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首页 学术论文知识库 问题

毕业论文茅盾夜读偶记

发布时间:

毕业论文茅盾夜读偶记

1。《子夜》次3。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4。元曲5。化作春泥更护花

茅盾先生是中国有名的大作家,他的小说子夜是大名著。茅盾文学奖更是赫赫有名。 茅盾是书卷人生,读书人。在小说里一文一语透着茅盾先生的文化底蕴,茅盾是读古典文化颇有心得的小说家! 他有一本(夜读偶记)发行于上世纪1958年,距今已经有62年了,那时候开始反右,随后茅盾随着年事渐高几乎也不写什么了。(夜读偶记)这本读书笔记并不厚,漫谈东西方古典文化与现代的写作,他提到了文学和文章作品的古代和现代的区别... 茅盾从小接受正统中国传统教育,修习非常正统,很有古典文化的修养和认知,字里行间中对先秦诸子和司马迁都非常钦佩,在谈到司马迁时候,茅盾先生这样评价: 在汉朝,司马迁是继承并发展了先秦散文方面(左传,国语,战国策,诸子)的现实主义传统的,(史记)是史传,同时又是艺术性极高的散文,它的文学语言舒卷自如,描写人物的本领比(左传)(战国策)等,更近一步.... 茅盾先生继续说:汉朝人把(史记)看作是文学作品,班固称“文章则司马迁和司马相如”。把一个散文大家和辞赋家司马相如并举,算是有眼力的..... 茅盾先生读书的底蕴从字里行间就能体会出读书人的态度,尊重古代文化名家溢于言表的佩服和推崇... 茅盾先生又进行分析说:汉朝把学术性的著作称为文学,而今天我们称之为文学的艺术性的作品称为文章或者叫做“文辞”过去的用语和今日不同。 茅盾先生的意思是说过去的能称呼为文学的是禁得起推敲的,比如(史记)是官书,当时并不在民间流传,什么叫作品和民间艺术文辞呢,比如在民间流行的民歌,乐府诗集等是作品和辞赋。 总起来说没有文学地位高,不过今天细细品味起来,文学名著和各种刊物上和网络流行小说,各种言情依然有着一些区别.....(图片拍自理性生涯家藏书)

茅 盾茅盾,作家,政治活动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笔名有玄珠、方璧、郎损等。浙江桐乡人。1913 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6 年毕业后进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任职,从此开始他的文学生涯。1920 年任《小说月报》主编。同年12 月底,与郑振铎等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积极从事政治活动,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秘书,武汉的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教官,《民国日报》主编。大革命失败后,东渡日本。1930 年春回到上海,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7 年后,到武汉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主编《文艺阵地》。1938 年冬,赴新疆任教,任新疆各族文化协会联合会主席。1940 年5 月到延安。1940 年底到重庆。后又到桂林、香港,担任《大众生活》编委。1946 年底,应邀赴苏联访问。1949 年后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文化部长,第一至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常务委员,第四、五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茅盾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蚀》、《虹》《子夜》、《第一阶段的故事》、《腐蚀》、《霜叶红似二月花》;中篇小说《路》、《三人行》;短篇小说《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等。其代表作《子夜》,是中国现代现实主义文学发展的里程碑,显示了现代文学在长篇小说创作方面的实绩。此外,还有大量文学评论、神话研究、散文、杂文、历史故事等。文学论文集《鼓吹集》、《鼓吹续集》、《夜读偶记》、《关于历史和历史剧》、《杂谈短篇小说》、《反映社会主义时代,推动社会主义时代的跃进》。还翻译了几十种外国文学著作。文化大革命后写成的回忆录《我走过的道路》,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茅盾生前为团结广大作家,培养青年作者,促进文学理论建设,增进国际文化交流,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和突出的贡献。其作品歌颂人民、歌颂革命,鞭挞旧中国黑暗势力,表现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艰苦历程,绘制了规模宏大的现实主义历,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德国表现主义诗人哥特弗里德·贝恩曾说:“这个流派(指表现主义)——它在其他国家被称作未来派、立体派、后来又被称为超现实主义,在德国保留着表现主义的名称。它在经验性的变化方面具有多样性,在其以粉碎现实、不顾一切地寻根究底为其内在的基本态度方面具有统一性……”的确,单从艺术方法来看,我们完全有理由将这些流派的创作特色视为同一种艺术范式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社会文化语境下的风格变体——在德语国家是表现主义,在法国是超现实主义,在意大利和俄国则是未来主义。 未来主义,又称未来派。1909年,马里内蒂(Marrinetti)于《费加罗报》上发表了《未来主义宣言》,标志着未来主义在意大利的诞生。次年,他又在《未来主义文学宣言》中进一步阐述了未来主义的理论主张与创作原则。在他的发起和推动下,未来主义很快从文学扩展到绘画、音乐、建筑等艺术领域,而且迅即扩大到欧洲大陆其他国家,对欧洲直至世界文艺产生了深远影响。“法国的超现实派,德国的表现派,俄国的发光派,英国的旋转派,西班牙的构造派,……总之,从1909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所发生的文艺上的思潮、流派,都多少受过未来主义的刺激和启示。”茅盾在其《海外文坛消息》第145则为我们介绍了这一点。在慨叹初出茅庐的茅盾对于海外文坛涉猎的广泛时,将茅盾与未来主义之间的关系进行系统梳理就显得必要而有意义。一 刊物研究昭示了现代文学发展同文学刊物之间的无法割舍。《东方杂志》作为我国首屈一指的大型综合性杂志,由商务印书馆创办于1904年3月,初为月刊,后改为半月刊,至1948年12月停刊,共出四十四卷。它忠实地记录了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历史的风云变迁,也是五四广纳西方思潮的文人发表见解的园地之一。我国最早介绍未来主义的文章——章锡琛的《风靡世界之未来主义》就发表在该杂志。之后不少未来主义的译介文章也相继见于此,如马鹿1921年的《未来派跳舞》。刚参加工作的茅盾是否阅读到了这些文章,我们不得而知。但在自己文学生涯发端阶段对西方戏剧艺术关注颇多的他必定看到了1921年7月10日登载在《东方杂志》上的未来派戏剧四种《换个丈夫罢》、《月色》、《朝秦暮楚》、《只有一条狗》。 1922年8月,茅盾在宁波做了《文学上各种新派兴起的原因》的讲演。该文以文学思潮随时代变迁的思维探讨西洋文学未来派、达达派、表现派的源流。“未来派是大战前几年就有的,以意大利为出发点,亦以意大利为最盛”,接着对未来派剧本与诗歌进行分析,得出“好像全无意义”的推论。紧接着,茅盾对未来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进行梳理,“物质文明骤然进化,科学和机械挟其雷霆万钧之力扫荡社会,人的心理咸受其影响。机械是力量愈大愈好,愈速愈好,所以一般人的脑子里也旋转着‘力’、‘速’两个字。”文末,他还为广纳西方思潮进行论证,“文学上要有新派兴起,亦是自然而且合理的事,虽然现在新派的东西亦尽有许多不满意的地方,但这是启蒙时代必不可免的现象。我希望大家能够把公正的心去批评新派。不要以为只是青年好奇心的表现,不值一笑。须知他们的价值实在高出一笑以上呢!” 1922年10月,茅盾在《小说月报》第13卷第9号上特辟了“战后文艺新潮栏”,刊发了日本川路柳红作、馥泉翻译的《不规则的诗派》。虽非未来派专论,但它讲到了包括未来派、达达派、表现派等多种现代派文艺的艺术特征。文章开头,作者就以对因袭的反抗来描述近代艺术发展的一般规律。然后,重点讲到了未来派的绘画和诗歌,“未来派主张的根本,只是要把一切艺术的基础放在‘动的感觉’(Sensation dynamique)之上;即如诗的取材和表现,也都以‘运动’为中心。” 《小说月报》第13卷第10号上,刊发了茅盾的《未来派文学之观势》。文章指出,“文学上各种新运动的发生,一方是社会背景和时代精神的反映,一方也是对于环境的反动。未来主义当本世纪初年在意大利勃兴,可说完全是对于环境的反动。”“未来主义就是反对这一头钻入过去的坟穴而不能移动半步的唯美主义的!”茅盾提到了“未来主义”的来源,指出未来主义虽传播迅速,却在法、美等国命运短暂,唯独俄国的未来派声势正盛。紧接着,他还从深层次上揭示了未来主义盛极一时的原因。最后,指出尚存于俄国的未来派同原始未来派在精神气质上的差别。 《小说月报》第13卷第12号上,茅盾发表了署名洪丹的评论文章《欧战与意大利文学》,从地理分布、民族思维等指出了缘何未来派会兴盛于此,“北部的阿尔卑士高山脉阻住了欧洲物质文化的攻击,使意大利成了工业迟进国,故意大利民族的神经里比较的少些机械文明的素质。因为比较的离开机械文明远些,故反而更会认识机械文明加于人类神经上的巨大的痕迹,于是乃有未来派的赞美机械文化的文学艺术。”之后,茅盾在《海外文坛消息》的《法国艺术的新运动》、《日本未来派诗人逝世》、《泛系主义与意大利现代文学》也都谈到了未来主义。 1925年的《文艺小词典》,茅盾给“未来主义(Futurism)”单列了一个词条: 未来主义发生于意大利,一九0八年始正式得名。未来主义所赞美者为近代之机械文化,“力”与“速”乃彼等所虔信之上帝。未来主义者所崇拜机械之伟力,赞美机械所发之嘈声,谓其美于古音乐家之乐曲。故未来派作品多奇论不可究诘,非从前之文艺论所可范围。是派领袖为玛利纳蒂(E·T·Marinetti),于一九0八作小说曰《未来主义者玛法卡》,为意政府所拘,囚于狱中,因此惹起各方面之不平,群起救护,玛氏竟无罪出狱。而未来主义一词由是遂为世人所知。未几,玛利纳蒂及其同志发表宣言于巴黎之Figaro报,未来派于是正式成立;翌年,玛氏隽作未来主义剧本《嚣扰皇帝》上演,全世界为之震惊。由是风靡各国,诗歌、小说、戏剧、音乐、绘画皆有未来派踪迹。迨及大战之后,其势已衰,仅俄国尚有多数之未来派诗人画家及音乐家。 茅盾对未来派的概括是客观的。篇末谈到的俄国未来主义诗人指马雅可夫斯基。1924年他在《文学周报》上发表的《苏维埃俄罗斯的革命诗人玛霞考夫斯基(Mayakovsky)》一文做过详细介绍。对马雅可夫斯基为首的俄国未来派文学,茅盾表现出了热烈的欢迎。 1925年,在《论无产阶级文艺》中,茅盾为凸显其文艺思想的无产阶级性质,极力贬斥未来主义等西方现代派。“除了几个带着立异炫奇的心理的新派如未来派立体派而外”,“这些新派根本上只是传统社会将衰落时所发生的一种病象,不配视作健全的结晶,因而亦不能作为无产阶级艺术上的遗产”,“什么未来主义,意象主义等等,便是一无所用的”。1928年,在回应国内文坛批判的《从牯岭到东京》中,茅盾举了1918年至1922年俄国的未来派文学为例,驳斥了国内文坛的“标语口号文学”。 1930年,茅盾在《西洋文学通论》中给了未来主义一定篇幅。“未来主义(Futurism)发生于产业落后的意大利,以反自然主义及反艺术至上主义的形式轰轰然出现,是本世纪初欧洲文坛上第一件大事情。”接着,简略交代了未来主义在意大利发迹直至成为世界瞩目的新运动的过程。茅盾对未来主义的印象是“未来主义是赞美机械文明,崇拜力的文艺思潮”,“享乐人生是未来主义者的最大主张”,“总而言之,未来主义认为‘杂乱的东西是愉快的东西’”。文章重点谈到了俄国未来主义,提到了诗人玛霞考夫斯基对俄国未来主义文学的贡献,并把俄国的未来主义同意大利进行比较。 1958年,在《夜读偶记》中,茅盾对未来主义给予了严厉的批判。不过,措辞上还是谨严的,“我们也不该否认,象征主义、印象主义,乃至未来主义在技巧上的新成就就可以为现实主义作家或艺术家所吸收,而丰富了现实主义作品的技巧”,,“毒草还可以肥田,形式主义文艺的有些技巧,也还是有用的,问题在于我们怎样处理。” 细致梳理茅盾译介与研究未来主义的相关论著,有几点值得注意: 一、把未来主义文艺在意大利与俄国的盛行,同社会背景和时代精神联系起来。不论是在《小说月报》上的译文,还是自己的文章,对未来主义的探讨都没有脱离时代语境。“未来主义者的权力欲和夸大狂,完全和达到全盛期的资产阶级心理相应和”,虽说“凡工业兴盛,都市发达的国家,似乎都有发生未来主义的可能的”,但未来主义首先发生在产业落后的意大利,对机械和速度的推崇让这个文学新运动传播很快。西方近代机械文明的嘈杂,成就了未来主义的迅即扫荡,也让它迅速归于沉寂。 二、对未来派文艺的总体特征进行了有益的概括。未来主义很好地符合了茅盾主张用文艺来鼓吹的新思想。“唯美主义全不触着实在的人生,未来主义与之极端相反;唯美主义赞美过去的古迹,未来主义要毁灭一切过去的和古的。”《西洋文学通论》中,茅盾对未来派艺术的特点进行了一些归纳。对于未来主义文学来说,明晰的内容和意义是他们所极力反对的。未来主义的文学主张,归根结底也可以说就是“运动”的表现。他们用形式上的夸张变形与对内容意义的消解来表达自身对于机械文明的赞叹。 三、对不同国别未来主义的迥异态度。茅盾对未来派文艺的译介集中于未来主义发生地意大利和无产阶级文学发祥地俄国。他给了二者截然不同的评价。“混乱与胡闹”是他对意大利未来主义的态度,而俄国的未来主义者因为加入了无产阶级革命行列,不但没被一棍子打死,还进行了详细介绍。俄国的未来主义在茅盾看来,“代表着布尔什维克革命的诗意和传奇”。尤其是马雅可夫斯基的诗歌,茅盾认为,“玛霞考夫斯基的未来主义纵使与‘无产阶级文化’没有历史关系,可是它实在是表现无产阶级的革命精神的”。在《西洋文学通论》、《夜读偶记》等文章中,但凡有讲到未来主义时,例举的未来主义诗歌的例子也都是他。一个是胡闹,一个却是革命,让我们明确了茅盾对俄国无产阶级文艺的偏爱有加。二 相对于象征主义、表现主义的世界性影响,未来主义的辐射范围显然狭窄很多。作为一个没有出过国的青年文学批评家,茅盾缘何对它产生兴趣呢? 第一,科学主义与茅盾早期的文学选择。五四时期,民主与科学被视为同封建传统斗争的两把利器。茅盾早期的文学选择也有着这方面考虑。他对自然主义的提倡,正源于其客观冷静的写实态度、科学求真的理性追求,“自然主义是经过近代科学的洗礼的;他的描写法,题材,以及思想,都和近代科学有关系。”虽然未来主义文学在表现形态上体现为主观真实的探寻,但其目标在于对“现代感觉”的把握,力图创建以“运动”为核心、能充分展示速度、力量、音响、色彩的新型美学。飞速运转的机器,光怪陆离的现实,充满火药味的冲击力,未来主义者着力刻画剧烈的运动变化,并力图从中寻找通向未来的昭示。茅盾认识到了这一点,“他们崇拜机械的伟大力量。他们赞美机械发出来的繁复的重声,所以要把机械运动的声音谱入乐曲”。人类发展史上,再难找到一个文学流派像未来主义那样贴近科学主义。虽然因为它的消逝速度如同发展的飞快一般迅猛,却因为同五四时期文人对科学重视的不谋而合而被关注与采纳。茅盾对于未来主义的关注也源于此。 第二,未来主义文学所体现的激进反叛精神与五四反传统观念的融通。马里内蒂在《未来主义宣言》说:“敢作敢为、无所畏惧、离经叛道将是我们的艺术的主要本质。”这一点茅盾很清楚,在《未来派文学之观势》中指出,未来主义“是对于环境的反动”,“要毁弃一切过去的和古的”。这种思潮意识上的反传统与对机械文明赞叹的叫嚣,对于五四时期急于除旧布新的中国文艺界无疑是契合的。强烈的反叛精神深深触动了年轻的茅盾。未来主义对于传统的彻底否定还表现在他们对文学语言所作的一系列革命性实验上。茅盾一贯表现出赞赏的马雅可夫斯基的诗歌就是最好的例证。革新与反抗的勇气正是五四时期前卫文人所极力鼓吹的,未来主义很好地迎合了包括茅盾在内的五四文人对于反抗的需要。 第三,茅盾对俄国文艺的偏爱。未来主义虽然发源于意大利,却在我们近邻俄国产生过很长的影响。事实上,茅盾对未来主义进行译介时几乎都提到了俄国。这与他历来对俄国文学的关注有关。他主持《小说月报》时期的《海外文坛消息》虽是对西方文艺进行普泛式的介绍,却还是体现出了对俄国及东欧弱小民族的侧重。尤其是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处境相似的中国带来了希望,无产阶级文艺的传入让五四文人对俄国文学的关注度剧增。虽然茅盾一直都表现出对未来主义客观冷静的态度,可一旦论述到俄国未来主义,他就会从措辞上体现出同情直至由衷的欣赏。“所以现在尚存于俄国的未来派,虽然仍是那个未来派,虽然面目让与战前的未来派彷佛,可是精神上不很同了。原始的未来派赞美‘速’与‘力’,赞美机械文化;因为赞美机械文化,所以极力要破坏一切。然而现在俄国的未来派却把破坏旧有作为中心的精神,已经抛弃他们赞美机械文化的旧主张了。”这样的悖论尤其体现在对马雅可夫斯基的态度上。“青年诗人的领袖”,“生花的笔”,“热烈的向前的精神”,类似的溢美之词都被用来描述他。《西洋文学通论》对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进行批判,也对马雅可夫斯基网开一面,“《人》这首诗,是那时期的佳作。《袴中云》已有‘革命’的色彩。《战争与和平》就满涨着社会主义的音调。”这些都显示出了茅盾对待俄国文学态度上的主观偏向。 当然,由于未来主义受到了包括尼采和柏格森等非理性主观哲学的影响,应和着当时正在形成的垄断资产阶级的要求和愿望而产生。因此,茅盾早期对尼采等人的译介同样可视为他对未来主义进行接触与研究的前奏。三 梳理完茅盾对未来主义文艺思潮的译介与研究及其原因的始末后,必然要分析它是否对茅盾的文学观念产生了外化影响。《幻灭》中那个信奉“未来主义”的青年军官强惟力给了这种探讨一种可操作的暗示: “是的。我在学校时,几个朋友都研究文学,我喜欢艺术。那时我崇拜艺术上的未来主义;我追求强烈的刺激,赞美炸弹,大炮,革命——一切剧烈的破坏的力的表现。我因为厌倦了周围的平凡,才做了革命党,才进了军队。依未来主义而言,战场是最合于未来主义的地方:强烈的刺激,破坏,变化,疯狂似的杀,威力的崇拜,一应俱全!”  这段话几可视为茅盾对未来主义的态度。进一步阅读,我们发现未来主义终于被强惟力抛弃了。“当把未来主义拿来作为一种行动的方针时,或者,更糟一点的,把它拿来当作革命的行动方针时,它是一种极可怕的哲学,因为它对任何通向未来的道路上的一切障碍都铲砍不辨。”[4]104这也就是为什么许多研究者会把茅盾提倡无产阶级文艺的开始视为茅盾与未来主义关系的终结。其实问题远没有这么简单,“未来主义”虽然没有在茅盾之后的小说创作中再次出现,与之相关的艺术技法却在他的创作中有所体现,只是相对隐蔽。 五四新文学开端阶段,“为人生派”的文学研究会作家大多走上了乡土文学创作的道路,茅盾却没有步他们的后尘,他留给后世最瞩目的确是都市文学开山人的威名。文学批评生涯的开始,茅盾就表现出了对都市叙事的偏爱。1921年,在评四五六月的创作时,茅盾就对手头收到的作品中对都市劳动者的描写太少而不满,“最少的却是描写城市劳动者生活的创作,只有三篇;描写农民生活的创作也只有八篇,但比起(C)(即:描写都市劳动者生活的)类来,已经多了一倍。”不过,它却促使了他身体力行进行文学创作,也给茅盾提示了一种全新的都市写作传统开启的可能。 同五四其他文人相比,茅盾少了传统文人常有的怀乡情结。纵观茅盾一生,除了几次由于家中长辈过世等不可阻的原因,他极少回乌镇,而是一直都奔波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都市生活的速度感与霓虹闪烁的诱惑为他提供了创作的背景。未来主义文艺思潮的译介与研究的深入则暗示了他可以将这些材料完美地运用在都市书写中。“机器、速度与力已经成为时代的标志,因此现代艺术就必须横扫传统的一切,要表现现代社会特有的速与力。”未来主义对机械和速度的赞叹给了年轻茅盾极大的震撼,也让他有了在小说创作中对这些因素给予充分展示的冲动。未来主义破旧立新的反抗精神则为他提供了精神上的支持。而且,当译介与研究达到了一定的水平,能够在创作上有相应的呼应本就是茅盾的文学追求。于是,表现物质文明高速发展下个人精神世界的多样性常常成了他小说创作中的情节。都市叙事的偏爱可以视为未来主义对茅盾文学生涯最大的影响。 具体而言,都市叙事的偏爱在创作的艺术手法上体现为以下几点: 第一,着力表现都市物质文明的运动感。“蒸汽,光,电,……等等速与力已经成为近代人的意识或下意识的一部分,或者应该也在近代的艺术里占一席地罢。因为艺术既然是意识里流露出来的偶然被扯住了的精质,那么,当然不能独不许成为意识一部分的‘速’与‘力’闯进艺术的领域。”《子夜》中五光十色的霓虹闪烁、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轰隆突进的汽车奔驰为我们展示了浓烈的都市风光: 暮霭挟着薄雾笼罩了外白渡桥的高耸的钢架,电车驰过时,这钢架下横空架挂的电车线时时爆发出几朵碧绿的火花。从桥上向东望,可以看见浦东的洋栈像巨大的怪兽,蹲在嗅色中,闪着千百只小眼睛似的灯火。向西望,叫人猛一惊的,是高高地装在一所洋房顶上而且异常庞大的霓虹灯电管广告,射出火一样的赤光和青磷似的绿焰:Light,Heart,Power! 旧上海大都市的动态感在“飞驰而过的电车”、“异常庞大的霓虹灯管广告射出的赤光和绿焰”下展示得淋漓尽致。速度与力量在我们阅读茅盾作品时唾手可得。 第二,幻象描写的运用。未来主义者认为现代生活的本质是无处不在的“速度”和“动力的感觉”。因此,他们本能地去找寻具体的外界景色与内心抽象情感进行连接。借助于“直觉主义”和精神分析学说,未来主义在反理性上走得比象征主义更远。比起象征主义的有迹可循,未来主义的幻想设置让人一头雾水。当然,如果巧妙运用,也可以相得益彰。茅盾的小说创作以理性见长,史诗性的宏大叙事不可能在主观任意的支配下完成。观察与综合历来为茅盾所并重。但他同样不排斥幻觉、潜意识等主观心理描写。“从窗外飞来,从天花板上飞来,从桌上,从她的药碗里飞来,都练成一长串,像颈饰似的挂在她眼前”。这是女主角杨琼华病重时的想象,由此展示其创伤心灵中爱情的重新萌动显然要比直接描述更动人。幻象在某种程度上是比事实更加真实。那些略带虚幻的镜像的参与让他的人物塑造更加生动。 第三,都市意象的择取与浓烈声色的表现。“烟囱”、“小火轮”、“霓虹灯”、“飞驰的电车”等意象都在茅盾的都市叙事中屡次出现,即便是在《农村三部曲》中,茅盾也将机械的喧嚣侵入了农村黎明的宁静,小火轮奔腾在乡村的稻田旁。虽然这些速度和力量的象征常常被视为资本主义侵入所带来的罪孽,却也给落后垂死的旧中国带来了追逐大工业文明的希望。 此时指挥交通的灯光换了绿色,吴老太爷的车子便又向前进。冲开了各色各样车辆的海,冲开了红红绿绿的耀着肉光的男人女人的海,向前进!机械的骚音,汽车的臭屁,和女人身上的香气,霓虹电管的赤光——一切梦魇似的都市的精怪,毫无怜悯地压到吴老太爷朽弱的心灵上,直到他只有目眩,只有耳鸣,只有头晕!直到他的刺激过度的神经像要爆裂似的发痛,直到他的狂跳不歇的心脏不能再跳动! 从乡下刚到上海大都市的吴老太爷眼中光的城市光怪陆离,不断变动的声色与气味的铺面而来让他难以招架。封闭已久的心理世界无法接受这样的动态冲击。未来主义者在文学中引入的声响、重量、气味在这段文字里得到了充分展示。正是这样看似杂乱的世界促成了吴老天爷的迅即归天。未来主义手法的运用让小说文本的批判意味更加浓烈,也让情节的发展更加紧凑而不会显得局促。激进的先锋批判精神促成了未来主义的迅即发展壮大,而形而上学的极端则成就了未来主义的稚嫩短命。灵光一现显然不可能让茅盾因之改变其对无产阶级现实主义的执著。但是,未来主义文学技巧在茅盾的创作中实现了有机融合,从而深化了茅盾的现实主义都市叙事。

茅盾子夜毕业论文

《子夜》成功地塑造了一批活生生的艺术形象。其中尤以吴荪甫这个典型的创造最为出色。作为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吴荪甫有很强的事业心,不是庸碌卑琐的人物。他有雄心,要把“半死不活的所谓企业家”全部打倒,他有魄力,深谙“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的名言,知道怎样将别人的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他还有作为老练企业家的教养、阅历和丰富的经验。然而,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他的事业寸步难行。他面临着两组矛盾,一是与帝国主义掮客,金融买办资本家赵伯韬的生死角逐;二是与工人阶级的尖锐对立。他置身于矛盾的中心,事件的进程使他性格的各个侧面得到充分展示:他时而果决专断,时而犹疑惶惑,时而信心坚定,时而颓废恐怖,遇事好象成竹在胸,实则往往举措乖张。吴荪甫性格的丰富性、复杂性,正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两面性的真实反映。吴老太爷在茅盾的笔下是一个现实的人物,也是一个象征性的人物。在作者的意念中,他的象征性显然要更大一些。但是,这个人物究竟象征着什么呢?吴老太爷是一个封建的象征,他坐了小火轮从农村到上海。在农村他太太平平地呆着,不会死的,可是一到上海,看到那么多霓虹灯,汽车听到喇叭声音,还有看到他的女儿、马路上的小姐都穿了很短的衣服,半裸体的,特别是看到他精心培育的接班人,一个女儿,一个儿子,一接触这些花花世界马上都走样了,他又气又急,一下子就痰迷心窍,中风死掉了。他的死象征了一个封建的传统的中国,在殖民化的,现代化的欧风美雨中风化和终结,而茅盾在《子夜》的一开头,就通过了一个恪守封建伦理道德的乡下的地主的眼光,将一个现代化都市的繁华和糜烂都写出来了,这段文字非常精彩,这是两种反差很大的观念在冲突,这种冲突强化了现代化都市的某些特性。赵伯韬是买办资本家,美国垄断资产阶级的走狗,政治上与和蒋介石政权有很深的关系。他操纵着上海滩金融市场,故意与吴荪甫作对,想方设法扼杀中国民族工业;他生活淫荡腐朽,为人专横跋扈,是恶魔般的帝国主义的鹰犬。他是美帝国主义在华的银团垄断组织的代理人,是美帝国主义的掮客。帝国主义妄图通过他实现金融资本支配工业资本,打击和扼杀民族工业的发展,最后达到破坏中国的生产力,使中国各家殖民地化的目的。赵伯韬这只民族工业发展道路上的拦路虎,他一开始就选中了经济实力雄厚的吴荪甫作为猎物。他决心以他的金融资本“一直逼到吴老三垮台!益中公司倒闭”为达到这个目的,他施展奸险狡诈的伎俩,千方百计地勾引吴荪甫陷入他“多头”的圈套里,进而明里让步,暗里捣鬼,并施展政治权术,买通西北军佯退30里,使他在公债市场占有绝对优势,最后在公债市场打败对手。赵伯韬的这些活动,大都是通过吴荪甫一次次的败北反衬出来的。吴荪甫所以失去了益中公司几十万资本,甚至连他的公馆都押进去,也是赵伯韬在公债市场上的魔力。这些都是从侧面表现了赵伯韬的实力和好手段。赵伯韬这个形象基本是成功的。但由于作者较多地描写了他奸险狡诈、精神堕落的一面,对他在帝国主义面前的奴才本性揭示的不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这个反面形象的思想深度。希望对您有帮助,请采纳~~谢谢!!

读子夜有感 中国的革命,子夜前的黎明可以请采纳啊。。。

《子夜》的思想内涵是:通过民族资本家吴荪甫苦心经营实业,却最终无奈地被代表买办阶级的赵伯韬吞并的这一事实,有力地驳斥了当时托派分子“中国已处于资本主义社会,具备独立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这一谬论。艺术特色1.作品题材《子夜》所概括的社会生活纷繁万状,事件如波,此起彼伏;场面如链,交叉出现;人物如星,忽闪忽逝,但整个人物事态的展开又条贯井然,纷而不乱。《子夜》蛛网式的密集结构,表现社会变迁的复杂内容,这种庞大结构所展示的组织人物与事件的办法之多,叙事角度的变化之繁,足以证明茅盾丰富的创作经验与对素材的驾驭能力。在茅盾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充分注意了生活的复杂性,尤其是注意了人及其关系的复杂性。他在《子夜》的构思和搜集过程中反复调查研究,所以他对产业界、金融界的情况了然于胸,因而《子夜》能以生动的形象真实、细致地再现生活,在同一类作品中独领风骚。2.情节结构《子夜》的情节结构,茅盾处理得相当成功的,各条线索齐头并进,中心突出,既相对独立,又纵横交织,使生活内容和众多的人物、事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成为一个艺术的整体,像一座纵横交错又浑然一体的建筑群。3.人物塑造《子夜》中的人物塑造主要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的塑造。茅盾在人物塑造中,关注的不是人物的性格、命运、精神状态等,而是他们所体现的时代特色,是时代、阶级和政治思想斗争在人物身上所铭刻的烙印,是他们所具有的社会意识形态性。他笔下的人物是“一定的阶级和倾向的代表,因而也是他们时代的一定思想的代表”。这种强烈的时代色彩,鲜明的意识形态性,是茅盾创造人物的根本原则。《子夜》之所以一发表就引起轰动,关键在于它成功地塑造了吴荪甫这个中国文学史上从未塑造过的民族资本家的人物典型,并以他为中心照亮了30年代整个上海的社会生活,照亮了在这里活动的社会各阶级,各阶层的人的思想、性格、心理和命运,以及他们与历史纠葛的方方面。茅盾塑造的人物,既是时代的、阶级的和一定思想倾向的代表,同时又是一定的单个人。他笔下的其他人们,如赵伯韬,静女士等都是不朽的艺术典型,在他们身上,有着强烈的、厚重的时代气息和自身鲜明的个性,构成一个独立而完整的艺术世界。4.真实准则茅盾执著于现实人生,倾心于艺术的真实,在他的文学作品中,“真实”永远是他的一条准则。他对自然主义大力弘扬与倡导,并对与之相近的现实主义怀着虔诚的捍卫热情。他力图避免当时文坛上的左倾机械论的通病。生活实感正是茅盾最为关切的,在他看来,充实的生活,比正确的观念和纯熟的技术更重要。5.史诗性质中国小说历来受到“史传”传统和“诗骚”传统的深刻影响与渗透。茅盾的《子夜》依然处在这两大传统互动的框架之中,一方面,茅盾为意识形态化的历史观念提供鲜明的、形象化的历史图景,深入地解释了30年代国内经济斗争、阶级斗争的现实,得出的是符合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历史结论。另一方面,茅盾也没有忘记“言志抒情”的“诗”的功能,他将个人的、感性的历史经验编织在对具体人物的塑造中,他在作品中寄予的人文反思、人道批评。史诗性的现实主义创作有更大的规模与气势,反映一个历史时期更为广阔、更为复杂的社会面貌,因而更能显示出这个时代的本质特征。

1、背景广阔。《子夜》的舞台设置于三十年代初期上海。作家并没有截取某条小巷或某个街角,而是从居高俯视的视角,整体展示这座现代都市的方方面面:资本家的豪奢客厅、夜总会的光怪陆离、工厂里错综复杂的斗争、证券市场上声嘶力竭的火并,以及诗人、教授们的高谈阔论、太太小姐们的伤心爱情,都被组合到《子夜》的情节里。同时,作家又通过一些细节,侧面点染了农村的情景和正发生的中原的战争,更加扩大了作品的生活容量,从而实现了他所设定的意图:“大规模地描写中国社会现象”,“使一九三零年动荡的中国得一全面的表现。”当然,茅盾的“大规模”“全面”描写,并不是把各个生活断片随意拼帖在一起。他精心结构,细密布局,通过主人公吴荪甫的事业兴衰史与性格发展史,牵动其它多重线索,从而使全篇既展示了丰富多彩的场景,又沿着一个意义指向纵深推进,最终以吴荪甫的悲剧,象征性地暗示了作家对中国社会性质的理性认识:“中国没有走向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中国在帝国主义的压迫下,是更加殖民地化了。”《〈子夜〉是怎样写成的》 2、贴近生活。茅盾近乎以写史的态度创作小说。《子夜》的情节,是被镶嵌在一九三零年五月到七月这一真实的历史时空里的。小说中描写的一些情景,如公债交易、蒋冯阎大战等,都是有据可查的真实的史实。《子夜》把这类非虚构性的话语引进小说,与虚构性话语融汇、辉映,应该说是相当大胆而富有创造性的文体试验。《子夜》的史诗品格,无疑得益于“诗”与“史”两种语言巧妙调适与组合。 3、描写细腻。《子夜》在整体布局上具史诗般宏阔,但细节描写的笔触又极为委婉细致,剖析人物心理,直至其微妙颤动的波纹。这一特点,早在三十年代,吴宓先生就曾指出过并大加赞赏,称《子夜》“笔势具如火如荼之美,酣姿喷薄,不可控搏。而其细微处复能婉委多姿,殊为难能可贵。”

研究茅盾子夜的论文

《子夜》的思想内涵是:通过民族资本家吴荪甫苦心经营实业,却最终无奈地被代表买办阶级的赵伯韬吞并的这一事实,有力地驳斥了当时托派分子“中国已处于资本主义社会,具备独立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这一谬论。艺术特色1.作品题材《子夜》所概括的社会生活纷繁万状,事件如波,此起彼伏;场面如链,交叉出现;人物如星,忽闪忽逝,但整个人物事态的展开又条贯井然,纷而不乱。《子夜》蛛网式的密集结构,表现社会变迁的复杂内容,这种庞大结构所展示的组织人物与事件的办法之多,叙事角度的变化之繁,足以证明茅盾丰富的创作经验与对素材的驾驭能力。在茅盾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充分注意了生活的复杂性,尤其是注意了人及其关系的复杂性。他在《子夜》的构思和搜集过程中反复调查研究,所以他对产业界、金融界的情况了然于胸,因而《子夜》能以生动的形象真实、细致地再现生活,在同一类作品中独领风骚。2.情节结构《子夜》的情节结构,茅盾处理得相当成功的,各条线索齐头并进,中心突出,既相对独立,又纵横交织,使生活内容和众多的人物、事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成为一个艺术的整体,像一座纵横交错又浑然一体的建筑群。3.人物塑造《子夜》中的人物塑造主要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的塑造。茅盾在人物塑造中,关注的不是人物的性格、命运、精神状态等,而是他们所体现的时代特色,是时代、阶级和政治思想斗争在人物身上所铭刻的烙印,是他们所具有的社会意识形态性。他笔下的人物是“一定的阶级和倾向的代表,因而也是他们时代的一定思想的代表”。这种强烈的时代色彩,鲜明的意识形态性,是茅盾创造人物的根本原则。《子夜》之所以一发表就引起轰动,关键在于它成功地塑造了吴荪甫这个中国文学史上从未塑造过的民族资本家的人物典型,并以他为中心照亮了30年代整个上海的社会生活,照亮了在这里活动的社会各阶级,各阶层的人的思想、性格、心理和命运,以及他们与历史纠葛的方方面。茅盾塑造的人物,既是时代的、阶级的和一定思想倾向的代表,同时又是一定的单个人。他笔下的其他人们,如赵伯韬,静女士等都是不朽的艺术典型,在他们身上,有着强烈的、厚重的时代气息和自身鲜明的个性,构成一个独立而完整的艺术世界。4.真实准则茅盾执著于现实人生,倾心于艺术的真实,在他的文学作品中,“真实”永远是他的一条准则。他对自然主义大力弘扬与倡导,并对与之相近的现实主义怀着虔诚的捍卫热情。他力图避免当时文坛上的左倾机械论的通病。生活实感正是茅盾最为关切的,在他看来,充实的生活,比正确的观念和纯熟的技术更重要。5.史诗性质中国小说历来受到“史传”传统和“诗骚”传统的深刻影响与渗透。茅盾的《子夜》依然处在这两大传统互动的框架之中,一方面,茅盾为意识形态化的历史观念提供鲜明的、形象化的历史图景,深入地解释了30年代国内经济斗争、阶级斗争的现实,得出的是符合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历史结论。另一方面,茅盾也没有忘记“言志抒情”的“诗”的功能,他将个人的、感性的历史经验编织在对具体人物的塑造中,他在作品中寄予的人文反思、人道批评。史诗性的现实主义创作有更大的规模与气势,反映一个历史时期更为广阔、更为复杂的社会面貌,因而更能显示出这个时代的本质特征。

《子夜》反映了一九三零年左右革命深入发展、星火燎原的中国社会的面貌,并且立足于这样一个广阔的背景,透过人物的性格和命运的发展,鲜明有力地显示了整个时代的发展趋向和壮阔波澜。故事以戏剧般的场景来开端:主人翁吴荪甫在乡下的父亲吴老太爷避战乱来到上海,扑朔迷离的都市景观使这个足不出户的老朽——吴老太爷深受刺激而猝死。第二天吴府办丧事,上海滩有头有脸的人纷至沓来吊唁。他们聚集在客厅,名以上是来吊唁,在私底下无不是在打听战况、谈生意、搞社交。善于投机的买办资本家赵伯韬找到吴荪甫和他的姐夫杜竹斋,拉拢他们联合资金结成公债大户“多头”,想要在股票交易中贱买贵卖,从中牟取暴利。杜竹斋心下犹疑,赵伯韬遂向他透露了用金钱操纵战局的计划。吴、杜决定跟着赵伯韬干一次。这次合作,小有波澜而最终告捷。在双桥镇农民暴动成功后,它打破了吴荪甫“双桥王国”的美梦,但在此同时他与杜竹斋等人筹划的益中信托公司就成立起来了。他决定将双桥镇劫后的余产折合现金投放到益中信托公司,干一番大事业。他起用丝厂职员屠维岳,蒙分裂工人组织,平息了工潮。这时,杜竹斋驱车赶来,报告了公债投机的手的喜讯。吴荪甫意满志得,感到胜利正在向他招手。然而好景不长,交易所的斗争也日渐激烈。原先吴荪甫与赵伯韬的联合转为对垒和厮拼的局面。益中信托公司,作为与赵相抗衡的力量,形成以赵伯韬为“多头”和益中公司为“空头”之间的角斗。赵伯韬盯上吴荪甫这块肥肉,想乘吴资金短缺之时吞掉他的产业。几个回合较量下来,益中亏损八万元栽了跟头而停下来。此时吴荪甫的资金日益吃紧,他开始盘剥工人的劳动和克扣工钱。新一轮的罢工到来,受到牵制的屠维岳分化瓦解工人组织的伎俩被识破,吴荪甫陷入内外交迫的困境。赵伯韬欲向吴荪甫的银行投资控股。吴决心拼一把,他甚至把自己的丝厂和公馆都抵押出去作公债,以背水一战。他终于知道在中国发展民族工业是何等困难。个人利害的顾虑,使他身不由己地卷入到了买空卖空的投机市场来。公债的情势危急,赵伯韬操纵交易所的管理机构为难卖空方吴荪甫。几近绝望的吴荪甫把仅存的希望放在杜竹斋身上。千钧一发之际,杜倒戈转向赵一边。吴荪甫彻底破产了。推荐理由:首先是思想方面。“子夜”,原指夜半子时,,也就是深夜11点至凌晨1点。这是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这个时刻一过,黎明就要来到。作者以此作书名,形象地概括了30年代初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特点,寓意深刻。作者运用象征手法反映出小说的故事发生在黎明前最黑暗的旧中国社会,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中国人民即将冲破黑暗走向黎明的坚决信心,“子夜”高度概括了小说的时代背景和思想内容。它反映了30年代中国的真实社会生活,向人们展现了大都会生活的种种,详实细腻的生活描绘,使读者沉浸其中,真实的感受到当时的社会,可以说是一份难得的史料。其次就是在小说的语言方面。在小说中,《子夜》把非虚构性的话语引进小说,与虚构性话语融汇、辉映,应该说是相当大胆而富有创造性的文体试验。其中其史诗品格,无疑得益于“诗”与“史”两种语言巧妙调适与组合,使得小说既有诗的韵味,又有史的厚重。这正是当代很多小说所没有,或者说达不到的层次,这个是也是当代大学生应该学习的。再者就是在小说的结构与线索的设置方面。小说以赵吴之间的矛盾为主线,以双桥镇暴动与吴的矛盾、裕华丝厂女工罢工斗争与吴的矛盾为辅,三线交错发展,从而联系社会各方面,展示着宏大的社会面貌,同时深刻具体的展现着人物的形象。最后就是小说的人物方面。在吴荪甫这个典型人物的塑造上,作家缜密的艺术构思和卓越的创作才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作家笔下的工业资本家吴荪甫,不是庸碌卑琐的人物。他曾经热心于发展故乡双桥镇的实业,打算以一个发电厂为基础建筑起他的“双桥王国”来。但双桥镇不是“英雄用武”的地方,他的“目的是发展企业,增加烟囱的数目,扩大销售的市场”。不仅这样,他还知道如果发展民族工业。他具有游历欧美得来的管理现代工业的知识,有魄力,有手腕,炯炯有神的眼光常常能够煽起别人勃勃的事业雄心,愿意和他合作。但是吴荪甫这个工业界的骑士却是生不逢辰的。他不是生活在十八、九世纪的欧美,而是生活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帝国主义侵略的魔手紧紧扼住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咽喉,因而他的发展民族工业的雄心不能不成为一个无法实现的幻想。野心勃勃、刚愎自信的吴荪甫,也只剩下了一条“投降的出路”。通过上述这些描写,《子夜》揭示出了作为民族工业资本家的吴荪甫的两面的性质:他和帝国主义及其卵翼下的买办金融资本家之间存在着矛盾,和劳动人民,特别是工人之间也存在着矛盾。在帝国主义统治下,中国民族工业是永远得不到发展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是永远不可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这是历史的必然的法则,谁也不能够改变或者动摇它。经典片段分析:小说的高潮发生在两次工潮中。第十三章至第十六章写工人运动,吴荪甫腹背受敌,陷入困境中,小说情节趋于紧张并逐渐推向高潮。双桥镇农民暴动的成功,打破了吴荪甫建设“双桥王国”的幻想。第一次为对付工人罢工,吴荪甫起用屠维岳。他先是暗中收买领头的女工姚金凤,瓦解了工潮的组织;当姚金凤的走狗身份被识破之后,他使吴假令开除姚而提升那个把事情捅出去的女工薛宝珠。这样一来,以反间计迷惑分裂工人群众,结果薛被认为是真正走狗,姚的威信恢复,工人反而不肯接受对姚金凤的处置。接着作为让步,吴收回成命,不开除姚,并安抚女工给予放假一天。吴荪甫依计而行,果然平息了罢工。第二次工潮中,屠维岳软硬兼施,一面派流氓李麻子率人武力镇压罢工集合,逮捕工人代表和共产党;一面对工人花言巧语,收买人心,又诱被捕的何秀妹招出地下党名单。企图未遂时,他又坚决镇压。屠维岳是小说中别具特色的人物。他富于戏剧性的出场,就已显示出善于揣摸主子心理的特点。吴荪甫对屠维岳从斥退忽而又起用和提升并予以重用,既显示了吴荪甫的善于用人,也表现出屠维岳的机灵和城府。手握权柄之后,他对工人软硬结合,欺分化,为吴荪甫竭尽忠诚。他还利用黄色工会的派别纷争,借刀杀人,以提高自己的地位。在这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中,作者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个有血有肉的“真人物”,极力突出当时的尖锐矛盾与种种利益纠纷,详实的情节描写无不时刻调动着读者的心绪,这也体现了作者对社会的社科认识,只有对社会有所观察的人才能真正知道大众的疾苦。在这一情节过程中,人物动作、神态、语言描写以及细节描写,给人以强烈真实的画面感,各种矛盾几乎破纸而出,足见作者描写手法的功底。子夜读后感范文子夜范文2000字《子夜》是著名作家茅盾先生的一部长篇小说。在茅盾的小说创作中,《子夜》的问世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仅就塑造民族资产阶级形象而论,《子夜》标志着中国社会中一个重要的阶级——资产阶级,被文学所遗忘的时代的结束。《子夜》全书共十九章,时间是1930年夏季的两个月,地点是中国政治、经济中心上海,故事从纵的方面是以工业资本家吴荪甫发展民族工业为主线,写他如何在“三条火线”中搏斗,最后在“四面楚歌”中以彻底破产而告终。故事从横的方面牵连着千头万绪,远至帝国主义势力在华的矛盾和中国新军阀的混战,近至各色人物在“十里洋场”的活动。小说纵横交错,远近相连,涉及到当时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子夜》的思想内容是由两方面的内容组成的。一方面是作者通过宽广宏博、复杂纷纭的社会现象,表现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和寻求解放道路的战斗精神,也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向一切剥削阶级和帝国主义进行英勇搏斗、争取民族解放的精神;另一方面则是揭露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重重、勾心斗角,其中也包括民族资产阶级与买办资产阶级的矛盾,以及民族资产阶级难以发展的历史命运,从而批判了托拉斯派的谬论。这两方面的内容是相辅相成的,也是作者艺术构思的注意中心。《子夜》全篇的焦点集中在中国民族工业的命运,通过塑造以吴荪甫为代表的民族资本家典型形象,向读者展现了当时中国社会动荡的三个方面:劳资矛盾、工人阶级的政治经济斗争和农村的经济破产,同时提出了民族资产阶级、民族资本家到底有没有发展空间这一问题。《子夜》全篇注重阶层的分析,塑造了以吴荪甫为代表的民族资本家的典型,既有崇尚正义的民族性,希望国家富强,又具有资本家原始的本性,痛恨工人罢工,赚取资本的利欲心,体现了受多重挤压形成复杂性格的立体人物。吴荪甫是一个具有硬干的气魄、冒险的精神和雄厚实力的企业家。他想用自己的铁腕和意志发展资本主义工业。在家乡,他有发电厂、米厂等,企图以此为基础建立“双桥王国”。在上海,他有自己的丝厂,并且联络太平洋轮船公司总经理孙吉人、大兴煤矿公司总经理王和甫和金融资本家兼亲戚杜竹斋组成益中公司,他们鲸吞小厂,排挤同业,企图进一步兴办纺织业、长途汽车、矿山、应用化学工业等。这位曾游历欧美的有魄力有手腕的企业家,被称为“二十世纪机械工业时代的英雄骑士和‘王子’”。这虽不免过誉,却多少表现出不失为英雄的本色,至少在中国的民族工业家中来说是如此。且不说他藏在胸中的宏伟计划,那振兴中国工业以实现孙中山提出的“东方大港”、“四大干路”一类“实业建设”方略的勃勃雄心,足可使人倾倒,单就眼前“大刀阔斧”的行动来说,就已表现出不凡的气度。在同业叫苦连天之际,他的丝厂经营有方,“境况最好”;他认定“中国民族工业就只剩下屈指可数的几项了,丝业关系中国民族的前途尤大”,几度面临困境,“还要干下去”。尤为出格的是,为同买办工业相抗衡,他不顾眼前的险情,同孙吉人、王和甫组成了益中信托公司,再经营八个日用品工业小厂,以拯救这类奄奄一息之中的民族工业。然而“英雄骑士”毕竟命运不济,他的计划是着着落空,他的行动是步步失败。他一只眼睛看着工业,另一只眼睛看着政治,他身边的唐云山和黄奋就是汪派人物。但他遇到的敌手是代表美国金融资本的赵伯韬,结果他处处受赵伯韬的牵制,终于一败涂地。原因就在于他生错了时代。在殖民地化愈益加深的社会里,帝国主义和买办工业挡住了他的去路,国内军阀混战、政治腐败使工业面临困境,这些都注定了他的悲剧结局的必然性。吴荪甫的计划原先就构筑在这样一种幻想上:“只要国家像个国家,政府像个政府,中国工业一定有希望的!”可是这幻想的前提并不成立,他的失败终成势所必然,这恰恰从现实同理想的矛盾中揭示了悲剧结局的成因。吴荪甫虽然是具有法兰西资本家性格的人,但他不是生活在十八世纪的法国。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他确实是一个特殊的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资本家。茅盾说,他像一头“攫食的狮子”,但时代没有赋与他施展威力的机会和条件,他被关在铁笼子里,即使拼命奔突,挣扎,也无法冲出铁笼。在这里,茅盾对这类工业家的抱负和才干不无赞赏,深感痛惜的则是他们的生不逢时。在30年代就有人评论说,《子夜》是“创造了一个英雄,而且这书也就成了这个英雄的个人的悲剧的书了”。此外,《子夜》对广阔社会的描写,并没有停留在表面现象上,也没有单纯追求生活题材的广阔性,而是表现深邃的时代风貌,提出许多另人深思的问题。比如怀抱《太上感应篇》的吴老太爷为什么坐在“雪铁龙”的汽车里?土豪劣绅曾沧海临死之前为什么头顶着一本《三民主义》?曾沧海之子曾家驹为什么在人们的鄙视下还把国民党党员证当成无价之宝而拼死保护?交际花徐曼丽为什么要登台表演“死的跳舞”?范博文为什么摆脱不了俗不可耐的颓废情绪?吴荪甫为什么不是“在商言商”的资本家?赵伯韬为什么一再要求让政客尚仲礼代替另一个政客唐云山当益中公司的经理?经济学家李玉亭为什么竭力奔走在吴、赵之间调停?工贼钱葆生和桂长林为什么发生冲突?这些生活事件的描写和人物命运的刻画,有的看来似乎无关紧要,而实际上却是茅盾对《子夜》的总体艺术构思的有机组成部分。如果我们透过这些生活事件的表面现象而深入到内层,就可以看出1930年中国社会形势的特点:一方面,军事上是蒋、冯、阎新军阀大混战,政治上是蒋介石集团与汪精卫集团的冲突,而这种混战和冲突的背后又反映了帝国主义势力在华的复杂矛盾。吴、赵两派人物的斗争是上述现象的直接或间接的反映;另一方面,是红军力量的壮大,农民暴动的此起彼伏,工人罢工运动的高涨,使得剥削阶级及其走狗惶惶不可终日。当然,《子夜》并不是对于社会哲理认识的形象化,而是形象地展示社会性质和时代特征,是通过“全般的社会机构”的描绘,表现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前进方向,具有雄浑刚健的美学力量。鲁迅评论说,《子夜》的出现是国民党文学所不能及的。瞿秋白评论说,《子夜》是自文学革命后最值得夸耀的。人文主义代表,国学大师吴宓则评论说,此书乃作者结构最佳之作,写人物典型性、鲜明,环境描写精到,文字如火如荼,激情澎湃,开创了现代都市文学的先河。总之,《子夜》表现了作家雄浑刚健、磅礴阔大的艺术气魄,真正是一部力扛大鼎的杰作。子夜读后感子夜读后感3000字《子夜》标志着茅盾的创作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成熟阶段,是我国现代文学一部杰出的革命现实主义的长篇。它从一九三一年十月写起,至一九三二年十二月完稿。在动笔以前,还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准备和构思的过程。民族工业资本家吴荪甫和买办金融资本家赵伯韬之间的的矛盾和斗争,是贯串《子夜》全书的主线。环绕这条主线,《子夜》反映了一九三零年左右革命深入发展、星火燎原的中国社会的面貌。《子夜》中的人物就是活动在这样一个广阔的历史背景上;而且透过人物的性格和命运的发展,鲜明有力地显示了整个时代的发展趋向和壮阔波澜。它以上海为中心,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全貌;写的是一九三年两个月(五月至七月)中的事件,而这些事件里又隐伏着中国社会过去和未来的脉络。将纷纭复杂而具有重大历史社会意义的生活现象通过谨严宏大的艺术结构表现出来,这是茅盾作为我国现代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最值得重视和学习的地方。在吴荪甫这个典型人物的塑造上,作家缜密的艺术构思和卓越的创作才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作家笔下的工业资本家吴荪甫,不是庸碌卑琐的人物。他曾经热心于发展故乡双桥镇的实业,打算以一个发电厂为基础建筑起他的“双桥王国”来。但是仅仅十万人口的双桥镇不是“英雄用武”的地方,他发展中国的民族工业。他的“目的是发展企业,增加烟囱的数目,扩大销售的市场”。他有这样的野心,把一些“半死不活的所谓企业家”全部打倒,“把企业拿到他的铁腕里来”。不仅这样,他还知道如果发展民族工业,首先需“国家象个国家,政府象个政府”。因此他除了永不倦怠地注视着企业上的利害关系而外,还“用一只眼睛望着政治”。他具有游历欧美得来的管理现代工业的知识,有魄力,有手腕,炯炯有神的眼光常常能够煽起别人勃勃的事业雄心,愿意和他合作。但是吴荪甫这个工业界的骑士却是生不逢辰的。他不是生活在十八、九世纪的欧美,而是生活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帝国主义侵略的魔手紧紧扼住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咽喉,因而他的发展民族工业的雄心不能不成为一个无法实现的幻想。他不能不过一种“简直是打仗的生活”,而且是在几条战线上同时作战:他与美帝国主义的掮客——金融资本家赵伯韬进行勾心斗角的斗争;他熄灭不了工厂里风起云涌的罢工运动;他用尽心机收买过来的许多小厂都成了自己脱不下的“湿布衫”,他和孙吉人、王和甫所苦心经营的益中信托公司不能不在军阀混战、农村破产、工厂生产过剩、赵伯韬的大规模经济封锁之下一败涂地。他们发起组织益中信托公司,时未两月,“雄图”已成为泡影。野心勃勃、刚愎自信的吴荪甫,也只剩下了一条“投降的出路”。通过上述这些描写,《子夜》揭示出了作为民族工业资本家的吴荪甫的两面的性质:他和帝国主义及其卵翼下的买办金融资本家之间存在着矛盾,和劳动人民,特别是工人之间也存在着矛盾。在帝国主义统治下,中国民族工业是永远得不到发展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是永远不可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这是历史的必然的法则,谁也不能够改变或者动摇它。当时在有关中国社会性质的论战中,托派分子曾竭力散播帝国主义的入侵推动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社会经济是资本主义经济占优势,中国社会性质已是资本主义的反动论调。他们抹煞华洋资本之间的差别,掩盖帝国主义扼杀中国民族工业这样一个铁的事实,企图用“左”的词句来反对中国人民正在进行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以达到他们的不可告人的目的。《子夜》关于吴荪甫这个典型人物的性格和命运的刻划,给了托派这种谬论以有力的回答。《子夜》从多方面的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中来突出吴荪甫的性格特征。作为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的典型人物,吴荪甫的性格是一个鲜明的矛盾的统一体。他一方面有“站在民族工业立场的义愤”,但另一方面,压倒他的一切的却是“个人利害的筹虑”。他是“办实业”的,他以发展民族工业为己任,他向来反对拥有大资本的杜竹斋一类人专做地皮、金子、公债的买卖;但是他也不能不钻在疯狂的公债投机活动里。他希望实现他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理想,盼望国民党反蒋派与地方军阀的联盟“北方扩大会议”的军事行动赶快成功,然而当北方的军事进展不利于他的公债活动的时候,他又“惟恐北方的军事势力发展得太快了”。他精明强悍,但又不能不表现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先天的软弱性。他有时果决专断,有时狐疑惶惑,有时满怀信心,有时又垂头丧气;表面上好象是遇事成竹在胸,而实质上则是举措乖张。这一切,都是如此矛盾而又很自然地统一在吴荪甫的性格里。《子夜》不仅从吴荪甫同赵伯韬在益中信托公司和公债投机市场上的矛盾和斗争来描写他的性格和命运,它还写出了吴荪甫同农村封建经济之间的密切联系和他对农民武装起义的势不两立的态度,而在对待工人运动的态度上,更显露了他拚命压榨工人、仇视革命的反动面貌。当他从报纸上知道双桥镇被起义农民占领的时候,“他狞起眼睛望着天空,忽然转为贫怒:‘我恨极了,那班混帐东西!他们干什么的?有一营人呢,两架机关枪!他们都是不开杀戒的吗?嘿!……’”字里行间仿佛传出了他的咬牙切齿的声音。他也有时不满意国民党反动政府,那是因为它不能有效地镇压革命,“因为他的权力的铁腕不能直接达到那负责者”。他企图从工人身上挽回因外货倾销和军阀混战所造成的企业的不振,想吸尽工人血汗弥补他在投机市场上所受到的损失,他利用工贼、特务和反动军警破坏工人罢工运动。这些地方,作品成功地揭示了一个仇视劳动人民、喝血自肥的反动工业资本家的形象。作品还从吴荪甫的家庭生活和周围人物的描写烘托出了资产阶级由贪心和利欲所形成的冷酷无情的灵魂。他无法抗拒历史的必然法则为他安排下的失败的命运。他只能用伪装的镇静来掩饰内心的惶惧和不安,从来不让人家看见他也有苦闷沮丧的时候,即使是他的妻子林佩瑶。他依靠强烈的刺激来暂忘“那叫他们抖到骨髓里的时局前途的暗淡和私人事业的危机”,只能用“死的跳舞”来排遣失败时的苦痛,并几乎用自杀来结束自己悲剧性的命运。吴荪甫是我国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民族资产阶级的典型形象。除吴荪甫外,茅盾在《子夜》中还创造了一系列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他们各自的思想面貌、精神状态都打上了时代和阶级的深刻印记。屠维岳是吴荪甫手下得力的鹰犬。正象作者着意渲染吴荪甫的才干和魄力一样,他也用不少笔墨渲染了屠维岳的“机警、镇定、胆量”。吴荪甫不能改变自己的失败命运,屠维岳的阴谋诡计也终于破坏不了排山倒海的工人运动。越伯韬是美帝国主义所拳养的买办金融资本家,是半殖民地的特有产物。他凭借蒋介石的法西斯政权的力量,在政治和经济上都具有压倒吴荪甫的优势。他不仅操纵了上海的公债投机市场,而且还一手扼住了民族工业的咽喉。他狡狯、阴狠而剽悍,玩弄女性,荒淫无耻。作品虽然对这个人物的政治社会关系揭示得还不够充分,但从篇幅不算很多的描写中,已经淋漓尽致地刻划与暴露了他的流氓本性。冯云卿是在土地革命风暴下逃亡上海的“吃田地的土蜘蛛”。他把农民的血汗拿来换取大都会里的“寓公”生活,同时在公债市场上进行投机活动。通过他用自己女儿作“美人计”的一幕丑剧,作品一方面尖锐地揭示了走向灭亡路上的封建地主阶级的无耻的精神面貌,另一方面也突出地刻划了赵伯韬的卑鄙的形象。冯云卿的活动所占篇幅虽然不多,但却是全书不可缺少的部分。此外,如卖身权门、依靠资本家钱袋过活的李玉亭、范博文等一类所谓的“教授”、“诗人”,也都写得各具有特色。作者曾说,他打算把一九三年的“新儒林外史”“连锁到现在本书的总结构之内”,这个打算虽然没有全部实现,但从李玉亭、范博文等人物身上也多少显示了当时某些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堕落、空虚的精神面貌。茅盾特别擅长刻划人物的心理状态。他不是对它们作静止的和孤立的分析和描写,而是在时代生活的激流里,在尖锐的矛盾和冲突里来时行细致、深入的刻绘。他让吴荪甫同时在几条战线上作战,让他不断处在胜利和失败的起伏的波澜里,时而兴奋,时而忧虑,时而指挥若定,时而急躁不安。这样,吴荪甫的心理状态和精神面貌就毫发毕露地呈现在读者的面前。杜竹斋的唯利是图的性格,在公债市场的决战阶段显得分外清楚。李玉亭两面讨好的豪门清客的心里,在吴、赵两家明争暗斗最为紧张的时候暴露得格外分明。茅盾还在很多地方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来渲染气氛,衬托人物情绪的变化,借以鲜明地显示人物的性格。他决不是为写景而写景,他写景即所以写人。有时是因情取景,有时是借景写情,情景交融,文无虚笔。《子夜》的语言具有简洁、细腻、生动的特点。它没有过度欧化的语言,偶尔运用古代成语,也是恰到好处,趣味盎然。人物的语言和叙述者的语言,都能随故事和人物的性格发展变化而具有不同特色,使读者能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子夜》的艺术结构是宏伟而谨严的。全书共十九章,一、二两章交待人物,揭示线索;此后十七章,一环扣紧一环,头绪繁多而又有条不紊,各有描写重点而又共同服从于全书的中心。第四章写双桥镇农民起义,虽然这条线索没有得到继续发展,对全书说来使人略有游离的感觉,但它反映了三十年代中国农村的面貌,显示了吴荪甫与农村封建经济的密切关系和他对农民起义的势不两立的态度,仍然是全书的一个重组成部分。贯串全书的主线是吴荪甫和赵伯韬之间的矛盾和斗争,但与此同时,又或实写,或虚写,处处显示革命力量的蓬勃发展。最后结尾处侧面带出工农红军的日益壮大,以此来对照吴荪甫失败的命运,指出了中国的真正出路所在。《子夜》的成功决不是偶然的。同文学史上所有成功的作家一样,茅盾特别注意于研究人以及人和人的关系。他有广泛的社会经验,又力图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分析各种现象,揭示其重大的意义,形成作品的主题思想。《子夜》的孕育和产生正是这样的。茅盾对我国古典小说《水浒》和《儒林外史》特别喜子,又曾广泛地阅读外国著名作家的作品。对中外优秀文学遗产,他都能经过咀嚼,消化而加以吸收,取精用宏,“消化了旧艺术品的精髓而创造出新的手法”。这也是《子夜》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对于工农群众运动的描写,在《子夜》中不能算是成功的地方;特别是描写工人罢工斗争,缺点更为明显。作者用了很大篇幅来描写这方面的斗争,一方面是想展示作为民族资本家的吴荪甫和工人阶级之间的矛盾,另一方面也是想通过这种描写来批判当时“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但是因为正面形象过于单薄无力,不能显示出革命者英勇斗争的精神,所以作者的创作企图未能圆满地实现。作者后来曾经指出产生这方面缺点的原因:“这一部小说写的是三个方面:买办金融资本家,反动的工业资本家,革命运动者及工人群众。三者之中,前两者是直接观察了其人与其事的,后一者则仅凭‘第二手’的材料,——即身与其事者乃至第三者的口述。这样的题材的来源,就使得这部小说的描写买办金融资本家和反动的工业资本家的部分比较生动真实,而描写革命运动者及工人群众的部分则差的多了。”《子夜》的产生,正是我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在反革命文化“围剿”中迈步前进的时候,它显示了左翼文学阵营的战斗实绩,从创作上证明了无产阶级文学是一种不可战胜的、最有发展前途的力量。

民族工业资本家吴荪甫和买办金融资本家赵伯韬之间的的矛盾和斗争,是贯串《子夜》全书的主线。环绕这条主线,《子夜》反映了一九三零年左右革命深入发展、星火燎原的中国社会的面貌。茅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卓越的革命现实主义作家,他的《子夜》被称为“中国第一部写实主义的成功的长篇小说”(瞿秋白语)。《子夜》以其高超的文学史价值和社会学史价值,成为中国现代都市文学的代表作。小说以现代中国第一大都市——上海为中心,将纷纭复杂而具有重大历史社会意义的生活现象,通过谨严宏大的艺术结构生动地表现出来,反映了三十年代中国社会的广阔面貌。是茅盾作品走向成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扛鼎之作。它从正面展现了30年代中国社会阶级斗争的全貌并揭示出各个部分间的内在联系和发展趋势,全书以买办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革命运动者及工人群众为主体,结构规模宏大,人物关系复杂。

很巧,我也在着手这部小说的论文,根据我所查的资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论《子夜》艺术特色,从接受美学看《子夜》的价值取向,论吴荪蒲的文化心理结构,论《子夜》动机模型的文化根蒂,论《子夜》的理性化冲突,文化视野与心理结构的内在矛盾,论《子夜》的新写实叙事特征。。。。。还有的太深刻了,就不列举了,如果还有需要,请追问

茅盾子夜论文参考文献

作为最能体现茅盾创作特色的代表作,《子夜》是一部深刻而广泛地反映30年代初期社会生活的长篇小说。写于1931年10月至1932年12月,1933年1月由开明书店出版。《子夜》的问世,充分显示出左翼文学的实绩,标志着茅盾的创作已经走向成熟。他继承了鲁迅所奠定的现实主义传统,把长篇小说创作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里程。正如冯雪峰所说:《子夜》“一方面是普罗革命文学里的一部重要著作,另一方面就是‘五四’后的前进的、社会的、现实主义的文学传统之产物与发展”。瞿秋白则肯定道:“这是中国第一部写实主义的成功的长篇小说,”“一九三三年在将来的文学史上,没有疑问的要记录《子夜》的出版。” (一)主要线索 《子夜》大规模地描写了30年代初期中国社会的社会现象,以上海的工业、金融界为中心,在1930年5月至7月的历史背景下,呈现出中国社会的急剧变化和时代风貌。在作品中,民族工业家、买办资本家、地主、革命者、工人群众、政客、交际花和挂着诗人、教授、律师等招牌的各种类型的知识分子,形成复杂的人际关系,构成错综纷纭的社会画面;而民族资本家吴荪甫与以赵伯韬为代表的买办资本家的斗争则构成了作品的主要线索,由此展开金融公债市场、工厂和都市的工人运动和以双桥镇为中心的农民运动的历史描摹。可以说,清晰的时代风云的展现,纷然复杂的矛盾冲突的揭示,深广的社会生活的概括和细致的习俗风情的刻画,使《子夜》具有了宏阔的体制和史诗性的风范。 《子夜》有五条重要线索贯穿始终: 第一、以买办资本家赵伯韬、金融资本家杜竹斋、民族资本家吴荪甫等人为代表的公债交易所中“多头”和“空头”的投机活动; 第二、在世界经济危机、帝国主义经济侵略以及军阀混战等影响下的民族工业的兴办、挣扎和最后的彻底破产; 第三、工人阶级的悲惨生活以及他们反抗资本家残酷剥削的怠工、罢工斗争; 第四、如火如荼的农村革命运动,使吴老太爷仓皇出逃、曾沧海暴死街头、吴荪甫“双桥王国”美梦彻底破灭; 第五、依附于资产阶级的“新儒林外史”人物的空虚庸俗的日常生活和寻求刺激的变态心理以及苦闷抑郁的精神状态等。 通过这五条重要线索,《子夜》试图概括中国30年代社会生活的完整面貌,即囊括城乡、工商、军政、劳资、新儒林人物及大家庭主仆关系等各个社会层面的生活图景。《子夜》所概括的社会生活现象纷繁万状。事件如波,此伏彼起;场面如链,交叉出现;人物如星,忽闪忽逝。但整个人物事态的展开又井然有序、纷而不乱。 《子夜》蛛网式的密集结构,适合用来表现社会变迁的复杂内容,这种庞大结构所展示的组织人物与事件的办法之多,叙事角度的变化之繁,足以证明茅盾丰富的创作经验与对素材的驾驭能力。 这样宏大的创作规模极具挑战性,要想使作品完美几乎不可能。王富仁对《子夜》的艺术提出质疑,认为茅盾把大量的人物和情节仅仅依靠外部的联系网罗进小说,而并没有有效地纳入小说内部的矛盾斗争中,这使《子夜》结构的和谐性受到损害,小说在整体上的推进速度变得笨重迟缓;其次,非主线上的人物和情节无法与主线上的人物与情节构成彼此推动的连环关系,小说的各条线索成了时断时续的不相连的孤立线段,这使小说变得沉闷、沉滞。《子夜》之所以缺少紧紧抓住读者的思想艺术力量,结构笨重是一个重要原因。 (二)人物形象 在《子夜》创作中,人物始终是茅盾注意的中心,他注重在时代、社会、家庭以及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塑造人物形象。 1、吴荪甫 最能体现茅盾的艺术追求,并最能代表其艺术成就的,是《子夜》中吴荪甫形象的塑造。 吴荪甫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民族资本家的典型形象。作者把他置于多方面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中来加以刻画的。这主要是吴荪甫与官僚资本家赵伯韬的关系,与工人的关系,与中小资本家朱吟秋等的关系。围绕这三方面主要社会关系,又展开了更为错综复杂的关系:吴荪甫与作为没落地主阶级象征的吴老太爷的关系,与其亲属的关系,与其精干下属屠维岳的关系,与同伙王和甫的关系,与双桥镇农民的关系等等。所有这些不同的社会关系如同一面面镜子,从各个侧面照出了吴荪甫多方面的复杂性格。 茅盾笔下的吴荪甫性格的基本特征是似强实弱,外强中干。随着小说情节的发展,吴荪甫性格中强与弱两个放牧不断进行搏斗,其发展趋势是前者不断让位于后者。吴荪甫是中国现代社会出现的“新人“——与旧的封建地主阶级完全不同的民族资产阶级,他在精神上是西方资产阶级的兄弟。茅盾称他为”二十世纪机械工业时代的英雄、骑士和王子“,他有着发展中国独立的民族工业的雄才大略,有着活跃的生命力,刚毅、顽强、果断的铁腕与魄力,更有现代科学管理的经营之才,他确实应该是时代英雄传奇理所当然的主角。然而茅盾通过小说告诉我们:他生不逢时,他是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社会,而且是世界经济危机冲击下,帝国主义经济大肆入侵中国的30年代中国社会的民族资本家,他有着不可克服的种种矛盾:他自身所具有的封建性(这突出表现在他的家庭生活及与部下以至工人的关系中的封建专断性质,以及他依靠剥削农民作为积累资金的手段),使他在包括妻子在内的周围人的关系中经常处于孤立地位;作为民族资产阶级,他在与背后有着帝国主义撑腰的买办资产阶级的搏斗中,不能不感到自己政治经济上的软弱无力。这种软弱性投影在他的心灵和性格上,就形成了他本质上软弱的一面,在表面的果决善断背后是他的狐疑惶惑,在充满自信的背后是悲观绝望,在遇事胸有成竹的背后是张皇失措,最后导致了精神上的崩溃。 吴荪甫性格的复杂性,主要集中在他包含的深刻社会内容,表现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而吴荪甫的悲剧命运正是说明了:在帝国主义统治下,中国民族工业是永远得不到发展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是永远不可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这正是《子夜》的主旨。 吴荪甫这个人物引起读者的感情也是复杂的,他的自私、贪婪、专断与残酷,以及他内心深处的平庸面,都会引起读者的反感,然而,他那强悍的生命力量却是我们柔弱的民族性格中所缺乏的,我们的民族可以说自20世纪以来就在不断呼唤吴荪甫这样的铁腕人物出现,以他的雄才大略、经营之才与大刀阔斧的魄力打破沉滞不前的局面,实现中国工业的现代化。因此,吴荪甫落入中国现代政治经济和社会关系网中,困兽般挣扎,终不免失败的结局,能够引起读者的同情。 茅盾对于吴荪甫复杂性格的刻画,对于以往文学中单一化的性格描写无疑是一个新的突破,但对这个人物性格复杂性的过于明确化与理性化的把握与表现,却仍然未能摆脱把无限丰富的人物或生活加以简单化的历史局限。这表明,茅盾对人物塑造“立体化”的努力以及成就,只是现代小说人物刻画艺术所能历史地达到的一个阶段,但其积极意义及影响仍不可低估。 2、赵伯韬 赵伯韬的形象相对于吴荪甫要单薄一些。如果说,吴荪甫的性格是在动态的发展过程中得以体现的,那么赵伯韬的性格则是在不同的情境展现出来的。赵伯韬是一个老奸巨猾的金融界流氓式的人物,他靠着“得天独厚”的地位以及同“军政界有联络”而兴风作浪。他可以用“国内公债维持会”的名义左右公债市场,也可以买通军阀并依托南京的政治势力为自己服务。因此,他在同吴荪甫的斗争中,始终掌握主动权。在塑造买办掮客赵伯韬的形象时,作者通过其言行,选择场面性的描写,揭示了他荒淫无耻、骄横跋扈的性格。 由于作者对社会各阶层人物的理性分析非常精细,所以,在塑造个阶层的代表人物时,均能抓住其主要的社会特征。比如吴老太爷、李玉亭、屠维岳等等,性格鲜明突出。 (三)艺术特征 《子夜》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其主要特点是: 1、整概括中国现代革命史的宏伟构思。 茅盾总是明确地、自觉地写历史,完整地描摹社会生活的全景。这就使他的艺术创作表现出构思恢宏阔大,具有深重的历史感的鲜明特征。茅盾创作《子夜》时,明确地提出要“大规模地描写中国社会”,要以农村与都市的对比,反映中国革命的“整个面貌”。正是出于对社会面貌整体把握的需要,他把吴荪甫设计成纱厂老板,因为这一角色地位便于“联系农村与都市”。虽然《子夜》完稿时最终偏重于都市描写,并明显使人感到反映农村阶级斗争的第四章游离于主要情节,却始终不愿割舍,这当然是出于再现社会“整个面貌”的总体考虑的结果。《子夜》不仅顾及到社会空间上的全景展现,而且更注重社会结构的全景式表层模拟。他把每一个人都作为他所属的阶级的“标本”来塑造,写出他们所具有的社会角色特性。像吴荪甫、赵伯韬、杜竹斋等不同类型的资本家,像吴老太爷、曾沧海、冯云卿等不同特点的地主,像李玉亭、范博文、杜新箨等不同模式的知识分子,既是“单个人”、“这一个”,又都是带有特指意义的社会角色,代表着不同的阶层、群类。他们个人的命运,事实上反映了某一社会群类的基本状况。茅盾在笔下铺开如此众多的社会角色或人物所结成的社会关系,也就实现了对当时整个社会结构的直接性的表层模拟。 在进行大规模的全景式描写时,茅盾注意在具体的情节安排上虚实结合、远近结合,因为这才能显示出作品的色彩与波澜,也才符合生活的实际。作品以城市为近景、以农村为远景的布局,以光怪陆离的城市为主要的生活舞台,通过作品中人物的谈论或政治形势的变化,起伏不断地引出农村这一条线索。这种手法可以笔墨经济地反映极大的生活面,在兼顾广度的同时,又聚焦于深度的挖掘。在围绕吴荪甫这个中心人物引出各种经济斗争和阶级斗争(即表现吴荪甫的“三大火线”)时,茅盾也注意采用不同的方法安排各条情节线索,形成虚实结合、疏密相间的布局。如吴荪甫与赵伯韬斗法的这一条线是先虚后实,与工人斗争的一条线是一实到底,与农民矛盾斗争一条线则是以虚为主。三条线浓淡相间地起伏前进,又互相映照和互相补充。这种对总体布局的强有力的把握,无疑得益于茅盾创作时写提纲的习惯。茅盾在《<子夜>是怎样写成的》一文中,谈到他“一两万字一章的小说,常写一两千字的大纲”。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茅盾与那些提笔直书一泻千里的作家又很大的不同。他具有谨严的“社会科学家的气质”。 2、“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的塑造。 茅盾在人物塑造中,重点关注的不是人物的性格、命运、精神状态、癖好等,而主要是他们所体现的时代特色,是时代、阶级和政治思想斗争在人物身上所铭刻的烙印,是他们所具有的社会意识形态性。他笔下的人物,既不是某种个人欲望的代表和某种命运的象征,也不是某种性格和精神状态的体现者,更不是某种品质和“人性” 的化身,而是“一定的阶级和倾向的代表,因而也是他们时代的一定思想的代表“。强烈的时代色彩,鲜明的意识形态性,是茅盾创造人物的根本原则。通过茅盾创造的人物,我们不但看到了他们所代表的政治的、意识形态的倾向性,而且认识了他们所属的时代。这是茅盾创造任务的最显著的特色,是茅盾作品中人物的最重要的艺术特色。 《子夜》之所以一发表就引起轰动、成为1933年出版史上的重要事件,关键在于它成功地塑造了吴荪甫这个中国文学史上从未塑造过的民族资本家的人物典型,并以他为中心照亮了30年代整个上海的社会生活,照亮了在这里活动的社会各阶级、各阶层的人的思想、性格、心理和命运,以及他们与历史纠葛的方方面面。吴荪甫是在中国工业现代化进程中第一代企业家的代表,是现代文学史上为数不多的资产阶级形象中出现得最早、塑造得最为成功的一个。吴荪甫既是时代的、阶级的和一定思想倾向的代表,同时又是一定的单个人。他是不朽的艺术典型,而不是时代精神、某种阶级属性和某种思想倾向的简单的、贫乏的、肤浅的图解品。在他身上,既有着强烈的、厚重的时代气息和历史深度,体现了历史潮流的骚动与趋势,也以自身鲜明的个性构成一个独立而完整的艺术世界。 3、艺术真实 《子夜》的艺术真实主要体现在细节的真实上。 茅盾强调的真实,是指作品要合乎生活逻辑,作家善于捕捉现实和传达现实的特征,在这个意义上,他认为作家积累生活经验特别重要与必要。茅盾虽有自己的理性追求,但这种追求是尽量与自身情感和生活实际贴合在一起的,因而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摆脱“左倾”的影响,较少表现出当时流行的公式化、概念化的偏执。 在坚持生活真实这一点上,茅盾有较高的自觉性。在分析批评“革命文学”的概念化风气时他一针见血地指出:“我们看了蒋光慈的作品,总觉得其来源不是‘革命生活实感’,而是想象。”这“生活实感”正是茅盾最为关切的一点,在他看来,充实的生活,比正确的观念和纯熟的技术更重要,“与其写那种‘既不能表现无产阶级的意识,也不能让无产阶级看得懂’”的标语口号式作品,还不如拣自己最熟悉的来写。 《子夜》原来的计划是通过农村与城市革命发展的对比,反映出这个时期中国革命的整个面貌,即写一部“白色的都市与赤色的农村的交响曲”,但后来因为生活积累的不足,茅盾断然地对这个大规模地描写30年代初中国革命完整面貌的宏伟构思作了重大修改,对作品的规模作了几次大幅度的缩小,比如,把红军的活动基本上隐入幕后,压缩关于工厂生活的描写,弱化了关于农村革命斗争的线索。很明显,茅盾作这些压缩的主要依据就是他的生活体验,他对这些部分不熟悉,“连第二手材料也没有”,又“不愿凭空杜撰”,所以只有“弃之不写”了。这体现了他对自己情感体验的尊重。 茅盾在创作中充分注意了生活的复杂性,尤其注意了人及其关系的复杂性。在《子夜》的构思和素材搜集过程中,茅盾几乎每天都在“东西奔走”。他除了亲访现代都市各种身份的人物外,还实地考察了现代工业如丝厂和火柴厂,还亲自考察现代交易市场如工商证券交易所;甚至连吴荪甫坐什么样的牌号的汽车这种小细节也反复调查研究过:原先想让吴荪甫坐福特牌小汽车,因为上海当时“流行福特”,后来经研究又改坐雪铁龙,因为“像吴荪甫那样的大资本家应当坐更高级的轿车”。通过实地调查,茅盾对产业界、金融界的情况了然于胸,这使他能于无形中消解自己的政治意识和理论思维,因而《子夜》能以生动的形象真实、细致地再现生活,在同一类作品中得以独领风骚。 《子夜》是以精确把握现实的原则进行创作的,重大的历史事件和革命运动都被容纳到作品中来。如笼罩全篇的中原大战、时隐时现的红军革命战争进程,以及诸如公债市场的厮拼等具体场景的描绘等,都准确地显出历史的眉目,从而将艺术的虚构与历史的真实有机地统一起来,充实了作品的史诗性内涵。这样,就使得《子夜》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生活的再现中,深刻揭示出中国社会的本质特征。当时,正值中国社会性质论战进行得激烈的时候,茅盾以他关于历史和艺术的真知灼见,参与了关于中国社会性质的思考,并且通过《子夜》的创作来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中国没有走向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中国在帝国主义的压迫下,是更加殖民地化了。”《子夜》展示了中国社会的历史悲剧。按照茅盾最初的构想,作品原名为《夕阳》,正式出版时,才更名为《子夜》。作为象征性的书名,“子夜”既是自然界最黑暗的时刻,也是黎明前的社会黑暗,“子夜”包容着旧中国的黑暗情境,同时也概括了通过黑暗走向黎明的信念。茅盾试图把现实与未来,将死与方生,都融汇于这部小说。 三、以《子夜》为代表的社会剖析小说 茅盾的作品呈现出鲜明独特的品格,尤其是以《子夜》为起点》“大规模地描写中国社会现象”这个系统工程中的大部分作品,形成了相当稳定的创作模式:即从典型环境来解释并塑造典型人物,依靠理性分析来开拓形象思维的深广度,在戏剧性较强的情节中表现人物性格及其成长史的写法。 在茅盾的引领下,在40年代,相当一批作家开始认同和尝试这种创作模式,他们以极大的兴趣关注社会现实,正面描写社会的主要矛盾;他们十分注意社会经济的衰败及其对社会变革、社会观念的影响;他们所写的一切都试图揭示中国社会的特点和性质;为此,他们着眼于社会全貌,表现整体社会,追求反映生活的广阔性、复杂性;他们的作品严肃、冷静、客观,是文学家和社会学家相结合的精神产品,既有扎实的艺术功力,又有明显的社会分析的色彩。所以,人们称之为社会剖析小说。30年代后,由茅盾所开创的这一种形态的现实主义小说传统逐渐上升为主流,并在五六十年代达到了最高峰。 社会剖析派的作品,涉及的生活内容广阔而繁多,强烈的社会意识支配着作家的创作情绪,使他们经常越出自己特定的生活经验,投向自己所不熟悉的题材,依赖于理性进行逻辑演绎。但是,文学毕竟是塑造形象和抒发情感的艺术,不能只靠理性驾驭,将审美价值等同于实用功利,这就容易导致作品公式化、概念化,出现某种程度的失落创作主体性的缺陷,我们不能责之过严,作违背历史具体环境特点的苛求。就作品从宏观角度对于历史方向的把握能力,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艺术气魄来说,以茅盾为代表的社会剖析派无疑是独树一帜的,而且影响也比其他流派大得多。 我们所需要注意的是,在《子夜》的创作中,茅盾在处理文艺质量与社会功利关系上存在哪些失误?其创作是否在某种程度上超越了他的生活积累和艺术才力?理性的自觉固然给茅盾的创作带来许多优势,但情感过于抑制,是否使作品缺乏感人的力量?正如王晓明所说,“《子夜》的成功并不能证明那种主题先行的创作方法的成功,它那些失败的部分倒可以证明,缺乏审美感受的直接支持,题材上的大胆开拓往往会造成怎样触目的缺陷。

子夜,第一次以科学世界观为指导,写出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我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奋斗,第一次以史诗般的宏大规模进行写作,在我国文学史上有重要作用,我们考试刚考过,还有一个第一我不记得了。

、“子夜”的含义。“子夜”就是半夜12点钟。这是夜的顶点,是最黑暗的时候。但也是黑暗到达了顶点,下落向白天转化的转折点。因此,“子夜”暗示着当时的时代特征。2、《子夜》的思想成就。《子夜》是30年代初期中国社会生活,主要是大都市生活的广阔画卷,思想内容十分丰富。它反映的是大都市生活的全貌、主流。思想成就主要有三个方面。①表现民族工业的艰难处境和悲惨命运,说明实业救国道路是走不通的。②表明当时中国社会的性质,还是半封建半殖民地,而且更加殖民地化了。驳斥了托派的中国已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谬论。③民族工业为要自保,拼命从加强剥削工人中寻找出路,引发工人的反抗斗争。3、分析吴荪甫形象及其典型意义。吴荪甫形象是20世纪30年代初期中国民族资本家的艺术典型。吴荪甫是上海滩上的工业巨头,财力雄厚,开办有近万人的裕华丝厂。他的主要性格及特征是精明能干,有雄心有魄力,富有冒险精神,是一个铁碗人物。在他和其他民族资本家的关系中,表现出他的心狠手辣、无情兼并的性格特点。吴荪甫性格的另一面是软弱空虚。吴荪甫的形象充分体现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重性。吴荪甫的性格是复杂丰富的,是一个血肉丰满的艺术形象。他的形象的塑造,是《子夜》也是茅盾对现代中国文学的一个重要贡献。(以上是主要特征的分析,还应参考5,人物描写特点的分析)。吴荪甫形象的意义:①形象地概括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悲剧性历史遭遇和命运。②说明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实业救国道路在中国这样的历史条件下是走不通的。③说明中国当时社会的性质,不是已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了,而依旧是半封建半殖民地,而且更加殖民地化。④驳斥了托派中国社会已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谬论。4、简析赵伯韬形象。赵伯韬是买办资本家形象。他是美国某财团的中国买办,和蒋介石政权有很深的关系。他的性格特征是骄横狂妄,阴狠狡诈。凭着他在政治、经济上的特殊地位,在上海滩兴风作浪,是公债市场上的魔王。小说还描写了赵伯韬糜烂的生活,他扒进各式各样的公债,也扒进各式各样的女人,显示了这个阶级精神上的极端腐朽。5、《子夜》的人物描写特点。① 把人物安置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上,通过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和矛盾冲突,多侧面多层次地深刻刻画人物性格。② 把人物放在各种境遇中描写,其中特别是逆境困境绝境中描写,最能暴露人物性格的本质方面。③ 心理描写十分出色。6、《子夜》的结构特点。《子夜》的结构特点是宏大而严谨。最主要是,结构线索以吴荪甫为中心,以吴荪甫为一切矛盾的焦点,以吴荪甫联系着各种人物、事件。吴赵冲突是作品的结构主线,描写重点。结构严谨还表现在,篇首吴老太爷葬礼,作品的主要人物都调集到吴公馆,小说的主要事件也都作了交代,这是高度的艺术概括力,是经济而又集中的结构方法。

1、主要内容:

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尽管民生凋敝、战乱不止,在都市化的上海却是另一番景象。这里,有纸醉金迷的生活,有明争暗斗的算计,有趋炎附势的各色人物。子夜开丝厂的吴荪甫带乡下的父亲吴老太爷避战乱来到上海,扑朔迷离的都市景观使这个足不出户的老朽——吴老太爷深受刺激而猝死。吴府办丧事,上海滩有头有脸的人都来吊唁。

他们聚集在客厅,打听战况、谈生意、搞社交。善于投机的买办资本家赵伯韬找到吴荪甫和他的姐夫杜竹斋,拉拢他们联合资金结成公债大户“多头”,想要在股票交易中贱买贵卖,从中牟取暴利。杜竹斋心下犹疑,赵伯韬遂向他透露了用金钱操纵战局的计划。

吴、杜决定跟着赵伯韬干一次。这次合作,小有波澜而最终告捷。因为金融公债上混乱、投机的情形妨碍了工业的发展,实业界同仁孙吉人、王和甫推举吴荪甫联合各方面有实力的人,办一个银行,做自己的金融流通机关,并且希望将来能用大部分的资本来经营交通、矿山等几项企业。

这正合吴荪甫的心意。他的野心很大,又富于冒险精神。他喜欢和同他一样有远见的人共事,而对那些半死不活的资本家却毫无怜悯地施以手段。很快地,益中信托公司就成立起来了。

2、简介:

《子夜》,原名《夕阳》,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约30万字。茅盾于1931年10月开始创作,至1932年12月5日完稿,共十九章。有些章节分别在《小说月报》和《文学月报》上发表过。半个多世纪以来,《子夜》不仅在中国拥有广泛的读者,且被译成英、德、俄、日等十几种文字,产生了广泛的国际影响。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子夜》的写作意图与当时中国社会性质的论战有关。当时大致有三个论点:

一是认为中国社会依然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性质,工人、农民是革命的主力,革命领导权必须掌握在共产党手中;

二是认为中国已经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应该由中国资产阶级来担任;

三是认为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可以在既反对共产党所领导的民族、民主革命运动,也反对官僚买办资产阶级的夹缝中取得生存与发展,从而建立欧美式的资产阶级政权。

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在仍作为一种人们启蒙的文学领域无疑迫切需要一部划时代的正确分析中国现状和出路的作品的出现。就作者本人而言,矛盾始终秉承“文学表现人生”的创作主张,这种主题的创作也正与此吻合。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子夜

茅盾文学奖投稿平台

茅盾文学奖在中国作家协会团体会员单位、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宣传局、出版社、大型文学期刊和重点文学网站投稿。茅盾文学奖是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根据茅盾先生遗愿,为鼓励优秀长篇小说创作、推动中国社会主义文学的繁荣而设立的,是中国具有最高荣誉的文学奖项之一。

茅盾文学奖茅盾文学奖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根据茅盾先生生前遗愿于1981年设立,茅盾捐资25万元,当时决定由巴金担任评委会主任。此奖项的设立旨在推出和褒奖长篇小说作家和作品。当时规定每三年评选一次,参与首评而未获奖的作品,在下一届以至将来历届评选中仍可获奖.后来改变了评选时间与评选范围 评选范围 1、茅盾文学奖每四年评选一次。凡在评选年度内公开发表与出版,能体现长篇小说完整艺术构思与创作要求,字数13万以上的作品,均可参加评选。评选年度以前发表或出版的,经过时间考验的优秀之作,在得到评委会不少于半数委员的赞同后,亦可参评。 2、多卷本长篇小说,一般应在全书完成后参加评选。 3、鉴于评选工作所受的语言限制和各种具体困难,凡是用少数民族文字创作的长篇小说,要求以汉文的译本出版后参加评选。 4、同一作者不宜连届获奖。评选机构 1、评选工作由"茅盾文学奖评奖委员会"承担。 2、茅盾文学奖评奖委员会委员聘请文学界有影响的作家、理论家、评论家和文学组织工作者出任,每一届评委会成员的组成应有更新,更新名额不少于评委总数的1/2。评委名单由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提名,报告主席团,报请上级主管部门备案。 3、评奖委员会下设评奖办公室,处理评奖活动中的具体工作。 4、评奖委员会组成后,须认真讨论评选标准,申明评奖纪律,统一思想,以确保评选工作的导向性、权威性与公正性。 五、评奖程序 1、参评作品征集。参评作品的征集工作由评奖办公室进行。经中国作协书记处批准后,向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作协、各行业文协、全国各有关出版单位和大型文艺杂志社发出作品征集通知,请他们在规定期限内向评奖办公室报送符合评选要求的参评作品。 2、推荐备选作品。评奖办公室报请中国作协书记处批准,聘请熟悉长篇小说创作的若干评论家、作家和编辑家组成审读小组,对推荐作品在广泛阅读、讨论的基础上,进行筛选,提出适当数量的作品,作为提供给评委会审读备选的书目。经由三名以上评委联名提议,可在审读小组推荐的书目以外,增添备选书目。 3、投票产生获奖作品。评委会在认真阅读全部备选书目的基础上,经充分的协商与讨论,可选择用记名投票方式或不记名投票方式产生获奖作品。投票方式由评委会以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择定。投票分两轮:第一轮投票,对侯选篇目进行初步筛选;第二轮投票,决定获奖作品。作品获得不少于评委总数的2/3的票数,方可当选。 4、获奖作品的数量。每一届评委会根据长篇小说创作的实际状况确定该届评选的获奖数量。一般情况下,获奖作品3-5部。为保持此项文学大奖的权威性,应坚持"宁缺毋滥"的原则。 5、评奖揭晓。评选结果由中国作协统一发布。对获奖作品,颁发奖状(证书)、奖牌和奖金。对出版获奖作品的出版社、杂志社、责任编辑颁发奖状(证书)。颁奖方式由评委会讨论决定。 下一届是2012年评奖,颁奖地点在浙江在茅盾先生故里——江南水乡乌镇举行鲁迅文学奖1997年,国家级文学大奖--鲁迅文学奖首次评奖工作正式启动。鲁迅文学奖是为鼓励中国当代优秀短篇小说、中篇小说、报告文学、诗歌、散文杂文、文学理论评论、文学翻译等的创作和写作,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文学的发展而设立的。是经中央有关部门批准、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的全国性文学评奖活动。每四年评选一次。 首届鲁迅文学奖设立7种奖项,包括每两年评选一次的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全国优秀诗歌奖、全国优秀散文杂文奖、全国优秀理论评论奖和全国优秀文学翻译彩虹奖。这些曾在我国有广泛影响和权威性的单项文学评奖,统一纳入鲁迅文学奖名下,成为全国文学界最高荣誉奖励。下一届在2011年评奖,颁奖地点在鲁迅故里---浙江绍兴

找到邮箱,然后发,最简单,打电话问

《当代》投稿须知: 编辑部: 投稿地址:北京市东城区朝内大街166号人民文学出版社《当代》邮编:100705 投稿邮箱:【只接收文学类作品(诗歌、散文除外)投稿,字数不限,投稿时请注明作者联系方式】《当代》杂志简介:《当代》(双月刊)创刊于1979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主办。是第二届国家期刊奖获奖刊物,奉行文学克隆真实的宗旨,坚持以文学关注现实关注百姓人生的立场,被公认为现实感最强的中国大陆文学刊物。长期关注读者趣味,尊重读者权利,相信读者格调,成为发行量最大的文学原创期刊之一和最受欢迎提文学品牌之一。杂志的办刊方针是:注重作品的当代性、社会性、文学性;兼容百家,尤重现实主义。而于题材、风格和表现手法等诸方面,则更为注重对多样化的追求。20多年来,《当代》杂志刊发一大批对中国文坛产生了很大影响的文学作品。其中著名的“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中,有近三分之一出自《当代》。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