,便与幼儿放好椅子。地上的线可以给孩子暗示,而小班幼儿正是最容易受暗示的……如此的常规避免了许多不必要的矛盾。 二、常规教育必须从幼儿的需求出发 幼儿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尤其是小班幼儿更是以直觉行动思维为重点。所以,我们在进行常规教育时要让幼儿直接参与。以洗手为例:一般如果是徒手的示范讲解,由于小班孩子头脑中没有表象,这种方法比较难以接受。因此,我们可以采用分批带幼儿进入盥洗室,让幼儿看见水龙头,肥皂,毛巾,再亲眼看到老师的具体示范,这样使幼儿看到具体的行为标准,以及达到这个标准所使用的方法后,便于幼儿的掌握。 我们培养小班幼儿的自理能力,是在他们能力范围内的自理,教师适当的帮助是必须的。比如,冬季要求小班幼儿将衣服塞在裤子里,由于孩子手臂短,穿的又多,因此只能将前面几件衣服塞好,而身后的衣服很难整理好,这时就需要老师给予适当的帮助。所以,在常规教育时,不能考虑到方便老师,而是要从幼儿需求出发,怎样做有利于幼儿,就采取怎么的做法。 三、在活动中建立常规 由于小班幼儿及容易进入角色,我们设计的活动就要创设一定的情景,如果只是单纯的说教或是机械地重复练习,孩子马上会厌倦,于是,我们可以用“小孩小孩快回家”、“小鸟小鸟快回家”或者“小兔小兔快回家”等游戏,来建立体育活动中站位的常规。在活动中建立常规是由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所决定的,只有在活动中采用具体形象,让幼儿亲身体验行为的方式,才能建立稳固的常规。 幼儿的常规意识,需要不断地进行强化,才能巩固,这就需要通过具体形象的教育,并反复进行练习,不断地强化,督促。例如在培养洗手常规时,我们除了交给幼儿正确地洗手方法外,还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把洗手的程序编成儿歌,让幼儿边念儿歌边洗手,这样他们很快掌握了正确地洗手方法,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 另外,在活动中建立常规,还必须考虑到三个基本要素: 1、 内容少,分解细: 再以洗手为例,以前我们在教幼儿洗手时,总是教师完整的示范并讲解一下洗手的整个过程,然后让幼儿操作,但孩子们很难达到要求,原因是他们不知道怎么样才算两只小手冲湿了,怎么样才算手上都擦上了肥皂,怎么样才算搓出了肥皂泡等等。因此,我们不能粗线条的教,而必须细化某一个环节。比如,一般幼儿擦肥皂都是一擦了事,于是我在指导幼儿擦肥皂时,对幼儿说:“肥皂要和你的小手做朋友,先和手心做朋友(用肥皂在手里擦一擦),然后和手背做朋友(用肥皂在手背擦一擦),最后和你的手指做朋友(用肥皂擦手指两面),这样,你的手心、手背和手指上都有了肥皂,才算是做了好朋友”。这样,在十分具体的边讲边做的过程中,就比较容易掌握擦肥皂的要领。同时,由于幼儿记忆的特点,中班幼儿可以同时提两个要求,大班幼儿可以同时提出三个要求,而小班幼儿在一次活动中只能有一个要求,即一个重点,因此,在对小班幼儿提常规要求时,切记一次提一个要求,同时要把这样要求讲细讲透。 2、 考虑仔细、周全: 教师考虑的周到,教的仔细,就有利于良好常规的建立。比如在安排午餐的位置时,既要考虑桌子之间的距离,这样可以方便幼儿的进出,又要考虑幼儿进餐时情绪,将食欲好进餐快的幼儿于食欲差进餐慢的幼儿坐在一起,这样可以起到以快带慢的效果。如果教师只是随意摆放桌子,根本不考虑桌子与桌子之间的距离等问题,势必会造成孩子之间的许多矛盾,出现冲撞、将椅子举起来或顶在头顶等现象,这样就破坏了安静吃点心的常规,同样也破坏了搬椅子的常规。因此,在安排教育设施时,每个教育环节都要适合幼儿,以免使幼儿之间造成不必要的矛盾。 3、语言要慢、轻、短。 在常规的建立中,必定有要求,有检查。我认为我们只需要轻声的语言和动作的暗示,从正面引导,以榜样作用激励幼儿,多督促幼儿。对小班幼儿讲话我们要做到慢、轻、短,即语速慢一些,声音轻一些,语句短一些,尤其是小班幼儿很容易进入角色。我们应该注重拟人化语言的运用,这在成人看来似乎是不可思议的,对于中、大班孩子来说效果可能还不怎么样,但是,在小班幼儿来讲确是必须的。例如小朋友在放杯子时,老师要求他们轻放,但发现孩子们没有做到这一要求时。老师可以说:“听,是哪一只杯子在吵架啊?这些杯子都是好朋友,应该这样说话(教师示范轻放杯子,并请出错的孩子模仿一下)对,现在他们是轻轻讲话了,才是好朋友。”按这样的方式提出要求,孩子会比较容易接受。 总之,只有立足于小班的特点,细化稳固在生活中建立的常规,才能使幼儿常规活动不乱,达到我们预期的教育效果。 ②中班 一.如何对幼儿进行生活常规的教育 在一个班上如果没有很好的生活常规,这个班将会是乱哄哄的,同时在这个小细节上也存在着许多不安全隐患。每当幼儿过了一个假期后,回到集体生活就会表现:做事不认真、不踏实;老师提要求要么没听见;要么是听见做不道;导致老师不断地提醒着,分散老师注意力来维持班上纪律,同时也会影响到幼儿正常活动。为此开学第一周我班把工作重点放在常规培养。首先,三位老师要求上、下午保持一致;其次老师提要求明确、简洁,帮助幼儿记住和落实;第三加强老师和值日生检查力度;请每天值日生协助老师管理、检查。如:每天都会有值日生选择不同值日,每位值日小朋友都有自己任务;闻手香检查小朋友洗手是否用香皂;擦手摘毛巾检查小朋友是否把小手擦干净并收放到相应位置准备消毒;每天小朋友也都有自己任务:来园前放值日生或劳动图片,提示自己晚间所从事的劳动;为了帮助幼儿养成收放好习惯, 3月4日经三位老师共同商讨后,请幼儿在晚间劳动后自觉地把劳动图片收好,这无形之中培养幼儿做事有始有终。看似简单生活常规,需要老师付出很多心血帮助幼儿建立,只有家园形成合力才能有效地实施教育。 (一)榜样激励法 榜样激励法是指对幼儿的良好品行和行为表现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巩固其良好品行的教育方法。幼儿的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但他们对来自教师的表扬和鼓励是非常重视的,所以教师利用幼儿的这种上进心理需求,及时肯定幼儿的良好行为表现,特别是对能够自觉遵循常规的幼儿要及时表扬和鼓励,这样就可以使幼儿对正确的行为而获得的正面强化刺激而使其固化下来,而逐渐养成行为习惯。比如:为了培养幼儿自我服务能力,每天幼儿穿、脱衣服和叠被子等环节用数数方法鼓励做事快幼儿,同时认真观察全班做事情况,并提出相应要求,如:安静做事,不要因说话影响自己做事速度,在老师引导下,发现幼儿做事速度明显加快了,他们也逐渐发现做事快了,会有更多时间玩。个别做事“慢”(边说边做)幼儿,发现老师每天都在关注他(她)们,也能很快完成自己事情,加入到后面游戏中来。所以每位幼儿都是非常有潜力,只要我们给他们锻炼机会,并学会用鼓励话语激励他们,相信进步更快。 (二)引导法 故事引导法实际上也是一种榜样教育,但这种教育方法主要是运用一些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向幼儿介绍遵守常规的典型,启发幼儿向文艺作品中的榜样学习,以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方法。幼儿喜欢听有趣味的故事,而教师充分利用故事教育的载体,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可以产生较好的效果。比如:利用餐前、午睡前等环节给幼儿讲故事,引导幼儿向身边榜样学习。讨论:这位小朋友遇到问题怎么做的?怎么解决问题?3月4日星期五是我班评选“小小气象员”的日子,卢树柏推荐:孙准小朋友,理由是他帮助我把写的名字放在柜子里,(卢树柏柜子高,自己放不了请哥哥帮忙)到大二班住宿帮拿拖鞋、脱鞋、拿牙刷,帮助我弄不哭(什么意思) 孙缘缘说:哄他。孙准和杨添淇用自己行动帮助身边小弟弟,他们的行为很让老师感动,老师会以此来引导全班小朋友向他们学习,学会帮助身边有困难的小朋友。 (三)生活体验欣赏法 生活体验欣赏法是指经常组织幼儿进行生活方面的自我服务活动,在活动达到目的之后,组织幼儿观赏和评价自我服务的劳动成果,从中欣赏规范生活的美感和进行良好的情绪体验。当幼儿能够正确欣赏自我服务的劳动成果时,不仅会对生活常规教育要求产生迎合的心理,而且能够使幼儿获得成功感,从而产生良好的心理体验。比如:每天晚间劳动,幼儿都会非常自觉参与到劳动中,闫一冉很认真地把第一层鞋柜里鞋一双双摆出来后擦柜子,然后第二层第三层,最后她还把全班鞋按男孩和女孩分类码放到鞋柜里,最可贵的是动画片都开演了,别的小朋友把手中劳动布放到盆里马上跑来,只有她直到把自己事做完她才过来。对于这样幼儿我们引导全班幼儿要学会欣赏别人身上闪光点,使班上幼儿对自己的劳动成果产生自豪感,以此为榜样用这种良好的生活体验欣赏教育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四)巩固法 行为巩固法是指定期对幼儿的行为常规进行检查和评比,使其能够在生活常规的制约下自觉养成良好生活常规和巩固已经形成的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方法。在行为巩固教育时,教师要注意使用适当的激励手段来促进幼儿坚持良好行为。 小班幼儿常规教育研究论文四 常规教育是幼儿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常规教育也是使幼儿学会适应集体生活并具备初步的独立生活能力、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较好的组织纪律性的重要手段,因此逐步认识理解和正确掌握这些常规不但是必要的,也是相当重要的。 那么,如何帮幼儿建立良好的生活常规,并取得良好的效果呢?我觉得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造融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良好常规的前提,老师要和幼儿建立深厚的感情。老师对孩子提出的常规要求,不能只停留在让孩子执行的水平上,教师应该用语言和行动具体地向幼儿说明为什么这样做的道理。同时常规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教师要有耐心,贵在坚持。 二、创设情境引起幼儿的兴趣 1.游戏激发,行为巩固。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一项活动,幼儿喜欢在有趣的活动中接受教育,而游戏则是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的良好手段,在游戏中巩固幼儿的常规行为。因此,我充分利用游戏对幼儿进行生活常规教育。如:刚入园的小班孩子,睡午觉时脱下的鞋子总是随意乱放。起床后经常会穿错鞋或找不到鞋子,经常会把我们弄得手忙脚乱,顾了这头,顾不了那头,有时还得趴在地上帮孩子找鞋,费时又费力。所以养成午睡的常规很重要。于是我就尝试着用孩子能乐意接受的游戏口吻教育孩子,帮助他们学习放好鞋子的方法。有一天午睡前,我用游戏的口吻地对孩子说:“你们知道吗?你们的两只鞋子是一对好朋友,他们喜欢在一起说悄悄话,如果我们睡觉时,把它们东一只,西一只分开乱放,它们就找不到好朋友了,心里会非常难过。所以我们午睡的时候脱下鞋子,一定要把两只鞋子靠拢摆整齐,让两个鞋子朋友永远亲亲热热地在一起。”我一边说,一边把正确的方法示范给孩子看。果然,孩子们上床午睡时,都非常认真地把自己的鞋子放在了一起,有的孩子还拉着我去看,指着自己放整齐的鞋子说:“老师,你看,我把两个好朋友放在一起了。”就这样,孩子开始饶有兴趣地学习摆放鞋子的常规,通过每天地坚持和经常地提醒,这一常规很快就建立起来了。 2、故事引导,儿歌记忆。充分发挥故事、儿歌的引导作用,运用一些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向幼儿介绍遵守常规的典型事例,启发幼儿向故事中的榜样学习,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幼儿喜欢听有趣味的故事,而教师充分利用故事这一载体,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可以产生较好的效果。 三、坚持说服和表扬为主的教育方法,正面引导幼儿 小班幼儿年龄小,思维能力和自控能力还不完善,因此,即使老师讲的对,幼儿也不可能完全接受,接受了也不一定按要求去做。所以,对幼儿的管理应体现在耐心说服和引导上。对幼儿的正面行为和点滴进步,我们都应积极鼓励、充分肯定并提出新的目标和要求。 四、重视孩子的个性化教育 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一个个有思想、有个性的孩子,而且他们每个人的个性都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在平时的教育过程中,我非常注重孩子的个性差异,针对孩子的性格、兴趣、 爱好 等特点来开展教育工作。 从幼儿实际水平出发,循序渐进地实现《纲要》的有关要求。在具体要求和指导方法上,也要从幼儿年龄特点出发,如对小班幼儿培养生活卫生习惯和独立生活能力时,要着眼于“教”。教师要以极大耐心,不厌其烦地采取多种形式,示范并结合具体讲解指导,通过游戏进行练习,重点放在幼儿学会技能上。而中班,则在小班基础上,着眼于“形成行为习惯”,可较多利用语言进行督促、检查、表扬和批评。对大班,则要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要求其“自觉”。在指导幼儿日常生活活动时,还必须看到幼儿之间的个别差异。这些差异除了受家庭或幼儿园的教育影响外,还有受到体质的好坏、智力发展状况、精神状况和意志性格等因素的影响,我们必须予以重视,区别对待。 五、教师为幼儿做好榜样 榜样激励是指为幼儿提供正确的行为典范,激励幼儿去模仿。为幼儿提供的榜样包括直接的和间接的。直接的榜样主要是指成人和同伴,间接的榜样有文学作品、影视作品等。有人说:教师是幼儿的镜子,幼儿是教师的影子。要让孩子怎样做,首先自己要做好榜样。老师在孩子们心目中的形象是很大的,她们常常在家里、或游戏情景中模仿老师。做为老师我们更要规范好自己的言行,做孩子们的榜样示范。教师要以身作则,千万不可不拘小节。老师只有不断地加强自身修养、时时注意自己举止言行的规范,才能留下正确的教育影响。 六、让幼儿参与常规的制定 积极的师幼关系能让孩子的被动遵守规则行为变为自觉自愿行为,当孩子们对规则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后,他们有了自己制定规则的想法。让幼儿参与常规的制定过程实际上也是引发幼儿思考的过程。如:午睡前要脱衣服,小班的幼儿有的坐在地上脱,很不卫生。对于这个问题,我组织幼儿讨论,应该在哪儿脱?怎么脱?由于是幼儿熟悉的事情,他们纷纷发言,有的说在桌子上,有的说在床上„其中王晓婷的意见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在椅子上脱,脱好后就把衣服放在自己的椅子上。当天中午,所有的幼儿都坐在自己的椅子上脱衣服(有的需要老师过去帮忙),并把衣服放在自己的椅子上。如此看来,幼儿自己出的主意比老师提的意见更有影响,更容易遵守。 七、重视家园配合 培养幼儿常规要重视家园配合。家长在了解了我们的常规工作后,很乐意参与我们的教育活动,帮助孩子搜集相关的学习资源和区角材料,这样既方便了我们的教学又节省了我们的财力。做好了家园配合,才能培养良好、稳定的常规。 猜你喜欢: 1. 关于幼儿园教育方面的论文 2. 关于幼儿教育的论文范文 3. 浅谈如何在美术活动中培养小班幼儿的动手能力论文 4. 有关幼儿分享行为的教育策略探讨论文

小班幼儿教师论文

关于幼儿园教学的论文可以从哪个论题开展呢?以下是我收集的相关论文,仅供大家阅读参考!

一、要明确幼儿园教研活动的目的

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我就注重一些资料的积累,如:优秀教学活动光盘;获奖教育活动教案;外出听课笔记;园内教师公开课记录。在园内组织的青年教师汇报课中,我努力开发出一个个适合本园特点和资源优势的高质量的教学案例,并提升为符合《纲要》精神的教育策略,不断实现具体教育活动和行为与《纲要》的对接,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虽然有很多的不足,但我的教育活动设计能力和教育实践的驾御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二、做好参与前的准备

青年教师要通过幼儿园的教研活动以及全市的开放课、比赛课这些途径来实现自己的专业化成长,因此必须认真对待和积极参与。做到参与活动前有充分的准备。

1.首先要明确要研究的问题。幼儿园的教研活动一般都有一个活动计划。参与教研活动之前对要研究的问题一定有所了解:这是哪一类的问题,自己在教育实践中有没有遇到过,能不能分析,能解释其中的哪一点,还有那些疑虑。对这一切都要作到心中有数。活动前,我先明确自己的教育方向:音乐领域。如何有计划、有目的、有新意的设计本次活动,我仔细进行了分析,并确定了活动过程:(1)听听玩玩引出古筝;(2)倾听乐曲感受意境;(3)分段欣赏理解乐曲;(4)倾听乐曲讲述故事;(5)理解乐曲表现乐曲。

2.寻求理论支持。不论对要研究的问题还是在教育活动的设计、实施中遇到的问题,要先学会寻求理论支持。学习相关理论后,要尝试分析问题,并在实践中进行活动设计,及时总结成功的经验;如果教学实践不成功,也要找出问题所在,捋一捋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并及时地把问题记录下来,再去寻找理论,再实践。活动环节设计完成后,我进行了第一次试教。在试教中,我发现孩子们对古筝的声音及旋律非常感兴趣。可是由于平时接触的比较少,在分段欣赏这一环节中,所有的孩子都不能清晰分析出古筝曲的意境。在表现乐曲这一环节中,孩子们的动作也比较单调。于是我反反复复地学习、分析、实践,让孩子们在平时多接触各种不同的乐器,让他们静下心来欣赏。作为教师的我,及时捕捉发生在孩子身上的一切有价值的行为,多写观察记录,多思考。在一系列的调整中,自身的研究能力、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得到了较大的锻炼和提高。

3.整理记录。对于经过反复实践还是解决不了的问题,我认真进行整理、记录,等待园内有经验教师的共同商讨、切磋。记录时,仔细斟酌自己的言辞,对所提的问题是什么,疑惑在哪里,表述清楚,这样便于大家讨论。同时也锻炼了自己的文字处理能力。

三、积极参与教研活动

幼儿园的教研活动是用集体的智慧来解决个人的困惑,教师们相互启发,相互促进,每个人的发言,看似在帮助他人,其实也是对自身教育观念和行为的一次提高。在教研活动中,不同思想观点的相互碰撞,常常会产生新的思想火花,有时还会迸发出奇妙的灵感。这对教师开拓思路、转变观念很有帮助。作为青年教师一定要抓住这样的机会,积极、有效地参与其中。

1.认真参加教研组活动。教研组是帮助教师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面临的问题,而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每位教师的积极参与,活动中通过同伴互助合作、互相学习、互相支持、共同总结才能共同提高,因此有效的教研组活动离不开教师的积极参与

2.主动投入教研活动。活动之中大家的谈话还没有解开自己的疑惑,就要适时地提出自己的问题,并积极参与讨论。其实在平时的工作实践中,我们也经常看到教师们在观摩、分析、研讨甚至在闲聊中获得一个又一个金点子,得到一个又一个启示。幼儿园的教研活动就是给教师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引导教师们有目的有计划地与同行商讨在教育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教研活动研讨会上,把自己的问题提出来,主动与老师们交谈,向大家请教,同事之间面对面地讨论辨析,你一言我一语使问题越辩越明。也可以把自己的想法谈出来,如果能得到大家的肯定,对自己也是一次很大鼓舞,更重要的是使自己有价值的内隐思想外化和明朗。这样参与研究的每个成员之间相互帮助、优势互补、形成合力,通过真诚地对话与交流,集体的互动,每个人都能从多角度多层面看问题。再说个人智慧相对于集体智慧而言终究是狭隘的。因此,任何一位幼儿教师无论自己多么勤奋,倘若缺乏与同事的交流切磋,缺乏专家的指导,都不可能获得最大程度的有效发展。

3.积极投身教育实践。作为幼儿园教研活动的教育活动设计、实践仍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在《花儿朵朵》活动中,大家帮我讨论出一种新的思路:带领幼儿欣赏古筝曲、感受古筝曲。欣赏环节,我布置好花园的场景,采用自己弹奏的方式,让幼儿“身临其境”,感受乐曲的意境。在分段欣赏时,我设计了边欣赏乐曲边出示图谱的方式,让幼儿更为形象的理解乐曲。表现乐曲时,我让幼儿大胆表现自己,并给予适当的鼓励。我想:这样的教育活动设计是大家共同研究的结果,执教的教师要付诸实践。摆脱旧的教育模式的影响,把大家研究的新成果与孩子们的兴趣和实际经验结合在一起,来促进孩子们的发展。而且特别要注意观察活动过程中孩子们的反应,看看这种设计哪些地方有利于促进孩子的发展,还有哪些地方有待调整和改进。经过一次又一次的磨课,我从自己的实践中再反思、再总结经验,只有这样才能找到最适合孩子们发展需要的教育方案,也只有这样自己的教育教学的设计能力和实践能力才能不断提升。

四、活动后的思考

古筝赏析《花儿朵朵》让我对教学活动的设计与活动环节的把握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作为青年教师,更要回过头来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实践,在教育实践中进行持续不断的实验和反思,努力追求教育实践的合理化、最优化。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根据幼儿教育的发展,根据社会对幼儿教师的要求不断地发展自己,完善自己。才能在幼儿获益、教育质量提升的同时,自己获得切实有效的发展。另外,教师在参与的过程中,口头表达能力、组织能力、总结能力设计教育活动的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均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在这样的教研活动中,还有专家或骨干教师的引领,全体教师的共同参与,在研究过程中比较容易地达到研究目的,还能使教师产生一种愉悦的感受。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应不懈地学习,艰苦的实践,这样才能不断完善,迅速成长。

二十一世纪的社会,是一个竞争与合作的社会。所以,交往既是人的需要,也是现在社会对人的要求。学会共同生活,学会与他人一起生活,这种学习可能是今天教育中的重大问题之一。因此,培养幼儿学会交往是其融入社会的前提,需要幼儿具备基本的社会交往能力。新《纲要》中提出培养幼儿“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及“学习初步的人际交往技能”的观点。

小班幼儿由于从家庭的氛围转入新的集体,接触到更多的人,他们的活动范围扩大了,有了更为复杂的人际关系,社会交往活动更加广泛深入,所以他们似乎还缺乏初步的社会交往能力。想交朋友但又不知从何做起,从而导致有些幼儿出现不适应新环境、或存在交往障碍的现象。

现象(一):在游戏中争扮重要角色,常常是以自我为中心;

(二):不会交往,时常不征求他人同意就拿人家的东西,以至于出现争抢现象;

(三):想与他人一起玩,却不能用正确的方法表达,出现打、抓别人的现象,从而造成他人的反感,缺少同伴;

(四):还有的则显得有些孤僻,不合群,经常默默地坐在一旁不和小朋友一起玩或很少与同伴进行各种形式的交流。

所以,培养小班幼儿掌握初步的社会交往能力对幼儿的成长、对他们今后融入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把握幼儿对交往的需要

幼儿对交往的需要往往经由以下的过程:接近同伴的需要→一起活动及相互合作的需要→掌握初步交往技能的需要。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作为教师就要采取一些措施稳定情绪让每个幼儿都能很好地适应幼儿园生活,并逐步地喜欢幼儿园生活。然后再设计系列教学或游戏活动、一日活动的各环节,让幼儿在活动中满足对交往的需要。如:为了尽快地让幼儿熟悉适应幼儿园环境并与同伴相识,可以设计系列的活动。如:晨间活动一起玩玩具、教学及游戏活动“这是什么?”、“你认识我吗”、“我喜欢你”、“谁躲起来了”、“打电话”等,消除幼儿刚开始的恐惧感和紧张感,让他们在游戏中相互认识,知道同伴的名字,使个体之间有了接触,从而迈出与他人交往的第一步。新入园的幼儿中大部分都是从家庭直接过渡到幼儿园,再加上各个家庭的儿童观、家教观有所不同,每个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也大不相同:适应幼儿园生活的快慢;有的性格外向,有的性格内向,有的合群,有的不合群等等。如一事例:一名孩子在玩玩具时把别人咬伤了,而他俩平时是一对非常好的小伙伴,经过询问、了解,原来是这个孩子想把自己的玩具给好朋友玩,却不知道该怎样表达,而他的好朋友不要玩,结果就发生了事件。他的动机是好的,但他在交往中却没有掌握交往的技能与策略,因此就产生了争端。因此,教师就要及时地捕捉幼儿的表现,分析原因,避免误诊,了解了幼儿交往中真正存在的问题,才能更有目的地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

二、通过教学活动和游戏活动等形式,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

教学和游戏活动是培养幼儿交往能力的非常有效的途径。通过区域游戏、合作性的户外体育游戏以及一些生活游戏等,能让幼儿懂得为什么要交往,怎样交往,让幼儿将学到的交往技能在实际中得到运用加以巩固。也使交往能力得到更快的提高。我们可以在一系列活动中通过个别谈话、情境表演、参与游戏等形式,让幼儿更形象直观地了解并掌握与别人交往的技能,增加幼儿之间的交往机会和时间,多途径、多方法地培养幼儿的主动交往意识和交往技能。孩子在游戏时会遇到各种问题和各种情景,因此它为幼儿的社会性发展,特别是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在诸多游戏中区域游戏更是其中的有效手段。

如:幼儿在“娃娃家”中自由扮演角色,达到了一起玩、一起交谈,同时由于投放的`活动材料相对充足,减少了争抢现象的发生,幼儿从中体验到了与同伴交往、合作的快乐。随着幼儿知识经验的增多以及交往能力的提高,幼儿学会了跨组游戏,大大增强了幼儿同伴之间的交往,同时语言能力也得到了发展。另外,一些运动性游戏也能很好地促进同伴之间的互助与合作,学习遵守简单的规则,让幼儿感受到交往所带来的乐趣。幼儿的交往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要通过不断的学习逐步发展的。这就需要我们精心组织教学活动并教给他们一些必要的交往性语言, 通过教学的形式循序渐进,培养幼儿初步交往能力。如:有培养幼儿在交往中的合作、分享能力的活动;有教育幼儿要与同伴友好相处、相互交往的活动等等。在活动中我们采取让幼儿自由结伴或小组讨论的方式增加幼儿相互交流的机会,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通过谈话活动让幼儿掌握交往的技巧,同时采用情境表演让幼儿的理解更加直观、明确,让幼儿自己来进行表演,加深认识。因此,利用教学活动有机地渗透交往的技能和交往策略的培养,能很好地促进幼儿交往能力的发展。

三、重视发挥教师的作用

幼儿的学习过程有着很强的模仿性,教师在幼儿的心中是“权威”。在交往能力培养的活动中,教师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都是幼儿模仿的对象,因此教师就要借助这一特殊的地位率先做出榜样。比如在刚开学的一个阶段中,教师通过“我喜欢你”的活动,主动与幼儿亲一亲、抱一抱说“我喜欢你”,不仅拉近了幼儿与教师的距离,同时也为幼儿之间的交往作出了示范,幼儿同伴之间也通过相互的亲一亲、抱一抱亲近了许多。又如在“打电话”中,教师为幼儿怎样打电话作出了示范,为幼儿如何有礼貌地问答、怎样在交往中使用礼貌语言做出提示,同时也让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更加对活动感兴趣,在打电话的过程中,幼儿之间有了交往的机会,幼儿的交往语言得到了发展。

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要以身作则,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应该先做到。有时候幼儿帮你做事,哪怕只是帮你把书捡起来、把你手中的垃圾扔到垃圾桶里,你随口说上一句“谢谢”,你不小心撞到了孩子说声“对不起”,这些事情虽小但幼儿却看在了眼里,遇到相同的事,他们也会照着你的样子做,教师的这种言传身教能让幼儿很快地了解并学习到许多交往的基本策略。

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是要让幼儿在体验和感知的过程中来进行学习的,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充当旁观者和引导者的角色,教师应该大胆放手让幼儿自己处理交往中的矛盾和争执,有时教师也可以以朋友的身份引导幼儿正确对待事件,适时地用自己的言行进行提示,促使幼儿学会更好地与人交往,掌握交往的技巧。

四、提供便利场所,扩大交往范围

我们通过节日和每月的年级组活动为幼儿增加交往机会。因为节日活动就是为幼儿创设愉快的交往机会,提高交往合作能力的有益活动。如三八亲子活动中,孩子与父母,孩子与孩子间展开了一系列的活动,增加了父母与子女间的情感交流,同伴间游戏中的的合作交往;“六一”老小同乐活动,增加了孩子与爷爷奶奶的情感与交往;再如每月开展平行班活动,提供同龄孩子的交往合作,“庆六一”、“剥蛋”和“自助餐”活动,都能让幼儿体验同伴之间友好相处,互相帮助的快乐,发展了交往合作能力。

为了扩大相互活动的范围,我们组织幼儿进行“大带小”活动,促进幼儿和不同年龄同伴交往。我们每月组织“快乐串串串”混龄活动:让大中班孩子一带一地去公园观赏春意秋景、捡垃圾;去敬老院慰问爷爷奶奶;看哥哥、姐姐画画、唱歌、跳舞等,与哥哥、姐姐一起做游戏;自带水果与中大班哥哥姐姐合作“水果拼盘”,一起品尝分享;从而获得群体意识与合作精神,在有哥哥、姐姐、弟弟、妹妹的大家庭中,孩子们完全处于平等、和谐的气氛之中,学会交往、合作、分享。

五、家园合作,发挥家长资源的重要作用

苏霍林斯基说过:“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致而复杂的任务”。社会行为的学习,交往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时间是连续过程。家长和教师只有一致要求,共同培养,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为了协调家、园教育,我们通过召开家长会、家长学校讲座、每月写好幼儿成长册、家长园地、家访、向家长开放半日活动、家长民意调查、亲子活动等做好家长工作,帮助家长了解一些幼儿的心理常识,在平时与家长的交谈中经常提醒家长要多让幼儿与同龄伙伴交往,从中学会礼貌待人、互相谦让,并鼓励家长多带孩子参加社会活动。例如:与邻居搞好关系,去朋友家做客,家庭成员之间要有互相交流、合作精神,为自己或朋友过生日,好东西共同分享。通过多种形式向家长宣传在孩子面前言传身教的重要性,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充分发挥孩子与孩子、孩子与家长、邻居之间的交往合作等方面的互动作用。

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不能操之过急,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由认知切入,语言入手,让幼儿从“同伴相识”到“同伴交往”,这样才有助于逐步提高他们的交往意识和交往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做一个有心人,时时处处为孩子创设各种交往的环境,及时鼓励幼儿积极、自主的交往,并进行仔细观察,悉心指导。我想,孩子们在良好的环境中,在我们的不懈努力下,交往能力会得到一定的发展。

小班化教育是一种班级人数较少、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和个性充分发展的教育组织形式,是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普遍采用的基础教育发展模式。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小班化教育研究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小班化教育的探讨》

摘 要:我在大学的时候曾经做过家教,当时我所辅导的学生是小学六年级,从辅导前的语文和数学只能达到60分,经过半年的辅导,到期末能够到达平均90分以上,作为初级的小班化教育能起到如此立竿见影的效果,我感到无比惊讶。现在作为老师的我们,面对现在各种辅导机构雨后春笋般的涌现,全国各地包括我们浙江都在试点小班教育。那么我不禁要问,我们在现行的教育方式中,小班教育的教育方式对于传统的班化教育而言有什么优势,那么又该怎样实施和强化我们的小班化教育呢?

关键词:小班化;传统班化;互动;营造;和谐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4-202-03

一、什么是小班化教育

小班化教育是一种班级人数较少、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和个性充分发展的教育组织形式,是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普遍采用的基础教育发展模式。

小班化教育绝非一般意义上所理解的简单减少学额,而是在基础设施建设、课堂教学环节、班集体建设等方面都需要进行综合配套改革的教育形式。

二、什么催生了小班化教育及其意义

随着出生人口负增长、教育资源的充裕和家长对子女教育投入的加大,被称为“精品教育”的小班化教育在国内部分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渐露风采,成为教育改革新的探索热点,被称为“教育领域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在推行小班化教育上,上海起步早、迈步也比较快:1996到现在已年达到300所,一些区在一年级基本普及了小班化教育。目前,小班化教学基本模式的研究重心已经转移到中高年级。预计今后3-5年,上海将有80%的小学实行小班化。

今年年初,杭州市教育局发文公布了重新认定的市小班化教育实验学校78所。此次认定经过学校申报、专家评审,杭州市教育局对原有的杭州市小班化教育实验学校、基地学校和试点学校进行梳理、审核,整合命名为现有的杭州市小班化教育实验学校。评审时,严格把握小学班额不超过36人、初中班额不超过40人,实施小班化教育的班级数占总班级数的不低于60%等条件。

虽然,小班化教育在各地兴起的原因不尽相同:在一些地方,小班化出现的动因是为了增加学生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而在另一些地方,小班化的出现可能源于生源的萎缩和教育布局的调整。但是,我们关注小班化,因为它带来的不仅仅是一个班级学生数量的变化,更值得关注的是其背后教育观念和思想、教育方式和方法的变化。从一定意义上,它保留了传统班级授课制的优势,但是避免了传统的大班带来的不能充分适应学生个性差异,无法照顾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因此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受到忽视。小班化教育带来的对个体受教育充分程度的关注体现了教育上的人文关怀,单纯学生数的削减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小班化教育,小班化教育的核心在于实现以人为本,这为传统班级授课制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小班化教育核心特点

小班化教育具有以下核心特点:

1、缩小班级规模

一个班级通常控制在25-36人

2、改变教室空间格局

在各地开展的小班化教育实验中,教室环境的设计和创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举措。课桌椅的布置,一改过去那种简单的秧田型,而采用马鞍型、品字型、周边型等多种形式。同时在教室中配置了图书架、玩具、体育器材等设施。

3、强调学生在班级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确立以育人为本的思想,把学生视为一个个具有独立人格、文化背景、知识积累、兴趣爱好等不同特点且客观上存在差异的人。这种教育观念的变化导致学校从教育目标、课程、教学到评价的整体改革。

四、小班化教育需要达到的条件

小班化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定的条件才能实施。

1、教师自我素质,是实现小班化效果的关键条件

小班化教育的特点,对教师素质要求极高。首先,它要求教师是一个“现代社会人”,具有丰富的人性和现代文明素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具有充实的生活内容和文化品位,懂得审美;其次,它要求教师素养的自我提高。小班化教育倡导“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注重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成长,鼓励学生形成个人的兴趣爱好。小班化教育教学的信息量大,人际交流频繁,反馈节奏快。教师不太容易把握,这就要求教师要有扎实的文化素养,有丰富的社会经验以及生活情趣。

2、改变教师的教育理念是小班化教育能否实施的根本条件

改变班级的人数与规模,这只是从形式上改变了传统的班级组织,能否使小班化教育真正的实施,关键在教师。传统的班级授课与小班化教育存在着根本的差异。小班化教育要求每位教师改变多方面的教育观念。首先,要求教师要面向所有学生而不是片面的面对成绩好的学生;其次,要求教师能根据每位学生的差异,进行因材施教,而不是进行填鸭式的教育;再次,要求教师在教学方法上作出较大的改变,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最后,要求教师改变与学生的关系,变自己的主体地位为主导地位,充分在教学中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地位。

3、优良的学校硬件设施是实现小班化教育效果的保障

小班化教育不但缩小了班级的规模,而且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小班化教育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以及从活动中进行体验。这就要求学校要具备相应的教学活动设施和学生良好的活动场所,从而更好的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玩闹中学习。可以说良好的学校硬件设施是小班化教育效果的保障。

五、怎么样实现小班化教育

1、文化环境的营造

改变班级环境,优化学习空间。创设有别于传统大班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健康发展的教育环境是实施小班教学必要的物质条件。要尽可能为小班创设适合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最佳环境,配齐必备的电化教学设施,尽量考虑给小班学生更广阔的活动和展示空间。

教室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主要场所,教室环境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整体素质,它有利于尊重学生的个性发挥,崇尚人文关怀,是提升学生自信和成就的天地,所以教室文化的营造是小班化教育实验成败的基础。要营造富有特色的小班教室文化,让教室的墙面、四角、壁橱都能“说话”,使班级成为师生共做、共学、共享、共赏的乐园、家园。

传统的教室布景不论做法如何往往易陷入一种模式,且应付检查式的,如学生作品栏,多是找一些优秀的学生作品如书法、美术、作文等贴在上面,这一贴往往是一个学期都不变,或直到被学生撕毁后再更新,这样的教室布景是死的,是为布置而布置,浪费学校资源及大家的时间、精力。我们认为小班的布景应当是活的,应体现学生的成长的过程,作业不一定是最优秀的,但是它却是学生的学习成就是学生引以自豪的。

环境布置原则:①富有教育意味;②讲究整体效益;③注意安全方便;④具有独特风格;⑤注重动态变化;⑥力求实惠节约。

课桌文化:讲台、课桌椅的摆放,可根据教育教学活动的需要科学排列,有条件的学校尽量单人单桌,并采用马鞍型、品字型、多边型等各种形式,方便师生交流,这样的摆放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张扬学生的个性,这种氛围促进教师的教学方式的改变,当在具体摆放时,要重视教学形式与教学内容的统一有效,教学手段与课程目标的协调一致,使课桌的变化产生最大的教学效益。

黑板文化:教室内目前都只有两块黑板,一前一后,但根据教学组织形式和学生发展水平,面向全体学生分层教学,让每一个学生都享受到学习的成功体验,又有不同的发展,教室内可设置“一大几小”黑板,主要用于小组合作学习;后面的黑板报的黑板也可进行改造,比如划出一块专门用绒布铺,或用吹塑纸铺,这样学生可将手工作品、剪纸作品等自由张贴在上面。

2、教学方式的变革

“小班化”教育不仅是人数的减少,更重要的是教育方式和方法的改变,教师的教育思想和观念的转变。教师的课堂教学的设计不仅要备教材,更要把备课重点放在备学生和教学具的准备上。要在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学习,尽量实行课后单独辅导,作业面批以及分层作业和测验。在小班化课堂教学中要注意运用好互动教学策略、合作教学策略、反馈教学策略、分层教学策略,确保课堂上学生的操作、交往比大班学生明显增多,每个学生接受教师单独辅导的机会明显增多。

“一个大班教师可能毁掉一部分学生,一个小班教师则有可能毁掉每株幼苗。”这句话似乎有些危言耸听,但不无道理,当一个教师面对大班中五、六十个学生时,由于无暇关注到每一个学生,他的意识、理念也就不一定在每一个学生身上得到内化,但当一个教师面对二十来个学生时,情况就会截然不同。所以小班教学更需要“阳光教师”来构建课堂,播下仁爱、正直、文明、智慧、诚信,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课堂氛围。

(1)教学氛围的营造

(小班化教育软环境):学校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创设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提高教师民主平等意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师生互动、师生并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营造教学氛围原则:

①尊重每个学生,营造温馨气氛,让爱充满学生学习生活的每个角落,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

②生动活泼快乐,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到充分的发挥。

③在合作中竞争(分组教学是小班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之一)提倡在合作中竞争,即变个人竞争为小组合作竞争。

营造教学氛围方式:

①采用“关心,赞赏或激励”的教学用语

②运用教学体态语,创设温馨的人际环境,传递师爱信息

③创设有利于人际交往的教学空间形态

(2)教学过程的优化

①备课: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小班化的教学形式,更需要教师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认真钻研教材,领会新课标要求,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备好每一节课。小班的备课可包含:教材内容、教学要求、教学重难点、教学媒体(教具、学具、桌椅的排列)、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个性指导、设计意图、板书设计、课后反思等十个方面,要备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交互方式,还有信息技术的介入等,尤其强调学生活动、个性指导这两块内容的设计,学生活动要凸现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理念,个性指导可以是课前对不同层次学生可能出现的不同情况进行预设,也可以是课中对个别学生的个性指导在课后进行及时小结,课后强调对课堂经验教训进行及时、深刻的反思,并提出整改措施。也就是在备课中要处理好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的关系,最终使全体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不同的发展。

②上课:专家们指出,小班化并不等于教学优化,相当多的教师并没有因为缩小班级规模而改变自己原来的教学方法。甚至不少学校因急于缩小班级规模而聘用了不合格或缺乏教学经验的教师,反而影响了小班化的效果。所以教学要想取得显著的效果,大部分取决于我们的老师“怎么做”,小班学生人数少,学生的活动空间加大,原来许多大班教学所做不到的,现在小班化教学都能做到。所以小班教师要本着均等性、公平性、充分性、综合性的原则,挖掘小班化教学的潜力,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得到“阳光普照”,使小班的课堂通过更新教学理念,优化教学方式,努力呈现“六多”现象:学生发言的人数多,实践时间多、合作机会多、接受的个别辅导多、获取的反馈信息多、得到的认可和欣赏多。

③作业。精心设计学生的作业,必做题可面向A、B、C三类学生,重在学习巩固基本知识,达到教学的基本要求,选做题面向A类学生和部分B类学生,重在培养运用与创新能力,达到教学目标的较高求,即发展性学力与创造性学力。课学练习的时候,教师要心中有底,有的放矢地进行巡视,指导A类学生自己落实双基要求,点拨B类学生发挥潜能,进行练习,帮助C类学生完成练习。教量面对学生的练习,可采用多种批改方式,要有教师即时面批,让学生当场订正,有的练习教师可批一部分,留一部分由学生自批自改互批互改或集体讨论批改,再给组长检查老师抽查。

④辅导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要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辅导不仅要辅导知识内容,还要辅导学习方法、习惯,激发学习兴趣、意志等。

要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有针对性地进行分层辅导。辅导既有集中辅导,也有个别辅导,其中,集中分层辅导有针对性地化解难点;个别辅导则注重帮助学困生和指导优秀生。

利用小班化的优势,有效预防差生的形成。

(4)设置和谐的教育课程

小班相对于大班,无论是学生的自主性发挥,教师的个性化教育还是师生间的交流,都有着明显的优势,小班化教育不仅是教育形式、教育方法的改革,更是教育理念、教育内容的系统探索,作为教育内容的源头,课程体系的改革显得尤为重要。在进行课程设置时,要以“以人为本,和谐发展”为宗旨,以党的教育方针和素质教育的理念为指针,以学生发展需要为目标,以不增加学生学业负担为前提,不断适应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需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感性到理性,强化学科间,年段间的衔接与联系,重视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实践性、社会性、操作性和前瞻性,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协作性、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使课程更适合小班化教育。

课程设置为基础性课程和活动课程、发展性课程。基础性课程就是按国家课程计划开全开足所有课程,活动课程,设有班队活动、体育活动、晨间活动、午间交流等,依据小学生特点,给他们提供充分的交流和户外活动的空间,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性课程包括校本课程、地方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等。发展性课程的设置各校要从校情出发,重点考虑学生潜在的发展需求和兴趣,同时兼顾学校条件和师资在课程开发上的能力,可设置了英语口语、语文导读、形体训练、趣味数学、手工制作、绘画、书法、器乐、音乐舞蹈、棋类、心理保健等学生喜爱的科目,让学生在完成国家教育计划规定的学习任务的同时,给他们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给他们更多的亲自动手、动脑及独立操作、独立尝试体现自我的机会,从而培养各种素质和能力,张扬学生的个性,使学生成为合格加特长的学生。

做法:每学期初,由教师根据本人的特长列出可能开设的发展性课程菜单,列表公布,然后让学生自主选择,打破原有的教学班编制,人人参与自己喜欢的课程。

另外,充实教学内容,挖掘基础课程的活力。如语文课着重补充能提高学生积累、信息搜集管理、写作等能力的内容;数学课补充思维训练、小课题研究等内容;科学课拓展社会实践活动;音乐课开辟自编、自舞、自奏等创作项目;美术课充入美术鉴赏和合力创作的内容。

课程是学校教学工作的核心,小班教育涉及各类必修课、活动课的教材编制。但是目前小学的综合、活动课程以及隐形课程,都没有统一的教材,各校组织力量开发校本课程,耗时费力。因此,推广小班教育,课程教材的建设要纳入实施计划之中。

结束语:

小班化教育对于我们而言是一种趋势,对于我们现行教育体系来说是一个重大的变革。目前,我想表述的是对小班化教育的研究需要已从对小班人数、育人环境、教学策略与方法等方面过渡到对包班制的理性思考、对教室内外环境布置的理性思考,以及对小班师生比的问题、小学和中学的衔接问题;师资问题、教材问题、科学的小班化教学理论问题等进行深入的探索。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小班化教育研究论文

小班论文研究

小班化教育是一种班级人数较少、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和个性充分发展的教育组织形式,是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普遍采用的基础教育发展模式。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小班化教育研究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小班化教育的探讨》

摘 要:我在大学的时候曾经做过家教,当时我所辅导的学生是小学六年级,从辅导前的语文和数学只能达到60分,经过半年的辅导,到期末能够到达平均90分以上,作为初级的小班化教育能起到如此立竿见影的效果,我感到无比惊讶。现在作为老师的我们,面对现在各种辅导机构雨后春笋般的涌现,全国各地包括我们浙江都在试点小班教育。那么我不禁要问,我们在现行的教育方式中,小班教育的教育方式对于传统的班化教育而言有什么优势,那么又该怎样实施和强化我们的小班化教育呢?

关键词:小班化;传统班化;互动;营造;和谐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4-202-03

一、什么是小班化教育

小班化教育是一种班级人数较少、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和个性充分发展的教育组织形式,是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普遍采用的基础教育发展模式。

小班化教育绝非一般意义上所理解的简单减少学额,而是在基础设施建设、课堂教学环节、班集体建设等方面都需要进行综合配套改革的教育形式。

二、什么催生了小班化教育及其意义

随着出生人口负增长、教育资源的充裕和家长对子女教育投入的加大,被称为“精品教育”的小班化教育在国内部分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渐露风采,成为教育改革新的探索热点,被称为“教育领域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在推行小班化教育上,上海起步早、迈步也比较快:1996到现在已年达到300所,一些区在一年级基本普及了小班化教育。目前,小班化教学基本模式的研究重心已经转移到中高年级。预计今后3-5年,上海将有80%的小学实行小班化。

今年年初,杭州市教育局发文公布了重新认定的市小班化教育实验学校78所。此次认定经过学校申报、专家评审,杭州市教育局对原有的杭州市小班化教育实验学校、基地学校和试点学校进行梳理、审核,整合命名为现有的杭州市小班化教育实验学校。评审时,严格把握小学班额不超过36人、初中班额不超过40人,实施小班化教育的班级数占总班级数的不低于60%等条件。

虽然,小班化教育在各地兴起的原因不尽相同:在一些地方,小班化出现的动因是为了增加学生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而在另一些地方,小班化的出现可能源于生源的萎缩和教育布局的调整。但是,我们关注小班化,因为它带来的不仅仅是一个班级学生数量的变化,更值得关注的是其背后教育观念和思想、教育方式和方法的变化。从一定意义上,它保留了传统班级授课制的优势,但是避免了传统的大班带来的不能充分适应学生个性差异,无法照顾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因此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受到忽视。小班化教育带来的对个体受教育充分程度的关注体现了教育上的人文关怀,单纯学生数的削减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小班化教育,小班化教育的核心在于实现以人为本,这为传统班级授课制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小班化教育核心特点

小班化教育具有以下核心特点:

1、缩小班级规模

一个班级通常控制在25-36人

2、改变教室空间格局

在各地开展的小班化教育实验中,教室环境的设计和创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举措。课桌椅的布置,一改过去那种简单的秧田型,而采用马鞍型、品字型、周边型等多种形式。同时在教室中配置了图书架、玩具、体育器材等设施。

3、强调学生在班级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确立以育人为本的思想,把学生视为一个个具有独立人格、文化背景、知识积累、兴趣爱好等不同特点且客观上存在差异的人。这种教育观念的变化导致学校从教育目标、课程、教学到评价的整体改革。

四、小班化教育需要达到的条件

小班化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定的条件才能实施。

1、教师自我素质,是实现小班化效果的关键条件

小班化教育的特点,对教师素质要求极高。首先,它要求教师是一个“现代社会人”,具有丰富的人性和现代文明素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具有充实的生活内容和文化品位,懂得审美;其次,它要求教师素养的自我提高。小班化教育倡导“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注重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成长,鼓励学生形成个人的兴趣爱好。小班化教育教学的信息量大,人际交流频繁,反馈节奏快。教师不太容易把握,这就要求教师要有扎实的文化素养,有丰富的社会经验以及生活情趣。

2、改变教师的教育理念是小班化教育能否实施的根本条件

改变班级的人数与规模,这只是从形式上改变了传统的班级组织,能否使小班化教育真正的实施,关键在教师。传统的班级授课与小班化教育存在着根本的差异。小班化教育要求每位教师改变多方面的教育观念。首先,要求教师要面向所有学生而不是片面的面对成绩好的学生;其次,要求教师能根据每位学生的差异,进行因材施教,而不是进行填鸭式的教育;再次,要求教师在教学方法上作出较大的改变,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最后,要求教师改变与学生的关系,变自己的主体地位为主导地位,充分在教学中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地位。

3、优良的学校硬件设施是实现小班化教育效果的保障

小班化教育不但缩小了班级的规模,而且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小班化教育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以及从活动中进行体验。这就要求学校要具备相应的教学活动设施和学生良好的活动场所,从而更好的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玩闹中学习。可以说良好的学校硬件设施是小班化教育效果的保障。

五、怎么样实现小班化教育

1、文化环境的营造

改变班级环境,优化学习空间。创设有别于传统大班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健康发展的教育环境是实施小班教学必要的物质条件。要尽可能为小班创设适合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最佳环境,配齐必备的电化教学设施,尽量考虑给小班学生更广阔的活动和展示空间。

教室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主要场所,教室环境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整体素质,它有利于尊重学生的个性发挥,崇尚人文关怀,是提升学生自信和成就的天地,所以教室文化的营造是小班化教育实验成败的基础。要营造富有特色的小班教室文化,让教室的墙面、四角、壁橱都能“说话”,使班级成为师生共做、共学、共享、共赏的乐园、家园。

传统的教室布景不论做法如何往往易陷入一种模式,且应付检查式的,如学生作品栏,多是找一些优秀的学生作品如书法、美术、作文等贴在上面,这一贴往往是一个学期都不变,或直到被学生撕毁后再更新,这样的教室布景是死的,是为布置而布置,浪费学校资源及大家的时间、精力。我们认为小班的布景应当是活的,应体现学生的成长的过程,作业不一定是最优秀的,但是它却是学生的学习成就是学生引以自豪的。

环境布置原则:①富有教育意味;②讲究整体效益;③注意安全方便;④具有独特风格;⑤注重动态变化;⑥力求实惠节约。

课桌文化:讲台、课桌椅的摆放,可根据教育教学活动的需要科学排列,有条件的学校尽量单人单桌,并采用马鞍型、品字型、多边型等各种形式,方便师生交流,这样的摆放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张扬学生的个性,这种氛围促进教师的教学方式的改变,当在具体摆放时,要重视教学形式与教学内容的统一有效,教学手段与课程目标的协调一致,使课桌的变化产生最大的教学效益。

黑板文化:教室内目前都只有两块黑板,一前一后,但根据教学组织形式和学生发展水平,面向全体学生分层教学,让每一个学生都享受到学习的成功体验,又有不同的发展,教室内可设置“一大几小”黑板,主要用于小组合作学习;后面的黑板报的黑板也可进行改造,比如划出一块专门用绒布铺,或用吹塑纸铺,这样学生可将手工作品、剪纸作品等自由张贴在上面。

2、教学方式的变革

“小班化”教育不仅是人数的减少,更重要的是教育方式和方法的改变,教师的教育思想和观念的转变。教师的课堂教学的设计不仅要备教材,更要把备课重点放在备学生和教学具的准备上。要在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学习,尽量实行课后单独辅导,作业面批以及分层作业和测验。在小班化课堂教学中要注意运用好互动教学策略、合作教学策略、反馈教学策略、分层教学策略,确保课堂上学生的操作、交往比大班学生明显增多,每个学生接受教师单独辅导的机会明显增多。

“一个大班教师可能毁掉一部分学生,一个小班教师则有可能毁掉每株幼苗。”这句话似乎有些危言耸听,但不无道理,当一个教师面对大班中五、六十个学生时,由于无暇关注到每一个学生,他的意识、理念也就不一定在每一个学生身上得到内化,但当一个教师面对二十来个学生时,情况就会截然不同。所以小班教学更需要“阳光教师”来构建课堂,播下仁爱、正直、文明、智慧、诚信,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课堂氛围。

(1)教学氛围的营造

(小班化教育软环境):学校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创设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提高教师民主平等意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师生互动、师生并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营造教学氛围原则:

①尊重每个学生,营造温馨气氛,让爱充满学生学习生活的每个角落,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

②生动活泼快乐,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到充分的发挥。

③在合作中竞争(分组教学是小班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之一)提倡在合作中竞争,即变个人竞争为小组合作竞争。

营造教学氛围方式:

①采用“关心,赞赏或激励”的教学用语

②运用教学体态语,创设温馨的人际环境,传递师爱信息

③创设有利于人际交往的教学空间形态

(2)教学过程的优化

①备课: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小班化的教学形式,更需要教师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认真钻研教材,领会新课标要求,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备好每一节课。小班的备课可包含:教材内容、教学要求、教学重难点、教学媒体(教具、学具、桌椅的排列)、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个性指导、设计意图、板书设计、课后反思等十个方面,要备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交互方式,还有信息技术的介入等,尤其强调学生活动、个性指导这两块内容的设计,学生活动要凸现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理念,个性指导可以是课前对不同层次学生可能出现的不同情况进行预设,也可以是课中对个别学生的个性指导在课后进行及时小结,课后强调对课堂经验教训进行及时、深刻的反思,并提出整改措施。也就是在备课中要处理好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的关系,最终使全体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不同的发展。

②上课:专家们指出,小班化并不等于教学优化,相当多的教师并没有因为缩小班级规模而改变自己原来的教学方法。甚至不少学校因急于缩小班级规模而聘用了不合格或缺乏教学经验的教师,反而影响了小班化的效果。所以教学要想取得显著的效果,大部分取决于我们的老师“怎么做”,小班学生人数少,学生的活动空间加大,原来许多大班教学所做不到的,现在小班化教学都能做到。所以小班教师要本着均等性、公平性、充分性、综合性的原则,挖掘小班化教学的潜力,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得到“阳光普照”,使小班的课堂通过更新教学理念,优化教学方式,努力呈现“六多”现象:学生发言的人数多,实践时间多、合作机会多、接受的个别辅导多、获取的反馈信息多、得到的认可和欣赏多。

③作业。精心设计学生的作业,必做题可面向A、B、C三类学生,重在学习巩固基本知识,达到教学的基本要求,选做题面向A类学生和部分B类学生,重在培养运用与创新能力,达到教学目标的较高求,即发展性学力与创造性学力。课学练习的时候,教师要心中有底,有的放矢地进行巡视,指导A类学生自己落实双基要求,点拨B类学生发挥潜能,进行练习,帮助C类学生完成练习。教量面对学生的练习,可采用多种批改方式,要有教师即时面批,让学生当场订正,有的练习教师可批一部分,留一部分由学生自批自改互批互改或集体讨论批改,再给组长检查老师抽查。

④辅导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要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辅导不仅要辅导知识内容,还要辅导学习方法、习惯,激发学习兴趣、意志等。

要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有针对性地进行分层辅导。辅导既有集中辅导,也有个别辅导,其中,集中分层辅导有针对性地化解难点;个别辅导则注重帮助学困生和指导优秀生。

利用小班化的优势,有效预防差生的形成。

(4)设置和谐的教育课程

小班相对于大班,无论是学生的自主性发挥,教师的个性化教育还是师生间的交流,都有着明显的优势,小班化教育不仅是教育形式、教育方法的改革,更是教育理念、教育内容的系统探索,作为教育内容的源头,课程体系的改革显得尤为重要。在进行课程设置时,要以“以人为本,和谐发展”为宗旨,以党的教育方针和素质教育的理念为指针,以学生发展需要为目标,以不增加学生学业负担为前提,不断适应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需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感性到理性,强化学科间,年段间的衔接与联系,重视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实践性、社会性、操作性和前瞻性,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协作性、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使课程更适合小班化教育。

课程设置为基础性课程和活动课程、发展性课程。基础性课程就是按国家课程计划开全开足所有课程,活动课程,设有班队活动、体育活动、晨间活动、午间交流等,依据小学生特点,给他们提供充分的交流和户外活动的空间,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性课程包括校本课程、地方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等。发展性课程的设置各校要从校情出发,重点考虑学生潜在的发展需求和兴趣,同时兼顾学校条件和师资在课程开发上的能力,可设置了英语口语、语文导读、形体训练、趣味数学、手工制作、绘画、书法、器乐、音乐舞蹈、棋类、心理保健等学生喜爱的科目,让学生在完成国家教育计划规定的学习任务的同时,给他们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给他们更多的亲自动手、动脑及独立操作、独立尝试体现自我的机会,从而培养各种素质和能力,张扬学生的个性,使学生成为合格加特长的学生。

做法:每学期初,由教师根据本人的特长列出可能开设的发展性课程菜单,列表公布,然后让学生自主选择,打破原有的教学班编制,人人参与自己喜欢的课程。

另外,充实教学内容,挖掘基础课程的活力。如语文课着重补充能提高学生积累、信息搜集管理、写作等能力的内容;数学课补充思维训练、小课题研究等内容;科学课拓展社会实践活动;音乐课开辟自编、自舞、自奏等创作项目;美术课充入美术鉴赏和合力创作的内容。

课程是学校教学工作的核心,小班教育涉及各类必修课、活动课的教材编制。但是目前小学的综合、活动课程以及隐形课程,都没有统一的教材,各校组织力量开发校本课程,耗时费力。因此,推广小班教育,课程教材的建设要纳入实施计划之中。

结束语:

小班化教育对于我们而言是一种趋势,对于我们现行教育体系来说是一个重大的变革。目前,我想表述的是对小班化教育的研究需要已从对小班人数、育人环境、教学策略与方法等方面过渡到对包班制的理性思考、对教室内外环境布置的理性思考,以及对小班师生比的问题、小学和中学的衔接问题;师资问题、教材问题、科学的小班化教学理论问题等进行深入的探索。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小班化教育研究论文

小班幼儿常规教育研究论文篇三 幼儿园给幼儿培养良好的常规教育是在给幼儿生活、行为等方面打好良好的基础,俗话说“三岁看小,七岁看老”,我认为幼儿的习惯是从他们出生的那一刻起,由身边的抚养人在生活的言传身教,然后到幼儿园就是由幼儿园和家庭共同教育孩子。 幼儿园中,一个班级的纪律和常规可以看出这个班级教育怎样?幼儿园的班级常规可以直接的影响到幼儿的成长,没有建立好常规教育的班级无法让幼儿好好的学习和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教学中一个班级常规教育好。就能给幼儿一个好的生活、学习的环境,让幼儿在环境中逐步进步,好的常规有利于老师开展教学活动。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我们对他们的每日常规的要求就越来越高,所以我们应该努力学习,不断突破。为了给幼儿创造出良好的常规教育环境,让他们愉快的生活。家长应积极配合如何教育幼儿的工作。家长要在思想上就要认识幼儿拥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对幼儿来说有着多么大的意义,从而使家长努力配合教师的幼儿园的常规教育。 一、 幼儿园常规教育分析 (一) 常规教育的作用 1. 什么是“规矩”? 什么是“规矩”?在字典里面解释这一词语就是“一定的标准、法则或习惯。”在幼儿园里也是需要一定的标准、法则和习惯。幼儿园常规就是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幼儿发展的特点来定位的。 2. 幼儿园常规的作用? 幼儿园常规作用就是幼儿们的一日生活中基本要求。我们要把这些要求制定出一个完整的计划,我们要让幼儿非常清楚的明白他们能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把幼儿培养成有着良好的行为习惯还有自主能力,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避免没必要的困扰。幼儿园常规的作用就是让幼儿的一日生活变得丰富、规律、多姿多彩,教师要积极调动幼儿在生活中的自主性的积极性。 3.常规教育的内容 生活常规贯穿幼儿在园的一日生活活动中,是根据幼儿园的生活环节制定的活动规则。它包括入园、盥洗、饮水、入厕、进餐、午睡、起床、离园等环节的常规。幼儿应该形成的生活常规包括:遵守作息时间,有良好的进餐习惯、睡眠习惯、卫生习惯、有良好的坐、站、走姿势,以及有良好的物品收放习惯等。各年龄阶段会对幼儿的常规要求也会有所不同。 (二)、幼儿园常规教育存在的误区 1.强调有序性,忽视了自主性 常常说到幼儿园常规教育就会不由自主的想起常规教育就是为了“保持课堂教学秩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偶尔会让幼儿参与讨论。其实教师完全控制着讨论的最终结果,这样的做法限制了幼儿的思想,幼儿园常规教育对幼儿的行为失去了引导作用。教师都努力强调幼儿的有序性都没有尊重幼儿的自主性特点。 2.强调共性,忽视差异性 在幼儿园常规教育中,教师在上课的主要问题还是课堂纪律,教师上课时的说课内容过于活泼,幼儿也会克制不住自己跟着混乱起来,这时教师该如何是好呢?掌握不了课堂纪律就草草收场?作为教师你缺乏课堂纪律的 经验 外,最重要的是要把常规教育当作一种活动活动而开展,幼儿园的常规教育不是一味的开发出幼儿的学习兴趣,教师应当遵循幼儿的想法来帮助他们自主学习。幼儿园的常规教育是“过分强调幼儿学习的有序性,忽视幼儿学习的自主性,过于强调常规教育中幼儿的共性,忽视遵守常规教育中幼儿的个体差异。” (二) 常规教育内容方面的问题 1.常规教育的限制性 幼儿教师和保育老师的任务都是一样重,压力也很大。但是幼儿教师他们面临的是一群不懂事的孩子,容易对孩子强压的进行说教、情绪行为控制、命令等语言指令已经让幼儿的思想方面限制。他们没有考虑过幼儿的感受,没有站在幼儿角度想问题,让幼儿处于被动状态,幼儿收到的都是“命令”。幼儿按照老师要求做事,训练幼儿各种常规训练。幼儿心里老师就是“皇帝”,说出来的就是“圣旨”,不管对与错都必须服从。幼儿的思维得到限制,剥夺他们想象自由。 2.常规教育的方法单一 常规教育应该实施在幼儿一日生活中,在一日活动中教师要把握每一个环节,让幼儿能更好的融入。可是,有的教师不会把握在一日活动中的环节,那么他们大多都是把常规教育用语言表达出来让幼儿明白,然后就是每天不断的提醒,督促。最后幼儿违反了常规就用惩罚的方式教育幼儿。对于幼儿来说这样教育往往起不到好的效果。他们觉得这些都是老师强调他们去遵守的秩序,他们心里就会产生“规矩关我什么事?为什么要遵守?”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让常规落实到幼儿的心理。 (三) 如何进行常规教育 ①小班 幼儿园常规是幼儿活动的保证,小班幼儿年龄小,自控能力差,比较好动,如果没有良好的常规,保教活动就不能很好的实施。那么如何对小班幼儿进行必要的常规教育呢?对于刚入园的小班幼儿来说,对幼儿园的环境、生活不熟悉,不习惯按相对一致的要求去行动。因此,我们必须从常规培养开始,使幼儿知道什么时候做什么,怎么做,从而逐渐养成习惯。若能在小班时期形成良好的常规,那就有利于孩子从小养成好习惯,使孩子终身受益。经过实践,我认为进行小班常规教育时可从以下三个方面为出发点: 一.建立帮助幼儿适应集体生活的常规。 小班幼儿好模仿,易受暗示,自我意识刚形成,第一反抗期的来临,良好的常规能使幼儿在集体活动中比较协调,这样就不会束缚和限制幼儿。比如在带领幼儿进行洗手、喝水等生活活动时,如果先让幼儿分批洗手后,然后坐回椅子,再组织幼儿分批去喝水,我以为这样的常规就限制了幼儿。小班幼儿年龄小,坚持性差,让他们等待的时间过长,势必会造成常规的混乱,针对小班幼儿的这一特点,我认为可以让幼儿洗完手后自由去喝水,然后给幼儿一点自由活动的时间,这样下一个环节活动时幼儿的注意力就比较容易集中,如此有松有紧的常规比较适合小班幼儿。 又如我们在安排幼儿座位时,通常是排马蹄形位子,带过小班的老师不难发现孩子为了这个椅子经常发生矛盾,不是你挤我,就是我挤你,针对这样的现象,我觉得可以在地板上用线做上相应的标志,固定幼儿椅子的位置,便与幼儿放好椅子。地上的线可以给孩子暗示,而小班幼儿正是最容易受暗示的……如此的常规避免了许多不必要的矛盾。 二、常规教育必须从幼儿的需求出发 幼儿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尤其是小班幼儿更是以直觉行动思维为重点。所以,我们在进行常规教育时要让幼儿直接参与。以洗手为例:一般如果是徒手的示范讲解,由于小班孩子头脑中没有表象,这种方法比较难以接受。因此,我们可以采用分批带幼儿进入盥洗室,让幼儿看见水龙头,肥皂,毛巾,再亲眼看到老师的具体示范,这样使幼儿看到具体的行为标准,以及达到这个标准所使用的方法后,便于幼儿的掌握。 我们培养小班幼儿的自理能力,是在他们能力范围内的自理,教师适当的帮助是必须的。比如,冬季要求小班幼儿将衣服塞在裤子里,由于孩子手臂短,穿的又多,因此只能将前面几件衣服塞好,而身后的衣服很难整理好,这时就需要老师给予适当的帮助。所以,在常规教育时,不能考虑到方便老师,而是要从幼儿需求出发,怎样做有利于幼儿,就采取怎么的做法。 三、在活动中建立常规 由于小班幼儿及容易进入角色,我们设计的活动就要创设一定的情景,如果只是单纯的说教或是机械地重复练习,孩子马上会厌倦,于是,我们可以用“小孩小孩快回家”、“小鸟小鸟快回家”或者“小兔小兔快回家”等游戏,来建立体育活动中站位的常规。在活动中建立常规是由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所决定的,只有在活动中采用具体形象,让幼儿亲身体验行为的方式,才能建立稳固的常规。 幼儿的常规意识,需要不断地进行强化,才能巩固,这就需要通过具体形象的教育,并反复进行练习,不断地强化,督促。例如在培养洗手常规时,我们除了交给幼儿正确地洗手方法外,还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把洗手的程序编成儿歌,让幼儿边念儿歌边洗手,这样他们很快掌握了正确地洗手方法,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 另外,在活动中建立常规,还必须考虑到三个基本要素: 1、 内容少,分解细: 再以洗手为例,以前我们在教幼儿洗手时,总是教师完整的示范并讲解一下洗手的整个过程,然后让幼儿操作,但孩子们很难达到要求,原因是他们不知道怎么样才算两只小手冲湿了,怎么样才算手上都擦上了肥皂,怎么样才算搓出了肥皂泡等等。因此,我们不能粗线条的教,而必须细化某一个环节。比如,一般幼儿擦肥皂都是一擦了事,于是我在指导幼儿擦肥皂时,对幼儿说:“肥皂要和你的小手做朋友,先和手心做朋友(用肥皂在手里擦一擦),然后和手背做朋友(用肥皂在手背擦一擦),最后和你的手指做朋友(用肥皂擦手指两面),这样,你的手心、手背和手指上都有了肥皂,才算是做了好朋友”。这样,在十分具体的边讲边做的过程中,就比较容易掌握擦肥皂的要领。同时,由于幼儿记忆的特点,中班幼儿可以同时提两个要求,大班幼儿可以同时提出三个要求,而小班幼儿在一次活动中只能有一个要求,即一个重点,因此,在对小班幼儿提常规要求时,切记一次提一个要求,同时要把这样要求讲细讲透。 2、 考虑仔细、周全: 教师考虑的周到,教的仔细,就有利于良好常规的建立。比如在安排午餐的位置时,既要考虑桌子之间的距离,这样可以方便幼儿的进出,又要考虑幼儿进餐时情绪,将食欲好进餐快的幼儿于食欲差进餐慢的幼儿坐在一起,这样可以起到以快带慢的效果。如果教师只是随意摆放桌子,根本不考虑桌子与桌子之间的距离等问题,势必会造成孩子之间的许多矛盾,出现冲撞、将椅子举起来或顶在头顶等现象,这样就破坏了安静吃点心的常规,同样也破坏了搬椅子的常规。因此,在安排教育设施时,每个教育环节都要适合幼儿,以免使幼儿之间造成不必要的矛盾。 3、语言要慢、轻、短。 在常规的建立中,必定有要求,有检查。我认为我们只需要轻声的语言和动作的暗示,从正面引导,以榜样作用激励幼儿,多督促幼儿。对小班幼儿讲话我们要做到慢、轻、短,即语速慢一些,声音轻一些,语句短一些,尤其是小班幼儿很容易进入角色。我们应该注重拟人化语言的运用,这在成人看来似乎是不可思议的,对于中、大班孩子来说效果可能还不怎么样,但是,在小班幼儿来讲确是必须的。例如小朋友在放杯子时,老师要求他们轻放,但发现孩子们没有做到这一要求时。老师可以说:“听,是哪一只杯子在吵架啊?这些杯子都是好朋友,应该这样说话(教师示范轻放杯子,并请出错的孩子模仿一下)对,现在他们是轻轻讲话了,才是好朋友。”按这样的方式提出要求,孩子会比较容易接受。 总之,只有立足于小班的特点,细化稳固在生活中建立的常规,才能使幼儿常规活动不乱,达到我们预期的教育效果。 ②中班 一.如何对幼儿进行生活常规的教育 在一个班上如果没有很好的生活常规,这个班将会是乱哄哄的,同时在这个小细节上也存在着许多不安全隐患。每当幼儿过了一个假期后,回到集体生活就会表现:做事不认真、不踏实;老师提要求要么没听见;要么是听见做不道;导致老师不断地提醒着,分散老师注意力来维持班上纪律,同时也会影响到幼儿正常活动。为此开学第一周我班把工作重点放在常规培养。首先,三位老师要求上、下午保持一致;其次老师提要求明确、简洁,帮助幼儿记住和落实;第三加强老师和值日生检查力度;请每天值日生协助老师管理、检查。如:每天都会有值日生选择不同值日,每位值日小朋友都有自己任务;闻手香检查小朋友洗手是否用香皂;擦手摘毛巾检查小朋友是否把小手擦干净并收放到相应位置准备消毒;每天小朋友也都有自己任务:来园前放值日生或劳动图片,提示自己晚间所从事的劳动;为了帮助幼儿养成收放好习惯, 3月4日经三位老师共同商讨后,请幼儿在晚间劳动后自觉地把劳动图片收好,这无形之中培养幼儿做事有始有终。看似简单生活常规,需要老师付出很多心血帮助幼儿建立,只有家园形成合力才能有效地实施教育。 (一)榜样激励法 榜样激励法是指对幼儿的良好品行和行为表现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巩固其良好品行的教育方法。幼儿的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但他们对来自教师的表扬和鼓励是非常重视的,所以教师利用幼儿的这种上进心理需求,及时肯定幼儿的良好行为表现,特别是对能够自觉遵循常规的幼儿要及时表扬和鼓励,这样就可以使幼儿对正确的行为而获得的正面强化刺激而使其固化下来,而逐渐养成行为习惯。比如:为了培养幼儿自我服务能力,每天幼儿穿、脱衣服和叠被子等环节用数数方法鼓励做事快幼儿,同时认真观察全班做事情况,并提出相应要求,如:安静做事,不要因说话影响自己做事速度,在老师引导下,发现幼儿做事速度明显加快了,他们也逐渐发现做事快了,会有更多时间玩。个别做事“慢”(边说边做)幼儿,发现老师每天都在关注他(她)们,也能很快完成自己事情,加入到后面游戏中来。所以每位幼儿都是非常有潜力,只要我们给他们锻炼机会,并学会用鼓励话语激励他们,相信进步更快。 (二)引导法 故事引导法实际上也是一种榜样教育,但这种教育方法主要是运用一些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向幼儿介绍遵守常规的典型,启发幼儿向文艺作品中的榜样学习,以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方法。幼儿喜欢听有趣味的故事,而教师充分利用故事教育的载体,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可以产生较好的效果。比如:利用餐前、午睡前等环节给幼儿讲故事,引导幼儿向身边榜样学习。讨论:这位小朋友遇到问题怎么做的?怎么解决问题?3月4日星期五是我班评选“小小气象员”的日子,卢树柏推荐:孙准小朋友,理由是他帮助我把写的名字放在柜子里,(卢树柏柜子高,自己放不了请哥哥帮忙)到大二班住宿帮拿拖鞋、脱鞋、拿牙刷,帮助我弄不哭(什么意思) 孙缘缘说:哄他。孙准和杨添淇用自己行动帮助身边小弟弟,他们的行为很让老师感动,老师会以此来引导全班小朋友向他们学习,学会帮助身边有困难的小朋友。 (三)生活体验欣赏法 生活体验欣赏法是指经常组织幼儿进行生活方面的自我服务活动,在活动达到目的之后,组织幼儿观赏和评价自我服务的劳动成果,从中欣赏规范生活的美感和进行良好的情绪体验。当幼儿能够正确欣赏自我服务的劳动成果时,不仅会对生活常规教育要求产生迎合的心理,而且能够使幼儿获得成功感,从而产生良好的心理体验。比如:每天晚间劳动,幼儿都会非常自觉参与到劳动中,闫一冉很认真地把第一层鞋柜里鞋一双双摆出来后擦柜子,然后第二层第三层,最后她还把全班鞋按男孩和女孩分类码放到鞋柜里,最可贵的是动画片都开演了,别的小朋友把手中劳动布放到盆里马上跑来,只有她直到把自己事做完她才过来。对于这样幼儿我们引导全班幼儿要学会欣赏别人身上闪光点,使班上幼儿对自己的劳动成果产生自豪感,以此为榜样用这种良好的生活体验欣赏教育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四)巩固法 行为巩固法是指定期对幼儿的行为常规进行检查和评比,使其能够在生活常规的制约下自觉养成良好生活常规和巩固已经形成的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方法。在行为巩固教育时,教师要注意使用适当的激励手段来促进幼儿坚持良好行为。 小班幼儿常规教育研究论文四 常规教育是幼儿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常规教育也是使幼儿学会适应集体生活并具备初步的独立生活能力、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较好的组织纪律性的重要手段,因此逐步认识理解和正确掌握这些常规不但是必要的,也是相当重要的。 那么,如何帮幼儿建立良好的生活常规,并取得良好的效果呢?我觉得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造融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良好常规的前提,老师要和幼儿建立深厚的感情。老师对孩子提出的常规要求,不能只停留在让孩子执行的水平上,教师应该用语言和行动具体地向幼儿说明为什么这样做的道理。同时常规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教师要有耐心,贵在坚持。 二、创设情境引起幼儿的兴趣 1.游戏激发,行为巩固。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一项活动,幼儿喜欢在有趣的活动中接受教育,而游戏则是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的良好手段,在游戏中巩固幼儿的常规行为。因此,我充分利用游戏对幼儿进行生活常规教育。如:刚入园的小班孩子,睡午觉时脱下的鞋子总是随意乱放。起床后经常会穿错鞋或找不到鞋子,经常会把我们弄得手忙脚乱,顾了这头,顾不了那头,有时还得趴在地上帮孩子找鞋,费时又费力。所以养成午睡的常规很重要。于是我就尝试着用孩子能乐意接受的游戏口吻教育孩子,帮助他们学习放好鞋子的方法。有一天午睡前,我用游戏的口吻地对孩子说:“你们知道吗?你们的两只鞋子是一对好朋友,他们喜欢在一起说悄悄话,如果我们睡觉时,把它们东一只,西一只分开乱放,它们就找不到好朋友了,心里会非常难过。所以我们午睡的时候脱下鞋子,一定要把两只鞋子靠拢摆整齐,让两个鞋子朋友永远亲亲热热地在一起。”我一边说,一边把正确的方法示范给孩子看。果然,孩子们上床午睡时,都非常认真地把自己的鞋子放在了一起,有的孩子还拉着我去看,指着自己放整齐的鞋子说:“老师,你看,我把两个好朋友放在一起了。”就这样,孩子开始饶有兴趣地学习摆放鞋子的常规,通过每天地坚持和经常地提醒,这一常规很快就建立起来了。 2、故事引导,儿歌记忆。充分发挥故事、儿歌的引导作用,运用一些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向幼儿介绍遵守常规的典型事例,启发幼儿向故事中的榜样学习,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幼儿喜欢听有趣味的故事,而教师充分利用故事这一载体,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可以产生较好的效果。 三、坚持说服和表扬为主的教育方法,正面引导幼儿 小班幼儿年龄小,思维能力和自控能力还不完善,因此,即使老师讲的对,幼儿也不可能完全接受,接受了也不一定按要求去做。所以,对幼儿的管理应体现在耐心说服和引导上。对幼儿的正面行为和点滴进步,我们都应积极鼓励、充分肯定并提出新的目标和要求。 四、重视孩子的个性化教育 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一个个有思想、有个性的孩子,而且他们每个人的个性都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在平时的教育过程中,我非常注重孩子的个性差异,针对孩子的性格、兴趣、 爱好 等特点来开展教育工作。 从幼儿实际水平出发,循序渐进地实现《纲要》的有关要求。在具体要求和指导方法上,也要从幼儿年龄特点出发,如对小班幼儿培养生活卫生习惯和独立生活能力时,要着眼于“教”。教师要以极大耐心,不厌其烦地采取多种形式,示范并结合具体讲解指导,通过游戏进行练习,重点放在幼儿学会技能上。而中班,则在小班基础上,着眼于“形成行为习惯”,可较多利用语言进行督促、检查、表扬和批评。对大班,则要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要求其“自觉”。在指导幼儿日常生活活动时,还必须看到幼儿之间的个别差异。这些差异除了受家庭或幼儿园的教育影响外,还有受到体质的好坏、智力发展状况、精神状况和意志性格等因素的影响,我们必须予以重视,区别对待。 五、教师为幼儿做好榜样 榜样激励是指为幼儿提供正确的行为典范,激励幼儿去模仿。为幼儿提供的榜样包括直接的和间接的。直接的榜样主要是指成人和同伴,间接的榜样有文学作品、影视作品等。有人说:教师是幼儿的镜子,幼儿是教师的影子。要让孩子怎样做,首先自己要做好榜样。老师在孩子们心目中的形象是很大的,她们常常在家里、或游戏情景中模仿老师。做为老师我们更要规范好自己的言行,做孩子们的榜样示范。教师要以身作则,千万不可不拘小节。老师只有不断地加强自身修养、时时注意自己举止言行的规范,才能留下正确的教育影响。 六、让幼儿参与常规的制定 积极的师幼关系能让孩子的被动遵守规则行为变为自觉自愿行为,当孩子们对规则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后,他们有了自己制定规则的想法。让幼儿参与常规的制定过程实际上也是引发幼儿思考的过程。如:午睡前要脱衣服,小班的幼儿有的坐在地上脱,很不卫生。对于这个问题,我组织幼儿讨论,应该在哪儿脱?怎么脱?由于是幼儿熟悉的事情,他们纷纷发言,有的说在桌子上,有的说在床上„其中王晓婷的意见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在椅子上脱,脱好后就把衣服放在自己的椅子上。当天中午,所有的幼儿都坐在自己的椅子上脱衣服(有的需要老师过去帮忙),并把衣服放在自己的椅子上。如此看来,幼儿自己出的主意比老师提的意见更有影响,更容易遵守。 七、重视家园配合 培养幼儿常规要重视家园配合。家长在了解了我们的常规工作后,很乐意参与我们的教育活动,帮助孩子搜集相关的学习资源和区角材料,这样既方便了我们的教学又节省了我们的财力。做好了家园配合,才能培养良好、稳定的常规。 猜你喜欢: 1. 关于幼儿园教育方面的论文 2. 关于幼儿教育的论文范文 3. 浅谈如何在美术活动中培养小班幼儿的动手能力论文 4. 有关幼儿分享行为的教育策略探讨论文

小班化教学课题研究论文

小班化教育是一种班级人数较少、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和个性充分发展的教育组织形式,是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普遍采用的基础教育发展模式。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小班化教育研究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小班化教育的探讨》

摘 要:我在大学的时候曾经做过家教,当时我所辅导的学生是小学六年级,从辅导前的语文和数学只能达到60分,经过半年的辅导,到期末能够到达平均90分以上,作为初级的小班化教育能起到如此立竿见影的效果,我感到无比惊讶。现在作为老师的我们,面对现在各种辅导机构雨后春笋般的涌现,全国各地包括我们浙江都在试点小班教育。那么我不禁要问,我们在现行的教育方式中,小班教育的教育方式对于传统的班化教育而言有什么优势,那么又该怎样实施和强化我们的小班化教育呢?

关键词:小班化;传统班化;互动;营造;和谐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4-202-03

一、什么是小班化教育

小班化教育是一种班级人数较少、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和个性充分发展的教育组织形式,是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普遍采用的基础教育发展模式。

小班化教育绝非一般意义上所理解的简单减少学额,而是在基础设施建设、课堂教学环节、班集体建设等方面都需要进行综合配套改革的教育形式。

二、什么催生了小班化教育及其意义

随着出生人口负增长、教育资源的充裕和家长对子女教育投入的加大,被称为“精品教育”的小班化教育在国内部分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渐露风采,成为教育改革新的探索热点,被称为“教育领域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在推行小班化教育上,上海起步早、迈步也比较快:1996到现在已年达到300所,一些区在一年级基本普及了小班化教育。目前,小班化教学基本模式的研究重心已经转移到中高年级。预计今后3-5年,上海将有80%的小学实行小班化。

今年年初,杭州市教育局发文公布了重新认定的市小班化教育实验学校78所。此次认定经过学校申报、专家评审,杭州市教育局对原有的杭州市小班化教育实验学校、基地学校和试点学校进行梳理、审核,整合命名为现有的杭州市小班化教育实验学校。评审时,严格把握小学班额不超过36人、初中班额不超过40人,实施小班化教育的班级数占总班级数的不低于60%等条件。

虽然,小班化教育在各地兴起的原因不尽相同:在一些地方,小班化出现的动因是为了增加学生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而在另一些地方,小班化的出现可能源于生源的萎缩和教育布局的调整。但是,我们关注小班化,因为它带来的不仅仅是一个班级学生数量的变化,更值得关注的是其背后教育观念和思想、教育方式和方法的变化。从一定意义上,它保留了传统班级授课制的优势,但是避免了传统的大班带来的不能充分适应学生个性差异,无法照顾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因此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受到忽视。小班化教育带来的对个体受教育充分程度的关注体现了教育上的人文关怀,单纯学生数的削减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小班化教育,小班化教育的核心在于实现以人为本,这为传统班级授课制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小班化教育核心特点

小班化教育具有以下核心特点:

1、缩小班级规模

一个班级通常控制在25-36人

2、改变教室空间格局

在各地开展的小班化教育实验中,教室环境的设计和创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举措。课桌椅的布置,一改过去那种简单的秧田型,而采用马鞍型、品字型、周边型等多种形式。同时在教室中配置了图书架、玩具、体育器材等设施。

3、强调学生在班级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确立以育人为本的思想,把学生视为一个个具有独立人格、文化背景、知识积累、兴趣爱好等不同特点且客观上存在差异的人。这种教育观念的变化导致学校从教育目标、课程、教学到评价的整体改革。

四、小班化教育需要达到的条件

小班化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定的条件才能实施。

1、教师自我素质,是实现小班化效果的关键条件

小班化教育的特点,对教师素质要求极高。首先,它要求教师是一个“现代社会人”,具有丰富的人性和现代文明素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具有充实的生活内容和文化品位,懂得审美;其次,它要求教师素养的自我提高。小班化教育倡导“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注重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成长,鼓励学生形成个人的兴趣爱好。小班化教育教学的信息量大,人际交流频繁,反馈节奏快。教师不太容易把握,这就要求教师要有扎实的文化素养,有丰富的社会经验以及生活情趣。

2、改变教师的教育理念是小班化教育能否实施的根本条件

改变班级的人数与规模,这只是从形式上改变了传统的班级组织,能否使小班化教育真正的实施,关键在教师。传统的班级授课与小班化教育存在着根本的差异。小班化教育要求每位教师改变多方面的教育观念。首先,要求教师要面向所有学生而不是片面的面对成绩好的学生;其次,要求教师能根据每位学生的差异,进行因材施教,而不是进行填鸭式的教育;再次,要求教师在教学方法上作出较大的改变,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最后,要求教师改变与学生的关系,变自己的主体地位为主导地位,充分在教学中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地位。

3、优良的学校硬件设施是实现小班化教育效果的保障

小班化教育不但缩小了班级的规模,而且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小班化教育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以及从活动中进行体验。这就要求学校要具备相应的教学活动设施和学生良好的活动场所,从而更好的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玩闹中学习。可以说良好的学校硬件设施是小班化教育效果的保障。

五、怎么样实现小班化教育

1、文化环境的营造

改变班级环境,优化学习空间。创设有别于传统大班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健康发展的教育环境是实施小班教学必要的物质条件。要尽可能为小班创设适合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最佳环境,配齐必备的电化教学设施,尽量考虑给小班学生更广阔的活动和展示空间。

教室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主要场所,教室环境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整体素质,它有利于尊重学生的个性发挥,崇尚人文关怀,是提升学生自信和成就的天地,所以教室文化的营造是小班化教育实验成败的基础。要营造富有特色的小班教室文化,让教室的墙面、四角、壁橱都能“说话”,使班级成为师生共做、共学、共享、共赏的乐园、家园。

传统的教室布景不论做法如何往往易陷入一种模式,且应付检查式的,如学生作品栏,多是找一些优秀的学生作品如书法、美术、作文等贴在上面,这一贴往往是一个学期都不变,或直到被学生撕毁后再更新,这样的教室布景是死的,是为布置而布置,浪费学校资源及大家的时间、精力。我们认为小班的布景应当是活的,应体现学生的成长的过程,作业不一定是最优秀的,但是它却是学生的学习成就是学生引以自豪的。

环境布置原则:①富有教育意味;②讲究整体效益;③注意安全方便;④具有独特风格;⑤注重动态变化;⑥力求实惠节约。

课桌文化:讲台、课桌椅的摆放,可根据教育教学活动的需要科学排列,有条件的学校尽量单人单桌,并采用马鞍型、品字型、多边型等各种形式,方便师生交流,这样的摆放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张扬学生的个性,这种氛围促进教师的教学方式的改变,当在具体摆放时,要重视教学形式与教学内容的统一有效,教学手段与课程目标的协调一致,使课桌的变化产生最大的教学效益。

黑板文化:教室内目前都只有两块黑板,一前一后,但根据教学组织形式和学生发展水平,面向全体学生分层教学,让每一个学生都享受到学习的成功体验,又有不同的发展,教室内可设置“一大几小”黑板,主要用于小组合作学习;后面的黑板报的黑板也可进行改造,比如划出一块专门用绒布铺,或用吹塑纸铺,这样学生可将手工作品、剪纸作品等自由张贴在上面。

2、教学方式的变革

“小班化”教育不仅是人数的减少,更重要的是教育方式和方法的改变,教师的教育思想和观念的转变。教师的课堂教学的设计不仅要备教材,更要把备课重点放在备学生和教学具的准备上。要在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学习,尽量实行课后单独辅导,作业面批以及分层作业和测验。在小班化课堂教学中要注意运用好互动教学策略、合作教学策略、反馈教学策略、分层教学策略,确保课堂上学生的操作、交往比大班学生明显增多,每个学生接受教师单独辅导的机会明显增多。

“一个大班教师可能毁掉一部分学生,一个小班教师则有可能毁掉每株幼苗。”这句话似乎有些危言耸听,但不无道理,当一个教师面对大班中五、六十个学生时,由于无暇关注到每一个学生,他的意识、理念也就不一定在每一个学生身上得到内化,但当一个教师面对二十来个学生时,情况就会截然不同。所以小班教学更需要“阳光教师”来构建课堂,播下仁爱、正直、文明、智慧、诚信,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课堂氛围。

(1)教学氛围的营造

(小班化教育软环境):学校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创设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提高教师民主平等意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师生互动、师生并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营造教学氛围原则:

①尊重每个学生,营造温馨气氛,让爱充满学生学习生活的每个角落,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

②生动活泼快乐,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到充分的发挥。

③在合作中竞争(分组教学是小班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之一)提倡在合作中竞争,即变个人竞争为小组合作竞争。

营造教学氛围方式:

①采用“关心,赞赏或激励”的教学用语

②运用教学体态语,创设温馨的人际环境,传递师爱信息

③创设有利于人际交往的教学空间形态

(2)教学过程的优化

①备课: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小班化的教学形式,更需要教师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认真钻研教材,领会新课标要求,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备好每一节课。小班的备课可包含:教材内容、教学要求、教学重难点、教学媒体(教具、学具、桌椅的排列)、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个性指导、设计意图、板书设计、课后反思等十个方面,要备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交互方式,还有信息技术的介入等,尤其强调学生活动、个性指导这两块内容的设计,学生活动要凸现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理念,个性指导可以是课前对不同层次学生可能出现的不同情况进行预设,也可以是课中对个别学生的个性指导在课后进行及时小结,课后强调对课堂经验教训进行及时、深刻的反思,并提出整改措施。也就是在备课中要处理好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的关系,最终使全体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不同的发展。

②上课:专家们指出,小班化并不等于教学优化,相当多的教师并没有因为缩小班级规模而改变自己原来的教学方法。甚至不少学校因急于缩小班级规模而聘用了不合格或缺乏教学经验的教师,反而影响了小班化的效果。所以教学要想取得显著的效果,大部分取决于我们的老师“怎么做”,小班学生人数少,学生的活动空间加大,原来许多大班教学所做不到的,现在小班化教学都能做到。所以小班教师要本着均等性、公平性、充分性、综合性的原则,挖掘小班化教学的潜力,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得到“阳光普照”,使小班的课堂通过更新教学理念,优化教学方式,努力呈现“六多”现象:学生发言的人数多,实践时间多、合作机会多、接受的个别辅导多、获取的反馈信息多、得到的认可和欣赏多。

③作业。精心设计学生的作业,必做题可面向A、B、C三类学生,重在学习巩固基本知识,达到教学的基本要求,选做题面向A类学生和部分B类学生,重在培养运用与创新能力,达到教学目标的较高求,即发展性学力与创造性学力。课学练习的时候,教师要心中有底,有的放矢地进行巡视,指导A类学生自己落实双基要求,点拨B类学生发挥潜能,进行练习,帮助C类学生完成练习。教量面对学生的练习,可采用多种批改方式,要有教师即时面批,让学生当场订正,有的练习教师可批一部分,留一部分由学生自批自改互批互改或集体讨论批改,再给组长检查老师抽查。

④辅导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要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辅导不仅要辅导知识内容,还要辅导学习方法、习惯,激发学习兴趣、意志等。

要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有针对性地进行分层辅导。辅导既有集中辅导,也有个别辅导,其中,集中分层辅导有针对性地化解难点;个别辅导则注重帮助学困生和指导优秀生。

利用小班化的优势,有效预防差生的形成。

(4)设置和谐的教育课程

小班相对于大班,无论是学生的自主性发挥,教师的个性化教育还是师生间的交流,都有着明显的优势,小班化教育不仅是教育形式、教育方法的改革,更是教育理念、教育内容的系统探索,作为教育内容的源头,课程体系的改革显得尤为重要。在进行课程设置时,要以“以人为本,和谐发展”为宗旨,以党的教育方针和素质教育的理念为指针,以学生发展需要为目标,以不增加学生学业负担为前提,不断适应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需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感性到理性,强化学科间,年段间的衔接与联系,重视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实践性、社会性、操作性和前瞻性,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协作性、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使课程更适合小班化教育。

课程设置为基础性课程和活动课程、发展性课程。基础性课程就是按国家课程计划开全开足所有课程,活动课程,设有班队活动、体育活动、晨间活动、午间交流等,依据小学生特点,给他们提供充分的交流和户外活动的空间,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性课程包括校本课程、地方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等。发展性课程的设置各校要从校情出发,重点考虑学生潜在的发展需求和兴趣,同时兼顾学校条件和师资在课程开发上的能力,可设置了英语口语、语文导读、形体训练、趣味数学、手工制作、绘画、书法、器乐、音乐舞蹈、棋类、心理保健等学生喜爱的科目,让学生在完成国家教育计划规定的学习任务的同时,给他们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给他们更多的亲自动手、动脑及独立操作、独立尝试体现自我的机会,从而培养各种素质和能力,张扬学生的个性,使学生成为合格加特长的学生。

做法:每学期初,由教师根据本人的特长列出可能开设的发展性课程菜单,列表公布,然后让学生自主选择,打破原有的教学班编制,人人参与自己喜欢的课程。

另外,充实教学内容,挖掘基础课程的活力。如语文课着重补充能提高学生积累、信息搜集管理、写作等能力的内容;数学课补充思维训练、小课题研究等内容;科学课拓展社会实践活动;音乐课开辟自编、自舞、自奏等创作项目;美术课充入美术鉴赏和合力创作的内容。

课程是学校教学工作的核心,小班教育涉及各类必修课、活动课的教材编制。但是目前小学的综合、活动课程以及隐形课程,都没有统一的教材,各校组织力量开发校本课程,耗时费力。因此,推广小班教育,课程教材的建设要纳入实施计划之中。

结束语:

小班化教育对于我们而言是一种趋势,对于我们现行教育体系来说是一个重大的变革。目前,我想表述的是对小班化教育的研究需要已从对小班人数、育人环境、教学策略与方法等方面过渡到对包班制的理性思考、对教室内外环境布置的理性思考,以及对小班师生比的问题、小学和中学的衔接问题;师资问题、教材问题、科学的小班化教学理论问题等进行深入的探索。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小班化教育研究论文

当前小班化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论文

摘要: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小班化教育已成为世界上教育界人士最热门的话题之一。我国部分经济发达城市如北京、上海,甚至一些中小城市的学校,也按“小班”模式设计和创办起来。本文总结小班化教育试行几年来的经验和成果,分析当前推行时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 小班化教育 问题 对策

因国家人口政策的实施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人口出生率不断降低,小学的生源也在减少。同时,西方发达国家教育改革注重个性化、个别化的经验,使得小班化教育这种新的教育模式应运而生。

从目前一些试点学校来看,小班化教学的课堂真正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观念。但据美国学校教育委员会研究表明,一些采用“大班”教学的国家,管理学校得法,学生学习效果并不比实施小班化教学的国家差。另有一些研究也表明,小班化教学并非自然带来学业上的提高或者对学业只是略有帮助。从另一方面来说,实施小班化教育为了保证学生有一定的活动空间,造成了教室的短缺;且小班化教学所需的教育成本肯定远远超过大班教学。正因为有种种疑问,所以国内外教育界到现在为止,对小班化教育的是非成败仍争论不休。小班化教育在我国试行已有五六年时间,影响很大,但目前在实施中仍需解决许多问题。

一、班级规模问题

班级规模主要是指班级内学生的人数,一定的班级规模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前提条件。

1.心理学研究

有心理学家就班级规模与教师态度、学生态度和课堂处理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班级规模越小,教师态度、学生态度越积极,课堂处理越容易,并且当班级规模高于25人时,教师态度的积极性急剧下降。

2.行为学研究

国外一项“视野与文化”研究表明,教师视野的最佳覆盖范围为25-28个学生。又有美国学者的一项调查显示,教师在一节课上与学生的目光交流有2/3集中在优秀学生身上。

从以上两项研究发现,小班化教育最适宜的.班级规模为25人左右。如果班级学生额太多,教师就会顾此失彼,难以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由此产生的教学空间(教室)的拥挤,会给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不利影响。但如果学生额太少,虽然能体现教育面前人人平等,却难以激发学生在集体教育中的竞争意识和榜样促进作用,与小班教育如出一辙。但目前就我国而言,班级规模参差不齐,究竟多少学生组成一个小班最适宜,尚无定论。

二、教育环境设计问题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要建立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环境,得提倡“六大解放”,即解放儿童的头脑、眼睛、双手、嘴巴、时间和空间。为此“小班化教育”试点学校改变传统的“秧田式”为“茶馆式”,将课桌椅设计为各种几何图形,根据学科和活动的需要随意组合;教室内、外布置往往整齐划一,走廊上是五颜六色的放书包的壁橱,教室四周是开放或封闭的壁橱,室内的四角设计为教师办公角、学生图书角、电子教学设备角和体育器材角。这样的设计能够培养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创造和动手合作能力,而且缩短了师生、生生交往的心理与空间距离,让教育更容易地接触学生,形成新型的师生关系。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形象的比喻:“让学校的每堵墙每扇窗都会说话”。但实践证明,走廊上的书包橱,既影响学生活动,又给学生放取书本带来不便;班主任进教室办公,给工作和休息都带来很大影响,甚至令某些敏感的学生学习分心,使某些内向的学生提心吊胆,惧怕提出问题,很难积极主动地参与课间活动。另外,在设计课桌椅时,既要考虑到实用、轻巧、便于搬动,又要考虑到大小适宜、便于书写。

三、师资培训和建设问题

现在进行“小班化教育”实验的试点学校,有的是因为上级领导部门给予了一定的优惠政策,只求实验效果好,不用担心经费问题;有的是因为生员减少、拆并学校造成师资富裕才进行实验的,没有重新对小班化教育教职工调整编制的需要。根据管理学原理,只要是一个组织、一个集体,人际关系处理是必不可少的。这样就要求所有试点学校重新加强教职工的编制工作。

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艺术滞后于教学设施,也是小班化教育深入发展的一大障碍。目前适应小班教育的师资力量不够;教师年龄偏大,部分教师的综合能力较弱,缺少按照现代教育观念和技术来组织和管理的经验;有关专业人员缺乏。我国中小学教师目前选用的课堂教学形式,已有近百年不变的历史,亟待教师研究出一套适宜小班化教育的教育教学理论。

四、符合小班化教育模式的教材问题

小班化教育已在我国试行六年了,现阶段正面临着小学阶段向中学阶段的过渡。在原本小班化教育教材就不健全的基础上,如何制定一套自上而下、适合“小班化”各阶段的教材,也是一个关键点和难点。

五、教育投入与效益问题

小班化教育像一个“个儿大、胃口好的婴儿”,如今面临嗷嗷待哺的状况,如再按照传统的方法养育,会造成营养不足、发育迟缓。

关于课堂教学类论文例文,与怎样提高课堂教学相关开题报告范文本论文为关于课堂教学类教学督导论文,关于怎样提高课堂教学相关专升本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可用于课堂教学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免费教你怎么写课堂教学及多媒体及情感教育方面论文范文。初中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它的任务是为学生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和进一步学习现代科学技术,打好初步基础.为达到这一目的,新一轮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新课程教学实质上就是有效的课堂教学. 本人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教师的教学设计,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角色和教学行关于课堂教学类论文例文0026;的转变等方面探究,通过发现探究式、自主交往式、过程活动式开展有效教学,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随着国际竞争的激烈化,我国社会老龄化趋势的明朗以及人才市场供大于求形势的走强,青年一代肩上的责任越来越大,不论从个人发展还是民族振兴,实现全民知识化,增强个人创造能力,不论于国家,抑或于个人,都已经成为一种内在需求.而教育这一人才培养的前沿阵地担起了义不容辞的责任.所以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最大量的知识,最大程度地发掘自身潜能使提上了日程.那么,作为教学工作者,我们应该如何做呢?在此陈述一下陋见,以供各位同仁交流.本文转载于 一、提前充分准备,做到胸有成竹1.研究课程标准,认清当前任务.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对人的能力有了新的要求,而新的课程标准正是在这种条件下诞生的.研读课程标准,了解设置生物课程的理念,把握何为三维目标,三维目标的具体要求如何,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新教材的编撰遵循了什么规律,等等.只有认识这些要求我们才会做到不迷失方向,让学生自主发展成为新型的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通过我们的努力,学生要发展成为全面发展,终身学习的人.只有认清当前的时代特点,认清时代对人的发展的要求,认清大纲的具体要求,我们才能正确地发挥自己的职能.2.认真研读教材,把握知识深度广度.研读教材,要认清在原来的教材基础之上新教材在知识方面有何所增,何所删;知识呈现的顺序和方式变动如何.从整体上来看,又有什么样的特点.既体现了人的共性发展需求,又满足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只有我们把教材研究透彻了,才能在日常教学中践行这些要求,落实教学的有效性.3.增强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发展水平.只了充分了解学生,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学生有什么样的爱好,那么我们又应该有什么样的导入,如何联系实际;学生知识水平如何,那么我们又应该选择什么样的起点;学生能力水平如何,那么我们又应该设置什么样的问题;等等.这些细节,都直接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二、严格落实各个环节,打造精品教学过程1.打造精品教学设计,创设问题情境.知识是科学,科学的本质在于它的规律;那么这种规律的呈现方式也必定是有一定的规律、条理的.一个教学设计,其成功与否的关键就在于它是否体现了这种规律,是否尊重这些规律.所以一个教学设计成功的标志之一就应该是它环环相扣,密切衔接.授学生于有规律、条理化的、有完整结构的知识,不仅有助于学生建立知识的框架,更重要的意义在于,我们处理知识的这种思想将会对学生产生迁移默化地影响,他们将以这种严谨的态度,严密的思维来处理其他的知识——学生将会获得知识以外的更重要的品质.教学设计应以问题为中心,重点突出,难点层层展开,层层深入.首先问题应该悬念性,以悬念的形式向学生呈现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其次,要将这一个大的、复杂的问题分解成几个小的子问题,使难度降低,以利学生将问题和现有知识进行联系;再次之,所设置的问题应该具有一定的梯度,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沿着逐个问题层层深入,最终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怎样提高课堂教学参考属性评定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课堂教学的论文范文数据库 大学生适用: 在职论文、本科毕业论文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25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写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总结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职称评中级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然而,一个合格的教学设计绝不仅仅限于知识,而要设立三维目标.尤其是长期以来被忽视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设置.为此,我们要善于挖掘教材,将隐含的可以作为情感教育的点显性化,适时教育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落实“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课程理念.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增强研究能力、攻关能力;提倡相互合作,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合作精神;在自主学习和合作研究中探究问题,得出结论,从面提升学习能力,得到相关知识.2.创造激励性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创设教学情境和活动,适时设置问题,激起参与欲望,提高参与程度.学生的参与程度直接决定着三维目标的实现情况.而学生在相关的情境中激情参与,这本身就是一种态度的转变,其本身就是一种情感教育.3.重视过程评价,及时信息反馈.重视过程评价即指学生作出相应的反应后,教师要及时评价,重视师生情感交流,逐步建立师生情感纽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保护学生的自尊心.积极的评价对于学生是一种正强化,以后他们将会出现更多的我们所期望的行为.重视过程评价了终极目标是使学生产生兴趣,使学生乐其业、钻其业,精其业.4.落实面向全体原则,优差兼顾面向体.要做到优差兼顾,最佳途径就是实施分层教学.所谓面向全体是指,我们所设置的三维教学目标要适合学生的全面发展,把学生培养成合乎大纲要求的人,适应社会当今时代的人;面向全体还指我们要打破以往的精英教育,转变精英教育的理念,而要大力推行大众教育,作为教育工作者当把提高全民素质当作己任;面向全体也指我们要转换视角看学生,在应试教育的形势下以学业成绩的优劣将学生机械地分成三六九等,大力推行所谓的重点班与普通班,取而代之,我们应尊重学生个性发展,每个学生总有一些特长,总会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为人类的发展奉献自己的绵薄之力,所以我们要重视每一个学生,让我们的教育面向每一个学生,不遗弃每一个学生,帮助他们,提高他们,挖掘他们的潜能.5.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在知识呈现的过程中,我们要利用多种类型的教学资源,传统地,我们可以利用板书,当然更可以利用多媒体.但教学工作者往往陷入一个误区:只利用多媒体,备课的过程就是备课件的过程,其实这种做法是不对的.一些教学工具是为我们呈现知识服务的,只有它利于我们展增示教学内容时,我们才利用多媒体.板书的作用是不可偏废的,最佳的状态是两者兼用,嵌合使用,做到各司其职,有机交叉,不重不漏,富有条理,重点突出,难点突破有亮点,深入简出.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奉献;教育是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诚然,教学是一门艺术,但是它是一门有缺憾的艺术,我们所追求的就是如何让这一门艺术更加完全,而完全的重要标准之一就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学生获得了多少知识,提高了多少能力,在情感方面有了什么样的改变.如果对美的追求是没有止境的,那么,我们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也是永远没有句号的.相信,在全国各位同仁的努力下,我们的成果必将越来越突出.如何写课堂教学硕士小论文播放:38529次 评论:6485人关于课堂教学类论文例文,与怎样提高课堂教学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参考文献: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小学语文教学策略小学语文教学使用信息技术信息技术进入小学语文教学,可以提高课堂教学信息传播的质量和效率,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有利于实现教学优化,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首先,教。历史课堂教学论文中历史课堂教学改革的经验,提高历史教学质量.结合省教研。历史课堂教学反思关于举行2016年南安市,中学生优秀历史小论文评选活动的通知,各中学,为进一步推进我市中学历史课程改革,培养学。体育高效课堂教学6--2016学年度上学期),西吉县第一小学周琰,一?研究背景,小学生学习英语是一。创设高效课堂创新教育模式构建高效课堂,一所学校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办学质量,提高质量靠教学,成绩提。小班化课堂教学论文括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创造能力的物质环境(如文物,挂图,有关资料等)以及促进学生创造智能发。课堂教学改革论文课堂教学改革论文,提高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几个途径,铁山小学钟芳勇,一,上。体育课堂教学论文有重要的作用.在初中体育课教学中,教师应加强。如何提高中学体育课堂教学效果2016年新华爱心高级中学体育特长生招生简章,根据教育局招生工作精神,须参加2016年考性别出生年月家庭详。地理课堂教学论文如文物,挂图,有关资料等)以及促进学生创造智能发。课堂教学改革论文课堂教学改革论文,提高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几个途径,铁山小学钟芳勇,一,上好引导课初一学生对几何是比较喜欢的,但具。课堂教学艺术论文进学生创造智能发。课堂教学改革论文课堂教学改革论文,提高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几个途径,铁山小学钟芳勇,一,上好引导课初一学生对几何是比较喜欢的,但具有不稳定性.刚开始学习时,出于好。物理课堂教学论文平,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需要良好的教育环境,包括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创造能力的物质环境(如文物,挂图,有关资料等)以及促进学生创造智能发。课堂教学改革论文课堂教学改革论文,提。课堂教学改革论文课堂教学改革论文课堂教学改革论文,提高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几个途径,铁山小学钟芳勇,一,上好引导课初一学生对几何是比较喜欢的,但具有不稳定性.刚开始学习时,出于好奇,兴趣较。美术课堂教学论文堂教学改革论文课堂教学改革论文,提高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几个途径,铁山小学钟芳勇,一,上好引导课初一学生对几何是比较喜欢的,但具有不稳定性.刚开始学习时,出于好奇,兴趣较浓,在上。

农村初中数学中小班化教学的运用论文

在个人成长的多个环节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论文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写论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以下是我整理的农村初中数学中小班化教学的运用论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摘要: 在农村地区,初中数学的小班化教学工作需要引起初中数学教师的重视和深入的研究。小班化教学更有助于教师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通过情境教学、合作互助式教学等方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初中数学教师要适应小班化教学的特点和基本的要求,能够围绕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优化教学的结构和具体的模式,将小班化教学的优势充分体现出来。

关键词: 农村初中;初中数学;小班化教学;数学教学;

由于生源越来越少,导致很多班级人数较少,因此,小班化教学是广大农村地区初中数学教师需要面对的新情况,要求教师能够在教学的目标、方法、模式等方面进行适当的调整,从而适应小班化教学的基本要求,能够发挥小班化教学的诸多优势,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初中数学教师首先要分析班级学生的学习情况,在学习的成绩、方法、习惯等方面做到准确了解。在小班化教学中,扎实地了解学生的学情,在此基础上,有效地提升小班化教学的个体适应性,有计划地开展因材施教等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教学方式。总体而言,小班化教学让初中数学教师能够在教学改革方面有更多的创新可行性。教师要根据农村地区学生的具体情况,科学系统地有效开展小班化教学,提高小班化教学的效果。

一、用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组织教学活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面对农村地区初中班级小班额的情况,初中数学教学工作要在教学的理念和方法组织方面进行有效的转换,用以学生为中心,凸显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方式代替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西方很多发达国家,学科教学大多以小班额的形式进行,小班教学有着很多好处,更有助于教师关注每个学生,因材施教地开展教学活动。在传统大班额的教学情况下,教师的一些教学设想和创新难以实施,而小班额却给我们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因为教学主体为小班额学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所以我们需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从现代化教学的核心思想入手,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此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实际教学。同时,我们还需要对小班额教学的优势与负面影响进行全面的考量,以促进后续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初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学习基础,在数学的思维方法和学习习惯方面都有一定的准备。所以教师在转变理念开展小班教学的过程中,首先要对学生目前的数学情况有一个全面的把握。可以通过让学生做数学测验的方式,了解他们现有的数学水平。另外,在教学中也要关注学生学习的方法策略,帮助那些后进的学生查找原因,制订有效的提升方案。另外,一个比较值得关注的情况是,有一些初中学生在学习上有绝望、无助的心理,可能是之前学习有太多失败的经验,把他们的自信心打击得所剩无几。因此,面向这样的学生,教师也要发挥小班额教学的优势,单独给学生做心理健康辅导工作,调整他们不健康的想法,让学生树立能力成长的观念,相信自己可以掌控自己学习的过程,相信一分努力一分收获,让他们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数学学习中。

二、适应小班化教学的情况,创设小班化教学的良好环境

由于学生人数的'减少,小班化教学成了一种现实的需要。为了适应小班化教学的要求,广大农村地区的初中数学教师要首先在教学的环境方面进行适当的调整,以更加适应小班化教学的具体要求。在环境的改善方面,首先可以从优化教学的物理环境入手。教室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场所,对于一些农村学校来说,学生大部分时间在教室里活动,经过多方考虑研究,教师把教室定位成“学生成功的学园、开心的乐园和温馨的家园”。为了营造这样的环境,为了让教室的环境都能“说话”,使之成为一个富有情趣的学习成长天地,可采取在教室安设墙报专栏,将教室四角设计成图书角、生物角、科学探索角等方法。通过不同区角的设计给学生主动学习行为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环境资源的支持。初中阶段的学生大多建立了自己的兴趣偏好,因此在班级环境的布置上,要考虑到学生的不同兴趣特点。农村地区的初中学生在智力水平方面与城镇地区没有什么差异,但是由于父母常年在外打工或者忙于劳作等情况的存在,农村地区很多初中学生的学习习惯比较差。回到家以后玩手机的情况比较多,积极参与课堂学习的劲头也不足。所以,像数学这样具有一定挑战性的学科,教师更要特别注重,通过打造适合学生学习的环境来提高他们的兴趣,让学生们能够在数学课堂上感受到更多的轻松和快乐。在班级环境的布置中,要专门设立数学兴趣区角。从数学在现实社会中应用的角度给学生提供更广泛的数学资料,让他们能够对数学有更深入而广泛的认识。通过这样的区角设计,让学生建立对数学的探索热情,并且在探索过程中让学生发现,要想解决一个问题,光靠数学还不够,还可能需要其他学科的知识。因此,轻松、快乐、高效、专注的环境设计能够更为显着地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通过情境教学,促进农村初中小班化数学教学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教师可以通过情境教学的方法,提高数学教学的直观性、生动性。在认知思维发展方面,改善农村地区学生可能相对滞后的现象。教学情境是数学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创设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情境是教师的一项常规教学工作,也是教学改革的重要追求。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的基本方法概念等内容,教师可以将数学的教学内容在一定的情境中展开。这种教学方式特别适合小班化教学,能够让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关注每个学生的表现,提高情境教学的效果。

另外,作为初中数学教师,熟练地掌握情境教学法的应用策略,能够在明确情境教学法的内涵和外延的前提下,将情境教学法有效地应用在小班化数学教学中。情境教学法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其核心是激发学生情感,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有效的数学教学情境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积极探究学习的强烈情感,在积极情感的伴随之下,学生的认知探索活动会有更显着的成效。初中阶段的学生在抽象思维水平的发展方面有一定的差异性,但是总体看来,以他们的抽象思维水平,已经可以听懂教师的理论授课。在教学实践中也可以发现,即使学生的抽象思维水平欠佳,在教学的同时配合以情境教学法这样的直观手段,也能使学生的学习效果显着提升。在情境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内在的学习潜能,相信每个学生都有自我实现的动机和强烈的愿望。所以,在情境的设置中更多地凸显学生的主体作用,更好地培养他们的创新创造意识,让他们能够整合以往的数学知识技能和经验,解决情境中的问题。教师在情境化教学开展的过程中,也要密切关注学生的行为表现,要对学生在学习中的学习成果进行及时的表扬,对其遇到的困难进行及时的帮助,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在小班额情境化数学学习中的收获感,增强他们的信心。

四、运用合作学习的方法,提升农村初中数学小班化教学的效果

目前在农村地区出现的小班额的情况,为教学改革的进行提供了很多的便利,合作学习的方式特别适合在小班化教学中开展,而且据以往的理论和实践的结果表明,合作学习更有助于学生发挥主动性,促进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发展,尤其对于学生社会适应水平的提高具有显着的促进作用。小班化课堂教学人数减少,空间相对变大,座位排列形式灵活,使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大大缩短,学生间团结互助的气氛愈加浓郁。教师在教室中站立的位置,也不只在黑板前或讲台后,而是在更大范围内来回走动于教室之中,最大限度地接触每一个学生,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具有更多和学生进行交流的机会。所以,教师可以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将学生分成几个固定的合作学习小组,让他们形成比较稳固的合作关系,培养他们之间的友谊和感情。尤其在数学学习的成绩方面,要让学生互帮互助,优等生帮助后进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合作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共同提高学习成绩。在小班额的情况下,每个小组的具体情况教师都能够及时准确地掌握,能够有更多的精力关注每一个学生在小组中的表现,因此,小班化的教学更能够促进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发挥,提高数学教学的效果。

五、农村初中数学教师要以创新教学的理念,适应小班化教学的要求

初中数学教学工作需要教师关注教学质量的提高。创新应当成为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主题,因为只有带着创新的意识和具体的行动,教学的形式才能不断出新,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增强他们学习的兴趣。在小班化教学的情况下,学生的参与度更强,活跃度也更强,所以,教学的模式也要更灵活,能够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在小班化的数学学习环境下,有更多主动探索的学习行动,对自我的学习能力和现有的学习成绩有一个更准确的评估和认识。而且教师也可以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设计者,使参与者树立主人翁意识,有效地进行学习。尤其在学习成就的评价方面,可以充分借鉴学生的观点,让学生和教师一起制订评价的具体标准,提升大家主动学习的热情。

总之,在农村初中数学的教学中,根据小班化教学的情况,教师要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从目标、内容、模式等方面实行小班化的教学特点,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作为教学改革的方向。引入互动式教学的多种方式,将学生内在的活力充分激发出来。农村地区初中数学教师要与时俱进,要根据情况的变化及时进行教学模式的调整,能够在专业水平以及教学的理念和方法上做出有效的应对。从而发挥出小班化教学的优势,进一步提高教学的质量。

六、参考文献

[1]褚国方.农村初中数学小班化课堂时间调控合理化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农村教育,2019(22).

[2]郑小咏.农村初中数学的小班化教学[J].西部素质教育,2019(15).

小班美术教学案例研究论文

摘要 :地方文化是小学美术教学的重要教学资源。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地方文化资源,指导学生联系地方文化的实际确定综合美术实践活动,在文化实践活动中研究和利用地方美术文化资源,通过具有地方特色的建筑、绘画、剪纸、工艺等研究地方美术文化,提高学生的美术修养和美术欣赏能力。

关键词 :地方美术;主题;实践活动

地方美术文化是指特定区域内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体现特定区域内生态、民俗、传统、习惯的,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美术传统文化,如打上了地方“烙印”的建筑、服饰、环境、绘画、剪纸、工艺等。小学的地方文化资源主要包括当地的美术教育资源等。

一、小学地方美术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

地方美术综合实践活动是指在教师引导下,以学生学习地方美术资源为内容的探究性活动。地方美术综合实践活动利用地方美术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组织策划能力、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主要包括以地方美术文化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教师以学校所对应的地方美术文化为背景,整合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符合美术课程相应要求的资源(包括各种知识、技能、经验、智慧、感受等因素),指导学生开展建筑、服饰、环境、绘画、剪纸、工艺等主题项目的美术综合实践研究活动。以地方特色美术渗入美术教育,关注课程的综合性和多样性,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中,加强学习过程与方法的体验和认识,自觉而大胆地运用美术媒材和方法表达自己的观念、情感,学会学习,完善人格,培养想象创新能力和实践探究能力,重视学生个性化教育和综合性学习,已成为当代建构基础教育课程结构的基本趋势。在这种学习方式下,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努力从以往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活动组织者、学习指导者、解决问题帮助者和发展促进者的角色转变。

二、小学美术综合实践活动的案例

美术学习中的个案研究,就是以当地和学校的美术学习资源利用为出发点的个别的学习资源的研究。个案在“生本”教学思想的引领下,构建了许多新型教学模式,呈现出百家争鸣的态势:东海实验小学提出的以“版画”为主题的校本课程、无锡惠山的以“泥塑”为主题的探究课程等,从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了课程的创新改革,对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模式作了很好的探索与总结,对我们的教学启发很大。第一,灌南县长江路小学开展的个案研究的形式很多,如,指导了“剪纸”“墨韵飘香”“刀尖上的版画”等学生美术综合实践研究活动,并参加连云港市教研室的学生研究成果展评。在研究实践过程中,我们本着学习和改进的目的,基于校情,立足于学生自主学习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探究与尝试了适合学生的新的学习方式,初步形成了一定做法,并已获得较优异的成绩。第二,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在教授课程规定的学习内容的基础上,我们还依据家乡、学校的条件、特点及可开发利用的资源,初步形成学校性的美术综合实践研究活动课程的运行机制,把规定的课程学习和地方美术资源的利用结合起来。第三,在利用地方美术资源的过程中,应该建立学校的美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序列化教学体系。开展既凸显区域性、民族性等地方特色,又具有美术学科特点,符合学生年龄特征、认知特征、身心发展的美术综合实践研究活动,探索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美术综合实践研究活动的结构模式和教学方式方法。

三、小学美术综合实践活动的案例分析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在利用地方美术教学资源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地方美术教学资源的优势。第一,应该根据教学内容要求,以课例研究分析、课堂教学观察、专题研究课、主题案例分析等研究为主,通过教研活动、理论学习、教学观摩、沙龙谈话等引领教师将专家课堂、同行课堂与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对比、整理反思,围绕建构有效的教学策略,深入分析和提炼促进学生发展、促进学生美术综合探究活动学习的教学方式的操作体系。寻找美术教育与地方文化的契合点,总结归纳有研究增长值的地方美术文化主题,组织引领学生积极参与小学美术综合实践活动,不断研究有效的教学指导策略,最终形成完备的小学美术综合实践活动的学习模式,和适合学生参与研究的美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第二,美术的个案研究是学生美术学习的依据。我们根据学习内容和收集的美术资源,广泛收集相关研究资料,与专家指导相结合,进一步论证课题研究点,寻求研究价值的增长点。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搜集、学习、分析和使用,了解国内关于美术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模式的.最新进展和实际状况,掌握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先进理论和方法,为该课题的研究和实践提供理论支持与方法指导。第三,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通过观摩、调研和咨询等,制定“以地方美术文化为主题的综合实践研究学习”教学模式应用与评价的有效方案,不断进行总结论证,理论上认为具有切实可行的操作性后,再投入实验验证。团队商定,设计课题研究实施方案。该课题由校美术教研组长亲自担任课题组负责人,负责课题的筹划与组织管理。学校成立由教导处、教科室、美术教研组组成的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和由全体美术教师组成的课题研究小组。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定期讨论筹划课题研究的管理工作,并由笔者具体负责课题实施过程中的指导与督促工作。全组上下各司其职、分工合作,为课题研究的开展提供了保障。第四,搜集学习相关资料,夯实理论基础。为了解国内外相关课题研究的历史与现状,我们发动课题组成员开展了广泛的文献检索活动,如,搜集国内有关信息进行理论学习,观看光碟,外出观摩学习以汲取优秀做法,等等。同时,课题组成员通过网络搜集、查阅《灌河史话》《灌南县志》等书籍,了解当地的乡土风貌,寻找、思考适合美术综合实践研究的有利资源,并及时做好笔录。几十篇与该课题相关的资料经过汇总以后,形成了长达100多页的文献资料集。我们组织了课题组成员集中学习讨论,并将相应的课题研究学习内容打印出来,供教师随时阅读。在课题组成员广泛搜集和阅读的基础上,我们利用教研活动,开展了交流会。课题组教师结合自己所读的教育专著、杂志、文章等交流读书体会和收获,为我们开展课题研究做好了理论知识和思想认识上的准备。积极制定课题研究方案,扎实做好课题研究的规划,在美术新课程标准基本理念的指导下,提高对教育科研和教法探索的重要性的认识,初步构建“以地方美术文化为主题的综合实践研究活动”的研究模式、基本框架及有效的操作流程。严格按课题计划实施,根据研究内容引导学生参与阅读、调查、参观、绘画、制作、策划、设计、劳动、写作等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第五,以“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为出发点,加深学生对美术、社会、文化的体验,让美术综合实践研究活动课程在本土化中凸显个性,寻求可作为美术综合实践研究活动主题的乡土资源。关注学生美术自主学习的过程,提高学生对周围生活、环境和艺术作品敏锐的感受力、较高的欣赏力,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培养学生的组织、设计、策划等综合实践能力,鼓励他们大胆地用自己的方式表达情感、意愿和思想,使美术教学真正为学生的身心发展服务。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利用地方文化资源指导学生联系地方文化的实际确定综合美术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研究和利用地方美术文化资源,通过具有地方特色的建筑、绘画、剪纸、工艺等研究地方美术文化,能够提高学生的美术修养和美术欣赏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小林.开发广场艺术展资源的美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案例解析.新教育,2014(11).

[2]韩英.美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个案研究.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小学美术教学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数字化坏境下小学美术课程的构建-谈美术项目学习模式的应用

课题研究的意义

目前我国小学美术课堂的教学模式一般都是以课堂导入、教师演示、学生创作、教师辅导、学生展示这几个环节进行的。美术课是要满足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通过材料的运用了解艺术的多样形式,对艺术文化的交流与传承、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个体全面发展的需要。单一的教学形式会让美术课局限于创作美术作品,而忽视了它的研究性价值和应用性价值。随着新世纪的到来,人类社会逐步进入信息时代,社会需要创新型的复合人才。在教学改革的进程中,我们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现代信息技术对时代的巨大影响,现代信息技术不仅重塑了我们认识世界的方式,同时也影响了我们的教学方式。数字化教学,已成为目前教学改革前沿中一个重要的科研课题。应用网络技术辅助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及学习方法,网络的普及使教育再一次进入更高的发展阶段,网络环境下的美术教学更具有独特风格,美术教学具有灵活性、多样性、可视性,应用网络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数字化下的网络信息技术促进了美术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推动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革新。互联网时代促进了教育理念的进步,促进了教师的发展,促进了学生的学习能力的提高。教育需要与时俱进,作为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在教育研究这条路上不断地探索。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外教育学术界的教育理论流派纷呈,美国杰出心理学家约翰·D·布兰思福特等人于1999年出版的《人是如何学习的--大脑、心理、经验及学校》一书中,研究人类对于科学知识的科学认知规律,对教师、学校工作者以及教育政策制定者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由斯特弗和盖尔主编的《教育中的建构主义》认为新知识的建构是建立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之上,学习者是在认知、解释、理解世界的过程中建构自己的知识。教育的关注点也从教师的教转移到学生的学,以及认知的形成。

认知心理学创始人奈瑟和认知信息加工理论的倡导者西蒙主张研究自然情境中的认知,强调关注环境对智能的影响。1991由剑桥大学出版的《情景学习:合法的边缘性参与》认为知识是个人与社会或物理情景间的互动产物。注重学习者的参与性。《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中强调学习环境是不同于传统的传授式教学,不是为传统教学中的学习设计的,而是为善于从自己的经验中建构自己的意义的学习者创设的。

“认为学习既不是传输过程也不是接受过程,学习是需要意志的、有意图的、积极的、自觉地、建构的实践,该实践包括互动的意图、行动、活动反思”。《贾斯珀项目》将知识的学习视为一项完整的、真实的任务,在现代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下,立足课堂、拓展课外、超越课堂,是学生面向真实社会中问题的解决。我国教育观念的更新一直追随着西方的先进理念,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已成为我国教育发展的一项任务。闫寒冰所着《学习过程设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视角》一书中探讨了关于教育理念转型的问题,强调教育中心的.转变、教育技术的转变,教育的根本目的不是培养学习的机器,而是培养学习者即培养学生如何进行自我学习,其理论基础也是来自于建构主义。

存在的问题

为了达到整齐划一的美术教学效果,为了能使课堂有新意,教师都乐忠于把精力放在课件的精美制作、信息技术的应用、教学环节的精心设计。从而忽视了学生的学,忽视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认知规律。学生们是在教师的精心设计下完成学习的。数字化下的信息技术只是作为支持教学的工具,教师不能仅仅依赖于形式上的“作秀”,如何才能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需要我们追根溯源的思考美术在人类生活中的意义是什么?如何使学生感受美、热爱美并将美与实际联系起来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我们如何能让美术在学生们的学习乃至今后的生活中起到积极的作用?规矩、听话、画面效果漂亮、整洁成了美术教学评价的唯一标准。仅以画面的最终效果作为教学评价,而忽视学生个体在整个学习中的综合评价,使我们的教学显得有些急功近利。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探索更为科学的教学模式。数字化学习下有多种教学模式如:数字化一对一学习模式、探究式学习模式、合作式学习模式、网络远程教育模式等。任何一种模式都是独立存在的,彼此间只能成为互补的关系,并不系统。但是计算机网络作为教育技术仅仅对学生的学习和老师的教学起到一个技术支持,换句话说它仅仅是辅助教学的工具。我们不能简单地视其为工具,更值得我们深入探究的是,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如何拓展它的价值。而数字化下的项目学习模式是一种综合性的教学模式,目前,我国不断开始接受西方的教育理念,打破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创新性。数字化的项目学习目前已经在我国生根发芽,但只是偏重于文化学科,对于艺术类的美术学科来说还没有一套成熟的可借鉴的经验。美术作为一门最能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审美情感的学科,一直处在校本科目的角落里。美术学科的知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会涉及到其他学科的知识,如语文、数学、自然科学、音乐等,因此美术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艺术来源于生活,美术学科的生活性、实用性、真实性、综合性往往在传统的美术课堂上很难体现。

研究方法及思路

通过问卷调查、座谈等形式,了解目前中小学美术课堂的上课模式及效果,根据调查中反映出来的共性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不断优化教学模式。并选定一个小学进行美术课调研试验,选取部分班级开展数字化下的美术项目学习,作为自变量进行对照研究,通过对实验数据和有关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了解在网络环境下开展美术项目教学与传统美术教学的差异,以及开展项目美术教学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影响。在教学实践研究的基础上,随时积累素材,探索有效措施,总结得失,寻找有效的教学途径,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研究项目学习相关着作,设计美术项目学习案例并实施开展教学。

论文的创新

此篇论文是以建构主义、实用主义、多元智能、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贾斯珀项目为理论基础,打破以往美术学术着作过分强调学科中心,过分注重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试图探究美术学科与项目学习模式的融合,注重美术学科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真实情景的情感体验中进行知识的构建,美术情操的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提高,以及高级思维的培养。

研究进度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确定论文题目 20xx年xx月19日

第二阶段:撰写毕业论文阶段

撰写论文开题报告 20xx年xx月19日~20xx年2月18日。

撰写论文初稿 20xx年2月18日~20xx年3月25日。

撰写论文定稿 20xx年3月25日~20xx年4月22日。

第三阶段:毕业论文答辩阶段 20xx年5月30日

开展好幼儿园小班的美术教学很关键。怎样开展好小班的美术教学呢?这让许多刚接触小班教学的教师都感到非常棘手。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幼儿园小班美术教学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浅议幼儿园小班美术教学》

【摘 要】 绘画是幼儿非常喜欢的一种活动形式,对于小班幼儿来讲,它就是一种游戏,一种能获得快乐的活动,他们全然不知要画得怎样才好,只要自己快乐就行。所以作为小班幼儿教师,要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绘画的兴趣,教授一些简单实用的绘画技巧,开展丰富多彩的绘画内容,从而使他们喜欢绘画。让兴趣做主,情趣引路,使每个幼儿的表现都得到充分的肯定,多鼓励他们,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让他们都能成为出色的“小画家”。

【关 键 词】 美术;幼儿园;小班;教学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自古以来,喜欢美,追求美,就是一种人之本能,是人的心理需求,对于刚入园的小班孩子也是如此。《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也强调:“丰富幼儿的情感,培养初步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那么,怎样才能让幼儿感受美、表现美呢?开展好幼儿园小班的美术教学很关键。怎样开展好小班的美术教学呢?这让许多刚接触小班教学的教师都感到非常棘手,以下是我个人一些粗浅的看法,与大家一起分享。

一、小班美术教学关键在于培养幼儿的绘画兴趣

小班幼儿的绘画教学,至关重要的是培养幼儿绘画的兴趣。小班幼儿刚刚入园,他们的注意力、自控能力都很差,绘画有一定的困难。他们年龄小,手眼不协调,手部小肌肉群发育尚未成熟,握笔困难,控制笔更难,加上他们绘画的目的不太明确,如果立刻要求他们画出什么图像,幼儿的情绪会显得格外紧张,反而使幼儿丧失了绘画的兴趣。因此,不必强求幼儿画出什么东西。对于刚接触绘画的幼儿来说,他们只能画出一些乱线、乱点或乱色块,所以他们只是把绘画当成一种游戏,随自己兴趣任意涂抹,画出的物体不太规范,似像非像,让人难以捉摸。因而幼儿园小班美术教学难度较大。作为幼儿教师,在小班的美术教学中,可以开展一些有趣的绘画游戏,逐步培养他们的绘画兴趣。

二、教授简单实用的绘画技巧

有了绘画兴趣,没有绘画技能,幼儿就表现不出自己所想画的东西。因此对小班幼儿来说,教授简单实用的绘画技能非常必要。

小班幼儿可以说什么都不知道,这时给幼儿发绘画纸和笔,大多数幼儿只会乱涂乱画,要么有幼儿坐着一动不动,还有幼儿就会喊:“老师,我不会画!”问题很多,状况百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教给幼儿一些简单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如从认识颜色开始,让幼儿认识红色、黄色、绿色、黑色、蓝色;认识点、线(横线、竖线、曲线等),认识简单的图形(圆形、半圆形三角形、方形等)。当然一两次是不行的,需要反复练习,技能需要日积月累,因此要多练习、多强化。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绘画内容

有了兴趣做引路,技巧做基石,开展丰富多彩的绘画内容很有必要。

小班幼儿天生好动,如果只是单调的涂色练习或是单一的临摹活动,都是孩子不喜欢的,对活动兴趣也不能持久。所以,要开展多种形式的绘画活动,才能让幼儿对绘画活动始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要让幼儿“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活动。”首先,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有趣的玩色活动,如“手掌印画”“拓印图形”“纸团压印”“泡泡画”“喷刷画”“手指点画”“添画”“吹画”等,让幼儿感知色彩的美和多变,激发幼儿对色彩的浓厚兴趣。其次,指导幼儿尝试使用新的工具,彩色铅笔、粉笔、水粉颜料、油画棒等进行绘画,感受每种工具带来的新鲜体验。让幼儿在游戏之中、音乐之中、故事之中慢慢凝结,慢慢升华,让幼儿对美术的兴趣越来越高,产生“我想画”“我要画”的愿望,真正做到“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活动”。

四、激发想象力,大胆放手让幼儿进行新创造

当幼儿产生“我想画”“我要画”的愿望时,已为美术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埋下了种子。幼儿从小就富有强大的想象力,他们的想象空间是大人所不能及的,经常会有天马行空的创意和想法,尤其在幼儿园小班的这个时候,幼儿的笔触、动作和语言比较稚嫩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情感,就需要老师家长们正确对待。《纲要》中指出:“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不要限制和束缚孩子的想象力,不要对孩子的想象力加以评论和判定,更不能用自己的审美标准去评判幼儿或是进行千篇一律的训练,以免扼杀其想象与创造的萌芽;家长们要大胆放手,要对幼儿独特的艺术表现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多多鼓励孩子的想象力。

五、多鼓励幼儿的绘画作品

著名儿童教育家“知心姐姐”卢群说过:“好的孩子都是夸出来的。”每个孩子都希望得到家长、老师、同伴的认可。《纲要》中指出“为幼儿创设展示自己作品的条件,引导幼儿相互交流、相互欣赏、共同提高。”因此,每次美术活动后,我都会与幼儿一起把作品布置在活动室里。引导幼儿观察、分析,评价每个幼儿的绘画特点,让幼儿形象、直观的欣赏作品!因此,我会对作品较好的孩子给予积极的表扬,不太好的也是先鼓励,然后再告诉幼儿哪里画得不好,使幼儿从中得到进步,得到发展。

绘画是幼儿非常喜欢的一种活动形式,对于小班幼儿来讲,它就是一种游戏,一种能获得快乐的活动,他们全然不知要画得怎样才算好,只要自己快乐就行。所以作为小班幼儿教师,要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绘画的兴趣,教授一些简单实用的绘画技巧,开展丰富多彩的绘画内容,从而使他们喜欢绘画。让兴趣做主,情趣引路,使每位幼儿的表现都得到充分的肯定,多鼓励他们,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让他们都能成为出色的“小画家”。

【参考文献】

[1] 田燕. 幼儿园美术教育与活动设计[M]. 长春:长春出版社,2013.

[2] 张紫微. 幼儿园美术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J]. 成才之路,2016(6).

[3] 庞丽娟. 幼儿园美术教学法[J].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幼儿园小班美术教学论文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