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首页 学术论文知识库 问题

方言童谣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方言童谣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幼儿园论文参考文献包括幼儿园的管理幼儿园的培养幼儿园的策划幼儿园的作文等等的幼儿心理这些论文都可以捐助。

幼儿教育论文参考文献(一)[1] 李雪晗. “幼儿园选择”问题的深层含义及其社会学思考[J]. 当代学前教育. 2009(03)[2] The Child Care and Development Block Grant:Background and Fundin.[3] Sheridan,S.,Schuster, of pedagogical quality i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across national perspective. Journal of Research in Childhood Education . 2001[4] and Childhood Programs. . 1989[5] 胡彩云,李志宇. 城乡家长对幼儿园期望的比较[J]. 学前教育研究. 2009(06)[6] 连玥,马玉俊. 浅析父母对托幼机构的教育需求[J]. 科教文汇(下旬刊). 2008(11)[7] 李江帆,主编.教育服务产品理论研究[M]. 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9[8] 徐晓东,邵文其,洪仙瑜等着.社会转型与办学体制创新[M].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4[9] 朱家雄着.幼儿园课程[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10] Jane King Teleki,Sherry Buck-Gomez. Child Care and Early Education: Satisfaction with Services Among Rural Families[J].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Journal . 2002 (3)[11] Bernard Spodek. Reform of Chinese kindergartens: the preparation of kindergarten teachers[J]. Early Child Development and Care . 1988 (1)[12] 张丽娟着.儿童教育与幼儿园管理研究[M]. 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2[13] 比尔·约翰逊(BilJohnson)着,李雁冰主译.学生表现评定手册[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14] 潘月娟,刘焱. 美国托幼机构教育质量研究述评[J]. 比较教育研究. 2008(08)[15] 刘晓晔. 对家长学前教育价值观的调查与思考[J]. 学前教育研究. 2008(04)[16] 邢利娅,白星瑞. 建国后我国学前教育政策价值取向的演变[J]. 学前教育研究. 2008(03)幼儿教育论文参考文献(二)[1] 亢晓梅. 师生课堂互动类型理论比较研究[J]. 比较教育研究, 2001,(04) .[2] 俞国良,罗晓路. 教师教学效能感相关因素研究[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0,(01) .[3] 辛涛,申继亮. 论教师的教育观念[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01) .[4] 伊文婷. 师范生教师职业信仰的近况、理由与对策[J].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05,(04) .[5] 俞国良,辛自强,林崇德. 反思训练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有效途径[J]. 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1999,(04) .[6] 林正范,徐丽华. 对教师研究的认识[J]. 教师教育研究, 2006,(02) .[7] 高潇怡,庞丽娟. 教师的儿童学习观与其教育的关系研究[J]. 教师教育研究, 2007,(03) .[8] 任淑萍. 新课标下历史教师的转变[J]. 晋东南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4,(03) .[9] 史献平. 教师信仰:实施素质教育的内动力[J].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01) .[10] 辛涛,申继亮,林崇德. 教师自我效能感与学校因素关系的研究[J]. 教育研究, 1994,(10) .[11] 石中英. 论教育实践的逻辑[J]. 教育研究, 2006,(01) .[12] 肖川. 作为理想主义者的教师[J]. 辽宁教育, 2007,(Z1) .[13] 刘莉,杨艳芳. 教师教育信念研究综述[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8,(12) .[14] 黄乾玉. 论教师的教育信仰及教师的教育幸福[J]. 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01) .[15] 吕国光,王嘉毅. 中小学教师新课程信念的调查研究[J]. 当代教育科学, 2004,(13) .[16] 姜美玲. 课程革新情境中的教师信念与教学实践:叙事探究[J]. 当代教育科学, 2005,(20) .[17] 王永跃. 从支配到支持:建构主义视野中的教师[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S1) .[18] 康武. 信念——数学教师的方向性不足[J]. 数学教育学报, 2003,(02) .[19] 林智中,张爽. 如何通过质化研究探求教师的信念[J]. 全球教育展望, 2008,(08) .[20] 任永泽. 我们现代需要样的儿童观[J]. 现代教育论丛, 2010,(04) .

【摘要】 童谣教学作为幼儿教育活动中的一个独特性领域,对幼儿的综合能力的培养具有积极的意义。以大丰区实验幼儿园教学实践探索为例,针对幼儿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教改后的童谣教学,并通过幼儿的表现,进行童谣教学的价值思考。

【关键词】 童谣教学;存在问题;价值思考

童谣在我国的历史源远流长,它是我国劳动人民生活作息的体现,也是智慧的结晶。因此童谣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童谣带有独特的韵律和韵味,浑然天成,朗朗上口,为人们所熟记和流传。与此同时,那些浅显易懂,贴近幼儿实际生活的童谣,调动了幼儿对学习童谣的兴趣和热情,让幼儿在传唱过程中感受童谣所带来的教育意义,寓教于乐,对幼儿的身心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幼儿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中国传统文化渐渐消失,童谣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不可避免的受到了冲击和影响,直接体现在幼儿的童谣教学过程中,具体表现如下:

1.幼儿缺少对童谣的兴趣和积极性。网络和电子产品的发展,使得幼儿的兴趣发生了重大的转变,从传统的互动游戏转化为对虚拟游戏的热衷,而对于童谣这种相对传统的教学活动渐渐失去了积极性。

2.幼儿缺少对童谣的识忆和运用。幼儿只有对童谣进行识忆,才能进行传唱或者游戏中进行运用。许多童谣虽然韵律感强,但语句长,又难以贴近实际生活,对于幼儿来说,难以理解,因此很难进行识忆。

3.幼儿缺少对童谣内涵的思考。幼儿由于受到阅历的限制以及文学积淀的制约,接受和理解童谣的能力相对较弱,因此很难去思考童谣所蕴含的意义及内涵,并如何对自身习惯素质的培养。

二、教改后的童谣教学

以大丰区实验幼儿园为例,在起初的童谣教学过程中发现了存在的问题,教师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实际情况进行反思调整,针对存在的问题,探讨出了比较适合当代幼儿的童谣教学方案:

1.将童谣与游戏融合:单纯的童谣不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而游戏是幼儿喜闻乐见的活动项目,让童谣和游戏相结合。如:童谣《两只小猫》中,通过播放Flash动画让幼儿对童谣产生兴趣,在吟诵基础上进行角色扮演,让师幼、同伴之间产生互动交流。游戏情境始终贯穿童谣教学中,幼儿能够在玩中学,学中玩,强化幼儿的识记。

2.因材施教,选取不同的教学内容:针对不同年龄段采用不同内容和形式的童谣。如小班幼儿,年龄较小,记忆力有限,尽可能的选取简单、韵律感强,通俗易懂的童谣。比如《风来了》这类童谣语句短,贴近生活。并结合地方语言特色,采用淳朴的大丰话幼儿能够有效生动的进行记忆和运用。

3.创设情景,引导思考:合理利用园内资源,结合本园亲近母语特色营造温馨和适宜的文化环境潜移默化的熏陶幼儿。在进行童谣教学时,教师应该适当引导,使幼儿产生思考,理解童谣的内涵,当发现幼儿进行创新性思考及活动时,应该给予积极的支持和鼓励。与此同时,利用平日的非集体教学时间进行随机教育,将特色童谣学习渗透于幼儿的一日生活,鼓励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示范、感知。

三、童谣教学的价值思考

通过观察幼儿在童谣教学过程中的表现,幼儿的积极性和行为习惯都得到了明显改善,整个学习氛围也变得活泼热闹。

1.有利于提高幼儿对语言的感悟能力。童谣内容丰富有趣,生动活泼的语言形式不仅给幼儿带来了快乐,也激发了他们对语言学习的激情,语句结构的简单和极强的韵律感,使得幼儿容易理解和记忆。在熟练吟唱的同时,也提升了幼儿语言的组织表达和感悟能力。在此基础上,如果幼儿和同伴在玩耍或者互动时,能够较好的进行沟通,表达自己的想法,从而使整个交流过程顺畅,改善幼儿之间的关系,让大家能够很好的融入到集体行为活动中。

2.有利于提高幼儿逻辑思维能力。幼儿时期,是大脑逻辑思维能力高速发展的阶段,通过童谣教学对幼儿智力进行开发,能够很好的帮助幼儿丰富自己的知识内涵,例如童谣《高高山上一头牛》:“高高山上一头牛,两个犄角一个头,四个蹄子分八瓣,尾巴长在身后头。”幼儿在学习过程中,轻松掌握简单的'数字变化,以及数量逻辑。教师举一反三,幼儿能够融会贯通,思考其他动物关于数字的逻辑。幼儿逻辑思维能力得到提高的同时又掌握了不少常识。

3.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行为习惯。童谣的一大基本特点是贴近生活,来源生活。这一特点决定了许多童谣蕴含着基本的行为习惯,如《保护环境》,通过教师的教学和幼儿的传唱,使幼儿牢记于心,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并在实践生活中去践行,去约束自己不好的行为习惯。幼儿的可塑性强,以童谣的形式对幼儿的行为习惯进行引导,是幼儿乐于接受的,同时也对幼儿的全面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四、实践探索的总结童谣教学作为幼儿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对幼儿综合素质的全面培养具有积极的作用。通过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幼儿对童谣的兴趣,提升个人的语言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塑造幼儿美好心灵,使幼儿积极健康向上。与此同时,教师通过发现教学中的不足,进行思考调整,有助于提升自身教学素质,更好的为以后的教学服务,与幼儿同发展,共进步。

参考文献:

[1]孙红燕.谈童谣教学[J].教育管理研究,2012,(53).

[2]韩丽娟.浅议借助童谣培养幼儿审美能力[J].时代教育,2010,(9).

[3]刘传莉.幼儿园艺术教育课程利用民间童谣的价值、原则和方式[J].早期教育:教师版,2012,(6).

幼儿教育论文参考文献(通用5篇)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生活中,许多人都写过论文吧,论文可以推广经验,交流认识。还是对论文一筹莫展吗?以下是我整理的幼儿教育论文参考文献,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1]亢晓梅.师生课堂互动类型理论比较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01,(04).

[2]俞国良,罗晓路.教师教学效能感相关因素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01).

[3]辛涛,申继亮.论教师的教育观念[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01).

[4]伊文婷.师范生教师职业信仰的近况、理由与对策[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5,(04).

[5]俞国良,辛自强,林崇德.反思训练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有效途径[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9,(04).

[6]林正范,徐丽华.对教师研究的认识[J].教师教育研究,2006,(02).

[7]高潇怡,庞丽娟.教师的儿童学习观与其教育的关系研究[J].教师教育研究,2007,(03).

[8]任淑萍.新课标下历史教师的转变[J].晋东南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03).

[9]史献平.教师信仰:实施素质教育的内动力[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01).

[10]辛涛,申继亮,林崇德.教师自我效能感与学校因素关系的研究[J].教育研究,1994,(10).

[11]石中英.论教育实践的逻辑[J].教育研究,2006,(01).

[12]肖川.作为理想主义者的教师[J].辽宁教育,2007,(Z1).

[13]刘莉,杨艳芳.教师教育信念研究综述[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12).

[14]黄乾玉.论教师的教育信仰及教师的教育幸福[J].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01).

[15]吕国光,王嘉毅.中小学教师新课程信念的调查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04,(13).

[16]姜美玲.课程革新情境中的教师信念与教学实践:叙事探究[J].当代教育科学,2005,(20).

[17]王永跃.从支配到支持:建构主义视野中的教师[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S1).

[18]康武.信念--数学教师的方向性不足[J].数学教育学报,2003,(02).

[19]林智中,张爽.如何通过质化研究探求教师的`信念[J].全球教育展望,2008,(08).

[20]任永泽.我们现代需要样的儿童观[J].现代教育论丛,2010,(04).

[1]梁龙芳.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教师非言语行为的个案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4

[2]丁文婷.公办幼儿园非在编教师职业生存状态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4

[3]丁洁.民族地区学前双语教师培训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4

[4]张婉莹.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幼教师资补充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4

[5]丁文婷.公办幼儿园非在编教师职业生存状态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4

[6]丁洁.民族地区学前双语教师培训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4

[7]杨晓红.幼儿园饮食营养教学活动开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4

[8]邢羽佳.兰州市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科学素养的调查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4

[9]钟映.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师资培训现状及对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4

[10]贾玉新着.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11]李振村,庄锦英着.教师体态语言艺术[M].山东教育出版社,1993

[12]钟启泉编译.现代教学论发展[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

[13]王牧华,靳玉乐.课程目标研究的生态主义解读[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03)

[14]徐朝,王舟.从非言语语看涵化与英语教学--对英语教师在课堂中非言语语的调查[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2(02)

[15]张银萍.非言语行为与课堂教学[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4)

[16]袁爱玲.幼儿园教育活动生态现状剖析[J].学前教育研究.2007(02)

[17]周鹏生.国内外教师体态语研究之比较[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6(09)

[18]姜美芬.师幼体态互动的适时与适态[J].山东教育(幼教刊).2006(15)

[19](美)桑德拉·黑贝尔斯(SaundraHybels),(美)里查德·威沃尔着,李业昆译.有效沟通[M].华夏出版社,2002

[20]刘云艳主编.幼儿园教学艺术[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1]沈龙明着.课堂教学艺术断想录[M].警官教育出版社,1999

[22]王明利.跨文化交流中非语言行为之分析[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6(01)

[23]吴海云.区域活动空间设置的有效性初探[J].教育导刊.幼儿教育.2005(05)

[1]张石伟.教师参与园本课程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2

[2]牛银平.兰州市公办与民办幼儿园家长教育需求的比较[J].当代学前教育.2010(03)

[3]陈思帆.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幼儿园[D].华中师范大学2005

[4]张向葵,王元,刘佳,郭彦文.教育执行力:家长对落实幼儿《纲要》满意度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5)

[5]胡彩云,李志宇.城乡家长对幼儿园期望的比较[J].学前教育研究.2009(06)

[6]刘晓晔.对家长学前教育价值观的调查与思考[J].学前教育研究.2008(04)

[7]张文钧.幼儿园全女性组织管理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

[8]刘芳.幼儿园家长工作的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

[9]林小敏.幼儿园科研活动中园长的道德领导[D].南京师范大学2011

[10]薛建男.幼儿园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

[11]夏晨伶.幼儿园保育质量评价指标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2

[12]冷雪姣.幼儿园组织创新气氛现状的调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13]冯宝安.幼儿园突发事件管理机制构建研究[D].西南大学2013

[14]周爱保,马小凤,青柳肇.家长对幼儿教育的期望:中、日、韩三国之比较[J].学前教育研究.2006(04)

[15]曾晓东.供需现状与中国幼儿教育事业发展方向--对我国幼儿教育事业的经济学分析[J].学前教育研究.2005(01)

[1] 李季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江苏出版社,2002,(4):58-112.

[2] 苏婷.让自制玩教具成为“常青树”[N].中国教育报,2004,(6)

[3] 鲍小如.徽州地区举办自制玩具展览[J].安徽教育,1980,(4):40-43.

[4] 谢宁.基于游戏共同体的幼儿园自制玩教具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9)

[5] 刘焱.儿童游戏通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53

[6] 沈晓燕.幼儿园活动区自制玩学具及其效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5)

[7] 王晓芬.从幼儿教师自制玩具的演变看其教育观的变化[D].学前教育,2005,(12)

[8] 肖岚. 规范提升学前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发展[J]. 江苏政协. 2011(06)

[9] 戴莉.世界学前教育的发展与我们的对策[J].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1997(03)

[10] 陈影.农村学前教育现状分析[J]. 才智. 2012(34)

[11] 卢云舒.学前教育现状及对策分析——以Y县为例[J].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07)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2]赵著.幼儿园混龄课程园本化研究[[J].学前教育研究,2005 (10)

[3]何影仪.混龄分班一一一种特别适合我国幼儿园的教学组织形式[J].教育导刊.1999(55)

[4]王晓芬.国外幼儿园混龄教育研究概述[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2006(03)

[5]玛丽亚·蒙台梭利著.江雪编译.有吸收力的心理[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194-208.

[6] 张丽娟着.儿童教育与幼儿园管理研究[M]. 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2

[7]Elks, S, Rogoff, B and Cromer. segregation in children's social interaction,Developmeng Psychology,1981(7).

[8]张更立.幼儿异龄同伴交往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

[9]李南.丹麦幼儿园的“零”教育及启示[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25).

[10]珍妮特·摩伊蕾斯著.刘炎等译.仅仅是游戏吗游戏在早期儿童教育中的作用与地位[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11]尼尔·本内特等著.刘炎等译.通过游戏来教一教师观念与课堂实践[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12]罗文军.践行蒙台梭利混龄教育困难的原因探析[J],教育求索,2011(4).

[13]张俊楠.混龄游戏在幼儿园中的运用于发展[J],剑南文学,2011

[14]华爱华著.幼儿游戏理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202-203.

[15]束从敏.论儿童“教”儿童[J].幼儿教育,2001(12).

[16]华爱华著.幼儿游戏理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112

[17]丁海东编著.学前游戏论[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 116-117(5).230.

[18]刘炎.儿童游戏通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19]赵莹莹.浅谈混龄教育对幼儿教育的实践价值[[J].活力,2010,(4)

[20]张博.学前混龄教育应成为我国幼儿园教育的重要模式[[J].教育导刊(下半月),2010,(2)

[21]玛丽亚·蒙台梭利著.肖咏捷译.蒙台梭利儿童教育手册[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22.

[22] [23]吴育红,季燕.对幼儿教师开展混龄活动的态度及指导状况的调查[J].幼教园地,2006, (4)

[24]胡瑛.对我园实施混龄教育的思考[[J].山东教育(幼教刊). 2005(Z6)

[25]Evelyn , Mental Hygiene in the Kindergarten, NEA Journa1,44(February 1955),.

童谣论文参考的文献

幼儿园论文参考文献包括幼儿园的管理幼儿园的培养幼儿园的策划幼儿园的作文等等的幼儿心理这些论文都可以捐助。

音乐论文的参考文献有幼儿音乐教育中的创造力培养浅析、实践哲学范式下的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思考、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的调查与分析、以创造为核心的兼容的音乐教育哲学观等。 扩展资料 音乐论文的参考文献有幼儿音乐教育中的.创造力培养浅析、实践哲学范式下的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思考、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的调查与分析、以创造为核心的兼容的音乐教育哲学观等。

幼儿教育论文参考文献(一)[1] 李雪晗. “幼儿园选择”问题的深层含义及其社会学思考[J]. 当代学前教育. 2009(03)[2] The Child Care and Development Block Grant:Background and Fundin.[3] Sheridan,S.,Schuster, of pedagogical quality i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across national perspective. Journal of Research in Childhood Education . 2001[4] and Childhood Programs. . 1989[5] 胡彩云,李志宇. 城乡家长对幼儿园期望的比较[J]. 学前教育研究. 2009(06)[6] 连玥,马玉俊. 浅析父母对托幼机构的教育需求[J]. 科教文汇(下旬刊). 2008(11)[7] 李江帆,主编.教育服务产品理论研究[M]. 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9[8] 徐晓东,邵文其,洪仙瑜等着.社会转型与办学体制创新[M].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4[9] 朱家雄着.幼儿园课程[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10] Jane King Teleki,Sherry Buck-Gomez. Child Care and Early Education: Satisfaction with Services Among Rural Families[J].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Journal . 2002 (3)[11] Bernard Spodek. Reform of Chinese kindergartens: the preparation of kindergarten teachers[J]. Early Child Development and Care . 1988 (1)[12] 张丽娟着.儿童教育与幼儿园管理研究[M]. 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2[13] 比尔·约翰逊(BilJohnson)着,李雁冰主译.学生表现评定手册[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14] 潘月娟,刘焱. 美国托幼机构教育质量研究述评[J]. 比较教育研究. 2008(08)[15] 刘晓晔. 对家长学前教育价值观的调查与思考[J]. 学前教育研究. 2008(04)[16] 邢利娅,白星瑞. 建国后我国学前教育政策价值取向的演变[J]. 学前教育研究. 2008(03)幼儿教育论文参考文献(二)[1] 亢晓梅. 师生课堂互动类型理论比较研究[J]. 比较教育研究, 2001,(04) .[2] 俞国良,罗晓路. 教师教学效能感相关因素研究[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0,(01) .[3] 辛涛,申继亮. 论教师的教育观念[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01) .[4] 伊文婷. 师范生教师职业信仰的近况、理由与对策[J].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05,(04) .[5] 俞国良,辛自强,林崇德. 反思训练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有效途径[J]. 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1999,(04) .[6] 林正范,徐丽华. 对教师研究的认识[J]. 教师教育研究, 2006,(02) .[7] 高潇怡,庞丽娟. 教师的儿童学习观与其教育的关系研究[J]. 教师教育研究, 2007,(03) .[8] 任淑萍. 新课标下历史教师的转变[J]. 晋东南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4,(03) .[9] 史献平. 教师信仰:实施素质教育的内动力[J].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01) .[10] 辛涛,申继亮,林崇德. 教师自我效能感与学校因素关系的研究[J]. 教育研究, 1994,(10) .[11] 石中英. 论教育实践的逻辑[J]. 教育研究, 2006,(01) .[12] 肖川. 作为理想主义者的教师[J]. 辽宁教育, 2007,(Z1) .[13] 刘莉,杨艳芳. 教师教育信念研究综述[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8,(12) .[14] 黄乾玉. 论教师的教育信仰及教师的教育幸福[J]. 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01) .[15] 吕国光,王嘉毅. 中小学教师新课程信念的调查研究[J]. 当代教育科学, 2004,(13) .[16] 姜美玲. 课程革新情境中的教师信念与教学实践:叙事探究[J]. 当代教育科学, 2005,(20) .[17] 王永跃. 从支配到支持:建构主义视野中的教师[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S1) .[18] 康武. 信念——数学教师的方向性不足[J]. 数学教育学报, 2003,(02) .[19] 林智中,张爽. 如何通过质化研究探求教师的信念[J]. 全球教育展望, 2008,(08) .[20] 任永泽. 我们现代需要样的儿童观[J]. 现代教育论丛, 2010,(04) .

音乐是学校教学中一个重要的课程,而小学音乐教学则是整个音乐教育的起始阶段,对于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

范文一:中小学音乐教学节奏训练策略

【内容摘要】中小学音乐教学中,基础音乐知识的学习非常重要。大多数中小学音乐教师局限于教会学生唱好一首歌曲,而不注重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节奏能力的训练。节奏训练是音乐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给学生打下扎实的音乐基础,从而使中小学音乐教学得以高质量的开展。文章分析了节奏训练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作用与开展情况,并提出了几点节奏训练的策略和注意事项。

【关键词】中小学音乐教学;节奏训练;策略

节奏为音乐的重要表现要素。瑞士音乐教育家埃米尔•雅克•达尔克罗兹提出:音乐教育的前提是通过节奏运动唤起人的音乐本能,不断提高学生的音乐感受力与敏捷反应能力。①音乐教育家卡尔•奥尔夫也表明,需从节奏着手展开音乐教育,提高音乐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见,节奏训练在音乐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一、节奏训练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作用与开展情况

节奏存在于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中,简单来说,一切运动着的事物在时间上的规范,统称为节奏。无论是伫列步伐、人的心跳,还是机械运转、生产流程等均有着自己的节奏。可见,节奏为音乐的骨骼。奥尔夫就曾经说过:“音乐构成的首要要素即为节奏,而非旋律。”中小学音乐教育为音乐教育的初级阶段,而节奏教学属于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关键环节,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节奏感,还能增强其对乐曲、歌曲的感知能力、欣赏能力与分析能力。节奏学习的进度将直接影响学生对音乐知识的掌握。科学、正确的节奏训练能够确保中小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更多音乐知识。②在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节奏训练的受重视程度不够,存在较多弊端,如整个训练过于程式化,多是通过拍手、读谱的方式来完成,训练方法单一、学习内容枯燥。此外,音乐课堂上节奏训练的时间较少。音乐本就源于生活,源于自然,是人们在生产生活的过程中创造出来的,但音乐课堂上长时间枯燥的节奏训练已脱离了生活。节奏训练如果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将不利于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培养,违背了中小学音乐教学的宗旨。

二、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节奏训练策略

一利用语言完成节奏训练

中小学生年龄较小,更愿意去记忆一些简单易懂、生动有趣的东西,而童谣是他们从小就接触的音乐,非常易于记忆,通过童谣来展开节奏训练,对学生而言是相当有效的训练方式。

二利用乐器演奏完成节奏训练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击打、吹奏乐器的方式来感受节奏,从而完成节奏训练。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了解、感受乐器的声音长音、短音,或清脆、浑厚的声音等,并学习碰铃、响板、三角铁、沙锤等打击乐的节奏;让学生在积极体验中充分发挥想象力,甚至引导其自制打击乐器。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一些生活中的道具,如筷子、盆、铁桶等,引导学生去感受与创作节奏。

三结合生活中的声音完成节奏训练

音乐作品中的很多节奏均是音乐家从自然界与社会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在节奏训练的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地唤起学生头脑中已经储存的节奏,如体育课上跑步的“一二一”节奏声、青蛙叫的“呱呱”声、钟摆的“滴答”声等,生活中的这些声音也有助于完成学生的节奏感训练。此外,节奏模仿训练法是中小学音乐课堂节奏训练的常用教学方法。让学生想象和模仿这些声音,如汽车鸣喇叭的声音、公鸡打鸣的声音、火车呼啸而过的声音、敲门声,以及下雨时的滴答声等,这些都能够使其更加快速地掌握其中的节奏,并且有助于提升节奏学习的兴趣。

四利用速度变化完成节奏训练

节奏为乐音中长短变化与轻重变化的一种形式。因此,节奏训练需与速度训练有机结合,方可取得较理想的效果。如谱例2,若要使节奏、拍子与拍号不变,速度再加快一倍,将会出现谱例3的效果;再加快一倍的速度,将会出现谱例4的节奏效果。

三、中小学音乐教学中进行节奏训练的注意事项

中小学音乐教学中节奏训练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节奏感,使其能够轻松地学习音乐知识。因此,中小学生音乐课堂上的节奏训练需要注意两点:第一,应注意节奏训练的频率。教师要让学生更准确地掌握与运用节奏,在训练过程中,每次训练时间不能过长,但应持之以恒,不可半途而废,多次反复训练,并坚持“课上练、下课也练”的原则,久而久之,就能够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乐理知识,并提高其音乐欣赏的能力。第二,节奏训练应多样化。中小学生受年龄、性格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对于枯燥的学习形式很容易感到厌倦,教师应通过多样化的手段来进行训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让内容更形象、生动。

四、结语

总之,在重视素质教育的今天,学好音乐非常重要。节奏训练作为音乐课堂教学的一部分,应结合中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制定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节奏训练内容。教师可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的节奏感和乐感,让学生在唱、玩、说、动的过程中去体验、感知节奏与音乐之间的关系,最终通过高质量的节奏训练强化学生对音乐的感受,提高其创作节奏的能力。

范文二:中小学音乐教学中多媒体利弊分析

[摘要]现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日益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在音乐的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就是其中的一种表现,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极大地增加了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大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学生学习效率也明显提高。但是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也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因此在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一直受到很大的争议。本文主要讨论在中小学音乐的教学中多媒体应用的利弊,通过对利弊的分析,总结出在教学的过程中如何正确的使用多媒体技术,从而达到正确应用多媒体技术的方法。

[关键词]音乐教学;多媒体;中小学;利弊

随着我国的计算机应用的发展,人们的生活习惯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影响了现在的教学方法,并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大大推动了素质教育的发展,受到了教师和学生的称赞。现在的教学不再是用黑板和粉笔,而是用电脑上影像和图片来进行展示。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教育领域的深刻的变革,多媒体中教学的应用严重影响着现在的学生教育。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有两面性,应用适当会提高教学的质量,应用不当会误导学生,使学生学不到书本上的知识,达不到真正的教学目的,因此要用合理地使用多媒体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避免因使用多媒体技术而使中小学生学不到书上的基础知识。

一、中小学音乐教学中多媒体应用的优势

在中小学生的音乐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增加了学习的趣味和提高了学生的精神集中率。中小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比较发散,如果音乐课上使用往常在黑板上单纯的讲述,不能让学生体会到学习音乐的乐趣和音乐本身的真谛。音乐课上,老师用多媒体播放一些音乐和图片,会增加学生上课的积极性,给课堂增加很多的生机和活力。多媒体使很多的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简单易懂,使抽象的理论知识变成生动的影像,这样也可以增加学生对音乐知识的记忆力。多媒体的应用增加了学生的视野,在多媒体上老师放入课件里的知识可以是多种不同形式的。但是在黑板上老师只能用粉笔大致地描绘出想要表达的意思,学生的知识水平和阅历都是有限的,可能很难理解老师的意思。但是老师如果很好的应用多媒体,容易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到老师所要表达的教学内容,有助于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多媒体从视觉和听觉上对学生进行启发,把要学习的知识形象化,不需要老师费力地讲解,学生容易理解书上书面化的知识点,增加学生的学习能力,拓宽学生的视野。做课件的过程中老师要找很多的资料,会发现许多学生和老师自己没有掌握的其他新的知识,这样老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对相应的知识点应多做介绍,介绍的知识是多方面的,学生得到的知识将更加全面,从而也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范围。

二、中小学音乐教学中多媒体应用的缺陷

教师在上课的时候过度的使用多媒体,教学技能明显的退化,老师也养成了一种惰性。学生也不能完全的掌握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是把上课当成了一场娱乐。上课并没有针对性的教学,教师过度的关注多媒体的内容,会忽略学生上课的状态,而学生过度的关注多媒体上有趣的内容,会忽略老师要讲解的重点内容。老师和学生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电脑上,因此会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老师做的课件主要是老师的思想,并没有学生的思维,学生只是跟着老师的思路听课,在听课的过程中缺乏了独立思考的能力,被动的接受知识,对学生思维能力也有不好的影响。多媒体的操作速度比较快速,可能学生还没有注意上一个课件的内容,老师就已经讲解过去了,当然学生也不能及时的做笔记。但是用在黑板的讲课中,老师讲的内容不会擦掉,学生不懂的知识,会再次提问老师,或者有时间做笔记。多媒体的讲课中,学生当时的记忆是很深的,但是不能记录下来,对以后的复习也是非常不利的。多媒体课堂会使学生一味地追求课堂的趣味性,忽略了学习基础知识,中小学生的学习要打好基础,这样才能为以后的学习有好的铺垫。

综上所述,多媒体在教学方面的应用有利也有弊,因此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的有利因素,尽量避免其不利的影响。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不能一味的讲解自己做的课件上的知识,要经常提问学生增加他们的思考能力,提问是否知道有关所学习的知识的内容。多媒体课件只是为了增加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并不能在教学中占很大的位置,在遇到书本中比较难理解的知识点的时候,可以适当的利用多媒体增加学生的理解力,也可以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把握书本中的重点。老师在播放课件的过程中,要注意学生的反映,不能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要讲解的课件上,多媒体只是辅助教学的一种手段。音乐是一种视觉和听觉结合的艺术,不能单纯靠老师对于基础知识的讲解,也需要对听觉的 *** ,上音乐课的过程中,有效地应用课件,增加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是必须的。但是对科学技术的应用不能盲目,不能单纯地依赖科学技术,尤其是教学,学生和老师占非常大的比重,多媒体是不能代替学生和老师的位置的。多媒体应用的利弊要分析清楚,这样才能发挥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参考文献]

[1]曹众,郭声健.突出“以学生为本”理念的香港高中《音乐课程及评估指引》[J].课程•教材•教法,201108.

[2]徐学军.合唱———音乐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助推剂[J].音乐天地,200908.

[3]刘敏.钢琴学习者生涯发展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

[4]姚海燕.流行音乐对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

[5]吴世学.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及其提升[D].华中师范大学,2009.

关于谣言论文的参考文献

与谣言面对面是否曾有过如此难熬的夜晚:独坐在那黑暗的角落里,双手捂着耳朵,拼命地想遗忘那些带刺与虚无的话语。直到泪流满面,精力空虚,内心还是无尽的委屈与痛苦。结果呢?你是否被那些话语刺穿得千疮百孔、遍体鳞伤?还是无视这些谣言继续昂首做人?此时,我们应当带着一份冷静与理智去好好面对,而并非逃离。与谣言面对面,大声地说:“我!”一声发自肺腑、来得坦荡的声音已能将这些无稽之谈压倒。异常优秀的人也好,低级恶劣的人也好,一个平凡普通得可以的人也好,一旦受人瞩目了,谣言也随之而来。大家只凭着几个“听说”便能将“无”变“有”,一传十,十传百地繁衍下去。尽管那些犀利的话语击中你的自尊,击中你柔弱的心,只要你敢于说一句澄清自己的话,这谣言的空中花园就会摇摇欲坠,愚人们也开始用新的眼光看待你,对流言蜚语也半信半疑了。来吧,与谣言面对面,大声地说:“我不怕你!”敢于这样说的人就是一个勇者,至少他在精神上有这份冲劲。当你说出这句话的时候,那些有意中伤你的人会发现你没有他想象中那么简单,因为你本来就是如此坚强。要让他们看到自己的那份如烈火般的勇气,那份燃烧着的愤怒,那份想挑战的准备,他们也会惊讶,开始害怕。谣言还挺得下去吗?对,就是用这种正义之气压倒那些邪恶之灵。当你说完这句话的时候,内心也变得轻松许多,自信也增强了,不禁也会为之前伤心不已的那个自己感到可笑。与谣言面对面,再大声地说一次:“我不怕你!”你没有在谣言面前表现出怯懦,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坚强与勇敢,丝毫动摇不了你。怀疑这些谣言的人也会为你感动,也会奋不顾身地站在你的身旁,也会温柔诚恳地对你说:“我相信你!”那么,那些虚无,那些邪恶,那些流言蜚语也会被击个粉碎。而且大家也会开始对你肃然起敬,猜疑少,赞叹多。此时,你回过头去看着那些如同被碾过的体无完肤的谣言,你应该可以对它说一声“谢谢”。体会一次便让你深刻了解很多东西,使你变得更加“无敌”。不要再坐在墙角哭泣了,也不要再埋怨这个世界对你如何不公,只要勇敢地与谣言面对面,哪,还怕什么?

一、网络谣言的传播类型与危害一是利用一些网民的猎奇心理,哗众取宠。网络谣言之所以能够传播开来,在很大程度上是利用了一些网民的求新、求异和求奇的心理特点。谣言制造者就是抓住网民的猎奇心理,把一些道听途说或杜撰的消息编造成故事和花边新闻,靠出位博眼球。不在乎骂声一片,他们要的就是争议,因为有争议才有关注,有争议才有传播力和影响力,最终造成各种谣言充斥网络的不堪局面。二是利用一些网民的仇视心理,宣泄私愤。在现实中,有些人本身就有仇富、仇官的心理,当他们一看到或听到某些和富人或和官员有关的不公平、不合理的事件和问题时,就紧紧抓住不放,并不惜将事件扭曲放大,然后后搬到网络上,来求得更多带有负面情绪网民的共鸣。他们通过网络谣言的参与、传播而趁机宣泄自身的负面情绪、表达不满,使网络成为其个人诋毁他人的“暴力工具”。三是利用一些网民的同情心理,谋取利益。以“网络公关公司”、“网络推手”为代表的“网络黑社会”,他们思路清晰,业务纯熟,从接受订单,到分析网民心理,按照愤青、仇富、同情弱者等因素制作网帖,雇用“水军”密集发帖,形成集束效应,极尽诋毁、诽谤之能事。他们为获取最大经济效益,还专门成立了“删帖公司”,明码标价,只要给出足够的价钱,基本能“搞定”所有网站的负面帖子。他们的作为,严重干扰了正常的社会秩序,甚至控制舆论,左右法院判决。网络谣言危害极大,小而言之,网络谣言败坏个人名誉,给受害人造成极大的精神困扰;大而言之,网络谣言影响社会稳定,给正常的社会秩序带来现实或潜在的威胁,甚至损害国家形象。二、自媒体时代网络谣言的应对一是要加强法律、法规和制度建设,切实实施政府信息公开。依法建立健全网络传播相关法律法规,依法严惩网络谣言的传播者特别是恶意造谣者。同时,政府部门要注重对相关信息的及时公开,不断完善网络发言人制度,高度重视信息发布和舆论引导,是网络谣言控制的基本方略。在网络谣言和舆论出现时不能惊慌失措,先冷静观察处理,然后抓准时机,主动介入,发布权威性、有公信力的声音进行反击。积极利用自媒体的影响力,化“危”为“机”,将自媒体舆论监督作为发现问题的“源头”和改进工作的“帮手”,有效扭转被动局面,树立良好的政府形象。二是要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和途径,搞好政民互动工作。生活在自媒体时代,领导干部要首先懂技术,会操作,能交流。只有这样才会通过互联网听取公众诉求,有利于及时发现问题、化解矛盾,快速将网络谣言遏制在萌芽状态。因此,目前学习、研究自媒体已是每一个领导干部的“必修课”和“常修课”。为此,一方面,要加强网络知识的学习。懂得了网络技术就能借助现代传播手段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就增加了一项密切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本领。另一方面,要和网民平等互动地开展交流。通过在线交流,培育网络形象,争做网络舆论领袖。惟其如此,才能直面微博中的各种社会问题,并用微速度回应公众关注和关切,挖掘事件背后的社会矛盾根源,以有益于社会发展的积极态度解读事实,揭示真相,寻求理解,共同担当,使网络谣言没有生存空间。三是要加强公民道德素养和媒介素养的教育。一是要强化媒体从业人员的法律、新闻和道德方面的要求,通过大众传媒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二是要动员和组织政府、学校、媒体、社区等多方力量,指导公民理性认识并积极享用自媒体传播信息快捷的便利,教给公民认识、分析、运用和监察媒介的能力。能够辨析和抵制网络谣言,不偏信、不盲从、不乱传,科学质疑、积极探寻真相。最终让公民认识到,每个人既是网络的参与者,又是网络的建设者和受益者,强化社会责任意识,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坚守七条底线,拒绝网络谣言,让我们共同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的网络环境。

为自己而活 长在僻静角落里的野百合花,即使面对再阴霾的天气,也会为自己呈现一片生命的亮色,坚定地对自己说:”我很漂亮!”“我们都需要勇气,来面对流言蜚语……”梁静茹的一首《勇气》唱出了面对谣言的勇敢与坚定。其实谣言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的心理,是你面对挑战时所持的心态。有的人面对险境却依然笑看人生,有个人身患绝症却依然坚守自己的信念,有个人经受屡屡挫败却依旧刚强地挺立在世界上。这样的人,这样懂得自我满足自我欣赏的人还会惧怕谣言吗?说到自我欣赏,让我父亲想起那美妙绝伦的“千手观音”,生存在一片无声的世界里,却也能够用优美的舞姿和娴静神情给我们带来纯净至美的艺术享受。透过她们的,是对人生独到的理解和生命本质的追求。当他们把爱洒向人间之时,心中留下的,只是无尽的震撼……再可怕的谣言,再坚不可摧的谣言,还能战胜这种心灵的震撼吗?答案是否定的。谣言,只不过是一片满藏着疑惑和惊异的枯叶,在面对满片绿意盎然的森林的时候,只会更加坚定自己的绿色使命,为自己而活,不是吗?王维笔下的辛夷花,生长在寂静得发冷发白的涧户中,却也描绘着自己鲜亮的色彩和开落的动态声息。假若身旁是姹紫嫣红的繁花,是芬芳流溢的百草,我依旧坚信辛夷花会开得艳丽,开得精彩!因为,它只为自己而开,只为了自己生命的天空能够更加广阔,更加具有内涵。谣言的影子让我们学会用自己的颜色展现生命的价值,而不是顾影自怜,不是杞人忧天,不是拼命地奔走逃跑躲避自己的影子,担忧它的追随,害怕他的纠缠。那样的你,终究会被谣言吞噬,被生活所抛弃。人生就像一个宽广的大舞台,无论是面对流光溢彩的闪光灯还是台下观众的热烈掌声,我们都要做好自己,做好自己台上的角色,将自己融入到角色的情感世界中,欣赏其中的美妙韵意,享受当中的丰富内涵。那样就足够了,即使是再强大的力量,也无法阻隔我们……做勇敢坚定乐观的野百合,为自己而活,为自己的生命的亮丽而喝彩!与谣言面对面 高二5 辛瑜是否曾有过如此难熬的夜晚:独坐在那黑暗的角落里,双手捂着耳朵,拼命地想遗忘那些带刺与虚无的话语。直到泪流满面,精力空虚,内心还是无尽的委屈与痛苦。结果呢?你是否被那些话语刺穿得千疮百孔、遍体鳞伤?还是无视这些谣言继续昂首做人?此时,我们应当带着一份冷静与理智去好好面对,而并非逃离。与谣言面对面,大声地说:“我!”一声发自肺腑、来得坦荡的声音已能将这些无稽之谈压倒。异常优秀的人也好,低级恶劣的人也好,一个平凡普通得可以的人也好,一旦受人瞩目了,谣言也随之而来。大家只凭着几个“听说”便能将“无”变“有”,一传十,十传百地繁衍下去。尽管那些犀利的话语击中你的自尊,击中你柔弱的心,只要你敢于说一句澄清自己的话,这谣言的空中花园就会摇摇欲坠,愚人们也开始用新的眼光看待你,对流言蜚语也半信半疑了。来吧,与谣言面对面,大声地说:“我不怕你!”敢于这样说的人就是一个勇者,至少他在精神上有这份冲劲。当你说出这句话的时候,那些有意中伤你的人会发现你没有他想象中那么简单,因为你本来就是如此坚强。要让他们看到自己的那份如烈火般的勇气,那份燃烧着的愤怒,那份想挑战的准备,他们也会惊讶,开始害怕。谣言还挺得下去吗?对,就是用这种正义之气压倒那些邪恶之灵。当你说完这句话的时候,内心也变得轻松许多,自信也增强了,不禁也会为之前伤心不已的那个自己感到可笑。与谣言面对面,再大声地说一次:“我不怕你!”你没有在谣言面前表现出怯懦,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坚强与勇敢,丝毫动摇不了你。怀疑这些谣言的人也会为你感动,也会奋不顾身地站在你的身旁,也会温柔诚恳地对你说:“我相信你!”那么,那些虚无,那些邪恶,那些流言蜚语也会被击个粉碎。而且大家也会开始对你肃然起敬,猜疑少,赞叹多。此时,你回过头去看着那些如同被碾过的体无完肤的谣言,你应该可以对它说一声“谢谢”。体会一次便让你深刻了解很多东西,使你变得更加“无敌”。不要再坐在墙角哭泣了,也不要再埋怨这个世界对你如何不公,只要勇敢地与谣言面对面,哪,还怕什么?谣言,你怕吗? 传染病的成功传播需要三个条件:传染源、传播媒介和易感人群。别人的一句话,一个举止,经过不同人的理解和表达之后就会与原来相差甚远。原因是有人从中做了手脚。或者,这世间本来就有谣言的存在,它也是一种传染病,只不过多了些人文色彩。人类真的很厉害,既是谣言的来源,又是谣言的传播媒介,最终还成为谣言的受害者。似乎有些“自作自受”,但,社会发展就是如此矛盾。谣言攻击就像空气中的病菌,无时无处不在,为了成功抵御病菌,避免传染,就要启动免疫系统——这,就是心态。在谣言降临时,我不着急,因为我有时间。谣言就象石头,时间就像淙淙流水,流水总有一天能将石头的棱角磨光;谣言就象种子,时间就象硕果,硕果总有一天能将种子的养分吸取;谣言就象烈火,时间就像水,水总有一天能把烈火扑灭。在谣言降临时,我不害怕,因为我有阳光。谣言就像风雨,阳光总在风雨后,要拥有阳光,就必须忍受下雨。谣言就像影子,阳光底下就是影子,影子暴露在阳光下,我不在乎,因为人和影始终要并行。在谣言降临时,我不哭泣,因为我有微笑。哭泣的百合花虽然晶莹剔透,但似乎有些美中不足,我不要。我要做向日葵,总是带着微笑等待阳光的沐浴,晾干脸上的泪珠。在谣言降临时,我不解释,因为我有权利。既然谣言已有,又何需无为的解释。这种解释只会成为掩饰——有时沉默也是不错的选择。我会平静,就象广阔的湖面、虽有谣言这块石子激荡击起的圈圈涟漪,但我仍是平静的,以静制动。我会勇敢,就象重压下的大地。谣言的力量也许压得我挺不直腰板,但我会躺下,让承受的面更广。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我是勇敢的斗士,要与谣言决一死战。我会反驳,就像打在地上的皮球,对我的谣言更多、更剧烈,我就反驳得越有力。任何人都可以沉默,但并不代表可以忍气吞声、逆来顺受。反驳不是解释,更不是掩饰,而是一种抗击,一种自卫——倘若连最起码的自卫也丧失,我就不是我了。谣言,我不怕!

与江南童谣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按照书籍来引用,格式如下

如果学校有自己的格式要求按照自己的来,给你一份参考文献标准格式,供参考,见附件,手机可能看不到,得电脑看到了。

林华东.泉州歌谣[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

江南成为一个美丽富庶的地区,江南以才子佳人以及富饶著称,在民间流传着很多江南优秀童谣,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江南优秀童谣,欢迎大家阅读。

江南可采莲,莲叶荷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鱼戏莲叶北。

鱼戏莲叶莲叶东,鱼戏莲叶莲叶西,

鱼戏莲叶莲叶南,鱼戏莲叶莲叶北。

江南可采莲,莲叶荷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鱼戏莲叶北。

鱼戏莲叶莲叶东,鱼戏莲叶莲叶西,

鱼戏莲叶莲叶南,鱼戏莲叶莲叶北。

鱼戏莲叶莲叶东,鱼戏莲叶莲叶西,

鱼戏莲叶莲叶南,鱼戏莲叶莲叶北。

一颗星,葛伦登,

两颗星,嫁油瓶,

油瓶漏,好炒豆,

豆花香,嫁辣酱,

辣酱辣,嫁水獭,

水癞尾巴乌,

嫁鹑鸪,鹑鸪耳朵聋,

嫁裁缝,裁缝手脚慢,

嫁只雁,雁会飞,

嫁蜉蚁,蜉蚁会爬墙。

世界大,杀只老雄鹅,

请请外婆吃,外婆勿要吃,

戒橱角头抗抗咚,

隔壁婆娘偷偷吃咚哉,

嘴巴吃得油罗罗,

屁股打得阿唷唷。

不借你家盐,

不借你家醋,

江南实小:童谣配画 硕果累累  “金色童年,绿色童谣”是江南实验小学的特色活动。为进一步推进童谣特色建设,学校于近期开展了“童谣配画”比赛。    此次“童谣配画”比赛,低中高年级分别围绕“校园生活、文明礼仪、核心价值观”三个主题进行创作。师生和家长都积极参与,在创编童谣的基础上加上一幅图画,更好地表达童谣的意境。经过评委的认真评选,评出一等奖15个,二等奖30个,三等奖45个,其中家长占20%,老师占20%,学生占60%。优秀作品都是原创,童谣主题鲜明、朗朗上口,童谣和图画配合合理,整体效果好,受到了师生们的一致好评。

童谣教学的现状研究论文

对于小班幼儿来说游戏化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幼儿在玩中学习音乐是很快乐的。在幼儿期就对孩子进行音乐教育,对其一生的良好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小班音乐教育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浅谈小班音乐教育》

摘要:音乐能使孩子享受到喜悦、快乐,能为孩子的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合理的选材,游戏化的情景,良好的师幼互动,培养创新的意识,能使小班孩子学习音乐得到更多体验。

关键词:小班音乐;选材;游戏;互动;想象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3-0267-02

音乐是人类从事审美活动的一种对象,它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有着其独特的魅力,并且还具有独特的教育功效。音乐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孩子的全面发展,并不是把每个孩子都培养成音乐家,而是使孩子们从音乐中享受到喜悦、乐趣,从音乐中得到启迪,使孩子们的智力得到开发,培养孩子们的创造力,并为孩子的成长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在幼儿期就对孩子进行音乐教育,对其一生的良好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如何引导小班孩子积极参与音乐活动,在活动中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使小班孩子更好地接受音乐、享受音乐,从而达到启迪智慧,陶冶性情和品格的教育目的?

一、选材上突出情趣,做到浅显,让孩子易于表现

音乐活动符合孩子思维具体形象、富与想象、活泼好动的特点,能使孩子从中获得极大的快乐和满足。小班孩子年龄小,注意力差,他们对一切有趣的、好玩的事物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而对于一些枯燥,乏味的东西就会索然无味,因此,在选材时注意选择一些有趣的、符合孩子年龄特点的、容易为孩子理解并接受的内容进行教学,这样孩子才会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使教育的目标落到实处。如,我看到小班孩子喜爱在娃娃家给娃娃洗澡,陪娃娃睡觉,有照顾娃娃的丰富经验,也能用简单的语言和动作与娃娃交流。为了回应孩子的需要、兴趣和实在的生活,我选择了《洗白白》和《月光》两首富含生活意义的传统童谣组织音乐教学活动。在教学中我关注音乐对孩子需要和孩子生活的回归,巧妙地将孩子“洗澡、睡觉”等生活情节作为整个音乐教学活动的背景,孩子与教师在各种以语言和非语言符号为媒介的交往中,用表达性语言(动作、表情、语言、体态等)表现童谣的节奏,表达对音乐的体验。我让孩子随着音乐的节奏和旋律参与活动:给自己洗澡、给同伴洗澡、给布娃娃洗澡、哄布娃娃睡觉,从而帮助孩子把原始的生活经验提升为音乐审美经验。这种音乐教学渗透了幼儿与自己的生活、与音乐文本的对话精神,表达了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生活的价值。

二、从游戏入手,创设游戏化的情境,引导幼儿参与音乐活动

布鲁纳认为发现法能激发智慧潜能,培养内在的动机,有利于学会发现的技巧以及记忆的保持。由于孩子年龄小,坚持性与忍耐性较差,他们不能长时间在看不到进步的情境中探索,因此我们应有目的地创设有利于幼儿探索发现和积极操作的游戏环境,以激发其探究内驱力。小班孩子期待“像成人一样活动”,喜欢模仿成人的活动,而孩子动作的发展优于言语的发展,让孩子听着音乐用动作游戏来表达情感,要比让他们坐着安静倾听音乐或用歌声来表达要效果好得多,所以,不管是歌唱活动还是音乐欣赏活动,教师在乐曲声中把作品化为一个个简单有趣的小故事,规则简单甚至没有规则的情景性游戏。通过反复的游戏,让孩子反复感受作品,从游戏中获得愉快的情绪,从而产生积极参与活动的愿望。这种游戏可以是音乐作品的完整再现,也可以让孩子担任其中的一角色或重点段落。如《小老鼠上台灯》这首歌曲中,孩子自始至终扮演小老鼠;《这是小兵》这首歌曲中,先让孩子模仿大炮、喇叭、手枪、铜鼓发出的声音的节奏,老师则可以唱“这是小兵的喇叭”,以接唱的形式来开展游戏。还有歌曲《我爱我的小动物》也是如此。这样尽管孩子还没有学会歌曲,但在参与的过程中孩子获得了愉快的情绪体验,同时熟悉了作品,对音乐活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歌唱教学的目标也得到较好地落实。

三、师幼互动中促进孩子更好地发展

对于幼儿教师来说,和孩子交往应该少一些成人世界约定俗成的条条框框和刻板印象,要用一颗童心与孩子交往,这样会较容易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苏霍姆林斯基说:“要想进入童年这个神秘之宫的门,老师就必须在某种程度上变成孩子。”放下老师的姿态,融入孩子。小班孩子对成人的依赖性强,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以积极的情绪感染孩子,参与到孩子的活动中,使音乐教学更富真实性,作品更具感染力。如,在音乐游戏《找小猫》中,我是猫妈妈,和我的一群小猫咪快乐地捉迷藏;在歌表演《大树妈妈》中,我是大树妈妈,呵护着一群可爱的小鸡宝宝,在互动中孩子们特别的快乐,真正享受了这快乐的音乐活动,并意犹未尽。

四、发挥想象,培养孩子的创造意识

在音乐活动中,不能只顾着技能技巧的练习,还要考虑让孩子去表现美、创造美。因为音乐活动包含感受、想象、理解、创造等思维阶段,它对培养幼儿的创造意识及能力具有独特的作用。培养创造力并不是要抛弃模仿,在音乐活动中模仿还是需要的,它是最初的学习方式,但要较快地跨越这一阶段进入探索期,引导孩子大胆创新,独立思考,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如用作画的形式表现来高低音时,有的孩子画了雷公公表示音高,画一条吐泡泡的小鱼表示低音;有的孩子画敲打的锤子说声音高,画一棵小树说声音低……面对这些稚拙的创造,我给予了肯定、表扬和鼓励,还引导孩子们当众表现。在这个基础上,我为孩子创设了宽松的环境,由浅入深地引导孩子创造,展示自己的才能。从改编歌词、敲奏简单乐句开始,发展到为图片故事配音乐、创作乐曲、编动作等,鼓励孩子从自身实际出发,通过努力充分展示自己的创造力。如我引导孩子用不同音色的乐器为熟悉的音乐《找小猫》配音,来表现猫妈妈和小猫的不同特征和情绪。只有让孩子按自己的条件、方式、意愿去做,他们才能学得主动,才能发挥想象力和独创性。尽管孩子的表现还十分稚拙,但都是真情实感的流露,体现了孩子独特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总之,在小班音乐教育活动中,只要我们做到内容的趣味性,活动的情境性,形式的灵活性,目标的简易性,就能为孩子学习音乐减轻压力和难度,让孩子在音乐中获得更多的快乐体验。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2]谈亦文.“洗白白”(小班)教学实录与点评[J].幼儿教育,2007,(05):20-21.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小班音乐教育论文

以儿歌为载体研究幼儿语言教育的论文好写。以儿歌为载体研究幼儿语言教育的论文只需要充分发挥儿歌在三个教育领域的作用,写挖掘儿歌魅力,促进幼儿语言发展的内容就行,所以是很好写的。

童谣,天籁之音,民族之魂,薪火相传已有几千年的文化历史,是老百姓对生产、生活经验的总结。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如串话、绕口令、数数歌、问答歌等,主要反映着儿童的生活和情趣,念起来句句押韵,声声上口,很受孩童的喜爱。1999版《辞海》上解释童谣为:“儿童文学的一种,一般与儿歌合称儿童歌谣。形式短小、语言单纯、意思明白,适合儿童传诵,有儿童自编自唱的,也有成人拟作的。”因而,童谣无论是从形成的历史角度、形式看,还是从其文学定位、价值看,都具有重要的传承性。《中国民办教育幼教版》2004年曾在浙江调查,书面询问“现代儿童心目中的儿歌”与“成年人记忆最深的儿歌”两个问题,发现答案几乎尽然相同。说起儿歌,孩子们津津乐道的还是《小燕子》、《让我们荡起双桨》、《听妈妈讲那过去的故事》等30多年前的经典老歌,对于近年的作品,孩子们则一脸茫然,悠久而熟悉的歌谣似乎已经拉开当代儿童与现实生活的距离,经典童谣出现了断层。童谣对孩子们来说最起码应该是浅显易懂,让孩子们在优美的旋律中得到知识教育、情趣教育、文学教育、审美教育和道德教育,很显然这是已经过时的老歌谣难以担负的,更谈不上有什么审美或情感上的共鸣。因而呼唤新的童谣来代替这些“永久的经典”已成为社会、学校乃至家庭共同的希冀,成为我们为孩子健康成长造就的一种可能,成为教师和学生自我发展的一种需要。《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应注意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化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注重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熏陶,也越来越关注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语文新课程标准》又指出:“诵读儿歌、童谣和浅显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所以,我们认为小学语文结合童谣教学, 可以让语文变得更有味道,让学生变得更有张力,让教师变得更有底蕴,能够更好地促进语文与童谣的共荣共生。2006年我校开展了《让健康童谣伴随孩子成长》的国家级德育课题的研究,已为师生们搭建了一方童谣的天空,尤其在语文与童谣的结合上有了初步的实践和思考,本着传承与发展、创新与提高的理念,我们以“课程改革”为方向,以“语文教学”为本位,以“发展童谣”为己任,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为目标,提出了《童谣融入语文教学的构建与实践》的课题研究。二、课题界定1、有关概念的界定童谣:儿童文学的一种,它来自民间,用童语唱出童心,句式自由,声韵活泼,情趣深厚,言语朴实,顺口成章的一种文学样式。教学:广义的“教学”就是一切时间、地点、场合下的传授经验的活动,即是指教的人指导学的人进行学习的活动;狭义的教学是在学校中传授经验的活动,即是指在学校教育活动中,以教师传授知识、技能和学生获得知识、技能为基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统一活动。构建: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地建立。本课题中特指一种课堂的建设,一种发展的形式,一种发展的空间。2、本课题的界定童谣融入语文教学的构建与实践:从学科本质、学生需求和师生发展出发,依靠学校的教师在校内开展实践研究,并通过具体的方法、形式和策略实施,达到传承优秀文化、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精神境界和优化人文品质的目的,给孩子们打造一种“发展多元、个性鲜明、幸福和谐”的成长空间,给教师搭建一个“实践反思、探索有效、创造可能”的学习舞台。三、理论依据(一)儿童认知规律根据Piaget关于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四个阶段,小学生正处于前运算阶段和具体运算阶段从前向后过度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学生的各种感知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特别是语言的发展,使日益频繁地用表象来代替外界事物,初步具有了抽象概念,但语词还不能代表抽象的概念,思维仍不能脱离对具体事物的感知进行判断和推理。学生兴致勃勃地去感受每一个新奇的发现,却往往只能运用只言片语去表达对世界的好奇。处在这一阶段的学生,思维由单向思维向多维思维转变,由不可逆的思维向可逆的思维转变,不再局限于静止的表象,开始意识到转换的动作;考虑问题从自我中心转向去自我中心;不合逻辑的推理也渐渐具体,这种过度阶段是心理学上的最近发展区。童谣短小、精致、富有韵味的特点,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适应语言的最近发展区,从而能走在语言发展的前面,并最终跨越最近发展区而达到新的发展水平。(二)儿童心理学理论小学阶段的孩子天真、质朴、富有幻想,这是童诗童谣教学的基础。事实上利用童谣进行小学语文教材的文本阅读引领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一是儿童天性好奇。童谣教育能投其所好,最大程度地激发儿童接受学习的兴趣。二是儿童想象力发展较早。童谣教育可用其所长,把儿童潜在的想象力发展成创造思维能力。三是童谣语言精炼,音韵优美的特点,对于规范孩子的语言和净化学生的语言环境,促进小学生语文学习的“轻负高质”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三)审美教育理论古希腊学者柏拉图说“美就是善”。它可以化美为美,陶冶高尚情操,它可以以情育情,激发道德情感,它可以文道统一,塑造健全人格。语文审美教育就是文化型的形象化的情感教育。四、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研究现状1、著名的学前教育专家刘晓东曾经说过:儿歌(又称为童谣)是儿童“心灵的游戏”。国外一直很重视渗透童谣的继承与培养教育,并采取各种措施开展童谣教学。日本的幼儿园和小学特意组织孩子们学唱古老童谣,英国把童谣看成一门正式的学问,编成启蒙教材。我国在2001年发布了《公民道德建设纲要》,明确表示要把民族文化作为对未成年教育的内容。2006年教育部下发文件,要求各中小学学习、借鉴北京市的经验,积极开展推广普及新童谣和儿童诗歌的活动。上述活动反映了各个国家和我国社会各界能意识到童谣在学生成长中的重要作用,并且能采用较适宜的方法调动学习者自身的积极性来走进童谣,激发了他们对童谣的了解和兴趣,不仅促进了学习者语言的发展,也促进了文明礼仪的发展,给孩子健康的童年,更促进了民族文化的传承。2、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我们采用了让语文教学与生动形象的童谣相结合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效提高语文素养。3、著名儿童文学作家金波认为,新童谣尊重了孩子们的审美规律,开启了孩子们的艺术创造能力,使其有成就感。儿童艺术作家应该意识到自己的责任,用潜移默化的方式来教育孩子们,使这种教育方式普及化。4、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马永安、余妍霞认为:童谣是基础教育中文化承载的一种重要方式。首先,在基础教育中,童谣是一种充满趣味性、思想性与教育性的文化传播的有效模式,使未成年人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正确的文化理念,在传唱诵读中进行自我教育。其次,童谣本身也是社会文化与校园文化、课程文化三者相互融合的媒介,借助于童谣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再者,童谣作为一种艺术文化对人所产生的影响深远。五、研究目标1、探索小学语文结合童谣教学的有效方式和方法,以童谣优化语文教学,以语文带动童谣发展,形成语文与童谣共荣共生的良好态势。2、通过童谣的渗透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感,促进阅读、写作能力的提高。具体目标为:低年级以童谣与识字教学相结合为主,学生会诵读,会尝试编写简单的童谣;中年级以童谣结合句、段教学为主,学生能诵读,能编写童谣;高年级以童谣结合篇、章教学为主,学生会欣赏童谣、创作童谣。3、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爱民族优秀文化的情感,有效提高语文素养及人文素养。4、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促使语文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促进自我专业的发展。六、研究原则1、导向性原则:本课题研究的目标是探索语文结合童谣教学的有效方式,研究者应以集体目标为导向,不断端正思想,提高研究者的信心和水平,同时要发挥导向的多种功能。2、参与性原则:在进行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在充分调动研究者与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始终参与研究活动,使其成为改革研究的主角。3、坚持多元性开放原则:建立语文课堂教学的科学评价体系,不仅评价语文教学的一般特征,而且要为不同条件的课堂教学留有可变通的余地,提倡创新,鼓励个性化教学。4、发展性原则:依托语文教学,我们不断学习、创编新童谣,促使童谣内容动态发展,滚动前进,可持续发展。5、创新性原则:本课题的研究立足以学生素质发展为中心,从育人目标出发,鼓励学生大胆设想创造,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创造的机会和情境,培养学生创作能力、想象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七、研究的内容与措施(一)研究内容:1、探索小学语文结合童谣教学的有效方式和方法,优化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益,带动童谣文化的发展。2、语文结合童谣教学的一般策略:(1)寻找童谣与语文教学内容的最佳结合点,把握童谣在语文教学中最佳时机的策略。(2)运用童谣,加强对学生学法指导的策略。(3)运用童谣,培养学生良好语感的策略。(4)运用童谣,提高学生表达能力的策略。(5)通过对童谣的诵读、欣赏、创作,培养学生对童谣的喜爱,提高审美情趣和道德认识的策略。(二)具体操作措施:1、运用童谣激发语文学习中的兴趣,突破语文学习中的难点,攻克语文学习中的重点,简化语文学习中的繁处,从而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轻负高质”。2、通过健康童谣校本课、健康童谣综合性实践活动等形式来拓宽研究平台,丰富研究内容。3、加强对童谣的诵读、欣赏和创作的指导,拓宽小学生知识面和认知水平,培养审美情趣和表达能力,丰富童谣内涵和发展童谣文童谣,天籁之音,民族之魂,薪火相传已有几千年的文化历史,是老百姓对生产、生活经验的总结。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如串话、绕口令、数数歌、问答歌等,主要反映着儿童的生活和情趣,念起来句句押韵,声声上口,很受孩童的喜爱。1999版《辞海》上解释童谣为:“儿童文学的一种,一般与儿歌合称儿童歌谣。形式短小、语言单纯、意思明白,适合儿童传诵,有儿童自编自唱的,也有成人拟作的。”因而,童谣无论是从形成的历史角度、形式看,还是从其文学定位、价值看,都具有重要的传承性。《中国民办教育幼教版》2004年曾在浙江调查,书面询问“现代儿童心目中的儿歌”与“成年人记忆最深的儿歌”两个问题,发现答案几乎尽然相同。说起儿歌,孩子们津津乐道的还是《小燕子》、《让我们荡起双桨》、《听妈妈讲那过去的故事》等30多年前的经典老歌,对于近年的作品,孩子们则一脸茫然,悠久而熟悉的歌谣似乎已经拉开当代儿童与现实生活的距离,经典童谣出现了断层。童谣对孩子们来说最起码应该是浅显易懂,让孩子们在优美的旋律中得到知识教育、情趣教育、文学教育、审美教育和道德教育,很显然这是已经过时的老歌谣难以担负的,更谈不上有什么审美或情感上的共鸣。因而呼唤新的童谣来代替这些“永久的经典”已成为社会、学校乃至家庭共同的希冀,成为我们为孩子健康成长造就的一种可能,成为教师和学生自我发展的一种需要。《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应注意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化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注重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熏陶,也越来越关注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语文新课程标准》又指出:“诵读儿歌、童谣和浅显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所以,我们认为小学语文结合童谣教学, 可以让语文变得更有味道,让学生变得更有张力,让教师变得更有底蕴,能够更好地促进语文与童谣的共荣共生。2006年我校开展了《让健康童谣伴随孩子成长》的国家级德育课题的研究,已为师生们搭建了一方童谣的天空,尤其在语文与童谣的结合上有了初步的实践和思考,本着传承与发展、创新与提高的理念,我们以“课程改革”为方向,以“语文教学”为本位,以“发展童谣”为己任,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为目标,提出了《童谣融入语文教学的构建与实践》的课题研究。二、课题界定1、有关概念的界定童谣:儿童文学的一种,它来自民间,用童语唱出童心,句式自由,声韵活泼,情趣深厚,言语朴实,顺口成章的一种文学样式。教学:广义的“教学”就是一切时间、地点、场合下的传授经验的活动,即是指教的人指导学的人进行学习的活动;狭义的教学是在学校中传授经验的活动,即是指在学校教育活动中,以教师传授知识、技能和学生获得知识、技能为基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统一活动。构建: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地建立。本课题中特指一种课堂的建设,一种发展的形式,一种发展的空间。2、本课题的界定童谣融入语文教学的构建与实践:从学科本质、学生需求和师生发展出发,依靠学校的教师在校内开展实践研究,并通过具体的方法、形式和策略实施,达到传承优秀文化、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精神境界和优化人文品质的目的,给孩子们打造一种“发展多元、个性鲜明、幸福和谐”的成长空间,给教师搭建一个“实践反思、探索有效、创造可能”的学习舞台。三、理论依据(一)儿童认知规律根据Piaget关于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四个阶段,小学生正处于前运算阶段和具体运算阶段从前向后过度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学生的各种感知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特别是语言的发展,使日益频繁地用表象来代替外界事物,初步具有了抽象概念,但语词还不能代表抽象的概念,思维仍不能脱离对具体事物的感知进行判断和推理。学生兴致勃勃地去感受每一个新奇的发现,却往往只能运用只言片语去表达对世界的好奇。处在这一阶段的学生,思维由单向思维向多维思维转变,由不可逆的思维向可逆的思维转变,不再局限于静止的表象,开始意识到转换的动作;考虑问题从自我中心转向去自我中心;不合逻辑的推理也渐渐具体,这种过度阶段是心理学上的最近发展区。童谣短小、精致、富有韵味的特点,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适应语言的最近发展区,从而能走在语言发展的前面,并最终跨越最近发展区而达到新的发展水平。(二)儿童心理学理论小学阶段的孩子天真、质朴、富有幻想,这是童诗童谣教学的基础。事实上利用童谣进行小学语文教材的文本阅读引领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一是儿童天性好奇。童谣教育能投其所好,最大程度地激发儿童接受学习的兴趣。二是儿童想象力发展较早。童谣教育可用其所长,把儿童潜在的想象力发展成创造思维能力。三是童谣语言精炼,音韵优美的特点,对于规范孩子的语言和净化学生的语言环境,促进小学生语文学习的“轻负高质”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三)审美教育理论古希腊学者柏拉图说“美就是善”。它可以化美为美,陶冶高尚情操,它可以以情育情,激发道德情感,它可以文道统一,塑造健全人格。语文审美教育就是文化型的形象化的情感教育。四、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研究现状1、著名的学前教育专家刘晓东曾经说过:儿歌(又称为童谣)是儿童“心灵的游戏”。国外一直很重视渗透童谣的继承与培养教育,并采取各种措施开展童谣教学。日本的幼儿园和小学特意组织孩子们学唱古老童谣,英国把童谣看成一门正式的学问,编成启蒙教材。我国在2001年发布了《公民道德建设纲要》,明确表示要把民族文化作为对未成年教育的内容。2006年教育部下发文件,要求各中小学学习、借鉴北京市的经验,积极开展推广普及新童谣和儿童诗歌的活动。上述活动反映了各个国家和我国社会各界能意识到童谣在学生成长中的重要作用,并且能采用较适宜的方法调动学习者自身的积极性来走进童谣,激发了他们对童谣的了解和兴趣,不仅促进了学习者语言的发展,也促进了文明礼仪的发展,给孩子健康的童年,更促进了民族文化的传承。2、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我们采用了让语文教学与生动形象的童谣相结合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效提高语文素养。3、著名儿童文学作家金波认为,新童谣尊重了孩子们的审美规律,开启了孩子们的艺术创造能力,使其有成就感。儿童艺术作家应该意识到自己的责任,用潜移默化的方式来教育孩子们,使这种教育方式普及化。4、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马永安、余妍霞认为:童谣是基础教育中文化承载的一种重要方式。首先,在基础教育中,童谣是一种充满趣味性、思想性与教育性的文化传播的有效模式,使未成年人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正确的文化理念,在传唱诵读中进行自我教育。其次,童谣本身也是社会文化与校园文化、课程文化三者相互融合的媒介,借助于童谣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再者,童谣作为一种艺术文化对人所产生的影响深远。五、研究目标1、探索小学语文结合童谣教学的有效方式和方法,以童谣优化语文教学,以语文带动童谣发展,形成语文与童谣共荣共生的良好态势。2、通过童谣的渗透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感,促进阅读、写作能力的提高。具体目标为:低年级以童谣与识字教学相结合为主,学生会诵读,会尝试编写简单的童谣;中年级以童谣结合句、段教学为主,学生能诵读,能编写童谣;高年级以童谣结合篇、章教学为主,学生会欣赏童谣、创作童谣。3、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爱民族优秀文化的情感,有效提高语文素养及人文素养。4、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促使语文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促进自我专业的发展。六、研究原则1、导向性原则:本课题研究的目标是探索语文结合童谣教学的有效方式,研究者应以集体目标为导向,不断端正思想,提高研究者的信心和水平,同时要发挥导向的多种功能。2、参与性原则:在进行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在充分调动研究者与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始终参与研究活动,使其成为改革研究的主角。3、坚持多元性开放原则:建立语文课堂教学的科学评价体系,不仅评价语文教学的一般特征,而且要为不同条件的课堂教学留有可变通的余地,提倡创新,鼓励个性化教学。4、发展性原则:依托语文教学,我们不断学习、创编新童谣,促使童谣内容动态发展,滚动前进,可持续发展。5、创新性原则:本课题的研究立足以学生素质发展为中心,从育人目标出发,鼓励学生大胆设想创造,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创造的机会和情境,培养学生创作能力、想象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七、研究的内容与措施(一)研究内容:1、探索小学语文结合童谣教学的有效方式和方法,优化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益,带动童谣文化的发展。2、语文结合童谣教学的一般策略:(1)寻找童谣与语文教学内容的最佳结合点,把握童谣在语文教学中最佳时机的策略。(2)运用童谣,加强对学生学法指导的策略。(3)运用童谣,培养学生良好语感的策略。(4)运用童谣,提高学生表达能力的策略。(5)通过对童谣的诵读、欣赏、创作,培养学生对童谣的喜爱,提高审美情趣和道德认识的策略。(二)具体操作措施:1、运用童谣激发语文学习中的兴趣,突破语文学习中的难点,攻克语文学习中的重点,简化语文学习中的繁处,从而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轻负高质”。2、通过健康童谣校本课、健康童谣综合性实践活动等形式来拓宽研究平台,丰富研究内容。3、加强对童谣的诵读、欣赏和创作的指导,拓宽小学生知识面和认知水平,培养审美情趣和表达能力,丰富童谣内涵和发展童谣文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