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不如去查文献~~~~乙烯胺产品是会用到的。
Crude oil demulsifier原油乳液在油品的生产和炼制中经常出现。世界上主要的粗品油都以一种乳液的形态产出。一种乳液由至少两种不相混溶的液体组成。其中之一是以一种极细的分散体如大约1mm直径的液滴悬浮于另一液体上。这些液体的其中之一通常为水,而另一个经常是油。油有可能极细地分散于水中。在这种情况下,乳液是一种水包油型。水被称作连续相,而油被称作分散相。相反地,如果油为连续相而水是分散相,乳液就称作油包水型。大多数的原油乳液属于这种类型。水分子之间相互吸引,同样地,油分子之间也是如此。但是在单个的水分子和油分子之间存在排斥力。排斥力在油和水的界面发生作用。表面张力将此界面面积降到一个最低值。所以,水滴在油包水乳液中是球形的。此外,单个的水滴倾向于形成聚集体,聚集体的总面积比所有液滴面积总和小。因此,一种由纯水和纯油组成的乳液是不稳定的。分散相趋于凝集,而两个分离的层面因此而形成。界面上的排斥力抵消,如通过特种化学品在界面上的累积可降低表面张力。在技术上,许多情形通过加入熟知的乳化剂以生产稳定的乳液而开发利用这种作用。任何以这种方式起稳定作用的物质必须具有能使其同时与水分子和油分子互相作用化学组成,即它应含有一个亲水基团和一个疏水基团。原油乳液因油中含有的天然物质而稳定。这些物质通常含有极性基团如羧基或酚基。它们可能以一种溶液或一种胶态分散体的形态存在。特别的影响是附着于末端。在此情形下,绝大多数的微粒分散于油相中并在油水界面累积,在此界面上,它们并排排列,极性基团指向水中。所以最后形成了一种物理稳定的界面层。像微粒层或石蜡结晶体似的固体包。以肉眼通常认识到的结果包覆在界面层中。这个机理解释了原油乳液的陈化和难于破除的事实。
近些年来,原油乳状液破乳机理研究多集中在液滴聚结过程的精细考察和破乳剂对界面流变性质的影响等方面。但由于破乳剂对乳状液的作用非常复杂,尽管在这个领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目前对破乳机理尚无统一论断。以下几种目前公认的破乳机理:③增溶机理。使用的破乳剂一个或少数几个分子即可形成胶束,这种高分子线团或胶束可增溶乳化剂分子,引起乳化原油破乳。④褶皱变形机理。显微镜观察结果表明,W/O型乳状液具有双层或多层水圈,两层水圈之间是油圈。液滴在加热搅拌和破乳剂的作用下,液滴内部各层相互连通,使液滴发生凝聚而破乳。此外,国内在对O/W型乳化原油体系的破乳机理研究方面也有一些研究工作,认为理想的破乳剂必须具备下列条件:较强的表面活性;良好的润湿性能;足够的絮凝能力;较好的聚结效果。
近些年来,原油乳状液破乳机理研究多集中在液滴聚结过程的精细考察和破乳剂对界面流变性质的影响等方面。但由于破乳剂对乳状液的作用非常复杂,尽管在这个领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目前对破乳机理尚无统一论断。以下几种目前公认的破乳机理:③增溶机理。使用的破乳剂一个或少数几个分子即可形成胶束,这种高分子线团或胶束可增溶乳化剂分子,引起乳化原油破乳。④褶皱变形机理。显微镜观察结果表明,W/O型乳状液具有双层或多层水圈,两层水圈之间是油圈。液滴在加热搅拌和破乳剂的作用下,液滴内部各层相互连通,使液滴发生凝聚而破乳。此外,国内在对O/W型乳化原油体系的破乳机理研究方面也有一些研究工作,认为理想的破乳剂必须具备下列条件:较强的表面活性;良好的润湿性能;足够的絮凝能力;较好的聚结效果。
你还不如去查文献~~~~乙烯胺产品是会用到的。
耐高温性能。原油破乳剂中的羟值是指每克试样中干剂羟基含量相当的KOH,其表征的是耐高温性能。原油破乳剂是指对原油乳状液脱水、脱盐等处理而开发的化学药剂,它主要通过破坏和影响乳状液界面膜强度或替换界面膜使乳状液脱稳而达到脱水等目的。
企业战略管理是在20世纪60年后期才初步形成的,是企业面对激烈变化,严峻挑战的环境,作出的带的长远性、全局性的谋划或方案,它是企业经营思想的体现,是企业走向兴盛的生命力。企业战略具全局性、长远性、竞争性、纲领性、动态性、指导性、风险性、创新性和相对稳定性。为企业的经营方向描绘了一幅蓝图,因而必须具有前瞻性,必须用于指导企业的业务经营,而不应是业务经营的附属品。战略作为一种规划具有很强的策略性,它的目的在于赢得相对竞争对手的持续优势。
论文关键词: 企业战略策划 ;原有业务;新业务
绪论: 企业战略策划可以定义为一门关于如何制定、实施、评价企业战略以保证企业组织有效实现自身目标的艺术与科学。它主要研究企业作为整体的功能与责任、所面临的机会与风险,重点讨论企业经营中所涉及的跨越如营销、技术、组织。财务等职能领域的综合性决策问题。
第一章“企业”、“战略”、“企业战略”的渊源
企业是人们值得探究的学科
企业是从事生产、运输、贸易等经济活动的部门,企业的产生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缓解就业压力,而在金融危机的今天,企业是人们值得探究的学科。美国的管理学家切斯特·巴纳德曾在他的代表作《经理的职能》一书中就道:“企业是一个物质、生物、个人、和社会几个方面因素构成的综合系统”。国外在企业经营管理领域中广泛使用战略概念是在1965年,是以美国学者安索夫的主要著作《企业战略》的问世为代表的。
“战略”一词早已存在,它源于战争和军事活动,它是战争实践、军事活动的理论概括,是指导战争全局的计划和策略,也就是克敌制胜的良策。早在我国的春秋时代、三国时代就成为我国历史上军事战略系统分析的典范,并被世界各国运用至今。
实例证明
毛泽东同志对战略含义的阐述更为深刻,颇有哲理。他在1963年末所著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指出:“一切带原则性的军事规律或军事理论,都是前人或今人做的关于过去战争经验的总结”、“只要有战争,就有战争的全局。研究带全局性的战争指导规律,是战略学的任务。研究带局部性的战争指导规律,是战略学和战术学的任务。”
企业战略就是企业面对激烈变化,严峻挑战的环境,力求得以生存和发展而作出的带有长远性、全局性的谋划或方案,它是企业经营思想的体现,是一系列战略性决策的结果,又是制订中长期计划的依据。
在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中,人们逐步把战略应用于广泛的领域,引用、运用于政党和政府的某一时期的政治活动,为实现总体目标所作的力量部署、对策、措施等战略规划,在经济活动领域中,指导国民经济或某些主要产业的发展都用战略性来部署。人们总认为企业战略是偶然决定的,或者认为它是最高决策者的信念、直觉的产物。在理论中常常以、仅仅用内容相关的“企业家活动”、“企业政策”、“长期计划”等名称出现。20世纪50年代末期,美国学者安索夫针对企业规模扩大并转向多种经营的形势,以确定企业目标作为决策的出发点,建立了自己的企业战略规划理论。1979年他又推出了另一部力作《战略经营》,研究以战略计划推向战略经营,分析了环境、战略、组织三者间的对应关系,进一步发展了战略模式的理论。20世纪80年代,战略管理得到了较大发展,经产业结构分析为基础的竞争战略理论占据了主导地位,从而形成了以资源、知识为基础的核心竞争力理论。
第二章企业战略策划的含义及发展历史
含义
根据理论和企业界多数人的看法,企业战略就是企业面对激烈变化,严峻挑战的环境,力求得以生存和发展而作出的带的长远性、全局性的谋划或方案,它是企业经营思想的体现,是一系列战略性决策的结果,又是制订中长期计划的依据。战略管理是一个包括战略制订(或规划开成)和战略实施的过程,也就是企业在制订和实施战略中作出的一系列决策和进行一系列活动,它由战略分析、战略选择和战略初稿三个主要部分组成。
发展历史
企业战略管理是在20世纪60年后期才初步形成,有学者将其形成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60年代:战略规划理论诞生60年代初期,安德鲁斯·克里斯滕森和安索夫奠定了战略规划的基础,他们重点论述了如何把商业机会与公司资源有效匹配,并论述了战略规划的作用。从60年代到70年代初,规划思想占据着战略的核心地位。
70年代:环境适应理论流行70年代是环境适应学源的年代。战略家越来越把环境的不确定性作为战略研究的重要内容,激烈的国际竞争与不确定性使人们更多地关注企业如何适应环境,即假设各种不同的市场环境,从而设计出各种不同的对策、措施来应对这些变化。在这一时期,管理不确定性变成了企业核心能力。
80年代:产业组织理论与通用战略研究哈滕和库伯通过对美国酿酒业的研究来探索战略与经营业绩之间的关系,尤其是解释经营业绩与战略及环境的关系,并认为业绩是战略与环境的函数。波特将产业组织理论引入战略研究,将重点放在行业特征分析上,强调市场力量对获利能力的影响。看来,交易成本理论、信息经济学、博弈论等纷纷被引入战略理论。80年代后期,许多学者把研究重点放在了跨国企业经营管理上。
90年代:资源基础论与核心能力说流行80年代后期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竞争无常规,没有通用战略,也没有万能灵丹,人们无法仅仅通过通用战略与企业特征来解释企业的优异表现,继而转向寻找企业竞争优势的源泉。80年代比较流行的产业理论被人们重新审视,甚至受到了普遍的批判。20世纪末,战略创新的理念,得到了深化,被人们广泛采用。由于经济全球化,技术信息化与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界出现了一系列的战略创新。即大规模定制、虚拟组织、归核化、竞合等。
第三章企业战略的概序
类型与构成要素
从企业为达到战略目标所采用的途径、手段来看,企业战略的构成要素有经营范围、资源配置、竞争优势和协同作用四种。
企业战略一般分为企业总体战略和企业经营战略两大类。企业总体战略考虑的是企业应该选择进入哪种类型的经营业务。经营战略考虑的则是企业一旦选定某种类型的经营业务,应该如何在这一领域里进行竞争或运行。
内容、特点及作用
为企业的经营方向描绘了一幅蓝图,因而必须具有前瞻性,必须用于指导企业的业务经营,而不应是业务经营的附属品。
战略作为一种规划具有很强的策略性,它的目的在于赢得相对竞争对手的持续优势。而且,战略还应成为一种将企业各事业部门、各职能部门、不同
羚锐牌通络祛痛膏品牌定位战略 河南羚锐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羚锐制药”),成立于1992年,2000年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是国内唯一一家以贴剂(膏药)为主的上市公司。在国内贴剂(膏药)市场,羚锐制药与天和、奇正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同时,羚锐制药也是贴剂(膏药)行业首个“中国驰名商标”的获得者。
2006年,从外部看羚锐制药的发展可谓一路顺风,波澜不惊。而对于企业内部而言,却刚刚经历了一场产品更名的风险,并且在背水一战中获得了胜利。
危机来临
羚锐制药面临产品更名的是骨质增生一贴灵。该品种是河南省批准的“保健药品”(后转为械字号),90年代以来销售额一直稳定在7000万左右,最高峰达到过8000万元。这个品种
在羚锐制药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一方面是企业起家产品,同时也是对企业利润贡献最大的产品之一。
羚锐制药很早就意识到骨质增生一贴灵药健字号的身份可能存在政策风险。
而这个品种的疗效确切,市场基础也较好,于是羚锐制药在骨质增生一贴灵的基础上进行了新药申报。2000年5月27日,经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核准产品正式品名为通络祛痛膏。2001年羚锐制药将以通络祛痛膏命名的新产品推出市场。
羚锐制药非常清醒地看到骨质增生一贴灵存在的政策变动风险,因此,如何迅速将骨质增生一贴灵的市场安全转移到通络祛痛膏上成为企业首要解决的问题。为此羚锐制药对通络祛痛膏进行了系列营销努力——聘请国内某著名营销策划公司,制定推广方案,在央视投入4000万广告费,大力宣传“骨质增生,关节疼痛,风湿痛,请用羚锐牌通络祛痛膏”,并在销售政策上给予倾斜等等。但出乎意料的是,通络祛痛膏当年销售仅4000万,而骨质增生一贴灵的销量仍然为7000万,显然骨质增生一贴灵的市场未被成功转移。
通络祛痛膏的惨败,使企业上下对于广告投入心存余悸。从此后,企业选择了“大终端小广告”的营销模式,在全国建立了近千人的销售队伍,其中终端促销员队伍达600人,希望来拉动通络祛痛膏的销售,而广告特别是大众传媒宣传基本停止了。然而,企业的努力也没有得到回报,通络祛痛膏的.年销售额下滑到2000万元左右,庞大的终端队伍在管理上耗费了企业管理层的大量精力,而骨质增生一贴灵在几乎没有得到任何营销支持的情况下,销售继续稳定在7000万元。
当羚锐制药用各种方法都未能将骨质增生一贴灵的7000万市场转移到通络祛痛膏上时,新的国家政策终于出台了。根据新规定,骨质增生一贴灵2006年必须停止生产,退出市场,这意味着以后市场上只能销售羚锐牌通络祛痛膏,羚锐制药将面临巨大的损失。为此,羚锐制药决策层经反复权衡考虑,最后决定再一次借助外脑力量,进行营销战略的全面调整。2005年11月,经过多次考察,羚锐制药确定成美营销顾问公司(以下简称成美)为其战略合作伙伴。
新定位,重拾一贴灵市场
成美的研究人员经过初步分析,认为要使骨质增生一贴灵的现有用户转而购买通络祛痛膏,首先需要明确目前购买骨质增生一贴灵的用户是谁,他们的需求是什么等,然后看通络祛痛膏是否能够满足这些需求。这是7000万市场能否转移的基础,因此也是研究的第一步。 经过各地终端走访,和促销人员的访谈,研究人员了解到尽管羚锐制药过去对骨质增生一贴灵的广告宣传包含骨质增生、风湿、关节痛、但其现有用户基本上为有骨质增生问题的患者。正如定位大师特劳特先生所言“命名是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骨质增生一贴灵”的产品名天然就给人专治骨质增生的感知,导致一般风湿痛或者关节疼痛的消费者绕道,而部分骨质增生患者则成为忠诚顾客。
而通络祛痛膏的用户则非常分散,这是因为通络祛痛膏的产品名并未明确指明适用范围,而企业的广告宣传包含了骨质增生、风湿痛、关节痛,涵盖了几乎所有的肌肉关节疼痛,加
上企业对终端的任务压力,只要有人买膏药,羚锐制药促销员就强推通络祛痛膏,因此可以说购买通络祛痛膏的用户需求是多样的。根据羚锐制药一线销售人员的反馈,这2000万并非是从骨质增生一贴灵用户中转过来,主要是强力终端抓住的新用户,这些用户是非常不稳定的,可能撤掉终端促销员就会导致市场的丢失。
了解了这些信息,大家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前期无法顺利将骨质增生一贴灵的市场转到通络祛痛膏上了,骨质增生一贴灵是专治骨质增生的膏药,而通络祛痛膏和市场上其他镇痛膏药没有什么不同,不如骨质增生一贴灵针对性强,自然难以转移,在消费者观念中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膏药。
看清楚这些存在于消费者头脑中的事实后,我们明确了——要想转移骨质增生一贴灵的7000万,就必须让消费者感知到通络祛痛膏就是原来的骨质增生一贴灵,还是那个专治骨质增生的膏药,它只是更名了而已。虽然这必定会然舍弃通络祛痛膏现有的2000万零散的市场,但研究人员经过与羚锐制药的深入沟通,提供翔实而全面的研究资料,最终企业痛下决心,同意成美的建议,舍弃这2000万市场,为新市场铺平道路。
为了转移骨质增生一贴灵的7000万市场,羚锐制药“被迫”接受聚焦“骨质增生”市场,但仍心存疑问,担心专注于骨质增生市场是否过于局限呢?毕竟骨质增生一贴灵过去十年间销量一直无法突破瓶颈,如果市场太小,而又为此舍弃了上述2000万市场,那结果不堪设想。 同时进一步研究发现,不仅是骨质增生一贴灵多年来出现销量瓶颈,奇正消痛贴、天和骨通贴膏均多年来没有出现增长,业内公认贴剂(膏药)市场的竞争格局已经形成,贴剂(膏药)市场的发展空间不大,这也是为什么羚锐制药减少广告投入的原因之一。
带着这些疑问,研究人员对贴剂(膏药)市场整体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表面上贴剂(膏药)市场形成了以奇正藏药、桂林天和、羚锐制药为代表的三家暂时领先,云南白药膏奋起直追的局面。但是在20多亿的贴剂(膏药)市场,三者销售金额总和不足整体贴剂(膏药)市场的30%,如果换成市场份额,因为奇正消痛贴每贴价格达到13元,骨质增生一贴灵4元左右每贴,天和骨通近2元每贴,而其他产品大多几毛一贴,如按销售数量计算,“三巨头”所占的市场份额远远低于30%。研究发现贴剂(膏药)市场尤其是二三级市场,主要被各地方性卫生材料厂生产的低价伤湿膏、麝香壮骨膏和虎骨膏之类的所占据。同时,市场上还有大量械字号膏药,如“苗老爹”、“贵州心意”等等。这些膏药凭借挂金等手段,在局部市场终端进行强力推销,也占据了不少市场。
研究人员经过综合分析认为,贴剂(膏药)市场并非格局已定,而是一个市场的成熟度相对较低,处于发展状态的市场,目前所谓的三足鼎立相当于马拉松在赛程不足一半的前三名而已,在未来一段时间里将存在着较大的市场空间。
整体贴剂(膏药)市场存在发展空间,让企业看到了一定的希望,但专注于骨质增生市场到底能有多大的市场前景仍需要一个明确的答案。毕竟市场上可以看到,无论是骨质增生一贴灵,还是天和骨通、奇正消痛贴以及云南白药膏宣传主题均为“痛就贴,包治一切疼痛”,尚未有品牌以病症细分市场的先例。成美针对这个问题从病理、药理等方面展开了研究。首先,发现骨质增生是现代人的常见病,如世界卫生组织统计资料显示,骨性关节炎(以骨质增生为病理特点)在女性患病率中占第四位,在男性中占第八位,60岁以上的人群中25%有骨性关节炎症状,而且随着现在人们长时间在电脑前的办公、游戏,,长时间的驾驶等,颈椎病、腰椎病等骨质增生病症已经迅速蔓延,而且呈现越来越年轻化的趋势,研究人员从以上信息判断,骨质增生用药市场有较大的市场基础。
骨质增生发病率高,消费者又倾向于专业用药原则,则细分市场可以成立。但现实情况是膏药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药品剂型,无论治疗何种问题,膏药都是通过“活血化瘀、消炎止痛”来缓解不适的,市场上没有一个贴剂(膏药)企业通过病症来细分市场的。从症状切入,细分市场,消费者容易接受吗?
针对这个问题,研究人员启用专业市场调研公司,对全国市场的消费者进行了调研。从调研中得知,首先,消费者认为骨质增生的发病是因为长了骨刺,而这与其他风湿痛、关节痛存在着差别。其次,消费者认为骨质增生的症状表现与其他病症是存在差别的:“骨质增生的症状主要表现为针扎一样的刺痛,更难以忍受,而风湿关节炎主要表现为钝痛等”。由于骨质增生症状的疼痛程度高,消费者对缓解疼痛的动机强烈,对膏药的价格敏感度较低,并且接受较高的价格,相对羚锐通络祛痛膏4元/贴左右的高价格而言,切入这个市场正逢其时。因此,消费者不仅接受骨质增生专用膏药,而且愿意用相对高的价格来解决骨质增生引起的不适。
综合以上信息,研究人员认为,对骨质增生专用膏药的细分市场存在,而且发病率高,消费者价格敏感度低,是贴剂(膏药)市场最值得占据的细分市场。过去由于缺乏企业的推广与教育,才造成了“骨质增生”非处方用药的细分市场影响力较小。
同时,从竞争角度开看,富有价值的“骨性关节炎(骨质增生)专用膏药”并没有被竞争对手所占据,而且天和骨通和云南白药膏的功能主治范围没有骨质增生,因此无法占据该定位,奇正消痛贴功能主治虽包含骨质增生等,但碍于现有市场构成也不大可能聚焦在骨质增生,这意味着竞争对手未来也难以占据。这为羚锐制药抢占“骨质增生专用膏药”定位赢得了时间。
那么对于富有价值的“骨性关节炎(骨质增生)专用膏药”市场,羚锐牌通络祛痛膏本身是否有这个实力和优势去占据这个市场呢?
羚锐通络祛痛膏产品是在骨质增生一贴灵基础上研发的,其功能主治中清楚明白地表明“用于骨性关节病瘀血停滞、寒湿阻络证,证见:关节刺痛或钝痛”即专门针对骨质增生问题,治疗骨质增生效果有保证,有产品力保证,过去十余年稳固的消费群也证明了这点。更为重要的是,看到了骨质增生专用膏药潜力后,经过企业后期积极争取,在新产品通络祛痛膏包装上保留了原产品名称“骨质增生一贴灵”,在产品包装上也按规定标注“通络祛痛膏在2000年新药批准前,系河南省批准的保健药品,其名称为骨质增生一贴灵”。如此一来,极大方便了骨质增生一贴灵老顾客进行有效对接。
经过上述研究,成美研究人员认为聚焦于“骨性关节炎(骨质增生)专用膏药”是现实的,能够将一贴灵市场实现安全转移。同时,从长远来看,如果羚锐制药能占据“骨质增生专用膏药”这个有价值的品牌定位,最终将形成自己独特的核心价值,给消费者一个购买的独特理由,可以长期建立强势品牌的目标。2006年1月,成美就上述研究结果,提交了《羚锐牌通络祛痛膏品牌战略研究报告》。经慎重考虑评定,羚锐制药接受了所有建议,并着手展开定位下的营销推广。
新定位,初显成效
2006年2月,宣传新定位的广告片拍摄完毕。在拍摄广告片之前,成美与羚锐制药市场部一起,与广告公司进行了深入的沟通,结合骨质增生膏药的主流消费群,确立“形象阳光”的俏夕阳舞蹈队作为羚锐通络祛痛膏的形象代言人,在广告创意上通过在新春晚会受到广泛好评的皮影戏演绎骨质增生症状,通过一群“活泼”的老年人在用过羚锐通络祛痛膏之后重现活力的画面,赢得了骨质增生患者的共鸣。由于一贴灵原有市场为全国市场,并看到市场前景的羚锐制药决定立即上央视,借助俏夕阳舞蹈组在春节联欢晚会的热度,“羚锐牌通络祛痛膏,骨质增生一贴灵”广告语传遍了中国的大江南北。
2008年,羚锐通络祛痛膏年销售量超过亿元,增长7千多万元,并且极大程度地带动了其他品种膏药的销售,羚锐制药贴剂年销量则达到4亿元,位居国内贴剂(膏药)销量第一。而09年上半年,羚锐通络祛痛膏销量已过亿,企业预计全年销量2亿元,而羚锐制药贴剂全年销量将稳过5亿元。由于品牌定位准确,广告有效地拉动了消费者,羚锐制药取消了沿袭十余年给经销商赊销的政策,全部采同现款现货。这证明羚锐通络祛痛膏已经进入了
强势品牌俱乐部,受到了强势品牌的待遇,极大程度降低了企业的财务风险。在终端上,羚锐制药改变了过去完全依赖人员强力推销的做法,裁减了4/5的导购人员,管理成本大幅下降,成功转为品牌拉动销售。
如果说销量是一个短期的指标,那么强势品牌的建立将是一个长期的目标,是一个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羚锐通络祛痛膏比销量增长更有意义的指标在于,解决了消费者为什么购买羚锐通络祛痛膏,给了消费者一个有价值的购买理由。并且抢占了骨质增生膏药的细分市场,形成了独特的品牌价值。
羚锐通络祛痛膏的营销成功,充分说明,在现代营销战争中,制定和实施成功的品牌战略才是赢得战争的关键,而目前仍让不少企业津津乐道的铺货率,强力促销等等“制胜法宝”,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将很快变得稀松平常,乏善可陈——只不过是每个企业生存下来的必备条件而已,而制定正确的品牌定位战略才是企业致胜的“根本大法”。正如特劳特先生所言: ——定位已彻底改变了当今的营销操作。
一、 公司概况
我公司是一家整合创意价值与制造优势,专注于制造高性价比的办公用品和学生文具用品的集团公司。公司致力于提供舒适、有趣、环保、高性价比的文具用品,让人们享受实用过程并激发使用者创意。
公司凭借多年累积的强大系统资源,已经建立起在书写工具、修正工具、本册、PP、包袋、办公文具等多方面的综合优势。辰光的系统优势,体现为卓越的研发技术优势、管理效率优势、营销网络优势。
辰光领先的品牌与全球分享,全球资源的高效整合利用,是辰光高速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全球知名品牌发展的必经之路。
二、产品介绍
1、书写工具系列
中性笔芯 中性笔 圆珠笔 活动铅笔 木头铅笔 钢笔 白板笔 荧光笔 记号笔 油漆笔 毛笔 台笔 签字笔 铅芯
2、修正工具
修正带 修正液 修正贴
3、橡皮类 4、尺类
套尺 直尺
5、胶类
胶棒
液体胶 白胶
6、画材类
油画棒 彩铅 橡皮泥 水彩笔
7、本册类
软抄本 硬抄本 铁钉本 活页本 缝线本 线圈本 胶套本
8、包袋类
书包 笔袋
时尚包包 便当袋 笔盒
9、PP类
文件夹 书套 纽扣袋 拉边袋 抽杆夹 文件袋 文件柜 文件架 档案夹
资料册 报告夹 板夹 名片夹 相册 风琴包 快劳夹 强力夹 单片夹 按钮袋 资料袋 记事板
10、桌面用品
图钉 工字钉 大头针 回形针 订书钉 订书机 起钉器
订书钉,订书器 打孔机 圆规 双面胶 铁夹 长尾夹 裁纸刀 美工刀 剪刀
笔筒/笔座 胶带 书立
11、电子类
迷你台灯 耳机 耳麦 计算器
论文关键词: 结核病;化学治疗;药物
抗结核药物是结核病化学治疗(简称化疗)的基础,而结核病的化学治疗是人类控制结核病的主要手段。结核病化疗的出现使结核病的控制有了划时代的改变,全球结核病疫情由此得以迅速下降。最早出现的有效抗结核药物当数链霉素(SM)。它发现于20世纪40年代,当时单用SM治疗肺结核2~3个月后就可使临床症状和X线影像得以改善,并可暂获痰菌阴转。对氨水杨酸(PAS)被应用于临床后发现,SM加PAS的治疗效果优于单一用药,而且可以防止结核分支杆菌产生耐药性[1]。发明异烟 肼 (INH)后,有人单用INH和联用INH PAS或SM进行对比治疗试验,再一次证明了联合用药的优势[2]。于是在此基础上产生了著名的结核病“标准”化疗方案,即SM INH PAS,疗程18个月~2年,并可根据药源和患者的耐受性将PAS替换为乙胺丁醇(EMB)或氨硫 脲 (TB1),俗称“老三化”[3]。70年代随着利福平(RFP)在临床上的应用以及对吡 嗪 酰胺(PZA)的重新认识,在经过大量的实验后,短程化疗成为结核病治疗的最大热点,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4,5]。当人类迈入2000年的今天,抗结核药物的研究已经获得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主要是利福霉素和氟 喹 诺酮这两大类药物,尤以后者更为突出。
一、利福霉素类
在结核病的化疗史上,利福霉素类药物的研究一直十分活跃。随着RFP的发现,世界各国出现了研制本类新衍生物的浪潮,相继产生了数个具有抗结核活性的利福霉素衍生物,但杀菌效果都不如RFP,RFP仍是利福霉素类药物中最经典的抗结核药物。
1.利福布丁(rifabutin,RFB,RBU):RBU对RFP敏感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是低的(< μg/ml),而对RFP耐药菌株的MIC明显增高(~ μg/ml)。此结果显示RFP与RBU存在交叉耐药;这么宽的MIC范围,又提示RFP耐药菌株对RBU有不同程度的敏感性,敏感比例高达31%。在MIC< μg/ml的结核分支杆菌株,或许可把RBU考虑为中度敏感[6]。RBU的亲脂性、透过细胞壁和干扰DNA生物合成的能力高于RFP,使之能够集中分布在巨噬细胞内而具有较强的活性。
RBU也有其不足之处。如RBU的早期杀菌作用不如RFP[7],可能与其血浆浓度低有关。有研究结果表明,RBU口服剂量300 mg 4 h后的峰值浓度仅为 μg/ml,比同剂量RFP的峰值约低10倍。究其原因,可能与RBU的口服生物利用度和血清蛋白结合率均低有关,前者只有12%~20%,后者仅为RFP的25%。
临床上已将RBU试用于不同类型的结核病人。香港胸腔协会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治疗同时耐INH、SM和RFP的结核病患者中,RBU和RFP的效果几乎相等[8]。但已有研究表明,RBU对鸟分支杆菌复合群有明显的作用。
2.苯并恶 嗪 利福霉素-1648(KRM-1648):苯并恶 嗪 利福霉素-1648属于3-羟-5-4-烷基 哌 嗪 ,为苯并恶 嗪 利福霉素5种衍化物之一。本品比RFP的MIC强16~32倍。小鼠实验结核病治疗结果显示:单剂KRM-1648 3 mg/kg的疗效明显优于RFP 10 mg/kg,与HE联用亦比RFP HE疗效佳。KRM-1648和其它利福霉素类的交叉耐药也必然是一问题,但纲谷良一[9]认为:由于KRM-1648比RFP有更强的杀菌作用,即使结核分支杆菌对RFP具耐药性,本药也能发挥一定的杀菌作用。
最近芝加哥的一份动物实验研究结果表明,KRM-1648、RBU和RFP这三种相类似的药物均对耐多药结核病(MDR-TB)无效[10]。
3. 利福喷丁(rifapentine, DL473, RPE, RPT):RPT又名环戊基 哌 嗪 利福霉素,于1976年由意大利Leptit公司首先报道,我国紧跟其后于1977年就已着手研制,并在1984年应用于临床。该药为RFP的环戊衍生物,据Arioli等[11]报告,其试管中的抗菌活力比RFP高2~10倍。本品口服后,胃肠道吸收良好,并迅速分布到全身组织中,以肝脏为最高,其次为肾、脾、肺及心脏,在脑组织中也有分布。人口服后4 h即达血浓度高峰。RPT的蛋白结合率可达98%~99%,因此组织停留时间长,消除半衰期时间亦较RFP延长4~5倍,是一种高效、长效抗结核药物。
我国使用该药替代RFP对初、复治肺结核进行了对比研究,每周顿服或每周2次服用RPT 500~600 mg,疗程结束时痰菌阴转率、病变有效率和空洞关闭率与每日服用RFP组相比,疗效一致,未见有严重的药物毒副反应。本药不仅有满意的近期效果,而且有可靠的远期疗效[12]。由于RPT可以每周只给药1~2次,全疗程总药量减少,便于督导,也易为病家所接受。
二、氟 喹 诺酮类(FQ)
第三代氟 喹 诺酮类药物中有不少具有较强的抗结核分支杆菌活性,对非结核分支杆菌(鸟胞分支杆菌复合群除外)亦有作用,为临床治疗开拓了更为广阔的前景。由于结核分支杆菌对氟 喹 诺酮产生自发突变率很低,为1/106~107,与其他抗结核药之间无交叉耐药性,目前这类药物已成为耐药结核病的主要选用对象。
氟 喹 诺酮类药物的主要优点是胃肠道易吸收,消除半衰期较长,组织穿透性好,分布容积大,毒副作用相对较小,适合于长程给药。这类化合物抗菌机制独特,通过抑制结核分支杆菌旋转酶而使其DNA复制受阻,导致DNA降解及细菌死亡。氟 喹 诺酮在肺组织、呼吸道粘膜组织中有蓄积性,浓度均超过结核分支杆菌的MIC。感染部位的组织浓度对血药浓度的比值较正常组织中高,在痰、支气管粘膜、肺等组织的药浓度/血清浓度为2或更高,显示了对肺结核的强大治疗作用。
1.氧氟沙星(ofloxacin, OFLX):OFLX对结核分支杆菌的MIC约~2 μg/ml,最低杀菌浓度(MBC)为1~2 μg/ml,在下呼吸道的组织浓度远高于血清浓度。OFLX有在巨噬细胞内聚积的趋势,在巨噬细胞中具有与细胞外十分相近的MIC,与PZA在巨噬细胞中产生协同作用。OFLX与其他抗结核药之间既无协同作用也无 拮 抗作用,可能为相加作用[13]。
OFLX的临床应用已有若干报道,尽管人体耐受量仅有中等程度抗结核作用,但不论对鼠实验结核或人结核病治疗均有肯定疗效。现在香港将OFLX与其它可供使用的配伍药一起,常规用于少数耐多药的慢性肺结核病人[8]。
我院采用含有OFLX的化疗方案治疗耐多药肺结核,获得了痰菌培养2个月阴转率50%、3个月62%以及6个月75%的可观效果。厂家推荐的用于治疗严重呼吸道感染的剂量为400 mg 2次/日。有人对22例单用OFLX 300 mg/d或800 mg/d治疗,持续9个月到1年,所有病人耐受良好,并显示较大的剂量效果较好[6]。多次用药后,血清或各种体液中无临床上明显的蓄积作用,有利于肺结核的长程治疗。人体对OFLX的最大耐受量为800 mg/d,我院选择的经验剂量为300 mg 2次/日。
2.环丙沙星(ciprofloxacin,CPLX, CIP):CIP对结核分支杆菌的MIC和MBC与OFLX相似,具有很好的抗菌活性,但由于有人认为该药在试管内和RFP一起应用有 拮 抗作用,所以临床应用的报道也还不多。CIP因胃肠吸收差,生物利用度只有50%~70%,体内抗结核活性弱于OFLX。基于上述因素,OFLX被更多地用于耐药结核病。
3.左氟沙星(levofloxacin, DR-3355, S-OFLX, LVFX):1986年开发的LVFX为OFLX的光学活性L型异构体,抗菌活性要比D型异构体大8~128倍。在7H11培养基中,LVFX抗结核分支杆菌的MIC50、MIC90均为 μg/ml。在7H12培养基中对敏感菌及耐药菌的MIC为~1 μg/ml(MBC1 μg/ml,),比OFLX强1倍。与OFLX一样,LVFX亦好聚集于巨噬细胞内,其MIC为 μg/ml(MBC是2 μg/ml),抗结核分支杆菌的活性也是OFLX的2倍。两者之间之所以产生这样的差异,可能与它们抗DNA旋转酶的活性不同有关[14]。
LVFX口服吸收迅速,服药后1 h血药浓度达 μg/ml,达峰时间(±) h。服用LVFX 4 h后痰中药物浓度平均 μg/ml,高于同期平均血液药物浓度 μg/ml,证明本品在体内吸收后渗透入支气管-肺屏障的浓度极高。而且,该药的副反应发生率只有。LVFX良好的抗菌活性、优良的药物动力学和较高的安全性以及与其他抗结核药间的协同作用[15],使LVFX正逐步替代OFLX而成为MDR-TB的主要治疗药物。
4.司氟沙星 (sparfloxacin, AT-4140, SPFX) 与洛美沙星(lomefloxacin, LMLX):SPFX是现行氟 喹 诺酮类中抗结核分支杆菌活性较高的品种。SPFX的MIC为 μg/ml,MBC μg/ml,较OFLX和CIP强2~4倍,亦优于LVFX。采用SPFX 50 mg/kg(仅相当于OFLX的1/6)就完全能够控制鼠结核病,临床上为达到最佳治疗结核的效果,宜采用400 mg/d。但SPFX对脑脊液的渗透有限,单次口服200 mg后脑脊液中的药物浓度分别低于或 mg/L。
LMLX对结核分支杆菌亦具有活性,但弱于对其它革兰阴性菌和阳性菌的活性。用于抗结核的剂量为400 mg 2次/日,如治疗超过一个月的患者可改为400 mg 1次/日。Primak等对43例初治肺结核用本药或RFP联用其它抗结核药进行疗效对比,3个月的痰菌阴转率不逊于RFP组。
SPFX与LMLX和氟罗沙星(fleroxacin)一样,因光毒性,使其在临床上的应用受到一定限制。
5. 莫西沙星(moxifloxacin, MXFX, Bay12-8039):MXFX因附加的甲基侧链可增加抗菌活性,属第三代 喹 诺酮药物。对结核分支杆菌的MIC为 mg/L,虽体外活性大致与SPFX和克林沙星(clinafloxacin)相当;体内如在鼠实验结核中,克林沙星无活性,而MXFX的杀菌力较SPFX更高[16]。MXFX对治疗结核具有一定的开发潜力。
尽管上述氟 喹 诺酮类药物具有较好的抗结核作用,但无论如何也不能和RFP相提并论[17]。由于氟 喹 诺酮类药物影响年幼动物的软骨发育,对儿童和孕妇的安全性至今尚无定论,原则上暂不考虑用于这二类人群。
三、吡 嗪 酰胺
PZA是一种传统的抗结核药物,后来对它的杀菌作用又有了新的认识。根据Mitchison[18]的新推论,虽治疗开始时病灶内大多数细菌存在于细胞外,但当其中某些菌引起炎症反应使pH下降,部分细菌生长受抑制,此时PZA较INH更具杀菌作用。所以在短程化疗开始的2个月中加用PZA是必需的,可以达到很高、几乎无复发的治愈率。目前国外正在研制新的吡 嗪 酸类衍化物[20]。
四、氨基糖苷类
1.阿米卡星(amikacin,AMK):卡那霉素由于它的毒性不适合于长期抗结核治疗,已逐渐被AMK所替代。AMK在试管中对结核分支杆菌是一种高效杀菌药,对大多数结核分支杆菌的MIC约为4~8 μg/ml。肌注 mg/kg(相当于 g/50 kg),1 h后平均血的峰浓度(Cmax)为21 μg/ml。美国胸科学会(ATS)介绍的肌注和静脉滴注的剂量均为15 mg/kg[6] ,并将AMK列入治疗MDR-TB的主要药物中。
尽管AMK的耳毒性低于卡那霉素,但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应监测该药的血浓度以确保剂量足够但不过高。具体做法可考虑每月测定一次高峰血液药物浓度,推荐峰浓度(静脉注射30 min后,肌肉注射60 min后)为35~45 μg/ml,可据此进行剂量调节。如果患者年龄在60岁或以上时,需慎用,因为AMK对年老患者的肾脏和第八对听神经的毒性较大。
2.巴龙霉素(paromomycin):巴龙霉素是从链霉菌(streptomyces rimosus)的培养液中获得的一种氨基糖苷类药物,有研究认为它具有抗结核作用[19]。Bates[20]则将其作为一种新的抗结核药物,并用于MDR-TB。
五、多肽类,结核放线菌素-N(tuberactinomycin-N,TUM-N;enviomycin,EVM)
结核放线菌素-N的'抗结核作用相当于卡那霉素的1/2,它的优点是对肾脏和听力损害比紫霉素和卡那霉素低。鉴于此药对耐SM或KM菌株有效,可用于复治方案。常用剂量为1 g/d,肌肉注射,疗程不超过3个月。上海市肺科医院临床应用的结果表明,密切观察下肌肉注射结核放线菌素-N 1 g/d 14个月,未观察到明显的药物副反应。
六、氨硫 脲 衍生物
较引人注目的是2-乙酰 喹 啉 N4吡咯烷氨硫 脲 ,MIC为 μg/ml,优于TB1。国内单菊生等报告的15种氨硫 脲 衍生物有4种具体外抗结核分支杆菌作用,MIC范围在~ μg/ml之间,其中以乙 烯 基甲基甲酮缩TB1对小鼠实验性结核病的疗效为著。
七、吩 嗪 类
这是一类用于麻风病的药物,近年来也开始试用于耐药结核病,其中对氯法齐明(氯苯吩 嗪 , clofazimine, CFM, B663)的研究最多[21]。CFM是一种吩 嗪 染料,通过与分支杆菌的DNA结合抑制转录而产生抑制分支杆菌生长的效果,对结核分支杆菌和牛分支杆菌的MIC为~ μg/ml。一般起始剂量为200~300 mg/d,当组织饱和(皮肤染色)时减为100 mg/d。它的另外一个重要作用是与β干扰素合用,可以恢复由结核分支杆菌25片段引起的细胞吞噬和杀菌活性的抑制作用,从而成为吞噬细胞的激发剂,属于免疫治疗的一部分,已经超出了单纯化疗的范畴[22]。CFM可引起严重威胁生命的腹痛和器官损害,应予以高度重视[23]。
有人报道,在11个吩 嗪 类似物中有5个体外抗结核分支杆菌活性等于或优于CFM(MIC90≤ μg/ml),其中以B4157最强(MIC90为 μg/ml),但仍在进一步研究之中[21]。
八、β内酰胺酶抗生素和β内酰胺酶抑制剂
结核分支杆菌也产生β内酰胺酶,但β内酰胺酶抑制剂如克拉维酸、舒巴坦在单用时并不能抑制结核分支杆菌的生长,而是通过抑制β内酰胺,使β内酰胺酶类抗生素免遭破坏[24]。当β内酰胺酶抑制剂与不耐酶的广谱半合成青霉素联合使用时,能大大增强这类青霉素的抗结核分支杆菌作用。其中的最佳联用当数氨 苄 西林或阿莫西林与克拉维酸的等摩尔复合剂[25]。一项27株结核分支杆菌的试管实验结果显示,阿莫西林单用时的MIC>32 mg/L,而与克拉维酸联用时MIC下降至4~11 mg/L,效果增加了2~7倍。这类代表性的复合剂有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奥格孟汀,augmentin),氨 苄 西林-克拉维酸和替卡西林-克拉维酸(特美汀,timentin)[26]。值得注意的是,氨 苄 西林加丙磺舒远远高于氨 苄 西林与克拉维酸联用时对结核分支杆菌的MIC90。如单用氨 苄 西林口服 g后的血清峰值为18~22 mg/L,加用1 g丙磺舒后可上升至25~35 mg/L。
由于β内酰胺酶类抗生素很难穿透 哺 乳动物的细胞膜而进入细胞内,有可能限制这类药物抗结核治疗的效果[27]。目前,这类药物的抗结核研究还限于实验阶段。
九、新大环内酯类
本类抗结核分支杆菌作用最强的是罗红霉素(roxithromycin, RXM, RU-28965),与INH或RFP合用时有协同作用。其它还有甲红霉素(克拉霉素,clarithromycin, CAM, A-56268)和阿齐霉素(azithromycin, AZM, CP-62933),主要用于非结核分支杆菌病的治疗[28]。
十、硝基咪 唑 类
近年来的研究认为,5-硝基咪 唑 衍生物作为新的抗结核药物具有相当好的开发前景。此类药物中的CGI-17341最具代表性,体外抗结核分支杆菌活性优于SM,可与INH和RFP相比拟,对结核分支杆菌的敏感菌株的MIC为~ μg/ml。实验动物中该药对感染结核分支杆菌小鼠的半数有效量(ED50)为 mg/kg,而INH和RFP的半数有效量分别为(~)和(~) mg/kg。其疗效与剂量显著相关,20、40、80 mg/kg的生存时间分别为(±) d、(±) d和(±) d。但是,5-硝基咪 唑 衍生物的抗结核研究尚未应用于临床。
十一、吩噻 嗪 类
吩噻 嗪 类中的氯丙 嗪 在早期的文献中报告能改善临床结核病,其浓度为~ μg/ml时能抑制巨噬细胞内结核分支杆菌,并增强SM、INH、PZA、RFP和RBU对抗细胞内结核分支杆菌的作用,该类药物中的 哌 嗪 衍生物三氟拉 嗪 (triluoperazine),也有与之相类似的效果。
十二、复合制剂
抗结核药物复合制剂的研制主要是为了提高病人的依从性和增加药物的杀菌效果。复合制剂有杀菌剂与抑菌剂、杀菌剂与增效剂等多种形式,一般是两药复合,也有三药复合的情况。部分复合制剂的药效仅仅是单药累加效应,目的是提高病人的依从性;另一部分则不仅提高了依从性,也起到了增进药物疗效的作用。
在众多复合剂中,力排肺疾(Dipasic)是最为成功的一个品种,它以特殊方法将INH与PAS分子化学结合。动物实验结果显示,力排肺疾较同剂量INH的效果高5倍,亦明显高于以物理方式混合的INH加PAS,而且毒性低、耐受性良好、容易服用、耐药发生率低。近年来,国内已开始自行生产这类制剂,如结核清、百生 肼 、力康结核片和力克肺疾等。
力排肺疾的临床应用有两大趋势,一是用于耐药结核病,二是用于轻型儿童结核病。用于耐药结核病的理论依据是:自从短程化疗问世以来,临床上已很少使用PAS,可望结核分支杆菌对PAS有较好的敏感性;再就是二药分子化学结合而产生的增效结果。力排肺疾服用方便,毒副反应少,更适合于儿童结核病患者。
其它复合剂型还有卫肺特(Rifater,HRZ)和卫肺宁(Rifinah,HR),这些复合剂只是物理性混合药物,本质上和组合药型类似。
已有的研究结果表明:使用复合剂的头8周痰菌阴转率为87%,高于单剂联合的78%;副作用前者为,低于后者的,但也有副作用以前者为高的报道;使用上复合剂较单剂联合更方便,有助于提高病人的可接受性[29]。
以上虽罗列了数大类药物在抗结核研究方面的进展,但应该认识到这些只不过是抗结核药物研究重新开始的序幕。因开发一种新的抗结核药物既需要财力和时间,还要评估其在试管和临床试用的效果,并非易事。从前一段时间看,由于发达国家的结核病疫情已经下降,而且认为已经有了有效的抗结核药物,而发展中国家无能力购置昂贵的药物,这些都是为什么尚无治疗结核病新药问世的一些理由。由于目前伴有HIV感染的结核病发病率增加和耐多药结核分支杆菌的出现,以及预料今后耐RFP菌株的发生率将会增高,所以导致急需迅速开发新的抗结核药物。抗结核新药的研究,在美国、欧洲和亚洲的实验室,已经从过去10年基本静止状态发展到一个活力相当大的时期。虽然Hansen疾病研究实验室筛选了可能用于抗结核的近5 000种化合物,但还没有发现高质量的化合物,而且该项目的因素评估工作还需要数年之久。何况即使在实验室初步证实有效的药物,用于人体是否有效和足够安全,尚待揭示,可谓任重道远。抗结核药物研究除直接开发新药外,还要认识到随着靶向释药系统的发展,利用脂质体或单克隆抗体作载体,使药物选择作用于靶位,增加药物在病变局部或细胞内的浓度,以改进疗效。文献早已报道了脂质体包埋的INH和RFP对鼠实验结核病的治疗取得良好效果。有人以携有吞噬刺激素(tuftsin)的RFP脂质体治疗实验鼠结核病,每周2次,共2周,使小鼠肺脏活菌数下降的效果比游离RFP至少强2 000倍,其疗效非同一般。目前脂质体虽尚无制剂上市供临床应用,但为今后提高难治性结核病的疗效、降低副反应,提供了令人鼓舞的前景。由此来看,未来结核病化疗的研究重点将仍在于寻找更为高效的杀菌剂或(和)灭菌剂,进而减少服药数量和服药次数、缩短化疗疗程、提高病人的依从性。
海洋生物来源药物先导化合物的研究进展【摘要】海洋生物中活性物质丰富,本篇文章对国内外近3年来从海洋生物中分离提取到的萜类化合物以及糖苷类化合物进行了归纳,并对其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这些新发现的萜类化合物广泛分布于海藻、珊瑚、海绵以及一些海洋真菌等海洋生物中,主要以单萜、倍半萜、二萜、三萜结构型式存在;而糖苷类化合物在海藻、海绵、海参、海星等海洋生物中发现大部分以糖苷脂、甾体糖苷、萜类糖苷型式存在。【关键词】海洋生物萜类化合物糖苷类生物活性【Abstract】.【Keywords】Marineorganism;terpenoid;glycoside;bioactivity海洋是生命之源,由于海洋环境的特殊性,具有高压、低营养、低温(特别是深海)、无光照以及局部高温、高盐等生命极限环境,海洋生物适应了海洋独特的生活环境,必然造就了海洋生物具有独特的代谢途径和遗传背景,必定也会有新的、在许多陆地生物中未曾发现过的新结构类型和特殊生物活性的化合物。萜类物质是一类天然的烃类物质,其分子中具有异戊二烯(C5H8)的基本单位。故凡由异戊二烯衍生的化合物,其分子式符合(C5H8)n通式的均称萜类化合物(terpenoids)或异戊二烯类化合物(isopenoids)。但有些情况下,在分子合成过程中由于正碳离子引起的甲基迁移或碳架重排以及烷基化、降解等原因,分子的某一片断会不完全遵照异戊二烯规律产生出一些变形碳架,它们仍属于萜类化合物。海洋生物中萜类化合物主要以单萜、倍半萜、二萜、二倍半萜为主,三萜和四萜种类和数量都较少,且大部分以糖苷形式存在。萜类化合物是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分布于海藻、珊瑚、海绵、软体动物等海洋生物中,具有细胞毒性、抗肿瘤活性、杀菌止痛等活性作用。糖苷的分类有多种方法,按照在生物体内是原生的还是次生的可将其分为原生糖苷和次生糖苷(从原生糖苷中脱掉一个以上的苷称为次生苷或次级苷);按照糖苷中含有的单糖基的个数可将糖苷分为单糖苷、双糖苷、三糖苷等;按照糖苷的某些特殊化学性质或生理活性可将糖苷分为皂苷、强心苷等;按照苷元化学结构类型可分为黄酮糖苷、蒽醌糖苷、生物碱糖苷、三萜糖苷等,海洋类的糖苷大部分是按照此特点分类的,主要包括鞘脂类糖苷、甾体糖苷、萜类糖苷和大环内酯糖苷等,在很多海洋生物如海藻、珊瑚、海参、海绵等中均发现有糖苷类化合物存在。已有的研究表明海洋糖苷类成分大都具有抗肿瘤、抗病毒、抗炎、抗菌、增强免疫力等生物活性。抗白血病和艾氏癌药物阿糖胞苷Ara-C(D-arabinosylcytosine)1、抗病毒药物的Ara-A2以及Ara-C的N4-C16-19饱和脂肪酰基化衍生物3是海洋糖苷类药物成功开发的典范〔1〕。本篇文章对国内外自2005年来从海洋生物中分离提取到的萜类化合物以及糖苷类化合物进行了总结。1萜类化合物单萜2005年等人〔2〕对从红藻Plo
OES二甲基硅油乳化剂康星OES 二甲基硅油乳化剂 高稳定硅油乳化剂 康星OES二甲基硅油乳化剂,市场上最优秀的二甲基硅油乳化剂,主要成分为硅氧烷类表面活性剂和助乳化剂,乳化能力优异,乳液稳定,主要用于生产各种硅油乳液或膏体型产品中,如用于汽车美容、家具、皮革等清洗、上光产品及硅油乳液类脱模剂,用于金属、塑料、橡胶、玻璃等加工行业。 【化学成分】100%表面活性剂 (不含各种类型增稠剂!) 【技术指标】 外 观:淡黄色液体 含 量:≥100% p H 值:(1%水溶液) 用 量 :硅油质量的20%~30% 【性能及特点】 1、本品乳化硅油可应用汽车、家具、日用化工、皮革等清洗、及建材、铸造行业脱模、润滑。 2、乳化剂的用量约为硅油量的20%~30%。 3、配制过程:将硅油和乳化剂混合搅拌均匀,向其中缓慢加水,保持良好的搅拌,得到稳定的白色粘性乳液。 实例配方: 1,乳 化 剂 5% 2,硅 油 20% 3,水 75% 乳液粘度: 稳定性6个月以上。
无机油乳化剂国内首创:无毒环保高效:无机油乳化剂无机油乳化剂,是成都恒丰宏业洗涤剂厂最新研发的专门针对无机油的新型无毒环保乳化剂。一、产品优势1、开创无机油乳化剂无毒环保新时代。过去对无机油的乳化都是使用毒性极大的各种溶剂。对生产者和使用者身体都具有极大的危害。现在无毒环保无机油乳化剂的问世,将是对这一领域的巨大贡献。2、开创无机油独立乳化新时代。过去对无机油乳化都是使用:溶剂+乳化剂+清洗剂的复配产品,工艺复杂,成本高,效果差。现在对无机油的乳化只需一种,即用即乳化,高效快速成本低。3、快速乳化各种润滑油、机械油、矿物油、离合油、齿轮油、刹车油、机油、油墨等无机油类。二、产品性能1、广泛适用于各种润滑油、机械油、矿物油、离合油、齿轮油、刹车油、机油、油墨等无机油类的快速乳化。2、广泛用于各种工业清洗剂、工业除油剂、洗手粉的添加剂。3、耐酸不耐碱,易溶于水。产品为酸性。三、使用方法要求在无水状态下用无机油乳化剂直接乳化,完全乳化后用水冲洗。四、各种配方(比例视需要的效果和成本自定)1、工业除油粉:无机油乳化剂+元明粉2、无水洗手粉:无机油乳化剂+珍珠岩粉3、无机油洗手粉:无机油乳化剂+石粉
超级离子乳化剂要点提示:******乳化剂实现被动乳化升级到自动乳化领域,成功完成革命性突破,全球领先。******离子型超级乳化剂,完全中性乳化,不伤手。******11种全球领先的特别自动乳化功能,让他无所不能。超越所有乳化剂。******自动乳化+自动溶解+自动渗透+自动分散+自动除油+自动破胶+自动脱脂+自动溶垢+自动清洗+自动除腊+自动去污,完美的全能多面性,功效强大到超出你想象。******替代现有的乳化清洗剂让你成本下降30--70%,效果大幅提高。******一种原料能生产三十种产品,天下无双。非常高泡,满足高泡产品的需要。******工业液体油污即乳即溶,速度快得你惊奇不已。******超级离子乳化剂与超级自动乳化剂最大的区别是:基本功能都差不多,超级离子乳化剂是高泡中性,超级自动乳化剂是低泡碱性。超级离子乳化剂,是成都恒丰宏业洗涤剂厂最新研发的超越现有乳化剂并领先国际的超级离子乳化剂,其超级自动乳化功能是普通乳化剂无法比拟的,具有下列特点:一、特别的功能作用1、超级自动乳化功能,自动能将两种或多种互不相溶的物质乳化成为均匀分散体系的具有表面活性的单一或复合性化学物质。不需要反应釜、乳化机和其他加温加热设备,这种自动乳化功能是目前国际上没有一种乳化剂能完成的,具有国际领先水平。2、超级自动溶解功能,能自动溶解石油、石油附产品、润滑油、机械油、矿物油、离合油、齿轮油、刹车油、机油、油墨、脱模油、压缩机油,冷冻机油,真空泵油、内燃机油、柴油机油、汽油机油、船舶用油、轴承油、导轨油、液压油、液力传动油、金属加工油、电器绝缘油、电动工具油、热传导油、防锈油、汽轮机油、精油、淬火油、拉伸油、燃料油、其他场合用油等无机油类。整个溶解过程是自动完成,不需要大型设备。这种自动溶解功能是目前国际上没有一种溶剂能完成的,具有国际领先水平。3、超级自动渗透功能,自动穿透物质坚韧外层,直接渗透到核心。这种自动渗透功能是目前国际上没有一种渗透剂能完成的,具有国际领先水平。4、超级自动分散功能,自动对难于溶解于液体的无机和有机的固体颗粒进行分散,同时又能防止固体颗粒的沉降和凝聚,达到悬浮液所需的目的。5、超级自动除垢功能,自动对污垢、泥垢、油垢、茶垢、酸雨垢、汗垢等垢体进行瓦解、溶垢、剥离,快速清除垢体,这种自动除垢功能是目前国际上没有一种除垢剂能完成的,具有国际领先水平。6、超级自动破胶功能,自动对胶粘剂进行粘性结构破坏,达到胶粘性失效,完成粘性物体清除。这种自动破胶功能是目前国际上没有一种脱胶剂能完成的,具有国际领先水平。7、超级自动除腊功能,自动对各种腊质进行分子结构分解,达到腊质失效,完成除腊。这种自动除腊功能是目前国际上没有一种除腊剂能完成的,具有国际领先水平。8、超级自动脱脂功能,自动对各种脂肪、油脂的脂粒结构进行皂化、分解,达到脂粒脱脂。这种自动脱脂功能是目前国际上没有一种脱脂剂能完成的,具有国际领先水平。9、超级自动除油功能,自动对各种食用油、植物油、矿物油、精油、机械油、石油、无机油和有机油类,进行分解、溶解、皂化、脱离,达到快速除油目的。这种自动除油功能是目前国际上没有一种除油剂能完成的,具有国际领先水平。10、超级自动清洗功能,自动对各种工业污渍、民用污渍、生活污渍、重油污渍、环境污渍进行瓦解、分化、脱离、溶解、抗污垢再沉淀,达到快速去污的目的。这种自动清洗功能是目前国际上没有一种清洗剂能完成的,具有国际领先水平。11、超级自动去污功能,自动对各种汗渍、重油污、生活污渍进行瓦解、分化、脱离、抗污垢再沉淀,达到快速去污的目的。这种自动去污功能是目前国际上没有一种清洗剂能完成的,具有国际领先水平。
二甲基硅油乳化剂分类名称:二甲基硅油乳化剂活性成分:丙烯醇聚醚、聚硅氧烷性 状:本品为无色或微黄色半透明油状液;PH值:;离子特性:非离子型;有效成分≥。用 途:用于有机硅消泡剂生产中聚硅氧烷的高效乳化。性能特点:本品采用特种聚醚经复配、聚合而成。在有机硅消泡剂生产中,用于乳化二甲基硅油。本品作为二甲基硅油的乳化剂具有无可比拟的方便性,生产时无须再添加其他乳化剂;时具有良好的安定性,能够在常温下轻易乳化硅油。本产品除了具有改性聚硅氧烷的表面活性外,还具有特别的消泡和抑泡效能,可以增加有机硅消泡剂的抑泡时间。本品具有高温特性,可与聚硅氧烷组合配成高温消泡剂。适用于不宜使用一般硅油乳液和一般硅油乳液难以胜任的场合。使用方法:在有机硅消泡剂配方中与二甲基硅油比例可按照1::3的比例调整。
第一作者:Xianjin Shi
通讯作者:黄宇、熊宇杰、曹军骥
通讯单位:中科院地球环境研究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DOI:
全文速览
太阳光驱动的CO2与水甲烷化过程,是同时解决碳中和问题与生产燃料的重要途径。然而,由于竞争反应的存在,实现高选择性的CO2甲烷化仍然是一个挑战。尽管如此,催化剂设计的各个方面均可以调控,以对催化结果产生有意义的影响。在本文中,作者开发出一种聚合物氮化碳(CN)负载的单原子Pt光催化剂,并将其用于水蒸气存在条件下的高选择性CO2甲烷化过程。通过实验表征和理论模拟表明,采用作者合理设计出的合成策略,广泛开发的Pt CN催化剂可适用于选择性CO2甲烷化。该合成策略可以在CN中产生缺陷,并在配位铂原子近端形成羟基。在纯水条件下的光催化CO2还原过程中,该光催化剂表现出优异的CH4生成活性和碳选择性(99%)。该研究为选择性CO2甲烷化光催化剂的设计提供了原子尺度上的见解。
背景介绍
太阳光驱动CO2还原制备高附加值化学品,是一种既能应对温室气体排放挑战,又能生产燃料的极具前景的策略。为此,科研人员已开发出许多用于CO2光还原的催化剂,包括含金属材料(如金属氧化物、金属硫化物、金属有机框架)和无金属材料(如氧化石墨烯、氮化碳)。尽管生成CO的选择性相对较高,但水存在条件下的高选择性CO2甲烷化(即在没有牺牲剂的帮助下将CO2和H2O转化为CH4)仍然是光催化领域的一个挑战。众所周知,光催化CO2和H2O转化为CH4是一个典型的多电子还原过程。该过程为光催化剂的设计设定出高标准:i)活性位点应积累丰富的光生电子以促进转化过程;ii)H2O还原产生的氢原子应优先传输至活性位点,在活性位点处CO2被吸附和活化以形成C-H键,而不是析出H2。因此,活性位点的设计和半导体选择,是通过光催化实现高选择性CO2甲烷化的关键。
在半导体的选择方面,得益于可见光响应、高地球丰度和高稳定性,聚合物氮化碳(CN)是光催化CO2还原反应的一个极具前景的候选材料。然而,CO2光还原的主要限制源于C-N形成π-共轭平面,沿着该平面的电荷传输受到阻碍。因此,光生载流子的快速复合在动力学上限制了CO2在CN上的光还原效率。为了克服上述限制,科研人员付出巨大的努力如元素掺杂、构建异质结和纳米结构调节等,来调控电荷动力学。然而,这些策略无法将光生电子定位于CO2被吸附和活化的活性位点上。因此,在π-共轭平面上引入金属原子已被广泛研究。利用C-N单元的优势,金属原子可以很容易地与π-共轭平面进行配位,不仅作为活性位点以提高催化性能,还可以促进电荷分离和传输。在这些金属中,Pt是使光生电子局域化的最佳金属,并且可以合理地设计成与CN集成的单原子位点。单原子Pt已被证明是光催化反应以及C=N键重构的活性位点,为 探索 其在光催化CO2甲烷化中的潜力铺平道路。尽管这种Pt-CN催化剂组合可以满足电子局域化的要求,但光催化CO2甲烷化应用仍然受到竞争性析氢反应的影响;并且当使用H2O作为氢源时,竞争反应很容易在Pt位点处发生。当然,通过将H2O供应转变为气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析氢;然而,如果H原子是在Pt位点处形成的,那么H原子向H2的演化仍然无疑超过C-H键的形成。该情况引发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即这样一种被广泛研究的Pt-CN催化剂组合是否可以重新设计,使富电子的Pt位点优先用于CO2活化,而H原子的形成和供应发生在π-共轭平面的其它位点处。
在本文中,作者合理地开发出一种调控单原子Pt局域环境的合成策略,以改造Pt-CN催化剂组合。通过光辅助开尔文探针力学显微镜(KPFM)和时间分辨表面光电压谱(TR-SPV)可以证明,改造后结构中孤立分散的Pt单原子与CN配位以定位光生电子。更重要的是,该合成方法可以产生缺陷,并在与配位Pt原子相邻的CN中形成羟基。当Pt位点被指定用于CO2吸附和活化时,相邻的羟基可以使H原子优先在CN上形成,从而克服Pt-CN在光催化CO2还原过程中存在的局限性。原位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表明,Pt位点的局域电子可以选择性地活化吸附的CO2,进而与CN提供的H原子形成C-H键。同时,*CO反应中间体与Pt位点的结合可以得到显著增强,从而避免副产物的形成。因此,该Pt-CN催化剂在纯水系统中表现出高达99%的CH4产物碳基选择性。该研究为在原子尺度上设计光催化剂以调控多电子CO2光还原过程的反应路径提供了新见解。
图文解析
图1 . (a)Pt@Def-CN的合成过程示意图;P-CN, Def-CN和Pt@Def-CN的(b)XRD衍射和(c)FTIR光谱;(d,e)Pt@Def-CN的AC-HAADFSTEM图,图d和e中的比例尺分别为10 nm和2 nm;(e)Pt@Def-CN的EDS元素映射,比例尺为5 nm。
图2 . Pt@Def-CN, Pt箔和PtO2的(a)Pt L3-edgeXANES光谱,(b)k3加权傅里叶转换Pt L3-edgeEXAFS光谱;(c) Pt@Def-CN和Def-CN的N 1s XPS光谱;(d)Pt@Def-CN, Pt箔和PtO2的小波变换光谱;(e)Pt周围的局域原子结构,其中碳为棕色、氧为红色、氢为粉色、氮为灰色、铂为深灰色。
图3 . (a)在H2O体系中,P-CN, Def-CN, Pt@Def-CN和PtNPS@Def-CN的光催化CO2还原制CO, CH4和H2转化率和碳基选择性;(b)Pt@Def-CN在六次光催化循环中的稳定性;(c)Pt@Def-CN的光催化13CO2还原生成13CH4产物的GC-MS分析。
图4 . (a)Pt@Def-CN的AFM图;Pt@Def-CN在(b)黑暗条件和(c)光照条件下的KPFM图;(d)黑暗状态和光照状态下的CPD曲线;(e)P-CN, Def-CN和Pt@Def-CN的TS-SPV响应;(f)P-CN, Def-CN和Pt@Def-CN的稳态PL光谱。
图5 . (a)P-CN, Def-CN和Pt@Def-CN的CO2吸附结果;(b) Pt@Def-CN催化剂上CO2还原过程的原位FTIR光谱;(c)Pt@Def-CN和Def-CN催化剂上CO2还原制CH4的自由能图。
总结与展望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在CN的缺陷位点引入单原子Pt并生成-OH基团,成功地在原子尺度上设计出一种光催化剂用于CO2与H2O甲烷化过程。在纯水系统中,该光催化剂表现出优异的CO2还原活性( µmol g 1 h 1CH4析出)和CH4选择性(99%)。得益于-OH基团的存在,大量的CO2在催化剂表面富集。随后,单原子Pt可以使光生电子局域化,从而活化吸附的CO2,并通过随后的加氢形成CH4。同时,CN中的光生空穴与H2O反应生成*H和O2以提供氢源。在此过程中,单原子Pt可以有效地降低限速步骤的能垒以加速反应,并增加*CO的脱附能以提高CH4的选择性。值得注意的是,鉴于-OH基团和吸附CO2所创造的独特环境,Pt位点对H2的析出不会起主要作用。此外,通过实验表征和理论计算证明单原子Pt位点、CN缺陷和-OH基团基于不同功能的协同作用机制。该研究为在原子尺度上设计光催化剂以增强CO2光还原制备CH4性能提供了新见解。
文献来源
Xianjin Shi, Yu Huang, Yanan Bo, Delong Duan, Zhenyu Wang, JunjiCao, Gangqiang Zhu, Wingkei Ho, Liqin Wang, Tingting Huang, Yujie Xiong. HighlySelective Photocatalytic CO2 Methanation with Water Vapor onSingle-Atom Platinum-Decorated Defective Carbon Nitride. Angew. . Ed. 2022. DOI: .
文献链接:
背景介绍
在过去的十年中,电催化CO2还原反应 (CO2RR) 与H2O生成C2+化合物已成为热门研究领域。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发电,可再生电力成本不断降低。可再生电力和电催化CO2RR的结合将有助于建立碳中和过程。其次,对高能分子的电催化CO2RR能够以化学能的形式储存电能。第三,最近的研究表明,电催化CO2RR可以实现C2+烯烃和含氧化合物的高选择性。同样令人感兴趣的是,电催化的C-C偶联可能通过与热催化氢化不同的机制进行,这为控制C-C偶联和产物选择性提供了新的机会。
除了电催化CO2RR外,电催化CO还原反应 (CORR) 生成C2+化合物近年来也备受关注。这不仅是因为CO是一种丰富且廉价的碳原料,可以从各种资源中生产,例如天然气/页岩气、煤炭和生物质,而且还因为可以构建通过CO将CO2 转化为C2+化合物的间接途径。间接途径包括两个步骤,即技术上成熟的电催化 CO2RR到CO,然后是电催化CORR到C2+化合物。如果可以开发出具有高选择性、活性和稳定性的电催化CORR的高效催化剂,则间接途径将是有希望的。
已经发表了多篇关于直接电催化CO2RR的优秀评论文章。然而,到目前为止,关于电催化CORR的评论文章很少。由于CO通常被认为是电催化CO2RR到 C2+化合物的关键反应中间体,因此电催化CO2RR和CORR之间肯定存在相似之处。然而,CO2RR和CORR之间的差异也是已知的。例如,在电催化CO2RR 中,C2H4的选择性通常高于Cu催化剂中的C2+含氧物(主要是C2H5OH),而在许多文献中,C2+含氧物是电催化CORR中的主要C2+产物。
本文回顾重点介绍了在铜基催化剂上电催化CO2RR和CORR转化为C2+化合物(包括 C2H4、C2H5OH、CH3COO 和 n-C3H7OH)的异同。首先,我们将介绍CO2 和CO电催化还原的基本知识,包括阴极和阳极反应、电催化反应器和关键性能参数。接下来,将讨论反应机制,特别是C-C耦联机制。此外,将强调为这两条路线开发高效催化剂和系统的进展。我们将分析决定电催化CO2RR和CORR的选择性、活性和稳定性的关键因素(主要包括催化剂、反应器配置和反应条件)。最后,我们将重点介绍这个蓬勃发展的研究领域的机遇、挑战和可能的未来发展趋势。
图文解读
图1 CO2RR直接途径和间接途径
表1 电催化平衡电势
图2 三种反应器
图3 关键性能参数
图4 C-C耦联机制
图5 C-C耦联后生成C2H4和C2H5OH的机制
图6 双金属铜基催化剂原理
原文链接: Electrocatalytic reduction of CO2 and CO to multi-carbon compounds over Cu-based cataly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