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首页 学术论文知识库 问题

月亮与六便士论文期刊

发布时间:

月亮与六便士论文期刊

《月亮与六便士》是英国小说家威廉· 萨默赛特·毛姆创作的长篇小说。毛姆通过一个熟人第一视角的交流和道听途说来描写主人公查尔斯·斯特里克兰跟随艺术感召而奔波流浪的后半生。正如书名所象征的,作者通过对比斯特里克兰前半生的世俗无趣和后半生的奇幻经历引起人们对于选择追求理想还是屈从现实的讨论。斯特里克兰原本是别人眼中毫无艺术气质但家庭美满、事业有成的股票经纪人。可突然有天他抛妻弃子,扔下所有身外之物去学画,最终在塔希提岛完成毕生之作却又将它付之一炬。客观地说,斯特里克兰是一个奇怪的伟人,他热烈地追求美和艺术却对人类及其冷漠,他探寻人类的真理却同时蔑视着人性。可即便是这样,世人最终还是被他的作品所折服。与多数艺术家一样,斯特里克兰在死后才受到人们的追捧和膜拜。

.毛姆《月亮和六便士》:以高更为原型,40岁老实巴交的股票经纪人突然抛妻弃子去学画画,“我必须画画,就像溺水的人必须挣扎。”有人把它当谈论梦想的经典之作,有人把它当高端版《如何识别男人这物种》。毛姆的书,几乎本本耐读。

爱格杂志推荐月亮与六便士。《月亮与六便士》是英国著名作家毛姆的代表作之一,由爱格杂志推荐月亮与六便士,作品以法国印象派画家保罗高更的生平为原型,描述了一个伦敦中年证券经纪人斯特里克兰历经坎坷追求绘画艺术真谛的奇特经历,深刻提示出个性、天才与现实社会的矛盾。威廉·萨默塞特·毛姆(WilliamSomersetMaugham),英国小说家,剧作家,被誉为全世界最会讲故事的人。

月亮与六便士论文答辩

子曰: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按照传统的天命观,四十岁理应处事通达,对待事情也是无可,无不可的。思特里克兰德却在四十岁选择“归零”,重新启程,追逐那缥缈的、梦幻的、怎么看都不切实际的梦想。 但是他很意外地成功了。 所以,与其说他四十岁做了这桩糊涂事,不如说他被梦想击中,用血肉之躯完成了一件不被理解的伟大的事情。常人眼中他的不幸,却是他人生中的至幸。 不久前偶然读了几篇有关《月亮和六便士》的书评。大家各说纷纭,角度和观点大有不同,于是就想一探究竟。 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果然,我担心那些最初的印象并没有在我脑海中先入为主,反而在我翻书的进度中被冲刷的一干二净。记得一位老师曾说:如果你还有梦想,如果它不得实现,那么小说能满足你所有的幻想。 开始,我觉得毛姆对思特里克兰德的描写是无厘头的,甚至荒诞不经。因为我不相信一个人会毫无征兆地就大变样儿。中途我一再产生弃读的念头,最后还是带着某种猎奇的心态坚持读完了这本中篇。 但是一切不合理皆又合理。 谁能说这个寡言少语的男人没有用四十年来密谋这个伟大的“叛变”?四十岁那年,恰好成为兰德量变达成质变的节点,而这点,恰好与中国传统的宿命观相吻合罢了。 或者四十岁根本就是毛姆未经思索随笔定性的年纪。尽管思特里克兰德是毛姆虚构的人物,但艺术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我虽不了解毛姆的生平和所处的时代背景,甚至不知道他在绘画方面是否也有着某些天分,但我却可以大胆推测,作者定是涉足过该领域,而且对此拥有非凡的鉴赏能力。 恰好毛姆又是一个作家,文采斐然,想象丰富,于是一种艺术与另一种艺术的结合,不迸发出足以成为经典和永恒的火花那真是不合常理。 思特里克兰德的原型是谁不得而知,对此我也没有查阅相关资料。我所感兴趣的,不过是作者在人物身上感情的倾注和投射。如果思特里克兰德的所做所为恰是毛姆内心的真实写照,那么我不得不同情毛姆所忍受的孤独了。 思特里克兰德从一出场就显得格外硬朗,突兀。好似一块坠落谷底的崖石,瞬间断裂成两半。断层的纹理如斧砍刀劈一般光滑得让人震惊。甚至连崖石坠落这件事都发生得都很夸张离奇。 人物形象在毛姆的笔下呈现出巨大的张力。这张力反而迸发出一种原始的,野性的美来,震慑人心。人生中面临多重选择,简单来说,不过两个:或者生,或者死。而思特里克兰德选择向死而生。 在证券交易所做一名经纪人,有一位美丽的妻子,两个可爱的孩子,谈不上大富大贵,却足够过上小富即安的生活。这一切看起来是如此的和谐、美满。谁都不料想这样一派祥和的家庭景象会因思特里克兰德的执意出走而分崩离析。 思特里克兰德前四十年的生活,就是大多数人生活的样子。 正如现在的我们,面对生存压力,不过奋力追求安稳而已。考取一个教师编制,或是在某机关单位谋得一个铁饭碗,在大多数人眼中,朝九晚五,既轻松,又体面。 我们始终保持着欣欣向上的姿态,并为正在做的这些平平常常的事情感到心满意足。时间久了,就像工厂里的熟练工,闭着眼睛都能将流水线上的工作完成得极其出色。 但我们却一步一步远离自己的梦想,一步步走向自己计划之外的人生,并在别人虚伪的赞誉之下一点点沉沦。 曾几何时,我们也向往着这种热情、纵意的人生。 环游世界,四处闯荡,做一个民谣歌手,成为顶级舞者,嫁给一个异国人,或者其他。这些曾经扬言要做的让人眼睛泛光的事情,虽然不是那么的惊天动地,最后也都逐渐暗淡,暗淡,直到再也回忆不起来。 没有梦想,是很可怕的事情,而为梦想而疯狂如兰德未免更“可怕”。当心中的执念像魔鬼一样紧紧的扼住思特里克兰德时,他只能任由魔鬼摆布,东奔西走。 一般的人到中年,被生活磨去了棱角,勇气荡然无存,更不用说下类似的决心。所以说,思特里克兰德绝非一个流浪者,而是一个勇士。心有方向,怎叫流浪?只要有画笔,有信仰,他的心就不怕无处安放。 把人内心的驱力比作魔鬼是再合适不过的。这个过程,往往伴随着痛苦,折磨,自残,甚至人格分裂。常人认为这是难以承受的孤独,而当事人却非此不能保持一颗纯净通透的心去创作和表达。 “美是一种美妙、奇异的东西,艺术家只有通过灵魂的痛苦折磨才能从宇宙的混沌中塑造出来。”一幅幅狰狞、扭曲着的画作,正是思特里克兰德备受折磨、炽热的灵魂的真实写照。 天才似乎都有这样的特质,另一个更为明显的例子是梵高,他割掉了自己的耳朵。 思特里克兰德并不渴求别人的理解,孑然独立的姿态迎接未知的世界。倘若他在做的只是一件常人能够理解的,异常合乎情理的事,这部小说的主题恐怕就变了,亦不会引起如此强烈的反响。思特里克兰德被迫谋生,却从来不是靠出卖画作。他对自己的作品总不满意,直到在荒岛的居室内创作出巨幅壁画。那是他最后的作品,同样,达到了他创作的顶峰。 远离尘嚣,一座静美的孤岛,一个不聒噪的女人,一支画笔,这才是他理想的生活。如果说不用吃饭不用睡觉不用做出一切除了绘画需要用到的动作就能孜孜不倦地创作的话,他可以一直饿着,一直站着。 这给人一种“为艺术而艺术”的纯粹感。 他可以背负抛妻弃子、忘恩负义的骂名,某一阶段,他的家人、朋友作为他生活的一部分,遭受了被他抛弃和孤立的灾难。但是,后来她们哪一个不是在极力地享受着他死后带给她们的财富、荣誉和地位? 命运这事儿,谁能说的清,人心,更是复杂。从这个角度来说,思特里克兰德既是最孤独的追梦人,又是最伟大的牺牲者。 自私,冷漠,残忍,既不知感恩,又毫无怜悯之情,这本是思特里克兰德性格的一部分。他毫不在意别人对他的评价,任凭来自道德层面的诽难像密集的子弹一样朝他扫射,他皆不以为然,只要能画画,一切都ok,who care?他在追求的东西,或许连他自己也知道得并不清。它就像爱情一样,让人意乱情迷。 “我告诉你我必须画画儿我由不了我自己。一个人要跌进水里,他游泳游得好不好是无关紧要的,反正他得挣扎出去,不然就得淹死。” 那种不太清楚是什么东西的东西,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只不过,思特里克兰德将其付诸于实践,而我们将其埋没于生活中,或者直接用另一个强大到自己能够信服的理由将其击败,残忍地扼杀掉了。 毛姆前面粗笔勾勒留下的悬念在后面细腻的描写中真相逐渐浮出水面。巨大的反差反而衬托出周遭众人的浅薄和荒诞。 月亮和六便士这两个意象也极有意思,艺术与生活、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象征意义从一开始就暗含其中。越往后看越有一种茅塞顿开的感觉。毛姆借布吕诺船长之口将思特里克兰德最后达到的至高的境界表现出来,而且由他作为一个知音来解释了兰德所作所为的合理性。这是否在给人一种价值观的引导? 这引导不是让人去学习如何残酷、冷漠和粗鲁,而是鼓励人们去追求自己想要追求的,去正视自己内心,敢于打破既定的命运。 当然这个道理诠释的似乎有些不胜人意,甚至漏洞百出,让人不得不怀疑:仅靠兴趣、热情和执着就能成功吗?率性而为或许就是活着的最高境界,现实中又有几人能够做到? 如今确是一个没有六便士就生存不下去的年代了。我们依然抬头望月亮,但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兰德。 小说终归是小说。毛姆借助生活中的原型、在思特里克兰德身上倾注自己的思想,实现了理想的王国。而《月亮和六便士》带给我们的,不止是震撼和冲击,还有反思。 犹如平地一声雷,这本小书在某种程度上唤起人们蠢蠢欲动的心。人们很难不进行一场生活与艺术、现实与理想的大讨论。思特里克兰德代表着胜利者在振臂高呼,召唤着人们爬出泥潭,勇敢追梦。这让我想起臧克家的名言: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因此正如我那位老师所说,我们都在小说中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借毛姆的笔,借思特里克兰德的躯体,看到了我们勾画的、永远也没有勇气将其变成现实的生活图景。 于是,我们心中一直被打压的“魔兽”也被释放出来,站在面前嘶吼着向我们挑衅。 思特里克兰德连同他最后的作品一起毁灭了,但他内心燃烧的焰火终于在生命存留之际得到了恰如其分的表达,照亮了他的整个艺术生涯,给了他奇异的人生之旅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满地的六便士闪闪发光,思特里克兰德却抬头望见洁白的月亮。他厌弃了那个“不得不”这样那样的自己,转而走进一个巨大的时空,这个时空浩然无物,广阔无垠,他成了自己的全世界。 “他好像是一个终生跋涉的朝香者,永远思慕着一块圣地。盘踞在他心头的魔鬼对他毫无怜悯之情,世上有些人渴望寻获真理,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就是叫他们的生活基础完全打翻也在所不惜。思特里克兰德就是这样一种人,只不过他追求的是美,而不是真理。” 人人都是苦行僧,在追求至高无上的精神世界中,思特里克兰德向死而生,终得永恒。毛姆用全篇二十余万字营造出中国文人描摹的“心有所向,素履以往”的意境。人可以在现实面前脆弱得不堪一击,在理想面前,却可以变得一个人像一支队伍一样强大,这未尝不是可喜可贺的事情。

浅论《月亮与六便士》语言特色与维多利亚时期英语文学之异同把毛姆跟狄更斯、简奥斯汀这些作家比较一下其实如果是硕士论文的话我认为《<月亮与六便士>写作语言特色分析/研究》这样的标题并不算宽泛。毕竟5-7w字,分析一本不算长的小说,可以面面俱到了。本科论文的话,很可能是由于字数要求不高(普遍2w以下),导致你谈的太空洞。要解决这个问题只能把精要提炼出来。譬如你认为《月亮与六便士》存在“AAAA”、“BBBB”、“CCCC”,三种语言特色。那么你应当选择其中最主要的一项详写,另外两项略写或者不写,然后给你的论文加上限定词:《以“AAAA”为例——<月亮与六便士>的语言特色分析》“浅析”这种词呢,如果你论文主体很详实,就可以用上;如果你论文主体真的很浅,就别用了……如果你水平足够的话可以写比较研究之类。近年来比较吃香。但这个就比较考验你的文学功底了

汐水/文 古希腊诗人荷马说过:梦想,是来自宙斯的礼物。梦想,对于很多人来说往往遥不可及,因为遥不可及,所以仅仅把梦想当成梦想,一如既往地走着平庸的老路。正如你看到地上有很多看得见、摸得着的六便士(英国最小的货币单位),便不会想抬头看月亮,更不可能去摘取遥不可及的月亮,这是理想和现实之间选择,人的一生,往往就这样滑过。 然而,你们眼中的人生是什么呢?于我来说,如果你没有经历冬霜之刺骨,就享受不到春光之浪漫;如果你没有收藏夏花之绚烂,就不会感受秋叶之静美。四季更迭,重要的不是累累果实在枝头坠,而是你是否享受过那生命蜕变的过程。记得威廉华尔士曾说过:每个人都会死,但不是每个人都真正活过。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走到生命的尽头的时候,死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此生有憾,无法含笑九泉。 毛姆的小说《月亮与六便士》中的主人公思特里克兰德,在死亡那一瞬,也许是含笑的。因为满地都是六便士,思特里克兰德却抬头看见了月亮。也许有人说,这是天才和个性,思特里克兰德的一生,是追逐梦想的一生,这个原本生活富裕美满的证券经纪人,突然为了追求艺术抛妻弃子,奔赴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岛,用画笔谱书写自己的生命价值。 我们在赞叹他天才之外,更多的是以现有的标准对思特里克兰德皮囊下的人性进行犀利的批判。但是,不得不承认,我们每个人心里都住着一个思特里克兰德,只是很少人能走出自己的舒适圈。 40岁之前的思特里克兰德生活幸福美满,他工作稳定、收入丰裕,妻子美丽优雅、性情单纯,热烈地爱着自己的丈夫和孩子,一双儿女健康可爱,生活平静而舒适,这是一个人人都羡慕的家庭。可是,突然有一天,斯特里克兰德丢下妻子和孩子,留下一张纸条便远走他乡。有人说,思特里克兰德和一个女人私奔去了巴黎,这个传闻让斯特里克兰德太太如遭雷劈,这个女人痛苦的不仅仅是丈夫背叛了感情,更重要是丈夫的离开让她和孩子一下子失去了生活来源。 可怜的女人请求朋友帮忙去劝劝斯特里克兰德,让他回心转意。友人最终在巴黎一个肮脏破旧的小旅馆里找到了斯特里克兰德,出乎意料的是,小旅馆里没有所谓的第三者,只有邋遢的斯特里克兰德和他的画笔。原来,思里克兰德抛妻弃子只是为了追逐儿时画画的梦想,当年思特里克兰德的父亲认为,搞艺术并不能养家糊口,生生扼杀了思特里克兰德的梦想。 这个按部就班多年的男人,在四十岁的一天突然着了魔,他觉得自己找到了一件必须做的、不做就得死的事情,而其他的一切,包括工作、家庭、责任甚至名誉等都不在他的考虑范围内。为了追求梦想,他不惧众叛亲离,不惧粉身碎骨。他体内有一种猛烈的力量在支撑着他,有一种坚定的声音在引导着他,或者,我们可以说,思里克兰德的的确确是着了魔,魔鬼左右了他的意志,让他心安理得地抛妻弃子。 这样的真相让思里克兰德夫人不能接受的,一个女人可以打败另一个女人,但是绝对不能打败高高在上的虚无缥缈的梦想。于是,这个曾经爱丈夫爱到骨头里的优雅女人,用了最恶毒的语言诅咒她的丈夫,然后不得不开始重新生活。 然而,思里克兰德逐梦过程并不顺利,他的眼中除了画画就是画画,他极度自我、交际障碍,他穷困潦倒、无人赏识,直到他遇见他的恩人戴克尔•施特洛夫。戴尔克·施特洛夫是个二流画家,这个老实本分的荷兰人身材矮胖、秃顶、生着一双短腿,但却有极强的鉴赏能力,能洞察别人发现不了的美,能看出谁是未来的天才画家。他心地善良、乐于助人,但是却常常遭到讽刺和挖苦,他又一个富足平静的家庭,热爱着自己美丽、宁静的妻子。 但是,可怜的戴尔克·施特洛夫因为引狼入室,使自己生活碎裂。 可我却很难同情戴尔克,他的悲剧与他的性格密切相关。戴克尔可以说是思特里克兰德的伯乐和恩人,他在思特里克兰德最穷困潦倒、贫病交加时候伸出援助之手,戴克尔不顾妻子勃朗什的强烈反对,把频临死亡的斯特里克兰德带回自己的家里,精心照顾,从死亡线上把他拉了回来。 然而,接下来的故事却让人像吞了苍蝇般难受和恶心,戴克尔的妻子爱上了粗鲁野蛮、满脸肉欲的思特里克兰德。这是典型的农夫和蛇的故事。戴克尔爱勃朗什是如此谦卑,他舍不得妻子住在思特里克兰德那阴暗肮脏的小房间,于是将自己的房子让出来给思特里克兰德和博朗什,而思特里克兰德居然也心安理得占有了戴克尔的画室和他最爱的妻子勃朗什。 女人的爱情往往是盲目而毫无理由的,正如博朗什爱上思特里克兰德,像藤曼依附大树般全身心都奉献给思特里克兰德,但是,不久之后,思特里克兰德认为爱情会浪费他大量的创作时间,所以,当思特里克兰德厌倦博朗什并且果决抛弃博朗什的时候,奔溃的勃朗什喝草酸自杀身亡。 起先,我觉得戴克尔是个可怜又可悲的男人,但是小说中几个片段,让我看到这个小人物身上的可恨之处。 其中一个片段是,勃朗什自杀身亡,戴克尔在自己的画室看到一张勃朗什的裸体画,他疯了似的举起刀,当然,所有的读者应该和我一样,都希望他毁掉这副代表耻辱和痛苦的画作,但是戴克尔的刀子在即将戳到画的一瞬间停住了——“施特洛夫颓然垂下了颤抖的手:‘我一下子被它震骇了,我几乎犯了一桩可怕的罪行。那是一幅杰作,一件珍贵的艺术品,我不能碰它。’” 另一个片段是在勃朗什去世后,身心俱疲的戴克尔好了伤疤忘了疼,当他再次意识到思特里克兰德的绘画天赋,他居然热诚邀请斯特里克兰德一同去荷兰,他认为荷兰淳朴的民风能够感化思特里克兰德。而斯特里克兰德只用一句:“我没那么多的闲工夫。”就打发了戴克尔。我难以理解戴克尔对思特里克兰德的宽容,也痛恨思特里克兰德对于毁了救命恩人戴尔克的一生却丝毫没有愧疚感的行径。 从伦理和人性角度来说,思特里克兰德是彻头彻尾的混蛋,而戴尔克是彻头彻尾的傻蛋。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几次合上书不忍读下去,我内心对主人公思特里克兰德非常痛恨和厌恶,但是,这个变态恶棍的最终结局又让我好奇,我甚至翻到小说的最后先看看结局,我恶毒地希望他最后能自食其果。但是,这个恶棍的未来却是平静而满足的,这是我所不能接受,但又陷入思考,关于理想,关于现实。思特里克兰德的一生都在竭尽全力挣脱人性的束缚,为了实现他的梦想,他走上一条危险的孤独的创作道路。小说中是这样形容思特里克兰德,说他像一个终生跋涉的香客,不停地寻找一座可能根本不存在的神庙。 这个可恶的跋涉者又是幸运的,他最后的落脚之地是塔西提岛。一个土著姑娘爱上他,并与他结婚生子。他们住在森林里的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那是个奇幻的世界,空气清新宜人,这也是思特里克兰德梦寐以求的理想之地。 在那里,他不用关心世界上的一切事情。他每天都很快乐,画画、看书、抽烟,和爱他的姑娘数着日升日落,听岛上一千种小动物发出的声响……他终于挣脱了肉体的桎梏,他的灵魂在这里开花。 幸和不幸总是相依相存的,不久以后,思特里克兰德感染了麻风病,后来在病毒的折磨,思特里克兰德双眼瞎了,最后全身溃烂而死。 土著妻子一直照顾着丈夫思特里克兰德,协助他完成了自己的巨型壁画,最后依照他的遗言,焚毁了挂满壁画的屋子。 看到一切化为灰烬那一刻,我终于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我想,这一生被恶魔引领的思特里克兰德的灵魂也应该归于平静。 在思特里克兰德死了多年以后,他的画作才被世人发现、收藏,价值连城。 这部作品,如一道闪电,让我在一瞬间看到了黑夜里的阴暗角落,它使千千万万的读者开始辩证思考人生和人性。这个令人唾弃、痛恨的毫无人性可言的思特里克兰德,他的人生如此真实,他将人性自私丑陋执着的一面展示在世人面前,他的逐梦之旅如此真实、坎坷而伟大。林语堂说过,梦想无论怎样模糊,总潜伏在我们心底,使我们的心境永远得不到宁静,直到这些梦想成为事实。村上春树也说过,不管全世界所有人怎么说,我都认为自己的感受才是正确的,无论别人怎么看,我绝不打乱自己的节奏,喜欢的事自然可以坚持,不喜欢怎么也长久不了。他们都看到梦想之于人的意义,一如思特里克兰德,走到生命的终点,他是无憾的,因为在月亮与六便士之间,他选择了月亮。 每个人心里都住着一个思特里克兰德,但是每个人都不可能是思特里克兰德,小说毕竟是小说,我唾弃思特里克兰德的违背人性的行径,但是我震撼于他对理想的坚持和追求。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很多啃老族、僵尸族,他们不是没有梦想,只是他们不想为梦想做一点点的努力,以至于最终平庸一生。 所以,正在阅读的你,如果你有梦想或者目标,就马上行动吧,我不建议你们学习思特里克兰德,我们也不全然是天才,但是我希望我们能秉持最起码的道德底线,不违背人性,勇敢地为梦想努力拼搏吧! 愿每个梦想都不被辜负! 愿每个追逐梦想的你们,都能有所得!

毕业论文月亮与六便士

你可以找一本你喜欢的小说,或者你喜欢的作者细细研究一下,这样比较有意思。

《汤姆叔叔的小屋》、《看得见风景的房间》、《月亮与六便士》、《灿烂千阳》、《汤姆·索亚历险记》、爱丽丝·沃克作品《日用家当》、《秀拉》、《杀死一只知更鸟》、《雨中的猫》、《人鼠之间》、《绿山墙的安妮》、《董贝父子》、《白鲸》、《白牙》、《鸡蛋的胜利》、《理智与情感》、《雨中的猫》、《黑猫》、《黑暗的心》、《猫的摇篮》、《消失的地平线》、《柏油娃娃》、《达洛维夫人》、《最蓝的眼睛》、《七角楼》、《庭院中的女人》。

来自

英语毕业论文

可以。题主可以去查阅一下文献资料,看一下别人最近都在研究些什么。在知网上收录的文章搜索了一下月亮与六便士,可以看出关于月亮与六便士的研究还是挺多的。写论文少不了要阅读大量的文献。

论文选题技巧

1、找突破口

很多人都不知道怎么进行选题,其实论文选题关键要找准突破口,通俗来讲就是找准“切入点”,我们可以先将论文主要研究的内容确定下来,然后再从中找准切入点,从而确定论文的选题。

2、研读文献

此外,还可以通过研读文献来找论文选题。阅读大量的文献资料,不仅能启发我们写作的思路,还能进一步丰富我们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我们可以在这些文献中,找到合适的点来作为论文的选题。

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或者爱伦坡也可以写出彩

月亮与六便士毕业论文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范文(通用10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继《人性的枷锁》后,又喜欢上毛姆的作品《月亮和六便士》。何以此名,直至今日读完才问度娘。“人们在仰望月亮时常常忘了脚下的六便士”,毛姆觉得这说法挺有意思,就起了这个书名,甚是开玩笑的语气。月亮代表高高在上的理想,六便士则是现实的代表。而此前亚亚的理解:“月亮的明亮皎洁却有朦胧”也许正是毛姆笔下“艺术”的理想境界,看着真切却又无法匹及;而“六便士”,好像文中有三处提到“如果有两便士的关系”,加起来就是六便士了!哈哈!如此解释,突然想起未曾上过一天学的婆婆曾解释“骄傲自满”—要满了才能骄傲,简单淳朴!哈哈!

毛姆笔下的斯特里克兰德突然放弃规矩的生活想成为画家,并心无旁骛、目空一切的追求理想过程,其实正是艺术和生活的思考过程,这种通过艺术人生剖析人生艺术的手法,无疑给作品多了一份迷幻和魅力。对艺术创作的追根溯源正是是对人类非理性意识特别是原始野性力量在文明社会作用的探索。正如布鲁诺船长所说,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都是艺术家,内心都有那种激励着的欲望,画家的表达欲望的方式是绘画,作家表达欲望的方式是写作,而我们则是生活!

“没有思索的人生是没有价值的”,跟随毛姆这种追寻原动力的人性探索,渐渐领悟不一样的人生意义,定将带您走进不一样的宽容和宁静!

《月亮和六便士》是我很喜欢的一本书,感谢朋友推荐。

对于“月光”,对于“六便士”,我想我们应该仰望崇高的月光,追求崇高的理想,在这条路上不顾一切的追求和努力,任何时候我们准备开始,都将不会认为是迟到的。我想我们不应该为世俗的东西所牵累,“六便士”是需要的,但是我们面对他们,应该时刻保持理性。“六便士”只能在你的生活中占据很小的一部分,他支撑着你仰望月光。而月光,是你在未来生活的动力。同时我们也应该有着追求生活的激情去面对一切想要的欲望,月亮也好,六便士也好,生活才不会一帆风顺,我们要有勇气面对自己最真实的想法,也要懂得适可而止。

我们平常人可能一辈子都是这样的人,追求优秀,崇拜优秀。毛姆正好点出了我们追求的所谓优秀的真实含义,即他人的认可。然而很多时候他人的认可并没有什么卵用,除了父母之外又有多少人能够真正认可你呢?他们是不是在夸奖你的成功的同时也在嫉妒你,或者轻蔑地在心里说声不过如此呢?即使是将来相伴的伴侣,在确定相互之间的关系之前,是否也会对对方是否与自己相配,是否带出去有面子,是否拿的出手与朋友们进行炫耀进行判断呢?这些我们都不知道。我们拼命不甘心的奋斗所取得的一切,可能只是他人茶余饭后的笑料,或者只是成功引起了本来在这个世界上与自己不想干的人对自己的注意。

仔细想想这些真的有意义吗?所以我看到这些以后,想到的还是要活得轻松开心一些,多在乎一点父母,尊重他们一些,少在乎点外人的认可,对所谓的成功学鸡汤也是敬而远之,开始以自己的想法行事,尽量让自己活得更加快乐!

前段时间安妮的一篇《对不起我只过百分之一的生活》刷了朋友圈的屏。似乎活在这个竞争压力空前巨大的社会里,梦想与情怀是脆弱而又珍贵的奢侈品,永远带着孤芳自赏的表情站在现实的对立面。当他们一边热热闹闹的刷剧逛街一边开始在网络平台上热情洋溢地宣泄自我的梦想,我却总是抱着质疑的态度想:月亮你要,六便士你还嫌少。

我这样想并不是没有缘由的,当自媒体悄无声息地潜入人们的生活,人们从:“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到“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任由情怀捂烂都没问自我一句,我的梦想真的是梦想么,我想要的生活真的适合我么。而这些毛姆在《月亮和六便士》里就说明了艺术和生活的对立,揭示了人们所追求的艺术(梦想)只是对丑陋现实的粉饰,因生活不满造成的意淫;批判了逃避现实的现象。此故事运用了高超的技术,独具匠心的.技巧,刻画了一个以法国画家高更为原型,叫做斯特里克兰德的人,他突然辞掉在伦敦证券经纪人的工作,背弃家庭,开始学画,穷极一时也被认可过一段时间,然而又远离城市礼貌到了南太平洋岛上,最终得病而死的故事。

此书最精彩的比喻就是象征着梦想的“月亮”,现实是“六便士”。斯特克里兰德本人一开始并未对艺术抱有热情和追求,完全是厌倦了都市礼貌里循规蹈矩的日子,无视他的“六便士”,甘愿到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岛过原始生活,最终他才发现健康的生活需要的是一种两者之间不断变动后的平衡,绝非理性地居于两个极端。可是在此之前,他是个寡言少语、行为怪癖、抛妻弃子、冷酷无情的人,很长一段时间毫无绘画天赋而穷困潦倒。如果说高更还是期望达成梦想后与家人幸福生活,那么斯特克里兰德就是毛姆利用夸张手法刻画的毫无理由出走并不再归家的人。

如果说斯特克里兰德最终是顿悟出他所追求的艺术,并非真正的艺术,而只是对现实生活的粉饰,那么在朋友圈里被伟大的安妮打动的年轻人呢?诚然我们想要成为某一专业领域的佼佼者,想要在文学、音乐、绘画等方面做出一番成就,在成功学横行的当下有着重重挑战,可是我们是真的喜欢还是只是携带着青春文学里构造的完美幻想,觉得就是咖啡馆里写稿子、背着吉他到处流浪和穿着白衬衣画画?还是只会拿杜拉斯、梵高和李斯特附庸风雅,即使自我根本没有深入了解,艺术家的痛苦挣扎也能看成虐心戏?

大部分人终究还是一边引用“争甚么半张名利纸”一面又巴不得被重用;一面说要为梦想轰轰烈烈拼搏一把一面心里又觉得有体制的庇佑才是好的。没有天赋或是不甘于错过光怪陆离的城市生活而不愿潜心奋斗,只会拿情怀这样的体面话装饰门面。如果说斯特克里兰德还有决心离开家里,我们的决心也仅有学习工作间刷朋友圈被感动的心潮澎湃的那一刻。

所以,月亮你想要,就别嫌六便士少,倘若真有决心追求,祝福你旅途漫长。

一个英国证券交易所的经纪人,本已有牢靠的职业和地位、美满的家庭,但却迷恋上绘画,像“被魔鬼附了体”,突然弃家出走,到巴黎去追求绘画的理想。他的行径没有人能够理解。在异国不仅肉体受着贫穷和饥饿煎熬,而且为了寻找表现手法,精神亦在忍受痛苦折磨。经过一番离奇的遭遇后,主人公最后离开文明世界,远遁到与世隔绝的塔希提岛上。最终找到了灵魂的宁静和适合自己艺术气质的氛围。

他同一个土著女子结婚同居,创作出一幅又一幅使后世震惊的杰作。在他染上病双目失明之前,曾在自己住房四壁画了一幅表现伊甸园的伟大作品。但在逝世之前,他却命令妻子在他死后把这幅画作付之一炬。通过这样一个一心追求艺术、不通人性世故的怪才,毛姆探索了艺术的产生与本质、个性与天才的关系、艺术家与社会的矛盾等等引人深思的问题。同时这本书也引发了人们对摆脱世俗束缚逃离世俗社会寻找心灵家园这一话题的思考,而关于南太平洋小岛的自然民风的描写也引人向往。

《月亮和六便士》问世后,就以情节入胜、文字深刻在文坛轰动一时,人们争相传看。在小说中,毛姆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手法,借“我”之口,叙述整个故事。这篇小说的原型是法国印象派画家保罗·高更(Paul Gauguin, 1848—1903),这更增加了它的传奇色彩,受到了全世界读者的关注。

何为美,我觉得小说对思特里克兰德在塔希提岛上的茅棚里完成的那副画作的描述就是终极的美。讲述者对画作以及思特里克兰德精神状态的细致描述,让我激动的浑身颤抖,我仿佛和作者、主角一样,触摸到了美的终极奥义一般。这种激动甚至在读完全书后依然存在,挥之不去。当然,一如最完美的美永远是不完美,这种触摸到美之终极奥义的画作被了无遗憾的思特里克兰德一把火烧掉了。直到这个时候,我才明白书名——《月亮和六便士》的含义。毛姆用月亮和六便士两种象征诠释了主角——思特里克兰德的一生。便士是英国价值最低的银币,代表现实与卑微,象征着思特里克兰德之前平淡无奇的人生。而月亮代表着崇高,象征着他抛弃自己之前的一切跑到原始的塔希提岛上只为追求终极之美的短暂后半生。一正一反两个意象,充满现实的张力,却凸显了思特里克兰德的伟大——他用一生巨大的代价完成了梦想,用画作解构了“美”这个极其抽象的概念。

现在看来,思特里克兰德的故事在现实的语境下更多了励志的意义。现实中,很少有人能像他一样为了追求心中的梦想可以彻底放弃之前的一切。他用极端的敢想敢做诠释了梦想在他心目中的重量。毛姆塑造的这个人,平凡的外表下永远燃烧着一颗赤子之心,时刻准备着为了追逐终极之美而放弃一切。所以,他走的那么突然却又彻底,因为梦想在他心中比什么都重要。当然,最后看来,他的梦想实现了,是伟大的,虽然代价是那么大。他甚至为了他的梦想耗尽了一生,如燃尽的蜡烛一样,在梦想实现之后迅速地黯淡,熄灭。或许,他可以像一个普通人一样过着平平淡淡的人生,安享晚年的天伦之乐。可他却选择了梦想,也就选择了悲壮。

当然,很多人都知道的是,思特里克兰德这个虚构的名字背后是一位现实中著名的画家——高更,而他的名作《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正是这段逐梦之旅的最好注脚。

来说说这本书吧——《月亮和六便士》。一本故事简单,花几个小时就可以了读完的书。大意是讲了一个普通人突然有一天离开老婆孩子远走他乡学画画,生活潦倒食不果腹。后来,他来到了一个小岛,画画然后死亡,故事完结。本以为作者会借小说主人公斯特里克兰德留下几句为梦想努力奋斗的励志名句,本以为还能有幸一睹伟大画家的作品,事实上什么都没有。斯特里克兰德的语言是那么的寥寥几句,“我对孩子们没什么特殊的感情”,“她死了和我有什么关系”……他是一个自私而无情的人。他对人事都那么冷漠和不屑,他对画画又那么的热情和执着,这是一个两极的人。

作者塑造了一个在艺术的世界里忘记了现实世界的人。所有的食物只是充饥而已,大床和地板只是栖身而已,邋遢和干净对画画又什么影响呢,别人的否定和嘲讽和自己无关。斯特里克兰德在绘画的世界里仿佛铜墙铁壁一般,自己出不去,别人进不来。他说“他必须画画,就像溺水的人必须游泳一样”。这是一种受命运控制而无法自拔的力量,它会指引你发现真正的艺术光芒,但代价就是脱离原有的轨道,毁灭或者重生。

斯特里克兰德毁灭了吗?没有,很多年后他成为了一个伟大的人。他的作品被不断的拍卖,数字巨大到无法想象。他重生了吗?没有,他得了病,不肯看病依然在画画。后来他眼睛瞎了,就坐在自己的画作前,直到死亡。这个时候,你是不是想起了梵高或者高更,这些现实中的疯子,艺术上的痴人。或者,你想起了自己心中那个叫梦想的小东西?

我相信,每个人心中都有着一个叫着梦想的东西。有的人在出生的时候忘在上帝那了,所以他连梦想的面都没见着,简单生活着。有的人把梦想带在身边,小时候还小不知道那玩意是什么,所以随手就给扔掉了。有的人左手拿着梦想,右手牵着现实,最后负荷过重放掉了那个小玩意。还有一些人,双手紧握梦想,披荆斩棘,终于完成了内心的指引。事实上,每个人都有成为斯特里克兰德的可能,只是成为这样的人毕竟是少数。我也并不认为如果每个人都成为斯特里克兰德,世界就是美好的,印象派和写实主义是可以同时共存和被需要的呀!

突然记起了在美术馆看到的一幅画,忘了告诉大家美术馆就在博物馆的旁边。那是一幅油画,画的是一颗大白菜,多么真实的白菜呀,我忍不住想要去用手触摸白菜的叶子。我想起了小时候妈妈从菜园子里弄回一颗白菜煮火锅日子。想起了那些寒冷的冬天,地里的大白菜和池塘里的莲藕组成的生活。站在这个富有艺术气息的美术馆中,我对这幅画的作者充满着感激。也许他是一位拥有很多头衔的现代画家,也许他因为这幅画的展出收获颇丰,这又有什么关系呢?一个人在追逐自己心中月亮的时候,为什么就一定要舍弃自己劳动所得的六便士呢?无法成为世界瞩目的艺术家,成为一个给一些人带来感动的小人物也很不错。

博物馆的金粉巨作让人惊叹,而美术馆的大白菜却触动了我真实的生活。如果说作者书中的斯特里克兰德是一名用生命练成的纯粹的艺术家,我更希望的是能在月亮的指引下不知不觉的遇见六便士。突然想起了一部电影里的台词:“当你追求卓越的时候,成功也会不请自来”。

没想到这是一本类似于人物传记的书。阅读前并没有看简介。只觉得这本书的书名诗意满满。

如果单纯当做故事看,并不是很有趣,因为在叙述主人公的故事的主线之外加了许多看起来并无关联的“旁枝末节”,有些生涩,有些看起来无趣。感觉毛姆是一个谦虚和善的人。不去管故事是否真实他用一种现实主义的表现方式叙述故事,使其读起来有很强的真实感,但是内容却是一个在现实基础上,“不切实际”追求理想的奇怪的甚至可怕的人的故事。

作品得到了众人认可的人不一定就一定有高尚的情操,但是他很有可能有跟别人很不一样的地方。

斯特里克兰一头扎进理想的态度和重婚后的土著妻子爱塔是相配的。塔希提岛这个包罗万象的地方和他也是相配的,他在那里(塔希提岛)终其一生,全身心地投入创作。原来锦衣玉食的妻子追求虚荣,要求他时刻戴起面具保持“体面”,他逃离。其后的女人又要占有他,企图从绘画手中夺走他,可是绘画对他来说比一切都重要,他抛弃了妻子儿女和优渥的生活,不是为了追求所谓“真正的爱情”,结果悲剧收场。那时候的斯特里克兰冷漠得让人害怕。

如果我身边有这么一个人,我觉得他一定是个疯子。可是谁知道呢,我们看起来疯子出毛病的部件,可能正在另一个领域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卸去繁琐的工作,我终于在寒假的时候翻开了毛姆的大作《月亮和六便士》,这个尘封在我书桌上半年多的精装书,终于被我剥去了封塑。

一开始吸引我的是它的书名—月亮和六便士,两个看起来毫无关联的事物,会发生哪些故事呢?怀着这颗好奇心,我一面读着晦涩难懂的人名、地名,一面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就像作者本人一样,一开始我并不认为思特里克兰德就是本书的主人公,因为他太平凡了,几乎没有可以写的地方。直到突然有一天,他失踪了,毫无征兆、毫无理由的消失在大家的视野。各种猜测、各种质疑他统统不理会,因为他已经下定决心要放弃安逸的生活去追求心中的理想。此后,为了生存,他辗转去了许多地方,但经历无数波折后,他选择去了原始森林并娶了一位土著人为妻,这段时间,他开始大量创作,并将自己的创作才能发挥到极致。可死神并没有放过这位胸怀理想的艺术家,一场麻风夺去了他的性命。他在生命尽头的日子里,不屈不挠,在双目失明的情况下创作出艺术瑰宝。可惜,遵照他本人生前遗愿,这个瑰宝同他一起进入了天堂,因为这幅画的完成,让他的灵魂得到了解脱,他感觉自己追求的东西已经得到,在骄傲和蔑视间,他又将它毁掉了。

读了这本书,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一方面我被思特里克兰德追求艺术的执着和无谓所打动,另一方面我对自己碌碌无为的生活进行了反思。

思特里克兰德心中有份远大的理想,这份理想曾经被残酷的现实所淹没、曾经被人世间的温情所遮盖、曾经被安逸的生活所尘封。但这份理想从未消失,它在慢慢的发芽、生长。而我我也有理想,这个理想也从未消失,可是它什么时候才能更茁壮?我忘了曾有多少个早晨,当万物还在深睡、当太阳还在梦里的时候,我的心脏会突然像听到什么指令一样,砰砰砰地快速跳动起来,脑海中尘封的理想便褪去浮华,一点点膨胀、膨胀,直到浑身的血液都像沸腾起来一样,毫无方向的乱窜一气。于是,漫漫长夜,我与理想进行了零距离接触,各种思想也进行了强烈的碰撞。等到闹钟一响,我睁开布满红血丝的眼睛,洗了把脸,看着镜子中日渐沧桑的自己,同情的嘲笑了一下,便开始像机器一样工作。

我也曾想过放下乏味的现实去追求我崇高的理想,可是我做不到像思特里克兰德那样放弃亲情、友情、甚至做人的尊严去追求理想。也没有信心像他那样在自己擅长的领域为社会、为人类做出贡献。这对我来说是一场几乎没有胜算的博弈,到头来,我会落得一无所有,甚至背负绝情绝义的骂名。他能忍受常人不能忍受的痛楚,所以他取得了常人不能取得的成就。

看了思特里克兰德的故事,我觉得他是只勇敢的青蛙,适时地跳出了蒸煮自己的锅炉,而我却是只呆头青蛙,虽然不甘心被温暖的小锅炉束缚,也很向往美丽的田野和池塘,但是却怎么也不敢跳出去,因为我没有足够的才华去支撑膨胀的野心!

选择月亮,或者是六便士,怎样选都没错,不同的选择就是不同的人生,斯特里克兰德这个人物的性格真的很特别,他与别人的对话,我总会想去观察他是怎么的反映,他总是嘲讽他人,心里也没有什么道德约束,又是极其幸运又不幸的,在人生的最后时光有一个女人愿意不弃不离的照顾他爱着他,不同情他也给他自由,做到了他对女人的所有需求,不幸的是,在有生之年没有目睹自己的画会是多么伟大的作品,但这点不幸,对他来说也是无所谓的,他从不在乎这些。

月亮和六便士的某种思想与作者的生活经历息息相关,你在看到他对女人的某种偏见,或者可怜那些注定孤独却要结婚的人的一些描写,都可以想到在现实生活中他作为一个同性恋,后来迫于现实压力等,去娶了一个女人,后来离婚也付出了巨额的补偿。就让我想到以前上语文课,我们去学习一篇文章时,总是先去了解这个作者,还有创作的背景,才能更好的读懂这篇文章,可惜,以前很少会注意这个。

我很喜欢开头,作者在描写一些人物的性格时,充满曲折,刚开始给你树立一个怎样怎样的形象,然后再去打破这个形象。人总是难以理解的,朝夕相处的人你可能都不一定了解他们,仅仅凭借他人的话语又怎能知道事情是怎样的这个人是怎样的。

毛姆是个很成功的作家,他热爱写作,同时他也很有钱,可以说也是个拥有月亮又拥有六便士的人,他刻画的斯特里克兰德的形象,也像是表达他对于理想的追求,放弃六便士,追求天上的月亮,就像在表达他对写作的热爱吧

现在阅历尚浅,只是读来觉得行文流畅,很难细细去斟酌那些故意隐藏的线索与寓意,所以才会有这本书的落寞吧――被看作是平庸的通俗小说。再看导读,感谢又被重新带入一个世界,慢慢帮助自己去打开新的角度。

当我们想写东西的时候,往往从自己在乎的那部分着手,稍微了解一下毛姆的背景,这就容易解释作者作为叙述者与主人公的双重身份。月亮或许代表追求与清贫,六便士或许代表世俗与豪奢,其中的选择取决于自己的认知程度以及心理的承受强度。对月亮追求成功之后的光环掩盖了大部分查尔斯.斯特里克兰种种离经叛道故事背后包含的人性自私,但总归来说同情还是多于指难。就现实生活而言,这种有着毫不在乎态度的人太少,因为这意味着我们不可避免的要对周围的人造成伤害,为了心中的情怀与信念必然也要对自己下手更狠。当然还有更多的人是没有目标所以不作为,也谈不上对周围人造成什么严重影响,顶多换来几句麻木之后的讽刺。

不能彼此论断的道理,也是小说的另一个寓意,毕竟人性与故事的曲折与复杂总是不能明说的,天真与虚伪之间的距离并非有多么远,有时只是一念之间罢了。

就我自己而言,很难说有月亮与六便士的具体概念,我不知道自己与哪个方向的距离更近,只是想,趁年轻的时候,在自己喜欢的地方,走几步,再走几步。

最近终于把这本书看完了,整本书其实就是介绍天才画家斯特里克兰的生平,如果不是读了书前面的序,我想我也不会知道这本书书名的含义,每个人都有梦想,可是随着年纪的增长,面临上有老下有小的压力,谁又敢洒脱的抛弃一切去追求自己的梦想,特别是艺术这样虚幻的梦想,而且艺术家一般活着的时候是贫困潦倒,死后无人知晓,除非是世所罕见的天才才能流名千古,但是,这世上又有几个天才呢。书中的主人公在我看来是个比较极端的例子,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或者说追求美的道路上。

其实我觉得这是一个哲学问题,是选择美好理想的代表——月亮,还是臣服于现实,弯腰捡起脚边的六便士。我们中国自古倡导中庸之道,理想和现实,不必一定做个选择题,我想,在享受现实生活的同时追求自己喜欢的东西,可以说,追求美是人类的天性。

书中另一个让我感觉强烈的地方,就是超脱物质享受,沉醉于精神世界,感觉有点类似修行。想起一句诗: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经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不过我想作者想传达的意思,是说:现在我们生活的世界太过复杂,太过精致,反而没有原始粗犷的美。就像一个人,吃了太多精致的食物,非但不会健康,还可能会生病。

精神也是一样吧,我们被各种精致的东西包围,让自己活得很体面,吃精致的食物,欣赏了太多加工的精致美景,精神也会生病的吧。

想起古希腊的一个神,只要身体接触土地便可以获取力量,它的母亲是大地之母,很多时候,我们不开心,是因为内心的不踏实,脚下穿着鞋,踩着的是水泥地,与原始的土地隔离了,活在一座座冰冷的钢铁森林中。返璞归真,放飞自我,寻求精神的解放,追求自己想要的自由。

可以。题主可以去查阅一下文献资料,看一下别人最近都在研究些什么。在知网上收录的文章搜索了一下月亮与六便士,可以看出关于月亮与六便士的研究还是挺多的。写论文少不了要阅读大量的文献。

论文选题技巧

1、找突破口

很多人都不知道怎么进行选题,其实论文选题关键要找准突破口,通俗来讲就是找准“切入点”,我们可以先将论文主要研究的内容确定下来,然后再从中找准切入点,从而确定论文的选题。

2、研读文献

此外,还可以通过研读文献来找论文选题。阅读大量的文献资料,不仅能启发我们写作的思路,还能进一步丰富我们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我们可以在这些文献中,找到合适的点来作为论文的选题。

月亮与六便士的学术论文

汐水/文 古希腊诗人荷马说过:梦想,是来自宙斯的礼物。梦想,对于很多人来说往往遥不可及,因为遥不可及,所以仅仅把梦想当成梦想,一如既往地走着平庸的老路。正如你看到地上有很多看得见、摸得着的六便士(英国最小的货币单位),便不会想抬头看月亮,更不可能去摘取遥不可及的月亮,这是理想和现实之间选择,人的一生,往往就这样滑过。 然而,你们眼中的人生是什么呢?于我来说,如果你没有经历冬霜之刺骨,就享受不到春光之浪漫;如果你没有收藏夏花之绚烂,就不会感受秋叶之静美。四季更迭,重要的不是累累果实在枝头坠,而是你是否享受过那生命蜕变的过程。记得威廉华尔士曾说过:每个人都会死,但不是每个人都真正活过。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走到生命的尽头的时候,死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此生有憾,无法含笑九泉。 毛姆的小说《月亮与六便士》中的主人公思特里克兰德,在死亡那一瞬,也许是含笑的。因为满地都是六便士,思特里克兰德却抬头看见了月亮。也许有人说,这是天才和个性,思特里克兰德的一生,是追逐梦想的一生,这个原本生活富裕美满的证券经纪人,突然为了追求艺术抛妻弃子,奔赴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岛,用画笔谱书写自己的生命价值。 我们在赞叹他天才之外,更多的是以现有的标准对思特里克兰德皮囊下的人性进行犀利的批判。但是,不得不承认,我们每个人心里都住着一个思特里克兰德,只是很少人能走出自己的舒适圈。 40岁之前的思特里克兰德生活幸福美满,他工作稳定、收入丰裕,妻子美丽优雅、性情单纯,热烈地爱着自己的丈夫和孩子,一双儿女健康可爱,生活平静而舒适,这是一个人人都羡慕的家庭。可是,突然有一天,斯特里克兰德丢下妻子和孩子,留下一张纸条便远走他乡。有人说,思特里克兰德和一个女人私奔去了巴黎,这个传闻让斯特里克兰德太太如遭雷劈,这个女人痛苦的不仅仅是丈夫背叛了感情,更重要是丈夫的离开让她和孩子一下子失去了生活来源。 可怜的女人请求朋友帮忙去劝劝斯特里克兰德,让他回心转意。友人最终在巴黎一个肮脏破旧的小旅馆里找到了斯特里克兰德,出乎意料的是,小旅馆里没有所谓的第三者,只有邋遢的斯特里克兰德和他的画笔。原来,思里克兰德抛妻弃子只是为了追逐儿时画画的梦想,当年思特里克兰德的父亲认为,搞艺术并不能养家糊口,生生扼杀了思特里克兰德的梦想。 这个按部就班多年的男人,在四十岁的一天突然着了魔,他觉得自己找到了一件必须做的、不做就得死的事情,而其他的一切,包括工作、家庭、责任甚至名誉等都不在他的考虑范围内。为了追求梦想,他不惧众叛亲离,不惧粉身碎骨。他体内有一种猛烈的力量在支撑着他,有一种坚定的声音在引导着他,或者,我们可以说,思里克兰德的的确确是着了魔,魔鬼左右了他的意志,让他心安理得地抛妻弃子。 这样的真相让思里克兰德夫人不能接受的,一个女人可以打败另一个女人,但是绝对不能打败高高在上的虚无缥缈的梦想。于是,这个曾经爱丈夫爱到骨头里的优雅女人,用了最恶毒的语言诅咒她的丈夫,然后不得不开始重新生活。 然而,思里克兰德逐梦过程并不顺利,他的眼中除了画画就是画画,他极度自我、交际障碍,他穷困潦倒、无人赏识,直到他遇见他的恩人戴克尔•施特洛夫。戴尔克·施特洛夫是个二流画家,这个老实本分的荷兰人身材矮胖、秃顶、生着一双短腿,但却有极强的鉴赏能力,能洞察别人发现不了的美,能看出谁是未来的天才画家。他心地善良、乐于助人,但是却常常遭到讽刺和挖苦,他又一个富足平静的家庭,热爱着自己美丽、宁静的妻子。 但是,可怜的戴尔克·施特洛夫因为引狼入室,使自己生活碎裂。 可我却很难同情戴尔克,他的悲剧与他的性格密切相关。戴克尔可以说是思特里克兰德的伯乐和恩人,他在思特里克兰德最穷困潦倒、贫病交加时候伸出援助之手,戴克尔不顾妻子勃朗什的强烈反对,把频临死亡的斯特里克兰德带回自己的家里,精心照顾,从死亡线上把他拉了回来。 然而,接下来的故事却让人像吞了苍蝇般难受和恶心,戴克尔的妻子爱上了粗鲁野蛮、满脸肉欲的思特里克兰德。这是典型的农夫和蛇的故事。戴克尔爱勃朗什是如此谦卑,他舍不得妻子住在思特里克兰德那阴暗肮脏的小房间,于是将自己的房子让出来给思特里克兰德和博朗什,而思特里克兰德居然也心安理得占有了戴克尔的画室和他最爱的妻子勃朗什。 女人的爱情往往是盲目而毫无理由的,正如博朗什爱上思特里克兰德,像藤曼依附大树般全身心都奉献给思特里克兰德,但是,不久之后,思特里克兰德认为爱情会浪费他大量的创作时间,所以,当思特里克兰德厌倦博朗什并且果决抛弃博朗什的时候,奔溃的勃朗什喝草酸自杀身亡。 起先,我觉得戴克尔是个可怜又可悲的男人,但是小说中几个片段,让我看到这个小人物身上的可恨之处。 其中一个片段是,勃朗什自杀身亡,戴克尔在自己的画室看到一张勃朗什的裸体画,他疯了似的举起刀,当然,所有的读者应该和我一样,都希望他毁掉这副代表耻辱和痛苦的画作,但是戴克尔的刀子在即将戳到画的一瞬间停住了——“施特洛夫颓然垂下了颤抖的手:‘我一下子被它震骇了,我几乎犯了一桩可怕的罪行。那是一幅杰作,一件珍贵的艺术品,我不能碰它。’” 另一个片段是在勃朗什去世后,身心俱疲的戴克尔好了伤疤忘了疼,当他再次意识到思特里克兰德的绘画天赋,他居然热诚邀请斯特里克兰德一同去荷兰,他认为荷兰淳朴的民风能够感化思特里克兰德。而斯特里克兰德只用一句:“我没那么多的闲工夫。”就打发了戴克尔。我难以理解戴克尔对思特里克兰德的宽容,也痛恨思特里克兰德对于毁了救命恩人戴尔克的一生却丝毫没有愧疚感的行径。 从伦理和人性角度来说,思特里克兰德是彻头彻尾的混蛋,而戴尔克是彻头彻尾的傻蛋。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几次合上书不忍读下去,我内心对主人公思特里克兰德非常痛恨和厌恶,但是,这个变态恶棍的最终结局又让我好奇,我甚至翻到小说的最后先看看结局,我恶毒地希望他最后能自食其果。但是,这个恶棍的未来却是平静而满足的,这是我所不能接受,但又陷入思考,关于理想,关于现实。思特里克兰德的一生都在竭尽全力挣脱人性的束缚,为了实现他的梦想,他走上一条危险的孤独的创作道路。小说中是这样形容思特里克兰德,说他像一个终生跋涉的香客,不停地寻找一座可能根本不存在的神庙。 这个可恶的跋涉者又是幸运的,他最后的落脚之地是塔西提岛。一个土著姑娘爱上他,并与他结婚生子。他们住在森林里的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那是个奇幻的世界,空气清新宜人,这也是思特里克兰德梦寐以求的理想之地。 在那里,他不用关心世界上的一切事情。他每天都很快乐,画画、看书、抽烟,和爱他的姑娘数着日升日落,听岛上一千种小动物发出的声响……他终于挣脱了肉体的桎梏,他的灵魂在这里开花。 幸和不幸总是相依相存的,不久以后,思特里克兰德感染了麻风病,后来在病毒的折磨,思特里克兰德双眼瞎了,最后全身溃烂而死。 土著妻子一直照顾着丈夫思特里克兰德,协助他完成了自己的巨型壁画,最后依照他的遗言,焚毁了挂满壁画的屋子。 看到一切化为灰烬那一刻,我终于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我想,这一生被恶魔引领的思特里克兰德的灵魂也应该归于平静。 在思特里克兰德死了多年以后,他的画作才被世人发现、收藏,价值连城。 这部作品,如一道闪电,让我在一瞬间看到了黑夜里的阴暗角落,它使千千万万的读者开始辩证思考人生和人性。这个令人唾弃、痛恨的毫无人性可言的思特里克兰德,他的人生如此真实,他将人性自私丑陋执着的一面展示在世人面前,他的逐梦之旅如此真实、坎坷而伟大。林语堂说过,梦想无论怎样模糊,总潜伏在我们心底,使我们的心境永远得不到宁静,直到这些梦想成为事实。村上春树也说过,不管全世界所有人怎么说,我都认为自己的感受才是正确的,无论别人怎么看,我绝不打乱自己的节奏,喜欢的事自然可以坚持,不喜欢怎么也长久不了。他们都看到梦想之于人的意义,一如思特里克兰德,走到生命的终点,他是无憾的,因为在月亮与六便士之间,他选择了月亮。 每个人心里都住着一个思特里克兰德,但是每个人都不可能是思特里克兰德,小说毕竟是小说,我唾弃思特里克兰德的违背人性的行径,但是我震撼于他对理想的坚持和追求。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很多啃老族、僵尸族,他们不是没有梦想,只是他们不想为梦想做一点点的努力,以至于最终平庸一生。 所以,正在阅读的你,如果你有梦想或者目标,就马上行动吧,我不建议你们学习思特里克兰德,我们也不全然是天才,但是我希望我们能秉持最起码的道德底线,不违背人性,勇敢地为梦想努力拼搏吧! 愿每个梦想都不被辜负! 愿每个追逐梦想的你们,都能有所得!

《月亮和六便士》[2]是威廉·萨默赛特·毛姆的三大长篇力作之一,完成于1919年。毛姆,一个出生于法国的英国人,他是以戏剧成名的小说家,也是一个拥有博士学位的骑士,他在20世纪初,风靡了整个世纪和世界。他的这部小说问世后,以情节入胜、文字深刻在文坛轰动一时,人们争相传看。在这部小说里,毛姆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手法,借“我”之口,叙述了整个故事,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原型是法国印象派画家高更,这更增加了它的传奇色彩,受到了全世界读者的关注。 《月亮和六便士》的情节取材于法国后印象派画家高更的生平,主人公原是位证券经纪人,人届中年后突然响应内心的呼唤,舍弃一切到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岛与土著人一起生活,获得灵感,创作出许多艺术杰作。毛姆在小说中深入探讨了生活和艺术两者的矛盾和相互作用。小说所揭示的逃避现实的主题,与西方许多人的追求相吻合,成为20世纪的流行小说。 小说的原型是法国印象派画家保罗·高更。六便士是当时英国货币的最小单位,有个朋友跟毛姆开玩笑说,人们在仰望月亮时常常忘了脚下的六便士,毛姆觉得这说法挺有意思,就起了这个书名,甚是开玩笑的语气。月亮代表高高在上的理想,六便士则是现实的代表。

初识《月亮与六便士》,便被故事所吸引,但是仔细看来,除了故事的诱人之外,写作的方式也有独到之处。1.生动的比喻我们首先看一下比喻的定义:“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是修辞学的辞格之一。”主要分为两类:一是用比喻来对某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和渲染,可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以此引发读者联想和想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二是用浅显易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描述,化抽象为具体,化繁为简,帮助人们深入的理解。我相信很多人就同我一样,对于比喻的认识仅仅停留在“似乎”“好像”这种以物类物浅显的概念,让我们来看看本文作者是如何运用比喻的。(1)“传奇中的一些小故事成为英雄通向不朽境界的最可靠护照。”这个比喻是用来说明人类制造神话的天性。作者有能力将一类行动浓缩在这句话中,而且让读者秒懂,简洁有力。(2)“我好像已经看到他那筋骨强健的小腿套上了 主教 的皮裹腿了。”这个比喻是用来讽刺思特里克兰德的儿子(是一个牧师)具有遮掩粉饰的本领。作者结合了人物的职业,除了讽刺人物性格,其实顺便也表明了作者对教会的态度。(3)“他们的生活从某一方面看象是一曲牧歌,具有一种独特的美。戴尔克·施特略夫的一言一行必然会表现出的荒诞滑稽都给予这首牧歌添上一个奇怪的调子,好象一个无法调整的不谐和音,但是这反而使这首乐曲更加现代化,更富于人情味,象是在严肃的场景中插入一个粗俗的打诨,更加激化了美所具备的犀利的性质。”作者写施特略夫的婚姻生活完全用一首牧歌来打比方,音乐具有使人陶醉的特质。并且文中通篇都在涉及艺术方面的内容,所以这样打比方是非常契合的。在此基础上,作者又点明了这首牧歌由于人物的性格有自己独特的美,使读者很快就抓住了施特略夫婚姻生活的灵魂。(4)“向他借钱就好象从小孩儿手里抢东西一样;因为他太好欺侮,你反而有点儿看不起他。我猜想,一个以手快自豪的扒手对一个把装满贵重首饰的皮包丢在车上的粗心大意的女人一定会感到有些恼火的。”作者描述施特略夫的性格特征时,用了这个令人精妙的比方,既形象的说明了人物性格特征,又将人性影射了出来,可谓一石二鸟。作者在文中涉及到生动的“打比方”还非常的多,我所学到的有三点:第一,比喻要贴合人物特征,比如职业,社会阶层等,并且最好契合文章气质,比如,这篇文章涉及的是画家,也就是具有艺术特征,太过低俗的比方就不太符合整篇文章气质。第二,比喻不是简单以物类物,如果可以让比喻包含的更丰富一些,宏大一些,比如,用一些“戏中戏”,作者两处用到了角色扮演,第一处是说明思特里克兰德夫人喜欢与作家结识的心理动态,另一处是说“我”去巴黎找思特里兰德时的心态,“我也从做戏的角度看待自己,对我扮演的这个角色——一个受人衷心相托的朋友把误入歧途的丈夫带回给宽恕的妻子——非常欣赏。”读到这里,我相信读者非常了解人物的想法了。如果作者堆砌猎奇、犹豫、兴奋等表明心理状态的词,我相信读者不能感同身受了。第三,关注比喻的第二个作用“用浅显易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描述。”我相信这是考验作者功力的地方,但是作为爱好写字的人,必须在这方面有所训练。比如上面的第4点,“从小孩手里抢东西”或者“扒手捡到一个装满贵重首饰的皮包”,都是我们身边的事情,但是放在这里,你能感受到诙谐的讽刺,还有一点悲哀。2.对话的递进毕飞宇在解读奈保尔作品时,曾经说过对话非常难写,因为人物的言语,是小说的人物“说”出来的,而不是来自作家,作家很难把控,它其实不在作家的权力范围之内。本书最精彩的对话肯定是年轻作家到巴黎后去质问思特里兰德。但作者没有找到后劈头盖脸一通质问,而是逐渐深入与展开,夹杂着年轻作家的心理变化,也牵动了读者的心。首先作者先描述思特里兰德居住环境,先让事情出乎我们的意料,然后才让主人公出场,吊足了读者的胃口。对话终于开始:“ 你这样对待她说得过去吗? ” “ 说不过去。 ” “ 你有什么不满意她的地方吗? ” “ 没有。 ” “ 那么,你们结婚十七年,你又挑不出她任何毛病,你这样离开了她不是太岂有此理了吗? ” “ 是太岂有此理了。 ” 读到这里,作者没有首先问“你来巴黎干什么”,而是先质问。思特里兰德那种流氓、兴奋、斩钉截铁、不拖泥带水的语言非常具有吸引力,读者肯定产生了作者描述的那种惊奇甚至挫败感。然后作者不甘心,继续从经济、爱情来帮读者发问,得到回答分别是:“她不防试一试。” “一点也不爱了。” 然后作者又继续抛出孩子的因素,“ 孩子小的时候我确实喜欢他们,可是现在他们都长大了,我对他们没有什么特殊的感情了 ” 最后又拿出道德约束:“ 谁都会认为你是个没有人性的坏蛋。” “ 让他们这样想去吧。” “ 所有的人都讨厌你、鄙视你,这对你一点儿都无所谓吗?” “ 无所谓。” 所有的问题都替我们问完了,作者终于问了原因,“ 那么你到底是为什么离开她的? ” “ 我要画画儿。 ” 然后又是一轮不理解,首先问年龄,“ 可是你已经四十了。 ” “ 正是因为这个我才想,如果现在再不开始就太晚了。 ” 然后问绘画基础,“ 你过去画过画儿吗? ” “ 我小的时候很想作个画家,可是我父亲叫我去作生意,因为他认为学艺术赚不了钱。一年以前我开始画了点儿画。去年我一直在夜校上课。 ” 然后追问,“ 你怎么会认为自己还有一些绘画的才能? ” “ 我必须画画儿。 ” 还是不理解,“ 我告诉你我必须画画儿。我由不了我自己。一个人要是跌进水里,他游泳游得好不好是无关紧要的,反正他得挣扎出去,不然就得淹死。 ” 读到这里,我相信读者对思特里兰德一点都恨不起来,甚至隐隐觉得自己也出现过这种想法,但是可能到某个问题的时候,就此打住了。青年作家发问,其实是你我在发问。由传闻奢侈的生活,到见面落差,再到层层递进的对话,最后揭开谜底,让读者麻木的心兴奋,反正我读到这里热血沸腾,激动不已。《月亮与六便士》精彩地方还非常多,今天抛出两点,仅仅是自己的感悟,粗浅地方各位看官见谅。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