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首页 学术论文知识库 问题

德国对干旱区水资源的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德国对干旱区水资源的研究论文

1 关于严格限制西北干旱区荒地开垦的若干对策与建议2 新疆阿尔泰山区白湖水质水量基本特征3 塔里木河流域水化学组成分布特征4 近20a塔里木河干流区土地利用变化特征5 内蒙古中北部球囊霉素相关土壤蛋白的分布及其环境影响6 不同培肥方式对伊犁新垦区淡灰钙土的熟化效果7 黄河源玛多县退化草地土壤温湿度变化特征8 近52a长白山苔原带生长季气候变化特征9 河西走廊东部冰雹的气候特征及天气特征10 敦煌地区“6·16”暴雨的热力和动力特征11 乌鲁木齐夏季水汽日变化及其与降水的关系12 基于标准降水指数的多尺度叠加干旱监测指标及其等级划分13 农牧民气候变化适应意愿及影响因素——以鄂尔多斯市乌审旗为例14 沙棘AM真菌孢子形态结构及其生态适应性15 酒泉绿洲天然胡杨林主要生长季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

一、大型沉积盆地深层地下水资源勘查与评价取得重要进展

在世界大多数干旱区下面,普遍分布着巨型的沉积盆地,如撒哈拉大沙漠盆地、澳大利亚大自流盆地、塞纳-内盖夫盆地等,其中蕴藏着非常丰富的地下水(一般为深层地下水)资源,并得到了广泛的开发利用。我国西北干旱区下面也存在着大型承压自流盆地。如鄂尔多斯盆地和黄土高原下面的白垩系承压自流盆地、柴达木盆地、塔里木盆地和准葛尔盆地。在这些盆地中,可能存在着丰富的地下淡水资源。由于深层地下水埋藏深且分布面积大,组成含水层的地质结构和岩石成分极其复杂,使深层地下水的评价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料对整个盆地内地下水系统进行合理的评价是对地下水研究者的巨大的挑战。主要进展有以下三个方面:

1.应用放射性重(锶)同位素研究沉积盆地中的古地下水

在深层地下水评价中非常有前景的同位素是放射性重同位素锶。可以根据锶同位素来获取与水成沉积物有关的地下水来源及其特征等重要信息。例如在埃及塞纳南部、非洲乍得地块中心、澳大利亚大自流盆地的补给区、美国内华达州亚卡(Yucca)山美国核废物和有毒废物处置场地研究基地、以及内华达州南部的灰草地区的深层地下水的研究中利用了重同位素锶获取了深层地下水补给来源和水-岩相互作用等重要的信息。

2.应用数学方法分析沉积盆地中地下水成因机制

尽管有关深部含水层的资料稀少,但有人还是尝试利用数学方法,对零散的多变量(如各种化学、同位素、岩性及构造等变量)加以整理,从中识别出与地下水有关的有用信息。以色列的教授首次将主成分分析(PCA)方法用于塞纳半岛(埃及)—内盖夫(以色列)沙漠地区下伏的努比亚砂岩中的深部地下水的研究之中。另外,以色列的等在对阿拉伯干谷南部干旱冲积盆地地下水的研究中使用了聚类分析法和混合单元模型。

3.沉积盆地中地下水成因的新观点及其现象学研究方法

学术界对大型沉积盆地中的地下水(尤其是深部地下水)的运移机制有不同的认识。根本的问题是:是否存在水力连续性的问题。近些年来,一些学者对普遍使用的径流模型用于深部地下水的研究提出了质疑。在1995年,以色列水文地质学家等人使用了滞流含水层的概念和现象学的方法来研究沉积盆地中地下水圈闭体的存在及其特征。指出地下水圈闭体不仅存在于古老的大型沉积盆地之中,还存在于小规模的较年轻的沉积层序中。有关滞流地下水圈闭体的普遍存在及其水文意义的讨论引起了水文界的广泛关注。这一研究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还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二、先进的地下淡水勘探技术应用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找水

1.遥感和GIS技术

使用遥感与GIS技术能够快速进行物探详勘靶区的选址,准确地指导钻探工作。提高钻孔定位的成功率。目前在干旱区地下水勘探中,使用的遥感资料包括:陆地卫星专题成像仪图像、陆地卫星多光谱扫描仪(MSS)图像、陆地卫星定点仪(SPOT)数据以及各种比例尺的航片和航空雷达照片。例如,英国赫特福德大学的教授在加纳沃尔塔盆地应用遥感与GIS技术识别地下水开采有利地带的工作;瑞典查默斯理工大学的Per Sander和美国沙漠研究所的及共同在加纳沃尔塔盆地利用遥感与GIS技术进行了地下水勘探;德国的Eduard Boechk在布基纳法索佩尔戈地区进行有关西非结晶基底高流量钻孔勘探战略研究。

2.地球物理勘探方法

随着科技进步,许多物探方法得到不断的改进与完善,相应的解译技术也在不断地改进。从英国和一些欧美国家在非洲结晶基底地区找水的经验来看,综合使用不同的先进勘探找水技术,可以大大地提高勘探质量和钻孔定位的准确性。目前在干旱区找水所使用的成功方法主要有:磁测、甚低频(VLF)、电阻率测深(VES)、双线圈电磁法(EM)、超低空航测、激发激化法、核磁共振(NMR)和综合测井方法。

3.核磁共振

核磁共振找水技术是目前唯一可用于直接探测地形复杂区的很有前景的技术。它是原苏联科学院西伯利亚化学动力和燃烧研究所(ICKC)于80年代研制出来的。已成功地在俄罗斯、立陶宛、哈萨克斯坦和乌克兰得到应用。不少国家如澳大利亚(1990)、以色列(1992)、法国(1992、1995)和美国(1993)相继与ICKC合作,将核磁共振技术用于找水勘查。

随着小口径钻孔测井仪的广泛使用、测井数据的数字化及通用软件的推广,使得地球物理测井技术广泛用于地下水调查成为可能。美国地调局提出了一种专门用于地下水调查的综合测井解译方法和工作程序。作者通过在美国的伊利诺斯州和内华达州的三个实例研究说明了这种综合测井解译方法的有效性和灵活性。

干旱、半干旱地区地下水研究一直是水文地质界关注的现实问题,因为全球约1/3的陆地面积被划归为干旱地区(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7、1979年资料)。通常认为年降雨量在0~50mm为极度干旱区,50~200mm为干旱区,200~500mm为半干旱区。世界上近一半的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受干旱的影响,如中东、北非、南非、纳米比亚、澳大利亚中西部、南美的秘鲁、阿根廷、欧洲的西班牙、美国西南部和墨西哥北部、原苏联中亚等国、伊朗、巴基斯坦、蒙古以及中国的西北、华北地区干旱都比较严重。

由于干旱区的地表水源有限,水质又差,且时空分布极不均衡,因此,分布较广,不易因蒸发受损失,水量、水质相对稳定的地下水,就成为干旱、半干旱地区的重要供水水源,甚至有时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深层地下水由于补给有限,基本上属非再生性的水资源,且找水难度较大,因此许多干旱国家或地区十分重视加强地下水的勘查研究并取得了成效。

1)进展和突破

近几十年来,在干旱、半干旱区地下水资源的研究取得不少重要进展和突破。哈萨克斯坦编制了干旱区自流水和潜水预测图,发现和评价了70个自流水盆地和大量潜水,总面积达150×104km2;高质量地下水储存量达8×1012m3/a,其天然补给量为450×108m3/a,预测其可采资源为1960m3/s。在中东和北非地下水已成为该区最主要的水资源,如撒哈拉大沙漠盆地深部地下水储存量达15×1012m3/a,天然总补给量可能超过250×108m3/a,可灌溉70×104hm2沙漠土地。美国亚利桑那州60年中在该区各含水层中共采出2250×108m3的水,其中90%为深部地下水。澳大利亚大自流盆地中本世纪内已开采出350×108m3以上的深部地下水。伊朗抽出的地下水不少于1600~1700m3/s,灌溉着约250×104hm2的土地。一些阿拉伯海湾国家(如沙特阿拉伯、科威特、巴林、卡塔尔和阿联酋等)自50~60年代以来,所采取的地下水相当于其用水总量的70%以上。美国西南部的高平原区,包括8个州,从深部奥格拉拉含水层抽取的地下水,有95%都用来灌溉近447×104hm2的土地,使其成为美国最重要农业产区之一。

中国的西北、华北干旱、半干旱区属温带和暖温带,是世界中纬度干燥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的地下水成因有现代溶滤水和古代沉积水两种类型,以前者为主。现已查明西北干旱区地下水可采资源为470×108m3/a,仅占全国地下水可采资源总量的1/6,而西北地区面积约330×104km2,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35%。近年来在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塔中地区、宁夏南部山区、陕北能源开发区、内蒙古额济纳平原等地找到了可供直接饮用的优质地下水,获得干旱地区找水新的突破。

1996年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设有“干旱、半干旱地区地下水”专题讨论会,有不少论文讨论了干旱区地下水研究的总体战略思想以及利比亚、博茨瓦纳及中国的华北、西北等干旱区的研究实例。实例突出的是扩大干旱、半干旱地区井群采水效率的方法。但是干旱、半干旱地区地下水有其特殊的问题存在,需要从理论上、勘察技术方法上、合理开发利用等方面深入研究解决。

2)深部地下水的形成和评价问题

哈萨克斯坦水文地质学家结合他们的实践突破了原有对干旱区地下水形成理论的认识。按照以前沙漠区地下水为水汽凝结形成和原生(封存)形成理论,在沙漠地区只能形成储量有限的透镜体状水体。通过深入研究“查明地下水的主要补给区和补给源大部分位于潮湿的山区,成功地证实了自流水型和潜水型地下水径流和水资源是由大气降水渗透而形成的”。这一理论观点的突破为在沙漠区预测和查明大规模地下水储量奠定科学的基础。

在世界大多数干旱地区下面普遍分布有大型的沉积盆地,如撒哈拉大沙漠盆地、澳大利亚大自流盆地、塞纳-内盖夫盆地等。其中蕴藏有丰富的地下水。但对其运移机制有不同认识,即是否存在水力连续性问题。采用不同的水文概念模型,即采用径流模型(以水力连续性为基础),还是采用滞留模型(以水力不连续性为基础),其研究结果不同,其计算年龄可超过一个数量级。加拿大是第一个持有水力连续性观点的学者,法国,英国以及美国等水文地质学家亦以水力连续性作为基础研究沉积盆地的地下水。但在石油领域中一些学者,以以色列为代表的学者在1995年即提出,在地下深部,随着温度、压力、岩石压实作用的影响加大,不同含水层之间的相互联系几乎不存在,因此采用滞留(Stagnant)含水层的概念来研究沉积盆地中地下水的圈闭体。有关沉积盆地水力连续性及滞留含水层是否普遍存在的问题,直到今日仍是地下水理论与实践以及科学问题研究的主题和焦点。它涉及到干旱区大型沉积盆地地下水的评价、开采以及水资源的管理,它与较开放的浅部含水系统有很大的不同。

对干旱区深层地下水的评价方法目前有:①同位素方法。可研究地下水的形成机制、补给来源、流动路径及可能发生的入渗、混合及水-岩相互作用。如D、T、14C、18O、36Cl仍普遍用来研究地下水的补给机制。锶的同位素在深层地下水评价中逐渐显示出其重要作用。②数学方法。如以色列采用主成分分析法(PCA)、聚类分析法和混合单元模型等,对零散的多变量信息进行整理、评价和建立模型。③现象学方法。以直接观测和测定地下水系统的物理、化学、地质和水文等特征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可获得较全面的认识。

3)干旱区地下水勘探技术和管理

由于干旱区地下水埋藏深,找水有相当的难度。近年来勘探技术有了很大进展。如借助遥感与GIS技术来确定地下水开采有利地区,从而大大地提高了布井成功率。英国、瑞典、美国、德国都有成功的经验。此外,从英国和欧美一些国家在非洲结晶岩基底地区找水经验来看,采用先进综合性的勘探技术方法,如磁测、甚低频、激发极化法、电阻率测深、核磁共振(NMR)和测井方法等,亦可较快较好地找到地下水。

对于干旱区宝贵的地下水资源,如何合理科学地开发利用和管理,必须是在弄清水资源的分布规律和特征及对水资源作出正确的评价基础之上,否则将带来资源枯竭、生态环境和水质恶化等严重的不良后果。当前一些水文地质学家认为干旱半干旱区地下水资源科学管理的核心是加强能力建设。所谓能力建设是指“提高全民素质,动员社会共同参与的一个向决策层提供信息服务和必要的水问题科学宣传,向用户及群众提供科学普及服务并进行宣传教育,向水资源工作人员进行技术传授、培训和提高等各个方面工作的系统建设”。

在干旱地区为了扩大供水量,需修建一些地下水工程,如集水井、人工补给蓄水坝、池等。但联合使用、合理调配地表水与地下水是干旱区水资源管理的主要发展方向。

干旱区水资源高效利用方案论文

1农艺节水概述

农业节水是涵盖农业种植的选种、育苗、病虫害防治、灌溉等多个方面的技艺调整。首先,在选种上,一般会根据种植地区的气候条件、土壤条件来选择耐干旱、茎叶面积少、水分蒸发量小的作物。在育苗种植中,会通过土地调整、生长控制等办法减少水分需求。在病虫害防治与灌溉等方面,同样会通过调整传统农艺技巧或步骤达到节水的效果,并在使用以上农艺技术的基础上,不破坏农作物的生长,稳保农业产量上升,且农产品的品质、口感、营养成分等都会有所提升。例如,当水分灌溉恰好可以满足农作物生长所需水分,没有浪费和过分吸收,生产出来的农产品水分含量就恰到好处,其他成分相对提升,如糖分含量,农产品的口感和营养成分自然会有所提升,还可以防止水分淤积烂根的问题发生。农艺节水还具备很多其他的优势。耕作保墒、有机肥育肥、调整作物布局等都属于农艺节水技术。农艺节水技术的原理主要是通过技艺改良减少作物蒸腾作用,增加水分吸收和水分保留时间,减少土壤的水分蒸发和流失,并将其充分地传递给植物,按照植物供需给水,亦或是通过其他肥料的追施增加弥补水分吸收空白。农艺节水技术是真正意义上减少灌溉用水,是从不灌溉、少灌溉的层面来达到水资源高效利用的效果。

2农艺节水在干旱区水资源高效利用中的实施方法

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催生了农艺节水技术的发展。农艺节水技术是一种对设备依赖程度低、能源消耗极少的节水技术,其使用减少了干旱区农业节水灌溉的成本和能源消耗。

土地整理

土地整理主要是为了提高土地的保水性和水源输送效果。

平整土地平整土地适用于大部分的农作物种植节水,具体是否实施要看种植作物的习性。一般来说,需要对种植面积进行平整和坡度调节,平整是为了方便进行种植规划与保水,制造坡度则是为了提高土地的水源输送作用。

土地规划土地规划主要根据已经假设好的灌溉管道和水渠进行,尽量靠近管道和水渠,平均每组排水管道和水渠的土地面积,使作物能够均匀享受灌溉、水源滋润,对土地的调整还包括对面积、形状与方向的规划。

种植布局

根据农业种植需求,可以采用性能互补的作物种植方法,例如,耐旱作物与一般作物混搭种植,这样只需要按照一般作物的生长需求进行灌溉即可保证2种作物的良好生长,耐旱作物只需吸收一般作物的剩余灌溉水分就可以很好的生长和发育。还可以根据降水量分布、已有水利灌溉工程、地下水资源等进行种植布局的调整。

降低蒸腾、蒸发技术

干旱地区除降水少外,光照还非常强烈,全天光照时间长,水分蒸发作用强。针对这种情况,种植户可以通过加盖遮阳网、薄膜等方式降低水分蒸腾、蒸发作用。在作物选择上,一般选用针叶等叶面面积较小、保水性较高的作物,如芦荟、仙人掌等。在作物萌芽阶段,一般采用薄膜覆盖,减少水分蒸发,在作物生长中期,则采用遮阳网遮挡光照,减少蒸发。

垅间距与形状调整

土地平整并不适用于所有作物的种植,对于特殊的作物,如姜、芦笋等,可以采用高垅种植技术。以芦笋种植为例,宁夏地区的芦笋种植已实现良好发展。现代人们普遍采用高垅技术进行芦笋种植,高垅之间的沟壑和间距具有很好的输水作用,且芦笋扎根加深,高垅种植时,水分在垅间沟壑中流动,能够直接将水输送到芦笋根茎部分,吸收效率更高,很多深根农作物都可以采用高垅种植方法达到节水与高效用水效果。

有机肥的使用

有机肥的使用可以提高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其中含有大量的糖类化合物、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含氮化合物、脂肪、树脂、蜡质和单宁等物质,其中的一些物质可以改变土壤性状,将其转化为团粒结构,土壤之间的空隙就会增大,在进行灌溉时,水分就可以深入到土壤底部,有利于土壤保水与植物根茎吸水,尤其是毛管水的形成极大地降低了水分蒸发。有机肥的使用不仅供应了植物生长的养分需求,还可以有效发挥蓄水、保水作用。

自然降水的利用

干旱地区的农业种植应与农业气象检测部门更为密切地结合起来,准确地预测未来的降雨天气,修建雨水蓄积工程,搜集自然雨水。同时,还可以根据降水预报调整农业灌溉,例如,在降雨即将来临前的一段时间内,可以适当减少人工灌溉,及时进行松土和其他保水、输水作业,提高自然降水的利用效率,减少灌溉用水。

3结语

在干旱地区,农艺节水技术应作为农业节水灌溉、实现高效灌溉的主推方式,通过改良农业种植技术进行节水、用水,保障干旱区农业生产的持续化发展。

干旱区水资源管理研究论文

干旱、半干旱地区地下水研究一直是水文地质界关注的现实问题,因为全球约1/3的陆地面积被划归为干旱地区(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7、1979年资料)。通常认为年降雨量在0~50mm为极度干旱区,50~200mm为干旱区,200~500mm为半干旱区。世界上近一半的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受干旱的影响,如中东、北非、南非、纳米比亚、澳大利亚中西部、南美的秘鲁、阿根廷、欧洲的西班牙、美国西南部和墨西哥北部、原苏联中亚等国、伊朗、巴基斯坦、蒙古以及中国的西北、华北地区干旱都比较严重。

由于干旱区的地表水源有限,水质又差,且时空分布极不均衡,因此,分布较广,不易因蒸发受损失,水量、水质相对稳定的地下水,就成为干旱、半干旱地区的重要供水水源,甚至有时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深层地下水由于补给有限,基本上属非再生性的水资源,且找水难度较大,因此许多干旱国家或地区十分重视加强地下水的勘查研究并取得了成效。

1)进展和突破

近几十年来,在干旱、半干旱区地下水资源的研究取得不少重要进展和突破。哈萨克斯坦编制了干旱区自流水和潜水预测图,发现和评价了70个自流水盆地和大量潜水,总面积达150×104km2;高质量地下水储存量达8×1012m3/a,其天然补给量为450×108m3/a,预测其可采资源为1960m3/s。在中东和北非地下水已成为该区最主要的水资源,如撒哈拉大沙漠盆地深部地下水储存量达15×1012m3/a,天然总补给量可能超过250×108m3/a,可灌溉70×104hm2沙漠土地。美国亚利桑那州60年中在该区各含水层中共采出2250×108m3的水,其中90%为深部地下水。澳大利亚大自流盆地中本世纪内已开采出350×108m3以上的深部地下水。伊朗抽出的地下水不少于1600~1700m3/s,灌溉着约250×104hm2的土地。一些阿拉伯海湾国家(如沙特阿拉伯、科威特、巴林、卡塔尔和阿联酋等)自50~60年代以来,所采取的地下水相当于其用水总量的70%以上。美国西南部的高平原区,包括8个州,从深部奥格拉拉含水层抽取的地下水,有95%都用来灌溉近447×104hm2的土地,使其成为美国最重要农业产区之一。

中国的西北、华北干旱、半干旱区属温带和暖温带,是世界中纬度干燥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的地下水成因有现代溶滤水和古代沉积水两种类型,以前者为主。现已查明西北干旱区地下水可采资源为470×108m3/a,仅占全国地下水可采资源总量的1/6,而西北地区面积约330×104km2,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35%。近年来在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塔中地区、宁夏南部山区、陕北能源开发区、内蒙古额济纳平原等地找到了可供直接饮用的优质地下水,获得干旱地区找水新的突破。

1996年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设有“干旱、半干旱地区地下水”专题讨论会,有不少论文讨论了干旱区地下水研究的总体战略思想以及利比亚、博茨瓦纳及中国的华北、西北等干旱区的研究实例。实例突出的是扩大干旱、半干旱地区井群采水效率的方法。但是干旱、半干旱地区地下水有其特殊的问题存在,需要从理论上、勘察技术方法上、合理开发利用等方面深入研究解决。

2)深部地下水的形成和评价问题

哈萨克斯坦水文地质学家结合他们的实践突破了原有对干旱区地下水形成理论的认识。按照以前沙漠区地下水为水汽凝结形成和原生(封存)形成理论,在沙漠地区只能形成储量有限的透镜体状水体。通过深入研究“查明地下水的主要补给区和补给源大部分位于潮湿的山区,成功地证实了自流水型和潜水型地下水径流和水资源是由大气降水渗透而形成的”。这一理论观点的突破为在沙漠区预测和查明大规模地下水储量奠定科学的基础。

在世界大多数干旱地区下面普遍分布有大型的沉积盆地,如撒哈拉大沙漠盆地、澳大利亚大自流盆地、塞纳-内盖夫盆地等。其中蕴藏有丰富的地下水。但对其运移机制有不同认识,即是否存在水力连续性问题。采用不同的水文概念模型,即采用径流模型(以水力连续性为基础),还是采用滞留模型(以水力不连续性为基础),其研究结果不同,其计算年龄可超过一个数量级。加拿大是第一个持有水力连续性观点的学者,法国,英国以及美国等水文地质学家亦以水力连续性作为基础研究沉积盆地的地下水。但在石油领域中一些学者,以以色列为代表的学者在1995年即提出,在地下深部,随着温度、压力、岩石压实作用的影响加大,不同含水层之间的相互联系几乎不存在,因此采用滞留(Stagnant)含水层的概念来研究沉积盆地中地下水的圈闭体。有关沉积盆地水力连续性及滞留含水层是否普遍存在的问题,直到今日仍是地下水理论与实践以及科学问题研究的主题和焦点。它涉及到干旱区大型沉积盆地地下水的评价、开采以及水资源的管理,它与较开放的浅部含水系统有很大的不同。

对干旱区深层地下水的评价方法目前有:①同位素方法。可研究地下水的形成机制、补给来源、流动路径及可能发生的入渗、混合及水-岩相互作用。如D、T、14C、18O、36Cl仍普遍用来研究地下水的补给机制。锶的同位素在深层地下水评价中逐渐显示出其重要作用。②数学方法。如以色列采用主成分分析法(PCA)、聚类分析法和混合单元模型等,对零散的多变量信息进行整理、评价和建立模型。③现象学方法。以直接观测和测定地下水系统的物理、化学、地质和水文等特征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可获得较全面的认识。

3)干旱区地下水勘探技术和管理

由于干旱区地下水埋藏深,找水有相当的难度。近年来勘探技术有了很大进展。如借助遥感与GIS技术来确定地下水开采有利地区,从而大大地提高了布井成功率。英国、瑞典、美国、德国都有成功的经验。此外,从英国和欧美一些国家在非洲结晶岩基底地区找水经验来看,采用先进综合性的勘探技术方法,如磁测、甚低频、激发极化法、电阻率测深、核磁共振(NMR)和测井方法等,亦可较快较好地找到地下水。

对于干旱区宝贵的地下水资源,如何合理科学地开发利用和管理,必须是在弄清水资源的分布规律和特征及对水资源作出正确的评价基础之上,否则将带来资源枯竭、生态环境和水质恶化等严重的不良后果。当前一些水文地质学家认为干旱半干旱区地下水资源科学管理的核心是加强能力建设。所谓能力建设是指“提高全民素质,动员社会共同参与的一个向决策层提供信息服务和必要的水问题科学宣传,向用户及群众提供科学普及服务并进行宣传教育,向水资源工作人员进行技术传授、培训和提高等各个方面工作的系统建设”。

在干旱地区为了扩大供水量,需修建一些地下水工程,如集水井、人工补给蓄水坝、池等。但联合使用、合理调配地表水与地下水是干旱区水资源管理的主要发展方向。

3、 国内外水资源管理学研究进展 国际水资源管理学研究进展 到目前为止,明确提出水资源管理学的文献极为有限。根据人类开发利用水资源面临的新的问题和挑战以及实际水资源管理活动的特点,国际上也对新形势下的水资源管理理论和体系进行了一系列的探讨和研究,并就一些问题达成了某种程度的共识。他们主要围绕着“可持续发展条件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目标对水资源管理活动的要求”而展开。这些研究活动为水资源管理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的诞生和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1992年爱尔兰召开的“国际水和环境大会—21世纪的发展与展望”上提出了水资源系统及可持续研究的问题。1993年“第二届国际实验与网络资料水流情势学术大会”上探讨了水资源管理的水文学基础和信息资料问题。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主持,国际水资源协会与国际水文科学协办召开了“变化世界中的水资源管理研究规划国际学术研讨会”,探讨了可持续发展水资源管理研究展望、水资源开发中的风险和不确定性、水资源可持续管理的决策支持系统和水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四个专题。 1996年在日本京都召开了“国际水资源及环境研究大会:面向21世纪新的挑战”,讨论了流域尺度的可持续水资源系统管理的应用实例等问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国际水文计划工作组1996年将“可持续水资源管理”其定义为“支承从现在到未来社会及其福利要求,而不破坏他们赖以生存的水文循环及生态系统完整性的水的管理和使用”。[1][1]水资源可持续管理要求在水资源规划、开发和管理中,寻求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人类社会福利之间的最佳联系与协调。与传统的水资源管理相比,可持续水资源强调了未来变化、社会福利、水文循环、生态系统保护这样完整性的水的管理,使“未来遗憾可能性达到最小的水的管理决策”。世界银行将水资源管理定义为一系列水资源相关领域(如水电、水资源供给与供给设施,灌溉与排水等)一体化管理。综合水资源管理的观点应该在水资源管理和利用方面确保考虑社会、经济、环境和技术等多方面因素[2][2]。 1997年召开的第5届“不确定性增加下的水资源可持续管理学术大会”,洪水与干旱管理、水资源开发对环境的影响、水文与生态模拟和环境风险评价等成为重要议题。 1998年在武汉召开了“98年国际水资源量与质的可持续研讨会”,探讨了流域水量与水质的统一管理问题。1998年国际水文学会在荷兰召开了“区域水资源管理研讨会”,探讨了水资源管理的经验和教训、面对挑战的区域可持续水资源管理、水资源管理的研究方法。 2000国际水文科学学会(IAHS)年在美国召开了“水资源综合管理研讨会”。这次研讨会主要探讨了可持续发展条件下的水资源综合管理的内容和目标,以及交流水资源综合管理的经验。此次研讨会达成一个共识:未来水资源管理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流域的统一管理。流域统一管理是流域内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的统一协作管理,其目的是防止土地退化、保护淡水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的基本框架是政府和社区公众的共同管理。会议认为,为了实现流域统一管理的目标,必须做到以下几点:①复杂的水资源管理活动必须建立在有效的科学规划基础之上;②必须显著提高预测各项管理活动结果的能力;③为了达到水资源管理的目的,持续的检测和评估工作十分必要;④水资源管理活动的管理过程必须是透明的和公开的。(Miguel A. Marino 等,2001)2001年,国际水文科学学会在荷兰召开了“区域水资源管理研讨会”,会议针对区域范围内水资源管理的有关问题进行了研讨,包括:以往水资源管理活动的经验和教训;面对新挑战的区域可持续水资源管理;水资源管理的研究方法。 伴随着国际学术界对现代水资源管理活动的研究和讨论,近年来,国际学术界相继出版了多部论述“水资源管理活动”的专著,这些专著大多以论文集的形式出版,很少从学科的角度对水资源管理的理论体系进行系统的论述和研究。尽管如此,这些专著还是探讨和研究了大量有关现代水资源管理活动的主要内容,使我们能够大致了解目前国际学术界关于水资源活动的主要理论和具体内容。并且通过编著者对一些论述水资源管理活动的论文的整理和归类,我们可以从中基本上了解到当前国际学术界对水资源管理理论体系的划分。 Miguel A. Marino和Slobodan P. Simonovic在2001编著出版的《水资源综合管理》收录了国际水文科学学会(IAHS)2000年在美国召开的“水资源综合管理研讨会”的文章。Miguel A. Marino和Slobodan P. Simonovic认为,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人类从事水资源管理活动的目标和内容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传统的不可持续的水资源管理方式已经不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而新的管理方式仍在摸索中,水资源管理活动正处在探索过程中。作者认为,在传统的水资源管理活动中,僵化的管理体制(包括法律、政策和管理机构)是实现水资源有效管理的最大障碍。管理体制的官僚作风、不负责任以及缺乏战略性指导原则导致水管理体系效率低下,缺乏远见,并且拒绝与水资源利益相关者就水资源管理问题进行公开的交流和探讨。新的水资源管理最大的挑战是如何寻求实现长期可持续利用水资源的水资源管理方式,为此,他们认为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将是水资源管理活动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新的水资源管理活动必须包含水环境治理和保护问题、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问题、水资源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分配问题以及水资源管理决策中的公众参与问题。

4 结束语 由于水资源是与人类生存和国民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自然资源,特别是近年来由于水资源短缺引发的各种问题,长期以来对有关专家学者对水资源管理极为关注,积累了大量的文献资料,水资源管理学产生与发展具有深厚的基础。水资源管理学是水资源管理的知识体系,是建立在众多学科之上的交叉性综合性学科。积极推进和发展水资源管理学,对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管理具有深远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参考文献 姜文来,唐曲,雷波,水资源管理学导论,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姜文来,初论水资源管理学,中国水利,2004(3); 赵宝璋,水资源管理,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94; 吴季松, 现代水资源管理概论, 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2; 林洪孝,水资源管理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3; 左其亭 陈曦,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规划与管理,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3; 冯尚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管理导论,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现今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中饮水的质量安全问题也越来越重要,下面是我为大家精心推荐的关于水的科学论文,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关于水的科学论文篇一 浅析水处理技术 摘 要现今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中饮水的质量安全问题也越来越重要,从而对水处理技术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根据对现今水处理技术的基本情况进行详细的分析,对主要的水处理技术进行深入的阐述,从水处理技术当中的重点内容和操作的难点进行全面的分析,力求在实际当中加强此项技术的运用,为城市以及农村地区的饮水安全问题作出微薄的贡献,也为人民的生活提供更高的保证。 关键词水处理;技术;应用 Abstract: Nowadays,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society, people living drinking water quality safety problem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thus the water treatment technology has put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s. 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water treatment technology the basic situation in detail, the main water treatment technology are expounded from the water treatment technology, the key content and the operation difficulty to undertak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in order to strengthen the actual technique, as the city and rural area drinking water safety issues a modest contribution, also for people's life with higher guarantee. Key words: water treatment; technology; application 中图分类号:TU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 编号:2095-2104(2012)01-0020-02 现在,在许多地方,由于常年开发与环境的污染破坏,导致水源被污染的程度比较的严重,对当地人民的饮水质量安全造成了较大的威胁。所以,为了保证饮用水的安全,根据国家颁布的生活饮用水的标准,需要对水源进行一系列技术上的处理,使其达到相关的要求和规范,减少水源中存在的高氟、苦咸、高砷以及微生物病害等问题,解决影响人民生和质量和身体健康的质量问题。本文根据对水处理技术进行多角度的详细分析和探讨,对其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进行深入的剖析,力求这项技术可以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得到更加广泛的运用,根据对技术特点和操作的详细分析,得出各种技术分别适用于哪些环境下,并且,针对实际使用和操作当中的情况,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详细的分析,对比得出不同的水处理技术当中的优缺点,帮助水处理技术在实际当中得到更好的应用,为人民的生活质量提供更加优质的保障,也为社会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一、主要水处理技术的分析 一般的来讲,在水处理的技术当中,比较常用的是离子交换技术、膜反渗透技术、电渗析技术、复合多介质过滤技术以及电絮凝技术,在这几项技术当中,根据实际的使用和操作情况来看,膜反渗透技术存在有运行成本较高的问题,在操作和使用过程当中,会造成成本的增加,不利于解决实际的问题。同时,电渗析技术也存在有同样的问题,虽然其在理论上面操作的成本不是非常的高,但是在实际工程当中不同的设备,造成的运行费用会比较的高。离子交换技术由于介质更换较为频繁的缘故,在实际的使用和操作当中会造成管理的复杂和应用上的不便,运行费用则是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不同的介质来源和更换的频率都会造成其成本的不同。另外两种技术,电絮凝技术和复合多介质过滤技术,是现今的两种较新的技术,本文将对这两种技术进行细致的分析,其中,电絮凝技术集中了电化学技术上的一些优势,与此同时,此种技术还具有运行操作费用较低、管理较为简易的优点,而复合多介质过滤技术,克服了其他的离子交换技术上的一系列的缺点,在运行成本和操作使用上面进行了多方面的改进和提高。这两项技术是当今运用最为广泛的两种技术,不仅是因为其可以很好的控制使用的成本,更是因为其管理方面和操作方面的优势,符合现今水处理技术的选择原则。一般的来讲,水处理技术应当遵循几个方面的原则,首先,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一定要保证饮用水的安全,在进行相关的处理之后一定要达到相应的要求和规范;第二,技术需要安全可靠,需要成熟的技术,设备以及理论方面都较为全面;第三,运行费用要较低、管理要较为方便,不能选择会造成很大成本的技术和设备,同时也不能选择管理起来较为麻烦的技术,尤其是在一些较为贫困的地区,更是要对技术的成本进行严格的控制,要对技术的繁琐程度进行严格的把握;最后一点,投资需要尽量的节省,在满足了以上几点原则之后,需要对技术的投资进行一系列的节省,这一点对于维持经济发展和保证经济效益来讲,有着较为重大的意义和作用。根据以上的阐述,可以对现今的水处理技术现状有着一个较为详细的了解,下文就将对电絮凝技术和复合多介质过滤技术进行深入的剖析,通过采集数据的结果对两种技术进行多方面的对比,旨在加强水处理技术在实际当中的应用。 二、电絮凝技术原理和流程分析 电絮凝技术是一种电化学技术,它集中了电化学当中的一些优点,使用电能来对化学试剂进行有效的替代,在减少了经济成本的同时,还能较为有效的去处水源当中的重金属以及悬浮固体等等物质,对乳化有机物以及其他的污染物质都能进行科学合理的去除,是一项新兴的技术,在实际的使用和操作当中已经得到了不断的完善,效果也得到了多方面的认可。电絮凝技术真正起步于上个世纪末期,但是其理论在上个世纪的初期就已经逐步的建立起来,由于设备的不成熟和实践较少,所以一直都没有得到广泛的运用,一直到上个世纪的末期,才真正的在实际使用当中得到改进和提高。现今,这项技术已经有了较大的突破,在欧美等国,已是水处理当中使用的主要技术之一,在合理的控制了经济成本和设备的管理的同时,取得的效果也是比较的显著。下文将对其主要的技术和操作进行详细的分析。 电絮凝技术通过对多块钢板进行直流加电,从而在钢板之间产生电场,待处理的水流在进入到钢板之间的缝隙之后,正在进行通电的钢板会有一部分被消耗,进入到水源当中,与此同时,电场中的离子和非离子的污染物质,在受到了电场的作用之后,和电场中电离出来的产物进行相互的反应作用,电场中的消耗水也加入到反应中去,各种离子之间相互作用,以最为稳定的形式结合成一些固体颗粒,在水流中逐渐的沉淀出来,达到了净化水的目的,这就是电絮凝技术的主要工作原理。在电絮凝技术当中,水源由井池进入到均化池当中,均化池的作用是平衡水泵当中的水量,很好的控制其与电絮凝反应器当中的水流量之差,对反应的进行作严格的保障。然后,水流进入到反应器当中,一般的来讲,是两个反应器连接在一起,将水从均化池当中抽入至反应器,内部置有钢板,可以与水中电离出的离子进行反应,可以达到预处理的目的和效果。在反应器的底部,设置有一个倾斜的空腔,这个空腔的作用是将水流当中的较重的颗粒吸引进去,对水流中还存在的一些铁垢等污染物质,一并进行处理,这些物质由于质量较重,会逐步的沉入到空腔当中,不会随着水流一起前进。然后,水流会依次经过污泥储存设备、除沫池、沉淀池以及沙滤池等等,在其中进行进一步的污染物质处理,完成一系列的工艺流程,除去水中的颗粒、尘埃物质以及砂石等等,达到最佳的水处理效果。根据实际当中的使用和操作情况来看,电絮凝技术的效果比较良好,在合理的控制了成本和设备管理的情况下,达到了较好的使用效果。 三、复合多介质过滤技术原理和流程分析 复合多介质过滤处理技术,根据对水源进行一系列的物理处理,符合环保以及能耗低的要求,没有化学药剂的使用,在达到水源处理的要求和标准的同时,对成本也进行了较好的控制,整个处理的过程只需要使用较少的逆清洗水,所以,在实际的使用当中也得到了多方面的认可,技术也比较的成熟,应用较为广泛。在复合多介质过滤处理技术当中,由于一系列现代化全自动处理系统的运用,可以更加方便的对水源情况进行实时的监控,读读数和操作起来较为的便捷,可维护性较强,整个的工艺流程较为简易,同时,费用成本也较低,是一项现代化的技术。 在复合多介质过滤处理技术当中,水源首先进入到加压泵当中,加压泵根据流量以及压力的要求,将水泵入至水处理系统池当中,进行初步的处理,然后水流经过全自动的逆洗介质处理器当中,处理器可以很好的过滤水流中的泥沙以及沉淀物,然后,在过滤完毕之后,水流进入到逆洗的活性炭吸附器中,此过滤器根据椰壳活性炭的使用,对水流当中的异味进行有效的处理,还可以进一步的清除水中的氯化物,除去水中的臭味。然后,水流依次经过除砷装置、阻垢器、水紫外线消毒进口等等,对水中存在有的砷、铁、锰等介质进行一些列的处理,除去水中的水垢,对水流进行臭氧分解以及杀毒,进一步的除去水中的污染物质,达到最佳的水处理效果。上述过程即是复合多介质过滤处理技术的主要工艺流程。 四、数据分析和效果对比 根据某地区使用和操作的效果进行详细的分析,对比采集的数据可以发现,在使用了水处理技术之后,水中的有害物质明显的下降,对污染物质起到了很好的处理效果,同时,根据电絮凝技术和复合多介质过滤技术的数据对比,可以看出,两中技术都有各自的优势所在,先絮凝技术对比多介质过滤处理技术,其使用和操作方面较为成熟、成本较低,同时管理方面比较的方便,设备的使用寿命以及维护程度都比多介质过滤处理技术强,但是,电絮凝技术也有其自身的劣势所在,其一次性投资较高,对于较为贫困的地区,不是非常的适用。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可以对现今主要的水处理技术有着一个比较详细的了解,通过对电絮凝技术和多介质过滤处理技术的详细阐述,可以对相关技术的工作原理和工艺流程有着较为详细的掌握,加强相关技术在实际中的使用和操作,加强水处理技术的效果,进一步的降低成本,加强管理,以最佳的方式对水源进行处理,为人民的生活提供最优质的保障。 参考文献 叶锐.浅析水处理技术和工艺流程【J】.水电原理技术, 王文涛.浅析水处理系统和技术的开发【M】.中国农村水电,2007(4) 王德.浅析水处理技术的选择以及设备的使用【M】.水利水电资讯,2006(5) 关于水的科学论文篇二 虚拟水与水安全 摘要:虚拟水是水资源领域的新概念,近年来,在与水相关的国际会议上成为讨论的热门话题。初步探讨了虚拟水和虚拟水贸易,认为虚拟水作为非真实意义上的水,是通过商品交易或服务来实现的,虚拟水贸易主要表现在粮食贸易上,和国家安全有着密切关系。虚拟水的提出,改变了原有的一些 思维方式 ,拓宽了水资源 研究 的领域,树立了水资源管理的新理念,最终提供了一条解决干旱地区缺水的新途径。 关键词:虚拟水 虚拟水贸易 水安全 一、虚拟水及其特征 虚拟水是由伦敦大学亚非研究院Tony Allan教授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提出的新概念,是指生产商品和服务所需要的水资源数量。 目前 虚拟水是国际上与水资源相关领域专家和管理者谈论的热门话题,2003年3月18日在日本京都举行的第三届世界水论坛,对“虚拟水”进行了热烈讨论。 虚拟水的特征主要有三点:第一,非真实性。顾名思义,虚拟水不是真实意义上的水,而是虚构的水,是以“虚拟”的形式包含在产品中的“看不见”的水,因此虚拟水也被称为“嵌入水”和“外生水”。“嵌入水”指特定的产品以不同的形式包含有一定数量的水,如生产1kg粮食需要用1000L水来灌溉,1kg牛肉需要消耗万L水,这就是在产品背后看不见的虚拟水。“外生水”暗指进口虚拟水的国家或地区使用了非本国或本地区的水这一事实。第二, 社会 交易性。虚拟水是通过商品交易即贸易来实现的,没有商品交易或服务就不存在虚拟水,并且强调社会整体交易,非个体交易,商品交易或服务越多,虚拟水就越多。第三,便捷性。由于实体水贸易运输距离长远、成本高昂,这种贸易通常是不现实的,而虚拟水以“无形”的形式寄存在其他的商品中,相对于实体水资源而言,其便于运输的特点使贸易变成了一种可以缓解水资源短缺的有用工具。 二、虚拟水贸易及其作用 虚拟水贸易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一般是缺水国家或地区)通过贸易的方式从另一个国家或地区(一般是水资源丰沛的国家或地区)购买水密集型农产品或高耗水 工业 产品,目的是获得水和粮食的安全,以确保国家安全。虚拟水贸易并非新生事物,它是商品交易的产物,是虚拟水存在的特征属性,其 历史 同粮食贸易一样悠久。同时,虚拟水数量也随贸易的增长一直在稳定地增长。 虚拟水贸易主要表现在农产品贸易上——尤其是粮食贸易。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农产品贸易,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以虚拟水的形式在进口或出口水资源。以往,人们在进行商品交易和服务时,没有意识到商品背后存在的虚拟水及其重要性。随着人口的增长,干旱半干旱国家或地区的水资源越来越匮乏,导致这些国家和地区出现了水危机,且水安全 问题 造成粮食安全并直接威胁到国家安全。因此,为了解决水安全问题,现在一些缺水国家已清楚认识到水资源压力问题和以农产品贸易形式存在的虚拟水之间的联系,并在有意识地进行这类进口贸易,如摩洛哥、约旦、以色列和埃及。 通过贸易建立起水资源丰沛地区粮食的供给与改善缺水地区水资源匮乏状况之间的联系,使得缺水国家或地区避免去寻找水源,而是进行大量的、虚拟水含量高的粮食贸易。因此,虚拟水贸易可以缓解进口国或地区自身的水资源压力,为这些国家和地区提供一种替代水资源供给的 经济 有效的途径。通过适当而公平的贸易协议进行虚拟水贸易,对于促进干旱国家或地区节水,提高全球或区域的粮食安全,改善生态环境都具有积极意义。无形的虚拟水贸易也可以使政府和水问题专家避免陷入无休止的水资源安全性的争论中。但是,虚拟水贸易也存在负面的 影响 ,可能出现忽视局部水平衡状况的趋势,对出口虚拟水的国家和地区,会因为这一贸易对其自身环境产生影响(如过度开发当地的水资源和其他 自然 资源)。对进口虚拟水的国家和地区,如果不能提供其他一些可选择的作物给农民 种植 或者提供其他的就业方式,虚拟水贸易会剥夺这些农民和他们家庭的生计。 因此,如果将虚拟水贸易作为一项政策,则需要研究虚拟水贸易对于当地自然、社会、经济、环境、 文化 以及 政治 方面的影响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并应 分析 虚拟水对于地缘政治重要性的影响。 三、 水安全通常指有充足的水资源满足人类社会的物质需求、经济的 发展 和生态环境的维护。水安全主要包括供水安全、防洪安全和水质安全。水资源短缺、洪涝灾害、水质污染直接影响饮水安全、健康安全、粮食安全、经济安全、社会安全和生态安全等。与虚拟水相关的水安全主要是供水安全。 水安全问题的出现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水资源的不可替代性,水资源是人类生存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基础资源,因此水资源被称为基础性自然资源;二是水资源供给的有限性,水资源是稀缺资源,人口增长是水资源稀缺的最原始驱动力,由于不能满足人们对水资源日益增长的需要,因此存在水资源数量和质量等安全供给问题;三是水资源系统的整体性,水资源系统内部存在内在联系、构成一个有机系统,如果水资源系统结构遭受破坏(例如水质污染)会导致水资源系统功能衰减甚至消亡,进而产生水安全问题。 自虚拟水概念提出以来,虚拟水 理论 已经在水资源短缺的国家和地区得到了一定的 应用 。约旦和以色列等一些干旱国家已经有意识地制定了规划政策以减少高水分产品的出口,特别是农作物的出口。实际上这些国家已将虚拟水视为非常重要的、增加的水资源,他们以虚拟水形式进口的水量已经远远超过了其出口的虚拟水量。据有关专家估算,中东地区每年靠粮食贸易购买的虚拟水数量相当于整个尼罗河的年径流量。因此,通过增加虚拟水,可以平衡区域水资源,缓解缺水国家和地区水资源短缺,保障当地水资源安全。 四、虚拟水与国家安全 水资源是基础性的 自然 资源和战略性的 经济 资源。全球性的人口、资源、环境和生态等危机的出现,导致人们的国家安全观念有了质的变化,水资源安全 问题 不仅仅是资源安全问题,已成为关系到国家经济、 社会 和 政治 的重大战略安全问题,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安全,是 影响 国家安全的关键组成部分。如以色列及阿拉伯邻国的约旦河水之争,美国和加拿大的哥伦比亚河争端,印度与巴基斯坦的印度河争端以及跨越欧洲八国的多瑙河争端等水资源国际分配的水事矛盾,已是尖锐的国家安全问题。 粮食作为人类的生活必需品携带有大量的虚拟水,是当前世界贸易中数量最大的商品。由于粮食的生产离不开水,因此水安全问题还可以通过粮食安全影响到国家安全。干旱国家和地区可以通过出口高效益低耗水产品、进口本地没有足够水资源生产的粮食产品,以贸易的形式最终解决水资源短缺和粮食安全问题。对参与虚拟水贸易的国家或地区来说,通过贸易能增强这些国家和地区粮食安全的相互依赖性,减轻国家或地区之间因为水或粮食问题所引起的直接冲突,创造持久的合作关系,维护国家安全。 五、几点启示 1.虚拟水的理念改变了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虚拟水的提出,突破了以往的传统观念和因袭思维方式,它要求水利工作者从原有的以水为中心的观念转变为在水之外寻找解决水资源分配和水资源管理的途径,运用“大水利”的系统理念和 方法 找寻与水问题相关的各种各样的影响因素。在水问题发生的范围之外找寻解决区域内部水问题的 措施 ,可以更好地协调人口、资源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 2.虚拟水 理论 拓宽了水资源 研究 的领域 传统的水资源,一般研究真实水资源的自身特征、运动 规律 及相关关系,对“看不见”的虚拟水毫无了解。虚拟水理论给水资源和水安全研究提供了创新领域,如传统水资源研究与粮食安全研究是分离的,虚拟水理论使两者有了切入点,给从事水资源学研究的人员提供更加广阔的研究空间。今后主要应加强虚拟水战略的区域政策体系研究,研究虚拟水与区域社会经济 发展 、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粮食安全及生态环境安全等之间的关系,对构筑水资源安全战略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3.虚拟水树立了新型的水资源管理理念 在国家层面,应以流域为单位进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管理,发挥流域系统在水资源管理方面的功能,使水资源管理由供求管理走向社会化管理。水资源管理应有三个层次,首先是要通过节水、生活习惯和方式的改变、产业结构和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充分利用当地水资源;其次,考虑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水资源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进行区域水资源分配;最后,构筑水资源安全战略体系,通过虚拟水贸易和虚拟水战略实现全球水资源化。 4.虚拟水提供了一条解决我国干旱区缺水的新途径 水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一种宝贵的稀缺资源。我国华北及西北干旱区水资源严重短缺,严重制约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导致区域生态环境严重恶化。建立水资源安全战略已经成为国家长治久安、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和重要战略问题。实施虚拟水战略有利于国家制定西北地区水资源安全战略的保障措施及政策,有利于西北开发,对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安全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参考 文献 : 1 程国栋.虚拟水—— 中国 水资源安全战略的新思路.中国 科学 院院刊, 看了关于水的科学论文的人还看 1. 水利科技论文范文 2. 关于科技论文的范文 3. 科技小论文范文 4. 地下水浮力科学论文 5. 关于科学论文的作文

干旱区资源对环境的影响论文

摘要:由于水资源是与人类生存和国民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自然资源,特别是近年来由于水资源短缺引发的各种问题,长期以来对有关专家学者对水资源管理极为关注,积累了大量的文献资料,水资源管理学产生与发展具有深厚的基础.积极推进和发展水资源管理学,对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管理具有深远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水资源 管理 进展 我国水资源存在主要问题是短缺、污染和灾害,水资源管理在解决这些问题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建立水资源管理学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水资源管理学是管理水资源知识体系,以水资源为管理对象,探讨水资源高效利用保护的各种措施规律,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资源管理学研究内容包括水资源数量管理、质量管理、法律管理、权属管理、行政管理、规划管理、配置管理、经济管理、投资管理、风险管理、技术管理、工程管理、数字化管理、国际水资源管理、安全管理等等。 1、 水资源管理学内涵 加强水资源管理成为有关水资源领域出现最为频繁的词汇。但究竟什么是水资源管理,目前学术界尚未统一,《中国大百科全书》在不同的卷中,对水资源管理有不同的解释。综观传统的水资源管理概念,有以下特点:首先,从整体上来看,他们都是以水资源开发作为主线,“保护”处于被动的地位;其次,视野相对狭窄,大多数概念只局限于水资源本身,缺乏复合系统下对水资源的综合认识,以水论水;第三,缺乏生态环境的和水资源高效利用的内涵。基于此,作者认为,水资源管理就是为了满足人类水资源需求及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的总和。 水资源管理学是从学科角度对水资源管理进行系统研究的科学,是水资源管理知识体系,是建立在水文学、水资源学、管理学等诸多学科基础之上的新的交叉性综合性学科。通过水资源管理学的研究,可以为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利用效率,保障水资源安全,通过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撑国民经济健康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 2、水资源管理学研究内容 水资源管理学研究对象很明确,就是围绕水资源持续高效利用的而展开的一系列管理活动。目前,水资源危机在世界范围内蔓延,水资源危机的出现和加剧与人类在经济活动中缺乏对水资源的有效保护和管理有着重要的关系。水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自然资源,人类的绝大多数经济活动都要涉及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是当前和未来人类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基本战略目标。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和解释多种多样,但都基本围绕着 “满足目前需要但不破坏未来发展需求的能力”这一核心思想。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实现水资源等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人类追求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前提下,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要求人类必须正视干旱洪涝灾害、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等诸多与水资源相关的问题,这给水资源管理学提出了新挑战和难得的机遇。传统的水资源管理活动无法应对挑战。实现可持续的水资源利用目标必须改变传统的水资源管理活动,必须以可持续发展的、系统的和综合的观点构建全新的现代水资源管理体系,这成为水资源管理学研究的主要研究内容。 具体地说,水资源管理学的研究内容至少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水资源数量管理和质量管理、水资源法律管理、水资源权属管理、水资源行政管理、 水资源规划管理、 水资源配置管理、 水资源经济管理、 水资源投资管理、 水资源风险管理、 水资源利用技术管理、水资源工程管理、 水资源数字化管理、 国际水资源管理、水资源综合管理、水资源安全管理和水资源数字化管理等等。

[1] 文琦,丁金梅. 水资源胁迫下的区域产业结构优化调整路径研究,农业现代化研究,2011,32(1):91-96[2] 文琦,刘彦随,王建兴. 生态脆弱区土地利用格局演变及其生态响应-以榆林市为例,地域研究与开发,2010,29(2):104-109.[3] 文琦,杜忠潮,李玲. 中国入境旅游目的地空间形态及演变分析,资源科学,2009,31(6):994-999;[4] 文琦. 中国农村转型发展研究的进展与趋势,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19(1):20-24[5] 文琦. 陕北农牧交错区生态环境影响因素评价,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9,27(1):206-211[6] 文琦. 基于集对分析的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特征与机理,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9,25(2): 176-181[7] 文琦,刘彦随. 北方干旱化对水土资源与粮食安全的影响及适应-以陕北地区为例,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8,22(8):7-11[8] 文琦,延军平,丁金梅. 农牧交错区生态建设与农村经济耦合发展研究-以榆林市为例,农业现代化研究,2008,29(2):189-193[9] 文琦,刘彦随,丁金梅等. 银川市水资源胁迫与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研究,资源科学,2008,30(2): 247-253[10] 文琦,刘彦随,延军平. 生态节水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7,21(10):34-38[11] 文琦,何彤慧. 生态城市目标下的银川市水资源安全分析,水土保持研究,2006,13(4):211-214[12] 丁金梅,文琦. 陕北农牧交错区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干旱区地理,2010,33(1):136-143.[13] 杜忠潮,文琦,蔡平等. 关中地区都市旅游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研究——西安、咸阳和宝鸡实证对比分析,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7,21(9):106-111.[14] 樊新刚,文琦,米文宝.宁夏城镇体系分形结构的初步研究,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184-188.[15] 丁金梅,延军平,文琦等. 基于生态足迹法的榆林市生态重建研究,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8,26(2):200-206.[16] 姚晓艳,李媛,文琦.热点行业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1(4):389-392.

Ma J., He J., Qi S., Zhu G., Zhao W., Edmunds WM., Zhao Y. 2013. Groundwater recharge and evolution in the Dunhuang Basin, Northwestern China. Applied Geochemistry 28: J., Chen L., He J., Zhang Y., Li X., Edmunds WM. 2013. Trends and periodicities in observed temperature, precipitation and runoff in a desert catchment: case study for the Shiyang River Basin in Northwestern China. Water and Environment Journal 27, Z, Ma J., Zhao W., Jiang Y., Love A. 2013. Profiles of geochemical and isotopic signatures from the Helan Mountains to the eastern Tengger Desert, northwestern China. Journal of Arid Environments 90: Y, Ma J., Zhang Y., Zhao M., Edmunds WM. 2013. A new theoretical model accounting forfilm flow in unsaturated porous Resources Research 49 (8), F., Ma J., Wang, YQ., Zhang, YL., Chen, LH, Edmunds WM. 2013. Simulation of the migr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petroleumpollutants in the soils of the Loess plateau: a case study in the Maling oilfield of northwestern China.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and assessment, 185(10):8023-8034. Ma J., Zhang P., Zhu GF., Wang YQ., Edmunds WM., Ding Z., He J., 2012. The composi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chemicals and isotopes in precipitation in the Shiyang River system, northwestern China. Journal of Hydrology 436–437: 92– J., Wang YQ., Zhao YP., Jin X., Ning N., Edmunds WM., Zhou X., 2012.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chloride and nitrate within an unsaturated dune sand of a cold-arid desert: Implications for palaeoenvironmental records. Catena 96: J., Pan F., He J., Chen L., Fu S., Jia B., 2012. Petroleum pollution and evolution of water quality in the Malian River Basin of the Longdong Loess Plateau, Northwestern China. Environmental Earth Sciences, 66: 1769-1782He J., Ma J*., Zhang P., Tian L., Zhu GF, Edmunds WM., Zhang Q., 2012. Groundwater recharge environments and hydrogeochemical evolution in the Jiuquan Basin, Northwest China. Applied Geochemistry 27: 866–878. Ma J., Ding Z., Edmunds ., Gates, ., Huang, T., 2009. Limits to recharge of groundwater from Tibetan Plateau to the Gobi desert, implication for management in the Mountain front. Journal of Hydrology, 364: J., Edmunds , He J., Jia B., 2009. A 2000 year geochemical record of palaeoclimate and hydrology derived from dune sand moisture. 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 276: J., Ding Z., Wei G., Zhao H., Huang T. 2009. Sources of water pollution and evolution of water quality in the Wuwei basin of Shiyang river, Northwest China.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90: 1168-1177. Ma J., Ding Z., Gate ., Su Y. 2008. Chloride and the Environmental Isotopes as the Indicators of the Groundwater Recharge in the Gobi Desert, Nothwest China. Environmental Geology, 55: , ., Edmunds, ., Ma, J., Paul, ., 2008, A 700-year history of groundwater recharge in the drylands of NM china. The Holocene, 18: , ., Edmunds, ., Ma, J., Scanlon, ., 2008. Estimating groundwater recharge in a cold desert environment in northern China using chloride. Hydrogeology Journal, 16: , ., Edmunds, ., Darling, ., Ma, J., Pang Z., Young ., 2008. Conceptual model of recharge to southeastern Badain Jaran Desert groundwater and lakes from environmental tracers. Applied Geochemistry 23: 3519-3534. Ma J., WM Edmunds. 2006. Groundwater and lake evolution in the Badain Jaran desert ecosystem, Inner Mongolia. Hydrogeology Journal, 14: , Ma J., Aeschbach-Hertig, W., Kipfer, R., Darbyshire, ., 2006. Groundwater recharge history and hydrogeochemical evolution in the Minqin Basin, North West China. Applied Geochemistry, 21: 2148-2170.马金珠, 王刚, 李丁, 颉耀文. 2006. 民勤盆地沙漠化贫困化与水资源开发利用. 自然资源学报, 21(4): 1-8. Ma J., Wang ., Edmunds WM. 2005. The characteristics of groundwater resources and their changes under the impacts of Human activity in the arid northwest China-a case study of Shiyang river basin. Journal of Arid Environments, 61(2): J., Wang G., Huang T., Ding Z., Edmunds WM. Groundwater Recharge Rate and Recharge history during the Last 1200 Years in the Badain Jaran Desert. In: Cheng G., Lei Z., and Lars B. et al (Eds) Proceedings of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ustainable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and oasis-hydrosphere-desert Interaction in Arid Regions 27-29, October 2005, Beijing : China Tsinghua University Press, 359-369 (ISTP)Ma J., Li D, Xie Y, Chen FH. Impact of Water saving on the desertification and pauperrization in the Minqin basin, Gansu province. In: Cheng G., Lei Z., and Lars B. et al (Eds) Proceedings of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ustainable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and oasis-hydrosphere-desert Interaction in Arid Regions 27-29, October 2005, Beijing : China Tsinghua University Press, 349-358 (ISTP).马金珠, 李相虎, 贾新颜. 2005. 干旱区水资源承载力多目标层次评价-以民勤县为例. 干旱区研究, 22(1): 11-16.马金珠, 李相虎, 黄天明. 2005. 石羊河流域水化学演化与地下水补给特征. 资源科学, 27(3): 117-122. 马金珠, 陈发虎, 赵华. 1000年以来巴丹吉林沙漠地下水补给与气候变化的包气带地球化学记录. 科学通报, 2004, 49(1): 22-26.马金珠, 朱中华, 2004. 石羊河流域地表水环境恶化及原因探讨.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18(8):133-138.马金珠, 李丁, 李相虎, Edmunds W. M. 巴丹吉林沙漠包气带Cl示踪与气候记录研究. 中国沙漠, 2004, 24(6): 674-679马金珠, 安新平, 赵华. 甘肃省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 安全与环境工程, 2004, 11(1): 1-5.石培泽, 马金珠, 赵华. 民勤盆地地下水地球化学演化模拟. 干旱区地理, 2004, 27(3):305-309李丁, 马金珠, 南忠仁. 民勤盆地地下水水位下降特征与可持续利用评价. 中国沙漠, 2004, 24(6): 734-739.朱高峰, 马金珠. 金昌市水资源特点及供需平衡研究.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4, 18(8):154-157.李丁, 马金珠, 南忠仁. 干旱区灌溉农田退耕还林政策实施的WSU-PRA调查研究—以甘肃民勤绿洲为例.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4, 18(8):82-86. Ma J., Li D., Zhang J., Edmunds WM, Prudhomme C. 2003. Groundwater recharge and climatic change during the last 1000 years from unsaturated zone of SE Badain Jaran desert.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48: J., Edmunds . Geochemistry evolution of groundwater beneath Minqin Basin. In: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Water Resources and the Urban Environment (edited by Yanxin Wang). Beijing: 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 Press, 2003: 98-102. (Ei, ISTP)马金珠. 干旱区地下水补给与气候变化的包气带地球化学记录. 地球学报, 2003, 22(S1):22-29.马金珠. 干旱区地下水脆弱性特征与评价方法. 干旱区地理, 2003, 26(1): 44-49.马金珠, 魏红. 2003. 民勤盆地地下水资源开发引起的生态与环境问题分析. 干旱区研究, 26(4): 44-49. 马金珠, 高前兆,李吉均. 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对塔里木盆地南缘地下水和环境效应. 干旱区地理, 2002, 25(1): 16-23.马金珠. 新疆和田地区地下水资源及其可持续开发利用. 中国沙漠, 2002: 22(3): 242-248. Ma Jin-zhu, Li Ji-jun, 2001. The Groundwater resources and it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he south edge of Tarim Basin.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11(1).57-63.马金珠, 李吉均. 塔里木盆地人类活动干扰下地下水的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J].自然资源学报,2001,16(2):134-139.马金珠, 李吉均. 干旱区地下水在脆弱生态环境中的作用.in: 2000年全国博士后大会论文集. 科学出版社, 北京, 2001.马金珠. 塔里木盆地南缘地下水脆弱性评价. 中国沙漠, 2001:(2):170-174. Ma Jinzhu, Gao Qianzhao. The Groundwater Evolution and its Influence on the Fragile Ecology in the South Edge of Tarim Basin. 中国沙漠, 2000,20(2):145-149马金珠, 高前兆. 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地下水在脆弱生态环境中的作用.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 (3):88-95. 马金珠, 张惠昌, 钱鞠. 腾格里沙漠包气带水汽热运动的耦合模型及水热状况模拟. 中国沙漠, 1998: 18(4):340-345.马金珠, 钱鞠. 巴谢河中游那勒寺灌区环境水文地质影响预测评价.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8: 34(1):106-111.马金珠, 高前兆. 西北干旱区农业灌溉水资源优化分配的DDP模型.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8: 34(3)145-150. 马金珠, 钱鞠. 黑河流域水资源优化利用.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7: 33(2): Jinzhu. Sustainable Exploit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in the Inland River Basin of Arid Northwest China.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1997: 7(4):347-351.马金珠, 高前兆, 钱鞠. 西北干旱区内陆河流域水资源系统与生态环境问题.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1997: 11(4):15-21.

干旱从古至今都是人类面临的主要自然灾害,那么干旱会带来哪些危害呢?干旱对人造成的危害有哪些?下面请大家来佰佰安全网寻找答案吧。干旱对人造成的危害有哪些?小编总结如下:1、农业方面:农作物缺水会减产,甚至枯死;2、工作方面:工作用水困难,可能面临停产;3、水电方面:水力发电数量减少,部分地区用电紧张,甚至停电,给人们生活带来严重困难;4、生活方面:生活用水紧张,严重时影响饮水,威胁人类生命健康,可能导致珍惜物种灭绝,生物多样性减少,道路暴晒可能会出现问题,影响交通。干旱的发生是由于该地区长期不降雨或者降雨量偏少造成空气中水蒸气的含量偏低、土壤缺水的现象,在我国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发生上述现象的次数较多。在农业上一旦出现干旱状况受到影响最大的就是种植的农作物。这时期农作物常常会出现因严重缺水,影响其正常的生长发育从而造成农业上的旱灾。长期干旱形成的旱灾会使农作物大幅度减产,甚至是造成绝收的严重危害。干旱现象的频发会严重的影响到农业的正常生产,因此采用有效的管理措施降低干旱对农业生产的损失,通过耕作保墒防早旱,植被覆盖防旱等措施来降低干旱对农作物的影响。以上内容由佰佰安全网调查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期自然灾害安全小知识内容更加精彩,大家不要错过哦。( 责任编辑: 何显抢 )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论文

[1] 文琦,丁金梅. 水资源胁迫下的区域产业结构优化调整路径研究,农业现代化研究,2011,32(1):91-96[2] 文琦,刘彦随,王建兴. 生态脆弱区土地利用格局演变及其生态响应-以榆林市为例,地域研究与开发,2010,29(2):104-109.[3] 文琦,杜忠潮,李玲. 中国入境旅游目的地空间形态及演变分析,资源科学,2009,31(6):994-999;[4] 文琦. 中国农村转型发展研究的进展与趋势,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19(1):20-24[5] 文琦. 陕北农牧交错区生态环境影响因素评价,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9,27(1):206-211[6] 文琦. 基于集对分析的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特征与机理,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9,25(2): 176-181[7] 文琦,刘彦随. 北方干旱化对水土资源与粮食安全的影响及适应-以陕北地区为例,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8,22(8):7-11[8] 文琦,延军平,丁金梅. 农牧交错区生态建设与农村经济耦合发展研究-以榆林市为例,农业现代化研究,2008,29(2):189-193[9] 文琦,刘彦随,丁金梅等. 银川市水资源胁迫与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研究,资源科学,2008,30(2): 247-253[10] 文琦,刘彦随,延军平. 生态节水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7,21(10):34-38[11] 文琦,何彤慧. 生态城市目标下的银川市水资源安全分析,水土保持研究,2006,13(4):211-214[12] 丁金梅,文琦. 陕北农牧交错区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干旱区地理,2010,33(1):136-143.[13] 杜忠潮,文琦,蔡平等. 关中地区都市旅游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研究——西安、咸阳和宝鸡实证对比分析,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7,21(9):106-111.[14] 樊新刚,文琦,米文宝.宁夏城镇体系分形结构的初步研究,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184-188.[15] 丁金梅,延军平,文琦等. 基于生态足迹法的榆林市生态重建研究,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8,26(2):200-206.[16] 姚晓艳,李媛,文琦.热点行业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1(4):389-392.

查重率要求在百分之十五以下。《干旱区资源与环境》创刊于1987年,是由内蒙古农业大学主管,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干旱半干旱地区研究委员会、内蒙古农业大学主办的自然资源核心期刊。据2018年7月《干旱区资源与环境》编辑部官网显示,《干旱区资源与环境》编辑委员会编委有28人。据2018年7月24日中国知网显示,《干旱区资源与环境》共出版文献7112篇、总被下载2299451次、总被引84847次、(2017版)复合影响因子为、(2017版)综合影响因子为。据2018年7月24日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显示,《干旱区资源与环境》载文量为5769篇,被引量为53254次,下载量为67195次;影响因子为。报道内容:《干旱区资源与环境》以区域性、综合性、学术性为报道内容。以刊登干旱区形成、演变及环境特征、资源合理利用与环境整治、干旱地区绿洲建设与绿洲化、干旱地区产业结构布局与调整理论及技术方面的论文为特色。主要栏目:《干旱区资源与环境》主要栏目有干旱区形成、演变及环境特征、资源合理利用与环境整治、干旱地区绿洲建设与绿洲化、干旱地区产业结构布局与调整理论及技术方面的论文。

干旱生态环境保护 马克思曾经引用比·特雷莫的名言:“不以伟大的自然规律为依据的人类计划,只会带来灾难。” 在不久前举行的“自然地理与生态建设”学术研讨会上,有专家指出,地球表层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差异,针对这种差异性的研究工作也具有全球、国家和区域的不同尺度。在不同尺度的区域内,社会经济发展应与人口资源环境保持和谐、协调的关系,因为资源环境提供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他强调,客观存在的自然地带性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我们必须不断加深对地球自然系统的认识,改善人类对自然界价值的评估。 我国西北干旱区幅员辽阔,包括内蒙古、陕北半干旱的草原地带,宁、甘、新、青干旱的荒漠地带。在我国西北干旱区的发展战略中,生态建设是重要的内涵。陆地表层主要生态系统类型的分布取决于温度、水分条件的组合,形成受自然地带规律制约的空间格局。我按照尊重自然的原则,对目前我国生态建设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分析 植树造林与“绿化工程” 长期以来,普遍存在“绿化等于植树造林”、“生态建设就是植树造林”的片面认识,这主要是源于对自然地带性规律缺乏了解。通常,湿润、半湿润地区自然条件好,可以植树造林,也有森林分布;而在半干旱、干旱区则仅能在局部地段植树,山地的适宜部位有森林分布,但不宜大面积造林。有学者提出以森林覆被率作为我国各个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共同指标之一,这是值得商榷的。以我国西北干旱区为例,适宜森林生长分布的区域面积有限,目前一些省区的森林自然覆被率多在5%以下。如果要求这些省区大面积植树造林,以达到对湿润、半湿润地区要求的同样的森林覆被率指标,是不符合自然规律的。因此,半干旱、干旱气候下各省区环境与发展的协调应当尊重自然,既不应背上森林覆被率低的包袱,也不应片面追求不切实际的造林指标。 然而,在半干旱、干旱区仍然可以看到引水灌溉、植树及建造机场高速“绿化带”,或在部分高速公路两侧山丘沿等高线挖坑种植灌木,进行喷灌以营造“绿化工程”等现象。结果事与愿违,既不见林带,又破坏了原已十分脆弱的环境。有关部门甚至提出要在乌鲁木齐市郊拍卖荒漠山丘土地,以承包方式实施“植树绿化”的计划。在我国西北干旱区绿洲边缘可以适当地营建小规模的农田防护林,但是不宜大片营造森林,更不应过分渲染、夸大防护林的作用。 有学者根据干旱、半干旱区自然地带特点,提出应当重新审视三北防护林建设问题。因为在干旱、半干旱区大规模营造防护林,既无助于防患沙尘暴,也不符合水资源短缺的客观实际,还存在许多需要改进的方面。三北防护林建设项目区域范围总面积达×104 平方公里,其中荒漠占55%,草原和荒漠草原占20%。在这样的自然条件下大面积造林,完全违背地域分异规律。对于重大的改造大自然的计划或工程,必须开展动态监测,不断地总结成功经验,吸取失败教训,及时加以修正和改进。正如马克思引自比·特雷莫的名言所说:“不以伟大的自然规律为依据的人类计划,只会带来灾难”。 以下为本人总结出的几个关键点: 一 自然保护区建设 沙漠作为大自然的产物有其形成、演化和发展的自然规律。20世纪50年代以来,对西北干旱区开发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值得认真总结与吸取。例如,在准噶尔盆地位于天山北麓冲积平原的莫索湾地区,原有天然植被较好,由于不合理的大规模垦殖,强度樵采薪柴和过度放牧,导致沙丘活化严重。盆地中部的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以固定、半固定沙丘为主,有大面积的白梭梭(Haloxylon persicum)和梭梭()林生长,还有独特的春季短命植物,是温带荒漠中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区域之一,也是温带干旱区重要的基因宝库。虽然受人类不合理活动的影响原有植被遭到破坏,但只要采取适当的封育措施,将能较快地恢复演替为相应的顶极群落。实践表明,封育保护是恢复沙区退化生境的一种有效方式。建议加强对整个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的自然保护,划定有特别价值的地区建立自然保护区或国家荒漠公园。位于中昆仑山的阿尔金自然保护区自1983年建立以来,山地草原等各类植被得到保护,藏野驴(Asinus kiang)、藏羚(Pantholops hodgsoni)和野牦牛(Poephagus mutus)等珍稀动物种群逐渐增长,植被天然恢复的成效明显。 二 水资源的开发利用 在谈到水土资源的开发利用时,有学者指出,环境整治、生态建设与区域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们相互制约、共同作用。与世界其他荒漠区相比,我国西北干旱区得天独厚。一系列高山上发育着许多山地冰川,为荒漠绿洲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水源。目前主要问题是水资源利用不充分,管理不善、效率低下且浪费很大。 水是干旱区十分紧缺的资源,在节约田间灌溉用水方面,需要结合当地条件做切实的科学试验,总结出适宜于干旱区应用的技术措施。地膜覆盖农业在干旱区的发展前景很大,在薄膜塑料覆盖下,既能获得充足的光合有效辐射能,消除日温变化大的缺点,又可以节约水的消耗,将有利于扩展各种植物生长。当然也应研究地膜覆盖下地表条件改变后,对土壤、土壤动物和土壤微生物的影响。西北干旱区内的跨流域引水工程计划需要十分谨慎,应当以服务城市和工矿用水为主要目标。而不宜调水用于垦殖发展农业,否则将破坏天然植被,加重土壤次生盐渍化。当前北疆山麓平原绿洲地下水超采开发,地下水位急剧下降,严重威胁着该地区绿洲的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 有人从湿润地区的角度出发,认为调水到西北干旱区是开发和整治的必要前提。他们以为只要有充足的水,沙漠、戈壁都可以变良田,粮食、棉花、水果都是优质品。于是有人提出“东水西调,彻底改造北方沙漠”的设想,也有人主张从雅鲁藏布江调400亿立方米的水到新疆,认为完全具备了相应的科学技术能力。然而他们却不知道干旱区的问题不是调水能解决的,客观存在的自然地带性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无论从自然条件看,还是从社会经济发展角度出发,对西北干旱区进行大规模的、远距离跨流域调水的设想,都存在可行性、市场需求、投资效益等诸多问题,需要慎重分析,决不可轻率决策。 土地资源的垦殖 在20世纪50~60年代,西北干旱区的开发多以土地资源的垦殖利用为主。农垦在当时起到积极的作用并取得较明显的成绩,然而大面积垦殖对环境所产生的负面效应也很突出。以新疆为例,从1950年至1998年,累计垦荒×104公顷,加上原有耕地,应有耕地面积×104公顷。而1998年实有耕地331×104公顷,丧失耕地面积×104公顷,丧失率达。如按新垦荒地计算,丧失率则高达,其中除少数为建设占用外,绝大部分为再次返荒。柴达木盆地在1953~1965年累计垦殖开荒×104公顷,开荒的土地大多是较好的草地或林地。由于土地次生盐渍化和土地沙化,保留到1995年的实际耕地面积仅有×104公顷,弃荒率达55%以上,撂荒地的表土风蚀量远大于耕地和荒漠地。可见,西北干旱区虽然地域广阔,但适宜农耕的土地大多已经开垦利用。何况后备耕地资源中,盐渍化土地面积所占比例很高。今后应以提高现有农田的产出为主, 而不应盲目开荒垦殖扩大耕地面积。近年新疆有关部门曾提出垦殖千万亩以上荒地的计划,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担忧。 石羊河下游绿洲的危机 自然界是有机的整体,区际间彼此联系、相互制约,上下游之间的作用与影响更为突出。石羊河下游的民勤绿洲开发历史悠久,20世纪上半叶土地沙漠化严重。50~80年代初,一系列生物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治沙办法取得较好成效。民勤盆地在50年代以来曾经建成以沙枣林为主的防护林,并大面积加以推广。截至1991年,累计营造沙枣林×104公顷 ,灌木林×104公顷 。由于地下水位迅速下降,导致严重衰退,×104公顷沙枣林成片死亡,×104公顷枯梢, ×104公顷 人工灌木林死亡。可见在干旱荒漠区的绿洲,防护林带的营造不宜片面追求林地覆被面积的比例,而应适度安排。否则,区域地下水位急剧下降,不仅影响农牧业生产的发展,所营造的林带也将衰败而失去作用,使沙漠化卷土重来。 目前全球气温上升,干旱地区也在逐渐扩散。人类的生存环境由人类自己掌握,通过这次研究干旱环境资料和对干旱生态的仔细研究,本人内心震撼不已,我们的家园在不断的受到破坏,防治势在必行,希望科学家可以早日研究出更加合理简易化的方法和技术,更希望更多的人们可以了解生态环境恶化以及具备对防治生态环境的责任感。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期刊点评

《干旱区地理》(原名《新疆地理》)1978年创刊,现由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和中国地理学会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

刊载内容:自然地理、区域地理、全球变化、地理信息与遥感技术的应用、土壤学、水文与水资源,环境变化、气候、气象、植物生态与植物地理以及植被恢复、动物生态学与动物地理学、干旱区生态与及其生态系统建设、灾害与防治、资源开发与利用、干旱区与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和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作用,特别是干旱区资源环境研究重大科学问题:即干旱区生态系统与演化机制、干旱区生态建设与环境治理、资源开发利用与区域发展

查重率要求在百分之十五以下。《干旱区资源与环境》创刊于1987年,是由内蒙古农业大学主管,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干旱半干旱地区研究委员会、内蒙古农业大学主办的自然资源核心期刊。据2018年7月《干旱区资源与环境》编辑部官网显示,《干旱区资源与环境》编辑委员会编委有28人。据2018年7月24日中国知网显示,《干旱区资源与环境》共出版文献7112篇、总被下载2299451次、总被引84847次、(2017版)复合影响因子为、(2017版)综合影响因子为。据2018年7月24日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显示,《干旱区资源与环境》载文量为5769篇,被引量为53254次,下载量为67195次;影响因子为。报道内容:《干旱区资源与环境》以区域性、综合性、学术性为报道内容。以刊登干旱区形成、演变及环境特征、资源合理利用与环境整治、干旱地区绿洲建设与绿洲化、干旱地区产业结构布局与调整理论及技术方面的论文为特色。主要栏目:《干旱区资源与环境》主要栏目有干旱区形成、演变及环境特征、资源合理利用与环境整治、干旱地区绿洲建设与绿洲化、干旱地区产业结构布局与调整理论及技术方面的论文。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自1987年创刊以来,至今已历时26年,已经连续出版26卷,超百期。发表论文2000余篇。主要刊登有关干旱区形成、演变及环境特征、资源合理利用与环境整治途径等方面的论文。特别是干旱地区绿洲建设与绿洲化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干旱地区产业结构布局与调整的理论与研究方面的成果及论文。以发表学术论文为主,所发论文大多质量较高,在自然与社会科学界、期刊编辑、出版界有很大影响。

干旱区研究受地理环境、地形因素、水源气候等环境影响干旱区地理,干旱区资源与环境受各自因素影响所以排名是干旱区研究,干旱区资源与环境,干旱区地理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