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首页 学术论文知识库 问题

低温热水辐射问题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低温热水辐射问题研究论文

暖通专业在计算 方法 、程序编制和工程应用几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下面是由我整理的暖通专业技术论文,谢谢你的阅读。

暖通空调技术与节能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生活的节奏逐渐加快及心理压力的不断增大,使得人们的工作生活环境应该予以重视。而在人们的工作生活环境中倡导环保和节能的生活方式越来越重要。本文主要是对暖通空调技术与节能进行分析。

关键词:暖通空调 技术 节能

2009年9月22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开幕式上发表题为《携手应对气候变化挑战――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开幕式上的讲话》的重要讲话,郑重承诺今后中国将进一步把应对气候变化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并继续采取强有力的 措施 :一是加强节能、提高能效工作;二是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核能;三是大力增加森林碳汇;四是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研发和推广气候友好技术。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战略任务,强调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在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国家。可见节能对于一个国家乃至世界时是多么的重要。本文主要从节能方面浅谈暖通空调技术。

1.室内设计参数

常规情况下,在冬季供暖时,室内计算温度每降低1℃,能耗将减少约5%~10%;在夏季供冷时,室内计算温度每升高1℃,能耗将减少约8%~10%。室内设计参数必须在规定的参数范围内取值。近几年,低温地板辐射采暖系统已经取代散热器采暖,之所以采用这种方式,主要是因为这种方式具有能耗小、舒适性高、容易分户计量、不占用房间使用面积等优点。

2.采暖设计

采暖空调热负荷为12650KW,热指标为。热源由城市热网供给,一次水供回水温度为95/70℃,经热交换后,高温二次水供回水温度为85/60℃,供采暖系统及空气、新风处理机组使用。各类机房、自行车库等设5-8℃的值班采暖,人防掩蔽体采暖设计温度为18℃,厕所为16℃;低温二次水供回水温度为60/50℃,供风机盘管和汽车坡道化雪系统使用,或者化雪系统由于什么原因没有使用。为保证一层室内良好的温度环境,抵挡大门的冷风侵入,在各大门入口处均设置了热空气幕。

以空气为热泵的热源在寒冷地区进行采暖是当前研究的 热点 。因为它和以往的燃煤、燃油、直接用电等取暖方式比较的话,在环保、节能、安全使用,甚至经济等方面有突出的优点,其可推广性也超过了水源、地源热泵。

地板采暖的空气热泵机组容量的选择

机组容量(W)=当地建筑采暖设计负荷()×用户采暖的建筑面积()÷(1-)×

室外机最好安装在冬季主导风的背风面,应该设置遮雪蓬,机组如果安装在平台上,则底面应抬高至少20cm,以免化霜结冻,机组吸风口距障碍物至少25cm,双机之间距离至少20cm。

地板下埋管的设计

空气热泵作为热源时,供水温度或供回水平均温度应尽可能设计得低些,以使机组效率尽可能高,又由于工程实践证明本机组的供回水温差较少仅2℃-3℃,所以,选择地下埋管时可参照“低温热水地板辐射供暖应用技术规程”( DBJ/T01-49-2000)附录 E-1至 E-3中平均水温35℃一栏,按照地板所需散热量选择间距,然后,将管道直径放大到Φ20/16成间距缩小一档即可。

3.风系统设计

集中空调系统的排风热回收

一直以来,业内人士只是从经济方面的角度来衡量热回收装置的利弊,而环保与节能则被忽视。当今,业内人士考虑的角度有所转变,现在从环保和节能这个角度来衡量热回收装置的利弊。

空调区域排风中的热能量是非常多的,如果把这些热能量加以回收利用,那么环保和节能定会实现。如果新风和排风采用专门独立的管道输送,那么有利于集中热回收装置的设置。新风和排风采用热回收装置进行湿热或者全热交换,节能效果非常明显的表现出来。

空调风系统

(1)有资料显示,以我国南方地区为例,夏季室内设计温度如果每降低1℃或冬季设计温度每升高1℃,其工程投资将增加6%,能耗将增加8%。该数据很明显地说明,适当提高夏季以及降低冬季的室内空气温度,都将起到显著的节能效果。与此同时,为保证室内空气质量以及人们对新鲜空气的需要,现行《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对最小新风量作出明确规定,要求建筑满足国家现行有关卫生标准。研究表明,加大新风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室内空气质量问题,但增加了空调能耗。新风定值必须按照规范来确定,因为新风量对于能耗和人体健康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人员密度较大时,新风的供应按人员的密度来进行的话是非常不经济的。我国建筑采用了新风需求控制(检测室内CO2浓度),值得注意的是:新风量变化,排风量随着也发生变化,否则造成负压,可能会适得其反。

(2)暖通设计师对于规范中新风量的规定表示赞同。暖通设计师认为,在目前中央空调清洗不够规范的背景下,加大新风量是必要的。不过,对于室内设计温度的要求,他们却持保留态度。业内人士有这样的一个说法:“如果说节能像一棵树,有很多枝杈可以作为思路,那么,业主方的意见更像那个根。他们的态度,将成为决定暖通专业乃至建筑节能的根本性因素。”业内人士表示,建设方的意见非常重要。

要想增加新风量或者增强风机盘管处理室内回风的能力,风机盘管加新风的新风口应单独或布置在盘管出风口的旁边,而不应该布置在盘管回风吸入口。

(3)房间面积或空间较大、人员较多或有必要集中进行温度控制的空气调节区,其空气调节风系统宜采用全空气空调系统,不宜采用风机盘管系统,以利于集中处理、调节,发挥有利因素,弥补之前产生的问题。

(4)建筑空间高度大于或等于10m、且体积大于时,宜采用分层空调系统。与全室性空调方式比,分层空调系统夏季可以节能30%左右,但是冬季并不节能。通常设计时,夏季的气流组织为喷口侧送,下回风,高大空间上部排风;而冬季一般在底层设置地板辐射或地板送风供暖系统,也可将上部过热的空气通过风道送至房间下部。

(5)多个空气调节区合用1个空气调节风系统,各区负荷变化较大、低负荷运行时间较长,且需要分别调节室内温度,在经济条件允许时,宜采用全空气变风量空气调节系统。设计时应注意:要求采用风机调速改变系统风量,而不能采用恒速风机而改变系统阻力调节;其次,应采取保证最小新风量的措施,避免因送风量减少,造成新风量减少而不满足卫生要求的后果;再者,调节末端送风口风量时,推荐采用串联式风机驱动型末端装置以保证室内的气流分布。

(6)在某些情况下,像屋顶传热量较大、吊顶内发热量较大、吊顶空间较大(此时的吊顶至楼板底的高度超过),如果采用吊顶内回风,导致空调区域增大、空调耗能上升,这样非常不利于节能。所以对于建筑顶层或者吊顶上部有较大热量、吊顶空间较高时,直接从吊顶回风是不合理的。

4.围护结构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原院长、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顾问总工程师吴德绳认为,暖通专业既然是建筑节能的支柱力量,因此,目光不仅要盯住如何优化暖通空调系统设计,更应该有所转移,在围护结构设计方面重点考虑。

围护结构在节能工作中,扮演着愈来愈重要的角色。所谓围护结构节能,通常是指通过改善建筑物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使得建筑在夏季隔绝室外热量进入室内,冬季防止室内热量泄出室外,以保持室内尽可能接近舒适温度,减少通过辅助设备来达到合理舒适室温的负荷,并最终达到节能的目的,如通过采暖、制冷设备达到节能。

传统住宅建筑的围护结构是普通黏土砖,简单架空屋面和单层玻璃钢窗,它们的传热系数分别为、和。而“节能住宅”的围护结构中外墙和屋面采取了保温措施,外窗采用中空塑钢窗或断热中空铝合金窗,它们的传热系数分别为 、和,使围护结构的节能贡献约占25%。采用能效比高的采暖、空调设备(按照国家标准,房间空调器的能效比:制冷>,采暖>),使采暖、空调设备的节能贡献约占25%,两者相加总体达到节能50%的目标。

据介绍,围护结构的节能设计应该从墙体、窗户、屋面等三个方面考虑。对于设计人员而言,如何处理建筑玻璃幕墙的问题,在业内一直存在很大争议。普通玻璃幕墙是建筑节能不能实现的因素之一。统计数据表明,夏季通过玻璃窗的日照热可占制冷机最大负荷的30%,冬季单层玻璃的热损失约可占锅炉负荷的20%。窗体节能技术主要从减少渗透量、减少传热量、减少太阳辐射能三个方面考虑。另外,在保证室内采光良好的前提下,合理确定窗墙比十分重要。当窗墙面积比超过50%时,负荷将明显增加。不仅是外围护结构,内围护结构在设计中同样重要。暖通设计师要比普通建筑师更懂得建筑节能的途径,所以暖通设计师和普通建筑师多进行沟通效果才会更好。

5.实现节能

暖通空调的设计师在方案设计时,首先应深入了解业主的能源状况以及对空调的使用状况和是否有余热、废气等条件,然后对各种能源方案进行合理综合的对比。设计师在设计时应考虑的重点是:如何利用可再生能源和低品位能源。

暖通设计师在设计阶段完成基础工作之后,最关键的就是环保和节能的实现,而环保和节能的实现是通过综合利用各种先进技术、利用各种可再生资源来实现的。

利用自然条件来满足人们对于室内温度的需求,这是最理想的方式。现在通过各种设备实现对温度的调节,只不过是对人们的过错进行补救。冷热源是设计师最关注的一点,因为其能耗往往能占空调系统总能耗的50%左右。

地源热泵系统就是在这种形势下快速发展起来的,它利用地下恒温层土壤热显著提高空调系统效率。同时,采用新能源利用的供给方式,实现冷、热、电三联供;利用燃气、汽、电力能量转换的原理联合循环使用,将工业流程最尾端的余热收集起来,用于供冷系统空调冷冻水和供热系统的生活热水,这样,能源的利用率可提高至70%~80%左右。这些都给暖通空调设计师提供了广泛的节能设计思路。

6. 总结

随着全球逐渐变暖这种现象的出现,空调现在已经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使人们工作生活更加舒适,人们对于空调也有了一定的依赖性。然而,环保和节能是当今非常重要的问题,因此,在暖通空调设计方面,暖通空调的环保和节能是目前空调技术方面发展的方向,也就是说,城市供热环保和节能是目前亟须加强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赵君利. 暖通空调节能从设计开始.中国建设报,2010,(03).

[2] 胡锦涛活动报道集,2009,(09)

[3] 刘金瑶,李婉茹,刘鹏华. 浅谈暖通空调的节能.暖通空调,2008,(04).

[4] 张莉,李尧,朱玉明.暖通空调节能设计分析.山西建筑,2010,(09).

[5]__荣.建筑工程的暖通空调设计.施工技术与设计,2008,(07).

[6] 万蓉. 基于气候的采暖空调耗能及室外计算参数研究.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9,(08).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暖通专业技术论文

本文从低温热水地板辐射采暖的发展及材料的应用,综合的从设计方法到地热施工以及运行调试等方面进行了论述,并结合具体工程进行说明地热采暖的注意问题等。关键词:辐射采暖 施工 调试本文从低温热水地板辐射采暖的发展及材料的应用,综合的从设计方法到地热施工以及运行调试等方面进行了论述,并结合具体工程进行说明地热采暖的注意问题等。热水塑料管在70年代,我国还处于研制阶段,近年来在国内外已广泛的得到了应用.由于塑料管的耐压,耐热,消音降噪,保温性能好,水阻力小,抗老化和抗冲击等方面性能均符合使用要求.目前塑料管已广泛用于各类高层建筑,一般住宅,高级别墅,办公楼,宾馆,商场,体育场馆,会堂等各类建筑物内的冷热水管系统及低温热水地板辐射采暖系统。低温热水地板辐射采暖系统,是一种将加热管埋置于混凝土埋管层中,让40~60℃的低温热水在管内循环流动,加热整个地面,使表面温度上升25~29℃左右,然后通过辐射和部分对流供暖方式向室内散热的一种供暖方式。目前市场上使用的地热管材大多品种为PPC和PEX交联聚乙烯管低温地板辐射供暖器材,其产品具有使用寿命长,高效节能,运行费用低,温度均匀,人体感觉舒适,室内卫生等优点,特别是解决了大跨度和矮窗式建筑物的采暖需要,如在韩国普及率已达70%以上.在我们国内的吉林省也早已使用.在沈阳市宏伟新都40000平方米的高档住宅中也得到了大面积的推广应用,通过使用业主反映非常好。低温热水地板辐射采暖系统,与传统散热器对流供暖方式相比,它具有许多显著的特点,热效率提高20%~30%左右,即可以节能20%~30%能耗,施工方便简单易操作,可缩短施工时间,可节约施工人工费成本,施工费用是镀锌钢管的60%,因而极具有实用经济性. PPC和PEX管质地柔软施工方便,由于自重轻,保管,搬运,安装均十分方便,管道连接十分方便,可与各类管件及阀门连接.任何人都可用简单的工具进行安装操作.长期使用温度范围零下70度到零上110度,爆破压力每平方厘米60公斤.还具有很好的施工性和半永久性的寿命,最适合用作建筑物内低温热水地板辐射采暖系统的配管材料,由于地板受热后散热面积较大而且放热均匀,形成一个庞大的热板,使之传热快,稳定性好,蓄热时间长,房间温度均匀,温度梯度小,人的舒适的环境,人居住时脚下不受凉,对身体健康创造一个舒适的环境。见右下图所示传统暖气对流散热与地热辐射的室温比较图。PPC和PEX适用于各类建筑物:用于住宅,别墅,写字楼宾馆,银行,医院,养老院,幼儿园,超级市场,剧场,博物馆,游泳馆动植物园的地热采暖及冷热水供应。能很方便的实现国家节能标准提出的按户计量,分户调温的要求。在建立同样舒适条件的前提下,用地面辐射采暖在保证同等条件的舒适程度下,房间的设计温度比对流采暖可降低2-3℃,从而节省采暖能耗。室内沿高度方向温度分布比较均匀,温度梯度小。甚至当地板温度比较高,房间也比较高时,室内温度是下高上低减少无效热损失。根据个别房间或区域间使用条件的变化,可以调解有关配水器各支环路调节阀的开度。易于安装自动调节设施,可最大限度调节。使用塑料管本身就具有节能意义,可以节省金属材料。在所有材料加工过程中都需要能量,但生产塑料的费用比生产金属的费用更经济,为生产1dm3 材料所需要能(公斤石油当量计)以塑料,钢,铜,铝比较,则塑料最低。由于有辐射温度和对流温度的双重效应,因而形成了真正符合人体舒适要求的热环境。如左图所示,地面温度高于呼吸线空气度,它提供的热量在人的脚部较强,头部温和,这正符合 人体足部血液循环最差头部温 度较高的特点,给人以脚暖头凉 的舒适感,即体态舒适度高。在 特定条件下,与对流散热器采暖比,室内相对湿度高,不显得过于干燥,易于根据不同的舒适要求,对各别用室,区间进行室温调节。为达到人体舒适卫生要求的热环境,室内地表平均温度宜采用下列数值:经常有人停留的地面24℃~26℃。无人停留的地面35℃~40℃。短期有人停留的地面为28℃~30℃。采用地热式采暖方式后,传统的暖气片散热器被取消。不需要在室内布置散热设备及连接的管道,既不占建筑面积又可使房间分隔及家具摆设随意灵活。住户得到的是有效的使用面积,住户也不必为暖气片的外露而进行装修。这样每个房间每组暖气片占用面积约, 按现行市场商品房价格平均2500元/m2计算,住户为有效的可利用面积可节省投资约2600元。这样的房间布局,使用相对要方便很多。另一方面,传统暖气片装修费用每居室每组约为: 3m-60元/m=180元,人工费:2-60元=120元。合计装修费用最低为300元。总计:为传统暖气片所付出的费用为每居室3000元左右,如果按每户三居室或二居室计算,每户为此项费用支出约为6000-9000元左右。采用地热式采暖方式热源选择余地宽阔,独立或区域的集中热水供热锅炉系统均可。出于特殊情况做出选择,它可以用在没有集中供热的场合,很多情况,可以借助集中供热加装换热器,还可综合利用采暖,空调回水,余热用水及地热水等。地板辐射采暖系统的热媒必须采用低温热水。最高供水温度不宜超过75℃,供回水温差在8℃~5℃为好,设计时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宜的供回水温差,供回水平均温度宜控制在35℃~55℃。一、低温热水地板辐射采暖系统的设计低温热水地板辐射采暖系统的设计与传统的采暖方式基本一样,下面叙述一下设计步骤:1.先应根据《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的规定进行基本耗热量计算,并按辐射采暖特点进行校正。2.算出所需地热房间的单位耗热指标。根据房间的地板表面使用材料的不同查《地面单位面积散热表》见附表一、附表二确定其配管间距和地板表面温度。采暖地面构造厚度应大于80毫米,管间距在150~300毫米为宜,沿围护结构外墙敷设的热管距外墙内表面70~100毫米。3.进行供热房间管道的布置,一般每户集中设置一组分水器,按房间数确定支环路个数,卫生间餐厅厨房可为一环,如房间面积较大时,可分多环。敷设管形式可采用回字形或S字形,通过沈阳市宏伟新都及其大量工程实践证明,回形比S形敷设方式要好一些,因回形冷热水相间,采暖均匀效果好,弯曲半径大,易于施工。而S形弯曲半径小,宜用于配管间距较大、面积较大的房间采用。为了使每环的总水阻力控制在800~1500mmH2O,每环长应控制在60~100米,最长不得超过120米。尽量使每环长度相等。可参见附图三的实际工程范例。4.根据分支环路的个数选择适宜的分水器型号。5.采暖系统可采用同程式,即系统布置成水平和垂直均同程式.具体供水方式为上供下回,下供下回双管系统.除地面加热用PEX、PPC管外,系统其他部分为普通焊接钢管。采用双管系统可实现采暖按户分环,分室分控的目的。见附图二。6.系统的水力计算和水力平衡计算可按《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手册》的有关规定进行。7.当采暖面积超过40㎡时,应设伸缩缝,地面短边长度≤6米时沿长边每隔7米设一道伸缩缝,其宽度为5~8毫米,在缝中应填充弹性膨胀膏。管道穿越过梁及门口、墙时,应设套管。二、低温热水地板辐射采暖的材料的选择:地板辐射采暖的保温材料一般宜选用聚乙稀苯板容重要求在15㎏/m3~25㎏/m3,导热系数小,保温效果好的产品,而且能减轻楼板的荷载,其厚度在20~25毫米时,经计算完全达到隔热目的。铝箔加筋纸,其产品具有防潮、防水、向上反射热辐射的作用,但有的施工单位不设,为减少造价。建议不应取消此道工序,因取消后,热量还会沿着苯板连接缝隙向下传导,造成不必要的热量损失.地热管材的选用,可采用PEX交联聚乙稀管和PPC改性聚丙稀管材为宜。其管材的物理特性见附表三。分水器的选择,目前大多采用国产和南韩的较多,这类产品质量基本能达到使用要求。在分水器进水端设的Y型过滤器应用铜质的较好,分水器的型号见附表四,分水器的安装见附图一。另外还有在敷设管道所用的固定U形管卡,此管卡的材质最好选用与管材同材质的材料。低温热水地板辐射采暖系统的管道敷设,在直线段每隔600毫米设一固定卡,敷设S形管道时,在弯曲部分应设叁处固定卡。一般PEX管材按设计尺寸敷设一个环路一根管,在地下不能有接头,如必须进行接头时,可采用进口地热管专用接头管件,此专用接头管件是利用PEX管的材料记忆特性来将管涨接一起的。永不存在漏水的事情发生。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此接头管件解决PEX管材在生产过程中的定尺生产和施工过程中的损耗。这将大大降低厂商生产成本和施工费用。决不可用市场外卖的铜质管件进行连接,笔者在实际工程中,因人为等因素将管损坏后,用铜质管件连接,发现其连接的管道,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漏水。给用户造成经济损失很大,经分析得出原因是因塑料管与铜管件间的膨胀量及收缩时间率的不同导致漏水。而采用专用接头管件时,就没有发生漏水现象。三、低温热水地板辐射采暖系统的施工:应参照各地现行的《民用建筑给水供热水地板辐射采暖用塑料管及铝塑管设计与施工验收暂行规定》及暖通专业有关技术标准,以及建设单位要求和设计提供的有关条件进行施工。管材,管件及其它材料应具有检测报告,产品检验合格证并标明生产厂家,材料规格,检查管材的管壁是否光滑平整,无气泡无裂口无明显的划痕和凹陷,其它材料应按有关的检查规定进行检查。地热施工构造图见右下图:施工作业流程为:施工前的准备,地板供暖工程施工前要求地面平整,无任何凹凸不平及沙石碎块,钢筋头等现象。因此,要求土建方做水泥沙浆找平层,将地面清扫干净及干燥;有足够的施工做业面;封闭其现场;铺设保温材料,要求平整,无缝隙;铺设铝箔纸并用铝箔胶带固定,也要求平整;按设计图要求铺设地热盘管并用卡具固定;安装分水器及控制系统的安装,要求端正,牢固;进行水压试验,试验压力,十分钟内压降不超为合格。做膨胀缝及边角保温。带压铺豆石混凝土并找平层(由土建单位施工混凝土地面)。豆石混凝土的强度不应低于C20,加入防龟裂乳剂是增强豆石混凝土层抗压强度及防止龟裂、老化。继续封闭现场,并在现场标明注意事项直到地面交付其它使用方。注意在打压试验时,为使地热管不长时间暴露,请有关单位及时验收。回填混凝土后,其它单位不能在采暖地面打洞或重载,若重载(含搭设脚手架)应铺设跳板。浇灌混凝土时,不要使砂浆进入保温层及沿墙隔热材料的接缝处。自地热管铺设至混凝土最终形成强度前,应进行成品保护,应禁止穿硬底鞋在盘管上面行走,堆放材料及设备,以免损伤管材。四、低温热水地板辐射采暖系统的运行调试:系统调试运行前,应首先对管道进行检查及冲洗,冲洗过程中应采取措施,防止异物进入系统中,同时对系统进行水力平衡调整。向低温热水地板辐射采暖系统供水,供水温度应由30℃低温渐渐升至55℃,不允许短时间骤然而温升。具体作法以30℃水温循环一天,然后日升温5℃之至55℃,然后按设计要求进行正常运行。调试检查供暖热媒温度控制系统,确保低温热水地板辐射采暖系统在设计允许温度范围内工作。在非采暖期运行调整时,可用清洁水代替以检查低温热水地板辐射采暖系统水力特性,待采暖开始重复上述调试工作。夏季可向系统内充满水进行养护。本文是笔者仅对低温热水地板辐射采暖系统的组织和设计施工及运行管理的一点体会,随着低温热水地板辐射热采暖的发展及其完善,使这种采暖方式的更加能倍受越来越多的人们所关注,已有不少的单位和人员对其表示了兴趣和积极推广应用的热情。再加上人们对环境质量标准越来越高的要求,都必将推动这种采暖方式在我国获得迅速发展和广泛的应用。参考文献:《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GBJ19《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手册》中建出版社《改性聚丙烯(PP-C)管地面辐射采暖、建筑给水及热水供应技术标准》(试行) DB22/166-1998 吉林省标准《沈阳市民用建筑给水、供热水、地板辐射采暖用塑料管及铝塑管设计与施工验收暂行规定》 沈阳标准《建筑给水、供热水、采暖用PP-C管道设计与施工验收规程》IRBI 003-1997 建设部居住建筑与设备研究所编《交联聚乙烯(PEX)管材》 Q/OAFS 03-1999 上海企标秦皇岛住友新型建材有限公司产品样本及技术手册更多关于工程/服务/采购类的标书代写制作,提升中标率,您可以点击底部官网客服免费咨询:

本文通过北京市一幢新建高层住宅采暖系统的实测与研究,对低温地板辐射供热系统的热工性能、热舒适性及供热的基本规律进行了分析与总结。关键词 低温地板辐射采暖 测试 温度 热舒适一 引言低温地板辐射采暖在国内主要用于大型公建的大堂,室内游泳池的地面等场所,用于住宅较少。最近几年,随着单户独立燃气炉的采用和分户热计量的需要,低温地板辐射采暖系统得到了很多开发商的青睐,在住宅在开始大面积的推广使用。为了进一步了解低温地板辐射采暖/系统热工性能及其供热的基本规律,我们结合北京市一座新建高层住宅楼工程,对该系统进行了一些研究、分析和实测,使工作更加深入一些,以期在国内其它工程研究的基础上所有提高。二 工程介绍该建筑为一幢二十二层的塔式高层住宅,地上二十二层,地下两层。建筑面积16845m2,建筑高度。为满足地板辐射采暖的要求,建筑层高为。本楼为集中采暖,热源为小区内的热力站,为本楼设置单独的热交换器和循环泵,形成独立的采暖系统。采暖的设计供回水温度为55/45℃,连续采暖。本楼的供热方式除楼梯间为铸铁散热器采暖外,其余均采用低温地板辐射采暖。供回水立管和分、集水器均设于每户的厨房中。地板辐射采暖的管材选用交联聚乙烯管(PC-X)。考虑到系统的承压问题,首层至三层的管材采用交联铝塑复合管(XPAP)。为满足分户热计量的需要,减少对下一层的散热,每层均设保温层。根据采暖管道敷设的要求,本楼的地面垫层厚度为110mm,其中包括保温层、豆石混凝土层、水泥砂浆找平层和装饰面层。为了试验地面不设保温层时,对楼板结构的温度影响,以及了解向上和向下传热的情况,个别房间未设保温层。本住宅楼的采暖室内设计温度为20℃,根据北京市《低温地板辐射采暖应用技术规程》中供暖热负荷计算宜将室内温度降低2℃计算,故进行采暖负荷计算时室内设计温度按18℃计算,顶层西北角房间按16℃计算。本设计地板散热量适当考虑家具的遮挡因素,家具对地板面积遮挡的有效面积系数按20%-30%考虑,面积小的房间取较大值,面积大的房间取较小值。三 测试报告1 测试方案和测试项目A 测试项目 (1)地板和墙面辐射采暖构造层内的各点温度情况。 (2)地板辐射采暖构造层中有无保温层对向上、向下的热流的影响程度。 (3)室内竖向空气温度分布。 (4)室内人体实感温度(包括室内各非加热面的壁面温度和室温) (5)最不利房间热舒适性。 B测试方案 (1)选择6层和8层东南角的相同位置的作为地板辐射采暖的对比房间,测试项目为(1)~(4)项:选择22层西北 角房间作为(5)~(6)项的测试房间:6层西面房间作为墙面采暖的测试房间。 (2)在6层和8层东南角房间,分别埋设热电偶,用于测试地板辐射采暖各层的温度分布。在铺设完管道层后,预埋 了管道周围的热电偶。 (3)如图所示,在6层和8层布置热电偶和热流片,用于测试地板辐射采暖向上和向下的热流。 (4)在8层的测试房间墙壁和顶板上布置外带测头的RHLOG-Ⅱ型温度自计仪测量房间各个非加热面的壁面温度,用于 确定地板辐射采暖的实感温度。 (5)在6、8层和22层的测试房间如图1所示布置RHLOG-Ⅱ型温度自计仪测量房间的竖向空气温度分布鞋。 (6)测量最不利房间22层测试房间的热舒适性。 2 测试结果 由于工程交工时间的关系,第一次测试从2001年1月18日开始,共分为三个阶段进行,分别选择在严寒中、中寒、微寒。室内外温度用RHLOG-Ⅱ型温度自计仪测试,可按照上述方案进行连续测试。室外温度曲线如图2所示。 (1)地板辐射采暖各层温度情况 6层不低温地板辐射采暖的各层温度变化,如图3所示,8层低温地板辐射采暖的各层温度变化,发图4所示。(2)地板辐射构造层有无保温层的向上和向下热流对比 (3)室内竖向空气温度分布(4)室内人体实感温度 根据八层南向房间内表面温度测量值计算实感温度,计算结果如图8所示。 从图8中可看出,人体实感温度比室内空气温度略高,这是辐射采暖方式优于一般对流采暖方式的特点之一。 (5)最不利房间的热舒适性 1月7日对22层测试房间2进行热舒适性测试,采用丹麦生产的B&K1213多用气象仪,测量室内干球温度、相对湿度、水蒸气及室内风速等参数。采用黑球温度计测量室内黑球温度,用于平均辐射温度的计算。室内热舒适性的评价按照国际标准ISO-7730和国家标准GB/T18049-2000是用PMV和PPD指数来描述的。 2月17日上午10:00至11:00对22层测试房间2进行了3组热舒适测试,并根据所测数据对PMV和PPD进行了计算,其中PMV为~为~。可以看出,本测试房间的热舒适性是满足国际标准的。 四 分析与讨论 1 地板辐射采暖的舒适性 对顶层(22)层北向房间进行热舒适测试,在室温为21℃左右时,其舒适度满足国际标准的要求。由于条件所限,未能测试其它室温下的情况,因此,不能涵盖所有情况。 对八层南向房间各内表面温度的测定,内表面温度高于室内空气温度,这是地板辐射采暖的特点,也是热舒适的原因之 一。 室内空气温度分布规律与以往资料介绍的规律不同(顶层符合一般规律)。一般单层采用地板辐射采暖时,采暖房间空气温度分布为下高上低,这是形成地板辐射采暖舒适的主要原因。本住宅楼每层均为地板辐射采暖,由于散热向上向下同时传 热,使下层顶板温度升高,因而空气温度分布不理想,看来有必要对中间层进行热舒适测试。上述现象也说明了,散热管下设保温层是必要的,这不但有利于分户热量计量,而且还可提高室内的舒适度。 2 地板辐射采暖散热管向上、向下的散热量比例 由于地板表面测试的不均匀性以及用热流片测量热流时的干扰因素较多,按本次测试方案,无法得出地板辐射采暖向上、向下的散热量比例。 3 地板辐射采暖的节能性 实感温度比室内空气温度高,是地板辐射采暖比其它采暖方式节能的原因。本次测试房间的实感温度与空气温度差约为℃,与一般资料中介绍的温差为~℃相比是较小的。因为只是测试了一个房间的参数,测试结果尚不能作为定论。 4 地板辐射采暖的安全性 地板内散热直接铺设在楼板结构上时,不会对楼板造成损害。实测散热管外壁温度不超过45℃,设计供水温度(供水管 内)为55℃,温度均较低。但楼板上不设保温层在其它方面很不利,一般就设保温层。当有保温层时,楼板结构层上皮(保温层下皮)温度均未超过30℃,比夏季室内空气温度还低。 五 结论 本文通过对北京市一座新建住宅楼的低温地板辐射采暖系统现场实测,对该系统的地板和墙面辐射采暖构造层内的各点温度计情况、地板辐射采暖构造层中有无保温层对向上、向下的热流的影响程度、室内竖向空气温度分布室内人体实感受温度(包括室内各非加热面的壁面温度和室温)、最不利房间的热舒适性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根据分析结果,得出了该系统在舒适性、节能性等方面的一些结论,说明低温地板辐射采暖是具有较为突出的特点的,对该系统的应用性还有待于做进一步的研究。本课题对于该系统住宅中大面积的推广使用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同时对该系统在实际工程设计中的具体应用具有指导意义。参考文献 1 International Standard (ISO)7726,Thermal environment-Instrument and methods for measuring physical quantities. 2 GB/T18049-2000,中等温度的热环境PMV和PPD指数的确定及热舒适条件的规定 3 DBJ/T 01-49-2000,低温地板辐射采暖应用技术规程 4 王荣光,张纯安 地板辐射采暖的设计及简化计算更多关于工程/服务/采购类的标书代写制作,提升中标率,您可以点击底部官网客服免费咨询:

低温地板辐射采暖毕业论文

下面是中达咨询给大家带来关于低温热水地板辐射采暖系统的设计施工和维护的相关内容,以供参考。低温地板辐射采暖其实是一种较早出现的一种采暖方式,它是将供热管铺设于地面下,通过加热地面,再由地面辐射热量加热周围环境的一种采暖方式,通过近几年的施工体验,从使用功能的角度谈谈一点体会,供大家参考。一、低温地板辐射采暖方式应用条件低温热水地板采暖采用低温热水为媒介,在地板垫层中铺设耐温性能好,耐腐蚀性强,不结垢的塑料管,将热水通过管道加热地表层,以整个地面作为散热面,以辐射方式向室内传热的一种采暖方式。但在过去一直很少采用,其主要原因是在材料和施工工艺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限制了此系统的使用和发展,随着新型保温材料和塑料管道的广泛应用及施工技术的完善和提高,地板辐射采暖系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低温地板辐射采暖热源可以采用集中热源、市政热力管网、区域锅炉房、地热水以及工业废水等。由于是低温传输,热媒在输送过程中热量损失小,属于节能型采暖方式。二、低温地板辐射采暖方式的优点低温地板辐射采暖系统室内温度的布局是下部高上部低,热量由下向上传递,使室内温度均匀稳定,卫生标准得到提高。由于低温地板辐射采暖方式属于低温采暖,所用热媒一般不高于50℃,可以利用大型动力设备的余热、地下热水、太阳能和其它采暖系统的回水,有利于节约能源。同时还有利于分户计量和分户控制,水平温度分布均匀,垂直温度梯度大,使得冷热符合人体生理要求,人体感觉舒适,属于保健型散热方式。由于低温地板辐射采暖系统所采用的采暖设施全部埋设于地面以下,所以不占用空间,增大了房屋的使用面积,有利于室内的装饰,方便了家具的摆放,适用于大跨度或有落地窗的房间。低温地板辐射采暖系统选用的管材一般为交联铝塑复合(XPAP)管、聚丁烯(PB)管、交联聚乙烯(PE—X)管、无规共聚聚丙烯(PP—R)管,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使用寿命长,无腐蚀、不结垢、不漏水,降低了维护保养费用,降低了运行管理成本。三、低温地板辐射采暖系统的设计1.先应根据《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的规定进行基本耗热量计算,并按辐射采暖特点进行校正。2.算出所需地热房间的单位耗热指标。根据房间的地板表面使用材料的不同查《地面单位面积散热表》见附表一、附表二确定其配管间距和地板表面温度。采暖地面构造厚度应大于80毫米,管间距在150~300毫米为宜,沿围护结构外墙敷设的热管距外墙内表面70~100毫米。3.进行供热房间管道的布置,一般每户集中设置一组分水器,按房间数确定支环路个数,卫生间餐厅厨房可为一环,如房间面积较大时,可分多环。敷设管形式可采用回字形或S字形,通过沈阳市宏伟新都及其大量工程实践证明,回形比S形敷设方式要好一些,因回形冷热水相间,采暖均匀效果好,弯曲半径大,易于施工。而S形弯曲半径小,宜用于配管间距较大、面积较大的房间采用。为了使每环的总水阻力控制在800~1500mmH2O,每环长应控制在60~100米,最长不得超过120米。尽量使每环长度相等。可参见附图三的实际工程范例。4.根据分支环路的个数选择适宜的分水器型号。5.采暖系统可采用同程式,即系统布置成水平和垂直均同程式。具体供水方式为上供下回,下供下回双管系统。除地面加热用PEX、PPC管外,系统其他部分为普通焊接钢管。采用双管系统可实现采暖按户分环,分室分控的目的。见附图二。6.系统的水力计算和水力平衡计算可按《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手册》的有关规定进行。7.当采暖面积超过40㎡时,应设伸缩缝,地面短边长度≤6米时沿长边每隔7米设一道伸缩缝,其宽度为5~8毫米,在缝中应填充弹性膨胀膏。管道穿越过梁及门口、墙时,应设套管。四、低温热水地板辐射采暖系统的施工应参照各地现行的《民用建筑给水供热水地板辐射采暖用塑料管及铝塑管设计与施工验收暂行规定》及暖通专业有关技术标准,以及建设单位要求和设计提供的有关条件进行施工。管材,管件及其它材料应具有检测报告,产品检验合格证并标明生产厂家,材料规格,检查管材的管壁是否光滑平整,无气泡无裂口无明显的划痕和凹陷,其它材料应按有关的检查规定进行检查。施工作业流程为:施工前的准备,地板供暖工程施工前要求地面平整,无任何凹凸不平及沙石碎块,钢筋头等现象。因此,要求土建方做水泥砂浆找平层,将地面清扫干净及干燥;有足够的施工作业面;封闭其现场;铺设保温材料,要求平整,无缝隙;铺设铝箔纸并用铝箔胶带固定,也要求平整;按设计图要求铺设地热盘管并用卡具固定;安装分水器及控制系统的安装,要求端正,牢固;进行水压试验,试验压力,十分钟内压降不超为合格。做膨胀缝及边角保温。带压铺豆石混凝土并找平层(由土建单位施工混凝土地面)。豆石混凝土的强度不应低于C20,加入防龟裂乳剂是增强豆石混凝土层抗压强度及防止龟裂、老化。继续封闭现场,并在现场标明注意事项直到地面交付其它使用方。注意在打压试验时,为使地热管不长时间暴露,请有关单位及时验收。回填混凝土后,其他单位不能在采暖地面打洞或重载,若重载(含搭设脚手架)应铺设跳板。浇灌混凝土时,不要使砂浆进入保温层及沿墙隔热材料的接缝处。自地热管铺设至混凝土最终形成强度前,应进行成品保护,应禁止穿硬底鞋在盘管上面行走,堆放材料及设备,以免损伤管材。五、使用维护要求冬季开始供暖时,供暖温度不宜过高,以免因温度突然上升引起供热管与周围混凝土膨胀,初次供暖应缓慢升温,控制水温在25—30℃范围内运行24h,然后每隔24h升温不超过5℃,直至设计供水温度。在设计工况下连续供暖24h,并调节每一环路水温达到基本一至为止。冬季若系统不用,应用气压设备将系统中的水排除,防止冻坏管道。采暖期运行结束后应由专业人员对管道进行冲洗,冲洗干净后再充满水进行保养。居室装修与使用时严禁在地面上剔凿或放置高温物体。总之,任何一种采暖方式和设施都有其优越性,也都有各自的缺点,设计者应针对不同的住宅建筑类型,根据地区能源供应情况,结合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及居民收入水平,从能源有效利用,环境保护出发,来设计选用合理的采暖方式,以满足居住者“安全、舒适、方便、环保、节能”的现代化要求。更多关于工程/服务/采购类的标书代写制作,提升中标率,您可以点击底部官网客服免费咨询:

电池辐射危害问题研究论文

废电池的危害及处理方法 一、电池结构及分类: 现在我来为大家介绍一下电池吧:电池是一种将化学能直接转变成电能的装置。它可分为充电池和非充电池。下面我们要研究一下非充电池的结构了,主要分三个层次:一是最外的一层 “ 皮 ” 也是我们所说的壳,二是供反应化学物质,被壳包住,中间的是石墨电极。当化学物质反应之后转变成电能由石墨电极输出在外电路形成回路形成电流:电池就是工作了。非充电池分为:镍氢电池,镍镉电池。 二、废电池的危害: 当电池内部的化学物质反应完全后,电池再也不能供电了,成了一颗废电池,通常情况下人们就随手一丢,再买过另一颗新的。大多数人会说,这是很正常的哩。但他们没有想到,就在那举手投足之下,也是在破坏他们的家园 —— 地球。也许有人会问: “ 就这么一个小东西对于地球来说,能有什么了不起呢!还说什么破坏? ” 电池看上去并不那么具有破坏力,但是看东西不能全看表面。废电池里含有大量重金属汞、镉、锰、铅等。当废电池日晒雨淋表面皮层锈蚀了,其中的成分就会渗透到土壤和地下水,人们一旦食用受污染的土地生产的农作物或是喝了受污染了的水,这些有毒的重金属就会进入人的体内,慢慢的沉积下来,对人类健康造成极大的威胁!据测量一节一号电池烂在土壤里,可以使 一平方米 土地失去利用价值;一个扣钮电池可以污染 60 万升水,相当于一个人一生的饮水量。就近全球 50 亿人来计每个月每人丢一颗电池,一年累积下来 600 亿颗电池,对地球的破坏力可说是很大的了,其对人类健康危害造成的后果更难以想象了,据统计,仅 北京市 每年因废电池而进入自然环境的汞竟然达到 吨,这数目不能不让人头痛。所以废旧电池是不可以随意丢弃的。在废电池回收上,各国都很重视。另外,发达国家生产的各类锌锰子电池已是无汞电池了。而且发达国家也不允许进口含汞电池。因此中国的含汞电池也不能进入欧美发达地区。 三、废电池的处理: 处理废电池也可以从电池的结构入手,首先是表面的皮,它的主要成分是锌。在初三的实验中也有这样的一个实验: 1 、用废弃电池锌皮制取硫酸锌晶体。 实验用品:烧杯、铁架台(带铁圈)、酒精灯、蒸发皿。 稀硫酸、干电池锌皮。 实验步骤: ⑴ 、把干电池锌皮表面的杂质除掉后把它们放在烧杯里。 ⑵ 、向烧杯倒进适量稀硫酸,以浸没锌皮为度,待锌皮溶解。 ⑶ 、把反应后的溶液进行过滤。 ⑷ 、把滤液倒入蒸发皿,把蒸发皿放在铁架台的铁圈上,用酒精灯加热。待蒸发皿析出较多晶体时停止加热,用蒸发皿的余热把滤液蒸干,把硫酸锌晶体回收,放入指定的容器内。 2 、第二层的化学物质中的成分很复杂,只有用先进的机器才能从中提取出有关成分,再制成有用的东西。日本也曾经有一间这样的工厂,把废电池回收,从中提取出汞,但一吨废电池最多可以提取几 十千克 的汞,所以这间工厂最后由于投资大,回收小而破产倒闭。虽然政府鼓励发展这种实业,但很多厂家也不敢以身犯险。最内一层当然是石墨电极啦。 3 、电池的最里面的是石墨碳棒,其也有很大的作用,回收后有很大的经济价值。如果从石墨上削下一些粉末,用手摸一下,有滑腻的感觉。石墨的这个性质决定了它可以被用作润滑剂。有些在高温下工作的机器就用石墨粉作润滑剂,这除了应用石墨粉的润滑性外,还应用了它的熔点高,能耐高温的性质。其实石墨还有另一种重要的用途,就是用来制造人造金刚石,也许很少人知道石墨和金刚石是由碳元素构成的单质,但它们的原子排列顺序不同,导致它们之间的差异很大,把石墨加热到 20000C ,加压到 5×109 帕~ 1×1010 帕和有催化剂存在条件下,可以制造出那闪闪发亮的人造金刚石。人们看到那美丽的金刚石,怎么也不会想到它是由那墨黝黝的石墨制成的。 德国有个科斯玛女士,在中国工作了近 20 年,她和她的朋友都把废电池带回德国处理,在中国,她只买充电电池和无汞电池。河南新乡的田桂荣一年来不辞辛劳,自发地宣传环保。印材料,搞演讲,出资数万元收购废电池 30 吨。看来我们也应该向他们学习,尽自己的一份义务。所以,回收和处理废旧电池,不但减少它对环境的污染和对人类的危害,同时也会给我们带来很好的经济效益的。

电池没有任何辐射所说的是手机电池快没电的时候辐射比较大那和手机信号本身有关脱发和心理作用有一定关系的尝试用木梳天天梳头 按摩头部 增强血液循环调整好心态 别自己吓唬自己 努力工作加油~

废旧电池的危害性 一粒纽扣电池可污染60万升水,等于一个人一生的饮水量。一节电池烂在地里,能够使一平方米的土地失去利用价值,所以把一节节的废旧电池说成是“污染小炸弹”一点也不过分。 我们日常所用的普通干电池,主要有酸性锌锰电池和碱性锌锰电池两类,它们都含有汞、锰、镉、铅、锌等各种金属物质,废旧电池被遗弃后,电池的外壳会慢慢腐蚀,其中的重金属物质会逐渐渗入水体和土壤,造成污染。重金属污染的最大特点是它在自然界是不能降解,只能通过净化作用,将污染消除。 废旧电池的危害主要集中在其中所含的少量的重金属上 金属种类 危害的表现 锰 过量的锰蓄积于体内引起神经性功能障碍,早期表现为综合性功能紊乱。较重者出现两腿发沉,语言单调,表情呆板,感情冷漠,常伴有精神症状。 锌 锌的盐类能使蛋白质沉淀,对皮膜粘膜有刺激作用。当在水中浓度超过10-50毫史/升时有致癌危险,可能引起化学性肺炎。铅:铅主要作用于神经系统、活血系统、消化系统和肝、肾等器官能抑制血红蛋白的合成代谢过程,还能直接作用于成熟红细胞,对婴幼儿影响甚大,它将导致儿童体格发育迟缓,慢性铅中毒可导致儿童的智力低下。 镍 镍粉溶解于血液,参加体内循环,有较强的毒性,能损害中枢神经,引起血管变异,严重者导致癌症。 汞 它在这些重金属污染物中是最值得一提的,这种重金属,对人类的危害,确实不浅,长期以来,我国在生产干电池时,要加入一种有毒的物质——汞或汞的化合物,我国的碱性干电池中的汞的含量达到1-5%,中性干电池为,全国每年用于生产干电池的汞具有明显的神经毒性,此外对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等也有不良影响,1953年,发生在日本九州岛的震惊世界的水俣病事件,给人类敲响了汞污染的警钟。 重金属污染,威胁着人类的健康,人类如果忽视对重金属污染的控制,最终将吞下自酿的苦果,因此,加强废旧电池的回收就日显重要了。 回答者: weiguo159 - 首席运营官 十二级 5-11 17:31我们日常所用的普通干电池,主要有酸性锌锰电池和碱性锌锰电池两类,它们都含有汞、锰、镉、铅、锌等各种金属物质,汞、锰、镉、铅、锌,这五种金属物质各有各的害处:如果锰过量蓄积于体内能引起神经性功能障碍,早期表现为综合性功能紊乱。较重者出现两腿发沉,语言单调,表情呆板,感情冷漠,常伴有精神症状。锌的盐类能使蛋白质沉淀,对皮膜粘膜有刺激作用。当在水中浓度超过10-50毫史/升时有致癌危险,可能引起化学性肺炎。铅作用于神经系统、活血系统、消化系统和肝、肾等器官能抑制血红蛋白的合成代谢过程,还能直接作用于成熟红细胞,对婴幼儿影响甚大,它将导致儿童体格发育迟缓,慢性铅中毒可导致儿童的智力低下。镍粉溶解于血液,参加体内循环,有较强的毒性,能损害中枢神经,引起血管变异,严重者导致癌症。在这些重金属污染物中,汞是最值得一提的,这种重金属,对人类的危害,确实不浅,长期以来,我国在生产干电池时,要加入一种有毒的物质——汞或汞的化合物,我国的碱性干电池中的汞的含量达到1-5%,中性干电池为,全国每年用于生产干电池的汞具有明显的神经毒性,此外对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等也有不良影响,1953年,发生在日本九州岛的震惊世界的水俣病事件,给人类敲响了汞污染的警钟。 我们用过的电池被遗弃后,电池的外壳会慢慢腐蚀,其中的重金属物质会逐渐渗入水体和土壤,造成污染。重金属污染的最大特点是它在自然界中不能降解,只能通过净化作用,将污染消除。废旧电池的危害主要集中在其中所含的少量的重金属上。废电池正在日益对环境构成严重威胁。有关资料显示:一节电池产生的有害物质能污染60万升水,等于一个人一生的饮水量:一节烂在地里的一号电池能吞噬一平方米土地,并可造成永久性公害。我国是电池生产消费大国,电池的年产量高达140亿节,消费约100亿节,占世界总量的1/3。以全国13亿人口计算,假设每年每人用6节电池,那么这些电池可以污染46800亿立方米的水,相当于中国全年径流总量的倍;也可使7800平方千米土地失去利用价值,这相当于个上海或15个浦东新区的面积。据估计,全球每年约有320亿节废旧电池被丢弃,其危害之大不能不令人触目惊心! 我们应该做到不乱扔废旧电池,如果在大街上见到被扔掉的废旧电池主动捡起,并放入电池回收箱,如果见到别人乱扔废旧电池,我应该告诉他这样做的害处,劝他把废旧电池放入电池回收箱。废电池是个“环境杀手”,它不但污染环境,而且还会进一步影响人类健康。 日益增长的垃圾产量正在使我们居住的星球超负荷运转,层出不穷的公害事件、"垃圾围城"早已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如何实现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已是当务之急。"放错了地方的资源"是近年来人们对垃圾的重新认识。实行垃圾分类将使能够回收的垃圾废物实现物尽其用,变废为宝。 就体积和重量而言,废电池在生活垃圾中是微不足道的,但它的害处却非常大,电池中含有汞、镉、铅等重金属物质。汞具有强烈的毒性,铅能造成神经紊乱、肾炎等;镉主要造成肾损伤以及骨疾-骨质疏松、软骨症及骨折。若把废电池混入生活垃圾中一起填埋,久而久之,渗出的重金属可能污染地下水和土壤。 电池在我们生活中的使用量正在迅速增加,已深入到我们生活和工作的每一个角落。WALKMAN、BP机、移动电话、照相机、计算器。目前,全国的电池消费量在70亿只左右。据预测,到2000年仅BP机的电池用量就将达到亿只。这些电池若未得到妥善处理,将直接或间接地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实施并倡导废旧电池分类收集活动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认识,并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支持和参与。与其分散污染,不如集中治理。 1998年《国家危险废物名录》上定出汞、镉、锌、铅、铬为危险废弃物: 汞:食用被汞污染的水产品,产生甲基汞中毒,关.头晕,四肢末梢麻木,记忆力减退,神经错乱,甚至死亡,还影响孕妇胎儿畸形。 铅:食用含铅食物,会影响酶及正常血红素合成,影响神经系统,铅在骨骼及肾脏中积累,有潜在的长期影响 镉:进入骨骼造成骨疼,骨骼软化萎缩,易发生病理性骨折,最后饮食不进,于疼痛中死亡。 铬:铬进入体内,分布于肝、肾中,出现肝炎和肾炎病理。 这些电池的组成物质在电池使用过程中,被封存在电池壳内部,并不会对环境造成影响。但经过长期机械磨损和腐蚀,使得内部的重金属和酸碱等泄露出来,进入土壤或水源,就会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人的食物链。 生物从环境中摄取的重金属可以经过食物链的生物放大作用,逐级在较高级的生物中成千上万地富积,然后经过食物进入人的身体,在某些器官中积蓄造成慢性中毒。日本的水俣病就是汞中毒的典型案例。 40多年前,在日本九洲南部的一个沿海小镇———水俣镇,当地居民中出现了一种奇怪的病。患者开始口齿不清,步态不稳,四肢麻痹,最后全身痉挛,精神失常,在痛苦的折磨中死去。后来染上这种疾患的人越来越多,甚至连猫和海鸟都出现了同样的症状。后来,医务工作者从死者的尸体和海鱼体内发现了有毒的甲基汞,证明了人是吃了被污染的鱼而中毒的。经过调查,原来是当地的日本氮肥工业公司常年向水俣湾排放含汞废水,使海水受到了汞的污染,当地捕捞的海产品中都含有高浓度的甲基汞。 为了恢复水俣湾的生态环境,日本政府花了14年的时间,投入了485亿日元,把水俣湾的含汞底泥深挖4米,全部清除。同时,在水俣湾入口处设立了隔离网,将海湾内被污染的鱼统统捕获进行填埋。曾亲眼目睹过水俣病爆发的日本水俣市市长吉井正澄感慨地说:“经过近半个世纪的不懈努力,我们终于从水俣病的阴影中走出来了,正在建设一个新的水俣市。” 其实最应该回收废旧电池的应该是我国。因为我国目前是世界上干电池产量和销量最大的国家。而且,目前我国有1400余家生产电池的企业,生产及消费可达140亿只电池,而这其中,只有不足够1% 的废旧电池被回收,其余的呢?均被我们随手一扔了之了。 湖南省动力化学电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杨毅夫博士说:“尽管我国一些大型电池生产企业已经开始生产无汞电池,但是大量中小企业生产的仍然是含汞电池,因其价格便宜,应用面广,销售量相当大。铅酸蓄电池主要应用在汽车、电动自行车、通讯备用电源和应急电源等方面。而镍镉电池则普遍用于手机、电动工具、电动玩具等方面,是一种可充电电池。人体一旦吸收这些重金属以后,会出现哪些病症呢?据有关专家介绍,汞是一种毒性很强的重金属,对人体中枢神经的破坏力很大。目前我国生产的含汞碱性干电池的汞含量达1%-5%,中性干电池的汞含量为0.025%,我国电池生产消耗的汞每年就达几十吨之多。镉在人体内极易引起慢性中毒,主要病症是肺气肿、骨质软化、贫血,很可能使人体瘫痪。而铅进入人体后最难排泄,它干扰肾功能、生殖功能。 从我做起,从身边每一件小事做起,关爱身边环境、参与废旧电池的分类回收利用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和义务。个人的行为也许微不足道,但把我们每个人的力量联合起来,便足以托起一种文明,一种与自然共生的文明,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文明。 悲哀的是我们的政府和环保部门都没能尽职,难道环保部门设立几个废旧电池的回收箱有那么难吗???

废旧电池的危害性 一粒纽扣电池可污染60万升水,等于一个人一生的饮水量。一节电池烂在地里,能够使一平方米的土地失去利用价值,所以把一节节的废旧电池说成是“污染小炸弹”一点也不过分。 我们日常所用的普通干电池,主要有酸性锌锰电池和碱性锌锰电池两类,它们都含有汞、锰、镉、铅、锌等各种金属物质,废旧电池被遗弃后,电池的外壳会慢慢腐蚀,其中的重金属物质会逐渐渗入水体和土壤,造成污染。重金属污染的最大特点是它在自然界是不能降解,只能通过净化作用,将污染消除。 废旧电池的危害主要集中在其中所含的少量的重金属上 金属种类 危害的表现 锰 过量的锰蓄积于体内引起神经性功能障碍,早期表现为综合性功能紊乱。较重者出现两腿发沉,语言单调,表情呆板,感情冷漠,常伴有精神症状。 锌 锌的盐类能使蛋白质沉淀,对皮膜粘膜有刺激作用。当在水中浓度超过10-50毫史/升时有致癌危险,可能引起化学性肺炎。铅:铅主要作用于神经系统、活血系统、消化系统和肝、肾等器官能抑制血红蛋白的合成代谢过程,还能直接作用于成熟红细胞,对婴幼儿影响甚大,它将导致儿童体格发育迟缓,慢性铅中毒可导致儿童的智力低下。 镍 镍粉溶解于血液,参加体内循环,有较强的毒性,能损害中枢神经,引起血管变异,严重者导致癌症。 汞 它在这些重金属污染物中是最值得一提的,这种重金属,对人类的危害,确实不浅,长期以来,我国在生产干电池时,要加入一种有毒的物质——汞或汞的化合物,我国的碱性干电池中的汞的含量达到1-5%,中性干电池为,全国每年用于生产干电池的汞具有明显的神经毒性,此外对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等也有不良影响,1953年,发生在日本九州岛的震惊世界的水俣病事件,给人类敲响了汞污染的警钟。 重金属污染,威胁着人类的健康,人类如果忽视对重金属污染的控制,最终将吞下自酿的苦果,因此,加强废旧电池的回收就日显重要了。

论文题目辐射

学术堂整理了十五个通信工程毕业论文题目供大家进行参考:1、高移动无线通信抗多普勒效应技术研究进展2、携能通信协作认知网络稳态吞吐量分析和优化3、协作通信中基于链路不平衡的中继激励4、时间反转水声通信系统的优化设计与仿真5、散射通信系统电磁辐射影响分析6、无人机激光通信载荷发展现状与关键技术7、数字通信前馈算法中的最大似然同步算法仿真8、沙尘暴对对流层散射通信的影响分析9、测控通信系统中低延迟视频编码传输方法研究10、传输技术在通信工程中的应用与前瞻11、城市通信灯杆基站建设分析12、电子通信技术中电磁场和电磁波的运用13、关于军事通信抗干扰技术进展与展望14、城轨无线通信系统改造方案研究15、无线通信系统在天津东方海陆集装箱码头中的运用

要想写出一篇优秀的 毕业 论文,少不了论文拥有一个新颖的题目,论文题目足够有吸引力能够顺利答辩评审老师。下面我给大家带来2021电子机械毕业论文题目与选题参考,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机械毕业论文题目

1、自主导航农业机械避障路径规划

2、煤矿机械电气设备自动化调试技术研究

3、机械加工中加工精度的影响因素与控制

4、三自由度机械臂式升降平台运动学建模及仿真

5、基于并联交错的起重机械节能装置设计研究

6、CNN和RNN融合法在旋转机械故障诊断中的应用

7、机械剪切剥离法制备石墨烯研究进展

8、机械压力机滚滑复合导轨结构设计研究

9、机械压力机曲轴、轴瓦温升自动控制设计技术

10、基于无线传感的机械冲压机振动监测分析

11、基于GNSS的农业机械定位与姿态获取系统

12、一种冗余机械臂多目标轨迹优化 方法

13、基于湍流模型的高速螺旋槽机械密封稳态性能研究

14、基于多楔现象的微孔端面机械密封泄漏率分析及孔形设计

15、牵引变电站直流断路器机械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研究

16、方钢管混凝土柱卡扣机械连接试验及有限元分析

17、机械电子工程与人工智能的关系

18、机械法与机械-酶消化法制备大鼠膈肌组织单细胞悬液的比较

19、机械制造工艺及精密加工技术研究

20、腐蚀减薄对X80钢管机械损伤凹陷过程中应力应变的影响

21、基于驻极体材料的机械天线式低频通信系统仿真研究

22、基于"J型锁芯"的机械锁芯结构创新分析

23、浅析我国烟草机械技术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24、液滴分析仪的机械结构设计

25、化工机械密封件损伤数值模拟及维修对策探讨

26、一种镍基单晶高温合金的反相热机械疲劳行为

27、浅谈机械数控技术的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

28、数控机械加工进刀工艺优化 措施 分析

29、基于STM32六自由度机械臂发展前景

30、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

31、机械设计制造的智能化发展趋势综述

32、RFID在机械加工中的应用探究

33、试论船舶机械设备维修保养中的常见故障及排除方法

34、探讨港口流动机械预防性维护保养

35、关于端盖零件机械加工工艺的设计要点分析

36、关于机械加工工艺对零件加工精度的影响研究

37、现代机械制造及加工技术分析

38、论机械设计加工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39、基于机械设计制造中零件毛坯选择的研究与应用

40、机械零件加工精度影响因素探析

41、机械制造加工设备的安全管理与维修探讨

42、机械设备的环保性能分析

43、探究机电一体化系统在机械工程中的应用

44、机械制造过程的绿色制造技术应用研究

45、浅析机械设计制造中机电一体化的应用

46、机械工程的可靠性优化设计分析

47、浅析机械设备焊接制作中注意事项与探讨

48、浅谈山西省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发展现状

49、浅谈信息化教学在机械制图课程中的应用策略

50、基于OBE的机械原理课程设计项目式教学改革研究

51、农业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应用研究

52、鲜芦笋干机械烘干的应用研究

53、液压同步控制回路在农业机械上的应用

54、果园施肥机械研究现状与展望

55、化工机械设备诊断分析探讨

56、氧化锆球体表面机械球磨涂覆钛涂层工艺研究

57、探析建筑用起重机械安全管理与检测技术

58、机械自动化设计与制造存在问题及应对措施

59、机械设计加工中的材料选择问题分析

60、无线遥控在多中段竖井提升系统井口机械控制中的应用

优秀机电专业毕业论文题目

1、机电一体化与电子技术的发展研究

2、变频技术在锅炉机电一体化节能系统中应用

3、煤矿高效掘进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

4、电气自动化在煤矿生产中的应用探讨

5、产品设计与腐蚀防护的程序与内容

6、机械制造中数控技术应用分析

7、智能制造中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

8、水利水电工程的图形信息模型研究

9、矿山地面变电站智能化改造研究

10、浅析电气控制与PLC一体化教学体系的构建

11、中国机电产品出口面临的障碍及优化对策

12、我国真空包装机械未来的发展趋势

13、煤矿皮带运输变频器电气节能技术的分析

14、钢铁企业中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和发展

15、我国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发展方向研究

16、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发展方向的研究

17、基于BIM技术的施工方案优化研究

18、电力自动化技术在电力工程中的应用

19、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火力发电中的创新应用

20、农机机械设计优化方案探究

21、区域轨道交通档案信息化建设

22、环保过滤剂自动化包装系统设计

23、元动作装配单元的故障维修决策

24、关于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的设计原则与趋势分析

25、试析机电一体化中的接口问题

26、汽车安全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展望

27、太阳能相变蓄热系统在温室加温中的应用

28、关于在机电领域自动控制技术应用的研究

29、浅析生物制药公司物流成本核算

30、锡矿高效采矿设备的故障排除与维护管理

31、铸钢用水玻璃型砂创新技术与装备

32、空客飞行模拟机引进关键环节与技术研究

33、汽车座椅保持架滚珠自动装配系统设计

34、液压挖掘机工作装置机液仿真研究

35、基于新常态视角下的辽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对策研究

36、石油机电事故影响因素与技术管理要点略述

37、基于铝屏蔽的铁磁性构件缺陷脉冲涡流检测研究

38、数控加工中心的可靠性分析与增长研究

39、数控机床机械加工效率的改进方法研究

40、浅析熔铸设备与机电一体化

41、冶金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探析

42、中职机电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探究

43、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现状分析和改革策略

44、高速公路机电工程施工质量及控制策略研究

45、对现代汽车维修技术措施的若干研究

46、建筑工程机电一体化设备的安装技术及电动机调试技术分析

47、智能家居电话控制系统的设计

48、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课程建设与改革

49、PLC技术在变电站电容器控制中的应用分析

50、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地质勘探工程中的应用

51、工程机械施工中的机电一体化

52、基于CIM与XML技术的变电站监控信息数据研究与解析

53、风力发电液力机械传动装置的特性及设计研究

54、旱田移栽机机械手自动喂苗系统

55、基于磁隔离的新型漏水监测终端结构设计

56、基于创新角度下的机械制造工艺研究

57、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的应用研究

58、一种可旋转智能储物柜系统的研究与设计

59、基于多种传感器智能控制的风扇

60、《自动控制原理》课程差别化教学模式研究

汽车电子技术论文题目

1、高技术虚拟产业集群成员间合作与竞争机制研究

2、SOPCPlus协同设计架构及在AMT中的应用研究

3、基于技术创新扩散视角的我国汽车电子产业空间分布研究

4、新一代汽车电子系统的网络体系结构若干关键技术研究

5、基于FPGA的车载电子系统设计

6、汽车电子行业技术创新模式与企业策略研究

7、汽车电子软件设计中周期分配和总线访问配置算法研究

8、基于AUTOSAR标准的系统配置工具

9、面向汽车电子的嵌入式软件开发基本平台关键技术研究与实现

10、基于“VR”的现代汽车电子系统故障诊断仿真实训系统开发

11、基于CAN总线的汽车灯控网络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12、基于AUTOSAR标准的汽车电子软件开发平台分析和设计

13、基于专利分析的我国汽车电子技术进化研究

14、大陆汽车电子(长春)有限公司的服务营销研究

15、汽车发动机曲轴凸轮轴信号模拟系统

16、基于SAEJ1939的客车通信协议设计与应用

17、汽车电子机械制动(EMB)控制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18、汽车电子机械制动系统CAN总线通信研究

19、基于专利分析的吉林省汽车电子产业技术预测研究

20、汽车复杂电控系统混杂通信网络的设计

21、PH信息技术公司多元化战略研究

22、汽车电子机械制动系统设计及其关键技术研究

23、电子元器件分销发展战略研究

24、汽车综合信息显示系统的研究

25、基于Internet的汽车电子远程诊断技术研究

26、汽车发动机电子节气门控制系统设计研究

27、多能源动力总成控制系统的研究与设计

28、车载信息显示系统的研究与设计

29、具有自诊断功能的车身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

30、基于AUTOSAR的汽车电子设备驱动及抽象的设计与实现

31、面向汽车电子领域的嵌入式软件可靠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32、面向汽车电子基础软件的配置技术研究与实现

33、基于模型的汽车电子通信开发平台研究与实现

34、基于RTW的AMT代码自动生成技术研究

35、面向汽车电子的嵌入式软件开发应用软件的研究与分析

36、汽车电子驻车制动(EPB)控制系统的研制

37、构建针对车载汽车电子控制装置的硬件在环仿真测试平台

38、我国汽车电子产业的SCP分析

39、汽车电子零部件1米法辐射骚扰测试方法的研究

40、汽车计算平台中的线控节气门系统结构分析与设计

2021电子机械毕业论文题目与选题相关 文章 :

★ 2021机械专业论文题目

2021毕业论文题目怎么定

★ 机械类专业论文选题题目

★ 最新机械电子工程论文题目

★ 优秀论文题目大全2021

★ 大学生论文题目大全2021

★ 机械类学术论文题目

★ 优秀论文题目2021

★ 2021通信专业毕业生论文题目

★ 大学生论文题目参考2021

论文研究电偶极辐射

偶极辐射是指垂直于电偶极方向辐射最强,平行方向辐射为零。“偶极辐射”是天文学专有名词,又称“偶极子辐射”。知识点延伸:偶极子一般指相距很近的符号相反的一对电荷或“磁荷”。譬如,由正负电荷组成的电偶极子,其电场线分布如图。地球磁场可以近似地看作磁偶极子场。在物探中,研究偶极子场是很重要的。因为理论计算表明,均匀一次场中球形矿体的激发极化二次场与一个电流偶极子的电流场等效,某些磁异常也可以用磁偶极子场来研究。用等效的偶极子场来代替相应电电场、磁场的研究,可以简单清楚地得到场的空间分布形态和基本的定量概念,也便于作模型实验。

偶极辐射强度与频率的关系:热辐射才和温度有关,热辐射的功率正比于绝对温度的四次方,电脑的辐射主要不是指热辐射,而是由于交流电工作产生的辐射,这个和电脑的设计有关。

振荡电路中,磁通变化率和频率的平方成正比,也就是振荡电压和频率的平方成正比。功率又和电压的平方成正比,所以辐射功率和频率的四次方成正比。具体数学推导应该不麻烦的。

分类及应用

实际生活多见的电偶极子体系是具有偶极矩的电介质分子。有一类电介质分子的正、负电荷中心不重合,自身形成电偶极子,称为极性分子;另一类电介质分子的正、负电荷中心重合,称为非极性分子,但在外电场作用下,两个电荷中心会相互偏移,所以也形成电偶极子。

编译 | 未玖

Nature, 10 February 2022, VOL 602, ISSUE 7896

《自然》 2022年2月10日,第602卷,7896期

天文学 Astronomy

A white dwarf accreting planetary material determined from X-ray observations

X射线观测到白矮星吸积行星物质

作者:Tim Cunningham, Peter J. Wheatley, Pier-Emmanuel Tremblay, Boris T. Gänsicke, George W. King, Odette Toloza, et al.

链接:

摘要

大多数白矮星的大气受到重元素的污染,这些重元素预计会在短时间内从可见层下沉。这被解释为白矮星不断吸积小行星、彗星和巨行星碎片的标志。探测一些白矮星周围的碎片盘和行星碎片凌星现象支持了这一设想。

然而,光球金属只是持续吸积的间接证据,推断的吸积率和母体成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白矮星大气中扩散和混合过程的模型。

研究组报道了被污染白矮星G29–38的X射线σ探测。根据测得的X射线光度,他们推导出瞬时吸积率MX= 109 g s 1,且独立于恒星大气模型。该比率高于过去对G29–38光球丰度研究所作的估计,表明可能需要对流过冲来模拟白矮星碎片聚集的光谱。

研究组测量出kBT=     keV的低等离子体温度,证实了此前预测的白矮星以低吸积率吸积的爆炸方式。

Abstract

The atmospheres of a large proportion of white dwarf stars are polluted by heavy elements that are expected to sink out of visible layers on short timescales. This has been interpreted as a signature of ongoing accretion of debris from asteroids, comets and giant planets. This scenario is supported by the detection of debris discs and transits of planetary fragments around some white dwarfs. However, photospheric metals are only indirect evidence for ongoing accretion, and the inferred accretion rates and parent body compositions heavily depend on models of diffusion and mixing processes within the white dwarf atmosphere. Here we report a σ detection of X-rays from a polluted white dwarf, G29–38. From the measured X-ray luminosity, we derive an instantaneous accretion rate of MX= 109 g s 1, which is independent of stellar atmosphere models. This rate is higher than estimates from past studies of the photospheric abundances of G29–38, suggesting that convective overshoot may be needed to model the spectra of debris-accreting white dwarfs. We measure a low plasma temperature of kBT =     keV, corroborating the predicted bombardment solution for white dwarfs accreting at low accretion rates.

物理学 Physics

Real-space visualization of intrinsic magnetic fields of an antiferromagnet

反铁磁体内禀磁场的实空间可视化

作者:Yuji Kohno, Takehito Seki, Scott D. Findlay, Yuichi Ikuhara & Naoya Shibata

链接:

摘要

原子尺度的磁性结构表征,是材料和器件中纳米磁性设计与调控的核心。然而,在该维度上,磁场的实空间可视化一直颇具挑战性。近年来,原子分辨率差分相衬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DPC STEM)已能够直接成像单个原子内部的电场分布。

研究组展示了在无磁场环境中使用原子分辨率DPC STEM实现反铁磁赤铁矿(α-Fe2O3)内部磁场分布的实空间可视化。

在去除原子电场引起的相移分量并通过单元平均法提高信噪比后,研究组实现了α-Fe2O3内禀磁场的实空间可视化。这些研究结果为许多磁性结构的实空间表征提供了新途径。

Abstract

Characterizing magnetic structures down to atomic dimensions is central to the design and control of nanoscale magnetism in materials and devices. However, real-space visualization of magnetic fields at such dimensions has been extremely challenging. In recent years, atomic-resolution differential phase contrast scanning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DPC STEM) has enabled direct imaging of electric field distribution even inside single atoms. Here we show real-space visualization of magnetic field distribution inside antiferromagnetic haematite (α-Fe2O3) using atomic-resolution DPC STEM in a magnetic-field-free environment. After removing the phase-shift component due to atomic electric fields and improving the signal-to-noise ratio by unit-cell averaging, real-space visualization of the intrinsic magnetic fields in α-Fe2O3 is realized. These results open a new possibility for real-space characterization of many magnetic structures.

Ferroelectric incommensurate spin crystals

铁电不相称自旋晶体

作者:Dorin Rusu, Jonathan J. P. Peters, Thomas P. A. Hase, James A. Gott, Gareth A. A. Nisbet, Jörg Strempfer, et al.

链接:

摘要

铁性材料,尤其是铁磁体,在特定的电和力学边界条件下,可形成复杂的拓扑自旋结构,如漩涡和斯格明子。

在专用铁电系统中,尤其是在PbTiO3/SrTiO3等铁电-绝缘体超晶格中,人们已观察到简单的涡状电偶极子拓扑结构,但后来由于其高去极化场,被证明是一个模型系统。迄今为止,还没有实验观察到由Dzyaloshinskii–Moriya相互作用(DMi)驱动的有序磁自旋晶格的等效电偶极。

研究组探讨了夹在SrRuO3电极间的单一PbTiO3外延层的畴结构。他们观察到周期性的顺时针和逆时针铁电旋涡,沿其环形核心受到二阶调制。计算结果支持的拓扑结构是具有两个正交周期调制的迷宫状图案,形成了一个不相称的极性晶体,其铁电性类似于最近在铁磁材料中发现的不相称自旋晶体。

这些发现进一步模糊了突现铁磁和铁电拓扑之间的边界,为未来磁DMi驱动相的电对应物的实验实现扫清了道路。

Abstract

Ferroics, especially ferromagnets, can form complex topological spin structures such as vortices and skyrmions when subjected to particular electrical and mechanical boundary conditions. Simple vortex-like, electric-dipole-based topological structures have been observed in dedicated ferroelectric systems, especially ferroelectric–insulator superlattices such as PbTiO3/SrTiO3, which was later shown to be a model system owing to its high depolarizing field. To date, the electric dipole equivalent of ordered magnetic spin lattices driven by the Dzyaloshinskii–Moriya interaction (DMi) has not been experimentally observed. Here we examine a domain structure in a single PbTiO3 epitaxial layer sandwiched between SrRuO3 electrodes. We observe periodic clockwise and anticlockwise ferroelectric vortices that are modulated by a second ordering along their toroidal core. The resulting topology, supported by calculations, is a labyrinth-like pattern with two orthogonal periodic modulations that form an incommensurate polar crystal that provides a ferroelectric analogue to the recently discovered incommensurate spin crystals in ferromagnetic materials. These findings further blur the border between emergent ferromagnetic and ferroelectric topologies, clearing the way for experimental realization of further electric counterparts of magnetic DMi-driven phases.

材料科学 Materials Science

A highly distorted ultraelastic chemically complex Elinvar alloy

一种高度变形超弹性化学复杂的艾林瓦合金

作者:Q. F. He, J. G. Wang, H. A. Chen, Z. Y. Ding, Z. Q. Zhou, L. H. Xiong, et al.

链接:

摘要

高性能超弹性金属的研发具有超高强度、大弹性应变极限和温度不敏感的弹性模量(艾林瓦效应),对于从致动器、医疗设备到高精度仪器的各种工业应用都至关重要。由于位错易滑动,体晶金属的弹性应变极限通常小于1%。

形状记忆合金(包括胶质金属和应变玻璃合金)的弹性应变极限可高达几个百分点,虽然这是伪弹性的结果,且伴随着巨大的能量耗散。近年来,化学性质复杂的合金,如“高熵”合金,因其良好性能引发了人们广泛的研究兴趣。

在这项工作中,研究组报道了一种化学复杂的合金,其原子尺寸错配较大,常规合金通常无法承受。该合金在室温下具有较高的弹性应变极限(约2%)和极低的内耗(小于2    10 4 )。

更有趣的是,这种合金表现出非凡的艾林瓦效应,在室温和627 (900K)之间的弹性模量近乎恒定,迄今为止报道的现有合金均无法与之比拟。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high-performance ultraelastic metals with superb strength, a large elastic strain limit and temperature-insensitive elastic modulus (Elinvar effect) are important for various industrial applications, from actuators and medical devices to high-precision instruments. The elastic strain limit of bulk crystalline metals is usually less than 1 per cent, owing to dislocation easy gliding. Shape memory alloys—including gum metals and strain glass alloys—may attain an elastic strain limit up to several per cent, although this is the result of pseudo-elasticity and is accompanied by large energy dissipation. Recently, chemically complex alloys, such as ‘high-entropy’ alloys, have attracted tremendous research interest owing to their promising properties. In this work we report on a chemically complex alloy with a large atomic size misfit usually unaffordable in conventional alloys. The alloy exhibits a high elastic strain limit (approximately 2 per cent) and a very low internal friction (less than 2    10 4 ) at room temperature. More interestingly, this alloy exhibits an extraordinary Elinvar effect, maintaining near-constant elastic modulus between room temperature and 627 degrees Celsius (900 kelvin), which is, to our knowledge, unmatched by the existing alloys hitherto reported.

人工智能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Outracing champion Gran Turismo drivers with deep reinforcement learning

通过深度强化学习超越Gran Turismo冠军级赛车手

作者:Peter R. Wurman, Samuel Barrett, Kenta Kawamoto, James MacGlashan, Kaushik Subramanian, Thomas J. Walsh, et al.

链接:

摘要

人工智能的许多潜在应用涉及与人类交互时在物理系统中做出实时决策。赛车就是这种情况的一个典型代表;赛车手必须执行复杂的战术性操作以超越或阻挡对手,同时在牵引力极限下驾驶赛车。

赛车模拟,比如PlayStation 游戏 Gran Turismo,忠实地再现了真实赛车的非线性控制挑战,同时也封装了复杂的多代理交互。

研究组介绍了他们如何训练Gran Turismo的AI代理,使其能够与世界上最优秀的电子竞技赛车手相匹敌。他们将最先进的、无模型的深度强化学习算法与混合场景训练相结合,来学习一种综合控制策略,将卓越的速度与令人印象深刻的战术相结合。

此外,研究组还构建了一个奖励函数,使AI代理能够在遵守重要但灵活的赛车规则的同时保持竞争力。最终研究组的AI代理Gran Turismo Sophy崭露头角,在正面竞争中战胜了四名世界顶级Gran Turismo赛车手。

通过描述如何训练冠军级别的赛车手,研究组展示了使用这些技术来控制复杂动态系统的机遇和挑战,在这些领域中,AI代理必须尊重灵活定义的人类规则。

Abstract

Many potential applications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volve making real-time decisions in physical systems while interacting with humans. Automobile racing represents an extreme example of these conditions; drivers must execute complex tactical manoeuvres to pass or block opponents while operating their vehicles at their traction limits. Racing simulations, such as the PlayStation game Gran Turismo, faithfully reproduce the non-linear control challenges of real race cars while also encapsulating the complex multi-agent interactions. Here we describe how we trained agents for Gran Turismo that can compete with the world’s best e-sports drivers. We combine state-of-the-art, model-free, deep reinforcement learning algorithms with mixed-scenario training to learn an integrated control policy that combines exceptional speed with impressive tactics. In addition, we construct a reward function that enables the agent to be competitive while adhering to racing’s important, but under-specified, sportsmanship rules. We demonstrate the capabilities of our agent, Gran Turismo Sophy, by winning a head-to-head competition against four of the world’s best Gran Turismo drivers. By describing how we trained championship-level racers, we demonstrate the possibilities and challenges of using these techniques to control complex dynamical systems in domains where agents must respect imprecisely defined human norms.

地球科学 Earth Science

Superionic iron alloys and their seismic velocities in Earth’s inner core

超离子铁合金及其在地球内核中的地震速度

作者:Yu He, Shichuan Sun, Duck Young Kim, Bo Gyu Jang, Heping Li & Ho-kwang Mao

链接:

摘要

地球内核(IC)的密度低于纯铁,这表明其内部存在轻元素。硅、硫、碳、氧和氢被认为是候选元素,人们研究了铁-轻元素合金的性能以约束IC成分。轻元素对铁合金的地震速度、熔化温度和热导率有很大影响。然而,人们很少考虑IC中轻元素的状态。

研究组利用第一性原理分子动力学模拟,发现在IC条件下,六方密排铁中的氢、氧和碳转变为超离子态,表现出像流体一样的高扩散系数。这表明IC可以处于超离子态,而非正常固态。

流体轻元素导致地震速度大幅降低,接近IC的地震学观测值。横波波速的大幅降低为软IC提供了一种解释。此外,轻元素对流对IC地震学结构和磁场也有潜在影响。

Abstract

Earth’s inner core (IC) is less dense than pure iron, indicating the existence of light elements within it. Silicon, sulfur, carbon, oxygen and hydrogen have been suggested to be the candidates, and the properties of iron–light-element alloys have been studied to constrain the IC composition. Light elements have a substantial influence on the seismic velocities, the melting temperatures and the thermal conductivities of iron alloys. However, the state of the light elements in the IC is rarely considered. Here, using ab initio molecular dynamics simulations, we find that hydrogen, oxygen and carbon in hexagonal close-packed iron transform to a superionic state under the IC conditions, showing high diffusion coefficients like a liquid. This suggests that the IC can be in a superionic state rather than a normal solid state. The liquid-like light elements lead to a substantial reduction in the seismic velocities, which approach the seismological observations of the IC. The substantial decrease in shear-wave velocity provides an explanation for the soft IC. In addition, the light-element convection has a potential influence on the IC seismological structure and magnetic field.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