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首页 学术论文知识库 问题

多中心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多中心研究论文

最近忙于参加硕士学位论文答辩。遇到的所有老师都发出同样的感慨:“现在的毕业论文质量越来越差了。”几年前还觉得“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学生就能通过的老师们,现在只能把两只眼睛都闭起来了。学生们其实也不容易。特别是那些不擅长学术,也无兴趣的学生。我估计他们的论文多半是七拼八凑的仓促之作。自己没有经过多少深入的思考,没有太多的理论创新也就不奇怪了。但是,论文中随处可见的错字,不规范的注释,格式的混乱(甚至有位学生对我说,她的某一段文字放错了地方),就不是学术能力的问题了,从中我们看到的是“无所谓”的态度。为此,老师们痛心。答辩的过程就是拷问自己学术良心、学术责任感的过程。如果做尽职的老师,就意味着相当部分的学生不能通过,这将影响他们的一生。所以老师们一直犹豫,这样的结果,对于这些未经历过大的挫折的孩子,是否过于残酷?一次次犹豫的结果就是老师们一步步退让,一次次投降。学生们可能会奇怪,为什么平日和蔼可亲的老师,一坐在答辩席上就像得严厉而咄咄逼人。那是老师纠结情绪的反应,他多希望自己可以狠狠心在你那张票上划两个叉叉。学生们也不好过,每每被老师追问得坐立不安、哑口无言,甚至默默流泪,我相信,他/她心里也同样忐忑不安,不是为此刻的困窘,而是为自己曾经的“无所谓”。然而如果一个程序使所有的参与者都感觉不快,那么这个程序本身就一定有可改进的余地。为什么研究生一定要写毕业论文?为什么大家对学术研究没有兴趣?我们的研究生培养制度也应该做必要反思。我们的研究生培养目标是否明确?我们的培养目标是否得到被培养者乃至社会的认同?现行的培养模式是否有助于这一目标的实现?等等。二十年前,硕士研究生还是凤毛麟角。那时将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研究型人才”,还算契合实际。而且确实也有大批硕士研究生在毕业后从事理论研究及教学工作。因此,在那个时期,要求研究生在毕业时提交一篇高质量的毕业论文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但是,二十年后的今天,博士研究生也不再是稀缺人才。硕士研究生进入科研或大学的机会几乎为“零”。当今的研究生入校后就忙着为择业做准备,考取各种证书,获得各种实习机会。我们的研究生教育也似乎并没有围绕“研究能力的培养与提高”,课堂教学占据了研究生培养的大部分时间,学生读书、写作的时间被侵占,他们在忙于接收各种信息,却少有时间消化、理解这些信息,更不要说独立的思考。既然如此,有什么必要一定要求学生以毕业论文的形式结业?为什么不能根据学生的兴趣提供多种毕业选择?比如实践调查、参与热点案件或参与科研项目等等。多种选择不仅是人性化的体现,尊重了学生的个性,更提升了研究生毕业考查的意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社会责任感。

很多朋友在报考成人高考之前,都会好奇,成人高考要写毕业论文吗?如何写毕业论文?一般来说,成人高考升专科很多是不用写论文的,只有部分院校可能要求写论文。而成人高考升本科是必须要写论文的,而且本科毕业论文与你能否顺利毕业有很大的关系。1、成考毕业论文如何写成考论文如何写能抓住导师的心,关注以下几点(1)要抓住关键词关键词是整篇论文关键主题内容的提示词,从论文中选取出来的。纵观全文,能表示论文主要内容的信息或词汇,让人对你这篇论文所要研究的内容有个初步的印象。(2)要明确中心思想文章的中心思想,即主题,也有人称为中心或主旨。写文章时确立中心思想的过程就叫立意”。一篇论文只能有一个主题,也就是说,只能表达一个中心思想,论述一个基本观点,否则,就是“多中心”,就会头绪纷乱,主旨不清。(3)要构建论文逻辑框架是什么?(界定问题和概念)、为什么?(分析问题或原因)、如何做?(提出对策或方向)2、成考毕业论文格式要求(1)题目一般不超过20个字,言简意赅,引人注目,能概括整个论文最重要的内容。(2)摘要以500字左右为宜,要能说明本论文的目的、研究方法、成果和结论。并能突出论文的创造性成果和新见解,而不应是各章节标题的简单罗列。(3)关键词一般3-5个。是能反映论文主旨最关键的词句。(4)目录既是论文的提纲,也是论文组成部分的小标题,应标注相应页码。(5)引言(或序言)引言(也称前言、序言或概述)经常作为科技论文的开端,提出文中要研究的问题,引导读者阅读和理解全文。(6)正文毕业论文的主体。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论证过程。(7)结论结论或总结:对整个研究工作进行归纳和综合,阐述本课题研究中尚存在的问题及进一步开展研究的见解和建议。结论要写得概括、简短。温馨提示:犹豫和等待才是升本路上最大的障碍!关于提升学历的任何问题都可以找我们,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点击底部咨询猎考网。

多中心研究论文作者

一般情况下来说,一篇标准的论文都会详细的标出第一作者或者第二第三作者的具体名称和状况的,所以可以很清晰地明了地,在论文第一页面的正方查看到。合理地采用妥善的语言,跟别人有效的沟通,能够让不同的人掌握具体论文的写作方式。提高沟通能力的方法:1、面带笑容,语态温和所有人都喜欢和面带笑容、语态温和的人谈话,因为他们能从这个人的讲话中听出一种亲切感。当跟你聊天的人一直面带笑容时,你是不是会感到一种舒坦;当他的说话语气让你很舒服时,你是不是就有和他继续说下去的冲动。2、言谈举止要有礼貌与人说话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正所谓君子有礼,要想跟别人有效地进行交谈,就要学会有礼貌地与人相处,让别人对你产生好感!3、同一个话题不要将太久即便是两个人都喜欢的话题,也不要一直在这个话题上不停交流意见,时间长了会让对方感觉到厌烦。4、不要谈论别人的伤心事如果你知道对方最近有什么比较不好的事情,一定不要在交谈过程中提到此事,否则会引起对方的反感和难受。5、找到共同话题古人说,话不投机半句多,意思就是要与人有效交流,就要找到投机的人,也就是有共同话题的人。所以,跟别人有效交流的重点在于共同话题。6、说话不要带脏字有很多人平日里说话不注意,养成了一些不好的说话习惯,了解他的人觉得没啥,可是遇到不了解情况的,听到他说话有比较脏的口头禅,就会对这个人做出不好的评价。7、勇敢承认错误在交流过程中,如果自己出现问题,或者提出的看法不合理,要主动向对方提出抱歉,勇敢的承认自己的错误,比如说“我错了,是我考虑不周。”等话,都很不错的。8、事先亮出自己的想法每个人交谈都是具有一定目的性的,在于对方进行交谈的时候,为了提高双方交谈的效率,一定要首先亮出自己的想法和看法,让对方明白。9、不要带着情绪沟通与人交流沟通的时候,切忌带着情绪,尤其是负面情绪。要想与人有效沟通,就得先把自己的情绪控制好,不要出现任何情绪性的动作。

据学术堂了解,首先,第一作者通常是论文工作的主要完成人,这一点当无异议。在多数情况下,第一作者也是论文的主要执笔者,但这一点常有例外。例如,不少导师在为顶级学术刊物撰写论文时,往往亲自执笔(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更漂亮,也更容易中),但是仍然把做具体的学生放在第一。近年来,在各顶级学术刊物上,共同第一作者的现象越来越多。这是现体制下看重论文的第一作者、以及科研合作日益增多的必然结果。事实上,很多高水平的科研工作,由多人共同完成,并且可能都起到了关键作用,确实很难分清谁的贡献更大。再说说通讯作者。设置通讯作者,其原本目的是为了方便读者和论文作者联络。因为学生、博士后等人员的流动性,因此导师提供固定地址(主要是email地址),作为通讯作者。同时,通讯作者也是和编辑部直接打交道的人,往往需要一定的cretit和经验。在目前科学界的评价体系中,通讯作者被看作是论文学术credit的所有者。在多个课题组平等合作、贡献相当的情况下,还会出现共同通讯作者。对于一篇论文,其学术思想来自第一作者还是通讯作者?这点非常难说。一般来说,刚刚入门的学生,多数情况下是根据老板提出的想法完成工作。对於比较资深的如课题组成员,如高年级的博士生、博士后等,他们的工作独立性较强,作为第一作者往往对于学术思想的贡献也很大。就作为通讯作者的导师这方来说,很多的大老板主要时间和精力都在外面跑经费和拉关系,具体的学术细节常常无暇过问。这种情况下,他们是很可能指出研究方向的人,但是却不一定是提出具体研究思路的人。必须要说明的是,关于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的署名原则,虽然是有国际通行惯例的,却因学科、国家和地区、课题组的习惯风气而异。比如说,欧美的导师,通常作为通讯作者把名字署在最后。而我注意到,日本某个做纳米材料的大老板,从来都是作为通讯作者把名字放在第二。欧洲一个做计算材料学的课题组,则是学生自己投稿、自己做第一作者兼通讯作者,导师并不在文章上打星号。尽管从选题到具体工作和论文修改,导师都是很负责地作出了贡献。近年来我在论文署名上大致按照这样的原则:(1)尽量由完成主要工作的学生自己执笔写出论文初稿,作为论文的第一作者;(2)如果工作的完成过程中,其他学生(或博士后)的贡献有限,那么我作为通讯作者和第二作者,其他学生根据贡献放在后面;(3)如果除第一作者外的其他学生对本工作也有较大的贡献,那么依照贡献分别作为第二、第三作者等,我的署名在这些学生的后面;(4)如果论文写作过程中,有校内其他老师的参与,那么哪个老师的贡献较大,就作为通讯作者,同时名字出现在其他老师的前面。

共同第一作者一般在一些单位评职称或者发奖金可以算半篇文章,就是在非第一作者后面标注,说明他与第一作者具有同等的贡献

课程论文 1、论文标题 不超过 20 个汉字 论文标题, (三号, 仿宋体, 加粗, 英文用 Times new Roman) 论文标题 2、学生姓名,班级,学号(五号,仿宋,数字用 Times new Roman) 学生姓名,班级,学号 学生姓名 3、摘要 100-200 字左右

Co first author 词典释义 co-first author joint first author Joint first authors 重点词汇释义 共同 mon; together; jointly 第一 first; firstly; primary; foremost; first and foremost 作者 author; writer; penster; scribe

是第三作者,评职称时有用

被SCI收录,同时是EI Introduction of Tsinghu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singhu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arted in 1996, is an international academic journal managed by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

关于第一作者问题,可参考下面的权威资料 学术研究的开展和成果论文的撰写往往涉及很多参与者。某些(或者全部)参与者可能作为“作者”出现在与最终论文相关的作者列表上,而明确谁是真正的“作者”(而不是诸如“担保人”或者“顾问”)至关重要。 对作者身份的明确和确认是至关重要的因素,能够表明论文字身真正反映了与之相关的工作人员的工作。 让我们看看在考虑作者署名时需要注意的一些要点。 1、作者列表。 署名及作者姓名出现的先后顺序应该在论文写作开始之前就做出决定,但是要考虑到这些情况可能出现变化(这取决于各位参与人的实际参与情况)。 2、如何定义“作者角色”? 国际医学期刊编辑委员会( ICMJE)在其网站上提供了指南,可以去其网站检视。 尽管这些指南适用于医学专业,但关于作者角色的原则同样适用于其他学科。 • 只有做出实质性知识贡献或者撰写手稿的人员应纳入作者列表。 • 安排病人做研究,或者提供资金或者起到行政监管作用的人不足以纳入作者列表;做出此类贡献的人应出现在致谢章节。 • 募集资金、收集资料或者对研究小组进行一般监管的人不是作者。 如果作者之外的其他人员,比如科学作家或者公司员工(包括医药代表)参与了论文写作,必须披露这些参与人员。 3、作者是委员会。 • 如果某个多中心组织进行了研究,该小组应指定一个写作委员会对手稿直接负责。 • 该委员会应完全满足ICMJE(针对医学)确定的作者/供稿人标准。 • 期刊编辑可能会要求委员会作者填写针对期刊的作者和利益冲突披露表。 • 提交一个组织撰写的手稿时,通讯作者应明确说明首选引用文献,列出各个作者以及组织名称。(其他人员列入致谢章节。) 4、作者出现顺序的国际惯例。 • 完成主要工作的人员排在第一位 • 其余人员按贡献大小排序 • 组织领导/主管排在最后 组织领导/主管: ·必须对工作进行审批的人员 ·提供资金人员 ·对专案进行指导的人员 ·不接受荣誉或捐赠作者 5、“通讯作者”。 在整个出版流程中对手稿负责的人 在各个阶段担任“记时员”角色 作为期刊和论文其他所有作者之间沟通的首要联络人 负责确保所有作者在提交论文之前都审阅并批准了手稿的最终版本 将手稿上传到线上提交网站 转发来自期刊的通讯邮件(例如编辑处理信,审稿人报告) 确保满足如下期刊要求: 转发版权相关表格,确保每个人都及时填写完毕并返回

转发校样给相关人员稽核

回答问题 6、应该对谁“致谢”? 通常应感谢以下几类人: • 为作者提供技术支援的人 • 和你以及其他作者讨论想法并给出建议的人 • 阅读论文最初草稿并给出反馈意见的人 以及: • 研究物件 • 提供资金来源的人

7、署名披露和利益冲突申明。 期刊一般希望作者遵守严格的政策,签署与署名相关的档案,并做出利益冲突申明。ICMJE也提供了关于后者的有用资讯,感兴趣可以去其网站看看;保持“透明”和申明可能存在的利益冲突十分重要。 参考:查尔斯沃思论文润色贴士:charlesworth../.

【释义】:

责任作者:指形成档案内容并对其负有责任的团体(单位组织)或个人。

共同作者:顾名思义,就是共同完成某一课题或文献的人。其对于课题或文献与第一作者拥有同等的贡献。

第一作者:一般指整个课题的负责人,承担课题的经费,设计,文章的书写等.他也是文章和研究材料的联络人.最重要的是,他担负著文章可靠性的责任. 责任作者:1、负责即是负有对客观存在的人或事物形态进行如是文字性描述责任的一方(或者是某人或者是某个单位组织) 2、责任者也称作者,是指形成档案内容并对其负有责任的团体(单位组织)或个人,用汉字表示. 共同作者一般在一些单位评职称或者发奖金可以算半篇文章,就是在非第一作者后面标注,说明他与第一作者具有同等的贡献

1. 论文署名第一的就是第一作者,署第二第三的就是第二第三作者。一般看你的文章份量,如果份量足,可以署多个作者。国外一个多中心临床试验的文章可以挂100人。

2. 文章一般还有一个通讯作者,是指文章的所有权人和指导者。还有的有一个通信作者,指是的联系人。

3. 这个也可以由双方商量来确定排名,如果没有约定,一般是排在前面的为第一作者,排在第二名的为第二作者,余此类推。

扩展资料

发表论文,一般作者个数不限,但通常不多余6人。一般说来,排名第一就是第一作者,排名第二就是第而作者,排名第三就是第三作者,所以一般都写1个。但可以采用附注的方法,就是在作者的名字上加个标注,然后说明共同第二作者、共同第三作者的,常常共同的情况不多余2人;但这种情况不多见,一般出版方、会议组织方也不允许这样。

中级职称,应该是要求第一作者,很多职称评定都是要求参评的人员发表的文章必须是独作或者是第一作者,第二作者甚至第三作者的话,评审效果是很差的。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第一作者

咖啡研究中心论文

如果主卖咖啡, 就只有星巴克, 和Illy.其他如什麼台湾型X岛咖啡, 是餐馆型.不过小咖啡店各自有特色, 有很多.其实你有没有想过, 咖啡店是甜店的一种呢?其实连锁店真的可以煮出好咖啡吗? 有没有计算过中国的服务员的流动性有多大? 能训练出一个技术好的咖啡师? 工序标准程序化后, 就是一个按键动作, 真的可以出个好产品?

通过,你怎么分析,结果的

上岛也是呀 不过只是现在没落了!!日本的真锅你可以些一下中国种植咖啡的历史呀 !!云南的咖啡 种植呀咖啡店 分很多种呀 有美式的 欧式的 还有主题咖啡店

[1].侯吉建《如何开一家成功的咖啡店》[M][2].祝文欣《咖啡店5日通》[M][3].霍华德·毕哈的《星巴克·一切与品牌无关》[M][4].米歇利的《星巴克体验》[M][5].王森的《就想开一家小小的咖啡馆》[M][6].郭光玲的《咖啡师手册》[M][7].丑小鸭咖啡的《咖啡究极讲座》[M]

研究中心论文获cicling

关于双相情感障碍 由于情感障碍的覆盖面太广,而其中最重要的又是双相情感障碍,这里就特地详细写一下双相情感障碍。 内容大部分是从研究论文上(Anderson, Haddad & Scott., 2012)翻译摘录,内容基本涵盖了大家想要了解的各个方面(我手都打断了,而且用了一大半下午看论文的时间和部分晚上疯狂打牌的时间_(┐「ε:)_),希望对想了解双相情感障碍或想解决对双相情感疑惑的人们有帮助。 正题 双相情感障碍,最初也被称为躁狂抑郁症,是最难控制的精神类疾病之一。 尽管它也被与天才,创造力相联系,但是它对病人生活的负影响是巨大的,近20年来超过6%的病人死于自杀。 躁狂 (mania) 通常在情绪上升严重并且维持或者伴随着其他精神症状,引起明显的行为功能混乱的时候被使用。轻躁狂则在病状相对较轻的时候使用,并且病人通常不会注意到需要寻求治疗,但是,轻躁狂可以发展为躁狂。 什么是双相情感障碍? 双相情感障碍的特点是反复阶段性发作的情绪波动以及抑郁,同时伴随着行为方式以及能量的变化,影响着认知,生理以及行为症状。 I型双相情感障碍中表现为情绪的起伏(抑郁)以及持续性的躁狂,II型双相情感障碍则主要为抑郁症状,伴随症状较轻的躁狂(轻躁狂)。 抑郁症状通常在情绪起伏时更常见并且持续时间更长,同时伴随内源性的轻度症状,是引发大部分消极情绪的原因。 其他的精神疾病,比如焦虑症,酒精和药物的滥用或错用也很常见。 自杀以及各种自然因素(比如心血管疾病)的几率增加。 治疗通常为药物和相辅的精神治疗相结合。不管是严重发作阶段或者是维持恢复阶段,治疗都会根据躁狂或抑郁情绪哪方占据主导来制定方案。 谁会患双相情感障碍? 最近的覆盖11个国家的全球性调查3表明患病人群的年龄中位数为25岁3,患病率则为 (I型双相情感障碍,男性人数居多)和(II型双相情感障碍,女性人群居多)。轻微症状的患病率在全球范围内位。美国的患病率最高,一次为,和。 青春期前的躁狂较为少年,通常来说,青年时期的情绪障碍会在成年后发展为抑郁以及躁狂 (Duffy et al, 2010)。 什么导致了双相情感障碍? I型双相情感障碍的遗传率为,大部分为常见等位基因变异导致,并且一部分基因与精神分裂的基因相重合 (Sullivan, Daly & O'Donovan, 2012)。 基因的显性是由基因与环境因素相影响导致。儿童时期遭受物理或者性虐待的话发病率为正常人群的2倍,并且发病更早症状更为严重 (Etain et al., 2008)。生活经历或者长期的压力也是引发情绪变化的重要因素 (Martinowich, Schicesser., & Manji, 2009)。 什么使得双相情感障碍如此具有挑战性? 同时伴随其他精神类疾病,其中以焦虑症最为常见。超过1/3的病患,尤其是发病较早的病人,同时有酒精或者药物紊乱障碍。 并且,相较于其他疾病阶段,严重的病患通常对患病的严重性估计不足,而且易拒绝治疗,这给治疗增加了极大难度。躁狂时的暴力行为也会对他们造成危险并会引发犯罪行为。 相反,轻躁狂却经常逃出了医疗系统的注意,即使被发现,也易被拒绝接收治疗。因为病患易将这种轻躁狂看做是积极的并与个人充沛的精力和创造力相联系。 当病患因为抑郁症状寻求治疗时,之前的躁狂发作经常不背发现。因此确切的诊断可能会被推迟数年,这间接导致了无效的,有危害的治疗。从抑郁症到双相情感障碍的“转变几率(conversion rate)" 大约为每年1%, 而且未被发现的双相情感障碍在对抗抑郁药物无效的抑郁患者中发生的概率更高。 快速循环状态(rapid cycling, 每年4次或者更多的情绪发作)是病情严重性与治疗反应不佳的标识。 即使病人处于正常状态,轻微到重度的认知能力减退,比如语言学习,记忆力,和行为能力也会出现并且引起功能缺陷。 蓄意自残行为-- 与抑郁,混合症状,精神错乱,物质滥用联系尤为密切,在30-40%的病患中出现。在最近的大型调查中,在中位年龄18岁以上的人群中,男性的自杀率为,女性的自杀率为,比抑郁症以及精神分裂还高。 双相情感障碍如何被诊断? 最关键的诊断因素为轻躁狂或躁狂的发病历史。值得注意的是,主要的易怒情绪可能被躁狂覆盖,精神症状也可能被误认为是精神分裂症状。所以诊断需要极仔细的过往病史了解并且进行精神测试,并且与其他相关资料相结合。同时,情绪的波动可能被忽视或者不被上报。 轻躁狂也可能被忽视,病人可能只会在反复发作或者有不良影响,他人施压的情况下菜去寻求医疗帮助。双相情感障碍与其他精神疾病的症状共同点也会导致其被误诊,比如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与双相情感障碍症状非常相近,由于ADHD更为普遍,所以在确诊双相情感障碍时必须确定病人有明显的情绪发作(躁狂,欣快)阶段。精神分裂也是如此,因为其病症与情绪波动联系很大。 为了避免误诊,在儿童和青年的诊断过程中,需要有明确地躁狂发作并且有明显的欣快情况(不只是易怒)和发病阶段 (Novick, Swartz., & Frank., 2010)。 对于大多数人群,个人量表,比如情绪障碍问卷,或者轻躁狂量表可以帮助了解之前的轻躁狂和躁狂症状。 怎么分辨双相和单相情感障碍? 如果不考虑病史,个人因素的话两者很难被区分。一个研究总结了两者的特点,如下(Mitchell, Goodwin., & Johnson., 2008). I型双相情感障碍特征:不寻常的抑郁症状(轻躁狂,食欲增强,感到虚弱麻痹无法行动);情绪不稳定;精神病特征或者病例上的愧疚感;心理行为上的迟缓;较早的发病时间(<25岁);多次发作的抑郁;具有双相情感障碍的家庭病史。 单相情感障碍特征:睡眠减少或是失眠;食欲减退,体重减低;正常或增加的活动频率;身体出现问题;较迟的抑郁发病(>25岁);抑郁发病阶段较长(>6个月);没有家庭病史。 如何控制双相情感障碍? 急诊目的在于缓解症状并且减少病患对自己或是他人的伤害行为。长期治疗目的在于预防未来的发作并且帮助病人恢复到发病前的状态,增强身体健康,减少自杀几率。在躁狂或轻躁狂与抑郁症之间循环的病人尤其难治疗,在急诊中,稳定情绪是最为关键的治疗要素。 药物在轻度病症中的药效并未很好的被证实。特殊的精神疗法在减少复发,治疗抑郁情绪和增强机体功能方面非常重要。其他重要的方面包括与治疗医生建立良好的相互关系,持续的治疗与关注,记录病情状况等等。 由于在如何治疗同时发作的精神类疾病(如焦虑症)方面缺乏足够的证据,通常的流程为稳定情绪然后仔细的治疗特定的疾病。 什么药有效呢? 大部分研究局限于治疗躁狂和双相情感障碍上,在轻躁狂和轻微情绪波动上证据则较少。大部分药物对某一极的病状更为有效,所以病人在“情绪稳定”阶段时(通常会被推荐使用锂或者一种抗惊厥剂)可能不会被同时治疗其他病症。 精神心理疗法扮演了什么角色? 目前尚没有确切的证据能表明选择哪一种疗法。各种疗法都有其特定的疗效,但是都需要与医生的了解程度,病情状况,病人是否遵守疗程,病人的生活作息等等来具体确定。认知行为疗法(CBT)帮助病人认识和解决错误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家庭疗法则注重于增强问题解决能力以及应对方法上;人际关系与社会疗法则注重于解决人际关系以及日常交际的问题;心理知识教育则给病人提供了了解自己病情的机会,有益于病人自我调整与治疗。同时有证据表明认知矫正(通过行为训练来增强认知表现)不仅对双相情感障碍有作用,对精神分裂患者也有作用 (Anaya et al., 2012)。现今的挑战为如何去根据病人的需求来结合合适的治疗方式。 什么时候应该去寻求医疗帮助? 在出现严重病情的时候,需要去寻求专业的情感障碍医生与护理人员的帮助,以治疗严重的病状,控制以及减小危害,进行确诊,提出或者审视长期的治疗计划。 在以下情况中,病人需要接受专业看护:当病人在医疗服务或治疗过程中出现困难;有频繁的复发,对病情掌控力弱,或者持续的症状发作;有严重的其他精神症状发作,比如焦虑,酒精或药物滥用;需要控制自杀情况或者控制对他们的危害性。 病情稳定的病人需要在以下情况寻求专业看护:准备怀孕或者已经怀孕;对于治疗产生副作用或者需要更换药品;准备更换或者停止治疗;要求与专业医生进行接触。 情绪的波动如何控制? 躁狂通常需要专业的医疗护理以减轻危害并且提供治疗。这有时需要强制性的介入,严重的行为紊乱可能需要被使用抗精神药物或者苯二氮或者两者并用。安静的环境需要被提供以排除外界刺激。轻度的躁狂可能通过专业机构的互助小组来治疗。 第一步需要了解任何发病原因比如药物停用,突然的生活刺激等等。处方的抗抑郁药需要被停用因为可能导致情绪波动。任何疗法在过往病史中的效果和耐受性需要被审视 (Goodwin, 2009)。 抗精神病药物是治疗躁狂的第一方案,尤其是在严重的情况下。一个多重治疗的元分析研究表明 (Cipriani, et al., 2011),抗精神病药物,锂,抗惊厥和癫痫药和立痛定的药效比安慰剂更强。最有效的药物为氟哌丁苯(haloperidol),利培酮(risperidone)和奥氮平(olanzapine);所有的都比抗惊厥药物有效,同时氟哌丁苯也比锂更有效。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利培酮,奥氮平和喹硫平有更少的弃药可能。 如果将药物相结合疗效也会更好。研究表明 (Smith et al., 2007) 抗精神病药物与锂或者抗惊厥要相结合比单一的锂,抗惊厥药物或者精神病类药物疗效要好很多。苯二氮(Benzodiazepines)可能在短期会被用于治疗冲动行为以及失眠,但其本身缺乏抗躁狂的特性。 在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中,抑郁如何被控制? 对于躁狂来说,需要解除处方药并且审视治疗病史。从病史中选取合适的药物并且防止药物导致的情绪波动。研究表明25, 奥氮平和奥氮平与氟西汀(fluoxetine)的混合疗法是非常有效的。并且有研究发现抗抑郁药物在双相情感障碍病患中药效与安慰剂差不多 (Sidor & Macqueen., 2011)。 抗抑郁药物需要与抗躁狂药物相结合来减少情绪波动的几率。选择性五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也是一种选择因为其不易引起躁狂发作。除非病史表明持续使用抗抑郁药物对病人有疗效,建议考虑在抑郁症状解决后停用抗抑郁药物 (Goodwin, 2009)。 同时,考虑在药物治疗的同时结合心理治疗。 在分娩阶段的双相情感障碍女性有什么不同? 如上文提到,分娩阶段患者需要去寻求专业看护。一个大型研究发现23%的女性患者在分娩阶段会发生复发, 在产后几率更高,为52%,大部分复发症状为抑郁 (Sharma & Pope, 2012)。 如果情绪稳定剂停用,几率还会上升,研究表明相较于继续服用情绪稳定剂的孕妇复发概率为30-37%,未继续服用稳定剂的女性复发概率高达85-100%。锂和抗惊厥药物会提高婴儿畸形的概率,抗惊厥药物导致畸形的概率最大,并且会导致神经发育的延缓。所以这类药物在孕期是被禁止使用的,如果使用,需要考虑避孕措施。其他药物也相似,如锂需要在产科医生的监督下使用,如果可能,在前3个月避免服用药物。抗精神病药物是孕期的一个用药选项,并且认知疗法在抑郁患者中是最被提倡的 (NIHCE, 2006)。同时,在哺乳阶段,锂,奥氮平,拉莫三嗪是被禁用的。 如果治疗没有作用怎么办? 在治疗效果不佳的情况下,审视诊断并且尝试去了解并发疾病,比如药物或酒精滥用,不配合治疗(将近半数双相情感障碍没有按医嘱进行治疗)。同时,根据专业医生指导加大药物剂量或者更换替代药物。同时配合配合精神治疗并且将环境因素的影响降到最低。有研究表明ECT(电击疗法)对双相情感障碍以及单项情感障碍具有疗效,ECT也是抑制躁狂的方法之一,在药物治疗无用或者病情相当严重时可以采用ECT。 双相情感障碍的治疗预期是什么样的? 大部分病人在发病后第一阶段康复,但是大约80%在5到7年内复发,大部分病人在20年内有过3次以上的发病经历 (Wittchen, Mhlig & Pezawas, 2003),同时有持续到老年的危险性。在长期的跟踪研究中,26-32%的时间中,病人经历中度到重度的功能缺失。病情加剧与功能缺失在病状严重,发病较早并且有认知功能减退的病人中更为明显 (Treuer & Tohen, 2010)。治疗会在发病的早期更有效果,早期的干预和长期的治疗尤为重要。尽管如此,大部分病人还是有很好的疗效并且有完整的健康的生活,但是同时,他们也需要关注并且控制会引起复发的因素。 关于对于是否应该使用精神类药物的疑惑,请看我之前的一个相关回答。 怎样评价抗抑郁药以及它的安慰剂效应? - 叶赌徒的回答 谢谢阅读:)。这篇文章可作为参考了解用,具体的治疗以及诊断还是需要咨询专业的医生。 References Anderson, ., Haddad, P. M., & Scott, J. (2012). Bipolar Disorder. BMJ. 345: e8508. (原文) Duffy A, Alda M, Hajek T, Sherry SB, Grof P. Early stag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bipolar disorder. J Affect Disord 2010;121:127-35. Sullivan PF, Daly MJ, O’Donovan M. Genetic architectures of psychiatric disorders: the emerging picture and its implications. Nat Rev Genet 2012;13:537-51. Etain B, Henry C, Bellivier F, Mathieu F, Leboyer M. Beyond genetics: childhood affective trauma in bipolar disorder. Bipolar Disord 2008;10:867-76. Martinowich K, Schloesser RJ, Manji HK. Bipolar disorder: from genes to behavior pathways. J Clin Invest 2009;119:726-36. Novick DM, Swartz HA, Frank E. Suicide attempts in bipolar I and bipolar II disorder: a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the evidence. Bipolar Disord 2010;12:1-9. Mitchell PB, Goodwin GM, Johnson GF, Hirschfeld RM. Diagnostic guidelines for bipolar depression: a probabilistic approach. Bipolar Disord 2008;10:144-52. Anaya C, Martinez AA, Ayuso-Mateos JL, Wykes T, Vieta E, Scott J. A systematic review of cognitive remediation for schizo-affective and affective disorders. J Affect Disord 2012;142:13-21. Goodwin GM. Evidence-based guidelines for treating bipolar disorder: revised second edition—recommendations from the British Association for Psychopharmacology. J Psychopharmacol 2009;23:346-88. Cipriani A, Barbui C, Salanti G, Rendell J, Brown R, Stockton S,et al. Comparative efficacy and acceptability of antimanic drugs in acute mania: a multiple-treatments meta-analysis. Lancet 2011;378:1306-15. Smith LA, Cornelius V, Warnock A, Tacchi MJ, Taylor D. Acute bipolar mania: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co-therapy vs. monotherapy. Acta Psychiatr Scand 2007;115:12-20. Sidor MM, Macqueen GM. Antidepressants for the acute treatment of bipolar depression: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J Clin Psychiatry 2011;72:156-67. Sharma V, Pope CJ. Pregnancy and bipolar disorder: a systematic review. J Clin Psychiatry 2012;73:1447-55. National Institute for Health and Clinical Excellence. Bipolar disorder: the management of bipolar disorder in adults,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care. CG38. 2006. Bipolar disorder: The management of bipolar disorder in adults,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care. Wittchen HU, Mhlig S, Pezawas L. Natural course and burden of bipolar disorders. Int J Neuropsychopharmacol 2003;6:145-54. Treuer T, Tohen M. Predicting the course and outcome of bipolar disorder: a review. Eur Psychiatry 2010;25:328-33.

编译 | 未玖

Nature , 29 July 2021, VOL 595 , ISSUE 7869

《自然》 2021年7月29日,第595卷,7869期

天文学 Astronomy

Light bending and X-ray echoes from behind a supermassive black hole

超大质量黑洞背后的光弯曲和X射线回声

作者: D. R. Wilkins, L. C. Gallo, E. Costantini, W. N. Brandt & R. D. Blandford

链接:

摘要

黑洞周围吸积盘的最内层区域受到X射线的强烈辐射,这些X射线是由黑洞附近一个高度可变的致密冕区发射出来的。吸积盘反射的X射线和时间延迟提供了事件视界外的环境视图。IZwicky1(IZw1)是附近的窄线赛弗特1星系。

先前对来自吸积盘的X射线混响的研究表明,冕区由两部分组成:一个扩展的、缓慢变化的组成部分,延伸到内部吸积盘的表面;以及一个准直的核心,其光度波动从底部向上传播,主导着更快速的变化。

研究组报告了在IZw1中超大质量黑洞周围发射的X射线耀斑的观测结果。他们通过X射线发射谱中相对展宽的铁K线和康普顿峰,探测到来自吸积盘的X射线反射。对X射线耀斑的分析揭示了光子的短暂闪烁,与黑洞后面重新出现的辐射相一致。

这些光子的能级移动确定了它们来自吸积盘的不同部分。这些光子在吸积盘的远端反射,在黑洞周围弯曲并被强大的引力场放大。观察黑洞周围弯曲的光子证实了广义相对论的一个关键预测。

Abstract

The innermost regions of accretion disks around black holes are strongly irradiated by X-rays that are emitted from a highly variable, compact corona, in the immediate vicinity of the black hole. The X-rays that are seen reflected from the disk, and the time delays, provide a view of the environment just outside the event horizon. I Zwicky 1 (I Zw 1) is a nearby narrow-line Seyfert 1 galaxy. Previous studies of the reverberation of X-rays from its accretion disk revealed that the corona is composed of two components: an extended, slowly varying component extending over the surface of the inner accretion disk, and a collimated core, with luminosity fluctuations propagating upwards from its base, which dominates the more rapid variability. Here we report observations of X-ray flares emitted from around the supermassive black hole in I Zw 1. X-ray reflection from the accretion disk is detected through a relativistically broadened iron K line and Compton hump in the X-ray emission spectrum. Analysis of the X-ray flares reveals short flashes of photons consistent with the re-emergence of emission from behind the black hole. The energy shifts of these photons identify their origins from different parts of the disk. These are photons that reverberate off the far side of the disk, and are bent around the black hole and magnified by the strong gravitational field. Observing photons bent around the black hole confirms a key prediction of general relativity.

材料科学 Materials Science

Spectroscopic evidence for a gold-coloured metallic water solution

金色金属水溶液的光谱证据

作者:Philip E. Mason, H. Christian Schewe, Tillmann Buttersack, Vojtech Kostal, Marco Vitek, Ryan S. McMullen, et al.

链接:

摘要

绝缘材料原则上可以通过施加压力制成金属。如果是纯水,估计需要48兆巴的压力,这超出了目前的实验能力,可能只存在于大型行星或恒星的内部。事实上,最近的估计和实验表明,在实验室可达到的压力下,水充其量是只具有高质子导电性的超离子水,而不是具有导电电子的金属水。

研究组表明,在水与碱金属反应时,通过大量掺杂电子可制备金属水溶液。尽管具有高浓度溶剂化电子的液氨类似金属溶液早已为人所知并被表征,但碱金属与水之间的爆炸性相互作用迄今为止仅允许制备具有较低的亚金属电子浓度的水溶液。

研究组发现,水-碱金属反应的爆炸行为可以通过在1 0-4 毫巴的低压下将水蒸气吸附到真空室喷射的钠-钾合金液滴上来抑制。这种设计导致在金属合金液滴表面形成短暂的金色金属水液层。利用光学反射和同步辐射X射线光电子能谱证实了该液层的金属特性,每立方厘米掺杂约5 1 021 个电子。

Abstract

Insulating materials can in principle be made metallic by applying pressure. In the case of pure water, this is estimated to require a pressure of 48 megabar, which is beyond current experimental capabilities and may only exist in the interior of large planets or stars. Indeed, recent estimates and experiments indicate that water at pressures accessible in the laboratory will at best be superionic with high protonic conductivity, but not metallic with conductive electrons. Here we show that a metallic water solution can be prepared by massive doping with electrons upon reacting water with alkali metals. Although analogous metallic solutions of liquid ammonia with high concentrations of solvated electrons have long been known and characterized, the explosive interaction between alkali metals and water has so far only permitted the preparation of aqueous solutions with low, submetallic electron concentrations. We found that the explosive behaviour of the water–alkali metal reaction can be suppressed by adsorbing water vapour at a low pressure of about 1 0-4 millibar onto liquid sodium–potassium alloy drops ejected into a vacuum chamber. This set-up leads to the formation of a transient gold-coloured layer of a metallic water solution covering the metal alloy drops. The metallic character of this layer, doped with around 5 1 021 electrons per cubic centimetre, is confirmed using optical reflection and synchrotron 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ies.

Linear-in temperature resistivity from an isotropic Planckian scattering rate

各向同性普朗克散射率的线性温度电阻率

作者:Gaël Grissonnanche, Yawen Fang, Anaëlle Legros, Simon Verret, Francis Laliberté, Clément Collignon, et al.

链接:

摘要

传统金属的电阻率随温度呈二次方下降,而各种“奇异金属”的电阻率当温度降至零时却随温度呈线性下降。这种线性温度电阻率归因于电荷载流子以 ħ/τ = αkBT 给出的速率散射,α为统一阶常数,ħ为普朗克常数, kB 为玻尔兹曼常数。

散射率和温度之间的这种简单关系在各种各样的材料中都可以观察到,这表明散射的基本上限是“普朗克极限”,但对这个极限的根本起源,人们知之甚少。

研究组报告了对 (一种空穴掺杂铜酸盐)的角相关磁阻测量,在最低测量温度下呈现出线性温度电阻率。角相关磁阻显示了一个明确定义的费米面,该面与角分辨光电子能谱测量结果定量一致,并显示了在普朗克极限下饱和的线性温度散射率,即α= 。

值得注意的是,研究组发现这个普朗克散射率是各向同性的,也就是说,它与方向无关,这与“热点”模型的预期相反。该研究表明,奇异金属的线性温度电阻率源于达到普朗克极限的与动量无关的非弹性散射率。

Abstract

A variety of ‘strange metals’ exhibit resistivity that decreases linearly with temperature as the temperature decreases to zero, in contrast to conventional metals where resistivity decreases quadratically with temperature. This linear-in-temperature resistivity has been attributed to charge carriers scattering at a rate given by ħ/τ = αkBT , where α is a constant of order unity, ħ is the Planck constant and kB is the Boltzmann constant. This simpl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cattering rate and temperature is observed across a wide variety of materials, suggesting a fundamental upper limit on scattering—the ‘Planckian limit’—but 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 underlying origins of this limit. Here we report a measurement of the angle-dependent magnetoresistance of —a hole-doped cuprate that shows linear-in-temperature resistivity down to the lowest measured temperatures. The angle-dependent magnetoresistance shows a well defined Fermi surface that agrees quantitatively with angle-resolved photoemission spectroscopy measurements and reveals a linear-in-temperature scattering rate that saturates at the Planckian limit, namely α = . Remarkably, we find that this Planckian scattering rate is isotropic, that is, it is independent of direction, in contrast to expectations from ‘hotspot’ models. Our findings suggest that linear-in-temperature resistivity in strange metals emerges from a momentum-independent inelastic scattering rate that reaches the Planckian limit.

Incoherent transport across the strange-metal regime of overdoped cuprates

过掺杂铜酸盐奇异金属区的非相干输运

作者:J. Ayres, M. Berben, M. Čulo, . Hsu, E. van Heumen, Y. Huang, et al.

链接:

摘要

奇异金属具有非常规的电学性质,如线性温度电阻率、随温度平方变化的逆霍尔角和线性场磁电阻。即使是在具有简单能带结构的空穴掺杂铜酸盐材料中,确定这些集体异常的起源也颇有难度。普遍共识是,铜酸盐中奇异金属丰度与超导圆顶内掺杂p*处的量子临界点有关。

课题组研究了两个掺杂水平超过p*的超导铜酸盐家族的高场面内磁阻。在所有掺杂中,磁阻呈现正交标度,在高场温比下变为线性,这表明奇异金属区域远远超出p*。

此外,磁阻的大小比传统理论预测的要大得多,并且对杂质散射和磁场方向都不敏感。这些观察结果,再加上对零场和霍尔电阻的分析,均表明尽管铜酸盐奇异金属区域只有一个带,但它有两个电荷区,一个包含相干准粒子,另一个包含标度不变的“普朗克”耗散体。

Abstract

Strange metals possess highly unconventional electrical properties, such as a linear-in-temperature resistivity, an inverse Hall angle that varies as temperature squared and a linear-in-field magnetoresistance. Identifying the origin of these collective anomalies has proved fundamentally challenging, even in materials such as the hole-doped cuprates that possess a simple bandstructure. The prevailing consensus is that strange metallicity in the cuprates is tied to a quantum critical point at a doping p* inside the superconducting dome. Here we study the high-field in-plane magnetoresistance of two superconducting cuprate families at doping levels beyond p*. At all dopings, the magnetoresistance exhibits quadrature scaling and becomes linear at high values of the ratio of the field and the temperature, indicating that the strange-metal regime extends well beyond p*. Moreover, the magnitude of the magnetoresistance is found to be much larger than predicted by conventional theory and is insensitive to both impurity scattering and magnetic field orientation. These observations, coupled with analysis of the zero-field and Hall resistivities, suggest that despite having a single band, the cuprate strange-metal region hosts two charge sectors, one containing coherent quasiparticles, the other scale-invariant ‘Planckian’ dissipators.

化学 Chemistry

A radical approach for the selective C–H borylation of azines

氮杂芳环选择性C-H硼化反应的自由基途径

作者:Ji Hye Kim, Timothée Constantin, Marco Simonetti, Josep Llaveria, Nadeem S. Sheikh & Daniele Leonori

链接:

摘要

硼官能团通常被引入取代芳香碳氢键,以通过分子片段的偶联加速小分子多样化。目前基于过渡金属催化碳氢键活化的方法对许多(杂)芳香族衍生物的硼化是有效的,但对氮杂芳环(含氮芳香族杂环)的适用性有限,而氮杂芳环是许多医药和农药产品的关键成分。

研究组报告了一种使用稳定且廉价的胺硼烷试剂的氮杂芳环硼化策略。光催化作用将这些低分子量材料转化为高活性的硼自由基,并将其有效地添加到氮杂芳环构建块中。

这种反应活性为s p2 碳-硼键组装提供了一种机械上的替代策略,其中过渡金属介导的碳-氢键活化和氮杂芳环有机金属中间体的还原消除的基本步骤被直接的、Minisci式的自由基加成所取代。

胺-硼基自由基的强亲核特性通过靶向氮杂芳环最活跃的位置,包括与碱性氮原子相邻的具有挑战性的位置,使碳-硼键的形成具有可预测性和位置选择性。这种方法使目前基于碳氢键活化策略无法靠近的芳香族位置得以靠近,并成功制备出硼化材料,否则将很难制备。

研究组已将此工艺应用于将胺-硼烷官能团引入复杂和工业相关产品中。主流交叉偶联技术使硼化氮杂芳环产品多样化,从而使芳香族氨基硼烷成为化学合成的重要组成部分。

Abstract

Boron functional groups are often introduced in place of aromatic carbon–hydrogen bonds to expedite small-molecule persification through coupling of molecular fragments. Current approaches based on transition-metal-catalysed activation of carbon–hydrogen bonds are effective for the borylation of many (hetero)aromatic derivatives but show narrow applicability to azines (nitrogen-containing aromatic heterocycles), which are key components of many pharmaceutical and agrochemical products. Here we report an azine borylation strategy using stable and inexpensive amine-borane reagents. Photocatalysis converts these low-molecular-weight materials into highly reactive boryl radicals that undergo efficient addition to azine building blocks. This reactivity provides a mechanistically alternative tactic for s p2 carbon–boron bond assembly, where the elementary steps of transition-metal-mediated carbon–hydrogen bond activation and reductive elimination from azine-organometallic intermediates are replaced by a direct, Minisci-style, radical addition. The strongly nucleophilic character of the amine-boryl radicals enables predictable and site-selective carbon–boron bond formation by targeting the azine’s most activated position, including the challenging sites adjacent to the basic nitrogen atom. This approach enables access to aromatic sites that elude current strategies based on carbon–hydrogen bond activation, and has led to borylated materials that would otherwise be difficult to prepare. We have applied this process to the introduction of amine-borane functionalities to complex and industrially relevant products. The persification of the borylated azine products by mainstream cross-coupling technologies establishes aromatic amino-boranes as a powerful class of building blocks for chemical synthesis.

地球科学 Earth Science

A process-based approach to understanding and managing triggered seismicity

用基于过程的方法来理解和管理人为触发的地震活动

作者:Bradford H. Hager, James Dieterich, Cliff Frohlich, Ruben Juanes, Stefano Mantica, John H. Shaw, et al.

链接:

摘要

人们越来越担心由人类活动引发的地震活动,即应力的微小增加会导致构造承载的断层破裂。这些人类活动包括采矿、蓄水、开发地热田、提取碳氢化合物和水,以及向地下储层注入水、C O2 和C H4 等。

在缺乏足够信息来理解和控制人为触发地震过程的情况下,政府建立了基于经验监管的框架,并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20世纪70年代初在美国科罗拉多州Rangely油田进行的现场试验表明,地震活动可能通过循环地下流体压力高于或低于某阈值来开启或关闭。

研究组报告了一种多学科方法的开发、测试和实施,用于管理人为触发的地震活动,使用全面和详细的地下信息来校准地质力学和震源物理学模型。然后,他们通过将这些模型的预测结果与校准后的后续观测结果进行比较,来进行验证。

研究组在意大利南部地震活跃的Val d'Agri油田使用了该模型,证明了基于过程的方法可成功管理人为触发的地震活动,并将其应用于油气田开发。在其他地方应用该方法亦有助于管理和减轻人为触发的地震活动。

Abstract

There is growing concern about seismicity triggered by human activities, whereby small increases in stress bring tectonically loaded faults to failure. Examples of such activities include mining, impoundment of water, stimulation of geothermal fields, extraction of hydrocarbons and water, and the injection of water, C O2 and methane into subsurface reservoirs. In the absence of sufficient information to understand and control the processes that trigger earthquakes, authorities have set up empirical regulatory monitoring-based frameworks with varying degrees of success. Field experiments in the early 1970s at the Rangely, Colorado (USA) oil field suggested that seismicity might be turned on or off by cycling subsurface fluid pressure above or below a threshold. Here we report the development, testing and implementation of a multidisciplinary methodology for managing triggered seismicity using comprehensive and detailed information about the subsurface to calibrate geomechanical and earthquake source physics models. We then validate these models by comparing their predictions to subsequent observations made after calibration. We use our approach in the Val d’Agri oil field in seismically active southern Italy, demonstrating the successful management of triggered seismicity using a process-based method applied to a producing hydrocarbon field. Applying our approach elsewhere could help to manage and mitigate triggered seismicity.

数据中心研究院论文

文必龙 计秉玉

(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信息技术研究所,北京 100083)

摘 要 当前的各种IT规划方法和软件工程方法在指导石油企业进行数据资源规划时,需要结合石油勘探开发数据资源管理的特点进行具体化。本文分析了石油勘探开发数据资源管理方面的现状及特点,提出了基于业务驱动的石油勘探开发数据资源规划方法,给出了构建勘探开发业务模型、数据资源目录的方法,以及数据中心的总体架构,为石油勘探开发数据资源规划提供了完整的方法论。

关键词 数据资源 业务驱动 业务模型 数据中心

Research on Method of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Production

Data Resource Planning Based on Business-driven

WEN Bilong,JI Bingyu

( Information Technology,Exploration and Production Research

Institute,SINOPEC,Beijing 100083,China)

Abstract To guide data resource planning,the IT planning methods and software engineering theory need to be specified according the features of petroleum data resource features in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production data resource management are analyzed,and a method of data resource planning based on business-driven is put forward,that presents the approaches how to build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production business model and data resource catalogs,and architecture of data provide a complete methodology to plan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production data resource.

Key words data resource;business-driven;business model;data centre

在油气勘探开发综合研究过程中,需要从海内外油田收集大量的数据,同时综合研究成果中包含了大量的数据,如各种图表、报告。为了管理和应用这些数据,各研究部门纷纷开展了与项目研究相关的数据资料管理系统的建设,但由于缺少统一的规划,在数据资源的建设和管理中存在以下问题:数据库建设 “小、散、杂”,难以管理;数据分散存储,数据之间的逻辑关联度低,不能集成共享;数据收集困难;缺少专门的数据服务机制,数据应用困难。因此,有必要对油气勘探开发综合研究的勘探开发数据资源进行统一规划,即开展数据管理与应用需求分析,从总体上设计数据中心建设方案。

数据资源规划(Data Resource Planning,DRP)的方法主要是基于软件工程理论和IT战略规划的各种方法论。目前多数国际知名的IT咨询公司均采用企业架构(Enterprise Architecture,EA)这一先进理论方法,例如TOGAF企业架构框架,制定具有自身特点的IT规划编制方法论,并在企业规划咨询项目中应用,取得了良好效果[1]。针对数据资源,高复先在信息工程方法论的基础上,总结出了一套信息资源规划(Information Resource Planning,IRP)方法[2]。IRP方法以面向主题数据库的总体数据规划方法为基础,按照一定的方法步骤、遵循相关标准规范、利用有效的软件支持工具进行各职能域的信息需求和数据流分析,制定信息资源管理基础标准,建立全域和各职能域的信息系统框架——功能模型、数据模型和系统体系结构模型。

本文根据EA理论和IRP方法,结合油气勘探开发综合研究的特点,提出了一套基于业务驱动的勘探开发数据资源规划方法。

1 数据规划的基本思想

数据资源规划是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产生和使用的数据的相关内容、标准、技术、软件、人员、支撑条件等进行全面梳理、优化和设计,提出全面的数据资源采集、传输、存储、应用、管理的解决方案,以便企业提高数据的共享程度,降低数据采集、管理、应用的成本,发挥数据资源的最大价值。

数据资源规划的目的是优化企业数据管理质量。这包括提高数据共享程度,降低数据采集、管理、应用的成本,提升数据资源的价值等。其中,首先要向企业不同层级提供相关的信息。对决策层,提供的信息包括:有哪些数据资产,还要投资建设哪些,数据投资效果如何,是否有重复建设;对管理层,提供的信息包括:数据保存在哪里,谁在管理,哪些人在使用,数据质量如何;对执行层,提供的信息包括:有什么数据,数据在哪里,如何获取数据,如何提交成果;对信息服务部门,提供的信息包括:业务部门需要什么数据,如何使用这些数据。

数据资源规划的目标是提出一个数据资源建设解决方案。通过实施方案,可以建立企业数据中心及配套的建设和管理体系,达到数据资源规划的目的。数据资源规划的内容包括梳理数据需求,即数据内容;设计数据相关标准,包括数据元标准、数据采集标准、数据管理标准、数据代码标准等等;设计数据建设和管理的技术方案;数据管理和服务的软件体系架构;数据建设的组织架构和配套制度等。

数据资源规划的过程如图1所示。如果把数据中心的建设作为一个完整的软件工程项目,数据资源规划位于需求分析阶段和概要设计阶段。在项目实施中,还需要进一步根据规划的各项方案进行详细设计、系统开发、系统测试和运行维护。

在数据资源需求分析阶段,通过调研,梳理当前勘探开发综合研究的业务范围、研究活动、已经建立的数据库及数据内容、应用软件及部署情况。根据调用情况建立业务模型,用规范化的方式描述各项研究活动及每项活动的数据需求,并对数据流进行分析,形成统一的数据资源目录。需求分析阶段最终成果是需求分析报告,核心内容由一组规范组成,包括业务模型、数据资源目录、数据元目录、数据流规范。

概要设计阶段主要任务是依据数据需求进行方案设计,形成数据资源建设方案,具体包括:综合数据库建设方案、综合研究数据服务与管理平台建设方案、数据中心运维体系。形成数据模型、数据服务功能、数据管理功能、数据汇交管理流程、数据管理与服务组织架构等总体架构,并形成数据中心建设的项目框架。通过数据资源建设方案明确了数据如何存储,如何控制数据质量,数据如何建设,数据如何管理,数据如何获取、提交、应用等问题。

图1 数据资源规划过程

图2 数据资源规划的成果及其之间的关系

在项目实施阶段,还需要根据数据资源建设方案,对每一个项目进行详细设计和开发。

数据资源规划的成果包括数据资源需求分析报告和数据中心建设方案。需求分析报告中,包含了业务模型、数据资源目录和数据元目录,数据中心建设方案包括数据库和数据模型在内的数据库建设方案、数据服务与管理平台、数据中心运行维护体系。

图2给出了这些成果及其之间的关系。业务模型中的每一个业务活动使用和产生的每一类数据都应在数据资源目录中进行注册,数据资源目录中的每一类数据都要用一个或多个数据元进行描述。数据库中的数据实例应该归类到数据资源目录中,数据元与数据模型之间要建立映射关系。根据上述关系,应用软件或用户可以根据业务活动利用数据服务与管理平台非常方便地从数据中心获取需要的数据。

2 基于6W的业务模型

业务模型(Business Model)是一种通过定义组成活动及活动之间逻辑关系来描述企业经营生产过程的模型。勘探开发业务建模就是要将石油勘探开发生命周期中涉及的业务抽象为一个完整的业务功能结构,建立勘探开发业务模型。建立此模型,在系统地、本质地、概括地把握勘探开发功能结构的同时,还要建立勘探开发业的数据模型、知识模型、软件模型等与功能相关的信息模型。

业务分析与建模过程从形式上可分为4个阶段:一是业务领域划分;二是分业务领域建模;三是业务模型集成;四是业务模型标准化。

业务模型采用 “业务域-业务分类-业务活动” 3层结构。将石油勘探开发涉及的所有业务划分为多个业务域,每个业务域建立多级业务分类,每个分类中定义一个或多项最基本的业务活动。

业务域(Business Domain)是对企业中的一些主要业务活动领域的抽象,而不是现有机构部门的照搬。对油田业务域的划分可以依据某一主题进行。业务领域的划分原则是:(1)根据专业划分业务领域;(2)根据油气田勘探、开发生命周期划分业务领域;(3)根据油气田勘探、开发管理阶段划分管理业务域。业务领域的划分参照以上3种原则进行划分,尽量符合油气田勘探、开发管理约定俗成的管理习惯,做到不同业务域间的业务不重复,并保证能覆盖所有的勘探、开发业务。根据以上原则,油气勘探开发业务领域可划分为“物化探”、“井筒工程”、“分析化验”、“综合研究”、“油气生产”、“地面工程” 等六大业务领域。

业务是由一系列业务活动组成的,对业务活动的描述按照 “6W” 的模式进行[3],即活动是由谁(Who)发起的、在什么时间(When)发起的、在哪里(Where)发起的、为什么(Why)要发起这个活动、在这个活动中都涉及了哪些(Which)对象、这些对象的特性是什么(What)。采用业务单元定义了参与业务活动的基本元素以及元素之间的关系。一个业务单元包括以下8类元素:1个业务活动,该活动作用的1个业务对象,实施该活动的组织机构,1组结果对象(输出),1组参与对象(输入),业务规则,相关对象的特性,对象之间的关系。业务单元的结构如图3所示。

业务单元中,“特性” 定义了业务活动需要的数据、业务活动相关的知识,是数据规划中梳理的重点;“参与对象” 包括各种人员、软件、数据、设施、材料、方法等;“作用对象” 包括区块、油藏、井、层位、油田、企业等;“结果对象” 可以是油井等油田实物对象,也可以是文档、方法、研究成果等技术性对象。

基于6W的业务模型的建模通过在统一的业务域分类架构下对单一业务活动的业务单元进行描述,没有进行专门的业务流程梳理,但由于业务单位中描述了业务活动参与对象与结果对象,即定义了活动的输入与输出,以这些对象为中介,因此很容易自动形成业务流、数据流、知识流等各种流程。

业务活动与数据之间的关系可以用 “CUR” 矩阵描述。矩阵中,行对应业务活动,列对应数据元。如果业务活动中创建了某一项数据则行列对应的值标识为 “C”(Create),如果业务活动对数据进行了更新则标识为 “U”(Update),如果业务活动引用了某一项数据则标识为 “R”(Read)。通过CUR矩阵,可以检查某一数据是否有唯一的创建源头,保证数据源头的唯一性。根据CUR关系,可以自动形成数据流。

图3 业务单元的结构

3 勘探开发数据资源目录

勘探开发数据资源目录是对油田企业、勘探开发研究院或中国石化整体已有和需要数据的分类与组织方式描述。数据资源目录描述了企业需要什么数据、有什么数据、数据在哪里、谁在管理数据、哪些人在使用、哪些应用软件在使用等信息。数据资源目录既是一个数据建设单位的数据分类与数据组织规范,也是数据中心进行数据管理与服务平台的核心元数据,同时也是用户建设和使用数据的依据。

数据资源目录的分类模式是多维的,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常用的维度包括:

(1)按业务对象组织。包括区块、油藏、井、层位、油田、企业等,除对象本身的基础数据(如井基础信息)即通常所说的静态数据外,还包括该对象的各种动态数据(如井的日报数据)。

(2)按业务活动组织。根据业务模型的 “业务域-业务分类-业务活动” 3层结构进行分类,每一个业务都有一组按 “CUR” 标识的数据。

(3)按特性组织。按数据或知识本身的特性进行分类,如长度、密度、渗透率等。

(4)按项目组织。一个项目使用和产生的数据有哪些。

(5)按单位组织。一个部门使用、产生、管理的数据有哪些。

数据资源目录的各个维度是相互关联的,对象、活动、特性、项目、单位之间的关系如图4所示。

除建立分类目录外,数据资源目录还包括数据实例,因此需要将数据分类与数据库中的实例关联起来,明确标识出每一类包括哪些实例。分类与实例关联的方式主要采用数据集进行定义,通过数据实例的标识符、标识条件确定数据集中的实例[4]。数据资源分类在数据需求分析阶段完成,分类与数据实例的关联在数据中心运行期间形成。

数据资源目录中数据分为两级:逻辑数据实体和属性。从技术角度,逻辑数据实体的本质就是数据视图,一个数据视图是一个虚数据表,每一个数据视图由多个属性组成,其中至少包括一个关键字。实体的属性用数据元进行描述。数据元是不必要再分的基本数据单元[5]。当前可直接参照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数据元字典[6]。

4 数据中心的总体架构

不同企业数据中心的架构会有所不同[7]。本文以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的数据中心为例,说明数据中心建设方案。数据中心包括综合研究勘探开发数据库、数据服务与管理平台、数据中心运维体系,如图5所示。

图4 数据资源分类维度之间的关系

图5 综合研究勘探开发数据中心

勘探开发数据库包括元数据和专业数据。元数据是以数据资源目录为核心,描述了专业的分类、目录、结构、使用动态等信息。外购数据库、地理信息数据库由于来源于外部,自带有成熟的管理软件,属于公共数据,独立于具体的项目研究。由于地震数据和测井数据有专门的格式,由专门的软件进行管理,但要与项目数据进行关联。项目资料与成果主要以文件形式保存,对共享程度较高的数据需要从半结构化的文件形式转换为结构化数据,数据之间相互关联,实现数据的集成。综合研究应用软件有自己内部的项目数据库,通过数据桥技术可以实现在线数据访问。数据通道用于实现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数据中心与中国石化各级数据中心的互联。

综合研究数据服务与管理平台的主要功能包括:GIS研究目标查询、地震剖面显示、测井曲线显示、资料查询、资料搜索、资料提交、资料下载、系统管理、数据发布等。

数据中心运维体系包括运维管理组织机构、数据资料上交管理、数据服务管理3个部分。运维管理队伍的职能包括数据库系统管理、数据服务支持、数据质量控制等。数据资料上交管理按照数据流和数据生命周期,对各环节进行规范管理,包括:外部数据申请、数据采集、原始资料上交、个人/项目组资料管理、成果上交、数据流程调整(数据资料目录注册与注销)、安全与权限、审核与验收等内容。数据服务管理通过数据服务管理制度,规范数据服务行为,建立数据服务技术规范,通过数据应用服务接口规范,为应用系统提供标准的服务接口。

5 结论

数据资源规划方法提出了一套适合石油勘探开发领域开展数据资源建设的方法论。从勘探开发业务需求出发,通过梳理业务流程,建立业务模型,并梳理与业务相关的数据,建立数据资源目录,在此基础上提出完成的数据中心建设方案,从人员组织、数据建设、服务平台构建及运维管理进行规划。数据资源规划方法成功应用于中国石化油气勘探开发数据模型标准建设,开发了中国石化业务模型(Sinopec Business Model,SPBM),定义了物化探、井筒工程、分析化验、综合研究、开发生产、地面工程六大业务域,包括1237个业务活动,对每一个与业务活动相关的数据项进行了梳理。进一步的研究工作将把数据资源规划方法应用于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数据资源建设,通过研究院业务进行调研,结合SPBM,建立综合研究数据资源目录,设计数据中心建设方案。针对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综合研究的数据资源规划成果可进一步推广应用于石油行业各石油公司的综合研究数据资源建设。

参考文献

[1]金涛,郑树泉,李名敏,等.企业架构驱动的IT规划方法研究[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09,26(12):164~166.

[2]高复先.信息资源规划——信息化建设基础工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3]肖波,景帅,吴建军,马承杰.模型驱动技术在油田企业数据中心中的应用研究[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012,36(1):78~82.

[4]时贵英,文必龙.基于数据元的数据集成技术研究[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1,11(18):4223 ~4227.

[5]Wen Bilong,Zhang semantics for data element with semantic tree[C].Proceedings of 2008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524~527.

[6]文必龙,肖波,陈新荣.石油勘探开发数据元管理技术[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012,36(1):83~87.

[7]李剑峰,肖波,段鸿杰.中国石化油田企业数据中心总体框架设计[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012,36(1):73~76.

大学数据中心机房运维风险的识别和应对论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许多人都写过论文吧,论文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还是对论文一筹莫展吗?下面是我整理的大学数据中心机房运维风险的识别和应对论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摘要:

高校数据中心机房作为学校重要的场所,为学校日常教学办公提供重要的网络保障。如何保障数据中心的安全,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本文通过研究风险管理在高校数据中心机房的应用研究。以我校数据中心机房运维项目为例,进行风险管理各方面的研究。旨在提高机房管理人员管理能力,保障数据中心机房安全。

关键词:

风险识别;风险应对;数据中心机房;

引言:

数据中心机房是学校数据汇聚交互的核心场所,所有接入校园网的数据都是通过数据中心机房进行交互。信息化大背景下,高校数据中心机房为师生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在教学、科研、办公等方面都有体现。

近些年来,随着数字校园,智慧校园的推进,全国各高校的数据中心机房规模不断发展。“一表通系统”上线,“最多跑一次”改革,高校越来越多的业务都转到校园网上,办公流程的简化,业务流程的电子化,极大地方便了广大师生。但同时,伴随着不断增长的业务,扩增的机房设备,我们对数据中心的要求不断提升,日常的运维管理面临的风险也越来越大。

1、高校数据中心运维引入风险管理的意义

数据中心机房是全校网络的核心区域,包括服务器,IPS设备,业务系统等,是一系列硬件软件设备的总和。一般高中小学校不会涉及数据中心机房,而大学的数据中心机房则不同,需要专人管理。数据中心机房的日常维护绝不是简单的设备维修,而是一项长期且细致的工作,涉及的内容很多,包括机房设备维修,系统升级,安防检查等。因此我们需要引入一整套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法来应对风险。

数据中心机房的风险管理涉及内容很多有: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应对等。其中,风险识别就是识别出潜在的风险,例如:机房火灾,漏水,停电等,是风险管理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是确定潜在风险并分析找出应对方法的前提。所以一般对于风险识别的内容,我们会花费大量的时间来收集汇总,识别中会用到的德尔菲法,头脑风暴等方法。在数据中心日常运维中,针对识别出的高风险因素,我们需要制定相关的策略,包括消极和积极2方面的风险应对策略。风险存在是必然,我们需要积极引入风险管理机制,才能在出现问题时候迅速解决。

2、数据中心机房运维的风险识别

每个项目特性是千差万别,项目独特性决定项目实施过程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尽可能识别出不确定因素,是确保项目成功的重要因素[1]。风险识别不仅是风险管理的核心部分,更是基础内容。风险识别就是运用各种科学方法,识别项目的潜在风险,识别引发潜在风险的原因以及可能引发的`后果。特点:风险识别覆盖整个项目的生命周期。项目管理过程中,需要对风险进行反复地识别。风险识别的方法很多,包括德尔菲法,头脑风暴,专家判断等。

为了尽可能全面地识别出潜在的风险,结合实际情况,对数据中心机房风险识别步骤包括3步,第一步,进行工作分解结构WBS,目的就是为了更直观地进行风险识别。第二步,风险收集,针对运维项目,需要组织人员进行现场勘查,发现存在的问题,收集数据中心的资料。针对运维现状,组织全体人员进行头脑风暴法识别潜在的风险,再利用专家调查法对收集的潜在风险进行识别。第三步,风险确认,组织相关人员进行总结分析归纳,最终得到运维项目风险登记册。

(1)工作分解结构WBS

数据中心运维项目按照一定原则进行工作分解,其目的是为了给风险识别提供依据。首先,组织运维项目的各部门的负责人员,技术人员等进行现场勘查,摸清机房现状。按照整体机房运维的思路做好地勘工作,地勘需要记录各个领域的工作,并进行工作分解。

(2)风险收集

本次运维项目的风险收集采用头脑风暴会议。在会议之前,需要收集项目相关资料,包括项目技术文件,运维记录,机房资料,合同等。然后提前将地勘记录和收集到的项目资料发给参与会议的人员,确保参会人员能提前充分了解项目内容。会议针对运维项目期间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充分的讨论和汇总。由项目经理担任本次会议支持人,在主持人的推动下,与参会人员就项目的风险集思广益。所有参与人员均有平等发言权,对潜在的风险提出自己的观点。最后将会议的内容进行整理汇总,初步得到机房运维的风险因素。

(3)风险确认

风险确认即将收集汇总的风险因素发给专家小组,由专家小组再次确认,记录整理并完成风险识别。专家小组包括各行业专家、部门负责人等。专家小组通过了解数据中心机房运维项目的基本情况,背景等,对头脑风暴会议收集的风险因素进行多次征询,直至达成一致意见,完成项目风险识别。

最终将运维项目风险分为5类,包括设备风险,业务风险,运维管理风险,自然风险,其他风险。设备风险包含:服务器风险,IPS设备风险,环控设备风险等。业务风险包括:特大网络故障风险,一般业务故障风险,业务质量下降风险等。运维管理风险包括:团队管理风险,沟通交流风险,人员管理风险等。自然风险包括:火灾,水灾,电磁干扰等,其他风险包括:合同风险,需求变化风险,人员技术风险等。

3、数据中心机房运维的风险分析

风险分析从2方面进行,第一个是定性风险分析,定性分析是指采取一定手段,综合评估分析存在的风险概率以及它的影响程度,并对风险按风险程度排序。同时为下一步分析提供依据。本次运维项目研究所用到的分析工具有概率-影响矩阵,风险分类,专家判断法等。定性风险分析过程作用是为了降低项目的不确定性,并重点关注高优先级的风险,有利于后续针对性开展风险应对。

概率-影响矩阵(P-I矩阵)是经常使用的工具,它是针对不同程度的风险,进行分级和排序,便于下一步进行定量分析及应对。在概率-影响矩阵中,一般将横坐标和纵坐标从低到高划分为5个标准,用数值、、、、表示,一共划分为25个方格,方格内数字表示风险值R,公式为R=P*I。R数值越低,概率越小,影响程度越小。R数值越高,概率越高,影响程度越大。概率高,影响程度高的区域,一般在右上角,属于高风险,需要采取重点措施,并采取积极地应对策略。概率低,影响程度低的区域,一般在左下角,属于低风险区域,一般列入待观察风险清单,一般不需要采取积极管理措施,监测即可。

第二个是定量风险分析,它是对定性分析过程中,对项目影响很大,风险等级很高的风险进行更加具体的分析。它是对风险事件的影响程度分析,一般高风险事件分配高数值,低风险分配低数值。定量风险分析的目的是为了确定重大的风险,同时提醒管理人员对高风险,进行密切关注,做好应对准备。

4、数据中心机房运维的风险应对

风险应对过程是在风险分析之后,针对存在的风险,在分析风险概率及其影响程度基础上,制定一系列措施降低风险、提高有利机会。通过科学合理的管理理论和措施,可以有效规避和降低项目风险。风险应对措施必须及时有效,并制定多种应对方式,择优选择。

风险应对方法有很多,针对已总结的风险,结合数据中心项目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关的应对策略包括:风险规避,风险转移,风险预防,风险减轻。

(1)风险规避:风险规避是为了达到项目目的,改变原来计划,从而规避风险,减少风险带来的影响。如:调试项目范围,利用多种手段达到目的等。在机房检修的时候,必须秉承着不影响机房正常运行的原则。检修UPS蓄电池,进行放电时,不能影响机房正常运行。检修空调时,应该要一个一个进行检查,不能同时关闭所有机房空调,否则会影响机房正常散热,导致服务器出现故障。维护业务服务器时,必须不能影响其他业务的运行。

(2)风险转移:风险转移目的是将风险转嫁给第三方人员,包括风险的影响和责任。在数据中心机房运维中,常见的风险转移就是第三方公司维保。因为数据中心机房的重要性,所以必须保证机房7*24小时都要稳定运行。单单依靠网络中心一个部门是无法保障机房的一年365天的安全,还必须要有其他部门和第三方运维公司的配合。现在高校的数据中心机房都会有第三方公司运维,包括服务器的维保,环境监控的维保,网络安全维保等。转移工具包括合同、履约保证协议、保密协议,保证书等。通过签署合同或协议,能将风险的责任转移给第三方。

(3)风险预防:风险预防就是针对存在的风险,制定应急预案,避免风险的发生。施工或运维过程中一旦出现风险或者发现目标与预期有较大偏差时,即可按照应急方案采取相应措施。机房定期进行应急演练是必要的,针对运维情况制定不同的应急演练内容,如:特大网络故障,一般业务故障,火灾等。有利于提高运维人员对突发安全事件的响应与处置能力,保障学校机房安全、持续和稳定运行。机房内不需要的设备必须及时清理,必须建立定期检查制度,对相关设备进行详细检查[2]。

(4)风险减轻:风险减轻就是减轻风险事件所带来的影响,减低风险发生的概率。它分为两个方面,第一个是已经发生的风险,要采取积极的措施减少风险带来的影响。第二个是还没发生的风险,要采取积极措施减少发生概率。例如:在机房整理线缆时候,必须按照行业规范,进行走线,并按照统一标准添加标签,确保线材整洁。这样能减少后期维护的成本,当出现线路问题时,能在第一时间找到问题线路。此外,在机房配备UPS电源,也是为了保护服务器设备,在断电情况下能继续工作一段时间,减少服务器突然断电引发的一系列问题。

5、结语

数据中心机房承担着高校全部的信息化业务,运维内容包括服务器,IPS设备,业务系统等软硬件设备,涉及多个部门和第三方运维公司。因此,高校数据中心机房运维是一个长期、复杂的项目,需要持续性地管理。

风险管理作为一种科学的管理手段,在数据中心机房的运维中的应用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风险管理研究,识别、分析和应对等,我们可以清晰地了解整个运维项目存在的风险。识别潜在风险,通过科学的风险分析手段,应对不同程度的风险。

参考文献

[1]郑渝莎.浅谈通信机房搬迁项目的风险管理[J].江西建材,2017(13):261+263.

[2]王欣.信息机房运维及其管理的主要策略分析[J].计算机产品与流通,2020(01):131.

一、云计算概念二、云计算历史三、云计算现状四,云计算发展前景五、云计算实现,目前存在的问题。写论文多参考:华为的云计算,wingdows云计算,goole云计算。明天看看再补充些,多参考

大数据技术在网络营销中的策略研究论文

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乃至工作,说到论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论文的类型很多,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技论文、成果论文等。那要怎么写好论文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大数据技术在网络营销中的策略研究论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摘要:

当今,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用户的数量日益增加,进一步促进了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并使企业能够更准确地获取消费者数据,大数据技术应运而生。该技术已被一些企业用于网络营销,并取得了显着的营销效果。本文基于大数据的网络营销进行分析,分析传统营销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并对大数据技术在网络营销中的作用进行研究,最后针对性地提出一些基于大数据的网络营销策略,以促进相关企业在大数据时代加强网络营销,并取得良好的营销效果。

关键词:

大数据;网络营销;应用策略;营销效果;

一、前言

现代社会已经完全进入了信息时代,在移动互联网和移动智能设备飞速发展与普及之下,消费者的消费数据都不断被收集、汇总并处理,这促进了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大数据技术可以精准的分析消费者的习惯,借助大数据技术,商家可以针对顾客进行个性化营销,极大地提高了精准营销的效果,传统的营销方式难以做到这一点。因此,现代企业越来越重视发展网络营销,并期望通过大数据网络营销以增加企业利润。

二、基于大数据的网络营销概述

网络营销是互联网出现之后的概念,初期只是信息爆炸式的轰炸性营销。后来随着移动智能设备的普及、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以及网络数据信息的海量增长,大数据技术应运而生。大数据技术是基于海量的数据分析,得出的科学性的结果,出现伊始就被首先应用于网络营销之中。基于大数据的网络营销非常精准,是基于海量数据分析基础上的定向营销方式,因此也叫着数据驱动营销。其主要是针对性对顾客进行高效的定向营销,最为常见的就是网络购物App中,每个人得到的物品推荐都有所区别;我们浏览网络时,会不断出现感兴趣的内容,这些都是大数据营销的结果。

应用大数据营销,企业可以精准定位客户,并根据客户的喜好与类型对产品与服务进行优化[1],然后向目标客户精准推送。具体来说,基于大数据技术的精准网络营销过程涉及三个步骤:首先是数据收集阶段。企业需要通过微博、微信、QQ、企业论坛和网站等网络工具积极收集消费者数据;其次,数据分析阶段,这个阶段企业要将收集到的数据汇总,并进行处理形成大数据模型,并通过数据挖掘技术等高效的网络技术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以得出有用的结论,比如客户的消费习惯、消费能力以及消费喜好等;最后,是营销实施阶段,根据数据分析的结果,企业要针对性地制定个性化的营销策略,并将其积极应用于网络营销以吸引客户进行消费。基于大数据的网络营销其基本的目的就是吸引客户主动参与到营销活动之中,从而提升营销效果和经济收益。

三、传统网络营销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传统网络营销计划主要由策划人主观决定,科学性不足

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很多企业难以跟上时代的步伐,部分企业思想守旧,没有跟上时代潮流并开展网络营销活动,而是仍然继续使用传统的网络营销模型和方式。即主要由策划人根据自己过去的经验来制定企业的营销策略,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主观性,缺乏良好的信息支持[2]。结果,网络营销计划不现实,难以获得有效的应用,导致网络营销的效果不好。

(二)传统网络营销的互动性不足,无法进行准确的产品营销

传统的网络营销互动性较差,主要是以即时通信软件、邮箱、社交网站以及弹窗等推送营销信息,客户只能被动的接受信息,无法与企业进行良性互动和沟通,无法有效的表达自己的诉求,这导致了企业与客户之间的割裂,极大的影响了网络营销的效果。此外,即使一些企业获得了相关数据,也没有进行科学有效的分析,但却没有得到数据分析的结果,也没有根据客户的需求进行有效的调整,从而降低了营销活动的有效性。

(三)无法有效分析客户需求,导致客户服务质量差

当企业进行网络营销时,缺乏对相关技术的关注以及对客户需求的分析的缺乏会导致企业营销策略无法获得预期的结果。因此,企业只能指望出于营销目的向客户发布大量营销内容。这种营销效果非常糟糕。客户不仅将无法获得有价值的信息,而且此类信息的“轰炸”也会使他们感到烦躁和不耐烦,这将适得其反,并降低客户体验[3]。

四、将基于大数据的网络营销如何促进传统的网络营销

(一)使网络营销决策更科学,更明智

在传统的网络营销中,经理通常根据过去的经验来制定企业的营销策略,盲目性和主观性很多,缺乏可靠的数据。基于大数据的网络营销使用可以有效地收集有关市场交易和客户消费的数据,并利用数据挖掘技术等网络技术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全面科学的分析与处理,从中提取有用的相关信息,比如客户的消费习惯、喜好、消费水平以及行为特征等,从而制定针对客户的个性化营销策略,此外,企业还可以通过数据分析获得市场发展变化的趋势以及客户消费行为的趋势,从而对未来的市场形势作出较为客观的判断,进而帮助企业针对未来一段时间内的行为制定科学合理的'网络营销策略,提升企业的效益[4]。

(二)大大提高了网络营销的准确性

如今,大数据驱动的精准网络营销已成为网络营销的新方向。为了有效地实现这一目标,企业需要在启动网络营销之前依靠大数据技术来准确分析大量的客户数据,以便有效地捕获客户的消费需求,并结合起来制定准确的网络营销策略[5]。此外,在实施网络营销策略后,积极收集客户反馈结果并重新分析客户评论,使企业对客户的实际需求有更深刻的了解,然后制定有效的营销策略。如果某些企业无法有效收集客户反馈信息,则可以收集客户消费信息和历史消费信息,然后对这些数据进行准确的分析,从而改善企业的原始网络营销策略并进行促销以获取准确的信息,进而制定有效的网络营销策略。

(三)显着提高对客户网络营销服务水平

通过利用大数据进行准确的网络营销,企业可以大大改善客户服务水平。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可以使用大数据准确地分析客户的实际需求,以便企业可以进行有针对性的的营销策略,可以大大提高客户服务质量。另一方面,使企业可以有效地吸收各种信息,例如客户兴趣、爱好和行为特征,以便向每个客户发布感兴趣的推送内容,以便客户可以接收他们真正需要的信息,提高客户满意度。

五、基于大数据的网络营销优势

(一)提高网络营销广告的准确性

在传统的网络营销中,企业倾向于使用大量无法为企业带来相应经济利益的网络广告进行密集推送,效率低下。因此,必须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来提高网络营销广告的准确性。首先,根据客户的情况制定策略并推送合适的广告,消费场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消费者的购买情绪,并可以直接确定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如果客户在家中购买私人物品,则他们第二天在公司工作时,却同送前一天相关私人物品的各种相关的广告。前一天的搜索行为引起的问题可能会使消费者处于非常尴尬的境地,并影响他们的购买情绪。这表明企业需要有效地识别客户消费场景并根据这些场景发布更准确的广告[6]。一方面,通过IP地址来确定客户端在网络上的位置。客户在公共场所时,广告内容应简洁明了。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指定时间段来确定推送通知的内容。在正确的时间宣传正确的内容。其次,提高客户选择广告的自主权。在传统的网络营销中,企业通常采用弹出式广告,插页式广告和浮动广告的形式来强力吸引客户的注意力,从而引起强烈的客户不满。一些客户甚至会毫不犹豫地购买广告拦截软件,以防止企业广告。在这方面,大数据技术可用于改善网络广告的形式和内容并提高其准确性。

(二)提高网络营销市场的定位精度

在诸如电子邮件营销和微信营销之类的网络营销方法中,一个普遍现象是企业拥有大量的粉丝,并向这些粉丝发送了大量的营销信息,但是却没有得到较好的反馈,营销效果较差。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企业产品的市场定位不正确。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网络营销市场中的定位精度:

1、分析客户数据并确定产品在市场上的定位:

首先,收集大量基本数据并创建客户数据库。在此过程中,应格外小心,以确保收集到的有关客户的信息是全面的。因此,可以使用各种方法和渠道来收集客户数据。例如,可以通过论坛、企业官方网站、即时通信软件以及购物网站等全面的收集客户的各种信息。收集完成后利用高效的数据分析处理技术对信息进行处理,并得出结果,包括客户的年龄、收入、习惯以及消费行为等结果,然后根据结果对企业的产品进行定位,并与客户的需求相匹配,进而明确市场[7]。

2、通过市场调查对产品市场定位进行验证:

在利用大数据及时对企业产品进行市场定位之后,有必要对进一步进行市场调查,以进一步清晰产品的市场定位,如果市场调查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则表明网络营销策略较为成功,可以加大推广力度以促进产品的销售,如果效果不满意,则要积极分析问题,寻找原因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改进措施,以获得较为满意的结果[8]。

3、建立客户反馈机制:

客户反馈机制可以有效的帮助企业改进产品营销策略,主要体现有两个主要功能:一是营销产品在市场初步定为成功后可以通过客户反馈积极征询客户的意见,并进一步改进产品,确保产品更适应市场;二是如果营销产品市场定位不成功,取得的效果不佳,可以通过客户反馈概括定位失败的原因,这将有助于将来的产品准确定位。

(三)增强网络营销服务的个性化

为了增强网络营销服务的个性化,企业不仅必须能够使用大数据识别客户的身份,而且还必须能够智能地设计个性化服务。首先,通过大数据了解客户的身份。一方面,随着网络的日益普及,企业可以在网络上收集客户各个方面的信息。但是,众所周知,由于互联网管理的不规范与复杂性,大多数信息不是高度可靠的,甚至某些信息之间存在着极为明显的矛盾。因此,如果企业想要通过大数据来了解其客户的身份,则必须首先确保所收集的信息是可信且准确的。另一方面,企业必须能够从大量的客户信息中选择最能体现其个性的关键信息,并降低分析企业数据的成本[9]。二是合理设计个性化服务。个性化服务的合理设计要求企业在两个方面进行运营:一方面,由于现实环境的限制,企业无法一一满足所有客户的个性化需求。这就要求企业尽一切努力来满足一部分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并根据一般原则开发个性化服务。另一方面,如果完全根据客户的个人需求向他们提供服务,则企业的服务成本将不可避免地急剧上升。因此,企业应该对个性化客户服务进行详细分析,并尝试以适合其个人需求的方式为客户提供服务,而不会给企业造成太大的财务负担。

六、基于大数据网络营销策略

使用大数据的准确网络营销模型基本上包括以下步骤。首先,收集有关客户的大量信息;其次,通过数据分类和分析选择目标客户;第三,根据分析的信息制定准确的网络营销计划;第四,执行营销计划;第五,评估营销结果并计算营销成本;第六,在评估过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改善,然后更准确地筛选目标客户。在持续改进的过程中,上述过程可以改善网络营销。因此,在大数据时代,电子商务企业必须突破原始的广泛营销理念,并采用新的营销策略。

(一)客户档案策略

客户档案意味着在收集了有关每个人的基本信息之后,可以大致了解每个人的主要销售特征。客户档案是准确进行电子商务促销的重要基础,也是实现精确营销目标的极其重要的环节。电子商务企业利用客户档案策略可以获得巨大收益。首先,借助其专有的销售平台,电子商务企业可以轻松,及时且可靠地收集客户使用情况数据。其次,在传统模型中收集数据时,由于需要控制成本,因此经常使用抽样来评估数据的一般特征[10]。大数据时代的数据收集模型可以减少错误并提高数据准确性。当分析消费者行为时最好以目标消费者为目标。消费者行为分析是对客户的消费目的和消费能力的分析,可帮助电子商务企业更好地选择合适的目标客户。在操作中,电子商务企业需要在创建数据库后继续优化分析结果,以最大程度地分析消费者的偏好。

(二)满足需求策略

为了满足多数人的需求,传统的营销方法逐渐变得更加同质。结果,难以满足少数客户的特殊需求,并且导致利润损失。基于大数据客户档案技术的电子商务企业可以分析每个客户的需求,并采取差异化人群的不同需求最大化的策略,从而获取较大的利润。为了满足每个客户的需求,最重要的是实现差异化,而不仅仅是满足多数人的需求,因此必须准确地分析客户的需求,还必须根据客户的需求提供更多个性化的产品[11]。比如当前,定制行业非常流行,卖方可以根据买方提供的信息定制独特的产品,该产品的利润率远高于批量生产线。

(三)客户服务策略

随着网络技术的逐步发展,电子商务企业和客户可以随时进行通信,这基本上消除了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使客户可以更好地了解他们想要购买的产品以及遇到问题时的情况。当出现问题时,可以第一时间解决,提高交易速度。因此,当电子商务企业制定用于客户服务的营销策略时,一切都以客户为中心。为了更好地实施此策略,必须首先改善数据库并加深对客户需求的了解[12]。二是提高售前、售后服务质量,开展集体客户服务培训,缩短客户咨询等待时间,改善客户服务。最后,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消费者对产品和服务的评估,及时纠正不良评论,并鼓励消费者进行更多评估,良好的服务态度和高质量的产品可以大大提高目标客户对产品的忠诚度,并且可以吸引消费者进行第二次购买。

(四)多平台组合策略

在信息时代,人们可以在任何地方看到任何信息,这也将分散他们的注意力,并且重新定向他们的注意力已经成为一个大问题。如果希望得到更多关注,则可以组合跨多个平台的营销策略,并在网络平台和传统平台上混合营销。网络平台可以更好地定位自己并吸引更多关注,而传统平台则可以更好地激发人们的购买欲望。平台融合策略可以帮助电子商务企业扩大获取客户的渠道,不同渠道的用户购买趋势不同,可以改善数据库[13]。

七、结语

总体而言,大数据时代不仅给网络营销带来了挑战,而且还带来了新的机遇。大数据分析不仅可以提高准确营销的效果,更好地服务消费者,改变传统的被动营销形式,并提升网络营销效果。

参考文献

[1]刘俭云.大数据精准营销的网络营销策略分析[J].环球市场,2019(16):98.

[2]栗明,曾康有.大数据时代下营业网点的精准营销[J].金融科技时代,2019(05):14-19.

[3]刘莹.大数据背景下网络媒体广告精准营销的创新研究[J].中国商论,2018(19):58-59.

[4]李研,高书波,冯忠伟.基于运营商大数据技术的精准营销应用研究[J].信息技术,2017(05):178-180.

[5]袁征.基于大数据应用的营销策略创新研究[J].中国经贸导刊(理论版),2017(14):59-62.

[6]邱媛媛.基于大数据的020平台精准营销策略研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12):60-62.

[7]张龙辉.基于大数据的客户细分模型及精确营销策略研究[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4(04):27-28.

[8]李巧丹.基于大数据的特色农产品精准营销创新研究——以广东省中市山为例[J].江苏农业科学,2017,45(06):318-321.

[9]孙洪池,林正杰.基于大数据的B2C网络精准营销应用研究——以中国零售商品型企业为例[J].全国流通经济,2016(12):3-6.

[10]赵玉欣,王艳萍,关蕾.大数据背景下电商企业精准营销模式研究[J].现代商业,2018(15):46-47.

[11]张冠凤.基于大数据时代下的网络营销模式分析[J].现代商业,2014(32):59-60.

[12]王克富.论大数据视角下零售业精准营销的应用实现[J].商业经济研究,2015(06):50-51.

[13]陈慧,王明宇.大数据:让网络营销更“精准”[J].电子商务,2014(07):32-33.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