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首页 学术论文知识库 问题

管灌毕业论文

发布时间:

管灌毕业论文

工商管理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工商管理是研究工商企业经济管理基本理论和一般方法的学科,主要包括企业的经营战略制定和内部行为管理两个方面。以下是我为您整理的工商管理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题目:论内部控制理论创新研究

一、课题研究目的

研究目的是:就新环境下,信息技术对企业内部控制要素的影响,分析企业内部控制的特点,探讨内部控制理念的创新,以期达到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来提高内部控制质量。

二、课题研究意义

内部控制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经营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基础。现代企业理论和管理实践表明,企业一切管理工作,都是从建立和健全内部控制开始的。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科学与技术突飞猛进,经济全球化、虚拟化、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要提高起核心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势必要强化其内部控制。现如今,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日益广泛和深入,在企业中也是如此,利用信息技术来管理企业已变成主流,因此,对内部控制的理念创新研究就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研究背景

XX年7月,财政部相关部门成立了企业内部控制标准委员会,着手建设中国企业内部控制标准体系。同时,证监会、国资委、上交所、深交所、银监会、保监会等单位也纷纷着手内部控制标准的制定及研究工作。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建设被置于一个空前的高度。但是,我国对内部控制理论的研究和实践与国外相比,无论在广度还是深度上都有较大差距。

近年来我国信息产业发展迅速,手工管理方式在企业管理等需要大量事务处理的应用中已显得不相适应,采用信息技术提高管理质量和管理水平势在必行。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传统的内部控制理念中的控制活动由对人控制转变为对人、机共同控制。这就要求我们在控制理念中有所创新。

四、课题研究内容

(一) 研究的主要内容

1.内部控制理念发展的历史沿革及发展趋势展望;

2.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分析;

3.内部控制理念在企业经营中的重要性;

4.内部控制理念创新:

(1)企业内部的观念创新:包括内部控制在企业中的重要性、注重企业人员的素质培养、注重企业文化的灌注、创造开发思维的学习环境等等。

(2)企业内部的制度创新:如因环境的改变对原有不和谐的制度加以删除、改革,在原有的制度上加以创新等。

(3)企业内部的管理创新:如管理层次、管理体制、管理方法等等。

(4)科学技术的创新:系统开发的控制、系统安全的'控制、系统维护的控制、防治病毒的控制等等。

5.内部控制观念创新之后对企业的影响。

五、论文提纲

前言

内部控制作为公司治理的关键环节和经营管理的重要举措,在企业发展壮大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健全及实施情况的好坏,是企业生产经营成败的关键。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企业面临的机遇与风险剧增,单纯依赖原有的内部控制理念已难以应对激烈多变的市场经济,会计信息化环境下的内部控制的理念需要得到创新。

一、内部控制的内涵与构成要素

(一)内部控制的内涵

(二)内部控制的构成要素

1.控制环境

2.风险评估

3.控制活动

4.信息与沟通

5.监控

二、内部控制的发展简史

三、我国内部控制的现状

四、信息技术对企业内部控制要素的影响

(一)控制环境得到改善

(二)控制风险加大

(三)控制活动发生变化

(四)信息与沟通方便快捷

(五)监控任务增加

五、内部控制理念的创新

(一)企业内部的观念创新

(二)企业内部的制度创新

(三)企业内部的管理创新

(四)科学技术的创新

六、创新点

1.建立信息技术运用到内部控制的理论体系与方法。

2.针对信息技术,建立新的内部控制制度。

七、参考文献

1.王利彦、张继东 《企业内部控制》 机械工业出版社 XX年年8月出版;

2.示嫣红 《企业内部控制》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0年1月出版;

3.颜梦玉 《浅谈企业内部控制》 《企业家天地》XX年年第11期;

4.李连华 《企业治理结构与内部控制的链接与互动》 《会计研究》 XX年第2期;

5.张岳麓 《企业内部控制的创新》 《企业改革与管理》 XX年10月;

6.邹 歆 贤 《浅谈企业内部控制》 《大众科学》 XX年年第16期。

宁夏大学考研资料

链接: 

田军仓(博士生导师,教授)学习简历1982年7月本科和1988年6月硕士研究生均毕业于西安理工大学水利水电学院农田水利工程专业,分别获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1998年6月毕业于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水利学院农田水利工程专业获博士学位。工作简历1982年7月分配到宁夏农学院水利系任教,1988年晋升讲师,1994年晋升副教授,1999年破格晋升教授。1995年任副系主任,1999年任系主任。2002年2月任宁夏大学农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副厅级),2003年5月兼任宁夏大学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院长,2004年5月任宁夏大学副校级调研员。现任宁夏大学副校级调研员, 兼任宁夏大学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院长,宁夏自治区政协委员。 科研成果长期从事节水灌溉理论和技术、水资源高效利用和水资源工程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主持和参加完成国家“863”计划、“973”前期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课题19项。主持获国家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名次1)和自治区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1项(个人),实现宁夏大学在该奖项上零的突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和20万港元奖金(个人),实现宁夏自治区自该奖设立14年以来零的突破。获宁夏回族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名次1)、二等奖5项(3项名次1,1项名次2,1项名次3)、三等奖3项(1项名次1,1项名次2,1项名次4),发表学术论文60多篇,出版专著1部,获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12项。获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农田水利与小水电》一等奖、宁夏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二等奖、三等奖等9项。在技术推广方面,增收节支亿多元。 科研支撑了教学和人才培养,作为学科带头人,申报成功水利水电工程学科博士点,实现宁夏理工科博士点零的突破。多次参与自治区重点水利工程规划、设计、研究论证咨询工作。多次参加全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学位点评审工作。教学工作及成果教学工作:本科生课程《灌溉排水工程学》,《水利管理》,《灌排工程系统分析》,;硕士研究生课程《节水灌溉理论与技术》;博士研究生课程《水利专家系统》,《节水灌溉新技术》。指导学生:指导硕士研究生44名,指导博士研究生7名,指导本科生毕业设计158人。教学成果:获自治区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名次1)、三等奖1项(名次1);主编和参编教材3部。学术兼职任全国水利水电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水利教育协会理事,全国水利高等教育协会常务理事,全国农业水土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全国水资源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科技部与财政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评审专家;宁夏水力发电工程学会理事长,宁夏水利学会副理事长,宁夏生态学会副理事长,宁夏博士协会常务理事;宁夏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宁夏大学科协副主席;全国《防渗技术》杂志编委,《宁夏工程技术》期刊编委。荣誉奖:15项(1)1999年,国务院颁发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2)2000年, 人事部等7部委授予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 (3)2009年获国家第五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4)2002年,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5)2000年,受教育部骨干教师资助计划资助;(6)1998年,宁夏自治区党委和政府授予在宁夏革命和建设事业中做出突出贡献的荣誉证书、荣誉奖章和荣誉卡;(7)2006年,被宁夏党委宣传部、宁夏日报评为宁夏首届十大新闻人物; (8)2007年和2011年,被确定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有效候选人;(9)2007年获宁夏首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10)2008年获宁夏50年影响力人物;(11)2009年获100位为宁夏建设做出突出贡献英雄模范人物;(12)2010年获科研贡献一等奖;(13)2003年,宁夏大学校长特别奖励计划奖励;(14)2006年,被评为宁夏大学2005年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优秀指导教师;(15)2005年,被评为宁夏大学优秀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16)2010年获得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17)2011年获“十一五”国家科技计划执行突出贡献奖。 教学成果奖:4项(1)2009年11月,宁夏自治区教学成果一等奖,获奖名次一; (2)2001年5月,水利工程企业经营管理学研究与实践,宁夏自治区教学成果三等奖,获奖名次一; (3)2005年2月,与生产实际相结合的毕业设计改革与实践,宁夏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获奖名次二; (4)2005年2月,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宁夏大学教学成果三等奖,获奖名次二; 科研成果奖:12项(1)2007年2月, 国务院授予《宁夏干旱地区节水灌溉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名次一; (2)2006年11月, 何梁何利基金评选委员会授予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及20万港元奖金,个人; (3)2008年12月, 自治区党委和人民政府授予宁夏回族自治区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特等奖,个人;(4)2005年5月,《宁夏引黄灌区水稻节水灌溉优化配水技术研究》,宁夏回族自治区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名次一; (5)2005年5月,《温室蔬菜滴灌技术研究与示范》,宁夏自治区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名次一; (6)2002年,《微灌用高含沙水净化技术研究》,宁夏自治区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名次一; (7)1998年,《宁夏扬黄灌区节水灌溉优化配水技术研究》,宁夏自治区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名次一; (8)1999年,《宁夏干旱地区渠沟田全防渗灌水技术研究》,宁夏自治区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名次一; (9)2007年,《旱作高效节水补灌系列设备及技术示范》,宁夏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名次二; (10)1998年,《彭阳县白岔生态农业经济模式研究》,宁夏自治区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名次三; (11)1996年,《盐池, , 县农牧交错区优化生态农业体系的组建及先进实用技术试验示范》,宁夏自治区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名次四; (12)2001年,《宁夏扶贫扬黄(红寺堡)灌区开发技术咨询研究》,宁夏自治区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名次二. 优秀学术论文奖:省级,7项(1),宁夏干旱地区管灌与膜上灌相结合的灌水技术试验研究,《农田水利与小水电》核心期刊1994年优秀论文,一等奖,名次一; (2),高含沙水微灌非全流过滤方法及装置研究,宁夏回族自治区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奖,二等奖,名次一; (3),膜上灌玉米水肥耦合模型及其最佳组合方案研究,宁夏回族自治区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奖,三等奖,名次一; (4),宁夏干旱地区管灌与膜上灌相结合的灌溉系统试验研究,宁夏回族自治区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奖,三等奖,名次一; (5),关于制定宁夏节水型社会发展纲要和建设节水型社会试点的建议,政协宁夏回族自治区委员会,优秀提案,名次一; (6),宁夏灌区不同水肥处理对膜上灌玉米性状影响的模糊评判,宁夏回族自治区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奖,三等奖,名次二; (7),缓释肥料在宁夏引黄灌区膜上灌玉米中的应用,宁夏回族自治区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奖,二等奖,名次二。承担的主要科研项目:10篇(1)2002-2005年承担国家“863”计划课题,《精细地面灌溉技术研究》,编号:2002AA2E4041,经费20万元;(2)2002-2005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土壤次生盐渍化过程的机理研究和模型预报》,编号:50376015,经费30万元;(3)2008-2010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宁夏干旱区膜下滴灌压砂瓜非充分水肥耦合效应及模型研究》,编号:50769007,经费21万元;(4)2007-2008年承担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点科研基金项目,《宁夏干旱区硒砂瓜高效用水技术模式研究》,编号:20060749001,经费6万元;(5)2007-2010年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压砂地西甜瓜水肥高效利用关键技术及其专用设备研发与示范》,编号:2007BAQ0005501,经费426万元;(6)2010-2012年承担中以国际合作项目,《干旱地区节水技术引进及水肥高效利用研究与示范》,经费25万元;(7)2006-2008年承担宁夏自治区“十一五”科技重大攻关课题,《宁夏水资源配置与节水农业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经费51万元;(8)2003-2005年承担宁夏自治区“十一五”科技重大攻关课题,《宁夏引黄灌区节水农业技术集成与示范》,经费60万元;(9)2009-2010年承担宁夏宁西供水有限公司委托项目,《北干渠供水工程水资源优化配置方案研究》,经费33万元;(10)2006-2008年承担宁夏自治区农科院委托项目,《中部干旱带硒砂瓜节水灌溉技术开发与示范》,经费万元;学术论文:67篇(1)田军仓(3/5),《系统分析方法在小流域治理规划中的应用——宁夏海原县韩庄河小流域林、牧、农土地利用优化比例探求》,《宁夏农学院学报》,1984,(1);(2)田军仓(1T/1),《灌溉为主水库群联合优化调度研究》,《西北水利科技(西北水资源与水工程)》,1988,(4);(3)田军仓(1T/1),《建设“三三制”水土保持型高效生态农业是发展宁南黄土丘陵沟壑区第二副区黄河农业的正确方向》,《宁夏农学院学报》,1991,(3);(4)田军仓(1T/1),《农业灌溉管理及早企业化,是振兴宁夏黄河农业的一项重要改革措施》,《宁夏农学院学报》,1991, (3);(5)田军仓(4/5),《春小麦节水灌溉制度田间试验研究初报》,《宁夏农学院学报》,1992,(3);(6)田军仓(1/2),《宁夏纯井灌区与扬水灌区推广管灌技术的思考》,《宁夏农学院学报》,1993, (4);(7)田军仓(1T/1),《宁夏干旱地区管灌与膜上灌相结合的灌溉系统试验研究》,《第三次全国低压管道输水灌溉技术研讨会论文选集》,1993,8;(8)田军仓(3/4),《宁夏盐池县缓坡丘陵区草地生态农业模式研究》,《水土保持研究》,1994,1(1);(9)田军仓(1T/1),《宁夏干旱地区管灌与膜上灌相结合的灌水技术试验研究》,《中国农村水利水电》,1994,(4);(10)田军仓(1/2),《Study on Guarantee System of Water Resources of Sustainabl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the Arid Region》,《The 8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Rainwater Catchment》,April 21-25,1997;(11)田军仓(1T/1),《苜蓿水肥耦合模型及其优化组合方案研究》,《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学报》,1997,30(2);(12)田军仓(1T/1),《高含沙水微灌非全流过滤方法及装置研究》,《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学报》,1997,30 (5);(13)田军仓(1T/1),《宁夏中部干旱地区发展持续农业的水资源保障体系研究》,《中国农村水利水电》,1997(增刊);(14)田军仓(1T/1),《干旱多风地区春小麦喷灌试验及其阈值分析》,《中国农村水利水电》,1998,(4);(15)田军仓(1T/1),《扬黄(红寺堡)灌区节水灌溉模式及其经济评价》,《节水灌溉》,1998,(3);(16)田军仓(1T/1),《干旱地区渠沟田全防渗节水技术研究及展望》,《节水灌溉》,1998,(2);(17)田军仓(1T/1),《光温室冬春茬番茄新法整枝试验》,《北方园艺》,1998,(5);(18)田军仓(2T/2),《绿风95在日光温室番茄上的应用》,《宁夏农林科技》,1998,(3);(19)田军仓(3/3),《日光温室滴灌辣椒水肥耦合效应研究》,《宁夏农学院学报》,2000,21(3);(20)田军仓(1T/1),《开发生态农业—地衣产业的思考》,《宁夏农学院学报》,2000,21(3);(21)田军仓(2T/2),《微灌用高含沙水处理技术研究综述》,《宁夏农学院学报》,2001,22(2);(22)田军仓(2/3),《控灌条件下水稻品种优选试验研究》,《农业水土工程科学论文集》,2001;(23)田军仓(1T/2),《精准灌溉的探讨》,《宁夏农学院学报》,2002,23(2);(24)田军仓(2T/2),《宁夏水稻节水灌溉技术试验研究》,《宁夏农学院学报》,2002,23(2);(25)田军仓(1T/1),《柔性非全流过滤方法及其装置效果的试验研究》,《宁夏农学院学报》,2002,23(3);(26)田军仓(1T/2),《精细地面灌溉技术的研究进展》,《宁夏农学院学报》,2002,23(3);(27)田军仓(1T/2),《宁夏三类温室与其小气候关系的试验研究》,《宁夏农学院学报》,2002,23(3);(28)田军仓(2T/2),《GIS在精准灌溉中的应用研究进展》,《宁夏农学院学报》,2002,23(3);(29)田军仓(2T/2),《水稻节水灌溉理论与技术研究进展》,《灌溉排水》,2002增刊;(30)田军仓(2T/2),《膜上灌技术的研究进展》,《宁夏农学院学报》,2003,24(04):96-100;(31)田军仓(3/3),《从灌区的粮食生产看宁夏的粮食安全》,《宁夏农林科技》,2004,(6);(32)田军仓(1/3),《膜上灌玉米水肥耦合模型及其最佳组合方案研究》,《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4-10,35(5-6):396-398;(33)田军仓(2T/3),《宁夏引黄灌区单种玉米的水分利用效率研究》,《节水灌溉》,2004,(04):03-06;(34)田军仓(2T/3),《宁夏引黄灌区发展节水农业的途径及潜力分析》,《宁夏农林科技》,2004,(02):35-38;(35)田军仓(2T/2),《温室蔬菜滴灌管堵塞防治试验研究》,《宁夏农学院学报》,2004,25(02):32-34;(36)田军仓(1T/2),《盐碱地水稻生理及水稻田氮素流失研究》,《宁夏农学院学报》,2004,25(03):38-41;(37)田军仓(2T/2),《膜上灌入渗规律及水流运动特性试验研究》,《宁夏工程技术》,2005,4(04):351-353;(38)田军仓(2T/4),《宁夏灌区不同水肥处理对膜上灌玉米性状影响的模糊评判》,《灌溉排水学报》,2005,24(4):29-32;(39)田军仓(2T/2),《土壤水-热-盐运移规律的研究现状》,《宁夏工程技术》,2005,4(02):113-115;(40)田军仓(1T/4),《温室番茄滴灌节水节肥与垄沟宽度最优配方试验研究》,《农业科学研究》,2005,26(02):40-42;(41)田军仓(2T/4),《银北灌区春小麦节水灌溉制度试验研究》,《灌溉排水学报》,2005,24(5):29-31;(42)田军仓(2T/3),《宁夏引黄灌区“精准灌溉”初谈》,《宁夏水利》,2005,(2);(43)田军仓(3T/4),《水稻田中氮肥损失研究进展》,《农业工程学报》,2005,21(6);(44)田军仓(2T/3),《缓释肥料在膜上灌技术中的应用研究进展》,《农业科学研究》,2006,27(02):58-61;(45)田军仓(2T/3),《膜上灌玉米节水灌溉参数与氮磷比最优配比的研究》,《宁夏工程技术》,2006,5(02):148-152;(46)田军仓(2T/3),《银北灌区油葵节水灌溉制度研究》,《甘肃农业科技》,2006,(03):11-13;(47)田军仓(2T/3),《引黄灌区激光控制平地技术的应用及效果》,《节水灌溉》,2006,(06):35-38;(48)田军仓(2T/3),《激光控制平地技术的研究进展》,《宁夏工程技术》,2007,6(02):122-126;(49)田军仓(2T/4),《土壤中水、热、盐耦合运移机理与模型的研究进展》,《节水灌溉》,2007,(03):22-25;(50)田军仓(1T/2),《西北干旱地区压砂瓜产业面临的问题与对策》,《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05;(51)田军仓(2T/2),《新型缓释肥料在膜上灌技术中的应用》,《宁夏工程技术》,2007,6(01):50-53;(52)田军仓(2T/3),《玉米膜上灌溉条件下土壤水、热运动规律的研究》,《农业工程学报》,2007,23(12):85-89;(53)田军仓(2T/4),《玉米水平畦灌与膜上灌复合最优组合方案研究》,《宁夏工程技术》,2007,6(03):263-270;(54)田军仓(2T/3),《地下水库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节水灌溉》,2008,(04):23-27;(55)田军仓(2T/4),《膜侧灌甜菜水肥耦合产量效应研究》,《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8,(03):39-43;(56)田军仓(2T/3),《水平畦灌条件下水稻不同灌水技术优选研究》,《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8,(11):34-36;(57)田军仓(2T/3),《不同覆膜宽度对老压砂地西瓜产量的影响试验》,《山西农业科学》,2009,37(12):22-24;(58)田军仓(2T/2),《膜上灌玉米节水灌溉制度与氮磷配比试验研究》,《节水灌溉》,2009,(12):12-13;(59)田军仓(2T/2),《膜下小管出流压砂地西瓜水肥耦合产量效应研究》,《节水灌溉》,2009,(10):06-12;(60)田军仓(2T/3),《宁夏地区硒砂瓜特色产业发展现状调查分析》,《物流与采购研究》,2009,(10):118-120;(61)田军仓(2T/3),《砂田西瓜膜下滴灌技术研究》,《安徽农业科技》,2009,37(35):17829-17831;(62)田军仓(3/3),《压砂地专用播种机的设计与研究》,《农机化研究》,2009,(09):99-101;(63)田军仓(3T/3),《超吸水聚合物对沙土绿化节水的影响试验研究》,《宁夏工程技术》,2010,9(02):142-145;(64)田军仓(2T/2),《基于GIS的秦汉渠灌区信息管理系统》,《人民长江》,2010,41(06):100-101;(65)田军仓(2T/2),《煤矿污水处理及污水资源化综述》,《煤炭技术》,2010,29(05):4-6;(66)田军仓(2T/2),《宁夏硒砂瓜投资生产不确定性分析》,《湖北农业科技》,2010,49(07):1649-1652;(67)田军仓(2T/2),《压砂地西瓜水肥耦合模型及优化组合方案》,《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0,28(04):24-29;(67)田军仓(2T/2),《作物生长模拟模型研究综述》,《节水灌溉》,2010,(02):1-5;著作和教材:9项(1) 干旱地区节水灌溉与扬水灌区灌溉调配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研究,独著,宁夏人民出版社,2002(2) 灌溉排水工程学,主编,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6(3) 水资源规划及利用,副主编,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6(4) 水资源规划及管理, 参编,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6(5) 农业用水开发与管理(农业用水开发与管理专辑——赴韩水利培训及考察),1译, 水利科技译文集,1996(6) 计算机在工程设计中的应用(农业用水开发与管理专辑——赴韩水利培训及考察),1译, 水利科技译文集, 1996(7) 项目、可行性研究、项目效益检测和评价概要(农业用水开发与管理专辑——赴韩水利培训及考察),1译, 水利科技译文集, 1996(8) 农业开发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农业用水开发与管理专辑——赴韩水利培训及考察),1译, 水利科技译文集, 1996(9) 作物需水量分析(农业用水开发与管理专辑——赴韩水利培训及考察),1译, 水利科技译文集,1996专利:9项(1),《高含沙水微渗灌排渗过滤方法及装置》,专利号: ZL 96 1 ;(2),《高含沙水排渗过滤装置》(名次2),专利号: EL 96 2 ;(3),《高等级公路防眩灌溉绿化型混凝土护栏》(名次1),专利号: EL 99 2 ;(4),《高等级公路中央分隔带长流程小级配滴灌管网》(名次1),专利号: EL 99 2 ;(5),《抑制水面蒸发的节水轻质混凝土方法及其工艺配方》(名次1),专利号: 2010 1 0111404X;(6),《压砂地专用播种机械》(名次1),专利号: ZL2008 1 01471764;(7),《压砂地软体水囊水肥一体化补给装置》(名次1),专利号: ZL2009 2 ;(8),《一种砂土分离机》(名次2),专利号: ZL2009 2 ;(9),《一种精准水肥一体机》(名次2),专利号: ZL2009 2 。

灌溉与管理论文

发展农业节水事业,推广农业节水技术,提高有效灌溉率,是有效缓解农业水资源的办法.我精心推荐的一些节水新技术之栽培技术论文,希望你能有所感触! 节水新技术之栽培技术论文篇一 节水灌溉技术浅析 【摘要】在我国各个用水部门中,农业用水最多,约占全国总用水量的70%~80%。由于农业进行节水灌溉的各项措施还没有得到充分实行,水资源浪费较大,因此,灌区全面推行节水灌溉是解决我国水资源匮乏问题的一条关键途径。本文分析了节水灌溉工程技术,阐明了推行节水灌溉的成效。 【关键词】节水 灌溉 技术 中图分类号:TU991 文献标识码:A 一、前言 从用水角度看,提高水的利用率,应结合灌溉水运行的环节来考虑。灌溉就是通过给农田补充水分来满足作物需求,创造作物生长良好环境条件以获得较高产量,灌溉水的运行大体可分为三个环节,每个环节都存在提高水的利用率的问题。第一个环节是从水源,通过渠道或管道将水输送到田间,提高输水的效率,对应的技术称为输配水工程技术。第二个环节是灌溉水在田间通过各种方式进行灌溉,对应的技术称为喷灌、微灌、地面灌等技术,提高灌水效率。第三个环节是作物对田间水分的利用,提高水分生产效率。由此可见,农业节水的内涵包括了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配置,输配水系统的节水,田间灌溉进程的节水,作物生长水分转化过程的节水,用水管理的节水以及农艺节水增产技术措施等方面,其目的就是大幅提高水的利用率,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节水灌溉道路来。 二、节水灌溉工程技术 1、渠道防渗技术 这是为减少渠道的透水性或建立不易透水的防护层而采取的各项技术措施。根据使用的材料可分为土料压实、三合土护面、砖石衬砌、砼衬砌、塑料薄膜防渗和沥青护面防渗等。 我国的渠道防渗科研工作始终围绕开发性能好、成本低、易于施工、便于群众掌握的防渗材料为中心, 同时研究推广新型防渗渠道断面形式和衬砌形式。如陕西省宝鸡峡灌区在近年的三大灌区更新改造过程中, 推出了一系列“U”型渠道衬砌机械, 就在施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占我国总用水量80%的农灌主要输水手段是渠道, 而传统的土渠输水渗漏损失约为引水总量的50%~60% , 全国仅此一项年约损失水量1. 7×1011m3, 目前我国渠道防渗长度仅占需要的1/ 3~1/ 4。所以, 大力发展渠道防渗技术是节水灌溉的重要途径。 2、低压管道输水灌溉技术 简称“管灌”,是利用低压管道代替渠道输水的一种灌水方法。“管灌”由于具有一次性投资少、设备简单、省水、省工、省地、省时, 增产效益显著, 农民易于掌握等优点, 颇受重视, 在我国北方井灌区已发展到30×106hm2。其中陕西省的关中、陕北地区大片机井灌区大量采用“管灌”技术。实践证明“管灌”是我国北方地区发展节水灌溉的重要途径之一。 3、喷灌技术 这是一种利用专门的设备将压力水喷洒到空中形成细小水滴, 并均匀地降落到田间的灌水方法。按设备的组成可分为机组式和管道式喷灌系统两大类。我国从70 年代开始, 发展喷灌技术, 经过20 多年的努力, 喷灌面积已发展到8×105 hm2 , 取得了比较显著的节水、增产效益。这项技术比较适合在山丘地区、干旱缺水地区和经济作物灌区发展。 4、微灌技术 这是一种利用专门设备将作物生长所需的水分和养分输送到作物根层附近土壤表层或土层中的灌水方法。根据灌水器的类型, 可分为滴灌、微喷灌和涌泉灌3 种。微灌技术, 我国从1974 年开始采用, 至今已发展到2×104 hm2, 这一技术适用于山丘地区、水资源非常贫乏地区, 同时因它可将灌溉、施肥、打农药结合进行, 而特别适用于经济作物的灌溉。在理论研究上, 总结出了一套适合我国条件设计参数和计算方法。在设备研制生产方面, 开发研制了微灌带、孔口滴头、补偿式滴头、折射式和旋转式微喷头、脉冲滴灌设备、过滤器、进排气阀、调压器和施肥器等。 5、改进地面灌水技术 这是一种主要围绕传统地面灌水技术存在的灌水均匀度差、灌水定额大等缺点进行的技术改进。包括改进沟畦规格( 如长畦改短畦, 宽畦改窄畦, 短沟灌和细流沟灌等。如陕西省的洛惠渠、宝鸡峡灌区, 推广长畦改短畦, 宽畦改窄畦, 大水漫灌改小畦浅灌后, 作物生育期灌水量降低20%~30%) 和采用先进的地面灌水技术( 如波涌灌、隔沟灌、膜上灌、细索灌、水平畦灌等) 。我国有98%以上的灌溉面积采用地面灌溉, 对这一技术进行改进, 提高灌水均匀度, 节省灌溉用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 在我国最具推广价值的改进地面灌水技术有波涌灌和膜上灌两项。波涌灌是美国70 年代末推出的适于旱作灌溉的新技术。从80 年代起我国也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对波涌灌节水机理、土壤致密层形成、入渗特性与地表水流运动规律等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目前, 在理论上还需进一步研究浑水波涌灌问题, 开发适合我国国情的波涌灌灌水设备, 这是扩大应用波涌灌技术的关键。膜上灌是我国独创的新技术, 是在地膜栽培的基础上, 把膜侧水流改为膜上流, 利用地膜输水, 通过膜孔和膜边侧渗给作物进行灌溉, 这项技术在新疆取得了较高的增产节水效果, 但在理论上还需进一步研究。 6、渗灌技术 这是一种利用地下管道系统将灌溉水引入田间、灌溉水通过管壁孔湿润根层土壤的灌水方法。在我国主要有两种, 一是管道式, 二是鼠道式。目前渗灌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土壤湿润不够均匀; 易导致表土返盐; 地下管道不易检修养护; 投资大, 施工要求高, 这是目前影响推广的主要原因; 在理论上的研究还很不充分, 关键性技术问题尚待提高和完善。 7、雨水汇集利用技术 这是在干旱、半干旱的山丘地区, 将较大强度降雨所产生的地面径流汇集起来, 并在最需要时供给作物利用的技术。80 年代末我国开展了雨水汇集利用技术的研究, 如汇流表面薄层水泥处理技术、窖窑构建及布局技术、汇集效率、汇流面与种植面积比例确定等, 取得了一批有意义的成果。但在雨水引导汇集贮存和高效利用上缺乏系统化的理论研究, 未形成适宜于不同区域的汇流整体规划和与之配套的灌溉技术和作物栽培技术。近几年在甘肃东部、陕西白于山区和宁夏南部发展起来的窖灌农业就是采用典型的雨水汇集利用技术, 有的地区已把它作为扶贫工程而深受群众欢迎。 三、推行节水灌溉的成效 1、灌溉水利用率显著提高 中国平均灌溉水利用率由20 世纪70 年代估算的30%左右提高到了2007 年的,单位面积平均灌溉用水量从7 950 m3/hm2 降到6 435 m3/ hm2。在灌溉用水总量基本不增加的情况下,有效灌溉面积由20 世纪70 年代末的4 887 万hm2 发展到2007年的5 万hm2。以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项目为例,1996~2006 年10 年间,中国累计投资 亿元,对363 个灌区的病险工程、“卡脖子”工程和渗漏严重的渠段进行了改造,共恢复、改善、新增灌溉面积 万hm2。据分析测算:项目实施前后相比,渠系水利用系数由 提高到, 灌溉水利用率由提高到;亩均灌溉水量由529m3 下降到469m3;新增节水能力125 亿m3。 2、水分生产率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 根据对363 个已经实施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的大型灌区的测算分析:粮食作物产量平均提高了450 kg/ hm2,新增粮食生产能力115 亿kg;取得了国家每投入 元,新增1 kg 粮食生产能力和节水 的双重效益。 3、加快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节水灌溉的发展加快了中国农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进程。良好的灌排基础设施与先进的农业技术和优良品种有机结合,使不少节水灌溉项目区由过去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形式转变为农民合作组织、大户承包等经营形式,推进了农业的区域化种植、规模化经营和产业化生产,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 结论 水资源短缺与节水将是我国未来不得不面对的一个主题。它不仅关系到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而且关系到国家安全。继续加大节水灌溉工程技术的投入力度,在各类灌区大力发展渠道防渗技术、低压管道输水灌溉技术、喷灌技术、滴灌技术、雨水汇集利用技术和加强用水管理等各项节水技术,将是我国今后节水灌溉发展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楼豫红. 我省节水灌溉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J].四川水利, 2003, 24( 2) : 10- 12. [2] 姜长云. 中国节水农业: 现状与发展方法[ J]. 农业经济问题, 2001, 10( 10): 19- 23. 节水新技术之栽培技术论文篇二 建设节水型社会 摘 要: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针对我国严峻的水资源形势,我国政府在新时期提出了建设节水型社会的新要求。本文就我国现阶段建设节水型社会现状及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设节水型社会要从节流、治污、开源三个方面着手的想法,并具体介绍了水价调节、节水宣传、海水利用、雨水利用等新的的举措。 关键词:节水型社会;节约用水;水价;海水利用;雨水利用 中国是一个水资源严重短缺、水旱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2200立方米,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4,再加上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匀,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水资源污染严重,更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人口剧增,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我国的用水量急剧增长,城市、生活、工业污水的大量排放,导致可利用的水资源日益减少,人民正常的生产、生活受到严重威胁。同时我国粗放的水资源利用方式,在生产生活中造成了大量水资源损失,用水效率不高,节水潜力巨大。因此,建设节水型社会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 1 我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我国节水型社会建设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全国人民的节水意识逐渐加强,工企业在污水排放中的逐步规范,农业上节水灌溉的推行与落实,一些先进的节水器具的投入使用,还有一大批污水处理企业的兴起,这都为建设节水型社会的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催化剂。但我国在建设节水型社会的过程中也存在许多问题。 水权管理的不规范 由于责任分工不明确,导致一旦出现问题,各部门相互推脱,事情也一拖再拖得不到有效解决。部分城市水务管理交叉严重,有时在城建、水利部门间存在真空,甚至有时带来执法中的抵触情绪。 水资源保护意识有待加强 少数地区为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破坏现有的水体。全民节水的教育仅存在纸面上,得不到有效落实,个别单位无证过量开采地下水。部分企业为躲避政府管理而迁到偏远地区,污水在当地随意排放,对当地的水体、水环境造成了毁灭性的破坏。 节水器具的推广受阻,开发能力弱 虽然在国家政策的号召下,大量先进的节水工具面向市场,但由于成本高昂,只有个别企业愿意购买。还有无论是农业灌溉的喷头还是城市的洗浴喷头质量都不过关,技术标准不统一,以低廉的的价格参与市场竞争,严重影响了节水技术产业化的发展进程。 2 节流、治污、开源三效并举 节流 推行新型农业灌溉方式 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节水灌溉,发展喷灌、滴管、微灌等先进灌溉方式,提高水的利用率。和传统农业大水漫灌的灌溉方式相比,喷灌可节水50%,微灌可节水60%—70%。同时调整农作物的种植结构,规划种植作物的合理布局,集中化灌溉,避免了作物之间的隔空灌溉和不均匀灌溉而浪费大量水资源。 针对我国农村现有的土渠输水进行改造,传统的土渠输水渗漏损失较大,约占到输水量的50%—70%。渠道防渗技术的利用可以解决这一问题,考虑到农村现有的经济条件,采用塑料薄膜或者混凝土渠道输水,可以大大减少渗漏量,将输水效率提高到70%以上。目前我国大约只有20%左右的渠道进行了防渗处理。 工业节水 据调查城市工业用水的70%以上将转化为污水,一些水资源丰富的国家,近年来也大力推行节水,主要是因为不堪承受污水处理的高额负担。我国工业万元产值取水量是发达国家的5-10倍,必须调整产业结构和工业布局,大力开发和推广节水器具和节水的工业生产技术。根据分析指导,2010年供水设施的单位投资约为8元每立方,污水处理约为10元每立方米,而工业节水费用仅需3元每立方米左右。因此,增加节水的资金投入不但为持续发展所需,而且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 水价调节 我国的水价政策极不合理,一些城市的地下水超采已经十分严重,但至今这些城市的企业单位仍可无偿开采地下水,导致引用地下水和地表水的自来水厂难以运营。我们可以采用国外流行的累进制水价、高峰用水价,还可以采取分季分标准的方法控制用水。种种情况表明,水价是水资源管理,建设节水型社会的主要经济杠杆,必须在国家有关部门的统一领导下,制定我国现阶段的相应水价政策。 节水管理与宣传 建设节水型社会需要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这就要求有关部门完善分水协调、水价听证会等水管理制度。实行民主监督,广泛调动用水居民参与水资源管理的积极性。在调动大家积极性的同时,相关部门还要专门组织专业人员对用水和调水部门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提高公众节水技能,鼓励公众创新节水新方法和新技术,有关部门协调第一时间进行推广应用。 政府、学校、工厂等单位要采取各种有效手段如广播、电视、报纸等进行节水宣传教育,培养全民节水意识,让人们意识到水资源短缺的危机感和节水的重要性。 治污 2009年中国污水排放总量达到亿吨,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亿吨,占排放总量的。废水排放居于前四位的行业依次是造纸、化工、电力和纺织。水污染物排放总量高居不下,导致水污染相当严重。 建立健全水环境保护法律法规 有关部门要做到严格执法,以防为主,以治为辅是我国水污染防治的有效途径,也是水环境建设的最简单、最有效、最经济的途径。 强化对饮用水源取水口的保护 政府有关部门要划定水源区,在区内设置告示牌并加强取水口的绿化工作。定期组织人员进行检查,从根本上杜绝污染,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同时还有必要健全农村的凿井制度,合理规划村井布局,既要保证每户都能喝上安全的饮用水,又要达到节约水资源,防治水污染的目的。 开源 海水利用 地球上海水量要占到全球水资源总量的97%,可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在现有的经济技术条件下,大规模的海水淡化供水还不太现实,但是我们可以将海水降级利用,即降低它的处理标准,供人类的生产生活使用。 海水冲厕、海水工业冷却、海水洗车等等对海水的利用都只需对海水进行简单的净化处理就可以利用。全国城市的生活用水中有5%-8%用于冲厕,利用海水冲厕可以减少人类对地下水资源的过度使用。随着服务行业的兴起,许多行业开始大规模使用地下水,洗车行就是其中之一。现在全国约80%的洗车用水都是开采的地下水,由于成本低廉导致他们大量无节制的浪费水资源。洗车对水的利用程度很低,浪费了大量的水资源。 雨水利用 雨水是天然的水资源,如果能够得到很好地利用可大大缓解现在的水资源危机。建设集雨工程,大力发展水池水窖、平原水库、塘坎、雨水拦截工程是利用雨水资源的一些合理措施。以城市为例,将建筑顶部设计成凹漏斗状,在凹处通一排水管道,管道中设置简单的过滤器。雨水通过管道流入储水池,在池中静置,其颗粒下沉或上浮至池表面。出水经设在池中部的过滤器再次过滤后由水泵送至用户变为冲洗用水、洗涤用水和院落绿化用水等等。 参考文献 [1]徐得潜,梅素琴. 水资源与城市可持续发展.中国水利学会2005学术年会论文集,2005:42-48 [2]薛英文等. 浅谈城市节水技术与管理.节水灌溉,[J]2003(3) [3]汪恕诚. 建设节水型社会工作要点.中国水利,2003(11) [4]张静,王本德,周惠成. 节水型社会建设初探.中国水利学会2005学术年会论文集,2005:32-36 作者简介 刘文康(1993-),男,汉族,河南鹤壁人,郑州大学水文与水资源工程2011级本科毕业生。 孟翔(1992-),男,汉族,甘肃武威人,郑州大学水文与水资源工程2011级本科毕业生。 潘琛(1993-),男,汉族,湖北黄冈人,郑州大学水文与水资源工程2011级本科毕业生。看了"节水新技术之栽培技术论文"的人还看: 1. 浅谈节水措施在农业水利灌溉中的应用论文 2. 农业科技专科毕业论文 3. 关于节约用水的议论文作文800字 4. 蔬菜栽培的问题及对策 农业科技论文 5. 农业建设发展学年论文

现代化智能灌溉技术推广困难与发展方向论文

在学习、工作中,大家都接触过论文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那么,怎么去写论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现代化智能灌溉技术推广困难与发展方向论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摘要: 本文阐述了农业灌溉技术的现状和发展方向,对物联网、无线传感器、大数据以及智能感知等人工智能技术与灌溉技术相结合,实现农业灌溉的智能化、规模化管理,以及农业生产的灌溉环节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做出了深入的分析,对农业生产的智能化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 智能灌溉;传感器;无线;物联网;大数据;

农业是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基础。随着科技的发展,各项技术不断应用到农业生产中,“智慧农业”以智能感知、物联网、大数据和机器学习为依托,逐渐成为现代农业建设的主方向。

水资源的储备和利用技术与现代农业的发展休戚相关,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甚至浪费,成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瓶颈。另外,水资源的地域分布不均和季节分布不均,干旱缺水与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一方面是水资源严重不足,一方面是不科学的灌溉方式,这不仅造成了水资源的浪费,更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另一方面,气候变化及其影响也是现代化智能灌溉要面临的挑战。气候变化会导致水质的下降,水和土壤盐分的增加,进而加大灌溉需求,最终导致农业生产成本的提高。

农业智能化灌溉技术通过基于无线传感器技术的物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大数据技术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等,集智能感知、智能预报、智能决策、智能分析为一体,为农业生产灌溉提供智能预测与决策方案,达到精确化灌溉的目的,是高品质农作物产品生产的重要一环。

因此,发展农业智能化灌溉技术,实施旨在改善水资源管理的技术创新,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同时,能够实施水肥一体的灌溉技术的革新,在大幅减少灌溉水用量的同时,能够降低农作物生产成本,提高作物的产量和质量,是目前我国农作物生产的一个战略目标。

1、我国农业灌溉技术的现状

灌溉行业发展迅速,在欧美发达国家已经有了成熟的应用。以滴灌、喷灌为主的水肥一体化灌溉模式在国外已经非常普及,但国内,农业生产企业总体上对于水肥一体化的认知程度还是不够。

我国大部分地区,特别是北部地区,由于干旱气候决定的资源性缺水比较严重,而中部地区则同时面临着严重的水质性缺水和资源性缺水。即使是南方地区,也存在季节性缺水的情况,给农业生产发展带来了阻碍。同时,气候环境、温室效应等因素也使得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日渐显现,在一定程度限制了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繁荣。

目前,农业生产灌溉技术主要采取滴灌、喷灌、微灌等节水灌溉措施,虽然相对于大水漫灌而言,已经实现了较高的效率,但从综合效果看,还无法根据农作物的生产环节进行按需灌溉,精细化程度远未满足当下生产的需要。公开资料显示,生产一公斤粮食耗水量高达800公斤,相对于先进国家,生产一公斤粮食耗水量约为500公斤,差距还是很明显。

传感器的兴起使农业生产更加精准和安全,比如,现在许多灌溉公司正在开发跟气候环境、土壤环境相关的传感器技术,通过物联网技术,来实现对农业灌溉的精细化管理和控制,但目前,特别是国内,对这些技术的应用,还处于探索初级阶段。

为了全面实现我国农业高效灌溉系统的建设,必须要大力推广基于物联网结合无线传感器技术的农业灌溉应用,建立基于物联网和传感器等新技术基础上的节水灌溉体系。

2、实施基于无线传感器的智能化物联网灌溉技术的意义

实施基于无线传感器的智能化物联网灌溉技术,为实现我国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集约化、规模化农业发展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技术支持,是解决我国农业灌溉作业中水资源短缺问题的最佳途径。

农业生产中,灌溉环节是最为重要、也是人力成本花费较高的环节。智能化物联网灌溉技术的应用,不仅能够节约灌溉用水,还能够最大化降低人力成本。

实施基于无线传感器的智能化物联网灌溉技术,能够对植物生长的各个环节进行精细化的监控,提高作物产量;另外,结合水肥一体灌溉技术的应用,还有利于提高和改善农作物的品质和产量,达到增产增收的效果。

实施基于无线传感器的智能化物联网灌溉技术,能够实现灌溉的自动控制、远程控制,减少人为操作的盲目性与随意性,提升农业灌溉的综合管理水平,改变原先粗放式的灌溉模式,全面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为规模化、集约化农业生产奠定基础,有效地缓解我国灌溉水资源紧缺的问题。

综上所述,基于无线传感器的智能化物联网灌溉技术,必然成为今后农业智能化灌溉发展的趋势。

3、现代化智能灌溉技术推广的困难

商业型智能灌溉设备系统成本高昂,中小农业商户承担不起费用,无法使用智能灌溉系统,比如:典型商业传感器非常昂贵,因此提供可连接到节点的低成本传感器用于灌溉管理和农业监控系统,成为推广智能灌溉的一个挑战。

不同土壤类型和土地所需的灌溉水量不同,如果没有因地制宜地实施灌溉方案,使用过多或过少的水量都有可能造成产量损失或质量达不到要求。在过多灌溉的情况下,径流会导致营养物的流失以及水资源的浪费;水量过少,无法满足农作物生长需求。使用智能灌溉调度系统可以帮助用户确定最佳的灌溉方案,有效提高生产力并减少这些不利的环境影响,也是农业灌溉智能化地必要途径,由于前期需要高投入,农民地积极性很难被调动,致使新技术的实施进展缓慢。

基于物联网和无线传感器的智能灌溉技术,涵盖了农业科学,电子科学,计算机信息科学,环境科学等多学科技术,比如,不同类别的的作物对土壤环境和温湿度环境的要求是不同的、地下根部分和地上茎叶部分对水分要求也不同,有的作物的价值在根部,有的作物价值在叶部,因此,就需要灌溉系统根据不同的要求采用不同的灌溉方式。因此,智能化灌溉技术的实施,有比较高的挑战。

4、现代化智能灌溉技术的发展方向

基于物联网和无线传感器等智能感知技术的现代智能灌溉技术,利用无线传感器技术,采集土壤的温度、湿度、酸碱度以及土壤的水分含量、二氧化碳浓度等土壤墒情信息,结合气候环境传感器采集的温湿度、光照强度等环境信息,实时监测周围环境的变化,甚至能够监测到作物表面的水分等作物生理信息,并通过物联网无线通讯网络,将采集的原始信息传送到云端数据中心进行处理、存储,实现信息互通与共享。再通过大数据技术对这些信息进行综合对比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对灌溉实行智能化的判断,制定出最适宜作物生长的灌溉方案,根据需要实时、自动驱动相应的灌溉设备,对农作物实施智能化、精细化的灌溉,灌溉阶段完成后,作物生长监控系统可以对灌溉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提供更合理的灌溉调整方案,形成闭环,最大化减少人工干预,使得各功能模块达到互相协作的目的,有效帮助农业生产者计划和管理灌溉的时间、灌溉的频率和用水量,将作物生长需要的水分和土肥环境调整到最优状态,减少水的浪费,节约生产成本,并最大程度地减少过量灌溉,从而确保灌溉的准确性与高效性。另外,通过土壤传感器对土壤成分的分析,进行灌溉系统施肥操作,实现水肥一体的灌溉作业,是现代化智能灌溉技术的发展方向之一。

随着农业物联网平台的建设的不断推进,结合气候预报信息和相关传感器收集的气候信息,对可能发生的气候灾害采取预防性措施,例如:针对干旱气候,可以提前布局,储蓄水量,以备干旱来临,有充足用水,实施预防性灌溉,提高农作物抵抗灾害的能力。

综上所述,构建一个多功能,高效率、低能耗的基于智能灌溉技术的节水灌溉平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是未来物联网智能化灌溉发展的必然趋势。总之,随着科技的发展,新的技术不断出现,智能灌溉技术融合到农业生产的整个过程,形成完整的闭环系统,不断提升农业生产管理水平,是现代化智能灌溉技术发展总的方向。

5、结论

物联网结合无线传感器技术作为新一代信息化技术的高度集成与综合性应用,已经成为了当今科技发展的战略发展方向之一。我国农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农业发展的需要,水资源管理至关重要。物联网与农业的相结合,为农业信息化技术与农业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同时农业生产也为互联网技术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应用平台,尤其是智能灌溉技术的应用,可以直接有效地解决当前农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为农业的现代化进程提供强劲的动力,实现高效的精准化灌溉,全面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建设我国农业高效智能化灌溉体系,必须要大力推广基于物联网结合无线传感器技术的农业灌溉应用,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水资源的利用率,保证粮食生产和消费用水的充足和节约。

6、参考文献

[1]赵庆建,王昌海,丁胜,等.农业智能灌溉系统关键技术研发[J].江苏科技信息,2018(2):59-61.

[2]杨彦鑫,阮解琼,黄兆波,等.基于ZigBee的智能农业灌溉系统研究[J].农业与技术,2017(4):66.

[3]徐一,江昊.智能节水灌溉技术在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中的应用[J].南方农机,2019(4):72.

[4]王健.现代农业智能灌溉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广东蚕业,2019(4):26-27.

节水灌溉在农田水利建设中的作用和完善策略论文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有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很是熟悉吧,论文是讨论某种问题或研究某种问题的文章。你知道论文怎样写才规范吗?下面是我整理的节水灌溉在农田水利建设中的作用和完善策略论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摘要: 节水灌溉技术是目前农田水利建设中较为主流的灌溉形式,可以有效避免资源浪费、提升农业生产效率。首先说明了节水灌溉技术在农田水利建设中的具体应用;其次,分析了节水灌溉技术在农田水利建设中的作用;最后,提出优化农田水利建设中节水灌溉技术的策略,进而为完善节水灌溉技术提供参考。

关键词: 农田;水利建设;节水灌溉;

引言: 随着我国近年来经济的高速发展,农业经济作为国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而在农田水利建设中应用节水灌溉技术,可以增强农田水利建设工作的环保性,并有效提高农民的经济效益。基于此,要不断提高对节水灌溉的重视,采用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进而更好地提升农业生产的效率。

1、节水灌溉技术在农田水利建设中的具体应用

喷灌技术的应用

从当前的情况来看,喷灌技术是目前节水灌溉技术中应用最为普遍的一种灌溉形式。喷灌技术指的是通过管道和内部压力,来将水资源输送到农田当中,并将水资源均匀的喷洒在农作物的表面,既保证了农作物可以受到均匀的灌溉,还能在一定程度上节约水资源。一般来说,喷灌技术可以保证90%以上的农作物受到均匀的灌溉;相对于以往的漫灌技术,喷灌技术有效地提升了水资源利用率,节水量可以达到50%左右,从根本上避免了资源的浪费。除此之外,喷灌技术还可以减少劳动成本的投入,由于其具有较高的工作效率,并且可以保证农作物受到均匀灌溉,因此降低了种植者的劳动强度。

微灌技术的应用

微灌技术是在滴灌溉技术的基础上来进行调整的一种节水灌溉技术,包含了渗灌、滴灌、微喷灌等形式。相比较于其他节水灌溉技术来说,微灌技术可以直接将水资源输送到农作物的根部,精准地控制用水量,进而形成局部灌溉,因此需水量更少,有效地实现了节约水资源的目的。此外,微灌技术还可以将肥料和水进行融合,一起对农作物进行灌溉,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人力成本。但由于在进行微灌技术之前,需要建立完善的输配水管网来保证水资源合理分配,所以具有耗时长、灌溉周期短的弊端,无法适用于全部类型的农作物。从目前来看,微灌技术一般多用于经济农作物和设施农作物的种植过程中,来更好地提升农作物的经济效益。

步行式灌溉技术的应用

步行式灌溉技术是针对于急需灌溉的农田来研发出的一种节水灌溉技术,可以有效满足部分农田的灌溉需求。步行式灌溉技术将相应的灌溉设备,与目前农田种植所用到的农机机械相结合,来对农田进行移动式的灌溉。因此,步行式灌溉技术可以将农业机械化技术与节水灌溉技术进行有效结合,都通较为简便的组装和配置,来提升灌溉工作的机械化操作程度,进而提高农业种植和生产的工作效率。除此之外,对于急需灌溉的农田来说,步行式灌溉技术不许需要太过繁琐的操作技术和修复工程,不光可以更好地节约水资源,还能降低成本费用,有效提升了农田水利建设的质量。

低压管道灌溉技术的应用

低压管道灌溉技术是指通过压力灌溉系统,将水资源输送到农田的一种节水灌溉技术。由于低压管道灌溉技术具有灌溉方便、快捷、高效率等特点,因此得到了越来越多种植者的应用。同时,低压管道灌溉技术还能有效增加水资源的利用率,并且减少水资源在蒸发过程中的损耗,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资源浪费,促进了我国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除此之外,相对于明渠灌溉技术来说,在渠灌区使用低压管道灌溉技术能够有效降低水资源在输送过程中所造成的损耗,并且减少渠道占地,不光使土地利用率大大提高,还能够强化灌溉技术,使农田的管理工作不断加强,让农田水利建设区域规模化发展[1]。

2、节水灌溉技术在农田水利建设中的作用

提升农田水利建设的环保性

在农田水利建设中使用节水灌溉技术,最为主要的目的就是减少对水资源的浪费,提升水资源的利用率,进而更好地完成农业生产工作。基于此,节水灌溉技术可以将水资源进行可加科学、合理的规划和利用,来进一步提升农田水利建设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除此之外,水资源作为当前世界各国都较为重视的一种资源,无论在生产还是生活中都不可缺少,所以在农田水利建设中使用节水灌溉技术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我国的水资源压力,符合我国对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同时,还能对我国的水体质量进行保护和改善,进一步促进了水资源的循环能力和涵养能力,有效增强了农田水利工程节能性和环保性。

提升农业生产效率

节水灌溉技术中所包含的喷灌技术、微灌技术、步行式灌溉技术以及低压管道灌溉技术等,都可以根据农作物是灌溉需求,来进行科学、自由的灌溉调节。一方面,提高了对于水资源的利用率,有效避免了对于水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节水灌溉技术可以更好地满足农作物的灌溉需求,根据农作物的生长情况、环境、气候等因素,来对农作物进行更加合理的灌溉,从而使农作物得到更加科学的培养,并且为农作物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避免由于灌溉而带来的不良影响,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作物的生产效率和生产质量,进一步推动了我国农业事业的高效、长远发展。

提升经济效益

传统的农田水利建设中的灌溉方式,不光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同时还具有效率、经济效益少等问题,使种植者的投入和收益不成正比,不光耗费了大量的'资金和精力,并且还造成了水资源的浪费,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田水利建设的进程。基于此,在农田水利建设中应用节水灌溉技术,可以通过先进的机械设备,来进行自动化、技术化的灌溉工作,不光可以让水资源得到更加充分的利用,还可以降低种植者的劳动强度,让种植者将劳动力分散到其他的农业生产活动当中去,进而提升农业生产的效率,并且有效增加种植者的经济效益,推动我国农田水利建设进一步发展。

3、优化农田水利建设中节水灌溉技术的策略

提高对节水灌溉的重视程度

想要从根本上完善农田水利建设中的节水灌溉技术,首先要做的就是加强种植者对于节水灌溉的重视程度。由于种植者是整个农田水利建设的参与者和受益者,所以种植者的节水意识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节水灌溉技术的使用效果。例如:在进行农田水利建设时,采用节水灌溉技术中的喷微节能灌溉技术,可以更好地降低对于水资源的浪费,并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同时,由于喷微节能灌溉技术可以使农田灌溉工作变得更加自动化和机械化,从而使种植者的工作变得更加简单、快捷,进一步增强了种植者对于节水灌溉的重视程度,使其充分参与到农田水利建设当中去[2]。

将节水环节与配水环节相结合

由于当前我国农田水利建设中的节水灌溉技术还不够完善,因此需要对农作物灌溉的整个过程都进行严格的把控,进而在根本上提升节水灌溉技术的有效性。目前,大部分节水灌溉工作都比较重视节水环节,从而忽视了配水环节的重要性。基于此,想要更好地完善农田水利建设中的节水灌溉技术,就要将节水环节与配水环节进行有效结合。例如:在对农作物进行灌溉时,种植者应该加强对输水管的重视,利用高效、合理的节水灌溉技术,来进一步完善配水环节、提升配水效果,从而更好地实现节约水资源的目的,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节水灌溉技术的有效性。

采取科学的节水灌溉技术

由于我国种植区域较大,因所以不同种植区域的气候、水资源、土地资源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在进行农田水利建设时,要采取科学的节水灌溉技术,来对农作物进行更为合适的灌溉。一方面,种植者要根据农作物种植区域的气候,来选择合适的节水灌溉技术,从而为农作物提供更好的生长环境。另一方面,种植者要根据种植区域的水力资源,来合理规划对农作物的灌溉方式,从而有效提升水资源的利用率。例如:对于山东省济南地区来说,大部分农作物的生产率都比较高,因此种植者可以利用加压水泵动力机来进行灌溉,更好地提升了灌溉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从而在提升农作物经济效益的同时,加强了对于水资源的利用率。

增强宣传工作力度

在进行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中应用节水灌溉技术,可以将现代化灌溉技术与农作物实际灌溉需求进行有效结合,从而更好地提升农业的生产效率和生产质量,进一步推动我国农业事业的稳定、长远发展。基于此,应该加强对于节水灌溉技术的宣传工作,不断引进先进技术,从而更好地进行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例如:有关单位可以定期组织宣传讲座,让种植者充分了解到节水灌溉技术的优势;还可以让种植者体验节水灌溉设备,使其明确节水灌溉技术在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加强对节水系统的维护工作

对节水系统进行有效的维护工作和管理工作,可以促进农田水利建设的可持续性发展,进一步推动我国农业技术的成长。但由于对节水系统的维护工作和管理工作进行的不充分,导致在农田水利建设中出现许多问题,进而阻碍了节水灌溉技术的发展。基于此,有关单位应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来加强对于节水系统的维护工作和管理工作。例如:输水系统中最为重要的环节就是防渗漏处理工作,但由于技术人员工作流程不规范,导致输水系统缺乏稳定性。因此,有关单位应建立严格的监督机制,规范技术人员的工作流程,使防渗漏处理工作进行的更加完善[3]。

4、结语

综上所述,在农田水利建设中应用节水灌溉技术,不光可以为农民带来更多的收入,还能进一步推动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因此,应不断增强宣传工作的力度,提升人们对节水灌溉的重视程度;还要采取科学的节水灌溉技术,将节水环节与配水环节相结合,并且加强对节水系统的维护工作和管理工作。

5、参考文献

[1]李庆德.节水灌溉新技术在农田水利建设中的作用[J].河南科技,2019,(32):93-94.

[2]王六生.节水灌溉技术在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中的应用[J].农业工程技术,2019,39(23):43-44.

[3]孔德和.农田水利建设中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J].江西农业,2019,(14):49.

灌溉毕业论文

你们导师有没有跟你定论题呢?或者说是论题的范围~你要不看下(农业科学)期刊里面别人已经发表的论文~看下参考下也是可以的~

不管什么样的论文,首先要确定一个课题,也就是研究对象,然后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顺序来确定你的论文提纲,进而收集资料和数据,在导师的指导下,不断修改,完成论文的写作。实在不懂写不好也没有关系,我可以告诉你如何进行。

新中国成立以后, 在全国开展了大规模的水利建设, 促进了水利科技的发展。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有关水利科技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随着资讯时代的飞速发展,社会生产对机械自动化的推广和自动控制技术水平有了更高的要求,对机械的稳定性和对操作的安全性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机械操作智慧化已经是大势所趋。

关键词:机械液压;水利科技

1.我国水电站对过速保护系统的使用历史

我国在发展基础工业的初期阶段,绝大多数的技术和机器都来自前苏联。水力发电从解放以来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全套引进得前苏联水轮发电机组设计技术,并且同步使用JSX型机械转速讯号器作为水轮发电机组的过速保护监控。但由于当时技术的局限性,该型机械转速讯号器只能发出过速保护讯号,而不能根据讯号作出相应的保护措施,也就是说只有报警而机械不能相应的执行保护操作;另一局限性表现在该型机械转速讯号器在长时间的工作后会出现误传讯号或者作业失灵的现象。直到八十年代中期,研究者针对前者只报告讯号不操作的局限性,增加了带执行操作部分的机械液压过速保护装置,但该由于当时电子资讯科技尚不完善,在作业过程中经常发生读卡不成功导致拒绝执行操作现象。改革开放之后,大量的国外的产品和技术被引进到国内,有几种国外厂商提供的纯机械液压过速保护装置被一些水电站使用,但是又出现了新的问题:国外的纯机械液压过速保护装置与水轮发电机大轴连线的卡环设计有瑕疵,在安装的时候还需要增加一道在水轮机大轴上加工齿口的工序之后,才能保证该装置不在水轮机大轴上做轴向位移,即才能保证装置在轴上的稳固性。我们知道轴承的材质和大小、粗细、长短的规格,都是经过严格计算的,在水轮机大轴上再加工齿口必然会对大轴的强度产生影响,会产生很大的安全隐患。另外对于经济建设来说,拿货时间、购买预算、花费的人力、物力,以及对国外产品技术的掌握和其产品的售后维修服务都在重点考虑之列,故使用国产的、效能可靠地、能解决上述局限性的过速保护系统装置是势在必行。

2.新型机械液压过速保护装置的优势

通过技术知识的积累和以往现场作业反馈给我们的经验可以了解到:机械液压过速保护装置的优点就在于获得的转速讯号不是来自于机组的转速测量装置,而是由于装置本身的离心探测器通过机组转速上升而增大的离心力带动柱塞作径向位移而直接启动事故配压阀操作液压回路来关闭的导水机构,完全是同一机组上的另外一套测速方法和感应、操作的装置,避免了因为电器测速系统出现故障之后可能发生的机器损坏和飞逸事故的发生,可以确保水轮发电机组的安全执行。新型机械液压过速保护装置国内就已经拥有极高的技术力量去生产,机器维护简单方便,相对于昂贵的国外产品,可靠性高、经济预算少、适合国情,对于关系到国家大中小城市、村镇的水电站作业可以达到广泛应用。

新型机械液压过速保护装置的技术要点和设想

在调速器失灵的情况下,新型机械液压过速保护装置能实现“零时间”无缝连结,直接启动事故配压阀操作液压回路来关闭的导水机构,从而实现紧急安全关机。

新型机械液压过速保护装置与电子调速器的有机结合,实际上就是完成了两套过速保护装置系统的安装,新型机械液压过速保护装置本质上是一套在电器测速系统发生故障、电源系统和调速器同时失控的情况下的备用保护装置,完善了过速保护装置的工作系统。

鉴于机械运动必然产生的高温和轴承的变形,以及在作业的应用范围,比如应用到水电站的地下深层取水,应用到石油工业的地下深层取油过程中,必然要遇到高温和高压的问题,新型机械液压过速保护装置必须要克服高压和高温德难关。。

标准液压元件已经在水电市场的大量应用,将标准液压元件应用于新型机械液压过速保护装置,不仅能大量节省制造时间,提高水电辅机产品的标准化程度,并且降低了操作难度和维护的难度。

3.装置工作原理

机械原理

新型机械液压过速保护装置为两级控制的切换阀。离心探测器由两个半法兰圆环、弹簧以及配重块组成。法兰环安装在大轴承上,当轴承旋转的时候,法兰环也随之旋转,而旋转产生的离心力则由探测器中弹簧产生的弹力作用在轴承柱塞上消除力的作用,使其保持径向的相对静止状态,而法兰圆环上配置的配重块,则加强了两个半法兰圆环运动的平稳性。而当机组处于过速状态且其他过速保护装置不能正常控制速度时,当机组转速达到了设定的上限时,则离心探测器中的柱塞产生的离心力大于弹簧的弹力,从而使柱塞产生径向位移,离心力增大产生的径向位移直接的结果就是增大了柱塞的旋转半径,径向位移增加到一定的值时,则柱塞可以直接撞击到切换阀的撞块,使得切换阀开始动作,通过与其串联的电磁先导阀作用于事故配压阀,然后通过压力油推动事故配压阀来切换油路,从而实现快速关机的操作。同时电气接点导通,发出事故停机警报。

液压系统工作原理

机组正常执行时,过速保护装置内的切换阀处于开的状态,事故配压阀上的电磁先导阀不动作,此时事故配压阀只作为主配压阀操作导叶接力器管路中的一个通道,使得压力油经过主配压阀和事故配压阀通道进入导叶接力器。当机组过速运转且调速器调速失灵,急停电磁换向阀和事故配压阀上的电磁先导阀等过速保护装置未能正常启动时,一旦达到设定的临界值时,由于离心力的作用使得离心探测器中的柱塞旋转半径加大撞击到切换阀撞块,使得切换阀进入动作程式,使得事故配压阀左侧油汇入到漏油箱,而排出油,其另一侧压力油则导致了两侧管道的压力差,由于右侧油压力产生的压强,右侧的压力油便将事故配压阀活塞向左推动,使得压力油通过事故配压阀的内腔直接进入到导叶接力器的关腔,并同时切断经过主配压阀的压力油回路,并通过导叶接力器关闭电气阀门。在此执行过程中压力油不经主配压阀而直接通过事故配压阀的内腔操作来关闭导叶接力器,缩短了压力油的作用路线,既缩短了导叶操作的反应时间,也减少了油耗。还有一点要补充说明的是,在启动紧急事故停机流程来关闭机组进口快速闸门的时候,也同时启动了事故停机流程来关闭导叶,双管齐下保证了停机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4.机械液压过速保护装置在水电站作业中的可用机组型别

目前广泛采用的是由标准化耐高油压事故配压阀为主体构成的新型机械液压过速保护装置符合各项大工业时代对机械产品的需求:标准化程度高、耐高油压、结构简单、维护方便、经济实用。机械液压过速保护系统在水电站作业中可用于额定转速为2500r/min以内,轴承直径在100mm~2500mm内的轴流式、混流式、贯流式、冲击式水轮发电机组,目前在国内大中小城市和广大农村水电站已经得到了较广泛的应用,并且在运作中已经避免了数起事故的发生,反响极佳。需要指出的是,在实际的应用中,为了配合新型机械液压过速保护装置的使用,水电站需要在引水管道上加装一道检修闸门,以方便水轮机的使用和维护,此项装置需要增加一笔费用,不过其总体费用与传统过速保护装置所需要的总体费用相比仍然较少,符合经济实用的需求。

5.结束语

随着资讯时代的飞速发展,社会生产对机械自动化的推广和自动控制技术水平有了更高的要求,对机械的稳定性和对操作的安全性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机械操作智慧化已经是大势所趋。机械液压过速保护系统目前在电气测速系统发生故障或者电源和调速器调速同时发生故障的情况下,已经成为过速保护的最后一套保障装置,能基本满足生产的需要,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研究人员还要顺应生产需求,进行进一步的技术革新,设计出更安全的甚至是完全智慧化的过速保护装置。

参考文献

1、2005年江西省水利科技人才预测与规划陈云翔江西水利科技2000-09-30

2、以节水灌溉为中心的农村水利科技发展趋势与研究重点刘钰,许迪,吴景社水利水电技术2001-01-20

摘要:水利科技工作是水利现代化实现的关键和基础,我们将通过多层次、全方位的工作举措,切实加大水利科技工作力度,以水利的科技进步推动淮安水利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

关键词:淮安水利;科技

1多措并举、精心组织,水利科技工作有序推进

近年来,我们采取多种形式,积极搭建各类水利科技服务平台,为创新水利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一是增加了对农水科研试验站的投入。淮安市有涟水、淮阴、盱眙三个水利科学试验站,其中涟水试验站是水利部批准确立的全国100所农水科研重点试验站之一,共有职工15人,试验用地123亩,兴建了试验基础、试验大棚以及水土保持测试示范区,为进一步研究淮安市水利科技推广与应用创造了条件。二是搭建创新技术服务新平台。淮安市水利局与水利部科技推广中心签订水利科技全面合作框架协议,标志著淮安市科技兴水、提高科技贡献率进入到一个新层次。三是建立了雄厚的技术人才。淮安市水利系统除了局机关及相关直属机构外,还有甲级设计单位1个,一级施工企业1个,二级施工企业6个,水利系统职工总数约4000人。其中技术人才总量占在岗职工队伍总数约50%,为淮安市水利科技推广工作提供了人才支撑。

2投入不足、人员结构老化,水利科技工作仍有问题

“十一五”以来,水利科技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就从水利当前发展的力量上分析,水利发展还没有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上来。目前水利科技工作还面临一些问题。

科技资金投入仍显不足

随着水利服务领域的拓宽,科研成本的提高,当前的科技经费投入仍不能满足水利科技发展在深度和广度上的需求。未设定专项科研基金和奖励基金。

水利前期工作中必要的研究工作开展不够

主要体现在工程规划设计中科技创新意识不强,缺乏创新内在动力,设计方案及技术支援储备上准备不足,尤其农村水利工程面广量大,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没有跟得上。

水环境保护对策措施研究需进一步加强

淮安市水体允许纳污量、地下水回灌技术、水环境管理模式等研究进度跟不上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尤其水花生打捞处置一体化技术、生态清淤技术等研究有待创新突破。

智慧水利发展提出的新问题

在全球物联网技术发展前提下,淮安市水利资讯化建设中各系统资讯交换编码体系和技术规范、中心资料库动态维护、主要应用系统实现智慧功能等要求,将是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内面临的重大挑战。

水利科研基础设施老化

三个水利科研站长期资金缺乏,配套设施没有及时到位,加之装置在执行过程中,得不到正常的维修更新,在长期的执行中严重老化,加之资料采集手段原始,精度难保证。

水利科研人员结构老化

人员年龄偏大、学业偏低、专业人员偏少。

各县区发展很不平衡

少数县区和单位对水利科技工作重视不够,技术创新和推广意识淡薄,科技优先发展的措施没有得到很好落实,缺乏必要的激励措施。

3构建体系、建立机制,让水利工作插上科技翅膀

“十三五”期间,将针对工作的热点、难点开展一批专案研究;引进、推广、应用一批先进水利科技成果,建设一批水利科技示范区;建设一支结构合理、高素质的水利科技人才队伍;建成水利科技知识普及基地;建立和完善以 *** 为主导、企业和社会力量等共同参与的水利科技创新投入体制和机制,不断提高投入强度。

完善四个推广体系

科技推广是一项促进水利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促进水利行业科技进步,为实现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服务的一项重点科技工作,必须加强推广体系建设,具体在四个方面进行完善。一是勘测设计技术推广,在工程设计过程中推广成熟的技术产品、优化工程布局和结构型式等工作;二是以水建公司为代表的水利施工企业,在工程实施过程中,推广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施工效率;三是三个水利科研试验站,淮阴区、涟水县、盱眙县水利科学试验站,在工作中运用科学的方法、先进的装置开展水利基础技术推广工作;四是以乡镇水利站为基础的水利科技推广体系,包括村组水管员,在工程日常执行、维护等工作推广成熟的科学技术,充分发挥工程效益。

建立四项研究机制

科技研究平台,在水利科技研究、开发和成果转化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我们紧紧围绕淮安市水利发展大局,深入开展水利现代化、水利发展体制机制、小型农村水利工程管护等课题研究和技术攻关,加快提升淮安市水利建设与管理的科技含量和服务全面小康社会、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建设的能力。一是合作机制,在淮安水利系统内广泛开展与扬州大学、河海大学、科学研究所等单位的合作,由这些单位每年提供3~5个科研课题,与市县水利局进行对接,开展课题研究。二是奖惩机制,建立水利科技奖励基金,激励广大科技人员创新、创造的积极性。设立水利课题配套研究基金,对部、省立项的专案给予经费配套;设立科研成果奖励基金,对获得上级奖励的专案,按获得奖金的不同比例给予配套奖励;设立水利学术论文奖励基金,年底组织优秀论文评比,主要作者在水利初、中级职称评审中给予加分。三是引进机制。与水利部科技推广中心、省水利厅密切联络,争取在推介的技术指南中优先安排最新的水利科技成果在淮安水利工作中推广应用,引进推广“948”专案等。四是创新机制。针对水利工作热点、难点问题,引导和激励系统部门单位大胆运用新思路、新举措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突破重点、化解难题、提升效能、激发活力,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和工作水平,推动水利创新创优工作上层次、出精品。

建立多个科普平台

“十三五”期间,我们将积极开展水利科学知识普及工作,重点抓好五个交流平台,并以樱花园等一批区域内水利工程为基础,探索建立淮安市水利科普教育基地;在“淮安水利”网站上设立专栏,办好网上水利科普园地,让广大水利科技工作者能在水利建设、农村水利、城市水利等各方面参与交流;建立QQ交流群,为淮安水利科技工作者建立的一个即时通讯平台,能够实现科技资讯共享,广泛快速传递水利科技资讯,解决在工作中的遇到的问题;拍摄制作水利科普宣传片;办好《淮安水利》杂志,编发水利科普读物,加大科普宣传工作。

4精心挑选、科学布局,积极推进水利科技示范区建设

水利科技示范区是将水利科技成果进行试验示范,整合配套,发挥推广示范效应的水利科技成果推广示范区域。能够充分发挥水利科技成果在开发、转化、推广、产业化中的示范作用,促进水利科技发展和技术进步,推动区域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当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着重开展了以下水利科技示范区建设。

科学发展的现代化生态灌区示范区

紧紧围绕水利工程生态化、科学用水节约化、配套工程标准化、科学设计人性化、建筑形象景观化、用水排程科学化、工程管理资讯化、管理队伍组织化等八个方面积极推广科技知识,建设现代化灌区,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发展发挥作用。

节水高效的管道灌溉示范区

结合专案区实际情况,运用管道节水灌溉技术对专案区进行节水改造,充分发挥其作用,管道工程可大量节约用水、减少输水渠道占用耕地面积、降低提水费用、节约灌溉用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减少灌溉矛盾等方面。

生态河道建设示范区

对农村面广量大的河道进行生态治理,实施活水、净水、洁水等工程,从而使河道在满足防洪除涝、灌溉供水、通航等要求的同时,能与周围的生态系统相互和谐、协同发展,保持河道生态平衡,维系良好的生态系统。

长藤结瓜式现代化灌区示范区

在盱眙县,结合灌区改造工程,打造长藤结瓜式的现代化灌区。通过对渠首泵站、输水、配水渠道系统称之为藤和灌区内部的小型水库和池塘称之为瓜进行科学改造,利用科学手段对蓄水、调水、提水、引水等方案进行优化,并采取现代化手段进行管理,使灌区使用效益、效率最大化。

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

在盱眙县和市废黄河两岸沿线,打造水土保持示范教育基地。市樱花园已建立成全国第三批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形成了完整的平原沙土区城市河道水土流失综合防护体系,起到了城市水土保持示范、引导和辐射的作用。

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示范区

按照构建“水畅、水活、水清、水景”的城市水利治水方针,努力打造生态水城。水畅,即建成流的进、排的出的安全水系统;水活,即建成相互补充、相互流动的动态水系统;水清,即建成清澈见底、碧波荡漾的生态水系统;水景,即建成风景优美、独具特色的景观水系统。

水利资讯化示范区

用资讯化技术提升水利工程执行和管理的现代化水平。如3G技术在防汛指挥系统视觉化会商中的应用,推出“防汛快e通”产品,并在全市防汛系统加以应用,有力提高了淮安市防汛指挥系统应急指挥能力,是全省乃至全国资讯化示范专案。

水源地保护示范区

采取在地表饮用水源地和工业集中取水水源地设立保护区,在一级、二级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设定明确的地理界标和明显的警示标志及防护设施和禁止任何污染水体或者可能造成水体污染的各类活动,运用现代科学手段进行监视监测,确保水源地安全。水利科技工作是水利现代化实现的关键和基础,我们将通过多层次、全方位的工作举措,切实加大水利科技工作力度,以水利的科技进步推动淮安水利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2000年我国水利科技期刊综合评价李向东,季山黑龙江水专学报2002-12-30

2、科技进步对水利经济增长速度贡献率的测算王博;严冬;吴巨集伟;江焱生;陈真林;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6-07-15

网络工程专业是应用型目录外专业,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工程专业越来越受到国家和社会的关注。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网络工程专业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1GIS技术在国内广播电视网络工程管理中的应用案例

本文根据汉佳公司的浙江嘉兴广电网络资源管理系统所存在的问题,利用GIS技术对其业务流程进行优化和再造,期望实现网络规划和设计标准化以及网络资源的动态化管理。

管理对象

当前广播电视网络资源管理的对象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机房数据。主要包含设备信息和基础信息两个方面,前者主要包含入网设备、机架等数据设备,而后者以机房编号等为主。

②空间资源数据。包含区域信息,机房信息等。

③线路设备。主要包括光缆和电缆等设备。

④连接设备。主要包括分线盒、光交接箱等。

⑤项目数据。主要包括工程项目建设中的各种数据,主要是指项目名称等。

⑥其他信息,比如逻辑资源等,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定制开发。

开发平台

有线广播电视网络资源管理系统属于大型系统,因此改造之前要对开发平台进行选择,主要包括对开发语言、GIS平台以及数据库开发平台的选择。当前应用的GIS开发平台有多种,比如在项目的开发中,可以选择超图公司运用成熟的Suoermap平台。

设计流程

GIS设计。SuperMap组件式GIS以标准的Ac-tiveX组件的方式,嵌入流行的可视化高级开发语言环境中进行开发,可以在多种开发工具中进行面向对象和可视化编程的设计,本文结合工程项目设计实际,充分结合了各种第三方ActiveX组件,对GIS功能进行无限扩展。功能设计。广播电视网络的资源管理系统涉及的范围较广,该步就应该结合实际,对这些功能进行组织并进行系统扩展,最好的措施是根据网络资源的结构特点,采取以工程为主线的数据更新机制对系统的功能进行分层组织,可以绘制出系统功能的分层图。数据结构设计。随着项目的实施,可以对数据结构进行细化和设计,比如可以把网络资源管理的对象信息分为项目信息、资源信息等。系统实现。做好以上各方面的设计后,便可以进行系统实现,这是整个项目的主要过程。该项目中很多的数据信息都包含地理信息成分,在这一步中就要结合局域网、工作站、服务器以及基础地图、文档等现有资源进行合理的组织,以保障系统的实现。本文通过以上流程对嘉兴光电网络资源管理系统进行了整合,图1展示了该系统对管杆工程设备的管理,比如数量统计等。再如还可以对选择的区域进行统计,首先在地图工具栏-点击f(x)统计下拉菜单,选择区域统计,之后会出现小手指的图标。左键点击一下,出现确认对话框,确定后弹出选择窗口,将所需要统计的设备勾上。再次点击确定,就出现统计后的界面。

2结束语

综上所述,GIS技术已经发展成为一种成熟的技术门类,将其应用在广播电视网络工程管理中,势必取得良好的管理效果,随着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将使我国广播电视网络工程管理模式进一步优化。

1农田灌溉水源工程情况

境内红卫灌区、炼上电灌站、南部联网集中供水工程、磨滩水库、西冶水库等一批集人畜饮水、农业灌溉用水、工业供水为一身的水源工程,水量充沛,效益明显。

2农田水利灌溉网络工程建设

张峰水库灌溉网络系统工程建设

张峰水库灌溉网络系统工程是利用张峰水库一干渠输水工程为该县农田灌溉提供的可靠水源保证条件,在全县范围内建设以张峰水库为主干、各乡镇区域为分支的树形网络与内部已形成的星形水利工程(董封灌区、红卫灌区、羊泉灌区、南部集中供水工程、炼上电灌站、西冶水库、驾岭乡温沟引水工程、蟒河镇红星供水工程、河北镇石窑引水工程、新建董封乡西哄哄引水工程、新建横河镇盘亭河引水工程)相互贯通的农田灌溉网络系统工程建设。该工程涉及13个乡镇,179个行政村,万hm2耕地。工程建成后,将大大提高受益区群众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可新增灌溉面积万hm2。

县域内其他农田水利灌溉网络工程建设

董封灌区改扩建工程工程主要由董封水库、上河引水工程、西哄哄引水工程(新建)、红卫水库等4处水源工程联网改造。以董封灌区为主,充分利用已建上河引水工程和兴建西哄哄引水工程增补的水量,与红卫水库联网改造,不仅从很大程度上缓解了灌区缺水现状,而且扩大了灌区灌溉面积,特别是解决了董封灌区北部严重缺水问题,为农业结构调整提供基本保障。工程实施后,可新增灌溉面积万hm2。

北留水轮泵站灌区与磨滩水库联通工程北留水轮泵站灌区是以沁河水为水源的万亩中型机电灌站,曾为该受益区人民生产生活水平的提高做出了巨大贡献。但近年来受特殊气候条件的影响,灌区内灌溉用水得不到保证,而磨滩水库充足、可靠的水源与两者间有利的地理位置条件为2处水利工程联网改造提供了保障。工程涉及润城镇、北留镇、东冶镇3个乡镇,可发展灌溉面积万hm2。

灌注桩毕业论文

建筑工程技术管理在工程建设管理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始终贯穿于建筑工程全过程中,其管理技术的优劣能直接对建筑工程的进度、质量、成本控制等方面产生影响。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建筑工程技术管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 要]技术管理事关建筑工程的质量、施工企业的成败,高效的技术管理需要有专业的科学理论指导,同时施工人员依照科学指导协同展开工作。本文首先从三个方面阐述了技术管理的意义,接着分析了技术管理的具体 方法 ,望本文对于相关人士有可取的参考或借鉴意义。

[关键词]建筑工程;技术管理;意义分析

中图分类号:TU7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 编号:1009-914X(2015)40-0117-01

1 建筑工程中技术管理的意义

技术管理反应整体管理水平

施工单位的技术管理水平高低直接决定着该企业的经济效益高低,因为一个企业若想长盛不衰,就须要打造现代型的施工企业,配备高技术的管理与装备等,由此可以显著提升企业的施工水平,确保企业可以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长足发展。建筑的风格类型种类繁多,并且不同规模的要求也有差别,天气状况也会严重影响施工作业的进度,特别是给需要多工种交叉施工、运用多项综合技术、工序搭结环节多的作业增加了难度。在进行这些生产工作当中,不仅要加强技术管理,而且要保障施工有条不紊的运行,方可实现预期的质量标准,完成低成本、高质量、综合功能完善的建设目标。

技术管理工作的主要职责是促使技术工作有效开展,科学地组织每项技术工作,确保整个生产流程符合技术规范,技术管理在整个建筑工程管理当中,其作用主要体现下三方面,其一是确保施工按照科学技术及其规律要求来进行,实现正确规范的施工程序;其二是利用技术管理,提升 企业管理 水平及其员工的专业素质与技术,在工作中能够有预见性,及早处理潜在问题,消灭质量或技术隐患,保障工程顺利进行;其三是挖掘并发挥施工人员、材料设备的能力,以工程质量为前提,合理缩减工程成本,相对提高经济效益,增强自身的市场竞争力。

技术管理能够提高建筑企业经济效益

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求建筑工程不断改进,以扩大企业利润维以生存,因此企业必须检查自身管理的状况,只有提高施工技术管理与经营管理水平,适宜缩减施工成本,方可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益。在施工当中难免会出现技术问题,有效的技术管理可以部门间的推诿、迅速找到问题出现的原由,增强了企业解决问题的效率。当发生因为供应商或外委施工问题引起的质量事故时,适宜的技术管理可以在谈判中直指问题原由,通过对合同管理中技术问题一项的事先审核等工作,确保企业的切身利益。

科学的技术管理不单是对施工过程中对影响施工质量的参数进行控制,更多的是对施工过程中的技术管理。通过对人员技术技能管理与培训,提高施工设备操作人员技术水平,降低设备故障与事故,减少施工故障费用,降低由于设备故障造成的进度减缓,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停工几率。减少了费用的增加,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技术管理可以提高施工质量

通过施工技术管理,强化工程测景,放线工作。强化施工过程中材料的监控,强化施工技术问题解决能力、强化施工技术参数控制能够有效保障工程质量。以施工技术监督监控为例,在进行高层建筑冲孔灌注桩施上过程中。科学的技术管理从测量方向、冲扎位置选择、混凝土灌注时间等多方面管理有效保障了灌注桩的施上质量。技术方案、工艺流程、组织 措施 、检测手段,施工组织设计等都对工程施工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这些工作作为技术管理的重要内容,其有效实施是工程质鼍的基础保障。结合工程实际,从技术、管理、工艺、组织、操作、经济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综合考虑,力求方案技术可行、经济合理,工艺先进、措施得力、操作方便,有利于提高质量、加快进度、降低成本。同时,应当大力推进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不断提高工艺技术水平,以保证工程质量提高。管理作为永恒的话题,是关系到企业成败兴衰的关键。要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提高经济效益,必须抓“管理”这个关键。而技术管理则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技术管理。才能保证施工过程的正常进行,才能使施工技术不断进步,从而保证工程质量,降低工程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通过技术管理,可以逐步改变施r企业的生产和管理面貌,改变施工企业的形象,提高竞争能力。因此,企业管理者必须对技术管理工作予以足够的重视。

2 建筑工程中技术管理的方法

认真贯彻各项技术管理制度

贯彻好各项技术管理制度是搞好技术管理工作的核心,是科学地组织企业各项技术工作的保证。技术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有:施工图的熟悉、阅读和会审制度;编制施工组织设计与施工场地总平面图施工图技术交底制度;工程技术变更联系单管理制度;施工质量管理制度;材料及半成品试验、检验制度;隐蔽工程的检查和验收制度,工程质盛检验与评定制度;工程结构检查、验收与竣工验收制度,工程技术档案与竣工图管理制度。

不断加强对技术工作的管理

技术管理工作需持之以恒.因此,要不断地加强技术管理组织机构和技术责任制,充分发挥好技术人员,技术工人的才干和作用。工作重点主要依据国家和上级主管部门颁发的各项规范、规程、标准和规定,并针对企业特点,适时地制订、修订和贯彻各项技术管理制度,在生产实践中不断地完善和补充。严格做到技术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对技术管理工作建立定期检查制度,按建制开展施工项目的 总结 评比,达到肯定成绩,以利再战的目的。实行行政和经济手段相结合的方法,大力培养和提拔技术业务人员,充分调动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的积极性。现在有峰企业不往前人才培养,导致管理水平的下降,只有不断地发现人才,挖掘人才,同时不断地对现有人才的培训、学习,提高他们的生活待遇,才能使管理水平更上一个台阶。

3 结论

建筑工程技术管理是一项贯穿于整个工程的,需要企业长期坚持的工作,其对于企业的生存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建筑工程技术管理的有效灾施对企业成本管理、质量管理、综合管理工作实施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施工企业必须充分认识到技术管理工作的重要性,通过技术管理体系的建立、人才的培养为工程质量控制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企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__坚.建筑装饰技术管理要点[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11).

[2] 杨伟贤.论如何加强建筑工程技术管理[J].科技信息.2009(11).

[3] 曲静波.浅谈建筑工程施工的安全技术管理[J].科技创新导报.2009(14)

摘要:建筑工程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系统工程,而技术管理是项目管理中的一项重要管理内容,它包括为完成项目的目标而进行技术路线策划、选择、监督及改进的全过程。在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为确保工程质量和现场施工的顺利进行,加强项目技术管理显得更为重要。

关键词:工程项目;技术管理;加强管理

引言:现代化的建设也要不断深入发展,所以建筑业就成了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一项重要的支柱产业,在社会的发展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与此同时,建筑业也面临着更加激烈的竞争,因此必须要加强对施工技术的管理,提高建筑业的综合竞争力。

一、工程管理中技术管理的重要性

建筑业作为国家重要支柱产业之一,是国民经济增长的主力军。对于施工企业来说,能够在合同规定期限内按质按量按时将工程项目交付给业主,并能够合理控制施工成本成为企业的经营目标。为确保这一目标的实现,项目部门必须将项目资金管理、合同管理、技术管理、信息管理、安全管理等要素列为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综合项目技术管理中。

二、建筑施工现场技术管理遵循的原则

1、标准化

建筑工程现场施工管理基本要求为标准化与规范化。事实上,我们在施工现场坚持统一原则,杜绝盲目、随意性,只有这样,才可以确保建筑工程现场施工管理顺利的进行下去,以便提高整个施工质量与效率。

2、科学、合理性

关于建筑施工现场管理工作,要始终坚持科学、合理性原则,尽量将建筑施工现场进行科学化管理,使其满足现代社会发展的各项需求。除此之外,确保现场设置的合理性与科学性,合理利用有限的资源,通过运用合理的操作方法、激励政策等充分挖掘出建筑企业职工的内在潜能。

3、经济效益性

在建筑施工过程中,现场施工若只考虑到施工进度与施工质量是比较片面的,这只是表层的进度观念与生产观念,因此,我们必须强化建筑现场管理又要充分考虑到成本以及市场运行情况。特别是建筑企业的项目管理部门,应该充分考虑周全,尽量做到低投资高回报效果,减少不必要的浪费与开销。与此同时,更要降低成本消耗、不断开阔建筑市场。

三、加强建筑施工技术管理

1、建立健全质量管理制度

质量是企业立命之本。在建筑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的今天,如何提高施工质量管理水平是每一位企业管理者必须思考的问题。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包括:明确各部职责,确定工程质量目标;将目标分解到项目各分部并详细交底;全工程跟踪把控,确保工程质量;定期对产品质量进行有效监测。

施工质量的自控与第三方质量监控是相辅相成的系统过程。两套质检机制共同组成控制建筑工程质量的完整体系,在施工全过程中相互依存、各尽其责、密切联系,又独立分工,共同推动着施工质量控制过程的展开和最终实现工程项目的质量总目标。

2、做好施工图纸审核

技术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要理解设计意图和施工项目关键部位的质量。在工程项目中标后,施工企业应认真做好项目范围的识别,明确工作范围与责任;做好施工前准备,特别是与建设单位委托的监理单位、设计单位进行图纸核实。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必须了解设计单位对施工项目的设计意图和对施工质量的要求。只有良好的沟通,才可以尽快了解设计方的意图和施工质量的要求,施工方才能正确选用建筑材料、规划施工进程以及对未来过程中出现的未知因素等可及时纳入控制管理范畴。

3、明确技术管理职责,提高技术管理水平

安全乃头等大事,容不得半点马虎。建筑工程项目部门的每一位施工员都肩负着重大使命。建筑企业应建立健全技术责任制度,将技术管理的责任细分到个人,让员工树立责任心。

除此之外,通过组织技术管理员学习施工现行规范以及验收规范,明确各项目分部分项施工技术要求和质量标准,可以提高企业的技术管理水平,保证工程质量和工程进度的顺利进行,加强施工成本控制,以此提高企业的效益。同时,各项目分部管理人员还应该学习先进的管理办法 经验 ,组织技术培训、技术交流活动,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和技术知识。提高对问题的预见性,保证施工质量。

4、加强建筑工程技术资料管理

建筑工程技术文件是保证工程开始,施工,交工系列环节的指导性文件,是工程质量的 保证书 之一,它还是建设单位未来改建、维修、管理的依据,其重要性非同一般。因此,工程资料的形成和管理成为项目工程施工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工作。笔者认为企业可以通过以下几项措施优化管理:一是规范管理人员执业资格、 岗位职责 及资料管理流程。管理人员必须持证上岗,各管理人员依据资料管理制度流程填写各自施工过程中产生的资料,交由资料员及时收集,确保施工资料的与工程进度同步。二是明确工程资料标准化填写。依据《建设工程文件归档整理规范》及地方建设工程资料管理规范,对施工资料的编辑、整理、收集等进行标准化要求,从而可以提高资料员编制整理资料的工作效率。三是做好计划记录管理,这些管理,可以促进从质量上把控,以便合理并动态调整各个计划,让风险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进度管理等可控,避免潜在的危险与隐患遗留在项目工程中。

结束语:

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贯穿于工程实施全过程,在工程项目实施中呈现极其重要的地位,项目经理需要加强这方面的管理,同时做好每一部分的工作,确保建筑工程项目的质量,开展经常性质量知识的 教育 和培训,提高技术管理人员的技术素质和水平,科学的合理的组织各项技术工作,建立良好的技术秩序保证整个生产过程符合技术规范,以达到高质量的全面完成施工任务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梁明芳.论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J]. 科技信息. 2010(19)

[2] 刘子洪.如何做好城市建设工程项目管理工作[J]. 山西建筑. 2013(19)

[3] 丁治.技术管理工作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J]. 山西建筑. 2013(17)

[4] 于东海,刘丽霞.工程项目技术管理问题思考[J]. 交通企业管理. 2012(07)

【摘 要】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迅猛发展,建筑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已有无法撼动的地位。而建筑工程技术的管理水平是建筑行业中不容忽视的环节,它决定了建筑工程的质量、企业的效益,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对整个建筑行业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技术管理并不是一件简单的工作。本文将从建筑工程技术管理的重要性,目前存在的问题着手进行分析,并就实践体会探讨做好技术管理的方法。

【关键词】建筑工程 技术管理 体会

目前,我国大规模增加基础设施的建设,城市化进程也大步向前,建筑行业的地位逐渐提高。面对如此大的诱惑,许多人投身到建筑行业,建筑企业和单位也越来越多,如何让自己的企业在激烈的市场拼杀中生存下来,这是一个残酷的问题。所以,企业要从工程质量着手,通过提高工程技术管理的水平,加强管理力度,依靠先进的技术知识保证工程质量,向社会交出满意的作品,从而提高自己的经济效益和知名度,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一、建筑工程技术管理的重要地位

(一)建筑工程技术管理影响着企业的综合管理水平

建筑工程技术管理的水平直接体现着建筑企业的综合管理水平。好的技术管理方式不仅可以预防工程质量问题,还能降低企业的事故成本,从而使企业的经济利益得到大幅度提高。不仅如此,科学的建筑工程技术管理措施对工程的顺利进行、保证工程质量、控制工程成本、调度施工材料及人员等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建筑工程技术管理影响着企业的工程质量水平

在建筑工程进行中,企业技术管理水平的高低影响着工程质量的好坏。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应当加强施工技术管理力度,重视工程的测量和放线工作,加强材料管理、技术问题的解决能力。从工艺流程、检测方式、技术方案、组织手段等方面着手提高工程质量。并结合技术、工艺、操作、管理及经济等进行全方位的分析研究,确保技术管理方案真实可行。

二、我国建筑工程技术管理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建筑行业已全面推行工程技术管理,但时间不长,发展不成熟,所以专业的系统、理论等并不完善。使得我国建筑过程在技术管理上出现了许多的问题和漏洞。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筑工程技术管理体制不健全

在建筑施工中,企业需要设立完备的项目管理部门,按工作需要安排不同的人员,这样做有助于满足技术管理中的各项工作需求。不过现实并不是这样的,现在大多数建筑施工企业为了以最低的成本换回最大的收益,便不顾后果地精简人员、节省开支、削减管理机构,许多工作得不到好的开展,甚至出现了技术管理员身兼数职的情况。这使建筑工程的技术管理效果大打折扣。

(二)建筑工程技术管理的人才不足

由于建筑工程技术管理体制的不健全,许多企业对技术管理水平并不是很重视。而技术管理人员自身对相关的技术掌握又不够,更缺乏专业的培训和学习,使得建筑行业中工程技术管理人才极度缺乏。企业依靠这些算不上技术管理人才的人员来进行技术管理工作,得到的结果只会是建造出不合格的工程,给公司造成损失,影响公司声誉,更严重影响使用者的生产生活。

(三)许多建筑工程存在质量隐患

施工中按照相关的技术管理制度来开展工作,还是有许多工程存在质量问题。工程质量问题是由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比如建筑材料质量的不合格,开工许可证的不完整,施工图的问题等等,这些都有可能使工程质量出现问题。所以要做好工程的管理工作,是要考虑多方面因素才行的。

三、如何做好建筑工程的技术管理

(一)建筑企业工程项目外的措施

由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要确保建筑工程技术管理工作正常有效地进行,就必须从整体上做好这些工作:1、优化健全建筑工程技术管理的体制。2、加强建筑工程技术管理人才的培养。3、将建筑工程技术管理工作落到实处。

(二)建筑企业自身在工程项目中的措施

除了开展大范围的制度完善、人才培养等工作之外,提高建筑工程技术管理水平的途径更多是在建筑工程的实施过程的前、中、后期。主要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把握:

1、做好施工图纸的会审工作。施工之前制定出符合要求的图纸是十分必要的,而相关施工人员更要熟悉图纸设计的意图,留心细节,找准工程施工的核心所在。施工企业要在项目中标后进行周密的准备,做好图纸的会审工作,留心可能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发现解决。

2、落实技术责任制。在工程开始之前,就应该将技术管理责任划分到具体的负责人身上,促使责任人了解熟悉自己的工作内容,在工程技术管理中审核相关数据、管理材料设备、加强质量监督,以做好技术管理工作为己任。

3、做好施工过程中的技术管理工作。工程施工期间中最容易埋下质量隐患,所以对施工过程的技术管理是整个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的重头戏,这个阶段的技术管理工作容不得半点差池。具体的技术管理工作可以从几点着手进行:加强技术交底工作和加大工程质量管理力度。根据工程设计的要求、规范及合同来确定工程质量的标准,并依照此标准来进行技术管理,加大工程质量的管理力度。做好工程进度及成本的控制工作。监督工程进度,保证工程质量,控制工程成本,让整个建筑工程按时按质地进行,从而帮助建筑工程技术管理工作更好地开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建筑工程的质量直接关系着企业的综合水平及经济效益,更关系着人们生产生活的质量。所以对建筑工程进行技术管理是十分必要的事。而建筑工程技术管理是一项复杂的工作,不仅需要完善成熟的制度,相关人员在管理工作中做到细致、认真、负责,更要企业上下配合一致,齐心协力把好质量关。这样才能保证工程的质量,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在残酷的竞争中赢得自己的位置。

参考文献:

[1]徐海平.关于建筑工程技术管理的体会[J].广东建材,2008,(9):220-222.

[2]许宇明.提高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水平的探讨[J].现代装饰(理论).2011(04)

[3]叶有泉.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研究[J].中华建设.2011(06)

建筑工程技术管理 毕业 论文相关文章:

1. 建筑工程管理毕业论文范文大全

2. 建筑工程管理毕业论文范文

3. 建筑工程管理论文范文

4. 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毕业论文范文

5. 建筑工程技术论文范文

水下灌注桩施工工程中的若干问题(清孔、泥浆护壁、防止钢筋笼上浮、坍孔、断桩)的研究我来帮你吧Q我

混泥土钻孔灌注桩水下施工技艺分析论文 关键词:钻孔;灌注;施工应用;配制;成孔目前,水下混凝土的施工方法分为两大类:一是在水上拌制混凝土拌合物,进行水下灌注,如导管法、泵压法、柔性管法、倾注法、箱袋法、铺石灌浆法、开底容器法和装袋叠置法;二是在水上拌制胶凝材料,进行水下预填骨料的压力灌浆,包括加压灌注和自流灌注。由于施工方法多样化和不断发展进步,水下不但能灌注一般的水泥混凝土,还能灌注纤维混凝土、沥青混凝土、树脂混凝土等。水下混凝土的施工方法越来越多,工程规模越来越大,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是一种极有发展前途的混凝土施工技术。一、灌注桩的成孔成孔设备和钻具的要求与选择灌注桩成孔设备多为转盘钻机钻进时,钻头的摆动较大,扩孔情况严重,不利于施工。为了消除这一不良影响,保持钻孔的垂直度,应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约束钻具的摆动。结合灌注桩造孔钻进的钻头与小口径钻进的钻头在底刃、侧刃刻取地层的机理:小口径钻进时,钻头的侧刃对刻取岩石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而灌注桩钻进的地层较软,相比之下,侧刃的作用就小得多。因此,建议在灌注桩孔钻进时设计相适应的钻头以减小钻孔的扩孔率。钻进参数的选择钻进泵量灌注桩孔钻进时需要较大的泵量以排出粘土粉,其泵量计算公式为:Q=FV60式中,Q——冲洗液量(m3/min);F——环状间隙面积(m2);V——冲洗液上返返速度(m/s)。以灌注桩钻进设计孔径为500mm、钻杆直径为89mm、环状面积以计算,在采用泥浆泵的最大泵量600L/min时,其泵量使得粘土粉上返的速度是非常缓慢的,远小于小口钻探的泥浆的上返速度。钻进转速由于灌注桩孔的钻进多为粘土层的钻进,粘土层的强度与硬度等力学参数较小,钻具易刻取粘土,所以为了保持钻进稳定,减小钻进的扩孔率,必须采用较小的转速钻进。二、灌注混凝土的配制混凝土减水剂的应用根据目前的资源情况和外加剂性能的特点,在灌注桩混凝土的配制中使用的减水剂多为MF复合剂。其能使混凝土在满足性能的基础上,还具有高流态、较高抗冻的特点。灌注桩混凝土的配制灌注桩混凝土的配制与建筑混凝土相比具有特殊性,其必须具有较高的流动性,同时还应考虑受到泥浆的侵蚀作用而影响混凝土的性能。因此,在配制时建议采取以下技术措施。加大设计配合比混凝土配制强度Rp采用大于设计标号R的50%的配合比。不仅总平均值要满足设计标号,还应满足95%的强度保证率。强度离差系数Cv取,查配制强度与设计标号之比的关系曲线可得Rp/R=,即Rp=。当R=200MPa,则Rp=×200=300MPa。选择适合的材质1)添加改善混凝土性能的处理剂。例如,添加具有表面活性剂化学性质的MF高效减水剂改善混凝土的性能。(2)增加含砂率。砂率对混凝土流动及粘聚性有较大影响。一般参数为:比重为,细度模数为,吸水率为2%,含砂率为50%。(3)加大混凝土的水泥含量。按建筑用混凝土配比最小水泥含量的二倍进行配制:即225×2=450(kg/m3)。确定适合的水灰比水灰比满足以下方程:Rp=aRc(C/W-b)式中,Rp——混凝土试配制强度为300MPa;a、b——试验系数,分别为、;Rc——水泥标号,取425水泥;C/W——灰水比。计算可得,C/W=。确定高流态的用水量根据实践经验,坍落度控制在至21cm能满足灌注桩要求,本次取坍落度为。Gv=10/3(S+K)式中,Gv——混凝土用水量(kg/m3);S——坍落度;K——试验常数。当碎石粒径为30mm,K=时,用水量为234kg/m3。三、灌注桩的灌注灌注桩孔的清孔首先利用捞沙卵石的钻头将桩孔内的沙卵石捞出,然后泥浆循环清除孔内的粘土。并且减小孔内泥浆的比重,从而保证在灌注混凝土时,混凝土能顺利地进入孔底,挤压出泥浆。清孔后的泥浆比重一般为。混凝土的灌注灌注之前应进行试灌。在灌注过程中,混凝土将受到泥浆挤压的反作用、导管与混凝土的摩擦阻力,此时混凝土必须以大大超过泥浆的反作用压力才能将孔内的泥浆挤压出孔口。在灌注过程中,导管提升速度要慢,使得混凝土有足够的时间克服摩擦阻力下降。同时使泥浆具有排出的通道,否则,桩基的泥浆的作用下将会出现缩径、夹泥的现象。提升导管时,导管内保留的混凝土要有绝对的压力与泥浆的压力抗衡,以防止泥浆进入导管内。一般导管内的混凝土柱保持在3m至4m长之间。四、成孔过程中易遇到的问题缩径缩径产生的原因在钻进过程中,地应力沿较软岩层释放,因而造成缩径。在钻进过程中,钻进压力大,钻速过快,使得钻头很快穿过淤泥、淤泥质土层。当钻速过快时,淤泥便从钻孔周围流向钻孔内,导致其侧压力与孔内泥浆力达成平衡,发生缩径甚至卡钻。缩径的防治较为有效地防治缩径的方法有:①实行严格的管理,钻机由有经验的机长专职操作,其它人员不得随意操作;②在钻到淤泥或淤泥质土层时,投入粘土泥膏,使钻机钻进压力减为零;③钻速减慢让钻机在无油压状态空转。为确保钻孔无缩径现象,在成孔完毕后应在易出现缩径现象的地层中扫孔一到二次。坍孔坍孔产生的原因分析坍孔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遭遇预先未料到的复杂地质情况,以及施工中泥浆稠度过低,释放量远大于泥浆对孔壁的压力等。处理办法为了防治复杂地层情况带来的坍孔问题,首先应认真审阅该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对地层情况做到心中有数。若报告中未提及此类异常情况而导致施工过程中坍孔的话,则应分别对待。(1)在成孔过程中坍孔,其补救措施有二个:一是避开该桩位;二是回填原桩位,待密实后再钻进。(2)在灌注过程中坍孔,其补救措施为:一是回填原桩孔,并在原桩附近补加梅花桩或扁担桩,合格即可。二是若工程质量要求高,不允许采用上述常规方法时,可用硬片石等将原孔全部回填,待其密实后,用冲击钻再重新钻进即可。防止泥浆稠度过低而造成的坍孔问题,只须加大泥浆比重到适当程度即可。一般泥浆性能指标取为:粘度为18s~22s,含沙量≤4%,胶体率≥90,比重为左右。斜孔斜孔产生的原因斜孔极易发生在软硬岩层交替的层位。由于钻进压力过大,钻头沿软弱层面偏斜而造成。孔斜轻则影响钢筋笼的下放,重则影响桩的承载能力,这是成桩过程中不允许出现的质量事故。防治措施为了防止孔斜,在钻进过程中需要保持钻速均匀或加重块。对于已发生倾斜的孔,需要扫孔纠正;若纠正无效,可在孔中回填粘土、块石等。偏孔在以上时需要重新钻进。沉渣与泥皮过厚桩底沉渣是影响桩承载能力的重要因素,要求水下灌注桩底沉渣厚度不得超过30cm。但在施工过程中,常有不少桩的桩底沉渣仍满足不了此要求。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泥浆性能不符合要求,只有当泥浆比重大于沉渣比重时,沉渣才可被返出孔口,但若泥浆比重过大,又会造成孔壁泥皮过厚,影响桩的承载力特别是摩擦桩的承载力。因此,正确地控制泥浆性能在钻孔灌注桩的施工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五、灌注过程中易遇到的问题导管堵塞导管堵塞的防治:在组装导管时要严格检查,检查导管内有无局部内凸,导管连接处是否密封。搅拌砼时应严格控制混凝土骨料规格、坍落度和搅拌时间,尽量避免砼在导内停留时间过长。另外,灌注时也应避免导管内形成高压气囊而破坏导管的密封圈导致导管漏水。施工可在允许的导管埋入深度范围内,略为提升导管,或采用提升后骤然下插导管的动作来抖动导管的办法。如果仍不能消除,则应停止灌注.用长杆加以疏通。埋管埋管原因分析埋管经常发生在灌注过程中。导管允许埋入砼面下的最大深度与砼拌物流动性保持时间、砼的初凝时间、砼面在钻孔内的上升速度、导管直径等因素有关,当导管埋入砼面下的深度过大时,上面砼已初凝,使得导管内混凝土无法顺利流动就会发生埋管。防冶方法时刻注意导管埋深的控制。准确测量砼面的深度位置和勤拆导管,一般砼面每上升4m~5m就可拆除相应数量的导管。六、提高水利工程施工质量的措施认真做好勘察设计、保证工程质量,确保万无一失。在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确定以后,设计就成为基本建设的关键问题了。在建设的时候能不能加快速度、保证质量、节约投资,在建成后能不能获得最大的经济效果,设计工作起着决定作用。一个先进的设计,应是采用先进的工艺和设备,合理地布置场地,组织好生产流程,应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益,降低成本,提高质量。规范建设单位市场行为,落实项目法人职责,做到责、权分明。①项目法人是项目建设的责任主体,对工程质量负总责。②要严格按基本建设程序办事,杜绝“三边”工程。③要依法组织招标,并签订有关合同。④要严格挑选施工队伍,加强施工现场管理,严禁转包和违法分包行为。⑤要负责按有关验收规程组织或参与验收工作。⑥要按工程实际需要把建设资金落实到位。⑦要鼓励质量创优,实行优质优价,严禁盲目压价。⑧要保证有合理的设计,施工工期,防止盲目抢进度,赶工期的现象。⑨要进一步落实领导责任制,扭转部分领导重效益、轻管理,重进度、轻质量的倾向。强化施工管理、加强监督,保证施工质量。①施工单位质量管理和控制是工程项目质量控制的重点和基础。②要完善施工单位质量保证体系,严格实行质量“三检制”,并使该体系正常、有效运转。③要从操作人员、建筑材料、施工机械、施工工艺和方法、施工环境5个方面做好施工工序质量控制。④要对工程施工环节进行严格的动态控制,做到施工前主动控制,施工中认真检查,施工后严格把关。⑤要加强施工单位内部管理,严格按设计图纸和施工规程、规范、技术标准精心施工。公务员之家 抓好施工质量监督,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改正。施工质量控制主要为施工现场的质量监控。在施工过程中应做到:①施工单位要建立完善的工序质量控制体系,及时提交质量统计分析资料和质量控制图表。②及时审核变更设计及其修改的图纸。③对施工作业进行严格的监督和检查,发现违规行为及时纠正。加强质量监督机构自身建设,建立一个明确的、结构完善、系统性的质量管理体系。形成较有效的、一体化的技术和管理程序,并以高效、快捷、科学的方式指导监督站内部的各项工作,逐步提高水利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水平。结语钻孔灌注桩由于对各种地质条件的适应性强、施工简单易操作且设备投入不是很大,目前,在各类房屋及建筑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该技术因施工过程无法观察,成桩后不能开挖验收,施工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将会直接影响整个工程的质量和进度,甚至给投资者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因此,必须防止在钻孔过程中及灌注过程中出现的施工质量问题。灌注桩混凝土的配制与建筑混凝土相比具有特殊性,其必须具有较高的流动性,同时还应考虑受到泥浆的侵蚀作用而影响混凝土的性能。钻孔灌注桩具有低噪音、小震动、无挤土,能穿越各种复杂地层和形成较大的单桩承载力,适应各种地质条件和不同规模建筑物等优点,在桥梁、水工建筑物、房屋建筑等工程中均有广泛应用。但同时,钻孔灌注桩属永久性的隐蔽工程,其桩基质量非常重要,文中总结并分析了影响钻孔灌注桩施工中常见地问题及质量影响因素,希望可以为类似工程提供借鉴。

毕业论文包括以下内容:封面、内容提要与关键词、目录、正文、注释、附录、参考文献。其中“附录”视具体情况安排,其余为必备项目。如果需要,可以在正文前加“引言”,在参考文献后加“后记”。第二、各项目含义(1)封面封面由文头、论文标题、作者、学校名称、专业、年级、指导教师、日期等项内容组成。(2)内容提要与关键词内容提要是论文内容的概括性描述,应忠实于原文,字数控制在300字以内。关键词是从论文标题、内容提要或正文中提取的、能表现论文主题的、具有实质意义的词语,通常不超过7个。(3)目录列出论文正文的一二级标题名称及对应页码,附录、参考文献、后记等对应的页码。(4)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部分,通常由绪论(引论)、本论、结论三个部分组成。这三部分在行文上可以不明确标示。(5).注释对所创造的名词术语的解释或对引文出处的说明,注释采用脚注形式。(6)附录附属于正文,对正文起补充说明作用的信息材料,可以是文字、表格、图形等形式。(7)参考文献作者在写作过程中使用过的文章、著作名录。

排灌站毕业论文

黔西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 毕业论文题目:虎奶菇栽培管理技术及配方筛选 专业:食用菌生产与加工 姓名:袁龙兵 学号:211701040005 指导老师:朱钰 时间:二020年4月20日虎奶菇栽培管理技术及配方筛选。 摘要:虎奶菇是珍稀食药用真菌,可以治疗胃病、感冒、哮喘、高血压等多种疾病。其口感清脆,菇盖嫩滑,菇柄有嚼劲,干菇用来煲汤富有特殊性气味,味道十分鲜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注重饮食健康,“一荤一素一菇”的膳食结构的到广泛推广,虎奶菇作为精品菌菇深受广大消费者的欢迎,但由目前野生虎奶菇数量稀少,人工栽培技术不完善,虎奶菇市场现在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为提高虎奶菇产量,本文探讨虎奶菇栽培技术及配方筛选,对虎奶菇市场的空缺具有一定意义。 关键词:虎奶菇;人工栽培;菌种制作;配方筛选等。目录 1前言与概述.........................................................................................................................2 2虎奶菇生育条件及栽培环境...........................................................................................2 3虎奶菇种子配方筛选及菌棒制作.......................................................................................2 原种制作...........................................................................................................................2 栽培种制作.......................................................................................................................3 液体菌种制作...................................................................................................................3 4栽培管理..............................................................................................................................3 场地选择...........................................................................................................................3 建棚.................................................................................................................................4 场地管理...........................................................................................................................4 挖坑做畦...........................................................................................................................4 脱袋栽培............................................................................................................................4 成菇期的管理....................................................................................................................5 采收..............................................................................................................................5 保鲜与干制........................................................................................................................5 5结论与讨论...........................................................................................................................6 6参考文献................................................................................................................................77致谢..................................................................................................................................8 1前言 虎奶菇属于木腐生真菌,也属于腐土性真菌。它既可以腐木培养,也可覆土栽培。很久以前,在我国《本草纲目》、《千金要方》等有关典籍上都有记载,它可以治疗胃病、感冒、哮喘、高血压等多种疾病。此外,虎奶菇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矿质元素等营养物质,营养价值非常高,是一种珍稀的“药食同源”真菌,也是一种不可多得的保健美容、延年益寿的保健食品。概述:虎奶菇营养价值高,除上述讲述外还有滋补强壮、解毒收敛、化积、降血脂等功效。其药用价值大概有以下几点(1)可以试用于动脉硬化、高血压、脑血管意外,对冠心病绞痛的治疗有一定效果及帮助(2)可以试用于肺癌等各种癌肿,有缓轻用作。(3)可以治疗神经衰弱、长期食用有助于改善头晕、失眠。(4)可以试用于治疗胃溃疡、消化不良等慢性病。但由于市场行情好,物以稀为贵,现在的虎奶菇的数量是供不应求。 2虎奶菇生育条件及栽培环境虎奶菇喜欢闷热潮湿的季节(天气), ①栽培温度在25℃~40℃之间, ②虎奶菇是属于极度好氧菌,菌丝的生长、菌核的形成及子实体的形成都离不开充足的氧气, ③虎奶菇生长期需要明亮光线照射, ④对空气相对湿度非常高,要求在75%-90%之间,⑤其栽培时间较长,一年可栽培两季, ⑥栽培周期在10个月左右。(部分高海拔地区只能栽培一季,且要在每年六七八月份栽培,十月份收完) 3虎奶菇种子配方筛选及菌棒制作 原种制作原种制作适宜的培养基配方有:①棉子壳68%、木屑%、麸皮20%、豆粉1%②棉子壳75%、麸皮%、石灰1%、石膏1%、磷酸氢二钾%,含水量60%。③木屑70%、麸皮20%、豆粉%、白糖2%、磷酸氢二钾%,含水量65%。④小麦75%,豆饼3%、木屑20%,石膏1%,石灰1%,水适量。经过自己试验结果证明,配方③最佳,菌丝粗壮有活力。配方②生长快,但菌丝散乱。配方①的菌丝最白最健壮,但生长一般,④适中。此外麦粒种制作方法为:将小麦粒浸泡8-12小时,开水煮至无白心,水分凉至5%-10%左右,不粘手,再拌入酸碱平衡剂,装瓶后灭菌,冷却后接入母种在22℃~25℃下培养25~30天即可。 栽培种制作栽培种适宜的培养基配方有:①棉子壳70%,麸皮15%,木屑10%,豆粉%,石灰1%,石膏1%,硫酸二氢钾%。②木屑55%、麸皮25%、白糖18%、石灰1%,石膏1%。③棉子壳75%,麸皮,豆饼15%,石灰1%,石膏1%、磷酸氢二钾%、含水量65%左右。将上述培养基做成菌棒后装袋灭菌,冷却后接入菌种,在恒温培养20-35天即可。经过自己试验结果证明,配方①菌丝生长健壮、密集,但生长速度适中,菇大、柄长粗。配方②生长周期长,但出菇整齐。菇脚短。配方③生长缓慢,菇形小、密集、柄长。 液体菌种制作液体菌种培养基配方有:①马铃薯200g,葡萄糖20g,酵母浸膏5g/L,磷酸氢二钾1g/L,pH适中。②土豆粉25g、维生素,硫酸镁,pH自然。③黄豆12g(豆浆机匀浆过滤),葡萄糖20g,水1H,pH自然。④玉米粉20g、葡萄糖5g、果糖25g、蛋白胨5g、硫酸铵。将上述配方制成液体,过滤后分装锥形瓶中,冷却后灭菌,接种后将摇瓶放置转速为150rpm的恒温摇床,将温度控制在为22℃左右培养72-96小时后即可。经过包水明、李荣同、余志坚、陈传红等人的试验结果及自己实验证明,配方③菌丝生长好,出菇整齐均匀(综合考虑,以黄豆培养基为优。)。配方②生长适中,菇脚短小肉质薄。配方④制作的培养基菌种颗粒均匀,菇大柄长,肉质厚。 4栽培管理 场地选择 食用菌栽培场地都应选择在向阳离水源近的地方,虎奶菇对土质要求高,一般选择在土壤松散肥沃且排灌优越的空地里。如果是果园,土壤以沙土为优。在高温地区,可以菌稻轮作,在水稻收割完后开始着手准备虎奶菇的栽培,这样在增加收入的同时也增加土地资源的利用率。 建棚 菇棚建造应该选在排灌良好、交通方便、通风透气优越且四周没有垃圾场、养殖场的地方。按照建棚地势,应该选择北风向阳,地势略高,水源充足的场所。(建造棚可以参考香菇大棚、竹荪大棚姬松茸种植大棚)简易棚的选择和菇棚建造差不多,就是长度不一,跨度不一,如果是果园或林下,则不用遮阴网,可以充分利用木叶遮阴。在搭建棚的同时,为节约成本,可以就地取材,利用木桩或竹子,用木桩的缺点是跨度大,防风能力弱;用竹子搭简易棚最好,牢固,防风能力好,但在使用年限上还有得改善。 场地管理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先用除草机除草或将杂草打碎,在用打地机将土壤松散,洒上一层薄薄的生石灰,再次翻土,保持土壤松散并与石灰充分混合。 挖坑做畦 栽培场地内保持干净,没有杂草,栽培前要挖坑做畦,建设棚一般畦做成箱面,一个棚可以做4-6个箱面,深15-20公分左右,长度适中,行道间留30公分过道即可。如果是简易棚,用遮阴网简单搭设,保证好通风散热的前提下,做6-9个箱面,深15-25公分左右,中间过道可以留10-15公分左右,箱面长度根据地形而定。这样方便以后出菇管理和采摘及浇水。 脱袋栽培 如果发现虎奶菇菌棒菌丝长满,则立马安排脱袋栽培。在脱袋入土时按一定的间距摆放整齐,一般栽培种菌种间距为两手指宽,这便于栽培种之间的散热、透气及有利于营养成分的吸收。脱袋摆放完毕后就是覆土的环节,覆盖时最好是就地选择畦边的湿润土壤(回土),刚挖出箱面的土壤有一定的湿度,含水量稳定。覆土后可以保持一段时间。但覆土时要特别注意覆土的厚度及硬度,土壤太厚影响出菇时间,土壤太薄菌棒裸露导致菌丝死亡,土壤太硬,菌丝穿不透,吸收不了养分,最终导致产量(三者都是一样),所以一般覆土厚度为。 成菇期的管理 虎奶菇菌棒入坑栽培后,进入管理期,浇水保持土壤湿润并定期做好除草工作。在温度湿度适宜的情况下,虎奶菇七到十天就可以采收。这时要特别注意出菇期的温度、湿度及通风。此时,棚内的空气相对湿度要在75—90%之间(就当地天气情况而定)。特别注意,在高温天气以免菌盖表层缺水产生干裂。这时菌盖颜色变为淡灰色或褐色,肉厚而且边缘规则平展。此时土壤湿度不能太大,应该停水通风,如果土壤湿度过大容易造成死菇现象。 采收 好的管理方式是虎奶菇生长迅猛的关键。如果管理好了,在采收期来临时一天可采栽2-3次,而且在采摘时需遵循“采大留小”的原则,小的达不到采摘条件,保留还可以继续生长。通常情况下,虎奶菇第一潮菇采收完以后会进入菌棒休整期。菌棒休整期则与当地气候而定,如果气候适宜,八到十天左右会出第二茬菇。在第二潮菇还未出土之前要清除畦面上的老菇、烂菇、杂草、杂菌并整平畦面。此外每天要监测土壤的湿度及气候,要做好通风工作,若有极端天气,则做好护棚护棒措施(注意,如果菌棒休整期遇到极端天气低温、高温高湿、凛冻等天气,则会影响第二潮菇及以后菇的出菇时间及产量)。保鲜与干制 虎奶菇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不易腐烂、保鲜期长耐储存。在高温时节采摘的虎奶菇放置冷库或冰柜,可保证半个月左右不会变质腐烂,不会影响口味。此外,虎奶菇可晒干、风干和烘干,但前两种方法时间过长,容易受到天气影响且菇品质不好,所以综合考虑,较好的干制方法是烘干。具体做法是:虎奶菇采摘后,去除菇脚与泥土,放在制定好的晾架上,推入烤箱使之失去一定水分,马上进行烘烤。烘烤温度首先30℃保持2小时,然后调动40℃两小时;也可以先讲温度调至60℃脱水,再调烘干至50℃恒重即可。用烘干的方式处理虎奶菇,干品呈金黄色,菇型正,具有特殊光泽并散发出浓郁诱人的菇香。 5结论与讨论 综上所述,科学管理、贮存虎奶菇可满足异地销售的需要。虎奶菇营养丰富,是一种不可多得的珍惜食用药菌,也是一种很有开发前景的保健食品,但现在市场上野生虎奶菇数量极少,远远不能满足人们需求,虽然经过多方科技人员研究,虎奶菇现在可以进行人工栽培,但现在市场需求量大,现在市场上的野生虎奶菇供不应求,加上珍稀少有的菌核技术不完善,人工栽培技术不健全,目前如何提高产量和攻克菌核技术是当前的当务之急。6参考文献 弓建国《食用菌栽培技术》 《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包水明、李荣同、余志坚、陈传红《大型珍稀真菌—菌核侧耳》 翁伯琦,江枝和,王义祥,等不同培养料栽培对虎奶菇菌核 黄年来,郭美英,黄黎红1虎奶菇及其栽培.中国食用菌[J].1997,16(1):13-151 秦红敏,张长铠1竹荪的菌丝培养及其抗菌性的初步研究.微生物学通报[J].1999,26(6):393-3961 黄年来(1珍稀食用菌)虎奶菇的开发.江苏食用菌[J],1995,16(4):2-317致谢 首先我要感谢朱钰老师对我的尽心指导,特别是对我的论文一遍又一遍的批阅和提出修改意见,朱老师细致严谨的学风和勤勉的态度都深深的影响着我。在她的指导下我从刚开始着手写论文的迷茫和无处下手到后来慢慢知道如何去做调查,做研究,如何把自己的结论更规范和有条理的在论文里呈现,最终完成论文。再次感谢朱钰老师,给我的大学上了最后一堂深刻的课。除此之外,感谢大学陪伴我的同学和室友,在这三年的相处中,你们无微不至的关照让背井离乡的我感受到不少关怀,愿此次分别之后,大家归来还是少年,祝愿大家前程似锦。最后我要感谢我的父母,感谢你们二十几年来的辛苦养育和教育,以后我会努力拼搏,积极工作,让你们放心,希望你们身体健康,永远幸福快乐。

博士,助理研究员,硕士生导师,江苏南通人,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培养对象。2005年毕业于江苏大学流体机械及工程专业,获学士学位;2007年获得硕士学位、江苏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获得流体机械及工程专业博士学位、江苏省优秀博士论文,并留校工作,所在的团队为江苏省高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博士后基金(一等)、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等6项。获茅以升科学技术奖、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三等奖6项,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SCI、EI收录16篇,授权及申请专利6项。《Engineering Applications of Computational Fluid Mechanics》、《Energy Conversion and Management》和《排灌机械工程学报》、《振动和噪声》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审稿人。积极参加国际学术合作与交流,2011年获得江苏省首批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境外研修项目资助,与荷兰埃因霍温理工大学和香港理工大学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多次应邀参加美国ASME流体工程学术年会并宣读论文。主要研究领域(1)泵水力优化设计、CFD分析及PIV实验研究;(2)轴流泵、斜流泵环量分布理论,动/静相干特性(RSI),压力脉动和空化特性研究;(3)南水北调工程等大、中型泵站用轴流泵、斜流泵水力模型及其泵站系统研究;(4)新型潮汐发电水轮机流动特性与流固耦合研究;(5)发动机冷却水泵及其冷却系统性能、汽蚀的研究;(6)石化、钢厂大型循环水系统节能改造研究。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