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风险的主要类型及其防范措施论文
在学习和工作中,许多人都写过论文吧,论文是对某些学术问题进行研究的手段。你写论文时总是无从下笔?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互联网金融风险的主要类型及其防范措施论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摘要:
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当前网络技术与传统金融的结合,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实现资金的融通、信息中介服务等新型业务模式。本文通过讨论互联网金融当前所面临的风险,进而讨论从若干体系入手针对互联网金融风险进行应对。
关键词:
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
引言:
近几年,得益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互联网技术的日趋成熟,金融业与互联网慢慢开始融合,并造就了互联网金融这一新兴产物,并逐步发展起来。当前,国内互联网金融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互联网金融生态体系也在逐渐形成。但是,需要关注的是,国内大多数机构对互联网金融风险没有清晰地认识,导致对其评估和监管没有应对措施,其对国家金融体系带来了严重的危害,导致诸多社会不和谐因素。于是,亟待增强对互联网金融风险的剖析,采取一系列措施对风险加以应对,对于国家金融体系的安全有重要意义,也能促使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本文对互联网金融的表现形式以及面临的风险进行分析,进而为互联网金融风险提出管理意见。
1、互联网金融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
互联网金融在发展的同时,其所隐含的风险也在逐渐积累,若缺失对风险准确清晰地认知,风险一旦失去控制则会对互联网金融的未来发展带来严重打击,本文拟对互联网金融面临的风险进行分析,为其有效评估和预防提供理论支撑。
、操作风险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消费者处于互联网的世界中,一般消费者的防范心理缺失,加之现在消费者对于流量需求较大,便促使大众网民在有免费热点的时候就会不假思索地连接,有些热点是由不法分子所建立,一旦连接成功,就会有后台监控已经连接的手机,使不法分子对消费者账户肆意妄为,所以,消费者在连接热点时务必当心。
、技术风险
金融业的数字化特征是明显的一个特征,加之互联网金融与现代通信技术相互融合,其所依托的信息技术也比较复杂。首先主要是与技术层面多出状况,开发难度较大,并且开发之后的维护成本较大,维护比较耗费时间,并且技术更新换代较快,若选择了不恰当的方案,则较容易引起开发风险,若互联网金融企业选择了相对陈旧的技术方案,可能会导致业务不通畅,业务成本增加,最终被淘汰;如果出现企业技术支持与客户选择终端无法兼容,便会影响业务的开展和推进。其次,安全对于互联网金融及其重要,互联网金融依靠加密手段确保数据完整和准确,如果技术遭到泄密,便会造成巨大损失。最后,互联网本身是在网络端运行,其自身复杂程度较高,如果遇到病毒侵入事件,可能会致使网络崩溃,严重者会造成体系崩溃;当数据流较大时,系统需要对多单密集的交易数据进行处理,可能会导致服务器过载,导致宕机,影响平台稳定性;在传输数据过程中,一旦数据被窥探,便会影响交易的安全。
、信用风险
信用是互联网金融发展必不可少的驱动因素,如果没有了信用,互联网金融的良性发展将受到极大制约,其信用风险包括违约还有欺诈风险,由于互联网金融属于金融模式的创新,不像传统金融有法律制度的约束和限制,当前缺乏的是互联网金融征信体系,由于缺乏制裁,出现了交底的违约成本,互联网金融违约风险加大,无论是对于互联网金融平台或是其客户,都暗含着较大的违约风险。违约风险在P2P业务中表现尤为明显,对整个行业造成了恶劣影响。金融在传统金融领域时有发生,当然,在互联网金融领域更是屡见不鲜,比如平台内部人员为一己私利采取的欺诈行为,如篡改数据。外部欺诈的行为也屡见不鲜,盗取账号、盗密码的.事情在互联网金融交易中时有发生,不管是内部或者是外部的这些欺诈,都会给互联网金融行业带来一定的冲击,将会产生失信事件和违法犯罪。
、运营风险
互联网金融运营较为复杂,所面临的风险繁多,涉及面广。常见如流动性风险、市场选择的风险、资金平衡的风险、利益协调机制缺失带来的风险。首先提及的是流动性风险,不管是传统金融或是互联网金融,保持适当的流动性都是必须的,但由于监管缺乏,互联网金融企业并不会准备充足的存款准备金,风险资产拨备制度,如果互联网金融企业突发现金流缺乏和短期负债增加,则很大可能会导致流动性风险,之前许多平台跑路的事情,诸多原因就是流动性风险导致的。其次,是由于互联网金融企业和客户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相互作出的选择,由于信息不对称,平台运营方难以对客户资信程度作出判断,另外由于互联网金融平台信息披露机制不完善加上渠道不通畅,客户对于平台的信用缺乏了解,也会加大市场选择的风险。资金平衡风险也常发生于互联网金融企业中,对于互联网金融运营企业来说,和传统金融业一样,既要保证对汇集的资金进行高效产出,也要留存一定量的资金进行资金应急,进而保证资金合理周转变得复杂,由此引发的资金平衡风险则会给企业带来风险。互联网金融企业在业务开展中,为了吸纳投资者存款,互联网金融企业常以较低风险、较高收益承诺来打广告,但在实际操作中总是会有各种意外,导致承诺失效,投资者利益因此受损,与互联网金融企业有业务关联的第三方平台也会出现利益受损,当前尚未形成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极易导致矛盾。
、法律监管风险
互联网金融随着时间的流逝和其自身发展,法律监管的缺乏是阻碍其良性发展的因素之一。法律法规缺失导致的风险,由于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时间刚没多久,当前适用于传统金融的法律法规还不足以应对互联网金融这一新事物,互联网金融产业平台验证的制度和方法不够完善,导致监管乏力。主体资格合法性风险,当前我国出台的关于互联网金融的制度和法规还不够完善,导致出台的制度不能有效制约互联网金融的良性发展,以及如何定义互联网金融平台,是否要对其产业内部企业进行牌照制管理,都没有一定的结论,所以,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合法性风险不可以忽视。由于监管缺乏,导致的洗钱等风险,类似淘宝实名认证却依然有假货横行一样,互联网金融平台实名制也依然不能杜绝洗钱等非法行为的出现。
2、加强互联网金融风险防范的对策
互联网金融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前提下发展很快,但是如何对互联网金融风险进行评估是当下必须关注的事情,现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帮助促进互联网金融持续健康发展。
、创建互联网金融普识体系
互联网金融到今天这个程度,许多民众已经知道这个事物并已经亲身接触,但是由于缺乏专业知识,随意对互联网金融的本质缺乏必要的认识,进而导致其风险意识弱化,因此,应当加强宣传互联网金融相关知识。互联网金融虽是在互联网上进行,但是它的属性与功能并未改变,和传统金融的业务模式并无多大区别,支付、投资仍是其主体功能,并未跨越现有金融体系的范围,所以,应当最先普及互联网金融的知识给广大民众,让其对互联网金融有个清晰地认识。再者,对互联网金融风险的认识也有待提高,不管是平台还是平台客户,需谨慎行事,很多投资者一心只想高收益,把自己许多资产投向互联网金融相关平台,几乎没多少人能洞察背后的风险,不懂得投资切忌将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原则,盲目信任一个平台,一方面错失了其他的投资机会,另一方面也将自己的资产回收风险加大。最后,应当提升诚信度,提高平台与客户之间的诚信度,坚持诚信原则,方能促进互联网金融发展稳中向好。
、构建互联网金融网络安全体系
由于互联网金融是依托于互联网平台产生的事物,具备一定的网络属性,作为其准入门槛之一的技术风险较高,表现在技术选择、技术支持,及其系统的安全性,都有较高的风险,所以,有必要构建互联网金融网络安全体系。无论是设备如硬件、还是软件,或是通信技术等,都需要减少对外国产品的依赖,提高网络安全,再者,增强网络防护,加强网络环境净化,努力保障互联网金融的健康运行机制,优化用户身份认证体系,防止不法分子入侵,进行数字认证识别为交易的双方提供保障。
、建立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体系
信用风险也是所面临的风险之一,尤其是在征信体系不健全的情况下,构建信用风险管理体系迫在眉睫。互联网金融相关企业应增强内控,建立风控机制和团队,从源头上减少风险的发证;另外,提高个人信用,完善国内个人征信体系建设,利用大数据等技术将个人信用评级机制引入互联网金融相关企业,促使其发展稳中向好;同时互联网金融企业及平台应当与传统金融机构数据共享,传统金融机构的数据库中有个人征信记录,资源互通,以便更好服务互联网金融平台和客户自身。
、建立并健全互联网技能运营风险管理体系
互联网金融面临最大的风险就是业务运营的风险,当下需要建立健全运营风险管理体系,相关平台和企业应当搜集有效信息,建立机制保证信息相关可靠及时完整,为客户提供信息保障;加强对资金的监管,谨防互联网金融平台滥用客户资金,最后加强对互联网金融企业合作方的监管,防止风险波及互联网金融企业,进而给客户带来损失。
、完善互联网金融监管和法律体系
互联网金融发展快速,导致政策出台的节奏跟不上互联网金融发展的速度,当前法律法规不够健全,导致较多的互联网金融企业走在法律边缘,所以,互联网金融的监管和法律体系显得十分迫切。首先对互联网金融行业加强监管,进一步提高行业进入门槛,防止风险过度集中;其次,在现有传统金融法律法规基础上,充分考虑互联网金融发展实际,将互联网金融监管有效纳入其中;最后,切实保护消费者全意,有效维护互联网金融市场秩序,促进互联网金融企业健康发展。
3、结语
作为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金融业相互融合的产物,互联网金融在一定程度上成为驱动金融创新的力量。作为新生事物,互联网金融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来的问题错综复杂,相关理论研究滞后于实践发展需要。有关互联网金融风险的研究是一项复杂的工程,任重道远,对互联网金融风险进行全面细致,更加合理的评估,才能使互联网金融发展更有保障、更有活力、更有前途。
参考文献
[1]高丽华.互联网金融下余额宝的风险防范[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9,12(16).
[2]卓武扬,胡阿思,宫兴国,等.我国第三方支付信息安全风险研究[J].西部经济管理论坛,2019(06).
[3]周智祥.浅析互联网金融在企业资金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商论,2019(22).
[4]董昀,李鑫.中国金融科技思想的发展脉络与前沿动态:文献述评[J].金融经济学研究,2019(05).
[5]余雪扬,孙芳,王伟.后整治时期完善我国P2P网贷行业规范发展的长效机制研究——一个制度供给视角的分析[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9(12).
[6]罗艾筠,李慧敏.风险防范视域下对股权众筹的法律思考[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9(12).
在金融 毕业 论文写作过程中,参考文献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参考文献其实就是 文章 或著作等写作过程中参考引用过的文献。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金融毕业论文参考文献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金融毕业论文参考文献(一) [1]刘晓法.外汇风险管理战略[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2]巴曙松.2009:人民币国际化的起步之年[J].经济,2009(6). [3]曹垂龙.论人民币汇率改革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兼析人民币汇率的未来走势[J] 财经 问题研究,2006, (7). [4]陈慧莲.我国行业外汇风险暴露[D].天津:天津财经大学,2013. [5]弗兰克·奈特.风险、不确定性和利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21. [6]付甜杰.我国涉外企业的汇率风险及运作性对冲研究[D].广东: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0. [7]何晓.对我国涉外企业外汇风险暴露的实证研究[D].湖北:武汉大学,2007. [8]郑振龙、陈蓉、邓戈威.外汇衍生品市场:国际 经验 与借鉴[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9]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制定.企业会计准则2006[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10]胡大江.面向双重风险的我国涉外企业国际贸易外汇风险管理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0. [11]高扬.构建人民币汇率的避风港:中国外汇衍生品市场研究[M].北京冲国经济出版社,2006. [12]刘欣.外汇经济风险暴露的测量和管理[D].四川:西南财经大学,2003. [13]宋明哲.风险管理[M].台北:中华 企业管理 发展中心出版社,1984. [14]陈伟、王伟.我国跨国公司汇率风险的计量与实证分析[J].河南金融管理千部学院学报,2006, (3). [15]罗航、江春.人民币新汇率形成机制下的上市公司外汇风险暴露[J].中国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7(4): 78-81. 金融毕业论文参考文献(二) [1]林毅夫,李永军.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与中小企业融资[J].经济研究,2001,(1):l0-18 [2]林毅夫,李永军.中小企业融资根本出路在何方[J].证券时报,2004,(4):23-25 [3]周兆生.中小企业融资的制度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03,(5):27-32 [4]陈晓红,郭声琨.中小企业融资[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5]陈晓红.中小企业融资创新与信用担保[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6]罗正英,段佳国.中小企业融资结构选择的内生性约束模型研究[J].会计研究,2006,(8):67-72 [7]__赞.银行结构与中小企业融资[J].经济研究,2002,(6):38-45 [8]杨凤娟.发达国家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举措及借鉴[J].经济题,2004,(3):20-21 [9]徐洪才.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对策[J].经济管理,2009,(3):14-17 [10]戴淑庚.高科技产业融资理论、模式、创新[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 [11]韩瑶.我国高新技术产业融资模式创新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08 [13]巴曙松.如何促进多层次中小企业融资体系的发展[J].商业周刊,2003,(11):6-7 [14]邹萍莉,王振宇.二板市场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途径[J].特区经济,2004,(10):64-65 [15]袁树民,刘文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与中小企业融资[J].会计之友,2008,(2):83-85 金融毕业论文参考文献(三) [1].石磊,王瑞武.合作行为的非对称性演化[J].中国科学:生命科学,2010,(4). [2].李丹.基于博弈论的科学研究知识共享行为分析[J].国书情报知识,2006(5). [3].翁丽君.“市场进入阻挠”的博弈分析[J].内蒙古经济与科技,2008(4). [4].陈德华.寡头垄断市场的进入与阻止进入博弈研究[J].财金研究,2011(23). [5].田银华等.银企信贷重复博弈的模型分析[J].系统工程,2011(11). [6].赵宇等.垄断行业的进入博弈及管制绩效评价研究[J].系统工程学报,2006(6). [7].商业银行应该给小额贷款公司提供批发贷款吗?——基于演化博弈模型及其仿真过程的分析. [8].郭宁宁.关于大型商业银行与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合作研究——基于金融供给角度[J].西部经济管理论坛,2012(6). [9].樊晶.在位企业与潜在进入者的战略博弈分析[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6(1). [10].李国宏.大型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发展村镇银行的可行性研究——以山东淄博市为例[D].济南:山东大学,2012. [11].哈尔.R.范里安等.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M].费方域等译.上海:格致出版社,2009. [12].肖彬.大型商业银行服务“三农”新模式探讨[J].2009(4) [13].中国农业银行农村产业金融部课题组.大型商业银行与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合作研究[J].农村金融研究,2011(5) [14].张杰.农户、国家中国农贷制度:一个长期视角[J].金融研究,2005(2) [15].洪正.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改革可行吗?——基于监督效率的视角的分析[J].经济研究,2011(2) 猜你喜欢: 1. 关于金融危机论文参考文献 2. 企业融资论文参考文献 3. 国际金融论文参考文献 4. 会计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5. 财务管理论文最新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是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对某一著作或论文的整体的参考或借鉴。征引过的文献在注释中已注明,不再出现于文后参考文献中。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社会学论文参考文献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社会学论文参考文献(一) [1]屈智芳.社会保障与女性职业发展[D].郑州大学2010 [2]朱力等着.社会学原理[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3]刘少杰主编.国外社会学理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美)戴维·迈尔斯()着,侯玉波,乐国安,张智勇等译.社会心理学[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 [5]刘杰,徐祥运编着.社会学概论[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6]李春凤.不同组织高学历女性职业生涯阻隔差异比较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 [7]程慧.我国女性职业结构研究[D].北京物资学院2009 [8]耿飞.社交网络中趣缘群体互动模式转换的影响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4 [9]洪睿旋.微博环境下女性话语权的现阶段提升与再提升困局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4 [10]张廷成.社会角色理论视角下的中国退役运动员再社会化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4 [11]赵雯雯.选秀类电视节目作为新型向上流动途径的社会学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13 [12]冉娟.公共部门女性职业生涯发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 [13](美)孙隆基着.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14]刘梦主编.小组工作[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15]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社会学论文参考文献(二) [1]刘泉红,刘健.国外中小企业政策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经贸导刊.2011(19) [2]赵玲玲.珠三角产业转型升级问题研究[J].学术研究.2011(08) [3]张彻.区域经济差异识别及预警研究[D].武汉大学2010 [4]李红艳.R&D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比重[J].数据.2011(08) [5]赵德余.广东积分落户管理政策的经验及其对上海的启示[J].科学发展.2013(08) [6]何雨.农民工市民化中的制度冲突与出路前瞻--基于江苏农民工市民化的经验[J].上海城市管理.2013(04) [7]李璐颖.城市化率50%的拐点迷局--典型国家快速城市化阶段发展特征的比较研究[J].城市规划学刊.2013(03) [8]李峰.我国中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研究[D].武汉大学2013 [9]王文军.中国企业的技术资产剩余索取权研究[D].武汉大学2014 [10]肖红蓉.中国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制度的构建与完善[D].武汉大学2010 [11]钟怀宇.城市化进程中非均衡性制度安排的改革与创新[J].西部经济管理论坛.2013(02) [12]王本兵.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制度创新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 [13]刘国新.中国特色城镇化制度变迁与制度创新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 [14]王建国.城镇化进程中建设用地需求合理预测方法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7 [15]叶玉瑶,张虹鸥,许学强,周春山.珠江三角洲建设用地扩展与经济增长模式的关系[J].地理研究.2011(12) 社会学论文参考文献(三) [1]王一鸣.中国城镇化进程、挑战与转型[J].中国金融.2010(04) [2]刘梦琴.广东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研究[J].南方农村.2010(06) [3]姜达洋.国外产业政策研究的新进展[J].天津商业大学学报.2009(05) [4]昝剑森,刘扬.发达国家社会保障制度比较与启示[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0(06) [5]晏月平,廖炼忠.中国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及应对策略[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3) [6]窦金波.以制度创新推进城市化发展[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9) [7]邢波.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浅议[J].大众文艺.2009(24) [8]李爱芹.我国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缺陷和完善--以广东模式和上海模式为例[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9(03) [9]周小刚,陈东有.中国人口城市化的理论阐释与政策选择:农民工市民化[J].江西社会科学.2009(12) [10]周弘.国外现代社会保障制度面面观[J].求是.2009(22) [11]周小辉,屈胜喆,夏沁田.论发达国家城乡一体化发展[J].科技创业月刊.2009(10) [12]鲁德银.土地城镇化的中国模式剖析[J].商业时代.2010(33) [13]鲁德银,王习春.试论中国特色城镇化新道路--农民工市民化、制度变迁与城镇化政策[J].孝感学院学报.2009(05) [14]孟祥林.城镇化进程模式:从发达国家的实践论我国存在的问题[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4) [15]田永坡.德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现状及改革趋势[J].行政管理改革.2010(04) 猜你喜欢: 1. 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2. 教育学论文参考文献 3. 社会学论文参考 4. 毕业论文参考文献范文 5. 关于社会学论文
互联网金融风险的主要类型及其防范措施论文
在学习和工作中,许多人都写过论文吧,论文是对某些学术问题进行研究的手段。你写论文时总是无从下笔?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互联网金融风险的主要类型及其防范措施论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摘要:
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当前网络技术与传统金融的结合,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实现资金的融通、信息中介服务等新型业务模式。本文通过讨论互联网金融当前所面临的风险,进而讨论从若干体系入手针对互联网金融风险进行应对。
关键词:
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
引言:
近几年,得益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互联网技术的日趋成熟,金融业与互联网慢慢开始融合,并造就了互联网金融这一新兴产物,并逐步发展起来。当前,国内互联网金融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互联网金融生态体系也在逐渐形成。但是,需要关注的是,国内大多数机构对互联网金融风险没有清晰地认识,导致对其评估和监管没有应对措施,其对国家金融体系带来了严重的危害,导致诸多社会不和谐因素。于是,亟待增强对互联网金融风险的剖析,采取一系列措施对风险加以应对,对于国家金融体系的安全有重要意义,也能促使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本文对互联网金融的表现形式以及面临的风险进行分析,进而为互联网金融风险提出管理意见。
1、互联网金融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
互联网金融在发展的同时,其所隐含的风险也在逐渐积累,若缺失对风险准确清晰地认知,风险一旦失去控制则会对互联网金融的未来发展带来严重打击,本文拟对互联网金融面临的风险进行分析,为其有效评估和预防提供理论支撑。
、操作风险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消费者处于互联网的世界中,一般消费者的防范心理缺失,加之现在消费者对于流量需求较大,便促使大众网民在有免费热点的时候就会不假思索地连接,有些热点是由不法分子所建立,一旦连接成功,就会有后台监控已经连接的手机,使不法分子对消费者账户肆意妄为,所以,消费者在连接热点时务必当心。
、技术风险
金融业的数字化特征是明显的一个特征,加之互联网金融与现代通信技术相互融合,其所依托的信息技术也比较复杂。首先主要是与技术层面多出状况,开发难度较大,并且开发之后的维护成本较大,维护比较耗费时间,并且技术更新换代较快,若选择了不恰当的方案,则较容易引起开发风险,若互联网金融企业选择了相对陈旧的技术方案,可能会导致业务不通畅,业务成本增加,最终被淘汰;如果出现企业技术支持与客户选择终端无法兼容,便会影响业务的开展和推进。其次,安全对于互联网金融及其重要,互联网金融依靠加密手段确保数据完整和准确,如果技术遭到泄密,便会造成巨大损失。最后,互联网本身是在网络端运行,其自身复杂程度较高,如果遇到病毒侵入事件,可能会致使网络崩溃,严重者会造成体系崩溃;当数据流较大时,系统需要对多单密集的交易数据进行处理,可能会导致服务器过载,导致宕机,影响平台稳定性;在传输数据过程中,一旦数据被窥探,便会影响交易的安全。
、信用风险
信用是互联网金融发展必不可少的驱动因素,如果没有了信用,互联网金融的良性发展将受到极大制约,其信用风险包括违约还有欺诈风险,由于互联网金融属于金融模式的创新,不像传统金融有法律制度的约束和限制,当前缺乏的是互联网金融征信体系,由于缺乏制裁,出现了交底的违约成本,互联网金融违约风险加大,无论是对于互联网金融平台或是其客户,都暗含着较大的违约风险。违约风险在P2P业务中表现尤为明显,对整个行业造成了恶劣影响。金融在传统金融领域时有发生,当然,在互联网金融领域更是屡见不鲜,比如平台内部人员为一己私利采取的欺诈行为,如篡改数据。外部欺诈的行为也屡见不鲜,盗取账号、盗密码的.事情在互联网金融交易中时有发生,不管是内部或者是外部的这些欺诈,都会给互联网金融行业带来一定的冲击,将会产生失信事件和违法犯罪。
、运营风险
互联网金融运营较为复杂,所面临的风险繁多,涉及面广。常见如流动性风险、市场选择的风险、资金平衡的风险、利益协调机制缺失带来的风险。首先提及的是流动性风险,不管是传统金融或是互联网金融,保持适当的流动性都是必须的,但由于监管缺乏,互联网金融企业并不会准备充足的存款准备金,风险资产拨备制度,如果互联网金融企业突发现金流缺乏和短期负债增加,则很大可能会导致流动性风险,之前许多平台跑路的事情,诸多原因就是流动性风险导致的。其次,是由于互联网金融企业和客户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相互作出的选择,由于信息不对称,平台运营方难以对客户资信程度作出判断,另外由于互联网金融平台信息披露机制不完善加上渠道不通畅,客户对于平台的信用缺乏了解,也会加大市场选择的风险。资金平衡风险也常发生于互联网金融企业中,对于互联网金融运营企业来说,和传统金融业一样,既要保证对汇集的资金进行高效产出,也要留存一定量的资金进行资金应急,进而保证资金合理周转变得复杂,由此引发的资金平衡风险则会给企业带来风险。互联网金融企业在业务开展中,为了吸纳投资者存款,互联网金融企业常以较低风险、较高收益承诺来打广告,但在实际操作中总是会有各种意外,导致承诺失效,投资者利益因此受损,与互联网金融企业有业务关联的第三方平台也会出现利益受损,当前尚未形成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极易导致矛盾。
、法律监管风险
互联网金融随着时间的流逝和其自身发展,法律监管的缺乏是阻碍其良性发展的因素之一。法律法规缺失导致的风险,由于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时间刚没多久,当前适用于传统金融的法律法规还不足以应对互联网金融这一新事物,互联网金融产业平台验证的制度和方法不够完善,导致监管乏力。主体资格合法性风险,当前我国出台的关于互联网金融的制度和法规还不够完善,导致出台的制度不能有效制约互联网金融的良性发展,以及如何定义互联网金融平台,是否要对其产业内部企业进行牌照制管理,都没有一定的结论,所以,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合法性风险不可以忽视。由于监管缺乏,导致的洗钱等风险,类似淘宝实名认证却依然有假货横行一样,互联网金融平台实名制也依然不能杜绝洗钱等非法行为的出现。
2、加强互联网金融风险防范的对策
互联网金融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前提下发展很快,但是如何对互联网金融风险进行评估是当下必须关注的事情,现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帮助促进互联网金融持续健康发展。
、创建互联网金融普识体系
互联网金融到今天这个程度,许多民众已经知道这个事物并已经亲身接触,但是由于缺乏专业知识,随意对互联网金融的本质缺乏必要的认识,进而导致其风险意识弱化,因此,应当加强宣传互联网金融相关知识。互联网金融虽是在互联网上进行,但是它的属性与功能并未改变,和传统金融的业务模式并无多大区别,支付、投资仍是其主体功能,并未跨越现有金融体系的范围,所以,应当最先普及互联网金融的知识给广大民众,让其对互联网金融有个清晰地认识。再者,对互联网金融风险的认识也有待提高,不管是平台还是平台客户,需谨慎行事,很多投资者一心只想高收益,把自己许多资产投向互联网金融相关平台,几乎没多少人能洞察背后的风险,不懂得投资切忌将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原则,盲目信任一个平台,一方面错失了其他的投资机会,另一方面也将自己的资产回收风险加大。最后,应当提升诚信度,提高平台与客户之间的诚信度,坚持诚信原则,方能促进互联网金融发展稳中向好。
、构建互联网金融网络安全体系
由于互联网金融是依托于互联网平台产生的事物,具备一定的网络属性,作为其准入门槛之一的技术风险较高,表现在技术选择、技术支持,及其系统的安全性,都有较高的风险,所以,有必要构建互联网金融网络安全体系。无论是设备如硬件、还是软件,或是通信技术等,都需要减少对外国产品的依赖,提高网络安全,再者,增强网络防护,加强网络环境净化,努力保障互联网金融的健康运行机制,优化用户身份认证体系,防止不法分子入侵,进行数字认证识别为交易的双方提供保障。
、建立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体系
信用风险也是所面临的风险之一,尤其是在征信体系不健全的情况下,构建信用风险管理体系迫在眉睫。互联网金融相关企业应增强内控,建立风控机制和团队,从源头上减少风险的发证;另外,提高个人信用,完善国内个人征信体系建设,利用大数据等技术将个人信用评级机制引入互联网金融相关企业,促使其发展稳中向好;同时互联网金融企业及平台应当与传统金融机构数据共享,传统金融机构的数据库中有个人征信记录,资源互通,以便更好服务互联网金融平台和客户自身。
、建立并健全互联网技能运营风险管理体系
互联网金融面临最大的风险就是业务运营的风险,当下需要建立健全运营风险管理体系,相关平台和企业应当搜集有效信息,建立机制保证信息相关可靠及时完整,为客户提供信息保障;加强对资金的监管,谨防互联网金融平台滥用客户资金,最后加强对互联网金融企业合作方的监管,防止风险波及互联网金融企业,进而给客户带来损失。
、完善互联网金融监管和法律体系
互联网金融发展快速,导致政策出台的节奏跟不上互联网金融发展的速度,当前法律法规不够健全,导致较多的互联网金融企业走在法律边缘,所以,互联网金融的监管和法律体系显得十分迫切。首先对互联网金融行业加强监管,进一步提高行业进入门槛,防止风险过度集中;其次,在现有传统金融法律法规基础上,充分考虑互联网金融发展实际,将互联网金融监管有效纳入其中;最后,切实保护消费者全意,有效维护互联网金融市场秩序,促进互联网金融企业健康发展。
3、结语
作为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金融业相互融合的产物,互联网金融在一定程度上成为驱动金融创新的力量。作为新生事物,互联网金融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来的问题错综复杂,相关理论研究滞后于实践发展需要。有关互联网金融风险的研究是一项复杂的工程,任重道远,对互联网金融风险进行全面细致,更加合理的评估,才能使互联网金融发展更有保障、更有活力、更有前途。
参考文献
[1]高丽华.互联网金融下余额宝的风险防范[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9,12(16).
[2]卓武扬,胡阿思,宫兴国,等.我国第三方支付信息安全风险研究[J].西部经济管理论坛,2019(06).
[3]周智祥.浅析互联网金融在企业资金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商论,2019(22).
[4]董昀,李鑫.中国金融科技思想的发展脉络与前沿动态:文献述评[J].金融经济学研究,2019(05).
[5]余雪扬,孙芳,王伟.后整治时期完善我国P2P网贷行业规范发展的长效机制研究——一个制度供给视角的分析[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9(12).
[6]罗艾筠,李慧敏.风险防范视域下对股权众筹的法律思考[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9(12).
参考文献是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对某一著作或论文的整体的参考或借鉴。征引过的文献在注释中已注明,不再出现于文后参考文献中。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社会学论文参考文献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社会学论文参考文献(一) [1]屈智芳.社会保障与女性职业发展[D].郑州大学2010 [2]朱力等着.社会学原理[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3]刘少杰主编.国外社会学理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美)戴维·迈尔斯()着,侯玉波,乐国安,张智勇等译.社会心理学[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 [5]刘杰,徐祥运编着.社会学概论[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6]李春凤.不同组织高学历女性职业生涯阻隔差异比较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 [7]程慧.我国女性职业结构研究[D].北京物资学院2009 [8]耿飞.社交网络中趣缘群体互动模式转换的影响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4 [9]洪睿旋.微博环境下女性话语权的现阶段提升与再提升困局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4 [10]张廷成.社会角色理论视角下的中国退役运动员再社会化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4 [11]赵雯雯.选秀类电视节目作为新型向上流动途径的社会学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13 [12]冉娟.公共部门女性职业生涯发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 [13](美)孙隆基着.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14]刘梦主编.小组工作[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15]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社会学论文参考文献(二) [1]刘泉红,刘健.国外中小企业政策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经贸导刊.2011(19) [2]赵玲玲.珠三角产业转型升级问题研究[J].学术研究.2011(08) [3]张彻.区域经济差异识别及预警研究[D].武汉大学2010 [4]李红艳.R&D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比重[J].数据.2011(08) [5]赵德余.广东积分落户管理政策的经验及其对上海的启示[J].科学发展.2013(08) [6]何雨.农民工市民化中的制度冲突与出路前瞻--基于江苏农民工市民化的经验[J].上海城市管理.2013(04) [7]李璐颖.城市化率50%的拐点迷局--典型国家快速城市化阶段发展特征的比较研究[J].城市规划学刊.2013(03) [8]李峰.我国中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研究[D].武汉大学2013 [9]王文军.中国企业的技术资产剩余索取权研究[D].武汉大学2014 [10]肖红蓉.中国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制度的构建与完善[D].武汉大学2010 [11]钟怀宇.城市化进程中非均衡性制度安排的改革与创新[J].西部经济管理论坛.2013(02) [12]王本兵.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制度创新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 [13]刘国新.中国特色城镇化制度变迁与制度创新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 [14]王建国.城镇化进程中建设用地需求合理预测方法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7 [15]叶玉瑶,张虹鸥,许学强,周春山.珠江三角洲建设用地扩展与经济增长模式的关系[J].地理研究.2011(12) 社会学论文参考文献(三) [1]王一鸣.中国城镇化进程、挑战与转型[J].中国金融.2010(04) [2]刘梦琴.广东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研究[J].南方农村.2010(06) [3]姜达洋.国外产业政策研究的新进展[J].天津商业大学学报.2009(05) [4]昝剑森,刘扬.发达国家社会保障制度比较与启示[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0(06) [5]晏月平,廖炼忠.中国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及应对策略[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3) [6]窦金波.以制度创新推进城市化发展[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9) [7]邢波.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浅议[J].大众文艺.2009(24) [8]李爱芹.我国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缺陷和完善--以广东模式和上海模式为例[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9(03) [9]周小刚,陈东有.中国人口城市化的理论阐释与政策选择:农民工市民化[J].江西社会科学.2009(12) [10]周弘.国外现代社会保障制度面面观[J].求是.2009(22) [11]周小辉,屈胜喆,夏沁田.论发达国家城乡一体化发展[J].科技创业月刊.2009(10) [12]鲁德银.土地城镇化的中国模式剖析[J].商业时代.2010(33) [13]鲁德银,王习春.试论中国特色城镇化新道路--农民工市民化、制度变迁与城镇化政策[J].孝感学院学报.2009(05) [14]孟祥林.城镇化进程模式:从发达国家的实践论我国存在的问题[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4) [15]田永坡.德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现状及改革趋势[J].行政管理改革.2010(04) 猜你喜欢: 1. 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2. 教育学论文参考文献 3. 社会学论文参考 4. 毕业论文参考文献范文 5. 关于社会学论文
期刊简介: 《技术经济》(月刊)创刊于1982年,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技术经济研究会主办、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协办的全国一级学会的学术期刊。 主要栏目有:区域技术经济、产业技术经济、技术经济理论、技术经济分析、技术创新理论、技术创新管理、技术管理、创业管理、可持续发展、可行性研究、项目管理、价值工程、学科发展与研究生培养论坛、教学研讨等。投稿经验: 该期刊审稿速度较快,但是初审会进行重复率检测,超过10%就会拒稿,建议投稿前自行检测重复率。 第一次投稿是2019年9月,在11月左右收到退修通知,修回后,大概过了一个月,再收到退修,修完后,不久就录用了,通知版面费三千多,然后六月份出版。 周期较长。每年到年底的时间会变慢很多,暑假之前可能会快很多。 更多投稿经验分享,关注【学术发表指导中心】获取~
是的,小木虫是自然科学领域的科研人员交流为主。如果你想要社科会学领域的话,建议你“人大经济论坛”,里面有很多关于社会科学领域学术期刊及论文投稿的经验分享。另外分享两个网站,一个是万维网:期刊征稿信息查询的网站,一个是发表网,学术期刊信息查询(包含官网,刊号,主管主办单位,是否核心等数据)。希望能够帮到你
有一篇经济论文,那么你想要投稿的话,其实并不是非常困难。主要看你经常会用于什么样的工作,比如说你是一个从事金融的人,那么你最好把你的经济论文投入到一些金融类的期刊,这样对于你的工作和事业有很大的帮助。如果你是学生的话,那么在你的大学里边应该就会有笑侃,你可以找学校的负责人发表在校刊上,这也是很好的一个地方,能够让你的学术论文得到学校的认可。这要看你具体是什么样的环境了,当然了,作为一个经济类的文件,其实在哪里发表都很好,论文这种东西只要是好的内容,那么就能够得到有一篇经济论文,那么你想要投稿的话其实并不是非常困难。主要看你经常会用于什么样的工作,比如说你是一个从事金融的人,那么你最好把你的经济论文投入到一些金融类的期刊,这样对于你的工作和事业有很大的帮助。如果你是学生的话,那么在你的大学里边应该就会有笑侃,你可以找学校的负责人发表在校刊上,这也是很好的一个地方,能够让你的学术论文得到学校的认可。这要看你具体是什么样的环境了,当然了,作为一个经济类的文件,其实在哪里发表都很好,论文这种东西只要是好的内容,那么就能够得到大家的认可。
(1)凡投向本刊的稿件,文稿务求论点新颖,论据可靠,论证缜密,结构严谨,数字准确,文字精练。内容具有学术性、先进性、应用性和可读性。(2)文章应采用word文档格式,字数以至少7000字 (包括图、表)为宜,文中计量单位一律采用法定计量单位。并提供文章标题(20字以内)、摘要(300字左右)、关键词(2-5个)、作者姓名、所在单位、邮编及其以上内容的英文翻译;作者简介(包括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籍贯、职务、职称、研究方向、从事专业、供职单位),详细通讯地址,邮编,手机号码及电子邮箱,参考文献,基金项目编号。(3)来稿如属国家及部委、省级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及部委、省级重大(重点)或攻关项目的部分内容和研究成果,或曾在全国性学术会议上宣读,或者急需发表,请在文末说明,本刊将优先刊出。(4)凡投向本刊的稿件,文责自负,本刊编辑部有删改权,凡不同意本刊删改者须有书面声明。所投稿件请保证文章版权的独立性,无抄袭,署名排序无争议。(5)请勿一稿多投,严禁对自己已发表过的成果经过“重新包装”后再发至本刊,并请自留底稿,一般不退稿。审稿期为15个工作日,如被采用,本刊会用E_mail答复投稿者,请注意查收邮件。如稿件投出后3个月未接到本刊采用通知者,可自行处理。来稿一经刊登,即按本刊规定付酬,并赠当期杂志两册。(6)本刊已与有关机构合作出版网络版和光盘版,稿件一经录用,将同时被网络版和光盘版收录。凡投向本刊的稿件,一律视为同意入编,并不与本刊发生版权纠纷。 本刊审稿周期一般最长为15个工作日,录用后会用邮箱通知,敬请查询。之后,请于收到录用通知的10之内,将钱汇至编辑部,若在规定之日内未将钱汇过来,则视做自动放弃处理;若在3月之内未接到本刊用稿通知,作者可自行处理。由于本刊杂志社人力有限,对所有来稿无法一一答复,希望作者给予理解。友情提示:凡复写、复印、打印件和手写文稿,请作者自留底稿。
一般审稿时间1周到3个月不等,要看投递的刊物层次,一般情况下1个月左右审核完毕。建议你再等2周,如还没有消息可以换刊物投递。
经济理论类核心期刊 序号 期刊名称 主办单位 通讯地址 1 经济学动态 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 北京阜外月坛北小街2号(100836) 2 经济评论 武汉大学经济学院 武汉大学经济学院(430072) 3 中国经济史研究 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 北京阜外月坛北小街2号(100836) 4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中国社科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 北京市建国门内大街5号(100732) 5 当代经济研究 中国《资本论》研究会 长春市人民大街长春税务学院(130021) 6 当代财经 江西财经学院 江西财经学院(330013) 7 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 福建社会科学院 福州市小柳村(350001) 8 经济学家 西南财经大学 西南财经大学(610074) 9 南开经济研究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 天津市八里台南开大学(300071) 10 财贸研究 安徽财贸学院 安徽省蚌埠市宏业路243号(233041) 11 经济科学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 北京大学法学楼(100871) 12 学术研究 广东社会科学联合会 广州市黄华路四号之二(510074) 13 中南财经大学学报 中南财经大学 武汉市武珞路114号(430064) 14 经济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北京阜外月坛北小街2号(100836) 15 探索 中共四川省委第二党校,中共重庆市委党校重庆行政学院 重庆市渝州路160号(400041) 16 当代经济科学 陕西省财经学院 西安市纬二街(710061) 世界经济类核心期刊 序号 期刊名称 主办单位 通讯地址 1 世界经济 中国世界经济学会,中国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 北京建国门内大街5号(100732) 2 世界经济与政治 中国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 北京建国门内大街5号(100732) 3 世界经济研究 上海社科院世界经济研究所 上海市淮海中路622弄7号497室(200020) 4 西亚非洲 中国社会科学院亚非洲研究所 北京鼓楼西大街158号(100720) 5 拉丁美洲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 北京1104信箱(100007) 6 东北亚论坛 吉林大学 长春市解放大路123号(130023) 7 经济学动态 中国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北京市阜外月坛北小街2号(100836) 8 现代国际关系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 北京市海淀区万寿寺甲2号(100081) 9 东欧中亚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东欧中亚研究所 北京市张自忠路3号东院(100007) 10 当代亚太 中国亚洲太平洋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亚洲太平洋研究所 北京市张自忠路3号(100007) 11 现代日本经济 吉林大学,中华全国日本经济学会 长春市解放大路123号(130023) 12 亚太经济 福建社会科学院亚太经济研究所 福州市柳河路18号(350001) 13 国际经济合作 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国际经济合作研究所 北京市安定门外东后巷28号(100710) 14 国际贸易 中国外贸部国际贸易研究所,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 北京市安定门外东后巷28号(100710) 15 国际贸易问题 中国外贸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北京市朝阳区惠新东街对外经济贸易大学(100029) 16 欧洲 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 北京市建国门内大街5号1493室(100732) 17 世界经济文汇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 上海市复旦大学经济学院(200433) 18 国外社会科学情况(改名为: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江苏亚欧区域经济研究所 南京市虎踞北路12号(210013) 19 国际经济评论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 北京市建国门内大街5号15层(100732) 20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中央编译局马列主义研究室 北京西城区西斜街36号(100032) 中国经济,经济计划与管理类核心期刊 序号 期刊名称 主办单位 通讯地址 1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商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 北京市建国门内大街5号(100732) 2 经济改革与发展(改名为:宏观经济研究) 中国宏观经济学会,国家计委经济研究所 北京市月坛北街25号(100834) 3 管理世界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北京北三环中路6号12层(100011) 4 特区经济 《特区经济》编辑部 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沙咀西路椰数花园一栋二单元401室(518048) 5 经济学动态 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 北京阜外月坛北小街2号(100836) 6 经济体制改革 四川省社科院 成都市青羊宫四川省社科院(610072) 7 经济问题探索 云南省经济学会,云南省经济研究所 昆明市东风东路156号(650041) 8 经济学家 西南财经大学 成都市外西光华村55号西南财经大学(610074) 9 经济问题 山西省社会科学院 太原市并州南路282号(030006) 10 经济纵横 吉林省经济学团体联合会 长春市文化胡同2号(130061) 11 经济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北京阜外月坛北小街2号(100836) 12 上海经济研究 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上海市淮海中路622弄505室(200020) 13 特区理论与实践 中共深圳市委宣传部,中共深圳市委党校 广东省深圳市爱国路市委党校综合楼11层(518003) 14 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 福建社会科学院 福州市小柳村(350001) 15 江苏经济探讨 江苏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 南京市虎踞北路12号(210013) 16 湖南经济 湖南省人民政府,湖南省体改委 长沙市五一中路韭菜园新富城富安大楼四层一号(410011) 17 当代财经 江西财经学院 南昌市庐山中大道江西财经学院(330013) 18 经济管理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北京阜外月坛北小街2号(100836) 19 中南财经大学学报 中南财经大学 武汉市武珞路114号(430064) 20 经济与管理研究 北京经济学院 北京市朝外红庙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内(100026) 21 南方经济 广东经济学会 广州市黄华路4号之二(510050) 22 浙江经济 浙江省计划经济委员会 杭州市省府路九莲村19号(310007) 23 中国劳动科学 劳动人事部劳动科学研究所,中国劳动学会 北京市朝阳区惠新西街17号(100029) 24 港澳经济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港澳研究中心 广州市东山新河浦路6号之一(510080) 25 宏观经济管理 国家计划委员会 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国家计委(100824) 26 经济评论 武汉大学经济学院 武汉市武汉大学经济学院(430072) 27 经济改革 陕西省社科院,陕西省经济体改委 西安市陵园路南路7号(710061) 28 改革与理论 河南省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 郑州市政三街1号(450003) 29 改革与战略 广西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广西经济社会技术发展研究所 南宁市新竹路5号(530022) 30 中国工业经济 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北京阜外月坛北小街2号(100836) 31 中国房地产 天津市房地产管理局 天津市和平区南海路和安里6号(300050) 32 物资流通研究 辽宁省物资集团,了声物资流通协会 沈阳市和平区三好街54号(110001) 33 城市改革与发展 成都市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 成都银丝街24号(610017) 34 北方经济 内蒙古自治区计划委员会 呼和浩特市新华大街58号(010020) 35 财经科学 西南财经大学 成都市外西光华村55号西南财经大学(610074) 36 财经研究 上海财经大学 上海市国定路777号(200433) 37 中国物资流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内贸易部,中国物资流通协会 北京市西城区月坛北街25号(100834) 38 中国经济问题 厦门大学经济研究所 福建省厦门市厦门大学内(361005) 39 经济经纬:河南财经学院学报 河南财经学院 郑州市文化路80号(450002) 会计类核心期刊 序号 期刊名称 主办单位 通讯地址 1 会计研究 中国会计学会 北京复兴门外三里河财政部(100820) 2 上海会计 上海市会计学会 上海市山西路(宜山路口)2230号1415室(200233) 3 财会研究 甘肃省财政学会 兰州市东岗西路616号(730000) 4 中国审计 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 北京市海淀区白石桥路甲4号(100086) 5 财务与会计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北京市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100036) 6 中国农业会计 农业部财务司,中国农业会计学会 北京农展馆南里11号(100026) 7 广西会计 广西会计学会 南宁市桃源路广西财政大厦(530021) 8 财会通讯 江西财经学院 武汉市武昌紫阳东路21号(430070) 9 四川会计 四川省会计学会,四川省财务成本研究会 成都市南新街37号(610016) 10 当代财经 江西财经学院 南昌市庐山中大道江西财经学院(330013) 11 财会月刊 武汉市财政局 武汉市汉口万松园路19号大院内(430022) 12 审计与经济研究 南京审计学院 南京市北圩路77号南京审计学院(210029) 13 财贸研究:安徽财贸学院学报 安徽财贸学院 安徽省蚌埠市宏业路243号(233041) 14 审计理论与实践 辽宁省审计学会 辽宁省沈阳市皇姑区崇山路38-1号辽宁省审计学会(110032) 15 财经理论与实践 湖南财经学院 长沙市西河石佳冲湖南财经学院(410079) 16 山西财经学院学报(改名为: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山西财经学院 太原市南内环街339号(030012) 17 审计研究 中国审计学会,中国内部审计学会 北京市白石桥路甲4号(100086) 农业经济类核心期刊 序号 期刊名称 主办单位 通讯地址 1 中国农村经济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 北京市建国门内大街5号(100732) 2 农业经济问题 中国农业经济学会,中国农业科学院经济研究会 北京市西郊白石桥路30号(100081) 3 农业现代化研究 中国科学院农业研究委员会,长沙农业现代化所 长沙市马坡岭(410125) 4 农业经济 辽宁省农业经济学会 沈阳市东陵马官桥(110161) 5 中国农垦经济 中国农垦经济研究会,中国农垦经济研究与技术开发中心 北京市西四砖塔胡同56号(100810) 6 农场经济管理 黑龙江农场管理学会,黑龙江省农垦经济研究会 哈尔滨市香坊区公滨路441号(150036) 7 经济问题 山西省社会科学院 太原市并州南路282号(030006) 8 林业经济 国家林业局经济发展研究中心 北京市安外胜古南星17楼(100029) 9 农村经济 四川省农村经济学会 成都市青羊宫社科院(610072) 10 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 福建社会科学院 福州市小柳村(350001) 11 农村经济导刊 浙江农村工作办公室 杭州市武林路戒坛寺巷25号宏昌宾馆写字楼一楼(310006) 12 江苏农村经济 江苏省农村发展研究中心,江苏省农业经济学会 南京市北京西路70号7栋(210013) 13 中国农村观察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 北京市建国门内大街5号(100732) 14 江西农业经济 江西省农业厅,江西省农业经济协会 南昌市北京西路江西省农业厅大楼506室(330046) 15 世界农业 中国农业出版社 北京市朝阳区亮马桥(100026) 16 南方农村 广东省农村经济学会,广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 广州市五山白石岗(510640) 17 乡镇经济研究(改名为:乡镇经济) 中国经济学团体联合会农村经济培训中心,合肥农村经济管理学院 合肥市西郊蜀山南(230031) 18 生态经济 中国生态经济学会,云南省生态经济学会 昆明市五华山省政府18工程办公室(650021) 19 农村发展论丛 中共江西省委农村工作委员会,江西省人民政府农村工作办公室 南昌市中共江西省委大院综合大楼二楼(330006) 20 农业技术经济 中国农业技术经济研究会,中国农科院农业经济研究所 北京市白石桥路30号(100081) 21 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 农业部农村合作经济指导司 北京农展馆南里11号(100026) 22 中国农业会计 农业部财务司,中国农业会计学会 北京农展馆南里11号(100026) 23 渔业经济研究 黑龙江省渔业经济学会,黑龙江省渔业经济研究所 哈尔滨市道里通江街178号(150018) 24 中国土地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 北京市西城区安德路6号(100011) 工业经济类核心期刊 序号 期刊名称 主办单位 通讯地址 1 中国工业经济 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北京市阜成门外月坛北小街2号(100836) 2 经济管理 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北京市阜成门外月坛北小街2号(100836) 3 煤炭经济研究 中国煤炭经济研究会,煤炭科学院总院经济研究所 北京和平里煤炭科学研究院院总院经济所(100013) 4 中外管理 中国管理科学院研究中心 北京市玉渊潭公园望海楼宾馆《中外管理》发行部(100038) 5 福建论坛.社会版 福建社会科学院 福州市小柳村(350001) 6 经济体制改革 四川声社会科学院 成都市青羊宫四川省社会科学院(610072) 7 企业经济 江西省社会科学院,江西省投资公司 南昌市洪都北大道255号(330006) 8 管理世界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北京北三环中路6号12层(100011) 9 经济问题 山西省社会科学院 太原市并州南路282号(030006) 10 经济工作通讯(改名为:中国经贸导刊) 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 北京市西城区月坛北街甲3号(100037) 11 现代企业导刊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北京市复兴门外大街A2号中化大厦601室(100045) 12 经济纵横 吉林省经济学团体委员会 长春市文化胡同2号(130061) 13 浙江经济 浙江省计划经济委员会 杭州市省府路九莲村19号(310007) 14 上海企业 中国企业管理协会,上海企业管理协会 上海市延安中路988号(200040) 15 建筑经济 中国建筑学会建筑经济学术委员会 北京市西外车公庄大街19号(100044) 16 经济学动态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北京市阜成门外月坛北小街2号(100836) 17 经济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北京市阜成门外月坛北小街2号(100836) 18 经济问题探索 云南省经济学会,云南省经济研究所 昆明市东风东路156号(650041) 19 企业活力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 郑州市文化路50号(450002) 20 外国经济与管理 上海财经大学财政经济研究所 上海市国定路777号(200433) 21 改革 重庆社会科学院 重庆市江北区桥北村270号(400020) 22 经济论坛 河北省社会科学院 石家庄市裕华西路423号(050051) 23 企业管理 中国企业管理协会,中国企业家协会 北京市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100044) 24 管理现代化 中国管理现代化研究会 北京海淀区民族学院南路5号(100081) 25 上海经济研究 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上海市淮海中路622弄7号505室(200020) 26 经济与管理研究 北京经济学院 北京市朝外红庙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内(100026) 27 企业家 湖北省经济贸易委员会 武汉市武昌民主路250号(430061) 28 工业技术经济 中国区域经济学会 长春市人民大街732号(130021) 29 经济师 山西省社会科学院 太原并州南路282号(030006) 30 集团经济研究 中国集团公司促进会,苏州企业集团研究会 江苏省苏州市胥江路45号(215002) 31 经营与管理 天津市企业管理学会 天津市南开区水上公园路16号(300191) 32 国有资产管理 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科学研究所 北京市三里河2区11号楼乙楼二层(100045) 33 经济改革与发展(改名为:宏观经济研究) 中国宏观经济学会,国家计委经济研究所 北京市月坛北街25号(100832) 34 财经科学 西南财经大学 成都市外西光华村西南财经大学(610074) 35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中国人民大学 北京市海淀区中国人民大学校内(100872) 36 邮电企业管理 人民邮电报社 北京市朝阳区安宛路11号邮电新闻大厦(100029) 贸易经济类核心期刊 序号 期刊名称 主办单位 通讯地址 1 国际贸易问题 中国外贸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北京市朝阳区惠新东街对外贸易大学(100023) 2 商业经济研究 中国商业经济学会 北京复兴门内大街45号国家内贸局东楼(100801) 3 商业经济与管理 杭州商学院 杭州市教工路29号(310035) 4 价格理论与实践 国家计划委员会 北京市西城区月坛北小街2号院3号楼(100837) 5 国际经贸探索 广州对外贸易学院 广州市白云区大朗广东外语外贸大学(510450) 6 国际贸易 中国外贸部国际贸易研究所,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 北京市安定门外东后巷28号(100710) 7 中国物价 国家计划委员会市场与价格研究所 北京市月坛北小街2号(100837) 8 财贸经济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经济研究所 北京市阜外月坛北小街2号(100836) 9 北京商学院学报 北京商学院 北京阜成路33号(100037) 10 价格月刊 江西省物价局 江西省南昌市二七北路317号(330006) 11 对外经贸实务 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协会 武汉市武昌卓刀泉路198号(430079) 12 商业研究 黑龙江商学院 哈尔滨道里区通达街138号(150076) 13 财贸研究:安徽财贸学院学报 安徽财贸学院 安徽省蚌埠市宏业路243号(233041) 14 财金贸易 山西省经贸委 太原市迎泽大街229号山西省贸易大楼7层西端(030001) 15 世界经济 世界经济学会,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资源研究所 北京市建国门内大街5号(100732) 16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对外贸易大学 北京朝阳区惠新东街(100029) 17 商场现代化 国家国内贸易局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二区11号楼(100045) 18 江苏商论 江苏省贸易厅,江苏省商业经济学会 南京市中山北路101号(210009) 19 商业经济文荟 广东省商业经济学会 广州市东山菜园东19号(510080) 20 国际经济合作 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国际经济合作研究所 北京市安定门外东后巷28号(100710) 21 国际商务研究: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学报 上海对外贸易学院 上海古北路620号(200335) 财政、国家财政类核心期刊 序号 期刊名称 主办单位 通讯地址 1 财政研究 中国财经学会 北京市复兴门外三里河财政部科研所(100820) 2 税务与经济 国家税务总局,长春税务学院 长春市人民大街102号(130021) 3 财经问题研究 东北财经大学 辽宁省大连市黑石礁东北财经大学(116023) 4 财会研究 甘肃省财政学会 兰州市东岗西路616号(730000) 5 财贸经济 中国社科院财贸经济研究所 北京市阜外月坛北小街2号(100836) 6 财金贸易 山西省经贸委等 太原市迎泽大街229号山西省贸易大楼7层西端(030001) 7 湖北财政研究 湖北省财政厅调研室,湖北省财政学会 武汉市武昌洪山路省财政厅(430071) 8 当代财经 江西财经学院 南昌广庐山中大道江西财经学院(330013) 9 四川财政 四川省财政厅,四川省财政学会 成都市南新街37号四川省财政厅内(610016) 10 财经研究 上海财经大学 上海市国定路777号(200433) 11 税务研究 中国税务学会 北京市玄武区枣林前街68号(100053) 12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中央财经大学 北京市西直门外学院路39号(100081) 13 财经科学 西南财经大学 成都市外西光华村西南财经大学(610074) 14 上海财税 上海市财政局 上海市九江路60号(200002) 15 税收与企业 山西省税务局,山西省地方税务局 太原市水西门大街64号(030002) 16 财经理论与实践 湖南财经学院 长沙市西河石佳冲湖南财经学院(410079) 17 财经论从 浙江财经学院 杭州市文一路西端浙江财经学院新址(310012) 18 外国经济与管理 上海财经大学财政经济研究所 上海市国定路777号(200433) 19 涉外税务 中国税务学会国际税收研究会,深圳市税务学会 广东省深圳市松园路11号(518008) 20 中国财政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北京市万寿路乙27号北京187信箱(100036) 21 中国税务 国家税务总局 北京市宣武区枣林学街68号(100053) 货币/金融、银行/保险类核心期刊 序号 期刊名称 主办单位 通讯地址 1 金融理论与实践 河南省金融学会,中国人民银行郑州中心支行 郑州市丰产路21号河南省人民银行(450002) 2 银行与企业 中国金融学会,中国人民银行武汉支行 武汉市武昌中南路69号(430071) 3 金融研究 中国金融学会 北京海淀区阜成路18号华融大厦金融研究所(100037) 4 金融管理科学(改名为: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河南省金融管理干部学院 郑州市郑花路29号(450008) 5 国际金融 中国银行总行 北京市西交民巷17号(100818) 6 金融与经济 江西省金融学会,人民银行南昌中心支行 江西省南昌市铁街25号11楼(330008) 7 国际金融研究 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中国国际金融学会 北京市区郊民巷17号(100031) 8 中国投资管理 中国人民建设银行 北京市复兴路丙12号建行总行转(100810) 9 财贸经济 中国社科院财贸经济研究所 北京市阜外月坛北小街2号(100836) 10 农村金融研究 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农村金融学会 北京市复兴路甲23号中国农业银行(100036) 11 财经理论与实践 湖南财经学院 长沙市西河石佳冲湖南财经学院新址(310012) 12 财金贸易 山西省经贸委等 太原市迎泽大街229号山西省贸易大楼7层西端(030001) 13 广东金融 广东金融学会 广州市沿江西路137号南楼4楼(510120) 14 中国金融 中国人民银行 北京市宣武区广安门外小红庙南街3号(100055) 15 上海金融 上海市金融学会 上海市浦东新区陆家嘴路18号银都大厦802,809(200120) 16 投资研究 中国投资学会,中国建设银行行政研究所 北京市金融大街25号中国建设银行行政研究室(100032) 17 保险研究 中国保险学会 北京市西郊民巷22巷(100031) 18 上海保险 上海市保险学会 上海市九江路60号(200002) 19 证券市场导报 深圳证券交易所 深圳市深南东路5045号深圳证券交易所14楼(518010)
姑且称你为同学吧图组织结构分很多种,不知道你是要哪个方面,或者是单个学院的?如果看到的话请补充问题这里有一份学校主要领导的 李春茹 党委书记 主持学校党委全面工作,分管党政办公室(发展规划处、档案馆)、组织部(党校)、离退休工作部(处)。 李春茹,女,汉族,中共党员,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1978—1982年在西南政法学院就读本科,获学士学位,后留校工作。1985—1988年在西南政法学院哲学专业攻读硕士研究生,获硕士学位。1988年硕士毕业后留校任教,曾历任西南政法学院马列部、国贸系副主任、党总支副书记,法律系党总支书记等职;1999年12月至2009年8月任西南政法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现任重庆工商大学党委书记,兼任重庆市社科联常委、副主席,重庆市哲学学会会长,重庆市妇女理论研究会副会长、重庆市女性人才研究会副会长、重庆市高校学生管理研究会副会长等职务。 李春茹教授主要从事哲学理论方面的研究,近年来公开发表论文三十余篇,公开出版专著、教材等二十余部。其中,有的成果曾获省部级奖项。主持及参加省部级课题四项。 李春茹同志从事行政管理多年,近年来荣获重庆市“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党务工作者”、“思想政治教育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王崇举 校长 主持学校行政全面工作。 王崇举,男,教授,硕士生导师,汉族,中共党员,重庆人,1948年出生。1987年研究生毕业于长沙铁道学院经济数学专业,获硕士学位。1997年2月,任重庆师范学院副院长。1999年3月至2002年4月任重庆商学院院长。2002年4月至今任重庆工商大学校长。系第一、二届重庆市人大代表,第三届重庆市政协常委。 王崇举同志长期从事数量经济学、区域经济学、运筹学、系统理论等领域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在数量经济学理论与方法、宏观经济决策理论与方法等领域有相当影响,是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现为重庆市社科联副主席、中国数量经济学会副理事长、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长江上游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是重庆市第一批、第二批市级学术技术带头人、重庆市重点学科“区域经济学”学科带头人。 王崇举同志先后主持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三峡库区可持续发展科技规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与军转民》、《中西部地区以高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环境和条件研究》和《设立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理论研究与政策设计》,国家科技部软科学项目《东西部开发战略比较研究及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等国家、部委、省市科研项目30多个,科研成果丰富,对国家区域经济及社会发展相关领域的理论探索及实践做出突出贡献。近五年来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自然基金和“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各1项,国际合作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16项;在《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上海社会科学》等刊物上发表论文1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4部,编著3部,研究报告若干份,多次领衔重庆市委市政府委托的重大研究项目。多项科研成果被各级政府部门采纳运用,取得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曾荣获国防科工委软科学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近五年来获重庆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重庆市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其它省部级科研成果奖6项。黄志亮 党委副书记、副校长 分管招生就业处、学生工作部(处)、研究生工作部、评估办公室、团委、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 黄志亮,男,教授,汉族,中共党员,重庆人,1955年8月出生。1988年 研究生毕业于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获经济学硕士学位。毕业后在重庆市市政府办公厅财经办任主任科员。1989年到重庆商学院工作,先后担任系副主任、系主任、党委委员、副院长,1995年获国内贸易部有突出贡献的部级专家称号。2002年4月任重庆工商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 黄志亮同志长期从事区域经济发展研究。现任重庆市三峡移民与库区经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重庆市《资本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会会长,《西部经济论坛》(重庆工商大学学报)副主编。 黄志亮同志先后主持和参与了国家社科基金课题《长江三峡经济开放区发展研究》、《西部开发中长江上游地区区域创新战略研究》等课题10余项,独立或合作出版的专著和著作有《现代企业创新论》、《重庆经济发展论》、《重庆与云贵川藏桂经贸合作研究》等10余部,先后在《经济学家》、《中国工业经济研究》、《经济体制改革》、《经济学动态》、《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当代经济研究》、《人民日报》理论版等报刊上发表论文37篇。主要代表作为《重庆经济发展论》(专著)、《长江三峡经济开发区发展研究》(专著)、《东西部开发比较研究及西部大开发战略选择》(专著)、《实施四大方略,推进重庆经济开发》(论文)、《重庆与上海经济发展阶段比较中的思考》(论文)、《实施区域创新战略,构建重庆区域创新系统》(论文)、《论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几个主要特点》(论文)、《多层次区域创新战略初探》(论文)。朱伯兰 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主持学校纪委全面工作;分管宣传部(新闻中心、校报)、统战部、纪委办公室、监察处、审计处、工会、教代会、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校园文化工程建设。 朱伯兰,女,1953年出生,汉族,重庆市人,中共党员,教授,硕士生导师。1981年6月至2002年4月在渝州大学工作,先后担任党委宣传部副部长、三峡经济系党总支书记、校长助理、理工学院党委书记、党校副校长、校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2002年4月至今任重庆工商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兼任校工会主席、教代会主任。 朱伯兰同志长期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教学、高校党的建设与改革发展研究。是校学术带头人,先后主持省部级、校级科研项目21项;主编、参编专著10部;发表论文60余篇;获省部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全国人文社科成果、省、市优秀德育科研成果奖多项。是中国妇女研究会妇女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教育管理科学学会常务理事、重庆市党建研究会常务理事、重庆市妇女理论研究会副会长、重庆市高校纪检监察学会副会长。黄 朗 副校长 分管基建处、保卫部(处)、武装部、实业开发总公司、科技开发总公司。 黄朗,男,教授,汉族,中共党员,湖北汉阳人,1956年1月出生。1975年10月参加工作。1983年7月毕业于西南师范学院生物系,理学学士。毕业后至今分别在渝洲大学和重庆工商大学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研究和党政管理工作。1995年11月至2002年3月担任渝洲大学校党委委员、副校长;2002年4月至今担任重庆工商大学校党委委员、副校长。 黄朗同志长期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研究和党政管理工作。重庆市高校基建规划学会副理事长、重庆市高校后勤研究学会常务理事、重庆市红十字会高校协会常务理事。 黄朗同志注重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先后主研和参研的课题有《重庆市利用世界银行贷款项目的移民安置工程研究》、《重庆市经济增长中的教育与人力资源因素的实证分析》、《高等学校学生公寓社会化与学生工作阵地建设研究》、《增强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方法与途径研究》等;主编和参编的专著和教材有《新世纪的奠基理论》、《高校德育的理论与实践》、《爱国主义教育理论与实践》、《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研究》等;先后发表《论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教育与培养》、《论诚信道德平台的构筑及其赋予思想政治工作的使命》、《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论略》、《以人为本,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理念》、《培养爱国主义精神要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基本特点》、《努力实践“三个代表”,永葆党的先进性》、《密切党同群众的关系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五观”》、《和谐社会视野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市场经济与高等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统一——对邓小平实事求是思想的解读》、《大众化进程中的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研究》等论文。 黄朗同志曾先后被评为重庆市职称改革先进个人,重庆市人事系统先进工作者,重庆市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先进个人。黄大勇 副校长 协助党委书记分管党政办公室;分管计划财务处、资产与实验设备管理处、数字校园建设与管理中心、融智学院;分管校地合作办学工作、对口扶贫工作;兼任校体委主任。黄大勇,男,汉族,中共党员,硕士,教授,1965年12月出生,四川内江人。 1987年7月毕业于安徽淮北煤师院中文系,获文学学士学位,1990年7月研究生毕业于宁夏大学中文系,获北京师范大学文学硕士学位,1990年——2002 年在重庆商学院从事教学和管理工作,先后担任系团总支书记、教研室主任、校长办公室副主任、主任、党委办公室主任、校党委委员等;1994年7月——1995年7月在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旅游系进修做访问学者,2001年1月——2002年2月在重庆市委党校第三期青干班学习。2002年7月任重庆工商大学校长办公室主任,2003年10月任重庆工商大学校长助理,2004年9月任重庆工商大学副校长。 黄大勇同志是重庆市“322重点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才、重庆市旅游管理学术技术带头人、重庆市高等学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兼任中国旅游协会理事、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财经教育分会常务理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个人会员、重庆市教育后勤协会副会长、重庆市秘书学会常务理事、重庆市国际税务研究会常务理事等。 长期从事旅游管理、旅游学概论、区域旅游经济、旅游市场开发、旅游发展规划与发展战略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先后主持教育部项目《发展乡村旅游与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重庆市社科规划项目《三峡重庆库区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及重庆市软科学项目等课题10余项,主持完成横向课题《江津市旅游发展规划》、《城口县旅游发展规划》等20多项。出版《长江三峡库区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发展战略研究》、《三峡库区旅游产业发展战略研究》等专著10多部,在《旅游学刊》、《经济地理》等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获得各级奖励10余项。郑旭煦 副校长 分管教务处(高教研究所、全球发展学习网络重庆远程学习中心)、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分管校企合作办学工作;兼任校语委主任。 郑旭煦,女,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汉族,中共党员,1964年10月出生。1986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化学系化学专业,获理学学士;1990-1991年在华东理工大学化学工程系进修;1999年毕业于重庆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物理化学专业,获理学硕士;2003年毕业于重庆大学生物工程学院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药物工程和药物流变学方向),获工学博士学位。1998年7月、2000年7月任渝州大学化学及化学工程系副主任、主任,2002年10月任重庆工商大学环境与生物工程学院院长,2003年11月任重庆工商大学校长助理,2004年9月任重庆工商大学副校长。 郑旭煦同志长期从事化学工程与技术、环境科学技术领域的教学与科研工作,研究专长为天然药物筛选与化学、废弃物资源化技术、环境催化技术。是重庆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重庆市第二届学术技术带头人,重庆市高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教育部2006-2010年教学指导委员会制药工程分委员会委员,重庆市科协第三届常务委员会委员,重庆市青年科学技术联合会副主席,重庆市化学化工学会副主席,重庆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常务理事,重庆市高等教育委员会常务理事。 郑旭煦同志近五年主持主研省部级及以上教学科研项目20余项,公开发表核心期刊以上论文30余篇,其中SCI、EI收录10篇。申请发明专利8项,已获授权3项。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重庆市科技进步三等奖、重庆市科技发明三等奖各1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重庆市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各1项。陈运超 副校长 分管后勤处、图书馆、学术期刊社、继续教育学院、派斯学院;分管对外培训工作。 陈运超,男,汉族,中共党员,教育学博士,教授。1965年1月出生。1986年7月毕业于解放军后勤工程学院,获工学学士;1989年6月毕业于解放军后勤工程学院,获工学硕士学位;2002年7月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获教育学(高等教育)博士学位。 1989年7月—2002年8月,历任解放军后勤工程学院油品应用化学系教员、教务处参谋、副处长、高教研究室主任。2003年9月-2006年9月,任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处长。2006年10月至今,任重庆工商大学副校长。 主要致力于高等教育、高校管理及其国际比较等领域的研究。已发表中英文论文45篇,出版著作3部。现为欧洲高等教育研究协会会员、美国Vanderbilt大学《皮博迪教育研究》(ThePeabodyJournalofEducation)编委。何勇平 副校长 分管科研处、研究生处(学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MBA教育中心、长江上游经济研究中心、药物化学与化学生物学研究中心、重庆市发展信息管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管理研究中心)、废油资源化技术与装备工程研究中心;分管产学研结合的相关工作。 何勇平,男,1961年4月生,重庆长寿人,教育学博士,硕士生导师,西南大学兼职教授。1984年7月参加工作,同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工作经历丰富,历任西南师范大学(现西南大学)中文系任党总支副书记、总务处副处长、党委宣传部副部长、部长;市教委宣传与思想政治教育处、社会科学处处长。现任主要学术职务: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理事、全国高校社会科学科研管理会理事、重庆市高等教育学会常务理事、重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等。 苟朝莉 副校长 协助党委书记分管离退休工作;分管人事处、国际合作与交流处(港澳台事务办公室)、江北校区管理委员会;分管中外合作办学工作。
还是可以的。《西部经济管理论坛》(季刊)杂志,原四川经济管理学院已整体并入西华大学。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原《四川经济管理学院学报》更名为《西部经济管理论坛》,国内外公开发行。《西部经济管理论坛》由四川省教育厅主管、西华大学主办,它将立足西部、面向全国,为我国、尤其是西部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坚持“双百”方针,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和企业要求,进行经济管理和理论运用和教育教学研究,提高教学质量,为四川经济发展服务。曾用刊名:《四川省经济管理干部学报》《四川经济管理学院学报》。
摘 要:城市化、人均教育投资对降低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从纵向看越来越显著,从横向看在不同发展水平的地区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针对不同时期的城市化水平及经济水平,结合地区差异,宜采取不同的政策。城市化水平对城乡差距影响的区域差异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人均教育投资对城乡差距影响的区域差异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国家在各区域的投资规模和结构不同。 中国的收入差距问题引起了大量学者的研究兴趣,国内外学者发表了大量有关论文和著作,从经济学、社会学、人口学、政治学等学科以及交叉学科的角度,对中国收入差距问题进行了探讨,成果极为丰富。 与收入差距相关的研究包括若干个方面,因而研究者们采用了不同的研究框架。主要的研究领域有:收入分配问题,城乡收入差距问题,以三类地区划分或以省、县划分的地区差距问题等。研究方法上也从定性为主的价值讨论,逐渐深入到以大规模调查和使用国家统计局有关调查的大样本数据为依据进行的定量研究。比较著名的研究项目,如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的收入分配课题组,迄今已经进行了三期抽样调查,形成了具有国际影响的成果。世界银行也进行了一系列包括大规模数据分析内容的贫困研究项目。联合国大学国际发展经济学研究院和美国国家研究局都出版了与中国收入分配和贫困问题相关的大量著作和工作论文。 研究者对各种造成不平等因素进行分解,尝试从构成收入差距指标的不同成分中寻找造成不平等和贫困的重要因素。例如,有的研究分解了反映地区差距的泰尔指数,发现东部与中西部地区之间的差距对中国改革以来出现的地区城乡差距扩大做出了主要的贡献(林毅夫等,1998)[1]。从新古典增长理论的框架来看,这种现象反映了一种俱乐部趋同(蔡昉、都阳,2000) [2]。古斯塔夫森和李实等人(Gustafsson and Li,2001;李实和岳希明,2004) [3]的经验研究,也支持了这种判断。 对城乡差距影响因素的分析,魏尚进等用中国100个左右的城市数据考察了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因素,数据显示经济对外开放是有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章奇等利用各省1978—1998年的数据,对中国各省的银行信贷和城乡收入分配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控制其他因素后,以全部国有及国有控股银行信贷水平所衡量的金融中介发展显著拉大了城乡收入差距[4]。 城市化对城乡收入差距有什么影响?陆铭认为,城市化对城乡收入差距存在正负双向作用。一方面,只要存在着城乡期望收入的差距,就会引起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流动,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流动将减少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数量,提高农村的劳动生产率和农民的收入水平。因此城市化对于提高农民收入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有着重大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城市化进程中往往是较富裕的农民首先转变成了城市居民,那么,城市化进程就可能在不改变所有居民的收入的情况下扩大统计上的城乡收入差距。陆铭、陈钊对1987—2001年间省级面板数据进行估计,结果显示城市化对降低统计上的城乡收入差距有显著的作用,而地区间人口户籍转换、经济开放、非国有化和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参与都是拉开城乡收入差距的因素,政府财政支出的结构也对城乡收入差距有显著的影响。总的来说,近年来的研究更多着眼于地区间的收入差距,城乡收入差距问题并没有被充分地加以研究,而对于城乡收入差距区域间差异的比较研究尚不多见。 二、数据采集、处理和模型的建立 (一)数据采集和变量选取 考虑到数据的完整性、可用性和可得性,选取的时间序列比较短,仅选取2000—2004年的面板数据,包括31个省、市、自治区的城乡收入差异系数、城市化水平、人均教育投资。其中城乡收入差异系数用城镇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两个收入指标之比来度量,城市化水平则用当年城镇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代表,教育投资则用包括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办学经费、社会捐资及其他教育经费在内的经费代替。以上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在变量选取方面,本文选取城乡收入差异系数(JNXS)为因变量,而城市化率(SCHL)、人均教育投资(RJJYTZ)作为自变量。 (二)模型的建立 本文为探析城市化水平及人均教育投资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水平,并比较三大区域该影响水平的差异,主要是用个体时点双固定效应回归模型对城乡收入差距与城市化率、人均教育投资的关系进行定量分析。 JNXSit =αi +γt +β1SCHL+β2RJJYTZ+εit 其中变量下标i表示不同省市自治区,下标t表示不同年份;αi是随机变量,表示对于不同的省份有i个不同的截距项,且其变化与城市化率和人均教育投资有关系;�γt是随机变量,表示对于t个截面(时点)有t个不同的截距项,且其变化与城市化率和人均教育投资有关系;εit为残差项。上式中参数β1 、β2最为重要,若β1、β2为负,就说明随着城市化率的增加促进了城乡差距的下降,人均教育投资的增加也促进了城乡差距的下降。 三、模型估计和实证结果 首先对面板数据做序列协整关系检验。考虑到单位根、协整检验在时间趋势显著时的功效降低,本文中应用时间序列的去势技术(OLS去势)剔除各个序列存在的确定性趋势。对去势后的面板数据进行面板单位根检验和面板协整关系检验。经检验,城市化率、人均教育投资与城乡收入差异系数存在协整关系。 从东、中、西三大区域内各省及三大区域之间来比较分析城市化率和人均教育投资对城乡收入差异系数的影响,得到的结果分别见表1、表2。回归方程的拟合优度R�2�达到80%左右,表明方程的解释能力较强。D-W值大多数在2左右,表明解释变量之间不存在明显的相关性,另外,F统计量均通过检验,说明模型可靠性比较强。 分析表1可看出,31个省、市、自治区中的大部分城市化水平的上升都能起到降低城乡差距的作用,尤其像东部的北京、天津、广东、黑龙江和中部河南、安徽以及西部云南、西藏、新疆等省市,城市化水平提高对降低城乡差距起了极大作用;而东部上海、浙江、江苏、福建和中部江西、湖北以及西部内蒙古、重庆、陕西等省市,则似乎存在过度城市化现象,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没有起到降低城乡差距的作用,反而使其扩大。笔者认为这些省市的城市化进程中往往是较富裕的农民首先转变成了城市居民,那么,城市化进程就可能在不改变所有居民的收入的情况下扩大统计上的城乡收入差距。所建模型的回归结果(表2)表明:城市化率每上升一个百分点,可以使东部城乡差距降低个百分点、中部降低个百分点、西部降低个百分点;人均教育投资每增加1个单位,可以使东部城乡差距降低个单位、中部降低个单位、西部降低个单位。显然,东、中、西三大区域城市化率和人均教育投资在影响城乡差距的效果上存在差异,东部区域城市化率、人均教育投资的效应最为显著,中部次之,西部影响最小。 四、区域差异产生的原因 (一)城市化水平对城乡差距影响效应的区域差异产生原因 目前城市化研究理论中,一般根据城市化进程的阶段性特征,将城乡一体化实现程度分为三个阶段,而各阶段城市化的作用是有差别的(表3)。而我国城市化进程在东、中、西部存在较大差异,三大区域城市化水平处在不同阶段,这可进一步解释以上现象。当然,城市化阶段不同只是众多影响因素中的一个方面,除此还有很多其他因素,诸如各地的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等都有影响,在此对这些因素不一一分析。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导致了区域差异的进一步强化。 (二)人均教育投资对城乡差距影响效应的区域差异产生原因 1.国家在各区域投资规模的不同。国家对各区域的不同投资水平进一步加大了区域差距。以2004年教育投资为例,在东部地区的投入占总量的,在中部地区的投入占总量的,西部地区的投入仅占总量的。无论在总量和人均占有量上教育投资区域间都存在着相当大差距。各区域教育投资规模的不同,对各区域的教育投资效益产生不同的影响,最终影响教育投资降低城乡差距的效应。 2.国家在各区域投资结构的不同。以2004年为例,东部地区高等学校、中学、小学的教育经费比为∶∶1,在校人数比为∶∶1,其人均教育经费支出结构比为∶∶1;中部地区高等学校、中学、小学的教育经费比为∶∶1,在校人数比为∶∶1,其人均教育经费支出结构比为∶∶1;西部地区高等学校、中学、小学的教育经费比为∶∶1,在校人数比为∶∶1,其人均教育经费支出结构比为∶∶1。《1998年世界发展指标》中指出,高等、中等、初等三级学生人均教育经费支出结构比,世界平均水平为∶∶1,低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为∶∶1。 五、结论 本文运用个体时点双固定效应回归模型,利用2000—2004年全国各省市区的面板数据,定量研究城市化、人均教育投资对降低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并分析其区域差异。结果表明,从纵向看,城市化、教育投资的作用越来越显著;从横向看,城市化、教育投资作用在不同水平存在很大的差异。所以,针对不同时期的城市化水平及经济水平,结合地区差异,宜采取不同的政策。 参考文献: [1] 林毅夫,蔡昉,李周.中国经济转型期的地区差异分析[J].经济研究,1998(6). [2] 蔡昉,都阳.中国地区经济增长的趋同与差异——对西部开发的战略启示[J].经济研究,2000(10). [3] 古斯塔夫森,李实.中国变得更加不均等吗?[J].经济研究,2001(8). [4] 章奇.中国的金融中介增长与城乡收入差距[J].经济研究,2004(5). [5] 陆铭,陈钊.城市化、城市倾向的经济政策与城乡收入差距[J].经济研究,2004(6):58-66. [6] 蔡增正.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的计量分析[J].经济研究,1999(2). [7] 李玲.中国教育投资对经济增长低贡献水平的成因分析[J].财经研究,2004,(8). [8] 张松松.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变化特点及对策[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6). [9] 黄祖辉,等.城乡收入差距问题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7). [10] 王宝海,王翠琴.我国人均收入指标的辨析[J].统计与咨询,2005,(4). [11] 陈光.我国城乡收入差距与政府政策选择[J].管理研究,2004(5). [12] 王培刚,周长城.当前中国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实证分析与动态研究[J].管理世界,2005(11). [13] 刘文勇.中国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程度、原因与政策调整[J].农业经济问题,2004(3). [14] 李民江.城乡差距的现状、根源及解决对策[J].理论探索,2004(3). [15] 蔡昉.城乡收入差距与制度变革的临界点,中国社会科学[J],2003(5) [16] 陆根尧,朱省娥.中国教育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4(1). [17] 孙彩虹.区域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实证分析[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经济论坛),2003(5):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