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首页 学术论文知识库 问题

海尔公司企业文化论文

发布时间:

海尔公司企业文化论文

上面那个说的太潦草了,感觉乱七八糟的没有条理!其实只要记住几个重点就够了:海尔的核心价值观是:是非观——以用户为是,以自己为非。这是海尔创造用户的动力。发展观——创业精神和创新精神。创业创新的两创精神是海尔文化不变的基因。利益观——人单合一双赢。这是海尔永续经营的保障。

引导语:在强手如云的家电市场上,海尔品牌的产品质量几乎可以说有口皆碑。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海尔品牌管理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

海尔自创立以来,从一个亏损的小厂发展成为至今一个世界知名品牌,其产品更是进入到千家万户。作为中国的世界名牌,海尔这一路走来所采取的国际化策略是值得我国很多即将走向国际化甚至已经走向国际化的企业学习与借鉴的。就海尔的品牌国际化战略及其给我国企业带来的启示作出自己的一些分析。

【关键词】

海尔;品牌国际化;“先难后易”;启示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的关注,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涌入我国境内进行投资,也拉动了我国本土品牌的发展壮大,比如说海尔、联想、华为等,这些品牌在国际上也是占据一定地位,受到很多国内外消费者的喜爱。

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向来遵守“优胜劣汰”这一竞争规则,而海尔作为国内的领导品牌,早已走在其他企业的前面,甚至领先于世界上的很多品牌。在国际竞争当中,海尔从来不停滞不前,一直保持着积极创新的姿态,才取得了如今的地位。

一、海尔集团简介

海尔公司成立于1984年,将公司建立于青岛。一开始,海尔公司只生产一种型号的冰箱,而如今在我们身边海尔的产品处处可见:电冰箱、洗衣机、空调、电饭锅、洗碗机等包括白色、黑色、米色三大类家电在内的69大类10800多个规格的产品,可以说是囊括了家电业的各个领域,并且海尔也十分注重售后服务,为消费者提供了一定的售后保障。

在今天,我们看到的都是海尔的成功之处,其实,海尔自成立以来,也曾遇到很多困难。海尔公司成立之时,是一个亏损147万元的小厂,就在1985年12月的某一天,“砸冰箱”的事件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这家亏损且不知名小厂的命运。他拿起大锤子亲手砸了第一台有质量问题的冰箱,并要求将查出的76台全部砸掉。砸冰箱这一举动,砸醒了海尔人的质量意识,同时也砸出了海尔“要么不干、要干就要争第一”的精神。如今,海尔也已从生产单一冰箱发展至拥有15100多个规格的产品群,率先进入国际市场。

二、海尔的国际化战略

品牌的国际化向来是海尔发展的目标,且对海尔人来说国际化不只是出口创汇,更重要的是出口创牌,这并不是任由企业是否愿意,而是企业是否有这个能力,而海尔的目标正是如此,成为国际化的海尔,创出中国的世界名牌。

(一)稳定国内市场

海尔从建立初期,产品质量是关键,1985年张瑞敏砸冰箱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而这一事件也为海尔树立起了一个良好的形象,使得国内市场的消费者都认为海尔的冰箱都是高质量的产品。

经过较长时期的发展,海尔在国内传统家电市场已稳居第一的地位,要想再增长一个百分点已经是相当的困难,所以走向国际已经是必然的途径。并且,企业要想做大做强,走国际化道路也是必然的途径,但在这之前,必然要坚挺企业在国内的地位,而在国内家电行业中,海尔已经占据了这种有利地位。

(二)自主式扩张与海外兼并收购

国际化是一个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经途径,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化,进行海外扩张一般采用自主式扩张和兼并收购两种方式。海尔国际化初期,主要采用自主式扩张的方式,采取这种方式,首先是需要具备一定的品牌知名度,然后就是具有一定的资金实力,因为在海外扩张初期,往往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这不是任何一个企业都能具备的实力;其次就是在国外投资设厂,特别是发达国家,劳动力费用和租金上往往要高于国内,就不再具备在国内生产的劳动力成本低等比较优势,产品的生产成本也就会增加。海尔进行对外扩张初期,主要是将产品出口到国外,进行海外 营销 。大量的产品出口到国外且在国外市场销售,获得当地市场的肯定与认可后,海尔于1999年在美国投资建厂,如今海尔拥有在洛杉矶的产品设计中心、在南卡罗米纳州的工厂、位于纽约的 营销 中心,并且在美国逐渐形成一整套研发、生产、销售体系,实现了“三位一体本土化”。海尔还在亚、非洲等发展中国家大力进行扩张。2000年以后,海尔开始进行一定规模的兼并与收购。比如说海尔于2001年6月,并购了意大利的一家电冰箱厂,目的就是扩展欧洲市场,以此作为生产基地。

(三)采取“先难后易”的策略

对于很多企业来说,在进入国际市场初期,大多会先以发展中国家为目标市场,这样相对较容易取得成功。但是,海尔采取的是“先难后易”的策略,先以发达国家为目标市场,再出口到发展中国家。因为如果在发达国家站稳了脚跟,一旦创造了名牌效应,就很容易打开发展中国家的市场。但是这一策略在短期内是很难实现的,面临着很大的挑战,需要很长的时间,但只有这样才能增强海尔的市场竞争能力,海尔选择这一“先难后易”的策略,把困难提前,目的就是为塑造“海尔”的国际品牌形象。而结果证明,海尔这一决策使得它的产品得到了消费者的认可,树立起了高价值产品的形象,也实实在在的让海尔人明白,要想做大做强,就必须创立名牌产品,否则就难以在国际市场上立足。

(四)培养品牌的美誉度

海尔人知道,“中国制造”长期以来被西方人定义为廉价产品的标志,所以在海尔开拓国际市场初期,就不是以低价来占领市场,而是靠消费者对海尔这个品牌的认同度来实现的,一直坚持走“优质优价”的路线,保持产品价格波动不大,使得消费者认为其是因为质量好才保持价格的稳定,按照西方消费者的消费习惯,他们更注重产品质量,而不是价格。海尔为使自己的品牌成为真正的全球知名品牌,实施了全面的本土化战略,在保持高质量的同时,还和当地消费者的需求紧密结合,甚至超前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这就需要设计、生产和营销各环节实现本土化。

三、海尔国际化所带来的启示

先如今,海尔品牌已是享誉全球的中国名牌,他的产品早已深入到千家万户,在同行业中也是领头羊,他的成功对我国很多企业走向世界带来了很多的启示。

(一)要强化企业自身的本领

早期,“砸冰箱”事件给海尔人敲了一个警钟,产品的质量一定是放在第一位的,从而长期以来,海尔产品的质量一直是值得信赖,也为其创立名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个品牌在走向国际之前,必须有国内的坚实基础作为后盾,海尔也认识到了这一点,在走向国际化之前就在我国境内充分发展了生产链的销售链,较早的在国内树立了品牌概念,将“海尔,真诚到永远”的良好形象牢牢地扎根到国人心中。

(二)“先难后易”的独特策略

海尔国际化初期,首选进入美国这个发达国家市场,这一策略与大多数企业不同。很多企业向国际发展初期,一般选择像非洲、东南亚等不发达的国家,这样可以减少成本,竞争相对较弱,可以避免很多贸易壁垒方面的阻碍。但海尔认为,一开始就进入像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市场,一旦站住脚跟,再进入发展中国家市场就比较容易,而如果先进入那些不发达国家市场,即使获得了效益,到时再打入发达国家市场,又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和精力。所以海尔选择了“先难后易”的进入策略,带着在发达国家树立起的名牌效应较轻松的进入到了发展中国家市场。

(三)充分满足或提前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一个企业的产品要想得到消费者的青睐,必须是该产品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且是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海尔同样的也认识到了这个问题,所以海尔在海外通过一系列的自主扩张和收购兼并,实现了“三位一体本土化”,使得设计、研究、生产和营销都能与当地消费者的需求紧密结合,并且深入的了解了当地市场,生产出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差异化产品。这种与当地市场主流产品产生了差异化,同时又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且又有质量保证,再加上海尔一直以来遵守“顾客至上”的原则,自然而然,其产品更能获得消费者的认可。

(四)树立正确的国际化战略目标

以海尔的实力,完全可以做OEM,,并且我国的很多企业通常就是做OEM或者通过出口的方式来参与国际竞争。但是海尔知道,这样虽然也能为企业在初期赚取丰厚的资金,也可以引进一些先进的技术,但是这始终是在做别人的品牌。所以海尔坚持“出口不仅仅是为了创汇,更是为了创牌”,要么不做,要做就做“世界级品牌”,努力完成从“世界级工厂”到“世界级品牌”的跨度。

海尔之所以取得如今的成就,离不开上述的国际化策略,当然也不仅仅只是这些,比如人才的利用、产品售后服务、企业文化的塑造和建设等也是海尔实现品牌国际化的一些重要的策略。

如今,品牌国际化是一个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要求了企业具备更强的竞争力。而目前我国企业对品牌的培育正处于起步阶段,而海尔的成功正可以给这些企业在未来的发展起到很好的借鉴与启示作用。对于我国来说,拥有越来越多的世界知名品牌,无疑能增强我国的国际竞争能力,在国际竞争中处于越来越有利的地位。

参考文献:

[1]胡泳.海尔的高度,2008

[2]蔡环宇,万少枚.浅析海尔国际化中的品牌营销[J].科技广场,2009(06)

[3]宿春礼.海尔的49项经营管理准则.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03)

[4]马传盛.海尔集团自主经营体管理模式案例研究.2012

[5]潘琪.海尔家电差异化竞争策略研究,2008

[6]吉辉.从海尔国际化看企业的品牌发展战略.2011

是海尔企业吗?1、 企业文化:海尔企业文化层次我们企业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创新2、 海尔精神敬业报国 追求卓越敬业报国的中心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忠”,“忠”就是回报,海尔人就是要用最好的产品和服务来回报用户、回报社会、回报国家;“忠”就是真诚,海尔人真诚到永远。追求卓越的核心思想是创新。追求卓越表现了海尔人永不自满、永远进取、永远创新的生生不息的精神境界。能体现海尔精神的两句话:把别人视为绝对办不到的事办成;把别人认为非常简单的事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3、 海尔作风迅速反应 马上行动“迅速反应,马上行动”体现了海尔人的市场观念,以迅速快捷的态度对待市场,绝不对市场说“不”。体现了海尔为用户着想,对用户真诚,快速排除用户烦恼到零。4、 海尔理念生存理念用人理念:人人是人才 赛马不相马质量理念:优秀的产品是优秀的人干出来的营销理念:先卖信誉 后卖产品竞争理念:浮船法:只要比竞争对手高一筹,半筹也行,只要保持高于竞争对手的水平,就能掌握市场主动权。市场理念:创造市场只有淡季思想 没有淡季市场只有疲软的思想 没有疲软的市场售后服务理念:用户永远是对的出口理念:先难后易首先进入发达国家,创出名牌之后,再以高屋建筑之势进入发展中国家。资本运营理念:东方亮了再亮西方海尔技术改造理念:先有市场 再建工厂技术创新理念:创造新市场 创造新生活职能工作服务理念:您的满意就是我们的工作标准5、 我们对市场的两条原则紧盯市场创美誉绝不对市场说“不”6、 我们的创新观念源头论资源论•整合力市场链 零距离销售美誉度吃“休克鱼”

看来真的好多人都在写这个题目啊。。。我还是自己写吧 楼主也加油吧。。。

海尔公司毕业论文

营运能力分析的意义:有利于企业管理当局改善经营管理。有助于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有助于债权人进行信贷决策。企业营运能力分析就是要通过对反映企业资产营运效率与效益的指标进行计算与分析,评价企业的营运能力,为企业提高经济效益指明方向。

企业员工的培训与开发论文相关 新员工培训四步曲:较有实力的企业每年都要引进一批大学毕业生,然后像“宝”一样进行培训,希望他们成长为企业未来的顶梁柱。而每年新进员工的离职率之高又让不少企业头疼。毕业生进入企业后,往往呆上一段时间,就会出现一个跳槽高峰期。因为初入社会的年轻人思想难免偏于理想化,而工作后会发现现实并非想像的那么完美,容易出现心理落差。这当然与大学生对社会、对企业了解不充分,思想不够成熟有一定关系,但是企业对新员工初期的培训方式也是相当重要的一个原因。不同的培训方式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好的培训方式能引导帮助大学生正确、客观地认识企业,进而留住他们的心!海尔作为一个世界级的名牌企业,每年招录上千名大学生,但是离职率一直很低,离开的大部分是被淘汰的(海尔实行10/10原则,奖励前10%的员工,淘汰后10%的人员),真正优秀的员工多半会留在最后。那么海尔是怎样进行新员工培训的呢?

第一步:使员工把心态端平放稳

这第一步很重要。有些企业迫不及待地向新进毕业生灌输自己的企业文化或职业技能,强迫他们去接受,希望他们能尽快派上用场,而全不顾及他们的感受。毕业生新到一个陌生的与学校完全不同的环境,总会有些顾虑:待遇与承诺是否相符;会不会得到重视;升迁机制对自己是否有利等等。在海尔,公司首先会肯定待遇和条件,让新人把“心”放下,做到心里有“底”。接下来会举行新老大学生见面会,让师兄师姐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对海尔的感受,使新员工尽快客观了解海尔。同时人力中心、文化中心和旅游事业部的主管领导会同时出席,与新人面对面地沟通,解决他们心中的疑问,不回避海尔存在的问题,并鼓励他们发现、提出问题。另外还与员工就如何进行职业发展规划、升迁机制、生活方面等问题进行沟通。让员工真正把心态端平放稳,认识到没有问题的企业是不存在的,企业就是在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的。关键是认清这些问题是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还是机制本身的问题,让新员工正视海尔内部存在的问题,不走极端。要知道没有人随随便便跳槽的,往往是思想走向极端,无法转回时才会“被迫”离开。

第二步:使员工把心里话说出来

员工虽然能接受与自己的理想不太适应的东西,但并不代表他们就能坦然接受了,这时就要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想法——不管是否合理。让员工把话说出来是最好的解决矛盾的办法,如果你连员工在想什么都不知道,解决问题就没有针对性。所以应该为他们开条“绿色通道”,使他们的想法第一时间反映上来。海尔给新员工每人都发了“合理化建议卡”,员工有什么想法,无论制度、管理、工作、生活等任何方面都可以提出来。对合理化的建议,海尔会立即采纳并实行,对提出人还有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而对不适用的建议也给予积极回应,因为这会让员工知道自己的想法已经被考虑过,他们会有被尊重的感觉,更敢于说出自己心里的话。

在新员工提的建议与问题中,有的居然把“蚊帐的网眼太大”的问题都反映出来了,这也从一个侧面表现出海尔的工作相当到位。而有些企业做得就不够:新进大学生因为来到企业后受到的待遇与招聘时的承诺不太符合,产生不满,这种不满情绪原本并不算什么大事,只是员工出来乍到时很自然的一种反应而已,但是这个企业却没有能很好的消除这种不满,反而造成了新员工情绪激化,导致新员工把老总堵在了办公室里要求给个答复。而老总出来后居然说“你们愿干就干,不愿干就走人”!把员工当作工作的“乞讨者”,员工还有什么理由留下呢?

第三步:使员工把归属感“养”起来

敢于说话了是一大喜事,但那也仅是“对立式”的提出问题,有了问题可能就会产生不满、失落情绪,这其实并没有在观念上把问题当成自己的“家务事”,这时就要帮助员工转变思想,培养员工的归属感。让新员工不当自己是“外人”。海尔本身的文化就给员工一种吸引,一种归属感,并非像外界传闻的那样,好像海尔除了严格的管理,没有一点人性化的东西。“海尔人就是要创造感动”,在海尔每时每刻都在产生感动。领导对新员工的关心真正到了无微不至的地步。你会想到在新员工军训时,人力中心的领导会把他们的水杯一个个盛满酸梅汤,让他们一休息就能喝到吗?你会想到集团的副总专门从外地赶回来目的就是为了和新员工共度中秋吗?你会想到集团领导对员工的祝愿中有这么一条——“希望你们早日走出单身宿舍”(找到对象)吗?海尔还为新来的员工统一过了一次生日,每个人得到一个温馨的小蛋糕和一份精致的礼物。首席执行官张瑞敏也特意抽出半天时间和700多名大学生共聚一堂,沟通交流。对于长期在“家”以外的地方漂泊流浪,对家的概念逐渐模糊的大学生来说(一般从高中就开始住校),海尔所做的的一切又帮他们找回了“家”的感觉!第四步:使员工把职业心树起来

当一个员工真正认同并融入到企业当中后,就该引导员工树立职业心,让他们知道怎样去创造和实现自身的价值。海尔对新员工的培训除了开始的导入培训,还有拆机实习、部门实习、市场实习等等一系列的培训,海尔花费近一年的时间来全面培训新员工,目的就是让员工真正成为海尔躯体上的一个健康的细胞,与海尔同呼吸、共命运。

海尔通过树立典型的形式积极引导员工把目光转移到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来,把企业的使命变成自己的职责,为企业分忧,想办法解决问题,而不单纯是提出问题。现在海尔新来的大学生还处于培训初期,刚刚结束了导入培训进入拆机实习阶段。但是不少人已经进入了“角色”。他们利用周末时间走访各商场、专卖店,观察海尔的展台,调查直销员的表现,发现问题并反映给上级领导;还有的在和一般市民闲谈交流的过程中,发现了海尔产品或服务方面的缺陷,就把顾客的姓名、住址、电话等信息记录下来,反映到青岛工贸……

总之,由于大学毕业生是刚刚由学校进入社会,公司初期的培训方式就显得格外重要。管理者应采取能与公司实际情况结合的技巧和方法,让员工自己去体验,自己去表现,让培训工作成为员工的一种主动行为

研究海尔公司的论文

第一章 绪 论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本研究希望通过关于海尔品牌国际化战略的研究来说明,在当今市场竞争中,品牌竞争日益突出。企业竞争就是产品竞争,最终是围绕着品牌竞争。世界500强的发展历程也表明,一个企业的发展过程也是品牌的创建过程。品牌的创建提高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推动了企业的发展。海尔集团的发展历程也验证了这一点。海尔集团自1983年创建以来,实现了持续稳定发展,已成为在海内外享有美誉的大型国际化企业集团。取得如此的业绩,主要是由于海尔企业家群体和全体员工能围绕创建知名品牌,提高核心竞争力,着力建立市场化经营机制。推动海尔集团全面进入市场,成为自主创新、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市场竞争主体,保证了企业的持续发展。总而言之,企业竞争必须拥有自己的品牌才能在市场上生存和发展。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广泛传播,产品之间的差异性越来越趋于同质化,品牌逐渐取代产品本身的使用功能成为消费者购买的理由和保证,而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由传统的产品的竞争转化为品牌的竞争。在买方市场下,是否拥有具竞争力的品牌已经越来越成为企业克敌制胜的关键。同时,品牌的成功之路是艰巨而漫长的,尽管我国的品牌与国外著名品牌相比,无论是在品牌价值、经营规模,还是全球化程度、获利能力、技术水平方面都仍有很大的差距,而且我国企业实行品牌竞争战略,并致力于增强自有品牌的核心价值,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但是,海尔等民族品牌的崛起也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品牌未来的希望。 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的现状国外关于品牌与品牌国际化的研究关于本课题的国外理论研究,主要涉及品牌方面,包括品牌的差异性、模式、结构体系等,如:认为——品牌来源于消费者反映的差异度,如果没有差异性,那么具有品牌的产品本质上还是一般意义上所说的产品,差异性是消费者综合各方面的因素对产品产生的理解,是消费者对产品的感知。法国学者Kapferer总结了七种品牌全球化模式。并认为奢侈性品牌应采用标准全球化模式,而汽车品牌国际化应遵循标准本地化模式。例如福特Fiesta在德国是微型车,但在葡萄牙却是房车。道格拉斯等认为建立一致的品牌结构体系是品牌国际化的关键,因为那将有助于强势品牌在市场中的发挥作用,并有效的整合所兼并的品牌。其中关于品牌国际化研究的代表专家是美国著名品牌专家凯勒,他就品牌国际化对企业的发展的意义作了卓有成效的研究。他认为,企业实施品牌的国际化具有以下优势: 1实现生产与流通的规模经济。2降低营销成本。3大范围的感染力。4品牌形象的一贯性。5知识的迅速扩散。6营销活动的统一性。国内关于品牌及品牌国际化的研究关于本课题的国内理论研究,品牌方面研究如:著名学者东方赢教授认为——品牌是顾客及有关群体对产品的认识和印象。品牌国际化方面如:韦福祥可能是国内最早较为系统地研究品牌国际化的学者,他认为品牌国际化就是品牌的全球化经营,是指将同一品牌以相同的名称(标志)、相同的包装、相同的广告策划等向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区域进行延伸扩张的一种品牌经营策略,以实现统一化和标准化带来的规模经济效益的低成本运营。其中涉及或针对海尔品牌及品牌国际化研究方面如:孙健、纪建悦、王福新合著 一个中国企业的成长阐述——品牌的核心一方面是高质量,另一方面是卓越的服务。这决定了创立品牌及保持品牌是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需要做许许多多基础性的管理工作。海尔品牌的创立展示了这样的过程。王源著作 浅析企业品牌战略阐明——海尔品牌战略的成功不仅在于它注重提高产品的内在质量,更在于它注重提高产品的知觉质量,即把产品的高质量信息通过各种途径传递给消费者,变成受消费者欢迎的品牌形象。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则认为品牌国际化的本质就是品牌在世界各地本土化的过程,正因为如此,海尔品牌国际化从一开始就选择了海外生产、海外设计、海外销售的“标准”本地化模式。关于品牌国际化研究的内容已经具有相当的深度,对企业的指导意义逐渐增大,但是针对本课题——海尔品牌国际化战略的研究还有一定的空间,因此,本课题以海尔为题浅析其国际化战略及对中国其他企业的启示。论文的结构与研究方法 论文的结构本文共分3章,各章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 引言。主要阐述本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介绍本课题的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的现状以及本文的结构与研究方法。第二章 海尔品牌国际化战略。主要介绍了海尔品牌的进入模式、海尔品牌本土化及海尔国际化战略的深化。第三章 海尔品牌国际化的借鉴意义,主要介绍了海尔品牌国际化的经验与启示。 论文的研究方法本文主要运用论证法、材料收集来阐述课题研究的意义。拟好课题研究的提纲,作好课题论证的数据的利用,参阅一些国内外的研究成果,使用参考书。第二章 海尔品牌国际化战略海尔品牌的进入模式一般而言,企业的国际化过程有两种模式,一种是渐进模式,即“先易后难”模式,另一种是“全球启动”模式,可以说是“先难后易”模式。“先易后难”包括目标市场的选择先易后难和经营方式的先易后难。目标市场的先易后难指的是企业在国际发展过程中,首先选择自己熟悉的、地理位置或风俗习惯相近的海外市场作为国际发展的目标市场,然后选择相对陌生、地理位置更遥远或文化差异更大的海外市场作为目标市场。其基本顺序是:本地市场→地区市场→全国市场→海外相邻市场→全球市场。比如我国内地许多企业在海外的投资是从香港开始的,因为香港的地理位置同内地接近,文化同内地基本相同,先易后难的国际化模式的好处是企业可以有时间积累经验、积累资源,增加企业海外经营能力,减少决策的风险和失败的承受能力。“全球启动”模式是指企业从成立之初就实施国际化战略,一成立就是跨国公司,从而超越了一般企业国际化发展的许多阶段。海尔的国际化战略自称采用的是“先难后易”战略,即先进入国外最讲究、最挑剔的市场占领制高点,然后居高临下进入其他国家市场。但是,从海尔进入美国市场的发展线路看,海尔采取的战略实际上是“先易后难”战略。海尔从1995年开始向美国出口冰箱。起初是以OEM的方式,然后才开始打自己的品牌。而在美国设立“海尔美国贸易有限责任公司”和投资建立“海尔美国生产中心”则是在近5年之后,这时海尔已积累了较多的有关美国市场的知识。海尔在地理位置的发展上也是采取了传统的先近后远策略。1995年7月海尔在香港成立了贸易公司,1996年6月海尔在印尼成立莎保罗有限公司,1997年6月海尔在菲律宾成立海尔———LKG电器有限公司,同年8月在马来西亚组建海尔工业有限公司。按海尔总裁张瑞敏的说法,以上的投资都是为海尔进入美国市场练兵。除了进入方式以外,海尔的产品和投资方式也是先易后难。从产品种类来看,海尔的策略首先以一、二种产品打入美国市场,站住脚之后再多元化发展,目前在小型冰箱上,海尔基本站住了脚,接下来是扩大战果:销售和生产海尔的其他电器和电子产品。海尔在曼哈顿总部大楼第四层的近4000平方尺的展厅已开始展示和推销洗衣机、冰柜、大容量电冰箱、纯平电视和其他海尔产品。海尔在坎姆登的冰箱工厂周围还留有足够的地皮供进一步建工厂。麦肯锡公司的首脑人物柯尼茨�6�1奥玛认为,在技术变革、消费者偏好趋同化、规模经济和贸易保护主义强大压力,跨国公司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须在世界三大主要市场上,即美国、欧洲和日本,都成为一个真正的内部竞争者。海尔坚持走国际化品牌道路,海尔成功地进入了德国、美国、日本等世界上竞争最激烈的市场,成为这些世界最发达国家的本土化品牌,为其他国际化市场的开发、创国际化品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海尔品牌本土化战略海尔在美国市场上的竞争目前采用的基本是本土化战略。它在洛杉矶建立了“海尔设计中心”,在纽约建立了“海尔美国贸易公司”、在南卡罗莱纳建立“海尔生产中心”,在美国形成了设计、生产、销售三位一体的经营格局,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好的了解美国市场,更快的针对市场变化作出反应。海尔在美国销售的许多产品都不是海尔原有的产品,而是专门针对美国市场设计和生产的。也就是说,根据海尔海外信息站反馈的信息,针对美国人对冰箱的外观、制冷能力、使用习惯等区域化特征而专门设计、开发与制造的。海尔美国贸易公司和生产中心的人力资源管理也是实施本土化战略。许多在美国成功的日本公司采取的是独资子公司,总部选派经理人对其进行管理的方式。海尔的方式不同,海尔美国贸易是海尔同美国家电公司的合资企业,海尔持多数股权,而美国家电公司持少数股权。该合资企业管理完全交给当地雇佣的具有产业经验和开拓能力的美国经理人管理,美国管理人员得到很大的自主权,由他们来推销品牌,并争取新客户,海尔要做的只是制定经营战略。海尔在美国生产中心虽然是海尔的独资企业,但其主要管理人员都是美国的,目前除了几个中国派去的人员外,员工基本上全是美国人。海尔在美国既有优势,也存在着一些弱点。当世界家电业巨头纷纷到中国设厂,利用中国的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占领中国的广阔市场时海尔在美国市场生产有何意义?表面上看海尔此举似乎违背了比较优势规律,因为就生产上看美国成本大大高于国内,但仔细分析可以看出海尔在美国生产有许多无形的好处:一是有利于海尔争创世界品牌。美国是世界上进口家电最多的国家,世界上所有的家电名牌无不在这个市场上竞争。能在素以艰难著称的美国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等于向世界其他市场发出了一个强有力的信号,这样海尔可以凭借在美国的品牌更加容易打入世界其他国家的市场。二是有利于争取零售商和消费者。零售商和消费者都不喜欢“流寇”,因为家电产品需要解决售后服务等问题。在美国建立生产中心意味着对美国的消费者和销售商的一种承诺。海尔将长期在这里为顾客服务和提供后勤保障,这自然会使海尔的零售商和消费者对海尔的产品感到放心,提高零售商推销该品牌的信心,从而使海尔更容易争取到零售商和顾客。三是有利于更快针对美国市场作出反应。在美国建立贸易公司和设计中心,有利于海尔感受美国消费者需求的微妙变化和对百货商店实施库存监测,从而更能保障及时供货和提供更具针对性的产品。四是建立在坎姆登的工厂将有助于海尔消除“外来者”形象。原产地标识对于美国消费者在类似产品和价格之间进行选择时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对于美国消费者,“美国制造”标识有助于好感。海尔在美国市场上直接投资生产也有较大的风险,这些风险来自海尔在美国市场上许多不利因素。一是作为外来投资者,海尔必须对工人支付高于美国企业支付的工资才能吸引到同一档次的员工。远距离管理必然使管理费增加,包括增加通讯、交通费等。此外,文化摩擦带来的成本,在美国生产需要处理跨国文化管理问题,因为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存在巨大差异。二是占领小型冰箱市场利润比较薄,是美国主要家电厂家忽略了的市场。这类市场上海尔的竞争对手是像韩国的大宇这类竞争失利的品牌,海尔如果要往利润率高的那部分市场发展,则将直接同美国主要厂商对抗,那时必将遇到比现在更竞争。海尔在品牌、资金实力、研发能力等方面同美国主要厂商有较大的差距。三是多元化的风险。我国的格力公司专业化生产空调、小天鹅公司专业化生产洗衣机,曾被评为亚洲最好企业的科龙也只生产冰箱、空调、洗衣机等少数产品。海尔“生产69大门类10,800多个规格品种的产品”;在美国也准备推出众多产品,要保证每种产品的竞争力可能有困难。 海尔品牌国际化战略的深化海尔通过“先难后易”扩大出口,凭高质量达到用户对海尔产品的“认知”,通过“三位一体”实现在海外扎根,海尔已成功的实现了进入和本土化战略,现在海尔面临的是国际化战略的深化———创建国际化品牌。国际化品牌战略———开发国际化的知名品牌。海尔要做的是有国际竞争力的国际品牌运营商,“创牌”是海尔出口的最终目的。要创国际名牌,要加大宣传力度。过去海尔在美国市场上的宣传比较低调,除了在几个主要机场的手推车上打上“Haier”商标外,基本没有什么广告宣传。今后的海尔应加大宣传力度,采用一些新的广告媒体,包括广告牌、汽车站和电视等加强宣传,创造国际化的海尔。海尔的国际化和国际化的海尔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海尔的国际化是手段,它要求海尔的各项工作都能达到国际标准;国际化的海尔是目的,届时中国的海尔将成为国际化海尔的一个组成部分,还将有美国海尔、欧洲海尔、中东海尔等本土化的海尔出现在世界各地。为此必须在以下七个方面同时并举。一是观念国际化。促使海尔在国际市场上取得突出成绩因素很多。一是对核心竞争力的认识。海尔认为:国际化企业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在该组织内的人,而不是在产品和技术,只要有人具备了核心竞争力,才会产生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和技术,产品和技术的竞争力是人的竞争力的外在体现。二是对市场的认识。海尔认为:国际市场同国内市场一样,说到底就是“用户、用户、还是用户”!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在用户,为了满足用户的需求,必须不断改进我们的工作。三是对品牌的认识。海尔认为世界知名品牌绚烂多彩,其立足之本就是“质量、质量、还是质量”,质量是品牌的基础。与世界上著名的跨国公司相比,海尔在资金、技术等方面不具备优势,但海尔以创新精神形成了国际化海尔的灵活、高效率的比较优势。有外商曾赞叹说:“海尔人的精神是不可战胜的”。二是人才国际化。海尔为提高人才素质,一方面加快自己培养内部人才,另一方面整合全球人力资源。人员的本土化是海尔国际化的一个重要举措。三是产品国际化。海尔的原则是开发三种差别化的产品群,提高美誉度,提高主导产品知名度,通过潮流产品提高品牌信誉度,通过缝隙产品提高美誉度。四是技术国际化。目前,全世界最严格的六种质量标准,海尔都已经通过,为了进一步提高产品设计能力,海尔成立了集团的中央研究院,同时整合全球技术资源,建立全球技术联盟。五是市场国际化。海尔已经形成由一般市场到重点市场,由重点市场到信誉市场,由信誉市场到三位一体本土化三级递进的市场创新模式。六是网络国际化。海尔在海外的营销网络包括一般客户、海外经销商、合作(资)伙伴三类并存。七是机制国际化。海尔提出“内抓市场链,外抓国际化”,内外并举。美国海尔就是本土化海尔的范例,它的设计中心在洛杉矶,营销中心设在纽约,生产制造中心设在美国南卡罗莱纳州。总之,从1984年至今,家电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而海尔却始终保持了高速、稳定发展的势头,其奥秘就是海尔采取一步步的国际化战略并正在向国际化海尔迈进。第三章 海尔品牌国际化的经验与启示海尔品牌国际化的经验与启示作为品牌国际化规模比较大、也比较成功的企业,海尔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值得别的企业借鉴和学习,这些经验包括:一是坚持走自主品牌之路。与国内大多数企业在国际化之初普遍选择做OEM不同,海尔从一开始就坚持走自主品牌之路。海尔在出口产品时始终坚持使用海尔品牌。海尔的这种品牌战略使得海尔在向国外销售一定产品的同时也获得了一定市场,而当特定海外市场达到一定规模时,海尔就可以选择在该市场投资建厂。这就是海尔始终坚持的“先有市场、再建工厂”的国际化路径。如:自1990年海尔产品出口欧洲后,其在欧洲市场的份额节节攀升,产品赢得了当地消费者的厚爱。2000年,当海尔对欧洲的出口额已相当于—个欧洲中等冰箱厂的年产量时,为了最大限度节约运输成本、增加利润,并更好的在欧洲推广海尔品牌时,海尔果断选择了在欧洲投资建厂,并于2001年6月收购了意大利迈尼盖蒂公司下属的一家冰箱厂,实现了中国“白色家电”企业的首次跨国并购。海尔这种始终坚持走自主品牌之路的品牌战略也使得海尔在不到20年的时间内从一家濒临倒闭的国内企业成长为国际知名企业。二是坚持品牌本土化的原则。海尔总裁张瑞敏认为品牌国际化就是品牌的本土化。他认为只有做到设计中心、营销中心、制造中心“三位一体”的本土化经营,品牌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国际化。美国海尔就是本土化的一个范例,它的设计中心设在洛杉矶,营销中心设在纽约,生产制造中心设在南卡罗莱那州。本土化经营的最大好处就是能得到投资所在国的认同,避免中国企业在走向国际市场中常遇到的反倾销问题。如果不是本土化经营,一旦发生反倾销诉讼,就只能被动地等待应诉,而实现本土化就可以比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彩电企业遭到欧盟反倾销起诉,损失惨重,但海尔采取本土化经营的方式,受到的冲击就比较小。三是坚持不断创新。品牌国际化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做法,要因地因时因制度而变化创新。各个目标市场的国情不同,经济自由的程度、法律体系不同,品牌国际化的方式也应该不同。海尔在美国、欧洲都是采取研发、生产、销售三位一体的形式,但具体而言,在美国是一个模式,在欧洲是另一个模式,而且都运行得比较好。比如同样在海外建厂,在美国海尔采取买地建厂的方式,在欧洲则采取并购的方式,这都是根据欧美国家的国情与法律规定不同而变化的。在东南亚,海尔则采取另一种模式,因为东盟内部互相减免关税,实行保护政策,所以海尔在东盟不同的国家建立不同的基地,再统一整合资源向整个市场渗透。最能放映海尔品牌国际化过程中创新的还是它在产品设计上的创新。海尔在品牌国际化过程中十分注意使产品适合当地的国情民情。海尔彩电为国外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消费者量身订做,设计出了许多风格迥异的完全本土化的产品。如在阿拉伯人聚居的中东地区,海尔推出了从13寸到33寸全系列的阿拉伯文屏幕显示的彩电产品,使当地的居民拥有了自己语言的电视。在美国,政府为了预防青少年犯罪,在电视台发射的电视节目信号中预设了由密码控制的节目暴力级别,为区分、控制这些节目级别,海尔彩电专门开发了V—chip防暴力功能,使美国的家长可以放心地让孩子远离电视暴力。而海尔彩电专门开发研制的CCD哑语功能,可以将电视解说转化成英文并显示在电视屏幕上,让南、北美洲的聋哑用户也享有了看电视的权利。海尔还开发了适合在中东沙漠地区使用的信号超强接收和宽电压彩电,满足欧洲地区特殊电视制式要求的PAL、SECAM多制式彩电,符合亚太地区消费习惯的小屏幕前置AV端子彩电及AV立体声彩电,适应美洲NTSC制式下有线电视网的18l频道彩电,通过澳洲SAA认证严格检测的100Hz无屏闪彩电等等。这些都对海尔扩大产品销售、建设品牌起到了极好的促进作用。四是坚持“以外促内、以内养外、内外互促”。海尔到国外(特别是发达国家)投资建厂后,国内许多人表示不理解,他们认为按照经济学一般理论,海尔到美国建厂是不对的,而应该是美国企业到中国来建厂。因为中国有大量廉价的劳动力,劳动力成本低,资本总是朝能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地方流动,海尔却跑到劳动力成本高的地方。对此海尔采用了另一种思维方式,认为外国公司之所以到中国来,是因为在其资源组合中最缺少的是廉价劳动力,而对中国企业来说,虽有廉价劳动力优势,缺少的却是技术和人才。所以,到美国去虽然付出比较高的成本,但是海尔获得了需要的技术和人才。情况确实如此,在美国设厂使海尔受益匪浅。在产品设计上,海尔可以最先设计出适合美国消费者的产品,可以提前达到美国制定的新能源标准,可以加人美国的家电协会,获得最新的行业信息,这些对中国企业来说才是最重要的。更重要的是,海尔通过到美国直接投资建厂并努力得到美国消费者的认可,极大的在国内外提升了海尔的品牌形象,海尔品牌价值也因此快速增长。在海尔到美国直接投资建厂后,海尔品牌价值很快由1999年的265亿元飙升到2005年的702亿元,牢牢占据了中国最有价值品牌第一的位置。在国际化品牌实验室2005年报告中,海尔品牌已成功的进入了世界100强。海尔的品牌形象的快速提升不但大大促进了海尔产品的出口,也大大促进了海尔产品在国内市场的销售。而且,在国内市场,海尔产品不但卖的好,而且价格卖的高。海尔的很多产品价格甚至比西门子、LG等国际著名品牌卖的贵,这是国内其它品牌无法做到的。实际上,海尔无形中走上了“以外促内、以内养外、内外互促”的品牌国际化道路。即海尔首先通过在美国等发达国家市场直接投资建厂来提升品牌形象,然后利用提升的品牌在国内和其它新兴市场获取丰厚利润,再用在国内和其它新兴市场获得的丰厚利润来弥补了在美国等发达国家市场暂时的亏损并进一步加强在发达国家的品牌建设。

海尔集团财务状况分析论文

海尔集团公司(简称:海尔),于1984年在青岛创立,是一家生活解决方案提供商。公司从开始单一生产冰箱起步,拓展到家电、通讯、IT数码产品、家居、物流、金融、房地产、生物制药等领域,从制造产品逐渐转型为制造创客的平台。公司旗下青岛海尔(股票代码:600690)和海尔电器(股票代码:01169)两大平台上聚合了海量创客及创业小微。下面是我为你带来的海尔集团财务状况分析论文 ,欢迎阅读。

摘要:

财务分析是对企业过去及现在的经营状况、财务状况以及风险状况进行的分析活动,它是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内容。以海尔集团为研究对象,对海尔集团的经营状况、短期偿债能力、长期偿债能力、营运能力、获利能力、发展能力进行分析,对其经营业绩作出评价并对未来发展提出建议。

关键词:

财务;指标;分析;海尔集团

财务分析是进行企业投资决策的重要手段。通过财务分析,借以评价投资对象的投资价值,了解投资风险,并预测其未来可实现的经济效益。财务分析的基本方法就是建立评价指标体系,以此对投资对象进行财务分析和评价。通过对财务状况进行深入的分析,可以发现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能为企业的经营决策提供依据。

海尔集团是世界第四大白色家电制造商、中国最具价值品牌。海尔在全球30多个国家建立本土化的设计中心、制造基地和贸易公司,全球员工总数超过5万人,已发展成为大规模的跨国企业集团,2010年海尔集团实现全球营业额1180亿元。在创新实践中,海尔探索实施的“OEC”管理模式、“市场链”管理及“人单合一”发展模式引起国际管理界高度关注。目前,已有美国哈佛大学、南加州大学、瑞士IMD国际管理学院、法国的欧洲管理学院、日本神户大学等商学院专门对此进行案例研究,海尔“市场链”管理还被纳入欧盟案例库。本文通过2008年到2010年这三年财务数据对海尔集团进行纵向比较,分析海尔的.财务状况及发展进行分析。

1偿债能力分析

先对短期偿债能力分析,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每年都大于1,就已经表明公司随时有足够能力去填补流动负债,再进一步分析,流动比率从2008年的下降到2010年的,两年内下降幅度较大,主要是流动资产增长不及流动负债快而引起的;速动比率在2008年比2007年下降了80个百分点,到10年又比2009年上升15个百分点,似乎与流动比率相矛盾,原因在2009年公司存货积压增加,到2010年时变卖存货,这样相对速动比率就有小幅度上升。现金比率与现金流动负债比都处于下降状态,其中现金比率2008到2010年分别为、、,2010年比2008年下降20多百分点,现金流动负债比也从2008年的下降到2010年的,下降将近30个百分点。虽然两者都在下降,但是不存在短期偿债风险,也同时证明公司试图更大利润流动负债为经营服务,只是应注意其合理性,不能过分扩大流动负债。从长期偿债能力上看,2010年资产负债率为,所有者权益比率为,权益乘数为,而有形净值债务率为(影响不大),这些都是表明公司资本雄厚的实力。

2盈利能力分析

从表中我们可以分析,营业毛利率快速增长,销售净利率也随之上升,营业毛利率从2008年的上升到2010年的,仅仅两年时间就将营业毛利率提升个百分点,使得销售净利率也在两年内上升了个百分点。在成本费用利润率中,因为营业成本减少而营业收入增加,所以也从2008年的上升到2010年的,但是期间费用一直在增加会影响成本费用利润率上升幅度不大。总资产利润率的增长,2008年到2010年分别为、、都处于稳步且大幅度增长,因为它的增长也直接引起总资产净利率和总资产报酬率上升,最后使得两者在2010年分别上升到、。分析得出能引起总资产利润率上升的因素是流动资产利润率和固定资产利润率,其中流动资产利润率增长幅度不大,到了2010年才为,两年内只上升个百分点;而固定资产利润率从2008年到2010年上升个百分点,达到2010年的4723%,是流动资产利润率的3倍多,出现了资产配置不合理问题,很可能是流动资产过多,相应的固定资产不足,很容易出现流动资产闲置或浪费和固定资产过渡使用。就目前来说,资产配置问题还不能直接拉下总资产利润率。

在资本盈利上看,很明显知道,营业盈利与资产盈利能力都逐渐加强,直接使得资本盈利能力增强。所有者权益利润率两年内就增长了一倍多,也使净资产收益率增长一倍多,到2010年时两者分别为、。股本在2009到2010年都没增加,利润的增加长促使股本收益率增长,分别为、,还有资产保值增值率都比100%大,所以说盈利能力在逐渐加强。

3营运能力分析

盈利水平和经营管理状况的营运能力分析是必要的财务指标分析,它的强弱直接影响获利多少。公司总资产周转率在2008和2009年间还能保持一定增长,分别为 和次,可是一到2010年就下降到,周转天数也比2009年增加了18天多,虽然有所下降,但是比2008年还算不错,引起总资产周转率在2010年下降的原因是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的周转率都下降。其中流动资产周转率由2009年的次下降到2010年的次,还比08年的次少,且两年内平均周转天数增加了天。进一步分析流动资产结构中的存货和应收账款的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在两年间都是下降趋势,从2008年的次减少到2010年次,周转天数也增加13天;应收账款周转率与存货周转率恰恰相反,从2008年到2010年,应收账款周转率上升次,周转天数减少13天多,由于存货周转率处于下降状态,所以应收账款周转率在一定程度上还不及把流动资产周转率拉升。固定资产周转率波动与总资产周转率变化相似,先增长后下降,直到2010年时的固定资产周转率水平比2008年的要高,周转天数平均减少了天。周转水平还可以说稳定,但是还需要有待提高。

4发展能力分析

先从营业增长方面上看,营业收入增长率2008年到2010年分别为 ,在2009年还能保持大幅度增长,但到2010年就明显减缓,可能受经济环境的影响,在市场上蒙受损失较多,这就引起2010年收入增长减慢;营业利润增长率2008年到2010年分别为 ,2010年营业利润增长在营业收入增长减慢下也开始放慢速度,当年投资收益也增长不少,所以减少20个百分点,还是属于快速增长的;利润总额和净利润增长变化相似,由于所得税税率没多大变化,所以增长率也相差无几,其中2009年增长率为100%,说明当年经营业绩相当不错,到2010年就下降到,也是之前分析的原因直接引起的。

在资产增长上看,总资产增长率2008年到2010年分别为 ,也是先增后降的变化,其中2010年流动资产增长率为,固定资产为,都是自2009年后资产规模没有过大的扩张,就是资产增长率较小,也引起营业收入增长减缓,营业收入增长率与总资产固定资产增长率相对较小,而比流动资产增长率就较大,所以还需要调整一下资产结构,建议适当增加流动资产比重。

从资本增长率分析,股本只是在2009年增长,2010年没有变化,股东权益增长率2010年比2009年略有下降,因为公司开始利用负债经营生产,其下降有利于公司发展;2010年累计保留盈余率在未分配利润大有增长而股本不变下比2009年略有上升,增长水平还是能保持上升的。总之,在2010年发展水平比2009年有一定下降,应该尽快解决资产结构上的增长问题,这样才能取得更多的收入,提高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1]荆新,王化成,刘俊彦.财务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4).

[2]王庆成.财务管理[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5.

[3]詹母斯·范霍恩等著.现代企业财务管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4]李相国主编.企业财务管理[M].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1993.

海尔的文化观 有生于无——海尔的文化观 海尔企业文化是被全体员工认同的企业领导人创新的价值观。 海尔文化的核心是创新。它是在海尔二十年发展历程中产生和逐渐形成特色的文化体系。海尔文化以观念创新为先导、以战略创新为方向、以组织创新为保障、以技术创新为手段、以市场创新为目标,伴随着海尔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强、从中国走向世界,海尔文化本身也在不断创新、发展。员工的普遍认同、主动参与是海尔文化的最大特色。当前,海尔的目标是创中国的世界名牌,为民族争光。这个目标把海尔的发展与海尔员工个人的价值追求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每一位海尔员工将在实现海尔世界名牌大目标的过程中,充分实现个人的价值与追求。 海尔文化的核心是创新 案例:“有生于无”与“以柔克刚” 有一次,张瑞敏首席执行官出访日本一家大公司。该公司董事长一向热衷中国至理名言。在这位董事长介绍该公司经营宗旨和企业文化时,阐述了“真善美”,并引述老子思想,张瑞敏也发表了自己看法:《道德经》中有一句话与“真善美”语义一致,这就是“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张瑞敏以这句话诠释了海尔文化之重要性。他说,企业管理有两点始终是我铭记在心的:第一点是无形的东西往往比有形的东西更重要。当领导的到下面看重的是有形东西太多,而无形东西太少。一般总是问产量多少、利润多少,没有看到文化观念、氛围更重要。一个企业没有文化,就是没有灵魂。第二点是老子主张的为人做事要“以柔克刚”。张瑞敏说:“在过去人们把此话看成是消极的,实际上它主张的弱转强、小转大是个过程。要认识到:作为企业家,你永远是弱势;如果你真能认识到自己是弱势,你就会朝目标执着前进,也就会成功。” 有一次,一位记者问张瑞敏:“一位企业家首先应懂哪些知识?”张瑞敏想了想说:“首先要懂哲学吧!” 张瑞敏能联系企业实际,从老子思想中悟到“无”比“有”更重要、“无”生“有”的道理,也悟出柔才能克刚、谦逊才能进取的为人做事之理。骄横与张扬永远是企业衰败之源。 人的成熟,在于思想的成熟。企业家的成熟在于实践经验基础上形成的理念体系。一切成功的企业家都是经营哲学家。著名经济学家艾丰为《张瑞敏如是说》一书写序,题目就是:“不用哲学看不清海尔”。艾丰用哲学恰到好处地评价了张瑞敏。 案例:海尔文化走进哈佛讲坛 1998年3月25日 ,在美国哈佛商学院内,工商管理硕士二年级学生的课堂上是一番异常热烈的景象,大家正欣喜万分地迎接一位陌生的老师——来自中国的企业家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 “请大家想想看, 1984 年张瑞敏先生面临的严重挑战是什么?”林·佩恩教授循循善诱地向大家提出一个又一个问题。 呈马蹄形排列的座位上立即举起一片手臂,大家迫不及待地想表述自己的想法。其中有拉美人、日本人,更多的是美国人。 教授不断提问,把讨论逐渐引向深入。“海尔具有每年增长 80% 的速度,成为家电发展最快的企业,大家认为什么是影响海尔成功的因素?你若是张先生,又如何做出决策?海尔管理为什么是有效的?一条‘休克鱼'为什么能被海尔文化激活?为什么研究企业文化就是研究活力?”学员们各自发表着看法。 张瑞敏听着各国硕士生的提问和对海尔文化案例的热烈讨论,对他们提出的问题一一作了解答。 一位美国的学生说:“从张先生的讲课中,我第一次了解到了中国企业成功的管理!” 张瑞敏是走上哈佛讲坛的第一位中国企业家,以海尔的卓著业绩和精辟经营理念让世界认识了中国企业与成功的海尔文化。这一事件在中国企业管理史上具有重要历史意义,它说明,中国企业只要创新,同样也可以在企业管理方面为世界做出贡献。 海尔企业精神、工作作风诠释 求变创新,是海尔始终不变的企业语言。 更高目标,是海尔以一贯之的企业追求。 创业21年、已全面搭建全球本土化框架的海尔,正进入一个崭新的战略发展阶段--全球化品牌战略阶段。面对着全球化竞争的新方向,海尔将开始企业精神和工作作风的新一轮升级创新。 第一个十年 海尔精神:无私奉献 追求卓越 海尔作风:迅速反应 马上行动 从1984到1995,海尔十年创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立志要干出中国最好的冰箱的海尔创业者们,发出了"无私奉献、追求卓越"的心声。 作为国内最后一家引进冰箱项目的工厂,要想后来居上,必须速度制胜,"迅速反应、马上行动"成为当时全体海尔人一致的工作作风。在这种企业精神和工作作风的推动下,海尔十年创业首战告捷,创出中国家电第一名牌。 第二个十年 海尔精神:敬业报国 追求卓越 海尔作风:迅速反应 马上行动 1995年,在国内市场取得长足发展的海尔,开始聚焦国际市场。以当年海尔工业园落成为标志,海尔二次创业创国际名牌战略宣告启动。 作为中国民族企业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尝试者,创中国人自己的国际名牌,成为海尔人此后最执着的追求。具有民族意义的企业精神:敬业报国、追求卓越,成为海尔人挑战国际名牌的精神底蕴。 在这一时期,海尔的工作作风有了更深的价值取向,"迅速反应、马上行动"成为海尔创造比较优势、挑战国际名牌的速度利器,面临资金、技术、人才等巨大差距的海尔,以跨越式赶超为动力,义无反顾地冲向国际名牌的目标。 2005年8月30日,《金融时报》评选中国十大世界名牌,海尔荣登榜首。在全球白色电器制造商中,海尔排名第四。 第三个十年 海尔精神:创造资源 美誉全球 海尔作风:人单合一 速决速胜 全球化的海尔,需要全球化的海尔精神。 海尔的全球化,需要企业的全球化追求。 遍布全球的5万海内外海尔员工,海尔创世界顶级品牌的目标,都需要一种全球视野的共享价值。海尔新的企业精神--"创造资源 美誉全球"应运而生。 "创造资源"本质上是创新。与国际顶级企业相比,目前的海尔还不具备资源优势,但在创新的旗帜下,海尔可以而且能够创造资源,能够拥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美誉全球"就是海尔全球化品牌战略阶段的更高目标。海尔在全球各地满足用户需求的综合美誉,就是海尔世界名牌的根本内涵。 在这一更高的目标下,"人单合一 速决速胜",就成为海尔工作作风的最新表述。"人单合一"是手段,"速决速胜"是目的。每一个SBU都要与市场准确地结合,然后以速度取胜。 第一个十年,创业,创出中国第一名牌; 第二个十年,创新,走出国门,创国际化企业; 第三个十年,创造资源,实施全球化品牌战略。 海尔企业精神的创新之路,就是海尔的品牌之路。但无论怎样调整,海尔人都自始至终胸怀着一个崇高的指向:创世界顶级品牌!

你的论文写完了吗??我也要用。。

海尔公司国际化经营问题研究论文

引导语:在强手如云的家电市场上,海尔品牌的产品质量几乎可以说有口皆碑。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海尔品牌管理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

海尔自创立以来,从一个亏损的小厂发展成为至今一个世界知名品牌,其产品更是进入到千家万户。作为中国的世界名牌,海尔这一路走来所采取的国际化策略是值得我国很多即将走向国际化甚至已经走向国际化的企业学习与借鉴的。就海尔的品牌国际化战略及其给我国企业带来的启示作出自己的一些分析。

【关键词】

海尔;品牌国际化;“先难后易”;启示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的关注,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涌入我国境内进行投资,也拉动了我国本土品牌的发展壮大,比如说海尔、联想、华为等,这些品牌在国际上也是占据一定地位,受到很多国内外消费者的喜爱。

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向来遵守“优胜劣汰”这一竞争规则,而海尔作为国内的领导品牌,早已走在其他企业的前面,甚至领先于世界上的很多品牌。在国际竞争当中,海尔从来不停滞不前,一直保持着积极创新的姿态,才取得了如今的地位。

一、海尔集团简介

海尔公司成立于1984年,将公司建立于青岛。一开始,海尔公司只生产一种型号的冰箱,而如今在我们身边海尔的产品处处可见:电冰箱、洗衣机、空调、电饭锅、洗碗机等包括白色、黑色、米色三大类家电在内的69大类10800多个规格的产品,可以说是囊括了家电业的各个领域,并且海尔也十分注重售后服务,为消费者提供了一定的售后保障。

在今天,我们看到的都是海尔的成功之处,其实,海尔自成立以来,也曾遇到很多困难。海尔公司成立之时,是一个亏损147万元的小厂,就在1985年12月的某一天,“砸冰箱”的事件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这家亏损且不知名小厂的命运。他拿起大锤子亲手砸了第一台有质量问题的冰箱,并要求将查出的76台全部砸掉。砸冰箱这一举动,砸醒了海尔人的质量意识,同时也砸出了海尔“要么不干、要干就要争第一”的精神。如今,海尔也已从生产单一冰箱发展至拥有15100多个规格的产品群,率先进入国际市场。

二、海尔的国际化战略

品牌的国际化向来是海尔发展的目标,且对海尔人来说国际化不只是出口创汇,更重要的是出口创牌,这并不是任由企业是否愿意,而是企业是否有这个能力,而海尔的目标正是如此,成为国际化的海尔,创出中国的世界名牌。

(一)稳定国内市场

海尔从建立初期,产品质量是关键,1985年张瑞敏砸冰箱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而这一事件也为海尔树立起了一个良好的形象,使得国内市场的消费者都认为海尔的冰箱都是高质量的产品。

经过较长时期的发展,海尔在国内传统家电市场已稳居第一的地位,要想再增长一个百分点已经是相当的困难,所以走向国际已经是必然的途径。并且,企业要想做大做强,走国际化道路也是必然的途径,但在这之前,必然要坚挺企业在国内的地位,而在国内家电行业中,海尔已经占据了这种有利地位。

(二)自主式扩张与海外兼并收购

国际化是一个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经途径,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化,进行海外扩张一般采用自主式扩张和兼并收购两种方式。海尔国际化初期,主要采用自主式扩张的方式,采取这种方式,首先是需要具备一定的品牌知名度,然后就是具有一定的资金实力,因为在海外扩张初期,往往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这不是任何一个企业都能具备的实力;其次就是在国外投资设厂,特别是发达国家,劳动力费用和租金上往往要高于国内,就不再具备在国内生产的劳动力成本低等比较优势,产品的生产成本也就会增加。海尔进行对外扩张初期,主要是将产品出口到国外,进行海外 营销 。大量的产品出口到国外且在国外市场销售,获得当地市场的肯定与认可后,海尔于1999年在美国投资建厂,如今海尔拥有在洛杉矶的产品设计中心、在南卡罗米纳州的工厂、位于纽约的 营销 中心,并且在美国逐渐形成一整套研发、生产、销售体系,实现了“三位一体本土化”。海尔还在亚、非洲等发展中国家大力进行扩张。2000年以后,海尔开始进行一定规模的兼并与收购。比如说海尔于2001年6月,并购了意大利的一家电冰箱厂,目的就是扩展欧洲市场,以此作为生产基地。

(三)采取“先难后易”的策略

对于很多企业来说,在进入国际市场初期,大多会先以发展中国家为目标市场,这样相对较容易取得成功。但是,海尔采取的是“先难后易”的策略,先以发达国家为目标市场,再出口到发展中国家。因为如果在发达国家站稳了脚跟,一旦创造了名牌效应,就很容易打开发展中国家的市场。但是这一策略在短期内是很难实现的,面临着很大的挑战,需要很长的时间,但只有这样才能增强海尔的市场竞争能力,海尔选择这一“先难后易”的策略,把困难提前,目的就是为塑造“海尔”的国际品牌形象。而结果证明,海尔这一决策使得它的产品得到了消费者的认可,树立起了高价值产品的形象,也实实在在的让海尔人明白,要想做大做强,就必须创立名牌产品,否则就难以在国际市场上立足。

(四)培养品牌的美誉度

海尔人知道,“中国制造”长期以来被西方人定义为廉价产品的标志,所以在海尔开拓国际市场初期,就不是以低价来占领市场,而是靠消费者对海尔这个品牌的认同度来实现的,一直坚持走“优质优价”的路线,保持产品价格波动不大,使得消费者认为其是因为质量好才保持价格的稳定,按照西方消费者的消费习惯,他们更注重产品质量,而不是价格。海尔为使自己的品牌成为真正的全球知名品牌,实施了全面的本土化战略,在保持高质量的同时,还和当地消费者的需求紧密结合,甚至超前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这就需要设计、生产和营销各环节实现本土化。

三、海尔国际化所带来的启示

先如今,海尔品牌已是享誉全球的中国名牌,他的产品早已深入到千家万户,在同行业中也是领头羊,他的成功对我国很多企业走向世界带来了很多的启示。

(一)要强化企业自身的本领

早期,“砸冰箱”事件给海尔人敲了一个警钟,产品的质量一定是放在第一位的,从而长期以来,海尔产品的质量一直是值得信赖,也为其创立名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个品牌在走向国际之前,必须有国内的坚实基础作为后盾,海尔也认识到了这一点,在走向国际化之前就在我国境内充分发展了生产链的销售链,较早的在国内树立了品牌概念,将“海尔,真诚到永远”的良好形象牢牢地扎根到国人心中。

(二)“先难后易”的独特策略

海尔国际化初期,首选进入美国这个发达国家市场,这一策略与大多数企业不同。很多企业向国际发展初期,一般选择像非洲、东南亚等不发达的国家,这样可以减少成本,竞争相对较弱,可以避免很多贸易壁垒方面的阻碍。但海尔认为,一开始就进入像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市场,一旦站住脚跟,再进入发展中国家市场就比较容易,而如果先进入那些不发达国家市场,即使获得了效益,到时再打入发达国家市场,又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和精力。所以海尔选择了“先难后易”的进入策略,带着在发达国家树立起的名牌效应较轻松的进入到了发展中国家市场。

(三)充分满足或提前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一个企业的产品要想得到消费者的青睐,必须是该产品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且是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海尔同样的也认识到了这个问题,所以海尔在海外通过一系列的自主扩张和收购兼并,实现了“三位一体本土化”,使得设计、研究、生产和营销都能与当地消费者的需求紧密结合,并且深入的了解了当地市场,生产出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差异化产品。这种与当地市场主流产品产生了差异化,同时又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且又有质量保证,再加上海尔一直以来遵守“顾客至上”的原则,自然而然,其产品更能获得消费者的认可。

(四)树立正确的国际化战略目标

以海尔的实力,完全可以做OEM,,并且我国的很多企业通常就是做OEM或者通过出口的方式来参与国际竞争。但是海尔知道,这样虽然也能为企业在初期赚取丰厚的资金,也可以引进一些先进的技术,但是这始终是在做别人的品牌。所以海尔坚持“出口不仅仅是为了创汇,更是为了创牌”,要么不做,要做就做“世界级品牌”,努力完成从“世界级工厂”到“世界级品牌”的跨度。

海尔之所以取得如今的成就,离不开上述的国际化策略,当然也不仅仅只是这些,比如人才的利用、产品售后服务、企业文化的塑造和建设等也是海尔实现品牌国际化的一些重要的策略。

如今,品牌国际化是一个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要求了企业具备更强的竞争力。而目前我国企业对品牌的培育正处于起步阶段,而海尔的成功正可以给这些企业在未来的发展起到很好的借鉴与启示作用。对于我国来说,拥有越来越多的世界知名品牌,无疑能增强我国的国际竞争能力,在国际竞争中处于越来越有利的地位。

参考文献:

[1]胡泳.海尔的高度,2008

[2]蔡环宇,万少枚.浅析海尔国际化中的品牌营销[J].科技广场,2009(06)

[3]宿春礼.海尔的49项经营管理准则.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03)

[4]马传盛.海尔集团自主经营体管理模式案例研究.2012

[5]潘琪.海尔家电差异化竞争策略研究,2008

[6]吉辉.从海尔国际化看企业的品牌发展战略.2011

第一章 绪 论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本研究希望通过关于海尔品牌国际化战略的研究来说明,在当今市场竞争中,品牌竞争日益突出。企业竞争就是产品竞争,最终是围绕着品牌竞争。世界500强的发展历程也表明,一个企业的发展过程也是品牌的创建过程。品牌的创建提高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推动了企业的发展。海尔集团的发展历程也验证了这一点。海尔集团自1983年创建以来,实现了持续稳定发展,已成为在海内外享有美誉的大型国际化企业集团。取得如此的业绩,主要是由于海尔企业家群体和全体员工能围绕创建知名品牌,提高核心竞争力,着力建立市场化经营机制。推动海尔集团全面进入市场,成为自主创新、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市场竞争主体,保证了企业的持续发展。总而言之,企业竞争必须拥有自己的品牌才能在市场上生存和发展。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广泛传播,产品之间的差异性越来越趋于同质化,品牌逐渐取代产品本身的使用功能成为消费者购买的理由和保证,而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由传统的产品的竞争转化为品牌的竞争。在买方市场下,是否拥有具竞争力的品牌已经越来越成为企业克敌制胜的关键。同时,品牌的成功之路是艰巨而漫长的,尽管我国的品牌与国外著名品牌相比,无论是在品牌价值、经营规模,还是全球化程度、获利能力、技术水平方面都仍有很大的差距,而且我国企业实行品牌竞争战略,并致力于增强自有品牌的核心价值,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但是,海尔等民族品牌的崛起也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品牌未来的希望。 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的现状国外关于品牌与品牌国际化的研究关于本课题的国外理论研究,主要涉及品牌方面,包括品牌的差异性、模式、结构体系等,如:认为——品牌来源于消费者反映的差异度,如果没有差异性,那么具有品牌的产品本质上还是一般意义上所说的产品,差异性是消费者综合各方面的因素对产品产生的理解,是消费者对产品的感知。法国学者Kapferer总结了七种品牌全球化模式。并认为奢侈性品牌应采用标准全球化模式,而汽车品牌国际化应遵循标准本地化模式。例如福特Fiesta在德国是微型车,但在葡萄牙却是房车。道格拉斯等认为建立一致的品牌结构体系是品牌国际化的关键,因为那将有助于强势品牌在市场中的发挥作用,并有效的整合所兼并的品牌。其中关于品牌国际化研究的代表专家是美国著名品牌专家凯勒,他就品牌国际化对企业的发展的意义作了卓有成效的研究。他认为,企业实施品牌的国际化具有以下优势: 1实现生产与流通的规模经济。2降低营销成本。3大范围的感染力。4品牌形象的一贯性。5知识的迅速扩散。6营销活动的统一性。国内关于品牌及品牌国际化的研究关于本课题的国内理论研究,品牌方面研究如:著名学者东方赢教授认为——品牌是顾客及有关群体对产品的认识和印象。品牌国际化方面如:韦福祥可能是国内最早较为系统地研究品牌国际化的学者,他认为品牌国际化就是品牌的全球化经营,是指将同一品牌以相同的名称(标志)、相同的包装、相同的广告策划等向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区域进行延伸扩张的一种品牌经营策略,以实现统一化和标准化带来的规模经济效益的低成本运营。其中涉及或针对海尔品牌及品牌国际化研究方面如:孙健、纪建悦、王福新合著 一个中国企业的成长阐述——品牌的核心一方面是高质量,另一方面是卓越的服务。这决定了创立品牌及保持品牌是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需要做许许多多基础性的管理工作。海尔品牌的创立展示了这样的过程。王源著作 浅析企业品牌战略阐明——海尔品牌战略的成功不仅在于它注重提高产品的内在质量,更在于它注重提高产品的知觉质量,即把产品的高质量信息通过各种途径传递给消费者,变成受消费者欢迎的品牌形象。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则认为品牌国际化的本质就是品牌在世界各地本土化的过程,正因为如此,海尔品牌国际化从一开始就选择了海外生产、海外设计、海外销售的“标准”本地化模式。关于品牌国际化研究的内容已经具有相当的深度,对企业的指导意义逐渐增大,但是针对本课题——海尔品牌国际化战略的研究还有一定的空间,因此,本课题以海尔为题浅析其国际化战略及对中国其他企业的启示。论文的结构与研究方法 论文的结构本文共分3章,各章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 引言。主要阐述本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介绍本课题的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的现状以及本文的结构与研究方法。第二章 海尔品牌国际化战略。主要介绍了海尔品牌的进入模式、海尔品牌本土化及海尔国际化战略的深化。第三章 海尔品牌国际化的借鉴意义,主要介绍了海尔品牌国际化的经验与启示。 论文的研究方法本文主要运用论证法、材料收集来阐述课题研究的意义。拟好课题研究的提纲,作好课题论证的数据的利用,参阅一些国内外的研究成果,使用参考书。第二章 海尔品牌国际化战略海尔品牌的进入模式一般而言,企业的国际化过程有两种模式,一种是渐进模式,即“先易后难”模式,另一种是“全球启动”模式,可以说是“先难后易”模式。“先易后难”包括目标市场的选择先易后难和经营方式的先易后难。目标市场的先易后难指的是企业在国际发展过程中,首先选择自己熟悉的、地理位置或风俗习惯相近的海外市场作为国际发展的目标市场,然后选择相对陌生、地理位置更遥远或文化差异更大的海外市场作为目标市场。其基本顺序是:本地市场→地区市场→全国市场→海外相邻市场→全球市场。比如我国内地许多企业在海外的投资是从香港开始的,因为香港的地理位置同内地接近,文化同内地基本相同,先易后难的国际化模式的好处是企业可以有时间积累经验、积累资源,增加企业海外经营能力,减少决策的风险和失败的承受能力。“全球启动”模式是指企业从成立之初就实施国际化战略,一成立就是跨国公司,从而超越了一般企业国际化发展的许多阶段。海尔的国际化战略自称采用的是“先难后易”战略,即先进入国外最讲究、最挑剔的市场占领制高点,然后居高临下进入其他国家市场。但是,从海尔进入美国市场的发展线路看,海尔采取的战略实际上是“先易后难”战略。海尔从1995年开始向美国出口冰箱。起初是以OEM的方式,然后才开始打自己的品牌。而在美国设立“海尔美国贸易有限责任公司”和投资建立“海尔美国生产中心”则是在近5年之后,这时海尔已积累了较多的有关美国市场的知识。海尔在地理位置的发展上也是采取了传统的先近后远策略。1995年7月海尔在香港成立了贸易公司,1996年6月海尔在印尼成立莎保罗有限公司,1997年6月海尔在菲律宾成立海尔———LKG电器有限公司,同年8月在马来西亚组建海尔工业有限公司。按海尔总裁张瑞敏的说法,以上的投资都是为海尔进入美国市场练兵。除了进入方式以外,海尔的产品和投资方式也是先易后难。从产品种类来看,海尔的策略首先以一、二种产品打入美国市场,站住脚之后再多元化发展,目前在小型冰箱上,海尔基本站住了脚,接下来是扩大战果:销售和生产海尔的其他电器和电子产品。海尔在曼哈顿总部大楼第四层的近4000平方尺的展厅已开始展示和推销洗衣机、冰柜、大容量电冰箱、纯平电视和其他海尔产品。海尔在坎姆登的冰箱工厂周围还留有足够的地皮供进一步建工厂。麦肯锡公司的首脑人物柯尼茨�6�1奥玛认为,在技术变革、消费者偏好趋同化、规模经济和贸易保护主义强大压力,跨国公司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须在世界三大主要市场上,即美国、欧洲和日本,都成为一个真正的内部竞争者。海尔坚持走国际化品牌道路,海尔成功地进入了德国、美国、日本等世界上竞争最激烈的市场,成为这些世界最发达国家的本土化品牌,为其他国际化市场的开发、创国际化品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海尔品牌本土化战略海尔在美国市场上的竞争目前采用的基本是本土化战略。它在洛杉矶建立了“海尔设计中心”,在纽约建立了“海尔美国贸易公司”、在南卡罗莱纳建立“海尔生产中心”,在美国形成了设计、生产、销售三位一体的经营格局,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好的了解美国市场,更快的针对市场变化作出反应。海尔在美国销售的许多产品都不是海尔原有的产品,而是专门针对美国市场设计和生产的。也就是说,根据海尔海外信息站反馈的信息,针对美国人对冰箱的外观、制冷能力、使用习惯等区域化特征而专门设计、开发与制造的。海尔美国贸易公司和生产中心的人力资源管理也是实施本土化战略。许多在美国成功的日本公司采取的是独资子公司,总部选派经理人对其进行管理的方式。海尔的方式不同,海尔美国贸易是海尔同美国家电公司的合资企业,海尔持多数股权,而美国家电公司持少数股权。该合资企业管理完全交给当地雇佣的具有产业经验和开拓能力的美国经理人管理,美国管理人员得到很大的自主权,由他们来推销品牌,并争取新客户,海尔要做的只是制定经营战略。海尔在美国生产中心虽然是海尔的独资企业,但其主要管理人员都是美国的,目前除了几个中国派去的人员外,员工基本上全是美国人。海尔在美国既有优势,也存在着一些弱点。当世界家电业巨头纷纷到中国设厂,利用中国的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占领中国的广阔市场时海尔在美国市场生产有何意义?表面上看海尔此举似乎违背了比较优势规律,因为就生产上看美国成本大大高于国内,但仔细分析可以看出海尔在美国生产有许多无形的好处:一是有利于海尔争创世界品牌。美国是世界上进口家电最多的国家,世界上所有的家电名牌无不在这个市场上竞争。能在素以艰难著称的美国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等于向世界其他市场发出了一个强有力的信号,这样海尔可以凭借在美国的品牌更加容易打入世界其他国家的市场。二是有利于争取零售商和消费者。零售商和消费者都不喜欢“流寇”,因为家电产品需要解决售后服务等问题。在美国建立生产中心意味着对美国的消费者和销售商的一种承诺。海尔将长期在这里为顾客服务和提供后勤保障,这自然会使海尔的零售商和消费者对海尔的产品感到放心,提高零售商推销该品牌的信心,从而使海尔更容易争取到零售商和顾客。三是有利于更快针对美国市场作出反应。在美国建立贸易公司和设计中心,有利于海尔感受美国消费者需求的微妙变化和对百货商店实施库存监测,从而更能保障及时供货和提供更具针对性的产品。四是建立在坎姆登的工厂将有助于海尔消除“外来者”形象。原产地标识对于美国消费者在类似产品和价格之间进行选择时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对于美国消费者,“美国制造”标识有助于好感。海尔在美国市场上直接投资生产也有较大的风险,这些风险来自海尔在美国市场上许多不利因素。一是作为外来投资者,海尔必须对工人支付高于美国企业支付的工资才能吸引到同一档次的员工。远距离管理必然使管理费增加,包括增加通讯、交通费等。此外,文化摩擦带来的成本,在美国生产需要处理跨国文化管理问题,因为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存在巨大差异。二是占领小型冰箱市场利润比较薄,是美国主要家电厂家忽略了的市场。这类市场上海尔的竞争对手是像韩国的大宇这类竞争失利的品牌,海尔如果要往利润率高的那部分市场发展,则将直接同美国主要厂商对抗,那时必将遇到比现在更竞争。海尔在品牌、资金实力、研发能力等方面同美国主要厂商有较大的差距。三是多元化的风险。我国的格力公司专业化生产空调、小天鹅公司专业化生产洗衣机,曾被评为亚洲最好企业的科龙也只生产冰箱、空调、洗衣机等少数产品。海尔“生产69大门类10,800多个规格品种的产品”;在美国也准备推出众多产品,要保证每种产品的竞争力可能有困难。 海尔品牌国际化战略的深化海尔通过“先难后易”扩大出口,凭高质量达到用户对海尔产品的“认知”,通过“三位一体”实现在海外扎根,海尔已成功的实现了进入和本土化战略,现在海尔面临的是国际化战略的深化———创建国际化品牌。国际化品牌战略———开发国际化的知名品牌。海尔要做的是有国际竞争力的国际品牌运营商,“创牌”是海尔出口的最终目的。要创国际名牌,要加大宣传力度。过去海尔在美国市场上的宣传比较低调,除了在几个主要机场的手推车上打上“Haier”商标外,基本没有什么广告宣传。今后的海尔应加大宣传力度,采用一些新的广告媒体,包括广告牌、汽车站和电视等加强宣传,创造国际化的海尔。海尔的国际化和国际化的海尔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海尔的国际化是手段,它要求海尔的各项工作都能达到国际标准;国际化的海尔是目的,届时中国的海尔将成为国际化海尔的一个组成部分,还将有美国海尔、欧洲海尔、中东海尔等本土化的海尔出现在世界各地。为此必须在以下七个方面同时并举。一是观念国际化。促使海尔在国际市场上取得突出成绩因素很多。一是对核心竞争力的认识。海尔认为:国际化企业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在该组织内的人,而不是在产品和技术,只要有人具备了核心竞争力,才会产生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和技术,产品和技术的竞争力是人的竞争力的外在体现。二是对市场的认识。海尔认为:国际市场同国内市场一样,说到底就是“用户、用户、还是用户”!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在用户,为了满足用户的需求,必须不断改进我们的工作。三是对品牌的认识。海尔认为世界知名品牌绚烂多彩,其立足之本就是“质量、质量、还是质量”,质量是品牌的基础。与世界上著名的跨国公司相比,海尔在资金、技术等方面不具备优势,但海尔以创新精神形成了国际化海尔的灵活、高效率的比较优势。有外商曾赞叹说:“海尔人的精神是不可战胜的”。二是人才国际化。海尔为提高人才素质,一方面加快自己培养内部人才,另一方面整合全球人力资源。人员的本土化是海尔国际化的一个重要举措。三是产品国际化。海尔的原则是开发三种差别化的产品群,提高美誉度,提高主导产品知名度,通过潮流产品提高品牌信誉度,通过缝隙产品提高美誉度。四是技术国际化。目前,全世界最严格的六种质量标准,海尔都已经通过,为了进一步提高产品设计能力,海尔成立了集团的中央研究院,同时整合全球技术资源,建立全球技术联盟。五是市场国际化。海尔已经形成由一般市场到重点市场,由重点市场到信誉市场,由信誉市场到三位一体本土化三级递进的市场创新模式。六是网络国际化。海尔在海外的营销网络包括一般客户、海外经销商、合作(资)伙伴三类并存。七是机制国际化。海尔提出“内抓市场链,外抓国际化”,内外并举。美国海尔就是本土化海尔的范例,它的设计中心在洛杉矶,营销中心设在纽约,生产制造中心设在美国南卡罗莱纳州。总之,从1984年至今,家电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而海尔却始终保持了高速、稳定发展的势头,其奥秘就是海尔采取一步步的国际化战略并正在向国际化海尔迈进。第三章 海尔品牌国际化的经验与启示海尔品牌国际化的经验与启示作为品牌国际化规模比较大、也比较成功的企业,海尔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值得别的企业借鉴和学习,这些经验包括:一是坚持走自主品牌之路。与国内大多数企业在国际化之初普遍选择做OEM不同,海尔从一开始就坚持走自主品牌之路。海尔在出口产品时始终坚持使用海尔品牌。海尔的这种品牌战略使得海尔在向国外销售一定产品的同时也获得了一定市场,而当特定海外市场达到一定规模时,海尔就可以选择在该市场投资建厂。这就是海尔始终坚持的“先有市场、再建工厂”的国际化路径。如:自1990年海尔产品出口欧洲后,其在欧洲市场的份额节节攀升,产品赢得了当地消费者的厚爱。2000年,当海尔对欧洲的出口额已相当于—个欧洲中等冰箱厂的年产量时,为了最大限度节约运输成本、增加利润,并更好的在欧洲推广海尔品牌时,海尔果断选择了在欧洲投资建厂,并于2001年6月收购了意大利迈尼盖蒂公司下属的一家冰箱厂,实现了中国“白色家电”企业的首次跨国并购。海尔这种始终坚持走自主品牌之路的品牌战略也使得海尔在不到20年的时间内从一家濒临倒闭的国内企业成长为国际知名企业。二是坚持品牌本土化的原则。海尔总裁张瑞敏认为品牌国际化就是品牌的本土化。他认为只有做到设计中心、营销中心、制造中心“三位一体”的本土化经营,品牌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国际化。美国海尔就是本土化的一个范例,它的设计中心设在洛杉矶,营销中心设在纽约,生产制造中心设在南卡罗莱那州。本土化经营的最大好处就是能得到投资所在国的认同,避免中国企业在走向国际市场中常遇到的反倾销问题。如果不是本土化经营,一旦发生反倾销诉讼,就只能被动地等待应诉,而实现本土化就可以比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彩电企业遭到欧盟反倾销起诉,损失惨重,但海尔采取本土化经营的方式,受到的冲击就比较小。三是坚持不断创新。品牌国际化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做法,要因地因时因制度而变化创新。各个目标市场的国情不同,经济自由的程度、法律体系不同,品牌国际化的方式也应该不同。海尔在美国、欧洲都是采取研发、生产、销售三位一体的形式,但具体而言,在美国是一个模式,在欧洲是另一个模式,而且都运行得比较好。比如同样在海外建厂,在美国海尔采取买地建厂的方式,在欧洲则采取并购的方式,这都是根据欧美国家的国情与法律规定不同而变化的。在东南亚,海尔则采取另一种模式,因为东盟内部互相减免关税,实行保护政策,所以海尔在东盟不同的国家建立不同的基地,再统一整合资源向整个市场渗透。最能放映海尔品牌国际化过程中创新的还是它在产品设计上的创新。海尔在品牌国际化过程中十分注意使产品适合当地的国情民情。海尔彩电为国外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消费者量身订做,设计出了许多风格迥异的完全本土化的产品。如在阿拉伯人聚居的中东地区,海尔推出了从13寸到33寸全系列的阿拉伯文屏幕显示的彩电产品,使当地的居民拥有了自己语言的电视。在美国,政府为了预防青少年犯罪,在电视台发射的电视节目信号中预设了由密码控制的节目暴力级别,为区分、控制这些节目级别,海尔彩电专门开发了V—chip防暴力功能,使美国的家长可以放心地让孩子远离电视暴力。而海尔彩电专门开发研制的CCD哑语功能,可以将电视解说转化成英文并显示在电视屏幕上,让南、北美洲的聋哑用户也享有了看电视的权利。海尔还开发了适合在中东沙漠地区使用的信号超强接收和宽电压彩电,满足欧洲地区特殊电视制式要求的PAL、SECAM多制式彩电,符合亚太地区消费习惯的小屏幕前置AV端子彩电及AV立体声彩电,适应美洲NTSC制式下有线电视网的18l频道彩电,通过澳洲SAA认证严格检测的100Hz无屏闪彩电等等。这些都对海尔扩大产品销售、建设品牌起到了极好的促进作用。四是坚持“以外促内、以内养外、内外互促”。海尔到国外(特别是发达国家)投资建厂后,国内许多人表示不理解,他们认为按照经济学一般理论,海尔到美国建厂是不对的,而应该是美国企业到中国来建厂。因为中国有大量廉价的劳动力,劳动力成本低,资本总是朝能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地方流动,海尔却跑到劳动力成本高的地方。对此海尔采用了另一种思维方式,认为外国公司之所以到中国来,是因为在其资源组合中最缺少的是廉价劳动力,而对中国企业来说,虽有廉价劳动力优势,缺少的却是技术和人才。所以,到美国去虽然付出比较高的成本,但是海尔获得了需要的技术和人才。情况确实如此,在美国设厂使海尔受益匪浅。在产品设计上,海尔可以最先设计出适合美国消费者的产品,可以提前达到美国制定的新能源标准,可以加人美国的家电协会,获得最新的行业信息,这些对中国企业来说才是最重要的。更重要的是,海尔通过到美国直接投资建厂并努力得到美国消费者的认可,极大的在国内外提升了海尔的品牌形象,海尔品牌价值也因此快速增长。在海尔到美国直接投资建厂后,海尔品牌价值很快由1999年的265亿元飙升到2005年的702亿元,牢牢占据了中国最有价值品牌第一的位置。在国际化品牌实验室2005年报告中,海尔品牌已成功的进入了世界100强。海尔的品牌形象的快速提升不但大大促进了海尔产品的出口,也大大促进了海尔产品在国内市场的销售。而且,在国内市场,海尔产品不但卖的好,而且价格卖的高。海尔的很多产品价格甚至比西门子、LG等国际著名品牌卖的贵,这是国内其它品牌无法做到的。实际上,海尔无形中走上了“以外促内、以内养外、内外互促”的品牌国际化道路。即海尔首先通过在美国等发达国家市场直接投资建厂来提升品牌形象,然后利用提升的品牌在国内和其它新兴市场获取丰厚利润,再用在国内和其它新兴市场获得的丰厚利润来弥补了在美国等发达国家市场暂时的亏损并进一步加强在发达国家的品牌建设。

海尔的文化观 有生于无——海尔的文化观 海尔企业文化是被全体员工认同的企业领导人创新的价值观。 海尔文化的核心是创新。它是在海尔二十年发展历程中产生和逐渐形成特色的文化体系。海尔文化以观念创新为先导、以战略创新为方向、以组织创新为保障、以技术创新为手段、以市场创新为目标,伴随着海尔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强、从中国走向世界,海尔文化本身也在不断创新、发展。员工的普遍认同、主动参与是海尔文化的最大特色。当前,海尔的目标是创中国的世界名牌,为民族争光。这个目标把海尔的发展与海尔员工个人的价值追求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每一位海尔员工将在实现海尔世界名牌大目标的过程中,充分实现个人的价值与追求。 海尔文化的核心是创新 案例:“有生于无”与“以柔克刚” 有一次,张瑞敏首席执行官出访日本一家大公司。该公司董事长一向热衷中国至理名言。在这位董事长介绍该公司经营宗旨和企业文化时,阐述了“真善美”,并引述老子思想,张瑞敏也发表了自己看法:《道德经》中有一句话与“真善美”语义一致,这就是“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张瑞敏以这句话诠释了海尔文化之重要性。他说,企业管理有两点始终是我铭记在心的:第一点是无形的东西往往比有形的东西更重要。当领导的到下面看重的是有形东西太多,而无形东西太少。一般总是问产量多少、利润多少,没有看到文化观念、氛围更重要。一个企业没有文化,就是没有灵魂。第二点是老子主张的为人做事要“以柔克刚”。张瑞敏说:“在过去人们把此话看成是消极的,实际上它主张的弱转强、小转大是个过程。要认识到:作为企业家,你永远是弱势;如果你真能认识到自己是弱势,你就会朝目标执着前进,也就会成功。” 有一次,一位记者问张瑞敏:“一位企业家首先应懂哪些知识?”张瑞敏想了想说:“首先要懂哲学吧!” 张瑞敏能联系企业实际,从老子思想中悟到“无”比“有”更重要、“无”生“有”的道理,也悟出柔才能克刚、谦逊才能进取的为人做事之理。骄横与张扬永远是企业衰败之源。 人的成熟,在于思想的成熟。企业家的成熟在于实践经验基础上形成的理念体系。一切成功的企业家都是经营哲学家。著名经济学家艾丰为《张瑞敏如是说》一书写序,题目就是:“不用哲学看不清海尔”。艾丰用哲学恰到好处地评价了张瑞敏。 案例:海尔文化走进哈佛讲坛 1998年3月25日 ,在美国哈佛商学院内,工商管理硕士二年级学生的课堂上是一番异常热烈的景象,大家正欣喜万分地迎接一位陌生的老师——来自中国的企业家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 “请大家想想看, 1984 年张瑞敏先生面临的严重挑战是什么?”林·佩恩教授循循善诱地向大家提出一个又一个问题。 呈马蹄形排列的座位上立即举起一片手臂,大家迫不及待地想表述自己的想法。其中有拉美人、日本人,更多的是美国人。 教授不断提问,把讨论逐渐引向深入。“海尔具有每年增长 80% 的速度,成为家电发展最快的企业,大家认为什么是影响海尔成功的因素?你若是张先生,又如何做出决策?海尔管理为什么是有效的?一条‘休克鱼'为什么能被海尔文化激活?为什么研究企业文化就是研究活力?”学员们各自发表着看法。 张瑞敏听着各国硕士生的提问和对海尔文化案例的热烈讨论,对他们提出的问题一一作了解答。 一位美国的学生说:“从张先生的讲课中,我第一次了解到了中国企业成功的管理!” 张瑞敏是走上哈佛讲坛的第一位中国企业家,以海尔的卓著业绩和精辟经营理念让世界认识了中国企业与成功的海尔文化。这一事件在中国企业管理史上具有重要历史意义,它说明,中国企业只要创新,同样也可以在企业管理方面为世界做出贡献。 海尔企业精神、工作作风诠释 求变创新,是海尔始终不变的企业语言。 更高目标,是海尔以一贯之的企业追求。 创业21年、已全面搭建全球本土化框架的海尔,正进入一个崭新的战略发展阶段--全球化品牌战略阶段。面对着全球化竞争的新方向,海尔将开始企业精神和工作作风的新一轮升级创新。 第一个十年 海尔精神:无私奉献 追求卓越 海尔作风:迅速反应 马上行动 从1984到1995,海尔十年创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立志要干出中国最好的冰箱的海尔创业者们,发出了"无私奉献、追求卓越"的心声。 作为国内最后一家引进冰箱项目的工厂,要想后来居上,必须速度制胜,"迅速反应、马上行动"成为当时全体海尔人一致的工作作风。在这种企业精神和工作作风的推动下,海尔十年创业首战告捷,创出中国家电第一名牌。 第二个十年 海尔精神:敬业报国 追求卓越 海尔作风:迅速反应 马上行动 1995年,在国内市场取得长足发展的海尔,开始聚焦国际市场。以当年海尔工业园落成为标志,海尔二次创业创国际名牌战略宣告启动。 作为中国民族企业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尝试者,创中国人自己的国际名牌,成为海尔人此后最执着的追求。具有民族意义的企业精神:敬业报国、追求卓越,成为海尔人挑战国际名牌的精神底蕴。 在这一时期,海尔的工作作风有了更深的价值取向,"迅速反应、马上行动"成为海尔创造比较优势、挑战国际名牌的速度利器,面临资金、技术、人才等巨大差距的海尔,以跨越式赶超为动力,义无反顾地冲向国际名牌的目标。 2005年8月30日,《金融时报》评选中国十大世界名牌,海尔荣登榜首。在全球白色电器制造商中,海尔排名第四。 第三个十年 海尔精神:创造资源 美誉全球 海尔作风:人单合一 速决速胜 全球化的海尔,需要全球化的海尔精神。 海尔的全球化,需要企业的全球化追求。 遍布全球的5万海内外海尔员工,海尔创世界顶级品牌的目标,都需要一种全球视野的共享价值。海尔新的企业精神--"创造资源 美誉全球"应运而生。 "创造资源"本质上是创新。与国际顶级企业相比,目前的海尔还不具备资源优势,但在创新的旗帜下,海尔可以而且能够创造资源,能够拥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美誉全球"就是海尔全球化品牌战略阶段的更高目标。海尔在全球各地满足用户需求的综合美誉,就是海尔世界名牌的根本内涵。 在这一更高的目标下,"人单合一 速决速胜",就成为海尔工作作风的最新表述。"人单合一"是手段,"速决速胜"是目的。每一个SBU都要与市场准确地结合,然后以速度取胜。 第一个十年,创业,创出中国第一名牌; 第二个十年,创新,走出国门,创国际化企业; 第三个十年,创造资源,实施全球化品牌战略。 海尔企业精神的创新之路,就是海尔的品牌之路。但无论怎样调整,海尔人都自始至终胸怀着一个崇高的指向:创世界顶级品牌!

你的论文写完了吗??我也要用。。

某公司企业文化论文

财务公司企业文化论文

财务公司的企业文化大家了解过吗?知道怎么样书写一份主题论文吗?以下是我精心准备的财务公司企业文化论文,大家可以参考以下内容哦!

摘要 财务公司作为定向服务集团的金融机构,无论是从行业共性抑或自身经营发展个性上看,都有着构建基于集团母文化企业文化体系的内部需求。本文将从企业文化的内涵出发,阐述母文化与子文化融合及财务公司企业文化构建的模式与路径。

关键词 财务公司 企业文化 构建

从金融行业共性而言,企业文化的制定及落实能有效地使其在行业中树立自身形象、在客户中形成差异化优势,从而在同质竞争中脱颖而出。与此同时,金融行业人才流动较大,单靠薪酬留人将大大提高公司经营成本,“情感挽留”、“企业认同”这些根植于企业文化的.软性条件将成为金融企业实现人才优势的重要途径。

从财务公司个性而言,作为服务实体经济的最直接产物,财务公司的经营方向、风格必将受集团公司影响,如何在兼顾历史传统、股东诉求及经营管理中寻找适合的发展路径及经营定位,是影响各家财务公司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

一、企业文化内涵及特点

企业文化是企业长期形成的共同理想、基本价值观、作风、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的总称,是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创造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总和,对企业最持久、最根本的内在活力。当前,企业竞争正从产品及服务的竞争转向人员及社会形象的竞争,企业文化的构建及传播一方面能通过内部多渠道宣传,强化公司观念,达到优化整体人文素质、提升内部凝聚力和外部竞争力的作用,另一方面通过外部文化传播,有计划有步骤地凸现企业社会形象,使企业形象深入人心。从这一层次上看,企业文化并非影响企业生存的技术因素,而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系统工程,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内在需求,而非外在动因。

二、构建基于集团母文化的企业文化必要性

一是财务公司队伍建设需要。《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管理办法》第九条规定:财务公司从业人员中从事金融或财务工作2年以上的人员应超过总人数的三分之二。为此,财务公司在筹建初期已需从系统外引入银行从业人员,这部分员工与所属集团原有员工相比,将面临新旧工作风格、氛围及模式的冲击。为有效缩短员工与企业的磨合时间、实现自我沉淀与升华、更快地融入集团整体环境,发挥最大的主观能动性,构建基于集团母文化的企业文化建设将是各家财务公司的必然选择。

二是财务公司业务拓展需要。作为面向集团系统内单位的非银行金融机构,财务公司客户对象较为单一且共性较大,为提供更为合适的金融服务、最大限度发挥金融平台优势、做好客户关系维护,从而在与外部商业银行业务竞争中处于更为有利地位,主动了解并融入客户企业文化,是开展营销活动、提升行业竞争力的重要渠道。

三是财务公司自身发展需要。“人才-价值-发展”的有机关系在近代管理学研究中已日渐得到重视,而企业文化作为提高员工忠诚度的重要措施,其作用更是得到各大型集团的认可。其中,只有被员工认知、认同并自觉遵循的企业价值观才是真正的企业文化;只有实现文化理念落地,才能真正的发挥其对企业发展的影响,为此,开展母文化宣贯落地研究,切实开展企业文化建设,将成为财务公司发展过程中的必经阶段。

三、财务公司与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比较

财务公司的客户群、员工来源、精英主旨及风险偏好有着区别于商业银行的特点,为此,其在企业文化建设上也存在着自身的特色:

首先,企业文化构建考虑因素较多。财务公司多以“服务集团”为经营宗旨,为此在企业文化构建方面除了考虑金融行业“三性”原则外,还会加入对“服务性”的考虑;

其次,企业文化传播范围有限。受自身规模限制,大多财务公司在企业文化建设上投放的人力、物力较商业银行少,尤其在社会舆论宣传等方面更是缺乏,财务公司文化建设的主要传播范围大多局限在公司内部、集团内部及同业之间;

最后,企业文化受外部影响较大。财务公司作为集团公司发展壮大的产物,从筹建开始,已受集团或其他成员单位的文化影响。与此同时,各集团赋予财务公司的'职能也各有差异,为其文化构建带来一定的影响。

总的来说,财务公司企业文化发展呈现如下优劣性:共性较少、起步较晚、影响力有限等客观条件限制了其进一步深化的动力,但依托集团、扎根基层的先天条件使其企业文化能更好地为员工、客户所认同,从“投入-产出”的角度而言,较商业银行有优势。

四、母文化与子文化的融合模式

纵然各集团母文化各不相同,但从大方向来看,实现母、子文化有机结合的基本模式为“理解文化-自我剖析-寻找切入-落地推广”,具体地说可分为以下四步骤:

(一)深刻理解集团母文化。这里包含了两层含义:一是通过了解母文化产生的背景及其基本框架、内涵,从而了解个中精髓并加以应用;二是理解推行母文化的意义,促使各员工自觉、主动地将其运用到日常工作中,并成为工作的原则及指导。

(二)明确自身经营特点及发展方向。推动母文化与子文化的有机结合明确了两者地位的同等重要,为此,需对自身需求进行探讨,明确公司的发展目标以及宗旨,并以此引申得到子文化。

(三)探索母文化与子文化的融合点。在严格服从、满足母文化总体要求的情况,可根据自身特点进一步对其进行补充以及完善。这里要强调的是,在执行的过程中,必须辩证地看问题,既注意企业文化在实践中所发挥的作用,也重视创新及发展的需要,从而使两者的结合能更好地满足企业需求。

(四)确保母文化与子文化宣贯落地。企业文化只有经过执行才能真正为人所用,也只有接受实践的检验才能不断地完善以及发展,为此应加强对两种文化落地情况的跟踪,把“应用”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

五、财务公司企业文化构建路径

(一)自上而下,保证企业文化顺利构建及执行。企业文化作为一个系统化的体系,涵盖了人员、战略、制度、执行等多个范畴,其顺利构建及切实落实离不开公司领导的重视及自上而下的努力。对财务公司而言,如何在立足金融行业特性、兼顾已有系统文化氛围的情况下,正确定位自身战略,挖掘企业文化建设核心及内涵,是开展文化建设的首要前提,而这将依赖于公司领导班子对“文化建设”的理解及支持,如果只是把企业文化理解为喊口号、搞宣传,而没有以身作则地贯彻或组织员工学习、落实,那么这一切只能是空中楼阁,无法在公司内部引起重视,更谈不上宣贯落地。

(二)制度先行,营造自我监督内在动力。要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一靠文化,二靠制度,两者相互支持、相处辅助,制度文化作为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能通过外力作用规范全体员工意识与行为。财务公司作为集团的“内部银行”,在归集集团内资金形成规模优势支持主业发展的同时,也在不断累积资金和信贷风险,这必然对各业务流程、各岗位员工提出更高的要求。与此同时,金融行业“以人为本”的特性决定了员工素质、员工价值观对一个公司发展的重要程度。为确保企业文化能真正的融入到员工的心里,体现在员工的行为上,无论是在文化建设的初期、中期或者后期,制度的保驾护航作用一直是无法替代。

(三)品牌宣传,以差异化形象提升整体竞争力。与商业银行相比,财务公司在市场认知度及宣传度等方面仍有一定进步空间,对各集团而言,更是主业以外的新兴业务。因而,如何深化社会、客户对这一行业的了解和认识,建立相互信任关系,营造良好的业务拓展环境,已成为各财务公司积极研讨并大力开展的工作。企业形象识别作为一种形象文化战略,建立在企业对自身发展态势、资源现状及竞争地位的理解上,通过独特、鲜明且具系统的方式,向外传送企业文化,体现公司企业精神理念,从而产生强大的品牌认知力和认同力。具体来说,企业一般通过内部人员行为规范、工作作风、团队精神,外部公共关系、形象宣传、公开活动等方式,营造差异化形象,从而在服务或产品较为同质的情况下,占据主动、赢得优势。

(四)以人为本,提升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人力与资金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必备条件,财务公司只能吸收成员单位存款,因而在资金来源方面受到集团公司整体现金流情况的影响,在此情况下,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及资金的挖潜能力将直接影响财务公司可支配资金规模。此外,作为从事货币经营的窗口服务单位,财务公司的信用文化、服务文化,归根到底都将体现在员工的观念与行为当中。从上述一软一硬两个角度来看,财务公司企业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人力资源作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对员工群体或个体的内在素质进行塑造和挖掘,提升团队凝聚力及向心力。

参考文献:

[1]郭玉琴,试论加强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的实现途径.时代金融.2009(12).

[2]刘向伟.论金融系统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与对策.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3]王延增,曹雅玮.基于核心竞争力的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研究.金融论坛.2008(4).

[4]林顺贵.集团母子公司的共性文化探讨.中外企业文化.2008(7).

企业文化方向论文

企业文化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与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应运而生,在管理科学体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以下是我为您整理的企业文化方向论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摘 要 :国企作为现代化社会经济重要组成部分,从新中国成立后的计划经济到改革开放后的市场经济,一直以来扮演着重要角色。思想政治工作是国企持续发展的思想保障,企业文化是国企保持活力、彰显企业文化实力的重要依托,紧抓思想政治工作,是国企战胜困难、齐心协力解决问题的重要利器,企业文化是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逐步沉淀下来的企业精神品质。在社会经济供给侧大改革的态势下,如何加强国企思想政治工作中企业文化的融入,是企业管理必须攻克解决的重点难点。文章从当前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这二者存在的问题切入,提出有效地解决策略,改善企业文化无法有效融入思想政治工作中的窘境。

关键词 :国有企业; 企业文化; 思想政治

改革开放以来,国企在“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指导下,开发对外口岸,设立经济特区,是我国经济实现飞跃式发展。继承优秀的历史传统,造就了国企的辉煌,把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定位为企业紧抓工作,作为企业日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帮助国企建立集体荣誉、团结实干的文化氛围,从思想教育上,拉近员工与企业的距离,激发员工工作热情,进而促进企业获得重大成果和经济利益。

企业文化有利于员工快速融入企业内部,认可企业的价值观和发展方向,通过企业自身特点,对员工起到熏陶鼓励作用,将企业目标与个人意志有效结合,企业利益和个人价值实现统一,最终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二者密切联系,相辅相成,立足于员工,从员工中来,到员工中去,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存在一定的交叉范围,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中企业文化的融入,是国企在市场经济变革下急需处理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企业文化融入国企思想政治工作的枷锁

1形而上的企业文化。目前,国企的企业文化千篇一律,缺乏企业个性和特色,企业缺乏品牌管理意识,对自身的文化定位模糊不清,敷衍了事,通常都是提出一个象征性的宣传口号,缺乏新意,缺乏特点,形而上的企业文化广泛存在,企业管理过于粗放式。国企管理者对企业文化定位认知不足,没有从企业发展历程中沉淀企业精神、文化内涵,这也充分反映出来,国企工作人员工作态度不端正,缺乏企业责任心,工作没有积极性,工作质量低,只关注企业业务发展和经济效益,未能立足企业长远利益,只追求一时的利益。同时,这也反映出来管理者缺乏创新意识,思想保守,循规蹈矩做事,做事情前缺乏思考,不敢大胆做事,不去踏实做事。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综合实力的象征,企业需要借助企业文化来突出企业特色,彰显企业魅力,必须剔除过去“虚、大”的文化理念,诸如“拼搏、奋斗”等宣传口号。

2.思想政治工作形式主义严重。形式主义问题,伴随历史长久地存在于我国政治工作中,尚且一直未能有效解决。在国企思想政治工作开展过程中,形式主义问题突出,诸如收到上级指示后,下发倡议文件,提出口号,只停留在宣传阶段,并没有开展实质性的教育活动,导致上级指示,只是存在于纸面,没有深入人心,没有将上级精神指示融入到企业文化中,对实际工作未能产生根本的改观。长期以来的'形式主义的工作模式,已经深入到职工的骨子里,严重阻碍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给企业文化融入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不利影响。

3.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作用没有辩证统一看待。思想认识片面性和极端性,广泛存在于国企领导干部思想认识上。一方面,有的企业认为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或者发展企业文化是无用功,都是虚的套路,不会给企业带来实质性的影响,于是,在企业中,缺乏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的工作热情,消极对待,敷衍了事。这种思想认识,完全无视共产党人,在艰苦卓绝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下取得的成就,忽视了意识的能动作用,企业没有正确的发展方向作为指导,注定会被社会的洪流所吞噬。另一方面,有的企业将在思想政治工作融入企业文化放在过高的位置,认为只有加强思想教育,形成统一战线,保持思想高度一致,企业的任何问题都能迎刃而解,严重夸大企业文化作用。这两方面的认识,都是没有将思想政治工作融入企业文化作用辩证统一看待,思想认识局限,对思想政治工作融入企业文化定位不准确,主观夸大或忽视这二者的能动作用,形成对思想工作融入企业文化的外部枷锁。

二、加强国企思想政治工作中企业文化的融入策略探讨

1开拓创新,稳步发展。20世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摆脱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开始与世界接轨,经济发展水平,实现井喷式增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依然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首要任务,所以,国企要认清当今竞争激烈,变革与挑战并存的经济形势,升级产业链,调整产业结构,转型发展,增加企业文化软实力,加强人才引入,加强在思想政治工作中企业文化的融入,在发展中沉淀企业精神,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使企业形成良性循环,激发每一位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将企业目标与个人意志有效结合,企业利益和个人价值实现统一,形成企业和个人共同发展的长效机制。

2.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员工,是构成企业的基本元素。每一位员工的工作态度、工作方法、工作效率,影响企业在社会中的竞争力,保持员工思想统一,形成认可的价值观,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工作。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企业要与时俱进,及时调整思想教育中的工作内容,注入新活力、新思想,将新时代下的思维模式融入到企业文化中,让思想政治工作真正的企业服务;国企要大胆创新,不拘一格,将国企资源平台优势发挥出来,形成鲜明的企业风格,根据企业特点,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及时发现企业内部存在的思想问题,及时帮助员工解决思想问题,从实际出发,满足企业和员工的实际需求;企业文化要有真情实感,得到员工的一致认同,不能再是口号的宣传,生硬的说教,把企业价值观强行加给员工,反而适得其反,员工形成抵制情绪,不利于工作的梳理进行。企业应该正确引导,通过趣味知识竞赛、职工文化墙、技能之星评选等活动,让员工主动融入企业文化当中,发挥职工的主观能动性,加强职工的知识素养和专业技能培训,强化员工在企业存在感和主人翁意识。

3.明确需要,不断探索。企业文化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融入,根本上是为了增强企业实力,提升企业品牌价值,提高企业社会竞争力,这就要求国企要根据自身发展需求,统筹规划,对自身企业文化定位清晰,对思想政治工作开展制定策略,将二者统一结合起来,共同提升企业凝聚力,发挥高新人才作用,开发新产品,丰富企业产业链。企业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积极引进高技术人才,保持企业活力,鼓励科研创新,保证企业在从事领域内专业领先能力。

4.提高党建工作水平。为了满足形势下改革工作需求,国企各级党组织必须调整工作思路,改变思维模式,加强党政工作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地位,传承历史优秀传统,采用新的工作方法,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加大对党员干部的约束,杜绝工作中建立派系,树立个人山头和小团伙;引入互联网思维,通过网络渠道,加大宣传力度,保证信息的时效性,摒弃过去政治学习,读报,讲座的学习模式,将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和党建工作结合起来,提高党建工作水平,加强党风廉政建设,通过网络学习的方式,保证党员先进性,提高党员素质,保证党员在工作中保持优良作风,恪守原则,加强企业从业人员的廉洁教育,相互监督,进一步提升企业各级党组织的联络力度。

三、结语

人才是企业不断进步的源泉,在我国经济改革的形势下,国企面临体制改革,产业链升级,产业调整转移的挑战,需要企业从实际出发,确定企业发展方向,规划产业布局,实现精细化管理;同时,国企需提高职工综合素质,开展多种方式的培训育活动,从专业上、思想上提升职工素质,增强企业文化连锁效应,科学开展党建工作,做好宣传工作,做好党员干部思想政治工作,加强企业文化融入到思想政治工作中去,促进国企健康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逊瑜.如何加强国企思想政治工作中企业文化的融入探讨[J].企业导报,2015.

铁路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动脉,是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主体产业,铁路 企业 文化 是铁路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铁路企业文化论文的 范文 ,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谈铁路运输站段企业文化建设

摘 要 自从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运输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这给铁路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铁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需要做到与时俱进,创新管理思维,培育并建设自己特有的企业文化,以此来确保企业竞争力的不断提升,从而为自身发展进一步拓展生存空间,推动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铁路运输站段 企业文化建设 意义 举措

长期以来,我国铁路一直以“铁老大”自居,在垄断经营体制下,铁路运输站段对企业文化建设缺乏必要的重视。在当前运输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铁路企业的垄断地位被打破,为了更好的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铁路企业已经开始重视企业文化建设。但铁路运输站段企业文化建设明显与当今社会发展和职工需求还存在许多脱节的地方,导致企业文化建设不仅缺乏内在动力,而且很难系统化。在这种情况下,铁路运输站段要想快速发展,更好的走向市场,则需立足于新常态下,顺应改革发展的大势,加快构建具有自身特点的企业文化体系,通过企业文化这个软实力来引导职工的思想和行为,推进铁路实现科学发展、安全发展。

一、企业文化建设的意义

(一)企业文化建设是适应铁路转型发展的需要

当前我国铁路正处于向现代物流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铁路运输站段职工数量较多,而且地域和文化背景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就需要在转型发展的过程中加强企业职工的归属感和凝聚力,因此需要提炼和培育全体员工共同遵循的价值观、企业愿景、共同使命、 基本素养 ,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精神文化体系,使之成为全体员工共同的精神追求,以此来凝聚改革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二)企业文化建设是高速铁路发展的需要

近年来,我国加快了高速铁路的建设步伐。随着高铁技术和新设备的大规模投入使用,使得铁路职工的工作条件、业务水平、劳动方式、劳动强度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就需要铁路运输站段在 企业管理 中做到以人为本,充分的尊重职工,并对职工进行正确引导,培养职工职业情感,使其在价值观上取得共识,从而更好的推动企业文化建设工作。

(三)企业文化建设是职工自身发展的需要

职工是推动铁路企业发展的参与者和建设者,与企业心 手相 连,必须形成价值上的认同和目标利益上的一致,使职工在自觉实现企业目标的同时,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铁路一线职工多处于偏远山区,环境艰苦,信息闭塞,他们渴望能不断的完善、提高和充实自己,在本岗位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就需要通过企业文化的软实力来增强他们的信念,鼓舞他们的士气,使他们在精神上与企业同呼吸、共发展,从而实现自身的价值追求。

(四)企业文化建设是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需要

企业文化作为社会主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不仅要受到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影响,同时还需要对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要求进行反映,所以铁路运输站段也不例外,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落实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以此为统领,确保企业文化建设的健康发展。

二、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

(一)加强安全文化建设

安全是铁路运输站段一直强调的永恒主题,也是铁路运输站段最重要、最核心的工作之一,所以需要打造安全文化。要从文化上来树立安全意识,打造安全环境,养成良好的安全行为,把“三点共识”和“三个重中之重”的要求,以及“安全大如天”的思想贯穿于思想 教育 的始终。持续强化安全荣辱观、安全效益观和安全责任观教育,不断放大安全格言、安全警句等环境宣传的效果,通过警示于心、寓教于乐、晓理于行,引导干部职工始终把安全作为第一位的责任,摆在最为重要的位置。

(二)强化服务文化建设

首先,服务要以人为本。以客户需求为根本,通过简化工作流程、完善电子商务平台的功能等,搜集客户需求信息,主动联系货主、主动上门服务,并不断加强与大客户、地方政府和社会物流企业的战略合作,建立健全货运服务质量综合评价体系和评价 方法 ,促进货运服务质量全面提升。另外,增强服务意识,从旅客需要出发,创新售票方式、规范客运服务,改进餐饮供应,改善旅行条件;用旅客视角评价,不断改进服务环境,提升服务质量。

其次,服务要多样化。人民群众需求的多样性决定了铁路企业必须提供多样性的服务,即要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地域、不同群体的需求,这也是体现“让人民满意” 服务精神的重点所在。要真正放下“铁老大”的架子,尊重客户的权益,倾听客户的呼声,掌握客户的需求,大力倡导以满足旅客、货主需求为导向的服务理念;以“服务旅客创先争优”为载体,设计推出丰富多样的服务产品和便民利民 措施 ,不断提升服务水平,提高服务质量。

最后,服务要品牌化。服务品牌是服务文化的集中体现,凝聚着企业服务文化的精髓。在服务过程中树立名片,通过有形展示,使无形的服务具体化,便于群众感知,增进沟通交流,也为服务文化的传播创造一个有形的窗口,在推出更具特色的服务产品、服务项目的基础上,不断在打造服务品牌上下功夫,从而形成品牌集群,通过以点带面,环境熏陶树立铁路崭新的服务形象。

(三)创新经营管理文化

首先,坚持以效益为目标。由于铁路行业具有显著的公共属性,因此,铁路经营文化的导向必须自觉地把国家利益和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按照“优先配车、优先装车、优先挂运、优先放行、优先卸车”等“五优先”原则,以大局为重,甚至不惜牺牲企业效益,全力确保国计民生的重点物资运输,努力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 其次,铁路经营文化必须强调效率与效益的统一。在当前宏观经济处于复苏阶段,铁路运输局部买方市场渐显,要坚持最大化经济效益的目标,突出增运增收和节支降耗两大主题,围绕货运组织改革的各项要求,在运输一线单位牢固树立起让运输资源公平公正公开的面向社会的共识,通过大力开展全员性的营销攻坚和修旧利废立功竞赛活动,树立增收创效、节支降耗的自觉意识,切实推动增收节支工作取得实效,实现经营质量和收入质量的稳步提高。

最后,坚持以长远为考量。企业经营文化的构建要立足当前,着眼未来,助力企业实现长远发展、可持续发展。尤其是要在经营工作中发挥文化凝聚思想,引领行为和习惯养成等积极作用,不断完善目标倒逼、动态分析和结果考核等制度机制,组织、运用并不断创新诸如“营销状元”评比等活动,积极营造增运增收、挖潜提效、注重效益的文化氛围;同时,要深入研究铁路运输市场的发展趋势,铁路运输生产组织变革的总体方向,多元化经营战略的发展规律,不断丰富经营文化内涵和功能,使企业经营文化契合实际、发挥作用,确保多元化经营战略的实施始终沿着科学发展的轨道不断前进。

(四)培育高铁文化

在当前高速铁路快速建设时期,铁路运输站段企业文化建设需要与高铁时代的发展要求相适应,确保高铁文化和高铁发展能够相一致。在高铁文化的宣传中,要充分的利用各种形式,加快对高铁新知识的宣传力度,特别是高铁建设可能会给经济和社会带来的新变化,使广大干部职工能够对高铁有一个深入的认识和了解,不断的丰富高铁文化内涵,加快职工高铁精神的培育,从而确保高铁的安全、稳定运行。

三、结束语

近年来,我国铁路企业各项改革不断深入,这就需要企业文化建设要与现代铁路建设的步伐相一致,在强化安全文化建设的同时,还要打造优质的服务品牌,进一步对铁路运输站段的现代经营管理文化进行创新,加快推动高铁文化的培育,从而确保更好的促进铁路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的局面。

参考文献:

[1] 张哲.铁路企业如何构建安全文化[J].企业技术开发(下半月),.

[2] 夏润禾.铁路建设标准化管理与企业文化相融合的探索与实践[J].铁道标准设计,.

[3] 冯天翔.浅谈铁路安全文化建设的发展趋势和对策[J].理论学习与探索,.

浅谈铁路企业安全文化建设

摘 要: 文章 结合铁路生产现状,阐述了铁路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现实性,对铁路企业文化建设的本质特色进行了初浅探索,提出了铁路安全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关注的几个方面。

关键词:铁路企业;安全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是20世纪80年代从管理科学中分离出来的一门新的科学。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已成为企业管理部门一种广泛运用和研究的重要战略,文化力看不见、摸不着但却是最持久、最顽强、最能发挥作用的力量,也是企业最终取得决定性胜利的关键力。

对铁路企业安全文化内涵的理解也可简单表述为:在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指导下,通过企业文化建设最大可能的激发铁路职工的内在动力,增强职工的凝聚力,充分营造安全、舒适、高效的铁路人文环境和运输生产条件,增加铁路企业 安全生产 的和谐力、创造力和发展力。

铁路企业点多线长、生产任务繁忙、安全责任重大,铁路企业安全文化就是基于铁路安全生产的这一基本特点,自上而下得到铁路企业全体职工认可、接受和实践的安全核心理念、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从业行为的总称,体现在每位职工、每个单位、每个部门对安全生产的认知态度、行为方式和管理程度。它包括铁路企业安全理念文化、安全管理文化、安全物态文化、安全制度文化、安全行为文化等。

安全是铁路永恒的主旋律,铁路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是各项管理工作能否落到实处的基础建设,只有逐步培养职工树立安全文化的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提高意识,铁路企业的运输生产管理才能真正落到工作实处、落到职工心中。

1 铁路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现实意义

铁路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动脉,是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主体产业, 铁路安全生产事关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抓好铁路企业的安全生产,是铁路企业各级领导和全体职工的第一要务。

如今,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变革,铁路企业为了适应市场发展需求,在改革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生存,对铁路长期以来形成的“铁老大”形象正在逐步地洗新革面、脱胎换骨。这种刮骨疗伤的阵痛时时冲击着每位铁路职工,顺应潮流铁路企业文化建设也必须能够在铁路发展的低谷中裂变重生。

长期以来,铁路安全生产形成了一整套固有的、内在的管理规章、管理体系,伴随着市场多元化发展的需求,铁路企业必须快速加大对企业安全生产的软硬件投入,安全文化建设的软着陆恰恰体现了铁路安全生产的核心管理与铁路职工队伍的基础稳定。因此,铁路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迫切性、现实性日显突出,铁路安全文化建设关系着铁路改革发展的生死存亡、关系着铁路职工的长治久安。

2 铁路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法律是一种震慑与约束,而文化是一种引导与提升。对铁路而言,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就是从树立“以人为本”的安全理念出发,建立全员安全防范意识,加强对安全生产宣传教育,营造良好的安全生产环境氛围。达到启发人、教育人、提高人、约束人和激励人的目的。

面对铁路硬件设施的高速发展,铁路人安全文化建设的“软件机制”现状如何呢?运行状态良好吗?

呈然,铁路企业一谈到安全生产,依然觉得是一种“三如”状态,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如坐针毡。正是这种对安全生产如临大敌的高强、高压状态,导致铁路安全文化建设始终介于法制与文化的中间地带,安全文化建设的本质是通过文化建设来促安全、保安全,让职工在享有和谐文化的工作氛围中身心愉悦去稳固安全。如果安全文化建设脱开“三平”状态,即平和、平等、平静,那么职工的心情难舒畅、工作的气氛难融恰、生产的安全难保障。

铁路半军事化的管理让铁路职工多年来顺从接受着我说你听、你干我看的强管、强压管理模式,铁路企业更多的是缺乏一种自主创新力、缺乏一种自我提升力,被动管理还是主动上手是成年人对企业管理模式、安全文化氛围的一种最本质的反映,自主管理的良性循环与发生事故――整改――检查――再发生事故――再整改――再检查的不良循环相比较,安全文化的作用潜移默化地就会融合显现在其中,或者也会自觉与不自觉地引导着职工的行为与生产。

3 铁路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主要功能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首先触及到一个必须谈到的问题,即企业安全文化的功能在哪里?企业安全文化是文化范畴的一个分支,它的功能与人类文化的功能基本是相通的,不同的是企业安全文化更多、更强烈地打上了企业的痕迹与烙印。

铁路企业安全文化主要由三个层次组成,即:物质文化层、制度文化层、精神文化层,其主要功能有以下三个方面。

凝聚功能

文化不是制度而是日积月累在职工心中沉淀下来的一种心理契约,但企业文化往往又会通过制度的落实来体现与表达。铁路企业的安全文化通过不同层次的文化展现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职工的思想,或者通过制度来规范职工的行为,教育职工 爱岗敬业 是铁路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最基本的要素,通过广泛宣传培训教育等方式传授引导职工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理念,牢固树立“主人翁”的工作意识,开阔职工的思想境界,保证职工在安全生产的过程中自觉与不自觉的在思想观念上形成一种“认同感”和“使命感”。

约束功能

对企业来讲合适的人比优秀的人更加有用。只有对铁路企业文化在共同认知的基础上企业文化对职工才会产生一种无形的约束力。即企业安全文化为职工所接受,使职工自觉克服不良的陋习,养成良好的安全标准化作业习惯。安全规程、安全规范、安全规章等一系列安全制度,都是一种带有严格约束性与规范性的企业安全文化,是职工共同遵守和服从的行为准则。它用严格、准确、简洁的语言告诉职工在一定的情况下应该做些什么,不应该做些什么,怎样做是安全的,怎样做是违章的。这种约束力是确保铁路运输安全生产稳步前行的基础定力与制胜法宝。

辐射功能

蒙牛法则中有一段这样的比喻:“企业文化从本质上讲就是企业制度和行为的长期积淀,一开始,由制度决策者发起,是少数人改变多数人的游戏,等大家都改变过来了,新来者就成了少数,于是又变成了多数人改变少数人的游戏。” 企业是社会的细胞,职工是社会的一员,铁路企业与社会的关系不单单是运输服务于社会,企业职工与社会还有更深一层的文化联系,铁路企业安全文化一旦形成,必然就会突破企业的界限,对社会产生影响,进而又会反作用于铁路企业。

老子日: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种无形的文化力会穿透企业的各个系统、各个部门,其辐射力的影响关系着职工队伍的稳定、关系着铁路企业的发展与兴衰、关系着整个社会的和谐与安定。

4 铁路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安全文化就是一种生产力,安全文化建设是种看似无形却有形的经济效益。铁路企业文化建设应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抓源头,教育为本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要使安全文化理念深入人心,必须多管齐下在安全学习和 安全教育 的途径上下功夫,铁路企业安全文化教育要适应铁路发展特点采取灵活多样、形式丰富的方式,使安全学习和安全教育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寓教于乐,让职工在潜移默化中强化安全意识,逐步形成“人人学文化,事事讲规章,时时讲安全”的氛围,使广大职工逐步实现从“要我安全”升华到“我会安全”的工作境界。绝大多数的事故、违章都是安全意识淡薄带来的结果,头脑里“我要安全”的这根“上弦”没有绷紧,自然“下弦”――各种危险行为就会时时出现,很难弹奏出安全文化的和谐音符。

抓管理,以人为本

有道是“以人为本、安全第一”。安全是企业的生命线,是企业生产正常进行的重要条件和最大的保障。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与每位职工息息相关,同呼吸、共命脉。企业的利益是以企业的安全为保障。

首先,以人为就是要求职工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提高安全意识,增强安全责任心,时刻绷紧“安全”这根弦。克服侥幸心理,消除麻痹大意的松懈思想。

其次,以人为本就是各项管理制度的决策与制定要从职工的切身利益出发,贯穿“以人为本”、“珍惜生命”、“保护环境”的理念,真正做到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以职工是否满意、是否得利、是否安康稳定为标准,形成社会效益、企业利益和个人权益的多赢局面,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再者,以人为本的安全生产管理,就是企业抓安全生产要把员工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当员工人身安全与企业的生产、企业的经济利益等其他方面发生冲突时应无条件地服从人的生命安全。

安全文化就是企业的安全意识、安全目标、安全责任、安全素养、安全习惯、安全科技、安全设施、安全监管和各种安全 规章制度 的总和,其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保护人的健康,珍惜人的生命,实现人的价值的文化,并在企业的安全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导向、激励、凝聚和规范作用。

抓落实,诚信为本

企业安全文化是全体职工安全素质和良好习惯的具体表现。任何一个事故的发生,都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除了设备的不安全因素、人员误操作等直接或间接的原因外,还存在企业安全生产综合管理不到位的这一致命因素。因此铁路企业安全文化建设除了职工内在的驱动外,还要靠规章制度的落实来约束体现。

安全生产责任制是一个企业各项安全生产制度的核心,也是最基本的职业安全健康管理制度。在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在制度的落实考核过程中,更要体现诚信公开的考评原则,真正做到有章必循、有法必依,自律改变习惯,自觉贵在养成,真正将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到实处。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因此,作为企业安全生产的管理者,在实际工作中还应积极探索,求实创新。只有不断提高企业安全管理水平,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才能枝繁叶茂、落地开花。

猜你喜欢:

1. 关于企业文化毕业论文范文

2. 公司企业文化理念范本

3. 企业文化方面的论文5000字

4. 铁路职业道德论文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